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 电影声音毕业论文

电影声音毕业论文

发布时间:

电影声音毕业论文

播音专业毕业论文

一段充实而忙碌的大学生活即将结束,大学生们毕业前都要通过最后的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是一种的检验大学学习成果的形式,那要怎么写好毕业论文呢?以下是我整理的播音专业毕业论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全媒体时代电视新闻播音主持面临的挑战

(一)观念僵化突出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原来的传统媒体走向了如今的全媒体时代,全媒体时代到来也标志着媒体在我国经济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传统媒体在逐渐发展的过程中环境发生了新的变化,而这种变化是以前所没有的,面对着信息发展快速、可以信息共享、信息交流的时代中,传统媒体,尤其是电视新闻是否能够保证其在时代潮流中的优势,就是需要有正确的现代思想,但是在电视新闻播音工作中,传统观念能非常的牢固,而一些较老的工作人员对于全媒体中一些工作内容较为模糊,并且在内心是非常排斥接受[1]。全媒体工作的相关内容对于一些宣传问题和工作上的创新都没有很好的解决,但是如今的社会在快速的发展,这种老旧的思想如果不改变,对于传统的新闻电视播音主持工作没有好处。而传统媒体想要在新时代中有更好的地位,在每一个方面的工作都要转变理念,不能局限于原来的传统媒体。传统的新闻播音工作就仅仅是对新闻来源获取,然后对新闻进行再次加工,之后进行播报,这样的程序已经不再适应当下的全媒体时代。全媒体时代则需要新闻播音工作具有个性化,能够满足现今大众的需求,播音主持工作不单单是一种信息的传递,更多的是一种精神时代的反映,也是一种感情的传递,所以传统的观念只是在信息上进行处理,而没有过多的考虑其他因素,这样会阻碍传统媒体的发展。

(二)媒体融合带来巨大的冲击

新媒体的诞生给予了传统媒体更多的便捷性,比如一些新闻可以在智能手机以及新媒体客户端上进行播放,这样使民众可以更加便捷地了解到新闻,也能够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随时随地的享受新闻的时效性,电视新闻的播音可以形成一定的视频,在客户端上进行播放,毫无约束对新闻进行收听。尽管新媒体能够给传统的电视新闻播音主持工作带来很多便捷性,但是而新媒体本身对传统媒体就有很大的冲击性,可以说,新媒体的诞生使传统的电视新闻变得毫无生机。人们被吸引的仅仅只是新媒体的便捷性以及个性化,而对于电视新闻播音工作并不是非常感兴趣,尽管能够给予传统媒体更好的发展,但是新媒体本身却能阻碍着传统媒体的定向发展。在全媒体时代下,这种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电视新闻播音工作在这样的环境下,则需要更加的谨慎小心,电视新闻播音主持是在公众场合进行播音,所以对于文字的要求以及说话的语气都需要格外注意,但是新媒体的对于这些方面都显得比较随意,这大大降低了新媒体工作的便捷性,而电视新闻播音主持工作更加困难,但是其效果事倍功半,所以这样大的冲击,使电视新闻播音主持工作陷入了僵局[2]。

(三)队伍的全媒体素养与专业技能水平不足

过去传统的新闻媒体教育则是需要工作人员拥有较好的专业素养,对于语言的拿捏以及语气的运用都应有十分准确的效果。但是在全媒体时代下,整个高校对于播音主持方面的教育都显得非常的快餐式,这不单是高校方面的教育,而工作人员本身则对于工作素养的提升以及技能学习积极性不高,由于全媒体新闻的重点是能够吸引民众的眼球,而工作人员则对于这方面下足了功夫,而对于真正提升播音主持工作专业素养以及专业技能的培训很少参加,殊不知,尽管是在全媒体时代下,新闻播音主持方面的素养与专业技能都非常的重要,只有拥有良好的素质,才能够在如今快速变化的环境下,使播音主持工作能够站稳脚跟,保持着电视新闻媒体的优势[3]。而许多人才都在向新媒体靠拢,对于传统的电视新闻没有更多的积极性去研究,也没有在专业知识上良好的培训,在全媒体时代下电视新闻要想保证优势,也需要拥有良好的专业素养,这样才能在大风大浪中站稳脚跟。

二、全媒体时代电视新闻播音主持工作的积极对策

(一)提升创新能力

在全媒体时代下,电视新闻播音主持本身就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因此在这样的环境下就应该开发创新能力,让电视播音能够在如此的环境下有更好的发展,能够转变现今的局势,突出传统媒体电视新闻的优势。在播音主持工作方面只有提升创新能力,才能够使电视新闻有更好的出路,更能够吸引现今民众的眼球,与新媒体在整个媒体中能够并肩竞争。现今的新媒体本身就有着多样化的优势,而传统的电视新闻形式较为单一,所以要进一步创新创新新闻传播方式,使电视新闻有更好的竞争力。新闻是具有时效性的,新媒体由于信息传递的便捷性,能够保证新闻的时效性,其优势较为突出,所以传统电视新闻则需要开始方面有更好的应对措施,在时效性上不能输与新媒体。而电视新闻也需要对现今的环境时时刻刻做出分析,环境变化快速就要有足够的应对措施,就要有足够快的分析能力,让电视新闻能够在这样的环境下有更好的发展。

(二)学习先进技术

以如今的形势来看,传媒体时代下互联网技术只会运用越来越多,电视新闻要想在整个媒体中有更好的地位,就要与新媒体相融合,学习更多的先进技术。与传统的电视新闻节目的播音主持方面相比,新媒体咋有更好的网络技术,对于稿件的编排、节目的录制都有很好的效果,所以电视新闻在播音主持方面也要借鉴新媒体在此方面的优势,使工作人员更好地学习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对于新闻的传播以及信息的采集都要结合互联网技术,而对于新闻的播报则应该融合现今的流行因素,保证新闻的真实性,而使整个新闻具有现代气息,能够突出稿件的特点,借鉴新媒体中的一些优势,保证电视媒体的重要地位。

(三)提升社交能力与服务意识

在如今的全媒体环境下,传统的电视新闻需要加强相关的服务,而新媒体所推出的个性化、便捷化服务非常受大众的欢迎,所以传统的电视线播音主持工作也应有更好的服务意识,有较强的个性化服务理念。由于电视新闻播音主持工作有了新的特点,工作量较大,想使电视新闻有更好的播放效果,播音主持工作需要较多人来共同完成,所以较好的社交能力在此方面就显得尤为重要。有很好的协调沟通能力,才能使稿件变得更加有特色,集思广益,使播音工作能够进一步的提高。而文章的内容要使受众眼前一亮,融入新媒体的一些特色,保留新闻本身的特性,而使传统媒体有一个全新的面貌。

(四)打造品牌优势

在全媒体时代下,信息的传播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如今在新媒体中一些信息比较泛滥,而这些信息大多是无用信息,所以大众在选取信息的过程中,会选择对自身有用或感兴趣的信息进行阅读,而大量的垃圾信息大众会选择回避甚至删除,所以在这样信息较为混乱的环境下,全媒体时代又给予了电视新闻又一个重要的优势,就是电视新闻在播放过程中大部分都是有用的信息,而播音主持工作在此方面又更有优势,可以借此机会来打造传统媒体电视新闻的品牌优势,让电视新闻把自身的权威性、专业性优势放到最大。在电视新闻播音主持工作中,对于一些采访专家解说的工作就与现今的新媒体中信息泛滥的情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样品牌优势能够在整个全媒体时代中站稳脚跟。

三、结束语

全媒体时代给电视新闻播音主持工作带来了很多挑战,而在这样的环境下,一些工作人员仍保留着顽固的思想,对于先进的信息技术学习积极性不高而致使整个电视新闻播音主持工作处于滞后状态,但是全媒体时代仍可以给电视新闻的发展带来了很多机遇,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打造电视新闻的品牌优势,同样也能够使电视新闻在全媒体时代下有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蔡雯.媒介融合前景下的新闻传播变革——试论“融合新闻”及其挑战[J].国际新闻界,20xx.

[2]韩敏.西部高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培养模式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xx.

[3]燕丽娜.媒介融合背景下我国新闻教育面临的困境及对策[J].淮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论坛,20xx.

一、播音主持要有自己的个性化语言

播音语言是一种面向大众化的传媒语言,它具有一定的艺术性,是一种对语言美的表达。能够满足人们多元化的兴趣从而提高播音创作的地位,更好的和大众进行沟通交流,使听众产生一种心理认同感。从听众的观点出发,站在不同的场景运用不同的语言艺术,从多个角度来展示语言的魅力。播音员所进行的播音节目越来越生动形象,接地气的口语表达更容易被人所接受。要注意这里的`口语指的并非是像我们平时说话那样一字不落的说出一句话或者是流利的将一段话进行表达,而是说要字正腔圆,注重每个字的发音和吐字清晰的表达每一个字。这是播音员在播音中必须要做到的基本功[1]。在这里所说的口语化是指运用手势富有感情抑扬顿挫的进行表达,这与只是呆板的去告知观众一段新闻所表达出的效果是完全不同的。生动形象的表达,更能够让群众产生亲切感从而贴近了群众的生活。虽然播音员和主持人都掌握着一定的播音知识。但是这两者之间是有着很大的不同的。播音员更依赖于对文本的使用,要求他们准确无误的进行播音工作。而主持人则更加重视对于节目的参与。不是很依赖文本,而是借助于播音将自己融入于节目之中。这两者之间播音员更专业一点,其他的专业都无法替代播音员。播音员将播音口语化是一种对于世俗美的诠释,和生活有着广泛的联系。享受播音逐渐成为被很多人接受的生活方式。播音语言口语化的重要基础是进行语言表达所必需的基本功。无论是对于主持人还是播音员来讲,都要遵照语言表达的基本规律,注重对口腔状态和气体运动的掌控。合理的运用内外部的发音技巧进行翻译。内部技巧包括重复语气节奏和停顿等,外部技巧则包括情感、情景再现。播音语言是一种创造性的能力,主要注重一个人对于语言情感的掌握能力,通过自身规范化具有感染力来让群众产生心理认同感。播音人员的这些技能都可以通过训练来进行实现。

二、播音语言要融合时尚元素

随着时代的进步,语言的风格出现了变化。越来越与时俱进,多元化的发展。不仅有标准化的官方腔调,还有欧美腔等等。很多主持人都把这些语言当做一种时尚应用于播音主持的工作之中。一些专家认为这样工作是不专业的,但是主持人之所以能够被大众所接受,就是因为他们的语言是有兼容性的,可以不断的融合发展,虽然在这方面有着很多的限制,但是仍然阻碍不了向多元化、个性化的发展趋势[2]。在经济全球化、中国世界化的背景下,很多的外来语言开始进入中国。比如一些地方方言、网络语言、粤语等等。各种语言进行夹杂,主持人运用自己规范化的语言进行节目主持,但是仍偶然会对这些语言进行运用,以此来表达主持人自己鲜明的个性风格。观众认为对这些语言进行运用,可以让人耳目一新,充满新鲜感,不会让人感觉到节目是枯燥乏味的,让很多人喜欢上这个节目,记住这个主持人。

三、多元化的进行节目的配音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于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越发的高涨。给影视业进行配音成为了一个新兴的行业。对于电视剧和动漫进行配音能够展示出一个更好的视听效果。能够让观众更加深刻的体会到电视剧和动漫所展现出的魅力。所以说,配音也是一种艺术,使语言具有可塑性。例如说《动物世界》是由赵忠祥进行解说的,时至今日仍然被很多人所喜爱。已经让人产生了深刻的印象,成为了节目的一种独特标志。配音语言分工更加的精细化。播音专业由台前转变为幕后人员来进行配音[3]。在这个背景下。大众的需求发生了一些变化,人们对于审美有了新的标准。有些节目将原本记者的发言转变成为播音员去进行配音。有的人认为这是一种新的美学风格,能够让语言进行本体的回归。而我个人认为作为纪实性的新闻而言应该让记者去配音。这样能够让事情更加的真实,表现出节目的及时性来增加节目的真情实感,增强观众的心理认同感。这是任何播音人员都无法去替代的。所以说现在的很多节目例如消息类新闻等,都开始运用记者来进行配音。对广告的配音也更加的多元化,通过广告所有的特殊性来对产品进行宣传,诱导人们花钱去购买,所以在配音中是有着不同的重点的。但是他们也是有共同点的,在总体上给人一种生动活泼、感染力十足的感觉。所以在对于广告进行的配音之中,要跟随时代的脚步,注意不同的人群有着不同的喜好。有的人喜欢比较活泼的,有人喜欢比较沉稳的,而有的人则喜欢动漫化的。在进行广告设计中要注意产品所面向的群体,有针对性的去设计。

四、播音主持要给人以亲切感

在对广播电视节目进行播放时,主持人和观众之间是存在着距离的,观众主要是通过影像来观看节目。如果播音员或者是主持人,没有在节目中给人一种亲和的感觉。这个节目就无法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不会让观众有长期观看节目的打算。所以这就要求播音员和主持人,要运用具有亲和力的语言来对观众进行吸引。让观众有观看节目的兴趣。亲和力,不仅仅在人际交往是很重要的,在广播电视节目中也需要足够的亲和力,只有播音员和主持人有着足够的亲和力,才能拉近和观众之间的距离,从心理上喜欢节目接受节目,以此提高节目的收视率。在当前的背景中,播音主持要对大众的审美和需求进行满足。将口语化的语言运用在播音主持之中,既表达出语言的魅力,又贴近了群众的生活状态。让观众感觉到播音员、主持人和自己是平等的[4]。意识到公众人物接地气的一面,让人明白公众人物也只是一个平凡人,增加了观众对于公众人物的信任感。为播音人员和主持人向观众传递信息提供了便利,提升了对信息进行传播的效率。播音员和主持人想要进行对于亲和氛围的营造,可以将自身的情感融入语言之中,也可以运用肢体语言和诚恳真切的态度去表达。但是,对于播音人员和主持人而言,他们的亲和要能够符合语言所要求的规范准确和艺术性。播音主持进行亲和性的语言表达是为了更好的去进行消息传递。播音人员和主持人要具有亲和力,但是也不能够丢失他们在广播电视节目中所必须符合的职业要求。运用艺术性的语言,来减少口语所造成的随意拖沓。例如,说董卿,她是一位家喻户晓老少皆知的主持人,一反传统央视主持人给人传统、严肃的印象,她以言语来打开人的心门,给人一种认同感,这是她亲和性的语言的功劳。她让观众感觉到了真情实意,受到无数观众的喜爱。再比如说,在快乐大本营中的主持人何灵,他的主持风格多变,总是很温和的对待观众,让观众感受到他对于自己的重视,不由自主的就爱上了带给人活泼快乐的快乐大本营。并且,他和其他的快乐大本营主持人相处的就和家人一样,给整个节目带来了亲和温暖的氛围,也吸引了一部分观众的喜爱,让观众观看节目感觉到放松。

五、总结

结合上文中所记载的内容来看,播音人员和主持人所具有的语言艺术特征就是将播音变得口语化,带给观众亲和力并在播音的过程中融入时尚元素,多元化的进行发展。这些就是播音人员和主持人想要更好的运用语言艺术所必须拥有的能力。同时这些特点影响了观众的喜好,但是这些的发展也是被观众的审美所影响的。所以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这两者之间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因为想要获得观众对于自己的喜爱,所以波音人员和主持人会努力的发展自己。而播音人员和主持人对于自己的能力进行提高,吸引了观众的关注,就能够增加收视率,将节目的质量进行提升,推动我国电影广播电视行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晓兰.新媒体语境下播音主持语言的艺术性研究[J].西部广播电视,20xx(15):129-130.

[2]赵佳园.新媒体语境下播音主持语言的艺术性分析[J].西部广播电视,20xx(01):157.

[3]孟佳玮.新媒体语境下播音主持语言的艺术性分析[J].科技传播,20xx,10(09):20-21.

[4]金钲凯.试论消费文化语境视角下的广播电视播音语言主持技巧[J].新闻传播,20xx(06):34-35.

