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 人教版品德与社会教学论文

人教版品德与社会教学论文

发布时间:

人教版品德与社会教学论文

在网上找原创论文都是收费的,没有人免费帮你写的。

教学目标:通过做游戏,让学生明白规则存在的意义;了解与小学生相关的规则,明白生活中处处有规则,人人要自觉遵守;明确规则的重要性,积极探索规则的奥秘;自己遵守规则,见到有不遵守规则的行为要批评和劝阻。教学重、难点:让学生懂得规则的意义,理解小学生相关的规则,遵守规则,按规则办事;教育学生遵守规则,懂得规则的重要性。课前准备:教学课件;布置学生收集有关遵守规则的图片;活动用的气球和学生办报的纸张。教学流程:一、谈话激趣,游戏体验师:我知道大家都爱玩游戏,对吗?现在我们来玩一个“吹气球”游戏,比比谁吹得大,谁愿意参加?(教师挑选男女同学各三名参加游戏。)师:我们分组吹气球,先请男同学,然后再请女同学,吹得最多的小组获胜。没有参加游戏的同学认真观察游戏,看看你们能发现什么?(男生组老师给5秒钟就叫停,女生组老师给10秒,结果女生组获胜。)师:不用数都知道,女生吹得又大,又多,女生获胜。(男生急得大声说:不公平。)讨论:怎么做才能让这个游戏公平呢?师:原来问题出在我们没有给这个游戏制定游戏规则。那你们愿意按游戏规则再玩一次吗?能说说玩“吹气球”时有哪些具体的游戏规则吗?(生讲规则,再重新玩游戏。)师:没有规则,我们连一个小小的游戏都无法进行。看来规则真挺重要的。刚才咱们通过游戏,知道了规则在我们的游戏中。那么,规则在哪儿呢?这节课我们活动的主题就是一起来找找:规则在哪里?(板书:规则在哪里)(评析:以学生感兴趣的游戏作为切入点,在儿童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积极讨论和探索,了解规则的重要性。从无规则的混乱到有规则的公平、合理,学生经历了一个探索的过程,初步的“规则意识”和“规则概念”也在学生心目中悄然建立了。)二、找一找,规则在哪里(一)寻找生活中的规则。1.师:(课件出示教材内容)这是教材第46、47页的内容,请大家仔细观察,找找规则都在哪里?都有哪些规则?师:除了这些规则外,生活中还有很多规则。昨天,老师已经让同学们去收集我们身边的规则了,谁愿意把自己收集的与大家交流一下。2.调查,有哪些同学遵守了这些规则,有什么感受。(评析:“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社会的认识、体验和感悟。”社会调查,作为一种学生主动了解、接触社会的直接手段,可以让学生在了解生活中处处有规则的基础上,引发他们关注生活现象,思考不遵守规则的后果,促进其深入有效地理解规则的重要性。)(二)寻找与学生紧密联系的规则。1.师:生活中处处有规则,那么与我们小学生紧密联系的规则有哪些呢?2.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出示课件并相应补充。与小学生相关的规则有:《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交通规则、社会行为规则……3.师:规则在哪儿呢,你们发现了吗,遵守了吗?现在,老师要考考大家。这里有一些校园生活的图片,看看谁最聪明,能马上找到图片中的规则。(出示课件:进校门的规则、回答问题的规则、读书的规则、小组讨论的规则、写字的规则、上下楼梯的规则、课间活动的规则等。)4.师:你们能从图片中发现这么多的规则,真是了不起。这些是在校园里、班级中随处可见的规则,它帮助我们形成良好的文明举止,帮助我们做一名懂文明、会学习的好学生。这些规则在咱们的学校生活中还真的少不了。5.师(小结):通过大家共同的努力,我们发现,规则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规则在家庭生活中,规则在学校生活中,规则在社会生活中,真是生活中处处有规则。(板书:生活中处处有规则)(评析:以学校生活作为课程资源,用图片的形式充分挖掘隐藏在校园里的规则,让学生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找到规则,对比自己的行为,从而引导他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用实际行动做一个遵守规则、热爱学校的孩子。)三、延伸宣传,遵守规则师:为了更好地生活和学习,就要处处有规则,我们人人更要遵守规则。可是还有许多人,不明白这个道理,认为规则没什么,所以也出现了许多事故。你们愿意当个“规则小宣传员”,让更多的人明白这个道理,和我们一起来遵守规则吗?师:请以小组为单位自己动手,将自己收集到的规则分类整理,并制作成剪贴报。课下我们把它贴到学校的校园文化宣传栏里,并义务地当回小解说员好吗?(学生活动。)

具体的范文模板链接:

论小学德育课程的理念呈现及其特点摘要:“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德育生活化”、“德育社会化”,通过对小学德育课程的内容目标、学生的社会生活及学习者自身因素多层次的高度整合,课程理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呈现为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螺旋上升的优化形式,使内容设计表现出综合性、实践性的特点,注重学生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及时代意识的培养。关键词:小学德育课程;品德与社会;德育生活化;德育社会化“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新课程的实施和开展已有三年,三年来从事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的各方人士进行了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的探索。以人教版、北师大版“品德与社会”教材为例,反思和梳理三年来这两门课程所做的探索,可以发现,作为一门新型的综合课程,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反映出德育生活化、德育社会化的最新理念,打破了以往德育课程和社会课程以知识逻辑体系组织内容,只重灌输,忽视学生所处的社会生态以及学生的个I生特征,采取“化整为零”的方式,兼顾考虑教学的内容目标、学生的社会生活以及学习者自身素质,整合三个方面的因素,建构体系结构,使小学品德教育最终走向“回归儿童生活世界”的建构型模式。一、德育理念的整合方式及呈现形式多样化的活动整合内容目标因素。新课程以整合而非分散的方式,整体地看待知、情、能的培养目标,将目标宽泛化,将认知活动、体验活动以及探索活动的过程与方法整合到目标当中,使标准所要求的教学内容重整,与知、情、能的整体目标相融合,采用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f生发展,使学生获得相应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提高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基本知识。以同心圆扩散的方式全面整合社会生活因素。提倡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主导,注重教育的生活性特学内窖点。课程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以儿音网 童的经验范围为选择面。根据学生生活范围不断扩大的特点,采用“同心圆扩散”的方式,在家庭和学校生活的基础上,在空间上以身边的生活环境为起点,向家乡、社区,进而向国家、世界拓展;在时间上以现在为圆点,向过去和未来延伸。同时,为解决过去教学中知识板块分割,内容缺乏整合的特点,新课程还从社会关系、社会活动、社会环境三个主要的方面选择内容要点,以面为依托,在面上选点,组织教学内容,将内容与过程及方法整合起来,穿插在各主题情境和课题之中,不完全强调各主题情境、课题内容上的一统性和逻辑性,而侧重儿童能在社会生活过程中丰富生活经验,体验生活过程,提高社会适应和参与的能力,掌握相关的社会认识和技能,锻炼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能力。以综合交叉、螺旋上升的教学内容动态整合学习者因素。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意识,反对一味地进行知识的外在灌输,以引导的方式利用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启发学生自主建构活动和学习意义,达到整体目标的实现。学习者既是德育的对象,又是德育过程的主体I生因素,学习主体既具备完整的知、情、能等多维素质,又是处于社会生活当中的成员和角色之一,这两点在图1、图2的截面图中已分别说明。但儿童社会生活目标的实现是一个动态而非静态的过程,是一个立体的成长过程,而非平面的简单构造,个体的知情能发展是三者交互作用和整体提升的结果,这个提升的过程是主体处于不断扩大的日趋复杂的社会生活领域中,伴随体验、认知、探索等活动,循序渐进地被潜移默化的。因此,儿童社会生活目标的实现,不是简单平白的书本知识灌输,新课程就综合了图1、图2展示的内容,在引导建构学习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儿童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和发展规律,采取先易后难,由浅人深的形式安排教学内容和序列,并且将不同的内容综合交叉,高度整合,相同的内容本着从直观到抽象,螺旋上升的思路安排教学过程,即使是同一内容也可以在不同年龄段、不同主题情境中重复出现,但要求深度却有层次上的递进。这种综合考虑内容目标、社会生活因素和学习者因素的形式,能够有效地做到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中心,从而将德育生活化、德育社会化的最新理念依照“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螺旋上升”的思路,具体呈现在小学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具备比以往同时段同类课程更为优化的崭新特色。

