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降低动力损耗,减少机器部件的磨损,延长其使用寿命,必须针对不同运动件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润滑方式和润滑剂,并且在机器、设备的装配过程中予以实施,确保机械设备运转可靠。
润滑对减少机械零件的摩擦与磨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当摩擦间有充足的润滑油,建立起液体润滑油膜后,摩擦系数就可降低数十倍至百倍以上,有效地防止了摩擦面的直接接触,与此同时,润滑油还能对摩擦面起到冷却、清洁与防大气腐蚀的作用。因此,各种传动设备都必须建立充分可靠的润滑。
建立液体润滑油膜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利用高压油泵将润滑油压入摩擦面间,将轴抬起来形成液体摩擦,称为静压方法;另一种是利用转动轴轴颈的高速运转,将润滑油带入轴与轴瓦的间隙里,使轴浮起实现液体摩擦,称为动压方法。
润滑剂按其状态不同,可分为润滑油和润滑脂等类型。
(一)润滑油
1.润滑油的组分、质量指标
液体状态的润滑剂称为润滑油(或稀油)。机械设备上一般均采用廉价的矿物油作为润滑油。同时,为了改善矿物油的性能,常在矿物油中渗入适量的植物油或动物油;以有机溶剂、塑料、树脂等制成的合成润滑油也开始获得工业上的实际应用。
润滑油的主要质量指标包括:黏度(又分绝对黏度、运动黏度、相对黏度)、油性、含水量、残炭值、酸值、抗氧化安定性、破乳化时间、灰分、机械杂质、皂化值以及水溶性酸碱含量等。其中以黏度最为重要。
润滑油的添加剂一般有:抗泡沫剂、增黏剂、油性剂、降凝剂、抗氧抗腐剂、抗氧防胶剂、防锈剂以及钝化剂等。其添加量只占润滑油量的~5%左右,并应按试验结果确定具体用量;掺入添加剂时应先配置母液,再将母液趁热加入经过预热的润滑油中(预热温度为60~160℃)。母液的配制也应通过试验确定最合适的浓度。
2.润滑油的品种
主要的国产润滑油有以下几种:
1)机械油(又名机油、机器油)。机械油属于中等黏度的润滑油;是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润滑油。其颜色较深,没有添加剂,抗氧化安定性差,属中等品味的油,不能用于高温高速高压的场合,也不能用于长期循环润滑系统和飞溅润滑中。
2)车用机油(又名汽油机油)。这种润滑油的黏度较大,黏温性能好,不积炭、不形成漆状物。主要用于汽油机上各零件的润滑。
3)柴油机油。与车用机油类似,主要用于柴油机各部分的润滑。
4)汽缸油。主要用于低速重型机械及饱和蒸汽汽缸的润滑。
5)过热汽缸油。主要用于过热蒸汽往复式蒸汽汽缸的润滑。
6)压缩机油。用于卧式鼓风机以及低、中压往复式压缩机的润滑,这种油的精制程度高,黏度大,凝固点高,抗氧化安定性好,没有残炭,并加有抗氧化剂、抗腐剂等添加剂。
7)汽轮机油。主要用于汽轮机、离心压缩机以及发电机等设备的高速滑动轴承的润滑。
8)冷冻机油。有适用于以氨或二氧化碳作冷冻剂的冷冻机,也有适于以氟利昂(替代品是RB4a)作冷冻剂的冷冻机,HD25凝固点较低,HD40中加有抗氟剂。选用冷冻机油,首先要考虑凝固点低于冷冻系统的最低温度。
9)齿轮油。有HL20、HL30、HL50、HL70、HL90、HL120、HL150、HL200及HL250等多种牌号,主要用于各种闭式齿轮传动的润滑。对于开式齿轮,可以使用黑色残渣油,为了降低其黏度,可用橡胶溶剂油或200号溶剂油稀释后涂用,当溶剂层蒸发后,齿轮上就留下一层油膜。
3.润滑油的选用原则
选用润滑油时遵循以下原则:
1)在保证有可靠润滑的条件下,优先选用黏度小的润滑油。
2)高速轻负荷选用黏度较小的润滑油,低速重载则选用黏度较大的润滑油。
3)冬季选用黏度小、凝固点低的润滑油,夏季则应选用黏度大的润滑油。
(二)润滑脂
1.润滑脂的组分、质量指标
半固体的润滑剂称为润滑脂(俗称黄油或干油)。它由矿物油、稠化剂在高温下混合而成。
稠化剂大体上有脂肪酸皂、固化烃以及膨润土三类。
添加剂要先加在润滑油中,然后制成润滑脂。直接在润滑脂中加入添加剂是没有什么作用的。添加剂也主要是抗氧剂、抗腐剂、防锈剂以及抗磨剂等。
填充剂一般是石墨、炭黑、滑石粉、锌粉、红铅粉等。主要用来赋予润滑脂以某种特殊性能,例如增加承载能力,改变颜色,增加光泽等,用量较大时还能改变脂的稠度。我国目前主要用石墨,以提高高温或重载下的承载能力,应注意加有石墨的润滑脂不能加到高速精密的轴承中使用。
润滑脂的静摩擦系数较大,给设备的开车启动增加一定的困难,但运转起来后,润滑脂的工作情况与普通润滑油基本上是一样的,而且运转和停车时都不会泄漏。
润滑脂的主要质量指标包括:针入度(稠度)、滴点、皂分含量、水分、腐蚀性、离析量、灰分、游离酸、游离碱以及机械杂质等,其中针入度对润滑脂的润滑性能影响最为主要。一般说来,如果润滑脂存放过久,颜色由浅变深,则表示它们已经氧化变质;如果由透明变得不透明,则说明其中含有游离水;如果表面硬化、裂开、内外颜色不均匀,又不断析出基油,则说明稠化剂已变质;以上各种废旧润滑脂不要再放入摩擦面使用。
2.润滑脂的品种
常用的国产润滑脂有以下几种。
(1)钠基润滑脂
它是动植物油钠皂(脂肪酸钠)与中等黏度的矿物油配制而成的能耐较高温度的润滑脂。工作温度可达110℃,但易溶于水。钠基脂的判别方法是:取一点放在手掌上,然后加入一点水,使它湿润,再用手掌揉搓,如果出现乳化现象即是钠基脂。
(2)钙基润滑脂
它是用动植物油钙皂(脂肪酸钙)与中等黏度的矿物油配制成的一种中熔点润滑脂(一般工作温度不超过60℃)。由于骨架材料中就含有~的水作为稳定剂,因此不怕水;但是温度超过70℃时就会失去结晶水而使骨架瓦解,油包分离。钙基润滑脂有ZG1~ZG4四种牌号;牌号高的针入度小,稠度和硬度大;分别适用于中温、中速、轻负荷的轴承润滑;也可用于水泵的填料函中。
(3)铝基润滑脂
它是用脂肪酸铝皂与矿物油配制而成的具有耐水性能的润滑脂。由于黏附能力强,内摩擦阻力大,不会在离心力作用下分离。适用于在潮湿地方的开式齿轮、联轴器以及凸轮等处的润滑,使用温度可达80℃。只有2U—1一个牌号。
(4)锂基润滑脂
它是用锂皂与精制矿物油或合成油配制成的具有较大针入度、不怕水的润滑脂,当用低凝点的基油(如合成油)时,最低工作温度可达-50℃,如果用高黏度的基油,则最高使用温度可达130℃。
(5)钙钠基润滑脂
它是以钙钠皂作稠化剂的润滑脂,兼有钠基脂和钙基脂的优点,即既不怕水,又耐一定的高温。此种润滑脂的基油可以是矿物油(工作温度80~100℃)、蓖麻油与6号合成油(适用于一般电动机的滚动轴承)以及棉籽油或牛油与11号汽缸油(用于压延机轴承)。
(6)复合钙基润滑脂
它是用由脂酸钙复合的脂肪酸钙皂和矿物油配制成的,既不怕水又能耐高温(150℃)是稳定性好的润滑脂,也是一种适用于中速的万能型滚动轴承的润滑脂。
(7)石墨润滑脂
它是用石墨作填充剂的润滑脂的统称。由于石墨有良好的抗压能力,因此多用于低速大负荷的摩擦面润滑。
(8)膨润土润滑脂
它是用经过阴离子表面活化处理的膨润土做骨架材料,耐高温,不怕潮湿,热稳定性能好,基油黏度较高,加有抗氧剂,适用于各种轻、中、重负荷下的滚珠轴承的润滑。
(9)二硫化钼润滑脂
加有二硫化钼添加剂的润滑脂称为二硫化钼润滑脂。二硫化钼呈片状,片与片之间吸附力极小,在高速高负荷下不易与摩擦面胶合在一起,而且热稳定性和低温性能也好,在高真空下不蒸发,不但适用于高温,也适用于边界摩擦。二硫化钼的加入量并不大,只有3%左右。另外,二硫化钼可单独制成油膏来使用,减摩性能都是良好的。二硫化钼润滑脂不适用于高速精密轴承的润滑,也不能用于以油泵作动力的循环润滑系统中。
3.润滑脂的选用原则
润滑脂的选用基本原则与润滑油的选用类似,即高负荷选用针入度较小的润滑脂,高转速则应用针入度较大的润滑脂等。
最后,在选用国产油代替进口油时,首先应将进口油的黏度值换算成国产油的黏度值(即应将华氏温度下的赛氏黏度值换算成摄氏温度下的运动黏度值)。然后再按这个换算黏度和其他各项质量指标从国产油标准中选用一种适当的代用油。
1.原油提炼 2.以各种脂类合成 3.石墨
种类有:发动机油,润滑脂,齿轮油,变速箱油,传动油。
聚酰胺、聚酰亚胺(PI)、环氧树脂和聚苯硫醚等。这些高分子树脂在相对应领域具有较好的基材附着力和与润滑填料良好的相容性,制备的固体润滑材料具有较好的润滑性能。在众多润滑高分子树脂基体中,PI具有独特的分子结构,润滑效果较其他树脂更为突出。
PI分子主链上含有五元杂环的酰亚胺基,氢含量低,且PI中还含有相当数量的芳环,致使分子链间的作用力增强,具有优异的耐高低温性。
车辆的种类虽然多,构造却大同小异。这应该说是标准化的功劳,也是大型生产流水线的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和需求的变化。
铁路车辆的外形开始有了改变,尤其是客车车厢不再是清一色的老面孔。但是它们的基本构造并没有重大的改变,只是具体的零部件有了更科学先进的结构设计。
主要由矿物油(或合成润滑油)和稠化剂调制而成根据稠化剂可分为皂基脂和非皂基脂两类。皂基脂的稠化剂常用锂、钠、钙、铝、锌等金属皂,也用钾、钡、铅、锰等金属皂。非皂基脂的稠化剂用石墨、炭黑、石棉,根据用途可分为通用润滑脂和专用润滑脂两种,前者用于一般机械零件,后者用于拖拉机、铁道机车、船舶机械、石油钻井机械、阀门等。主要质量指标是滴点、针入度、灰分和水分等。用来评价润滑脂胶体稳定性的指标为分油试验、滚动轴承性能试验等。滚筒试验是测试滚压作用下稠度变化的试验方法。流动性试验是评价在低温下润滑脂可泵送性的试验方法。抗水淋性试验是评价润滑脂对水淋洗出的抵抗能力的试验方法。胶体安定性是润滑脂在贮存和使用中保持胶体稳定,液体矿油不从脂中析出的性能。机械安定性是表示润滑脂在机械工作条件下抵抗稠度变化的性能。滚珠轴承扭矩试验是评价润滑脂低温性能的一种试验方法。 润滑脂润滑脂是将稠化剂分散于液体润滑剂中所组成的一种稳定的固体或半固体产品,其中可以加入旨在改善润滑脂某种特性的添加剂及填料。润滑脂在常温下可附着于垂直表面不流失,并能在敞开或密封不良的摩擦部位工作,具有其它润滑剂所不可替代的持点。因此,在汽车和工程机械上的许多部位都使用润滑脂作为润滑材料 ,即我们常说的机用黄油!
机械论文参考文献
在学习和工作中,大家都有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很是熟悉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提高我们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怎么写论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机械论文参考文献,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尤世杰.试论机械加工中的工装夹具定位设计[J].工业技术,.
[2]张树勋.机械加工中的工装夹具定位设计方法[J].工业技术,.
[3]王存荣.机械加工中的工装夹具的定位设计及其价值研究[J].工程机械,.
[4]梁荣坚.机械加工中的工装夹具定位设计方法[J].机械管理开发,.
[5]胡建中,等.工程机械机群远程故障诊断系统研究.制造业自动化,2005(12):22-25,39.
[6]梁兰娇.浅谈工程机械油耗定额的制定[J].北方交通,2008(7):160-162.
[7]李兴,张礼崇,郜祥,等.机械设备状态监测及诊断技术[J].技术与市场,2012(01):49-50.
[8]杨晓强,张梅军,苏卫忠.机械设备状态监测系统[J].振动.测试与诊断,1999(03):29-32.
[9]张利群,朱利民,钟秉林.几个机械状态监测特征量的特性研究[J].振动与冲击,2001,20(1):20-21.
[10]徐敏,等.设备故障诊断手册-机械设备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M].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98.
[11]靳晓雄,胡子谷.工程机械噪声控制学[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7.
[12]蒋真平,周守艳.工程机械噪声与控制分析[J].建筑机械,2007(4):79-82.
[13]张性伟,王世良,付光均.工程机械驾驶室内的降噪方法[J].工程机械,2008(1):61-63.
[14]廉红梅,朱武强.某型平地机噪声测试分析及降噪改进措施[J].工程机械,2019(7):40-45.
[15]邵杰,张少波,刘宏博.某型平地机作业时发出异响的原因及改进措施[J].工程机械与维修,2019(1):60-61.
[16]杨林.一种新型高精密机械密封的研究[J/OL].装备制造与教育,2017,(03):60-61+80(2017-10-30).
[17]许艾明,赵柱,陈琨,等.非确定工作状态下机械系统可靠性分析[J].机械设计与制造,2012(1):100-102.
[18]韩萍,张彦生.高新技术在工程机械上的应用及发展[C].北京:中国工程机械学会年会,2003.
