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 小学寄宿制研究论文题目

小学寄宿制研究论文题目

发布时间:

小学寄宿制研究论文题目

小学语文教育应侧重的方向

摘 要:我国农村地区,代写论文大量留守儿童的出现不仅给社会管理和社会稳定带来新的问题,而且由于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导致其社会化过程中出现诸多问题,直接影响到了农村儿童的健康成长。深入分析家庭教育缺失对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的影响,探索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的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家庭教育;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对策 一、家庭教育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 留守儿童正处在个体社会化的重要时期,作为社会化影响因素之一的家庭教育对儿童顺利实现其个体社会化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 1.社会化的含义及儿童社会化的内容 社会化是指在特定的社会与文化环境中,个体形成适应于社会与文化的人格,掌握该社会的公认的行为方式,其最后的结果是要培养符合社会要求的社会成员,使其在社会生活中承担特定的权利和义务。 儿童时期是一个人的生理、心理飞速发展的时期,这一阶段所形成的生活观、价值观等均影响个体后期的行为,因此,儿童时期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时期。儿童社会化的内容至少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社会生活技能的养成。这是儿童社会化内容的第一层面,是首要的基本的内容,它主要包括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初步的谋生技能。 (语文网中网文秘频道) (2)社会规范的内化。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为了调整人际关系,维持正常的社会秩序,社会必须对每一个人的行为有所要求与制约,由此形成一系列的社会规范。个人的行为只有符合了所在社会的行为规范,才能参与正常的社会生活,被社会认可、接纳,社会化过程实质上也就是社会规范的内化过程。 (3)健全人格的培养和发展。人格包含着一个人道德情感、行为准则、智能、气质、意志和协调相融等诸多特质,是个体内部的心身系统的动力组织,决定着人的思想和行为,是个性心理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化过程就其内容来说是人格的形成过程,这一过程始于人的生命之初。 (4)社会角色的学习。角色主要是指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所遵循的与自己的社会身份、社会地位相匹配的行为模式。每个人在社会生活中总是以各种不同的社会身份和社会地位,交替扮演着各种不同的角色。所以,每个人都要进行角色学习,如学习与角色有关的权利与义务,学习适合于角色行为的有关知识与技能及有关价值观念等,以便在社会生活中尽可能减少角色行为的偏差和冲突。 (5)确立生活目标和价值观念。生活目标就是个人的理想追求,而价值观念是人们关于某类事物的价值的基本看法和总的观念,表现为人们对该类事物相对稳定的信念、信仰、理想等等。价值观念一经形成,就成为主体头脑中一种相对稳定的观念模式,左右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社会化,一方面要把社会目标转化为个人目标,另一方面又担负着培养个人价值观念的任务,使个人的目标和他的价值观念协调起来。 (语文网中网文秘频道) 2.家庭教育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 人的社会化是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通过社会教化与个体内化实现的。家庭教育在个体社会化中起着奠基的作用,这种作用是其他社会化途径所无法取代的。 (1)家庭培育着一个人最基本的情感。“家庭是初级社会群体的典型,它最重要的特征就是面对面的富有感情的交往”[1]。作为初级群体典型的家庭,在培养人性方面的作用远远大于邻居、同辈群体等初级群体,它对一个人正常情感的培育是至关重要的。从婴儿呱呱落地开始,他就接受着母乳的喂养、亲人的搂抱及逗乐,在这里实际上他就接受了人类生活最基本的情感:食物、温暖和互动,这种互动满足了孩子身体成长的需要,也影响着孩子的情感。随着个体的成长,这种情感的互动日渐变得重要,一个人是否懂得接受别人的爱,是否懂得给予别人以爱,这与他在家庭中的情感的互动有着很大的关系。 (2)家庭教育为儿童掌握基本社会规范奠定基础。所谓社会规范是指人们在相互交往和长期共同生活中确立的、为多数成员所承认和期望的行为方式,如风俗、习惯、礼节、禁忌、社会基本道德、法律等。一个人一出生就生活在一定的社会之中,社会也对他提出各种各样的规范要求。儿童对这些社会规范的获得主要通过家庭的影响和传授才能实现的。家庭是一个人最先进入的人际群体和社会组织,也是儿童接受教育的启蒙学校。儿童的行为始于模仿,父母是他们赖以模仿的对象。父母的饮食方式、衣着风度、行为习惯等都直接影响着孩子。同时,家长对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也是必不可少的。给孩子传授适应社会生活的基本规范,是家庭教育的重要职能之一。 (语文网中网摘录,版权属原作者) (3)家庭教育为儿童的智能发展奠定基础。儿童期是孩子智力发展的关键期,也是他们受教育的最初阶段。家庭的影响及父母的教育,最先在孩子“一片空白”的心灵上留下各种痕迹,而这些痕迹在人的一生中是最难磨灭的。因此,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家庭环境是最基本的文化环境,是开发孩子智力的首要的基础环境,其中父母的文化水平、家长的表率作用、父母的教育方式等因素对孩子的智力开发都有重要影响。尽管学校教育及其它教育对儿童的智力发展也有重要作用,但家庭影响、父母教育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它为学校教育准备了必要的智力基础。 二、家庭教育缺失对留守儿童正常社会化的影响 由于父母一方或双方长期在外,造成农村留守儿童家庭功能弱化或不完善,甚至使孩子处于“教育真空”状态,这对儿童的生理、心理、人格的发展,对儿童的社会化进程都会造成十分不利的影响。 1.管理缺位 据有关调查表明,在父母外出的留守儿童中,有825%的孩子与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约有6%的儿童与父母一方生活在一起,其余部分留守的儿童在姑姑、姨妈、舅舅等亲戚家或独自留守。留守儿童的监护类型大致为三类:隔代监护,即由祖辈抚养监护;上代监护,指由儿童父母的同辈人(亲戚)来监护;自我监护型,即儿童自己管理自己。(网中 网公文) 2.教育滞后 留守儿童一般由祖辈照顾。由于农村老人文化水平低,有的甚至是文盲,仅能以语言传授世代间的经验,无法给孩子以先进的现代教育。因此,这些留守儿童在学前教育阶段便存在着比其他家庭的孩子更缺乏良好启蒙教育的问题,这无疑会给这些孩子以后的成长留下许多缺憾。另外,由于亲子分离,缺乏沟通,孩子们在学习方面出现的困难、疑惑不能得到有效及时的解决和疏导,致使他们的学习成绩一般都不如正常家庭儿童好。 3.心理脆弱 留守儿童正处在心理发育的重要时期,在学习、生活或人际交往中会遇到比正常家庭儿童更多的问题,产生种种心理烦恼。他们特别需要父母的关爱、理解和帮助。而父母远在他乡,无法及时地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代养人中有些由于文化程度偏低、教育观念陈旧、教育方法简单,对孩子的照顾往往局限在生活上,而忽视孩子的心理需求和发展,不知如何去理解孩子,长此下去,使留守儿童的心理变得烦躁、脆弱。 4.道德滑坡 一些原来各方面都不错的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的管教,有的自觉或不自觉地放松对自己的严格要求,有的留守儿童沉溺于网吧、电子游戏厅、录像厅,极易受到社会上的一些不法分子的引诱、唆使而做出违法乱纪的事情。 (语文网中网摘录,版权属原作者) 三、解决留守儿童社会化问题的对策 1.帮助和引导广大留守儿童家长充分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家长要树立高度的教育责任感,树立为国教子的家庭教育观念。将孩子扶养教育成人,不仅是宪法赋予每一个父母应尽的义务,也是一种道德行为。因此,家长应具备高度的教育责任感,在完成教育子女这项艰巨的长期的任务中,不要借口发展经济等原因,忽视家庭教育,甚至放弃教育。每一位家长应尽力承担国家赋予的神圣职责——教育好子女。同时,还要提高自身素质,提高科学教育子女的能力,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道德价值观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中有积极的变化,也有一些消极的倾向。孩子正处于价值观的形成期,很容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这就要求家长正确认识这些变化,并不断矫正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偏差,将孩子教育成人。 2.推动农村家庭教育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合作,是实现儿童正常社会化的必由之路 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在留守儿童的社会化教育中,尤其要加强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合作。儿童是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的共同影响下成长并逐步社会化的。因此,必须建立科学的教育体系。一般来说,家庭教育是基础,重在情感熏陶;学校教育是主体,重在理论教育,正面灌输;社会教育是前二者的延续和补充。三者只有进行合作,协调统一,优化管理,形成科学的育人体系,才能充分发挥其促进儿童社会化的作用。 (语文网中网摘录,版权属原作者) 3.从长远来看,解决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问题,应着眼于从根本上结束他们的留守生活 (1)大力发展农村经济。要使农民离土不离乡就能富裕,这样,不仅可以大大减少留守型家庭,从深层上看,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最佳路径。因此,解决农民的贫困问题,是解决留守儿童社会化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问题,是当务之急。 (2)加快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拆除城乡壁垒。留守儿童的大量产生和存在,是我国现行的户籍制度以及与此相关的就业、教育、保障等体制的产物。家庭成员团聚在一起,这是每个家庭以及每个家庭成员的基本权利和要求。和父母生活在一起,更是每一个儿童的基本权利和健康成长的基本条件。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必须从户籍制度以及其他相关体制的改革入手,逐步弱化乃至取消与户籍相联系的造成城乡隔离的各种制度。政府应制定和实施优惠政策和配套措施,使流入城市的农民享有与城市人平等的权利。 (3)建立农村寄宿制学校,让学校成为留守儿童的另一个“家”。建立农村寄宿制学校,这既是缺位家庭和缺失亲子教育儿童的渴望,也是学校人本化教育的要求。因此,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有计划地筹建寄宿制幼儿园和寄宿制中小学,把学校建设成留守儿童的大家庭和成长成才的摇篮。通过对留守儿童进行集中教育和管理,不仅可以兼顾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且有利于保护他们的安全。 (语文网中网摘录,版权属原作者) (4)建立“代管家长制”。代管家长制,即教师和留守儿童结对,教师代行家长职责,从学习到生活全程负责。“代管家长”在一定程度上扮演家长的角色,使远离父母的留守儿童在生活上多了一些嘘寒问暖的关爱,在学习上多了一些帮助辅导,在情感上多了一些交流慰藉,使缺位家庭、缺失亲子教育的留守儿童得到较好的教育补偿,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营造了一个和谐的空间。 (5)建立留守儿童“托管中心”。社区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有组织地创建“托管中心”,对留守儿童进行集中照管,为留守儿童提供看护、娱乐学习、生活指导等服务;“托管中心”要建立留守儿童专项档案和父母及其他监护人的联系制度,并记录留守儿童每一天的思想、品行、学习和生活等情况,使老师和家长能有针对性地掌握留守儿童的真实情况;开通亲情电话,增加留守儿童与其父母的亲子互动和亲子交流的次数,让留守儿童在父母外出的情况下,依然能够享受到亲情的温暖。 参考文献: [1]宋林飞.西方社会学理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 [2]段成荣,周福林.我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J].人口研究,2005(1) [3]范先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7)(网中 网公文) 回答者声明:非原创,希望提问者可以借鉴其中的内容。

心理健康 教育 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运用心理学的教育 方法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下面我给大家带来心理学方向 毕业 论文题目有哪些_心理健康论文题目2021,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小学心理健康论文题目

1、 农村小学寄宿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对策探究

2、 浅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家校合作

3、 如何对小学低年级学困生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

4、 小学教育专业研究生心理健康管理探析

5、 谈小学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与渗透

6、 谈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7、 谈小学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整合

8、 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研究——以张掖市中小学为例

9、 农村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及对策研究

10、 团体心理辅导对小学五年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干预研究

11、 小学生自我概念、心理健康和学业成绩的关系——以兰州市安宁区某城区小学为例

12、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家校合作策略分析

13、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14、 关于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与辅导策略——以兰州市安宁区某小学为例

15、 浅谈开设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必要性

16、 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以小学数学不同层次学生学习成绩为例

17、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

18、 浅析心理健康对本科小学教育专业教师培养的价值

19、 心理健康教育在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渗透与有效性研究

20、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整合初探

21、 小学美术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22、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研究——以沈阳市__小学为例

23、 农村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分析

24、 小学思想品德课堂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着力点

25、 小学高年级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26、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涂鸦”语言

27、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怎样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28、 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活动设计的思考

29、 农村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的探究

30、 家校合作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31、 甘肃省偏远山区小学教师心理健康评估

32、 浅析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运用

33、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分析

34、 关于小学思品课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探究

35、 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

36、 自主、自觉、自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清华附中朝阳学校小学部举行幸福村学区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展示活动

37、 小学语文班主任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思考

38、 浅谈庆阳市合水县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对策

39、 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渗透

40、 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

41、 农村寄宿制小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研究

42、 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渗透探析

43、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策略

44、 小学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的方法

45、 情境育心 相伴成长——江苏省南通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践

46、 实践型小学心理健康社团活动的尝试

47、 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状况综述

48、 浅析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渗透

49、 小学体育课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

50、 每个生命都是一朵花——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设计

青少年心理健康论文题目

1、 素质教育观念下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探究

2、 接纳承诺疗法在青少年心理健康促进中的应用与展望

3、 上海市高危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4、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

5、 农村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与网络行为

6、 艺术疗法及其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

7、 中华优秀 传统 文化 视角下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路径探析

8、 关注、关心,静待花开——网络环境下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观察与思考

9、 山东省青少年性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10、 自媒体时代下传统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与改进

11、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探索

12、 青少年睡眠习惯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研究

13、 汶川地震10个受灾市县青少年心理健康现状分析

14、 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与群体差异——基于CEPS数据的多水平分析

15、 功能性音乐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促进研究

16、 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

17、 青少年口腔正畸治疗遵医行为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研究

18、 生态系统理论与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19、 社会情绪学习对 儿童 青少年情绪智力的影响探析——基于心理健康教育视角

20、 积极青少年发展视角下的心理健康预防与促进

21、 加强心理干预 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22、 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心理健康关系的元分析

23、 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政策的经济环境分析

24、 瑜伽 运动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现状研究述评

25、 武清区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干预效果评价

26、 儿童青少年个性特征与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研究

27、 心理护理结合健康教育对青少年轻度焦虑症患者焦虑症状的影响

28、 移动网络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29、 积极 家庭教育 理念下提升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路径初探

30、 流动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31、 基于“三位一体”思想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

32、 浅析手机网络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与对策

33、 留守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研究

34、 基于希望感研究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路径探析

35、 创建专业支持性环境 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美丽心灵”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建设与应用浅谈

36、 新希望 新构想——抚顺市留守、离异家庭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关爱“新希望”项目构想

37、 关爱与守护——抚顺市留守、离异家庭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关爱“新希望”项目实施

38、 以美术教学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

39、 主观生活质量: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视角

40、 基于素质教育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41、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非生态问题的治理

42、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成长

43、 自媒体时代下传统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与对策

44、 中学化学教学中渗透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45、 自我同情有益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46、 希望感研究下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路径

47、 青少年学习焦虑的心理健康干预模式建构

48、 浅析在思想政治学科中渗透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49、 青少年抑郁症一级亲属心理健康、社会支持与应对方式的相关性分析

50、 弗洛伊德人格理论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心理健康教育论文题目

1、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探讨——以高中生认识自我心理辅导课设计为例

2、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班级管理中的开展效果

3、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对弱势群体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4、浅议初中班主任如何做好问题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5、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健康现状分析与教育对策探讨

6、新形势下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与教育

7、浅析校园心理剧在技工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8、美术学科课堂教学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9、关于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的探讨

10、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探究

11、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效果

12、试论新时期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3、创设情景法对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14、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现状及对策

15、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16、素质 拓展训练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探讨

17、微探初中思想品德课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18、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

19、多媒体应用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实践与分析

20、探讨高中体育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21、心理健康教育漫画多模态话语分析

22、高一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教育对策

23、浅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与技巧

24、网络环境下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思考

25、高职院校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制机制和队伍建设初探

26、浅谈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27、基于积极心理学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28、萨提亚治疗模式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29、浅析如何对孩子进行家庭的心理健康教育

30、探讨同伴教育在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领域的应用

31、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护理教学全程的价值分析

32、健康教育联合心理疏导对焦虑抑郁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探讨

33、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探析

34、“三全育人”理念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究

35、试论“三全育人”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

36、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37、短视频传播时代背景下的高校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

38、艺术教育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39、中英两国中学阶段心理健康教育异同分析

40、新形势下山东省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现状及其对策研究

41、批评教育在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成长中的应用价值

42、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家园合作有效性策略探讨

43、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策略研究

44、心理干预与健康教育在脑梗死患者护理中的应用

45、职业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实践研究

46、小学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整合

47、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学科教学的实践探索——以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为例

48、基于整合心理健康教育的初中历史教学探究

49、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作用

50、心理健康教育在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养中的应用

心理健康论文题目2021相关 文章 :

★ 演讲心理健康主题2021

★ 大学生论文题目参考2021

★ 大学生心理健康优秀论文题目3篇

★ 大学生论文题目大全2021

★ 优秀论文题目2021

★ 关注心理健康演讲稿2021

★ 2021年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5篇

★ 心理健康教育心得感悟2021

★ 2021心理健康教育学习心得范文

★ 2021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格式5篇

11、新课程背景下寄宿制学生阅读教学2、农村小学如何开展阅读教学3、

农村小学寄宿生研究论文

学生走读和住校是学生学习期间的一种重要安排。走读学生和住校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习惯以及学习行为等都有较大的不同。由此,学校和家长在确定孩子的学习安排时,都会对走读和住校这两种学习安排做出不同的考量。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学校和家长对于学生的学习水平、学习形式以及学习的效率等的不同期望;另一方面,还受到家庭多种实际因素的影响,有的家庭可能经济发

