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编辑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编辑

发布时间: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编辑

张虹亚,女,1982年毕业于安徽中医学院中医系,从事临床、教学、科研工作24年。现任安徽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安徽省中医院)皮肤性病科主任。主要从事皮肤科临床、科研及教学工作,业务上能够熟练地运用中医辨证论治的方法,现代医学理论与技术,以及与传统医学结合的多种手段诊治皮肤性病科常见病、多发病和急、危、重症,临床上获得了较好疗效;对于一些少见病和疑难杂症的诊断亦有明确思路、宝贵经验和不少成功治愈的病例。 1978年2月至1982年12月年毕业安徽中医学院中医系(本科)获学士学位;1982年12月至今在安徽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工作;1984年11月至1985年2月参加安徽省皮肤病学会举办的皮肤病理学习班;1991年9月至1992年2月参加安徽中医学院举办的英语强化提高班;2000年10月至2000年11月参加南京中科院皮肤病研究所全国美容皮肤病研修班;2001年10月22日至2001年10月23日参加合肥市艾滋病性病临床诊断及治疗培训班;2002年5月11日至2002年5月14日参加安徽省首届名老中医学术思想报告会;2002年9月至2003年3月在上海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皮肤性病进修皮肤性病病房及急门诊。 安徽省皮肤病分会副主任委员安徽省中医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病学会痤疮分会委员安徽省医学美学与美容学会委员 以第一及第二作者在CN刊物上发表论文21篇,主编著作2部,参编著作11部。主持安徽省教委科研课题《消炎去脂片治疗寻常痤疮的临床与实验研究》,已圆满结题。1、消炎去脂片治疗寻常痤疮临床与实验研究(第一作者)《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17卷5期(2003)316页;2、荨麻疹的中医分型与血液流变学的关系(第一作者)《临床皮肤科杂志》31卷7期(2002)432;3、从瘀论治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研究(第一作者)《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2卷3期(2003)33页。4、斑贴试验诊断变应性接触性皮炎70例临床研究(第一作者)《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5卷1期(2006)47页5、祛疣糖浆治疗扁平疣90例(第一作者)《新中医》23卷12期(2001)52页 1、《现代中医临床辩病治疗学》第六篇:皮肤科 人民卫生出版社:北京, 6万字(参编)2、《现代皮肤病性病学》第三篇:第2,6,13章 中国标准出版社:北京,3万字(参编)3、《疑难皮肤病性病诊疗学》中篇第8,9章 北京科技出版社:北京,2万字(参编)4、《外科临床实习指南》皮肤科部分 北京科学出版社;北京,4万字(参编)5、《安徽省医学继续教育丛书》基本篇、提高篇和进展篇皮肤性病部分 安徽科技出版社:合肥,8万字(参编)

夏黎明.中医药治疗原发性肺癌临床疗效探析,中国基础医学杂志,2001,8; 夏黎明.枳术丸加味治疗化疗后腹胀纳差的临床观察,新中医,2001,6; 夏黎明.华蟾素治疗晚期复发性肿瘤67例临床观察,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1,2; 夏黎明.益气补血汤治疗化疗引起白细胞减少症38例,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7,2; 夏黎明.《青囊秘诀》阴症阳症探析,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9,19(5);25中医抗癌300问、安徽科技出版社、夏黎明主编。现代中医神经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夏黎明编委。简明中成药辞典、上海科技出版社、夏黎明副主编。中国药摩疗法、安徽科技出版社、夏黎明编委。肿瘤学概论、人民军医出版社、夏黎明编委。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中医药学术刊物,创刊于1981年。以提高为主,注重实用,立足安徽,面向全国。主要反映最新的中医药科研、临床、教学成果与经验。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编辑部