[19]李志刚.矿山机械的润滑管理与保养分析[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7,(21):128-129.
[20]武志敏.水泥机械液压系统液压油污染的危害与控制[J].内燃机与配件,2017,(20):88-89.
[21]白永,张啸晨.化工机械设备管理及维护保养技术分析[J].内燃机与配件,2017,(20):97-98.
[22]徐晓光,喻道远,饶运清,等.工程机械的智能化趋势与发展对策[J].工程机械,2002,33(6):9-12.
[23]王世明,杨为民,李天石,等.国外工程机械新技术新结构和发展趋势[J].工程机械,2004(1):4,65-70.
[24]邵杰,张勇.自动化技术在工程机械使用中的应用效用探讨[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1(9):148.
[25]赵红,烟承梅,严纪兰.我国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与发展前景展望[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4(5):65-67.
[26]毛安石.探析农业机械设计制造中自动化技术的应用[J].山西农经,2019(24):112+114.
[27]李杰.农业机械设计制造中自动化技术的应用[J].南方农机,2019,50(18):41.
[28]席猛.农业机械设计制造中自动化技术的应用探析[J].山西农经,2019(4):127.
[29]张永宽.全面应用自动化技术提升农业机械制造水平探究[J].南方农机,2018,49(20):33.
[30]黄东升.适用于中国非公路设备发展的液力传动油技术[J].润滑油,2016,31(5):10-13.
[31]李良敏,何超,宋成利,袁帅,张志阳,陈力.微创手术机器人机械臂结构设计与工作空间分析[J].医用生物力学,2019,01:40-46.
[32]梁东岚,张钺烔,吴嘉汶,姚翠兰.突破性机械义肢[J].中国科技教育,2019,02:22-23.
[33]郭磊.现代化医疗机械通气装置的应用[J].计算机产品与流通,2019,03:63.
[34]徐生龙,崔玉萍金属复合材料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研究[J/OL].世界有色金属,2017,(16):70+72(2017-10-25).
[35]刘浩浩,李洁,徐亦陈.基于粗糙集的起重机械安全风险评价[J/OL].土木工程与管理学报,2017,(05):154-158+169(2017-10-25).
[36]何帆,肖锡俊.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早期患者抗凝治疗的进展[J/OL].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2017,(11):1-6(2017-10-25).
[37]刘文波.汽车控制中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应用[J/OL].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7,(20):112(2017-10-26).
[38]刘坤,吉硕,孙震源,徐洪伟,刘勇,赵静霞.多功能坐站辅助型如厕轮椅机械结构设计与优化[J].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2019,03:872-880.
[39]乔宇,姚运萍,马利强,杨小龙,陈继鹏,陈惠贤.重离子放疗辅助医用机械臂避撞路径规划研究[J].中国医疗设备,2019,06:61-65.
[40]龙腾.一种六自由度机械臂的控制系统设计[J].信息技术与网络安全,2019,06:65-68.
[41]赵海贤.探析机械工程智能化的现状及发展方向[J].江西建材,2017,(20):236+239.
[42]王恒宗.我国现代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J].信息记录材料,2017,18(11):5-6.
[43]徐沛锋.机械电子工程综述[J].信息记录材料,2017,18(11):14-15.
[44]韩宁.机械制造工艺与机械设备加工工艺要点[J].信息记录材料,2017,18(11):39-40.
[45]梁万吉.浅谈计算机辅助技术与机械设计制造的结合[J].信息记录材料,2017,18(11):64-65.
[46]罗校清.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工业机械故障诊断优化方法研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7,(30):106-107+110.
[47]张司颖.航空装备机械原因事故主要特点及预防措施[J].内燃机与配件,2017,(20):78-79.
[48]李光志,张营.《机械制图》教学改革创新[J].现代商贸工业,2017,(30):170.
[49]马占平.机械自动化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分析[J].内燃机与配件,2017,(20):47-48.
[50]程彬.关于我国工程机械机电一体化发展的探讨[J].内燃机与配件,2017,(20):138-139.
[51]韦邦国,宋韬,郭帅.基于最小二乘法的移动机械臂激光导航标定[J].工业控制计算机,2019,06:47-49.
[52]徐雅微,韩畅,赵子航,姚圣.基于VIVE的虚拟现实交互式机械臂仿真运动平台搭建[J].现代计算机,2019,14:68-72.
[53]马波,赵祎,齐良才.变分自编码器在机械故障预警中的应用[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19,12:245-249+264.
[54]孙晓金,刘洪波.机械自动化设备设计的安全控制[J].南方农机,2020,51(04):132.
[55]葛兆花.机械制造及自动化的设计原则和发展趋势分析[J].南方农机,2020,51(04):134.
[56]柏洪武.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发展之我见[J].河北农机,2020(02):32.
[57]郭兰天,尚艳竣,蔡凤帅,韩祥晨,胡耀增.机械设计制造领域中自动化技术应用探索[J].中国设备工程,2020(03):35-36.
[58]王岩.农业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应用探讨[J].农机使用与维修,2020(02):40.
[59]周海江.基于现代化的机械装配自动化应用及发展研究[J].农家参谋,2020(03):186.
[60]董佩.机械自动化设备的安全控制管理[J].机械管理开发,2020,35(01):233-234.
[61]王晗.机械自动化技术及其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探讨[J].农家参谋,2020(02):203.
[62]刘梦,李娜.浅谈机械自动化在机械制造中的实践[J].科技风,2020(01):131.
[63]曹祥辉,宋瑞瑞.机械自动化与绿色理念相融合的应用分析[J].科技风,2020(01):145.
[64]张丽红,郝俊珂.机械自动化设计与制造问题及改进方法探究[J].科技风,2020(01):155.
[65]柏洪武.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J].河北农机,2020(01):31.
[66].机械行业启动全面质量管理升级行动[J/OL].装备制造与教育,2017,(03):11(2017-10-30).
[67].2017机械行业经济运行形势分析[J/OL].装备制造与教育,2017,(03):14-16(2017-10-30).
[68].我省首评"机械工业50强"东汽、二重、川开等入选[J/OL].装备制造与教育,2017,(03):17(2017-10-30).
[69].2017年四川省机械工业联合会联络员会议在峨眉山召开[J/OL].装备制造与教育,2017,(03):17(2017-10-30).
[1]郑文纬,吴克坚.机械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2]濮良贵.纪名刚.机械设计[M].北京:高等机械出版社.2006
[3]杨家军.机械系统创新设计[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
[4]高志.黄纯颖.机械创新设计[M].北京:高等机械出版社.2010
[5]王晶.第四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决赛作品选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6]黄华梁、彭文生.创新思维与创造性技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7]李学志.计算机辅助设计与绘图[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8]吴宗泽.机械设计手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9]颜鸿森.姚燕安.王玉新等译.机构装置的创造性设计(creativedesignofmechanicaldevices)[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10]邹慧君.机械运动方案设计手册[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4
[11]王世刚.张春宜.徐起贺.机械设计实践[M].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1
[12][美]厄儿德曼.桑多尔著.机构设计--分析与综合.第一卷(1992),第二卷(1993).庄细荣等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13]温建民.Pro/三维设计基础与工程范例[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14]赵瑜.闫宏伟.履带式行走机构设计分析与研究[M].东北大学出版社.2011
[15]秦大同.谢里阳.现代机械设计手册.第三卷.化学工业出版社[M].2011
[16]闻邦椿.机械设计手册.第二卷.第三卷.第四卷.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17]陈敏.缪终生一种新型滚动四杆螺母副的研究与应用[J].江西理工大学南昌校区.江西.南昌2009.
[18]彭国勋.肖正扬.自动机械的凸轮机构设计[M].机械工业出版社.1990
[19]孙志礼.机械设计[M].东北大学出版.2011
[20]张也影.流体力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1]吴涛、李德杰,彭城职业大学学报,虚拟装配技术,[J]2001,16(2):99-102.
[22]叶修梓、陈超祥,ProE基础教程:零件与装配体[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23]邓星钟,机电传动控制[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
[24]朱龙根,简明机械零件设计手册[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25]李运华,机电控制[M].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3.
1金会庆.驾驶适性.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5.
2蔡辉、张颖、倪宗瓒等.Delphi法中评价专家的筛选.中国卫生事业管理,1995,1:49~55.
3侯定丕.管理科学定量分析引论.合肥: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3.
4王有森.德尔菲法.医学科研管理学(刘海林主编.第一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279~289.
5安徽省劳动保护教育中心编.劳动安全、卫生国家标准及其编制说明汇编第三辑,1987.
[1]王遐.随车起重机行业扫描[J].工程机械与维修,2006(3):68-71
[2]王金诺,于兰峰.起重运输机金属结构[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2
[3]卢章平,张艳.不同有限元分析网格的转化[J].机械设计与研究,2009(6):10-14
[4]朱秀娟.有限元分析网格划分的关键技巧[J].机械工程与自动化,2009(1):185-186
[5]姚卫星.结构疲劳寿命分析[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6]桥斌.国内外随车起重机的对比[J].工程机械与维修,2006(7):91-92
[7]王欣,黄琳.起重机伸缩臂截面拓扑优化[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9(3):374-379
[8]须雷.国外起重机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J].中国科技博览,2012(32):241
[9]张质文,王金诺.起重机设计手册[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0
[10]杨育坤.国外随车起重机的生产与发展[J].工程机械,1994(11):31-34
[11]刘宇,黄琳.起重机伸缩臂最优截面形式的研究[J].中国工程机械学报,2013(1):65-69
[12]张青,张瑞军.工程起重机结构与设计[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
[13]邓胜达,张建军.汽车起重机吊臂旁弯现象的分析[J].建筑机械化,2010(11):39-41
[14]李志敏.伸缩吊臂滑块局部应力分析及变化规律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09
[15]蒋红旗.汽车起重机吊臂有限元优化设计[J].煤矿机械,2005(2):9-11
[16]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GB/T3811-2008起重机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8
[17]张宇,张仲鹏.类椭圆截面吊臂的约束扭转特性研究[J].机械设计与制造,2012(3):237-239
[18]江兆文,成凯.基于ANSYS的全地面起重机吊臂有限元参数化建模与分析[J].建筑机械,2012(7):89-92
[1]邹银辉.煤岩体声发射传播机理研究[D].山东:山东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7
[2]贾宝新,李国臻.矿山地震监测台站的空间分布研究与应用[J].煤炭学报,2010,35(12):2045-2048
[3]柳云龙,田有,冯晅,等.微震技术与应用研究综述[J].地球物理学进展,2013,28(4):1801-1808
[4]徐剑平,陈清礼,刘波,等.微震监测技术在油田中的应用[J].新疆石油天然气,2011,7(1):89-82
[5]汪向阳,陈世利.基于地震波的油气管道安全监测[J].电子测量技术,2008,31(7):121-123
[6]何平.地铁运营对环境的振动影响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2
[7]陆基孟.地震勘探原理[M].山东: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1990
[8]崔自治.土力学[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0
[9]许红杰,夏永学,蓝航,等.微震活动规律及其煤矿开采中的应用[J].煤矿开采,2012,17(2):93-95、16
[10]李铁,张建伟,吕毓国,等.采掘活动与矿震关系[J].煤炭学报,2011,36(12):2127-2132
[11]陈颙.岩石物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12]秦树人,季忠,尹爱军.工程信号处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13]董越.SF6高压断路器在线监测及振动信号的分析[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08
[14]张谦.基于地脉动观测的城市地区工程场地动参数及反演地下结构的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2
[15]刘振武,撒利明,巫芙蓉,等.中国石油集团非常规油气微地震监测技术现状及发展方向[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13,48(5):843-853
[16]聂伟荣.多传感器探测与控制网络技术-地面运动目标震动信号探测与识别[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01(6).
