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 优秀结课论文格式范文

优秀结课论文格式范文

发布时间:

优秀结课论文格式范文

毛概是我国高校规定的一门必修课程,同时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最核心的一门课程。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毛概结课论文3000字以上参考 范文 ,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 要] 要实现党的阶级基础与群众基础的加强和基层组织的凝聚力与战斗力的提高,就必须将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做好,以确保党始终能够协调各方与总揽全局的核心领导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本文主要阐述了农村基层党建面临的问题,并且对其相应对策进行了相关分析。

[关键词] 农村 基层 党建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政策为农村带来了很大变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有了很大的成就。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政治体制改革也在日益深化,从而导致一些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面临着不同程度的问题。

一、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现状

为了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在党的内部广泛深入地开展各项 教育 活动对较好地发挥农村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与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起到积极效果。在农村中,广大党员与党员领导干部都能积极地带领农民群众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工作,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农村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同样存在一些问题以及薄弱环节,使得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要求与党的先进性建设之间存在比较大的差距。因此,必须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薄弱环节与相关问题,并且采取有效 措施 解决。

二、农村基层党建工作面临的问题

1.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素质与能力较弱

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要得到良好发挥,离不开农村基层党员干部本身的素质与能力。但是目前很多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并没有良好的素质与较强的能力,对其领导核心作用的发挥带来严重影响。在这个方面,首先表现在农村党员老化,后继乏人。一些农村党支部很长时间没有发展党员,甚至发展比较缓慢,没有对青年干部的培养工作给予足够重视,导致农村换届选举时,并没有合适的青年干部可以担当重任。另外,农村党支部没有核心,凝聚力不足,内部状态瘫痪或者半瘫痪,使得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无法得到很好的开展。其次,一些农村基层干部的整体素质没有能够适应社会任务的新要求,其思想观念并没有跟上时代的变化。比如农村党员干部对现行政策不了解而导致执行偏差、 文化 水平较低、思想较旧、缺乏新 方法 等等。第三,一些农村党员干部的法制观念比较淡薄,从而以权谋私、违法乱纪,使得干部与群众之间的矛盾被激化,引发出一系列农村社会问题。

2.农村基层队伍建设教育与管理比较滞后

国内的农村市场经济已经发展得越来越快,也对产业结构进行了调整。而且很多农村党员已经从纯农业生产与单一的集体经营中分离出来,导致原有的党员活动方式与新生产经营形式并没有相适应,也难以做到按时交纳党费和面对面的民主生活会等规定。因此,党员集体活动的开展比较困难,时间和人员都难以集中、到齐。而且党员干部之间思想不一样,沟通比较困难,党内生活制度没有得到落实,只限于形式,导致党支部和党员出现了思想断层,难以落实党员的教育与管理工作。

3.农民工流动管理方式没有适应其自身特点

近些年来,乡镇会统一负责农民工流动的管理,但是其党员组织设置方式已经无法适应当下农民工党员跨地区与频繁流动的需要。党组织很难对农民工流出地、农民工在流入地的思想状况与行为表现等进行掌握,导致党员没有找到合适的平台以发挥其先锋模范作用,也难以为农民工党员的基本权利提供保障,影响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另外,管理理念比较传统,无法适应基层党员现状。重视管理和义务,却轻视服务与权利,强调对党员的监督与管理工作,而没有很好地为党员的服务与权利提供保障。

4.农村党组织自身建设不完善

党支部自身建设如何会对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力的发挥产生直接影响。农村党组织自身建设的不完善首先表现在村级其他组织的不健全,如妇代会、团支部等等。很多组织都是形同虚设的。其次就是村干部的激励机制没有得到很好的完善,尤其是村干部实行的是不脱产管理,而且工资待遇并不高,干部没有较强的敬业意识,思想观念比较落后。然后就是村民主制度并不健全,使得基层党组织建设并没有得到一定的制度约束与保障。

三、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对策

1.加强农村基层党员干部与普通党员的教育与培训

要根据培训基层党干部与党员的相关要求,通过多种形式对其进行教育与培训。在干部方面,主要内容就是经济管理和法律政策之类的知识培训,提高党员干部的抓发展、谋发展以及服务发展等方面的意识与能力。要从实际出发,培训方式可以有讲座、研讨会、专家辅导和培训班等等。而在广大党员方面,应该针对其实际现状而积极探索长效机制,以保持其先进性,促进其先锋模范作用的充分发挥。因此,一定要做好相关的培训工作,发挥远程教育网络和农民夜校的作用,加强其农村实用技术与法律政策教育,提高其科技、政治与文明素质,推动他们成为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民。要优化农民队伍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与文化结构,提高其能力与素质等等。

2.加强农村党组织领导班子建设

新农村建设需要有一个很好的带头人,根据农村人才缺乏的现状,应该切实加强农村党组织领导班子的建设工作。而且还要结合农村换届选举与农村综合改革来进行,从而促进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并为其提供很多好方法与好 经验 。另外,还要建立一个激励、关怀与帮扶机制,特别是对老党员和困难党员以及基层干部给予多些关怀与爱护,以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同时,还要为他们的基本权利提供保障。

3.对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工作方式进行不断创新

要对其他地方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相关经验进行认真 总结 与推广,构建新型组织体系,其中主体为村党组织,骨干为产业党支部,基础为专业党小组。要适应在改革之后提出的农村行政区划调整的相关要求,对农村党组织设置进行调整,将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作用进行充分发挥,加大建设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的力度等等。

结束语

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已经越来越明显,必须采取相应措施加以解决。努力做好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孙志凯.农村基层党建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J].中共珠海市委党校珠海市行政学院学报,2007(10):14~15

[2]刘瑞泽.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山东大学,2012(3):25~26

[3]刘文阶.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J].泰山学院学报,2007(9):32~33

摘要:毛泽东作为新中国的第一代领导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带领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为新生活的追求贡献了毕生的精力。毛的伟大并不仅在于此,还在于他的思想。他的思想为中华民族未来的建设打开了窗户,同时,也为我国未来的发展表明了方向。

关键字:毛泽东,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

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的、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候,毛就像全党提出要走出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毛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是同总结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经验和教训相结合的,也是同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他认为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没有经验在经济建设方面,我们只得照抄苏联的。

在社会主义建成以后,建设的社会主义应该建设什么样的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也是建设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问题,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建设的社会主义实施什么样的经济体制,是党执政以后面临的一个重大的问题。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选择一个适合我国基本国情,又能全面、迅速的发展的经济体制,迫在眉睫。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后我国逐步形成一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这样的经济体制是有当时主客观条件的。从客观条件上来讲,我国当时的生产力十分低下,国民经济十分薄弱,现代化工业很少。在这样的,基础上进行工业化建设建立高度集中地计划经济体制,有利于迅速的集中全国的力量,有效的发展经济。同时,经济结构简单、科技水平不高,社会利益关系单纯的情况下,计划经济体制也能顺利的进行。从主观条件上来说,当时在理论上普遍把计划经济看作是区别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重要特种。所以但是实施计划经济体制是合乎逻辑的必然选择。

20世纪50年代,计划经济体制在我国经济发展上发挥了中的的作用,但是同时特暴露了不少的问题:权力过于集中,忽视了商品产生、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使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活力。因此,在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理论的创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最终成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首选目标。

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决议》中,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方针。虽然这个计划仍坚持计划经济总体计划不变但他允许了市场调节,这为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理论开辟了道路。

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首次提出“在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新概念,明确肯定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是实现我国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商品经济体制。邓小平再次强调,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只要对发展生产力有利,就可以利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概念呼之欲出了。

80年代后期,我国经济活动中的市场调节的比重已经超过计划调节。这是国际上发生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在这样的背景下邓小平坚持事实求是的思想路线。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明确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初一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随后党的十四大明确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我们党在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上实现了又一次重大突破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质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的结合。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以公有制为主体、包括私人经济在内的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条件下运行的市场经济。现在,资本主义国家实行市场经济,都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一些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原来的社会主义国家,也多是和私有化同时进行的。我国则是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实行市场经济的。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又要实行市场经济,这是一个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

因此,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必须坚持和完善多种多样的公有制经济形式,理顺国家与企业的关系和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这样,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混合所有制结构,特别是国有及由国家控股的大中型骨干企业,将会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保证国民经济的合理布局,节约资源和市场有序运行。同时,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由政府有力地进行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在中国这样一个大国,现代化建设,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社会的安定,民主的发展,都要依靠党的领导。没有共产党的领导,必然四分五裂,一事无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条战线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都是在党的领导下的。在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经途径,是一项艰难的开创性事业,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可能取得成功。同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必须有政府的强有力的宏观调控,通过经济社会政策、经济法规、计划指导和必要的行政管理,为市场经济创造一个稳定、安全、有序、公正的社会经济环境。

在社会科学与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保持我国国民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转变经济发展的方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筹区域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内容。

