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 大众电影杂志主编是谁

大众电影杂志主编是谁

发布时间:

大众电影杂志主编是谁

北京北三环东路22号 电影家协会里边

《大众电影》1950年6月1日在上海创刊,当时负责该刊编辑工作的是上海市电影事业管理处研究室。1952年4月,该刊与中国电影发行公司编辑的《新电影》合并,由上海迁北京编辑出版。1957年成立《大众电影》编辑部,由中国电影出版社领导;1960年随同中国电影出版社划归中国电影工作者协会领导。1962年秋,以印刷原因,与《上海电影》合并迁回上海,直到“文化大革命”前夕停刊。1979年1月在北京复刊由中国电影家协会《大众电影》编辑部编辑,1986年后改由《大众电影》杂志社编辑出版。2014年进行改版,新版《大众电影》预计4月开始进驻万达影院。 《大众电影》在1961年前为半月刊,后改为月刊。创刊号仅发行 1万册,后印数逐年增长。复刊后的1982年,发行量曾高达 950多万册,成为当年国内发行量最高的艺术刊物,受到国内外人士的瞩目。《大众电影》创刊时,主编梅朵、王世桢;1962年秋迁沪后,主编袁文殊,副主编洪林;1979年复刊,主编林杉,副主编唐家仁、崔博泉。

刊 名:大众电影刊 期:半月刊主管单位:中国文联 主办单位:中国电影家协会 编 辑:《大众电影》编辑部 出 版:大众电影杂志社 执行主编:侯立军 策 划:张 扬 辛加宝 瞿建农 美术设计:曹红雨 社 址:北京北三环东路22号 邮 编:100013 发 行 部: 广 告 部: 编 辑 部: 办 公 室: 邮发代号:2-23 国外代号:M32 国际刊号:ISSN0492-0929 中国刊号:CN11-1501/J 国内定价:元电子邮件:

3月6日,中国第一电影杂志品牌《大众电影》在京举办改版及全媒体产品品牌发布会,中国电影家协会党委书记康健民,《大众电影》杂志社社长翟建农、《大众电影》总经理廖敏、杂志新老封面明星史可及陈思诚、诸多产业及媒体嘉宾出席发布会。会上,万达文化产业集团副总裁叶宁启动《大众电影》改版仪式,宣布改版后的《大众电影》全媒体产品将于2014年陆续上线。 《大众电影》品牌改版多媒体产品“点亮生活” 《大众电影》杂志诞生于1950年,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电影平面媒体,曾创造过940多万单期发行量的世界纪录,引领一时风尚。顺应蓬勃兴起的电影产业需求,迎合不断变化的大众审美和信息产业巨变,《大众电影》杂志于2014年全新改版上市,这个经典品牌将以全新的定位重回大众视野。 《大众电影》以普及电影文化、推动电影发展、引领电影生活为使命,建立起涵平面媒体、网络媒体、市场调研、行业咨询、电影营销、定制出版等系列产品和服务,志在成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电影传媒品牌。全新改版的《大众电影》秉承“电影点亮生活”的宗旨,以电影和明星为切入点,展现时尚的生活态度及方式。《大众电影》总经理廖敏女士介绍说,全新改版的《大众电影》杂志,独家深入的内容引发诸多媒体转载,获得读者和市场的全面认可。经过3个月的运营推广,《大众电影》已经成为发行量第一的电影杂志。杂志预计于4月开始全面进驻万达院线,发行量和影响力将得到进一步提升。同时,旗下iPad版电子杂志、万影网()、移动互联产品也将陆续面世。创办六十四年来,《大众电影》全程见证中国电影发展,许多电影人对《大众电影》都有着特别的感情。发布会上,赵薇、黄晓明、甄子丹、梁家辉、斯琴高娃、张涵予、佟大为等众多明星通过视频表达了对《大众电影》改版的祝福;好莱坞六大电影公司高层及光线传媒总裁王长田、乐视影业总裁张昭、等业内人士对《大众电影》品牌的改版发布也非常关注,希望《大众电影》作为中国电影媒体的品牌代表在电影产业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大众电影》改版前后两期经典封面嘉宾,史可与陈思诚 更与大家分享了他们对《大众电影》的看法。史可说《大众电影》是一代人共同的记忆,能登上《大众电影》的封面对于一个演员来说是一种荣誉。陈思诚表示,《大众电影》这个媒体品牌在电影市场和媒体形势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的今天,做到了与时俱进,让许多电影人和电影观众能真正的互动、沟通。 发布会最后,万达文化集团副总裁叶宁 与所有出席发布会的电影人共同启动了《大众电影》的品牌改版仪式,预示着这一专业电影媒体品牌,将继续传承经典,点亮生活。

