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语文是我们中华民族必学的一门学科,也是我国中国人的骄傲。所以一定要学好语文。可是在语文这个茫茫的大世界中,我们应从何处下手,应怎样学好语文又知道吗?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在语文的世界中翱翔吧!语文,一个绚丽多彩的世界。要学好语文就一定要掌握学习语文的窍门。首先,多看、多读、多写是三大元素。多看,要多看课外书籍,从而能学习别人的优点,同时丰富了自己的词汇与开拓了视野。能使文章写得更有深度。多读,就是要多读课文,对自己学习的知识加以巩固,也能从课文中明白课文的中心,对掌握课文是非常有利的。多写,就是要多练习笔头写作。写作亦是一种最直接的练习方式,是一种实践,可以为自己积累经验,从而能够超越从前,越来越好。这就是学好语文的三大元素的好处。现在,我们明白了三大元素。可是要如何具体的去实践它呢?就要按四大方法做了。所谓的四大方法就是:写日记、读课文、听广播、演讲辩论。这四种方法锻炼了语文的全面素质。可使学生的语文素质得到全面发展,能写、能读、能听、能讲、能理解、能不断地进步。总而言之学好语文不仅要掌握好方法,还要具备五大心理要素:要勇敢、要有信心、有恒心、有虚心、要虚心、要真心。其中真心是非常重要的。要真真正正得喜欢语文才有可能学好语文。能按三大元素、四大方法、五大心理要素去做就一定能学好语文,最后再送给同学们一首方法歌,希望所有人都是学习语文的佼佼者!】二【语文是滋味甘醇的美酒,让人回味无穷;语文是色彩缤纷的花园,让人流连忘返;语文是意境深远的油画,让人惊叹不已;语文是旋律优美的音乐,让人听之动容。有人说学语文是一项莫大的工程,一种天大的烦恼。可我认为不是。语文多有趣!优雅的诗歌,深情的小说,文体自由的散文,还有有趣的童话,都让我流连往返,如痴如醉。记得小时候,妈妈教我认字,我颇有兴趣的嚷着要学。可说得容易做起来难啊,一撇一画都必须规规矩矩,丝毫不得马虎。经过我“九九八十一天”的苦练,我的字有的很大的进步,真是看在眼里喜在心上啊!人的潜力是很大的,但大多数人并没有有效地开发这种潜力,这其中,人的自信力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无论何时何地,你做任何事情,有了这种自信力,你就有了一种必胜的信念,而且能使你很快就摆脱失败的阴影。相反,一个人如果失掉了自信,那他就会一事无成,而且很容易陷入永远的自卑之中。所以要想学好语文,必须要有自信与坚持不懈的精神。大多数学生不想学语文,大多都是成绩较差,上课搞小动作多,预习与复习时走马观花的看一篇就算了,做作业马马虎虎,书写潦草,你说成绩能不差吗?其实一个人要喜欢上语文并不难,首先必须要培养对文学的兴趣。课外时间你可以多看看报纸,多看看作文与小说,时间久了,你就会觉得学语文是一种享受。语文是我们祖国的象征,我们祖国五千年来历史的证明,为了让这项历史不染上灰尘,我们一定要学好语文,让中国这条巨龙永远在世界的东方盘旋!】
学好语文,最基本的要跟着老师走,掌握老师要求的知识点。同时,学习要有计划,计划主要是为了提高学习的有效性,同时也有利于要成一个好的学习习惯。如果写作能力差,就一周写一篇作文,如果阅读差就一天练习一篇阅读理解,如果基础知识差就每天抽出点时间记忆背诵一下,等等。1、学好语文重点之一:字词、古诗词、古文等的记忆背诵或赏析。这类知识的学习重点在课堂上,课上要专心,课后多花点时间去记忆背诵、理解运用。2、学好语文重点二:阅读一定要强化,最好能够做到每天练习一篇阅读。另外可以学习一下快速阅读,快速阅读是一种高效的阅读、学习方法,其训练可以激活我们“脑、眼”潜能,培养和提高我们的阅读速度、归纳分析、理解记忆等方面的能力。掌握快速阅读之后,在阅读文章、材料的时候可以快速的提取段落、文章的脉络和重点,促进整理归纳分析,提高做提效率;同时可以节约大量的时间,游刃有余的做其它事情。快速阅读的具体练习可以参考《精英特全脑速读记忆软件》,我自己学生时代练习过,现在也在受益。3、学好语文重点三:提高写作能力。写作的基础是素材和思路,平时要多阅读多积累。高中学习是比较紧张的、时间也很有限,我前面提到的快速阅读在素材积累上就可以提现出很大作用。有了积累,可以多看看那些优秀作文,找找写作的思路,要多动笔写,学会借鉴、运用、融会贯通,这样写作能力才会不断地提高。语文成绩提高也是需要做题的,平时不能只是一味的记忆背诵,防止眼高手低。
如何学好语文——“一改”“二抓”“三多”一、语文需改变观念 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学好其他学科和今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可以全面提高我们的语文素养,也有利于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吸收人类进步文化,提高国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什么是语文?语文即语言和文学。并不是认得几个字就学好了语文。如何学好语文是一个老话题了,人人都能说出一大套来。我这里首先要谈的是学好语文必须改变观念:大部分人认为中国人学语文太容易了,谁学不好自己的母语呢?还有人则认为语文难学,见效太慢。认为难学者当然学不好语文,认为易学者是否就能学好语文呢,我看未必。因为在我所接触到各类人群中,读错字音,写错字形,说错词义,弄错文学常识的文化现象可谓数不胜数。可见不少人并没有真正学好语文。究其原因,还是对语文这门学科认识不足,观念上存在偏差,语文这门学科实际上既不难学也不容易学,此所谓会者不难,难者不会。怎样才能“会”呢?一句话,掌握科学 的学习方法。有了好的方法就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自然而然能将语文学好。 二、学好语文要抓好课堂和基础 (一)抓住每一堂课 语文知识的获得和语文素养的提高,主要靠课堂。语文老师深入浅出的分析,抑扬顿挫的朗读,循循善诱的讲解,无不引导我们去感悟语文。同时语文课本上的每一篇课文都出自古今中外文学名家之手,我们上课时实际上是在语文老师的引导下去结识这些文学名家。 如何上好每一堂语文课呢?简言之要做到四动:动耳、动脑、动口、动手。 动耳:即集中注意力听老师讲课,看戏时不会看的看热闹,会看的看门道。上课时也要能听出门道,要抓住要点和重点,要跟着老师的讲课思路走。 动手:上课时要边听边记,画出课文的重点词句和疑点,记下老师补充的与课文相关的知识点,以便使听课过程系统化和以后的复习。 动脑:即上课时要高度投入,充分调动思维,多思考、多分析、多设疑、多问一问为什么?达到专心致志的程度。 动口:就是敢于举手发言。举手发言是与动脑密切相关的,举手之前你已动脑思考了。举手发言益处多多,它使你学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见解,能锻炼你的思维、胆识和口才。 如何上好课,提高课堂四十五分钟的效率,关键在于思考。我们要用心思考,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见“思考”对于学习是多么的重要。 (二)抓牢双基 双基包括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语文基础知识涉及的范围很广,可谓包罗万象,按照高考考纲上规定:主要是字的读音、字形、词义、成语运用,语法修辞,文学文化常识等。 扩大语文基础知识除了课堂、课本外,课外活动也是一个重要的来源,怎样扩大知识面,下文另有介绍。这里专门谈谈我们应持什么态度。对待语基,我们应“处处留心,时时在意”,比如“汨”和“汩”二字,粗心者则会混肴,还有不少人读错写错一些常见字也是粗心造成的。学习语基不能“不求甚解”,遇到生字生词应随时查看工具书或向他人请教,不可走马观花。 语文基本技能主要是“听、说、读、写”几个方面的能力。这里着重谈一谈“读”和“写”。 “说”,即说话,要说普通话,闲谈、读书、回答问题都应讲普通话。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普通话将更显示其重要性。 “写”,指写字和写文章。 写字,应写规范字,书写字体端正、美观大方.我们每个同学都趁着年轻时利用睡前饭后练好钢笔字,有条件的和有兴趣的同学最好练一练毛笔字.俗话说“人是衣裳马是鞍”,字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人的外衣.怎样练好钢笔字呢,很简单,选择你喜欢的字体,买一本字贴。每天临写一两页,坚持一年半载即可。写一手漂亮的钢笔字不仅能使你在高考中取得高分,更会使你终身受益。 会写文章,是每一个中学生都应具有的能力。怎样写各种体裁的文章,主要了解一些常用文体的常识和特点。说明文、记叙文、议论文、应用文不仅各有特点,而且对语言的要求也不尽相同。怎样写好文章,则不是一日之功了。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写好文章,你得有东西可写,这就要像古人所说的去“读万卷书,走万里路”,留心身边的人和事,观察世态万象,也就是说要有素材,同时要掌握一些词语、名言警句、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设想一下,如果一篇文章,既无成语,也无名言警句,既未运用修辞手法也不讲究写作技巧,那肯定不能算好文章,要写好作文,首先是立意和语言,其次才是结构。人们常说炼句不如炼字,炼字不如炼意。是强调写诗要重意境。同样写文章也要注重一个“意”字。 三、学好语文重在“三多” (一)多积累 语文知识可谓浩瀚无边,这就要我们不断地积累,集腋成裘。那么怎样积累呢? 多记忆,像成语典故,文学常识、文化常识等要靠平时记忆。“胡服骑射”、“庄周梦蝶”“《诗经》四始”“《春秋》三传”“五岳”“花中四君子”“三元及第”、外国文学作品中的四大吝啬鬼形象,中国民间故事中四大传说,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等知识,在平常学习过程中要及时记忆。 多背诵:“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背诵一些古今中外的名家诗文,是提高语文水平的极好方法,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讲的正是这个道理,诗圣杜甫之所以能成为一代宗师也得益其书读得多,背得多。