语文必然具有工具性,应该用人文性引领带动工具性,工具性服务于人文性。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大学语文论文,供大家参考。大学语文论文 范文 篇一:《大学语文课堂中的现当代文学》 一、大学现当代文学 教育 的必要性 文学经典能给人们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稳定的人文情怀、高尚的道德信仰、宝贵的人生 经验 和非凡的审美趣味,经典文学作品的力量无穷无尽,能够撑起人们的精神世界。现当代文学教育,最重要的就是先理解阅读作品。学习者对于那些贴近生活,与自身经历有着直接联系的文学作品感受和理解会尤为深入。现当代的许多作家的作品都描述了当代中国人所熟悉的生活环境和社会环境,这样一来,大学生读起来就有一种亲切感,进而愿意去接受和感知作品精神思想和 文化 内涵。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教育工作者如果引领大学生们体味贴近其生活,靠近其精神乐趣的作品,大学生必定乐于接受,继而能使大学生开始对现当代文学的学习感兴趣。在优秀文学作品中大学生们可以从作品发现自己和社会以及自然的影子,进而将影子变为形象,开始进入作品理解、认识和欣赏的程度,文学作品所承载的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将会逐渐扩充学生的精神世界,开拓学生文化视野。这样一来,学生也会逐渐从中国文学作品的殿堂进一步迈向世界优秀文学作品殿堂,开始将视野放大到对于人类历史的感受、欣赏和理解上。教育工作者应善于发掘出现当代作品的独特精髓,运用自己的经验知识,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接触和理解这样的作品,并与学生交流阅读理解后的心得,不但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文学作品,更能对教育工作者自身的内涵提升起到积极作用。 二、加强现当代文学教育的 措施 (一)注重启发教学 现当代文学的思想与当今的大学生的思想已经渐行渐远,现当代文学教学的改革迫在眉睫,学者及相关教育者们对现当代文学也进行了诸多改变。比如对现当代文学课程名称进行更改、增加现当代文学相关的实践教学活动等。无论教学怎样改革,教育工作者都不能忘记文学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对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进行加强,培养学生人文关怀精神提升思想境界。虽然现今教学环境恶劣,但是现当代文学教学的根本任务并没有改变。现当代文学不是技能,是文化思想和精神力量,文学教育应该与时代情况相结合,但不应过多从技能处寻找突破口,教师应使现当代文学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或当今时代思想文化紧密相连,而不是沿着作家介绍,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的传统教学套路讲授枯燥乏味的课程。对现当代文学进行作品分析时,教师在指导学生将文学作品的精神世界中结合现今时代思想的同时,还应该加强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进而引起学生对于历史的追问,发散学生思维,借文学作品和相关文学历史来引导学生对当下这个时代进行思考。教学过程中注重文学和时代精神结合,教师应带动学生从文学作品中展开对生命的思考,加强与当今践踏生命、无视生命价值的现象联系起来,让学生对生命产生敬畏,学会对自己和他人生命的珍惜[3]。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教师不要用过多时间讲解作家个人的人生经历,不要在作品的艺术风格上花费太多的时间,这容易让学生产生反感。而应该将文学作品与时代精神结合,加强文学与历史的契合,使学生在作品中寻找自己的人生,激起大学生对于现当代文学学习的乐趣,在现当代文学中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提升情趣,最终实现文学教育对学生人格的培养。 (二)高等师范院校教育应与中学语文教育接轨 师范院校承担培养未来初高中教师的任务,师范生的教育好坏直接影响到未来的初高中教育。但是直到今天,还没有能作为师范院校标准的现当代文学教材出现。这种教材建设的缺失导致现当代文学教育与师范培养的特性不能很好的结合, 毕业 的师范生很难将所学知识在当前中学语文的教学环境中进行施展,甚至直接会与当前中学语文教学脱节的情况。因此,应该及早出版具有师范特性的现当代文学教材,这对于师范院校现当文学教育的师资培养具有重要价值。高等师范院校在现当代文学教学的教学内容上不能与中学语文教学紧密结合,这当中教材占了很大原因,师范院校选用的教材与当今中学语文教育脱节,直接导致两者在教学内容上的脱节,这种脱节不仅会给学生造成学习困惑,而且会加速教学内容上的巨大差异。在培养师范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中学语文的教学对现当代语文教学进行多方面阐释,让学生把握两种截然不同的教学体系,理解两种教学的差异性。师范院校教师不能轻视中学语文的教学难度,对中学语文的解读不能简单地理解成是对文本的浅阅读。高等师范院校应在现当代文学 教学 方法 上与中学语文教学接轨,如今,为了加强现当代文学教育,教育工作者们不断转变教学理念、革新教学方法、调整教学目标取得了良好的进展,但是针对高等师范院校关于现当代文学教育的改革和创新却不多,高等师范院校对中学语文和大学现当代文学的衔接上有着重要的作用,必须引起相关专家学者的重视。笔者认为,想让中学语文与大学现当代文学教育紧密相连,必须改变当今中学语文课堂对知识死记硬背的传统教学模式,中学教育者应学习和运用科学先进教学理念,对中学生实现性化教学,增加其创造性。在电子时代中,应注重中学生写作表达能力的培养加强文本分析能力。 三、结论 作为一个合格的大学现当代文学教育者,应该引导当代大学生回归文学、注重个体、学会审美并提升自身的文学性,在抽象的文字中,去体味鲜活的人物形象和作品中所蕴含的精神思想和审美境界。中国现当代文学大师们个人的精神品质和人格魅力是值得当代大学生去学习的,大师们的精神烙刻在他们充满个性魅力的文字当中,需要大学生自己品读,对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塑造健全人格具有重要意义。从根本上说,现当代文学教育是为了培养出充满思想的当代文明青年,大学教育工作者切忌将现当代文学课程当作是对学生的教化和强制的学习任务,否则必定引起学生的抵触情绪,难以更好的实现教学任务。 大学语文论文范文篇二:《试谈大学语文教学与民族预科素质教育》 一、大学语文的现状与加强民族预科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大学语文虽然是民族预科教育阶段的必修课之一,但受重视程度远远不够。学生把更多时间用在外语学习和等级考试中,个人素质教育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现实情况是有些学生的考分很高,但不具备高尚的情操及高雅的审美情趣,缺乏责任感,有些人逐渐丧失人文精神和对理想的追求,甚至失去做人的基本道德和人格尊严。其原因主要是受应试教育影响,忽视素质教育的问题。对于大学语文课程的学习,一些学生只是在临近考试时才开始突击,考试结束后,没有多少学生向学习外语或其他课程一样勤奋苦读,想当然地认为母语学习不用花费更多时间精力最终也能有个理想成绩。在考核评价方面也主要以期末闭卷考核为主,评价的重心侧重于笔答试卷,忽视大学语文教学中一项很重要的要求,即担负素质教育的重任。民族预科阶段的培养目标是为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培养和输送文化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综合素质较好的,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以及较高人文素质的一年级大学生。如果不重视素质教育和人文精神的传承并加以考核评价,势必会影响民族预科教育的质量。鉴于此,大学语文教学亟待加强素质教育问题。 民族预科教育是我国整个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教育的特殊教育阶段。正确把握民族教育自身的特有规律,把遵循普通高等教育一般规律与遵循民族高等教育特殊规律有机结合起来,才能走出一条科学稳健的发展之路。有人说“世界贫富的差距,实际上是知识的差距”,“在导致民族地区落后的原因中,教育落后、人才缺乏是最主要的原因。因此,必须把民族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提高到民族振兴、边疆巩固、祖国统一和团结进步的高度上来认识,要把民族教育从单纯的应试转变到以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为主的素质教育轨道上来。”大学语文课就是通过古今中外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全面提高民族预科学生的语文能力,激发学生潜在的审美情趣,从而提高整体素质提高。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他的教育名著《什么是教育》中提到:“每一种社会改善的先决条件要求每个人都要受教育,以便能自我教育。教师要唤醒人的潜在本质,逐渐自我认识知识,探索道德。”可见,教育对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应根据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结合大学语文的教学,从实际出发,发挥学科优势,注重挖掘学生的人文内涵,从而促进民族预科素质教育的全面提高。 二、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拓展民族预科素质教育的思路 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是高校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作为高等教育中特殊教育阶段的少数民族预科,同样不可忽视素质教育。但如何利用综合手段,采用多种形式和方法加以解决,已成为民族预科教育阶段的新课题。而大学语文课是民族预科教育阶段开设的必修课之一,旨在通过大学语文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个人素养。对此,应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探索。 (一)精心选取教学内容 在教学中依据现有教材读本《大学语文》(普通高等学校少数民族预科教材〈修订本〉)打破常规教学模式,合理取舍教学内容,分主题进行教学研究讨论,如“理想”“爱国”“学习”“修身”等主题,可以结合孔子的《论语》、陶渊明《归园田居》、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等教材内容选取可对学生进行修身、做人、学习等方面教育的内容。并结合学生实际情况从《读者》《青年文摘》等学生喜爱的课外读物中选取适合的 文章 进行研读、讨论,实现教育资源多样化,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二)改变传统教学方式 大学语文教学中,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全新的思维理念创建开放式的课堂教学,从“小课堂”走向“大课堂”。语文教学改革尝试在语文教学中延伸课内外教育,学生利用假期在家乡和喜欢的城市进行课外的精神的陶冶,亲近自然,深入生活,让学生到生活中、到群众中去学习语文,使学生受到心灵的洗礼。另外,在课上编成 语文学习 小组(五人为一个小组),主要进行讨论与课后实践。如学习小组到“七三一”部队遗址观看之后进行“落后就要挨打”,“振兴中华民族,不辱使命”,“中国梦,振兴大中华”等话题讨论。以学生讨论为中心,营造积极思考、自主探索的课题氛围,形成预习、阅读、实践、讨论等环节的教学模式,老师起到一个引领的作用,改变传统的“教师一言堂、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实现由“让我学”到“我想学”的转变。 (三)优化考核评价办法 大学语文的成绩考核是大学语文教育的风向标,对教育目标会产生直接影响。以往的考试主要以期末闭卷的形式为主,考试内容也局限于传统试题模式,难以考察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创新能力,重视期末一张试卷,缺少对学生平时的考核环节。为了全面提高民族预科素质教育,应加强学生平时学习考核,注重学生个性发挥,避免出现整齐划一的具有标准答案式的考试类型,多激发学生的 创新思维 。成绩评价问题实行课上和课下、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考评方式,并且创建独特的大学语文考核模式,教学方式多元化,教学手段多样化,注重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的考核,只有这样,才会从根本上实现民族预科素质全面提高。 (四)营造民族文化环境 大学语文教育承担着弘扬民族文化的重任,应该注重民族文化的宣传,陶冶审美情趣,立足教育长远规划。大学语文不只是要单纯地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全面提高民族素质教育。教学中应充分发挥课程的主导功能和作用,发挥大学语文学科优势,建立素质教育考核目标,增强学生的审美情趣,加强学生的文化素养,助推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写作水平的提高。民族预科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作为大学语文教师,探索并实践这一目标需要不懈的努力。民族预科素质教育关系到民族地区的文明与进步,关系到国家进步与发展。通过大学语文教育教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他们的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方面的内在品质,从而增强个人素养,不断挖掘他们的潜力。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不仅要教会学生 学习方法 ,更重要的是教会他们树立远大人生目标,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增强个人的尊严和使命感。对于促进民族预科素质教育来说,大学语文教育责无旁贷,通过独特的大学语文教学,科学完善的评价体系,以及得体的教学方法,有效推进民族预科素质教育的提高。 大学语文论文范文篇三:《试谈新媒体视野下高校大学语文微信教学》 大学语文作为高校文化建设的前沿阵地,是对大学生进行文化建设的主 渠道 ,因此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学效果和实现教学实效性就成为贯穿大学语文始终的重点问题之一。由于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具有经典性与文学性,提高大学语文教学质量、增强教学效果和实现教学实效性的着眼点应放在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与创新上,而新媒体的兴起为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与创新提供了重要途径与手段。 一、微信教学的必要性分析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微信成为大学生主要的交流平台。大学语文作为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课程,也要适应这一发展,不断改进和优化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因此,将微信这种学生喜闻乐见的新媒体形式引进大学语文教学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第一,微信教学是互联网的发展与教学改革相结合的产物。用微信教学主要是指利用微信这个网络平台进行教学的一种方式。这种传媒形式比较时尚、便捷、迅速,随着大学生对智能手机利用率的上升,微信已广泛使用,成为大学生群体中非常普遍的现象。而现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私下玩手机现象与日俱增,如果进行教学改革,正确引导学生并将其用于教学中则至为重要。 第二,微信教学是传统教学模式的有力补充。毋庸置疑,课堂教学在教育教学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同时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有着一定的局限性:由于受时空的限制,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动研讨的时间有限,课堂教学的结束就意味着研讨的结束,对知识的运用微乎其微,即使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也很难在每一个学生中实现,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就大打折扣。而学生借助微信平台,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其中,真正实现全员参与。此外,传统教学中由于资源有限,课堂中遇到新的未知无法即时解决,教学资源也无法实现即时分享。在微信教学中,不但能够轻松分享教学资源,还能进行关注、讨论、评价,对教学内容进行及时补充与丰富。 第三,微信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传统的教学模式往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参与为辅,这种教学方式虽然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涵盖大量的信息,但是学生是否能接受,“消化”得如何则因人而异。采用微信这种现代教学元素,将其整合并运用到大学语文教学之中,既能使 传统文化 在当今高校大学语文课教学中“复兴”,更能以此为契机,创新高校大学语文课的教学方式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兴趣性;充分发挥高校大学语文文化传承主渠道与主阵地的作用。因此,微信教学不但有利于大学语文教学方法方法的改革,而且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大学语文课教育目标、提升大学语文课教学实效性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微信教学的特征与应用 (一)微信教学的特征 其一,变一元教学方式变为多元互动教学方式。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模式师生互动有限,即使采用研讨式、座谈式等方式也很难实现全方位的互动。而通过微信这种大学生喜闻乐见的传媒形式搭建对话的平台,学生通过发微信形式参与其中,不但能实现师生互动、学生互动,而且能实现外界与师(生)的互动。 其二,变限制性教学特点为无限性的教学方式。课堂的结束意味着教学的结束,课程的终结意味着教学的终结。有了微信教学方式的加入,学生还可以通过课程的微信平台继续进行师与生、生与生的交流,还可以继续学习、相互研讨,进而达到长期学习,实现教学的无限性。 其三,变不可复原的教学方式为可复原的教学方式。现在的教学方式,教师授课结束,声音停止传播,授课的内容无法不可复原(录音、视频等特殊情况除外)。微信教学的介入,教师的教学思想还可以继续传播,可以复制、转发、存储等,可以长期保存,即使错过还可以回览,真正做到“想看就看”“想学就学”“想学就有”的可复原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二)微信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1.利用微信平台推介教学资源 传统的学习资源推介主要有两种方式,邮箱和专业的教学平台。然而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前者存在学生查阅滞后的弊端,而后者则存在成本高、权限有限等诸多问题,不利于资源的共享。微信公众平台是一个一点对多点的信息推送与后台管理应用平台,能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参与移动学习的入口,学生在此可以下载文字、语音、图片、视频、图文消息等五种消息类型。如果学生有新的需要,教师可以在服务器的后台查到学生的邮箱或者账号,可以即时推送资料。由于教师面对的学生大多是90后甚至是95后,他们喜欢体验新鲜事物、移动网络使用多、喜欢在平台交流。微信平台的介入,使教学资源实现即时推送,学生即时关注,方便快捷,实现了教学资源与学生的共享,使大学生喜欢上大学语文,为自主探究与互动学习奠定基础,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2.利用微信平台进行交互式教学 运用微信手段进行教学最主要的优势就是可以在微信平台上进行互动,进行交互式教学。不同于QQ、微信等平台,微信公众号可以与其关注者建立起一种紧密的联系,教师通过管理公众平台实现强化师生联系的目的。同一个教学班级或者课程还可以建立一个微信群,可以将微信教学贯穿全过程。 在教学前,教师将教授的题目或者讨论的题目发在微信公众平台中,方便学生课前查找相关的资料对所讲的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如在讲授《庄子?逍遥游》的时候,教师可以提前留思考题让学生事前预热,让学生查找有关庄子其人和《庄子》一书的相关内容。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课前提问或者微信群中互动的形式将学生查找整理的资料进行肯定、补充与完善,然后再课堂上形成完整的教学内容。在讲授过程中,对重点问题进行讨论,特别是大班额教学中能够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讨论中,教师可以对某个人的观点进行反馈与评价,学生还可以对老师的反馈进行发问与质疑,进行思想与观点的深度交流与碰撞,最终达到课堂教学所不能及的教学效果。在课程教授完毕后,针对课堂中未尽事宜和课程其他相关问题进行再度讨论。课程虽然结束,但是讨论还在继续,继续进行着交流,大大延长了教学时间,提高了教学效果。 此外,微信教学能实时把握学生动态,针对交流中与课程相关的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教师能给予适时关注并进行深入研讨。教师对自己不熟悉或模棱两可的内容能给予及时关注,及时查找资料丰富所学,同时对教学策略与方法进行适时调整,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3.构建大学语文自主学习的平台 大学语文教学内容非常广泛,在有限的课堂教学将所有的内容教授完毕是不可能的、极不现实的。而微信平台的运用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教授在这个微信平台中,安排学习内容、共享教学资源、进行师生沟通、网络课程学习等板块,学生可以通过师生对话、生生对话来进行自主学习,同时对学生的学习进度、学习效果能进行监控,督促完成自主学习课程。 4.利用微信平台进行考核 传统大学语文教学模式的最终考核主要是考试和考查两种。考试的弊端是容易导致学生通过临阵磨枪死记硬背的方式来蒙混过关。考查更有失规范性,往往采用提交小文章的形式,更容易导致学生通过上网拼凑、剽窃等方式应付了事,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不能很好地检测,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然而,利用微信平台进行考核则结果就会大不相同。在微信平台上,师生进行平等交流,教师可以实时掌握学生的动态,并定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考核,评价学习效果,将讨论作为最终考核的一项指标。每一节课评选出最佳贡献者与最佳参与者进行量化,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将不参与和不积极主动的学生适时进行一对一的对话,督促学习,提高主动性。 三、当前微信教学面临的困境 第一,碎片化传播是微信教学最大的瓶颈。虽然微信在补充传统教学模式上有很大的作用,但承载的信息量毕竟有限,导致碎片化的传播效果。在微信群讨论过程中,特别是人数众多,如果不及时关注,由于信息滚动过快而忽视重要信息。正因为如此,微信教学只是一个辅助手段,不可能成为主要的教学模式。 第二,微信教学容易导致语言不够规范。由于微信的使用人群都是年轻人,微信教学容易导致学生信口开河或者随意发表言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关注学生讨论的内容,适时进行反馈,还要留意学生的言论,对随意语言进行规范并及时制止。 第三,微信教学受学校网络环境的影响。如果学生单纯使用自己的手机流量进行互动未免成本太大,特别是一些视频进行共享的时候,还要考虑网络环境。有的学校已经 无线网络 全覆盖,这样对于这种教学就极为便利。如果没有则只能选择有无线网络的环境才能进行微信教学。 第四,微信教学容易导致学生私人聊天。微信群的人多,容易导致学生对同班同学或者陌生的人(其他班级不认识的同学)进行私聊,而这种情况是无法避免的。 总之,大学语文是一门理论性和鉴赏性很强的学科,网络时代的大学生具备很好的网络操作能力,虽然在实际教学中存在这样那样的弊端,但只要适当引导,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领会大学语文的精髓,丰富教学的内容与鉴赏的空间,调动学生学习与参与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鉴赏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等素养,就能发挥作用。因此,微信教学在大学语文或者其他课程的教学中还是可行的。 猜你喜欢: 1. 关于大学语文学习心得体会范文 2. 大学语文总结 3. 学习大学语文的心得体会 4. 学习大学语文的心得总结 5. 浅析大学语文教育的传统文化

优秀大学生结课论文格式

毕业论文格式1、论文题目: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2、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3、提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4、关键词或主题词: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5、论文正文:(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a.提出-论点;b.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c.解决问题-论证与步骤;d.结论。6、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中文: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作者--标题--出版物信息所列参考文献的要求是:(1)所列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考证。(2)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标明序号、著作或文章的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

建议你这样试试看:

每个学校的要求都不一样

论文格式如下: 论文题目:用3号黑体,顶部居中排列,上下各空一行; 作者姓名:题目下方居中,用四号楷体。 摘要:作者姓名下空一行,左起顶头,写明“摘要”字样加粗,点冒号,接排摘要内容。一般用五号字,字体用楷体。 关键词:摘要下方,左起顶头,写明“关键词”字样加粗,点冒号,接排关键词。词间空一字。字型字体同摘要。 正文:关键词下空一行开始。正文文字一般用5号宋体,每段起首空两格,回行顶格,单倍行。正文文中标题: 一级标题。标题序号为“一、”,4号黑体,独占行,末尾不加标点。如果居中,上下各空一行。 二级标题,标题序号为“(一)”,与正文字体字号相同,独占行,末尾不加标点; 论文参考文献格式说明 引用文献标示应置于所引内容最末句的右上角,用小五号字体。所引文献编号用阿拉伯数字置于方括号“[ ]”中,如“社会保障[1]”。 序号用中扩号,与文字之间空两格。如果需要两行的,第二行文字要位于序号的后边,与第一行文字对齐。中文的用五号宋体,外文的用五号Times New Roman字体。 几种主要参考文献著录表的格式为:期刊、专著、学位论文及英文期刊需严格按下列格式进行著录。 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必须遵循GB 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规则,格式如下: A.期刊文章: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J].刊名,出版年份,卷号(期号):起止页码.例如:袁庆龙.Ni-P合金研究[J].太原理工学报,2001,32(1):51-53. B.专著: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M].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例如:刘国钧.图书馆史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79:15-18,31. C.论文集: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C].主编.论文集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例如:孙品一.学报编辑工作现代化[C].中国自然科学研究会.科技学论文集(2).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10-22. D.学位论文: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D].保存地:保存单位,年份.例如:张和生.地质力学系统理论[D].太原:太原理工大学,1998. E.报告: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R].报告地:报告会主办单位,年份.例如:冯西桥.核反应堆压力容器的LBB分析[R].北京:清华大学核能研究院,1997. F.报纸文章: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例如:谢希德.创造学习的思路[N].人民日报,1998-12-25(10). ps:仅供参考哦!~

优秀结课论文范文

毛概是我国高校规定的一门必修课程,同时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最核心的一门课程。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毛概结课论文3000字以上参考 范文 ,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 要] 要实现党的阶级基础与群众基础的加强和基层组织的凝聚力与战斗力的提高,就必须将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做好,以确保党始终能够协调各方与总揽全局的核心领导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本文主要阐述了农村基层党建面临的问题,并且对其相应对策进行了相关分析。

[关键词] 农村 基层 党建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政策为农村带来了很大变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有了很大的成就。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政治体制改革也在日益深化,从而导致一些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面临着不同程度的问题。

一、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现状

为了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在党的内部广泛深入地开展各项 教育 活动对较好地发挥农村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与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起到积极效果。在农村中,广大党员与党员领导干部都能积极地带领农民群众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工作,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农村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同样存在一些问题以及薄弱环节,使得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要求与党的先进性建设之间存在比较大的差距。因此,必须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薄弱环节与相关问题,并且采取有效 措施 解决。

二、农村基层党建工作面临的问题

1.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素质与能力较弱

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要得到良好发挥,离不开农村基层党员干部本身的素质与能力。但是目前很多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并没有良好的素质与较强的能力,对其领导核心作用的发挥带来严重影响。在这个方面,首先表现在农村党员老化,后继乏人。一些农村党支部很长时间没有发展党员,甚至发展比较缓慢,没有对青年干部的培养工作给予足够重视,导致农村换届选举时,并没有合适的青年干部可以担当重任。另外,农村党支部没有核心,凝聚力不足,内部状态瘫痪或者半瘫痪,使得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无法得到很好的开展。其次,一些农村基层干部的整体素质没有能够适应社会任务的新要求,其思想观念并没有跟上时代的变化。比如农村党员干部对现行政策不了解而导致执行偏差、 文化 水平较低、思想较旧、缺乏新 方法 等等。第三,一些农村党员干部的法制观念比较淡薄,从而以权谋私、违法乱纪,使得干部与群众之间的矛盾被激化,引发出一系列农村社会问题。

