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要人门提高对赤潮的认时。对赤潮的了解。要加以防犯/
“赤潮”,被喻为“红色幽灵”,国际上也称其为“有害藻华”,赤潮又称红潮,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一种异常现象。它是由海藻家族中的赤潮藻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爆发性地增殖造成的。海藻是一个庞大的家族,除了一些大型海藻外,很多都是非常微小的植物,有的是单细胞植物。因赤潮生物种类和数量的不同,海水可呈现红、黄、绿等不同颜色。赤潮发生后,除海水变成红色外,一是大量赤潮生物集聚于鱼类的鳃部,使鱼类因缺氧而窒息死亡;二是赤潮生物死亡后,藻体在分解过程中大量消耗水中的溶解氧,导致鱼类及其它海洋生物因缺氧死亡,同时还会释放出大量有害气体和毒素,严重污染海洋环境,使海洋的正常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的破坏;三是鱼类吞食大量有毒藻类。同时海水的PH值也会升高,粘稠度增加,非赤潮藻类的浮游生物会死亡、衰减;赤潮藻也因爆发性增殖、过度聚集而大量死亡。赤潮是在特定环境条件下产生的,相关因素很多,但其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是海洋污染。大量含有各种有机物的废污水排入海水中,促使海水富营养化,这是赤潮藻类能够大量繁殖的重要物质基础,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海洋浮游藻是引发赤潮的主要生物,在全世界4000多种海洋浮游藻中有260多种能形成赤潮,其中有70多种能产生毒素。他们分泌的毒素有些可直接导致海洋生物大量死亡,有些甚至可以通过食物链传递,造成人类食物中毒。目前,世界上已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不同程度地受到过赤潮的危害,日本是受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近十几年来,由于海洋污染日益加剧,我国赤潮灾害也有加重的趋势,由分散的少数海域,发展到成片海域,一些重要的养殖基地受害尤重。对赤潮的发生、危害予以研究和防治,涉及到生物海洋学、化学海洋学、物理海洋学和环境海洋学等多种学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赤潮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爆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生态现象。赤潮是一个历史沿用名,它并不一定都是红色,实际上是许多赤潮的统称。赤潮发生的原因、种类、和数量的不同,水体会呈现不同的颜色,有红颜色或砖红颜色、绿色、黄色、棕色等。值得指出的是,某些赤潮生物(如膝沟藻、裸甲藻、梨甲藻等)引起赤潮有时并不引起海水呈现任何特别的颜色
最快捷的办法不就是在网上找嘛~~看看(地理科学研究)~~当然,一定要记住,自己写~~
哥伦布发现美洲与海洋地理科学 海洋地理科学是推动航海实践活动的主要基础与前提之一,而航海活动实践又反过来成为海洋地理科学发展的最重要条件与动力,二者互促互进.海洋地理科学亦是浸透包容在航海史、科学史,乃至整个文明史中.今年是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510周年,在追忆纪念这位伟大的航海家之际,从海洋地理科学的角度研究哥伦布的航海作用,对于拓展对哥伦布航海研究的界域,创新研究内容,突出时代特色,具有重要意义. 一、海洋地理科学与哥伦布西航思想及行动的形成 对哥伦布远航成功,多有贬诋者.如说哥伦布是个“”、“一个疯子”、“神经很不正常”、“整个一生之中心理状态都有某种混乱”,说他的发现是“偶然的成功”等[1].从海洋地理科学的角度看,这些说法是毫无根据的. 1.远航前的哥伦布掌握了较为深厚广博的海洋地理学知识. 哥伦布所处的时代,西欧人对“远东”还不甚了解.《马可波罗游记》中关于东方“黄金”的描写引起了西欧社会国王、封建贵族、僧侣以及商人日益炽热的欲望.西欧人以极大的热情进行探险,配合寻找新航路.到哥伦布从事探险时,葡萄牙人沿非洲西海岸向南已进行了几十年探险并取得成就.马可波罗的著作深深吸引了哥伦布,他反复仔细阅读,不仅精读,还做了研究.坐落在西班牙塞维尔的哥伦布纪念馆中,至今还保存着一部拉丁文的《马可波罗游记》,书上有哥伦布做过的眉批.一个富庶的、遥远的东方深深地吸引着他. 自14岁上船后,哥伦布先在波尔多菲诺,后来又在科西嘉岛当少年见习水手,以后又成为正式水手.地中海、北大西洋一带是他的海上家园.1476年,哥伦布在一次商船海战中,因船只毁掉,漂渡到葡萄牙.当时,葡萄牙人正以极大的热情从事沿非洲海岸向南的探险,旨在寻找一条绕过非洲南端好望角去东方的航路.他们已经发现了非洲沿海、大西洋上的一些岛屿,同时也向北方探险航行.哥伦布在葡萄牙应募参加了去布里斯托尔、加尔维和冰岛的第一次远航.在葡萄牙的航海期间,哥伦布进一步学习掌握了天文、地理、潮汐、风向等知识,其中与航海有关的学科知识尤为丰富.他熟悉并会操纵多种类型的船只,了解并会使用当时的航海仪器,掌握航海技术,研究绘制海图.他狂热地学习、搜集各种航海方面的资料,学会使用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和拉丁四种语言,成为一名航海专家.正如他自己于1501年所说的那样:“我从小置身海洋上,为的是在海上航行,且一直坚持至今.航海的技巧激励那些忠于航海事业的人在探索这个世界的秘密.充分地研究了天文学以及几何算术,我能全神贯注、得心应手地画出地球的形状和地球上的城市.”在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中,哥伦布形成了向西航行的思想.2.坚信“地圆”说,深信向西航行可到东方. 科学是不断发展的,它的正确性及对社会实践的作用是有其时代性和相对性的.哥伦布所处的那个时代,海洋地理科学有许多内容今天看来是错的,但当时却是先进的,它也指导了人们的实践,起了应有的作用.地球是圆形的学说被公认并成为正统观点是近代的事情.在此之前的古代和中世纪,人类对于自己生活其上的大地的形状,说法多样.公元前6世纪的毕达哥拉斯和后来的柏拉图可能是最早提出大地是一个圆球形概念的哲学家.他们宣称的地球位于宇宙中心,天体环绕它进行圆周运动.著名学者波昔多尼曾在倡导大地球形说的基础上,推想从地中海向西航行可到达印度.公元2世纪,著名地理学家托勒密写成了古典天文巨著《大综合论》,其中认为地球是一个位于中心保持不动的球体,而天体则环绕它转圈子.托勒密撰写的《地球指南》共8卷,是一部影响深远的综合性地理学著作.书中采用经纬网,将地球分为360度,对地球的周长、各地名称,陆地、海洋及形状、温差等各方面都进行了论述[2]()[3]().当然,因时代的局限,这本书的错误是相当大的,但它是那个时代地理学的结晶. 随着社会发展,12世纪以后古希腊学术著作和中世纪穆斯林的学术思想又重新被西欧吸收,被译成拉丁文.在西欧兴起收集翻译古希腊文化的热潮是由于社会对新知识需求的增加.到哥伦布时代,译成拉丁文的古希腊和穆斯林作家的作品数量多、学科广.哥伦布运用所学的拉丁语,读了大量古希腊著作,特别是托勒密天文学和地理学.他还学习了中世纪学者的有关著作,逐渐接触“地圆说”. 在马可波罗的游记中,讲到希邦格(日本)离印度海岸不远.此外,比哥伦布稍早些年的法国地理学者皮埃尔?戴利的《世界的样子》一书(一译《幻想世界》,Imagine Muudi),对哥伦布的影响极大.该书是根据亚里士多德和中世纪思想家罗哲尔?培根的观点而成,亚里士多德认为地球表面水域与陆地比例是1:6.该书把欧洲和亚洲说成是向两边延长着的“长长的”陆地,而在两大洲之间的海(指欧洲以西和亚洲以东的水域)便成了狭小而“短小的”了.书中还指出,“伊比利亚半岛的末端和印度东端彼此相距并不太远……显而易见,顺风有几天就能到达”,并断言:“绵延于西班牙和印度之间的海洋不甚宽广.”[4]()另外,据基督教《旧约》记载:“到了第三天,你应将水集合于大地的第七个部分,使其余六个部分干涸.”古希腊的学术观点与宗教文献相吻合,对于既追求学术知识又虔信宗教的哥伦布产生了特殊的作用. 哥伦布还在航海实践中,从各地搜集了很多不被其他船员们重视的、能够证明在大西洋遥远的地方有块陆地的证据.例如,如果西风持续地猛吹,海上飘来既非欧洲人也不是非洲人的尸体.另外,他听其他船员讲到,在离葡萄牙海岸450海里的地方,曾捞上一个木头制品,显然不是用金属工具做的,但小巧玲珑.在亚速尔群岛附近常常冲来一些陌生的树干和其他不为西欧人所认识的东西.通过理论学习与实践观察,“地圆说”更为哥伦布所深信. 3.综合推算与西航思想的最后形成. 根据古希腊地理学成果,参照马可波罗书中关于日本、中国位置的记载,以及中世纪西欧学者的著作,哥伦布的西航思想日臻成熟.早在15世纪70年代末,哥伦布就给赞成从西路航海去印度的学者、意大利的托斯堪内里写信.托氏对地理学特别是“地圆说”有许多独到见解,其中关于地球周长、经纬度及西欧与东方的距离等都有说明.他认为,在陆地上从里斯本向东测量,已知的大陆包括整个地球表面有230个经度,从西班牙出发向西只需走130个经度就能到达大陆的东侧(当时人们并不知道还有太平洋).托斯堪内在研究马可波罗的书之后认为,从里斯本向西航行5000海里就可直达伟大的可汗王国(中国).另一条海路绕安蒂利亚岛,“经过两千海里,您会碰上妙不可言的奇邦格(日本)……”.他还画出了北大西洋地图.哥伦布专门拜访了托斯堪内,向他求教并获得有关资料.托斯堪内的许多结论与亚里士多德,以及《旧约》、《世界的样子》等文献中的说法有出入.如《世界的样子》中断言,中国位于加纳利群岛以西三千余英里[4](pp76-77).哥伦布虽然赞同托斯堪内的许多观点,但对托所制之路线有不同看法,认为太长了,因而需要自己计算. 要实践航行,哥伦布还面临两个问题,都和向西航行到亚洲的距离有关.其一是,如果地球是360度,那么1度有多长?其二,地球上已知陆地向东伸延有多长?根据《旧约》及亚里士多德关于陆地占6/7的说法,位于欧洲和亚洲之间的海洋只占360度的1/7,即51个经度,又考虑到《世界的样子》及《马可波罗游记》中的说法,哥伦布运算的结果是从西向东陆地面积占290度.这样,他的答案是,地球上海洋占70度.但1度有多长呢?根据古希腊托勒密的推算,以及中世纪穆斯林学者测量同一子午线两个点等几种测量方法,1度是海里.也有一些地理著作说1度的长度不到10海里.哥伦布接受了环球距离较小的数字. 由于地球是圆形,在不同纬度上的两个经度之间的距离又不同,那么,在里斯本或亚速尔群岛的纬度上,两个经度间距离是多少呢?根据当时的数据知识及葡萄牙航海机构研究者们的计算方法,哥伦布计算出1度等于50海里.按这个标准计算,距所要去的东方目标不足3550海里(事实上沿北纬28度线,从加那利群岛到日本的距离是10600海里),可见,由于条件的限制,哥伦布的计算结果是错误的.按这个结果,西渡大西洋到东方确是要容易得多[5]. 然而正是这个“错误”,使哥伦布最终坚定了信心.这个理论与找黄金、辟航路、传播基督教的热情和冒险精神结合在一起,促使哥伦布开始着手实施西航计划.他在多次向葡萄牙国王申请未获准的情况下,又来到西班牙,经过多番奔波磨难,冲破重重阻力,最终促成行动. 