1、新媒体语境下播音主持语言艺术性特征分析

口语化特征

在播音主持过程中,需要利用文本内容与独特嗓音,向受众传递丰富的信息,在发音与声音方面具备较强吸引力。播音主持人在活动现场时,也需要全面把握相关流程,在观众面前客观呈现各类节目特点与形式。这要求播音主持人拥有扎实的语言功底,专业素养高,并具备较强的现场掌控能力,在遇到各种突发事件后也能妥善处理。新媒体语境下,播音主持语言艺术有着口语化特征,进行信息传递时播音主持人要合理运用语言表达方式,既要体现出较强的亲和力,也要深入观众内心,让其身心获得愉悦。播音主持人在语言表达过程中,应从实际语言环境入手,准确把握力度、语速,将自身情感融入其中,让每个观众的个性化需求都得到满足。播音主持人的专业素养和文化水平要高,具备良好的职业精神,避免出现照本宣科的情况,从活动现场实际情况出发,随机应变,以口语化的语言形式向广大受众传递信息。以《非常静距离》《鲁豫有约》《爱要大声唱出来》等节目为例,播音主持人不仅对语言进行了合理化加工,也采取“说”的形式,让活动现场氛围得到了渲染,将观众的目光都吸引到节目上。在播音主持过程中也要避免使用方言,或者是过于粗俗的语言,应该以普通话为主,注意自己的语气和语调,加强对情绪的有效控制。这样播音主持人的语言才更具感染力,才能将播音主持的语言艺术客观呈现出来,这样口语化特征才能得到真正展现。

时尚化特征

在时代发展与变化过程中,人们无论是思想观念还是看法都有了很大改变,开始追求时尚,对广播电视节目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对电视电影界来说,也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播音主持在语言艺术方面也有了新的特征,如时尚化特征等[1]。节目形式不一样,将呈现出不一样的价值,这样能够满足社会大众的时尚客观需求。播音主持人只有形成属于自己的特色风格,让节目充满情趣,才能有效增强对社会大众的吸引力。为让观众的目光集中在节目中,播音主持内容应该具备较强的时效性特征,对此应该注重对新词语的应用。而时尚播音主持语言一般来源于网络,播音主持人也开始使用越来越多的流行网络用语。因为网络用语有好有坏,所以播音主持在使用时应该谨慎选择,考虑到各方面影响因素,为节目增添更多幽默感。播音主持语言应该体现出鲜明的时尚感,这样才能减少对观众、嘉宾的困扰,满足观众多元化的需求。播音主持人应从节目类型与内容出发,充分利用时尚网络用语,确保其具备多样化神韵,将自身个性、生活品味等都呈现出来,这样电视节目才能赢得人们的支持与喜爱。例如:在《金星秀》中,金星通过使用犀利、时尚的语言,让节目吸引了大批忠实粉丝,不仅进入了微博热搜,收视率也较高。在时尚化特征作用下,播音主持语言也充满了特色,让社会大众在日常生活中有了更多新元素,使其日常生活更加丰富,促使各层次群体客观需求得到满足,电视节目收视率才能提升。

个性化特征

新媒体语境下播音主持语言艺术有了新的变化,融入了很多创新元素,体现了显著的个性化特征,对当前比较受欢迎的播音主持人在个性化特征上都很明显,能够从广播电视节目特点与性质出发,合理运用语言,营造良好的节目环境氛围。这样观众能够全身心融入其中,满足多样化客观需求[2]。例如:在《中国好声音》开场时,华少会使用较快的语言语速将播音主持语言个性化特征表现出来。湖南卫视主持人何炅在颁奖晚会中会使用幽默调侃的语言,让自身主持风格更加幽默与风趣,也将播音主持语言个性化特征充分展示了出来。播音主持语言艺术的个性化特征,有利于广播电视节目收视率不断提升,播音主持需要拥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在面对各种突发事件后可以有效处理,借助多样化语言展现语言的独特魅力,为节目增添更多新的生命力。又如:在《我是歌手》总决赛直播现场中,孙楠因为特殊原因退出比赛,工作人员没有一点办法,此时主持人汪涵作出了应对,巧妙化解了尴尬。这些都体现了播音主持人的随机应变能力,需要具备较强的现场掌控能力,才能给现场观众留下深刻印象,这也充分体现了播音主持语言艺术的个性化特征。

2、新媒体语境下播音主持语言艺术性提升策略

准确把握播音主持语言特色

为提高新媒体语境播音主持语言的艺术性,播音主持人应该注重播音特色,做到语言的规范性。新媒体背景下,播音主持人的数量逐渐增加,这样会导致播音主持人的激烈竞争,如果播音主持人想要鹤立鸡群,就需要自身有过硬的专业技能,规范地用语言进行播音,还需要突出自身主持特色。需要注意的是,在突出自身特色时,不能只追求特色,还应该重视专业性,不要适得其反。

增加播音语言感情色彩

在新媒体语境下要想提升播音主持语言的艺术性,需要将自身感情色彩融入到播音语言内容中。播音主持内容也要做到专业性,这是对所有播音主持人最基础的要求,同时以专业性内容为前提,播音主持人要融入更多真实情感,这样才能在语言上体现出艺术性特征,打造的播音主持节目才更受观众喜爱。若是播音主持人在新闻讯息播报过程中,采取朗读课文的方式,就无法将新闻讯息内容的感情色彩体现出来,也不利于听众作出有效判断,这样播音主持内容的吸引力也难以实现增强[3]。因此,在新媒体语境下播音主持语言艺术性的体现,要求以基本播音专业素质为基础,将更多感情色彩融入其中。

运用声音表达文化丰富内涵

在新媒体语境下,要想实现播音主持语言艺术性的提升,播音主持人要利用声音充分体现播音主持内容的文化内涵,对此要采取以下措施:第一,播音主持人要注重对语言的正确把握,向观众传递最真实的新闻讯息内容。只有播音主持语言和观众获得新闻讯息后心理活动相同,这样才能让观众在内心产生共鸣。第二,播音主持人在播报新闻讯息的过程中,也要注重融入有丰富内涵的语言,在此环节要避免对新闻讯息作出改变,保证新闻讯息的真实性。这样才能在新媒体语境下体现播音主持语言的艺术性,确保播音语言拥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才能实现竞争力提升,吸引更多人关注。

提高播音主持人专业素养

播音主持人要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才能更好地适应新媒体语境,在播音主持语言艺术性上实现提升。播音主持人代表着整个节目的形象,其风格特征对播音主持节目风格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播音主持人要想实现行业竞争力的提升,不仅要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还要时刻关注自身外在形象,播音主持要在自身涵养、外在形象上均做到合格,并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4]。在新媒体语境下,要想实现播音主持人专业素养的提升,应采取以下措施:第一,播音主持人在播报新闻讯息的过程中,要时刻关注自身的仪态和着装,在形象上做到得体,仪容上保持庄重。第二,播音主持人要关注自己的内在修养,利用工作业务时间加强对知识的学习,要在新闻讯息播报过程中,将自身专业文化气息体现出来。这样才能有效增强对社会公众的吸引力,提升播音主持节目知名度,在新媒体语境下更好地实现播音主持语言艺术性的提升。

3结语

总之,在新媒体语境下播音主持语言应体现出艺术性特征,这关系着播音主持的竞争力。播音主持人应从信息传播出发,注重在语言表达上创新,不断转变自己的思维与工作模式,充分考虑到广大受众的实际需求,在播音主持语言上加大研究力度。只有播音主持人主动适应新媒体语境,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才能提升播音主持语言的艺术性,这样的播音主持节目才更吸引人。

参考文献:

[1]佟鸽.新媒体语境下播音主持语言的艺术性分析[J].西部广播电视,20xx(11):163,165.

[2]谭曦旭.基于新媒体语境下播音主持语言的艺术性分析[J].传播力研究,20xx(16):135.

[3]雷鸣,彭涵俊.新媒体语境下播音主持语言的艺术性分析[J].新闻研究导刊,20xx(3):107.

影视音乐是音乐和影视的结合,当音乐一旦融入影视之后,就成为影视作品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并迅速发展成为一种新的音乐体裁。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影视音乐赏析论文,供大家参考。

影视画面与影视音乐相结合,不仅可以使影视作品的画面更加有活力,而且还能将视觉的东西听觉化,让作品所要表达的感情更为深刻。比如,我们会在灯光闪耀或者是星光灿烂的时候用钢片琴表达,也可以用双簧管或者是长笛来描述生机勃勃的清晨,还可以在微风吹拂的时候加上一些小提琴的颤弓效果使这种感觉更形象化……这样的情景交融可以让观众在视觉享受的同时感受听觉上的美,视觉和听觉相结合,共同感受作品的情感。以实例来说,钢琴所抒发的感情是非常优越的,因此,在纪录片《冬猎》中,当冰雪覆盖自然的景象出现时,就会响起一阵透彻且明亮的钢琴声,为了突出树挂的特色,钢琴快递下行的琶音就能形象地将枝头挂着冰凌的景象表现出来,通过音乐使整个画面更有激情,刻画的景象更深刻。音乐既能展现画面真实的感觉,同时还能将所要展示给观众的意境传达出来,在形似的同时做到了神似,使画面极富感染力。

画面往往只能表现主人公外在的一面,而往往主人公的内心是无法形象地表现的,这时,影视音乐就能很恰当地解决这个问题,它可以通过烘托背景氛围来侧面揭示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1.烘托环境的氛围。影视作品的环境氛围是不能通过视觉观察出来的,而影视音乐则可以通过旋律和乐器的变换来烘托背景氛围。例如,电视剧《红楼梦》,这部作品主要是通过展示林黛玉和贾宝玉的悲情爱情故事,来展现一个封建社会大家族的兴盛和衰败,以此来表达封建社会注定会终结的主题。根据这一作品,作曲家创作出了一系列以悲为美的音乐作品。使整个作品从头至尾都贯穿着悲凉的气氛,细腻地表现出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这些音乐作品不管是歌词、旋律还是和音响,都将这种悲情的美表现得淋漓尽致,使整个作品的背景都展现出一种悲伤的氛围,让剧中主人公的情感以及命运都在悲伤的氛围中得以最自然的流露。

2.烘托时代的氛围。影视作品还能通过影视音乐来烘托时代的氛围。比如,电影《祖国的花朵》,它的一首插曲《让我们荡起双桨》曾经红遍大江南北,被许多的青少年所传唱。因为这部电影是一部有关儿童的电影,所以,这首插曲就能让人感受到浓厚的童真童趣。歌词和旋律刻画了一副孩子们在课余时间在美丽的北海公园划船游玩的景象。展现出孩子们在最纯真年代的幸福生活,将北海公园的美和孩子的欢乐描绘得出神入化,让我们每当看到这部电影或者听到这首歌曲,思想都能很自然地回到那个美好的时代。这正是影视音乐对时代烘托的最好的例子。

3.衬托地域之美。地域的美不仅从影视作品中可以感受得到,影视音乐也可以将其衬托得很完美。例如,电影《黑骏马》,这部影片揽尽了草原辽阔坦荡的风光,同时捕捉到了草原上豁达强韧的生命力,向观众呈现出一种宽阔的胸襟,而由腾格尔作曲的主题曲《天堂》更是完美地将草原的美通过音乐展现出来,每当音乐响起的时候就能让人想到辽阔的草原。

4.烘托民族的特点。音乐常常可以将一个民族的特点表现得尤为突出。例如,张艺谋导演著名的作品《十面埋伏》,这部电影的插曲《十面埋伏》运用中国的传统乐器琵琶,将十面埋伏的那种场景表现得淋漓尽致,一方面深化了电影的主题,同时也将我们的民族特点得以突出。

音乐对观众的影响往往是经过潜移默化的,它会带着观众走进影视作品中,感受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使观众可以在听到影视音乐的时候自然而然联系到影视剧中的桥段,以此来将影视作品与影视音乐联系起来。例如,曾经红遍中国的香港电影《甜蜜蜜》,其中由邓丽君演唱的主题曲《甜蜜蜜》堪称经典。影片中的两位主人公在初次相遇时,既浪漫又心动,这首歌曲用甜美的声音唱出了主人公内心的甜蜜和幸福。随着故事的发展,由于现实的压力,主人公分分合合,最终在异乡无意间听到《甜蜜蜜》时四目相对,好像经历了好几个世纪,让主人公心中的情感得以表现,因此,这首歌曲贯穿整部作品,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描绘得生动、形象、具体。

自1893年爱迪生发明了电影视镜并创建“囚车”摄影场,“电影”就轰轰烈烈地登上了历史的舞台,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艺术的鉴赏能力的提高,电影制片商发现单纯的影视作品再也满足不了观众的需求,于是影视音乐登场,它在扩展电影内涵、丰富电影美感上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在当时音乐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发展,结合影视剧情的一种新的艺术表现形式“音乐电视”也应运而生,它使音乐和影视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音乐更加富有内涵,而影视也更加传神。

(一)连接影视剧情

电影的艺术表现手法多种多样,太过繁复的剧情有时因为时间关系并不能细细讲述;而多个主线同时发生的时间也不能同时描绘。所以经常会出现多个片段连续剪辑的镜头,这时,单纯的画面已不能圆满地表达清楚细节,就需要利用音乐来衔接剧情,让观众更深刻地领会电影内涵。比如在《无间道2》中,随着剧情的发展,倪家为了巩固自己黑帮的地位,而决定杀害其他四位合作者,而由于倪永孝心思缜密,计划周全,鞍山行动几乎在同时进行,所以导演用了大量剪切镜头分段描述刺杀四位头目的过程,这时背景音乐开始演奏,从行动开始就弥漫着一曲凄凉的口琴演奏,舒缓、哀伤、压抑。使观众沉浸其中,大量镜头的切换也显得自然、流畅,更让观众深刻地体会到男主角倪永孝的心狠手辣,也领悟到黑社会的残酷。设计非常巧妙,背景音乐在此时承担了非常重要的衔接的作用。

(二)总结影视内容

在电影剧情发展到一定阶段,各种因果尘埃落定之时,再多的镜头画面都不能更深入地表达内涵的时候,音乐的另一个作用就体现了出来,那就是总结、评价电影,给观众灵魂上以更深刻的冲击,而且如果使用得当既不会使音乐显得突兀,也不会让画面太过尴尬。比如:在电影《花木兰》中,战争开始,泥土血水漫天,战马旌旗飘扬的战场上,披坚执锐策马奔腾的花木兰出现。此时《木兰情》这首音乐开始演奏,词曲融入大量中国风,能使人产生较强的民族感,而且插曲旋律辽阔而大气,以马头琴为主、古筝为辅的演奏工具更鲜明地表现出战争场面的震撼,与影片整体以及场景非常符合,结合强势的背景音乐让观众看着在血流漂橹的战场上厮杀的花木兰,都会不禁心生感慨,为花木兰的命运多舛而感到同情,同时也为花木兰的坚强而自豪。这时的背景音乐就很完美地起到了一个点题的作用,无需再多的画面描述,花木兰那种在命运面前不轻易低头、勇于直面困境的顽强心态得以完整地呈现在了观众面前,而且以音乐的形式烘托出来更让观众有种只可意会的快感,更加强化了电影的效果。

(三)深化影视主题

一般来说成功电影的内涵并不容易让人轻易领会,但台词和音乐都会在不经意间流露导演的真实想法,这就需要观众去结合音乐细细品味,比如:在《大话西游》中,初次看这部电影,大多数人都会以为这只是单纯的一部喜剧片,但如果你细细品味就会发现其实并没有这么简单,在影片最后,孙悟空踏着七彩祥云出现,与紫霞仙子在空中纠缠时,背景音乐《天地孤影任我行》开始演奏,最后紫霞仙子为孙悟空挡住了牛魔王的一击之后说“我猜中了前头,可是我猜不着这结局”,音乐也达到了高潮,那种凄美的爱情结合苍凉雄厚、豪气悲壮的音乐顿时让人泪流满面,这时全篇主旨才慢慢浮出水面,观众才突然醒悟,这根本不是一部喜剧片,而是讲述凄美爱情的黑色幽默剧,剧情的转折固然有重要作用,但明亮庄严的音乐才让观众有了醍醐灌顶的觉悟。不得不说影视作品中音乐的作用非常重要,它可以深化影视的主题。

根据本文论述我们可以看出,背景音乐是影视艺术中一项重要的表现手法。音乐这种特定的表现手法创造了一种将人的情感超脱出画面,外化成为一种动感意向的形式,以虚幻又充满张力的声音运动帮助观众进行审美思维的塑造,最终成就了影视音乐独特的魅力。

一、影视音乐节奏与其他影视声音形成的复合的声声节奏

影视音乐作为声音要素在影视作品中与之伴随的还有人声和自然声,由于同属于声音物质,影视音乐的节奏一定会受到这两种声音要素的直接影响。在某些学者的观念里,整个影视声音就像是具体音乐,也就是其他声音就是音乐的组成部分,从而可以把整个影视声音作为特殊的音乐来认识。这里我们虽然不能完全同意这样的观点,但音乐与其他声1342013年第4期音之间的紧密关系我们不能忽略。特别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影视声音设计中,由于其他声音要素的客观性和确定性较强,而影视音乐却具有较大的主观性和随机性。作为一个独立的声音要素,它在创作中就具有非常重要的技术性和主观能动性,而其中重要的一个技术性原则就是节奏。下面,我们分别来分析音乐与人声、自然声形成的复合的声声节奏的形态特征。