2.农村基层队伍建设教育与管理比较滞后

国内的农村市场经济已经发展得越来越快,也对产业结构进行了调整。而且很多农村党员已经从纯农业生产与单一的集体经营中分离出来,导致原有的党员活动方式与新生产经营形式并没有相适应,也难以做到按时交纳党费和面对面的民主生活会等规定。因此,党员集体活动的开展比较困难,时间和人员都难以集中、到齐。而且党员干部之间思想不一样,沟通比较困难,党内生活制度没有得到落实,只限于形式,导致党支部和党员出现了思想断层,难以落实党员的教育与管理工作。

3.农民工流动管理方式没有适应其自身特点

近些年来,乡镇会统一负责农民工流动的管理,但是其党员组织设置方式已经无法适应当下农民工党员跨地区与频繁流动的需要。党组织很难对农民工流出地、农民工在流入地的思想状况与行为表现等进行掌握,导致党员没有找到合适的平台以发挥其先锋模范作用,也难以为农民工党员的基本权利提供保障,影响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另外,管理理念比较传统,无法适应基层党员现状。重视管理和义务,却轻视服务与权利,强调对党员的监督与管理工作,而没有很好地为党员的服务与权利提供保障。

4.农村党组织自身建设不完善

党支部自身建设如何会对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力的发挥产生直接影响。农村党组织自身建设的不完善首先表现在村级其他组织的不健全,如妇代会、团支部等等。很多组织都是形同虚设的。其次就是村干部的激励机制没有得到很好的完善,尤其是村干部实行的是不脱产管理,而且工资待遇并不高,干部没有较强的敬业意识,思想观念比较落后。然后就是村民主制度并不健全,使得基层党组织建设并没有得到一定的制度约束与保障。

三、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对策

1.加强农村基层党员干部与普通党员的教育与培训

要根据培训基层党干部与党员的相关要求,通过多种形式对其进行教育与培训。在干部方面,主要内容就是经济管理和法律政策之类的知识培训,提高党员干部的抓发展、谋发展以及服务发展等方面的意识与能力。要从实际出发,培训方式可以有讲座、研讨会、专家辅导和培训班等等。而在广大党员方面,应该针对其实际现状而积极探索长效机制,以保持其先进性,促进其先锋模范作用的充分发挥。因此,一定要做好相关的培训工作,发挥远程教育网络和农民夜校的作用,加强其农村实用技术与法律政策教育,提高其科技、政治与文明素质,推动他们成为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民。要优化农民队伍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与文化结构,提高其能力与素质等等。

2.加强农村党组织领导班子建设

新农村建设需要有一个很好的带头人,根据农村人才缺乏的现状,应该切实加强农村党组织领导班子的建设工作。而且还要结合农村换届选举与农村综合改革来进行,从而促进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并为其提供很多好方法与好 经验 。另外,还要建立一个激励、关怀与帮扶机制,特别是对老党员和困难党员以及基层干部给予多些关怀与爱护,以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同时,还要为他们的基本权利提供保障。

3.对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工作方式进行不断创新

要对其他地方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相关经验进行认真 总结 与推广,构建新型组织体系,其中主体为村党组织,骨干为产业党支部,基础为专业党小组。要适应在改革之后提出的农村行政区划调整的相关要求,对农村党组织设置进行调整,将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作用进行充分发挥,加大建设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的力度等等。

结束语

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已经越来越明显,必须采取相应措施加以解决。努力做好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孙志凯.农村基层党建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J].中共珠海市委党校珠海市行政学院学报,2007(10):14~15

[2]刘瑞泽.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山东大学,2012(3):25~26

[3]刘文阶.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J].泰山学院学报,2007(9):32~33

摘要:毛泽东作为新中国的第一代领导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带领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为新生活的追求贡献了毕生的精力。毛的伟大并不仅在于此,还在于他的思想。他的思想为中华民族未来的建设打开了窗户,同时,也为我国未来的发展表明了方向。

关键字:毛泽东,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

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的、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候,毛就像全党提出要走出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毛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是同总结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经验和教训相结合的,也是同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他认为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没有经验在经济建设方面,我们只得照抄苏联的。

在社会主义建成以后,建设的社会主义应该建设什么样的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也是建设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问题,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建设的社会主义实施什么样的经济体制,是党执政以后面临的一个重大的问题。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选择一个适合我国基本国情,又能全面、迅速的发展的经济体制,迫在眉睫。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后我国逐步形成一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这样的经济体制是有当时主客观条件的。从客观条件上来讲,我国当时的生产力十分低下,国民经济十分薄弱,现代化工业很少。在这样的,基础上进行工业化建设建立高度集中地计划经济体制,有利于迅速的集中全国的力量,有效的发展经济。同时,经济结构简单、科技水平不高,社会利益关系单纯的情况下,计划经济体制也能顺利的进行。从主观条件上来说,当时在理论上普遍把计划经济看作是区别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重要特种。所以但是实施计划经济体制是合乎逻辑的必然选择。

20世纪50年代,计划经济体制在我国经济发展上发挥了中的的作用,但是同时特暴露了不少的问题:权力过于集中,忽视了商品产生、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使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活力。因此,在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理论的创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最终成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首选目标。

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决议》中,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方针。虽然这个计划仍坚持计划经济总体计划不变但他允许了市场调节,这为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理论开辟了道路。

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首次提出“在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新概念,明确肯定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是实现我国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商品经济体制。邓小平再次强调,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只要对发展生产力有利,就可以利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概念呼之欲出了。

80年代后期,我国经济活动中的市场调节的比重已经超过计划调节。这是国际上发生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在这样的背景下邓小平坚持事实求是的思想路线。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明确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初一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随后党的十四大明确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我们党在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上实现了又一次重大突破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质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的结合。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以公有制为主体、包括私人经济在内的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条件下运行的市场经济。现在,资本主义国家实行市场经济,都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一些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原来的社会主义国家,也多是和私有化同时进行的。我国则是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实行市场经济的。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又要实行市场经济,这是一个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

因此,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必须坚持和完善多种多样的公有制经济形式,理顺国家与企业的关系和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这样,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混合所有制结构,特别是国有及由国家控股的大中型骨干企业,将会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保证国民经济的合理布局,节约资源和市场有序运行。同时,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由政府有力地进行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在中国这样一个大国,现代化建设,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社会的安定,民主的发展,都要依靠党的领导。没有共产党的领导,必然四分五裂,一事无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条战线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都是在党的领导下的。在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经途径,是一项艰难的开创性事业,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可能取得成功。同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必须有政府的强有力的宏观调控,通过经济社会政策、经济法规、计划指导和必要的行政管理,为市场经济创造一个稳定、安全、有序、公正的社会经济环境。

在社会科学与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保持我国国民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转变经济发展的方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筹区域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内容。

语文是我国 教育 工作的重点,但是大学的语文的学习是一个难点。下面我给大家分享大学语文论文 范文 ,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树立大语文观,拓宽语文学习的领域,让学生在社会的大课堂中去学习语文,在生活的大舞台中获得更多的知识作为提高农村学生语文学习效果的重要途径,改变语文学习只局限于课堂和课本的唯一局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关键词:语文学习; 教学 方法 ;提高效果

一、注入新的内容,突破课堂局限

怎样在有限的45分钟贯穿无穷的知识呢?为此,我们通过布置学生 课前预习 ,搜集有关资料,要求语文课堂教学在力求学好教材的基础上,还应该把语文学习的触角伸向更为广阔的空间,让学生把学习之根扎在广博的土地上。我们在教学中通过给文本注入新的内容,丰富学生的知识,在课外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报刊、电视、网络上的 热点 话题,还积极开展各种演讲竞赛活动,举办 优秀 作文 展,自编自演课本剧等,使语文教学不仅仅满足于课堂的45分钟,要学生把课内课外的语文学习紧密地结合起来,达到学以致用、融会贯通的目的。如教《苏州园林》一课,课前可以让学生多方收集有关苏州园林的图片、介绍、评论等,然后在课堂上交流自己所了解到的苏州园林的特点,这样学生交流积极踊跃,学习热情空前高涨。这不仅丰富了文本的内容,还激发了学生探索欣赏园林艺术的兴趣,把学生学习引向了更广阔的天地。课后学生可以把自己的学习研究的成果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展示,有的写了有关园林的 日记 ,有的把自己查找的图片资料打印整理贴在教室的专栏里,也有办成 手抄报 进行展示的。总之,因这一节课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和信息是我们无法用45分钟来衡量的。

二、整合其他学科,改善知识结构

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与其他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语文这门学科也不是孤立、自成一体的,它与其他学科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教学中,我们通过把和语文相关的学科知识进行整合,改善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状态,使我们的学生借助于语文这个工具去学习其他学科,同时其他学科的教学也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提供了各种实践的机会。如在教学《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这篇课文,就可以调动学生学过的物理学知识,光学知识和生物学方面的知识解释花儿这样红的原因。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是综合运用 语文知识 的过程,也是相关学科知识和能力迁移运用的过程。学生不仅在语文课堂中学到语文知识,也可以在其他学科中学到更多的知识;其他学科的学习也包含着语言文字的应用实践,它们是相通的、不可分割的。

三、深入 社会实践 ,拓宽学生视野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古人把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联系起来,当作求学的两大途径,就在于人不光要读有字之书,还要读无字之书。我们通过一些丰富多彩的融学校、社会为一体的语文训练形式,让学生沐浴在浓厚的学习氛围中,潜滋暗长听说读写的能力。积极开展“体验・实践”活动,给学生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提供一些很好的机会。如体验在农村的实践活动,金秋时节带学生去田野拾稻穗。那金黄的稻浪犹如一张宽阔的地毯,辛勤劳动的农民,热火朝天的收割场面,使学生无比兴奋。大家比赛谁拾的稻穗多,谁拾的稻穗少,一派热闹繁忙的景象。当大家满载而归回到学校时,仍然抑制不住那种“丰收”后的喜悦,再问学生你们收获了什么?学生们争先恐后地抢着说自己看到的,自己听到的,怎么拾的,谁的多,谁的少,也有的学生感悟到了劳动的艰辛和快乐。无论交流什么,都是一种分享,都是一种“碰撞”。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了观察,学会了表达。当把这次活动再现于作文中时,学生自然不会无话可说了,好词妙句是层出不穷。

四、引领阅读天地,提供生活素材

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其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因此,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第一、第二、第三学段的课外阅读总量分别不少于5万、40万、100万字。可见,课外阅读的意义深厚而广泛。语文是“得法于课内,得益乃至成长于课外”,对于学生的课外阅读,我们通过培养读书兴趣和习惯,给足读书的时间,指导阅读的方法,还让学生读写结合,强化语文能力,有针对性地开展课外阅读的活动。比如举办读书沙龙,交流 读书心得 体会,搞课前3分钟讲演、语文开心辞典、巧接诗词名句等趣味阅读活动等,做到课内课外相结合,个别阅读和小组阅读相结合,积累运用相结合。通过课外阅读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的功能,听说读写思有机结合,并努力将学生阅读所获运用于学习生活中。通过几年的培养,学生普遍反映良好,课外阅读及其活动虽然挤用了学生一定的课余时间,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为学生提供了无数的间接生活 经验 ,丰富了学生的人文知识,培养了健康的审美情趣。课外阅读也为学生写作提供了大量的生活素材和借鉴样式,丰富了学生的语言。所以,只要学生坚持以读促写,为写而读,读写结合,就能真正促进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

五、利用信息技术,拓展学习空间

如今,现代教育技术正以其独特的优势,逐步深入到各学科领域,深入到课堂教学改革中,它追求的是教育、教学的高效率和教学效益的最优化。我们通过让教师在教学中巧妙运用信息技术,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教学中,教师创造性地运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与自主探索的机会,引导他们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来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在教学《北京喜获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一课前,笔者了解到不少学生没有到过北京,对北京是非常陌生的。如果像以前的教学一样,只是让孩子们读读课文,听听教师枯燥的讲解,是很难感觉到首都北京的雄伟壮丽的。为了让孩子们足不出户就能感受到首都北京的雄伟,从而在情感上激起共鸣,笔者精心制作了教学课件。教学时,当那一幅幅精美的图片展现在学生眼前时,他们激动得叫了起来:“真是太美了,太壮观了!”那一幅幅直观的图片加上教师简单的介绍,孩子们很快就对北京首都的主要建筑物有了深刻的了解,参与的积极性大大加强了。天安门广场上升旗仪式壮观,也是孩子们渴望一睹为快的。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笔者选择恰当的时机,播放了升旗、阅兵仪式的录像片断。国旗班战士优良的作风、雄壮的国歌声、迎风招展的五星红旗,还有数以万计的围观群众,无不吸引着学生的眼球。观看后,笔者让他们 说说 自己想到了什么,有的说想到了在奥运赛场上奋力拼搏的体育健儿,有的说想到了解放军战士保卫边疆的辛苦,有的说自己将来也要为国争光……这一节课,架起了学生认知和理解教材之间的桥梁,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能力,而且改变了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实现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有机结合。学生还利用信息技术来检索、搜集、分析、处理所给的相关资料。这不仅是一个有利于学科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提高信息素养的过程。

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也处处用语文。用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指导我们的语文教学实践,着力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效果吧!让语文教学从课堂走进学生的生活,让学生生活的过程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吧!

摘 要:本文针对当前职中语文教学的现状,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教学的基础上,提出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培养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性,结合具体的教学实例,分别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阐述培养语文学习能力的具体 措施 。

关键词:职中语文教学 学习兴趣 学习能力

众所周知,兴趣是学习的最好钥匙,对职业中学的学生来说更是如此。他们的学习基础较差,个人追求不高,在思想上又重专业实践、轻 文化 理论。语文学科是学习其他各科的基础,如何才能引起职高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呢?笔者就此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灵活、科学地培养学生“听”的能力

所谓“听讲”,就是学生听老师讲,是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的过程,这是长期以来人们形成的一个错误认识。如何变被动为主动,培养学生主动听的兴趣,关键就要靠课堂45分钟。有的老师一味追求理性化,把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解剖成几块,无非是什么时代背景、段落结构、思想意义、写作方法、艺术特色等老套路,结果就是把教参搬上了黑板。有的老师教学方法较单调,习惯于滔滔不绝地讲,间或提几个问题,也是最简单的“是不是”“好不好”之类学生闭着眼睛都能回答上来的问题。如今多媒体教学被广泛地运用到课堂上,但一些老师只是将其当作作秀或板书的替代,让多媒体教学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在自己的认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系统地表达了自主学习的思想。他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构建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教学过程应是促进学生自主参与的过程。因此,教师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改变讲课的方式和方法,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实践中来。例如在讲话剧《雷雨》一课时,笔者就让学生自己扮演剧中的角色,以此来加深对剧中人物的理解;讲《项链》一课,对女主人公玛蒂尔德悲剧的原因,同学们的意见分成两派,都希望说服对方,笔者就让学生当场 辩论 ;在讲授 散文 《黄鹂》时,笔者让学生开展散文朗诵比赛;在讲授《林黛玉进贾府》一文时,曹雪芹的生花妙笔将人物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单凭书面文字,学生印象不够深刻,笔者就利用多媒体,播放了一段有关课文情节的电视剧视频,并设置了相关问题,让学生先观看再讨论。同学们有了兴趣,“听”的效率自然提高了。

二、运用多种形式培养学生“说”的能力

“说”是一种学生主动用语言来表达自己思想的技能技巧。这一点对职中学生较普中学生更为重要。除了求职 面试 ,职中学生一进入社会就需要与人沟通交流,因此职中 语文教材 四册书都安排了口语交际的教学。但是相当一部分职中生语言组织能力弱,口头表达能力差。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是语文新课改的突破口之一,也是职中语文教师应尽的责任。

我们要培养学生讲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这是语言表达的基础和前提。职业学校的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无论是求职还是与人打交道,普通话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一般说来普通话水平在小学阶段已基本定型,但随着知识的积累、阅历的增长,高中阶段还是有相当大的可塑性的,尤其是语言环境对提高普通话水平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一是要求同学之间用普通话进行交流,相互监督,共同提高,长此以往,不但提高了普通话水平,还规范了文明用语。二是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学习,积累言语资源。美国社会语言学家A·赫德森说:“应用它(语言)的有关规则或技巧绝大部分是从他人那里学来的。”因此,我们应教会学生善于观察,留心倾听。例如观看电视中的一些访谈节目、记者招待会等等,让学生加以观察、学习,从中汲取鲜活的经验,丰富自己的话语,掌握一定的技巧。三是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例如,利用每堂课的前3分钟,让学生进行 自我介绍 、自我举荐等;还可以结合教材上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举行小型 故事 会、演讲会、 辩论会 、诗歌朗诵等以“说”为主的活动,既能够培养学生快速思维的能力、语言运用能力、思辨能力等,还能够锻炼学生的胆量,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部分学生怕上语文课,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怕“说”、不会“说”。如果教师能把这一问题解决好,让学生从“说不好”到“说不停”,那么学生自然而然就会对语文课感兴趣。

