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 美国情景剧研究论文

美国情景剧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美国情景剧研究论文

中国当下情景喜剧研究 作为一种电视节目类型,情景喜剧在美国已经有50多年的历史,而且发展成熟。多方面的理论指导与评析使得美国情景喜剧有丰富成功经验。它和情节系列剧、电影(包括电视电影)是美国晚间黄金时段的三大影视剧类型,收视率往往也是名列前茅。 然而,自1994年我国首部情景喜剧《我爱我家》问世以来,这一节目类型在我国的发展并不顺利。十多年的成长并没有使得它具备一套完善的制播制度,在播出与收视方面也受到冷遇。尽管情景喜剧的拍摄技术日臻完善,情节、笑料、表演也更加成熟、更符合大众的口味,但它的本质始终没有改变。说到底,情景喜剧就是一个30分钟的表演,演员们在人们熟悉的情境中娱乐观众。在整个电视发展史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情景喜剧都有许多相似之处,也许这正是情景喜剧的生命力之所在。 回首中国的情景喜剧之路,从1992年《我爱我家》火爆荧屏算起,15年里有过里程碑似的“创始期”,有过后劲不足的“思考期”,也经历了“高潮”和“平淡”。正如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教授苗棣所说:“中国的情景喜剧第一部作品就直接达到顶峰,其后却江河日下。”虽然随着《炊事班的故事》、《武林外传》、《家有儿女》等优秀作品的热播,这种“一枝独秀”的局面发生了改观,情景喜剧逐渐在竞争激烈的电视传媒格局中找到了位置,迎来了事业的“第二春”。但同时,这个剧种的发展又像是在戴着镣铐跳舞。 一般采用栏目化播出,时间固定,各集故事相对独立,之间又有一定的关联;大都在摄影棚里录制,基本不用外景;市民化,以表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为主,靠语言来取胜;流水线创作,多采用即制即播的模式,更能及时反映社会生活。挤在这些已经基本上被格式化的框框里,不少作品情节夸张、笑料庸俗、编造痕迹过重,没有吸引人的故事和立得住的喜剧人物,尽管编导们做出种种努力,情景喜剧的创新之路却仍然越走越窄。 根据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周星观察,情景喜剧创作“技”的成分越来越多,而“艺”的成分越来越少,“也就是说,情景喜剧创作越来越重视‘制造’,而慢慢放弃了‘创造’”。更有网友尖锐指出,中国的情景喜剧已经进入了一个见好不收、照搬照抄的时代,十几岁的中国情景喜剧就已经开始写回忆录了。 有专家指出,传统观念的束缚、文化价值的流失等因素特别是创新意识的不足,都不同程度地制约着中国情景喜剧的发展。而如何贴近老百姓,是情景喜剧的生命线,也是目前情景喜剧最薄弱的一个环节。 从《武林外传》、《家有儿女》等剧的热播,可以看到中国情景喜剧的市场并未消退。一头是观众的旺盛需求,一头是观众的审美要求。情景喜剧有需求缺内容成了电视荧屏一个不小的“痛”。 从目前社会整体环境上看,情景喜剧的创作题材、讽刺力度等,都受到有形或无形的条条框框约束,只能在各剧种的边缘走来走去,讨一些彩儿。在尚敬看来,题材更开放,讽刺更有深度,制作更精良,应该是未来情景喜剧努力的方向。 被称为“中国情景喜剧之父”的英达同样感叹,情景喜剧的创作环境很苛刻,“我们只能开拓,看看还有什么飞禽走兽可以吃。喜剧的百花齐放迟早会来到的,我们不会一味地歌功颂德,这不是喜剧的功能”。 我们的一些观众比较喜欢看别人受讽刺,但是不能看到自己或者与自己相近的这一类人受到讽刺。因为观众容易“火冒三丈”,情景喜剧的创作者总是有意识无意识地避免观众的这种激烈反应。结果造成情景喜剧创作上跟风、克隆现象严重,直接影响了情景喜剧在题材上的原创性与开拓性。 然而失去讽刺,情景喜剧也就失去了它的价值,所以想在夹缝中冒头越来越难。”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求社会心智变得越来越成熟,“电视观众要开得起玩笑,带着自嘲的心态来观看情景喜剧,以一种坦然的心态面对出现的问题,这也是一种“举重若轻”吧。 我国当下情景喜剧的社会责任,我认为更重要的还是对沉重的生活态度的解构。这些针对“80后”而创作的情景喜剧目的绝非“恶搞”,而是在独特的形式下,包含着向善求真的传统道德观念和价值理念的内核,这恰是符合现代人的特别需要的。 以上回答纯属参考 回答者: mhsmhslove - 六级 2010-9-1 11:38 历史,作为人类记忆与经验的绵延,真正的诗意栖居之地是在各种样式的历史文艺之中。然而,通观我们今天与历史题材相关的艺术,历史的几种存在形态正分别经历着“寒流”、“暖流”:大众对于史学或历史事件缺少问津和探究的兴趣,而对各种历史文艺形式尤其是电视剧却始终热情高涨。正如除了历史学家很少有人能耐心读完卷帙浩繁的《清史》,但绝大多数人可以毫不费力、兴致盎然地看完荧屏上的清宫戏。 历史文艺的创作者和传播者并不应该因此而沾沾自喜、得意忘形,相反,正因为他们所提供的作品是大众了解历史的重要渠道,他们应该时时意识到这肩负的重任,对于自己的作品在创作和传播的每一个环节持一种严肃、敬畏的态度,而不是游戏历史、误导受众。在这一点上,当前的历史小说家做得较好,如凌力、唐浩明、刘斯奋的小说,且不说他们的小说在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结合上达到的高度,单是作家们尊重历史、考据史料,十年磨一剑的精神就令人肃然起敬。而当前的历史题材的电视剧创作在这一点上的表现却不尽如人意。在对历史的态度上也出现了冷热不均的局面。 首先,对史书与史料漠视,而对“戏说”热衷。且不说那些将残酷的君王摇身一变为有趣的皇阿玛的纯粹戏说历史的闹剧的热播,那些自标为“正剧”的历史剧对史书与史料所传递的真实的历史又能有几分尊重?前者的态度倒也老实,戏说就是戏说。而后者,正是最令史学家义愤填膺、指摘不断的靶子。 其次,对推动历史前进的普通民众、进步的知识分子漠视,而对帝王将相热衷。在这一点上,历史小说的创作仍然要好于历史剧。几乎所有为中国历史的发展与进步作出过自己贡献的人物都被历史小说家注意和发掘出来,如孔子、王安石、黄巢、石达开、谭嗣同等不同时代的优秀人物多不胜数。而看看当前的电视荧屏,走马灯式的走来走去的不过还是那几个阿玛、皇后、格格。 第三,对真正的历史精神的漠视,而对于历史的琐屑皮毛表现出超出寻常的热情。真正优秀的历史文艺作品,应该是能传达出历史文化的所有表层和深层的东西,并对之具有清醒的批判意识。而当前的历史剧只注意到了文化的物质层面、生活方式层面的东西,比如饮食起居、舟车器用,而很少在表现历史文化的观念层面上下功夫,这才是真正的历史精神由以显现的所在。像唐浩明笔下的曾国藩那样充满文化蕴含与历史质感的厚重、复杂的人物形象,在当前的历史题材的电视剧中是很难见到的,更遑论创作者的历史意识与批判精神。即使当前的一些历史正剧试图传达一种历史精神,但这种历史精神是不是能正确反映历史的必然趋势和真实面貌还值得商榷。 正如有的史学家指出,现在的多数历史剧中,充斥着英雄史观、权谋主义,而缺少“穿透封建权力的思想和对独裁制度批判的力量”。这在一些清宫戏中尤为突出。另外,“情”的成分在当前的历史剧中占了很大比重,除了阴谋,就是爱情。所谓的“秘史”,看到的只是历史人物情感纠葛的私史,历史进程的真正社会性动因则被遮蔽。当前引起争议的“红色经典”的改编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对原著所体现的真正的时代精神缺少足够的理解和大气的想象,却在一些枝节性的、琐屑的所谓“人性化”的东西的虚构上着力不少。这种既不能自创新作、依赖改编却又不尊重原著精神的行为,折射出某些创作者想象力的贫血和投机取巧的心态。 当前的历史题材电视剧创作中存在的这样“冷热不均”的局面,和当前的一些受众文化审美情趣不无关系。对市场的快速捕捉和对一些受众需求的迎合使得历史剧的创作者和传播者根本无暇沉到史料中去、无暇去挖掘历史的深度。但我们的文艺工作者不应该以“市场需求”而为自己把“历史”制作成一件粗制滥造的商品的行为开脱。在传者与受者这一对关系中,两者都不是消极被动的。传者不是受者的奴隶,被牵着鼻子走,而是负有提升大众品位、引导其向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的责任。对于历史正剧的创作者来说,就是向大众再现历史的本来面貌及其发展的必然趋势,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而这并不意味着可视性及艺术审美性的破坏。