杨文明,男,1964年生,医学博士,博士后,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兼脑病中心主任。曾先后到德国汉诺威医科大学和哥廷根大学医学院作专业研修。2001-2005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从事临床及博士后工作,现为省中医药管理局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第一层次),省高校学科拔尖人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神经内科及重点专病肝豆状和变性学科带头人,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养生学与康复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老年保健学会脑保健专业学术委员会副秘书长兼常委,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科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中医药学会安徽省脑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中华医学会安徽省神经病学会委员,安徽省中医现代化研究会副会长,安徽省抗癫痫协会常委,安徽省睡眠研究会常委,安徽省科普作家协会医学科普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北京神经科学沙龙会员,北京神经科学会会员,中华医学会《西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编委,《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编委,《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编委,《中医药临床杂志》编委,《安徽医药》编委。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复审好过。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属于双月刊,审稿周期在1至3个月左右。《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是由安徽省教育厅主管、安徽中医药大学主办的综合性中医药学术期刊。1981年12月,《安徽中医学院学报》创刊;2013年11月,更名为《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据2018年4月《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编辑部官网显示,《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第一届编辑委员会拥有顾问5人,编委96人(其中荣誉编委18人,特聘编委17人)。据2018年4月中国知网显示,《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共出版文献6711篇、总被下载683422次、总被引35073次。据2018年4月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显示,《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载文量为3267篇,被引量为17210次,下载量为88067次。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7天。杂志规定官方审稿周期在30天左右,发稿周期120天,整体录用率14%,根据有过投稿经验的作者反馈,投稿后7天就会有初审回复,效率很高。以上就是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进入复审环节的初审回复时间。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复审好过。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属于双月刊,审稿周期在1至3个月左右。《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是由安徽省教育厅主管、安徽中医药大学主办的综合性中医药学术期刊。1981年12月,《安徽中医学院学报》创刊;2013年11月,更名为《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据2018年4月《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编辑部官网显示,《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第一届编辑委员会拥有顾问5人,编委96人(其中荣誉编委18人,特聘编委17人)。据2018年4月中国知网显示,《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共出版文献6711篇、总被下载683422次、总被引35073次。据2018年4月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显示,《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载文量为3267篇,被引量为17210次,下载量为88067次。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和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被《中文科技资料目录·医药卫生》、万方数据库、中国期刊网、《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CMCC》、《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科学技术部西南信息中心)、《中文科技资料目录·中草药》、《中国医学文摘·中医》、《中国药学文摘》和《中国医学文摘·护理学》收录。此外,《学报》还通过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每期向国外发行。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历任主编

张虹亚,女,1982年毕业于安徽中医学院中医系,从事临床、教学、科研工作24年。现任安徽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安徽省中医院)皮肤性病科主任。主要从事皮肤科临床、科研及教学工作,业务上能够熟练地运用中医辨证论治的方法,现代医学理论与技术,以及与传统医学结合的多种手段诊治皮肤性病科常见病、多发病和急、危、重症,临床上获得了较好疗效;对于一些少见病和疑难杂症的诊断亦有明确思路、宝贵经验和不少成功治愈的病例。 1978年2月至1982年12月年毕业安徽中医学院中医系(本科)获学士学位;1982年12月至今在安徽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工作;1984年11月至1985年2月参加安徽省皮肤病学会举办的皮肤病理学习班;1991年9月至1992年2月参加安徽中医学院举办的英语强化提高班;2000年10月至2000年11月参加南京中科院皮肤病研究所全国美容皮肤病研修班;2001年10月22日至2001年10月23日参加合肥市艾滋病性病临床诊断及治疗培训班;2002年5月11日至2002年5月14日参加安徽省首届名老中医学术思想报告会;2002年9月至2003年3月在上海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皮肤性病进修皮肤性病病房及急门诊。 安徽省皮肤病分会副主任委员安徽省中医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病学会痤疮分会委员安徽省医学美学与美容学会委员 以第一及第二作者在CN刊物上发表论文21篇,主编著作2部,参编著作11部。主持安徽省教委科研课题《消炎去脂片治疗寻常痤疮的临床与实验研究》,已圆满结题。1、消炎去脂片治疗寻常痤疮临床与实验研究(第一作者)《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17卷5期(2003)316页;2、荨麻疹的中医分型与血液流变学的关系(第一作者)《临床皮肤科杂志》31卷7期(2002)432;3、从瘀论治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研究(第一作者)《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2卷3期(2003)33页。4、斑贴试验诊断变应性接触性皮炎70例临床研究(第一作者)《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5卷1期(2006)47页5、祛疣糖浆治疗扁平疣90例(第一作者)《新中医》23卷12期(2001)52页 1、《现代中医临床辩病治疗学》第六篇:皮肤科 人民卫生出版社:北京, 6万字(参编)2、《现代皮肤病性病学》第三篇:第2,6,13章 中国标准出版社:北京,3万字(参编)3、《疑难皮肤病性病诊疗学》中篇第8,9章 北京科技出版社:北京,2万字(参编)4、《外科临床实习指南》皮肤科部分 北京科学出版社;北京,4万字(参编)5、《安徽省医学继续教育丛书》基本篇、提高篇和进展篇皮肤性病部分 安徽科技出版社:合肥,8万字(参编)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是由安徽省教育厅主管、安徽中医药大学主办的综合性中医药学术期刊。1981年12月,《安徽中医学院学报》创刊;2013年11月,更名为《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1]据2018年4月《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编辑部官网显示,《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第一届编辑委员会拥有顾问5人,编委96人(其中荣誉编委18人,特聘编委17人)。[2]据2018年4月中国知网显示,《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共出版文献6711篇、总被下载683422次、总被引35073次、(2017版)复合影响因子为、(2017版)综合影响因子为。[3]据2018年4月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显示,《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载文量为3267篇,被引量为17210次,下载量为88067次;2015年影响因子为。[4]中文名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外文名Journal of Anhu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语种中文类别中医学主管单位安徽省教育厅

