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 赵树理论文参考文献

赵树理论文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赵树理论文参考文献

摘 要: 农民作家赵树理在小说中塑造了大量的女性形象,这一系列女性形象不仅在他所创建的文学世界中占有重要位置,而且展现了中国农村妇女自我解放的历程,具有深刻的审美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对赵树理小说作品中所刻画的众多女性形象进行综合提炼,探寻了女性世界的外在美、人格美及其美的根源和对现代女性美的指导意义。同时,将新旧社会转型期山西地区独具韵味的女性们跌宕的命运和执着不懈的生命追求冷静深刻地剖析,为新时代女性真正的美提出新的阐释与注解,对升华人性、完美人生具有启迪价值。 关键词: 赵树理小说 女性美 启示 一、女性外在美 黑格尔曾说:“美的生命在于显现。”没有外在形象,美也就不存在了。①赵树理的小说犹如一个优美的画廊,其中的女性形象,恰如在这个画廊里一幅幅个性又精美的画。而女性最引人注目的首先是外在形体容貌的优美,其风姿气韵是人世间一道绝妙的风景。 (一)相貌美 赵树理惯于通过简洁的山水写意般的笔触,勾勒出画廊中的绝美脸庞。《小二黑结婚》中的小芹就是这样一位被“轻描淡写”的美人。“小芹当两三岁的时候就非常伶俐乖巧”。②后来小芹长到十八岁,“村里的轻薄人说,比她娘年轻的时候好得多”。③而小芹的娘三仙姑当年就“是前后庄上第一个俊俏媳妇”。④小芹却不论从相貌还是品性上都要比她娘年轻时候好得多。“青年小伙子们,有事没事,总想跟小芹说话。小芹去洗衣服,马上青年们也都去洗;小芹上树采野菜,马上青年们也都去采。”⑤这段侧面描写不禁让人联想起乐府民歌《陌上桑》一篇中对秦罗敷的美貌描写:“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头……”⑥ 再如《登记》中的艾艾,同小芹一样,她的美丽也是通过她的娘“小飞蛾”衬托出来的。“原来这个地方一个梆子戏班里有个有名的武旦……唱金山寺她装白娘娘,跑起来白罗裙满台飞……好像一只蚕蛾儿,人都叫她‘小飞蛾’”。艾艾则比她娘年轻时更加可爱漂亮,连五婶也说:“还数人家小飞蛾这一个标致!……长得不是跟二十年前的小飞蛾一个样吗?”⑦歌德说:“不断升华的自然界的最后创造物就是美丽的人。”赵树理小说中的新一代女性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就是她们令人惊叹的美貌。 (二)行为美 “人的行为动作姿态要有十分自觉的审美造型功能,要表现出主体人的美的,给他人留下深刻印象,因而不可忽视,不能掉以轻心”。⑧赵树理小说中的新一代女性举手投足、言语仪态都表现出一种自然朴实的美。 小芹“表面上虽然跟大家说说笑笑,实际上却不跟人乱来”。⑨面对金旺的轻浮举动,她义正词严:“咱们以后说话要规矩些!你也是娶媳妇大汉了!”⑩当再次遭遇金旺调戏时,她勇敢地大喝,吓跑了恶霸流氓。面对父母之命,她说:“我不管!谁收了人家的东西谁跟人家去!”{11}一个淳朴勇敢的少女形象跃然纸上。《传家宝》里金桂的语言更是出彩,她为挑刺儿的婆婆罗列出了一条清晰账:“合作社的来往帐上,咱欠人家六万一。他收过咱二斗大麻子,一万六一斗,二斗是三万二。咱还该分两三万块钱红,等分了红以后你好跟他清算吧!互助组里去年冬天羊踩粪,欠人家六升羊工伙食米……”{12}账码明细、麻利干脆,让人不禁想到《红楼梦》里那个精明干练的凤姐形象,不由得不赞叹这个女英雄。这些勇敢不屈的语言、执着坚定的语言、大胆反抗的行为、据理力争的行为,都透露出赵树理小说中的新女性们自然本真的女性外在美。 二、新旧转型期女性的人格美 赵树理作为一名颇受赞誉的能够展现解放区人民生活的时代的歌手,最重要的一点便是在他的小说里塑造出了新旧转型期的极具人格美的女性形象。 (一)新旧之间的挣扎美 赵树理笔下的新女性们生活在一个动荡的过渡时代,经历了比先辈和后辈们都要多的磨难和历练。她们不仅遭受着和母辈们相似的压迫和摧残,而且面对着妇女独立新观念的召唤,因此她们的矛盾和挣扎比任何一个时代的妇女都要强烈和真实。 小芹,这样一个集各种美好品质于一身的青年女性,在追求爱情婚姻自由的道路上受到了来自于以亲生母亲“三仙姑”为代表的封建旧势力和以村干部金旺为代表的恶霸势力的双重压迫。不可否认小芹是勇敢的,但也要承认她的勇敢并不是抛家舍业不顾一切地挣脱,而是有一定保留的勇敢。小芹在爱上小二黑之后,也只是悄悄地和他相好,并没有更进一步地争取婚姻自主,而是等待别人的介绍,正因如此,才导致坏分子和恶势力有机可乘,破坏他们的姻缘。然而尽管有挣扎,但小芹对自由爱情的追求却从未放弃过。小芹在新旧交替中的挣扎体现出了那个时代农村女性特殊的美好所在,美在真实的矛盾心理和行为。这种强烈的挣扎性和矛盾性比之其他作品中的女性更具鲜明的时代感。 同样,孟祥英(《孟祥英翻身》)在转变的过程中,也是挣扎与艰难的。比如“村里的群众要去太仓村斗争特务任二孩”{13}那一次,面对恶势力的恐吓,孟祥英也觉着有点可怕,她也拿不定主意了,问工作员:“不去行不行?”这次的犹豫徘徊体现了在转变期间孟祥英的痛苦和艰难,她身上印着深深的封建枷锁痕迹,若要消除这痕迹,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来转变观念适应新形势。可贵的是她壮着胆量一步步走向光明,不能不说她的挣扎也是美丽的。 (二)追求独立自主的执著美 一个社会人性解放程度、自由程度往往从人最基本的需求――“情感”与“性”的方面表现出来。从《小二黑结婚》中的小芹到《邪不压正》中的软英,这些年轻女性面对不自主的婚姻,执著地追求个人幸福,最终取得了美满的结果。而到了《三里湾》中,女性不但要选择和自己志同道合的恋人,而且是在真正意义的“平等”原则上和男子平起平坐。马有翼和灵芝的闲谈已经有三年的历史了,而她和玉生之间的交往还不到二十天,可是最后还是选择了玉生,连她自己都觉得:“这也太快了!为什么和有翼交往那么长时间,还不如这几个钟头呢?”{14}于是她又把有翼和玉生比较了一下。在有翼和玉生的比拼中,玉生占据了绝对的优势:思想上,玉生注意的是建设社会主义社会,有翼时刻服从封建主义的娘;文化上,玉生虽然学问低点,但是却创造了很多人做不出来的成绩……结果一目了然。从灵芝的择婿态度,不难看出新一代女性在面对婚姻时,不再像以前那样只能被选择,而是从精神和物质层面上为自己的婚姻幸福做打算,呈现了一种强者风范。 新一代女性不仅在自身的婚姻爱情中争取主动,在政治生活中也发挥主人翁作用。孟祥英原来是一个受尽欺凌的小媳妇,后来受到党的教育参加了社会工作后,她被压抑着的聪明才智得到了充分发挥。在连年灾荒中,孟祥英出色地领导了村上妇女生产度荒。后来还担任了区妇救会的工作,被选为劳动英雄,参加了专署召开的劳动英雄大会。当然,有了政治上的独立自主还不够,还要获得经济上的彻底解放。在《传家宝》中作者通过对金桂的描写,让人们看到妇女在政治上的独立自主后,在经济上、生活方式等各方面都要求得到独立解放。只有这样,妇女才能更好站起来,和男人一同撑起一片蔚蓝的天空。 三、赵树理笔下女性美对现代女性的启示 (一)外在美与内在美和谐统一 外在的美是一个个静止不动的音符,内在的美是演奏出撞击听众灵魂的令人迷醉的音乐。赵树理笔下的新女性们不仅外表迷人,内在人格美更打动人心。假使小芹不去和守旧的封建势力抗争,她只能像母亲“三仙姑”一样让美好的容颜在荆棘丛生的压迫里逝去,成为下一个装神卖俏的“三仙姑”。正是因为她在水深火热的压力中的挣扎和执著,才成就了内外统一的美。赵树理正是通过这样内外一致的女性之美来表达他对新社会、新生活的美好希望。 女性美,美在自然,美在由内而外的和谐统一。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女性只注意了自己的外表形象,忽视了内在的修养。再美的外貌也终有衰老的一天,如果只把美丽的容貌作为衡量自身的价值尺度,那么随着容颜的老去,自我价值感也将毁灭。所以现代女性应当从外在转到内在,把自我的价值感更多地转移到这些内心财富上来。 (二)传统美与现代美相结合 妇女研究表明:“真正的女性美是人的美和女人的美、自然美(性美)和社会美(内在美)、女性自我认同的美和男性认可的美的统一。赵树理小说中的女性美对现代女性美的内涵有启发指导意义。”{15}她们最可贵的地方在于传承美德的时候,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使得传统美德得到传承的同时又得到了升华和弘扬,使得传统美与现代美相得益彰。因此,现代女性应当根据自身的特点,在知识、智力、才能、品格、性情、涵养与道德情操方面多加努力,与时俱进,努力把自己塑造成为秀外慧中、魅力四射的美丽女性。 四、结语 综上所述,赵树理作品中的女性画廊,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追求幸福、追求平等、追求解放、追求自由的亮丽风景画。他笔下的女性由内而外的美,永远值得现代女性借鉴和学习。赵树理那种关注人的自然、质朴和健康的美,关注人的内外统一的美,是从人性和发展为出发点的审美观。这种审美观念对现代女性审美依然有重要的启示,对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很大的积极指导作用,因为他用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揭示了女性真正的美首先在于自身精神的独立,在广阔的人生舞台上,以自身独特魅力与男性同闯难关、共享喜悦,创造永不褪色的美。 注释: ①杨辛,甘霖.美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119. ②③④⑤⑦⑨⑩{11}{12}{13}罗君策编.赵树理选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⑥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编)(第一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365. ⑧庄汉新.美学纲要[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2:160. {14}里功,姚晓华编.赵树理精选集[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29. {15}荣维毅.女性美研究之我见[D].妇女研究论丛,1996:38. 参考文献: [1]庄汉新.美学纲要[M].北京:学苑出版社,:134-161. [2]里功,姚晓华.赵树理精选集[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1:1-261. [3]罗君策编.赵树理选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1-454. [4]唐�|.中国现代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5]黄修己.赵树理评传[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 [6]黄修己.不平坦的路――赵树理研究之研究[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92. [7]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8]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9]中国赵树理研究会编.赵树理研究文集(上).近三十年赵树理研究选萃[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6. [10]荣维毅.女性美研究之我见[D].妇女研究论丛1996. (作者系中国矿业大学文学与法政学院2009级硕士生在读)