我们除了必须完成课本中要求背诵的诗文,还应主动地去背诵课外的诗文。 勤作笔记: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作笔记是帮助记忆积累知识好方法。平常读书看报、看电视与人交谈,碰到一些有关文学、文化常识方面的知识和好的词句、对联谚语、名言警句什么的,应随时记录下来,这样日积月累,你的语文知识自然会丰富起来。要做到不动笔头不读书。明代文学家张溥的书斋叫“七录斋”,是说他每读一篇诗文都要抄录七次,边抄边记,撕毁再抄,至少抄七遍,直至烂熟于心。 另外,也可作一些知识卡片,或用电脑建立个人知识库等方法。 (二)多读课外书 人们常说“语文的功夫在课外”,就是说学习语文仅靠课本还远远不够,这就要去广泛阅读,多方汲取。 广泛阅读课外书可以扩大我们的视野,拓宽我们的思路,丰富和提高我们的思想,那么读哪些书怎样去读呢? 我们首先应该把目光投向中外名著之上,如古典小说四大名著,英国的莎士比亚、法国的巴尔扎克、俄罗斯的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其次历届诺贝尔文学获得者的作品,诗经、《论语》、《孟子》、《庄子》等诸子百家散文、唐宋八大家的散文,唐诗宋词、明清小说、元杂剧也应该去广泛涉猎。再次一些名人传记也值得一读,因为从中我们可以领略到名人们是怎样奋斗的是怎样同命运抗争的,从而领悟到人生之真谛。另外当代文学可以选读一些“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顺便说一下,武打小说也不是不能读,像金庸、梁羽生的作品是值得一读的,而大部分武打小说文字粗俗、品味低俗、思想庸俗,看这样的书,既浪费了宝贵的时光,语文水平也得不到提高,还是不看为好。 学海无涯,书海无边。这么多的书怎样读呢?可采用泛读与精读相结合之法。 泛读,就是陶渊明的“不求甚解”法。这样做是因为一个人有时间有限,精力有限,要博览群书,杂采众家,只有如此,而实际上有些问题随着书读得多了,也会迎忍而解的。泛读,就是解决“面”的问题,面越广越好,书读得越多越好。 精读,就是认真研读。因为仅靠泛读,语文水平不会多大的提高。精读既可精细到字词、修辞,也可从篇章结构入手。有人读《红楼梦》能读二三十遍,甚至可倒背如流。为什么红学家从《红楼梦》中可以学到文学、建筑、医学、烹饪等知识,这就是精读的效果。 另外看报刊杂志,看电视新闻,也是一项很有益的课外阅读,它可以使我们接触社会,接触生活,也接触了文学。 课外阅读对语文学习可谓至关重要。首先使基础知识更加扎实,其次是理解能力的增强,第三是写作水平得到了提高,最后就是通过大量阅读我们 的眼界更开阔了,看问题的方法、对事物的见解便有了独到之处。 (三)多练笔 语文水平究竟如何,一篇文章便可得知。所以近几年高考试卷加大了作文分的比重。要写好文章不是一日之功,仅记住一些程式化的东西是写不出好文章的,我们要养成勤动笔的好习惯。 多写日记,每天一则,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也不必事事详尽,只要记下那最具概括性的想法,最难忘的事件,甚至一句话、一个词。这样长期以往,日积月累,你的素材便会越积越丰富,你的文笔便会越练越流畅。 多作读书笔记,我们在看书读报之时每每有所感悟,深受启迪。这时可将看书的感受述诸文字。这样做既锻炼了自己的思维,也提高了自己的作文水平。 多写一些自由命题的作文,我们在课堂上写作文大都是按照老师要求作文,有些题目有时使我们感到无话可写,因为自己对题目涉及的内容一无所知,当然无从下笔。所以我们在平时可以多写一些自己熟悉和感兴趣的文章,心有所思之际灵机一动之时,有感而发,欣然动笔,往往能写出感情真挚的好文章。 多写一些文艺性作品。要想使自己的作文水平上一个台阶,我们就要多参加作文竞赛或向报刊杂志投稿。各类体裁的文章都应有所涉及,童话、故事、小说、散文、杂文、评论、诗歌等,我们都试着写一写,虽然不一定每一个人都能成为作家,只有写得多了,你才会才思如泉涌,才会达到“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的境界。 总之,语文学习是一个漫长的细心的过程,讲究的是日积月累、无捷径可走,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勤奋刻苦,持之以恒,才能学好语文。加油!
对议论文的初学者和基础不好的同学而言,写好议论文是需要一定量的素材积累的。接下来我为你整理了语文议论文万能素材,一起来看看吧。
有自信的人生才会快乐。
自信是成功的必要因素。
自信需要以自己的能力为基础。
不要因为一时的挫折丧失自信。
自信的人勇于接受挑战。
只有自信的人才能把握机遇。
自信可以给人无穷的力量。
相信自己才能赢得别人的信任。
国家,民族也需要有自信。
自信首先需要正确地评价自己。
自信才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能。
自信来源于磨练和积累。
自知、自强才能自信。
充实和真知是自信的基础。
自信是走向成熟的标志。
缺少了自信就失去了前进的动力。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
我只有一个忠告给你——做你自己的主人。——拿破仑
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爱默生
先相信自己,然后别人才会相信你。——罗曼·罗兰
信心是命运的主宰。——海伦·凯勒
自信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莎士比亚
对自己都不信任,还会信任什么真理。——莎士比亚
一切的奇迹在于你自己。——培根
对于一个深知自己价值的人,生活是支配不了他的。——高尔基
只有满怀自信的人,才能在任何地方都怀有自信沉浸在生活中,并实现自己底意志。——高尔基
能使我漂浮于人生的泥沼中而不致陷污的是我的信心。——但丁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毛泽东
有信心的人,可以化渺小为伟大,化平庸为神奇。——萧伯纳
在战场上,一个人有时会战胜一千个人,但能够战胜自己的人,才是最伟大的胜利者。——尼赫鲁
觉得自己能做到或不能做到,其实只在一念之间。——亨利·福特
自信才能成功。——卡耐基
自信和希望是青年的特权。——大仲马
索拉利奥的“自言自语”
——人应该给自己自信的暗示
流浪街头的吉卜赛修补匠索拉利奥,每天早上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大声地对自己说:“你一定能成为一个像安东尼奥那样伟大的画家。”说了这句话后,他就感到自己真的有了这样的能力和智慧,他就满怀激情和信心地投入到一天的工作和学习之中。十年后,他成为了一个超过安东尼奥的著名画家。
爱因斯坦坚持相对论
——坚持真理需要自信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发表以后,有人曾创造了一本《百人驳相对论》,网罗了一批所谓名流对这一理论进行声势浩大的反驳。可是爱因斯坦自信自己的理论必然会取得胜利,对反驳不屑一顾,他说:“如果我的理论是错的,一个反驳就够了,一百个零加起来还是零。”他坚定了必胜的信念,坚持研究,终于使“相对论”成为 20世纪的伟大理论,举世瞩目。
居里夫人和镭
——有信心,才能克服眼前困难,看到光明前景
居里夫人为了提取纯镭,以便测定镭的原子量,向科学证实镭的存在,曾终日穿着沾满灰尘和污渍的工作服,在极其简陋的棚屋里,用和她差不多一般高的铁条搅动冶锅,从堆积如山的沥青矿的废渣中寻觅镭的踪迹。条件极其艰苦,但她心里却充满自信。
她对友人说:“我们应该有恒心,尤其要有自信心!我们必须相信我们的天赋是用来做某种事情的,无论代价多大,这种事情必须做到。”她终于获得了成功。
不要只用得失来衡量自己的人生。
事业上的成功,是以牺牲某些生活享受作为代价的。
在做决定的时候,要权衡得失。
自私的人往往失去的更多。
一味的患得患失,反而什么都得不到。
有价值的获得是快乐的。
要有正确的得失观。
只有失去,才可能得到。
失去旧的同时会得到新的。
欲将夺之,固先予之。——老子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老子
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菽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吕不韦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司马迁
累累的创伤,就是生命给你最好的东西,因为在每个创伤上都标志着前进的一步。
——罗曼·罗兰
每一种挫折或者不利的突变,是带着同样或较大的有利的种子。——爱默生
克制利己主义,把自私的我踩在脚下。——别林斯基
忘我就是快乐。——海伦·凯勒
要记得,永远地要愉快地多给别人,少从别人那里拿取。——高尔基
再没有比那些只顾自己鼻子尖底下一点事情的人更可悲的了。——卢瑟福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班固
人生求胜的秘诀,只有那些失败过了的人才了如指掌。——柯林斯
一次顽强的失败,总比一次轻易得来的胜利要好得多。——恩格斯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杜甫
有些人因为贪婪想得到更多的东西,却把现在所有的都失去了。——伊索
我宁可高尚地蒙受损失,也不愿卑鄙地去获得。——西鲁斯
一道幸福之门关闭时,另一扇就会打开。我们太多太多地盯着关闭的门,而对开启的门却熟视无睹。——阿尔伯特·哈巴德
天下者,得之艰难,则失之不易;得之既易,则失之亦然。——苏过
我的那些最重要的发现是受到失败和启示而做出的。——佚名
“阿罗兹”饼干的虚惊一场
——利润的损失换来了良好的声誉