哥伦布向西探航并发现美洲并非是“不理智的行为”,也不是“偶然的成功”,更不是仅凭“黄金梦”、“宗教狂热”来支配冒险活动的.他是一个有科学头脑、独到见解、注重实际的伟大航海家. 二、发现美洲对海洋地理科学的贡献 哥伦布在航海活动中对海洋地理科学做出了重大贡献,他第一个进入“美洲地中海”,发现了几乎全部巴哈马群岛、大小安的列斯群岛,足迹遍及现在的几十个美洲国家和地区,对海洋地理、水文状况进行了勘察,获得了不少发现,这里仅提及以下几个方面. 1.为环球航路的开辟、“地圆说”的最后证实打下了基础. 古希腊的科学文化在西欧上古末期和中世纪早期遭到严重破坏.中世纪时期关于地球的概念是按《圣经》中的解释,由幻想构成的地图,认为大地是一只圆盘,浮在水面上,天是由四根台柱支撑的穹窿,基督教圣地耶路撒冷在大地中心,中间是陆地,周围为水所环绕,有亚、非、欧三块大陆块.在中世纪前和中期的基督教西欧,这种观点占统治地位.十二三世纪以后,“地圆说”开始在欧洲兴起,哥伦布接触到了“地圆说”,又从《马可波罗游记》中了解到东方,结合航海的实践及见闻,坚信这一观念.尽管哥伦布是一名虔诚的基督教徒,但在地球形状这个问题上,却背离了基督教学说.正因为他相信“地圆说”,根据当时所能接触到的各种有关地理科学知识进行了周密的推算,得出地球的大约周长以及从西欧向西航行到东方的距离,使他的航行有了科学理论基础.虽然他的计算结果与实际相差较大,然而这种“错误”的理论是导致他发现美洲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应当指出,主张从西欧向西航行到亚洲,所遇到的不仅仅是与自然界的危险作斗争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要与社会的、人为的困难作斗争,还要克服意识形态、思想观念上的种种阻力.当时绝大多数人不相信地圆学说,不相信向西航行可到东方.当时,尽管有几个国家在进行探险,有许多航海家,不怕风浪、不畏海盗,但却害怕驶进“地狱”,据说“地狱”的入口就在大西洋中的某处.在哥伦布第一次航行的水手中,还有人把这一传说看做是最可怕的危险.然而哥伦布以自己大胆的设想、科学的计划和无畏的精神冲破了这一障碍,西航成功了.他虽未找到真正的东方,却发现了美洲,通过这一发现,为后继者铺垫了环球航海成功的路.麦哲伦成功的因素之一,就是根据哥伦布的航海情况,又在他实践的基础上实现的.麦哲伦环球航行成功,在海洋地理科学史上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意义相当深远.因此,哥伦布的航海活动不仅是开辟了一条通达美洲的航路,也是证实“地圆说”,并为以后开辟环球航路创造了条件,他开辟了航海活动的新时代,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 2.对海洋地理的勘测、发现和利用. 在航海过程中,哥伦布始终仔细观察、勘测所经海洋的水文、地理、气象等情况,计算航程,判别方位和经纬度,精心绘制地图并详细记载航海日志.他的《航海日志》内容丰富,被称为“地理大发现时代最感人肺腑的文件之一”,为后人研究西印度群岛、大西洋及中南美洲的海洋地理及航海科技史提供了宝贵的原始资料[6]([].他的海洋地理勘察、观测、发现及运用涉及到很多方面.比如,位于北纬20°到30°,西经40°到75°之间大西洋中神秘的马尾藻海,是海洋地理的一大奇观,有些自然状况至今难以解释.据考古发现,古代腓尼基人已到达马尾藻海.可是在中世纪,科学还深深地被禁锢在神学之中,马尾藻海却被认为是居住在深海中的神,能随便改变自己的形状,甚至可以突然消失,所以人们对其畏惧,一直无所认识.哥伦布第一次航经马尾藻海时,几乎被阻隔在那里.他是第一次详细记载马尾藻海的人,从此人们才开始对马尾藻海进行真正的科学考察 . 哥伦布对大西洋风向、洋流的发现和利用也有贡献.这些都是凭借他的丰富知识、经验、勇敢精神和聪明善断的天赋,在航海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比如第一次的航行返航时,为了防止触礁,躲开了东北信风带,在海上航行了48天.第二次航行时又逆信风北上用了93天.经过两次航行知道了有信风和偏西风的存在.他是第一个发现并利用大西洋中风系的探险家.同时,他也认识到海流的作用.他在很早以前就听到和见过欧洲西部海面上常有热带果实,珍奇雕刻、木材和异地人的尸体,在去美洲的航行中,又亲眼见到了后来被确认为是北赤道洋流的海流.同时,哥伦布还在当时航海仪器比较落后的情况下,发现了地磁的偏向因地区的不同而有差异(磁偏角、磁倾角)的现象.这些发现都是人类首次对海的认识,也很快被后人所运用.
当我们徜佯在地理大观园的时候,无不为其美丽所折服! 一、人地关系的和谐美 地理把人地相关性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为我们揭示出: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人与自然平等、共生、共存,人和自然的关系是和谐的关系。强调人地关系的和谐发展。通过对地理人地相关性的学习,使我们能够理解到人与自然间的正确关系,理解尊重自然,才能和谐共处的理念,从而体味出一种和谐美。 二、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多样美 地理以区域环境为研究对象,具有广阔的空间性,上及天,下达地,蓝天、白云、大海、森林、草原、日月星辰、花鸟鱼虫、沙漠、冰川、城市、乡村……山水之间,阴阳相配, 冥冥之中刚柔相济。宇宙的神秘与诡谲,万物的多样与和谐。面对一幅幅绚丽的世界图景,无不为大自然的和谐美丽而震憾!“智者乐山,仁者乐水”,“灵性出万象,风骨自高洁”,穷极于山水间,尽享世界的和谐与美丽。 三、地理伦理道德美 古人有“天人合一”的观念,其中就含有启蒙的人地关系的合理内涵,而儒家主张“礼乐合一”、“美善相乐”又把“仁”当作审美理想的核心,强调人类社会中人与人间的和谐,含有更多的人伦成分和浓厚的封建、政治色彩,因而缺乏对环境、对生命的广泛关注。道家主张“游于自然之道”、“返朴归真”、“清静无为”,试图在人与自然间建立起混沌的和谐。因其处世消极最终被排斥到主流社会之外。 地理学则要求我们在处理好社会关系的同时,还应处理好人与自然的一系列关系,对自然讲伦理道德,特别是要处理好人与其他生命的关系。因而,在一定的层面上也包含着丰富的环境伦理和生命理性。强调在人与人、人与其他生命之间建立起平等、公平的秩序,因而具有一定的伦理道德美。有人预言:生态文化必将成为未来社会的主流文化,一场群众性的环保运动正在世界各地兴起。 四、地理智慧美 地理智慧主要指:人与自然相处的智慧和人类自身生存的智慧。学习地理,重要的是可以给人们装上一个“地理头脑”,教会人们用地理的思想和方法来看待世界,更科学地选择、安排生活和生产,指导人类理性地生产和消费。在对物质资源的消费方面,呼吁人类改变旧的思维方式和生产、生活方式,放弃高消耗、高增长、高污染的粗放型生产方式和高消费、高浪费的生活方式。 地理智慧要求人们在消费时,尽可能多地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率,尽量减少对废物的排放,以保持人地复合系统结构和功能的良好状态。在人的自身生产方面,主张人口的增长要与社会经济发展适应,与生态环境保护和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相协调。传统发展模式是以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为特征的,常常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增长,把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资源对立起来。地理对人地复合系统开放性和战略性的研究,为我们建立了正确的人口观、环境观、资源观等,从而树立一种观察、处理当代事物的整体观和系统观,教给人类与自然相处的智慧和生存的智慧。 五、地理人文精神美 地理“把地球作为人的世界来研究”(J.O.M.克罗克《地理学的范畴》),主张给人以及其他生命更多的人文关照。人文素质的核心是人文精神,而人文精神的重点在情感和价值观。地理能赋予我们更高的人文精神。在价值观方面地理能帮助我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人口观、种族观、环境观和资源观。在情感方面,通过地理国情教育能增强我们的国家意识,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在世界地理的学习中,利用综合、分析和比较的方法去解释空间效应,展现全球不同地域的自然地理结构和特征,展现与之相关的不同民族的文化、文明、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特别是在此差异基础上形成不同的文化景观。在欣赏丰富多彩的文化景观时,帮助我们形成对他人他物和异质性、多样性的宽容心。地理能强化我们的全球意识,教会我们用全球视野的角度去认识和把握世界现实,并将本国、本地区、本乡、本土置于国际大背景下加以思考和分析,从而学会尊重与理解、竞争和合作、关心和交往。理解并增进与其他国家、其他民族及其他文化间的交往交流,用以培养和平共处并具有世界大家庭、不同肤色、不同种族、不同语言文明为一体的人。 地理教育目的的重点是实现“从能力到责任感的转变”。强调关心他人、关心集体、关心人类面临的共同的问题,注重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不仅重视对他人、对民族、对国家的责任感,也重视对世界、对人类的责任感。地理使我们成为一个负责任的人。 六、地理规律美 地理的规律可分为地理事物分布规律、地理事物的演变规律等。地理的规律美表现为秩序美、节奏美、数学美等。想象是分析,也是综合(波德莱尔:《想像力》)。分析和综合是地理重要的思维方法。联想是知觉和想象的基础(朱光潜:《美感与联想》)。地理规律的认识,离不开高度的想象,在想象中体味到地理的规律美。面对精美的地图,在欣赏一件艺术品的同时,张开自由想像力的翅膀,与之展开极富情趣的对话。跨越时空,纵横驰骋,于是一个富有色彩、声音、轮廓、香气和生命的世界便活跃于眼前。 在认识太阳系中九大行星的运动规律时,使人联想到一张巨大的光盘,它们同向、共面、近圆,仿佛在演奏着一曲壮美的宇宙乐章。在认识非洲气候分布规律时,我们联想到了对称。在认识城市中心学说时,不禁使人联想到蜂房构造。在学习农业区位论中的杜能环时,会使人想到水中的涟漪。在认识海水盐度的纬度分布规律时,使我们联想到如“M”形的山峰。高度的想象,总是与热情同在。“一个冷淡、浅薄的、尖刻的人是不常具有坚强雄厚的想像力的”(郁达夫:《想象的功用》)。 学习地理需要热情,在热情中产生丰富的想象,在不断地创造、联想、解释中,在对地理事物的分析、比较、归纳、演绎中,必将感受到地理规律美的无穷魅力。通过对地理规律美的认识,能赋予我们更多理性,使我们从中不断向自然界学习、模仿和借鉴,以此创造美的环境、美的生活。从一个小的盆景,一座假山,一座山水城市,大到建设一个宽敞、富裕、干净、安全的地球,都体现了人类对大自然的学习和模仿。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目前我国正在建设小康社会,在庭院经济的发展、小流域的治理、农业生态模式的建立、小城镇和工业小区建设等方面,都需要进行科学决策,而地理在各种决策中会提供广泛的人文咨询、人文设计和人文论证。并用美的地理规律去创造和谐而美丽的世界。 七、地理科学知识体系的球状结构美 褚大健先生对复杂的科学知识体系进行梳理,独具慧眼,发现了科学知识体系具有的球状结构。认为:地球的内部结构从外向内,由地壳、地幔和地核组成,与此相似,科学知识从内到外,由知识内核、知识幔层和知识外壳组成。知识外壳由事实性知识组成,重点说明“是什么”。知识幔层由定律性知识组成,侧重说明“怎么样”,知识内核由原理性知识组成,侧重说明“为什么”。地理科学知识体系也是如此,对地理科学知识体系的探讨,我们会感到地理科学知识体系的球状结构美。 席勒说过:“若要把感性的人变成理性的人,惟一的途径是先使人成为审美的人”。地理的审美能赋予我们对地理更多的学习热情,更重要的是通过地理审美能陶冶我们的情操,并用地理美去创造和谐而美丽的世界。
