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 岩茶论文格式

岩茶论文格式

发布时间:

岩茶论文格式

工夫,也叫“功夫”。《辞海》中有这样几种注释:①作事所费的时间和精力;②工力、素养;③谓工程夫役;④空闲的时间。在潮汕话中,“工夫”一词是指讲究作事方法的意思。“工夫”与烹茶品茶方法联系在一起,称为“工夫茶”或“功夫茶”。又据《中国文化百科》记载:“‘工夫茶’,中国茶俗之一。福建汀州、漳州、泉州和广东潮州地区最为流行,是清代以来继唐宋茶俗而新兴的一种茶道。”关于工夫茶的得名,向来有三种说法:第一种来源于茶名。谓乡人食茶,以武夷小种为主,栋焙次之,工夫、中芽又次之,安溪为下。在这里,工夫茶是武夷岩茶众多品种之一,凡是制作精良的岩茶,都可称为工夫茶。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下列清代文献:雍正十二年(1734年),福建崇安县令陆延灿著《续茶经》,下卷“茶之出”引《随见录》,云:“武夷茶在山上者为岩茶,水边者为洲茶。岩茶为上,洲茶次之。岩茶北山者为上,南山者次之。两山又以所产之岩为名,其最佳者,名日‘工夫茶’。工夫之上,又有‘小种’,则以树为名,每洲不过数两,不可多得。”乾隆十八年(1753年),刘靖的《片刻馀闲集》也说到:“岩茶中最高者日老树小种,次则小种,次则小种工夫,次则工夫(花)香,次则茗香……”上述二段文字所记载的工夫茶,是指茶种,因制工精细而得名。那么,在我国众多的茶类中,为什么独独称岩茶为“工夫茶”?陆延灿在《续茶经》中引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王草堂的《茶说》,比较详细地介绍了武夷岩茶的制作过程。“茶采后,以竹筐匀铺,架于风日中,名日晒青。候其青色渐收,然后再加炒焙。……独武夷岩炒而兼焙,烹出之时,半青半红,青者乃炒色,红者乃焙色。茶采而摊,摊而后鹿,香气发越即炒,过时、不及皆不可。既炒既焙,复捡去其中老叶枝蒂,使之一色。释超全诗云‘如梅斯馥兰斯馨’、‘心闲手敏工夫细’,形容殆尽矣。”可见武夷岩茶的制作过程中,花费了极多的时间和精力,所以释超全用“心闭手敏工夫细”来形容。这也是武夷岩茶得名“工夫茶”的原因。因为制作精良而著称为“工夫茶”的武夷岩茶在明代已成为名茶,不仅在国内深受青睐,在国外也普遍受到欢迎。17世纪初岩茶开始远销欧洲。清代时,岩茶供不应求,岩茶工艺也随之广泛流传。嘉庆时,与岩茶制作工艺相同的半发酵茶类都沿用工夫茶的口称,以工夫茶种为名。清人袁枚在《随国食单》:“武夷茶”中谈及他品饮武夷茶的经过,说:“余向不喜欢武夷茶,嫌其浓苦如饮药。”及后却感到“清香扑鼻,舌有余甘”“令人释躁平矜,恰情悦性”,“故武夷享天下之盛名,真乃不忝’。可见武夷茶之魅力。第二种认为,工夫茶因茶具精巧,工夫独到而得名。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清代俞蛟《梦厂杂著·卷十·潮嘉风月·工夫茶》:“工夫茶,烹治之法。本诸陆羽《茶经》,而器具更为精致。炉形如截筒,高约一尺二三寸,以细白泥为之。壶出宜兴窑者为最佳,圆体扁腹,努咀曲柄,大者可受半升许。杯盘则花瓷居多,内外写山水人物,极工致,类非近代物。然无款志,制自何年,不能考也。炉及壶、盘各一,惟杯之数,则视客之多寡。杯小而盘如满月。此外尚有瓦铛、棕垫、纸扇、竹夹,制皆朴雅。壶、盘与杯,旧而佳者,贵如拱壁,寻常舟中不易得也。先将泉水贮铛,用细炭煎至初沸,投闽茶于壶内冲之;盖定,复遍浇其上;然后斟而细呷之,气味芳 烈,较嚼梅花更为清绝;非拇战轰饮者得领其风味。余见万花主人于程江月儿舟中题吃茶诗云:‘宴罢归来月满阑,褪衣独坐兴阑珊;左家娇女风流甚,为我除烦煮凤团。’‘小鼎繁声逗响泉,篷窗夜静话联蝉;一杯细啜清于雪,不羡蒙山活火煎。’蜀茶久不至矣,今舟中所尚者,惟武夷。极佳者每斤需白镪二枚。六篷船中食用之奢,可想见焉。”’这一段文字,最早把“工夫茶”作为一种品茶程式的名称载诸文献。它详细地记载了当时的饮茶习俗,其中精巧的烹茶器具最引人注自:有银炉、瓦铛、宜兴紫砂陶壶、花瓷小茶杯、茶盘,还有垫茶壶用的棕垫,煽火用的纸扇和夹木炭用的竹夹等。茶叶尤尚武夷茶,同时还提及到了投茶、冲泡、淋罐、筛茶、品呷等冲茶程式。此外他还阐述了“工夫茶”三种主要内涵:那就是茶人的素养、茶艺的造诣以及冲泡的空闲时间。俞蛟的《工夫茶》最大贡献,除了指出潮州泡茶方法“本诸陆羽《茶经》之外,就是率先用“工夫茶”这个概念夹概括该法诸多特点,这是工夫茶史上最重要的一笔。实际上,最早从用具、冲泡方法谈及工夫茶的应是袁枚的《随国食单》。他在文中提到:“杯小如胡桃,壶小如香橼,每斟无一两。上口不忍遽咽,先嗅其香,再试其味,徐徐咀嚼而体贴之。”……且可以沦至三次,而其味犹未尽。”用小杯小壶冲沏武夷茶,嗅其香味,慢慢咀嚼再加以回味,这些冲茶程序和品茶方法,如加以分析判断,巳无异于工夫茶,只是袁枚在文中并未提及“工夫茶”这一名称。另外,清末民国初年唐晏的《天咫偶闻·卷八·煎茶说》是在“三复求之”《茶经》以后成篇的。他将整个煎茶过程依次地分为“择器、择茶、择水煎法、饮法”五项,并加以详述。虽然没有提及“工夫茶”一名,但却有“工夫茶”之实。第三种说法,认为“工夫荣”既得名于茶种,又得名于茶艺。提出这种说法的是清人寄泉。他在《蝶阶外史》“工夫茶”中提到“工夫茶,闽中最盛,茶产武夷诸山”,还提到烹茶之法、饮茶之法。这种说法既谈及工夫茶种,也谈及工夫茶艺。以上三种说法,虽各有侧重,但都离不开“工夫”一词。无论是来源于茶名,还是来源于茶艺,都体现了工夫茶的特点:必须有空闲时间,花费一定的精力,采用讲究的方法。这里有很多.可以综合一下.

