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 科技与艺术的相关论文题目

科技与艺术的相关论文题目

发布时间:

科技与艺术的相关论文题目

在漫长的人类生存史中,劳动不仅创造了人类,劳动也创造了人类文明,包括文化艺术与科学技术。美术则属于前者,美术是占有一定的空间,以特定形象表达某种情感观念的视觉艺术,包括绘画、雕塑、建筑等。美术是实践的产物,它的起源早于科学技术的起源。远古时代,人们把野兽牙齿挂在脖子上,把一些动物的形象刻在石头上或画在身体上,以表示对神灵的敬仰;也有把不能食用但能够保存的较大部分如巨齿、尖角等供放在居住的洞穴中,作为一种生活的记录。这些就是早期的美术,也称装饰或工艺美术。 技术是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过程积累起来,并在生产实践中体现出来的经验与方法。早期的耕作技术使我们的祖先开始了定居生活,他们种植农作物,并且进行狩猎,使他们的生活趋于安全与稳定,这样一来,他们才有时间和精力进行其他的活动,而他们体内原始的审美意识也在渐渐萌发。随后的制陶、冶铁,建筑采矿、造船以及航天、计算机等等技术,对人类的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哥白尼创立日心说标志着自然科学的开始,17世纪以后,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化学、光学、电力学、遗传学等等学科相继确立,人们也相继迎来了蒸汽机时代,电力时代,信息时代,科技的步伐令我们追赶不暇。 技术与科学的出现和进步,为美术的发展提供了崭新的手段,揭开了美术的新篇章。如远古时代只有石凿技术以红土为材料,所以产生的岩画壁画粗犷豪放;新石器时代的制陶技术的产生,彩陶上面才能留下漂亮的几何图案和动物形花纹;治炼技术的发明,人们才可以浇铸出司母戊大鼎,金属质地的凿子才能雕出大卫等杰作;榨油技术的产生使凡•爱克兄弟发明了油画颜料,达•芬奇才可能留下蒙娜丽莎永恒的微笑;电脑技术的应用,才可能创造出那么多的经典电影画面,成为永恒的经典。 技术与科学的发展促进了美术的发展,如材料学分化工技术的进步使绘画产生了许多 新的画种,比如版画、水彩画、水粉画、色粉、丙烯、综合材质,电脑绘画等,同一画种因技法的不同而形成不同派别,如油画的古典派、印象派、野兽派,立体派以及中国画的工笔、写意、界画等等。 科技的发展还为美术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纺织术造纸术、印刷术的发展,从最初的画在岩石上发展到画在布上,纸上或板上;电脑技术与功能的逐渐完善,使绘画从最初的写生临摹发展到电脑绘画以及全息美术作品生动逼真、声光电并用和三维动画等。 摄影术从上个世纪诞生起,对生产生活,科学研究产生着巨大影响。可是发明实用摄影术的路易•达盖尔青年时代却是一个画家,他为了找到降低油画肖像成本的机械小窍门,经过25年的摸索,终于发明了银版摄影术。虽然摄影技术的革新层出不穷,使人们的视觉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开阔。 由此可见,没有科学技术是可以产生美术的,但是脱离科学技术的美术却是缓慢发展的,科技与美术之间没有鸿沟,科技与美术相得益彰。 培根说过“当科学被应用到技术领域的时候,人们的生活方式将发生革命”。现代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为艺术家们开拓了许多神奇瑰丽的新世界。为了科技的进步,许多人都付出了毕生的精力,他们那种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更是让人敬佩,这种精神是永不过时的,这也是他们能取得成功,科技能得到充分发展的重要原因,搞美术也同样需要这种精神,在追求艺术创新的过程中,认真对待生活中的素材,仔细地观察事物和现象从现实生活中寻找灵感,创造出高于现实生活的作品。 科学与艺术不一样。科学的规律是进步的规律,艺术是越来越繁荣、越丰富,艺术不用进步的说话。过去晚上点松明、点茶油灯、点桐油灯、点蜡烛。屈原的辞望就说:“兰膏明烛,华灯错些”,指的当然不是电灯。过去步行、骑马坐轿,现在轮船、汽车、飞机,那是科学的恩泽。 艺术没有这种进步的要领,都要人亲历亲为,都要在人生百年短暂的时空中仓促完成。换一个人又要从头再来。科学明显地有经验、成果可以继承,在前人的阶梯上积累上升,感受到进步的缘由。艺术有如俄罗斯谚语所云:“不管你爷爷多高,你还要靠自己长大。”6000年前的仰韶彩陶,给我们留下了那么多高超的造型艺术作品——陶罐,有什么人敢于大胆地说可以超越它,比它进步呢! 当时仰韶的老祖宗生活简单,唱歌跳舞,自然都只能是彩陶似的原始形式,也没有录像,没有什么东西能够记录下来,于是它就有一种让6000年以后,我们这些后学叹为观止的原始艺术深度,我们老祖宗高超手艺的艺术结晶。 艺术创作是一个人一生探险的结果。时代在进步,科学文明的演发,促成人们创作更丰富的作品,享受更丰富的艺术成果,从而人们更确信艺术区别于科学的那种特殊的手脑价值。齐白石、徐悲鸿、李可染的孩子们,当然有权力继承父业,但是人们更重视的是齐、徐、李本人的创作精神。 毕加索最大的孩子,无所事事,享受的余音之余,不过是为老头子开开汽车,其余的孩子有些做手饰、有的做香水这类的生意。老一辈的辛勤钻研,很不可能像科学成就俱列的那样现对现、硬碰硬,它是一种更心灵的东西,何况还要紧紧跟上的手艺。买电脑,人们不在乎是不是盖茨本人经手的原作,买艺术品如果碰到假的,你就会气得死去活来。 艺术的发展 艺术有一个铁打的基础,都要凭人的智慧和手艺做出来。那么自然的美呢?客观的东西,也需要人来肯定,没有人,美的存在就没有依托。人不断地在探索美的新边疆,美越来越丰富、广阔。刚才讲的过去的仰韶就只有陶罐,没有更多的东西,现在当然更多了,绘画、造型艺术,什么都有。 在我小时候,我听滩国戏、高腔,然后是京戏、汉戏,现在我不晓得你们年轻人听过多少种东西了,白天晚上都有去处。那时的艺术天地没有现在广阔,当然现在的东西我也能听得下去,不过有时也受不了。反对的只有一种,就是没有文化的那种,歌词写得不通,前句不对后句,简单地讲我不喜欢香港唱的那种歌。我喜欢外国现代歌曲,中国(内地)的从古到现在我都喜欢。吵也不怕,亲吻也不怕,没有文化我怕。 艺术像希腊神话的大力士山神,没有谁比他更有力量。但是山神害怕离开上地,一离开就完了,最后他的敌人是把他捧起来,掐死的。艺术不能离开土地,离开人民,跟人民的生活,跟土地是连接在一起的。 18世纪的产业革命是近代艺术的催化剂,是现代美术的“产婆”。蒸汽机出现了,手和脚的力量增强了十万、百万倍。钢铁让世界立体化起来了,有了质量很高的钢铁,有了水泥,就有了高楼大厦,也有了时间同速度,有了汽车,让人的时间更多了,人更自由了。 由于人有了开发思想,以前的世界里荒凉的边疆,成了富强之源。像非洲,像阿拉伯,过去没有强项,现在交通发达了,有了现代化的设备,开发出了大量的石油。新城市的新高楼一座座崛起,新城市的新的概念,新的制度,新的习惯逐渐形成了。在这种情况下,于1875年开始出现了一群年轻人。 这些年轻的画家们对从前的世界产生了怀疑,我们以前的世界都是古铜色的吗?因为以前的画都是古铜色的。那太阳到哪里去了?太阳为什么不到画里面来呢?于是他们这帮人开始用颜料在一切景物上画出太阳光的效果。这样一种发明在当时的传统老画家心眼里面,感觉是大逆不道的,因此,不让他们到展览馆里展出。于是他们只好在展览馆的外面搭个棚子,开画展。 那些大人先生们看了这些画之后就骂他们,说这算什么画,简直是印象派嘛!所以印象派这个名词是骂出来的。在当时,这个名词是贬义词。到了25年以后,有位学者看了画家莫奈(C.Monet,1840—1926)的画。其中有三张,画的都是同一个教堂的门口,一张画是早晨,一张画是中午,一张画是晚上,构图都相同。早上的画是蒙蒙的,中午是强烈的阳光,晚上是发红的黄昏的落日的反映。 这位老先生曾经反对过他们,看了莫奈的画之后的一天早上经过教堂的门口,发现门边的景色真像莫奈所画的一样,感到震惊。原来世界上还这么美,还可以这么画,美还可以这么去表现。莫奈把人对于美的概念开辟出了新天地,打开了他们的眼界,叫醒了他们。后来印象派在表现上、题材上又有了新的发展。所以,一切的绘画到了19世纪以后为什么变化那么大,都是因为交通发达了,物质生活丰富了的原因。 有一位19世纪早期的画家马奈(E.Manet,1832—1883)画了一幅画,叫《草地上的午餐》,画面是巴黎附近的黑森林,一群绅士们同一些裸体女孩在午餐。大人先生们认为这大逆不道,怎么可以同一些一丝不挂的女孩子在一起呢?!骂了一阵之后,脑子也开窍了,原来题材可以这么去捕捉。 下面的这个印象派画家更厉害,叫高更(P.Gauguin,1848—1903),他跑到太平洋的一个岛上去,跟土人生活在一起,自己参与了生活。画了很多的好作品带回来,还带回了很多原始的艺术雕刻,使人们认识到了原始风土艺术的美。高更认为画什么并不重要,怎么画是重要的,强调为画而画。跟中国画家强调笔法、墨色一样,他强调比较。 那时还没有发明彩色胶卷,但他对颜色的理论跑到彩色胶卷的前面了。他说颜色蓝的和黄的合起来是绿的,如果把蓝点子和黄点子点在一起,不把它合起来,分开来点,老远看起来,绿的颜色就动了,跳起来了。合起来点就弱了。 到后来有一个画家塞尚,是印象派最后一个大画家。他在绘画的方法上,讲出了自己的妙处。他认为形体都是一块块堆积起来的,那么也就可以用一块一块的颜色增强体积感,一个平面一个平面地画。这个主张提出并画出一些很妙的画之后,出现了像毕加索这些人。毕加索在他的基础上,进行了更夸张、更形象、更巧妙的表现,画出了一些稀奇古怪的画。 在今天看来,那些画表现了纯绘画中的那些妙处,不是一般的现实主义的画或者历史画。这就又兜回到了我们的八大山人,兜回到以后的齐白石的画上来了。艺术的士地面积不大,但是艺术不停地在打圈,越打圈越高,而且定点的位置就那么几样,不过高度不同了,是以这种方式在上升的。 城市大量出现以后,人都集中到了现代都市,变成了现代城市的奴隶。城市犹如大自然的山脉一样巍峨。早晚的光、颜色的变化,成为新艺术的温床。那时音乐界的德瓦夏克——捷克人,在美国音乐学院任第一任院长,他的交响乐《致新大陆》,打破了以前古典音乐的要领。美国第一个交响乐家盖茨温的《蓝色狂想曲》《美国人在巴黎》也都奏出了新世纪的声音。 有了城市,有了新的生活,才会出现这样的音乐,这样的绘画,这样的美术,创造了新的艺术。新的艺术是一代一代发展起来的,越来越繁荣,不是一种进步。我到美国一所大学里去,那里搞艺术的先生们、教授们要给来访的中国人上上课,我们美术代表团只两个人,一个是华君武,一个是我,我们开玩笑说咱们轮流作团长。 那些人要给我们上课,讲的东西很幼稚。他们要给我们讲一讲现代艺术,主要意思是我们的艺术是进步的,你们的艺术是落后的。我就告诉他们,艺术没有落后进步的问题,只有繁荣,它不像科学,我说有些事情你们并不清楚,我讲给你们听,倒过来我就给他们讲了两个钟头,听者有很多人。后来一个人又说你们中国人不懂得空间,另一个美国教授又把他臭骂了一顿,说你懂什么,空间是中国来的。

学术堂整理了十五个科技论文题目供大家参考:1、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化发展的对策2、“入世”对中国科技出版业的影响3、中国科技期刊如何面向国际化4、中国科技体制改革面临六大突出问题5、新中国科技意识发展的回顾与前瞻6、1991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分析7、中国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与发展的思考8、中国科技期刊上网的形势与思考9、中国科技金融的体系构建与政策选择10、中国科技人员的工作满意度的研究11、论中国科技政策质量测度体系的构建12、中国科技教育发展与财政投入政策13、晚清时期中国科技传播模式研究14、中国科技期刊产业环境及战略选择15、2001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简报

提供一些科技论文的题目,供参考。\x0d\x0a\x0d\x0a人工改变天气 \x0d\x0a科技小论文都有什么类型的?\x0d\x0a怎样馔写科技论文 \x0d\x0a为什么衣服能使人暖和? \x0d\x0a电磁跑道 \x0d\x0a彩色投影小磁针 \x0d\x0a学生科技论文范文 \x0d\x0a做勇于创新的人 \x0d\x0a别把垃圾浪费掉 \x0d\x0a皮鞋为什么越擦越亮 \x0d\x0a对于生物能源,我们能做什么? \x0d\x0a双胞胎真的有心灵感应吗? \x0d\x0a冰棍为什么冒“汽”? \x0d\x0a暗物质的新理论 \x0d\x0a怎样写科学论文? \x0d\x0a做个勇于创新的人 \x0d\x0a科技俱乐部与我 \x0d\x0a人类可以飞了 \x0d\x0a不开门也能看到门外来人 \x0d\x0a清洁雨伞 \x0d\x0a养花时水中能否加食醋 \x0d\x0a智能型水面垃圾搜集装置的发明 \x0d\x0a科技创新小论文 - 折叠尺 \x0d\x0a烟灰的妙用 \x0d\x0a长城为什么千年不倒? \x0d\x0a研究蜘蛛的觅食习性 \x0d\x0a螳螂的生命力 \x0d\x0a植物也会睡觉 \x0d\x0a论物体上浮至漂浮所受浮力与重力的关系 \x0d\x0a鸭神奇的口水 \x0d\x0a关于墨水的实验 \x0d\x0a厨房油烟有什么危害?