一、最新地理论文选题参考1、产业地理集中、产业集聚与产业集群:测量与辨识2、地理—生态过程研究的进展与展望3、中国制造业的地理集聚与形成机制4、论地理信息系统及其在地理学中的地位5、能源地理学——中国生物质能源的定量评价及其地理分布6、地理学的研究核心--人地关系地域系统--论吴传钧院士的地理学思想与学术贡献7、地理学:地理-生态过程研究的进展与展望8、地理学的研究核心—人地关系地域系统:论吴传钧院士的地理学思想与学 …9、地理空间数据的可视化10、产业地理集聚与外商直接投资产业分布——以北京市制造业为例11、关于地理学的区域性和地域分异研究12、地理-生态过程研究的进展与展望13、要素禀赋、地理因素与新国际分工14、集成GIS和细胞自动机模型进行地理时空过程模拟与预测的新方法15、地理和贸易16、绿洲地理特征及其气候效应17、产业特征、空间竞争与制造业地理集中——来自中国的经验证据18、中国21世纪议程与地理学19、对自然地理区划方法的认识与思考20、我国古地理学的形成、发展、问题和共识二、地理论文题目大全1、GIS环境下面向地理特征的制图概括的理论和方法2、分形理论在人文地理学中的应用研究3、地理科学的信息化与现代化4、中国地理学发展若干值得思考的问题5、华北植物区系地理6、地理数据尺度转换方法研究进展7、青藏高原地理环境研究进展8、我国土壤动物生态地理研究进展9、河南农区经济发展差异地理影响的小尺度分析10、西方地理学界关于生产性服务业作用研究述评11、烟粉虱不同地理种群的mtDNA COI基因序列分析及其系统发育12、新疆黄山东铜陵硫化物矿床Re—Os同位素测定及其地理动力学意义13、地理空间的尺度-结构分析模式探讨14、中国地理教育:继承与创新15、科学地理解心理健康与心理健康教育16、中国青年大肠癌的发病特点及地理分布17、关于综合地理区划若干问题的探讨18、我国地理标志法律保护的制度选择19、金融地理学:国外地理学科研究新动向20、WebGIS中的地理关系数据库模型研究三、热门地理专业论文题目推荐1、北京市地理编码数据库的研究2、小熊猫种群遗传结构和地理分化3、计算机网络信息空间(Cyberspace)的人文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4、产业地理集中研究进展5、地理标志的性质和保护模式选择6、伊犁野果林的生态地理特征和群落学问题7、祁连山区降水的地理分布特征8、地理环境演变研究的理论与实践--鄂尔多斯地区晚第四纪以来地理环境演变的研究9、地理生态学的干燥度指数及其应用评述10、从地图到地理信息系统与虚拟地理环境--试论地理学语言的演变11、我国SO_2和NO_X排放强度地理分布和历史趋势12、中国地理教育:继承与创新13、气候变化对中国森林生产力的影响 Ⅰ.中国森林现实生产力的特征及地理分布格局14、中国城市地理15、三江源地区植被指数下降趋势的空间特征及其地理背景16、中国城市体系的“中心—******模式”:地理与经济增长的经验研究17、中国城市地理18、湖南省森林植被的碳贮量及其地理分布规律19、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地理分布的影响及对策20、地理和贸易四、关于地理毕业论文题目1、中国北方近50年温度和降水极端事件变化2、中国农村空心化的地理学研究与整治实践3、论地理学的研究核心——人地关系地域系统4、中国制造业地理集中与省区专业化5、我国湿地研究进展——献给中国科学院长春地理研究所成立40周年6、地理系统与地理信息系统7、根瘤菌-豆科植物共生多样性与地理环境的关系8、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地理界定及其生态问题9、基础地理数据库的持续更新问题10、景观生态战略点识别方法与理论地理学的表面模型11、植物区系地理12、地理位置与优惠政策对中国地区经济发展的相关贡献13、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前沿领域14、关于地理学的“人-地系统”理论研究15、基础地理数据库的持续更新问题16、城市地理分形研究的回顾与前瞻17、植物区系地理18、地理科学的中国进展与国际趋势19、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前沿领域20、分形理论在地理学中的应用研究进展五、比较好写的地理论文题目1、从地理空间到地理网络空间的变化趋势--兼论西方学者关于电信对地区影响的研究2、人文地理学"空间"内涵的演进3、中国氨的排放强度地理分布4、中国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地理区划5、谈地理科学的内容及研究方法:(在1991年4月6日中国地理学会...6、生态地理区域界线划分的指标体系7、栓皮栎种群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和地理分布研究8、经验地理解法官的思维和行为——波斯纳《法官如何思考》译后9、现代地理学中的数学方法10、西南区野生狗牙根遗传多样性的ISSR标记与地理来源分析11、四川省农作物生产力的地理分布12、论地理空间形象思维——空间意象的发展13、地理信息系统应用于中国大陆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空间分布及环境因素分析14、产业地理集中度测度方法研究15、产业集聚:地理学与经济学主流观点的对比16、人文主义与后现代化主义之兴起及西方新区域地理学之发展17、我国20世纪地理学发展回顾及新世纪前景展望--祝贺中国地理学会创立90周年18、马氏珠母贝不同地理种群内自繁和种群间杂交子一代形态性状参数及相关性分析19、中国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黄、渤海3个野生地理群遗传多样性的微卫星DNA分析20、家蚕不同地理品种分子系统学研究
1、 《论日本阿努语和阿尔泰诸语代词关系》,汉文,《民族语文》1993年第二期,50-58页。2、 《论日本阿依努语和通古斯诸语共有词词义关系》,日文,《早稻田大学语言文化研究》1990年第三期111-118页。3、 《论日本阿依努语和鄂温克语共有动词》,汉文,《民族语文》1992年第一期,17-24页。4、 《论日本阿依努语和蒙古语共有词的元音对应规律》,汉文,《满语研究》1993年第二期91-100页。5、 《论日本阿依努语和蒙古语共有词的辅音对应规律》,汉文,《满语研究》1998年第二期89-101页。6、 《论日本阿依努语和通古斯诸语共有词元音对音规律》,汉文,《满语研究》1999年第一期20-31页。7、 《论日本阿努语和阿尔泰诸语代词关系》,汉文,《民族语文》1993年第二期,50-58页。8、 《论日本阿努语和阿尔泰诸语格形态研究》,汉文,《民族语文》1994年第四期,64-68 页。9、 《论日本阿依努语和通古斯诸语共有名词》,汉文,《满语研究》1994年第一期37-42页。10、《关于日本阿努语和阿尔泰诸语的关系》,日文,日本《东方学》1990年期20-41页。11、《日本语言政策研究》,汉文,《世界各国语言政策研究》之论文,2002年5月出版。12、《论日本语和鄂温克语共有动词》,汉文,《鄂温克研究》2000年第一期18-22页。13、《关于日本语和鄂温克语特殊词义关系》,汉文,《黑龙江鄂温克研究文集》第二册237 -246页,2000年6月版。14、《关于日本语和鄂温克语共有词》,汉文,《黑龙江民族丛刊》1999年第四期102-105页。15、《日本地名和文化的关系》,汉文,《西双版纳国际地名学论文集》1993年。16、《关于日本地名中的‘田’字》,汉文,《中国地名》1992年第五期33-35页。17、《论日语和达斡尔语的关系》,蒙古文,《蒙古语文》1997年第八期24-29页。18、《关于日本语和达斡尔语的感叹词》,日语,《日本蒙古学报》1990年第二十期35-40页。19、《论日本乌依勒塔语与通古斯语语言文化的关系》,英文,《东西方语言文化》第五辑,1995年。20、《论乌依勒塔语词首保留的辅音》,汉文,《民族语文》1996年第一期61-66页。21、《日本东京外国语大学亚非所简介》,汉文,1993年第五期76-78页。22、《论印第安语和满通古斯诸语共有的宗教称谓》,汉文,《民族研究》1998年第六期65-68页。23、《论印第安人和我国北方民族原始宗教的关系》,英文,美国崔尼提大学《宗教学》1997年期1-10页。24、《关于北极圈语言文化的共性》,英文,《东西方语言文化》第六辑21-32页,1997年。25、《关于芬兰萨米语和满通古斯语的共有词》,汉英文,北京萨米语言文化国际讨论会论文,1998年10月1-12页。26、《关于通古斯诸语和爱斯基摩语共有名词》,汉文,《满语研究》2001年第一期21-29页。27、《论俄罗斯的埃文基语,埃文语,捏基达尔语基本特征及其研究》,汉文,《满语研究》2000年第二期32-43页。28、《蒙古语的牧业文化特征》,汉文,《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93年第三期92-94页。29、《论达斡尔语中的满通古斯语借词》,汉文,《民族语文》1988年第四期25-30页。30、《论满语和蒙古语的语音关系》,蒙古文,《蒙古语文》1989年第三期11-17页。31、《论蒙古语和满语的共同构词成分》,日文,东京外大亚非所《语言文化接触》1993年期75-89页。32、《蒙古语和满通古斯诸语代词比较研究》,汉文,《内蒙古大学国际蒙古学会议论文简介》140-141页,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8年。33、《关于蒙古语和鄂温克语的元音对应规律》,日文,《日本阿尔泰学》第26期10-47页。34、《论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族人名与语言文化变迁及接触关系》,汉文,《黑龙江民族丛刊》1998年第四期75-78页。35、《关于女真语研究》,汉文,《民族语文》2001年第一期70-76页。36、《论满通古斯诸语形容词级》,汉文,《内蒙古大学学报》1990年第二期80-89页。37、《关于满通古斯诸语的辅音结构》,汉文,《满语研究》1995年第一期31-35页。38、《论满通古斯诸语格形态及其功能》,汉文,《满语研究》1995年第二期29-39页。39、《论满通古斯诸语的语音变化规则》,汉文,《满语研究》1996年第一期9-12页。