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 山西旅游论文题目

山西旅游论文题目

发布时间:

山西旅游论文题目

你好循环经济下的山西旅游业发展研究摘要:介绍了循环经济及其对旅游业的意义,分析了山西旅游业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对山西省旅游发展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关键词:循环经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山西省旅游活动已经成为人们现代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在旅游业发展的早期,旅游业素有“无烟工业”之称。伴随着旅游业在世界范围内的迅速发展,很多地方的旅游资源被无节制、无规划地开发,给环境造成了重大的影响。循环经济倡导以环境友好的方式利用自然资源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改变旅游发展“重开发、轻保护、重经营、轻管理”的传统模式,这种要求与以旅游资源为依托的旅游业发展是一致的。对于旅游资源丰富、环境脆弱的山西来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循环经济理论循环经济的内涵与原则循环经济是一种生态经济,是一种“促进人与自然协调与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它应用生态学原理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在经济活动中把资源看成是一个不断循环利用的系统,从而使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降到极限。它是按照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流程对物资和能源进行利用的,实现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的能源利用方式,是一种与环境和谐发展的模式。循环经济在实施过程中遵循3R原则:一是减量化(Reduce),这一原则针对的是系统输入端,目的在于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物质流量,遏制资源消耗的线性增长,从源头上节约资源使用量和减少污染物排放。二是再利用(Reuse),这一原则针对的是系统的过程性,旨在提高产品和服务的利用效率,减少一次性用品的污染量;三是再循环(Recycle),这一原则针对的是系统的输出端,它要求物品完成使用功能后重新变成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加入到新的生产循环中。通过发展循环经济贯彻3R原则,必将使以更小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达到预期的目标,逐步建立起社会福利水平的节约型社会,并由此保证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最终生态环境也将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的具体实现体现在经济活动的3个重要层面上,分别通过运用3R原则实现3个层面的物质闭环流动。这3个层面分别是企业层面(小循环),即通过推行清洁生产,减少生产和服务中物料和能源使用量,实现废弃物排放的最小化;区域层面(中循环),通过企业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集成,形成企业间的代谢共生关系,建立生态园区;社会层面(大循环),即通过废弃物的再生利用,实现消费过程后物质与能量的循环。循环经济对旅游业的意义当今世界各国把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看作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和实现方式。而循环经济的理论思想非常切合旅游的实践属性和发展要求,因此,在旅游业内积极有效地发展循环经济意义重大。旅游资源属于人类共用的自然、社会资源,其开发利用应该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指导下,融入循环经济的原则对旅游资源进行系统地、综合地开发与保护,并将其与旅游的可持续消费融为一体,发展旅游循环经济,可以改善生态环境、提高资源利用率,倡导绿色旅游、绿色消费,增强了产品的科技含量,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构建效益最大化和代内、代际、区际的公平发展,最终实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见图1)。山西省旅游业的发展也应在循环经济理念的指导下,进行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三赢”。2山西省旅游业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2.1山西省旅游概述山西省地处黄河中游,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之一,是我国旅游资源最为富集的省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给这片黄土地留下了丰厚的文化积淀和历史遗存,山西省现存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71处,占全国的%,位居第一。自然风光也很秀美,全省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5处,国家级森林公园18处。“华夏古文明,山西好风光”是对山西旅游的高度概括,旅游资源深厚丰富。但是,山西旅游业落后于全国。20世纪90年代以后,与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直辖市相比,无论从海外游客接待人数还是从旅游外汇收入看,我省旅游业均在第25位~27位之间徘徊,而且呈下滑趋势。1999年山西旅游业收入亿元,全国排名第23位;全省接待海外游客137785人次,排名第28位;全省创汇万美元,排名第21位。从表1也看出,在中部六省的国际旅游收入中我省也是靠后的。因此,在旅游业蓬勃发展的今天,山西应结合自身情况,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在发展的同时走可持续发展之路。2.2山西旅游存在的问题2.2.1旅游循环经济意识不强在旅游发展中,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依然占主导地位。在传统经济中,人们高强度地开发资源和能源,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又把污染和废物排放到环境中去,对资源的利用常常是粗放的和一次性的。如,一部分热点旅游区,水体污染、空气质量下降、局部生态环境受到破坏、旅游资源受到损害。2.2.2旅游开发及发展过程不合理旅游开发、发展过程中由于其资源导向性比较强,人们只注重对现有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毁林建宾馆、旅店、寺庙及人为景观。缺乏生态意识,在破坏环境的同时,破坏了旅游环境的整体美和文物景观的原始文化内涵。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只注重短期经济效益,规划不合理,盲目建设,使得一些人文景观重复建设,既破坏了环境又造成了资源浪费。如对《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的籍贯考察不详,使得山西省内在清徐等地建了多个“三国城”等旅游观光建筑,资源浪费可见一斑。2.2.3忽视旅游环境容量的有限性现代旅游浓烈的商业气息和拥挤的客流,对山川、森林、民俗等造成了破坏,每年的几个“黄金周”使主要旅游景点不堪重负,大部分景区为增加经济收入都没有严格控制游客的数量,造成资源过度利用。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近几年来游客数量以惊人的速度增长,每次黄金周旅游预报中,平遥几乎都处于一种超饱和的状态。2004年9月下旬第四届平遥国际摄影节刚结束,又迎来“十一”黄金周,在经济利益驱动下,有关部门不仅没有对古城墙加以维护,也没有对游客数量有所限制,纯属粗放式、掠夺性经营。2.2.4旅游业发展水平低旅游业内部以“食、住、行、游、购、娱”6个产业为核心,而山西省每逢黄金周,往往出现游客多而服务、设施跟不上。食、住这两大产品直接影响着旅游业的发展。2002年末,全国有星级酒店8880家,五星级酒店175家,四星级酒店635家,三星级以下8070家,主要分布在广东、浙江、北京、上海、江苏等地。而山西的星级酒店共有220家,仅占全国的2%;五星级为空白;四星级16家,占全国的3%;三星级以下204家,占全国的3%。相比广东省东莞市每个镇都有一家五星级酒店。由此可看出,山西旅游业的发展水平之低。2002年末山西省与部分省份星级酒店数量见表2。山西省旅游业发展水平低,还存在“景点留不住客,游客花不出钱”的状况。2002年山西国内旅游人次在全国排第16位,而国内旅游收入却排第22位。游客在山西的平均天数和人增多消费额不仅低于北京、上海等旅游发达省市,而且与周边省份也有很大的差距。其主要原因就是山西旅游业发展大多局限于旅游资源本身的初级开发,对旅游资源的文化价值、商业价值挖掘不够;旅游产品单一,大多为依托人文景点的传统观光旅游,生态旅游、休闲度假旅游、会展旅游等新型旅游品种开发滞后,旅游业的带动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3循环经济理念在山西旅游发展中的应用3.1社会层面社会层面(大循环),即通过废弃物的再生利用,完成消费过程后物质与能量的循环。要求政府引导,经营者和公众共同参与,促进旅游循环经济理念的实现。加强法制建设,促进旅游资源开发有序进行,是发展旅游业循环经济的重要前提。目前,急需在部门规章的基础上,加快制订必要的循环经济法规,通过法规对循环经济加以引导和规范,坚决杜绝短期行为和急功近利的现象出现。全国人大已于2002年6月29日通过《清洁生产促进法》并于2003年1月1日起实施。这是从法律上促进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良好开端,但还不够,还应加快步伐,形成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框架体系,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将循环经济落到实处,而不至于仅停留在概念之上。3.2区域层面区域层面(中循环),即通过企业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集成,形成企业间的代谢共生关系。区域层面发展循环型旅游业,是通过建立相对完整的生产和消费的循环体系,以3R原则为指导,在一定区域范围同相关产业的各个领域形成产业链,实现共享资源,以提高利用率。一个地方的旅游业是与其所处区域的旅游业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山西旅游业要打破地域界线,淡化行政界限,加强县与县之间、市与市之间、省与省之间旅游线路的连接与贯通,加强区域合作,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客源互送。并且各市、县旅游局要从发展大旅游角度着想,防止近距离重复建设,确实做到资源共享和客源共享。同时,还要发挥各区域的资源优势,通过区域联合的方式把区域内的生产、消费、废气物处理和区域管理统一组织为循环利用网络系统。以预防污染和提高利用率为出发点,以物质循环流动为特征,实现山西旅游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物排放。3.3企业层面企业层面(小循环),即通过推行清洁生产,减少生产和服务中物料和能源使用量,实现废弃物排放的最小化。要求饭店经营者、游客以循环经济的理论来规范自己。如,在旅游企业推行保护性开发,生态旅游、物质循环利用、清洁生产、绿色消费,减少对资源的破坏,减少产品和服务物质和能源的消耗,将单位旅游产品和旅游服务的各项消耗和污染排放限定在标准许可的范围之内,使旅游企业内部的资源综合、循环利用。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之中,旅游业内部以“食、住、行、游、购、娱”6个产业为核心,将彼此关联的生态产业链组合在一起,形成产业集群,通过对旅游产品提升、产业结构的调整、产业链延伸和耦合来体现循环经济的“3R”原则(见图2)。4结语旅游在发展初期被誉为“无烟工业”,但并非无污染。山西这样一个环境特殊的省份,如何解决恶化趋势,并使旅游资源得到更好的利用,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在循环经济指导下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就是很好的途径,这对山西旅游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参考文献[1]佘可文.关于加快山西旅游资源开发的对策研究[J].生产力研究,2002(1):84-85.[2]韩小平,佘可文.山西省旅游系统初探[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7,19(4):49-52.[3]高丽敏,陈兴鹏,拓学森.循环型旅游经济发展的新思路[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6,25(4):89-93.[4]王利朋,李茂青.浅议循环经济理论下桂林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J].嘉兴学院学报,2007,19(2):40-42.[5]邓学芬.四川旅游业循环经济体系的构建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5):4699-4720.[6]明庆忠.旅游循环经济发展的新理念与运行的系统模式[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38(5):58-62.[7]刘秀英,张小明.山西旅游业发展现状分析[J].生产力研究,2005(8):175-176.