(一)音乐与人声的复合节奏

在有对白的情节中,人声与音乐的的结合主要是纵向结合,它们结合形成的节奏形态可以分成主要三个类型:对应、对比和互补。在这里,我们不太可能也没有必要像多声部音乐一样去量化分析两个声音层的节奏,但我们可以用它们表现出来的节奏特征进行分析。在某些节奏点上,有时甚至可以用主观与客观结合的方法进行分析。从多声部音乐的节奏特征来看,对应性节奏基本上不改变原来的节奏特征,但可以起到丰富和加强的作用。这在影视音乐与人声的结合中是一样的,比如快速的人声对白与快速节奏的音乐的结合。在影视作品中,音乐会加强对白的节奏,同时还会加强语言的情感性。节奏的对比就是一个节奏层为快速,另一个节奏层为慢速。从理论上来说,快慢速节奏的结合就是互相综合。如慢速的人声对白与快速的音乐结合时,人声的速度感增强,同时情感性增强。而快速的人声与慢速的音乐结合时,人声的速度感减弱。这种节奏形态带来的另一种情况就是节奏对比打破了视听联觉的习惯,音乐节奏成为前景,视听感官感受削弱,思想情感增强。音乐与人声的互补就是两者的节奏在横向上都是变化的,但在纵向上结合起来就是一个复合的规律性节奏。在这里,由于音乐与人声形成的音色节奏的加入使节奏的动力性更强,如人声的节奏在横向上是快慢快的进行,同时音乐的节奏在横向上是慢快慢的节奏进行,那么人声与音乐就会在纵向上形成快慢结合,但在横向上却会保持相对稳定的声音的复合节奏。音乐与人声形成的复合节奏的节奏形态对于我们在给影片进行声音设计时,特别是为一个有对白的情节配乐时,应该特别关注其他声音在音乐节奏中的参与。比如有时为了声音节奏的表现,我们会重新设计音乐的节奏。又如音乐可以参与复合节奏,但要考虑人声的内容的表现。明显的音乐节奏会影响语言内容的表达,所以特别在语言内容非常重要的地方,我们的声音设计应该是,要么音乐在声场中置于背景,而语言为前景;要么把音乐的节奏动力弱化。

(二)音乐与自然声的复合节奏

自然声与人声一样,许多时候会受到情节内容与画面的影响,所以它的节奏非常具有客观性和确定性。由于规律性节奏对于非规律性节奏的控制作用,当它与音乐结合时,人们会不自觉的让它参与到音乐的节奏中。我们抛开自然声的写实以及表情的功能,从节奏的角度来分析它与音乐结合的复合节奏的形态以及特征。自然声与音乐的复合节奏同样存在对应、对比和互补三种形态。如快步的脚步声与快速的节奏的音乐的结合就是节奏的对应;密集的枪声的快节奏与长音旋律的慢节奏的结合就是对比;格斗中偶尔一记重拳与紧跟的音乐重音形成的一个以自然音为重音开始的音响片段就是节奏的互相补充。这里有一点特别值得我们关注,因为人声的表意性大于它的节奏性特征,所以它参与音乐的节奏的倾向性较弱,而自然声的节奏特征却比较明显,所以在与音乐的结合时与人声不一样的是它参与音乐节奏的倾向性大大增强。此时如果自然声与音乐在纵向复合节奏上不能体现节奏的一致性的话,就会形成不协和节奏,如果不协和节奏不是我们此时的表现需要的话,一般在声场上采用音乐成为背景,而让自然声成为前景的声音设计,或者让音乐的节奏动力弱化,突出自然声的节奏和自然声的写实和表情功能。

二、影视音乐节奏与画面节奏形成的复合的声画节奏

(一)影视画面节奏的理论

从文章前面的论述我们知道:在音乐的节奏理论中,发音点、时值与停顿是节奏构成的三个必不可少的要素。这可以认为是音符的一次运动或一个节奏点,而多次运动或多个节奏点就会产生节奏感。这种神经反射的时间间隔存在于听觉神经系统对声音的反应中以及其他所有的感觉系统中,如视觉对对象活动的反应所具有的时间间隔形成会构成视觉的节奏体验。用音乐的节奏观念,我们就可以来理解影视画面要素中剪辑、镜头、画内信息的节奏。在剪辑节奏的构成要素中,一个镜头的第一帧可以认为是发音点,持续时间可以认为是时值,最后一帧可以认为是停顿;镜头的节奏要素可以理解为镜头运动的开始,持续和结束,也就是从镜头的起幅到落幅的过程。而画内信息主要是人和物的运动,节奏也就是人和物的运动的开始,持续和结束。

(二)声画节奏观念

影视音乐作为一种特殊的音乐形态,它不仅受其它声音要素的影响,而且也会受到画面节奏的影响。也就是说,影视音乐可以与画面结合形成影视声画节奏。在无声电影时期,音乐被认为是电影的伴奏,它的功能更多是增加娱乐性和满足人们的视听习惯。当然后来人们努力使音乐与电影协调一致,例如在情感和节奏上,但许多时候音乐与画面在节奏上基本没有什么联系。在有声电影时期,音乐成为画面的附属,画面的运动和节奏许多时候会配上相应节奏的音乐,这种方式被称为按动作配乐,也叫米老鼠式编曲。当今时代,影视音乐成为影视艺术视听要素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音乐不是单纯的附属要素,而是有机的成分,音乐积极的参与叙事,表情以及运动。在参与运动的过程中,节奏成为重要的载体。电影中声音与画面结合所形成的声画节奏的形态特征的发展变化是一个从单一要素结合到多种要素复合的过程,也是一个从偶然、随机到主观、互动的的过程。影视作品中画面的节奏主要由剪辑、镜头运动和画内信息运动构成。在实际作品中,它们有时也有主次或前景背景之分。如某些画面节奏主要是由剪辑节奏构成,而有的画面节奏主要由镜头运动节奏构成。一般情况下谁的节奏速度快,谁就是主要节奏层次或者说是前景节奏。如剪辑节奏的速度超过镜头运动和画内信息运动时,剪辑节奏就是主要节奏层次和前景节奏。

(三)影视音乐与画面的声画复合节奏形态

与音乐、人声和自然声的节奏关系一样,影视音乐与画面的复合节奏主要有三种形态:对应、对比和互补。三种声画节奏形态体现不同的声画节奏表现特征。声画节奏对应就是音乐与相同节奏速度的画面剪辑、运动、信息节奏的结合而形成的声画复合节奏。当影视画面的节奏较快而此时音乐的节奏也属于快速的话,它们就属于对应性节奏。节奏对应时,声画节奏又可能出现两种状态,如以画面节奏为前景的声画节奏和以音乐节奏为前景的声画节奏。以画面节奏为前景时,画面内容的重要性被突出,内部节奏成为主要节奏层;音乐节奏为前景时,视听感受被突出,外部节奏成为主要节奏层。当然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它们互相都不是前景和背景的关系而是音乐的节奏点与画面的节奏点形成节奏重音。由于节奏要素的增加和节奏的一致性特点,节奏重音的动力性会大大增强。对比性节奏就是音乐的节奏速度与画面节奏的速度形成对比,也就是一个节奏层次的速度快而另一个节奏层次的速度慢。它们之间会形成节奏动力互相影响的情况。如快节奏的画面节奏与慢节奏的音乐节奏结合时,由于对比节奏的出现,外部画面节奏减弱,内部心理情感节奏感增强。由于视听节奏的不一致而使人们会去主动感受外部画面节奏之外的内部情节节奏。而当画面节奏为慢速节奏而音乐为快速节奏时,由于对比节奏的出现,外部视听节奏感增强。互补性节奏实际上就是画面节奏与音乐节奏两者的节奏点互相补充。如剪辑节奏为慢速时纵向上音乐节奏为快速,横向上当音乐节奏变为快速时此时纵向上剪辑节奏则变为慢速。互补节奏只是节奏的要素发生变化而节奏的特征保持不变。互补节奏有两个方面值得我们关注,如由于要素的增加,它的声画节奏动力被加强;还有就是在情节中声音和画面互相加强而互不干扰。如在音乐与人声的互补节奏中,音乐与人声的相继出现可以使人声表达的信息内容不受到其他声音要素的干扰。

三、影视音乐与其他声音和画面形成的复合节奏

《电视记录片的声画关系》主要研究内容: 在电视记录片中,声音和画面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它们的关系是声画合一,声画分立,声画对位。声画合一就是画面出现什么声源就能听到什么声音,如画面上有人唱歌,声音就是歌声; 声画分立就是声音和画面表现内容类似两条平行线,各有不同,但主旨是一个: 声画对位是声音所表现的东西,画面表现与它正好相反的情景。 (这些关系有没有新发展,新发展是什么。) 开题依据: 声画关系丰富了记录片的内容,使节目从质量上有了提高和发展。声画合一又称声画同步,在声画关系的运用上是最多的,其语言,音乐,音响这些声音与画面的步调是一致的。 使人感到真实可信,就想与观众面对面的交流一样真实。 声画分立采用两条主线进行描绘,将客观画面与主观声音分离,让人清楚两个意思,但两个意思均为同一个目的而服务的。 声画对位是声画关系最难把握的,通过反差的形式促使观众的联想,从而表现深刻的思想意义。综观2005年的记录片,声音和画面均得到了新发展, (有什么新发展,写在这里!) 促进了理论的深入,使得记录片的创作有了新的方向。 预期结果及成果形式: 电视记录片的声画关系取决于题材和要表现的内容。 声画关系新发展丰富了记录片,使记录片上升到新的层次声画同步,就是声音和画面同进同出,即声音是画面中的人或者物发出来的。这是声画关系中最基本的形式。人物同期声的剪辑,就属于这种形式。 声画并列,就是声音和画面各自独立、并行发展但又相互联系、和谐统一。 比如一些介绍人物过去经历的电视,其解说词虽然叙述的是过去的事情,但其画面则常常采用现在的场景。 就是一般的新闻,也会经常出现声画并列的情况。比如,电视解说词说某某运动员得了冠军,但画面,则不一定就是这位运动员的镜头。往往直到同期声的时候,这位运动员才会出场。 还有一些音乐,有时候与画面似乎不是很协调。《老井》,在一个老光棍打井死去的时候,用的则是欢快的西北唢呐声,好象与现场的悲哀气氛很不协调。但这种音乐,却更加衬托出死者的可怜。 还有,一个人在叙述的时候,有时候则贴一些有关的画面,这也是一种声画并列 对立声画对立,就是声音和画面的情节完全相反,它是对比式蒙太奇在声画关系上的体现。 比如,一场比赛结束后,把胜利一方的欢呼与失败方的垂头丧气接在一起,就是一种声画对立。它能够产生出一种戏剧性的效果。 自己的论文自己做,我只是给你个提纲!

影视声音论文文献

中国宣传片制作网上看看有没有,希望可以帮到您,望采纳

稍稍一等啊!作者;书名/文章标题;出版社/报刊名;出版年月/报刊年份、期号1.是渊红;数字影视后期合成技术及其应用;《电视技术》;2002年8期2.曹承进;试论数字化影视后期技术应用前景;《教师》;2014年20期3.何祥瑜;数码影视后期技术展望浅谈;《影像技术》;2013年1期4.殷琳琳,张晓利;论影视后期特效的运用及发展;《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年28期5.黎泉,刘云花;二维动画制作中的影视后期合成软件;《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3年13期6.李静,曹卫兵;非线性编辑软件在影视后期合成制作中的应用;《时代报告(学术版)》2012年11期7.黎泉,刘云花;浅析影视后期合成中平面图像的三维体现;《科技广场》2010年11期8.朱媛;浅谈影视后期制作技术;《现代交际》2010年10期9.许声华;浅析数字影视后期编辑与特效合成制作;《科学咨询》2011年7期10.王奕淳;影视后期画面颜色调节的几种技巧;《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11年3期11.吴琼,刘爱庆;浅谈影视后期剪辑的转场技巧;《中国科技博览》2011年34期12.孟瑶;影视后期特效制作及合成的重要作用;《学园》2013年32期13.宗锐;浅析影视后期剪辑控制;《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0年15期14.李吉洋;影视后期特效合成中的色彩分析;《神州(上旬刊)》2013年11期

具体参考文献:

1、李泽厚,美学论集6,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

2、(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3、李泽厚,美学四讲,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

4、刘育涛,高校影视教育中技术与艺术协调发展研究,电影文学,2011。

在《影视后期制作》教学中,要从艺术的理念教育学生,这就势必要加强学生的美学修养,注重影视制作课程艺术性教育。影视作品说到底是一种视听艺术的记录与表达,构图、光影、色彩等视觉造型元素共同构成了影视影像的画面语言,背景音乐与画外音的添加则进一步彰显艺术魅力。

因此,教师在讲授影视制作各项基础技能和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认知和审美趣味,进而提高影视审美素养。对于影视技术技能,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通过演示的方法传授给学生。

扩展资料:

影视后期制作中的技术应用反映着当下新媒体时代的科技水准,是影视科技发展到一定时期的自然表现。然而,出色的影视作品必然离不开艺术与技术的完美融合,失去了艺术的积淀与彰显,技术的运用只能是没有灵魂的拼凑与堆砌。

结合所在学院实际教学中的经验,强调教师在《影视后期制作》课程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将视频制作的艺术性理念渗透进技能的实践应用环节,引导学生从艺术的视野和高度去观照影视技术,从而培养出既懂影视制作技术、又具艺术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资料:人民网-强调艺术性的《影视后期制作》课程研究

黄匡宇 当代电视摄影制作教程[M].新世纪版 复旦大学出版社 傅正义 电影电视剪辑学[M]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影视声音论文题目