40、《关于满通古斯诸语的分类及其分类特征》,汉文,《世界民族》2000年第二期32-36页。41、《论满通古斯诸语的历史研究》,汉文,《黑龙江民族丛刊》2000年第三期27-31页。42、《论满通古斯诸语研究的理论意义》,汉文,《鄂温克研究》1999年第二期16-19页。43、《关于国际通古斯学研究》,汉语,《鄂温克研究》2000年第一期1-3页。44、《论通古斯诸语拟声拟态词》,日文,日本《学习院大学语言学报》1990年第12期48-57页。45、《论通古斯诸语及文化》,日文,《北海道大学语言文集》1-40页,北海道大学出版,2001年。46、《论锡伯语研究》,汉文,《满语研究》2000年第一期16-21页。47、《关于赫哲语及其现状》,汉文,《满语研究》1992年第二期112-115页。48、《论赫哲语动词陈述式》,汉文,《满语研究》1997年第一期12-15页。49、《论鄂伦春一词》,蒙古文,《内蒙古社会科学》1989年第四期148-152页。50、《论呼玛鄂伦春元音结构》,汉文,《满语研究》1992年第二期61-69页。51、《鄂伦春旗语言文字使用概述》,汉文,《中国语言文字使用概述集》25-28页,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52、《鄂伦春语使用概述》,汉文,《中国语言文字使用概述集》930-932页,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53、《关于鄂温克语语音特征》,蒙古文,《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1983年第一期39-54页。54、《鄂温克语构词方式》,汉文,《民族语文》1984年第二期20-24页。55、《论鄂温克动词》,蒙古文,《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1985年第四期107-118页。56、《鄂温克语的格》,汉文,《满语研究》1985年第一期35-46页。57、《论鄂温克语各方言和语音特征》,蒙古文,《蒙古语言文学》1985年第一期62-70页。58、《鄂温克语各方言的语音关系》,汉文,《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85年第四期57-60页。59、《关于鄂温克语代词特征》,汉文,《满语研究》1986年第二期15-58页。60、《鄂温克语的后置词》,汉文,《民族语文》1986年第六期56-63页。61、《鄂温克语词汇特征》,蒙古文,《蒙古语言文学》1986年第六期14-22页。62、《鄂温克语》,汉文,《中国民族语言简介集》694-706页,四川民族出版社,1987年。63、《论鄂温克一词》,蒙古文,《蒙古语文》1987年第四期79-82页。64、《论鄂温克连词》,汉文,《满语研究》1988年第二期45-53页。65、《鄂温克语句子结构》,汉文,《满语研究》1989年第二期24-29页。66、《论鄂温克语词组结构》,汉文,《满语研究》1991年第一期43-58页。67、《关于鄂温克语助词结构》,汉文,《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3年第四期67-70页。68、《鄂温克语使用概述》,汉文,《中国语言文字使用概述集》926-929页,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69、《鄂温克旗语言文字使用概述》,汉文,《中国语言文字使用概述集》29-33页,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70、《鄂温克语是我们宝贵的财富》,汉文,《述说鄂温克》381-404页,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5年。71、《关于鄂温克语驯鹿词汇》,汉文,《百科知识》1995年第八期50-51页。72、《关于鄂温克民族的族称》,汉文,《满语研究》1996年第二期44-47页。73、《鄂温克语话语材料》,汉文,《民族语文》1998年第四期70-79页。74、《论鄂温克族婚礼语言特征》,蒙古文,《内蒙古妇女》1984年第一期64-68页。75、《关于鄂温克语及鄂温克语研究》,汉文,《鄂温克研究》1997年第一期28-30页。76、《鄂温克人的多神崇拜》,汉文,《百科知识》1992年第四期23-24页。77、《关于鄂温克语代词特征》,汉文,《中国原始宗教资料集成》第二册89-92页,中国社科出版社,1999年。78、《论满语研究的一部力著——满语研究通论》,汉文,《民族语文》1999年第一期15-17页。79、《汉语对鄂温克语的影响》,汉文,《中国民族语文》415-428页,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80、《鄂伦春语和鄂温克语语音对应关系》,汉文,《满语研究》1987年第二期32-34页。81、《鄂温克语和满语语音对应规律》,汉文,《民族语文》1988年第四期42-45页。82、《黑龙江志稿中的呼伦县和室韦县地名考释》,汉文,《民族研究》1993年第一期103-107页。83、《黑龙江志稿中的有关地名探源》,汉文,《满学研究》1994年期82-94页。84、《关于没有文字的民族进行双语教学的问题》,汉文,《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使用和发展问题》213-218页,中国藏学出版社,1991年。85、《论语言中潜在的民族文化性》,日文,日本筑波大学《民俗研究》1990年期26-39页。86、《东西方语言文化国际会议概述》,汉文,《满语研究》1997年第一期142-144页。87、《日本阿依努语和鄂温克语传统词汇的共性》,日文,日本《北海学园大学人文论集》第20期81-110页,2001年。88、《关于牧猎农兼具的鄂温克饮食文化》,汉文,《中国少数民族饮食文化》151-174页,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01年。89、《鄂温克语构词成分中的形态语音论》,日文,日本《北海学园大学人文论集》第21期。90、《关于伊敏地区语言文化的变迁》 ,日文,日本《北海学园大学学报》第20期75-81页,2001年。91、《文化变迁与鄂温克人名的关系》,日文,《东北亚诸民族的文化动态》131-146页,北海道大学图书刊行会,2002年。92、《20世纪阿尔泰诸语研究》,汉文,与香港大学的合作项目。1-28页,2000年。93、《关于赫哲语使用现状分析》汉文,《世界各地语言文字使用现状分析》,香港城市大学,2001年。94、《关于鄂温克语使用现状分析》汉文,《世界各地语言文字使用现状分析》,香港城市大学, 2001年。95、《中国满语现存情况分析研究》汉文,《满语研究》2002年第二期45-49页。96、《论鄂温克语词缀形态语音变化规律》汉文,《满语研究》2003年第一期23-32页。97、《关于中蒙边界语言文字使用情况分析》汉文,《中蒙科学院边界研究文集》,中国社科院民族所,2003年。98、《关于中蒙边界教学情况分析》汉文,《中蒙科学院边界研究文集》,中国社科院民族所,2003年。99、《关于通古斯诸语语音结构特征》日文,日本《青山语言学报》2003年版47-59页。
内容来源 网络资料 报告内容 在我国广大的土地和悠久的历史上,泉州不只一个,而有两个:一个在北,一个在南。而南方的这个福建泉州,也并不是一个开始就指现在的泉州市。这些史实,很多人搞不清楚,故须加以说明,以释疑滋。 西汉之时,最初设置的泉州,其地在现今河北省通州附近。清刘锡信《潞城考古录》说:“按二汉及晋,雍奴、泉州各自为县,见《汉书·地理志》、《后汉书·郡国志》、《晋书·地理志》。至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年)并泉州入雍奴,见《魏书·地形志》。”这段话很明白地告诉我们,“泉州”在南北朝以前是北方的地方。这里举一件有趣的巧合。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李卓吾,一生都和名为“泉”的地名结缘。他生于福建泉州;第一次做官到河南共城,其地又名“百泉”,他就自号“百泉居士”;最后葬在河北通州,又是古名泉州。 至隋朝开皇九年(589年),在南方的福建首次出现了“泉州”之名,但这个“泉州”是在今天的福州,而不在闽南。说一句笑话,如果把隋朝的福州人说是“泉州”人,倒符合历史事实,“泉州”的名比福州还古啦! 唐朝景云二年(711年),把“泉州”(福州)改名为闽州,而以原来设在现在南安的武荣州命名为泉州。这样,“泉州”这个地名才从福州移到闽南。然而,州治是在今南安丰州镇,并不在现泉州。那时的泉州市附近乃一片荒芜,坟冢垒垒。一直到唐朝开元六年(718年),经济发展,方把南安县分出东南之地,设立晋江县,把州治迁到现在的泉州市来。所以说,今泉州市是唐朝新建的城市。 “泉州”地名定在今泉州市以后,名称也非毫无变动,曾一度改为“清源郡”,又一度改为“平海军”。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恢复“泉州”之名,从此沿称至今,永远固定。要是有人想举行一次泉州定名一千年的庆祝大典,前年就应该举行了。
”澥浦”地名的来历----澥浦是宁波下面的一个镇相传在很久之前,有一个地方民风很坏,偷鸡摸盗,甚然成风.观音菩萨看到后打算亲自去那里走一趟,看看是否还有善良之人.于是菩萨化身为一个卖油的老太太来到了那个地方.菩萨在街上卖油的时候故意多给油少收钱,看看是不是有人会主动提出来.但是整整三天都没有人提出来,反而奔走相告亲朋好友,在老太太地方买油好处多多.就在菩萨心灰意冷的时候,一个年轻人跑来买油,有礼貌的说:”老妈妈,我买半斤油”.菩萨同样多给了二两油只收了半斤的钱.菩萨看着年轻人远去的背影打算再等一下试试.年轻人回到家后,他卧床在家的妈妈说:”儿啊,今天的油怎么这么多啊?”年轻人低头一看的确是比平时多了.连忙拿了钱跑出门去.此时菩萨已经收拾好东西走到了城门口,年轻人气喘吁吁地追上来说:”老妈妈,你多给了油,这是补给你的钱.”.菩萨收下钱后,意味深长的对他说:”孩子,记得每天早上来城门口看看这石狮子,哪一天这石狮子变红了,就赶紧带着家人往东边跑.”年轻人虽然听不懂菩萨的话,但是他想老妈妈这样说肯定有她的道理.于是每天早上他都要到城门口去看看石狮子.时间久了,门口卖肉的屠夫就很好奇了,问他这是干什么.年轻人就把菩萨的话说了一遍.屠夫哈哈大笑,说他自己在这里卖了二十多年肉了,从来没见过石狮子变红,也没有听说过石狮子会变红.第二天一早,屠夫打算捉弄一下年轻人,就在他来之前偷偷把一盆猪血倒在了石狮子上.年轻人来了后看到石狮子变红后连忙跑回了家,背起母亲就往东边跑.他没跑出多远,就看到背后电闪雷鸣,铺天盖地的水呼啸而来.四面八方都是越来越多的水,年轻人跑的很累了不知道哪里能找到落脚的地方.这个时候他的前面忽然出现了一个巨大的螃蟹,它对年轻人说:”善良的年轻人,快到我的背上来吧,我带你们去找个美丽的地方.”于是在巨蟹的帮助下,他们在茫茫水面上找到了一个美丽的小岛安家落户了.因为这个地方是由螃蟹找到的,人们就用”蟹”字来命名,至于”浦”是因为靠海的关系.(浦,泛指靠江靠海之地)后来因为时间久了,人们渐渐地就用”澥”字来代替”蟹”字了,既为了不忘记螃蟹,又表示靠海之地.不过现在还是很很多老澥浦人习惯写成”蟹浦”哦!