山西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也是中国历史文物遗存最多的省份之一。据统计,山西现有辽、金代以前的木构建筑占到全国同类建筑的,有分布于全省各地的文物古迹35001)余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19处,两千年以上的历史都城118处。近年来,山西省在盘活这些宝贵的资源,变资源为旅游产品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形成了独特的优势和影响力。但同时也日益凸显出旅游景观与文化脱节、景观文化建设远远滞后于景观设施建设的问题,重景观轻文化、有景观缺文化、好景观差文化的现象较为普遍,即使一些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知名度的旅游景观,也还处在靠有形资源作为卖点的初级阶段,远远没有形成自身的文化品牌。加强景观文化建设是关系山西历史资源可持续利用和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本文拟就相关内容作一探讨。一、加强景观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一)加强景观文化建设是提升山西省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的迫切需要。众所周知,当前旅游业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就是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回顾改革开放以来山西旅游业的发展进程,大致可分为三个竞争阶段:第一阶段是项目竞争。改革开放,百业振兴。作为对传统中国人十分陌生的旅游产业也顺势而生。在这个阶段中,谁能够率先开辟出自然景观或人文景观,谁就能够吸引游客的眼球。因此,这一阶段的特点可以概括为四个字:“你无我有”。只要哪个地方能拿得出像样的旅游项目,它就有竞争力。第二阶段是广告竞争。人们开始认识到旅游是一个有利可图的新兴产业,于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有自然或人文资源的地方纷纷将资源开发为旅游景观,没有资源的地方也想方设法开辟人造景观作为旅游之用。在经过若干年的努力后,每个地方都有了初具规模的旅游项目。为了争夺客源,各地不惜工本造势宣传,旅游市场的竞争发展为广告竞争。这一阶段的特点也可以概括为四个字:“你有我响”。大家都有几个拿得出手的旅游产品,但是哪家的广告刺激,宣传到位,它就具有更强的竞争力。第三阶段是文化竞争。随着旅游市场的日趋成熟,参与旅游而且见多识广的游客愈来愈多。以往单凭广告宣传的做法已经不足以吸引公众的注意力,旅游市场的竞争又上升到一个新阶段即文化竞争。这一阶段的特点同样可以概括为四个字:“你响我特”。景观的独特文化在旅游市场竞争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加强景观文化建设成为决定一个地方旅游产业生存发展的关键。因为在景观硬件条件基本定型的情况下,谁能够在弹性空间较大的景观文化建设方面出奇创新,谁就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领制高点,把握主动权。(二)加强景观文化建设是防止山西旅游景观趋同化的迫切需要。旅游景观的生命力在于个性化。没有个性特征或失去个性特征的景观将难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然而就山西情况看,一些旅游景观正自觉不自觉地走人趋同化甚至雷同化的误区。以民宅大院为例,仅晋中地区就有已经开放或正在开发的大院十余处。几座先行一步的大院,从宣传推介、布局陈设到经营运作几乎都一模一样,甚至每个大院都有一句共同的解说词:“皇城看故宫,民宅看x家。”这种趋同思维不仅未能扩大景观的知名度,反而让游客生出许多疑问。笔者就不止一次被外地朋友问到,你们山西这么多大院,各家都有哪些主要特色?事实上每座大院都有不同的文化内涵,倘若能把这些特质提炼并展示出来,将形成丰富多彩、优势互补的大院文化。目前这种只重相互模仿,不重突出特色的做法,只能使旅游景观的生路越走越窄。打造个性化旅游景观的关键不在硬要素而在软要素。所谓硬要素,就是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景观物质要件,这方面只要有实力就可以多投入多产出,你有我有全都有。所谓软要素,就是附着在景观之外,渗透于景观之中的一种氛围,一种精神,概言之就是景观文化。景观的硬件容易被“克隆”,但好的景观文化却是不可复制的。经验证明,景观之间的本质区别在文化而不在硬构件。尤其是处在同一区域同一类型的旅游景观,很难单纯依靠外部形态给人以永久印象。加强景观文化建设既是旅游市场多样化的客观需要,也是景观群体走出趋同误区的根本出路。旅游景观要想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在营造景观文化上下工夫。(三)加强景观文化建设是保存和延续历史文化遗产的迫切需要。2004年10月,有着上千年历史的平遥古城墙突然发生大面积倒塌事故,引起国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并由此引发对历史遗产生存状态和经营方式的反思争鸣。从景观文化角度讲,平遥古城墙的遭遇至少带给我们如下两点启示:一是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稀缺资源,当我们将其变现为文化资本时,一定要格守适可而止的原则。如果过度开发,甚至将历史遗留当做“摇钱树”,将会过早地失去我们对子孙后代进行历史文化教育的宝贵场所。二是历史遗产也是有生命的客观存在,需要给以人性化的尊重和保护。否则,再有生命力的景观也会在滚滚红尘中毁灭或夭折。因此,加强景观文化建设本质上是营造有利于景观的生存发展环境,是保持和延续历史文化遗产资源的有效举措,也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二、景观文化的基本内涵文化是一个没有统一界定的概念,学术界关于文化的定义有数百种之多。但就其本质而言,一般认为:文化是人类特有的创造性活动的产物,是人把人性加于自然之上,从而使自然人性化的结果。所谓景观文化,是指人们在与景观长期互动的实践中,所创造和形成的具有与该景观相适应的精神观念,并把这种观念具体地体现在景观建设、维护和适度开发利用的各个环节之中。在一个具体的旅游景观中,景观文化大致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景观的历史渊源。任何人文景观都是特定历史条件的产物,是时代的文化符号。一处景观常常记录着一段历史、一个故事,象征和代表着一种意义和价值。景观因为附着的历史人文价值而有意义,而富有生机和活力,失去历史人文价值的景观将变得毫无存在的必要。景观的历史人文价值是发展变化的,景观文化的内涵首先在于发现、保存和丰富这种意义和价值。(二)景观的代表符号。景观是某种意义和理念的载体,这种理念和意义是通过一系列外在符号表现出来的。这里所说的符号是一个广义概念,具体说就是景观的物质存在,如景观的楼台庭院、楹联铭赋、字画碑刻乃至布局陈设等等,都可看作是一个个具体符号,正是这些符号构成了景观的固态文化内涵。(三)景观的独特仪式和活动。作为旅游景观,仅有固态文化符号是远远不够的。现代游客希望在特定景观看到以传统文化为背景的独特仪式和活动。比如,在晋城皇城相府举行的皇帝人城仪式,在平遥古县衙演义的县官断案场景,还有一些旅游景观开发的民俗表演项目,都是为游客所喜闻乐见的景观活态文化内容。(四)景观团队的人文素养和行为规范。旅游景观是由具体的人群经营管理的,景观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要通过景观团队的经营理念和精神风貌来体现的。俗话说,“看一个人,不仅要听其言,还要观其行”。人们对一个景观的认识同样如此,不仅要看该景观向社会怎样宣传、怎样承诺,更重要的是看经营景观的团队怎样去做。这就需要景观全体员工在为游客服务中体现出一定的素养和文化内涵,让社会公众从中感受到该景观的优秀文化。三、景观文化的一般要素要素是构成事物的必要因素。景观文化的一般要素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一)有形环境。有形环境是构成景观文化的基础因素。如果没有看得见摸得到的景观实体为依托,景观文化就无从谈起。景观的有形环境包括两大内容:一是内部环境。主要是景观的建筑、文物、设施等。二是外部环境,主要是景区的外部氛围。以山西情况看,眼下绝大多数旅游景观的内部环境是说得过去的,问题是外部环境不尽人意。比如在有的景区,游客一下车就遭到各种促销者的围追堵截、死缠硬磨,使景观形象在游客心目中大打折扣。(二)符号系统。西方学者怀特指出:“‘符号’可以定义为使用者赋予意义或价值的事物。”因此,符号的应用便是文化的产生和存在。“全部文化(文明)依赖于符号。正是由于符号能力的产生和运用才使得文化得以产生和存在;正是由于符号的使用才使文化有可能永存不朽。没有符号,就没有文化。”按照这一理论,我们可以把景观文化归结为由一系列符号组成的系统。具体讲又分为两个子要素:一是固定符号,即游客只有身临其境才能体会和分享其价值或意义的物化标识。二是流动符号,如景观纪念品、名信片、地图册等可供游客携带的文化标识。坦率讲,山西目前还远没有形成拥有完整符号系统的旅游景观,符号要素是每一处景观都需要认真补课的项目。(三)阅听文本。作为景观文化的要素内容,阅听文本主要由三部分构成:一是视觉文本,二是听觉文本,三是网络文本。视觉文本包括向公众开放的景点和实物,引导游客进行游览和欣赏的方式,以及组织游客参与的各种仪式和活动。听觉文本包括解说词、现场答疑、背景声乐等。网络文本是指利用互联网等现代高科技手段,将景观信息数字化、动态化。好的阅听文本,能够反映景观全貌,帮助公众识读理解景观文化符号的意义和价值,带给游客以全方位美的享受和记忆。山西绝大多数旅游景观,目前还不具备严格意义上的阅听文本,尚处在建筑加导游的初级阅听层面,无法满足游客多元化的阅听需求,这也是我们急需弥补和完善的。(四)导游团队。“旅游旅游全靠导游。”这句话形象地道出了导游在景观文化传播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事实上,导游是景观的灵魂,有什么样的导游就会把什么样的景观文化带给公众。前不久,笔者去拥有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桂冠的五夷山参观考察,景区的九曲溪竹排导游给大家留下了难忘印象。在近两个小时的水上游览过程中,导游逢景必讲,每问必答,而且将每处景点的意义和价值与当今社会生活相联系,妙趣横生,回味无穷。据了解,五夷山风景区为了将竹排游这一黄金项目做大做强,专门举办旅游专业班,从毕业生中挑选年轻力壮而又善于表达的男女青年担任排工兼导游,通过他们的沿途解说扩大景区的知名度。“五夷奇秀甲东南”固然是大自然的造化,但也是与景区有一支高素质的导游队伍分不开的。事实说明,导游团队是景观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五)人文关怀。旅游景观是特殊的人文活动场所,人文关怀在景观文化建设中占有十分突出的位置。旅游景观的人文关怀具体说就是八个字:安全、便利、诚信、兼顾。所谓安全就是要通过各种方式强化游客的安全意识,同时做好公共危机的处置预案。所谓便利就是要在景观游戏规则和服务设施上,最大限度地方便游客。所谓诚信就是要千方百计兑现承诺,尽最大努力满足游客方方面面的正当需求。所谓兼顾就是对待贵宾和群众、团体和散客要一视同仁,绝不厚此薄彼。四、加强景观文化建设的现实路径认识景观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和基本内涵,目的是要解决如何加强旅游景观文化建设的问题。就山西而言,当前主要应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第一,树立景观文化意识。旅游产业也是文化生产力,这已经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目前,许多地方尝到了发展旅游经济的甜头,舍得在旅游景观建设上花工夫、下本钱,但还没有对旅游景观文化建设问题引起应有重视。殊不知,旅游产品经济价值的主要部分不在于物质性价值,而在于文化审美价值。不重视景观文化的开发利用,就不能产生持久的旅游资本,在这方面山西一些地方是有深刻教训的。如果真正重视旅游经济,就必须在思想上牢固树立景观文化意识,在具体工作中要像重视景观建设那样重视景观文化建设,做到景观建设与文化建设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第二,开展景观文化研究。景观文化建设涉及多个学科内容,需要一定的学术理论依据和支撑。目前,山西从事旅游景区规划、开发的单位很多,但还没有专门从事景观文化研究的机构。有关部门应将旅游景观文化项目列人课题规划,整合力量,搭建平台,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研究。可以考虑先从全省选择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旅游景观进行深人细致的调查,从个案人手,诊断景观文化缺陷,丰富景观文化内涵,进而提升整个旅游景观的社会形象和经济效益。第三,制定景观文化政策。景观文化建设离不开政策引导。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全省旅游景观文化发展纲要,统一景观文化建设的规范要求,制定相应的考评指标体系和奖罚措施。通过总结经验,选树样板,营造景观文化建设的浓厚氛围,用优秀景观文化全面塑造山西旅游景观的崭新形象。总之,加强旅游景观文化建设是一篇事关山西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大文章,也是文化强省的一个重要方面。当前山西在利用独特的历史资源优势打造文化强省战略和文化产业方面做的有声有色、可圈可点,加强旅游景观文化建设的时机已经成熟,笔者就此问题抛砖引玉,以期引起更加广泛的关注和更为深人的讨论。5A级景区:云冈石窟位于大同市西16公里处的武周山麓,依山开凿,东西绵延1公里。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国三大石窟群之一,也是世界闻明的艺术宝库。因石窟建在武周山麓,而其最高处名云冈,故取名为云冈石窟。现存洞窟53个,石雕造像5万1千余尊。大佛最高者17米,最小者仅几厘米。武周山南崖,东西伸展一公里,云冈石窟的佛龛,象蜂窝密布,大、中、小窟疏密有致地嵌贴在云冈半腰。这里石佛聚会,石人、石马、石刻,浮雕群集,是我国规模最大的石雕群之一。云冈石窟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始建于公元453年(北魏兴安二年),由当时的佛教高僧昙曜奉旨开凿。大部分完成于公元495年,历时40余年,加上其余小窟,先后近50年时间。参加开凿人数,多达四万余人,连当时的狮子国(斯里兰卡)的佛教徒,也参与了这一举世闻名的艺术创作。五台山,位于山西省的东北部,属太行山系的北端。跨忻州地区的五台县、繁峙县、代县、原平县、定襄县,周五百余里。中心地区台怀镇,距五台县城90公里,忻州市160公里,山西省会太原市240公里。4A级景区乔家大院地处美丽而富饶的山西晋中盆地,位于祁县城东北12公里处的乔家堡村,距省会太原50公里,与祁县著名的中华周易宫、延寿寺、九沟风景区、渠家大院、明清街巷、长裕川等景点形成一日游格局。晋祠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位于太原市西南郊25公里处的悬瓮山麓。晋祠原为纪念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武王次子、晋国开国侯而建。创建年代已不可考。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就有关于晋祠的记载,可见当时已经颇为出名了。黄河壶口瀑布 位于吉县城西45公里、距临汾市165公里处的晋陕峡谷黄河河床中,为世界上最大的黄色瀑布,因其气势雄浑而享誉中外。此地两岸夹山,河底石岩上冲刷成一巨沟,宽达30米,深约50米,滚滚黄水奔流至此,倒悬倾注,若奔马直入河沟,波浪翻滚,惊涛怒吼,震声数里可闻。其形如巨壶沸腾,故名。黄河浪涛激起一团团雾烟云随着水雾的升高,烟云由黄变灰、由灰变蓝,景色奇丽,有“水底生烟”之说。壶口瀑布不仅有“水底冒烟”,“彩桥通天”奇景,更有“旱地行船”之说。上游船只到此,必须离水登陆,经人抬或车运绕过壶口(即所谓“旱地行船”)方可入水续航,千百年来,概莫能变。普救寺 位于山西省西南部永济县境内的峨眉塬头。南向紧邻古蒲州城址,东连西厢村。寺址高耸,松柏满垣,西临黄河湾,水势汹涌澎湃;东近中条山,犹如屏障峙立,视线广阔而开朗。塬头之下一条宽阔的坡底长街,是当年通向长安的古驿道。这里是我国历史名剧《西厢记》故事的发生地。寺内有座方形砖塔,原名舍利塔,俗称莺莺塔。这座塔同北京天坛的回音壁、河南宝轮寺塔、四川潼南县大佛寺内的“石琴”,并称为我国现存的四大回音建筑;和缅甸掸邦的摇头塔、匈牙利索尔诺克的音乐塔、摩洛哥马拉克斯的香塔、法国巴黎的钟塔、意大利的比萨斜塔,并称为世界六大奇塔。皇城相府 皇城相府是中国清朝康熙大帝的老师、《康熙字典》的总裁官、文渊阁大学士光禄大夫陈廷敬的故居,位山西省阳城县北留镇皇城村,枕山临水、城墙雄伟、雉堞林立,房屋则朴实典雅、错落有致,是一座别具特色的城堡式建筑群。灵石王家大院旅游景区 王家大院位于山西省灵石县城东 12 公里处的静升镇。距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 35 公里、介休绵山 4 公里、十八罗汉头像海外回归故里资寿寺 2 公里,是山西省近年来以“名城、名山、名院、名寺”为优势,推出的一条精品旅游线路。同蒲铁路、 108 国道纵贯县境,新开通的大运高速公路灵石出口距王家大院 2 公里,交通十分便利。介休市绵山风景名胜区 绵山,又称介山,在介休城东南20公里处,属太岳山脉,居介休、灵石、沁源三县交界处,绵延50余公里,海拔2O72米。绵山山势陡峭,多悬崖绝壁,苍松翠柏,自然景色非常优美,是省级风景名胜区。浑源恒山旅游区 恒山别名常山,位于浑源县城南10公里处,距大同市62公里。与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并称五岳,扬名国内外。平遥双林寺彩塑艺术馆 平遥双林寺彩塑艺术馆是一家佛教艺术馆。位于山西省平遥县西南桥头村北侧双林寺。双林寺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在此建立彩塑艺术馆。解州关帝庙旅游区 解州古称解梁,是三国蜀汉名将关羽的故乡,位于运城市西南15公里的解州镇,镇西有全国现存最大的关帝庙,俗称解州关帝庙,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平遥县衙博物馆 位于平遥古城西南部,面南背北,占地约两万六千平方米。县衙分左中右三路,中轴线上从南向北依次为衙门、仪门、牌坊、大堂、宅门、二堂、内宅等,并向外一直延伸到南横街上。现在县衙的大堂等建筑正在复修中,我们所能看到的仅为二堂、内宅及二堂右侧的耳房等,这些院落仍基本保存了明清衙门的特征,气势庄严。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旅游景区 洪洞县城北面贾村西侧,明时有广济寺,寺的左旁有一株汉代种植的大槐树,枝繁叶茂,树身数围高大数丈,荫遮数亩苍劲挺拔。大运路纵衷穿其东,交通十分方便。明朝政府屡迁山西之民于外地,而迁民追多的洪洞与附近地区的移民就在这里集中出走。被迁的移民起程时恋恋不舍,频频回首,古大槐树便成了当时移民门离别时记忆最深的标志。时至今日,在山西、河北、河南、安徽、江苏等地,依然广泛流传着两句民谚:“问我家乡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 汉代古槐,早已不存在了,第二代古槐也干枯了,第三代古槐正在茁壮成长,枝繁叶茂,如同当年的汉代古槐一样挺拔。为了纪念古槐,1911年在汉代古槐处建立了一座雕梁画栋、飞檐斗拱、精巧玲珑、别有风格的碑亭。中国票号博物馆 中国第一家票号 ——日升昌,座落于“大清金融第一街”平遥古城西大街的繁华地段。整座旧址占地2324平方米,用地紧凑,功能分明。从清道光初年成立票号到歇业,历经一百多年,曾经“执中国金融之牛耳”,分号遍布全国35个大中城市,业务远至欧美、东南亚等国,以“汇通天下”而著名,被余秋雨先生誉为中国大地各式银行的“乡下祖父”。(余秋雨《抱愧山西》)就是这样一座小小院落,开中国民族银行业之先河,并一度操纵十九世纪整个清王朝的经济命脉。芮城县永乐宫旅游区 山西芮城的永乐宫是一座道教宫观,原名大纯阳万寿宫。宫址原在芮城西向20公里的永乐镇上,这里据(道藏)中有关典籍和宫内碑文记载,是道教“八仙” 之一吕洞宾的诞生地。吕氏死后,乡人将他的故居改为“吕公祠”。金末,吕洞宾的故事越传越远,奉祀的人逐渐增多,祠堂便扩充成道观,后在蒙古太宗三年(1231)被火烧毁。现在的永乐宫是元代修成的。当时全真教领袖邱处机很受朝廷宠信,这一教派又奉吕洞宾为祖师,于是皇帝下令把观升级为宫。并派河东南北两路道教提点潘德冲主持营建此宫,用十五年时间,于中统三年(1262)完成主体建筑,到至正十八年(1358)才完成壁画,施工期前后110多年,几乎与元朝共始终。明清虽小有修葺,但基本上保存了元代的原貌。解放后,因永乐宫旧址在三门峡水利工程淹没区内,于是从1959年开始,化了七年功夫,将全部建筑和壁画迁到新址复原保存。平遥文庙学宫博物馆 平遥文庙乃中国六最。中国现存最早的文庙;中国保存最完整的文庙建筑群;中国最大的孔子及儒学先贤塑像群;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中国科举史展;中国惟一的专业性摄影博物馆。