爱因施坦认为,如果一个方程看上去不美的话,那理论一定有问题。在新的《艺术》教材中将“艺术与科学”的课题放入教材,与传统的教材相比大不相同,教师在拿到教材时对艺术与科学的关系就必须做出思考。在此,我就从艺术与科学的角度谈谈对这一课题的理解。 一、人文与科学的关系 先来看看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与科学的关系。文艺复兴解放了被宗教禁锢的思想,绝不仅局限于人文文化,它涉及到思想文化领域的几个方面,由人文主义运动、宗教改革运动和新科学运动所构成,这些运动都渗透着一种理性主义,通过理性主义恢复了人的尊严。这个时期产生了许多思想和学术的巨匠,他们在科学与人文的领域中充分施展着多才多艺的天赋,他们跨文化创造的建树起到了将科学与人文结合起来的作用。在这方面可以列举出许多人的名字,如里昂·巴蒂斯塔·亚尔培蒂、韦罗丘、米开朗基罗、达芬奇等。尤其是达芬奇,他不仅对各种艺术无不擅长,而且对各种知识也无不研究,从他的手稿就可以看出,他观察和研究的范围十分广泛,几乎包括了人文与科学的各个领域。他不仅是著名的画家,还可以称得上是雕塑家、工程师、建筑师、物理学家、生物学家、哲学家,而其在每一学科中,他都在当时达到了登峰造极的水平,被公认为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最杰出的艺术家和科学家。将科学与艺术结合最好的是达芬奇,可他并不是将科学与艺术结合的第一人,也不是最后一人,在科学家中李政道就是其一。李政道教授是物理学家,但他对历史、诗词、绘画、音乐等文化艺术,特别是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也十分喜好。他积极倡导将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从1987 年起,先后多次与艺术家合作创造艺术作品,举办“科学与艺术”研讨会,并出版了《科学与艺术》的大型画册。时至今日,科学与艺术的融通,应该是一种时代的要求,是人类自身发展的需求。它已不单在较高层次上广泛进行,而且逐渐在成为一个“公众话题”。 科学与艺术的融通体现在社会的各个方面。例如我国提出的申奥口号,就是要把2008年北京奥运会办成绿色的奥运、人文的奥运和科技的奥运。在教育活动中,科学与人文的并重已经成为了一种教育理念。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个性和谐健全的人,教育的功能就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而一个科学与人文日益融通的社会就需要培养既有科学知识也有人文素养的全面发展的人才。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新课程的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与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 ”艺术课程在目标定位上,提出要以培养学生的艺术能力和人文素质的整合发展为目标。在艺术门类、多学科的艺术教育活动中,通过艺术与生活、艺术与情感、艺术与文化、艺术与科学的联结,达到学生艺术能力、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的逐步形成和提高。并进一步提出,艺术课程是一种人文课程,在这里艺术与科学的关系已经是双重的关系了,它同时体现出人文与科学的关系。在新的教育理念中人文与科学的结合已成共识。 二、艺术想像、审美要求对科学的影响 新的《艺术》教材编写原则中有一条是多门类、多学科相融合的原则。在编写时注意到了科学与艺术的关联,例如,中学教材第一册安排了“艺术与数”的单元教学,使学生初步感受和发现艺术中的“美”与科学中的“数”的关系,沟通美与数的联系,从综合的角度关注艺术、关注科学,达到感性和理性的平衡,使学生能在艺术与科学的关联方面做些探索。第三册的“表现星空”则从另一角度对艺术与科学的关系做出探索,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艺术与科学的关联。艺术的和谐与天体的规律之间观念互动。科学的观念和艺术的观念可以通过互相借用、互相启发、互相融通来促进二者的相互渗透。教材选择从科学的角度切入来学习艺术的有关知识,不是简单的一般意义上的词语移植,而是在精神境界上趋向一致。 李政道说过:科学和艺术是不可分割的,就像一个硬币的两面。它们共同的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艺术,例如诗歌、绘画、雕塑、音乐等,用创新的手法去唤起每个人的意识或潜意识中深藏着的已经存在的情感。情感越珍贵,唤起越强烈,反响越普遍,艺术就越优秀。科学,例如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对自然界的现象进行新的准确的抽象。科学家抽象的阐述越简单,应用越广泛,科学创造就越深刻。尽管自然现象本身并不依赖于科学家而存在,但对自然的抽象和总结乃属于人类智慧的结晶,这和艺术家的创造是一样的。科学家追求的普遍性是一类特定的抽象和总结,适用于所有的自然现象,它的真理性根植于科学家以外的外部世界。艺术家追求的普遍真理性也是外在的,它根植于整个人类,没有时间和空间的界限。由人类优秀文化积淀、凝聚、孕育而成的人文精神,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人文精神是由优秀文化孕育而成的内在于主体的精神品格。人文知识、人文科学是泛指对社会现象、文化艺术进行研究的学科和知识。在艺术领域内人文与科学的结合将建立起一个生态文明体系。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又主动保护客观世界,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良好的环境所取得的物质和精神成功的总和。“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宇宙观就是人文与科学的关联,把人对自然的认识,自然对人类的作用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建立和谐的文化生态环境,即生态文明体系。培养高素质的人必须在这样的一个体系下进行,把人放在宇宙环境之下,把人放在历史的“链条”上去,使其在综合的文化环境氛围中成长。在现实生活中艺术活动往往是综合的,很少进行单一形式的活动,并且是在一定的文化氛围中进行的。 中国教育存在的突出缺点:重教有余,重学不足;灌输有余,启发不足;复制有余,创新不足。熊十力认为:人的智能(心智)可以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叫性智,一种叫量智。性智可以通过艺术、音乐、绘画来培养;量智则可以通过分析、数学、物理的训练来培养。人的性智与艺术有关,中国传统文化很重视学琴棋书画。古人要学习的这些东西,所培养的就是人的性智,也就是把握全局的能力。量智是指计算机能力与逻辑推理等,可以通过计算机来实现;而目前的计算机不能实现人的性智,因为人的许多知识不只是书本上的知识,而且还包括许多直接经验所获得的知识、直观的能力等,如果要机器完成这样的一种直观判断就太难了。从人的智能开发的角度来看问题,《艺术》教材在培养学生的性智的同时,与培养量智相结合,才是对学生进行全面艺术教育的路子。正如姜璐教授认为对学生的培养要知识全面,数理结合、文理结合、技术与基础的结合。当然艺术教育不可能包揽一切,建立新的“双主题”的教学模式仅是为了确立一种新的教育理念而提出的现阶段的教学方式,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艺术教育在科学与人文的相互融通下会有更多的教学方式出现,也正是我们的希望所在。有不少专家认为,未来的竞争表面上看来是科技竞争,但归根结底是人才素质的竞争,而提高人才素质主要是人文和科学素养的共同作用,成功进行综合艺术教育势必对人才素质的提高发挥重要作用。 三、科学发现,科技进步对艺术发展的促进作用 在艺术与科学的融合中,科技与艺术的结合更为紧密。科技的发展为艺术提供新的表现手段,拓展了艺术的表现空间。例如:公元前6世纪,毕达歌拉斯学派就把最新的科技运用到建筑和音乐中,将琴弦长短粗细与音律的关系的研究运用到乐器制造中,将美与某种比例的关系研究运用到建筑及音乐中。我国湖北随县曾候乙墓出土的铜编钟,运用了当时十分先进的音律技术、冶练与铸造技术;古代埃及的金字塔是在当时数学、天文学、物理学高度发达的前提下建造的;西方油画的发展与透视学、解剖学、色彩学、光学是分不开的。 随着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艺术的式样也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如:电影、电视、时装、工业造型设计、电声音乐等。 总之,现代科学技术与艺术的结合极大地丰富了艺术表现力,拓展了艺术表现空间:如电脑绘画、电脑设计建筑、电子音乐、电脑动画等已成现实。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在科学与艺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艺术与科学的沟通是必然之势,让艺术与科学在相互融合、相互补充中放射出更加灿烂的光芒。

哲学与艺术的相关论文题目

艺术、宗教和哲学都属于心灵的绝对领域。这三者作为心灵系统中的不同文本,共同构筑了这个系统的整体意义。以下是我整理分享的艺术与哲学关系的论文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摘要:自然世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人类通过改造自然获取物质生活必需品;自然世界又是有约束性和缺陷性的,人类在生活的世界中不能得到满足,于是便诉诸于精神的手段来弥补现实或者更好的理解享受现实。而在精神世界中人类的心灵是最真实且自由的,它能从感性现实和有限世界中解脱出来,使纯然外在的、感性的、可消逝的东西与纯粹思想归于调和,也就是说,使自然和有限现实与理解事物的思想所具有的无限自由归于调和。其中,艺术、宗教和哲学便是人类心灵最得意的产物。

关键词:艺术与宗教;哲学;关系

中图分类号:J0-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 编号:1006-026X(2012)12-0000-01

一、艺术与宗教、哲学的统一性

艺术、宗教和哲学都属于心灵的绝对领域。这三者作为心灵系统中的不同文本,共同构筑了这个系统的整体意义。艺术用感性形象化的方式把真实呈现出来;宗教离开艺术的客体性相转而把内在的主体性呈现于观念;哲学则用自由思考去掌握和理解原来在宗教里只是主体情感和观念的内容。也可以说,通感是艺术的创作源泉,神秘感是宗教形成的始点和宗教传达的发端,崇高感是哲学世界的一个属性。宗教与哲学作为梳理过的系统化、理论化和规范化的体系,与感性的艺术似乎是相抵触的,事实却是,三者之间虽然有相互制约的成分,但也是相互促进和相互作用的,尤其是充满活性和不确定性的艺术更是游离于宗教和哲学之间。

艺术与宗教的关系

(一)艺术活动中的宗教神秘性

1.音乐舞蹈中的宗教

从人类的原始社会时期开始,即艺术与宗教均处于萌芽状态时,二者即发生着联系。大部分的艺术形式诸如音乐、舞蹈、雕塑、绘画、陶器等都会用来表现某种神秘的神性控制,并用于原始宗教的仪式当中。据我国著名的东方美学大师、艺术考古学家常任侠先生考证,舞与巫原同一字,可见原始歌舞和巫术仪式紧密相关,这在今天一些少数民族重大节日中也有反映。从音乐来看,有用于各种宗教仪式和宗教活动的宗教歌曲和宗教音乐,如道教的斋醮乐,佛教的唱经乐等。

2.美术与雕塑中的宗教

诸如尼日利亚头雕、拉斯科洞穴岩画、青海陶盆、广西花山岩壁画等等这些人类早期的造型艺术作品也大多是出于巫术目的或带有宗教色彩而创作的。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后,艺术仍然参与宗教活动,

(二)宗教为艺术提供了宗教题材和内容。

宗教直接与艺术创作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成为艺术发展不可争辩的因素。在中国,宗教 文化 一方面直接促成了传统戏曲与古典小说的创作,如观音戏和《西游记》;另一方面也哺育了大量雕塑、壁画和建筑艺术,如上文提及的麦积山和我国著名的敦煌、龙门、云岗、大同等举世闻名的石雕壁画等都是因佛教的广泛传播造成的。宗教同时也对艺术的表现形式和表现风格产生了强烈的影响,美学家蒋勋就特别推崇禅宗精神对于中国绘画风格的影响,他认为禅宗在绘画上启发了笔简形具之创作,以气韵为主的禅画由之兴起。

虽然宗教与艺术有亲缘关系,但是宗教也有疏离艺术的一面,其根本原因是宗教信仰赖以发生的虔诚心理不能容纳艺术创作必需的自由创造精神。其具体表现一是宗教戒律和宗教禁欲主义遏制了审美情感和审美体验;二是被宗教提倡的理性思辨阻碍了艺术思维的发展,宗教把艺术限于宗教规定的范围和样式中,阻碍了各种艺术形式的争鸣和创新,窒息了艺术发展的活力。藏传佛教中以“三经一疏”来保证唐卡作品在宗教功用上的质量,虽然此举保证了佛画的正确性、规范性,但也因此而约束了唐卡的创造性活力,使得千百年来的唐卡在题材、内容、形式上都发展缓慢。