大众电影杂志历任主编

1956年,苏联影片《牛虻》在中国上映,再次掀起了“牛虻热”。 北京开始放映外国原版影片 《人民日报》1956年4月29日 北京的苏联展览馆电影馆和中国青年艺术剧院二十八日开始分别放映苏联原版影片“牛虻”和“忠诚的考验”,以便丰富在北京的国际友人的文艺生活,同时使北京的观众更早地欣赏到外国的影片。 今后每星期六和星期日将陆续放映外国的原版影片。最近放映的将有苏联影片“第十二夜”,英国影片“哈姆雷特”,法国影片“没有留下地址”,意大利影片“橄榄树下无和平”,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影片“魔鬼集团”,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影片“世界之心”等。 《大众电影》,1956年第11期,该期相当于《牛虻》专刊,相关文章(4篇文章、一篇献诗和两篇刊内资料)占了杂志一半的篇幅。封底为该电影剧照。李希凡 《大众电影》,1956年第11期 4页 小说《牛虻》中的主人公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曾经广泛地影响过苏联的几代青年,鼓舞过像保尔·柯察金和卓娅那样的无产阶级英雄进行革命的战斗。这本小说译成中文后,对于我国青年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现在,根据这一小说改编摄制的苏联影片《牛虻》就要和.我国观众见面了。.它在不损害原著的原则下,更集中更概括地表现了这个英雄人物的革命品质。在影片里,许多与表现牛虻性格本质相游离的情节被删除了。这样,也就使得牛虻的性格更加突出和鲜明了,它很有助于青年同志对于牛虻性格的进一步理解。 牛虻生活的历史时代,是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到四十年代的意大利。当时的意大利正被奥地利所占领,“并 且他还执行着欧洲君主联盟的卑鄙的意志。”而教会也是奥大利的凶恶的同盟者,对意大利人民和青年进行极恶劣的精神毒害和间谍活动,他们勾结起来迫害意大利的爱国志士。意大利的人民和青年,不能忍受这种残酷的压迫,反抗的烈火在意大利国土上猛烈地燃烧着。人民和奥大利统治者和教会的冲突日益尖锐起来,许多爱国的宗教徒,后来都变成严峻的无神论者,牛虻就正是这样一个由幼稚无知、虔信宗教,渐渐成长为勇敢刚毅,背弃宗教,严峻得近于冷酷的革命者的典型人物。 有些青年同志读过小说“牛虻”以后,经常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 牛虻这样冷酷呢?彷佛他对什么人都有着强烈的仇恨? 我们想解决这个疑问,必须和他早年的生活遭遇联系起来看。年轻的亚瑟还在宗教徒的年代,就热爱他的祖国,向往于革命事业,“准备为未来的共和国而死”。可是,教会和神父的欺,却险些毁灭他的理想,因此,他对任何虚伪和欺,都燃烧着强烈的憎恨。影片更集中地表现了牛虻的这个性格本质。 十三年的革命斗争经历,使他远远地超过了他过去参加过的青年意大利党人,更进一步地接近了人民,参加了人民的起义粗织,因而,也更加体会到,在奥地利占领下,人民是陷在怎样的水深火热里面。所以当他面对着那些大小资产阶极空谈家们的时候,当他听到那些优闲的老爷们,在“沙龙”客厅里,侈谈“号召人民为物质幸福而斗争,那只会助长自私自利”的鬼话时,牛虻正以辛辣的讽刺,揭露了他们的伪善面孔。牛虻不是对什么人都恨,他爱人民,他是“人民的好朋友,人民很相信他,跟着他走。 ” 对人民无限的爱,对敌人强烈的恨,这就是牛虻英雄性格的本质。 在牛虻性格里发展着的、最值得我们骄傲的品质,是他的革命精神。牛虻对于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热情、大胆和无畏,达到了惊人的程度。和保尔.柯察金一样,这个前辈的英雄人物,表现出坚忍不拔的毅力。在生理上被残酷现实完全压碎了的牛虻,仍然燃烧着革命热情的火焰,用惊人的毅力克服着生理上的痛苦,积极地从事革命活动。正象他自己所说的: “我不能停止为意大利自由的斗争,我就是为了她才活着的!” 他的铁的誓言都实现任行动里。英雄的牛虻,经受着战斗的考验,怀着民族解放的必胜信念。在法庭上、在监狱里、在刑场上,他都表现出革命者的高贵品质。在受刑时的几个镜头里,这种革命的毅力表现得更加顽强和突出。在就义场面上从牛虻性格中喷射出来的革命的火焰,强烈地映照着创子手们的卑微和渺小。 但是,像小说一样,影片对于牛虻的精神面貌,也没有采取简单化的处理方法,而是相当其实的表现了牛虻的复杂的思想感情。牛虻是深深地爱着他的生父蒙泰尼里的。从影片的许多镜头里,我们可以看出,在他和蒙泰尼里展开斗争的时候一一在影片里这个斗争集中得特别尖锐,在他的内心也经受着剧烈的思想感情的斗争。第一次当他在广场上揭露蒙秦尼里的虚伪后,他自己也受了强烈的刺激并因而病倒。他的被捕,也是由于蒙泰尼里的拦阻,最后,他甚至幻想过争取蒙泰尼里。他向蒙泰尼里说: “爸爸,你跟我们走吧,难道你具不愿意让自由的曙光照到意大利的上空么?”“怎么你不能理解你那个天主,这是旧时代的灰尘。这个世界是个完全错误的世界。脱掉你的袈裟,跟我们走吧!” 可是,当他明白蒙泰尼里不能和他走同一条道路时,他的刚毅的革命品质,立刻就战胜了违反革命利益的私情。坚决地向蒙泰尼里宣布:“我决不接受神父的恩赐”,“你要我,或者是上帝”。牛虻这种高度的革命责任感,坚强的忍受一切考验的力量,正是使得保尔·柯察金和卓娅以及许许多多青年热爱他的原因。 有人认为,“牛虻”虽然有可取之处,可究竟带有许多盲动主义的色彩,不足以为我们社会主义时代青年仿效,这是一种不妥当的论调。尽管牛虻所参加的革命,和我们的革命有着根本性质上的差异,他所采取的革命策略,也是完全和我们无缘的。但是,正像保尔.柯察金所说:“就牛虻的本质,就他的强毅,他那种忍受考验的无限力量,以及那种能受苦而毫不诉苦的人的典型而言,我是赞成的。我赞成那种认为个人的事情称毫不能与全体的事业相比的革命者的典型。”而这一切,也正是值得我们社会主义时代的青年学习的。 陈安京,《大众电影》,1956年第11期,8-9页 澎湃的海洋,狂啸的海浪冲击着礁石。一群意大利革命志士,在异乡的国土上:深深地怀念着祖国,他们了望着惨遭奥地利统治者蹂躏的国土,遥遥地向祖国默誓:“朋友们,那儿是我们的祖国!透过狂风暴雨,透过迫害烈士们的枪声、一我听到我们祖国痛苦的声音.....她的光荣和力量,被粉碎,被剥夺了,并且她还执行着欧洲君主联盟的卑鄙意志——这就是我们的祖国意大利!” 十九世纪三十年代的意大利,是这样的动荡不安,大学生亚瑟(后来的牛虻)就在这充满了艰难和斗争的岁月里度过了他的青年时代。那时他还是一个非常纯真、幼稚的年轻人,他虔诚的信奉着天主教,从神学院院长蒙泰尼里那里得到唯一的“温暖”。亚瑟参加了当时的革命组织——“青年意大利党”,但幼稚的心灵并没有就此脱离开教会的束缚,在他看来,革命和教会二者是可以分开的,互不相干,以至在一次秘密集会上,为这个问题和另一位革命同志波拉发生了争执。可是严酷的现实,粉碎了他天真的幻想:在蒙泰尼里调走不久以后,继任的神学院院长卡尔狄,乘他在忏悔的时候,取了青年意大利党党内的秘密,于是亚瑟和波拉一起被捕了。在监狱中,他才醒悟过来;原来就是那个披着宗教外衣的间谍卡尔狄出卖了他,他开始认识到教会、神父的其正面目。 敌人的卑鄙目的达到以后,牛虻被释放了,可是他内心的痛苦并未就此消除,特别是爱人琼玛对他的误会,更加深了他对错误的内疚。回到家里,他又从嫂子那里知道了一件非常痛心的事情,原来蒙泰尼里就是他的亲生父亲,而这位伪善的神父却一直欺着他。这时,教会的尊严已经在他联子里彻底破产,他悲愤交集,怀着盛怒的心情,砸碎了那象征着圣父的十字架。在一个寂静的深夜里,写了一封自绝信:“蒙泰尼里主教,到河里去寻找我的尸体,”从此,蒙泰尼里主教便以为亚瑟真的死了。十三年以后,牛虻以一个久经战斗考验、满脸伤痕的具有丰富斗争经验的革命战士出现在观众面前。从这个刚毅、严峻的人身上,再也找不到丝亳亚瑟年轻时的影子,他在残酷的斗争中,在烈士们鲜血的滋养下成长了。这时,他的每一句话和每一个行动,都象一颗有力的子弹一样,致命地打击着敌人。当奥地利的将军们正鼓吹着“只有奥地利帝国,才能给意大利带来自由”时,人民的手上却在念着这样的传单: “意大利的自由,和奥地利帝国的关系,就像俗语所说的是水火不相容,”多有力的反击啊!它以像火一样的革命热情,激动和鼓舞着群众,为争取自由、独立而斗争。传单的作者是谁呢?牛虻。 这时,波拉夫人(即牛虻年青时的爱人琼玛)和马梯尼成了佛罗伦斯城青年意大利党的中心人物。由于受了自由主义政客格拉西尼的影响,青年意大利党人的斗争还是停留在喊口号,发传单上。牛虻以一个假装的外国人的身份,指出了这种做法的错误,当他们要牛虻帮助发传单时,他说:“...你们的人民,他们急需的不是传单,是行动。” 当牛虻因为旧病复发躺在琼玛家里的时候,琼玛已经开始认出了这个牛虻就是十三年前她所爱的亚瑟。但是,牛虻再不愿唤起往日巨大的痛苦,否认了这一点。在他病体还没有复元,听说起义队伍给打败了,许多人被捕并且被判处死刑时,便立即前往营救。这个非常果断的行动,使刑场上被宣布死刑的不是革命者,而是那些野心勃勃地踏入别人国境的侵略者。 不久,革命者陀姆尼钦诺又布置了一次大规模的武装起义,当他因照顾牛虻而没有委派任务时,牛虻说:“....我不能停止为意大利自由的斗争,我就是为了她才活着的!” 同时他还特地去邀琼玛也投入到这场斗争中来,鼓励她离开那些“青年意大利党”的空谈家,指出依靠幻想并不等于行动。琼玛在她的帮助下决定前去参加,并且约好在布列亚盖拉城会面。牛虻答应在这次见面时,把以往的一切情况都告诉琼玛。在布列亚盖拉的广场,人们正接受主教蒙泰尼里的祝福,市集上挤满了人群。牛虻和一群起义者却在商议着行动的步膝,当他们一切都安排安当时,间谍发现了他们,广场四周顿时被封锁起来,牛虻立即命令战友们突围,而自己却为了掩护战友们退却被捕了。 琼玛和友人们布置了一个营救牛虻的计划,想帮助他逃出监狱。牛虻带着重伤锯断了狱窗的铁栏杆,可是当他刚要逃出狱斗时,因为旧病复发,昏倒过去,被卫兵们抓了回去。 蒙泰尼里主教想来“说服”牛虻,可是英雄的心是任何人也不能动摇的。他不但坚定的拒绝了主教的劝说,并且说出自已就是亚瑟,无情地揭露了蒙泰尼里的撒谎与无耻。这时亚瑟还希望蒙泰尼里能够背叛宗教,跟着自己走,但是蒙泰尼里在上帝和牛虻之间终于选则了一条他必然选则的道路:皈依上帝,和革命事业对敌到底。敌人决定将牛虻处以死刑,屠杀者的枪口已对准他的胸膛,而他仍保持着饱满的战斗精神,怀着对革命胜利的无限信心,愤怒地说: ...... 你要记住,当我们的队伍行动的时候,那么大炮就会代替我说话了。” 牛虻最后英勇地牺牲了。 在这最后的时刻,他没能见到琼玛,只从牢狱中带出一张纸条,在纸条上说出了他对琼玛永远保持着的爱情,井希望琼玛乐观地为自由战斗下去。 是的,牛虻的爱国精神和坚强不屈的斗争意志会永远活在人民心里,鼓舞着更多的人们争取意大利的独立解放而奋斗! 张毕来 《大众电影》,1956年第11期 在小说《牛虻》和现在改编拍制成的同名影片中,牛蛇和神父蒙泰尼里之间的复杂关系,有着非常细致的描写。他们的特殊性格,表现着他们之间各种各样的矛盾。 就思想,信仰和生活道路说,牛虻和蒙泰尼里是处于对立的地位的,但是,就感情说,他们之闻的关系却非常不单纯。影片一开始就揭露了这种关系的特征:亚:我跟你在一起总是很快乐的,我亲爱的神父!你知道,我在家里很孤独。