研究学生走读与住校之间的差异与关系,关注点多在学生的教育质量、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这个研究背景受到了越来越多人们关注教育领域的影响,特别是对孩子的发展和教育需求的关注。此外,研究这个课题也是因为越来越多的家长选择让孩子走读或住校,但他们希望知道这两种选择对孩子的影响,以便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农村义务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论文

在学习和工作中,大家都跟论文打过交道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提高我们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写起论文来就毫无头绪?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农村义务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论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论文摘要:

当前我国农村义务教育仍存在许多问题,诸如农村教育观念落后、教育经费投入较少、师资力量薄弱、以及农民工留守子女心理健康问题等。为了促进农村教育进一步发展,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必须从管理体制、经费投入、师资力量以及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等方面采取一系列措施进行改革。本文主要介绍了目前我国农村义务教育所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相关问题给出的对策。

论文关键词:

农村义务教育教育;存在问题;对策

我国人口众多、生产力总体发展水平不高,在这种条件下我国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盲,农村义务教育事业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大量高素质的劳动者。但我国农村义务教育仍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办学条件较差、师资水平较低以及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等需要我们加以解决。

一、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学校办学条件较差

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在对农村中小学的抽样调查报告中指出,“在样本小学、初中,课桌椅残缺不全的分别占和;实验教学仪器不全的占和;教室或办公室有危房的分别占和;教具、墨水、纸笔、粉笔不足的分别占到和35%。截止2002年底,除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和广东6省市以外,全国其他地区中小学D级危房总面积为4000万平方米。”[1]随着国家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比例的不断增加,危房面积在逐年减少,基本的教学设施也日趋完善。但现有农村义务教育的办学条件只能勉强满足学科教学的基本需要,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例如多媒体教室、语音室以及机房等一些现代化的教学工具仍很难普及和应用,再加上教育资源利用不充分等因素,我国农村教育的质量远远低于城市。

(二)农村教师队伍的建设与管理亟待加强

农村教育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依据农村教师队伍目前的状况,远远没有达到农村教育发展的要求,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强建设和管理。

首先,农村教师短缺以及农村教师学历层次偏低。目前,我国大部分农村中小学教师,大多凭借以往的教学经验来进行教学,教育教学观念陈旧。与城市教师相比,农村中小学教师进修学习和培训的机会相对缺乏,不利于提高农村义务教育的教学水平。近年来,随着教师结构老龄化和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一些教师已不再胜任教学工作,而由于受当地财政水平的影响,师范类毕业生和正规本科毕业生愿意到农村进行教学的却聊聊无几。因此农村教师的教学水平是制约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因素之一。

其次,对农村教师缺乏统一有效的管理,致使农村教师代课现象普遍,不利于正常教学活动的开展。在广大农村,教师的工资与城市教师相比普遍较低,而随着居民消费指数的不断上涨,一些农村教师对目前的生活现状越来越为之不满。迫于生计,一些教师将自己的教学任务交给一些并无教学资格的人,而自己腾出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去做别的事情,每月只需支付一些代课费用。从代课这一现象一方面可以看出农村教师的待遇需要加以提高,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农村义务教育的管理,要对教师进行不定期的在岗抽查和教学水平的定期评估,严查教师找人代课的现象,以保证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

(三)新的读书无用论影响着学校的发展和学生的学习动机

近些年来,大学生毕业后就业难以及收入低等现象致使人们在头脑中形成了一种新的读书无用论,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一方面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所下降,另一方面,家长们也因此产生了学习无用或让子女提前就业学门手艺的想法,所以就导致了大量学生辍学和厌学现象的发生。在广大农村,读书无用论至今仍被一些家长认同并加以推崇。虽然也有许多农民希望子女成才,但因受到农村的经济条件的制约,一些学生仍无缘和城市学生一起进入高校继续深造。

(四)外出民工对子女教育的重视程度偏低

对于留守子女的定义,学术界一般将其界定为父母一方或双方在外打工而被留在家乡生活和学习的16周岁以下的孩子,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2006年底,中国已有2295万的留守子女,占到农村同龄人口的20%。与此同时,学生父母同时外出打工的比例占外出民工总数的,是外出打工家庭总数的一半;而在父母一方外出打工中,父亲外出打工数明显多于母亲。统计结果还显示外出民工家庭教育中进行隔代教育的占留守儿童总数为,而长期处于这种隔代教育环境下的学生,更容易产生依赖、懒惰、自私 、的 习惯,同时也更容易忧郁和自卑。随着留守儿童的数量越来越多,对于这些特殊儿童的教育也日益成为教育界以及学术界广泛探讨的话题。

二、发展农村义务教育的对策

(一)提高教师素质,提高农村教育的质量和管理水平

近年来,国家十分重视农村教师队伍的建设,不断提高教师的待遇,但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教学水平较低仍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必须调整教师队伍结构,提高教师队伍质量。要不断提高教师的工作待遇和社会地位;严格实施教师资格管理制度,加大经费投入力度,有效地开展农村教师的培训工作;继续鼓励优秀大学生到农村支教工作;继续做好东西部地区和城乡之间的教师帮扶工作等。

(二)更新家长的教育观念,并指导他们进行科学的家庭教育

对学生的教育不能仅仅局限在学校的范围之内,培养学生也不仅仅只是教师的职责,同时也是家长的职责。只有教师与家长相互配合,共同努力,才有可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而在广大农村,因经济落后,社会文化发展落后,农村家长对孩子教育的重视程度往往不够。在农村的发展中,很容易形成恶性循环,所以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大力要推动农村的经济,提高农村的文化水平,使农村家长认识到文化的重要性,从而重视对学生的教育培养。

(三)开展关爱活动,关注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

对于父母外出打工学生,因其父母长期不在家中,长期缺少家庭的关爱,留守儿童很容易产生不良情绪。作为教师,要多关心他们,多进行师生交流。通过一些积极的交流,可以了解和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并及时的加以减轻和消除他们的心理困惑。同时,班主任可以在班级中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丰富留守儿童的文化生活,一方面可以增强集体的凝聚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帮助留守儿童在集体活动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从集体中感受温暖。

(四)培养和加强学生的自我教育的习惯和能力

教育的目的就是通过外界的影响来塑造和培养学生使之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在其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起着很大的作用。有利于留守儿童心理矛盾的自我疏解以及自我控制。广大家长、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要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培养学生自我控制、自我调节的能力,使其掌握自我教育的方法,从而逐步养成在学习、生活中进行自我教育的习惯。

(五)建设农村寄宿制学校解决留守子女教育问题

从我国现阶段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趋势来看,建设农村寄宿制学校已经成为解决农村留守子女教育问题的选择。

所谓寄宿制学校,是实行全日制、封闭式的管理,对在校学生进行生活、学习统一管理的学校。寄宿制学校可以对留守儿童进行统一的生活管理,一方面有利于提高留守儿童的自我管理水平,另一方面有利于留守儿童开展校园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因此寄宿式学校是当前农村实施素质教育的有力保障,也在很大程度上弥补家庭教育缺失对留守儿童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据统计数据显示,自中央和各地大力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以来,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得到了有效的解决。“2006年,全国小学寄宿生人数达704万人,占小学在校生总数的,西部地区小学寄宿生比例明显高于东部和中部地区。全国初中阶段寄宿生总规模已达2221万人,占在校生总数的,中西部农村初中寄宿生分别达到和。”[3]

随着寄宿制学校的推广,越来越多的留守儿童将会摆脱隔代教育带来的种种弊端,在寄宿学校学校中充分体验学校教师和同学们的关爱,健康茁壮的成长。

综上所述,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重要作用,关系到整个国民教育体系的健全和发展。它与解决好“三农”问题有着密切的关系,关系到农村劳动者文化素质的提高和农村经济、社会的长期发展。因此,我们必须从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优先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在新形势下,要增强改革农村义务教育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将农村义务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重点,发展与改革并举,努力促进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使之更好地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2003年中国教育绿皮书:中国教育政策年度分析报告.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2]唐斌.农村留守子女教育问题探讨[J].中国集体经济,新农村建设,2007.

[3]杨东平.教育蓝皮书:深入推进教育公平,2008.

农村教育是我国现代教育中极为重要的一环。然而,从当前我国农村教育的实际情况来看,其情况却不容乐观。无论教学质量还是学校的管理,都因为经济水平以及地区上的差异与城市教育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对农村学生的学习以及未来的发展有着极为不良的影响。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笔者认为在当前应该要加强农村学校管理与义务教育的教学质量,这样一来才能更好地帮助农村学子未来的发展,同时为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的.建设提供帮助。

1、农村学校管理问题概述

缺乏先进的管理理念

从当前农村学校的管理现状来看,其管理理念还一直沿用的是传统的学校管理理念,这种理念是极为落后的,对于农村学校管理质量的提高也毫无帮助。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在传统的学校管理理念当中,是相当教条的,着重统一而忽视个性,重视服从而忽略交流,重形式更甚于内容。这样一来,不仅会造成学校的管理十分呆板沉闷,同时对于学生个人素质的发展也毫无帮助。因此,笔者认为,要想进一步提高农村学校的管理质量,就必须要改善当前农村学校的管理理念。

教师的积极性不高

从目前农村学校的实际教学情况来看,教师的积极性不高也是阻碍农村教学质量提高的一大原因。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因为在农村学校的管理过程当中,大多是依靠着生硬刻板的制度来进行管理,这样一来就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极为被动,同时也是处于一个被检查者的位置。学校根据教学任务对教师的教案书写、课堂授课甚至是布置作业的多少与次数都会进行详细的检查。这样一来,就会大大打击教师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让教师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去进行教学,自然而然就会影响农村学校的教学质量。

缺乏有效的管理

缺乏有效的管理是当前农村学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较大问题之一。众所周知,在学校管理过程中,指导教师教学工作的开展也是极为重要的。然而,从当前农村学校的管理情况来看,却极为缺乏这种指导。这样一来,就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无法及时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从而进行改善,对农村教学质量的提高造成了极大的阻碍。从笔者所观察到的情况来看,当前有许多农村学校虽然要求了教师提交工作计划,但是对于教师所提交的工作计划并不重视,只是注重形式上的工作计划而已。这样一来,就会使得学校对教师的管理与指导大大缺失,造成了学校管理工作的低效和低质。

缺乏创新意识

对于农村学校的管理工作来说,必须要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这样一来才能有效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然而,从当前农村学校的管理状况来看,创新意识的缺乏却让人心惊。大部分学校的管理人员在学校管理工作当中都只是依靠以往的形式和规章制度来进行,导致学校的管理工作与学校的实际情况脱节,不仅会对教师的教学产生影响,同样也十分不利于学校的发展。

考核评价机制的不完善

之所以农村学校的义务教育质量一直得不到明显的提高,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因为在农村学校中考核评价机制的不完善。这种考核评价机制不仅仅针对的是教师,同时还有对学生的评价。对于教师,学校更加重视的量级的工作,比如说发表论文的数量、课题研究的数量以及辅导学生作品获奖的数量等。而对于质的工作,却极为忽视。这样一来,就导致了部分教师为了追求量而产生的投机行为。从而使得义务教育的教学质量一直得不到显著提高。除此之外,针对于学生,在城市学校开始着重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时,农村学校依然是以分数来判断学生的好坏,这样一来就十分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从而也会对学生的学习带来极为不良的影响。

缺乏先进的管理手段

一直以来,在农村学校当中,管理手段的应用都是学校管理工作中最为薄弱的环节。之所以会造成这样的状况,首先是因为农村学校无论是在资金、师资力量上都与城市学校有着较大的差距。这样一来,就导致农村学校对先进管理手段认识上的匮乏。其次,即便学校管理者认识到先进管理手段给学校所带来的好处,但是由于经济、师资、所处地区等客观上的因素,导致学校无法将先进的管理手段应用到学校管理当中,从而对学校管理工作质量和效率的提高产生了较大的阻碍。

2、加强和改善农村学校管理的实践探索

农村学校管理的强化方法

要想改善当前农村学校的管理现状,加强农村学校的管理工作,那么首先要做的一点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这样一来,才能让农村学校的管理工作更有目的,同时根据学校实际的情况,以及教师、学生的意见来改善学校的管理工作,这样一来才能真正有效提高学校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帮助学校更好地进行管理。其次,还有一点就是学校一定要加强对教师的培养工作。这是因为,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无论是对学校的管理,还是对农村学校义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都有着极大的帮助。最后要做的一件事就是要给予教师充分的展示机会,无论是公开课还是优质课评选,这样都能够有效促进教师在教学中的积极性,让教师能够更加主动地投入到教学工作当中,从而提高农村学校义务教育的教学质量。

农村学校管理中陶行知管理思想的应用

要想将陶行知管理思想更好地应用在农村学校管理当中,那么首先要明确的一点就是要建立以校长为代表,多方参与的科学民主学校管理机制。这是因为,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将学校管理的决策权、执行权与监督权进行分离,避免“一言堂”的情况出现,这样一来才更有助于学校管理者听从多方的声音,从而有效提高农村学校的管理质量。其次,学校管理者在进行学校管理工作的时候一定要具备创新精神,这是因为,只有具备创新精神才能更好地改善当前农村学校管理工作的现状,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管理政策,帮助学校提高管理工作质量的同时,也能够让学校中的教师与学生更好地发展。第三,学校一定要重视规章制度的建设,通过更加完善的规章制度才能让教师明确自身的职责,同时根据规章制度来不断完善自身的工作,这样一来才能更好地帮助教师进行教学工作,以此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最后还需要注意的一点就是要合理使用办学经费,提高学校办学效益。之所以要这样做是因为在农村学校的办学过程中,由于地区经济水平的问题,导致农村学校在办学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经费不足的情况。因此,在农村学校办学过程中,一定要将经费用在刀刃上,以此来提高办学效益,这样才能为学生与教师创造一个更加良好的教学环境,提高义务教育的教学质量。

3、农村义务教育质量的提升方式解读

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

要想提高农村学校义务教育的教学质量,那么首先要注意的一点就是要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之所以要这么做是因为在农村学校当中,由于资金的匮乏以及师资力量的缺少,导致农村教师所掌握的教学资源十分稀少。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笔者认为一定要加强教师之间教学资源的共享,这样才能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教学。而要做到这一点,笔者认为学校在资金充足的情况下可以开发信息中心,通过信息化的手段来进行教学资源的共享,这样一来就能够让教师更好地投入到教学当中,从而提高农村义务教育的教学质量。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对于农村学校义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来说,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最为重要的。而要做到这一点,笔者认为首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一定要反对任何教学过程中形式化、教条化以及传统化的教学方式。要多采用新型的教学模式,这样才能进一步明确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能够让学生与教师之间建立更加和谐、自然的关系,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其次,还需要做的一件事就是学校一定要提高教师的质量,可以开展不同的交流会或者是座谈会,让教师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当前教学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且培养教师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让他们在未来能够更好地投入到课堂教学当中,从而提高义务教育的教学质量。最后,要想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学校的管理者还需要组织不同的教研活动,对当前农村小学实际的教学情况以及所使用的教材进行更加全面深入的分析和解构,这样才能更加详实地掌握农村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改正。

4、结束语

综上所述,针对当前农村学校管理与义务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必须要尽快改善当前的状况,才能让农村学生更好地进行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而要做到这一点,笔者认为需要对当前农村学校的管理工作入手,改善管理现状,并且将陶行知管理思想应用到其中。除此之外,还需要促进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的提升,根据这一问题则可以采用教学资源的共享以及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来进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当前农村学校的管理水平以及义务教育的教学质量,为农村学子创造更加明媚的未来。

参考文献

[1]李保全,殷中木,赵孟桃.浅谈农村学校管理与义务教育教学质量[J].新课程小学,2014(2).

[2]向威宇.浅谈农村小学学校管理与义务教育教学质量[J].教育科学:全文版,2016(9):00264-00264.

[3]刘彦红.浅谈农村学校管理与义务教育教学质量[J].中文信息,2016(5).

[4]阿不力米提司马义.浅谈农村小学学校管理与义务教育教学质量[J].教育,2016(5):00066-00066.

[5]魏学龙.浅析农村小学学校管理与义务教育教学质量[J].教育科学(全文版),2017(1):00267-00267.

[6]管建宏.浅谈农村小学学校管理与义务教育教学质量[J].人间,2015,188(29):105-105.

[7]麦麦提吐逊阿布都热依木.浅谈农村小学学校管理与义务教育教学质量[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5(10).