三、艺术与哲学的关系

哲学是对人生、社会的思考,哲学的智慧不仅仅是教人思维的途径和 方法 ,还是使人自觉到思维的本性、掌握思想运动的逻辑,从而探求真理性的认识。艺术是人类以情感和想象为特性,来把握和反映世界,表示对世界和自身及二者关系看法的一种特殊方式。用黑格尔的话来说,哲学有艺术的客体性相,固然已经把艺术的外在的感性因素抛开,但是在抛开之前,哲学已把这种感性因素转化为最高形式的客观事物,即转化为思想的形式。艺术与哲学这二者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艺术因哲学而更伟大”和“艺术是哲学思考世界的重要途径”。艺术与哲学的相互联系,在中国古典美学看来,也是不言而喻的。从“画以立意”、“乐以象德”、“文以载道”、“诗以言志”等等这些,就能深刻反映出两者的密切关系。

“艺术因哲学而伟大”。艺术家们或多或少都会在艺术作品中渗透着、寄寓着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等一系列哲学范畴的东西,而作品本身所发出的哲学讯号也成为评判、赏析作品的重要依据。先秦诸子 散文 在历经焚书坑儒这样的灾难之后仍不断传抄记诵几千年,成为历朝历代文学家顶礼膜拜的对象,除了政治因素外,文章自身所体现出的伟大哲学思想是其生命力的不竭源泉。宋代哲学思想中程朱理学占统治地位,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当时的审美和意识形态,许多艺术形式追求空灵、含蓄、自然、平淡。

四、结语

在艺术与宗教和哲学三者的差异中,不同或抵触的最为彰显的大概首推艺术。然而,与此同时,似乎最不容易产生抵触、最具包容性的也是艺术。恰恰是艺术允许人类保留了自身最本质的真诚和真实。同时,宗教派别间的交相矛盾与抵触乃至冲突,以及哲学严格意义上的难以界定,我们会发现感性的直觉判定和坚持反而会成为最后的莫名的却是坚定的支撑。艺术秉着根植于人的心灵的真诚与真实感受却可以在人类的每一个新阶段凌驾于一切已知的触手可摸的真谛之上,并开辟出通向另一个真谛的道路。归根结底,人类是依赖感性在寻找,承担着理性。

参考文献:

[1]黑格尔.《美学》第一卷.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2]蒋勋.《大乘思想影响中国佛教艺术》.《现代佛教学术丛刊》.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年版

[3]李泽厚.《美的历程》.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

下一页分享更优秀的<<<艺术与哲学关系的论文

教育与艺术相关论文题目

美术教学重在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美术教学要特别重视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美术教学既是一种艺术创造活动,同时又是一种艺术实践活动,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根据美术教育的特点提出来的。这种源于美术本体;但又超越美术本体的价值功能,对美术教师提出了双向要求。首先,教师要具有创新精神,要能够大胆投身于改革实践;同时又要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使他们在美术创作活动中能创造性地运用美术语言进行质疑和探索,并且通过多种实践活动来培养、提高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美术教学是一种形象塑造与审美欣赏的特殊文化教育,它不但作用于学生艺术素质的提高,而且还作用于学生人格的完善。要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要确立学生实践的主体地位,通过多种手段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具备主动积极的学习心态,产生执着的探索精神。这就要求主体主动参与,唤起创新,培养实践能力。 要注意学生创作潜能的开发,真正地给他们探索知识,探究问题的空间,既要让学生积极思索,自主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又要让学生大胆想象,敢于标新立异,具有独创性。想象力是人在过去知觉基础上构建新形象的创造能力。爱因斯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主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知识的进步,是知识的源泉”。有了创造性想象的参与,就能借助过去的经验形成创造性的新形象,提出新假设,又在新的层面上进行新的想象。 要发挥学生灵感与直觉的作用。直觉是一种与知觉思维有关的直接观察事物的心理活动,它包括灵感,启示和顿悟,是创新的先导。而灵感又不会长期静止停留,它往往是稍纵即逝。教师要敏锐地观察了解学生接触到美术作品后的系列心理活动变化,由能动思维起动到发散思维启导,再到创新思维结局,让学生迁移知识,进行美术的创造活动。 激发学生的创新,还应当借助具有审美价值的教学内容,创设身临其境的情景,让学生在艺术作品魅力的作用下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产生创作欲望,表达自身感受。美术教育的创新,追求一种自由、和谐、情景交融双向交流的氛围,不同的学生因其自身的不同而出现不同的审美体验,许多创新的因素就蕴含在其中。 新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它既体现在教育观忘上,又渗透于各个学科的所有教学活动中,这就要求在美术教学中处理好激发学生创新精神,引导学生进行美术创作,让学生创造性地运用美术语言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学生创新精神激发后的结果之一是进行美术创作活动,而美术创作活动又必须借助于美术语言。 所谓美术语言,一是指造型艺术的基本构成因素,诸如点、线、形状、色彩、结构、明暗、空间、材料等;二是指将造型元素组合成一件完整的作品的基本原理,包括多样统一、比例、对称、平衡、节奏、对比、和谐等。 美术教学过程的情趣性,表现活动的自由性和评价标准的多样性,它为创造活动提供了最适宜的环境。要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就要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有将创新观念转化为具体成果的能力。1

论文的选题又是教育硕士学位论文撰写的首要环节,是直接影响学位论文质量的重要一环。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一*** 1. 谈中小学美术教育的意义 2. 保持儿童美术的原创性 3. 美术课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思考 4. 谈美术教育在中小学全面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5. 中小学美术教学改革的初步设想 6. 做现代中学美术教师 7. 培养儿童绘画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8. 中小学美术课应解决的问题 9. 小学美术教育畅想 10. 素质教育观下的早期美术教育浅论 11. 在初中美术教育中绘画技能的训练 12. 浅谈对中小学美术教学中美术常识与欣赏课的几点认识 13. 中学美术教育改革初探 14. 浅论美术课堂中轻松愉快的气氛营造 15. 试论初中美术设计应用课的教学方法 16. 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发现美创造美 17. 美术课中如何渗透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18. 浅谈怎样搞好中学素描教学 ***二*** 1.中国画创新的道路探索 2.浅谈中国工笔人物画的“传神写意” 3.浅谈素描写生 4.简论书法用笔与中国画笔墨 5.谈画好素描的窍门 6.浅谈艺术中的“目视”与“神遇” 7.浅谈中国山水画的意境 8.论水粉画写生“水”和“白粉”的运用 9.素描作为独立的艺术形式的魅力 10.浅析中国画的美学理念 11.中国画设色中的变色 12.重视眼、脑、手的训练 13.浅论中西绘画中的线条艺术 14. 浅谈美术的功利价值早于审美价值 15. 浅谈中国山水画 16. 浅谈中国画的”形“与”神” 17. 浅谈素描创新——造型、审美、感知能力 18. 略论中国画的构图 19. 浅谈写意花鸟的赋彩 ***三*** 1.营造良好美育氛围、提高学生美术素质 2.“审美素质教育”——中小学美术教育应解决的问题 3.浅谈小学美育 4.中学美术教学探究--中学美术课应解决的两个问题 5.试论美术课中轻松愉快氛围的营造 6.中小学美术课应解决的问题 7.从激发兴趣入手培养幼儿的绘画能力 8.如何正确对待儿童美术素质教育 9. 浅谈中小学美术绘画技能的训练 10. 让学生在主动参与绘画创作中增强美术素质 11. 提高中小学美术教学,塑造完美人格 12. 如何才能当一名合格的美术教师 13. 中学美术欣赏课学习方法研究 14. 浅谈培养儿童学画 15. 谈谈中小学美术教育的意义 16. 怎样搞好美术特长生培养 17. 怎样才能提高中学生美术教学 18. 中学美术教育与提高素质教育的关系 19. 中学美术如何渗透环境意识 20. 中学美术教育改革之我见

美术教学论文撰写过程中,论文的题目,是做研究和写论文的第一个步骤,但是对于如何选好题目,一直都是许多人相当的头痛问题。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美术教学论文题目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美术教学论文题目(一) 1. 中 国画 贵在创作 2. 浅谈中国画中的“气韵生动” 3. 谈徐渭的杂花图卷 4. 如何对待西方现代派美术 5. 线描艺术的魅力 6. 传统水墨与都市水墨 7. 浅论 山水画 写石 方法 8. 论"线"在 素描 绘画中的作用 9. 浅谈中国画空间的创新 10. 论白描仕女画 11. 谈中国画的现状和出路 12. 浅谈国画百年之变迁 13. 浅谈色彩与人的心理 14. 论白描 15. 笔精墨妙与意趣心契 16. 浅谈__对米勒的影响 17. 古代书法论所涉“道”“理”“法”三者关系 18. 论写生与创作的关系 19. “线条、色彩、构图”——绘画美的本质 20. 散谈中国画的特点----作为阅读符号的中国画 美术教学论文题目(二) 1.装饰美在中国古代雕塑中的作用 2.试谈对古典建筑艺术的认识 3.数字媒介与艺术融合 4.室内景物的光与色处理 5.论装饰性书法 6.论居室设计空间分割 7.浅谈职业学校开设艺术设计课程的重要意义 8.平面构成教学中的情智培养 9.浅谈现代中国城市雕塑 10.雕塑时空 11.浅论标志设计特征和表现方法 12. 现代装饰艺术——装饰画 13. 浅谈绿色包装设计 14. 浅谈图案的创作与应用 15. 艺术与环境 16. 浅谈色彩与室内设计的关系 17. 建筑装饰中空间划分的设计探究 18. 小户型住宅装修设计方案探讨 19. 手绘墙在现代室内装饰设计中的应用 20. 影视动画后期特效制作分析 美术教学论文题目(三) 1. 虚拟城市开发技术的探讨 2. 浅析影视动画后期特效制作 3. 标志在打造企业品牌中的战略地位 4. 浅谈文字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5. 浅谈中国 传统 文化 对平面设计的影响 6. 视觉形象识别系统在企业中的作用 7. 浅谈白色在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8. 浅谈现代商业展示空间设计要素 9. 视觉传达在网页设计中的表现 10. 商业插画的市场发展 11. 高师美术学专业全程化 教育 实习模式研究 12. 生态理念下高师美术学专业交叉课程设置调查研究 13. 高师美术学专业基础课程设置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14. 当代语境下高等师范院校美术学中国画创作教学模式研究 15. 高师美术教育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探析 16. 面向美术教育中的学习困难生 17. 美术学(教师教育)《设计与制作》试点课程研究 18. 人脸识别技术在数字视频网络监控系统中的应用研究 19. 黄庭坚题画诗研究 20. 云南傣族剪纸艺术及其延伸工艺研究 21. 楚雄彝族服饰特点及应用研究 猜你喜欢: 1. 美术教育论文题目 2. 美术教学论文题目 3. 美术学科论文题目 4. 美术学论文题目 5. 美术学专业毕业论文题目

