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 学前教育实验研究的论文

学前教育实验研究的论文

发布时间:

学前教育实验研究的论文

一、论文写作的要求下面按论文的结构顺序依次叙述。(一)论文——题目科学论文都有题目,不能“无题”。论文题目一般20字左右。题目大小应与内容符合,尽量不设副题,不用第1报、第2报之类。论文题目都用直叙口气,不用惊叹号或问号,也不能将科学论文题目写成广告语或新闻报道用语。(二)论文——署名科学论文应该署真名和真实的工作单位。主要体现责任、成果归属并便于后人追踪研究。严格意义上的论文作者是指对选题、论证、查阅文献、方案设计、建立方法、实验操作、整理资料、归纳总结、撰写成文等全过程负责的人,应该是能解答论文的有关问题者。现在往往把参加工作的人全部列上,那就应该以贡献大小依次排列。论文署名应征得本人同意。学术指导人根据实际情况既可以列为论文作者,也可以一般致谢。行政领导人一般不署名。(三)论文——引言 是论文引人入胜之言,很重要,要写好。一段好的论文引言常能使读者明白你这份工作的发展历程和在这一研究方向中的位置。要写出论文立题依据、基础、背景、研究目的。要复习必要的文献、写明问题的发展。文字要简练。(四)论文——材料和方法 按规定如实写出实验对象、器材、动物和试剂及其规格,写出实验方法、指标、判断标准等,写出实验设计、分组、统计方法等。这些按杂志 对论文投稿规定办即可。(五)论文——实验结果 应高度归纳,精心分析,合乎逻辑地铺述。应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但不能因不符合自己的意图而主观取舍,更不能弄虚作假。只有在技术不熟练或仪器不稳定时期所得的数据、在技术故障或操作错误时所得的数据和不符合实验条件时所得的数据才能废弃不用。而且必须在发现问题当时就在原始记录上注明原因,不能在总结处理时因不合常态而任意剔除。废弃这类数据时应将在同样条件下、同一时期的实验数据一并废弃,不能只废弃不合己意者。实验结果的整理应紧扣主题,删繁就简,有些数据不一定适合于这一篇论文,可留作它用,不要硬行拼凑到一篇论文中。论文行文应尽量采用专业术语。能用表的不要用图,可以不用图表的最好不要用图表,以免多占篇幅,增加排版困难。文、表、图互不重复。实验中的偶然现象和意外变故等特殊情况应作必要的交代,不要随意丢弃。(六)论文——讨论 是论文中比较重要,也是比较难写的一部分。应统观全局,抓住主要的有争议问题,从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进行论说。要对实验结果作出分析、推理,而不要重复叙述实验结果。应着重对国内外相关文献中的结果与观点作出讨论,表明自己的观点,尤其不应回避相对立的观点。 论文的讨论中可以提出假设,提出本题的发展设想,但分寸应该恰当,不能写成“科幻”或“畅想”。(七)论文——结语或结论 论文的结语应写出明确可靠的结果,写出确凿的结论。论文的文字应简洁,可逐条写出。不要用“小结”之类含糊其辞的词。(八)论文——参考义献 这是论文中很重要、也是存在问题较多的一部分。列出论文参考文献的目的是让读者了解论文研究命题的来龙去脉,便于查找,同时也是尊重前人劳动,对自己的工作有准确的定位。因此这里既有技术问题,也有科学道德问题。一篇论文中几乎自始至终都有需要引用参考文献之处。如论文引言中应引上对本题最重要、最直接有关的文献;在方法中应引上所采用或借鉴的方法;在结果中有时要引上与文献对比的资料;在讨论中更应引上与 论文有关的各种支持的或有矛盾的结果或观点等。一切粗心大意,不查文献;故意不引,自鸣创新;贬低别人,抬高自己;避重就轻,故作姿态的做法都是错误的。而这种现象现在在很多论文中还是时有所见的,这应该看成是利研工作者的大忌。其中,不查文献、漏掉重要文献、故意不引别人文献或有意贬损别人工作等错误是比较明显、容易发现的。有些做法则比较隐蔽,如将该引在引言中的,把它引到讨论中。这就将原本是你论文的基础或先导,放到和你论文平起平坐的位置。又如 科研工作总是逐渐深人发展的,你的工作总是在前人工作基石出上发展起来做成的。正确的写法应是,某年某人对本题做出了什么结果,某年某人在这基础上又做出了什么结果,现在我在他们基础上完成了这一研究。这是实事求是的态度,这样表述丝毫无损于你的贡献。有些论文作者却不这样表述,而是说,某年某人做过本题没有做成,某年某人又做过本题仍没有做成,现在我做成了。这就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这样有时可以糊弄一些不明真相的外行人,但只需内行人一戳,纸老虎就破,结果弄巧成拙,丧失信誉。这种现象在现实生活中还是不少见的。(九)论文——致谢 论文的指导者、技术协助者、提供特殊试剂或器材者、经费资助者和提出过重要建议者都属于致谢对象。论文致谢应该是真诚的、实在的,不要庸俗化。不要泛泛地致谢、不要只谢教授不谢旁人。写论文致谢前应征得被致谢者的同意,不能拉大旗作虎皮。(十)论文——摘要或提要:以200字左右简要地概括论文全文。常放篇首。论文摘要需精心撰写,有吸引力。要让读者看了论文摘要就像看到了论文的缩影,或者看了论文摘要就想继续看论文的有关部分。此外,还应给出几个关键词,关键词应写出真正关键的学术词汇,不要硬凑一般性用词。

学前儿童学习科学始于对周围世界和自身的好奇心,并由此产生对周围事物的探索,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就是教师引导学前儿童主动对周围世界进行探究,逐步形成科学素养的活动。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探讨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信息技术与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有效整合探究》

摘 要:近年来,信息技术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融入学前教育,为学前儿童的学习和全面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文章以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现状为基础,通过文献法和案例研究法,分析了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的现状和问题,阐述了信息技术应用于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优势,并从科学教育活动的准备、实施和巩固三个阶段,对信息技术与科学教育活动整合的途径进行了详细论述,并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信息技术;科学教育活动;整合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14-0060-04

我国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研究和实践起步较晚,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幼儿园几十年一直沿用的“常识课”才逐渐被“科学教育”所代替。[1]

当前,幼儿园的科学教育在理论和实践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利于幼儿学习与发展的问题,如教师将科学教育的内涵狭隘化,活动组织过程中教师干涉不恰当,幼儿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教师身上,缺乏对自己探究过程和结果的关注等。而信息技术与科学教育活动的整合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

一、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现实诉求

学前儿童学习科学始于对周围世界和自身的好奇心,并由此产生对周围事物的探索,[2]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就是教师引导学前儿童主动对周围世界进行探究,逐步形成科学素养的活动。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对幼儿的一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是学前儿童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能够促进幼儿认知、情感和个性的全面发展;激发学前儿童的好奇心、科学兴趣和对周围世界的积极态度;丰富和积累学前儿童的科学知识和经验;发展学前儿童的科学技能;培养学前儿童的主动性、积极性、独立性、创造性、自信心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在实践中,科学教育活动的开展存在很多问题,导致学前儿童丧失科学探究的兴趣和欲望,制约了活动的现实价值实现。

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重科学知识的灌输,轻探究兴趣的培养

我国学前幼儿科学教育发展的时间相对较短,使得科学教育很大一部分还停留在常识教育上,教育的目标主要以知识的获得为主,在科学教育活动过程中忽略了实践性和探究性。使科学教育活动变成了向幼儿传输知识的课堂,从而忽视了科学素质的培养,无法激发幼儿对科学教育活动的兴趣,不利于对幼儿好奇心、进取心、耐心、细心、自动自发喜欢创造思考等科学态度、情感的培养。[3]

2.科学活动内容抽象,幼儿理解困难

学前幼儿科学教育活动的内容往往是比较抽象的,不能直观地展现在孩子面前,而学前幼儿的思维是直观形象的。传统的科学教育方法难以将抽象的科学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导致幼儿理解困难。教师仅仅依靠自己的讲解和演示,把结果或答案强加给幼儿,活动效果不理想。

3.传统教育理念,禁锢幼儿想象力

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中,有一些教师对孩子实行“一刀切”、“大统一”。教师很少对个体进行分析,很难做到因材施教。学前儿童被培养成遵从教师命令的整体,其创新欲望和想象力遭到扼制,禁锢了思维和想象力的发展。

4.教师主导活动过程,幼儿主体性丧失

科学教育活动应该成为幼儿积极探索的过程,然而,现实是“只见教师主导教,不见幼儿主动学”。孩子的思维总是按照老师的指导走,听老师的讲解,回答老师认为该知道的问题。而亲自动手操作、亲身体验的机会少之又少,在这种环境下,幼儿主体性丧失,很难体会到自由探究的乐趣。

5.活动组织形式单一,无法激起求知欲

学前幼儿科学教育活动的组织形式应该是灵活多样的,如游戏、参观或竞赛。然而,现实状况是科学教育活动只局限于单一的“上课”形式,这种形式大都以集体活动为主,小组活动和个别活动很少被采用。活动过程中,幼儿始终是被动的,只坐着看和听,无法激起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信息技术应用于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的优势

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的过程中,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是完成教育目标的必要条件。[4]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融合,能够解决以往的教育模式、方法不能满足科学教育活动现实需要的问题。

目前,信息技术与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课程的整合,是当前教育信息化过程中的一个研究热点。当然,想要进行有效整合,首先要充分了解二者整合的价值,要明确整合的效度。[5]

1.信息技术可以集中注意力,培养兴趣

由于学前儿童生理发展的特点,其自制能力较差、无法集中注意力,同时又具有无意注意占主导位置的特点,应在科学教育活动组织过程中,深入把握这些特点,利用具体形象、动感、鲜明新颖的刺激引起学前儿童的注意,培养探究科学活动的兴趣。