农村留守儿童作为社会中一群特殊群体,在社会中引起了的重视日益凸显,这个特殊群体至多以引起社会中诸多问题,源于其群体成员均为儿童。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浅谈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浅谈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论文篇一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探讨》

(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1100)

摘 要: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大量流动,河南省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急剧增加。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以及留守儿童自身等方面还存在问题,要解决河南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就必须完善社会政策,动员多方力量;提高办学水平,为留守儿童构建良好的氛围;强化家庭教育,为留守儿童营造温馨的环境;加强自身教育,增强留守儿童的自我认同感。

关键词:留守儿童;教育;河南省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1)01-0070-01

1 河南省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学校教育水平低下,监督管理不到位

在河南省农村,很多地方中小学的办学条件较差,无论是教学设施还是师资力量都是很薄弱的。一些农村的中小学里甚至只有最基本的语文、数学、英语等文化课,音乐、美术、计算机、体育等方面的授课老师十分缺乏。有的学校只有几个老师,一个老师要教授多门功课,老师的教学负担十分沉重,根本没有多余的精力再去多加关注留守儿童,学校也很少对留守儿童进行个别关怀,对留守儿童出现的问题不能及时解决。

缺少必要的家庭教育,教育内容单一

家庭教育是一个孩子一生中最基本的教育,对孩子的一生都有着重要的影响。由于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大多外出打工或至少有一方长期外出,减少了对孩子教育的关注,对孩子的成长不利。而且河南省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内容过于单一,基本没有美术、音乐等有助于其全面发展方面的教育内容。只有少数老人教孙辈一些简单的手工、儿歌或是讲一些民间故事,很多故事还带有封建迷信色彩,很难起到教育作用。

留守儿童普遍学习成绩差,自律性差

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和学校管理的疏忽,留守儿童觉得自己得不到重视,因而容易产生叛逆心理,以河南省为例,调查显示,留守儿童中成绩优秀的不足3%,80%以上成绩中等或偏下。留守儿童大多年龄较小,缺乏自律意识,对于社会上的不良诱惑缺乏抵抗能力,成绩越来越差,又会受到老师的训斥,同学的孤立,使他们感到自卑,导致学习兴趣下降。

2 河南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学校方面

首先,学校师资力量薄弱。外出务工人员多的地区多为贫穷地区,这些地方师资力量缺乏,学校除了常规管理之外,很难对数量众多的留守儿童进行特别监管。其次,教师育人缺少关爱。教育部对那些偏远贫穷的农村学校的投资少之又少,学校的发展缺少资金上的支持,甚至拖欠教师工资,这就直接导致老师的教学热情减退,很难全心全意地去教学,教育质量也会随之下降。

家庭方面

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留守儿童缺少了父母的关爱和教育,影响了留守儿童对父母的信任,甚至对父母产生误解和怨恨。河南省农村留守儿童的新的家庭环境基本分为隔代监护、上代监护、无人监护三类。大多数留守儿童的父母在选择监护人时没有考虑自己孩子的自身情况以及监护人的教育能力、经济能力等因素,造成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频出问题的现象屡见不鲜。

自身方面

首先,自信心不足。由于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长期下去,问题压在心中得不到解决,因而较非留守儿童相比,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其次,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留守儿童在行为习惯上难以得到正确的教育与引导。再加上他们年龄小,容易受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自我约束能力差,明辨是非能力不强,留守儿童容易产生道德行为偏差。

3 解决河南省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措施

完善社会政策,动员多方力量

要强化政府职能,将各项任务落实到人,认真贯彻落实《宪法》、《教育法》等相关法律文件,使农村留守儿童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多出台一些关爱留守儿童的政策,如加快户籍制改革,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减免学杂费、书本费等。要充分发挥妇联等组织的作用。妇联、共青团等组织,可以利用自身的优势,开展各种宣传教育活动,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亲情与关爱,借助新闻媒体的作用,大力宣传,使社会各界都更加了解留守儿童,更加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

提高办学水平,为留守儿童构建良好的氛围

学校应该多吸纳高学历、高素质的教师,创造积极的条件,为老师提供各种培训的机会,鼓励老师在提高文化水平的同时,通过各种途径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此外,还要加强老师和留守儿童之间的沟通,老师不仅要在学习上给留守儿童多作指导,在生活上也应多加关心,在情感上多加激励。老师要善于发现留守儿童身上的优点,及时给予肯定,以增加留守儿童的自信心。

强化家庭教育,为留守儿童营造温馨的环境

首先,要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一些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认为教育就是学校的事,对子女的教育质量不重视,还有一些家长认为读书没有用,觉得还不如让子女早点打工赚钱。针对这些家长的教育观念的偏差,应加强对家长的教育与培训,让他们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其次,选择合适的监护人。家长在选择监护人时应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如果自己子女自律性较好则可以交由祖辈监管,如果自律性差的,应安排在孩子心中有影响力、有威信的其他亲属作监护人。选择其他亲朋好友作监护人的,应选择那些有一定教育能力,同时家庭负担相对较小的。

加强自身教育,增强留守儿童的自我认同感

首先要提高留守儿童的学习兴趣。学校可以让一些成绩优秀的留守儿童作演讲,分享自己的成功经历,唤起他们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学校应该开展各种有意义的文体活动,让留守儿童学会合理安排自己的闲暇时间,充分发挥留守儿童的主观能动性;其次,培养留守儿童的自我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1]蒋笃运.河南: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与对策[N].中国教育,2008-7-19(3).

[2]徐宏升.河南省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思考[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5):75.

浅谈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论文篇二

《浅谈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的不断加快,农村的绝大多数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流动人口不断增加,然而这些农民工的子女们由于现实条件的限制而留在了农村读书。近几年来,农民工的子女教育问题日益凸现。然而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涉及到一系列问题,其中教育问题尤为重要,这引起了社会的高度重视。本文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影响因素及其对策做了相应研究,以减轻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社会压力,帮助农民工解决进城务工的后顾之忧,促进农村经济及城市化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留守儿童 教育问题 农村

一、引言

农村留守儿童作为社会中一群特殊群体,在社会中引起了的重视日益凸显,这个特殊群体至多以引起社会中诸多问题,源于其群体成员均为儿童。在儿童成长正需要父母陪伴教育的时期,其父母却到城市务工。虽然农村留守儿童父母在城市务工改善了家庭生活环境,但在对于孩子的教育问题上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对孩子本身的个人成长都是无限隐患。

现在儿童的发展空间巨大,并且在社会成熟的影响下,儿童的认知及思维潜力都是无限的,儿童接受教育的程度直接影响到其将来发展,并且影响到整个社会的有序发展。

农村留守儿童在成长期间,由于父母的监护不到位,教育不到位而产生了诸多社会问题,这些问题关乎我们社会的未来的发展,其中最凸显的是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二、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特征

儿童健康成长的关键在于家庭环境及家庭的完成性,而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和孩子处于长期分离状态,造成了孩子长期处于被孤儿状态,这样一定会给孩子带来自闭胆小、情感沟通不畅、消极冷漠等不同程度的影响。

1、农村留守儿童的情感较消极。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外出务工不在身边,家庭的不完整行给孩子带来孤独及不安全感,因为父母对孩子的情感是其他情感多不能替代,这让孩子产生消极的情感态度,每一个孩子都渴望家庭的情感完整。

2、农村留守儿童的认知程度上存在偏差。研究表明,农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认知偏差上存在显著差异,表现为留守儿童的认知偏差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并且随年龄的增长而减少[1]。

3、农村留守儿童的人际交往障碍。研究表明,农村留守经历对儿童的人际交往能力有不良影响,容易使他们产生人际关系障碍。具体表现为对人冷漠,人际信任度低,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与人交往退缩畏惧、自卑孤独或目中无人,常常游离于群体之外[2]。

三、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影响因素

1、农村留守儿童缺乏家庭教育。孩子出生后,第一所学校就是家庭,第一位老师就是父母。在孩子的启蒙阶段,父母是给孩子树立权威性的最好时间,这个权威性可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之处,这期间对孩子的性格、品格的形成和培养有着无可厚非的重要作用,如果只靠学校的教育和管理是远远不够的。如果长时间没有父母陪伴的儿童会对父母产生怨恨,甚至会对社会产生报复心理,而外出务工的父母对这一点的认知度也不高,有些父母也会一味的以为学习就是学校老师的工作于自己无关。有些父母长期外出务工将孩子留给家里的老人管,不了解孩子的生活及学习状态,久而久之这样的孩子就成了问题学生,就是家庭及社会的负担。

2、农村留守儿童的隔代教育。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是留给其祖父母或外祖父母教育,这就形成了隔代教育。隔代人文化素质和思想觉悟都比较低,多采用溺爱的方式,较多地给予物质上的满足。其中有不少年老体弱的监护人认为:能让孩子吃饱、穿暖、健康就行了,而对于他们的学习、日常行为、心理状况根本没有办法去管教,有些就是想管教也无能为力。这样久而久之很容易养成儿童任性的心理行为。同时,农村留守儿童与隔代老人代沟差距较大,难以形成情感、语言上的沟通,从而造成性格孤僻。

3、学校对农村留守儿童管理欠缺。农村学校的教师大多配备的人员素质相对较低,对于科学教书育人的理念甚是缺乏,对留守儿童的管理更是效果不佳。而老师对于留守儿童的这一特殊群体没有从家庭背景、心理状况等方面深层次的分析,造成对整体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方法不当,管理方法不当,因此留守儿童的叛逆心理加强,甚至难以管理,此时教师对学生失去信心,放任不管。

四、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

1、扭转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农村留守儿童最根本的问题就是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在学校上学期间,学校应承担起与留守儿童沟通并疏导他们的作用。父母不在身边带给孩子孤僻胆小的性格。教育他们应该学会把父母不在身边的现实看成是对自己的锻炼和考验,勇敢面对、积极解决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这种良好的心理弹性也会减弱父母外出打工带来的不利影响[3]。

2、农村学校可设立寄宿部。农村留守儿童大都是父母不在身边,与隔代老人难以沟通和倾诉其所想,所以建立寄宿制的学校可增进孩子与孩子之间的沟通,学校教师又可随时看管。国外研究发现,更换看护者、寄养方式等会改变留守儿童对父母的依恋质量[4]。

3、社会各界应做好爱护留守儿童的工作。政府应在农村加大小学及初中的建设力度,建立寄宿制学校,大量收取并做工作予以家长让其孩子住校,在父母外出务工期间切实为他们解决儿童生活及学习上的问题。鼓励每一位农村留守儿童努力学习,让其感受社会的温暖。

参考文献:

[1]王晓丹,陈旭.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社交焦虑及认知偏差的比较研究[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57-61

[2]王丽双.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研究综述[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28(11):59-60

[3]叶曼等.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思考[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6,(27):67-69

农村小学寄宿学生的研究论文

下面是我为你整理整合的一些关于农村研究的论文,欢迎借鉴参考,希望对你有帮助。

我国城乡二元结构明显,全国一半以上人口居住着在农村地区。众多农村地区人口分布不集中、师资力量薄弱、留守儿童众多是不争的现实。为加强农村教育,促进教育公平,确保每个儿童都能上学,成立寄宿制学校显得尤为必要。2004年起,国家在贫困地区实施义务教育工程和危房改造工程的基础上,为实现西部两基攻坚计划,加大了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的投入和支援力度。这样的背景下,农村寄宿制学校有了长足的发展,寄宿制学校的学生越来越多。毋庸质疑,寄宿制学校为提高农村入学率,解决学生上学难等众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但由于特殊的办学方式和环境,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存在诸多的问题和困难。

一、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存在的问题

1.亲情缺失

亲情是每一个人在发展过程当中不可或缺的成长动力和心里需求。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的需要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后,会向着更高层次的方向发展。归属和爱的需要正处于五种需要的中间位置,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而归属和爱的需要,往往是在亲情当中的到满足的。由此可见,亲情的获取对个人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由于寄宿的特点,农村寄宿制的学生往往一周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回家一次。长期与父母的分离,往往导致亲情的缺失。寄宿制学生亲情的缺失通常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其一,恋家型学生的亲情缺失。由于年龄较小对父母的依赖性强,离开家来到学校寄宿无论从身体上还是心理上都比较难适应。其二,对学校环境不满意, 学生格外想念父母。其三,学生与父母产生隔阂,主动疏离。其四,很多家长外出打工或者离异,造成亲情的被动缺失。

2.心理困扰

寄宿制要求学生从家庭走向集体,从依赖父母走向自理自立。而寄宿制学校学生大多处在生理和心理发育的急剧变化期,在心理尚未成熟条件下极易出现心理困扰。很多学生入学前并没有做好寄宿制生活的应对准备,当独立面对各种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时,往往不知如何解决。同时,学生出现困惑时,无法获得父母及时的疏导与宽慰,容易出现认知错误与心理扭曲,影响他们身心健康。很多学生在家受父母的娇惯、溺爱,形成了个人中心主义的思想。来到寄宿制学校后,由于集体主义观念淡薄,以自我为中心,与同学相处不融洽,导致人际交往矛盾重重。长期发展下去,容易造成个性压抑,甚至出现行为偏差。

3.生活枯燥

相对于城市学校,农村寄宿制学校存在资源不足,各种硬体、软体设施缺乏等问题。“硬体不硬,软体不软”是很多寄宿制学校的真实写照。很多学校教学装置匮乏,生活条件简陋,即“硬体不硬”。由于工资待遇低,条件艰苦,任务繁重、工作压力大,很难吸引优秀老师前来任教,导致了学校师资力量的薄弱,即“软体不软”。“硬体不硬,软体不软”的结果直接作用在学生身上。由于基本设施的缺乏,学生课余生活单调枯燥,人们常用“宿舍――食堂――教室,三点一线”来形容很多寄宿制学生的枯燥生活。此外,在师资力量不足的情况下, 学校在教学课程设计方面只注重主干课程的教学, 很难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生活,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培养学生兴趣方面严重缺失。单调的课程让学生感到学习的枯燥,厌烦情绪长久积压在心里。

4.社会化困难

人出生后面对的是一个既存的社会,要从一个生物人发展成为一个社会人,就要不断适应社会。每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当中,需要逐渐完成社会化的功能。寄宿制学校是一个相对特殊的学校教育环境。除正常的教育职责外,寄宿制学校还承担著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的职责。可以说,寄宿制学校的教育功能是“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学生的社会化主要依靠在学校完成。由于寄宿制学校封闭、单纯的特点,学生往往无法与外界社会进行广泛的接触,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往往面临诸多的困难。

5.易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

在寄宿制学校中,学生远离了父母的管教,老师也往往顾及不到每一位同学,很多自制力差的同学易走向歧途。寄宿制学校生活相对枯燥,当学生面对多彩的外部世界时,尚未有辨别是非的能力,对各种诱惑怀有强烈的好奇心。因此,他们极易受社会上不良风气的误导,走上迷途。如一些学生沉迷网路、电子游戏,荒废了学业。在欲望与金钱产生矛盾时,容易导致行为上的偏离,直至走上违纪乃至违法的道路。

二、专业学校社会工作的有效介入

学校社会工作是将社会工作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应用于教育的一项专业社会工作。其服务的物件主要是在校的儿童和青少年,目的是为学生提供有利的学习环境与条件,使学生获得适当的心智与行为发展,以适应现在及未来的生活。学校社会工作在农村寄宿制学校中应发挥重要作用,专业社会工作者对于寄宿学生的问题应给予更多支援和协助。

1.运用个案工作化解危机

个案工作施物件主要是问题学生,其目的是针对发生问题的个人,社工将他们的问题加以详细研究和分析,予以适当的解决。社工可以通过专业量表的测试,任课老师推荐等多种途径找到问题学生。此外可以设立专门的“社工邮箱”,农村寄宿制学生遇到各方面的问题时,可将问题写下来投入信箱。社工根据收到的信件分析学生存在的多方面的困惑,筛选出需要专门辅助的个案,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和治疗。这样的方式可以克服学生腼腆、害羞的心理,也保护了学生的隐私,极大地便利了社工专业辅导工作的开展。在具体的辅导治疗当中可以采用危机介入、任务中心、社会――心理、行为治疗、叙事治疗等多种专业模式,运用心理辅导、社会救助、个案转介、功课辅助的方式,灵活使用各种专业技巧,帮助问题学生解决困难,正确认识自己,弥补其缺陷。在个案中,对一些有特殊需要的学生,社工可以联络儿童福利机构、公安机关、工读学校、精神病防治院、救济院等社会机构,为学生寻找合适的办法和出路。

2.运用小组工作开展治疗和预防

小组工作是指通过有目的小组活动,帮助寄宿学生增进其社会功能,有效处理个人存在的问题。小组型别包括由正常的个人组成的小组及有问题的个人组成的小组,也包括正常个人和问题个人共同组成的小组。农村寄宿学生存在的问题一般具有普遍性,问题学生人数众多且同质性强,开展小组工作往往能够取得较好的成果,还可以节省人力、财力。

对已经出现亲情缺失、心理困扰、社会化困难、生活枯燥等问题的学生,可以成立专门的治疗小组。在具体的小组治疗中,通过各种各样活动的开展,让组员积极发言、自由交流、克服自卑,并在同质性的小组中相互鼓励、相互学习、克服困难、共同成长。小组可以邀请从类似问题中成功走出来的同学分享克服问题的经验和感受,起到现身说法的效果。有条件的,还可以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开展辅导、培训活动,提升学生自我应对、解决困难的能力,达到增权的效果。除了针对问题学生开展小组治疗外,社工可以组织更多的预防小组,开展预防教育和适应培训,将可能发生的各种问题防范于未然。如宿舍是开展预防小组的可选单位。对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而言,宿舍就是家,是感情寄托的地方。社工以宿舍为单位组成专门的辅导小组,通过小组活动促进团结、友好、互助关系的形成,让学生在温馨的环境里快乐生活和成长,避免各种问题的出现。

3.运用社群工作提供社会支援

寄宿制学校学生众多问题出现的原因除学生个人外,很大程度上是学校资源匮乏、学生缺少社会支援系统。针对此种情况,社工在学校社群工作方面应有更多作为。第一,社工充分扮演“资源连结者”的角色,利用各种途径,争取社会资源,改善学校条件,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坚强的保障。如社工可以与社会的公益组织建立联络,寻求帮助。运用公益组织的力量,为学校配备专门的图书室,满足学生的阅读渴求。第二,社工积极发展与校外团体的横向联络,根据不同的需要,寻找相应功能团体的支援。如,社工可以积极联络学校周围的文艺团体进学校开展爱心演出,丰富学生课余的精神文化生活。第三,社工引领学生加强对外沟通,促进社会化。如可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带领学生走出校园,开展各种参观、体验活动,促进社会化功能的实现。总之,社工充分利用社会力量,连结各种有效资源,多途径、多层次上促进寄宿制学生问题的预防和治疗。

农村研究论文相关文章:

农村义务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论文

在学习和工作中,大家都跟论文打过交道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提高我们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写起论文来就毫无头绪?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农村义务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论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论文摘要:

当前我国农村义务教育仍存在许多问题,诸如农村教育观念落后、教育经费投入较少、师资力量薄弱、以及农民工留守子女心理健康问题等。为了促进农村教育进一步发展,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必须从管理体制、经费投入、师资力量以及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等方面采取一系列措施进行改革。本文主要介绍了目前我国农村义务教育所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相关问题给出的对策。