三、广泛培养学生“读”的能力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培养学生的广泛阅读能力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对提高其语文素质也有重要意义。尤其应该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这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丰富思想和生活,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但是读什么样的课外书籍,如何阅读课外书籍,也是一门不小的学问。

在“读书改变命运”的大气候影响下,大部分学生在初中乃至小学阶段就明白“多读书”“读好书”的重要性。但是知易行难,相当一部分职中学生在这方面还是有欠缺的。职中学生课业负担相对轻松了很多,很多学生放学后看书的时间多了,但看的还是“口袋书”“动漫报”,聊的总是“明星八卦”,读书趣味狭窄,品位不高。为了培养学生的读书趣味,丰富他们的思想内涵,笔者每学期都结合教材给学生开列书单。例如高一第一册书主要是诗歌、散文、小说、 议论文 的教学,笔者给学生开列的书单是:《徐志摩诗集》《朱自清散文选》《鲁迅杂文集》《莫泊桑短篇小说集》等。在阅读课外书籍时,不少学生有这样的感受:书是读了不少,但过眼就忘,作用不大。笔者告诉学生,阅读书籍要能“静心”,也就是全身心地投入进去,心无旁骛;看到 好词好句 要会“留心”,阅读时要将书中的好词好句加圈点、作记号,加深印象;咬文嚼字要存“慧心”,阅读时要善于从中 总结 ,获得感悟;读书学文要有“恒心”,读书要有长久计划,持之以恒。如果能做到这四有“心”人,定会气质日渐芳华,写作如有神助。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做到读后有所悟、有所感、有所创新,提高课外阅读的广度和深度。

四、实实在在地培养学生“写”的能力

在作文教学中,有的老师往往把题目及要求一布置,就由学生“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显得甚是随意、无序,导致学生的写作较为被动。笔者认为,写作教学只有真真正正落到实处,才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首先要重视实用文体的写作。实用文体与生活密切相关。对于职中生来讲,实用文体写作显得尤为重要。可以从最简单的 请假条 、留言条教起,到 申请书 、求职信,再到合同、调查 报告 等,让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实用文体的有关知识,直到会写为止。让学生真正领会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实用性,从内心深处对语文课感兴趣。其次,化整为零,加强片段作文的练习。片段作文篇幅短小,形式多样,是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有效途径。教师可有意识地让学生通过不同体裁片段的练习,掌握写作技巧,提高遣词 造句 的能力。当然,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光靠几堂语文课是远远不够的,要把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把生活体验和理论知识联系起来,开拓更为广阔的途径。

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培养语文学习能力,真正提高职中学生语文素质,这对职中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文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努力改进教学方法,才能不断提高语文教学的水平。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关系着人们工作、生活、成长的方方面面,可以说生活当中处处有语文。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每一个教育阶段都将语文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来进行教学,可见语文在人才成长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大学语文一直是作为基础公共学科存在的,它在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同时语文又具有较强的工具性,在人们的职业发展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因此,提高对大学语文教学的重视,充分发挥其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方面的作用,是现代高校语文教育工作者要研究的一个关键问题,也是培养现代化高素质人才的必然要求。

1 大学语文教学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的作用

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综合文化水平

语文是一门语言的艺术,富含着丰富的文化知识,对于提高大学生的文学素养,帮助大学生掌握良好的文学素材具有积极的作用,有助于大学生深入感知汉语文化氛围,了解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大学生语文教材中多样的文学表现形式、 典故 格言以及各种修辞手法等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汉民族 思维方式 的理解,从而提高对汉语的领悟能力,提升综合文化水平。

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在当前社会发展形势下,社会环境复杂多样,充斥着大量的不良信息和消极思想,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以及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理想信念也不坚定,很容易受这些不良信息的影响而形成扭曲的价值观念。学校通过开展大学语文教学,能够将思想教育和人文教育渗透到大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当中。这是因为现代高等教育语文教材当中更多的涵盖了我国 传统文化 、历史发展、社会生活等方面的知识,蕴含着丰富的美学价值和积极向上的精神品格。教师可以结合这些富有教育特色的文学知识,将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基本的人文知识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在文学作品的感染下得到熏陶,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人生追求,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

大学语文课程重点强调的是人文性,但是其工具性和基础性也是不能忽视的。大学语文的工具性主要表现在社会交际和文化传播上,语文既是个人思维和想象的工具,更是学生学习和未来工作的基础工具。目前,很多大学生由于语文基础知识掌握得不扎实,导致在应用到语文知识的时候无从下手,甚至有些大学生连基本的请假条、申请书等都不能规范书写,更不要说更高难度的应用性文书写作,非常不利于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在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通过巩固其工具性,能够帮助大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听、说、读、写能力,还能深化写作能力、形象思维能力等,使学生在提升人文素养的同时掌握语文基础知识的应用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未来的职业发展。

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道德素养

大学语文的另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培养学生较高的道德素养。大学生处于学习和就业的过渡阶段,因此必须搞好以敬业和诚信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大学语文教学在这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随着社会环境的发展变化,当代大学生普遍个人主义倾向严重,缺乏诚信和敬业精神,集体观念淡薄等问题,但同时他们又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很容易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养成不良的道德习惯。在大学中开设语文课程,有助于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经过高等教育改革,大学语文教材更注重对文学内容中德育因素的挖掘,大学语文教师通过组织大学生深入挖掘语文学习素材中的德育因素,有助于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理念,提升道德修养,进而真正成长为社会需要的“四有”新人。

2 发挥大学语文教学素质培养作用的途径

将语文教学与学生专业相结合

要想切实发挥大学语文教学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的作用,必须将语文教学与学生的发展实际相联系,加强语文与学生专业的结合,充分发挥语文的工具性和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对于旅游专业的学生来说,教师可以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进行模拟导游,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充分发挥语文的工具性。

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

语文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语文综合应用能力的关键环节,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实践活动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的作用发挥,可以鼓励和组织学生参加创业实践竞赛活动。学校要尽可能地选择与学生校园生活、社会生活和职业生活关系较为密切的活动内容,引导学生自主的进行参赛活动项目的设计,通过搜集资料、交流合作、总结评比等具体的实践过程,使学生的语文综合应用能力得到锻炼和提升,为今后的就业和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实现语文课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完美结合

高等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推进使得大学语文教学必须要打破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不断更新教学理念,积极探索新方法。为了充分发挥大学生语文教学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的作用,教师在语文课堂的组织过程中,要将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进行充分融合,创新语文教学模式,可以开设语文第二课堂,引导学生积极阅读,加强实践,让学生真正在语文学习当中收获知识,提高人文素养,强化职业道德素质,锻炼专业能力,进而完善自我。

现代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心理健康问题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结课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教师的天职是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并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质。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高等院校总体建设不是很完善,心理健康教师大多并不是专业的心理医生,他们经验匮乏、知识面窄,使得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效不明显。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

大学校园内普遍流传一句话:“就业难,难于上青天”,自己十几年的拼搏刻苦,父母节衣缩食的供养,到头来找不到一份满意的工作,莘莘学子在就业的关卡上显得尤为迷茫。他们不知道自己适合什么类型的工作,不知道自己的特长和优势,更不知道在复杂的职场上如何应对自如。他们往往害怕竞争,逃避就业,认为自己能力低、水平差,严重缺乏自信,或将希望寄托于父母和老师,缺乏推荐自己的勇气和决心。更有甚者,几次求职失败后,便产生抑郁、厌世等情绪,甚至逐渐演化为心理障碍。

1人际上的无助

人生活在一系列社会关系中,不能孤立存在,人的生产生活都离不开和他人交往与沟通的大环境。大学生进入大学后,没有父母的精心呵护和老师的谆谆教导,他们渴望有人能够给自己带来温暖和家的感觉,但有些大学生缺乏必要的交往常识和能力,加上自身的个人主义观念,在与人沟通时感到无力。他们很难与他人进行很好的相处,身边缺少知心朋友,对他人不信任,不愿意让别人走进自己的内心世界。同时很羡慕人际关系良好的同学。长此以往,情感的纠结和孤独会衍生为妒忌、猜疑、恐慌等心理疾病。

2形象上的自卑

追求美是每个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大学生脱去了稚嫩的校服和家长老师的约束,他们都以自己对美的理解来装饰和打扮自己。但有些女同学身材略显肥胖、面容不够俊俏;有些男同学个子矮小、穿着落后土气。他们往往会产生自卑的心理状态,可能别人无心的一个眼神、一句话,他们都会认为是看不起自己,是在议论自己的缺点,长时间用这样的心态来思考问题如果不加以疏导就会变为严重的心理疾病。

3塑造大学生健康心理对策

大学生是新时代下建设社会主义的主导力量,他们的心理素质如何不仅影响自身的健康成长,更关乎国家未来发展的潜力和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学校是一个人成长成才的重要培养基地,学校的教育贯穿一个人的一生。因此,高校必须要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摆在工作重点之列。

发挥课堂教育主阵地

我国大部分高校仅给心理学专业的学生进行有关心理学知识教学,并未在全校内广泛开展心理学大讲堂,偶尔的选修课也不能使学生对心理学知识有实质性的理解。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心理调节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开展心理学课程对于现今高校育人是十分必要的。系统全面的学习心理学基本知识,使大学生充分了解自己的心理动态,掌握保持心理健康的手段,有效调节不良情绪,促进自身健康心理素养的形成。

设立心理健康咨询室

大学生身处社会和校园之间,对社会上的负面现象不理解、不认同,对校园生活又感到无聊和懈怠,性格内向又不愿与人诉说,积压到一定程度,心理就会产生一些问题。医院的心理咨询科室会给人一种精神上的压力,仿佛自己得了严重的心理疾病,需要心理医生来解救和医治。而高校内的心理咨询师会给学生亲切感,在自由地聊天过程中将内心深处的苦闷和忧愁倾诉出来,达到释放的作用。高校心理咨询师应当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心理特征,有目的的对他们进行心理教育,排除心理障碍,强化适应社会的能力。同时高校应聘请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并按期组织培训和考核,提升高校心理咨询室的利用价值。

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多元化

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独立的学科存在,但它与各个学科是融会贯通的。高校应加大心理健康宣传力度,将其应用于其他学科之中,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心理健康知识,实现学科的双赢和共惠。同时,制定一套可行性高、成效显著、实施范围广、覆盖面全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利用最为学生所接受的现代多媒体手段,通过校报、网站、论坛、板报栏以及颁发心理健康手册等渠道宣传心理健康常识和基本的调适方法。

开展校园文化活动

一所学校的综合实力不仅体现在教学效果、师资力量、知名度上,学校的文化实力更是一种无形资产,代表着学校的学风和办学宗旨。高校应当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定期举办学术文化节、大学生知识论坛、英语小品竞赛等富有新时代气息并能够调动大学生积极性的课余活动。大学生在活动进行中充分发挥聪明才智,既获取了知识又锻炼了各项能力,在实践中体验自身存在的价值与意义,看到了前进路途中的希望与光明,缓解了焦虑、紧张、自卑、怨天尤人的不良心理状态。为大学生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不仅可以提高学习成绩,达到育人效果,更可以陶冶大学生的情操,促进其健康心理的养成和完善。

强化教师心理健康意识

教师的天职是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并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质。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高等院校总体建设不是很完善,心理健康教师大多并不是专业的心理医生,他们经验匮乏、知识面窄,使得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效不明显,因此,教师自身的学识和素质显得尤为重要。加强对辅导员和授课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员在处理学生日常工作时,要明确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生活困难以及心理状态。辅导员在年级大会上不能只谈学习,更要加大宣传心理知识的力度,针对具体学生进行特定教育。倘若教师心理出现问题和疾病,不仅会阻碍自身学术道路前进,也会对学生造成消极影响。因此高校应大力培养一批专业知识硬、道德素质强、思想觉悟高的心理学教师骨干力量。

参考文献

1、大学生积极品质评价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应模式研究李自维西南大学2009-04-01

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柳忠琴东北师范大学2007-05-01

[摘要]

大学生已成为社会重点关注的群体,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高校工作的重点,而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因素是现阶段研究的热点,本文探讨家庭因素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并针对现状制定更为翔实的对策。

[关键词]家庭因素;心理健康;影响;对策

一、心理健康的阐述

一个人心理上的健康是能够确保自身各方面机能与周围环境不发生冲突的前提下,个人心境发展到最佳的状态。主要包括了如下几点基本条件:(1)智力符合实际年龄。智力是衡量人能否具有正常心理活动的前提条件,能够确保人们在生活学习中保持较强的求知欲,并日常工作中能够运用自己的智力积累生活工作经验,不断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2)对自我意识有较为客观的意识,一般来说,心理上的健康是对自身进行客观评价的基本保证,如果一个人心理上出现了问题,通常会出现自卑、自我否定以及心理上的相对失衡等问题。(3)能在日常生活中保持稳定的情绪,心理健康的人在日常生活中能做到基本的不卑不亢,通常情况下都能够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满足自身需求,对于一些突发性状况和能力之外的问题也能以较为平稳的心态面对,基本能够保证积极乐观。

二、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一)家庭的教养方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分析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采用严厉惩罚的教养方式有可能会使孩子变得畏缩、胆怯、惯于逃避现实,甚至产生自卑、抑郁或心理焦虑,也有可能产生爱说谎,对人不信任、有敌意的应对方式。父母长期的严厉形象,给孩子造成了情绪暴躁的影响,容易产生攻击性行为;父母过分保护会使孩子缺乏主见、缺少独立思考的能力,遇事优柔寡断、缺乏决策力,并在一定程度上禁锢了孩子的自我意识,限制了他们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

(二)家庭收入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分析

从大学教育的角度来看,以学分制为基础教育管理制度存在着一定的不公平性,部分家庭因为收入偏低导致学生在学分上和其他学生存在差距,因为部分学科的学分不能带来实际的学习效用,也不能解决贫困生的生活问题,这就使得贫困生在日常的学习中陷入两难的境地。而大学生作为社会当中知识储备相对丰富的一个群体,他们自我期望值高,有强烈的成就欲望和自我价值认同感,这就使得贫困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敏感,更容易受到心理上的伤害,甚至使部分学生在人际关系上出现抑郁的危险倾向。当然,这种影响不是全面的,也有部分学生因为出身的贫寒通过自己的加倍努力形成了更加坚韧的性格。

(三)家庭的户籍类型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分析

在以往研究中,没有研究表明城市户口的大学生比农村户口的大学生的心理方面会产生更积极的作用。以广州为例,部分当地的流动人口和非流动人口对于这一问题保持中立态度,而流动人口偏向本地的户籍,而广州当地人口则认为当地人口的健康状况更为健康。因为和当地户籍人口在生活环境上的差异会影响这部分群体对社会的支持态度。除此之外,流动人口通常还面临着来自生活中各个方面的变化,这些变化当中的某些消极变化可能会在不同程度上对流动人口的心理产生影响。但就大学生而言,进入大学可以选择迁户与不迁户,如果迁户,大家都会处于一个平台,享受的学校政策基本一致,所以说家庭户籍类型不是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四)特殊家庭结构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分析

特殊家庭结构主要分为三种:第一种单亲家庭结构,主要是父母离异或者其中一方去世的家庭;第二种再婚家庭结构,是指父母离婚,然后其中的一方又重组而成的家庭;第三种是独生子女家庭。这三种特殊家庭结构都会对大学生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单亲家庭的学生,往往会有孤独感,缺少陪伴,从而形成孤僻的性格。人是一种社会性的动物,人活在社会上必须要有一定的认同,在家里需要家庭的认同。独生子女往往容易受到家庭的溺爱,做事情就会以自我为中心,独立性差。这些都会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作用,从而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

(五)父母学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分析

研究表明,通过对军医大学生的调查可以看出学历高的父母对学生的成长非常重要。一般来说,从事教师、公务员等稳定工作的职业的工作者通常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子女的教育中,这就使得这部分学生具有较好的心理素质。虽然很多大学都开设了心理健康教学课程,而学校的教育则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对之前的心理偏差进行部分修正和改进,目前受到父母职业和父母学历影响而心理健康水平较低的大学生还是少数。

三、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对策探讨

(一)家庭层面

家庭是儿童生命的摇篮,即人生的第一个课堂。在家庭日常生活中,父母通常以谈话的方式对子女进行教育。而这种教育的效果通常和谈话的方法关系紧密。这种交谈并不是父母以高高在上的姿态对孩子进行说教,而是在一个较为平等的环境中,和孩子进行和谐的交流。在交流时要把握好时机,确保孩子是处于一个情绪比较平稳的情况再进行交流,在交流之前要对谈话内容进行引导和铺垫,然后选取一个孩子比较感兴趣且有益于孩子身心健康的话题作为谈话主要内容,在交流的过程中,要让孩子先阐述自己的观点,无论对错都不要给予直接反驳,而是在他阐述完毕后自己以更为合理的角度提供一个相对更为成熟的观点,让孩子自己去判断。通过这种交流方式进行交流能够让孩子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受到教育,避免在交谈中对孩子以往犯过的错误加以训斥,使孩子产生反感心理,甚至会使孩子抵触这种交流教育方法。在交流的过程中适当鼓励孩子能够让孩子在生活中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让孩子始终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有助于将来父母和子女之间的更好交流。

(二)学校层面

学校应以“营造美的环境,塑造美的教师,构建美的课堂,开展美的活动,培育美的花朵,收获美的成果”为教育特色的建设思路,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以“全面发展、以美育人、培养特长”为理念,统一思想,凝聚共识,重视艺术教育,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实践,及时调整学校教改的定位和方向。“全面发展”是指让每个学生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受到良好教育;“培养特长”是指因材施教,培养学生兴趣爱好和特长。两者要全中有长,长中有全,以全促长,以长带全。要清醒地认识到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影响,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该科目教师的教学义务和责任,而是全员教学工作者的职责。

(三)社会层面

社会环境相对于家庭环境来说虽然对学生的影响层面相对较窄,但不同文化背景的社会环境会对学生的心理形成十分明显的影响。社会的风气、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传媒等都会对学生的心理构成影响,影响形式主要表现为各种形式的媒体如电视、网络、图书等方面形式。在社会管理层面上,社会各界领导要以社会环境为基础重视社会环境对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重要性。其次,文化管理部门要加大力度对文化市场的综合整治和管理,对文化产品市场中的不健康和反应社会负面因素的产品进行积极的剔除,避免这部分产品对学生的认知能力造成影响。让学生能认识到社会文化的主流,在大学心理“转折期”过程中不至于发生偏差,使身心获得全面健康发展。

小结

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未来,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价值观教育势在必行。在这一过程中学校要大力推进心理素质教育,促进大学生形成能够适应社会的健全人格。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时期,社会上不同群体以及不同时代的价值观并存。在教育工作者要清楚地认识到这点,要认真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对全体学生的教育、管理、服务中以身作则,教育引导好学生,使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观念,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全面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樊富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110.