新的文学园地:《人民文学》与新中国文学制度构想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 08-09-26 14:33:00 ] 作者: 郁 勤 编辑:Studa_hasgo122 摘要:建国初期“人民文学”文艺思想开始贯穿整个文艺界。《人民文学》作为“人民文学”的全新载体,成为新中国在文学制度重建初期的国家权威文学期刊。《人民文学》在此阶段的办刊思想、方针及创作风貌充分的呈现出鲜明的“人民文学”特征,同时它也影响着同时代其它文学期刊的办刊方针和方向。新中国文学制度构想在《人民文学》初显端倪。《人民文学》作为当时最具影响力的文学期刊,通过勘察它于此期间的办刊特色,从而为更全面、清晰地勾勒出当代文学传播史面貌打开了一个通道。 关键词:“人民文学”;《人民文学》;文学制度;文学期刊 “人民文学”的确立急需开创属于自己的文学阵地,它急于消除“五四”以来在文学艺术领域占主流导向的“人的文学”的影响。“人的文学”中所弘扬的个人、审美、启蒙等现代观念遭到了“人民文学”的篡改和摈弃,以“工农兵”为主体的“人民文学”开始牢牢地控制着话语权。“大凡代表一定阶级利益的政治集团,在夺取政权取得胜利之后,为巩固新政权,总要做意识形态方面的工作。”〔1〕(P125)1949年10月和12月中国作协领导的《人民文学》和中国文联领导的《文艺报》分别创刊,毛泽东为《人民文学》创刊题词“希望有更多好作品出世”,此后这两个文艺刊物在不同的领域发挥着自己在当代文学史上举足轻重的作用。文联和它所属的各种协会是50年代之后惟一的文艺机构。其他的文学社团、组织都不再可能存在。在各个协会中,中国作家协会的地位最为重要。从中可以看出文学艺术领域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密切关注和高度重视。文学生态环境较之建国前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新政权领导下的文艺阵营初步形成,“人民文学”的秩序初具雏形。 建国初,新中国文学期刊出版行业,除《人民文学》、《大众演唱》、《民间故事》一类艺术性刊物外,有影响的刊物寥寥可数。1949年文艺刊物总共只有18种而且风格相近,印刷粗糙、装帧简陋、题材趋同。期刊的面貌是文学生产环境变化的一个重要表征。毛泽东对《人民文学》的题词,既是对《人民文学》的勉励与期望,同时也是对《人民文学》在文学刊物中首屈一指地位的确认及对《人民文学》办刊方向的规定。《人民文学》是以刊载短篇创作(散文、短篇小说、诗、通讯报告、电影剧本)为主的月刊,同时也刊发理论批评文字。“文艺刊物在计划经济时代,是文学创作、评论和理论研究最重要的载体和传播媒介,同时也是时代政治风云变幻的晴雨表。刊物在传播文艺作品的同时,也担负着引导方向,宣传阐释党的文艺方针、政策,讨论重大理论问题的“阵地”的职能”。〔2〕(P185)与政权紧密结合,这既是《人民文学》的一种历史殊荣,又是它备受世人争议的缘起。从创刊时起,它在每一个历史时期对当代文学生产的影响让文学史家不容忽视。 “那一时代新创办人文、学术和文艺刊物,在发刊词上,都无一例外地要写上最流行的政治语言,以表达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2〕(P186)毫不例外的,《人民文学》在创刊词中由主编茅盾明确地宣布了自己的文学任务和工作中心:“作为全国文协的机关刊物,本刊的编辑方针当然要遵循全国文协章程中所规定的我们的集团的任务。这一任务就是这样的:一、积极参加人民解放斗争和新民主主义国家的建设,通过各种文学形式,反映新中国的成长,表现和赞扬人民大众在革命斗争和生产建设中的伟大业绩,创造富有思想内容和艺术价值,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人民文学,以发挥其教育人民的伟大效能。二、肃清为帝国主义者、封建阶级、官僚资产阶级服务的反动的文学及其在新文学中的影响,改革在人民中间流行的旧文学,使之为新民主主义国家服务,批判地接受中国的和世界的文学遗产,特别要继承和发展中国人民的优良的文学传统。三、积极帮助并指导全国各地区群众文学活动,使新的文学在工厂、农村、部队中更普遍更深入的开展,并培养群众中新的文学力量。四、开展国内各少数民族的文学运动,使新民主主义的内容与各少数民族的文学形式相结合,各民族间互相交流经验,以促进新中国多方面的发展。五、加强革命理论的学习,组织有关文学问题的研究与讨论,建设科学的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六、加强中国与世界各国人民的文学的交流,发扬革命的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的精神,参加以苏联为首的世界人民争取持久和平与人民民主的运动。”〔3〕《人民文学》的发刊词从六个方面为自己的编辑工作做了限定和要求,而这六个方面不仅是《人民文学》在今后所必须执行的大编辑方针,而且也是当时所有文学刊物首要的宗旨和使命。 1949年以后,同人刊物被取缔,只有国家拥有出版刊物的权力,此时的《人民文学》无疑代表着中国当代文学的主流乃至权威。它的权威性从历届编委会的名单中就可以得到体现: 1949年—1952年的主编为茅盾,副主编为艾青; 1952年时主编为丁玲,编委成员为艾青、何其芳、周立波、赵树理; 1953年第7期—1955年第12期,主编是邵荃麟,副主编为严文井,编委组成有何其芳、沙汀、邵荃麟、袁水拍、葛洛、严文井; 1955年12月—1957年11月,主编为严文井,副主编是秦兆阳、葛洛,编委有何其芳、葛洛、张天翼、秦兆阳、吴组缃、严文井; 1957年12月起,主编换为张天翼,副主编为陈白尘、韦君宜、葛洛,编委构成为艾芜、周立波、陈白尘、吴组缃、袁水拍、韦君宜、赵树理、葛洛、张天翼。 历届主编都是文艺界党内外的知名人物,一方面说明了它地位的重要,一方面也反映了这块“阵地”的敏感性(由这些人物的政治立场可以看出)。另外,可以从中窥出:作为国家权威文学期刊的《人民文学》对编辑人员的挑剔和选择跟这些人于建国以来在历次政治运动中的表现是密切相关的。编辑成员名单更换频繁,但这些人员的更迭也给刊物的办刊面貌带来了相应的变化。虽然“人民文学”的“人民”主流方向不可动摇,但在政治环境稍微宽松时它仍能出现让人为之振奋的革新,如“百花时代”对主流权威话语的挑战。 创办文学刊物是新中国文学立足和发展的重要手段,而此时期的文学刊物则有着与解放前文学迥然不同的性质。20年代的文学杂志带有更多同人和学院性质,30、40年代则转向商业操作。这些时代中报刊的发行与经济利益始终密切相连。为了让刊物生存下去,并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刊物编辑会更重视文学读者,会想方设法提高刊物质量,促使文学市场形成。而到了建国之后报刊业却被打上了鲜明的政治烙印,被纳入“一体化”框架中。期刊的政治化,促使办刊人及其创作者和阅读群的构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文学刊物的发行不再考虑市场的需求,它的一切经费均由党的文艺机构来支付,从刊物的组稿到发行都离不开党的支持、监督、管理。即是说不管它的盈亏与否、是否受读者喜欢,它只需要扮演好一个角色: 政治的文学解说员。计划经济的推行使以往以市场赢利为办刊方向的文学刊物的商业色彩削弱,但随即又给它涂上了一层新的颜色,商业色彩的削弱和政治话语的加强构成了当代报刊制度两难的窘境。 “人民文学”文学制度取消了现代文学允许的同人办刊、资本办刊,而仅仅留下了文学期刊唯一的生存方式——政党办刊。政党办刊并不是新鲜事物,早在国民党统治时期就有为其政权服务的《前锋周刊》、《前锋月报》等,另有“左联”领导下的《北斗》、《萌芽》、《拓荒者》、《前哨》等。当时的国共两党“双方都不讳言政党的背景,沿着这种办刊思路,40年代的边区党政机关,自觉地把办好期刊包括文学期刊,当作从中央到地方宣传工作的中心任务之一”。〔4〕这种办刊思想一直延续到建国后,《人民文学》的创刊与发行基本上也是围绕着党中央的文艺方针政策来运行的。较之解放前,文学杂志和出版社的生存环境出现了天翻地覆的变化。40年代后期,原有的文学杂志陆续停刊,如著名的《文学杂志》(朱光潜)、《文艺复兴》(郑振铎、李健吾),以及《文讯》、《野草》、《文艺春秋》等。即使是解放区的文学刊物,也大体如此。个别杂志,如茅盾等主持的《小说》,延续到1952年初,可能是例外。中国近现代发展起来的,具有独立性质、带有流派、同人色彩的文学杂志,失去存在的可能。文学报刊都明确其“机关”报刊的性质。“1949年后自然创办了许多刊物,但是刊物的性质有了很大变化。这是一个重要的、标志性的现象。说它重要,是基本结束了晚清以来以杂志和报纸副刊为中心的文学流派、文学社团的组织方式。现代意义上的文学社团和文学流派,随着期刊性质的改变,基本上结束了”〔5〕。在此期间,曾有过试图创办具有流派或同人色彩的刊物的尝试,大抵都以悲剧告终。如胡风等50年代初曾有的设想,丁玲、冯雪峰等在1957年创办同人刊物的计划,江苏青年作家陆文夫、高晓声等人的《探求者》杂志的流产,四川《星星》诗刊探索的失败等等。“中央”的《文艺报》、《人民文学》等杂志,“地方”的各省市的文学刊物,在大多数时间中,严格执行统一的规范,保持声音的基本一致,从而有效地保证文学“一体化”的实施。 1949年以后,文学的意义秩序被规定在政治意识形态范畴内,它被要求能阐释新中国“新”之所在。一个崭新的中国诞生了,红旗飘飘、豪情万丈,诗歌、小说等都由过去多反映苦难和斗争转为抒写建设和歌颂新生活为主题,一种以崇高神圣为基调的社会主义英雄史诗唱响人民狂欢的主旋律。《人民文学》上的小说创作,革命历史题材和农村生活题材占了极大分量。世俗的日常生活场景因其琐碎、平庸而被拒绝,就连老舍,他最终还是放弃了反映旗人生活的小说《正红旗下》的写作。菲舍尔·科勒克说过:“无一社会制度允许充分的艺术自由。每个社会制度都要求作家严守一定的界限”,“社会制度限制自由更主要的是通过以下途径:期待、希望和欢迎一类创作,排斥、鄙视另一类创作。这样,每个社会制度——经常无意识、无计划地——运用书报检查手段,决定性干预作家的工作。”〔6〕(P38)一个党的机关文学刊物每一期刊发何人的作品、何种题材、作品所占的版面位置等等,这些都成了极其细微敏感的问题。1956年前《人民文学》的作品多为工农立传,写热火朝天的工业建设及工农阶级中的英雄,几乎看不到描写知识分子、描写人们复杂内心世界的作品。整个文坛弥漫着开天辟地的豪言壮语和具钢铁意志的群体塑像。有学者讲到“读者成份的改变,势必要求文学作品从思想内容到审美趣味都发生相应的改变。1949年以后,大陆的文学对象被明确地规定为工农兵以及其他劳动人民。他们在一个新的政权建立之初,渴望了解这个政权是怎样取得胜利的,以及自己如何适应投入到新政权所领导的事业中去。这就决定了这一阶段的文学作品所包含的教育作用特别强。”〔7〕(P6) 作为国家权威的文学刊物,《人民文学》在每一时期都必须紧跟政治形势和政治运动,在刊物的约稿、组稿与编排等环节上紧锣密鼓地配合政策、“赶任务”。“紧密配合中心任务就是个小框子。一个具体政策来了,一个具体任务来了,于是要求文艺刊物紧密配合,否则就是脱离实际,就要受到上级的批评。”〔8〕政策是党的文艺思想的具体表现,是党的宗旨、人民利益的具体体现,因此,配合政策、为政策服务就成为文艺为政治服务、为人民服务的自然而然的合理要求。“一个为人民服务的作家,应该时时刻刻把他的写作作为一种宣传教育工作。这样的赶任务是完全应该的。”邵荃麟:《论文艺创作与政策和任务相结合》,《文艺报》第3卷(1)。“我们革命的文艺工作者,不管什么时候,都不能脱离政治运动,不能不描写政治运动和配合政治任务。我们要从这样的配合政治任务的作品中产生不朽的艺术品,而且也一定可以产生不朽的艺术品。”萧殷:《论“赶任务”》,《文艺报》第4卷,第5期。众多的理论批评从不同角度论证了配合政治、“赶任务”需要的合理性和重要性。朝鲜战争爆发,全国开展“抗美援朝”运动,《人民文学》上就出现了大量反映抗美援朝的作品,有《在朝鲜战场上有这样一个人》(李瑛,1952年8月号)、《朝鲜战地的报告》(巴金,1952年8月号)、《生活在英雄们的中间》(巴金,1952年9月号)、《三千里江山》(杨朔,1952年9月号)等。1955年为配合党领导下的工业建设高潮,《人民文学》1955年3月号登出了《本刊为发起〈在工业战线上〉的征文启事》,坚持每一期都有反映工业建设战线上的文章。 此次征文活动持续了两年,配合政策、国情的需要将文学活动规范化、组织化,紧跟党的文艺方针来办刊。 随着对“胡风集团”的批判运动不断升级,虽然《人民文学》办刊内容侧重的不是理论建树,但它仍十分注重自己的理论权威。在对胡风的批判中,《人民文学》紧跟党中央的脚步,在期刊上接连几期发表了火药味极浓的批判文章:《胡风先生及其小集团曾经怎样斗争过?》(王智亮,1955年2月号)、《请脱下外衣来!》(丁力,1955年2月号)、《评胡风的“有关现实主义一个基本问题”》(王速,1955年3月号)、《在接受民族遗产问题上胡风怎样歪曲了鲁迅先生》(沛翔,1955年4月号)、《胡风——最阴险的敌人》(刘白羽,1955年6月号)等等。然而事实是在此种“文学为政治服务”的观念指导下的文学创作却难以产生既符合“赶任务”又具“艺术性”的文艺杰作,这一系列举措并没能从中挖掘出比较优秀的创作和培养出杰出的人民作家。作为一个有生命力的文学刊物,它本应有自己的特色,但更多地却要受制于政治环境的约束,来自更高层的权力迫使《人民文学》不可能成为一个纯粹的文学刊物。《人民文学》虽拥有十分尊贵的文坛地位:“现在在国内国外,都把本刊看作一个代表新中国的文学方面的刊物。”《人民文学》(第2卷),1950年版,第3期。但社会上各种文学刊物均以《人民文学》为指南,这无疑使得刊物的运作更加谨慎。 《人民文学》自创刊起有一个重要的栏目——“读者来信”。“读者来信”虽然在报刊的版面栏目中已是司空见惯,但于《人民文学》而言则更显出重要意义。1950年6月1号版的《人民文学》上发表了编辑部的集体检讨:《改进我们的工作——本刊第一卷编辑工作检讨》,这次检讨是为了响应中央委员会《关于在报纸刊物上展开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决定》并结合读者的批评意见而进行的。虽然《人民文学》才出版了六期,但编辑们丝毫不敢有所怠慢。从这六期里他们自我发现了许多问题,如缺乏有计划地组织理论批评,尽管这不是《人民文学》的中心任务所在。接着它还批评了组稿上存在的小说题材分布面狭窄(多写工人,农兵题材不多)的缺点。此时期发表在《人民文学》上的工农小说在政治宣传上的功利性被强化到了极端的地步,成为跟在政治后面亦步亦趋的工具。 “进入当代,思想环境要求作家进一步放弃知识分子精神独立的幻想,对知识分子的批判运动几乎没有间断过。文学界、美术界、理论界的检讨之声不绝于耳。作家已没有可能以松弛的心态去从事精神生产。而心态又从某种意义上决定了作品的风貌和它所能达到的艺术高度。”〔9〕(P31)这样的创作环境迫使作家们纷纷生产出了大同小异、千篇一律的“概念作品”“任务作品”。 从《人民文学》该阶段所刊发的作品来看,众多创作显露出那时知识分子已广泛地逐步放弃了独立思考的权力,默认文学成为政治的附庸。然而知识分子的思考,恰是现代文明发展所不可或缺的。这时“人民文学”主流中普遍存在以肯定歌颂代替解剖批评,和气善言掩盖了激流中的矛盾冲突。但是应该看到,假使如此就可以解决所有问题的话,那就大错特错了。此后一系列矛盾冲突逐渐浮出了水面并愈演愈烈,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使新中国全力建构的“人民文学”处于一个尴尬的窘境。 〔参考文献〕 〔1〕黄修己.中国新文学史编纂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2〕孟繁华.众神狂欢——世纪之交的中国文化现象〔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 〔3〕刘宏全主编.中国百年期刊发刊词600篇〔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6. 〔4〕刘增人.40年代的文学期刊〔A〕.现代文学研究丛刊〔J〕.2003,(2). 〔5〕洪子诚.问题与方法〔M〕.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2002. 〔6〕〔德〕菲舍尔·科勒克.文学社会学〔A〕.张英进、于沛.现当代西方文艺社会学探索〔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1987. 〔7〕陈思和.中国新文学整体观〔M〕.台湾:业强出版社,1990. 〔8〕蓝翎.了了录〔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 〔9〕孟繁华.梦幻与宿命——中国当代文学的精神历程〔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

