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 中韩诗词研究论文

中韩诗词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中韩诗词研究论文

1. 关于诗句的议论文 关于诗句的议论文 1. 有关一句诗句的议论文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这首诗是李绅青年时目睹农民每天做农活缺吃不饱,穿不暖,以同情和愤慨的心情写出来的。 这首诗描写了农民种田非常的辛苦的情景。农民在骄阳底下干活,条件非常艰苦,但是很多人都不知道粮食是农民用汗水换来的,也不珍惜粮食。 诗的开首“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两句,是写诗人李绅在田野里看见农民扛着锄头,在太阳底下干活,种粮食。由于非常炎热,汗水从农民的脸颊一直不停地流到庄家地里,不禁产生了同情与怜悯之心。诗的后两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的意思是:有谁知道人们碗里的米饭每一粒都是农民辛辛苦苦种出来的呢?这是一个反问句,通过这个反问句,诗人强烈地表达了痛恨不珍惜粮食的人,同时要求人们珍惜粮食,珍惜农民的劳动成果。 2. 有关一句诗句的议论文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诗是李绅青年时目睹农民每天做农活缺吃不饱,穿不暖,以同情和愤慨的心情写出来的。 这首诗描写了农民种田非常的辛苦的情景。农民在骄阳底下干活,条件非常艰苦,但是很多人都不知道粮食是农民用汗水换来的,也不珍惜粮食。 诗的开首“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两句,是写诗人李绅在田野里看见农民扛着锄头,在太阳底下干活,种粮食。由于非常炎热,汗水从农民的脸颊一直不停地流到庄家地里,不禁产生了同情与怜悯之心。 诗的后两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意思是:有谁知道人们碗里的米饭每一粒都是农民辛辛苦苦种出来的呢?这是一个反问句,通过这个反问句,诗人强烈地表达了痛恨不珍惜粮食的人,同时要求人们珍惜粮食,珍惜农民的劳动成果。 3. 关于古诗的作文 古诗词,想说爱你不容易 乘一叶孤舟,重游历史长河。最摄我心魂的,依旧是那…… 抬头,便会想到“一行白鹭上青天”;俯首,便会想到“疑是地上霜”;观河,便会想到“一江春水向东流”;叶凋,便会想到“我言秋日胜春朝”。 古诗词,我喜欢。吟一首《江南好》,优美的意境令人流连,我喜欢。唱一首《龟虽寿》,“老当益壮”随机浮现在眼前,我喜欢。哼一段《无题》,无私奉献,蜡烛春蚕,我喜欢。 在我看来,白话文太过单调,文言文太过枯燥。唯有古诗词,我打心眼儿里喜欢。遇到挫折想打退堂鼓时,想想杜甫那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满腔的热血,那豪情壮志,我欣赏,我敬佩,我说要向杜甫学习,我要吃透这句诗,我要奋发,要拼搏,我也想在努力的汗水挥洒过后,一览成功的喜悦! 从诗词中,我看到了美,无与伦比的美,独一无二的美。 陶渊明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我看到了;孔子那“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壮志,我看到了;李白那“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真挚,我看到了;李清照那“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惆怅,我看到了。 夜深人静之时,我细赏古诗词,皎洁的月光洒下凄美的种子,我徜徉在小巷中,抒写出“散荃染别离,落苕抑割舍”的原创。哦,可爱的古诗词,领我步入美妙,怡人的意境。 日落黄昏之迹,花败叶凋之痕,皆被古诗词揽入心中。阅读后,便刻入了我的灵魂。轻吟“我是断了线的纸鸢,无人懂就任其消散。化为一缕炊烟,岁月将其搁浅,又拂诗篇,可别越走越远。有了??O般的这些字眼,我不再是断弦。风又澜起,我的心扉不散。” 从古诗词中,我学会了好多。我知道人生不可能风平浪静。既然这样,那我就学会承受,携手我最爱的古诗词,与所谓的命运抗衡!我的世界,只有一叶孤帆,风浪太大。我曾因此而沉沦,是古诗词教会我要坚强。“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我立誓要惊起人生中最美的那道波澜! 未来的航程,不会一帆风顺。我有古诗词,我会稳坐我的小船,为梦而扬帆。“疾风知劲草,岁寒见后凋。”小草尚此坚强,我自然不该怯步。我们大家,都该如此。古诗词,对你,言无尽、情更是无尽! 4. 关于诗词的论文 论苏轼“词似诗” 词似诗,便“非本色”。 陈师道《后山诗话》:“子瞻以诗为词,如教坊雷大使之舞,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王灼《碧鸡漫志》高度评价东坡词,也是从“诗与乐府同出”、诗词不应该有区别的基本观点立论的;胡寅也认为“诗出于《离骚》《楚辞》。 及眉山苏氏,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婉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 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于是‘花间’为皂隶而柳氏为舆台矣。”(《酒边集序》)也就是说,王灼和胡寅都承认东坡词“似诗”。 按照胡寅和王灼的逻辑推论,诗的审美内涵是杜绝“香软柔媚”,摒弃“绮罗香泽”,不屑“绸缪婉转”作风的;诗的功能,则主要是在于“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感发人的“逸怀浩气”,使人“自振”。也就是说,胡寅和王灼是从传统诗歌的“言志”功能和“教化”作用,强调东坡词的价值意义的。 我们检点苏轼的词作,可以概括出其“词似诗”的三个特征:一是主流文化的价值取向。传统儒学特别强调诗歌的教化作用,中国传统诗教是将诗歌纳入制度文化体系的重要内容。 所谓“观风俗,知得失,厚人伦,美教化”,即是中国古代诗歌主流文化价值取向的正式宣言。胡寅、王灼对东坡词的评价,实际上主要也是就这个层面立论的。 在内容方面,它要求作品能够体现家国怀抱及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像《念奴娇·赤壁怀古》、《江城子·密州出猎》等都是这类作品的代表,就连《水调歌头·中秋词》、《卜算子·孤雁》等事实上也流露出词人眷恋社稷的政治怀抱。 二是在审美意义层面,强调作品的阳刚之气。中国古代诗歌,体现出阳刚与阴柔两大审美系统的对立与调和,主流文化往往强调阳刚之气和豪杰之风。 苏轼一向反对词中的阴柔和艳冶之词,尽管他自己也有大量的婉约词作,但主要作风,表现出对于阳刚之美的偏爱与执著。 三是在表现方式上,苏词以直抒怀抱为主,既少用比兴,又不像柳永那样铺叙形容,而是议论的成分较多,没有词的曲尽其意的婉转韵味。 因为词作为一种新文体,它的文化属性主要还是在于它的庶族文化特性,也即平民文化属性,士大夫情感,与这种属性是有距离的。再加上作为“新声”的词更多在对于个体私人生活和个体内宇宙细腻情肠的表现与再现,在气质与风调上,苏轼一部分词不具备有别于诗的这种词之特性,也即是说,其词线条粗放,境界疏阔,并且士大夫情结十分典型和强固,从本质上更接近于诗。 苏轼词的“士大夫化”,是其词似诗的重要因素。苏轼的士大夫人格,决定了他“词似诗”的文学创作态度和文学价值取向。 所以王灼在批评李清照所说苏轼词乃“句读不葺之诗”的观点时说,这种观点是中了“柳永野狐涎之毒”,这实际上从另一角度证明东坡词与柳永词疆界分明,是典型的士大夫词,因而得到士大夫正统批评家的肯定。 似诗的士大夫词的最突出特征,是他的主观抒情性。 即是说,这类词像传统的诗一样,是以作者主观抒情的方式进行情感传输和意志表达,不像一般文人词常常是对一种场景或情事及人物活动情境的创造性表现。举例来说,苏轼的大多数作品,都像日记或自传一样,全部是作者自己的情感抒发和情绪展示。 《全宋词》存东坡词三百多首,出现“我”字竟然有69次之多。而且苏轼词中“我”的情绪大都与“遇”与“不遇”的感怀或牢骚有关。 其他像柳永、周邦彦词中就更多那种客观言情写实的意境和场景描述,在他们的作品中,主人公可以不是作者自己,而是别的男性或女性。这样,他们的作品就像戏剧或小说一样是被词人创造出来的艺术人物和艺术境界,而不仅仅是词人独自真情实感的抒发,更具有一种客观性,反而能够供广大读者或观众从中发现作品中的“我”。 李清照认为:词,就应该写传统诗歌所没有表现过的人情的隐秘世界;如果像苏轼一样,用词来表现那些诗歌常用题材,甚至表现手法和方式仍旧和传统诗歌的粗豪抒情一样,那便是以长短句的形式写出来的诗了。所以说东坡词的主观抒情性,是其词最突出的个性,也是其词士大夫品格的标志。 人们说他的词似诗,在很大程度也是从这个认识上立论的。 苏轼词的似诗倾向,尤其在他的创调之作《醉翁操》和其隐括《归去来兮辞》的《哨遍》得到印证。 其《哨遍》不仅似诗,简直像文赋。它是“檃括”陶渊明《归去来辞》而成,所以带有很重的文辞风貌。 按照词的严格律度和音乐审美的标准衡量,确乎不太像词。从序中可以看出,东坡写作此词与当时谪居黄州的生活及心境有关,隐括陶渊明辞意,也是借别人酒杯浇自己心中块垒之意。 虽已“就声律”,而且可歌,却与当时时尚的流行曲子词相去甚远。但这种即兴之作,并且即时而歌的热闹场面和气氛,又确有流行曲的味道。 正是此类词的流传,更让人们觉得东坡词粗疏直率,如是得出东坡“词似诗”的判断。其《醉翁操》则是由琴曲翻改而成,味其词语,亦诗文之间。 不过此词则不在于主观抒情而有一种客观述事和议论的韵味。从中可知这首词是东坡根据琴曲倚声新创的词调。 问题在于,苏轼也有像“花褪残红青杏小”、“一颗樱桃樊素口”这类纯客观言情的艳词;。 5. 关于诗词的话题作文 诗歌的由来 在我们这个诗的国度,几千年来,诗歌一直是文学史的主流。 诗是怎么样产生的呢?原来在文学还没形成之前,我们的祖先为把生产斗争中的经验传授给别人或下一代,以便记忆、传播,就将其编成了顺口溜式的韵文。据闻一多先生考证.[诗]与[志]原是同一个字,[志]上从[士],下从[心],表示停止在心上,实际就是记忆。文字产生以后,有了文学的帮助,不必再死记了,这时把一切文字的记载叫[志]。志就是诗。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歌的称谓又是怎样来的呢?诗和歌原不是一个东西,歌是人类的劳动同时产生的,它的产生远在文学形成之前,比诗早得多。考察歌的产生,最初只在用感叹来表示情绪,如啊、兮、哦、唉等,这些字当时都读同一个音:"啊"。歌是形声字,由"可"得声。在古代[歌]与[啊]是一个字,人们就在劳动中发出的[啊]叫作歌。因此歌的名字就这样沿用下来。 既然诗与歌不是一回事,后来为什么又把二者连在一起以[诗歌]并称呢?这只要弄清楚它们的关系就明白了。歌,最初只用简单的感叹字来表示情绪,在语言产生之扣,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逐步深化,情绪更加丰富,用几个感叹字表达远远不够用了。于是在歌里加进实词,以满足需要。在文字产生之后,诗与歌的结合又进了一步,用文字书写的歌词出现。这时,一支歌包括两个部分:一是音乐,二是歌词,音乐是抒情的,歌词即诗,是记事的。这就是说,诗配上音乐就是歌,不配音乐就是诗。最初的诗都能配上音乐唱,歌就是诗,诗就是歌。关于诗与歌的结合,我国古籍中很早就有论述。 《毛诗序》:"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尚书》:"诗言志,歌永言"这便形象地指出了诗与歌的内在联系。