喜剧性情景剧的发展,源于美国肥皂剧,打发时间为主,自从此形式的电视形式出现,就一直走着相同的路。情景剧的喜剧性主在体现在,情景对话上,主要以幽默的语言方式打动人,因为其场地及制作金费限制。所以只有从情节和语言上出彩,这就要求演员具有很强的表达能力。2、贴近性情景剧的话题,一定是与大众的生活相关的,也是大众关心和关注的,与其说在演戏,不如说在演绎百姓自己的生活。3、地域性情景剧以语言体现其个性,传播的是小众文化,如《成长的烦恼》,观影者必须理解一定的美国文化,懂得美式幽默,否则是看不懂的,如果把《我家我爱》拿到美国去,美国的观众也不能理解笑声什么时候突然冒出来,具有京味的情景剧,就有浓郁的北京口声和一些专属北京的乐趣,所在创作情景剧,一定要立足本土,在语言发达、话题表达等,这也反衬了贴近性。

中国当下情景喜剧研究作为一种电视节目类型,情景喜剧在美国已经有50多年的历史,而且发展成熟。多方面的理论指导与评析使得美国情景喜剧有丰富成功经验。它和情节系列剧、电影(包括电视电影)是美国晚间黄金时段的三大影视剧类型,收视率往往也是名列前茅。然而,自1994年我国首部情景喜剧《我爱我家》问世以来,这一节目类型在我国的发展并不顺利。十多年的成长并没有使得它具备一套完善的制播制度,在播出与收视方面也受到冷遇。尽管情景喜剧的拍摄技术日臻完善,情节、笑料、表演也更加成熟、更符合大众的口味,但它的本质始终没有改变。说到底,情景喜剧就是一个30分钟的表演,演员们在人们熟悉的情境中娱乐观众。在整个电视发展史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情景喜剧都有许多相似之处,也许这正是情景喜剧的生命力之所在。回首中国的情景喜剧之路,从1992年《我爱我家》火爆荧屏算起,15年里有过里程碑似的“创始期”,有过后劲不足的“思考期”,也经历了“高潮”和“平淡”。正如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教授苗棣所说:“中国的情景喜剧第一部作品就直接达到顶峰,其后却江河日下。”虽然随着《炊事班的故事》、《武林外传》、《家有儿女》等优秀作品的热播,这种“一枝独秀”的局面发生了改观,情景喜剧逐渐在竞争激烈的电视传媒格局中找到了位置,迎来了事业的“第二春”。但同时,这个剧种的发展又像是在戴着镣铐跳舞。一般采用栏目化播出,时间固定,各集故事相对独立,之间又有一定的关联;大都在摄影棚里录制,基本不用外景;市民化,以表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为主,靠语言来取胜;流水线创作,多采用即制即播的模式,更能及时反映社会生活。挤在这些已经基本上被格式化的框框里,不少作品情节夸张、笑料庸俗、编造痕迹过重,没有吸引人的故事和立得住的喜剧人物,尽管编导们做出种种努力,情景喜剧的创新之路却仍然越走越窄。根据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周星观察,情景喜剧创作“技”的成分越来越多,而“艺”的成分越来越少,“也就是说,情景喜剧创作越来越重视‘制造’,而慢慢放弃了‘创造’”。更有网友尖锐指出,中国的情景喜剧已经进入了一个见好不收、照搬照抄的时代,十几岁的中国情景喜剧就已经开始写回忆录了。有专家指出,传统观念的束缚、文化价值的流失等因素特别是创新意识的不足,都不同程度地制约着中国情景喜剧的发展。而如何贴近老百姓,是情景喜剧的生命线,也是目前情景喜剧最薄弱的一个环节。从《武林外传》、《家有儿女》等剧的热播,可以看到中国情景喜剧的市场并未消退。一头是观众的旺盛需求,一头是观众的审美要求。情景喜剧有需求缺内容成了电视荧屏一个不小的“痛”。从目前社会整体环境上看,情景喜剧的创作题材、讽刺力度等,都受到有形或无形的条条框框约束,只能在各剧种的边缘走来走去,讨一些彩儿。在尚敬看来,题材更开放,讽刺更有深度,制作更精良,应该是未来情景喜剧努力的方向。被称为“中国情景喜剧之父”的英达同样感叹,情景喜剧的创作环境很苛刻,“我们只能开拓,看看还有什么飞禽走兽可以吃。喜剧的百花齐放迟早会来到的,我们不会一味地歌功颂德,这不是喜剧的功能”。我们的一些观众比较喜欢看别人受讽刺,但是不能看到自己或者与自己相近的这一类人受到讽刺。因为观众容易“火冒三丈”,情景喜剧的创作者总是有意识无意识地避免观众的这种激烈反应。结果造成情景喜剧创作上跟风、克隆现象严重,直接影响了情景喜剧在题材上的原创性与开拓性。然而失去讽刺,情景喜剧也就失去了它的价值,所以想在夹缝中冒头越来越难。”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求社会心智变得越来越成熟,“电视观众要开得起玩笑,带着自嘲的心态来观看情景喜剧,以一种坦然的心态面对出现的问题,这也是一种“举重若轻”吧。我国当下情景喜剧的社会责任,我认为更重要的还是对沉重的生活态度的解构。这些针对“80后”而创作的情景喜剧目的绝非“恶搞”,而是在独特的形式下,包含着向善求真的传统道德观念和价值理念的内核,这恰是符合现代人的特别需要的。以上回答纯属参考