赵树理论文的参考文献

论文的参考文献是按照论文引用参考文献的顺序排列的,这一点很重要。因为论文中的引文需要标注,标注的时候需要和参考文献联系起来,所以参考文献一定要按顺序排列,因为如果不标注引文,就会被计入整个论文的重复率,严重影响论文的重复率。参考文献在我们的毕业论文当中是占有相当重要成分的组成部分,它不仅能为我们论文中的论点提供强有力的论据,同时也可以精练文字节约篇幅,增加论文的信息量,而且还具有很高的信息价值。 参考文献的格式是什么样的?论文中的参考文献有一定的格式,但要明确列出序号、作者姓名、期刊名称、出版年份和字号、专著序号等。有些参考文献是论文,有些参考文献是书籍,有些参考文献是期刊。所以对不同格式的参考文献有不同的要求,你需要根据论文写作提纲中参考文献格式设置的要求来设置。参考文献设置好后,此时将整篇论文的引用部分插入到注释中,整篇论文此时完成。最后一步是检查引用部分是否全部插入评论,然后再次检查整篇文章的格式。如果没有问题,那么你的论文就完成了。

参考文献格式一般包括:1、专著[M]、论文集[C]、报纸文章[N]、期刊文章[J]、学位论文[D]、报告[R]、标准[S]、专利[P]、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A]。

2、常见的字体字号有两种:和正文文本保持一致,或者比正文文本字号小一号;3、行距常见的有倍、22磅、倍;4、缩进方式悬挂缩进、首行缩进、无缩进均有出现;5、英文参考文献中的标点符号要用半角标点,并且按照英文输入的习惯,标点符号后应该加一个空格,中文文献中的标点,可以和英文文献保持一致,全部使用半角标点+空格的形式,也可以全部使用全角标点,标点后不加空格。

权威性和专业性。参考文献多选取该领域权威专家或具有代表性观点的论文,或引用核心期刊或特色期刊上的论文2.自阅性。参考文献必须是作者亲自阅读过的原著3.公开性。参考文献必须是公开发表的关键文献,资料、译文、文摘、转载、内部资料、非公开发行书刊的文章等,均不能作为参考文献被引用。