艺术与科技的论文

从英国前卫艺术看科学与艺术的关系 以前卫、酷炫著称的yBa(英国青年艺术)在90年代获得了令人惊异的成功,一提起yBa,就令人想起达米•赫斯特(DamienHirst)和他的动物标本、雷切尔•怀特瑞德(RachelWhiteread)对空间的填充和塑造、克里斯•奥弗利(ChrisOfili)的黑人圣母和它的大象粪。1997年在伦敦皇家学院和纽约布鲁克林美术馆举办的“感性展”在引起争议的同时,也增加了yBa的知名度,确认了典型的yBa风格:性、死亡和宗教等单纯的主题、玩世不恭的态度、游刃于低俗到崇高之间的大众美学,总之,强调消费社会中感性生活经验的强烈风格。2003年,达米•赫斯特在伦敦最时尚的私人画廊“白色立方(WhiteCube)”举办了他8年以来的首次个人展“无常时代的浪漫(RomanceintheAgeofUncertainty)”。进入画廊的第一件作品是浸泡在他著名的玻璃箱中的“浪子”–劈成一半的小牛。赫斯特自称基督教徒,他曾说,所有浸泡在弗尔马林液中的动物都象征着基督受刑。画廊的墙上、空气上地上都充满了血腥味,看这样的展览,让人想起伍迪•艾伦(WoodyAllen)那句名言:“你仿佛是在快速地穿越笼罩着死亡阴影的山谷”。主要的房间里有嵌在墙壁中的代表12个使徒和基督的玻璃柜。每个使徒的面前都放着一个盛着弗尔马林液的小玻璃箱,里面浸泡着被剥了皮、切割过的牛头。12个厨柜里装着不同的科学实验用的玻璃器皿、骷髅、十字架、更刺激人神经的是,地面上撒着的鲜血(鹿血)上。房间靠墙放着12个不朽钢玻璃柜,分别代表12个牺牲的门徒和他们所受的各种残酷的极型。每个玻璃柜都在被切割的牛头的目光注视下。一个外表被烤坏厨柜代表被剥皮牺牲的圣徒巴索罗缪(Bartholome)。面向犹大的牛头是黑色的,背向人,牛眼被绑着。一团塑料管从玻璃柜中滑落下来,象征犹大被分割的内脏的,犹大的鲜血一直滴落到地板上。与之相反,基督升天场面被表现得纯洁无暇,没有丝毫血腥。打开着玻璃柜门、闪亮的玻璃架和展翅欲飞的玻璃鸽,象征着圣灵通向天堂的路。画廊正前方的玻璃柜空着,它前面的玻璃箱也空着,只盛着弗尔马林液,象征着信仰的纯洁,抑或信仰的缺失?与使徒相对的是两个大型浮雕画《狂喜》(Rapture)和《挚爱》(Devotion),闪亮的蝴蝶和彩色玻璃象征着天主教堂的光彩。使徒的命运所映射的人间的恐惧和残暴,与教堂中象征上帝荣耀的华丽图像形成巨大的反差。在画廊的楼上,还有更多的牛头和白色斑点画、药片和地理标本、粘着死苍蝇的单色画和插着玻璃碎片的牛头。两个被碎玻璃镜子刺穿的牛头产生出万花筒般闪耀的折射光。它们分别代表被上帝逐出伊甸园的人类始祖亚当和夏娃。这件关于诱惑和惩罚的作品,仿佛象征人类的自省之源。墙上的13幅癌症系列的黑色(TheCancerChronicles)油画,以琥珀似的透明树脂画成.每个画面都由一个人类历史上致命的疾病命名:麻风病、天花、梅毒、癌症、艾滋病等等。它似乎在警告我们:生命不仅短暂,而且每时每刻都有致命的危险。画廊外面是一件同样惊人的作品,这件22英尺高的巨大的雕塑名为《慈善》(Charity)。它的原型是传统的西方基督教堂中以残疾少年为模型的慈善箱。这个上世纪50年代版本的慈善箱,以一个腿部残疾女孩为模特。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个惹人爱怜的残疾女孩竟然成了被抢劫的对象,她手持的慈善箱被撬开、只有几块零钱散落在地上,而那个作案用的铁棍就扔在她的脚边。这件波普风格的作品是对世俗的物质时代的极大讽刺:基督教宽容、博爱和助人的精神早已被洗劫一空,教堂的慈善箱变成了教会宣扬道德准则的虚伪标签。面对这样一个展览中,人们很难猜透赫斯特到底在想什么。有人说他极度认真,有人说他是在开玩笑,有人说他为了震惊而制造震惊。这种充满了感性刺激的展览,满足了人们对于恐惧、神秘和时尚等种种好奇心,吸引了众多的观众,同时也是对英国现代艺术大师弗朗西斯•培根暴力取向的艺术风格的一种婉转的纪念。英国《卫报》的评论称每件作品都非常"响亮",都不会“死亡或是消失。”新哥特式(neo-gothic)式风格1992年,赫斯特在萨奇画廊展出了他成名作《在活人心目中物理死亡是不可能存在的》(ThePhysicalImpossibilityofDeathintheMindofSomeoneLiving,1991)。一条足以吞下一个人的14英尺长的老虎鲨鱼浸在无色无味的福尔马林液中,它笔直的流线型身躯强壮有力,一对眼睛依然警觉地睁着,微微张开的嘴巴里露出两排锋利的牙,像它还活着的时候一样凶残可怕。赫斯特的老虎鲨鱼令人想起斯皮尔伯格导演的好莱坞恐怖片中,那个食人不眨眼的大白鲨。它们都象征着死亡、残暴和毁灭性的力量。在《圣经》的“起源篇”中,上帝赋予人类捕猎所有生物的特权。然而,赫斯特的鲨鱼动摇了西方以宗教为基础的最根本的信仰和价值体系,它让人感到:我们—人类不仅仅是猎人,也是猎物,我们不过是自然界中循环不止的食物链中的一环。科学试验vs实验艺术达米•赫斯特一向以浸泡在福尔马林液中的动物而著称,他惯用的展示媒介是医学试验用药柜和玻璃箱。和其他许多yBa艺术家作品一样,他所表现的科学试验性与英国视觉艺术发展史密切相关。除了外来的宫廷艺术家荷尔拜因、凡•代克、鲁本斯以外,英国对于世界视觉艺术的贡献主要是从牛顿1704年的发明开始的。牛顿的七色光谱系列在当时比任何英国艺术家的影响都要深远。1740年在英国出版的绘画论要求所有英国的风景画家系统地学习牛顿:“光与色的规律,正确地说,产生所有可见世界的各种现象,能够提供给人无穷无尽最令人愉快的享受。"以科学的精神对待艺术促进了英国以特纳和康斯泰勃尔为代表的风景画传统,并且开启了19世纪印象派的先河。19世纪早期英国画坛以风景画为主导,康斯泰勃尔和特纳都是对自然极致精微的观察家。康斯泰勃尔对云的观察和记录就象科学实验一样精细。他在一幅画云的习作后面写道:“汉姆斯泰德。9月2日,1821。"10到11时,晨,晴–银灰色的云笼罩着闷热的地面,西南微风,白天晴,晚上有雨。”康斯泰勃尔是自然主义者,也是诗人,他对于家乡的灌木丛、小河、马、小路、草垛…都充满了情感。康斯泰勃尔最喜欢的一本书是吉尔博特•怀特(GilbertWhite)1813年所著的萨尔博尼的自然史。他赞美怀特“以清晰细致的观察视角表达了对自然真诚的爱”,而他把这种爱融汇在自己充满诗意的画面里。特纳是另一位歌颂自然的诗人。他在大自然中发现了野蛮不可思议的力量。他对于崇高和狂野的自然力量的追逐,就如同诗人拜伦对暴风雨的赞美:“让我是你的凶暴和狂喜的分享者,让我是你的一部分。”特纳受到英国历史上最重要的艺术批评家约翰•罗斯金的高度评价。罗斯金认为特纳不仅是自然表面的观察家,而且是一个科学家、分析家,一个能够揭示山和海的内在的崇高的力量的哲学家。他的作品超越了所有人,不仅因为它美丽,更因为它真实。牛顿的科学不仅影响到风景画,而且还制造了一种深入观察的文化气氛。18至19世纪科学的观察在英国成为一种全民化的观念。在国立美术馆展出的德比的约瑟夫•赖特(JosephWrightofDerby)1769年画的《气泵里的鸟实验》(AnExperimentonaBirdintheAirPump),最好地记录了科学思想对于视觉文化的影响。这幅画记录了一个弗兰肯斯坦(Frankenstein)式的可怕的科学实验场景:一位科学家正在演示气泵的原理,一只鹦鹉被慢慢地闷死在一个被逐步抽干空气的玻璃箱中,在一旁观看的小女孩难过地哭泣起来,不忍心再看下去。这样一个场景真切地展现了在科学和理性之光的阴影下隐藏的残酷。欧洲艺术史上的大师对于人体描绘的精准都离不开通过医学解剖得到的对于人体结构的详尽了解。达•芬奇曾经亲自参与过解剖实验,并画了大量人体素描草图,他画的刨开的女性子宫令人过目难忘。达•芬奇在当时就曾怀疑过有多少人能有勇气效法他解剖人体,喜欢人体艺术的人也许很多,但是又有多少人愿意陪着那些被剥了皮的、吓人的尸体呆上一晚上呢?象达•芬奇一样,18世纪的英国艺术家对自然的好奇心也表现在解剖上。英国绘画史上最著名的动物画家乔治•斯塔布斯(GeorgeStubbs)的赛马图就挂在伦敦的国立美术馆中怀特的表现科学实验的作品旁边,他同样显示了对于自然研究的执著和热情。斯塔布斯画马、狮子盒长颈鹿,他的画抓住了18-19世纪英国人对于狩猎和赛马运动的热爱。同时,斯塔布斯对马的知识也是通过解剖得到的。他擅长画马,是因为他对马的内在结构的详尽了解。1766年,斯塔布斯发表了《马的解剖》(AnatomyoftheHorse)。他对于马的身体结构的精确细致地描绘,在自然史和艺术史上有着相同的地位。《马的解剖学》只不过是英国自然观察文化中的一部分。英国人对自然观察的热衷最终诞生了对世界文明影响巨大的达尔文的进化论。达尔文对于各种动物的好奇心,特别是他饲养鸽子的爱好对他发现和阐释适者生存理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康斯泰勃尔画天空的时候;当达尔文发表《物种的起源》的时候,艺术与科学共享的是基于乐观主义的经验:知识使世界变得更加富有,使人类的生活变得更加幸福。而20世纪以来,知识变得可怕了。科技的发达并没有消灭人类在身体上和心理上疾病,经济的繁荣也没有能换来全球的和平。现代性之前的恐怖—死亡、疾病、对世界末日来临的恐惧和对现实的怀疑再次出现在艺术里,但是永恒不变的是艺术史上的科学探索精神,艺术家们继续用科学试验的精神不断对现实生活提出置疑。yBa中的马克•奎恩(MarcQuinn)制作的遗传学家约翰•萨尔斯顿(JohnSulston)爵士像,把克隆的萨尔斯顿的DNA放在细菌里培养。他用这种方式挑战了进化论和文艺复兴以来关于艺术与科学相结合的简单逻辑。1995年特纳奖的候选人、yBa中的马克•沃林格尔(MarkWallinger)在1994年再此造访了斯塔布斯的绘画方式和赛马这个主题。从社会学和视觉文化学角度,沃林格尔赋予了这个主题当代性意义。马,象征着自由和野性的美,它象征着雄性的力量,弗洛伊德的心理学分析曾经把这种动物当作男性的性象征;马,同时也象征着男性的特权和社会等级制。对于马的鉴别从来都与它出生的种性有关,在英文中,race这个词具有赛马和种族的双重含义。骑马狩猎至今仍然是只有英国皇室才能享受的特权。在《魔力的利用》(TheUseofEnchantment)中,心理学家布鲁诺•贝特尔汉姆从性语汇角度解释了许多女孩对于骑马的热情:“通过驾驭这种强悍的动物,她能够感觉到她对于男性或是她自己内在性本能的控制。”赛马和马术原本是英国皇室贵族和特权阶层的享乐。在1913年的赛马会上,艾米丽•戴维森(EmilyDavidson)为了争取妇女参政的权益不惜以生命的代价拦截国王的坐骑,显示了女性所代表的弱势群体在现代社会中最强烈的反抗。如今,赛马活动不再是贵族的特权,它成了最大众化的赌博方式,但是具有财富、地位和权力的上流社会仍然在这种游戏中享有特权。就象其它赌博业一样,赌马活动仍然被大资本垄断,赤裸裸地呈现着资本主义社会的金钱交易,而这种交易与艺术市场之间的隐喻关系是不言而喻的。沃林格尔自己也买下一匹赛马,起名为“真正的艺术”。他笔下的马看上去很温顺,但是它们强有力的体态象征着潜在的雄性的爆发力和生殖力。以《种族、性别、阶级》(race,sex,class)为题,沃林格尔的画面对艺术中“再现的政治”(politicsofrepresentation)和“政治的再现”(representationofpolitic)提出了有效的批评。迪诺斯和杰克查普曼兄弟的小型雕塑群《天启》(Apocalypse)又称《地狱》(Hell,1999-2000)中的场景好像是自然史和英国当代风景画的结合,其中的铁路模型和火山喷射的场面令人想起特纳的画面,具有英国艺术中所特有的崇高和怪异感。从火山中冒出是一群穿着纳粹军服的悲哀的玩偶。他们在荒谬的环境下被虐或者施虐,有的显示出基因变异特征,被关在一个仿佛是地狱般残忍的环境里受着无尽的折磨和煎熬。在9个以纳粹符号设置的平台上,分布着超过5000个微缩型人物雕塑群。《启示》不仅仅是谴责纳粹大屠杀的另一个版本,查普曼兄弟还引用了许多基督教历史上的经典图象作为暗喻,比如戈雅和卡罗(Callot)的版画,特别是矫饰主义(Mannerism)和巴洛克艺术中所表现的基督教徒为教义牺牲的场面来表现人类灾难的主题。这样一个火山爆发的场景象征着世界的起源和它的结束,反讽了达尔文的适者生存理论的直线型思维方式。特蕾斯•艾门(TracyEmin)的床,给人提供的不过是艺术家的物理生存的证明。这张床上有她的睡过痕迹:紧身衣、空水瓶、污点…各种私人的从未被加工过的痕迹。这是艺术家生活经历的展示,她的情感完全隐藏在物质痕迹之后。艺术家所强调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经验,而不是某些模糊的“观念主义”,观众对这样的作品完全可以得出自己的结论。这也是英国艺术自80年代末以来最重要的特色:那就是以经验主义的实验反拨后现代主义空洞的观念和教条。关于经验的重要例证是理查德•威尔逊(RichardWilson)在1988年创作的装置20:50。艺术家把整间屋子变成了迷惑人双眼的机油箱。这是对人类感知力的最佳测试,也是巨大的现实经验的证明。这件作品与赫斯特策划的yBa的《冰冻》展同年出现,反映了一种新的趋势:艺术变得可触摸了,更实在了,而艺术中的纯美学和纯观念都显得不再可靠。达米•赫斯特的作品一向很明确地展示他对试验性艺术的态度。他坚持解剖的价值是应该从里到外翻出来给人看的,就象他1995年获特纳奖的作品《分割开的母与子》。他的《赞美诗》(Hymn,2000)直接展示了一个6米高的人体解剖模型(图7)。达米•赫斯特以展示被弗尔马林液浸泡的动物而著称,他的作品展示了生物存在的短暂性。他的作品《爱的内与外》(InandOutofLove)(1991)展示了蝴蝶从孵化到死亡的短暂一生。1990年的装置《一千年》(AThousandYears)由一个腐烂的牛头、糖溶液、蛆虫和灭虫器构成。在玻璃箱里,你可以看到牛头里的蛆虫变成苍蝇。然而,这些苍蝇从未接触过外面的空气就已经死了。如果说《一千年》是人类的历史或是自然史的缩影,那么它的隐喻是悲观的,一切还没开始就已经结束了。在这样一个悲观的现实情境中,赫斯特把自然史和商业社会的消亡结合起来。在赫斯特最近的展览里,死亡的蝴蝶在画面上飞舞,仿佛艺术家想要抓住自然之美,而不得不杀死他的所爱,如赖特画中正在做实验的科学家;如康斯泰勃尔的《干草车》中在芦苇丛中钓鱼的男孩;又如庚斯博罗(Gainsborough)画中正在追逐蝴蝶的女孩。他们所欣赏的那个自然死了,但是自然在艺术和科学的试验中,在人类对真理的无穷探索中得到了永生。艺术有道德底线吗?西方艺术史上不乏宗教题材的作品,天主教会为了颂扬宗教热情通常有意强调基督和使徒受难的场面,从文艺复兴到巴洛克盛期的艺术作品,都使我们沐浴在天主教所描绘的血腥故事中。而对于一个从未接触过天主教的人来说,天主教的中心图像:那个带着荆棘冠、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满身流血的基督,是一个多么血腥、多么暴力、多么令人震惊的场面啊!欧洲宗教艺术中的血腥场面体现的是“黑色文化”(darkculture)传统。在欧洲艺术史上,黑色文化的源头可以追溯到的希腊悲剧,原始部落的祭祀,它始终贯穿于艺术史中,特别体现于布莱克、博斯、布鲁盖尔、戈雅和超现实主义等荒诞怪异的美学传承上。黑色文化的主题在英国文学名著中也有所表现,如丹尼(Donne)的宗教诗,弥尔顿的《利西达斯》(lycidas)、雪莱的《亥伯龙神》(Hyperion)和泰森(Alfred,LordTennyson)的《备忘录》。它们都通过探讨死亡这个令人恐惧的主题来反衬和引申人类对爱与美的渴望。达米•赫斯特的《死亡之不可能性》(1991)就带有英国黑色幽默的特点,玻璃箱里食人鲨。yBa中的查普曼(chapman)兄弟甚至直接引用了戈雅的艺术图像,他们的作品《反对死亡的伟大行为》(GreatDeedsAgainsttheDead,1994)重现了戈雅19世纪的铜版画《战争的灾难》所记录的恐怖场面。他们把其中的83个场景之一—两个挂在树上的士兵残肢断臂放大成真人大小的塑料模特。19世纪西班牙艺术家戈雅的作品不乏暴力的主题,他的一生经历了西班牙历史上最动荡的时代,他在著名的《1808年5月3日的屠杀》中记录了拿破仑侵略军在西班牙大屠杀的恐怖场面。戈雅推崇启蒙运动,支持法国大革命。他在早期的铜版画《狂想曲》中,就曾深刻地揭露和嘲讽了当时西班牙封建统治的腐朽和民族传统中的劣根性。但是当代表当时世界先进文明的法军侵略自己落后的祖国时,戈雅在侵略者的暴行中看到了暴力革命的恐怖,看到了理性主义光环下的黑暗。他在版画《战争的灾难》系列作品中不断地描绘令人发指的恐怖场面,以此来反对绝对主义的价值观;反对把启蒙运动所倡导的进步和发展的观念简单化、概念化;反对用理性和正义的名义发动战争。戈雅晚年的创作的画面更加恐怖,他悬挂在自己家墙上被称为“黑画”的系列作品是西方艺术史上最令人震惊、最恐怖的作品,其中《萨徒尔食子》甚至描绘了食人的场面。恐怖怪异的艺术现象往往是荒谬暴力的现实世界的反映。戈雅创作令人震惊的暴力绘画,并不是为了震惊而震惊,而是为了反抗现实生活中的真正的战争和暴力,揭露人性中可怕的暴力倾向。在当今世界这个强权政治和战争再次出现的时代,戈雅艺术的思想性得到更深刻的发掘,他的“黑画”和约翰•列农70年谱写的反战之歌一起,再次受到人们的重视和肯定,而且被当代艺术家不断引用。与yBa的“感性”展同时,伦敦出现一个更令公众震惊的艺术事件:这就是英国艺术家凯利(AnthonyNoelKelly)制造的尸体艺术丑闻。他在伦敦1997年的当代艺术博览会上,把一系列以尸体翻制的模型涂成银色钉在墙上。凯利在艺术创作中所用的尸体来自伦敦皇家外科医学院。他买通了实验室的技术人员,把一个尸体的躯干、切下的头颅、大腿等部分偷运回来做模型。艺术家解释说,他以尸体创作的目的是希望借此对物欲横流的社会中的美丑观念,人体的脆弱、隐私和偷窥的权力提出置疑。制造震惊的前卫艺术和以震惊为目的的行为之间到底有没有区别?前卫艺术有没有它的道德底线呢?我们如何判断它是否属于艺术的范畴之内呢?这些都是难以回答的问题。界定艺术的道德底线是复杂的,但是,当我们在澄清一件作品的道德意义时,我们无法忽略某些最起码的社会意义和道德规范。根据艺术哲学家理查德•艾尔德瑞支(RichardEldridge)的解释,艺术至少应该符合两点原则:首先,这种艺术创作必须是有意义的人类行动。因此,它区别于简单的自然反应(比如哆嗦)或是生理行为(比如呼吸),在某种程度上有必要由理由来阐释和评估。我们可以询问为什么艺术家会这样做。如果答案是“仅仅为了震惊、自我宣传,制造名声或是感性刺激,那么我们得到结论就是:这种可疑的行为不是(真诚的或是完全的)创造艺术,不是艺术所应寻求的最重要的价值,而是在寻求某种其它的回报和影响。”其二,艾尔德瑞支认为,“由于艺术家所呈现的主题集中了思想和情感态度,是带有独特的想象力的材料探索,艺术作品的创作作为一个明确的领域取决于交流和形式因素的综合。艺术家引人耳目的形式安排与他的情感态度和主题意图的考虑是相互作用的。”这与另一位艺术哲学家玛西亚•伊顿(MarciaEaton)的看法如出一辙,她认为:“人的经历,包括创作和参与艺术的经历,与道德、美学、宗教、政治等等是不可分割的。美学的经验是独特的,但是这并不能说明它可以和生活的其它部分割开。”这是两条非常简单实用的判断标准。以它为准则,我们再来看待艺术家凯利的作品时,就不难发现它不能够被算作是艺术作品。尽管凯利是艺术家,他希望以艺术的名义打破人类社会生活观念的禁忌,但是他的作品毕竟是社会行为,必然要受到社会的检验,我们不可能只从艺术而不从社会角度看待它,不可能不考虑到社会规范和与之相关的综合因素。凯利的作品触犯了法律和最基本的人伦道德规范,这件作品甚至不够资格被用来做任何艺术评判。英国的媒体在这个问题上也表现得相当成熟。他们把凯利与专偷维多利亚时代墓葬的盗墓贼和哗众取宠的小丑相提并论。凯利因盗窃尸体罪被判处9个月监禁,不仅没有引起艺术界的关注,在大众媒体上也没有获得有价值的讨论。达米•赫斯特的作品尽管看上去冷酷而且残忍,容易引起争议,但是它并没有触及法律和人伦规范。赫斯特有很明确的创作意图,他通常借用老式自然历史博物馆中陈列标本的方式展示自己的作品。他所展示的玻璃器皿既是透视作品的窗口也是有意制造的障碍,它一方面有意吸引观众的视线,另一方面又以极少主义的冰冷而严格的几何形体,把内在的主题客观化、理性化;一方面给人以感性的心理刺激,另一方面又有意避免感性化的表现方式。这与康德反对宏大叙事的观念一脉相承。康德曾经说过:对纯粹实践的理性来说,激情无异于癌症,而且通常无药可医。在赫斯特作品的作品中,感性不过是表象,而内在的内容是康德的不断发掘真相的理性主义观念。至于赫斯特和yBa们是不是伟大的艺术家,我们很难下结论,他们的作品虽然能轰动一时,却未必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但是我们可以确信的是戈雅对于艺术史的伟大贡献和西方黑色文化所具有的积极性。赫斯特和yBa们继续了西方黑色文化和前卫艺术中关于生命的意义、上帝的存在和死亡的极限等终极问题的探讨,他们通常以更直接的反正统的方式介入生活,刺激你的神经、吸引你的眼球,迫使你去思考你也许从没有想过也从不愿意去想的问题。其实,艺术无论怎样介入生活,相对于现实生活而言,它毕竟只能是一种幻象。英国当代艺术家们用偶像破坏式的作品,用令人震惊的方式,试图揭露的是隐藏在全球化旗帜下的垄断经济、强权政治、僵化的艺术体制和物质社会之中的更深层的暴力。刊载于文艺研究2006年第6期注:1.有关yBa,见邵亦杨,“yba与后前卫”,《美术研究》,2005年,1月。,"RomanceintheAgeofUncertainty,",TroubleinParadise,theGuardian,TuesdayMarch2,2004。ünchen,[1971],,TheUsesofEnchantment,PenguinBooks,1978,,“MoralityandEthics:ContemporaryAestheticsandEthics,”inMichaelKelly,.参见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中文版。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90年11月第1版。

