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 农村彩礼现象的论文研究

农村彩礼现象的论文研究

发布时间:

农村彩礼现象的论文研究

如何看待有些农村地区高彩礼的现象?彩礼的目的是什么?农村聘礼价格居高不下的原因

1、通过比较炫耀你的财富

在某些地区,订婚礼物的数量会增加,这与当地的气氛有关。当一些家庭与女儿结婚时,他们会故意提高订婚礼物的金额,以赢得面子。结果,每个家庭都比其他家庭高,最终成为“天价订婚礼物”。

2、男性多于女性

过去,在农村地区,男人比女人多的想法非常严重。甚至在一些地区,村庄里也有大量单身男子。在这些地区,因为女孩太少,男人们想离开骑士团,所以他们只能提出更好的条件来赢得对方的好感。因此,在这些地区,订婚礼物在人们的炒作下越来越高,最终达到了无法接受的地步。

3、传统不良风俗和观念

中国传统的婚姻观念是,如果养女嫁给贵族家庭,男人必须支付彩礼,彩礼越高,面子越好。到目前为止,这种坏习惯在中国,特别是在农村地区没有根本改变,因为农民的整体文化素质还比较低,所以它已经成为中国传统中最难改变的地方,而且仍然根深蒂固。一些父母仍然有娶女儿致富的想法。

4、农村男孩素质

现在优秀的农村人口流向城市,农村男孩整体素质低下,这是一个不可避免的现实。今天,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农村优秀人才一般通过读书、工作、创业、结婚等多种方式来到城市,而留在农村的人才素质还相对较低,竞争真的很残酷。而且,在一个男人多、女人少的时代,稍微好一点的女人不会通过读书、创业或工作来到城市,这些女人通常不会回到农村结婚,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所以剩下的农村女性更少,而留在农村的男性整体综合素质较低,收入能力较差。因此,面对少数女孩,这些留在农村的男孩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天价彩礼”肯定会越来越激烈。

这种现象是不正确的,彩里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更好的生活,而不是利用彩礼去盈利。

我觉得现在的彩礼越收越高了,这样是不可以的,会把一个家庭压垮的,只要在对方能接受的范围之内都是可以的。

彩礼,又称财务礼物、聘礼,是在结婚前,一般男性家庭给女性一定的钱作为婚礼聘礼。随着农村居民收入的增加、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变化,婚礼彩礼也在上升。近年来,在一些地方,农村女孩的婚礼礼仪上升得令人惊讶,以至于一些地方政协委员和全国人大代表提出了限制建议。他们认为,过高的彩礼代表了一种落后和不文明的社会现象,应该鼓励采取文明的习俗。高彩礼确实造成了一些问题,导致一些农村男孩找不到对象,“光棍”越来越多。彩礼之所以很高,有一些深层次的原因。

抚养孩子的成本逐渐增加,人们感受到这种趋势,对这种成本的增加变得更加敏感,这将导致婚姻市场的新娘价格上涨。除了经济成本外,抚养孩子的时间成本和努力也在增加,但抚养孩子带来的幸福感正在下降。通过抚养孩子来享受家庭生活可以说是一个无助的选择。有了这种心理变化,要求高彩礼是不可避免的。

农村欠发达地区比较突出,部分村民不堪重负。在农村地区结婚时,男方家庭需要给女方家庭一定的聘礼,这是几千年来的文化传统,几乎所有地区都有这样的民俗。但近年来,彩礼总体呈飙升趋势,尤其是欠发达农村地区,比较现象严重,彩礼金额逐年上升。进入新世纪以来,彩礼大幅上涨在各地普遍存在。从村民个人和家庭的角度来看,婚礼彩礼在短短几年内迅速上升。不得不说,这与相互比较有很大关系。有些家庭或地区经济条件好,结婚时花的钱多,彩礼高,增加了自己的面子。一些经济条件相似的家庭也纷纷效仿,久而久之逐渐形成了不成文的习惯。

婚礼彩礼要量力而行,不要盲目攀比。一些农村家庭最初排斥这种天价彩礼,但由于情况、外部环境等因素,不得不屈服于这种氛围。

农村小学生偏科现象的研究论文

浅谈初三毕业班学生偏科现象的原因及对策论文

一、造成学生偏科的原因

现在很多学生偏科,造成偏科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对所学科目不感兴趣,也有的对教师的教育方式很反感。在反感情绪支配下,思想不能集中,反应比较迟钝,学习成绩每况愈下,抵触情绪愈加强烈,造成恶性循环。