我不喜欢我的哥哥,尤其是嫂子。我母亲死了之后,你是我在世界上唯一的亲人了。 蒙:你知道,我在世界上除了你也没有别的人。我把你当作儿子一样!你是我的光明,我心里快乐的源泉。 这时影片上,亚瑟(即以后的牛虻)跪在蒙泰尼里的面前,蒙泰尼里拥抱着亚瑟。可以看出,他们之闻存在着深厚的、不平常的感情联系。 这时候,亚瑟刚开始接触革命思想和参加革命活动。就亚瑟这一面说,他参加的革命活动,是以推翻蒙泰尼里实际上拥护着的秩序为目的的;就蒙泰尼里这一面说,他维护着统治阶级的利益,走着同亚瑟完全敌对的道路。但是,即使这样,当时他们之间并没有引起直接的尖锐的冲突。亚瑟十分敬爱着神父。蒙泰尼里也非常关切亚瑟的生活,在他准备出发去罗马的时候,他还对亚瑟说:“我有一种非常恐怖的感觉。你只要对我说, ‘留下来’一一我就拒绝到罗马去。”可是,后来亚瑟在监牢里发现了新来的神父卡尔狄的告密,他对天主的信仰开始动摇了,实际上是对蒙秦尼里的那套谎话有了认识。 出狱后,嫂子裘丽亚又把他身世的秘密给揭开了。这时,他从实际生活中的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里看见了真理:蒙泰尼里并不是一个神圣的、具有高尚道德的人,而是个虚伪、卑鄙的;而他所代表着的教会也是罪恶的。影片中有一个动人的情景:亚瑟捏着十字架,疑视着,然后沉痛地、毫不可惜地把它扔掉。他对着蒙泰尼里的照片说:“我相信你,就象信天主,但是,你一直在欺我。”这时,亚瑟在思想上同蒙泰尼里完全破裂了,在感情上也.深深地憎恨着厌恶着蒙泰尼里的可耻和虚伪。不过,因为他同蒙泰尼里在私情上有千丝万耧的牵连,在这种感情的改变过程里,他经历着十分剧烈的,深重的痛苦。这正是亚瑟这个人物的性格的具实特征所在。伏尼契很好地掌握了这一点,影片也很好地掌握了这一点。 我们知道,亚瑟所选择的革命道路,正是蒙秦尼里所死命反对的;但是,从另一方面说,亚瑟却又是蒙泰尼里一生里从私人关系上说最亲近的一个人。失去了亚瑟,对于蒙泰尼里,是终身的遗憾。他没有一天能够忘掉这个悲哀。他在教堂里讲话,从耶稣之死忽然沉痛地说起“我亲爱的儿子”“黑暗把他湮没了”的话来,这正反映了他的这种心情。当亚瑟面对面地讥讽他,说他哪里会有罪的时候,他说:“对于不了解的人,不要这样说。我要能改变我的过去...但我现在所能奉上给宝座的.....只有一颗破碎的心。” 最后,他发现即将处死的牛虻原来是他的亚瑟的时候,他跪在牛虻面前,沉痛地说:“可怜的孩子,我做过多次梦,见你回来了,可是醒来,周围是空虚....一片黑暗...”他要帮助牛虻逃走。同时,在这里也可以看出牛虻对蒙泰尼里的私人感情也并未完全消失。在这种情景下,这种感情还是回到了牛虻的身,上,他说:“你知道,我是多么想念你啊-我其想能重新再看到你,摸摸你的两支手呵。”他们真诚地拥抱着。牛虻对他说:“爸爸,你跟我们走吧,难道你真不愿意自由的曙光照到意大利的上空么?他要蒙泰尼里任二者之间选择:“你要我,或者是要上帝。自然,很明显,蒙泰尼里反动的阶级地位决定了他不可能选择革命的道路。这个人物的坚决的彻底的反动性也正在这里表现出来。蒙泰尼里却还企图争取牛虻背叛革命倒向教会,这自然是不可能实现的事。 到这时,牛虻心中所潜藏着的对蒙泰尼里的最后情感都死灭了,他的幻想也再不存在了。牛虻就断然地说:“那么,你就到上校那去吧,告诉他说你完全同意对我处以死刑。”他坚决地拒绝了蒙泰尼里帮助他逃跑的建议:“不,我决不接受神父的恩赐。”他要一个抛掉天主而同他一起革命的父亲,但决不要一个因父子之爱帮他逃跑而在政治上、思想上企图使他叛变的神父。 很显然,牛虻虽然曾经对蒙秦尼里有着深切的敬爱,但是,他的一颗心是献袷革命的,为了革命,他毅然地坚决地同这种私情割断联系。蒙泰尼里也一直对牛虻存着强烈的特殊的父子之情,但他的灵魂是卑鄙和渺小的,为了反动统治阶级的利益,他可以抛弃自己的亲生儿子。这正构成了这两个人物间的鲜明的突出的对比。牛虻是崇高的,伟大的。蒙泰尼里却永远会引起人们的憎恨。 (王再,“对《牛虻》这样的认识是不对的!”,《大众电影》,1956年第11期,34-35页,这篇文章我找不到。) 晨光 大众电影 1956 第11期 啊!牛虻,你是多么年青英俊,你是多么纯洁天真。你爱神父是爱得那样纯真,从不怀疑他是个虚伪的人。但是,你更爱的是真理,是祖国和人民。你拒绝神父对你的询问,为了不对同志们失信。.当残酷的斗争和神父的虚伪撕破了你的幻梦,啊!牛虻,我深深地懂得你年轻而纯洁的心灵是多么苦痛。可是为拯救苦难的祖国而奋斗的那颗心,却永远燃烧不停,我理解你怀着怎样的心情,离开了你的祖国,离开了你的爱人。十三年的时光,把你变成了另外一种模样。你不像从前那样幼稚,无知,却变得如此老辣、坚强。透过你脸上的疤痕,我们看见你在这些年月里,忍受过多少痛苦和折磨。可是你还是回来了,你为祖国自由而斗争的意志,能经得起任何考验。啊!牛虻,不管在任何时刻里,你对祖国和人民深厚的感情,总是如此深沉。 神父不认识你了,可是祖国和人民认识你。他们认识你是他们的好儿子。当着你在酒馆门口开枪送走奥地利的宪兵老爷回天国的时候,人民一眼就认出你是牛虻。这是因为你爱人民,你和人民是息息相关。啊!牛虻,在那样漆黑的夜晚,在那样风暴的夜晚,我看到了你颠跛的双脚,是怎样踏着泥泞的道路,在和敌人进行斗争。为了意大利,你忘掉了自己,你忍受着疾病的折磨,不停地奔波。你的声音是多么震人心弦哪:....我不能停止为意大利自由的斗争,我就是为了她....活着。” 在你不幸被捕的时候,蒙泰尼里企图用父子的感情,来软化你战士的意志。可是你拒绝了“神父的恩赐”,誓为祖国栖牲。你的声音是那样坚定,你的面孔是那样镇静,你的立场是那样鲜明。最后,你昂然地来到刑场,敌入将用那颗卑鄙的子弹,射进你的胸膛。在这最后的时刻,你用深沉的眼光,了望着祖国的大地。你拒绝了忏悔,你对胜利是那么信心百倍:当我们的队伍行动的时候,大炮就会代替我说话! 啊,牛虻,我爱你。你为意大利而生,你为意大利而死。你为意大利贡献了宝贵的生命。你和意大利共同忍受了灾难和不幸,你也和意大利永远长存,永恒的活在人民心中。 《大众电影》,1956年第11期 小说《牛虻》的中译本出版后,曾受到我国广大青年读者的热烈欢迎,成为我国读者最喜爱的读物之一。 在苏联,这部小说也是极受欢迎的,它出版了七十四次,被译成十八种民族的文字,出版总册数超过两百万册。远在一八九八年时,就在这本小说在英国出版的第二年,俄国就巳经出版这部小说的俄译本了。 奇怪的是,对于这样一位有才能的作家,在英国竟没有关于伏尼契的书籍和文件,甚至在无所不包的大英百科全书中也没有一行字提到伏尼契。她的书在一八九七年出版后,也就一直没有再版。 根据很少的资料,知道伏尼契于一八六四年生在一个英国学者的家里。他父亲的名字是乔治·蒲尔。 伏尼契贫在柏林音乐学院念过书,接着又在柏林大学斯拉夫语言系听课。 有一个时期,她又在意大利求学,后来她嫁给了从沙皇的流刑中逃出来的波兰人伏尼契。在她的青年时代,曾经到过彼得堡,在那里,她和俄国的革命团体有过接触。 伏尼契住在伦敦的时候,加入了俄国逃亡者的组织。一八九一年,她是援助政治逃亡者基金会和自由俄国报刊基金会的祖织者之一。同时她还常常和意大利政治流亡者见面。当时,这些流亡者是和玛志尼和加里波的一起为意大利而斗争的。 伏尼契除翻译出版过俄国作家的作品外,继小说《牛虻》后,还写了小说<捷克·莱蒙得》(一九OO年),《奥里维雅·拉担》(一九O四年)和《断绝了的交谊》 (一九一0年)。在《断绝了的交谊》这本小说中,作者又讲到自已过去的主人公,描写牛虻在南美洲流亡的情形。在一九四五年,又出版了<脱下自己的靴子吧》,小说的主人公是牛虻的曾祖母和祖母。 二十一年前,在伏尼契的丈夫死后过了几年,她便迁到美国侨居。 如今,伏尼契已是九十一岁的高龄了。 去年,苏联记者代表团访问美国时,会在纽约会见了这位可敬的、白发苍苍的女作家。他们会向伏尼契问起如何创造亚瑟这一英雄形象的,她这样回答:“...对于一个作家,要向别人说出他创造的形象和写作的过程是很困难的....”她还说:“年青时,住在巴黎。有一次,我在鲁弗尔宫博物馆看到一幅十六世纪意大利少年的画象。这幅画,我很喜欢。亚瑟的外表特征,我就是从这幅画上取来的。” 当苏联的代表们告诉伏尼契,《牛虻》在苏联如何受到欢迎,并且已把小说拍成电影时,她非常感动地说:“谢谢,谢谢!” (本刊资料) (《大众电影》,1956年第11期 的另一篇资料《他们找到了幸福》文找不到,但找了一个类似的报道。) 杨秀实 1985年《电影评介》 苏联著名表流艺术家 斯特里仁诺夫苏联影片《白夜》复映了,扮演幻想家的斯特里仁诺夫是我国观众熟悉的苏联演员。他主演的影片《牛虻》曾多次在我国上映。在影片《牛虻》中,他以生动、细腻的演技表演了一个天真幼推的青年成长为勇敢刚毅的革命者的过程,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斯特里仁诺夫是苏联著名影、视、剧三栖演员。俄罗斯联邦共和国功勋艺术家。《牛虻》(1955)是他演的第一部影片,也是他成名之作。1956年,斯特里仁诺夫主演了影片《第四十一》他扮演的白匪中尉郭沃鲁哈·奥特罗克被红军俘虏。击毙了四十个敌人的红军女战主马柳特卡乘船押送他去司令部,途中遇到风暴。他们俩被海浪推上了个孤岛,马柳特卡救活了昏迷不醒的白匪中剧,并对他产生了爱情。但是有一天,海面上出现了敌船,白匪中尉欣落若狂地向敌船奔去,马柳特卡开枪打死了他——第四十一个敌人。斯特里仁诺夫把这个内心复杂的人物刻划得惟妙惟肖,从而在苏联国内外获得了高度赞誉,1957年在第十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上,影片《第四十一》荣获特别奖。法国观众称斯特里仁诺夫为“俄罗斯的钱拉·菲利浦”。 此后,斯特里仁诺夫主演了一系列根据古典文学名著改编的影片:《上尉的女儿》(根据普希金的著作改编),《白夜》《根据陀斯妥耶夫斯基的著作改编,《北方的故事》(根据帕乌斯托夫的著作改编),《黑桃皇后》《根据柴可夫斯基的歌剧改编),《决斗》(根据契诃夫的著作改编),等。在这些影片中,斯特里仁诺夫通过自己创造的形象忠实地传达了原作精神,赢得了观众的好评。斯特里仁诺夫不仅善于扮演形形色色的古典人物,而且把影片《生命在你手中》中的苏联军官杜金,《点名》中的宇航员鲍罗金等现代人物形象表演得活灵活现、扣人心弦。此外,斯特里仁诺夫参加拍摄的影片还有:《墨西哥人》、《三姊妹》、《第三次青春》(苏、法合拍)等、影片《三海旅行记》于50年代在我国上映过,斯特里仁诺夫扮演的俄国古代旅行家阿法纳西的形象受到观众的赞赏。 苏联著名女演员斯特里仁诺娃 凡是着过苏联影片《牛虻》的观众,都久久不会忘记牛虻青年时代的女友琼玛的动人形象。它是苏联著名女演员斯特里仁诺娃创造的。斯特里仁诺娃在孩提时代就爱上了戏剧艺术,中学毕业后,她到莫斯科艺术剧院当了舞台工人。一次偶然的机会,她的表演天才被莫斯科戏剧学校的领导发现,于是她进入了戏剧学校。经过四年的刻苦学习,她成了一名戏剧演员。 1950年斯特里仁诺娃涉足影坛,在影片《丰收的夏天》中扮演了奥克莎娜、接着,她拍摄了影片《乌克兰诗人舍甫琴珂》(饰将军夫人乌斯科娃)。 1956年,她主演了影片《牛虻》。在与饰男主角的斯特里仁诺夫合作拍片时期产生了爱情,影片拍成后,他们结为伉俪,从此女方按苏联习惯姓了男方的,这就是斯特里仁诺娃这个姓的来由。 1959年斯特里仁诺娃与斯特里仁诺夫再次合作,演出了影片《生命在你手中》,斯特里仁诺夫扮演男主人公杜金,斯特里仁诺娃扮演杜金的妻子波丽。此后,斯特里仁诺娃还参加演出过《高空》、《福玛·高尔杰耶夫(根据高尔基的同名著作改编)等影片。

