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 304不锈钢板文章参考文献

304不锈钢板文章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304不锈钢板文章参考文献

304不锈钢是一种通用性的不锈钢材料,防锈性能比200系列的不锈钢材料要强。耐高温方面也比较好,一般使用温度极限小于650℃。304不锈钢具有优良的不锈耐腐蚀性能和较好的抗晶间腐蚀性能。对氧化性酸,在实验中得出:浓度≤65%的沸腾温度以下的硝酸中,304不锈钢具有很强的抗腐蚀性。对碱溶液及大部分有机酸和无机酸亦具有良好的耐腐蚀能力。304不锈钢的优点: 1.环保卫生:杜绝了红水、蓝绿水、和隐患水问题,无异味,无有害物质析出保持水质纯净,无铅对人体健康无害。 2.耐磨损:表面美观清洁光亮长久耐用无刮痕,永不生锈、永不断裂。 3.耐低温:厨房卫浴不锈钢水管、龙头角阀永不断裂。 4.热膨胀性能和保温性能极好:不锈钢管具有热胀冷缩缓慢,保温性能好。 5.权威认证:不锈钢金属元素的析出量比WHO和欧洲饮用水法令规定标准值的5%还要低。

304不锈钢的硬度:≤201HBW;≤92HRB;≤210HV。

304不锈钢是不锈钢中常见的一种材质,密度为 g/cm3,业内也叫做18/8不锈钢。耐高温800℃,具有加工性能好,韧性高的特点,广泛使用于工业和家具装饰行业和食品医疗行业。

市场上常见的标示方法中有06Cr19Ni10,SUS304,其中06Cr19Ni10一般表示国标标准生产,304一般表示ASTM标准生产,SUS 304表示日标标准生产。

304 是一种通用性的不锈钢,它广泛地用于制作要求良好综合性能(耐腐蚀和成型性)的设备和机件。为了保持不锈钢所固有的耐腐蚀性,钢必须含有18%以上的铬,8%以上的镍含量。304不锈钢是按照美国ASTM标准生产出来的不锈钢的一个牌号。

扩展资料:

不锈钢的主要特性:

1、焊接性

产品用途的不同对焊接性能的要求也各不相同。一类餐具对焊接性能一般不做要求,甚至包括部分锅类企业。但是绝大多数产品都需要原料焊接性能好,像二类餐具、保温杯、钢管、热水器、饮水机等。

2、耐腐蚀性

绝大多数不锈钢制品要求耐腐蚀性能好,像一、二类餐具、厨具、热水器、饮水机等,有些国外商人对产品还做耐腐蚀性能试验:用NACL水溶液加温到沸腾,一段时间后倒掉溶液,洗净烘干,称重量损失,来确定受腐蚀程度。

3、抛光性能

当今社会不锈钢制品在生产时一般都经过抛光这一工序,只有少数制品如热水器、饮水机内胆等不需要抛光。因此这就要求原料的抛光性能很好。

4、耐热性能

耐热性能是指高温下不锈钢仍能保持其优良的物理机械性能。

5、耐腐蚀性

当钢中铬量原子数量不低于时,可使钢的电极电位发生突变,由负电位升到正的电极电位。阻止电化学腐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304不锈钢

屈服强度(N/mm2)≥205抗拉强度 ≥520延伸率(%)≥40硬度HB ≤187 HRB≤90 HV ≤200密度 g·cm-3比热c(20℃) J·(g·C)-1热导率λ/W(m·℃)-1 (在下列温度/℃)20 100 线胀系数α/(10-6/℃) (在下列温度间/℃)20~100 20~200 20~300 20~ 电阻率 Ω·mm2·m-1熔点 1398~1420℃

不锈钢一般用维氏硬度表示!304管的维氏硬度是220 左右

不锈钢论文题目

.......这个网上很好找的虽然说在网上找不对 但是大家都在找

不锈钢点焊技术是是地铁车辆、城市轻轨车辆、甚至高速动车组的不锈钢车体结构大量金属板构件间的主要连接形式,这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不锈钢点焊技术论文,仅供参考!

不锈钢车体点焊表面化学除黑工艺探讨

摘要:文章对不锈钢车体试制项目原有除黑工艺进行介绍,重点描述原工艺方法造成的缺陷;利用实验手段对原工艺方法造成的缺陷进行重现和分析,确定解决方案;对原有工艺进行改进,确定出一套完整的不锈钢车体点焊表面化学除黑工艺规程。

关键词:不锈钢点焊;除黑工艺;不锈钢车体点焊;表面化学

中图分类号:U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4)09-0047-02

上世纪60年代初,为了车辆的轻量化与免维修,日本对车辆结构使用不锈钢问题进行了研究分析。同时,研究了以点焊方法进行不锈钢结构制造,于1962年完成了除底架的一部分(端底架)之外,其他结构或外板等均采用不锈钢制造的东急电铁7000系,这就是当今称为全不锈钢车的首辆车。

不锈钢车辆的特征有:免维修、轻量化与车体结构的无涂装,但是这就对车体外板的表面状态提出了要求。电阻点焊结束后会在不锈钢外板表面造成黑色或淡黄色的氧化皮,严重影响车体美观,同时由于氧化导致基材结构发生改变,焊点位置可能会发生电化学腐蚀,因此需要对不锈钢外板表面焊点位置进行除黑处理。

1 电化学除黑基本原理

焊点位置的氧化皮即过烧现象主要是由于焊接时间太长、焊后冷却时间过短造成的。过高的温度导致在焊钳电极与外墙板接触位置发生氧化反应,形成一层黑色或淡黄色的氧化皮。

电化学除黑主要是利用电解池原理分解氧化皮来达到除黑效果,同时在表面形成一层钝化膜,起到美观、提升防腐性能的作用。

2 原有工艺介绍

设备介绍

由于电解池反应需要在通电形成闭合回路且有电解液存在的条件下才可进行,所以在实际操作中需要通过设备来满足这一要求。

现使用设备为进口除黑机,该设备由除黑机主体、接地线、电源线、电极棒、棉布及可适用不同部位的电极头组成,同时操作过程中,需要配合专用的清洗液和中和液使用。

原有工艺介绍

根据设备厂家培训内容,以及验证性实验确定了最初的工艺方法。主要对设备使用方法与输出电流强度进行要求,其他方面没有具体规范,处理效果一般。

3 原有工艺不足之处及改进方法

原有工艺不足之处

在按照原有工艺对第一个端墙进行除黑之后,发现除黑效果很不理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1)部分焊点位置出现与原氧化皮不同色泽的黑色印记,继续重复除黑操作也无法清除;(2)部分焊点经过除黑操作后出现过蚀现象,与周围焊点色差较大,极不美观;(3)焊点位置周围出现大面积水印,反复清洗也无法清除;(4)整体清洁后将端墙板挂起远观,墙板光泽度不佳。

缺陷分析及改进方法

(1)布料的影响。经过反复实验,发现部分焊点位置出现的与原氧化皮不同色泽的黑色印记是由于裹在电极头上的布料过脏导致的。重复除黑操作无法清除,由于现阶段缺少实验设备,无法确定该黑色印记的组成以及表层是否还有其他膜,对于该缺陷,目前最有效的处理手段为物理打磨,但不锈钢外墙板为机械拉丝板,整体纹路一致,打磨后影响外观效果,因此目前对于该缺陷,最好的处理手段为经常更换裹电极头的布料,杜绝此缺陷的出现。

原电池反应需要在电解液环境中进行。除黑操作中的棉布就是电解液的载体,电解液过少导致被清除下来的氧化皮没有被完全分解而直接粘附在棉布表面,造成布料污染,棉布的吸水量是一定的。因此在不影响除黑效果的前提下尝试多层布料充分蘸取清洗液,经过多次实验,最终确定双层布料既可以保存足够量的清洗液又不影响除黑效果,同时要求经常观察布料污染情况,布料表面完全变黑后进行更换。

实验证明,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有效杜绝黑色印记的出现。

(2)电流的影响。按照设备厂家的建议,在输出电流为7的情况下进行除黑作业,颜色较深的焊点位置清除效果比较理想,但是颜色较浅的部位清除结束后出现由于过蚀导致的焊点位置发白的现象,与周围焊点色差较大,极不美观。同时原操作方法中对电极棒与墙板的接触时间没有做具体规定,这也是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之一。

在实验过程中,将电流的输出强度调节为5,同时控制电极棒与墙板的接触时间在2秒以内。

实验证明,降低后的电流强度对除黑效果没有影响,同时不再出现过蚀现象。

(3)清洗液使用方法的影响。在原操作过程中,发现起初几个点的除黑效果很不好,在电极棒与墙板接触5秒以上才可完全去除氧化皮颜色,但接触时间过长又会出现过蚀现象,因此在实验过程中对于清洗液的使用方法进行着重研究。

在除黑作业中,由于通电,在操作时间过长的情况下电极棒会发热,造成布料上蘸取的清洗液蒸发过快,严重影响除黑效果。因此在实验中尝试让电极棒充分蘸取清洗液,然后进行除黑,除黑效果显著,但是由于清洗液蘸取过多,在墙板上接触面积过大,造成除黑后焊点周围有明显水印,与周围墙板色差过大,极不美观。

因此,最终调整操作方法为:将裹好布料的电极棒放入盛有清洗液的烧杯中充分浸润棉布,然后在烧杯壁沥干至不再滴水;对于一次清洁不彻底的焊点可以在重新蘸取清洗液后进行二次操作。

(4)中和液使用方法的影响。中和液的作用是清除残留的清洗液。残留中和液清洁不彻底会严重影响墙板的光泽度,原操作中使用的中和液为原液,由于浓度过高,造成残留中和液清洁困难,因此需降低中和液

浓度。

为了在中和液的使用浓度和清洗效果上找到一个平衡点,经过多次实验,最终确定了中和液:水=1:4的稀释比例;同时为了便于对残留中和液进行清洁,在操作过程中,在使用清洗液清洗后立即用蘸取稀释后的中和液的无纺布清洁残留的清洗液,然后用蘸取清水的无纺布擦掉残留的中和液;在整个墙板除黑操作结束后再用清水整体清洁墙板。

4 结语

在通过实验方法对缺陷进行分析后,最终确定出一套完整的除黑工艺。新的工艺中对电流强度、棉布用法、清洗液以及中和液的用法进行了重新规定。

按照新版工艺方法处理后的墙板整体光泽度良好,焊点位置无过蚀、水印、无法去除的黑色印记等缺陷,满足对除黑效果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赵明花,刘玉民.城市轨道车辆不锈钢车体的研发

[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04,(1).

[2] 刘永刚,韩晓辉,马明菊,王素环.轨道车辆不锈

钢车体电阻点焊缺陷产生及预防工艺[J].点焊

机,2012,42(4).

[3] 张淼玲.原电池电解池的区别与判断[J].教育教

学论坛,2011年,(7).

作者简介:韩鹏程,男,天津北车轨道装备有限公司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轨道车辆涂装体系与涂装

不锈钢点焊结构车体FEA建模方法

摘要:针对不锈钢车体点焊结构的“点传力”特性,提出了位移主-从约束关系建模思想,并通过数值试验验证了采用位移主-从约束关系来模拟焊核比现有其它的模拟 方法 具有更高的精度.以城市轻轨动车组不锈钢点焊车体为 应用 对象,基于位移主-从约束关系建立了该车车体的有限元模型, 计算 结果与试验测试结果基本一致,证明了模型的正确性,为今后该类车型的设计与开发打下了良好的技术基础.

