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圣的形象经过了反复的修改
据我所知道故事“1.该片由十月数码动画工坊打造,公司成立于1999年,被誉为中国的Pixar,也是中国最早最专业的角色动画制作公司。
年,田晓鹏在北京工业大学软件专业读三年
级,朋友用3寸盘给他拷了一份3D软件。从此,他删了电脑里所有的游戏,一心一意钻研这个。大学毕业,田晓鹏去了一家动画设计外企。1997年,田晓鹏所在的公司接到了国产动画片《西游记》部分剧集的制作(白龙马,蹄儿朝西那一版)。《大圣归来》是他导演的第一部动画电影,花了8年时间,孵化4年,制作4年。
3.《大圣归来》的诞生:八年前的一天,田晓鹏看见两岁的儿子津津有味地看着奥特曼和蝙蝠侠,他的心被彻底刺痛了。“我得做出点什么,起码让儿子在看动画片的年纪,能看到老爸的作品。”4.《大圣归来》续集已经在准备当中,已经写了几稿的剧本
。也许,金银角大王会在后面的电影中登场。5.整个项目之前叫《西游记3D》,随后改名;电影档期也由春节档改到了暑期档。6.片名叫《大圣归来》,是因为“大圣”的身份是
从孩子的视角来看的,悟空在江流儿心中就是一个很神圣的偶像,整个故事的主题就是这个心中的偶像回来了。7.《西游记》的原著里,唐僧的少年时期就叫江流儿,而且他是九世修行,到第十世才遇到孙悟空。这九世里他经历了什么,才能使他在第十世成为一个大彻大悟的取经人,这是导演探索的很有意思的问题。
大圣归来里的人物形象源于生活
古人云:“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可知,从古至今,友谊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重要情感。人生就如一方土壤,友谊就是这土地上盛开的鲜艳花朵,是人生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我们应该这样创造真正的友谊呢?
信任,理解始终是友谊的核心,只有在这样萌发的友谊才能真诚,长久;反之,友谊便会大打折扣。古时,沉括和王安石的交往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沉括和王安石是一对挚友,在王安石变法的时候,守旧派对他们又怕又恨。想拉拢吧,又拉拢不了;想反对吧,又没资本。于是便挑拨离间,王安石亲信了小人谗言,指责沉括是见利忘义的小人。可沉括一笑置之,后来误会化解,王安石被沉括的对自己的信任所打动了,他们成了好朋友。事实证明,人与人之间理解才能创造友谊。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志同道合是加固友谊的混凝土。朋友之间一定要有共同的梦想和志向,共同向目标努力奋斗,这样才有沟通,交流。这样的友谊才有凝聚力。三国时桃园三兄弟刘备,张飞和关羽就因有着为平定天下战乱共同理想,才能达到后来“食同桌,卧同”的亲密程度。
俗话说:“朋友有难,赴汤蹈火。”有困难时,朋友之间的相互帮助,则是检验友情的烈火。朋友有困难时,应在学习上相互促进,在品德上相互砥砺,在情感上相互调节,克服种种困难,才能让朋友相互促进,积极向上地发展自己。这才是真正友谊。
可是有人却扭曲了友谊的本质,把友谊建立在金钱,利益之上。这样的友谊是脆弱的,是不堪一击的!须知“以势交交者,势尽则疏。以利交者,利尽即散!”
朋友们,请记住友谊的原则,按照它去寻找真正友谊,摈弃虚情假意。你的生活就会多姿多彩,幸福快乐。
就算时光转瞬,万年过隙,英雄精神也会一直存在,永生不灭。
英雄,是每个时代的必要产物,是人类社会不断发展与进步的推动力,是每个人心目中无法磨灭至死不渝的信仰。我们每一个人,在稚童时期就怀揣着上天入地、拯救世界的大英雄梦。这个梦延续了千古,并且还在一直向更远更久的地方流传下去。不管事西方人还是东方人,骨子里、血液里都满含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英雄气魄。
近不久,电影《大圣归来》上映,我曾看到过这样一句评论:一个小孩子望着人群问他的妈妈:“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大人来看这部动画片啊?”他的妈妈紧紧牵着她的手对她说:“原本这些大人也是小孩子的,只是他们等着大圣归来,等着等着,就长大了。”我看到这儿已是热泪盈眶,心中更是感慨万千。一部影片,七十万评论,多少人信仰着自己民族的英雄,不管过了多久,长大还是老去,那份崇拜与敬仰也不会改变,直到死,直到燃雪成灰,直到融进泥土。在同一片领土上长大的人,饮着同一条河流的水,流着同样的血,信仰着千古以来的同一位英雄。
或许有人会说英雄是属于他们特定的年代的,早晚会随风逝去,也都不过是过眼云烟。但,人类的英雄就在于不管过了多少年,他在你心里眼里,还是那副活泼生气,英气豪发,容颜不改的模样。不因为现实的.利益或物质而改变,他早就深入你的灵魂,刻在你的白骨之上。你可能这一秒因为钱财物质得意或是生怨,下一秒你望见他,就瞬间回到了儿时躺在柔软的草地里,望着黄昏的光辉一点点笼罩下来,风轻轻拂过脸颊,低低的柔软的云朵上,他与破坏者大战三百回合的那个梦境之中……
英雄啊,庆幸是你活在了我的心里,没有因为这世界的改变而离开。庆幸是你潇洒依旧,笑颜如昨,经过时间的淘洗,还站在原地,那么温柔地,有一阵风轻起,你笑得好灿烂。
人总是在漫漫的人生道路上苦苦地寻找着自己精神的乐园。每的新发现,都会带来无限的感激与惊喜。
“书”,有墨香的纸张,铅印的字体,优雅的语句,深沉的思想,长长短短的外形这就是书。有古人的思想,未来的畅想,深深浅浅的这便是书。有书伴随的日子总是快乐的。
记得小时候,在家门前的梨树下,我总是缠着外公,让他给我讲故事:于是,外公给我讲了那些古老而美丽的神话传说,我听得很痴迷,这真是一种绝妙的享受。
岁月在无声无息中流过,中学的大门为我们敞开了。从此,我进入了一片广阔的图书天地。在这里,书教给我知识,教我做人的道理,还教我分辨世间的善与恶,美与丑。有人称书是人类文明的长生果,对我而言,他是我心中知识的娱乐天地。
在现实的生活当中,有不少人由于条件的优越,却在白浪费了自己珍贵的时间,长大后才感到“书到用时方恨少”;有许多人花了不少钱买了一大堆书,只能像装饰品一样的摆在那里一动不动,它呆呆地望着你,而你却从不阅读一下它,最终一无所有。
记得我所看到的一篇文言文:“致诸弟,读书必有恒心”,这一文方文讲了四史弟的故事,他的哥哥在祖父的教训下得到了科名,但没有内顾之忧,却有得意的外遇,算是不缺什么的了。所以他希望弟弟们个个自强自立,同心协力,但又怕什么名声不显赫,家运不兴旺。所以又多立课程,多讲条规,要让弟弟们听从,但又怕弟弟们见而生厌,不想说出,所以往年常限弟弟们的功课,近来只强调“有恒”二字。所希望弟弟们的是,把每月的功课写明告诉他。
但弟弟们每次写信,从不把自己的学业写明白,只是喜欢说家事和京城中的事。这样一看,似乎觉得他的弟弟们很粗心大意,根本不把哥哥的话放在眼中。尽管如此,但他的哥哥始终没有放弃他们,并且让他们天天作文一篇,每天看15页,也很有恒。弟弟们也试着把《朱子钢目》过目圈点。坚持有恒,几个月就看完了。如果看注疏,每经不过几个月就看完,切不要强调家中有事,而间断看书,也切不要强调考试将近,而间断看书。就是走路的时候,到店的时候,都可以看,考试那天,出场也可以看。兄长日夜悬望,只有“有恒”二字告诉弟弟们,愿弟弟们时刻留心。这说明了他哥哥对他们的关心,同时也在告诉人们一个真实的道理,读书是必须舍去一些东西,必需有坚定的恒心,这样的我们在失去的同时也得到了很多东西。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句话对我的启迪很大,所以朋友,趁自己青春年少,珍惜时间,品味读书,为你的人生添上一片光彩吧!