在漫长的人类生存史中,劳动不仅创造了人类,劳动也创造了人类文明,包括文化艺术与科学技术。美术则属于前者,美术是占有一定的空间,以特定形象表达某种情感观念的视觉艺术,包括绘画、雕塑、建筑等。美术是实践的产物,它的起源早于科学技术的起源。远古时代,人们把野兽牙齿挂在脖子上,把一些动物的形象刻在石头上或画在身体上,以表示对神灵的敬仰;也有把不能食用但能够保存的较大部分如巨齿、尖角等供放在居住的洞穴中,作为一种生活的记录。这些就是早期的美术,也称装饰或工艺美术。 技术是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过程积累起来,并在生产实践中体现出来的经验与方法。早期的耕作技术使我们的祖先开始了定居生活,他们种植农作物,并且进行狩猎,使他们的生活趋于安全与稳定,这样一来,他们才有时间和精力进行其他的活动,而他们体内原始的审美意识也在渐渐萌发。随后的制陶、冶铁,建筑采矿、造船以及航天、计算机等等技术,对人类的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哥白尼创立日心说标志着自然科学的开始,17世纪以后,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化学、光学、电力学、遗传学等等学科相继确立,人们也相继迎来了蒸汽机时代,电力时代,信息时代,科技的步伐令我们追赶不暇。 技术与科学的出现和进步,为美术的发展提供了崭新的手段,揭开了美术的新篇章。如远古时代只有石凿技术以红土为材料,所以产生的岩画壁画粗犷豪放;新石器时代的制陶技术的产生,彩陶上面才能留下漂亮的几何图案和动物形花纹;治炼技术的发明,人们才可以浇铸出司母戊大鼎,金属质地的凿子才能雕出大卫等杰作;榨油技术的产生使凡•爱克兄弟发明了油画颜料,达•芬奇才可能留下蒙娜丽莎永恒的微笑;电脑技术的应用,才可能创造出那么多的经典电影画面,成为永恒的经典。 技术与科学的发展促进了美术的发展,如材料学分化工技术的进步使绘画产生了许多 新的画种,比如版画、水彩画、水粉画、色粉、丙烯、综合材质,电脑绘画等,同一画种因技法的不同而形成不同派别,如油画的古典派、印象派、野兽派,立体派以及中国画的工笔、写意、界画等等。 科技的发展还为美术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纺织术造纸术、印刷术的发展,从最初的画在岩石上发展到画在布上,纸上或板上;电脑技术与功能的逐渐完善,使绘画从最初的写生临摹发展到电脑绘画以及全息美术作品生动逼真、声光电并用和三维动画等。 摄影术从上个世纪诞生起,对生产生活,科学研究产生着巨大影响。可是发明实用摄影术的路易•达盖尔青年时代却是一个画家,他为了找到降低油画肖像成本的机械小窍门,经过25年的摸索,终于发明了银版摄影术。虽然摄影技术的革新层出不穷,使人们的视觉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开阔。 由此可见,没有科学技术是可以产生美术的,但是脱离科学技术的美术却是缓慢发展的,科技与美术之间没有鸿沟,科技与美术相得益彰。 培根说过“当科学被应用到技术领域的时候,人们的生活方式将发生革命”。现代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为艺术家们开拓了许多神奇瑰丽的新世界。为了科技的进步,许多人都付出了毕生的精力,他们那种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更是让人敬佩,这种精神是永不过时的,这也是他们能取得成功,科技能得到充分发展的重要原因,搞美术也同样需要这种精神,在追求艺术创新的过程中,认真对待生活中的素材,仔细地观察事物和现象从现实生活中寻找灵感,创造出高于现实生活的作品。 科学与艺术不一样。科学的规律是进步的规律,艺术是越来越繁荣、越丰富,艺术不用进步的说话。过去晚上点松明、点茶油灯、点桐油灯、点蜡烛。屈原的辞望就说:“兰膏明烛,华灯错些”,指的当然不是电灯。过去步行、骑马坐轿,现在轮船、汽车、飞机,那是科学的恩泽。 艺术没有这种进步的要领,都要人亲历亲为,都要在人生百年短暂的时空中仓促完成。换一个人又要从头再来。科学明显地有经验、成果可以继承,在前人的阶梯上积累上升,感受到进步的缘由。艺术有如俄罗斯谚语所云:“不管你爷爷多高,你还要靠自己长大。”6000年前的仰韶彩陶,给我们留下了那么多高超的造型艺术作品——陶罐,有什么人敢于大胆地说可以超越它,比它进步呢! 当时仰韶的老祖宗生活简单,唱歌跳舞,自然都只能是彩陶似的原始形式,也没有录像,没有什么东西能够记录下来,于是它就有一种让6000年以后,我们这些后学叹为观止的原始艺术深度,我们老祖宗高超手艺的艺术结晶。 艺术创作是一个人一生探险的结果。时代在进步,科学文明的演发,促成人们创作更丰富的作品,享受更丰富的艺术成果,从而人们更确信艺术区别于科学的那种特殊的手脑价值。齐白石、徐悲鸿、李可染的孩子们,当然有权力继承父业,但是人们更重视的是齐、徐、李本人的创作精神。 毕加索最大的孩子,无所事事,享受的余音之余,不过是为老头子开开汽车,其余的孩子有些做手饰、有的做香水这类的生意。老一辈的辛勤钻研,很不可能像科学成就俱列的那样现对现、硬碰硬,它是一种更心灵的东西,何况还要紧紧跟上的手艺。买电脑,人们不在乎是不是盖茨本人经手的原作,买艺术品如果碰到假的,你就会气得死去活来。 艺术的发展 艺术有一个铁打的基础,都要凭人的智慧和手艺做出来。那么自然的美呢?客观的东西,也需要人来肯定,没有人,美的存在就没有依托。人不断地在探索美的新边疆,美越来越丰富、广阔。刚才讲的过去的仰韶就只有陶罐,没有更多的东西,现在当然更多了,绘画、造型艺术,什么都有。 在我小时候,我听滩国戏、高腔,然后是京戏、汉戏,现在我不晓得你们年轻人听过多少种东西了,白天晚上都有去处。那时的艺术天地没有现在广阔,当然现在的东西我也能听得下去,不过有时也受不了。反对的只有一种,就是没有文化的那种,歌词写得不通,前句不对后句,简单地讲我不喜欢香港唱的那种歌。我喜欢外国现代歌曲,中国(内地)的从古到现在我都喜欢。吵也不怕,亲吻也不怕,没有文化我怕。 艺术像希腊神话的大力士山神,没有谁比他更有力量。但是山神害怕离开上地,一离开就完了,最后他的敌人是把他捧起来,掐死的。艺术不能离开土地,离开人民,跟人民的生活,跟土地是连接在一起的。 18世纪的产业革命是近代艺术的催化剂,是现代美术的“产婆”。蒸汽机出现了,手和脚的力量增强了十万、百万倍。钢铁让世界立体化起来了,有了质量很高的钢铁,有了水泥,就有了高楼大厦,也有了时间同速度,有了汽车,让人的时间更多了,人更自由了。 由于人有了开发思想,以前的世界里荒凉的边疆,成了富强之源。像非洲,像阿拉伯,过去没有强项,现在交通发达了,有了现代化的设备,开发出了大量的石油。新城市的新高楼一座座崛起,新城市的新的概念,新的制度,新的习惯逐渐形成了。在这种情况下,于1875年开始出现了一群年轻人。 这些年轻的画家们对从前的世界产生了怀疑,我们以前的世界都是古铜色的吗?因为以前的画都是古铜色的。那太阳到哪里去了?太阳为什么不到画里面来呢?于是他们这帮人开始用颜料在一切景物上画出太阳光的效果。这样一种发明在当时的传统老画家心眼里面,感觉是大逆不道的,因此,不让他们到展览馆里展出。于是他们只好在展览馆的外面搭个棚子,开画展。 那些大人先生们看了这些画之后就骂他们,说这算什么画,简直是印象派嘛!所以印象派这个名词是骂出来的。在当时,这个名词是贬义词。到了25年以后,有位学者看了画家莫奈(C.Monet,1840—1926)的画。其中有三张,画的都是同一个教堂的门口,一张画是早晨,一张画是中午,一张画是晚上,构图都相同。早上的画是蒙蒙的,中午是强烈的阳光,晚上是发红的黄昏的落日的反映。 这位老先生曾经反对过他们,看了莫奈的画之后的一天早上经过教堂的门口,发现门边的景色真像莫奈所画的一样,感到震惊。原来世界上还这么美,还可以这么画,美还可以这么去表现。莫奈把人对于美的概念开辟出了新天地,打开了他们的眼界,叫醒了他们。后来印象派在表现上、题材上又有了新的发展。所以,一切的绘画到了19世纪以后为什么变化那么大,都是因为交通发达了,物质生活丰富了的原因。 有一位19世纪早期的画家马奈(E.Manet,1832—1883)画了一幅画,叫《草地上的午餐》,画面是巴黎附近的黑森林,一群绅士们同一些裸体女孩在午餐。大人先生们认为这大逆不道,怎么可以同一些一丝不挂的女孩子在一起呢?!骂了一阵之后,脑子也开窍了,原来题材可以这么去捕捉。 下面的这个印象派画家更厉害,叫高更(P.Gauguin,1848—1903),他跑到太平洋的一个岛上去,跟土人生活在一起,自己参与了生活。画了很多的好作品带回来,还带回了很多原始的艺术雕刻,使人们认识到了原始风土艺术的美。高更认为画什么并不重要,怎么画是重要的,强调为画而画。跟中国画家强调笔法、墨色一样,他强调比较。 那时还没有发明彩色胶卷,但他对颜色的理论跑到彩色胶卷的前面了。他说颜色蓝的和黄的合起来是绿的,如果把蓝点子和黄点子点在一起,不把它合起来,分开来点,老远看起来,绿的颜色就动了,跳起来了。合起来点就弱了。 到后来有一个画家塞尚,是印象派最后一个大画家。他在绘画的方法上,讲出了自己的妙处。他认为形体都是一块块堆积起来的,那么也就可以用一块一块的颜色增强体积感,一个平面一个平面地画。这个主张提出并画出一些很妙的画之后,出现了像毕加索这些人。毕加索在他的基础上,进行了更夸张、更形象、更巧妙的表现,画出了一些稀奇古怪的画。 在今天看来,那些画表现了纯绘画中的那些妙处,不是一般的现实主义的画或者历史画。这就又兜回到了我们的八大山人,兜回到以后的齐白石的画上来了。艺术的士地面积不大,但是艺术不停地在打圈,越打圈越高,而且定点的位置就那么几样,不过高度不同了,是以这种方式在上升的。 城市大量出现以后,人都集中到了现代都市,变成了现代城市的奴隶。城市犹如大自然的山脉一样巍峨。早晚的光、颜色的变化,成为新艺术的温床。那时音乐界的德瓦夏克——捷克人,在美国音乐学院任第一任院长,他的交响乐《致新大陆》,打破了以前古典音乐的要领。美国第一个交响乐家盖茨温的《蓝色狂想曲》《美国人在巴黎》也都奏出了新世纪的声音。 有了城市,有了新的生活,才会出现这样的音乐,这样的绘画,这样的美术,创造了新的艺术。新的艺术是一代一代发展起来的,越来越繁荣,不是一种进步。我到美国一所大学里去,那里搞艺术的先生们、教授们要给来访的中国人上上课,我们美术代表团只两个人,一个是华君武,一个是我,我们开玩笑说咱们轮流作团长。 那些人要给我们上课,讲的东西很幼稚。他们要给我们讲一讲现代艺术,主要意思是我们的艺术是进步的,你们的艺术是落后的。我就告诉他们,艺术没有落后进步的问题,只有繁荣,它不像科学,我说有些事情你们并不清楚,我讲给你们听,倒过来我就给他们讲了两个钟头,听者有很多人。后来一个人又说你们中国人不懂得空间,另一个美国教授又把他臭骂了一顿,说你懂什么,空间是中国来的。

