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 特殊教育定量研究论文

特殊教育定量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特殊教育定量研究论文

作为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方式和接受程度有区别于普通学校的学生,这就要求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一定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来改进教学理念。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特殊教育论文范文,希望大家喜欢!

《特殊教育语文教学方式认识与思考》

摘要: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对所需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作为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他们所面临的挑战是可想而知的,因为特殊群体学生本身就有着不同程度的缺陷,对知识的接受方式和接受程度有区别于普通学校的学生,这就要求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一定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改进教学理念等,在语文的教学方式上也要进行有针对性的转变,以期能够使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能够获得更好的教育,掌握更多的知识。。

关键词:特殊教育 语文教学 认识 思考

大多数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都存在着一些身体上的问题,这对学生之间的语言交流造成了阻碍,使得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产生了较大的心理压力,对学习造成了影响。这些问题也给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学带来了较大的困难,因为在学习和生活当中,我们很多时候都会通过交流来处理问题。语文同生活密切相关,语文对于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而言更是极其重要的交流工具,特殊教育学校的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对教学方式进行研究和总结,探究出适合特殊教育学校学生的语文教学方式。

一、目前特殊教育语文教学方式存在的问题

(一)语文教学目标不够明确

很多教师本身的专业知识不够扎实,并且在教学中只追求教学形式,对教学目标的把控不够准确,在传授知识时毫无重点,对知识点的讲解极为表面,欠缺对知识的总体把控,这对学生的知识掌握并不能起到较好的引导作用。对于特殊学生群体来讲,如果教师讲课是总也抓不到学重点,会导致学生听课时摸不着中心,势必会对学生造成较大的压力。

(二)对学生的指导不到位

在语文课堂里,教师过多地关注自身的讲解,而忽视学生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不能及时地使学生的问题得到解决,没能将探究式教学同课堂知识把控结合起来,这对提升教学质量有着阻碍作用。接受特殊教育的学生由于自身问题在课堂上接受知识相对迟缓,而教师又只顾及自己的传授,忽视对学生学习进度的关注,这样就使学生产生自卑情绪,甚至会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机械的记忆方式是无法完成创新突破的,这也不利于特殊教育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

二、让特殊教育语文教学回到现实当中

教育源自于生活,教育和生活是无法分开的。新课程改革理念指出,语文教学要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所以,特殊教育语文教学要在新理念的引导下让教学活动回到现实中,进而提高特殊群体的语文实践,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及水平。

语言文字是用来传递思想的,特别是中国的语言,最注重神韵,如果不存在形象的感受,不存在文字的领会,学生何以真正感受一个作品,又何以书写出好的作品呢?在特殊教育群体里,大多学生存这样那样的缺陷,很多学生只能透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中的一种方式体会外界事物,所以,生活是特殊群体学生学习的基础,是课堂教育的延续,而过去灌输式、讲解式的教学方式根本不利于学生在语文方面的学习。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一定要做到以人为本,必须要将语文教学植入到学生的生活里,进一步激发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并且把教学目的以及要求作为学生的需求,让学生在生活里学习,在学习里生活,进而获取富有动力的知识。

三、综合特殊教育学生的实际状况进行语文教学活动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执行个性化、分层次教学。个性化教学是教师通过对学生所具备的不同性格、爱好、素质以及优势等方面进行综合式考量,对学生采取的个性化的教学。例如,有的学生喜欢回答问题,有的学生喜欢默默学习,那么,在教学时,教师就要针对学生优势的科目加强训练并给予更高的标准,而对于思维固定模式的学生要进行低强度的练习,设定适合学生语文思维提升的方式。

四、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加大生活实践

(一)仔细观察生活、认知生活

特殊教育语文教材里有的语文描写相对符合一些学生的实际,可是因为这部分学生并没有细心观察事物的习惯,通常会忽略或者了解甚少。所以,教师要在平时加强生活积累,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认真记录。如此。学生才可以透过观察去感受生活,体会到生活里的现象及规律,累积素材,为学习打好基础。

(二)激励特殊教育学生自主创新学习

学生的自主创新是指学生以自我思想以及自我表述为核心,发挥本身的主观能动性,真正体现出自身观点。教师要适时指引并激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使学生能够透过其他方式对语文知识进行掌握和了解,以实现多元化以及个性化的教学目标。

(三)结合实际生活提升生活感悟

教材里有些语句的描述和特殊教育学生的实际经历非常相像,教师在讲授这些课程时,要有意识地通过不同教学方式打造出场景,将课文里表述的客观景象以及现象立体地表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可以有置身其中的感觉,结合生活里的经验进行感受,提高对课文的理解。例如,学生通过对美丽画面的感受,可以想象课文所传达出的情景,在朗读的过程里,教师就可以让学生陶醉在自己的世界里,去感受生活中的美好,感受充满活力的世界。教师一定要将语文教学和生活接轨,让学生深刻体会到课文的意思,这也有利于调动起学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四)课堂教学中,组建学生进行同主题有关的游戏教学,进行实践教学体验

乏味的课堂氛围会让学生产生厌学的心理,在课堂教学里,教师如果可以通过组织与主题有关的游戏进行教学,就会使学生产生较大的兴趣。透过游戏,可以确保理论知识的讲解相对简单,也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使学生在玩乐里完成教学要求。

对特殊教育语文教学而言,多元化的教学形式转变了过去乏味的教学形式,加快了学生在创新能力以及个性化方面的进步。教师要将学生自主学习作为重点,以多样性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尽可能确保学生动口、动脑、动手的全方位协调学习,进而让特殊教学的语文教学更加富有生趣,让特殊学生的不同方面的能力都有所提升,给学生的未来打好基础。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特殊教育论文范文

相对普通学校体育,特殊教育的学校体育发展有些滞后。特殊教育学校体育的理论普遍照搬普通学校体育,甚至以普通体育教学代替特殊体育教学,使得特殊学校体育理论发展落后。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浅谈特殊教育体育教学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特殊教育学校体育素质教育探究》

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学校体育改革异常活跃。特别是中小学新课程标准的改革,使学校体育改革进入了一个快速、崭新的时期。按教育对象性质的不同,学校体育可分为普通学校体育和特殊教育学校体育。相对普通学校体育,特殊教育的学校体育发展有些滞后。特殊教育学校体育的理论普遍照搬普通学校体育,甚至以普通体育教学代替特殊体育教学,使得特殊学校体育理论发展落后,体育实践缺乏理论支持,违背了特殊教育的规律,严重阻碍了特殊教育学校体育的发展。

关键词:特殊教育 体育 思想品德

体育教育是特殊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把聋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自食其力的人,体育教育的作用不可小视。在体育教学中,既要教给聋生体育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又要正确引导学生探求体态美,提高表现美的能力,从而陶冶情操,提高体育素质。

残疾儿童学生较普通儿童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有很大差异,在教学之前一定要进行教学诊断,比如以聋哑学生为例,按听力损失程度可分为聋和重听;聋还分为全聋、极重聋、中重聋;重听分为重度、中度、轻度和正常。而且由于生理缺陷还会引发心理缺陷如易冲动、易受暗示、缺乏同情心等;同时还引发认知上的问题。所以作为一名合格的特教体育教师必须懂得医学、心理学知识,为学生进行诊断设置科学的教学内容。同时,根据具体情况教师可以以运动处方的形式安排教学内容。

一、提高体育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水平

残疾学生身有残疾,应该得到更多的关心和帮助,但并不意味着他人可以干预甚至替代残疾学生选择兴趣爱好、生存目标和发展方向。教师应尊重他们的个性差异,切实做好导向工作,使每一个残疾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个性发展的领域,更深地了解自我,把握发展方向,体会到自身存在的意义。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让残疾学生懂得,不仅要掌握语言文字、文化科学知识,还要掌握体育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1.利用演示活动,激发学习兴趣。例如,游戏“投降落伞包”,残疾学生看到降落伞包五颜六色,非常好看,就都想亲自动手演示一下,教师应满足他们的愿望。聋生的模仿能力较强,他们的思维具有直观形象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多让残疾学生参与演示活动,这样不仅能使他们的兴趣高涨,而且能增强他们的表现欲和自信心。

2.加强基本功练习,掌握运动技能。每节课的准备活动环节我都让残疾学生进行基本功练习,把身体的各个关节活动开,避免运动中受损伤,掌握所学动作的技术要领,为残疾学生以后学习专业课打下良好的基础。

3.掌握锻炼身体的基本方法,具有较好的卫生习惯,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得到提高。在校期间的系统体育教学有助于学生掌握正确、健康的体育锻炼方法和手段,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良好的身体条件是学习、工作的基础,对特殊儿童也不例外,由于先天的自身缺陷更加要求对身体素质的要求,所以体育教学是特殊儿童掌握科学的锻炼方法,提高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

二、在体育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养成文明、礼貌、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体育活动过程是个人和集体之间关系复杂而变化多样的行为,其互动强、思想活跃、情感流露真实,是发现学生思想品德方面优缺点,从而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的最好时机。体育运动是在特定规则下进行的具有竞争性的活动,因此可以通过各种体育竞赛活动来培养学生遵纪守法、奋勇拼搏、尊重他人并与他人合作等方面的优良作风和品质。

体育学科中还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内容,有爱祖国、爱家乡的思想教育,有爱劳动、助人为乐、尊老爱幼的品德教育,教师应将这些丰富的思想道德教育内容,寓于生动的体育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渗透给学生。在体育教学中,我经常组织残疾学生开展讨论,适当地引导,让残疾学生能够分辨是与非、美与丑、荣与辱。如游戏《乌龟与兔子赛跑》,在掌握相应体育知识的基础上,我组织残疾学生讨论:为什么最后乌龟胜利而兔子失败呢?通过讨论有些残疾学生认为是因为乌龟不怕苦不怕累。经我点拨引导后,残疾学生对乌龟和小兔子的最终评价是乌龟做事有恒心,不怕苦和累,所以取得了胜利;小兔子骄傲自满,所以遭遇到失败。

三、培养残疾学生的健康人格

心理素质包括非智力因素和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包括动机、兴起、情绪、意志、自立等)。而聋生中存在意志消沉、自暴自弃等不良心理,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帮助聋生消除这些不良心理,引导其向良好的方面转化。

1.初步掌握补偿自身缺陷的基本锻炼方法。何谓补偿,“是指机体失去某种器官或某种机能受到损害时的一种适应,是一种与正常人发展过程不同的有特殊性的发展过程。在这种有特殊性的适应和发展过程中被损害的机能可以被不同程度地恢复、弥补、改善和替代”。体育在教育和训练中避免系统性缺陷和形成系统性补偿具有积极的意义,是缺陷补偿和康复的积极、有效手段。

2.初步树立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精神和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形成适应社会的基本能力。特殊教育理论研究认为,残疾学生的生理缺陷为第一性的缺陷,将导致认识活动和情感意志等方面的第二性缺陷。体育以其特有的功能在改善和矫正学生第二性缺陷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体育活动练习需要在特定器械或环境中进行,需要学生克服生理和心理障碍,从而培养勇敢、顽强、果断、坚忍不拔和克服困难的优良心理品质。而且体育具有竞争性,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对残疾学生走向社会、适应社会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3.培养残疾学生正确的成功观念。体育教学中,残疾学生的思想、能力、意志、情绪、态度等特征表现得比较明显,教师要培养他们正确的成功观念。比如跳高,面对一个新的高度,能否超越,一目了然,但由此引发的一系列心理活动却因人而异。成功者的喜悦与得意溢于言表,失败者的气馁与沮丧、急躁与冲动、紧张与焦虑、胆怯与自卑等表现却各不相同。作为教育者,应迅速抓住时机因势利导,引导残疾学生正确地看待成功与失败、顺利与挫折、长处与短处,激励他们勇于战胜困难、克服心理障碍,培养他们良好的意识、认识、情绪、行为及自我控制能力和心理调节能力,使残疾学生经过失败、成功、再失败、再成功的体验,增强耐挫能力,保持稳定的情绪、乐观的心境。