论文关键词:

农村义务教育教育;存在问题;对策

我国人口众多、生产力总体发展水平不高,在这种条件下我国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盲,农村义务教育事业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大量高素质的劳动者。但我国农村义务教育仍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办学条件较差、师资水平较低以及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等需要我们加以解决。

一、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学校办学条件较差

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在对农村中小学的抽样调查报告中指出,“在样本小学、初中,课桌椅残缺不全的分别占和;实验教学仪器不全的占和;教室或办公室有危房的分别占和;教具、墨水、纸笔、粉笔不足的分别占到和35%。截止2002年底,除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和广东6省市以外,全国其他地区中小学D级危房总面积为4000万平方米。”[1]随着国家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比例的不断增加,危房面积在逐年减少,基本的教学设施也日趋完善。但现有农村义务教育的办学条件只能勉强满足学科教学的基本需要,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例如多媒体教室、语音室以及机房等一些现代化的教学工具仍很难普及和应用,再加上教育资源利用不充分等因素,我国农村教育的质量远远低于城市。

(二)农村教师队伍的建设与管理亟待加强

农村教育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依据农村教师队伍目前的状况,远远没有达到农村教育发展的要求,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强建设和管理。

首先,农村教师短缺以及农村教师学历层次偏低。目前,我国大部分农村中小学教师,大多凭借以往的教学经验来进行教学,教育教学观念陈旧。与城市教师相比,农村中小学教师进修学习和培训的机会相对缺乏,不利于提高农村义务教育的教学水平。近年来,随着教师结构老龄化和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一些教师已不再胜任教学工作,而由于受当地财政水平的影响,师范类毕业生和正规本科毕业生愿意到农村进行教学的却聊聊无几。因此农村教师的教学水平是制约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因素之一。

其次,对农村教师缺乏统一有效的管理,致使农村教师代课现象普遍,不利于正常教学活动的开展。在广大农村,教师的工资与城市教师相比普遍较低,而随着居民消费指数的不断上涨,一些农村教师对目前的生活现状越来越为之不满。迫于生计,一些教师将自己的教学任务交给一些并无教学资格的人,而自己腾出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去做别的事情,每月只需支付一些代课费用。从代课这一现象一方面可以看出农村教师的待遇需要加以提高,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农村义务教育的管理,要对教师进行不定期的在岗抽查和教学水平的定期评估,严查教师找人代课的现象,以保证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

(三)新的读书无用论影响着学校的发展和学生的学习动机

近些年来,大学生毕业后就业难以及收入低等现象致使人们在头脑中形成了一种新的读书无用论,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一方面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所下降,另一方面,家长们也因此产生了学习无用或让子女提前就业学门手艺的想法,所以就导致了大量学生辍学和厌学现象的发生。在广大农村,读书无用论至今仍被一些家长认同并加以推崇。虽然也有许多农民希望子女成才,但因受到农村的经济条件的制约,一些学生仍无缘和城市学生一起进入高校继续深造。

(四)外出民工对子女教育的重视程度偏低

对于留守子女的定义,学术界一般将其界定为父母一方或双方在外打工而被留在家乡生活和学习的16周岁以下的孩子,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2006年底,中国已有2295万的留守子女,占到农村同龄人口的20%。与此同时,学生父母同时外出打工的比例占外出民工总数的,是外出打工家庭总数的一半;而在父母一方外出打工中,父亲外出打工数明显多于母亲。统计结果还显示外出民工家庭教育中进行隔代教育的占留守儿童总数为,而长期处于这种隔代教育环境下的学生,更容易产生依赖、懒惰、自私 、的 习惯,同时也更容易忧郁和自卑。随着留守儿童的数量越来越多,对于这些特殊儿童的教育也日益成为教育界以及学术界广泛探讨的话题。

二、发展农村义务教育的对策

(一)提高教师素质,提高农村教育的质量和管理水平

近年来,国家十分重视农村教师队伍的建设,不断提高教师的待遇,但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教学水平较低仍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必须调整教师队伍结构,提高教师队伍质量。要不断提高教师的工作待遇和社会地位;严格实施教师资格管理制度,加大经费投入力度,有效地开展农村教师的培训工作;继续鼓励优秀大学生到农村支教工作;继续做好东西部地区和城乡之间的教师帮扶工作等。

(二)更新家长的教育观念,并指导他们进行科学的家庭教育

对学生的教育不能仅仅局限在学校的范围之内,培养学生也不仅仅只是教师的职责,同时也是家长的职责。只有教师与家长相互配合,共同努力,才有可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而在广大农村,因经济落后,社会文化发展落后,农村家长对孩子教育的重视程度往往不够。在农村的发展中,很容易形成恶性循环,所以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大力要推动农村的经济,提高农村的文化水平,使农村家长认识到文化的重要性,从而重视对学生的教育培养。

(三)开展关爱活动,关注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

对于父母外出打工学生,因其父母长期不在家中,长期缺少家庭的关爱,留守儿童很容易产生不良情绪。作为教师,要多关心他们,多进行师生交流。通过一些积极的交流,可以了解和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并及时的加以减轻和消除他们的心理困惑。同时,班主任可以在班级中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丰富留守儿童的文化生活,一方面可以增强集体的凝聚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帮助留守儿童在集体活动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从集体中感受温暖。

(四)培养和加强学生的自我教育的习惯和能力

教育的目的就是通过外界的影响来塑造和培养学生使之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在其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起着很大的作用。有利于留守儿童心理矛盾的自我疏解以及自我控制。广大家长、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要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培养学生自我控制、自我调节的能力,使其掌握自我教育的方法,从而逐步养成在学习、生活中进行自我教育的习惯。

(五)建设农村寄宿制学校解决留守子女教育问题

从我国现阶段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趋势来看,建设农村寄宿制学校已经成为解决农村留守子女教育问题的选择。

所谓寄宿制学校,是实行全日制、封闭式的管理,对在校学生进行生活、学习统一管理的学校。寄宿制学校可以对留守儿童进行统一的生活管理,一方面有利于提高留守儿童的自我管理水平,另一方面有利于留守儿童开展校园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因此寄宿式学校是当前农村实施素质教育的有力保障,也在很大程度上弥补家庭教育缺失对留守儿童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据统计数据显示,自中央和各地大力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以来,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得到了有效的解决。“2006年,全国小学寄宿生人数达704万人,占小学在校生总数的,西部地区小学寄宿生比例明显高于东部和中部地区。全国初中阶段寄宿生总规模已达2221万人,占在校生总数的,中西部农村初中寄宿生分别达到和。”[3]

随着寄宿制学校的推广,越来越多的留守儿童将会摆脱隔代教育带来的种种弊端,在寄宿学校学校中充分体验学校教师和同学们的关爱,健康茁壮的成长。

综上所述,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重要作用,关系到整个国民教育体系的健全和发展。它与解决好“三农”问题有着密切的关系,关系到农村劳动者文化素质的提高和农村经济、社会的长期发展。因此,我们必须从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优先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在新形势下,要增强改革农村义务教育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将农村义务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重点,发展与改革并举,努力促进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使之更好地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2003年中国教育绿皮书:中国教育政策年度分析报告.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2]唐斌.农村留守子女教育问题探讨[J].中国集体经济,新农村建设,2007.

[3]杨东平.教育蓝皮书:深入推进教育公平,2008.

农村教育是我国现代教育中极为重要的一环。然而,从当前我国农村教育的实际情况来看,其情况却不容乐观。无论教学质量还是学校的管理,都因为经济水平以及地区上的差异与城市教育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对农村学生的学习以及未来的发展有着极为不良的影响。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笔者认为在当前应该要加强农村学校管理与义务教育的教学质量,这样一来才能更好地帮助农村学子未来的发展,同时为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的.建设提供帮助。

1、农村学校管理问题概述

缺乏先进的管理理念

从当前农村学校的管理现状来看,其管理理念还一直沿用的是传统的学校管理理念,这种理念是极为落后的,对于农村学校管理质量的提高也毫无帮助。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在传统的学校管理理念当中,是相当教条的,着重统一而忽视个性,重视服从而忽略交流,重形式更甚于内容。这样一来,不仅会造成学校的管理十分呆板沉闷,同时对于学生个人素质的发展也毫无帮助。因此,笔者认为,要想进一步提高农村学校的管理质量,就必须要改善当前农村学校的管理理念。

教师的积极性不高

从目前农村学校的实际教学情况来看,教师的积极性不高也是阻碍农村教学质量提高的一大原因。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因为在农村学校的管理过程当中,大多是依靠着生硬刻板的制度来进行管理,这样一来就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极为被动,同时也是处于一个被检查者的位置。学校根据教学任务对教师的教案书写、课堂授课甚至是布置作业的多少与次数都会进行详细的检查。这样一来,就会大大打击教师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让教师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去进行教学,自然而然就会影响农村学校的教学质量。

缺乏有效的管理

缺乏有效的管理是当前农村学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较大问题之一。众所周知,在学校管理过程中,指导教师教学工作的开展也是极为重要的。然而,从当前农村学校的管理情况来看,却极为缺乏这种指导。这样一来,就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无法及时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从而进行改善,对农村教学质量的提高造成了极大的阻碍。从笔者所观察到的情况来看,当前有许多农村学校虽然要求了教师提交工作计划,但是对于教师所提交的工作计划并不重视,只是注重形式上的工作计划而已。这样一来,就会使得学校对教师的管理与指导大大缺失,造成了学校管理工作的低效和低质。

缺乏创新意识

对于农村学校的管理工作来说,必须要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这样一来才能有效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然而,从当前农村学校的管理状况来看,创新意识的缺乏却让人心惊。大部分学校的管理人员在学校管理工作当中都只是依靠以往的形式和规章制度来进行,导致学校的管理工作与学校的实际情况脱节,不仅会对教师的教学产生影响,同样也十分不利于学校的发展。

考核评价机制的不完善

之所以农村学校的义务教育质量一直得不到明显的提高,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因为在农村学校中考核评价机制的不完善。这种考核评价机制不仅仅针对的是教师,同时还有对学生的评价。对于教师,学校更加重视的量级的工作,比如说发表论文的数量、课题研究的数量以及辅导学生作品获奖的数量等。而对于质的工作,却极为忽视。这样一来,就导致了部分教师为了追求量而产生的投机行为。从而使得义务教育的教学质量一直得不到显著提高。除此之外,针对于学生,在城市学校开始着重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时,农村学校依然是以分数来判断学生的好坏,这样一来就十分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从而也会对学生的学习带来极为不良的影响。

缺乏先进的管理手段

一直以来,在农村学校当中,管理手段的应用都是学校管理工作中最为薄弱的环节。之所以会造成这样的状况,首先是因为农村学校无论是在资金、师资力量上都与城市学校有着较大的差距。这样一来,就导致农村学校对先进管理手段认识上的匮乏。其次,即便学校管理者认识到先进管理手段给学校所带来的好处,但是由于经济、师资、所处地区等客观上的因素,导致学校无法将先进的管理手段应用到学校管理当中,从而对学校管理工作质量和效率的提高产生了较大的阻碍。

2、加强和改善农村学校管理的实践探索

农村学校管理的强化方法

要想改善当前农村学校的管理现状,加强农村学校的管理工作,那么首先要做的一点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这样一来,才能让农村学校的管理工作更有目的,同时根据学校实际的情况,以及教师、学生的意见来改善学校的管理工作,这样一来才能真正有效提高学校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帮助学校更好地进行管理。其次,还有一点就是学校一定要加强对教师的培养工作。这是因为,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无论是对学校的管理,还是对农村学校义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都有着极大的帮助。最后要做的一件事就是要给予教师充分的展示机会,无论是公开课还是优质课评选,这样都能够有效促进教师在教学中的积极性,让教师能够更加主动地投入到教学工作当中,从而提高农村学校义务教育的教学质量。

农村学校管理中陶行知管理思想的应用

要想将陶行知管理思想更好地应用在农村学校管理当中,那么首先要明确的一点就是要建立以校长为代表,多方参与的科学民主学校管理机制。这是因为,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将学校管理的决策权、执行权与监督权进行分离,避免“一言堂”的情况出现,这样一来才更有助于学校管理者听从多方的声音,从而有效提高农村学校的管理质量。其次,学校管理者在进行学校管理工作的时候一定要具备创新精神,这是因为,只有具备创新精神才能更好地改善当前农村学校管理工作的现状,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管理政策,帮助学校提高管理工作质量的同时,也能够让学校中的教师与学生更好地发展。第三,学校一定要重视规章制度的建设,通过更加完善的规章制度才能让教师明确自身的职责,同时根据规章制度来不断完善自身的工作,这样一来才能更好地帮助教师进行教学工作,以此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最后还需要注意的一点就是要合理使用办学经费,提高学校办学效益。之所以要这样做是因为在农村学校的办学过程中,由于地区经济水平的问题,导致农村学校在办学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经费不足的情况。因此,在农村学校办学过程中,一定要将经费用在刀刃上,以此来提高办学效益,这样才能为学生与教师创造一个更加良好的教学环境,提高义务教育的教学质量。

3、农村义务教育质量的提升方式解读

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

要想提高农村学校义务教育的教学质量,那么首先要注意的一点就是要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之所以要这么做是因为在农村学校当中,由于资金的匮乏以及师资力量的缺少,导致农村教师所掌握的教学资源十分稀少。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笔者认为一定要加强教师之间教学资源的共享,这样才能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教学。而要做到这一点,笔者认为学校在资金充足的情况下可以开发信息中心,通过信息化的手段来进行教学资源的共享,这样一来就能够让教师更好地投入到教学当中,从而提高农村义务教育的教学质量。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对于农村学校义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来说,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最为重要的。而要做到这一点,笔者认为首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一定要反对任何教学过程中形式化、教条化以及传统化的教学方式。要多采用新型的教学模式,这样才能进一步明确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能够让学生与教师之间建立更加和谐、自然的关系,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其次,还需要做的一件事就是学校一定要提高教师的质量,可以开展不同的交流会或者是座谈会,让教师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当前教学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且培养教师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让他们在未来能够更好地投入到课堂教学当中,从而提高义务教育的教学质量。最后,要想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学校的管理者还需要组织不同的教研活动,对当前农村小学实际的教学情况以及所使用的教材进行更加全面深入的分析和解构,这样才能更加详实地掌握农村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改正。

4、结束语

综上所述,针对当前农村学校管理与义务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必须要尽快改善当前的状况,才能让农村学生更好地进行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而要做到这一点,笔者认为需要对当前农村学校的管理工作入手,改善管理现状,并且将陶行知管理思想应用到其中。除此之外,还需要促进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的提升,根据这一问题则可以采用教学资源的共享以及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来进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当前农村学校的管理水平以及义务教育的教学质量,为农村学子创造更加明媚的未来。

参考文献

[1]李保全,殷中木,赵孟桃.浅谈农村学校管理与义务教育教学质量[J].新课程小学,2014(2).

[2]向威宇.浅谈农村小学学校管理与义务教育教学质量[J].教育科学:全文版,2016(9):00264-00264.

[3]刘彦红.浅谈农村学校管理与义务教育教学质量[J].中文信息,2016(5).

[4]阿不力米提司马义.浅谈农村小学学校管理与义务教育教学质量[J].教育,2016(5):00066-00066.

[5]魏学龙.浅析农村小学学校管理与义务教育教学质量[J].教育科学(全文版),2017(1):00267-00267.

[6]管建宏.浅谈农村小学学校管理与义务教育教学质量[J].人间,2015,188(29):105-105.

[7]麦麦提吐逊阿布都热依木.浅谈农村小学学校管理与义务教育教学质量[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5(10).