循环经济下的山西旅游业发展研究摘要:介绍了循环经济及其对旅游业的意义,分析了山西旅游业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对山西省旅游发展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关键词:循环经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山西省旅游活动已经成为人们现代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在旅游业发展的早期,旅游业素有“无烟工业”之称。伴随着旅游业在世界范围内的迅速发展,很多地方的旅游资源被无节制、无规划地开发,给环境造成了重大的影响。循环经济倡导以环境友好的方式利用自然资源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改变旅游发展“重开发、轻保护、重经营、轻管理”的传统模式,这种要求与以旅游资源为依托的旅游业发展是一致的。对于旅游资源丰富、环境脆弱的山西来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循环经济理论1.1循环经济的内涵与原则循环经济是一种生态经济,是一种“促进人与自然协调与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它应用生态学原理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在经济活动中把资源看成是一个不断循环利用的系统,从而使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降到极限。它是按照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流程对物资和能源进行利用的,实现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的能源利用方式,是一种与环境和谐发展的模式。循环经济在实施过程中遵循3R原则:一是减量化(Reduce),这一原则针对的是系统输入端,目的在于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物质流量,遏制资源消耗的线性增长,从源头上节约资源使用量和减少污染物排放。二是再利用(Reuse),这一原则针对的是系统的过程性,旨在提高产品和服务的利用效率,减少一次性用品的污染量;三是再循环(Recycle),这一原则针对的是系统的输出端,它要求物品完成使用功能后重新变成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加入到新的生产循环中。通过发展循环经济贯彻3R原则,必将使以更小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达到预期的目标,逐步建立起社会福利水平的节约型社会,并由此保证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最终生态环境也将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的具体实现体现在经济活动的3个重要层面上,分别通过运用3R原则实现3个层面的物质闭环流动。这3个层面分别是企业层面(小循环),即通过推行清洁生产,减少生产和服务中物料和能源使用量,实现废弃物排放的最小化;区域层面(中循环),通过企业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集成,形成企业间的代谢共生关系,建立生态园区;社会层面(大循环),即通过废弃物的再生利用,实现消费过程后物质与能量的循环。1.2循环经济对旅游业的意义当今世界各国把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看作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和实现方式。而循环经济的理论思想非常切合旅游的实践属性和发展要求,因此,在旅游业内积极有效地发展循环经济意义重大。旅游资源属于人类共用的自然、社会资源,其开发利用应该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指导下,融入循环经济的原则对旅游资源进行系统地、综合地开发与保护,并将其与旅游的可持续消费融为一体,发展旅游循环经济,可以改善生态环境、提高资源利用率,倡导绿色旅游、绿色消费,增强了产品的科技含量,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构建效益最大化和代内、代际、区际的公平发展,最终实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见图1)。山西省旅游业的发展也应在循环经济理念的指导下,进行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三赢”。2山西省旅游业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2.1山西省旅游概述山西省地处黄河中游,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之一,是我国旅游资源最为富集的省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给这片黄土地留下了丰厚的文化积淀和历史遗存,山西省现存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71处,占全国的11.5%,位居第一。自然风光也很秀美,全省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5处,国家级森林公园18处。“华夏古文明,山西好风光”是对山西旅游的高度概括,旅游资源深厚丰富。但是,山西旅游业落后于全国。20世纪90年代以后,与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直辖市相比,无论从海外游客接待人数还是从旅游外汇收入看,我省旅游业均在第25位~27位之间徘徊,而且呈下滑趋势。1999年山西旅游业收入66.4亿元,全国排名第23位;全省接待海外游客137785人次,排名第28位;全省创汇4256.83万美元,排名第21位。从表1也看出,在中部六省的国际旅游收入中我省也是靠后的。因此,在旅游业蓬勃发展的今天,山西应结合自身情况,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在发展的同时走可持续发展之路。2.2山西旅游存在的问题2.2.1旅游循环经济意识不强在旅游发展中,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依然占主导地位。在传统经济中,人们高强度地开发资源和能源,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又把污染和废物排放到环境中去,对资源的利用常常是粗放的和一次性的。如,一部分热点旅游区,水体污染、空气质量下降、局部生态环境受到破坏、旅游资源受到损害。2.2.2旅游开发及发展过程不合理旅游开发、发展过程中由于其资源导向性比较强,人们只注重对现有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毁林建宾馆、旅店、寺庙及人为景观。缺乏生态意识,在破坏环境的同时,破坏了旅游环境的整体美和文物景观的原始文化内涵。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只注重短期经济效益,规划不合理,盲目建设,使得一些人文景观重复建设,既破坏了环境又造成了资源浪费。如对《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的籍贯考察不详,使得山西省内在清徐等地建了多个“三国城”等旅游观光建筑,资源浪费可见一斑。2.2.3忽视旅游环境容量的有限性现代旅游浓烈的商业气息和拥挤的客流,对山川、森林、民俗等造成了破坏,每年的几个“黄金周”使主要旅游景点不堪重负,大部分景区为增加经济收入都没有严格控制游客的数量,造成资源过度利用。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近几年来游客数量以惊人的速度增长,每次黄金周旅游预报中,平遥几乎都处于一种超饱和的状态。2004年9月下旬第四届平遥国际摄影节刚结束,又迎来“十一”黄金周,在经济利益驱动下,有关部门不仅没有对古城墙加以维护,也没有对游客数量有所限制,纯属粗放式、掠夺性经营。2.2.4旅游业发展水平低旅游业内部以“食、住、行、游、购、娱”6个产业为核心,而山西省每逢黄金周,往往出现游客多而服务、设施跟不上。食、住这两大产品直接影响着旅游业的发展。2002年末,全国有星级酒店8880家,五星级酒店175家,四星级酒店635家,三星级以下8070家,主要分布在广东、浙江、北京、上海、江苏等地。而山西的星级酒店共有220家,仅占全国的2%;五星级为空白;四星级16家,占全国的3%;三星级以下204家,占全国的3%。相比广东省东莞市每个镇都有一家五星级酒店。由此可看出,山西旅游业的发展水平之低。2002年末山西省与部分省份星级酒店数量见表2。山西省旅游业发展水平低,还存在“景点留不住客,游客花不出钱”的状况。2002年山西国内旅游人次在全国排第16位,而国内旅游收入却排第22位。游客在山西的平均天数和人增多消费额不仅低于北京、上海等旅游发达省市,而且与周边省份也有很大的差距。其主要原因就是山西旅游业发展大多局限于旅游资源本身的初级开发,对旅游资源的文化价值、商业价值挖掘不够;旅游产品单一,大多为依托人文景点的传统观光旅游,生态旅游、休闲度假旅游、会展旅游等新型旅游品种开发滞后,旅游业的带动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3循环经济理念在山西旅游发展中的应用3.1社会层面社会层面(大循环),即通过废弃物的再生利用,完成消费过程后物质与能量的循环。要求政府引导,经营者和公众共同参与,促进旅游循环经济理念的实现。加强法制建设,促进旅游资源开发有序进行,是发展旅游业循环经济的重要前提。目前,急需在部门规章的基础上,加快制订必要的循环经济法规,通过法规对循环经济加以引导和规范,坚决杜绝短期行为和急功近利的现象出现。全国人大已于2002年6月29日通过《清洁生产促进法》并于2003年1月1日起实施。这是从法律上促进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良好开端,但还不够,还应加快步伐,形成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框架体系,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将循环经济落到实处,而不至于仅停留在概念之上。3.2区域层面区域层面(中循环),即通过企业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集成,形成企业间的代谢共生关系。区域层面发展循环型旅游业,是通过建立相对完整的生产和消费的循环体系,以3R原则为指导,在一定区域范围同相关产业的各个领域形成产业链,实现共享资源,以提高利用率。一个地方的旅游业是与其所处区域的旅游业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山西旅游业要打破地域界线,淡化行政界限,加强县与县之间、市与市之间、省与省之间旅游线路的连接与贯通,加强区域合作,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客源互送。并且各市、县旅游局要从发展大旅游角度着想,防止近距离重复建设,确实做到资源共享和客源共享。同时,还要发挥各区域的资源优势,通过区域联合的方式把区域内的生产、消费、废气物处理和区域管理统一组织为循环利用网络系统。以预防污染和提高利用率为出发点,以物质循环流动为特征,实现山西旅游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物排放。3.3企业层面企业层面(小循环),即通过推行清洁生产,减少生产和服务中物料和能源使用量,实现废弃物排放的最小化。要求饭店经营者、游客以循环经济的理论来规范自己。如,在旅游企业推行保护性开发,生态旅游、物质循环利用、清洁生产、绿色消费,减少对资源的破坏,减少产品和服务物质和能源的消耗,将单位旅游产品和旅游服务的各项消耗和污染排放限定在标准许可的范围之内,使旅游企业内部的资源综合、循环利用。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之中,旅游业内部以“食、住、行、游、购、娱”6个产业为核心,将彼此关联的生态产业链组合在一起,形成产业集群,通过对旅游产品提升、产业结构的调整、产业链延伸和耦合来体现循环经济的“3R”原则(见图2)。4结语旅游在发展初期被誉为“无烟工业”,但并非无污染。山西这样一个环境特殊的省份,如何解决恶化趋势,并使旅游资源得到更好的利用,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在循环经济指导下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就是很好的途径,这对山西旅游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参考文献[1]佘可文.关于加快山西旅游资源开发的对策研究[J].生产力研究,2002(1):84-85.[2]韩小平,佘可文.山西省旅游系统初探[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7,19(4):49-52.[3]高丽敏,陈兴鹏,拓学森.循环型旅游经济发展的新思路[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6,25(4):89-93.[4]王利朋,李茂青.浅议循环经济理论下桂林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J].嘉兴学院学报,2007,19(2):40-42.[5]邓学芬.四川旅游业循环经济体系的构建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5):4699-4720.[6]明庆忠.旅游循环经济发展的新理念与运行的系统模式[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38(5):58-62.[7]刘秀英,张小明.山西旅游业发展现状分析[J].生产力研究,2005(8):175-176.

建议你到山西本地的旅游门户网站找下 也许有 山西旅游热线等

山西旅游资源论文题目

旅游管理毕业论文参考题目

1、论旅行社对散客的服务方式

2、浅谈导游讲解对旅游景区形象的影响

3、导游服务中的常见问题及对策分析

4、论民俗特色旅游的开发

5、旅游网络预定系统的战略研究

6、文化旅游与文化市场建设

7、谈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

8、主题公园高效益的成因探究

9、浅谈旅游信息在经济决策中的地位及其开发利用

10、论城市在旅游事业中的地位与作用

11、关于旅游对环境影响问题的.思考

12、浅析影响现代旅游业发展的因素

13、整体产品观念在旅游业中的应用

14、旅游业的经济功能及其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15、论自然保护区旅游的持续发展

16、创造性思维在旅游业中的应用

17、论旅游服务的国际标准及我国的接轨方式

18、论旅游景观的视觉形象及其对景点开发与经营管理的意义

19、关于商用旅游信息系统的总体构想

20、论风景旅游资源开发中的视觉影响问题

21、旅游与社会互动关系初论

22、旅游动机形成的影响因素研究

23、论导游的品质对服务的影响

24、生态旅游及其类型浅析

25、生态旅游与可持续旅游发展

26、旅游发展对风情民俗资源的消极影响分析及其对策研究

27、需要层次论在旅游饭店餐饮管理中的应用

28、旅行社经营机制转换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9、旅游广告媒体对旅游的影响研究

30、旅行社服务质量与游客满意感影响因素分析

31、旅游业的社会弊端及其治理

32、浅谈形体语言在旅游服务中的运用

33、论旅游饭店集团的成长方向

34、旅游饭店顾客导向定价模式浅析

35、生态旅游绿色营销的产品策略分析

36、浅论我国商务旅游开发

37、浅论导游人员的基本素质

38、知识经济下旅游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

39、发展旅游观光农业问题初探

40、旅游企业品牌战略探讨

41、中国旅游教育与培训面临的问题和对策

42、论生态旅游资源的脆弱性及其保护

43、旅游购物的投诉心理及服务对策

44、饭店服务人员个人能力培养途径

45、饭店文化对员工行为的影响探讨

46、旅游保险中的常见问题及对策研究

47、浅析我国国有饭店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48、旅游业的网络营销发展态势及对策