总之,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最本质、最终目标是通过体育教学最大限度的补偿自身缺陷,使身心缺陷得到最大程度的康复,能够自力更生形成适应社会的能力,为家庭和国家减少负担的。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浅谈特殊教育体育教学的论文

特殊儿童特殊教育论文

在学前教育中,特殊儿童的学前教育较普通教育又有其特殊性,除了要促进特殊儿童思维、语言、情感、交际、性格、态度、价值观等的形成和发展之外,还担负着弥补特殊儿童缺陷和障碍的重要任务。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特殊儿童学前教育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谈特殊儿童学前教育的重要性》

摘要:学前教育作为学龄前儿童的启蒙阶段,作为个体认知、情感、社会化、性格等初步形成的关键阶段,对儿童的终身发展有重大的影响。在学前教育中,特殊儿童的学前教育较普通教育又有其特殊性,除了要促进特殊儿童思维、语言、情感、交际、性格、态度、价值观等的形成和发展之外,还担负着弥补特殊儿童缺陷和障碍的重要任务。本文从特殊儿童自身、特殊儿童家庭及社会三个方面论述了特殊儿童学前教育的重要性。

关键词:特殊儿童;学前教育;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76 文献标志码:A ?摇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0-0268-02

学前教育作为个体终身学习的重要基础阶段,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自从我国进入改革开放阶段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对普通学前教育有了很大的重视,普通学前教育逐渐得到了普及。但是在学前教育中占重要地位的特殊学前教育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其普及程度远远跟不上普通学前教育。为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一边努力发展学前教育,一边还要抓特殊教育。于2010年11月24日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也对“发展残疾儿童学前康复教育”给予明确指示。所以,我们应该努力抓住这一机遇,大力发展特殊儿童学前教育,从而促进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的科学持续发展。

一、学前教育对特殊儿童自身的重要性

对特殊儿童进行学前教育,能够促进孩子自身的成长和发展。学前期是孩子的性格、情绪、情感、行为习惯、社会性和认知等的发展的最重要和关键时期,如果孩子能够在该时期得到合理、科学的引导、教育,将对孩子的一生都有极大的影响。许多研究表明,越早进行教育就越容易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学前教育对特殊儿童个体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点:

1.从特殊儿童的残损和障碍程度来看。对特殊儿童进行学前教育,有利于他们的早期干预、早期康复。我们都知道,越早发现、越早治疗残疾儿童,其治疗效果就越好,通过早期干预能够降低一些残疾儿童的残损程度,甚至使他们康复,发展成正常儿童一样的水平。同样的,对特殊儿童的教育也是越早越好。进行学前教育,可以通过训练、教育等方法对特殊儿童进行缺陷补偿和康复,从而使残疾幼儿的损害不至于造成更大的残疾和障碍。比如,英国有项研究表明,通过早期语言训练,幼儿园中母语为英语的有阅读困难的孩子占总数的四分之一,到小学一年级时降低为二十分之一;母语不是英语的儿童有阅读困难的占总数的五分之二,到小学一年级降到百分之九。而我国的一些语言训练机构的教育经验也表明,越早对聋童进行语言训练,其语言发展效果就越好。所以,有效的早期干预和教育能够帮助减少残疾儿童残疾损害程度,使他们的缺陷得到最大限度的矫正和补偿。

2.从特殊儿童的认知发展来看。有研究表明,0~6岁是个体认知和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学前教育作为人生最重要的启蒙阶段,能够为以后的学习和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如果没有对特殊儿童实施科学、有效的学前引导和教育,再加上他们自身的缺陷和障碍,会对他们将来对主流社会的认知发展有很大的阻碍。而通过一些教育手段,比如交际情境创设,能够极大地促进特殊儿童思维、想象、语言、记忆、感知能力等认知能力的良性发展。

3.从特殊儿童的社会化方面来看。学前阶段是后天因素初始对儿童产生影响的阶段,也就是儿童社会化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阶段。通过有效的后天教育和环境刺激,在与周围人产生互动的过程中,幼儿会逐渐获得初始的对人、事、物感知的态度、情感,也会初步形成个体性格情绪、行为习惯、人格品质等。所以,学前教育时期是幼儿个体从自我认知向社会化过度的重要时期。进行科学的学期教育,能够使特殊儿童获得应有的初步社会感知、交往交际等能力和喜怒哀乐等情绪,为残疾儿童将来很好地融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学前教育对特殊儿童家庭的重要性

随着一个特殊儿童接受科学合理的学前教育,这个特殊儿童家庭的生活模式也会为了适应其发展特点二发生转变,学前教育对特殊儿童家庭的各个方面产生重要的影响。首先,学前教育能够帮助减轻特殊儿童家庭负担。残疾儿童缺陷的补偿和矫正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精力,这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是非常沉重的负担。如果特殊儿童进行学前教育,就能由学校对孩子进行专业的康复训练,这样就减轻了家庭的经济压力。同时还能够减少家长照顾孩子的工作量,减少家长的压力,使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正常的工作中,从而挣取到更多的经济收入;其次进行学前教育在某种程度上能够促进家庭稳定,促进家庭情感的和谐,进而使得特殊儿童家庭生活质量不断提高;最后学前特殊教育机构为特殊儿童提供专业的、科学的早期干预、引导和教育的知识,能够使得家长从心理和能力上给特殊儿童更科学的照顾和教育,使家庭氛围更加融洽、和谐。

三、特殊儿童学前教育对对社会的重要性

1.特殊儿童学前教育表现了教育的公平性。目前我国的特殊儿童学前教育入学情况远不如正常儿童乐观,为残疾儿童提供学前教育的特殊教育机构严重匾乏,远不能满足残疾儿童的入学需求。如果特殊儿童没有接受科学的学前教育,将会对他们的一生产生重要的影响,也会使得家庭和社会面临更沉重的负担。“每个幼儿都有权利接受正规的学前教育”这一理念显示了每个幼儿在人格和人权上都是平等的,即使是特殊儿童,他们也应该享受和正常儿童同样的受教育权利。教育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拥有平等的教育机会,是实现教育公平的起点。所以,大力发展特殊儿童学前教育有利于实现教育公平的目标。

2.特殊儿童学前教育能够促进特殊教育质量的提高。现阶段我国特殊教育学校一年级的特殊儿童,有很大一部分是没有接受过学前教育的,其中有的学生缺乏语言基础和基本的生活经验和尝试。特殊学校就只能从最基础的学前教育做起,还需要对他们进行相关的康复训练,来矫正和弥补他们的缺陷。特殊儿童的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本来就受到残疾的影响,而因为学前教育的缺乏,他们还要额外学习更多的东西,所以他们的发展水平要比正常儿童的低。如果能够在特殊儿童学龄前对他们进行良好的学前教育,给他们打下日后学习和发展的基础,他们也就不会在义务教育阶段那么吃力,特殊教育的质量也就能得到提高。所以说,进行高质量的学前教育,能够促进特殊教育质量的提高。

3.特殊儿童学前教育能够帮助社会减轻负担。由上述可知,开展特殊儿童学前教育能够帮助特殊儿童家庭减轻负担,同样的,社会作为一个大的家庭,开展特殊儿童学前教育,也能够帮助减轻社会负担。这是因为学前教育在减轻家庭负担的同时能够促进特殊儿童父母安心、积极工作,进而促进社会稳定发展;另一方面,如果对特殊儿童进行了特殊教育,那么就会大大减少社会在特殊儿童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投入,间接促进社会经济效益的增长。

四、结束语

总之,特殊儿童的学前教育对儿童本省、儿童家庭及社会的各个方面都有很大的重要性,对整个教育事业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国家、社会及民众应该提高对特殊儿童学前教育的关注和重视,从各个方面团结力量,促进特殊儿童学前入学率的提升、促进特殊儿童学前教育质量的提升,从而为我国特殊教育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佳颖.加快特殊儿童学前教育发展的必要性与重要性[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7).

[2]李鑫宇.有关特殊儿童学前教育的意义及问题的探讨[J].才智,2011,(22).

[3]冯晓华.浅谈发展农村特殊儿童学前教育的重要性[J].吉林农业,2011,(7).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特殊儿童学前教育论文

特殊 教育 是人类文明形态的一大表征,是国民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教育对特殊人群所产生的影响极为重要,没有特殊教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特殊教育浅谈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特殊教育的缺失摭谈》

【摘要】学校教育,德育为先。特殊教育存在的严重缺失,就是对残疾孩子思想教育工作的忽视。本文从实际出发,对特殊教育德育工作提出理性的思考和实践探索,对特殊教育德育工作的理性认识、德育现状及教育途径进行大胆尝试与研究。

【关键词】特殊教育;德育缺失;缺失原因;教育途径

一、问题提出背景

从现在的社会基本情势不难看出,受社会普遍意识的影响,学校、家庭、社会都十分重视残疾 儿童 的智力发展与教育,关注对他们的生活照管与呵护,而忽视了对残疾儿童的人格品德教育,缺乏对残疾儿童人格品德的正确引导,使得智力教育与人格品德教育出现了脱节,甚至出现倒挂现象。残疾孩子,由于生理的先天缺陷,加上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再由于生理的缺陷带来的情感方面的许多不稳定的因素,容易做错事,容易蛮干,容易受别人的挑唆和鼓动,容易导致不自主的有悖于社会要求的行为,甚至触犯刑律。

学校教育,德育为先。培养和加强残疾儿童思想品德教育是特殊教育学校当务之急。特殊教育不但要矫正、补偿残疾学生的身心缺陷、功能障碍、知识能力,而且要培养他们辨别是非、分辨真善美的能力,为将来步入社会、减少犯罪、做一个合格公民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基本实践研究

基于以上思考,笔者主要从残疾孩子感恩意识缺失方面来进行一些尝试性研究,以点带面,来谈谈特殊教育面临的确实现状、导致原因及解决途径。

(一)问卷调研情况

带着了解与困惑,本人在学校的孩子当中搞了一个感恩意识问卷调查和访谈,共调查了51名学生和28名家长。调查的结果显示:1.只有极少的学生经常做家务,大部分学生对家庭生活琐事关心较少,学生的自理能力很差。2.近一半的学生认为父母关爱自己理所应当,没有意识到父母养育自己所付出的辛苦,也不主动经常给父母打电话问候。大部分孩子对父母的批评不接受,甚至很叛逆。3.绝大部分同学对他人给予的帮助会心存感激。但主动帮助别人的意识不明显。4.同学遇到困难时会帮助,但只是一时的,大都缺乏持久的支持。5.没有孩子知道 感恩节 是哪一天,更无从谈起如何去感恩了。6.大部分孩子对教师和政府的关怀还是感到幸福的,但没有持久的感恩意识。