昨天原本全贴出来了,但百度似乎抽了没显示,好吧继续补上:后面英文号码以及数字是某图书馆的索书好,就别管它了。季羡林等14位教授·《中外文学阅读书目——中国现代、当代文学部分》 1 艾青诗选 艾青 I227 2 暴风骤雨 周立波 BZ97-2 3 冰心选集 冰心 1 4 曹禺选集 曹禺 I234 5 长河浪花集 秦牧 I267 6 创业史 柳青 CL2-2 7 当代文学概况 张钟 8 东风第一枝 杨朔 I267 9 彷徨 鲁迅 10 复仇的火焰 闻捷 I227 11 革命烈士诗抄 箫三 I227 12 革命烈士诗抄续编 箫三 I226 13 郭沫若历史剧作选 郭沫若 14 郭小川诗选 郭小川 I227 CG2 15 贺敬之诗选 贺敬之 I227 16 红旗谱 梁斌 CL3-2 17 红日 吴强 151-2 18 红岩 罗广斌,杨益言 CL2-3 19 红烛与死水 闻一多 20 家 巴金 CB1 21 李自成 姚雪垠 CY10-4 22 鲁迅选集 鲁迅 BL3 1 23 骆驼祥子 老舍 24 茅盾短篇小说集 茅盾 1 25 呐喊 鲁迅 CL1 26 女神 郭沫若 I226 CG2 27 青春之歌 杨沫 CY2 28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丁玲 29 王贵与李香香 李季 CL1 30 叶圣陶选集 叶圣陶 31 在和平的日子里 杜鹏程 32 赵树理文集(第一卷) 赵树理 1 33 中国现代文学史 唐弢 严家炎 1 34 中国现代文学史参考丛书 35 朱自清诗文选集 朱自清 36 子夜 茅盾 CM1 季羡林等14位教授·《中外文学阅读书目——文学理论部分》 1 别林斯基论文学 (苏联)别列金娜选编,梁真译 2 高尔基论文学 林焕平 3 李笠翁曲话 陈多注释 BL4 4 鲁迅论文学与艺术 吴子敏 5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文艺 BM2 6 马克思恩格斯美学思想浅说 李思孝 BL1 7 毛泽东论文学与艺术 毛泽东 BM4 8 没有地址的信.艺术与社会生活 (俄国)普列汉诺夫 J01 BP1 9 美的历程 李泽厚 I01-092 CL1 10 美学概论 王朝闻 B83 CW9 11 美学散步 宗白华 B83-53 12 人间词话 王国维著,徐调孚注 13 诗词例话 周振甫 14 诗法举隅 林东海 15 诗品注 陈延杰 BZ29 16 司空图诗品解说 祖保泉 17 谈美书简 朱光潜 B83 18 文心雕龙选译 周振甫 19 文学的基本原理 以群 I0 BY2 20 文学理论学习资料 I0-67 BB1-2 1 21 西方古典作家谈文艺创作 段宝林 I04 BD3 22 西方美学史 朱光潜 B83-095 1 23 西方文论选 伍蠡甫 I506 1 24 中国历代文论选 郭绍虞,王文生 I206 BG2 1 25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敏泽 1 季羡林等14位教授·《中外文学阅读书目——西方文学部分》 1 埃斯库罗斯悲剧二种(普罗米修斯 阿伽门农) (古希腊)埃斯库罗斯著,罗念生译 2 爱米丽雅.迦绿蒂 (德国)高特荷德.埃夫拉姆.莱辛著,章商孙译 BL2 3 安徒生童话全集 (丹麦)安徒生著,叶君健译 BA1 4 奥德赛 (古希腊)荷马 5 巴黎圣母院 (法国)雨果著,陈敬容译 6 巴马修道院 (法国)司汤达著,郝运译 7 拜伦抒情诗选 (英国)拜伦著,梁真译 8 包法利夫人 (法国)居斯塔夫.福楼拜著,李健吾译 9 悲惨世界 (法国)雨果 1 10 草叶集选 (美国)惠特曼著,楚图南译 BH1 11 大卫.科波菲尔 (英国)狄更斯著,董秋斯译 1 12 德伯家的苔丝 (英国)哈代著,张谷若译 13 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 (德国)亨利希.海涅著,冯至译 14 浮士德 (德国)歌德 15 高老头 (法国)巴尔扎克 16 海涅诗选 (德国)亨利希.海涅著,冯至译 17 红与黑 (法国)司汤达 18 幻灭 (法国)巴尔扎克著,傅雷译 19 皇家猎宫 (英国)司各特著,高殿森译 20 嘉丽妹妹 (美国)德莱塞著,裘柱常、石灵译 21 艰难时世 (英国)狄更斯著,全增嘏、胡文淑译 22 简.爱 (英国)夏洛蒂.勃朗特著,祝庆英译 23 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 (英国)雪莱著,邵询美译 BX1 24 巨人传 (法国)拉伯雷著,鲍文蔚译 CL1 25 拉摩的侄儿 (法国)狄德罗著,江天骥译 BD4 26 老人与海 (美国)海明威著 27 吝啬鬼 (法国)莫里哀著,李健吾译 3 28 鲁宾逊漂流记 (英国)笛福著,方原译 29 马克.吐温短篇小说选 (美国)马克.吐温著,张友松译 30 萌芽 (法国)左拉著,黎柯译 31 名利场 (英国)萨克雷著,杨必译 1 32 莫泊桑中短篇小说选 (法国)莫泊桑著,李青崖译 1 33 欧里庇得斯悲剧二种 (古希腊)欧里庇得斯著,罗念生译 CO1 1 34 欧洲文学史 杨周翰 BY1-2 1 35 裴多菲诗选 (匈牙利)裴多菲著,孙永译 36 恰尔德.哈罗德游记 (英国)拜伦著,杨熙龄译 BB1 37 强盗 (德国)席勒著,杨文震、常文译 38 莎士比亚戏剧集 (英国)莎士比亚著,朱生豪译 1 39 少年维特的烦恼 (德国)歌德著,杨武能译 40 神曲 (意大利)但丁;王维克译 CD2 1 41 失乐园 (英国)弥尔顿著,傅东华译 42 索福克勒斯悲剧二种 (古希腊)索福克勒斯著,罗念生译 BS1 43 堂吉诃德 (西班牙)塞万提斯 1 44 玩偶之家 (挪威)易卜生 45 伪君子 (法国)莫里哀著,赵少侯译 46 希腊神话 (德国)斯威布 47 熙德 (法国)高乃依著,齐放译 48 肖伯纳戏剧集 (英国)萧伯纳著,潘家洵等译 BX3 49 雪莱抒情诗选 (英国)雪莱著,查良铮译 50 伊利亚特 (古希腊)荷马 51 伊索寓言 (古希腊)伊索著,周启明译 BY1 52 阴谋与爱情 (德国)席勒著,廖辅叔译 53 有产业的人 (英国)高尔斯华绥著,周煦良译 1 54 约翰.克利斯朵夫 (法国)罗曼.罗兰著,傅雷译 1 季羡林等14位教授·《中外文学阅读书目——俄苏文学部分》 1 复活 (俄国)列夫.托尔斯泰著,汝龙译 2 战争与和平 (俄国)列夫.托尔斯泰著,董秋斯译或高植译 1 3 罪与罚 俄国陀思妥耶夫斯基 4 父与子 (俄国)屠格涅夫著,巴金译 5 当代英雄 (俄国)莱蒙托夫著,翟松年译或草婴译 6 安娜.卡列尼娜 (俄国)列夫.托尔斯泰著,周扬、谢素台译 7 奥勃洛摩夫 (俄国)冈察洛夫著,齐蜀夫译 8 大雷雨 (俄国)奥斯特罗夫斯基著,芳信译 9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苏联)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著,梅益译 10 哥罗夫廖夫老爷们 (俄国)谢德林著,杨仲德译 BX1 11 好! (苏联)马雅可夫斯基著,余振译或汪飞白译 CM1 12 静静的顿河 (苏联)肖洛霍夫著,金人译 BX2-2 2 13 克雷洛夫寓言 (俄国)克雷洛夫著,吴岩译或梦海译 BK1 14 列宁 (苏联)马雅可夫斯基著,余振译或汪飞白译 15 猎人笔记 (俄国)屠格涅夫著,丰子恺译 16 母亲 (苏联)高尔基著,夏衍译 17 普希金抒情诗集 (俄国)普希金著,查良铮译 BP1-2 1 18 契诃夫小说选 (俄国)契诃夫著,汝龙译 BQ3 19 钦差大臣 (俄国)果戈理著,芳信译 20 青年近卫队 (苏联)法捷耶夫著,水夫译 BF4-2 1 21 穷人 (俄国)陀思妥耶夫斯基著,文颖译 22 谁在俄罗斯能过好日子 (俄国)涅克拉索夫著,飞白译 BN1 23 谁之罪? (俄国)赫尔岑著,楼适夷译 CH1 24 死魂灵 (俄国)果戈理著,鲁迅译 CG1a 25 铁流 (苏联)绥拉菲莫维支著,曹靖华译 BS13-3 26 叶普盖尼.奥涅金 (俄国)普希金著,吕荧译 27 怎么办? (俄国)车尔尼雪夫斯基著,蒋路译 CC1 季羡林等14位教授·《中外文学阅读书目——东方文学部分》 1 春香传 (朝鲜古典文学作品)冰蔚、张友鸾译 BB1 2 错误的教育 (印尼)阿布都尔.慕依斯著,陈霞如译 BM1 3 戈丹 (印度)普列姆昌德著,严绍端译 4 戈拉 (印度)泰戈尔著,黄星圻译 5 故乡 (朝鲜)李箕永著,李根全、关山译 6 黑岛传治短篇小说 (日本)黑岛传治著,李芒译 BH2 7 吉檀迦利 (印度)泰戈尔著,谢冰心译或郑振铎译 8 卡里来和笛木乃 林兴华译 BM1 9 鲁拜集 (波斯)莪默·伽亚谟著 ,郭沫若译 BG1 10 罗摩衍那 (印度)蚁垤著,季羡林译 CY1 11 破戒 (日本)岛崎藤村著,柯毅文、陈德文译 12 蔷薇园 (波斯)萨迪著,水建馥译 BS1 13 日本狂言选 申非译 BR1 14 沙恭达罗 (印度)迦梨陀娑著,季羡林译 15 为党生活的人 (日本)小林多喜二著,卞立强译 BX1 16 我是猫 (日本)夏目漱石著,胡雪、由其译 17 五卷书 季羡林译 BW1 18 小泥车 (印度)首陀罗迦著,吴晓玲译 BS1 19 一千零一夜 (阿拉伯民间故事),纳训译 BY1 1 20 源氏物语 (日本)紫式部著,丰子恺译 BZ1 1

赵树理小说研究论文

赵树理小说的艺术特色有:深刻的现实主义精神、重视民族的传统艺术技巧,如评书叙事、摹情、状物的艺术。再结合他的生平、时代背景就可写出论文了。论文参考:深刻的现实主义精神是赵树理小说创作的一贯特色。四十年代由于他的小说对解放区农村生活的深刻开掘,真实反映了解放区农村正在发生的伟大变革,他被人们称为“地道的解放区的歌手”①。全国解放后,赵树理依然以严谨的现实主义态度从事创作,继续长期深入农村、熟悉农村生活,排除各种干扰,坚持一切从生活真实出发。他的作品,真实地再现了建国后农村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成就与问题,发展与波折,表露了赵树理对我国农村问题独特而深刻的见解。一九六二年在大连召开的农村题材短篇小说创作座谈会上,与会同志一致赞扬了赵树理创作中深刻的现实主义精神。邵荃麟说:“这个会上,对赵树理同志谈得很多,有人认为前两年对他评价低了,这次要给以翻案。为什么称赞老赵?因为他写了长期性、艰苦性。现在看来,他是看得更深刻些。这是现实主义的胜利。”这里正确而中肯地指明了建国后赵树理小说创作中最为重要的创作特色。 赵树理小说的现实主义精神。首先表现在反映生活的真实性与深刻性。他的小说,敢于面对现实,按照生活中的本来面目再现生活;同时又注意开掘生活深层,向现实深化,不断提出一些农村中普遍存在而又令人深思的社会问题,以引起人们重视。可以说,赵树理作品中描写的生活是有深厚的现实基础,经得起历史的检验的。《登记》、《求雨》等作品,以欢快的笔调真实反映解放初期农村新、旧思想的消长;在农业合作化运动初期,赵树理的《三里湾》,既真实描写农业社在解放生产力、增加农民集体财富方面的优越性,说明合作化的历史潮流无法阻挡,又实事求是地反映了这场运动的艰巨性,深刻提出用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与改造农民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最为难得的是五十年代末期,赵树理面对农村经济被破坏的严重局面,表现了一位艺术家可贵的勇气和责任心,从《锻炼锻炼》到《卖烟叶》,仍然坚持描写他在生活中所真实感受到的东西,不说假话,不对生活作浮夸、虚假的描叙。同时还针对农村实际情况提出重大的社会问题,如:提倡实干精神,批判资本主义势力,重视农村基层干部的思想作风,关心新一代农民的成长,揭示阻碍他们健康成长的原因等等。这就使赵树理的小说表现出同类作品中极为少见的真实性与深刻性。 赵树理小说创作的现实主义精神,还突出地表现在建国以后他更加注意人物形象的多样化,努力根据实际生活创造出多种多样的人物来。翻开赵树理的作品,我们可以从中看到我国农村中各种类型的农村基层干部与农民的形象,这些人物无论从年龄、性别、个性来说都是多种多样的。赵树理自觉地克服创作中“写旧人旧事容易生活化,而写新人新事有些免不了概念化”①的毛病,在塑造先进农民形象方面作了十分可贵的努力。《三里湾》中那群性格各异的办社积极分子,比《李有才板话》中斗争地主的积极分子“小”字辈们,形象要充实得多。特别值得重视的是作者成功地创造了老农中的先进分子陈秉正的形象。这个由丰富的现实生活中升华出来的艺术形象,完美地凝集了我国劳动人民对于劳动的无比光荣感。他比之于赵树理笔下的青年先进农民形象要饱满得多,但又显得可亲可爱,而不是生活在云端里的完人。在赵树理创造的人物画廊里,塑造得最为成功的是农村中背着这样那样历史包袱的中间、落后人物,那些带有绰号的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他们的思想行为具体证明了毛泽东所说“严重的问题在于教育农民”的伟大意义,在现实生活中起着镜子的作用。小飞蛾的形象促使解放初期千千万万受封建思想束缚的农村妇女摆脱精神枷锁而觉醒;范登高、糊涂涂、小腿疼、吃不饱以及投机倒把分子贾鸿年等活灵活现的艺术形象,将使广大农民引为鉴戒。 努力探索文学创作的民族化、大众化,重视使自己的作品为中国老百姓,特别是广大农民群众喜闻乐见,是赵树理小说创作的又一特色。首先由于作者熟悉农村,作品中描写的人是地道的中国农民,特别是那些可爱的老农民;描写的事无论是矛盾冲突还是风土人情,都具有中国农村的气派与特点:表现的主题,又是广大农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其次是在语言及表现形式上以广大农民的思想、心理、习惯为基础,使作品充满了浓郁的泥土气,老百姓不仅看得懂,而且还爱读。 赵树理的语言是真正的民族语言,有着自己鲜明的特色。茅盾曾说:“如果把他的作品的片断混在别人作品之中,细心的读者可以辨别出来。凭什么去辨认呢?凭它独特的文学语言。独特何在?在于明朗隽永而时有幽默感。”①赵树理的语言是在群众口语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加工,既显现出明白晓畅、简明生动的特点,又耐人寻味,富有表现力。赵树理的幽默感,表现在叙事写人时的妙语横生,并善于概括人物的性格而给他一个形象鲜明的绰号。这种幽默为赵树理的创作增加了风趣、乐观的生活气息。 在表现形式方面,赵树理十分重视民族的传统艺术技巧,如评书叙事、摹情、状物的艺术,注意将那些“值得学习的办法继承下来,再加上自己的发明创造”②,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写法。在人物描写上采用传统的白描手法,讲究用几句话、几个富有特征性的动作,简洁地勾勒人物形象;情节结构讲究故事性,并有一套组织故事的艺术手法,做到顺当流畅而又曲折有味;在叙事与写景的关系上,把描写情景融化在叙述故事中,通过作品中人物的眼睛来写景等等。富有特色的民族语言,高超的传统艺术技巧,使赵树理的创作显示出朴素、明朗、幽默的独特风格。 赵树理的创作也存在不足之处,有些作品的艺术形象不够饱满,特别是社会主义时期新一代农民,由于作家对他们的了解不象对老农民那样深入,塑造形象时往往缺少细致的有感情的描写,致使这些形象缺少内在的艺术魅力,《三里湾》中的范灵芝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赵树理注意吸收与继承民族传统艺术,并取得了出色的成就,但在积极吸收外国优秀作品艺术技巧丰富自己的艺术表现力方面尚嫌不足,这有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作品的艺术性更快、更大的提高。

