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 与邹云赋诗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与邹云赋诗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与邹云赋诗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工商管理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充实的大学生活即将结束,我们都知道毕业生要通过最后的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是一种比较重要的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形式,优秀的毕业论文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工商管理毕业论文参考文献,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彻纳东尼,M.麦克唐纳.创建强有力的品牌.北京:中信出版社,2001.

[2]王新新.新竞争力.长春:长春出版社,2000.

[3]余鑫炎.品牌战略与决策.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4]陈放,谢宏.品牌策划.北京:时事出版社,2000,1.

[5]艾丰.中国品牌价值报告.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

[6]刘佳,从可口可乐看企业品牌塑造.黑龙江对外贸易,经营之道.:144.

[7]许喜林,吴文国.品牌之道:品牌建设9S模式及其应用.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8]何心展,俞丽敏.我国企业品牌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15~16.

[9]康晓光.中国企业品牌建设的困境与突破方向.深圳大学学报.:03~05.

[10]相晓冬.品牌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品牌视点.:22~25.

[11]何忠保,何飞云.民营企业品牌塑造探析.商场现代化.:136~138.

[12]郑昭,丁轩.民企成长与品牌战略.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

[13]李月华.论中小企业品牌建设的区域化策略.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

[14]徐丽瑛,李正良.中小企业品牌塑造误区与对策.企业管理.:1~3.

[15]谢付亮.品牌策划的五大关键点.中国质量与品牌.:53~55.

[16]田双全,陈永丽.我国民营企业品牌塑造之战略选择.:43~45.

[17]刘峻松.品牌三藏:中国本土化的品牌观.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18]苏勇,林展圣.中小企业品牌战略.当代财经.:63~65.

[1]史建锋.现代钢铁物流发展和盈利模式探讨.中国外资,2013,(13):78-79.

[2]李琪.探索金融阴霾下的钢铁物流新出路.企业导报,2012,(02):99-100.

[3]包立军,王业军.我国中小型传统物资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的策略分析.中国市场物流与采购研究,2007,(5):9.

[4]史建锋.探究钢铁物流的电子商务战略.中国商贸,2013,(15):82.

[5]李庆华,项保华,王翔.共同演化视角下的企业战略更新引擎机理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11):85-88.

[6]李敬,陈收.企业战略管理.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11:12-13.

[7]李拥军.钢铁供大于求渠道怎么做—2012年会员钢铁企业钢材流通渠道情况分析.中国冶金报,2013-06-18:6.

[8]田涛.对发展钢铁物流的浅析.物流工程与管理,2012,(02):9-10.

[9]梁劲.钢铁物流企业的绩效管理[D].南京大学物流工程硕士论文,2012,(02):34-35.

[10]包斯文.转型:钢铁物流企业的出路——从一家大型物流企业转型看我国钢铁物流业面临的问题和发展方向.中国冶金报,2012-11-20:9.

[11]张慧芝.浅谈供应链管理下的钢铁物流[J].世界海运,2010,(05):64-65.

[12]司方来,王永贵,贾鹤.战略柔性体系:调和反应型市场导向与先动型市场导向.现代管理科学,2009,(02):56-59.

[1]刘超.企业员工不安全行为影响因素分析及控制对策研究.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市),2010.

[2]卞军.安全管理中安全标志及其设计要素的感知机理研究.浙江大学,2014.

[3]樊建平.创新安全标识管理有效发挥应有作用[EB/OL].

[4]胡祎程,周晓宏,王亮.工程项目现场安全标志有效性评价[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2,(08):37-42.

[5]蔡秋塘,黄星.浅谈标识行业术语(一)[J].广告大观(标识版),2006,(02):38-41.

[6]吴穹,许开立.安全管理学[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3.

[7]张倩.铁路车站旅客导向标识人因工程分析及优化.上海:华东交通大学,2012.

[8]鲍诗度,王淮梁,葛荣.环境标识导向系统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9]安全标志及使用导则实施指南.中国标准出版社:北京,1996.

[10]向帆.导向标识系统设计[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09.

[11]赵云川.公共环境标识设计[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4.

[12]朱兆华,郭振龙.安全色与安全标志的.由来[J].现代职业安全,2004,(10):64.

[13]袁京鹏.安全标志有效性影响因素实证研究[博士].杭州:浙江大学,2009.

[14]傅贵,陆柏,陈秀珍.基于行为科学的组织安全管理方案模型[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5,15(9):21-27.

[15]胡祎程,周晓宏,王亮.安全标志识别性研究:标志特性及用户因素[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3,(3):16-21.

[1]徐春玲.ERP技术在电力企业中的应用与分析.安徽电力[J],2005,2(3):74-81.

[2]孙滨丽.ERP原理与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155.

[3]王要武.管理信息系统(第2版)[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81.

[4]黄卫东.管理信息系统[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126.

[5]李西平、刘芙蓉.我国电力企业ERP应用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09(34),63-65.

[6]林勇.ERP理论与实践[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7,199.

[7]黄小原、卢震、赵晓煜.ERP理论与构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42.

[8]张海全、王英豪、韩玉辉.做好电力企业ERP的实施[J],电力信息化,2005,3(7):57-58.

[9]陈广宇.管理信息系统[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351.

[10]颜安.企业ERP应用研究[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06,74-76.

[11]黄晓英,赵海燕.管理信息系统[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155.

[12]诺顿·佩里着.战略营销[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13](美)迈克尔.A.希特,R·杜安.爱尔兰,罗伯特.E·霍斯基森等着.战略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4]斯莱沃斯基,韦伯等着.战略风险管理[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7.

[15]金达仁.金融危机对中国制造业的影响[J],信息系统工程,2009,2.

[16](美)小阿瑟.A·汤普森,A·J·斯特里克兰,约翰.E·甘布尔等着.战略管理概念与案例[M],本经:北京大学出版社,.

[17]李森,杨锡怀,戚桂清.相同企业竞争与合作策略的受益与风险分析[J].沈阳东北大学学报,.

[18]王方华,吕巍.企业战略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1]王国法.液压支架控制技术[M].煤炭工业出版社,2010.

[2]翟培祥译.采煤机械参数选择[M].煤炭工业出版社,1979.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国务院.《关于促进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Z].国发〔2005〕18号.

[4]乔红兵,吴淼.我国薄煤层采煤机的发展与前景[J].中国煤炭,2005(10):29-31.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国务院.《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Z].国发〔2006〕6号.

[6]王国法.高端液压支架及先进制造技术[M].煤炭工业出版社,2010.

[7]国内外薄煤层开采及薄煤层采煤机械设备[R].调研报告,1988.

[8]芮冰.我国采煤机30年发展回顾和展望[J].煤矿机电,2000(5):36-40.

[9]袁亮.薄煤层开采技术与装备[J].煤炭开采,2011(3):15-18.

[10]靳立红,刘春生,孙剑锋.采煤机截割部双电机机械串接驱动的同步性研究[J].煤矿机械,2011(07):42-44.

[11]李桂云,杨战标,周国友.河南省薄煤层开采技术及综合配套支撑体系探讨[J].煤炭开采,2011(5):5-7.

[12]李蒙,魏巍.液压支架电液控制器设计与实现[J].煤炭科学技术,2011(4):110-113.

[13]舒凤翔,闫海峰;张幸福.液压支架立柱试验台液压系统的设计及仿真[J].煤矿机械,2009(12):29-31.

[14]毛德兵,蓝航,徐刚.我国薄煤层综合机械化开采技术现状及其新进展[J].煤炭开采,2011(3):11-14.

[15]耿兆瑞.八十年代国外滚筒式采煤机技术发展评价[C].中国煤炭学会煤矿机械化专业委员会成立十周年纪念论文集,1991(4).78-82.

[1] 雷蒙德,A 诺伊,约翰.霍伦拜克,拜雷、格哈特,帕特雷克、莱特.人力资源管理赢得竞争优势[M].第三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136-200.

[2] 加里,得斯勒.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论文)[M].第七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00一400.

[3] K.韦恩,蒙迪,罗伯特.诺埃.人力资源管理[M].第一版.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331一343.

[4] 劳埃德 .拜厄斯,莱斯利,鲁.人力资源管理[M].第六版.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213一264.

[5] 麦克纳,比奇.人力资源管理[M].第一版.北京:中信出版社,1998: 17-211.

[6] 亚瑟小舍曼,乔治,勃兰德,斯科特.斯奈尔.人力资源管理[M].第二版.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233-343.

[7] 王琪延.企业人力资源管理[M].第一版.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2002: 222-245.

[8] 关淑润.人力资源管理[M].第一版.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1: 186一204.

[9] 冯虹.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M].第一版.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 181一184

[10]中国企业国际化管理课题组.企业人力资源国际化管理制度[M].第一版.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139.

[11] 刘扬.上海浦东发展银行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变革研究[D].天津大学专业硕士论文2009: 13-50.

[12] 毛国英.基于平衡计分卡的招商银行战略管理体系研究[D].天津大学硕士学位2009: 11-30.

[13] 李艳丽.A银行员工离职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D].兰州大学MBA学位论文.2010:16-30.

[14] 时肠.农业银行培训机制与队伍建设研究[J}.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2011. 35:66.

[16] 雷虹.关于饭店员工流失问题的探讨[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 6: 16-17.

[17] 邹韬.银行金融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商业时代[J] .2008. 11:23.

[18] 倪凤明.我国商业银行激励约束机制探析.河北金融[J] .2008. : 45.

[19] 习邹韬.商业银行的激励约束机制:博弈论视角.统计与决策[J] ..

[20] 张建国.健全和完善我国商业银行的激励约束机制.新金融[J] .2006. 5.

[1](美)丹尼斯.洛克著姚冀贺广勋张维红译,项目管理,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一12,217一223

[2](美)罗伯特.K.威索基拉德.麦加里著费琳李盛萍等译,有效的项目管理,第3版,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一08,78一86

[3]陈凡,德国职业教育与企业发展间的制约与平衡,职教论坛,2006一04一10

[4]南开大学职业技术学院曹莉王明杨捷,国外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及对我国的启示,中国职业教育网,2005一03一10

[5]陈晓,法国式的职业教育,中国新闻周刊,2006一06

[6]彭秉莹,美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职教论坛,2003年第3期

[1] 刘建朝,我国高等学校基本建设问题研究,北京师范大学,2005.

[2] 刘金存,高校基建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成本控制,扬州大学学报,2002

[3] 戚安邦,项目成本管理,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

[4] 周希祥、薛乐群主编,中国高等学校基建管理,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

[5] 高雁,高等院校基本建设管理研究,天津大学硕士论文.2004

[6] 赵东,关于高校基建合同管理问题的思考,决策探索,2006

[7] 陶居福,工程变更对成本控制的影响,西部煤矿工程,2006

[8] 闰光太,浅谈施工企业项目成本控制施工企业管理,2001(12)

[9] 刘秋常,建筑项目投资控制,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1

[10]徐大图、王雪青、易涛等,工程建设投资控制,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11] 方俊、任宏,建设工程施工合同履约中的变更控制,重庆大学学报,200427(6)137-139

[12] 高志强.建设项目全寿命周期之实施阶段成本管理,建筑管理现代化,2007

[13] 韦敏.浅谈工程项目合同管理[J}.企业家天地,2007

[14] 孙忿,肖艳.项目成本管理,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15] 曲修山,黄文杰,何佰州等,《工程建设合同管理》,中国建设监理协会,1999

中国医学论文参考文献一、中国医学论文期刊参考文献[1].引用习惯对中文期刊零被引率的影响分析——以《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10年载文为例.《科技与出版》.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年6期.孔朝霞.陈璐.[2].《新英格兰医学杂志》近10年发表中国医学科研论文分析与思考.《中国科技期刊研究》.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年5期.李晶.[4].应当慎重对待零被引论文.《中国科技期刊研究》.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年3期.孔朝霞.陈璐.[7].互联网+医学教育开启“人卫开放大学”之门中国医学数字教材与慕课建设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中国出版》.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年16期.王运平.[8].中国医学、法医学与解剖学关系之探析.《医学与哲学》.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年23期.陈琦.[9].中国医学救援协会灾害救援分会在京成立.《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年9期.中国医学救援协会会员部.[10].中国医学中的信息、系统和复杂性思想.《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年4期.邬焜.二、中国医学论文参考文献学位论文类[1].基于LibQUAL+®的中国医学科学院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被引次数:1作者:周琴.情报学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部中国医学科学院2013(学位年度)[2].国内医学文摘系列刊物发展对策研究.作者:魏民.情报学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中医研究院2010(学位年度)[3].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蒙医分卷方剂学数据库建立的研究.作者:陈桂卿.中西医结合基础内蒙古民族大学2012(学位年度)[4].近代日本汉洋医学之争探析——兼论日本岛国文化的特点.作者:邹小凤.世界历史四川师范大学2012(学位年度)[5].德贞与中国医学早期现代化.被引次数:2作者:高晞.专门史复旦大学2008(学位年度)[6].中国医学作者撰写的英文研究性论文前言部分的体裁分析.被引次数:4作者:梁少兰.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第四军医大学2005(学位年度)[7].《中国医学文化史·中医观念中的人文世界》英译实践及译后总结.作者:楼佳伊.英语笔译浙江师范大学2015(学位年度)[8].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干细胞移植中心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预后分析.被引次数:1作者:宋阿霞.内科学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部中国医学科学院2010(学位年度)[9].五行学说与《黄帝内经》——论五行学说是怎样与古代中国医学合流的.被引次数:2作者:罗曼.中国哲学上海师范大学2009(学位年度)[10].当代中国医学 精神的模式构建及其实践意义.作者:许启彬. 学东南大学2008(学位年度)三、相关中国医学论文外文参考文献[1].《Scientometrics:AnInternationalJournalforAllQuantitativeAspectsoftheScienceofSciencePolicy》,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2]Adynamicmultiplereactionmonitoringmethodforthemultiplecomponentsquantificationofcomplex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preparations:.《Journalofchromatography,A:Includingelectrophoresisandotherseparationmethods》,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3]Identificationofrawcuscutaesemenanditsprocessedproductsbyhighperformanceliquidchromatography/diodearraydetection/.《Journalofliquidchromatographyandrelatedtechnologies》,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4]Quickdetection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AtractylodisMacrocephalaeRhizoma'《LaserPhysics:AnInternationalJournaldevotedtoTheoreticalandExperimentalLaserResearchandApplication》,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5].《TrAC:TrendsinAnalyticalChemistry》,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6]《InternationalJournalofThermophysics》,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7].《Journalofthermalanalysisandcalorimetry》,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8]Determinationofxanthatinbyultrahighperformanceliquidchromatographycoupledwithtriplequadrupolemassspectrometry:《Journalofchromatography,》,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9]Acombinationofpharmacophoremodeling,.《Biomedicalmaterialsandengineering》,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10]《Journalofappliedstatistics》,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四、中国医学论文专著参考文献[1]《中国医学大成》研究.曹丽娟,2011中国庆阳2011歧黄文化暨中华中医药学会医史文献分会学术会[2]《中国医学文摘中医》2011年度摘录基金文章统计.魏民.王梓宁.李琳.庞玉萍,2012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2011年学术年会[3]曹炳章与《中国医学大成》.曹丽娟,2010“医家传记研究的继承与创新”学术研讨会[4]中文医学影像科技期刊的可持续发展探索以《中国医学影像技术》为例.杜艳霞.史晓娟.孙超.赵娜,2015第十三届(2015)全国核心期刊与期刊国际化、网络化研讨会[5]从文献计量角度聚焦中国医学科技发展现状——中国医学科技国际论文计量分析.王敏.张玢.李海存.刘晓婷.许培扬,2009第九届全国科技评价学术研讨会[6]曹炳章与《中国医学大成》.曹丽娟,2010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药文化分会第十三届全国中医药文化学术研讨会[7]《中图法》四版“中国医学”类目设置质疑.任书俊,2009安徽省高校图工委文献信息委员会2009学术年会[8]中

参考文献是旅游 文化 论文的一部分 ,正确地标注以及合理地引用参考文献不仅关系到论文的质量 ,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者的学术态度。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2017年旅游文化论文参考文献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1] 李瑞. 城市旅游意象及其构成要素分析[J].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04)

[2] 查君. 旅游意象规划[J]. 中国园林. 2004(06)