由于这种情况,后来人们就把诗与歌并列,称为[诗歌],目前,诗歌已经成为诗的代名词了。 6. 求一篇关于古诗的作文 中国文化的原始记录就是以诗歌的方式开始的,诗歌始终贯穿中国人的文化生活五千多年。从西周时期的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出现开始,诗歌就伴随历史朝我们一路走来。 翻开诗歌发展史,不难发现,诗歌从兴盛到变化发展至今,到了前所未有的萧条时期。诗歌的地位从“文学中的文学”一落千丈,跌入低谷。 高考拒绝,其他的各种有关语文考试排斥,媒体副刊冷眼对待,诗歌刊物的迷茫不知如何选择方向,受到冷淡,依然坚持的诗歌刊物所剩无几。诗歌到了该拯救还是消亡的关键时刻,诗歌兴旺,匹夫有责。 难道我们就没有责任? 诗歌的命运何去何从,如何发展,这都是每个中国人应该关注的。尤其是一年又一年参加高考的学子,应该给他们一个探索发展的一个机会。 是快节奏的生活方式排斥诗歌还是我们的阅读视野真的不需要诗歌?回答是我们的生活太需要诗歌,否则从我们的小学一年级中的“鹅、鹅、鹅,曲项向天歌……”开始——到高中课本,从浩如烟海的诗歌中精选了那么多范文,学生们学习了那么多格律诗和现代诗,既然无用武之地,这些诗还有必要存在吗?没有运用又何必学习它呢?我们不能忽略诗歌写作。中国是一个有古老传统的诗歌的国度,诗歌高度集中反映社会生活,有想像力和表情性,有优美深远的意境和韵律感,为什么不让那些对生活充满憧憬的学生,在考场上创作诗歌呢?拒绝诗歌,这不仅违背了中国重视诗教的文化传统,还违背了语文教学的真正意义,着实令人遗憾。 在西方文学史上,最古老且最负盛名的是荷马史诗,也是诗歌。中西方的诗都讲究一个韵,而韵,就是一种和谐的节奏或音乐感。 中西方文化虽不同,但发展脉络是一致的,如同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一样,都有个大致相似的阶段。诗歌以外的小说、散文、戏剧等文学体裁,都是后来衍生出来又逐渐发展壮大的。 人类诗歌精神走过古代的纯洁,和代变革的发展,从束缚走向更加舒服的空间,一直到步入现代的虚无和迷失。在西方很多国家的选拔考试中,诗歌都有着重要的位置,并没有像我国的高考那样,全面拒绝诗歌。 诗歌是“中国文学中的文学”,诗歌是文学最基础的叙述方式,也是最纯洁的叙述方式。高考是改变中国人命运的考试,第一大考排斥诗歌,诗歌又怎能再登大雅之堂。 作诗歌出众的考生,他对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绝对不亚于写其他文体的学生,写诗歌同样可以检验一名考生的语文水平,既然如此,为何不让考生写诗呢?诗歌写作是学生流露他们真情实感、舒展他们才华的一个可行途径,不应该简单拒绝。 就考生而言,写作源于生活,反映生活,高于生活,真情实感是其本意,恰好诗歌也不例外。 缘何要把诗歌除外呢?不同的考生面对同一个作文题目时,他选择表达作文主题的方式不尽相同。某些作文题目在考生看来,诗歌更能表达这个作文主题呢?例如今年的有个高考题目叫《提篮春光看妈妈》,如果允许写诗歌,应该有不少学生写出令人同样感动的作文出来。 优秀的高考作文,应该是考生心灵迸发出的自由火花,无拘无束的想象力的任由驰骋。是考生创造和创新精神的自由表达。 高考作文简单地拒绝诗歌,等于拒绝了一些考生在诗歌方面的特长,让他们没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华,这无疑是一种损失。绝大多数人都认为诗歌为考生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更为自由的空间,利于考核和选拔人才。 有很多人认为诗歌的评判自由度很大,给高考作文评分带来困难。允许学生写诗会给高考作文评分带来困难,显然如此的理由是站不住脚的,令人感到滑稽和可笑的。 评分的标准和方法,是人研究与制定出来的。语文阅卷队伍不能评判,难道社会各界就无鉴赏诗歌的高手?而高考作文评分所带来的困难,也应在摸索实践中解决克服。 有人说诗歌的自由度很宽泛,那你可以适当画一个圈,比如写14行诗,要有意境等等的硬性指标。况且,这些阅卷老师多数都是来自语文教学中的精英,自己也学过,而且还在教学中给学生讲授过诗歌,也有如何评分的标准。 如此简单地拒绝诗歌,对于我国教师队伍的教学也是一个潜在的影响,既然高考拒绝写诗,势必对平常诗歌的教学就有些轻视,也就草草地带着学生“欣赏”一番走过场,把诗歌教学当成形式。如此恶性循环,对于我国诗歌的再度繁荣发展是很不利的。 但愿今后的高考作文能够取消体裁的限制,给考生们更大的发挥空间。 7. 关于古诗词的作文 改写《清明》 “沙沙沙!沙沙沙!”又下雨了。雨纷纷扬扬的,轻如牛毛,细如丝线,如尘似雾,从天空飘落下来。那雨轻轻地落在树枝上,树枝上的嫩芽钻出了可爱的小脑袋,睁开美丽的小眼睛,好奇地望着周围的一切。雨悄悄地落在草地上,草儿顽强地掀开了压在它身上的泥土,努力地钻了出来。它伸了个懒腰,打了个呵欠,开始贪婪地吮吸着春天的甘露。小草这儿一堆,那儿一簇,给大地披上了一层绿衣裳。草丛中开着五颜六色的鲜花,有黄的油菜花、红的玫瑰花、紫的三角梅、白的郁金香,它们竞相开放,争奇斗艳。几只燕子从空中叽叽喳喳地飞过,好像在说:“春天来了!春天真美啊!” 可这样的雨中美景,却吸引不了路上来来往往的行人的目光。他们来去匆匆,个个心事重重。行人中,有的扛着扫把,带着祭品,去扫祖墓,想起去世的亲人,心情十分悲痛;有的背井离乡,外出谋生,前途未卜,心情压抑;有的正走在投靠亲友的路上,前景不明,更是心烦意乱。他们头上顶着阴郁的天空,心情在小雨的浸润中显得更加沉重了。 行人中,一个书生模样的人格外引人注目,他就是杜牧。他身材偏瘦,皮肤白净,戴着斗笠,背着行囊,步履艰难。杜牧脸色憔悴,眉头紧锁着,形成了“川”字,一边走,一边还摇头叹息着什么。他已经赶了好几天的路了,加上这“天公不作美”,阴雨绵绵,到处迷迷蒙蒙,更使他情绪低落。此时此刻,他的肚子饿得咕咕直叫,口渴得喉咙像要冒烟。他多么想找个地方歇歇脚,吃口热饭,填饱肚子,再喝上几口老酒,解解渴,暖暖身子,然后好好地睡上一觉,该有多爽啊。然而这人生地不熟的,叫他往哪儿找酒家啊。 忽然,从远处传来一阵清脆悠扬的笛声。那声音是那样清脆、悦耳。杜牧的精神不由为之一振。他抬起头来,放眼望去,只见迎面走来一只黄牛,黄牛背上坐着一个牧童。他大约十一二岁,黑里透红的小脸上有一双明亮的大眼睛,显出了几分机灵、几分可爱、几分淘气。杜牧心想:有牧童就有村庄,有村庄就有酒家,对了,我何不向他打听一下?他想到这里,走向前去,很有礼貌地问:“小兄弟,请问这儿有酒家吗?”牧童看见了他,点了点头,笑了一笑,向他扮了一个鬼脸,拿着笛子往身后的方向指了指,意思是:往前走,就有酒家了。杜牧明白了,他连忙谢过牧童,打起精神,加快脚步,往前走去。果然,不久,一个村子在雨雾中若隐若现,那儿道路两旁开满了杏花,几个酒幌子在随风飘舞着,好像正向他招手呢……杜牧兴奋极了,灵感也随之而来,一首七言绝句脱口而出: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8. 写一篇关于古诗的作文 参考首古诗就写个很简单的。你可以参考带翻译的。很简单写的。 给你推荐个这个网站随便找个写。 龙盘虎踞树层层,势入浮云亦是崩。 一种青山秋草里,路人唯拜汉文陵。 秦始皇统一了中国,推动了经济、文化的发展,是作出了巨大历史贡献的。但他又是一个暴君,实行专制主义,给人民带来深重的苦难,受到后人谴责。许浑这首诗抒写了他行经秦始皇墓时的感想。 秦始皇墓位于陕西临潼县东约五公里的下河村附近,南依骊山,北临渭水。它建成于公元前二一○年,坟丘为土筑,经二千年的风雨剥蚀,现存高四十三米,周长二千米。陵墓落成之初,坟上“树草木以象山”。在山光水色的映照下,在空旷的平地上托起的这座山一样的巨大坟茔,这就正如首句形容的那样,给人以“龙盘虎踞”之感。诗人在墓前驻足,目光从墓基转向墓顶,见到的是层层绿树,直上云天。眼前的高坟,不正好象征着秦始皇生前煊赫的声势吗?“势入浮云亦是崩”,覆亡之迅速与秦始皇在位时不可一世的声势,恰恰形成极富于讽刺性的鲜明对照。诗人将无比丰富的历史内容熔铸在这简短的七个字里。一个“崩”字,声如裂帛,宣告了秦皇已死,秦朝已亡,似乎言尽意绝,下文难以为继了。然而诗人忽一转笔:“一种青山秋草里,路人唯拜汉文陵”,诗作旋即别开生面,令人称绝。这两句与前两句似断而实连,诗意从“崩”字悄悄引出,不着痕迹地进一步写出了秦始皇形象在后人心目中的彻底崩塌。同样是青山秋草,路人却只向汉文帝陵前参拜。汉文帝谦和、仁爱与俭朴,同秦始皇的刚愎、凶残与奢靡正好是强烈的对比。对于仁君和暴君,人们自会作出自己的评判。末句一个“唯”字,鲜明地指出了这一点。后两句表面看来似乎把笔墨荡开,从秦始皇写到了汉文帝,从诗人自己写到了“路人”,实际上却有形愈松而意愈紧的效果,在轻浅疏淡的笔墨中显示出了厚重的力量。 可以把这个写出来的。 9. 关于古诗的文章八百字 我喜欢古诗。小时侯,经常浸泡在古诗的韵律里。每天晚上,听着录音机里播放的古诗,伴随着窗外蝉鸣声,一阵微风吹过,我感到前所未有的快乐。 伴随着古诗,我诗意的生命开垦出丰美的田园。我会背的第一首古诗是《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我问爸爸“绿丝绦”是什么意思,爸爸说,“绿丝绦”是柳条垂下来像一条条丝带,就像妹妹头上扎的绿色蝴碟结,这就是“绿丝绦”了,哦,懂了。 我就这样一首首背了下来,读了许多有关春天的诗,“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这首诗让我们看到了:春天阳光普照,江山秀丽,春风拂面,春风送来了花草香气,春回大地,泥土松软,燕子来飞飞去衔泥做巢,鸳鸯在暖和的沙地上睡着了,这一定是一幅非常甜美的春景图啊! “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这首诗仿若把我们带到了黄师塔前,望着滔滔江水向东流去,心中的烦忧也随之而去,春风吹来,顿觉又懒又困,我明白了人们常说的“春困秋乏”。 宋朝诗人王安石有一首《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和南宋诗人朱熹《春日》中的“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同样是写春风,诗人一个喜,一个忧,两相对照,反映出两位诗人当时不同的际遇,不同的社会环境,感受到了诗人的爱国情怀,领悟了不同的写作手法。 古诗不仅给我的生命田园抹上了绿色,而且让我的心灵腾飞,融入那千年唐风宋词中,遥望天外云卷云舒,聆听海天相接处渔歌唱晚,更让我这个北方少年感受到了塞外大漠孤烟壮阔。 古诗,让我的生命丰富多彩!我爱古诗! 10. 写一篇关于古诗词的作文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意思是:有位卖炭的老翁,在中南山里砍柴烧炭。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烤的颜色,两鬓头发灰白,十个手指很黑。卖炭得到的钱做什么用?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可怜他身上穿的衣服很单薄,但是心里担忧炭的价钱便宜,希望天气更寒冷。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驾着炭车轧着冰冻的车辙赶路。人和牛都疲乏了,也饿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老翁就在集市南门外泥泞中休息。两位得得意洋洋的骑马的人是谁?是皇宫内的太监和太监手下的随从。手里拿着诏书,嘴里说是皇帝的命令,然后拉转车头,大声呵斥着赶牛往北面拉去。一车炭,一千多斤,宫里的使者们硬是要赶着走,老翁舍不得它,却也没有办法。宫里的使者们将半匹纱和一丈绫,朝牛头上一挂,当作炭的价格。