圣严法师 于民国十九年农历12月初四,出生于江苏南通狼山前的小娘港,俗家姓张。其祖父张希凡、祖母蒋氏,父亲张选才、母亲陈氏。法师俗家中有六个兄弟姊妹,其排行最么,为其母张氏于四十二岁时产下,上有三个哥哥、两个姊姊。民国卅二年(西元1943年)夏,法师虚龄十四,一位姓戴的邻居自江北狼山游历而来,闻说狼山广教寺方丈托他在江南找沙弥,一方面出于被动,另一方面却又出于自愿地将生辰八字交予此位戴居士送上狼山请示,是年秋,便亦由戴居士带上狼山出家。江苏省境内长江北岸,北自徐州、南迄崇明,除了连云港的云台山,仅在南通市南郊约九公里处,有五座山头临着长江。由右至左分别为:黄泥山、马鞍山、狼山居中、剑山及军山。五山之中,则以狼山灵峰独秀,被古来兵家视为天然的江防要塞,亦为苏北民众进香的佛教胜地。圣严法师在狼山仅居住至民国卅三年(西元1944年)10月间,便去了一趟上海,之后再回到狼山,直到民国卅五年(西元1946年)春天,复又离开至上海,自此便没再回到南通了。而最后将要离开之时,狼山已被当时抗日的国军连番驻防,狼山已不复见昔日的香火鼎盛了。圣严法师的佛法学识根基,则在狼山上出家半年以后,除了世代的长辈适时督导之外,另有一位教导《禅门日诵》的法师,以及一位教导四书五经的还俗居士传授学识与涵养。之后,到了上海的大圣寺,每天为施主家里增福延寿及超荐亡灵而诵经、拜忏、放焰口之外,再无余力读书。法师为了读书,于民国卅六年(西元1947年)春,便离开了上海大圣寺,到同样位于上海的静安寺佛学院,当一名插班的学僧。静安寺佛学院课程大概是中学到大学的程度,英文和数学是小学高年级到初中,国文是高中程度,佛学则是教《大乘起信论》、《梵网菩萨戒经》、《印度佛教史》、《八宗纲要》、《八识规矩颂》等。法师在静安寺一连住了五个学期,直到1949年入伍从戎为止。 圣严法师在其所著之自传《学思历程》一书中提到在1949年之所以选择加入军旅从戎,而最后又选择了通信连,其主要原因则如在书中所述:“当时的社会和国家的局面,除了有钱自备机票和船票离开大陆,只有进入军队是通往台湾最容易的路。我既无信徒,也没有积蓄,更不能得到师长的同意和资助,所以考虑再三,只有选择从军的路。而招兵站的军官说明了,只要人数招齐了,马上开船送往台湾,接受新军的训练;见到我们几人是和尚的身份,大概不便直接上战场去冲锋陷阵,所以建议我们做军中的后勤工作。”圣严法师从军时照片在军队生活中是另一种生活方式的转变,由于法师在军队里主动地声明了:“原来我是和尚,将来还要作和尚!”所以虽然在军队里的生活固然困苦,但依然在每逢假日之时,能够保有自我信修的空间。是年,5月19日在上海外滩码头上船前往台湾。经过两天的航程,在台湾高雄上岸。其后,经一夜的移动则在新竹驻扎下来。随着部队几经移防、驻扎,于1950年6月以上士报务员的阶级,分发到台北县金山乡的海边339师1016团团部所在地,在金山、石门、小基隆沿海一带住了两年多。之后随着部队的整编以及升迁考试,到了高雄县凤山镇陆军第二军团司令部任准尉军官,那时是1954年6月。在这段时间里,陆陆续续地在《学僧天地》、《雄狮》、《当代青年》……等期刊发表文章。1953年报名参加李辰冬博士主办的中国文艺函授学校,选读小说班,当时的老师有谢冰莹、沈樱、赵有培等当代著名的文艺作家六、七位。而这个时期创作的作品仅余被刊于《文坛》杂志的〈母亲〉和〈父亲〉两个短篇,之后收录于佛教文化服务处出版的《佛教文化与文学》。由于文笔锋健在1956年秋天调到国防部,也开始了大量阅读与发表文章的时光。在这段时间内,接触了太虚大师“人成即佛成”以及印顺法师的“人间佛教”,也对于佛教的问题陆陆续续地写了许多文章,并成为了日后对于佛学、佛教的主要理念。 从1949年5月8日入伍,到1960年1月正式退伍,这一段军旅生涯超过了法师少年和尚的年数,但在其心中一直认为自己是个出家的和尚。在退伍后,圣严法师思考未来前途,在灵源和尚的启发下,决心再次出家。这一次出家,是依止镫朗东初老人(西元1907年-1977年)为剃度师,所给的法派字号为“慧空圣严”。东初老人是太虚大师的学生,也曾经担任江苏省镇江名刹曹洞宗定慧寺的方丈,亦是曹洞宗创始人洞山良价下第五十代传人,老人同时也在临济宗下常州天宁寺参学,亦在临济宗普陀山系的寺院出家,故一人传承曹洞宗与临济宗两支法门。圣严法师除了从东初老人得到两系的传承之外,在1978年12月5日承临济宗法脉的灵源和尚将法脉赐给圣严法师,其法脉字号为“知刚惟柔”,并给了一份法脉传承谱《星灯集》,使其与鼓山涌泉寺临济宗派下法脉有了传承关系,并同时成为临济义玄之下第五十七代传人。东初老人为承继太虚大师遗志鼓吹“人间佛教”的建立,故与几位佛教青年合办了《人生》月刊,当法师投到东初老人座下时,正当《人生》的主编提出请辞的要求,故法师于是从投稿者而成为主编,前后一共为它服务了两年。1961年农历8月,法师于基隆八堵的海会寺,依道源能信长老(西元1900年-1988年)座下,求受沙弥、比丘、菩萨的三坛护国千佛大戒,而被选为沙弥首。 1961年秋天,受了三坛大戒之后,十月下旬回到北投中华佛教文化馆,待了一个星期不到,便向东初老人辞行,也同时请辞《人生》月刊的编务。然后法师一人来到高雄县美浓镇广林里的“大雄山朝元寺”修持佛经、戒律。这段时间内修读了有关戒律学的《四阿含经》,即是指:《长阿含经》、《中阿含经》、《增一阿含经》、《杂阿含经》,奠定了日后戒律学的基础。这段时期内,法师在《佛教文化与文学》发表了有关戒律学的文章:1961年6月发表〈优婆塞戒经读后:如何成为理想的在家菩萨〉;1962年3月发表〈弘一大师三十三种律学合刊读后〉,在本篇中对于菩萨戒有如下的看法:“《璎珞经》中说,有戒可犯是菩萨,无戒可犯是外道;所以有戒而犯者,胜过无戒而不犯;受了菩萨戒,发了菩提心的人,即使犯了戒,犯戒的罪业虽重,并要遭报,但其必将由于他曾受过菩萨戒,而可决定得度成为真实的菩萨,乃至证得无上的佛果……故我希望在加弟子们,均能发最上心,求受菩萨戒。”之后,写成了十九万字的《戒律学纲要》,交给星云法师的佛教文化服务处发行。书分七章依序为:〈绪论〉、〈皈依三宝〉、〈五戒十善〉、〈八关戒斋〉、〈沙弥十戒与式叉六法〉、〈比丘比丘尼戒纲要〉、〈菩萨戒纲要〉,也将这本书翻印流通。 面对佛教环境被教内外所污染和误解,圣严法师感念于环境的隳坏与教义之不彰,遂起而为文,以匡正佛法。在那个阶段的早期,主要由煮云法师在公园里公开演讲佛教与基督教的比较,但随着煮云法师的身体状况不佳,也停止应战了。同时,另有一位长老印顺法师,本是基督徒出身,经过三十年的学佛之后,竟有人上门寻他挑战、向他传教,印顺长老遂有感写下两篇长文:〈上帝爱世人〉及〈上帝爱世人的再讨论〉,之后又因为有位杜而未神父将佛教信仰套入月神信仰,又引发了一篇〈东方净土发微〉。煮云和尚在台南公园所讲的“佛教与基督教的比较”,后由李至刚居士记录成书,在1950年代蔚为佛教潮流。之后,有位在《基督教生命双月刊》当主笔的基督徒吴恩溥先生针对煮云法师的言论著作了一本《驳佛教与基督教的比较》,内容多有攻讦之词,而这本《驳佛教与基督教的比较》辗转到了法师的手上,经读后,法师认为其中有许多偏颇的论调,遂而利用十天的时间,为文写下了《评驳佛教与基督教的比较》一书,以疏解其中偏颇的言论。之后,陆陆续续于[[1959年]写下一篇〈关于胡适思想的宗教信仰〉,指陈胡适先生的宗教观;写〈论佛教与基督教的同异〉以返正香港道风山“基督教中国宗教研究社”所出版的《景风》杂志对于佛教与基督教的混淆,随后又再次发表一篇〈再论佛教与基督教的同异〉以正视听。在1964年到1966年之间,陆陆续续写成了几篇文章,分别交给《海潮音》、《觉世》、《香港佛教》等佛教杂志刊出,1967年后则交由佛教文化服务处集结成册出版,书名为《基督教之研究》,在其〈自序〉中提到了:由于基督教的攻佛、破佛、叫阵挑战,才使我对基督教发生了研究的兴趣,结果使我写成了一本书,所以本书的功臣,应该是攻击佛教的基督徒。我为写作本书,特别精读了五十多种有关的中西著作。我的态度,是以西方学者的见解,介绍西方人信仰的宗教,是用基督徒正统的素材,说明基督教内容的真貌,同时也对佛教与基督教之间若干重要问题,做了客观和理性的疏导。我不想宣传基督教,也无意攻击基督教,只是平心静气地加以分析研究,用历史的角度,考察基督教。本书的出现,获得了宗教界正反两极的反应,而基督教的基本教义派者,更是极力地加以攻讦。此后关于宗教的专著论述先后出版:1968年出版《比较宗教学》、1969年8月写成《世界佛教通史》上册。 1969年3月14日圣严法师在没有任何支援之下,离开台北前往东京。初到东京,便向位于品川区的立正大学佛教学部办理入学登记。当时,法师已经年届三十又九了。1971年圣严法师确定了其硕士论文:“大乘止观法门之研究”,论文内容共分三章:一、大乘止观法门的组织及其内容,2.大乘止观法门的真伪及其作者,3.大乘止观法门的基本思想。论文完成后,请了驹泽大学的佐藤达玄先生以及牛场真玄先生加以润饰,并抄寄一份回台湾给《海朝音》杂志发表。1971年10月将全书翻译成中文,并于1979年由东初出版社出版。1973年立正大学的一位退休教授-牛场真玄先生,将印顺法师的《中国禅宗史》译成日文,送到了大正大学,并代为申请博士学位。由于圣严法师当时与牛场真玄先生往来密切,于是便代行其劳。是年,便让印顺法师的专着通过大正大学的博士申请,也促成了中国第一位博士比丘的诞生。为此,圣严法师则为文记述之-〈划时代的博士比丘〉。圣严法师于硕士毕业之后,选择了蕅益大师做为博士论文的研究主题,其原因如书中所述:1.蕅益大师是明末四大师之一,他不仅是一位学者,实际上亦是一位实践家。所谓行解相应,正是佛法的标准原则。2.大家都认为蕅益大师是中国天台宗最后一位大成就者。我对天台宗所倡导的教观并重、止观双运非常向往。因为这是教理和禅观的相辅相成,也正是今日佛教所需要的一种精神。3.我在选择论文题目的时候,曾向指导教授坂本幸男请教,他说:本来他想写,但仍然没有消息!于是,在1972年便开始着手进行论文资料的收集。但是,在1973年指导教授坂本教授去世,论文指导教授则由金仓圆照及野村耀昌承接为正副指导教授。论文的第一章写的是蕅益智旭的时代背景,第二章则是写智旭的生涯,第三章是写智旭的信仰与实践,第四章则是写智旭的著作,第五章则是讨论智旭思想之形成与开展。1975年元月法师提出博士论文,经过立正大学严格的审查之后,顺利地于是2月12日通过。