49、旅游目的地形象的传播策略初探

50、旅游开发中人文景观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

山西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也是中国历史文物遗存最多的省份之一。据统计,山西现有辽、金代以前的木构建筑占到全国同类建筑的,有分布于全省各地的文物古迹35001)余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19处,两千年以上的历史都城118处。近年来,山西省在盘活这些宝贵的资源,变资源为旅游产品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形成了独特的优势和影响力。但同时也日益凸显出旅游景观与文化脱节、景观文化建设远远滞后于景观设施建设的问题,重景观轻文化、有景观缺文化、好景观差文化的现象较为普遍,即使一些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知名度的旅游景观,也还处在靠有形资源作为卖点的初级阶段,远远没有形成自身的文化品牌。加强景观文化建设是关系山西历史资源可持续利用和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本文拟就相关内容作一探讨。一、加强景观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一)加强景观文化建设是提升山西省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的迫切需要。众所周知,当前旅游业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就是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回顾改革开放以来山西旅游业的发展进程,大致可分为三个竞争阶段:第一阶段是项目竞争。改革开放,百业振兴。作为对传统中国人十分陌生的旅游产业也顺势而生。在这个阶段中,谁能够率先开辟出自然景观或人文景观,谁就能够吸引游客的眼球。因此,这一阶段的特点可以概括为四个字:“你无我有”。只要哪个地方能拿得出像样的旅游项目,它就有竞争力。第二阶段是广告竞争。人们开始认识到旅游是一个有利可图的新兴产业,于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有自然或人文资源的地方纷纷将资源开发为旅游景观,没有资源的地方也想方设法开辟人造景观作为旅游之用。在经过若干年的努力后,每个地方都有了初具规模的旅游项目。为了争夺客源,各地不惜工本造势宣传,旅游市场的竞争发展为广告竞争。这一阶段的特点也可以概括为四个字:“你有我响”。大家都有几个拿得出手的旅游产品,但是哪家的广告刺激,宣传到位,它就具有更强的竞争力。第三阶段是文化竞争。随着旅游市场的日趋成熟,参与旅游而且见多识广的游客愈来愈多。以往单凭广告宣传的做法已经不足以吸引公众的注意力,旅游市场的竞争又上升到一个新阶段即文化竞争。这一阶段的特点同样可以概括为四个字:“你响我特”。景观的独特文化在旅游市场竞争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加强景观文化建设成为决定一个地方旅游产业生存发展的关键。因为在景观硬件条件基本定型的情况下,谁能够在弹性空间较大的景观文化建设方面出奇创新,谁就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领制高点,把握主动权。(二)加强景观文化建设是防止山西旅游景观趋同化的迫切需要。旅游景观的生命力在于个性化。没有个性特征或失去个性特征的景观将难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然而就山西情况看,一些旅游景观正自觉不自觉地走人趋同化甚至雷同化的误区。以民宅大院为例,仅晋中地区就有已经开放或正在开发的大院十余处。几座先行一步的大院,从宣传推介、布局陈设到经营运作几乎都一模一样,甚至每个大院都有一句共同的解说词:“皇城看故宫,民宅看x家。”这种趋同思维不仅未能扩大景观的知名度,反而让游客生出许多疑问。笔者就不止一次被外地朋友问到,你们山西这么多大院,各家都有哪些主要特色?事实上每座大院都有不同的文化内涵,倘若能把这些特质提炼并展示出来,将形成丰富多彩、优势互补的大院文化。目前这种只重相互模仿,不重突出特色的做法,只能使旅游景观的生路越走越窄。打造个性化旅游景观的关键不在硬要素而在软要素。所谓硬要素,就是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景观物质要件,这方面只要有实力就可以多投入多产出,你有我有全都有。所谓软要素,就是附着在景观之外,渗透于景观之中的一种氛围,一种精神,概言之就是景观文化。景观的硬件容易被“克隆”,但好的景观文化却是不可复制的。经验证明,景观之间的本质区别在文化而不在硬构件。尤其是处在同一区域同一类型的旅游景观,很难单纯依靠外部形态给人以永久印象。加强景观文化建设既是旅游市场多样化的客观需要,也是景观群体走出趋同误区的根本出路。旅游景观要想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在营造景观文化上下工夫。(三)加强景观文化建设是保存和延续历史文化遗产的迫切需要。2004年10月,有着上千年历史的平遥古城墙突然发生大面积倒塌事故,引起国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并由此引发对历史遗产生存状态和经营方式的反思争鸣。从景观文化角度讲,平遥古城墙的遭遇至少带给我们如下两点启示:一是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稀缺资源,当我们将其变现为文化资本时,一定要格守适可而止的原则。如果过度开发,甚至将历史遗留当做“摇钱树”,将会过早地失去我们对子孙后代进行历史文化教育的宝贵场所。二是历史遗产也是有生命的客观存在,需要给以人性化的尊重和保护。否则,再有生命力的景观也会在滚滚红尘中毁灭或夭折。因此,加强景观文化建设本质上是营造有利于景观的生存发展环境,是保持和延续历史文化遗产资源的有效举措,也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二、景观文化的基本内涵文化是一个没有统一界定的概念,学术界关于文化的定义有数百种之多。但就其本质而言,一般认为:文化是人类特有的创造性活动的产物,是人把人性加于自然之上,从而使自然人性化的结果。所谓景观文化,是指人们在与景观长期互动的实践中,所创造和形成的具有与该景观相适应的精神观念,并把这种观念具体地体现在景观建设、维护和适度开发利用的各个环节之中。在一个具体的旅游景观中,景观文化大致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景观的历史渊源。任何人文景观都是特定历史条件的产物,是时代的文化符号。一处景观常常记录着一段历史、一个故事,象征和代表着一种意义和价值。景观因为附着的历史人文价值而有意义,而富有生机和活力,失去历史人文价值的景观将变得毫无存在的必要。景观的历史人文价值是发展变化的,景观文化的内涵首先在于发现、保存和丰富这种意义和价值。(二)景观的代表符号。景观是某种意义和理念的载体,这种理念和意义是通过一系列外在符号表现出来的。这里所说的符号是一个广义概念,具体说就是景观的物质存在,如景观的楼台庭院、楹联铭赋、字画碑刻乃至布局陈设等等,都可看作是一个个具体符号,正是这些符号构成了景观的固态文化内涵。(三)景观的独特仪式和活动。作为旅游景观,仅有固态文化符号是远远不够的。现代游客希望在特定景观看到以传统文化为背景的独特仪式和活动。比如,在晋城皇城相府举行的皇帝人城仪式,在平遥古县衙演义的县官断案场景,还有一些旅游景观开发的民俗表演项目,都是为游客所喜闻乐见的景观活态文化内容。(四)景观团队的人文素养和行为规范。旅游景观是由具体的人群经营管理的,景观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要通过景观团队的经营理念和精神风貌来体现的。俗话说,“看一个人,不仅要听其言,还要观其行”。人们对一个景观的认识同样如此,不仅要看该景观向社会怎样宣传、怎样承诺,更重要的是看经营景观的团队怎样去做。这就需要景观全体员工在为游客服务中体现出一定的素养和文化内涵,让社会公众从中感受到该景观的优秀文化。三、景观文化的一般要素要素是构成事物的必要因素。景观文化的一般要素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一)有形环境。有形环境是构成景观文化的基础因素。如果没有看得见摸得到的景观实体为依托,景观文化就无从谈起。景观的有形环境包括两大内容:一是内部环境。主要是景观的建筑、文物、设施等。二是外部环境,主要是景区的外部氛围。以山西情况看,眼下绝大多数旅游景观的内部环境是说得过去的,问题是外部环境不尽人意。比如在有的景区,游客一下车就遭到各种促销者的围追堵截、死缠硬磨,使景观形象在游客心目中大打折扣。(二)符号系统。西方学者怀特指出:“‘符号’可以定义为使用者赋予意义或价值的事物。”因此,符号的应用便是文化的产生和存在。“全部文化(文明)依赖于符号。正是由于符号能力的产生和运用才使得文化得以产生和存在;正是由于符号的使用才使文化有可能永存不朽。没有符号,就没有文化。”按照这一理论,我们可以把景观文化归结为由一系列符号组成的系统。具体讲又分为两个子要素:一是固定符号,即游客只有身临其境才能体会和分享其价值或意义的物化标识。二是流动符号,如景观纪念品、名信片、地图册等可供游客携带的文化标识。坦率讲,山西目前还远没有形成拥有完整符号系统的旅游景观,符号要素是每一处景观都需要认真补课的项目。(三)阅听文本。作为景观文化的要素内容,阅听文本主要由三部分构成:一是视觉文本,二是听觉文本,三是网络文本。视觉文本包括向公众开放的景点和实物,引导游客进行游览和欣赏的方式,以及组织游客参与的各种仪式和活动。听觉文本包括解说词、现场答疑、背景声乐等。网络文本是指利用互联网等现代高科技手段,将景观信息数字化、动态化。好的阅听文本,能够反映景观全貌,帮助公众识读理解景观文化符号的意义和价值,带给游客以全方位美的享受和记忆。山西绝大多数旅游景观,目前还不具备严格意义上的阅听文本,尚处在建筑加导游的初级阅听层面,无法满足游客多元化的阅听需求,这也是我们急需弥补和完善的。(四)导游团队。“旅游旅游全靠导游。”这句话形象地道出了导游在景观文化传播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事实上,导游是景观的灵魂,有什么样的导游就会把什么样的景观文化带给公众。前不久,笔者去拥有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桂冠的五夷山参观考察,景区的九曲溪竹排导游给大家留下了难忘印象。在近两个小时的水上游览过程中,导游逢景必讲,每问必答,而且将每处景点的意义和价值与当今社会生活相联系,妙趣横生,回味无穷。据了解,五夷山风景区为了将竹排游这一黄金项目做大做强,专门举办旅游专业班,从毕业生中挑选年轻力壮而又善于表达的男女青年担任排工兼导游,通过他们的沿途解说扩大景区的知名度。“五夷奇秀甲东南”固然是大自然的造化,但也是与景区有一支高素质的导游队伍分不开的。事实说明,导游团队是景观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五)人文关怀。旅游景观是特殊的人文活动场所,人文关怀在景观文化建设中占有十分突出的位置。旅游景观的人文关怀具体说就是八个字:安全、便利、诚信、兼顾。所谓安全就是要通过各种方式强化游客的安全意识,同时做好公共危机的处置预案。所谓便利就是要在景观游戏规则和服务设施上,最大限度地方便游客。所谓诚信就是要千方百计兑现承诺,尽最大努力满足游客方方面面的正当需求。所谓兼顾就是对待贵宾和群众、团体和散客要一视同仁,绝不厚此薄彼。四、加强景观文化建设的现实路径认识景观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和基本内涵,目的是要解决如何加强旅游景观文化建设的问题。就山西而言,当前主要应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第一,树立景观文化意识。旅游产业也是文化生产力,这已经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目前,许多地方尝到了发展旅游经济的甜头,舍得在旅游景观建设上花工夫、下本钱,但还没有对旅游景观文化建设问题引起应有重视。殊不知,旅游产品经济价值的主要部分不在于物质性价值,而在于文化审美价值。不重视景观文化的开发利用,就不能产生持久的旅游资本,在这方面山西一些地方是有深刻教训的。如果真正重视旅游经济,就必须在思想上牢固树立景观文化意识,在具体工作中要像重视景观建设那样重视景观文化建设,做到景观建设与文化建设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第二,开展景观文化研究。景观文化建设涉及多个学科内容,需要一定的学术理论依据和支撑。目前,山西从事旅游景区规划、开发的单位很多,但还没有专门从事景观文化研究的机构。有关部门应将旅游景观文化项目列人课题规划,整合力量,搭建平台,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研究。可以考虑先从全省选择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旅游景观进行深人细致的调查,从个案人手,诊断景观文化缺陷,丰富景观文化内涵,进而提升整个旅游景观的社会形象和经济效益。第三,制定景观文化政策。景观文化建设离不开政策引导。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全省旅游景观文化发展纲要,统一景观文化建设的规范要求,制定相应的考评指标体系和奖罚措施。通过总结经验,选树样板,营造景观文化建设的浓厚氛围,用优秀景观文化全面塑造山西旅游景观的崭新形象。总之,加强旅游景观文化建设是一篇事关山西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大文章,也是文化强省的一个重要方面。当前山西在利用独特的历史资源优势打造文化强省战略和文化产业方面做的有声有色、可圈可点,加强旅游景观文化建设的时机已经成熟,笔者就此问题抛砖引玉,以期引起更加广泛的关注和更为深人的讨论。5A级景区:云冈石窟位于大同市西16公里处的武周山麓,依山开凿,东西绵延1公里。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国三大石窟群之一,也是世界闻明的艺术宝库。因石窟建在武周山麓,而其最高处名云冈,故取名为云冈石窟。现存洞窟53个,石雕造像5万1千余尊。大佛最高者17米,最小者仅几厘米。武周山南崖,东西伸展一公里,云冈石窟的佛龛,象蜂窝密布,大、中、小窟疏密有致地嵌贴在云冈半腰。这里石佛聚会,石人、石马、石刻,浮雕群集,是我国规模最大的石雕群之一。云冈石窟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始建于公元453年(北魏兴安二年),由当时的佛教高僧昙曜奉旨开凿。大部分完成于公元495年,历时40余年,加上其余小窟,先后近50年时间。参加开凿人数,多达四万余人,连当时的狮子国(斯里兰卡)的佛教徒,也参与了这一举世闻名的艺术创作。五台山,位于山西省的东北部,属太行山系的北端。跨忻州地区的五台县、繁峙县、代县、原平县、定襄县,周五百余里。中心地区台怀镇,距五台县城90公里,忻州市160公里,山西省会太原市240公里。4A级景区乔家大院地处美丽而富饶的山西晋中盆地,位于祁县城东北12公里处的乔家堡村,距省会太原50公里,与祁县著名的中华周易宫、延寿寺、九沟风景区、渠家大院、明清街巷、长裕川等景点形成一日游格局。晋祠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位于太原市西南郊25公里处的悬瓮山麓。晋祠原为纪念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武王次子、晋国开国侯而建。创建年代已不可考。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就有关于晋祠的记载,可见当时已经颇为出名了。黄河壶口瀑布 位于吉县城西45公里、距临汾市165公里处的晋陕峡谷黄河河床中,为世界上最大的黄色瀑布,因其气势雄浑而享誉中外。此地两岸夹山,河底石岩上冲刷成一巨沟,宽达30米,深约50米,滚滚黄水奔流至此,倒悬倾注,若奔马直入河沟,波浪翻滚,惊涛怒吼,震声数里可闻。其形如巨壶沸腾,故名。黄河浪涛激起一团团雾烟云随着水雾的升高,烟云由黄变灰、由灰变蓝,景色奇丽,有“水底生烟”之说。壶口瀑布不仅有“水底冒烟”,“彩桥通天”奇景,更有“旱地行船”之说。上游船只到此,必须离水登陆,经人抬或车运绕过壶口(即所谓“旱地行船”)方可入水续航,千百年来,概莫能变。普救寺 位于山西省西南部永济县境内的峨眉塬头。南向紧邻古蒲州城址,东连西厢村。寺址高耸,松柏满垣,西临黄河湾,水势汹涌澎湃;东近中条山,犹如屏障峙立,视线广阔而开朗。塬头之下一条宽阔的坡底长街,是当年通向长安的古驿道。这里是我国历史名剧《西厢记》故事的发生地。寺内有座方形砖塔,原名舍利塔,俗称莺莺塔。这座塔同北京天坛的回音壁、河南宝轮寺塔、四川潼南县大佛寺内的“石琴”,并称为我国现存的四大回音建筑;和缅甸掸邦的摇头塔、匈牙利索尔诺克的音乐塔、摩洛哥马拉克斯的香塔、法国巴黎的钟塔、意大利的比萨斜塔,并称为世界六大奇塔。皇城相府 皇城相府是中国清朝康熙大帝的老师、《康熙字典》的总裁官、文渊阁大学士光禄大夫陈廷敬的故居,位山西省阳城县北留镇皇城村,枕山临水、城墙雄伟、雉堞林立,房屋则朴实典雅、错落有致,是一座别具特色的城堡式建筑群。灵石王家大院旅游景区 王家大院位于山西省灵石县城东 12 公里处的静升镇。距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 35 公里、介休绵山 4 公里、十八罗汉头像海外回归故里资寿寺 2 公里,是山西省近年来以“名城、名山、名院、名寺”为优势,推出的一条精品旅游线路。同蒲铁路、 108 国道纵贯县境,新开通的大运高速公路灵石出口距王家大院 2 公里,交通十分便利。介休市绵山风景名胜区 绵山,又称介山,在介休城东南20公里处,属太岳山脉,居介休、灵石、沁源三县交界处,绵延50余公里,海拔2O72米。绵山山势陡峭,多悬崖绝壁,苍松翠柏,自然景色非常优美,是省级风景名胜区。浑源恒山旅游区 恒山别名常山,位于浑源县城南10公里处,距大同市62公里。与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并称五岳,扬名国内外。平遥双林寺彩塑艺术馆 平遥双林寺彩塑艺术馆是一家佛教艺术馆。位于山西省平遥县西南桥头村北侧双林寺。双林寺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在此建立彩塑艺术馆。解州关帝庙旅游区 解州古称解梁,是三国蜀汉名将关羽的故乡,位于运城市西南15公里的解州镇,镇西有全国现存最大的关帝庙,俗称解州关帝庙,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平遥县衙博物馆 位于平遥古城西南部,面南背北,占地约两万六千平方米。县衙分左中右三路,中轴线上从南向北依次为衙门、仪门、牌坊、大堂、宅门、二堂、内宅等,并向外一直延伸到南横街上。现在县衙的大堂等建筑正在复修中,我们所能看到的仅为二堂、内宅及二堂右侧的耳房等,这些院落仍基本保存了明清衙门的特征,气势庄严。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旅游景区 洪洞县城北面贾村西侧,明时有广济寺,寺的左旁有一株汉代种植的大槐树,枝繁叶茂,树身数围高大数丈,荫遮数亩苍劲挺拔。大运路纵衷穿其东,交通十分方便。明朝政府屡迁山西之民于外地,而迁民追多的洪洞与附近地区的移民就在这里集中出走。被迁的移民起程时恋恋不舍,频频回首,古大槐树便成了当时移民门离别时记忆最深的标志。时至今日,在山西、河北、河南、安徽、江苏等地,依然广泛流传着两句民谚:“问我家乡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 汉代古槐,早已不存在了,第二代古槐也干枯了,第三代古槐正在茁壮成长,枝繁叶茂,如同当年的汉代古槐一样挺拔。为了纪念古槐,1911年在汉代古槐处建立了一座雕梁画栋、飞檐斗拱、精巧玲珑、别有风格的碑亭。中国票号博物馆 中国第一家票号 ——日升昌,座落于“大清金融第一街”平遥古城西大街的繁华地段。整座旧址占地2324平方米,用地紧凑,功能分明。从清道光初年成立票号到歇业,历经一百多年,曾经“执中国金融之牛耳”,分号遍布全国35个大中城市,业务远至欧美、东南亚等国,以“汇通天下”而著名,被余秋雨先生誉为中国大地各式银行的“乡下祖父”。(余秋雨《抱愧山西》)就是这样一座小小院落,开中国民族银行业之先河,并一度操纵十九世纪整个清王朝的经济命脉。芮城县永乐宫旅游区 山西芮城的永乐宫是一座道教宫观,原名大纯阳万寿宫。宫址原在芮城西向20公里的永乐镇上,这里据(道藏)中有关典籍和宫内碑文记载,是道教“八仙” 之一吕洞宾的诞生地。吕氏死后,乡人将他的故居改为“吕公祠”。金末,吕洞宾的故事越传越远,奉祀的人逐渐增多,祠堂便扩充成道观,后在蒙古太宗三年(1231)被火烧毁。现在的永乐宫是元代修成的。当时全真教领袖邱处机很受朝廷宠信,这一教派又奉吕洞宾为祖师,于是皇帝下令把观升级为宫。并派河东南北两路道教提点潘德冲主持营建此宫,用十五年时间,于中统三年(1262)完成主体建筑,到至正十八年(1358)才完成壁画,施工期前后110多年,几乎与元朝共始终。明清虽小有修葺,但基本上保存了元代的原貌。解放后,因永乐宫旧址在三门峡水利工程淹没区内,于是从1959年开始,化了七年功夫,将全部建筑和壁画迁到新址复原保存。平遥文庙学宫博物馆 平遥文庙乃中国六最。中国现存最早的文庙;中国保存最完整的文庙建筑群;中国最大的孔子及儒学先贤塑像群;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中国科举史展;中国惟一的专业性摄影博物馆。