二、纠正学生偏科的对策

(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一是多采用启发式教学,课堂上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与学生展开讨论并有意的引导差生参与,在讨论中吸引学生,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二是:任课教师要主动和学生进行沟通,家长要鼓励孩子多和任课教师接触,以帮助学生建立对任课教师的信任,重新树立起学好该门课的信心。同时,要通过改变学生的注意力结构,促进其注意力和记忆力向思维能力的转换。

(二)、对学生合理的期望

皮格马利翁实验是由美国着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与雅各布森于1968年进行的。结果表明: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成绩,这一结果当时在美国教育界引起轰动。此后,布罗菲等人又作了一个实验,把教师的'期望与学生的学业成绩做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教学成功的个人期望与学生学业成绩是相辅相成的所谓教师期望即教师对学生所做的关于当前与未来学业成绩与一般课堂行为的推测和预测。教育是通过教师对学生的影响过程,如果教师能够合理地预测学生的行为,这对教育工作的意义非常重大。教师根据对不同学生所观察获得不同的信息,就形成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期望,因而,自觉不自觉地影响不同学生的行为。教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态度和行为,一旦为学生所认识、所理解,就直接影响学生学习努力程度,进而影响学习成绩。在日常教学中,每个教师都可能有这种体会,学生对自己喜欢程度不同,对自己所教学科努力学习的程度也不同;在学生中也经常听到:某科老师喜欢过,某科老师讨厌我的议论,在这些学生身上可能出现偏科的现象。

1、教师对每个学生都要一视同仁,都要和蔼可亲,使学生觉得老师爱自己,喜欢自己。这一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特别是当某个学生因为成绩不好,影响班级成绩时;当日复一日,上课下课,批改作业,拖着疲劳的身体回家,还得对有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的时候,就可能亲切、耐心不起来。至于一视同仁就更困难,教师喜欢学习好的学生是人之常情。当然,总的来讲,从小就聪明成绩好,长大了成才的比例较高。但也有很多淘气的孩子是后来成才的,教师的期望,态度及正确引导是非常重要。

2、我们应该提倡多表扬少批评,进行正面教育。对待成绩不好的学生要抓住他们可能出现的每一次进步,甚至是微小的进步,进行表扬。使他们由学习成绩不好——没有学习兴趣——教师批评——同学不尊重——学习成绩更不好这种恶性循环中转变为学习成绩提高——教师表扬——同学尊重,进而增加学习兴趣——进一步提高学习成绩这种良性循环。

3、教师不要把某学科的成绩好坏看死,要从多方面分析学生成绩不良的原因。因材施教,也不要单以聪明程度取人。

(三)、加强学法指导

我们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努力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科学素养。近年来,中考逐步加强对学生能力的考查,这与素质教育的要求是一致的。因此,我们强调加强学法指导,把学生真正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设立学习目标管理卡,让学生制订总目标和分段目标,使自己有努力的方向和前进的动力,更主要的是能自我把握,力求各科平衡发展。偏科学生普遍表现出对薄弱科缺乏信心,望而生畏,少读或干脆不读。面对基础越好的学科则越读越有兴趣,花的时间也就越多。面对这种现象,就需要班主任、老师、家长、学生树立共同的观念,"亡羊补牢,未为晚矣"。鼓励学生重新树立起学习信心,确立切合实际的总目标和分目标,使他们具有勇于挑战,越是困难越向前的斗志。教师则应深入了解,掌握学生的知识缺漏情况,做到能对症下药。当他们获得一点进步时,教师应充分地肯定和表扬。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充满自信,勇往直前,不断进步。