同年3月17日上午获颁授“学位记”(即是授予博士学位的证书)。而论文的正式出版则是直到当年的11月23日才在日本出版。 在法师出版论文的阶段,应邀回台参加了“第四届海外学人国家建设研究会”,在会议中提出了三个问题:1.宗教教育应纳入大学的教育系统。2.社会教育应注意风化区的整顿和黑社会的疏导。3.注意精神的教育,也就是人文和科技当并行发展。虽然会议上并无达成任何的具体成效,但是在当时的佛教界,对于僧中出了一个博士,反应毕竟是充满两极化的。再加上法师认为在那个阶段能够做的不多,因此在会期结束返回东京之后,便应美国的沈家桢居士之邀,在1975年的12月10日前往美国弘法讲学了。沈家桢居士在美国组了个“美国佛教会”(The Buddhist Associa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经由该会出面安排,将法师安排至该会所属的纽约市布朗士区大觉寺。法师在大觉寺居住前后不到两年,然而由于西方人重实际,因此佛教佛学的推广则着重于修密持咒、学禅打坐上。直到现在,西方人在接触佛教和修学佛法上,还是以西藏的密和日本的禅为其主流。1977年12月,圣严法师的剃度师东初老人在台湾圆寂,法师在接获消息之后,立刻回国料理后事,并奉其遗命承继道场,成了中华佛教文化馆的负责人,此后,便在美国和台湾两地奔波、东西兼顾。之后,法师在纽约成立了禅中心,为了授课需要而编了一本《禅的体验》,并陆续发行了两种英文的定期刊物:《Ch'an Magazine》(《禅杂志》季刊)以及《Ch'an Newsletter》(《禅通讯》月刊),至1992年底为止《禅杂志》已经发行了58期、《禅通讯》亦发行了96期。自1978年开始,在台湾北投的中华佛教文化馆以及农禅寺,举行大专青年学生及一般社会人士的禅修活动,并陆陆续续地出版了关于禅的著作七种,包括《禅的生活》、《拈花微笑》、《禅与悟》等,因为对于禅修的凿力颇深之故,所以在国内外许多人都把圣严法师当成了禅师。 高龄80岁的法鼓山精神领袖圣严法师 ,是于2009年1月5日因肾疾复发住进台大医院治疗,法鼓山弟子为了替法师祈福,曾一连举办10天的祈福法会,众多信徒远道与会,祈愿圣严法师早日康复。圣严法师是因左肾罹患恶性肿瘤,开刀将左肾割除,导致肾功能严重恶化并引发贫血,必须洗肾,一度住进台大医院治疗,此后固定每周洗肾三次,定期回台大追踪治疗。早在2007年底李连杰拜会圣严法师时,圣严就首次对外公开自己罹患肾病,当时他表示“自己随时准备死亡”,这番话听在信众耳里相当不舍。2008年除夕,圣严首次说明他的左肾已经切除,拒绝换肾是因自觉得来日不多,“用一肾等于浪费一个,非常不慈悲,还不如给需要用的人”。2008年12月31日圣严到医院接受定期检查后,发现罹患泌尿道相关癌症,最后在医护人员的建议下住院,在2009年2月3日下午4点往生。享年78岁。
论文关键词:中国传统节日 中国传统文化 文化精神 论文摘要:中国传统节日作为一种行为层面的传统文化,根植于中国古代农耕文化,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文化内涵,体现了强大的文化凝聚力与生命力,有时甚至与文化精神、民族精神相联系,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随着外国特别是西方节日在中国的流行,青年人热衷过情人节、圣诞节,淡化中国传统节日中必须有的一些习俗,比如春节回家、清明扫墓、端午吃粽、中秋赏月吃月饼等。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发出通知,公布对国家法定节假日进行调整,明确清明、端午、中秋三个传统节目为法定假日,笔者认为,此举无疑是及时且具有现实意义的。中国传统节日作为一种行为层面的传统文化,根植于中国古代农耕文化,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通过对天人、群己、义利等关系的约定,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文化内涵,体现了强大的文化凝聚力与生命力,还与中华文化精神、中华民族精神相联系,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 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文化是人类,或者一个民族、一个人群共同具有的符号、价值观及其规范,它实质上是与人类化联系在一起的。原始人钻木取火、刀耕火种,崇拜自然、图腾、祖先与神灵;宗法制社会形态下,人们讲究长幼尊卑、人伦血亲、礼教德治。各个历史阶段,人们祭祖、拜月、踏青、登高、折柳驱邪……人类的行为、观念随着人类的起源、进化、发展日益丰富,文化的内涵也随之渐趋深厚。假如某些行为、观念变成大多数人约定俗成的习惯性定势,则成为一种习俗,有些习俗以节日或民风民俗的形式存在下来。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有全国性、地方性和民族性的传统节日达 200多种,而其中最主要的有春节、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 6种。笔者下面以这 6种主要传统节日为例,阐述其中的文化内涵。 1.1 中国传统节目根植于中国古代农耕文化 自然条件与地理环境决定了早期的中国以农耕经济为主。人们发明了农具,培育出新的农作物,制定了一系列农业制度,形成了一些农事习俗,创作了农事诗、各式图形等,这些都是农耕文化的体现。中国传统节日根源于中国古代农耕文化。据史籍记载,春节在唐虞时叫 “载”,夏代叫 “岁”,周代才叫“年”。“载”、“岁”、“年”都是指谷物生长周期,谷子一年一熟,所以春节一年一次,含有庆丰收的寓意。关于春节的另一种说法是:春节起源于原始社会末期的“腊祭”,当时每逢腊尽春来,先民便杀猪宰羊,祭祀神鬼与祖灵,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免去灾祸。清明节本是二十四节气之一,这时,我国大部分地区气候温暖,草木萌茂,农业上开始忙于春耕春种。江南有农谚这样形容清明:“清明谷雨两相连,浸种耕种莫迟延”、“种树造林,莫过清明”。关于中秋节的起源,有一种说法是秋报的遗俗,因为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时刻,人们便在这个季节饮酒舞蹈,喜气洋洋地庆祝丰收。重阳节在陕北是正式收割的季节……从传统节日的起源看,大多出于农耕目的,虽然在流传过程中,有些节日淡化了农耕印象,但传统节日体现或根植于古代农耕文化这一点是确定的。 1.2 中国传统节 日体现了原始观念文化 对大自然的崇拜是先民最原始的崇拜形式之一,这里的大自然主要指太阳、月亮、大地及除此之外的自然物。《风土记》中记载:“仲夏端午,烹骛角黍 (粽女)”,端午节采棕叶、包棕子体现了人们对植物的崇拜。在中秋时节,古代贵族和文人学士会对着天上又亮又圆一轮皓月,观赏祭拜,寄托情怀,无论是祭月还是赏月都体现了对月亮的崇拜。春节祭祖、清明扫墓是对祖先的崇拜。图腾崇拜是较为高级的宗教形式。原始先民都相信自己的氏族与某种动物、植物或无生物之间存在一种特殊的亲密关系,并以之作为氏族崇拜的对象。端午节赛龙舟的习俗早在屈原之前就出现了,这正体现了人们对龙图腾的崇拜。闻一多先生在《端午考》中说:“距屈子投江千余年前,划龙舟之习俗就已存在于吴越水乡一带。目的是通过祭祀图腾——龙,以祈求避免常见的水旱之灾。祭祀之日便是端午,在水域中竞划刻着龙饰的舟船是‘龙祭 ’的重要内容。” 1.3 中国传统节日反映出古代宗法文化的特征 中国长期处在宗法制社会形态下,在宗法制度下,人们重血亲人伦,讲究礼教德治、长幼尊卑、贵贱有别。宗法制社会形态下的一系列要求在传统节日中找到了很好的依托。春节祭祖、清明扫墓,把人置于血亲人伦中,体现出一种 “人道亲亲”。《礼记 ·大传》中这样解释 “人道亲亲”:“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通过这种方式整个家族就以血亲人伦为纽带联系在一起了。无论是祭祖、扫墓,还是拜月、登高,都有严格的仪式,崔提《四民月令》是这样形容春节祭祖的:“正月之朔,是为正日。躬率妻孥,洁祀祖祢。及祀日,进酒降神毕,乃家室尊卑,无大无小,以次列于先祖之前,子妇曾孙,各上椒酒于家长,称觞举寿,欣欣如也。”通过一系列固定仪式,实现了“尊尊”—— 长幼尊卑、贵贱有别,并且这种等级差别也与血亲人伦有关。通过传统节日中的血亲人伦纽带,尊尊与亲亲联系在一起,整个社会实现了从“家天下”到“国天下”的过渡,形成了家国同构格局。 2 中国传统节日中的文化精神 文化精神就是传统文化中具有积极意义的、体现在民族蓬勃向上精神的思想和观念。中国传统节日体现出精忠爱国、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天人合一、贵和尚美等文化精神,正是因为有着这些文化精神的存在,使得中国传统节日及节日中的一些习俗经过几千年的历程仍被保存、遵守着,体现出强大的文化生命力。 2.1 精忠爱国 精忠爱国思想在清明与端午两大节日中体现得最为明显,并且这种传统文化精神在历史进程中已经自发地上升为一种民族精神,在社会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清明扫墓的习俗来自于寒食节,而寒食节相传与春秋时期介子推有关,介子推 “割股”给处于困境中的公子重耳充饥,这里体现了“忠”与“义”两种文化精神。当公子重耳成为晋文公欲封赏介子推时介子推背着老母进了深山,这里体现了“孝”。在几千年的社会进程中,寒食节与清明节合二为一,“忠”“义” 的文化精神也成为中国传统观念中士大夫精神的渊源,孕育和造就了中国历史上无数仁人志士、英雄豪杰;而以血亲为纽带将人民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孝”,从小处说,使一个家族具有凝聚力;从大处说,使一个民族、国家更具有凝聚力。