(二)缺失原因剖析

一是 家庭教育 的缺失。残障孩子的父母承担的生活压力和精神压力很大,为了抚养儿女成长成才付出了无私的爱,所以他们一味宠爱自己的孩子,而忽略了如何教导孩子去做人,总认为孩子本身残疾,父母内心的自责与痛爱自然表现为娇生惯养。

二是感恩教育的缺失。由于学校和家长往往关注的是孩子的身体健康和生活状况,很少在意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的教育。教师的百般呵护、不图回报的付出淡化了这些孩子的感恩意识。

三是社会负面的影响。社会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和狭隘的人道主义同情,会不知不觉的纵容残疾孩子的自私、自卑和懒惰、依赖意识。

四是自找借口的迷茫。残疾孩子往往以自身残疾为借口,以自我为中心,把他人的帮助视为理所应当,思想上不求上进,学习上得过且过,生活中攀比享乐,活动中消极懒散,自立意识不强,感恩意识淡薄,甚至有些孩子产生自甘堕落和敌视他人的意识。

(三)教育途径探讨

如何培养残疾儿童感恩意识,这是一个很值得我们学校、社会、家庭关注的问题。如果我们现在要找回它们,就得要从身边点滴感恩 文化 开始,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多方努力,才能重新建立起良好的感恩文化氛围。

一是自我方面:促进残疾孩子自我教育,提高感恩意识认识。使他们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控制自己,进行换位思考,逐渐学会理解他人、体谅别人,学习他人的长处,宽容他人的不足。

二是学校方面:转变教育观念,开展感恩教育。主要做好以下工作——让孩子参与感恩教育的实践活动,接受感恩教育;组织学生观看媒体素材,让学生自发接受感恩教育;布置体验式作业,让学生直接体验父母、老师的辛苦,内化成他们的感恩意识;抓住教育契机,实施关爱与感恩教育;引导学生积极阅读,提升精神素养;注重情感培养,补偿学生缺陷;注重规范行为,培养良好习惯;注重教师形象,做好学生榜样;注重学科渗透,教书育人结合;学校环境育人,文化因势引导等,这些都是行之有效的学校德育教育途径。

三是家庭方面:转变家庭教育理念,父母做到以身作则。父母要以身作则,要潜移默化地熏陶孩子在接受他人关爱、支持、帮助时,要有感激之心,要铭记于心,知恩图报;要经常教育孩子懂得怜悯,懂得体谅别人,懂得尊重,懂得负责,与人为善,善待自然等,让孩子在幼小的时候,就能接受一个良好的感恩教育。

四是社会方面:搭建感恩教育平台,多 渠道 进行感恩教育。社会要加强媒体宣传的力度,大力弘扬感恩文化,可以通过电影、电视、互联网播放一些带有“感恩教育”思想的影片,让学生从中受到启发。多方面的开展感恩教育活动,积极引导残疾儿童参加,对表现突出和优秀者,要给予相应的奖励,并张榜公布,大肆宣扬,形成社会弘扬感恩的氛围。同时积极宣传引导和监督惩戒,形成对残疾孩子的呵护与教育同行、引导与督管并举的社会氛围。

感恩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它需要学校、社会、家庭积极配合,形成教育合力。

作为特教工作者,扶助这些残缺生命飞翔就是我们的神圣使命。只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让每一个残缺的生命都得到尊重,就能让每一个生命都绽放出璀璨的光彩。

【参考文献】

[1]朴永馨主编.特殊教育概论(修订本)[M].华夏出版社.

[2]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2006年6月29日修订).

[3]刘春玲,杜晓新,姚健.普通小学教师对特殊儿童接纳态度的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0.

[4]王逢贤,鲁洁.德育新论[M].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特殊教育浅谈论文

特殊教育毕业论文定题

常规来说特殊教育应该是残疾、智力障碍、聋哑、盲人等弱势儿童吧。 但你难道是学特殊教育专业的吗? 这些领域你们有涉及到麽? 像自闭症,失语症,学业不良,成绩落后的就着重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吧。 那个你应该学过吧。 像如何和走进他们的世界、如何帮他们树立信心。再配以适当的学习方法什么的。 不知道你们怎么要求的,把详细的要求贴出来,或者你来确定个方向再帮你研究研究啊~