根据科学教育活动设计制作出具有动画效果的课件,加上声音的配合,从视觉与听觉上刺激学前儿童感官,激发学前幼儿的学习兴趣。[6]信息技术通过主题鲜明、色彩丰富的画面和图片,吸引集中学前儿童的注意力,引导他们快乐轻松、主动积极地融入到科学探索活动中,提高了他们参与活动的兴趣和效率。

2.信息技术可以化抽象为形象,便于理解

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往往会出现一些科学性的知识,比较生硬难懂,孩子们难以理解和掌握活动中的重点或难点。通过信息技术表现的色彩鲜艳、生动有趣的画面,使抽象、深奥的科学知识具体化、形象化、趣味化,孩子通过观看课件对教育内容的理解更透彻、记忆更深刻。

3.信息技术可以创设丰富情境,利于体验

在科学教育活动中需要孩子在学习中发现问题,然后进行大胆的假设,但是由于幼儿自身经验的欠缺,局限了幼儿的假设空间。这就需要借力信息技术,创设形象生动的直观情境,有利于学前儿童体验,发挥想象力,继而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假设。

4.信息技术可以发挥学前儿童的主体性

在进行科学教育活动时,不能忽略学前幼儿的主体地位,幼儿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在科学教育活动中,运用信息技术制作的课件能够充分调动幼儿的感官,提高幼儿学习的主动性,使幼儿保持高涨的学习情绪,深化了学习兴趣,形成一种良性循环,从而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

信息技术能够让幼儿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它不单单是教师进行解说的工具,也是幼儿认知的帮手。通过信息技术能够有效地将幼儿学习的被动地位扭转成为自主探究的主体地位。

5.信息技术可以发挥教师的主导性

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起到一个组织、指导和调控的作用。教师在活动中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功能,对学前儿童自主、协作、研究学习实行有效的引导和帮助,以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启发和引导幼儿主动探索或独立思考。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探讨论文

幼儿如果能在学前教育中得到很好的发展,那也就为他日后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下面是我精心推荐的学前教育学术论文,希望你能有所感触!

学前教育之我见

摘 要:所谓学前教育,即幼儿教育,是指对3周岁以上学龄前儿童实施的保育和教育。它是我国学制中的第一阶段,是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搞好幼儿阶段的教育,是有效促进幼儿发展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学前;教育;幼儿;教学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1-148-01

加强早期儿童教育,为每一个儿童创造受到高质量的学前教育的机会,正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教育幼儿的教学工作中,教师应充分认识其重要性,清楚认识教学现状,积极采取应对促使,以孩子的行为习惯培养为主,加大孩子智力的开发,不断的去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以下是笔者的几点教学浅见:

一、学前教育的意义及目的分析

据研究表明,学前教育是人的社会性行为、情绪情感、性格和认知等方面发展的关键阶段,也是人的一生中发展速度最快、可塑性最强的时期。学前教育是对学前儿童进行教育的过程,实施适应儿童发展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可有效地促进儿童发展,促成学前教育与儿童发展的协调与联结,形成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互动关系。如果在这一时期儿童没有得到科学的、适宜的、良好的学前教育,以后再来弥补,家庭和社会将付出极大的代价。学前教育在世界范围内受到了普遍关注,许多发达国家积极采取措施,优先发展学前教育,在普及学前教育与提高学前教育的质量上作了很多的投入,而我国政府也正在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其目的就在于让孩童从小就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为孩子奠定行为、性格和人格的基础,学习对和错,形成初步的判断对与错的能力,使其初步了解并开始接受社会规范,形成最初的自我调节能力。

二、我国学前教育的现状分析

随着教育事业的逐步发展,幼儿的启蒙教育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遗憾的是,在新形势下,和小学教学和初中教学相比,幼儿初始的学前教育这一基础性阶段的建设依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首先,在幼儿的启蒙教育教学中,人们往往只注重培养幼儿的智育,追求的往往是幼儿识字的多少,计算技能的强弱,会背若干唐诗,套弹唱几首歌等,却忽略了劳动教育、集体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德育教育,导致了“重智轻德”现象不断发生。其次,由于我国计划生育的实施,以至于大量独生子女的出现,孩子成了父母手中的“宝”,家庭的“小霸王”,多数的幼儿都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任性,霸道,爱发脾气的性格,不容易学到与人相处的方法,不利于孩子的有效成长。幼儿园教学的“小学化”更是使得学前教育面临边缘化的尴尬局面,无法对孩子进行有效的培养和提高。最后,由于大量撤销或停办了幼师学校,致使幼教专业人才的培养出现断层,学前教育教师匮乏,无法对孩子进行专业的引导,致使学前教育工作一直处于不利地位。

三、搞好学前教育教学的有效策略

1、注重幼儿智力的开发,培养其能力

幼儿是思维能力形成、发展的初始时期,具有较强的可塑性。注重幼儿智力的开发,其实也就是注重幼儿的语言和非语言能力,包括观察力、记忆力、词汇量、理解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抽象推理能力、视觉驱动能力等等能力的培养,使其有效的融合在一起形成逻辑思维能力,也就是所谓的智力,他将对幼儿的未来学习、发展起重要作用。在对幼儿进行学前教育的过程中,作为幼教的我们,应积极的采用培养策略,加大对幼儿智力的开发,使其形成初步的思维能力。开发幼儿智力的有效方式,莫过于幼儿喜爱的故事和游戏,故事的楚楚动人,是影响幼儿思维的最好方式。游戏作为幼儿最主要的学习活动,更是促进幼儿心理发展的最好途径。在教学中,我们都应做到如实的把握,争取给孩子最好的培养,使其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

2、注重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培养正确的人格

萨克雷曾说过:“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幼儿阶段不止是智力发展的关键时期,更是行为习惯、道德规范的养成时期,中国有句古话:“凡人生所需之重要习惯性格态度多半可以在六岁以前培养成功”,由此可看出对幼儿进行行为习惯规范,道德培养的重要性。在对幼儿进行学前教育的过程中,无论是作为教师的我们还是作为幼儿的父母,我们在对幼儿进行智力开发的同时,我们不能把这块“宝”捧得太高,太过于溺爱,而应严格的要求,使其从小做起,从小事做起,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对孩子进行有效的德育教育,使孩子从小养成爱集体、爱劳动、爱祖国,会孝敬父母、友爱他人、乐于助人等的高尚人格,促使孩子各方面有效的成长、进步。

3、有效的指导孩子学习,激发孩子不断学习的兴趣

幼儿的特点,在于童心、童趣。俗话说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的重要意义在幼儿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幼儿是成长的关键时期,其各方面都还未成熟,唯一左右他们行为的便是这“兴趣”。在幼儿的学前教育过程中,教师的教和父母的教,说白了也就是不断的想方设法让孩子热爱学习,使孩子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的教学。因此,幼儿教育 ,重在的应是指导和激发。教学中,教师要充分的把握好幼儿的心理特点,采用幼儿喜爱的方式,指导孩子进行有效的学习,培养其学习兴趣。此外,我们要经常带孩子接触大自然、大社会中的种种事物,让孩子有机会到处游览,增长孩子的见识,让孩子体会世界之大、事物之多,促使孩子不断的去学习。

总结:幼儿教育关系着民族素质和国家的未来,应当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重视。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遵从幼儿的认知发展规律,真正的尊重、爱护孩子,以孩子为主,不断研究教法和内容,不断提高学前教育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李季湄.面向新世纪的世界幼儿教育.学前教育研究,1999

[2] 杨丽珠 吴文菊.《幼儿社会性发展与教育》.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学前教育学术论文

职业教育你有没有看过?

学前教育实验研究论文

职业教育你有没有看过?