现在流行的美剧就是情景剧的一种,可以结合跨文化传播的角度来论述传播的文化帝国主义、全球文化流动、意识形态方面可以结合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力论。另外,网络技术的发展,新媒体的运用也是一种视角。情景剧主要和传播有吻合处,所以你可以结合传播学的涵养理论,使用和满足理论,传播的娱乐效果等理论具体分析某个情景剧。

中国电视情景喜剧的研究论文

内容摘要:九十年代初期,一种称为“情景喜剧”(Sitcom)的新型电视剧种形式被引入中国,它以城市和生活在其中的普通百姓为主要描述对象,以“实录性”和“贴近性”著称。从开山及经典之作《我爱我家》王朔风格的调侃讽刺,到如今普遍地迂回于婆婆妈妈的家长里短,政治、市场、受众三者的合力,使剧本的“话语表达”不得不周转于不同层面的意识形态要求。然而,对如今最为贴近市井平民的剧种形式的关注又是颇具意义的,因此,本文将立足于媒体内容分析,试图通过运用媒体文化研究中的构架模式,解析隐含在该剧种文本中的议程设置及其意义指向,由此引申出,现代化进程中城市的结构性变迁对民众社会生活所产生的影响。并探讨,剧种在媒介上为受众构架出怎样的一幅城市镜像,相应地又为受众营造出如何的城市体验,以此分析现今媒体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所承担的功能。在尽可能多地收集受众观剧反馈的基础上,本文还将对该剧种的媒介传播效果进行补充研究,以期从更为全面的角度来考察媒体传播的实际效应,以及受众对媒体内容的认知和接受情况。关键词:媒体文化 构架 城市 镜像 一、引论(一)问题提出和既有研究 西方社会科学对大众传媒的关注,起始于20世纪20年代后期的美国,也就是有声电影开始盛行之际。从60年代末70年代初开始,当时在西方世界方兴未艾的批判社会学(critical sociology)将其矛头指向大众传媒。西欧、马克思主义及后来被统称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各种流派,为批判社会学的迅速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源泉。批判传媒研究(critical media research)从此得以在70年代迅速发展壮大。1)随着大众传媒影响力的与日俱增,人们对广泛传播于社会中的文化有了新的认识。斯诺认为,在当代社会,公众往往接受媒体所呈现的社会现实,因此,当代文化实际上就成了“媒体文化”。(戴安娜·克兰,2001,P4)无法否认的事实是,媒体文化以及相应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与文化研究的跨学科视角一样,媒体文化亦吸引了来自政治学、社会学、文艺批评、心理学、历史学、哲学等多方的热情投入,并日益显示彼此的共融。其中,作为辐射面最广、传播效果最大的电视,毫无疑问成了研究的焦点,对电视节目文本的解构分析成为电视批判的有效途径之一。国外这方面的研究可谓硕果累累,且研究涉及面甚广,包括电视新闻、肥皂剧、情景喜剧、脱口秀、纪实片等,但需要指出的是,这些研究都是在西方语境下加以阐释说明的。因而,本文将以产生于90年代初期的中国情景喜剧为切入点,结合特定的城市社会背景,试图做一次传媒文化研究的探索,并且本文将力图摆脱简单的文本解码,而给予更多社会学的视角。当然,在此之前,也不乏人们对情景喜剧的关注,但从整体看,重心较偏重于制作层面的探讨,而不具媒体文化研究的学术伸入。(二)本次研究的理论方法 所有的文化形式研究中最有挑战性的问题是内容和意义的社会学分析。现今的内容分析方法除受欧洲的结构主义和英国的文化研究影响之外,还受到最新美国媒体文化范式,即构架模式的影响。媒体不再被看作是不偏不倚传递信息思想的工具,在向公众传播新闻和娱乐活动过程中,它是如何转变和阐释现实的,成为现今众多争论的焦点。 构架模式最初是对媒体新闻收集、创作及消息过程的重新概念化的结果。这一方法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运用这一模式,欧美许多社会学家研究认为,新闻故事是以影响公众领会其内容的某些方式被构架(framed)出来的,媒体在传送现实的过程中阐释现实(戴安娜·克兰,2001,P15)。随着这一理论模式的被验证和采纳,构架分析逐渐被运用于媒体娱乐节目,特别是对电视的研究。该理论假设说,文本的意义通过文本的某些手法传达到受众那里,这些手法包括:它与其他系列或连续叙事的关系、叙事本身(套路)的特点,或传播叙事的特定技巧,例如情节的承接与否,对现实主义强调的程度和期盼、受众是否会对故事建构自己的阐释。鉴于情景喜剧比起一般电视剧种更突出其文本结构的不同,如喜剧性叙事、每集的相对独立性、系列式的结局等,故而运用这一理论模式更有助于通过对文本构架手段的分析来阐述其中所隐含的意义。传媒研究可大致分为三个范围:媒体制作过程研究(Production Studies)、内容分析(Content Analysis)、和受众研究(Audience Research)。此次研究将立足于文本,以内容分析为主,最新的传媒文化意义研究结果也表明,意义不是透明的,文本分析会揭示出隐藏的、潜在的意义。(戴安娜·克兰,2001,P80)但由于电视剧目不同于印刷品媒体的“可以再现”,它的“无法追溯”意味着研究所涉文本将受极大的限制,因而无法做到面面俱到,疏漏、偏颇再所难免,这也是此次研究令人实感遗憾的。(三)对“情景喜剧”的剧种界定 到目前为止,国内学界还未对情景喜剧2)有明确且公认的界定。一方面,也最为根本的是,定义剧种会面临两相悖反的障碍:即电视作为一种媒体与严格性背道而驰,但剧种定义的分类、范畴却应该具有严格性。3)另一方面,作为舶来之物,情景喜剧与本土环境相磨合需要一定时间,且在已播放的情景喜剧中能引起公众注意并轰动一时的剧目少而又少。因此,一直以来人们都只将其置于边缘,使其成为一种可有可无、不经意一瞥的存在,虽然十多年来该剧种本身在不断发展,但终究无法摆脱尴尬境地。尽管有些困难,但还得在论述之前对情景喜剧作一基本界定,以将其最大限度地与别的剧种区别开来,由此明确研究对象,以便深入探究。从总体上来看,情景喜剧所具有的特征是:(1)时间在20—30分钟之间,短小精悍,人物集中,性格鲜明,故事情节简明,主题较为单一,带有电视短剧的特点。(2)每集都保持自身的独特性,观众即便不按顺序看,或者漏看几集,或者偶尔看一集,都不影响对所看一集的人物和情节的了解,也不影响连续收看,但要求每集人物性格的统一和行为逻辑的一致。一般情况下,每集都自有一个小标题,故又具备系列剧的特点。(3)实录性地反映生活,有意识地追求和运用喜剧的表现形式,如有趣的巧合、滑稽的动作、幽默的语言、逗人的噱头等,最突显的是每集附有笑声,无论是同期录制(将观众请到拍摄现场)抑或后期录制(编导在认为可能逗笑的地方加入已录好的笑声)。(4)以室内场景为主,且相对固定(不过从新近的几部剧目中反映出,场景的不断增多已成为必然趋势)。人物活动的场景可以是实物,也可由人工制作,或是两者相结合运用。(5)在时间安排上,可以是每天播放一集,也可以一周播放一集或二集多,自由度较大,但前提是必须有规律。总概括之,本文给情景喜剧下的定义是:情景喜剧是有规律连续播放的,附有笑声的,以反映相对固定的室内场景中、某个特定社群内多个角色间所发生的、带有喜剧性色彩的生活故事的系列短剧。二、镜像阐释下的城市生活空间 情景喜剧构架手段最直接的表现形式是对人物活动场所的空间选择。不同的空间决定着人们不同的连结方式,紧密的抑或松散的,并有机关联着事件发展走向的合理性。 希望能有点帮助