1.尊重教材与创造性使用教材的结合。新课程观主张,教材是重要的教学资源,蕴涵丰富的学科文化并具有一定的“精典性”和“示范性”的特征;但教材并不是课程资源的全部,教材容易受时空和学情等条件的制约,而具有某种局限性。教师只有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机动地使用教材,才能使之价值提升并更好地为教学服务。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材涉猎内容广泛,具有很强的生活性、活动性与开放性,图文并茂和板块灵活的设计,既承载了一定的教育要求,又为教师弹性使用教材提供了更大空间。在教学中要做到尊重教材与创造性使用教材的结合,依据教材但不依赖教材,超越教材但不脱离教材。尊重教材就要做到认真研读教材,教师备课时要认真研读教材上的每幅图、每句话、每个活动提示,理清教材所提示的知识点和教学思路,从中了解、明确教学目标,从中了解编者意图,从中受到活动设计方面的启示。尊重教材还要做到教材中适合本班、本地的活动内容和活动形式可以采纳,教材中所提供的现有资料可以作为学生直接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使教材中现有的资源发挥作用。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首先是教学目标的创新。在不影响整体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可以结合学生实际对教材上的教学目标进行适当改进。其次是活动内容的创新。在不偏离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可以根据需要对教材上的活动内容进行删减、重组、替换或改进,也可以结合学生实际、地方实际或社会生活实际,增加一些活动内容,以增强教学的针对性,提高教学实效性。 中国论文网 .创设生活情境。情境教学是近年来比较流行的一种教学方式,也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教学方式。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当结合小学生的身心发育特点,在课堂教学中融入生活情境,让课堂教学生活化。生活化的课堂教学彻底将传统严肃、压抑的课堂教学氛围转变成融洽、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使小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得学习的乐趣,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学习效率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教师在给学生讲授关爱残疾人的课文时,如果教师仅仅干巴巴地给学生讲解我们应当怎样关爱残疾人、帮助残疾人,这样就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这是因为小学生对残疾人还没有明确概念,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教师搜集有关残疾人的视频,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播放,让学生充分了解残疾人的困难、遭遇和不幸,通过视觉冲击,则势必会让学生更加印象深刻,让他们自己明白,在生活中要主动帮助和关爱残疾人。情境化的教学,有利于学生在身临其境的环境中产生心理上的共鸣,从而强化课堂教学效果。 3.借助多媒体攻克教学重点和难点。学生社会实践经验较少,受到思维能力和认知水平的制约,往往在品德与社会课教育教学当中出现学生学不懂、教师不好教的困境。为了显著提升学生的直观认知,跨越社会经验障碍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将视频、动画形象化具体化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做到由抽象到具体,理论联系实践。事实证明,这种现代化的教育方式可以显著突破教学难点,突出教学重点。例如,在《和睦相处》教学中,虽然学生通过以往的社会认知教育已经对其含义略懂一二,但教师仅靠课本的内容很难说清什么是“和睦相处”,怎么做才有利于“和睦相处”,此时,运用多媒体播放展示几组视频短片,展示几种不同人的不同做法,让学生辨别哪些人的哪些做法有利于和睦相处,哪些的人哪些做法不利于和睦相处,然后说说自己是怎么理解的,看了几组视频短片后有什么体会,通过多媒体视频短片的展示,将“和睦相处”的深层内涵用视频短片展示出来,很好地解决了《和睦相处》这一节的教学难点,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深刻理解和睦相处的内涵,体会社区邻里和睦相处带来的快乐,知道邻里和睦对每一个社区成员都非常重要,并学会正确处理社区邻里之间的矛盾,深化“如何和睦相处”这节课的主题。 4.教师依据实际定准学习目标。目标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归宿,《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教学建议”的第一条就是“整体把握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的关系”。为此,教师要在把握整个课程目标的基础上,设计好每一单元和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处理好长期的形成性目标与短期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突出每一节课的重点和难点。目标是导向,要把准,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不必面面俱到,应简洁、清晰、具体,注意把握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尽可能根据本校和本班学生实际情况和需求进行设计,避免大而空。教师要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对教科书内容灵活处理,学生需要什么,教师就要依据课标设定什么样的目标,目标的设定要贴近学生生活。如:“珍爱生命,热爱生活”目标的实现需要一个长期养成的过程,“诚实守信,友爱宽容”也是要在实践中通过不断践行逐步达到的目标,因此,它们不宜作为某一节课的目标,教师要根据学生特点,将目标具体化,确定每一节课可达到的目标。 5.重视导入,引发求“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导入新课时,让学生一上课就能置身于一种轻松和谐的环境氛围中,而又不知不觉地学习品德与社会。如教学《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时,笔者一开课就播放宋祖英唱的《爱我中华》的MTV,那气势磅礴的长城黄河,那高亢激情的旋律音韵,那“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家喻户晓的歌词,看着,唱着,学生的情绪从一开始的新奇渐渐变得激动:我们伟大的祖国就是由这些文化不同、语言不同、穿着各异的五十六个民族汇聚成的大家庭。这首歌的呈现,不仅牢牢抓住了孩子们的心,而且为进一步了解各民族的特点和培养尊重热爱少数民族的思想,打下了认知和情感的基础。当然,我们要根据不同课型,设计不同导入方式。比如可以用多媒体展示教学内容的画面让学生进入情景;也可用讲述故事的方式导入,采用激发兴趣、设计悬念……引发设计,比起简单讲述更能激发学生灵性,开启学生学习之门。