美国的“阿罗兹”饼干是一个知名品牌,主要销售地在澳洲。经过几年的市场开拓,“阿罗兹”饼干的销量扶摇直上。圣诞节后的一天,阿罗兹食品公司突然接到一个可怕的消息,一个匿名电话向公司宣布,他在澳洲某一地区待售的饼干中投了毒。“阿罗兹”饼干在澳洲有上千个品种,当月的批发量已经达到 4000 万澳元。如果仅查封这个地区的饼干,显然不能消除消费者的疑虑。几个小时后,董事会做出一个惊人的决定,撤下澳洲所有的“阿罗兹”饼干。短短的十几个小时内,全澳洲所有的商店柜台上的“阿罗兹”饼干被全部撤下。此举让阿罗兹食品公司遭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正当阿罗兹食品公司在巨大的打击中慢慢复苏的时候,警察局查出了那个打匿名电话的人,他竟然是个精神病人。“阿罗兹”饼干在澳洲的遭遇,成了当年商界的一大笑谈。但谁也没有想到,原先一直抵制“阿罗兹”饼干进口的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知道该公司为消费者考虑的做法,竟纷纷进口“阿罗兹”饼干。当年,阿罗兹食品公司不仅挽回了在澳洲的全部损失,而且还大赚了一笔。
给你们我的房间
——小小的善举会有意外的收获
一天夜里,已经很晚了,一对年老的夫妻走进一家旅馆,他们想要一个房间。前台侍者回答说:“对不起,我们旅馆已经客满了,一间空房也没有剩下。”看着这对老人疲惫的神情,侍者又说,“但是,让我来想想办法……”
好心的侍者将这对老人引领到一个房间,说:“也许它不是最好的,但现在我只能做到这样了。”老人见眼前其实是一间整洁又干净的屋子,就愉快地住了下来。
第二天,当他们来到前台结账时,侍者却对他们说:“不用了,因为我只不过是把自己的屋子借给你们住了一晚——祝你们旅途愉快!”原来如此。侍者自己一晚没睡,他就在前台值了一个通宵的班。两位老人十分感动。老头儿说:“孩子,你是我见到过的最好的旅店经营人。你会得到报答的。”侍者笑了笑,说这算不了什么。他送老人出了门,转身接着忙自己的事,把这件事情忘了个一干二净。没想到有一天,侍者接到了一封信函,打开一看,里面有一张去纽约的单程机票并有简短附言,聘请他去做另一份工作。他乘飞机来到纽约,按信中所标明的路线来到一个地方,抬眼一看,一座金碧辉煌的大酒店耸立在他的眼前。原来,几个月前的那个深夜,他接待的是一个有着亿万资产的富翁和他的妻子。富翁为这个侍者买下了一座大酒店,深信他会经营管理好这个大酒店。这就是全球赫赫有名的希尔顿饭店首任经理的传奇故事。
01 述例融旨写作议论文时,往往使用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相结合的论证方法,将道理论证适当地融合在事例中,语句因此显得凝练、深刻,这种表现手法就叫述例融旨。一考生在作文《以现实之心拥抱虚拟世界》中围绕马克·扎克伯格的人生经历写道:内心真正强大之人不畏惧被虚拟的浪花拍打得面目全非。正如“脸书”的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在引领了一个虚拟时代的潮流之后,他未曾沾沾自喜,也未沉浸在虚拟的幻想之中,他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的使命。很多人为其在女儿出生时捐献亿万股权的行为点赞,认为他慷慨无私,可我认为,他始终怀一颗警醒之心,不断提醒自己,虚拟的最高目标是造福现实世界,让每个公民拥有畅享虚拟的权利。而在此之前,更该将重心放置于教育、医疗上。时代的浪潮我们无法躲避,既已无法选择,不如智慧应对,去热爱,去掌握,去拥抱虚拟,并用虚拟之力来改变现实。引文开头提出一个小论点,在论证中,马克扎克伯格创立“脸书”和在女儿出生时捐献亿万股权是述例,马克·扎克伯格在引领虚拟时代潮流后的理性和清醒、自身强大的使命感、捐献股权奉献社会的慷慨无私以及时刻拥有的警醒之心则是理证。这些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自然地融合在文章中,如此更能彰显语言的简练与纯粹,使其有融通之美,有舒展之姿。02 假设分析假设分析即运用假设推理对论据进行分析。在原论据的基础上,提出假设,并推导出一个与既成事实完全相反的结果。这样,在条件与结果的对比中,读者能深深领悟论据所阐释的道理。以经典素材“宋濂求学”为例,有位考生围绕“教育者应怀有容误之心”这样写道:“盖余之勤且艰若此。”大儒宋濂少时即嗜学,当他趋百里外,跟随乡之贤达潜心学习时,也曾不断“援疑质理”。试想乡野小儿,立于尊者左右,又怎么会没有一丝失误?倘若贤达像漫画中的家长一样,对宋濂的失误毫不包容,那么宋濂根本不可能在一步一步的完善中成为一代大儒。温暖的容误之心,让一个贫困学子获得了继续向前的勇气——“卒获有所闻”,最终于历史长河中留下身影。这样,通过假设分析得出一个不可能成立的结论,与原有事实形成对比,让读者明白“怀有容误之心”的重要意义,这就使论证有了更强的说服力,令人警醒,发人深思。03 层层追问层层追问,是指在分析事例的过程中,以连续提问的方式对事例所反映的思想内容进行深入的理解与认识,从而体现全面而客观的立场或观点。运用这种论证方式,可以营造一种不可辩驳的气势,产生强烈的表达效果。以“13年前,周国平为早夭女儿妞妞写下《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13年后,他以年过半百之身,为二女儿啾啾写出《宝贝,宝贝》一书,尽显为父之痴情”这一经典素材为例,一位考生在写“人生”这一话题的时候,便运用了设问的形式:周国平曾在《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中发出疑问:一个婴儿,未出生多久就夭折了。我们是该叹息他生命的短暂还是为他免受漫长人生中的苦楚而欣慰?我想,周国平的疑惑也是今之众人心中的疑惑。人生所经历的种种,到头来究竟是丰盛的回忆还是沉沉的负累,大抵没有人能够逐条分析出个头绪来,也很少有人会认为:正是因为这样的悲喜交织、善恶相错,构成了起伏跌宕的人生。文章开篇设问,生命的短暂是幸还是不幸,引人思索。再由此生发开去,对人生中的回忆与负累、幸福与痛苦展开思考,从而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人生的丰富多彩正源于此。这则素材还可以用在“宠爱”的话题之中:宠爱往往会让人变得软弱,世上的一切都是因人成事,那孩子们的成长就不需要大人的宠爱了吗?“痴情父亲”周国平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在谈自己的女儿啾啾时说,好孩子永远是宠不坏的。通过对“宠爱”这个问题的思考,列出周国平对宠爱的与众不同的理解,追问新时期的孩子应该如何成长的问题,让步开篇,别有风味。04 引议联结写文章时,有意引述前人或他人较有哲理或较为权威、较为经典的话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说明自己对新问题、新道理的见解,这种手法叫引用。引用用在议论文中,就是引证。它的作用主要是使论据确凿充分,增强说服力,富有启发性。引证之后还要有适当的议论,引证与议论相结合的论证手法就是引议联结。引用可用在议论文的开头,如《人生如茶》开篇即言:一只玻璃杯,晶莹剔透;一撮茶叶,清香盈鼻。开水冲下,顿时上下翻腾,浮起的一片片沉下,沉下的又努力地浮起。茶叶,有的急急展示,匆匆沉寂;有的则渐渐舒展,慢慢升腾。林清玄说只有经过开水烫过的才知道人生的滋味,确如其言。引用也可放在文章的中间,作为例证,也作为引证。如作文《感悟人生》的片段:苏轼说“人生如梦”,他在因诗获罪的跌宕人生中选择了豁达;林清玄说“人生如茶”,他在茶水上下翻滚的沸腾人生中体悟到了自然;张爱玲说“人生如戏”,她在与胡兰成恋爱的曲折中饱尝失意。人生到底是什么,需要你慢慢去品味。引用也可以放在文章的结尾,如一位考生在《镜与窗》的最后写道:镜是虚假的,窗是实在的。镜子抽象且空洞,窗子具体而直观。林清玄曾说过自己在修行的时候,师父让他把佛经烧掉,他总是恋恋不舍,但终在烧掉佛经的熊熊火焰中明白了人生的要义。佛经有时正是一面镜子,我们总想从中寻找完美的义理,却忘了窗子外面的世界才是我们真正鲜活的生活。朋友,抛去代表执念的镜子吧,请去窗外拥抱你葱郁的生命。引用不是简单地把别人的话语放在文章中,而要看其能否恰如其分地为证明论点服务,使之具有不容置疑的说服力。其次才是增强文采,使文章语言富有吸引力。05 对比衬托对比衬托,就是根据文章写作中心的需要,将一则材料和另一则材料进行对比,或者选择一则材料的不同角度或侧面进行对比,以求突出强调双方或者一方,来体现文章内涵的写作方法。一考生围绕明代张溥和北宋方仲永的事例进行了对比分析,写道:就拿我国明代的张溥来说,他小时候很“笨”,别人读一会儿就能背下来的东西,他往往要读几十遍才能背下来。但是他并没有灰心,而是每拿到一篇文章,先认真抄一遍,校正好,再大声朗读一遍,然后烧掉,接着再抄。这样,一篇文章往往要抄六七遍。后来,他逐渐变得文思敏捷,出口成章。26岁写下了名扬天下的《五人墓碑记》。相反,北宋的方仲永5岁就能赋诗,可谓天赋出众。凭着聪明,他父亲带他四处作诗炫耀。仲永再也不思进取,长大以后,他变得庸庸碌碌,“泯然众人矣”!由此可见,尽管先天智力因素的差异不可否认,但后天的勤奋则能弥补先天智力上的不足。考生通过对比张溥的勤奋和方仲永的不思进取,衬托出“勤奋”的重要意义,告诉我们勤能补拙的道理。这样将两个不同的事例或现象放在同一标准之下,通过相互映衬来论证自己的观点,不但使说理严谨,也更令读者信服。06 取其一点取其一点,就是根据文章写作中心的需要,截取一则材料中最能表现写作中心的某一个侧面或角度,深入挖掘、阐释,从而体现文章内涵的写作方法。以经典素材“‘最美乡村教师’秦开美”为例,一位考生写道:在汽油、炸药和手枪的威胁下,平时胆小得一个人在家都不敢关灯睡的秦开美,却表现出让人意想不到的勇敢与沉着。她冷静地劝说歹徒,主动要求代替学生担当人质,在约40分钟的对峙里,她成了52名学生与“恐怖分子”之间的稳压器,任何一方情绪崩溃,灾难就可能发生。如果不是秦开美前期稳住了劫持者,警方很难顺利展开布控和救援……丘吉尔说:“勇气是人类最重要的一种特质,有了勇气,人类的其他特质自然也就具备了。”诚哉斯言!秦开美的材料可生发的角度很多,本文作者于多元的信息中只取一点,就“勇气”深入挖掘,让写作中心更加鲜明突出,也彰显了自己运用素材的能力。07 辩证分析辩证分析是议论文写作中一种重要的论证方法。大千世界启示我们,任何事物都是发展的,是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的,并且事物还可能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化。因此,我们应该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来分析问题,这就是辩证分析。