“嘉兴”这个名字在建国初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曾一度写成“加兴”,实际上这是不对的。
“嘉”者,“佳”也,是好的意思,而“加”呢,是多添一个的意思,两者境界的差别不可以道里计。
前者听着就那么喜兴,而后者怎么听都有一股画蛇添足、狗尾续貂的意思。
但这么一个又好听又喜兴的名字是一直到三国末期才有的,那么嘉兴这地儿在三国之前都叫什么名字呢?据清代弘治《嘉兴府志》记载,从黄帝划野分州一直到大禹作《禹贡》,嘉兴都属于扬州。
这个扬州可不是现在的江苏省扬州市,传说大禹因治水有功被拥立为帝建立夏朝后,铸九鼎,将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这九州的山川分别刻于九鼎之上,扬州就是其中一个。
战国时楚国统一了江南,嘉兴就归了楚国,因为嘉兴虽然是水乡,但正源只有两条,其中主要的一条叫“长水塘”,所以当时咱们这地儿就叫了“长水”。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咱们这儿一开始还是叫“长水”,一直到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的时候,秦始皇东巡,“有望气者云:五百年后江东有天子气。
始皇至令诸囚徒十万人掘淤其地,表以恶名,改之囚倦,后人讹为由拳。
”后汉三国时,属东吴。
孙权黄龙三年(公元231年)的时候,“由拳野禾禾生双穗”,也就是出现了一种野生的高产良种水稻,孙权当时正在为称帝造势,一听这事儿立马开始炒作:外交部、宣传部联合发文,说这是“祥瑞”,是“顺应天命”的征兆,并改年号为“嘉禾”,同时又把咱们这地儿改名为“禾兴”。
到了赤乌五年(公元242年),因原来的太子孙登战死,立了新太子孙和,为了避讳,就把“禾兴”改成了“嘉兴”。
此后嘉兴虽然久历战乱,但人口还是不断地多了起来,经济也越来越繁荣,又有过一些别的名字应运而生,比方说“秀水”,以及由“秀水”演变而来的“秀州”。
到了宋代政和年间,又改秀州为嘉禾郡,其历史渊源仍在三国东吴的嘉禾纪年,所以“嘉兴”又可以叫“嘉禾”。
地点:唐延路唐城墙遗址公园来源:查资料、实地考察报告内容:唐长安城墙遗址公园位于西安高新区唐延路与沣惠南路间的带形绿地内,南北全长公里,东西宽约120米。
历史上,这一段唐城墙内有一座城门--延平门,城墙遗址地表建筑早已无存,仅有三处残存地下约米米深的夯土墙基,属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唐代长安城气势宏伟,规模浩大,这一带是唐长安城的西城墙遗址。
公园以城墙遗址为界,充分利用现有树种,通过不同的绿化、铺砌等技术手法将公园划分为“城内”和“城外”不同区域,强调“城内”的规整秩序和“城外”的自然野趣,再现了城墙、城壕、城门、里坊、坊墙、城市街道等。
从外至内,依次是当年的护城河、城墙、顺城路和里坊。
这里一边石径通幽、充满野趣,另一边是郁郁葱葱的密林。
龙腾祥云 传说中的龙能呼风唤雨,腾云驾雾,它历来代表着一种权威或势力,神性日增,能保佑您势倾天下,大权在握!宝相吉纹宝相花是唐代装饰纹样之一,一般以某种花卉为主体,中间镶嵌形状不同、大小有别的其他花叶,又称“宝仙花”“宝花花”寓意喜庆吉祥。
岁寒三友 苍松隐映竹交加,有千树玉梨,很美丽。
在城墙遗址上建公园,真是创举。
我真要赞叹人们的智慧!...
调查报告一般由标题和正文两部分组成。
(一)标题。
标题可以有两种写法。
一种是规范化的标题格式,即“发文主题”加“文种”,基本格式为“**关于****的调查报告”、“关于****的调查报告”、“****调查”等。
另一种是自由式标题,包括陈述式、提问式和正副题结合使用三种。
(二)正文。
正文一般分前言、主体、结尾三部分。
1.前言。
有几种写法:第一种是写明调查的起因或目的、时间和地点、对象或范围、经过与方法,以及人员组成等调查本身的情况,从中引出中心问题或基本结论来;第二种是写明调查对象的历史背景、大致发展经过、现实状况、主要成绩、突出问题等基本情况,进而提出中心问题或主要观点来;第三种是开门见山,直接概括出调查的结果,如肯定做法、指出问题、提示影响、说明中心内容等。
前言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要精练概括,直切主题。
2.主体。
这是调查报告最主要的部分,这部分详述调查研究的基本情况、做法、经验,以及分析调查研究所得材料中得出的各种具体认识、观点和基本结论。
3.结尾。
结尾的写法也比较多,可以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对策或下一步改进工作的建议;或总结全文的主要观点,进一步深化主题;或提出问题,引发人们的进一步思考;或展望前景,发出鼓舞和号召。
零件给你参考:临沂市环境调查报告一个介绍临沂,我们美丽的家园,她位于山东省的南部的部分,山东省面积最大的城市。
她的领土历史悠久的沂河水,受益显着沂蒙人民,孕育了临沂文明。
由于临沂市的改革和发展,临沂经济的飞速发展,已经成为一个经济发达,交通便利,现代化的城市,高楼林立。
然而,经济的发展,工厂继续建设我们周围的自然环境的巨大冲击。
作为一个家庭,我们热爱自己的家乡,??关心他们的周围环境,所以我们推出了一系列的调查,对临沂市环境污染业余时间,希望河北学习状态的家庭环境,寻找对策,改善家居环境东西保护家庭环境的原因。
两个调查过程和结果调查中,我们采取了多种途径,多种方式来收集信息和数据,并试图得到第一手资料,并努力提供真实,准确的反映了事物的原貌。
导师带领我们到库来访问一个系列的图书,报纸,期刊,以便更好地了解之乡的历史,发展规划概述的城市环境保护局的环境监测数据;在城市的选定点实地观察,并采取水样,调查的几家企业的污水和治理;参观一些城市的居民的意见,居民的环境污染和污染危害的认识,了解。
一个地区,以充分反映了对环境的污染状况,并作出准确的评估,仅限于我们自己的能力,它是非常困难的,我们只能是一个主观判断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的家庭环境的状态,影响趋势的一些肤浅的评价。
(一)观察的过程和结果城市的实地调查,我们共选择了6个观测点(沂河橡胶坝,西郊附近的步行街,第一实验小学城展览馆附近的辉煌附近的工业园区,南路附近村民委员会)的空气和水的污染状况进行了调查。
观察表明,临沂市大气条件还是不错的城市西郊工业区附近的气氛有点 *** 性气味,能见度不太高时,清朗。
有些地方也有一定程度的水质污染。
市实验小学附近的青龙河段的颜色混浊,散发出的气味,水样pH值的测定表明,其PH为酸性。
通过查阅资料,我们了解到在水的水质发黑发臭过多的氨含量,导致水体富营养化,主要是未经处理的污水直接排放到河流和水体造成这种状况调查。
我们还发现,下游的河流,一台挖掘机正在进行清淤工作,据我们了解, *** 部门强有力的治理这条河,这条河的水,预计几个月后变得清晰起来。
(二)企业的调查结果我们走访了几家造纸厂和钢管厂,这些企业也有一定的污染防治设施,排放的污水的水质能够更好地满足排放要求,一些企业也将水处理回收。
(二)居民据调查结果显示,很多人认为,临沂市环境比十年前少得多,但在近几年,随着人民环保意识的加强, *** 环保工作的重要性,通过环保部门和广大市民的努力,脏,臭河,几年前现在已经成为明确的被污染了的空气也变得清新许多,我们确实改善周围的环境状态了很多,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有一些河流存在一定程度的污染,有次时,市区的空气质量也不能令人满意,等。
受访者普遍认为确实应该加大力度,采取措施,加强对环境的保护和治理,受访者提出了他们的看法如何保护我们的环境,他们还表示愿意从自己做起,参与环境临沂市建设保护工作在过去,甚至美国自己的一份力量。
看的人很重视对周围环境或他们的环保意识也非常强。
通过这次调查,我们了解到:随着工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而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但也对环境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已经构成了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解决环境问题,已成为一个紧迫的重要任务。
要改变目前的环境状况,单靠环保部门的努力是不够的,你还必须提高我们的环保意识。
污染和对环境的破坏是不是一个原因,保护环境,而且对整个社会的行为。
我们每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
同时,我们也知道:我们是社会的主人,改善地球环境,是我们这一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我们要努力提高环保意识,节约资源。
如果整个地球是每个人的破坏,每天的破坏,地球将变成一个垃圾场,如果全球每个人的环保,环保每一天,将能够创造一个更美好的世界。
让我们携手并进,共同采取行动来保护地球 - 我们共同的家园。
出于这个原因,我们建议,我们开始自己做起,点点滴滴,做的小东西: 1,一水多用,节约用水。
2,慎用清洁剂,选用无磷洗衣粉,保护河流和湖泊,防止造成水体富营养化。
3,不要乱丢垃圾和废弃物和垃圾到指定的垃圾。
4,不要试图减少使用胶袋,应积极使用可再生和可回收的用品,减少白色污染。
5,尽量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
6比环保法规的学习和宣传,并积极对环境的破坏,更环保部门报告。
7,加强环保意识的增强,保护自然,了解自然和保护自然,与自然交朋友。
相信,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我们的家园变得更美丽。
让我们努力为临沂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活动作为一个新的起点,采取行动,以保护环境,保护地球家园! 通过自组织的活动,我们在深入了解环境知识,增加对社会的洞察力,到行使社会实践的能力。
我们相信,这个活动是非常成功的。
关于使用零花钱的调查报告 现在,我发现有许多小学生总会带一些零花钱来小卖部里去买零食……可是,这些同学的零花钱是从哪里来的呢?因此我为此事作了一份调查报告。
调查 我调查了一些同学们,他们有的说:“是压岁钱。
”有的说:“是早餐省下的。
”可是,这些同学说的是真的假?我决定去问问这些同学的家长。
他们有的回答:“我没有给她钱呀!”也有的回答:“怪不得我给他坐车钱,他还是那么晚才回来。
”根据我的调查,我发现去偷爸爸妈妈的有百分之二十,爸妈的有百分之五十,其他的同学有百分之三十。
分析 1.他们大多数是因家长给他们在学校订学习资料的钱“节约”出来在买外面的零食。
2、有些同学是去偷或爸妈的钱。
结论 小学生的零花钱主要是从这些地方得来的: 1.爸爸妈妈给他们的搭车钱,他们却用来买些零食。
2.过年的压岁钱用来上网吧,打游戏机等。
3.父母学校要订资料。
大量的事实告诉我们,他们手上的钱,大部分都不是父母给他们的,而是他们自己偷的或的。
建议 小学生从小就有这种不良习惯,会影响小学生的一生。
所以我希望家长得把这件事管理一下,不能再让小学生发生这种事。
...