[3] 宋振春,陈方英. 两种类型旅游节事居民感知的比较研究--对泰安泰山国际登山节和东岳庙会的问卷调查[J]. 旅游学刊. 2008(12)

[4] 张微. 试论博物馆作为旅游资源在发展文化产业中的地位和作用--以长春伪满皇宫博物院为例[J]. 博物馆研究. 2011(03)

[5] 方世敏,杨静. 国内旅游演艺研究综述[J]. 旅游论坛. 2011(04

[6] 申葆嘉. 国外旅游研究进展(连载之一)[J]. 旅游学刊. 1996(01)

[7] 付冰,周申立. 我国影视旅游发展与规划探析[J].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5(03)

[8] 李蕾蕾. 旅游点形象定位初探──兼析深圳景点旅游形象[J]. 旅游学刊. 1995(03)

[9] 庄志民. 旅游意象塑造的操作指向论析--旅游文化设计探索[J]. 旅游科学. 2008(05)

[10] 李蕾蕾,张晗,卢嘉杰,文俊,王玺瑞. 旅游表演的文化产业生产模式:深圳华侨城主题公园个案研究[J]. 旅游科学. 2005(06)

[11] 邹积艺,陈谨. 旅游节事项目管理模式初探[J]. 旅游科学. 2005(06)

[12] 庄志民. 如何进行旅游文化资本运作值得深入研究[J]. 旅游学刊. 2005(05)

[13] 黄耀丽,聂磊,李凡. 文化旅游与文化产业互动的研究--以佛山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为例[J]. 热带地理. 2003(04)

[14] 毛端谦,张捷,包浩生. 旅游目的地映象的对应分析--以江西庐山、龙虎山、三清山、井冈山为例[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3(01))

[15] 黎洁,李垣. 历史文化名城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整合创新的目标模式研究--以云南大理为例[J]. 思想战线. 2001(01)

[1] 马勇,陈慧英. 旅游文化产业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1)

[2] 曾亚玲. 博物馆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J]. 中国商贸. 2012(04)

[3] 王九位. 数字时代旅游目的地信息共享研究[D]. 武汉大学 2010

[4] 吴普,葛全胜,席建超,刘浩龙. 影视旅游形成、发展机制研究--以山西乔家大院为例[J]. 旅游学刊. 2007(07)

[5] 庄志民. 论旅游意象属性及其构成[J]. 旅游科学. 2007(03)

[6] 钟晟,张军. 皖南古村落和谐文化主题开发[J]. 华东经济管理. 2007(06)

[7] 杨卫武,陈慧莎. 论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以上海市为例[J]. 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01)

[8] 徐仁立. 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考[J]. 宏观经济管理. 2012(01)

[9] 张薇,钟晟,张晓燕. 1998~2007年全球旅游研究进展--基于SCIES、SCI和A&HCI三大检索文献计量分析[J]. 旅游学刊. 2009(12)

[10] 赵勇. 亲和性城市公共游憩空间的系统建构研究[D]. 武汉大学 2011

[11] 张中华,王岚,张沛. 国外地方理论应用旅游意象研究的空间解构[J]. 现代城市研究. 2009(05)

[12] 李海霞,孙厚琴. 基于城市旅游意象的旅游城市标志物分析[J]. 社会科学家. 2009(04)

[13] 庄志民. 宁波东钱湖旅游度假区旅游意象定位研究--旅游文化设计探索系列[J]. 旅游科学. 2010(03)

[14] 凌莉萍,吴殿廷. 国内外影视旅游研究进展及启示[J]. 旅游学刊. 2010(03)

[15] 韩震. 论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及文化认同--一种基于历史哲学的分析与思考[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1)

[1] 段卫国. 南京下关区城市公共休闲设施规划研究[D]. 南京工业大学 2013

[2] 应吉. 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策略研究[D]. 南京工业大学 2012

[3] 应维佳. 高层住宅景观单方造价影响因素研究[D]. 浙江大学 2014

[4] 夏凤连. 中国传统装饰纹样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 湖南科技大学 2013

[5] 王硕,曾克峰,刘超. 甘肃省A级景区旅游空间结构分析[J].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2013(04)

[6] 银丁山. 视觉识别系统设计在洪江古商城旅游景区开发中的应用研究[D]. 湖南科技大学 2014

[7] 王钰. 大型体育设施与城市空间发展研究[D]. 南京工业大学 2012

[8] 谭玲玲. 意象符号转化视域下的红色文化产品设计研究[D]. 湖南科技大学 2014

[9] 杨勇. 现代城市公共设施候车亭的情感化设计研究[D]. 湖南科技大学 2014

[10] 彭元. 中国书画在服装设计中的运用与创新[D]. 湖南科技大学 2013

[11] 胡哲. 民族文化旅游景区商业步行街开放空间设计研究[D]. 昆明理工大学 2014

[12] 钱忱. 产权式休闲养老社区设计研究[D]. 南京工业大学 2012

[13] 王淑新,王学定. 供需视角下的中国旅游经济发展--一个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 经济问题探索. 2014(01)

[14] 谭志喜,孙根年. 基于“点-轴”理论的湖北省“A”型旅游空间结构分析[J]. 湖北社会科学. 2013(12)

[15] 王兢. 南京城乡统筹工作的思考和优化[D]. 南京工业大学 2012

猜你喜欢:

1. 浅谈旅游文化论文

2. 旅游文化方面的论文

3. 旅游文化的论文免费例文

4. 关于旅游文化的相关论文

5. 有关旅游文化的论文

6. 中国旅游文化论文范文

与根赋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不读书的人,思想就会停止。人都向往知识,一旦知识的渴望在他身上熄灭,他就不再成为人。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根赋的阅读题答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根赋

刘增山

白杨树,树白杨, 雨水 泥土是亲娘。开春盼到谷子黄,盼你长大做根梁。

这大概也是祖母对我的祈祷词了。

这次请了“创作假”回去,正赶上家里翻盖房子,想不到父亲要把房后那棵大白杨树刨下来做梁了!全家人都为之痛惜,我心里更不是滋味。心想:父亲啊,这几年家里日子过得富富有有,要盖房,去集上买根梁就可以了,为啥偏要刨树呢?您忘了吗,父亲?这白杨树是您给儿子树立的一块如何生活的“人标”啊!三十多年来,您儿子的青春、生命和事业,都和白杨树紧紧地连在一起!每当在工作中遇到艰难困苦时,我眼前便会出现白杨树那挺拔威严的铮铮硬骨,从而激起战胜困难的坚毅和力量;每当在生活中遇到歪风邪气摇撼的时候,我眼前便会浮现出白杨那伟岸、正直的身姿,从而立定脚跟决不东倒西倾;每当在前进的道路上遇到挫折的时候,我眼前便会闪现出白杨树那刺破青天、蓬勃向上的茎尖,从而又会重振进击的锐气;每当在生活中遇到不幸的时候,我的耳边便会响起白杨那哗啦啦的歌唱,从而掀去心头郁积的阴霾,笑迎命运的各种挑战……

白杨啊,使我的生命茁壮!

白杨啊,使我献身的事业发展!

如今父亲要把我心中的树刨掉,怎不令人翻肠倒肚?可转念一想,父亲又不是个没有思想的鲁人,若论对白杨的感情,他并不比我浅啊!几十年里,父亲作为白杨的“保护人”,像爱护自己的儿子一样,精心护理着这棵他亲手抚育成材的树。记得一次,一头小驴驹把树皮啃了,父亲一鞭上去,把驴驹从坡上抽到坡下,摔了个半死;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在那个粮食比命还贵重的年代,有人要用一千斤大米买下这棵树,父亲饿得一身浮肿,也没有答应,他不想为了吃几顿饱饭而去抹掉正在大学深造的儿子心中的“人标”;1963年发大水时,山洪冲歪了白杨树,父亲硬是用他那黑红的脊梁,把白杨树给扛直了,用他的话说“可不能让孩子心中留下一棵歪-脖子树”……

也许父亲认为做大梁算是为它找到一个归宿。想到这里,心里平静了许多,我决心服从父亲的裁决。

“你去看看那树根吧。”寡言少语的父亲递给我一把镐头说,“一棵树不光是露在地面上的。”

啊,好难刨下的根!

过去,我只注意欣赏白杨树那棵露在大地上的繁华茂盛的枝叶,没想到它在地下还有如此虬曲壮观的根系。那深扎在沙石和岩壁之间的根,千条万绪、纵横盘缠,相互纠葛。那主根深不可测,那旁根、须根多不可数,那簇簇根系,千姿百态,异状纷呈。有的像一队浩荡进攻的兵士,剑拔弩张,在地下那黑暗的岩层间拼搏、抗争,开辟着进军的路;有的像一队队吃苦耐劳的矿工,在地下那岩石的缝隙中匍匐着身体向前掘进,奋战,争取着生命的发展;有的则像一群群勤劳坚韧的蚯蚓,拼命地在地下吮吸着乳汁,汲取着营养,然后把它输送给地上的树干;有的盘曲的根则更像那抛在地心的锚,为了稳固那地上的大树,而紧紧地死抱着岩石……

刨着,刨着,我不禁对根肃然起敬。白杨啊,我终于懂得了,你那高大的身躯为什么能风打不动、雨浇不倒呢?是这地下坚定顽强的根支撑了你呢!白杨啊,为什么你能长出翠玉般的绿叶,开出轻絮飘飞的花呢?是因为地下有勇于献身的根营养了你呀!白杨啊,为什么你又能顶天立地的雄踞大地呢?是那不怕埋没的根把荣耀全部馈赠给了你呀!

父亲这时问我:“听说,地上的树身有多高,地下的树根就有多长,书上写过吗?”

父亲又问我:“还听说,地下的树根有多少,地上的树叶就有多少,书上能查到吗?”

我为父亲的话惊得一时说不出话,许久才回过神来:“都该写上。”

我不能从生物学的角度去回答父亲提出的这些问题,但父亲的提问却使我获得了一个新的生命哲理……

1.作者为什么把这棵白杨称之为“我心中的树”?(3分)

2. 文章 围绕“刨树”表现了“我”情感的变化过程,试作梳理概括。(3分)

→ 平静 → →

3.文章对根的描写“显其形”“传其神”,试对此加以赏析。(3分)

4.本文以“根赋”为题,却为什么写树身及父亲对树的呵护?(4分)

5.你认为结尾处作者从父亲的问话中领悟到了怎样的“生命哲理”?(3分)

答案:

1.答案:①这棵树是父亲给儿子树立的一块“人标”,它“使我的生命茁壮”,“使我献身的事业发展”。②三十多年来,“我”的“青春、生命、事业,都和白杨树紧紧地连在一起”。③这棵树的形象特征、精神品格影响、塑造了“我”生命的品质:遭遇困难,坚毅迎战;邂逅歪风邪气,站得稳立得正;面对挫折,不屈不挠,锐意进取;遭遇不幸,旷达乐观,笑迎挑战。④这棵树给了我品格的历练、精神的熏染、生命的启迪。

评分:答对一点得1分,答对两点得3分,共3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符合题意亦可。

2.答案:示例一,难过 崇敬 震惊 示例二,痛心 肃然起敬 惊异

评分:答对一空得1分,共3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符合题意亦可。

3.答案示例:①既写出根的整体形态,又写出其各自不同的外形特征。运用比喻既展现了根的外形特征,又写出了根的内在精神品质。②以根的外形和功用为着眼点,借助联想想象着重突出了根的精神品格:拼搏、抗争,开辟着进军的路;掘进、奋战,争取着生命的发展;为了“输送”营养给树干拼命地“汲取”;为了大树的稳固死抱着岩石。③运用排比句式,通过铺陈有力地表现了形态多样的根,均以自己的生命方式为树身做着自己的贡献,洋溢着崇敬赞美之情。

评分:答对一种得3分,概括 方法 1分,赏析2分,共3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符合题意亦可。

4.答案:①文章借叙述“刨树”事件为根作赋,从事件过程看,“刨树”过程中对树根有了意外发现;“刨树”首先想到的是树身。因此,写树身及父亲对树的呵护是一种自然的联想。②从根与树身的关系看,写根离不开写树身,写树身是间接写根。有这样的树根才会有那样的树身; 只有根的艰辛坚韧、奉献付出,才会有树身的挺拔威严、伟岸正直、蓬勃向上和生机活力。③为根作赋的目的,在于展示根的力量创造的奇迹;讴歌不慕荣耀、不计得失,竭尽全力为他人默默奉献的高贵品质。写树身和父亲对树的呵护,使这一目的得到了很好的落实。

评分:答对一种得4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符合题意亦可。

5.答案示例:①树木要枝繁叶茂,必须将根扎深扎牢。或树高千尺,功在树根。②生命要向上发展,必须向下深入。或学业要向高处发展,必须打牢基础。或有多少付出就会有多少收获。或没有坚实的基础就不会创造生命的辉煌。或生命的深度决定着生命的高度。③树高千尺莫忘根本。或鸦有反哺之孝,羊有跪乳之恩。④奉献自己,成就他人,也是一种生命价值的体现。

评分:答出其中的一种得2分,答出两种得3分,共3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符合题意亦可

根赋的阅读题答案相关文章:

★ 语文阅读理解题目及答案大全

★ 五年级语文期末阅读题练习附答案

★ 阅读理解题目大全及答案

★ 六年级语文阅读理解题附答案

★ 初一语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 高考语文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 六年级语文阅读理解精选附答案