《大众电影》是中国电影史发展的见证,是几代人的记忆!

在上个世纪80、90年代,是最受老百姓喜爱的杂志之一,尤其受到年轻人的喜爱。各个报刊书亭,都是把《大众电影》放在最显眼的位置,让人一眼就发现。

《大众电影》的封面人物,都是当时最受欢迎的电影演员 ,不但影迷们喜欢收藏,普通人也喜欢看封面上的俊男靓女。

《大众电影》1950年6月1日在上海创刊, 由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办,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管。当年出刊13期。1951年出刊17期,两年连号共出30期。

1952年文艺整风运动中,《大众电影》被迫停刊数月。 1952年5月,《大众电影》和北京出版的《新电影》合刊,重新出版。当年出刊15期,其中1-2期是合订本。

1966年第6期后停刊,至此累计出版306期。

1979年1月在北京复刊,直到现在。

2014年全新改版上市。

《大众电影》如今走过了70多个年头,创下中国文艺类杂志单期960万发行量的最辉煌记录,早期刊物在收藏市场最高单价甚至过千。

1950年第1期创刊号封面是苏联黑白电影《团的儿子》中的小英雄凡尼亚 。小英雄凡尼亚纯真的面孔,被当成爱的崇高表现。

《团的儿子》(外文名CblHonKa)由苏联儿童电影制片厂出品,1946年上映,导演傅·普罗妮娜,主演尤腊·杨金,阿·莫洛佐夫,片长75分钟。

中央电影局上海电影制片厂译制。

苏联红军某骑兵营在一个深夜邂逅四处流浪的孤儿伐尼雅,伐尼雅聪明倔强,深受骑兵战士的喜爱。当时战争非常激烈,红军准备将伐尼雅送往后方。但是,伐尼雅想方设法逃回,几经曲折加入红军,智歼德兵,立下了赫赫战功,被战士们亲切地称为“团的儿子”。

创刊号最大的一张16开明星插页,是苏联进口片《诗人莱尼斯》的一个镜头,前苏联人民艺术家、斯大林奖金获得者塔马拉.马卡洛娃的个人艺术照。

初期的《大众电影》推荐外国电影时,以苏联电影最多。“文革”前中国引进外国影片的数量达857部,苏联电影就占到了近一半。

1979年第1期(复刊号)封面是电影《大河奔流》剧照:梁晴(张金玲饰)、海天亮(刘衍利)。

《大河奔流》是北京电影制片厂摄制的剧情电影,由谢铁骊、陈怀皑执导,张瑞芳主演,1978年上映。

张金玲,1951年2月25日出生于河北沧县, 是80年代著名的“北影三朵花”之一 (另两朵是刘晓庆和李秀明)。在拍摄《大河奔流》后,在影片《从奴隶到将军》中饰演女主角,还参加电视连续剧《远洋船长和他的妻子》等。

刘衍利,1954年生,黑龙江哈尔滨人。1977年调入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摄过《大河奔流》、《婚礼》、《知音》、《新兵马强》、《金鹿儿》、《山叮咚》等影片,扮演的多是配角,却个个鲜明生动,充满青春气息,八十年代中期淡出影坛。

《大众电影》2014年第1期(试刊号)封面人物是葛优。

葛优,1957年4月19日出生于北京市,国家一级演员,当今中国最优秀的男演员之一。

葛优以戏剧出名,以正剧奠定他的影坛地位。

葛优在喜剧领域,特别是和冯小刚合作的贺岁电影里,独特的幽默,让观众印象深刻。非凡的表演能力,所依靠的不仅仅是娴熟的台词和丰富的表情,还有他独有的牵动灵魂的演绎方法。