寄宿制学校安全管理研究现状论文

如何管理及办好寄宿制学校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是一字一句说得清楚的,更不是一本二本能写得清楚的,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及总结再总结,才能管理出有特色的寄宿制学校的,但我们应坚信国家不断加大边远山区教育经费的投入,只要我们团结一致、共同努力,我们寄宿制学校的管理将更加科学、规范、制度化。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关于寄宿制学校管理之我见的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改善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

加大寄宿制学校建设力度,争取和自筹资金8522万元,新建2所学校,新建校舍面积达万平方米;投入资金万元,通过政府集中采购方式为学校配齐、配全教学仪器设备。促进标准化寄宿制学校建设,累计投资4899万元,改扩建7所寄宿制学校食堂5330平方米、学生宿舍楼万平方米。累计投资136万元,为寄宿制学校配备厨房设备,基本实现寄宿制学校标准化食堂全覆盖。加快寄宿制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累计投资万元,实施标准化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项目,为2所学校实施“班班通”建设项目,新建和改建“班班通”设备65套;投入资金万元,为3所学校新建计算机教室6个,配备计算机297台,配备语音设备25套。

强化寄宿制学校经费保障。

足额拨付寄宿制学校各项经费,2015年为9所寄宿制学校下拨义务教育阶段公用经费万元;下拨寄宿生生活补助费万元;下拨学校工勤人员工作经费150万元;下拨高中阶段免费教育经费万元。下拨营养餐资金万元。认真实施捐资助学工作,除严格执行“两免一补”政策外,还逐步建立和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机制。2015年为382名学生发放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为品学兼优、家庭经济困难的500名学生发放正坤助学金、奖学金。

进一步加强管理制度建设。

制定出台寄宿制学校管理各项制度,使每位工作人员责任明确,责任到人,规范了管理流程,使寄宿制学校各项工作有据可依、有章可循。采取教育系统领导分片联系学校的办法,加大对各寄宿制学校的指导和督查,将寄宿制学校的管理纳入学校年终目标考核当中,作为衡量各寄宿制学校年终教育目标考核的重要指标。组织开展开学检查,重点检查食品安全管理、食堂环境卫生、厨务人员健康体检,索证索票、清洗消毒,食品加工制作管理流程记录等。联合卫生、食品药品监管等部门对全县寄宿制学校食堂和20所营养餐实施学校食品卫生安全进行专项检查。组织公安、消防、卫生、文化等部门,对学校周边的流动摊贩、商店超市、网吧、学校消防设施设备等进行专项检查,切实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实施寄宿制学校精细化管理。

紧围绕学校和学生实际,从“吃、住、学、心、育、安”六个方面加强管理。管“吃”,宿管老师教育、指导学生与食堂人员配合,培养学生良好、卫生、文明的就餐习惯。针对学生的不同年龄特点作出不同安排,固定就餐餐桌位置,保证学生有秩序地就餐。管“住”,学校根据寄宿生人数,科学合理的设置宿舍住宿人数。宿管老师24小时陪护检查学生寝室的卫生状况和设施设备的安全状况及学生情况。管“学”,寄宿制学校严格实行晚自习值班制度,每天各班安排科任老师轮流值班辅导,同时在周末早晨安排教师督促学生晨读。管“心”,各学校在宿舍楼道或宿管老师值班室设置“亲情电话”,供学生跟家庭联系。安排班主任每周至少两次深入学生宿舍,针对寄宿生开展思想教育和亲情教育,主要是对学生心理健康进行指导与教育,帮助学生建立学习与生活的信心,健康成长。管“育”,根据学生年龄特征、时令变化及每日晨间、午间、课外活动、晚间四个时段,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以文艺、体育、日常礼仪、安全常识、急救寻呼、自我救护等为主要内容的课余活动,丰富学生校园生活,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管“安”,即对学生开展安全教育和安全管护。每学期组织公安、食品药品监管、消防等部门在学校内开展交通、消防、食品卫生安全等方面的知识讲解和突发事件应急演练,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防护意识。

1、如微细致管理学生

这几年住宿生人数逐年增加,且年级分布不同,年龄段也不相同,不利于统一管理,我们把寄宿制学生的管理作为一项大事来抓,不仅是管学生吃住,而且还重视和加强住宿学生的生活习惯、品德行为、学习习惯、安全意识四个方面管理。

生活习惯、生活上学校严格把关

在确保本校生吃好、吃饱的基础上,注意营养的搭配,生活情况每天都有值周老师带队下,每个寝室生活委员组织的饭菜质量及份量检查组,并把当天的饭菜情况做记录,并教育和督促那些学生厌食挑食、吃零食情况。每天检查一次,每周总结一次。宿舍条件也在不断改善,以前土木结构瓦房,现住上了宽敞明亮的钢筋混凝土房,床上用品也都是新的,学校面貌焕然一新。

行为习惯的培养,养成教育的进行

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在强调养成教育是基础教育的任务决定中,中小学的根本任务是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劳动技术和身体心理素质,要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存,学会健体”。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实现这一任务的重要条件。不乱吃零食,饭前要洗手,手帕要叠整齐,做事要有条理……从最基本的行为习惯做起是成才的前提条件。其次,良好行为习惯也是学生发展德、智、体、美、劳前提,良好的行为习惯一旦养成,保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在家里大都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现在到学校一切都得自己料理,刷牙、洗脸、叠被、清洁房间、洗衣服,妥善保管好自己的东西,要合理安排好自己一周的零花钱,还要适应学校的膳食。所以刚进校的学生管理难度可想而知。学生在寄宿制生活区里,拓宽了小学生的群体交往,寝室小集体及兴趣小组等多层次多形式的交往,使学生在交往中学会做事,学会关爱他人,加速社会化的进程。在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过程中,正如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所说:“如果没有合理的,得到彻底实行的制度,没有行为范围的合法界限,任何高明的语言都弥补不了这种缺陷,制度越严格,越明确,它就能形成内部的动力定型,这是形成技巧与习惯的基础。”结合我校的实际拟订了《寄宿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文明住校生标准》、《文明寝室评比制度》、《寄宿学生职责》,使学生个人寝室集体都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制度全面,而每一种制度规范,要求都具体细致、丝毫不得马虎,如宿舍卫生,洗脸盆、碗筷并必须放在消毒柜里,毛巾、牙膏、牙刷摆放统一,养成一种良好行为习惯是最基本的做人准则。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关键住校的.学习问题一时是我们教师议论的焦点和热点问题,同时也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如果我们的住校生和部分走读生一样,无人关心作业的数量和质量,让其自由发展,导致学习下降,家长肯定会大为不满,给学生以后学习习惯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为此,我们在确保住校生课堂教学质量的前提条件下,要把晚上的辅导和督促作为一项重要的措施来抓。为此,成立了以各教研组长、班主任、任课教师组成住校生早晚学习辅导和督促的领导小组,对高段上二节25分钟的晚自习,低段上一节25分钟晚自习,上一节趣兴课,给他们教什么及辅导什么内容都由小组安排,有时叫他们看对心身健康成长有利的电视、录像等,特别对后进生的辅导和转化工作,小组充分利用时间开展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让我学”为“我要学”;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变“教我学”为“我会学”,这样住校学习成绩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得到社会、家长的肯定。

做好学校的安全管理工作

安全是一切学校的工作前提、安全工作重于泰山,成绩不好可以弥补,身体不好可以锻炼,唯独安全事故所带来的损失和创伤是无法挽回的,所以我校以校长为组长,以主管后勤及副校长为副组长,成立安全领导小组,把住校生安全作为学校的神经线,要求班主任、值周教师、炊事员必须加强住校生的安全教育,并教给一些简单自救的办法,如采取的应急措施,《预防流感》、《怎样保护牙齿》、上下楼梯的注意事项,严禁携带的玩具等,发现问题及时教育处理,防患于未然,并制定《住校生安全管理制度》,并且学校与学生及家长签订住校生安全责任书,后勤管理人员也定期和不定期检查室内外设施、设备有无安全隐患,及时排除,住校生生病及时医治,如出现流行性疾病及时报告学校领导,校领导及时与主管部门和县医院联系,得到他们及时的医治和防预,住校生安全日日抓、时时抓,上下形成合力,常抓不懈,让他们生活在一个安全、舒适、和谐的环境里健康成长。住校生基本上时间都生活在校园里,所以要注意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和开展丰富多彩的业余生活是学生留得住的关键,为此,我校开展好学生的业余生活,专门成立了以各寝室管理教师与班主任为主的学生课余活动小组。

住校生寝室的管理

住校生寝室的管理、住校生每个寝室选举出有责任、有爱心,能有组织和号召能力的室长,并每一个寝室安排一名管理教师,并制定《住校生寝室管理制度》,规定了住校生必须严格遵守寝室制度,服从寝室管理教师和室长的管理,并要求管理教师经常深入住校生寝室,了解他们,多关心他们、帮助整理床上用品、清理日常用品等等,发现有不好的苗头后及时批评教育,(如住宿生乱窜宿舍,墙上乱涂乱画,说脏话,打人骂人,乱拿别人的东西等)。规定不准在寝室里乱扔果皮纸屑,值日生必须做好当天清理卫生工作,以保持寝室内外的整洁,日常生活用品按指定位置摆放整齐等一系列规章,还制定了《文明寝室评比制度》,要求住宿生人人对照住宿寝室管理制度,事事从我做起,人人争做文明,寝室卫生每天检查三次(早、中、晚)每天都让值周教师记录下来,并在周一升旗仪式后把这周工作做总结,获得了这周文明寝室门上挂流动红旗,还有开展各式各样的活动。如:“爱我寝室”、美化寝室等活动,每年“六一”总结一次。好的给予表彰奖励。

2、选好几个人,用好几个人

现寄宿制学生生活补助也从以前每生每月十几元现增加到每生每月一百四十多元,虽然物价比较高的今天也不算高,但用好这些钱难度大,为此要选好这几个人,用好这几个人。

选好主管后勤人员、出纳、会计三个人

这几年国家不断提高寄宿制学生的生活补助,特别是边远山区地区寄宿制学生的生活补助,从以前的十几元现增加到一百四十多元。虽然在物价比较高的今天,每人每月一百多元也不算很高,但用好它怎样用它,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所以选好这三人是关键所在,寄宿制学生的吃住行,特别是生活得不到一个妥善的合理的管理。那么,就不要说学校的一切工作的开展无从谈起,更不要说让学生留得住、吃得好,让家长放心。为此,我校召开几次校务会和教职工大会让大家公推公选,推选产生了主管后勤、出纳及会计人员,并大家集思广益、虚心借鉴、充分总结、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从学生到家长、从教师到领导,包括食堂工作人员等都要进行认真的酝酿和分析,制定了《学校后勤管理职责》、《出纳会计管理职责》。通过这些职责的制订,给主管后勤、出纳、会计指明和规范工作的任务和工作重心,有效保证对住宿生生活补助的管理。

选好炊事员

炊事员是学生饭菜的卫生、质量的关键,我校与炊事员签订聘任合同书,在签订聘任合同书前学校制定了聘任炊事员一些硬要求:身体健康;具有一定文化素质,懂得一些生活常识,烹调技术的人;年龄25岁至45岁之间。选好、用好炊事员,校领导与后勤人员严格把关,制定了《炊事员职责》,并让聘用炊事员每年必须检查一次身体,获得县防疫部门健康证,方能上岗。

乡镇寄宿制学校的调研报告范文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报告不再是罕见的东西,通常情况下,报告的内容含量大、篇幅较长。那么一般报告是怎么写的呢?下面是我整理的乡镇寄宿制学校的调研报告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为进一步加快寄宿制学校建设步伐,健全和规范寄宿制学校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水平,发现寄宿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近期,肃北县政府教育督导室组织相关人员对全县寄宿制学校的管理、运行情况进行了调研。

一、寄宿制学校管理及取得的成效

肃北县是甘肃省惟一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边防自治县,也是全省惟一采用蒙汉语教学的民族县。近年来,肃北县紧紧结合天然牧区实际,加大投入,深化改革,寄宿制学校建设已取得了显著成绩。主要成绩有:

(一)加强寄宿制学校布局调整,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肃北县地域辽阔、牧业人口居住高度分散,大多数学校服务半径都比较大。2000年以来,县委、县政府推行学校布局调整,加强了寄宿制学校管理。2004年将原蒙古族中学和蒙古族小学合并成立了十二年一贯制蒙古族学校,建成了学生公寓楼,实现了所有牧区学生集中生活、学习一体化,从根本上解决了牧民子女上学路途遥远、居住分散、经济负担过重的难题。2009年以来,又先后撤并了5所乡镇小学,形成了目前“四校一园”的学校布局,使学校布局更趋合理。全县除马鬃山小学一所学校外,其他学生全部集中到县城学校就读。寄宿制学校建设较好地整合了教育资源,避免了重复建设,节约了教育经费;改变了学校过于分散、规模过小的局面;也改变了教师分不进、留不住,学生大量流失的局面,学生享受到了优质教育资源,逐步走上了优质均衡发展的道路。

(二)加大教育专项经费的投入,不断改善寄宿制学校生活条件。近年来,肃北县认真贯彻落实《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大财政教育投入的实施意见》,继续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确保财政教育支出增长幅度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保证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继续落实好15年免费教育,提高义务教育阶段寄宿学生(含蒙古族学校高中寄宿生)生活补助,由每生每天补助生活费4元,提高到8元。不断提高异地高中生资助标准,内蒙古就读学生生均每年资助金由6644元提高到7500元,酒泉、敦煌就读学生资助标准由3431元提高到4500元。

(三)抓好寄宿制学校的管理和建设,切实提高寄宿制学校的管理水平。在寄宿制学校管理上,肃北县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学生的学习、生活、娱乐、安全需要为目标,坚持生活管理和教学管理并重,食堂和课堂同抓,保证学生进得来、住得下、学得好。成立了以主管副县长为组长的寄宿制学校管理领导小组,制定出台了《寄宿制学生管理办法》,强化完善安全、食堂、宿舍管理等各项制度,着力改善寄宿制学生生活条件。一是满足学生安全就学需要,强化责任,健全制度,防治并举,确保校园安全。二是满足学生娱乐的需要,建成青少年活动中心,不断加强公寓文化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三是满足学生吃的需要,不断改善食堂条件,提高伙食标准。四是满足贫困学生上学的需要,对寄宿生实行全免一补,免除学杂费、课本费、作业本费、住宿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

(四)强化寄宿制学校的安全管理,保障寄宿学生的在校安全。安全管理是寄宿制学校的首要任务,在如何加强安全管理上,肃北县做出了积极的探索。

一是构建寄宿生管理网络,成立以校长为主要责任人的管理工作领导小组,构建起以值周领导、政教主任、部门负责人、值周教师、班主任、宿管老师为框架的六级管理网络,与各级各类管理人员签订管理目标责任书,贯彻“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明确寄宿生在校期间各个环节、各个时段的管理要求,层层落实责任,做到寄宿生一日学习生活无缝链接式管理,确保管理无“死角”、无“盲区”,形成学生在校的全天侯、全方位、全过程的服务保障体系,确保学生的安全。

二是加强对寄宿生的安全教育,除开展日常防触电、防溺水、防火灾、防意外事故、防中毒等“五防”安全教育外,还实行“三制”、“六册” 制度。“三制”即家长学校交接手续制、值班教师校园巡查制、食堂宿舍定期消毒制;“六册” 即“寄宿生花名册”、“接送登记册”、“卫生检查册”、“请假登记册”、“药品登记册”、“生病学生护理登记册”,确保学生人身安全,尤其是课余安全、饮食安全、就寝安全,做到环环相扣,不留空缺。

(五)加强寄宿制学校的后勤服务和饮食卫生管理,为学生健康成长提供保障。学生正处于身体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寄宿制学校必须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负责,肃北县加强了对寄宿制学校的后勤和饮食卫生管理。要求学校把学生每周的食谱公布在黑板上,接受学生、家长和社会监督。早餐一般是羊肉面、馒头、稀饭,午餐、晚餐荤素搭配,都是变换口味做的,买米买菜由专人检查质量,有完善的食品留样制度和措施,使学生吃得放心,吃得营养。建立试尝留样和学生餐前食堂巡视制度,值周教师守候学生用餐制度。同时为寄宿生修建专用浴室,学校早晚为学生提供洗用热水,保证学生生活安全。为所有学校配备校医,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保证了在校学生,特别是寄宿生健康、快乐的学习生活。

(六)强化寄宿制学校的质量管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近年来,肃北县不断强化寄宿制学校质量管理。

一是针对不同年龄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推行人性化管理、实施人情化服务。对留守儿童和单亲家庭、贫困家庭学生,学校统一造册,在管理中对其加以特别关照,让学生在管理中随时都能感受到家庭般的温情。

二是针对不同年龄的学生积极开展主题实践活动,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和独立生活能力。如开展“个人卫生习惯养成”、“内务整理竞赛”、“营造温馨宿舍”的主题实践活动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同时,根据寄宿制学生的特点,组建兴趣小组,有效利用课余时间,培养学生的爱好和特长,彰显学生个性特点,深入推进素质教育。

三是重视家校沟通与联系,构建家校合一的寄宿生教育模式。建立寄宿生信息卡,定期召开寄宿生家长会,开放家校沟通渠道,建立民主、平等、互信互访的家校关系,争取家长的积极主动配合,共同教育好孩子。

(七)坚持以学生为本,加强寄宿制学校校园文化建设。 近年来,肃北县坚持以学生为本,优化生活环境,坚持为教学服务,优化育人环境。

一是积极实施学校绿化美化工程。在实施校园整体建设时,树木花卉的栽植,有四季常青,雍容高雅的特点。同时,对学校建筑物表面的装饰既体现活泼、大方的主题,又体现严谨、庄重、向上的主题。使学校绿化与建筑物色调相得益彰、相映生辉。

二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发挥环境育人的特殊功效。积极构建走廊文化、围墙文化、校园宣传栏文化、宿舍文化、餐厅文化、班级特色文化等校园文化体系,将学生的视角引向世界,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文化,使他们的情操得以陶冶,心灵得以深化,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人生观。

(八)突出民族寄宿制学校特色,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在民族寄宿制学校的管理问题上,肃北县既注重规范化的制度建设,更注重先进理念的培养,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做到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尤其是蒙古族学校结合学生特点,组织开展了多种多样的符合民族学生生理、心理特点的'活动项目。如民族用品小制作、民族服饰展示、民族歌舞、乐器表演、民族体育竞赛、动植物标本采集、科技小发明等。

(九)加强师资力量的培训,提升寄宿制学校管理水平。肃北县通过加大寄宿制学校教师相关培训、不断丰富教师职能,狠抓各项管理工作,促进了寄宿制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

一是不断深化寄宿制学校教师的管理作用。寄宿制学校的管理要求每一位教师对自己的职责进行重新定位,充分认识到寄宿学生生活既是学校围墙中的“家庭”,又是家庭之外的“学校”,教师肩负着双重使命,既要承担学校教育义务,又要承担家庭教育责任,既是传授知识之师,又是辅导生活之师,从而实现角色的重新定位。

二是加大对青年教师基本看护知识的培训。包括医务知识、生活常识、生活技能的培训,真正使教师较好地变成合格的“代理家长”。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促进了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蒙语授课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直接导致民族学校生源日趋减少,师生比例失调;办学成本高,效益低。

二是肃北县教育服务半径很大,约300多公里,人口稀少,牧民子女寄宿就学费用成本逐渐加大,造成新的经济负担。

三、整改的建议

肃北县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民族的少数民族边防自治县,提高民族寄宿制学校管理水平对促进肃北县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进步都具有重大意义。为此,建议有关部门在民族教师培训、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化建设等方面给予政策、资金的大力支持。

一是在提高民族地区教师待遇上出台优惠政策,以吸引发达省、区(市)优秀教育人才为民族教育服务。加大教师培训力度,设专项资金扶持民族地区双语教师培训。

二是对民族寄宿制学校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发展传统体育项目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所需设备给予一次性集中解决。