中国古唐宋诗词赏析论文初识苏东坡还是从他那首《水调歌头》开始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好像是在初中的课本里的,觉得这首词里有种很高远的境界,淡淡的愁里透出股人生的淡定。特别是那最后一句影响最深,记得当时还是好多流行歌曲里唱的。后来学了越来越多的他的诗,他的词,他的文,对他的生平也了解得越来越多,喜爱之情与日俱增。 我初中时很喜欢小说,高中时才开始看看散文,那是受了史铁生《我与地坛》的影响,觉得散文竟能写得如此之好。还记得高二暑假借了本余秋雨的散文精选集,晚上一个人在灯下读。窗外夜色如水,虫声唧唧,窗内拥灯夜读,在乡村的环境中有种无比的惬意,现在想来都是种难得的人生享受。当读到《苏东坡突围》时都是热泪盈眶,为他的命运悲不平,为他的旷达所激动。记得当时最后那段话,我读了又读,现在想来言犹在耳: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需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这样评价他毫不为过,他以一种无人能及的大气环视周围的一切,在颠沛流离中不失人生的淡定。 林语堂曾言:苏东坡的人品,具有一个多才多艺的天才的深厚、广博、诙谐,有高度的智力,有天真烂漫的赤子之心——正如耶稣所说具有蟒蛇的智慧,兼有鸽子的温柔敦厚。从苏东坡的一生经历看他的成就,就会对他有更深的认识。他少时高中进士,可谓才华横溢,踏入仕途后曾书《思治论》,体现文韬武略。但因政见不合,他屡次主动请求外放。在密州(应该是后来又贬到此地时吧),他写下拉那首著名的《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我读到这首词时,有满怀的慷慨激昂。特别是最后那句: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让我深深感受到那种豪情与壮志。苏东坡的才气是无人能比的,而这也使他被人嫉,最终因“乌台私案”而贬官黄州,也正是在那里,他叹了口气,道出了:人生识字忧患始。但也是从那里起,他的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转向老庄和佛禅寻求解脱,也是在那里,他写出了流传千古的前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清楚地记得这是当时高二学的诗,当时放在一起的还有李煜的“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和秦观的“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以及别的一些词,但相比之下,气势与境界就相差很大了。他这一贬就永没起身,离了朝廷,一贬再贬,越贬越远,先是辗转于扬州、定州,最后被贬到了当时的荒蛮之地广西岭南,以至于海南岛。但的心境却越来越旷达,他把老庄哲学从无限的时间与空间的立场看待人生的苦难与欢乐及世间是是非非的观照方法,与禅宗以“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顺乎自然的生活态度结合起来,求得个人心灵的平静。他没有像许多文人那样,在抑郁中苦捱时日,而是随遇而安,很快能融入到当地的生活中,并自得其乐。他一次与弟子由的对话中说,“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由此可以看出他的生活哲学,也可以看出他的心境。即使在贬到岭南后,他还写出了: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他自从二十一岁考中进士就回家过两次,一次失怙,一次丧母,一生中在各地辗转流离,但他却说出了: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此心安处即吾乡。我想如果让我离家三年我会是什么感觉,会忍不住地思念亲人,怀念朋友。我是恋旧的人,那些老朋友在我心里总是最好的,到了一地我也会有好多的新朋友,但我没有那份“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满随天外云卷云舒。”的豁达与清旷。我还是我,所以才会赞叹他一贬再贬后的淡定,壮志难酬后的豁达。 其实使我感慨最深的作品还是他的那首《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微微的悲凉中充满了豁达与坦荡,那种“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境界被无数人所向往,这和他另外一首诗意境很像:人生到处如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他把老庄的旷远和禅宗的淡定都渗透在了他的诗词文里。我有好几本日记的扉页都题有这首词,也是用来在忧愁烦闷是激励自己的吧,其实这是一种求之难得的境界,可望而不可即。一次见一qq好友的签名档是: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不禁又感慨一番。 苏轼最终在宋徽宗大赦时得以北归,但长期流放的折磨和长途跋涉的艰辛使他一病不起,在归程中静静地走了。他给后世留下了巨大的精神财富,尤其是他对人生的淡定让后人一直仰望。苏轼是一千年来历代人都热爱的大诗人,值得所有人敬爱。

