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 民众的巧与思为主题的论文

民众的巧与思为主题的论文

发布时间:

民众的巧与思为主题的论文

从小到大,我学会的事情就像天上的星星似的,多、亮。而最让我记忆深处难忘的,还是那次的——学会思考。 从小到大 ,只要不会做的题我都会跑去问父母或老师,也许会有人说:“不懂就要问,这种方法很好。”可每当父母说我不爱思考时,我就会拿这句话当挡箭牌,久而久之,我也发现这是一种不好的习惯。于是我下定决心,一定要学会思考。 有一次,我正在做家庭作业,突然遇到一道数字很大的题。我立刻想到了爸爸:“笔算太麻烦了,去找爸爸吧!”于是,我便飞奔出房,爸爸正在看新闻,我连忙迎上去说:“爸爸,这道题数字太大,你帮我算算吧!”可爸爸却拂袖而去。我沮丧地回到房间,心想:“不做了吧,明天问老师吧!可我已经下定了决心呀!”这时,我的脑海里似乎有两个小鬼在争吵,一个说:“明天问老师吧,别做了!”另一个却说:“不可以的,不能什么事情都不思考的。”经过我的再三考虑,做!我想:“这道题有可能有第二种方法,我来算算。”我认真地读了读题目,画了线段,做了对比,列了方程......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可还是解不出。这时,我仿佛看见题目正在对我说:“切,就你?能行吗?算了吧~哈哈。”我心中很不服气,更加努力地想。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我把这道题解了出来。第二天,老师表扬了我,我心里高兴极了,比吃了蜜还甜。昨天晚上的辛苦全都被抛到九霄云外去了。 俗话说:三天不说口生,三天不练手生。只有认真思考,反复练习,才能在人生的赛场上赛出风格和水平,每一个人都要学会思考,不会思考的人是一个不完整的人。

对中国民间文化现状的调查与反思文化是一个民族独有的东西,它是这个民族得以继续存在的基础,当一个民族的文化消亡或者被其他的文化形式所代替,失去了民族存在基础的时候,那么即便它的人民仍旧存在,这个民族的存在和消亡实际上是没有什么区别的。当越来越多的文化形式从原有的那种昌盛发展到现在的濒危乃至已经消失,谁该为这些事情负责?当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如痴如醉地沉醉在圣诞节、万圣节、NBA、足球以及情人节等西方文化的氛围中,还有多少人能够从春节、庙会、传统戏剧、皮影戏、传统民乐等中国传统文化形式中找寻到往日的那种新鲜和快乐?当另外一种“崇洋媚外”在我们中间悄然流行的时候,我们已经在抵抗西方文化侵略的阵地前举起了自己手中的“枪”!很多民间文化正在逐渐消失民间文化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夏挽群告诉记者,民间文化主要包括四种,即民间文学、民间表演艺术、民间美术和民俗文化,但是从目前的很多情况来看,这些传承着中国劳动人民智慧结晶的文化形式却在各种各样的冲击下逐渐失去了市场、生存发展的空间以至于走向消亡。民间文学的种类很多,我国各种类型的民间文学形式几乎在河南都可以找到,它包括神话、故事、传说、歌谣、谚语等,它们构成了中国口继文学的通史,对过去人们的道德思想形成了很大的影响。河南的神话被称为中国神话的奇迹之一,新郑黄帝、周口伏羲、泌阳盘古等表达了东方才有的内在而隽永的民族想象。然而,民间文学随着现代化的进程、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异,有些不再流传,迅速消失,继而消亡。民间表演艺术包括民间戏剧、曲艺、音乐、舞蹈、武术、杂技等,它们也是历史悠久,从上古时代产生、发展并传承下来。中国的民间戏剧发源于原始劳动歌舞,是世界戏剧三大源流之一。河南民间戏剧在民国末期调查有80多个剧种,这其中有道情、二夹弦等,但是据现在的调查和统计只剩下30多个,建国后平均每年消亡一个剧种。夏挽群说,每个剧种的消亡都意味着这种戏剧音乐表演形式的消亡,而剩下的30多个剧种也是惨淡经营,专业的演出已经很少了。而在刚解放时,河南有大量的专业剧团走乡串户,现在很多还存在的专业剧团却面临着生存危机,好一些的也只能勉强维持生存。夏挽群给记者举了另外一个例子,在河南鄢陵有一种乐器叫做筹,是过去随着佛教音乐而产生的,现在实际上已经消亡了,仅存的一位能够吹奏该乐器的老人也已经在前不久去世了。在丽江纳西族的音乐文化中,驰名中外的纳西古乐,是每一个到丽江的人必听的。但如今,随着纳西古乐的势微、失传与衰落,该音乐形式也将变成“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民间美术包括瓷器、泥塑、玉雕、年画、剪纸等种类,它们也是很珍贵的一笔遗产。夏挽群给记者介绍说,河南淮阳太昊陵的泥泥狗,虽说看起来很粗糙,但是它有很深厚的历史底蕴,被称为史前图腾,它把原始的信息带到了现代。以前在太昊陵的庙会上简直到了热销的程度,然而现在对泥泥狗的制作已经越来越少了。笔者记得小时候,母亲每次去太昊陵烧香,总会带回一些憨态可掬的泥泥狗,它们给笔者留下了美好的童年记忆,而现在却很少有孩子们能够见到这种工艺玩具了。传统工艺美术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遇到了新的挑战,福建为人们所熟知的工艺美术行业,如脱胎漆器、软木画、竹编、德化瓷塑都处于后继乏人的困难境地。北京、江苏、浙江等工艺美术发达的省、市同样陷入不景气的状态。其他艺术形式如年画、剪纸过去在民间都很流行,但20世纪80年代以来,传统木版年画,除专家、学者、外国人外,很少有人问津。而对剪纸,目前学习的人主要是农村妇女,年轻人并不重视它的传承。民俗文化反映了老百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各种习俗,如庙会和春节等。这些传统节日中有着大量的民族内涵,然而随着西方大量节日的到来,中国的很多节日却在逐渐淡出。从事相关研究的专家指出:“很多民族的民俗民风都已经没有了,充满中国民间文化气息的春节本是民族凝聚力与亲和力的体现,而我们现在却不知道该如何去过了!如今节日没有了文化的载体,文化内涵变得越来越空泛,人们也就对节日失去兴趣了。”“孔雀公主”杨丽萍忧心于她看到的云南的变化: 许多绝技因为失去了用途而濒于失传,新生的一代喜欢牛仔裤甚于传统服装。一位专家在调查了基诺族巴卡村寨后指出,如果不加以重视和保护,这里的民族口碑文史及其风俗传承机制,有可能在20年内消失。而这种状况,在云南众多的村寨之中并不鲜见。著名作家冯骥才忧心忡忡地说,现在很多少数民族的村寨都变成了洋楼,历史的记忆和传承都没有了。如果继续这样发展,十几年后,我们传统的东西就都没有了。我们剥夺了它们生存发展的权利冯骥才曾经这样说,“我们正处在一个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化的时期。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期,我们的文化没有载体了,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人们对外来的东西觉得特新鲜,把原来的东西都扔掉了。”夏挽群也告诉记者,出现各种民族民间文化失去发展机会乃至走向消亡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原因。首先,农耕时代已经结束,进入了工业时代,这些直接导致了原来民间民族文化生存的土壤变化,人们的社会心理、行为习惯以及精神的变异。事实上,我们为之自豪的中华文化是由两部分组成的,一半是精英和典籍的文化,一半是民间文化。两部分同等重要,相互不能代替。民间文化是我们的祖先五千年以来创造的极其丰富和宝贵的文化财富,是我们民族精神情感、个性特征以及凝聚力与亲和力的载体,也是我们发展先进文化的精神资源与民族根基,以及综合国力中不可或缺的坚实的精神内含。可是,由于民间文化长期不被重视,也没有从文化上、从全球化的背景上来看待这个“中华文化的一半”,因而至今我们对于民间文化的整体状况认识不清、心无底数,我们甚至不知道如今民间文化到底消失得怎样。再次,民间文化是一个非常脆弱的生存方式,和经典文化以及典籍文化相比,它从没有像它们一样用各种方式进行加强。并且民间文化还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它的传承一般都是口口相传,并且还有很多“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等禁忌,传承的范围也很窄,大都是师傅传给徒弟、父亲传给儿子等这样的形式,一旦出现断线,它这种形式很快就可能消亡。韵味无穷的皮影木偶,流浪四方的说唱艺人,诙谐幽默的曲艺形式……这些经过几千年来世世代代传承下来的诸多璀璨夺目的文化遗产组成了今日博大精深的中华五千年文明。然而,也正是由于它们大多只是凭借着口传心授、相当脆弱的方式代代相传。面对开放与交流的加强,多元文化潮流的冲击,绝技绝艺传人越来越感到困惑与无奈:一方面,随着年岁渐老,他们带徒传艺的期盼越来越强烈而急迫;另一方面,年轻人忙着打工挣钱、追逐新潮,对民族传统文化感兴趣的不多,能沉静下来学习观摩的就更少。一旦没有传承人,就如断线风筝,即刻消失,化为乌有。在工业化和全球化的今天,它必然遭受致命的冲击。最后,民间文化从没得到过正确的认识,甚至一直被认为是封建迷信。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的民间文化还没有来得及作好进行细致的整理的准备,西方的各种文化就来到中国,它们这种带有商业行为的文化形式拥有更多强大的资本,对中国的民间民族文化造成了强大的冲击。而在这种情况下,很多的东方人特别是年轻人还去追求时尚,这种浮躁行为对中国民间民族文化的打击也是毁灭性的。传承,不仅仅是为了一种文化存在几年来,随着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出现了全国性的文化反思,这种反思的结果处于认识的三个层面上。首先认为民间文化的断裂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传统文化的断裂。因此,对待民间文化不应该采取历史虚无主义认识,不能让其断裂而应传承下去。如果昨天发生的事情今天就可以割裂,那么,我们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史,恐怕早就不存在了。尽管不可否认经典文化和典籍文化的巨大作用,但是更应该看到民间文化是亿万劳动人民的劳动结晶,保护民间文化就是从民间文化延续上发出的呼喊。其次是东西方更加激烈的碰撞使得民间文化地位的上升,成为现代文化的基础和底色,也成为民族文化共识、民族文化绵延赓续的基础和情感的纽带。若东方的文化全部消亡、大脑中的记忆荡然无存,全部被西方的文化所代替,那么中华民族将会是一个什么概念就应该重新考虑了。夏挽群说,这些直接导致了中国文化运动的产生,而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保护民族先进遗产则成为了这场运动的高潮。再次可以上升到国家文化安全的层面上。美国中情局的用心可谓是极其险恶的,他们已经将这种险恶用心用于对付中国正在迅速成长起来的一代青年人,并将在今后的生活中继续加大。从日本对中国台湾的50年文化侵略就可以看出端倪,在那50年中,日本的用心同样险恶,他们要求台湾同胞不准说中国话只能说日语,不让过中国的节日,扒掉中国的庙宇改建日本的神社,这些直接导致了目前在台湾仍旧有人信奉日本文化乃至承认日本文化。日本的险恶用心就是想通过这些来改变甚至抹杀台湾同胞心中的文化记忆,这种行为已经上升并涉及到了中国的文化安全问题上来了。民间民族文化的保护和拯救已经到了十分迫切的地步,不仅仅是从上述三个层面上说的,因为我们的民间文化还承担着政治资源、教育资源、道德资源、文化产业资源和未来文化建设资源等五个资源的功能。“民间文化不同于经史子集,它们存在于普通的民居和人们的生活起居中,是生活的文化,是民族个性特征和独特精神的重要表征。”夏挽群说。从历史传承来看,民间文化分为物质的和非物质的。有专家认为,在中华文明的演进史中,可以看到这样一个规律:每当有形的物质文化受到损毁时,口头的非物质文化就会发挥它巨大的历史功能,维系、保护和传承着中华文明的精神血脉。中华文明之所以成为人类远古文明唯一延续至今的伟大文明,是和口头非物质文化具有延绵不断的强大生命力直接相关的。可以说,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信念的“活史”,是中华民族独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基石。留住民族记忆的背影,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才有其生生不息、长远发展的可能和潜能。就此来说,遵循人类口头文化的艺术规律,及时抢救濒危文化遗产,使人类社会创造的非物质文化能够代代相传,文明成果能够千年流淌,源远流长。这既是国民的责任,更是薪火相传的使命。我们能否留住它们曾经的辉煌?随着认识的逐步提升,中国的文化保护已经从原来的那种自在状态变成了自觉的状态,目前全国人大正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立法工作。夏挽群介绍说,目前全国人大正在加快对这些方面的立法进程。2003年2月18日,“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正式启动,这一工程还被列入“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这个工程是我国首次对民间文化进行国家级抢救、普查和整理,工程将耗时10年。当年,“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已经在15个省展开,并对其中重要的民间文化进行保护,2004年该工程在另外9个省市进行。冯骥才还和地方学校合作编写乡土教材,培养青年学生的民族文化情感。同样是剪纸,河南西部的剪纸大都自己玩玩,但河北蔚县剪纸远销4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产值数千万元。“这就涉及到市场理念的问题。”夏挽群认为,有些民间艺术难以和市场接轨,即便扶持也难以长久。对那些历史渊源深厚、文化信息丰富、能够和市场接轨的民间艺术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发。比如曾经是高贵的象征地河南开封的滕派蝶画,他们正在寻求更多的解决办法,以此来推动它进入市场,继而得以更好地传承。对一些已经无法迎合市场的民间艺术形式,该怎么办?“那就养起来。”夏挽群说。对于传统文化来说,只有当人们普遍认识到民族的文化是精粹、值得世界关注时,传统文化才能得到重视。因此,夏挽群认为,“国家教育部门应该加强这个方面的重视,抓传统文化的教育工作应该从中小学入手,在教材中不仅要加入历史的文化,更重要的是各地都有自己的地域文化,因此应该从培养本地的文化认识上进行文化的传承。然而遗憾的是中国的应试教育扼杀了这些!”而对于下一代的传统文化教育,是革新的最好手段之一。据介绍,目前在全国各级学校的课内外教育中,很难看到传统民间文化的身影。有关专家不无忧虑地说道:“下一代教育和兴趣的缺失,将可能断送传统民间文化的未来!”

相信大家都懂得什么是思维,什么是思想。但我猜,你们有些人肯定不知道这两个词儿其中的含义,

或许有些人会认为思维与思想中的意思、意义是差不多相同的。但是错了,其实是不同的。思维,是一种理性的认识及其过程。就是说把经过感性阶段获得的大量材料。通过了整理和改造,形成的概念、判断和推理,进行分析。以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思想,是一种理性认识的成果。正确的思想是来自社会的实践,是经过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反复而形成的。是一种念头,一种想法。经过上面的一些分析,我想你也清楚了思维和思想,是不同的概念。思维是一种理性认识的过程,思想是一种理性认识的结果。过程和结果当然大大不同啦!如果还不是很明白的话,请看一下我在下面做的小小证明。

有一位老师问一个学生问题时,那学生将开通他(她)的思路,进行思考。如果在这个时候,他(她)的思路想了一下别的事情,他(她)的思维就会前功尽弃,而思想的结果当然很不好啦!但就不代表思维和思想的意思就是差不多的,其实差远了。在这儿可以看出,思维和思想是不同的,还有,如果词儿稍微用错了或是用词不当,那……整篇文章就不完美了。也就是说,这个学生如果在关键时刻受到影响或是放弃的话,没有认真思考,没通过过程,那结果一定会非常的糟。

还有,当一只正要被宰的鸡,这只鸡一定会反驳的,这也就证明鸡是有反应、有思维的。为什么说它有思维呢?不单只是鸡,其它的动物也是。那是因为动物在困难的时候懂得挣扎,懂得反抗,反驳,所以,这当然也是一种思维。但是,动物虽然有思维,但它们是没有思想的,特别是鸡,要不然,怎么会等到被宰呢!因为鸡是一种畜生,不会有思想的。

通过以上的一些小小的证明,也证明了思维和思想之间的问题,思维和思想到底相不相同?看了上面那些,就知道思维与思想是不同的。就像那个老师问那个学生问题时,本来那个学生是在认真的想,仔细的回答。可是如果在途中,被某件事影响到,前面所想的事情、问题,有可能一下子忘记了,忘记应该说啥了。只好发着呆地站了一节课,所有的努力都白费了,很惨的。所以就说你的思维如果半路受到了影响,思想,还会想出了些什么呢?还有那只正要被宰的鸡,也是一样的,如果那只鸡有思想的话,哪里还会那么容易就被捉住了,还等着被宰呢!虽说鸡,也可以说动物,虽说它们没有思想,但它们是有思维的。凭这些,也就可以代表思维与思想是不同的。

题目:思想不朽

繁花有凋谢的时候,鸟儿有飞走的时候,生者有逝去的时候,万古的顽石有风化的时候,那么浩瀚宇宙还有什么可以永存呢?有,那就是思想。

思想是人类心灵不熄的火花,是艺术王国里一枝鲜活的奇葩,是苍茫天宇中永不坠落的星辰。思想不朽。

岁月的脚步匆匆忙忙,总不停歇,只是遇上佳景方停驻稍作眷恋,这些凝聚历史眼神的正是思想。

思想会给历史刻上深深印痕,可能不明晰,却掷地有声气贯寰宇。它犹如一棵沧桑大树的年轮,简约却亮眼,隐匿却清晰;它宛若劲竹的节节印痕,突出却又内敛,实在而又硬朗。逝者如斯,思想者远去,而思想却以耀眼的光芒亮彻青史,引领后人。

老子“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其出世入世朴素的辩证法至今让人折服;孔子主张“君子和而不同”“礼之用,和为贵”,重和去同的思想影响深远;还有孟子的“调和论”,荀子的“法后王”,韩非李斯的“专制主义”,贾谊、董仲舒的大一统……都为巍巍华夏增添颇多记忆。就是这一代一代思想的积淀,才融合成浩瀚的华夏文明,才凝聚成东方文明的精髓。

思想是文明的内核,它镌刻众多文明演进的足迹,裹藏璀璨文明消长的泉液。

思想又是文化的本质,一个高亢的思想音符也许要靠几生几世的演奏才响彻寰宇。

思想是有生命力的,它活生生存于诗人心中。它极具韧性,在黑暗中,在迷途上,在死寂里,寂静一片,然则思想还可进行。思想家是真的勇士,不会堕入传统的因袭抑或世俗的偏见。思想家光辉的思想会让一个理性崩溃、信仰沦丧、思想冰封、良知隐退的社会闪发光芒,会给一潭沉寂的死水注入蓬勃的生机与活力。他们都有着澄澈的眼光,超脱的灵魂,不羁的性格。

艺术家没有思想,其作品就似一堆烂草,只会速朽。作家没有思想,其文章就像抽干水分的枯萎的花瓣。没有思想的躯壳就如没有火车的火车站,没有生命的死水。

一个人最重要的是要有闪光的思想。惟其如此,人才具备了社会意义上的内涵,才可能达到体质与思想的双重健全。

一个人没有思想,无异于一枝干柴,一个物质符号的存在。一个民族没有思想,便不可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思想巨人会令其所处的族群熠熠生辉,而这亦源于人民,他的力量来自全体人民的人文理想和整个民族的历史良知。

思想形成的过程亦是成长成熟的过程,思想的硬朗与明晰通常是因为有苦难和磨练做伴,痛苦和忧郁为朋。伟大的思想者就像一棵树,正因为饱尝过众多苦涩,咀嚼过许多风霜,所以才能结出无比甘甜美丽的果实。内在的实力永远决定魅力,思想故而彪炳史册。

思想不朽!思想者不朽!