[2]史小平.浅析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及对策[J].新闻天地,2010(9).

[3]席伟光,安敏.父母教养方式和大学生情绪智力的关系研究[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

[4]张立常,丁海奎.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J].教书育人,2011(24).

优秀结业论文格式

结课论文格式:

1、论文题目: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2、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3、提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4、关键词或主题词: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

5、论文正文:(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a.提出-论点;b.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c.解决问题-论证与步骤;d.结论。

6、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中文: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作者--标题--出版物信息所列参考文献的要求是:(1)所列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考证。(2)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标明序号、著作或文章的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

毕业论文的写法:

1、毕业论文格式的写作顺序是:标题、作者班级、作者姓名、指导教师姓名、中文摘要及关键词、英文摘要及英文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

2、毕业论文中附表的表头应写在表的上面,居中;论文附图的图题应写在图的下面,居中。按表、图、公式在论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分别编号。

3、毕业论文中参考文献的书写格式严格按以下顺序:序号、作者姓名、书名(或文章名)、出版社(或期刊名)、出版或发表时间。

4、论文格式的字体:各类标题(包括参考文献标题)用粗宋体;作者姓名、指导教师姓名、摘要、关键词、图表名、参考文献内容用楷体;正文、图表、页眉、页脚中的文字用宋体;英文用Times New Roman字体。

5、毕业论文应符合社会学科类论文的基本要求,这有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性:社会科学各学科是思想性很强的学科,它反映了作者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所以我们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看待我们周围的客观事物,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学术性:学术性是学术论文的基本特征。毕业论文的论点和论证不能只停留在描述事物的外部现象,而应在立论和论证过程中尽可能触及事物内部较深的层次,深入剖析事物的内在本质揭示出事物的规律性。

(3)科学性:毕业论文的撰写应以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以科学理论和科研实践为基础,采取严谨的态度去探求未知,得出结论。论文的科学性还体现在论文的立论要客观、正确;论据要可靠、充分;论证要符合逻辑,严密、有力;表述要严谨、准确。

(4)创造性:创造性的核心是创新。在毕业论文撰写时要注意对所研究问题采取新的分析方法,得出新的观点,不能只重复前人的研究或人云亦云,不要大段复述已有的知识。当然,创造性并不排斥继承性,事实上,创造性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

6、毕业论文还应达到一些特定的要求:

(1)符合本专业教学的基本要求,应围绕自己所学专业进行。

(2)不能偏离所要求的范围。

(3)正文字数5000—7000字。

(4)已发表的论文不能再用。

第一步、找主题、列框架。根据你要写的主题,找相关的文献,一定要多找,并且挑出好的论文打印出来,一份的去阅读,研究他们的思路,如果能找到与你思路非常契合的文献,可以直接借鉴他的框架(俗称套模板),一级标题,二级标题,三级标题都是罗列出来的,如果你能找到与第二步,内容填写要按照框框进行。根据每个你想要表达的论点去查阅文献,直接照搬你认为适合的内容,最起码的逻辑应该是经过一点点修改的。先不管查重,先出第一稿,先达到字数就可以了。第三步,对自己的逻辑架构进行反思。当你的初稿出来的时候,其实你对这份论文的条理和逻辑就会越来越清晰,别怕麻烦,框架部分有感觉不符合逻辑的,重新调整一下,不如给导师看一下。第四步,对内容进行修改,将重量降下来。你的框架性逻辑经过前三步,已经差不多清晰了,内容已经具备了。第4招是最关键的一招。在参考他人内容的基础上,再修改一下就可以了。1、把不必要的内容删除;2、对语序、语法进行调整,在保留他人思想的前提下达到有效减重;3、增加自己的思路。经过这四个步骤的运作,基本上达到了一份合格的论文。各位同学,包括我自己,每个人都不是专家,千万别想着论文可以无中生有,借鉴和找人指导是需要两手抓的。借鉴好理解,找准方向的文献,看准结构,照着结构一点点临摹,多练练就能慢慢融会贯通。找经验丰富的人指导,这也就不难理解了,他们本来就站在比我们更高的台阶上,如果肯悉心指导的话,那肯定是大大的收获,对于论文写得不好的同学来说,他们的收获是非常大的。点击下方,即可获得优质论文指导~—分割线—答辩终于结束了,拿了全场最佳,论文几乎不用改动,昨天刚交完终稿,等待拿毕业证的论文终于圆满结束。之前分享过论文怎么快写,今天就来说说答辩如何顺利拿到。

如何写论文?很多人都会告诉你,写论文的第一步是要先阅读大量文献。

为什么呢?你的导师身经百战阅文无数,他不会知道你连最起码的论文是什么东西都没搞清楚。但事实上大部分人第一次写毕业论文的时候,确实根本没搞明白论文是什么东西。甚至没见过一篇像样的论文。在这种情况下,大量祥衡看文献是只会耽误时间,而且看的越多越乱。

因为每一篇文献都很长,有很多论文用词语序又非常涩(可能是降重的后果),如果从头读到尾需要颂姿蚂花很长时间。再次,你如果从来没有写过论文,可能无法分辨论文中的垃圾和精华,知网上的论文多如牛毛,毫不夸张的说,很多垃圾文献,读完之后对你的研究成果毫无帮助。就隐清好比,你从来没进过厨房,连菜都不会选不会切,就开始看研读大厨的猜中菜谱,准备做一道大菜了,是不是感觉少了什么步骤?

因此,在你弄清论文结构之前,千万不要贸然下载一堆文献(讲真下载了你也看不下去)。因此建议写论文的第一步:你需要搞清楚一篇合格毕业论文的结构是什么。不管你是本科还是研究生,不管是文科商科还是理工科,毕业论文都穗备山有着相对固定的结构。毕业论文一般分为5-6个章节。(根据每个学校或学科的要求可能有些差异,但万变不离其宗,基本都是这个结构)第一章:绪论第二章:理论基础(或文献综述)第三章:研究假设第四章:论证过程第五章:研究结论第六章:研究不足与展望虽然每个学科的标题和内容不完全一样,但体都是这个思路,并且这几个章节环环相扣,每一章都需要有前一章的佐证。

第一章:绪论第一章一般包含几个二级标题:分别为: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方法、论文结构等……一听标题你就应该知道,这一部分基野埋本都是空话套话,主要讲的是研究背景和目的,你既然选了这个选题,这些内容闭着眼都能写出来,建议先做到脑中有个初步思路即可,不用着急写,建议放在论文的最后谨携做时间来写。(不建议论文按照章节顺序来写,比如绪论部分就可以放在偏后的位置。)关于写作顺序我会在第二步氏信握说。

第二章:理论基础(或叫文献综述)部分相对还是比较重要的,因为写论文与写其他文章最大的不同就是你的每一句观点和结论都必须有出处一要么通过你自己的实验论证,要么需要有前人的研究成果作为支持。因此这一部分的歼庆内容相当于盖楼的地基。但从另一个角度说,这一部分正因为是前人研究基础,很大一部分内容都是引用文献,基本上初稿都不用自己写的,所以也不用花太多时间,最后降重即可严格意义上说,必须是先有了理论基础才能往下一步进行的,但今天如果需要按常理出牌,我就不用来写回答了。既然说的是以毕业为目的完成论文,我给的技巧是:这一步可以放在核心部分之后写。(第二步中我会详细介绍写作顺序)。这里插一句引用文献,关于引用格式可以参考每个学校的引文标注规范。可以边写边标注,也可以写完再统一标注。

第三章:提出研究假设。它和第四章是全文写作的核心!请注意我说的是写作的核心,并非答辩和整个论文的核心(整个论文的核心一般是第坦猛三章和第五章),但是对于写论文来说,这两个章节是我建议必须最先完成的。因为学科不同,这两个章节的差异册扮较大,但是总的方向一致。我就拿我自己的论文(社会学类)举例吧。我的第三章内容是实证分析,包含的二级标题是访谈调研、研究假设与模型的建立、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简而言之第三章一般是在第二章的理论基础上论述你提出了怎样的研究假设。也是你整篇文论的核心观点。

第四章:论证过程。一般是在第三章提出研究假设的基础上,对收集来的数据进行分析的过程,以验证你的假设是否成立。这个滚穗部分一般在需要花的时间一般比较长(但非写作时间,而是研究的时间),因为会有计算或者研究的过程。(而且如果做出来验证结果有问题,还得反复重新做)

第五章:研究结论。这一部分其实在整个论文中是极为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应用类的学科。因为他不仅阐述你的研究过程得出了怎样的结论,你在第三章中提的假设到底哪些成立哪些不成立?而且关系到你的研究成果或论文的成果到底有什么意义,有没有实用价值。请记住:在论文写作时,第五章研究结论是重点,但不是难点。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只要你第三章和第四章搞定了,第五章的研究结论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基本上可以一气呵成文思泉涌但如果第三章和第四章裹足不前,或出现种种错误,那第五章也不要想写的顺利进行。因此再次强调:第三章和第四章才是写作的重难点。

第六章:就更为简单了:研究不足与展望。这一部分个人认为无关紧要,因为每一篇论文都不是完美的,当你写作的时候你一定能找出一万个缺陷,所以最后自我批评的时候挑几个不那么原则性的问题说一说,比如:调研对象范围不够广,理论模型可以再细化等等希望后人可以继续研究等简单展望一下。这里可以参考借鉴一下别人的文献都是怎样我批评和展望的,基本上都是一个套路。讲到这里,相信你对每一个章节的大体内容已经了解了下面就可以进入第二步,也是学姐认为针对你们这个阶段,开始写论文前比较重要的一步:写作顺序和时间的分配“简单操作”第二步:在搞清楚结构的基础上,安排好每个章节写作的先后顺序和时间投入。为什么我说安排写作顺序和时间分配非常重要?但凡写过论文的同学自己心里应该有点数,即使给你留够一年的时间写论文,你也一定会拖到不能再拖为止所谓DDL是第一生产力,说你有本事提前半年开始每天匀速有条不素的写论文我是不信的,谁不是最后被DDL逼疯,每天不眠不休的赶进度呢?因此用这个骚操作顺序,合理分配好时间投入以后,即使时间比较紧张,也依旧能如期且出色的完成论文。效率最高的写作顺序如下:先简单说一下为什么这样安排顺序:首先前文已经闸述了,第三四五三个章节是整篇论文的核心。其实当你在你准备选题的时候,这三章的计划就应该早已经有了雏形。如果是有实验的研究,可能需要早就把实验做的差不多了。所以一定要趁着研究过程还热乎着赶紧把核心部分写出来,这时候是效率最高的。如果完成了这四个章节,那你的论文初稿基本已经完成90%了、最后两个章节,第一章绪论和第六章不足与展望,那就是洒洒水啦,绝对轻飘飘的搞定。最后说一下时间分配:时间分配上,按照刚才写的写作顺序的章节:第三章(提出假设)——第四章(论证过程)——第五章(研究结论)——第二章(理论综述)——其他(随意),依次送减。为什么这样安排时间呢?第一是重要性决定时间分配。这个上文已经阐述过了。第二是如果时间真的来不及,从第二章到最后的部分可以在查重前大段复制粘贴,先把初稿完成。再通过降重和修改的方式通过查重,以争取时间。第三步:下载相关文献阅读,只读核心部分虽然我不赞成一上来就阅读大量文献,但你完成了论文框架和第二步写作排序以后,就可以有针对性的下载和阅读文献了。但是阅读文献也是有技巧的:首先,通过前两步,你已经熟悉了论文的结构和套路,知道了每篇论文的核心在什么位置,那么你开始读文献的时候,一样只要看他的核心部分就可以了。一般先看摘要,大概只要花几分钟,如果觉得有点参考价值,先拉到第五章的研究结论,再看第三章的假设模型。基本这篇文章的核心内容就掌握了。通过筛选部分你认为有参考价值的文献,你只需要挑选几篇精华文章作为重点参考的内容。那你可能会问,自己写论文时需要的引用文献这么多,真的需要一一看完吗?嘿嘿,这里也分享一个技巧,你筛选的精华论文里,必然也有很多引用文章,所以你可以顺藤摸瓜,直接引用别人论文里引用的文献即可。第四步:按安排好的顺序开始写作。这一步其实已经在第二步中详细讲述了,这里只是提醒一下步骤,前面三步其实都是准备阶段,到这里才开始真正的动笔!第五步:交初稿初稿的写作是从0到1的过程,一定是痛且量大的,但记住,在初稿这个环节,因为工作量巨大,千万别追求完美,只要按我上面的方法,达到字数任务即可。这个时候完成比完美更重要!网上流传一句话:“当你把论文初稿糊完交上去的时候,你就成功的把痛苦转移到导师的身上了,因为他要愁怎么给你改论文。关于导师修改这个环节我不便多阐述,因为不同学校不同导师对论文的要求和审核程度天差地别,负责的导师会给你逐段批注修改,也有很多导师看都不会多看一眼。但不论是哪一种导师,你依然要切记,论文还是得靠自己。在这里非实名点赞我的导师,对我的论文修改十分仔细,甚至格式问题也都一一找出,让我在初稿后就不断优化细节问题,避免了不少麻烦。感动…….第六步:降重导师修改的差不多后,就是降重的环节了。写初稿时那时候糊弄的债要现在来偿还了,但不要被吓到,技术上并不是难事。建议第一遍降重的时候先从学校图书馆检测一下,会有详细的重复的地方标注,便于修改。如果学校提供的查重次数有限,也可以使用蝌蚪论文、维普等可靠的查重系统检测,然后根据查重报告进行修改降重。一般查重率最高的地方就是理论基础,因为可能存在大段大段复制粘贴的情况,以及引用内容较多。关于降重的方法,没有什么捷径,就是一句话一句话的修改,但是没有什么技术难度,只要用语文知识把别人的观点用自己的话重新阐述一遍就行了。这就是为什么我在前面让大家把理论基础不要放这么前面的位置开始写,也不用花太多时间先复制粘贴就好,等降重的时候再逐句修改,但此时已经没有什么难度了,需要的只是一点点时间。下面给大家附上一篇之前总结的一些论文降重技巧。第七步:排版,调整细节,提交终稿——请追求完美。关于排版和细节调整,千万不要小看。虽然每个学校对排版和规范性的要求不完全一样,但严谨的排版和避免低级错误是学术规范的体现,也能最大程度上避免答辩时导师对你学术不严谨的挑刺。这方面一般学校都会有自己的规范手册,主要是细心细心再细心!并严格按照要求来修改规范化。最后祝大家顺利完成毕业论文。