以下是部分问题及对策,可供参考。四、提升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实习满意度的对策建议(一)强化实习管理,建立反馈机制高校在实习管理制度存在许多的问题,列如:对学生监管薄弱、对学生的管理力度低等。针对上述问题,学校应该强化实习管理,关注学生在实习中的问题,规范实习组织、实习过程、实习安全、学生实习的各方权责等的管理。还要建立学生反馈机制。建立学生反馈机制有利于学校及时掌握学生在实习过程的方方面面,以及学生权益受损时学校可以第一时间进行维权等活动。强化实习管理,建立反馈机制有利于学校实习制度的完善,和学生的述求的到反馈,从而提高实习积极性和实习满意度,为培养高质量教师奠定基础。(二)提高“双导师”的指导质量指导老师是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一盏明灯,他能为学生指明方向,所以指导老师在学生实习中是很重要的存在,当前指导老师在指导的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一、指导老师存在专业不对口的现象,二、指导老师指导人数多,力不从心,三、指导老师指导片面随意现象,四、指导老师不作为现象。针对上述问题,园所与学校要积极调整,科学合理的分配指导老师。学校指导老师拥有很强的专业理论知识基础,在实习中专业的理论知识指导对于实习的学生来说是很重要的,所以高校首先要解决指导老师不对口的问题。其次就是解决老师指导人数多的问题,笔者认为一个指导老师最佳指导人数在1-3人。最后指导老师要有责任心,指导学生的内容要有很强的专业性,指导要及时,指导内容和方式要有目的性、针对性、计划性。在指导的内容、方式上园所指导老师也要加强指导的目的性、针对性、计划性,积极引导学生去思考。只有学校和园所指导老师双方同心协力,以一致的培养方向,去促进学生的自我成长,提高指导质量,使教育实习的效果做大化,为培养高素质教师奠定基础。(三)构建“校-园”合作共同体教育实习是国家培养高质量教师的有效途径之一,它不是高校一方的责任,而是高校和幼儿园共同的责任,只有高校和幼儿园共同努力相互支持,明确教育实习的目的、培养方向、培养计划等,才能向着国家培养人才的大方向努力。教育实习的到幼儿园的支持,有利于校-园双联动,提升实习的质量,为学生毕业后进入岗位奠定良好的基础。高校要做体验式的课程安排,在平时的课程安排中多向学生说明实习工作的不易,学生在实习中所面临的挑战等。校-园双管齐下,提高学生的实习质量,实习的层次就会有一个质的飞越。近些年,高校和幼儿园的多方合作的成功案列屡见不鲜,而构建“校-园”合作共同体是大势所趋,是国家和社会所期盼的,当前三胎政策的开放,对于高素质教师的迫切感有强了一分,所以高校和幼儿园的责任和担当就重了一分。高校和园所合作是共赢的,只有“校-园”相互协助支持,达成一致的培养方向和实习安排计划,那么教育实习的质量和学生的专业素养的提高会最大化的实现,校-园共同为国家培养“四有”的高素质学前教育师资。(四)学生应保持适度的实习期待,增强心理素质通过问卷的数据分析和访谈的内容发现学生对教育实习的期待值普遍较高,而导致这样的原因是:一、由于疫情的原因学校没有开展见习、实习等实践活动,导致学生对幼儿园的了解少,期望高;二、学生自身的理想主义,社会经验的缺乏等因素,导致学生只想到了实习过程中好的一方面,而坏的一方面学生并没有预想到。然而学生对实习的期待值越高,那么对实习的满意度就会越低,所以让学生保持适度的期待值就显得格外重要。首先学生自身要充分做好实习前的准备工作,明确实习中自己将会面临的困难和挫折,全面的去认识和正确看待教育实习,其次还要提高自我认识力,不要过度的高估自己,也不要过低的低估自己,保持良好心态,多与老师沟通实际实习中的具体情况,制定自己的实习计划,按照自己的计划一步一个脚印。最后学生的心理素质比较低,在实习中面对很小的问题时,心里的接受度低,在访谈中有学生说道:“我本来对实习信心满满的,但是去实习后发现自己心理挺脆弱的,平常看起来挺坚强,但是一遇事就想回家,就想找老师,可能我在实习前身体准备好了,心里没有准备好吧”。通过这段话可以看出学生的心理素质差,所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也很重要。在学生实习前老师和学校要帮助学生对实习保持适度的期待值,提高自我认识力,增强心理素质。只有这样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才能守住初心,增强专业认同感,提高自我专业能力,学生才能在实习中收获更多知识,教育实习的目的才能达到,实习的质量才会有所提高,高素质教师的培养才会有所突破,国家和社会的期望才不会被辜负。

学前儿童学习科学始于对周围世界和自身的好奇心,并由此产生对周围事物的探索,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就是教师引导学前儿童主动对周围世界进行探究,逐步形成科学素养的活动。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探讨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信息技术与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有效整合探究》

摘 要:近年来,信息技术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融入学前教育,为学前儿童的学习和全面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文章以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现状为基础,通过文献法和案例研究法,分析了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的现状和问题,阐述了信息技术应用于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优势,并从科学教育活动的准备、实施和巩固三个阶段,对信息技术与科学教育活动整合的途径进行了详细论述,并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信息技术;科学教育活动;整合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14-0060-04

我国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研究和实践起步较晚,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幼儿园几十年一直沿用的“常识课”才逐渐被“科学教育”所代替。[1]

当前,幼儿园的科学教育在理论和实践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利于幼儿学习与发展的问题,如教师将科学教育的内涵狭隘化,活动组织过程中教师干涉不恰当,幼儿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教师身上,缺乏对自己探究过程和结果的关注等。而信息技术与科学教育活动的整合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

一、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现实诉求

学前儿童学习科学始于对周围世界和自身的好奇心,并由此产生对周围事物的探索,[2]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就是教师引导学前儿童主动对周围世界进行探究,逐步形成科学素养的活动。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对幼儿的一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是学前儿童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能够促进幼儿认知、情感和个性的全面发展;激发学前儿童的好奇心、科学兴趣和对周围世界的积极态度;丰富和积累学前儿童的科学知识和经验;发展学前儿童的科学技能;培养学前儿童的主动性、积极性、独立性、创造性、自信心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在实践中,科学教育活动的开展存在很多问题,导致学前儿童丧失科学探究的兴趣和欲望,制约了活动的现实价值实现。

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重科学知识的灌输,轻探究兴趣的培养

我国学前幼儿科学教育发展的时间相对较短,使得科学教育很大一部分还停留在常识教育上,教育的目标主要以知识的获得为主,在科学教育活动过程中忽略了实践性和探究性。使科学教育活动变成了向幼儿传输知识的课堂,从而忽视了科学素质的培养,无法激发幼儿对科学教育活动的兴趣,不利于对幼儿好奇心、进取心、耐心、细心、自动自发喜欢创造思考等科学态度、情感的培养。[3]

2.科学活动内容抽象,幼儿理解困难

学前幼儿科学教育活动的内容往往是比较抽象的,不能直观地展现在孩子面前,而学前幼儿的思维是直观形象的。传统的科学教育方法难以将抽象的科学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导致幼儿理解困难。教师仅仅依靠自己的讲解和演示,把结果或答案强加给幼儿,活动效果不理想。

3.传统教育理念,禁锢幼儿想象力

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中,有一些教师对孩子实行“一刀切”、“大统一”。教师很少对个体进行分析,很难做到因材施教。学前儿童被培养成遵从教师命令的整体,其创新欲望和想象力遭到扼制,禁锢了思维和想象力的发展。

4.教师主导活动过程,幼儿主体性丧失

科学教育活动应该成为幼儿积极探索的过程,然而,现实是“只见教师主导教,不见幼儿主动学”。孩子的思维总是按照老师的指导走,听老师的讲解,回答老师认为该知道的问题。而亲自动手操作、亲身体验的机会少之又少,在这种环境下,幼儿主体性丧失,很难体会到自由探究的乐趣。

5.活动组织形式单一,无法激起求知欲

学前幼儿科学教育活动的组织形式应该是灵活多样的,如游戏、参观或竞赛。然而,现实状况是科学教育活动只局限于单一的“上课”形式,这种形式大都以集体活动为主,小组活动和个别活动很少被采用。活动过程中,幼儿始终是被动的,只坐着看和听,无法激起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信息技术应用于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的优势

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的过程中,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是完成教育目标的必要条件。[4]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融合,能够解决以往的教育模式、方法不能满足科学教育活动现实需要的问题。

目前,信息技术与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课程的整合,是当前教育信息化过程中的一个研究热点。当然,想要进行有效整合,首先要充分了解二者整合的价值,要明确整合的效度。[5]

1.信息技术可以集中注意力,培养兴趣

由于学前儿童生理发展的特点,其自制能力较差、无法集中注意力,同时又具有无意注意占主导位置的特点,应在科学教育活动组织过程中,深入把握这些特点,利用具体形象、动感、鲜明新颖的刺激引起学前儿童的注意,培养探究科学活动的兴趣。

根据科学教育活动设计制作出具有动画效果的课件,加上声音的配合,从视觉与听觉上刺激学前儿童感官,激发学前幼儿的学习兴趣。[6]信息技术通过主题鲜明、色彩丰富的画面和图片,吸引集中学前儿童的注意力,引导他们快乐轻松、主动积极地融入到科学探索活动中,提高了他们参与活动的兴趣和效率。

2.信息技术可以化抽象为形象,便于理解

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往往会出现一些科学性的知识,比较生硬难懂,孩子们难以理解和掌握活动中的重点或难点。通过信息技术表现的色彩鲜艳、生动有趣的画面,使抽象、深奥的科学知识具体化、形象化、趣味化,孩子通过观看课件对教育内容的理解更透彻、记忆更深刻。

3.信息技术可以创设丰富情境,利于体验

在科学教育活动中需要孩子在学习中发现问题,然后进行大胆的假设,但是由于幼儿自身经验的欠缺,局限了幼儿的假设空间。这就需要借力信息技术,创设形象生动的直观情境,有利于学前儿童体验,发挥想象力,继而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假设。

4.信息技术可以发挥学前儿童的主体性

在进行科学教育活动时,不能忽略学前幼儿的主体地位,幼儿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在科学教育活动中,运用信息技术制作的课件能够充分调动幼儿的感官,提高幼儿学习的主动性,使幼儿保持高涨的学习情绪,深化了学习兴趣,形成一种良性循环,从而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

信息技术能够让幼儿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它不单单是教师进行解说的工具,也是幼儿认知的帮手。通过信息技术能够有效地将幼儿学习的被动地位扭转成为自主探究的主体地位。

5.信息技术可以发挥教师的主导性

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起到一个组织、指导和调控的作用。教师在活动中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功能,对学前儿童自主、协作、研究学习实行有效的引导和帮助,以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启发和引导幼儿主动探索或独立思考。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探讨论文

1、论文题目: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2、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3、提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4、关键词或主题词: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 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5、论文正文:(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 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 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a.提出-论点;b.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c.解决问题-论证与步骤;d.结论。6、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中文: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作者--标题--出版物信息所列参考文献的要求是:(1)所列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考证。(2)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标明序号、著作或文章的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

学前教育学术期刊实验研究论文

幼儿如果能在学前教育中得到很好的发展,那也就为他日后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下面是我精心推荐的学前教育学术论文,希望你能有所感触!