赵树理在小说艺术的民族化、群众化方面,做出了重大的历史性贡献。他在人物塑造、情节结构和语言驾驭上,都开辟了一个崭新的世界,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赵树理的风格,就是民族的、大众的风格。

1、创作特点赵树理的作品具有新鲜朴素的民族形式,生动活泼的群众语言,清新浓郁的乡土气息。2、人物简介赵树理(1906年—1970年),原名赵树礼,山西沁水县尉迟村人,现代小说家、人民艺术家,山药蛋派创始人。曾任《曲艺》《人民文学》编委、中国共产党第八次代表大会代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二、三届代表。1925年夏考入山西省立长治第四师范,开始写新诗和小说。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投身革命。解放后先后在《工人日报》《说说唱唱》《曲艺》《人民文学》等刊物工作,1964年回山西工作,兼任中共晋城县委副书记。文革期间遭到残酷迫害,于1970年9月23日含冤去世。他的小说多以华北农村为背景,反映农村社会的变迁和存在其间的矛盾斗争,塑造农村各式人物的形象,开创的文学“山药蛋派”,成为新中国文学史上最重要、最有影响的文学流派之一。3、评价赵树理,他是一个新人,但是一个在创作、 生活、思想各方面都有准备的作者,一位在成名之前就相当成熟了的作家,一位具有新颖独创的大众风格的人民艺术家。(评论家周扬评)赵树理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是中国真正熟悉农村、热爱人民的少有的杰出作家之一,他的作品乡土气息浓厚,真实地再现了中国农村几十年来的巨大变革,有一种新鲜活泼、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大众化风格,形成一个俗称“山药蛋派”的文学流派。赵树理全身心投入到为农民写作之中,被誉为描写农民的“铁笔”、“圣手”。不论是在硝烟弥漫的四十年代,还是在和平建设的五六十年代,赵树理的小说创作,都真实地表达了农民的愿望和心声。他既有丰富的乡村生活经验,又经受了“五四”新思想的洗礼;他既懂得农民的心理和感受,又了解农民的阅读水平和审美情趣。赵树理在表现农民的愿望和心声的同时,也深入地表现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他的作品也就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印记。

关于赵树理的毕业论文

这个应该是山药蛋派的小说吧,那主要成就建议侧重于赵树理本身的创作背景以及题材的选择对文学的影响来谈吧。具体的表现,网上一搜一堆,但我觉得你需要的是找到一个入手的角度罢了。可以用类型化、脸谱化人物的角度去发挥啊

河南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自学考试本科毕业论文选题目录 发布时间:2006年11月03日 中国古代文学部分1、论关汉卿的喜剧创作 2、马致远的神仙道化剧 3、论《倩女离魂》的艺术特点4、《高祖还乡》的讽刺艺术 5、《水浒传》的忠义观 6、《三四演义》的战争描写7、猪八戒形象分析 8、“三言”中的商人形象描写 9、公安派的小品文创作10、《金梅瓶》的家庭生活描写 11、清初历史剧兴盛原因初探 12、明清才子佳人小说的叙事模式13、《聊斋志异》中的书生形象14、大观园的文化意义 15、《红楼梦》的梦幼描写及其意义16、《西厢记》的继承与创新 17、《琵琶记》悲剧意蕴分析 18、元代少数民族诗人的诗歌创作19、元代散曲的情感倾向 20、宋江形象分析 21、《牡丹亭》的浪漫主义特色22、论西门庆形象的文化警示意义 23、“三言”“二拍”中的风尘女性24、李贺“童心说”的文学价值25、论《西游记》的谐趣 26、《长生殿》的爱情观27、狐鬼花妖尽世情 28、《儒林外史》的批判意识 29、论贾宝玉的人生悲剧30、论林黛玉 31、论桐城义法 32、宫体诗的女性描写33、论《文选》对诗的分类 34、王维诗中的禅趣 35、陈子昂的诗歌理论与诗歌创作36、盛唐时期绝句的特色 37、柳宗元的山水游记 38、论杜甫安史之乱时期的诗歌创作39、李商隐诗歌的朦胧美 40、试论西昆体的艺术风格 41、欧阳修记体文的创作特色42、苏轼黄川诗试论 43、论陆游的爱国诗 44、李清照词的艺术个性45、论辛弃疾的以文为词 46、论《子夜歌》 47、《世说新语》的语言风格48、岑参边塞诗初探 49、论李白的梦诗 50、论白居易的感伤诗51、韩孟诗派的艺术追求 52、论中唐传奇的创作特色 53、晚唐苦吟派诗人的创作心态54、柳永词的语言特点 55、苏轼对词境的开拓 56、贺铸词的艺术个性57、论诚斋体 58、宋末逸民诗初探 59、王安石散文的写作风格60、中国古代洪水神话考论 61、《诗经》燕飨诗的场面描写 62、《离骚》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塑造63、《战国策》中策士言辞的抒情化特征 64、《庄子》中的畸人描写及其思想蕴涵65、贾谊政论文的策士风范 66、论蔡邕的碑体文 67、论《史记》中下层人特的描写68、汉乐府民歌的讽谕特征 69、曹植诗风的衍变 70、司马相如赋的现实政治企向71、潘岳哀诔文的创作特色 72、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风格 73、论《诗经》中的婚恋诗74、《左传》中行人引诗分析 75、《孟子》文章的论辩技巧 76、《庄子》寓言的场景描写77、宋玉赋试论 78、梁园文人群体的辞赋创作 79、汉武帝时期赋家考论80、左思咏史诗的咏怀特质 81、花间词的艺术成就82、谢灵运山水诗的摹象特点 83、阮籍咏怀诗的抒情特征 84、《古诗十九首》中的人生思考85、邺下文人的游宴活动与游宴诗创作 86、张飞、李逵形象塑造比较87、《史记》人物合传的结构安排88、《红楼梦》中的丫环群体 89、魏晋散文的骈俪化倾向90、归有光的散文创作 91、论明清小说题材的迁变 92、《文心雕龙》对创作构思的分析93、严羽《沧浪诗话》以禅喻诗分析 94、道家虚静说对古代诗歌创作诗的影响95、《桃花扇》的结构艺术 96、论晚唐的怀古咏史诗 97、江西诗派宗杜论98、论《史记》对后世小说创作的影响 99、宋代豪放词的艺术风格中国现当代文学部分1、鸳鸯蝴蝶派再认识 2、张恨水社会言情小说论略 3、论《春明外史》的“野史”特点4、论《金粉世家》中冷清秋形象 5、论《啼笑因缘》中樊家树形象6、《啼笑因缘》与《秋海棠》比较研究 7、论平江不肖生的武侠小说 8、还珠楼主武侠小说论9、王度庐“鹤一铁”系列武侠小说 10、金庸武侠小说简评 11、回顾与瞻望:新派武侠小说的过去和未来 12、试析鲁迅小说的人物形象系列13、鲁迅小说的叙事艺术 14、鲁迅小说的忏悔意识 15、鲁迅小说的女性世界16、《伤逝》再解读 17、《孔乙己》的叙事艺术 18、鲁迅小说中的童年叙事19、鲁迅小说的诗化特征 20、鲁迅与老舍国民性批判比较21、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22、老舍小说的语言艺术 23、沈从文小说中的湘西世界 24、沈从文小说的抒情化倾向25、论沈从文创作中的人性内涵 26、萧红小说创作的抒情色彩27、萧红《呼兰河传》的诗化特征 28、郁达夫小说艺术论 29、废名小说的审美特征30、废名小说艺术论 31、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 32、张爱玲小说中电影表现的运用33、郁达夫小说中的孤独者形象34、审美化的人生—张爱玲散文论 35、冯至诗歌中的现代意识36、论艾青诗歌中的忧郁 37、《围城》新论 38、孤独与梦想—重读《边城》39、郭沫若诗中的抒情主人公 40、《女神》浪漫主义风格论 41、胡适与中国现代新诗42、周作人散文艺术论 43、朱自清散文艺术论 44、冰心“小诗”简论45、徐志摩散文艺术论 46、徐志摩诗歌中的意境 47、戴望舒与中国现代诗派48、卞之琳诗歌“非个人化”倾向论 49、穆旦诗歌中的“自我”50、曹禺戏剧的诗意特征 51、茅盾小说中的“现代女性” 52、《腐蚀》的心理分析艺术53、巴金《寒夜》新论 54、郭小川诗歌论 55、贺敬之诗歌论56、李瑛诗歌论 57、论闻捷的爱情诗 58、论李季的诗歌59、公刘诗歌论 60、艾青新时期诗歌论 61、论艾青国际题材的诗歌62、论艾青的创作道路 63、论舒婷的诗歌 64、顾城诗歌论65、论“朦胧诗”的艺术特征 66、论“朦胧诗”的艺术特征 67、“第三代”诗人论68、论“朦胧诗”与“第三代”的区别 69、论赵树理的《三里湾》70、论赵树理建国后的小说创作71、论柳青的小说创作 72、论柳青的《创业史》73、《创业史》艺术论 74、论建国后战争题材的小说 75、茹志鹃的小说创作论76、论吴强的《红日》 77、论《保卫延安》的思想与艺术 78、论王蒙的小说79、论王蒙的《活动变人形》 80、蒋子龙小说创作论 81、高晓声小说创作论82、张洁小说创作论 83、论新时期军事题材的小说 84、贾平凹小说论85、张炜小说论 86、论莫言的《红高梁》系列小说87、论杨朔的散文艺术 88、论刘白羽的散文艺术 89、论秦牧的散文艺术90、论新时期的文化散文 91、论余秋雨的散文艺术 92、论新时期的女性散文

《小二黑结婚》作品成就这部小说在民族化群众化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作者学习了中国传统的说唱艺术和古典小说的长处。这主要表现在:(1)在结构上,采用单线发展的手法。情节连贯,故事性煮划构严谨,首尾照应。作者按照民间习俗,老百姓爱听故事晌习惯,善于把矛盾斗争,一环扣一环地集中起来,发展下去。小说开头写二诸葛和三仙姑两个神仙,接着写小芹,再引出金旺兄弟,后写小芹的恋爱对象小二黑,然后矛盾爆发,出现了第六节(“斗争会”),第七节“三仙姑许亲”。而第八节“拿双”是矛盾的顶点,最后几节,由区政府出面支持新人物,惩罚坏人,教育帮助落后。分章分节的形式,集中地叙述人物和事件,既构成了相对独立的小故事,又不破坏故事的完整性和连贯性。结局,对前面的人物有所交待,又首尾呼应,造成结构的严密。 特别是大结局的“大团圆”符合中国民间的喜剧欣赏习惯。戏剧性强,情节出现多次逆转。在人物塑造上,以人物自身的行动和语言来显示性格;在情节开展中,运用白描手法和细节描写来刻划人物。(2)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展现人物的心理。“不宜栽种”“恩典恩典”——二诸葛的迷信、迂腐。“米烂了”“看看仙姑” ——泼、赖。三仙姑去区里见区长的言、行、打扮这—细节。在语言运用方面这部小说真正做到了大众化(群众化、口语化)不但在人物对话上,而且在—般叙述的描写上,都是口语化的。(3)人物的类型化。将主要人物分成三类,分别灌注了三种具有抽象理论特性的观念。(4)山西的地方特色。语言的山西风味——对于三仙姑“下了霜的驴粪蛋”的比喻;给人物起诨号的手法。具有浓重的淳朴的地方风味,又幽默有趣。总之,《小二黑结婚》以崭新的思想内容和群众喜闻乐见的民族化,大众化的形式。获得了群众的赞赏。《李有才板话》作品成就《李有才板话》是解放区文艺代表作,这篇小说重点描写了抗日时期在改选村政权和减租减息斗争中农民和地主之间复杂尖锐的斗争,准确而真实地反映了农村各阶层的心理变动。其中主人公李有才是一个以板话为武器与地主阎恒元作斗争,并于最终机智地夺取了胜利的新农民形象,塑造得很成功,血肉丰满。作品情节波澜起伏,全篇穿插快极,格调风趣乐观,以独特的认识企及同类作品难以达到的深度。《李有才板话》不单是一部“问题小说”,也是一部集中宣传毛泽东主席当时为我党制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和发出的重要指示、号召的“政策小说”。作家虽有明确的宣传政策的意识,作品并无图解政策的痕迹,这是这部小说的又一突出成就,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是又一突破和创新,在怎样利用小说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上提供了成功的范例。遵循文学创作规律艺术地体现政策,与图解政策根本不同。任何历史时期的社会政治生活都可以产生政策小说,我们不但不应避讳,而且应该提倡。要高奏时代的主旋律,就应大力创作《李有才板话》式的现实题材的政策小说。