1. 关于武夷岩茶的诗句 关于武夷岩茶的诗句 1. 描写“武夷岩茶”的优美句子 1、二说武夷岩茶。此茶从武夷山三十六峰九十九岩二来,半发酵,绿叶红镶边,制成乌龙茶,气味奇异,别有风韵。唐宋年间,便享盛名。当今东洋西洋诸番,竞相运销,记得活、甘、清、香四个字,武夷岩茶之精神,均在此间。 2、北平的双窨、天津的大叶、西湖的龙井、六安的瓜片、四川的沱茶、云南的普洱、洞庭湖的君山茶、武夷山的岩茶,甚至不登大雅之堂的茶叶梗与满天星随壶净的高末儿。 3、不要跟追风似的乱喝茶,选一款适合自己的,才是最美的。乌龙茶即是青茶,包括武夷岩茶,安溪铁观音等等。 4、岩茶,因"岩岩有茶,非岩不茶"而得名。属半发酵茶,青茶(乌龙茶),以"岩骨花香"的独特岩韵著称。主产区为中国福建武夷山茶区。武夷山茶区坐落在福建省东北部,有"奇秀 甲于东南"之誉。 5、泡一杯武夷于堂前,悠哉望天,或坐或卧,茗香绕于指尖。脑海中的诗忽然消散,飘成了午后的一晌清欢。 6、僧道争以茶献,杯小如胡桃,壶小如香橼,每斟无一两,上口不忍遽咽,先嗅其香,再试其味,徐徐咀嚼而体贴之,果然清芬扑鼻,舌有余甘。一杯以后,再试一二杯,释躁平矜,怡情悦性。 7、岩韵,主要是指茶汤给口腔的感受了,比如这岩茶的香气是否落水、岩茶是否有苦涩感、岩茶是否有回甘,这些都是岩韵的表现。 8、条索,是岩茶经过揉捻、焙火定型后的样子,多为长条形。 根据叶片大小的不同,条索的粗壮、肥瘦程度不同。 水仙和肉桂的叶片,在鲜叶时期就有显著区别。 9、武夷岩茶具有绿茶之清香,红茶之甘醇,是中国乌龙茶中之极品。 10、武夷岩茶条形壮结、匀整,色泽绿褐鲜润,冲泡后茶汤呈深橙黄色,清澈艳丽;叶底软亮,叶缘朱红,叶心淡绿带黄;兼有红茶的甘醇、绿茶的清香;茶性和而不寒,久藏不坏,香久益清,味久益醇。泡饮时常用小壶小杯,因其香味浓郁,冲泡五六次后余韵犹存。 11、香。武夷茶的香包括真香、兰香、清香、纯香、表里如一,曰纯香;不生不熟,曰清香;火候停均,曰兰香;雨前神具,曰真香,这四种香绝妙地融合在一起,使得茶香清纯辛锐,幽雅文气香高持久。 12、岩茶属半发酵茶,青茶,以"岩骨花香"的独特岩韵著称。 13、武夷岩茶。此茶从武夷山三十六峰九十九岩二来,半发酵,绿叶红镶边,制成乌龙茶,气味奇异,别有风韵。 14、舒城兰花;州碧云;小布岩茶;华顶云雾;南山白毛芽;天柱剑毫。 15、不要跟追风似的乱喝茶,选一款适合自己的,才是最美的。乌龙茶即是青茶,包括武夷岩茶。 2. 武夷山岩茶的诗句 芙蓉绿雪 悟莲心 轻雾凝珠露寒晨,幻若莲心初见魂 闲塘一方水荷香,郁郁淤泥养其芳 经宿十昼窨花芽,露水芙蓉悟香茶 质本洁来心易净,不负容颜负霜花 入世那堪泥淖染,出世结缘入禅茶 释和心 路畔小荷泪痕深,青衣顿首初见人 闲塘半亩波潋滟,波面新出叶田田 采撷鲜叶入茶芽,荷茶两味双生花 辛苦最怜人世乐,一夕成环夕夕玦 释然和合脱苦海,勘破放下皆无碍 至善心 一塘烟雨锁红萼,熙怡内把莲心握 清水芙蕖除旖旎,纤纤素手语依依 拨开红萼茶一撮,经宿荷香浸茶多 手捻香茶忆莲须,慢解细绳散轻花 上善若水香馥长,不枝不蔓无哀殇 3. 关于武夷山茶诗词 最早咏武夷茶的就是唐末乾宁进士徐夤。 他在《谢尚书惠腊面茶》一诗中咏道: 武夷春暖月初圆,采摘香茶献地仙。 飞鹊印成香腊片,啼猿溪走木兰船。 金槽和碾沉香末,冰木宛轻涵翠缕烟。 分赠恩深知最异,晚铛宜煮北山泉。 徐夤字昭梦,福建莆田人。唐亡后仕闽王王审知。 从他的诗中,可以看到武夷茶在当时已成为馈赠礼品了,而且那时的茶叶是碎茶。制法是把碎茶加工成茶饼,并在上面印着山水鸟兽的图案。 到了宋代,武夷茶已十分出名了。当时朝野上下,宫廷内外,饮茶之风盛极一时,而且经常举行品茶盛会,谓之“斗茶”。 在“斗茶”中,武夷茶又名列前茅。这从范仲淹写的《和章岷从事斗茶歌》里可以看到。 诗日: 年年春自东南来,建溪先暖冰微开。 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 宋咸平年间,丁谓任福建漕运使,督造御茶,把武夷茶列为贡品。后来,著名书法家蔡襄任福州知府时,又把武夷茶制成“小龙团”贡茶。 苏东坡有诗记曰: 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宠加。 争新买宠各出意,今年斗品充官茶。 由于饮茶风靡一时,对茶具和饮茶方法也讲究起来。当时在武夷山遇林亭设有瓷窑,烧制一种釉色绀黑、发亮的茶碗。 蔡襄在《北苑十咏》诗中写道:“兔毫紫瓯新,蟹眼青泉煮。”指的就是这种精雅别致有兔毫纤纹釉斑的茶碗。 元朝大德六年左右,皇家在武夷山卧龙潭附近设有“御茶园”。由于贡茶数量大,百姓负担很重,朱尊在凭吊《御茶园歌》中咏道:“君臣第取一时快,讵知山农摘不毛。” 清代诗人查慎行在其《御茶园歌》中亦云: 先春次春遍采摘,一火二火长温馨。 缄题岁额五千饼,鸡狗鼠尽山边村。 武夷茶好,泉水亦佳。这种山泉含有少量有益矿物质,用来泡茶,汤清,味甘,香纯。 明代陈观有诗赞曰: 绝献参差翠色连,白云一迳入壶天。 客来不屑求丹井,惟爱新茶煮石泉。 