三是开展省级对口支援帮扶边境民族地区教育工作。从财力、人力和物力上,用3—5 年集中帮扶。

四是加大对边境地区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免费教育扩大资助内容,增加交通费、生活费补助,对寄宿生生活费实行全免费。

为了全面了解掌握我市民族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和发展情况,根据省政协有关调研要求,我们于7月中旬-8月下旬,组织部分政协委员对桑植、永定、慈利、武陵源所辖的民族乡镇寄宿制学校进行了现场调研与考察走访,并听取了市教育局的专题汇报,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关于我市农村寄宿制学校近年来建设发展的基本情况

我市总人口171万,常住人口152万,共辖64个乡镇街道、969个村社区,境内常住土家、苗、白等少数民族人口16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

截止xx年底,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学校219个(不含345个乡村教学点)。其中,农村寄宿制学校共有93所(包括九年一贯制学校41所、独立初中47所、完全中学5所)在校学生约万人。xx年全市教育经费投入为亿元,占全市国民生产总值的,公共财政教育支出占全市公共财政支出的。

20xx年以来,通过布局调整、合格学校建设、“全面改薄”等项目,农村寄宿制学校条件纵向比较得到较大改善。xx年,投入中央“薄改计划”专项资金亿元,改造了68所学校的127个项目。截止xx年底,已建成合格学校171所。xx年,全市先后落实寄宿生生活费补助资金3318万元和3400万元,受益学生分别为万人和万人。

二、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困难

近年来,虽然市区县各级政府都提出了“教育强市强区强县”的发展战略,在统筹城乡教育上也加大了工作力度,但是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和困难。

(一)基础设施建设普遍欠账,以学生“住宿难”的代表的“四难”问题始终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由于“撤点并校”,现有的农村寄宿制学校普遍出现办学规模和条件无法适应现实需要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寄宿学生人数剧增而导致的“四难”——宿舍紧张“住宿难”、食堂简陋“就餐难”、浴室缺乏“洗澡难”、厕所蹲位不足“如厕难”。

如桑植县61所农村寄宿制学校现有3958名寄宿学生,人均宿舍面积仅有平方米、人均食堂面积只有平方米、人均浴室面积只有平方米,而人均拥有冲水式厕所面积更是为0平方米。在贺龙中学我们看到学生普遍“两人一铺”,人数最多的一间由教室改建的宿舍摆了14架双层床挤了56名男生,全校师生共用一个只有40个蹲位的旱厕,而且距离女生宿舍达300米之远。食堂年久失修、缺桌少凳,学生就餐无处可坐。学生不仅就餐要排队、洗澡也要排队、甚至上厕所都要排队。

有的学校对学生“重教轻育、重管轻养”,食宿管理不重视,卫生管理不到位;有的学校食堂自制腌制发酵食材存在严重食品安全隐患;有的学校管理图省事、简单化,将学生宿舍用铁栏关锁形同监狱,存在严重的消防安全隐患,有的学校热水供应不足,学生洗澡成了老大难;有的学校不重视校园内务和环境卫生管理,厕所臭气熏天、肮脏不堪,无处插足,几乎成了被文明遗忘的角落。

(二)师资队伍建设严重滞后,以师资“老化”“弱化”为代表的师资队伍“薄弱化”现象有逐年加重的趋势。

由于近年来,优质教育资源在客观上与“城市化”同步,导致优质师资纷纷流向县城和市区学校,农村学校教师队伍“留不住人”和“人留、心难留”的现象非常普遍。表现在:

一是教师数量不足。如桑植县农村学校从20xx年到20xx年,十年时间没有进过一个新老师。各学校教师队伍普遍缺编25%以上,普遍没有配备校医和专职宿管教师,食堂后勤服务人员也全部是没有编制的临聘人员。在编在岗的教师不仅要负责教学,还要负责寄宿学生的生活管理,工作已是疲于应付,生活管理根本无法到位。

二是教学质量下降。农村教师队伍普遍年龄偏大、责任心和荣誉感的持续下降,直接导致了教学质量的下降。全县农村寄宿制学校中45岁以上的中老年教师占45%以上,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仅占xx年教师得过且过,青年教师一心谋回城,即便是特岗教师也是干了一年半载就千方百计往城里调。桑植县xx年后的定向委培师范生,毕业后普遍违约,没有一个回乡任教。

三是专业教师十分缺乏,“教非所学”现象十分普遍。音、体、美、理、化、生、地等专业师资普遍稀缺,“学体育的教地理”的跨学科教学“复式教师”,在乡村学校比比皆是早已“见怪不怪”。如此师资,素质教育从何谈起?

永定区湖田垭九年制学校,由于当地村民重教的传统,在“撤点并校”的浪潮中,幸存了下来,但是如今,师资“老化”“弱化”现象也十分严重。目前留校的xx年来新进教师xx年都被城区学校或外地学校通过多种途径被挖走或跳槽,如今只留下5人。称得上是农村学校骨干教师流失的一个典型样本。

(三)本级地方财力薄弱,办学经费不足,已经成为长期困扰我市农村寄宿制学校发展的最大难题。

农村寄宿制学校多年来一直按小学600元年、初中800元年的标准由财政补贴经费,除此以外,没有其他经费来源。由此导致两个“落实难”。

一是教师的基本福利待遇落实难。各农村学校普遍在“保工资、保运转”的临界状态起浮挣扎。有的学校为了确保教师队伍稳定,不得不违规动用公用经费解决教师的部分福利待遇。如洪家关小学共有教职工106人,人均绩效工资、年终一次性奖金、住房公积金、医保门诊资金约需万元年,全部要靠学校自筹解决,仅此一项,学校需开支159万元,而学校公用经费收入仅有66万元,即使违规挪用,经费缺口仍有近百万元之巨。因为农村学校普遍无力落实住房公积金等国家政策规定的福利待遇,在客观上影响了乡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职业荣誉感。

二是教学和生活服务设施配套“落实难”。由于经费不足,学生宿舍的扩建改建、浴室锅炉热水器的配备、食堂厨具灶具桌椅的配套以及卫生间的改造,都难以落实达标。此外,教学实验仪器、信息化多媒体教学设备和图书资料的更新,也受资金不足的制约难以落实到位,严重制约了农村学校的教学保障水平。

(四)农村寄宿学生“留守化”“低龄化”趋势日益凸现,心理健康教育严重滞后,安全隐患防不胜防。

由于寄宿制学校的布局调整,目前保留的学校几乎每所学校都是覆盖方圆xx年外出打工十分普遍,导致各校留守儿童寄宿生比例逐年增大。桑植县中小学留守儿童寄宿生比例已经占到了学生总数的52%以上,有的初中学校甚至达到了90%以上。有的小学甚至出现了三年级的低幼龄寄宿生。而其他未寄宿的走读生中,也有相当一部分是爷爷、奶奶等亲戚在学校周边租房陪读的留守儿童。

目前,农村学校因为没有编制,普遍没有配备专职心理辅导教师,也没有专职的生活宿管老师。因此,农村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安全管理还是一片空白。导致各农村学校普遍反映留守学生“管理难”“安全难”的问题。表现在:

一是留守学生普遍缺乏亲情关爱,身心普遍发育迟缓,出现了很多心理健康问题。部分留守学生表现出孤独、抑郁、狂躁等不良情绪和不健康、不理智行为。没有经过专业的心理学培训的老师们尤其是班主任老师们耗费了大量的精力进行关心和疏导,也取得了一些效果,但是,老师的关怀终究无法替代父母亲情,也无法达到专业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二是校园周边环境整治难。尤其是网吧容留留守学生现象仍然没有得到根治。农村寄宿制学校校园周边往往地处偏僻,相关部门监管力量有限,除了每年的集中式整治行动外,平时监管很难到位。因此,食品安全依然存在极大的隐患。尤其是网吧,虽然经历多次整治,学校也加强了管理,但是在周末和假期,留守学生上网管控就成了几乎无法完成的任务。有的校长感叹说:“老师好不容易管住了一学期,但是学生变坏只需要放假上网一小时”。

三是校车政策难落实,交通安全无保障。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留守学生“上学难”问题凸显,大多数学生上学和回家路途变得更加遥远,根本不可能安排校车接送,有的偏僻乡村甚至没有固定线路的公共交通工具,学生只能违规乘坐“三无”车辆和摩托车,超载现象时有发生,交通安全根本没有保障。

三、关于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寄宿制学校的对策和建议

加强民族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寄宿制学校的管理,提升农村教学质量,保障农村学生身心健康,是促进城乡之间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民族地区广大少数民族群众的基本权益,不仅关系着每一个乡村学生的未来,也事关民族地区的稳定。因此,必须高度重视,认真研究制定“接地气、有实效”的特殊扶持政策。根据我市教育、财政、卫生、文化、交通、食药、扶贫等相关部门的认真研讨,形成以下对策和建议:

(一)设立民族地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专项资金。近年来,国家和省虽然出台了“合格校”、“全面改薄”等项目,但是,对于民族地区寄宿制学校并无特别扶持的规定,与普通学校生均经费补贴标准并无差别。为了体现国家和省对民族地区农村教育事业的关怀和支持,建议在国家和省的层面设立面向中西部民族地区寄宿制学校建设的专项资金补助项目。力争用3-5年的时间,全面改善中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寄宿制学校的基础设施和办学条件,使民族地区的农村学生能够有平等的办学条件接受平等教育的阳光雨露。

(二)制定民族地区乡村教师培养五年计划。在国家和省出台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的基础上,针对民族地区师资“培养更难”“留人更难”的问题,建议在普通师范院校中确定一批地方师范院校,专门核定一部分民族教育师资定向招生计划,在课程设置上要考虑实用性和民族化的特点,科学制定相关管理办法和保障措施,确保这批学生毕业后能“回得来、下得去、留得住”。

(三)大幅度提高民族地区寄宿制学校生均经费保障标准。由于民族地区县级财政普遍财力薄弱,无力承担上级要求的配套资金比例。建议中央财政和省财政取消对民族地区教育经费补贴的县级地方财政配套政策,改为由中央财政或省财政全额承担。同时,建立农村寄宿制学校经费的长效保障机制,实现学校正常运转、教师福利待遇、学生寄宿生活补贴的财政经费全额保障,从根本上解决制约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发展的经费保障问题。

(四)建立完善的寄宿制学校教职员工人事管理办法。针对师资“弱化”“老化”日益严重的问题,应当尽快制定专项的师资补充计划,建议每年适当增加针对民族地区寄宿制学校的教师专项招聘计划,可以尝试从非师范类院校招聘具有心理学等背景的专业人才,充实到各校心理健康专业教师、校医以及生活教师岗位。还可以考虑委托职业学校培训一批专业厨师充实食堂工作人员队伍,实现寄宿制学校后勤服务人员的职业化。

(五)加大对留守学生的关怀力度,出台特殊的教育扶贫政策,鼓励其父母返乡创业就业。留守儿童问题,说到底是“城市化”的产物,如果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民族地区农村发展面貌,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就无法保障。因此,建议专项制定帮扶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父母的特殊扶持政策,将他们纳入产业扶贫的重点对象,在其就近方便就业创业方面尽最大可能给予政策和资金补贴上的倾斜和照顾,还留守儿童一个完整的家庭和一个完整的童年,用平等的教育拯救一代农村孩子!

幼儿园的安全管理是指依据幼儿自身发展的情况,促进学校安全运行和幼儿健康发展的工作。然而我们该如何写有关幼儿园安全教育与管理的论文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幼儿园安全教育与管理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幼儿园安全管理策略与措施》

摘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有效开展幼儿园日常安全管理,能够更好地保证幼儿的健康和安全,本文从当前工作幼儿园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采取的对策措施进行分析。

关键词:幼儿园;安全管理工作;策略与措施

幼儿园的安全管理是指依据幼儿自身发展的情况,促进学校安全运行和幼儿健康发展的工作。目前幼儿园安全事故时有发生,这给幼儿家长和幼儿园教职工敲响了警钟,在此,需要运用相关管理策略来减少隐患事件发生的几率,保障幼儿的安全。

一、幼儿园安全问题的现状

(一)办学水平低下、设施配备不安全

当前一些个体、企业性质的幼儿园越来越多,这些幼儿园的办学水平参差不齐,也没有一定的标准对其进行评价;有些没有经过正式登记注册的违规办园,为幼儿园安全问题埋下隐患。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很多幼儿园违规向外扩张,开办分园;有些为了扩大办学规模,私自增加幼儿园班级和人数,设施配备不达标,导致对幼儿的饮食健康、住宿条件、活动场所等造成影响,同时校园周边环境、消防设施等不符合相关规范;有些偏远农村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幼儿园,由于资金投入的不足,房屋设备简陋,师资队伍素质不高,这也是引发安全事故的重要原因。如:2004年8月11日,河南济源市克井镇后沟河村一民办幼儿园发生房屋坍塌事故,造成39名儿童被埋,2名死亡,28人受伤,经调查跟危房有关。

(二)安全意识淡薄

幼儿园安全事故频发的原因,主要是各个层次人员的安全意识淡薄造成的。受幼儿时期年龄特点,教师教育方式及家长宠爱、溺爱的影响,孩子对安全的概念并不理解,缺乏对危险的辨识,缺乏自我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近年来,教师工作职责不到位,校车超载,司机安全意识淡薄也是造成事故的原因,如2011年11月16日9时15分,甘肃省正宁县“小博士”幼儿园一辆黄色金杯面包车改装的校车,在搭载幼儿及教师63人的途中,与一辆自卸货车迎面相撞,事故导致21人遇难。经初步调查,该车涉嫌严重超载,校车司机逆行,行驶速度较快,导致惨剧发生。

(三)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

如果说教育行政等部门的管理、监督、引导是保证幼儿园安全工作的外力,那么健全、有效的安全管理制度则是安全管理实践的至关重要的内因。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是公办、民办幼儿园普遍存在的现象,有的幼儿园无专门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也没有门卫管理制度,或者有制度但形同虚设,并没有落实各项制度,如2011年8月29日早上约9点,巴南界石镇近3岁的宇宇独自一人出园,流落街头,直到下午,宇宇的妈妈去接孩子,学校才发现孩子丢了,最后在好心人的帮助下找回了孩子。这些都是由于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而造成的。

二、幼儿园安全管理对策

(一)加强幼儿园安全管理制度

规范化规章制度的建立是幼儿园安全管理的关键,学校必须严格执行各项安全管理制度,保障幼儿园安全工作落到实处。首先,结合各校实际情况,幼儿园教职工实行分层责任制,形成自上而下的安全网络管理体系,将责任明确落实到责任人,树立“安全人人有责”的思想意识,并加大监督与安全力度,保证安全工作的实施。其次,加强防范意识和安全管理问责,消除安全隐患,如定期召开安全小组例会等,针对幼儿园的安全保卫、消防管理、食品卫生等情况进行研究、讨论,建立安全检查档案,总结和改进安全工作,对一些事故的发生,要严肃追究相关责任人,以规范、教育教职员工的不安全行为,确保安全管理制度的科学化。

(二)加强幼儿园安全环境建设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实际教学中,学校要加大安全投入,从幼儿生活需求出发,创设安全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设施。幼儿园要加强硬件工作的建设,杜绝一些游戏设备和幼儿手摸到的墙角、边缘等地方带给幼儿的安全隐患。如学校的消防器材、安全保卫工作、食物的卫生度、室内活动场所和攀爬区域的地板砖的软硬度等,这些都是需要考虑到的问题;同时学校监控系统的投入使用,也要符合国家的规定和幼儿园内的实际布局,如幼儿园内不可安装吊扇、阳台的栏杆不可低于米等,确保学校设备的安全性、规范性。另一方面,要加强安全教育工作,培养幼儿安全文化的氛围,反映幼儿园特色的安全理念,定期为幼儿购买相关的安全教育书籍,在幼儿园的各个角落处,坚持贴上丰富的幼儿安全知识宣传画册,构成良好的安全环境,促进幼儿安全意识和能力的提高,提升教职工的应急反应能力。

(三)树立危机意识,强化幼儿园安全危机管理

强化幼儿园的安全管理工作,首先就是要树立危机意识,加强对教职工、家长、幼儿三方的安全教育培训,如《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管理条例》等有关知识及岗位职责培训等。通过各种形式的安全培训,教职工方面可以提高法律意识,明确日常安全管理的要求、事故处理方法和对幼儿意外伤害所需承担的责任等,树立以预防为主的思想及高度的责任感,时时注意推动安全知识教育的普及。其次,安全教育也需要家长的支持才能共同完成,《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也明确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提高家长保护幼儿的安全意识,使家长可以主动配合幼儿园教师工作,为家园双方合力保护幼儿打造良好基础。学校和家长可以结合幼儿的实际心理特征,通过一些与安全相关的小游戏引导、教育幼儿,如外出时,对于遇见的各种危险情况及时告知幼儿,起到警示的作用,以确保幼儿园安全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总之,树立安全第一,防范于未然的思想观念,营造以幼儿为中心的工作局面,是幼儿园安全管理工作顺利进行的保障。它是将安全知识教育渗透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中,让孩子掌握知识的同时,拥有快乐、安全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王成刚.幼儿园课程管理运作及其诉求[J].教育导刊(幼儿教育).2009(03)

[2]王岚.对幼儿园与家长互动策略的研究[J].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学报.2006(08)

[3]李槐青.强化幼儿园安全管理 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J].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05)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幼儿园安全教育与管理论文

寄宿低龄化问题研究论文

乡镇寄宿制学校的调研报告范文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报告不再是罕见的东西,通常情况下,报告的内容含量大、篇幅较长。那么一般报告是怎么写的呢?下面是我整理的乡镇寄宿制学校的调研报告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为进一步加快寄宿制学校建设步伐,健全和规范寄宿制学校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水平,发现寄宿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近期,肃北县政府教育督导室组织相关人员对全县寄宿制学校的管理、运行情况进行了调研。