电影是一门可以容纳悲喜剧与文学戏剧、摄影、绘画、音乐、舞蹈、文字、雕塑、建筑等多种艺术的现代科技与艺术的综合体。下面是我整理了电影学术论文题目,有兴趣的亲可以来阅读一下! 电影学术论文题目 1略论电视的社会责任 2硝烟中的现代媒体 3记录片 故事 化的不同手段 4旅游节目的定位问题——质疑当前旅游节目“人 文化 ”包装 5电视节目的品牌战略 6从《同一首歌》看电视营销时代的晚会 7解析信息资讯节目的受众倾向 8论体育类谈话节目之体育明星专访 9谈文学 散文 到电视散文的审美空间拓展 10由凤凰卫视的 经验 看电视媒体品牌的塑造 11孤木何时育成林——谈中学生节目的现状与发展 12益智类节目的元素分析 13益智类节目的社会文化意义 14电视栏目包装策略初探 15为天气预报节目把脉 16传统媒体的整合传播策略——从《中国歌曲排行榜》的媒体整合说起 17浅析探索类纪录片对娱乐元素的应用及影响 18从电视电影的传播特性看中国电影频道的竞争策略 19增强“场信息”——提高谈话类节目质量的关键 20电视谈话节目嘉宾选择 21频道节目编排浅论 22人物纪录片的故事化创作——人物纪录片进入电视栏目后的新特点 23浅论历史题材记录片的叙事元素 24浅议谈话节目的话题选择 25论述受众在电视媒介中的主体心理和行为 26试论MTV中国本土化进程中的艺术审美与文化消费 27电视真人秀节目的综合性节目样式 28谈“真人秀” 29浅谈纪录片的主观精神 30关于谈话节目的品牌塑造 31浅论名人访谈节目中的主持人角色 32解析《鲁豫有约》——论谈话节目品牌的成功建立 33从《幸运52》的运营看益智节目的发展 34再现真实——浅谈纪录片中的搬演手法 电影学术论文 化视野下中西方电影的差异 摘要 中西文化差异,究其根源主要与自然环境、民族传统、思维模式、处世态度、宗教信仰、价值观等有关。本文通过对中西方电影的比较分析,可以透视中西文化的差异。 关键词:中西文化 中西电影 差异 中图分类号:J90 文献标识码:A 电影是特定文化的产物,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自然反映在他们的电影当中。因此,分析电影是了解不同国家文化差异的很好途径。中西电影中的文化差异究其根源,主要与自然环境、民族传统、思维模式、处世态度、宗教信仰、价值观等有关。本文将从以下几方面分析中西电影中的文化差异。 一 中西电影中的宗教差异 ____是世界最大的宗教之一,公元4世纪时成为罗马帝国的主要教派,中世纪时期欧洲大部分人都成为了基督____同时,基督____中东、北非和印度部分地区成为了少数教派。紧接着地理大发现之后,经过传教士的不断传播和殖民扩张,基督____美洲、澳洲,而后遍布世界各地。因此,基督____方文明的成型有着重大影响作用。 佛教起源于印度,约在公元1世纪开始从古印度经丝绸之路传至中国,并得到了皇室的重视,许多佛经被引入中国,许多印度高僧来华讲道。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佛教又衍发出许多流派。这些流派大多融入了儒家思想、道家思想或 其它 一些哲学思想,渐渐地中国佛教摒弃了那些不适合中国社会的规则与条例,融入了一些新的教义,成为了中华文明的一部分,并带有自己的特色。佛教对中国人的思想起着重要作用,影响着我们的美学、政治、文学、哲学和医药等方面,当然也影响着我们的电影。 1 ____对西方电影的影响 ____三大教义分别是三位一体、原罪与救赎。三位一体就是圣父、圣子与圣灵是上帝的三个不同表现。原罪是人类堕落的结果,人类始祖偷吃禁果的行为通常被认为是原罪的起因,只有上帝的恩赐可以解救堕落的人类。救赎就是上帝和其他一些更高的力量,通过赐予人类永恒的生命或来生,来拯救人类精神上的死亡与终身诅咒。基督____人类需要从现状中解脱出来,然而,从长远角度来看,人类要完全得到救赎是不可能的。救赎在基督____一个核心教义,意思是只要人们心中有上帝,也终将被上帝所救。 救赎的理念代表着____的思想。这种思想无疑也影响着西方电影,不仅反映在宗教电影中,如《约翰福音》、《马太福音》、《最后的诱惑》等,也反映在其它一些电影当中,如《肖申克的救赎》。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在信仰缺失的年代里有关救赎的故事,救赎的是信仰,被救赎是希望。救赎是一场战斗,希望对绝望,自由对监禁。这也是人类尊严与人性的斗争。安迪救赎了他的狱友,因为他坚定的信仰是对邪恶与绝望最好的武器。不同于其它的宗教电影,《肖》中的救世主不是上帝,而是希望,被救赎的是自由。在安迪入狱之前,肖申克监狱的条件非常恶劣,犯人毫无人权可言。典狱长是个彻头彻尾的伪基督,把犯人当作廉价劳动力。安迪入狱之后,这位不满现状的银行家虽无力改变,但他的出现至少给犯人们带来了希望和生命之光。至于安迪,他就是现代版的耶稣。他的受难也就验证了“锡安必因公平得蒙救赎、其中归正的人必因公义得蒙救赎”。强者拯救自己,伟人拯救他人。安迪给其他狱友带来希望,也拯救了他们。 2 佛教对中国电影的影响 佛教教义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把灵魂从肉体中解脱出来,另一方面是引导众生从痛苦走向快乐。佛教的创立者并不是命运或灾难的创造者,而是引导众生寻求祝福、避免灾难。命运与灾难源于因果循环,与个人的前世今生有关。每个人的想法无论是否付诸行动,都将在脑中留下印记。一个人的言行也将在他人心中留下印记。这些印象无论好坏,都将累积并影响一个人的命运,即所谓的业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无处可逃,无佛可救。 佛教提供了“因果报应”的叙事模式。中国许多古典文学主要采取佛家的因果报应叙事模式,而以曹禺先生的现代剧改编的电影《雷雨》也处处可见佛教意蕴。在第一幕鲁大海刚到周公馆就对四凤说:“刚才我看见一个年轻人,在花园里躺着,脸色发白,闭着眼睛,像是要死的样子,听说这就是周家的大少爷,我们董事长的儿子。啊,报应,报应。”第二幕中周朴园与侍萍相认后,侍萍说:“我伺候你,我的孩子再伺候你生的少爷们。这是我的报应,我的报应。”侍萍得知周萍与四凤之间的关系之后,沉痛地说:“这怪你妈太糊涂了,我早该想到的。可是谁料得到就会有这种事,偏偏又叫我的孩子碰着呢?妈的命苦,可你们的命……”当得知四凤已怀有周萍的孩子时,侍萍痛苦地说道:“啊!天知道谁犯了罪,谁造的这种孽!他们都是可怜的孩子,不知道自己做的是什么。天哪,如果要罚,也罚在我一个人身上。罪孽是我造的,苦也就当我一个人尝。”因果报应的思想观念在剧中人物身上很容易显现。 二 中西电影中不同的价值观 价值观左右人们的意见,影响人们的行为和评价,决定人们的言行和 思维方式 。在不同的环境下,不同国家有不同的文化系统,不同的文化价值。“一种文化下的价值观与言行或许得不到另一种文化的理解与接受”。如电影《刮痧》中许爷爷用中国传统的刮痧 方法 给他的孙子丹尼斯治疗轻微的发烧,却被美国当局误认为是虐童事件。因此,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流也变得更加复杂。 1 西方的个人主义价值观 个人主义通常被解释为独立、自恃、独断独行、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这些字眼。科本哈瓦却说:“它帮助人们不断向前,是人类本性,身体,感官,心灵,智力的觉醒。”个人主义在西方文化中就是提倡个人的权利和自由,再者个人主义更重视民主和平等,同时也重视他人的权利。 电影《克莱默夫妇》“用一种间接的方式向人们解释了个人主义”。泰德·克莱默是一位颇具天赋的 广告 策划师,努力赚钱养家,但他的妻子乔安娜却要与他离婚。中国观众或许不能理解乔安娜为何要离开她的丈夫?泰德从未虐待过她和孩子,也没有对她不忠,尽量满足她想要的东西。在中国,像泰德这样的男人通常被看作是一个好丈夫,因为他努力工作都是为了支撑这个家庭。但乔安娜并不这么想,她说,“我的一生,我感觉我是某个人的妻子,某个人的母亲,某个人的女儿,即使我们在一起的时候,我都不知道我是谁,这就是我为什么离开你的原因”。从她的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乔安娜个人意识的觉悟和对个性自我的追求。 2 中国的集体主义价值观 集体主义是用来描述道德上、政治上的思想或社会观,强调团体中成员间的合作,并且个人利益总要让位于集体利益。集体主义注重集体和社会,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集体主义的精神支柱和整体主义有关,即整体大于部分。集体主义通常与个人主义相对,特别是这些观点经常在系统中相互结合。那些拥有集体主义思想的人认真遵守社会或团体的规则,保护集体、社会、国家的利益,而任何影响集体利益的个人行为都将招来批评。中国就是一个典型的集体主义的国家。 集体主义在中国电影中有着明显的记号。中国““””之后,以及改革开放初期的电影,都带有浓厚的集体主义色彩。尤其是由中国第四代导演所导的电影,大部分是以革命为题材,突出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他们的电影对特定历史时期的眷恋和深思也形成了独具一格的中国“集体主义电影”,其中代表作有:《黎明》、《南昌起义》、《西安事变》、《狼牙山五壮士》、《董存瑞》、《鸡毛信》等等。 三 中西电影中的人权 人权是人人皆有的基本权利和自由。我们通常所说的人权,包括公民权和政治权利,如生存权、人身自由权、言论权、法律面前的平等权和经济、社会、文化方面的权利等等。这里我们将主要讨论中西方电影中表现出的有关隐私权、艾滋病人和同性恋者的权利,从而透视、分析中西方在这方面的文化差异。 1 中西电影中的隐私权 隐私权是个人或集体把他们的私人信息隔离起来的权利,也只有他们自己可以选择性的对外揭露。“隐私权的界限和内容在不同的文化和个人中虽然不同,却有共同的主题。隐私权可以看作是安全的一个方面,由相关利益集体权衡”。隐私的概念通常和西方文化联系在一起,特别是英国和北美国家。这个概念并非全球皆有,有些国家是近些年才有的。中国 传统文化 中并无隐私权一说,所以中国人对自己的隐私既不敏感也不小心保护,相反,美国人更加注重他们的隐私权。这种差异在电影中也有所体现。 美国电影《楚门的世界》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向我们展示了这种权利。主角楚门从出生就一直生活在镜头前面,且一直未发现这个事实。楚门的生活通过成千上万个隐藏的摄像头一天24小时不间断地向全球直播。制片人克里斯托弗给他制造不同的环境来捕捉楚门的真实表情和行为。为了防止楚门发现这个不真实的世界,克里斯托弗想尽办法遏制他的冒险精神。后来,西尔维亚闯入楚门的虚幻世界,并和楚门坠入爱河。之后,她发起了一个“还楚门自由”的行动,希望楚门能够从电视中走出来。《楚门的世界》向人们展示了隐私权是不可侵犯的权利。它同时警示我们必须尊重保护隐私权。楚门的生活也启示观众,他们的生活只由自己掌控。中国有一部电影《无形杀》说明了隐私权意识的缺乏,讲述了由于人肉搜索导致一个女人的死亡,这个女人在网上被通缉,因为她和别人有外遇。网友们跟随调查她的情人,认识她的路人都不断质问她。后来人们在海滩上发现了她的无头尸体,这部电影涉及到了网络搜索触及隐私的问题。 2 特殊人群的权利 西方国家非常注重特殊人群的权利,虽然并不是每个人都有可能享受这些权利,但他们对这些平等的权利却有很强的意识。例如艾滋病患者和同性恋者的权利。 《费城故事》是好莱坞第一部涉及艾滋病、同性恋和同性恋歧视的主流电影,改编自吉尔弗雷·鲍尔斯的真实经历。吉尔弗雷是首个因艾滋病受歧视而状告贝克·麦克肯兹公司的律师。这部电影涉及到难以被公众接受的话题——艾滋病和同性恋,披露了对这些特殊人群的社会隔离和歧视。另一部2008年出品的传记式电影《米尔克》,讲述了第一位公开同性恋身份、后当选为加州议员的政治家哈维·米尔克一生都为同性恋者争取合法权利的故事。这说明西方人强烈的平等意识,无论多艰难,都要为平等奋斗。 中国一部类似主题的电影《喜宴》,反映了中国人对同性恋的否定、拒绝态度。电影讲述高伟同在纽约的生活。他有一个成功的事业,和他的同性恋爱人赛蒙关系很融洽,而他在台湾的父母却不知此事,一直盼着他早日娶妻生子。因此,在赛蒙的同意下,伟同和一个漂亮的中国姑娘薇薇说定假结婚。后来,薇薇引诱醉酒的伟同而怀孕。伟同不得不将真相告诉他母亲。他母亲极为震惊,但坚持不要将此事告诉他的父亲,伟同也不敢告诉他的父亲,因为他父亲刚中风复原,难以接受这样的打击。最后,薇薇决定把孩子生下来,并希望赛蒙留下来做孩子的另一个爸爸。在中国的环境下,人们很难接受同性恋,特别是对于那些传统的父母来说。因此,同性恋者也不敢让周围人知道,怕他们在背后议论纷纷。 四 小结 本文通过对中西方电影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中西方文化都有其独特之处。随着社会的发展,两种文化自身所存在的问题也日益显露出来,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西方文化中的极端个人主义以及无权威的状态,使得社会问题突出;而中国文化中的“无为”思想,也让中国在很多方面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因此,西方向东方取经,东方向西方看齐,东西方民族相互取长补短,这是中西方文化重新获得活力和新生的唯一出路,也是两种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 于杰:《都是刮痧惹的祸——从〈刮痧〉谈中西文化差异》,《山东外语教学》,2003年第4期。 [2] 王俊霞:《美国的个人主义与中国的集体主义》,《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年第2期。 [3] 刘小晨:《关于女性与自我价值的思考:〈克莱默夫妇〉的启示》,《江西 教育 学院学报》(社科版),2008年第2期。 [4] 王国峰:《从影视作品看中西文化差异》,山东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 作者简介:周志高,男,1972—,江西樟树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工作单位:九江学院外语学院。 看了“电影学术论文题目”的人还看: 1. 电影学术论文范文 2. 电影学术论文 3. 大学生学术论文题目 4. 有关电影广告学术论文 5. 电影评论学术论文

影视剧声音塑造问题与对策论文

【摘要】 随着影视行业的不断发展和影视技术的不断进步,影视剧中声音语言的塑造水平不断提高,声音塑造技术不断推陈出新,但其中也存在着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主要针对声音语言塑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解决意见,最后对其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推测和揣摩。

【关键词】 影视剧;声音;塑造;问题;对策

影视剧中包含了戏剧、音乐、绘画、舞蹈、文学、电影等多种艺术形态,可谓是包罗万象的一种综合艺术形式。影视剧的蓬勃发展也带动着电视事业的发展,近年来影视剧不仅在电视荧屏上发展迅猛,也逐步拓展到了各个领域,如互联网,各类视频软件及手机客户端等等。

一、影视剧中所含的两大要素

一部优秀的影视剧作品最基本的工作就在于如何协调好声音与画面之间的逻辑关系。分类来说画面注重的是清晰度,衔接的自然度这是很容易让大众感知到的信息模式。而声音就相对复杂很多,其中包括影视剧的录音方式与技巧,对背景音乐契合度的把握,各类声音特效的真实度等等。早在1896年,电影行业的奠基人卢米埃尔兄弟就在他们的电影中添加了一段钢琴的伴奏,可想而知声音语言的塑造对影视剧的重要性了。

二、声音塑造与影视剧的关系

当人类进入有声时代以来,声音给人们所带来的震撼力无法比拟,任何一个好的影视作品都离不开尖端的声音塑造手段,拿我们自己的生活来说,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最必不可少的就是声音,影视剧更是如此,声音能够让观众感受的更加真实和亲切。良好的声音塑造技术可以有效的加强感情的流露,气氛的烘托以及思想的传达。声音的塑造可以大大加强影视剧的艺术立体感,能够让影视剧变得更加有表现力。所以声音塑造与影视剧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三、声音语言塑造中常见的问题

声音语言塑造对影视剧发展有诸多益处。但凡事都有两面性,影视剧中的声音语言塑造也存在着弊端和问题,接下来就用辩证的眼光来剖析声音塑造中常见的缺点。

(一)影片主题曲定位不明确

随着影视业的蓬勃发展,每年产出影片的数量十分巨大,但有很大一部分都并非精品,那么这类影片就更加降低了对主题曲把握的标准,现如今我们不难发现一些国产的爱情片、偶像剧可能并无明显的主题色彩纯属于堆明星或颜值效应等。例如前段时间湖南卫视播出的《一起去看流星雨》片名和内容完全不相干,到了主题曲的部分也直接照搬片名,像这类的主题曲设置就完全没有新意也不符合影片住题定位,根本彰显不出主题曲的灵魂定位,而这一现象充斥着整个影视业,已经成为了一个严重问题。

(二)声音特效模式的单一化

虽说声音特效技术已经得到了快速发展,但仔细留意不难发现,加载声音特效的方式却大致相同,可以在不同的电影里总是听到相同的特效配音,容易让人感到乏味。比如《钟馗附魔》中怪物的特效配音和其他影片中怪兽的叫声几乎完全一致,不过就是运用3D配音效果器进行改变而已。如果一直照这般发展下去,会严重影响到声音语言塑造的效果。所以打破单一的配音模式迫在眉睫。

(三)声音塑造节奏紊乱

很多电视剧中都出现过画面和语音不吻合,经常出现语音还没结束人物的嘴巴已经闭上了。所以说很多时候人们在对声音的后期制作时抓不住主人公的语感和节奏,这就会导致画音分离,这对影片情感表达的流畅性有巨大的杀伤力,打断了观众对故事内容的投入感。这一现象在90年代的香港片中经常出现,主人公的话语还没说完,镜头已经开始了下个场景,无法让人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故事影片当中去。

(四)话语表意不贴切

一般在引进的影片中经常发生这类状况,由于语言的不同在翻译某些句子的时候无法准确的传达原影片中的含义,致使表意出现偏差,让观众无法准确的领悟其含义,另一方面,有些影片中的语气表达不贴切也会让人多加思索。比如在影片《阿凡达》中多次出现的“我看见你”一样,由于配音表意过于相似,让观众在不同情节中无法敏锐的感知人物想表达的意思。在近期上映的《神雕侠侣》中对杨过笑声的处理就无法让大众清晰的感受到主人公的情绪变化。这问题也没能发挥出声音塑造的优势ii。