沿武夷伏虎岩东行,穿过一道石门,有一个幽深的岩洞曰茶洞。旅行家徐霞客曾称赞此洞比“天台之明岩更为奇娇也”。 洞中有一片古老虬结的茶树,清朝李卷曾题诗赞曰:“乳花香泛清虚味,旗枪浮绿压醍醐。”可见茶洞之茶的名贵了。 但武夷茶中最享有盛誉的还是九龙窠的“大红袍”,素有“茶中之王”的美名。 清代江苏嘉定人陆廷灿,曾在武夷山下的崇安县做过一任知县,他在《武夷茶》一诗中对武夷茶倍加赞赏。 诗曰: 桑宁经传熟见闻,弹琴喜访武夷君。 轻涛松下烹溪月,含露梅边煮岭云。 醒睡功资宵判牒,清神雅助书论文。 春雷催出仙岩笋,雀舌龙团取次分。 诗中他不仅对武夷茶作了形象的描绘,而且极力称道武夷茶在“清神”“醒睡”上的功效。清人邱华岳也在《重游复古洞》一诗中谈到武夷茶在止渴、益思上的益处。 他说“得品茶香渴已减,重吟诗好兴犹增”。 4. 武夷山茶诗诗句 最早咏武夷茶的就是唐末乾宁进士徐夤。他在《谢尚书惠腊面茶》一诗中咏道: 武夷春暖月初圆,采摘香茶献地仙。 飞鹊印成香腊片,啼猿溪走木兰船。 金槽和碾沉香末,冰木宛轻涵翠缕烟。 分赠恩深知最异,晚铛宜煮北山泉。 徐夤字昭梦,福建莆田人。唐亡后仕闽王王审知。从他的诗中,可以看到武夷茶在当时已成为馈赠礼品了,而且那时的茶叶是碎茶。制法是把碎茶加工成茶饼,并在上面印着山水鸟兽的图案。 到了宋代,武夷茶已十分出名了。当时朝野上下,宫廷内外,饮茶之风盛极一时,而且经常举行品茶盛会,谓之“斗茶”。在“斗茶”中,武夷茶又名列前茅。这从范仲淹写的《和章岷从事斗茶歌》里可以看到。 诗日: 年年春自东南来,建溪先暖冰微开。 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 宋咸平年间,丁谓任福建漕运使,督造御茶,把武夷茶列为贡品。后来,著名书法家蔡襄任福州知府时,又把武夷茶制成“小龙团”贡茶。苏东坡有诗记曰: 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宠加。 争新买宠各出意,今年斗品充官茶。 由于饮茶风靡一时,对茶具和饮茶方法也讲究起来。当时在武夷山遇林亭设有瓷窑,烧制一种釉色绀黑、发亮的茶碗。蔡襄在《北苑十咏》诗中写道:“兔毫紫瓯新,蟹眼青泉煮。”指的就是这种精雅别致有兔毫纤纹釉斑的茶碗。 元朝大德六年左右,皇家在武夷山卧龙潭附近设有“御茶园”。由于贡茶数量大,百姓负担很重,朱尊在凭吊《御茶园歌》中咏道:“君臣第取一时快,讵知山农摘不毛。”清代诗人查慎行在其《御茶园歌》中亦云: 先春次春遍采摘,一火二火长温馨。 缄题岁额五千饼,鸡狗鼠尽山边村。 武夷茶好,泉水亦佳。这种山泉含有少量有益矿物质,用来泡茶,汤清,味甘,香纯。明代陈观有诗赞曰: 绝献参差翠色连,白云一迳入壶天。 客来不屑求丹井,惟爱新茶煮石泉。 沿武夷伏虎岩东行,穿过一道石门,有一个幽深的岩洞曰茶洞。旅行家徐霞客曾称赞此洞比“天台之明岩更为奇娇也”。洞中有一片古老虬结的茶树,清朝李卷曾题诗赞曰:“乳花香泛清虚味,旗枪浮绿压醍醐。”可见茶洞之茶的名贵了。但武夷茶中最享有盛誉的还是九龙窠的“大红袍”,素有“茶中之王”的美名。 清代江苏嘉定人陆廷灿,曾在武夷山下的崇安县做过一任知县,他在《武夷茶》一诗中对武夷茶倍加赞赏。诗曰: 桑宁经传熟见闻,弹琴喜访武夷君。 轻涛松下烹溪月,含露梅边煮岭云。 醒睡功资宵判牒,清神雅助书论文。 春雷催出仙岩笋,雀舌龙团取次分。 诗中他不仅对武夷茶作了形象的描绘,而且极力称道武夷茶在“清神”“醒睡”上的功效。清人邱华岳也在《重游复古洞》一诗中谈到武夷茶在止渴、益思上的益处。他说“得品茶香渴已减,重吟诗好兴犹增”。 5. 云涧岩韵 茶诗、关于武夷山岩茶的诗 芙蓉绿雪悟莲心轻雾凝珠露寒晨,幻若莲心初见魂闲塘一方水荷香,郁郁淤泥养其芳经宿十昼窨花芽,露水芙蓉悟香茶质本洁来心易净,不负容颜负霜花入世那堪泥淖染,出世结缘入禅茶释和心路畔小荷泪痕深,青衣顿首初见人闲塘半亩波潋滟,波面新出叶田田采撷鲜叶入茶芽,荷茶两味双生花辛苦最怜人世乐,一夕成环夕夕玦释然和合脱苦海,勘破放下皆无碍至善心一塘烟雨锁红萼,熙怡内把莲心握清水芙蕖除旖旎,纤纤素手语依依拨开红萼茶一撮,经宿荷香浸茶多手捻香茶忆莲须,慢解细绳散轻花上善若水香馥长,不枝不蔓无哀殇。 6. 关于武夷山的诗句 1.《武夷山中》宋代:谢枋得十年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 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2.《武夷山》唐代:李商隐只得流霞酒一杯,空中箫鼓几时回。武夷洞里生毛竹,老尽曾孙更不来。 3.《武夷山》唐代:李商隐只得流霞酒一杯,空中箫鼓几时回。 武夷洞里生毛竹,老尽曾孙更不来。 4.《怀武夷山禅师》唐代:贯休万叠仙山里,无缘见有缘。红心蕉绕屋,白额虎同禅。 古木苔封菌,深崖乳杂泉。终期还此去,世事只如然。 5.《武夷山仙城》唐代:徐凝武夷无上路,毛径不通风。欲共麻姑住,仙城半在空。