关键词:FEA,位移耦合,点焊结构

点焊是地铁车辆、城市轻轨车辆、甚至高速动车组的不锈钢车体结构大量金属板构件间的主要连接形式,分布于车身各部位,数量达上万个.点焊结构主要特点是:结构紧凑、重量轻、强度高、耐腐蚀.同时,它的制造工艺比较复杂,技术要求高,因此,尽管点焊结构车辆在国外已经获得了广泛应用,在国内则刚刚开始研制[1-2].如何把握点焊结构的力学特性,建立高精度的车体FEA计算模型已成为不锈钢点焊车研制过程中计算人员极为关注的 问题 .

当前点焊结构常采用实体单元、梁单元、刚性单元和主-从关系(即位移耦合)来模拟焊核[3-4].从 理论 上说,点焊结构用适当高度的块体元模拟时,则可获得较高的精度,但对于大量均布、密集排列的焊点的不锈钢车体结构来说这将导致单元/结点数量急剧增加而不可行,因此,必须抓住不锈钢点焊车传力的主要特征创建FEA模型.

与车辆结构尺寸相比,点焊焊核自身的尺寸可以忽略不计,在有限元模型中,可以将它们视为仅是整体坐标系下的一个“点”,在外载荷作用下,结构依靠这些“点”传递内力,这类结构可称为“点传力结构”.基于位移主-从控制关系原理[5],本文认为对于不锈钢点焊车体这类典型的“点传力结构”,用位移的主-从约束关系来模拟焊核(即等价于在计算模型中被焊接连接的两点之间位移完全一致)是更为合理的,并通过数值试验证明了主-从约束关系比其它建模方法具有更高的精度.基于位移主-从约束关系建立了城市轻轨动车组不锈钢点焊车体的FEA模型,根据相关标准进行加载计算,通过与物理试验的比较,验证了计算模型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1 主-从控制关系的正则方程

主-从关系(位移耦合),指的是当一个结点被定义为另一个结点的从结点后,该从结点就失去了位移的独立性,它的位移只能且必须从属于主结点.主结点上的位移处理为独立位移,从结点上的位移为相关位移.

在应用最小总势能原理求基于位移法的结构正则方程时,相关位移对总势能的贡献是通过与之有关的独立位移和指定位移表达的.结构的总势能为

2 各种方法对比 分析

本文提出用位移主—从约束关系描写不锈钢点焊车体的点焊传力,这意味着模型中的每一点焊的焊核均被凝聚成一点,那么,这种简化与其它建模方法相比精度到底多高?以下用实体单元、梁单元、刚性单元和主-从关系(即位移耦合)为点焊结构建模来讨论各种方法的精确性.

假设薄板A与B用点焊方式焊接,其厚度分别为t1与t2,t1薄板右端均匀作用有F吨拉力,t2薄板左端被约束住.焊核为三维椭球,其最大剖面的直径为d.在各方法的计算模型中,板的中心为焊点位置,也为坐标原点,梁单元的物理属性取决于板材,单元直径为d,单元长度为(t1+t2)/2;刚性单元,无物理属性,单元长度为(t1+t2)/2;实体单元物理属性取决于板材,单元尺寸取决于t1,t2;位移主-从约束不需要定义材料属性,只需指定六个自由度之间位移主-从约束关系.

以实体元计算结果为标准,t1薄板上载荷方向的应力误差比列入附表.表中方法1为采用梁单元;方法2为采用刚性单元;方法3为采用位移耦合.表中位置点1至点8依次为t1薄板上过原点与载荷方向一致的坐标轴上等距离的点;位置点9至点16依次为t1薄板上过原点与载荷方向垂直的坐标轴上等距离的点.表中应力误差比的定义为(σ-σ0)/σ0,其中σ0为实体元计算结果.由附表可以看出:位移主—从约束建模方法的误差较小,刚性单元和梁元的较大.

实体单元和位移耦合的两个模型沿外载荷方向的应力值比较如图1所示.结果表明:两种模型高应力区域一致;焊核附近,位移耦合模型的应力值要大于实体单元模型的,稍离开焊核,两种模型应力值几乎相同.

3 工程验证

城市轻轨动车组不锈钢点焊车体是典型的点传力结构,全部采用高强度车辆专用的冷弯或轧压工艺制造的不锈钢型材.除车顶、地板的波纹板之间的连接采用缝焊,其余板与梁、柱及部件与部件之间的连接均采用接触点焊.由于板薄,板与板、板与梁(柱)和柱与柱之间只能采用搭接接头,除2层、3层搭接外,最多还有5层板搭接.该不锈钢车体大约有4万个焊点,该车典型的焊接示意图如图2所示.

不锈钢点焊车体在承受外载后,载荷通过数万焊点将力传递到车体各部,并由此产生车体各处的变形与应力,这一特点,在建模时必须真实体现,否则, 计算 模型将会失真,并将导致计算结果失真.假定车体构件的每一“点对”之间,一旦形成点焊,尽管这一点焊事实上占有一很小的面积,但相对车体构件尺寸而言,有理由视这两点被“焊成一点”,因此,在变形的过程中,点焊可以用位移主—从关系来描述.

城市轻轨动车组不锈钢点焊车体有限元建模的关键 问题 是每一个焊点位置处必须要有结点生成.因此,在I-DEAS软件()中创建真实地反映不锈钢车体构件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用于划分有限元网格的三维几何时,根据点焊位置,要一一创建“锚点”[6],因为“锚点”一经生成,在随后的单元网格生成过程中,“锚点”将自动转化为单元的结点,这样就为点焊的“点对”准确位置的确定创造了条件.不锈钢点焊车体四分之一的局部放大网格如图3所示.四分之一模型的求解规模为:单元总数132309;节点总数134659;焊点数8824.

依据 文献 [7]进行加载计算,垂直总静载荷工况作用下车体和部件的应力云图如图4所示.该车FEA计算结果与强度试验测试结果[8]的对比如图5所示,由图5可以看出两者基本一致,因此,该计算模型质量很高.

事实上,正是由于该性能仿真模型的高可靠性,设计人员才有可能进行一次又一次的方案对比.而相对最优方案也正是在这种一次又一次对比中逐步形成的,其重要意义不言而喻.

5 结语

FEA的置信度关键在于计算模型的质量,而创建一个计算模型的必备条件是计算机、仿真软件和使用者.事实上,功能再好的仿真软件,速度再快的计算机,也只能辅助建模者提高建模的效率而不提供建模的原则与技巧,计算模型的质量主要还是取决于使用者的 理论 素养和建模经验.只有具有良好的理论素养和厚实的建模经验才能够很好地消化吸收仿真软件中的精髓,并将其融化在仿真模型的建立过程之中,使仿真模型合理和 科学 .

本文基于位移主-从约束关系(位移耦合)原理模拟不锈钢点焊车体的点焊,并利用I-DEAS仿真软件高级建模功能,建立了城市轻轨动车组不锈钢点焊车体的FEA模型.通过FEA计算结果与物理试验结果的对比,证明本文的建模思想 方法 是切实可行的.

参考 文献:

[1]内田,博行.日本不锈钢车辆技术,国外铁道车辆[J],2001,38(4):1-4.

[2]孙双进.开发生产不锈钢客车提高我国客车制造水平[J].铁道车辆,1998,36(6):18-21.

[3]周长路,范子杰,陈宗渝,等,微型客车白车身模态 分析 [J].汽车工程,2004,26(1):78-80.

[4]王宏雁,徐少英.有限元法在客车车身结构模态分析中的 应用 [J].北京汽车,2002,(1):13-15.

[5]钟万勰.计算结构力学微机程序设计[M].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84.

[6]I-DEASMasterSeriesTMStudentGuide[M].StructuralDynamicsResearchCorporation,1998.

[7]JISE7105-1989.铁道车辆车体结构强度试验方法()[S].日本标准协会,1989.

[8]天津滨海快速轨道 交通 不锈钢车体静强度试验报告[R].青岛: 中国 北车集团四方车辆 研究 所,2003.

不锈钢薄壁管全位置焊的焊接工艺、16MnR钢管固定对接单面焊双面成型CO2气保焊技术、耐热钢1Cr5Mo炉管与ZG25弯头的焊接、15MnVR钢在水电站压力钢管中的焊接技术、CO 2 焊焊接工艺及工程机械中应用、CO2焊与手工电弧焊优缺点对比分析、板厚为6mm的0Cr18Ni9钢板采用焊条电弧焊的焊接工艺评定(拉伸)、新型奥氏体耐热钢的焊接、关于单面焊双面成形质量差的原因及防止措施等这些

知网不锈钢焊接论文

你把链接给我们啊

不锈钢点焊技术是是地铁车辆、城市轻轨车辆、甚至高速动车组的不锈钢车体结构大量金属板构件间的主要连接形式,这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不锈钢点焊技术论文,仅供参考!

不锈钢车体点焊表面化学除黑工艺探讨

摘要:文章对不锈钢车体试制项目原有除黑工艺进行介绍,重点描述原工艺方法造成的缺陷;利用实验手段对原工艺方法造成的缺陷进行重现和分析,确定解决方案;对原有工艺进行改进,确定出一套完整的不锈钢车体点焊表面化学除黑工艺规程。

关键词:不锈钢点焊;除黑工艺;不锈钢车体点焊;表面化学

中图分类号:U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4)09-0047-02

上世纪60年代初,为了车辆的轻量化与免维修,日本对车辆结构使用不锈钢问题进行了研究分析。同时,研究了以点焊方法进行不锈钢结构制造,于1962年完成了除底架的一部分(端底架)之外,其他结构或外板等均采用不锈钢制造的东急电铁7000系,这就是当今称为全不锈钢车的首辆车。

不锈钢车辆的特征有:免维修、轻量化与车体结构的无涂装,但是这就对车体外板的表面状态提出了要求。电阻点焊结束后会在不锈钢外板表面造成黑色或淡黄色的氧化皮,严重影响车体美观,同时由于氧化导致基材结构发生改变,焊点位置可能会发生电化学腐蚀,因此需要对不锈钢外板表面焊点位置进行除黑处理。

1 电化学除黑基本原理

焊点位置的氧化皮即过烧现象主要是由于焊接时间太长、焊后冷却时间过短造成的。过高的温度导致在焊钳电极与外墙板接触位置发生氧化反应,形成一层黑色或淡黄色的氧化皮。

电化学除黑主要是利用电解池原理分解氧化皮来达到除黑效果,同时在表面形成一层钝化膜,起到美观、提升防腐性能的作用。

2 原有工艺介绍

设备介绍

由于电解池反应需要在通电形成闭合回路且有电解液存在的条件下才可进行,所以在实际操作中需要通过设备来满足这一要求。

现使用设备为进口除黑机,该设备由除黑机主体、接地线、电源线、电极棒、棉布及可适用不同部位的电极头组成,同时操作过程中,需要配合专用的清洗液和中和液使用。

原有工艺介绍

根据设备厂家培训内容,以及验证性实验确定了最初的工艺方法。主要对设备使用方法与输出电流强度进行要求,其他方面没有具体规范,处理效果一般。

3 原有工艺不足之处及改进方法

原有工艺不足之处

在按照原有工艺对第一个端墙进行除黑之后,发现除黑效果很不理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1)部分焊点位置出现与原氧化皮不同色泽的黑色印记,继续重复除黑操作也无法清除;(2)部分焊点经过除黑操作后出现过蚀现象,与周围焊点色差较大,极不美观;(3)焊点位置周围出现大面积水印,反复清洗也无法清除;(4)整体清洁后将端墙板挂起远观,墙板光泽度不佳。