好复杂哦。。。。没看懂

1 情景喜剧的基本模式2 表现真实生活

如果是室内环境,从人物语言上来入手

美国的悲剧论文研究意义

悲剧美是美学的主要范畴之一。它是在戏剧性的矛盾冲突和悲剧性的艺术表现中对美的肯定,而且往往与崇高和壮美相联系,使人产生深沉而巨大的同情共感和心灵震撼,并以其深刻的艺术感染力,给人以激励和启示,引发人们深层次的审美感受。喜剧美是音乐美中一个独具特色的范畴。在综合性的音乐体裁,特别是喜歌剧的讽刺歌曲中有与一般美学范畴中的喜剧美相类似的特点。如:莫扎特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对贵族的鞭挞,穆索尔斯基的《跳蚤之歌》对皇帝与权贵的讽刺。都显示了音乐的喜剧美的力量。 值得一提纯音乐中的喜歌美,主要表现为幽默一谐谑等。纯音乐中的幽默与一般喜剧美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基本属于正面肯定的范畴。音乐中的喜剧美通常采用超常、夸张、变形的表现手法,使人意想不到的惊讶来达到喜剧的效果。 还有拟人化的手法是音乐喜剧美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许多童话式的戏剧音乐、舞蹈音乐与器乐作品中,作者有意赋予动物以人的性格,表现出一种特别的喜剧效果。如:普罗科菲耶夫的童话音乐剧《彼得与狼》出色地运用了不同的乐器音色,形象性的音调节奏,把拟人化的动物形象描写得生动逼真、惟妙惟肖。