学前教育之我见

摘 要:所谓学前教育,即幼儿教育,是指对3周岁以上学龄前儿童实施的保育和教育。它是我国学制中的第一阶段,是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搞好幼儿阶段的教育,是有效促进幼儿发展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学前;教育;幼儿;教学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1-148-01

加强早期儿童教育,为每一个儿童创造受到高质量的学前教育的机会,正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教育幼儿的教学工作中,教师应充分认识其重要性,清楚认识教学现状,积极采取应对促使,以孩子的行为习惯培养为主,加大孩子智力的开发,不断的去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以下是笔者的几点教学浅见:

一、学前教育的意义及目的分析

据研究表明,学前教育是人的社会性行为、情绪情感、性格和认知等方面发展的关键阶段,也是人的一生中发展速度最快、可塑性最强的时期。学前教育是对学前儿童进行教育的过程,实施适应儿童发展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可有效地促进儿童发展,促成学前教育与儿童发展的协调与联结,形成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互动关系。如果在这一时期儿童没有得到科学的、适宜的、良好的学前教育,以后再来弥补,家庭和社会将付出极大的代价。学前教育在世界范围内受到了普遍关注,许多发达国家积极采取措施,优先发展学前教育,在普及学前教育与提高学前教育的质量上作了很多的投入,而我国政府也正在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其目的就在于让孩童从小就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为孩子奠定行为、性格和人格的基础,学习对和错,形成初步的判断对与错的能力,使其初步了解并开始接受社会规范,形成最初的自我调节能力。

二、我国学前教育的现状分析

随着教育事业的逐步发展,幼儿的启蒙教育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遗憾的是,在新形势下,和小学教学和初中教学相比,幼儿初始的学前教育这一基础性阶段的建设依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首先,在幼儿的启蒙教育教学中,人们往往只注重培养幼儿的智育,追求的往往是幼儿识字的多少,计算技能的强弱,会背若干唐诗,套弹唱几首歌等,却忽略了劳动教育、集体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德育教育,导致了“重智轻德”现象不断发生。其次,由于我国计划生育的实施,以至于大量独生子女的出现,孩子成了父母手中的“宝”,家庭的“小霸王”,多数的幼儿都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任性,霸道,爱发脾气的性格,不容易学到与人相处的方法,不利于孩子的有效成长。幼儿园教学的“小学化”更是使得学前教育面临边缘化的尴尬局面,无法对孩子进行有效的培养和提高。最后,由于大量撤销或停办了幼师学校,致使幼教专业人才的培养出现断层,学前教育教师匮乏,无法对孩子进行专业的引导,致使学前教育工作一直处于不利地位。

三、搞好学前教育教学的有效策略

1、注重幼儿智力的开发,培养其能力

幼儿是思维能力形成、发展的初始时期,具有较强的可塑性。注重幼儿智力的开发,其实也就是注重幼儿的语言和非语言能力,包括观察力、记忆力、词汇量、理解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抽象推理能力、视觉驱动能力等等能力的培养,使其有效的融合在一起形成逻辑思维能力,也就是所谓的智力,他将对幼儿的未来学习、发展起重要作用。在对幼儿进行学前教育的过程中,作为幼教的我们,应积极的采用培养策略,加大对幼儿智力的开发,使其形成初步的思维能力。开发幼儿智力的有效方式,莫过于幼儿喜爱的故事和游戏,故事的楚楚动人,是影响幼儿思维的最好方式。游戏作为幼儿最主要的学习活动,更是促进幼儿心理发展的最好途径。在教学中,我们都应做到如实的把握,争取给孩子最好的培养,使其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

2、注重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培养正确的人格

萨克雷曾说过:“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幼儿阶段不止是智力发展的关键时期,更是行为习惯、道德规范的养成时期,中国有句古话:“凡人生所需之重要习惯性格态度多半可以在六岁以前培养成功”,由此可看出对幼儿进行行为习惯规范,道德培养的重要性。在对幼儿进行学前教育的过程中,无论是作为教师的我们还是作为幼儿的父母,我们在对幼儿进行智力开发的同时,我们不能把这块“宝”捧得太高,太过于溺爱,而应严格的要求,使其从小做起,从小事做起,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对孩子进行有效的德育教育,使孩子从小养成爱集体、爱劳动、爱祖国,会孝敬父母、友爱他人、乐于助人等的高尚人格,促使孩子各方面有效的成长、进步。

3、有效的指导孩子学习,激发孩子不断学习的兴趣

幼儿的特点,在于童心、童趣。俗话说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的重要意义在幼儿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幼儿是成长的关键时期,其各方面都还未成熟,唯一左右他们行为的便是这“兴趣”。在幼儿的学前教育过程中,教师的教和父母的教,说白了也就是不断的想方设法让孩子热爱学习,使孩子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的教学。因此,幼儿教育 ,重在的应是指导和激发。教学中,教师要充分的把握好幼儿的心理特点,采用幼儿喜爱的方式,指导孩子进行有效的学习,培养其学习兴趣。此外,我们要经常带孩子接触大自然、大社会中的种种事物,让孩子有机会到处游览,增长孩子的见识,让孩子体会世界之大、事物之多,促使孩子不断的去学习。

总结:幼儿教育关系着民族素质和国家的未来,应当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重视。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遵从幼儿的认知发展规律,真正的尊重、爱护孩子,以孩子为主,不断研究教法和内容,不断提高学前教育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李季湄.面向新世纪的世界幼儿教育.学前教育研究,1999

[2] 杨丽珠 吴文菊.《幼儿社会性发展与教育》.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学前教育学术论文

一、论文写作的要求下面按论文的结构顺序依次叙述。(一)论文——题目科学论文都有题目,不能“无题”。论文题目一般20字左右。题目大小应与内容符合,尽量不设副题,不用第1报、第2报之类。论文题目都用直叙口气,不用惊叹号或问号,也不能将科学论文题目写成广告语或新闻报道用语。(二)论文——署名科学论文应该署真名和真实的工作单位。主要体现责任、成果归属并便于后人追踪研究。严格意义上的论文作者是指对选题、论证、查阅文献、方案设计、建立方法、实验操作、整理资料、归纳总结、撰写成文等全过程负责的人,应该是能解答论文的有关问题者。现在往往把参加工作的人全部列上,那就应该以贡献大小依次排列。论文署名应征得本人同意。学术指导人根据实际情况既可以列为论文作者,也可以一般致谢。行政领导人一般不署名。(三)论文——引言 是论文引人入胜之言,很重要,要写好。一段好的论文引言常能使读者明白你这份工作的发展历程和在这一研究方向中的位置。要写出论文立题依据、基础、背景、研究目的。要复习必要的文献、写明问题的发展。文字要简练。(四)论文——材料和方法 按规定如实写出实验对象、器材、动物和试剂及其规格,写出实验方法、指标、判断标准等,写出实验设计、分组、统计方法等。这些按杂志 对论文投稿规定办即可。(五)论文——实验结果 应高度归纳,精心分析,合乎逻辑地铺述。应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但不能因不符合自己的意图而主观取舍,更不能弄虚作假。只有在技术不熟练或仪器不稳定时期所得的数据、在技术故障或操作错误时所得的数据和不符合实验条件时所得的数据才能废弃不用。而且必须在发现问题当时就在原始记录上注明原因,不能在总结处理时因不合常态而任意剔除。废弃这类数据时应将在同样条件下、同一时期的实验数据一并废弃,不能只废弃不合己意者。实验结果的整理应紧扣主题,删繁就简,有些数据不一定适合于这一篇论文,可留作它用,不要硬行拼凑到一篇论文中。论文行文应尽量采用专业术语。能用表的不要用图,可以不用图表的最好不要用图表,以免多占篇幅,增加排版困难。文、表、图互不重复。实验中的偶然现象和意外变故等特殊情况应作必要的交代,不要随意丢弃。(六)论文——讨论 是论文中比较重要,也是比较难写的一部分。应统观全局,抓住主要的有争议问题,从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进行论说。要对实验结果作出分析、推理,而不要重复叙述实验结果。应着重对国内外相关文献中的结果与观点作出讨论,表明自己的观点,尤其不应回避相对立的观点。 论文的讨论中可以提出假设,提出本题的发展设想,但分寸应该恰当,不能写成“科幻”或“畅想”。(七)论文——结语或结论 论文的结语应写出明确可靠的结果,写出确凿的结论。论文的文字应简洁,可逐条写出。不要用“小结”之类含糊其辞的词。(八)论文——参考义献 这是论文中很重要、也是存在问题较多的一部分。列出论文参考文献的目的是让读者了解论文研究命题的来龙去脉,便于查找,同时也是尊重前人劳动,对自己的工作有准确的定位。因此这里既有技术问题,也有科学道德问题。一篇论文中几乎自始至终都有需要引用参考文献之处。如论文引言中应引上对本题最重要、最直接有关的文献;在方法中应引上所采用或借鉴的方法;在结果中有时要引上与文献对比的资料;在讨论中更应引上与 论文有关的各种支持的或有矛盾的结果或观点等。一切粗心大意,不查文献;故意不引,自鸣创新;贬低别人,抬高自己;避重就轻,故作姿态的做法都是错误的。而这种现象现在在很多论文中还是时有所见的,这应该看成是利研工作者的大忌。其中,不查文献、漏掉重要文献、故意不引别人文献或有意贬损别人工作等错误是比较明显、容易发现的。有些做法则比较隐蔽,如将该引在引言中的,把它引到讨论中。这就将原本是你论文的基础或先导,放到和你论文平起平坐的位置。又如 科研工作总是逐渐深人发展的,你的工作总是在前人工作基石出上发展起来做成的。正确的写法应是,某年某人对本题做出了什么结果,某年某人在这基础上又做出了什么结果,现在我在他们基础上完成了这一研究。这是实事求是的态度,这样表述丝毫无损于你的贡献。有些论文作者却不这样表述,而是说,某年某人做过本题没有做成,某年某人又做过本题仍没有做成,现在我做成了。这就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这样有时可以糊弄一些不明真相的外行人,但只需内行人一戳,纸老虎就破,结果弄巧成拙,丧失信誉。这种现象在现实生活中还是不少见的。(九)论文——致谢 论文的指导者、技术协助者、提供特殊试剂或器材者、经费资助者和提出过重要建议者都属于致谢对象。论文致谢应该是真诚的、实在的,不要庸俗化。不要泛泛地致谢、不要只谢教授不谢旁人。写论文致谢前应征得被致谢者的同意,不能拉大旗作虎皮。(十)论文——摘要或提要:以200字左右简要地概括论文全文。常放篇首。论文摘要需精心撰写,有吸引力。要让读者看了论文摘要就像看到了论文的缩影,或者看了论文摘要就想继续看论文的有关部分。此外,还应给出几个关键词,关键词应写出真正关键的学术词汇,不要硬凑一般性用词。