关于结课的优秀论文范文

现代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心理健康问题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结课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教师的天职是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并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质。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高等院校总体建设不是很完善,心理健康教师大多并不是专业的心理医生,他们经验匮乏、知识面窄,使得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效不明显。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

大学校园内普遍流传一句话:“就业难,难于上青天”,自己十几年的拼搏刻苦,父母节衣缩食的供养,到头来找不到一份满意的工作,莘莘学子在就业的关卡上显得尤为迷茫。他们不知道自己适合什么类型的工作,不知道自己的特长和优势,更不知道在复杂的职场上如何应对自如。他们往往害怕竞争,逃避就业,认为自己能力低、水平差,严重缺乏自信,或将希望寄托于父母和老师,缺乏推荐自己的勇气和决心。更有甚者,几次求职失败后,便产生抑郁、厌世等情绪,甚至逐渐演化为心理障碍。

1人际上的无助

人生活在一系列社会关系中,不能孤立存在,人的生产生活都离不开和他人交往与沟通的大环境。大学生进入大学后,没有父母的精心呵护和老师的谆谆教导,他们渴望有人能够给自己带来温暖和家的感觉,但有些大学生缺乏必要的交往常识和能力,加上自身的个人主义观念,在与人沟通时感到无力。他们很难与他人进行很好的相处,身边缺少知心朋友,对他人不信任,不愿意让别人走进自己的内心世界。同时很羡慕人际关系良好的同学。长此以往,情感的纠结和孤独会衍生为妒忌、猜疑、恐慌等心理疾病。

2形象上的自卑

追求美是每个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大学生脱去了稚嫩的校服和家长老师的约束,他们都以自己对美的理解来装饰和打扮自己。但有些女同学身材略显肥胖、面容不够俊俏;有些男同学个子矮小、穿着落后土气。他们往往会产生自卑的心理状态,可能别人无心的一个眼神、一句话,他们都会认为是看不起自己,是在议论自己的缺点,长时间用这样的心态来思考问题如果不加以疏导就会变为严重的心理疾病。

3塑造大学生健康心理对策

大学生是新时代下建设社会主义的主导力量,他们的心理素质如何不仅影响自身的健康成长,更关乎国家未来发展的潜力和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学校是一个人成长成才的重要培养基地,学校的教育贯穿一个人的一生。因此,高校必须要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摆在工作重点之列。

发挥课堂教育主阵地

我国大部分高校仅给心理学专业的学生进行有关心理学知识教学,并未在全校内广泛开展心理学大讲堂,偶尔的选修课也不能使学生对心理学知识有实质性的理解。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心理调节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开展心理学课程对于现今高校育人是十分必要的。系统全面的学习心理学基本知识,使大学生充分了解自己的心理动态,掌握保持心理健康的手段,有效调节不良情绪,促进自身健康心理素养的形成。

设立心理健康咨询室

大学生身处社会和校园之间,对社会上的负面现象不理解、不认同,对校园生活又感到无聊和懈怠,性格内向又不愿与人诉说,积压到一定程度,心理就会产生一些问题。医院的心理咨询科室会给人一种精神上的压力,仿佛自己得了严重的心理疾病,需要心理医生来解救和医治。而高校内的心理咨询师会给学生亲切感,在自由地聊天过程中将内心深处的苦闷和忧愁倾诉出来,达到释放的作用。高校心理咨询师应当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心理特征,有目的的对他们进行心理教育,排除心理障碍,强化适应社会的能力。同时高校应聘请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并按期组织培训和考核,提升高校心理咨询室的利用价值。

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多元化

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独立的学科存在,但它与各个学科是融会贯通的。高校应加大心理健康宣传力度,将其应用于其他学科之中,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心理健康知识,实现学科的双赢和共惠。同时,制定一套可行性高、成效显著、实施范围广、覆盖面全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利用最为学生所接受的现代多媒体手段,通过校报、网站、论坛、板报栏以及颁发心理健康手册等渠道宣传心理健康常识和基本的调适方法。

开展校园文化活动

一所学校的综合实力不仅体现在教学效果、师资力量、知名度上,学校的文化实力更是一种无形资产,代表着学校的学风和办学宗旨。高校应当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定期举办学术文化节、大学生知识论坛、英语小品竞赛等富有新时代气息并能够调动大学生积极性的课余活动。大学生在活动进行中充分发挥聪明才智,既获取了知识又锻炼了各项能力,在实践中体验自身存在的价值与意义,看到了前进路途中的希望与光明,缓解了焦虑、紧张、自卑、怨天尤人的不良心理状态。为大学生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不仅可以提高学习成绩,达到育人效果,更可以陶冶大学生的情操,促进其健康心理的养成和完善。

强化教师心理健康意识

教师的天职是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并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质。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高等院校总体建设不是很完善,心理健康教师大多并不是专业的心理医生,他们经验匮乏、知识面窄,使得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效不明显,因此,教师自身的学识和素质显得尤为重要。加强对辅导员和授课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员在处理学生日常工作时,要明确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生活困难以及心理状态。辅导员在年级大会上不能只谈学习,更要加大宣传心理知识的力度,针对具体学生进行特定教育。倘若教师心理出现问题和疾病,不仅会阻碍自身学术道路前进,也会对学生造成消极影响。因此高校应大力培养一批专业知识硬、道德素质强、思想觉悟高的心理学教师骨干力量。

参考文献

1、大学生积极品质评价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应模式研究李自维西南大学2009-04-01

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柳忠琴东北师范大学2007-05-01

[摘要]

大学生已成为社会重点关注的群体,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高校工作的重点,而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因素是现阶段研究的热点,本文探讨家庭因素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并针对现状制定更为翔实的对策。

[关键词]家庭因素;心理健康;影响;对策

一、心理健康的阐述

一个人心理上的健康是能够确保自身各方面机能与周围环境不发生冲突的前提下,个人心境发展到最佳的状态。主要包括了如下几点基本条件:(1)智力符合实际年龄。智力是衡量人能否具有正常心理活动的前提条件,能够确保人们在生活学习中保持较强的求知欲,并日常工作中能够运用自己的智力积累生活工作经验,不断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2)对自我意识有较为客观的意识,一般来说,心理上的健康是对自身进行客观评价的基本保证,如果一个人心理上出现了问题,通常会出现自卑、自我否定以及心理上的相对失衡等问题。(3)能在日常生活中保持稳定的情绪,心理健康的人在日常生活中能做到基本的不卑不亢,通常情况下都能够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满足自身需求,对于一些突发性状况和能力之外的问题也能以较为平稳的心态面对,基本能够保证积极乐观。

二、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一)家庭的教养方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分析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采用严厉惩罚的教养方式有可能会使孩子变得畏缩、胆怯、惯于逃避现实,甚至产生自卑、抑郁或心理焦虑,也有可能产生爱说谎,对人不信任、有敌意的应对方式。父母长期的严厉形象,给孩子造成了情绪暴躁的影响,容易产生攻击性行为;父母过分保护会使孩子缺乏主见、缺少独立思考的能力,遇事优柔寡断、缺乏决策力,并在一定程度上禁锢了孩子的自我意识,限制了他们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

(二)家庭收入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分析

从大学教育的角度来看,以学分制为基础教育管理制度存在着一定的不公平性,部分家庭因为收入偏低导致学生在学分上和其他学生存在差距,因为部分学科的学分不能带来实际的学习效用,也不能解决贫困生的生活问题,这就使得贫困生在日常的学习中陷入两难的境地。而大学生作为社会当中知识储备相对丰富的一个群体,他们自我期望值高,有强烈的成就欲望和自我价值认同感,这就使得贫困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敏感,更容易受到心理上的伤害,甚至使部分学生在人际关系上出现抑郁的危险倾向。当然,这种影响不是全面的,也有部分学生因为出身的贫寒通过自己的加倍努力形成了更加坚韧的性格。

(三)家庭的户籍类型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分析

在以往研究中,没有研究表明城市户口的大学生比农村户口的大学生的心理方面会产生更积极的作用。以广州为例,部分当地的流动人口和非流动人口对于这一问题保持中立态度,而流动人口偏向本地的户籍,而广州当地人口则认为当地人口的健康状况更为健康。因为和当地户籍人口在生活环境上的差异会影响这部分群体对社会的支持态度。除此之外,流动人口通常还面临着来自生活中各个方面的变化,这些变化当中的某些消极变化可能会在不同程度上对流动人口的心理产生影响。但就大学生而言,进入大学可以选择迁户与不迁户,如果迁户,大家都会处于一个平台,享受的学校政策基本一致,所以说家庭户籍类型不是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四)特殊家庭结构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分析

特殊家庭结构主要分为三种:第一种单亲家庭结构,主要是父母离异或者其中一方去世的家庭;第二种再婚家庭结构,是指父母离婚,然后其中的一方又重组而成的家庭;第三种是独生子女家庭。这三种特殊家庭结构都会对大学生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单亲家庭的学生,往往会有孤独感,缺少陪伴,从而形成孤僻的性格。人是一种社会性的动物,人活在社会上必须要有一定的认同,在家里需要家庭的认同。独生子女往往容易受到家庭的溺爱,做事情就会以自我为中心,独立性差。这些都会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作用,从而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

(五)父母学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分析

研究表明,通过对军医大学生的调查可以看出学历高的父母对学生的成长非常重要。一般来说,从事教师、公务员等稳定工作的职业的工作者通常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子女的教育中,这就使得这部分学生具有较好的心理素质。虽然很多大学都开设了心理健康教学课程,而学校的教育则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对之前的心理偏差进行部分修正和改进,目前受到父母职业和父母学历影响而心理健康水平较低的大学生还是少数。

三、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对策探讨

(一)家庭层面

家庭是儿童生命的摇篮,即人生的第一个课堂。在家庭日常生活中,父母通常以谈话的方式对子女进行教育。而这种教育的效果通常和谈话的方法关系紧密。这种交谈并不是父母以高高在上的姿态对孩子进行说教,而是在一个较为平等的环境中,和孩子进行和谐的交流。在交流时要把握好时机,确保孩子是处于一个情绪比较平稳的情况再进行交流,在交流之前要对谈话内容进行引导和铺垫,然后选取一个孩子比较感兴趣且有益于孩子身心健康的话题作为谈话主要内容,在交流的过程中,要让孩子先阐述自己的观点,无论对错都不要给予直接反驳,而是在他阐述完毕后自己以更为合理的角度提供一个相对更为成熟的观点,让孩子自己去判断。通过这种交流方式进行交流能够让孩子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受到教育,避免在交谈中对孩子以往犯过的错误加以训斥,使孩子产生反感心理,甚至会使孩子抵触这种交流教育方法。在交流的过程中适当鼓励孩子能够让孩子在生活中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让孩子始终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有助于将来父母和子女之间的更好交流。

(二)学校层面

学校应以“营造美的环境,塑造美的教师,构建美的课堂,开展美的活动,培育美的花朵,收获美的成果”为教育特色的建设思路,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以“全面发展、以美育人、培养特长”为理念,统一思想,凝聚共识,重视艺术教育,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实践,及时调整学校教改的定位和方向。“全面发展”是指让每个学生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受到良好教育;“培养特长”是指因材施教,培养学生兴趣爱好和特长。两者要全中有长,长中有全,以全促长,以长带全。要清醒地认识到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影响,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该科目教师的教学义务和责任,而是全员教学工作者的职责。

(三)社会层面

社会环境相对于家庭环境来说虽然对学生的影响层面相对较窄,但不同文化背景的社会环境会对学生的心理形成十分明显的影响。社会的风气、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传媒等都会对学生的心理构成影响,影响形式主要表现为各种形式的媒体如电视、网络、图书等方面形式。在社会管理层面上,社会各界领导要以社会环境为基础重视社会环境对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重要性。其次,文化管理部门要加大力度对文化市场的综合整治和管理,对文化产品市场中的不健康和反应社会负面因素的产品进行积极的剔除,避免这部分产品对学生的认知能力造成影响。让学生能认识到社会文化的主流,在大学心理“转折期”过程中不至于发生偏差,使身心获得全面健康发展。

小结

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未来,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价值观教育势在必行。在这一过程中学校要大力推进心理素质教育,促进大学生形成能够适应社会的健全人格。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时期,社会上不同群体以及不同时代的价值观并存。在教育工作者要清楚地认识到这点,要认真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对全体学生的教育、管理、服务中以身作则,教育引导好学生,使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观念,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全面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樊富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110.

[2]史小平.浅析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及对策[J].新闻天地,2010(9).

[3]席伟光,安敏.父母教养方式和大学生情绪智力的关系研究[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

[4]张立常,丁海奎.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J].教书育人,2011(24).

语文是我国 教育 工作的重点,但是大学的语文的学习是一个难点。下面我给大家分享大学语文论文 范文 ,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树立大语文观,拓宽语文学习的领域,让学生在社会的大课堂中去学习语文,在生活的大舞台中获得更多的知识作为提高农村学生语文学习效果的重要途径,改变语文学习只局限于课堂和课本的唯一局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关键词:语文学习; 教学 方法 ;提高效果

一、注入新的内容,突破课堂局限

怎样在有限的45分钟贯穿无穷的知识呢?为此,我们通过布置学生 课前预习 ,搜集有关资料,要求语文课堂教学在力求学好教材的基础上,还应该把语文学习的触角伸向更为广阔的空间,让学生把学习之根扎在广博的土地上。我们在教学中通过给文本注入新的内容,丰富学生的知识,在课外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报刊、电视、网络上的 热点 话题,还积极开展各种演讲竞赛活动,举办 优秀 作文 展,自编自演课本剧等,使语文教学不仅仅满足于课堂的45分钟,要学生把课内课外的语文学习紧密地结合起来,达到学以致用、融会贯通的目的。如教《苏州园林》一课,课前可以让学生多方收集有关苏州园林的图片、介绍、评论等,然后在课堂上交流自己所了解到的苏州园林的特点,这样学生交流积极踊跃,学习热情空前高涨。这不仅丰富了文本的内容,还激发了学生探索欣赏园林艺术的兴趣,把学生学习引向了更广阔的天地。课后学生可以把自己的学习研究的成果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展示,有的写了有关园林的 日记 ,有的把自己查找的图片资料打印整理贴在教室的专栏里,也有办成 手抄报 进行展示的。总之,因这一节课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和信息是我们无法用45分钟来衡量的。

二、整合其他学科,改善知识结构

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与其他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语文这门学科也不是孤立、自成一体的,它与其他学科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教学中,我们通过把和语文相关的学科知识进行整合,改善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状态,使我们的学生借助于语文这个工具去学习其他学科,同时其他学科的教学也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提供了各种实践的机会。如在教学《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这篇课文,就可以调动学生学过的物理学知识,光学知识和生物学方面的知识解释花儿这样红的原因。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是综合运用 语文知识 的过程,也是相关学科知识和能力迁移运用的过程。学生不仅在语文课堂中学到语文知识,也可以在其他学科中学到更多的知识;其他学科的学习也包含着语言文字的应用实践,它们是相通的、不可分割的。

三、深入 社会实践 ,拓宽学生视野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古人把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联系起来,当作求学的两大途径,就在于人不光要读有字之书,还要读无字之书。我们通过一些丰富多彩的融学校、社会为一体的语文训练形式,让学生沐浴在浓厚的学习氛围中,潜滋暗长听说读写的能力。积极开展“体验・实践”活动,给学生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提供一些很好的机会。如体验在农村的实践活动,金秋时节带学生去田野拾稻穗。那金黄的稻浪犹如一张宽阔的地毯,辛勤劳动的农民,热火朝天的收割场面,使学生无比兴奋。大家比赛谁拾的稻穗多,谁拾的稻穗少,一派热闹繁忙的景象。当大家满载而归回到学校时,仍然抑制不住那种“丰收”后的喜悦,再问学生你们收获了什么?学生们争先恐后地抢着说自己看到的,自己听到的,怎么拾的,谁的多,谁的少,也有的学生感悟到了劳动的艰辛和快乐。无论交流什么,都是一种分享,都是一种“碰撞”。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了观察,学会了表达。当把这次活动再现于作文中时,学生自然不会无话可说了,好词妙句是层出不穷。