一生拍片无数 ,代表作品有《活着》、《甲方乙方》、《不见不散》、《没完没了》、《大腕》、《手机》、《夜宴》、《非诚勿扰》、《让子弹飞》、《天下无贼》、《甲方乙方》等,饰演的角色个个经典,是中国电影票房的保证。

葛优参演了《霸王别姬》,主演了《活着》,这两部作品在华语电影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难以超越的佳作。

一生获奖无数 ,获第47届戛纳国际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第14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男演员奖、第13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男主角奖、三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男主角奖、第15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男配角奖等。

《大众电影》是创办于1950 年6 月的电影杂志,单期947 万册印量保持了电影杂志一期销售量最高的世界纪录2014 年《大众电影》杂志携手万达集团全新改版,秉承“电影点亮生活”的宗旨和有料、有趣、有品的编辑风格,《大众电影》以普及电影文化、推动电影发展、引领电影生活为使命,将建立起涵盖平面媒体、网络媒体、市场调研、行业咨询、电影推广及会务在内的系列产品和服务。

《大众电影》1950年6月1日在上海创刊,当时负责该刊编辑工作的是上海市电影事业管理处研究室。1952年4月,该刊与中国电影发行公司编辑的《新电影》合并,由上海迁北京编辑出版。1957年成立《大众电影》编辑部,由中国电影出版社领导;1960年随同中国电影出版社划归中国电影工作者协会领导。1962年秋,以印刷原因,与《上海电影》合并迁回上海,直到“文化大革命”前夕停刊。1979年1月在北京复刊由中国电影家协会《大众电影》编辑部编辑,1986年后改由《大众电影》杂志社编辑出版。2014年进行改版,新版《大众电影》预计4月开始进驻万达影院。 《大众电影》在1961年前为半月刊,后改为月刊。创刊号仅发行 1万册,后印数逐年增长。复刊后的1982年,发行量曾高达 950多万册,成为当年国内发行量最高的艺术刊物,受到国内外人士的瞩目。《大众电影》创刊时,主编梅朵、王世桢;1962年秋迁沪后,主编袁文殊,副主编洪林;1979年复刊,主编林杉,副主编唐家仁、崔博泉。

人像摄影杂志现任主编是谁

张蒙 邵魁 陈学森 小杰 阿东

人像摄影杂志应该更名 叫《影楼摄影》更合适

全国人像摄影十杰奖是由《人像摄影》杂志社主办的,从1993年开始每三年举办一次,2002年是第四届全国人像摄影十杰奖,此次颁奖活动在北京举行。来自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的145位作者的3000幅图片参加了比赛的角逐,最后北京的姜东、高西林……摄影师脱颖而出获得“人像摄影十杰”称号。此次奖项要求参加者每人须提交近三年来创作的人像摄影作品10幅,作品规格一律为 12英寸,严禁装裱。为了更全面地衡量参加者的综合素质,除选送作品外,还须提交阐述本人创作经验或艺术见解的文章一篇(文章要言之有物,观点明确。避免空洞)、本人简历一份、本人工作照或证件照2张。 全国人像摄影十杰评选聘请具有较高鉴赏水平,具有突出创作成就的知名摄影家、理论家或评论家组成评委,按照严格的评审程序进行评选。为了展现新世纪人像摄影世界的新面貌,评委会将更多地聘用新人,推出新人。历届全国人像摄影十杰编辑本段第一届(1993年)王文澜 梁达明 谢荣生 岑永生 殷孟珍 于仲安 陈小平 陆中秋 周怡峰 谢黔云编辑本段第二届 (1996年)王志明 亚 辰 许 峰 姚 远 观 全 施宝安 徐京星 段和平 潘 杰 姚巍崴编辑本段第三届 (1999年)王文扬 卢现艺 史宏伟 张旭龙 张润稼 林添福 房 翔徐 伟 傅百林谢 墨编辑本段第四届 (2002年)朱国强 林添福 张华斌 杨雪兰 徐 伟 高西林 姜 东 姜海龙 黄信乐 巍 崴编辑本段第五届 (2005年)王太平见 弓 向 诚孙小平 杨先令陈展颖张 曦栗 子 唐旭东萧 寒编辑本段第六届 (2008年)第六届人像摄影十杰名单(按姓氏笔画)丁 冶王家民阿 音吕继林陈观山 第六届全国人像摄影十杰颁奖仪式(9张)郑 雨张罗平流 江徐震山萧 寒 第六届人像摄影十杰提名奖获得者名单(按姓氏笔画)王海峰叶 子白 辰刘 宇李皆慧 阿 力张雁鸣钟永钢傅文君 第六届人像摄影十杰评委名单(按姓氏笔画)于仲安 首届全国人像摄影十杰、第四届中国摄影艺术金像奖获得者 李前光中国摄影家协会分党组书记、副主席、秘书长 李丽娜 中国人像摄影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李 燊 人像摄影杂志社编辑部主任 杨恩璞著名摄影理论家、北京电影学院教授 张华斌 第四届全国人像摄影十杰、第五届中国摄影艺术金像奖获得者 娟 子 著名时尚摄影师 梁达明 首届全国人像摄影十杰、第六届中国摄影艺术金像奖获得者 冀运表 人像摄影杂志社社长希望能帮到你。。。。

子枫 罗永刚 李琳琳

奔流杂志主编是谁

并且他的散文奖……直到他不再参赛为止,被誉为得奖专业户。 他连续十年被评为台湾十大畅销书作家,从小学三年级就想成为一名作家的林清玄在17岁时即开始发表作品,到30岁时,他的作品囊括了当时台湾的所有文学大奖。在25年的创作生涯中出版作品逾百部,其中,《身心安顿》、《烦恼平息》在台湾创下150版的热卖记录,《打开心灵的门窗》一书创下高达5亿元台币的热卖记录。尤其是80年代后期,每年平均出版两三本以上新书。门类涉及散文、报告文学、文化评论、小说、散文诗等。 32岁遇见佛法,入山修行,深入经藏。 35岁出山,四处参学,写成“身心安顿系列”,成为90年代最畅销的作品。 40岁完成“菩提系列”,畅销数百万册,是当代最具影响力的书之一。同时创作“现代佛典系列”,带动佛教文学,掀起学佛热潮。获颁杰出孝子奖。 林清玄的作品曾多次被中国台湾、中国大陆、中国香港及新加坡选入中小学华语教本,也多次被选入大学国文选,是国际华文世界被广泛阅读的作家,被誉为“当代散文八大家”。走上写作之路 对林清玄来说,走上写作之路,其实并非最初的愿望,最早,林清玄一直想当画家,甚至还跟著林崇汉画了一阵子。不过,走上写作的路,倒一丝也不后悔,写作要自由的多,更能清晰地描绘出自己的心路历程,以及所见、所思、所感。所以,林清玄自觉会一直写下去,或许依然在文学素描的散文上下功夫,或许就著手去写一些比较大部头的有关人性,有关历史,有关哲理的书,或许改变途径去写小说,不管未来会写什么,写作总是一条不能斩断的路,林清玄会一步步往下走去。 7岁开始背诵唐诗宋词,8岁,获得了全台湾儿童绘画赛优选,10岁就开始读小说,林清玄记得小时最喜欢的是《西游记》,喜欢里面的天马行空。 1972年,考取世界新专电影技术科,在学时非常活跃,开始认真写稿,而绘事则暂时抛开了。在世新的时候,创办过《电影学报》,担任《奔流杂志》编辑,在《新闻人》周报任总主笔。这段时候,在文坛渐露头角,开始受到了瞩目。写报导 这些年,林清玄写报导写得多,写散文反倒写得少了,不过,他并不觉得可惜,虽然他自己也了解,报导到底只是报导,不会成为文学的重镇,甚且有,过着神仙一样的生活。