报告内容:西安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它的兵马俑文明中外,是一个充满文化气息的古老城市。
西安市位于我国大陆腹地黄河流域中部的关中盆地,面积9983平方公里,属于温热带,平均温度℃,最冷月平均气温℃,最热月平均气温℃,全年无霜期232天,降水量偏少,主要集中在夏季。
据说自公元前约11世纪至公元9世纪末,西安曾长期是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并历年来为地方行政机关——州、郡、府、路、省和长安、咸宁两县的治所。
在多数朝代,西安属于郡、府级建制——京兆府(郡)辖区,元代改京兆为安西路(后改奉元路),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废奉元路设西安府,西安由此得名。
现在的西安除了保留了许多古老的建筑物和文物,还增加了许多现代化的设施和建筑物,西安变得越来越美,使许多中外人士慕名而来,西安是一个魅力城市。
报告人:小涛
《一些有关泉州地名的由来和小故事》一、泉州的别名——刺桐的由来刺桐是泉州的别称,泉州港称为刺桐港,州城称为刺桐城,这个名称既来自于环城遍植的刺桐,同时又来自于泉州的对外交通。
刺桐原产于印度和马来西亚,由于古时泉洲海外交通关系而移植来我国东南沿海的广东福建一带。
五代的泉洲已遍植刺桐,当时晋江王留从效初建泉州城时环城种植的刺桐极忘茂盛,因而泉州又称呼为“刺桐”城,这个在历史文献上记载不少。
泉州港别称为刺桐港,又因为中外交通而名扬海外,最早记述“泉州港”的是十三世纪末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由泉州回欧洲时,他的记述中称“泉州港”为“刺桐港”。
宋元时代 阿拉伯人来泉州的人最多,他们译为:mcdine tzaytun 前一字为"城市"之最多,后一字则为"刺桐"的音译。
因此,刺桐港别称一直沿用至尽.泉州地名小故事(2)聚宝街在泉州东南角的聚宝街,在800多年前,是中外商人集市贸易的地方。
宋元时代泉州的海外交通极其兴盛发达,刺桐港跃居为"世界最大的两个贸易港之一"与埃及的亚历山大港齐名.据文献记载:当时有107个国家和地区跟我国通商贸易,各国商人架着巨轮、冒着风浪、远渡重洋、驶进刺桐港后,便在新桥溪停泊卸货。
货物卸后,即在临港口的一条街上与华人交易,宝石、珍珠、翡翠、玛瑙等各种奇珍异宝,摆满了整条街光彩熠熠、耀人眼目。
于是有了"聚宝"这个雅致名称。
聚宝街的南段,有个连接港仔与水连巷的十字路口,地名字叫车桥头。
这是因为这里原来有一座桥,桥上总是车来车往的缘故.至于北端的横街,则因为它横穿聚宝街和南门兜而得名。
泉州有句老话:南门兜挤烧包,就是形容这里当时繁华的景象.南门兜是通往古城的必经之路。
平时已经够热闹的了,加上货轮一到,商人们蜂拥而至。
扛的扛、挑的挑,熙熙攘攘、摩肩擦背,多像在"挤烧包"啊.【 泉州地名趣谈 】——与历史名人有关泉州是历史文化名城,它的地名中也留下了许多历史的痕迹,且蕴含着许多有趣的故事.其中有许多与历史名人有关的地名。
如:洪衙埕在菜巷内西向.洪承畴降清后被封为三边总督,他的府第建于此,故名。
通天巷在菜巷南段东向,洪承畴之弟洪承畯.愤其兄降清,在其府第对面建一座通天宫,祀奉宋代抗金名将张巡、许远.许远的塑像怒容满面,伸出右手直指洪府。
“通天”与“滔天”谐音,寓有怒责洪承畴罪恶滔天之意。
其地因称通天巷。
都督第在北门街东侧。
明代抗倭名将都督俞大猷在此建府宅,人称“都督第”。
附近猷与俞大猷有关的地名还有:“模范巷”,在都督第南,俞大猷有一营有功士兵驻此,人称为“模范”,故名;“营房街”,在北门文胜巷东段,是俞大猷兵营所在地,故名;“破柴巷”,在都督第与模范巷之间,因兵营食堂设在这里,士兵常在巷中劈柴,故名。
执节巷枣在一峰书院东南侧文胜巷东向,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工部郎中诸葛廷瑞,奉使赴金国吊祭病逝的金世宗完颜雍。
他坚持将按礼仪行事,不辱使命。
宋光宗因他执节有度,屡加重用.绍定三年(1230年)泉州知州真德秀奏请在其故里立“执节”牌坊,以褒扬前人风范,故名执节巷.该坊立在文胜、执节、模范三巷交叉处,附近地名因称“新坊脚”。
甲第巷枣在西街南侧.唐代“开闽进士”欧阳詹府第在此巷内,府第大门有宋代朱熹题联“事业经邦,闽海贤才开气运;文章 *** ,温陵甲第破天荒”.后人因取“甲第”为巷名。
锦芳留在花巷北古榕巷东端.明代大富翁李五(即为洛阳桥增高桥面的李俊育)的府第在此,其门匾题“世锦芳留”,寓意世世富贵,代代传芳,因称“锦芳留”。
甘棠巷在西街西段南侧.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勤政爱民的宰相李九我(名廷机)告老返乡时,明神宗赐他策马“三鞭为界”建府第.他不愿占夺民宅,骑着马在五塔巷边一片旷地上,轻轻拍了三下马鞭后就勒住缰绳,结果只建了一座小小的府第.天启年间(l621-l627年)大学士张瑞图出于对李相国的崇敬,取周朝召公在甘棠树下审案的爱民故典,名其巷为“甘棠巷”;又称该地域为“贤相里”。
题目:宝鸡地名的来历内容1,问父母和亲戚邻居2,上网查资料3,实地考察报告内容:宝鸡市在陕西关中西部,是一座古老而又充满历史典故的城市。
它是华夏始祖炎帝的故乡,周秦王朝的发祥地,素有“炎帝故里,青铜器之乡,佛骨圣地,民间美术之乡”的美誉。
宝鸡原来的名字叫做陈仓,因为有陈仓山而得名。
两千多年前,秦文公在这里修建了“陈仓城”。
秦始皇统一七国后,在此设下陈仓县。
唐朝时改名宝鸡县,此地名一直沿用至今。
宝鸡的历史可追溯到上古三皇时期。
相传,中华民族的始祖之一炎帝就诞生于宝鸡的蒙峪。
据考证,宝鸡原有三个神农祠,其中以九龙泉的神农祠最壮观。
九龙泉,泉出九穴,其水清澈透底,香甜甘美。
此遗址在今宝鸡渭河南岸神农乡峪泉村。
宝鸡自古以来,就是关中的要地。
汉刘邦“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陈仓改名为宝鸡是唐朝安史之乱时的事情。
最初,唐肃宋是改陈仓县为凤翔县,后因城南鸡峰山常有“宝鸡啼鸣”,唐肃宋认为是吉祥之兆,于是他改“凤翔”为“宝鸡”,将陈仓县改称为宝鸡县。
从此,宝鸡这个吉祥而美丽的地名就一直被沿用下来了。
现在的宝鸡市管辖地区有三个,即金台,渭滨和陈仓区。
管辖的县有九个:凤翔,歧山,扶风,眉县,陇县,千阳,麟游,凤县,太白县。
市域面积万平方公里,总人口375万,其中市区人口75万。
附件:1,宝鸡的美丽景色2,摄影:一望无际的美丽宝鸡报告人:乐乐11月1日...