(五)声音语言运用突兀

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声音,而且都是符合自己的声音。正如“闻声如其人”一样,每个影视作品中的角色声音要与自身形象相符。而在很多的音译片中经常会觉得配音与人物形象本身不匹配。如《西游记后传》当中的孙悟空,本来他就是一个机灵活泼的形象,应该配上清脆高亮的声音。而该片中的声音塑造却显得孙悟空苍白而又狡诈,完全不符合人物性格的匹配,显示出情节与声音之间的强烈突兀感。

四、声音塑造问题的对策及未来发展

(一)声音塑造问题的改进方案

凡是对于外来影片或是需要音译的影片都以尊重原著为基准,尽一切可能去还原重现原画面所表达的语调和语境。要定期开展对声音特效模式的研发与变更,有力的避免审美疲劳。对于人物形象的声音塑造要遵从人物本身所拥有的性格特征,按照人物情节发展的逻辑思维去推进,尽量的与人物本身磨合到位。对于片中音乐的选择要慎重考虑,确保挑选出适合影片风格和主题的歌曲或旋律,达到形神一致。最后,影视剧中的声音塑造一定要以真情实感为中心,真正的做到真情流露,让观众切身的感受其中,这才能发挥出声音塑造对影视剧的作用。

(二)影视剧中声音塑造的未来发展方向

声音语言的塑造对影视剧行业的发展一直占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未来声音语言的塑造的发展路程中,不论是声音塑造的技巧还是声音塑造的模式都将越发的先进与重要,我坚信声音语言的塑造将一直伴随着影视剧行业的成长与发展的。

影视音乐是音乐和影视的结合,当音乐一旦融入影视之后,就成为影视作品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并迅速发展成为一种新的音乐体裁。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影视音乐赏析论文,供大家参考。

影视画面与影视音乐相结合,不仅可以使影视作品的画面更加有活力,而且还能将视觉的东西听觉化,让作品所要表达的感情更为深刻。比如,我们会在灯光闪耀或者是星光灿烂的时候用钢片琴表达,也可以用双簧管或者是长笛来描述生机勃勃的清晨,还可以在微风吹拂的时候加上一些小提琴的颤弓效果使这种感觉更形象化……这样的情景交融可以让观众在视觉享受的同时感受听觉上的美,视觉和听觉相结合,共同感受作品的情感。以实例来说,钢琴所抒发的感情是非常优越的,因此,在纪录片《冬猎》中,当冰雪覆盖自然的景象出现时,就会响起一阵透彻且明亮的钢琴声,为了突出树挂的特色,钢琴快递下行的琶音就能形象地将枝头挂着冰凌的景象表现出来,通过音乐使整个画面更有激情,刻画的景象更深刻。音乐既能展现画面真实的感觉,同时还能将所要展示给观众的意境传达出来,在形似的同时做到了神似,使画面极富感染力。

画面往往只能表现主人公外在的一面,而往往主人公的内心是无法形象地表现的,这时,影视音乐就能很恰当地解决这个问题,它可以通过烘托背景氛围来侧面揭示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1.烘托环境的氛围。影视作品的环境氛围是不能通过视觉观察出来的,而影视音乐则可以通过旋律和乐器的变换来烘托背景氛围。例如,电视剧《红楼梦》,这部作品主要是通过展示林黛玉和贾宝玉的悲情爱情故事,来展现一个封建社会大家族的兴盛和衰败,以此来表达封建社会注定会终结的主题。根据这一作品,作曲家创作出了一系列以悲为美的音乐作品。使整个作品从头至尾都贯穿着悲凉的气氛,细腻地表现出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这些音乐作品不管是歌词、旋律还是和音响,都将这种悲情的美表现得淋漓尽致,使整个作品的背景都展现出一种悲伤的氛围,让剧中主人公的情感以及命运都在悲伤的氛围中得以最自然的流露。

2.烘托时代的氛围。影视作品还能通过影视音乐来烘托时代的氛围。比如,电影《祖国的花朵》,它的一首插曲《让我们荡起双桨》曾经红遍大江南北,被许多的青少年所传唱。因为这部电影是一部有关儿童的电影,所以,这首插曲就能让人感受到浓厚的童真童趣。歌词和旋律刻画了一副孩子们在课余时间在美丽的北海公园划船游玩的景象。展现出孩子们在最纯真年代的幸福生活,将北海公园的美和孩子的欢乐描绘得出神入化,让我们每当看到这部电影或者听到这首歌曲,思想都能很自然地回到那个美好的时代。这正是影视音乐对时代烘托的最好的例子。

3.衬托地域之美。地域的美不仅从影视作品中可以感受得到,影视音乐也可以将其衬托得很完美。例如,电影《黑骏马》,这部影片揽尽了草原辽阔坦荡的风光,同时捕捉到了草原上豁达强韧的生命力,向观众呈现出一种宽阔的胸襟,而由腾格尔作曲的主题曲《天堂》更是完美地将草原的美通过音乐展现出来,每当音乐响起的时候就能让人想到辽阔的草原。

4.烘托民族的特点。音乐常常可以将一个民族的特点表现得尤为突出。例如,张艺谋导演著名的作品《十面埋伏》,这部电影的插曲《十面埋伏》运用中国的传统乐器琵琶,将十面埋伏的那种场景表现得淋漓尽致,一方面深化了电影的主题,同时也将我们的民族特点得以突出。

音乐对观众的影响往往是经过潜移默化的,它会带着观众走进影视作品中,感受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使观众可以在听到影视音乐的时候自然而然联系到影视剧中的桥段,以此来将影视作品与影视音乐联系起来。例如,曾经红遍中国的香港电影《甜蜜蜜》,其中由邓丽君演唱的主题曲《甜蜜蜜》堪称经典。影片中的两位主人公在初次相遇时,既浪漫又心动,这首歌曲用甜美的声音唱出了主人公内心的甜蜜和幸福。随着故事的发展,由于现实的压力,主人公分分合合,最终在异乡无意间听到《甜蜜蜜》时四目相对,好像经历了好几个世纪,让主人公心中的情感得以表现,因此,这首歌曲贯穿整部作品,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描绘得生动、形象、具体。

自1893年爱迪生发明了电影视镜并创建“囚车”摄影场,“电影”就轰轰烈烈地登上了历史的舞台,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艺术的鉴赏能力的提高,电影制片商发现单纯的影视作品再也满足不了观众的需求,于是影视音乐登场,它在扩展电影内涵、丰富电影美感上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在当时音乐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发展,结合影视剧情的一种新的艺术表现形式“音乐电视”也应运而生,它使音乐和影视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音乐更加富有内涵,而影视也更加传神。

(一)连接影视剧情

电影的艺术表现手法多种多样,太过繁复的剧情有时因为时间关系并不能细细讲述;而多个主线同时发生的时间也不能同时描绘。所以经常会出现多个片段连续剪辑的镜头,这时,单纯的画面已不能圆满地表达清楚细节,就需要利用音乐来衔接剧情,让观众更深刻地领会电影内涵。比如在《无间道2》中,随着剧情的发展,倪家为了巩固自己黑帮的地位,而决定杀害其他四位合作者,而由于倪永孝心思缜密,计划周全,鞍山行动几乎在同时进行,所以导演用了大量剪切镜头分段描述刺杀四位头目的过程,这时背景音乐开始演奏,从行动开始就弥漫着一曲凄凉的口琴演奏,舒缓、哀伤、压抑。使观众沉浸其中,大量镜头的切换也显得自然、流畅,更让观众深刻地体会到男主角倪永孝的心狠手辣,也领悟到黑社会的残酷。设计非常巧妙,背景音乐在此时承担了非常重要的衔接的作用。

(二)总结影视内容

在电影剧情发展到一定阶段,各种因果尘埃落定之时,再多的镜头画面都不能更深入地表达内涵的时候,音乐的另一个作用就体现了出来,那就是总结、评价电影,给观众灵魂上以更深刻的冲击,而且如果使用得当既不会使音乐显得突兀,也不会让画面太过尴尬。比如:在电影《花木兰》中,战争开始,泥土血水漫天,战马旌旗飘扬的战场上,披坚执锐策马奔腾的花木兰出现。此时《木兰情》这首音乐开始演奏,词曲融入大量中国风,能使人产生较强的民族感,而且插曲旋律辽阔而大气,以马头琴为主、古筝为辅的演奏工具更鲜明地表现出战争场面的震撼,与影片整体以及场景非常符合,结合强势的背景音乐让观众看着在血流漂橹的战场上厮杀的花木兰,都会不禁心生感慨,为花木兰的命运多舛而感到同情,同时也为花木兰的坚强而自豪。这时的背景音乐就很完美地起到了一个点题的作用,无需再多的画面描述,花木兰那种在命运面前不轻易低头、勇于直面困境的顽强心态得以完整地呈现在了观众面前,而且以音乐的形式烘托出来更让观众有种只可意会的快感,更加强化了电影的效果。

(三)深化影视主题

一般来说成功电影的内涵并不容易让人轻易领会,但台词和音乐都会在不经意间流露导演的真实想法,这就需要观众去结合音乐细细品味,比如:在《大话西游》中,初次看这部电影,大多数人都会以为这只是单纯的一部喜剧片,但如果你细细品味就会发现其实并没有这么简单,在影片最后,孙悟空踏着七彩祥云出现,与紫霞仙子在空中纠缠时,背景音乐《天地孤影任我行》开始演奏,最后紫霞仙子为孙悟空挡住了牛魔王的一击之后说“我猜中了前头,可是我猜不着这结局”,音乐也达到了高潮,那种凄美的爱情结合苍凉雄厚、豪气悲壮的音乐顿时让人泪流满面,这时全篇主旨才慢慢浮出水面,观众才突然醒悟,这根本不是一部喜剧片,而是讲述凄美爱情的黑色幽默剧,剧情的转折固然有重要作用,但明亮庄严的音乐才让观众有了醍醐灌顶的觉悟。不得不说影视作品中音乐的作用非常重要,它可以深化影视的主题。

根据本文论述我们可以看出,背景音乐是影视艺术中一项重要的表现手法。音乐这种特定的表现手法创造了一种将人的情感超脱出画面,外化成为一种动感意向的形式,以虚幻又充满张力的声音运动帮助观众进行审美思维的塑造,最终成就了影视音乐独特的魅力。

一、影视音乐节奏与其他影视声音形成的复合的声声节奏

影视音乐作为声音要素在影视作品中与之伴随的还有人声和自然声,由于同属于声音物质,影视音乐的节奏一定会受到这两种声音要素的直接影响。在某些学者的观念里,整个影视声音就像是具体音乐,也就是其他声音就是音乐的组成部分,从而可以把整个影视声音作为特殊的音乐来认识。这里我们虽然不能完全同意这样的观点,但音乐与其他声1342013年第4期音之间的紧密关系我们不能忽略。特别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影视声音设计中,由于其他声音要素的客观性和确定性较强,而影视音乐却具有较大的主观性和随机性。作为一个独立的声音要素,它在创作中就具有非常重要的技术性和主观能动性,而其中重要的一个技术性原则就是节奏。下面,我们分别来分析音乐与人声、自然声形成的复合的声声节奏的形态特征。

(一)音乐与人声的复合节奏

在有对白的情节中,人声与音乐的的结合主要是纵向结合,它们结合形成的节奏形态可以分成主要三个类型:对应、对比和互补。在这里,我们不太可能也没有必要像多声部音乐一样去量化分析两个声音层的节奏,但我们可以用它们表现出来的节奏特征进行分析。在某些节奏点上,有时甚至可以用主观与客观结合的方法进行分析。从多声部音乐的节奏特征来看,对应性节奏基本上不改变原来的节奏特征,但可以起到丰富和加强的作用。这在影视音乐与人声的结合中是一样的,比如快速的人声对白与快速节奏的音乐的结合。在影视作品中,音乐会加强对白的节奏,同时还会加强语言的情感性。节奏的对比就是一个节奏层为快速,另一个节奏层为慢速。从理论上来说,快慢速节奏的结合就是互相综合。如慢速的人声对白与快速的音乐结合时,人声的速度感增强,同时情感性增强。而快速的人声与慢速的音乐结合时,人声的速度感减弱。这种节奏形态带来的另一种情况就是节奏对比打破了视听联觉的习惯,音乐节奏成为前景,视听感官感受削弱,思想情感增强。音乐与人声的互补就是两者的节奏在横向上都是变化的,但在纵向上结合起来就是一个复合的规律性节奏。在这里,由于音乐与人声形成的音色节奏的加入使节奏的动力性更强,如人声的节奏在横向上是快慢快的进行,同时音乐的节奏在横向上是慢快慢的节奏进行,那么人声与音乐就会在纵向上形成快慢结合,但在横向上却会保持相对稳定的声音的复合节奏。音乐与人声形成的复合节奏的节奏形态对于我们在给影片进行声音设计时,特别是为一个有对白的情节配乐时,应该特别关注其他声音在音乐节奏中的参与。比如有时为了声音节奏的表现,我们会重新设计音乐的节奏。又如音乐可以参与复合节奏,但要考虑人声的内容的表现。明显的音乐节奏会影响语言内容的表达,所以特别在语言内容非常重要的地方,我们的声音设计应该是,要么音乐在声场中置于背景,而语言为前景;要么把音乐的节奏动力弱化。

(二)音乐与自然声的复合节奏

自然声与人声一样,许多时候会受到情节内容与画面的影响,所以它的节奏非常具有客观性和确定性。由于规律性节奏对于非规律性节奏的控制作用,当它与音乐结合时,人们会不自觉的让它参与到音乐的节奏中。我们抛开自然声的写实以及表情的功能,从节奏的角度来分析它与音乐结合的复合节奏的形态以及特征。自然声与音乐的复合节奏同样存在对应、对比和互补三种形态。如快步的脚步声与快速的节奏的音乐的结合就是节奏的对应;密集的枪声的快节奏与长音旋律的慢节奏的结合就是对比;格斗中偶尔一记重拳与紧跟的音乐重音形成的一个以自然音为重音开始的音响片段就是节奏的互相补充。这里有一点特别值得我们关注,因为人声的表意性大于它的节奏性特征,所以它参与音乐的节奏的倾向性较弱,而自然声的节奏特征却比较明显,所以在与音乐的结合时与人声不一样的是它参与音乐节奏的倾向性大大增强。此时如果自然声与音乐在纵向复合节奏上不能体现节奏的一致性的话,就会形成不协和节奏,如果不协和节奏不是我们此时的表现需要的话,一般在声场上采用音乐成为背景,而让自然声成为前景的声音设计,或者让音乐的节奏动力弱化,突出自然声的节奏和自然声的写实和表情功能。

二、影视音乐节奏与画面节奏形成的复合的声画节奏

(一)影视画面节奏的理论

从文章前面的论述我们知道:在音乐的节奏理论中,发音点、时值与停顿是节奏构成的三个必不可少的要素。这可以认为是音符的一次运动或一个节奏点,而多次运动或多个节奏点就会产生节奏感。这种神经反射的时间间隔存在于听觉神经系统对声音的反应中以及其他所有的感觉系统中,如视觉对对象活动的反应所具有的时间间隔形成会构成视觉的节奏体验。用音乐的节奏观念,我们就可以来理解影视画面要素中剪辑、镜头、画内信息的节奏。在剪辑节奏的构成要素中,一个镜头的第一帧可以认为是发音点,持续时间可以认为是时值,最后一帧可以认为是停顿;镜头的节奏要素可以理解为镜头运动的开始,持续和结束,也就是从镜头的起幅到落幅的过程。而画内信息主要是人和物的运动,节奏也就是人和物的运动的开始,持续和结束。

(二)声画节奏观念

影视音乐作为一种特殊的音乐形态,它不仅受其它声音要素的影响,而且也会受到画面节奏的影响。也就是说,影视音乐可以与画面结合形成影视声画节奏。在无声电影时期,音乐被认为是电影的伴奏,它的功能更多是增加娱乐性和满足人们的视听习惯。当然后来人们努力使音乐与电影协调一致,例如在情感和节奏上,但许多时候音乐与画面在节奏上基本没有什么联系。在有声电影时期,音乐成为画面的附属,画面的运动和节奏许多时候会配上相应节奏的音乐,这种方式被称为按动作配乐,也叫米老鼠式编曲。当今时代,影视音乐成为影视艺术视听要素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音乐不是单纯的附属要素,而是有机的成分,音乐积极的参与叙事,表情以及运动。在参与运动的过程中,节奏成为重要的载体。电影中声音与画面结合所形成的声画节奏的形态特征的发展变化是一个从单一要素结合到多种要素复合的过程,也是一个从偶然、随机到主观、互动的的过程。影视作品中画面的节奏主要由剪辑、镜头运动和画内信息运动构成。在实际作品中,它们有时也有主次或前景背景之分。如某些画面节奏主要是由剪辑节奏构成,而有的画面节奏主要由镜头运动节奏构成。一般情况下谁的节奏速度快,谁就是主要节奏层次或者说是前景节奏。如剪辑节奏的速度超过镜头运动和画内信息运动时,剪辑节奏就是主要节奏层次和前景节奏。