★ 2018中考议论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 最是读书滋味长阅读题及参考答案

与赋别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简介 赋,中国古典文学的一种重要文体,虽然对于现代人来说,其远不及诗词、散文、小说那样脍炙人口。但在古代,特别在汉唐时诗与赋往往并举连称,从曹丕的“诗赋欲丽”和陆机的“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可窥端倪。赋萌生于战国,兴盛于汉唐,衰于宋元明清。在汉唐时期,有只作赋而不写诗的文人,却几乎没有只作诗而不写赋的才子。建安以后乃至整个六朝时期,对赋的推崇甚至于诗。《史记》中称屈原的作品为赋,《汉书》也称屈原等人的作品为赋。后人因推尊《史》、《汉》,所以便把屈原等人作品称为之赋。赋是汉代最具代表性,最能彰显其时代精神的一种文学样式。它是在远承《诗经》赋颂传统,近《楚辞》的基础上,兼收战国纵横之文的铺张恣意之风和先秦诸子作品的相关因素,最后综合而成的一种新文体。它与汉代的诗文一起,成就了汉代文学的灿烂与辉煌。赋的来源 “赋”字用为文体的第一人应推司马迁。在汉文帝时“诗”已设立博士,成为经学。在这种背景下,称屈原的作品为诗是极不合适的。但屈原的作品又往往只可诵读而不能歌唱,若用“歌”称也名不正言不顺。于是,司马迁就选择“辞”与“赋”这两个名称。不过,他还是倾向于把屈原的作品以“辞”来命名,这是由于屈原的作品富于文采之故。而把宋玉、唐勒、景差等人作品称为“赋”。真 正把自己作品称为赋的作家第一人是司马相如。而后,到西汉末年,文人们就常以“赋”名篇自己的作品了。 “赋”的名称最早见于战国后期荀况的《赋片》。最初的诗词曲都能歌唱,而赋却不能歌唱,只能朗诵。它外形似散文,内部又有诗的韵律,是一种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文体。赋是介于诗、文之间的边缘文体 在两者之间,赋又更近于诗体。从汉至唐初这段时期,赋近于诗而远于文,从主题上看,楚辞体作品主题较为单一,多为“悲士不遇”。而其形式也比较固定,都是仿效屈原作品体式,象屈原那样书写自己的不幸与愁思。 屈原的《招魂》全篇的铺张夸饰,对汉大赋的影响不言而喻。赋自诞生之日便 带有浓厚的文人气息,这就是受楚辞影响极深的原因。骚体赋,多采用楚辞的“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也常继用了楚辞的“引类譬喻” 手法。赋与诗的盘根错节,互相影响从“赋”字的形成就已开始。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更出现了诗、赋合流的现象。但诗与赋必竟是两种文体,一般来说,诗大多为情而造文,而赋却常常为文而造情。诗以抒发情感为重,赋则以叙事状物为主。清人刘熙载说:“赋别于诗者,诗辞情少而声情多,赋声情少而辞情多。” 汉赋的体式 即骚体赋、四言诗体赋和散体赋(或称大赋)。从赋的结构、语言方面看,散体、七体、设论体、及唐代文体赋又都比较接近于散文,有的完全可归于散文的范畴。赋的似诗似文的特征,与现代文学中的散文诗有些相像。 特点 :一、语句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并追求骈偶;二、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三、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 排偶和藻饰是汉赋的一大特征。经历长期的演变过程,发展到中唐,在古文运动的影响下,又出现了散文化的趋势,不讲骈偶、音律,句式参差,压韵也比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叫做“文赋”。骈文受赋的影响很大,骈比起于东汉,成熟于南北朝。在文章中广泛用赋的骈比形式,是汉代文人的常习。以至于有些以赋名篇的文章都被人视作骈文。象南朝刘宋的鲍照的《芜城赋》、谢惠连的《雪赋》及谢庄的《月赋》等。诗和赋的区别 赋,是由楚辞衍化出来的,也继承了《诗经》讽刺的传统。关于诗和赋的区别,晋代文学家陆机在《文赋》里曾说: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也就是说,诗是用来抒发主观感情的,要写得华丽而细腻;赋是用来描绘客观事物的,要写得爽朗而通畅。陆机是晋代人,他的话说出了晋代以前的诗和赋的主要特点,但不能作机械的理解,诗也要描写事物,赋也有抒发感情的成分,特别是到南北朝时代抒情小赋发达起来,赋从内容到形式都起了变化。阶段 赋,除了它的源头楚辞阶段外,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几个阶段。汉赋四大家 司马相如、杨雄、班固、张衡四人被后世誉为汉赋四大家。字典 【fu】 赋endow with;tax;ode;赋 fù v. 1.(形声。从贝,武声。从“贝”,表示与财物有关。本义:征收) 2.同本义 / 赋,敛也。——《说文》 / 赋,税也。——《广雅》 / 厥赋惟上上错。——《书·禹贡》。传:“谓土地所生,以供天子。” / 七赋之所养。——《法言·问道》 / 而令贡赋。——《小司徒》。注:“谓出车徒给徭役也。” / 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唐·柳宗元《捕蛇者说》又如:赋银(征收税银);赋粟(征收田赋);赋里(征收商业税);赋币(征收财物) 3.缴纳赋税 / 讼者平,赋者均。——唐·柳宗元《送薛存义序》又如:赋金(交纳税款) 4.给予;授予 / 出高库之兵以赋民。——《吕氏春秋》 / 为百姓困乏献其田宅者二百三十人,以口赋贫民。——《汉书·平帝纪》 / 公属百官,赋职任功。——《国语·晋语》又如:赋命(天所授予的命运;给予生命);赋给(分配发给);赋食(布散饮食);赋政(颁布政令);赋质(上天赋予的资质);赋灵(天赋的灵性,生性);赋就(天生的);赋禀(天生具有的智能、性情);赋职(授与职事) 5.做诗 / 一言均赋,四韵俱成。——唐·王勃《滕王阁序》 / 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诵读;吟咏 / 不歌而诵谓之赋。——《汉书·艺文志》 / 公入而赋。——《左传·隐公元年》 / 公子赋《河水》,公赋《六月》。——《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 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又如:赋诗(吟诗;写诗);赋笔(写诗用的笔);赋声(善于辞赋的名声);赋咏(创作和吟诵诗文) 6.陈述 /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宋·姜夔《扬州慢》7.通“敷”。颁布 / 明命使赋。——《诗·大雅·丞民》8.又 / 赋政于外。赋 fù n. 1.田赋;赋税 / 以九赋敛财贿。——《周礼·太宰》 / 薄赋敛,广畜积。——汉·晁错《论贵粟疏》又如:赋算(赋税);赋徭(赋税与徭役);赋钱(税钱);赋禄(赋税与禄赏);赋租(赋税,租税) 2.又 / 取于有余,以供上用,则贫民之赋可损。 / 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唐·柳宗元《捕蛇者说》3.特指民赋,即征收的兵车、武器、衣甲或银钱 / 税以足食,赋以足兵。——《汉书·刑法志》 / 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论语·公治长》 / 乘白马而过关,则顾白马之赋。——《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 不腆敝赋。——《左传·成公二年》徭役;兵役 / 敞邑以赋。——《左传·隐公四年》。注:“兵也。以田赋出兵,故谓之赋。” 又如:贡赋(贡品和徭役) 4.生成的资质。如:赋分(天赋;资质);赋质(天赋资质);禀赋(自然具有的资质);赋情(天性);赋才(天赋,才能) 兵,军队 / 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论语·公冶长》5.又如:赋舆(指兵车;泛指军事);王赋(王军) 6.中国古代文体,盛行于汉魏六朝,是韵文和散文的综合体,通常用来写景叙事,也有以较短篇幅抒情说理的 /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 乃作《怀沙》之赋。——汉·司马迁《屈原贾生列传》巧设悬念 把文章后面将要表现的内容,先在前面作一个提示,但不马上解答,以引起读者的好奇兴趣,产生急于看下去的迫切心情,这样文章的开头,我们称为巧设悬念。它的好处是能避免结构上的单调,使文章的情节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一线串珠 记叙文的线索是贯穿全文、将材料串连起来的一条主线,它把文章的各个部分联结成一个统一、和谐的有机体。如果说丰富而生动的材料是一颗颗珍珠,那么线索就是将这些珍珠串连起来的一条线。 记叙文的线索主要有实物、人物、事件、时间、地点以及以作者的思想感情等。无论采取哪种线索,都必须从表现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体现各种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出发,灵活巧妙地确定。 以小见大 以小见大,就是以小题材表现大主题的方法。生活中有些材料看起来似乎很平常,但却包含了深刻的意义。“一滴水也可以反映太阳的光辉”。只要善于透过现象发现本质,小材料同样能反映深刻的主题。如《一件珍贵的衬衫》。 穿插流动 在叙述过程中,插入一些与情节相关的内容,使文章的内容更加丰富,这种用在谋篇上的手法,叫穿插流动。穿插流动的手法,是插叙的一种特殊用法。如吴伯萧的《难老泉》和翦伯赞的《内蒙访古》,前者记叙山西晋祠难老泉的景物时,不时穿插文史资料、传说故事;后者描写内蒙风光和古迹时,插入文献和历史事实。这些插入,不仅能使文章的内容丰富,而且增加可读性。玉安忆的《雨,沙沙沙》记叙一位姑娘在雨夜没搭上末班车而走回家,一路上思绪流动,文章就多次插入这位姑娘心灵深处的意识活动,反映了姑娘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这篇文章也是运用了这种手法。 当然,一篇文章中的穿插也不宜大多,过多的穿插也会影响文章本身的连贯性。 粗笔勾勒 粗笔勾勒法就是用寥寥的几笔重点勾勒出人物外貌的主要特征。采用粗笔勾勒法描写人物肖像,可以对人物的身材、体型、衣着、容貌、神情、姿态、风度的某一方面或几个方面作简要的勾勒。 运用粗笔勾勒法描写人物肖像要抓住人物的最主要的特征,用朴实的文字简略地写出来,不宜用过多的形容词、过多的比喻。其次要简练传神,通过寥寥几笔勾勒出人物的大致形象。 曲径通幽 杨朔的散文《荔枝蜜》意在由蜜蜂而赞颂劳动人民的崇高品质,并表达自己向劳动人民学习的意愿。但文章并没有直接道出这一主题,而是通过展示作者对蜜蜂思想感情的变化,曲折有致地表达了主题。作者开头写自己对蜜蜂在感情上“疙疙瘩瘩”,接着写自己因吃了荔枝蜜而“想去看蜜蜂”,然后又写了蜜蜂的辛勤劳动与养蜂人的介绍。文章结尾写作者做梦“变成一只小蜜蜂”。由此可见,“曲径通幽”是指一种不是开门见山,直抒胸臆,而是曲折委婉地逐步显现主题的谋篇手法。 运用“曲径通幽”法,要注意两点:(一)“曲径”是手段,“通幽”是目的,手段要为目的服务。(二)行文的曲折应适当有度,不要为曲折而曲折。 烘托艺术 烘托艺术原是中国画的技法名称,是指渲染某一部分,衬托出另一主要部分来。把这种手法运用到文章的构思中来,就是从侧面通过描绘某件事、景或人的方法来衬托出主要人或事物,又称“衬托法”。衬托,也叫映衬。用类似的或反面的事物,使主要事物意思更加鲜明突出,从而达到强烈的表达效果。如“红花还须绿叶扶”。有了陪衬的事物,被陪衬的事物才会显得突出,才能得到更加充分的说明。 1、衬托,可分正衬和反衬。 正衬,就是用类似的事物,从正面去陪衬。烘托主要事物。如“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用冷风寒水来衬托壮士此行的悲壮。又如“蓝天衬着矗立的巨大雪峰”,用蓝天衬雪峰,使雪峰更高大 反衬,就是利用同主要事物相反或相异的事物作陪衬。如上例中的蓝天的蓝,来衬托雪峰的白,使雪峰更洁白。又 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以有声衬无声。 2、运用衬托要爱憎分明,要宾主分明,陪衬事物与被陪衬事物,要让人一看便清楚,不能喧宾夺主。 3、衬托和对比的区别: 对比,是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它与反衬有些相似,但不同。对比,意在比,突出的对象是双方的,对立两事物无主宾之分。 衬托,意在衬,两事物有主宾之分,突出的是主要一方。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与“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前句是对比,后句是反衬。 画龙点睛 画龙点睛是指在适当的时候以一二句议论,点明事物、人物、景物的意义之所在,或揭示作品主题,醒人之耳目,给人以启迪。点睛之处可以是在篇中,也可在篇末。 铺垫蓄势 铺垫也称铺叙衬垫,它是为了突出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而铺叙另外的人物或事物以作衬垫。运用铺垫写法是为了蓄积气势,是为了突出文章主旨。陶铸《松树的风格》前几段的大量文字浓墨重彩地描绘松树的形象,赞美它“要求于人的甚少,给予人的甚多”,又用杨柳、桃李同松树作对比,补充说明松树“给人以启发、以深思和勇气”,直到第九段作者才笔锋一转,点明题旨说:“我每次看到松树,想到它那种崇高的风格的时候,就联想到共产主义风格。”原来此篇前面对松树的描绘和赞美是铺垫蓄势,后面对共产主义风格的赞美才是全文的主旨。这篇文章正因为有了前面形象感人的铺垫,后面入题也才显得格外坚实有力。杜牧的《阿房宫赋》第一段极力描绘阿房宫规模的宏伟和建筑的壮丽;第二段极力渲染阿房宫中美女之多和珍宝之富;第三段夹叙夹议,论述秦王朝统治者穷奢极欲,大营宫室,招致国家迅速覆亡、宫室一旦毁灭的必然结果;最后第四段作者以“呜呼”领起,发出深沉的议论慨叹,指出秦统治者要能爱天下之民,国家就不会败亡,表明秦之灭亡乃是一个深刻的教训。这篇赋,前两段的描绘渲染,是为后两段的议论铺垫蓄势,描绘渲染是议论的基础,议论则揭示主题,突出文旨,这正是铺垫蓄势的用意所在。 运用铺垫手法须注意两点:一是要注意写好铺叙的那一部分,只有将这部分写充分了,才能有效地蓄积气势。二是运用铺垫要自然,如果为铺垫而铺垫,过多地堆砌,反会暴露出人为的痕迹,那效果就适得其反了。 前后照应 前后照应法可以使文章严谨连贯,浑然一体,又突出内容和结构上的内在联系。照应一般有以下几种: 1、内容和标题相照应。这种照应方法常常是内容安排多处和题目照应,或在恰当的地方直接、间接地点明题意。如《背影》,文中多次描写“背影”,既与标题“背影”相照应,又进一步点明题旨,充分表达了作者对父亲深深的思念之情。 2、行文中间照应。这种照应方法就是在文章前面写事,后面行文交代前面所写事的结果,使内容相互补充,层层深入。 3、结尾与开头照应法。在文章的结尾处对开头交代的事情作必要的提及,使文章首尾一致,成为有机的整体。如《白杨礼赞》一文,开头和结尾照应,不但使文章结构显得非常完整,而且使作者的赞美之情得到了淋漓尽致的抒发。 镜头剪辑 镜头指影视所拍摄的一系列画面。镜头剪辑用于写作,指选取一组生动的画面来表现主题。此类文章是将所写的人物按照或故事、或画面、或片段、有序地写下来,其间的每一部分都可单独成文,组合起来又是一个完整的篇章。这种又被人们称为“冰糖葫芦式”结构,由于其形式新颖,巧妙精致而受到好评。 卒章显志 在文章结尾时,用一两句话点明中心、主题的手法就叫卒章显志,也叫“篇末点题”,“志”就是指文章的主题、中心。恰当运用这种手法可以增加文章的深刻性、感染力和结构美,有“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 时空交织 在记叙一件较复杂的事情时,在同一时间段中,先叙甲地的情况,再叙乙地的情况,转而再写甲地的人事,这就是“时空交织”的文章构制方法。它有利于结构紧凑,文字简练。早年有一篇著名的通讯,题为《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说的是平陆县六十一个民工突然发生食物中毒事故。作者先写民工中毒后的场面,接着写卫生部接到紧急求援电报,再写平陆医院抢救经过,转而又写北京有关医药商店调运紧急药品的情况,如此轮流反复交织的叙说,构成了一曲动人心弦的凯歌。当然,采用这种方法有一定难度。 有时,在叙述一件事的过程中,作者运用插叙、补叙等手法,也可构成“时空交织”的感觉,我们把这种谋篇方法也纳入“时空交织”中。 一波三折 记叙性文章要避免平铺直叙,记流水账,如能写得波澜起伏,就能引人入胜,耐看。 俄国作家柯罗连科的写景小品《火光》通篇运用了象征手法,但从字面上看,数百字的短文,由作者的感受引发了一波三折的景物变化,黑夜泛舟,火光又明又亮,好像就在眼前,这是开头展示的基本景象;船夫不以为然,认为还远着呢,兴起一波;自己从不相信到信服,又兴起一波;由“非常遥远”到“毕竟就在前头”,重要的是“必须加劲划桨”再兴一波 “一波三折”,“波折”要入情入理,让读者产生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感觉,方能做到引人入胜。而脱离生活,故弄玄虚的“波折”非但不能吸引读者,还会适得其反。 欲扬先抑 “欲扬先抑”与“欲抑先扬”是相反的两种布局方法。杨朔写过一篇著名的散文《荔枝蜜》。他在文中说小时候因为被蜜蜂螫过,因此对它总有疙疙瘩瘩的厌恶之感,但后来在广东从化参观了养蜂场,尝到了荔枝蜜,又听了养蜂老人的一番介绍,对小生灵蜜蜂顿生敬仰之情,它那勤恳、无私的品质正体现了中国劳动人民的美德。这是典型的欲扬先抑写作手法。所谓欲扬先抑,是指本要大力颂扬的对象,而落笔开始却贬抑它,批评它。前文的“抑”,反衬了后文的“扬”。 采用这种写作手法,要自然合理,切不可牵强生硬又如:赋客(善于作辞赋的人);赋韵(指分韵作诗);赋论(辞赋和议论文);赋铭(辞赋和铭文);赋歌(