很多学生会出现偏科现象,但是偏科很影响总分排名等,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出现偏科可能跟以下原因有关: “男擅长学理,女擅长学文”,这样的说法可以说是深入人心,学文科的大多数是女生,而理科男生居多。很多女生认为自己不擅长逻辑和计算,男生也会认为自己不擅长记忆和学习语言。 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2009年,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的詹妮特·莫兹(Janet Mertz)及其同事曾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发表了一篇论文,追寻一个问题的答案:女生真的不如男生擅长数学吗?他们总结了各国在数学上的表现之后发现,有一些国家是不存在数学上的性别差异的——无论是在普通人群中还是数学特长生中,这些国家也是那些两性平等做得最好的国家。 而在历年的高考状元中,理科状元不乏女生的身影,文科状元也有出色的男生。 学习并没有性别因素,只是社会舆论如此,学生也用这样的理由自我安慰。 在平时的学习中,学生应尽可能忽视性别对学习的影响,因为这种说法没有任何理论依据。学生应该把注意力放到学习本身,而不是学习的人。 导致偏科的另一个原因就是不喜欢任课老师。生活中,面对不喜欢的人,我们避而远之,学习也一样。讨厌上课的老师,也会对相应的科目产生厌恶的情绪。 在厌恶的情绪引导下,老师批评就是针对,老师上课就是束缚,老师布置作业就是给自己增加压力,连老师对自己好都是别有用心。从厌恶老师到厌恶与老师有关的一切,很多学生就在这条路上荒废了自己的学业。 如果有这样的问题,可以转移自己的注意力,不要将注意力集中到老师身上,将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上。 把老师看成传授知识的载体,努力学习自己不懂的知识。如果有可能,可以和老师说出自己的看法,与老师坦诚沟通,解决心中的问题。 “我爱国,所以我不学英语”,这句玩笑话在各个英语不好的学生中流传,学生把类似的话当成自己的挡箭牌,堂而皇之地放弃自己不擅长的科目。在最需要提高弱项的时候对弱项熟视无睹,看到身边同学拿到高分才追悔莫及。 如果发现自己有以上的心理或者行为,就是有了逃避心理,有这样的心理并不可耻,但要想办法解决。 第一:要学会自主思考,不要人云亦云,试着探究结果背后的成因。听到类似的观点,先不要急着认同,问问自己他们的说法是否正确,分清楚对错再站队。 第二:要调整心态,不要找理由开脱,直面自己的问题。找到偏科的原因,为自己制定补缺计划,提高成绩。 第三:要找到自己对学科的兴趣点,并且联系感兴趣的学科学好自己较弱的课程。 有的学生发现自己有弱项的时候,会在弱项上狠下功夫。英语差就背单词,记语法,数学差就记公式,多练题。希望付出双倍的努力,提高自己的成绩。 比如说,文科不好,就去抄课本,却不去动脑筋理解和记忆;理科不好,就去弄错题,但是只知道抄题目和正确答案,没有仔细去搞错因分析,后面也不去复习错题。刷题时一直做自己会的题目,不会的题目就不去碰,这样,老是在自己的会的区域兜兜转转,成绩怎么可能会提升?但往往这样的的努力没有什么效果,不只浪费了时间,还会让自己产生极大的挫败感,往往会导致很多学生放弃学习,导致偏科越来越严重。其实,努力了却没有收获,问题都出在学习方法上。方法不对,付出再多都是在做无用功。 如果你的偏科是因为学习方法问题,那可以这样做: 1、 先停下目前的功课,认真分析自己弱项的真正问题。是因为知识点没记住,还是因为不理解每个概念的意思,还是不会运用所学的知识,找到问题后,再制定学习策略。 2、 向老师或者学习好的同学请教有效的学习方法。好的方法有普适性,就如思维导图可以提高记忆力一样,多询问一些同学,整理他们好的方法,帮助自己提高成绩。 3、 学习过程中不可贪多,要稳中求胜。任何成功都不是一朝一夕得来,做好规划,一步一个脚印,弄懂每一个概念,记住每一个单词,点滴积累,终会引起质变。 很多学生会把偏科的原因归结为没有兴趣,其实兴趣只是浅显的原因,真正的原因在于没有良好的学习心态和学习方法,只要找到真正的原因,对症下药,偏科的问题一定能药到病除。 对于我们不擅长的科目,要做好从低处着手的思想准备。既然是偏科,就得承认自己的差距,必要时,我们可以从最基础的地方补起,先把基础打好,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只有先学会了走,然后才可能学会跑。基础打不好,纠偏无异于建空中楼阁,所以,一定要耐住性子,不要急躁。 很多学生对于薄弱付出很多但效果不好,于是就彻底失去了信心。 一定要摆正心态,树立信心,“偏科”只是暂时性的没学好,不要有太大的心理负担,最重要的是端正心态,找到改善偏科的方法。千万不要轻易给自己贴标签,认为自己就是学不好某一门功课,只要你敢正视自己的问题,克服你的恐惧和逃避心理,你就一定可以战胜偏科。 很多学生把偏科归因为自己笨,认为自己智商不如别人,再怎么努力也没用。 人跟人智商确实不同,不过初高中的学习,还没到需要拼“智商”的地步,如果多付出一些,多想想办法,一切会不一样,所以不要拿“智商”来做借口。 管理学中有一个著名的“短板理论”,意思是指:一个木桶的盛水量是由它上面最短的那块木板高度所决定的。其实,这个理论放到学习中也同样适用,瘸腿科目就如同木桶上的短板。在学习的过程中,谁能保证自己各个科目齐头并进,谁就最容易取得成功,换句话说,想要取得好名次,不偏科才是最重要的。