(三)影视音乐与画面的声画复合节奏形态

与音乐、人声和自然声的节奏关系一样,影视音乐与画面的复合节奏主要有三种形态:对应、对比和互补。三种声画节奏形态体现不同的声画节奏表现特征。声画节奏对应就是音乐与相同节奏速度的画面剪辑、运动、信息节奏的结合而形成的声画复合节奏。当影视画面的节奏较快而此时音乐的节奏也属于快速的话,它们就属于对应性节奏。节奏对应时,声画节奏又可能出现两种状态,如以画面节奏为前景的声画节奏和以音乐节奏为前景的声画节奏。以画面节奏为前景时,画面内容的重要性被突出,内部节奏成为主要节奏层;音乐节奏为前景时,视听感受被突出,外部节奏成为主要节奏层。当然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它们互相都不是前景和背景的关系而是音乐的节奏点与画面的节奏点形成节奏重音。由于节奏要素的增加和节奏的一致性特点,节奏重音的动力性会大大增强。对比性节奏就是音乐的节奏速度与画面节奏的速度形成对比,也就是一个节奏层次的速度快而另一个节奏层次的速度慢。它们之间会形成节奏动力互相影响的情况。如快节奏的画面节奏与慢节奏的音乐节奏结合时,由于对比节奏的出现,外部画面节奏减弱,内部心理情感节奏感增强。由于视听节奏的不一致而使人们会去主动感受外部画面节奏之外的内部情节节奏。而当画面节奏为慢速节奏而音乐为快速节奏时,由于对比节奏的出现,外部视听节奏感增强。互补性节奏实际上就是画面节奏与音乐节奏两者的节奏点互相补充。如剪辑节奏为慢速时纵向上音乐节奏为快速,横向上当音乐节奏变为快速时此时纵向上剪辑节奏则变为慢速。互补节奏只是节奏的要素发生变化而节奏的特征保持不变。互补节奏有两个方面值得我们关注,如由于要素的增加,它的声画节奏动力被加强;还有就是在情节中声音和画面互相加强而互不干扰。如在音乐与人声的互补节奏中,音乐与人声的相继出现可以使人声表达的信息内容不受到其他声音要素的干扰。

三、影视音乐与其他声音和画面形成的复合节奏

电影音乐毕业论文选题

毕业论文是衡量本科教学与科研水平的重要标准,既是学生毕业与学士学位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也是学生运用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分析、阐述和解决问题之综合能力的体现。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本科音乐专业毕业论文选题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1. 高校美育与大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研究

2. 农村中学音乐课程实施现状分析与推进策略研究

3. 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调查及改革思路

4. 提高音乐素质 促进全面发展

5. 当今中国舞蹈创作的趋势

6. 高师声乐教育应注重实践

7. 普通高校大学生西洋古典音乐欣赏状况调查

8. 谈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创作及发展

9. 论钢琴表演艺术的发展趋向

10. 论新形势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11. 新农村传统艺术文化教育传播的思考

12. 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背景下的音乐学科建设

13. 舞蹈重返大众视野的时代意义

14. 戏曲身段与民族声乐表演

15. 试论音乐实践对于高校弘扬民族音乐的重要性

16. 驻马店市中小学音乐课程设置研究

17. 本科院校音乐课程改革的利弊

18. 《梨园春》对河南豫剧的影响

19. 中国民族乐器分类法研究

20. 汉代的鼓吹乐对近世礼俗音乐的影响

21. 百戏之流变

22. 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文化交流

23. 驻马店市说唱音乐探微

24. 李叔同学堂乐歌的创作实践

25. 萧友梅对中国近代音乐教育的贡献

26. 黎锦晖儿童音乐创作的艺术经验

27. 民族歌剧《白毛女》的成功经验

1. 西方早期合唱音乐

2. 舒曼声乐套曲《妇女的爱情与生活》的创作与构思

3. 贝多芬三个阶段的音乐创作

4. 欧洲中世纪单声部歌曲与世俗歌曲

5. 如何学习西方音乐史

6. 肖邦音乐的民族性

7. 快乐教学,是音乐课的法宝

8. 学习音乐,从热爱开始

9. 如何辨别和挖掘一个孩子的音乐才能

10. 音乐素养,提升人生价值

11. 合唱的和谐美给我们带来的震撼

12. 如何训练业余合唱团

13. 轻声练习的好处

14. 以“赏”为先的音乐教育

15. 让孩子们快乐地舞起来

16. 如何保持孩子持续的练琴热情

17. 如何运用科学的方法训练童声

18. 如何教孩子们学习节奏

19. 如何练琴才最有效

20. 提升艺术生的文化修养是当务之急

21. “音乐热”带来的思考

22. 跑调的分析与研究

23. 唱的高,还是唱的美

24. 注重技巧,还是注重表现

25. 假如我是一名音乐老师

26. 卓越的成就,至诚的爱国心――试论我国音乐学家王光祈

27. 校园歌曲的创作特点

28. 谈肖邦创作特征中民族精神的体现

29. 论贝多芬晚期的钢琴奏鸣曲

30. 戏曲曲牌与宋元市井民俗

1. 从城市音乐文化看“选秀”

2. 浅论音乐音调与基本情绪运动状态的关系

3. 论舒伯特艺术歌曲中音乐与歌词的相互关系

4. 从《蝴蝶》看舒曼钢琴音乐创作特征

5. 青主的两首代表性艺术歌曲《我住长江头》、《大江东去》的创作和演唱分析

6. 李斯特艺术歌曲初探

7. 学龄前儿童音乐教育的认知问题研究

8. 中国原创摇滚音乐中的民族元素面面观

9. 对贝多芬《“热情”奏鸣曲》理解演奏处理

10. 华语流行乐坛的“中国风”

11. 从“引进”、“模仿”到“探索”、“创新”-20世纪上半叶中国艺术歌曲发展的历史轨迹

12. 浅谈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创作

13. 论20世纪上半叶中国普通学校音乐课程发展

14. 我看钢琴考级

15. 驻马店钢琴考级历史及其文化产业研究

16. 浅谈印象主义音乐

17. 试探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钢琴改编曲中的民族因素

18. 外音不“外”――试析肖邦钢琴作品中和弦外音的应用及其表现意义

19. 钢琴演奏指法选择的基础实践和基本原则

20. 胶片上流淌着的音乐篇章――有关电影音乐的综述

如果同学想让自己的论文题目变得更加新颖,可以试着将两个主题结合在一起。例如:

1、人的身心不断受到诸多外部因素的影响,声音就是其中之一。如果你想让自己的论文与生物学或心理学有关,可以从以下方面来探索音乐:

2、从人类文明的早期开始,音乐文化就是其发展不可替代的一个方面。如果你对音乐史或其与社会的相互关系感兴趣,可以研究:

3、技术对音乐创作、发展和传播的贡献。如果技术是你感兴趣的领域,可以选择下列主题:

1. 试论莫扎特《g 小调弦乐五重奏》第一乐章中对中提琴地位与作用的提升 2. 优雅的男高音——论大提琴在乐队中的作用 3. 大提琴演奏中国民族音乐的几点探索 4. 大提琴演奏发音问题探讨 5. 论二胡演奏的内心感觉与艺术修养的提高 6. 古筝演奏与心理音色 7. 浅谈想像力与心理调控力在小提琴演奏中的作用 8. 长笛演奏的基本技巧分析与实践 9. 关于借鉴西方作品分析法分析传统古琴曲的几点思考 10. 小议视唱练耳在乐器演奏中的重要性 11. 谈儿童学习乐器演奏的意义 12. 探析铜管乐器演奏的音准问题 13. 浅谈中小学铜管乐队的训练 14. 如何组织开展中小学小乐队的活动 15. (某器乐)演奏中的准确读谱与正确理解 16. 论(某器乐)作品的音乐风格与演奏 17. (某器乐)演奏右手技术问题之我见 18. 如何处理好(某器乐)教学中音乐表现与弹奏技术的关系 19. 浅谈(某器乐)考试、比赛前的心理的准备 20. 《二泉映月》的创作分析与演奏实践 21. 中国民族器乐的历史与现状之研究 22. 论杨琴演奏的思维 23. 浅析关于(某器乐)演奏的发音问题 24. 如何演奏好《莫扎特C大调长笛与竖琴协奏曲》K299 25. 小提琴的左手技巧 26. 浅析现代杨琴的演奏技巧及表现力 27. 简述萨克斯的气息 28. 浅谈琵琶演奏与教学心得 29. 论扬琴演奏中手臂运动与力度控制 30. 少年儿童古筝考级教学浅谈 31. 长笛演奏中的呼吸气息运用 32. 浅析二胡曲《洪湖人民的心愿》 33. 女子十二乐坊现象分析 钢琴 1. 怎样提高钢琴伴奏的演奏水平 2. 论钢琴演奏情和理的统一 3. 临场演奏中的心理因素 4. 浅谈钢琴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演奏能力 5. 论钢琴演奏艺术中的想像力 6. 浅谈钢琴演奏的基本技巧 7. 浅谈中国风格钢琴作品的演奏 8. 试论钢琴表演艺术中的共性与个性关系 9. 试论钢琴表演艺术中的二度创作与实践 10. 论钢琴教育的教学原则与方法 11. 论钢琴教师的职业素养 12. 即兴伴奏与音乐表现 13. 论钢琴演奏中音乐表现与弹奏技术的关系 14. 论钢琴踏板的重要性及运用 15. 试论儿童钢琴教学的特殊性 16. 论钢琴教学中弱指的训练 17. 论钢琴演奏中的放松问题 18. 论巴赫钢琴作品的演奏风格 19. 论钢琴的指法艺术 20. 对钢琴演奏心理问题的研究 声乐 1. 当前适应中小学音乐新课程的高师声乐教学改革刍论 2. 民族声乐演唱中字正腔圆探究 3. 舒伯特艺术歌曲的演唱风格 4. 透过声乐套曲《冬之旅》浅谈舒伯特艺术歌曲的演唱 5. 演唱中国作品的发声与吐字 6. 歌唱心理素质在演唱中的影响 7. 花腔技巧在古典歌剧演唱中的运用与表现 8. 论赵元任声乐作品的民族性与演唱表达 9. 浅析黄自艺术歌曲的音乐特征与演唱表达 10. 试论多媒体在声乐教学中的运用 11. 释析巴罗克(古典/浪漫)时期声乐作品的风格特征 12. 试论声乐教育的评价体系 13. 怎样运用歌声传达情感 14. 如何运用科学的方法演唱通俗歌曲 15. 歌唱艺术中的情感体验与表现 16. 论学校声乐人才培养方案如何适应社会要求 17. 中国古代声乐美学发展初探 18. 童声训练的原则与方法 19. 高师音乐专业声乐课改革之我见 20. 声乐教学中应注意民族问题 21. 歌唱心理调控在人声训练中的作用 22. 民族声乐歌唱方法探析 23. 通俗演唱方法探析 舞蹈 1. 浅谈舞蹈教学中表演意识的培养和训练 2. 论舞蹈的教育功能 3. 浅谈音乐与舞蹈的关系 4. 文化对舞者的重要性——浅谈舞蹈理论对舞蹈实践的指导作用 5. 儿童舞蹈教学中的寓教于乐原则 6. 舞蹈对幼儿成长的作用 7. 论舞蹈教育与素质教育 8. 中小学音乐舞蹈教育的现状及创新发展探讨 9. 论普及性舞蹈教育在中小学教育中的重要性 10. 论节奏在民间舞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 11. 加强高师民间舞教学中“民俗”的渗透 12. 论中小学舞蹈教育 13. 浅谈中小学舞蹈课程设置 14. 浅谈幼儿师范学校的舞蹈教学 15. 谈儿童舞蹈教学的制作 16. 浅谈中国民间舞的表演 17. “鼓”在民间舞中的运用和发展 18. “道具”在中国民间舞教学与创作中的运用和发展 19. 论舞蹈作品与社会生活 20. 浅谈舞蹈表演形式的创新 21. 浅析现代舞动作的发展 22. 浅谈中国古典舞对戏曲舞蹈的借鉴 23. 新时期大学生校园舞蹈教育的思考 24. 浅谈中等师范学校的民间舞教学 25. 浅谈地域文化对中国民间舞蹈文化的影响 音乐教育 1.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形势下的高师音乐教育 2. 从普通高校学生音乐素质教育现状所引发的思考 3. 浅议对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4. 音乐素质的培养对幼儿身心发展的作用 5. 二十世纪中国学校音乐教育发展研究 6. 音乐新课程标准下的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 7. 合唱在中小学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8. 论音乐教师钢琴即兴伴奏能力的培养 9. 论中学音乐课堂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10. 美育与音乐教育 11. 试论童声合唱的训练方法 12. 音乐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方法研究 13. 中小学音乐教育与合唱活动 14.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如何体现师范性的要求 作品分析 1. 析理查·施特劳斯交响诗《唐·吉诃德》中的引子的主题内涵 2. 浅析普罗科菲耶夫《第二钢琴奏鸣曲——Scherzo》的写作特征 3. 浅析莫扎特钢琴作品的和声曲式结构特征 4. 现代音乐作品中的情感因素 5. 对某某作曲技法的分析 6. 简述车尔尼练习曲 7. 论肖邦夜曲 8. 肖邦第一叙事曲解析 其他 1. 关于现代大众审美的思考 2. 浅论音乐音调与基本情绪运动状态的关系 3. 胶片上流淌着的音乐篇章——有关电影音乐的综述 4. “文化融合”视野下的探戈音乐 5. 17世纪古式风格与新式风格 6. 试论前古典时期的情感风格对古典主义音乐的影响