对于素材“胡同:北京的名片”,一位考生围绕“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写道:是的,北京的胡同正在衰败。一部凝固的历史,百年京城的人文缩影,就这样被高楼大厦蚕食。许多人呼吁、呐喊:“把胡同留下一些给后代。”这想法固然好,可对那些三世同堂、老少共居一室的普通老百姓来说,为了保留胡同而让他们挤在斗室里,未免不公平。现在的胡同,有的已经残破不堪,仅有那些被刻意保护的还比较漂亮,其他的只剩门前破损的石墩、失去了棱角的棋盘和参天的古树记录着胡同昔日的繁华。而这一切,是必然要被现代化的东西替代的,因为,事物是不断发展的。胡同之旅将要结束时,我走进了一家清真小吃店,八仙桌边的食客正大快朵颐。从他们的脸上,我看不出对高楼的向往,也读不到对胡同的深情留恋,或许对他们而言,在胡同里生活已成为一种习惯,也或许,他们心底也期待着变化。诚然,任何行为都会产生对立的两个结果,对胡同的改造也是如此。此片段深入挖掘人们对胡同的感情,既不赞成一味地保护胡同,也不赞成一味地拆除胡同,作者在辩证分析中明确了观点。08 深入挖掘深入挖掘,就是根据文章写作中心的需要,点出素材的关键内容,透彻地阐释其中蕴含的深层内涵,而不是浮光掠影地简单运用。如以“莫言,童年有书为伴”这一经典素材为论据,一位考生围绕“母爱”写道:“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母亲对子女的爱是天底下最无私的爱,是不讲条件的爱,在这个世界上,任何爱都不能与之相提并论。无论我们犯了多大的错误,她们都会无条件地原谅。在那个贫困横行的年代,孩子们的任务是劳作,减轻家庭负担,而莫言为了看书犯了一个重大错误,然而夕阳中母亲那宽容的叹息,让莫言感受到深深的母爱。那母爱,似夏天里的一缕凉风,拂去他心中的燥热;那母爱,仿佛冬天里的暖阳,赶跑了他心中的严寒。那年,他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幸福。该考生从母亲对莫言的宽容切入,不但揭示了母爱的伟大,还展示了莫言内心的幸福和感恩,莫言的成功,多少与这位善良的母亲有关吧。09 一反成说一反成说,是对人们习以为常的传统观念或约定俗成的思维进行大胆否定,从相反的方向来立论的方法。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一反成说,就是以批判的眼光看待事物,这样有助于提出新问题,使文章表现出新意。以经典素材“袁隆平,一颗种子改变世界”为例,一位考生围绕“不知足,也能常乐”写道:有人认为,人生就像一场梦,要做个好梦,就得带着微笑,多看看自己拥有的,知足常乐。“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自己的科研领域,永不知足,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不仅养活了中国人,也缓解了世界粮食短缺的压力。即使已年过古稀,他仍怀有两个愿望:一是2010年超级杂交水稻能实现亩产900公斤的目标,二是将杂交水稻在全世界推广到1500万公顷,多养活1亿世界人口。这种永不止步的精神,让袁隆平收获了奋斗的喜悦。这位考生一反“知足常乐”这一传统观念,精心发掘,巧妙点化,使文章观点颇为新颖,论证也很有说服力。10 归谬反驳归谬法就是先假设对方的论点是正确的,然后再以其为前提进行合乎逻辑的引申,得出一个十分明显而荒谬的结论,从而驳倒对方的论点。也就是,先假定被驳观点正确,然后以之为据进行推论,得到谬论,再依据谬论的荒谬,揭示被驳观点的荒谬。对于素材“江豚不好吃干吗要保护”,有人写了一篇时文《“江豚不好吃干吗要保护”是一个科学论断》:如果我没有理解错的话,专家和媒体是将“江豚不好吃干吗要保护”归入“雷人雷语”予以批评的。我真的很无语——作为专家和主旋律媒体,何以如此缺乏常识呢?“江豚不好吃干吗要保护”是一个多么科学的论断呀,怎么能胡乱质疑呢?“江豚不好吃干吗要保护”体现了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江豚如果好吃,就有了利用价值,就可以加大产业开发赚钱增加GDP;如果不好吃,就等于是废物,保护它有啥意义?现如今,能看到实际好处和利益的事情才值得去做,为了一点虚名或华而不实的理由干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傻不傻呀?什么环境保护呀、生态平衡呀之类的大道理,那是拿来忽悠老百姓的。对某些官员而言,啥也没有GDP、政绩和升迁更重要。对于“江豚不好吃干吗要保护”这样的“雷人雷语”,作者先予以肯定,认为其是合理的科学的,然后煞有介事地、一本正经地论证其“科学性”,看似赞扬某些官员的“求真务实”,实则嘲讽和批判了当前某些官员急功近利的政绩观和贪腐的本质,从而反驳了“不好吃就不保护”的荒诞论调。来源:疯狂阅读《赢在素材高频经典》
更好地运用作文素材。首先你要去把这些作文素材要去升读,去把它理解之后。然后去运用到你要写的文章中。
“素材”一旦进入文章之后就成为“题材”,构成文学和艺术作品的材料。那么,怎样运用素材写作文?
一、作文素材应用技法之理例结合
所谓理例结合,就是在作文中将举例和引用原理或名言相结合,使具体事例和科学原理、名人名言相得益彰,发挥更好的效用。特别是在议论文的写作中,既讲究理论论据,又讲究事实论据,事实可以直观地再现情景,引用可以借名人之语增强议论的力度,二者的结合是议论文常用的写法。
下面我们先看两个事例:
是爱迪生吧?他一手持蛋,一手持表,准备把蛋下锅煮五分钟,但是他心里想的是一桩发明,竟把表投在锅里,两眼盯着那个蛋。
是牛顿吧?专心做一项实验,忘了吃摆在桌上的一餐饭。有人故意戏弄他,把那一盘菜肴换为一盘吃剩的骨头。他饿极了,走过去吃,看到盘里的骨头叹口气说:“我真胡涂,我已经吃过了。”
这两件事其实都不能算是健忘,都是因为心有所旁鹜,心不在焉而已……
忘不一定是坏事。能主动地彻底地忘,需要上乘的功夫才办得到。人之大患在于有身,能忘其身即是到了忘我的境界。而一个人只有到达忘我的境界,才能有大作为。
在上面文段中,围绕“健忘”这个主题,作者精心选材,通过“爱迪生”“牛顿”的事例说明“健忘”的涵义、范围,之后又引用孔子的话说明“忘不一定是坏事”。这些材料都为人们所熟悉,引用恰当有力,典型准确,很有说服力。试想一下,假如只有事例,或者只有引用,有这样好的表达效果吗?
二、作文素材应用技法之素材加工
素材加工是普遍用得上的写作技能,在写作中,照搬素材的情况是很少的,通常都要根据写作内容的需要或是表达的需要,将作者已掌握的材料进行加工,使之由原始的素材变成文章中经过加工的题材。而在行文过程中,对素材的加工一般要达到两个目的:一是要围绕题目和中心,二是要恰当地表达作者的感情。也就是说,对选定的生活现象素材,以及阅读中获得的书面材料,要删除与题目无关的部分,并注入自己的感情倾向。
下面我们先看一个加工前的素材:
记得有一次,在亲戚家吃饭,我觉得糖醋鱼烧得挺好吃的,就随口说了一句,“糖醋鱼挺好吃的,以后要是天天吃就好了。”妈妈听了,很兴奋地对我说:“你要是喜欢,每次回家我都给你做。”第二天,我回学校后,把这件事差不多忘了。过了几个星期后,我回家吃饭,妈妈特地从菜市场买回两条鱼,忙着烧糖醋鱼,即使累得满头大汗也不亦乐乎。
下面是经过加工后的情景:
去年春节,我在姥姥家吃饭。糖醋鱼就摆在我的面前,那种滋味诱惑着我,不知不觉间,我把糖醋鱼消灭光了!等到意识到这一点时,我的脸红得像关公一样。母亲打破了尴尬的沉默:“姥姥的手艺实在太高超,你看……”说得姥姥心花怒放。在回家的路上,妈妈悄悄地对我说:“你要是喜欢,每次回家我都给你做。”
从此以后,鱼市场中天天穿梭着母亲忙碌的身影,几乎无一天例外。
有一次,风雨交加,狂风怒吼,母亲又患了感冒,我想今天我的糖醋鱼肯定泡汤了。
晚上回到家中,刚到家门口,门缝中就飘来了那熟悉的、诱人的的香味。我真的不想进去,我怕我的眼泪不争气!我真的不想进去,因为我的内疚与自私!我真的不想进去,因为母亲那带着体温的糖醋鱼……
以上素材的加工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在艺术真实上下功夫,为买鱼、烧鱼设置场景。二是在细节描写上下了工夫,不但有符合生活真实的对话,而且有人物的心理活动。这样一来,母爱就表现得更加具体真实也更加强烈了。
在对素材引用表达中,为了更好地支持论点,我们还要对素材从语言上精心加工,使看似平淡的素材,熠熠生辉。请对比以下文段。
(1)李白所走的路更让我佩服。这样说虽有失公平,但我仍然觉得,李白人生路上的磨难虽然是坎坷的,但他坚信他的理想一定能实现,正如他所说的“天生我材必有用”。
(2)李白洒脱,不寄托于高堂的庄严,不艳羡那官场的利禄,站在大唐的江山上,站在诗人的位置上,任清风涤荡心胸,随月辉起舞弄影,“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他吟出了好大的斗志;“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他吟出了好大的气魄,于是,大唐的江山史册上又多了几分厚重、灵动的神气!难道能说无仕途作为的李白没有体现自己的价值吗?不能。
以上例(2)比例(1)要生动,更具有形象感。其中主要是作者(2)在处理素材时多用描写和想象,从而把相同的材料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
三、作文素材应用技法之组合排比
素材应用中的“组合排比”不是指一般的修辞手法,而是一种运用素材的方法。它也可以称做“多料合用”。这里所说的“多料合用”不是指一般的连续使用甚至堆砌同类材料的做法,而是指将同类材料进行精要的表述,组合在同一段落中,共同说明同一论点。其好处是显得滔滔不绝,材料充实,理直气壮,可以取得良好的修辞效果。在组合时,语言表达要注意精要整齐,排列顺序要合理(比如按时间先后,由远到近,由主到次等)。
例如下面这个例子:
江南,是你心灵栖息的地方
古往今来多少人在这里寻找到了生命的归宿。传奇女子三毛,浪迹天涯几十年,头发上沾的什么风都有的她,一来到江南便哭了,像见到了亲切的老祖母,她终于找到了生命中可以停歇心灵的地方。江南巨贾沈万山,历经商场的风风雨雨,最后仍是定居在周庄的水边,不再争名逐利。还有不留名的文人隐士,或许他们也曾想金榜题名,仕途得意。然后日复一日的尔虞我诈,钩心斗角,终于使他们累了,于是他们打点行囊。到了江南,终老于斯。(节选自2006年浙江卷满分作文《栖息江南》)