现代文学从诞生到现在,与现代媒介一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呈现出一种互动共生、共同成长的态势。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文学类 毕业 论文,供大家参考。

文学类毕业论文 范文 一: 传统 文化 与现代文学的关联性

[摘要]传统文化是指民族在历史发展中沉淀下来的文化精华,是民族文化中哲学、美学和艺术的结晶。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年的文化发展历史,也形成了独特的哲学、美学体系。这些传统文化以诗歌、戏剧、小说和 散文 等文学形式传承下来。在上世纪五四运动之后,一些传统文化被当做阻碍历史发展的精神枷锁抛弃,因此,我国的传统文化一度出现与现代文学隔离的现状。在21世纪的今天,发扬传统文化是国力的体现,在现代文学中体现传统文化是现代文学发展的新目标。

[关键词]传统文化;现代文学;批判;继承

一、传统文化的内涵

传统文化是民族特色和民族风貌的集中体现。目前,尽管世界的发展正朝着全球化迈进,但东方人和西方人还是有明显的区别,东方人的内敛含蓄和西方人的外向粗犷并没有随着全球化发展而改变。尽管同为东方人的民族特征,但表现在不同的民族和国家也明显不同,像中华民族和邻近的日本、韩国、泰国等国家民族相比,虽然都具有内敛含蓄的相同点,但民族区别还是存在的,这就是不同的传统文化在不同民族体现出来的不同印记。提到中国的传统文化,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儒家思想的影响。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部分,但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全部,中国传统文化除了儒家思想,还包括佛教、道教思想,这我还是广义的传统文化,如果细分起来,传统文化在表现形式上可以分为古诗、古文、诗词、 国画 、医学、戏剧、民族音乐。在时间上可以分为原始文化、古代文化、近代文化和现代文化;从社会层面上可分为宫廷文化、官方文化、文人文化和民间文化;从社会功用来分,还可以分为名号文化、服饰文化和礼仪文化等。中国的传统文化不仅仅是限于汉民族文化,由于中国是多民族国家,因而中国传统文化也吸收了其他少数民族文化。就是在当前,我国的少数民族文化还有自己的特色,这些文化特色和不同民族的信仰有关。从信仰来看,我国汉族人民和大多数民族信仰佛教和道教,这样就形成了佛教文化和道教文化。但我国的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像西藏地区藏族人民信仰的喇嘛教、回族人民信仰的伊斯兰教以及部分民族信仰的萨满教、____,这些不同的宗教信仰形成了不同的民族文化,它们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传统文化以不同的方式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被人们一代一代继承下来,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一些传统文化正在经受着外来文化的冲击,有的正逐步退出人们的生活。像我国传统礼仪文化中的关于婚姻方面的“问名、纳彩”等文化形式,以及结婚典礼中的拜天地仪式,在当前的社会中逐步被西方神父证婚仪式所代替。而一些传统的文化游戏,像充满文化气息的对 对联 、猜灯谜等高雅活动也成为一去不复返的历史。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要发扬我国的传统文化,除了在生活中体现,最主要的还是通过文学艺术形式加以传承。

二、传统文化在传统文学中的体现

我国的传统文化能流传至今,除了在日常生活中广泛利用之外,更多的则是通过文学作品的形式传承下来的。我国的文学作品是以诗歌开始,然后发展到散文、戏剧、小说这些形式。在我国最古老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记载了我国奴隶社会时期人们的劳动、生活、祭祀等活动。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哲学得到了告诉发展,“诸子百家”用他们的散文记录了自己的思想,使后人了解到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的思想内涵。到了汉朝,儒家思想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在漫长的封建时代,我国的文人都是用儒家思想来作为行事标准。这种文化思想在我国历代文学作品中都有体现。儒家思想对人的要求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品德的要求是“仁义礼智信”。儒家思想影响下的中国人追求的最高目标是“治国平天下”,天下太平是每个人的最终理想,因此“文死谏,武死战”成为一种最伟大的献身。一些有抱负的文人就将忧国忧民的思想写进了他们的诗歌中,这些诗歌在《乐府诗》和“建安七子”的诗歌中体现为对战争的不满;在太平年间,诗人们希望人们安居乐业,所以对于国家用人制度、赋税政策造成的内乱忧心忡忡,这种思想从魏晋时代的鲍照、左思一直延续到唐宋时期李白杜甫白居易,以及宋朝的范成大、范仲淹的诗歌中。他们用自己的诗歌表达对国家对人民的关心。因为儒家思想的最高准则是“平天下”,因此对于国家完整看得高过自己的生命,对于维护国家的尊严也超出了自己的生命的爱惜。因此才有苏武北海牧羊十八年不变节,辛弃疾的“栏杆拍遍”的愤慨,陆游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牵挂,才有南厓海战后的十万军民跳海为宋帝殉葬的壮举,才有后来郑思肖的“宁可枝头抱香死”的不屈。进入元朝之后,我国的戏剧得到了高度发展,一些生活趣事,历史 典故 被编成戏剧广为流传,这种老少皆宜的文化形式不断传承了历史文化,还将人们生活中的一些礼仪文化进行了传播。进入明朝以后,小说又得到了空前发展,当时的小说种类繁多,不同题材的小说都宣传了不同的文化,像才子佳人小说中,大量的诗词唱和,表现了封建时代男女相爱的含蓄委婉;而流传后世的《三国演义》不仅宣传了儒家的忠君思想,还将我国的古代军事文化做了细致的描写;《水浒》宣扬的是我国的侠义文化;《西游记》则是描写了我国的佛教文化。我国明清时期的戏剧对传统文化的传播,都是以儒家思想为准则的。像戏剧中对于爱情的描写都是突出忠贞不移,在极端情况下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倾向,像《桃花扇》,将个人情感和国家民族气节结合在一起;而《清忠谱》则是为正义,为尊严不惜牺牲个人性命。这个时期流行的小说也是以宣传儒家思想的忠恕、信义、仁义为主,除了四大名著,像《儿女英雄传》《三侠五义》这些在民间广受欢迎的通俗小说,宣传的是朋友之间的仁义,为了正义而奋斗的主题。《金瓶梅》和《红楼梦》虽然描写的是家庭生活,没有直接歌颂仁义,但对于两个大家族走向衰败时,那些落井下石的背义之人还是进行了讽刺。

三、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学的关系

现代文学是从五四运动之后开始的,以现代白话文写成的诗歌和戏剧、小说,它们和古代文学相比,无论是形式还是表现手法都有较大的区别。现代文学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播有个从隔离到传承的过程。

1、现代文学与传统文化的隔离

五四运动的爆发是在我国民族处在落后、衰微的状态之下,一代热心青年在为民族为国家的落后深感痛心的同时,在积极寻找落后的思想根源,认为中国的落后主要是几千年来思想体系建立在以儒家思想为准绳的体系之上造成。因此,五四运动在文化上对我国的儒家思想进行的彻底否定,将西方的个性解放思想引进到中国。五四运动之后的现代文学对传统文化的隔离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形式上,用白话文代替了八股文,用现代诗代替了律诗。另一个是在表现内容上,现代文学受西方影响,表现的是人物个性和命运,对于传统文化中的忠孝和节操对人性的压抑进行了批判。与此同时,现代文学摈弃了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引进了西方一些思想家的哲学思潮,像叔本华、尼采等人的哲学。这种隔离在上世纪前半叶表现得还不明显,在新中国建国之后,尤其是“”时期,现代文学对我国的传统文化隔离现状发展到了彻底否定的地步,不仅否定了儒家文化,也否定了佛教文化和道教文化。好在这种状态随着“”的结束得到了改善。

2、传统文化在现代文学中的体现

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我国的现代文学虽然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出现了隔离状态,但由于作家的思想观念不同,一部分人认为传统文化落后,但也有一部分作家在作品中用现代的文学眼光来传承传统文化。沈从文在他的小说中以反映湘西地域文化为主,他的代表作《边城》就将我国传统的道教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儒家的“和”“仁”“信”等思想通过小说反映出来。巴金的《家》《春》《秋》是用批判的态度来描写封建家族,但对于封建家族方面的文化也有所涉及。在张恨水的系列小说中,通过对生活在下层的民间艺人生活的描写,将我国的民间曲艺和家族文化都做了比较细致的描写。老舍的《四世同堂》描写的是抗战时期一个大家族的遭遇,其中对于国家兴亡的关心和我国古代作品中对于国家兴亡的看法是一致的。丰子恺的散文集《缘缘堂 随笔 》通篇都充满了传统的佛教思想,将爱护生灵,体现童真作为表现主题。叶圣陶等人的作品也同样反映了当时下层劳动人民的疾苦,和我国古代诗人对民生的关注相似。解放后,赵树理写的一系列“山药蛋”派作品,像《李有才板话》《小二黑结婚》等反映农村生活题材的作品,其中也蕴含着深厚的传统文化。“”结束后,我国的文学创作在思想上得到了彻底解放,文学作品出现了异彩纷呈的局面,出现了大批既有现代文学特点又有传统文化特色的文学作品。像莫言的《红高粱》,内容是反映国家兴亡与个人的关系,但表现方式上又综合了西方的文学表现手法。阿来的《尘埃落定》,表现的是我国藏族土司文化小说中有大量的佛教文化的表现;而陈忠实的《白鹿原》反映的是“民族的秘史”,涉及到了我国传统的儒家精髓,而白鹿两家秉承的“耕读传家”的治家传统以及家传的“修身齐家”的人格理想都对儒家思想做了诠释。在当代现代文学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方面,值得一提的是黑龙江籍作家迟子建,她的长篇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反映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人生活,其中对于鄂温克的历史、生活现状以及他们信奉的萨满教都做了详细描写。《伪满洲国》则是将伪满时期的下层百姓作为表现对象,表现了东北地区特有的传统文化。在她的所有作品中,都是以表现东北地区的传统文化、少数民族文化为主,向世人展示了东北黑土地上的特色文化。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一些著名作家都将工作重点转移到对传统文化的研究上来,像王蒙对老子的研究,刘心武对《红楼梦》的研究。可见,随着时代的发展,有识之士已经认识到传统文学对现代文学发展的主要作用,离开了传统文化,文学也失去了民族特性。

[参考文献]

[1]骆素青,刘义婧,赵秀忠.中国传统文化的实用理性[J].中国宗教.2011(07).

[2]翟文铖,杨新刚.“传统文化与20世纪中国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文学评论.2010(01).

[3]朱德发.重探60年五四文学革命研究的误区———质疑“彻底反传统文学”论[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5).