电影是一门可以容纳悲喜剧与文学戏剧、摄影、绘画、音乐、舞蹈、文字、雕塑、建筑等多种艺术的现代科技与艺术的综合体。下面是我整理了电影学术论文题目,有兴趣的亲可以来阅读一下! 电影学术论文题目 1略论电视的社会责任 2硝烟中的现代媒体 3记录片 故事 化的不同手段 4旅游节目的定位问题——质疑当前旅游节目“人 文化 ”包装 5电视节目的品牌战略 6从《同一首歌》看电视营销时代的晚会 7解析信息资讯节目的受众倾向 8论体育类谈话节目之体育明星专访 9谈文学 散文 到电视散文的审美空间拓展 10由凤凰卫视的 经验 看电视媒体品牌的塑造 11孤木何时育成林——谈中学生节目的现状与发展 12益智类节目的元素分析 13益智类节目的社会文化意义 14电视栏目包装策略初探 15为天气预报节目把脉 16传统媒体的整合传播策略——从《中国歌曲排行榜》的媒体整合说起 17浅析探索类纪录片对娱乐元素的应用及影响 18从电视电影的传播特性看中国电影频道的竞争策略 19增强“场信息”——提高谈话类节目质量的关键 20电视谈话节目嘉宾选择 21频道节目编排浅论 22人物纪录片的故事化创作——人物纪录片进入电视栏目后的新特点 23浅论历史题材记录片的叙事元素 24浅议谈话节目的话题选择 25论述受众在电视媒介中的主体心理和行为 26试论MTV中国本土化进程中的艺术审美与文化消费 27电视真人秀节目的综合性节目样式 28谈“真人秀” 29浅谈纪录片的主观精神 30关于谈话节目的品牌塑造 31浅论名人访谈节目中的主持人角色 32解析《鲁豫有约》——论谈话节目品牌的成功建立 33从《幸运52》的运营看益智节目的发展 34再现真实——浅谈纪录片中的搬演手法 电影学术论文 化视野下中西方电影的差异 摘要 中西文化差异,究其根源主要与自然环境、民族传统、思维模式、处世态度、宗教信仰、价值观等有关。本文通过对中西方电影的比较分析,可以透视中西文化的差异。 关键词:中西文化 中西电影 差异 中图分类号:J90 文献标识码:A 电影是特定文化的产物,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自然反映在他们的电影当中。因此,分析电影是了解不同国家文化差异的很好途径。中西电影中的文化差异究其根源,主要与自然环境、民族传统、思维模式、处世态度、宗教信仰、价值观等有关。本文将从以下几方面分析中西电影中的文化差异。 一 中西电影中的宗教差异 ____是世界最大的宗教之一,公元4世纪时成为罗马帝国的主要教派,中世纪时期欧洲大部分人都成为了基督____同时,基督____中东、北非和印度部分地区成为了少数教派。紧接着地理大发现之后,经过传教士的不断传播和殖民扩张,基督____美洲、澳洲,而后遍布世界各地。因此,基督____方文明的成型有着重大影响作用。 佛教起源于印度,约在公元1世纪开始从古印度经丝绸之路传至中国,并得到了皇室的重视,许多佛经被引入中国,许多印度高僧来华讲道。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佛教又衍发出许多流派。这些流派大多融入了儒家思想、道家思想或 其它 一些哲学思想,渐渐地中国佛教摒弃了那些不适合中国社会的规则与条例,融入了一些新的教义,成为了中华文明的一部分,并带有自己的特色。佛教对中国人的思想起着重要作用,影响着我们的美学、政治、文学、哲学和医药等方面,当然也影响着我们的电影。 1 ____对西方电影的影响 ____三大教义分别是三位一体、原罪与救赎。三位一体就是圣父、圣子与圣灵是上帝的三个不同表现。原罪是人类堕落的结果,人类始祖偷吃禁果的行为通常被认为是原罪的起因,只有上帝的恩赐可以解救堕落的人类。救赎就是上帝和其他一些更高的力量,通过赐予人类永恒的生命或来生,来拯救人类精神上的死亡与终身诅咒。基督____人类需要从现状中解脱出来,然而,从长远角度来看,人类要完全得到救赎是不可能的。救赎在基督____一个核心教义,意思是只要人们心中有上帝,也终将被上帝所救。 救赎的理念代表着____的思想。这种思想无疑也影响着西方电影,不仅反映在宗教电影中,如《约翰福音》、《马太福音》、《最后的诱惑》等,也反映在其它一些电影当中,如《肖申克的救赎》。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在信仰缺失的年代里有关救赎的故事,救赎的是信仰,被救赎是希望。救赎是一场战斗,希望对绝望,自由对监禁。这也是人类尊严与人性的斗争。安迪救赎了他的狱友,因为他坚定的信仰是对邪恶与绝望最好的武器。不同于其它的宗教电影,《肖》中的救世主不是上帝,而是希望,被救赎的是自由。在安迪入狱之前,肖申克监狱的条件非常恶劣,犯人毫无人权可言。典狱长是个彻头彻尾的伪基督,把犯人当作廉价劳动力。安迪入狱之后,这位不满现状的银行家虽无力改变,但他的出现至少给犯人们带来了希望和生命之光。至于安迪,他就是现代版的耶稣。他的受难也就验证了“锡安必因公平得蒙救赎、其中归正的人必因公义得蒙救赎”。强者拯救自己,伟人拯救他人。安迪给其他狱友带来希望,也拯救了他们。 2 佛教对中国电影的影响 佛教教义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把灵魂从肉体中解脱出来,另一方面是引导众生从痛苦走向快乐。佛教的创立者并不是命运或灾难的创造者,而是引导众生寻求祝福、避免灾难。命运与灾难源于因果循环,与个人的前世今生有关。每个人的想法无论是否付诸行动,都将在脑中留下印记。一个人的言行也将在他人心中留下印记。这些印象无论好坏,都将累积并影响一个人的命运,即所谓的业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无处可逃,无佛可救。 佛教提供了“因果报应”的叙事模式。中国许多古典文学主要采取佛家的因果报应叙事模式,而以曹禺先生的现代剧改编的电影《雷雨》也处处可见佛教意蕴。在第一幕鲁大海刚到周公馆就对四凤说:“刚才我看见一个年轻人,在花园里躺着,脸色发白,闭着眼睛,像是要死的样子,听说这就是周家的大少爷,我们董事长的儿子。啊,报应,报应。”第二幕中周朴园与侍萍相认后,侍萍说:“我伺候你,我的孩子再伺候你生的少爷们。这是我的报应,我的报应。”侍萍得知周萍与四凤之间的关系之后,沉痛地说:“这怪你妈太糊涂了,我早该想到的。可是谁料得到就会有这种事,偏偏又叫我的孩子碰着呢?妈的命苦,可你们的命……”当得知四凤已怀有周萍的孩子时,侍萍痛苦地说道:“啊!天知道谁犯了罪,谁造的这种孽!他们都是可怜的孩子,不知道自己做的是什么。天哪,如果要罚,也罚在我一个人身上。罪孽是我造的,苦也就当我一个人尝。”因果报应的思想观念在剧中人物身上很容易显现。 二 中西电影中不同的价值观 价值观左右人们的意见,影响人们的行为和评价,决定人们的言行和 思维方式 。在不同的环境下,不同国家有不同的文化系统,不同的文化价值。“一种文化下的价值观与言行或许得不到另一种文化的理解与接受”。如电影《刮痧》中许爷爷用中国传统的刮痧 方法 给他的孙子丹尼斯治疗轻微的发烧,却被美国当局误认为是虐童事件。因此,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流也变得更加复杂。 1 西方的个人主义价值观 个人主义通常被解释为独立、自恃、独断独行、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这些字眼。科本哈瓦却说:“它帮助人们不断向前,是人类本性,身体,感官,心灵,智力的觉醒。”个人主义在西方文化中就是提倡个人的权利和自由,再者个人主义更重视民主和平等,同时也重视他人的权利。 电影《克莱默夫妇》“用一种间接的方式向人们解释了个人主义”。泰德·克莱默是一位颇具天赋的 广告 策划师,努力赚钱养家,但他的妻子乔安娜却要与他离婚。中国观众或许不能理解乔安娜为何要离开她的丈夫?泰德从未虐待过她和孩子,也没有对她不忠,尽量满足她想要的东西。在中国,像泰德这样的男人通常被看作是一个好丈夫,因为他努力工作都是为了支撑这个家庭。但乔安娜并不这么想,她说,“我的一生,我感觉我是某个人的妻子,某个人的母亲,某个人的女儿,即使我们在一起的时候,我都不知道我是谁,这就是我为什么离开你的原因”。从她的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乔安娜个人意识的觉悟和对个性自我的追求。 2 中国的集体主义价值观 集体主义是用来描述道德上、政治上的思想或社会观,强调团体中成员间的合作,并且个人利益总要让位于集体利益。集体主义注重集体和社会,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集体主义的精神支柱和整体主义有关,即整体大于部分。集体主义通常与个人主义相对,特别是这些观点经常在系统中相互结合。那些拥有集体主义思想的人认真遵守社会或团体的规则,保护集体、社会、国家的利益,而任何影响集体利益的个人行为都将招来批评。中国就是一个典型的集体主义的国家。 集体主义在中国电影中有着明显的记号。中国““””之后,以及改革开放初期的电影,都带有浓厚的集体主义色彩。尤其是由中国第四代导演所导的电影,大部分是以革命为题材,突出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他们的电影对特定历史时期的眷恋和深思也形成了独具一格的中国“集体主义电影”,其中代表作有:《黎明》、《南昌起义》、《西安事变》、《狼牙山五壮士》、《董存瑞》、《鸡毛信》等等。 三 中西电影中的人权 人权是人人皆有的基本权利和自由。我们通常所说的人权,包括公民权和政治权利,如生存权、人身自由权、言论权、法律面前的平等权和经济、社会、文化方面的权利等等。这里我们将主要讨论中西方电影中表现出的有关隐私权、艾滋病人和同性恋者的权利,从而透视、分析中西方在这方面的文化差异。 1 中西电影中的隐私权 隐私权是个人或集体把他们的私人信息隔离起来的权利,也只有他们自己可以选择性的对外揭露。“隐私权的界限和内容在不同的文化和个人中虽然不同,却有共同的主题。隐私权可以看作是安全的一个方面,由相关利益集体权衡”。隐私的概念通常和西方文化联系在一起,特别是英国和北美国家。这个概念并非全球皆有,有些国家是近些年才有的。中国 传统文化 中并无隐私权一说,所以中国人对自己的隐私既不敏感也不小心保护,相反,美国人更加注重他们的隐私权。这种差异在电影中也有所体现。 美国电影《楚门的世界》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向我们展示了这种权利。主角楚门从出生就一直生活在镜头前面,且一直未发现这个事实。楚门的生活通过成千上万个隐藏的摄像头一天24小时不间断地向全球直播。制片人克里斯托弗给他制造不同的环境来捕捉楚门的真实表情和行为。为了防止楚门发现这个不真实的世界,克里斯托弗想尽办法遏制他的冒险精神。后来,西尔维亚闯入楚门的虚幻世界,并和楚门坠入爱河。之后,她发起了一个“还楚门自由”的行动,希望楚门能够从电视中走出来。《楚门的世界》向人们展示了隐私权是不可侵犯的权利。它同时警示我们必须尊重保护隐私权。楚门的生活也启示观众,他们的生活只由自己掌控。中国有一部电影《无形杀》说明了隐私权意识的缺乏,讲述了由于人肉搜索导致一个女人的死亡,这个女人在网上被通缉,因为她和别人有外遇。网友们跟随调查她的情人,认识她的路人都不断质问她。后来人们在海滩上发现了她的无头尸体,这部电影涉及到了网络搜索触及隐私的问题。 2 特殊人群的权利 西方国家非常注重特殊人群的权利,虽然并不是每个人都有可能享受这些权利,但他们对这些平等的权利却有很强的意识。例如艾滋病患者和同性恋者的权利。 《费城故事》是好莱坞第一部涉及艾滋病、同性恋和同性恋歧视的主流电影,改编自吉尔弗雷·鲍尔斯的真实经历。吉尔弗雷是首个因艾滋病受歧视而状告贝克·麦克肯兹公司的律师。这部电影涉及到难以被公众接受的话题——艾滋病和同性恋,披露了对这些特殊人群的社会隔离和歧视。另一部2008年出品的传记式电影《米尔克》,讲述了第一位公开同性恋身份、后当选为加州议员的政治家哈维·米尔克一生都为同性恋者争取合法权利的故事。这说明西方人强烈的平等意识,无论多艰难,都要为平等奋斗。 中国一部类似主题的电影《喜宴》,反映了中国人对同性恋的否定、拒绝态度。电影讲述高伟同在纽约的生活。他有一个成功的事业,和他的同性恋爱人赛蒙关系很融洽,而他在台湾的父母却不知此事,一直盼着他早日娶妻生子。因此,在赛蒙的同意下,伟同和一个漂亮的中国姑娘薇薇说定假结婚。后来,薇薇引诱醉酒的伟同而怀孕。伟同不得不将真相告诉他母亲。他母亲极为震惊,但坚持不要将此事告诉他的父亲,伟同也不敢告诉他的父亲,因为他父亲刚中风复原,难以接受这样的打击。最后,薇薇决定把孩子生下来,并希望赛蒙留下来做孩子的另一个爸爸。在中国的环境下,人们很难接受同性恋,特别是对于那些传统的父母来说。因此,同性恋者也不敢让周围人知道,怕他们在背后议论纷纷。 四 小结 本文通过对中西方电影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中西方文化都有其独特之处。随着社会的发展,两种文化自身所存在的问题也日益显露出来,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西方文化中的极端个人主义以及无权威的状态,使得社会问题突出;而中国文化中的“无为”思想,也让中国在很多方面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因此,西方向东方取经,东方向西方看齐,东西方民族相互取长补短,这是中西方文化重新获得活力和新生的唯一出路,也是两种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 于杰:《都是刮痧惹的祸——从〈刮痧〉谈中西文化差异》,《山东外语教学》,2003年第4期。 [2] 王俊霞:《美国的个人主义与中国的集体主义》,《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年第2期。 [3] 刘小晨:《关于女性与自我价值的思考:〈克莱默夫妇〉的启示》,《江西 教育 学院学报》(社科版),2008年第2期。 [4] 王国峰:《从影视作品看中西文化差异》,山东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 作者简介:周志高,男,1972—,江西樟树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工作单位:九江学院外语学院。 看了“电影学术论文题目”的人还看: 1. 电影学术论文范文 2. 电影学术论文 3. 大学生学术论文题目 4. 有关电影广告学术论文 5. 电影评论学术论文

影片音乐之声论文参考文献

见习修女玛利亚爱唱歌、爱跳舞,还十分喜爱大自然。修道院院长觉得玛利亚不适合过与尘寰隔绝的生活,介绍她去萨尔茨堡当上了海军退役军官冯·特拉普上校家7个孩子的家庭教师。 冯·特拉普妻子早逝。上校管理孩子的方法简单而粗暴。按水兵操练的要求管理孩子。 玛利亚同他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上校准备离家去维也纳,在这期间,玛利亚和孩子们排练歌曲、做游戏、去大自然中游玩,整个家庭充满了音乐之声。 当上校带着准备与他结婚的男爵夫人回来时,发现他的"水兵们"已被训练成一支很有素养的家庭合唱队。 看到男爵夫人的到来,玛利亚知道她将成为孩子们的新妈妈,于是她留下了一封信回到了修道院。然而由于男爵夫人太一本正经,孩子们不能和她融洽相处。同时,玛利亚激起了上校对生活的热爱,唤起了他对玛利亚的爱情。于是上校拒绝了男爵夫人,到修道院找玛利亚,他们终于结成了美满的伴侣。 这时正是30年代希特勒吞并奥地利的前夕。在萨尔茨堡举行奥地利民谣音乐节的当天,上校被命令上校参加纳粹的海军,并严密监视。借着参加民谣音乐节的机会,特拉普家庭合唱队在奥地利同胞面前奉献出他们心底里的歌,并在朋友和修女们的协助下,逃出了多难的祖国,来到了自由之地。 音乐与歌声是情感的一种宣泄,人们欢乐的时候唱歌,痛苦的时候也唱歌。《音乐之声》是部音乐剧,玛利亚在不停的唱歌,那是她对自由的一钟向往,对,是自由,虽然起初她自己并未意识到这一点。 自由,是这部影片所要表达的主题之一,我认为。 修道院是修身养性的地方,有点雷同于中国的道观和寺庙,但它实质上是对人性的一种束缚,规矩甚多。玛利亚显然不属于那种地方,她热爱自由,喜欢奔跑于广阔的草地上,喜欢象小鸟一样地唱歌。她的这种行为是不被修道院里众人理解的,所以她感到迷茫,觉得自己做错了事,应该向上帝忏悔,幸好院长是个通情达理的人,是个值得尊敬的人,我们看到她也唱歌,很动听。如果没有这位开明的院长,玛利亚很可能会象其他修女一样在修道院里过着平淡乏味而单调的日子,然后随着岁月的流逝,慢慢地忘记任何开口唱歌。 院长很可能在玛利亚身上看到了自己年轻时的影子,所以希望她不重蹈覆辙。 从传统的意义上说,一个幸福的人必须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对于女人来说更是如此,所以纯真、热情、美丽的玛利亚后来成为了船长的妻子。影片为了表现玛利亚和船长之间的爱情,安排了伯爵夫人这一角色。当然这位伯爵夫人也美丽,善解人意,而且还很富有,看起来是船长妻子的最佳人选,但船长最终还是选择玛利亚。

《导盲犬小Q》,日本人的,原著是《再见了可鲁》,打动了亿万亚洲人,很感人温心的电影。 下载:《零下八度》又名《南极大冒险》,保罗沃克主演,但真主的明星是片中的7只雪橇犬,这部电影是今年迪斯尼的新作,制作精良,赚了不少人眼泪下载:《人狗奇缘》下载:这些都是讲狗狗的电影 主题健康 温馨 讲述了亲情 执着 友情 坚韧 感人很适合小朋友观看 希望能帮到你