缺陷分析及改进方法

(1)布料的影响。经过反复实验,发现部分焊点位置出现的与原氧化皮不同色泽的黑色印记是由于裹在电极头上的布料过脏导致的。重复除黑操作无法清除,由于现阶段缺少实验设备,无法确定该黑色印记的组成以及表层是否还有其他膜,对于该缺陷,目前最有效的处理手段为物理打磨,但不锈钢外墙板为机械拉丝板,整体纹路一致,打磨后影响外观效果,因此目前对于该缺陷,最好的处理手段为经常更换裹电极头的布料,杜绝此缺陷的出现。

原电池反应需要在电解液环境中进行。除黑操作中的棉布就是电解液的载体,电解液过少导致被清除下来的氧化皮没有被完全分解而直接粘附在棉布表面,造成布料污染,棉布的吸水量是一定的。因此在不影响除黑效果的前提下尝试多层布料充分蘸取清洗液,经过多次实验,最终确定双层布料既可以保存足够量的清洗液又不影响除黑效果,同时要求经常观察布料污染情况,布料表面完全变黑后进行更换。

实验证明,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有效杜绝黑色印记的出现。

(2)电流的影响。按照设备厂家的建议,在输出电流为7的情况下进行除黑作业,颜色较深的焊点位置清除效果比较理想,但是颜色较浅的部位清除结束后出现由于过蚀导致的焊点位置发白的现象,与周围焊点色差较大,极不美观。同时原操作方法中对电极棒与墙板的接触时间没有做具体规定,这也是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之一。

在实验过程中,将电流的输出强度调节为5,同时控制电极棒与墙板的接触时间在2秒以内。

实验证明,降低后的电流强度对除黑效果没有影响,同时不再出现过蚀现象。

(3)清洗液使用方法的影响。在原操作过程中,发现起初几个点的除黑效果很不好,在电极棒与墙板接触5秒以上才可完全去除氧化皮颜色,但接触时间过长又会出现过蚀现象,因此在实验过程中对于清洗液的使用方法进行着重研究。

在除黑作业中,由于通电,在操作时间过长的情况下电极棒会发热,造成布料上蘸取的清洗液蒸发过快,严重影响除黑效果。因此在实验中尝试让电极棒充分蘸取清洗液,然后进行除黑,除黑效果显著,但是由于清洗液蘸取过多,在墙板上接触面积过大,造成除黑后焊点周围有明显水印,与周围墙板色差过大,极不美观。

因此,最终调整操作方法为:将裹好布料的电极棒放入盛有清洗液的烧杯中充分浸润棉布,然后在烧杯壁沥干至不再滴水;对于一次清洁不彻底的焊点可以在重新蘸取清洗液后进行二次操作。

(4)中和液使用方法的影响。中和液的作用是清除残留的清洗液。残留中和液清洁不彻底会严重影响墙板的光泽度,原操作中使用的中和液为原液,由于浓度过高,造成残留中和液清洁困难,因此需降低中和液

浓度。

为了在中和液的使用浓度和清洗效果上找到一个平衡点,经过多次实验,最终确定了中和液:水=1:4的稀释比例;同时为了便于对残留中和液进行清洁,在操作过程中,在使用清洗液清洗后立即用蘸取稀释后的中和液的无纺布清洁残留的清洗液,然后用蘸取清水的无纺布擦掉残留的中和液;在整个墙板除黑操作结束后再用清水整体清洁墙板。

4 结语

在通过实验方法对缺陷进行分析后,最终确定出一套完整的除黑工艺。新的工艺中对电流强度、棉布用法、清洗液以及中和液的用法进行了重新规定。

按照新版工艺方法处理后的墙板整体光泽度良好,焊点位置无过蚀、水印、无法去除的黑色印记等缺陷,满足对除黑效果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赵明花,刘玉民.城市轨道车辆不锈钢车体的研发

[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04,(1).

[2] 刘永刚,韩晓辉,马明菊,王素环.轨道车辆不锈

钢车体电阻点焊缺陷产生及预防工艺[J].点焊

机,2012,42(4).

[3] 张淼玲.原电池电解池的区别与判断[J].教育教

学论坛,2011年,(7).

作者简介:韩鹏程,男,天津北车轨道装备有限公司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轨道车辆涂装体系与涂装

不锈钢点焊结构车体FEA建模方法

摘要:针对不锈钢车体点焊结构的“点传力”特性,提出了位移主-从约束关系建模思想,并通过数值试验验证了采用位移主-从约束关系来模拟焊核比现有其它的模拟 方法 具有更高的精度.以城市轻轨动车组不锈钢点焊车体为 应用 对象,基于位移主-从约束关系建立了该车车体的有限元模型, 计算 结果与试验测试结果基本一致,证明了模型的正确性,为今后该类车型的设计与开发打下了良好的技术基础.

关键词:FEA,位移耦合,点焊结构

点焊是地铁车辆、城市轻轨车辆、甚至高速动车组的不锈钢车体结构大量金属板构件间的主要连接形式,分布于车身各部位,数量达上万个.点焊结构主要特点是:结构紧凑、重量轻、强度高、耐腐蚀.同时,它的制造工艺比较复杂,技术要求高,因此,尽管点焊结构车辆在国外已经获得了广泛应用,在国内则刚刚开始研制[1-2].如何把握点焊结构的力学特性,建立高精度的车体FEA计算模型已成为不锈钢点焊车研制过程中计算人员极为关注的 问题 .

当前点焊结构常采用实体单元、梁单元、刚性单元和主-从关系(即位移耦合)来模拟焊核[3-4].从 理论 上说,点焊结构用适当高度的块体元模拟时,则可获得较高的精度,但对于大量均布、密集排列的焊点的不锈钢车体结构来说这将导致单元/结点数量急剧增加而不可行,因此,必须抓住不锈钢点焊车传力的主要特征创建FEA模型.

与车辆结构尺寸相比,点焊焊核自身的尺寸可以忽略不计,在有限元模型中,可以将它们视为仅是整体坐标系下的一个“点”,在外载荷作用下,结构依靠这些“点”传递内力,这类结构可称为“点传力结构”.基于位移主-从控制关系原理[5],本文认为对于不锈钢点焊车体这类典型的“点传力结构”,用位移的主-从约束关系来模拟焊核(即等价于在计算模型中被焊接连接的两点之间位移完全一致)是更为合理的,并通过数值试验证明了主-从约束关系比其它建模方法具有更高的精度.基于位移主-从约束关系建立了城市轻轨动车组不锈钢点焊车体的FEA模型,根据相关标准进行加载计算,通过与物理试验的比较,验证了计算模型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1 主-从控制关系的正则方程

主-从关系(位移耦合),指的是当一个结点被定义为另一个结点的从结点后,该从结点就失去了位移的独立性,它的位移只能且必须从属于主结点.主结点上的位移处理为独立位移,从结点上的位移为相关位移.

在应用最小总势能原理求基于位移法的结构正则方程时,相关位移对总势能的贡献是通过与之有关的独立位移和指定位移表达的.结构的总势能为

2 各种方法对比 分析

本文提出用位移主—从约束关系描写不锈钢点焊车体的点焊传力,这意味着模型中的每一点焊的焊核均被凝聚成一点,那么,这种简化与其它建模方法相比精度到底多高?以下用实体单元、梁单元、刚性单元和主-从关系(即位移耦合)为点焊结构建模来讨论各种方法的精确性.

假设薄板A与B用点焊方式焊接,其厚度分别为t1与t2,t1薄板右端均匀作用有F吨拉力,t2薄板左端被约束住.焊核为三维椭球,其最大剖面的直径为d.在各方法的计算模型中,板的中心为焊点位置,也为坐标原点,梁单元的物理属性取决于板材,单元直径为d,单元长度为(t1+t2)/2;刚性单元,无物理属性,单元长度为(t1+t2)/2;实体单元物理属性取决于板材,单元尺寸取决于t1,t2;位移主-从约束不需要定义材料属性,只需指定六个自由度之间位移主-从约束关系.

以实体元计算结果为标准,t1薄板上载荷方向的应力误差比列入附表.表中方法1为采用梁单元;方法2为采用刚性单元;方法3为采用位移耦合.表中位置点1至点8依次为t1薄板上过原点与载荷方向一致的坐标轴上等距离的点;位置点9至点16依次为t1薄板上过原点与载荷方向垂直的坐标轴上等距离的点.表中应力误差比的定义为(σ-σ0)/σ0,其中σ0为实体元计算结果.由附表可以看出:位移主—从约束建模方法的误差较小,刚性单元和梁元的较大.

实体单元和位移耦合的两个模型沿外载荷方向的应力值比较如图1所示.结果表明:两种模型高应力区域一致;焊核附近,位移耦合模型的应力值要大于实体单元模型的,稍离开焊核,两种模型应力值几乎相同.

3 工程验证

城市轻轨动车组不锈钢点焊车体是典型的点传力结构,全部采用高强度车辆专用的冷弯或轧压工艺制造的不锈钢型材.除车顶、地板的波纹板之间的连接采用缝焊,其余板与梁、柱及部件与部件之间的连接均采用接触点焊.由于板薄,板与板、板与梁(柱)和柱与柱之间只能采用搭接接头,除2层、3层搭接外,最多还有5层板搭接.该不锈钢车体大约有4万个焊点,该车典型的焊接示意图如图2所示.

不锈钢点焊车体在承受外载后,载荷通过数万焊点将力传递到车体各部,并由此产生车体各处的变形与应力,这一特点,在建模时必须真实体现,否则, 计算 模型将会失真,并将导致计算结果失真.假定车体构件的每一“点对”之间,一旦形成点焊,尽管这一点焊事实上占有一很小的面积,但相对车体构件尺寸而言,有理由视这两点被“焊成一点”,因此,在变形的过程中,点焊可以用位移主—从关系来描述.

城市轻轨动车组不锈钢点焊车体有限元建模的关键 问题 是每一个焊点位置处必须要有结点生成.因此,在I-DEAS软件()中创建真实地反映不锈钢车体构件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用于划分有限元网格的三维几何时,根据点焊位置,要一一创建“锚点”[6],因为“锚点”一经生成,在随后的单元网格生成过程中,“锚点”将自动转化为单元的结点,这样就为点焊的“点对”准确位置的确定创造了条件.不锈钢点焊车体四分之一的局部放大网格如图3所示.四分之一模型的求解规模为:单元总数132309;节点总数134659;焊点数8824.

依据 文献 [7]进行加载计算,垂直总静载荷工况作用下车体和部件的应力云图如图4所示.该车FEA计算结果与强度试验测试结果[8]的对比如图5所示,由图5可以看出两者基本一致,因此,该计算模型质量很高.

事实上,正是由于该性能仿真模型的高可靠性,设计人员才有可能进行一次又一次的方案对比.而相对最优方案也正是在这种一次又一次对比中逐步形成的,其重要意义不言而喻.

5 结语

FEA的置信度关键在于计算模型的质量,而创建一个计算模型的必备条件是计算机、仿真软件和使用者.事实上,功能再好的仿真软件,速度再快的计算机,也只能辅助建模者提高建模的效率而不提供建模的原则与技巧,计算模型的质量主要还是取决于使用者的 理论 素养和建模经验.只有具有良好的理论素养和厚实的建模经验才能够很好地消化吸收仿真软件中的精髓,并将其融化在仿真模型的建立过程之中,使仿真模型合理和 科学 .