乌龙茶是中国的特色茶类,它是由特定的茶树品种经独特的工艺加工而成,品质风格独特,乌龙茶以浓郁高长的香气、醇厚滑爽、回味甘调的滋味赢得了众多的爱好者。乌龙茶的造型有条型、曲卷型、颗粒型、朵型、束型和块型之分,其中条型、曲卷型、颗粒型是乌龙茶造型主体。呈条型的乌龙茶主要有广东的凤凰单 枞、闽北的武夷岩茶和台湾的文山包种等,呈曲思型的主要是闽南乌龙茶,呈颗粒型的如台湾冻顶乌龙茶,而朵型是白毫乌龙的独特造型。1.条型乌龙茶与冲泡技艺条型乌龙茶体形较松大、略长,宜用潮州式冲泡法,即主茶具选用小盖碗,用下投法进行冲泡。首先用沸水温碗,温杯,按茶、水比1:20—1:40的比例,投茶于碗的1/3至2/3(根据所泡茶的嫩度和加工方法的不同而定,如广东乌龙茶滋味浓投茶量可适当减少),先洗茶,即用回转手法沿碗沿冲入开水至满冲泡时,撇去碗面浮沫,迅速加盖,右手三指持碗将温润泡的水倒入茶船中。再用回转手法沿碗沿冲入95t—100℃水,盖上盖子,45秒或1分钟后即可分茶品饮,二泡、三泡冲泡时间逐次增加。乌龙茶重香气和滋味,不用观其叶底,在品饮时,可先取盖闻盖香,后细细品尝,独有情趣。2.颗粒型和曲表型乌龙茶与冲泡技艺颗粒型的乌龙茶如台湾的冻顶乌龙茶、金苞茶等,曲卷型的乌龙茶如安溪铁观音、黄金桂、永春佛手等,它们造型紧结,体积小,比重大,耐冲泡。这类茶的冲泡宜选用福建式泡法即壶泡法,主茶具用宜兴紫砂壶,夕帧克茶盅、闻香杯、品若杯等,冲泡前先用沸水温壶、温杯,用下投法置茶,投茶量为壶容量的1/3—1/2(根据品饮者对茶汤浓度习惯程度和茶叶的松紧程度而定),然后洗茶、泡茶、分茶、品茶,其手法与条型的乌龙茶基本相同。此外,还应注意,此类造型的乌龙茶其发酵程度差异很大,在掌握冲泡技艺时应灵活变化。一般发酵程度轻者,茶具以瓷器为主,水温稍低以90t一9沈为宜;发酵程度重者,茶具以紫砂为主,水温以沸水为宜。3.朵型乌龙茶与冲泡技艺:台湾的白毫乌龙风格独特,外形成朵,白毫显露,其发酵程度是乌龙茶中员重的,接近红茶。白毫乌龙冲泡选择茶具时,‘既可用瓷器小盖碗,也可用宜兴紫砂壶,冲泡方法与前两者相似。只是在品饮时,如在茶汤中加入几摘白兰地,其风味更佳。