文中用了三个例子,共同说明江南是心灵栖息的地方。这三个例子都很典型,一个是浪迹天涯的三毛,一个是“历经商场的风风雨雨”的沈万山,一个例子是群体形象,是中国古代曾经“仕途得意”的文人官宦。这些人都把江南作为生命的归宿,就更显出了江南的美好。这当然是单独一个例子所不能达到的效果。
作者将同类素材排比组合,既在观点上加大了力度,丰富了内容,又在语言上显示出了一种气势,表现了一定的文采。这种用材的方法,是经过了作者主观的精选、加工,和那种无视内容的需要与否而堆砌材料的做法是完全不同的。
四、作文素材应用技法之避熟求生
大纲关于写作的“发展等级”部分有“材料新鲜”的要求。有些材料,从它诞生的时代看,未必属于新材料,但是由于人们知之不多或用之不多,因而也具有相当的新鲜感。然而事实上,作文材料老化是个严重的问题,总是“重复昨天的故事”,特别是喜欢应用历史题材,到古人那里去讨救兵。“李杜文章万古传,至今已觉不新鲜”,作文材料如果老是陈谷子旧芝麻,谁会喜欢呢?“文章合为时而着,歌诗合为事而作。”时代进步一日千里,社会发展日新月异,选材也应当与时俱进,用当新事物代替旧陈事物,文章才能具有时代感和现实性。传统材料当然也可以有,但新鲜的材料一定会给读者意外的惊喜。
有一名同学写以“考验”为话题的作文,他就没有选用杜甫、文天祥、苏武等历史人物的材料,而是将当年感动中国的人物——云南省宝山市公安局副局长明正彬的事例写进了文章:
云南省宝山市公安局副局长明正彬,这个在刀尖上跳舞的人,在缉毒战线的最前沿经历了无数次生死考验,经历了无数次铁与血的交响。在毒贩子面前,他吓不怕,买不动,难不倒;毒贩子在他手下,过不去,藏不住,逃不掉。因为有他和他的战友,在考验面前挺得住,站得直,扛得动,所以我们才能享受清新的空气,灿烂的阳光。
这样的事例,贴近现实,时代感强,令人欣喜。
五、作文素材应用技法之对比映衬
正面论证和反面论证是议论文写作中的两种论证方法。当你确定论点之后,就要用论据来证明你的论点是正确的。对比论证既是一种论证方法,也是一种应用素材的方法。这是一种常用的、有说服力的论证方法。把性质上相反的两种事物加以对照、比较后,推导出它们之间的差异点,使结论映衬而出,能有效地说服读者,使作者的观点鲜明突出。因为事物的特征和本质在比较中最容易显露出来,特别是正反相互对立的事物的比较,具有极大的鲜明性,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经过对比,正确的论点更加稳固了。古人说:“无反则正不显”,正反一对比,人们就会更清楚地发现真理,认清事物的本质。
例如这样一段话:贝多芬甩开了尘世的喧嚣,在音乐的国度里尽情跳跃;居里夫妇抛弃了名利的纷扰,在科学的世界迈出了更深远的步伐;陶渊明忘却了世俗的黑暗,在自由的南山中悠然采菊……他们的人生轻松徜徉,嗅着人间的芬芳。而别里科夫被世俗束缚在套子里,葛朗台被金钱拖至了死神的身边,他们没有全力轻松地奔跑,最终被卷入世俗的浊流中……(选自满分文《轻松起跑》)
我们面对同一个话题,总能找到正、反两方面的人物素材,运用对比手法将这两种人物放在一起做一个深入的比较,优与劣、好与坏、美与丑自然会更加鲜明突出。这种方法可以广泛运用于各种文章的写作中。
六、作文素材应用技法之故事新编
话题作文允许编故事,利用古典名著等进行“故事新编”近年来大行其道。严格意义上讲,“故事新编”属于对一个材料的另类的使用方法。它并不是一种新的文体,大致上属于小说。其写法是根据表现主题的需要选取人物、情节作一番改造,形成新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则改变不大,大致保持原作风貌。这样的故事既可以避免胡编瞎说,又可以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使故事增加许多趣味性,令人爱读。
请看下面这个例子:
木石前盟确实感人,可金玉良缘并不是我一手策划出来的,我也在追寻着自己的爱情呀!当宝玉挨打时,我不也真情流露了吗?但林妹妹那红肿的双眼博得了大家的同情,人们对我自然视而不见了。调包计给我招来一片骂声,可谁又知道当我听到宝玉的一声“林妹妹”时,我的心中也痛苦万分呢?我得不到自己追求的爱情,还承担着破坏别人感情的骂名,谁又曾为我说过一句公道话呢? (《宝钗鸣冤》湖北考生)
上述例子,就是一则典型的故事新编。考生立足于名着的宏观,在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之间,大胆地选择了“为宝钗鸣冤”的角度,列举原着中的种种事实,言之有理,让读者信服。考生从作文的话题(感情的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出发,在充分把握名着的前提下,充分运用名着的相关材料,为自己考场作文的中心服务,是难能可贵的。
七、作文素材应用技法之扩展素材
我们在生活中所记忆的素材,大多是粗线条的、简单粗糙而缺乏丰满细节的,在运用时往往要进行扩展。具体的方法不外乎扩充情节和增添细节,使故事有血有肉,并且更有利于表现主题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我国现代着名作家赵树理偶然听说在解放区某村的`一个民兵小队长和同村一姑娘自由恋爱,结果双双被村里人活活用石头砸死的爱情悲剧后,放飞想象力,将故事添枝加叶,进行了合理的扩展和改造,于是就有了着名的中篇小说《小二黑结婚》。大量事实证明“艺术是靠想象而存在的”(高尔基语)。作文时由一物,一景,一个动人的故事,一丝心绪的牵挂,一个喜悦的预感等,根据话题、主旨,遵循生活的内在规律,引发联想,或补充引申,或添枝加叶,丰富发展,使平淡无奇的事件变得光彩照人。
2003年河北省优秀作文《楚王的忏悔》,扩充的是教材《史记.屈原列传》中有关楚怀王的一段文本。在教材中楚怀王是个次要人物,司马迁在写作时对其所用笔墨较少,人物形象比较单薄。在作文中,考生却把楚怀王作为主要人物来塑造,为他添加了许多心理描写:“我内心犹如大海波涛,我脑间犹如长江奔流,一边是我娇美的妻子,一边是终日在耳边唠叨的大夫,我心灵的天平开始了长时间的称量。”“我真是太糊涂了。我为什么要轻信我的‘爱妻’,轻信这个蛇蝎女人;我为什么要放逐我的‘三闾’,放逐这位忠心爱国的贤士!我忘不了朝堂上他拂袖而去的身影,我忘不了他眼角泪珠悬挂处的深情……”在怀王的矛盾思想、心灵忏悔中,点明了“感情亲疏不同导致了认知错误”的主题,使故事变得更充实、更丰富、更生动。
八、作文素材应用技法之旧例翻新
在一些经典名著中,有一些众所周知的人物和故事,我国也有大量的古代寓言故事。这些材料常常频繁地出入于考生的笔下,成为作文素材中的“大众情人”。这些被人们习用的素材,由于与阅卷教师见面机会太多,就会产生审美疲劳。如果把这些内容巧妙地化用在自己的文章中,并赋予新意,就能化腐朽为神奇。这种“旧例新用”的方法,又叫做“旧瓶装新酒”。近年来的优秀作文这样做的很多,例如2000年的《三个和尚新传》、2001年的《阿Q新传》、2003年的《魏延的控诉》、2006年的《“草船借箭”三解》等。
所谓旧例,就是指旧材料、老材料。不但是指那些古代的、近代的历时已久的人物和故事,而且是指那些经常出现在一般文章和作文之中,长期以来被人们广泛运用的素材。或是因为众人皆知,太“熟”太“俗”;或是故事简单,内容单薄;或是千人一面,彼此雷同;或是缺乏个性,无趣无味。这些素材包括课本(主要是语文课本)中的人物或事例,也包括课外阅读中的经典作品和大众读物,还包括影视中接触到的人物或事例(如感动中国人物等)。一般而言,这类素材属于“经典”,但同时属于习见类,如果运用不好,将很难达到独特、新鲜的表达效果。作文中如果频频使用这些旧例,就有可能造成表达上的“似曾相识”和主题上的陈旧感。材料老化,是作文中一个普遍弊病。从根本上说,考生应当选取新鲜材料,包括从时间上看是新近发生的事情,从空间上看是身边发生的事情,这些对于读者来说都是新鲜的材料。但是,当我们找不到新鲜材料时,对旧有素材进行改造,也不失为一种“避熟就新”的途径。
旧材翻新,最重要的是从角度上出新。我们可以从历史上言之成理的“翻案文章”中得到启发,并作为我们翻新的榜样。如唐代诗人罗隐的《西施咏》:“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诗作一反古人“女人是祸水”的陈腐观点,历史地客观地分析了家国兴亡的原因,堪称“翻案之作”的典范。运用旧例翻新法有它特殊的好处。至少有两大优点:一是旧例很多,便于我们从容选择;二是旧例人们耳熟能详,易于接受,同时,经过改造后的旧例又融进了独特个性和创造精神,给人以新鲜感,能闪现作者的智慧。
九、作文素材应用技法之一材多用
写议论文,同学们大多苦于无材料可用。其实,大家头脑中已经储存了不少材料,但为什么还会为材料匮乏而发愁呢?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有些同学不会高效率地利用自己占有的材料,不善于一材多用。由于事物本身的丰富多彩,一则好的材料总是立体型的,具有多元的属性,再加上不同的人对材料的理解不同,立意的角度有异,因此,同一则材料往往可以从中挖掘出几个不同的观点。例如《烛之武退秦师》一文,就可以多角度切入:
①金子总会发光的。烛子武是块“金子”,年轻时精力旺盛,才华横溢,但被埋没几十年而黯然失色。到了晚年,国难当头,才被委于重任,出使秦国,挽救了国家的危难。
②千里马需要伯乐的发现和扶植。千里马就是烛之武,伯乐就是佚之孤。如果没有佚之孤对烛之武的充分了解和极力举荐,烛之武纵有多大才华也没有施展的机会。
③顾全大局,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烛之武年轻时未被重用,难免产生委屈和不满,但国难当头,他不计个人恩怨,毅然出使秦国。
④责已恕人,宽容待人。面对烛之武的牢骚,郑伯没有表现出丝毫不满,而是深深自责,连说“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⑤烛之武善于辞令,值得我们学习。与战国时代纵横家的危言耸听不一样,烛之武的外交辞令委婉曲折,柔中有刚,弦外有音。在今天市场经济大潮中,人际交往大大增加,不善辞令的人,将找不到自己的一席之地。
一材可以多用,但首先得有分析的头脑,才可能从同一材料中发现蕴藏着不同的意义。同时,运用材料不是原封不动地照搬,而应根据不同观点的需要,作一定的取舍,在叙述时要突出和强化与观点相关的地方,其他无关内容可一笔带过。如果我们能做到一材多用,那么一则材料可论证几个不同的观点,可说明几个不同的问题,那么同学们头脑中库存的材料就会成倍增加,又何愁“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呢?