《学前教育研究》1987年创刊,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会刊,中国最重要的学前教育学术期刊。 全国教育类核心期刊(中国新闻出版署评定);全国学前教育理论核心期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定)。 办刊宗旨:及时反映国内外学前教育研究动态,有效指导学前教育改革实践。 主要作者读者群: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和学生、幼教行政和教科研人员、幼儿园园长和教师。 主要栏目:儿童发展与教育、课程与教学、游戏与玩具、事业发展与管理、教师发展与教师教育、家庭与社区教育、历史与比较教育、信息与动态

学前教育教案怎么写

教育实验研究的论文

教育科研论文的基本结构摘要:教育类科研论文撰写的基本结构及方法,它有三个组成部分:前置部分,主体部分,附录部分。三者应构建成锁链结构,论文才达到神韵结合。关键词:撰写 教育类 科研论文在教育科学研究中,一般有三种类型的论文。一是理论研究类教育科研论文;二是实验研究类教育科研论文;三是描述研究类教育科研论文。这三种类型的教育科研论文的基本结构共同的部分:一、前置部分前置部分是教育科研论文的第一部分,一般包括题目、署名、摘要和关键词四个方面的内容。1、题目 这是论文内容的高度概括,是文章的眼睛。一般选题宜小,挖掘要深。题目的形式多样,可以明确点明题意,可以仅指出研究的问题范围,可以用提出问题的方式。实验研究报告的题目常直接采用研究课题的名称,指明所研究的主要变量,使人对研究对象一目了然。2、署名 为了表示对论文负责,要署上作者的姓名。3、摘要 3000字以上的正式发表的论文,一般应写出论文摘要。摘要的目的:一是为了使读者能很快地准确鉴别论文的基本内容,确定是否需要此论文,是否需要阅读论文全文,也使读者在无需阅读全文的情况下能获得足够的信息。二是为了可以存储入计算机,可以编制文摘页和二次文献。4、关键词 是为了文献标引工作而从教育科研论文中选取出来用以表示全文主题内容、信息数目的单词或术语,一般是对所研究的范围、方向作出的标志,方便论文在文献检索时分类。二、主体部分它是教育科研论文的主要部分,不同类型的教育科研论文,其主体部分的具体内容不尽相同。1、在教育科研论文中,主要为学术论文,它是某一学术课题在实验性、理论性或观测性上具有新的科学研究成果或创新见解和知识的科学记录,或是某种已知原理应用于实际中取得新进展的科学总结。其主体部分一般包括前言、正文、结论、后记或志谢、引文注释与参考文献。(1)前言。写在正文之前,用于说明写作的意图及研究方法。学术论文的前言一般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阐明研究的背景和动机,提出自己所要研究的问题;简介研究方法和有关研究手段;概述研究成果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2)正文。这是教育科研论文的主体部分。包括论点、论据、论证,是作者研究成果的表现,在整个论文中占极重要的地位。它着重讨论取得研究成果所用的论证手段及所建构的理论观点及体系,观点与材料相结合,通过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推理,显示研究的正确性。(3)结论。这是围绕正文所作的结语,将研究成果进行更高层次的精确概括。结论是论题被充分论证后得出的结果,作者将自己的观点鲜明地铺垫出来,引出新的思考。(4)后记或志谢。这是对在教育科学研究中或写作过程中曾经给予帮助、参与讨论、审阅或提出建议的单位或个人表示谢意。这是对他人劳动的一种尊重。(5)引文注释与参考文献。论文中应列出直接提到的或利用的资料来源。凡引用了他人的材料、数据、论占,应注明出处,这就是注释。注释的方式有三种:文内注(行内夹注)、页末注(脚注)和文末注。参考文献是指与论文有关的重要文献,一般采用文末注。2、实验研究类教育科研论文,这主要表现为实验研究报告。它是对整个教育实验研究的全面总结。其主体部分包括前言、方法、结果、讨论,后记或志谢、参考文献。(1)前言。一般也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提出问题、表明研究的有关文献的考察,说明选题的依据,课题的价值和意义;目前国内外在这一方面研究的成果、现状、问题及趋势;该项研究所要解决的问题及研究的理论框架。(2)方法。要阐明实验研究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即要让别人了解研究结果是在什么条件和情况下,通过什么方法,根据什么事实得出来的,便于别人对整个研究过程的科学性加以评价和鉴别,便于他人用同样的方法进行同样的重复实验。方法部分一般要写明五项具体内容:研究课题中出现的主要概念的定义和阐述;被试的条件、数量、取样方法;实验的设计、实验组与控制组情况;研究的自变量因素的实施及条件控制等之前的程序、通常涉及实验步骤的具体安排、研究时间的选择;资料数据的搜集和分析处理,实验结果的检验方式。(3)结果。这是实验报告的主要部分,要求说明每一个结果与研究假设的关系,将研究结果作为客观事实呈现给读者。其基本内容有两个方面:对研究中所搜集的原始数据、典型案例、观察资料,用统计表、曲线图,结合文字进行初步整理、分析;对资料进行初步整理分析的基础上,采用一些逻辑的或统计的技术手段,得出研究结果或结论。(4)讨论。讨论是对研究结果的含义和意义进行评价。研究者根据研究的客观事实和结论,结合自己的认识和了解,通过分析思考、讨论和分析与实验结果有关的问题,对当前教育理论或实验的发展提出自己的认识、建议和设想。其基本内容包括:对实验结果进行理论上的分析和论证;对本实验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和局限性的探讨,如对误差、显著性的分析等,进行必要的反省;对研究成果的可靠程度和适用范围进一步说明;提出可供深入研究的问题以及本实验研究中尚未解决或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对未来的研究以及如何推广提出建议。讨论与研究结果的主要区别在于:研究结果呈现的是研究中的客观,它应该是基本肯定的,并可以在相同的研究中重复出现;讨论则是教育主观的认识与分析,是研究者将研究的结果引向理论认识和实验应用的桥梁。(5)后记或志谢。为了对那些对实验的开展进行了有效的配合、给予了有力的帮助的单位和个人表示感谢,可以写一后记或志谢,它可以用脚注的形式,在论文题注中说明,而不作为论文主体部分中的一个部分。(6)参考文献。实验报告的末尾,应注明实验报告中所直接提到的或引用的资料来源。3、描述研究类教育科研论文,主要是指教育调查报告和教育经验总结报告。主体部分一般包括前言、正文、结论与建议。(1)前言。教育调查报告和教育经验总结报告的前言要交待清楚调查和经验总结的目的、意义、任务和方法。一般要说清调查和总结的问题是什么,为什么要进行调查和总结,调查和总结的时间、地点、对象、范围、取样及调查或总结的方式方法等。(2)正文。正文部分即调查或总结的内容,通过叙述、调查图表、统计数字及有关文献资料,用纲目、项或篇、章、节的形式,把主体内容有条理地、准确地提示出来。(3)结论与建议。在对整个调查或总结内容进行总体的定性、定量、分析的基础上,概括出事物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提出新的见解、新的理论和参考意见。在这一部分中,也可以进一步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改进意见。三、附录部分实验研究类和描述研究类教育科研论文一般都附有附录部分。在实验研究类教育科研论文中,一般把实验研究中得到的原始数据、实验观察记录、繁杂的数学推导、问卷或其它不便放入正文中的资料列入附录,以便查证。在描述研究类教育科研论文中,一般把调查工具,部分原始材料附在报告后面,包括各种调查表格、原始数据、研究记录等。把这些内容作为附录,一方面可以使正文内容更集中,另一方面也是为读者提供可供分析的原始资料,以便让他人分析搜集方法是否科学,事实材料是否可靠,并供其他的研究人员参考。

分类: 教育/学业/考试 >> 论文报告 问题描述: 急求实验论文格式,哪位知道啊~~ 谢谢!!! 解析: 如何撰写实验论文 华中师范大学北京研究院 鲁子问在教育实验的实验过程中,实验教师应深入研究实验,特别是实验基本理论、实验假设的理论基础、实验的方案等,不断总结实验教学,总结经验,发现新的成果,将这些研究撰写成实验教学论文,以促进实验教学更好地实现实验的设计目标。 实验教师在实验过程中撰写的实验论文,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准确把握实验理论。实验教师要深入学习和研究实验理论,不仅准确、深刻地分析实验理论对于 实验教学的指导意义,而且详实地分析实验理论对于教学的指导意义,并从不同层面深度分析实 验理论在这一层面的教学实践的理论意义和操作方法。 2.密切结合实验实践。实验教师在实验理论研究方面不具有优势,所以应该重点从实验教学实践的 不同层面,深度剖析实验理论在实验实践中的运用。 3.基本符合论文规范。实验论文也是一种论文,所以应该遵循论文的一般规范,比如论点明确,论 据科学、合理、充分,语言明晰,格式符合基本要求(一般应包括标题、作者、摘要、关键词、 正文、参考文献等。) 论文的不同层次可以包括实验理论的实践论证层次、实验理论的实践操作层次、实验实践的案例分析层 次等。以“中小学英语真实阅读”实验为例,我们可以撰写以下不同层次的论文: 一、实验理论的实践论证层次 1.中小学英语真实阅读的科学性 2.中小学英语真实阅读的理论基础 3.中小学英语真实阅读的本质特性 4.图式理论与中小学英语真实阅读教学 5.动机理论与中小学英语真实阅读教学 6.兴趣原则与中小学英语真实阅读教学 7.插图对于小学英语真实阅读的有效性探讨 8.中小学英语课外阅读的真实任务研究 二、实验理论的实践操作层次 1.中小学英语真实阅读实验的基本程序 2.中小学英语真实阅读实验的课堂教学 3.中小学英语真实阅读实验的课外阅读 4.中小学英语真实阅读实验的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 5.中小学英语真实阅读的有效监控策略 6.中小学英语真实阅读的计划策略 7.中小学英语真实阅读的元认识策略 8.中小学英语真实阅读的学习策略 9.中小学英语真实阅读的真实兴趣策略 10.中小学英语真实阅读的真实困难策略 11.中小学英语真实阅读的活动设计 三、实验实践的案例分析层次 1.中小学英语真实阅读的真实任务案例分析 2.中小学英语真实阅读的小组阅读案例分析 3.中小学英语真实阅读的写作案例分析 4.中小学英语真实阅读的课堂活动案例分析 5.中小学英语真实阅读的阅读摘录案例分析

学前实验研究的论文

幼儿学前 教育 对孩子的成长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幼儿学前教育中,应当立足于尊重幼儿、培养幼儿的角度,与时俱进,促进幼儿的全面成长。本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幼儿学前教育 毕业 论文,欢迎阅读!