岩石学报的格式

订阅一本然后看看就知道了。

1、阿拉善变质基底中的早二叠世岩浆热事件——来自同位素年代学的证据 耿元生;周喜文; 2667-26852、山东半岛高压麻粒岩中花岗质浅色脉体的成因 刘福来;刘平华;丁正江;刘建辉;杨红;胡伟华; 2686-26963、胶北~岩浆热事件的锆石Hf同位素特征及其对地壳演化的指示意义 刘建辉;刘福来;丁正江;刘平华;王舫;游君君; 2697-27044、胶北高级变质基底中高压基性麻粒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 刘平华;刘福来;王舫;刘建辉;杨红;施建荣; 2705-27205、胶东邢家山钼钨矿床辉钼矿Re-Os同位素测年及其地质意义 丁正江;孙丰月;刘建辉;刘殿浩;李碧乐;张丕建;钱烨;李杰; 2721-27326、华北板块北缘东段二叠纪的构造属性:来自火山岩锆石U-Pb年代学与地球化学的制约 曹花花;许文良;裴福萍;郭鹏远;王枫; 2733-27507、吕梁地区~岩浆事件及其构造意义 杜利林;杨崇辉;任留东;宋会侠;耿元生;万渝生; 2751-27698、华北克拉通中部造山带早元古代盆地演化 刘超辉;刘福来;赵国春; 2770-27849、华北克拉通古元古代中期伸展体制新证据:鞍山-弓长岭地区变质辉长岩的锆石SHRIMP U-Pb定年和全岩地球化学 董春艳;马铭株;刘守偈;颉颃强;刘敦一;李雪梅;万渝生; 2785-279210、辽东南长海地区花岗质片麻岩类的地球化学特征:对其原岩性质及形成环境的制约 孟恩;刘福来;刘建辉;施建荣; 2793-280611、赞皇变质杂岩区西南部斜长角闪岩的地球化学、变质演化研究及其构造意义 肖玲玲;卢俊生;王国栋;蔡佳;吴春明; 2807-281812、山西恒山巨晶状直闪石岩的成因:来自地球化学和Sm-Nd同位素的证据 钱加慧;魏春景;周喜文;初航; 2819-283013、泰山地区古元古代末期基性岩墙形成时代厘定——斜锆石U-Pb精确定年 相振群;李怀坤;陆松年;周红英;李惠民;王惠初;陈志宏;牛健; 2831-284214、内蒙古固阳东部碱性侵入岩:年代学、成因与地质意义 王惠初;相振群;赵凤清;李惠民;袁桂邦;初航; 2843-285415、麻山杂岩的两种变质作用及其与花岗岩的关系 任留东;王彦斌;杨崇辉;赵子然;郭进京;高洪林; 2855-286516、中国东北地区西部~500Ma泛非期孔兹岩系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董策;周建波; 2866-287817、冀北单塔子群凤凰嘴杂岩的年代学研究 曲军峰;李锦轶;刘建峰; 2879-288918、白云鄂博矿床成因的Mg同位素制约 孙剑;房楠;李世珍;陈岳龙;朱祥坤; 2890-290219、河北省宣龙式铁矿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李志红;朱祥坤; 2903-291120、早古生代阿拉善地块与华北地块之间的关系:来自阿拉善东缘中奥陶统碎屑锆石的信息 张进;李锦轶;刘建峰;李岩峰;曲军峰;冯乾文; 2912-2934

《岩土工程学报》是EI检索,但不属于SCI检索。两种学报各有所长,关键是根据自己需要。

目前,《岩石学报》是SCI。

岩土学报论文格式

不需要,你就普通格式给他就行,他们会排版的

某学报论文格式规范简要 1.论文题名:一般不宜超过20个字,必要时可加副题名。题名应避免使用非公知公用的缩写词、字符、代号,尽量不出现数学式和化学式。 2.作者姓名:署于题名下方,团体作者的执笔人也可标注于篇首地脚或文末,简讯等短文的作者可标注于文末。 3.作者单位:论文应表明作者的工作单位全称、所在省和城市名及邮政编码。格式为:“浙江师范大学 人文学院,浙江 金华 321004”。位置在作者姓名之下。 4.摘 要:论文都应有中英文摘要。摘要的主要内容包括论文研究的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摘要不要写成引言、背景介绍或者对文章的评论。摘要字数为150~200字为宜。摘要不应出现图表、数学公式。摘要的位置在作者单位之下。英文摘要中的中国人名和地名应采用《中国人名汉语拼音字母拼写法》的有关规定:人名姓前名后分写,姓、名的首字母大写,名字中间加连字符;地名中的专名和通名分写,每分写部分的首字母大写。 5.关键词:关键词是反映论文主要内容的词或词组。每篇文章可选4~8个关键词。关键词的位置在摘要之下。 (更为详尽的摘要与关键词规范请在我编辑部网页上下载) 6.中图分类号:论文应按《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进行分类。 多学科的论文,可以给出几个分类号,主分类号应排在第1位。 7.层次标题序号:层次标题是指除文章题名外的不同级别的分标题。社科论文各级层次标题序号为:“一、”、“二、”……,“(一)”、“(二)”……,“1.”、“2.”……,“(1)”、“(2)”……,“1)”、“2)”……;理科各层次标题则为阿拉伯数字连续编号:“0”、“1”、“2”……,“”、“”……,“”、“”……,以此类推。(参见文尾范例) 8.图:论文所引用的图必须要有图序(如图1,图2……),也应有简明的图题(如“图1 个别性的论证模式”)。 9.表:论文所含的表格必须有表序(如表1、表2……)和简明的表题(如“表1 试点高校统考成绩情况”)。 10.参考文献:参考文献是指作者论文中引用的他人文章。参考文献应统一在引用处用方括序号(如[1]、[2]等)作为上角标出,并按顺序列于文尾,一定不要标注为页脚注。相同文献只能用一个序号,其不同的页码可在序号后加上具体的页码即可(如[1]23、[1]79等)。专著、论文和网页的格式如下:

订阅一本然后看看就知道了。

岩石学报论文格式

2008年全院共发表论文753篇,包括SCI检索期刊论文166篇(2007年133篇),EI检索期刊论文6篇,ISTP论文5篇,国外一般期刊论文61篇,国内核心期刊论文441篇,国内一般期刊论文136篇,出版专著27部。与2007年相比,SCI检索期刊论文增长,反映高水平论文呈上升趋势。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度发表论文数量统计分布图

主办学术期刊及年度发表论文情况

中国地质科学院及挂靠学会主办了9种学术期刊,包括《ACTA GEOLOGICA SINICA》、《地质学报》、《地质论评》、《地球学报》、《矿床地质》、《岩石矿物学报》、《岩矿测试》、《中国岩溶》、《地质力学学报》。《地质学报》英文期刊为SCI检索刊物,《地质学报》中文版、《矿床地质》为CA收录刊物,其他绝大部分院办学术期刊为中文核心期刊。

2008年12月,科技部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公布中国精品科技期刊名单,《ACTA GEOLOGICA SINICA》、《地质学报》、《地质论评》、《地球学报》获此殊荣。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08

2008年中国科协宣布2008年度中国科协优秀论文获奖名单,《地质学报》(中、英文版)、《地质论评》所刊论文共有六篇获奖,其中,我院有四人获得优秀论文奖。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08

2008年,在“中国地质科学院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和“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工程”的支持下,《ACTA GEOLOGICA SINICA》、《地质学报》、《地质论评》、《地球学报》、《矿床地质》、《岩石矿物学报》、《岩矿测试》等7个刊物已实现网上办公功能,《中国岩溶》和《地质力学学报》正在建设中。以我院刊物为基础,在中国科学院《岩石学报》、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通报》、中国自然科学基金委《自然科学进展》等刊物的大力支持下,“中国地学期刊网”框架搭建成功。初步实现了地学科技期刊网上检索、网上办公、数据库共享等功能,初步做到了科技期刊办公手段的现代化,得到了地学科技工作者和期刊界的热烈欢迎,也为今后科技期刊的发展和资源共享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地质学报》(英文版)(ACTA GEOLOGICA SINICA):由挂靠中国地质科学院的中国地质学会主办,创刊于1922年,原名《中国地质学会志》,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科技期刊之一。现为双月刊,现任主编为中国地质科学院赵逊研究员。《地质学报》(英文版)多次获得科技部、中宣部和新闻出版总署的表彰,入选2001年中国科技期刊方阵,自2006~2008年连续三年荣获中国科协A类精品期刊工程资助(全国仅5个)。近年来,《地质学报》(英文版)在国际化的进程中步伐大大加快。连续被美国科技情报研究所的《科学引文索引》(SCI)、《CA》等十多家著名文摘或数据库选为源期刊。在2007年度的《SCI》统计中,影响因子为,总被引频次为1216,在被入选的76种中国期刊中位居第4名;在《SCI》公布的267种地学科技期刊中位居第68名;每年有110余种国外刊物引用本刊文章,其水平已达到和接近发达国家地质学会会刊的水平。2008年度,共发表论文137篇,共1272页。其中2、3、4、5期登载的是《中国代表团参加第33届国际地质大会论文集》的论文,其内容全面反映了近年来我国地学界取得的主要进展,受到与会代表的热烈欢迎。特别是在第一时间向世界同行介绍汶川地震的科学论文,引起了国际同行的强烈关注。从2009年第1期起,本刊全文在世界著名出版集团Blackwell公司网站全文上网发行。

《地质学报(英文版)》

《地质学报》英文版

《地质学报》(中文版):由挂靠中国地质科学院的中国地质学会主办,其前身为《中国地质学会志》,是中国最早的科技期刊之一。它以反映中国地质学界在地质科学的理论研究、基础研究和基本地质问题方面的最新、最重要成果为主要任务,兼及新的方法和技术。《地质学报》现为月刊,主编为中国地质科学院陈毓川院士。《地质学报》多次获得科技部、中宣部和新闻出版总署的表彰,入选2001年中国科技期刊方阵,2005年获国家期刊奖,2006~2008年连续三年赢得中国科协B类精品期刊工程资助,是国内外多家文摘或数据库的源期刊,在中国科技情报研究所的统计中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等指标一直名列前茅。2007年度影响因子为(扩展版),总被引频次为1876次,影响因子在全国5000余种科技期刊中位居第13名。2008年本刊作为实施精品科技期刊工程优秀单位,在中国科协组织的精品科技期刊总结大会上做了经验介绍,全文在中国科协网站上发表。2008年度发表论文187篇,共1814页。