特殊 教育 是使用经过特别设计的课程、教材和教学组织方式及教学设备,对特殊需要的 儿童 进行旨在达到一般和特殊培养目标的教育。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特殊教育 毕业 论文,希望大家喜欢!特殊教育毕业论文篇一 《我国特殊教育中的问题分析》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特殊教育也在不断改革,不断完善,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的需求,我国的特殊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大部分的残疾儿童不仅仅能接受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还可以在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中取得不错的成绩。特殊教育是当前我国教育教学任务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尤其在对建设我国和谐社会更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是近年来,面对日益发展的中国经济和国内特殊人员日益多样化的特殊要求,我们还是会发现我国特殊教育中存在很多问题,本文就当前我国特殊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简单的分析,以及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特殊教育;问题分析;有效策略 一、引言 特殊教育是使用经过特别设计的课程、教材和教学组织方式及教学设备,对特殊需要的儿童进行旨在达到一般和特殊培养目标的教育。它能满足特殊儿童的教育需要,使他们学习该有的知识,获得技能,发展潜能,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力,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才。截止2012年,我国特殊教育学校有1853所,在校特殊学生万,特殊教师万,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特殊家庭和特殊学生对特殊教育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在我国特殊教育的实践中,不管是在教学理念、管理模式,还是在国家监督机制上,都出现了很多问题,如何改革和完善我国的特殊教育是社会、学校、老师和家长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我国特殊教育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在特殊教育事业上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和进步,但是目前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如特殊教育教材设计不规范、师资力量比较弱、国家的支持力度不够等。随着“十二五”规划的发布,我国的特殊教育问题逐渐成为了社会关注的 热点 话题,这些问题不仅不能全面保障残疾儿童的教学,还制约了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步伐。 (1)特殊教育教材设计不合理 特殊教育的课程教材是经过特殊设计,才能使用在特殊教学中,这样才能保证特殊学生可以学懂。我国目前特殊教育的课程仍然是沿用了普通学校的教材内容,虽然稍微进行了改动,加入了一些特殊教育的成分,但是并没有落到实处,残疾儿童并不能真正的理解,他们本来在某个方面都存在了缺陷,这样不合理的教材设计,会让他们学起来特别吃力。那么特殊教学也没有发挥出真正的作用,不能保证特殊教学的质量,学生也不能很好的接受知识。 (2)特殊教育师资力量薄弱 在我国,很多的老师都不愿意到特殊教育学校工作,一方面是工资待遇的问题,另一方面,他们觉得工作起来会很累,很吃力,而且他们并没有接受过专业的特殊教育培训,这就导致我国在特殊教育方面,师资力量一直都比较薄弱。国家在大力提倡“随班就读”,但是“随班就读”对于教师来讲,存在很大的问题,教师缺乏对特殊教育知识背景的了解,对“随班就读”的学生不能因材施教,也不能考虑到学生在身体或者智力上的差异,这样不仅教师工作起来很困难,学生学起来也困难。教师只能不断的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修养和专业素养,根据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 教学 方法 ,才能让残疾儿童更好的接受教育。 (3)国家以及地方对特殊教育支持力度不够 在我国除比较发达的城市对特殊教育投入比较大外,大多数的省份城市对特殊教育的支持力度都比较小。由于资金投入不够,导致学校在教学设备、教学管理、基础建设和师资力量方面,都存在很多问题,完全不能满足当地特殊教育的需求。另外,地方特殊教育学校只是一味的注重学生的理论知识培养,却忽略了对残疾人的动手操作能力、职业道德教育和身心健康的培养,导致他们在面对正常人的嘲笑讥讽时,不能正确的处理,会致使他们产生消极、自卑的情绪。 三、解决我国特殊教育问题的有效策略 根据以上的简单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的特殊教育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社会、学生和老师在教学实践中,应该清楚的认识到这些问题,并制定相关的 措施 ,积极的进行改进,保证残疾学生能接受最好的教育,让他们可以像正常人一样的学习生活。 (1)不断完善特殊教育的教材内容 对我国特殊教育教材的内容要进行改革完善,确保我国的残疾学生可以看懂、学懂,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也不用那么吃力。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如身体、智力等,进行对教材的不同选择,不能为了方便,全部都选择一样的教材。学校在教授学生的理论知识外,还应该加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教会他们相应的技能。除此之外,还应该对学生的思想道德、身心健康进行培养,让他们能清楚的认识自己,也能正确的看待别人对他们异样的眼光。 (2)强化特殊教育的师资队伍 老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课堂的领导者,学生能否学好知识,老师是关键。学校应该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建立一师资力量强的队伍,以加强特殊教育队伍建设为中心,定期组织教师进行特殊教育的知识讲座和知识竞赛,学习国际上特殊教育的优秀 经验 。作为教师,应该时刻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不能抱着异样的心态,必须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以学生为主体,不断完善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保证学生更好的接受特殊教育。当然,这需要学校加大资金的投入做好教师的培训工作,同时提高教师的福利待遇,才能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 (3)加大国家和地方的支持力度 目前,我国对特殊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地方政府应该加大资金的投入,为特殊学校完善相应的教学设施、基础建设等,让他们能享受和正常人一样的待遇。国家在各地扩建了大量的特殊教育学校,减免了残疾儿童的学费,让所有家庭的残疾儿童都能读得起书,读好书。对于因身体条件无法到校就读的学生,国家还制定了“送教上门”的方案,让他们享有平等教育的权利,使他们学到知识,学到技能,更好的适应社会的生活。例如,视力有问题的学生戴俊林在山东特殊教育学校学习针灸推拿技术后,回到家乡创办了自己的按摩店,如今已经有四家连锁店,给四十多名盲人提高了就业技术。 四、 总结 人们都说,每一个残疾的孩子都是折翼的天使,而特殊教育,就为他们插上了隐形的翅膀,为他们学习知识、发展潜能、健全人格提供良好的环境。特殊教育,承载着培养特殊学生的重任,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在发展过程中特殊教育存在的问题,并制定相应的有效策略,不断的完善,才能给残疾儿童提供最优质的教学环境,使他们接受最好的教育,提高自身技能,更好的适应社会生活。 参考文献: [1]连�.特殊音乐教育研究现状综述[J].艺术百家,2012,S1:400-402. [2]何燕春.当前特殊教育现状存在的若干问题及对策分析[J].科技资讯,2013,25:198+200. [3]娜仁其木格.对特殊教育现状的几点思考[J].内蒙古教育,2009,09:55-56. [4]庄迪.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的公正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 特殊教育毕业论文篇二 《特殊教育课程设置之浅析》 摘要: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以及文明程度的提高,特殊群体也和正常人一样有了受教育的机会。有了国家政策和社会各界的支持,我国的特殊教育取得了飞快发展,使特殊群体享受到了受教育的机会,通过学习掌握了一些基本生活生存技能,改变了生活状况。特殊教育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特殊教育课程,其直接决定着学习者的学习内容,然而我国现行特殊教育课程设置仍存在一些问题。为更好促进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特殊教育课程目标确定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特殊教育;课程设置;课程目标 中外教育者对课程虽有不同的定义,但有一点是相同的:课程是教和学的中介环节,是教学活动赖以进行的基础。课程作为知识的载体,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课程内容的选择又要以教育目标为基础。教育工作者与其说是制定目标,还不如说是选择目标。而要对教育目标做出明智的抉择,必须要有来自三个方面的信息:对学生身心发展的研究;对当代社会生活的研究;学科专家的建议。 一、特殊教育课程设置目标来源 课程理论家泰勒所选定的课程来源主要是针对普通学生,当然,特殊群体学生的课程设置也可依此为参照,但也须结合其特色而有所偏重。由于特殊群体学生在先天条件、智力、心理以及生长环境、学习能力与实践方面有异于普通的学生,因而我们的课程设置应需要照顾到其特异性方面。那么,如何才能很好地照顾到特殊教育学生的差异呢?我们要依据其特点选择特殊教育课程目标。 (一)基于对学生的研究选择制定课程目标 人才的培养目标是通过各门设置的课程所承载的知识与能力来实现的,而课程选择又要基于对学生的研究,要研究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及学生的学习能力。前苏联教育学家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表明我们教学应考虑到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及可能发展区,教学应促进学生的发展。同样,我们课程设置也可从此理论中得到启示,考虑学生可能发展区。课程设置依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记忆思维、理解力程度、学习能力等因素,做到使学生学习的课程既不过分超前,又不至于滞后学生发展。因而我们的特殊教育课程设置,要考虑到学生的心智、身体因素的特殊性,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达成课程目标。 (二)基于对学生今后社会生活的研究选择制定课程目标 知识获取的目的是解决生存生活问题,使人们获得幸福生活,而课程作为我们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其设置就理应关注我们的实际生活。问题不在于教学生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们爱学好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们以研究学问的方法。毫无疑问,这是所有一切良好教育的一个基本原则。我们要认真研究我国特殊教育的实际情况,从特殊教育的实际出发,依据学生的生存生活问题,根据特殊群体及其家长困难与需求开发课程资源,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旨在帮助他们获取必备的生活技能,以更好地适应生活。 二、特殊教育课程设置理论基础 理论是我们行动的指南,正确理论的作用就在于减少人们行为的盲目性,增加行为的自觉性。课程设置有了正确的理论指导,能有利于更好地实现课程目标。 (一)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 美国哈佛大学著名教育学及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认为人类至少存在八种智能,分别是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肢体—动觉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内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每一种智能代表着一种独特的思考模式。每个学生都有在某一方面的发展潜力,只要为他们提供合适的教育,他们的潜能就能得以充分发挥。但由于先天资质,个人成长环境和个人生存历史 文化 背景的差异,每个人能力发展方面和发展程度存在差异。我们应正视这些差异,接受这些差异。课程的设置应考虑到特殊群体的特点,如盲人的听力往往灵敏于我们普通人,残疾人身体某一部分器官缺失,但相对应其他器官功能会特别发达。虽然特殊群体学生某一方面可能存在缺陷,但我们不能以偏概全,把其与普通学生隔离开来,而应发现其身上闪光点。学生的智力类型有多种,而不是单一的,所以我们课程设置应顾及其特殊能力的发展。 (二)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布鲁纳认为人是通过认知表征的过程来获得知识、实现学习的。人们是根据类别或分类系统来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或者是凭借已有的类别来处理外来信息,或者是有外来信息形成新的类别。他认为人的认识循着从泛化到分化的路径而进化,所以课程编制也可以按照从抽象知识到具体知识的顺序进行。因而知识的结构很重要,我们课程的编制就要遵循知识的逻辑结构,以方便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从而使教师师教得更轻松,学生学得更容易。 三、特殊教育课程设置目标 课程目标是我们课程设置的导航,也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必备条件,明确的课程目标有利于更好地实现教育目的。基于特殊课程对象的特性,特殊教育课程应着重以下目标的培养。 (一)基本生存生活技能 我们现在经常强调教育要回归生活,重视我们的生活问题。特殊群体的学生可能由于某种原因,造成其独立生活,甚至生存存在一定问题,因而我们的课程设置应立足现实生活,帮助他们解决实际生活问题。我们要重视特殊群体学生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公民基本道德素养的培养,为他们未来的学习与生活打基础。一些特殊群体的学生,其成长基本上是依附于其家庭父母。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就要努力使其掌握一技之长,重视问题解决技能的知识,在课程中可阐述展现人们如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以便他们能够掌握在生活中如何处理相似问题,使其能够独立生活。 (二)过一种幸福的生活 幸福是人类恒久追求的主题,而教育的目的也是让人过一种幸福的生活。由于特殊群体学生自身存在的一些缺陷,以及社会上和周围人的不正确评价,他们中的部分人可能存在一些偏激的认识,认为生活对他们不公平,生活亏欠了他们,而整天处于一种怨天尤人的生活状态,失去对生活的信心,从而致使他们对自身以及对生活的认识有所偏差。幸福很大程度上是由 思维方式 决定的,因此,我们的课程要注意向他们传递正确的认识方法,鼓励他们树立起对生活的信心。教师可在课程的内容上选择一些特殊群体人群成功的事例以对他们鼓励,如曾感动世界,让世人钦佩的舞蹈艺术《千手观音》就是一群聋哑人演绎的,看过这个节目的人都知道这个节目其实难度是很高的,但是却被一群聋哑人演绎得天衣无缝、美轮美奂。还有像史铁生,张海迪,霍金等人都是身残志坚的学习榜样。我们的课程就要使学生认识到他们有信心、有能力追求快乐生活,他们有能够获得幸福生活的理念,最终过上一种幸福生活。 参考文献: 1.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教育科学出版社 2.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51 3.陈蓓琴、谈秀、菁丁勇,《特殊教育理念的嬗变与课程的发展——关于特殊教育学校课程发展的比较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 特殊教育毕业论文篇三 《特殊教育学校小学语文教学》 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不同于其他学生,因此在进行语文教学的时候应该创造条件,有计划的引导学生学习,课堂上尤其应侧重对特殊教育学生的尊重,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一、特殊教育学校语文教学问题提出 对于接受特殊教育学生的培养,应该符合特殊教育目标。应该根据特殊学生的能力,编制特殊教育 语文教材 、课程标准等,以满足特殊学生在心理和生活上的需要。在特殊新生入学的时候,学校应该首先进行语文能力的测试,对学生语文水平进行全面评价,即包括学生书面语言能力的测试,也包括口语交际能力的测试。 二、尝试在特殊教育学校进行愉快教学模式 1.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唤起学生兴趣 教师是一项伟大的职业,热爱学生是每个教师的天职。尤其是对于身体有却显得孩子来说,更应该受到教师的特殊关爱,只有教师对学生真心投入,才能赢得学生的信任和爱戴,师生之间才能建立起和谐的关系,才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有些特殊学校的孩子是住宿生,更加需要得到老师的关爱和帮助,教师对于这些孩子来说,还扮演了母亲的角色。我们的教师需要在生活上给这些孩子帮助,引导学生学会处理一些具体的问题,用关爱和尊重的态度对待这些学生,让他们感觉到老师对他们的爱。如果学生在学校能够体会到深深地爱,他们一般不会想家,会特别喜欢在学校生活,有利于帮助这些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上树立自信,保持愉悦的心情,还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除了给学生必要的关爱,还需要多给学生爱护,鼓励学生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多给学生表扬鼓励,使学生增强自尊心,激发积极上进的欲望。对于有缺陷的孩子,我们对他们的要求不能太过严格,更不能觉得他们低人一等,我们需要对他们有恰当的要求,了解这些学生的情况,对于语文水平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对待;如果一个教师对自己的事业没有责任心,对这些身体上有缺陷的孩子过分的要求,会严重影响这些孩子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对自己的学习失去信心,严重影响语文教学的教学效果。 2.巧妙运用直观教学 弱智儿童自制力较差,如果想使他们一直专注于教师讲课,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设计一些有趣的游戏,同时需要直观教学手段。直观教学方式教学形式多种多样,给弱智儿童多种刺激,有利于为弱智儿童营造一种轻松、活泼的氛围,激发弱智儿童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弱智儿童轻松学习。弱智儿童对语文充满兴趣,也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让学生接触实物,能够帮助他们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正确的实践,然后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路表述出做法,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重视弱智学生在 语文学习 中心理重建 1.激发学生多问 学生进行学习实际是在心理上重新组建,一个完整的创造过程最关键的一步是善于提出问题,特殊教育学校的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应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只有提出一个好的问题,才有利于问题很好地解决,而且对于一个好问题的提出本身就具有很大价值。在进行语文教学的时候,教师应该努力的营造一种轻松氛围,让学生敢于提问,善于在不断发现问题的过程中发现自我,表现自我,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达到特殊教育规定的教学目标。 2.鼓励学生多说 特殊教育学校对学生说话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目标之一。学生说话的过程实际是把学生内心的想法、情感用语言的形式与外界的沟通。说的过程是弱智学生在对语言有了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表达语言的过程,能够体现出弱智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弱智学生先天性大脑存在一定的缺陷,再加上后天受到的教育不足影响,导致弱智儿童在思想上一般都比较迟钝,对外界事物刺激做出的反应都比较慢,口齿不清、发音不清晰,语言表达困难等影响这些孩子语言的发展。因此我们的特殊教育学校在进行语文教学的时候应该加强对学生在说话能力上的训练,可以为这些孩子组织一些活动,多给他们一些说话的机会。如果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我们的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把说的机会给我们的孩子。 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语文教师应该抓住教学重点,侧重讲解一些重点词语,在讲解这些词语的时候,可以给学生播放一些图片,让学生通过图片去把握意思。这样既有利于发展这些孩子的思维能力,还有利于这些孩子语言能力的发展,让学生在课文的学习中体会自主创造的成就感,激发学生积极的参与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让这些孩子能够更加透彻的理解 文章 内容。 特殊教育学校通过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问”“读”“说”能力的培养,为学生学习语文建立良好的心理过程,通过这些孩子对不懂得知识提问,教师耐心解答,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热爱学习的热情,有利于鼓励他们自主为自己确定学习的小目标。读是锻炼学生理解课文能力的重要途径,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所学习的知识。说可以把学生在课堂上多学习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我们的特殊教育学校语文教师需要根据这些孩子的学习能力进行教学,是这些孩子能够通过在学校的学习真正有所收获。 四、结语 教育对特殊教育学校的孩子有非常重大的影响,这些孩子的语文能力可以通过在学校的学习得到锻炼,学校在进行语文教学的时候,可以通过直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收获的快乐,提高语文教学的教学效果,让这些孩子能够有所收获,促进我国在特殊教育方面的发展。

我觉得你写关于听障、视障、智障、脑瘫、唐氏等特殊教育范畴的文章,会好些,这样会给你加分的,题目鲜明啊,学业不良毕竟是正常儿童方面的,推荐你写自闭症方面的,近年来,国民越来越重视,并且有太多的人们还不了解。希望你的文章可以起到一定作用---呵呵!