【摘要】幼儿教育是人类一个永恒的话题,教育内容不完整,教育 方法 不当,教育主题不明确,是当前我国幼儿教育中存在的普遍的问题,加强和改进幼儿教育发展,对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修养具有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幼儿学前教育 家庭教育 情商教育

幼儿教育是人类一个永恒的话题,教育内容不完整,教育方法不当,教育主题不明确,是当前我国幼儿教育中存在的普遍的问题,加强和改进幼儿教育发展,对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修养具有重大的意义。幼儿学前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必须在社会.家庭.幼儿园等多方面的互相配合教育下才能达到的特殊工程。

一、学前教育中家庭教育的必要性

家庭教育是幼儿的第一课程,每个 儿童 从出生到进入社会,约有百分之六十的时间是家庭度过的,家庭教育在儿童早期发展中影响极大,这是因为家庭教育对儿童的思想品质, 文化 素质和身体素质等方面的发展,具备着社会其他群体所不具备的优势.据专家分析,幼儿有如下方面的表现优势:①天然的早期化:②巨大的感染性:③强烈的针对:④间接的传递性.如果家庭教育的优势发挥很好,这对幼儿早期的成长发展是十分有利的.反之,就会阻碍儿童的发展和成长.由于幼儿在家里受到父母的第一教育,他们幼小,纯洁的心灵中就会形成一种良好的习性.例如:受过家庭礼貌教育的幼儿来到幼儿园后,他会向老师问好,离开幼儿园时会向老师说谢谢.在智力上,这类幼儿也明显比没受过教育的幼儿强,他们反应敏锐,动作轻快,能完成教师安排下的作业,其质量很好.老师要经常配合幼儿家庭进行教育,帮助纠正其不良的习惯.例如:特别幼儿爱吃零食,老师要结合家庭教育,使家长做到在幼儿上学前,让其能吃好早餐.此外,不要给孩子零花钱.培养其从小注重节俭的习惯。

二、幼儿进行情商教育的必要性

幼儿到四、五岁时,脑会长至成人的2/3,其精密的演化是一生中最快的阶段,最重要的学习能力,尤其是情感学习能力,也在这个时期得到最大发展,6岁以后的情感 经验 对人的一生具有恒久的影响。一个儿童此时无法集中注意力,性格急燥,猜疑、易怒、悲观,具有破坏性,孤独、焦虑,有各种恐惧的幻想,对自己不满意等,以后面对人生的各种挑战将很难把握机会,发挥潜力,可以说他这时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上,所以,在幼儿阶段进行正规系统的情商教育十分必要,这是奠定人生成败的基础。

三、学前教育的方法

(一)善于掌握幼儿的心理特征

幼儿与成人是两个不同范畴的群体,两者在心理上差异是很大的,只有真正认识这些事实,才能对幼儿进行卓有成效的教育,达到预期目标.幼儿的心理特点有如下几个方面:①活泼好动:②好奇好问:③认识具体形象:④模仿性强:⑤无意性大:针对幼儿以上的心理特征,就不能长时间地让幼儿单纯而枯燥地进行活动.对他们提出的问题应该热情地.耐心地给予解答.在教育幼儿时,要注意将抽象的东西化为具体.生动的东西〔比如概念和道理〕.便于幼儿理解和接受.要让幼儿多模仿文明的语言和优良的行为.例如:我校幼儿园全部幼儿都出生在农村.所接受到的东西不如城里的幼儿多.农村中好多庸俗.无聊的话语容易被幼儿带入园内传诵,行成 顺口溜 ,久而久之,就容易行成难改口语而流传下来.至于某些下流式的动作.有些幼儿也会模仿.甚至在老师面前也胆做作.因此.加强对幼儿文明语言和优良行为教育十分必要.要经常组织幼儿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这些活动应尽量考虑幼儿兴趣,要有必要地对其进行教育,才能收到良好成效。

(二) 智力开发 要科学进行

智力是在外界环境中锻炼的结果.专家认为,它是由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共同决定的.对于平常人来讲,后天因素的作用更具有决定性意义.心理学家认为,人类的大脑发育与成长大部分是在幼儿阶段进行的,一般可以结合如下几个方面来开放幼儿的智力.①训练幼儿的动作发展:②促进幼儿观察力的提高:③丰富幼儿的语言观念:④提高幼儿 记忆力 :⑤培养幼儿思维能力:⑥鼓励幼儿的创造力.专家认为,要为幼儿提供广泛的生活经验和内容.让幼儿的智力在吸收了形式多样的生活经验后得到发展.例如:在语言传授中.可结合礼貌进行.可让幼儿学习“我爱祖国,又爱人民”.“我爱爸爸,有爱妈妈”这样既学会了语言,又培养了个性和思想感情.为了提高对幼儿的直观教学,可以配合用直观的教具进行.比如:用一个三层式的书架,上面放小玩具:中间放书本:下面文具盒等.让孩子先观察,接着让孩子们说,然后由老师来规范.只有运用形式多样的教法,才能提高其兴趣,激发起其情感,以达到既教书又教人的目的.

(三)艺术启蒙要有新颖性

上面已经提到,由于幼儿个性好动.好问.好玩等.因此不能让其长时间地进行“读写”训练,要让孩子们多接受些艺术启蒙教育,比如: 唱歌 .跳舞.画画等.音乐是声音的艺术,他通过美妙的声音,生动形象地反映社会现实生活,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音乐的感染力是巨大而不可比拟的.马雅可夫斯基说过:“歌手的声音唤起勇气.”宛转动听的旋律可以使人兴奋,给人带来无比的喜悦,有可以使人黯然流泪.音乐能潜移默化地陶治幼儿的性情,使他们保持良好的情绪,促进幼儿的智力发展.因此,在教学中.应多些开辟 音乐欣赏 课,让孩子们多接触音乐,激发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老师在教学中要结合一些简单易懂的歌曲进行.比如:教唱《小猫你别吵》.《一分钱》.《蚂蚁搬豆》.《蝴蝶花》等,培养幼儿的原因素养.此外,让孩子们看看一些简单的画册,激发他们对画画的兴趣,让五彩缤纷的画画在孩子们的脑子中留下印象.要有目的地让孩子学会画一些简单事物.如:太阳.月亮.树木等,画成后,再让他们分别涂上颜色,加深对事物的理解和认识.在教示跳舞时,先让孩子们观看幼儿们表演的各种节目,主要的朗诵.跳舞等,让他们在脑子里形成概念.上面已经提到.孩子们的模仿性很强,老师只要认真.耐心地教.孩子们肯定学得快,演得很棒.专家认为,舞蹈是一门综合艺术,它结合音乐的感受,审美的眼光,感情的表达等,对幼儿来说,这不仅可以锻炼优美的体态.培养美好的情感和高尚的情趣,还能开发智力,增长知识,使幼儿变得更加聪明.自信.活泼和健康.

(四)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

英国作家萨克雷说过,“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道出了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我国思想家陶行知曾说“凡人生所需之重要习惯性格态度多半可以在六岁以前培养成功”。揭示了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应及早抓起的必要性。幼儿期是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关健时期,家庭教育和学前教育阶段是幼儿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时期,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比知识的获得更重要。

1、家园结合。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同样离不开家庭的熏陶。现在的孩子,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是家中的小太阳,对孩子的生活照顾的是无微不至,给孩子吃最好的、穿最好的,帮孩子做一切需要做的事情,最大限度的满足孩子的要求,从不在孩子面前说一声:不。结果,使孩子养成了自私自利、依赖性强的坏习惯。况且幼儿在生理、心理上都在不断发展变化,其行为习惯尚未真正形成。在幼儿园接受的行为模式,如果家长不配合,孩子回到家后,可能很快便弃之一旁。因此幼儿园的教育是离不开家庭的配合和补充的。

幼儿园和家庭之间用家园联系册、家长园地,幼儿成长手册,使家长了解科学育儿的知识,对家长提出一些具体要求,要求家长督促幼儿严格执行,积极鼓励有进步的幼儿,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我们定期举行家长开放日活动,可以让家长亲眼目睹幼儿在园的表现,了解自己孩子与其他幼儿之间的差距,同时也增加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亲情,寓教育于游戏之中,让家长和幼儿在愉快的环境中,受到教育。

家庭也要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首先,父母要努力创设和保持一种和谐愉快、互相尊重的氛围。幼儿在这样的家庭中才会感到温暖愉快,情绪稳定,得到爱心的熏陶,萌发自信心、上进心;其次,要创设优美整洁的家庭环境,使幼儿从小萌发爱美爱整洁,爱护物品,生活有规律等良好行为习惯。最后,要将教师的教育模式延伸到家庭教育中来,幼儿园要求孩子怎么做的,在家里同样如此要求孩子。这样,才能巩固良好的行为习惯。