《地质学报(中文版)》

《地质学报》中文版

《地质论评》:由挂靠中国地质科学院的中国地质学会主办,创刊于1936年,一直以爱国、争鸣为办刊宗旨。刊头图案,缺右上残左下,为创刊之时东北遭侵吞,西南被蚕食,一直沿用至今,表达了我国地质学家的忧国爱国之情。《地质论评》现为双月刊,主编为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任纪舜院士。《地质论评》多次获得科技部、中宣部和新闻出版总署的表彰,入选2001年中国科技期刊方阵,2005年获国家期刊奖提名奖,2006年、2007年赢得中国科协精品期刊工程的C类资助。是国内外多家文摘或数据库的源期刊,在中国科技情报研究所的统计中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等指标一直名列前茅,2007年度影响因子为,总被引频次为1981次,影响因子位居中国5000余种科技期刊的第29位。2008年度共发表正式论文97篇,消息报道17篇,通讯资料4篇,共计864页。

《地质论评》

《地质论评》

《地球学报》:是中国地质科学院主办,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地球科学综合性学术期刊,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美国《CA》收录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主要刊登古生物、地层、岩石、矿床、矿物、构造、第四纪地质、同位素、地球化学、物化探、遥感、水文、石油地质与石油工程等基础类地质研究及其相关的新技术、新方法等科技论文或者综述性论文,现已成为全国地学界具有重要影响的科技期刊之一。为了实现科技期刊编辑、出版发行的电子化,推进科技信息交流的网络化进程,本刊除印刷版外,还被编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并被“中国期刊网”收录,已入网“万方数据数字期刊群”,2008年底与兄弟刊物一起实现了网上办公功能。自2001年起《地球学报》改为大16开本,双月刊。主要设有学术研究、综述与进展、技术与方法等栏目。2007年,《地球学报》总被引频次1277次;影响因子,在全国5000余种科技期刊中影响因子排名第73位,进入百名大关,取得了重大突破。2008年度发表论文106篇,共836页。

《地球学报》

《地球学报》

《矿床地质》:由中国地质学会矿床地质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主办的双月刊,创刊于1982年。是中国唯一报道矿床学最新研究成果的期刊,内容包括矿床地质特征及与矿床有关的岩石学、矿物学、地球化学研究成果和科学实验成果及新技术、新方法。被《Chemical Abstracts》、《CSA Technology Research Database》、《Peφepa TИBHЫЙЖyp HaЛ》(俄罗斯文摘杂志)、《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数字化期刊—期刊论文库》、《数字化期刊—期刊引文库》、《中国地质文摘》、《全国报刊索引—自然科学技术版》、《有色金属文摘》和《中国学术期刊文摘》等检索期刊及数据库收录。根据《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和《中国学术期刊综合引证报告》,《矿床地质》在近几年科技期刊的影响因子排序中名列前茅。2007年度影响因子为,总被引频次为1361次,影响因子在全国5000余种科技期刊中排名第11名。2008年度发表论文73篇,共793页。

《矿床地质》

《矿床地质》

《岩石矿物学杂志》:由中国地质学会岩石学专业委员会、矿物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联合主办的学术性期刊,创刊于1982年。2005年起改为双月刊,现任主编为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沈其韩院士。《岩石矿物学杂志》主要报道岩石学、矿物学各分支学科及有关边缘交叉学科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成果,创造性和综合性研究成果,岩石和矿物鉴定的新方法、新技术和新仪器以及与有关的最新地质科技信息。《岩石矿物学杂志》是国内外多家检索系统和文摘的源期刊。在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的统计中,2007年度的影响因子为,总被引频次为902次,在我国5000余种科技期刊中影响因子位居第43名。2008年度共发表论文72篇,共586页。

《岩石矿物学杂志》

《岩石矿物学杂志》

《岩矿测试》:是中国地质学会岩矿测试专业委员会和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共同主办的分析测试技术科技期刊,创刊于1982年,主要报道国内与分析科学、资源环境、地球科学相关的新技术、新方法、新理论和新设备等研究成果、动态、评述及相关实践经验。曾获国家级优秀科技期刊三等奖,地质矿产部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北京市科技期刊四通杯全优期刊奖,中国科协优秀学术期刊三等奖。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目前被美国《化学文摘》、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等国内外15家文摘和数据库收录。在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的统计中,2007年度的影响因子为,总被引频次为522次,在我国5000余种科技期刊中影响因子位居第296名。2008年度共发表论文136篇,共484页。

《岩矿测试》

《岩矿测试》

《中国岩溶》:创刊于1982年,由中国地质科学院主管,是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主办的我国唯一公开出版的岩溶学术刊物,同时也是我国地学领域中最富学术影响力的科技期刊之一,曾多次被评为广西优秀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中国科技期刊、全国中文科技期刊,并被美国化学文摘(CA)、美国地质文献数据库(Geo Ref)、波兰哥白尼索引(IC)、乌利希国际期刊指南等国际著名的文献检索数据库收录。

创刊近30年来,《中国岩溶》始终坚持“争创名牌,构筑精品”的办刊理念,依托我国岩溶优势,突出特色栏目建设,严把质量关,刊物的学术影响力不断增强。在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的统计中,2007年度的影响因子为,总被引频次为533次,在我国5000余种科技期刊中影响因子位居第347名。2008年度共发表论文62篇,共392页。