十、作文素材应用技法之反弹琵琶
“反弹琵琶”是逆向思维在写作中的运用。所谓反弹琵琶,就是为了实现某项目标,有意突破常规,通过逆向思维来发现问题或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反弹”就是从某论点的对立角度去确立新观点,去阐发新见解。对于一则素材,如果我们有意识地运用这种思维,将使我们的作文创造出新境界,收到出奇制胜的效果。
“反弹琵琶”,是作文创新的重要方法,运用它,可以使文章标新立异,收到耳目一新的艺术效果。例如:人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说“近朱者未必赤,近墨者未必黑”;人说“老大徒伤悲”,我说“老大也不必伤悲”;人说“有志者事竟成”,我说“有志未必成”;人说“开卷有益”,我说“开卷未必有益”。这是从反向立论,把正的反过来说。当然,反的也可以正过来议,例如“异想可以开天”,“弄斧不妨到班门”,“对牛也可弹琴”,“五十步可以笑百步”等。作文时“反弹琵琶”,会使你打开一片新天地,不仅使文章内容丰富有波澜,而且可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使文章新意盎然。
要把“琵琶”反过来弹,关键在于摆脱习惯性思维,敢于从传统观念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苏轼诗云:“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生活中常常有这样的事,长期沉浸在一个事物中,长时间受到环境过多的影响,会使人形成习惯性思维的固定模式,从而使人对事物的多元属性和它的本来面目看不清楚。这种模式还经常支配着人们按一定的模式去解决问题,尽管人们有时对问题百思不得其解,或者觉得解决问题的效果并不显着,但因为他觉得这是轻车熟路,所以不思变革。然而,此时如果运用逆向思维,“反弹琵琶”,就会从长期浸染的事物中跳出来,产生“横看成离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感觉,从而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但是如果把“反弹”误为“乱弹”,立论偏颇,就会画虎不成反类犬,贻笑大方,甚至损害文章的思想性。三是并不是所有的素材都可以“反弹”。那些违反科学道理,有悖于人们共识和伤害人们感情的“反弹”,都是不合时宜的。如“螳臂挡车”,贬抑螳螂已成共识,你若想褒扬它,想借此改变人们的传统观念,人们将难以赞同。
当你写文章按常规思路出现“卡壳”时,此时不妨来个“反弹琵琶”,相信你写出来的文章会新颖独到,更富有个性!
今天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常考主题的作文素材,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帮助。一、人生哲理类1、人生人生似一束鲜花,仔细观赏,才能看到它的美丽;人生似一杯清茶,细细品味,才能赏出真味道。我们应该从失败中、从成功中、从生活品味出人生的哲理。人生是美好的,又是短暂的。有的人生寂寞,有的人生多彩,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人生追求;人生是一条没有回程的单行线,每个人都用自己的所有时光前行。人生就像一座山,重要的不是它的高低,而在于灵秀;人生就像一场雨,重要的不是它的大小,而在于及时。人生如一本书,应该多一些精彩的细节,少一些乏味的字眼;人生如一支歌,应该多一些昂扬的旋律,少一些忧伤的音符;人生如一幅画,应该多一些亮丽的色彩,少一些灰暗的色调。人生的路漫长而多彩,就像在天边的大海上航行,有时会风平浪静,行驶顺利;而有时却会是惊涛骇浪,行驶艰难。但只要我们心中的灯塔不熄灭,就能沿着自己的航线继续航行。人生的路漫长而多彩:在阳光中我学会欢笑,在阴云中我学会坚强;在狂风中我抓紧希望,在暴雨中我抓紧理想;当我站在中点回望,我走出了一条属于我的生之路。2、生命生命是盛开的花朵,它绽放得美丽,舒展,绚丽多资;生命是精美的小诗,清新流畅,意蕴悠长;生命是优美的乐曲,音律和谐,宛转悠扬;生命是流淌的江河,奔流不息,滚滚向前。生命的美丽,永远展现在她的进取之中;就像大树的美丽,是展现在它负势向上高耸入云的蓬勃生机中;像雄鹰的美丽,是展现在它搏风击雨如苍天之魂的翱翔中;像江河的美丽,是展现在它波涛汹涌一泻千里的奔流中。3、生活生活如花,姹紫嫣红;生活如歌,美妙动听;生活如酒,芳香清醇;生活如诗,意境深远,绚丽多彩。生活是一位睿智的长者,生活是一位博学的老师,它常常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地为我们指点迷津,给我们人生的启迪。生活,就是面对现实微笑,就是越过障碍注视未来;生活,就是用心灵之剪,在人生之路上裁出叶绿的枝头;生活,就是面对困惑或黑暗时,灵魂深处燃起豆大却明亮且微笑的灯展。生活是一部大百科全书,包罗万象;生活是一把六弦琴,弹奏出多重美妙的旋律:生活是一座飞马牌大钟,上紧发条,便会使人获得浓缩的生命。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了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
1、写日记——这种方法是一种比较传统的积累作文素材的方法。
虽然比较传统但是很奏效,用起来也很容易。具体操作是这样的:先将我们现实生活中的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记录时可以记得详细一些,如果你真的不能详细的记录也可以简单地先把事情的大致内容记下来。一些细节等以后用到时再回忆。所记的内容一定要有意义,要健康,这一点很重要。字数可以是数百字也可多一些,这有你的.写作水平来决定。记录时一定要记清楚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这样我们在日后回忆的时候也会很方便。
2、做摘抄
——这种方法很简单,就是通过看书阅读将一些好词好句或者名人轶事摘抄下来,储备到自己的素材库中为以后作文服务。着这里摘抄的内容和范围一定要清楚,千万不能什么都抄,要有所选择和借鉴。应掌握这样几个原则:(1)内容不新颖,全是一些老生常谈的东西,没有新意也无创新可言的内容不要抄。
(2)经常看见的常识性的素材不抄。
(3)内容太深奥太难理解的素材不抄。
(4)内容不健康的素材不抄。
3、广收集——这里是指有意的广泛收集写作文的素材。
形式包括从广播、电视、报纸杂志、和别人的交流谈话中搜集有用的写作素材,并把它们记载本子上,为我们作文服务。
著名散文作家秦牧说:“一个作家应该有三个仓库:一个装生活中得来的材料;一个装间接材料的仓库,即装书籍和资料得来的材料;另一个就是日常收集的人民语言的仓库。有了这三种,写作起来就比较容易。” 面对写作,初中生往往缺乏写作素材,从而苦恼不堪。确实,有很多学生是家庭和学校两点一线,生活空间狭窄,与社会生活的接触面也促狭,这就造成了学生感受力退化,想象力贫乏,情感共鸣缺失。为了让学生积累素材,有的教师就布置学生每天仔细观察生活,坚持每天写一篇日记;有的布置摘抄优词佳句、美文好段;有的在课堂上大谈特谈搜集作文素材的方法。但是有明显的效果吗?写日记成了记流水账,完成老师的任务;美文佳句只是记在了本子上,没有内化成自己的;谈技艺方法更是空洞乏力。相对来说,作文在搜集写作素材上出现了“短板”。《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理念”中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应当给学生时间和权利,让学生充分进行素材的积累、思考,给学生充分丰富作文材料的机会。条件具备了,学生动起来,自然就会兴奋,参与的积极性就会高起来,参与度也会大大提高。只有积极、主动、兴奋地参与学习过程,个体才能得到发展。 那么如何让学生积极、主动、兴奋地去搜集写作素材呢?本人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尝试每学期有计划地作文,每次作文提前几天布置题目,让学生根据作文的要求,通过各种渠道尽可能多的搜集相关写作材料,从而丰富写作素材。搜集素材的方法主要围绕三个方面进行:1、实践考察。2、查阅资料。3、回顾过去的生活经历。通过N次的实践下来,学生搜集写作素材的热情高涨,积极性、主动性较以前有了明显的提高,而且写作的兴趣浓厚了,作文质量自然就提升了。具体的实施步骤如下:一、有计划的布置作文题奥苏贝尔教育心理学中有一种重要的观念:意义学习。他认为有效的学习必须是有意义的,意义学习是接受学习和探究学习结合的关键所在。依据奥苏贝尔的意义学习理论,反思我国的语文教学会发现,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大量的机械学习、无意义学习充斥着语文教学,尤其是作文教学,无章无序的情况经常有。《课程标准》强调探究学习,其意在于改变语文教学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和书本为中心的局面,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我比较关注学生的自主性、选择性学习的问题。于是就现在的学生写作时感到最棘手的——素材贫乏这种状况,每学期期初制定写作计划,并根据不同年级布置相应的作文题,包括大小作文。每次作文提前一周将题目布置下去,要求学生能够广泛搜集相关素材,并做好记录。例如,本学期任教初三年级,根据毕业班学生的特点和中考任务,给学生列出了一些作文题:雪;动人的微笑;奖励自己;承担;一篇读后感;不该丢失的 ;有句话儿在心头;每天都是一首诗;让心开花等等。有写景的,有议论的,有叙事的,有比喻的;有命题,有半命题;有短题,有长题。对于学生来说,根据这些题目搜集到了素材,让他们写作的难度减小了很多,有材料写、有材料选,容易写出真情实感,更容易获得写作成功的喜悦,并激发他们继续做下去的信心和兴趣。因此有计划的布置作文题,给学生搭建平台,让学生从多方面积累材料,从而培养学生有意识地丰富写作素材,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二、采用不同方法搜集素材有学者说: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 。