人教版小学品德与社会论文范文

当前中小学教育管理中亟待关注的几个问题摘要: 体现着时代精神的课程理念其 代写论文所倡导的观念、行为上的诸多转变不仅局限于教师和学生这一层面,作为学校的管理者也必 须 选准新的立足点,本着有利于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以人为本”、“以校为本”,促进 “人、校”共同发展的根本宗旨,做好恰当的学校定位,实施民主管理、“人本管理”,营 造浓厚的文化氛围,构建“绿色”管理制度,为课改的实施扫清障碍。关键词:课改;学校管理;问题新的课程理念所倡导的观念、行为上的诸多转变并不仅仅局限于教师和学生这一层面, 学校管理者的管理理念及管理行为也要发生相应的变革。没有与之相应的管理理念、管理行 为的支撑与保障,新课程的实施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难以名副其实。从一些工作现象的分析反思中可以看出,我们的管理理念和管理行为已经明显滞后,管理问 题瞬时凸现出来。如:重制度忽视人文关怀,重经验忽视方法创新,重硬件忽视软件建设, 重形式忽视管理实质等等。对照新的课程理念,就会发现我们在管理中有很多陈规陋习,如 果不加以调整、改变,势必制约新课程的实施以及学校的发展,甚至教育的发展,危害不言 而喻。可以说,新课程让学校管理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面对新课程所引发的诸多新的变化、新的情况以及新的问题,管理者必须 本着有利于学校可持续发展,以及“以人为本”、“以校为本”,促进“人、校”共同发展 的根本宗旨,选准新的立足点,赋予管理新的内涵,创造管理新概念,从而进一步提高管理 层次和管理效能, 为课改的实施扫清障碍,保驾护航。因此,笔者认为,当前的学校管理应亟待关注如下问题 :一、做好恰当的学校定位以往的管理很少关注学校定位,对学校缺乏一个整体的盘点,推着干的现象比较普遍,这也 是学校缺乏特色、缺乏生命力的致命原因之一。新课程理念给我们很大的启示,即只有从实 际出发,找到促进自己发展的“第二曲线”,才能使管理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这就需要对 学校进行准确的定位。做好恰当的学校定位是一个关键环节,是学校追求个性鲜明的办学特色的起点,它 关系到学校能否找准自己的位置,设计并制定出与自身相吻合的发展战略。因为只有明确了 学校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才能有的放矢地、创造性地开展好各项工作,避免工作的盲目 性。准确为学校定位有一定的程序和步骤:首先要进行战略分析,对学校内外部环境进行系统思 考 、整合分析。这包括三个方面:(1)把握社会的客观需要。即:了解社会的发展形势及对人 才培 养的需求,了解国内外教育改革的总体趋势和动向,教育改革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以及 所在社区的发展要求,全面洞察宏观趋势。所谓“跳出学校看学校,走出教育看教育”就是 这个道理。(2)正视学校的办学条件。即从学校实际出发,对学校的文化传统、社会形象、 学校特色以及师资队伍、生源状况、教学设施、设备条件、资源等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 (3)遵 循教育的客观规律。这是学校正确定位的基础。然后,根据这些实际状况,采用“SWOT 策 略 分析法”,从S(优势)、W(劣势)、O(机遇)和T(威胁)四个方面对学校现状进行细致分析,从 而找出工作的突破口,创建理想的办学模式。其次要厘清办学理念,拟定出极具发展空间的 学校规划。办学理念是贯穿学校工作始终的一条主线,是“灵魂”,用明确的办学思想去统 帅学校的各 项工作,指导、规范教育行为,这应成为每一位管理者的最高追求。可以说,这也是决定办 学层次高低的标尺。所谓“对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深刻含义正在于此 。时下,课改给了学校发展极大的自由度和极大的空间,在这种情况下,用先进的理念贯穿 学校的整体发展规划,促进学校的目标达成就显得尤为重要。二、实施真正的民主管理民主管理并不是新生事物,虽然被经常提及,但它没有真正地在管理过程中生根发芽,在现 实中往往是流于形式,有名无实。究其根源是受传统的管理观念束缚太深,习惯于权力支配 、无条件服从这样落后的管理方式,极大地扼杀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这与新课程所倡导的“ 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背道而驰。其实,教师不仅仅是被管理者,同时也是管理者,具 有双重身份。要实现真正的民主管理,必须充分体现以教师为本的主体思想,营造一个宽松 的管理和心理环境,唤醒广大教师的主人翁意识,让教师积极参与学校的管理和决策,充分 发掘他们的潜能,这才是提高学校管理质量的根本保证。高效益的管理,有赖于大家的相互 尊重、共同参与、团结协作。所以作为管理者应转变“家长式“的工作作风,打破单一的、 封闭的工作局面,走出“金字塔型”的管理模式,增强民主意识、团队意识,采取柔性的、 开放的管理策略,把广大教师当作合作伙伴,与教师进行广泛、深入的交往和探讨,最大 限度地实现教师的“参政”、“议政”、“创新”、“求异”,倾听他们的建议和意见,不 断完善工作目标和任务,从而取得最大认同和理解,这是畅通管理渠道、保证目标实现的重 要前 提。真正的民主管理是思想交流、碰撞、互动中谋求统一的过程,教师如果不再只是被动 服从,而是主动适应,管理才会有质的飞跃。三、追求“人本”的管理极致“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新课程倡导的理念。基于此点,关注教师的成长,立足 于发现人、培养人、促进其专业化发展应是现代学校管理的最高境界。正象有人 说的那样:管理的最大价值,不在于做了什么事,而在于发现了多少人和培养了多少人。反思我们的管理实践,凸现的是教师的工具价值,即把教师当作完成学校目标的工具,没有 全面地关注教师的需要、成长和发展,忽视了对教师的发现和培养,或者说仅仅维持在低效 的培养水平上。这无异于慢性自杀,因为教师队伍是学校持续发展的力量源泉。研究表明, 世界一流大学的本质指标只有一个,就是拥有一流的教师队伍。若照此定位,就不难理解“ 立足于发现、致力于培养”该有多么的重要。所以作为管理者,更多考虑的应是如何造就一 支专业化的队伍,如何用发展的眼光、全面的眼光、客观的眼光看待每一位教师,如何根据 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发展优势,制定出因人而异的培养规划,如何按时代的要求,促进 他们的专业化发展。尤其在课改的起始阶段,管理者面临着诸多难题,例如,研究型教师 的培养、教师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信息技术等新的技能培养等等,都需要 一个一个地去攻破,只有这样,教师的工作能力才会与日俱增,教师的整体实力才能不断攀 升。四、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学校是培养人、教育人、促进人不断发展的文化场所,它应该追求一种文化品味,体现一种 特有的文化气息和文化底蕴,从而达到时时引导人、塑造人、实现自我超越的教育目的,进 一步地推动学校的发展。受一定的认识局限,一些管理者往往把更多的精力投放到学校硬件设施的建设上,虽说这也 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但仅强调物质建设未免有些偏颇。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应在建立学习 型组织、建设学习化校园上多做文章,创设开放、宽松的交流空间,开展各种科研活动,开 设丰富多彩的论坛、辩论会、信息发布会等,让校园的每个角落都充满学术气、书卷气,体 现出一种文化追求,这对师生的成长以及学校的发展都大有裨益。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文化氛 围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到的,它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过程,需要几代的管理者 和广大教师共同为之努力奋斗,才能不断丰富其内涵,提高其文化品位。五、重建“绿色“的管理制度制度管理是一种常规而有效的管理手段,在学校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新课程的全 面推进,我们不难发现,旧的制度已不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甚至起了反作用,所以学校管 理制度的重建已迫在眉睫。笔者认为,重建管理制度应体现“绿色”宗旨。所谓“绿色”宗旨,意指新课程下的管理 制度要充分体现人性化的思想,立足于催人奋进、共求发展这样的主题,要充满生命的活力 。 具体说,有两层含义:一要“新”。即总体上要符合时代精神和课改的指导思想,要体 现学校的管理意图,引导、矫正教师的教育行为,充分 发挥制度管理的导向功能。二要“活”。即要体现一定的弹性,可随时根据形势变化以及实 际状况进行微调,同时还不束缚人的手脚,有利于教师的探索和创造,有利于教师的进一步 发展,充分发挥制度管理的激励功能。总之,重建制度是为了取得更好的管理效益,所以在重建过程中要广泛征求教师的意见 和要求,取得目标上的认同,本着促进人、发展人的根本宗旨,使制度管理焕发新的活力。参考文献:〔1〕陈孝彬,程凤春�学校管理专题〔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陈玉琨,杨永博�中华名校管理集萃〔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 01�〔3〕袁振国�校长的文化使命〔J〕.中小学管理,2000(12)�仅供参考,请自借鉴。希望对您有帮助。

德育是教育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古代教育家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是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他把德育放在首位,明确要求学生首先要致力于道德修养。“行有馀力”,才是学习文化。十九世纪上半期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的唯一工作和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我国社会主义新时期也明确提出了教师的根本任务:人民教师要遵照党的教育方针去教育学生。使学生在德、智、体等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人才。把德放在首位,是因为德调节着才的运用,起着灵魂和统帅的作用。任何一 个社会或阶级不仅要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智力才能的培养,而且首先要对他们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使他们成为这一社会或阶级所期望的德才兼备的人。学校教育对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影响极大,每位教师都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所以,我们要本着全面负责的精神,把德育渗透到教学中去,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共产主义的道德品质,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力,使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可是在我们的教学当中,存在着只重视智育,不重视德育的现象。其实,德育是教师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我的教学经历中,我深深体会到在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重要性,这是完成德育任务的重要渠道之一。就拿语文教学来说,这是一门德育与智育联系密切的学科,每一课都应有一 定的德育教学目标。这就必须把德育渗透到教学过程中。例如《劝学》一文中,作者以“青出于蓝”“冰寒于水”两个比喻来说明学习和改造的重要性;又用“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事例推论及人,即“君予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通过讲解,使学生总结出作者的用意,“人,也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很高的境界”。这样,学生既分析出了文章的论点——学习的重要性,又使他们从思想上提高了认识。文章又用“蚓和蟹”、”骐骇和驽马”、“锲而舍之”和“锲而不舍”等进行正反对照,来论证学习应有的方法和态度,启发他们总结出学习动力不强的现状,进行适时地教育。学生充分认识到:人的道德、知识、才能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通过后天的学习,坚持不懈的努力才可达到的。从而鼓励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我们就把德育很自然地渗透到了教学当中,德育目的也就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再如《师说》一文,韩愈论证了“关于从师学习的途径,择师标准的问题”,明确提出“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及“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政”的进步思想。作者针砭了当时上层社会只看重门弟高低,不重真才实学的恶劣风气,提出了全新的师道观念。这些对我们今天有着深刻的社会意义。社会上看不起教师,不注重教育的现象也正是我们批判的现象。再通过“今之众人”和“古之圣人”、”其子”和“其身”、“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和“士大夫之族”三组对比进行充分论证,批判上层“士大夫之族”不童视师道的恶劣风气。由此我们可以教育学生要充分认识到从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而使学生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他们谦虚好学的学风。德育在教学中的渗透,其特点是能够使学生在接受思想品德教育时顺理成章,水到渠成。所以我们教师在准备教学时,都应有目的地设计自己的教学,把德育融入教学过程之中。可以说,德育的渗透,是老师教育和学生自我教育的一个良机。重视德育在教学中的渗透,也就是重视了他们自身在思想品德教育中的主观能动作用。这样,使学生自觉地反盛思考,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从而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教师才能做到“既教书又育人”,我们的教学才算成功。