特殊教育课题研究论文

特殊 教育 是人类文明形态的一大表征,是国民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教育对特殊人群所产生的影响极为重要,没有特殊教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特殊教育浅谈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特殊教育的缺失摭谈》

【摘要】学校教育,德育为先。特殊教育存在的严重缺失,就是对残疾孩子思想教育工作的忽视。本文从实际出发,对特殊教育德育工作提出理性的思考和实践探索,对特殊教育德育工作的理性认识、德育现状及教育途径进行大胆尝试与研究。

【关键词】特殊教育;德育缺失;缺失原因;教育途径

一、问题提出背景

从现在的社会基本情势不难看出,受社会普遍意识的影响,学校、家庭、社会都十分重视残疾 儿童 的智力发展与教育,关注对他们的生活照管与呵护,而忽视了对残疾儿童的人格品德教育,缺乏对残疾儿童人格品德的正确引导,使得智力教育与人格品德教育出现了脱节,甚至出现倒挂现象。残疾孩子,由于生理的先天缺陷,加上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再由于生理的缺陷带来的情感方面的许多不稳定的因素,容易做错事,容易蛮干,容易受别人的挑唆和鼓动,容易导致不自主的有悖于社会要求的行为,甚至触犯刑律。

学校教育,德育为先。培养和加强残疾儿童思想品德教育是特殊教育学校当务之急。特殊教育不但要矫正、补偿残疾学生的身心缺陷、功能障碍、知识能力,而且要培养他们辨别是非、分辨真善美的能力,为将来步入社会、减少犯罪、做一个合格公民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基本实践研究

基于以上思考,笔者主要从残疾孩子感恩意识缺失方面来进行一些尝试性研究,以点带面,来谈谈特殊教育面临的确实现状、导致原因及解决途径。

(一)问卷调研情况

带着了解与困惑,本人在学校的孩子当中搞了一个感恩意识问卷调查和访谈,共调查了51名学生和28名家长。调查的结果显示:1.只有极少的学生经常做家务,大部分学生对家庭生活琐事关心较少,学生的自理能力很差。2.近一半的学生认为父母关爱自己理所应当,没有意识到父母养育自己所付出的辛苦,也不主动经常给父母打电话问候。大部分孩子对父母的批评不接受,甚至很叛逆。3.绝大部分同学对他人给予的帮助会心存感激。但主动帮助别人的意识不明显。4.同学遇到困难时会帮助,但只是一时的,大都缺乏持久的支持。5.没有孩子知道 感恩节 是哪一天,更无从谈起如何去感恩了。6.大部分孩子对教师和政府的关怀还是感到幸福的,但没有持久的感恩意识。

(二)缺失原因剖析

一是 家庭教育 的缺失。残障孩子的父母承担的生活压力和精神压力很大,为了抚养儿女成长成才付出了无私的爱,所以他们一味宠爱自己的孩子,而忽略了如何教导孩子去做人,总认为孩子本身残疾,父母内心的自责与痛爱自然表现为娇生惯养。

二是感恩教育的缺失。由于学校和家长往往关注的是孩子的身体健康和生活状况,很少在意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的教育。教师的百般呵护、不图回报的付出淡化了这些孩子的感恩意识。

三是社会负面的影响。社会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和狭隘的人道主义同情,会不知不觉的纵容残疾孩子的自私、自卑和懒惰、依赖意识。

四是自找借口的迷茫。残疾孩子往往以自身残疾为借口,以自我为中心,把他人的帮助视为理所应当,思想上不求上进,学习上得过且过,生活中攀比享乐,活动中消极懒散,自立意识不强,感恩意识淡薄,甚至有些孩子产生自甘堕落和敌视他人的意识。

(三)教育途径探讨

如何培养残疾儿童感恩意识,这是一个很值得我们学校、社会、家庭关注的问题。如果我们现在要找回它们,就得要从身边点滴感恩 文化 开始,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多方努力,才能重新建立起良好的感恩文化氛围。

一是自我方面:促进残疾孩子自我教育,提高感恩意识认识。使他们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控制自己,进行换位思考,逐渐学会理解他人、体谅别人,学习他人的长处,宽容他人的不足。

二是学校方面:转变教育观念,开展感恩教育。主要做好以下工作——让孩子参与感恩教育的实践活动,接受感恩教育;组织学生观看媒体素材,让学生自发接受感恩教育;布置体验式作业,让学生直接体验父母、老师的辛苦,内化成他们的感恩意识;抓住教育契机,实施关爱与感恩教育;引导学生积极阅读,提升精神素养;注重情感培养,补偿学生缺陷;注重规范行为,培养良好习惯;注重教师形象,做好学生榜样;注重学科渗透,教书育人结合;学校环境育人,文化因势引导等,这些都是行之有效的学校德育教育途径。

三是家庭方面:转变家庭教育理念,父母做到以身作则。父母要以身作则,要潜移默化地熏陶孩子在接受他人关爱、支持、帮助时,要有感激之心,要铭记于心,知恩图报;要经常教育孩子懂得怜悯,懂得体谅别人,懂得尊重,懂得负责,与人为善,善待自然等,让孩子在幼小的时候,就能接受一个良好的感恩教育。

四是社会方面:搭建感恩教育平台,多 渠道 进行感恩教育。社会要加强媒体宣传的力度,大力弘扬感恩文化,可以通过电影、电视、互联网播放一些带有“感恩教育”思想的影片,让学生从中受到启发。多方面的开展感恩教育活动,积极引导残疾儿童参加,对表现突出和优秀者,要给予相应的奖励,并张榜公布,大肆宣扬,形成社会弘扬感恩的氛围。同时积极宣传引导和监督惩戒,形成对残疾孩子的呵护与教育同行、引导与督管并举的社会氛围。

感恩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它需要学校、社会、家庭积极配合,形成教育合力。

作为特教工作者,扶助这些残缺生命飞翔就是我们的神圣使命。只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让每一个残缺的生命都得到尊重,就能让每一个生命都绽放出璀璨的光彩。

【参考文献】

[1]朴永馨主编.特殊教育概论(修订本)[M].华夏出版社.

[2]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2006年6月29日修订).

[3]刘春玲,杜晓新,姚健.普通小学教师对特殊儿童接纳态度的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0.

[4]王逢贤,鲁洁.德育新论[M].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特殊教育浅谈论文

作为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方式和接受程度有区别于普通学校的学生,这就要求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一定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来改进教学理念。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特殊教育论文范文,希望大家喜欢!

《特殊教育语文教学方式认识与思考》

摘要: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对所需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作为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他们所面临的挑战是可想而知的,因为特殊群体学生本身就有着不同程度的缺陷,对知识的接受方式和接受程度有区别于普通学校的学生,这就要求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一定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改进教学理念等,在语文的教学方式上也要进行有针对性的转变,以期能够使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能够获得更好的教育,掌握更多的知识。。

关键词:特殊教育 语文教学 认识 思考

大多数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都存在着一些身体上的问题,这对学生之间的语言交流造成了阻碍,使得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产生了较大的心理压力,对学习造成了影响。这些问题也给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学带来了较大的困难,因为在学习和生活当中,我们很多时候都会通过交流来处理问题。语文同生活密切相关,语文对于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而言更是极其重要的交流工具,特殊教育学校的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对教学方式进行研究和总结,探究出适合特殊教育学校学生的语文教学方式。

一、目前特殊教育语文教学方式存在的问题

(一)语文教学目标不够明确

很多教师本身的专业知识不够扎实,并且在教学中只追求教学形式,对教学目标的把控不够准确,在传授知识时毫无重点,对知识点的讲解极为表面,欠缺对知识的总体把控,这对学生的知识掌握并不能起到较好的引导作用。对于特殊学生群体来讲,如果教师讲课是总也抓不到学重点,会导致学生听课时摸不着中心,势必会对学生造成较大的压力。

(二)对学生的指导不到位

在语文课堂里,教师过多地关注自身的讲解,而忽视学生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不能及时地使学生的问题得到解决,没能将探究式教学同课堂知识把控结合起来,这对提升教学质量有着阻碍作用。接受特殊教育的学生由于自身问题在课堂上接受知识相对迟缓,而教师又只顾及自己的传授,忽视对学生学习进度的关注,这样就使学生产生自卑情绪,甚至会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机械的记忆方式是无法完成创新突破的,这也不利于特殊教育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

二、让特殊教育语文教学回到现实当中

教育源自于生活,教育和生活是无法分开的。新课程改革理念指出,语文教学要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所以,特殊教育语文教学要在新理念的引导下让教学活动回到现实中,进而提高特殊群体的语文实践,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及水平。

语言文字是用来传递思想的,特别是中国的语言,最注重神韵,如果不存在形象的感受,不存在文字的领会,学生何以真正感受一个作品,又何以书写出好的作品呢?在特殊教育群体里,大多学生存这样那样的缺陷,很多学生只能透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中的一种方式体会外界事物,所以,生活是特殊群体学生学习的基础,是课堂教育的延续,而过去灌输式、讲解式的教学方式根本不利于学生在语文方面的学习。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一定要做到以人为本,必须要将语文教学植入到学生的生活里,进一步激发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并且把教学目的以及要求作为学生的需求,让学生在生活里学习,在学习里生活,进而获取富有动力的知识。

三、综合特殊教育学生的实际状况进行语文教学活动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执行个性化、分层次教学。个性化教学是教师通过对学生所具备的不同性格、爱好、素质以及优势等方面进行综合式考量,对学生采取的个性化的教学。例如,有的学生喜欢回答问题,有的学生喜欢默默学习,那么,在教学时,教师就要针对学生优势的科目加强训练并给予更高的标准,而对于思维固定模式的学生要进行低强度的练习,设定适合学生语文思维提升的方式。

四、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加大生活实践

(一)仔细观察生活、认知生活

特殊教育语文教材里有的语文描写相对符合一些学生的实际,可是因为这部分学生并没有细心观察事物的习惯,通常会忽略或者了解甚少。所以,教师要在平时加强生活积累,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认真记录。如此。学生才可以透过观察去感受生活,体会到生活里的现象及规律,累积素材,为学习打好基础。

(二)激励特殊教育学生自主创新学习

学生的自主创新是指学生以自我思想以及自我表述为核心,发挥本身的主观能动性,真正体现出自身观点。教师要适时指引并激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使学生能够透过其他方式对语文知识进行掌握和了解,以实现多元化以及个性化的教学目标。

(三)结合实际生活提升生活感悟

教材里有些语句的描述和特殊教育学生的实际经历非常相像,教师在讲授这些课程时,要有意识地通过不同教学方式打造出场景,将课文里表述的客观景象以及现象立体地表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可以有置身其中的感觉,结合生活里的经验进行感受,提高对课文的理解。例如,学生通过对美丽画面的感受,可以想象课文所传达出的情景,在朗读的过程里,教师就可以让学生陶醉在自己的世界里,去感受生活中的美好,感受充满活力的世界。教师一定要将语文教学和生活接轨,让学生深刻体会到课文的意思,这也有利于调动起学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四)课堂教学中,组建学生进行同主题有关的游戏教学,进行实践教学体验

乏味的课堂氛围会让学生产生厌学的心理,在课堂教学里,教师如果可以通过组织与主题有关的游戏进行教学,就会使学生产生较大的兴趣。透过游戏,可以确保理论知识的讲解相对简单,也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使学生在玩乐里完成教学要求。

对特殊教育语文教学而言,多元化的教学形式转变了过去乏味的教学形式,加快了学生在创新能力以及个性化方面的进步。教师要将学生自主学习作为重点,以多样性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尽可能确保学生动口、动脑、动手的全方位协调学习,进而让特殊教学的语文教学更加富有生趣,让特殊学生的不同方面的能力都有所提升,给学生的未来打好基础。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特殊教育论文范文

特殊儿童教育研究论文

在学前教育中,特殊儿童的学前教育较普通教育又有其特殊性,除了要促进特殊儿童思维、语言、情感、交际、性格、态度、价值观等的形成和发展之外,还担负着弥补特殊儿童缺陷和障碍的重要任务。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特殊儿童学前教育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谈特殊儿童学前教育的重要性》