转载请注明出处作文大全网 » 有关地名调查报告的作文三百五十字左右
地名研究我能写,到时候我写好发到哪里去给你
地理是研究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的一门科学,我整理了,欢迎阅读! 一、地理科学的系统地理研究课题: 1、城市垃圾的无害化处理 2、影响旅游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3、矿产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开发 4、县城在乡村城市中的优势分析 5、拓展地图应用范围的探索 6、农业的产业化和适度规模化发展研究 7、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8、依托大学城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9、乡镇企业环境污染问题 10、平原地区人口自然结构的演化特征 11、观光农业的发展研究 12、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13、溼地的保护 14、沙尘暴的危害及其防治 15、城市交通问题 16、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和贸易的推动作用 17、跨国公司的特点及其地区分布规律 18、高新技术产业的布局条件研究 二、地理科学的区域地理研究课题 1、建设区域性特色农产品出口基地的可行性研究 2、促进河南乡镇企业快速发展的思考 3、* * 城市水资源的利用评价 4、* * 城市地下水的合理开发和利用 5、豫西山区地质灾害的型别和预防 6、* * 旅游资源的评价 7、建设 * * * * 旅游名城的研究 8、* * 旅游业发展中的问题及其对策 9、发掘文化宝藏,促进旅游业快速发展 10、* * * * 城市旅游形象的塑造 11、郑州古都文化遗产的保护 12、郑州扬沙天气出现的原因及其防治 13、西部大开发的环境保护问题 14、西部开发中的资源合理开发问题 15、郑州出口加工区的建设意义 16、黄河滩区发展绿色产业的可行性研究 17、郑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区位优势与投资环境研究 18、美国的阿巴拉契亚煤炭工业区的复兴对我国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的启发 19、日本东京的区域经济再开发对北京市的发展启示 20、长江三角洲经济高速增长的背景分析 21、欧盟兴起的地缘因素 22、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的反思 23、中原城市群的建设意义 24、郑东新区地表水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地理科学论文 网路地理资讯系统在环境科学中的应用 【摘 要】环境科学是研究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包括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中人和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本文论述了D的分散式网路地理资讯系统和AGENT技术的分散式地理资讯系统在环境科学中的具体应用技术。 【关键词】地理资讯系统 环境 GIS 分散式 地理资讯系统是融计算机图形和资料库于一体的有关资讯的 *** 。它把地理位置和相关属性资讯图文并茂地输出给使用者。使用者借助其视觉化表达可进行各种辅助决策。地理资讯系统的产生改变了传统的资讯处理方式使人们处理资讯由数值领域进入到了空间领域。地理资讯系统一直与资讯科技息息相关。随着分散式计算技术、网路技术的迅速发展,分散式计算技术作为一个能够承载地理空间资讯的平台,已成为目前GIS发展的最重要的方向。 分散式地理资讯系统是建立在分散式空间资料库基础上由一组分散式伺服器协同为客户端提供地理资讯服务的网路地理资讯系统。网路资讯系统能够有效地管理一个大的地理区域复杂的污染源资讯,详细分析区域环境影响诸因素的变化情况,以及主要污染物的地理属性和特征等。 一、网路地理资讯系统的特点 一随着网路的迅速普及,依赖网路获取资讯扩大地理资讯系统的应用领域。将网路软体通过普通浏览器,享用地理空间资讯服务,从而降低资料散发成本。比如数字地图的出现,使得人们得以抛弃传统的印刷地图,可以在网路上简便地查询地点和路线。对同一区域不同时段,不同的环境影响因素进行特征叠加,分析区域质量演变与其它诸因素之间的相关系。对区域的环境质量进行预测。此外可在一张地块地图上显示重点污染源的位置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二实现资源共享。为实现资讯的共享,建立面向用户的、资源共享的开放式网路。具有强大的空间分析和资料处理功能充分利用网路的功能模组结合选定的环境监测模型可以对多源环境资讯进行处理从中发现环境演变的动态规律,建立科学的监测模型,实现对环境的综合动态监测。 三速度快,精度高。利用网路分布技术可以将资料与地图相关联建立拓扑关系进行空间分析,实现对各类专题地图辅助决策和管理。不仅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最主要的是获得成果的速度快精度高。 四透明性,位置透明,即使用者不需知道档案和资料库的位置,资源的名字资源无须更名就可自由地在系统中流动外界不需要知道系统为使资源均衡而改变物件的位置。系统可以随意地为档案进行附加拷贝而无须使用者知道,并且在使用者没有感觉的情况下并行发生。隐藏资料表示和呼叫机制的异同,可以将出错和恢复事件隐藏在物件内部,以达到纠错的目的。 二、网路式地理资讯系统的主要表现方法 一D的分散式网路地理资讯系统 1.具有资料管理功能:1由关系型资料库管理属性资料,地理空间资料以义件的形式储存,由空间资料管理软体包进行空间操作。地理空涮资料档案和关系型资料库之唰以指标或关键词建立联络;2对关系型资料库进行完善,统一管理属性和空间资料在关系资料库中引入面向物件技术,建立物件关系型资料库或纯物件资料库,物件和底层表示分离,空间属性和非空间属性定位平等,实现了属性资料和空间资料的一体化管珲。随着技术进步,客户端能采用新的协议,利用web技术完善地理资讯系统的新技术,能够在浏览器上显示多媒体资料,而WebGIS中的资讯通过互动操作,对空间资料进行查询和分析。使用者可以浏览站点上的空间资料,进行各种空间资料检索和空间分析。 2.分散式网路系统的表现方法:1外挂方法。利用布式网路系统,一些简单的操作都需要伺服器完成并将结果返回。当网路流量较高,就需要利用外挂技术,利用能够同浏览器交换资讯的软体,将一部分服务的功能转移到客户端,加快了使用者操作的反应速度,减少了网路流量和伺服器负载。而且简单操作,使普通使用者也能方便的获取所需的资讯。利用通用的浏览器进行地理资讯的释出,通常使用免费的外挂,大程度的降低使用者的经济负担;2跨平台性:无论客户和伺服器采用何种系统,伺服器端使用何种软体,使用者都可以透明的访问WebGIS资料,实现远端异构资料的共享;3可移植性:能够实现有状态的空间资料传输协议,经过同样的资料传输过程,资料传输之间建立联络,减少网路传输负担较重。它作为一种程序内扩充方法,有效减少程序耗费的时间。客户端同样不具备资料管理机制,执行的速度比较快,网路和伺服器负担轻。 二AGENT技术的分散式地理资讯系统 它是以数字化的形式反映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地球空间的现势和变迁的各种空间资料,以及描述这些空间资料特征的属性,以模型化的方法来模拟地球空间物件的行为,在计算机软、硬体的支援下,以特定的格式支援输入/输出、存贮、显示以及进行地理空间资讯查询、辅助决策的有效工具。一句话,地理资讯系统为人们提供了管理地理资讯和开展空间分析的先进工具。随着计算机网路、计算机通讯等技术的发展, Agent系统放松了对集中式、顺序控制的限制,提供了分散控制和并行处理,解决了网路分布系统应用领域之间的协同工作问题,不同领域的系统通过相互合作完成相关的应用,分析地理资讯和地理应用的互操作问题,相互访问资讯和异构地理资讯处理环境下的互操作,实现资源的有效管理问题,高质量地进行地理资讯和服务的交流,减少了伺服器和客户之间的频繁互动,可用于测量和地理建模等本地地理计算和二次处理,对资料进行个性化的展示。资料的具体表现可以描述任意复杂的内容,而且具有明显的优势和特点,包括实现了空间资料与网路分布服务共享、高效能的计算、资料资源的安全性等。 参考文献: [1]郭达志盛业华杜培军等编著《地理资讯系统原理与应用》 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2 [2]陈述彭鲁学军周成虎编著 《地理资讯系统导论》 科学出版社2000 [3]边馥苓等编著《地理资讯系统原理和方法》 测绘出版社1996 [4]邬伦等编著 《地理资讯系统原理、方法和应用》 科学出版社2001 [5]李满春 .等 编著 GIS设计与实现 科学出版社 2003
世界地理相关的内容很多,你可以选择其中一个洲来写。比如亚洲概况等等,内容很丰富。或者东亚经济发展分析之类的。。世界的交通和国际贸易。
考察当地河流的历史情况
自然地理学(physical geography)地理科学两大分支学科体系之一。研究对象为地球表层,即自然地理环境(或人类自然环境),包括未经人类作用的天然环境和经人类作用后发生了变化的环境。自然地理学是把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各种要素相互联系起来进行综合研究,以阐明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各组成要素及其相互间的结构、功能、物质迁移、能量转换、动态演变以及地域分异规律。按研究对象分为综合自然地理学、部门自然地理学和专门自然地理学。综合自然地理学亦即狭义的自然地理学,对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进行系统的综合研究,阐明其历史形成、现代过程、类型特征 地域分异和发展演化,包括古地理学、热量水分平衡、化学地理、生物地理群落学(生态系统)等领域以及景观学、土地学和区域自然地理学等。部门自然地理学以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各要素为研究对象,有地貌学、气候学、水文地理学、土壤地理学、植被地理学和动物地理学等。专门自然地理学则以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总体为对象,如冰川学、冻土学、沙漠学、沼泽学、湖泊学、海洋地理学以及极地和高山研究等。“自然地理”这一术语于17世纪中叶开始使用,到1765年,康德(I. Kant)在柯尼斯堡大学讲授自然地理学,指出自然地理学是“自然的概括”。洪堡注意自然现象的地域结合,用比较地理学方法揭示自然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是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佩歇尔()主张地理学应该寻求地球各部分相似的自然面貌和特点,找出它们发生学上的联系,从而把自然地理学建成一门独立的学科。自洪堡以后,自然地理学各分支学科发展迅速。许多地理学家以区域差异为核心,进行自然区划及不同区域的地理考察研究;从“人地关系”出发,探讨人类活动对自然地理环境的适应,并开展专题研究,着重探讨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及对不利条件的控制。至20世纪30年代后,地理研究工作有离心分散的趋势,跨越分支的综合研究进展较慢。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格里哥里也夫(A. A. Grigoryev)和布迪科(M. I. Budyko)建立了以热量、水分平衡为基础的自然地带周期律理论,综合研究的倾向逐渐增强。50年代起竺可桢等在中国组织开展综合科学考察和自然区划工作,自然地理学和国家建设紧密结合发展较快。由于吸收了数学、物理学和化学的知识,各类实验室和定位、半定位试验站的建立,宏观与微观、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促进了自然地理环境形成过程的历史研究和现代过程的综合研究。60年代以来,随着现代科学理论和方法的渗透,加强了自然地理的综合研究。遥感技术与电子计算机的应用,数学模拟和数理统计方法的引入,促进了地理信息采集、处理、贮存和再现的革新以及各要素间相互联系的研究,为地理环境结构的空间分布和时间演化提供整体性、系统性的分析工具和手段。70年代初,乔莱(. Chorley)和肯尼迪(B. A. Kennedy)最早运用系统科学观点,从系统结构、物能流通、系统平衡与调控等方面对自然地理系统进行初步的分析和整体综合。随后,索恰瓦(V. Sochava)提出“地理系统学说”,试图从系统角度来构建现代自然地理学的理论和方法论框架,并强调从生态系统观点进行综合研究。当今世界由于人口剧增和经济发展,面临着土地、粮食、资源、环境和生态等全球性的重大问题。自然地理学研究的中心是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要加强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联系,研究人类生态系统中人对自然界的作用及其反馈过程。重要的综合性课题包括:现代自然地理过程;农业生产潜力与区域承载力;土地—人口系统;环境监测、影响评价及演变预报;自然区划与区域开发整治;全球性环境演变等