论小学德育课程的理念呈现及其特点摘要:“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德育生活化”、“德育社会化”,通过对小学德育课程的内容目标、学生的社会生活及学习者自身因素多层次的高度整合,课程理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呈现为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螺旋上升的优化形式,使内容设计表现出综合性、实践性的特点,注重学生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及时代意识的培养。关键词:小学德育课程;品德与社会;德育生活化;德育社会化“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新课程的实施和开展已有三年,三年来从事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的各方人士进行了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的探索。以人教版、北师大版“品德与社会”教材为例,反思和梳理三年来这两门课程所做的探索,可以发现,作为一门新型的综合课程,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反映出德育生活化、德育社会化的最新理念,打破了以往德育课程和社会课程以知识逻辑体系组织内容,只重灌输,忽视学生所处的社会生态以及学生的个I生特征,采取“化整为零”的方式,兼顾考虑教学的内容目标、学生的社会生活以及学习者自身素质,整合三个方面的因素,建构体系结构,使小学品德教育最终走向“回归儿童生活世界”的建构型模式。一、德育理念的整合方式及呈现形式多样化的活动整合内容目标因素。新课程以整合而非分散的方式,整体地看待知、情、能的培养目标,将目标宽泛化,将认知活动、体验活动以及探索活动的过程与方法整合到目标当中,使标准所要求的教学内容重整,与知、情、能的整体目标相融合,采用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f生发展,使学生获得相应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提高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基本知识。以同心圆扩散的方式全面整合社会生活因素。提倡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主导,注重教育的生活性特学内窖点。课程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以儿音网 童的经验范围为选择面。根据学生生活范围不断扩大的特点,采用“同心圆扩散”的方式,在家庭和学校生活的基础上,在空间上以身边的生活环境为起点,向家乡、社区,进而向国家、世界拓展;在时间上以现在为圆点,向过去和未来延伸。同时,为解决过去教学中知识板块分割,内容缺乏整合的特点,新课程还从社会关系、社会活动、社会环境三个主要的方面选择内容要点,以面为依托,在面上选点,组织教学内容,将内容与过程及方法整合起来,穿插在各主题情境和课题之中,不完全强调各主题情境、课题内容上的一统性和逻辑性,而侧重儿童能在社会生活过程中丰富生活经验,体验生活过程,提高社会适应和参与的能力,掌握相关的社会认识和技能,锻炼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能力。以综合交叉、螺旋上升的教学内容动态整合学习者因素。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意识,反对一味地进行知识的外在灌输,以引导的方式利用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启发学生自主建构活动和学习意义,达到整体目标的实现。学习者既是德育的对象,又是德育过程的主体I生因素,学习主体既具备完整的知、情、能等多维素质,又是处于社会生活当中的成员和角色之一,这两点在图1、图2的截面图中已分别说明。但儿童社会生活目标的实现是一个动态而非静态的过程,是一个立体的成长过程,而非平面的简单构造,个体的知情能发展是三者交互作用和整体提升的结果,这个提升的过程是主体处于不断扩大的日趋复杂的社会生活领域中,伴随体验、认知、探索等活动,循序渐进地被潜移默化的。因此,儿童社会生活目标的实现,不是简单平白的书本知识灌输,新课程就综合了图1、图2展示的内容,在引导建构学习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儿童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和发展规律,采取先易后难,由浅人深的形式安排教学内容和序列,并且将不同的内容综合交叉,高度整合,相同的内容本着从直观到抽象,螺旋上升的思路安排教学过程,即使是同一内容也可以在不同年龄段、不同主题情境中重复出现,但要求深度却有层次上的递进。这种综合考虑内容目标、社会生活因素和学习者因素的形式,能够有效地做到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中心,从而将德育生活化、德育社会化的最新理念依照“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螺旋上升”的思路,具体呈现在小学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具备比以往同时段同类课程更为优化的崭新特色。

结合实际,顺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如何创造条件,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和手段,优化课堂教学,使得小学英语课堂推荐论文优化小学英语教学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小学英语教学特别强调语言环境的创设,有了多媒体教室,创设情景...

品德与社会教育教学论文

trtygrtgregtrtg

小学《品德与社会》是小学阶段对儿童进行德育的主要课程,它以态度、情感和行为的改变为主要目标。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说过: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思想品德课教学,是否真正走向素质教育,其重要标志是引导学生主体参与教育过程的程度。在教学中,我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尽情为学生安排充实、丰富的活动,给予充分表现的机会,不断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让他们在自主探究、自主发现、自行判断、共同评价中,明辨是非,感知善恶,加速道德认识的内化,促进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1.角色扮演 引发共鸣近年来,有识之士提出“让学生中在活动中学习思品”、“思品教学体现活动化”等观点。在思想品德课中,一篇故事完整、情节生动、表象鲜明的课文,可以让学生自己来扮演课文中的人物,表演出整个故事情节。通过一台有血有肉、情节生动的课本剧,学生可从中领悟到课文中的思想内涵。这是一种以社会经验为基础而设计出的教育模式。它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增强社会中的角色意识,唤起责任感。例如《我想要我能要》一课,有关星星和爸爸妈妈逛商场吵着买东西的一段情节,就可以让学生以模拟的百货商店为背景,由学生来扮演爸爸妈妈和星星,双方都试图说服对方。让学生演了后评,评了再演。这样在评演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言行,认识到想要的和能要的之间的区别、差距,加上老师的点拨和激励,学生的道德认识不知不觉内化为学生的行动而外显出来。2.组织辩论 深化明理学生的道德认识不能只局限于课本,有时必须通过活动拓展认识,深化明理,而开展课堂辩论,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有效方法。中央电视台曾经现场直播“国际大专辩论会”,吸引了无数观众。来自不同国家的选手旁针博引,唇枪舌剑,向广大观众展示了敏捷的思维,超凡的口才。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道德认知冲突或抓住学生认知冲突,让学生采用辩论的方式解决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在辩论中深化明理,提高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行为能力。3.开展实践 知行结合思品课的教学应注重课堂明理,课外导行。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除了课内教学,校内训练,还要有意识地抓住各种教育时机,组织学生主动地、愉快地进行实践活动,从而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有利于知行统一,形成道德评价的能力,促进道德素质的提高。现代儿童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很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而大部分家长是只重视智力的开发,忽略了对其他方面的要求,这就造成了部分学生不关注周围的人和事,对他人的劳动无感激之情,觉得一切都是自然的、应该的,逐步养成了惟我独尊、我行我素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倾向。在教学《我的劳动感受》一课时,我一方面引导学生学会关注他人,知道学校内、社会上有许许多多的工作岗位,这些岗位上的人们都在辛勤地劳动着,他们每天都在默默地为我们服务着;一方面让学生参与力所能及的劳动,有意识地尝试不同的工作岗位,体验劳动的过程,感受劳动的艰辛,激发对劳动的热爱之情和对劳动者的理解和尊重,同时在劳动实践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向你推荐一个网站:思想政治教育论文网。上面有一个小学德育栏目,有很多来自全国优秀期刊的论文,包括小学生德育工作,品德与社会教学论文以及相关小学德育教学论文,质量还是很不错的哦。可以去试试。进入网站方法:在百度搜索中输入“思想政治教育论文网”就可以看到。

在品德与社会课中实施问题教学的实践论文

“什么是好的教育?系统地给学生提供自己发现事物的机会。”这是问题教学法的积极倡导者波利亚对于“好教育”提出的一个重要评价指标。问题教学法是一种以人为本位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得出有价值的观点或结论。

在品德与社会课中实施问题教学,就是引入某些社会生活情境,引发学生思考,通过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形式解决生活问题,帮助学生分辨是非善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创境:拨动学生的思维

教学中教师应设身处地、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学习的兴趣或情绪中,设置基于学生生活的问题情境,使之成为学生主动解决问题的动力之源。品德与社会教材中虽然只是提供了一个个生活片段或者只言片语,却仍旧是创设问题情境的一个重要依据。在问题教学中,教师应把握其内在联系,创设适宜的、能拨动思维的问题情境。

1.以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设置情境

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在教学中,如果模拟学生的现实生活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如六年级《对立还是沟通》一课中,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小美的妈妈偷看了小美的日记,小美气得哭了,与妈妈大吵了一顿。教师引发学生思考:这样的情况该怎么处理?是对立?还是沟通?怎么沟通?在现实生活情境的感染下,自然而然地触发学生的生活体验,产生解决问题的动力。

2.以学生先验观念为基础设置情境

学生在认识某一事物的概念之前,已经形成一些固定的看法和观点。有些先验观念善加利用,可以引发思想冲突。如学习《民族危亡的时刻》一课伊始,教师出示了清朝前期、清朝末年的中国版图以及现在的中国版图,大小迥异的画面立即激起了同学们的兴趣:为什么中国版图和熟悉的“雄鸡”版图相差甚远?当时的中国发生了什么?探究的兴趣一旦被激发,等于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

3.以社会热点问题为切入设置情境

社会热点问题往往也是学生极感兴趣的问题。引入社会热点,既可创设问题情境,又可使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充满现实味道。2011年,教师在上《天下为公》一课的当天,恰逢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庆典。教师让学生观看了庆典上的场景,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辛亥革命值得纪念?接着引领学生回顾百年前孙中山先生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斗争,进而体会“天下为公”的含义,培育学生的民主情感。近年来,教师越来越重视热点问题在品德与社会课程中的运用,目的就是在于搭建文本与现实生活的桥梁,促使学生主动地、兴致勃勃地走进课堂学习中。