端午节赛龙舟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屈原代表着真、善、美,是爱国和忧民的化身,对屈原的纪念体现出一种赤诚爱国的文化精神。 2.2 天人合一 关于天人合一的思想,最基本的涵义是充分肯定 “自然界和精神的统一”,关注人类行为与 自然界的协调问题。春节迎新、清明踏青、端午赛船、中秋赏月、七夕观星、重阳登高都是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天人合一思想除了人与自然协调外,笔者认为,更主要的是 “天人合德”——天有高尚的德,人应该效法天德,向自然学习,与天合德,这是天人合一思想的最高境界和最高理想。正如《易传 ·文言》中说:“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这种认识影响着许多人的价值取向、人生态度,这与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观点是一致的。在现实中失意时,就转向自然,或归隐山林,或躬耕田园,在其间找到乐趣,发现真义。传统节日中的一些习俗在社会发展中被淡化或消失了,唯独亲近自然的行为得以延续,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具有强大的文化生命力 。 2-3 贵和尚美 “和 ”即和谐、统一,“美”即美好、团圆,贵和尚美作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在传统节日中常有流露。春节虽然是指农历一年的第一天,但人们习惯上的过年活动在头一年进入腊月 (夏历十二月) 就已开始 ,一直到元宵节才结束。在腊月里,人们要扫尘、祭灶神;除夕要全家团圆,大家围坐在一起和面包饺子,和面的 “和”与 “合”谐音,饺子的 “饺”与 “交”谐音,“合”与 “交”是团圆、相聚之意;至元宵节全家又要围在一起吃汤圆,这些都表达了人们希望生活团团圆圆、和谐美好的愿望。七夕乞巧,表达出人们希望婚姻美满的愿望。至于中秋吃月饼,更兼有生活团圆、婚姻美满之意。九九重阳,则有珍爱生命,健康长寿之意。此外,清明折柳,端午采艾叶、菖蒲,重阳遍插茱萸,这种驱恶避邪的习俗也显露出贵和尚美的思想3 中国传统节日的现实意义 中国传统节日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体现之一,在社会发展中产生过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一般而言,消极的习俗总是流传不久,经过几千年社会历程流传至今的传统节日习俗总体而言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3.1 中国传统节 日体现强大的文化凝聚力与民族凝聚力 春节回家、清明扫墓、端午节纪念屈原的传统习俗流露出敬祖意识、亲情情结、精忠爱国等思想,这些观念最容易唤起人们对亲人、家庭、故乡、祖国的情感,唤起人们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记忆,对民族精神的认同,唤起人们同宗同源的民族情及对文化同根性的认同。中国有许多俗语,如:“一人有难,众人帮忙”、“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等,这些都是传统节日具有强大文化凝聚力的表现;海外华侨回国祭祀祖先及在异国、异地的游子叶落归根等行为则是传统节日中民族凝聚力的体现。文化凝聚力与民族凝聚力有利于增强民族团结、维系国家统一,有利于加深世界各地中华儿女的亲情,也有利于激励一个民族、国家不断前进、发展、强大。 3.2 中国传统节日构建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的关系 中国传统节日中天人合一思想为人们提供了亲近自然、融入自然的机会,在踏青、观星、赏月、登高玩秋等活动中,人们放松心情,找回童真,发现乐趣。在亲近自然的活动中,人与人之间进行交际,体现出骨肉情深或天伦之乐,形成一种与人为善、和谐相处的人际关系。 当今世界,科技与工业日益发达,但人与 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发生了许多变化,如由于人类无限制地征服自然而带来的一系列环境问题,再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日益冷漠、势利等。现在当我们重新对照中国传统节日中人与自然、人际问的和谐关系时,应该受到启迪。所幸的是,当今社会上的许多变化已经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党的十七大报告特意将保护生态环境,构建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关系提上日程,这是对传统节日中天人合一思想的肯定。 3-3 中国传统节日唤起人们对美的向往 中国传统节日中无论是亲近自然 (如踏青、观星、赏月、登高等)还是渴望团圆 (如吃饺子、月饼等)的习俗,都体现了人们对美的追求与向往。宗白华先生在 《美学散步》里论述了各种形态的美,书中特别有一篇文章—— 《美从何处来》,在这篇文章里,宗自华先生指出美来自于心灵。笔者认为传统节日中的美主要指生命与生活之美,在亲近自然,家人团圆,希望有情人终成眷属的传统习俗中,人们体会到了生活之美,也益加珍爱生命。并且传统节日中的行为、愿望都发自于内心,充满了感情,因此,即使有时希望不能实现,结局未必圆满,按照宗白华先生的说法,因为这些行为、愿望来自于心灵,它们也是美的。 4 结语 中国文化具有包容性,表现为同化力、融合力、延续力和凝聚力等方面。在历史进程中,作为中国文化核心的中原农耕文化曾与北方游牧文化、南方山地游耕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实现过交融互补,也与外国文化进行过几次大的交汇。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也应具有包融性,而传统节日作为行为层面的传统文化,更应具有包融性。 中国传统节日有几千年的历史,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不断与其他文化交汇、互撞,消极的东西逐渐消亡,美好的东西日益突显,这正是传统节日具有强大文化生命力与凝聚力的表现。笔者相信,在与日前社会上流行的外国特别是西方节日的交汇、互撞中,中国传统节日定能发挥中国文化惯有的价值整合功能,到达一个新的层面。 参考文献: 【1】李汉秋.让传统佳节湿润民族精神[J].红旗文稿,2008,(8):34—35. 【2】严考亮.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价值及其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J】.2007,(1):126—128 【3】张贷年.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4】陈松林.论中华民族精神的思想内涵及其现代意义[J].湖北社会科学,2003,(10):65
1、论文题目: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2、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3、提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4、关键词或主题词: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 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5、论文正文:(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 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 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a.提出-论点;b.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c.解决问题-论证与步骤;d.结论。6、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中文: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作者--标题--出版物信息所列参考文献的要求是:(1)所列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考证。(2)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标明序号、著作或文章的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
你这篇中国知网也好万方数据也好都有例子!甚至百度文库都有!==================论文写作方法===========================论文网上没有免费的,与其花人民币,还不如自己写,万一碰到人的,就...【每天都有】写作论文的简单方法,首先大概确定自己的选题,然后在网上查找几份类似的文章!通读类似的文章,对这方面的内容有个大概的了解!参照论文的格式,列出提纲,补充内容,实在不会,把这几份论文综合一下,从每篇论文上复制一部分,组成一篇新的文章!然后把按自己的语言把每一部分换下句式或词,经过换词不换意的办法处理后,网上就查不到了,祝你顺利完成论文!