四、引领阅读天地,提供生活素材

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其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因此,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第一、第二、第三学段的课外阅读总量分别不少于5万、40万、100万字。可见,课外阅读的意义深厚而广泛。语文是“得法于课内,得益乃至成长于课外”,对于学生的课外阅读,我们通过培养读书兴趣和习惯,给足读书的时间,指导阅读的方法,还让学生读写结合,强化语文能力,有针对性地开展课外阅读的活动。比如举办读书沙龙,交流 读书心得 体会,搞课前3分钟讲演、语文开心辞典、巧接诗词名句等趣味阅读活动等,做到课内课外相结合,个别阅读和小组阅读相结合,积累运用相结合。通过课外阅读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的功能,听说读写思有机结合,并努力将学生阅读所获运用于学习生活中。通过几年的培养,学生普遍反映良好,课外阅读及其活动虽然挤用了学生一定的课余时间,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为学生提供了无数的间接生活 经验 ,丰富了学生的人文知识,培养了健康的审美情趣。课外阅读也为学生写作提供了大量的生活素材和借鉴样式,丰富了学生的语言。所以,只要学生坚持以读促写,为写而读,读写结合,就能真正促进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

五、利用信息技术,拓展学习空间

如今,现代教育技术正以其独特的优势,逐步深入到各学科领域,深入到课堂教学改革中,它追求的是教育、教学的高效率和教学效益的最优化。我们通过让教师在教学中巧妙运用信息技术,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教学中,教师创造性地运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与自主探索的机会,引导他们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来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在教学《北京喜获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一课前,笔者了解到不少学生没有到过北京,对北京是非常陌生的。如果像以前的教学一样,只是让孩子们读读课文,听听教师枯燥的讲解,是很难感觉到首都北京的雄伟壮丽的。为了让孩子们足不出户就能感受到首都北京的雄伟,从而在情感上激起共鸣,笔者精心制作了教学课件。教学时,当那一幅幅精美的图片展现在学生眼前时,他们激动得叫了起来:“真是太美了,太壮观了!”那一幅幅直观的图片加上教师简单的介绍,孩子们很快就对北京首都的主要建筑物有了深刻的了解,参与的积极性大大加强了。天安门广场上升旗仪式壮观,也是孩子们渴望一睹为快的。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笔者选择恰当的时机,播放了升旗、阅兵仪式的录像片断。国旗班战士优良的作风、雄壮的国歌声、迎风招展的五星红旗,还有数以万计的围观群众,无不吸引着学生的眼球。观看后,笔者让他们 说说 自己想到了什么,有的说想到了在奥运赛场上奋力拼搏的体育健儿,有的说想到了解放军战士保卫边疆的辛苦,有的说自己将来也要为国争光……这一节课,架起了学生认知和理解教材之间的桥梁,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能力,而且改变了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实现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有机结合。学生还利用信息技术来检索、搜集、分析、处理所给的相关资料。这不仅是一个有利于学科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提高信息素养的过程。

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也处处用语文。用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指导我们的语文教学实践,着力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效果吧!让语文教学从课堂走进学生的生活,让学生生活的过程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吧!

摘 要:本文针对当前职中语文教学的现状,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教学的基础上,提出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培养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性,结合具体的教学实例,分别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阐述培养语文学习能力的具体 措施 。

关键词:职中语文教学 学习兴趣 学习能力

众所周知,兴趣是学习的最好钥匙,对职业中学的学生来说更是如此。他们的学习基础较差,个人追求不高,在思想上又重专业实践、轻 文化 理论。语文学科是学习其他各科的基础,如何才能引起职高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呢?笔者就此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灵活、科学地培养学生“听”的能力

所谓“听讲”,就是学生听老师讲,是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的过程,这是长期以来人们形成的一个错误认识。如何变被动为主动,培养学生主动听的兴趣,关键就要靠课堂45分钟。有的老师一味追求理性化,把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解剖成几块,无非是什么时代背景、段落结构、思想意义、写作方法、艺术特色等老套路,结果就是把教参搬上了黑板。有的老师教学方法较单调,习惯于滔滔不绝地讲,间或提几个问题,也是最简单的“是不是”“好不好”之类学生闭着眼睛都能回答上来的问题。如今多媒体教学被广泛地运用到课堂上,但一些老师只是将其当作作秀或板书的替代,让多媒体教学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在自己的认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系统地表达了自主学习的思想。他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构建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教学过程应是促进学生自主参与的过程。因此,教师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改变讲课的方式和方法,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实践中来。例如在讲话剧《雷雨》一课时,笔者就让学生自己扮演剧中的角色,以此来加深对剧中人物的理解;讲《项链》一课,对女主人公玛蒂尔德悲剧的原因,同学们的意见分成两派,都希望说服对方,笔者就让学生当场 辩论 ;在讲授 散文 《黄鹂》时,笔者让学生开展散文朗诵比赛;在讲授《林黛玉进贾府》一文时,曹雪芹的生花妙笔将人物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单凭书面文字,学生印象不够深刻,笔者就利用多媒体,播放了一段有关课文情节的电视剧视频,并设置了相关问题,让学生先观看再讨论。同学们有了兴趣,“听”的效率自然提高了。

二、运用多种形式培养学生“说”的能力

“说”是一种学生主动用语言来表达自己思想的技能技巧。这一点对职中学生较普中学生更为重要。除了求职 面试 ,职中学生一进入社会就需要与人沟通交流,因此职中 语文教材 四册书都安排了口语交际的教学。但是相当一部分职中生语言组织能力弱,口头表达能力差。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是语文新课改的突破口之一,也是职中语文教师应尽的责任。

我们要培养学生讲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这是语言表达的基础和前提。职业学校的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无论是求职还是与人打交道,普通话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一般说来普通话水平在小学阶段已基本定型,但随着知识的积累、阅历的增长,高中阶段还是有相当大的可塑性的,尤其是语言环境对提高普通话水平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一是要求同学之间用普通话进行交流,相互监督,共同提高,长此以往,不但提高了普通话水平,还规范了文明用语。二是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学习,积累言语资源。美国社会语言学家A·赫德森说:“应用它(语言)的有关规则或技巧绝大部分是从他人那里学来的。”因此,我们应教会学生善于观察,留心倾听。例如观看电视中的一些访谈节目、记者招待会等等,让学生加以观察、学习,从中汲取鲜活的经验,丰富自己的话语,掌握一定的技巧。三是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例如,利用每堂课的前3分钟,让学生进行 自我介绍 、自我举荐等;还可以结合教材上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举行小型 故事 会、演讲会、 辩论会 、诗歌朗诵等以“说”为主的活动,既能够培养学生快速思维的能力、语言运用能力、思辨能力等,还能够锻炼学生的胆量,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部分学生怕上语文课,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怕“说”、不会“说”。如果教师能把这一问题解决好,让学生从“说不好”到“说不停”,那么学生自然而然就会对语文课感兴趣。

三、广泛培养学生“读”的能力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培养学生的广泛阅读能力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对提高其语文素质也有重要意义。尤其应该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这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丰富思想和生活,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但是读什么样的课外书籍,如何阅读课外书籍,也是一门不小的学问。

在“读书改变命运”的大气候影响下,大部分学生在初中乃至小学阶段就明白“多读书”“读好书”的重要性。但是知易行难,相当一部分职中学生在这方面还是有欠缺的。职中学生课业负担相对轻松了很多,很多学生放学后看书的时间多了,但看的还是“口袋书”“动漫报”,聊的总是“明星八卦”,读书趣味狭窄,品位不高。为了培养学生的读书趣味,丰富他们的思想内涵,笔者每学期都结合教材给学生开列书单。例如高一第一册书主要是诗歌、散文、小说、 议论文 的教学,笔者给学生开列的书单是:《徐志摩诗集》《朱自清散文选》《鲁迅杂文集》《莫泊桑短篇小说集》等。在阅读课外书籍时,不少学生有这样的感受:书是读了不少,但过眼就忘,作用不大。笔者告诉学生,阅读书籍要能“静心”,也就是全身心地投入进去,心无旁骛;看到 好词好句 要会“留心”,阅读时要将书中的好词好句加圈点、作记号,加深印象;咬文嚼字要存“慧心”,阅读时要善于从中 总结 ,获得感悟;读书学文要有“恒心”,读书要有长久计划,持之以恒。如果能做到这四有“心”人,定会气质日渐芳华,写作如有神助。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做到读后有所悟、有所感、有所创新,提高课外阅读的广度和深度。

四、实实在在地培养学生“写”的能力

在作文教学中,有的老师往往把题目及要求一布置,就由学生“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显得甚是随意、无序,导致学生的写作较为被动。笔者认为,写作教学只有真真正正落到实处,才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首先要重视实用文体的写作。实用文体与生活密切相关。对于职中生来讲,实用文体写作显得尤为重要。可以从最简单的 请假条 、留言条教起,到 申请书 、求职信,再到合同、调查 报告 等,让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实用文体的有关知识,直到会写为止。让学生真正领会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实用性,从内心深处对语文课感兴趣。其次,化整为零,加强片段作文的练习。片段作文篇幅短小,形式多样,是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有效途径。教师可有意识地让学生通过不同体裁片段的练习,掌握写作技巧,提高遣词 造句 的能力。当然,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光靠几堂语文课是远远不够的,要把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把生活体验和理论知识联系起来,开拓更为广阔的途径。

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培养语文学习能力,真正提高职中学生语文素质,这对职中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文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努力改进教学方法,才能不断提高语文教学的水平。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关系着人们工作、生活、成长的方方面面,可以说生活当中处处有语文。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每一个教育阶段都将语文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来进行教学,可见语文在人才成长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大学语文一直是作为基础公共学科存在的,它在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同时语文又具有较强的工具性,在人们的职业发展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因此,提高对大学语文教学的重视,充分发挥其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方面的作用,是现代高校语文教育工作者要研究的一个关键问题,也是培养现代化高素质人才的必然要求。

1 大学语文教学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的作用

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综合文化水平

语文是一门语言的艺术,富含着丰富的文化知识,对于提高大学生的文学素养,帮助大学生掌握良好的文学素材具有积极的作用,有助于大学生深入感知汉语文化氛围,了解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大学生语文教材中多样的文学表现形式、 典故 格言以及各种修辞手法等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汉民族 思维方式 的理解,从而提高对汉语的领悟能力,提升综合文化水平。

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在当前社会发展形势下,社会环境复杂多样,充斥着大量的不良信息和消极思想,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以及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理想信念也不坚定,很容易受这些不良信息的影响而形成扭曲的价值观念。学校通过开展大学语文教学,能够将思想教育和人文教育渗透到大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当中。这是因为现代高等教育语文教材当中更多的涵盖了我国 传统文化 、历史发展、社会生活等方面的知识,蕴含着丰富的美学价值和积极向上的精神品格。教师可以结合这些富有教育特色的文学知识,将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基本的人文知识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在文学作品的感染下得到熏陶,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人生追求,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

大学语文课程重点强调的是人文性,但是其工具性和基础性也是不能忽视的。大学语文的工具性主要表现在社会交际和文化传播上,语文既是个人思维和想象的工具,更是学生学习和未来工作的基础工具。目前,很多大学生由于语文基础知识掌握得不扎实,导致在应用到语文知识的时候无从下手,甚至有些大学生连基本的请假条、申请书等都不能规范书写,更不要说更高难度的应用性文书写作,非常不利于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在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通过巩固其工具性,能够帮助大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听、说、读、写能力,还能深化写作能力、形象思维能力等,使学生在提升人文素养的同时掌握语文基础知识的应用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未来的职业发展。

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道德素养

大学语文的另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培养学生较高的道德素养。大学生处于学习和就业的过渡阶段,因此必须搞好以敬业和诚信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大学语文教学在这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随着社会环境的发展变化,当代大学生普遍个人主义倾向严重,缺乏诚信和敬业精神,集体观念淡薄等问题,但同时他们又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很容易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养成不良的道德习惯。在大学中开设语文课程,有助于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经过高等教育改革,大学语文教材更注重对文学内容中德育因素的挖掘,大学语文教师通过组织大学生深入挖掘语文学习素材中的德育因素,有助于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理念,提升道德修养,进而真正成长为社会需要的“四有”新人。

2 发挥大学语文教学素质培养作用的途径

将语文教学与学生专业相结合

要想切实发挥大学语文教学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的作用,必须将语文教学与学生的发展实际相联系,加强语文与学生专业的结合,充分发挥语文的工具性和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对于旅游专业的学生来说,教师可以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进行模拟导游,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充分发挥语文的工具性。

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

语文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语文综合应用能力的关键环节,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实践活动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的作用发挥,可以鼓励和组织学生参加创业实践竞赛活动。学校要尽可能地选择与学生校园生活、社会生活和职业生活关系较为密切的活动内容,引导学生自主的进行参赛活动项目的设计,通过搜集资料、交流合作、总结评比等具体的实践过程,使学生的语文综合应用能力得到锻炼和提升,为今后的就业和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实现语文课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完美结合

高等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推进使得大学语文教学必须要打破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不断更新教学理念,积极探索新方法。为了充分发挥大学生语文教学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的作用,教师在语文课堂的组织过程中,要将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进行充分融合,创新语文教学模式,可以开设语文第二课堂,引导学生积极阅读,加强实践,让学生真正在语文学习当中收获知识,提高人文素养,强化职业道德素质,锻炼专业能力,进而完善自我。