结合时代背景,作者生平,以及你要鉴赏的诗歌内容及创作背景,光前面两样就可以写上很多了,加上后面的以及个人感想就差不多够了

中韩名词对比研究论文

经济,教育类近十年韩国网络游戏进出中国市场战略研究釜山港和上海港的对比研究论韩中自由贸易协定对中国农作物出口的影响中韩FTA对两国农产品贸易的影响研究人民币汇率变化对韩国对中国出口的影响中韩FTA对商品制造业的影响论中韩FTA对中国汽车产品贸易影响韩国Gmarket与中国淘宝的对比研究韩国的G-market与中国淘宝营销策略的比较研究韩国汉语教育现状分析中韩自由贸易区建立对山东经济的影响对韩国“循环”生活模式的研究浅谈中国朝鲜族对于国家共同体的心理变化论仁川登陆战对韩国近代史的影响关于现代索纳塔在中国市场的营销战略研究关于韩国燕子爸爸现象的研究论中国大学韩国语专业发展现状及展望中韩大学外语教学比较研究儒家思想对中韩两国中小学学校教育的影响比较研究论中国网络韩语教学的现状及其发展中韩高考制度改革对比研究韩国两次金融危机的对比研究中韩对银行业经营和监督的研究和对比全球化的金融危机后韩国企业进军中国的现状韩国Gmarket与中国淘宝的对比研究中韩公益广告的对比研究爱茉莉太平洋进军中国市场的战略研究论韩国职业棒球的发展性中韩自贸区对韩国经济促进作用的分析与研究中国顺丰快递和韩国无人快递的对比研究韩国的《爸爸去哪儿》和《奔跑吧兄弟》对中国综艺节目发展的影响中韩企业文化的经营管理思想的对比研究韩国与中国的就业形势对比研究90年代以来韩国电子竞技的发展及现状中韩大学生自主创业对比中韩自由贸易协议政策对比乐扣乐扣OEM向OBM转型过程分析语言语法类:韩国留学生汉语结果补语偏误分析中日韩三语言“体”的对比母语为英语和韩语的汉语学习者表形量词习得研究关于女性的中韩谚语比较研究韩国留学生习得介词“给”的偏误分析及教学对策三语教育背景下的朝鲜族英语教育韩汉定语对比以及韩国学生的汉语定语的偏误分析文化语言学视角下的汉、韩谚语对比研究韩汉生命体量词对比研究中韩名量词对比研究对中国学习者的韩语惯用语、俗语教育研究韩版汉语教材的调查分析汉语存在句在韩语中的对应形式汉韩称赞语及其应答语对比研究少数民族迁移者群体建立及适应韩籍学生使用“以为、认为”的偏误分析基于汉韩对比的现代汉语容器量词研究针对中国学习者的韩国语过去时教学方案汉语词汇与韩国语汉字词的比较研究中韩同形词对比研究汉韩语言中的误导词的对比研究及对韩汉语教学名词性词语的概念转喻研究汉韩外来词对比研究韩国学生汉语语气副词习得研究韩国语‘(?)’与汉语‘眼·目’的语义扩张及对比研究关于韩中广告语言的考察韩国学生汉语“了”字用法的偏误分析汉韩形容词重叠对比研究留学生汉语学习策略研究汉韩成语比较研究汉韩量词对比研究一年制零起点韩国留学生汉语语音偏误分析中韩女性谚语内容比较从学习观念的视角论高职英语折中主义教学汉韩礼貌语对比研究汉韩语触觉形容词对比对韩谦语教学研究韩国语中的汉字词研究韩国和中国汉字音的比较研究韩国学生习得汉语心理动词偏误分析汉韩同形异义词的对比研究青岛市航海运动俱乐部现状调查及发展策略研究汉韩量词及其对比研究关于日中韩“拒绝”的表达方式对韩汉语教学中“被”字句、兼语句的比较研究汉韩“比”字句对比分析现代汉韩语社交称谓对比“把”字句在韩国语中的对应形式研究汉语波斯语名量词对比分析及教学对策韩国留学生汉语关系从句的习得研究文化类韩国文化和中国文化的比较研究韩国的民俗文化中韩生活习惯比较研究韩中民俗对比(物质民俗、精神民俗)中韩文化交流研究关于韩国流行文化在中国的影响研究关于中韩大众文化的比较研究从炸酱面看中韩的饮食文化 文学翻译类中韩文学交流研究中韩翻译和中韩翻译的不同之处韩国语中的汉字词韩国语中的外来语中国和韩国近代小说的比较研究中国和韩国现代小说的比较研究梁启超对韩国近代文学思想的影响爱国启蒙时期的小说研究1970年代小说研究黄顺元小说研究

学术堂整理了十五个韩语专业方面的论文题目,供大家进行参考:1、“水浒传”朝(韩)语译本的译介研究2、以中国人为对象的韩语希望表达教育研究3、韩国语学习者副词使用情况及偏误分析4、有关韩语句子委婉语及教育方案的研究5、韩语专业大学生心理资本、专业适应性与学习策略的关系研究6、对韩大学生对外汉语与韩国对外韩语教育的课堂教学对比研究7、汉语动词“打”的韩语翻译研究8、中韩语篇对比与翻译研究9、基于语料库的汉韩”获得类“动词动宾搭配研究10、中韩现代亲属称谓语研究11、韩语里汉语借词同汉语词语若干情况比较研究12、汉韩亲属称谓对比研究13、韩语专业大学生外来语标记现状调查及教学策略研究14、高职院校韩语教学过程中中韩词汇教育研究15、电影在韩语视听说教学中的应用

我有手把手教写韩语论文系列,不知道对你有没有帮助。这里只能摘录一下简单来说:1. 从流程上来说是:交题目,交提纲,交论文,面谈修改面谈修改面谈修改。。。通过。2. 从步骤上来说,一篇韩语毕业论文论文的完成是1.选题目,2整理资料,3写提纲,4组织正文,5排版,6根据导师要求修改,7完成。

韩语的毕业论文可以写中韩文化对比,跟你一个专业,我也是当时无法下手,让莫文网帮忙解决的,很靠谱的说中韩量词对比研究——369个韩语量词为中心韩语汉字词与汉语词语的对比研究及在教学中的应用汉韩语“做/(?)(hada)”对比与偏误分析汉韩语拟声词对比中国汉语国际教育与韩国对外韩语教育专业硕士培养对比研究汉语介词与韩语副词格助词对比分析及教学对策——以韩国高中汉语教材为例汉语介词“从,在,对,给”与相应的韩语表现对比分析汉韩语疑问词对比研究汉语和韩语否定词对比分析汉语“吃”与韩语“(?)(meokda)”的对应关系研究韩语汉语十二生肖词语及其文化比较研究汉语“比”字句与韩语相关句式的比较研究汉语存在句在韩语中的对应形式韩语母语者对汉语普通话/r/和/l/的感知和产生汉字在韩语汉字词中的发展变化研究汉语空间介词“从、由、在、到”与韩语相应表达方式的对比助动词“会”汉韩语对比以及偏误分析韩语副词状语在汉语中的对应形式汉语与韩语同形异义、异形同义词的对比研究基于中韩平行语料库的《红楼梦》动介兼类词研究汉语含有“V着”的结构与韩语对应形式的研究汉语状态词与韩语拟态词比较研究——以表示颜色的状态词为主韩语固有动词在韩国留学生汉语习得中的负迁移现象及教学策略汉语介词与韩语助词对比研究——以“在、跟、对、从”为例汉语表时空的介词与韩语对应助词的比较及偏误分析汉语情态动词“能”与韩语相应情态表达对比研究汉语介词与韩语助词的对比研究韩语与汉语中的同形异义词及其教学策略研究汉韩语触觉形容词对比韩语汉字词在汉语教学中的影响及教学对策韩国初高中汉语教材的汉语词汇与韩语汉字词比较分析汉韩主语和话题对比研究论韩语汉字词对韩国学生学习汉语的影响汉、韩语同素异序词对比研究汉语韩语否定时态对比研究汉韩语人称名词后缀的比较分析韩语母语者习得汉语存现句研究汉语补语在韩语语法体系下的对比表达探究