摘要:学前教育作为学龄前儿童的启蒙阶段,作为个体认知、情感、社会化、性格等初步形成的关键阶段,对儿童的终身发展有重大的影响。在学前教育中,特殊儿童的学前教育较普通教育又有其特殊性,除了要促进特殊儿童思维、语言、情感、交际、性格、态度、价值观等的形成和发展之外,还担负着弥补特殊儿童缺陷和障碍的重要任务。本文从特殊儿童自身、特殊儿童家庭及社会三个方面论述了特殊儿童学前教育的重要性。

关键词:特殊儿童;学前教育;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76 文献标志码:A ?摇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0-0268-02

学前教育作为个体终身学习的重要基础阶段,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自从我国进入改革开放阶段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对普通学前教育有了很大的重视,普通学前教育逐渐得到了普及。但是在学前教育中占重要地位的特殊学前教育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其普及程度远远跟不上普通学前教育。为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一边努力发展学前教育,一边还要抓特殊教育。于2010年11月24日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也对“发展残疾儿童学前康复教育”给予明确指示。所以,我们应该努力抓住这一机遇,大力发展特殊儿童学前教育,从而促进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的科学持续发展。

一、学前教育对特殊儿童自身的重要性

对特殊儿童进行学前教育,能够促进孩子自身的成长和发展。学前期是孩子的性格、情绪、情感、行为习惯、社会性和认知等的发展的最重要和关键时期,如果孩子能够在该时期得到合理、科学的引导、教育,将对孩子的一生都有极大的影响。许多研究表明,越早进行教育就越容易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学前教育对特殊儿童个体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点:

1.从特殊儿童的残损和障碍程度来看。对特殊儿童进行学前教育,有利于他们的早期干预、早期康复。我们都知道,越早发现、越早治疗残疾儿童,其治疗效果就越好,通过早期干预能够降低一些残疾儿童的残损程度,甚至使他们康复,发展成正常儿童一样的水平。同样的,对特殊儿童的教育也是越早越好。进行学前教育,可以通过训练、教育等方法对特殊儿童进行缺陷补偿和康复,从而使残疾幼儿的损害不至于造成更大的残疾和障碍。比如,英国有项研究表明,通过早期语言训练,幼儿园中母语为英语的有阅读困难的孩子占总数的四分之一,到小学一年级时降低为二十分之一;母语不是英语的儿童有阅读困难的占总数的五分之二,到小学一年级降到百分之九。而我国的一些语言训练机构的教育经验也表明,越早对聋童进行语言训练,其语言发展效果就越好。所以,有效的早期干预和教育能够帮助减少残疾儿童残疾损害程度,使他们的缺陷得到最大限度的矫正和补偿。

2.从特殊儿童的认知发展来看。有研究表明,0~6岁是个体认知和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学前教育作为人生最重要的启蒙阶段,能够为以后的学习和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如果没有对特殊儿童实施科学、有效的学前引导和教育,再加上他们自身的缺陷和障碍,会对他们将来对主流社会的认知发展有很大的阻碍。而通过一些教育手段,比如交际情境创设,能够极大地促进特殊儿童思维、想象、语言、记忆、感知能力等认知能力的良性发展。

3.从特殊儿童的社会化方面来看。学前阶段是后天因素初始对儿童产生影响的阶段,也就是儿童社会化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阶段。通过有效的后天教育和环境刺激,在与周围人产生互动的过程中,幼儿会逐渐获得初始的对人、事、物感知的态度、情感,也会初步形成个体性格情绪、行为习惯、人格品质等。所以,学前教育时期是幼儿个体从自我认知向社会化过度的重要时期。进行科学的学期教育,能够使特殊儿童获得应有的初步社会感知、交往交际等能力和喜怒哀乐等情绪,为残疾儿童将来很好地融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学前教育对特殊儿童家庭的重要性

随着一个特殊儿童接受科学合理的学前教育,这个特殊儿童家庭的生活模式也会为了适应其发展特点二发生转变,学前教育对特殊儿童家庭的各个方面产生重要的影响。首先,学前教育能够帮助减轻特殊儿童家庭负担。残疾儿童缺陷的补偿和矫正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精力,这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是非常沉重的负担。如果特殊儿童进行学前教育,就能由学校对孩子进行专业的康复训练,这样就减轻了家庭的经济压力。同时还能够减少家长照顾孩子的工作量,减少家长的压力,使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正常的工作中,从而挣取到更多的经济收入;其次进行学前教育在某种程度上能够促进家庭稳定,促进家庭情感的和谐,进而使得特殊儿童家庭生活质量不断提高;最后学前特殊教育机构为特殊儿童提供专业的、科学的早期干预、引导和教育的知识,能够使得家长从心理和能力上给特殊儿童更科学的照顾和教育,使家庭氛围更加融洽、和谐。

三、特殊儿童学前教育对对社会的重要性

1.特殊儿童学前教育表现了教育的公平性。目前我国的特殊儿童学前教育入学情况远不如正常儿童乐观,为残疾儿童提供学前教育的特殊教育机构严重匾乏,远不能满足残疾儿童的入学需求。如果特殊儿童没有接受科学的学前教育,将会对他们的一生产生重要的影响,也会使得家庭和社会面临更沉重的负担。“每个幼儿都有权利接受正规的学前教育”这一理念显示了每个幼儿在人格和人权上都是平等的,即使是特殊儿童,他们也应该享受和正常儿童同样的受教育权利。教育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拥有平等的教育机会,是实现教育公平的起点。所以,大力发展特殊儿童学前教育有利于实现教育公平的目标。

2.特殊儿童学前教育能够促进特殊教育质量的提高。现阶段我国特殊教育学校一年级的特殊儿童,有很大一部分是没有接受过学前教育的,其中有的学生缺乏语言基础和基本的生活经验和尝试。特殊学校就只能从最基础的学前教育做起,还需要对他们进行相关的康复训练,来矫正和弥补他们的缺陷。特殊儿童的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本来就受到残疾的影响,而因为学前教育的缺乏,他们还要额外学习更多的东西,所以他们的发展水平要比正常儿童的低。如果能够在特殊儿童学龄前对他们进行良好的学前教育,给他们打下日后学习和发展的基础,他们也就不会在义务教育阶段那么吃力,特殊教育的质量也就能得到提高。所以说,进行高质量的学前教育,能够促进特殊教育质量的提高。

3.特殊儿童学前教育能够帮助社会减轻负担。由上述可知,开展特殊儿童学前教育能够帮助特殊儿童家庭减轻负担,同样的,社会作为一个大的家庭,开展特殊儿童学前教育,也能够帮助减轻社会负担。这是因为学前教育在减轻家庭负担的同时能够促进特殊儿童父母安心、积极工作,进而促进社会稳定发展;另一方面,如果对特殊儿童进行了特殊教育,那么就会大大减少社会在特殊儿童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投入,间接促进社会经济效益的增长。

四、结束语

总之,特殊儿童的学前教育对儿童本省、儿童家庭及社会的各个方面都有很大的重要性,对整个教育事业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国家、社会及民众应该提高对特殊儿童学前教育的关注和重视,从各个方面团结力量,促进特殊儿童学前入学率的提升、促进特殊儿童学前教育质量的提升,从而为我国特殊教育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佳颖.加快特殊儿童学前教育发展的必要性与重要性[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7).

[2]李鑫宇.有关特殊儿童学前教育的意义及问题的探讨[J].才智,2011,(22).