爱因施坦认为,如果一个方程看上去不美的话,那理论一定有问题。在新的《艺术》教材中将“艺术与科学”的课题放入教材,与传统的教材相比大不相同,教师在拿到教材时对艺术与科学的关系就必须做出思考。在此,我就从艺术与科学的角度谈谈对这一课题的理解。 一、人文与科学的关系 先来看看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与科学的关系。文艺复兴解放了被宗教禁锢的思想,绝不仅局限于人文文化,它涉及到思想文化领域的几个方面,由人文主义运动、宗教改革运动和新科学运动所构成,这些运动都渗透着一种理性主义,通过理性主义恢复了人的尊严。这个时期产生了许多思想和学术的巨匠,他们在科学与人文的领域中充分施展着多才多艺的天赋,他们跨文化创造的建树起到了将科学与人文结合起来的作用。在这方面可以列举出许多人的名字,如里昂·巴蒂斯塔·亚尔培蒂、韦罗丘、米开朗基罗、达芬奇等。尤其是达芬奇,他不仅对各种艺术无不擅长,而且对各种知识也无不研究,从他的手稿就可以看出,他观察和研究的范围十分广泛,几乎包括了人文与科学的各个领域。他不仅是著名的画家,还可以称得上是雕塑家、工程师、建筑师、物理学家、生物学家、哲学家,而其在每一学科中,他都在当时达到了登峰造极的水平,被公认为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最杰出的艺术家和科学家。将科学与艺术结合最好的是达芬奇,可他并不是将科学与艺术结合的第一人,也不是最后一人,在科学家中李政道就是其一。李政道教授是物理学家,但他对历史、诗词、绘画、音乐等文化艺术,特别是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也十分喜好。他积极倡导将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从1987 年起,先后多次与艺术家合作创造艺术作品,举办“科学与艺术”研讨会,并出版了《科学与艺术》的大型画册。时至今日,科学与艺术的融通,应该是一种时代的要求,是人类自身发展的需求。它已不单在较高层次上广泛进行,而且逐渐在成为一个“公众话题”。 科学与艺术的融通体现在社会的各个方面。例如我国提出的申奥口号,就是要把2008年北京奥运会办成绿色的奥运、人文的奥运和科技的奥运。在教育活动中,科学与人文的并重已经成为了一种教育理念。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个性和谐健全的人,教育的功能就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而一个科学与人文日益融通的社会就需要培养既有科学知识也有人文素养的全面发展的人才。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新课程的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与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 ”艺术课程在目标定位上,提出要以培养学生的艺术能力和人文素质的整合发展为目标。在艺术门类、多学科的艺术教育活动中,通过艺术与生活、艺术与情感、艺术与文化、艺术与科学的联结,达到学生艺术能力、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的逐步形成和提高。并进一步提出,艺术课程是一种人文课程,在这里艺术与科学的关系已经是双重的关系了,它同时体现出人文与科学的关系。在新的教育理念中人文与科学的结合已成共识。 二、艺术想像、审美要求对科学的影响 新的《艺术》教材编写原则中有一条是多门类、多学科相融合的原则。在编写时注意到了科学与艺术的关联,例如,中学教材第一册安排了“艺术与数”的单元教学,使学生初步感受和发现艺术中的“美”与科学中的“数”的关系,沟通美与数的联系,从综合的角度关注艺术、关注科学,达到感性和理性的平衡,使学生能在艺术与科学的关联方面做些探索。第三册的“表现星空”则从另一角度对艺术与科学的关系做出探索,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艺术与科学的关联。艺术的和谐与天体的规律之间观念互动。科学的观念和艺术的观念可以通过互相借用、互相启发、互相融通来促进二者的相互渗透。教材选择从科学的角度切入来学习艺术的有关知识,不是简单的一般意义上的词语移植,而是在精神境界上趋向一致。 李政道说过:科学和艺术是不可分割的,就像一个硬币的两面。它们共同的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艺术,例如诗歌、绘画、雕塑、音乐等,用创新的手法去唤起每个人的意识或潜意识中深藏着的已经存在的情感。情感越珍贵,唤起越强烈,反响越普遍,艺术就越优秀。科学,例如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对自然界的现象进行新的准确的抽象。科学家抽象的阐述越简单,应用越广泛,科学创造就越深刻。尽管自然现象本身并不依赖于科学家而存在,但对自然的抽象和总结乃属于人类智慧的结晶,这和艺术家的创造是一样的。科学家追求的普遍性是一类特定的抽象和总结,适用于所有的自然现象,它的真理性根植于科学家以外的外部世界。艺术家追求的普遍真理性也是外在的,它根植于整个人类,没有时间和空间的界限。由人类优秀文化积淀、凝聚、孕育而成的人文精神,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人文精神是由优秀文化孕育而成的内在于主体的精神品格。人文知识、人文科学是泛指对社会现象、文化艺术进行研究的学科和知识。在艺术领域内人文与科学的结合将建立起一个生态文明体系。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又主动保护客观世界,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良好的环境所取得的物质和精神成功的总和。“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宇宙观就是人文与科学的关联,把人对自然的认识,自然对人类的作用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建立和谐的文化生态环境,即生态文明体系。培养高素质的人必须在这样的一个体系下进行,把人放在宇宙环境之下,把人放在历史的“链条”上去,使其在综合的文化环境氛围中成长。在现实生活中艺术活动往往是综合的,很少进行单一形式的活动,并且是在一定的文化氛围中进行的。 中国教育存在的突出缺点:重教有余,重学不足;灌输有余,启发不足;复制有余,创新不足。熊十力认为:人的智能(心智)可以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叫性智,一种叫量智。性智可以通过艺术、音乐、绘画来培养;量智则可以通过分析、数学、物理的训练来培养。人的性智与艺术有关,中国传统文化很重视学琴棋书画。古人要学习的这些东西,所培养的就是人的性智,也就是把握全局的能力。量智是指计算机能力与逻辑推理等,可以通过计算机来实现;而目前的计算机不能实现人的性智,因为人的许多知识不只是书本上的知识,而且还包括许多直接经验所获得的知识、直观的能力等,如果要机器完成这样的一种直观判断就太难了。从人的智能开发的角度来看问题,《艺术》教材在培养学生的性智的同时,与培养量智相结合,才是对学生进行全面艺术教育的路子。正如姜璐教授认为对学生的培养要知识全面,数理结合、文理结合、技术与基础的结合。当然艺术教育不可能包揽一切,建立新的“双主题”的教学模式仅是为了确立一种新的教育理念而提出的现阶段的教学方式,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艺术教育在科学与人文的相互融通下会有更多的教学方式出现,也正是我们的希望所在。有不少专家认为,未来的竞争表面上看来是科技竞争,但归根结底是人才素质的竞争,而提高人才素质主要是人文和科学素养的共同作用,成功进行综合艺术教育势必对人才素质的提高发挥重要作用。 三、科学发现,科技进步对艺术发展的促进作用 在艺术与科学的融合中,科技与艺术的结合更为紧密。科技的发展为艺术提供新的表现手段,拓展了艺术的表现空间。例如:公元前6世纪,毕达歌拉斯学派就把最新的科技运用到建筑和音乐中,将琴弦长短粗细与音律的关系的研究运用到乐器制造中,将美与某种比例的关系研究运用到建筑及音乐中。我国湖北随县曾候乙墓出土的铜编钟,运用了当时十分先进的音律技术、冶练与铸造技术;古代埃及的金字塔是在当时数学、天文学、物理学高度发达的前提下建造的;西方油画的发展与透视学、解剖学、色彩学、光学是分不开的。 随着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艺术的式样也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如:电影、电视、时装、工业造型设计、电声音乐等。 总之,现代科学技术与艺术的结合极大地丰富了艺术表现力,拓展了艺术表现空间:如电脑绘画、电脑设计建筑、电子音乐、电脑动画等已成现实。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在科学与艺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艺术与科学的沟通是必然之势,让艺术与科学在相互融合、相互补充中放射出更加灿烂的光芒。