中韩方位词对比研究论文

先在网上下载一个论文格式,然后根据自己所学内容与研究方向先写出框架,然后再补充完整~ 一般学校系网站上都有论文格式~

韩语的毕业论文可以写中韩文化对比,跟你一个专业,我也是当时无法下手,让莫文网帮忙解决的,很靠谱的说中韩量词对比研究——369个韩语量词为中心韩语汉字词与汉语词语的对比研究及在教学中的应用汉韩语“做/(?)(hada)”对比与偏误分析汉韩语拟声词对比中国汉语国际教育与韩国对外韩语教育专业硕士培养对比研究汉语介词与韩语副词格助词对比分析及教学对策——以韩国高中汉语教材为例汉语介词“从,在,对,给”与相应的韩语表现对比分析汉韩语疑问词对比研究汉语和韩语否定词对比分析汉语“吃”与韩语“(?)(meokda)”的对应关系研究韩语汉语十二生肖词语及其文化比较研究汉语“比”字句与韩语相关句式的比较研究汉语存在句在韩语中的对应形式韩语母语者对汉语普通话/r/和/l/的感知和产生汉字在韩语汉字词中的发展变化研究汉语空间介词“从、由、在、到”与韩语相应表达方式的对比助动词“会”汉韩语对比以及偏误分析韩语副词状语在汉语中的对应形式汉语与韩语同形异义、异形同义词的对比研究基于中韩平行语料库的《红楼梦》动介兼类词研究汉语含有“V着”的结构与韩语对应形式的研究汉语状态词与韩语拟态词比较研究——以表示颜色的状态词为主韩语固有动词在韩国留学生汉语习得中的负迁移现象及教学策略汉语介词与韩语助词对比研究——以“在、跟、对、从”为例汉语表时空的介词与韩语对应助词的比较及偏误分析汉语情态动词“能”与韩语相应情态表达对比研究汉语介词与韩语助词的对比研究韩语与汉语中的同形异义词及其教学策略研究汉韩语触觉形容词对比韩语汉字词在汉语教学中的影响及教学对策韩国初高中汉语教材的汉语词汇与韩语汉字词比较分析汉韩主语和话题对比研究论韩语汉字词对韩国学生学习汉语的影响汉、韩语同素异序词对比研究汉语韩语否定时态对比研究汉韩语人称名词后缀的比较分析韩语母语者习得汉语存现句研究汉语补语在韩语语法体系下的对比表达探究

学习小语种的方式方法 论韩国语进阶教学 标准韩国语与韩国方言 韩国语实际应用 基础韩国语教学 韩国语与汉字的关系 等

经济,教育类近十年韩国网络游戏进出中国市场战略研究釜山港和上海港的对比研究论韩中自由贸易协定对中国农作物出口的影响中韩FTA对两国农产品贸易的影响研究人民币汇率变化对韩国对中国出口的影响中韩FTA对商品制造业的影响论中韩FTA对中国汽车产品贸易影响韩国Gmarket与中国淘宝的对比研究韩国的G-market与中国淘宝营销策略的比较研究韩国汉语教育现状分析中韩自由贸易区建立对山东经济的影响对韩国“循环”生活模式的研究浅谈中国朝鲜族对于国家共同体的心理变化论仁川登陆战对韩国近代史的影响关于现代索纳塔在中国市场的营销战略研究关于韩国燕子爸爸现象的研究论中国大学韩国语专业发展现状及展望中韩大学外语教学比较研究儒家思想对中韩两国中小学学校教育的影响比较研究论中国网络韩语教学的现状及其发展中韩高考制度改革对比研究韩国两次金融危机的对比研究中韩对银行业经营和监督的研究和对比全球化的金融危机后韩国企业进军中国的现状韩国Gmarket与中国淘宝的对比研究中韩公益广告的对比研究爱茉莉太平洋进军中国市场的战略研究论韩国职业棒球的发展性中韩自贸区对韩国经济促进作用的分析与研究中国顺丰快递和韩国无人快递的对比研究韩国的《爸爸去哪儿》和《奔跑吧兄弟》对中国综艺节目发展的影响中韩企业文化的经营管理思想的对比研究韩国与中国的就业形势对比研究90年代以来韩国电子竞技的发展及现状中韩大学生自主创业对比中韩自由贸易协议政策对比乐扣乐扣OEM向OBM转型过程分析语言语法类:韩国留学生汉语结果补语偏误分析中日韩三语言“体”的对比母语为英语和韩语的汉语学习者表形量词习得研究关于女性的中韩谚语比较研究韩国留学生习得介词“给”的偏误分析及教学对策三语教育背景下的朝鲜族英语教育韩汉定语对比以及韩国学生的汉语定语的偏误分析文化语言学视角下的汉、韩谚语对比研究韩汉生命体量词对比研究中韩名量词对比研究对中国学习者的韩语惯用语、俗语教育研究韩版汉语教材的调查分析汉语存在句在韩语中的对应形式汉韩称赞语及其应答语对比研究少数民族迁移者群体建立及适应韩籍学生使用“以为、认为”的偏误分析基于汉韩对比的现代汉语容器量词研究针对中国学习者的韩国语过去时教学方案汉语词汇与韩国语汉字词的比较研究中韩同形词对比研究汉韩语言中的误导词的对比研究及对韩汉语教学名词性词语的概念转喻研究汉韩外来词对比研究韩国学生汉语语气副词习得研究韩国语‘(?)’与汉语‘眼·目’的语义扩张及对比研究关于韩中广告语言的考察韩国学生汉语“了”字用法的偏误分析汉韩形容词重叠对比研究留学生汉语学习策略研究汉韩成语比较研究汉韩量词对比研究一年制零起点韩国留学生汉语语音偏误分析中韩女性谚语内容比较从学习观念的视角论高职英语折中主义教学汉韩礼貌语对比研究汉韩语触觉形容词对比对韩谦语教学研究韩国语中的汉字词研究韩国和中国汉字音的比较研究韩国学生习得汉语心理动词偏误分析汉韩同形异义词的对比研究青岛市航海运动俱乐部现状调查及发展策略研究汉韩量词及其对比研究关于日中韩“拒绝”的表达方式对韩汉语教学中“被”字句、兼语句的比较研究汉韩“比”字句对比分析现代汉韩语社交称谓对比“把”字句在韩国语中的对应形式研究汉语波斯语名量词对比分析及教学对策韩国留学生汉语关系从句的习得研究文化类韩国文化和中国文化的比较研究韩国的民俗文化中韩生活习惯比较研究韩中民俗对比(物质民俗、精神民俗)中韩文化交流研究关于韩国流行文化在中国的影响研究关于中韩大众文化的比较研究从炸酱面看中韩的饮食文化 文学翻译类中韩文学交流研究中韩翻译和中韩翻译的不同之处韩国语中的汉字词韩国语中的外来语中国和韩国近代小说的比较研究中国和韩国现代小说的比较研究梁启超对韩国近代文学思想的影响爱国启蒙时期的小说研究1970年代小说研究黄顺元小说研究

诗经中拟音词论文研究

除非专家,没有必要读古音,何况古音很多都是推测。大陆版的诗经就依据的是普通话审音读的,个别地方读读古音也是可以的,这一般都得到了大家肯定。初读,你的选本不好。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在我国诗歌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语气词在《诗经》之中的使用非常广泛,出现的频率也非常高,总的来看,《诗经》中出现的单音节语气词共有33个,合用语气词共5个。

(一)、《国风》中的语气词

《诗经·国风》展示的是周代各地绚丽多彩的民风和民俗,内容上主要以反映劳动人民的真实生活为主,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对于劳动人民受剥削和被压迫生活现状的同情,并蕴含着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风”是一种音乐乐调,“国”是地方、地域的意思,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国风其实指的就是各个国家和地方的乐调。《诗经·国风》共160篇,其中包括周南、召南、卫风、王风、唐风、秦风等共十五个地方。

(二)、《二雅》中的语气词

《二雅》包括《大雅》《小雅》,是两者的合称,其中《大雅》多数是朝廷乐歌,内容比较复杂,主要包括政治诗歌、史诗、祭祀诗歌等等,作者多是史官。《小雅》多是偏重抒情的民间歌谣,包括《黄鸟》、《谷风》、《蓼栽》、《苕之化》等。

(三)、《颂》中的语气词

王力《汉语语法史》说:“在原始时代,汉语可能没有语气词。直到西周时代,语气词还用的很少。在整部《尚书》里,没有一个‘也’字,只有一个‘乎’字,七个‘矣’字。一百十六个‘哉’字,但都是感叹语气,而不是疑问语气。……春秋时代以后,语气词逐渐产生和发展了。”《颂》出现的时间比《国风》要早,因此出现的语气词相比来说要少一些,且种类上远远不及《国风》和《雅》。当然,《颂》中也有一些语气词的使用是比较有代表性的,如:《诗·周颂·潜》“倚与漆沮,潜有多鱼。”中的“与”就是语气词,表示的是赞叹的意思。

以上就是环球青藤小编关于《诗经》中的语气词研究的相关分享,《诗经》在我国历史上具有开创性意义,一方面其在语言上具有开创性,另一方面在创作手法上具有开创性。《诗经》语言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诗经》的普遍性流传。

大凡《诗经》三百零五篇中,有拟声词者占五十三篇之多,将近六分之一的数目。然而其尤以十五国风中数量最丰。仔细听来,有水声、虫声、鸟声、风声、玉声、金铁之音、劳作之音、车马之音、钟鼓之音等不一而足。结构上看,有置于句首起比兴作用的,有放在句中描摹环境的,有具体用来表情达意的。声音的摹写使得场面或宏大或细腻,音调或婉转或铿锵,节奏或舒缓或急促。给人带来了全方位的感官享受,其可悦人耳目,畅人心意,怡人神志。