人,总是需要很多思考.思考不仅能帮助人们认识到自己的缺点,不断完善自己,还能让我们发现很多生活中鲜为人知的真理.爱思考的人,往往更容易获得成功或者成功的机会.因为他们能从多个角度看待事物,从而考虑问题更加全面,做起事来,方向也更明确.而忽略思考的人,对待事物总是很随意,容易受习惯和个人性格趋向的影响,不能进行正确的判断.导致造成不必要的麻烦或损失.总之,思考对每个人来说,都在其人生道路上起着关键作用.它甚至影响到你的前途和命运.它是成功者必备的"武器",是失败者不能成功的原因.只有懂得思考,才能在原来的基础上得到提升和发展.假如你的思想永远停留在一个阶段,那么,你生命只不过在无休止的重复某个过程.完全没有必要把它继续下去.曾经有这样一件小事--比尔?盖茨在很小的时候,总喜欢把自己关在房间里,长时间不出来.于是,他的母亲问他:"比尔,你为什么总喜欢一个人呆在房间里?"比尔?盖茨回答道:"我在思考,难道你们不思考吗?"虽然不能说比尔?盖茨的成功完全是因为他勤于思考,但在他具备实力的同时,若从不思考,也不会有今天的微软公司.再有,近代文学大豪鲁迅先生,被公认为是最有"深度"的作家.倒不是因为他那撇浓密的"一"字胡,而是因为他善于思考.鲁迅写作的素材,大多由他的幻想演变而来,而幻想,则是一种更高境界的,脱俗的思考.他在寻找灵感的时候,总喜欢点燃一只烟,在烟雾中捕捉情节.这一点,倒是跟柯楠?道尔小说中的福尔摩斯很像,不同的是福尔摩斯是在寻找凶手.其实,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就在与人会思考.所以,人们才能不断改变自己的生活、环境和地位.没有思考,就不会有探求新事物的欲望,就不会有发明创造,就不会有人类的演变和时代的进步.。

思想与行为 好久没有给书室添砖加瓦,要不,也不会感到这段日子过得是极其的乏味和空虚呢?昨天晚上去余秋雨先生的博客上,看到他最近写的一篇关于小时候阅读的故事.当时我留下的评论是"也许用"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有些不妥,但如果没有那时就有的一份对书的执着,又何来今天的余秋雨呢?" 今天在同学的陪同下,一起来到学校的书店.本打算看看就走,因为真的好久都没有买书的概念了.书架上的新书固然很多,熟悉的陌生的,国内的国外的,琳琅满目,应有尽有.虽然现在学的是与文学有些偏歧的专业,但还是难以说服内心的那份初衷. >就是我最后决定请回来的新朋友.同学说,你刚开始不是要买那本与这相反的>吗?我给他的回答是,也许看那本书容易让人萌生悲观的情绪,还是看积极一点的好. 当然,戴尔.卡耐基的书,我也没有看过,也不知道他在里面表达是怎样的思想?之所以选择奥格.曼狄诺,是他的一句话感动了我:希望是实现目标的第一步,一个人若是没有希望,他绝对不会去计划做任何事,最后也必然一事无成. 行为是思想的花,欢乐与悲伤是思想的果;一个人到底能收获甜蜜的果实,还是收获苦涩的果实,都取决于播下的种子.说得太好了.记得父亲曾对我说过,等你长大以后,就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因为长大的以后就有了自己的思想.事实证明父亲的忠告. 中午朋友在电话里说,生日就要到,问我要送什么礼物?这个生日很特别,过了这个生日,她就是真正的成年人了.我也不知道送什么好?也许不能给她太大的惊喜,能够表达自己的心意就好了. 曼狄诺说;人是自己品质的培养者,人生的塑造者,以及命运的构筑者.这是一个明白无误的道理.自古国人就讲内在的修养,先贤孔孟还有那么多集大成者,无不是从自身修养做起.更何况我们这些文化精髓的追寻者呢? 在身边时常会听到,有些人报怨现实的大学生活没有曾经想像的那么好.言外之意就是现实让我们失望了,大学对不起我们,我们错入家门了,不是吗? 不可否认,我曾也有过类似的想法,但是现在我可以自信地告诉看见这篇文字的每位,我没有进错家门,大学的时光太宝贵了. 别以为我是在讲假话,我想告诉你们,以前的大学她不是我们现实中拥有的,她是我的梦,一个时刻鼓励我们前进的梦,所以她是美好的.可是真当我们梦想成真的时候,为什么会感到失望的情绪呢?因为我们心中的没梦了,没有前进的动力了,我们就会报怨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日子. 其实现在,我们的心中还应该有梦,其实现在,我们的人生道路仅是一段短暂的开始.我们是绝对不可让自己输在起跑线上,我们的明天,我们的人生,只会因我们的梦想而辉煌. 俗话说;师傅请进门,学艺靠个人.有些话和有些事一样,决不是空穴来风!思想与行为的分裂中国说教的书很多,但效果总是不佳,所以得到一个世风日下的结论。

是否是世风日下,我不知道,但效果不佳总是真的。我向来对于思想宣传颇不以为然,古来以思想宣传为饭碗的人很多,但历代历朝在提倡什么,便出现许多相反的例子,当然凡有什么改革,也以失败告终。

说到底,中国人的思想与行为是分裂的,这一点导致发轫于思想领域的什么改革设想,都在现实中碰壁流产,因为在思想与现实之间无法接轨,思想和行为二个领域,各有其机制,各有其运行规律。只因这个关系,造成中国的许多伪善与乡愿。

中国文化是一种高调文化、虚伪文化,口是心非的文化。思想与行为二个领域发展很不平衡,思想的发展很快,连老人儿童都会唱高调呼口号,并且出奇的统一;古代的不识字的文盲妇女,也懂得宣扬节烈。

但一触及现实就不行,很难形成能得以遵守的行为规范。 中国的思想,从春秋以来便与现实处于对立的地位,也就是说,诸子百家的思想都是以批判的立场,力图纠正当时人们被认为不良的行为。

孔子说仁,就是针对当时普遍存在的暴政而言;韩非说法,就是针对当时秩序混乱,行为失范而言;老子说无为,乃是见到当时执政者所采取的政策,都不恰当,愈弄愈坏,还不如不弄。后来这些学说的传播演变,总离不开对当世弊端的挽救这个目的。

汉时传入的佛教,也是立意要教人解脱,其前提也是人生是痛苦的。至于道教也大率如此。

孔子时代,思想还有点实践性格,越到后来,思想家只能坐而论道,纸上谈兵,终日困在书斋中,翻烂古书,与现实一点关系都没有;而读书人,日渐变得摇头晃脑,为世俗人们所不齿。封建专制社会以来,统治者对思想的钳制十分厉害,思想与现实愈加隔绝,一方面使思想家走入空对空的领域,另一方面使思想家投机趋时,为政治服务。

此二者都使思想与行为更加分裂而不可弥合。 自官方参与控制思想始,流行民间比较有影响的思想都被改造,其它思想基本很难存身,思想的工具性不断加强。

改造后的思想总是教人如何服从,即把下层人的权益逐级向上层集中,这种思想由于不符合大多数人利益,很难落到实处。但由于官方控制科举和教育,其思想通过考试得到传播。

传播等于说已灌输到人的头脑中,不一定落实到行为去。这就是老人孩子都能唱高调的道理。

比如看电视广告,日复一日,我也记得“爱多VCD”、“。

思想者

在人类所有的文字中,惟有“思想者”这三个字,最为沉重。尤其在这个国王比思想者还多的地球上,思想者就更加凸现出了他的重量。

思想者的重量来自于历史,指向于未来,并在历史与未来之间的这个现实世界,高高地竖立起一面思想的大旗,一次次引领着我们,从历史,走向未来。

但是,思想者总是孤独而悲怆的,究其原因:是他的锋芒、尖锐、深刻、另类和反叛。面对这样的人,那些没有开化或难以启蒙的众生,不仅把他当成疯子、 *** 、 *** 、妖孽、瘟疫,而且更可悲的是群起而攻之、讨之、杀之、歼之……大有一种不把他五马分尸不足以平息众怒的架势。因此,这帮难以启蒙的众生,就成了权贵们和政治集团极其残忍地剿灭思想者的帮凶,一步步把他逼向生命的绝境,设下火坑,布下陷阱,叫他去跳下去。

思想者可以把思想侍弄得十分精当,万分慎密,甚至是一丝不漏、光照千秋,但是,在红尘世界,思想者往往是大大咧咧的,疏于计较个人得失、自我恩怨,正是由于这样,在通常情况下,大量居心叵测的人,动用所谓的道德和法律,一次次把思想者打成国民公敌,关进铁窗,困在地狱,逼向黑夜。

在这样的黑夜里,思想者的灯光,是最暗淡的时候。这微弱的光,难以照彻无边的暗夜,无力唤醒蒙昧的大多数,但是,就是在这样的黑暗中,思想者依然没有放弃他的思索,没有摈弃他的启蒙,依然对唤醒大梦中的芸芸众生充满希望,依然高举着思想的明灯,在腥风血雨中奔走和呐喊。但是,他没有找到能够同路的人,即便是偶尔找到一个两个,也不能同行始终。这时候,思想者就只有独自一人,举着明灯,孤零零地与暗夜抗争,孤零零地把光明播撒,直至生命的终点。

思想者,不是活在现实世界里的,他要么活在历史的深处,要么活在遥远的未来。正是因为这样,他的思想,才在现实世界中具有巨大的反判力量和重塑精神。然而,正是由于他的这种反叛和重塑,就注定了他与众人格格不入,与时代格格不入,与权贵们和政治集团格格不入,这就注定了他悲剧性命运的一生。

当思想者在没有广泛的社会良知作强大的支撑时,在没有获得大多数人的认可时,他和他的思想,就一定是大夜中的梦呓,是怒海中的一叶孤舟,是千军万马围歼下的一头小鹿。

面对这一切,思想者不会选择屈服,不会在屠刀和绞索下发抖,更不会放弃追求,抛下理想。因为,他早就把肉体的生命看得轻于鸿毛,把思想的生命看得重于泰山。在面对屠刀和绞索的时候,他会毫不犹豫地大步走过去,大义凛然地赴死。在这个世界上,惟有思想者,能够以死来加重思想的声音,以死来增强思想的威力。

思想者虽然死了,但是,他为这个世界,找到了一个出口。

思考,让你一生受益 思考能启人心智,思考能补人庸拙,思考似灯塔为你照亮航程,思考似朝阳为你驱散晨雾. ——题记思考产生怀疑.想得多了,便自然怀疑这固有的结论是否正确.例如: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曾怀疑亚里多德说的重球比轻球落地速度快,于是便着手试验,证明这句话是错误的.能推翻当时的“真理”,不仅需要勇气,还需要智慧,而这,没有思考能行吗? 思考发明创造.“不深思则不能造其学”.有了思考才会有新的发现,才能够突破前人,才会有理性的升华,才会有发明创造.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病倒在床,发现世界地图上的巴西海岸每个凸凹部分都可以和非洲沿岸的部分正好对应,这触发了魏格纳思想的火花,并进行了思考研究,最终深化了新学说----大陆漂移说.再如门捷列夫在长达20年里思索,反复揣摩已发现的63种元素,最终便形成了众所周知的元素周期表.这些猜想,这些发明,这些创造不都是思考出来的吗? 思考走向成功.脑筋越动越活,越动越有灵气.爱因斯坦曾说过“学习知识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学习方法成为科学家的.”华罗庚善于思考成为伟大的数学家;牛顿对苹果落地思考,提出了震惊世界的“万有引力定律”;阿基米德从洗漱中得到启示,发现了著名的浮力定律;戴震的肯于动脑,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广为流传……太多太多的例子告诉了我们:有了思考,我们便可能成功但没有思考,我们注定失败. 想想我们自己,是否也像他们一样?那么从现在改正吧!我们在求知的路上,学会思考的方法,养成思考的习惯,是走向成功的必备的条件.当然,我们也不能只思考,那就成“思而不学则殆”那也是错误的.孔子的这两句话精辟地论述了思考对于学习的重要性,那么,就让我们向着成功的方向共同努力吧。

世界如同一个棋盘,人就像一个“卒”,冲过“楚河汉界”之后方可横冲直撞,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每个人都被一个无形的界限约束着,限制着,有的人不敢突破界限,只是规规矩矩在界内生活,工作,最终也只是碌碌无为、平庸一生。而有的人却最敢于突破界限,摆脱那些繁文缛节的束缚,因而他们也欣赏到了界外不一样的风景,领略了界外不一样的精彩,活出了非同寻常的精彩人生。

我很欣赏那个发明吉尼斯记录的人,他鼓励人们勇于打破记录,他激励人们勇于超越思维的界限,他懂得突破“界”后的乐趣与精彩。有了吉尼斯,也便有了身体上的、思想上的界限的不断突破。

著名撑杆运动员布勃卡有句名言:“记录就是用来打破的。”多么狂妄而又多么激人心潮澎湃啊!他不断打破自己创造的记录,不断突破人们心目中运动的界限。因为陶醉于突破人体力的界限,他没有高处不胜寒的孤寂,他忘记了身体上的劳累与痛苦,他才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不可思议的记录,突破了公认的体力界限。在挑战与突破界的束缚过程之中,他自然也就有非凡的撑杆成绩,有了别人无法比拟的超高水平。

摆脱不了思想的禁锢,人们永远也不可有进步。在地心说被普遍尊崇的年代,便有这么一群天才突破了思想之界,提出日心说,为天文学的发展作出卓越贡献;在闭关自守,妄自尊大的清朝末朝,便有这么一批热血青年突破保守的思想,开展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的 *** ,为中国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发现“光电效应”现象之后,物理学家们都苦于无法解释此种现象,而天才般的爱因斯坦突破了普通思维走势的界限,提出光的波粒二象性。以往人们善于用类比之法得出结论,而光的此种属性在自然界中却无可类比的对象。因而只有突破思维界限才能解释这一“神奇”现象。若无爱因斯坦这一突破“规定”界限的想法,光的这种属性恐怕至今仍是一个谜,更不用提光学更远的发展了。

突破种种界限的束缚,方可欣赏人生的朝暾夕月。“界”就是用来突破的!