非牛顿流体弹流润滑膜失效的理论与实验研究 刘剑平 博士学位论文 指导教师:北京邮电大学/山东理工大学 张新义 2012 抄袭剽窃自: 粘塑性流体弹流润滑与润滑膜坍塌和失效机理研究 张勇斌 博士学位论文 2000 刘剑平采用抄袭手段拼凑她的博士学位论文,主要抄自张勇斌的博士学位论文,根本没有她自己的工作,随意捏造数据,对数据作人为处理,情节特别恶劣。现罗列部分材料如下: 1. 刘建平的中文摘要实际上与张勇斌的中文摘要相同,而且她将张勇斌的具体工作(她摘要中罗列的(2)-(7)点主要内容)写进中文摘要,更加露骨。 2. 刘剑平学位论文中第2页“流变模型的研究现状”这一节内容抄自张勇斌学位论文第15页、16页。 3. 刘的第3页“对数流变模型”这一节内容抄自张的学位论文第16页、17页。 4. 刘的第5页中“Evans-Johnson模型”这个内容抄自张勇斌的另一篇论文: Zhang, Y. B., et al.,Model of elastohydrodynamic lubrication with molecularly thin lubricatingfilms: Part I-Development of analysis, InternationalJournal of Fluid Mechanics Research, 2003, , 542-557. 5. 刘的第8页“线接触弹流润滑膜厚度的计算”这一节内容抄自张的学位论文第1-3页。 6. 刘的第9页“点接触弹流润滑膜厚度值的计算”这一节内容抄自张的学位论文第3-4页。 7. 刘的第11页“弹流润滑膜失效的理论与实验研究现状”这一节内容抄自张的学位论文第9-11页。 8. 刘的第12页“本文研究的意义”这一节内容抄自张的学位论文第13-14页。 9. 刘的第14-22页内容很可能抄自其他人的作品。 10.刘的第22页“润滑膜滑移的物理条件分析”这一节中胡乱引用了张勇斌的一个文献即刘标注的文献[125],而这一节内容实则抄自张的学位论文第35-37页。刘标的文献[125]根本没有涉及“润滑膜滑移的物理条件“这个内容。 11.刘的第23页图2-2抄自张的学位论文第36页图2-4。 12.刘的第24页图2-3抄自张的学位论文第21页图2-2。 13.刘的第25-37页内容很可能抄自其他人的作品,按照张的学位论文第18-27页仿制。 14.刘的第37-39页抄自张的学位论文第46-47页。 15.刘的第39页图2-10抄自张的学位论文第47页图2-5。 16.刘的第40页“计算结果“抄自张的学位论文第48页”计算结果“。 17.刘的第41页“滑滚比对非牛顿流体弹流润滑特性的影响“抄自张的学位论文第49页”一些典型结果“。其中,刘有意人为地篡改了几个字:将张的文中的”限于“改成了“小于“,将张的文中的”滑滚比从0变到“改成了”滑滚比S在0~”;而这些修改正好是荒谬的,“小于“表明刘根本没有计算过,根本不知道自己计算中的滚动速度是多少,她曲解了张的文中“限于”的意思,张的文中“限于”实际上即”等于“,而刘将滑滚比算到,这是不可能的,张的学位论文中在相同工况下滑滚比只能达到,滑滚比再大下去,润滑油膜实际上消失了,计算不可能再进行下去。 18.刘的第41页表3-1抄自张的学位论文第49页表3-1。 19.刘的第41-42页“ 滑滚比对润滑膜滑移的影响“这一节抄自张的学位论文第50-51页”润滑膜滑移“这一节。 20.刘的第42页图3-1属随意制作,没有任何意义,不能传达任何信息,让人看不懂。 21.刘的第42页图3-2抄自张的学位论文第54页图3-2。其中,刘随意将张的图3-2中的“S=”和”S=“分别改成了“S=”和”S=”。 22.刘的第42页图3-3由张的学位论文第54页图3-2制作。 23.刘的第43-44页“ 滑滚比对润滑膜压力分布和膜厚分布的影响”这一节抄自张的学位论文第52-54页“ 压力和膜厚分布”这一节。其中,刘还人为地随意改动了数据,如将张的文中的“滑滚比大于”改成了“滑滚比大于”(这种随意改动是荒谬的),将张的文中的“滑滚比分别为、和时给出的最小膜厚为40nm、21nm和1nm”改成了”当S为、和时,对应的最小润滑膜厚度值分别是40nm、21nm和10nm”(这种修改同样是荒谬的,张的文中S=时,最小膜厚已低到1nm,而刘居然在S=条件下还能算出最小膜厚为10nm, 这也与她自己给出的第43页图3-5相矛盾) 24.刘的第43页图3-4是随意编造的,与张的学位论文第54页图3-3中hc这条曲线相似,但刘的图3-4没有任何意义,传达不出任何信息,让人看不懂。 25.刘的第43页图3-5抄自张的学位论文第54页图3-3中hmin这条曲线。 26.刘的第44页图3-6抄自张的学位论文第54页图3-4。其中,刘将张的图3-4中的”S=”改成了“S=”。 27.刘的第45页“ 滑滚比对弹流牵曳特性和润滑油流量的影响“这一节抄自张的学位论文第54-55页” 摩擦系数和润滑剂流量“这一节。 28.刘的第45页图3-7抄自张的学位论文第55页图3-5。 29.刘的第45页图3-8抄自张的学位论文第55页图3-6。 30.刘的第46页“ 载荷对非牛顿流体弹流润滑特性的影响”抄自张的学位论文第56-57页“载荷的影响”。 31.刘的第47-48页“ 载荷对润滑膜滑移的影响”这一节抄自张的学位论文第58-61页“载荷对润滑膜滑移的影响”这一节。 32.刘的第47页表3-2抄自张的学位论文第59页表3-2。其中,刘将张的表3-2中的Sc的值“,,,,,,<”分别改成了”, , , , , , <”, 刘的行为属于人为编造数据。 33.刘的第47页图3-9抄自张的学位论文第60页图3-7。 34.刘的第47页图3-10属于人为编造,不能传达任何信息,让人看不懂。 35.刘的第48页“ 载荷对进入弹流润滑区域润滑油总流量的影响”这一节抄自张的学位论文第61-62页“ 载荷对进入润滑区域润滑剂总流量的影响”这一节。 36.刘的第48页图3-11抄自张的学位论文第62页图3-10。其中,刘将张的图3-10中的”Ph=”这条曲线去掉了。 37.刘的第48页图3-12抄自张的学位论文第63页图3-11。其中,刘将张的图3-11中的“, , ”分别改成了”, , ”, 刘的行为属于随意伪造篡改数据。 38.刘的第48-51页“ 载荷对润滑膜压力和膜厚分布的影响”这一节抄自张的学位论文第62-65页“ 载荷对压力和膜厚分布的影响”这一节。 39.刘的第49页图3-13(a)和图3-13(b)分别抄自张的学位论文第63页图3-12(a)和图3-12(b)。其中,刘将张的图3-12(a)和图3-12(b)中的“, , ”分别改成了”, , ”, 刘的行为属于随意伪造篡改数据。 40.刘的第50页图3-14(a)和图3-14(b)分别抄自张的学位论文第64页图3-13(a)和图3-13(b)。其中,刘将张的图3-13(a)和图3-13(b)中的“, , , , ”分别改成了”, , , , ”, 刘的行为属于随意伪造篡改数据。 41.刘的第51页图3-15分别抄自张的学位论文第65页图3-14(a)和图3-14(b)。 42.刘的第51页“ 载荷对弹流牵曳特性的影响”这一节仿制于张的学位论文第66页“ 载荷对摩擦系数的影响”这一节。其中,刘的图3-16属于编造。 43.刘的第51-54页“ 润滑油剪切强度对弹流润滑特性的影响“这一节抄自张的学位论文第67-71页” 具有剪切强度润滑剂弹流润滑特性的进一步研究”这一节。其中,刘的式(3-10)声称是她自己提出的,实则抄自张的式(3-10)。 44.刘的第54-56页“ 剪切强度对润滑膜滑移的影响” 这一节抄自张的学位论文第72-75页。 45.刘的第55页表3-3抄自张的学位论文第72页表3-3。 46.刘的第55页图3-17和图3-18分别抄自张的学位论文第75页图3-19和第74页图3-18。其中,刘将张的图3-19中的”S=”改成了“S=”, 刘的行为属于随意伪造篡改数据。 47.刘的第56-57页” 剪切强度对润滑膜压力和膜厚分布的影响“这一节抄自张的学位论文第75-78页“ 油膜压力和膜厚分布”这一节。 48.刘的第56页图3-19抄自张的学位论文第76页图3-21(a)。 49.刘的第56页图3-20抄自张的学位论文第76页图3-21(b)。其中,刘将张的图3-21(b)中的”S=”这条曲线删掉了。 50.刘的第57页图3-21和图3-22分别抄自张的学位论文第76页图3-22(a)和图3-22(b)。其中,刘将张的图3-22(b)中的“S=, S=, S=”分别改成了”S=, S=, S=”。 刘的行为属于随意伪造篡改数据。 51.刘的第57-58页“ 低压剪切强度对弹流润滑膜厚度的影响”这一节抄自张的学位论文第78-81页“ 弹流润滑失效”这一节。 52.刘的第58页图3-23和图3-24分别抄自张的学位论文第79页图3-24(a)和图3-24(b)。其中,刘将张的图3-24(a)中的“, ,”分别改成了””。 刘的行为属于随意伪造篡改数据。 53.刘的第60-61页抄自张的学位论文第82-83页和第90-91页。 54.刘的第61页表4-1抄自张的学位论文第83页表3-4。 55.刘的第62页“ 润滑膜滑移临界压力梯度公式”这一节抄自张的学位论文第83页“ 等温纯滚动弹流润滑膜稳定性”这一节。 56.刘的第63页图4-1和图4-2分别抄自张的学位论文第86页图3-30(a)和图3-30(b)。 57.刘的第63页图4-3和图4-4分别抄自张的学位论文第87页图3-31(a)和图3-31(b)。 58.刘的第62-64页抄自张的学位论文第84-89页。 59.刘的第64页图4-5和图4-6分别抄自张的学位论文第89页图3-34和第84页图3-27。其中,刘将张的图3-27中的“Ph=, Ph=, Ph=”分别改成了“Ph=, Ph=, Ph=”,将张的图3-34中的“, ,”分别改成了””。 刘的行为属于随意伪造篡改数据。 60.刘的第65页“ 载荷对弹流润滑膜滑移影响”这一节抄自张的学位论文第84页”纯滚动弹流润滑膜界面滑移“这一节。 61.刘的第65-68页“ 载荷对弹流润滑膜厚度的影响“很可能抄自其他人的作品。 62.刘的第68-69页“ 滚动速度对纯滚动弹流润滑膜滑移影响”抄自张的学位论文第84、91、92页。 63.刘的第69页图4-10和图4-11分别抄自张的学位论文第85页图3-28和第92页图3-35。其中,刘将张的图3-28中的“u=”改成了”u=”,将该图计算工况“最大赫兹压力是”改成了”最大赫兹接触压力是“;刘将张的图3-35的计算工况“最大赫兹压力是”改成了” 最大赫兹接触压力是“,刘的这些行为属于随意伪造篡改数据。 64.刘的第69-71页“ 滚动速度对润滑膜厚度的影响“这一节抄自张的学位论文第95-98页。 65.刘的第70页图4-12和图4-13分别抄自张的学位论文第95页图3-38(a)和图3-38(b)。其中,刘将张的图3-38(a)的计算工况“最大赫兹压力是”改成了” 最大赫兹接触压力是“,将张的图3-38(b)的计算工况“最大赫兹压力是”改成了”最大赫兹接触压力是“,刘的这些行为属于随意伪造篡改数据。 66.刘的第71页图4-14和图4-15分别抄自张的学位论文第97页图3-39和图3-40。其中,刘将张的图3-39计算工况“润滑剂温度是40摄氏度“改成了“润滑剂温度是50摄氏度“,将张的图3-40计算工况“最大赫兹压力是” 改成了” 最大赫兹压力是“,刘的这些行为属于随意伪造篡改数据。 67.刘在第69-70页里说她自己基于计算回归出了式(4-4)、式(4-5)、式(4-6),实际上,这些式子分别抄自张的学位论文第96页张回归出的式(3-13)、式(3-15)、式(3-16)。为掩人耳目,她将张的这些式子里的变量Cp,Ub1,K1,n1,Rth分别换成了变量,,,N和。 68.刘的第71-73页“ 与经典弹流试验数据比较“这一节抄自张的学位论文第98-101页” 与实验比较“。 69.刘的第72页图4-16(a)、图4-16(b)和图4-16(c)分别抄自张的学位论文第99-100页图3-41(a)、图3-41(b)和图3-41(c)。其中,刘将张的图3-41(a)、图3-41(b)和图3-41(c)的计算工况“滚动速度是”、“滚动速度是”、 “滚动速度是”分别改成了“滚动速度是22m/s”、“滚动速度是35m/s”、 “滚动速度是47m/s”, 刘的行为属于随意伪造篡改数据。 70.刘的第73页图4-17(a)和图4-17(b)均抄自张的学位论文第101页图3-42。 71.刘的第73-74页“ 本章小结”这一节抄自张的学位论文第101页“ 小结”。 72.刘的第75页“ 重载工况下弹流润滑膜滑移特点”这一节抄自张的学位论文第102页“ 弹流润滑膜的滑移”这一节。 73.刘的第75页图5-1抄自张的学位论文第102页图3-43。 74.刘的第76-77页“ 重载工况下等温线接触弹流润滑膜厚度公式” 这一节抄自张的学位论文第104-105页“ 基于牛顿流体模型的重载等温线接触弹流润滑膜厚计算公式”这一节。 75.刘在第76页里说她自己进行了大量计算,针对的最大赫兹压力范围是, 回归了100多组数据,回归出了她文中的式子式(5-5)、式(5-6)。而她的式(5-5)、式(5-6)分别与张的学位论文第105页里张回归得到的式(3-19)、式(3-20)非常相似。这种现象是不可能出现的,因为张的这些回归式针对的最大赫兹压力范围是,基于40组数据回归得到。刘和张的回归计算有明显差异,而所给出的回归式却如此相似,只能说刘编造了“针对的最大赫兹压力范围是, 回归了100多组数据”这句话,而实际上抄袭了张的回归式。为掩人耳目,她将张的式(3-19)里的系数““和指数“”、“”、“”分别改成了系数”“和指数””、”“、”“,将张的式(3-20)里的系数““和指数“”、“”、“”分别改成了系数”“和指数””、”“、”“,刘的这些行为属于随意伪造篡改数据。 76.刘的第76-77页图5-3(a)、图5-3(b)、图5-3(c)、图5-3(d)分别抄自张的学位论文第105页图3-45(a)、图3-45(b)、图3-45(c)、图3-45(d)。 77.刘的第77-79页“ 重载工况下润滑油的选择准则”这一节抄自张的学位论文第106-109页“ 给定工况下临界润滑剂剪切强度及其估计”这一节。 78.刘的第78页图5-4(a)、图5-4(b)、图5-4(c)、图5-4(d)分别抄自张的学位论文第108页图3-46(a)、图3-46(b)、图3-46(c)、图3-46(d)。 