关于农村彩礼纠纷论文题目

彩礼作文前几天回到家,妈妈说隔壁王大爷家的儿子要结婚了。我想结婚好呀,又一对有情人终成眷属了。“好什么好呀,女方家要下八万八的彩礼,十万的房子钱,还不算金戒指之类的,总共算下来,没有二十几万这媳妇估计娶不回家吧。你王大爷供儿子上大学已经把家里的积蓄给花的差不多了,如今哪还有那么多钱给儿子结婚。”爸爸听了我的话,絮絮叨叨的说道。是呀,最近可把老王愁的够呛。老妈也随声附和道。啊?原来娶个媳妇需要那么多钱啊。我在心里暗暗吃惊道。确实如此,这几年因为经济的发展,农村娶一个媳妇需要的彩礼也更是水涨船高,由最开始的几千,涨成现在的几万。现在村里面,要娶一个媳妇,必须有很厚的财力。幸亏自己不是个男孩,不需要娶媳妇。我在暗自庆幸的同时,也不禁反思,结婚本是两情相悦,开心快乐的一件事,为什么如今会因为彩礼这样的事,让大家变得都不开心。真希望农村结婚可以除去这种陋习,彩礼那种事可以尽力而为,而不是刻意的去规定要多少。也希望结婚可以成为两家人真正开心快乐的喜事。