《中国岩溶》

《中国岩溶》

《地质力学学报》:1995年创刊,是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来源期刊,中国科技论文引文数据库的来源期刊,CNKI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统计源期刊;是“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全文上网期刊,被《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和CNKI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全文收录;是反映地质力学研究所科研成果的对外窗口。主要报道地壳运动与大陆地质构造及其动力机制等方面的前沿动态和基础理论研究成果,同时关注矿产资源、地质灾害调查与防治、环境变迁规律等方面的应用科研成果。刊物的引用率和影响力逐年提高,2007年度的影响因子为,总被引频次为309次,在我国5000余种科技期刊中影响因子位居第561名。2008年度共发表论文40篇,共388页。

《地质力学学报》(网站正在建设)

《地质力学学报》

1、阿拉善变质基底中的早二叠世岩浆热事件——来自同位素年代学的证据 耿元生;周喜文; 2667-26852、山东半岛高压麻粒岩中花岗质浅色脉体的成因 刘福来;刘平华;丁正江;刘建辉;杨红;胡伟华; 2686-26963、胶北~岩浆热事件的锆石Hf同位素特征及其对地壳演化的指示意义 刘建辉;刘福来;丁正江;刘平华;王舫;游君君; 2697-27044、胶北高级变质基底中高压基性麻粒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 刘平华;刘福来;王舫;刘建辉;杨红;施建荣; 2705-27205、胶东邢家山钼钨矿床辉钼矿Re-Os同位素测年及其地质意义 丁正江;孙丰月;刘建辉;刘殿浩;李碧乐;张丕建;钱烨;李杰; 2721-27326、华北板块北缘东段二叠纪的构造属性:来自火山岩锆石U-Pb年代学与地球化学的制约 曹花花;许文良;裴福萍;郭鹏远;王枫; 2733-27507、吕梁地区~岩浆事件及其构造意义 杜利林;杨崇辉;任留东;宋会侠;耿元生;万渝生; 2751-27698、华北克拉通中部造山带早元古代盆地演化 刘超辉;刘福来;赵国春; 2770-27849、华北克拉通古元古代中期伸展体制新证据:鞍山-弓长岭地区变质辉长岩的锆石SHRIMP U-Pb定年和全岩地球化学 董春艳;马铭株;刘守偈;颉颃强;刘敦一;李雪梅;万渝生; 2785-279210、辽东南长海地区花岗质片麻岩类的地球化学特征:对其原岩性质及形成环境的制约 孟恩;刘福来;刘建辉;施建荣; 2793-280611、赞皇变质杂岩区西南部斜长角闪岩的地球化学、变质演化研究及其构造意义 肖玲玲;卢俊生;王国栋;蔡佳;吴春明; 2807-281812、山西恒山巨晶状直闪石岩的成因:来自地球化学和Sm-Nd同位素的证据 钱加慧;魏春景;周喜文;初航; 2819-283013、泰山地区古元古代末期基性岩墙形成时代厘定——斜锆石U-Pb精确定年 相振群;李怀坤;陆松年;周红英;李惠民;王惠初;陈志宏;牛健; 2831-284214、内蒙古固阳东部碱性侵入岩:年代学、成因与地质意义 王惠初;相振群;赵凤清;李惠民;袁桂邦;初航; 2843-285415、麻山杂岩的两种变质作用及其与花岗岩的关系 任留东;王彦斌;杨崇辉;赵子然;郭进京;高洪林; 2855-286516、中国东北地区西部~500Ma泛非期孔兹岩系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董策;周建波; 2866-287817、冀北单塔子群凤凰嘴杂岩的年代学研究 曲军峰;李锦轶;刘建峰; 2879-288918、白云鄂博矿床成因的Mg同位素制约 孙剑;房楠;李世珍;陈岳龙;朱祥坤; 2890-290219、河北省宣龙式铁矿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李志红;朱祥坤; 2903-291120、早古生代阿拉善地块与华北地块之间的关系:来自阿拉善东缘中奥陶统碎屑锆石的信息 张进;李锦轶;刘建峰;李岩峰;曲军峰;冯乾文; 2912-2934

订阅一本然后看看就知道了。

岩石学报格式要求

有《岩石力学学报》么?我只知道《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哦,它与《岩土工程学报》都为EI检索,且均不是SCI。。。。前者基本是关于岩的文章,后者岩、土皆有,侧重于岩

订阅一本然后看看就知道了。

1、拉萨地体的起源和古生代构造演化2、地壳再循环与大陆碱性玄武岩的成因:以山东新生代碱性玄武岩为例3、柴北缘超高压变质带:从大洋到大陆的深俯冲过程4、含水大陆下地壳的部分熔融:大别山C型埃达克岩成因探讨5、熔体再富集作用对大陆岩石圈地幔的影响6、山东蓬莱新生代岩石圈地幔的异常锂同位素组成:橄榄岩包体的离子探针分析7、辉石岩:高压结晶还是再循环洋壳?8、满洲里—额尔古纳地区中生代花岗岩的锆石U-Pb年代学与岩石组合:对区域构造演化的制约9、桂西北地区石英斑岩脉白云母40Ar/39Ar年龄及其地质意义10、一株产铁载体细菌的筛选及其与云母的相互作用11、应用储层流体包裹体PVTX模拟研究油气成藏期次——以塔里木盆地托甫台地区为例12、陕西老牛山印支期高Ba-Sr花岗岩成因及其构造指示意义13、安徽铜陵新屋里岩体黑云母、斜长石40Ar-39Ar年龄及其地质意义14、南祁连乙什春基性-超基性岩体LA-ICP-MS锆石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15、准噶尔盆地滴西地区石炭系火山岩储集空间特征及其分布

目前,《岩石学报》是SCI。

  • 索引序列
  • 岩茶论文格式
  • 岩石学报的格式
  • 岩土学报论文格式
  • 岩石学报论文格式
  • 岩石学报格式要求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