促进旅游文化产业全面发展一、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经过改革开放近30年的发展,我国旅游业实现了由旅游资源大国向世界旅游大国的转变。2006年,我国入境旅游人数为亿人次,其中过夜旅游人数达4991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达339亿美元, 入境旅游接待位居世界第四位;国内旅游亿人次,市场规模位居世界前列;出境旅游3452万人次,居亚洲第一位。旅游业总收入达8935亿元人民币,比上一年增长。全国旅游直接从业人员1000多万人,间接从业人员4900万人。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15年,中国将成为全球第一大入境旅游接待国和第四大出境旅游客源国,届时,入境旅游人数将超过2亿人次。据国家统计局、国家旅游局编制的旅游卫星账户测算,2004年旅游业增加值占当年全国GDP的。旅游业具有综合性强、关联度大的特点,在加快发展服务业的战略中将发挥重要作用。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发展旅游业,把它列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加以培育。 二、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相互促进,共同繁荣 旅游是人们离开家门,求新、求知、求乐的一种社会活动,而文化则伴随着旅游的全过程。通过旅游,既能满足人们精神与物质的享受需求,又能满足人们的发展需求。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旅游越来越成为现代社会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作为全球发展最快的新兴产业之一,旅游业因其巨大的市场需求、良好的发展前景,被称作“朝阳产业”,受到世界各国和地区的高度重视。 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密不可分。自有旅游活动以来,旅游与文化就从未分离。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没有文化的旅游就没有魅力,而没有旅游的文化则缺少活力。旅游的优势体现在市场,文化的优势体现在内涵。站在旅游的角度看,抓住文化就抓住了核心价值;站在文化的角度看,抓住旅游就抓住了一个巨大市场。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相互融合,相得益彰,共同繁荣。 随着旅游与文化的有机结合和不断发展,产生了旅游文化演出这一新的业态。近年来,我国旅游文化演出市场欣欣向荣,演出规模稳步扩大,演出水平不断提升,资本和优秀人才不断聚集,形成了百花竞放的崭新局面,展示了十分美好的发展前景。据不完全统计,2006年在全国各重点旅游城市和旅游景区定时定点上演的、投资在百万元以上的旅游文化演出有153台,资金投入达亿元,参加的专业和业余演职人员万人,观众达亿人次,实现演出收入亿元。涌现了一批场面宏大、制作精美、演艺精湛、格调高雅的优秀作品,吸引了海内外广大旅游者,并得到广泛好评。三、旅游文化演出的成功经验给予我们的启示 旅游文化演出取得的成功,是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相互融合的结晶,对我们进一步促进旅游与文化的繁荣发展,提供了诸多启示: 第一,打造成功的旅游文化产品,市场是关键。从地域分布看,旅游经济越发达的地方,旅游与文化结合得越紧密,旅游文化演出市场相对就越繁荣,如北京、上海、杭州、广州、深圳、郑州、西安、成都、昆明、桂林等城市。从产品特征看,对文化和艺术内涵阐释得越有特色、越通俗,受众面就越大,越容易取得成功。这是因为,相对于城市常住居民来说,大多数旅游者对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文化产品的需求往往表现为民族性、多样性、特色化、大众化。抓住这一潜在的观众流,就抓住了一个大市场。 第二,打造成功的旅游文化产品,培育精品是方向。所谓精品,是指精良、上乘的作品。旅游文化精品就是制作精良、演艺精湛、能够代表当地文化艺术水平、深受广大旅游者欢迎的优秀文化产品。旅游文化精品不仅能提升旅游城市和企业的品质,其本身也构成新的旅游吸引力。河南推出的“禅宗少林·音乐大典”,从策划之初就致力于要把这台节目打造成艺术精品和河南的知名文化品牌,经过前后二年的精心设计、制作和市场营销,已经打开市场,取得了成功。上海的“时空之旅”,集中了三方投资者的优势资源,精心策划、精心编排,至今已连续演出700多场,有的观众甚至专程去看这场演出。这一系列的精品,包括在会议上介绍经验的云南的“丽水金沙”、广西的“印象·刘三姐”、杭州的“宋城千古情”等,不但本地观众爱看,各地来的游客也爱看;不但国内游客爱看,外国游客看了也赞不绝口。因而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和经济效益。 第三,打造成功的旅游文化产品,独具特色是重点。因为旅游者具有“求新、求知、求乐”的愿望和需求,如果没有特色,就难以对他们产生吸引力,也就无法形成市场竞争力。这次会上六家单位的典型经验就各具特色,除此之外,还有陕西西安的“大唐乐舞”、深圳华侨城的“龙凤舞中华”、山东曲阜的“杏坛圣梦”、山西太原的“晋商歌谣”、内蒙古的“鄂尔多斯婚礼”、河北吴桥的“杂技大世界”、三峡大坝的“盛世峡江”、湖北的“夷水丽川”、贵州的“多彩贵州风”、安徽的“绿水青山”、西藏的“雅龚盛情”等,都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和地域文化特色,许多作品具有唯一性和独特性。“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从这一意义上讲,这些作品拿到世界上去,也一定能以鲜明的特色占有市场。 第四,打造成功的旅游文化产品,体制机制是保障。旅游文化产品要进入市场,必须有一套适应市场经济特点的经营管理体制和市场运作机制。有了与市场接轨的体制和机制,才能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才能实现文化演出资源、资本和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旅游文化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实现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比如,有些剧目的初次投资高达上亿元,有些剧目每天动用演员四五百人,有些剧目当年就能收回数千万的成本,还有一些剧目已经连续演出了十多年仍然在市场上大受欢迎。 第五,打造成功的旅游文化产品,改革创新是动力。艺术的生命力在于创新。从旅游业来看,旅游产品的生命力同样在于创新。我国悠久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传统的音乐、舞蹈、戏剧、曲艺、杂技、马戏、武术等文化艺术,通过设计理念上的创新、编排组合上的创新、高科技演艺手段的采用以及经营管理体制机制的变革等,便焕发出蓬勃生机,引起市场的热烈反响。广东番禺的“森林密码”,这个节目综合投资3亿元,仅灯光一项就投入2000多万。舞台宽度达100米,布景层次达11层,中外演职人员300多人,参加表演的动物400多只。虽然演出内容也是常见的歌舞、杂技、马戏等,但由于大量地采用创新手段,使人感到耳目一新,自2006年1月开演以来,平均每场观众超过3000人,最多时达到8000人。

循环经济下的山西旅游业发展研究摘要:介绍了循环经济及其对旅游业的意义,分析了山西旅游业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对山西省旅游发展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关键词:循环经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山西省旅游活动已经成为人们现代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在旅游业发展的早期,旅游业素有“无烟工业”之称。伴随着旅游业在世界范围内的迅速发展,很多地方的旅游资源被无节制、无规划地开发,给环境造成了重大的影响。循环经济倡导以环境友好的方式利用自然资源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改变旅游发展“重开发、轻保护、重经营、轻管理”的传统模式,这种要求与以旅游资源为依托的旅游业发展是一致的。对于旅游资源丰富、环境脆弱的山西来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循环经济理论1.1循环经济的内涵与原则循环经济是一种生态经济,是一种“促进人与自然协调与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它应用生态学原理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在经济活动中把资源看成是一个不断循环利用的系统,从而使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降到极限。它是按照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流程对物资和能源进行利用的,实现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的能源利用方式,是一种与环境和谐发展的模式。循环经济在实施过程中遵循3R原则:一是减量化(Reduce),这一原则针对的是系统输入端,目的在于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物质流量,遏制资源消耗的线性增长,从源头上节约资源使用量和减少污染物排放。二是再利用(Reuse),这一原则针对的是系统的过程性,旨在提高产品和服务的利用效率,减少一次性用品的污染量;三是再循环(Recycle),这一原则针对的是系统的输出端,它要求物品完成使用功能后重新变成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加入到新的生产循环中。通过发展循环经济贯彻3R原则,必将使以更小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达到预期的目标,逐步建立起社会福利水平的节约型社会,并由此保证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最终生态环境也将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的具体实现体现在经济活动的3个重要层面上,分别通过运用3R原则实现3个层面的物质闭环流动。这3个层面分别是企业层面(小循环),即通过推行清洁生产,减少生产和服务中物料和能源使用量,实现废弃物排放的最小化;区域层面(中循环),通过企业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集成,形成企业间的代谢共生关系,建立生态园区;社会层面(大循环),即通过废弃物的再生利用,实现消费过程后物质与能量的循环。1.2循环经济对旅游业的意义当今世界各国把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看作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和实现方式。而循环经济的理论思想非常切合旅游的实践属性和发展要求,因此,在旅游业内积极有效地发展循环经济意义重大。旅游资源属于人类共用的自然、社会资源,其开发利用应该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指导下,融入循环经济的原则对旅游资源进行系统地、综合地开发与保护,并将其与旅游的可持续消费融为一体,发展旅游循环经济,可以改善生态环境、提高资源利用率,倡导绿色旅游、绿色消费,增强了产品的科技含量,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构建效益最大化和代内、代际、区际的公平发展,最终实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见图1)。山西省旅游业的发展也应在循环经济理念的指导下,进行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三赢”。2山西省旅游业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2.1山西省旅游概述山西省地处黄河中游,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之一,是我国旅游资源最为富集的省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给这片黄土地留下了丰厚的文化积淀和历史遗存,山西省现存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71处,占全国的11.5%,位居第一。自然风光也很秀美,全省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5处,国家级森林公园18处。“华夏古文明,山西好风光”是对山西旅游的高度概括,旅游资源深厚丰富。但是,山西旅游业落后于全国。20世纪90年代以后,与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直辖市相比,无论从海外游客接待人数还是从旅游外汇收入看,我省旅游业均在第25位~27位之间徘徊,而且呈下滑趋势。1999年山西旅游业收入66.4亿元,全国排名第23位;全省接待海外游客137785人次,排名第28位;全省创汇4256.83万美元,排名第21位。从表1也看出,在中部六省的国际旅游收入中我省也是靠后的。因此,在旅游业蓬勃发展的今天,山西应结合自身情况,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在发展的同时走可持续发展之路。2.2山西旅游存在的问题2.2.1旅游循环经济意识不强在旅游发展中,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依然占主导地位。在传统经济中,人们高强度地开发资源和能源,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又把污染和废物排放到环境中去,对资源的利用常常是粗放的和一次性的。如,一部分热点旅游区,水体污染、空气质量下降、局部生态环境受到破坏、旅游资源受到损害。2.2.2旅游开发及发展过程不合理旅游开发、发展过程中由于其资源导向性比较强,人们只注重对现有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毁林建宾馆、旅店、寺庙及人为景观。缺乏生态意识,在破坏环境的同时,破坏了旅游环境的整体美和文物景观的原始文化内涵。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只注重短期经济效益,规划不合理,盲目建设,使得一些人文景观重复建设,既破坏了环境又造成了资源浪费。如对《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的籍贯考察不详,使得山西省内在清徐等地建了多个“三国城”等旅游观光建筑,资源浪费可见一斑。2.2.3忽视旅游环境容量的有限性现代旅游浓烈的商业气息和拥挤的客流,对山川、森林、民俗等造成了破坏,每年的几个“黄金周”使主要旅游景点不堪重负,大部分景区为增加经济收入都没有严格控制游客的数量,造成资源过度利用。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近几年来游客数量以惊人的速度增长,每次黄金周旅游预报中,平遥几乎都处于一种超饱和的状态。2004年9月下旬第四届平遥国际摄影节刚结束,又迎来“十一”黄金周,在经济利益驱动下,有关部门不仅没有对古城墙加以维护,也没有对游客数量有所限制,纯属粗放式、掠夺性经营。2.2.4旅游业发展水平低旅游业内部以“食、住、行、游、购、娱”6个产业为核心,而山西省每逢黄金周,往往出现游客多而服务、设施跟不上。食、住这两大产品直接影响着旅游业的发展。2002年末,全国有星级酒店8880家,五星级酒店175家,四星级酒店635家,三星级以下8070家,主要分布在广东、浙江、北京、上海、江苏等地。而山西的星级酒店共有220家,仅占全国的2%;五星级为空白;四星级16家,占全国的3%;三星级以下204家,占全国的3%。相比广东省东莞市每个镇都有一家五星级酒店。由此可看出,山西旅游业的发展水平之低。2002年末山西省与部分省份星级酒店数量见表2。山西省旅游业发展水平低,还存在“景点留不住客,游客花不出钱”的状况。2002年山西国内旅游人次在全国排第16位,而国内旅游收入却排第22位。游客在山西的平均天数和人增多消费额不仅低于北京、上海等旅游发达省市,而且与周边省份也有很大的差距。其主要原因就是山西旅游业发展大多局限于旅游资源本身的初级开发,对旅游资源的文化价值、商业价值挖掘不够;旅游产品单一,大多为依托人文景点的传统观光旅游,生态旅游、休闲度假旅游、会展旅游等新型旅游品种开发滞后,旅游业的带动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3循环经济理念在山西旅游发展中的应用3.1社会层面社会层面(大循环),即通过废弃物的再生利用,完成消费过程后物质与能量的循环。要求政府引导,经营者和公众共同参与,促进旅游循环经济理念的实现。加强法制建设,促进旅游资源开发有序进行,是发展旅游业循环经济的重要前提。目前,急需在部门规章的基础上,加快制订必要的循环经济法规,通过法规对循环经济加以引导和规范,坚决杜绝短期行为和急功近利的现象出现。全国人大已于2002年6月29日通过《清洁生产促进法》并于2003年1月1日起实施。这是从法律上促进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良好开端,但还不够,还应加快步伐,形成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框架体系,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将循环经济落到实处,而不至于仅停留在概念之上。3.2区域层面区域层面(中循环),即通过企业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集成,形成企业间的代谢共生关系。区域层面发展循环型旅游业,是通过建立相对完整的生产和消费的循环体系,以3R原则为指导,在一定区域范围同相关产业的各个领域形成产业链,实现共享资源,以提高利用率。一个地方的旅游业是与其所处区域的旅游业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山西旅游业要打破地域界线,淡化行政界限,加强县与县之间、市与市之间、省与省之间旅游线路的连接与贯通,加强区域合作,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客源互送。并且各市、县旅游局要从发展大旅游角度着想,防止近距离重复建设,确实做到资源共享和客源共享。同时,还要发挥各区域的资源优势,通过区域联合的方式把区域内的生产、消费、废气物处理和区域管理统一组织为循环利用网络系统。以预防污染和提高利用率为出发点,以物质循环流动为特征,实现山西旅游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物排放。3.3企业层面企业层面(小循环),即通过推行清洁生产,减少生产和服务中物料和能源使用量,实现废弃物排放的最小化。要求饭店经营者、游客以循环经济的理论来规范自己。如,在旅游企业推行保护性开发,生态旅游、物质循环利用、清洁生产、绿色消费,减少对资源的破坏,减少产品和服务物质和能源的消耗,将单位旅游产品和旅游服务的各项消耗和污染排放限定在标准许可的范围之内,使旅游企业内部的资源综合、循环利用。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之中,旅游业内部以“食、住、行、游、购、娱”6个产业为核心,将彼此关联的生态产业链组合在一起,形成产业集群,通过对旅游产品提升、产业结构的调整、产业链延伸和耦合来体现循环经济的“3R”原则(见图2)。4结语旅游在发展初期被誉为“无烟工业”,但并非无污染。山西这样一个环境特殊的省份,如何解决恶化趋势,并使旅游资源得到更好的利用,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在循环经济指导下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就是很好的途径,这对山西旅游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参考文献[1]佘可文.关于加快山西旅游资源开发的对策研究[J].生产力研究,2002(1):84-85.[2]韩小平,佘可文.山西省旅游系统初探[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7,19(4):49-52.[3]高丽敏,陈兴鹏,拓学森.循环型旅游经济发展的新思路[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6,25(4):89-93.[4]王利朋,李茂青.浅议循环经济理论下桂林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J].嘉兴学院学报,2007,19(2):40-42.[5]邓学芬.四川旅游业循环经济体系的构建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5):4699-4720.[6]明庆忠.旅游循环经济发展的新理念与运行的系统模式[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38(5):58-62.[7]刘秀英,张小明.山西旅游业发展现状分析[J].生产力研究,2005(8):175-176.

