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 2019年福建省优秀学位论文

2019年福建省优秀学位论文

发布时间:

2019年福建省优秀学位论文

石红梅,女,大学文化,1978年10月出生,中共党员,1999年1月参加工作,现任保靖县复兴镇党委书记,拟任龙山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1、姓名: 蔡从燕 职称: 教授、博导 主要讲授课程 《国际经济法》,硕士生学位课《国际公法》,本科生主干课《国际公法》,硕士生学位课 2、姓名: 刘志云 职称: 教授、博导 刘志云,江西瑞金人,1994年至1998年就读于厦门大学历史系旅游管理专业,获学士学位;1998年至2001年就读于厦门大学法学院经济法学专业,师从卢炯星教授,获硕士学位;2001年至2004年就读于厦门大学法学院国际法专业,师从徐崇利教授,获博士学位。研究旨趣为国际关系理论与国际法学交叉研究、国际经济法与涉外经济法、投资法与金融法等领域。至今已在《中国社会科学》等杂志公开发表法学论文110余篇;已出版个人专著3部;参与专著或教材撰写若干。从2009年起主持“厦门大学法学院经济法学文库”的出版。2004年9月获得博士学位后任教于厦门大学法学院经济法教研室,同时为国际经济法研究所与经济法研究中心研究人员。2005年被厦门大学研究生院正式遴选为硕士生导师。2006年被厦门大学破格聘为副教授、任副教授期间被破格聘为博士生导师。2007年入选“2007年度福建省高等学校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8年被厦门大学破格聘为教授。2008年入选“2008年度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0年入选“福建省法学会第二届中青年优秀法学人才”;被评为“福建省第六届青年优秀社会科学专家”。2010年起担任Frontiers of Law in China 编委。2010年起担任福州大学兼职教授。2001年:厦门大学第一届“十大学术新人”;2003年:“厦门大学嘉庚奖学金”;2003年:厦门大学第二届“十大学术新人”;2006年:厦门大学工商银行科研奖。2006年:“厦门大学优秀博士论文奖”;2007年:“福建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2007年:“厦门市第七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07年:“福建省第七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08年:联合主讲的《金融法研究》评为福建省优质硕士学位课程;2009年:“福建省第八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10年:“厦门大学‘中国银行’科研奖”。2010年: 中国国际法学会2004-2009年度“航天科技”国际法优秀科研成果奖;2010年:福建省法学会第三届优秀法学成果(著作类)二等奖。3、 姓名: 张榕 职称: 教授、博导 要讲授课程 《民事诉讼法》 《证据法》《法律诊所》 司法部2001年度法治建设与法学理论研究科研课题《仲裁制度研究与〈仲裁法〉的修改》的主要参加人。厦门大学育题基金项目《中国证券市场的法律规制》项目负责人。司法部2005年度法治建设与法学理论研究科研课题《司法能动性与司法解释的规制》主持人。福建省2007年社科基金项目《事实认定过程中的法官自由裁量权——以民事诉讼为中心》主持人。福建省2009年社科基金项目《通过有限判例制度实现正义》主持人 4、 姓名: 曾华群 职称: 教授、博导 主要讲授课程 本科生课程:“国际经济法学”、“国际经济法总论”、“国际投资法”、“香港法概论”、“WTO法专题”;硕士生学位课程:“国际经济法理论”、“香港经贸法专题”、“国际经贸条约专题”、“国际投资法专题”;博士生学位课程:“国际经济法理论”、“国际法专题研究” 主要学术观点 国际经济秩序的新旧更替和国际经济法的破旧立新是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矛盾和对立中产生和发展的,是由发展中国家率先发动,发达国家消极应付的。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如同逆水行舟,每一个进步,都需要艰辛的斗争和努力,稍有懈怠,已取得的成果可能得而复失或名存实亡。对于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和国际经济法新规范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发展中国家应有战略的眼光和充分的准备。中国属于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国际经济法的研究服务于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这决定了中国国际经济法学界在吸收西方国家有关研究成果的同时,应有符合本国国情和目标的研究方法。从中国国际经济法学发展的经验看,今后应继续坚持和发展的研究方法主要是:立足本国实际的方法;历史和现实结合的方法;综合研究的方法;比较研究的方法;法律与经济相结合的方法。 研究理念和特点 国际经济法学是世界性的,中国国际经济法学是世界性国际经济法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国际经济法学的发展和繁荣在一定程度上有赖于世界性国际经济法学的发展和繁荣,世界性国际经济法学的发展和繁荣也不能缺少中国国际经济法学的参与和奉献。中国国际经济法学者应继续借鉴和吸收外国的相关研究成果,积极主动地开展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在国际学术论坛上,对国际经济法学的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提出中国学者的见解,表明中国的立场,为世界性国际经济法学的发展和繁荣作出应有的贡献。同时,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学者,应从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目标出发,具有破旧立新的历史责任感、决心和勇气,既不能对西方法律观念亦步亦趋,更不能对少数发达国家在处理国际事务中践踏民主的霸权行径熟视无睹、束手无策,而应当摆脱阻碍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西方法律观念的羁绊,为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而创建和发展新的法律概念、观念和理论。5、 姓名: 徐崇利 职称: 教授、博导 主要讲授课程 专科生:《关贸总协定法律制度》本科生:《国际经济法总论》《国际经济法概论》《国际货币金融法》《国际投资法》《国际私法》硕士生:《国际经济条约研究》《国际投资法研究》《国际私法研究》《国际关系理论与国际法》博士生:《国际法理论研究》《国际法专题研究》 6、姓名: 齐树洁 职称: 教授、博导 主要讲授课程 本科生:《民事诉讼法》、《民事司法改革》、《律师制度与实务》。研究生:《民事诉讼法》、《证据法》、《外国民商法》、《程序法基本原理》、《诉讼法文献选读》。 主要学术观点 1.司法资源是有限的。诉讼并不是最好的纠纷解决方式。司法改革的推进不应仅限于诉讼领域,还应包括相关的制度。为实现司法的公正和效率,除了改革和完善诉讼制度外,还必须建立多元化的纠纷解决机制,包括协商、调解、行政处理、仲裁等各种ADR方式,并且赋予当事人解决纠纷的程序选择权。2.司法改革不但应当是全局性的,而且应当是合法有序的。当务之急是由全国人大设立司法改革委员会,并取得法律的授权,统一领导、规划、协调全国的司法改革。3.司法改革应当立足于本土资源,在移植外国制度时,必须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进行充分的论证。司法改革还应当重视借鉴域外经验,如果仅仅局限于对本国现行制度的考察,我国的司法改革将很难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承担项目 1.福建省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一国两制与厦门涉台立法》(1996),任课题组长。2.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涉台法律问题研究项目:《维护大陆居民在台湾的正当权益》(1998),任课题组长。3.中欧高等教育合作项目:《英国、德国民事司法改革及其对中国的借鉴》(1999),独立承担。4.司法部法治建设与法学理论研究部级科研项目:《仲裁制度研究与仲裁法的修改》(2001),任课题组长。5.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十五”规划项目:《英国民事司法改革研究》(2001),任课题组长。6.司法部法治建设与法学研究理论研究部级科研项目:《公证制度研究与破产制度的完善》(2003),任课题组长。7.厦门大学人文社科横向课题:《环境纠纷解决机制研究》(2004),任课题组长。8.厦门大学人文社科横向课题:《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立法研究》(2004),任课题组长。9.福建省社会科学研究“十五”规划项目:《和谐社会与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构建》(2005),任课题组长。10.厦门大学人文社科横向课题:《公证制度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2006),任课题组长。11.厦门大学人文社科横向课题:《权利保护法律与实务研究》(2007),任课题组长。12.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与和谐社会的构建》(2007),任课题组长。13.福建省法学会法学研究重点课题:《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机制改革问题研究》(2007),任课题组长。14.厦门大学人文社科横向课题:《权利保护与纠纷解决机制研究》(2008),任课题组长。15.厦门大学人文社科横向课题:《涉及公证的诉讼案例分析》(2008),任课题组长。16.厦门大学人文社科横向课题:《运用多元化纠纷解决方式,为东莞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司法保障》(2008),任课题组长。17.厦门大学人文社科横向课题:《优化法制环境,促进珠三角地区改革发展的司法统计分析》(2009),任课题组长。18.厦门大学人文社科横向课题:《香港民事诉讼制度研究》(2010),任课题组长。19.厦门大学人文社科横向课题:《繁简分流与快速处理机制研究》(2010),任课题组长。 主要著作 1.主编:《律师诉讼案例》,厦门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2.副主编:《中国民事诉讼法要论》(谭兵主编),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3.参编:《诉讼法大辞典》(钱国耀等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4.副主编:《台湾民法研究》(胡大展主编),厦门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5.参编:《民事诉讼法新论》(章武生主编),法律出版社1993年版。6.副主编:《中国民法》(柳经纬主编),厦门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7.参编:《中国审判实务大辞典》(马原等主编),法律出版社1994年版。8.参编:《海峡两岸法律制度比较·诉讼法》(薛景元主编),厦门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9.主编:《商法概论》,厦门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10.参编:《海峡两岸交往中的法律问题研究》(陈安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11.参编:《台湾法律大全》(陈安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版。12.主编:《民事程序法》,厦门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13.主编:《给个说法:老百姓法律顾问丛书》(第1-6辑),厦门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14.主编:《给个说法:老百姓法律顾问丛书》(第7-12辑),厦门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5.参编:《民事诉讼法》(江伟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16.主编:《民事司法改革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17.副主编:《仲裁法新论》(张斌生主编),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18.主编:《英国证据法》,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19.总主编:《民事证据法专论》,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20.总主编:《ADR原理与实务》,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21.参编:《比较民事诉讼法》(常怡主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22.参编:《民事诉讼法》(田平安主编),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人民法院出版社2003年版。23.参编:《民事诉讼法》(第2版,江伟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24.主编:《民事司法改革研究》(修订版),厦门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25.副主编:《仲裁法新论》(修订版,张斌生主编),厦门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26.主编:《破产法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27.总主编:《强制执行法》,厦门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28.主编:《证据法案例精解》,厦门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29.主编:《英国民事司法改革》,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30.专著:《程序正义与司法改革》,厦门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31.主编:《破产法研究》(修订版),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32.参编:《民事诉讼法·诉讼程序篇》(廖中洪主编),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33.总主编:《公证制度新论》,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34.主编:《环境纠纷解决机制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35.参编:《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原理与实务》(沈恒斌主编),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35.主编:《英国司法制度》,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36.总主编:《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37.主编:《民事司法改革研究》(第3版),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38.主编:《民事程序法》(第4版),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39.专著:《民事上诉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40.总主编:《公证制度新论》(第2版),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41.主编:《美国司法制度》,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42.主编:《民事程序法》(第5版),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43.主编:《民事程序法》(第6版),厦门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44.主编:《英国司法制度》(第2版),厦门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45.主编:《司法改革论评》(第5辑),厦门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46.专著:《民事程序法研究》,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47.主编:《民事诉讼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48.主编:《破产法》,厦门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49.主编:《民事诉讼法》,厦门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50.参编:《外国民事诉讼法学研究》(汤维建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51.参编:《民事诉讼法》(第3版,江伟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52.主编:《司法改革论评》(第6辑),厦门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53.主编:《民事程序法》(第7版),厦门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54.主编:《民事诉讼法》(第2版),厦门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55.副主编:《仲裁法新论》(第3版,张斌生主编),厦门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56.主编:《民事诉讼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57.主编:《司法改革论评》(第7辑),厦门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58.参编:《民事诉讼法学》(常怡主编),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年版。59.主编:《司法改革论评》(第8辑),厦门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60.总主编:《公证制度新论》(第3版),厦门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61.总主编:《调解衔接机制理论与实践》,厦门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63.主编:《东南司法评论》(2008年卷),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64.主编:《民事诉讼法备考与拓展》,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65.主编:《民事诉讼法》(第3版),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66.主编:《东南司法评论》(2009年卷),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67.总主编:《调解衔接机制理论与实践》(第2版),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68.主编:《司法改革论评》(第9辑),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69.主编:《民事审前程序》,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70.主编:《民事诉讼法》(第4版),厦门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71.主编:《司法改革论评》(第10辑),厦门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72.主编:《台港澳民事诉讼制度》,厦门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73.主编:《纠纷解决与和谐社会》,厦门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74.副主编:《仲裁法新论》(第4版,张斌生主编),厦门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75.主编:《美国司法制度》(第2版),厦门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76.总主编:《法官视野中的司法》,厦门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77.主编:《民事诉讼法》(第2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78.总主编:《德国司法制度》,厦门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79.专著:《程序正义与司法改革》(第2版),厦门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80.主编:《东南司法评论》(2010年卷),厦门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更详细信息请参照网站: 祝好运!