二、启思:问题创设的第一大原则

一个恰当的问题,可以激起学生思维的层层浪花。情境的设置必须带有问题。这些问题可以由教师提出,也可以由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从情境材料中“发现”.由学生提出问题是一个相当高的要求,很难要求学生一开始就把问题提得很好。因此,教师的倾听、调控、梳理是特别重要的。特别1而是有目的的,要有恰当的学习目标定位,要能把握核心问题。因为问题反映着教学价值观,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依托。

1.根据教学重难点确立问题

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是有阶段性的,而课程目标正是国家根据各阶段学生学习与认知的特点来编撰的。所以说,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理解新知识,领悟新道理,教师需要依据文本与课程目标来设置问题,把课程目标及重难点内化成教学中的问题。

《走进不同的家乡》是四年级下册的教材,教材意在引导学生“了解我国不同地区自然环境的差异,知道并理解这些差异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课上,教师展示了祖国各地风格迥异的自然环境和生活场景之后,让学生质疑,从孩子们的问题中,教师确立了这样的核心问题:“我们家乡的自然环境有什么特点,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中,人们从事着怎样的劳动?”解答这个问题的过程,也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

2.把教师对文本的认识转化为问题

虽然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开展,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内容不再局限于品德与社会课的书本,但是我们的书本是严格根据学生心理与接收能力来编撰的,它包含了本门课程的主要学习内容,所以教师应本着严谨的教学态度吃透教材、处理教材,从高处着手,把自己的'文本认识转化为问题。《乡音乡情》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的教材,文本提供了四川的虎头鞋、变脸等艺术形式,教师细读文本之后就能知道,这不是学习的素材,而是提示我们关注家乡的民间音乐、戏曲及手工艺术。因此,教师设置了一个“问题串”:我们的家乡有哪些影响深远的民间歌曲?有哪些特殊的民间戏曲?引导学生探究这些问题,便是最好地利用了教材文本。

3.从学生预习中产生问题

相对于以前的教育教学,问题教学法更加注重学生的自主性。“先学后教”的策略让教师有机会引导学生从预习中提出问题。如在上《家庭消费小调查》一课时,教师让学生课前调查一周内家庭花销情况,将之带到课堂上来。同学们生成了一个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家中的开支都有哪些方面?哪些钱是为我花的?哪些开销天天都有?等等。学生对一个个问题想想算算,不仅了解了最基本的家庭消费常识,同时感受到居家过日子要考虑方方面面,花钱要统筹考虑等。

三、抛锚:解决问题的指导策略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儿童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问题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培养有效的问题解决者,培养有创造性的问题解决者。在情境和问题的刺激下,学生应带着问题认真阅读教材内容,或回忆已知信息,发现解决问题的头绪。课堂上,教师不经意的包办代替,将使有效提问变成无效提问,甚至把问题的空间缩小到零,因此,在这个教学环节中,应更加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效果。教师作为辅助,可以采用“抛锚”式的解决法,有效地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1.搭脚手架

抛锚式教学不是把现成的知识交给学生,而是在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根据学生的需要向其提供援助和搭建脚手架。例如在《一起画学校》一课中,学生研究的问题是“一幅学校平面图应该包括哪些内容”.当孩子们不知从何下手的时候,教师提供了几份生活中常见的平面图,让学生观察、发现,得出结论。这样的脚手架无疑为学生提供了探索解答问题的机会,并于无形中帮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小组互动,以支持生成性学习。

2.连点成线

当一个问题难以被解决的时候,教师还可以帮助学生分解难点,连点成线。如在《包装袋上学问多》一课中,同学们带来了花花绿绿的包装袋,联想到相关课题,教师便提出了:包装袋上有哪些学问?这个探究问题很大,同学们讨论起来比较涣散而混乱。因此,教师便设置了“问题串”:观察包装袋上有些什么标记,猜猜他们表示什么?吃了没有生产日期的食品可能出现什么后果?买了没有生产厂家的产品可能出现什么问题?通过将这些小问题连点成线,最后让学生梳理出包装袋上的知识(学问),就变得非常清晰了。

3.引向纵深

在《不断更新的通信家族》一课中,师生探讨了“现代通信工具有哪些”与“它们是怎样一步步地更新换代的”两个问题,同学们感受到了现代通信工具带来的方便、快捷,感受到科技给通信家族带来的迅猛变化,孩子们都由衷惊叹。教师立足于现实生活,继续追问,引导学生思考:“不断变化、更新的通讯时代,有没有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不良的影响?”孩子们审慎思考后便提出了不少观点:通讯方式越便捷,人们面对面交流却越加淡漠,比如随处可见的“低头族”;新型通讯方式虽然快捷,却不能像寄信那样表达情感、保留文化,比如有些家书流传千年,而微信、微博却时时被刷新……这样的课堂上,随着问题的逐步深入,学生思辨能力逐步提高,能多角度看待社会生活,符合品德与社会学习的认知规律。

总之,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没有问题就很难诱发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也就难以深入思考。在问题教学三步法中,“创境”“启思”是基础,而“抛锚”是架构,都是不可或缺的。当然,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远不止这些。但无论哪些方法,只要在教学中操作得当,都能促使学生解疑成功,并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对社会生活的认识。