山西乡村旅游论文

一、山西民俗旅游的开发现状山西是个文物大省,山西也是旅游资源大省,其民俗旅游资源更是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然而到目前为止,还未充分开发利用,完全是“养在深闺人未知”。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开发的广度、深度不够山西是旅游资源大省,但不是旅游经济大省。这种状况决定了山西旅游资源大量不合理地被闲置和浪费,影响了山西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山西民俗旅游资源分布全省各地,且各具特色,目前真正开发的仅晋中的几个大院,其余的几乎没有得到开发。只有把分散各地的民俗旅游资源挖掘出来,与当地已成的自然人文景观相结合,这样才能解决广度的问题。不管是开发的还是未开发的民俗旅游资源,我们都应该挖掘其深层次的东西。例如,山西的婚丧嫁娶别具一格,在旅游当中就可以体现,而且还要全盘端出来,把真正独特的地方特色让游客能体会到、感受到,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旅游者,还有山西的刺绣、草编等手工艺品只流传于民间,没有打入市场,这都是开发广度、深度不够的表现。宣传的力度不够宣传对旅游业是至关重要的,民俗旅游尤其要借重宣传。由于民俗所具有的地方性、民间性,当地民俗不易为外人所知。宣传滞后会使山西民俗旅游资源不为人道,使山西民俗旅游资源得不到开发利用,影响山西旅游业发展。因此我们应该加大对民俗旅游的宣传力度,使更多的人了解山西,参与到山西的民俗旅游中来。文化内涵挖掘不够民俗旅游也是一种文化旅游,文化旅游要长盛不衰,关键在于挖掘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如江苏无锡市华西村开发江南水乡特色的民俗旅游、云南西双版纳傣族泼水节活动等,它们创意新颖,文化内涵突出,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增强了旅游业发展的后劲,山西民俗旅游资源项项独特,我们在开发民俗旅游时应挖掘其深厚的文化内涵,要让游客在亲身观赏、实际体验中感受到山西古老而独特的民俗文化。思想观念不解放有着丰富、深刻文化内涵的众多民俗旅游资源没有得到开发,主要是山西人的思想观念不解放。比如手工艺品(刺绣、剪纸、草编)、土特产品等都是山西特有的东西,但由于人们的思想观念不解放,没有充分认识到这些资源的可开发性,因此至今没有打入市场,没有形成系列产业。山西人思想上不前卫,比较守旧,而且旅游方面的从业人员观念落后、服务意识差、水平低等,这些主观因素严重的影响了民俗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承继性不够民俗是一种悠久的历史文化传承,是一种相沿成习的东西。每一处民俗都有着与众不同之处,但现代文化的冲击使民俗越来越地方化,许多民俗独特之处只能在深山乡村或个别群体中找到,绝大多数地区民俗被同化和大众化,这对民俗旅游资源极为不利。如何将经过祖祖辈辈繁衍生息、相沿成习的民俗文化历代传承,在巩固自己优秀民俗文化传承的同时,又吸纳其它地区先进的民俗文化,不断的发展,形成自己的特色,是值得重视和深思的一个问题。 二、山西民俗旅游开发的对策思考山西民俗旅游的开发对于山西旅游业的发展和山西经济文化的繁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不仅可以展现源远流长的黄河文化和黄土文化,而且可以推进省内外及中外文化交流。山西由于地处北方,人文景观大都受到旅游季节的限制,且零散分布,大大削弱了其吸引力,进一步挖掘现有的旅游资源价值,相对来说非常困难。民俗旅游资源受季节影响相对较小,分布广泛而且魅力独特,开发起来比较容易。同时,由于山西民俗旅游资源现在还只是浅层次的开发,开发的空间相对较大,使民俗与现有分散旅游资源相融合,山西的旅游业就会前途无量。因而,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只要改变开发观念,山西丰富的民俗旅游资源,定能形成山西旅游新的增长点。在具体的开发中,一定要进行巧妙构思和独特设计,形成山西民俗的特色,为此要遵循以下原则。1、民俗旅游开发原则保护性原则民俗旅游资源是人类社会的巨大财富,在开发时,必须以保护为前提。以前也做了许多的工作,如建立了丁村、乔家堡、河边村三个民俗博物馆,把三个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特点的民俗风情通过文字的或可视的形式记录或再现出来。这不仅保存了濒临灭迹的古代民俗,而且使游客能在民俗旅游中,了解当时的历史和风情。在今后的开发中,也应始终贯彻这一原则。因地制宜原则民俗旅游不能跟风模仿,移花接木或造假欺世,应就地取材,挖掘本地区的民俗资源,并展现当地的真实生活。从本地资源着眼加以利用开发,会因其贴切、真实而葆有长久的生命。平中见奇、参与性原则民俗取自生活,追求自然,在朴实无华的外表下藏着丰厚的地方文化内涵和生活的情趣。民俗旅游最大的优势就是旅游者能亲身体验民风民俗,参与民间活动,从而感受浓郁的人情味、乡土味、文化味,使人回味无穷,而山西旅游在这方面做的不够,只能看不能参与,兴趣索然,影响了旅游的效果。乡土性、古朴性的原则民俗风情具有区域性、传统性和古朴性的特点。这要求我们在民俗旅游开发时坚持乡土性、古朴性的原则。山西的民俗旅游资源大都与文物古迹联系在一起,具有浓厚的民间传统特色和古朴风味,我们的开发一定要传递和保持这种特色。功能多样性原则民俗活动受岁时及其功能的制约,在民间总是作分散的、交替的传习与重演。由于民俗旅游是取材于民俗的旅游活动,而不是民俗的机械重现,因此它要求集中、紧凑而功能多样。它要让有限的景区发挥多重的效用,即不受时令、空间的制约,建成一个景致随和、因客设项的旅游基地,并以此显示一地民俗生活的丰富多彩和常见常新。民俗旅游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世界各国都很重视开展本国的民俗旅游活动。如何标民族之新、立地方之意来吸引大量旅游者,已成为各国各地旅游事业相互竞争的一种有效手段。如香港九龙荔园,为吸引旅游者特地在灯红酒绿的十里洋场修建了古风朴朴、古情幽幽的“宋城”,仿佛把旅游者带回到十个世纪以前的宋朝京城汴梁。面对活生生的例子,山西的民俗旅游要取得实质性的进展,还必须在不断开发旅游资源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开拓创新。2、民俗旅游开发创新思维创新思维创新是一切创新的前提,山西民俗旅游业的发展必须从思想上打破常规,大胆创新。首先打破旅游淡季无作为的思维,把开发的目光盯住旅游淡季,依据民俗旅游的特点,设计一些新颖独特的旅游项目,再加大宣传力度,吸引游客到山西做客。其次要树立整体思维。山西的民俗旅游要打破常规,树立全省一盘棋的思路,提高游客的旅游效率。另外我们应树立动态旅游开发思维,多设计一些动态民俗旅游项目,让游客参与其中真正感受民俗旅游的乐趣。如在一些景点设计规划“山西美食一条街”,使游客游览之余可品尝山西独特的风味小吃;还可推出“民歌比拼赛”等让游客亲身处于活动中,体验和再现当时的情境,方式创新山西的民俗旅游资源丰富多样,不仅种类多数量大而且特色明显,这种优势使山西民俗旅游的开发可以具有多种方式。方式的创新包括旅游资源的开发方式、旅游路线设计方式、旅游内容安排方式等,在旅游开发方面可以采取国家、集体、个人单独投资开发或共同投资开发的方式,使旅游资源尽快成为经济资源、文化资源。在旅游线路开发方面可采取多种方式,如山西民俗旅游,可以形成“丁村-乔家堡-河边民俗博物馆”为中心的线路;山西民居旅游,可以形成“吕梁窑洞-平陆地窨院-晋商大院”为中心的线路等。科技创新民俗旅游在大多数人看来,也许没有多少高科技的内容,但科技创新仍应是民俗旅游开发的应有之义。民俗旅游开发的科技创新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民俗旅游资源本身的科技含量开发,如山西晋商大院古建筑,包含着不少科技成分,这种科技成分的挖掘不仅可使旅游者了解我国古代人民的科技智慧,也可促成我们对中国古代科技的借鉴、吸收和传承。另一方面,使用现代科技手段,表现或再现中国古代民俗,这对于游客了解和理解古代民俗,增加旅游兴趣,促进民俗旅游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民俗旅游已成为旅游业的一个新领域。山西作为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积淀了丰富的、富有特色的民俗,值得我们去挖掘、品评和发扬,因此可以说民俗旅游是山西旅游业发展的希望所在,只有加大开发创新力度,民俗旅游定能成为山西旅游的一个新的增长点。

中文摘要: 国家旅游局确定2006年全国旅游的主题为“中国乡村游”。这种大环境下,深入研究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广大的农村地区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乡村旅游如何可持续发展,以促进该区域的资源的科学利用,完善旅游系统结构,解决制约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持续发展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本研究是在对前人相关研究进展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应用系统科学理论、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以及新农村建设理论开展研究。通过文献资料和定量及实证分析研究,重点对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运行系统进行了构建。结合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建立起了乡村旅游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影响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指标体系进行了模型分析,并运用该模型对河北省邢台市内丘县太子岩旅游可持续发展进行了综合评价。通过对河北省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SWOT分析,构建了河北乡村旅游发展战略。 论文在以下方面有所创新:对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运行系统进行了详细的分析,首次将技术环境运用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运行环境中,提出了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系统运行目标,构建了系统运行的保障机制,创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系统运行的动态调控机制。论文...英文摘要: In 2006,China National Tourism Administration entitled the year the theme of“Rural Travel in China.”Under the circumstances, the in-depth research o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SDRT) is of great importance. To achiev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rural areas rich in resources is of grea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with the purpose to promote the region’s scientific utilization of resources and improve the system structure of tourism. On the basis of previous r...目录:中文摘要 3-4ABSTRACT 4-5第一章 绪论 乡村旅游本质及其发展 乡村旅游本质 乡村旅游的起源与发展 乡村旅游的类型 研究问题的提出 理论研究方面 开发实践方面存在的问题 研究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文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17-19第二章 国内外乡村旅游相关研究进展 国外乡村旅游理论相关研究 国外乡村旅游研究的主要内容 国外乡村旅游的研究方法 国内乡村旅游相关研究 国内乡村旅游研究的背景 国内乡村旅游研究的主要内容 国内外乡村旅游研究比较 研究内容的差异 研究层次的差距 研究方法的差异 研究理念的差异 本章小结 32-33第三章 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分析 我国乡村旅游兴起的历程 我国乡村旅游的起步和逐步形成 我国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阶段 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 发展模式现状 主要的开发形式和分布 乡村旅游运行机制的现状分析 我国乡村旅游发展总体特点 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对乡村旅游的认识 宏观管理力度不够 缺乏系统的营销策略 负面影响日益加剧 本章小结 46-47第四章 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研究 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想 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 可持续旅游发展理论 旅游系统理论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 新农村建设与和谐社会理论 本章小结 66-67第五章 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运行系统分析 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运行体系 乡村旅游系统的结构 旅游客源市场系统 旅游目的地系统 旅游出行系统 旅游支持系统 乡村旅游运行系统可持续发展的运行环境分析 区域生态环境 区域经济环境 社会文化环境 政治法律环境 技术环境 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系统的运行目标分析 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运行目标的利益相关者分析 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运行保障机制分析 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和法律保障系统 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资金保障系统 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设施保障系统 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技术保障系统 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文化保障系统 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宣传支持系统 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危机管理机制系统 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运行调控系统分析 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联与反馈分析 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运行系统的调控 本章小结 89-90第六章 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 乡村旅游评价与指标体系建立原则 评价标准 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与新农村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评价目的 评价内容 指标的筛选 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单项指标评价及其赋值 综合评价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数学模型 各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各评价指标的评分 评价模型 灵敏度分析 案例分析:河北省邢台市内丘县太子岩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评价 本章小结 106-107第七章 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实证研究—以河北省为例 河北省旅游业发展现状 河北省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 河北省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 河北省乡村旅游资源特征 河北省乡村旅游市场定位与发展前景 河北省乡村旅游发展的SWOT分析 优势分析(S) 劣势分析(W) 机遇分析(O) 威胁分析(T) 河北省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和措施 总体发展思路 发展策略 研究展望 本章小结 128-129参考文献 129-139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139-140致谢 140

秋啊!你多么伟大啊!"秋风杂秋雨,夜凉添几许.飕飕不绝声,落叶悠悠舞."是啊!秋风吹过,秋雨掠过,秋妈妈忙着给树木披上金装。登高远望,犹如一片茫茫的“金海”。秋风扫过,树叶纷纷落下,有的像蝴蝶翩翩起舞;有的像黄莺展翅飞翔;有的像舞蹈演员那样轻盈的旋转。满地的落叶,像铺了一层厚厚的金色毯子。 秋天,虽不像百花盛开的春天那样有生气,也不像绿树成荫的夏天处处有生机;却以诱人的秋色和金黄的果实吸引着人们。我爱看中秋夜皎洁的明月;爱看迎泽公园美丽的秋菊;爱看排着整齐队伍的大雁南去;爱看清澈的汾河水辉映蓝天;更爱看珍珠般的谷粒堆满粮仓,沉甸甸的苹果缀满枝头。 秋天,菊花就迎着寒风婷婷玉立,婀娜多姿,傲然独放。有红的,白的,黄的,紫的,粉的......五颜六色,把秋天打扮的漂漂亮亮。不是有那么一句“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秋天,崛涠山满山红叶,红的像火焰,像晚霞,好像对寒秋不屑,真是“霜叶红于二月花”。 这美丽的秋色,怎能不让人喜欢! 我们走进秋天,那稻穗儿、向日葵、苹果、葡萄、玉米、高粱,都成熟了,那美丽的野菊花也香了那一条条田间的羊肠小路。 稻穗儿成熟了,那金黄的脸儿犹如一颗颗美丽的金子,在阳光下闪耀着光芒。 向日葵成熟了,个个低头弯腰,仿佛像一个个老爷爷正弯着背行走。 苹果被秋风吹凉了,个个都穿上了一件红色的棉袄,仿佛一盏盏红灯笼挂满了每个枝头。了每个枝头。 葡萄也被秋风吹凉了,个个都披上了一件紫袍,仿佛葡萄也被秋风吹凉了,个个都披上了一件紫袍,仿佛一颗颗美丽的紫珍珠一样,一串串的多美啊! 玉米举着红缨儿开心的合不拢嘴,似乎忘掉了一个夏天的烦恼。 高粱红着脸笑了,似乎被别人表扬过一样高兴的合不拢嘴儿。 秋天野菊花也香了,我走在田间羊肠小道上,轻轻一闻那野菊花的香味,好比一朵朵玫瑰、金银花、喇叭花、仙人掌花一样好看,一样美丽。 秋天,有那金黄的稻穗儿,秋天,有那金黄的稻穗儿,油黄的向日葵,火红的苹果,紫色的葡萄,黄色的玉米,红彤彤的高粱,是这样的美丽! 啊!秋天是多么五彩缤纷!你是多么光彩啊!你是多么崇高啊!你不仅是美丽的季节,而且还是一个丰收的季节。我要感谢秋天,因为秋天给我们带来了食物,给这个世界充满了美丽。 啊!秋天,你是多么的伟大!