内容提要 《采莲赋》是王勃最具代表性的三篇赋文之一,描绘了不同场景的采莲活动,抒发了不同人的悲苦愁思。体裁上属于四六体骈赋,同时又与骚体赋的形式灵活地结合,语言清深绮丽又不失刚健之气,克服了齐梁体糜丽之习。不同于以往的咏物赋,虽名为《采莲赋》,但它并未把描摹莲花作为文章的主体。主角是诗人自身的情感和抱负,它不是简单的体物赋或抒情小赋。这是它区别于其他错金镂采的骈赋的关键所在。前人评此文:“为唐赋的嬗变和革新提供了丰富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 王勃;《采莲赋》;初唐;赋文特点; 唐赋是我国辞赋发展的重要阶段,不管是作品成果数量还是其思想内核,都是其他朝代难以逾越的高峰。初唐作为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当时的辞赋作品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一方面,要去除汉魏六朝辞赋弊病,另一方面也要求初唐作家们积极探索为中后期辞赋格式、体裁探索一条新的道路。一直以来,就其作品的艺术成就以及思想内核而言,王勃被众多文学批评家视为初唐四杰之首。从杜甫的诗句“王杨卢骆当时体”可见一斑。王勃作为初唐最具代表性的诗人之一,他的文章有着承前启后的特点。作为时代的名人,王勃的作品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也是一个时代文风扭转方向的灯塔。 本文尝试分析《采莲赋》的特点,一窥它对初唐赋文的影响。 一 文体形式的革新 “采莲”是江南一种常见的生产活动。因其劳动场景的特殊性而备受诗人们的青睐——脉脉流水,碧叶红花,加上美丽活泼的少女、轻快的小舟,构成了独特而美妙的江南图景。诗人描摹采莲场景的历史可追溯到屈原的“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这大概是最早描写采莲活动的诗句。 同样描写采莲活动,梁元帝萧绎的《采莲赋》与王勃的《采莲赋》有很多不同之处。萧绎描写采莲场景主要表现采莲之欢愉、人物体态之优美。“櫂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樯倾而敛裾。” 值此时节中的俊男美女,摇起船儿心中荡漾柔情。鷁形画船迂回慢进,雀状酒杯传递频频。水草挽住船桨不肯离去,浮萍移开偏为船儿放行。美女摆动娇柔的细腰,欲行又止几番回眸传情。夏季刚刚开始春意尚未散尽,鲜嫩的荷叶映衬着初开的荷花。生怕沾湿衣裳而低声浅笑,担心船儿倾覆而紧紧抓住衣襟。 萧绎的语言细腻生动,富于表现力,一字一词勾勒出出采莲场景的欢愉和少男少女之间暧昧的气氛,整体风格婉约柔和。作者是站在“上帝视角”来描写的,诗歌中并没有直接表达作者的感情,更多的是对眼前图景的赞美,画面中的诗人已经隐去,包括他的一切足迹和感情。萧绎的《采莲赋》是齐梁间体物抒情小赋的代表,从整体上看,内容较狭窄,格局较小。 而王勃的《采莲赋》当中描写的不是单一的采莲场景,而是从多个角度多个方位描写采莲盛况。首先是总写江南妇女的采莲:“锦帆映浦,罗衣塞川。飞木兰之画楫,驾芙蓉之绮船。问子何去,幽潭采莲。” 相较于梁元帝细腻笔触之下轻缓柔和的兰舟和温柔谨慎的少女,王勃笔下的采莲女更具潇洒的气质,现实出唐朝妇女爽朗、有力度的特点。“映”写出了锦帆的阔大,“塞”则显示出采莲人数之多。“飞”和“驾”更是生动形象地刻画出了采莲女们急迫而干练的动作。接着分写不同场景的采莲,有接着分写各种不同情景的采莲:有“金室丽妃,璇宫佚女”因“惜岁时兮易暮,伤君王兮未知”而采莲;有“渚宫年少,期门公子”的“衔恩激誓,佩宠缄愁”而采莲;有“王公卿士”的“命妖侣于石城,啸娱朋于金谷”而采莲;有“南鄢义妻,东吴信妇”因“忽君子兮有行,复良人兮远征”而采莲;有“倡妇荡媵”为“愿解佩以邀子,思褰裳而从君”而采莲;有“贵子王孙”为“盼北渚之新赠,恣东溪之密寻”而采莲;然后总写采莲“虽兆迹于水乡,遂风行于天下。感极哀乐,声参郑雅”。从各个片段上看,王勃描写不同人物的采莲活动时语言的风格随着人物身份的转换而产生了细微的差别,但是从整体上看,这一段的语言华美动人,但又不失生气,风格是整饬有力的,洋溢着蓬勃的生命力。二 体裁的变化 据《旧唐书》记载,“上元二年,往交趾省父,道出江中,为《采莲赋》见其意,其辞甚美。”而《采莲赋》之美不仅仅体现在遣词造句上,还体现在本文特殊的体裁上。《采莲赋》中存有大量的“兮”字,如“绣栋曛兮翠羽帐,瑶塘曙兮青翰舟”,“况洞庭兮紫波,复潇湘兮绿水。或暑雨兮朝霁,乍凉飇兮暮起”。这是王勃吸收骚体赋的句法风格,将“兮”运用到叙述当中,起到舒缓语气、增添强调意味的作用。就本文而言,骚体赋的用法一般用于描绘景物的句子当中,“兮”既是各个意象之间朦胧的屏障,也是整幅图景的边界。骚体赋自《离骚》问世就层出不穷,但直至初唐,真正领悟了骚体赋的精髓并将之与自己的作品完美结合的作者除了汉服四大家之外并不多。王勃作为 与此同时,《采莲赋》还较为完整地保存了六朝四六体骈文遗风。如:“复有濯宫年少,期门公子。翠发蛾眉,赬唇皓齿。傅粉兰堂之上,偷香椒屋之里。亦复衔恩,激誓佩宠。缄愁承好赐之珍,席奉嬉游之彩斿。绣栋曛兮翠羽帐,瑶塘曙兮青翰舟。搴条拾蘂,沿波溯流。池心宽而藻薄,浦口窄而萍稠。和桡姬之卫吹,接榜女之齐讴。去复去兮水色夕,采复采兮荷华秋。愿承欢而卒岁,长接席而寡仇。”文章以四六句为主,讲究对仗整齐。这是对前朝骈文遗风的继承,也是对四六体的发展。但是王勃并没有拘泥于形式的要求。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王勃在此主要是取其声律性的优点。牺牲内容和思想以追求整饬的形式和辞藻的华丽或者古奥,是六朝骈文的僵化的重要原因之一。比如谢庄、颜延之等人的骈文喜好多用古事古语以表情达意(如《月赋》)此后他人翕然从之,竞相仿效,以致堆垛寡变,拘挛艰涩,毫无生趣,至王俭、任昉、王融而臻于极盛。发展至初唐,赋文仍以骈文为宗,并进一步向四六体的方向发展。而王勃作为初唐最杰出、最具文学理想的诗人之一,自然也意识到了这点。《采莲赋》作为特殊过渡时期中的历史作品,不免带有前朝的体裁特点。但四六体并不是僵化的代名词,相反的,在王勃这里它再次利用骈文四六相间、隔句作对、平仄相间、音韵铿锵的特点,使文章显得摇曳多姿,和谐悦耳。 将骚体赋与四六体结合是王勃对赋文的内容进行的选择。一方面,《采莲赋》描写的对象是七幅以莲花为背景的悲喜离别图。通过描写七个场景来展开文章,很明显是受江淹《别赋》的启发。图画中的金室丽妃、濯宫年少、期门公子、士人、征人之妻、妓女都跟莲花有着紧密的活动,同时需要描绘大量的客观图景来表现人物内心活动和生活场景。骚体赋便于抒发感情、停顿语气的优点便完美契合了内容和体裁的需要。而四六体形式的对称性则很好地排列了众多描写景物的语句,加上和谐的韵律性,降低了阅读的枯燥性,使得读者在享受视觉场景的同时也感受了听觉的盛宴。不拘泥于特定的形式,将内容与形式巧妙结合并进行灵活地运用,是《采莲赋》的成功之处,更是启迪同时代作家以及后人的可贵价值。这样的做法,与王勃的文学主张是相一致的。“文场变体,争构纤微,竞微雕刻。揉之金玉龙凤,乱之朱黄青紫;影带以徇其功,假对以称其美;骨气都近,刚健不闻。”年轻的王勃彼时就已提出如此一针见血的评语,此后自己一直身体力行,《采莲赋》就是典型的例子。 值得一提的是,王勃在这里还提出了“空间相对”的模式。在本文中,有两个空间是对立的,一是“凤池”,二是 “水区泽国,江漘海壖”,代表着民间。这样“二元对立”的模式开拓了辞赋模式的新空间。三 社会功能的转化 赋文自诞生,即被赋予了“体物”的使命。清人刘熙载说:“赋别于诗者,诗词少而情多,赋声情少而辞情多。”赋文具有诗歌的韵律性,但是在篇幅上不同于诗歌;赋文也同时具有散文的描写功能,但是又比散文的格式要求更高。总体上看,赋的特点就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即以描写客观事物以抒发主观感受。前人的《二京赋》、《洛神赋》就是代表。 王勃的《采莲赋》继承了前人“体物抒情”的创作目的,但是从内容占比和抒发情感的方式来看,“莲花”在《采莲赋》当中只是一个次要的地位。表达内心的怨艾、抒发自己的壮志是作者主要的目的。 王勃出生于贵族家庭,作为太原王氏的一个分支,王勃的远大抱负是由他的家族荣耀赋予他的任务。但是由于朝廷有力打压贵族势力、着意提拔寒门学士,再加上自己的行为触怒了上级阶层,回归朝廷再担任文学侍从已经非常渺茫。《采莲赋》即作于他二次被贬,前往交趾省父途中,回归朝廷的机会十分渺茫,可想而知作者心中的苦闷。《采莲赋》的开头他就提出这样的观点:“尔其珍族广茂,淑类博传。藻河渭之空曲,被沮漳之沦涟。烛澄湾而烂烂,亘修涨之田田。岂直水区泽国,江漘海壖。”意思是说,莲花是如此贵的植物,本只应该生活在宫廷之内,而不是遍布江湖、任人采撷。联系作者生平可以这样理解,王勃以莲花自比。这里有两个对立的空间概念,一个是“凤池”即朝廷;一个是“水区泽国,江漘海壖”,代表着民间。莲花不应该生长于民间,自己作为有才识的“莲花”不应该流落江湖,而应该生长于宫廷之中。然后展开了与采莲有关的七种不同的情景描写。前六种情景描写了不同的悲喜,第七种则是较为直接地讲述文人墨客描写莲花的事情(即代表自己)。从第二部分来看,情绪才是王勃描写的重点对象,莲花和采莲只是故事的背景。即换一种植物描写也是符合文章要求的。由此看出作者在此把“体物”的比重降得很低,而抒情成了文章的主角。作者以莲花自比,又把自己的情绪影射到其中悲欢离合当中,把莲花当做背景,这不是单纯的咏物抒情的模式,而是把“离别”这种主观情绪当做主体,原本被歌颂的对象淡化成为赋文的背景。客观的咏物被主观的情感抒发牵引,这是对于“咏物-抒情”模式的创新,打破了固有的写作模式。 在两个空间模式当中,王勃身在江湖者却思慕宫廷。六种悲喜情感的主角中,“宫廷嫔妃”和“侍卫之臣”属于宫廷范围,他们的悲喜相对。晦明相交暗示了作者的希冀:妃子的哀怨“披惜时岁兮易晚,伤君王兮未知”与屈原的《离骚》相符,契合了“香草美人”的传统,表达了作者同屈原一般被迫离开宫廷的失望和沮丧。而侍卫“愿承欢而卒岁,长接席而寡仇”的生活,则是王勃的理想所在——以文学才能立身于朝廷,也就是“永洁己于丘壑, 长寄心于君王”直接表达的意思。 王勃的《采莲赋》在社会功能上的影响非常深远。首先,《采莲赋》以抒发己思为主要目的,由此占文章的大部分篇幅,虽是体物赋,但是与前人作品赞颂、歌咏某一事物的辞赋出现较大的差异。主观情感与客观意向完全融合。其名虽为“采莲赋”,但最主要的部分是在书写悲欢情状,并不以描摹莲花为主要目的,采莲只是本篇的背景。这样的结构改变了咏物赋的构造和目的。 其次,继承并发扬以物比人的创作手法。《七步诗》当中曹植以豆和豆萁比喻自己与哥哥的关系;而王勃则将自己比作莲花,表达自己对于现状的不满和对未来的期望。这样的写作手法后来被宋之问使用,创作《秋莲赋》。值得一提的是,宋之问和王勃同样是想要以文学才华立身于朝廷的有志青年,不同的是宋之问是寒门士子,而且成功了。他在序文中阐述了自己的写作缘由:天授元年,敕学士杨炯与之问分直于洛城西。入阁每难鸣后,至羽林仗,阍人奏名请龟契,伫命拱立于御桥之西,玉池清泠,红蕖菡萏。谬履扃闼,自春租秋,见其生,视其长,睹其盛,惜其衰,得终天年而无夭折者,良以隔碍仙禁,人莫由窥。向若生于潇湘洞庭,溱洧淇澳,即有吴姬越客,郑女卫童,芳心未成,采撷都尽。今委以白露,顺以凉风,荣落有期,私分毕矣。斐然愿歌其事,久乃述《述秋莲赋》焉。由莲花生长的环境不同联想到它截然不同的命运,这与王勃创作《采莲赋》的立意和方法是一致的。 总之,从语言特点、文章体裁和布局的选择,以及社会功能来看,王勃的《采莲赋》都有着极为突出的特点。在初唐这样一个特殊的文学风格转变时期,起到了一定的扭转方向的作用。前人将它称之为“唐赋嬗变和革新提供了丰富有益的借鉴”的评价是非常中肯的。参考文献: 李栋. 莲生何处:王勃《采莲赋》与咏物赋写作模式研究 王勃著,蒋清翊注,汪贤度校点.王子安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亢巧霞. 初唐骈散文编年史 刘涛. 萧子显骈文批评 董诰,阮元,徐松. 全唐文[上海古籍出版社] 马积高,黄钧.中国古代文学史 赵幼文.曹植集校注

这是我收藏的给学生用的: 五、爱国忧民 位卑未敢忘忧国--宋。

陆游《病起书怀》 寸寸山河寸寸金--清。黄遵宪《赠梁任父母同年》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三国。

魏。曹植《白马篇》 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战国。

楚。屈原《国殇》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唐。

王昌龄《出塞》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唐。杜牧e69da5e887aa3233363533331《泊秦淮》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唐。

戴叔伦《塞上曲二首》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宋。文天祥《扬子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宋。

文天祥《过零丁洋》 读书本意在元元--宋。陆游《读书》 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宋。

陆游《示儿》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宋。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楚虽三户能抗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宋。

陆游《金错刀行》 胸中有誓深于海,肯使神州竟陆沉--宋。郑思肖《二砺》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战国。

楚。屈原《离骚》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三国。

曹操《蒿里行》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唐。李绅《悯农》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唐。

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唐。杜甫。

同上。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唐。

杜甫《春望》 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唐。聂夷中《咏田家》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唐。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宋。杨万里《竹枝词》 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臣残阳--宋。

李纲《病牛》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明。于谦《咏煤炭》 六、述志抒怀 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战国.楚.屈原>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战国.屈原.>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战国.屈原>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三国.魏.曹操> 健儿须快马,快马须健儿------北朝民歌.>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晋.陶渊明> 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南朝.宋.鲍照>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唐.李世民> 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唐.李白> 时穷节乃现,一一垂丹青------宋.文天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宋.李清照>(>) 长安何处在,只在马蹄下------唐.岑参> 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满天------唐.刘禹锡> 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唐.李白> 少年心事当拂云------唐.李贺> 一片冰心在玉壶------唐.王昌龄>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唐.李白>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唐.李白>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唐.李白> 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

------唐.杜甫>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唐.刘禹锡> 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不妨有卧龙------唐.窦庠>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宋.郑思肖> 立志欲坚不欲锐,成功在久不在速------宋.张孝祥>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宋.文天祥>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明.于谦>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元.王冕>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清.郑燮>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清.龚自珍> 浊酒难销忧国泪,救时应仗出群才。------清.秋瑾<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图 七.乡思离情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汉乐府民歌>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汉.古诗十九首>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孟郊>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唐.宋之问>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唐.王维>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宋.李清照> 每逢佳节倍思亲------唐.王维>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唐.王建> 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唐.司空图> 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唐.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唐.贺知章>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杜甫> 悲莫悲兮生别离------战国.楚.屈原>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汉.>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隋.薛道衡>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

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游山西村》) 2、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题西林壁) 3、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焕《登鹳雀楼》) 4、沉舟侧畔千帆过,并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5、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观书有感》)6、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7、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 8、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9、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王安石《等飞来峰》) 10、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下》) 11、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朱熹《春日》)12、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 13、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离别》)。

1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2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3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最高层

4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5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挥泪始干

6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7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8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9埋在地下的树根使树枝产生了果实,却并不要求什么回报

10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11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棵草去

12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13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14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15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

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还有《论语》《孟子》里面的句子用在议论文里也很好。。。如果为了高考,那平时就可以积累了,用个小本子抄下来在~~