悲剧则是通过美好事物的毁灭去揭露丑恶。这是我们对悲剧最直接的一个了解。但悲剧在美学中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本质?悲剧是美学基本范畴之一,是与喜剧美相对的特殊表现形态。它是指现实生活或艺术反映中那些作为实践主体的肯定性社会力量,在具有必然性的社会矛盾冲突中,遭到不应有、但又不可避免的苦难或毁灭,从而引发悲痛、同情和奋发感受的一种审美形态及其特性。 悲剧从两个方面揭示矛盾冲突:一方面正面的事物在毁灭中显示其价值,在暂时失败中预示着未来的胜利;另一方面反面事物在其暂时胜利中暴露了它的虚弱和必然灭亡。如果说真正的喜剧接近悲剧,那么真正的悲剧则同时预言着旧事物最后喜剧的到来。
悲剧是崇高的集中形态,是一种崇高美。悲剧是崇高特征,是通过社会上新旧力量的矛盾冲突,显示力量与旧势力的抗争。他经常表现为在一定的时期内,还具有强大的实际力量的旧势力对新生力量暂时的压倒,表现为带有一定历史发展必然性的失败和挫折,表现为正义的毁灭,英雄的牺牲,严重的灾难、困苦……等等,在严重的实践斗争中显示出先进人物的巨大精神力量和伟大人格。悲剧中所体现的崇高,经常以其庄严的内容和粗犷的形式震撼人心,引起人们的崇敬和自豪。它是对社会力量的实践斗争的积极肯定。它与悲观、悲惨、消沉等完全是不同的。
亚里士多德在他的悲剧理论中提出:第一,“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第二,悲剧有特定的对象,特定的人物。他说:“悲剧是对于比一般人好得人的模仿”,“喜剧总是模仿比我们今天的人坏的人,悲剧总是模仿比我们今天的人好的人”。第三,悲剧所引起的对人的恐惧与怜悯之情,在积极方面能起“陶冶”作用。他说:“模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采用叙述法,借以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感情得到陶冶”。在道德上震撼人心的同时给人以审美享受,提高人的思想境界。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在西方美学史上最早奠定了悲剧的基础。
亚里士多德以后,在悲剧理论方面最值得注意的是黑格尔。他从矛盾冲突出发来研究悲剧,认为悲剧不是个人的偶然的原因造成的,悲剧的根源和基础是两种实体性伦理力量的冲突。冲突双方所代表的伦理力量都是合理的,但同时都有道德上的片面性。每一方又都坚持自己的片面性而损害对方的合理性。这里两种善的斗争就必然引起悲剧的冲突。
黑格尔的悲剧理虽有庸人主义的调和气息,但值得注意:第一,承认悲剧矛盾冲突的必然性。在黑格尔看来,悲剧是两种合理观念斗争的必然结果,肯定了悲剧矛盾的必然性。但悲剧的根源不是现实生活中各种物质力量或阶级力量的矛盾冲突,而是两种伦理观念的冲突。第二,在黑格尔的悲剧矛盾冲突中,抹杀了正义和非正义的区别,在理论上混淆了现实中美丑、善恶的斗争,因而看不到悲剧冲突本身是反映着新旧两种势力的斗争。第三,黑格尔的悲剧观还具有一定的乐观主义因素,他强调悲剧通过双方的冲突,扬弃了各自的片面性,悲剧所毁灭的是双方的片面性,肯定了双方的合理性。例如在《安提戈尼》中两种伦理力量互相冲突,在冲突中两者的片面性被扬弃,国法和家法本身都得到了肯定,这就是所谓“永恒正义”得到了正义。
车尔尼雪夫斯基首先批判了黑格尔的悲剧观,认为他不从生活出发,而从理念出发规定悲剧的本质,这实际上是宿命的观点,企图将悲剧的概念和命运的概念连接在一起。他认为命运的概念是和科学的概念相矛盾的,不可调和的。其次,他还认为悲剧是人生中可怕的事情,与艰苦斗争有联系,但又不能等同。例如“航海者同海作斗争,同惊涛骇浪和暗礁作斗争;他的生活是艰苦的,可是难道这种生活必然是悲剧吗?有一只船遇着风暴给俺叫撞坏了,可是却有几百只船安全抵达港口。就假定斗争总是必要的吧,但斗争并不一定都是不幸的。结局圆满的斗争,不论他经过了怎样的艰难,并不都是艰难,并不都是痛苦。而是愉快,不是悲剧的,而只是戏剧性的。”再次,他还批判了黑格尔认为悲剧中死者都有罪过的思想。最后,他还反对黑格尔的悲剧矛盾冲突的必然性的思想。车尔尼雪夫斯基给悲剧下的定义是:“悲剧是人生中可怕的事物。”他说:“悲剧是人的苦难和死亡,这苦难或死亡即使不显现出任何无限强大与不可战胜的力量,也已经完全足够使我们充满恐怖和同情。无论人的苦难和死亡的原因是偶然还是必然,苦难和死亡反正都是可怕的。”但我们认为在生活中并不是任何苦难与死亡都是悲剧,正如生活中并不是任何可笑的事情都是喜剧一样。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悲剧理论,虽然强调了悲剧来源于现实生活,但却否认悲剧矛盾的必然性,这恰好暴露了他的旧唯物主义的缺陷。
关于悲剧的本质,马克思、恩格斯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出发,科学的研究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在这个基础上对悲剧的本质作了深刻的说明。恩格斯在评论拉萨尔的剧本《济金跟》时曾说:悲剧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至今的悲剧性的冲突”。悲剧本质在于客观现实中的矛盾冲突,这种冲突有其客观的历史必然性。
在人类历史上,那些体现着历史发展客观规律的社会力量,与反动社会力量所进行的斗争,都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历史的进步从来都是艰难曲折的。新生力量的代表人物为了推动社会的进步,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但是在维护传统制度的旧势力面前,新生力量总是显得薄弱,加之对自身认识的不足,在善与恶的殊死较量中,往往是新生力量的失败和毁灭。“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正义受挫,革命失败,善良遭毁,英雄蒙难,愈能暴露现实存在的不合理及其必然灭亡的趋势,愈加充分显示出实践主体的合理要求和必然胜利的曙光。这样的悲剧作为一种崇高悲壮的美,必定使人在悲伤中深思警醒,在愤怒中激励斗志,在惊叹中鼓舞信念,在感奋中增添追求真理的勇气,悲惨的结局却能产生震撼激荡的特殊美感。鲁迅先生也曾说过:“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这里所说的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是指那些合乎历史必然性的人类进步要求和美好品质。这里所说的“毁灭”是指这些有价值的东西,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所遭受到的挫折、失败和牺牲。在毁灭中表现正面人物巨大的精神力量。老舍曾说:“悲剧是描写在生死关头的矛盾和冲突,它关心人的命运。它郑重严肃,要求自己具有惊心动魄的感动力量”。 所谓“历史的必然要求”,正是“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而“这个要求实际上不可能实现”,就是正义的实践暂时被否定而终将被肯定,体现出矛盾斗争的复杂性、历史进步的艰巨性和最后胜利的必然性。因此,悲剧对象的本质是正面的、积极的,具有一种崇高的美。时代在进步,历史在发展,新生力量新生事物总会在斗争、失败、再斗争中取得最后胜利。悲剧的美学意义就在于通过悲伤痛苦唤起同情与怜悯之情,启人深思,激励斗志,奋发向上,增强信念,勇敢地为争取胜利而斗争。
在社会主义社会里,悲剧的矛盾虽然仍然是“历史的必然要求与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冲突”,但是与旧社会有很大的不同。在旧社会剥削阶级占了统治地位,特别是在他们日趋没落的时候,他们的阶级本性就是压制新生力量,与历史的必然要求相对立。这时的悲剧就不是暂时的局部的,而是普遍的必然的。这个矛盾,只有推翻了统治阶级之后才能解决。在社会主义社会里,消灭了剥削阶级,有了共产党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从总的情况看历史的发展与必然要求是一致的。悲剧在社会主义社会里,也是暂时的,局部的。悲剧的矛盾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也是可以解决的。
悲剧在毁灭的形式中肯定有价值的东西,同时也是对丑恶事物的揭露。这种揭露和喜剧中对丑恶事物的揭露有不同的特点。喜剧中是撕掉“美”的外衣揭露丑的本质,引起人们的笑声;悲剧则是通过美好事物的毁灭去揭露丑恶。在悲剧中丑恶的事物是作为美好事物的敌对力量。
这悲中含有一份惊喜,一份震撼,一份壮烈,一份升华。我们在欣赏悲时,也和这生命、创造以至这拼搏精神一起,进到崇高壮美的境界。伤感是对价值、力量、性格、生命诸有被否定被毁灭的痛楚、困惑、惋惜和不平,是对在对抗中所表现的生机勃勃、英勇顽强的性格的景仰和敬畏。在悲恐哀号中,一种誓不低头的精神、前仆后继的精神、追根溯源的精神、慷慨激昂和庄严雄伟的精神便油然而生,这种精神激励着我们向上、向前、向完美。

悲剧是将人生最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外国文学爱情悲剧研究的目的是探索爱情悲剧的内涵,以及爱情悲剧在文学发展中的重要性。爱情悲剧是指一种以爱情主题为中心的悲剧,它让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爱情,并从中获得智慧和启示。爱情悲剧也可以唤起读者的共鸣,让他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爱情的真谛。爱情悲剧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爱情,更好地把握爱情,并从中获得智慧和启示。