让品德与社会生活同行教学论文

当前中小学教育管理中亟待关注的几个问题摘要: 体现着时代精神的课程理念其 代写论文所倡导的观念、行为上的诸多转变不仅局限于教师和学生这一层面,作为学校的管理者也必 须 选准新的立足点,本着有利于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以人为本”、“以校为本”,促进 “人、校”共同发展的根本宗旨,做好恰当的学校定位,实施民主管理、“人本管理”,营 造浓厚的文化氛围,构建“绿色”管理制度,为课改的实施扫清障碍。关键词:课改;学校管理;问题新的课程理念所倡导的观念、行为上的诸多转变并不仅仅局限于教师和学生这一层面, 学校管理者的管理理念及管理行为也要发生相应的变革。没有与之相应的管理理念、管理行 为的支撑与保障,新课程的实施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难以名副其实。从一些工作现象的分析反思中可以看出,我们的管理理念和管理行为已经明显滞后,管理问 题瞬时凸现出来。如:重制度忽视人文关怀,重经验忽视方法创新,重硬件忽视软件建设, 重形式忽视管理实质等等。对照新的课程理念,就会发现我们在管理中有很多陈规陋习,如 果不加以调整、改变,势必制约新课程的实施以及学校的发展,甚至教育的发展,危害不言 而喻。可以说,新课程让学校管理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面对新课程所引发的诸多新的变化、新的情况以及新的问题,管理者必须 本着有利于学校可持续发展,以及“以人为本”、“以校为本”,促进“人、校”共同发展 的根本宗旨,选准新的立足点,赋予管理新的内涵,创造管理新概念,从而进一步提高管理 层次和管理效能, 为课改的实施扫清障碍,保驾护航。因此,笔者认为,当前的学校管理应亟待关注如下问题 :一、做好恰当的学校定位以往的管理很少关注学校定位,对学校缺乏一个整体的盘点,推着干的现象比较普遍,这也 是学校缺乏特色、缺乏生命力的致命原因之一。新课程理念给我们很大的启示,即只有从实 际出发,找到促进自己发展的“第二曲线”,才能使管理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这就需要对 学校进行准确的定位。做好恰当的学校定位是一个关键环节,是学校追求个性鲜明的办学特色的起点,它 关系到学校能否找准自己的位置,设计并制定出与自身相吻合的发展战略。因为只有明确了 学校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才能有的放矢地、创造性地开展好各项工作,避免工作的盲目 性。准确为学校定位有一定的程序和步骤:首先要进行战略分析,对学校内外部环境进行系统思 考 、整合分析。这包括三个方面:(1)把握社会的客观需要。即:了解社会的发展形势及对人 才培 养的需求,了解国内外教育改革的总体趋势和动向,教育改革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以及 所在社区的发展要求,全面洞察宏观趋势。所谓“跳出学校看学校,走出教育看教育”就是 这个道理。(2)正视学校的办学条件。即从学校实际出发,对学校的文化传统、社会形象、 学校特色以及师资队伍、生源状况、教学设施、设备条件、资源等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 (3)遵 循教育的客观规律。这是学校正确定位的基础。然后,根据这些实际状况,采用“SWOT 策 略 分析法”,从S(优势)、W(劣势)、O(机遇)和T(威胁)四个方面对学校现状进行细致分析,从 而找出工作的突破口,创建理想的办学模式。其次要厘清办学理念,拟定出极具发展空间的 学校规划。办学理念是贯穿学校工作始终的一条主线,是“灵魂”,用明确的办学思想去统 帅学校的各 项工作,指导、规范教育行为,这应成为每一位管理者的最高追求。可以说,这也是决定办 学层次高低的标尺。所谓“对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深刻含义正在于此 。时下,课改给了学校发展极大的自由度和极大的空间,在这种情况下,用先进的理念贯穿 学校的整体发展规划,促进学校的目标达成就显得尤为重要。二、实施真正的民主管理民主管理并不是新生事物,虽然被经常提及,但它没有真正地在管理过程中生根发芽,在现 实中往往是流于形式,有名无实。究其根源是受传统的管理观念束缚太深,习惯于权力支配 、无条件服从这样落后的管理方式,极大地扼杀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这与新课程所倡导的“ 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背道而驰。其实,教师不仅仅是被管理者,同时也是管理者,具 有双重身份。要实现真正的民主管理,必须充分体现以教师为本的主体思想,营造一个宽松 的管理和心理环境,唤醒广大教师的主人翁意识,让教师积极参与学校的管理和决策,充分 发掘他们的潜能,这才是提高学校管理质量的根本保证。高效益的管理,有赖于大家的相互 尊重、共同参与、团结协作。所以作为管理者应转变“家长式“的工作作风,打破单一的、 封闭的工作局面,走出“金字塔型”的管理模式,增强民主意识、团队意识,采取柔性的、 开放的管理策略,把广大教师当作合作伙伴,与教师进行广泛、深入的交往和探讨,最大 限度地实现教师的“参政”、“议政”、“创新”、“求异”,倾听他们的建议和意见,不 断完善工作目标和任务,从而取得最大认同和理解,这是畅通管理渠道、保证目标实现的重 要前 提。真正的民主管理是思想交流、碰撞、互动中谋求统一的过程,教师如果不再只是被动 服从,而是主动适应,管理才会有质的飞跃。三、追求“人本”的管理极致“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新课程倡导的理念。基于此点,关注教师的成长,立足 于发现人、培养人、促进其专业化发展应是现代学校管理的最高境界。正象有人 说的那样:管理的最大价值,不在于做了什么事,而在于发现了多少人和培养了多少人。反思我们的管理实践,凸现的是教师的工具价值,即把教师当作完成学校目标的工具,没有 全面地关注教师的需要、成长和发展,忽视了对教师的发现和培养,或者说仅仅维持在低效 的培养水平上。这无异于慢性自杀,因为教师队伍是学校持续发展的力量源泉。研究表明, 世界一流大学的本质指标只有一个,就是拥有一流的教师队伍。若照此定位,就不难理解“ 立足于发现、致力于培养”该有多么的重要。所以作为管理者,更多考虑的应是如何造就一 支专业化的队伍,如何用发展的眼光、全面的眼光、客观的眼光看待每一位教师,如何根据 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发展优势,制定出因人而异的培养规划,如何按时代的要求,促进 他们的专业化发展。尤其在课改的起始阶段,管理者面临着诸多难题,例如,研究型教师 的培养、教师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信息技术等新的技能培养等等,都需要 一个一个地去攻破,只有这样,教师的工作能力才会与日俱增,教师的整体实力才能不断攀 升。四、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学校是培养人、教育人、促进人不断发展的文化场所,它应该追求一种文化品味,体现一种 特有的文化气息和文化底蕴,从而达到时时引导人、塑造人、实现自我超越的教育目的,进 一步地推动学校的发展。受一定的认识局限,一些管理者往往把更多的精力投放到学校硬件设施的建设上,虽说这也 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但仅强调物质建设未免有些偏颇。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应在建立学习 型组织、建设学习化校园上多做文章,创设开放、宽松的交流空间,开展各种科研活动,开 设丰富多彩的论坛、辩论会、信息发布会等,让校园的每个角落都充满学术气、书卷气,体 现出一种文化追求,这对师生的成长以及学校的发展都大有裨益。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文化氛 围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到的,它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过程,需要几代的管理者 和广大教师共同为之努力奋斗,才能不断丰富其内涵,提高其文化品位。五、重建“绿色“的管理制度制度管理是一种常规而有效的管理手段,在学校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新课程的全 面推进,我们不难发现,旧的制度已不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甚至起了反作用,所以学校管 理制度的重建已迫在眉睫。笔者认为,重建管理制度应体现“绿色”宗旨。所谓“绿色”宗旨,意指新课程下的管理 制度要充分体现人性化的思想,立足于催人奋进、共求发展这样的主题,要充满生命的活力 。 具体说,有两层含义:一要“新”。即总体上要符合时代精神和课改的指导思想,要体 现学校的管理意图,引导、矫正教师的教育行为,充分 发挥制度管理的导向功能。二要“活”。即要体现一定的弹性,可随时根据形势变化以及实 际状况进行微调,同时还不束缚人的手脚,有利于教师的探索和创造,有利于教师的进一步 发展,充分发挥制度管理的激励功能。总之,重建制度是为了取得更好的管理效益,所以在重建过程中要广泛征求教师的意见 和要求,取得目标上的认同,本着促进人、发展人的根本宗旨,使制度管理焕发新的活力。参考文献:〔1〕陈孝彬,程凤春�学校管理专题〔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陈玉琨,杨永博�中华名校管理集萃〔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 01�〔3〕袁振国�校长的文化使命〔J〕.中小学管理,2000(12)�仅供参考,请自借鉴。希望对您有帮助。

结合实际,顺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如何创造条件,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和手段,优化课堂教学,使得小学英语课堂推荐论文优化小学英语教学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小学英语教学特别强调语言环境的创设,有了多媒体教室,创设情景...

论小学德育课程的理念呈现及其特点摘要:“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德育生活化”、“德育社会化”,通过对小学德育课程的内容目标、学生的社会生活及学习者自身因素多层次的高度整合,课程理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呈现为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螺旋上升的优化形式,使内容设计表现出综合性、实践性的特点,注重学生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及时代意识的培养。关键词:小学德育课程;品德与社会;德育生活化;德育社会化“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新课程的实施和开展已有三年,三年来从事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的各方人士进行了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的探索。以人教版、北师大版“品德与社会”教材为例,反思和梳理三年来这两门课程所做的探索,可以发现,作为一门新型的综合课程,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反映出德育生活化、德育社会化的最新理念,打破了以往德育课程和社会课程以知识逻辑体系组织内容,只重灌输,忽视学生所处的社会生态以及学生的个I生特征,采取“化整为零”的方式,兼顾考虑教学的内容目标、学生的社会生活以及学习者自身素质,整合三个方面的因素,建构体系结构,使小学品德教育最终走向“回归儿童生活世界”的建构型模式。一、德育理念的整合方式及呈现形式多样化的活动整合内容目标因素。新课程以整合而非分散的方式,整体地看待知、情、能的培养目标,将目标宽泛化,将认知活动、体验活动以及探索活动的过程与方法整合到目标当中,使标准所要求的教学内容重整,与知、情、能的整体目标相融合,采用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f生发展,使学生获得相应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提高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基本知识。以同心圆扩散的方式全面整合社会生活因素。提倡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主导,注重教育的生活性特学内窖点。课程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以儿音网 童的经验范围为选择面。根据学生生活范围不断扩大的特点,采用“同心圆扩散”的方式,在家庭和学校生活的基础上,在空间上以身边的生活环境为起点,向家乡、社区,进而向国家、世界拓展;在时间上以现在为圆点,向过去和未来延伸。同时,为解决过去教学中知识板块分割,内容缺乏整合的特点,新课程还从社会关系、社会活动、社会环境三个主要的方面选择内容要点,以面为依托,在面上选点,组织教学内容,将内容与过程及方法整合起来,穿插在各主题情境和课题之中,不完全强调各主题情境、课题内容上的一统性和逻辑性,而侧重儿童能在社会生活过程中丰富生活经验,体验生活过程,提高社会适应和参与的能力,掌握相关的社会认识和技能,锻炼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能力。以综合交叉、螺旋上升的教学内容动态整合学习者因素。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意识,反对一味地进行知识的外在灌输,以引导的方式利用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启发学生自主建构活动和学习意义,达到整体目标的实现。学习者既是德育的对象,又是德育过程的主体I生因素,学习主体既具备完整的知、情、能等多维素质,又是处于社会生活当中的成员和角色之一,这两点在图1、图2的截面图中已分别说明。但儿童社会生活目标的实现是一个动态而非静态的过程,是一个立体的成长过程,而非平面的简单构造,个体的知情能发展是三者交互作用和整体提升的结果,这个提升的过程是主体处于不断扩大的日趋复杂的社会生活领域中,伴随体验、认知、探索等活动,循序渐进地被潜移默化的。因此,儿童社会生活目标的实现,不是简单平白的书本知识灌输,新课程就综合了图1、图2展示的内容,在引导建构学习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儿童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和发展规律,采取先易后难,由浅人深的形式安排教学内容和序列,并且将不同的内容综合交叉,高度整合,相同的内容本着从直观到抽象,螺旋上升的思路安排教学过程,即使是同一内容也可以在不同年龄段、不同主题情境中重复出现,但要求深度却有层次上的递进。这种综合考虑内容目标、社会生活因素和学习者因素的形式,能够有效地做到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中心,从而将德育生活化、德育社会化的最新理念依照“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螺旋上升”的思路,具体呈现在小学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具备比以往同时段同类课程更为优化的崭新特色。