本文基于位移主-从约束关系(位移耦合)原理模拟不锈钢点焊车体的点焊,并利用I-DEAS仿真软件高级建模功能,建立了城市轻轨动车组不锈钢点焊车体的FEA模型.通过FEA计算结果与物理试验结果的对比,证明本文的建模思想 方法 是切实可行的.

参考 文献:

[1]内田,博行.日本不锈钢车辆技术,国外铁道车辆[J],2001,38(4):1-4.

[2]孙双进.开发生产不锈钢客车提高我国客车制造水平[J].铁道车辆,1998,36(6):18-21.

[3]周长路,范子杰,陈宗渝,等,微型客车白车身模态 分析 [J].汽车工程,2004,26(1):78-80.

[4]王宏雁,徐少英.有限元法在客车车身结构模态分析中的 应用 [J].北京汽车,2002,(1):13-15.

[5]钟万勰.计算结构力学微机程序设计[M].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84.

[6]I-DEASMasterSeriesTMStudentGuide[M].StructuralDynamicsResearchCorporation,1998.

[7]JISE7105-1989.铁道车辆车体结构强度试验方法()[S].日本标准协会,1989.

[8]天津滨海快速轨道 交通 不锈钢车体静强度试验报告[R].青岛: 中国 北车集团四方车辆 研究 所,2003.

可以下载,但你先检索追问具体的论文名称和邮箱

不锈钢热处理毕业论文

晶 间 腐 蚀随着现代工业的快速发展,不锈钢在现代机械生产加工中得到广泛应用。通常不锈钢指空气中能够抵抗腐蚀的钢。它有两种分类法:一种是按化学成分,分为铬不锈钢和铬镍不锈钢;另一种则按正火状态下钢的组织状态,分为马氏体不锈钢、铁素体不锈钢、奥氏体不锈钢和奥氏体一铁素体不锈钢等。奥氏体不锈钢是目前应用最广的不锈钢:它以铬、镍为主要合金元素,因具有优良的耐蚀性、力学性能等综合性能,导致它在生产中需求快速地增长,并占据重要的地位。奥氏体不锈钢化学成分类型有Crl8%一Ni9% (18— 8型不锈钢)、C T1 8%一Ni1 2%、C T2 3%一Ni13%、Cr25%一Ni20%等。常用的有1CT18Ni9Ti。奥氏体不锈钢的焊接性从理论上讲,与铁素体、马氏体不锈钢相比,被认为是较好的,它不因温度变化发生相变,对氢脆不敏感,在焊态下接头也有较好的塑性和韧性。但这并不意味着在所有的情况下该钢的焊接质量都能达到较高的使用要求。在役的奥氏体不锈钢焊接结构中,焊后接头出现晶间腐蚀破坏的时有发生,这不仅影响了结构的正常使用和安全性,还给企业造成经济损失。奥氏体不锈钢的晶间腐蚀问题归根结底是与其焊接性相关,然而人们往往对它的认识不足,对它焊接性能不甚了解,选用不当的焊接工艺,而产生晶问腐蚀缺陷,导致具有寿命优势的奥氏体不锈钢早期失效。为此,通过查阅资料将对铬镍奥氏体不锈钢晶间腐蚀缺陷的产生机理进行探讨,并据此开展预防不锈钢晶间腐蚀,提高耐蚀性的初步探讨。2 晶间腐蚀的形成条件 机理典型的18—8 型不锈钢(1C T1 8Ni9Ti)一般是在固溶处理状态下使用,于常温下腐蚀介质中工作,它的耐蚀性能是基于钝化作用:奥氏体不锈钢含有较高的铬,铬易氧化形成致密的氧化膜,能提高钢的电极电位,因此具有良好的耐蚀性能。当含铬量1 8% 、镍量8%时,能得到均匀的奥氏体组织,且含铬和镍量越高,奥氏体组织越稳定,耐蚀性能就越好,故通常没有晶间腐蚀现象。但如经再次加热到450~850℃或在此温度区间工作,并且钢中含碳量超过0.02~0.03% ,又缺少Ti、Nb等能控制碳的元素时,处于腐蚀介质中往往就可以见到晶间腐蚀现象。这说明,晶间腐蚀和钢的成分(碳和碳化物形成元素)有关,还与加热条件有关。现已有一些学说对晶问腐蚀现象做了解释,其中以碳化铬在晶界沉淀为前提的“贫铬理论” 较普遍为人们所接受。铬是决定不锈钢耐蚀性的主要元素,有效含量应超过12%。以含碳量为0.03%的普通18—8型钢为例。室温时的碳的溶解度只有0.02~0.03% ,固溶处理后奥氏体必为碳过饱和,而呈不稳定状态。若经再次中温加热(在450~850℃ 之间), 则过饱和的碳将向晶界扩散,与铬结合而形成Cr23C6或(Cr、Fe)23 C6沉淀于晶界。这时,由于铬的原子半径较大,在晶粒内部的扩散速度较慢,来不及向晶界扩散,故在形成铬的碳化物时,晶界处可能发生铬的“供不应求”现象,致使靠近晶界的晶粒表面一个薄层严重缺铬(铬的有效含量低于1 2%)。当有腐蚀介质作用时,这一缺铬区域将产生明显腐蚀,即晶间腐蚀。Ti、Nb的有利作用在于,可优先与碳结合形成TiC或NbC,消耗掉晶界过饱和的碳,从而防止碳与铬结合,避免缺铬现象发生。所以,含有Ti或Nb的钢一般不具有晶间腐蚀倾向。超低碳不锈钢由于不存在碳的过饱和,就无所谓碳的过饱和析出,因此也不发生晶间腐蚀。加热条件的影响主要是与合金元素的扩散相联系。加热温度低(<450℃)或加热时间短,不利于扩散而难以形成铬的碳化物,不致产生缺铬现象;加热温度较高(> 8 5 0℃),铬的扩散速度加快, “供铬” 条件得到改善, 晶粒表层缺铬现象可以逐步消失;加热时间充分长时,也有利于铬的均匀扩散而不致形成贫铬层。3 晶间腐蚀的预防在了解奥氏体不锈钢晶间腐蚀的形成机理后,据此提出以下几条预防措施:(1)严格控制含碳量碳是造成晶间腐蚀的主要元素,碳含量在0.08%以下时,能够析出碳的数量少;碳含量在0.08%以上时,则析出碳的数量迅速增加。所以常控制母材金属和焊条的含碳量在0.0 8%以下,如0Cr1 8Ni9Ti、A107等。另外,奥氏体钢中含碳量小于0.02% ~0.03%时,全部碳都溶解在奥氏体中,不会产生晶间腐蚀。超低碳不锈钢(如00 Cr 1 8Ni 1 0,A002)的大量应用就是此原理。(2)采用双相组织钢中的合金元素是形成双相组织的主要因素。奥氏体化元素有Ni、C、Mn、N、C U等;而铁素体化元素则有C r、Nb、Ti、M O、V、W 、Si等。当不锈钢中铬与镍的质量分数之比大干1.8时,就会出铁素体组织。调整钢的化学成分,在焊缝中加入铁素体形成元素,就可促使焊缝形成奥氏体加少量铁素体的双相组织。形成双相组织的优势在于,双相组织中的奥氏体,其碳的浓度较大,碳有向铁素体扩散的趋势;而铁素体中铬的浓度较大,铬就有向奥氏体扩散的趋势。奥氏体中的碳和铁素体中的铬都向两相交界处扩散, 由于碳的扩散速度很大,有可能碳首先从奥氏体越过边界与铬形成碳化铬;又由于铬在铁素体里的扩散速度要比在奥氏体中快得多,所以一旦在晶界处出现贫铬层,铬能够较快地从铁素体内部得到补充,而使贫-铬层消失,使奥氏体晶界上析出的碳化铬数量减少、分布不连续,并打乱单一奥氏体柱状晶的方向性,从而避免贫铬层贯穿于晶粒之间构成腐蚀介质的集中通道,降低了晶间腐蚀倾向。形成双相组织有利于防止晶间腐蚀,但也应注意铁素体含量的控制。铁素体含量超过5%时,o相(FeC r金属间化合物)很快形成。o相硬而脆(H RC>6 8),分布在晶界,不仅使焊缝冲击韧性和塑性急剧下降,还将增大晶间腐蚀倾向。因此综合考虑,奥氏体不锈钢焊缝的铁素体数量为4~12%较适宜。实践表明,5%左右的铁素体能获得较满意的抗晶阃腐蚀性能。 (3)添加稳定剂焊接材料中加入钛、铌等与碳的亲和力比铬强的元素,能提高抗晶间腐蚀能力。因此常用焊接材料1Cr18Ni9Ti、A137、A302等,都含有钛或铌。(4)进行固溶处理在焊后把接头加热到1050~1150℃,保温1 h后水淬(图3)。此时晶界碳化铬被全部溶解,部分钛和铌的碳化物也被溶解,使碳重新溶入奥氏体中,然后迅速冷却,使碳来不及析出,形成稳定均一的奥氏体组织,消除晶界处的贫铬层,避免产生晶阃腐蚀。(5)进行均匀化处理将奥氏体不锈钢加热到850~900℃,保温2 h,使晶粒内部的铬也扩散到晶粒边界,使晶界铬的质量分数重新恢复到大于1 2%,从而消除晶界贫铬层。(6)减小焊接线能量在焊接工艺方面,采用小电流,大焊速,短弧,直道焊接。多层多道焊时,层间温度不宜过高,应待先焊的一层完全冷却后(<6 0℃),再进行下一层焊接,且层间接头错开。奥氏体钢的电阻率大(约为碳钢的5倍),导热系数小,焊接电流应比同样直径的低碳钢焊条小1 0~20% 。以手弧焊为例,平焊的焊接电流为焊芯直径的2 5~3 5倍,在立焊或仰焊时,焊接电流还要再减小1 0~30% 。小线能量、小电流、快速焊,冷却速度快,在敏化温度区停留时间短,有利于防止晶间腐蚀;短弧,焊丝或焊条芯中所含对氧亲和力大的合金元素T i、Nb、C r、Al等烧损少,有利于防止晶间腐蚀。 (7)Jjn快接头的冷却焊件焊前不预热,焊后应尽可能加快接头的冷却,如使用铜垫板等,甚至条件允许还可用水冷等强制措施,来减少接头在危险温度的停留时间,防止晶间腐蚀产生。(8)合理安排焊接顺序多层焊和双面焊时,后一条焊缝的热作用可能对先焊焊缝的过热区起到敏化温度加热的作用。为此,双面焊缝中与腐蚀介质接触的一面应尽可能最后焊接。焊缝布局上应尽量避免交叉焊缝,减少焊缝接头。与腐蚀介质接触的焊缝若无法安排最后焊接,则应调整工艺参数,使后焊焊缝的敏化区不与第一面焊缝表面的过热区重合。进一步提高 锈钢焊缝的耐蚀性,则还应严格控制以下几项:(1)为避免损伤不锈钢表面,在坡口两侧刷涂石灰水或商品化的专用防飞溅剂,并在焊后彻底清除飞溅物、残渣;(2)禁止在坡口之外的焊件上随处任意打弧;(3)焊接电缆卡头在工件上要卡紧,以免发生打弧或过烧现象;(4)焊接前、后的处理对产品耐蚀性影响很大:①钢材的贮存及运输应与一般结构钢分开,以免被铁锈等污染;②钢材表面光滑平整,避免碰撞或摩擦损伤,划线下料时不要打冲眼和不用划针;③尽可能用机械加工或等离子弧切割下料,避免用碳弧切割;④封头等零件最好冷压成形,热压 1ooo度 ≈ 6O0度成形时应检查耐蚀性变化,并做相应的热处理;⑤焊接前后热处理时,加热前必须将钢材表面污物洗净,以免加热时产生渗碳。⑥表面处理(磨平、抛光、酸洗、钝化)必须严格遵守操作规程,以表面呈均匀的银白色为宜。奥氏体不锈钢焊接易出现晶间腐蚀缺陷,且存在导热性能差、线膨胀系数大、熔池的流动性差等不利因素,因此只有选择合适的焊接方法、焊接材料,遵循相关的焊接工艺,才能保证奥氏体不锈钢的焊接质量,使其寿命优势得到充分发挥,让它的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大。