美国文学研究论文的研究背景

2017英美文学论文开题报告

英国文学源远流长,经历了长期、复杂的发展演变过程,慢慢的发展中,美国文学日趋成熟,成为真正意义上独立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民族文学。

题目:回归自然论呼啸山庄中自然和文明的冲突

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一)课题研究来源

在考研过程中遇到类型相关的题目,本人很感兴趣,于是确定选择该题。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

本文通过对《呼啸山庄》中象征主义,来叙述《呼啸山庄》中文明与自然的冲突。(三)课题研究的意义

艾米莉勃朗特是英国维多利亚时期著名小说家和作家,是著名的勃朗特姐妹之一,也是三姐妹中最具天赋的一个。她一生只写了一部小说《呼啸山庄》,但是这部伟大的作品却使她扬名于世。通过《呼啸山庄》,艾米莉勃朗特以维多利亚时代为背景,通过写两个截然不同的家族,三代人之间的爱恨情仇,充分表现了维多利亚时期文明和自然之间的冲突以及怎样反映了艾米莉勃朗特对自然的偏爱。小说中自然和文明冲突不断,艾米莉勃朗特在小说中多次运用对比和象征来表现此冲突,例如,呼啸山庄和画眉山庄的冲突,凯瑟琳两种不同的爱情观的冲突。这种冲突正是基于艾米莉勃朗特对自然异于常人的热爱和当时现代文明盛行的背景。英国文学史上著名的三姐妹从小生活在荒原上,自然在她们心中是神圣之物,这点很像新英格兰超验主义的观点。并且英国浪漫主义时期沃兹沃斯和柯律利治等著名诗人影响,自然,情感和哥特式元素在艾米莉勃朗特的作品中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艾米莉勃朗特生活在物欲横流的维多利亚时代,当时的人们以自然之情为基础的生活受到现代文明的激烈冲击。作为维多利亚时代批判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艾米莉勃朗特看到了现代文明带来的种种罪恶,内心更加执着于对自然的喜爱。

因此,要想真正读懂这部伟大的著作,就必须要了解小说中艾米莉勃朗特对自然和文明的观点。只有了解艾米莉勃朗特对自然和文明的态度,才能真正明白在这爱恨情仇下有着更深刻的寓意人类生活应该顺应自然和本性。通过《呼啸山庄》中自然和文明的从图矛盾,由此来叙述《呼啸山庄》中回归自然的观点。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1.陈茂林从艾米莉勃朗特所受的自然的影响来分析,他的《回归自然返璞归真呼啸山庄的生态批评》认为《呼啸山庄》是一部自然颂歌。小说中自然有着独特的作用,它使人精神放松,包容所有人,它似乎是一个有血有肉的灵魂,分享着人的痛苦和换了。作品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深深热爱,同时也反映了自然和文明的冲突和矛盾。

叶利荣则在其《追寻自我的历程呼啸山庄主题探析》一文中提出:艾米莉勃朗特在小说中塑造的`两个富于激情和叛逆的人物形象希斯克里夫和凯瑟琳,展示了他们在迷失之后寻找自我回归的艰难历程表现了处于自我冲突中的人的内心世界。他们充满抗争的一生是生命个体追寻自我历程的真实写照。

2.王宏洁则在《自然与文明的冲击》中认为,自然和文明的冲突矛盾也就是《呼啸山庄》中的其中一个重要主题。自然,要求人们生活需要顺从内心情感和自然本性,得到自然错给予的舒适和自得。而文明,则是不同于自然的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要求人们生活遵从道德和理智。文明由此带来了物欲横流的社会以及追逐自身利益的人类,因此纯净自然之人被文明所污染。而自然不会随着文明的出现和进步消失,自然会一直存在。所以自文明诞生开始,文明和自然的冲突就不断。

(二)国外研究现状

1.英国著名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在一九一六年就写过《〈简爱〉与〈呼啸山庄〉》一文。她写道:当夏洛蒂写作时,她以雄辩、光彩和热情说我爱,我恨,我受苦。她的经验,虽然比较强烈,却是和我们自己的经验都在同一水平上。但是在《呼啸山庄》中没有我,没有家庭女教师,没有东家。有爱,却不是男女之爱。艾米莉被某些比较普遍的观念所激励,促使她创作的冲动并不是她自己的受苦或她自身受损害。她朝着一个四分五裂的世界望去,而感到她本身有力量在一本书中把它拼凑起来。那种雄心壮志可以在全部小说中感觉得到一种部分虽受到挫折,但却具有宏伟信念的挣扎,通过她的人物的口中说出的不仅仅是我爱或我恨,却是我们,全人类和你们,永存的势力这句话没有说完。

2.英国进步评论家阿诺凯特尔(ArnoldKettle)在《英国小说引论》一书中第三部分论及十九世纪的小说时,,他总结说:《呼啸山庄》以艺术的想象形式表达了十九世纪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人的精神上的压迫、紧张与矛盾冲突。这是一部毫无理想主义、毫无虚假的安慰,也没有任何暗示说操纵他们的命运的力量非人类本身的斗争和行动所能及。对自然,荒野与暴风雨,星辰与季节的有力召唤是启示生活本身真正的运动的一个重要部分。《呼啸山庄》中的男男女女不是大自然的囚徒,他们生活在这个世界里,而且努力去改变它,有时顺利,却总是痛苦的,几乎不断遇到困难,不断犯错误。

三、课题研究内容及创新

(一)课题研究内容

艾米莉勃朗特在《呼啸山庄》中多次运用象征主义,例如,呼啸山庄和西斯科拉里夫与儿时的凯瑟琳代表自然,他们崇尚自由,顺应自然和暴风雨似的生活原则。。而与呼啸山庄对立存在的画眉山庄以及林顿家庭则代表文明,他们彬彬有礼,服从一切社会原则。自然和文明表面风平浪静一直到西斯克里夫和凯瑟琳偶然闯进画眉山庄,于是冲突不断。凯瑟琳的自然之情开始受到文明的真正挑战,她开始背叛自己的内心情感,越来越像淑女,最终她舍弃对西斯克里夫的真爱嫁给埃德加林顿,表面上文明占取了绝对优势。但是婚后的凯瑟琳被内心的自然之情折磨致死。而西斯克里夫也因为凯瑟琳的背叛自然性扭曲到极端,他变成了复仇的恶魔。文明的侵犯使人性扭曲,约束人的真实自然之情,造成了悲剧。尽管文明带来了进步,但是文明却扼杀了人性。最终,艾米莉勃朗特让西斯克里夫在死前打开阻碍之窗文明,让两人的游魂在荒野间游荡。种种表明艾米莉勃朗特对两人爱情的同情以及要求人顺应人性,重返自然的思想。

本选题拟从三个部分加以阐述:

1.自然和文明的定义

2.自然和文明的较量:

a.自然和文明的象征:呼啸山庄和画眉山庄;西斯克里夫和林顿及其哈的顿

b.自然和文明的斗争:凯瑟琳的爱情选择和西斯克里夫的疯狂报复导致人性的扭曲

3.结论

人应该顺从自然,归顺自然。文明的侵犯使人性扭曲以及给人带来毁灭性的灾害。

(二)课题研究创新

本文主要通过对《呼啸山庄》中象征主义的运用,来解析自然和文明的冲突。艾米莉勃朗特不仅塑造两个截然不同的庄园,分别代表自然和文明,还赋予住在两个山庄中类似他们山庄的性格,通过他们的对比以及他们交织时所产生的矛盾分歧来说明自认和文明之间的对抗。

四、课题的研究方法:

本选题拟采用多种研究手法,然后再结合定性分析研究法、综合查找法、归纳法、翻译法、文献综述法、文献检索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加以详述。主要包括:

1、定性分析法:根据主观的判断和分析能力,推断出事物的性质和发展趋势的分析方法。

2、归纳法:通过许多个别的事例或分论点,然后归纳出它们所共有的特性,得出一般性的结论。

3、文献法:即历史文献法,就是搜集和分析研究各种现存的有关文献资料,从中选取信息,以达到某种调查研究目的的方法。

4、文献综述法:即针对某个研究主题,对与之相关的各种文献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对所负载的知识信息进行归纳鉴别,清理与分析,并对所研究的问题在一定时期内已取得的研究状况,取得的成果,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的趋势进行系统而全面的叙述,评论,建构与阐述.其中,确定一个研究主题,收集整理专题文献,阅读与挖掘文献内容,清理与记述专题研究状况,建构与阐明专题研究发展趋势。

五、研究计划及预期成果

(一)研究计划

4月15日4月18日:指定论文指导教师,学生选定题目;

4月19日4月25日:完成任务书部分和开题报告;

4月26日5月12日:完成论文第一稿;

5月13日5月22日:完成并上交论文第二稿;

5月23日5月31日完成论文三稿(5月31日上午11点之前上交,以便答辩老师阅读),指导教师分组阅读论文,师生做好答辩准备;

6月1日6月9日:论文答辩(答辩后,学生对教师提出的意见要及时修改,以便装订论文终稿)。

6月10日6月12日:二次答辩及论文装订、成绩评定。

(二)预期成果

按照规定的时间和进度提交一份具有一定的理论或应用价值的,字数在5000英文单词左右、英美文学方向的的学术论文

六、参考文献:

[1][M].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Press,OxfordUniversityPress,1999.

[2]Cecil,

[3]艾米莉勃朗特(EmilyBronte)著,方平译.呼啸山庄[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

[4]夏洛蒂勃朗特(CharlotteBronte)著,宋兆霖译.勃朗特两姐妹全集[M].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5]陈茂林.回归自然返璞归真《呼啸山庄》的生态批评[J].外语教学.2007(01):69-73

[6]栗华.野孩子的爱与恨对《呼啸山庄》意象和主题的一种阐释[J].北方论丛.2001(6):80-83

[7]裴双.人类应有的前行姿态论《呼啸山庄》对野性与文明的取舍[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4):80-85

[8]邵旭东.何以写出《呼啸山庄》也谈艾米丽勃朗特创作源泉问题[J].外国文学研究.1996(04):77-81

生态批评是90年代兴起英美的批评浪潮,通过文学文本考察文明与自然的关系.它不仅要解救作为人的生存环境的大自然,而且还要还人性以自然,从而解决人的异化问题.它的终极关怀是重建新型的人与自然合一的精神家园和物质家园,天人合一.

美剧翻译研究论文

我也在写这个 问一下这是毕业论文

美剧可以帮你提高英语水平吗,当然可以,然而问题是你达到了裸看的水平了吗?或者,你能在英文字幕下看完吗?我觉得能有这样水平,一定不会发贴问英语怎么学。所以看美剧学英语,一定是在较强的语法基础上,以及一定的英语听力水平的基础上,不然裸听或者看字幕都对你没有任何帮助!所以我觉得对于基础一般的人怎么学?语法是最重要的!说一个我自己经历,第一次考雅思的时候,大作文完全跑题!我当时想的是最多吧,可是最后作文,为什么呢,因为我能保证语法没问题,以及文章逻辑结构还算可以。所以语法真的是一切的基础!我建议基础不太好的,应该专门先重点从语法下手,有梯度的读文章,并坚持一年以上就可以看到效果。所以,掌握了对的方法再进行追剧学习才能事半功倍!

1.多看美剧。 大家看的美剧还少吗?我想肯定不少!国产剧质量不尽人意,导致我们已经失去了信心,所以美剧英剧一定占了大家的很多观影资源。美剧可以帮你提高英语水平吗,当然可以,然而问题是你达到了裸看的水平了吗?或者,你能在英文字幕下看完吗?我觉得能有这样水平,一定不会发贴问英语怎么学。所以看美剧学英语,一定是在较强的语法基础上,以及一定的英语听力水平的基础上,不然裸听或者看字幕都对你没有任何帮助!2.多用app练习。为什么我反对市面上五花八门的app?其实这些app确实为我们的学习提供了很多便利,可是有多少人能够踏踏实实,高效率的利用?我觉得相当一部分人是没有办法坚持下来的,因为学习是肯定没有微博微信A站B站有意思的。所以,用app学习能坚持下来不是没有,是真的少。3.多背单词。从小老师就告诉我们,要多背单词,可是怎么背?对着单词表背吗?这是最原始的办法,可在我看来也是效率不高的办法,因为这么多的单词,你很难不弄混,还要记词性,看起来就是一个个单词,其实工作量是非常大的。如何有效率的背呢?那就是在文章中去背,比如一篇文章,你发现生词很多,那就把他们归纳起来,查出意思,再去读文章,读到什么程度?那就是没有生词为止,然后你会发现这些单词你忘不掉。4.听英语广播。像CNN这些英语广播其实是偏新闻化的,里面一些用词可能不是很好理解,这个和看美剧一个意思,那就是一一定要在足够的基础上再考虑。

电影专业论文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是前人研究成果的一种表现形式,引用参考文献是论文作者的权利,而著录参考文献则是其法律义务,引用了前人的资料又不列出参考文献,会被认为是抄袭或剽窃行为。以下是我和大家分享的电影专业论文参考文献,更多内容请关注毕业论文网。

篇一:参考文献

[1] 张鑫. 从关联理论视角看电影字幕翻译[D]. 内蒙古大学 2010

[2] 熊婷. 从关联理论角度看电影《赤壁》的字幕翻译[D].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09