道德是火,点燃希望之灯;道德是灯,照亮人生之路;道德是路,引导人们走向灿烂辉煌。这里给大家整理了一些有关以道德为话题的 议论文 高一,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以道德为话题的议论文高一1

现在的人啊,不愁吃不愁穿,竟有闲心去愁"老人跌倒扶不扶"这种自孔子那个年代就得到答案的问题去了。这是个问题吗?

自"彭宇事件"、"殷红彬事件"之后,各地方报刊也相继报出了各种雷同消息。窃不通是不是各地的老头老太太都有了向他人学习"致富 方法 "的深刻觉悟,我们先来质疑一下新闻记者的目的。给他们的形容就是"唯恐天下不乱".换句话说,造成的轰动越大,波及的范围越广,猎奇记者们就越有成就感。他们反映的是一个社会吗?不,不是的!众所周知,越是几率小的、新鲜的、罕见的事儿越具有新闻性。一件类似"张家的猫被汽车撞了,车主畏罪潜逃"或者"某人扶起倒地老人,不留名离开"这样的事,文笔再好的记者也写不成头条。为了自身的利益,记者们不得不四处挖掘"千年等一回"的消息。可是记者啊!因此急剧滑坡的道德,谁来维护?

不过,也不能全怪记者,毕竟那是人家的职业。一个巴掌拍不响,天知道有多少人民铺天盖地的去迎合那一个手掌。微博上数不清次数的转发,数不清条数的回复,出现了数不清次数的"不敢再扶""该怎么办".试问,全世界是有多少老头老太太靠碰瓷儿赚钱?如果说老人思想腐朽,那令人痛心的"小悦悦事件"又该作何解释?那是个多么干净的生命,居然有那么多路人不理会。"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看起来就那么像真理吗?最后救起小悦悦的,竟是位拾荒的阿姨!这听起来多么令人心酸。那些受过高等 教育 ,揣着高等学府学历证明的有志之士哪去了?那些整天高呼"没 文化 ,真可怕"的学者们哪去了?学了那么多知识,却忘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谁可怕?他们学会了"用知识武装自己",懂得了维护自身的利益,但小学老师就讲过,学知识是为了造福人类。连救人都回避,还想造福谁?做任何事情都有风险,但似乎从未听说有人怕噎死而不吃饭。所以,收起我们的自私吧!你维护了利益,谁来维护道德?

顺便 说说 这些事儿的主角。不管是老人为了贪点钱,还是司机们为了少赔钱,造成的后果都相当严重。不仅伤了对方的心,也伤了中国的心。道德也因此受了重创。比起自身那点利益,孰重孰轻?

道德的滑坡不是一两个人造成的,良好的道德环境也不是一个人造就的。收起你的自私、你的多疑、你的贪婪吧!扶好摔倒的老人,顺便夫妻跌倒的道德。

以道德为话题的议论文高一2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会无数次遇到诱惑,关于道德的 高中 作文 。今天,我们就学了一篇课文《钓鱼的启示》,主要内容是讲一位爸爸带着儿子去钓鱼,儿子钓上来了一条非常大的鲈鱼,儿子很得意,可实际上离钓鱼开放日还有两个小时。爸爸让儿子把鱼放回湖中,儿子乞求父亲不要把鱼放回去,父亲没有任何商量余地,硬是把鲈鱼放了回去。因此,儿子从这件事中懂得要放弃贪欲,三四十年过去了,他成为了一位建筑设计师。

儿子虽然不想把鱼放回湖中,可是,他听了爸爸的教诲,放弃了大鲈鱼。他的成功是因为他有一个道德感非常强的爸爸,时时教育和引导他成为一个正直、诚实、有道德的人。在儿子成为设计师的道路上,他遇到了许多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可每一次,都会想起父亲的教诲,每一次都能抵制住那个诱惑。

我也有过面临着道德抉择的时候,有一次单元考试,我考了98分,我大喜过望,可是翻到背面一看,不对啊!怎么减了分,应该是才对。哦!我知道了,一定是赵老师给我算错了分数。这是,我的心里出现了一个魔鬼,他在对我说:"你不去告诉老师,她也不会知道的,你还可以在考核上多加1分。"我觉得这个理由很充分,甚至心里就准备这么做了,可是,我的心里又像是飞出一个天使,她也对我说:"你应该去告诉老师,虽然少加一分,可你却是个道德高尚的人。"

于是,天使战胜了魔鬼。我选择了听天使的话,去找赵老师把分改过来,可让我没有想到的是,赵老师竟然说:"孩子,这分送给你,算作你诚实的奖励。"我听了真是太高兴了,这时,我仿佛把一块重千斤的石头放了下来,感觉身上一下子轻松了很多。这只是我学习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启示。

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感谢赵老师能在我抉择的时候给予我鼓励和鞭策。讲不讲道德就是一瞬间的选择,我们每一个人都要成为有道德的人,不要被荣誉、金钱等等一系列诱惑人的东西所-,让道德常驻我们心中。

以道德为话题的议论文高一3

东西需要道德来体现。比如:有很多的坏人做那些不知羞耻的丑事。也有一些人在政治方面做的很全面,那些好人们不是为了我们的世界在不断的做着好事吗?这些人是值得敬佩的,在现在的世界里已经有很多的了。

只有我们都为我们的政治的做出自己的选择,不过,你们的选择是怎么样的?是要做一个被人骂的狗血淋头的恶人,还是做一个名垂青史的善人。不管怎样;不管那种选择;不管你认为是对是错。都是你的选择。

我记得以前有过这样一件事,这事也许能给我们这些人做一些政治影响。两年前的一个中午,太阳炙烤着大地,知了在树上不停的叫着,没有一丝风。我和小伙伴陈威相约在河边的桥洞下乘凉。我想那里可能凉快一些。来到河边,果然,一阵阵凉风从河边迎面吹来,真舒服啊!我们躺在桥洞里美美地睡了个午觉。醒来以后,我们没有什么事情可做,觉得有些无聊。我俩商量着:“去河边岩石里找螃蟹玩吧。”我们俩一拍即和,于是一人划分一块河滩,开始仔细寻找起来。我正专心致志地拨弄岩石,突然听见陈威大声呼叫;“救命呀!救命呀”我寻声望去,只见他已经掉到水里了!水不断的向他嘴里猛罐,呛的他喘不过气来,我吓坏了,连忙大声叫起来:“救命呀!救命呀!”我一边喊一边向河边跑,看有没有大人经过。正在这危机的时刻,有一位大伯路过这里,看见我又哭又喊,他马上明白了怎么回事,冲到河边,他来不及-服就一头扎进了河里。大伯在水里面摸索了好一会,把头露出水面吸了几口气,又扎进去,这样反复几次才终于找到了陈威,并把他从河里拉了上来。一上岸,只见大伯脸色苍白,呼吸急促,双唇发紫,身子软软地倒在了地下……

这就是道德,也是我们值得学习的。所以品德是我国的第一思想政治,如果我们的社会没有品德和思想的话就别提什么在世界发达了。想要在世界壮大起来大家就都要有思想理念和道德政治。

记得我从小就见过很多的好人好事和很多不好的人做的“蠢人蠢事”。做好事的人总是让人敬佩他们,因为他们有着好的思想品质。那些做“蠢人蠢事”的人就让大家从心里面瞧不起他,因为他的思想品质是让人打心里面瞧不起。

以前我就想过我一定要做一个好人让人引起注意,这种思想是我在读小学一年级的想法。可是到了我读三.四.五年级的时候才知道为什么世界上会有那么多的坏蛋了,因为——好人是不是那么容易当的。现在的好人的人渐渐变少了。因为当好人也会被人骂的狗血淋头但是好人他是值得的。

以道德为话题的议论文高一4

道德,是做人的根本,让我们一起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吧!