研究中国诗词文化的论文

1. 关于诗句的议论文 关于诗句的议论文 1. 有关一句诗句的议论文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这首诗是李绅青年时目睹农民每天做农活缺吃不饱,穿不暖,以同情和愤慨的心情写出来的。 这首诗描写了农民种田非常的辛苦的情景。农民在骄阳底下干活,条件非常艰苦,但是很多人都不知道粮食是农民用汗水换来的,也不珍惜粮食。 诗的开首“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两句,是写诗人李绅在田野里看见农民扛着锄头,在太阳底下干活,种粮食。由于非常炎热,汗水从农民的脸颊一直不停地流到庄家地里,不禁产生了同情与怜悯之心。诗的后两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的意思是:有谁知道人们碗里的米饭每一粒都是农民辛辛苦苦种出来的呢?这是一个反问句,通过这个反问句,诗人强烈地表达了痛恨不珍惜粮食的人,同时要求人们珍惜粮食,珍惜农民的劳动成果。 2. 有关一句诗句的议论文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诗是李绅青年时目睹农民每天做农活缺吃不饱,穿不暖,以同情和愤慨的心情写出来的。 这首诗描写了农民种田非常的辛苦的情景。农民在骄阳底下干活,条件非常艰苦,但是很多人都不知道粮食是农民用汗水换来的,也不珍惜粮食。 诗的开首“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两句,是写诗人李绅在田野里看见农民扛着锄头,在太阳底下干活,种粮食。由于非常炎热,汗水从农民的脸颊一直不停地流到庄家地里,不禁产生了同情与怜悯之心。 诗的后两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意思是:有谁知道人们碗里的米饭每一粒都是农民辛辛苦苦种出来的呢?这是一个反问句,通过这个反问句,诗人强烈地表达了痛恨不珍惜粮食的人,同时要求人们珍惜粮食,珍惜农民的劳动成果。 3. 关于古诗的作文 古诗词,想说爱你不容易 乘一叶孤舟,重游历史长河。最摄我心魂的,依旧是那…… 抬头,便会想到“一行白鹭上青天”;俯首,便会想到“疑是地上霜”;观河,便会想到“一江春水向东流”;叶凋,便会想到“我言秋日胜春朝”。 古诗词,我喜欢。吟一首《江南好》,优美的意境令人流连,我喜欢。唱一首《龟虽寿》,“老当益壮”随机浮现在眼前,我喜欢。哼一段《无题》,无私奉献,蜡烛春蚕,我喜欢。 在我看来,白话文太过单调,文言文太过枯燥。唯有古诗词,我打心眼儿里喜欢。遇到挫折想打退堂鼓时,想想杜甫那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满腔的热血,那豪情壮志,我欣赏,我敬佩,我说要向杜甫学习,我要吃透这句诗,我要奋发,要拼搏,我也想在努力的汗水挥洒过后,一览成功的喜悦! 从诗词中,我看到了美,无与伦比的美,独一无二的美。 陶渊明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我看到了;孔子那“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壮志,我看到了;李白那“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真挚,我看到了;李清照那“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惆怅,我看到了。 夜深人静之时,我细赏古诗词,皎洁的月光洒下凄美的种子,我徜徉在小巷中,抒写出“散荃染别离,落苕抑割舍”的原创。哦,可爱的古诗词,领我步入美妙,怡人的意境。 日落黄昏之迹,花败叶凋之痕,皆被古诗词揽入心中。阅读后,便刻入了我的灵魂。轻吟“我是断了线的纸鸢,无人懂就任其消散。化为一缕炊烟,岁月将其搁浅,又拂诗篇,可别越走越远。有了??O般的这些字眼,我不再是断弦。风又澜起,我的心扉不散。” 从古诗词中,我学会了好多。我知道人生不可能风平浪静。既然这样,那我就学会承受,携手我最爱的古诗词,与所谓的命运抗衡!我的世界,只有一叶孤帆,风浪太大。我曾因此而沉沦,是古诗词教会我要坚强。“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我立誓要惊起人生中最美的那道波澜! 未来的航程,不会一帆风顺。我有古诗词,我会稳坐我的小船,为梦而扬帆。“疾风知劲草,岁寒见后凋。”小草尚此坚强,我自然不该怯步。我们大家,都该如此。古诗词,对你,言无尽、情更是无尽! 4. 关于诗词的论文 论苏轼“词似诗” 词似诗,便“非本色”。 陈师道《后山诗话》:“子瞻以诗为词,如教坊雷大使之舞,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王灼《碧鸡漫志》高度评价东坡词,也是从“诗与乐府同出”、诗词不应该有区别的基本观点立论的;胡寅也认为“诗出于《离骚》《楚辞》。 及眉山苏氏,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婉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 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于是‘花间’为皂隶而柳氏为舆台矣。”(《酒边集序》)也就是说,王灼和胡寅都承认东坡词“似诗”。 按照胡寅和王灼的逻辑推论,诗的审美内涵是杜绝“香软柔媚”,摒弃“绮罗香泽”,不屑“绸缪婉转”作风的;诗的功能,则主要是在于“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感发人的“逸怀浩气”,使人“自振”。也就是说,胡寅和王灼是从传统诗歌的“言志”功能和“教化”作用,强调东坡词的价值意义的。 我们检点苏轼的词作,可以概括出其“词似诗”的三个特征:一是主流文化的价值取向。传统儒学特别强调诗歌的教化作用,中国传统诗教是将诗歌纳入制度文化体系的重要内容。 所谓“观风俗,知得失,厚人伦,美教化”,即是中国古代诗歌主流文化价值取向的正式宣言。胡寅、王灼对东坡词的评价,实际上主要也是就这个层面立论的。 在内容方面,它要求作品能够体现家国怀抱及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像《念奴娇·赤壁怀古》、《江城子·密州出猎》等都是这类作品的代表,就连《水调歌头·中秋词》、《卜算子·孤雁》等事实上也流露出词人眷恋社稷的政治怀抱。 二是在审美意义层面,强调作品的阳刚之气。中国古代诗歌,体现出阳刚与阴柔两大审美系统的对立与调和,主流文化往往强调阳刚之气和豪杰之风。 苏轼一向反对词中的阴柔和艳冶之词,尽管他自己也有大量的婉约词作,但主要作风,表现出对于阳刚之美的偏爱与执著。 三是在表现方式上,苏词以直抒怀抱为主,既少用比兴,又不像柳永那样铺叙形容,而是议论的成分较多,没有词的曲尽其意的婉转韵味。 因为词作为一种新文体,它的文化属性主要还是在于它的庶族文化特性,也即平民文化属性,士大夫情感,与这种属性是有距离的。再加上作为“新声”的词更多在对于个体私人生活和个体内宇宙细腻情肠的表现与再现,在气质与风调上,苏轼一部分词不具备有别于诗的这种词之特性,也即是说,其词线条粗放,境界疏阔,并且士大夫情结十分典型和强固,从本质上更接近于诗。 苏轼词的“士大夫化”,是其词似诗的重要因素。苏轼的士大夫人格,决定了他“词似诗”的文学创作态度和文学价值取向。 所以王灼在批评李清照所说苏轼词乃“句读不葺之诗”的观点时说,这种观点是中了“柳永野狐涎之毒”,这实际上从另一角度证明东坡词与柳永词疆界分明,是典型的士大夫词,因而得到士大夫正统批评家的肯定。 似诗的士大夫词的最突出特征,是他的主观抒情性。 即是说,这类词像传统的诗一样,是以作者主观抒情的方式进行情感传输和意志表达,不像一般文人词常常是对一种场景或情事及人物活动情境的创造性表现。举例来说,苏轼的大多数作品,都像日记或自传一样,全部是作者自己的情感抒发和情绪展示。 《全宋词》存东坡词三百多首,出现“我”字竟然有69次之多。而且苏轼词中“我”的情绪大都与“遇”与“不遇”的感怀或牢骚有关。 其他像柳永、周邦彦词中就更多那种客观言情写实的意境和场景描述,在他们的作品中,主人公可以不是作者自己,而是别的男性或女性。这样,他们的作品就像戏剧或小说一样是被词人创造出来的艺术人物和艺术境界,而不仅仅是词人独自真情实感的抒发,更具有一种客观性,反而能够供广大读者或观众从中发现作品中的“我”。 李清照认为:词,就应该写传统诗歌所没有表现过的人情的隐秘世界;如果像苏轼一样,用词来表现那些诗歌常用题材,甚至表现手法和方式仍旧和传统诗歌的粗豪抒情一样,那便是以长短句的形式写出来的诗了。所以说东坡词的主观抒情性,是其词最突出的个性,也是其词士大夫品格的标志。 人们说他的词似诗,在很大程度也是从这个认识上立论的。 苏轼词的似诗倾向,尤其在他的创调之作《醉翁操》和其隐括《归去来兮辞》的《哨遍》得到印证。 其《哨遍》不仅似诗,简直像文赋。它是“檃括”陶渊明《归去来辞》而成,所以带有很重的文辞风貌。 按照词的严格律度和音乐审美的标准衡量,确乎不太像词。从序中可以看出,东坡写作此词与当时谪居黄州的生活及心境有关,隐括陶渊明辞意,也是借别人酒杯浇自己心中块垒之意。 虽已“就声律”,而且可歌,却与当时时尚的流行曲子词相去甚远。但这种即兴之作,并且即时而歌的热闹场面和气氛,又确有流行曲的味道。 正是此类词的流传,更让人们觉得东坡词粗疏直率,如是得出东坡“词似诗”的判断。其《醉翁操》则是由琴曲翻改而成,味其词语,亦诗文之间。 不过此词则不在于主观抒情而有一种客观述事和议论的韵味。从中可知这首词是东坡根据琴曲倚声新创的词调。 问题在于,苏轼也有像“花褪残红青杏小”、“一颗樱桃樊素口”这类纯客观言情的艳词;。 5. 关于诗词的话题作文 诗歌的由来 在我们这个诗的国度,几千年来,诗歌一直是文学史的主流。 诗是怎么样产生的呢?原来在文学还没形成之前,我们的祖先为把生产斗争中的经验传授给别人或下一代,以便记忆、传播,就将其编成了顺口溜式的韵文。据闻一多先生考证.[诗]与[志]原是同一个字,[志]上从[士],下从[心],表示停止在心上,实际就是记忆。文字产生以后,有了文学的帮助,不必再死记了,这时把一切文字的记载叫[志]。志就是诗。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歌的称谓又是怎样来的呢?诗和歌原不是一个东西,歌是人类的劳动同时产生的,它的产生远在文学形成之前,比诗早得多。考察歌的产生,最初只在用感叹来表示情绪,如啊、兮、哦、唉等,这些字当时都读同一个音:"啊"。歌是形声字,由"可"得声。在古代[歌]与[啊]是一个字,人们就在劳动中发出的[啊]叫作歌。因此歌的名字就这样沿用下来。 既然诗与歌不是一回事,后来为什么又把二者连在一起以[诗歌]并称呢?这只要弄清楚它们的关系就明白了。歌,最初只用简单的感叹字来表示情绪,在语言产生之扣,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逐步深化,情绪更加丰富,用几个感叹字表达远远不够用了。于是在歌里加进实词,以满足需要。在文字产生之后,诗与歌的结合又进了一步,用文字书写的歌词出现。这时,一支歌包括两个部分:一是音乐,二是歌词,音乐是抒情的,歌词即诗,是记事的。这就是说,诗配上音乐就是歌,不配音乐就是诗。最初的诗都能配上音乐唱,歌就是诗,诗就是歌。关于诗与歌的结合,我国古籍中很早就有论述。 《毛诗序》:"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尚书》:"诗言志,歌永言"这便形象地指出了诗与歌的内在联系。由于这种情况,后来人们就把诗与歌并列,称为[诗歌],目前,诗歌已经成为诗的代名词了。 