物理与科技的相关论文题目

直接去参考下这类的期刊文献,像应用物理,现代物理、生物物理学等这些吧

首先,题目不能太大。其实,题目太大以后,往往会因力不从心,容易失败。这里的"太大"是指:研究的问题"外延"太大,几乎是无所不在其中--不是概论、就是原理、不是数学、就是物理!这种文章表面上看起来很大气,可往往给人言之无物、华而不实之感。同样地,如果选择的题目太小了,则显得轻而易举,不费力气,也不利提高。当然 ,题目的大小,当然也不是绝对的,大题可以小作,小题可以大作。关键还在于如何确定具体的论证角度。一般来说,大题目写起来容易空泛,这往往是由于学力不足,无法深入,写少了象蜻蜒点水,如浮光掠影;写多了则显得又臭又长。相反,如果抓住一个重要的小题,能够深入本质,切中要害,从各个方面把它说深说透,有独到的新见解,那论文就一定有份量。在选题时一般要注意:它的实用性、互异性、准确性、突破性等等三、 材料要充分选材是否合理是文章成败的关键。写论文从整体构思,到题目确定,到论证过程等等,都不能离开选材--客观的资料。选材的目的,是采众家之长,成一已之见。因而,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问题:如何确立论点 即通过资料的收集、汇总、整理,把与自己的想法吻合的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等挑选出来,并且从新的视角,予以新的观察。如何独树一帜同类资料中,不同作者自有其不同的阐述与见解,我们可以把其中富有个性的典型论据、体现各自特点的合理论证,摘录出来,从而为自己独树一帜提供保证。如何表现自我不少文章大同小异,因而,有关资料内容的交叉争议之点,往往也是文章的价值所在,关键之处。如果我们注意把这方面的资料整理出来,对于形成自己的主见,确定文章的论证角度和发展方向,则大有裨益。如何精耕细作不少文章由于种种原因,原作者只是提出了问题。并未作详细而中肯回答。如将文中略写部分归拢在一起,加以扩充分析,我们会从中受到启发,从而修正原有的选题方向,对问题作出定向、定度的思考和研究。总而言之,选材时,一定要注意不去作大而无当的联系和比较。必须有选择、有重点地找一些与我们的论点有关的东西来作对比研究,以便从中提炼出自己的见解。四、 思路要清晰在写论文之前,我们不妨先拟好一个写作提纲,如有可能最好是来一个初稿,然后再动手。提纲可以帮助我们树立全局观,从整体出发,去检验每一个细节所占的地位,所起的作用,展现相互间的逻辑联系是否得当,各个部分之间的比例是否和谐,每一个部分、每一环节是否都是为全局所需要,是否丝丝入扣,配合默契,是否都能为主题服务……初稿提纲只是论文的大致轮廓,不可能对每一细节都考虑周密完善,因而可以先写一个初稿。有了它,很可能发现原来提纲中某些设想有不恰当之处,这时就应加以调整或修改;对于有错误的论点、论据,或发现新的论点、论据,还应及时抽掉与增补,使之逐步完善。初稿的写作通常有两种写法:(一)、按提纲的顺序分段进行,它可以便文章的格调、风格前后保持一致,前后衔接紧凑、自然,避免旁逸斜出,防止语言、文字上的重复;(二)、按内容的熟悉程度分段进行,这种写法有利于作者积极思考,便于捕捉创作的灵感。五、 表达要准确修改--论文的后期制作。反复推敲出佳句,精心修改得华章。只有反复推敲和字斟句酌,文章才会显得具体、准确、生动,才能恰如其分地表述自己的教育、教研成果。修改的范围可大可小,既可以来一个"亡羊补牢"--是发现什么问题,修改什么问题,通过材料的增删,使文章血肉丰满,使观点立之牢固,并与材料达到和统一;又可以"彻头彻尾"--发现问题,该舍就舍、该去则去,决不估息。在内容上包括修改观点,修改材料,在形式上包括修改结构,修改语言等。修改观点在初稿形成后,要再看一看全文的基本观点是否正确,说明它的若干个从属论点,是否有失偏颇、带有片面性或表述得欠准确;同时还要关注一下自己的观点是否与别人类似或雷同,有无创意与新意等等。修改结构从结构上来看,不仅要求论点、论据、论证三者关系处置得当、层次分明、脉络清楚,能使主题内容得到顺畅合理的表达,还要求文章的开头、结尾、段落、层次、过渡、照应、主次、详细等各个环节合理紧凑。修改语言 要在语言的准确性、学术性、可读性等方面下功夫,文字力求准确、精炼、简洁、专业,努力做到字字珠玑、句句充实。文章的最后衷心祝愿:每一位读者都成为锦绣文章的主人! ——发表吧