2、榜样激励。幼儿的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但他们对来自成人的表扬和鼓励是非常重视的,家长应该利用幼儿的这种上进心理需求,及时肯定幼儿的良好行为表现,特别是对能够自觉遵循常规的幼儿要及时表扬和鼓励,这样就可以使幼儿对正确的行为而获得的正面强化刺激而使其固化下来,而逐渐养成行为习惯。如:为培养幼儿自我服务能力,解决有些幼儿不愿洗手的坏毛病,老师对已经养成洗手习惯的幼儿讲讲自己对洗手的看法,同时在具体的教育活动中向幼儿出示两张图片,一张图为脏的小手,一张图为干净的小手,然后组织幼儿讨论:“你喜欢那只小手?为什么?”在老师的引导下,幼儿能说出脏手上有细菌,吃到肚子里会生病的道理。在这个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引导幼儿学会洗手,当幼儿洗干净手后,教师及时在班级进行表扬,从而使孩子们逐渐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好习惯。

3、科学引导。幼儿教育中常有这样的现象,有些教师或者家长很想教育好孩子,养成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但往往事与愿违,这与教育方法不当有关。例如,有一位父母很想教育孩子孝敬老人,但由于爱子心切,吃任孩子挑,钱任孩子花,结果导致孩子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唯我独尊,自私任性的坏习惯,对老人却不够孝敬。因此,坚持科学的教育方法,对于培养良好行为习惯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幼儿喜欢听有趣味的 故事 ,而充分利用故事教育的载体,对幼儿进行行为习惯的培养可以产生较好的效果。为培养幼儿爱惜粮食,我们向幼儿讲述了《大公鸡和漏嘴巴》的故事,再组织幼儿讨论故事中的不同角色,启发幼儿爱惜粮食。在故事教育之后的进餐中,扔饭菜的行为明显减少了。

我曾今听过这样一个例子,一天一位妈妈带着自己的孩子出去散步,走到半路时,孩子看到地上有一根羽毛,孩子蹲在地上把玩,妈妈看到了就制止孩子“不要玩,太脏了”,孩子被妈妈拉着走时还不停的回头张望。同样的一件事发生在另外一对母子身上,那位母亲的做法是“你怎么发现这根羽毛的啊?你的眼睛真厉害,可是它太脏了,我们把它带回去洗个澡,让它变漂亮”孩子高高兴兴地带着羽毛回家了,并把它做成了一个小玩具,不仅家长尊重了孩子还让家长和孩子有了一次亲子活动的机会。一件同样的事情却有两种不同的结果,家长朋友们你们觉得哪一种教育机制比较好呢?

4、言传身教。幼儿的思想很单纯,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基本上还是一片空白。所以对于自己第一个启蒙老师——父母的 言行举止 ,尤为上心,父母不雅的一句话,一个动作,都可能误导到幼儿。家长首先要严格要求自己,做孩子的表率,来影响孩子、教育孩子,平时能够很好地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就往往能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如:妈妈看到垃圾桶旁掉了很多餐巾纸,就对正在玩耍的女儿说:“你看,垃圾都掉在地上了,你是想让家干净还是不干净啊?”然后当着女儿的面把垃圾拣起来放进垃圾桶。此后有这种情况出现,女儿都很自觉地把垃圾扔到垃圾桶。

人们常说: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有什么样的父母,就会有什么样的孩子,父母的一言一行就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影响就逐渐发展成一种人生方式。孩子好模仿,思维具体形象,家长的良好行为习惯是孩子学习的直接范例,家长的行为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孩子。如排队、让座、不随地吐痰等到细节都是如此,要求孩子做到的,父母首先做到,要求孩子不做的,父母一定首先不做。

5、强化巩固。一个人的良好行为习惯并不是一下子就形成的,需要有一个从陌生到熟练,再由熟练到自由化的过程,要完成这一过程必须反复训练,逐步强化。如有个别幼儿在玩完玩具后,没有把玩具放回玩具柜,我们就要有意识一组织幼儿进行收拾玩具的练习,并多次重复训练,使幼儿养成不用提醒玩完后就能自觉、及时地将玩具放回去的好习惯。行为巩固是指定期对幼儿的行为常规进行检查和评比,使其能够在生活常规的制约下自觉养成良好生活常规和巩固已经形成的良好行为习惯。在行为巩固教育时,还使用适当的激励手段来促进幼儿坚持良好行为。在检查中对行为习惯好的幼儿进行表扬,对较差的孩子个别帮助。检查中行为表现好的孩子在墙报上贴上星星,使其产生自豪感和荣誉感,以激励其他幼儿学习。还在值日生活动中开展了“小小检查员”的活动,每天安排1-2个幼儿担任班级的“检查员”,让他们检查和评价全班小朋友的生活常规表现,对幼儿的良好行为的养成作用很大,能够有力地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综上所述,培养幼儿工作是繁重而光荣的,涉及到方面也很多,需要我们不断探索.研究和进取,才能达到预期目的。

一、幼儿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社会需求急剧增大的多元化

重新思考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需要重新思考当前现段社会对学前教育的需求点,重新定位自己的专业目标,在培养方向上,注重以服务社会为导向,强调社会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规格上强调多角度多方向的进行专业方向的设定。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是专门培养幼儿教育专业人才的教育基地,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向应与时俱进的进行的应改革与发展需要逐步改进和完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向的设置应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尤其是要考虑当前我国所特有的城镇化进程的需要和幼儿科学素养的早期介入的需要以及幼儿的心理素质养成方面的需要,这三方面的社会需求十分紧迫。根据市场经济和人才市场的需求,当今社会需要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服务社会市场型人才,并对其要求越来越高。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掌握专业的、结合提升职业能力的理论基础知识后,经过分方向的专业培养和综合素质的训练,具有良好的文化素质和一定的创新精神,相信会适应社会的发展并为之服务的。因此,本研究与当前社会需求挂钩,根据当前社会的实际需求,以服务为基本导向,在科学素养、心理素质、城镇化需求等方面改革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以服务为导向的在培养人才规格和课程设置的对应、课堂教学内容体系的更新、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等对理论和实践方面均有着重大的意义。

二、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以服务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方向改革对策

1.在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幼儿心理素质发展”方面进行人才培养方向改革《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提出终身教育与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理念,明确指出要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在这些思想的指导下,素质教育蓬勃发展,心理素质教育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幼儿期作为个体成长的最初时期,是个体素质,尤其心理素质萌发和培养的关键时期。脑科学和心理科学从不同角度证明,幼儿时期是心理素质培养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的教育对个体整体素质的培养至关重要。从教育实践上看,心理素质教育是一种发展性的教育,其立足点在于优化人的心理素质。幼儿虽然经验不足,身心未成熟,但其心理结构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可塑性,有旺盛的求知欲和巨大的发展潜力。因此对于培养准幼儿教师的摇篮———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有必要专门开设幼儿心理素质发展方向培养专业的幼儿心理素质老师,服务于当前的幼教一线,避免幼儿期心理问题的发生。

2.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在“幼儿科学素养”方面的人才培养方向改革目前全面实施“科教兴国”的氛围中,科学教育作为培养科技人才和提高公民科学素养的手段,也日益受到重视。中国人的科学素养位列世界落后行列、发展的水平较低且一直停滞不前的现状已经引起了国人的担心和忧虑,纷纷找原因想策略,而究其根源,是对科学素养的重视不够,尤其是对幼儿阶段,进行科学素养早期介入不够。幼儿期是人的各方面素质发展和萌芽的关键时期,幼儿期的科学启蒙当然就成为能否诞生创新人才的关键环节。所以,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提出科学领域教育:“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幼儿教育是人才培养的第一步,这一时期的教育要为幼儿的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教育的跟在于教师,教育的质量在于教师的质量。幼儿教师是幼儿的第一任启蒙老师,对幼儿一生的发展影响重大。幼儿教师的科学素养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幼儿的科学素养。幼儿教师的科学素养的重要来源是职前培养,应加强对于幼儿教师科学素养职前培养。应重点改革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科学素养人才培养方向。

3.改革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在“城镇化需求”方面的人才培养方向在黑龙江省城镇化高速发展的同时,教育特别是农村的教育发展已经与城镇化发展密不可分、相辅相成。在城镇化进程中黑龙江省各级各类教育的发展,学前教育发展最为滞后,且发展不均衡、不公平的问题最为突出。本研究能够打破城镇化进程中学前教育发展瓶颈,并从幼儿园布局调整、幼儿园师资队伍建设、幼儿园管理体制、幼儿园课程设置、幼儿教师教育模式等方面创新幼儿教育发展模式,促进当前学前教育公平,形成城乡互动、协调共进的新局面,使当前社会城镇化进程中中城乡儿童真正的融入到城市的氛围中,实现学前教育的真正公平。

作者:董静单位:哈尔滨剑桥学院

猜你喜欢:

1. 关于幼儿教育的论文范文

2. 幼儿教育专业论文范文

3. 学前教育心得3篇

4. 幼儿学前教育心得体会3篇

5. 学前教育专业学习心得3篇

6. 幼儿教育类论文最新范文

学前儿童学习科学始于对周围世界和自身的好奇心,并由此产生对周围事物的探索,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就是教师引导学前儿童主动对周围世界进行探究,逐步形成科学素养的活动。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探讨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信息技术与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有效整合探究》

摘 要:近年来,信息技术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融入学前教育,为学前儿童的学习和全面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文章以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现状为基础,通过文献法和案例研究法,分析了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的现状和问题,阐述了信息技术应用于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优势,并从科学教育活动的准备、实施和巩固三个阶段,对信息技术与科学教育活动整合的途径进行了详细论述,并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信息技术;科学教育活动;整合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14-0060-04