关于婚姻消费的硕士毕业论文提纲范文

关于婚姻消费的硕士毕业论文提纲范文如下,供大家阅读参考。

摘要 5-6

Abstract 6-7

第1章 导论 11-34

研究缘起 11-12

研究意义 12

理论意义 12

实践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27

婚姻消费研究 12-17

农村彩礼研究 17-26

研究不足与趋势述评 26-27

概念界定 27-28

婚姻消费

彩礼 27

嫁妆 27-28

理论基础与研究框架 28-30

理论基础——婚姻策略理论 28-30

研究框架 30

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 30-34

实地研究 30-31

主要的调研方法 31-32

研究对象的选取 32-34

第2章 内容与形式——M村彩礼的现状 34-50

M村概况:地方性知识与话语 34-39

调查地点的选择与概况 34-35

M村婚嫁习俗 35-39

M村彩礼数额 39-41

M村彩礼类型 41-44

彩礼名目由单一走向多元 41-42

由基本生活用品到耐用消费品到奢侈品的出现 42-44

M村彩礼的支付形式 44-47

从以实物为主到以货币为主 44-46

全面干折形式的出现与兴起 46-47

M村彩礼的性质 47-50

见面礼:新郎家给新娘的礼物 47

大礼:表达性和工具性的统一 47-48

上下轿礼:新娘争取财产的手段 48

小结:彩礼的性质变迁特征 48-50

第3章 协商与互动——彩礼中的婚姻策略 50-62

M村彩礼的协商 50-55

彩礼协商的沟通者和调解人——媒人 50-52

彩礼协商的社区情境——彩礼标准 52-54

彩礼协商失败——彩礼返还 54-55

彩礼协商中男方家庭的婚姻策略 55-57

“虚假承诺”:减少彩礼的一次性支付 55-56

“以退为进”:充分显示家庭和家族的物质资本和象征资本 56-57

“高额彩礼”:弥补自身缺陷的策略性选择 57

彩礼互动与协商中女方家庭的婚姻策略 57-59

以男方家庭未满足女方某条件要求男方折现 57-58

“要好”中推脱商量的婚姻策略 58-59

同村“示范效应”的说辞 59

彩礼互动与协商中媒人促成双方婚姻关系的策略 59-62

“避重就轻”:避开或弱化双方矛盾的焦点 60

“两面吹嘘”:夸大双方优点的说话艺术 60-62

第4章 博弈与优势——女方当事人在彩礼协商中话语权增强 62-70

女方当事人在彩礼协商中话语权增强的表现 62-66

彩礼要价:从“无语”到“发声”到“狮子大开口” 62-63

彩礼用途、受益者和支配权与女方当事人话语权的增强 63-64

女方家庭在彩礼议价中的主动权 64-65

择偶标准与女方当事人话语权的增强 65

悔婚的“习俗”与“司法规定”:保护女性 65-66

女方当事人在彩礼协商中话语权增强的原因探析 66-70

女性经济上的独立 66-67

婚姻市场女性资源的短缺 67-68

农村生育观念的`转变 68

姻亲关系重要性的凸显 68-70

第5章 困境与压力——男方家庭彩礼支付问题的凸显 70-78

男方家庭彩礼支付的经济压力 70-73

婚前男方家庭彩礼支付:存与借的交织 70-71

婚后父辈一代的压力:“节衣缩食”的还款之路 71-72

彩礼纠纷:彩礼支付问题的“升级” 72-73

男方家庭彩礼支付的心理压力 73-78

家庭内部:父辈一代的“任务”观念 74-75

社区情境:村民舆论对订婚和结婚年龄的限制 75

同辈群体:“脸面”与“竞争”压力 75-78

第6章 结论与思考——传统与现代交织下的彩礼 78-85

结论 78-80

彩礼的内容、形式与性质 78

彩礼协商是双方家庭婚姻策略的博弈 78-79

女方当事人话语权的增强加重了男方支付彩礼的困境 79

彩礼变迁和协商中个体本位的凸显 79-80

思考:乡村场域下彩礼存在的意义 80-85

彩礼是对传统文化的教育和传承 80-81

彩礼是婚姻契约、信用的担保 81-83

彩礼是对新婚夫妇的资助 83-85

参考文献 85-91

致谢 91-92

附录1 92-93

附录2 93-95

卷内备考表 95

法律分析:结婚彩礼纠纷存在的问题:彩礼具有目的性、现实性和无奈性。彩礼的目的性是指给付彩礼的结果是以男方达到结婚的目的,未达结婚目的的,彩礼应当返还;已达结婚目的的,原则上不返还。彩礼的现实性是指广大农村要求与给付彩礼的现象比比皆是,非常普遍。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千零四十六条 结婚应当男女双方完全自愿,禁止任何一方对另一方加以强迫,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加以干涉。

第一千零四十七条 结婚年龄,男不得早于二十二周岁,女不得早于二十周岁。

第一千零四十八条 直系血亲或者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禁止结婚。

第一千零四十九条 要求结婚的男女双方应当亲自到婚姻登记机关申请结婚登记。符合本法规定的,予以登记,发给结婚证。完成结婚登记,即确立婚姻关系。未办理结婚登记的,应当补办登记。

第一千零五十条 登记结婚后,按照男女双方约定,女方可以成为男方家庭的成员,男方可以成为女方家庭的成员。

第一千零五十一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婚姻无效:

(一)重婚;

(二)有禁止结婚的亲属关系;

(三)未到法定婚龄。

别找农村的啊,当然也不要找农转非

农村小学家长陪读现象和研究论文

家长陪读是无奈之举。现在很多农村的老人为了陪小孩上学,在城里租房子住,这种现象越来越普遍。我认为这是因为随着人们的条件变好了,家里的老人希望孩子可以得到更好的照顾,因此不辞辛苦去陪读。

农村家长的全程陪读“有些过度”,属于对孩子的一种溺爱,不符合独立的教育趋势,其行为应当反对和禁止。不过,从陪读的目的而言,说“过度陪读”显然是一个伪命题。其实,家长陪读也是一种无奈之举,受制于多个客观因素。在“客观决定主观”的作用下,家长们的选择就变成了一种集体行为,最后演变为现行教育的一大特点,并加重了教育负担的外延性。