79.刘的第78-79页图5-5(a)、图5-5(b)、图5-5(c)分别抄自张的学位论文第108-109页图3-47(a)、图3-47(b)、图3-47(c)。 80.刘的第79页表5-1、表5-2分别抄自张的学位论文第107页表3-6、表3-7。其中,刘在这两张表里随意添加数据,将张使用的变量rit换成了rs。 81.刘的第79-82页“ 润滑油非牛顿流变特性引起弹流膜厚的限制”这一节抄自张的学位论文第110-113页“ 润滑剂粘塑性引起的弹流膜厚限制”这一节。 82.刘的第80页图5-6抄自张的学位论文第112页图3-48。其中,刘将张的图3-48中的载荷“w=300N/mm”、”w=1500N/mm”、“w=6000N/mm”分别改换成了“Ph=”、”Ph=”、“Ph=”, 刘的行为属于随意伪造篡改数据。 83.刘的第82页图5-7、图5-8分别抄自张的学位论文第112-113页图3-49、图3-50。其中,刘将张的图3-49计算工况“最大赫兹压力是”改成了”最大赫兹压力是“, 将张的图3-50里的“u=”、”u=”、“u=”分别改成了“u=”、”u=”、“u=”, 刘还人为地修饰了张的图3-50。 刘的这些行为属于随意伪造篡改数据。 84.刘的第82-84页“ 牛顿流体弹流润滑膜与非牛顿流体弹流润滑膜的转化“这一节抄自张的学位论文第113-116页” 线接触弹流润滑中粘弹性流体和粘塑性流体润滑机制的边界“这一节。刘在第83页胡乱写出一个荒唐的关于C的表达式,将张的各个式子里的一些变量作了改写,还将张的各式子里的一些数据作了小量改动,刘的这些行为属于随意伪造篡改数据。 85.刘的第84页图5-9(a)、图5-9(b)分别抄自张的学位论文第116页图3-52(a)、图3-52(b)。刘将张的图3-52(a)里的“C=”改成了“C=”,去掉了张的图3-52(a)里的汉字标注,使她的图5-9(a)成了一张荒唐让人看不懂的图。刘将张的图3-52(b)里的”C=”,”C=”,”C=“分别改成了”C=”,”C=”,”C=“,刘的这些行为属于随意伪造篡改数据。 86.刘的第84-85页“ 高滚动速度下弹流中心膜厚的计算“这一节抄自张的学位论文第116-118页” 中心膜厚上限估计“这一节。刘将张的各个式子里的一些变量作了改写,还将张的各式子里的一些数据作了随意改动,刘的这些行为属于故意伪造篡改数据。 87.刘的第85页图5-10、图5-11分别抄自张的学位论文第117页图3-53和第118页图8(a)。其中,刘将张的图3-53里的”C=”,”C=”,”C=“、”C=“分别改成了”C=”,”C=”,”C=“,”C=“,将张的图8(a)里的界面剪切强度””和“”分别改成了“”和””。 刘的这些行为属于随意伪造篡改数据。 88.刘的第85页“ 与试验结果的比较”抄自张的学位论文第118-119页“ 与实验结果比较”。 89.刘的第85页图5-12(a)、图5-12(b)分别抄自张的学位论文第119页图3-55(a)、图3-55(b)。 90.刘的第86-87页“ 非连续介质流体润滑机制与连续介质流体润滑机制的转化”这一节抄自张的学位论文第119-121页“ 线接触弹流润滑中非连续介质流体润滑机制的临界曲率半径“这一节。其中,刘的第86页(5-32)式系数””是编造的。 91.刘的第87页图5-13抄自张的学位论文第121页图3-56。其中,刘将张的图3-56中的”C=”,”C=”,”C=“、”C=“分别改成了”C=”,”C=”,”C=“,”C=“,刘的行为属于随意伪造篡改数据。 92.刘的第87-94页“ 非牛顿流体弹流润滑膜厚度公式”这一节抄自张的学位论文第122-134页“ 润滑剂粘塑性引起的弹流润滑偏离经典理论:第一部分-膜厚公式”这一节。 93.刘的第88页表5-3、表5-4分别抄自张的学位论文第124页表3-11和表3-10。其中,刘将张的表3-10里的三种油的界面剪切强度””分别改成了“”,””、””。 刘的行为属于随意伪造篡改数据。 94.刘的第89页表5-5、表5-6分别抄自张的学位论文第125页表3-12和表3-13。其中,刘将张的表3-12里的参数“”改换成了参数””, 并随意编造改动了张的表3-12里的数据,将张的表3-13里的参数“”改换成了参数””, 并随意编造改动了张的表3-13里的数据。刘的行为属于随意伪造篡改数据。 95.刘的第89页图5-14抄自张的学位论文第126页图3-57。 96.刘的第90-91页图5-15(a)、图5-15(b)、图5-15(c)、图5-15(d)、图5-15(e)、图5-15(f)分别抄自张的学位论文第127-128页图3-58(a)、图3-58(b)、图3-58(c)、图3-58(d)、图3-58(e)、图3-58(f)。 97.刘的第92-93页图5-16(a)、图5-16(b)、图5-16(c)、图5-16(d)分别抄自张的学位论文第129-130页图3-59(a)、图3-59(b)、图3-59(c)、图3-59(d)。 98.刘的第93-94页图5-17(a)、图5-17(b)、图5-17(c)、图5-17(d)、图5-17(e)、图5-17(f)分别抄自张的学位论文第131-132页图3-60(a)、图3-60(b)、图3-60(c)、图3-60(d)、图3-60(e)、图3-60(f)。 99.刘的第94-95页“ 本章小结” 抄自张的学位论文第132-133页“ 小结”。 100. 刘的第96-104页“第六章 润滑油非牛顿流变性对弹流润滑特性影响的试验研究”这一章抄自张的学位论文第155-167页“润滑剂粘塑性引起弹流润滑膜减薄的实验研究”这一章。 101. 刘的第99页表6-1抄自张的学位论文第161页表4-1。 102. 刘的第100页图6-2、图6-3分别抄自张的学位论文第163页图4-5、图4-6。 103. 刘的第101页图6-4、图6-5分别抄自张的学位论文第167页图4-8、图4-9。 104. 刘的第103页表6-2抄自张的学位论文第171页表4-2。 105. 刘的第103页图6-6、图6-7分别抄自张的学位论文第172-173页图4-11、图4-12。 106. 刘的第104-107页” 润滑油非牛顿流变特性对弹流润滑膜形状影响的试验研究”很可能抄自其他人的作品。 107. 刘的第107页“ 本章小结”抄自张的学位论文第175-176页“ 小结”。 108. 刘的第109-120页参考文献部分很多与张的学位论文所列参考文献相同。
废润滑油再生工艺的研究高秀军 ,2 郭丽梅1# 蒋明康1(1.天津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天津 300222;2.大庆油田化工有限公司精细化工厂,黑龙江 大庆 163411)摘要 采用硫酸精制-碱中和-活性白土吸附-过滤的工艺流程处理废齿轮润滑油。酸洗温度40 ℃,98%浓硫酸用量为废油量的6%(质量分数);碱中和温度80 ℃,中和剂为10%氢氧化钠;吸附条件:活性白土用量为15%(质量分数),温度150 ℃,时间1 h;再生润滑油粘度40 ℃时为128 Mpa•s,80 ℃为 MPa•s,凝点为-33 ℃。同时用废碱处理酸渣,采用阳离子絮凝剂处理废水。关键词 废润滑油 再生 酸碱精制 白土吸附Study on regenerated technics of waste lube oil Gao Xiejun1,2, Guo Limei1, Jiang Mingkang1. ( of Material Science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Tianji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Tianjin 300222;2. Daqing Oil field Fine chemicals Factory,Daqing Heilongjiang 163411)Abstract:The lube oil of waste gear was treated by using vitriol refining-alkali neutralization-the active white soil adsorption–filtration as the technical flow . The temperature of acid wash was 40 ℃, the dosage of vitriol of the content 98% was 6%,the temperature of alkali neutralisation was 80 ℃,and the neutralizer was the alkali of the content 10%. The condition of adsorption:the dosage of active white soil was 15%,the temperature was 150 ℃,and time was 1 h. The viscosity of regenerated lube oil was 128 MPa•s for 40 ℃ and MPa•s for 80 ℃,and its solidifying point was -33 ℃. Acid-dreg was neutralized with waste alkali. The waste water was treated using the cationic flocculant. Keywords:Waste lube oil Regeneration Acid and alkali refining White soil adsorption近年来,随着石油资源的日益减少以及对石油污染问题的重视和保护环境的呼声日益强烈,世界各国对废润滑油的回收和净化再生利用工作十分支持。中国在油液净化再生方面也作了不少工作[1-3],商业、铁道、部队、机械工业等部门都不断的进行润滑油的净化再生工艺研究,找出了一些适合中国国国情的废油净化再生方法。但总的来说,中国在这个领域还比较落后,远远不能适应飞速发展的经济的要求,因此研究润滑油劣化的原因、积极探索新型高效、低污染废油净化再生工艺方法,对于缓解中国石油资源紧张状况、减少废弃油液对环境的污染有着重要的意义[4-6]。废润滑油的净化再生过程比从石油中提炼润滑油要简单得多。变质较轻的润滑油只要经过沉淀、过滤、脱水等物理净化过程即可恢复其原有品质;变质严重的润滑油,则需要经过化学精制去除变质后生成的酸类、酚类及胶质、沥青质等,然后补充一定数量的添加剂,也可成为再次使用的润滑油。如果净化再生工艺条件得当,完全可以能把用过的废润滑油再生成为质量接近或达到新油标准且性能良好的润滑油[7]。世界各国对废润滑油的处理、再生先后研究开发了众多处理工艺。目前应用的再生工艺主要有蒸馏-酸洗-白土精制,沉降-酸洗-白土蒸馏,沉降-蒸馏-酸洗-钙土精制,白土高温接触无酸再生,蒸馏-乙醇抽提-白土精制,蒸馏-糠醛精制-白土精制,沉降-絮凝-白土精制等[8-12]。上述无论哪种工艺都产生大量的废酸渣和废水,要达到清洁再生的目的,就要减少酸渣的产生,或对酸渣进行综合利用。本文采用硫酸精制-碱中和-活性白土吸附-过滤的再生工艺,联合有机中间体制备中剩余的大量催化剂-废碱处理废酸渣,加浮选剂法处理废水,从而达到清洁再生废润滑油的目的;原料来源于油田的抽油机废油,来源广,易得到;常压和中温条件下操作,工艺简单,操作费用低,安全可靠;产品质量好,达到中性油水平,实用性强;投资少,经济效益显著。1 实 验 主要仪器药品烧杯,温度计,电热套,滴定管,封闭电炉,280号齿轮油、活性白土、蒸馏水,98%浓硫酸(化学纯),氢氧化钠(化学纯),氧化钙粉末(化学纯)。 实验方法 工艺流程工艺流程见图1。 图1 工艺流程 工艺过程1.酸洗:将废润滑油加热至30 ℃左右,加入硫酸若干,搅拌30 min。恒温静置,待分层后,分出下层胶质、沥青质。重复操作3次,记录总酸渣排放量。2.碱中和:将酸洗过的润滑油加热,加碱水溶液进行中和至中性。静止分出水层。3.白土吸附:将碱洗过的润滑油加热,1次或分次缓慢加入白土,搅拌若干分钟。4.过滤:将白土吸附后高温的润滑油静止,上层油趁热抽滤,滤后润滑油即为合格再生润滑油。白土吸附和过滤操作可重复进行,直至得到的油满意为止。2 结果与讨论 硫酸浓度对酸渣排放量的影响硫酸处理的主要目的在于去除废润滑油中的氧化物、缩合物和聚合物。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不饱和化合物以及残余添加剂和添加剂热分解或降解产物等。硫酸处理能把这些物质变成重质粘性物,沉淀析出。所以酸渣排放量越大,废润滑油的除杂质、沥青效果越好,但过多排酸渣会减低再生率。实验考察了硫酸浓度对酸洗效果的影响,结果见表1。表1 硫酸浓度对酸渣排放量的影响序号 硫酸浓度/% 精制温度/℃ 酸渣排放量/%1 98 35 70 35 98 40 70 40 由表1可以看出,精制温度相同时,硫酸浓度越高,酸渣的排放量越大,精制效果越好。 硫酸精制温度对酸渣排放量的影响一般认为酸洗适宜在低温下进行,实验采用98%浓硫酸,加入量为废油量的6%(质量分数),考察温度对酸洗效果的影响,结果见表2。表2 硫酸精制温度对酸渣排放量的影响序号 精制温度/℃ 酸渣排放量/%1 20 25 30 35 40 50 由表2可以看出,随着温度的上升,酸渣排放量呈逐渐增加的趋势,但不是越高越好。温度低时,在短时间内,废油中酸渣沉降的不够彻底,酸渣排放量少,温度过高时,废油中某些成分和硫酸反应生成磺酸盐,使油乳化程度较大,酸渣不能正常沉降排出。 不同碱中和对油品酸值的影响实验选用氧化钙粉末、氢氧化钠和石灰乳,以酸值为考察指标,结果见表3。表3 不同碱中和对油品酸值的影响序号 碱 酸值1 氧化钙粉末 氢氧化钠固体 10%氢氧化钠水溶液 石灰乳 新油 — 加入碱中和后的酸值基本符合新油标准,使用氧化钙粉末,由于固体中和反应时间长,短时间内中和得到的油透明度稍差,可能有部分乳化的原因,不易抽滤。采用石灰乳代替氧化钙粉末效果得到一些改善,酸值接近新油,可以达到再生油的标准,但是过滤情况没有得到明显改善,所以效果不十分理想。使用氢氧化钠固体进行中和,考虑到油中水含量过高会影响其质量,实验中发现,由于使用氢氧化钠固体,两相反应时间长,缩短时间效果较差。综合以上因素,采用10%氢氧化钠水溶液进行碱中和最为适宜。