6. 求一篇关于古诗的作文 中国文化的原始记录就是以诗歌的方式开始的,诗歌始终贯穿中国人的文化生活五千多年。从西周时期的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出现开始,诗歌就伴随历史朝我们一路走来。 翻开诗歌发展史,不难发现,诗歌从兴盛到变化发展至今,到了前所未有的萧条时期。诗歌的地位从“文学中的文学”一落千丈,跌入低谷。 高考拒绝,其他的各种有关语文考试排斥,媒体副刊冷眼对待,诗歌刊物的迷茫不知如何选择方向,受到冷淡,依然坚持的诗歌刊物所剩无几。诗歌到了该拯救还是消亡的关键时刻,诗歌兴旺,匹夫有责。 难道我们就没有责任? 诗歌的命运何去何从,如何发展,这都是每个中国人应该关注的。尤其是一年又一年参加高考的学子,应该给他们一个探索发展的一个机会。 是快节奏的生活方式排斥诗歌还是我们的阅读视野真的不需要诗歌?回答是我们的生活太需要诗歌,否则从我们的小学一年级中的“鹅、鹅、鹅,曲项向天歌……”开始——到高中课本,从浩如烟海的诗歌中精选了那么多范文,学生们学习了那么多格律诗和现代诗,既然无用武之地,这些诗还有必要存在吗?没有运用又何必学习它呢?我们不能忽略诗歌写作。中国是一个有古老传统的诗歌的国度,诗歌高度集中反映社会生活,有想像力和表情性,有优美深远的意境和韵律感,为什么不让那些对生活充满憧憬的学生,在考场上创作诗歌呢?拒绝诗歌,这不仅违背了中国重视诗教的文化传统,还违背了语文教学的真正意义,着实令人遗憾。 在西方文学史上,最古老且最负盛名的是荷马史诗,也是诗歌。中西方的诗都讲究一个韵,而韵,就是一种和谐的节奏或音乐感。 中西方文化虽不同,但发展脉络是一致的,如同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一样,都有个大致相似的阶段。诗歌以外的小说、散文、戏剧等文学体裁,都是后来衍生出来又逐渐发展壮大的。 人类诗歌精神走过古代的纯洁,和代变革的发展,从束缚走向更加舒服的空间,一直到步入现代的虚无和迷失。在西方很多国家的选拔考试中,诗歌都有着重要的位置,并没有像我国的高考那样,全面拒绝诗歌。 诗歌是“中国文学中的文学”,诗歌是文学最基础的叙述方式,也是最纯洁的叙述方式。高考是改变中国人命运的考试,第一大考排斥诗歌,诗歌又怎能再登大雅之堂。 作诗歌出众的考生,他对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绝对不亚于写其他文体的学生,写诗歌同样可以检验一名考生的语文水平,既然如此,为何不让考生写诗呢?诗歌写作是学生流露他们真情实感、舒展他们才华的一个可行途径,不应该简单拒绝。 就考生而言,写作源于生活,反映生活,高于生活,真情实感是其本意,恰好诗歌也不例外。 缘何要把诗歌除外呢?不同的考生面对同一个作文题目时,他选择表达作文主题的方式不尽相同。某些作文题目在考生看来,诗歌更能表达这个作文主题呢?例如今年的有个高考题目叫《提篮春光看妈妈》,如果允许写诗歌,应该有不少学生写出令人同样感动的作文出来。 优秀的高考作文,应该是考生心灵迸发出的自由火花,无拘无束的想象力的任由驰骋。是考生创造和创新精神的自由表达。 高考作文简单地拒绝诗歌,等于拒绝了一些考生在诗歌方面的特长,让他们没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华,这无疑是一种损失。绝大多数人都认为诗歌为考生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更为自由的空间,利于考核和选拔人才。 有很多人认为诗歌的评判自由度很大,给高考作文评分带来困难。允许学生写诗会给高考作文评分带来困难,显然如此的理由是站不住脚的,令人感到滑稽和可笑的。 评分的标准和方法,是人研究与制定出来的。语文阅卷队伍不能评判,难道社会各界就无鉴赏诗歌的高手?而高考作文评分所带来的困难,也应在摸索实践中解决克服。 有人说诗歌的自由度很宽泛,那你可以适当画一个圈,比如写14行诗,要有意境等等的硬性指标。况且,这些阅卷老师多数都是来自语文教学中的精英,自己也学过,而且还在教学中给学生讲授过诗歌,也有如何评分的标准。 如此简单地拒绝诗歌,对于我国教师队伍的教学也是一个潜在的影响,既然高考拒绝写诗,势必对平常诗歌的教学就有些轻视,也就草草地带着学生“欣赏”一番走过场,把诗歌教学当成形式。如此恶性循环,对于我国诗歌的再度繁荣发展是很不利的。 但愿今后的高考作文能够取消体裁的限制,给考生们更大的发挥空间。 7. 关于古诗词的作文 改写《清明》 “沙沙沙!沙沙沙!”又下雨了。雨纷纷扬扬的,轻如牛毛,细如丝线,如尘似雾,从天空飘落下来。那雨轻轻地落在树枝上,树枝上的嫩芽钻出了可爱的小脑袋,睁开美丽的小眼睛,好奇地望着周围的一切。雨悄悄地落在草地上,草儿顽强地掀开了压在它身上的泥土,努力地钻了出来。它伸了个懒腰,打了个呵欠,开始贪婪地吮吸着春天的甘露。小草这儿一堆,那儿一簇,给大地披上了一层绿衣裳。草丛中开着五颜六色的鲜花,有黄的油菜花、红的玫瑰花、紫的三角梅、白的郁金香,它们竞相开放,争奇斗艳。几只燕子从空中叽叽喳喳地飞过,好像在说:“春天来了!春天真美啊!” 可这样的雨中美景,却吸引不了路上来来往往的行人的目光。他们来去匆匆,个个心事重重。行人中,有的扛着扫把,带着祭品,去扫祖墓,想起去世的亲人,心情十分悲痛;有的背井离乡,外出谋生,前途未卜,心情压抑;有的正走在投靠亲友的路上,前景不明,更是心烦意乱。他们头上顶着阴郁的天空,心情在小雨的浸润中显得更加沉重了。 行人中,一个书生模样的人格外引人注目,他就是杜牧。他身材偏瘦,皮肤白净,戴着斗笠,背着行囊,步履艰难。杜牧脸色憔悴,眉头紧锁着,形成了“川”字,一边走,一边还摇头叹息着什么。他已经赶了好几天的路了,加上这“天公不作美”,阴雨绵绵,到处迷迷蒙蒙,更使他情绪低落。此时此刻,他的肚子饿得咕咕直叫,口渴得喉咙像要冒烟。他多么想找个地方歇歇脚,吃口热饭,填饱肚子,再喝上几口老酒,解解渴,暖暖身子,然后好好地睡上一觉,该有多爽啊。然而这人生地不熟的,叫他往哪儿找酒家啊。 忽然,从远处传来一阵清脆悠扬的笛声。那声音是那样清脆、悦耳。杜牧的精神不由为之一振。他抬起头来,放眼望去,只见迎面走来一只黄牛,黄牛背上坐着一个牧童。他大约十一二岁,黑里透红的小脸上有一双明亮的大眼睛,显出了几分机灵、几分可爱、几分淘气。杜牧心想:有牧童就有村庄,有村庄就有酒家,对了,我何不向他打听一下?他想到这里,走向前去,很有礼貌地问:“小兄弟,请问这儿有酒家吗?”牧童看见了他,点了点头,笑了一笑,向他扮了一个鬼脸,拿着笛子往身后的方向指了指,意思是:往前走,就有酒家了。杜牧明白了,他连忙谢过牧童,打起精神,加快脚步,往前走去。果然,不久,一个村子在雨雾中若隐若现,那儿道路两旁开满了杏花,几个酒幌子在随风飘舞着,好像正向他招手呢……杜牧兴奋极了,灵感也随之而来,一首七言绝句脱口而出: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8. 写一篇关于古诗的作文 参考首古诗就写个很简单的。你可以参考带翻译的。很简单写的。 给你推荐个这个网站随便找个写。 龙盘虎踞树层层,势入浮云亦是崩。 一种青山秋草里,路人唯拜汉文陵。 秦始皇统一了中国,推动了经济、文化的发展,是作出了巨大历史贡献的。但他又是一个暴君,实行专制主义,给人民带来深重的苦难,受到后人谴责。许浑这首诗抒写了他行经秦始皇墓时的感想。 秦始皇墓位于陕西临潼县东约五公里的下河村附近,南依骊山,北临渭水。它建成于公元前二一○年,坟丘为土筑,经二千年的风雨剥蚀,现存高四十三米,周长二千米。陵墓落成之初,坟上“树草木以象山”。在山光水色的映照下,在空旷的平地上托起的这座山一样的巨大坟茔,这就正如首句形容的那样,给人以“龙盘虎踞”之感。诗人在墓前驻足,目光从墓基转向墓顶,见到的是层层绿树,直上云天。眼前的高坟,不正好象征着秦始皇生前煊赫的声势吗?“势入浮云亦是崩”,覆亡之迅速与秦始皇在位时不可一世的声势,恰恰形成极富于讽刺性的鲜明对照。诗人将无比丰富的历史内容熔铸在这简短的七个字里。一个“崩”字,声如裂帛,宣告了秦皇已死,秦朝已亡,似乎言尽意绝,下文难以为继了。然而诗人忽一转笔:“一种青山秋草里,路人唯拜汉文陵”,诗作旋即别开生面,令人称绝。这两句与前两句似断而实连,诗意从“崩”字悄悄引出,不着痕迹地进一步写出了秦始皇形象在后人心目中的彻底崩塌。同样是青山秋草,路人却只向汉文帝陵前参拜。汉文帝谦和、仁爱与俭朴,同秦始皇的刚愎、凶残与奢靡正好是强烈的对比。对于仁君和暴君,人们自会作出自己的评判。末句一个“唯”字,鲜明地指出了这一点。后两句表面看来似乎把笔墨荡开,从秦始皇写到了汉文帝,从诗人自己写到了“路人”,实际上却有形愈松而意愈紧的效果,在轻浅疏淡的笔墨中显示出了厚重的力量。 可以把这个写出来的。 9. 关于古诗的文章八百字 我喜欢古诗。小时侯,经常浸泡在古诗的韵律里。每天晚上,听着录音机里播放的古诗,伴随着窗外蝉鸣声,一阵微风吹过,我感到前所未有的快乐。 伴随着古诗,我诗意的生命开垦出丰美的田园。我会背的第一首古诗是《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我问爸爸“绿丝绦”是什么意思,爸爸说,“绿丝绦”是柳条垂下来像一条条丝带,就像妹妹头上扎的绿色蝴碟结,这就是“绿丝绦”了,哦,懂了。 我就这样一首首背了下来,读了许多有关春天的诗,“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这首诗让我们看到了:春天阳光普照,江山秀丽,春风拂面,春风送来了花草香气,春回大地,泥土松软,燕子来飞飞去衔泥做巢,鸳鸯在暖和的沙地上睡着了,这一定是一幅非常甜美的春景图啊! “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这首诗仿若把我们带到了黄师塔前,望着滔滔江水向东流去,心中的烦忧也随之而去,春风吹来,顿觉又懒又困,我明白了人们常说的“春困秋乏”。 宋朝诗人王安石有一首《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和南宋诗人朱熹《春日》中的“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同样是写春风,诗人一个喜,一个忧,两相对照,反映出两位诗人当时不同的际遇,不同的社会环境,感受到了诗人的爱国情怀,领悟了不同的写作手法。 古诗不仅给我的生命田园抹上了绿色,而且让我的心灵腾飞,融入那千年唐风宋词中,遥望天外云卷云舒,聆听海天相接处渔歌唱晚,更让我这个北方少年感受到了塞外大漠孤烟壮阔。 古诗,让我的生命丰富多彩!我爱古诗! 10. 写一篇关于古诗词的作文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意思是:有位卖炭的老翁,在中南山里砍柴烧炭。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烤的颜色,两鬓头发灰白,十个手指很黑。卖炭得到的钱做什么用?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可怜他身上穿的衣服很单薄,但是心里担忧炭的价钱便宜,希望天气更寒冷。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驾着炭车轧着冰冻的车辙赶路。人和牛都疲乏了,也饿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老翁就在集市南门外泥泞中休息。两位得得意洋洋的骑马的人是谁?是皇宫内的太监和太监手下的随从。手里拿着诏书,嘴里说是皇帝的命令,然后拉转车头,大声呵斥着赶牛往北面拉去。一车炭,一千多斤,宫里的使者们硬是要赶着走,老翁舍不得它,却也没有办法。宫里的使者们将半匹纱和一丈绫,朝牛头上一挂,当作炭的价格。