[3]冯晓华.浅谈发展农村特殊儿童学前教育的重要性[J].吉林农业,2011,(7).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特殊儿童学前教育论文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 教育 事业,对特殊 儿童 的教育也进一步发展。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浅谈特殊儿童的教育论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特殊儿童的教育论文篇一:《我国特殊儿童教育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对策》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教育事业,对特殊儿童的教育也进一步发展,特殊儿童的个别化教育计划(IEP)也更加坚定的实施。然而,特殊教育机构少,资金缺乏、特殊儿童诊断评估系统不完善、师资力量薄弱,教育质量不高、特教思想 文化 落后等因素影响着我国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本文针对这四个影响因素进一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希望社会各界更加关注特殊儿童教育的发展,让特殊儿童在大爱中成长。 【关键词】中国 特殊教育 影响因素 对策 一、我国特殊儿童教育发展现状 革国家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特殊儿童教育事业也随之发展起来。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把特殊教育作为八大教育发展任务之一,体现政府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对特殊教育发展的高度重视。在《纲要》中指出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完善特殊教育体系,健全特殊教育保障机制这些要求也为我国特殊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但是我国特殊儿童数量庞大、发展过程中深层次的因素,截至2013年底,全国有未入学适龄残疾儿童少年万人。由此可见,特殊儿童教育在发展时需要注意其本身存在的几个问题,这些问题影响着我国特殊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二、我国特殊儿童教育发展的影响因素 (一)特殊教育机构少,资金缺乏。“党的 报告 指出'支持特殊教育'。”根据我国国情,中国目前处于社会初级阶段,特殊教育相对于其他各类教育事业底子薄、发展相对滞后。 虽然近些年来我国的特殊教育经费在投入总量上呈现出上升的趋势,但占全国教育经费的比例却呈下降趋势。特殊教育是以一定数量的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以大量的特殊班和随班就读为主体的残疾儿童少年教育的格局,因此,特殊教育学校在残疾儿童教育过程中的作用非常重要。 (二)特殊儿童诊断评估系统不完善。教育诊断评估是特殊教育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是系统地搜集资料,对评估对象作预测性、估计性地评判,以便协助教育决策者从若干种可行的策略中择一而行的过程。统一、完善的特殊儿童教育诊断评估 方法 是了解特殊儿童、保障他们享受受教育权利的前提。我国对特殊儿童的诊断评估程序还未形成统一的标准,而且诊断评估程序过于单一。查找中国知网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已有公开发表的文献可知,我国最早研究关于残疾儿童诊断的文献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发表于医学刊物上,而最早关于特殊需要儿童教育诊断评估的 文章 则是发表于1997年。 (三)师资力量薄弱,教育质量不高。目前我国特殊儿童教育模式主要是随班就读,而在随班就读教育模式下特殊教育的质量与特殊教育教师队伍的数量、水平有着莫大的关系。改革开放以来,特殊教育学校数量在逐步增加,比如教育部2012年统计数据显示,全国共有特殊教育学校1853所,专任教师43697人,在校学生378751人。这与发达国家特殊教育学校1:4的师生比上来看,我国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上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此外,教师学历中专以下达一半以上,并且其中大多数没有受过特殊教育专业培训,即使有受过相应的培训,也多数是学校自己组织座谈、研讨等。伴随特殊教育硬件的投入,教师素质问题、敬业精神也同样需要重视,特殊教育的发展需要硬件与软件的相辅相成。 三、我国特殊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 (一)多方筹集资金,增加特殊教育经费投入。解决特殊儿童问题需要政府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在特殊教育上要多 渠道 多渠道筹措资金,不断增加教育经费的投入,这就需要我们更加关注社会团体或个人办特殊教育。这类教育机构往往有良好的社会声望、声誉等,能够吸引更多的社会、民间资金。政府对社会团体或个人办特殊教育应给予肯定,并提供相应的信息、资金支持。同时这也会增强特殊教育的社会认知度,吸引更多的特殊教育参与者,比如企业、个人、民间团体等。 (二)规范特殊儿童诊断评估系统,提高评估人员专业素质。特殊儿童的诊断评估应以家庭为中心,将家庭作为整个教育干预系统的核心。全面、系统地从其父母、亲戚、教师、邻居等处收集信息,有利于诊断人员对诊断测验工具进行调整,让测验工具更加适合特殊儿童,以此更准确地评估特殊儿童各方面能力。同时,诊断工具应做到本土化并结合动态评估的模式来进行。在制评估量表时,应根据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地域差异来进行编制,使用外国制定的测验量表也需要专业人员对该量表进行评估、修改、试验,以适合我国本地特殊儿童诊断评估的特点。在特殊儿童的诊断评估中,需要的是动态的过程。在第一次进行评估后,并不意味着对该儿童诊断评估的结束。美国教育部规定,至少每三年要对儿童进行一次重新评估,除非家长或学校觉得没必要重新评估。 (三)加强特殊教育师资建设,提高教育质量。特殊教育学校在逐渐增加,特殊儿童入学率也在逐年增加,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迫在眉睫。许多学校聘请了退休特殊教育教师重返课堂,担任部分甚至是全部教学任务,以减少新教师的需求量。特殊教育本身任务繁重,但是如果使岗位变得更有吸引力在增加教师数量的同时也提高教学质量,并且也可以对特殊儿童的学习起到一定作用。此外,还可以吸纳社会人员(比如残疾儿童的家人、邻居等)经过严格的培训并且通过考核进入特殊学校任教。这不仅拓宽了特殊教育师资,还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教师资源短缺的问题。 总体来说,我过特殊儿童教育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并参与到特殊教育事业中。但在特殊儿童的投入经费、诊断评估、师资、人们认知程度上还存在不足,这些问题的提出,是我们对特殊儿童教育问题进一步的思考。特殊儿童教育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我们坚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很多问题终究会迎刃而解,让更多的特殊儿童感受到幸福的新生活,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2013年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残联发〔2014〕29号 [2]谢敬仁.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促进残疾儿童生涯发展[J].现代特殊教育,2012,10(04):1 常建文.困扰当代中国特殊教育发展的几个问题[J].绥化学院学报,2014,34(1):141-145. [3]王爱桃. 关于我国特殊教育经费投入和使用的建议[J].中国特殊教育,2013,30(07):225-226+230. [4]彭霞光.中国特殊教育发展面临的六大转变[J].中国特殊教育,2010,7(9):3-8. 特殊儿童的教育论文篇二:《当前我国特殊儿童教育的现状及对策》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当今的科技水平和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随之而来的是我国人口的不断增长以及特殊儿童数量的增加。那么如何让这些特殊儿童得到良好的教育就成为摆在我国教育发展面前的一个难题。本文就对当前我国特殊儿童教育的现状和现存的问题以及对这些问题应该采取的 措施 进行简单的了解。 关键词:特殊儿童 特殊教育 现状 措施 特殊儿童在我国人口数量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因为特殊儿童的在心理与生理方面与普通儿童存在着一定的差距,那么对待特殊儿童我们就不能采取普通的教育方式,而是要根据特殊儿童的特点采取针对性的教育,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特殊教育。要想让特殊教育得到全面的发展并惠及到每个特殊儿童,这就需要以教育部门为主干力量,民政、卫生、残联等多部门密切配合,并且还要积极的发展社会的力量来形成我国特殊教育的办学渠道。 1 特殊儿童与特殊教育 所谓特殊儿童,是指在智力、情绪、肢体、行为语言等方面与一般的儿童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在我国特殊儿童主要是指在生理或心理上有着各种缺陷的儿童。为了满足特殊儿童的学习需要而特别设计的教育。特殊教育和普通教育有着一些共同点,普通教育的一些特点和规律在特殊教育中也能适用,但特殊教育也有着特殊的一面,它除了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外,还应该强调进行补偿缺陷和发展优势的教育。在我国特殊教育一般可分为三种形式,开办专门的特殊教育学校;在普通的学校内设置特殊教育班和在普通学校的班级中进行随班就读。目前第三种的特殊教育方式在我国较为普遍。 2 我国特殊儿童教育现状 在我国,特殊儿童教育隶属于现行的教育体系,一般情况下分为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和普通高级中等以上教育,但是目前的教育立法体系中仍然缺乏单独的残疾人教育立法而且法律的执行力还不够,这就导致了现存的立法层次还难以发挥相应的效力,特殊儿童的教育权也得不到充分的保证。根据《教育法》的相关规定,我国的教育实施是以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资为辅的体制,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特殊教育经费的投入要远远的低于普通儿童教育,这就存在着不教育经费不公平的现象。另外, 家庭教育 也在特殊儿童教育的体系中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家庭作为儿童,尤其是特殊儿童最初的生活环境,对掌握孩子的心理与情绪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家庭应当在教育系统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职能和作用,承担起特殊儿童特殊教育和发展的重要责任。 3 特殊儿童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特殊儿童教育虽然在不断的发展与进步,教育范围和质量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但是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由于地域经济发展的不同特点,导致在特殊儿童的教育存在着一些问题。 不能实现公平教育 由于我国的特殊教育方式主要采取的是在普通学校的普通班级进行随班就读,这样可以使特殊儿童的入学率得到相当大的提高,但是进入普通学校就读的特殊儿童由于师资和教学资源的缺乏就导致了用于特殊儿童的教育专项资金得不到充分的利用,而用于随班就读的经费更是少之又少,这就从侧面造成了特殊儿童和普通儿童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存在着不公平的因素。 在特殊教育中政府责任的缺失 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相比有着很多的不同点,其中对特殊教育的投资得到的回报远远的低于从普通教育中等到的回报,这就造成了政府在特殊教育中不愿意履行相应的职责。对于我国特殊教育中的诸多问题,我国对特殊教育的立法也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主要包括:法律体系不完备,立法层次低;特殊教育立法程序中的法律用语不规范;缺乏实际操作性以及特殊教育司法制度的薄弱。 特殊教育公共品的供给问题 特殊教育的公共品主要是指国家、集体或社会渠道供给的用于满足特殊儿童教育需要的基础设施、教学设备、教育经费等公共物品。在特殊教育的公共品供给上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包括:公共品的供给失衡与公共服务不到位;公共品的供给水平远远的低于特殊儿童的需求水平;公共品的供给不符合相关法律规范等。 特殊教育机构类型不健全 特殊儿童尤其是残疾儿童,其特点各不相同,包括视力、听力、语言、肢体、智力、精神等很多方面,因此对待不同的特殊儿童就要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这就造成了特殊教育的发展与需求之间存在的差异。目前我国的特殊教育学校比较固定,基本上一所学校只能固定一种残疾的学生,这就导致了对于多种残疾的特殊儿童依然不能得到应有的教育,因此,我国的特殊教育不仅是在机构类型上还是在全面性上都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改善就无法实现特殊儿童的公平教育和发展。 特殊教育教师水平和培训体制问题 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最大的不同点就是接受特殊教育的学生有着身体上或心理上的残疾,这就对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我国仍然缺少相关的特殊教育专业技术人员,而且特殊教育的培训体制也不是很健全。目前我国还没有出台对特殊教育培训和专业人员资格方面的政策和标准,对特殊教育的教师水平和培训体制不能进行相应的保障和约束。 4我国特殊儿童教育的改进措施 为了使特殊儿童得到和普通儿童一样接受教育的机会,我们就应该正视在现行特殊教育体系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并设法解决这些问题。只有这样,我国的特殊教育才能得到全面与长远的发展。 加强政府责任、完善立法 对于特殊教育,政府应当承担起它的责任,不能只因为利益的关系而漠视甚至放弃对特殊儿童的教育。政府代表的是我们的国家,一个政府如何对待特殊儿童可以看出这个国家的文明发展水平,只有我国的特殊儿童都得到了良好的教育才能证明我国的精神文明发展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同时对于现行的教育法规,立法机构还应进行相应的补充,使其在原则性上和可操作性上得到提高,只有教育法规的完善和执行力度的加强才能从根本上保障我国每一个特殊儿童接受教育。 加大特殊教育经费的投入 为了确保特殊儿童接受公平教育的机会,政府就加大对特殊教育的经费投入。由于特殊儿童的特点,其基础设施和教学设备都不同于普通教育,而且这些设施的投入成本也远远的高于普通教育,因此为了实现教育的公平性,加大特殊教育的经费就势在必行。 全面发展特殊教育机构 从而发展特殊教育机构能最大限度的让特殊儿童都受到相应的教育,并且能根据不同特殊儿童的特点选择针对性的机构进行培训与教育。要想全面发展特殊教育的机构,首先政府要从政策与经济上给予支持,其次这些机构还应提高自己的教学与培训能力,有针对性的采取一定的措施来提升自己的教学质量,最后还需要广大人民的支持与参与,让它能够和普通的学校一起生存与发展。 加强教育水平和培训体制的建设 教师的教学水平直接影响着特殊教育的教学质量,因此提高参加特殊教育的教师的教学水平是当务之急。一个教师的教学水平不能只限于其教学能力,还应包括其道德的好坏。为了使每一个教师都能提高教学的质量,我国就应该加强与完善特殊教育的培训体制,只有加强培训,才能让特殊儿童享受到与普通儿童一样的教学服务与质量。 结束语:以上我们对我国特殊儿童教育的现状与遇到的问题做了简要的探讨,虽然我国的特殊教育有了一定的进步与发展,但是在某些方面仍然存在着应该要解决的问题,这就需要政府提高对特殊教育的重视程度并加强监管责任,能过各部门以及社会各界力量的共同努力来实现特殊教育的公平化,让每一个特殊的儿童都能有接受公平教育的机会。 参考文献: [1] 何侃 残疾儿童教育现状与展望 残疾人研究 2012(02) [2] 陈云凡 我国特殊教育发展评估 学海 2007(04) [3] 刘春玲 江琴娣 特殊教育概论 华东大学师范出版社 2008 [4] 华国栋 加强教育研究 促进随班就读发展 中国特殊教育 2003(05) 特殊儿童的教育论文篇三:《浅谈特殊儿童的教育问题》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特殊教育也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了解当前教育现状,却发现存在如资金匮乏、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此外,特殊儿童自控力不强,智力较低,动手能力较差,接受能力较弱,所以特殊教育的目的就是引导这些儿童学习如何生存并且满足自身的需要。因此,对特殊儿童的教育不仅需要良好的环境,还需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学习动机,才能使他们愿意不断地学习,快乐地学习。 特殊教育存在问题法律政策学习兴趣中国近代意义上特殊教育的真正发展始于1874年,如今中国的特殊教育已有了130多年的历史。纵观这一百多年,从最初的不完善到现在的逐渐成熟,取得的成果令人兴奋,但特殊教育的发展现状也暴露出了许多不足,在特殊学生的教育上方式也存在问题。 一、特殊教育的理念与内涵 特殊教育学是一门针对身心上有缺陷,包括智力较低、身体残疾、心理疾病等特殊人群的教育学科。特殊人群中广大儿童的受教育问题更是为世人所关注,特殊教育儿童学因为面临的是特殊儿童群体,所以采用的方法必然要和传统的教育方法有所区别,它采用“育”与“爱”相结合的教育方法。“育”,从字面上看有养育的意思,特殊儿童大多数生活不能自理,从事特殊教育的老师在很多时候就要扮演“妈妈”这一角色,教会他们穿衣,说话,学习。“爱”,则蕴藏着人性之本,爱心。特殊儿童他们经常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弱,这时候就需要的是用耐心用爱心走进他们的生活,帮助他们成长。 二、我国特殊教育的现状 1.我国特殊教育的形式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特殊教育进入了迅速发展时期。1951年,周恩来总理签署了名为《关于学制改革的决定》的文件,明确规定各级政府要积极创办设立盲人聋哑人特殊学校,关注残疾人的受教育问题,保障他们受教育的权利。1979年,北京市为智障儿童创办了特殊教育班级,聘请专业特殊教育老师针对儿童们的需求授课。1982年,我国第一次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提出要关爱残疾人的生活和关心他们的受教育情况。1989年,国家教育部颁发文件指出:特殊教育要从深度和广度两方面发展,一方面,要提高特殊教育的普及化程度,尤其重视其在经济较落后地区的发展;另一方面,加强开展特殊人群的中高等教育,逐步使其适应社会的发展。现如今,我国特殊教育的形式多种多样,政府社会相配合,设立特殊教育专项经费,积极拓展实施特殊教育的地区,逐步形成较为完整的残疾人教育体系。 2.当今特殊教育面临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迅速发展,国家开放程度大大提高,人们对平等的追求更加显著,从而对残疾人生活的关注度也逐渐增加。目前,全国学龄残疾儿童近650万,但接受特殊教育的只有40万,而这40万儿童的受教育质量又急需提高。所以为提高特殊教育的发展质量,我们应努力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1)师资数量短缺,专业程度较低 教师是教育事业不断传承的重要保证,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不仅需要具备专业的知识素养,还应拥有优秀的品质品德。特殊儿童在身心上的缺陷,容易造成他们心灵感情上敏感脆弱,这就要求特殊教育教师在具备耐心爱心的同时,更要求他们要掌握科学专业的教育方法去引导特殊儿童。但是目前,特殊教育专业在全国高等院校的开设率很低,只有少数师范类高校设有本科专业。除此之外,社会环境造成了对特殊教育专业的偏见,就业选择有限,发展前景较差,使得从业人数远远无法满足特殊教育学校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滞后了我国特殊教育的发展。 (2)学校教育资金匮乏 特殊教育学校一般是由国家政府一次性投资建设,由于教育资金有限,许多学校的教育环境并不适合儿童发展。尽管当今社会中热心人士积极捐款帮助学校的发展,但是投资大,几乎零回报的运作模式使得很多学校入不敷出,资金短缺使得学校的发展受到限制,规模小,硬件设施水平低,这在一方面造成了学校环境条件较差,教师薪资较低,也吸引不到专业的优秀的特殊教育教师。 对于上述问题的解决方法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转变国人的观念与认识,给残疾儿童创造一个公平公正的环境,在受教育机遇,工作机遇中,不应有先后之别,使全社会参与到特殊教育中;另一方面,加强法律政策的制定实施,增加教育资金的投入,完善特殊教育体制。 三、采用正确的方式教育特殊儿童 兴趣是儿童最好的老师,对某件事物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可以激发特殊儿童学习的欲望。在许多特殊儿童中,也许因身体残疾或者精神异常使得他们生活不能自理,但是他们却可以在其他方面(如心算,演唱,指挥等)具有很高的天赋。开发特殊儿童的潜能首先要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使他们产生对知识渴求的情感,从而产生学习的动力。 1.用关爱的方式教育,用竞争的方法激发 特殊儿童的生活是艰难的,他们无法和正常儿童一样接受事物,他们的心理承受力有限,因此生活和学习中的每一个细节都有可能对他们造成伤害。在教育特殊儿童时,我们应该秉承着耐心关爱的态度,慢慢地重复地教育他们,鼓励他们。特殊儿童也有孩子般天真可爱的性格,小小的竞争可以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奖品可以带给他们喜悦。 2.用不同的方法教育不同特点的学生。 特殊儿童在个体之间也存在差异,因人而异,从而因材施教,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在熟悉不同学生的特点后,充分认识到学生间的不同,正确地加以引导教育,使每个特殊儿童的天赋得以展现。 特殊教育的发展水平,是检验一个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程度的重要条件,它是一个长期而又缓慢的过程。我国特殊教育事业发展还处在上升阶段,在取得成绩的同时,还存在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正确认识并处理这些问题,才能使特殊教育事业蓬勃发展。而在教育方式方面,应更加注重激发特殊儿童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习的潜在动力,调动了他们的兴趣,才能点燃他们求知的欲望。双管齐下共同努力,使特殊教育的发展日渐成熟。 参考文献: [1]林永馨.特殊教育概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 [2]孟万全,刘玉娟.再论如何激发特殊儿童学习动机,特殊儿童学与教的心理学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 [3]张莉.怎样激发智障儿童学习的兴趣[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 [4]张悦歆.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与特殊需要教育[J].中国特殊教育,2004,(02). 猜你喜欢: 1. 浅谈特殊儿童的心理学论文 2. 探讨特殊儿童教育的论文 3. 分析家庭教育对特殊儿童心理健康带来的影响论文 4. 关于特殊教育智障生的论文 5. 关于特殊教育的研究论文