计量经济学是用定量 方法 研究经济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在经济学科中居于最重要的地位。下面是我为大家推荐的计量经济学论文,供大家参考。计量经济学论文 范文 篇一:《形成性评价计量经济学》 1形成性评价的可行性及必要性 我国医学类院校最早成立统计学本科专业的是第四军医大学,随后中山大学、潍坊医学院、滨州医学院等院校也相继成立了统计学本科专业。该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未来经济社会与科技发展需要,德、智、体、美等全面和i皆发展,掌握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可熟练运用计算机分析数据,能在卫生行政机关、卫生防疫及医药相关部门从事统计调査、统计分析工作,或在医药卫生、 教育 机构从事科研与教学等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我院统计学专业本科(卫生统计方向)自2006年开始招生,其培养友案涉及的主干课程可分为医学类(含基础医学_、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统计类、数学类、经济管理类、计算机类、外语及人文社会科学7类课程。其中计量经济学课程作为经济管理类的核心课程之一,属于统计学专业的必修课程。 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已经学习的统计学和经济学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掌握计量经济分析的方法和基础理论,通过模型研究经济问题的数量规律,对经济问题的前景做出正确的预测,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运用统计学理论与方法分析、解决相关领域实际问题的能力。传统的计量经济学课程评价采用的是终结性评价,即学生成绩由期末考试卷面成绩和平时成绩(含考勤、作业)组成。 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终结性评价存在重视结果而忽略过程、评价主体单一化、评价内容缺乏全面性等诸多缺陷,而“一考定乾坤“的不公平评价方式也给学生带来了负面的影响,造成一定的考前突击、考试作弊现象ra,不利于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的提高。迄今为止,尚没有形成性评价在计量经济学课程中应用的文献,但形成性评价在其他学科教学中的广泛应用表明,它对学生成绩的提高具有明显效果,使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自信心得到增强M。因此,有必要对计量经济学课程应用形成性评价的具体方案进行探讨。 2调查结果分析 自制“计量经济学课程形成性评价调查问卷”调查学生对形成性评价的认识、态度等,以便改进。在2011级开设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本科学生中,抽取两个班级进行整群调査。发放调査问卷80份,收回有效问卷80份,有效问卷回收率100%。调i。 问卷调査结果显示,首先是认识方面,的学生认为形成性评价的主体应该是教师与学生相结合;其次是态度方面,的学生对计量经济学这门课程感兴趣,的学生认为计量经济学考核实行形成性评价有必要和很有必要;再次是授课效果评价方面,的学生对教师授课的总体评价是优;最后从结果来看,的学生认为通过本学期的学习,对计量经济学的掌握有进步,的 学生 自我评价 分数达80分及以上。 由此可见,在计量经济学考核中实施形成性评价得到了绝大多数学生的支持,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保证教师评价与学生自我评价相结合的基础上,充分贯彻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增强学习效果,促进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的提高。 3结语 综上所述,形成性评价在计量经济学考核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是顺应教学改革潮流的现代化考核方式。在实际应用中,需要优化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改革 教学方法 和教学手段,可先通过构建和完善形成性评价结合终结性评价的课程评价体系,然后逐步过渡到形成性评价。同时,形成性评价在计量经济学课程考核中应用的成功 经验 对医学类院校统计学专业其他课程考核方面的改革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计量经济学论文范文篇二:《试谈独立学院计量经济学》 1独立学院计量经济学课程的阈限概念分析 计量经济学是一门运用回归模型分析数据的方法论学科,本科阶段的初级层次计量经济学课程的主要内容涵盖计量经济学数据、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回归估计量的理论,异方差、序列相关等。根据计量经济学理论和方法的发展,将计量经济学的阈限概念具体可归结为以下3组概念:第一,回归假设。回归假设是为分析回归结果引入的合情合理的假设,在不同数量的假设下能够得到回归系数估计量的不同性质。回归假设是整个回归方法的基础,一切回归有关的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都和回归假设紧密相关,同时违反回归假设的情形也是计量经济学理论发展的重点,因此回归假设是计量经济学的阈限概念之一。第二,回归系数估计量的无偏性、有效性和一致性。无偏性、有效性和一致性是评价估计量的基本标准,回归系数估计量的无偏性、有效性和一致性是回归理论的核心,整个初级计量经济学的理论最终都归结为回归系数估计量的这3个性质,同时,这3个性质又与回归假设紧密相关,故回归系数估计量的无偏性、有效性和一致性是计量经济学的阈限概念之二。第三,异方差。异方差是违背回归同方差假设时的回归结果表现,无论对于横截面数据还是时间序列数据,异方差的出现是回归分析的常态,因此对于异方差的检验和修正是初级计量经济学的重要内容,也是经济金融实证研究中需要关注的基本问题,故异方差是计量经济学的阈限概念之三。以上三个阈限概念是学生掌握计量经济学理论的关键,同时在概念上具有紧密的联系,下文将基于此探讨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方式。 2基于阈限概念的独立学院计量经济学教学注意事项 由于独立学院的教学方式主要强调理论与方法的应用和实践,因此基于阈限概念的独立学院计量经济学教学的总体原则仍立足于阈限概念的理解与实际运用,具体地,需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为了突出3大阈限概念,在首节导论课即向大家提出3大阈限概念,在介绍回归分析的原理和方法时,详细的说明每个假设的用途,使学生理解每个假设的目的和本质,进而在回归估计量三个性质的教学中把握无偏性、有效性和一致性的具体条件,并明确理解异方差这一违反假设的情况。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以充分的时间介绍三大阈限概念及其联系,从而建构整个计量经济学的知识和方法体系。第二,运用软件展示阈限概念的具体应用。独立学院的计量经济学教学应完全从应用性角度出发,运用软件展示计量经济学概念、原理和方法。对于3大阈限概念,可用40%左右的时间解释概念产生的原因与本质,而60%左右的时间结合典型例题讲解如何运用计量经济学软件如Eviews解决具体的回归分析建模和假设检验问题。第三,通过尝试撰写学术论文强化阈限概念的综合运用。撰写实证性的学术论文是进行计量经济学方法综合训练的较好途径之一,可以通过让学生从选择题目开始,通过收集数据,建立回归模型,参数估计,假设检验以及进行可能的异方差和序列相关检验和修正等等来感受计量经济学解决综合问题的方法和程序,通过写作论文的方式加以体现,然后交流讨论,以深化对计量经济学阈限概念的理解。计量经济学教学经过以上三个方面的具体设计,帮助学生牢固掌握计量经济学的阈限概念,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基于阈限概念的独立学院计量经济学教学实践 以浙江大学城市学院为例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是一所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导向的独立学院,也是我国建立最早、最有名的独立学院之一。计量经济学课程是浙江大学城市学院金融学专业的必修课程,在大三上学期开设。浙江大学城市学院的计量经济学课程以提高学生建立回归模型能力为教学目标,基于Eviews软件进行教学,每周教学学时为理论(教师讲授)与上级实验(学生练习)各2学时,特别注重学生对计量经济学阈限概念的理解与掌握。因此,研究浙江大学城市学院的计量经济学教学对研究独立学院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具有借鉴意义。浙江大学城市学院的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为传统的初级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教师在讲授回归假设时着重解释回归假设的设立目的与合理性,并通过软件讲解回归假设的验证,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回归假设。在回归系数估计量的无偏性、有效性和一致性教学中,通过详细分析三个性质所依据的不同假设,使学生理解三个性质所应具备的条件从而掌握线性回归估计量理论。特别地,专门安排约10学时左右的实验课进行计量经济学论文撰写与分析的交流,要求学生自选题目,收集数据,建立回归模型,进行估计并检验异方差、序列相关以及模型设定问题,写作小论文并在课堂上展示交流。为评价教学效果,选取2010级学生1个教学班共24人进行满分为5分的教学满意度打分,学生对计量经济学课程全部项目的满意度均达到97%以上,总体平均满意度超过99%。由此可见,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应用统计课程的教学效果非常成功。 4结论 回归假设、回归系数估计量的无偏性、有效性和一致性和异方差是计量经济学课程的三大阈限概念。基于阈限概念的计量经济学教学在于合理安排教学内容,运用软件展示阈限概念的具体应用以及通过尝试撰写学术论文强化阈限概念的综合运用。浙江大学城市学院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实践分析表明本文提出的基于阈限概念的计量经济学教学方式对独立学院的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具有很好的适用性及学生满意度。 计量经济学论文范文篇三:《高校经济类专业计量经济学课程研究性教学路径》 一、引言 2世纪美国伟大的教育家、以倡导研究性教学闻名全球的博耶(Ernest L. Boyer)教授认为,“最好的大学教育意味着积极主动的学习和训练有素的探索,使学生具有推理及思考能力。所有的教师都应不断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通过创造性的教学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2005年,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首次明确提出要“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要让大学生通过参与教师科学研究项目或自主确定选题开展研究等多种形式,进行初步的探索性研究工作”。 二、文献综述 近年来,国内已经有一批高校从整体上推进实施“研究性教学”,已被证明是“创新人才培养的成功模式”之一。众多高校老师、学者已将“研究性教学”理念融入教学改革中,积极探索适合“研究性教学”相配套的课程结构体系、教师教学激励机制、创新学分制度等制度,为之有效开展提供了制度保证。 刘赞英等(2007)对国外大学研究性教学的经验进行了全面的 总结 对比,为我国大学开展研究性教学提供了启示与借鉴[1]。刘智运(2006)认为,研究性“教”与“学”反映的是一种互动式师生关系。教师不仅仅是传授现有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创设有利于学生参与研究和主动探索的情境,鼓励、引导和帮助学生学习、思考和研究。同时学生也不是被动接受式学习,而是积极主动的求知过程,同时需要与教师展开及时的互动交流[2]。王岚等(2007)认为,研究性教学既是一种教学理念,又是一种教学模式,还是一种教学方法。 它是一种将教师研究性教学与学生研究性学习、课内讲授与课外实践、依靠教材与广泛阅读、教师引导与学生自学有机结合并达到完整、和谐、统一的教学[3]。龙慧灵等(2010)通过研究发现,研究性“学”要求学生在“学”中“研究”,在“研究”中“学”,学生的研究与教师的研究有所不同,学生的研究更多的是强调研究和探索的过程,通过这一过程实现知识的学习,问题发现与解决能力的培养[4]。王锋等(2014)认为,研究性“学”与研究性“教”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其内在联系通过“研究”这一纽带得以体现,并从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研究性 学习方法 激励、教师团队建设、过程管理以及体系评价配套等方面提出有效实施研究性教学的策略[5]。 此外,关于研究性教学模式,肖萍等(2005)、刘茂军(2005)、蒋乃华(2010)和李胜清等(2009)分别提出了“以课题为中心的模式”、“溯源法模式”、“‘一体两翼’模式”和“‘四位一体’模式”[6][7][8][9]。 三、计量经济学的课程性质 计量经济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R?Clein说过:“计量经济学已经在经济学科中居于最重要的地位。”著名经济学家P?Samuelson也曾经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经济学是计量经济学的时代。从1969年第一届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计量经济奠基人R?Frisch和计量经济建模之父J?Tinbergen以来,95%以上的获奖成果都与计量经济学有着密切的联系。 我国教育部高等学校经济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也将“计量经济学”列为经济学类各专业的八门核心课程之一。计量经济学是一门理论性、应用性、实践性、体验性很强、难度较大的综合性课程,跟高等数学、概率论、数理统计和宏微观经济学联系密切,Kennedy认为“理论计量经济学家和应用计量经济学家缺乏充分交流会导致理论与实践的严重脱节,甚至不知所措[10] ”。Guy Orcutt曾说过,“做计量经济学就像试图通过播放收音机来研究电的规律”,足见其难度。因此,本科阶段的学习会更侧重于计量经济实证研究,其对统计数据的质量要求很高,否则计量模型再完美,也只能是“垃圾进去,垃圾出来”,而收集数据本身在一定程度上又是一门艺术。 四、研究性教学的路径选择 1.强化大学新生研究性训练,为高年级研究性学习做好铺垫。 《计量经济学》是经济类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如果前期没有一定的研究训练,突然实施研究性教学会让学生无法适应,手足无措。因此建议一入学就给学生灌输研究性学习的理念,让学生从传统教育模式的“被动接受者”向“主动参与者”转变。具体做法就是在大一阶段设立“新生讨论课”项目,由相关专业有经验的教师主持研讨课,课程围绕学科专业引导、开拓学生视野、激发科研兴趣的目的展开,重在让学生了解科研对于专业学习的意义。同时,也可以尝试在学科基础课如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应用统计学等课程中适当介入研究性学习训练,使基础学习阶段的学生对研究性学习有所启蒙。用麻省理工学院校长查尔斯?韦斯特的话说,就是“尽可能尽早把年轻人引导到科研领域”。 2.合理的时间安排和针对性的内容计划是实施研究性教学的关键。 欧美高校在计量经济学的课程设置上普遍具有多样性、层次性特征,如耶鲁大学、哈佛大学、剑桥大学、芝加哥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基本上都会将计量经济学分解成几门更细的课程或者分成基础、进阶、高级等不同的层次。而国内大学普遍只单一开设计量经济学这门课程,和国外相比我国各高校计量经济学课时安排相对较少。笔者调查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吉林大学、人民大学、厦门大学、南开大学等10所具有代表性的综合性大学和西南财大、东北财大、上海财大、中南 财经 政法大学等5所财经类大学以及中国矿业大学、石油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中国农业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等6所地矿类、农林类专业特色突出的院校,发现该门课程的学时设置大体分为48学时和64学时,学分在3~4个之间。即便是一学期64学时的安排,要让学生充分掌握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及应用依然是非常困难的。从学期安排来看,除了个别学校安排在第四或者第六学期外,绝大多数高校安排在第五学期较为合理,一方面大二刚刚学完微观、宏观经济学和统计学原理,可以趁热打铁,有效降低遗忘效应,另一方面也可以为大学中后段的 社会实践 乃至 毕业 论文(设计)打下模型和方法的基础。 教学内容的甄选也会很大程度上影响该课程研究性教学的开展。根据教育部高教司制定的经济类本科专业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计量经济学应包括概述、经典单方程的简单线性回归及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放宽经典假定的单方程模型(包括多重共线性、异方差性、自相关性和模型设定偏误)、联立方程组模型以及应用计量经济模型等板块。 在概述部分,通过1~2篇尽可能涵盖全书主要内容的经典计量经济学学术论文介绍开始,让学生对计量经济学有一个轮廓性的认识,并初步引导学生进入研究性学习的体系中来。经典单方程线性回归模块,鉴于在统计学原理课程中已基本掌握OLS的基本方法,应侧重于剖析偏相关以及几大经典假定的阐述,这一部分以课内讲授、原理学习为主。研究性学习的重点放在后面三大模块,尤其是放宽经典假定的单方程模型篇章中的多重共线性、异方差性、自相关性部分以及应用时间序列计量经济模型篇章。 3.选择适当的配套教材,为实施研究性教学奠定基础。计量经济学的国内外教材非常多,笔者认为选取合适的教材和配套的参考书对研究性教学的效果有着相当关键的影响。教材在提供给学生系统知识的同时,也应给学生一定的面向经济实践的问题思考。因此,对该课程而言,最好能采取主、辅教材同步配套的策略,主教材以提供给学生基本理论与知识为主,在注意系统性的同时,要吸收前沿成果。辅助教材则尽可能囊括可以实时更新数据的案例为主,对经典案例的分析解读是本科生“模仿研究”的起点。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校的计量经济学教学模式从最初教师主导的“理论模型方法阐述”到后来的师生交互的“计量模型+案例实践”,再到目前尝试探索学生主导的“研究性教学”,使用的教材也经历了反复的尝试和总结。建议主教材选择清华大学李子奈教授的《计量经济学》或者西南财经大学庞皓教授的《计量经济学》,配套参考书选择古扎拉蒂的《计量经济学基础》或者伍德里奇的《计量经济学导论:现代观点》以及EVIEWS软件自带的《用户手册(User Guider I、II)》,这样的组合可以很好地满足研究性教学的教材需要。 4.多方配合和资源共享为实施研究性教学提供保障。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实施研究性教学对学校、学院以及课程教学团队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学校要制定实施研究性教学的指导意见,专门组织开展全校范围内的研究性教学研讨与交流活动,因为实施研究性教学的过程不是一两个学院、一两个专业或者一两门课程能形成氛围的,它不仅仅是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转变的过程,更是教育思想观念与教育理念革新的过程。在全校范围内推行研究性教学模式下的教学管理制度,用研究性的视野重新认识教学管理活动的目标、途径和方法,积极开展管理创新,为研究性教学的开展创造自由、开放、宽容、友好的服务软环境。学院层面也尽可能结合精品课程的建设,为开展研究性教学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积极争取实现课程教学资源的网络化,支持并构建以精品教材为主干的教材体系建设,教育学生树立“研究为新常态”的学习观,激励学生主动探究和亲身体验以及基于真实任务的研究问题的解决[11]。课程教学团队除了依托自身的科研项目,广泛吸纳本科生参与研究外,更要结合经济现实,鼓励学生自主立项,建立系统的课程项目库。 计量经济学的研究性教学对全校范围的资源共享的要求也很高。数据共享、软件共享、图书资料共享要求完善健全的校园网络建设和管理,除了教室和实验室以外,老师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访问数据库,下载更新数据,调用专业统计软件。加强改善教室、实验室、研讨间等研究性学习场所的建设力度,争取实现“小班教学”和“小组实验”,为研究性教学提供软件和硬件的保障。 5.以点串线、由线及面共同构建研究性教学的一体化架构。开设计量经济学课程的经济学学科有各种不同的本科专业,以我校为例有经济学、统计学、金融学和国际经济贸易等专业,不同专业学生的性别比例、生源类别、学科基础和专业侧重均有所不同,相同专业的班风学风也不尽一致,因此可以选择有一定的科研基础和研究能力的任课老师选择相关专业学风优良的班级进行试点。在计量经济学教学大纲范围内选择相对容易理解的知识点和相对“规范(或者标准)”的经济问题作为该课程研究性教学的起点。通过模仿标准案例,然后引导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各自选择一个研究项目,要求小组(项目组)成员统一拟定立项计划书,阐明研究背景、立项意义,梳理综述文献,设定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合理进行人员分工,最后进行研究成果展示,互相交流心得,教师在学生立项研究的过程中随时答疑解惑。 这样,多个研究项目组合串联起来,就可以形成较为完美的“4线”:前因后果线、教研反馈互动线、理论实践融合线和课内课外互补线。这种教师引导、学生自主立项研究学习的方式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全方位选择研究主题、多途径收集资料,既可以为教师的科学研究提供补充信息,又可以使学生在研究过程中涉猎更多的学科领域,丰富他们的知识面;在项目负责人组织带领下,各成员分工合作,集思广益,既避免了搭便车现象,又可以极大程度上扩大学生的参与面;项目的研究过程和最终效果也可以作为整个课程考核的重要环节,从而拓展考核的内容面。 五、结语 计量经济学是一门跟现实经济社会密切相关的课程,涉及的计量方法和模型在微观领域可以和家庭(或个人)的经济行为(收入、储蓄、消费、投资等)以及企业的管理活动( 人力资源管理 、生产成本控制、营销策略制定等)等经济现象紧密结合,在经济增长、就业与通货膨胀、区域经济社会差异、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制定等宏观经济领域更是大有用武之地。既可以分析单一的横截面数据(或者时序数据),又可以研究混合数据(面板数据)。除了数值型数据,它还能对分类数据构建相应的计量模型。它不只研究经济社会的表面现象,还可以通过数据分析挖掘出现象背后的本质规律。计量经济学应用领域的广泛性为方便学生选题、开展研究性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可行性。 经济类专业的本科生学习计量经济学应侧重实证研究,在很多情况下经济理论并不能给出相关经济现象的确切答案,而唯一可行的途径便是“仔细收集数据,深入实证分析”。对于初学计量的学生来说,通过立项研究,与真实数据交手是加深理解的重要途径。因此,实施研究性教学,“弄脏学生的手,弄乱他们的桌”才能真正学会实证研究,领悟计量经济学的真谛。 猜你喜欢: 1. 关于经济发展的论文 2. 有关工程计量与计价论文 3. 有关金融计量的参考论文 4. 统计学论文范文

  • 索引序列
  • 优秀结课论文格式范文
  • 优秀大学生结课论文格式
  • 优秀结课论文范文
  • 优秀结业论文格式
  • 关于结课的优秀论文范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