毕业论文,泛指专科毕业论文、本科毕业论文(学士学位毕业论文)、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硕士学位论文)、博士研究生毕业论文(博士学位论文)等,即需要在学业完成前写作并提交的论文,是教学或科研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理论联系实际,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得到从事本专业工作和进行相关的基本训练。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理论联系实际,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得到从事本专业工作和进行相关的基本训练。毕业论文应反映出作者能够准确地掌握所学的专业基础知识,基本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对所研究的题目有一定的心得体会,论文题目的范围不宜过宽,一般选择本学科某一重要问题的一个侧面。 毕业论文的基本教学要求是:1、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巩固与扩展所学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培养学生处理数据和信息的能力;2、培养学生正确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3、培养学生进行社会调查研究;文献资料收集、阅读和整理、使用;提出论点、综合论证、总结写作等基本技能。毕业论文是毕业生总结性的独立作业,是学生运用在校学习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去分析、解决一两个实际问题的实践锻炼过程,也是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学习成果的综合性总结,是整个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撰写毕业论文对于培养学生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提高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有着重要意义。 毕业论文在进行编写的过程中,需要经过开题报告、论文编写、论文上交评定、论文答辩以及论文评分五个过程,其中开题报告是论文进行的最重要的一个过程,也是论文能否进行的一个重要指标。
自1978年11月30日“人民日报”发表沈恒炎的“UFO--一个不解的世界之谜”文章之后,在中国大陆就掀起了UFO的热潮。首先发起UFO运动的是湖北武汉大学的一个研究生,查乐平博士。 中国UFO研究会于1983年8月5日-10日,在上海召开了第二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参加会议的80多位代表来自全国25个省、市、自治区。在本次会议上,“中国UFO研究协会”改命名为“中国UFO研究会”。1984年2月,昆明电影制片厂和《飞碟探索》编辑部、宁夏UFO研究会、云南UFO研究会联合摄制了我国第一部UFO影片《飞碟在中国》。该片采用中国的UFO实际案例,拍摄而成,在全国有很大影响,吸引了更多的爱好者加入了UFO研究队伍。中国UFO研究与《飞碟探索》杂志社建立并保持着良好的关系与友谊。早在1981年1月10日,中国UFO研究协会就为《飞碟探索》的创刊,发出了《热烈的祝贺》的贺词。各地的UFO研究会也通过《飞碟探索》杂志来发表文章,阐述新观念,新论文。《飞碟探索》经常介绍国外UFO研究的情况和动态,引进先进的理论和文章,并多次帮助,扶持我国UFO事业的发展,为促进中国的UFO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中国UFO研究会为了自身的合法性,多次联系挂靠单位。由于种种原因一直得不到解决,为了UFO研究更好的发展,在中国气功科学研究会的多次邀请下,中国UFO研究会于1988年1月16日正式挂靠中国气功科学研究会,成为气功研究会下面的二级学会。由此中国UFO研究会总算有了一个合法活动的地位。这次挂靠给UFO研究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恶果,大量的气功人士加入了UFO组织,把气功和UFO混为一谈,随之大量的伪科学在UFO组织里横行。这个恶果终于在1992年5月11日,中国UFO研究会第四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后爆发。 1997年10月15日,中国UFO研究会根据社团登记有关规定,正式更名为中国气功科学研究会UFO分会。随着中国气功研究会的关闭和种种内部矛盾,中国UFO研究会也失去了二级学会的资格,被迫消失。但是,在这个UFO研究来到中国的20几年里,各个地方组织都在蓬勃发展、壮大。自90年底,义乌UFO研究会首次取得法人资格,成为国家政府正式承认的法人团体以来,陆续又有广州市,大连市,塔城市,成都市,昆明市,洛阳市,南宁市,丰都市,金昌市,临汾市等陆续成为市级法人社团组织。从1991年底湖南UFO研究会被批准为第一个省级法人团体后,又有陕西省,河南省,北京市,陆续成为国家正式承认的法人社团组织。这对UFO研究组织的正规化,合法化,对中国UFO研究事业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为了使中国的全国性组织有持续性,结合中国的国内形势特点,1997年5月11日,《中国UFO研究会法人团体联谊会》在北京成立。之后又有在香港注册成立的《世界华人UFO研究联合会》和在吉林成立的《中国UFO协会》。这些组织都没有成功的在国内注册。 全国几个最大的UFO组织有:北京UFO研究会,湖南UFO研究会,四川UFO研究会,广东UFO研究会,陕西UFO研究会,上海UFO研究会,江苏UFO研究会,大连UFO研究会,云南UFO研究会,河南UFO研究会等。北京UFO研究会建立了我国第一个UFO网站和论坛,之后,江苏UFO研究会,四川UFO研究会,大连UFO研究会等也纷纷建立了UFO网站。另外,一些UFO爱好者也自己纷纷建立了UFO网站、论坛等。我国UFO研究从此进入网络时代! 在21世纪里,UFO的研究与发展更是以飞快的速度进行着,由于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科学文化的普及,人们对UFO的热情也越来越高,人们手里的照相机、录像机,使UFO的目击报告也由普通的口头描述,逐渐转向有案可查的照片和录像,这就为UFO的破译提供了机遇。随着大量的UFO事件的发现和破解,使UFO研究者的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识别真假案例和分析案例的能力越来越强。我国的UFO研究,现在已经进入世界的UFO行列,让我们真正的UFO研究者,争取在国际UFO研究上作出有更多、更好的贡献
现在是每月1号发,很及时的,我已经订阅29年了,没有间断。最好是邮局订阅,刊号:54-35, 页数:68页,报亭有时买不到,因为现在的人们关心切身利益的太多,这本杂志不会带来太多的“经济效益”。就这样。 【zhangsese520】不对,已经是单月刊好久了。
1979年9月,中国成立了第一个UFO民间社团--“中国UFO爱好者联络处”,后更名为“中国UFO研究会”,在全国有40多个分支机构。此后不久,国内唯一的一本UFO刊物是《飞碟探索》杂志创刊发行。1997年10月15日,中国UFO研究会根据社团登记有关规定,正式更名为中国气功科学研究会UFO分会。随着中国气功研究会的关闭和种种内部矛盾,中国UFO研究会也失去了二级学会的资格,被迫消失。中国UFO研究会于1997年9月29日在中国大地消失了.综观其近20年的风雨历程,它曾为中国的UFO研究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上世纪有关UFO的报道铺天盖地。进入新世纪,发现UFO的消息确实越来越少了。按理说现在人人的手机都配有高清摄像头,这种UFO目击事件及相关影像应该是越来越多才对,可事实就是反着来的。 为什么会这样呢?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1,进入新世纪,随着全球义务教育的普及,人们的见识增长了,科学认知能力也提高了,以前被误认为UFO的东西或者现象,现在已经不会产生误解了。 2,以前的UFO影像都很模糊不清,很多UFO事件其实就是因为拍摄器材拍摄的照片或者视频模糊不清,而被人误认为是UFO的。现在摄影技术的进步,反而让UFO事件减少了。 3,大众的猎奇心理降低了,新闻报道也跟着减少了。在上世纪,人们UFO、外星人及飞碟这种新生事物有很大的热情,在过去有很多不良媒体为了流量,甚至不惜编造大量假的UFO目击事件。很多虚假的报道已经消磨了观众的耐心,观众已经不买账了。 4,科学家经过研究表明,没有任何证据证明有外星人来过地球,UFO只是不明飞行物而已,并不一定就是外星人的飞船。再加上现在的消息传递速度快,一些UFO事件还没火起来,就已经被专业人士解释清楚了。很多人对UFO已经理性看待了。其实不仅UFO目击事件减少了,连USO(不明潜水物)目击事件也减少了。 感谢阅读,欢迎关注! 说起这个话题,那真的是讲到我心坎里去了。 我记得在小学的时候,自己对这个东西特别痴迷。那时候也奇怪,这一类的书籍很好找到,于是天天看这些课外书。那些五六厘米厚的不知道正版还是盗版的书籍,那时候的我看的津津有味。当然了我现在对这些东西也很喜欢,天文也一直是我最大的一个兴趣爱好,但对UFO、外星人一类的关注确实少了很多,在这些方面,我现在思考的更多的反而是一些猜想、理论之类的了。我仔细想了一下,可能有以下几点原因: 以前的消息相对闭塞,以至于一些信息很难传播出去,即便传播出去了,也很难被大部分人看到。这种情况直接导致了看到的不知道发生了什么。而现在情况就好多了,但凡有什么奇怪事情很容易就传播开了。各种新闻资讯app的用户基数也很大,好多看似难以理解的事情可以相互关联起来,自然就不会成为未解之谜了。