苏州西山旅游毕业论文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社会对旅游人才的需求规格越来越高,不仅要求人才的数量,更要求人才的质量,对旅游专业本科 毕业 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也要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旅游管理本科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旅游管理本科毕业论文 范文 一:本科院校旅游管理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摘要:实践教学在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文章 以地方本科院校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其实践教学体系现状的基础上,找到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基于协同创新理念,构建新的实践教学体系,旨在为培养具有较高实践能力的创新型复合人才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实践教学体系;协同创新理念;旅游管理专业

一、导论

旅游业在快速、多元发展的同时,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这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更要有较强的实操能力。旅游高等 教育 需与时俱进,不断探索和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社会的需求。然而,目前地方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大多尚未形成真正意义上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其毕业生的就业现状也并不乐观,不少处于“高不成、低不就”的堪忧境地。究其因,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存在一系列的问题。笔者基于协同创新理念,探讨如何从人才培养目标、师资力量等方面着手构建新的实践教学体系,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地方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现状

作为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多地方本科院校的实践教学以景区景点实践考察、室内模拟训练及旅游企事业单位的实习为主。然而,由于经费、师资、重视程度等现实问题,其实践教学体系往往只停留在表面,却未真正落到实处。

(一)人才培养方向不够清晰

这是地方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普遍存在的问题。旅游行业因产业链较长,涉及多方面,而不同行业分支所需的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差别较大。目前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的培养目标主要可划分为饭店、会展、旅行社和景点景区四部分,而从高校的课程安排上来看,但凡涉及旅游、管理的课程都位列其中。四大部分皆属学习内容,学生不仅要修公共课,还包括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如此一来,易导致学生缺乏明确的目标,有一种越学越糊涂的感觉。加上在我国高等院校专业设置中,将旅游管理专业设立在工商管理学科门类中,使得课程设置中过分注重管理课程,而忽视对管理对象操作的学习和掌握。

(二)学校认知重视程度不够

作为一个新兴的专业,旅游管理专业发展时间较短,在学校的教学地位不是很高,也很难得到与老牌专业同等的重视程度。地方本科院校旅游教育滞后于旅游产业发展需求,通常没有像高职院那样设立专门的实训酒店,对一些基础的服务技能培训也只是通过简单的课堂教学来实现。当学生真正在岗位上的时候,现实与教学的严重脱节,让本科学校的学生远低于社会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要求。这些都与学校对旅游管理专业的认知与重视程度紧密相关。实践教学是对旅游管理专业的新要求,如何把握实践教学体系与专业目标培养、学科理论建设、课程要求、产业需求之间的关系,是亟待解决的重要议题。

(三)相关教学设施设备欠缺

地方本科院校在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中,多以理论教学为主,虽在课程设置中加入实践教学,但基本流于形式。室内实践教学环节较薄弱,现有的实训教学设施、设备及相关视听资料缺乏。有些院校虽然建立了专业模拟实训室,但由于其仿真程度太低,布局欠合理,难以营造真实的服务氛围。实训室内相关配套设备的缺乏,导致部分项目不能顺利开展,更谈不上进行一些项目的研究和设计。同时伴随在线旅游产业的不断发展,如何加强线上营销及服务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学校应加大相关资金投入,给学生更多实操机会。

(四)“双师”与校企合作不足

双师型教师的兴起顺应了旅游管理专业发展的要求,是实践教学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双师型教师不仅要具有非常强的专业理论知识,同时也要有相关从业经历。然而目前地方本科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多无酒店或旅游行业的从业 经验 。大部分是研究生或博士一毕业就直接从事教学工作,缺乏行业工作经历或业务背景;还有一部分是由相邻学科转过来的,比如地理、历史、外语等,专业功底不深,在短期内难以胜任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与此同时,旅游管理专业校内实践基地建设存在与校外相关旅游企业的合作机制不足等问题。现在的校企合作主要是在学生临近毕业的时候,去企业实习几个月,但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去酒店见习的机会较少,缺乏系统的将实习与培训相结合的教学机制。而邀请旅游企业经理人做兼职教师的情况更加少见,师资来源单一,不利于校内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三、基于“协同创新”的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作为一种新的大学办学理念,“协同创新”是基于集成、合作、融合与共享的价值准则形成的教育理念。它突破了传统的创新机制和创新模式,强调以协同创新的方式使各创新主体在整体发展中相互连接并共同创新协作,以推动创新活动的开展。它既是大学办学内生的需要,又是社会发展对大学提出的新要求;既是大学创新由割裂走向融合、由分散走向集成的客观要求,又是大学自身突破传统创新的必然结果。协同创新理念虽提出时间不长,但经过实践的检验已初见成效,成为大学共同的办学理念并被贯彻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

(一)明确培养目标,打造复合型人才

“重理论、轻实践”是地方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易出现的现象,故在人才培养上应本着“深理论、强实践、重能力”的总体思路,在打好理论基础的同时,以市场和就业为导向,确立“能力本位”的培养观。教学中应明确教学目标,根据自身教学资源和区位优势,重点培养具有较高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让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与行业的需求。通过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增加旅游管理专业相关选修课程,为学生提供多元化发展空间,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同时,在人才培养上应建立人才专项培养机制,让每位学生了解自己专业的学习目标和就业方向,并结合自身特长理性选择、确定从事旅游行业不同的专业方向。针对每个方向,学校应设置相应的课程及实践教学内容。

(二)提高重视程度,促进专业发展

目前,旅游业发展态势良好。2015年一季度旅游经济运行基本面总体稳定,预计上半年实现旅游收入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未来20至35年将是中国旅游业发展的黄金期。旅游管理专业应得到地方本科院校的充分认可与重视。学校应建立、健全产学研合作教育机制,与地方政府、旅游管理专业的相关部门和行业企业实行联合培养。比方定期组织学生到相关企业进行岗位职业体验,邀请酒店、旅游景区、旅行社、会展行业等旅游企业专家座谈等。

(三)加大资金投入,改善设施设备

专业模拟实训室的设立不可或缺。实训室在锻炼学生专业能力、综合能力的同时,有利于毕业后能更好地胜任旅游行业各岗位的工作。地方本科院校应加大对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资金投入,完善实训教学设施、设备及相关视听资料等硬件设施;打破传统的实验室,构建融教学、实践、职业技能鉴定等于一体的综合实验室。现在信息网络遍及全球,在线旅游产业迅速发展,学校要结合这种旅游时代潮流,加大对学生在线上旅游和线下旅游实训的投入,加强进一步学习,才能提高学生的线上营销和线上服务能力,也有效提升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四)加强“双师”建设,加深校企合作

为培养“双师”,地方本科院校应积极鼓励教师“走出去”,多给予教师去企业学习的机会,让他们及时了解市场信息和行业发展趋势。同时,学校应加强对教师队伍的培训,鼓励教师获取各种与专业发展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高级职称的教师在教学之余,还应全面指导和培训青年教师,促进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校企合作方面,学校应加强与对口企业的联系,实现校企双赢。学校方可邀请企事业单位的专家、技术能手到学校开展讲座、培训或兼职任课;可将学生带入企事业单位进行考察,了解整个企业的操作过程、岗位划分及晋升空间,进一步了解自己的就业方向。企业方可为学生提供兼职及实习岗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最大程度的赢得高素质人才。

四、结论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正处于产业转型升级的历史阶段,需要大量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地方本科院校应抓住历史机遇,顺应社会发展,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应具备较强的实操能力。但大多地方本科院校“重理论、轻实践”,导致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到社会后很难适应社会的需求。文章基于协同创新的教育理念,探讨了地方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只有在充分考虑自身特点和实力水平的基础上,明确办学定位,完善教育方案,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更好的服务。

参考文献:

[1]杨慧,毛金凤.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协同创新研究[J].北方经贸,2014(3):175-176.

[2]别敦荣,胡颖.论大学协同创新理念[J].中国高教研究,2012(10):4-8.

[3]吴淑琴.加强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基本思路[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7(3):46-49.

[4]杨音南,袁尧清.地方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问题探讨[J].商业经济,2009(03):98-100.

旅游管理本科毕业论文范文二:旅游管理本科教学质量维度研究

[摘要]旅游管理本科专业教学质量研究,可以在借鉴Parasuraman等人的服务质量模型(SERVQUAL)和Cronin等人的绩效感知质量评价模型(SERVPERF)的基础上,结合旅游管理本科专业自身的特性以及我国当代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设计用于分析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质量维度的调查问卷,并以南京林业大学旅游管理专业三年级和四年级的学生作为调查对象,运用因子分析法对评价变量提取公共因子, 总结 出评价旅游管理本科专业教学质量的维度体现在趣味性、实践性、准确性、可靠性、有形性和保证性共6个方面。基于此,提出提升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质量的若干建议。

[关键词]旅游管理;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因子分析;实践性

一、高校教学服务质量

高校教学活动的主要对象是学生,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其中,本科教学占据着高校教学工作的基础地位。高校教学活动可以看成是一种服务活动,其主要目的是满足学生在获取知识和掌握技能方面的需求。2012年教育部专门印发《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强调全面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性,并力求推动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可以看出,如何提高高校教学服务质量已经是当今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大课题之一。探析从哪些方面来衡量高等教育服务质量则是提高教学服务的基础。我国高校旅游管理本科专业的开设时间不长,与其他传统学科相比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服务规范尚未完全建立。2014年国家旅游局颁布了三个关于旅游专业实践教学方面的规范,即《旅游类专业学生景区实习规范》《旅游类专业学生旅行社实习规范》《旅游类专业学生饭店实习规范》,但对旅游管理专业的综合教学质量暂没有专门服务规范或者评价标准。本文在借鉴一般服务质量评价模型的基础上,设计出符合旅游管理本科专业特点的用于分析该专业本科教学质量的调查问卷,并以南京林业大学旅游管理本科专业为例进行实证分析,运用因子分析法来探讨旅游管理本科专业教学质量评价的主要维度,以期为我国旅游管理本科专业教学质量评价方面的研究打下基础。

二、相关研究回顾

自20世纪80年代起,管理学界一直都在关注服务质量方面研究的问题。美国 市场营销 学家Parasuraman、Zeithaml和Berry(1985)在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服务行业的特点提出了著名的服务质量模型(简称SERVQUAL)。[1]SERVQUAL模型将服务质量分成五个方面,即有形性、反应性、保证性、移情性和可靠性,通过测量顾客所期望得到的服务质量与实际感知的服务质量之间的差距来评价服务质量。在实际的应用中人们发现分别测量顾客期望的服务质量和实际感知的服务质量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Cronin和Taylor(1994)在SERVQUAL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可以直接测量顾客感知服务质量的绩效感知质量评价模型(简称SERVPERF)。[2]管理学界关于服务质量评价的研究为高等教育服务质量的研究提供了启示。早在1995年,学者Anderson(1995)就曾借鉴服务质量模型对高等教育服务质量进行实证研究,研究表明高等服务质量的移情性较低,而可靠性和反应性则较高。[3]随着全球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旅游相关专业的高等教学质量研究越来越引起相关学者的关注,近年来亦产生了一些研究成果。例如,Cooper和Westlake(1998)从利益相关者的视角研究了旅游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问题。[4]Leal(2010)从学生和教师两个角度研究了巴西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活动如何根据学生的反馈来进行动态的调整。[5]国内目前有430多所高校开设旅游管理专业,每年毕业生在20万人左右,旅游管理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往往实践能力不如专科、职高等其他层次的旅游专业毕业生,因此,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的实践能力的提高问题备受关注。对旅游高等教育服务质量的研究也大多围绕实践教学环节展开。例如,张培茵、孙琦和石长波(2006)提出了包括知识培养体系、实践能力训练体系和创新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的旅游高等教育创新教育教学体系。[6]汪清蓉(2006)则从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实施原则、教学环境建设、教学内容、 教学 方法 和教学组织5个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探讨,并且构建了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体验式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7]徐岸峰和韩忠春(2009)以及王忠君(2010)分别从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问题[7]以及如何评价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实习教学质量[8]进行了探讨。综上所述,国外研究偏重于定量化的实证研究,而国内研究则偏向运用定性分析。本研究将通过借鉴服务质量评价模型,结合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的特点,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来探讨评价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服务质量的维度。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尽管在是否需要测量顾客对产品和服务的期望值这个问题上,服务质量模型和绩效感知质量评价模型存在着争议,但两者都将服务质量分为5个方面22个题项。第一,本研究先基于这22个基本题项,结合高等教育和旅游管理专业本身的特性并通过专家访谈的方式,罗列出31项来测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服务质量(如表1所示)。所有题项均采用李克特5级量表来测量学生对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质量的评价。其中,1分代表非常不满意,5分代表非常满意。第二,依托以上题项设计调查问卷,在旅游管理专业高年级学生中发放,收集样本数据。第三,根据样本数据进行因子分析,提取变量中的公共因子,并给公共因子命名以得到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服务质量的主要维度。

四、案例研究

(一)样本特征

2010年11月在南京林业大学旅游管理本科专业三年级和四年级的学生中发放了用于测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服务质量的调查问卷,共发出调查问卷91份,100%回收。在这91份问卷中,女生的比例高达。这一结果反映出近年来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性别比例失衡的现象,即女生人数远远高于男生人数。31个用于测量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服务质量的变量的均值和标准差如表1所示。

(二)因子分析结果

将回收的问卷数据输入SPSS统计分析软件,首先运用方差最大旋转法对原始数据进行初步的因子分析,从变量相关矩阵中提取公共因子,以使每个因子上具有最高载荷量的变量数量达到最少,而每个因子涵盖关系最密切的变量。初步因子分析的结果显示,部分变量的共同度(Communalities)偏低。因此,将共同性低于的6个变量删除后第二次进行因子分析。因子分析的结果显示,剩余的25个变量集中在6个因子中,变量总方差达,KMO值为,而且每个变量在其所属因子上的载荷量都接近或超过了,而在别的因子上的载荷量则低于。因此,再次进行的因子分析效果较好,可以用于进一步的分析。