[3] 陈燕. 字幕翻译的技巧研究[D]. 厦门大学 2009

[4] 周昕. 从功能主义的视角分析《老友记》字幕翻译的问题[D]. 苏州大学 2010

[5] 唐立娟. 场独立与场依存认知风格与大学生阅读附带词汇习得的相关性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12

[6] 郭乔. 关联理论指导下美剧字幕翻译的明示处理[D].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09

[7] 李芸泽. 南京沃蓝科技有限公司商务洽谈陪同口译实践报告[D]. 西北师范大学 2014

[8] 马玉珍. 认知语境视角下字幕翻译的“高效与经济”原则[D]. 中南大学 2009

[9] 苏春梅. 高中英语教师对教学研究的认知和理解[D]. 西北师范大学 2014

[10] 姜泽宪. 英语教师信念与职业认同的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12

[11] 郭星余. 字幕翻译的改写[D]. 中南大学 2007

[12] 马子景. 第三届中国河西走廊有机葡萄酒节陪同口译实践报告[D]. 西北师范大学 2014

[13] 吴庆芳. 大学英语精读课教师多模态话语分析[D]. 西北师范大学 2013

[14] Salvatore, and Humor:An Approach Based on the General Theory of Verbal Humor. The Translator . 2002

[15] 杨帆. 加拿大资助中国乡村女大学生基金会项目的口译实践报告[D]. 西北师范大学 2014

[16] 王红霞. 从关联理论视角研究影视剧字幕翻译[D].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09

[17] Bassnett-McGurie, Studies. Journal of Women s Health . 1980

[18] 李艳玲. 基于Wiki的协作式写作教学对提高非英语专业学生写作水平的影响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13

[19] 高东森. 基于FIAS的新手-专家高中英语教师课堂言语行为对比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13

[20] 程思. 影视字幕翻译策略探究[D].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09

[21] 费卫芝. 韩国电影中文字幕翻译研究[D]. 湖南师范大学 2010

篇二:参考文献

[1] 李和庆,薄振杰. 规范与影视字幕翻译[J]. 中国科技翻译. 2005(02)

[2] 钱绍昌. 影视翻译──翻译园地中愈来愈重要的领域[J]. 中国翻译. 2000(01)

[3] 陈莹. 英汉节奏对比分析[J]. 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4(02)

[4] 余萍. 论创造性叛逆视野下的《唐诗三百首》英译[D]. 安徽大学 2011

[5] 尤杰. 论网络盗版对电影产业收入流的影响[J]. 当代电影. 2010(12)

[6] 肖维青. 学术性·职业性·趣味性--“影视翻译”课程教学探索[J].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2010(03)

[7] 龙千红. 《花样年华》的英文字幕翻译策略研究--兼谈中国影片的对外译介[J]. 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6(01)

[8] 孙致礼. 翻译与叛逆[J]. 中国翻译. 2001(04)

[9] 胡心红. 从孙致礼的《傲慢与偏见》译本看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D]. 湖南师范大学 2008

[10] 赵菁婕. 论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D]. 青岛大学 2014

[11] 杨莎莎. 亚瑟·韦利对《西游记》的创造性叛逆式翻译[D]. 首都师范大学 2008

[12] 张锦兰. 接受美学与复译[J]. 甘肃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04)

[13] 麻争旗. 翻译二度编码论--对媒介跨文化传播的理论与实践之思考[J]. 现代传播. 2003(01)

[14] 钱梦妮. 美剧字幕组的生存悖论[J]. 新闻世界. 2011(01)

[15] 吴晓芳. 字幕组:美剧“汉化”的背后[J]. 世界知识. 2011(01)

[16] 麻争旗. 影视对白中“节奏单位”的翻译探究[J]. 中国翻译. 2011(06)

[17] 王平. “隐秘的流行”路在何方?--“字幕组”翻译面面观[J]. 电影评介. 2009(17)

[18] 刘洪涛,刘倩. 论林译小说《迦茵小传》中的创造性叛逆[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3)

[19] 张春柏. 影视翻译初探[J]. 中国翻译. 1998(02)

[20] 麻争旗. 论影视翻译的基本原则[J]. 现代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学报. 1997(05)

篇三:参考文献

[1] 王凯华. 帕尔默文化语言学视角下的宋词英译意象传递研究[D]. 辽宁师范大学 2014

[2] 高丽红.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骆驼祥子》两个英译本对比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14

[3] 吴十梅. “张掖大景区建设项目”翻译实践报告[D]. 西北师范大学 2014

[4] 蔡莹莹. 风景抒情唐诗英译的.象似性研究[D]. 辽宁师范大学 2014

[5] 赵菁婕. 论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D]. 青岛大学 2014

[6] 赵春梅. 论译制片翻译中的四对主要矛盾[J]. 中国翻译. 2002(04)

[7] 李运兴. 字幕翻译的策略[J]. 中国翻译. 2001(04)

[8] 李琼. 《协商民主在中国》英译实践报告[D]. 西北师范大学 2014

[9] 樊小花. “加拿大天然健康产品许可证申请指导文件”的翻译报告[D]. 西北师范大学 2014

[10] 冉彤. 二人互动模式下提示和重铸与二语发展[D]. 西北师范大学 2012

[11] 赵爱仙. 翻译美学视阈下陌生化在《围城》英译本中的再现与流失[D]. 西北师范大学 2013

[12] 李文婧. 基于功能派翻译理论的科技论文摘要的英译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13

[13] 王番. 概念隐喻理论视角下的情感隐喻翻译[D]. 南京工业大学 2013

[14] 陈燕. 互文视角下的诗歌翻译比较研究[D]. 南京工业大学 2013

[15] 刘霖. 基于构式语法的汉语明喻成语英译研究[D]. 辽宁师范大学 2014

[16] 赵静. 关联顺应模式下商标名称英译的文化缺省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13

[17] 陆祖娟. 语用翻译视角下《围城》中人物对话的汉英翻译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14

[18] 王君. 英语经济类语篇汉译实践报告[D]. 辽宁师范大学 2014

[19] 姜姗. 语境视域下的英语经济新闻文本汉译实践报告[D]. 辽宁师范大学 2014

[20] 钱绍昌. 影视翻译──翻译园地中愈来愈重要的领域[J]. 中国翻译. 2000(01)

[21] 郭建中. 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异化与归化[J]. 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1998(02)

[22] 王静. 英语学习者词缀习得的实证研究及其启示[D]. 西北师范大学 2012

  • 索引序列
  • 美国情景剧研究论文
  • 中国电视情景喜剧的研究论文
  • 美国的悲剧论文研究意义
  • 美国文学研究论文的研究背景
  • 美剧翻译研究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