一、最新地理论文选题参考1、产业地理集中、产业集聚与产业集群:测量与辨识2、地理—生态过程研究的进展与展望3、中国制造业的地理集聚与形成机制4、论地理信息系统及其在地理学中的地位5、能源地理学——中国生物质能源的定量评价及其地理分布6、地理学的研究核心--人地关系地域系统--论吴传钧院士的地理学思想与学术贡献7、地理学:地理-生态过程研究的进展与展望8、地理学的研究核心—人地关系地域系统:论吴传钧院士的地理学思想与学 …9、地理空间数据的可视化10、产业地理集聚与外商直接投资产业分布——以北京市制造业为例11、关于地理学的区域性和地域分异研究12、地理-生态过程研究的进展与展望13、要素禀赋、地理因素与新国际分工14、集成GIS和细胞自动机模型进行地理时空过程模拟与预测的新方法15、地理和贸易16、绿洲地理特征及其气候效应17、产业特征、空间竞争与制造业地理集中——来自中国的经验证据18、中国21世纪议程与地理学19、对自然地理区划方法的认识与思考20、我国古地理学的形成、发展、问题和共识二、地理论文题目大全1、GIS环境下面向地理特征的制图概括的理论和方法2、分形理论在人文地理学中的应用研究3、地理科学的信息化与现代化4、中国地理学发展若干值得思考的问题5、华北植物区系地理6、地理数据尺度转换方法研究进展7、青藏高原地理环境研究进展8、我国土壤动物生态地理研究进展9、河南农区经济发展差异地理影响的小尺度分析10、西方地理学界关于生产性服务业作用研究述评11、烟粉虱不同地理种群的mtDNA COI基因序列分析及其系统发育12、新疆黄山东铜陵硫化物矿床Re—Os同位素测定及其地理动力学意义13、地理空间的尺度-结构分析模式探讨14、中国地理教育:继承与创新15、科学地理解心理健康与心理健康教育16、中国青年大肠癌的发病特点及地理分布17、关于综合地理区划若干问题的探讨18、我国地理标志法律保护的制度选择19、金融地理学:国外地理学科研究新动向20、WebGIS中的地理关系数据库模型研究三、热门地理专业论文题目推荐1、北京市地理编码数据库的研究2、小熊猫种群遗传结构和地理分化3、计算机网络信息空间(Cyberspace)的人文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4、产业地理集中研究进展5、地理标志的性质和保护模式选择6、伊犁野果林的生态地理特征和群落学问题7、祁连山区降水的地理分布特征8、地理环境演变研究的理论与实践--鄂尔多斯地区晚第四纪以来地理环境演变的研究9、地理生态学的干燥度指数及其应用评述10、从地图到地理信息系统与虚拟地理环境--试论地理学语言的演变11、我国SO_2和NO_X排放强度地理分布和历史趋势12、中国地理教育:继承与创新13、气候变化对中国森林生产力的影响 Ⅰ.中国森林现实生产力的特征及地理分布格局14、中国城市地理15、三江源地区植被指数下降趋势的空间特征及其地理背景16、中国城市体系的“中心—******模式”:地理与经济增长的经验研究17、中国城市地理18、湖南省森林植被的碳贮量及其地理分布规律19、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地理分布的影响及对策20、地理和贸易四、关于地理毕业论文题目1、中国北方近50年温度和降水极端事件变化2、中国农村空心化的地理学研究与整治实践3、论地理学的研究核心——人地关系地域系统4、中国制造业地理集中与省区专业化5、我国湿地研究进展——献给中国科学院长春地理研究所成立40周年6、地理系统与地理信息系统7、根瘤菌-豆科植物共生多样性与地理环境的关系8、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地理界定及其生态问题9、基础地理数据库的持续更新问题10、景观生态战略点识别方法与理论地理学的表面模型11、植物区系地理12、地理位置与优惠政策对中国地区经济发展的相关贡献13、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前沿领域14、关于地理学的“人-地系统”理论研究15、基础地理数据库的持续更新问题16、城市地理分形研究的回顾与前瞻17、植物区系地理18、地理科学的中国进展与国际趋势19、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前沿领域20、分形理论在地理学中的应用研究进展五、比较好写的地理论文题目1、从地理空间到地理网络空间的变化趋势--兼论西方学者关于电信对地区影响的研究2、人文地理学"空间"内涵的演进3、中国氨的排放强度地理分布4、中国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地理区划5、谈地理科学的内容及研究方法:(在1991年4月6日中国地理学会...6、生态地理区域界线划分的指标体系7、栓皮栎种群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和地理分布研究8、经验地理解法官的思维和行为——波斯纳《法官如何思考》译后9、现代地理学中的数学方法10、西南区野生狗牙根遗传多样性的ISSR标记与地理来源分析11、四川省农作物生产力的地理分布12、论地理空间形象思维——空间意象的发展13、地理信息系统应用于中国大陆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空间分布及环境因素分析14、产业地理集中度测度方法研究15、产业集聚:地理学与经济学主流观点的对比16、人文主义与后现代化主义之兴起及西方新区域地理学之发展17、我国20世纪地理学发展回顾及新世纪前景展望--祝贺中国地理学会创立90周年18、马氏珠母贝不同地理种群内自繁和种群间杂交子一代形态性状参数及相关性分析19、中国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黄、渤海3个野生地理群遗传多样性的微卫星DNA分析20、家蚕不同地理品种分子系统学研究
地理是研究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的一门科学,我整理了地理科学论文题目,欢迎阅读! 地理科学论文题目 一、地理科学的系统地理研究课题: 1、城市垃圾的无害化处理 2、影响旅游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3、矿产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开发 4、县城在乡村城市中的优势分析 5、拓展地图应用范围的探索 6、农业的产业化和适度规模化发展研究 7、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8、依托大学城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9、乡镇企业环境污染问题 10、平原地区人口自然结构的演化特征 11、观光农业的发展研究 12、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13、湿地的保护 14、沙尘暴的危害及其防治 15、城市交通问题 16、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和贸易的推动作用 17、跨国公司的特点及其地区分布规律 18、高新技术产业的布局条件研究 二、地理科学的区域地理研究课题 1、建设区域性特色农产品出口基地的可行性研究 2、促进河南乡镇企业快速发展的思考 3、* * 城市水资源的利用评价 4、* * 城市地下水的合理开发和利用 5、豫西山区地质灾害的类型和预防 6、* * 旅游资源的评价 7、建设 * * * * 旅游名城的研究 8、* * 旅游业发展中的问题及其对策 9、发掘文化宝藏,促进旅游业快速发展 10、* * * * 城市旅游形象的塑造 11、郑州古都文化遗产的保护 12、郑州扬沙天气出现的原因及其防治 13、西部大开发的环境保护问题 14、西部开发中的资源合理开发问题 15、郑州出口加工区的建设意义 16、黄河滩区发展绿色产业的可行性研究 17、郑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区位优势与投资环境研究 18、美国的阿巴拉契亚煤炭工业区的复兴对我国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的启发 19、日本东京的区域经济再开发对北京市的发展启示 20、长江三角洲经济高速增长的背景分析 21、欧盟兴起的地缘因素 22、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的反思 23、中原城市群的建设意义 24、郑东新区地表水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地理科学论文 网络地理信息系统在环境科学中的应用 【摘 要】环境科学是研究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包括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中人和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本文论述了DCOM的分布式网络地理信息系统和AGENT技术的分布式地理信息系统在环境科学中的具体应用技术。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 环境 GIS 分布式 地理信息系统是融计算机图形和数据库于一体的有关信息的集合。它把地理位置和相关属性信息图文并茂地输出给用户。用户借助其可视化表达可进行各种辅助决策。地理信息系统的产生改变了传统的信息处理方式使人们处理信息由数值领域进入到了空间领域。地理信息系统一直与信息技术息息相关。随着分布式计算技术、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分布式计算技术作为一个能够承载地理空间信息的平台,已成为目前GIS发展的最重要的方向。 分布式地理信息系统是建立在分布式空间数据库基础上由一组分布式服务器协同为客户端提供地理信息服务的网络地理信息系统。网络信息系统能够有效地管理一个大的地理区域复杂的污染源信息,详细分析区域环境影响诸因素的变化情况,以及主要污染物的地理属性和特征等。 一、网络地理信息系统的特点 (一)随着网络的迅速普及,依赖网络获取信息扩大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领域。将网络软件通过普通浏览器,享用地理空间信息服务,从而降低数据散发成本。比如数字地图的出现,使得人们得以抛弃传统的印刷地图,可以在网络上简便地查询地点和路线。对同一区域不同时段,不同的环境影响因素进行特征叠加,分析区域质量演变与其它诸因素之间的相关系。对区域的环境质量进行预测。此外可在一张地块地图上显示重点污染源的位置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二)实现资源共享。为实现信息的共享,建立面向用户的、资源共享的开放式网络。具有强大的空间分析和数据处理功能充分利用网络的功能模块结合选定的环境监测模型可以对多源环境信息进行处理从中发现环境演变的动态规律,建立科学的监测模型,实现对环境的综合动态监测。 (三)速度快,精度高。利用网络分布技术可以将数据与地图相关联建立拓扑关系进行空间分析,实现对各类专题地图辅助决策和管理。不仅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最主要的是获得成果的速度快精度高。 (四)透明性,位置透明,即用户不需知道文件和数据库的位置,资源的名字资源无须更名就可自由地在系统中流动外界不需要知道系统为使资源均衡而改变对象的位置。系统可以随意地为文件进行附加拷贝而无须用户知道,并且在用户没有感觉的情况下并行发生。隐藏数据表示和调用机制的异同,可以将出错和恢复事件隐藏在对象内部,以达到纠错的目的。 二、网络式地理信息系统的主要表现方法 (一)DCOM的分布式网络地理信息系统 1.具有数据管理功能:(1)由关系型数据库管理属性数据,地理空间数据以义件的形式存储,由空间数据管理软件包进行空间操作。地理空涮数据文件和关系型数据库之唰以指针或关键词建立联系;(2)对关系型数据库进行完善,统一管理属性和空间数据在关系数据库中引入面向对象技术,建立对象关系型数据库或纯对象数据库,对象和底层表示分离,空间属性和非空间属性定位平等,实现了属性数据和空间数据的一体化管珲。随着技术进步,客户端能采用新的协议,利用web技术完善地理信息系统的新技术,能够在浏览器上显示多媒体数据,而WebGIS中的信息通过交互操作,对空间数据进行查询和分析。用户可以浏览站点上的空间数据,进行各种空间数据检索和空间分析。 2.分布式网络系统的表现方法:(1)插件方法。利用布式网络系统,一些简单的操作都需要服务器完成并将结果返回。当网络流量较高,就需要利用插件技术,利用能够同浏览器交换信息的软件,将一部分服务的功能转移到客户端,加快了用户操作的反应速度,减少了网络流量和服务器负载。而且简单操作,使普通用户也能方便的获取所需的信息。利用通用的浏览器进行地理信息的发布,通常使用免费的插件,大程度的降低用户的经济负担;(2)跨平台性:无论客户和服务器采用何种系统,服务器端使用何种软件,用户都可以透明的访问WebGIS数据,实现远程异构数据的共享;(3)可移植性:能够实现有状态的空间数据传输协议,经过同样的数据传输过程,数据传输之间建立联系,减少网络传输负担较重。它作为一种进程内扩充方法,有效减少进程耗费的时间。客户端同样不具备数据管理机制,运行的速度比较快,网络和服务器负担轻。 (二)AGENT技术的分布式地理信息系统 它是以数字化的形式反映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地球空间的现势和变迁的各种空间数据,以及描述这些空间数据特征的属性,以模型化的方法来模拟地球空间对象的行为,在计算机软、硬件的支持下,以特定的格式支持输入/输出、存贮、显示以及进行地理空间信息查询、辅助决策的有效工具。一句话,地理信息系统为人们提供了管理地理信息和开展空间分析的先进工具。随着计算机网络、计算机通信等技术的发展, Agent系统放松了对集中式、顺序控制的限制,提供了分散控制和并行处理,解决了网络分布系统应用领域之间的协同工作问题,不同领域的系统通过相互合作完成相关的应用,分析地理信息和地理应用的互操作问题,相互访问信息和异构地理信息处理环境下的互操作,实现资源的有效管理问题,高质量地进行地理信息和服务的交流,减少了服务器和客户之间的频繁交互,可用于测量和地理建模等本地地理计算和二次处理,对数据进行个性化的展示。数据的具体表现可以描述任意复杂的内容,而且具有明显的优势和特点,包括实现了空间数据与网络分布服务共享、高性能的计算、数据资源的安全性等。 参考文献: [1]郭达志盛业华杜培军等编著《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应用》 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2 [2]陈述彭鲁学军周成虎编著 《地理信息系统导论》 科学出版社2000 [3]边馥苓等编著《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和方法》 测绘出版社1996 [4]邬伦等编著 《地理信息系统原理、方法和应用》 科学出版社2001 [5]李满春 .等 编著 GIS设计与实现 科学出版社 2003 看了“地理科学论文题目”的人还看: 1. 大学地理论文题目 2. 地理科学专业学术论文 3. 地理科学学术论文 4. 地理科学论文 5. 地理论文范文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