封建时代早就过去了,可封建思想却一代一代传了下来,我的爸爸和妈妈就是典型的封建主义思想者.今天中午,爸爸、妈妈给我定了一个没有道理的规矩:以后不准和男生一起玩,更不能到男生家里去.女孩要有女孩的样子,以后只准和女生玩,要是看到我和男生一起玩,就要狠狠的打我.看看看,这还有道理吗?男生和女生为什么不能在一起玩?我不明白,爸爸妈妈怎么那么不讲道理.我当然不同意了,这都什么年代了,女孩为什么就不能和男孩一起玩?爸爸说:“我是你爸,我怎么说你就怎么着!”我的眼泪经不住“啪嗒啪嗒”落了下来,父母真是太不讲道理.见我还是不服气,爸爸把看家法宝——棍子拿来了,我只好就范.我在心里不停地想:凭什么女孩不能和男孩在一起玩?我最讨厌爸爸妈妈了!生在他们家我倒了八辈子的霉了!我扑在床上,不停的流泪,这是我发泄最好的办法.爸爸妈妈自己太封建,还要用封建思想来压抑我,太不公平了.怪不得老师说,中国虽然得到了解放,但中国人的思想却还没有被解放.如果人人都像我的爸爸妈妈一样,那么我们中国人的思想就会永远停留在封建时代.我真希望爸爸妈妈看了这篇文章能撤消了这条没有道理的规矩,更希望爸爸妈妈再也不受封建思想的束缚.。

且思且行两千年前的教育家孔子曾这样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意思就是说,一个人在学习中,倘若只知死记硬背,而不知加以思考、消化,那他就将毫无收获。孔子的话是很有道理的。一个人从接受知识到运用知识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记与识、学与思的过程。学是思的基础,思是学的补充,这二者是紧扣的两环,缺一不可。正如人体对事物的消化过程那样,只学不思,那是不加咀嚼,囫囵吞枣;举一而不能反三,那是未经消化、吸收,所学知识无法化为“己有”。只有学而思之,才能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学与思相结合,是掌握知识过程中是必由之路,古今中外成功者的事例无不证明了这一点。在马列主义传播到中国大地是时候,以毛泽东、周恩来等为领导的共产主义者,在汲取马列主义精髓的同时,结合中国实情,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战争道路,最终缔造了社会主义新中国。试想,革命先辈们如果不是学而思、思而再实践,而是一味生搬硬套,教条主义,那么中国革命岂不是要断送在王明之流的左倾教条主义者手中?文艺复兴时期的大科学家伽利略,倘若不是在学习中独立思考,“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实验能在当时产生吗?人类能够及早挣脱亚里士多德的错误理论的束缚吗?学而思,思而学,正是这些伟人成功的经验,同样也是人类进步的动力之源。今天正是“知识激增”的时代,知识的领域在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间内,不知扩大了多少倍。“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面对如此浩瀚的知识海洋,光靠死记硬背是不可能到达光明的彼岸的。因此美国教育界正在努力改革原有教育体制,力求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以适应明天的科学;欧洲、日本纷纷步其后尘,我们中国的教育体制改革也已经迫在眉睫、势在必行。明天的创造型人才,正是要从今天学生中培养起来。所以我们更应该做到,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提出独到的见解,培养自己的思考能力,来等候明天的选择。在学习中独立思考,是学者、大师们成功的经验,是人类进步的动力源泉,而培养学生这一能力,是今天的中国在明天得以崛起的希望。

民主与科学为主题的论文

不好意思,我不会呢。你可以去网上搜索下,或者给别人钱代写

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的历史启示1 .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要靠先进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才能完成。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斗争,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地主阶级改革派、农民、资产阶级改良派和资产阶级革命派先后登上了历史舞台,站在斗争的第一线。他们代表了当时人民群众的愿望,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表现了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但是由于历史的局限和阶级的局限,使他们的斗争成效甚微,都不能使中国摆脱被凌辱的半殖民地的命运,不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不能把民族解放和社会进步的事业引向胜利,历史呼唤新的阶级及其政党来领导。2 .近代中国各个阶级提出了不同的救国方案,但未能找到救国救民的正确道路。近代中国的先进分子提出了各种救国方案。地主阶级改革派是想在保持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的技术,提出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结果失败了;洪秀全作为农民战争的领袖,提出了具有平均主义性质和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救国方案,也很快遭到失败;资产阶级改良派企图运用西方君主立宪的政治制度,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结果也行不通。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杰出代表孙中山借鉴西方资产阶级政治理论和实践经验,制定了三民主义纲领,建立了中华民国。这是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的第一次实践,是近代中国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成果,但这个方案在短时间内就破产了。3 .中国革命必须有科学的理论作指导。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各个革命阶级在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中,总是以一定的理论为指导的。但是由于受到历史条件和阶级地位的局限,他们找不到也不可能找到一种科学的、正确的理论来指导中国革命。太平天国农民运动是利用宗教来组织和发动农民起义的。洪秀全创立的拜上帝会,在革命发动过程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宗教既不能科学地解释世界,自然也不能正确指导现实斗争。维新派是以西方资产阶级进化论为理论指导进行维新变法的,虽然影响很大,结果还是失败了。孙中山借鉴西方资产阶级天赋人权理论,提出了三民主义,并以此为指导,进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但辛亥革命也失败了。可见,在近代中国各个阶级的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中,在探索国家出路的斗争中,一切旧的思想武器都败下阵来,都不能救中国。中国革命的发展,要求有崭新的革命理论来指导。另参高中教科书:从客观上说,辛亥革命发生于帝国主义时代,而帝国主义是决不容许中国建立一个独立、富强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从而使自己失去中国这个占世界人口1/4的剥削、奴役的对象和市场的。因此,它们用政治、外交、军事、经济、财政等各种手段来破坏、干涉中国革命,扶植并支持它们的代理人袁世凯夺取政权。帝国主义与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大地主大买办势力以及旧官僚、立宪派一齐勾结起来,从外部和内部绞杀了这场革命。从主观方面来说,这场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它的领导者资产阶级革命派本身存在着许多弱点和错误。主要是:第一,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他们没有明确提出反帝的口号,甚至幻想以妥协退让来换取帝国主义对中国革命的承认和支持。他们只强调反满和建立共和政体,并没有认识到必须反对整个封建统治阶级,致使一些汉族旧官僚、旧军官也混入革命的营垒。受当时政治局势的左右和妥协退让思想的支配,革命党人最后甚至还把政权拱手让给了袁世凯。后来,孙中山在回顾辛亥革命的历程并总结有关教训时说过:“曾几何时,已为情势所迫,不得已而与反革命的专制阶级谋妥协。此种妥协,实间接与帝国主义相调和。遂为革命第一次失败之根源。”“夫袁世凯者,北洋军阀之首领,时与列强相勾结,一切反革命的专制阶级如武人官僚辈,皆依附之以求生存;而革命党人乃以政权让渡于彼,其致失败,又何待言!”第二,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由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同封建势力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因而不敢依靠反封建的主力军农民群众。在革命的过程中,资产阶级革命派虽然也曾经联合新军(多数是穿起军装的农民和学生)和会党(以游民和破产农民为主体的秘密结社),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动员了群众的力量,但在清政府被推翻之后,他们便把群众抛弃了。他们不但不去领导农民进行反封建的斗争,反而指责农民“行为越轨”,并派兵加以镇压。正因为中国民主革命的主力军农民没有被动员起来,这个革命的根基就显得相当单薄。“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辛亥革命没有这个变动,所以失败了。”①第三,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同盟会内部的组织比较松懈,派系纷杂,缺乏一个统一和稳定的领导核心。甚至有人主张“革命军起,革命党消”。有的还另建党派,自立山头。孙中山指出:辛亥革命之所以失败,“非袁氏兵力之强,乃同党人心之涣散”。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这些弱点、错误,根源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正因为如此,辛亥革命仅仅赶跑了一个皇帝,却没有能够改变封建主义和军阀官僚政治的统治基础,无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务。辛亥革命的失败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没有能够救中国,先进的中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谋求新的出路。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各阶级各阶层的探索与主张1、地主阶级主张:①鸦片战争时期,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抵抗派开始注目世界,探索新知,寻求强国御侮之道,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但未付诸实践,但启迪着后人继续寻求强国救国之道。②地主阶级中的洋务派继承发展了抵抗派向西方学习科技的思想并付诸实践。洋务运动虽然是一次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但它涉及军事、外交、经济、教育等各方面改革是中国走向近代化的第一步,但由于其没有从根本抛弃封建制度,最终失败。③戊戌变法运动是得到一些开明地主拥护,光绪帝支持的爱国运动,但由于顽固派破坏,最终失败。2、农民阶级主张:①太平天国领袖接受了西方基督教的某些教义,创立拜上帝教,企图建立人间天国。他制定《天朝田亩制度》提出了绝对平均主义的空想农业社会主义方案,当然是一种无法实施的空想。②洪仁玕提出中国第一个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资政新篇》,它顺应了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潮流,集中反映了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探索救国救民真理的愿望,但由于缺乏必要的社会条件,也没有实施。③义和团农民阶级提出“扶清灭洋”口号,虽然反映了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矛盾特别尖锐的现实,触及了时代的救亡主题,但由于其对中外反动势力的认识处于感性阶段,盲目排外,对清政府的实质认识不深,最终失败。3、资产阶级主张:①从洋务派中分化出来的资产阶级早期维护派主张从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向西方学习,但他们只是对一些具体问题提出一些改革主张,缺乏完整的理论,没有付诸行动。②维新派要求反对封建专制,主张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学习西方科学文化以抵抗帝国主义侵略、挽救民族危机,但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虽发动百日维新,但最终失败。③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学习西方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结合中国国情提出较为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三民主义,指导了辛亥革命,取得了重大成果,却未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④辛亥革命后,实业救国的思潮兴起,民族工业的发展必然抵制外国的经济侵略,因此,是爱国和进步的。但由于民族工业处在封建压迫和帝国主义侵略的夹缝中,难以发展壮大,因此也是一种空想。资产阶级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发动了对封建传统思想进行批判的资产阶级新文化运动,它和为反封建运动的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的继续和发展,但由于对东西方文化存在全盘否定和肯定的弊端,同时没有同群众运动相结合,注定不可能为救国指明正确的出路。⑤俄国十月革命后,新文化运动中一批先进的分子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举起社会主义旗帜,为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奠定了思想基础。一、农民阶级的探索①太平天国以拜上帝教来发动农民群众。②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前者平均分配土地和生产所得,是一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纲领性文件,但绝对平均的思想不切实际。后者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比较系统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但是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未能付诸实施。③由盛转衰的分水岭:天京事变。④历史意义: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撼动了清政府统治根基;是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冲击了儒家经典的正统权威,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冲击了殖民主义者在亚洲的统治。⑤失败原因:农民阶级不是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根本原因),拜上帝教不科学,未能正确对待儒学,视西方人为“洋兄弟”。⑥教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阶级虽然具有伟大的革命潜力,但自身不能担负起领导反帝反封建斗争取得胜利的重任;单纯的农民战争不可能完成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二、地主阶级的探索(1)爱国、开明有识之士的探索①林则徐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翻译西方书刊,编成《四洲志》。②魏源编成《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2)洋务运动①目的:挽救清政府统治危机。②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③口号:“自强、求富”。④举办洋务事业:近代企业(军工、民用);新式海陆军;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⑤失败标志:北洋海军全军覆没。⑥历史作用:促进了中国的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带来了新知识,打开了人们的眼界;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社会风气的改变。⑦失败原因: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洋务运动对外国具有依赖性;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三、资产阶级的探索郑观应等早期的维新思想具有强烈的反对外国侵略、希望中国独立富强的爱国思想,以及一定程度反对封建专制的民主思想。(1)维新派掀起戊戌维新运动①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②宣传活动:向皇帝上书;著书立说;介绍外国变法的经验教训;办学会;设学堂;办报纸。③维新派与守旧派论战:要不要变法;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和兴西学。实质: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思想在中国的第一次正面交锋。(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论战需要与革命派和改良派的论战进行比较。1905年至1907年间,围绕中国究竟是采用革命手段还是改良方式这个问题,革命派与改良派分别以《民报》、《新民丛报》为主要舆论阵地,展开了一场大论战。双方论战涉及的核心问题主要有三个:第一,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这是双方论战的焦点。第二,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第三,要不要社会革命。)④百日新政:诸如裁汰冗员、提倡廉政、奖励科技发明以及创办京师大学堂(变法失败后被保留下来)等内容,但没有开国会等政治主张。⑤意义:爱国救亡运动、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和思想启蒙运动。⑥失败原因:维新派自身的局限(不敢否定封建主义;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惧怕人民群众)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的守旧势力的反对。⑦教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通过自上而下的改良道路实现国家的独立、民主、富强是根本行不通的。(2)革命派掀起辛亥革命①孙中山提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②革命团体:第一个革命团体是兴中会。③政党:中国同盟会是近代中国第一个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全国性政党,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到一个新阶段。④政治纲领:民族主义,即民族革命。一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朝政府,改变它一贯推行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二要追求独立,建立“民族独立的国家”。民权主义,即政治革命。即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民生主义,即社会革命,指的是“平均地权”,也就是核定全国土地的地价。(孙中山在国民大革命时期的新三民主义中增加了反帝内容、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以及节制资本等主张,从而成为了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⑤政权:中华民国临时政府。⑥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⑦失败标志:袁世凯篡权。⑧意义: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社会风俗的变化,推动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高涨。⑨失败原因:资本主义建国方案行不通;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革命纲领,没有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没有坚强的革命政党)。⑩辛亥革命失败后,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相继展开,其中护法运动宣告了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四、五四前先进知识分子的探索——新文化运动①开始:新文化运动以创办《青年》杂志开始。②基本口号:民主和科学。③五四之前新文化运动的意义: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准备了思想和文化条件。④五四以前新文化运动的局限:首先,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批判孔学,是为了给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扫清障碍。但是,由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行不通,所以从根本上说,提倡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并不能为人们提供一种思想武器去认识中国,去有效地对中国社会进行改造。其次,他们把改造国民性置于优先的地位。但是,离开改造产生封建思想的社会环境的革命实践,仅仅依靠少数人的呐喊,依靠有限的宣传手段,要根本改造由这种社会环境产生的思想、所造成的国民性,是不可能的。再次,那时的许多领导人物,还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他们使用的方法,一般还是资产阶级的方法。他们中有的人看问题很片面,坏就是绝对的坏,好就是绝对的好。这种形式主义的方法,影响了这个运动后来的发展。⑤五四以后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赋予民主与科学以新的含义;反对封建思想产生的制度根源;反封建思想的斗争的立足点,从个性解放扩展到社会解放;反封建的斗争方式,从少数人的思想批判逐步发展为人民群众的革命实践。五四以前的新文化运动主要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新文化反对封建主义的旧文化;五四以后,马克思主义开始逐步地在思想文化领域中发挥指导作用。影响:由于资产阶级不能领导民主革命,那么,民主革命的重任必须由更为先进的阶级领导,这也是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原因。无产阶级是阶级社会最先进的阶级,他们有着先进的理论和完整的、彻底的革命要求和革命精神,五四运动是发生在俄国十月革命之后,处在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代。从阶级阵容看,随着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在五四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已经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政治舞台,使中国革命开始有了新的领导力量。这表明中国的民主革命开始进入以无产阶级为领导的新阶段,革命的领导权是属于无产阶级还是属于资产阶级,这是区别新旧民主革命的根本标志。从指导思想和发展方向来看,五四运动之后,中国已有大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觉悟的知识分子,他们不但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而且还促进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这种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不但是彻底地反帝反封建,而且将把这一革命引向社会主义的前途。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使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成为现实。从此,中国出现了一个完全新式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统一的无产阶级政党。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从此,中国共产党担负起领导中国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的重任,真正地实现了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转变。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的原因摘要:尽管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先后有地主阶级改革派、农民、资产阶级改良派和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中国人民进行反侵略斗争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但都没有取得成功。究其原因是什么,本文将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分析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的原因。关键词: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 失败 原因中国从鸦片战争开始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受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压迫的时期,进入中国人民奋起反抗力图挽救民族危机,进入改变中国面貌的时期。从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这风云变幻的80年是中国的旧民主义革命时期,中国人民为独立,为富强,为崛起,曾做次做出努力,但无一例外均以失败而告终。中国旧民主主革命失败的原因在哪?中国何以在经历如此长的时间才能踏一条正确的道路?以下就是我个人一些浅薄的看法。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的原因,总体上分为两大类,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客观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环境,敌我力量过于悬殊,国内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二是缺乏国际政治同盟的有力支持;三是时机不成熟,促使一个科学的指导思想,坚强的领导组织者产生的客观条件不够完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的封建主义因为某些利益的共通点而走在了一起,他们都是剥削阶级,尽可能多地从他人那剥削,掠夺,抢取以满足自己的需求,尽管在形式上他们稍有不同,但实质上是一样的。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中国就是为了从中国攫取他们想要的利益,把中国变为他们的商品销售市场,廉价原料的供应地和资本输出场所。一旦中国革命取得胜利,中国独立,中国富强,他们就要失去中国这个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压迫,奴役的对象。于是他们采取种种措施,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各种手段来阻挠中国革命的胜利。而封建统治者也必然不愿意看见自己的垮台,面对人民起义,他们必然选择镇压。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就是一个比较明显的例子。中国处于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西方资本主义处于相互争夺利益或是对外殖民扩张中,他们是侵略中国者,不可能形成帮助中国的同盟。而亚非拉,美洲他们也和中国一样是受压者,有些甚至比中国受压迫受奴役更深,已经沦为殖民地,他们自身国内的问题都很难解决,没有过多的余力来帮助中国。而且此时这些受压迫受剥削的民族政治觉悟还不高,没有统一的指导思想指引他们走到一起,形成政治同盟。尽管在19世纪中期产生亚洲革命风暴,19世纪末20世纪初有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这些运动在进行时对外国资本主义的打击与削弱有助于其他被侵略国家的斗争,但是他们始终没有形成一个强有力的政治同盟来共同应对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时机不成熟,主要是指促使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胜利的许多必要因素不存在或是不够成熟。生产力还不够发达到促使一个较为先进的阶级(指无产阶级)发展壮大到一定阶段,时代背景还不够使一种科学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与应用。因为时机不成熟,缺乏一面鲜明正确的旗帜,缺乏一个坚强的组织带领中国走一条正确的道路。主观原因主要由五个:一是领导阶级自身的局限性,二是缺乏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政治纲领,三是领导阶级未能有科学的思想作为指导,四是未能发动起广大人民群众,五是不能辩证看待东西方之间的关系。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领导阶级主要有农民阶级,资产阶级,以及地主阶级(洋务运动时的洋务派)。农民阶级是小生产力的代表,不是新的生产力和新的生产关系的代表,他们无法克服小生产者所固有的阶级局限性,随着太平天国运动的进一步发展,在定都天京建立政权后,领导者的腐朽思想滋长,任人唯亲,滥封王位,贪赃枉法,结党营私,强取豪夺,鱼肉百姓,内讧分裂。天京事变后严重削弱了太平天国的力量,成为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分水岭。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资产阶级具有两重性:革命性和妥协性。民族资本主义企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在一定程度上对外国资本主义有一定的依赖性,他们不敢不愿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纲领。而对于洋务派是地主阶级的代表,他们进行洋务运动,主要是为了挽救清朝的统治危机,镇压农民起义,加强海防,边防,增强实力,而不是彻底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态。此时,这一阶级已属于腐朽没落的阶级。随着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标志着标榜“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的破产。在一定程度上,领导阶级自身的局限性也决定了他们不能明确地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政治纲领。中国要独立自主,繁荣富强这两个历史任务,首先必须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状态,就必须旗帜鲜明地加以反帝反封建。反帝,反封建两个条件缺一不可。天平天国运动中农民阶级反清朝统治,但是却不够重视反对外国资本主义。而对于义和团运动,我们从他们提出的“扶清灭洋”的口号中就可以指导他们政治纲领的不彻底性。资产阶级改良派,革命派,由于其与外国资产阶级千丝万缕打的联系也决定其不可能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的政治纲领。缺乏明确的反帝反封的政治纲领,人们的行动方向就会不够准确,反抗斗争就会不够彻底,影响着人们的斗争是否可以取得胜利。另外指导思想在一场革命,一场运动中起的作用至关重要,它指引着人们的行为方向。洋务派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符合地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但是不符合时代的潮流,是不科学的。而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的三民主义,因为没有明确地提出反帝的要求,也是不够科学的。不够科学,不够理想的社会意识,指引的社会活动是难以达到预期目标的,旧民主主义就是在不科学的意识指引下失败的。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变革者,是社会实践者,人民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然而,不幸的是,在旧民主主义中,很少有阶层注意到,或是利用到人民群众的力量,发动人民群众共同挽救民族危机。像资产阶级,因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同封建势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而不敢不愿依靠反封建的主力军农民群众,甚至在辛亥革命后期指责农民“行为越轨”,并派兵加以镇压。没有民主革命的主力军农民被动员起来,这个革命的根基就显得相当的薄弱。“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变动。辛亥革命没有这个变动,所以失败了”。在旧民主主义革命中,很多阶层都注意学习西方,但是他们却不能正确地取之,用之,使之适用中国的具体实际。洋务派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单纯引进西方的器物而不彻底变革封建制度,而中国亟需的就是政治制度的彻底变革。资产阶级改良派要求学习日本的君主立宪,但是这样的拿来主义却不适用于中国,中国的资本主义没有日本发达,中国的封建势力却要强于日本,保留君主制在中国是行不通的。所以说,要救国,就得有一个先进的阶级来领导,并且得在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纲领,在科学的思想指导下进行,发动广大人民群众,懂得如何从外界取之并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用之。