譬如前段时间夜空出现奇特云层,后来确认是火箭实验。在UFO这个概念出现以后,自然就会出现一个庞大的产业,包括电影、书籍、玩具、影音等,这是一块十分巨大的蛋糕。为了维持公众的热情,利益集团或许会故意将一些模棱两可的东西说的十分确凿,甚至不惜编造,以达到它们的目的。现在或许相关产业没有这么红火了,所以自然没有人暗中推波助澜了。每个事物都不可能永远红火下去,UFO也是一样。或许以前是UFO比较火热的时候,自然有人愿意去搜集整理。而现在,这股风气已经过去了,公众关注点已经转移,从事这一行业的人都转行干其他事情去了。毕竟这个行业很难养活自己了。以上是我的一些看法,有什么批评指教欢迎留言交流沟通。 欢迎关注"张家小智儿"看更多天文爱好者的交流沟通。 这个问题可以检索一下大象公会4月12号的一篇文章,《科普都没能消灭的外星人,被智能手机打败了》里面详细的解释了这个问题,有时间你可以去查一下。顺便说一句,这篇文章有植入广告。 这里我再简单阐述一下它的观点:智能手机的高清摄像能力使无论照片,视频等所谓的目击材料得以第一时间被证伪,越多的细节,越容易被证伪,在智能手机普及之前,所谓的目击照片或视频往往模糊不清,没有足够的细节让人辨别。著名的尼斯湖水怪的细节模糊,大小也缺乏参照,想找到更多的佐证几乎是不可能的。周正龙的照片明显有更多的细节。 以上是大象公会作者的大体观点。 我再补充一点,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一个热点事件往往会生产出无数视频及图片内容,目击者再通过不同的社交平台相互佐证,目击者越多,越难造假。科技 的进步也让我们更关注生活的体验,创造力的提升,对于这种神秘主义的陈词滥调大家都没了兴趣。 哈哈,因为人人都能拍照拍视频了,你再也唬不住人了。 妈的小时候没见识上过好多奇怪的当…… 比如有个动画片里说把相片放水里泡,相片里的人就会出来,我他妈泡了一个暑假白娘子! 小时候还有人说,那种透明橡胶虾钥匙挂,放水里煮就可以吃了,我要不是没有我肯定真的煮了。 想知道有没有外星人前,先要了解一个概念:在不同介质下,看见的物质是不同的(形态、颜色、声音等)。地球这个光、水、空气、二氧化碳、氮气、氢氧比例合适的介质下,人类或者哺乳动物看见的景和物都是差不多,也就是说在同样的介质下,人类可以看见摸到任何东西,任何一切。但在海洋中(光、水、空气、氢氧钠等因素不符合陆地时)人类的能力就会下降,换句话说,就是海洋不太适合人类。但这不能否认海底的生物里没有类似人的生物。只是环境不一样我们彼此看不见。这就好比漫画里所述的平行世界一样,在不破坏平衡的情况下,彼此之间不会干预。一旦打开或者了解了一个新介质的特性,即开启了新世界。凡事踏入或者踏出新世界的生物,都可以称呼(外星人)所搭载的工具叫UFO想起八九十年代的UFO热潮了 90年代初期,我还在上初中,无意中看到一本杂志,叫《飞碟 探索 》。里面神神秘秘的未解之谜和扑朔迷离的不明飞行物,一下子把我给迷住了。而且文章有意无意的都往飞碟和外星人上扯,对于涉世未深又想象力丰富的少年人来说,鼓动性是极大的。甚至催生了我的第一个职业理想——宇航员。那为什么现在很难有不明飞行物事件了呢?原因有仨! 1,教育越来越普及,以前曾认为是不明飞行物的现象,已经被解释清楚了,发现者自己已经不容易大惊小怪。 因为我们已经接受,绝大多数所谓的不明飞行物,都是人类航空航天活动所造成的大气光学现象,所以即使发现了些奇奇怪怪的东西,我们也会首先想到是不是飞机的“尾迹云”、航天发射或导弹实验等等人工活动所导致的。 比如2014年,这张来自GOOGLE地球的卫星图片,就在国外被传是中国战机追击UFO,但在咱国内,就没什么风波。因为这飞机,从外形和尾迹来说,一看就是民航飞机,那块圆形光斑,也只是某处反光而已。 2,信息飞速传播,在形成话题的同时,答案也来了。 比如2010年杭州萧山机场不明飞行物事件,文章所配的图,看似诡异,很像飞行器在悬浮。结果很快就有网友回帖,说是有人在放巨型风筝,只是装了电池和彩灯而已; 还有2019年9月刚刚发生的长江不明生物事件,一开始很多人还脑洞大开或趁机起哄,说是蛟、是蛇、是水怪之类。然而媒体跟进后,很快就有人采访相关专家,专家立即就否定了; 结果捞上来一看,也就是一个大型的黑色塑料网袋,被码头的石头挂住了,水流的作用让它看起来像游泳的生物而已。 3,最重要的是:手机人手一个,而像素越来越高! 高清摄像头是破除神秘主义的最硬技术!只有模模糊糊的照片或视频,才好借题发挥,比如湖北神农架野人目击视频等等。但现在随手一拍,拉大一看,细节一目了然,想象的大门也就随即关闭了。就像刚刚发生的长江不明生物事件,视频拉大一看,是不是生物已经心中有数了,所以才有那么多网友也猜出是塑料袋或渔网之类。 综上,全民的科学素养提高+信息传播迅速+拍摄技术提升,是现在UFO事件越来越少,也越来越难以形成热潮的主要原因 UFO是 U nidentified F lying O bject(不明飞行物)的简称,也被翻译成幽浮。也就是说,只要是在天上飞的,但不知道是啥的东西都能够被UFO。相对应的,在水底游动的就,不知道是什么的就可以被称为USO(Unidentified submerged object),也就是不明潜水物。 图:UFO 图:USOUFO和USO报道的高峰期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到九十年代。这与开始于19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的科学大发现有关。由于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建立,科学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许多的新技术在科学进步的推动下被不断开发出来。一些新技术也不断的进入了普通民众的生活。这些新技术加强了民众对科学的认知,使普通民众开始相信科学。新的科学观念与之相随的进入了民间。其中,“我们并不是广阔宇宙中唯一的智慧生命”这一观点几乎成为了公众的共识。但我们普通民众识别、判断事物的手段和知识是有限的,再加上相对落后的摄影设备、公众的好奇心、别有用心的媒体或个人的宣传,使得UFO事件成为那个时代媒体经常报道的消息。 但最近十多年,关于UFO的报道却少了很多,这是为什么呢? 一是,大众经过几十年的围观,再加上从来没有获得过充分证据证明外星文明曾经到达过地球,使得公众的好奇心消失。自然媒体的报道就少了; 图:飞碟云三是,由于现在人手一台智能手机,对同一UFO事件的拍摄视频增多和清晰度增加,大众可以从多角度还原事件的真相,使得“神秘”事件不再神秘。 图:火箭飞行轨迹 UFO是指来历不明的,不明性质,飘浮及飞行在天空的物体。 UFO一词来源于美国空军的“蓝皮计划书”。 UFO到底是什么 现实中看到的网络中的UFO往往都是模糊的,还有少部分清晰的。 近年来由于 科技 的发展,影像的清晰度得以大幅度提高,越来越多的模糊UFO被证实,其实际是火箭发射的残体或者是卫星残体,或者只是自然现象。而部分清晰可见UFO实际只是人为的造假,来博人眼球罢吸引流量罢了。 人们的习惯往往就是对看不清的东西进行猜测,再加上不良媒体的渲染式的报道,就会造成传说中UFO甚至外星人的诞生。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谜题正在被一一揭开。崇尚科学才是正道。 关于UFO大家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大家一起讨论! 以前的报道绝大多数是“据某某报道、某某专家分析、某杂质内容、传说、他们说……”信息,哄的厚道人坚信不疑。 手机的拍摄效果全面了,使用普及了……,望风扑影的内容自然少了,以后更快速的网络通讯使这种信息会更少……。 随着人们知识面的扩大,知识水平的提高,认识事物的客观性更强、理性更强、逻辑性更强……,很多子虚乌有、盲目、夸大、明知故问的、故弄玄虚的的事物会更少。 当然,只有真实的、不容易解释的、有证据的、有对比的……UFO事件会让大家认可并传播。 确实如此,现代 科技 已经如此发达,却没有多少关于UFO的消息,按理说大家都有手机,应该早就拍到不少了。UFO本来是“不明飞行物”的意思,不过很多时候人们却将它和外星人的飞船联系在一起。由于自己曾经是这方面的爱好者,因此想试着为大家分析一下其中的原因。 要说UFO消息铺天盖地的那个年代应该是上世纪80年代吧,那时我还在上学。想一下,那个年代又没有网络,连电视都比较少,不过自己倒是喜欢看报纸和各种书籍,特别是 科技 杂志,里面就时不时会出现一些关于UFO的报道。这些报道说得绘声绘色,什么不明飞行物坠落在外国(以美国居多)某森林里,甚至有人亲眼看见了外星人。不过自己也挺纳闷的,我们国家这么大,为什么就没有什么UFO光顾呢?难道说外星人喜欢发达国家? 后来一细想,关于UFO的报道有很多可能是假的,那是在当时的大环境形势下,外国媒体为了博取人的眼球杜撰的,为的是制造一种轰动效应。试想一下,当时是什么样的环境啊,当然是美苏争霸,军备竞赛啊。那时报纸、电视经常会有报道,先是什么苏联宇宙飞船成功发射,过几天又会有美国某某号航天飞机第n次起飞。又过一段时间你又会看到什么国际空间站成功对接。似乎整个世界就在这两个“超级大国”的掌控之中。 那时的科幻电影又在热映当中,什么《星球大战》、《超人》等,当时国内观众也非常熟知。其他还有如《星际迷航》、《摩羯星一号》等等,这些科幻片的热映,无形之中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让人觉得当时的 科技 已经非常发达,既然已经登陆月球了,似乎明天就可以登陆火星了。而那些关于UFO的报道大多数都是在那样的环境下出现的,甚至不少外国人都认为外星人即将降临地球,正期待着与外星人大战一场呢! 当然现在的 科技 已经日新月异了,据说现在一部智能手机都比当年阿波罗11号登月时使用的技术先进,是不是有点让人觉得好笑?现在人们已经意识到,搞那些什么“星球大战”计划纯粹就是烧钱。 科技 进步了,人们却更加理智了,外星人可能有,不过我们没那么容易发现他们,现在人们对这方面的热度骤减,再制造这种华而不实的报道也没有太多人相信了,所谓的UFO自然就变少了。