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祖籍河南省汝南县。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樟寿,号豫才;“鲁迅”是其投身五四五四运动后使用的一个笔名,因为影响日甚,所以人们习惯称之为鲁迅。鲁迅,1881年9月25日出生于绍兴都昌坊口一个封建士大夫家庭,7岁启蒙,12岁就读于三味书屋,勤学好问,博闻强记,课余喜读野史笔记及民间文学书籍,对绘画艺术产生浓厚兴趣,自此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他不囿于四书五经,多方寻求课外读物,努力掌握历史文化知识。绍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特别是众多越中先贤的道德文章,给鲁迅的思想以很大的熏陶和影响。鲁迅少年时代,祖父因科场案下狱,父亲病故,家道从此中落。鲁迅由一个封建士大夫大家庭的长房长孙,变成了一个破落户子弟。家庭所遭受的一系列重大变故,使少年鲁迅饱受人间冷暖,世态炎凉,看到了“世人的真面目”,认识到封建社会的腐朽和没落。鲁迅母亲鲁瑞,农民的女儿,品格高尚,对鲁迅影响很大。1898年春,鲁迅离开故乡,满怀人生新的希望,考入了南京江南水师学堂,翌年,因不满学堂的“乌烟瘴气”,改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他广泛接触西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阅《时务报》,看《天演论》,深受维新思潮和进化论学说的影响,初步形成“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人”的社会发展观。1902年,鲁迅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被官派赴日留学。他先入东京弘文学院学习日语,后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习医。因深受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浪潮的影响,积极投身于反清革命的洪流之中,课余“赴会馆,跑书店,往集会,听讲演”,立下了“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1906年,鲁迅在事实面前,有感于国内同胞的愚弱,认识到改变国民性的重要,便毅然弃医从文,迈出了人生道路上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选择了文学艺术,以笔作为自己救国救民的战斗武器。他参与筹办文艺杂志《新生》,撰写了《人之历史》、《科学史教篇》、《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等早期重要论文。鲁迅认为,中国的严重问题在于人,不在于物;在于精神,不在于物质;在于个性,不在于“众人”;要“立国”,必先“立人”,而“立人”的关键,在于个性的觉醒与精神的振奋。辛亥革命前夜,鲁迅回到祖国,先在杭州的浙江两级师范学堂执教,担任化学、生理学教员,后又回到故乡绍兴,担任绍兴府中学堂监学兼博物教员、山会初级师范学堂监督(校长)。他一方面教书育人,培养青年, 一方面积极投身于辛亥革命。 他领导故乡文学团体“越社”, 支持创办《越铎日报》。 1912年初, 鲁迅应教育总长蔡元培之邀,赴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任职,不久,随教育部迁至北京,任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同时先后受聘于北京大学、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等一些高等院校,担任校外兼职讲师。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鲁迅深受鼓舞,与李大钊、陈独秀等当时许多先进知识分子一起,写文章,办杂志,揭开了中国五四运动的序幕。他站在反帝反封建的前列,积极提倡新文化、新思想、新道德,猛烈抨击几千年来的旧文化、旧思想、旧道德。1918年,他发表了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小说通过象征的艺术手法,无情地揭露了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强烈地控诉了封建礼教和封建宗法制度的罪恶。此后,鲁迅“一发而不可收”,以彻底的不妥协的姿态,创作了《孔乙己》、《药》、《阿Q正传》等许多小说和大量杂文、随笔、评论,从而成为五四五四运动的先驱和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1926年夏,鲁迅离开北洋军阀盘踞的北京,南下厦门,担任厦门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同时兼任国学院教授。1927年初,鲁迅又转赴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担任了中山大学中文系主任,同时兼任教务主任,一边从事教育和文学创作,一边投入新的战斗。同年4月,反革命政变发生,鲁迅经受了腥风血雨的考验,因营救学生无果,愤而辞职。在血的教训面前,鲁迅早年形成的社会发展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他严厉解剖自己的思想,纠正了过去只信进化论的“偏颇”,从此,他的思想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起点。20年代中期,参与创办《莽原》周刊、《语丝》周刊和文学社团末名社。1927年初到广州中山大学任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1927年8月到厦门大学任教授。1927年10月,鲁迅到了上海,从此定居下来,集中精力从事革命文艺运动。1928年与郁达夫创办《奔流》杂志。193O年,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他是发起人之一,也是主要领导人,曾先后主编《萌芽》、《前哨》、《十宇街头》、《译文》等重要文学期刊。他参加和领导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等许多革命社团。他主编《前哨》、《奔流》、《萌芽月刊》等许多刊物,团结和领导广大革命的、进步的文艺工作者,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国民党政府及其御用文人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他坚持韧性战斗,撰写了数百篇杂文。这些杂文,如匕首,似投枪,在反文化“围剿”中,作出了特殊的贡献。他与共产党人交往密切,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他以“窃火者”自喻,致力于中外文化交流,倡导新兴木刻运动。他关心青年,培养青年,为青年作家的成长付出了大量的心血。1936年10月19日,鲁迅在上海大陆新村寓所与世长辞,终年55岁。鲁迅写过一首《自嘲》诗,其中有两句为“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鲁迅一生写下了800多万字的著译,他的《呐喊》、《彷徨》、《野草》、《朝花夕拾》等许多作品一版再版,被翻译成英、俄、德、法、日、世界语等多种文字,饮誉全球。《鲁迅全集》是他留给中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鲁迅著作《呐喊》(短篇小说集)1923,新潮社《中国小说史略》(上下卷)1923一1924,新潮社《热风》(杂文集)1925,北新《彷徨》(短篇小说集)1926,北新《华盖集》(杂文集)1926,北新《华盖集续编》(杂文集)1927,北新《坟》(论文、杂文集)1927,未名社《野草》(散文诗集)t927.北新《朝花夕拾》(散文集)1928,未名社《而已集》(杂文集)1928,北新《三闲集》(杂文集)1932,北新《二心集》(杂文集)1932,合众书店《鲁迅自选集》1933,天马《两地书》(书信集)与景宋合著,1933,青光书局《伪自由书》(杂文集)1933,青光书局《鲁迅杂感选集》瞿秋白编选,1933,青光书局《南腔北调集》(杂文集)1934,同文书局《拾零集》1934,合众书店《准风月谈》(杂文集)1934,兴中书局《集外集》杨霁云编,鲁迅校订,1935,群众图书公司《门外文谈》(论文)1935,天马《故事新编》(小说集)1936,文生《花边文学》(杂文集)1936,联华书局《且介亭杂文》(杂文集)1936,三闲书屋《夜记》(杂文集,后编入《且介亭杂文末编)1937,文生《且介亭杂文二集》(杂文集)1937,三闲书屋《且介亭杂文末编》(杂文集)1937,三闲书屋《鲁迅书简》(影印本)许广平编定,1937,三闲书屋《鲁迅全集》(1一20卷,收著作、译文和辑录的古籍)1938,鲁迅全集出版社《集外集拾遗》(综合集)1938,鲁迅全集出版社《汉文学史纲要》(文学史)1941,鲁迅全集出版社《鲁迅全集补遗》唐韬编,1946,上海出版公司《鲁迅书简》许广平编,1946,鲁迅全集出版社《鲁迅日记》(影印本)1951,上海出版公司;铅印本,1959,人文《鲁迅选集》1952,开明《鲁迅小说集》1952,人文《鲁迅全集补遗续编》唐韬编,1952,上海出版公司《鲁迅书简补遗》吴元坎辑,1952、上海出版公司《鲁迅全集》(1-lO卷)1956-1958,人文《鲁迅选集。(1一2卷)1956-1958,中青《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文学史)1958,三联《鲁迅选集》(上下册)1959,人文《鲁迅书简》(致日本友人增田涉)1972,人民日报社《鲁迅诗稿》1976,文物;1981,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鲁迅书信集》(上下卷,收《两地书》以外书信1381封)1976,人文《鲁迅佚文集》1976,解放军报社《鲁迅书简》(致曹靖华)1976,上海人民《鲁迅手稿全集》(书信8册,日记6册)1978一1980,文物《鲁迅致许广平书简》1980,河北人民《鲁迅全集》(1-16卷)1981,人文 鲁迅全集卷一(坟 热风 呐喊)鲁迅全集卷二(彷徨 野草 朝花夕拾 故事新编)鲁迅全集卷三(华盖集 华盖集续编 而已集)鲁迅全集卷四(三闲集 二心集 南腔北调集)鲁迅全集卷五(伪自由书 准风月谈 花边文学)鲁迅全集卷六(且介亭杂文 且介亭杂文二集 且介亭杂文末编)鲁迅全集卷七(集外集 集外集拾遗)鲁迅全集卷八(集外集拾遗补编)