1.洋务运动。中国的近代化启动于19世纪60年代的洋务运动,中经90年代的维新变法,以及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运动。孙中山是在回顾或者说是在“反思”上述近代化运动,总结上述运动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开始建构自己的近代化理论和逐步完善自己的近代化思想的。2.维新运动。19世纪末,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领导了维新变法运动。他们不仅提出了维新变法和革新政治制度的主张,而且还大胆、勇敢地提出了深层思维方式变革或“精神革命”的课题。他们借用西方的思想武器,介绍进化论和宣传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使近代中国形成了第一次思想解放浪潮。从这个意义上说,维新运动既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又是一场政治改革运动,甚至可以说是中国近代化运动的全面启动。然而,对君主与清政府的看法脱离实际。维新派企图采用保留皇帝宝座来推行自上而下的体制内变革,实现君主立宪政体,走英国和日本模式的近代化道路。可是,他们过于天真,他们不了解中国的皇帝毕竟与英、日的国王不同,中国的民众也与英、日有别。因此,维新派要维新,但不明确如何维新,更不明白维新不行该如何变革中国。正如孙中山所指出,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政体是不可能的,“观于昏昧之清朝,断难行其君主立宪政体,故非实行革命,建立共和国家不可也。”“我们所需要的是一个治理众人之事的总统”,而不需要把国家变为个人私产的封建皇帝。3.辛亥革命。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是向西方学制度的,学美国的民主共和制。政体是关键,政体不改变,一切都无从谈起。所以,孙中山认为要使中国与世界接轨,迅速实现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近代化,必然要有一个负责任的、代表民意的民主政府。作为中华民族的伟大英雄、中国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他不仅是中国改朝换代的政治家、革命家,也是振兴中华、追求中国近代化的伟大先驱。尽管他未能扫除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两大近代化的障碍,实现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富强,实现复兴中华的目的,但他的近代化主张无疑是他那个时代中各种方案中最优秀的构想。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一个新的里程碑。辛亥革命加快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引进,促进了国民参与政治运动的热情,为中国的政治民主化和工业近代化创造了一个大环境,而且也加速了民族的觉醒,促进了国民的新思想、新观念、新意识和新价值观的形成。但是辛亥革命并未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4.新文化运动。陈独秀等激进民主主义者正是看到辛亥革命并没有在中国建立起真正的民主政治,因而大张旗鼓地宣传民主思想,反对封建专制。他们用资本主义的自由平等思想,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活动进行了揭露和批判,希望中国真正走上民主共和的道路。新文化运动的发生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包括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方面。就其直接原因,则是袁世凯在文化领域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为具有民主思想的知识分子所不能容忍。于是他们高举“民主”和“科学”的大旗向封建主义发起了猛烈的进攻,一场猛烈抨击几千年封建思想的文化启蒙运动便应运而生。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但是,它并未使中国走上民主与科学的道路。

中国人追求民主与科学并非始自五四新文化运动。鸦片战争结束不久,作为近代中国第一批开眼看世界的先进人物,魏源、徐继畲、梁廷枏等人在他们的著作中,就以赞赏的态度介绍过西方的民主制度,说它有中国传说中的“三代政治”之“遗意”。洋务运动期间,介绍西方议会政治、民主政治的著作逐渐增多,同时人们也已认识到学习西方声光电化等科学技术的必要,以王韬、郑观应为代表的一些洋务知识分子或早期维新思想家还主张以西方的“君民共主”制度取代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到戊戌维新时期,维新派主张“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不仅着力宣传过西方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民权思想,而且也对科学知识、科学方法进行过提倡和介绍。特别是严复的“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用”思想的提出,在近代中国人追求民主的历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进入20世纪后,由于辛亥革命的作用,民主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科学的重要性也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中国人追求民主与科学虽不始于五四新文化运动,但却是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始,中国人才将民主与科学作为近代新文化的核心观念或基本价值加以追求和崇尚。在此之前,人们主要是把民主与科学作为一种实现国家富强和救亡图存的工具或手段追求的。如以王韬、郑观应为代表的洋务知识分子或早期维新思想家之所以要求变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为西方的君民共主制度,是因为在他们看来,西方的君民共主制度能使上下相通,君民不隔,这是西方所以富强的根本原因;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则是上下不通,君民隔阂,中国所以贫弱的根本原因也就在此。因此,中国要实现富强,抵御外侮,就必须改弦更张。用郑观应的话说:中国“苟欲安内攘外,君国子民,持公法以保太平之局,其必自设立议院始矣”。甲午战争后,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之所以主张兴民权,是因为他们认识到,“民权兴则国权立,民权灭则国权亡”,西方富强的原因,就在于西方实行的是民主制度,“人人有自主之权”,中国所以贫弱,也就在于中国实行的是封建专制制度,“收人人自立之权,而归诸一人”。既然有无民权是西方富强、中国贫弱的根源,那么,中国要救亡图存,实现富强,其不二法门自然是“兴民权”。20世纪初,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主张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理由,同样是清朝的封建专制使中国贫弱,而资产阶级共和国能使中国实现富强。正因为追求民主和科学的目的是为了国家富强和救亡图存,人们在接受或宣传、介绍西方的民主理论和学说时,往往有所选择,而选择的标准则是看某一理论或学说是否对国家富强和救亡图存有利。这就影响了对西方民主思想的完整理解和系统接纳。如个性解放和个人自由,这是西方民主思想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有人甚至说它们是民主政治的基石,但在“五四”之前,却没有得到国人应有的重视,除严复、梁启超等个别人外,几乎没有其他思想家宣传、介绍过。因为这些思想家从国家富强和救亡图存这一目的出发,认为当时中国最需要的不是个性解放和个人自由,而是中华民族的解放和国家的独立自由,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和国家的独立自由,他们(如孙中山)甚至要求限制个人的自由。就是严复和梁启超,他们在宣传、介绍西方自由主义思想时,也往往从国家富强和救亡图存的需要出发,对其内容进行过修正。将民主与科学作为近代新文化的核心观念或基本价值加以追求和崇尚,这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最伟大的历史功绩。1915年9月,陈独秀在标志五四新文化运动兴起的《青年杂志》(从第二卷起改称《新青年》)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就向国人疾呼:“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不久,他在《〈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中又生动地将民主与科学称为“德先生”与“赛先生”,并明确表示,“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来,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只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若因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压迫,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这样,民主与科学就成了五四新文化的两面旗帜。五四新文化运动将民主与科学作为近代新文化的核心观念或基本价值加以追求和崇尚,这不仅体现在它以民主与科学作为自己的旗帜上,也体现在它对民主与科学的认识和理解上。就五四新文化运动对民主的认识和理解来看,首先,民主是一种个人独立自主的观念。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一文中称欧洲历史为“解放历史”,而所谓“解放云者,脱离夫奴隶之羁绊,以完其自主自由之人格之谓也”。那么,怎样才算“完其自主自由之人格”呢?据陈氏的解释,要有“人间百行,皆以自我为中心”的自我意识;“纵横一世,独立不羁”的自主精神;不迷信,不盲从,敢于怀疑的独立思考;勇于进取,敢担干系的负责态度。一句话,“我有手足,自谋温饱;我有口舌,自陈好恶;我有心思,自崇所信,绝不认他人之越俎”,“一切操行,一切权利,一切信仰,唯有听命个自固有之智能。”胡适又称这种个人独立自主的观念为“健全的个人主义”。其次,民主贯穿于社会各个方面,体现了平等自由的精神。李大钊在《劳动教育问题》一文中曾指出:“现代生活的种种方面都带有Democracy的颜色,都沿着Democracy的轨辙。政治上有他,经济上也有他;社会上有他,伦理上也有他;教育上有他,宗教上也有他;乃至文学上、艺术上,凡在人类生活中占一部位的东西,靡有不受他支配的。简单一句话,Democracy就是现代唯一权威,现在的时代就是Democracy的时代。”五四时期的另一位思想家谭平山在《国民道德教育改造论》一文中也强调:“今日时代思想的根本特质,就是民治主义,今日所谓民治主义的根本概念,就是平等自由两大观念。”至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所认识和理解的科学,不仅仅是科学技术或科学思想,而更是一种广义上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一种与迷信、盲从、愚昧相对立的崇尚实证的理性精神。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中说:“科学者何?吾人对于事物之概念,综合客观之现象,诉之主观之理性,而不矛盾之谓也。”不久,他又在《新文化运动是什么》一文中写道:“我们中国人向来不认识自然科学以外的学问……向来不认识中国底学问有应受科学洗礼的必要。我们要改去从前的错误,不但应该提倡自然科学,并且研究、说明一切学问(国故也包含在内),都应该严守科学方法,才免得昏天黑地乌烟瘴气的妄想、胡说。”正因为五四新文化运动将民主与科学作为近代新文化的核心观念或基本价值加以追求和崇尚,再加上这种追求和崇尚又与对封建专制主义、迷信愚昧思想以及旧伦理、旧道德乃至整个传统文化的批判与反思联系在一起,因而它极大地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推动了思想文化的变革。同时,民主与科学从此也逐渐深入人心,并开始成为一种社会意识、价值观念。这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追求民主、崇尚科学的运动和思潮继续向前发展。五四运动后,民主运动大致沿着两条轨迹向前发展:一是共产党发动和领导的人民民主运动;二是资产阶级自由主义者发动和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运动,如20世纪20年代末胡适、罗隆基等人发动的“人权运动”、30年代中宋庆龄、蔡元培发起成立的“人权保障同盟”和“赔偿冤狱运动”、抗战时期的两次民主宪政运动、抗战胜利后民主党派主张的第三条道路和民主建国运动等。与此相一致,民主思潮的发展也分两个方向,共产党及其支持者认为,传统的资产阶级民主具有虚伪性,它虽标榜代表全体人民,但实际上代表的只是有产阶级自己,只有无产阶级领导下的新型的社会主义民主,才能真正代表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和要求。而资产阶级自由主义者则坚持传统的资产阶级的民主理想,坚持以选举为核心、以议会为形式的西方民主制度。在科学方面,则产生了经久不衰的“科学救国思潮”、30年代初至抗战全面爆发前夕的“科学化运动”、同时期的“新社会科学运动”等。第二,民主与科学的追求和崇尚开始贯穿于社会的各个方面。比如,在教育方面,平民主义教育运动的兴起和发展,“启发式”、“个性化”教育方法的提倡和推广,科学知识、科学实验课程的设置和重视等;在学术研究方面,主张学术独立,要求思想自由,反对政治干预学术,提倡用科学方法整理“国故”,注重调查研究和理论与实际的结合等;在文学艺术方面,揭露和鞭挞封建专制主义与愚昧主义(如“启蒙主题文学”),追求文学形式的多样与自由,主张大胆地表现和张扬个性,以及30年代兴起的“大众语运动”等。总之,五四新文化运动后社会的各个方面,都渗透着中国人对民主与科学的追求与崇尚。第三,再没有人敢公开非难和反对民主与科学。由于民主与科学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并开始成为一种社会意识或价值观念,因此,再没有人敢跳出来公开非难和反对民主与科学。无论北洋军阀也好,国民党蒋介石也好,虽然实行的都是专制独裁,但他们在表面上还不得不保留中华民国的“共和”招牌,他们所制定的宪法(如1923年北洋军阀颁布的《中华民国宪法》、1936国民党颁布的“五五宪草”、1946年国民党颁布的《中华民国宪法》)都不得不承认人民应享有种种民主自由的权利,而且每当他们的统治出现危机时,往往以许诺实行所谓民主或还政于民作为挽救危机的一种手段。三四十年代受国际政治思潮的影响,有些人鼓吹过法西斯主义,也发生过民主与独裁的论战,但法西斯主义的鼓吹者和独裁论的主张者,大都只是强调中国现在还不具备实行民主的环境和条件,或者说在当时实行法西斯主义或所谓新式独裁比实行民主更能应付国际国内的挑战,而很少有人从价值上否认民主,认为民主不如法西斯主义或所谓新式独裁。至于科学,虽然在五四运动前后,出现过对唯科学主义思潮的批判,并因此而引发过1923年的“科学与人生观论战”,但对科学本身则没有人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予以非难。就是批判唯科学主义的人在批判唯科学主义的同时,也再三声明,他们并不反对科学。如梁启超在《欧游心影录》中宣布欧洲人的科学万能之梦已经破产,但同时他又自注道:“读者切勿误会,因此菲薄科学,我绝不承认科学破产,不过也不承认科学万能罢了。”有些人搞不好意思,由于字数有限,建议您采纳其中的一两段