ds山东圣奥

一、优秀博士学位论文(34人)

王林 付丹 包妮沙 刘敏 刘晨 刘琼 余黎 李宏博 李良平 杨喜安 杨景周 苏亚 陈召曦 陈男 周丽云 周海燕 欧强 郑文波 郑贵强 姚佛军 要梅娟 赵长煜 郭东罡 郭良辉 郭岭 崔娜 曹 烨 章永梅 黄秀 曾亦建 程彦博 韩永 塞弗莱 戴紧根

二、优秀硕士学位论文(89人)

马大剑 马磊 孔银鸽 王东升 王明飞 王明玮 王清岭 王智丽 冯岩 卢燃 史青 史浙明 龙旭 乔陆印 伏海蛟 刘凤娇 刘红红 刘佳 吕书君 吕鹏瑞 孙凯 江勇 邢庆凯 何娟 余宇星 吴月英 吴礼明 吴承仁 吴虎峻 吴祥珂 宋金颖 宋琳 张吉初 张安振 张红卫 张红雨 张丽 张丽娜 张启卯 张英 张思明 张晓倩 张海涛 张艳 李士辉 李伟民 李肖龙 李波涛 杜玉雕 杜红梅 杜雪明 杜德道 杨锐 邹顺鹏 陈小丹 陈坤 和文超 尚继武 昌新玲 罗晶 郑佳浩 侯瑞 姚磊 姜晓谦 施莉莎 柯文岚 胡乔青 胡泊 荣会永 赵禹 浦敏锋 袁小平 郭东鑫 高广智 高炳宇 常青松 梁静 黄文力 黄玉洁 程伟 廖经慧 蔡比亚 蔡佳丽 潘子鹤 薛景丽 霍小旭 霍斯佳 霍蕾 魏芳芳

三、优秀学士学位论文(78人)

于璇 王宽 王桦 王玉玺 王安琪 王江朋 王丽媛 王佳琳 王彦嫱 王艳艳 王淑艳 王菁姣 王铭显 王朝朋 付慧娟 宁子杰 白莹 刘晨 刘璐 刘云龙 刘昶江 孙铭 孙俪源 孙振国 孙梦迪 庄丹丹 庄佳庆 曲文静 江月 江佳乐 许东 许汇源 何颖 吴旸 吴杰 吴青蔓 吴思源 张帅 张林 张迪 张明佳 张浩鸣 张钰琦 张琼方 李卫明 杜晓瑞 杨涛 杨礼琨 陈杨 陈鑫 陈红瑾 陈俊威 陈路路 周志浩 尚俊斌 林逸 范学敏 金威 侯颉 胡骁 胡历芳 贺雅慧 赵阳 原智远 夏瑛 姬海鹏 郭敏 郭子剑 郭非凡 郭瑞琴 高云 崔程琳 黄颖 谢佳斌 蓝雨青 翟 旭 裴瑞峰 谭伟

河南省2019优秀学位论文

硕士论文是硕士研究生所撰写的学术论文。优秀的硕士论文能够反映出作者对所学习专业的理论知识掌握的程度和水平,能够帮助作者构建起良好的完整的知识体系,还能够反映作者独立的科研能力和学术理论的应用水平,对研究的课题的思考和独立见解。较之学士论文,硕士论文应当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和更高的学术水平,更加强调作者思想观点的独创性,以及研究成果应具备更强的实用价值和更高的科学价值。因而撰写硕士论文将对作者提出更高的要求——数据资料翔实充分、论证分析详尽缜密、推理演算思路清晰、论文结构规范清晰、专业词汇运用准确。4种类编辑根据第10批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名单”的规定,将招生门类分为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管理学等12大类,12大类下面再分为89个一级学科,89个一级学科下面再细分为385个二级学科,并列出招生单位自主设立的903个二级学科,总计22660个。即硕士论文的种类有哲学硕士论文、经济学硕士论文、法学硕士论文、教育学硕士论文、文学硕士论文、历史学硕士论文、理学硕士论文、工学硕士论文、农学硕士论文、医学硕士论文、军事学硕士论文、管理学硕士论文等12大类的硕士论文。5硕士论文的写作技巧编辑技巧—:依据学术方向进行选题。论文写作的价值,关键在于能够解决特定行业的特定问题,特别是在学术方面的论文更是如此。因此,论文选择和提炼标题的技巧之一,就是依据学术价值进行选择提炼。技巧二:依据兴趣爱好进行选题。论文选择和提炼标题的技巧之二,就是从作者的爱好和兴趣出发,只有选题符合作者兴趣和爱好,作者平日所积累的资料才能得以发挥效用,语言应用等方面也才能熟能生巧。技巧三:依据掌握的文献资料进行选题。文献资料是支撑、充实论文的基础,同时更能体现论文所研究的方向和观点,因而,作者从现有文献资料出发,进行选题和提炼标题,即成为第三大技巧。技巧四:从小从专进行选题。所谓从小从专,即是指软文撰稿者在进行选则和提炼标题时,要从专业出发,从小处入手进行突破,切记全而不专,大而空洞。

这个还要看你在哪个大学。有的大学会对获得优秀硕士论文的毕业生颁发荣誉证书,把论文推荐到中国知网发表;但是更多的大学对于优秀硕士论文是没有奖励的。

河南省优秀毕业论文每年的名额数量根据学校和年度变化,一般来说每年会有100多名学生获得优秀毕业论文称号。

河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是省级的。河南省评选省级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是贯彻落实河南省教育厅、河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河南省财政厅《关于深化河南省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精神,是省级的活动,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鼓励创新和促进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脱颖而出的重要举措。

福建省研究生优秀学位论文发表

国家助学金,涵盖所有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每年6000元。国家奖学金是择优评选,一年是20000元

福州大学2019年的研究生学费:

工商管理:87000。

公共管理:66000。

工程管理:66000。

社会工作:39000。

法律硕士:39000。

电气工程、软件工程、计算机技术领域:45000。

机械工程、化学工程领域:36000。

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33000。

电子与通信工程、集成电路工程、水利工程领域:30000。

福州大学2019年硕士研究生学费奖助政策

为激发研究生教育活力,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我校正进行全日制非定向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完善研究生培养的激励机制,健全奖优、酬劳、助困相结合的奖助体系,要点如下:

1、国家助学金,涵盖所有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每年6000元。

2、优秀新生奖学金:所有推免生以及统考生中“985”高校普通高等教育全日制本科毕业生均直接享受特等奖学金12000元,此外设一等奖学金8000元,二等奖学金6000元,40%左右的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有机会获奖。

3、优秀学业奖学金: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优秀学业奖学金设立特、一、二、三等奖,特等奖12000元、一等奖学金8000元、二等奖学金5000元、三等奖学金3000元,全程评两次,分别为中期优秀学业奖学金和综合优秀学业奖学金,70%左右的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有机会获奖。

4、优秀助研奖学金,对主持省级(含福州市)以上科研项目的导师所指导的优秀研究生,设立优秀助研奖学金。

5、实施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用于奖励学业成绩特别优秀、科研成果显著、社会公益活动表现突出的研究生,奖金20000元。

6、加大研究生助教、助管岗位津贴资助力度,学校将按规定统筹利用科研经费、学费收入、社会捐助等资金,设置研究生助教、助管岗位,并提供津贴。

7、研究生高水平学术论文奖,研究生在学期间或毕业后两年内,以福州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本人为第一作者,在高水平学术期刊上公开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经审核认定,可获得4000元-30万元不等的奖金。

8、学校还设立了“研究生科技创新基金”、“研究生优秀学位论文奖”等奖项,鼓励支持研究生努力学习,潜心科研,多出高水平成果。

9、优秀的硕士生若获得硕博连读、提前攻博资格,在博士入学时,可直接享受优秀博士新生特等奖学金15000元,其他方式报考并被录取为我校全日制非定向博士生,可享受一等奖学金10000元。

标准为每生每年2万元。

依据《福州大学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管理办法》第七条规定: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奖励标准为每生每年3万元;硕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奖励标准为每生每年2万元。

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基本申请条件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遵守宪法和法律,遵守学校规章制度;诚实守信,道德品质优良;对学术型研究生,评审标准应偏重考察科研创新能力和体现创新能力的科研成果;对专业学位研究生,评审标准应偏重考察专业实践能力和适应专业岗位的综合素质。