以前人们没有那么重视教育,觉得读了书就可以,根本不在意读到哪,因此没有那么重视学习环境。现在人们基本 的生活要求得到了满足之后,人们对于教育质量的要求也提高了。家长们不仅在意孩子的学历,还在意孩子的就读学校。他们希望尽自己最大的能力,给孩子最好的教育环境,因此,一些乡下的学生纷纷去城里读书,就是冲着城里更好的师资力量去的。

现在大家已经不愁吃穿了,因此对小孩也更好了,人们希望小孩可以得到更好的照顾,不忍心孩子独自一个人在外面寄宿。很多农村家庭,父母在外务工赚钱,养孩子的任务就交给了家里的老人。都说隔代亲,老人们自己年纪大了,也没别的事情干,整天就围着家里的孩子转,他们去外面读书自然也想要跟着他们走。就算辛苦租房也无所谓,能照顾到孩子就行。

这种现象不好,这样做容易让孩子形成依赖,让孩子养成一些不好的习惯,让孩子不懂得父母的辛苦。

家长变成专职陪读的现象可能很多人觉得太过夸张,但是我觉得只要这个家庭可以做到,也有这个条件做到,多出些时间陪陪孩子是应该的。

现在的孩子已经不像以前的孩子那样放养也能好好长大,不是现在的孩子娇气的问题,而是随着大家的生活教育水平的提升,其实孩子来自学校的压力是非常大的!而且如果步入所谓的青春期,如果缺少陪伴和关注的话,很多不好的心理观念会在这里滋生。

我非常记得我在我高中的时候,整个状态都很糟糕,有时候没来由地就很伤心。但是我自己也不清楚怎么回事,这些心情就无从说起啊!如果父母不多加关心的话,这些心情孩子只会默默承受。而且,在繁重的学业面前,父母的确要尽量减轻孩子的家庭负担,让孩子把更多的心思投注在学业上。

而作为孩子在学校的压力来自于哪里呢?就是和小伙伴们的对比,我们不说大学,可能在比较好的高中里,你就会发现你和某些人的差距特别大,不仅仅是学习上,可能在生活上和内涵修养上也会差蛮多,这个是从小培养而散发出来的气场,谁也没办法改变,学生时代的我们其实是特别渺小无能的。我有一位朋友就跟我说过她曾经就读于一个市里数一数二的初中,在那三年里她一直都觉得很抑郁,她觉得那里的学生根本不是人,这就是一种差距感的体现。