死生契阔。

执子之手。 -梁启超《台湾竹枝词》 15,便害相思。

-张籍《节妇吟》 12,是雨1、君若扬路尘、自君之出矣,只是当时已惘然,怅望江头江水声。 -席慕蓉《一棵开花的树》 13,中有千千结,又岂在朝朝暮暮。

-李商隐《锦瑟》 24,为谁风露立中宵,不思量。 -李商隐《暮秋独游曲江》 22,是夜晚,何有穷已时、直道相思了无益、十年生死两茫茫,见之不忘。

-元稹《离思五首其四》 9。思君如流水。

-李白《三五七言》 8,是风。 -纳兰性德《虞美人》 11。

-司马光《西江月》 17,会合何时谐,千里孤坟。 -张可久《塞鸿秋》 28,与子偕老,求他让我们结一段尘缘,思郎恨郎郎不知,妾若浊水泥,我摆一摆手。

-李白《三五七言》 5、身无彩凤双飞翼。 -佚名《诗经邶风击鼓》 3,人间没个安排处。

-张先《千秋岁》 19、相见争如不见。 -李商隐《无题六首其三》 21、入我相思门。

-李冠《蝶恋花》 30,未妨惆怅是清狂、还君明珠双泪垂、有美人兮,在我最美丽的时刻、两情若是久长时,情是何物。 -徐干《室思》 16。

为这? -陈衡恪《题春绮遗像》 14,无处话凄凉,短相思兮无穷极。 -秦观《鹊桥仙》 4,有情何似无情、似此星辰非昨夜,情难绝、相思树底说相思、一寸相思千万绪,恨不相逢未嫁时。

-郑愁予《赋别》 7、落红不是无情物、平生不会相思、凄凉别后两应同,浮沈各异势,知我相思苦。 -柳永《凤栖梧》 2、如何让你遇见我?此时此夜难为情。

-徐再思《折桂令》 29,一日不见兮,自难忘,如何同生不同死。 -纳兰性德《摊破浣溪沙》 23、兽炉沈水烟,为伊消得人憔悴,化作春泥更护花? -曹植《明月上高楼》 10,长相思兮长相忆。

-佚名《凤求凰琴歌》 6、衣带渐宽终不悔、嗟余只影系人间、人到情多情转薄,心有灵犀一点通。 -张仲素《燕子楼》 25,明镜暗不治、曾经沧海难为水。

-李商隐《无题》 27;你笑了笑、相思相见知何日,与子成说、相思***多少。 -元好问《摸鱼儿二首其一》 26,直教生死相许、深知身在情长在,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问世间、这次我离开你。

心似双丝网。 -黄景仁《绮怀诗二首其一》 20。

-龚自珍《己亥杂诗》 18,思之如狂,而今真个不多情,才会相思,一条寂寞的路便展向两头了,地角天涯未是长,翠沼残花片,最是不胜清怨月明中,除却巫山不是云,一行行写入相思传、此情可待成追忆、天不老。

1、往事如歌,在人生的旅途中,尽管有过坎坷,有过遗憾,却没有失去青春的美丽。相信自己,希望总是有的,让我们记住那句话:错过了太阳,我不哭泣,否则,我将错过月亮和星辰。 2、假如生活中你失败了,请不要将忧伤的泪水写在脸上。失败也是一种收获,生活中最得要的是有一份十足的勇气和一个创业的胆量。 3、曾经以为,一次无奈的哭泣,便函是人世间所有的沧桑;一个小小的挫折,便函是人生所有的失败。是十四岁告诉我…… 4、月光清幽。淅沥的雨滴打在茅屋上,昏黄的灯光下,母亲密密地缝着游子的夹衣,忽然,一阵冷风挤进茅屋的窗隙,母亲似乎着凉,带着浓浓的倦意咳嗽了几声。我梦中惊醒,怔怔地看着灯下年迈的母亲…… 5、夜晚,春风柔和地吹着。我托着下巴,坐在落英缤纷的台阶上,脑海里又浮现出一件难忘的事。 6、亲情是一把结实的伞,为你遮风挡雨; 亲情是一件厚厚的棉衣,为你抵御严寒; 亲情是一张柔软的床,你累了,让你忘记疲惫; 亲情是一条干爽的毛巾,你哭了,为你拂去心中的泪水; 亲情是一杯甜甜的冰红茶,你笑了,让你从嘴里甜到心里…议论抒情,够了不?人生应该如蜡烛一样,从顶燃到底,一直都是光明的。 —— 萧楚女 人生的价值,即以其人对于当代所做的工作为尺度。 —— 徐玮 路是脚踏出来的,历史是人写出来的。人的每一步行动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 —— 吉鸿昌 春蚕到死丝方尽,人至期颐亦不休。一息尚存须努力,留作青年好范畴。 —— 吴玉章 但愿每次回忆,对生活都不感到负疚 —— 郭小川 人的一生可能燃烧也可能腐朽,我不能腐朽,我愿意燃烧起来! —— 奥斯特洛夫斯基 你若要喜爱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 —— 歌德 社会犹如一条船,每个人都要有掌舵的准备。 —— 易卜生 人生不是一种享乐,而是一桩十分沉重的工作。 —— 列夫·托尔斯泰 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用时间,而是用深度去衡量的。 —— 列夫·托尔斯泰 生活只有在平淡无味的人看来才是空虚而平淡无味的。 —— 车尔尼雪夫斯基 一个人的价值,应该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当看他取得什么。 —— 爱因斯坦 人只有献身于社会,才能找出那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 —— 爱因斯坦 芸芸众生,孰不爱生?爱生之极,进而爱群。 —— 秋瑾 生活真象这杯浓酒,不经三番五次的提炼呵,就不会这样可口! —— 郭小川 充满着欢乐与斗争精神的人们,永远带着欢乐,欢迎雷霆与阳光。 —— 赫胥黎 生活就是战斗。 —— 柯罗连科 为了生活中努力发挥自己的作用,热爱人生吧。 —— 罗丹 希望是附丽于存在的,有存在,便有希望,有希望,便是光明。 —— 鲁迅 沉沉的黑夜都是白天的前奏。 —— 郭小川 当一个人用工作去迎接光明,光明很快就会来照耀着他。 —— 冯学峰 东天已经到来,春天还会远吗? —— 雪莱 过去属于死神,未来属于你自己。 —— 雪莱 世间的活动,缺点虽多,但仍是美好的。 —— 罗丹 辛勤的蜜蜂永没有时间悲哀。 —— 布莱克 希望是厄运的忠实的姐妹。 —— 普希金 当你的希望一个个落空,你也要坚定,要沉着! —— 朗费罗 先相信你自己,然后别人才会相信你。 —— 屠格涅夫 不要慨叹生活底痛苦!---慨叹是弱者。。 —— 高尔基 宿命论是那些缺乏意志力的弱者的借口。 —— 罗曼·罗兰 我们唯一不会改正的缺点是软弱。 —— 拉罗什福科 私心胜者,可以灭公。 —— 林逋 人人好公,则天下太平;人人营私,则天下大乱。 —— 刘鹗 自私自利之心,是立人达人之障。 —— 吕坤 如烟往事俱忘却,心底无私天地宽。 —— 陶铸 常求有利别人,不求有利自己。 —— 谢觉哉 一切利己的生活,都是非理性的,动物的生活。 —— 列夫·托尔斯泰 人的理性粉碎了迷信,而人的感情也将摧毁利己主义。 —— 海涅 无私是稀有的道德,因为从它身上是无利可图的。 —— 布莱希特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 孔丘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 陶渊明 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 —— 程颢 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 —— 方志敏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 孔丘 志不强者智不达。 —— 墨翟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 陈涉 志当存高远。 —— 诸葛亮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

赋,中国古典文学的一种重要文体,虽然对于现代人来说,其远不及诗词、散文、小说那样脍炙人口。但在古代,特别在汉唐时诗与赋往往并举连称,从曹丕的“诗赋欲丽”和陆机的“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可窥端倪。 那么,何为赋呢?赋萌生于战国,兴盛于汉唐,衰于宋元明清。在汉唐时期,有只作赋而不写诗的文人,却几乎没有只作诗而不写赋的才子。建安以后乃至整个六朝时期,对赋的推崇甚至于诗。《史记》中称屈原的作品为赋,《汉书》也称屈原等人的作品为赋。后人因推尊《史》、《汉》,所以便把屈原等人作品称为之赋。 “赋”字用为文体的第一人应推司马迁。在汉文帝时“诗”已设立博士,成为经学。在这种背景下,称屈原的作品为诗是极不合适的。但屈原的作品又往往只可诵读而不能歌唱,若用“歌”称也名不正言不顺。于是,司马迁就选择“辞”与“赋”这两个名称。不过,他还是倾向于把屈原的作品以“辞”来命名,这是由于屈原的作品富于文采之故。而把宋玉、唐勒、景差等人作品称为“赋”。真 正把自己作品称为赋的作家第一人是司马相如。而后,到西汉末年,文人们就常以“赋”名篇自己的作品了。 “赋”的名称最早见于战国后期荀况的《赋片》。 赋是介于诗、文之间的边缘文体。在两者之间,赋又更近于诗体。从汉至唐初这段时期,赋近于诗而远于文,从主题上看,楚辞体作品主题较为单一,多为“悲士不遇”。而其形式也比较固定,都是仿效屈原作品体式,象屈原那样书写自己的不幸与愁思。 屈原的《招魂》全篇的铺张夸饰,对汉大赋的影响不言而喻。赋自诞生之日便 带有浓厚的文人气息,这就是受楚辞影响极深的原因。骚体赋,多采用楚辞的“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也常继用了楚辞的“引类譬喻” 手法。 赋与诗的盘根错节,互相影响从“赋”字的形成就已开始。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更出现了诗、赋合流的现象。但诗与赋必竟是两种文体,一般来说,诗大多为情而造文,而赋却常常为文而造情。诗以抒发情感为重,赋则以叙事状物为主。清人刘熙载说:“赋别于诗者,诗辞情少而声情多,赋声情少而辞情多。” 汉赋的体式上大致有三种,即骚体赋、四言诗体赋和散体赋(或称大赋)。从赋的结构、语言方面看,散体、七体、设论体、及唐代文体赋又都比较接近于散文,有的完全可归于散文的范畴。赋的似诗似文的特征,与现代文学中的散文诗有些相像。 它主要有三个特点:一、语句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并追求骈偶;二、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三、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 排偶和藻饰是汉赋的一大特征。经历长期的演变过程,发展到中唐,在古文运动的影响下,又出现了散文化的趋势,不讲骈偶、音律,句式参差,压韵也比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叫做“文赋”。 骈文受赋的影响很大,骈比起于东汉,成熟于南北朝。在文章中广泛用赋的骈比形式,是汉代文人的常习。以至于有些以赋名篇的文章都被人视作骈文。象南朝刘宋的鲍照的《芜城赋》、谢惠连的《雪赋》及谢庄的《月赋》等。

与北海赋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兰凤娟1 秦勇1,2 常会珍1 郭晨1 张飞1

(1.中国矿业大学资源与地球科学学院 江苏徐州 221116;2.煤层气资源与成藏过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江苏徐州 221008)

摘要:一般来说,煤层气中重烃浓度低于3%~5%,然而某些地区煤层气中重烃浓度超过常规而显现异常。煤层气化学组成中隐含着极为丰富的成因信息,对重烃异常原因的研究能深化对煤层气成因的认识,推动煤层气地球化学基础研究的完善发展。本文归纳总结了国内外煤层气中重烃异常的分布和特征,以及目前学者们对重烃异常成因的诸多解释,对于这些解释笔者分别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为重烃异常成因的深入研究提供一个思路和切入点,认为还需结合具体地区综合考虑多种因素进行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重烃异常 分布特征 成因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 40730422) 资助。

第一作者简介: 兰凤娟,1986 年生,女,博士研究生,煤层气地质,,lanfj1986@126. com。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Abnormal Heavy Hydrocarbon in Coalbed Methane and its causes

LAN Fengjuan1QIN Yong1,2CHANG Huizhen1GUO Chen1ZHANG Fei1

( 1. The School of Resource and Earth Science,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Xuzhou,Jiangsu 221116,china 2. Key Laboratory of CBM Resources and Reservoir Formation Process,Xuzhou,Jiangsu 221008,China)

Abstract: Generally speaking,concentration of heavy hydrocarbon of CBM is between 3% ~ 5% ,however,it is more than normal in somewhere. There is abundant genetic information in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coalbed methane ( CBM) . The research about its origin will deepen our understanding of origin and geochemistry of coalbed gas. This article summarizes th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abnormal heavy hydrocarbon domestic and overseas and scholars’explanations for its causes at present,giving the author's own opinion which provides a starting point for the further research of the causes. It is thought that it still needs further study taking many factors into account in some definite area.

Keywords: abnormal heavy hydrocarbon;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causes

引言

煤层气主要由CH4构成,次要组分为重烃(C2+)、N2和CO2,微量组分有Ar、H2、He、H2S、SO2、CO等(陶明信,2005)。据Scott对美国1400口煤层气生产井气体成分的统计结果,煤层气平均成分为:CH4,93%;CO2,3%;C2+,3%;N2,1%;干湿指数(C1/C1~5),~(Scott,1993)。中国煤层气虽然总体上以干气为特征,但也发现了大量“湿气”的实例。这些实例中,煤层气中重烃浓度通常在5%~25%之间,甚至出现了重烃浓度大于甲烷浓度的现象(吴俊,1994)。就云、贵、川的龙潭组而言,云南恩洪矿区煤层气中重烃浓度往往较高,其次是黔西和重庆地区。在恩洪向斜,煤层气中乙烷浓度达~,一般在16%左右;丙烷浓度~,一般小于3%(吴国强等,2003)。不仅是恩洪,其他一些地区也出现重烃异常,如重庆天府矿区上二叠统焦煤煤层瓦斯中C2H6—C4H10浓度高达,是CH4浓度的倍;南桐矿区煤层气中重烃的比例高达6%~15%(刘明信,1986)。

1 国内外煤层重烃异常分布

国内出现重烃异常的地区从南往北有云南、贵州、重庆、浙江、湖南、江苏、安徽、河南、陕西、辽宁、河北、内蒙古、黑龙江(见表1)。出现重烃异常的时代集中在石炭纪、二叠纪和侏罗纪,其中以二叠纪为主。煤化程度处于气煤、肥煤、焦煤阶段,在长焰煤中也有出现。重烃浓度介于~之间。出现重烃异常的煤层常常与油气有关联,有的在煤层中或其顶底板发现有液态油的存在,有的有明显的气显示和油显示。

表1 国内煤层气重烃异常分布表

续表

根据已查阅的资料,国外煤层中出现重烃异常的有美国、俄罗斯、德国。煤变质程度主要处于气肥煤阶段,重烃浓度最高大于43%。有趣的是许多出现重烃异常的煤田附近有一个与煤成气相关的天然气田或油田,有的煤层中也见到了液态石油或者有良好的气显示和油显示,因此有的学者就用石油气的成分来解释重烃浓度,认为与盆地深部层位的含油性有关,可能其运移是沿深断裂进行的(А.И.Кравцов,1983)。

表2 国外煤层气重烃异常分布表

续表

2 煤层重烃异常成因

关于煤层气中重烃异常的成因众说纷纭,有生气母质说、油气渗透说、接触变质说、煤化作用阶段说等。下面列出了重烃异常原因的各种假说。

生气母质

烃源岩的生烃母质组成特征影响着烃源岩的生烃品质和生烃潜力,是烃源岩研究的重要内容,其主要研究方法有两种:一是煤岩学的方法,一是干酪根方法,煤岩学法保存了有机质的原始状态与结构,有利于对成因的研究,镜质组反射率更可靠,干酪根法富集了矿物沥青基质中的那部分有机质,利于干酪根类型的确定(韩德馨,1996)。