一、寄宿制学校管理及取得的成效

肃北县是甘肃省惟一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边防自治县,也是全省惟一采用蒙汉语教学的民族县。近年来,肃北县紧紧结合天然牧区实际,加大投入,深化改革,寄宿制学校建设已取得了显著成绩。主要成绩有:

(一)加强寄宿制学校布局调整,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肃北县地域辽阔、牧业人口居住高度分散,大多数学校服务半径都比较大。2000年以来,县委、县政府推行学校布局调整,加强了寄宿制学校管理。2004年将原蒙古族中学和蒙古族小学合并成立了十二年一贯制蒙古族学校,建成了学生公寓楼,实现了所有牧区学生集中生活、学习一体化,从根本上解决了牧民子女上学路途遥远、居住分散、经济负担过重的难题。2009年以来,又先后撤并了5所乡镇小学,形成了目前“四校一园”的学校布局,使学校布局更趋合理。全县除马鬃山小学一所学校外,其他学生全部集中到县城学校就读。寄宿制学校建设较好地整合了教育资源,避免了重复建设,节约了教育经费;改变了学校过于分散、规模过小的局面;也改变了教师分不进、留不住,学生大量流失的局面,学生享受到了优质教育资源,逐步走上了优质均衡发展的道路。

(二)加大教育专项经费的投入,不断改善寄宿制学校生活条件。近年来,肃北县认真贯彻落实《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大财政教育投入的实施意见》,继续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确保财政教育支出增长幅度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保证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继续落实好15年免费教育,提高义务教育阶段寄宿学生(含蒙古族学校高中寄宿生)生活补助,由每生每天补助生活费4元,提高到8元。不断提高异地高中生资助标准,内蒙古就读学生生均每年资助金由6644元提高到7500元,酒泉、敦煌就读学生资助标准由3431元提高到4500元。

(三)抓好寄宿制学校的管理和建设,切实提高寄宿制学校的管理水平。在寄宿制学校管理上,肃北县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学生的学习、生活、娱乐、安全需要为目标,坚持生活管理和教学管理并重,食堂和课堂同抓,保证学生进得来、住得下、学得好。成立了以主管副县长为组长的寄宿制学校管理领导小组,制定出台了《寄宿制学生管理办法》,强化完善安全、食堂、宿舍管理等各项制度,着力改善寄宿制学生生活条件。一是满足学生安全就学需要,强化责任,健全制度,防治并举,确保校园安全。二是满足学生娱乐的需要,建成青少年活动中心,不断加强公寓文化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三是满足学生吃的需要,不断改善食堂条件,提高伙食标准。四是满足贫困学生上学的需要,对寄宿生实行全免一补,免除学杂费、课本费、作业本费、住宿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

(四)强化寄宿制学校的安全管理,保障寄宿学生的在校安全。安全管理是寄宿制学校的首要任务,在如何加强安全管理上,肃北县做出了积极的探索。

一是构建寄宿生管理网络,成立以校长为主要责任人的管理工作领导小组,构建起以值周领导、政教主任、部门负责人、值周教师、班主任、宿管老师为框架的六级管理网络,与各级各类管理人员签订管理目标责任书,贯彻“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明确寄宿生在校期间各个环节、各个时段的管理要求,层层落实责任,做到寄宿生一日学习生活无缝链接式管理,确保管理无“死角”、无“盲区”,形成学生在校的全天侯、全方位、全过程的服务保障体系,确保学生的安全。

二是加强对寄宿生的安全教育,除开展日常防触电、防溺水、防火灾、防意外事故、防中毒等“五防”安全教育外,还实行“三制”、“六册” 制度。“三制”即家长学校交接手续制、值班教师校园巡查制、食堂宿舍定期消毒制;“六册” 即“寄宿生花名册”、“接送登记册”、“卫生检查册”、“请假登记册”、“药品登记册”、“生病学生护理登记册”,确保学生人身安全,尤其是课余安全、饮食安全、就寝安全,做到环环相扣,不留空缺。

(五)加强寄宿制学校的后勤服务和饮食卫生管理,为学生健康成长提供保障。学生正处于身体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寄宿制学校必须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负责,肃北县加强了对寄宿制学校的后勤和饮食卫生管理。要求学校把学生每周的食谱公布在黑板上,接受学生、家长和社会监督。早餐一般是羊肉面、馒头、稀饭,午餐、晚餐荤素搭配,都是变换口味做的,买米买菜由专人检查质量,有完善的食品留样制度和措施,使学生吃得放心,吃得营养。建立试尝留样和学生餐前食堂巡视制度,值周教师守候学生用餐制度。同时为寄宿生修建专用浴室,学校早晚为学生提供洗用热水,保证学生生活安全。为所有学校配备校医,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保证了在校学生,特别是寄宿生健康、快乐的学习生活。

(六)强化寄宿制学校的质量管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近年来,肃北县不断强化寄宿制学校质量管理。

一是针对不同年龄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推行人性化管理、实施人情化服务。对留守儿童和单亲家庭、贫困家庭学生,学校统一造册,在管理中对其加以特别关照,让学生在管理中随时都能感受到家庭般的温情。

二是针对不同年龄的学生积极开展主题实践活动,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和独立生活能力。如开展“个人卫生习惯养成”、“内务整理竞赛”、“营造温馨宿舍”的主题实践活动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同时,根据寄宿制学生的特点,组建兴趣小组,有效利用课余时间,培养学生的爱好和特长,彰显学生个性特点,深入推进素质教育。

三是重视家校沟通与联系,构建家校合一的寄宿生教育模式。建立寄宿生信息卡,定期召开寄宿生家长会,开放家校沟通渠道,建立民主、平等、互信互访的家校关系,争取家长的积极主动配合,共同教育好孩子。

(七)坚持以学生为本,加强寄宿制学校校园文化建设。 近年来,肃北县坚持以学生为本,优化生活环境,坚持为教学服务,优化育人环境。

一是积极实施学校绿化美化工程。在实施校园整体建设时,树木花卉的栽植,有四季常青,雍容高雅的特点。同时,对学校建筑物表面的装饰既体现活泼、大方的主题,又体现严谨、庄重、向上的主题。使学校绿化与建筑物色调相得益彰、相映生辉。

二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发挥环境育人的特殊功效。积极构建走廊文化、围墙文化、校园宣传栏文化、宿舍文化、餐厅文化、班级特色文化等校园文化体系,将学生的视角引向世界,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文化,使他们的情操得以陶冶,心灵得以深化,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人生观。

(八)突出民族寄宿制学校特色,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在民族寄宿制学校的管理问题上,肃北县既注重规范化的制度建设,更注重先进理念的培养,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做到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尤其是蒙古族学校结合学生特点,组织开展了多种多样的符合民族学生生理、心理特点的'活动项目。如民族用品小制作、民族服饰展示、民族歌舞、乐器表演、民族体育竞赛、动植物标本采集、科技小发明等。

(九)加强师资力量的培训,提升寄宿制学校管理水平。肃北县通过加大寄宿制学校教师相关培训、不断丰富教师职能,狠抓各项管理工作,促进了寄宿制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

一是不断深化寄宿制学校教师的管理作用。寄宿制学校的管理要求每一位教师对自己的职责进行重新定位,充分认识到寄宿学生生活既是学校围墙中的“家庭”,又是家庭之外的“学校”,教师肩负着双重使命,既要承担学校教育义务,又要承担家庭教育责任,既是传授知识之师,又是辅导生活之师,从而实现角色的重新定位。

二是加大对青年教师基本看护知识的培训。包括医务知识、生活常识、生活技能的培训,真正使教师较好地变成合格的“代理家长”。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促进了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蒙语授课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直接导致民族学校生源日趋减少,师生比例失调;办学成本高,效益低。

二是肃北县教育服务半径很大,约300多公里,人口稀少,牧民子女寄宿就学费用成本逐渐加大,造成新的经济负担。

三、整改的建议

肃北县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民族的少数民族边防自治县,提高民族寄宿制学校管理水平对促进肃北县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进步都具有重大意义。为此,建议有关部门在民族教师培训、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化建设等方面给予政策、资金的大力支持。

一是在提高民族地区教师待遇上出台优惠政策,以吸引发达省、区(市)优秀教育人才为民族教育服务。加大教师培训力度,设专项资金扶持民族地区双语教师培训。

二是对民族寄宿制学校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发展传统体育项目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所需设备给予一次性集中解决。

三是开展省级对口支援帮扶边境民族地区教育工作。从财力、人力和物力上,用3—5 年集中帮扶。

四是加大对边境地区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免费教育扩大资助内容,增加交通费、生活费补助,对寄宿生生活费实行全免费。

为了全面了解掌握我市民族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和发展情况,根据省政协有关调研要求,我们于7月中旬-8月下旬,组织部分政协委员对桑植、永定、慈利、武陵源所辖的民族乡镇寄宿制学校进行了现场调研与考察走访,并听取了市教育局的专题汇报,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关于我市农村寄宿制学校近年来建设发展的基本情况

我市总人口171万,常住人口152万,共辖64个乡镇街道、969个村社区,境内常住土家、苗、白等少数民族人口16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

截止xx年底,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学校219个(不含345个乡村教学点)。其中,农村寄宿制学校共有93所(包括九年一贯制学校41所、独立初中47所、完全中学5所)在校学生约万人。xx年全市教育经费投入为亿元,占全市国民生产总值的,公共财政教育支出占全市公共财政支出的。

20xx年以来,通过布局调整、合格学校建设、“全面改薄”等项目,农村寄宿制学校条件纵向比较得到较大改善。xx年,投入中央“薄改计划”专项资金亿元,改造了68所学校的127个项目。截止xx年底,已建成合格学校171所。xx年,全市先后落实寄宿生生活费补助资金3318万元和3400万元,受益学生分别为万人和万人。

二、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困难

近年来,虽然市区县各级政府都提出了“教育强市强区强县”的发展战略,在统筹城乡教育上也加大了工作力度,但是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和困难。

(一)基础设施建设普遍欠账,以学生“住宿难”的代表的“四难”问题始终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由于“撤点并校”,现有的农村寄宿制学校普遍出现办学规模和条件无法适应现实需要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寄宿学生人数剧增而导致的“四难”——宿舍紧张“住宿难”、食堂简陋“就餐难”、浴室缺乏“洗澡难”、厕所蹲位不足“如厕难”。

如桑植县61所农村寄宿制学校现有3958名寄宿学生,人均宿舍面积仅有平方米、人均食堂面积只有平方米、人均浴室面积只有平方米,而人均拥有冲水式厕所面积更是为0平方米。在贺龙中学我们看到学生普遍“两人一铺”,人数最多的一间由教室改建的宿舍摆了14架双层床挤了56名男生,全校师生共用一个只有40个蹲位的旱厕,而且距离女生宿舍达300米之远。食堂年久失修、缺桌少凳,学生就餐无处可坐。学生不仅就餐要排队、洗澡也要排队、甚至上厕所都要排队。

有的学校对学生“重教轻育、重管轻养”,食宿管理不重视,卫生管理不到位;有的学校食堂自制腌制发酵食材存在严重食品安全隐患;有的学校管理图省事、简单化,将学生宿舍用铁栏关锁形同监狱,存在严重的消防安全隐患,有的学校热水供应不足,学生洗澡成了老大难;有的学校不重视校园内务和环境卫生管理,厕所臭气熏天、肮脏不堪,无处插足,几乎成了被文明遗忘的角落。

(二)师资队伍建设严重滞后,以师资“老化”“弱化”为代表的师资队伍“薄弱化”现象有逐年加重的趋势。

由于近年来,优质教育资源在客观上与“城市化”同步,导致优质师资纷纷流向县城和市区学校,农村学校教师队伍“留不住人”和“人留、心难留”的现象非常普遍。表现在:

一是教师数量不足。如桑植县农村学校从20xx年到20xx年,十年时间没有进过一个新老师。各学校教师队伍普遍缺编25%以上,普遍没有配备校医和专职宿管教师,食堂后勤服务人员也全部是没有编制的临聘人员。在编在岗的教师不仅要负责教学,还要负责寄宿学生的生活管理,工作已是疲于应付,生活管理根本无法到位。

二是教学质量下降。农村教师队伍普遍年龄偏大、责任心和荣誉感的持续下降,直接导致了教学质量的下降。全县农村寄宿制学校中45岁以上的中老年教师占45%以上,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仅占xx年教师得过且过,青年教师一心谋回城,即便是特岗教师也是干了一年半载就千方百计往城里调。桑植县xx年后的定向委培师范生,毕业后普遍违约,没有一个回乡任教。

三是专业教师十分缺乏,“教非所学”现象十分普遍。音、体、美、理、化、生、地等专业师资普遍稀缺,“学体育的教地理”的跨学科教学“复式教师”,在乡村学校比比皆是早已“见怪不怪”。如此师资,素质教育从何谈起?

永定区湖田垭九年制学校,由于当地村民重教的传统,在“撤点并校”的浪潮中,幸存了下来,但是如今,师资“老化”“弱化”现象也十分严重。目前留校的xx年来新进教师xx年都被城区学校或外地学校通过多种途径被挖走或跳槽,如今只留下5人。称得上是农村学校骨干教师流失的一个典型样本。

(三)本级地方财力薄弱,办学经费不足,已经成为长期困扰我市农村寄宿制学校发展的最大难题。

农村寄宿制学校多年来一直按小学600元年、初中800元年的标准由财政补贴经费,除此以外,没有其他经费来源。由此导致两个“落实难”。

一是教师的基本福利待遇落实难。各农村学校普遍在“保工资、保运转”的临界状态起浮挣扎。有的学校为了确保教师队伍稳定,不得不违规动用公用经费解决教师的部分福利待遇。如洪家关小学共有教职工106人,人均绩效工资、年终一次性奖金、住房公积金、医保门诊资金约需万元年,全部要靠学校自筹解决,仅此一项,学校需开支159万元,而学校公用经费收入仅有66万元,即使违规挪用,经费缺口仍有近百万元之巨。因为农村学校普遍无力落实住房公积金等国家政策规定的福利待遇,在客观上影响了乡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职业荣誉感。

二是教学和生活服务设施配套“落实难”。由于经费不足,学生宿舍的扩建改建、浴室锅炉热水器的配备、食堂厨具灶具桌椅的配套以及卫生间的改造,都难以落实达标。此外,教学实验仪器、信息化多媒体教学设备和图书资料的更新,也受资金不足的制约难以落实到位,严重制约了农村学校的教学保障水平。

(四)农村寄宿学生“留守化”“低龄化”趋势日益凸现,心理健康教育严重滞后,安全隐患防不胜防。

由于寄宿制学校的布局调整,目前保留的学校几乎每所学校都是覆盖方圆xx年外出打工十分普遍,导致各校留守儿童寄宿生比例逐年增大。桑植县中小学留守儿童寄宿生比例已经占到了学生总数的52%以上,有的初中学校甚至达到了90%以上。有的小学甚至出现了三年级的低幼龄寄宿生。而其他未寄宿的走读生中,也有相当一部分是爷爷、奶奶等亲戚在学校周边租房陪读的留守儿童。

目前,农村学校因为没有编制,普遍没有配备专职心理辅导教师,也没有专职的生活宿管老师。因此,农村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安全管理还是一片空白。导致各农村学校普遍反映留守学生“管理难”“安全难”的问题。表现在:

一是留守学生普遍缺乏亲情关爱,身心普遍发育迟缓,出现了很多心理健康问题。部分留守学生表现出孤独、抑郁、狂躁等不良情绪和不健康、不理智行为。没有经过专业的心理学培训的老师们尤其是班主任老师们耗费了大量的精力进行关心和疏导,也取得了一些效果,但是,老师的关怀终究无法替代父母亲情,也无法达到专业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二是校园周边环境整治难。尤其是网吧容留留守学生现象仍然没有得到根治。农村寄宿制学校校园周边往往地处偏僻,相关部门监管力量有限,除了每年的集中式整治行动外,平时监管很难到位。因此,食品安全依然存在极大的隐患。尤其是网吧,虽然经历多次整治,学校也加强了管理,但是在周末和假期,留守学生上网管控就成了几乎无法完成的任务。有的校长感叹说:“老师好不容易管住了一学期,但是学生变坏只需要放假上网一小时”。

三是校车政策难落实,交通安全无保障。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留守学生“上学难”问题凸显,大多数学生上学和回家路途变得更加遥远,根本不可能安排校车接送,有的偏僻乡村甚至没有固定线路的公共交通工具,学生只能违规乘坐“三无”车辆和摩托车,超载现象时有发生,交通安全根本没有保障。

三、关于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寄宿制学校的对策和建议

加强民族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寄宿制学校的管理,提升农村教学质量,保障农村学生身心健康,是促进城乡之间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民族地区广大少数民族群众的基本权益,不仅关系着每一个乡村学生的未来,也事关民族地区的稳定。因此,必须高度重视,认真研究制定“接地气、有实效”的特殊扶持政策。根据我市教育、财政、卫生、文化、交通、食药、扶贫等相关部门的认真研讨,形成以下对策和建议:

(一)设立民族地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专项资金。近年来,国家和省虽然出台了“合格校”、“全面改薄”等项目,但是,对于民族地区寄宿制学校并无特别扶持的规定,与普通学校生均经费补贴标准并无差别。为了体现国家和省对民族地区农村教育事业的关怀和支持,建议在国家和省的层面设立面向中西部民族地区寄宿制学校建设的专项资金补助项目。力争用3-5年的时间,全面改善中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寄宿制学校的基础设施和办学条件,使民族地区的农村学生能够有平等的办学条件接受平等教育的阳光雨露。

(二)制定民族地区乡村教师培养五年计划。在国家和省出台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的基础上,针对民族地区师资“培养更难”“留人更难”的问题,建议在普通师范院校中确定一批地方师范院校,专门核定一部分民族教育师资定向招生计划,在课程设置上要考虑实用性和民族化的特点,科学制定相关管理办法和保障措施,确保这批学生毕业后能“回得来、下得去、留得住”。

(三)大幅度提高民族地区寄宿制学校生均经费保障标准。由于民族地区县级财政普遍财力薄弱,无力承担上级要求的配套资金比例。建议中央财政和省财政取消对民族地区教育经费补贴的县级地方财政配套政策,改为由中央财政或省财政全额承担。同时,建立农村寄宿制学校经费的长效保障机制,实现学校正常运转、教师福利待遇、学生寄宿生活补贴的财政经费全额保障,从根本上解决制约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发展的经费保障问题。

(四)建立完善的寄宿制学校教职员工人事管理办法。针对师资“弱化”“老化”日益严重的问题,应当尽快制定专项的师资补充计划,建议每年适当增加针对民族地区寄宿制学校的教师专项招聘计划,可以尝试从非师范类院校招聘具有心理学等背景的专业人才,充实到各校心理健康专业教师、校医以及生活教师岗位。还可以考虑委托职业学校培训一批专业厨师充实食堂工作人员队伍,实现寄宿制学校后勤服务人员的职业化。

(五)加大对留守学生的关怀力度,出台特殊的教育扶贫政策,鼓励其父母返乡创业就业。留守儿童问题,说到底是“城市化”的产物,如果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民族地区农村发展面貌,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就无法保障。因此,建议专项制定帮扶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父母的特殊扶持政策,将他们纳入产业扶贫的重点对象,在其就近方便就业创业方面尽最大可能给予政策和资金补贴上的倾斜和照顾,还留守儿童一个完整的家庭和一个完整的童年,用平等的教育拯救一代农村孩子!