但是,我不是鼓励家长给孩子更多的培训和课程,只是觉得陪读其实可以让父母接近孩子一点,在发现孩子情绪有异常的时候,可以及时给予安抚和关心,这是最主要的考虑。

家长陪读是无奈之举陪读现象并不鲜见,可以说是现行教育下的特有共象。农村家长如此,城市家长也无以幸免。如果说农村家长采取的是全程陪读,那么城市家长也好不了多少。仅就表现来说,农村家长的全程陪读“有些过度”,属于对孩子的一种溺爱,不符合独立的教育趋势,其行为应当反对和禁止。不过,从陪读的目的而言,说“过度陪读”显然是一个伪命题。其实,家长陪读也是一种无奈之举,受制于多个客观因素。在“客观决定主观”的作用下,家长们的选择就变成了一种集体行为,最后演变为现行教育的一大特点,并加重了教育负担的外延性。农村家长陪读有两个特点,一是总量相对较大,涉及的人数很多,越是贫穷的地方数量越多。二是陪读的层次很深,往往是全程陪读。不过,这种陪读取决于两个因素,是由基层尤其是农村地区的教育环境决定的。由于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公,农村家长们只有付出更多的努力,提供更好的环境,才能让孩子在学习上更具有优势,并考出更好的成绩。另一个原因在于,分数和高考的重要性,决定了农村家长们无法释怀和放手。虽然读大学已相当普遍和容易,不过读好大学变得更为艰难,“千军万军过独木桥”的竞争态势,反倒较扩招前更为激烈。农村孩子要想出人头地,高考依然是人生最重要的转折点。“高考改变命运”的底层逆袭依然未能得到改善,农村学子实现人生梦想的路径,还得靠高考与分数来承载,这是最简单也是最公平的方式。除此之外,向上的路径变得极为逼仄。有人主张,“我们无法改变自己的出身,也无法改变自己曾经接受的教育方式,但可以意识到自己缺失的部分,可以用勤奋去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某种意义讲,高考仍然是寒门学子改变社会阶层的最公平途径,也正是对这一路径的重视与依赖,才使得家长们明知陪读代价高昂,但依然乐此不疲。因而,重视家长陪读现象,一般的倡导与劝解没有实质意义,需要从制度层面赋予学生更多能够承载梦想的机会,让上大学不再是唯一,而有更多的渠道和途径。陪读的教育现象,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尤其需要回答“如何让农村孩子真正成长与成才”的公众之问。故而,立足于现实情况和底层诉求,持续推进教育改革,提供多元的成才路径,让高考与分数不再是唯一,才是真正的破题之道,也是亟待破解的制度瓶颈。一言概之,只有教育环境真正发生变化,家长陪读的现象才会真正转变。“陪读”陪丢了成长自觉笔者以为,时下的教育,正被一些“不正常”所包围,而这些“不正常”契合了当前教育的发展实际,于是逐渐被认同乃至默许,“家长陪读”这一现象便是如此。因为学生、老师和社会的支持,陪读的家长群体不断扩大。然而,剥开家长陪读现象的外在,其核心却是在架空学生的自主成长空间,对学生的成长而言,并不见得是件好事。正如文章所指出的那样,家长陪读被广泛认可的背后,原因明晰可见。孩子可以安心学习,学校可以更好地进行“家校合作”,地方政府更是从中看到了经济效益。然而,大家说好未必就是真的好,仔细思考过后,便发现家长陪读的背后潜藏着不少问题。一者,陪读让孩子能够安心学习,这意味着除了学习之外,孩子不用再去关注任何事。现实的教育正是如此——家长越俎代庖,做了很多该孩子自己去做的事情,于是孩子对家长的包办习以为常,从而有意去忽略其他成长锻炼的机会。孩子看似精力集中了,实则失去了很多成长机会。二者,如果说当前的家校合作还需建立在家长陪读基础上,那么这样的家校合作实际上并非合作,而是在推卸责任。家长随时陪伴,学校便可能将很多该自身承担的责任推卸给家长。无论是家长推卸责任给学校,还是学校推卸责任给家长,这种不对等的合作背后,都反映出家校合作的无序和无效。三者,家长陪读现象在一些名校更加凸显,而这些所谓的名校,无一不是靠着升学率来吸引众人。升学率的背后,又是对学生的无所不用其极。支持家长陪读,就是在变相支持这些名校唯升学率论的目标导向。更为重要的是,家长陪读的对象虽然还是未成年人,但他们已然能够自己去处理一些问题。家长的出现,对孩子而言是种依靠,但这种依靠很容易变成依赖。加之陪读的环境下,孩子压力大,父母的压力也很大。为了避免孩子分心,家长只会将“保姆”的角色无限放大,从而给孩子提供最佳保障。恰恰是这种过度的保障,让孩子走上社会后时常难以适应。显然,家长陪读的背后,是对应试教育和唯升学率论的屈服,也是对孩子成长的一种阻碍。尽管一段时间内能够帮助孩子减轻些压力,但成长本就如此,压力只能靠孩子自己去扛。如果学习压力大到非需家长来帮助应对时,那则意味着教育问题不少。

彩礼问题研究论文

我觉得生活彩礼这些问题是非常沉重的问题,因为很多的家庭都会因为彩礼而发生分歧。我们应该理性看待彩礼这个问题,因为彩礼是婚姻的仪式感, 不应该闹得太僵。

我是理性看待生活彩礼这个问题的,因为彩礼问题是两个家庭的心意。也能够让婚姻更加牢固,所以我们不应该带着偏见看待彩礼。

围绕以下方面:1、彩礼是一种风俗习惯,在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演变之后,依然活跃于我国民间社会。2、研究彩礼问题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3、婚约、彩礼在国家立法上的变迁。4、彩礼的法律性质。

(一)天价彩礼出现具有历史文化基础

彩礼习俗在中国已有几千年历史,已深深根植于传统文化之中,成为人民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不可能迅速消亡。彩礼从西周开始即以国家的制度而存在,之后不管朝代如何变化,“纳征”始终是决定婚姻成立的必经程序。“中华民国”时期《中华民国民法》还规定订婚或结婚须有媒妁之婚书或收受时方为合法有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未出现“彩礼”一词,亦未规定相应的彩礼制度,但作为历史的积淀和文化的传承以及作为一种传统婚姻习俗仍较普遍地存在于我国民众的现实生活当中。