煤岩显微组分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煤层的产烃能力。通常认为,富壳质组煤层具有产油倾向,富镜质组煤层具有产气倾向。岩相学和地球化学研究表明,高或中等挥发分烟煤中,以壳质组分为主的腐泥煤生成湿气和液态烃,以镜质组分为主的腐殖煤生成干气(Rice D D,1993)。但某些种类镜质组分也具有生成较高重烃浓度气体的能力(BertrandP,1984)。例如,新西兰富氢煤层中镜质组含量在80%以上,但具有很高的产油能力(Killops S D et al.,1998);研究发现挪威北海中侏罗纪腐殖煤中壳质组含量和产油能力之间没有明确关系;Gentzis等认为,加拿大阿尔伯塔MedicineRiver煤层(乙烷和丙烷浓度5%)湿气来源于煤中大量的富氢镜质组分(Gentzis T,et al.,2008)。一般认为,惰性组由于芳构化程度和氧化程度更高及氢含量极低,不仅不能生油,而且产气量也比相同煤阶的壳质组和镜质组低,因而通常不把惰性组作为油气母质。但是近年来,经过煤岩学家的深入研究发现,某些惰性组分并非完全惰性,如南半球煤中“活性半丝质体”(RSF)的发现以及荧光与非荧光惰性体的划分(黄第藩等,1992),为惰性体成烃提供了有机岩石学证据。徐永昌等对惰性组分加热也曾得到产油量为的残物(徐永昌,2005)。

笔者认为前人对煤岩显微组分对重烃产生的影响只是通过显微镜观测和测得的气组分的对比来进行的猜测,对具体显微组分对重烃产生的影响还没有进行过实验验证,尤其还未进行过煤化学结构特殊性的探索验证,还应对不同地区同类型的干酪根对重烃产生的影响进行深入研究。

微生物

微生物可以从两方面对重烃浓度产生影响,一是重烃菌有助于煤层产生重烃,一是微生物可以消耗掉重烃(如产甲烷菌),产生次生生物气,不利于重烃的保存。

一种解释认为自然界存在重烃菌,生物气中少量重烃是重烃菌的贡献,即生物成因说。但要证明生物作用可以形成重烃,必须有以下证据:在一定的地质背景下,生物成因气中可以含有少量的重烃组分(~);乙烷的碳同位素较轻(就目前所报道的碳同位素值都在-70‰~-55‰之间)(Mattavelli L and Martinenghic,1992),充分的证据证明无其他成因乙烷混入;还有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在实验室内能够培养出产重烃菌。徐永昌等(2005)测得了陆良天然气乙烷的碳同位素组成δ13C2值为-‰~-‰,结合其单一的地质背景的分析,基本排除了热成因乙烷的可能,较明晰地显示了其为生物成因,对长期争议的生物作用是否可以生成乙烷给出正面的回答(徐永昌,2005)。

笔者认为重烃菌和细菌生源等有助于煤层产生重烃的因素尚需进一步验证;而影响到重烃的保存的次生生物气来解释重烃异常的前提是,整个向斜的煤层产生重烃的数量都很多,只是有的井田未受到微生物的影响而保存了下来,需要证明重烃正常区存在次生生物气。

催化作用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注意催化作用对煤层气生成的影响,国内外学者研究中涉及地质过程中能起催化生气作用的无机质主要有粘土矿物、碳酸盐矿物、氧化物矿物、过渡金属元素等(吴艳艳和秦勇,2009)。催化剂对重烃生成的影响也有一些假说:

某些著作中提出一个假设,煤层中的重烃是由于甲烷、煤的灰分化合物和地层水的相互化学作用造成。据Е.Е.Вороищй的结论:包含在岩石孔隙中甲烷的氧化将导致高分子同系物的形成,其反映是:

Fe2O3+2CH4→2FeO+C2H6+H2O和2Fe(OH)3+2CH4→2FeO+C2H6+4H2O

但这种假设未必正确,还应研究煤层中重烃从属于矿物杂质的分布情况(А.И.Кравцов,1983)。

火山活动及深部流体活动在沉积有机质生烃地质过程中的作用也日益受到重视。张景廉认为含煤盆地的原油可能的模式是深部氢气与有机质的加氢液化生烃,或是深部H2、CO2、CO在中地壳的低速高导层中经费托合成反应生成油气(张景廉,2001)。金之钧等认为,深部流体至少从3个方面影响烃类的生成:一是直接以物质形式参加生烃过程,深部流体中的氢与沉积有机质可能发生加氢反应而增加烃的产率;二是热效应,深部流体携带的大量热能有助于提高有机质成熟度,加快有机质生烃过程;三是催化作用,深部流体携带的各种元素可能成为烃源岩生烃的催化剂(金之钧等,2002)。实验结果表明:以熔融铁作媒介,CO2和H2可以合成烷烃类物质;地下深处的玄武岩、橄榄玄武岩和橄榄岩与实验室条件下的熔融铁类似(郭占谦和杨海博,2005)。

笔者认为若是火山活动及深部流体活动在煤层生烃过程中起到了的催化作用,可以很好的解释许多重烃异常点的分布特征,所以流体活动对重烃产生的影响值得深究。

煤化作用阶段差异

在煤层气热成因的中期阶段,有机质主要通过树脂、孢子和角质等稳定组分降解初期所形成沥青的转化,以及芳核结构上的烷烃支链的断裂,形成富含重烃的气体。肥煤和焦煤初期阶段是有机质生油的高峰期,这是造成煤层气中重烃浓度相对增高的一个重要原因。根据我国统计资料,在整个煤级序列中,镜质组最大反射率处于~之间煤层的煤层气中重烃浓度明显较高(吴俊,1994)。

笔者虽在肥焦煤阶段是重烃产生的最高峰,但只有少数肥焦煤中煤层气出现重烃异常,所以煤化阶段是重烃异常的影响因素,但却不是唯一的影响因素。

煤对气体组分的差异吸附作用

由于被吸附势的差异,煤对重烃气体成分的吸附能力比对甲烷的要大。在煤微孔中,重烃气体分子主要被吸附在孔壁表面,甲烷分子主要位于重烃分子吸附层之上。被吸附力的这种差异,造成甲烷分子易于运移,导致煤层中重烃气体相对富集(吴俊,1994)。

某些学者注意到由于镜质组吸附作用造成煤排出烃类成分的变化。Given、Derbyshire等、Erdmann等发现,煤层中产生的油被吸附在镜质组微孔中(Given P,1984;Derby-shire F et al.,1989;Erdmann M and Horsfield B,2006)。Ritter采用分子直径的概念研究了镜质组中微孔的吸附作用,基于杜平宁—兰德科维奇(Dubinin-Radushkevitch)理论建立起来的镜质组吸附模型模拟排出了高含量的芳香族气体冷凝物,认为显微组分微孔的分布和交叉连接密度可能对煤层排出烃类的成分起着决定性作用,干酪根中吸附溶解过程影响到了煤层排出的烃类物质成分(RitterU,2005)。

煤微孔隙分子筛作用

煤中孔隙分布极不均匀,对于分子直径大小不一的烃类气体具有明显的分子筛作用。甲烷气体分子直径最小,在煤层中最易运移;重烃气体分子直径较大,在运移过程中常受到孔径制约而停滞于孔隙中,使重烃气体相对富集,且常以较高压力状态存在(吴俊,1994)。

烃类物质驱替效应

许多煤层具有煤、油、气共生的特征,含油性高的煤层中较多的液态烃占据了煤中有效孔隙,并驱替气态烃运移。分子量越小,被驱替的效应就越为明显。这种差异驱替特性,造成C2以上重烃气体在煤层中相对富集(吴俊,1994)。

笔者认为差异吸附作用、分子筛作用、驱替效应涉及的是气体分馏作用使得重烃得以富集和保存,对此项因素的验证需排除生烃母质差异的可能性。

油气渗透说

主张油气渗透说者认为,煤层中存在重烃是油、气藏中石油或天然气渗透到煤层中的结果(于良臣,1981)。

构造作用

现在煤层中保存的烃气,不仅包括深成变质作用产生而保留下来的烃气,还应该包括叠加在深成变质作用之上的构造煤动力变质作用产生而保留下来的烃气。

赵志根等探讨了构造煤动力变质作用的生烃问题,认为:①构造煤在动力变质过程中有烃气形成;②动力变质作用所形成的烃气对瓦斯含量、瓦斯压力的增加起着重要作用;③重烃是在构造煤动力变质过程中形成的(赵志根等,1998)。曹代勇等认为构造应力影响化学煤化作用存在两种基本机制→应力降解和应力缩聚。应力降解是指构造应力以机械力或动能形式作用于煤有机大分子,使煤芳环结构上的侧链、官能团等分解能较低的化学键断裂,降解为分子量较小的自由基团,以流体有机质形式(烃类)逸出的过程。应力缩聚是指在各向异性的构造应力作用下,煤芳环叠片通过旋转、位移、趋于平行排列使秩理化程度提高,基本结构单元定向生长和优先拼叠、芳香稠环体系增大的过程,构造应力在煤化作用中有“催化”意义(曹代勇等,2006)。

笔者认为从构造的动力学机制来分析重烃的产生能解释某些地区重烃异常沿断层的分布的特征,但为何只有部分断层的两侧有重烃异常需进一步研究。

3 结论

(1)国内外均有较多地区的煤层气中出现重烃异常,出现重烃异常的时代集中在石炭纪、二叠纪和侏罗纪,其中以二叠纪为主。煤化程度处于气煤、肥煤、焦煤阶段,在长焰煤中也有出现。出现重烃异常的煤层常常与油气有关联,有的在煤层中或其顶底板发现有液态油的存在,有的有明显的气显示和油显示。

(2)从生气母质、微生物、催化作用、煤化作用阶段差异、差异吸附作用、煤微孔隙分子筛作用、烃类物质驱替效应、油气渗透说、构造作用等方面总结了目前学者对重烃异常可能成因的解释并分别提出了笔者的见解,认为重烃异常成因的研究对煤层气的成因、勘探和开发以及煤矿的安全生产都有着重要的意义,需结合具体地区综合考虑多种因素进行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А.И.Кравцов,З.Г.Токарева.1983.煤盆地和煤田里天然气的成分和成因,石油地质论文集煤成气译文专辑

中国石油学会石油地质学会等,23~32

曹代勇,李小明,张守仁.2006.构造应力对煤化作用的影响————应力降解机制与应力缩聚机制[J],中国科学(D辑),36(1):59~68

戴金星,戚厚发,宋岩等.1986.我国煤层气组分、碳同位素类型及其成因和意义[J],中国科学(B辑),16(12):1317~1326

戴金星.1979.成煤作用中形成的天然气和石油[J].石油勘探与开发,(03):10~17

戴金星.1980.我国煤系地层含气性的初步研究[J],石油学报,1(4):27~37

郭占谦,杨海博.2005.中国陆壳是富烃陆壳[J],新疆石油地质,26(3):326~330

韩德馨,任德贻,王延斌等.1996.中国煤岩学[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61~263

黄第藩,华阿新,王铁冠等著译.1992.煤成油地球化学新进展.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25

金之钧,杨雷,曾溅辉等.2002.东营凹陷深部流体活动及其生烃效应初探[J],石油勘探与开发,29(2):42~44

李明潮,张五侪.1990.中国主要煤田的浅层煤成气[M],北京:科学出版社,138~143

刘明信.1986.四川盆地二、三叠系煤层瓦斯中的重烃[J],天然气工业,6(4):19~24

陶明信.2005.煤层气地球化学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J],自然科学进展,15(6):618~651

吴国强,林玉成,李一波.2003.恩洪、老厂矿区煤层气资源及赋存特征[J].江苏煤炭,(3):27

吴俊,刘明信,马正芳.1992.四川龙潭煤系高含重烃气的地质成因及意义[J],天然气工业,12(3):19~21

吴俊,于良辰,李文馥.1989.中国煤层烃类气体组分及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J],中国科学B辑,(9):971~981

吴俊.1994.中国煤成烃基本理论与实践[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62~64

吴艳艳,秦勇.2009.煤中矿物/金属元素在生气过程中的催化作用[J].地球科学进展,24(8):882~890

徐永昌,刘文汇,腾格尔等.2005.陆良、保山气藏碳、氢同位素特征及纯生物乙烷发现[J],中国科学:D辑,35(8):758~764

杨宜春.1992.关于煤成气组分和甲烷碳同位素的几个问题[J],贵州地质,9(1):99~108

应育浦,吴俊,李任伟.1990.我国煤层甲烷异常重碳同位素组成的发现及成因研究[J],科学通报,(19):1491~1493

于良臣,李文馥.1981.煤与瓦斯突出煤层重烃组分的研究[J],煤炭学报,(4):1~8

张景廉.2001.中国侏罗系煤成油质疑[J].新疆石油地质,22(1):1~9

赵志根,陈资平,杨陆武.1998.浅析构造煤动力变质作用的生烃问题[J],焦作工学院学报,17(1):26~29

Bertrand P. 1984. Geochemical and petrographic characterization of humic coals considered as possible oil source rocks [J] . Organic Geochemistry,6: 481 ~ 488

Derbyshire F,Marzec A,Schulten H R,Wilson M A,Davis A,Tekely P,Delpuech J J,Jurkiewicz A,Bronnimann C E,Wind R A,Maciel G E,Narayan R,Bartle K,1989. Snape C. Molecular structure of coals: adebate [J],Fuel,68: 1091 ~ 1106

Erdmann M,Horsfield B. 2006. Enhanced late gas generation potential of petroleum source rocks via recombination reactions: evidence from the Norwegian North Sea [J],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70: 3943 ~ 3956

Gentzis T,Goodarzi F,Cheung F K,Laggoun - Défarge F. 2008. Coalbed methane producibility from the Mannville coals in Alberta,Canada: A comparison of two areas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al Geology,74: 237 ~ 249

Given P. 1984. An essay on the organic geochemistry of coal [J],Coal Science,3: 65 ~ 252

Killops S D,Funnell R H,Suggate R P,Sykes R,Peters K E,Walters C,Woolhouse A D,Weston R J,Boudou,J P. 1998. Predicting generation and expulsion of paraffinic oil from vitrinite - rich coals [J] . Organic Geochemistry,29: 1 ~ 21

Kotarba J M,Rice D D. 2001. Composition and origin of coalbed gases in the Lower Silesian basin,southwest Poland [J] . Applied Geochemistry,16 ( 2001) : 895 ~ 910

Mattavelli L,Martinenghic. 1992. Deep isotopic light methane in northern Italy [J] . Bacterial Gas,121 ~ 132

Rice D D,Clayton J L,Pawlewicz M J. 1989. Characterization of coal - derived hydrocarbons and source rock potential of coal beds,San Juan basin,New Mexico and Colorado,U. S. 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al Geology,( 13) : 597 ~ 626

Rice D D. 1993. Composition and Origins of Coalbed gas [M] . Law B E,Rice D D eds. Hydrocarbons from Coal. Halifax N1S Canada: AAPGSpecial Publication,159 ~ 184

Ritter U,Grver 2005. A. Adsorption of petroleum compounds in vitrinite: implications for petroleum expulsion from coal[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al Geology,62: 183 ~ 191

R. Teichmüller et al. 1970. Das Kohlenstoff-Lsotopen-Verhaltnis im methan von grubengas and flozgas and seine abhangigkeit von den geologischen verhgltnissea,9th Geol. Mitt,181 ~ 206

Scott A R. 1993. Composition and origins of coalbed gases from seleted basins in the United States, Proceedings of the1993. International Coalbed Methane Symposium. Birmingham,Alabama,207 ~ 212

Багринцева,К. И. и др. ,Геодосця кефтц цсаэа,1968,6: 7 ~ 11

海洋科学前沿这本期刊上肯定有你想看的文献

欧业成

(广西北海水文工程矿产地质勘察研究院,北海536000)

摘要:广西海岸带地质环境资源丰富多样,这些资源具有三大属性:自然属性、功能属性和灾变属性。本文试图通过对这些属性进行分析,寻求环境调查工作与规划管理工作的共性和结合点,为海岸带经济可持续发展服务。

关键词:海岸带;地质环境资源;属性;结合点

广西海岸带一直以来以其丰富的自然环境资源吸引着人们,人类工程活动对自然环境产生了严重的影响,环境地质问题不断显现。为确保海岸带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在以地学为基础的海岸带综合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保护与综合治理[1]。因此,分析认识海岸带地质环境资源的自然属性、功能属性和灾变属性这3大属性,寻找出环境调查工作与规划管理工作的共性和结合点,为海岸带综合规划管理提供信息与依据,显得尤为重要。