为了全面了解掌握我市民族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和发展情况,根据省政协有关调研要求,我们于2月中旬-3月下旬,组织部分政协委员对桑植、永定、慈利、武陵源所辖的民族乡镇寄宿制学校进行了现场调研与考察走访,并听取了市教育局的专题汇报,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关于我市农村寄宿制学校近年来建设发展的基本情况

我市总人口171万,常住人口152万,共辖64个乡镇街道、969个村社区,境内常住土家、苗、白等少数民族人口116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

截止2016年底,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学校219个(不含345个乡村教学点)。其中,农村寄宿制学校共有93所(包括九年一贯制学校41所、独立初中47所、完全中学5所)在校学生约万人。2016年全市教育经费投入为亿元,占全市国民生产总值的,公共财政教育支出占全市公共财政支出的。

2008年以来,通过布局调整、合格学校建设、“全面改薄”等项目,农村寄宿制学校条件纵向比较得到较大改善。2014-2016年,投入中央“薄改计划”专项资金亿元,改造了68所学校的127个项目。截止2016年底,已建成合格学校171所。2014-2016年,全市先后落实寄宿生生活费补助资金3318万元和3400万元,受益学生分别为万人和万人。

二、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困难

近年来,虽然市区县各级政府都提出了“教育强市/强区/强县”的发展战略,在统筹城乡教育上也加大了工作力度,但是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和困难。

(一)基础设施建设普遍欠账,以学生“住宿难”的代表的“四难”问题始终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由于“撤点并校”,现有的农村寄宿制学校普遍出现办学规模和条件无法适应现实需要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寄宿学生人数剧增而导致的“四难”——宿舍紧张“住宿难”、食堂简陋“就餐难”、浴室缺乏“洗澡难”、厕所蹲位不足“如厕难”。

如桑植县61所农村寄宿制学校现有3958名寄宿学生,人均宿舍面积仅有平方米、人均食堂面积只有平方米、人均浴室面积只有平方米,而人均拥有冲水式厕所面积更是为0平方米。在贺龙中学我们看到学生普遍“两人一铺”,人数最多的一间由教室改建的宿舍摆了14架双层床挤了56名男生,全校师生共用一个只有40个蹲位的旱厕,而且距离女生宿舍达300米之远。食堂年久失修、缺桌少凳,学生就餐无处可坐。学生不仅就餐要排队、洗澡也要排队、甚至上厕所都要排队。

有的学校对学生“重教轻育、重管轻养”,食宿管理不重视,卫生管理不到位;有的学校食堂自制腌制发酵食材存在严重食品安全隐患;有的学校管理图省事、简单化,将学生宿舍用铁栏关锁形同监狱,存在严重的消防安全隐患,有的学校热水供应不足,学生洗澡成了老大难;有的学校不重视校园内务和环境卫生管理,厕所臭气熏天、肮脏不堪,无处插足,几乎成了被文明遗忘的角落。

(二)师资队伍建设严重滞后,以师资“老化”“弱化”为代表的师资队伍“薄弱化”现象有逐年加重的趋势。

由于近年来,优质教育资源在客观上与“城市化”同步,导致优质师资纷纷流向县城和市区学校,农村学校教师队伍“留不住人”和“人留、心难留”的现象非常普遍。表现在:

一是教师数量不足。如桑植县农村学校从2000年到2010年,十年时间没有进过一个新老师。各学校教师队伍普遍缺编25%以上,普遍没有配备校医和专职宿管教师,食堂后勤服务人员也全部是没有编制的临聘人员。在编在岗的教师不仅要负责教学,还要负责寄宿学生的生活管理,工作已是疲于应付,生活管理根本无法到位。

二是教学质量下降。农村教师队伍普遍年龄偏大、责任心和荣誉感的持续下降,直接导致了教学质量的下降。全县农村寄宿制学校中45岁以上的中老年教师占45%以上,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仅占20%,师资队伍整体精神面貌不佳,人心不稳。老年教师得过且过,青年教师一心谋回城,即便是特岗教师也是干了一年半载就千方百计往城里调。桑植县2010年后的定向委培师范生,毕业后普遍违约,没有一个回乡任教。

三是专业教师十分缺乏,“教非所学”现象十分普遍。音、体、美、理、化、生、地等专业师资普遍稀缺,“学体育的教地理”的跨学科教学“复式教师”,在乡村学校比比皆是早已“见怪不怪”。如此师资,素质教育从何谈起?

永定区湖田垭九年制学校,由于当地村民重教的传统,在“撤点并校”的浪潮中,幸存了下来,但是如今,师资“老化”“弱化”现象也十分严重。目前留校的20位老师中,只有5人是在编在岗的老教师,有2人是特岗教师,其余13人均是临时聘请顶岗的代课老师,长此以往,教师队伍难免青黄不接,人心浮动,很难保证维持和过去一样的教学水准。

又如在文化底蕴深厚,有着尊师重教传统的“文化之乡”王家坪镇中心学校,近五年来新进教师20人,也培养了一批优秀师资,但是每年都被城区学校或外地学校通过多种途径被挖走或跳槽,如今只留下5人。称得上是农村学校骨干教师流失的一个典型样本。

(三)本级地方财力薄弱,办学经费不足,已经成为长期困扰我市农村寄宿制学校发展的最大难题。

农村寄宿制学校多年来一直按小学600元/年、初中800元/年的标准由财政补贴经费,除此以外,没有其他经费来源。由此导致两个“落实难”——

一是教师的基本福利待遇落实难。各农村学校普遍在“保工资、保运转”的临界状态起浮挣扎。有的学校为了确保教师队伍稳定,不得不违规动用公用经费解决教师的部分福利待遇。如洪家关小学共有教职工106人,人均绩效工资、年终一次性奖金、住房公积金、医保门诊资金约需万元/年,全部要靠学校自筹解决,仅此一项,学校需开支159万元,而学校公用经费收入仅有66万元,即使违规挪用,经费缺口仍有近百万元之巨。因为农村学校普遍无力落实住房公积金等国家政策规定的福利待遇,在客观上影响了乡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职业荣誉感。

二是教学和生活服务设施配套“落实难”。由于经费不足,学生宿舍的扩建改建、浴室锅炉热水器的配备、食堂厨具灶具桌椅的配套以及卫生间的改造,都难以落实达标。此外,教学实验仪器、信息化多媒体教学设备和图书资料的更新,也受资金不足的制约难以落实到位,严重制约了农村学校的教学保障水平。

(四)农村寄宿学生“留守化”“低龄化”趋势日益凸现,心理健康教育严重滞后,安全隐患防不胜防。

由于寄宿制学校的布局调整,目前保留的学校几乎每所学校都是覆盖方圆15-20公里、3-4个乡镇、2-5万人口。再加之,城市化的影响,农村中青年外出打工十分普遍,导致各校留守儿童寄宿生比例逐年增大。桑植县中小学留守儿童寄宿生比例已经占到了学生总数的52%以上,有的初中学校甚至达到了90%以上。有的小学甚至出现了三年级的低幼龄寄宿生。而其他未寄宿的走读生中,也有相当一部分是爷爷、奶奶等亲戚在学校周边租房陪读的留守儿童。

目前,农村学校因为没有编制,普遍没有配备专职心理辅导教师,也没有专职的生活宿管老师。因此,农村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安全管理还是一片空白。导致各农村学校普遍反映留守学生“管理难”“安全难”的问题。表现在:

一是留守学生普遍缺乏亲情关爱,身心普遍发育迟缓,出现了很多心理健康问题。部分留守学生表现出孤独、抑郁、狂躁等不良情绪和不健康、不理智行为。没有经过专业的心理学培训的老师们尤其是班主任老师们耗费了大量的精力进行关心和疏导,也取得了一些效果,但是,老师的关怀终究无法替代父母亲情,也无法达到专业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二是校园周边环境整治难。尤其是网吧容留留守学生现象仍然没有得到根治。农村寄宿制学校校园周边往往地处偏僻,相关部门监管力量有限,除了每年的集中式整治行动外,平时监管很难到位。因此,食品安全依然存在极大的隐患。尤其是网吧,虽然经历多次整治,学校也加强了管理,但是在周末和假期,留守学生上网管控就成了几乎无法完成的任务。有的校长感叹说:“老师好不容易管住了一学期,但是学生变坏只需要放假上网一小时”。

三是校车政策难落实,交通安全无保障。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留守学生“上学难”问题凸显,大多数学生上学和回家路途变得更加遥远,根本不可能安排校车接送,有的偏僻乡村甚至没有固定线路的公共交通工具,学生只能违规乘坐“三无”车辆和摩托车,超载现象时有发生,交通安全根本没有保障。

三、关于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寄宿制学校的对策和建议

加强民族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寄宿制学校的管理,提升农村教学质量,保障农村学生身心健康,是促进城乡之间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民族地区广大少数民族群众的基本权益,不仅关系着每一个乡村学生的未来,也事关民族地区的稳定。因此,必须高度重视,认真研究制定“接地气、有实效”的特殊扶持政策。根据我市教育、财政、卫生、文化、交通、食药、扶贫等相关部门的认真研讨,形成以下对策和建议:

(一)设立民族地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专项资金。近年来,国家和省虽然出台了“合格校”、“全面改薄”等项目,但是,对于民族地区寄宿制学校并无特别扶持的规定,与普通学校生均经费补贴标准并无差别。为了体现国家和省对民族地区农村教育事业的关怀和支持,建议在国家和省的层面设立面向中西部民族地区寄宿制学校建设的专项资金补助项目。力争用3-5年的时间,全面改善中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寄宿制学校的基础设施和办学条件,使民族地区的农村学生能够有平等的办学条件接受平等教育的阳光雨露。

(二)制定民族地区乡村教师培养五年计划。在国家和省出台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的基础上,针对民族地区师资“培养更难”“留人更难”的问题,建议在普通师范院校中确定一批地方师范院校,专门核定一部分民族教育师资定向招生计划,在课程设置上要考虑实用性和民族化的特点,科学制定相关管理办法和保障措施,确保这批学生毕业后能“回得来、下得去、留得住”。

(三)大幅度提高民族地区寄宿制学校生均经费保障标准。由于民族地区县级财政普遍财力薄弱,无力承担上级要求的配套资金比例。建议中央财政和省财政取消对民族地区教育经费补贴的县级地方财政配套政策,改为由中央财政或省财政全额承担。同时,建立农村寄宿制学校经费的长效保障机制,实现学校正常运转、教师福利待遇、学生寄宿生活补贴的财政经费全额保障,从根本上解决制约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发展的经费保障问题。

(四)建立完善的寄宿制学校教职员工人事管理办法。针对师资“弱化”“老化”日益严重的问题,应当尽快制定专项的师资补充计划,建议每年适当增加针对民族地区寄宿制学校的教师专项招聘计划,可以尝试从非师范类院校招聘具有心理学等背景的专业人才,充实到各校心理健康专业教师、校医以及生活教师岗位。还可以考虑委托职业学校培训一批专业厨师充实食堂工作人员队伍,实现寄宿制学校后勤服务人员的职业化。

(五)加大对留守学生的关怀力度,出台特殊的教育扶贫政策,鼓励其父母返乡创业就业。留守儿童问题,说到底是“城市化”的产物,如果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民族地区农村发展面貌,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就无法保障。因此,建议专项制定帮扶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父母的特殊扶持政策,将他们纳入产业扶贫的重点对象,在其就近方便就业创业方面尽最大可能给予政策和资金补贴上的倾斜和照顾,还留守儿童一个完整的家庭和一个完整的童年,用平等的教育拯救一代农村孩子!

小关是绥阳县的边远乡镇,人口有1万9千多人,位于绥阳县最南端,距县城约40多公里。人均年收入5400元左右,居住较为分散,全乡义务教育阶段有适龄儿童少年2618人,在校生1668人。现将我校开展寄宿制学校调研的情况汇报如下:

1、本地寄宿制学校建设和学生寄宿(寄宿率)基本情况,本地寄宿制学校建设达标间数、达标率。近三年(2015—2017)年预计寄宿学生数(分年),“十二五”期间拟建寄宿制学校数。

本地寄宿制学校建设和学生寄宿(寄宿率)基本情况

A、小学教育:全乡有小学6间,在校生1220人,其中住校生416人,寄宿率为%。在办学条件艰苦的情况下,创新办学模式,依赖留守儿童托管中心办起了2间寄宿制小学(小关小学有住校生328人,辅乐小学有住校生88人),均不达寄宿制学校办学标准。

B、学前教育:全乡有小学附设学前班3个,在校儿童323人,有幼儿园1间,在园儿童207人(其中,周托月托有125人),寄宿率为%),学前教育入园率为57%。

C、初中教育:全乡有初中1间,在校生448人,其中住校生381人,寄宿率为85%。达到了国家寄宿制学校标准。

近三年(2015—2017)年预计寄宿学生数(分年),“十二五”期间拟建寄宿制学校数

小学教育: 2015年寄宿学生470,2016年550人,2017年750人左右。

初中教育:预计近3年均在400---500人之间。

根据学校布局调整规划,到2017年,拟建3间寄宿制小学。其中小关小学正在建设中,辅乐小学、塘洋小学拟于2016、2017年建设。

2、本地政府对寄宿制学校制定的优惠政策及扶持措施,支持学校建立劳动实践基地情况。

当地政府积极支持配合县级相关职能部门做好征地工作,修建师生宿舍和食堂。无劳动实践基地。

3、本地政府是否对寄宿制学校建立了经费投入机制?对贫困寄宿生和学生营养改善计划采取了哪些扶持措施?2014年共投入寄宿制学校资金多少?

(1)县级人民政府已建立经费投入机制。

(2)采取了对贫困寄宿生和学生营养计划采取了新建爱心食堂、成立银花教育爱心协会、发放困难寄宿生生活补贴等帮扶措施。

(3)2014年我乡小学获得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万元,中学获得万元,由因不知道寄宿工程建设造价,所以2014年共投入寄宿制学校资金不清楚。

4、学校宿舍管理人员、安全保卫人员、门卫值班人员和食堂后勤人员配备、培训及工资来源情况。

以上管理人员均为学校临时聘用;参加过县、乡相关业务培训;工资为生均公用经费列支。

随着大规模“撤点并校”,国内农村寄宿制学校已成农村学校主体。教育部规划司2011年的数据显示,全国农村中小学生总体寄宿率达到26.6%,2011年全国农村初中生总体寄宿率达,广西初中寄宿率甚至达。(《中国教育报》2013年9月26日)从分散办学到集中办学,固然改善了学校的硬件设施,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学质量,但也带来了管理上的诸多问题。著名学者杨东平教授此前撰文指出,农村寄宿制学校的突出问题主要有,低龄寄宿影响儿童身心健康,中西部农村的寄宿制学校学生住宿条件较差,等等,特别是,寄宿制学生长期处于缺乏家庭情感呵护及文化生活的封闭校园环境中,在情感、心理和安全等方面出现多种问题。 现实也表明,作为一种办学模式,寄宿制学校的有效运行并非仅仅“盖房子”那样简单。由于配套政策及投入衔接不力,许多农村寄宿制学校常掣肘于人员编制不足、经费匮乏、管理薄弱等现实困难,进而带来的低龄儿童心理健康、学生厌学辍学的问题。无论对于学校还是家庭,寄宿制都意味着经济成本的增加,这部分成本该如何消化,如何合理分摊,现实中尚需有效探索。2001年以来,农村义务教育的办学体制逐步由“三级办学,(县乡)两级为主”变为“以县为主”,基层教育管理重心上移意味着管理半径的扩大,也意味着管理成本的提高。对于基层教育部门而言,进行教学网点撤并,推广寄宿制学校,显然符合方便管理的考量。寄宿制学校是否是普适的万能灵药尚存疑问。

有可能是家长平时比较忙,没有多余的精力来照顾孩子,所以将孩子送去寄宿学校。还有可能是家长想让孩子学会独立,所以将孩子送去寄宿学校。我觉得孩子比较小的时候,最好不要去寄宿学校,会让孩子觉得孤独。

  • 索引序列
  • 小学寄宿制研究论文题目
  • 农村小学寄宿生研究论文
  • 农村小学寄宿学生的研究论文
  • 寄宿制学校安全管理研究现状论文
  • 寄宿低龄化问题研究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