扩展资料:

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的相关要求规定:

1、福州大学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评审领导小组的职责是: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制定学校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评审办法,制定名额分配方案,统筹领导、协调、监督学校评审工作,裁决学生对评审结果的申述。

2、各研究生培养单位成立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评审委员会,由各培养单位负责人任主任委员,分管学生工作的单位领导为常务副主任委员,分管研究生教学工作的单位领导任副主任委员,研究生导师代表、研究生辅导员、研究生代表任委员。

3、学校原则上根据福建省教育厅下达的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名额与学校在校研究生人数的比例,下达各研究生培养单位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名额,并统筹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和其他研究生奖学金的名额分配、评审和发放工作,充分发挥各类奖学金的激励作用,适当向基础学科和国家亟需的学科倾斜。

参考资料来源:福州大学信息公开网-关于印发《福州大学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管理办法(2014年修订)》的通知

根据教育部关于推免工作的文件精神,为进一步推动我校研究生招生的科学选拔、规范操作、择优录取,开展好接收推免生工作,切实做到公平、公正、公开,提高研究生生源质量,特制定本简章。

一、推免生申请条件

1.遵纪守法,品德良好,积极向上,身心健康;

2.获得所在高校2021年推免生资格的应届本科毕业生;

3.符合招生专业所在学院的其他要求;

二、推免生招生类别及招生专业

1、直博生

直博生是指从优秀的具备推荐免试研究生资格的应届本科毕业生(简称推免生)中选拔出来直接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生。招生专业、学院要求、学制详见《福州大学2021年直接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专业目录》(附件1)。直博生的管理参照《福州大学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直接攻读博士研究生选拔与培养管理办法》(附件5)。

2、硕士生

我校2021年拟接收硕士推免生的专业、学院要求详见《福州大学2021年接收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专业目录》。

三、申请、复试、录取程序

1.符合条件且有意申请到我校的推免生(含直博生),在教育部“推免服务系统”(网址:)开通前,可通过我校“推免生预报名系统”(点击链接)进行预报名,该系统已在我校研究生院主页以红色悬浮框的形式发布。教育部“推免服务系统”开通后,考生务必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正式报名。

2.我校将分批次对推免生(含硕士生和直博生)申请者的材料进行审查、评议,择优选拔,根据各专业拟招收推免生的计划数确定复试名单,额满为止,并向符合条件的申请者发出复试通知。

3.申请者在收到我校复试通知后应在24小时内予以确认,并在规定时间内参加我校复试,逾期视为自动放弃。复试前须向有关学院提交以下材料:

(1)二代身份证及学生证复印件(身份证复印正反面,学生证复印学生信息和注册情况);

(2)福州大学2021年推荐免试研究生复试申请表(附件3,可在系统提交后打印)

(3)本科正式成绩单1份(须加盖学校教务部门公章)

(4)有学术科研成果(发表的论文、出版的专著等)和获奖证书者,提供复印件各1份(提交复印件)

(5)申请直博生须提交至少两名所报考学科专业领域内的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的书面推荐意见。

(6)招生学院要求的其他材料。

以上材料须本人签名确保真实,按学院要求提交。

4.复试工作由校内各学院根据申请情况分批次进行,复试形式为网络远程复试,具体复试安排由各学院自定并通知考生。考生也可通过各招生单位联系方式(附件4)进行咨询。

5.研招办审核学院上报的拟录取名单,并通过“推免服务系统”发待录取通知,申请者在收到“待录取通知”24小时内须予以确认接受,逾期视为自动放弃(接受我校待录取后一律不予解锁)。

6.研招办汇总全校拟录取推免生名单后,由校研究生招生领导小组审核确定拟录取推免生名单后报上级主管部门审核,名单须在校园网上公示,公示时间不少于10个工作日。

四、学费与奖助学金

1、学费

推免生被录取为我校硕士研究生,录取类别均为全日制非定向,学费标准为8000元/年;推免生被录取为我校博士研究生,录取类别均为全日制非定向,学费标准为10000元/年。

2、奖助学金

为激发研究生教育活力,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我校正进行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完善研究生培养的激励机制,健全奖优、酬劳、助困相结合的奖助体系,要点如下(以学校公布的正式文件为准):

(1)助学金。国家助学金,涵盖所有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每生每年6000元;博士助学金,涵盖所有全日制非定向博士研究生,每生每年27000元。

(2)优秀新生奖学金:

直博生享受每人3万元新生奖学金,分两次发放,分别在第一学期及第三学期注册报到后。

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优秀新生奖学金设立特、一、二等奖:特等奖12000元、一等奖学金8000元、二等奖学金6000元,推免生可享受特等奖。

(3)优秀学业奖学金:博士研究生优秀学业奖分阶段优秀学业奖学金(称中期优秀学业奖学金)和综合优秀学业奖学金,中期优秀学业奖学金奖金为10000元,综合优秀学业奖学金设特、一、二等奖,奖金分别为15000元、10000元、7000元;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优秀学业奖学金设立特、一、二、三等奖,奖金分别为12000元、8000元、5000元、3000元,全程评两次,分别为中期、综合优秀学业奖学金,70%左右的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有机会获奖。

(4)实施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用于奖励学业成绩特别优秀、科研成果显著、社会公益活动表现突出的研究生。

(5)加大研究生助教、助研和助管(简称“三助”)岗位津贴资助力度。学校将按规定统筹利用科研经费、学费收入、社会捐助等资金,设置研究生“三助”岗位,并提供“三助”津贴。

(6)学校还设立了 “研究生科技创新基金”、“研究生优秀学位论文奖”等奖项,鼓励支持研究生努力学习,潜心科研,多出高水平成果。

五、其他事项

1.除复试通知外,具体的复试时间安排、复试方案、实施细则等将在各学院网站上公布,敬请关注。

2.推免生可参加我校体检,或提供其他二级甲等以上医院体检证明。

3.申请人必须保证所提交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若发现申请人提交的信息不真实或不准确,不予录取。

4.我校确定接收的推免生,在入学报到时未获得本科毕业证书者,学校将取消其录取资格。

5.已被我校接收的推免生,不得再报名参加当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否则取消其推免录取资格。

六、联系查询方式和申诉渠道

单位代码:10386

单位名称:福州大学

联系部门:福州大学研究生招生办公室

通信地址:福建省福州市福州地区大学新区学园路2号

邮政编码:350116

查询网址:

咨询电话:、22865507

申诉渠道:(研招办)、22865583(纪委)

具体招生信息(招生简章、考试大纲等)可通过关注我校研究生院官微,在“服务指南”——“招生信息”中查询。

福州大学2021年招收推免生章程小编就说到这里了,更多关于考研推免生考试的备考技巧,备考干货,新闻资讯,成绩查询,准考证打印入口,准考证打印时间等内容,小编会持续更新。祝愿各位考生都能顺利通过考试。