道德,先从诚信开始。富兰克林说:诚实和勉励应该成为你永久的伴侣。古人云:“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黄金有价,但诚实无价,诚信比黄金更贵重!从《狼来了》这个简单的 故事 中,曾在我们幼小的心灵烙下了诚信的印记,让我们明白了诚信的重要。历史中曾子杀猪,完璧归赵,张良纳履,晏殊诚信无欺的故事也让人津津乐道。也有这样一个故事:一次,一个老太太在麦当劳吃东西时掉了一颗牙,经医生诊断确定是食物过硬才使原本不太结实的牙齿掉了下来,于是麦当劳赔偿老太太六十万美元。这件事不但没有使麦当劳的声誉下降,人们反而觉得这是麦当劳诚信的表现。从这个小小的故事中,我们知道了,如果一个人诚信的话,大家都会愿意相信他;反之,如果一个人失去了诚信,他将一个朋友也没有。墨子也曾讲过:行不信者,言必耗;言不信者,行不果。可见诚信对一个人讲是很重要的,让我们做一个诚实,守信,道德的人吧!

道德,再从节约说起。节约粮食,节约水电这些你都做到了吗?当你把米饭倒掉而去吃麦当劳的时候,有没有想过这些米饭对于那些饥饿当中的人很重要?难道小时候那首《锄禾》白学了?当你开这水龙头用水和伙伴嬉戏的时候,有没有想过我国也是一个缺水的国家?我们每天都离不开水。水是生命之泉,难道这样的浪费水不觉得可耻吗?科学家发现,中国现在的水资源只适合供养亿人,而中国目前就有13亿人口!从现在开始让我们珍惜每一滴水,节约每一度电,不浪费每一粒粮食吧!

道德,希望道德无处不在,但是现在的不道德却随处可见。看,李先生又在随地吐痰;瞧,张女士又在随地扔垃圾……人类,醒醒吧,都去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吧!当你在勤劳的扫地工刚刚扫过的大马路上,扔下一个马路上的垃圾,你不觉得很可耻吗?马路都会哭泣啊!让我们一起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吧!

道德,让我们与你同行!

以道德为话题的议论文高一5

道德是石,敲出希望之火;道德是火,点燃希望之灯;道德是灯,照亮人生之路;道德是路,引导人们走向灿烂的辉煌!

乐于助人,是贴近我们学生最常见的道德。难怪某杂志社对学生最赞赏的品质进行调查,"乐于助人"被排在第一位。雷锋,被人们传唱了30多年,因为他总是乐于助人,好事做了一火车,扶老携幼,解囊相助,雪中送炭,成为当之无愧的楷模。秋云,一个身残志坚的好姑娘,用自己柔弱之躯谱写了一曲助人之歌,使那些"孤帆远影"的人们重新"直挂云帆济沧海"。徐虎,上海滩上欢迎的老百姓,十几年如一日上门排忧解难,把乐于助人这一中华民族流传的美德唱得绯红,表现得淋漓尽致……难怪康德老人曾说:"在这个世界上,惟有两样东西深深地震撼着我们的心灵,一是我们头上灿烂的星空,一是我们内心崇高的道德。"

但在回答另一份调查"你如果遇到别人碰上麻烦事时会怎样对待"时,一些人却作出"悄悄走开"的选择。的确,"悄悄走开"的选择省得了一时的麻烦,但你同时却背离了社会道德的准则。在美丽的西子湖畔,有幸掩埋岳飞、秋瑾一代名将的地方,曾上演了一幕令人心痛的悲剧:一位小孩掉进湖中,在生与死的旋涡中挣扎,旁观者数百,却无一相救,居然有人提出"出价一百才救"的主意,孩子在人们的麻木中停止了挣扎,黑发送幼童的悲剧终于上演,可悲,可恶,可叹!伸出你的手,足以使一个生命苏醒;停住你的脚,足以使一份道德重现。

现代价值观必须摆脱自我与自私的束缚,跨越金钱与名利的栅栏,走出道德沦丧的怪圈,跳出明哲保身的沟壑,才能使道德之花绚烂,才能使助人为乐温暖人们的心。

现代价值观不能到文艺复兴的个性解放中挖掘,不能到萨特的存在主义中挑捡,不能到卡夫卡的人性异化中剪取,必须立足于社会主义的广阔背景,吸取五千年的道德精髓。让我们的明天美德随处可见,让看到别人困难却走开的人重新负起助人为乐的责任!

以道德为话题的议论文高一5篇相关 文章 :

★ 以道德为话题的议论文5篇模板

★ 以道德为话题的议论文5篇模板(2)

★ 道德高一作文五篇

★ 以道德为话题的作文5篇

★ 以道德为话题的作文800字范文

★ 以道德为话题的作文

★ 做一个有道德的人800字议论文5篇

★ 道德高中作文范文五篇

★ 道德高中作文五篇

★ 以道德为话题的高中作文800字

品德与社会论文

小学《品德与社会》是小学阶段对儿童进行德育的主要课程,它以态度、情感和行为的改变为主要目标。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说过: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思想品德课教学,是否真正走向素质教育,其重要标志是引导学生主体参与教育过程的程度。在教学中,我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尽情为学生安排充实、丰富的活动,给予充分表现的机会,不断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让他们在自主探究、自主发现、自行判断、共同评价中,明辨是非,感知善恶,加速道德认识的内化,促进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1.角色扮演引发共鸣近年来,有识之士提出“让学生中在活动中学习思品”、“思品教学体现活动化”等观点。在思想品德课中,一篇故事完整、情节生动、表象鲜明的课文,可以让学生自己来扮演课文中的人物,表演出整个故事情节。通过一台有血有肉、情节生动的课本剧,学生可从中领悟到课文中的思想内涵。这是一种以社会经验为基础而设计出的教育模式。它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增强社会中的角色意识,唤起责任感。例如《我想要我能要》一课,有关星星和爸爸妈妈逛商场吵着买东西的一段情节,就可以让学生以模拟的百货商店为背景,由学生来扮演爸爸妈妈和星星,双方都试图说服对方。让学生演了后评,评了再演。这样在评演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言行,认识到想要的和能要的之间的区别、差距,加上老师的点拨和激励,学生的道德认识不知不觉内化为学生的行动而外显出来。2.组织辩论深化明理学生的道德认识不能只局限于课本,有时必须通过活动拓展认识,深化明理,而开展课堂辩论,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有效方法。中央电视台曾经现场直播“国际大专辩论会”,吸引了无数观众。来自不同国家的选手旁针博引,唇枪舌剑,向广大观众展示了敏捷的思维,超凡的口才。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道德认知冲突或抓住学生认知冲突,让学生采用辩论的方式解决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在辩论中深化明理,提高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行为能力。3.开展实践知行结合思品课的教学应注重课堂明理,课外导行。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除了课内教学,校内训练,还要有意识地抓住各种教育时机,组织学生主动地、愉快地进行实践活动,从而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有利于知行统一,形成道德评价的能力,促进道德素质的提高。现代儿童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很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而大部分家长是只重视智力的开发,忽略了对其他方面的要求,这就造成了部分学生不关注周围的人和事,对他人的劳动无感激之情,觉得一切都是自然的、应该的,逐步养成了惟我独尊、我行我素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倾向。在教学《我的劳动感受》一课时,我一方面引导学生学会关注他人,知道学校内、社会上有许许多多的工作岗位,这些岗位上的人们都在辛勤地劳动着,他们每天都在默默地为我们服务着;一方面让学生参与力所能及的劳动,有意识地尝试不同的工作岗位,体验劳动的过程,感受劳动的艰辛,激发对劳动的热爱之情和对劳动者的理解和尊重,同时在劳动实践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属于在开展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之时,教师要利用传统的课堂教学之外的时间与空间,为学生开拓第二课堂。教师要学会利用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入到社会当中,将多元化评价手段整合在小学生的实践当中。当代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师要认识到评分制的不足之处,将评价手段开放化。在传统的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当中,教师利用一张嘴与一本书进行形式化教学,这样的教学与评价手段应当被取代。教师要敢于针对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内容,对教学评价与考核的标准进行改变,从品德与社会知识体系的规律出发,完善评价标准与原则。

第一是体现了活动课开放性的特点。引导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走向大自然,使学生们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是体现了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教育的精神。社会实践活动课把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文化知识素质、身体心理素质教育融为一体,有助于增强课程育人的整体功能,有利于全面落实义务教育的培养目标。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有助于学生个性健康发展。

  • 索引序列
  • 人教版品德与社会教学论文
  • 人教版小学品德与社会论文范文
  • 品德与社会教育教学论文
  • 让品德与社会生活同行教学论文
  • 品德与社会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