文学类毕业论文范文二:现代文学 教育 文本细读的地位与 方法

【摘要】文本细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学术能力,是克服现代文学教育中片面注重文学史弊端的重要手段。高校现代文学教育应该通过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注重学生阅读的直觉 经验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形成以问题为导向的阅读习惯;坚持审美批评和社会批评相结合,提升学生直觉阅读经验后的理论深度;从外部创新课堂形式,树立学生课题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课题形式中培养自觉阅读的习惯。

【关键词】文本细读;高校;现代文学教育;地位与方法

自1929年春,朱自清在清华开设“中国新文学研究”至今,现代文学教育走过了近90个春秋,并逐步形成了一整套以文学史为中心的学术体制和教学体系。文学史教育在建构学生的理论体系、培养学生史的意识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主要体现在学生轻视文本细读,以至于学生文本解读能力下降,文学审美趣味减弱,进而影响到学术研究风气:“对于‘宏大阐释’和‘宏观把握’的热衷”,“喜欢制造宏大课题”,其害大焉。因此,我们必须 反思 文学史中心论教学体制的弊端,重视文本细读在现代文学教育中的基础性地位。

一、文本细读在中国现代文学教育中的地位

对于文本与文学史之间的关系,陈思和先生曾有这样生动的比喻:二者“类似于星星和天空之间的关系。构成文学史的最基本元素是文学作品,是文学的审美……构成天幕下一幅壮丽的星空图”。2试想,我们如果天空没有星星,只有几个符号,说这是月亮、这是太阳,那么估计我们都没有看星空的兴致了。因此,文本是文学史的内核,在以文学史为核心的现代文学教学体制中具有基础性地位。其价值主要体现在:首先,文本细读是调动学生阅读兴趣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兴趣是如果我们的课堂,一开始就是大谈文学史关于某段时期的基本概况,谈某位作家的基本特色,举几个老调重弹的例子,那么学生如听天书,不知所云,甚至会轻视现代文学,以为现代文学不过就是反封建,追求自由平之类的枯燥名词。如《狂人 日记 》,按传统讲法,先分析鲁迅生平,揭示其思想是讲“礼教吃人”,艺术成绩,简单枯燥,理论先行。但是,如果我们带着学生去读《狂人日记》让学生去体会,提出问题。如“今天晚上,很好的月光”,“我不见他,已是三十多年;今天见了,精神分外爽快。”学生也许会问:为何见了月光,就爽快,觉得以前全是发昏?引发思考。接着就是“我怕得有理!”为何?既有对过去的害怕,三十年来一直吃人和被人吃,也有对未来的恐惧,梦醒了,不知路在何方。这恰是一个刚觉醒者的心理写真。接着引导学生读吃人的意象演变,辩证吃人与封建意识形态的关系,将抽象的吃人变为丰富的审美的存在,从而引发阅读兴趣,调动他们课后阅读的积极性。其次,文本细读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学术修养的基础。在当今社会,大学教育已经成为基础教育。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高雅的趣味、理性的精神是大学特别是综合性大学基本功能,俗话说,“腹有诗书气自华”,那么怎么样才能提高学生的人格修养、审美趣味和理性精神呢?阅读是重要手段。陈思和先生曾说:“在大学本科生阶段,甚至是硕士研究生阶段,能够指导学生细读文学名著,提升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通过文学名著的阅读提高他们对文学史的基本理解,要比言目的理论鼓吹或者死记硬背一些文学史知识有益得多。”现代文学是既具有文学的一般特性,也有其特殊性,即现代性,既是语言的现代性,也是“人学”的现代性。如读宗白华的《流云小诗•夜》。将自我瞬间的感觉融入宇宙中。看似物我相融,其实早不是古典的意境,而是现代人的情怀,人不是自然的附庸,而是理性的存在。情绪的瞬间变化,就在“星”与“宇宙”的意象的关系中得到转化,节奏虽情感而起伏跌宕。如果我们带着学生朗诵体味,一字一句地分析,慢慢地欣赏,在这种体味到人的渺小与伟大,对于我们理性地看待自己,理性地看待社会,不是善莫大焉吗?亦能让他们分辨出诗歌的美学,提高欣赏的趣味,或许可以对网络语言起到净化作用。

二、文本细读的方法

首先,以人为本,注重直觉体验,不断设问,追寻问题进行思考,形成以问题为导向的阅读习惯。文学即是人学。文学阅读是读者和作者之间的心灵交汇的过程。因此我们在读文学作品时,应该直面作品,注重直觉体现。特别是现代文学,写的是现代人的境遇,更容易与读者产生心灵的碰撞,碰撞之后,我们就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了问题,就有了阅读的起点,也就逐步找到进入作品的切口,进而一步步观照作品,反观自身。譬如说,读鲁迅的《过客》,我们现代读者第一印象就觉得这个人“在路上”,而且坚持“在路上”,那么他为什么要一直在路上。我们也一直在路上,我们会是为鲜花而活吗?抑或是看到坟墓就不走呢?我们是否思考自己是谁?这些直觉体验后的思考,让我们一步步解开他所拒绝的事物的喻指,进一步思考“过客”的生命状态和人生哲学,鲜花是希望,放弃,坟墓是绝望,亦放逐,就连我是谁都不思考,只为“我还得走”的绝对命令而活着,这恰恰是最强大的意志力,在反复的疑问和解疑过程中,我们一步步切近鲁迅“反抗绝望”的生命哲学。其次,坚持文史结合,坚持审美批评与社会批评相结合。文本细读,要坚持论从史出,文史相合,坚持审美批评与社会批评相结合,切记陷入“新批评”形式主义批评的窠臼。具体方法,我比较赞成王卓慈所言的“教师通过文木细读的 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从文学作品的阅读中上升到理论思考,再运用相应的文学理论对作品进行剖析和评论”,“从而使其能够对接触到的文学作品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具体说来,即先直觉体验,再结合文学史、作者生平及相关的文学理论使学生的阅读理论化,最后再回来文本,加深印象, 总结 方法,积累经验,指导今后的阅读。如徐志摩的诗歌,我们先通过直觉读出《雪花的快乐》的欢快,《再别康桥》中淡淡的哀愁,《火车擒住轨》中发愤,我们在结合徐志摩的生平、思想,联系中国现代诗歌史,加深理解,会发现,这是徐志摩爱情、人生和思想一步步发展的写照,更是徐志摩诗歌从浪漫主义到现代主义嬗变的轨迹,然后我们再结合这些理论、知识读徐志摩诗歌,理解即更深刻。最后,打破老师在教学中的中心地位,通过引导,使学生成为作品阅读的主体。老师先示范,带领学生进入阅读的情景,引导学生设问,逐步深入思考,负责解释难点。例如,我们在讲解小说时,可以让学生通过阅读体悟,将小说改编成剧本,并进行排演,改编的过程既是阅读深入以至再创造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无论是对思想内蕴,艺术手法,都会作深入的思考,应用到实践中去;排演的过程,既是加深学生阅读理解的过程,又是陶冶学生人格、提升学生审美情趣的过程。此外,还可以让学生来主导课堂,设计问题,分组研讨,集中评点,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总之,实现课堂形式的多样化,也是从外部培养学生文本细读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三、结语

文本细读是调动学生阅读兴趣,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学术能力的重要途径,在现代文学教学中具有基础性地位。为了更好地开展现代文学教育,纠正文学史中心主义的现代文学教学体制,我们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念,重视文本细读中学生的直觉作用,在直接中设疑,建立问题意识,形成以问题为导向的阅读习惯;需要坚持审美批评和社会历史批评相结合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文本细读中的思辨能力和理论深度;需要通过创新课堂教学形式,打破老师的中心地位,引导学生成为文本细读的主体,自觉地在丰富多样的阅读形式中培养文本细读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徐克瑜.当前文本研究中的文本细读问题[J].文艺争鸣,2009(03).

[2]陈思和.文本细读在当代的意义及其方法[J].河北学刊,2004(02).

[3]王卓慈.文木细读与名著选木的叠交汇通[J].黑河学刊,2005(05).

文学类毕业论文范文相关 文章 :

1. 文学类毕业论文范文

2.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范文

3. 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4. 汉语毕业论文范文

5. 关于汉语言文学的毕业论文

6. 古典文学论文精选范文

关于赵树理的论文研究

赵树理的百度百科,我觉得内容符合你的要求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赵树理是一个非正视不可的富有个性特色的作家。在20世纪40年代的解放区文坛上,他以独树一帜的文学作品,高举起民族文学大旗,其作品模式对整个解放区乃至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文学创作影响巨大。如今从文学观念到表现手法,从审美对象到欣赏趣味,有关文学的一切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今天的新农村和赵树理时代的农村也完全不同了。加快建设现代化新农村,实现全面小康宏伟目标,这些都是赵树理生前所企盼的,也是赵树理在文学理想中所追求的。为了更好地弘扬赵树理文学精神,我们的作家、艺术家要像赵树理那样写出新的农民,写出新时代的农村、新的农村文化来。这也是我们研究赵树理的当代意义和价值。