夏黎明.中医药治疗原发性肺癌临床疗效探析,中国基础医学杂志,2001,8; 夏黎明.枳术丸加味治疗化疗后腹胀纳差的临床观察,新中医,2001,6; 夏黎明.华蟾素治疗晚期复发性肿瘤67例临床观察,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1,2; 夏黎明.益气补血汤治疗化疗引起白细胞减少症38例,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7,2; 夏黎明.《青囊秘诀》阴症阳症探析,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9,19(5);25中医抗癌300问、安徽科技出版社、夏黎明主编。现代中医神经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夏黎明编委。简明中成药辞典、上海科技出版社、夏黎明副主编。中国药摩疗法、安徽科技出版社、夏黎明编委。肿瘤学概论、人民军医出版社、夏黎明编委。

安徽医科大学编辑部

1985年,我校改为安徽医科大学,该刊更名为《安徽医科大学学报》,徐叔云同志任编委会主任委员。1988年报刊重新登记,该刊国内统一刊号:CN34-1065,主编为龚西瑜同志。1989年7月增补黄河胜同志为编辑部副主任。1990年12月,学报调整编委会,徐叔云同志任主任委员兼主编,张方正同志任副主任委员兼常务副主编,吴系科、姚立人、孙桂华同志任副主编,孙君健同志任编辑部主任,陈国安、胡茅轩、黄河胜、宣正荣(兼)同志任副主任。1992年3月,黄河胜同志任编辑部主任,1995年4月,孙勇、王立龙同志任编辑部副主任。1995年第一期起,学报改为双月刊。1997年12月,编委会调整,徐叔云同志继续任编委会主任兼主编,李宗寅同志任副主编,张学军同志任常务副主编。2001年3月学校设出版中心,负责编辑、管理和指导安徽医科大学各期刊的编辑出版工作,黄河胜同志任主任,孙勇、王立龙同志任副主任,出版中心由校长直属管理。《安徽医科大学学报》是该中心主要杂志之一,孙勇副主任分管《安徽医科大学学报》的编辑出版工作。2001年5月再次调整编委会,张学军同志任编委会主任兼主编,刘建辉同志任副主编;2007年7月调整编委会,张学军教授连任主编,李俊、曹云霞、朱启星、许戈良同志任副主编。2009年,黄河胜同志任出版中心主任,王立龙、夏青、王劲松等同志任出版中心副主任。夏青同志分管《安徽医科大学学报》的编辑出版工作,2011年改为月刊。2014年5月,曹云霞教授任编委会主编。