(ニ)男女比例失衡导致激烈竞争

据统计,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以来,我国出生性别比开始偏离正常值范围(103-107),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时进一步升高到,由此导致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人口性别比例失衡。《中国统计年鉴(2017)》抽样调查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人口比为。不同地区之间存在一定差异,性别比相对较高的省市分为天津、广东、海南、浙江、江西、广西,分别为、113,02,、和;比较低的为黑龙江、内蒙古、陕西、江苏、四川,分别为、、、、和,其中,只有四川省比例低于100。在这样的社会结构之下、男多女少,女方在婚姻市场上就有更多的选择,而男方则处于被动地位。为了婚,他们不得不支付高昂的结婚成本,由此也就产生了天价的彩礼。

(三)财产代际转移和代内分配提出现实要求

家族共财既是一种有着浓厚伦理意味的财产观念,又是传统中国最基本的社会制度。然而,随着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过渡,“分家析产”逐步成为一个重要的家庭现象。婚后分家单过导致的财产代际转移是促使新婚夫妇索要天价彩礼的重要原因之一。对于新婚夫妇来说,彩礼是最直接也是最名正言顺的经济资助,为给婚后新家谋求更好的物质基础,新夫妇有很大的动力争取高额彩礼以扩大新家庭的发展基金。这使彩礼支付实际上转变为提前分家,成为新婚小家庭从大家庭中谋求最大利益的一种手段。在此种情况下,新婚夫妇是主导,女方娘家并未从彩礼中受益,此时的彩礼并非家庭之间的财富流动,而是家庭内部的财产转移,即儿子以彩礼的方式提前继承家产,最终成为新婚夫妇的共有财产。而在家庭资源有限且有多个兄弟姐妹时,就会出现同一辈内相互争夺资源的现象,而天价彩礼则是更为有效的竞争手段。

(四)社会保障不足催生替代性需求

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养老问题在一定程度还离不开家庭,“养儿防老”“多子多福”依然是广大农民的信条,通过扩大家庭规模来分担风险仍是农村居民实现自我保障的重要途径。然而,由于20世纪长期奉行的严厉的计划生育政策,普遍导致家庭规模小型化,女儿就成为家庭的主要劳动力和父母养老的依靠。在这种情况下,接受彩礼有时就成为女方父母获得老经济基础的重要来源。同时,男方通过支付彩礼证明自己家族的实力,一定意义上是对女方家庭的一种象征性补偿,让出嫁的女子安心。因为按照传统习俗,女方一嫁出去,就会成为男方家庭中的一分子,男方父母养老的责任就落在男女双方身上,而女方父母的养老责任则会通过索要巨额彩礼的形式转移给女方父母,以保障他们未来的生活。

(五)从众、攀比与爱面子引发恶性循环

天价彩礼之所以形成,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广大农民顺应习惯、风俗而形成的从众现象。据调查,女方家之所以索要彩礼,甚至索要天价彩礼,除了“让对方看得起自己的女儿,我养个女儿不容易”等表面托词外,更多的是“大家都这么做,我又不是什么圣人,他们都要,我为什么不要,难道是我女儿不如人家的女儿”。此外,在乡村社会中,“面子”很重要,一个在乡村社会中没有面子的人,往往很难干成事,至少很难得到村民的普遍尊重或者发自内心的认同。因此,在乡村社会中要面子尤其是为了面子而进行的竞争与攀比比比皆是。天价彩礼也是村民为了保存和维护自己的面子,进行攀比而形成的不合理现象。一方面,有的家庭因为自己娶媳妇付出了天价彩礼,所以,也希望在嫁女儿时挽回成本,获得一种心理平衡; 另一方面,很多村民往往是为了要面子而要面子,认为彩礼要得越多,自已的女儿就越有价值,自己也就越有面子。这种爱虚荣、讲排场、摆阔气的面子竞争,导致天价彩礼之风发严重。

  • 索引序列
  • 农村彩礼现象的论文研究
  • 农村小学生偏科现象的研究论文
  • 关于农村彩礼纠纷论文题目
  • 农村小学家长陪读现象和研究论文
  • 彩礼问题研究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