特殊 教育 是人类文明形态的一大表征,是国民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教育对特殊人群所产生的影响极为重要,没有特殊教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特殊教育浅谈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特殊教育的缺失摭谈》

【摘要】学校教育,德育为先。特殊教育存在的严重缺失,就是对残疾孩子思想教育工作的忽视。本文从实际出发,对特殊教育德育工作提出理性的思考和实践探索,对特殊教育德育工作的理性认识、德育现状及教育途径进行大胆尝试与研究。

【关键词】特殊教育;德育缺失;缺失原因;教育途径

一、问题提出背景

从现在的社会基本情势不难看出,受社会普遍意识的影响,学校、家庭、社会都十分重视残疾 儿童 的智力发展与教育,关注对他们的生活照管与呵护,而忽视了对残疾儿童的人格品德教育,缺乏对残疾儿童人格品德的正确引导,使得智力教育与人格品德教育出现了脱节,甚至出现倒挂现象。残疾孩子,由于生理的先天缺陷,加上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再由于生理的缺陷带来的情感方面的许多不稳定的因素,容易做错事,容易蛮干,容易受别人的挑唆和鼓动,容易导致不自主的有悖于社会要求的行为,甚至触犯刑律。

学校教育,德育为先。培养和加强残疾儿童思想品德教育是特殊教育学校当务之急。特殊教育不但要矫正、补偿残疾学生的身心缺陷、功能障碍、知识能力,而且要培养他们辨别是非、分辨真善美的能力,为将来步入社会、减少犯罪、做一个合格公民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基本实践研究

基于以上思考,笔者主要从残疾孩子感恩意识缺失方面来进行一些尝试性研究,以点带面,来谈谈特殊教育面临的确实现状、导致原因及解决途径。

(一)问卷调研情况

带着了解与困惑,本人在学校的孩子当中搞了一个感恩意识问卷调查和访谈,共调查了51名学生和28名家长。调查的结果显示:1.只有极少的学生经常做家务,大部分学生对家庭生活琐事关心较少,学生的自理能力很差。2.近一半的学生认为父母关爱自己理所应当,没有意识到父母养育自己所付出的辛苦,也不主动经常给父母打电话问候。大部分孩子对父母的批评不接受,甚至很叛逆。3.绝大部分同学对他人给予的帮助会心存感激。但主动帮助别人的意识不明显。4.同学遇到困难时会帮助,但只是一时的,大都缺乏持久的支持。5.没有孩子知道 感恩节 是哪一天,更无从谈起如何去感恩了。6.大部分孩子对教师和政府的关怀还是感到幸福的,但没有持久的感恩意识。

(二)缺失原因剖析

一是 家庭教育 的缺失。残障孩子的父母承担的生活压力和精神压力很大,为了抚养儿女成长成才付出了无私的爱,所以他们一味宠爱自己的孩子,而忽略了如何教导孩子去做人,总认为孩子本身残疾,父母内心的自责与痛爱自然表现为娇生惯养。

二是感恩教育的缺失。由于学校和家长往往关注的是孩子的身体健康和生活状况,很少在意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的教育。教师的百般呵护、不图回报的付出淡化了这些孩子的感恩意识。

三是社会负面的影响。社会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和狭隘的人道主义同情,会不知不觉的纵容残疾孩子的自私、自卑和懒惰、依赖意识。

四是自找借口的迷茫。残疾孩子往往以自身残疾为借口,以自我为中心,把他人的帮助视为理所应当,思想上不求上进,学习上得过且过,生活中攀比享乐,活动中消极懒散,自立意识不强,感恩意识淡薄,甚至有些孩子产生自甘堕落和敌视他人的意识。

(三)教育途径探讨

如何培养残疾儿童感恩意识,这是一个很值得我们学校、社会、家庭关注的问题。如果我们现在要找回它们,就得要从身边点滴感恩 文化 开始,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多方努力,才能重新建立起良好的感恩文化氛围。

一是自我方面:促进残疾孩子自我教育,提高感恩意识认识。使他们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控制自己,进行换位思考,逐渐学会理解他人、体谅别人,学习他人的长处,宽容他人的不足。

二是学校方面:转变教育观念,开展感恩教育。主要做好以下工作——让孩子参与感恩教育的实践活动,接受感恩教育;组织学生观看媒体素材,让学生自发接受感恩教育;布置体验式作业,让学生直接体验父母、老师的辛苦,内化成他们的感恩意识;抓住教育契机,实施关爱与感恩教育;引导学生积极阅读,提升精神素养;注重情感培养,补偿学生缺陷;注重规范行为,培养良好习惯;注重教师形象,做好学生榜样;注重学科渗透,教书育人结合;学校环境育人,文化因势引导等,这些都是行之有效的学校德育教育途径。

三是家庭方面:转变家庭教育理念,父母做到以身作则。父母要以身作则,要潜移默化地熏陶孩子在接受他人关爱、支持、帮助时,要有感激之心,要铭记于心,知恩图报;要经常教育孩子懂得怜悯,懂得体谅别人,懂得尊重,懂得负责,与人为善,善待自然等,让孩子在幼小的时候,就能接受一个良好的感恩教育。

四是社会方面:搭建感恩教育平台,多 渠道 进行感恩教育。社会要加强媒体宣传的力度,大力弘扬感恩文化,可以通过电影、电视、互联网播放一些带有“感恩教育”思想的影片,让学生从中受到启发。多方面的开展感恩教育活动,积极引导残疾儿童参加,对表现突出和优秀者,要给予相应的奖励,并张榜公布,大肆宣扬,形成社会弘扬感恩的氛围。同时积极宣传引导和监督惩戒,形成对残疾孩子的呵护与教育同行、引导与督管并举的社会氛围。

感恩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它需要学校、社会、家庭积极配合,形成教育合力。

作为特教工作者,扶助这些残缺生命飞翔就是我们的神圣使命。只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让每一个残缺的生命都得到尊重,就能让每一个生命都绽放出璀璨的光彩。

【参考文献】

[1]朴永馨主编.特殊教育概论(修订本)[M].华夏出版社.

[2]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2006年6月29日修订).

[3]刘春玲,杜晓新,姚健.普通小学教师对特殊儿童接纳态度的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0.

[4]王逢贤,鲁洁.德育新论[M].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特殊教育浅谈论文

  • 索引序列
  • 特殊教育定量研究论文
  • 特殊儿童特殊教育论文
  • 特殊教育毕业论文定题
  • 特殊教育课题研究论文
  • 特殊儿童教育研究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