归去来兮辞与归田赋之比较文字[color=crimson][/color]文字归去来兮辞与归田赋之比较在陶渊明所作的诗词中,归去来兮辞无疑是非常著名的一篇,无可否认,与张衡的归田赋比起来,有很多的相同之处,比如说,都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美好之感,都是在不得志后所作,都有一种离开官场后的欣然之情,但不同之处,亦然很多。下面,这篇论文,将重点就它们之间的不同之处,做一些比较。一 历史时代背景的不同陶渊明,生与公元365年(晋哀帝兴宁三年),此时位于晋王朝的中期,距其建立有48年,距其灭亡55年。东晋王朝是大世族专政的封建王朝。在陶渊明生活的时代,是东晋王朝在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更加尖锐化,在人民起义力量严重打击下日益土崩瓦解的时代。张衡,生于公元77年,从他的生卒时间看,他是东汉前期到中期的人物,这段时间的基本特征,即不同于东汉初期的光武帝,明帝,章帝的中兴气象,也不同于东汉后期桓帝,灵帝时代的颓衰,而恰置其中,于是,张衡也就自然而然地经历着一种历史的过渡和变迁。而作为时代的承负者,他还同样承负了社会政治的衰变和学术文化的衰变,也就是说他承受了双重变迁,这对他的思想上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二 作者人生经历的不同陶渊明的一生,可以这么说,是很不得志的。虽然他的曾祖父陶侃,官至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两州刺史,封为长沙郡公,但并未能给带来多大的余荫,到他这一代,家道已经中落,更何况他并非嫡嗣所出。所以,在门阀世族观念极为看重的东晋王朝,他并没有什么好的晋升之资。众所周知,陶渊明是安于贫寒,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有识之士,殊不知,在他年轻的时候,也曾有过乐观奋发的热情和幻想,从他的“忆我少年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出自《杂诗》)以及“少年壮且厉,抚剑独行游。谁言行游近,张掖至幽州。”(出自《拟古》)便可以看出。陶渊明29岁以后才进入仕途,在这之前,他的志趣是有变化和矛盾的,但中有一种“无乐自欣豫”的青年人的乐观情调。在仕途上,他先后经历了从小小的州祭酒,到在桓玄手下做事,在这期间州里曾召他做州主簿,但是推辞了。之后在刘裕手下做幕僚,之后又在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手下做参军,405年秋天,陶渊明做了彭泽令,这是他的最后一任官职,前后不过做了八十余日,归去来兮辞便也是这次离职之后所作。陶渊明于公元427年11月逝世,享年六十三岁。张衡自18岁便游三辅,入帝京,开始步入社会,政治。曾“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由此可以看出,他生性淡泊,也可见其家世显赫。在家世显赫的背景下的童年之造化,以及外部环境,对他的个人修养和一生的成就有很大的影响。张衡初入仕的时候,担任的是南洋主簿,为官九年,为政勤勉,也显示了他自己的才干。之后有过一段归家,在家治学时期。大约在永初五年到元初元年,应征入京师,官拜郎中,大约在安帝元初二年到建光元年初迁任太史令,永建元年复职太史令,阳嘉二年迁侍中。在两次担任太史令之间,曾做个几年的公车司马令。侍中之后,做过三年的河间相,之后做了尚书并卒于尚书任上。归田赋便是在做河间相辞官归家后不久所做。三 写作背景的不同陶渊明在自序中说是“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其实综观他的一生的作官经历来看,在官场上,他的极为不称心的。未遇明主,即使在那时候那些显赫一时的人物,他因为着自己的志向,爱好,个人情感,最后也都是辞职了事。且随年岁渐长,少年时的热情与幻想也不再。在对官场的厌恶与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中,能“解甲归田”,自是非常欣喜的。我个人认为,与其说他是因奔丧而辞职,倒不如说他是借此离开官场的樊笼。由此,在此篇辞赋中所体现的欣然之情和对田园生活的美好之感,也便不在意料之外了。张衡所处的是东汉安、顺以后,外戚宦官当权,朝政日非的时代。汉顺帝有一段时间曾升迁张衡为侍中,讽议左右。然阉竖终恐张衡揭露他们,永和初,张衡遂被罢黜为河间相。永和三年(138),张衡六十一岁由河间相上书乞骸骨,《归田赋》就是这时作的。四 赏析读《归去来兮辞》,并不能给人一种轻松感,因为在诗人看似逍遥的背后是一种忧愁和无奈。陶渊明本质上不是一个只喜欢游山玩水而不关心时事的纯隐士,虽然他说“性本爱丘山”,但他的骨子里是想有益于社会的。鲁迅先生在谈到陶渊明时说:“就是诗,除论客所佩服的‘悠然见南山’之外,也还有‘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之类的‘金则怒目’式,在证明着他并非整天整夜的飘飘然。”(《题未定草》)透过“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这些愤激之语,我们感到了沉重。陶渊明辞官大概在11月份,是不可能出现‘木欣欣以向荣’,‘善万物之得时’ 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植杖以耘耔’这些物事的,由此可见,本文写的是虚景,为的是抒情表意而已。张衡张衡自18岁游三辅,入帝京以来,中途只有几年在家家居治学的日子,大部分的时间都在官场上度过。自河间相后归田,对田园生活自是有种欣欣然的感受。他当时是在抗争与妥协,自保还是济世的心理斗争下最终做出了妥协与自保的决定的,此篇辞赋,所写的欢快之景,其实也是为了排绻心中的积郁之气。《归田赋》是一篇短小明畅的小赋,有着独特的艺术风格,它一洗汉大赋铺采缛文、繁重凝滞、虚夸堆砌的规矩,转为文句平淡清丽、结构短小灵活。文中多用典故是此赋的一大特色,如“徒临川以羡鱼,俟河清乎未期”,分别引用《淮南子·说林训》和《左传·襄公八年》的典故:“感蔡子之慷慨,从唐生以决疑”,事见《史记·范雎蔡泽列传》:“追渔父以同嬉,超埃尘以遐逝”,也是从《楚辞·渔父》中“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及“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化来的。张衡充分利用了历史典故词句短小、内涵量大的优点,于文辞之外又平添了更加丰富的内容,因而《归田赋》并未因为篇制短小而显干瘪。同时,《归田赋》所选用的多是为人们所熟悉的典故,并不晦涩难懂。所以这篇小赋以其雅致精炼、平易清新的语句,包容了内涵丰富的史实,并赋之以新意。五 总结在古代的文人中,受儒家思想的“达则兼济天下,退则独善其身”的影响非常大。在官场生涯不如意时,欣欣然归田,也未尝不是一件让他们期待高兴的事情。由此可以看出这篇文章的相似之处来。但个人经历的不同,时代背景的相异,则可以看到他们所做文章的不同之处。参考书目及资料:1 《陶渊明及其作品选》 廖仲安 唐满先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2 《张衡评传》 许结著,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3 《归去来兮辞》赏析(论文) 张之路 2006年4 高中古文学习 苏州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资料归去来兮辞原文译文--------------------------------------------------------------------------------查看有无更新版本关键字:归去来兮辞 2006-7-2陶渊明 归去来兮辞归去来兮辞·原文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目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邱。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天天命复奚疑!归去来兮辞·译文回去吧,田园快要荒芜了,为什么还不回!既然自认为心志被形体所役使,又为什么惆怅而独自伤悲?认识到过去的错误已不可挽救,知道了未来的事情尚可追回。实在是误入迷途还不算太远,已经觉悟到今天“是”而昨天“非”。归舟轻快地飘荡前进,微风徐徐地吹动着上衣。向行人打听前面的道路,恨晨光还是这样微弱迷离。望见家乡的陋屋,我高兴得往前直奔。童仆欢喜地前来迎接,幼儿迎候在家门。庭院小路虽将荒芜,却喜园中松菊还存。我拉着幼儿走进内室,屋里摆着盛满酒的酒樽。拿过酒壶酒杯来自斟自饮,看着庭院里的树枝真使我开颜。靠着南窗寄托着我的傲世情怀,觉得身居陋室反而容易心安。天天在园子里散步自成乐趣,尽管设有园门却常常闭关。拄着手杖或漫步或悠闲地随处休息,不时地抬起头来向远处看看。云烟自然而然地从山洞飘出,鸟儿飞倦了也知道回还。日光渐暗太阳将快要下山,我抚摸着孤松而流连忘返。回去吧,我要断绝与外人的交游。既然世俗与我乖违相悖,我还驾车出游有什么可求?亲戚间说说知心话儿叫人心情欢悦,抚琴读书可藉以解闷消愁。农人们告诉我春天已经来临,我将要到西边去耕耘田亩。有的人驾着篷布小车,有的人划着一叶小舟。时而沿着婉蜒的溪水进入山谷,时而循着崎岖的小路走过山丘。树木长得欣欣向荣,泉水开始涓涓奔流。我羡慕物得逢天时,感叹自己的一生行将罢休。算了吧!寄身于天地间还有多少时日!何不放下心来听凭生死?为什么还要遑遑不安想去哪里?企求富贵不是我的心愿,寻觅仙境不可期冀。只盼好天气我独自外出,或者将手杖插在田边去除草培苗。登上东边的高岗放声长啸,面对清清的流水吟诵诗篇。姑且随着大自然的变化走向生命的尽头,乐天安命还有什么值得怀疑!归去来兮辞原文译文[ 1 ]归田赋 张衡游都邑以永久,无明略以佐时。徒临川以羡鱼,俟河清乎未期。感蔡子之慷慨,从唐生以决疑。谅天道之微昧,追渔父以同嬉。超埃尘以遐逝,与世事乎长辞。于是仲春令月,时和气清;原隰郁茂,百草滋荣。王雎鼓翼,仓庚哀鸣;交颈颉颃,关关嘤嘤。于焉逍遥,聊以娱情。尔乃龙吟方泽,虎啸山丘。仰飞纤缴,俯钓长流。触矢而毙,贪饵吞钩。落云间之逸禽,悬渊沉之鲨(鱼留,音留)。于时曜灵俄景,继以望舒。极般游之至乐,虽日夕而忘劬。感老氏之遗诫,将回驾乎蓬庐。弹五弦之妙指,咏周、孔之图书。挥翰墨以奋藻,陈三皇之轨模。苟纵心于物外,安知荣辱之所如。