2006年省优秀学位论文

担任下列专家委员会委员:(1)中国计算机学会杰出会员、资深会员(2)中国计算机学会人工智能与模式识别专委会委员(3)中国计算机学会多值逻辑与模糊逻辑专委会常委委员(4)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知识工程与分布式智能专业委员会委员(5)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机器学学习专业委员会委员(6)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粗糙集与软计算专业委员会常委委员(7)江苏省计算机学会人工智能专业委员会常委委员(8)江苏省计算机学会大数据专家委员会委员担任下列国际期刊编委:(1)《IJCI: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llaborative Intelligence》主编(2)《JDCTA: Journal of Digital Contents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副主编(3)《JCIT: Journal of Convergence Information Technology》编委(4)《AISS: Advances in Information Sciences and Service Sciences》编委(5)《IJAC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dvancements in Computing Technology》编委(6)《JCP: Journal of Computers》编委(7)《JSW: Journal of Software》编委(8)《IPL:CInformation Processing Letters》编委(9)《AMIS: Applied Mathematics & Information Sciences》编委担任下列国际期刊特约编辑:(1)《Applied Mathematics & Information Sciences》特约编辑(Guest Editor)(2)《INFORMATION》的特约编辑(Guest Editor)(3)《Neurocpmputing》特约编辑(Guest Editor)(4)《The Scientific World Journal》的特约编辑(Guest Editor)(5)《Mathematical Problems in Engineering》的特约编辑(Guest Editor)(6)《Journal of Computers (JCP)》特约编辑(Guest Editor)(7)《Journal of Software (JSW)》特约编辑(Guest Editor)(8)《Journal of Networks (JNW)》的特约编辑(Guest Editor)担任下列国际SCI源刊特约审稿专家:(1)《Journal of Information Science》(2)《Applied Soft Computing》(3)《Information Sciences》(4)《Computational Statistics and Data Analysis》(5)《IEEE Transactions on Fuzzy Systems》(6)《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attern Recognition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7)《Neurocpmputing》(8)《Soft Computing》(9)《Pattern Recognition》(10)《Pattern Recognition Letters》担任下列国内核心期刊审稿专家:(1)《计算机学报》(2)《软件学报》(3)《计算机研究与发展》(4)《中国科学》(5)《电子学报》(6)《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7)《计算机科学》(8)《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9)《计算机应用研究》(10)《计算机工程与科学》(11)《微电子学与计算机》担任下列国内外会议PC Chair or Member:(1)全国智能信息处理学术会议(NCIIP)程序委员会主席(2)江苏省人工智能学术会议程序委员会主席(3)2012\2013\2014年信息、智能与计算国际研讨会主席(4)粒度计算国际会议程序委员会委员(5)智能信息处理国际会议程序委员会委员(6)中国机器学习会议程序委员会委员(7)中国粗糙集与软计算、中国粒计算、中国Web智能联合会议程序委员会委员等。丁世飞.研究方向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机器学习与数据挖掘粗糙集与软计算粒度计算感知与认知计算丁世飞.学术成果已完成的项目:1. 2001-2003参加并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信息模式识别理论及其在地学中的应用”的研究(项目编号: 40074001)2. 1999-2001主持完成省教育厅项目“信息模式识别理论及其在害虫预测预报中的应用研究”3. 1998-2000主持完成省教育厅项目“农作物病虫害现代生物数学预报技术研究”4. 2005-2006主持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视感知学习理论及其应用研究”()5. 2004-2006主持山东省作物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山东省玉米病虫害数字模式分类的研究”()6. 2006-2008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多元数据的信息模式研究与地学数据分析”()7. 2006-2009参加国家863高技术项目“基于感知机理的智能信息处理技术”(No. 2006AA01Z128)8. 2007-2010主持中国科学院智能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基于认知的模式特征分析理论与算法研究”()9. 2010-2012主持江苏省基础研究计划(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面向高维复杂数据的粒度知识发现研究”()主持北京邮电大学智能通信软件与多媒体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 “粒度SVM方法与应用研究”11. 2010-2012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分布式计算环境下的并行数据挖掘算法与理论研究”()12. 2011-2013主持中国科学院智能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高维复杂数据的粒度支持向量机理论与算法研究”()目前正在进行的项目:1. 主持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课题“脑机协同的认知计算模型”()2.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面向大规模复杂数据的多粒度知识发现关键理论与技术研究” (No. 61379101)3. 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多元空间的模式分析方法研究及其在测量中的应用”()已出版著作:1. 丁世飞,靳奉祥,赵相伟著. 现代数据分析与信息模式识别.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2. 丁世飞编著. 人工智能.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03. 史忠植著. 知识工程.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1 (丁世飞等参编)4. 史忠植著. 神经网络,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丁世飞, 许新征等参编)已发表论文: 2014年[1] Shifei Ding, Hongjie Jia, Liwen Zhang, Fengxiang Jin. Research of semi-supervised spectral clustering algorithm based on pairwise constraints. Neural Computing and Applications, 2014,24(1):211-219. (SCI, EI)[2] Shifei Ding, Hongjie Jia, Jinrong Chen, Fengxiang Jin. Granular Neural Intelligence Review, 2014,41(3): 373-384. (SCI, EI)[3] Shifei Ding, Huajuan Huang, Xinzheng Xu, Jian Wang. Polynomial Smooth Twin Support Vector Machines. Applied Mathematics & Information Sciences, 2014, 8(4) (SCI,EI)[4] Shifei Ding, Zhongzhi Shi. Track on Intelligent Computing and Applications. Neurocomputing, 2014, , 1-2.(SCI, EI)[5] Shifei Ding, Xiaopeng Hua. Recursive least squares projection twin support vector machines. Neurocomputing, 2014, , 3-9. (SCI, EI)[6]花小朋,丁世飞. 局部保持对支持向量机.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2014, 51(3)(EI)2013年[1] Xinzheng Xu, Shifei Ding, Weikuan Jia, Gang Ma, Fengxiang Jin. Research of assembling optimized classification algorithm by neural network based on Ordinary Least Squares (OLS). Neural Computing and Applications, 2013,22(1):187-193.(SCI, EI)[2] Shifei Ding, Hui Li, Chunyang Su, Junzhao Yu, Fengxiang Jin. Evolutionary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 a review.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eview, 2013, 39(3):251-260. (SCI, EI)[3] Li Hui, Ding Shifei. Research of Individual Neural Network Generation and Ensemble Algorithm Based on Quotient Space Granularity Clustering. Applied Mathematics & Information Sciences, 2013, 7(2):701-708. (SCI, EI)[4] Hui Li, Shifei Ding.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Granular Neural Networks. Applied Mathematics & Information Sciences, 2013, 7(3):1251-1261.(SCI, EI)[5] Shifei Ding, Bingjuan Qi, Hongjie Jia, Hong Zhu. Research of Semi-supervised Spectral Clustering Based on Constraints Expansion. Neural Computing and Applications, 2013, 22 (Suppl 1):405-410. (SCI, EI)[6] Shifei Ding, Yanan Zhang, Jinrong Chen, Weikuan Jia. Research on Using Genetic Algorithms to Optimize Elman Neural Networks. Neural Computing and Applications, 2013, 23(2):293-297.(SCI, EI)[7] Hua-juan Huang, Shi-fei Ding, Zhong-zhi Shi. Primal least squares twin support vector regression.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SCIENCE C, 2013, 14(9):722-732. (SCI, EI)[8] Shifei Ding, Youzhen Han, Junzhao Yu, Yaxiang Gu. A fast fuzzy support vector machine based on information granulation. Neural Computing and Applications, 2013, 23(suppl 1):S139-S144(SCI, EI)[9] 黄华娟,丁世飞. 多项式光滑孪生支持向量回归机. 微电子学与计算机, 2013, 30(10):5-8.[10] 丁世飞,黄华娟. 加权光滑CHKS孪生支持向量机. 软件学报, 2013, 24(11):2548-2557.[11] 贾洪杰,丁世飞.基于邻域粗糙集约减的谱聚类算法.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 49(5):619-627.[12] Hong Zhu,Shifei Ding, Xinzheng Xu, Li Xu. A parallel attribute reduction algorithm based on Affinity Propagation clustering. Journal of Computers, 2013, 8(4):990-997. (EI)[13] Hong Zhu, Shifei Ding, Han Zhao, Lina Bao. Attribute granulation based on attribute discernibility and AP algorithm. Journal of Software, 8(4):834-841.(EI)[14] Yanan Zhang, Shifei Ding, Xinzheng Xu, Han Zhao, Wanqiu Xing. An Algorithm Research for Prediction of Extreme Learning Machines Based on Rough Sets. Journal of Computers, 2013, 8(5): 1335-1342.(EI)[15] Hui Li, Shifei Ding. A Novel Neural Network Classification Model based on Covering and Affinity Propagation Clustering Algorithm. 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Information Systems, 2013, 9(7):2565-2573. (EI)[16] Shifei Ding, Junzhao Yu, Huajuan Huang, Han Zhao. Twin Support Vector Machines Based on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 Journal of Computers, 2013, 8(9): 2296-2303. (EI)[17] Huajuan Huang,Shifei Ding, Fulin Wu. Invasive Weed Optimization Algorithm for Optimizating the Parameters of Mixed Kernel Twin Support Vecotr Machines. Journal of Computers, 2013, 8(8): 2077-2084. (EI)[18] Hongjie Jia, Shifei Ding, Hong Zhu, Fulin Wu, Lina Bao. A Feature Weighted Spectral Clustering Algorithm Based on Knowledge Entropy. Journal of Software, 2013, 8(5): 1101-1108. (EI)[19] Tongfeng Sun, Shifei Ding, Zihui Ren Novel Image Recognition Based on Subspace and SIFT. Journal of Software, 2013, 8(5): 1109-1116.(EI)[20] Shifei Ding, Fulin Wu, Ru Nie, Junzhao Yu, Huajuan Huang. Twin Support Vector Machines Based on Quantum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 Journal of Software, 2013, 8(7): 1743-1750. (EI)[21] Ding Shifei, Zhang Yanan, Xu Xinzheng, Bao Lina. A novel extreme learning machine based on hybrid kernel function. Journal of Computers,2013, 8(8):2110-2117.(EI)[22] Shifei Ding, Huajuan Huang, Ru Nie. Forecasting Method of Stock Price Based on Polynomial Smooth Twin Support Vector Regression. Lecture Notes in Computer Science, 2013, Volume 7995, 2013, pp 96-105. (EI)2012年[1]Shifei Ding, Hong Zhu,Weikuan Jia,Chunyang Su. A survey on feature extraction for pattern Intelligence Review,2012, 37(3):169-180. (SCI, EI)[2] Shifei Ding,Li Xu,Chunyang Su,Fengxiang Jin. An optimizing method of RBF neural network based on genetic algorithm. Neural Computing and Applications, 2012, 21(2):333-336. (SCI, EI)[3] Shifei Ding,Bingjuan Qi. Research Of granular support vector machin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eview, 2012, 38(1):1-7. (SCI, EI)[4] Xin-zheng XU, Shi-fei DING, Zhong-zhi SHI, Hong ZHU. Optimizing radial basis function neural network based on rough sets and affinity propagation clustering algorithm.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SCIENCE C (Computers & Electronics), 2012,13(2):131-138. (SCI, EI)[5] Bingjuan Qi,Shifei Ding, Huajuan Huang, Junzhao Yu. A Support Vector Extraction Method based on Clustering Journal of Digital Content Technology and its Applications, 2012, 6(13):1-10. (EI)[6] Chang Tong, Shi-fei Ding, Hong Zhu, Hongjie Jia. A Granularity Attribute Reduction Algorithm Based on Binary Discernibility Matrix.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dvancements in Computing Technology, 2012, 4(12):213-221. (EI)[7] Xiaopeng Hua, Shifei Ding. Matrix Pattern Based Projection Twin Support Vector Machin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gital Content Technology and its Applications, 2012, 6(20):172-181. (EI)[8] Junzhao Yu, Shifei Ding, Huajuan Huang. Twin Support Vector Machines Based on Rough Set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gital Content Technology and its Applications, 2012, 6(20):493-500. (EI)[9] Huajuan Huang, Shifei Ding. A Novel Granular Support Vector Machine Based on Mixed Kernel Func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gital Content Technology and its Applications, 2012, 6(20):484-492. (EI)[10] Shifei Ding(Guest editorial). Special Issue: Advanc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puters, Journal of Computers, 2012, 7(10):2351-2353.(EI)[11] Shifei Ding(Guest editorial). Special Issue: Advances in Information and Networks. Journal of Networks, 2012, 7(7):1007-1008.(EI)(被EI收录, 收录号:20123415368412)[12] Shifei Ding(Guest editorial). Special Issue: Advances in Information and Networks. Journal of Software, 7(9):1923-1924. (EI)[13] Shifei Ding, Zhentao Yu (Guest editorial). Special Issue: Advances in Computers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ing. Journal of Computers, 2012, 7(12):2851-2852. (EI)[14]丁世飞, 朱红, 许新征, 史忠植. 基于熵的模糊信息测度研究. 计算机学报, (4):796-801(EI).[15] 朱红,丁世飞, 许新征. 基于改进属性约简的细粒度并行AP聚类算法.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2012, 49(12):2638-2644 (EI)[16] 许新征,丁世飞,史忠植,赵作鹏,朱红.一种基于QPSO的脉冲耦合神经网络参数的自适应确定方法. 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 2012,25(6): 909-915(EI)[17] 马刚,丁世飞, 史忠植. 基于极速学习的粗糙RBF神经网络. 微电子学与计算机, 2012, 29(8):年[1]Shifei Ding, Weikuan Jia, Chunyang Su, et al. Research of Neural Network Algorithm Based on Factor Analysis and Cluster Analysis. Neural Computing and Applications, 2011, 20(2): 297-302 (SCI,EI).[2]Shifei Ding, Chunyang Su, Junzhao Yu. An Optimizing BP Neural Network Algorithm Based on Genetic Algorithm.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eview, 2011, 36Algorithm.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eview, 2011, 36(2): 153-162 (SCI, EI).[3]Shifei Ding, Weikuan Jia, Chunyang Su, et al. Research of Neural Network Algorithm Based on Factor Analysis and Cluster Analysis. Neural Computing and Applications, 2011, 20(2): 297-302 (SCI, EI).[4]Shifei Ding, Chunyang Su, Junzhao Yu. An Optimizing BP Neural Network Algorithm Based on Genetic Algorithm.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eview, 2011, 36(2): 153-162 (SCI, EI).[5]Ding Shifei, Qian Jun, Xu Li, Zhao Xiangwei, Jin Fengxiang. A Clustering Algorithm Based on Information Visualiz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gital Content Technology and its Applications, 2011, 5(1): 26-31 (EI).[6]Shifei Ding, Yu Zhang, Li Xu, Jun Qian. A Feature Selection Algorithm Based on Tolerant Granule. Journal of Convergenc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2011, 6(1): 191-195 (EI).[7]Ding Shifei, Li Jianying, Xu Li, Qian Jun. Research Progress of Granular Computing (GrC).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gital Content Technology and its Applications, 2011, 5(1): 162-172 (EI).[8]Ding Shifei, Qian Jun, Xu Li, Zhao Xiangwei, Jin Fengxiang. A Clustering Algorithm Based on Information Journal of Digital Content Technology and its Applications, 2011, 5(1): 26-31 (EI).[9]Shifei Ding, Yu Zhang, Li Xu, Jun Qian. A Feature Selection Algorithm Based on Tolerant Granule. Journal of Convergenc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2011, 6(1): 191-195 (EI).[10]Ding Shifei, Li Jianying, Xu Li, Qian Jun. Research Progress of Granular Computing (GrC).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gital Content Technology and its Applications, 2011, 5(1): 162-172 (EI).[11]Shifei DING, Jinrong CHEN, Xinzheng XU, Jianying LI. Rough Neural Networks: A review. 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Information Systems, 2011, 7(7): 2338-2346(EI).[12]Shifei Ding, Xinzheng Xu, Hong Zhu. Studies on Optimization Algorithms for Some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 Based on Genetic Algorithm (GA). Journal of Computers, 2011, 6 (5):939-946 (EI).[13]Shifei DING, Yaxiang GU. A Fuzzy Support Vector Machine Algorithm with Dual Membership Based on Hypersphere. 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Information Systems, 2011, 7(6): 2028-2034 (EI).[14]丁世飞, 齐丙娟, 谭红艳. 支持向量机理论与算法研究综述.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11, 40(1): 2-10 (EI).[15] 贾伟宽, 丁世飞, 许新征, 苏春阳, 史忠植. 基于Shannon熵的因子特征提取算法研究. 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 2011, 24(3): 327-331 (EI).2010年以前[1] Shifei Ding, Weikuian Jia, Xinzheng Xu, et al. Neural Networks Algorithm Based on Factor Analysis. Lecture Notes in Computer Science, , (EI).[2] Shifei Ding, Weikuan Jia, Chunyang Su, et al. An improved BP Neural Netwok Algorithm Based on Factor Analysis. Journal of Convergenc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2010, 5(4): 103-108 (EI).[3] Shifei Ding, Li Xu, Hong Zhu, Liwen Zhang. Research and Progress of Cluster Algorithms based on Granular Comput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gital Content Technology and its Applications, 2010, 4(5): 96-104 (EI).[4] Shifei Ding, Li Xu, Chunyang Su, Hong Zhu. Using Genetic Algorithms to Optimize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 Journal of Convergenc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2010, 5(8): 54-62 (EI).[5] Shifei Ding, Yongping Zhang, Xiaofeng Lei et al. Research on a principal components decision algorithm based on information entropy. Journal of Information Science, 2009, 35(1):120-127 (SCI, EI).[6]Shifei Ding, Chunyang Su, Weikuan Jia, Fengxiang Jin, Zhongzhi Shi. Several Progress of Semi-Supervised Learning. Journal of Information & Computational Science, 2009, 6(1): 211-217 (EI).[7] Shi-Fei Ding, Shi-Xiong Xia, Feng-Xiang Jin, Zhong-Zhi Shi. Novel Fuzzy Information Proximity Measures. Journal of Information Science, 2007, 33 (6):678-685 (SCI, EI).[8] Ding Shifei, Shi Zhongzhi. Supervised Feature Extraction Algorithm Based on Improved Polynomial Entropy. Journal of Information Science, 32(4): 309-315, (SCI, EI)[9] Ding Shifei, Shi Zhongzhi. Studies on Incidence Pattern Recognition Based on Information Entropy. Journal of Information Science, 31(6):497-502, (SCI, EI).[10] Ding Shifei, Jin Fengxiang. Inform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discrete K-L transform based on information entropy. Transactions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 (SCI ,EI).[11] Shifei Ding, Zhongzhi Shi, Xiaoying Wang. Symmetric Cross Entropy and Information Feature Compression Algorithm. 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Information Systems, 1(2): 247-252 , (EI).[12] Ding Shifei, Shi Zhongzhi. Studies on Information Clustering Algorithm Based on MID. Chinese Journal of Electronics, , , 2006 (SCI, EI).[13] Ding Shifei, Shi Zhongzhi. Divergence-based Supervised Information Feature Compression Notes in Computer Science, Vol. 3971/2006, pp. 1421-1426(SCI, EI).[14] Shifei Ding, Zhongzhi Shi. A Novel Supervised Information Feature Compression Algorithm. Lecture Notes in Computer Science, Vol. 3991/2006, pp. 777-780 (SCI, EI).[15] Shifei Ding, Zhongzhi Shi, Yuncheng Wang,and Fengxiang Jin. Optimization Feature Compression and FNN Realization. Lecture Notes in Control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Vol. 344/2006, pp. 951-956(SCI, EI).[16] Shifei Ding, Zhongzhi Shi, and Fengxiang Jin. Supervised Feature Extraction Algorithm Based on Continuous Divergence Criterion. Lecture Notes in Artificial Inteligence, Vol. 4114/2006, (SCI, EI).[17] 丁世飞, 贾伟宽, 许新征, 苏春阳. 基于PLS的Elman神经网络算法研究. 电子学报, 2010, 38(2A): 71-75 (EI).[18] 许新征, 丁世飞, 史忠植, 贾伟宽. 图像分割的新理论何新方法. 电子学报, 2010, 38(2A): 76-82(EI).[19] 丁世飞,靳奉祥. Fuzzy-Grey信息集成模式识别算法的研究.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 2004, 16(3):275-278 (EI).[20] 丁世飞,靳奉祥,史忠植. 基于PLS的信息特征压缩算法.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 2005, 17(2):368-371 (EI).[21] 丁世飞,史忠植. 基于广义距离的直接聚类算法研究.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07, 44(4): 674-679(EI).[22] 丁世飞,黄华娟. 加权光滑CHKS孪生支持向量机. 软件学报, 2013, 24(11):2548-2557(EI).丁世飞,获奖情况1. 2007年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2. 2006年获山东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3. 2007年获山东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第1位4. 2006年获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优秀博士后出站报告4. 2004年获山东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第1位5. 2001年获山东省省级教学成果三等奖,第4位