我国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研究和实践起步较晚,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幼儿园几十年一直沿用的“常识课”才逐渐被“科学教育”所代替。[1]

当前,幼儿园的科学教育在理论和实践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利于幼儿学习与发展的问题,如教师将科学教育的内涵狭隘化,活动组织过程中教师干涉不恰当,幼儿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教师身上,缺乏对自己探究过程和结果的关注等。而信息技术与科学教育活动的整合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

一、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现实诉求

学前儿童学习科学始于对周围世界和自身的好奇心,并由此产生对周围事物的探索,[2]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就是教师引导学前儿童主动对周围世界进行探究,逐步形成科学素养的活动。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对幼儿的一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是学前儿童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能够促进幼儿认知、情感和个性的全面发展;激发学前儿童的好奇心、科学兴趣和对周围世界的积极态度;丰富和积累学前儿童的科学知识和经验;发展学前儿童的科学技能;培养学前儿童的主动性、积极性、独立性、创造性、自信心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在实践中,科学教育活动的开展存在很多问题,导致学前儿童丧失科学探究的兴趣和欲望,制约了活动的现实价值实现。

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重科学知识的灌输,轻探究兴趣的培养

我国学前幼儿科学教育发展的时间相对较短,使得科学教育很大一部分还停留在常识教育上,教育的目标主要以知识的获得为主,在科学教育活动过程中忽略了实践性和探究性。使科学教育活动变成了向幼儿传输知识的课堂,从而忽视了科学素质的培养,无法激发幼儿对科学教育活动的兴趣,不利于对幼儿好奇心、进取心、耐心、细心、自动自发喜欢创造思考等科学态度、情感的培养。[3]

2.科学活动内容抽象,幼儿理解困难

学前幼儿科学教育活动的内容往往是比较抽象的,不能直观地展现在孩子面前,而学前幼儿的思维是直观形象的。传统的科学教育方法难以将抽象的科学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导致幼儿理解困难。教师仅仅依靠自己的讲解和演示,把结果或答案强加给幼儿,活动效果不理想。

3.传统教育理念,禁锢幼儿想象力

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中,有一些教师对孩子实行“一刀切”、“大统一”。教师很少对个体进行分析,很难做到因材施教。学前儿童被培养成遵从教师命令的整体,其创新欲望和想象力遭到扼制,禁锢了思维和想象力的发展。

4.教师主导活动过程,幼儿主体性丧失

科学教育活动应该成为幼儿积极探索的过程,然而,现实是“只见教师主导教,不见幼儿主动学”。孩子的思维总是按照老师的指导走,听老师的讲解,回答老师认为该知道的问题。而亲自动手操作、亲身体验的机会少之又少,在这种环境下,幼儿主体性丧失,很难体会到自由探究的乐趣。

5.活动组织形式单一,无法激起求知欲

学前幼儿科学教育活动的组织形式应该是灵活多样的,如游戏、参观或竞赛。然而,现实状况是科学教育活动只局限于单一的“上课”形式,这种形式大都以集体活动为主,小组活动和个别活动很少被采用。活动过程中,幼儿始终是被动的,只坐着看和听,无法激起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信息技术应用于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的优势

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的过程中,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是完成教育目标的必要条件。[4]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融合,能够解决以往的教育模式、方法不能满足科学教育活动现实需要的问题。

目前,信息技术与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课程的整合,是当前教育信息化过程中的一个研究热点。当然,想要进行有效整合,首先要充分了解二者整合的价值,要明确整合的效度。[5]

1.信息技术可以集中注意力,培养兴趣

由于学前儿童生理发展的特点,其自制能力较差、无法集中注意力,同时又具有无意注意占主导位置的特点,应在科学教育活动组织过程中,深入把握这些特点,利用具体形象、动感、鲜明新颖的刺激引起学前儿童的注意,培养探究科学活动的兴趣。

根据科学教育活动设计制作出具有动画效果的课件,加上声音的配合,从视觉与听觉上刺激学前儿童感官,激发学前幼儿的学习兴趣。[6]信息技术通过主题鲜明、色彩丰富的画面和图片,吸引集中学前儿童的注意力,引导他们快乐轻松、主动积极地融入到科学探索活动中,提高了他们参与活动的兴趣和效率。

2.信息技术可以化抽象为形象,便于理解

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往往会出现一些科学性的知识,比较生硬难懂,孩子们难以理解和掌握活动中的重点或难点。通过信息技术表现的色彩鲜艳、生动有趣的画面,使抽象、深奥的科学知识具体化、形象化、趣味化,孩子通过观看课件对教育内容的理解更透彻、记忆更深刻。

3.信息技术可以创设丰富情境,利于体验

在科学教育活动中需要孩子在学习中发现问题,然后进行大胆的假设,但是由于幼儿自身经验的欠缺,局限了幼儿的假设空间。这就需要借力信息技术,创设形象生动的直观情境,有利于学前儿童体验,发挥想象力,继而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假设。

4.信息技术可以发挥学前儿童的主体性

在进行科学教育活动时,不能忽略学前幼儿的主体地位,幼儿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在科学教育活动中,运用信息技术制作的课件能够充分调动幼儿的感官,提高幼儿学习的主动性,使幼儿保持高涨的学习情绪,深化了学习兴趣,形成一种良性循环,从而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

信息技术能够让幼儿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它不单单是教师进行解说的工具,也是幼儿认知的帮手。通过信息技术能够有效地将幼儿学习的被动地位扭转成为自主探究的主体地位。

5.信息技术可以发挥教师的主导性

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起到一个组织、指导和调控的作用。教师在活动中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功能,对学前儿童自主、协作、研究学习实行有效的引导和帮助,以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启发和引导幼儿主动探索或独立思考。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探讨论文

作为写过毕业论文的大学生,我对这个问题是很有发言权的。并且我和学前教育专业的同学做了详细交流,梳理出以下要点。

一、确定选题

确定合适的选题是论文写作的第一步。所选的主题不能太大,否则只能泛泛而谈;所选的主题也不能太小,否则难以展开详细论述。在确定选题之前,可以参考其他人的经验。

在知网上搜索“学前教育”关键词,可以得到如下图所示的结果。

“学前教育”知网搜索结果

学前教育的选题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类:①与学科相关的,探讨在学前教育阶段教师教授该学科的方法,或者开发一个新的课程;②与幼儿生活相关的,探讨如何让学生在校园中健康快乐地成长,让校园生活更加丰富;③与学前教育相关的配套设施的研究,探究这些设施与幼儿成长环境的关系。当然,也可以从现实生活和社会报道中寻找灵感,找到值得研究的课题。

二、确定论文结构

一篇完整的论文,需要包含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步骤。以《N幼儿园S大班幼儿在园数学入学准备的经验、问题及策略研究》这篇论文为例,必要的内容包括:标题、目录、中英文摘要、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文献综述、研究方法、研究过程、结语、参考文献、附录、致谢等。

学前教育毕业论文示例

研究过程是论文的重中之重,在这一部分的论文撰写中,需结合具体案例作具体分析,这里的案例可以是在实习和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场景。同时,可以加上三线图、曲线图、表格、插图等元素,使论文的表述形式更加丰富,增强可读性。

仍以上面这篇论文为例,这篇论文引用了丰富的课程教学案例,包括“文具小超市”、“找朋友”、“认识新邻居”等。在撰写论文时,可以对这些案例加以设计和分析,考虑如何与幼儿进行互动,增强课程的趣味性。案例和论点之间应当相互呼应。如果能将在实际教学中的感悟写进论文中,效果更佳。

“文具小超市”课程案例设计

三、其他想说的

1. 在写论文之前尽量列好提纲,突出研究重点。论文初稿完成之后,要通读全文,看看文章是否做到逻辑清晰、层次分明。在闲暇时间可以多多参考相关的优秀论文。

2. 学前教育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学科。在撰写论文过程中,一定要仔细翻阅相关的书籍文献,从中提取论点,同时,要将这些论点和实际教学的场景紧密结合起来,从而写出优秀的论文。

大家都是第一次写,到真正写完提交的过程中会走不少弯路;在我查阅各类范文和相关要求,并且结合实际案例后,为大家总结出了一套完整的策略。

众所周知,学前教育毕业论文各项指标非常严格,甚至可以说苛刻。按照中文摘要、英文摘要、导论、理论回顾、正文、参考文献、后记的顺序写,不可改变。每一部分都有一定的文字,所以在开始动手写前一定要想好每一部分有多少字,这样整个文章的结构就会很严谨。再就是写作前一定要想好要写哪些内容,按照自己所写的内容搜集资料,而不是根据资料写内容。【学校有一个关于论文定稿完成时间的规定,但是具体的操作还是在于你自己】

.

学前教育论文写作的要求分析

(一)课题选择的原则、范围与类型

选题是进行毕业论文撰写的首要工作,与毕业论文的质量关系密切。

1.选题的原则

2.选题的范围(仅可以部分参考,给出大致方向,当然自己想也没问题)

幼师团队学习

(二)毕业论文的安排和相关要求

毕业论文在修完全部专业主干课程,已修课程达到最低毕业学分的80%以上时进行。修完全部课程、达到毕业总学分后完成毕业论文和考核工作。

1.论文主要环节:确定选题;搜集、整理和分析资料;编写提纲;开题;撰写论文;论文答辩

2.毕业论文写作的相关要求

参考文献书写举例

以上就是我总结的书写论文要点,请大家仔细阅读,理解写作要点;祝大家写出优秀的学前教育毕业论文。

  • 索引序列
  • 学前教育实验研究的论文
  • 学前教育实验研究论文
  • 学前教育学术期刊实验研究论文
  • 教育实验研究的论文
  • 学前实验研究的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