初中物理在整个初中教学有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 理性思维 ,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抽象 逻辑思维 能力。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初中1000字物理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初中1000字物理论文篇1 摘要:物理是一门历史悠久的自然学科。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物理已渗入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物理学存在于物理学家的身边;物理学也存在于同学们身边;在学习中,同学们要树立科学意识,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经历观察、思考、实践、创新等活动,逐步掌握科学的 学习 方法 ,训练科学的 思维方式 ,不久你就会拥有科学家的头脑,为自己今后惊叹不已的发展,为今后美好的生活打下扎实的基础。 科学思维方式物理是一门历史悠久的自然学科,物理科学作为自然科学的重要分支,不仅对物质文明的进步和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深化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且对人类的思维发展也产生了不可或缺的影响。从亚里士多德时代的自然哲学,到牛顿时代的经典力学,直至现代物理中的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等,都是物理学家科学素质、科学精神以及科学思维的有形体现。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物理已渗入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例如,光是找找汽车中的光学知识就有以下几点: 1.汽车驾驶室外面的观后镜是一个凸镜 利用凸镜对光线的发散作用和成正立、缩小、虚像的特点,使看到的实物小,观察范围更大,而保证行车安全。 2.汽车头灯里的反射镜是一个凹镜 它是利用凹镜能把放在其焦点上的光源发出的光反射成为平行光射出的性质做成的。 3.汽车头灯总要装有横竖条纹的玻璃灯罩 汽车头灯由灯泡、反射镜和灯前玻璃罩组成。根据透镜和棱镜的知识,汽车头灯玻璃罩相当于一个透镜和棱镜的组合体。在夜晚行车时,司机不仅要看清前方路面的情况,还要还要看清路边持人、路标、岔路口等。透镜和棱镜对光线有折射作用,所以灯罩通过折射,根据实际需要将光分散到需要的方向上,使光均匀柔和地照亮汽车前进的道路和路边的景物,同时这种散光灯罩还能使一部分光微向上折射,以便照明路标和里程碑,从而确保行车安全。 4.轿车上装有茶色玻璃后,行人很难看清车中人的面孔 茶色玻璃能反射一部分光,还会吸收一部分光,这样透进车内的光线较弱。要看清乘客的面孔,必须要从面孔反射足够强的光透射到玻璃外面。由于车内光线较弱,没有足够的光透射出来,所以很难看清乘客的面孔。 5.除大型客车外,绝大多数汽车的前窗都是倾斜的 当汽车的前窗玻璃倾斜时,车内乘客经玻璃反射成的像在国的前上方,而路上的行人是不可能出现在上方的空中的,这样就将车内乘客的像与路上行人分离开来,司机就不会出现错觉。大型客车较大,前窗离地面要比小汽车高得多,即使前窗竖直装,像是与窗同高的,而路上的行人不可能出现在这个高度,所以司机也不会将乘客在窗外的像与路上的行人相混淆。 再如下面一个例子: 五香茶鸡蛋是人们爱吃的,尤其是趁热吃味道更美。细心的人会发现,鸡蛋刚从滚开的卤汁里取出来的时候,如果你急于剥壳吃蛋,就难免连壳带“肉”一起剥下来。要解决这个问题,有一个诀窍,就是把刚出锅的鸡蛋先放在凉水中浸一会,然后再剥,蛋壳就容易剥下来。 一般的物质(少数几种例外),都具有热胀冷缩的特性。可是,不同的物质受热或冷却的时候,伸缩的速度和幅度各不相同。一般说来,密度小的物质,要比密度大的物质容易发生伸缩,伸缩的幅度也大,传热快的物质,要比传热慢的物质容易伸缩。鸡蛋是硬的蛋壳和软的蛋白、蛋黄组成的,它们的伸缩情况是不一样的。在温度变化不大,或变化比较缓慢均匀的情况下,还显不出什么;一旦温度剧烈变化,蛋壳和蛋白的伸缩步调就不一致了。把煮得滚烫的鸡蛋立即浸入冷水里,蛋壳温度降低,很快收缩,而蛋白仍然是原来的温度,还没有收缩,这时就有一小部分蛋白被蛋壳压挤到蛋的空头处。随后蛋白又因为温度降低而逐渐收缩,而这时蛋壳的收缩已经很缓慢了,这样就使蛋白与蛋壳脱离开来,因此,剥起来就不会连壳带“肉”一起下来了。 明白了这个道理,对我们很有用处。凡需要经受较大温度变化的东西,如果它们是用两种不同材料合在一起做的,那么在选择材料的时候,就必须考虑它们的热膨胀性质,两者越接近越好。工程师在设计房屋和桥梁时,都广泛采用钢筋混凝土,就是因为钢材和混凝土的膨胀程度几乎完全一样,尽管春夏秋冬的温度不同,也不会产生有害的作用力,所以钢筋混凝土的建筑十分坚固。 另外,有些电器元件却是用两种热膨胀性质差别很大的金属制成的。例如,铜片的热膨胀比铁片大,把铜片和铁片钉在一起的双金属片,在同样情况下受热,就会因膨胀程度不同而发生弯曲。利用这一性质制成了许多自动控制装置和仪表。日光灯的“启动器”里就有小巧的双金属片,它随着温度的变化,能够自动屈伸,起到自动开启日光灯的作用。 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物理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科学,与工农业生产、日常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物理规律本身就是对自然现象的 总结 和抽象。 谈到物理学,有些同学觉得很难;谈到物理探究,有同学觉得深不可测;谈到物理学家,有同学更是感到他们都不是凡人。诚然,成为物理学家的人的确屈指可数,但只要勤于观察,善于思考,勇于实践,敢于创新,从生活走向物理,你就会发现:其实,物理就在身边。正如马克思说的:“科学就是实验的科学,科学就在于用理性的方法去整理感性材料”。物理不但是我们的一门学科,更重要的,它还是一门科学。 物理学存在于物理学家的身边。勤于观察的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在比萨大教堂做礼拜时,悬挂在教堂半空中的铜吊灯的摆动引起了他极大的兴趣,后来反复观察,反复研究,发明了摆的等时性;勇于实践的美国物理学家富兰克林,为认清“天神发怒”的本质,在一个电闪雷鸣、风雨交加的日子,冒着生命危险,利用司空见惯的风筝将“上帝之火”请下凡,由此发明了避雷针;敢于创新的英国科学家亨利 阿察尔去邮局办事。当时身旁有位外地人拿出一大版新邮票,准备裁下一枚贴在信封上,苦于没有小刀。找阿察尔借,阿察尔也没有。这位外地人灵机一动,取下西服领带上的别针,在邮票的四周整整齐齐地刺了一圈小孔,然后,很利落地撕下邮票。外地人走了,却给阿察尔留下了一串深深的思考,并由此发明了邮票打孔机,有齿纹的邮票也随之诞生了;古希腊阿基米德发现阿基米德原理;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X射线;……研究身边的琐事并有大成就的物理学家的事例不胜枚举。 物理学也存在于同学们身边。学了测量的初步知识,同学们纷纷做起了软尺。有位同学别出心裁,用透明胶把制好的牛皮纸软尺包扎好,这样更牢固。然后,用大大卷泡泡糖的包装盒作为软尺的外壳,在盒的中心利用铁丝做一摇柄中心轴,软尺的末端固定在轴上,这样一个可以收拾并反复使用的卷尺诞生了。同时,这位同学受软尺自作的启示,用实验解决了一道习题:用软尺测量物体长度时,若把软尺拉长些,测量值是偏大还是偏小?他做了这样一个模拟实验:在白纸上画一条直线,标上刻度,然后用透明胶粘贴,再扯下来,便做成了 “软尺”,用“软尺”不仅找到了上题的答案,而且还清楚地看到分度值变大了,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学了电学的有关知识后,同学们对蚯蚓能承受的最大电压进行了探究:当给它加上的电压时,蚯蚓迅速分泌粘液,且奋力挣扎,从瓶内跳出瓶外。当给它加上3V的电压时,蚯蚓被电为两截;有同学在测量 “、”的小灯泡的功率,并研究其发光情况时,不满足于给灯泡加上的电压,而是用自己早已准备好的小灯泡做破坏性实验,不断加大灯泡两端的电压,直至电压高达9V、灯泡灯丝烧断,才停止探究;有同学在学习蒸发的知识时,不厌其烦地座在桌旁观察相同的两滴水(其中一滴水滩开),进行聚精会神地观察,然后进行分析、对比,得出影响蒸发的因素;……同学们捕捉身边的琐事进行探究的事例屡见不鲜。 身边的事物是取之不尽的,对与现实生活联系很紧密的物理学科来说,更是时时会用到的,用身边的事例去解释和总结物理规律,学生听起来熟悉,接受起来也就容易了。只要时时留意,经常总结,就会不断发现有利于物理教学的事物,丰富我们的课堂,活跃教学气氛,简化概念和规律。新课标告诉我们“义务 教育 阶段的物理课程应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探索物理现象,揭示隐藏其中的物理规律,并将其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乐趣、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 今天,人类所有的令人惊叹不已的科学技术成就,如克隆羊、因特网、核电站、航空技术等,无不是建立在早年的科学家们对身边琐事进行观察并研究的基础上的。在学习中,同学们要树立科学意识,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经历观察、思考、实践、创新等活动,逐步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训练科学的思维方式,不久你就会拥有科学家的头脑,为自己今后惊叹不已的发展,为今后美好的生活打下扎实的基础。 初中1000字物理论文篇2 浮力的应用 孔明灯 “孔明灯”,是以蜀汉刘备军中,足智多谋的军师诸葛亮(孔明)命名的,算起来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了。当年,诸葛孔明被司马懿围困於平阳,无法派兵出城求救。孔明算准风向,制成会飘浮的纸灯笼,系上求救的讯息,其后果然脱险,於是后世就称这种灯笼为孔明灯。另一种说法则是这种灯笼的外形像诸葛孔明戴的帽子,因而得名。 最早的孔明灯的作法是:用很细的竹篾做成灯笼架,四周和顶上都用薄纸糊严,只在底部留个圆口。在灯笼下面挂上松脂,点燃松脂后,灯笼就会升上空中。由于灯笼里有火光,古代战争中,曾经把它作为夜间军事行动的信号,如同现代所用的信号弹一样。 清朝年间,汉民族不满清政府的统治,纷纷起来开展“反清复明”斗争。为成义举,把放“孔明灯”作为统一行动的指挥信号。 过去,汉人们把“孔明灯”作通信联络使用,而后来人们把放“孔明灯”作为一种民间娱乐,现代人放孔明灯多作为祈福之用。男女老少亲手写下祝福的心愿,象徵丰收成功,幸福年年。 孔明灯的结构可分为主体与支架2部份,主体大都以竹篦编成,次用棉纸或纸糊成灯罩,底部的支架则以竹削成的篦组成。孔明灯可大可小,可圆形也可长方形。一般的孔明灯是用竹片架成圆桶形,外面以薄白纸密密包围而开口朝下。欲点灯升空时,在底部的支架中间绑上一块沾有煤油或花生油的粗布或金纸,放飞前将油点燃,灯内的火燃烧一阵后产生热空气,孔明灯便膨胀,放手后,整个灯会冉冉飞升空,如果天气不错,底部的煤油烧完后孔明灯会自动下降。 孔明灯的原理与热气球的原理相同,皆是利用热空气之浮力使球体升空。然而为何热空气会飘浮呢?我们可用阿基米德原理来解释它:当物体与空气同体积,而重量(密度)比空气小时就可飞起,此与水之浮力的道理是相同的。将球内之空气加热,球内之一部份空气会因空气受热膨胀而从球体流出,使内部空气密度比外部空气小,因此充满热空气之球体就会飞起来。 生活中有很多的物理现象,许多简单的现象可以用所学知识去解答。 现象一:飞快的火车有一个安全距离,当我们在公路上步行时,不宜靠中太近,除了害怕离线的车会撞到之外。还有一个意料之外的原因,对此本文将作出解答。 现象二:取两片很薄的纸,将他们贴近,用力的吹,我们并不能将纸吹开,反而出现被“吹拢”的情况。 现象三:,对于相同流量的水而言,口径大的水龙头,水的流速很慢,但是对于口径小的水龙头,可以明显的看到流速加快了。这是什么原因呢? 总结来看,空气和水都是流体,在两者之间有着一定的共同点,都遵循流体的基本性质,在流体的学习中有两个很重要的方程叫:伯努利方程和连续性方程。用它们就可以很简单的解释上面三个现象。首先,伯努里方程的基本表达式为:P+1/2pv+pgh=恒量。P指流体周围的压强大小,p指流体本身的密度,v指流体的速度。在上述但现象中,可把水和空气近似的看作理想流体,且它们作常流动。在以上前两种情况中,都可以将pgh看作是不变的,所以我们很容易的就得到P+1/2pv=恒量。容易得出压强和速度成反相关。下面将对三个现象作出具体的解释。 解释现象一:其中提到一个意外的原因就是很有可能身边的空气将我们“推”向汽车而发生意外。为什么这么说?当车飞快的从我们身边开过的时候,对周围的空气造成了影响:使它们的速度加快,在这样的情况下,根据上面的推倒易知:速度过快造成周围空气的压强减小,在汽车周围形成一个压强差,在车周围的事物就容易被“压”到车下。这是相当危险的,所以步行要尽量的靠边走。 解释现象二:当两片薄纸靠近,我们将它们看成和外面的空气分开,当我们吹气时,使得两纸间少量的空气流速加大,压强减小,外围的空气使得纸片贴在一起。 解释现象三:同流量即体积相同,所以易知SV=S V。这就是理想流体的连续性方程。它表示理想流体作定常流动时,流体的速率与流管截面积的乘积是一个恒量。由此可知,当我们将口径边小时,必然导致流速加快。根据个原理在科技上也有很大的运用,比如切割水枪,对于一样的出水量,这种水枪的口径很微小,使得出水的速度极快,所含动能极大, 在生产上有很大的运用。 最后,要介绍一个很实用的方法:取水。在家中,看到大人用一根管子插到水里,用嘴在管口吸气,水就会自己流出来,我也试过,但没有成功,现在我目标了原因:必须保证吸气的一端低于出水的一端,为什么呢?这是利用了大气压的原理。当吸气后管子里成为真空,水就被外界大气压压倒了出水端。 物理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大的作用,我们可以借着生活来学习物理,再利用物理来服务生活。 初中1000字物理论文篇3 试谈初中物理课堂提问的技巧与方法 初中物理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在物理教学中,仅靠教学目标与教学方案不能从根本上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问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而提问的有效性正是初中物理教师需要思考与下功夫的地方。 一、初中物理课堂提问应当新颖、有趣 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而言,他们的自控能力非常的差,而且“玩”心非常的重,因此物理老师可有效利用学生的这种心态,将有趣的内容与物理教学结合在一起,从而使学生们能够在玩中学。老师在课堂提问内容设计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所提出的问题趣味性,以此来有效调动学生们的好奇心,从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营造一个从生疑到解疑的问题情节,从而使他们能够在愉快、富有挑战和激情的课堂环境中学习,亲身体会成功的喜悦和满足感。 二、课堂上所提出的问题具有层次性、梯度性 对于初中生而言,由于他们所储备的知识、思维认识能力等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因此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所提出的问题应对具有层次性,由简入繁,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具体而言,物理老师在设计课堂提问问题过程中,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区分问题的难易度,并且根据问题针对性地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尽可能地照顾到每一个层次的学生。 三、提问设计要突出重、难点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许多教师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教学方案的设计与教学目标的制定上,而忽略了课堂提问的重要性。在物理教学中,好的提问设计会帮助教师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在提问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把教学的重难点融入其中,让学生在无形中学习与掌握教学内容。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注重问题的设计,着重突出教学重、难点,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率。 四、深入钻研教材,问题设计要从教材实际出发 教材是教学的主要资源,提问一个问题之前,教师一定要明确:为什么要问这个问题,估计学生的答案会出现那些情况,每种情况的问题在哪里。否则乱问一通,看起来好像课堂气氛很活跃,但对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没什么作用,还有可能问的学生晕头转向,给教学设下障碍。因此,教师必须注意对教材的研究,理解教材的基本结构,掌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做得透彻掌握,融会贯通,这样所提问题才会有目的性。教师所提问题的切入点应选在知识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处,以及新旧知识的衔接处、过渡处和容易产生疑难的地方。提问中应避免所提问题的随意性、盲目性和主观性,尽可能不使用“对不对”“是不是”进行提问。 五、提问要有目的性 一节物理课堂中的提问,不但要针对教学的重点、难点,而且还要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如在学生学习热学的时候,很容易把“温度”和“热量”这两个概念混淆。这时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温度不能传递而热量可以传递?”学生通过回答这个问题,搞清了温度和热量的区别,热量则是内能的多少,是能量,它只有大小没有方向,而温度是物体内部分子热运动的剧烈程度。“标志”当然是不能传递的,而“热量”则可以传递。显然,教师提问的目的很明确,目的不在于问题答案的本身,在于通过这一问题,引发学生准确地区分物理概念的内涵。 六、提问要有启发性 教师的提问应建立在激发学生思考、开发学生思维、拓展学生 想象力 的基础之上,必须具有启发性,决不能是填空式问答或判断式发问,坚决废除“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已有知识和教学内容本身的联系和矛盾,恰当地采用探究式 教学方法 ,适时提出适合学生知识水平且具有开发性的问题。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教师必须教会学生自主学习。 七、联系现实生活实际,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所设计的提问问题应当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相关,最好能够保持与时俱进,即与当前最新的事物或者事件结合在一起,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激发学生们的参与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比如,近年来国内航空航天事业发展非常得快,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很多的问题可围绕着这一主题全面展开,从而使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所提出的问题选材与我们的生活更加地贴近,设计的问题也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以此来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热情。 总之,物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相对应的方法达到有效提问的目的,才能充分发挥有效提问的教学功效,促进学生物理思维的发展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唐飞.浅谈初中物理作业的有效设计[J].读与写,2016,(05). [2]黄光军.初中物理教学生活化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6,(14). 猜你喜欢: 1. 初中物理论文题目 2. 关于初中物理论文范文 3. 初中物理论文范文 4. 初中物理学习心得分享 5. 初中物理新课标学习心得

论文的题目思路的问题,我们最常用的解决办法就是多找资料,看别人的题目能给自己什么灵感,(现_代物_理、应_用物_理、生_物物理_学)这些资料你自己百度下都可以找到,

  • 索引序列
  • 科技与艺术的相关论文题目
  • 哲学与艺术的相关论文题目
  • 教育与艺术相关论文题目
  • 艺术与科技的论文
  • 物理与科技的相关论文题目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