前不久,老师在音乐课上为我们播放了一部影片——《音乐之声》。看完后,我深有感触。“许多人都曾问过我最喜欢的电影是什么,可能他们认为我作为功夫名星,应该喜欢那种带有暴力色彩的影片,可是说出来或许会很让人奇怪,我最喜爱的电影既不是史泰龙的枪炮,也不是施瓦辛格的特技,而是充满温馨的《音乐之声》。因为在这部影片中,我所感到的是人世间那种最淳朴、最简单的友爱和挚爱之情,这部影片让我的全身心都感到放松。”——成龙上面是国际武打明星成龙对《音乐之声》的看法,也是所有看过了这部电影的想法,这部历久常新的电影从头到尾不会引起观众有丝毫不安或尴尬的情形,而且能抓住小朋友的心,所有学音乐的和听音乐的,都不约而同地被这部电影所感动。它在里面所诉说的知真、向善、求美的故事,从中我们也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这一切都是在现在的影视作品,即便是那些上乘之作,都难以看到了。《音乐之声》说了一个这样的故事:女主角玛利亚生性活泼率真,走出修道院投身世俗生活,大胆追求真爱,以童心,爱心去照料七个过早失去母亲的孩子,尽显生活之真;故事中人际的宽容与亲情的和谐,冯·特里普上校一家不畏纳粹爪牙高压的正气,宁可流亡不做亡国奴的爱国情愫,无不昭示了人类向善的意愿。说到我对这部影片的美的享受有几个地方:首先,当然是它里面的天簌之声。这是一部音乐剧,所以影片的开始便是由朱莉演唱的主题曲“音乐之声”,它充分地表达了玛利亚对大自然的热爱。影片中,玛利亚教给孩子们的“哆来咪”无疑是一堂灰谐生动的音乐课,7个调皮苦闷的孩子爱上了音乐和玛利亚,他们一起唱出了怡人的“孤独的牧羊人”、激昂的“我最爱的东西”、睿智的“十六以后是十七”等,都给们的生活增添了无尽的享受。再也没有孩子们说“再见”比托普家的孩子们在其父亲的晚宴客人们面前说“晚安,再见”更令人感到乐趣横生了。接着就是影片中的故事场景阿尔卑斯山麓的湖光山色,蓝蓝的天空,嫩绿的草原,清澈的湖水…… 这一切无不给我最美好的视觉享受,说到这里我不禁想起了小时侯所喜欢的一部动画片《飘零燕》,它里面所制作的动画画面和影片的场景几乎一模一样,想不到我儿时所向往的伊甸园真的存在,我想在有能力的条件下我一定要亲身去一趟的。最后就从影片的所表达的深刻内涵上说说吧。第一感觉是玛利亚的教育理念非常的好,她会顺着孩子的发展规律去教孩子,孩子就是孩子,孩子就要活得像孩子,要孩子学到东西必先是孩子愿意去学,然后才是用孩子能接受的方法去教。但这是我们现代教育都忽视了的方面,但恰恰这是最重要的方面。其次,我是被里面所表现出来的爱所感动着,玛利亚对大自然的爱,玛利亚对孩子们的爱,孩子们对上校和玛利亚的爱,玛利亚和上校的爱,他们一家对祖国的爱……世界是不能缺少爱的,如果从我们自身来说,我们的一切言行举止更不能没有爱,教师所做的工作是影响一个,不,是更多的人的一生的工作,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曾经说过:爱满天下。作为教师他要具备的爱要比父母的爱意义更深,范围更广,是一种博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会孩子去爱更是应该给孩子上的最重要的一节人生的课。从影片中我得到的最重要的信息是,你必须先学会去爱你身边的一切,然后你的热情才能感染到孩子,而孩子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模仿你,爱就是这样传承了下来。这应该就是世界上最好的最成功的教学方法了。一部电影竟然能让你听到,看到和想到美,那我们还能说它不是一部成功的电影吗?难怪经历了多年它还是深受大众的喜爱,看完影片后的人几乎都是笑眯眯地,更有人会轻轻地哼起里面的悦耳的歌曲,我的观后感也以其中我最喜欢的一首歌来结束吧。EDELWISS:Edelweiss, EdelweissEvery morning you greet meSmall and white clean and brightYou look happy to meet meBlossom of snow may you bloom and growBloom and grow foreverEdelweiss,EdelweissBless my homeland and white clean and brightYou look happy to meet meBlossom of snow may you bloom and growBloom and grow foreverEdelweiss,EdelweissBless my homeland forever.

《绿野仙踪》(THE WIZARD OF OZ)1939年版的《绿野仙踪》无论从特技或是音效上都无法和现在的3D电影媲美,但它却是儿童片里永恒的经典。这一版《绿野仙踪》场景真实,感情真挚,剧情细节处理上温情感人,让人久久难忘。同时,这部根据同名童话改编的经典儿童歌舞电影内容也是环环相扣,引人入胜。主人公桃乐丝误入迷幻仙境,在仙女和人们的帮助下,她沿着黄砖路到绿水晶城去找大魔法师寻找回家的办法。路上,她遇见了稻草人、锡皮人和胆小的狮子。稻草人想找魔法师要头脑、锡皮人想要一颗心、胆小的狮子则想要胆量,于是他们结伴而行。一路上他们战胜种种艰难险阻,最终,每个人都如愿,桃乐丝也回到了简陋却温暖的家里。影片处处流露着童真与活力,充满了神奇有趣的童话角色和欢快的歌舞场面,赏心悦目的同时不乏教育意义,是一部适合孩子观看的经典好电影。《天生一对》(THE PARENT TRAP)(1998)如果有一天,你发现这个世界上有另外一个你,而这背后又隐藏着另一个更大的秘密,你会怎么办呢?《天生一对》(THE PARENT TRAP)就讲述了这么个看似离奇但却温情的故事。在影片中,林赛·罗翰(Lindsay Lohan)一人分饰两角——荷莉·帕克尔和安妮·詹姆斯,这两个性格迥异的女孩子却相貌惊人地相似。她们在夏令营相识相遇,却发现自己的生活原来充满了不可思议的惊喜,原来对方正是世界上的另一个自己!这对双生姐妹花因为父母早年离异而素不相识,分居天涯两地:荷莉性格外向开朗,天性自由,和爸爸住在美国加州南部,经营葡萄园,酿造葡萄酒;安妮则温文尔雅,甜美可人,她和妈妈一起在伦敦过着上流社会的生活,妈妈设计婚纱,安妮也像公主一样文静端庄,说着一口流利的法语,对上流社交规矩了如指掌。不过生活真是充满奇迹,这两个分居天涯两地、本该不会见面的姐妹在夏令营相互捉弄,不打不相识,她们俩先是相互排斥,却最终发现对方是自己的孪生姐妹。但是发现这个天大的秘密后,这俩古怪精灵的女孩子又做出更加大胆的决定——她们要交换身份,让爸爸妈妈重归于好!其中的经历颇为曲折,但最终结局大团圆,温暖感人,相恋的父母终于最后走在一起,而这对可爱的双生姐妹花也不再分隔两地。影片充满情趣,两个小姐妹交换身份闹出不少笑话,搞笑情节层出不穷,而片中也穿插着温情情绪,让观众在电影的时候感到温暖而又愉悦。这样的影片想必会是孩子们的最爱!《音乐之声》(THE SOUND OF MUSIC)《音乐之声》是一部充满爱的电影——对国家的爱,对家人的爱,对恋人的爱,对音乐的爱,对正义的爱。这部贯穿着爱的主题的电影会给孩子带来最纯净最真诚的爱的教育。爱国爱家的大道理天衣无缝地融入影片之中,以简单形象的方式传达给孩子,让孩子在充满情趣的电影故事中学到做人做事的基本准则,从这个角度讲,《音乐之声》可谓是儿童教育的首选影片。同时,《音乐之声》还是很多孩子最初的音乐启蒙课,不管是节奏轻快可爱的《多来米》《孤独的牧羊人》还是优扬婉转的《雪绒花》《音乐之声》,都为人熟知。这些耳熟能详的旋律构成了孩子们童年的回忆,让人感到亲切温暖。更为重要的是,影片至始至终洋溢着乐观向上的情绪,在无形中会影响孩子们对待困难的态度,尤其是影片的结局,让人充满向往和希望。故事虽然以战争为背景,片中的一家要逃亡国外,但是基调却并不阴暗,他们在最恶劣的时候也不放弃希望——纵然生活再黑暗,只要有音乐有爱有家人,就可以微笑地面对。这世间有夜,但也必有天明。只要还有信念还有爱,人生就总会有奇迹发生。《欢乐糖果屋》(WILLY WONKA &THE CHOCOLATE FACTORY)虽然2005年新版的《查理的巧克力工厂》(Charlie and the Chocolate Factory)带有更多现代色彩,但是这部1971年老版《欢乐糖果屋》(WILLY WONKA &THE CHOCOLATE FACTORY)却也不乏自身不可复制的迷人魅力。也许老电影太过朴素,反而能给人带来真挚的感觉。深刻到位的表演,富含人生哲理的故事情节,充满教育意义却有不失情趣,《欢乐糖果屋》不仅仅是一部儿童电影而已,它是一部启蒙人生的教科书。《夏洛特的网》(CHARLOTTE'S WEB)(2006)友谊是世界上最美好的情感之一,美国作家E·B·怀特的童话《夏洛特的网》(CHARLOTTE'S WEB)就为我们带来了这样美好的故事,小猪威尔伯(Wilbur)和蜘蛛夏洛特(Charlotte)之间让人感动的真挚友谊,净化了所有人的心——为了自己的朋友,耗尽自己的最后一丝力气,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依然守候在朋友身边,相信这样真挚的情感记忆也会陪伴孩子们健康地成长。这部感动了无数心灵的童话,在大银幕上依然造就着不朽的传奇,2006年版的《夏洛特的网》上映后火热的反响就是最好的证明。然而,这个唯美的童话的主题并不局限于友谊而已,它富含人生哲理,在浅显易懂的故事里,隐藏着对生命与死亡、生活的态度和意义等等人生基本问题的解答。就像《夏洛特的网》汉译版译者肖毛的总结一样——“《夏洛特的网》恰好写了一个在一年中发生的故事。农场的四季,如人生四个阶段:悲欢尽在其中浓墨淡彩,随情节的开阖而变化,最后,繁华和喧闹终于收场,悲剧和喜剧都已过去,只留下平淡的,无尽的人生。”它为我们带来无尽的思考和感动,用简单的故事讲述着人生的道理,正如《纽约时报·书评》对它的评价:“这是一本关于友谊的书,更是一本关于爱和保护,冒险与奇迹,生命与死亡,信任与背叛,快乐与痛苦的书。它几乎是一本完美的,不可思议的杰作。”相信走出电影院的孩子们,记住的不只是一个伤感的故事而已,他们会对自己的人生有更多深刻的感悟。ET外星人》(.: THE EXTRA-TERRESTRIAL)《ET外星人》不仅为孩子们构造了一个美好的童话,也让成年人有机会反省自我,重拾童心。ET是大银幕上永恒的美好,他让人们看到世界纯真的一面,相信爱是不受阻碍的,不管我们有多么的不同,只要有一颗真心,一切都开始熠熠生辉。即使是和外星人,也有真挚的友谊存在。被同伴不小心留在地球上的小外星人ET和善良的地球小男孩艾略特,虽然语言无法交流,但却有心电感应:ET难过的时候,艾略特变得忧郁;ET生病的时候,艾略特也浑身不舒服。这两个孤独的孩子遇到了彼此,从此再也不孤独。可是孩子的童话总是要被大人们打乱,大人们固执地认为ET是怪物,要拿ET做试验,可等到艾略特和其他孩子们想尽千方百计终于把ET救出来的时候,ET却也该回家了。好朋友终将分别,再美好的相遇也总要有告别的时候。我常常想,要是世界上没有过快乐就好了,没有快乐做对比,痛苦也就不存在了。可是很快就会反悔——这个世界上要是没有快乐的话,确实不会有痛苦,但却不会有美好的回忆了。虽然ET回到外星去了,但是我们还有美好的回忆留在心里,至少每每抬头看到月亮的时候,都仿佛看到那辆飞翔的自行车,都仿佛看到小外星人ET可爱的表情,都仿佛在听到小外星人在喃喃说道:''.,phone home.''。《回到未来》(BACK TO THE FUTURE)可不要小瞧这部1985年的老电影哦!我敢打赌看完《回到未来》(BACK TO THE FUTURE)第一部你就会为之着迷的!时间机器题材的故事颇为常见,但是《回到未来》中除了科幻因素还包含着幽默和冒险,让人过目难忘。同时,影片在制作的过程中着眼细节,就处处为孩子着想,力图成为可供孩子们观赏的好电影。导演罗伯特·泽尼吉斯 (Robert Zemeckis)曾经想把时间机器做成冰箱的形状,但是最后放弃了,原因就是害怕小孩子看了这电影后,把自己关在冰箱里。有这么认真负责的好导演,有充满想象空间的好剧情,有不乏乐趣的幽默细节,有充满温馨情趣的氛围,《回到未来》这样的好电影,怎么能不让孩子们看看呢小猪宝贝》(BABE)《小猪宝贝》是一部适合全家一起观看的温情片,每个人都能从影片中得到乐趣。故事讲的是小猪发现自己的会被杀掉做食物的结局后努力要去改变自己的命运,它认真向牧羊犬大妈学习牧羊本领,不仅成为了一名出色的“牧羊小猪”,还获得了牧羊大赛的优胜。小猪宝贝不仅保住了自己的性命,也成功俘虏了所有人的心。虽然故事情节相当简单,但是片中可爱的小猪宝贝着实招人喜爱,它不畏困难、迎面挑战的勇气也着实让人为之感动。这只善良、执着、可爱的小猪,将会给孩子们带来无限的乐趣。《怪物史莱克》(SHREK)梦工厂的票房佳作《怪物史莱克》(SHREK)是一部动画片的颠覆之作。简单的讲,《怪物史莱克》基本上是个英雄救美的故事,但是作为英雄角色的史莱克是个丑陋的怪物,同时,作为美人角色的公主却也是其貌不扬,就在大家在片尾期待着他们变漂亮的时候,一切居然就这么结束了。想必走出电影院的孩子们,记住的不只是个有趣的故事、出乎意料的结局而已,其实,不完美也能造就幸福。相貌丑陋或美丽,真的不是人生的决定性因素,只要有一颗善良的心,美好和幸福就会自然产生《超人总动员》(THE INCREDIBLES)Pixar出品的动画片总是立意新颖,惹人喜爱,像是《超人总动员》(THE INCREDIBLES)就是一部超级好看的影片。本片最特别的立意在于教导孩子们:平凡人也能做大事,同理,超人也有自己逃不过的烦恼。人们脑海中超人的形象总是无所不能、所向披靡,可是事实上,超人的生活也是烦恼重重。人过中年的超人要面对老板的训斥,要承担一家五口的生活,平时想要帮助人们,却受到重重阻碍,即使到了世界需要自己来拯救的时候,他也有着无穷的烦恼——日渐发福的超人已然穿不进曾经的超人衣服啦!不过,凡是总有办法。在家人的协助下,正义终于战胜了邪恶,更让人感动的,爱赋予超人孩子们无穷的超能力,而正是由爱而生的超能力最终保护了超人一家人。这世界我们不能做的事情有很多,但是只要还有爱,就有希望,生活就会有奇迹。《钢铁巨人》(The Iron Giant)虽然《钢铁巨人》(The Iron Giant)是1999年的电影,但是现在看来依然会感动地让人泪流满面。每每看到这部电影,我们总能被钢铁巨人和小男孩的友谊深深打动,感受到外表冰冷的铁皮巨人那颗赤诚的心。这部影片会让孩子们了解到美好不可多得,更加珍惜友谊,珍惜青春。狮子王》(THE LION KING)《狮子王》可谓迪士尼动画的巅峰之作,上映时票房火爆,当年包揽奥斯卡多项大奖,即使是现在依然受到人们的喜爱。《狮子王》的成功首先归功于深刻的主题立意,这部影片在主题上可以说是动画版的《哈姆雷特》,新世纪版的《小鹿斑比》。它讲述了小狮子辛巴从困境中成长为有责任心有魄力的狮子王的心路历程,其间还穿插着真挚的友谊和感人的爱情。同时,《狮子王》还向观众传达着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不管生活多么艰难,只要心中有希望,一切就都还有机会。从这个角度来讲,《狮子王》不仅仅是一部电影而已,它打动每一个人的心,融入我们的生活,成为我们记忆的一部分,在我们最困难最绝望的时候,总会有那样一个熟悉的旋律回荡在耳畔——HAKUNAMATATA(让我们无忧无虑)。《小鬼当家》(HOME ALONE)《小鬼当家》是一部极其适合一家老小一同观看的电影,尤其是在无忧无虑的假期,这样温情而不乏喜剧元素的电影的确是生活的良好调味剂,是放松心情、营造温馨家庭气氛的好电影。影片情节紧凑,剧情高潮迭起,其中不乏出人意料的机智场景,着实耐人寻味,同时,《小鬼当家》所表现的出来的家人之间的爱真挚而感人,让人在欢笑的同时禁不住流出眼泪。对于孩子们来说,《小鬼当家》也许能为他们带来一些思考的空间,让他们重新审视一下自己的生活。参考文献:

  • 索引序列
  • 电影声音毕业论文
  • 影视声音论文文献
  • 影视声音论文题目
  • 电影音乐毕业论文选题
  • 影片音乐之声论文参考文献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