从表3的可以看出,采用10%氢氧化钠水溶液进行碱中和的油酸值优于新油。 白土吸附温度对油品粘度的影响白土加入温度为80 ℃时,白土吸附温度对油品黏度的影响见表4。表4 白土吸附温度对油品粘度的影响序号 吸附温度/℃ 40 ℃时粘度/MPa•s 80 ℃时粘度/MPa•s1 100~120 158 120~130 146 130~140 124 140~160 121 新油 — 131 由表4可以看出,吸附温度对油品粘度有一定的影响。主要影响油的低温黏度,低温黏度过高,会影响油的凝点,成为不合格油。根据与新油粘度比较,白土吸附温度为130~140 ℃时,粘度与新油最为接近。 白土用量对油品颜色的影响白土用量对油品质量有一定的影响,实验以再生油颜色和凝固点为检验指标,结果见表5。表5 白土用量对油品颜色的影响序号 白土用量/% 搅拌时间/min 油品颜色 凝点/℃1 4 30 棕红 -152 6 30 棕红- -183 8 30 棕红- -284 10 30 棕黄- -295 15 30 浅黄+ -38新油 — — 浅黄 -25油品颜色是衡量杂质高低的一个间接指标,颜色浅质量好,作者将新油的颜色定为浅黄色。“+”表示颜色稍深,“-”表示颜色稍浅。加白土时间和搅拌时间不变的情况下,白土用量越大,油品颜色越浅。使用过多的白土,虽然油品颜色好,但对于再生油而言,指标达到要求即可满足需要,外观不是必要指标,所以在满足质量的前提下,选择白土用量为8%~10%(质量分数)。 白土加入方式对油品颜色的影响白土脱色的加入方式对油品颜色有一定影响,实验加入白土时间为30 min,搅拌时间为30 min,加入温度75~80 ℃,吸附温度130~140 ℃。结果见表7。表6 白土加入方式对油品颜色的影响白土用量/% 加入方式 产品颜色15 1次加完 棕红15 先加50%(质量分数,下同)再加50% 棕黄-加入温度和吸附温度不变的情况下,分两次加入白土吸附效果要比一次加入好,油品颜色更浅一些。 酸渣的中和处理再生工艺酸洗中产生大量的废酸渣,其主要成分是胶质和沥青质,中和后除去盐份,可以作为沥青使用。在进行废润滑油再生研究的同时,另外的研究也在进行,制备环氧中间体。由于采用固体氢氧化钠为催化剂,实验中产生了大量的废碱。实验尝试用废碱中和酸渣,水洗后沥青的各项指标基本达到了一般使用标准。如果有机中间体制备产生废碱的行业同时进行废油再生生产,可以做到以废治废的目的。本研究只是对此进行了一点尝试。 废水的治理再生工艺中各工序产生的废水主要含有油和无机盐,实验采用阳离子絮凝剂进行浮选,处理后水中油采用分光光度法分析,含油量小于5 mg/L,达到了排放标准。但对无机盐如何处理有待进一步研究。3 结 论(1)实验采用优化设计的再生工艺,得到的再生润滑油可以满足一般的使用环境,酸值达到对照油标准,凝点优于对照油品。再生油的理化指标符合国家标准。(2)最佳条件为:98%浓硫酸浓度,用量为废油量的6%(质量分数);10%氢氧化钠水溶液为最佳中和剂;白土吸附温度为130~140 ℃,吸附时间为30~40 min为宜;白土分两次加入,用量为油品的8%~10%(质量分数)。(3)工艺简单,安全可靠,实用性强。(4)原料易得,操作费用低。产品质量好,达到中性油水平。(5)对以废治废的工艺进行了初步尝试,效果理想。(6)采用阳离子絮凝剂对废水进行处理,水中残余油含量小于5 mg/L,达到了排放标准。(7)投资少,经济效益显著。参考文献[1] 任天辉,王大璞.废润滑油再生加工技术[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00(3):141-145.[2] 唐光阳,施跃坚,刘满红.废润滑油的回收工艺初探[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1(4):23-25.[3] 杨嘉谟.废润滑油再生[J].适用技术之窗,1998(6):7-8.[4] 司妍杰.浅谈废润滑油再生[J].润滑油,2002(3):63-64.[5] 张圣领,刘宏文,赵旭光.废润滑油絮凝—吸附再生工艺的研究[J].化学世界,2002(10):527-529.[6] 谭蔚,刘丽艳,朱企新.废润滑油再生中过滤分离工艺技术研究[J].流体机械,2003,31(7):5-7[7] 杨树杉.石油和石油化工技术实用手册石油化工篇[M].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1998.[8] 卡尔.石油和化学工程师实用手册[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5.[9] 商业部燃料局.润滑油的回收与再生[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0.[10] 谷庆宝,王禹,高丰,等.废润滑油再生利用的现状与面临的问题[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03(7):11-16.[11] 刘发起.废润滑油再生工艺技术与研究[J].贵州化工,2004,29(2):8-10.[12] 张鹏辉.车用润滑油的再生研究[J].节能,2003(1):24-26.责任编辑:黄 苇 (收到修改稿日期:2007-02-05)©版权所有 《环境污染与防治》杂志社
无 面对这道开放性的题目,首先要放飞联想,搜寻自己生活、阅读中所积累的素材,然后根据占有的材料和自己的特长选择文体。写记叙文,首先要注意材料的选择。当你从亲身经历中选取某一事件展开叙述时,可以就近联想相类似的其他事件,用其他事件的细节丰富完善作文的内容;或者用相反事件进行反衬,强化文章的表现力。其次要讲究结构的安排。可以只写一件事,按情节发展推进故事;也可撷取若干事件,以片段组合的形式,表现“人生关爱”的主旨。写议论类的文章,除了论点鲜明、论据典型、论证的思路清晰之外,最好能写出一定的文采。[范文] 蝎子与爱偶然在一本名为《青年文摘》的杂志上看到这么一则小故事:一只蝎子掉进了水里。一个人想去救它,便将两个手指伸下去。蝎子蜇了他一下。那个人犹豫片刻,再次将援助之手伸向那只蝎子。蝎子又蜇了他一下。第三次,那个人毫不犹豫地再次将手伸了下去,于是蝎子得救了。蜇人是蝎子的天性,而爱却是人类的天性。在生活中,我们也许会遇到类似的情况:当我们热情地想去帮助某个有困难的人时,却遭到他断然拒绝。当那声冷冰冰的“不,谢谢”飘进耳朵的时候,我们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失望?恼怒?还是认为白白浪费了我们的爱?记得刚刚踏进中学校门时,班上有一个留级生。在我们学校,留级生是被人看不起的。于是,他自卑。加上父母离异,继父的冷淡,于是,他更自卑。他像一只刺猬一样,把接近他的人一个个都刺得鲜血淋淋。我曾尝试着接近他。我希望用自己的爱来融化他冰山似的心。每次碰到他,我总是热情地打招呼,但他就是像聋子一样不予理睬。一次活动课,同学们都出去玩了,教室里只剩下我俩。我对他说我们成为好朋友吧。这句话我一连说了三遍。起先他保持着沉默。当我第三次问他时,他才冷冰冰地回答:“不必了。”我当时真想揍他一顿。世界上怎么会有这么冷酷的人呢?就这么轻易地拒绝了我的全部热情!那天晚上回去后,我躺在床上暗自发誓,明天再也不理他,决不再理他了!可第二天,我还是忍不住跑去对他说:“我们成为朋友吧,我怎么会因为你的冷淡而放弃我的爱呢?”他颇为诧异地望着我。再后来么,想必读者也知道,我们成了死党。他竟慢慢地开朗起来,成绩也有所上升。这恐怕是我学生生涯中最得意的一次成功吧!从某种意义上说,他和文章开头提到的那只蜇人的蝎子差不多。我也被他蜇了好几下,但是,他还不是被我“救”上来了吗?现在想想,如果那次我真的不理会他了,他会变成什么样子呢?是按老样子一路寂寞下去,甚至是沉沦下去?每每想到此,我便又一次庆幸我当时没有放弃。是啊,蜇人是蝎子的天性,而爱却是人类的天性,我怎么会因为蝎子要蜇人而放弃我对他的爱呢?不要放弃爱,不要放弃你的美德,哪怕你周围的人要“蜇人”。[点评]本文作者结合自己的阅读感悟和切身体验,以流畅的文笔揭示了一个道理——“爱是人类的天性”,并呼吁人们“不要放弃爱,不要放弃你的美德,哪怕你周围的人要‘蜇人’”。作者袒露于文中的这种宽以待人、竭诚助人的纯真情怀,读来令人心动,启人思考。
机械专业工程 教育 应加强对学生的工程实践训练,以提高机械专业的工程教育水平。下面是我为大家推荐的机械专业 毕业 论文,供大家参考。机械专业毕业论文篇一:《机械加工质量技术》 摘要:机械加工产品的质量与零件的加工质量、产品的装配质量密切相关,而零件的加工质量是保证产品质量的基础,它包括零件的加工精度和表面质量两方面。 关键词:机械加工;精度;几何形状;工艺系统;误差 一、机械加工精度 1、机械加工精度的含义及内容 加工精度是指零件经过加工后的尺寸、几何形状以及各表 面相 互位置等参数的实际值与理想值相符合的程度,而它们之间的偏离程度则称为加工误差。加工精度在数值上通过加工误差的大小来表示。零件的几何参数包括几何形状、尺寸和相互位置三个方面,故加工精度包括:(1)尺寸精度。尺寸精度用来限制加工表面与其基准间尺寸误差不超过一定的范围。(2)几何形状精度。几何形状精度用来限制加工表面宏观几何形状误差,如圆度、圆柱度、平面度、直线度等。(3)相互位置精度。相互位置精度用来限制加工表面与其基准间的相互位置误差,如平行度、垂直度、同轴度、位置度零件各差来表示的要求和允许用专门的符明。 在相同中的各种因对准确和完足产品的工加工 方法 ,的生产条件下所加工出来的一批零件,由于加工素的影响,其尺寸、形状和表面相互位置不会绝全一致,总是存在一定的加工误差。同时,从满作要求的公差范围的前提下,要采取合理的经济以提高机械加工的生产率和经济性。 2、影响加工精度的原始误差 机械加工中,多方面的因素都对工艺系统产生影响,从而造成各种各样的原始误差。这些原始误差,一部分与工艺系统本身的结构状态有关,一部分与切削过程有关。按照这些误差的性质可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1)工艺系统的几何误差。工艺系统的几何误差包括加工方法的原理误差,机床的几何误差、调整误差,刀具和夹具的制造误差,工件的装夹误差以及工艺系统磨损所引起的误差。(2)工艺系统受力变形所引起的误差。(3)工艺系统热变形所引起的误差。(4)工件的残余应力引起的误差。 3、机械加工误差的分类 (1)系统误差与随机误差。从误差是否被人们掌握来分,误差可分为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又称偶然误差)。凡是误差的大小和方向均已被掌握的,则为系统误差。系统误差又分为常值系统误差和变值系统误差。常值系统误差的数值是不变的。如机床、夹具、刀具和量具的制造误差都是常值误差。变值系统误差是误差的大小和方向按一定规律变化,可按线性变化,也可按非线性变化。如刀具在正常磨损时,其磨损值与时间成线性正比关系,它是线性变值系统误差;而刀具受热伸长,其伸长量和时间就是非线性变值系统误差。凡是没有被掌握误差规律的,则为随机误差。 (2)静态误差、切削状态误差与动态误差。从误差是否与切削状态有关来分,可分为静态误差与切削状态误差。工艺系统在不切削状态下所出现的误差,通常称为静态误差,如机床的几何精度和传动精度等。工艺系统在切削状态下所出现的误差,通常称为切削状态误差,如机房;在切削时的受力变形和受热变形等。工艺系统在有振动的状态下所出现的误差,称为动态误差。 二、工艺系统的几何误差 1、加工原理误差 加工原理误差是由于采用了近似的成形运动或近似的刀刃轮廓进行加工所产生的误差。通常,为了获得规定的加工表面,刀具和工件之间必须实现准确的成形运动,机械加工中称为加工原理。理论上应采用理想的加工原理和完全准确的成形运动以获得精确的零件表面。但在实践中,完全精确的加工原理常常很难实现,有时加工效率很低;有时会使机床或刀具的结构极为复杂,制造困难;有时由于结构环节多,造成机床传动中的误差增加,或使机床刚度和制造精度很难保证。因此,采用近似的加工原理以获得较高的加工精度是保证加工质量和提高生产率以及经济性的有效工艺 措施 。 例如,齿轮滚齿加工用的滚刀有两种原理误差,一是近似造型原理误差,即由于制造上的困难,采用阿基米德基本蜗杆或法向直廓基本蜗杆代替渐开线基本蜗杆;二是由于滚刀刀刃数有限,所切出的齿形实际上是一条折线而不是光滑的渐开线,但由此造成的齿形误差远比由滚刀制造和刃磨误差引起的齿形误差小得多,故忽略不计。又如模数铣刀成形铣削齿轮,模数相同而齿数不同的齿轮,齿形参数是不同的。理论上,同一模数,不同齿数的齿轮就要用相应的一把齿形刀具加工。实际上,为精简刀具数量,常用一把模数铣刀加工某一齿数范围的齿轮,也采用了近似刀刃轮廓。 2、机床的几何误差 (1)主轴回转运动误差的概念。机床主轴的回转精度,对工件的加工精度有直接影响。所谓主轴的回转精度是指主轴的实际回转轴线相对其平均回转轴线的漂移。 瞬时速度为零。实际上,由于主轴部件在加工、装配过程中的各种误差和回转时的受力、受热等因素,使主轴在每一瞬时回转轴心线的空间位置处于变动状态,造成轴线漂移,也就是存在着回转误差。超级秘书网 主轴的回转误差可分为三种基本情况:轴向窜动——瞬时回转轴线沿平均回转轴线方向的轴向运动,如图l(a)所示。径向跳动——瞬时回转轴线始终平行于平均回转轴线方向的径向运动,如图l(b)所示。角度摆动——瞬时回转轴线与平均回转轴线成一倾斜角度,交点位置固定不变的。 (a)轴向窜动;(b)径向跳动;(c)角度摆动动,如图1(c)所示。角度摆动主要影响工件的形状精度,车外圆时,会产生锥形;镗孔时,将使孔呈椭圆形。实际上,主轴工作时,其回转运动误差常常是以上三种基本形式的合成运动造成的。 (2)主轴回转运动误差的影响因素。影响主轴回转精度的主要因素是主轴轴颈的误差、轴承的误差、轴承的间隙、与轴承配合零件的误差及主轴系统的径向不等刚度和热变形等。主轴采用滑动轴承时,主轴轴颈和轴承孔的圆度误差和波度对主轴回转精度有直接影响,但对不同类型的机床其影响的因素也各不相同。 参考文献: [1]郑渝.机械结构损伤检测方法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04年 [2]杨春雷,尹国会.浅谈机械加工影响配合表面的原因及对策[N].中华建筑报;2005年 [3]高原.