1、不锈钢焊接工艺特点奥氏体型不锈钢以18%Cr-8%Ni钢为代表。原则上不须进行焊前预热和焊后热处理。一般具有良好的焊接性能。但其中镍、钼的含量高的高合金不锈钢进行焊接时易产生高温裂纹。另外还易发生б相脆化,在铁素体生成元素的作用下生成的铁素体引起低温脆化,以及耐蚀性下降和应力腐蚀裂纹等缺陷。经焊接后,焊接接头的力学性能一般良好,但当在热影响区中的晶界上有铬的碳化物时会极易生成贫铬层,而贫铬层和出现将在使用过程中易产生晶间腐蚀。为避免问题的发生,应采用低碳(C≤)的牌号或添加钛、铌的牌号。为防止焊接金属的高温裂纹,通常认为控制奥氏体中的δ铁素体肯定是有效的。一般提倡在室温下含5%以上的δ铁素体。对于以耐蚀性为主要用途的钢,应选用低碳和稳定的钢种,并进行适当的焊后热处理;而以结构强度为主要用途的钢,不应进行焊后热处理,以防止变形和由于析出碳化物和发生δ相脆化。 双相不锈钢的焊接裂纹敏感性较低。但在热影响区内铁素体含量的增加会使晶间腐蚀敏感性提高,因此可造成耐蚀性降低及低温韧性恶化等问题。 对于沉淀硬化型不锈钢有焊接热影响区发生软化等问题。 奥氏体不锈钢的焊条选用要点: 不锈钢主要用于耐腐蚀,但也用作耐热钢和低温钢。因此,在焊接不锈钢时,焊条的性能必须与不锈钢的用途相符。不锈钢焊条必须根据母材和工作条件(包括工作温度和接触介质等)来选用。 1、一般来说,焊条的选用可参照母材的材质,选用与母材成分相同或相近的焊条。如:A102对应0Cr19Ni9;A137对应1Cr18Ni9Ti。 2、由于碳含量对不锈钢的抗腐蚀性能有很大的影响,因此,一般选用熔敷金属含碳量不高于母材的不锈钢焊条。如316L必须选用A022焊条。 3、奥氏体不锈钢的焊缝金属应保证力学性能。可通过焊接工艺评定进行验证。 4、对于在高温工作的耐热不锈钢(奥氏体耐热钢),所选用的焊条主要应能满足焊缝金属的抗热裂性能和焊接接头的高温性能。 (1)对Cr/Ni≥1的奥氏体耐热钢,如1Cr18Ni9Ti等,一般均采用奥氏体-铁素体不锈钢焊条,以焊缝金属中含2-5%铁素体为宜。铁素体含量过低时,焊缝金属抗裂性差;若过高,则在高温长期使用或热处理时易形成σ脆化相,造成裂纹。如A002、A102、A137。 在某些特殊的应用场合,可能要求采用全奥氏体的焊缝金属时,可采用比如A402、A407焊条等。 (2)对Cr/Ni<1的稳定型奥氏体耐热钢,如Cr16Ni25Mo6等,一般应在保证焊缝金属具有与母材化学成分大致相近的同时,增加焊缝金属中Mo、W、Mn等元素的含量,使得在保证焊缝金属热强性的同时,提高焊缝的抗裂性。如采用A502、A507。 5、对于在各种腐蚀介质中工作的耐蚀不锈钢,则应按介质和工作温度来选择焊条,并保证其耐腐蚀性能(做焊接接头的腐蚀性能试验)。 (1)对于工作温度在300℃以上、有较强腐蚀性的介质,须采用含有Ti或Nb稳定化元素或超低碳不锈钢焊条。如A137或A002等。 (2)对于含有稀硫酸或盐酸的介质,常选用含Mo或含Mo和Cu的不锈钢焊条如:A032、A052等。 (3)工作,腐蚀性弱或仅为避免锈蚀污染的设备,方可采用不含Ti或Nb的不锈钢焊条。 为保证焊缝金属的耐应力腐蚀能力,采用超合金化的焊材,即焊缝金属中的耐蚀合金元素(Cr、Mo、Ni等)含量高于母材。如采用00Cr18Ni12Mo2类型的焊接材料(如A022)焊接00Cr19Ni10焊件。 6、对于在低温条件下工作的奥氏体不锈钢,应保证焊接接头在使用温度的低温冲击韧性,故采用纯奥氏体焊条。如A402、A407。 7、也可选用镍基合金焊条。如采用Mo达9%的镍基焊材焊接Mo6型超级奥氏体不锈钢。 8、焊条药皮类型的选择: (1)由于双相奥氏体钢焊缝金属本身含有一定量的铁素体,具有良好的塑性和韧性,从焊缝金属抗裂性角度进行比较,碱性药皮与钛钙型药皮焊条的差别不像碳钢焊条那样显著。因此在实际应用中,从焊接工艺性能方面着眼较多,大都采用药皮类型代号为17或16的焊条(如A102A、A102、A132等)。 (2)只有在结构刚性很大或焊缝金属抗裂性较差(如某些马氏体铬不锈钢、纯奥氏体组织的铬镍不锈钢等)时,才 考虑选用药皮代号为15的碱性药皮不锈钢焊条(如A107、A407等)。 综上所述,奥氏体不锈钢的焊接是有其独特特点的,奥氏体不锈钢的焊接时焊条选用尤其值得注意,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针对不同材料实施不同的焊接方法和不同材料的焊条,不锈钢焊条必须根据母材和工作条件(包括工作温度和接触介质等)来选用。这样才有可能能达到所预期的焊接质量.。 奥氏体不锈钢的缺陷分析及防治措施(一)容易出现热裂纹奥氏体不锈钢在焊接时热裂纹是比较容易产生的缺陷,包括焊缝的纵向和横向裂纹、火口裂纹、打底焊的根部裂纹和多层焊的层间裂纹等,特别是含镍量较高的奥氏体不锈钢更容易产生。 1. 产生原因(1)奥氏体不锈钢的液、固相线的区间较大,结晶时间较长,且单相奥氏体结晶方向性强,所以杂质偏析比较严重。(2)导热系数小,线膨胀系数大,焊接时会产生较大的焊接内应力(一般是焊缝和热影响区受拉应力)。(3)奥氏体不锈钢中的成分如C、S、P、Ni等,会在熔池中形成低熔点共晶。例如, S与Ni形成的Ni3S2熔点为645℃,而Ni- Ni3S2共晶体的熔点只有625℃。2. 防止措施(1)采用双相组织的焊缝 尽量使焊缝金属呈奥氏体和铁素体双相组织,铁素体的含量控制在3~5%以下,可扰乱奥氏体柱状晶的方向,细化晶粒。并且铁素体可以比奥氏体溶解更多的杂质,从而减少了低熔点共晶物在奥氏体晶界的偏析。(2)焊接工艺措施 在焊接工艺上尽量选用碱性药皮的优质焊条、采用小线能量,小电流、快速不摆动焊,收尾时尽量填满弧坑及采用氩弧焊打底等,可减小焊接应力和弧坑裂。(3)控制化学成分 严格限制焊缝中 S、P等杂质含量,以减少低熔点共晶。(二)晶间腐蚀产生在晶粒之间的腐蚀,其导致晶粒间的结合力丧失,强度几乎完全消失,当受到应力作用时,即会沿晶界断裂。1.产生原因根据贫铬理论,焊缝和热影响区在加热到450~850℃敏化温度(危险温度区)时,由于 Cr原子半径较大,扩散速度较小,过饱和的碳向奥氏体晶粒边界扩散,并与晶界的铬化合物在晶界形成Cr23C6,造成贫铬的晶界,不足以抵抗腐蚀的程度。 2. 防止措施(1)控制含碳量 采用低碳或超低碳(W(C)≤)不锈钢焊接焊材。如A002等。(2)添加稳定剂 在钢材和焊接材料中加入Ti、Nb等与C亲和力比Cr强的元素,能够与C结合成稳定碳化物,从而避免在奥氏体晶界造成贫铬。常用的不锈钢材和焊接材料都含有Ti、Nb,如1Cr18Ni9Ti、1Cr18Ni12MO2Ti钢材、E347-15焊条、H0Cr19Ni9Ti焊丝等。(3) 采用双向组织 由焊丝或焊条向焊缝中熔入一定量的铁素体形成元素,如 Cr、Si、AL、 MO等,以使焊缝形成为奥氏体+铁素体的双相组织,因为Cr在铁素体内扩散速度比在奥氏体中快,因此Cr在铁素体内较快的向晶界扩散,减轻了奥氏体晶界的贫铬现象。一般控制焊缝金属中铁素体含量为5%~10%,如铁素体过多,会使焊缝变脆。(4)快速冷却 因为奥氏体不锈钢不会产生淬硬现象,所以在焊接过程中,可以设法增加焊接接头的冷却速度,如焊件下面用铜垫板或直接浇水冷却。在焊接工艺上,可以采用小电流、大焊速、短弧、多道焊等措施,缩短焊接接头在危险温度区停留的时间,以免形成贫铬区。(5)进行固溶处理或均匀化热处理 焊后把焊接接头加热到1050~1100℃,使碳化物又重新溶解到奥氏体中,然后迅速冷却,形成稳定的单相奥氏体组织。另外,也可以进行850~900℃保温2h的均匀化热处理,此时奥氏体晶粒内部的Cr扩散到晶界,晶界处Cr量又重新达到了大于12%,这样就不会产生晶间腐蚀了。(三)应力腐蚀开裂金属在应力和腐蚀性介质共同作用下,发生的腐蚀破坏。根据不锈钢设备与制件的应力腐蚀断裂事例和试验研究,可以认为:在一定静拉伸应力和在一定温度条件下的特定电化学介质共同作用下,现有的不锈钢均有产生应力腐蚀的可能。应力腐蚀最大特点之一是腐蚀介质与材料的组合上有选择性。容易引起奥氏体不锈钢应力腐蚀主要是盐酸和氯化物含有氯离子的介质,还有硫酸、硝酸、氢氧化物(碱)、海水、水蒸气、H2S水溶液、浓NaHCO3+NH3+NaCl水溶液等介质等。1.产生原因 应力腐蚀开裂是焊接接头在特定腐蚀环境下受拉伸应力作用时所产生的延迟开裂现象。奥氏体不锈钢焊接接头的应力腐蚀开裂是焊接接头比较严重的失效形式,表现为无塑性变形的脆性破坏。 2.防止措施(1)合理制定成形加工和组装工艺 尽可能减小冷作变形度,避免强制组装,防止组装过程中造成各种伤痕(各种组装伤痕及电弧灼痕都会成为SCC的裂源,易造成腐蚀坑。 (2)合理选择焊材 焊缝与母材应有良好的匹配,不产生任何不良组织,如晶粒粗化及硬脆马氏体。(3)采取合适的焊接工艺 保证焊缝成形良好,不产生任何应力集中或点蚀的缺陷,如咬边等采取合理的焊接顺序,降低焊接残余应力水平。例如,避免十字交叉焊缝,Y形坡口改为X形坡口、适当减小坡口角度、采用短焊焊道、采用小线能量。(4)消除应力处理 焊后热处理,如焊后完全退火或退火;在难以实施热处理时采用焊后锤击或喷丸等。(5)生产管理措施 介质中杂质的控制,如液氨介质中的O2、N2、H2O等、液化石油气中的H2S、氯化物溶液中的O2、Fe3+、Cr6+等、防蚀处理:如涂层、衬里或阴极保护等、添加缓蚀剂。 (四)焊接接头的脆化 奥氏体不锈钢的焊缝在高温加热一段时间后,就会出现冲击韧度下降的现象,称为脆化。1.焊缝金属的低温脆化(475℃脆化)(1) 产生原因含有较多铁素体的相(超过15%~20%)的双相焊缝组织,经过350~500℃加热后,塑性和韧性会显著下降,由于475℃时脆化速度最快,故称为475℃脆化。对于奥氏体不锈钢焊接接头,耐蚀性或抗氧化性并不总是最为关键的性能,在低温使用时,焊缝金属的塑韧性就成为关键性能。为了满足低温韧性的要求,焊缝组织通常希望获得单一的奥氏体组织,避免δ铁素体的存在。δ铁素体的存在,总是恶化低温韧性,而且含量越多,这种脆化越严重。(2) 防治措施① 在保证焊缝金属抗裂性能和抗腐蚀性能的前提下,应将铁素体相控制在较低的水平,约5%左右。② 已产生475℃脆化的焊缝,可经900℃淬火消除。2.焊接接头的σ相脆化(1)产生原因奥氏体不锈钢焊接接头在375~875℃温度范围内长期使用,会产生一种FeCr间化合物,称为σ相。σ相硬而脆(HRC>68)。由于σ相析出的结果,使焊缝冲击韧度急剧下降,这种现象称为σ相脆化。σ相一般仅在双相组织焊缝内出现;当使用温度超过800~850℃时,在单相奥氏体焊缝中也会析出σ相。(2)防止措施①限制焊缝金属中的铁素体含量(小于15%);采用超合金化焊接材料,即高镍焊材,并严格控制Cr、Mo、Ti、Nb等元素的含量。②采用小规范,以减小焊缝金属在高温下的停留时间。③对已析出的σ相在条件允许时进行固溶处理,使σ相溶入奥氏体。④把焊接接头加热到1000~1050℃,然后快速冷却。σ相一般在1Cr18Ni9Ti钢中一般不产生。 3.熔合线脆断 (1)产生原因奥氏体不锈钢在高温下长期使用,在沿熔合线外几个晶粒的地方,会发生脆断现象。(2)防治措施在钢中加入 Mo能提高钢材抗高温脆断的能力。通过以上的分析,只有合理选择以上的焊接工艺措施或焊接材料都可以避免以上焊接缺陷的产生。奥氏体不锈钢具有优良的焊接性,几乎所有的焊接方法都可用于奥氏体不锈钢的焊接。在各种焊接方法中焊条电弧焊具有适应各种位置与不同板厚的优点、应用非常广泛。你可以根据以上的文章进行一下修改就可以了。