1. 鲁迅原名周樟寿,字豫山,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少年时代在家塾学习诗书经传,喜欢野史杂录和民间绘画艺术。1898年就读于洋务派创办的南京江南水师学堂,数月后重考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路矿学堂,开始接触新学。1902年到日本留学。4月入弘文学院,1904年4月结业,6月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这一时期开始参加各种民族民主革命活动,广泛涉猎西方近代科学文艺书刊。最早的一篇译述文章《斯巴达之魂》前半部分发表于l903年6月在日本出版的《浙江潮》第5期(后半部分载于第9期);同年在东京出版了第一本翻译科幻小说《月界旅行》。1906年弃医学文,希望以文艺改造国民精神。筹办文艺杂志《新生》,未果,转而在《河南》杂志发表《人之历史》、《摩罗诗力说》、《文化偏重论》等重要论文。与周作人合译《域外小说集》第一集,1909年出版。1909年夏回国,先后在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和绍兴府中学堂任教。辛亥革命后任绍兴师范学校校长。1911年用文言写了第一篇小说《怀旧》,思想特色和艺术风格,都与后来小说相同,捷克学者普实克认为它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先声”。1912年2月应蔡元培之邀,赴南京教育部任职,后随教育部迁往北京。1918年5月开始以“鲁迅”为笔名在《新青年》发表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此后3年间陆续在《新青年》发表小说、新诗、杂文、译文50余篇,并参与《新青年》编务。1920年8月被聘为北京大学、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文科讲师。1921年12月至次年初,最重要的代表作《阿Q正传》在《晨报副刊》连载。1923年,第-本短篇小说集《呐喊》出版。1926年出版《仿惶》。除了小说,鲁迅还写了很多具有独特风格的杂文,以《随感录》为代表,1918年起在《新青年》上发表。1925年出版杂文集《热风》。此后几乎每年都有杂感集问世。 20年代中期,参与创办《莽原》周刊、《语丝》周刊和文学社团末名社。1927年初到广州中山大学任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1927年8月到厦门大学任教授。同年10月抵上海,从此定居上海,专事写作。1928年与郁达夫创办《奔流》杂志。193O年,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他是发起人之一,也是主要领导人,曾先后主编《萌芽》、《前哨》、《十宇街头》、《译文》等重要文学期刊。 1936年因积劳和肺病在上海逝世,终年55岁。 著作书目: 《呐喊》(短篇小说集)1923,新期社 《中国小说史略》(上下卷)1923一1924,新潮社 《热风》(杂文集)1925,北新 《彷惶》(短篇小说集)1926,北新 《华盖集》(杂文集)1926,北新 《华盖集续编》(杂文集)1927,北新 《坟》(论文、杂文集)1927,未名社 《野草》(散文诗集)t927.北新 《朝花夕拾》(散文集)1928,未名社 《而已集》(杂文集)1928,北新 《三闲集》(杂文集)1932,北新 《二心集》(杂文集)1932,合众书店 《鲁迅自选集》1933,天马 《两地书》(书信集)与景宋合著,1933,青光书局 《伪自由书》(杂文集)1933,青光书局 《鲁迅杂感选集》翟秋白编选,1933,青光书局 《南腔北调集》(杂文集)1934,同文书局 《拾零集》1934,合众书店 《准风月谈》(杂文集)1934,兴中书局 《集外集》杨霁云编,鲁迅校订,1935,群众图书公司 《门外文谈》(论文)1935,天马 《故事新编》(小说集)1936,文生 《花边文学》(杂文集)1936,联华书局 《且介亭杂文》(杂文集)1936,三闲书屋 《夜记》(杂文集,后编入《且介亭杂文末编)1937,文生 《且介亭杂文二集》(杂文集)1937,三闲书屋 《且介亭杂文末编》(杂文集)1937,三闲书屋 《鲁迅书简》(影印本)许广平编定,1937,三闲书屋 《鲁迅全集》(1一20卷,收著作、译文和辑录的古籍)1938,鲁迅全集出版社 《集外集拾遗》(综合集)1938,鲁迅全集出版社 《汉文学史纲要》(文学史)1941,鲁迅全集出版社 《鲁迅全集补遗》唐韬编,1946,上海出版公司 《鲁迅书简》许广平编,1946,鲁迅全集出版社 《鲁迅日记》(影印本)1951,上海出版公司;铅印本,1959,人文 《鲁迅选集》1952,开明 《鲁迅小说集》1952,人文 《鲁迅全集补遗续编》唐韬编,1952,上海出版公司 《鲁迅书简补遗》吴元坎辑,1952、上海出版公司 《鲁迅全集》(1-lO卷)1956-1958,人文 《鲁迅选集。(1一2卷)1956-1958,中青 《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文学史)1958,三联 《鲁迅选集》(上下册)1959,人文 《鲁迅书简》(致日本友人增田涉)1972,人民日报社 《鲁迅诗稿》1976,文物;1981,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鲁迅书信集》(上下卷,收《两地书》以外书信1381封)1976,人文 《鲁迅佚文集》1976,解放军报社 《鲁迅书简》(致曹靖华)1976,上海人民 《鲁迅手稿全集》(书信8册,日记6册)1978一1980,文物 《鲁迅致许广平书简》1980,河北人民 《鲁迅全集》(1-16卷)1981,人文 2.老舍 (1899~1966) 现、当代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另有笔名絮青,鸿来、非我等。满族,北京人。出生于一个贫民家庭。老舍1918年北京师范学校毕业后任小学校长和中学教员。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汉语讲师,老舍阅读了大量英文作品,并从事小说创作, 1926年加入文学研究会。老舍1930年回国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教授。抗日战争爆发后南下赴汉口和重庆。1938年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老舍被选为理事兼总务部主任,主持文协日常工作。在创作上,以抗战救国为主题,写了各种形式的文艺作品。老舍1946年应邀赴美国讲学1年,期满后旅居美国从事创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应召回国,老舍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等职。参加政治、社会、文化和对外友好交流等活动,注意对青年文学工作者的培养和辅导,曾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文化大革命”初期因被迫害而弃世。 著作书目: 《老张的哲学》(长篇小说)1928,商务《赵子曰》(长篇小说)1928,商务《二马》(长篇小说)1931,商务《文学概论讲义》(理论)1931,齐鲁大学文学院《小坡的生日》(长篇小说)1934,生活《猫城记》(长篇小说)1933,现代《离婚》(长篇小说)1933、良友《老舍幽默诗文集》 1934,的代《赶集》(短篇小说集)1934,良友《樱海集》(短篇小说集)19Z9,人间《蛤藻集》(短篇小说集)1936,开明《老牛破车》(创作经验)1937,人间《三团一》(曲艺集)1938,重庆独立出版公司《骆驼样子》(长篇小说)1939,人间;修改本,1955,人文《火车集》(短篇小说集)1939,上杂《残雾》(话剧)1940,商务《文博士》(长篇小说,又名《选民》)1940,香港作者书社《张自忠》(话剧)1941,华中图书公司《大地龙蛇》(话剧)1941,国民图书出版社《剑北篇》(诗集)1942,文艺奖金管理委员会出版部《归去来兮》(话剧)1943,作家书屋《国家至上》(话剧)与宋之的合著,1943,南方印书馆《谁先到了重庆》(话剧)1943,重庆联友出版社《桃李春风》(话剧,又名《金声玉报》)与赵清阁合著, l943,中西书局《贫血集》(短篇小说集)1944.文聿出版社《火葬》(长篇小说)1944,晨光《惶惑》(长篇小说,又名《四世同堂》第1部)1944,良友《偷生》(长篇小说,又名《四世同堂》第2部)1946,晨光《东海巴山集》(短篇小说集)1946,新丰出版社《微神集》(短篇小说集)1947,晨光《月牙集》(短篇小说集) l948,晨光《方珍珠》(话剧)1950:晨光《龙须沟》(话剧)1951,大众《老舍选集》 1951,开明《春华秋实》(话剧)1953,人文《老舍短篇小说选》 19567,人文《福星集》(散文集)1958,北京《茶馆》(话剧)1958,戏剧《上任》(短篇小说)1958,作家《四世同堂》(长篇小说,又名《惶惑》、《偷生》、《饥荒》三部曲)上下册,1959,百花;l—3部,四川人民《正红旗下》(长篇小说),人文《老舍小说集外集》 1982,北京《老舍文艺评论集》 1982,安徽人民《老舍选集》(1—4卷)1982,四川人民《老舍戏剧全集》(1一4卷)1982,戏剧《老舍新诗选》 1983,花山《四世同堂补篇》(长篇小说)1983,百花《老舍散文选》 1984,百花 3.姓名: 叶圣陶字号: 原名绍钩,字圣陶,主要笔名有叶陶、 圣陶、桂山等时代: 近现代简介: 叶圣陶(1894.10..16)现代作家、儿童文学作家、教育家。原名绍钩,字圣陶,主要笔名有叶陶、 圣陶、桂山等。江苏苏州人。 叶圣陶原名时绍钩,生于江苏苏州。父亲在地主家做帐房,家境清苦。1907年考入草桥中学,毕业后在一个初等小学当教员。1914年被排挤出学校,闭居期间作文言小说发表在《礼拜六》等杂志上。 1915年秋到上海商务印书馆附设的尚公学校教国文,并为商务印书馆编小学国文课本。1917年应聘到吴县用直县立第五高等小学任教。 1918年在《妇女杂志》第4卷2、3号上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春宴琐谭》。1919年参加北京大学学生组织的新潮社,并在《新潮》上发表小说和论文。 4.莫泊桑 (1850~1893) 作者简介: 19世纪后半期法国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一生创作了6部长篇小说和356多篇中短篇小说,他的文学成就以短篇小说最为突出,被誉为“短篇小说之王”,对后世产生极大影响。 莫泊桑出身于一个没落贵族之家,母亲醉心文艺。他受老师、诗人路易·布那影响,开始多种体裁的文学习作,后在福楼拜亲自指导下练习写作,参加了以左拉为首的自然主义作家集团的活动。他以《羊脂球》(1880)入选《梅塘晚会》短篇小说集,一跃登上法国文坛,其创作盛期是80年代。 10年间,他创作了6部长篇小说:《一生》(1883)、《俊友》(1885)、《温泉》(1886)、《皮埃尔和若望》(1887)、《像死一般坚强》(1889)、《我们的心》(1890)。这些作品揭露了第三共和国的黑暗内幕:内阁要员从金融巨头的利益出发,欺议会和民众,发动掠夺非洲殖民地摩洛哥的帝国主义战争;抨击了统治集团的腐朽、贪婪、尔虞我诈的荒淫无耻。莫泊桑还创作了350多部中短篇小说,在揭露上层统治者及其毒化下的社会风气盼同时,对被侮辱被损害的小人物寄予深切同情。 短篇的主题大致可归纳为三个方面:第一是讽刺虚荣心和拜金主义,如《项链》、《我的叔叔于勒》;第二是描写劳动人民的悲惨遭遇,赞颂其正直、淳朴、宽厚的品格,如《归来》;第三是描写普法战争,反映法国人民爱国情绪,如《羊脂球》。 莫泊桑短篇小说布局结构的精巧。典型细节的选用、叙事抒情的手法以及行云流水般的自然文笔,都给后世作家提供了楷模。 5季羡林,著名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作家。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 5.季羡林,1911年出生于山东省清平县(现并入临清市)。曾在济南三合街小学、济南一中、山东大学就学。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5年考取清华大学与德国的交换研究生,赴德国入哥廷根大学学习梵文、巴利文和吐火罗文等。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46年回国,同年秋,经陈寅恪推荐,季羡林被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创建东方语文系,任北京大学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1956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19 78年任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与北京大学合办的南亚研究所所长。1984年研究所分设,改任北京大学南亚东南亚研究所所长。他先后担任中国外国文学学会会长、中国南亚学会会长、中国民族古文字学会名誉会长、中国语言学会会长、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会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和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会长等。著作已经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有24卷,内容包括印度古代语言、中印文化关系、印度历史与文化、中国文化和东方文化、佛教、比较文学与民间文学、糖史、叶火罗文、散文、序跋以及梵文与其他语种文学作品的翻译。6.杨朔(1913--1968)散文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他作品的基调是歌颂新时代、新生活和普通的劳动者,代表作品有《荔枝蜜》、《蓬莱仙境》、《雪浪花》、《香山红叶》、《画山绣水》、《茶花赋》、《海市》等。 杨朔创造地继承了中国传统散文的长处,于托物寄情、物我交融之中达到诗的境界。他营造意境时,常在谋取“情”的新意上做文章,如借蜜蜂的勤劳创造而无所求的特点,来寄情社会主义建设者的高尚情操。 杨朔散文在写人状物时诗意浓厚。他写人善于选取感情色彩丰富的片断刻画人物的神貌、内心;他的景物描写,在写出自然美的同时,也是创造意境,深化主题的重要手段。 杨朔散文的结构精巧,初看常有云遮雾罩的迷惑,但峰回路转之后,曲径通幽,豁然展现一片崭新天地,而且结尾多寓意,耐人寻味。 杨文语言具有苦心锤炼后的魅力,象诗一般精确、凝炼、含意丰富又富音乐感,具有清新俊朗、婉转蕴藉的风格。7.司马迁简介 (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 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人。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前145),一说生于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卒年不可考。司马迁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约在汉武帝元光、元朔年间,向今文家董仲舒学《公羊春秋》,又向古文家孔安国学《古文尚书》。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不久仕为郎中,成为汉武帝的侍卫和扈从,多次随驾西巡,曾出使巴蜀。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及皇家图籍,因而得读史官所藏图书。太初元年(前104),与唐都、落下闳等共订《太初历》,以代替由秦沿袭下来的《颛顼历》,新历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此后,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史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也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司马迁还撰有《报任安书》,记述了他下狱受刑的经过和著书的抱负,为历代传颂。8.柳宗元(七七三-八一九),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县)人。贞元初年进士,官监察御史。顺宗时,王叔文执政,他任礼部员外郎,锐意推行政治改革。不久,王叔文失败,他也被贬为永州司马,迁柳州刺史。在南方凡十四年,死于柳州。 柳宗元是杰出的思想家,凭着一股积极的热情和出色的才能进行政治活动。改革虽然失败了,中年以后的处境更加悲苦,但这却使得柳宗元有机会深入生活、接近百姓、反思历史,从而使他成为一个卓越的散文家和诗人。他和韩愈是古文运动的两个主要倡导者。但从一定意义上说,柳宗元在思想方面所具有的进步的积极的意义,似又因韩愈的某些保守意识而有所不及。 柳宗元的诗,数量较多的是抒写个人抑郁的心情和离乡去国的悲哀。从这些诗篇里,我们可以看出一个有理想的正直的人在不合理的黑暗社会里遭受到怎样残酷的迫害!在柳诗中成为特有的新颖题材的是对西南地带少数民族生活进行多方面描绘的作品。其中洋溢着非常浓厚的地方情调和气氛。至于刻画自然景物的小诗,如《江雪》、《渔翁》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作。著有《柳河东集》四十五卷,《外集》二卷。 【主要作品】 江雪 溪居 渔翁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