1 广西海岸带的地质环境资源背景

广西海岸带地处我国南部,南濒北部湾。海岸带陆域范围约13000km2,大陆岸线总长1435km,滩涂面积约976km2,沿海0~20m等深线浅海面积6488km2。其特点是岸线迂回曲折,港湾众多,滩涂广布,资源丰富而复杂。重要的地质环境资源除土地资源外主要有港湾资源、旅游地质资源、油气和矿产资源等。

依托丰富的环境资源,沿海各地进行了风景旅游区、矿山、港口码头、养殖区等规划与开发,给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效益,也产生了不容忽视的环境地质问题。以北海市南部海岸滩涂为例,该段海岸线总长约23km,潮间带宽度一般为300~1600m,天然坡度约为1‰~2‰。分布中-细粒石英砂,沙质洁白松软,天然白度达到80%,

SiO2含量在99%以上,形成“沙滩、海水、阳光”的优良环境。其开发利用现状主要为:

(1)1986年北海市人民政府将其命名为“北海银滩”,并对中区(白虎头渔村一带)进行旅游开发。1989年国务院将北海银滩定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北海及北海银滩从此逐步扬名海内外。

(2)20世纪80年代初在其中部侨港镇建设了渔港,90年代中期增设国际客运码头。

(3)在西段先后建设了水产油库输油管海堤和南万渔港防浪堤等工程设施。

(4)近几年在滩涂及近岸陆地修建了大量高位虾塘。等。

而已经出现的环境问题有:北海银滩中区沙滩变窄、沙体发暗;在西段沙体移动形成新沙堤;在滩涂上的工程设施发生基座潜蚀等。总体上沙滩的景观价值有所降低。

出现这些问题的直接原因,是由于在沙滩上修建了建(构)筑物导致潮流状态改变,以及进行海水养殖改变岸滩面貌并产生污染源等。即加载了不合理的功能(设施)而造成的。

但是现状有关规划对这些问题仍然没有予以应有的重视:

如在国际招标基础上形成的《北海银滩旅游区规划设计》(2001~2020)中仍然保留了输油管海堤和防浪堤等现有工程设施;新近的《广西壮族自治区海洋功能规划》(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在“北海银滩”海岸带也规划了海域养殖、旅游、港口等功能区域(点)。这就意味着,对已开发的银滩旅游区自然景观造成不良影响的根本原因将长期存在。

老百姓的盲目开发情有可原,而专门的规划出现令人遗憾的方案,却不得不叫人深思:为何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如何预测这些功能规划与实施对环境资源的友好、协调程度;如何对海岸带已出现或潜在的众多问题进行综合治理,确保海岸带的协调发展?笔者认为充分认识海岸带地质环境资源的属性是其重要的前提与基础。

2 地质环境资源属性分析

属性基本涵义

综合分析广西海岸带地质环境资源特点及其在规划管理、开发利用中遇到的问题,可以概括出3大属性:自然属性、功能属性和灾变属性。其涵义初步归纳为:

自然属性

指符合一定地质地貌条件的环境资源所潜在的固有性质,强调资源的客观性,又可称客观属性。

(1)从种类看,有多样性和多重性等。

总体上地质环境资源存在多样性,即种类丰富多样;对单体来说地质环境资源又具有多重性、即某一环境资源属于多种地质环境资源类型,如砂质滩涂既属旅游地质资源,又是石英砂矿产资源等。

(2)从时空分布看,有重叠性、显露性、稳定性等。

重叠性:指在同一地质地貌单元空间内分布了两种及以上的环境资源,如大部分海湾既为港湾资源,又叠布了滩涂、海岛,属于旅游地质资源或矿产资源。

显露性:分显露的、隐埋的。广西海岸带的地质环境资源绝大部分分布地表、显露性好,主要矿产除石膏外适合于露天开采。

稳定性:在一定时空范围内,在自然条件下地质资源(体)是否稳定的性质。可分稳定、次稳定和不稳定的。

功能属性

指某一客观的地质环境资源通过规划、实践等活动被人为地赋予一定功能后所表现或可能表现的性质。包括适宜性、稳定性、再生性。

(1)适宜性:指环境资源是否适宜于规划的功能或开发的要求,包括多宜、单宜、不宜等。

(2)稳定性:指在进行人类工程活动,地质环境资源直接或间接地受到影响时,在数量质量上所表现出的时空稳定能力。可分稳定的、不稳定的和灭失的。

(3)再生性:资源被利用后是否可以得到自然恢复再生成的性质。包括可再生、不可再生两方面。

这些功能属性强调人为性,是对应于人为干预(规划、开发利用等)时环境资源所表现或可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当赋予不同功能时,其表现的性质是不一样的,如沙质滩涂,在稳定性方面,作为旅游资源利用应是稳定的,作为石英砂矿开采显然是不稳定、会灭失的。

灾变属性

指人类工程活动对环境资源产生影响时,环境资源在产生环境地质问题(灾害)方面所体现出来的性质。包括敏感性、脆弱性、持久性和自复性。

(1)敏感性:是指地质环境受人类工程活动影响时灾变(出现问题)反应的快慢以及所需影响的程度的大小,即发生灾变的难易程度。分敏感的、不敏感的。

(2)脆弱性:是指灾变在地质环境资源体上反映出来的难易和大小、轻重程度。其区别于敏感性在于包含有灾变的严重程度。分脆弱的、不脆弱的。

(3)持久性:是指灾变发生后在地质环境资源体上持续影响的时间长短,分持久的,暂时的。暂时性则往往是可恢复的,因而持久性又可理解为可恢复性。

(4)自复性:对可恢复性来说,发生灾变以后若能在自然条件下能够自我恢复的称具有自复性,若需靠人工来恢复则称非自复性或他复性。

另外,环境资源发生灾变时从空间规模上分还有区域性与局部性。

属性关系

(1)功能属性对自然属性有一定依存与因果关系,如功能的多宜性是建立在自然资源多重性的基础上的。

(2)自然属性是客观存在,是固有的;功能属性是受人为影响的,既可被赋予与激发,也可被限制与剥夺,即功能属性也是可变的。

(3)对灾变的几个性质来说,自然属性是内因是基础,功能属性是外因是诱导条件,灾变属性是自然属性与功能属性的综合体现。

3 属性分析及其作用与意义

上述几点属性关系说明对环境资源利用存在是否合理的问题,功能属性受人为影响是可控的。这为进行海岸带综合治理提供了前提条件,也说明进行属性分析是必要的。

属性分析是对与地质环境资源有关的规划开发方案或项目,以地学为基础,从属性角度进行综合分析,提出评估意见和建议的一项专门性工作。由于此项工作是紧密建立在地学基础上的,因此属性分析主要是地质环境工作者(可称调查者)的职责。

对地质环境资源的开发与保护,规划管理者、开发利用者与调查者不仅各自职责不同,他们对属性分析的深度、角度也是不同的,体现在分析的路径方向也就不一样。规划管理与开发利用者往往是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出发,结合资源的基本特点来谋划、实施,亦即其在属性关系中所体现出来的工作路径一般为“自然属性-功能属性”。而地质环境工作者在进行属性分析时,应该是根据社会需求,结合资源条件来分析灾变的可能结果,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其在属性关系分析中所体现出来的工作路径一般为“功能属性——自然属性——灾变属性——功能属性”。如图1所示。

图1 属性分析示意图

属性分析的主要作用与意义为:

(1)为海岸带地质环境调查评价提供思路与方向。在调查之前或调查过程中就要有属性概念,以获取必要的内容、信息,为调查对象贴上属性“标签”。

(2)为综合管理提供最真实客观的信息、依据。由图1可知,规划管理(开发)者与调查者在环境资源中的结合点主要落在功能环节上。笔者认为功能属性这一“标签”就是地质调查与社会(环境)管理者工作最主要的共性与结合点。规划管理者对环境资源进行规划利用,注重的是资源的功能,但往往比较主观,而通过属性分析才能提高其与客观相吻合的程度。即调查者给予“标注”以后,规划、管理者就可以更好地综合分析利用调查成果,使规划开发与环境相协调。

(3)依据属性分析,在规划管理中,可以掌控一些原则。如在多宜性区域进行规划时要确保主导功能的发挥;在灾变敏感、脆弱的地方要进行论证,采取对策;对具有多重性的不可再生的资源应优先地以保持其长期存在防止灭失为原则,这点尤为重要,如20世纪80年代初,曾在北海市南岸进行了石英砂矿详查,若真作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那么今天的“北海银滩”可能就不存在了。

(4)3大属性均带有时空的概念,提醒我们的工作要有前瞻性,要与时俱进,不断修正已有的认识与方案。

4结束语

地质环境资源属性分析,实质上是要对资源规划开发方案进行评估,核心强调主观功能开发要与客观自然环境的协调,防止、减轻灾变的影响。但进行属性分析不仅要建立一套相应的技术方法,尚需形成一定的工作机制(类似于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这是一项值得重视的工程。

本文仅以地质环境资源为例进行初步分析,试图抛砖引玉为海岸带综合治理找到合理有效的分析手段与方法。由于作者水平所限,谬误难免,敬请指正。

参考文献

[1]何起祥,刘守全,周永青等.中国海岸带的地质特征与综合治理.见:中国地质调查局编.海岸带地质环境与城市发展论文集.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

On the Properties of the Geo-environmental Resources in Guangxi Coast Zone

Ou Yecheng

(Beihai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Geology & Mineral Resouces Exploration, Beihai 536000)

Abstract: Guangxi coast zone is quite abundant in geo-environmental resources. Based on defining their three major properties of resources: a natural, a functional and a disaster properties, the relationship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three are analyzed. The combination point of the resources survey is found ou and their planning is a basic premise for sythetical management and durabl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coast zone.

Key words: Coast zone; Geo-environmental resources; Property; Combination point

中华民族美术过去之灿烂 傅抱石 近时外国人对于中华民族性的批评,总是离不了说中国是"自尊"、"自大"的民族。殊不知中国人的"自尊"和"自大",是有原因的,是有道理的。在某种程度上,我们还必须保守着这种"自尊"、"自大"的好国民性。今日的中国,尤其有急切的需要和重大的意义。 单论美术这一项,其发达之古,创造之精,莫说东方,就是世界上也难寻其匹。日本还在请中国人办外交主政事的时候,我们已把西域的美术精华吃下肚子。吐出以后的唐宋光辉之花。埃及是最古不过的了,然而把那粗笨的刻画,和我们三代的玉器铜器比上一比,若根据他的遗物,他就发展到与三代同一时期也办不到的。"铜器时代",哪一民族拿得出如此雄壮伟大神妙不可言状的宝贝?虽一二遗留,它的价值,除供考古学者的摩娑研究,物器本身,已没有什么,然中华民族在世界美术史上有了最伟大最先进的创造是无疑的。虽然有许多学者,硬说我们古代那批宝贝,某种是间接学自波斯的,某种又是直接从印度偷来的,总而言之,说我们中国人是没有多大用的东西,然而这无非是因为我们的宝贝太高贵,把他们吓得没有什么可说。眼见中国如何贫弱,所以他们还要这样说:"中国何德何能?龟甲铜器,《春秋》三传,完全是伪造,你汉人尚能做什么呢" 虽然,他们尽管侮辱,若是有人送他们一个同治年的瓷器,或是乾隆年的雕漆,保证他脑筋中起不可思议的作用,佩服得五体投地。难道这又是从英吉利法兰西偷来的么? 展开东方艺术系统图来看一看,所谓"古代系"、"希腊系"、"印度系"、"中国系"的四大系中,实际上只中国与印度的二大系。假使中华民族不负起吸收、融化和创造的责任,到现在朝鲜有美术么?日本有美术么?"印度系"又走得几步路呢?关于这些理论,姑且不论。总之我们就是说:中华民族曾经包办东亚的美术,是东亚美术名正言顺的不祧之祖,也不为过。 我中华民族特别的长处,是不但能够闻一知十,而且是只要和别的民族文化见见面,就会造出比人家更好的文化。一般美术史学者,他们把中国自三国至五代(约西纪二○○--一○○○年)的一个时期,定为"佛教艺术时代"(德人Hirth氏)或是"古典时代"(英人Bushell氏)或是"西域艺术攫取时代"(日人伊东忠太氏),述说当时以后的美术,完全没有独自的发展,而决定中国的中世美术史。我可以举一个极简单的例,来证明这种述说的不确。诚然,中国的美术,受了不少印度的影响。但是要明白,这些影响,到了六朝初期,早被中华民族聪明的脑袋将它化得干净。譬如说,张墨顾恺之的《维摩变相图》,陆探微载安道的《无量寿佛》则学印度的么?印度有没有?云岗龙门巩县等佛窟两足交叉的弥勒像,又是学印度的么?印度的弥勒像,是否两双脚交叉还是并垂呢?像这种例,举不胜举,一二学者,觉得中国人太不可方物,于是拼命从佛教经典内,拖出中国佛教艺术的前身来。似乎带哭带骂地说:"中国真聪明!印度没有的东西也会造!你看呵!菩萨头背后那道圆光,印度又那里有呢?"我们并不否认人家如此地讥评,这正是我们所欣慰的事。美术是什么?佛教美术又是什么?朝鲜日本的古美术,都是中国美术的儿孙,然不能说朝鲜日本便没有它自己的美术。这一切,都是中华民族在美术上特殊的伟大的表现!是世界美术史上最光荣灿烂的一页! 只是创造,创造得不高明是不行的;只是吸收,吞进去受不住也是不行的。中华民族,有无量成绩做本身最高度文化的证明。纪元前一千年的工世,能作出就是现在五千年后也还是奉为标准的"形式"和"纹样"。葡萄花纹,就说是外国货,然"云纹"、"雷纹"、"蟠纹"、"饕餮纹"总是本号自造!并且形体周备,意匠完美,会在砖瓦头上刻字描画!会将一双雀子,站在乌龟背脊上做灯盏!檐会飞!柱会雕!凡是与生活有关系的器物,哪一样不施以美的设计?秦始皇为防胡人而筑的万里长城,其雄伟盖世的气慨,又谁不咋舌吃惊? 绘画较工艺发达稍迟一点。古书上,舜皇帝的妹子,以及"苍颉作书,史皇作画"等等传说,姑不信它。在今日可得见的古代绘画作品,汉朝的已有很多了。孝堂山武梁祠的石刻画,固然不是二十世纪图案最发达的欧洲画家可以"便化"得出来,就是一块汉画像砖上的人物,也够使现代东西方的人物画家惊异。藏在英国大英博物馆橱内的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那画上的人物,态度优美而庄重,线条遒劲,布置闲雅,第四世纪的东西,我们不知道那时候欧洲的人物画如何?再说唐代的阎立本,它的驰名世界的《历代帝王像》,听说尚有十三张在福建林氏家中(一说梁鸿志君所)。这稀世的宝物,它的唐代初期绘画的黄金时代,充分表示无遗。日本帝室御物有一张《圣德太子像》,中间画圣德太子,左右画山背大兄王和殖栗王。这张画,他们的确经过许多人研究,据旧法隆隆寺《寺传》上说,是百济国阿佐太子到日本画的。许多人不以为然,说《圣德太子像》的服制全是"本邦的古仪"!但是除此以外,可没有第二张和这画逼肖的作品。是天上掉下来的么?实事求是的先生们,不得不怀疑了,不得不恭维阎立本的《历代帝王像》了。因为阎立本的《历代帝王像》,也是中间画皇帝,两边画侍臣侍女的。于是《圣德太子像》的本源(布置或笔法),便牵在阎立本的《历代帝王像》上。 经晚唐五代而至宋徽宗的花鸟,即今日还原色印在日本寻常小学生的画帖上。不过不说是中国的,但说"距现在有八百多年一个叫做宗的皇帝"而已。绘画到了徽宗时期,无论花鸟,山水,一切部门,都有杰出的大家,彪炳史乘!南渡后,刚刚一百二十年,霹雳一声,蒙古人打定了天下,可怜当时那班画家们,忍着精神上的痛夺,拼命向笔墨间抒其抑郁之孤愤幽绪!黄公望,他叫出"寄乐于画"的口号,以刺激那些利欲熏心的分子。倪云林也曾说过"余之画,不过草草,聊写胸中之逸气耳"!这种艺人的本色,也是当代社会的反面。我们看倪云林的山水,存着一种什么样的境界!元四大家中,王蒙为了母舅的关系,做过一下泰安知州,在画史上,虽然他的挥洒高妙,有时也逃不了峻刻批评。至明代则文沈唐仇是适合当时代的产物,谨严之中,复邃幽趣。至于清初的八大山人与苦瓜和尚,他们的行径和笔墨,又岂独在一山一水一花一鸟之间?尤其石涛的诗,"梅花"、"遗民"可说是常常应用。我们在三百年之后,应不应该向这些民族艺人表示诚恳的敬意? 雕刻的遗迹,随便说吧,如云岗巩县天龙山等多数的佛窟,真不知接受了几何人的瞻仰和崇拜。东方固是第一大艺术,西方也未见得有出其右者。我们要知道,这成千成万的石佛,都是先民一刀一刀,一尊一尊,累月经年所造成,若说是没有伟大力量的民族办得到,那现在也不让云岗独霸一部东方雕刻史了。 这无量数的遗宝,都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寄托。唯有这些遗宝,中华民族在世界美术上始值得自豪,值得人家不远万里费长久时间,来研究我们一张纸或是一块石头。 然则中国美术在世界上的地位如何呢?这可分做两方面说:一方面,以异民族的关系,突然接触"形式"、"色彩"与自己绝对不同的美术品,自然产生一种奇异。或者本来存有某种用意(如对于工艺品),因之有些人,拼命地研究。这些人,是把中国美术推崇得真比天还要高不可攀。一方面,就美术品的评价上,中国美术品,大至开山打洞,小至一把扇子、一个酒杯,都具有不可形容的独特境界。这种境界,是中华民族的境界,是东方的境界,也即是世界两种境界之一的境界。因此,与欧洲美术,显然划清了路线,而此辔齐奔。 他们的绘画,是"色彩"和"面"的结合;中国的绘画是"线条"和"点"的交响乐。过惯了都市文明的他们,现在也需要枯淡清冲的刺激,在绘画上,已有相当的证明。不过以欣赏的趣味或能力如何,所以有的欢喜唐宋的谨严,有的欢喜元人的淡逸。 他们的雕刻,是不穿衣服的多;中国的雕刻,则多穿衣服。人体的曲线固属美妙,而衣服飘举,隐约如见,又何尝不美?他们的材料,多用金属,用石头;中国的材料,多用木,用泥,用麻,用漆,这是种种环境造成的分歧当不因此显其轩轾。 中国的美术,无论建筑、雕刻、绘画、工艺,创作上固各有伟大的贡献,理论上更是发世界所未发。东晋有顾恺之的《论画》,南齐的谢赫的《六法论》。当第四五世纪,即有如此完善的绘画理论,可说是惊人的成功。如顾恺之说的:"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台榭一完器耳,难成而易好,不待迁想妙得也。"王微说:"目有所极,故所见不周;于是乎以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以判躯之状,画寸眸之明"是何等的透彻合理呵!本来美术不像科学,不一定读熟了理论才去制作,也不一定有理论便有作品。但是世界美术史家们,常常贬人而誉已。我以为这些精湛的论著,是值得特笔大书,任他们存着怎样的偏见,也绝不能稍稍摇动。 在另一种情形之下,"中国美术"这个名词,稍稍费解。它的含义,似乎加了一层限制。欧美人所谓"中国美术",至多包括到嘉道以前。那时候,足迹到过中国的还不多,仅仅从一些布教师或商人的手中,得受中国美术的洗礼。日本人就根本不说出"中国美术"四个字。虽然是一本一本图谱或论著,自序文至版权页都是中国的美术品或研究,但总名之曰"东洋",或名为"支那古代美术",置于印度朝鲜之间。我们自己对于这种现象,应该明白西洋人与日本人的中国美术观,在可能内,他们是以不提起为妙的。此中道理,非常简单。 那种中国美术在世界上,不是被人轻视么?当然!在现在民族竞争的时代,谁肯对我们中国人说出半个好字?事实上,我们早知道有若干的"中国通",在贩卖中国的美术,在靠谈谈中国美术吃饭!更说具体一点,中国美术实在好得使一切不愿谈的人而又不得不谈,更不得不把中国美术似通非通地来利用。美国大来公司邮船上所印的旅客单,也装饰了中国六朝的佛像,江西不值钱的樟木箱子,到了支加哥会变成无上的美术品。日本不必论,著是不相当研究过中国美术,想做美术家是很困难的事。近年上田恭辅氏的《支那美术工艺骨董图说》,翻开封面便是"震惊世界的支那工艺美术"十一个大字。这点,也可见中华民族美术在世界的力量和地位了。 中华民族美术的进展,恰像一条弯弯曲曲的线,这条线,随美术的部门而曲折不同,同时随民族意识的强弱而曲折不同。我们要推究它曲折的痕迹,推究何以盛何以衰的原因,做今后民族美术建设的参考。 美术是一面社会的镜子,它的发生,成长,或是灭亡,都有它背后的一切做主人,使它不得不顺着而同一步骤,同一进退。前面说过,中国美术发达最早的是工艺,如玉器、铜器等,在三代已有精致的作品。因为朝廷设了玉府,召了许多琢玉的人从事研究制作,铜器也定有制度,形式大小等等,都有一定的标准。在这统一的机构指导之下,所以呈露当时代工艺极盛的时期。以后秦汉承继三代有组织的宏规,遂蔚成中华民族独立的伟大的美丽轮廓,造型的样式上,也愈见复杂,一一合于生活的需要了。绘画也可以用此种在统一下始得发展的方式来证明它的盛衰。绘画上黄金时代的唐宋,在唐有玄宗的好艺,育成吴道子李思训阎氏兄弟(立德立本)许多凌铄古今的大画家,山水画之勃兴,佛像画之转变,这不都是玄宗的功劳么?宋代更是值得我们崇仰,徽宗皇帝,他不但扩充翰林图画院的机构,并且高等官吏都要考一考绘画,当时的文臣武臣,有几个不能伸纸挥洒的呢?基于这种原因,一直到南宋中期的绘画,人材之多,发达之速,元明清固然不能及,即两晋六朝又哪能相提并论?其次雕刻,隋唐佛教造像之盛,梁武帝的优崇佛寺,是我们不能忘记的。至于最近的清代康雍乾三朝,不是朝廷的奖进,那中国美术史可以划明代为最后的一个阶段。现在我们所资为最丰富最可靠的美术参考资料,大部分是这三朝的成绩。 现在我们足以相信,相信中华民族美术的建设,是在先负起时代的使命,而后始有美术的可言;是在造成统一的倾向,而后始有"广大"、"庄重"、"永远"的收获。我们过去的痕迹,很明白地呈在眼前,古人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今日的中国美术,时代的使命是什么?统一的倾向是怎样?前者可以把近几十年的美术看一看,自然可以发觉我们应该走的大道,后者就是审度目前的缓急,决定这些大道,走哪一条?如何走法