古典诗词在当代人的精神生活及当代的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从根本上说是由其巨大的思想价值及其无与伦比的艺术价值决定的。世界上几乎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种语言,都有他们的诗歌,但不同的民族,诗歌的发展程度是不同,诗在不同民族的精神生活中的比重也是不同的。世界上的许多民族的诗歌,都长期处于原始的、自然的发展阶段,真正高度发达的诗歌艺术,是以高度发展的文化为基础的。当然文化的发展也不一定必然促使诗歌的发展,其中必须有适宜于诗歌的文化因素。这样来看我们中国古代的文化,其适宜于诗歌发展的因素,是极其丰富的,举其大端,如礼乐文明的崇尚、山水审美活动的兴盛、文官制度与科举考试,无不是促进诗歌艺术长期的繁荣并高度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的诗歌,早期的成绩就十分辉煌,有《诗经》、楚辞、汉乐府诗三大系统,作为后来文人诗歌的源头与母体。魏晋时期,进入高度自觉的文人诗发展的时期,从此一直到近代,以文人为主体的诗歌系统,一直在连续发展,其历史之长,诗人之多,诗歌对整个社会文化影响之深,的确是举世罕见的。这样造成的古典诗词艺术,其审美价值之高,自然无需论证。文化与文学的历史既然是无法割断的,则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之精华的诗词在当代人精神生活中的重要性,自然也毋庸争议的。虽然,五四以来,出现了新诗的创作,其成就也堪称辉煌,但对于更多的大众甚至在知识分子群中,古典诗歌仍然在人们的诗歌欣赏与陶情治性乃至社会交际中占有主要的地位。用一个比较通俗的说法,也就是说,当代人对古典诗词,仍有很高的需求。 古典诗词与当代人的重要关系的另一个方面,就是当代人的诗词写作活动。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新诗兴起,所以20世纪的诗歌创作,从发展的方向来说,是以新诗为主流的。但在整个20世纪,诗词乃至于曲赋的创作,一直在延续。20世纪初,一些以旧文人为主体的诗词流派如同光体、晚唐体创作上仍然十分活跃。稍后一辈的知识阶层中,仍然有不少人擅长诗词写作,也出现了一些诗词创作群体,我认为至少存在学者、职业革命家、新文学家这样三个重要的旧体诗词创作群体,出现一大批重要的诗词家。他们的知识背景、文化观念、思想意识各不相同,但都程度不同地接受过五四文化运动的洗礼。所以,20世纪的诗词,并非简单地模仿与复古,而添进了不少现代的精神。当然,20世纪的诗词写作,是时有起伏的,有时不无衰落之态,文化的政策、文学的观念都有不利于诗词发展的一些因素。近20年来,从写作者的人数、作品数量、诗词活动之频繁、刊物之众多来看,颇有复兴之势,尤其是在青年学生中,旧体诗词的吸引力在增加。诗歌是青春的缪斯,青年人总是有一种天然的爱好诗歌、尝试创作的愿望。他们中间旧体诗词写作的增加,正说明当代人与古典诗词之间有着难以割断的血缘关系。更重要的是,当代人继承传统的诗歌思想,用诗词吟咏情性、刺美现实,使当代诗词在表现当代人的情感与思想、反映当代生活方面,仍然具有重要的功能。新诗的出现,无疑是古老诗国的一场深刻的革命,对文化精神也是一种更新。但旧体诗词,是具有与新诗并存发展的价值的,甚至在审美与表现的功能上可以互补。所以,我认为,在诗歌界与学术界,亟须建立一种宽容大度、新旧体并重的新的诗歌观念,这有利新诗与旧体诗词的共同发展,以造就中华民族诗歌的再度辉煌。

  • 索引序列
  • 中韩诗词研究论文
  • 中韩名词对比研究论文
  • 中韩方位词对比研究论文
  • 诗经中拟音词论文研究
  • 研究中国诗词文化的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