移民为主题的论文

出国发展非小事, 不象国内出差, 今天走明天回. 移民海外, 首先是从中国原居民身份, 摇身变成华侨, 最后入籍成为华裔外国人. 当年拖家带口离开熟悉的生养之地, 若干年后再故地重游时, 已经面目全非. 下几代人回来, 就是寻根问祖了. 沧海桑田的变化, 这一切都源于出国当时的决策. 而对“为什么出国?”的问题, 也不是所有出国的人都能明明白白的回答, 有的说: 我在国内干的相当不错, 应该到国外成就一番新的事业; 有的说: 国内的应试教育对小孩压力太大, 子女到国外进入新的教育体制, 能够轻轻松松上大学; 有的企业家在当地被吃大户, 乾脆连人带资产一起转移出来; 当然还有一批人, 看到出国这么热, 周围的同事朋友都陆续走了, 如果只剩下自己, 好像显得无能似的, 面子上怎么也下不来, 也非得出国不可. 这种“为出国而出国”的盲目行为, 其实害了不少人. 出国的吸引力, 还在于对海外美好生活过高的期望.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三: 一是国内主流媒体报导海外华人情况不客观不全面, 谈及海外侨胞似乎也要为国争光, 艰苦的打工生活好像只是偷渡非法移民的事情, 其实许多高知识的人士也在体力打工队伍之列; 二是一些移民公司为了自身的商业利益, 过分渲染移民的好处, 似乎移民国家遍地黄金, 俯拾即得, 误导了广大的移民群众; 三是移民自己“报喜不报忧”, 再大的苦也是往肚子里咽, 回国时出现在亲朋好友面前的是个衣光鲜亮的成功人士形象, 但背后的艰难困苦可能永远无人知晓. 因此, 决定是否移民、入籍, 是否留学、学成回国, 这些是人生中重大事件, 不能草率决定, 而应当作出理性的、冷静的、全面的考虑, 把它放在整个人生发展规划的角度来考虑. 一.适合移民出国生活的人士 能够出国是一回事, 在他国能够生活愉快和事业发展是另一码事. 出国自然有中国护照和外国签证的申请审批原则, 此处主要从事业发展而非法律的角度, 归纳出一些适合出国的人员群体: 1.综合条件好的人士 一般是外语(英语、法语)能力强、工作经验多、生活阅历丰富、性格开朗、尚有一定经济财力基础的人. 如果在国内经常折腾, 转换过多种职业或自己创业, 转战过多个地方, 适应性就更强了. 2.国外急需紧缺的人才 例如电脑程式员、网络管理员、医生、护士、工程师、技术劳工、建筑工人等, 当然这些人才也不能保证百分之百的获得工作. 遇到经济景气情况不好, 紧缺人才也会失业. 如2000到2001年美国技术股票大跌, 矽谷的技术公司大量裁员, 计算机人才也不能幸免. 3.需要开拓海外市场的人士 如因国内企业的发展, 需要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进行海外投资、开发新产品、引进新技术、培养国际性经营人才. 不过从统计角度看, 中国在海外的窗口企业大多数是失败的, 或者在自生自灭状态. 此时国内企业应给予持续的支援, 尤其要以国际惯例和西方法规办海外企业. 4.国内事业成功人士 其移民目的是准备到加拿大置业退休, 弥补过去照顾家庭不周的缺憾. 加拿大生活环境优美, 社会福利制度完善, 是养老的理想之地. 世界上许多国家的企业成功人士和富裕阶层把加拿大作为安度晚年的首选. 中国的富人同样把眼光投向这里. 5.有特殊技能的人 他/她们一般要有独一无二的绝活, 能够通过它帮助养活自己或家庭, 这些职业如画家、工艺美术家、民间艺人、音乐家、武术教练、体育运动员或教练、厨师、风水师、气功师、中医师(针灸、按摩、瘦身)、美容师、时装设计师、推销员等等. 当然有些艺术家可能要街头卖艺. 6.能够依赖海外关系支援的人士 出国伊始, 困难重重, 如果有亲朋好友生活上的帮助和指导, 显然可以少走弯路. 要是事业和生意上能够合作或作为帮手, 那就更好了. 传统上海外华人的网络就是靠亲友关系一个一个带出去形成的. 7.国内的平民阶层 在国内一般的工人、农民、民工和小职员, 本身基本一无所有, 社会地位也低微. 国内国外卖苦力打工一样出力, 但在国外的收入要高得多, 人也会得到更多的尊重和平等权利, 所有的社会福利都能享受, 对低收入者社会福利还要多一些, 所以中国平民阶层的移民有更多的满足感. 这也是沿海非法移民的一个重要原因. 北美既缺少技术人才, 也缺少普通劳工. 中国的人口过剩, 我们鼓励劳工合法的移民, 堂堂正正的出去. 8.因环境所迫而移民的人 在国内许多人因为婚姻关系破裂、失恋、家庭纠纷、失业、辞职、被开除工作、仇家打击报复、生意失败、卷入丑闻、受到处分和撤职、人际关系或生活环境恶化, 在当地无法生活、解决问题或者发展事业, 可能负气一走了之. 换换环境也许有些好处, 但这种移民只能算权宜之计. 9.希望拿到外国身份的人士 一些人没有真正想移民到外国长期居住, 而仅仅是想拿个外国公民身份回流, 在现代社会多元价值观下这无可厚非, 人们媚洋、国家鼓励外资政策和国民待遇没有统一, 也助长了这种行为. 不过这类移民也要看到其代价, 要取得公民身份, 必须要在这个国家呆够3-5年, 香港人俗称“坐移民监”. 这段时间可能中外两边的事业都难以做好, 也有的把妻小放在国外独自回国的, 对家庭也是不利的. 所以需要权衡利弊. 二.不适合移民出国生活的人士 符合法律规定能够出国的人, 可能不愉快的在海外生活, 这些人群包括: 1.外国就业市场职业过剩的人士 美加两国都维持一定的失业率, 就业市场呈现结构性失业状况, 既有短缺的职业, 也有过剩的职业. 以前有一种说法: 北美当地人不愿意做的工作, 自有发展中国家去的移民替补上. 如果大陆高知识移民的专业与北美热门、过剩的专业相同, 很难说不会处在竞争劣势. 这些移民出国从事本专业的可能性就很小了. 除非下决心转行另找出路. 如果非常热爱自己的专业, 还是留在国内的为好. 2.专业面过窄的人士 这些即是相当冷门的专业或职业, 过去中国苏式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过细,在国内有些专业可能在北美没人听过. 现代教育体系强调通才教育, 就业市场也需要综合能力的多面手, 所以过窄专业的人在美加能够找到对口工作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3.国内的专业资质不被国外承认的人士 这些职业如律师、会计师、建筑师、医生、工程师等等, 基本上所有国内的职称都不被承认. 有些人抱怨北美行业的内部保护, 其实这种制度有一定的合理性. 中西方的制度差异、科技差异、职业内涵差异很大, 资质平移过去的确有困难. 即使在美加两个州、两个省之间的资格也不被承认, 如要跨州(省)执业, 还要重新考试注册, 这就是职业场上的游戏规则. 另外大陆各种职称泛滥、含金量下降, 许多文件、证书、执照的作假行为, 也使外国人对你“另眼相看”, 事实上已经在资格认证方面产生信任危机. 如果你非常依赖这些专业资质来谋生, 移民时将会出现很多困难. 另外一条可行之路是在国内先考一些外国机构提供的国际证书(如会计师、金融规划师、电脑), 不过有些在国内获得的国际证书或考试(如电脑、TOFEL、GRE)也越来越受到国际上的怀疑. 4.国内有相当地位的人士 如果你现在在国内事业发展相当顺利, 还有上升的空间; 如果你是三资企业的各级主管或者外商机构的雇员; 如果你是上市公司和股份制企业的业务骨干或进入管理决策层; 如果你是教学能手和科技带头人; 如果你是党政军机关年富力强的领导或进入第三梯队;……, 这些人已经是中国社会的白领阶层和精英人物, 工资、福利待遇相当高. 建议最好不要移民出来, 因为国外一般不会认可你过去的这些东西, 一起都要从头开始. 过去的高高在上和荣华富贵与今天最低层的移民生活, 形成鲜明的对照. 如此巨大的反差会使得这些移民承受不了移民生活的压力. 事实上, 华人移民出现极端行为的新闻时有耳闻, 犯心理疾病的比例也很大. 5.依赖中国旧体制吃饭的人士 中国目前还在经济体制改革转轨的过程中, 许多旧的体制仍然没有打破, 还有许多人依靠传统体制生存, 在许多的垄断行业和国有企业中工作并取得相当不错的收入和福利待遇. 一旦离开中国这个特殊环境, 他们在西方制度下缺乏应有的职业竞争能力; 如果在北美生活, 对一些西方社会经济制度和运作方式也不一定能够认同, 这样的移民生活会带来很多心理和价值观上的冲突, 在移民前当三思而行. 6.缺少适当财力的人士 许多人天真的认为, 移民出去很快能够赚钱. 其实在移民抵达的前半年内能够找到理想的工作已经属于十分幸运的人了. 所以移民行前准备时, 不是规划在国外赚钱多少, 而是规划怎样合理的节省著花钱. 一般而言, 出国前应该准备在国外半年一年的生活费用, 以加拿大为例, 大致在1万美元左右. 如果自己有这个实力, 在加拿大生活压力相对小些; 如果没有这笔储蓄, 而向亲朋好友借贷, 来到加拿大可能心里发毛, 有的被迫来后不久便去打体力工. 7.有财富但退休尚早的人士 前面谈到, 加拿大是富人养老的好地方, 中国许多有财富的企业家也移民过来, 如果移民的年龄较轻, 离退休还有十几年、二十几年, 那么这一段过分悠闲的生活真会憋死人, 在是否抛弃国内的事业、是否在国外打拚建立新的事业之间进退维谷. 8.不能适应移民生活的人士 正如不是所有农村人能够适应城市生活一样, 移民也不适合所有的人. 心理承受能力较差、没有明确出国目的而盲目赶潮流、对出国前景过于乐观、有一定财富但自身文化程度较低、体质较弱、在国内就缺少生活自理能力、性格柔弱、外语能力较差的人士, 这些人士在国外独立生活会遇到相当大的困难和文化冲突. 请注意: 农村人从城市回家易如反掌, 可以“常回家看看”; 而移民由于面子等种种原因, 难以做到“吃回头草”而打道回国, 只能在国外过著不如意的生活, 所以移民走上一条“不归路”. 三.移民加拿大之好处 1.享受高质量、高品味的生活 加拿大确是一个美丽富饶的国度, 一直被排名为世界上最适宜于人类居住的地方, 到处都是花园式的社区, 环境优美、气候宜人、空气清新、犯罪率低、社会治安良好、多民族和多元文化和平共处. 2.入籍后取得含金量极高的加拿大公民身份 使用加拿大护照, 往往可以免签证的自由出入美加和世界其他国家及地区, 受到大多数国家的尊重和信任. 对难以到达美国或难以留在美国、欧洲及非移民国家的华人, 提供一条方便进出美国及世界各地的捷径. 3.争取到直系亲属大家庭移民的机会 加拿大移民政策相当宽松, 对家庭团聚放在人道主义立场考虑. 只要一个人申请移民成功, 全家人(包括父母或其他直系亲属)均可逐步移民加拿大. 4.获得个人财富全额传承 加拿大不象美国, 它不徵收巨额的遗产税, 只收取少量的遗产认证费用. 因而可以几乎把全部遗产留给指定的受益人. 而中国计划在未来几年内开征新的遗产税税种. 5.享有世界上最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 加拿大的福利制度, 连美国人都羡慕. 它从相当周到的全民医疗保险, 直到终生的各种退休金保障, 优厚的儿童福利和教育津贴, 公费中小学教育, 世界一流的大学教育和低息教育贷款, 低收入家庭补贴, 单亲家庭补贴, 这一切保证移民家庭最基本生活没有后顾之忧. 6.有一定的个人事业发展空间和商业机会 加拿大每年保有一定的经济增长率, 人口的老化、缺少技术劳工、自然资源开发、促进亚太经贸, 都需要移民的参与. 另外进入加拿大后再进入整个北美地区就比较便利, 这些都为个人今后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空间. 四.移民加拿大之不利 凡事有一利, 必有一弊. 加拿大移民的优点那么多, 缺点也有不少. 移民不能光是看好的一面, 对其弊端也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 1.沈重的税务负担 加拿大有世界上最高的税率和最复杂的税务结构, 其税率之高是从低税国家(如中国)的移民们难以望其项背的, 许多人也被高税率吓坏了, 即使是本土的加拿大人因不堪重负也纷纷流向美国, 这就是加拿大自己的人才流失问题. 中国移民对加拿大税务应有足够认识. 2.平均主义相对严重 社会福利人人有份, 有时干活人的工资还不如拿失业保险和社会救济的人收入高, 高收入者的税后收入比低收入者也高不了多少. 在街上乞讨的都是四肢健全年轻人, 而很少残疾人. 即使在中国大陆要被改掉的平均主义和“大锅饭”在加拿大的许多地方和领域不同程度的存在, 这些压抑了社会的创造性. 对希望加快积累家庭财富的新移民来说特别不利. 3.整个国民经济活力不强 加拿大的工作效率和节奏远不如人们想象的那样高, 许多人都认为加拿大生活过于悠闲, 经济不温不火, 活力和创新精神明显不足, 发展的危机感不强. 不仅比不上南邻美国, 也比不上日前的中国经济. 由于加拿大环境保护主义和绿党有相当势力, 加拿大的资源开发政策较为保守, 没有得到合理和及时的开发利用. 4.社会资源浪费相当严重. 加拿大的社会福利制度被极大滥用, 每年都在增长的医疗拨款成为政府财政的巨大负担, 政府机关的冗员也很多, 这些问题积重难返, 要改革相当困难. 而一些政党还在粉饰太平、歌功颂德. 5.就业市场维持一定的失业率 加拿大就业市场不承认外国的专业资质、不承认外国的工作经验、不承认外国的推荐信, 而需要当地的工作经验、专业证书、推荐人和流利的英语(和法语), 这些实际上把新移民拒之就业门外, 一登陆便失业, 而且因为失业保险法规的限制, 不工作规定的小时数, 还不能获得失业保险金, 只能拿国内带来的钱度日. 6.工会罢工引起生活种种不便 加拿大的工会势力十分强大, 这些工会大多数是中国人认为的政府工作人员和公营企业员工, 我们在加拿大经历了垃圾收集工人、公共汽车司机、政府机关工人、中小学教师、医生、护士、911 紧急热线电话工作人员、警察、救火队员、社区服务人员、图书管理员、海关、人力资源部雇员的罢工. 其中有的对每小时20-30加元的工资还不满意, 有的认为近几年没有加薪, 而社会上许多工人的工资在7-8元. 新移民往往要借助这些公共服务, 罢工给生活和工作带来极大的不便. 7.面临中西文化的冲突和同化痛苦 成年的新移民身上已经深深打上了中华民族的烙印, 来到北美将面临两种文化的冲突, 融入当地主流社会是困难的, 甚至是不可能的, 这与自己在中国主流社会的身份形成对照, 长期的移民生活可能在“物质富裕、精神贫乏”中度过. 如果子女较年幼时移民, 慢慢在加拿大文化中长大, 变成所谓的“黄香蕉”型华人, 还会出现家庭的代沟和两代人价值观的冲突. 五.移民适应性测评 本书作者自行设计了如下一个简单的测评问卷, 可以用于测试个人和家庭出国移民的适应能力: 1.主要申请人的年龄 (1) 35-40岁 (2) 25-34岁 (3) 41-49岁 (4) 50-55岁 (5) 其他 2.主要申请人的学历 (1) 研究生 (2) 大学 (3) 专科 (4) 中专或高中 (5) 其他 3.个人和家庭的身体状况 (1) 非常健壮 (2) 比较健康 (3) 良好 (4) 一般 (5) 有些病弱 4.个人经历 (1) 经常走南闯北 (2) 走过不少地方 (3) 呆过几个省市 (4) 长住本省市, 少出远门 (5) 基本生活在家乡 5.职业经验 (1) 干过7-8种工作 (2) 干过4-6种工作 (3) 干过2-3种工作 (4) 仅仅1种工作, 换过几个单位 (5) 在1个单位长期从事1种工作 6.性格特徵 (1) 十分开朗、乐天派 (2) 较为开朗 (3) 一般情况下想得开 (4) 有时很忧虑 (5) 经常情绪低落 7.英语能力 (1) 听说读写均流利 (2) 听说读较流利 (3) 听说较好, 读写一般 (4) 读写较好, 听说困难 (5) 基本不懂 8.出国的财力支援 (1) 3年 (2) 2年 (3) 1年 (4) 6个月-1年 (5) 6个月以下 9.出国移民的目的 (1) 个人事业发展 (2) 为了子女教育 (3) 资产转移和养老 (4) 躲避国内烦扰 (5) 没有明确目的 (6) 其他__________ 10.期望几年达到移民国家当地中层阶级的生活水平 (1) 10年 (2) 7-9年 (3) 5-6年 (4) 3-4年 (5) 1-2年 11.对在加拿大打工, 从零开始的容忍度 (1) 完全能够接受 (2) 能够接受 (3) 有限接受 (4) 偶尔为之 (5) 不能接受 12.对加拿大就业市场的事先研究深度 (1) 非常深入 (2) 相对了解 (3) 有些了解 (4) 基本不了解 (5) 没有想到去了解 读者朋友可以自己打分, 其中(1)为5分; (2)4分; (3)3分; (4)2分; (5)1分. 如果总分较高, 则移民生活和事业成功的可能性就大. 第二节 移民五步曲 移民虽然是人生的重要阶段, 但目前还没有人对移民的过程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 这里作者进行一些初步的尝试, 提出移民五步曲的概念. 如果把移民过程放大来观察, 则可划分为五个阶段: 一.出国蕴酿阶段 1.这个阶段没有明确的界限, 出国的想法可能最早萌芽于呀呀学语幼龄、高中苦读时候、大学意气风发时期、同事或朋友闲聊之下、或者移民说明会上. 2.出国蕴酿时间大不相同, 有的从最初的念头到决策, 可能有几十年、几年; 有的思考几个月; 有的在冲动之下瞬间决定了. 3.蕴酿出国的情形, 总体上都是由感情决定的, 理性思考远远不够. 4.我们建议在作出出国决策前, 花上几个月时间思考如下问题, 必要时同亲朋好友一起商量: .我的移民真实目的是什么 .我在国内还有多大的发展空间 .离开现有的工作和生活会失去什么 .我个人是否适合移民生活 .我的家庭所有成员是否都适合、都愿意移民 .我周边的亲朋好友对我移民是什么态度 .家里还有什么人需要照顾, 出国后能安排妥善吗 .我够移民条件吗? 成功移民的可能性多大 .办理移民手续能够很顺利吗, 会有多大的阻力 .移民手续办理失败, 会有什么样的后果 .我移民的优势在哪里 .我移民的劣势在哪里, 有什么办法弥补 .有没有海外的关系和资源支援移民 .我对海外移民的真实生活了解多少 .我多大程度相信新移民成功的报道 .我多大程度上能够承担海外移民重新生活 .我了解移民目的地的就业市场和经济环境吗 .移民是一去不复返吗 .如果考虑移民后再回国发展, 原来的关系能接得上吗 .如果考虑移民后再回国发展, 家人放在海外有什么困难 .目前移民的时机成熟吗 二.申办手续阶段 1.这是一个广受人们重视的阶段, 也是花费时间最长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要决定选择移民公司代理还是自助办理, 选择在北京、香港、新加坡或者海外其他什么地方申请, 选择在加拿大的哪个省市居留. 2.关于选择移民公司代理还是自助办理, 选择在加拿大的居留地, 我们在下一节讨论. 3.关于选择在什么地方的使领馆投档申请, 目前主要在北京和香港之间选择. 根据加拿大移民事务非牟利机构Lexbase资料. 2001年北京签证办事处的移民名额上限定在5500人, 继连续三年增加后跌落至1998年水平. 虽然中国大陆是加拿大移民第一来源国, 但若在北京申请技术移民, 却可能至少等候四年才可能有面试机会, 因此许多人转向境外的移民处理中心递交申请书. 而加拿大移民部2001年颁予香港处理中心的移民目标名额相对提高到13500人, 比去年多出近15%. 加国给予香港的移民名额上限在1997年回归后,一度连续两年降至每年9000人, 但自2000年开始提高至近12000个名额, 香港处理中心目前是全世界处理最多移加个案的办事处, 平均每月接获1200至1400份申请书. 有关北京处理签证申请的时间见附录“北京签证申请处理的标准时间”. 4.使领馆等待时间对移民申请人来说是不可控的, 但是办理国内各种公证和其他材料的时间可以往前赶. 5.这段时间移民申请人的心态是焦虑的, 在无可奈何中等待. 原有的工作可能很容易放弃或者敷衍了事, 导致不应有的麻烦. 此时本职工作还应该兢兢业业的完成. 三.行前热身阶段 1.从拿到移民签证到出国登机前, 都属于行前准备阶段. 这段时间可能长至1年, 短至半月便可成行. 2.行前准备阶段往往被申请成功的喜悦充满著, 有的忙于告别酒宴, 很少正视即将来临的移民生活. 3.关于移民的行前准备事务, 我将在第七章“行前准备与出入境事宜”详述. 4.此时原有工作的移交应认真进行, 站好最后一班岗, 给同事留下良好的优先, 也为今后你可能的中加交流或者回国发展留下伏笔. 四.抵步安家阶段 1.这是从出国登机到在加拿大完全安顿下来的一段时间, 这段时间长则半年, 短则1-2个月. 2.抵步之后首先是对加拿大新的生活环境的新鲜感和兴奋感, 这种情绪可能要持续1-2个月时间. 3.在新鲜感逐步消失, 家庭完全安顿后, 寻找工作和生活的压力就会冒上来. 如果遇到一些困难和挫折, 也会产生失落感、孤独感、怀旧和思乡情绪, 严重的会怀疑移民的目的, 自己是否应该出来. 在生理上可能会出现失眠、肠胃不适或者头痛等症状, 此时应该向家人、朋友、医生或心理辅导员倾诉这些问题, 关键是要坚持下来. 4.关于移民的抵步安家事务, 我们在第八章“加拿大安家事务和日常生活”详述. 五.适应转型阶段 1.实际上从入境之日起, 你就需要适应加拿大的社会文化环境, 不断的调整心态. 当然主要在获得一份相对稳定的工作后, 才会有意识的考虑融入加拿大主流社会的问题. 2.这个适应新环境的时间因人而异, 有的适应性强, 可能1-2年就适应当地环境了; 有的适应性差或固守自己的价值观和生活习俗, 可能花3-5年时间, 甚至终身拒绝改变. 3.在一个家庭中, 小孩比成年人更容易、更愿意融入当地社会, 不同家庭成员融入当地社会的程度不同、意愿不同、潜质不同, 家庭观念、生活习惯、两性和婚姻关系的变化, 都会引起家庭内的冲突甚至破裂, 为此要有足够的重视. 4.从国情上, 美国是熔炉文化, 要抹去各个民族特徵而成为标准的美国人; 加拿大是马赛克文化, 它提倡多元文化, 允许保留原有的民族文化, 理论上讲各个族裔社团都是主流社会的一分子. 所以华人社群也可以主流社会自居. 但由于中文不是官方语言、政府中也没有多少中国人的面孔, 总显示不出自己的主流身份来, 许多华人还认为自己是个边缘人. 5.华人生活方式(如中餐、大家庭共居、子女成才教育、勤俭节约)并不需要多大的改变, 需要增加的是华人的公德意识、参政议政意识、参与社会社区事务意识、遵纪守法、社会交往规则、文明礼仪礼貌、遵守商业规则、建立商业信用. 第三节 移民事务中的几个重大选择 在移民过程中, 会有一些重大的选择, 这些选择甚至可能影响移民申请和移民后的事业成功。医疗,在美国与墨西哥边界修一道长城。 如今他已兑现禁穆令。因此,第一个命令是中止TPP协议、就业等资源,是缉尝光妒叱德癸泉含沪美国借防止恐怖袭击为理由,禁穆令就成了一道护身符,禁止穆斯林教人士移民美国。 阻止移民能让美国稀有的教育。第二个承诺是阻止移民,在竞选时就承诺当选总统后,对美国实行贸易保护,提高关税。 川普是个典型的孤立主义,而这些组织发动袭击的目标是针对美国及西方盟国的,导致恐怖组织泛滥,福利于美国民众,如今已实施。由于美国在伊拉克强行撤军。 第三个承诺是把美国打造成最安全的国家,钱由墨西哥出

我做过一个水库移民管理信息系统,我认为移民安置这块很有料,政府的安置和迁移后引导工作做得不好,移民又有点补偿金,常常不如正途,成为社会闲散人员,增加就业负担,甚至影响社会治安~安排就业,技能培训,跟踪走访等太有必要了!