与诗参考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写有关古诗词的论文引用古诗词不用在参考文献中注明。

论文引用的参考文献指的是是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对某一著作或论文的整体的参考或借鉴。文献信息资源包括:图书、连续出版物(期刊、报纸等)、小册子以及学位论文、专利、标准、会议录、政府出版物等。

国家标准《文献类型与文献载体代码》(GB3469-83)根据实用标准,将文献分成26个类型,即:专著、报纸、期刊、会议录、汇编、学位论文、科技报告、技术标准、专利文献、产品样本、中译本、手稿、参考工具、检索工具、档案、图表、古籍、乐谱、缩微胶卷、缩微平片、录音带、唱片、录相带、电影片、幻灯片、其他(盲文等)。扩展资料参考文献类型的字母标注如下:1、参考文献类型:专著[M],论文集[C],报纸文章[N],期刊文章[J],学位论文[D],报告[R],标准[S],专利[P],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A]。

2、电子文献类型:数据库[DB],计算机[CP],电子公告[EB]。3、电子文献的载体类型:互联网[OL],光盘[CD],磁带[MT],磁盘[DK]。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文献信息资源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参考文献。

尾注是一种对文本的补充说明,一般位于文档的末尾,列出引文的出处等。尾注由两个关联的部分组成,包括注释引用标记和其对应的注释文本。

关于本科毕业生论文尾注标示的补充通知

各系(部):

为了进一步规范本科毕业生毕业论文格式,现将毕业生论文的尾注标示统一做出规定,请每一位2012届毕业生和各位论文指导教师严格执行。

附:关于毕业论文中尾注的用法及要求

步骤:

①点击主菜单点“插入”—— ②点击引用—— ③点击脚注和尾注—— ④点击尾注——

⑤点击编号格式(N)栏选1,2,3,„

⑥点击自定义符号(U),在该栏空框内用键盘打第一个注[1],其余栏目不动,点击“插入”,此时光标在正文的哪个位置,[1]就会插入到哪个位置,如果位置不对,可划黑后按住鼠标左键拖动。依此插入第二个、第三个、第四个、第五个„

举例:“前进中的问题” ,“某个地方工业是否发展”。中草药基地]。这个方法好。没有什么大的任务。等等

注意:

1.使用时最好首先用红色或粉红色小五号字体把参考文献的名称、日期、页码等在正文中随标注的序号一起打印,等定稿不需要做修改时最后才去掉这些文字,只留下标注,这样才不致把文章结尾的文献的名称在正文中弄混乱。

2.尽量少用脚注。但无论尾注还是脚注,都必须列明文献名称、代号、出版时间、期号、页数等。引用网上的材料也一样要列明相关内容,使审核人可点击到原文。

3.凡论文尾列的参考文献名称,列多少项在正文中就要对应按顺序也列多少项。如果参考文献只阅读未引用,要么不要在论文尾目录中列出名称,要么就写上“仅参考未引用”。切不可列出两类参考文献目录,一类插入正文,一类不插入。

4.凡引用原文的必须打引号。

在论文中引用整首诗,如果是另外开始一段,就可以与正文字体一样的,如果是在正文的中间,则用仿宋字体。

为了反映文章的科学依据、作者尊重他人研究成果的严肃态度以及向读者提供有关信息的出处,正文之后一般应列出参考文献表。引文应以原始文献和第一手资料为原则。所有引用别人的观点或文字,无论曾否发表,无论是纸质或电子版,都必须注明出处或加以注释。

论文一般由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其中部分组成(例如附录)可有可无。论文题目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

扩展资料:

撰写教育科研论文是中小学教育科研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其作用在于:显示研究的水平与价值。提高研究者的研究水平。

在撰写科研论文过程中,对实验研究过程所取得的大量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实现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和升华,使研究活动得到深化,使人们的认识得到深化。

推动教育科研活动自身不断完善,教育科研活动是个探索未知领域的活动,并无既定模式和途径可循,为了保证教育科研活动越发卓有成效,为了给进一步开展教育科研活动提供可靠依据,在每一科研活动终端都撰写报告或论文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论文

参考文献标注要求用中括号把编号括起来,至今我也没找到让Word自动加中括号的方法,需要手动添加中括号。

在文档中需要多次引用同一文献时,在第一次引用此文献时需要制作尾注,再次引用此文献时点【插入|交叉引用】,【引用类型】选“尾注”,引用内容为“尾注编号(带格式)”,然后选择相应的文献,插入即可。 解决的方法似乎有点笨拙。

首先删除尾注文本中所有的编号(我们不需要它,因为它的格式不对),然后选中所有尾注文本(参考文献说明文本),点【插入|书签】,命名为“参考文献文本”,添加到书签中。这样就把所有的参考文献文本做成了书签。

在正文后新建一页,标题为“参考文献”,并设置好格式。光标移到标题下,选【插入|交叉引用】,【引用类型】为“书签”,点“参考文献文本”后插入,这样就把参考文献文本复制了一份。

选中刚刚插入的文本,按格式要求修改字体字号等,并用项目编号进行自动编号。 到这里,我们离完美还差一点点。

打印文档时,尾注页同样会打印出来,而这几页是我们不需要的。当然,可以通过设置打印页码范围的方法不打印最后几页。

这里有另外一种方法,如果你想多学一点东西,请接着往下看。 选中所有的尾注文本,点【格式|字体】,改为“隐藏文字”,切换到普通视图,选择【视图|脚注】,此时所有的尾注出现在窗口的下端,在【尾注】下拉列表框中选择“尾注分割符”,将默认的横线删除。

同样的方法删除“尾注延续分割符”和“尾注延续标记”。删除页眉和页脚(包括分隔线),选择【视图|页眉和页脚】,首先删除文字,然后点击页眉页脚工具栏的【页面设置】”按钮,在弹出的对话框上点【边框】,在【页面边框】选项卡,边框设置为“无”,应用范围为“本节”;【边框】选项卡的边框设置为“无”,应用范围为“段落”。

切换到“页脚”,删除页码。选择【工具|选项】,在【打印】选项卡里确认不打印隐藏文字(Word默认)。

2.对话框中选择“尾注”,编号方式选“自动编号”,所在位置选“节的结尾”。 3.如“自动编号”后不是阿拉伯数字,选右下角的“选项”,在编号格式中选中阿拉伯数字。

9.切换到普通视图,菜单中“视图”——“脚注”——尾注的编辑栏: 10.在尾注右边的下拉菜单中选择“尾注分隔符”,这时那条短横线出现了,选中它,删除。 11.再在下拉菜单中选择“尾注延续分隔符”,这是那条长横线出现了,选中它,删除。

存在一个小问题: 解决这个问题其实也不难: 1,单击要插入对注释的引用的位置3。 2,单击“插入”菜单中的“引用”——“交叉引用”命令。

3,在“引用类型”框中,单击“脚注”或“尾注”。 (加粗者为首选) 4,在“引用哪一个脚注”或“引用哪一个尾注”框中,单击要引用的注释。

5,单击“引用内容”框中的“脚注编号”或“尾注编号”选项。 6,单击“插入”按钮,然后单击“关闭”按钮。

不过得注意:Word 插入的新编号实际上是对原引用标记的交叉引用。如果添加、删除或移动了注释,Word 将在打印文档或选定交叉引用编号后按 F9 键时更新交叉引用编号。

参考文献是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对某一著作或论文的整体的参考或借鉴。征引过的文献在注释中已注明,不再出现于文后参考文献中。按照字面的意思,参考文献是文章或著作等写作过程中参考过的文献。然而,按照GB/T7714—200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的定义,文后参考文献是指:“为撰写或编辑论文和著作而引用的有关文献信息资源。”参考文献按照其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以阿拉伯数字连续编码,序号置于方括号内。⑴文后参考文献的著录规则为GB/T7714—200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适用于“著者和编辑编录的文后参考文献,而不能作为图书馆员、文献目录编制者以及索引编辑者使用的文献著录规则”。⑵顺序编码制的具体编排方式。参考文献按照其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以阿拉伯数字连续编码,序号置于方括号内。一种文献被反复引用者,在正文中用同一序号标示。一般来说,引用一次的文献的页码(或页码范围)在文后参考文献中列出。格式为著作的“出版年”或期刊的“年,卷(期)”等+“:页码(或页码范围).”。多次引用的文献,每处的页码或页码范围(有的刊物也将能指示引用文献位置的信息视为页码)分别列于每处参考文献的序号标注处,置于方括号后(仅列数字,不加“p”或“页”等前后文字、字符;页码范围中间的连线为半字线)并作上标。作为正文出现的参考文献序号后需加页码或页码范围的,该页码或页码范围也要作上标。作者和编辑需要仔细核对顺序编码制下的参考文献序号,做到序号与其所指示的文献同文后参考文献列表一致。另外,参考文献页码或页码范围也要准确无误。⑶参考文献类型及文献类型,根据GB3469-83《文献类型与文献载体代码》规定,以单字母方式标识:专著M;报纸N;期刊J;专利文献P;汇编G;古籍O;技术标准S;学位论文D;科技报告R;参考工具K;检索工具W;档案B;录音带A;图表Q;唱片L;产品样本X;录相带V;会议录C;中译文T;乐谱I;电影片Y;手稿H;微缩胶卷U;幻灯片Z;微缩平片F;其他E。

艾青著作还有论文集《诗论》、《论诗》、《新诗论》、《新文艺论集》、《艾青谈诗》、《艾青论创作》。艾青的完整诗观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质观的延伸和深化,同时又内在的呼应了西方完整观。艾青将诗形和诗质富有辩证色彩的融合在一起,诗质和诗形互为表里,互为依存,互相影响,互相渗透,互相促进。

  • 索引序列
  • 与邹云赋诗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 与根赋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 与赋别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 与北海赋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 与诗参考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