不锈钢表面复合处理提高耐磨性的研究 机械专业毕业论文篇二:《企业工程机械设备管理》 摘要:由于工程机械现代化的实现,为现代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高效的工作效率。但是,企业机械设备的管理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制约着企业的高速发展。本文作者就现代企业机械设备管理存在的问题和提高管理的方法进行了简单的论述。 关键词:工程;机械设备;管理;问题;对策 科学技术进步、生产建设的需求,为工程机械的应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对设备管理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做好机械设备的合理配置、科学使用、及时保养、适时维修,降低设备故障发生,提高机械设备的有效利用率,是对工程设备管理工作的主要要求,下面我就当前矿山企业在工程机械设备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和提高工程机械管理的方法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当前工程机械设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管理机构不健全,管理制度不完善 相当一部分施工企业仍缺乏完整、严格的工程机械设备管理制度,对工程机械设备的台账、技术资料档案的建立等工作尚未完善,管理工作无章可循、管理无序,有的企业甚至在购买了新设备后,没有及时或根本不入账,造成管理工作相当被动,设备糊涂使用,不能明确工程机械管理和使用的责任主体。 2、舍不得智力投资 (1)虽然目前大部分施工企业都根据自己企业的实际情况,设立了机务管理部门,但由于机构、人员更迭较为频繁,设备管理及维修人员接受专业教育时间短,管理人员对设备管理的整体认识尚较模糊,技术管理水平参差不齐。 (2)而有些企业只是片面注重眼前利益,宁愿花耗大量资金用于购买先进设备,但在管理人才培训等智力投资方面却显得过分吝惜,舍不得花钱。这样,就算有再先进的设备,但管理跟不上、人员素质低劣,是很难适应机械自动化、机电一体化程度高的设备管理的需要。 3、工程机械设备的使用与保养相互脱节 (1)目前大多数施工企业虽然都实行定人定机制度,即每个操作人员固定使用一台机械设备,但却忽略了定人保养制度,没有把机械设备维修保养的各项 规章制度 明确落实到个人。正因为如此,操作人员往往只是“包用不包修”,维修人员也是马虎应付了事,每当机械设备出现故障,操作人员与维修人员往往互相推卸责任。这样,不但影响了产量、质量,也增加了维修费用、运转费用以及降低了设备的使用寿命。 (2)此外,不少项目负责人只考虑眼前利益,没有从长远打算,短期行为严重,只注意产值与效益挂钩,在设备管理使用上表现为“重用轻管”,为了赶工期、抢进度,而不惜拼设备,造成机械设备常常处于超负荷状况工作,或带“病”作业,甚至违章操作,其结果是该工程项目完工后,机械设备严重磨损老化,而调运到新工程又需花费大量的精力与费用进行整修,造成施工工期贻误,项目部之间在维修费用上互相推诿,固定资产无形流失。 4、工程机械设备维修“滞后”,浪费严重 (1)由于目前大部分施工企业还未能有效地实行点检制度等保养措施,设备维修管理往往局限于“事后维修”,“预防维修”意识不够重视,对设备的故障及劣化现象也就未能早期发觉、早期预防、早期 修理 ,以致造成人力、物力、财力不必要的浪费。 (2)施工企业机械设备“浪费维修”的现象也十分严重,个别维修人员为了贪图方便,对一些仍有很大修复价值的旧件不加以修复利用,任凭其主观随意地报废,更有甚者,不考虑 其它 设备的整体性能,采取“拆东墙补西墙”的做法,得过且过,只要机械能动就交差了事,结果也只会是事倍功半。 二、提高机械设备管理工作的方法 1、在使用方面,设备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使用。任何设备都有规定的使用范围、条件及操作程序,只有正确的使用设备,才能保证 安全生产 。而设备使用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操作人员水平的高低。 所以在使用中,一是教育操作人员正确的使用和操作各种工程机械,不能在超过机械所能承受的最大负荷下进行工作,尽量保证机械负荷的均匀加减,使机械处于较为平缓的负荷变动,具体地说,就是要较为均匀地加减油门,防止发动机、工作装置动作的大起大落。二是加强技术培训,提高操作人员素质,使操作人员做到懂构造、懂原理、懂性能,会使用、会保养、会检查、会排除故障,从源头上减少和防止人为失误引起的机械故障。三是坚持实行包机责任制,责任到人,将个人经济利益与责任机械的维修费、燃油费相结合进行考核,奖罚并举,加强管理设备的责任心,调动爱护设备的积极性。超级秘书网 2、在保养方面,对设备实行定期保养是保持机械良好技术状况的基础。对于工程机械,保养工作中的重中之中就是保证对机械的合理润滑。零件工作面的磨损、零件表面的腐蚀和材料的老化是正常使用条件下的机械零部件的3种主要失效形式,而零件工作面的磨损所引起的失效所占的比例最大。也就是说,机械的磨损是使其各种零部件走向极限技术状态的主要原因之一。那么,解决机械零部件的磨损问题,除了采用优良的材料、选择先进的制造工艺、设计合理的机械结构外,在使用过程中要做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保证对机械的合理润滑。 据统计,工程机械的故障有一半以上是由润滑不良引起的。由于工程机械各零部件配合的精密性,良好的润滑可以使其保持正常的工作间隙和合适的工作温度,从而降低零件的磨损程度,减少机械故障。正常合理的润滑是减少机械故障的有效措施之一。为此,一是要合理选用润滑剂,要根据机械的种类和应用结构的不同选用正常的润滑剂类别,根据机械的要求选用合适的质量等级,根据机械的工作环境和不同的季节选择合适的润滑剂牌号。二是经常检查润滑剂的数量和质量。数量不足要及时补充,质量不佳要及时更换。三是根据保养周期、设备技术状况、工作环境等因素,制定强制保养计划,到时间必须停机保养润滑。 3、维修方面 机械在使用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故障。在这些故障中,有些故障对机械设备的影响可能是很微小的,有些是比较严重的,甚至会造成机毁人亡的大事故。 经验 表明,严重机械故障往往是由一些较小的故障引发的。究其原因,就在于忽视了对小故障的及时处置。因此,在维修方面,一是重视小故障的及时处理,做到防患于未然。切不可小故障不影响使用,为了赶任务让设备带故障作业,最后小毛病拖成了大故障,不但延误工期,影响正常使用,还有可能造成设备突然报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对出现的故障及时进行处理,就是减少和防止故障的一种有效措施。二是采取“计划维修”与“预防性维修”两种制度的相结合的维修制度,科学合理的安排设备维修工作。计划维修坚持“养修并重,预防为主”的指导思想,在使用中,根据机械损坏和零件磨损规律,按照工作时间,定期对设备实施强制保修项目;预防性维修坚持“定期检查,按需修理”,它是按照维修对象的实际计划状况,而不是按照实际使用时间来控制的维修方式,避免了强制维修造成的浪费,同时通过定期检查,避免了漏拆漏检导致的失保失修。 总之,任何设备投入使用后都会不可避免的出现故障,但在工作中,只要我们加强设备管理,合理科学的使用、及时到位的保养、适时准确的维修,就能抓住设备寿命期内各种故障的发生规律,有效的降低故障发生,提高有效利用率,保持设备的良好技术状态,最大限度的发挥设备的使用价值。 机械专业毕业论文篇三:《浅析纺织机械的绿色制造技术》 一、绿色制造的发展必要性 纺织行业一直是一个高污染的产业,由于传统技术的落后,纺织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生产污染物,包括废气、污水等,同时还存在着资源浪费的问题,而这些都对人类生存的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危机。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生产出口大国,现代纺织制造业的发展十分迅速,因此纺织行业的污染问题一直是关注重点。在如今大力提倡生态文明的时代,纺织机械关于绿色制造技术的发展已经刻不容缓。 环境意识制造,也就是绿色制造,简单来说就是制造产品的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兼顾环境发展和经济效益的现代化制造模式。关于绿色制造的实施,具体策略表现为减少浪费,减少污染以及资源利用最大化。现如今,考虑到生态环境的保护,国际上已经开始对贸易产品的绿色工艺有了要求,虽然这样的绿色壁垒还不是很多,但是作为纺织产品的出口大国,为了保持纺织行业的优势,纺织机械的绿色制造需要及早提上发展日程。 二、绿色制造技术的体现 (一)绿色材料。绿色材料的选择要在保证纺织机械制造的要求的基础上考虑材料的环保性。以化纤生产为例,其生产过程中使用了大量的酸碱,导致硫酸盐一类有毒物质的产生,所以绿色材料的首要条件是无毒,无污染。此外,化纤产品的不可降解性使得其在废弃之后对土壤环境造成负担,因此,绿色材料还需具备可降解,可回收的特点。最后,由于化纤产品加工困难,因此造成了能源的浪费,这就要求绿色材料是易加工的。 (二)绿色设计。绿色设计是绿色制造的核心,因为绿色设计需要贯穿了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在产品设计的阶段就要将产品从生产到包装到最后的废弃和回收的环保性都要列入考虑,生产资源的选择,能源的最大化利用,产品的回收利用都是绿色设计要进行的工作,不仅要满足工艺技术的经济要求,更要保证绿色环保的环境需求。 (三)绿色工艺。首先要选择正确适合的工艺方法,然后优化工艺操作,设计最高效的工艺方案,如此便能提高工作效率,减少资源的消耗,降低能源的消耗,将废气,污水一类的有害物质和污染物对生态环境的危害降至最低程度。 (四)绿色包装。绿色包装的设计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首先是包装材料的选择,关于包装材料要求就是绿色环保,无害可降解,易回收,易加工;其次是包装结构的优化,包装结构应该尽量简化,不要铺张浪费;最后是使用后的包装和工艺废弃物的回收利用,以往包装材料在丢弃后,因为不可降解或者污染有毒,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小的破坏,而包装本身的丢弃也是对资源的极大浪费,所以采用可回收的材料,既不会造成环境负担,又减少了资源的浪费,一举两得。 三、绿色制造技术的应用 (一)包装材料。绿色包装的设计要求包装材料的绿色环 保,可回收利用,包装避繁就简。常见的纺织产品的包装材料有瓦楞纸,木材和塑料等。瓦楞纸纸板的特点是易回收,但是不够坚固耐用,并且需要前期加工,既浪费资源也不环保;木板的坚固程度足够,可是作为不可再生资源,过度的木材使用会导致生态发展不平衡,也不利于环境保护;塑料包装有着木材与纸板不可替代的特点,轻便耐用又方便生产,但是也有不可降解的缺点,也不是最佳的绿色包装材料。目前最好的绿色包装材料是纸浆模塑和蜂窝纸板,两者的组合成为蜂窝纸芯复合板,这种包装材料无污染易回收,是绿色包装的最好选择。 (二)计算机辅助设计。纺织机械的绿色设计可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设计无纸化减少了木材资源的浪费,节约了资源的同时,高科技技术还可以减少设计周期,强化设计蓝图,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以及纺织产品的质量。现如今结合了计算机技术的三维软件可以模拟纺织机械的各个零部件的受力情况并对其进行相关性能的校对检测。 (三)工艺规划。 纺织机械制造的工艺规划的目标体系为 TQCSRE体系,关键在于分析资源消耗R与环境影响E的关系。例如,通过分析生产资源的消耗与废物产生量间的关系,经过分析纺织机械工艺在这之中的作用,研发出优化的绿色工艺。 结语 随着环境问题成为如今的 热点 话题,环保的浪潮也渐渐影响到了制造业。传统的制造模式已经不再适用于当今社会的发展潮流,纺织机械的绿色制造发展迫在眉睫。绿色资源与绿色技术的推进是不仅有利于环境负担的减少,更能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绿色制造兼顾了环保与经济的双向发展,更揭示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才是社会发展的正确道路。 猜你喜欢: 1. 浅谈机械制造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2. 机械毕业论文范例 3. 机械毕业论文范文大全 4. 大学毕业论文机械范文 5. 机械毕业论文范文参考 6. 3000字机械类论文
1、碳纤维是含碳量在90%以上的高强度高模量纤维。耐高温居所有化纤之首。用腈纶和粘胶纤维做原料,经高温氧化碳化而成。是制造航天航空等高技术器材的优良材料。 2、碳纤维是由碳元素组成的一种特种纤维。具有耐高温、抗摩擦、导电、导热及耐腐蚀等特性 外形呈纤维状、柔软、可加工成各种织物,由于其石墨微晶结构沿纤维轴择优取向,因此沿纤维轴方向有很高的强度和模量。碳纤维的密度小,因此比强度和比模量高。碳纤维的主要用途是作为增强材料与树脂、金属、陶瓷及炭等复合,制造先进复合材料。碳纤维增强环氧树脂复合材料,其比强度及比模量在现有工程材料中是最高的。
虽然我们周围可以选择的基础材料有很多,但是各种材料都有本身难以替代的优势以及缺点,因此有一些厂家就开始寻求多种材料复合而成的复合材料,比如今天为大家举例的碳纤维树脂复合材料,顾名思义就是综合了碳纤维以及树脂这两者优势的一款材料产品,它经过热处理和多种多样的工序和步骤加工而成,是一种力学性能十分出色的新型材料。一方面具有碳材料本身的稳定牢靠特点,另外一方面又具有纺织纤维柔软可以加工的表现,所以应用在日常生活中的许多领域。