【原文】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 【译文】 我家贫穷,种田不能够自给。孩子很多,米缸里没有存粮,维持生活所需的一切,没有办法解决。亲友大都劝我去做官,我心里也有这个念头,可是求官缺少门路。正赶上有奉使外出的官吏,地方大吏以爱惜人才为美德,叔父也因为我家境贫苦(替我设法),我就被委任到小县做官。那时社会上动荡不安,心里惧怕到远地当官。彭泽县离家一百里,公田收获的粮食,足够造酒饮用,所以就请求去那里。等到过了一些日子,便产生了留恋故园的怀乡感情。那是为什么?本性任其自然,这是勉强不得的;饥寒虽然来得急迫,但是违背本意去做官,身心都感痛苦。过去为官做事,都是为了吃饭而役使自己。于是惆怅感慨,深深有愧于平生的志愿。只再等上一年,便收拾行装连夜离去。不久,嫁到程家的妹妹在武昌去世,去吊丧的心情像骏马奔驰一样急迫,自己请求免去官职。自立秋第二个月到冬天,在职共80多天。因辞官而顺遂了心愿,写了一篇文章,题目叫《归去来兮》。这时候正是乙巳年(晋安帝义熙元年)十一月。(译文来自古诗文网) 【绚兮解读】读陶渊明的这篇《归去来兮辞》千万不可忽略对序的解读。我以为只有在这篇没有任何矫饰的文字中我们才能看到一个真实、率真、坦诚、任真的,有着超拔的人生境界的陶渊明。 首句“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他说,我家里很穷,靠耕作种出来的粮食不能够养活家里人。这在他自己的诗《归园田居其三》中可以得到印证,他写到“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并不是因为陶渊明懒,他每天早出晚归,非常勤奋地在田地里劳作,可是却没有换来粮食的丰收。或许是因为年成不好,或许是作为一个诗人,田间劳作确实不是他所擅长的。接下一句“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作者写了自己不能自给的具体表现,家里的孩子很多,一个个嗷嗷待哺,而家里却没有多余的粮食了,家里的米缸空了,所赖以维持生活的凭借没有了,我又没有经营生计的本领。陶渊明作为家里的顶梁柱,或许是家里唯一的成年男子,他是应该担负起家庭的重任的。可他却没有一技之长,不能像一般的手艺人,如石匠、木匠等人,靠自己的一技之长来赚取生活费。陶渊明一介书生,不擅长耕作,那要怎样维持生计呀!他自己很着急,家里的亲朋好友也都为他着急。“亲故多劝余为长吏”,亲戚朋友们说,你不是以前做过官吗?你可以再试着出去做官呀!是呀,陶渊明说,我也想要做官呢,可是“求之靡途”,我没有门路怎么去做官。陶渊明在这里说得多么实诚,他毫不掩饰自己想要做官的想法。“千载后,百篇存,更无一字不清真。”辛弃疾对陶渊明的凭借恰如其分。他就是这么率真自然,因为家贫,他迫不及待要谋求一个官职,以获取钱财。中国几千年来,文人当中如渊明般率真的恐怕还没有过,你看三国时期的诸葛亮,雄才大略,早就想要施展一番自己的抱负了。可是当刘备带着他的两个弟弟去邀请他加入他们的团队一起创业的时候,诸葛亮却一再推辞,直到第三次去请他出山,他才答应下来。难道前两次邀请时,他就不想出山吗?当然不是,古代文人爱面子,要矜持,自恃清高,直到清末民初,鲁迅先生还对中国文人身上的这个特点进行了辛辣地讽刺。《孔乙己》就是典型,明明已经穷得饭都没有吃了,还要穿着长衫,以表明自己的知识分子身份。即使是酒店的小伙计都看不起他了,他还放不下自己的读书人身份,端着读书人的架子,最后饿死,也不肯靠自己的双手去劳动来养活自己。 陶渊明完全没有一般读书人的自恃清高,他穷,就自己去田里耕作,耕作还不能自给,他就说自己还想做官。“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而刚好有一个机会,叔父推荐自己的小县城做官。自己考虑到当时还处于战乱中,不想去离家远的地方做官,而彭泽县离家又比较近,考虑了一下,做县令的俸禄足够可以供自己买酒喝。于是就去了。陶渊明可真是一个精神的人呐,他不说做官的工资可以养活我和我的家人了,他却说“公田之利,足以为酒”。在陶渊明这里自己有酒喝比养活家人还重要,这可真是个想法超出常人的人。或许我们会批判他是一个太不负责的男人了,家里老婆孩子挨饿受冻,他却还想着喝酒,是不是太过分了。可这就是他决定去上任时的真实的想法,他把他写下来了。所以说,陶渊明是个率真得可怕的人,他不怕别人会骂他。《五柳先生传》里他也表达了自己好酒的天性“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他就是这么任性自然地生活着,穷就去朋友家里蹭酒喝,而且毫无客气,每次都要喝到尽兴,喝完也不纠结于亲戚朋友间的礼节问题,就这么潇洒地离开。 一般人贫穷,忽然有了工作,一定会对这份来之不易的工作倍加珍惜的,更何况是份又轻松又挣钱又体面的工作。可是你看陶渊明,他说“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做官没多久,他就有了辞官回家的想法了。“眷然”思念的样子,他就开始思念他的田园生活了。为什么呢?难道做官时下级不停他的调配了吗?还是上级为难他了?还是官场上的应酬让他讨厌了?还是上面克扣他的工资了?不这些都不是,如果是因为这些个世俗的原因,他就不是陶渊明了,他说“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我的本性就爱自然,不会矫揉造作,勉强自己。一般人会说,难道作为家里的男人,一个丈夫,看在几个要养育的孩子的份上,你就不能受点委屈吗?你只会说,饥饿寒冷虽然迫在眉睫,可是,违背自己的天性会让自己身心都感到痛苦。我当官都是因为被吃喝这些琐事给奴役了。我觉得这样会让我觉得特别烦恼,深深愧对我平生的志向。我的志向不是做官,而是,任由自己的天性,自由自在生活在没有束缚的大自然中。“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我的天性就不能忍受官场的阿谀奉承、尔虞我诈,我天生就热爱大自然,让我在官场,我就如同一只关入了牢笼中的鸟儿。我要挣脱这牢笼,重获自由,只有这样才是符合我的天性的。 你一定会批判他,你连温饱都不能满足了,你还谈什么理想。没错,在一般人看来,一个吃不饱,穿不暖的人是没有资格谈论理想的。理想就如水中花,镜中月,虚无缥缈,不能当饭吃,不能当衣服穿。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人类激励理论》这本书中,将人类需要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普通人的五种需求是逐层递进的,只有满足了较低层次的需要,才会产生较高层次的需要。可是,陶渊明他在最低层次的生理需要都不能满足的情况下,却有了最高层次的需求。古典诗词研究专家叶嘉莹曾经评价陶渊明,说他是中国古代文人中真正做到了自我实现的人。我深以为然,当然,这还让我想到了,孔子最钟爱的弟子颜回,孔子曾称赞他说∶“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我以为陶渊明的人生境界是可以和颜回媲美的。 当然,陶渊明他不是神仙,他还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是一个丈夫,一个父亲,所以他在做出这个辞官的选择的时候,还是痛苦的。他曾在《与子俨疏》中,向儿子表达了自己不能让他们过上温饱的生活愧疚之情。正因其如此,才更让我们为其真诚感动。 “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打算辞职了,还希望等到庄稼成熟,拿到工资再星夜离开。可是,陶渊明还是等不及拿到工资,就找了个妹妹去世,要赶着去奔丧的理由,辞去了彭泽县令的官职。陶渊明的最后一次出仕,只做了八十多天的官。这次出仕之后,他再也没有出来做官了。为表明自己辞官归隐的决心,他特意写这篇《归去来兮辞》。 从这篇小序当中我们看到了那个充满了矛盾,又自然率真的陶渊明形象。苏东坡曾这样评价陶渊明:“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饥则扣门而乞食;饱则鸡黍以迎客。古今贤之,贵其真也。”人贵真,诗亦贵真,诗真乃由人真而来,这就是陶诗具有经久不衰魅力的主要原因。 2018/09/15
《归田赋》和《归去来兮辞》都是抒写归隐之志,但是两篇文章表现出明显的不同,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阐述其差异。
1、创作背景
当时正值东汉王朝全面崩溃,政治极端黑暗,外戚、宦官争权夺利,祸国殃民等行径愈演愈烈。再加上连年灾害,导致田园凋敝、民不聊生。面对这种局势,张衡既深恶痛绝,又无力回天,不得不进行人生的反思,寻求自我解脱的道路。便写出了《归田赋》这篇文章。
陶渊明从29岁起开始出仕,一直厌恶官场,向往田园。陶渊明于东晋义熙元年41岁时,最后一次出仕,做了80几天的彭泽令。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彭泽巡视,官员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已的生活,决心终老田园,并赋《归去来兮辞》,以明心志。
2、写作特点
从写作特色上看,张衡的《归田赋》一扫司马相如以来大赋的那种宏丽,虚夸堆砌的风气,以文句清丽,直抒胸臆,短小明快的特色取而代之。赋的一开头就写自己的理想无法实现,只好归田隐居。开门见山,为提起全赋的纲领。
《归田赋》和《归去来兮辞》的语言都十分精美。诗句都以六字句为主,间以四字句,而归去来兮辞还有三字句、七字句和八字句,朗朗上口,韵律悠扬。
3、表达的思想内容
《归田赋》通过设想隐居生活的自由和欢乐,表达了作者盼望隐居的强烈愿望。对隐居生活的想象越美好越丰富,描绘得越充分,也就越能充分地表现出归隐的愿望,这正是作者欲隐而不得的心理反映。
《归去来兮辞》可分为3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表示辞官归田的决心。第二部分(第2、3段)写作者回到田园后的愉快生活。第三部分(第4段)抒发诗人“乐天安命”的情怀。
归去来兮辞与归田赋之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