(一)专著1.刘云《汉语篇名的篇章化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1月。2.刘云《汉语虚词知识库的建设》,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5月。(二)编著1. 参编邢福义主编《文化语言学》(增订本),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2. 参编邢福义、吴振国主编《语言学概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3. 参编俞士汶、黄居仁主编《计算语言学前瞻》,商务印书馆,2005年。4. 参编国家语言资源检测与研究中心编《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5)》,商务印书馆,2006年。5. 参编李宇明主编《语言学概论》(第2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10月。6. 参编邢福义、吴振国主编《语言学概论》(第2版),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6月。(三)论文1. 李晋霞、刘云,修辞上的点面格,《修辞学习》1998年第4期,P35-36。2. 刘云,“除了”究竟除不除,《武汉教育学院学报》1998年第4期,P41-44。3. 刘云、李晋霞,“动宾式动词+宾语”的变换形式及宾语的语义类型,《江汉大学学报》1998年第5期,P44-48。4. 刘云,重叠论文索引,《汉语学报》1999年2期。5. 刘云,定标性状小句,《江汉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P51-55。6. 刘云、俞士汶、朱学锋,现代汉语合成词结构数据库的开发及应用,张普主编《现代化教育技术与对外汉语教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11月,P273-278。7. 刘云、李晋霞,“偶尔”与“偶然”,《语文知识》2000年第6期,P30-33。8. 刘云,汉语构词的计量研究,《语文建设通讯》(香港)2001年第2期,P27-33。9. 刘云,歧义的潜在性及其自动消解,《高等函授学报》2001年3期,P2-4,12。10. 刘云,施受关系自动识别中的语义句法问题,黄昌宁、张普主编《自然语言理解与机器翻译》——全国第六届计算语言学联合学术会议,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P21-26。11. 刘云,自足的性状小句与成活的性状小句,《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5期,P95-100。12. 刘云,计算机技术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汉语学报》2001年1期,P88-93。13. 刘云,反语的生成机制,《高等函授学报》,2001年5期,P29-30,33。14. 刘云,格式歧义及其消解和分解,张全、萧国政主编《HNC与语言学研究》,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年10月。15. 刘云、李晋霞,“V双N1的N2”格式转化为粘合式偏正结构的制约因素,《世界汉语教学》2002年第2期,P21-27。——人大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2002年第10期全文转载,P75-81。16. 刘云,中文期刊刊名的构成研究,《汉语学报》2002年第1期,P162-166。17. 刘云,篇名中的隐含,《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2年第5期,P113-116。18. 刘云,篇名中的冒号,《江汉大学学报》2002年第6期,P58-61。19. 刘云,篇名中的隐含型并列,《汉语学报》2002年第2期,P73-82。20. 刘云,新词新义集萃,《辞书研究》2001年5期、2002年3、4、5、6期、2003年3、5、6期。21. 刘云,汉语的七音节篇名,《语言文字应用》2003年第2期,P122-127。22. 刘云,篇名中的隐含性孤立结构,《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P120-123。23. 刘云,篇名的篇章化,《语言研究》2003年第3期,P29-32。24. 刘云,语词的篇名标记及其作用,《语文建设通讯》(香港)2003年2期,P3-10。25. 俞士汶、朱学锋、刘云,现代汉语广义虚词知识库的建设,《汉语语言与计算学报》(新加坡)2003年第1期,P89-97。选入徐杰、钟奇主编《汉语词汇·句法·语音的相互关联——第二届肯特岗国际汉语语言学圆桌会议论文集》,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7年7月第1版,90-101。26. 刘云,一个新的前缀——零,《辞书研究》2003年5期,P136-139。27. 刘云,篇名的话题性说略,《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3年2期,P69-76。28. 李晋霞、刘云,面向计算机的二重复句层次划分研究,《语言计算与基于内容的文本处理》——全国第七届计算语言学联合学术会议,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8月,P147-153。29. 李晋霞、刘云,从“如果”与“如果说”的差异看“说”的传信义,《语言科学》2003年3期,P59-70。30. 刘云,篇名的称名性说略,《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版)2003年3期,P73-76。31. 刘云,新闻篇名运用引号实现的各种转换,《修辞学习》2003年4期,P46-47,49。32. 刘云,新闻标题中的人名艺术,《当代传播》2003年4期,P92。33. 刘云,论篇名语言的标记性,《云梦学刊》2003年4期,P104-107。34. 李晋霞、刘云,论定中V双+N双词汇化的制约因素,《当代语言学》2003年4期,P289-298。——人大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2004年第3期全文转载。35. 刘云,篇名中的结构助词“的”,《语言文字应用》2004年第1期,P88-95。36. 李晋霞、刘云,新版《现代汉语语法信息词典详解》的贡献,《辞书研究》2004年第3期,P64-70。37. 刘云,篇名中的省略号,《汉语学习》2004年第3期,P32-36。38. 李晋霞、刘云,“由于”与“既然”的主观性差异,《中国语文》2004年2期,P123-128。39. 刘云,术语泛化的途径、特点和动因,《修辞学习》2004年4期,P14-17;选入《第三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香港科技联合出版社(2004年12月),P342-350。40. 刘云、俞士汶,“句管控”与中文信息处理,《汉语学报》2004年第2期,P56-62。41. 刘云、俞士汶、朱学锋、段慧明,现代汉语虚词知识库的建设,《语言文字应用》2005年第1期,P130-136。42. 刘云,“语言学概论”课程教学的问题与措施,载李克武主编《教学改革与教学管理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P203-211。43. 龙海平、刘云,《世界语法化词典》述评,《当代语言学》2005年第3期。44. 刘云、李菡,标题中的语词标记面面观,《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6年第1期,P83-87。45. 刘云,“PK”来了,《语文建设》2006年第1期,P58。46. 李晋霞、刘云,《现代汉语:历史与社会语言学》述评,《当代语言学》2006年第3期,P265-271。47. 李晋霞、刘云,从概念域看单音方位词语法化的非匀质性,《语言科学》2006年第4期,P3-13。48. 刘云,“被”字结构宾语隐现的制约因素,载邢福义主编《汉语被动表述问题研究新拓展》,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P207-216。49. 刘云、何婷婷,网络语言的前世今生,《网络传播》2006年第7期,P42-43。50. 刘云,现代汉语中的对举现象及其作用,《汉语学报》2006年第4期,P75-85。51. 俞士汶、朱学锋、刘云,面向自然语言理解的汉语虚词研究,载嘎日迪、吾守尔·斯拉木、德熙嘉措主编《民族语言文字信息技术研究——第十一届全国民族语言文字信息处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70-279,北京:西苑出版社,2007年2月第一版。52. 何婷婷、刘云,网络语言研究蓄势待发,《长江学术》2007年第1期,P8。53. 李晋霞、刘云,复句类型的演变,《汉语学习》2007年第2期,P20-26。54. 刘云,“中文信息处理”课程教学改革探索,《江汉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年第1期,P93-95。55. 刘云,新兴的“开X”词语模,《辞书研究》2008年第2期,P152-154。56. 罗耀华、刘云,揣测类语气副词主观性与主观化,《语言研究》2008年第3期,P44-49。57. 龙海平、刘云,《变化中的欧洲语言》述介,《外语教学与研究》2008年第4期,P314-316。58. 刘云,说“X门”,《汉语学报》2008年第4期,P80-86。59. 刘云,复句关系词语的离析度考察,《语言教学与研究》2008年第6期,P15-21。60. 刘云,汉英机器翻译中汉语自动分析的难点,《长江学术》2009年第1期,P103-107。61. 刘云、龙海平,《语言接触与语法变化》简介,《当代语言学》2009年第1期,P86-88。62. 刘云,汉语词汇统计研究述评,《汉语学习》2009年第1期,P62-69。63. 刘云,“裸”族新词探微,《辞书研究》2009年第2期,P149-154。64. 刘云,复句自动分析的目标和意义,《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P40-44。65. 刘云、李晋霞,论频率对词感的制约,《语言教学与研究》2009年第3期,P1-7。66. 刘云,双音节词重叠类型的功能解释,载汪国胜、谢晓明主编《汉语重叠问题》,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5月,P110-119。67. 刘云、杨红,重叠论文索引(增补),载汪国胜、谢晓明主编《汉语重叠问题》,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5月,P536-580。68. 李晋霞、刘云,论推理语境“如果说”中“说”的隐现,《中国语文》2009年第4期,P359-364。69. 刘云,汉语书面语的语码夹用现象及其语用价值,《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P190-193。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0年第2期以论点摘要形式转载(P154)。70. 龙海平、刘云,《语法的起源:一种重构》述评,《当代语言学》2010年第1期。(P75-79)71. 刘云,“之X”的词汇化及其动因,《语言教学与研究》2010年第3期。(P64-70)72. 罗耀华、刘云、樊城呈,《认知语言学与第二语言习得手册》(2008)介绍,《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年第4期。(P317-319)73. 刘云、王耿,现代汉语词汇的嬗变与中国当代社会的变迁,《华中学术》2010年第1期。(P313-319)74. 刘云,“语言学概论”课程教学改革刍议,《咸宁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P81-83)75. 刘云,新兴的“被X”词族探微,《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5期。(P102-106) 2008年荣获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十一届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基金。2005-2006学年度获华中师范大学教师教学工作优秀奖二等奖。2007-2008学年度获华中师范大学教师教学工作优秀奖二等奖。2005年获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指导奖,指导的学士学位论文《方块壮字的编码输入》 (韦名应)获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一等奖。2006年获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指导奖,指导的学士学位论文《浅析人名中的修辞》 (黄丽丽)获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二等奖。2008年获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指导奖,指导的学士学位论文《系统功能语法视角下的体育新闻标题》(王耿)获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三等奖。2008年获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指导奖,指导的学士学位论文《当代新词“X门”探析》(曾李)获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一等奖。