去医院来学校辅导员会给你打气的

1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是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医学学术期刊。1955年创刊,月刊。为《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4、2008、2011年版收录的综合性医药卫生类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2009、2010、2011年RCCSE核心期刊排行榜A类期刊,被国内外多种数据库收录。本刊以原始研究论文为主,反映我校在科研、医疗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和进展;辟有专家笔谈、基础医学研究、预防医学研究、药学研究、临床医学研究、技术与方法、综述、讲座等。作者以本校及附属医院的科研和医务人员为主,外单位稿件必须是省级以上基金项目论文,非直属附属医院的教学医院论文接收范围为:省级以上课题基金项目论文、在高水平实验室完成的具有一定创新性和信息量的论文、大样本且具有临床指导意义的临床回顾性论文。2 稿件要求资料真实可靠,内容充实,论点明确,推论严谨,设计合理,数据准确,结构严密,层次分明,文通句顺,字迹端正;统计学检验方法应正确。论著和综述一般4 500~6 000字,技术与方法3 000~4 000字。修回稿的撤稿须提出申请,如该文主要内容在他刊发表,本刊将通知作者所在单位,按一稿两投处理,且两年内将不再接受第一作者和责任作者的文章。3 本刊审稿采用盲审制,即在为审稿人保密的同时,隐去作者的单位姓名;稿件由相关专家审阅。来稿第1页须单独列出文题、作者、作者单位、邮政编码、电子信箱、联系电话;作者个人信息在正文中不必出现,以便盲审。来稿须附电子文档。4 简化汉字按1964年《简化汉字总表》规定,不要用繁体字。文题应以简明、确切的词语反映文章中最重要的特定内容,一般不超过20个字,不用非公知公认的缩写词、字符、代号。基金资助课题、攻关或重点项目应在在首页下标注说明,并注明课题编号。来稿一律应附关键词(3~7个)和中国图书分类号。5 论著一律应附中、英文摘要。摘要中非标准的符号及术语第一次出现时应用全称;省去“本文”、“作者”、“××年~××年”等用语,采用第3人称表述。英文摘要中的作者姓名(前3名)用汉语拼音,姓前名后,姓、名的首字母大写,双名或复姓音节易混淆者应加隔音符号“′”。中英文摘要内容应相对应,字数在200字左右,应采用国际通用的结构式摘要。结构式摘要分四部分:①目的:简要说明研究的目的,并说明提出问题的缘由,表明研究的范围和重要性。②方法:简要说明研究课题的基本设计,使用的材料和方法等。③结果:简要列出研究的主要结果和数据,叙述要具体、准确。④结论:简要说明经验证、论证取得的正确观察及其理论价值。6 文内标题层次不宜过多,序号按1;;……的程序排列。标题一律左顶格。各级标题字数不宜过多,同级标题不应时有时无。论文按引言、材料与方法、结果、讨论等次序结构撰写。7 计量单位和单位符号应采用国际单位制、国际单位名称和代号。如μm、mm、km、mg、g、kg、ml、L、h、min、s、iv、ip、ig、sc、po、IU、mol、mol/L等。表示物质在人体的含量,统一用L(升)作分母,不得使用带词头的分母(如μl、ml、dl、mm3),更不宜使用不是计量单位的“%”来表示每百毫升(/dl);克分子浓度、克当量浓度应改为物质的量浓度(mol/L)。构成比一律用小数表示(如中性粒细胞占70%应为中性粒细胞占)。压力、压强、应力单位(如mmHg、cmH2O、atm、dyn/cm等)应换算成kPa;Ci应换算成GBq;rad应换算成Gy;Cal应换算成J。8 凡使用阿拉伯数字得体的地方,一律用阿拉伯数字。尾数有3个以上零的整数和小数点后有3个“0”的纯小数,均可用“×10n”表示(n为正、负整数),但属于有效数字的“0”必须写出。小数点前或后超过4位数时,从小数点向左或向右,每3位数空1/4格。数字与外文字母间空1/4格。小数点后的有效数字位数应前后一致。9 具有单位的数值范围书写应正确,如 ml~ ml可写成 ml。一系列数值的计量单位相同时,可在最末一个数值后标明单位,如5、10、15、20、25 mol/L。数值偏差如25℃±1℃也可写成(25±1)℃,不宜写成25±1℃,3万~8万不能写成3~8万,50%~80%不能写成50~80%,3×105~8×105不能写成3~8×105。体积5 cm×8 cm×10 cm或5×8×10 (cm3)不能写成5×8×10 cm或5×8×10 cm3。10 图表应有自明性,可用文字叙述的则不必用图表,图、表不要相互重复。照片应清晰、对比度适宜,显微镜图应注明放大倍数和染色方法。表用三线式。图表在文中出现处应标明“此处插入图(表)”的方框。11 参考文献仅限作者亲自阅读过的公开发表的最新文献(5年以内),非直接阅读过或内部刊物上的文献不宜引用。引用文献不要超过15条,按引用先后顺序列于文末,并在引用处加注角码。文献人名均采用姓前名后(名缩写)的著录法。常用的期刊、专著著录格式如下:[期刊] [序号] 作者(不超过3人者全部著录,超过3人者取前3人,后加等或et al)篇名[J]. 刊名,出版年,卷(期):起-止页.[专著] [序号] 作者(著录同期刊)篇名[M]//专著主要责任者.书名版次(第1版可不标著).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12 本刊在收稿后立即给收稿通知并审稿,3个月内予以答复。查阅稿件务请注明稿件编号。作者寄回修改稿时必须认真填写修回稿封面,并将原稿和修稿单一并寄回。稿件一经刊出,赠送当期《学报》2份。不用稿回复作者退稿意见。投稿请寄编辑部,勿寄给个人。来稿及修回稿均请自留底稿,以便进一步修改和防止丢失。为适应科技信息交流网络化需要,本刊已通过因特网提供相关信息服务。