引言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工农业对钢材质量要求的提高,钢厂普遍采用了炉外精炼工艺流程,它已成为现代炼钢工艺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由于这种技术可以提高炼钢设备的生产能力,改善钢材质量,降低能耗,减少耐材、能源和铁合金消耗,因此,炉外精炼技术已成为当今世界钢铁冶金发展的方向。对于炉外精炼技术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有必要进行探讨。 1 国内外炉外精炼技术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随着炼钢技术的不断进步,炉外精炼在现代钢铁生产中已经占有重要地位,传统的生产流程(高炉→炼钢炉(电炉或转炉)→铸锭),已逐步被新的流程(高炉→铁水预处理→炼钢炉→炉外精炼→连铸)所代替。已成为国内外大型钢铁企业生产的主要工艺流程,尤其在特殊钢领域,精炼和连铸技术发展得日趋成熟。精炼工序在整个流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方面通过这道工序可以提高钢的纯净度、去除有害夹杂、进行微合金化和夹杂物变性处理;另一方面,精炼又是一个缓冲环节,有利于连铸生产均衡地进行。 日本在20世纪70年代为了降低炼钢成本,提高钢的纯净度和质量,率先将炉外精炼技术应用于特殊钢生产中,随后西欧的钢铁企业也加入到推广和使用这项技术的行列中。据资料报道,日本早在1985年精炼率达到年上升到,特殊钢的精炼率达到94%,新建电炉短流程钢厂100%采用炉外精炼技术。80年代连铸技术发展迅速,原有的炼钢炉难以满足连铸的技术要求,更加促进了炉外精炼技术的发展,到1990年为止世界各主要工业国家拥有1000多台(套)炉外精炼设备。 我国早在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中期就在炼钢生产中采用高碱度合成渣在出钢过程中脱硫冶炼轴承钢、钢包静态脱气等初步精炼技术,但没有精炼的装备。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有些特钢企业(大冶、武钢等)引进一批真空精炼设备。80年代我国自行研制开发的精炼设备逐渐投入使用(如LF炉、喷粉、搅拌设备),黑龙江省冶金研究所等单位联合研制开发了喂线机、包芯线机和合金芯线,完善了炉外精炼技术的辅助技术。现在这项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以炉外精炼技术为核心的“三位一体”短流程工艺广泛应用于国内各钢铁企业,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初炼(电炉或转炉)→精炼→连铸,成了现代化典型的工艺短流程。 2 炉外精炼技术的特点与功能 炉外精炼是指在钢包中进行冶炼的过程,是将真空处理、吹氩搅拌、加热控温、喂线喷粉、微合金化等技术以不同形式组合起来,出钢前尽量除去氧化渣,在钢包内重新造还原渣,保持包内还原性气氛。炉外精炼的目的是降低钢中的C、P、S、O、H、N、等元素在钢中的含量,以免产生偏析、白点、大颗粒夹杂物,降低钢的抗拉强度、韧性、疲劳强度、抗裂性等性能。这些工作只有在精炼炉上进行,其特点与功能如下: 1)可以改变冶金反应条件。炼钢中脱氧、脱碳、脱气的反应产物为气体,精炼可以在真空条件下进行,有利于反应的正向进行,通常工作压力≥50Pa,适于对钢液脱气。 2)可以加快熔池的传质速度。液相传质速度决定冶金反应速度的快慢,精炼过程采用多种搅拌形式(气体搅拌、电磁搅拌、机械搅拌)使系统内的熔体产生流动,加速熔体内传热、传质的过程,达到混合均匀的目的。 3)可以增大渣钢反应的面积。各种精炼设备均有搅拌装置,搅拌过程中可以使钢渣乳化,合金、钢渣随气泡上浮过程中发生熔化、熔解、聚合反应,通常1吨钢液的渣钢反应面积为~,当渣量为原来的6%时,钢渣乳化后形成半径为的渣滴,反应界面会增大1000倍。微合金化、变性处理就是利用这个原理提高精炼效果。 4)可以在电炉(转炉)和连铸之间起到缓冲作用,精炼炉具有灵活性,使作业时间、温度控制较为协调,与连铸形成更加通畅的生产流程。 3 炉外精炼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目前得到公认并被广泛应用的炉外精炼方法有:LF法、RH法、VOD法。 LF法(钢包精炼炉法) 它是1971年由日本大同钢公司发明的,用电弧加热,包底吹氩搅拌。 工艺优点 1)电弧加热热效率高,升温幅度大,控温准确度可达±5℃; 2)具备搅拌和合金化的功能,吹氩搅拌易于实现窄范围合金成份控制,提高产品的稳定性; 3)设备投资少,精炼成本低,适合生产超低硫钢、超低氧钢。 LF法的生产工艺要点 1)加热与控温LF采用电弧加热,热效率高,钢水平均升温1℃耗电~·h,LF升温速度决定于供电比功率(kVA/t),而供电的比功率又决定于钢包耐火材料的熔损指数。因采用埋弧泡沫渣技术,可减少电弧的热辐射损失,提高热效率10%~15%,终点温度的精确度≤±5℃。 2)采用白渣精炼工艺。下渣量控制在≤5kg/t,一般采用Al2O3-CaO-SiO2系炉渣,包渣碱度R≥3,以避免炉渣再氧化。吹氩搅拌时避免钢液裸露。 3)合金微调与窄成份范围控制。据试验报道,使用合金芯线技术可提高金属回收率,齿轮钢中钛的回收率平均达到,硼的回收率达,钢包喂碳线回收率高达90%,ZG30CrMnMoRE喂稀土线稀土回收率达到68%,高的回收率可实现窄成份控制。 LF法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2000年6月,鞍钢第一炼钢厂新建的连铸车间正式投产,精炼设备由两座LF钢包精炼炉,年处理钢水200万t;一座VD钢水真空处理装置,年处理钢水80万t组成。LF炉最大升温速度为4℃,LF炉平均处理周期≤28min;处理效果:平均[H]≤;最低[H]≤。 我国现有家重轨生产厂(攀钢、包钢、鞍钢和武钢)生产典型的工艺路线如下:LD→LF→VD→WF→CC,钢包吊到LF处理线的钢包车上后,由人工接通钢包底吹氩的快速接头,根据要求的钢水成分及温度确定物料的投入量(含喂丝)重轨钢含碳量较高,因而增碳显得很重要,转炉出钢时钢水含碳量控制为~(wt),炉后增碳至~(wt),在LF炉处理时再增~(wt)个碳至标准成份的中上限,经VD处理后即可达到钢种成分要求。 RH法(真空循环脱气法)这种方法是1958年西德发明的,其基本原理是利用气泡将钢水不断的提升到真空室内进行脱气、脱碳,然后回流到钢包中。 RH法的优点 1)反应速度快。真空脱气周期短,一般10分钟可以完成脱气操作,5分种能完成合金化及温度均匀化,可与转炉配合使用。 2)反应效率高。钢水直接在真空室内反应,钢中可达到[H]≤×10-6,[N]≤25×10-6,[C]≤10×10-6,的超纯净钢。 3)可进行吹氧脱碳和二次燃烧热补偿,减少精炼过程的温降。 RH法工艺参数 1)RH循环量。循环量是指单位时间内通过上升管或下降管的钢水量,单位是t/min。有关资料给出的计算公式为: Q=×·,式中:Q———循环流量,t/min;Du———上升管直径,cm;G———上升管内氩气流量,L/min。 2)循环因数。他是指在RH处理过程中通过真空室的钢水与处理量之比,其公式为:μ=w·t/v式中:μ———循环因数,次;w———循环量,t/min;t———循环时间,min;v———钢包容量,t。 3)供氧强度与含碳量的关系。向RH内吹氧可以提高脱碳速度,即RH-OB法。当[C]/[O]>时钢包内氧的传质速度决定脱碳速度,其计算公式为: QO2=×Q·[C]式中:QO2———氧气强度,Nm3/min;Q———钢水循环量,t/min;[C]———含碳量,Nm3/t。 RH法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日本的山阳钢厂将LF与RH配合生产轴承钢形成EF-LF-RH-CC轴承钢生产线,钢中总氧量达到×10-6。LF-RH法首先利用LF炉将钢水升温,利用LF搅拌和渣精炼功能进行还原精炼,是钢水脱硫和预脱氧,然后将钢水送入RH中进行脱氢和二次脱氧。经过这样处理大大的提高了钢水的清洁度,同时钢水的温度达到连铸需要的温度。 宝钢炉外精炼设备有RH-OB、钢包喷粉装置、CAS精炼装置,RH-OB的冶炼效果较理想,脱氢率为50%~70%,脱氮率为20%~40%,一般情况下,经RH-OB处理后[H]≤×10-6,[C]≤30×10-6,去除钢中非金属夹杂物一般能达到70%,钢中总氧量≤25×10-6,而且在RH中合金处理可以提高合金的收得率和控制的精确度,[C]、[Si]、[Mn]的控制精度能达到±,铝的精确度可达到×10-3,取得了较好的炉外精炼效果。 VOD法(真空罐内钢包吹氧除气法) VOD的特点VOD法是1965年西德首先开发应用的,它是将钢包放入真空罐内从顶部的氧枪向钢包内吹氧脱碳,同时从钢包底部向上吹氩搅拌。此方法适合生产超低碳不锈钢,达到保铬去碳的目的,可与转炉配合使用。他的优点是实现了低碳不锈钢冶炼的必要的热力学和动力学的条件-高温、真空、搅拌。 VOD法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20世纪90年代初,上海大隆铸锻厂从德国莱宝(leybold)公司进口1台15tVODC的关键设备和技术软件。采用电炉初炼钢水经VODC炉外精炼的工艺方法,精炼了超低碳不锈钢、中低合金钢和碳钢,取得了很好的冶金效果,钢中非金属夹杂物减少,氢含量小于3×10-6氧含量小于×10-6,不锈钢中铬回收率达98%~99%,精炼后的钢具有十分优越的性能。VODC精炼工艺成熟,控制容易,适应中小型钢厂和铸钢厂的多钢种、小吨位精炼生产需要,对发展铸钢行业的精炼生产会起到很大积极作用,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10。 抚顺特殊钢有限公司有30tVOD炉,采用EAF+VOD技术精炼不锈钢,可使[H]≤×10-6,T[O]≤×10-6,铬回收率达到,脱硫率,精炼高碳铬轴承钢T[O]≤×10-6 。 4 发展炉外精炼技术需解决的问题及发展方向炉外精炼技术已经应用40年,对提高钢的纯净度、精确控制成分含量及细化组织结构等方面都起了重要作用,使冶炼成本大幅降低,同时提高了钢的品质和性能。但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有待于解决,使这项技术更加完美。 1)实现炉外精炼工艺的智能化控制,根据来料钢水的各种技术参数,利用信息技术,制定最佳的精炼工艺方案,并通过计算机控制各精炼工序。精炼工位配备快速分析设备,实现数据网络化,减少热停等待时间。 2)炉外处理设备将实现“多功能化”。在水钢精炼设备中将渣洗精炼、真空冶金、搅拌工艺以及加热控温功能全部组合起来,实现精炼,以满足超纯净钢生产的社会需求。 3)开发高纯度、高密度、高强度的优质碱性耐火材料,以适应不同精炼炉的需要,注重产品质量的稳定性。耐火材料的使用条件应尽可能与炉渣相适应,最大限度地降低侵蚀速度。要根据精炼设备的实际情况形成不同层次的配套材料,研究开发保温和修补技术,提高炉衬的使用寿命。 4)减少精炼过程的污染排放,精炼过程会产生大量废气,其中含SO2、Pb、金属氧化物、悬浮颗粒等,在真空脱气冷却水中含有固态悬浮物、Pb、Zn等,这些污染物须经企业内部的相关处理,把污染程度降低到符合排放标准后再排放,加强环境保护意识。 5 结束语 炉外精炼技术是一项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的先进技术,是现代化炼钢工艺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具有化学成分及温度的精确控制、夹杂物排除、顶渣还原脱S、Ca处理、夹杂物形态控制、去除H、O、C、S等杂质、真空脱气等冶金功能。只有强化每项功能的作用,才能发挥炉外精炼的优势,生产出高品质纯净钢种。