2019河北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

这个根据学校的不同,规定也不同。

例如河北工业大学优秀博士、硕士论文的奖励为:

1、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者奖励现金40万元,奖励导师及指导小组现金40万元,奖励所在学院博士点建设经费20万元;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者奖励现金20万元,奖励导师及指导小组现金20万元,奖励所在学院博士点建设经费10万元。

2、获得“省级优秀博士论文”者奖励现金2万元,奖励导师及指导小组现金2万元,奖励所在学院博士点建设经费1万元。

3、获得校级优秀博士论文者奖励现金5000元,奖励导师及指导小组现金5000元。

4、获得“省级优秀硕士论文”者奖励现金5000元,奖励导师及指导小组现金5000元。

5、 获得“校级优秀硕士论文”者奖励现金2000元,奖励导师及指导小组现金2000元。

扩展资料:

评选方法及程序

1、培养单位推荐。各培养单位召开学位评定分委员会会议根据优秀硕士论文分配名额(附件2),投票产生校级优秀论文推荐名单,并且按照优秀程度进行排序。

2、培养单位公示。各培养单位将初选结果予以公示,接受广大师生的监督,3天公示期满无异议后,确定各培养单位的校级优秀论文候选名单并报研究生院。

3、学校审议。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对候选校级优秀论文进行审议,如果没有异议则同意学位评定分委员会结果,如果委员对部分论文存在异议,则投票表决,获同意票三分之二以上者具备校级优秀论文资格。

4、学校公布。研究生院将拟获得校级优秀论文名单进行公示,3天公示期满无异议,由学校发文公布。

5、确定省优参评名单。根据各培养单位上报的排序名单和分配名额,在已经获得校级优秀的论文中,产生各培养单位省级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参评名单。

6、报送材料。研究生院将根据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议结果,向湖北省教育厅报送省级优秀学位论文参评材料。