学生的生活面狭窄,接触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还远远不够,但这并不能说学生就脱离了社会生活。从校园到家园,其间仍有广阔的生活地带供给学生们寻找作文素材。在某种意义上说,学生作文的过程就是对社会生活再加工的过程,也是学生认识生活,感悟生活,情感升华的必经路径。美国教育家彼得克莱恩说:“学习的三大要素是接触、综合分析、实际参与。”学生要实现主动发展,参与是基本的保证条件。因此作出好文章的真谛:只有用心观察,用心思考,积极参与,在生活实践当中去捕捉写作素材,才能写出“真、实、趣”的好文章。那么,怎样才能调动学生参与搜集素材呢?我以为其中的策略和方法,主要可以围绕三个方面进行,那就是实践考察、查阅资料、回顾过去的生活经历。布置下作文题之后,引发学生心理上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状态。同时,教师要放权、留时间给学生,给他们想、做、查的机会,让他们围绕作文的话题,广泛地搜集写作的素材。1、实践考察。托尔斯泰曾说过:“仗着内心的视力去观察他所描写的对象,这样来创造作品——这是作家的规律。” 生活中每天都会发生一些新鲜的、难忘的、有意义的事,有些事学生自己就身处其间。这种亲身实践、考察的机会,能更多的掌握第一手材料,更易触发学生的内心世界。而在实践考察之前布置相关的作文题,能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精力更加集中,能搜集到更多的信息,加以储备,为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也许一次亲身经历发掘的材料是几年阅读也搜集不到的。因此教师要尽可能多的为学生创造这种实践考察的机会。例如,我们学校平时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中国感恩教育第一人彭成老师的“不要让爱你的人失望”的感恩教育活动;曹文轩报告会;“环保小卫士”我们携手共创绿色地球活动;诸荣会老师的《原来如此———叶名琛传》首发式;江苏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美学教授徐放鸣报告会:弘扬亮剑精神,实现人生理想等等。每次活动,我都事先通知学生,给学生布置作文要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认真倾听、与名人交流互动、做好记录,并及时在课堂上进行小组汇报交流,由此学生掘出了大量的素材。听完徐放鸣教授的报告会后,有同学写下作文“永不过时的‘真’”,从李云龙身上体会到一切经的住时间考验的东西都是真的,他为人民所支持所理解;有同学写下“真正的英雄”一文,深切感受到英雄的气息从心底散发,英雄的气魄从灵魂渗透。还有同学写下“亮剑断想”一文,联系到我们生活的精彩在奋斗中体验,人生的乐趣便是挑战困难、超越自我。我读到学生的每篇作文,都觉得心旷神怡,那是学生真实情感的流露,是学生思想得到启迪的结果。作为教师,批阅这些作文,敢说真是一种享受。其实这就是由作文题入手,引导学生实践考察,搜集丰富的写作素材这一做法的良好的表现。 除了校园生活,还有家庭生活、社区生活等等可以实践考察,引导学生对周围熟悉的人和事,有目的、有计划、持续地进行观察,让自己的头脑随着视觉和听觉而积极开展活动。还可尽量利用节假日和社会实践的机会,外出旅游、回乡探亲或进行社会调查,以扩大写作素材的来源。然后由点到面,由校内到社会,透过现象看本质,品味人生艰辛,领悟生活哲理。引导学生用全面、辨证的眼光多方位、多角度地观察生活,认识社会,自然就能搜集到丰富的写作素材,这样就不怕作文无话可说,不怕作文写不成功。2、查阅资料。 21世纪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互联网、报刊杂志、电影电视等媒体上有大量的生活素材可供学生选择。这些媒体堪为中学生关心国家大事,把握时代脉搏,搜集积累材料提供了新的途径。语文教师可利用这个平台,引导学生围绕作文的话题搜集相关的素材,并鼓励学生尽量多的查找,及时摘抄或用自己的话概述,然后分门别类,抄录下来。例如我布置了作文题“承担”,要求学生课后查阅资料搜集素材,写一篇议论文。学生一听说可以查阅资料,个个劲头十足,一副跃跃欲试的样子。几天之后学生搜集到的材料真是无限丰富:有2011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的平凡女孩孟佩杰勇于承担,恪守孝道的事迹;最美妈妈吴菊萍敢于担当,接住生命,托住幼吾幼及人之幼的传统美德。有浙江人陈金水认为“祖国的气象事业高于一切”,为青藏高原的气象事业,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有居里夫妇提炼镭,献身科学事业等等。这样的查阅,学生不但看得多,素材积累多,容易写出好作文,而且有利于提高思想觉悟,增强责任感,分辨真善美、假恶丑的能力。当然阅读课外书籍也是丰富学生写作素材、提高语言表达水平的重要途径。针对学生可能有一些原因不能自觉阅读课外书的情况,我就有计划的布置学生写读后感。一段时间内要求学生读同一本书或同一篇文章,每天坚持半小时的阅读,读后同学之间相互交流,并且写出读书笔记或读后感。教会学生从佳作名篇中汲取营养,积累丰富的素材,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广泛阅读,能增加自己的阅读量,拓展自己的视野。3、回顾过去的生活经历从生活中寻找写作素材。学生的生活,表面看是很平淡的,但是通过回顾过去的经历,可以从平淡的地方,寻找不平淡的意境,来搜集写作素材。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个不停息。” 现实生活中,每天都有拨动我们心弦的事情发生。喜怒哀乐永远是生活的交响曲。社会生活赋予了每个人生存和展示的舞台,中学生也不是生活的旁观者和局外人,也主动地参与生活,感悟生活,创造生活。在我们家里,在我们校园里,在社会上,只要我们带着一颗虔诚的心去回忆,我们总会发现这个社会生活美好的情愫。当然,现实中学生不仅会感受亲情、友情的温暖,也会有失败、失望、孤独的体验。只有从大脑中搜索这些记忆,提炼出丰富的素材,把这些真情实感融进作文之中,加入对生活冷静的思索,才能写出漂亮的文章,才能更增强生活的阅历。“有句话儿在心头”这个作文题布置下去,要求学生回忆过去生活中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话语,并将所回忆的素材记录下来。选取最熟悉、最精彩的材料写作,结果出现了不少优秀的作文。例如,甲同学:把“保护环境,人人有责”这一句再寻常不过的话作为自己心头最重的话,用自己旅游时亲眼目睹的破坏环境的行为,呼吁每个人心中都要装进这句话,并以实际行动保护环境,警示全人类关注我们生存的家园,拯救地球。乙同学:母亲的一句“孩子,坚强些!”让人终生难忘的话语,给自己在遭遇不幸、竞技场面、学习迷茫时,犹如一盏明灯照亮自己前进的方向,培养了自己一种坚强、乐观的生活态度。丙同学:写出学生对老师的一句真诚的请求:“笑一笑吧,老师。”这成了每个学生心中的话。因为有一段时间,同学发现老师家中出了事,加上教务的繁琐,老师心情不好,同学们发自内心的希望老师能坚强的度过难关,浓浓的师生情溢于言表。可见生活是丰富的,情感是多元的。 因此通过布置作文题,引导学生回顾相关的生活情境,勾起他们对生活的再认识、再思考,情感上产生强烈的共鸣,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写作材料,学生的习作也因此充满了情趣。并且也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了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大大地提高学生对写作的兴趣。不过,搜集写作素材的三种方法,每一次并非单一使用。提前布置作文题后,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种、两种或三种方法,以最能快速的或更多的搜集到材料的途径,不同范围、不同角度地去搜集。还可以根据作文题的特点,全班分成三组,每一组分别采用一种方法搜集写作素材,做好记录。另外,在学生个体搜集写作素材的基础上,小组讨论交流、甚至优秀的写作素材在全班交流,这也是丰富学生写作素材的一种便捷方式。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一个人的生活空间是有限的,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将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每个学生根据作文题搜集来的素材在小组内进行交流,相互倾听、相互讨论、相互弥补。典型的、优秀的素材在全班交流。这是一个集思广益的过程,是一个取精华去糟粕的过程,是一个更丰富写作素材的过程。每一次,提前布置作文题后,学生搜集的素材,少则三五个,多则十几个。经历了这一过程,学生对自己搜集的写作素材能更好的完善,然后选取最鲜活、最有意义的素材进行写作。学生写起作文来,就会如鱼得水,游刃有余,不再出现“面壁十年图破壁”式的“苦写”,而换之以“为有源头活水来”式的“乐写”了。 总之,好的作文要有好的题材,内容丰富的作文,离不开材料的积累。从作文题入手,通过实践考察、查阅资料、回顾过去的生活经历等方法,开放作文课堂,引导学生调动起自己的眼、脑、手,观察、实践、回忆、思考生活,多阅读课外书籍,积极、主动、兴奋地搜集丰富的写作素材,产生强烈的写作冲动,才能写出好文章。而且从作文题入手,更有针对性,摒弃了学生选材时的空泛、盲目性。从根本上解决许多学生写作文选材料时要么头脑一片空白,要么是些“陈谷子烂芝麻”的问题。因此这种做法既能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加深对周围生活的感知与体验,又能发展学生的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从而感受生活的情趣,获取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逐步培养学生多视角、有创造的情感体验。