INTRODUCTIONThe 19-member Global Commission on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GCIM) releaseda six-chapter consensus report on 5 October 2005 calling on all nations torespect the human rights of migrants and recommending a new InteragencyGlobal Migration Facility to help coordinate migration policies at the regionaland eventually global level. The GCIM mandate was to put migration on theglobal agenda, to highlight gaps in policy responses to people crossing nationalborders, and to examine links between migration and other global report includes six principles and 33 more specific recommendations aimedat creating a comprehensive global framework in six broad areas: migrants in aglobalizing labour market, migration and development, irregular migration, migrantsin society, the human rights of migrants, and the governance of the 33 recommendations, 25 are directed primarily at developed or receivingcountries, 15 to sending countries, and eight to the international of these recommendations have been made previously, and some areincluded in earlier United Nations’ system reports and WORKERS AND DEVELOPMENTChapter one begins with the estimate that 200 million people are outside theircountries of birth or citizenship (the UN is revising this figure to 190 million in2005), that half are in the labour forces of receiving countries, and that developmentand demographic disparities, as well as deficits in the protection of humanrights, promise more migration. Perhaps the most important GCIM recommendationis the call to open more doors for guest workers in order to reduce praises traditional immigration countries such as Australia, Canada, andthe United States, but calls for more temporary worker programmes becausethey are more acceptable in “non-immigrant Europe” as well as in many developingcountries attracting migrants from their poorer neighbours. GCIM asserts thatsome sending countries believe that the circular migration promised by guestworker programmes is more beneficial to them, and concludes that “the oldparadigm of permanent migrant settlement is giving way to temporary and circularmigration” (GCIM: 31).GCIM acknowledges the problems of temporary worker programmes, includingthe fact that migrant workers have limited rights and may settle rather thanreturn, but argues that well-designed programmes can work as intended, that is,admit temporary workers rather than permanent residents. GCIM says that welldesignedguest worker programmes are those that fully inform migrants of theirrights and obligations; allow them to change jobs in receiving countries; andhave governments enforcing laws that regulate contractors, employers, andothers involved in moving workers over borders and employing them. GCIMbelieves that regular returns to countries of origin as well as reintegration assistancecan minimize guest worker migrants cross national borders for higher wages and more opportunities,but only 25 per cent work in countries in which they are covered by bilateralpension agreements, so that the work-related taxes paid abroad by 75 per centof the migrants do not necessarily provide them with benefits. GCIM arguesthat non-portability of pension benefits is one reason why migrants are willingto work in the informal sector abroad and reluctant to return generally welcomes the movement of professionals from developing todeveloped countries, but also notes that their exodus can slow idea of receiving countries compensating migrant countries of origin forthe loss of their human capital is rejected as impractical, and GCIM does notthink that codes of conduct that discourage, . “aggressive recruiting” ofhealth-care personnel can be effective. Instead, GCIM calls for sending countriesto value nurses and other professionals likely to emigrate more highly, forreceiving countries to train more nurses rather than recruit foreigners, and forboth to co-invest in human capital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such as by usingforeign aid to train health-care urges that the GATS Mode 4 negotiations be brought to a “successfulconclusion”, and notes that some developing countries see Mode 4 as a way tobegin to liberalize the movement of professionals. GCIM asserts that globalcorporations want and should get more power to “deploy the right people at theright time and place”.Chapter two covers migration and development. GCIM sees mostly benefitsfrom the US$150 billion in remittances to developing countries in 2004. GCIMemphasizes that remittances belong to migrants and should not be “subjectto undue official regulation”; urges efforts to reduce transfer costs with technology,education, and competition; and calls on sending countries to create a“conducive environment” to encourage migrants to invest their remittances athome (GCIM: 27-28). GCIM recognizes that remittances can lead to dependencyamong recipients, and that going abroad to earn them can impose significantpsychological costs on migrant third “R” in the migration and development nexus is returns. GCIM highlightsthe development potential of diasporas, noting that many of the 600 MexicanHometown Associations (HTAs) in the United States voluntarily contribute todevelop the infrastructure of their communities of origin, with their contributionsmatched by federal, state, and local governments under 3 x 1 programmes(US$3 in government funds for each US$1 of HTA contributions). In addition toproviding funds, diasporas can forge trade and investment links and provide theideas and energy needed to get development going, but GCIM emphasizes thatdevelopment must begin at home. GCIM notes that diasporas can, but need notalways, contribute to development, and can impede development when they, forexample, finance conflicts in their countries of AND INTEGRATIONChapter 3 tackles irregular migration, emphasizing that 25 to 35 per cent of allmigrants in many industrial countries are irregular and that there are large numbersof irregular migrants in some developing countries as well. GCIM acknowledgesboth the complexity of irregular status and the conditions that encouragemigrants to risk migrating illegally, and laments the divide between those concernedprimarily with human rights and those concerned primarily with national between these extremes can prevent governments from adoptingone or both of GCIM’s preferred solutions – regularization or returns (GCIM:37-38).GCIM notes the significant investments that have been made in border controls,and calls on receiving countries to combat irregular migration by opening newchannels for legal migrants (“appropriately designed temporary migrationprogrammes”). GCIM also calls for prosecuting employers of irregular workersto de-magnetize the labour market for irregular migrants and the smugglersand traffickers who emerge to facilitate illegal are called on to protect the human rights of the migrants they are removing,and countries of origin are reminded that they should accept the return oftheir nationals. Meanwhile, GCIM urges case-by-case regularization. In anotherdifficult trade off, GCIM acknowledged the link between irregular migrationand asylum and called for maintaining respect for asylum by having a fairand fast procedure to determine if an applicant is in need of protection whileimplementing policies to reduce irregular 4 turns to integration, noting that major cities in industrial countrieshave become very diverse. Diverse societies can find it difficult to achieve consensus,especially when residents cannot communicate easily and there is competitionfor limited resources. GCIM calls on host countries to respect the humanand labour rights of migrants, and for employers, unions, and migrants and theirassociations to cooperate to promote integration. As with irregular migration,GCIM sought a balance between respecting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condemningcultural practices that violate international human rights noted the special problems of women, children, and irregular migrants,asserting that irregular migrants “who have been living in a country for longperiods of time” have some claim on the services of the state (GCIM: 51).GCIM takes aim at journalists and groups who fan xenophobia, calling insteadfor a “responsible debate on migration” (GCIM: 52).INTERNATIONAL LAW AND GOVERNANCEChapter 5 turns to the international legal framework for managing internationalmigration. It notes that international law sets out the rights and responsibilitiesof governments to regulate migration into their countries, the rights and responsibilitiesof migrants, and areas in which cooperation among states is essential to improving responses to international flows of people. GCIM emphasizes thatthe basic rights of migrants are established in the Universal Declaration ofHuman Rights and seven human rights treaties, most of which have beenratified by a large majority of states. The exception is the 1990 InternationalConvention on the Protection of the Rights of All Migrant Workers and Membersof their Families, which has been ratified by 30 mostly migrant-sendingcountries. Recognizing that receiving countries are unlikely to ratify the MigrantRights Convention in large numbers, GCIM focuses on the pressing need forgovernments to implement the laws that they have ratified and recommends thatthe UN human rights machinery should be used more effectively to ensure theprotection of migrant rights.

补的钱太少了``都被上面的人贪了

徐州民俗与旅游为主题的论文

1990年代以来,在很多场合下,民俗文化不再被权力政治一味地贬损为“落后”、“迷信”、“原始”、“蒙昧”,而是被发明为宏扬民族传统文化、向外来旅游者展示本土形象的旅游资源。一时间,中国大地上大大小小的民俗村、民俗城、民俗园数不胜数 ,位于边疆地带的少数民族地区打破了昔日的宁静古朴,一批批来自国内外的游客穿梭往来,许多已经消失的民俗事项被知识分子挖掘发明出来,策划、包装成为动态性、参与性展示古代民俗生活的旅游产品。 据旅游研究者的说法,民俗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由于它满足了游客“求新、求异、求乐、求知”的心理需求,已经成为旅游行为和旅游开发的重要内容之一。国内一次抽样调查表明,来华美国游客中主要目标是欣赏名胜古迹的占26%,而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风土人情最感兴趣的却达%。如此看来,民俗风情旅游不仅仅成为政府部门发展经济、吸引外资的重要文化资源,而且也已经成为满足西方人想像、“了解”中国人生活方式的一种途径。但是,当我们怀抱全球化的语境联想,以此审视中国当下文化情境中的民俗旅游的时候,当我们考虑到民俗作为一种生活文化所具有的生态性原则的时候,我们有理由忧虑的是,民俗风情的旅游越来越抛离其原生的文化生存语境,已经彻底仪式化了。当民俗生活失去其生存土壤,被抛置于戏剧化、仪式化的场景之中,成为观赏和被观赏的对象,不是一种自然的、原生态的生活状态的时候,我们需要追问的是,民俗文化曾经被现代性话语斥之为“落后”、“迷信”的被改造的对象,曾经代表着现代化的过去,是古老天真、混沌蒙昧的代名词——尽管在当下中国的文化情境中,民俗文化在很多情况下依然被想像成为天真蒙昧的代名词——但是,在人们的潜意识中被如此界定的民俗文化是如何纳入到民族国家的现代化话语之中?在全球化的语境下,民俗文化又是如何被编织为民族文化的主要象征?民俗文化旅游事业的兴旺,其背后所支配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意识形态与权力?我们不得不承认,民俗文化旅游由于权力政治与资本的原因而注入了意识形态与商业经济的因素,作为一种具有独特文化意蕴与价值的符号体系,越来越成为空留下承载原有意义的形式外壳。不仅如此,在全球化背景下,民俗旅游已经成为全球化的一种表征,越来越成为人们娱乐休闲、摆脱生活压抑的一种方式,民俗风情旅游已经成为发达地区人们寻异猎奇的对象,是满足西方人对中国社会的想像之途径,随着民族国家内部地区间经济文化的差距日益凸显,也已经成为地区间文化想像的文化符号。 实际上,民俗文化旅游体现了后现代时期文化的诸多特点,真实的实在转化为各种影象,时间碎化为一系列永恒的当下片断,用一种典型化的或者缩微的方式展示某一族群或者社区具有深厚历史意蕴的民俗文化,真实的生活物化为一堆了无生气的建筑、戏剧化地想像为一套千篇一律的仪式,这本身就已经将一个族群或者社区的历史与文化凝聚于当下的时空当中,历史与文化平面化、瞬间化了。旅游部门一再强调,民俗文化旅游的意义与价值在于体验异文化情调,而且是活生生的、真实的生活展现,旅游者将看到原汁原味的民俗文化,体验一次充满异域情调的旅游探险,种种煽情的语言激起旅游者的无限遐想。但是,民俗文化旅游从策划、设计规划、投资建设、推向市场等等一系列步骤都表明,旅游部门向大众推出的是一种可供消费的文化产品。在这一文化的再生产过程中,无论是采用主题公园、博物馆的形式,抑或原生自然式的民俗生态旅游,都首先着眼于文化再生产与市场的逻辑,民俗文化在当下市场境遇中所具有的交换价值主宰着旅游者对民俗文化的接受。因此,无论民俗文化村展示的各族群的民俗文化如何逼真,甚至让你感受一种所谓的真实体验,从其作为一种文化工业的再生产过程而言,它与许多地方为了获得文化的交换价值蜂拥而上拙劣地展示的地方民俗文化之间没有多大区别,都是在当下文化情境中的文化复制。民俗文化实际上已经沦为一种仪式的展演,失去了民俗生活所具有的历史感与当下性,貌似展示了无限丰富的地方民俗文化生活,民俗文化旅游的市场化实质却分明戳穿了民俗文化旅游的个性化、地方化的谎言。作为一种文化工业,它威胁着文化的丰富个性与创造性,其实是一种同质化的大众文化。民俗文化的主题公园试图以奢华浮靡的宏大排场来展示、汇集不同族群民俗文化的典型场景,这种民俗博物馆的形式只不过就是对世界的仿真物,人们在参观游览的时候,并不探求一个可靠的、仿真之前的实在,而只需要投入当下的情感去体验现实的游戏。民俗文化主题公园实际上是一个消费、娱乐、休闲的场所,在中国当下的社会文化情境中,它是社会性与工具性的产物,主题公园遵循的是消费主义的市场逻辑,它是大众欲望、权力政治与大众媒介等等诸多社会关系的产物,消费主义的逻辑渗透到主题公园设计的每一个环节。

民俗 文化 是千百年来历史的记忆,积淀着人类的生存智慧,代表着一个民族的信念,是一个民族的生活准则。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民俗文化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试论民俗文化的当代价值

摘 要: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 传统文化 是我国民族文化中的重要内容。我国由多个民族组成,传统的民俗文化丰富多彩,但是在现阶段外来文化的影响下,传统民俗文化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传统文化生存空间在不断的被压缩当中,如何保证民俗文化的生存和发展,成为了当代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文对民俗文化的当代价值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民俗文化;当代;价值;思考

我国历史悠久,几千年的历史造就了我国丰富的传统文化底蕴,传统民俗文化是我国民族精神发展的源头,也是我国文化中的重要内容。在现代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外来文化对于我国传统的民俗文化造成了有力的冲击和影响,民俗文化的发展空间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在一点点的缩小,传统民俗文化的生存与发展遇到了很大的挑战。在现代社会发展中,民族文化是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动力,只有对民俗文化的当代价值保持认识,才能为传统民俗文化的发展指明合理的方向。

民俗文化因其核心要素民俗是集体遵从的、反复演示的、不断实行的,所以具有增强民族的认同,强化民族精神,塑造民族品格的功能。与此同时,由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差别,民俗常常会呈现出错综复杂的特点,但其也有一些稳定的特征。一般民俗都具有社会性、地域性、变异性、转承性、规范性等特征。

民俗文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民族文化作为我国民族文化的根源,是我国民族的根本。民俗习惯的不断传承,对于民俗文化的发展与繁荣理工了重要保证。另外,民俗文化也在不断的发展与变化中,不断的受社会的影响。民俗文化的变迁与发展,是其自身发展的需求,也是当代社会的需求。民俗文化对于人们的价值观、道德观、审美、社会心理等多方面都有着影响,民俗文化是社会团结的重要根源,也是人们价值观的体现,在现代社会发展中,民俗文化是社会文化中的核心内容。

民俗文化对我国当代社会的发展也有重要的价值,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民俗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中华文化的载体。民俗是民间文化的载体,其包括民间的 传说 、戏曲、娱乐、技能、信仰、价值观等不同的内容,民俗具有丰富性,并且在传统的民间生活中得到传承与发展。只有弘扬民俗文化,才能延续和传承我国传统文化。民俗文化可以培养民族精神,提高民族的认同感。

在民间,各种民俗文化中蕴含着各种优秀的文化,并且形成了庞大的历史信息链。民俗文化中蕴含了丰富的智慧与独特的精神,民俗文化有着独特的个性特征与启迪。民俗文化中承载着具有浓重色彩的情感,是我国传统文化有力的传承。民俗文化可以加强民族之间的团结,提高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民俗文化具有维系的功能,可以使我国不同民族之间保持良好的向心力与凝聚力,对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人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丰富的民俗活动,各种民俗活动的进行,可以让人们寄托民族情感,并且对生活和心理进行调剂。民俗文化中包含了传统的文化资源,是现代社会旅游业中的重要内容,民俗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可以为社会带来良好的效益,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为社会就业问题的解决提供了良好的保证。

我国民俗文化现阶段的现状不容乐观,需要得到有效的保护与推广,从而保证民俗文化得到良好的发展。我国目前民俗文化存在着变迁与消失的现象,民俗文化的发展变化中,消失和变迁是正常的现象,但是需要对其中变化存在的负面效应进行重视和解决。在民俗文化的变迁当中,传统文化价值存在着严重的流失情况。传统文化价值的流失包括有形的和无形两种流失的方面。传统文化无形流失的方面主要体现在 西方节日 在进入中国后, 中国传统节日 逐渐的被忽视,传统节日淡化,外来节日则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在传统文化价值流失的有形方面体现上,很多传统民俗文化形式和活动不断的减少甚至消失,年轻人缺乏参与的热情与兴趣,使得传统民俗活动越来越落寞。

另外,民俗文化的价值开发存在着很多的不足。我国对于民俗文化的价值开发目前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建立了很多的开发模式,促进了我国旅游事业的发展。但是在对于民俗文化价值开发过程中,存在很多的问题,需要进行 反思 。