关于做好2022年8月研究生论文答辩工作的通知时间: 2022-06-21 作者:浏览量:2038各院系及有关人员:因受疫情影响,为做好2022年夏季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工作,经学校研究决定,于8月20日左右增开一次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审议研究生学位授予有关事项。为保证论文质量,便于导师指导论文进度,现将论文答辩工作的有关要求及日程安排通知如下,请遵照执行。一、答辩日期答辩截止时间:2022年8月11日各院系可根据本部门具体情况统一要求所属学科(专业)各类研究生的答辩时间期限,但最迟不能超过学校安排的时间期限,并请各院系将本院系安排及时通知给拟毕业研究生。二、申请学位论文答辩资格人员原则上只面向受疫情影响未能在6月获得学位的研究生。2016级在职工硕于2022年9月将满6年学习年限,请注意按时答辩避免超期。三、学分、发表论文、科研成果要求申请答辩的研究生需先自行按照培养方案要求和培养计划检查是否完成课程学习、必修环节、论文发表与科研工作、学位论文等要求,满足条件者,经导师同意后方可向院系申请论文答辩。各院系需视具体情况指定学科负责人或导师或者院系研究生教学秘书做为研究生申请答辩的资格审查人,专门负责毕业研究生的答辩资格审查工作。 1.全日制研究生课程总学分、学位课学分、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等要求,按照入学时《华北电力大学研究生培养方案》的要求执行。2.在职和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2016级在职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总学分、学位课学分、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等要求,按照入学当年的《华北电力大学在职攻读专业学位研究生手册》的要求执行。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按照当年的《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要求执行。MBA、高校教师研究生分别按照当年的培养方案要求执行。3.同等学力人员同等学力人员的学分和发表论文要求按照同年级全日制研究生的要求执行。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尚未正式出版只有录用证明的,必须提供经过导师确认签字的正式录用通知书,上交院系教学秘书处。四、学位论文的撰写规范、字数及印刷要求为了保证论文格式的规范和统一,学校制订了研究生学位论文书写规范、书写范例、论文封皮、原创性声明模板。“学术硕士学位论文撰写规范及范例”模板见研究生院网页()、“专业硕士学位论文撰写规范及范例”模板见研究生院网页()。请答辩研究生严格按照学位论文撰写规范要求撰写论文,不得套用其它版本。因为上报系统要求,所有申请答辩研究生的论文撰写一律使用WORD编辑,不得使用WPS编辑。论文撰写不合格的不予上会。研究生院将对此项工作开展专项检查工作。各类硕士生:理工科一般为2~3万字,管理及人文学科一般为3~4万字。关键词3~5个。各种类型研究生的论文内容及书写格式均由导师负责把关,各院系按照10%的比例进行随机抽查。全日制研究生(含学术型和专业学位)、在职和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复印、装订,由各院系负责。学生本人携带论文原件、院系开具的“论文复印、装订单”到各院系联系的地点复印、装订。五、论文评阅人及答辩委员会组成要求1.全日制研究生、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评阅人:由本学科熟悉论文内容的两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进行评审,其中至少应有一位外单位专家。答辩委员会:由五人组成。组成成员中的四分之三应是教授、副教授或相当职称的专家,且至少应有一名外单位的专家。导师参加论文答辩委员会时不能担任主席。2.在职专业学位研究生评阅人:由本学科熟悉论文内容的三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组成。评阅人中至少有一位是学校和学生所在单位以外的专家。答辩委员会:一般由五名教授、副教授或相当职称的专家组成,且委员会中至少有一位是学校和学生单位以外的专家。可有一名导师参加。导师不能担任主席。3.同等学力人员评阅人:由本学科熟悉论文内容的三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组成。评阅人中至少有一位是学校和学生所在单位以外的专家。答辩委员会: 由五人组成。组成成员中的四分之三应是教授、副教授或相当职称的专家,且至少应有一名外单位的专家。导师不能做答辩委员。六、关于涉密学位论文的要求研究生学位论文一般应公开发表,涉密学位论文需提供相应证明材料。密级申报与审定、论文的撰写、评阅、答辩以及论文的归档等请按照华电校学位〔2017〕5号文《华北电力大学学位论文保密管理规定》执行,凡是不符合文件内容要求的一律不得申报为涉密论文。文件及有关申请表格从研究生院网站下载,见网址()。涉密论文的申请、评审和答辩必须按照学校有关文件办理、提交有关手续。本次答辩涉密论文的申请截止日期为2022年7月2日,过期不再接受涉密申请。七、学位论文学术不端检测1.论文学术不端检测工作,由各院系统一组织进行。各院系要保存查重论文的电子文档和学术不端检测报告数据,保存期限为5年。2.所有申请学位论文答辩的各类研究生,在学位论文打印、送审之前,必须在各院系规定的时间内将学位论文的定稿电子版上交各院系,由各院系教学秘书集中进行检测。凡是未能按时提交论文电子稿的研究生,不得参加本次的答辩。3.学生电子稿文件命名方式为:学号姓名.doc,如“20070215张三.doc”。命名格式不符者不得参加论文检测。4.各院系教学秘书将学术不端检测结果统一返给各教研室和导师,供导师参考。导师要确保所指导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质量,使学生学位论文符合院系和学校的论文标准,防止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5.研究生院建议:对于检测系统所得出的文字重合率在30%之内(含30%)的学位论文,经过导师同意后可以直接送审。对于检测系统所得出的文字重合率大于30%小于等于50%的学位论文,经过导师同意后可以进行一次修改,修改后论文的文字重合率小于等于30%,允许送审,否则推迟到下次答辩。对于检测系统所得出的文字重合率大于50%的学位论文,一律推迟到下次答辩,本次答辩不再受理。6.请注意论文文献综述、感谢语的写作、引用文献的标注等问题。7.凡是提交虚假、不真实、不完整论文电子稿的学生,如果经过论文对比系统查出问题,学校将进行严肃处理。8.答辩完毕,研究生院将再次对所有提交给图书馆准备存档的学位论文进行学术不端抽查。八、论文评阅工作1.全日制硕士生(含学术型研究生、专业学位研究生)、在职和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含工程硕士、MBA、高校教师、同等学力、其他专业学位研究生)全部进行盲评,由各院系统一组织进行,不得由各教研室、导师组或者导师自行安排送审。2.为了确保研究生论文质量,加强和完善论文评审和答辩工作,加大监管力度,各院系要提前制定和公布本院系“2022年8月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匿名评审实施办法”。3.匿名送审研究生学位论文印刷格式:①论文封面隐去作者姓名;②中英文扉页隐去作者姓名、导师姓名等个人信息,保留学科专业名称及论文题目;③论文原创性声明上作者、导师处不要签名;④论文使用授权书上请勿在作者和指导教师处签名;⑤发表学术论文及参与科研情况等仅以第几作者注明即可,不要出现作者或他人姓名;⑥删去致谢页,作者简介页;⑦论文打印格式参照研究生院网页“学术硕士学位论文撰写规范及范例”和“专业硕士学位论文撰写规范及范例”模板。4.建议和提倡各院系大力实行论文电子版的评阅。九、评选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工作1.研究生学位论文评优工作和答辩工作结合进行,其评阅人、答辩委员会组成等详情,参照华电校学位〔2017〕7号《华北电力大学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评选及奖励办法》执行。文件和“优秀硕士学位论文申请表”见()。2.各院系也可以根据学校的文件要求,制定各院系自己的评优标准、要求和程序,并提前公布。3.各院系学位评定分委会最终提交的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数量不超过本次向大学评定委员会申请授予学位人数的5%。4.被评为校级优秀硕士论文的学位论文,原则上必须参加河北省优秀博士、硕士论文的申报和评选