一、碳纤维树脂复合材料用途
1. 航空航天,飞机的外壳和内部装备都可以用碳纤维来完成,同等强度,轻于合金,省燃料。
2. 风力发电,发电机的叶片由碳纤维+玻纤制作,电力环保,未来能源的方向之一。
3. 体育市场,高尔夫球杆身、网羽球拍、登山杖、自行车、滑雪板、溜冰鞋、钓竿、潜水气瓶等等高档产品都由碳纤维制作。
4. 汽车配件,外壳、车架、空气动力学配件、座椅、内饰甚至轮毂都可以由碳纤维制作,同样属于高端市场。
5. 建筑加固,碳纤维短切丝可以用于混凝土内,加强加固的作用
6. 流行市场,由于碳纤维可以制作出高档感的外观,在鞋底、袖扣、皮带扣、高档烟酒包装、电子产品外壳等领域也被青睐,但用量少,都为高档产品。
7. 音乐领域,提琴、吉他、笛、等乐器以及音箱由碳纤维制作的效果非常令人惊叹。
8. 其他:头盔、鼠标垫、眼镜架、三脚架、手表等领域亦有应用。
二、碳纤维复合材料缺点
成本高——尽管CFRP复合材料性能优异,为什么碳纤维没有广泛地应用于产品生产呢?目前,CFRP复合材料生产成本过高。根据当前的市场情况(供给和需求),碳纤维的种类(航天VS商品级),纤维束的大小不同,纤维的价格也判若云泥。每磅碳纤维原材料的价格,可达5-25倍玻璃纤维价格不等。而相比于钢材,CFRP材料的高成本性就更加突出了。
导电性——这既可以作为碳纤维复合材料的优势,也可能成为实际应用中的一个缺陷。碳纤维导电性极强,而玻璃纤维是绝缘的。许多产品使用玻璃纤维,而不能用碳纤维或金属替代,是因为其要求具备严格的绝缘性。
在公用设施生产中,许多产品都需要使用玻璃纤维。例如,梯子的生产使用玻璃纤维作为梯架,原因在于:当玻璃纤维梯子与电力线接触时,触电的可能性会降低许多。而碳纤维梯子导电性极强,后果则不可想象。
今天为大家介绍的碳纤维复合材料是一种新型的复合产品,它不仅仅力学性能优异,而且一方面具有碳材料本身的稳定性,另外一方面有纺织纤维柔软,可以加工的优点表现。算是新一代的增强纤维。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很多地方都可以看见它所扮演着的关键角色,因为碳纤维复合材料耐高温耐摩擦,而且导电导热和耐腐蚀,经过长久的使用,也不会出现性能方面的损耗,除此之外,还可以发现一款合格的碳纤维复合材料,既可以用来制作某些精密仪器,还可以用在飞机结构或者是电工领域。
碳纤维(carbon fiber,简称CF),是一种含碳量在95%以上的高强度、高模量纤维的新型纤维材料。它是由片状石墨微晶等有机纤维沿纤维轴向方向堆砌而成,经碳化及石墨化处理而得到的微晶石墨材料。碳纤维“外柔内刚”,质量比金属铝轻,但强度却高于钢铁,并且具有耐腐蚀、高模量的特性,在国防军工和民用方面都是重要材料。它不仅具有碳材料的固有本征特性,又兼备纺织纤维的柔软可加工性,是新一代增强纤维。[1-4] 碳纤维具有许多优良性能,碳纤维的轴向强度和模量高,密度低、比性能高,无蠕变,非氧化环境下耐超高温,耐疲劳性好,比热及导电性介于非金属和金属之间,热膨胀系数小且具有各向异性,耐腐蚀性好,X射线透过性好。良好的导电导热性能、电磁屏蔽性好等。碳纤维与传统的玻璃纤维相比,杨氏模量是其3倍多;它与凯夫拉纤维相比,杨氏模量是其2倍左右,在有机溶剂、酸、碱中不溶不胀,耐蚀性突出。(1) 组成结构碳纤维是含碳量高于90%的无机高分子纤维。其中含碳量高于99%的称石墨纤维。碳纤维的微观结构类似人造石墨,是乱层石墨结构。[5] 碳纤维各层面间的间距约为到,各平行层面间的各个碳原子,排列不如石墨那样规整,层与层之间借范德华力连接在一起。[6] 通常也把碳纤维的结构看成由两维有序的结晶和孔洞组成,其中孔洞的含量、大小和分布对碳纤维的性能影响较大。[7] 当孔隙率低于某个临界值时,孔隙率对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层间剪切强度、弯曲强度和拉伸强度无明显的影响。有些研究指出,引起材料力学性能下降的临界孔隙率是1%-4%。孔隙体积含量在0-4%范围内时,孔隙体积含量每增加1%,层间剪切强度大约降低7%。通过对碳纤维环氧树脂和碳纤维双马来亚胺树脂层压板的研究看出,当孔隙率超过时,层间剪切强度开始下降。由试验得知,孔隙主要分布在纤维束之间和层间界面处。并且孔隙含量越高,孔隙的尺寸越大,并显著降低了层合板中层间界面的面积。当材料受力时,易沿层间破坏,这也是层间剪切强度对孔隙相对敏感的原因。另外孔隙处是应力集中区,承载能力弱,当受力时,孔隙扩大形成长裂纹,从而遭到破坏。[8] 即使两种具有相同孔隙率的层压板(在同一养护周期运用不同的预浸方法和制造方式),它们也表现处完全不同的力学行为。力学性能随孔隙率的增加而下降的具体数值不同,表现为孔隙率对力学性能的影响离散性大且重复性差。由于包含大量可变因素,孔隙对复合材料层压板力学性能的影响是个很复杂的问题。这些因素包含:孔隙的形状、尺寸、位置;纤维、基体和界面的力学性能;静态或者动态的荷载。[8] 相对于孔隙率和孔隙长宽比,孔隙尺寸、分布对力学性能的影响更大些。并发现大的孔隙(面积>)对力学性能有不利影响,这归因于孔隙对层间富胶区的裂纹扩展的产生影响。[8] (2)物理性质碳纤维兼具碳材料强抗拉力和纤维柔软可加工性两大特征,碳纤维是一种的力学性能优异的新材料。碳纤维拉伸强度约为2到7GPa,拉伸模量约为200到700GPa。密度约为到克每立方厘米,这除与原丝结构有关外,主要决定于炭化处理的温度。一般经过高温3000℃石墨化处理,密度可达克每立方厘。再加上它的重量很轻,它的比重比铝还要轻,不到钢的1/4,比强度是铁的20倍。碳纤维的热膨胀系数与其它纤维不同,它有各向异性的特点。碳纤维的比热容一般为。热导率随温度升高而下降平行于纤维方向是负值(到),而垂直于纤维方向是正值(32到22)。碳纤维的比电阻与纤维的类型有关,在25℃时,高模量为775,高强度碳纤维为每厘米1500。这使得碳纤维在所有高性能纤维中具有最高的比强度和比模量。同钛、钢、铝等金属材料相比,碳纤维在物理性能上具有强度大、模量高、密度低、线膨胀系数小等特点,可以称为新材料之王。[3] [9-11] 碳纤维除了具有一般碳素材料的特性外,碳纤维编织布[12]其外形有显著的各向异性柔软,可加工成各种织物,又由于比重小, 沿纤维轴方向表现出很高的强度,碳纤维增强环氧树脂复合材料,其比强度、比模量综合指标,在现有结构材料中是最高的。[11] 碳纤维树脂复合材料抗拉强度一般都在3500兆帕以上,是钢的7到9倍,抗拉弹性模量为230到430G帕亦高于钢;因此CFRP的比强度即材料的强度与其密度之比可达到2000兆帕以上,而A3钢的比强度仅为59兆帕左右,其比模量也比钢高。与传统的玻璃纤维相比,杨氏模量(指表征在弹性限度内物质材料抗拉或抗压的物理量)是玻璃纤维的3倍多;与凯芙拉纤维相比,不仅杨氏模量是其的2倍左右。碳纤维环氧树脂层压板的试验表明,随着孔隙率的增加,强度和模量均下降。孔隙率对层间剪切强度、弯曲强度、弯曲模量的影响非常大;拉伸强度随着孔隙率的增加下降的相对慢一些;拉伸模量受孔隙率影响较小。[8] 碳纤维还具有极好的纤度(纤度的表示法之一是9000米长纤维的克数),一般仅约为19克,拉力高达300kg每微米。几乎没有其他材料像碳纤维那样具有那么多一系列的优异性能, 因此在旨度、刚度、重度、疲劳特性等有严格要求的领域。在不接触空气和氧化剂时,碳纤维能够耐受3000度以上的高温,具有突出的耐热性能,与其他材料相比,碳纤维要温度高于1500℃时强度才开始下降,而且温度越高,纤维强度越大。碳纤维的径向强度不如轴向强度,因而碳纤维忌径向强力(即不能打结)而其他材料的晶须性能也早已大大的下降。另外碳纤维还具有良好的耐低温性能,如在液氮温度下也不脆化。[3] [9] [13] 化学性质碳纤维的化学性质与碳相识,它除能被强氧化剂氧化外,对一般碱性是惰性的。在空气中温度高于400℃时则出现明显的氧化,生成CO与CO2。[6-7] 碳纤维对一般的有机溶剂、酸、碱都具有良好的耐腐蚀性,不溶不胀,耐蚀性出类拔萃,完全不存在生锈的问题。[11] 有学者在1981年将PAN基碳纤维浸泡在强碱氢氧化钠溶液中,时间已过去30多年,它仍保持纤维形态。但其耐冲击性较差,容易损伤,在强酸作用下发生氧化,碳纤维的电动势为正值,而铝合金的电动势为负值。当碳纤维复合材料与与铝合金组合应用时会发生金属碳化、渗碳及电化学腐蚀现象。因此,碳纤维在使用前须进行表面处理。[4] 碳纤维还有耐油、抗辐射、抗放射、吸收有毒气体和减速中子等特性[3] [9] [13] 。(3)分类碳纤维按原料来源可分为聚丙烯腈基碳纤维、1K碳纤制作的管沥青基碳纤维、粘胶基碳纤维、酚醛基碳纤维、气相生长碳纤维;按性能可分为通用型、高强型、中模高强型、高模型和超高模型碳纤维;按状态分为长丝、短纤维和短切纤维;按力学性能分为通用型和高性能型。通用型碳纤维强度为1000兆帕、模量为100G帕左右。高性能型碳纤维又分为高强型(强度2000兆帕、模量250G帕)和高模型(模量300G帕以上)。强度大于4000兆帕的又称为超高强型;模量大于450G帕的称为超高模型。随着航天和航空工业的发展,还出现了高强高伸型碳纤维,其延伸率大于2%。用量最大的是聚丙烯腈PAN基碳纤维。[14] 市场上90%以上碳纤维以PAN基碳纤维为主。由于碳纤维神秘的面纱尚未完全揭开,人们还不能直接用碳或石墨来制取,只能采用一些含碳的有机纤维(如尼龙丝、腈纶丝、人造丝等)为原料,将有机纤维与塑料树脂结合在一起炭化制得碳纤维。[4] [15-17] PAN基碳纤维 PAN基碳纤维的生产工艺主要包括原丝生产和原丝碳化两个过程:首先通过丙烯腈聚合和纺纱等一系列工艺加工成被称为“母体“的聚丙烯腈纤维或原丝, 将这些原丝放入氧化炉中在200到300℃进行氧化,还要在碳化炉中,在温度为1000到2000℃下进行碳化等工序制成碳纤维。[18] [19] 沥青基碳纤维美国发明了纺织沥青基碳纤维用的含有基金属中间相沥青,原丝经稳定化和碳化后,碳纤维的拉伸强度为帕,模量为252G帕;法国研制了耐热和高导电的中间相沥青基碳纤维;波兰开发了新型金属涂覆碳纤维的方法,例如涂覆铜的沥青基碳纤维是用混合法制成,先用铜盐与各向同性煤沥青混匀,进行离心纺丝,在空气中稳定化并在高温氢气中处理,得到合金铜的碳纤维。 世界沥青基碳纤维的生产能力较小,国内沥青基碳纤维的研究和开发较早,但在开发、生产及应用方面与国外相比有较大的差距。[19-20] 碳纤维按产品规格的不同被划分为宇航级和工业级两类,亦称为小丝束和大丝束。通常把48K以上碳纤维称为大丝束碳纤维,包括360K和480K等。宇航级碳纤维初期以3K为主,逐渐发展为12K和24K,主要应用于国防军工和高技术,以及体育休闲用品,像飞机、导弹、火箭、卫星和钓鱼杆、球杆球拍(4) 制备方式工业化生产碳纤维按原料路线可分为聚丙烯腈(PAN)基碳纤维、沥青基碳纤维和粘胶基碳纤维三大类,但主要生产前两种碳纤维。由粘胶纤维制取高力学性能的碳纤维必须经高温拉伸石墨化,碳化收率低,技术难度大,设备复杂,原料丰富碳化收率高,但因原料调制复杂、产品性能较低,亦未得到大规模发展;由聚丙烯腈纤维原丝制得的高性能碳纤维,其生产工艺较其他方法简单,产量约占全球碳纤维总产量的90%以上。[18] [22-23] 工艺流程碳纤维可分别用聚丙烯腈纤维、沥青纤维、粘胶丝或酚醛纤维经碳化制得。应用较普遍的碳纤维主要是聚丙烯腈碳纤维和沥青碳纤维。碳纤维的制造包括纤维纺丝、热稳定化(预氧化)、碳化、石墨化等4个过程。其间伴随的化学变化包括,脱氢、环化、预氧化、氧化及脱氧等。[22-23] 从粘胶纤维制取高力学性能的碳纤维必须经高温拉伸石墨化,碳化收率低,技术难度大、设备复杂,产品主要为耐烧蚀材料及隔热材料所用;由沥青制取碳纤维,原料来源丰富,碳化收率高,但因原料调制复杂、产品性能较低,亦未得到大规模发展;由聚丙烯腈纤维原丝可制得高性能的碳纤维,其生产工艺较其它方法简单力学性能优良,自20世纪60年代后在碳纤维工业发展良好。[19] 聚丙烯腈基碳纤维的生产主要包括原丝生产和原丝碳化两个过程。[19] [21] 原丝生产过程主要包括聚合、脱泡、计量、喷丝、牵引、水洗、上油、烘干收丝等工序。[19] [21] 碳化过程主要包括放丝、预氧化、低温碳化、高温碳化、表面处理、上浆烘干、收丝卷绕等工序。[19] [21] PAN基碳纤维的制备聚丙烯腈碳纤维是以聚丙烯腈纤维为原料制成的碳纤维,主要作复合材料用增强体。无论均聚或共聚的聚丙烯腈纤维都能制备出碳纤维。为了制造出高性能碳纤维并提高生产率,工业上常采用共聚聚丙烯腈纤维为原料。对原料的要求是:杂质、缺陷少;细度均匀,并越细越好;强度高,毛丝少;纤维中链状分子沿纤维轴取向度越高越好,通常大于80%;热转化性能好。[6] [24] 生产中制取聚丙烯腈纤维的过程是:先由丙烯腈和其他少量第二、第三单体(丙烯酸甲醋、甲叉丁二脂等)共聚生成共聚聚丙烯腈树脂(分子量高于 6到8万),然后树脂经溶剂(硫氰酸钠、二甲基亚矾、硝酸和氯化锌等)溶解,形成粘度适宜的纺丝液,经湿法、干法或干湿法进行纺丝,再经水洗、牵伸、干燥和热定型即制成聚丙烯腈纤维。若将聚丙烯腈纤维直接加热易熔化,不能保持其原来的纤维状态。制备碳纤维时,首先要将聚丙烯腈纤维放在空气中或其他氧化性气氛中进行低温热处理,即预氧化处理。预氧化处理是纤维碳化的预备阶段。一般将纤维在空气下加热至约270℃,保温到3h,聚丙烯腈纤维的颜色由白色逐渐变成黄色、棕色,最后形成黑色的预氧化纤维。是聚丙烯腈线性高分子受热氧化后,发生氧化、热解、交联、环化等一系列化学反应形成耐热梯型高分子的结果。再将预氧化纤维在氮气中进行高温处理1600℃的碳化处理,则纤维进一步产生交联环化、芳构化及缩聚等反应,并脱除氢、氮、氧原子,最后形成二维碳环平面网状结构和层片粗糙平行的乱层石墨结构的碳纤维。[7] [24] 由PAN原丝制备碳纤维的工艺流程如下:PAN原丝→预氧化→碳化→石墨化→表面处理→卷取→碳纤维。[7] [24] 第一、原丝制备,聚丙烯腈和粘胶原丝主要采用湿法纺丝制得,沥青和酚醛原丝则采用熔体纺丝制得。制备高性能聚丙烯腈基碳纤维需采用高纯度、高强度和质量均匀的聚丙烯腈原丝,制备原丝用的共聚单体为衣康酸等。制备各向异性的高性能沥青基碳纤维需先将沥青预处理成中间相、预中间相(苯可溶各向异性沥青)和潜在中间相(喹啉可溶各向异性沥青)等。作为烧蚀材料用的粘胶基碳纤维,其原丝要求不含碱金属离子。[22] [25] 第二、预氧化(聚丙烯腈纤维200到300℃)、不融化(沥青200到400℃)或热处理(粘胶纤维240℃),以得到耐热和不熔的纤维,酚醛基碳纤维无此工序。[22] [25] 第三、碳化,其温度为:聚丙烯腈纤维1000到1500℃,沥青1500到1700℃,粘胶纤维400到2000℃。[22] [25] 第四、石墨化,聚丙烯腈纤维为2500到3000℃,沥青2500到2800℃,粘胶纤维3000到3200℃。[22] [25] 第五、表面处理,进行气相或液相氧化等,赋予纤维化学活性,以增大对树脂的亲和性。[22] [25] 第六、上浆处理,防止纤维损伤,提高与树脂母体的亲和性。所得纤维具有各种不同的断面结构。[22] [25] 技术要点要想得到质量好碳纤维,需要注意一下技术要点:(1)实现原丝高纯化、高强化、致密化以及表面光洁无暇是制备高性能碳纤维的首要任务。碳纤维系统工程需从原丝的聚合单体开始。原丝质量既决定了碳纤维的性质,又制约其生产成本。优质PAN原丝是制造高性能碳纤维的首要必备条件。[22] (2)杂质缺陷最少化,这是提高碳纤维拉伸强度的根本措施,也是科技工作者研究的热门课题。在某种意义上说,提高强度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减少、减小缺陷的过程。[22] (3)在预氧化过程中,保证均质化的前提下,尽可能缩短预氧化时间。这是降低生产成本的方向性课题。(4)研究高温技术和高温设备以及相关的重要构件。高温炭化温度一般在1300到1800℃,石墨化一般在2500到3000℃。在如此高的温度下操作,既要连续运行、又要提高设备的使用寿命,所以研究新一代高温技术和高温设备就显得格外重要。如在惰性气体保护、无氧状态下进行的微波、等离子和感应加热等技术。[22]