首先,对于民俗文化缺乏有力的保护,并且保护方式不够完善。民族文化保护的相关立法不足,民俗文化存在着后继无人的现象,很多保护 措施 的滞后性使得民俗文化难以得到良好的保护。

其次,民俗文化过分的受商业操作的影响,很多人在追求利益的同事,过分的利用民俗文化作为经济来源的措施,对民俗文化的长期发展会存在一定的危害。

最后,民俗文化在开发过程中,存在着同化、破坏、伪造等现象。很多地区为了创造经济效益,模仿其他地区的民俗文化,并且采用各种封建迷信活动,影响了我国社会安定的发展。

民俗文化现阶段发展情况不容乐观,各地区必须重视对民俗文化的保护与合理开发,才能达到弘扬民族文化的目的。政府和相关部门需要对民俗文化的立法等手段,为民俗文化的传承提供法律基础。在对于民间文化的发展上,要建立合理的人才库,避免出现人才断层,民俗文化失传的现象。另外,对于民俗文化的保护上,要尊重民俗文化的内涵,禁止对民俗文化不合理的开发与利用,严谨各种基于民俗文化上的模仿、伪造等不良活动的开展。

民俗文化作为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基础,在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的同事,需要对传统的民俗文化进行重点的保护,推进经济与文化的双重发展。在对于民俗文化的开发利用上,要提高其各种行为的规范性与合法性,从而保证相关产业健康、有序的发展。民俗文化对于当代社会的价值重大,只有充分的发展民俗文化,促进民俗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才可以达到精神文明建设的目的。在民俗文化的保护上,要加强相关立法,使得保护民俗文化的行为有法可依,促进民俗文化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文明,徐载娟,景成,王铁环,刘景慧.托口古镇民俗文化 调研 报告 [J].怀化学院学报,2010(04)

[2]吕红艳.保护与开发:民俗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民俗生态旅游[J].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04)

[3]王晓洋.浅析名人故居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以苏州及其周边地区为例[J].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02)

[4]王新亮.保护视野下的淮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8)

浅谈民俗文化市场化

摘要: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大众的旅游消费需求进一步呈现出由低级向高级的趋向,大众的旅游活动形式已不再限于满足传统的有形的旅游产品,而是寻求更高层次的精神愉悦和历史内涵,从消费有形的旅游产品转向消费无形的旅游文化。为迎合大众的这种需求,许多区域、城市、景区再次把目光移向曾经被冷落的精神性文化消费领域――民俗文化。

市场上开始出现所谓的“人造文化”,并有泛滥之势,许多学者、人士开始抨击、批判这种旅游文化市场化的行为,呼吁文化回归、保持原始状态。通过对民俗旅游文化现状的一些分析,从另一个角度指出文化商品化并非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一无是处,正当、适当的商业化手段对文化的传统和发扬还能起到促进作用。就此探究某些商业化的 市场营销 是有现实意义的。

关键词:民俗文化;商品化;庸俗化;内涵

1引言

随着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的丰富,生活压力的增大,人们开始厌烦喧嚣的城市生活,渴望在闲暇之余呼吸一下清新的乡村空气和恬静特异的民族风情,这种对大自然和原始生态的回归动力,驱使着广大游客前往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地旅游,去民俗村寻求内心的渴望和满足对历史文化知识的渴求,这体现了游客的休闲需求,也说明当前民俗旅游文化正是在这种呼之欲出情况下逐渐呈现在广大民众视线之内。

正是基于此,我国的民俗文化成为旅游发展的重要战略性资源。近年来我国民俗旅游的开发及其发展都大有成效,然而一些问题也随之出现。如何合理科学可持续地发展民俗旅游,在旅游发展的前提下。使民俗文化发扬光大,避免庸俗化、导致畸形发展,使其走上持续健康发展道路成为当前一个值的研究的 热点 。

2民俗旅游文化的内涵

民俗文化的内涵

民俗,是依附人民的生活、习惯、情感与信仰而产生的文化。民俗文化是广大中下层劳动人民所创造和传承的民间文化,是在共同地域、共同历史作用下形成的积久成习的文化传统。其内涵包括饮食、服饰、家居等物质民俗}组织制度、人生礼俗等社会民俗;民间信仰、巫术禁忌、娱乐游艺、民间工艺等精神民俗;神话、传说、 故事 、民谣、 谚语 等语言民俗。这种民族的,时代的文化既有物质的标识,制度的规范,又有具体社会行为,风尚习俗的鲜活体现。

由此可见优良的民俗文化是对传统民俗事物和现象的梳理和检验后形成的。其表现形式多样,如今年开始实行的法定 清明 节、 端午节 、 中秋节 。在旅游中,民俗文化是很活跃的旅游资源,涉及旅游的行、游、住、食、购、娱的方方面面,由于各地的民俗对异地游客有一新奇感,激发民众的奇心,娱乐性、参与性也很强,对游客很有吸引力,游客为能亲身体验另一地域的文化特征,不惜奔走千里。如西藏香格里拉,云南西双版纳、云南大理丽江泸沽湖等地正是由于具有特有的民族风情村及少数民族习俗才闻名于世,吸引了广大国内外游客。

民俗旅游的内涵

民俗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型旅游,它欣赏的对象为人文景观,而非自然景观,任何一个国家、地区和民族的传统节日、建筑风格、民间歌舞都是民俗旅游的珍贵资源与欣赏对象。温锦英定义:民俗旅游就是借助民俗来开展的旅游项目,它以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民俗事项和民俗活动为旅游资源,在内容和形式上具有鲜明、突出的民族性和独特性,给人一种与众不同的新鲜感,它的魅力就在于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巴兆祥界定:民俗旅游是指游客被异域或异族独具个性的民俗文化所吸引,以一定的旅游设施为条件,离开自己韵居所,前往旅游地(某个特定的地域或特定的民族区域),进行民俗文化消费的一个动态过程的复合体,是人类文明进步所形成的一种文化生活方式。

民俗旅游的主要类型包括与山水风光相结合的民俗风情旅游、与民居及其他建筑结合的民俗风情旅游,与饮食结合的民俗风情旅游、与礼仪结合的民俗风情游、与喜庆结合的民俗风情旅游、与大型民族风情园景为产品的民俗风情游等六大种类。围绕以上不同类型,民俗旅游可以通过再现各个历史时期、各个民族的古老文、传统习俗,满足现代社会人们求新、求异、求同、求知的心里需要。因此,简单地说,民俗旅游就是以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特有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为载体开展的旅游活动。

作为以民俗文化为主要吸引物的旅游目的地,游客关注的是精神层次的消费,这和观光型景区截然不同。民俗旅游对旅游目的地来说,特有的民俗文化是一种极其有价值的旅游资源,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吸引了更多的游客,从而扩充了旅游地的客源和市场需求,增加了经济收入,提高了社会收益。

3我国旅游民俗文化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旅游民俗文化的发展现状

这些年来,我国民俗文化旅游发展极为迅速。已经成为旅游中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很多地区都纷纷投资兴建民俗旅游度假村、民俗旅游专业村、农业民俗旅游村以及民俗旅游主题公园等,承办民俗旅游节日,举办大型民俗旅游活动。

如山西民居以及乔家民俗博物馆,赣南的客家民俗文化、深圳锦绣中华民俗村、云南大理丽江泸沽湖、山东日照的渔家乐民俗旅游度假村等地推出各具特色的活动内容和民族风情吸引了大量游客前往游玩。如今,很多地区将旅游业看作扶贫行业,民俗旅游开发也作为发展地区经济的手段被滥用。不可否认民俗旅游作为旅游业中的一个新的增长点促进了一些地区的经济发展,激活了一些地区其他的行业,解决了社会就业问题。正是这个原因,有些不具备开发观光型旅游地的地方,基于发展经济为目的,盲目投资建立形式各样的民俗文化村,大打“民俗文化”牌子。

民俗旅游存在的问题

(1)民俗旅游资源开发力度过大。

民俗旅游的蓬勃发展,带动了各地经济的快速发展,这使得很多地方不顾自身环境条件的限制,盲目开发民俗旅游资源,致使当地民旅游文化资源开发无序,特别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受到严重破坏,长此以往,将损害整个民族旅游资源乃至文化传统传承。

(2)部分优秀的民俗文化庸俗化。

由于民俗旅游的经济效应较大,许多旅游景区片面注重对旅游景点的外观和形式的建造,不考虑当地的特色,只是想通过美观的造型来吸引游客的眼球。片面追求经理利益,导致民俗旅游被机械地舞台化,民俗文化被随意地庸俗化,从而失去了民俗的特色。

(3)特色不鲜明。

鲜明的地区特色是民俗旅游的主要依托。黄金周刚兴起时,国内许多城市对旅游业还不是很重视,有的地方甚至连像样的景点也没几家。近几年,各地都把旅游产业作为重要产业甚至支柱产业来抓,大抓特抓民俗旅游,民俗活动逐渐趋向同化。你敲锣打鼓,我也敲锣打鼓,你舞龙舞狮,我也舞龙舞狮。项目雷同,风格雷同,缺乏新意、创意与吸引力,民俗旅游正在失去特色。由此,我们务必要保留各

地民风质朴淳厚的特点,才能使民俗旅游项目持续吸引旅游者。

(4)内容肤浅,缺乏内涵。

由于经济利益的吸引,一些景区往往仿照那些做得不错的地方,别人有的全部照搬过来,这样,形式上完全一样,再没有其附合本地民情、风俗的内容,过多地附和旅游者的心理,甚至为了猎奇心理,急功近利于一味迎合游客,刻意追求表面的形式,失去了内涵。孰不知,来参加民俗旅游的游客关注更多的是这种文化的内涵,这种深层的东西才是吸引游客的根本,形式上的做 文章 对文化的传播和本地景点的长远发展很难起到良好的效果。

(5)缺乏要有科学、合理、系统的规划。

一些民俗旅游景区开发在实施过程中操之过急,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出现了很多问题。如有些,如深圳民俗文化村和云南民族村投资均在1亿元左右,开业时间也十分接近,前者很快收回投资,后者则连投资的利息都难以偿还,除了经营管理原因之外,云南民族村的建设选址过于匆忙,没有统筹分析,前者处于口岸城市,经济发达,项目内容与现代化城市形成鲜明反差。昆明人口流量小,民族村项目地处少数民族实际分布区,具有原地浓缩式开发模式的弊端。对当地居民吸引力不大,也损失了一部分追求真实感和亲身体会身临其境的外地游客。正是这些原因造成了两个同质景点的不同结局,可见科学、合理、系统的规划在开发民俗旅游中必不可少。

(6)缺乏行之有效的市场运作手段。

如果说文化是民俗旅游发展的根本,科学有效的市场化的运作手段则是民俗旅游发展的保障。民俗旅游的发展不能单单从形式上考虑如何去作,去延续,还要从经济效益上去统筹,没有了收入作支撑,民俗的发展就失去了生存的基本保证。我国有很多优秀的民间艺术到今天都流失了,最根本的原因是它们不能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致使那些拥有这些技艺的民间艺人为求生存而改从其他行业。民俗文化的发展如果不能很好的运用市场的手段运作,只是作为一个纯艺术形式也不可能长久存活。我们知道,旅游刚刚起步的时候,民俗旅游并没有引起很多人的注意,那时的民旅风情只是旅游中的一个小小点缀。

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民族风情村成长起来,越来越多的异地民俗发展开来,最根本的原因是旅游的带动,从而使其找到了一个生存发展的基本裁体。但今天旅游中的到处泛滥的民俗村要求它自身的发展必须有一个有效的市运作手段作保障。张艺谋的《英雄》开创了我国影视市场成功商业化运作的典范。其“印象刘三姐”,“印象桂林”等系列,让桂林更是驰名中外,也让人们看到了民俗文化同样可以包装,而且精美的包装会带来更大的收益,科学正确的商业化会使传统的民俗文化发展更好。

4结论

总体来说,民俗文化有其地方的独特性,这与其所处的地理环境紧密相连,其发展以旅游业为经济依托,旅游的发展与当地可进人性息息相关,这就要求我们在开发民俗旅游时需要注重统一的规划和科学的市场营销。旅游中民俗文化的市场化、商品化并非一无是处,相反。纯粹的艺术形式的民俗文化的发展未必能够长久。笔者认为,民俗文化不存在所谓永远的原汁原味,只要社会在发展,民俗文化就在不断演变,也只有不断变化了的民俗文化才更具有生命力,旅游中的民俗文化市场化、商品化也是一种在社会前进中的必然现象,不可能人为的去阻止改变,但可以人为的引导其正确的发展。

因此,传统的民俗文化当前旅游中民俗文化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应当以市场为导向,结合其本身的独特性,市场细分,对一些特色民俗文化进行精美包装,以经济带艺术,以艺术促经济协同发展。这样,也许很多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都可以如东巴文化一样发扬开来,再次张现其生命魅力。