1、工作、生活中注意积累,随时做笔记2、专门多看一些经典的作品,截取的素材元素3、添加有关写作的qq群,群里一般都有一些写作素材4、查看与写作有关的网站,如:潇湘书院、作家素材网等
可以多看书,经常看书的话就可以积累素材,平时看到比较好的内容可以用笔写下来,这样就能够提升写作能力,还可以多看新闻报道,经常看新闻报道也能积累素材,这对于提高写作能力来说也特别有帮助,把好的写作方式记下来,自己写作的时候就能运用。
更好地运用作文素材。首先你要去把这些作文素材要去升读,去把它理解之后。然后去运用到你要写的文章中。
以下内容是我整理的高考议论文万能素材和正确运用素材的方法,同学们可以查阅下文,摘抄素材。
1、从你的一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中,我读出了你的心胸之开阔,襟怀之豁达,志向之高远,我读懂了站在山顶上的身姿才是潇洒,把众山饱览于眼底的感觉才是快乐。于是从此我便有了凌云的志向,于是在我自己的心中,便有了一种充满了自信的豪爽。
2、“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就是这样一个诗人,忧国忧民。“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屈原就是这样一个史官,信念坚强。“青云衣兮白霓裳,举长矢兮射天狼。”屈原就是这样一个勇士,斗志昂扬。“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就是这样一个英雄,不畏强权。
3、楚国的天空太小,盛不下你驰骋的思想,汨罗的江水多情,拥抱了你浪漫的失魂。诗人的忧愤太多,忧国忧民,忧楚国的江山社稷,忧黎民百姓的苛苛命运。于是愤怒的忧愁,如火山般爆发,化作《离骚》,化作<天问>,化作《九歌》,化作一首首滴血的诗篇。天地有情,有情的天地倾听你泣血的呼唤;黎民有爱;仁厚的黎民发出一声声叹息,汨罗有幸,有幸的汨罗收留了你无所栖息的灵魂。端午的米粽呦,千年万年呼唤着你的精魂,遥祭着你的英灵。
在写作中,尤其是议论文写作中,举例责在精要,不要长篇大论。在运用素材时,我们需要根据自己的立论角度,删减素材中与行文观点无关的内容,选取某一方面或某一个细节运用到作文中去。
在作文中同时运用多则时事素材,可以让文章新鲜抢眼,引人共鸣。但在运用中我们需要巧妙剪辑,在对各个时事素材整体把握的基础上,找准它们的共同点,进而有所取舍,巧妙组合。
正反结合,对比论证,是大家常用的作文技巧。但不同素材的正反对比往往导致行文拖沓。如果将同一则素材中人、事、物的对立矛盾面进行横向或纵向的对比,就能使文章辩证典型,富有说服力。
我们一直说写作要详细得当,素材的选择也要如此。在素材运用中要将典型、新鲜、别致的素材详写,同质的、次要的、常见的素材略写。这样,文章才能主次分明,内容丰富。
将最优美的句子、最有力的观点、最深刻的思想放在文章开头处,以起到开门见山、亮出观点的作用。“万事开头难”,一篇作文的开头很重要,也很有难度。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将自己积累的富含哲理、带有启迪性的语言作为题记或者正文的第一句话,这样不仅能够给读文章的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还能鲜明地亮出自己的观点,在开篇就确定主旨,避免偏题。
有的时候,打破常规,以逆向的思维看问题,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写作文也是这样,要敢于提出自己与传统和世俗相悖的观点,以新眼光、新观点来分析、评价事物。
可以多看时事政治,可以多看一些报纸,可以多看英雄事迹,也可以多看一些文学作品,也可以多看一些新闻。
1、背诵积累。指导学生熟读背诵教材中优秀篇章、精彩片断、优美语句,能使学生从中得到较多的语言储备,是积累作文材料的有效方法。学生读而不背,作文时就会感到笔力不足,词语贫乏。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小学年龄段是一生中记忆的最佳时期这一特点,对学生加强背诵指导,强化记忆,帮助他们积累起终生受用不尽的材料。 2、生活积累。生活好比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溪水才能长流不竭。帮助学生积累生活,是学生作文之溪长流不竭的重要前提。因此,教师要:①指导观察,让学生运用教材中学到的观察方法,观察自然,观察社会,观察生活,留心身边的事情,从中捕捉和积累作文材料,提高观察分析事物、认识自然和社会的能力。 3、阅读积累。教师要指导学生从课外阅读中搜集和积累材料,鼓励他们自学阅读,随时摘录,坚持写读书笔记,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还要指导学生把材料分类,如按内容分成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等。 通过以上多种渠道的积累,学生胸中有材料厚积而薄发,作文时就会得心应手,左右逢源。写作能力的提高,便是指日可待了。
积累是由微小到伟大的必经之路,积累需要毅力与不懈的努力奋斗。我们需要用心的将万物积聚,逐渐聚集积累起丰富的知识,大笔的财富。下面是我为您整理的有关积累的作文素材,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1、道理论据:
积薄而厚,聚少而为多。——《战国策》
只有经过长时间完成其发燕尾服的艰苦工作,并长斯埋头沉浸于其中的任务,方可望有所成就。——黑格尔
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罗丹
2、事实论据:
陶罐积累资料。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为了积累诗作素材,准备了许多陶罐,并分门别类贴切着标签,整齐地放在一个七层的架子上,他平时收集到了资料,按不同门类投到各自的陶罐中。
契诃夫的创作题材。有一天,几个青年问俄国作家契诃夫:“怎样才能获得创作题材?”契诃夫顺手拿出一本厚厚的日记说:“这里有100个题材。”这几个文学青年看着这珍贵的日记本入了迷,日记中所记的每一个材料都生动、感人。有个青年说:“真想买几个回去,这些材料太好了。”契诃夫笑着说:“题材是无法用金钱买到的,每个题材都是作者本人深入生活积累的结果。”
司马迁游学积累。徐霞克徒步跋涉实地考察。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日子匆匆而过,我们挤压时间的海水,努力学习知识,为我们来日的美好生活打好基础,我们就像毛竹一样,悄悄地壮大着自己的根系,用十二年的时间武装自己,希望创造自己的神话。而古往今来的仁人志士,也给我们做出了榜样。
古代着名的军事家孔明,身怀雄才大略,却甘心躬耕南阳,他不断地充实着自己的,蓄积着力量。终于,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走出南阳,他巧借东风,舌战群儒,六出祁山,七擒孟获,成就了自己一生的风采,更帮助刘备和孙权,曹操形成三国鼎立之势。
诸葛孔明的成功在于他用丰富的知识武装自己,知识是他成功的法宝。
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以后,没有一蹶不振,而是卧薪尝胆,忍辱负重,等待时机成熟,蓄势待发,他向夫差示弱,他亲近百姓,他默默地蓄积这每一分力量,终于使积蓄的力量化作利剑凶猛地刺向敌人,创造了三千越甲可吞吴的神话。
越王勾践的成功在于他懂得如何把自己的力量积累起来,蓄势待发,形成强大的力量,终于,他获得了成功。
世界第一飞人博尔特,创造了一个个体育神话。他的身高1。96米,使他爆发力不强,但博尔特却照样创造了一个奇迹!他接受米尔斯教练的艰苦培训,他在大街上秀舞放松,他进行背部训练减轻自身病痛,所有的一切告诉我们,博尔特是个会蓄积力量的家伙。他一次次打破了世界记录,他一次次打破了人类的极限。他成功了,创造了田径赛场上的一次次神话。
博尔特的成功同样是在不断积累自身的力量的基础上获得的成功。
可见,成功源于积累。
而现在坐在教室的我们,不也正从老师身上,从课本上获得知识吗?为的是什么?近期目标当然是考上个理想的大学,远期目标则是为自己打造一个美好的将来,为了能够为祖国做出贡献,为国家积蓄力量。所以,我们一定要学会积累,把握机会,获得成功。
成功源于积累,积累是成功的基石。让我们共同积累,蓄势待发,一飞冲天!
积累作文素材方法:
(1)从生活中积累:
俗话说,生活有多广,语文就有多广。多姿多彩的生活是“知识库”,是“语言库”,是作文材料的丰富源。但它们是为有心者而准备着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
不论是学习、工作、休息、文娱体育活动,还是走街串巷,还是旅游观赏、社会实践、社区活动中,都要做一个有心人,时时处处多看、多听、多想、多吸收。养成认真仔细观察生活的好习惯。
(2)从阅读中积累:
书籍报刊是作文材料的又一个丰富资源。比起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虽然是“第二手”的材料,但由于经过作者的加工整理,使材料更具规范、更精练、更集中的特点,便于读者吸收和积累。
再说,中学生学习的任务重,不可能也不必一定要从生活中积累作文所需要的材料。那么就从书籍报刊中去积累材料了。
(3)从背诵中积累:
指导学生熟读背诵教材中优秀篇章、精彩片断、优美语句,能使学生从中得到较多的语言储备,是积累作文材料的有效方法。学生读而不背,作文时就会感到笔力不足,词语贫乏。
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小学年龄段是一生中记忆的最佳时期这一特点,对学生加强背诵指导,强化记忆,帮助他们积累起终生受用不尽的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