(三)公共因子命名及解释

根据载荷量的高低将变量分成6个公共因子,各公共因子命名如表2所示。表2中第一个公共因子在变量Q3、Q6、Q7、Q12、Q13、Q15、Q19、Q26上有较大的载荷,这8个变量均是有关教师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的趣味性方面的内容,因此称之为趣味性因子。第二个公共因子在变量Q24、Q27、Q28、Q29、Q30、Q31有较大载荷,这6个变量是关于旅游教学实践环节或者教学内容的实用性的,故称之为实践性。第三个公共因子在变量Q17、Q18、Q20上有较大载荷,这3个变量分别是关于教师上课内容的正确性、易于理解和遵守诺言方面的,称之为准确性。第四个公共因子在变量Q21、Q22、Q23上有较大载荷,这3个变量都是和良好的师生交往关系相关的,第五个公共因子在变量Q8和Q9上有较大载荷,这2个变量是关于教学设施设备的,而第六个公共因子在变量Q1、Q5、Q14上有较大载荷,这3个变量则是保证旅游专业教学正常进行的基本内容,因此借鉴SERVQUAL模型分别将第四、第五和第六个公共因子命名为可靠性、有形性和保证性。因此,通过样本数据发现,评价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质量的维度除了一般服务质量SERVQUAL模型中关注的可靠性、有形性和保证性外,还包括趣味性、实践性和准确性三个方面。

(四)因子评分

用SPSS计算各因子的变量均值,并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如表3所示。从中可以看出被调查的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认为目前的旅游专业教学中不满意的是教学的实践性。该现象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我国高校的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分散在语言类、地理类、管理类、历史类等系科中,专业教师“科班”出身的较少,大都从原先的母学科转来教授旅游专业。这样的专业教师往往研究能力强,而一线旅游企业的实践经历有限,但旅游行业近年来的变革又非常快,导致课堂教学往往偏重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环节有限,且效果欠佳。其次,趣味性和有形性的因子变量均分也偏低,这也反映出当代大学生和旅游管理专业本身的特点。一般认为,“旅游”总是一件有趣的事情。尽管“旅游管理”并非教如何“旅游”,但是很多学生反映他们报考此专业就是冲着旅游的有趣性来的。因此,从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的角度而言,需要特别关注教学的趣味性,要运用各项多媒体技术手段,使教学形式生动有趣,根据业内动态不断更新授课内容,使教学内容丰富多彩。另外三个公共因子,可靠性、保证性和准确性的均值较其他三个因子要高,这说明这三方面学生相对满意,尤其是教学的准确性方面。可靠性、保证性和准确性应该是一般服务质量包括教学质量评价中最为基础的方面,尽管评价较好,但在改善其他方面的同时不能放松对这些方面的维持。

五、结论

在服务质量模式和绩效感知质量评价模型的基础上,设计了符合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自身特点的教学质量评价调查问卷,并以南京林业大学旅游管理专业为例,对该校旅游管理专业的三年级和四年级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工作收集样本数据,运用因子分析法来探讨评价旅游管理本科专业教学质量的主要维度,并用各因子的均值来分析学生对该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质量各方面的满意程度。研究表明:

(1)评价旅游管理本科专业教学质量的维度与一般服务质量SERVQUAL模型有一致的方面,即可靠性、有形性和保证性,但也有其独特性,具体包括趣味性、实践性和准确性三个方面。因此,今后对旅游管理本科专业教学质量的评价可以围绕趣味性、实践性、准确性、可靠性、有形性和保证性六个方面来进行。

(2)学生对于旅游管理本科专业教学中的实践教学环节认同度不高,实践环节不能令学生们满意,因此结合校内校外的资源有效多元的安排实践教学是提高旅游管理本科专业教学质量的关键。

旅游专业的毕业论文提纲

导语:旅游经济是由旅游者引起的一系列经济效应,它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见其重要性。在写作该主题论文的时候首先应该建立一个框架,下面我整理了旅游专业的毕业论文提纲,欢迎参考借鉴!

题目:武广高铁对其湖南沿线城市旅游经济的'影响

目录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研究背景与意义

研究背景

研究意义

国内外研究综述

国外研究综述

国内研究综述

研究内容与思路

研究内容

研究思路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研究方法

创新之处

第2章 高速铁路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速铁路及其在我国的发展

高速铁路的概念

高速铁路的特点

高速铁路在我国的发展

高速铁路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缩短了旅行时间

改变了游客需求

扩展了客源市场

新增了旅游热点

加强了竞争合作

第3章 武广高铁湖南沿线城市旅游发展概况

岳阳旅游发展概况

长沙旅游发展概况

株洲旅游发展概况

衡阳旅游发展概况

郴州旅游发展概况

第4章 模型选取与数据来源

模型选取

灰色预测模型

旅游经济联系模型

数据来源

旅游经济相关指标

最短旅行时间

第5章 武广高铁对其湖南沿线城市旅游经济总量的影响

高铁沿线5城市旅游经济指标预测值与实际值对比

高铁开通前后沿线旅游经济总量年均增长率对比

高铁开通前后沿线各城市旅游经济总量年均增长率对比

第6章 武广高铁对其湖南沿线城市旅游经济联系的影响

高铁开通前后沿线城市间旅游经济联系强度分析

高铁开通前沿线城市间旅游经济联系强度分析

高铁开通后沿线城市间旅游经济联系强度分析

旅游经济联系强度变化特点分析

沿线各城市旅游经济联系总量变化

高铁开通前沿线城市间旅游经济联系总量分析

高铁开通后沿线城市间旅游经济联系总量分析

旅游经济联系总量变化特点分析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研究结论

高铁大幅提升沿线城市旅游经济总量

旅游经济联系强度增长幅度大

各城市与其他城市旅游经济联系总量增大

建议

重点发展武广高速铁路沿线特色旅游

完善各种交通衔接及旅游综合布局

借高铁旅游的杠杆发展都市旅游

加强泛珠江三角洲区域旅游合作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旅游专业毕业论文提纲

论文提纲可分为简单提纲和详细提纲两种。简单提纲是高度概括的,只提示论文的要点,如何展开则不涉及。这种提纲虽然简单,但由于它是经过深思熟虑构成的,写作时能顺利进行。

一、 论文题目:

《影响旅行社服务质量与游客满意感的因素探析》

二 、论文背景:

中国的旅游业在激烈的竞争中得到了蓬勃的发展,旅游消费市场异常的火爆,而在这一消费市场中,旅行社是刺激旅游者消费的主力军。旅行社服务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旅游者的旅游质量,也影响到我国整个旅游业的形象,作为行业窗口的旅行社,其服务水平已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焦点。而游客的满意感是旅行社服务质量高低的直接体现,因此一些旅行社以提高游客满意度为目标,以强化员工服务意识为重点,向社会作出了更高层次、更为全面的文明服务承诺制。

把企业的服务内容、服务标准、服务时限向社会、向消费者公开,制定专门的服务承诺制度,对前台销售员、国内游全陪、出境游领队、入境游陪同等业务操作及服务规范制定了专门的规章制度。同时还通过与接团的旅行社签订承诺协议书,保证了旅行社的承诺落到实处。此外,通过征求游客意见书,电话回访以及上门听取意见等形式来改进服务,使游客的满意率大大提高。如广之旅在公司内部推行“五心服务”,即热心的态度、贴心的服务、精心的安排、称心的导游、开心的旅程,使游客的满意率达到。可见,旅行社的服务质量及游客的满意感已经成为旅行社寻求发展最重视的问题。

三、 论文的写作思路:

(一)、旅行社服务质量和游客满意感的概述

1、旅行社服务质量的概念

2、游客满意感的概念

3、旅行社服务质量与游客满意感的关系

(二)、从游客的需求出发,分析当前我国旅行社在服务质量上存在的问题

(三)、影响旅行社服务质量与游客满意感的主要因素

通过游客跟随旅行社组团出游的服务质量评价进行调查,(广之旅2005及2007年度游客评价意见表),总结出旅行社服务质量与游客满意感的影响因素,并对其进行研究分析。

1、 旅行社销售人员的服务态度及专业素质(态度、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工作效率等)

2、 旅行社提供的旅游产品质量(从食、住、行、游、购、娱六方面分别作出分析)

3、 旅行社的诚信度(承诺的质量与现实是否相符、是否按约定事项实行服务等)

4、 导游人员的服务质量及专业素质(导游的服务态度、讲解技巧、处理事情的能力等)

5、 售后服务(与顾客的联系、投诉处理等)

(四)、总结并对提高旅行社的服务质量及游客满意感提出建议措施

四、 论文的论证方法:

文献法、调查法、理论联系实际法。

五、 论文结合的内容:

旅行社的售后服务状况、旅行社提供的旅游产品质量、导游人员的服务质量及专业素质、游客的旅游满意度调查等。

六、参考资料:本论文的参考资料主要来源有广州市图书馆、相关网站资料。

题目:《主题酒店品牌联想与顾客行为意向的关系研究》

第一章、绪论

、研究背景

、研究目的和意义

、理论意义

、现实意义

、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

、半结构访谈法

、问卷调查法

、统计分析法

、研究框架

第二章、文献综述

、主题酒店

、品牌联想

、顾客满意

、品牌态度

、品牌态度的概念

、品牌态度的模型及其构成维度

、顾客满意与品牌态度

、品牌联想与品牌态度之间的关系研究

、行为意向

、行为意向的概念

、行为意向的构成维度

、酒店企业顾客行为意向的`研究现状

、品牌联想与行为意向之间的关系研究

第三章、研究设计

、访谈研究

、访谈对象

、访谈内容与方式

、访谈结果与讨论

、研究对象界定

、研究模型与假设

、研究模型

、研究假设

、变量释义

、品牌联想

、顾客满意

、品牌态度

、行为意向

、问卷前测

第四章、数据分析

、样本来源

、描述性统计分析

、信度分析

、因子分析

、模型修正

、方差分析

、相关分析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第五章、研究结论与管理建议

、假设检验

、研究结论与讨论

、管理建议

第六章、研究回顾及展望

、研究创新

、研究局限

、研究展望

本文结论

本文对主题酒店品牌联想与顾客行为意向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得出了研究结论。同时,本文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有待在后续的研究中进行改进。

第一,对于主题酒店这一研究对象,本文主要基于文献综述和访谈研究对其概念进行了界定,对于该概念是否具有科学性,有待于进行实践的检验和行业的认同。

第二,本研究的问卷发放采取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对于线上发放方式而言,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受访者年龄分布不均句,样本偏年轻化;通过微博等渠道发放的问卷,在受访者填写的过程中难以进行双向沟通,可能产生对问卷的误解;无法对受访者进行监督,这可能导致部分问卷的质量难以保证。此外,有效问卷的数量也有待增加。

第三,尽管笔者尽量参考更多的理论文献,并有意通过访谈顾客、学者以及管理者等多样化的人群使维度的构建方法更加科学,结论更加合理。但受到笔者研究经验的限制,受到访谈对象数量、范围等方面的限制,新维度的构建仍然带有一定的主观性,难以全面和准确地涵盖主题酒店品牌联想的内涵,测量模型的效度有待进一步完善。

第四,本文依据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问卷问项设计。在研究过程中,虽然其信度和效度通过数据分析得到了支持,并达到了后续研究的基本要求,但仍存在一些问项的提问角度不够准确,提问范围不够明晰,表述方法有待进一步规范等问题,且问项的重测信度等仍有待进行进一步的提高,以使问卷设计更加科学规范。

山地旅游方面的论文题目

据学术堂了解旅游系毕业论文题目可以在下面四个方向进行参考:方向一:产业发展、假日经济、乡村旅游促进新农村建设、中西部旅游发展、西部大开发、旅游信息化、电子商务、区域旅游合作、京津冀都市圈、河北省休闲产业带,产业结构优化、网络经济、旅游扶贫、银色(老年)旅游、自驾车、高尔夫、探险旅游、红色旅游、女性旅游、旅游纪念品开发、会展节庆、团队与散客、旅游企业品牌创新、人力资源、信息系统、服务质量、产品细分与创新、营销销售、礼仪礼貌、职业道德、消费心理、消费者权益保护、旅游传媒、出入境旅游、旅游服务贸易、奥运经济、行业诚信、旅游发展史、旅游经济与统计、旅游会计与财务、国际产业交流与合作、旅游安全与预警、会展节庆、学生旅游、老年人旅游、工业旅游等等;方向二:产权酒店、分时度假、经济型酒店、酒店集团、管理艺术与方法、员工技能、团队精神、企业文化、人才培养、员工流失、餐饮服务、会议旅游、酒店康乐设施等等;方向三:导游管理、旅行社管理、网络化、规模化、产业结构、职业素质等等;方向四: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宗教文化、生态旅游、文物古迹、景区开发与建设、民俗旅游、湿地旅游、沙漠旅游、沿海度假旅游、皇家陵寝资源、森林公园等等;

1.浅谈餐饮业营销策略2.某某城市旅游目的地营销策略的研究3.论我国旅游业的发展现状趋势及对策 4.中国旅游市场的发展趋势及营销策略 5.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和旅游环境保护关系的研究 6.浅析宗教文化与旅游业的关系 7.浅论我国西部旅游资源发展对策 8.浅论中国古典园林的价值 9.论某某城市旅游资源优势及其对策

旅游管理毕业论文参考题目

1、论旅行社对散客的服务方式

2、浅谈导游讲解对旅游景区形象的影响

3、导游服务中的常见问题及对策分析

4、论民俗特色旅游的开发

5、旅游网络预定系统的战略研究

6、文化旅游与文化市场建设

7、谈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

8、主题公园高效益的成因探究

9、浅谈旅游信息在经济决策中的地位及其开发利用

10、论城市在旅游事业中的地位与作用

11、关于旅游对环境影响问题的.思考

12、浅析影响现代旅游业发展的因素

13、整体产品观念在旅游业中的应用

14、旅游业的经济功能及其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15、论自然保护区旅游的持续发展

16、创造性思维在旅游业中的应用

17、论旅游服务的国际标准及我国的接轨方式

18、论旅游景观的视觉形象及其对景点开发与经营管理的意义

19、关于商用旅游信息系统的总体构想

20、论风景旅游资源开发中的视觉影响问题

21、旅游与社会互动关系初论

22、旅游动机形成的影响因素研究

23、论导游的品质对服务的影响

24、生态旅游及其类型浅析

25、生态旅游与可持续旅游发展

26、旅游发展对风情民俗资源的消极影响分析及其对策研究

27、需要层次论在旅游饭店餐饮管理中的应用

28、旅行社经营机制转换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9、旅游广告媒体对旅游的影响研究

30、旅行社服务质量与游客满意感影响因素分析

31、旅游业的社会弊端及其治理

32、浅谈形体语言在旅游服务中的运用

33、论旅游饭店集团的成长方向

34、旅游饭店顾客导向定价模式浅析

35、生态旅游绿色营销的产品策略分析

36、浅论我国商务旅游开发

37、浅论导游人员的基本素质

38、知识经济下旅游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

39、发展旅游观光农业问题初探

40、旅游企业品牌战略探讨

41、中国旅游教育与培训面临的问题和对策

42、论生态旅游资源的脆弱性及其保护

43、旅游购物的投诉心理及服务对策

44、饭店服务人员个人能力培养途径

45、饭店文化对员工行为的影响探讨

46、旅游保险中的常见问题及对策研究

47、浅析我国国有饭店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48、旅游业的网络营销发展态势及对策

49、旅游目的地形象的传播策略初探

50、旅游开发中人文景观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

  • 索引序列
  • 山西旅游论文题目
  • 山西旅游资源论文题目
  • 山西乡村旅游论文
  • 苏州西山旅游毕业论文
  • 山地旅游方面的论文题目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