不锈钢激光焊毕业论文

论文选题有意义,写出来的 文章 才有学术价值,如果选定的题目毫无意义或过于偏狭,也毫无价值可言。关于工科方面的论文题目有哪些?下面我给大家带来工科方面的 毕业 论文题目选题方向参考,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电气自动化专业论文题目参考

1、130吨小型冷库设计与控制

2、专用可编程控制器的研制

3、基于VPVT控制算法的变风量空调系统的研究

4、基于四卷筒电气差动的抓斗卸船机控制系统研究

5、高速全伺服热收缩膜包装机的电气自动化设计

6、发电厂电气综合自动化系统的研究

7、成套电气控制柜总装课程实训课题设计研究

8、醋酸乙烯项目供配电系统继电保护的设计与实现

9、发电厂电气综合自动化管理系统的研究

10、火电厂厂用电监控系统及纳入DCS应用的研究

11、火电厂电气监控中主控单元的研究

12、现场总线应用于发电厂电气控制系统的研究

13、110kV变电所继电保护自动化设计分析

14、综合机械化在煤矿开采中的应用探讨

15、电控及自动化设备可靠性试验 方法 研究

16、发电厂电气监控系统发展的探讨

17、建筑电气工程自动化设计及实现分析

18、巷道堆垛机控制系统的设计

19、分析电气的自动化在电气工程中的融合运用

20、厚板厂冷矫直机区域全自动控制功能失效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21、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存在的问题及解决 措施

22、酰氯尾气吸收项目的仪电自动化设计

23、浅谈综合机械化在煤矿开采上的应用

24、电厂电气监控系统发展问题探讨

25、基于课程群及项目驱动的教学新模式探索

26、浅谈综合机械化在煤矿开采上的应用

27、电气工程自动化的智能化技术应用分析

28、火电厂厂用电监控系统的应用

29、发电厂电气监控管理系统应用方式研究

30、探析电气设备自动化控制中PLC技术的应用

31、基于低压电器的电气工程继电器自动化应用研究

32、电气工程自动化专业特点及其发展前景

33、浅谈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34、水电站自动化控制与应用

35、发电厂电气综合自动化应用分析

36、沈海电厂200MW机组励磁系统及自动化装置改造分析

37、电厂电气监控系统初探

38、楼宇自动化在生活中的应用分析

39、高职自动化类专业的PLC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40、电器自动化调试系统探究

41、应用型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探讨

42、浅谈电力自动化节能设计技术

43、大型设备或构件高空从室外向室内吊装工艺

44、高职电气专业岗位化课程体系改革实践

45、提高自动化设备可靠性的智能控制系统的研究

46、探讨电气的自动化在电气工程中融合运用

47、发电厂电气综合自动化系统浅析

48、水电厂电气工程自动化监控 系统安全 防护探讨

49、提高中职PLC课程教学效果的策略

50、火车站警戒线监控系统设计

焊接技术及自动化论文题目

1、基于振镜扫描的激光微焊接技术研究

2、摩擦叠焊试验装置及焊接工艺研究

3、核电厂检修局部干法自动水下焊接技术研究

4、汽车白车身零部件激光三维切割与搭接焊研究

5、基于Agent及FEA的焊接加工过程协同设计系统研究

6、大厚板高强钢双面双弧焊新工艺及机器人自动化焊接技术

7、海底管道铺设焊接机器人系统研究

8、轨道客车用SUS301L奥氏体不锈钢激光叠焊技术研究

9、机器人双丝共熔池脉冲MAG高速焊及协同控制模式熔滴过渡行为研究

10、基于视觉及电弧传感技术的机器人GTAW三维焊缝实时跟踪控制技术研究

11、中厚板复杂轨迹焊缝跟踪的关键技术研究

12、送置焊剂片链超窄间隙电弧焊接方法研究

13、镍直缝管焊接成型设备与工艺

14、飞机油箱搅拌摩擦焊缝超声特征成像方法研究

15、基于激光加工技术的激光熔锡焊机理分析及实验研究

16、管道窄焊缝摆动电弧跟踪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17、基于磁控传感器的窄间隙CO_2气体保护焊跟踪方法的研究

18、铝合金中厚板窄间隙激光焊接技术研究

19、管道闪光对焊在线监测系统及焊接工艺研究

20、机器人管板自动焊接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21、重大装备结构模块螺柱焊焊接工艺的优化

22、专业集群视角下的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研究

23、机器人焊接自动跟踪及FPGA控制器的研究

24、钢/铝异种金属激光深熔焊接数值模拟与实验研究

25、激光焊缝视觉测量系统研究

26、船舶船体建造中焊接质量控制的研究

27、管桩端板多工位机器人自动化焊接系统设计

28、环盘类零件机器人自动化焊接系统设计与仿真

29、马鞍型焊缝焊接机器人机构设计与仿真

30、工艺管道自动焊工作站研发及工艺推广应用

31、45钢-40Cr钢传动轴激光焊接工艺研究

32、基于移动及Windows平台的焊接技术研究所OA系统研发

33、金属网带机器人等离子弧焊自动化生产线及工艺参数研究

34、膜式壁焊机的设计与相关技术研究

35、四轴激光焊接控制的关键技术研究

36、汽车减震器活塞杆激光焊接专用设备的设计与研制

37、小型压力容器MAG单面焊双面成形技术研究

38、基于线结构光的管体直焊缝焊接质量控制算法研究

39、基于汽车座椅调角器激光远程焊接系统设计及工艺研究

40、光纤激光柔性焊接装备研发及TA15钛合金焊接工艺研究

机械论文题目

1、自主导航农业机械避障路径规划

2、煤矿机械电气设备自动化调试技术研究

3、机械加工中加工精度的影响因素与控制

4、三自由度机械臂式升降平台运动学建模及仿真

5、基于并联交错的起重机械节能装置设计研究

6、CNN和RNN融合法在旋转机械故障诊断中的应用

7、机械剪切剥离法制备石墨烯研究进展

8、机械压力机滚滑复合导轨结构设计研究

9、机械压力机曲轴、轴瓦温升自动控制设计技术

10、基于无线传感的机械冲压机振动监测分析

11、基于GNSS的农业机械定位与姿态获取系统

12、一种冗余机械臂多目标轨迹优化方法

13、基于湍流模型的高速螺旋槽机械密封稳态性能研究

14、基于多楔现象的微孔端面机械密封泄漏率分析及孔形设计

15、牵引变电站直流断路器机械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研究

16、方钢管混凝土柱卡扣机械连接试验及有限元分析

17、机械电子工程与人工智能的关系

18、机械法与机械-酶消化法制备大鼠膈肌组织单细胞悬液的比较

19、机械制造工艺及精密加工技术研究

20、腐蚀减薄对X80钢管机械损伤凹陷过程中应力应变的影响

21、基于驻极体材料的机械天线式低频通信系统仿真研究

22、基于"J型锁芯"的机械锁芯结构创新分析

23、浅析我国烟草机械技术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24、液滴分析仪的机械结构设计