二、发展新型建材及制品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对于能源和耕地等资源人均占有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1/4的中国来说,国民经济和社会与资源、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显得更为重要和迫切。目前我国粘土实心砖仍占墙体材料总产量的近80,能耗高、毁田、污染等问题十分严重,每个消耗22亿吨的粘土资源,制砖毁田约12万亩,耗能8200万吨标煤,同时排放大量的粉尘和二氧化碳。因此,发展机关报型建筑材料及制品关系到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同时也关系到建材工业的健康发展。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对居住和工作场扬要求也不断提高。许多国家的经验证实,它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建筑业的进步不令要求建筑物的质量、功能要完善,而且要求其美观且无害人体健康等。这就要求发展多功能和高效的新型建材及制品,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社会进步的要求。使用新型建筑材料及制品,可以显著改善建筑物的功能,增加建筑物的使用面积,提高抗震能力,便于机械化施工和提高施工效率,而且同等情况下可以降低建筑造价。天津、成都等城市的实践证实,在同等条件下,采用新型建筑材料及制品可增加有效使用面积近10,减轻建筑自重40以上,有效提高抗震能力。按目前年竣工城镇住宅亿平方米的10采用新材料计,每年可增加有效使用面积约2000万平方米,综合造价可降低约4-7。此外,发展新型建材对于环境保护和资源综合利用也有显著效果,以"八五"期间为例,仅发展新型墙体材料就累计节约生产能耗和建筑采暖能耗2200多万吨标煤,减少毁田约15万亩,利用工业废渣9500万吨,减少三氧化碳排放量2300万吨。作为与建筑业关联性最强,70的产品应用于建筑业的建材工业来说,发展新型建材及制品纳入到建筑设计、施工规程规范中,以推广应用新型那样工促进新型建材的发展。推广应用新型建材不仅社会效益可观,而且经济效益显著。如建筑上应用新型保温材料节能一项的费用,就远大于用新型建材顶替粘土实心砖所增加的费用。因此,发展新型建材及制品是社会进步和提高社会经济效益的重要一环。三、新型建材及制品发展展望按照建材工业"由大变强,靠新出强"跨世纪发展战略的要求,发展新型建材将着重在新字上做文章,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新型建筑材料及制品产值"九五"期间以20-25左右的速度发展,到2000年产值接近1300亿元。其中乡以上独立核算企业产值800-900亿元,占建材工业总产值的20。工艺技术装备和产品质量达到国际70年代水平,骨干企业达到国际80年代初水平,先进企业达到国际同期先进水平。.1、部分新型建材产品2000年及2010年猜测(1)防水密封材料。预计到2000年,全国新型防水卷材产量达到8300万平方米,市场占有率达到20,全国城镇永久性建筑采用新型防水材料达到60。到2010年,全国新型防水卷材产量将达到亿平方米,市场占有率达到50,城镇永久性建筑采用新型防水材料将达到80。(2)保温隔热材料。预计到2000年,全国保温材料需求量为,岩(矿)棉40万吨,玻璃棉5万吨,膨胀珍珠岩30万吨,硅酸铝纤维4万吨。预计到2010年,全国保温材料需求量为:岩(矿)棉60万吨,玻璃棉10万吨,膨胀珍珠岩40万吨,硅酸铝纤维8万吨。(3)矿棉吸声板。预计到2000年,全国矿棉吸声板需求量为2000-2500万平方米。预计到2010年全国矿棉吸声板需求量为4000-5000万平方米,产品品种、质量和数量不但可以满足国内市场需要,而且将有部分产品出口。(4)装饰石膏板。预计到2000年,全国装饰石膏板需求量为700万平方米。预计到2010年,全国装饰石膏板需求量为1400万平方米。石膏板2000年需求量约8000万平方米左右。(5)建筑涂料。预计到2000年,全国建筑涂料需求量为100万吨,中、高档建筑涂料将占较大比例。预计到2010年,全国建筑涂料需求量将达到160万吨。(6)塑料异型材和门窗。预计到2000年,全国塑料异型材需求量为20万吨,可组成1000万平方米塑料门窗。预计到2010年,全国塑料异型需求量为50-60万吨,可组成塑料门窗2500-3000万平方米。(7)塑料地板。预计到2000年,全国塑料地板需求量为8000万平方米。预计到2010年,全国塑料地板需求量将达到-2亿平方米。届时,各种塑料地板(包括弹性卷材地板、半硬质塑料地板、柔性卷材地板)和各种功能地板)抗静电、防腐蚀、防火、保健)的品种、档次将有显著的提高,可基本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8)塑料管道。预计到2000年,全国塑料管道需求量为40万吨(其中33万吨为排水管、7万吨为给水管),塑料管材与管件不配套问题基本可解决。预计到2010年,全国塑料管道需求量将达到100万吨,其品种包括塑料给水管、电线导管、冷热水管、燃气管等。(9)壁纸、墙布。预计到2000年,全国壁纸、墙布的需求量为-3亿平方米。胶印壁纸、全天然壁布、水墨印崦及其他功能的壁纸将进一步发展,可基本满足高级宾馆、饭店的需要。预计到2010年,全国壁纸壁布需求量将达到4亿平方米以上,并有部分出口。(10)化纤地毯。预计到2000年,全国化纤地毯需求量为1200万平方米,预计到2010年,全国化纤地毯需求量将达到5000-8000万平方米,品种基本可配套,可满足不同要求的建筑物对抗静电、阴燃、防毒、防沾污、耐磨等功能的要求。2、"十五"期间新型建材行业发展重点新型建材将成为中国第十个五个计划期间(2001-2005年重点发展行业。新型墙体材料占墙材总量的比例将由"九五"末期的28增长至35。重点是建设上档次、不水平、规模的主导产品生产线。空心砖重点发展利用废渣的掺加量、高空洞率、高保温性能、高强度的承重多孔砖、外墙饰面的清水墙砖;混凝土砌块重点发展双排孔或多排孔的保温承重砌块、外墙饰面砌块,重点发展机械化(挤压式)生产的轻质多孔条板、外墙复合保温或带饰面的装配式板材,并配合建设部门推广应用轻钢结构体系,发展各种装配式条板。积极推广UPVC塑料管及其它新型塑料管。全国新建住宅室内排水管80、穿线管90。外墙雨水管50采用塑料管,基本淘汰铸铁管,约需各种管材管件16万吨左右;室内上水管和供暖管分别有30和20采用柔性塑料管;城市供水管道50;村镇供水管道80采用塑料管,下水管道15使用塑料管,共需UPVC管道20万吨左右。新型防水材料重点发展SRS、APP、APO改性沥青油毡,工程应用量将达到防水材料市场的55以上,用量约7000万平方米,逐步淘汰纸胎油毡防水材料。高分子防水卷材工程应用量将达到20,用量约5000万平方米,防水涂料工程应用量达7,年用量约6万吨,特种机关报型防水材料应用量将占防水材料应用量的80以上。新型保温材料产量将达到70-80万吨(不包括膨胀珍珠岩)。重点是加强各咱保温材料在建筑上的应用,使新型保温隔热材料在建筑中应用量占当年应用量比例达到35。建筑装饰材料重点发展丙烯酸类乳胶、高档发内外墙涂料、复合仿木地板等一些适销对路产品,朝着功能化、高档化、无化害化方向发展,做到新奇、美观、实用、方便,使装饰装修材料产值达到2000亿元,其工程产值约4000亿元。四、对策与建议1、确定新型建材及制品发展的主导产品,加强结构调整的导向工作。新型墙体材料以节能、节地、利废和改善建筑功能为目的,大力发展各种轻质板材和砼砌块,开发承重复合墙体材料。防水材料重点发展改性沥青防水卷材、聚氨酯防水涂料和硅酮、聚氨酯密封材料;保温材料重点发展建筑用矿物棉、玻璃棉制品;装饰装修材料重点发展丙烯酸类乳胶内外墙涂料、复合仿木地板等一些适销对路的产品;门窗重点发展塑料门窗,并注重解决好款式新奇、功能各异的设计和高档五金件的开发配套;上下水管道重点发展UPVC塑料管材件,并解决好管材与管件的配套问题。无机非金属新材料重点发展建筑、石油化工、电子、汽车等支柱产业所需的各类玻璃钢和制品,以及农渔业等行业所需的玻璃钢渔船、风力发电叶片等产品,不断提高集约化程度和产业化水平。2、加大科研开发的力度,提高技术装备水平。结合不同地区、不同建筑类型,以新型墙体材料为重点,瞄准有市场前景的新产品、新技术,在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装备的基础上,研究开发适合我国国情的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装备。重点围绕尽可能少用天然资源,降低能耗并大量使用总收入弃物作原料;尽量采用不污染环境的生产技术;尽量做到产品不仅不损害人体健康,而应有利人体健康;加强多功能、社会效益好的产品开发。力争在下世纪30年代从总体上赶上中等发达国家同时代水平,在2015年部分有条件的产业率先实现现代化。近期应加强中高档外墙涂料的研制和开发,注重承重的复合墙体材料、保温材料在建筑上的应用研究,促进厨房卫生间产品的系列化、配套化开发,另外还应加强功能建材和绿色建材的研究和开发,优化产品结构。3、加强产品在工程技术应用的研究,加快新型建材及制品的应用步伐。建材主管部门和建筑业主管部门,要加强合作,尽快制定、落实新型建材纳入建筑应用于的规程和治理办法,切实解决新型建筑材料发展过程中科研、生产、建筑设计、施工等各个环节的具体问题;研究适合新型建材及制品应用的设计规程和施工工艺;编制、修订有关新型建材及制品的市府、生产、施工规范、规程及施工通用图集;颁布比较成熟的机关报型建材及制品设计、应用、推广产品目录,部分产品可考虑实行生产许可证等。力争在工作到一定程度时以几个部门联合下文的方式予以法定化。4、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形成一批新型建材及制品的生产基地和在型企业集团,按十五大提出的"抓大放小"和组建"大企业集团"的精神,结合各地的实际情况,选择一批有基础的城市和有实力的新型建材及制品生产企业集团和基地进行重点发展,使之形成生产规模大、配套能力台的大型新型建材及制品企业集团和生产基地。结合住宅产业化试点工作,抓好北京、上海、天津等一批城市发展新型建材及制品,使之形成各具特色,具有自己的主导产品和合理的产品结构、有一定规模和配套能力的新材料基地,对全国其他大中城市起到示范作用。 结 束 语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深入人心,建筑节能技术发展空间广阔,对新的节能材料的开发与应用势必成为今后研究的焦点,通过建筑节能新材料应用研究最终达到节省消耗,节约能源的目的。
建议参考建筑材料相关的期刊 例如《建材世界》 我之前发表过一篇
Dynamic thermal performance of alveolar brick construction system Gas separation membranes developed through integration of polymer blending and dual-layer hollow fiber spinning process for hydrogen and natural gas enrichmentsPolicy instruments for sustainable road transport Rural development and the regional state: Denying multifunctional agriculture in the UK A sustainable system of a traditional precision agriculture in a Maya homegarden: Soil quality aspects on-farm produced biofuels on organic farms – Evaluation of energy balances and environmental loads 翻译过来发表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