叶冬青,男,汉族,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1958年2月出生,安徽巢湖人,安徽医科大学发展规划处处长、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系主任,《中华疾病控制杂志》主编和编辑部主任。社会兼职:中华临床流行病学学会委员,安徽省免疫学会常务理事,中华预防医学编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流行病学学会委员,安徽省流行病学会常委,安徽省临床流行病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疾病控制杂志》主编和编辑部主任。《世界感染杂志》名誉主编,《安徽医科大学学报》、《医学新知》常务编委,《中华流行病学杂志》、《临床与输血杂志》、《中国公共卫生》、《肿瘤防治杂志》编委。安徽省政协常委,九三学社安医大基层委员会主委,九三学社安徽省委员会主任委员学习经历及晋升情况1982年毕业于安徽医科大学卫生系,同年留校任教。1989年获安徽医科大学流行病学专业硕士学位。2000年获中山医科大学医学博士学位。1987年晋升讲师,1993年晋升副教授,1995年担任硕士生导师,1998年晋升教授,1999年入选安徽省跨世纪学术和科技带头人后备人选,2001年担任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的专业及主要贡献:主要从事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教学和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分子流行病学,传染病流行病学,慢性病流行病学等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中华医学基金会(CMB)基金、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教育厅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教育厅重点课题基金、安徽省人事厅、教育厅和安徽医科大学《安徽省跨世纪人才培养计划》基金、安徽省财政厅资助等十余项。近十年在国内外刊物上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发表论文二百余篇 (被SCI收录100余篇),主编参编专业书籍10余本。获奖情况:1. 深化教学改革,提高医学生预防控制疾病能力的研究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及(2005年)2. 深化教学改革,提高医学生预防控制疾病能力的研究 安徽省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05年)3.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基础与系列研究 安徽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005年)4. 几种基因多态性及其环境交互作用与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机制的研究 安徽省高校优秀科技成果奖三等奖(2004年)5. 影响安徽省高校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因素的研究 安徽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2000年)6. 常见结缔组织病的流行病学研究 安徽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1993年)7. 献血人群的流行病学研究 安徽省科学技术进步奖四等奖(1998年)8. 2001年获得校优秀硕士生导师奖9. 2003年分别获得校级名师奖和校级优秀教师称号10. 2004年获得省级模范教师称号11. 2006年被评为安徽省教学名师12. 2010年获安徽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3. 2012年获吴阶平-保罗·杨森医学药学奖(吴杨奖)

  • 索引序列
  •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编辑
  •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编辑部
  •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历任主编
  • 安徽医科大学编辑部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