体育人文社会学(代码:040301)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是体育学一级学科下属的具有社会科学性质的二级学科,是研究体育与人、体育与社会相互关系及其基本规律的学科群,主要应用人文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对体育社会现象进行研究。本专业2006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于2007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虽然起步晚,但起点高,有发展潜力,符合时代的需求。目前已有3个稳定的研究方向:①体育教学理论与实践②体育社会学③体育经济与管理。主要研究现代体育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探讨树立正确的体育教育指导思想、利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体育教育实践活动的相关问题,进行体育教学改革、更新教学观念、优化体育课程体系、内容、进行有效的教学评价以及现代化教学方法和手段等,促进学校体育教育的有效发展;探讨体育法学、体育伦理学、大众传播媒介对体育生活方式的效应、体育运动与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关系以及体育文化等种种社会现象。在体育法规建设、体育伦理道德构建等方面的研究具有突出特色,研究体育社会学领域的基本理论问题,探索体育管理领域的管理手段和方法;将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在体育经纪人、职业体育经营与管理、体育赛事营销、体育产业经济等研究领域特色鲜明,在学科建设、学术研究和学生培养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学术队伍中有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6人,有教授4人,副教授2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5人。运动人体科学(专业代码:040302)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是体育学一级学科下属的具有自然科学性质的二级学科,是科学指导大众健身锻炼、运动员科学选材、科学训练、运动技术诊断等方面重要的基础学科。本专业于1998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现设有:①运动与肥胖相关疾病控制、②人体运动生物力学信息获取与评价、③运动养生理论与实践、④健身运动处方理论与实践、⑤运动营养理论与实践、⑥体质测量与评价六个研究方向。主要研究人体运动过程中机能变化及长期系统运动影响下人体形态结构和生理机能变化规律;运用力学、数学和生物学的理论与方法探索人体机械运动规律;科学的中国传统养生方法;针对慢性疾病的科学、个性化运动处方制定;大众健身和竞技运动中的营养问题以及人体体质测量与评价问题。现有教授5名,副教授7名。其中校学术带头人3名,校教学名师2名,博士生导师2名,硕士生导师6名。学术队伍中具有6名具有博士学位。近年来在国内外重要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主编、参编全国研究生和本科教材20余部,完成和承担国家自然基金课题2项、教育部重点课题1项、省自然科学基金课题8项以及其他省部级课题多项,获国家体育总局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在导师的悉心指导下研究生在河北省科技创新活动中获得一等奖1项,河北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2篇,校级优秀硕士学位论文8篇,研究生发表有价值的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大多数为国内核心期刊。供本专业使用的仪器设备先进如:美国运动心肺测试系统、足底压力测试系统、多关节等速测力系统、肌电遥测系统、高速录像及三维录像解析系统等。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代码:040303)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自1979年开始招收研究生以来已有近三十年的研究生培养历史。1989年该专业正式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现有4个成熟的研究方向:①运动技能理论与实践、②田径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③体操类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和④球类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该专业硕士生导师17名,教授6名、副教授11名,其中河北省教学名师1名,博士4名。已完成和正承担的教育部、体育总局、省级等课题50余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00余篇,完成著作和全国统编教材50余部;省部级科技进步和优秀教学成果奖10余项。研制成功国内首创的数字化铅球三维测力系统,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该专业现已培养212名硕士,其中获得博士学位20名、在读博士生8名,国外留学7名。供该专业使用的仪器设备有:日本生产的高速数码摄像机3部,爱捷三维高速摄像解析系统,ChuenFeng高速摄影与JTK—1型影片数据解析系统,三维测力分析系统,数字化铅球和数字铁饼三维测力系统,教学训练信息快速诊断反馈系统、美国生产身体成份测量仪,肌肉等动训练仪,澳大利亚产的多关节测力系统等均为国内运动技术与体能诊断的最先进的仪器设备。民族传统体育学(专业代码:040304)民族传统体育学是体育学一级学科下设的4个二级学科之一,它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主要围绕武术、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民族民间体育三方面内容进行相关理论与实践的探索研究,体现出浓厚的民族文化研究特色。2003年,体育学院获得“民族传统体育学”硕士学位授予权,并于同年招收该专业硕士研究生。此前,我院已于2000年在“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招收“武术教学理论与方法”方向的硕士研究生。目前该专业有硕士生导师3人,教授1人,副教授2人,下设3个研究方向,武术与中国传统文化、武术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传统体育养生理论与方法。体育学院在民族传统体育学科建设方面具有悠久的历史,1931年张之江将军在南京成立的“中央国术馆体育专科学校”是河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前身,当时国术(武术)是该校最主要的研修内容。我国著名的武术家、北京体育大学张文广教授和西安体育学院马贤达教授都是我校的校友。在老一辈武术家的影响下,体育学院已经形成了注重运用人文社会学与运动生物力学等理论与方法探索武术理论与技术问题,主要运用生理、生化等理论与方法探索传统体育养生问题的研究特色。目前学院供该专业使用的仪器有澳大利亚多关节等速测力系统、肌电遥测系统,人体平衡功能测试仪,高速录像机及三维录像解析系统,美国MAX-II气体代谢分析系统,血乳酸分析仪,以及国内运动技术与体能诊断的最先进的仪器设备等。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代码:0403Z1)运动康复与健康硕士专业是教育部计划外专业,由于人才培养的需要,2013年我院率先申报成为我国第一个运动康复与健康硕士专业,授理学硕士学位。现设有:(1)体疗康复;(2)神经康复;(3)体育保健三个研究方向。运用运动科学、康复医学及临床医学等多学科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技能来解决中老年人慢性病及运动功能障碍等问题;运用康复医学、临床医学、解剖学、生理学等多学科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研究神经系统疾病和老年病疼痛症的康复问题。现有教授2名,副教授3名,博士生导师2名,中国康复医学会运动康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1名、中国康复医学会神经康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1位。近年来在国内外重要期刊上发表多篇专业论文。主编和参编教材十余部。完成和承担省自然基金2项,省教育厅课题和厅级课题多项。校内具有运动康复中心和康复理疗中心两所科研实践基地,拥有国际先进的康复诊断、评价和运动锻炼设备进行科学研究和实践。 体育教学(专业领域代码:045201)体育教学领域研究生培养的职业定位是体育教师,所培养的研究生能够胜任以体育教学为核心,兼顾课余体育活动、课余运动训练、比赛以及组织管理等中学和高校的学校体育教育领域的工作。我校体育硕士专业学位(体育教学领域)是全国首批试点培养单位之一。2009年首次招收全日制培养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目前在岗的全日制体育硕士导师有31人,其中校内导师28人(教授13人,副教授15人);校外导师人3人(其中研究员1人、省教研员1人)。由于生源的关系,大部分导师参与了体育教学领域研究生的指导工作。专业实践基地有石家庄市外国语学校、河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石家庄市第一中学和石家庄市教科所等。院聘的专业实践指导教师有10人。供本方向使用的教学硬件设施有2块标准塑胶运动场、多个室内运动场(体操、健美操、武术、篮球、排球、乒乓球等)、教学训练信息快速诊断反馈系统、高速录像及三维录像解析系统、国内运动技术与体能诊断的最先进的仪器设备以及校内的微格教学训练系统。运动训练(专业领域代码:045202)运动训练领域旨在培养具有现代运动训练理论知识、实际训练能力,能在专业或职业运动队、各级院校运动队、体育传统学校和健身俱乐部等从事运动训练、运动项目指导等方面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的体育专门人才。该方向现有导师11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7人,博士4名。承担多项的教育部、体育总局、省级等课题,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百余篇,完成著作和全国统编教材30余部;省部级科技进步和优秀教学成果奖十余项。供本方向使用的有标准塑胶运动场一块,多个室内运动场(体操、健美操、武术、篮球、排球、乒乓球等),专用多媒体网络教室,教学训练信息快速诊断反馈系统、高速录像及三维录像解析系统、以及国内运动技术与体能诊断的最先进的仪器设备,有国家级运动队、北京市体育科研所、北京市体育局、河北省、市级体育运动队、各市级运动学校、河北省各运动项目协会等运动训练教学实践基地。社会体育指导(专业领域代码:540104)社会体育指导方向旨在培养社会体育领域高层次、应用型的体育专门人才。该学位的获得者应较好地掌握体育专业基本理论和相关学科知识,具有较强的运用相关学科基本理论和方法解决社会体育指导领域中的问题的能力。该方向现有导师15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7人,河北省教学名师1名,河北师范大学教学名师3人,博士3名。已完成和正承担的教育部、体育总局、省级等课题60余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00余篇,完成著作和全国统编教材50余部;省部级科技进步和优秀教学成果奖10余项。供本方向使用的有标准塑胶运动场一块,室内运动场地多块(包括健美操、体育舞蹈、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武术),室外运动场地多块(包括网球、轮滑、篮球、排球、地掷球等),专用多媒体网络教室,美国运动心肺测试系统、足底压力测试系统、多关节等速测力系统、肌电遥测系统、高速录像及三维录像解析系统等。 河北省、各地市群众体育组织、养生健身会所、休闲娱乐组织等实践基地。竞赛管理(专业领域代码:540103)竞赛组织方向旨在培养竞赛组织与管理领域的高层次、应用型的体育专门人才。该学位的获得者应较好地掌握体育专业基本理论和相关学科知识,掌握体育竞赛组织与管理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具体管理实践方法和手段,掌握信息技术在体育竞赛组织与管理中的应用。熟悉竞赛组织程序,具有较强的运用现代相关理论和方法解决体育竞赛中的策划、组织实施、管理的实际问题以及创新的能力。该方向现有导师24人,其中教授14人,副教授10人,河北省教学名师1名,河北师范大学教学名师3人,博士4名。已完成和正承担的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教育部、体育总局、省级等课题60余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00余篇,完成著作和全国统编教材50余部;省部级科技进步和优秀教学成果奖10余项。供本方向使用的有标准塑胶运动场三块、专用多媒体网络教室,教学训练信息快速诊断反馈系统、高速录像及三维录像解析系统、以及国内运动技术与体能诊断的最先进的仪器设备,我院与国家级运动队、河北省、市级各项目体育运动队、各市级运动学校、河北省各运动项目协会等组织有密切联系,为本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体育教育(专业代码:040201)河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创办于1931年,至今已有80余年的办学历史。2008年,体育教育专业被教育部、财政部批准列为第三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同时也是河北省高等学校体育教育创新高地。本专业培养具备现代教育与体育教育学科基础理论知识,能在各级各类学校从事体育教学、课余训练与竞赛组织、体育科学研究、学校体育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型人才。学生主要学习学校体育教育教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作为中小学体育教师所必备的运动专项技术的基本训练,以及体育教学、训练、竞赛组织、教学研究的基本能力的训练,对符合学位授予条件者授予教育学学士学位。毕业生有良好的毕业深造机会和就业前景,本科优秀毕业生可免试直接攻读硕士研究生。能够担任各级各类学校的体育教师或体育管理者,或者到政府机关、科研机构、各级体校、企事业单位等部门从事体育工作。运动训练(专业代码:040202K)河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运动训练专业创办于1999年。报考本专业的学生必须具备二级运动员(包括二级运动员)以上资格证书。本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较好的科学、文化素养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具备现代教育、健康理念,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及一定的体育科学研究能力,系统掌握专项运动教学、训练、竞赛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具备较强的专项运动技能和运动训练指导及竞赛组织能力,能胜任专项运动教学、训练和竞赛工作的应用型人才,对符合学位授予条件者授予教育学学士学位。经过近20年的建设与发展,本专业已形成教学、训练、科研相结合,学科、术科课程相配套,在强化专项教学与训练的基础上,拓宽学习口径,既保持了运动训练的特色,又进一步强调了学科基础课程教育、学科发展与科学训练的交叉融合,使毕业生更具有竞争力,就业口径更宽、适应性更强、更受用人单位欢迎。本专业毕业生有着好的毕业深造机会和就业前景,本科优秀毕业生可免试直接进入或考取硕士研究生。学生毕业后还可进入政府机关、科研机构、大中院校、各级体校、企事业单位等部门从事体育管理、教学、训练和科学研究工作。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代码:040203)本专业培养具备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掌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基本理论、知识与技能,能在社会体育活动中从事健身咨询、技术指导、组织管理方面工作的应用型人才。学生主要学习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方面的基础理论和知识,接受社会体育活动相关运动技术与技能的基本训练,掌握从事社会体育活动的基本能力,对符合学位授予条件者授予教育学学士学位。本专业毕业学生有良好的毕业深造机会和就业前景,本科优秀毕业生可免试直接进入或考取硕士研究生;可以从事体育行政部门职员、体育健身俱乐部的健身教练、学校体育教师、企事业单位体育活动组织、群众性体育活动指导策划与管理等工作。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代码:040204K)本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掌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训练、科研基本知识与技能,相关学科基础知识及体育工作规律,具备一定的中国传统文化素养和较强的民族传统体育综合素质的专门人才。初步掌握体育一般理论与知识;了解民族传统体育教学、训练、竞赛、业余锻炼、组织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系统掌握武术、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民族民间(或河北民间)体育方面的基本技能与方法;能够独立获取、更新、应用相关知识与技能;具有创新精神、自学能力和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具备整理、传播、推广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能力,对符合学位授予条件者授予教育学学士学位。经过十几年来的建设和探索,在准确定位本专业的发展方向,明确办学目标,调整战略,并不断加强与国内外高校之间的学术和技术交流与合作,已成为教学科研型、综合性、高水平、有特色的河北省一流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运动康复(专业代码:040206T)河北师范大学运动康复专业是体育学与康复医学相结合,以物理治疗为主体,以运动为特色,帮助肌肉骨骼创伤(尤其是运动损伤)、慢性疾病、神经病损等功能障碍人群提高身体功能,以重返社会及运动生活为目标的应用型本科教育专业。本专业旨在培养具备扎实的康复医学和运动科学的基本理论及基础知识,系统掌握现代运动康复诊疗技能,并具备一定教学与科研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对符合学位条例规定的学位授予条件者授予理学学士学位。本专业重视理论教学,突出实践教学,积极开展社会服务,形成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一体化。毕业生在综合医院康复科、各种康复专科医院、社会各级康复机构,以及各级专业体育运动队、职业俱乐部、社会体育健身中心等具有极大的需要和广阔的发展空间。毕业生对应工作岗位是各级医院、康复机构、疗养院、社区,从事肌肉骨骼损伤(尤其是运动损伤)、慢性代谢性疾病、神经病损的康复治疗;体育科研机构、运动场馆,从事运动伤害防护、健康指导等工作。舞蹈表演(体育舞蹈、健美操)(专业代码:130204)本专业培养具备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掌握舞蹈表演、体育艺术表演的基本理论、知识与技能,以健美操、啦啦操、体育舞蹈等作为本专业特色品牌,秉承“表演、教学、编导、管理一体”办学理念,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社会实践能力,为专业表演团体、企业、社区、俱乐部、培训团体及文化市场等社会团体培养“创编、教学、管理”为一体的复合型应用性人才。本专业学生应掌握体育艺术表演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础技术能力并具有扎实的实践运用能力,能够胜任专业表演团体、培训团体、文化市场、企业、社区、俱乐部等相应岗位的具体工作,能够组织体育比赛,体育表演的创编和艺术类专业学校以及一般学校相关项目的教学、训练和研究等工作,对符合学位授予条件者,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毕业生可以承担专业表演团体、各级学校健美操或体育舞蹈教师、企业职工体育活动组织、体育健身俱乐部教练、各级培训团体培训教师等工作。

  • 索引序列
  • 2019年福建省优秀学位论文
  • 河南省2019优秀学位论文
  • 福建省研究生优秀学位论文发表
  • 2006年省优秀学位论文
  • 2019河北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