奔流 佚名你好,原来你在这里急湍的溪流雪白的浪花海面未静的粼粼波浪少年,用十五岁支起欢乐支起幻力支起希翼丹青妙手不必不必正是绘不出的年纪

财富杂志主编是谁

指看事情的范围,眼界。

《财富》、《商业周刊》、《金融时报》、《中外管理》、《福布斯》等。

1、《财富》

《财富》(FortuneMagazine)是一本由美国人亨利·鲁斯创办于1930年(庚午年),主要刊登经济问题研究文章的杂志。现隶属时代华纳集团旗下的时代公司。《财富》杂志自1954年推出全球500强排行榜,历来都成为经济界关注的焦点,影响巨大。

《财富》杂志举办了一系列引人注目的财经论坛,如著名的《财富》全球论坛,即世界500强年会便是其中之一。《财富》全球论坛开始于1995年,其中1999、2001、2005、2013、2017年的年会分别在中国上海、香港、北京、成都、广州举办。

2、《商业周刊》

商业周刊》是最熟悉美国商业和经济情况的刊物,常发表一些美国商业和经济活动的资料。1937年,发表第一篇公共关系职业统计报告,表明当时全美有5000名公共关系从业人员,250家公共关系公司,数百家全美最大的公司中有20%设有公共关系部。

3、《金融时报》

英国《金融时报》是由JamesSheridan及其兄弟于1888年创办的世界著名的国际性金融媒体。该报在伦敦、法兰克福、纽约、巴黎、洛杉矶、马德里、香港等地同时出版,日发行量45万份左右,其中70%发行于英国之外的140多个国家。

该报为读者提供全球性的经济商业信息、经济分析和评论,由该报创立的伦敦股票市场的金融指数更是名闻遐迩。

4、《中外管理》

《中外管理》杂志是由中国“两弹元勋”钱三强先生倡议、中国著名管理学家杨沛霆教授创办。自1991年创刊,一直致力于在提升管理境界方面为广大企业服务。

5、《福布斯》

《福布斯》(Forbes)是美国一本福布斯公司商业杂志。该杂志每两周发行一次,以金融、工业、投资和营销等主题的原创文章著称。福布斯还报道技术、通信、科学和法律等领域的内容。福布斯杂志总部设于纽约市,它在美国商业类杂志的主要竞争对手是《财富》和《彭博商业周刊》。

《财富》杂志发布的2020年“改变世界的公司》榜单,作为旁观者,我们要关注这次的评定标准是什么,这些标准是否符合。国际通行的原则评定标准,有三个维度,即重大社会影响、经营业绩以及创新水平。阿里巴巴之所以能上榜,排名第二,完全是依靠中国的国际实力。全国人民帮助阿里巴巴成长有不可磨灭的作用,问了说可以公司改变社会是十分快的,也会迅速的看到结果。华为落榜肯定是中国的某些敌对势力针对于华为公司的各种行动用卑鄙的手段才是华为落选的。

1989年美国《财富》杂志介绍杰克·韦尔奇的人格特征和经营理念时,归纳了六点:掌握自己的命运,否则将受人掌握;面对现实,不要生活在过去或幻想之中;坦诚待人;不要只是管理,要学会领导;在被迫改革之前就进行改革;若无竞争优势,切勿与之竞争。杰克·韦尔奇的这些内在思想深深影响着GE的经营理念,同时也影响着GE的命运。

  • 索引序列
  • 大众电影杂志主编是谁
  • 大众电影杂志历任主编
  • 人像摄影杂志现任主编是谁
  • 奔流杂志主编是谁
  • 财富杂志主编是谁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