25、化工机械密封件损伤数值模拟及维修对策探讨

26、一种镍基单晶高温合金的反相热机械疲劳行为

27、浅谈机械数控技术的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

28、数控机械加工进刀工艺优化措施分析

29、基于STM32六自由度机械臂发展前景

30、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

31、机械设计制造的智能化发展趋势综述

32、RFID在机械加工中的应用探究

33、试论船舶机械设备维修保养中的常见故障及排除方法

34、探讨港口流动机械预防性维护保养

35、关于端盖零件机械加工工艺的设计要点分析

36、关于机械加工工艺对零件加工精度的影响研究

37、现代机械制造及加工技术分析

38、论机械设计加工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39、基于机械设计制造中零件毛坯选择的研究与应用

40、机械零件加工精度影响因素探析

工科方面的毕业论文题目选题方向相关文章:

★ 工科开题报告范文(2)

★ 工科毕业论文范文

★ 工科开题报告范文

大学生论文题目大全2021

毕业设计论文怎么写(2)

★ 工科硕士开题报告范文

大学毕业论文格式及字体

本科毕业论文格式规范

★ 对论文的总结和展望

激光焊接的优缺点

激光焊接的优缺点, 近年来,经过研究人员不断的探索和创新,激光焊接在这个社会运用很广,之所以可以被广泛的应用,肯定是有其优势所在,但有优势就有劣势,下面来看看激光焊接的优缺点吧。

优点

1、聚焦后的激光束具有很高的功率密度,加热速度快,可实现深熔焊和高速焊。由于激光加热范围小,在同等功率和焊接厚度条件下,焊接速度快、热影响区小、焊接应力和变形小。

2、激光能发射、透射,能在空间传播相当距离而衰减很小,可进行远距离或一些难以接近部位的焊接;激光可通过光导纤维、棱镜等光学方法弯曲传输、偏转、聚焦,特别适合于微型零件、难以接近的部位或远距离的焊接。

3、一台激光器可供多个工作台进行不同的工作,既可用于焊接,也可用于切割、合金化和热处理,一机多用。

4、激光在大气中损耗不大,可以穿过玻璃等透明物体,适合于在玻璃制成的密封容器里焊接被合金等剧毒材料;激光不受电磁场影响,不存在X射线防护,也不需要真空保护。

5、可以焊一般焊接方法难以焊接的材料,如高熔点金属等,甚至可用于非金属材料的焊接,如陶瓷、有机玻璃:焊后无需热处理,适合于某些对热输入敏感材料的焊接。

缺点

激光焊接虽然有上述诸多优点,但是在实际应用中人们也发现了激光焊接的许多不足之处:

1、 等离子屏蔽问题。在激光焊接中母材受热熔化、汽化形成深熔小孔时,孔中充满金属蒸汽,金属气体与激光作用形成等离子云。等离子云吸收和反射性很强,降低金属材料对激光的吸收率,使激光的能量利用率降低。此外等离子云强烈时还可能对激光产生负透镜效应,严重影响激光束的聚焦效果。

2、 桥接性差,焊缝装夹精度要求高。激光光斑直径很小,热作用区小,桥接能力很差,对焊缝接头对准的平整度和精度要求很高。采用激光焊接时焊缝的缝隙宽度不能大于0、2mm,否则激光透过缝隙太多,能量损失很大。

同时接头两侧平整度太差时会发生焊接错位,将严重影响焊接质量。这一方面对激光接头的准备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另一方面要求装夹精确,对装夹的技术要求高,这都增加了工艺要求和焊接成本。在工业适用化上的技术难度较大。

3、 焊缝的硬度高,焊接热裂纹倾向大。激光焊接时功率密度很大,热作用区域很小,而热输入量小,所以焊接区域会产生很高的峰值温度和温度梯度,焊缝熔化金属快速凝固收缩,这会带来两方面的影响:

一是焊缝的硬度很高,有时可能大大高于母材,这在诸如船舶等特殊工业中的应用有所限制;二是对于某些金属零件特别是经过深加工后存在高机械应力的金属焊接后工件热裂纹倾向大。

4、 凹陷及气孔问题。激光焊接过程一般不采用添加填充材料,由于母材端面存在间隙、深熔小孔内金属受热汽化,焊接后焊缝处有时会存在凹陷。焊速高时焊接所形成的金属蒸气来不及从焊缝里跑出,残留在快速熔化凝固后的焊缝里,也会形成气孔。

5、 对高反射金属如铝、铜等的焊接十分困难。铝铜及其合金对激光的反射非常高,起始的反射率高达90%以上,激光能量大部分被反射,难以形成深熔焊的小孔。

6、 采用激光焊接一个很致命的缺点是焊接设备成本很高,同时激光器的能量利用率低,以激光器为例总效率小于20%。而且大功率激光器运行时对昂贵的He气消耗巨大,生产成本也增加很大。

但是激光焊接的熔深并非与激光功率成正比的增长,以低碳钢焊接为例,焊接熔深大概与功率的'0、 6次方成正比。在20KW的激光功率下,熔深最大为15-20mm,功率达到90KW时最大熔深也只有45mm。

其主要原因是:

1、 熔深再增大时焊口侧壁的熔化金属会跨接起来,阻碍激光通过;

2、高功率激光焊接时将产生大量的等离子体,而去除等离子体也越来越困难,对激光的屏蔽也越来越严重。激光器的输出镜由于温度的升高而产生应变,聚光性能也会越来越差,尤其在长时间使用时影响更是巨大。

激光焊接与其它焊接技术相比,激光焊接的主要优点是:

1、速度快、深度大、变形小。

2、能在室温或特殊条件下进行焊接,焊接设备装置简单。例如,激光通过电磁场,光束不会偏移;激光在真空、空气及某种气体环境中均能施焊,并能通过玻璃或对光束透明的材料进行焊接。

3、可焊接难熔材料如钛、石英等,并能对异性材料施焊,效果良好。

4、激光聚焦后,功率密度高,在高功率器件焊接时,深宽比可达5:1,最高可达10:1。

5、可进行微型焊接。激光束经聚焦后可获得很小的光斑,且能精确定位,可应用于大批量自动化生产的微、小型工件的组焊中。(最小光斑可以到0、1mm)

6、可焊接难以接近的部位,施行非接触远距离焊接,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尤其是近几年来,在YAG激光加工技术中采用了光纤传输技术,及光纤连续激光器的普及使激光焊接技术获得了更为广泛的推广和应用,更便于自动化集成。

7、激光束易实现光束按时间与空间分光,能进行多光束同时加工及多工位加工,为更精密的焊接提供了条件。

但是,激光焊接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1、要求焊件装配精度高,且要求光束在工件上的位置不能有显著偏移。这是因为激光聚焦后光斑尺雨寸小,焊缝窄,为加填充金属材料。若工件装配精度或光束定位精度达不到要求,很容易造成焊接缺憾。

2、激光器及其相关系统的成本较高,一次性投资较大。

激光焊接机优缺点是什么

1、激光焊接机激光焊接模式

激光焊接可分为导热焊接和深熔焊接。前一种热量通过热传导扩散到工件内部,只有焊缝表面熔化。工件内部未完全穿透,基本上不发生汽化,主要用于低速薄壁。材料的焊接;后者不仅完全穿透材料,而且蒸发材料以形成大量的等离子体。由于大的热量,在熔池的前端发生锁孔现象。

深穿透焊接可以彻底穿透工件。具有高输入能量和快速焊接速度,是最广泛使用的激光焊接模式。

2、激光焊接的焊缝形状和微观结构

由于激光产生的光斑尺寸较小,焊缝周围的热影响区比普通焊接工艺小得多,激光焊接一般不需要填充金属,因此焊缝表面是连续均匀的,外表很美。诸如孔隙和裂缝之类的表面缺陷非常适用于焊缝轮廓至关重要的应用。尽管聚焦区域相对较小,但激光束的能量密度很大(通常为103至108W/cm2)。

在焊接过程中,金属被非常快速地加热和冷却。熔池周围的温度梯度相对较大,因此接合强度通常高于基底金属的接合强度。相反,关节可塑性相对较低。目前,双焦点技术或复合焊接技术可以提高接头质量。

3、激光焊接的优缺点

激光焊接如此受重视的原因在于其独特的优势:

1、激光焊接可以实现高质量的接头强度和大的纵横比,焊接速度更快。

2、由于激光焊接不需要真空环境,因此可以通过透镜和光纤实现远程控制和自动化生产。

3、激光具有较大的功率密度,对难以焊接的材料(如钛,石英等)具有良好的焊接效果,可焊接不同性能的材料。

当然,激光焊接也有缺点:

1、激光和焊接系统部件较贵,因此初期投资和维护成本高于传统焊接工艺,经济效益差。

2、由于固体材料对激光的吸收率低,特别是在等离子体出现后(等离子体对激光具有吸收效应),激光焊接的转换效率通常较低(通常为5%至30%)。

3、由于激光焊接焦点小,工件接头设备精度高,设备偏差小,加工误差大。

随着激光焊接的普及和激光器的商业化生产,激光设备的价格大幅下降。高功率激光器的发展以及新型复合焊接方法的开发和应用也改善了激光焊接转换效率的缺点。

据信,在不久的将来,激光焊接将逐步取代传统的焊接工艺(如电弧焊和电阻焊)。成为工业焊接的主要方式。作为一种新型材料,不锈钢由于其耐腐蚀性和可成形性而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零部件等领域。

激光焊接在不锈钢中的应用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在汽车工业中,车身全部通过焊接连接。

但是,由于诸多因素,不锈钢板焊接存在变形问题,控制难度大,不利于相关领域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加强对不锈钢板激光焊接变形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焊接变形的危害及影响焊接变形的主要因素

影响焊接变形的主要因素是焊接电流,脉冲宽度和频率。随着焊接电流的增加,焊缝宽度增大,飞溅现象逐渐发生,导致焊缝表面氧化变形,并伴有粗糙感;当脉冲宽度达到一定水平时,脉冲宽度增加,使焊接接头的强度增加。

材料表面上的传热能量消耗也增加。蒸发导致液体溅出熔池,导致焊点的横截面积小,从而影响接头强度。

焊接频率对不锈钢板焊接变形的影响与钢板的厚度密切相关。对于0、5mm不锈钢板,当频率达到2Hz时,焊接重叠率较高;当频率达到5Hz时,焊缝严重烧伤,热影响区域变宽,变形大。可以看出,加强焊接变形的有效控制势在必行。

fdsggdg

毕业论文格式题目一、前言:1.钛镍合金和不锈钢的应用现状 2.激光焊接的应用现状 3. 激光焊接在钛镍合金和不锈钢上应用的的不足之处4.针对不足提出本论文研究内容。二、试验:1.试验材料,包括成分、力学性能 2.激光器参数,包括激光种类、波长、功率、保护气体种类等3.焊前处理方法(表面打磨,去油脂等)4.试验检测方法:组织观察(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电子探针等)力学性能测试(拉伸、冲击等试验,硬度、标准件尺寸)三、结果与讨论1.不同焊接参数条件下焊接表面形貌、背面形貌:(参数包括:激光功率、离焦量、焊接速度、保护气体流量、激光波形等,如果脉冲激光还有频率影响)2.不同焊接参数接头横截面形貌3.微观组织观察不同焊接参数条件下晶粒尺寸、相组成、缺陷分析、硬度等(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硬度计)4.力学性能(拉伸、冲击等结果,三个试件取平均值5断口分析:断裂方式,端口形貌(扫描电镜)四、结论五、参考文献六、致谢

  • 索引序列
  • 304不锈钢板文章参考文献
  • 不锈钢论文题目
  • 知网不锈钢焊接论文
  • 不锈钢热处理毕业论文
  • 不锈钢激光焊毕业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