小二黑结婚》是赵树理小说代表作,也是解放区文学的典范之作。 赵树理(1906一1970),原名赵树礼,山西沁水人。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小二黑结婚》,中篇小说《李有才板话》,长篇小说《李家庄的变迁》、《三里湾》等。 《小二黑结婚》作于1943年春,是赵树理的成名之作,也是体现他的在实际工作中发现问题,形成主题的创作思想的代表作品。他被称为“地摊文学家”。 小说塑造了三组各具特色的人物。 A.新型农民的典型:小二黑和小芹。 他们是解放区新+代农民的典型由他们’敢于斗争,主要表现掌握自己的命运’譬坚决反对封建包办婚姻,大胆地自由恋爱当二诸葛为儿子收留了一个八。九岁的女孩传童养媳时,小二黑含糊地说;“您愿意养,你就养若,反正我不要”。当三仙姑要将小芹嫁给—个旧军官做续续时,小芹坚决反对,并明确表示说:“我不管,谁收了人家的东西,谁跟人去”。两人并在斗争中,自由恋爱结婚。反对封建迷信。小二黑原先也跟他爹二诸葛学些算卦之类的事,后来在事实面前逐渐清醒,开始厌恶。反对父亲的迷信行为。小芹也对她母亲的弄神行为不予理睬。反对恶势力。当恶势力金旺、兴旺利用被窃取的职权设下圈套。斗争小二黑和小芹时,他们毫不示弱,敢于面对面地以理抗争。并在党和民主政府的支持下,克服了自身的旧思想和旧道德,树立了新的思想道德,新的思想愿望,最后取得了斗争的胜利。 B.落后农民的典型;二诸葛、三仙姑。 他们由于深受封建思想的毒害,既不明白自己受苦的根源,又无力改变自己的生活地位,便养成了落后、守旧、自私、迷信的性格。 二诸葛迷信思想报重。“抬脚动手都要论一论阴阳八卦,看一看黄道黑道”。包办儿子的婚姻,给小二黑找了个七、八岁的童养媳。在恶势力的面前不分是非,软弱屈从,只会哀求“恩典恩典”。三仙姑好吃懒做,用迷信唬弄人,装神弄鬼取钱财。包办婚姻,给小芹找了旧军官;心理“变态”,讲究不合时宜的穿戴打扮,对小二黑和小芹表现出一种极不正常的心理和感情。两个落后农民,他们的思想都与新的时代格格不久但他们毕竟是受封建毒害的善良农民,他们的思想也是可以改造的。在作品的结尾,三仙姑改变了打扮,二诸葛也撤去了香案。 C.封建恶势力的代表:金旺、兴旺。 金旺兄弟利用农村新政权的稚嫩和农民的保守思想摄取了基层政权的职位,为非作歹兴风作浪,调戏小芹,非法斗争和捆绑小二黑和小芹,把持乡村政权。但他们最终还逃不出人民政权的惩罚。 思想意义:小二黑和小芹的胜利说明人民政权是人民实现自主婚姻的最可靠的保证。同时它也揭示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小二黑和小芹的斗争,已经不只是他们个人的事情,他们斗争是解放区人民反霸除暴的民主改革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全社会建立新的婚姻观念,消除封建迷信思想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时,作品也表达了作者的一个隐忧,那就是,基层政权有可能会被封建恶势力所把持。金旺和兴旺这两个形象说明:农村的基础政权中只有真正掌握在人民手中,才能造福于人民。但作品也同样表现了作者的某些农民意识,诸如对于三仙姑形象的丑化,特别是对她的穿着的嘲讽性描写,都显示了作者对女性的贬抑态度。 这部小说在民族化群众化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作者学习了中国传统的说唱艺术和古典小说的长处。这主要表现在: (1)在结构上,采用单线发展的手法。情节连贯,故事性煮划构严谨,首尾照应。作者按照民间习俗,老百姓爱听故事晌习惯,善于把矛盾斗争,一环扣一环地集中起来,发展下去。 小说开头写二诸葛和三仙姑两个神仙,接着写小芹,再引出金旺兄弟,后写小芹的恋爱对象小二黑,然后矛盾爆发,出现了第六节(“斗争会”),第七节“三仙姑许亲”。而第八节“拿双”是矛盾的顶点,最后几节,由区政府出面支持新人物,惩罚坏人,教育帮助落后。分章分节的形式,集中地叙述人物和事件,既构成了相对独立的小故事,又不破坏故事的完整性和连贯性。结局,对前面的人物有所交待,又首尾呼应,造成结构的严密。特别是大结局的“大团圆”符合中国民间的喜剧欣赏习惯。戏剧性强,情节出现多次逆转。在人物塑造上,以人物自身的行动和语言来显示性格;在情节开展中,运用白描手法和细节描写来刻划人物。 (2)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展现人物的心理。“不宜栽种”“恩典恩典”——二诸葛的迷信、迂腐。“米烂了”“看看仙姑” ——泼、赖。三仙姑去区里见区长的言、行、打扮这—细节。在语言运用方面这部小说真正做到了大众化(群众化、口语化)不但在人物对话上,而且在—般叙述的描写上,都是口语化的。 (3)人物的类型化。将主要人物分成三类,分别灌注了三种具有抽象理论特性的观念。 (4)山西的地方特色。语言的山西风味——对于三仙姑“下了霜的驴粪蛋”的比喻;给人物起诨号的手法。具有浓重的淳朴的地方风味,又幽默有趣。 总之,《小二黑结婚》以崭新的思想内容和群众喜闻乐见的民族化,大众化的形式。获得了群众的赞赏。赵树理小说艺术风格的概叙 (1)赵树理小说的艺术成就在于创造了一种新颖活泼、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大众化风格。他的作品可以说是民族精神的体现,所描写的人物是地道的中国农民,所写的事都具有中国农村的气派和特色。 (2)语言是真正的群众语言,朗朗上口,并富于幽默感。 故事是通俗易懂,雅俗共赏。 (3)是中国“乡土文学”的大家,创造了“山药蛋”派这一文学流派。赵树理“评书体”小说大量运用经过加工提炼的群众口语进行叙述、描写,沿袭中国传统小说“讲故事”的结构特点,讲究情节的连贯性和完整性,人物的来龙去脉、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局都交代得清清楚楚,但又摒弃传统章回体的形式框架,把人物放到故事情节的发展中,放到矛盾冲突中进行塑造,不作静止的心理描写。例如《李有才板话》在人物塑造、情节结构和语言驾驭上,都开辟了一个崭新的世界,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他所创造的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具有中国作风、中国气派的小说民族形式,开辟了新文学发展的新生面。后来人们把这一群体的作家,形象而友善地称为“山药蛋派”,赵树理是这一文学流派的当然的领袖。赵树理是继鲁迅、郭沫若、茅盾这些新文学奠基人之后与巴金、丁玲、老舍等人齐名的一位大师级人物;“山药蛋文学流派”已成为了现代文学史上一个知名度很高的“乡土文学品牌”;“农民化的文学范式”和口语化的“工农语言文体”给文学语言注入新鲜活力:《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李家庄的变迁》《三里湾》等作品以独特的叙述艺术形式和美学价值,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了划时代的意义;独具特色的民族化、通俗化、大众化的、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农村题材小说,填补了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的空白。 为了实现写好农村、农民的诺言,赵树理坚守“乡土文摊”作家纯朴的本色,从不以大作家自居。他说:“我不想上‘文坛’,不想做文坛作家。我只想上‘文摊’,写一些小本子夹在卖小唱本的摊子里去赶庙会,两三个铜板可以买一本。这样一步一步地去夺取那封建小唱本的阵地。”他还说:“中国的文坛太高,普通群众攀不上去。希望是最好拆下来铺成小摊子。因为那些欧化的长句子,干枯而深奥的叙述,各种古怪的表现形式和毫无生活内容的作品,在农村农民中间根本没有市场。” 《李有才板话》是继《小二黑结婚》之后又一力作,赵树理在《李有才板话》中,大胆地把传统小说里的“诗话”变异成了通俗的“板话”。把说诗的人叫做“板人”,以新颖的表现手法,为读者奉献出了一个乡土气息非常浓厚,富有生活情趣的经典之作。 《李有才板话》描写的是抗日根据地的基层政权建设问题。毛泽东《在抗日统一战线中的策略问题》一文中指出:“在抗日期间,我们所建立的政权的性质,是民族统一战线的政权,是一切赞成抗日又赞成民主的人民的政权,是几个革命阶级联合起来对付汉奸和反动派的民主专政,以防豪绅地主把持政权。”这部作品描写的是太行山区一个村庄叫闫家山,闫家山村里的“闫恒元派”就属于民主政权要专政的对象,他们把持“闫家山”政权多年。村长闫恒元下了台退居在幕后,由侄儿闫喜富继续干村长抛头露面。他们横行乡里,无恶不作。还利用种种手段取了“模范村”的荣誉。而老槐底下的“老字辈”“小字辈”们祖祖辈辈受尽了西头“闫恒元派”的欺压。对于这一部作品,各研究专家和文学大师都对其赞赏有加。董大中先生说:赵树理是一位艺术形式的革新家,《李有才板话》是他在文学民族化上的重大贡献。郭沫若、茅盾等大师都有中肯的评论。 赵树理是在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后,与新的时代,新的群众相结合,创作成就卓著的人民作家。他为我国的文学宝库留下了一大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不朽文学作品,他的创作主张和人格魅力影响了我们许多作家和广大文学爱好者。他是中国作家的一面旗帜。不管是思想意义上,还是艺术形式上都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资源。在今天,我们可以是先锋的、现代的,但一定是要民族化的、中国化的。我们一定要寻求一种具有中国气派的文学和中国作风,而赵树理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应当说,赵树理代表了一种深刻影响中国20世纪文学创作的思潮。” 赵树理给了我们很多启示。他甘守“文摊”作家的寂寞,决不攀“文坛”,他能身体力行,多才多艺,他会唱上党梆子,同时能拨弄好几样乐器,嘴打梆子还不误唱,创作了很多“群众喜欢看”“时代起作用”的优秀作品。这一切都深刻地映照出这一位人民艺术家崇高的文学精神和文学原创精神的追求。值此百年之际,我们怀念赵树理,像赵树理那样真切地关注人性,关注民生疾苦,关注现实生活中的常态,关注和思索时代最重大、最迫切的社会问题和思想问题,关注民族命运,更要关注活文化,要发挥文学艺术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小二黑结婚》是赵树理小说代表作,也是解放区文学的典范之作。 赵树理(1906一1970),原名赵树礼,山西沁水人。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小二黑结婚》,中篇小说《李有才板话》,长篇小说《李家庄的变迁》、《三里湾》等。 《小二黑结婚》作于1943年春,是赵树理的成名之作,也是体现他的在实际工作中发现问题,形成主题的创作思想的代表作品。 小说塑造了三组各具特色的人物。 A.新型农民的典型:小二黑和小芹。 他们是解放区新一代农民的典型。 他们敢于斗争,主要表现敢于掌握自己的命运。例如,坚决反对封建包办婚姻,大胆地自由恋爱。当二诸葛为儿子收留了一个八、九岁的女孩作童养媳时,小二黑含糊地说;“您愿意养,你就养着,反正我不要”。当三仙姑要将小芹嫁给—个旧军官做续弦时,小芹坚决反对,并明确表示说:“我不管,谁收了人家的东西,谁跟人去”。两人并在斗争中,自由恋爱结婚。 反对封建迷信。小二黑原先也跟他爹二诸葛学些算卦之类的事,后来在事实面前逐渐清醒,开始厌恶、反对父亲的迷信行为。小芹也对她母亲的扎神弄鬼行为不予理睬。 反对恶势力。当恶势力金旺、兴旺利用被窃取的职权设下圈套,斗争小二黑和小芹时,他们毫不示弱,敢于面对面地以理抗争,并在党和民主政府的支持下,克服了自身的旧思想和旧道德,树立了新的思想道德,新的思想愿望,最后取得了斗争的胜利。 B.落后农民的典型:二诸葛、三仙姑。 他们由于深受封建思想的毒害,既不明白自己受苦的根源,又无力改变自己的生活地位,便养成了落后、守旧、自私、迷信的性格。 二诸葛迷信思想极重。“抬脚动手都要论一论阴阳八卦,看一看黄道黑道”。包办儿子的婚姻,给小二黑找了个七、八岁的童养媳。在恶势力的面前不分是非,软弱屈从,只会哀求“恩典恩典”。三仙姑好吃懒做,用迷信唬弄人,装神弄鬼取钱财。包办婚姻,给小芹找了旧军官;心理“变态”,讲究不合时宜的穿戴打扮,对小二黑和小芹表现出一种极不正常的心理和感情。两个落后农民,他们的思想都与新的时代格格不入,但他们毕竟是受封建毒害的善良农民,他们的思想也是可以改造的。在作品的结尾,三仙姑改变了打扮,二诸葛也撤去了香案。 C.封建恶势力的代表:金旺、兴旺。 金旺兄弟利用农村新政权的稚嫩和农民的保守思想攫取了基层政权的职位,为非作歹兴风作浪,调戏小芹,非法斗争和捆绑小二黑和小芹,把持乡村政权。但他们最终还是逃不出人民政权的惩罚。 思想意义:小二黑和小芹的胜利说明人民政权是人民实现自主婚姻的最可靠的保证。同时它也揭示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小二黑和小芹的斗争,已经不只是他们个人的事情,他们斗争是解放区人民反霸除暴的民主改革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全社会建立新的婚姻观念,消除封建迷信思想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时,作品也表达了作者的一个隐忧,那就是,基层政权有可能会被封建恶势力所把持。金旺和兴旺这两个形象说明:农村的基础政权中只有真正掌握在人民手中,才能造福于人民。 这部小说在民族化群众化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作者学习了中国传统的说唱艺术和古典小说的长处。这主要表现在: (1)在结构上,采用单线发展的手法。情节连贯,故事性强,结构严谨,首尾照应。作者按照民间习俗,老百姓爱听故事的习惯,善于把矛盾斗争,一环扣一环地集中起来,发展下去。 小说开头写二诸葛和三仙姑两个神仙,接着写小芹,再引出金旺兄弟,后写小芹的恋爱对象小二黑,然后矛盾爆发,出现了第六节(“斗争会”),第七节“三仙姑许亲”。而第八节“拿双”是矛盾的顶点,最后几节,由区政府出面支持新人物,惩罚坏人,教育帮助落后。分章分节的形式,集中地叙述人物和事件,既构成了相对独立的小故事,又不破坏故事的完整性和连贯性。结局,对前面的人物有所交待,又首尾呼应,形成结构的严密。特别是结局的“大团圆”符合中国民间的喜剧欣赏习惯。戏剧性强,情节出现多次逆转。在人物塑造上,以人物自身的行动和语言来显示性格;在情节开展中,运用白描手法和细节描写来刻划人物。 (2)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展现人物的心理。“不宜栽种”“恩典恩典”——二诸葛的迷信、迂腐。“米烂了”“看看仙姑” ——泼、赖。三仙姑去区里见区长的言、行、打扮这—细节。在语言运用方面这部小说真正做到了大众化(群众化、口语化)不但在人物对话上,而且在—般叙述的描写上,都是口语化的。 (3)人物的类型化。将主要人物分成三类,分别灌注了三种具有抽象理论特性的观念。 (4)山西的地方特色。语言的山西风味——对于三仙姑“下了霜的驴粪蛋”的比喻;给人物起诨号的手法。具有浓重的淳朴的地方风味,又幽默有趣。 总之,《小二黑结婚》以崭新的思想内容和群众喜闻乐见的民族化,大众化的形式,获得了群众的赞赏。

  • 索引序列
  • 赵树理论文参考文献
  • 赵树理论文的参考文献
  • 赵树理小说研究论文
  • 关于赵树理的毕业论文
  • 关于赵树理的论文研究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