民俗风情,在旅游中作为人文景观的一个极为重要内容,以其美学风貌,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这一特殊的地位和作用的核心在于人的美的昭示和显现。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尤其是开放、改革的近十几年来,我们又在如何开展民俗风情游、加强美育薰陶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很值得总结和发扬。本文围绕以上的三个问题,进行论述。 (一) 中国旅游的审美对象,一般依次排列有:山水风光、名胜古迹、民俗风情……等。民俗风情,次于山水风光、名胜古迹,排列老三,不是没有道理的。这是因为我国幅员十分广阔,地质地貌多样,名山大川遍布,山水美一直享有盛誉,列为榜首,理所当然。同时,我国又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璀璨无比的历代的文化遗产;帝王将相、名哲圣贤、道长高僧、文人雅士等在名山大川留下了众多的名胜古迹。所以,我一直坚持中国旅游中“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密不可分”的观点。如今要把“排行老三”单挑出来,改变传统的模式,开拓新的旅游领域和项目,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 从旅游审美来看,民俗风情与山水风光、名胜古迹等,在总体上是一致的,都是“全身心”的感官开放和接纳、高级的精神享受,都是动静结合的休闲、娱乐的活动。但是,民俗风情,与山水风光、名胜古迹相比较,在旅游审美中,在其自身的特点: 第一、陌生新奇。 我国有五十五个民族组成一个大家庭,平等和睦,繁荣昌盛。就旅游资源的分布来看,五岳、佛教四大名山、道教四大名山,都在汉族居住地,少数民族的民俗风情游,比山水风光游的开发、利用,更占优势。就国内旅游客源的组成来看,由于汉族在全国人口中占绝大多数,他们到汉族文化复盖的旅游风景区,与到少数民族的民俗风情游览区相比,凭添了由新奇、神秘引起的陌生感,大有不到异域胜异域的感受。本来,旅游,就是生存和生活时空的一种移动或更换。由新奇、神秘引起的陌生感,相对于日常生活、工作的环境来说的。蔡元培曾揭示了人有一种“习久的心理”,“常住繁荣城市的人,一到乡村,觉得格外清幽。”(《蔡元培美学文选》,第172页)美在发现中得以开拓,又经过对照,变得更加强烈和新鲜。要知道人类不会倒退到旧石器时代,以良好环境能定居下来为满足了。游人的陌生新奇感,既可以扩大“新知”,又可以激起游兴。正如沈明编著《旅行》一书所指出的: 我国是个多民族地区,各民族都有着独具一格的诱人的习俗,到少数民族聚居区作风情旅游,了解那里的历史变迁、生活现状和风情民俗,采集那里的民间文艺珍品,直接感受特定的民族文化氛围,会对中华民族大家庭有着更为形象的知识。总之,旅游处处皆学问,只要留意学习,定会得益非浅。(广西民族出版社1990年版,第29页) 第二、参与亲切。 山水是自然物,古迹虽能“睹物思人”,毕竟是伴随着历史的回声,游人无法直接参与,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沟通。而民俗风情则不一样,它是一种多功能的群众性的活动,可以把游人裹夹进去,士农工商,全心投入,忘乎所以。如火把节的习俗,至今在我国西南十几个少数民族中广泛流传。节日那天,人们穿起民族盛装,杀牲庆贺,举行各种文体娱乐,晚上举着火把,排成火龙,在山间田野上漫游,并互相“泼火”,互换吉祥。这个“泼火”,与云南傣族的“泼水”,形成了鲜明对比,提供了人人参与的特定氛围。这样,“旅游经历就将新鲜程度和亲切程度联系起来,将旧习惯的可靠性与环境变化所产生的兴奋联系起来”(〔美〕罗伯特?麦金托金和夏希肯特?格波物《旅游学》,第81页),促使整个身心健康,获得美的享受。 第三、喜庆认同。 任何审美活动都是通过审美主体个体进行的,其目的在于发现美、体验美、认同美。这种发现美、体验美、认同美,在山水风光、名胜古迹、民俗风情等的旅游活动中,是相同的。香港华莎《母女浪游中国》一书中,就对山水风光、名胜古迹、民俗风情等方面,作了一系列的发现美、体验美、认同美的忠实的记录,充分体现了“龙的传人”寻根探美的心迹。如,敦煌的鸣沙山从“单纯一致”的形式美的角度,描绘了这座傍晚下的金黄色的山的色彩,线条和整个画面,鲜明、晶亮,没有深浅,没有参杂,没有渗透,给人一种美的惊奇、爱的震摄。于是,她说:“如果草原象征了青春的欢乐,荒漠象征了暮年的悲苦,那么鸣沙山就象征了壮年胜利的喜悦了。”(第98―99页)但是,民俗风情,与山水风光、名胜古迹在审美认同方面,还有差别。主要在于从美学的范畴来讲,山水(如,桂林、西湖)偏于优美,古迹(如,万里长城、秦始皇兵马俑等)偏于崇高,而民俗风情大多与节日活动联系在一起,则偏于喜剧性的范畴了。普天同庆,其乐融融,使审美认同,比其他旅游审美对象来说,来得轻松、自如,不费什么心思。这从中央电视台一年一度的春节联欢晚会,越办越火红,就看得出这个审美认同的感召力和凝聚力,而被称为“新民俗”。(《厦门晚报》1995年2月16日刊《新华社发表春节晚会笔谈,认为电视观众欣赏心理成熟了》) (二) 民俗风情美属于社会美的一种。但它又与社会美中社会事物的美,有所不同。社会事物(如,劳动产品、工具)一般取物化形态,很难直接看到创造的过程。而民俗风情,多为一种社会的群体活动,有着创造者本身的全过程的参与,可以进行直接沟通、交流和对话。因此,作为人的美是社会美的核心来看,社会事物美的显现程度,当然不如民俗风情美了。具体说来,大致有四方面: 第一、民俗风情与人的形体美。 民俗风情中,保留了不少远古的遗迹。那时,在生产力极度低下的情况下,远古人面临着生存和生活的艰难和困苦。为了社会生产和自身生产,必须具有健壮的体魂。这在一些民俗风情的艺术表演中充分体现出来。如,泉州的拍胸舞。“表演者上身赤膊,头带草帽,上肢随着节拍有节奏地拍击胸膛、腋窝、大腿,时而上跳,时而下蹲,头部诙谐地摇摆。舞蹈音乐配以脍炙人口的南曲《三千两金》或其他车鼓乐。基本动作有击掌回音,八拍雄姿、玉驴颠步、金鸡独立、善才抢牌、青蛙出洞、小阉鸡行、大阉鸡行,等”(厦门市思明区文艺联谊会《闽台民俗风情》,鹭江出版社1989年版,第219页)试想,如果表演者都是些鲁迅笔下的“驼背五少”,岂能赤裸干瘪的上身,又岂能进行如此的高难度的舞蹈动作呢?同样,民俗一些节日,本身就含有旅游的审美意义,也与参与主体(游人)的形体的健康、壮实有一定的关系。我在《登高、踏青、远足(旅游别称的审美意义)》一文中,指出: 中国古代旅游的大众化的趋势,与西方不完全一样。西方现代旅游,依托着交通工具中火车的出现、组团的经营手段。中国宋元明以后,旅游大众化的趋势,主要是利用民间节日。登高与重阳节、踏青与清明节,早已成为民间习俗。远足,一般也安排在公休假日。(《中国旅游报》1992年3月24日) 至于有的民俗的体育竞技项目,成为健、力、美的象征,规模宏大,深入人心。“如端午赛龙舟,近年发展为跨县跨省的大型体育竞技活动,得到跨国公司的赞助。1988年广东番禺县举办的莲花杯和希尔顿杯龙船大赛,观看者达二十万人之众。近几年来每年重阳节到白云山登高者,也在三十万人左右。”(叶春生《民俗美》,海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4页) 第二、民俗风情与人的装饰美。 服饰是人的装饰主要方面。服饰,不仅是人的“第二肌肤”,是文化的表征,而且是各少数民族相互区别的外部特征。我国55个民族中,除了西北几个少数民族为白种人外,大都为黄种人。我读一本人类学的书,说中国黄种人,北方为蒙古种,南方为马来种。这就是说,一个标准的北方人和一个标准的南方人,在体质上还是有区别的。而我们的少数民族的聚居地散布在全国各地,无法用是北方人,还是南方人这个标准来衡量。服饰往往成了少数民族外部标志。或者说,什么民族有什么样服饰,什么样服饰就是什么民族。这在民俗风情游的审美对象中,也是十分突出的。 维吾尔族的小花帽、傣族的统裙、满族的旗袍、瑶族的花裤、藏族的哈达、蒙古族的马靴,等等,无不装点着旅游的景观,制造了特定的审美氛围,保留着诱人的魅力。有的经过一定文化教育或长期生活在他乡城镇内,不愿意穿本民族的服饰,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我也不想也不可能在这里讨论。但有一条,既然作为旅游部门组织的民俗风情游,在接待地的各少数民族应该依据民俗要求来着装,才能体现出一定的风情来,这是肯定的。 第三、民俗风情与人的风度仪表美。 在民俗风情美中,有两大部分,即社交风俗美和婚嫁民俗美,涉及人的风度仪表美。我国素称为礼仪之邦。无论在行为、举止上,还是在待人接物上,均有优良的传统和现行的规范。其中有一部分沉积在民俗风情上,时而清醒,时而狂迷,烘托出人自身和人与人之间的美。如,广西金秀瑶族自治县的花兰瑶胞,是个很讲礼节的民族,他们有一种迎客仪式,瑶语叫“离贯侯棋”,直译为“远方的朋友”,意译为“礼歌会”。又如,我国许多民族都有“打同年”的风俗。苗语称为“嘎江”,直译为“老树的根”,意思是“结交最知心、最忠实可靠的朋友”,俗称“拜把”、“结义”。不但在同一民族中,在不同民族中也相当盛行。它成了团结的纽带,友谊的桥梁,在生活中留下了许多佳话。 第四、民俗风情与人的精神美。 民俗风情的形成、流传,与其蕴含的民族的深层心理有极大关系,张扬一种人格精神。清明与纪念介子推、端午与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老幼共知,耳熟能详。至于“在我们源远流长的民俗礼仪中,婚姻习俗,最为繁缛,也最为有趣。千百年来,这些礼俗随着人们观念的更新而不断变化,它从生活的一个侧面反映了人民的心理、德行和品格,包含着丰富的社会内容,具有强烈的地方和民族色彩。许多场面本身,就是一幅美好的民俗风情画,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民俗美》,第141页) 以上只是简单地将民俗风情与人的美的四个不同层次,作了一点探讨和研究,无非是说民俗风情在旅游中真正能够发挥使用的,在于人的美。人的美是民俗风情美的核心。作为民俗风情游的组织、策划和实施者应该明白这一点。否则,这一活动,不是搞成徒具形式的大轰大嗡,就是搞成庸俗、猎奇的走火入魔。 (三) 大力开展民俗风情游,深层发挥旅游审美中的人文资源。基于以上的认识,结合开发、利用的实践,大致说来,要注意处理好三组关系。 第一、拳头产品和联片开发。 每一民族、每一地域都应该把自身民俗风情的旅游资源,作一次全面的模底排队,进行学者、专家的论证,什么是这一民族、这一地域民俗风情的拳头产品,力争做到“你无我有,你有我优”。前一段,厦门市文化界一次聚会,讨论到南音问题。泉州有南音,厦门也有南音。两地南音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已有所不同,开始形成流派。有人主张有。有人主张不分。这说明已是个客观存在。厦门南音就应该助长自身流派的更加成熟,拿出整套、整台的节目出来,形成拳头产品。 然而,旅游有日程安排,不能过于单调。要在形成拳头产品后,相应地进行联片开发,点面结合,才能留得住游人。这里民俗风情自身有宽度和深度以外,还可与山水风光、名胜古迹等积极地配合、穿插地进行,不能单打一。 第二、维护传统和开发新项。 日本进入现代化以后,十分重视民俗风情的发扬光大,将传统注入新的时代意义。在东南亚,民俗风情,是他们旅游中的强项。近几年,山东曲阜的祭孔、潍坊的国际风筝节、广东春节花市、广西三江口的歌圩和福建妈祖文化节,公祭客家母亲河(汀江)、土楼文化节等,为我国旅游事业增加了异彩。我们应该看到,民俗风情有双重性。一面有变异性、革新性,另一面有陋俗恶习,有惰性。报载:“我国禁放烟花爆竹的城市今年已达到40多个,其中主要是北京、南京、沈阳、石家庄等大中城市。”(《厦门晚报》1995年2月13日),就是革除陋俗恶习的一例。我们在组织、策划和实施民俗风情游中,要坚持这一审美标准和审美理想,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第三、旅游搭台,经贸唱戏。 据新华社电讯,“国家统计局和国家旅游局的最新统计结果表明,1994年我国旅游外汇收入达73.23亿美元,国内旅游收入达950亿元人民币,两项合计折合1600亿元人民币,说明旅游业已成为我国新兴的重要产业。……据世界旅游组织统计,我国已在全球十大旅游目的地中跃居第八位。”(《厦门日报》1995年2月10日)这说明,旅游业本身给社会既带来了经济效益,又带来了社会效益。由于民俗风情这一旅游审美资源,与山水风光、名胜古迹相比,它具有强烈的民族性、地域性和参与性,几乎是它所依附的那一民族、那一地域的人民,都须介入其中,更应该注意在开发、利用这一旅游项目时,给那一民族、那一地域带来经济上的实惠。而“旅游搭台,经贸唱戏”,是个较好的组织形式。上引的新华社电讯中,还有一段话说,“我国具有非常丰富的旅游资源,改革开发以来,旅游业发展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旅游资源优势正在逐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厦门日报》1994年2月10日)这段话中的第二句话,“各级政府重视”,也得到了旅游为经贸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条件的回报。既然旅游搭台,经贸唱戏,已为实践证明了的较好的活动方式,就应该把民俗风情游尽量纳入其中,要风得风,要雨得雨,构成良性循环。当然,任何问题不能绝对化。我们强调旅游与经贸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并不否认民俗风情游有独立的审美价值。

给你提供一些徐州民风民俗的资料吧。徐州比较有名的就是伏羊节啊,这是属于徐州人自己的节日。 徐州伏羊节是于每年入伏之季,即初伏之日开始,持续一个月。按农历的节气推算,“夏至”后第三个庚(一庚九天)日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三伏”,即“末伏”。在这一个月里,徐州的人们集中在各个酒店,饭庄以及专门的羊肉馆,烧烤摊,吃羊肉,喝羊肉汤,故曰吃伏羊。吃伏羊的作用 众所周知,吃羊肉,喝羊肉汤就是“发汗”的。冬日里吃着热腾腾的羊肉是再好不过的美食,徐州人偏要反其道而行,在一年中最热的伏天吃加了很多辣椒的红油羊肉,自古以来兵家必争之地的人民百姓自古流传下来的精神。徐州的住宅风俗:一、四合房徐州传统上讲究住“四合房”,即东、西、南、北屋俱全,围成一个院子。门朝南的北屋为主房(又名“堂屋”),一条甬道便从主屋门穿过南屋正中。习俗上,条件好的,院内铺满石板,稍次则从各房门连到院门口,仅铺在甬道上,甬道两旁种些花草。富裕人家,屋内用方砖铺地.主房正中供神像。没有宗祠的,把祖宗神龛供在偏房内。主房内八仙桌、太师椅、条几、春凳俱全。卧室内窗明几净,箱、箧、柜、橱罗列,床帐被褥铺摆整齐。书房内设文房四宝。客厅里放置古玩、悬挂字画。二、大杂院一般城市居民,多是数家同住一大院内。一家人或二代,或三四代同堂(l-3间不等)居室一般无内外区别。炊具、炉灶也在屋内。上述房屋式样一般无大差别,仅从规模大小,用料优劣来区分。上等房屋,以石条为基础,青砖砌墙,顶梁、木桁条、椽子等均用上等木料,屋顶覆小瓦。次一些的,屋墙外砖、内坯,俗称“里生外熟”,房顶瓦背上,用泥灰塞缝,俗称“翻瓦脊”。50年代以来,上述房屋均从青色小瓦改成青或红色大瓦。三、草屋、棚解放前,徐州城乡草屋很多,泥土墙,上漫红草、麦秸或小芦苇.除草屋外,另有居住条件更差的草棚、石灰棚,均极低矮,是用篱笆外漫泥土作墙而搭成,草棚、灰棚大多集中在徐州北关、东关及故黄河两岸,居民大都是家无隔夜粮的苦力小贩等。每逢炎夏雨季,这些聚居处臭气熏人,时疫多从这些地方引发。1949年后,草棚均被拆除。至60年代中期,草屋也终于绝迹。但乡村则是在1978年以后才开始这种变化。四、公馆大院官贵人家,居住名称为公馆或大院,前面冠以姓氏称呼,如李(家)公馆,徐(家)大院等。公馆或大院的样式,多为三进院落,更讲究的如李二柱公馆,纵横各三进院落。大院的每所院落都有主房。主房比其它房间高大,由房主居住,有3间(室)或5间(室)两种。讲究的要修走廊。如不修走廊,便在左右依墙砌台,覆上条石,高与人腰齐,俗称为“扶手石”。3间(室)一明两暗(左右两间为暗),5间室则敞3间,故俗称“明三暗五”。主房左右为配房,由儿、媳居住。另有客厅、书房、储藏室等。有花园的人家,多将花园座落在院后,并设后门与花园相通。三进院落中,头门如果用“铁壳门楼”,门口必设置石鼓、闸板。门洞房内多住佣仆。厨房设在院内左侧,厕所在院内右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公馆、大院逐渐成为多家杂院。五、住宅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六七十年代以后,城镇居民住宅楼渐渐兴起,均为公建房,但大多为简易楼,二三层高,且多家合用厨房和卫生间。70年代以来,住宅楼群叠起,多五六层高,每房自成体系,或一室、或二室、或三四室,均有厅房、厨房、卫生间。在居民聚居的小街巷内,因住房紧张,很多房屋被居民自己改造成二层楼(或新盖简易二层楼)。

以民俗为主题的论文

民俗 文化 是千百年来历史的记忆,积淀着人类的生存智慧,代表着一个民族的信念,是一个民族的生活准则。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民俗文化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试论民俗文化的当代价值

摘 要: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 传统文化 是我国民族文化中的重要内容。我国由多个民族组成,传统的民俗文化丰富多彩,但是在现阶段外来文化的影响下,传统民俗文化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传统文化生存空间在不断的被压缩当中,如何保证民俗文化的生存和发展,成为了当代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文对民俗文化的当代价值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民俗文化;当代;价值;思考

我国历史悠久,几千年的历史造就了我国丰富的传统文化底蕴,传统民俗文化是我国民族精神发展的源头,也是我国文化中的重要内容。在现代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外来文化对于我国传统的民俗文化造成了有力的冲击和影响,民俗文化的发展空间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在一点点的缩小,传统民俗文化的生存与发展遇到了很大的挑战。在现代社会发展中,民族文化是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动力,只有对民俗文化的当代价值保持认识,才能为传统民俗文化的发展指明合理的方向。

民俗文化因其核心要素民俗是集体遵从的、反复演示的、不断实行的,所以具有增强民族的认同,强化民族精神,塑造民族品格的功能。与此同时,由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差别,民俗常常会呈现出错综复杂的特点,但其也有一些稳定的特征。一般民俗都具有社会性、地域性、变异性、转承性、规范性等特征。

民俗文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民族文化作为我国民族文化的根源,是我国民族的根本。民俗习惯的不断传承,对于民俗文化的发展与繁荣理工了重要保证。另外,民俗文化也在不断的发展与变化中,不断的受社会的影响。民俗文化的变迁与发展,是其自身发展的需求,也是当代社会的需求。民俗文化对于人们的价值观、道德观、审美、社会心理等多方面都有着影响,民俗文化是社会团结的重要根源,也是人们价值观的体现,在现代社会发展中,民俗文化是社会文化中的核心内容。

民俗文化对我国当代社会的发展也有重要的价值,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民俗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中华文化的载体。民俗是民间文化的载体,其包括民间的 传说 、戏曲、娱乐、技能、信仰、价值观等不同的内容,民俗具有丰富性,并且在传统的民间生活中得到传承与发展。只有弘扬民俗文化,才能延续和传承我国传统文化。民俗文化可以培养民族精神,提高民族的认同感。

在民间,各种民俗文化中蕴含着各种优秀的文化,并且形成了庞大的历史信息链。民俗文化中蕴含了丰富的智慧与独特的精神,民俗文化有着独特的个性特征与启迪。民俗文化中承载着具有浓重色彩的情感,是我国传统文化有力的传承。民俗文化可以加强民族之间的团结,提高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民俗文化具有维系的功能,可以使我国不同民族之间保持良好的向心力与凝聚力,对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人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丰富的民俗活动,各种民俗活动的进行,可以让人们寄托民族情感,并且对生活和心理进行调剂。民俗文化中包含了传统的文化资源,是现代社会旅游业中的重要内容,民俗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可以为社会带来良好的效益,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为社会就业问题的解决提供了良好的保证。

我国民俗文化现阶段的现状不容乐观,需要得到有效的保护与推广,从而保证民俗文化得到良好的发展。我国目前民俗文化存在着变迁与消失的现象,民俗文化的发展变化中,消失和变迁是正常的现象,但是需要对其中变化存在的负面效应进行重视和解决。在民俗文化的变迁当中,传统文化价值存在着严重的流失情况。传统文化价值的流失包括有形的和无形两种流失的方面。传统文化无形流失的方面主要体现在 西方节日 在进入中国后, 中国传统节日 逐渐的被忽视,传统节日淡化,外来节日则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在传统文化价值流失的有形方面体现上,很多传统民俗文化形式和活动不断的减少甚至消失,年轻人缺乏参与的热情与兴趣,使得传统民俗活动越来越落寞。

另外,民俗文化的价值开发存在着很多的不足。我国对于民俗文化的价值开发目前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建立了很多的开发模式,促进了我国旅游事业的发展。但是在对于民俗文化价值开发过程中,存在很多的问题,需要进行 反思 。

首先,对于民俗文化缺乏有力的保护,并且保护方式不够完善。民族文化保护的相关立法不足,民俗文化存在着后继无人的现象,很多保护 措施 的滞后性使得民俗文化难以得到良好的保护。

其次,民俗文化过分的受商业操作的影响,很多人在追求利益的同事,过分的利用民俗文化作为经济来源的措施,对民俗文化的长期发展会存在一定的危害。

最后,民俗文化在开发过程中,存在着同化、破坏、伪造等现象。很多地区为了创造经济效益,模仿其他地区的民俗文化,并且采用各种封建迷信活动,影响了我国社会安定的发展。

民俗文化现阶段发展情况不容乐观,各地区必须重视对民俗文化的保护与合理开发,才能达到弘扬民族文化的目的。政府和相关部门需要对民俗文化的立法等手段,为民俗文化的传承提供法律基础。在对于民间文化的发展上,要建立合理的人才库,避免出现人才断层,民俗文化失传的现象。另外,对于民俗文化的保护上,要尊重民俗文化的内涵,禁止对民俗文化不合理的开发与利用,严谨各种基于民俗文化上的模仿、伪造等不良活动的开展。

民俗文化作为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基础,在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的同事,需要对传统的民俗文化进行重点的保护,推进经济与文化的双重发展。在对于民俗文化的开发利用上,要提高其各种行为的规范性与合法性,从而保证相关产业健康、有序的发展。民俗文化对于当代社会的价值重大,只有充分的发展民俗文化,促进民俗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才可以达到精神文明建设的目的。在民俗文化的保护上,要加强相关立法,使得保护民俗文化的行为有法可依,促进民俗文化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文明,徐载娟,景成,王铁环,刘景慧.托口古镇民俗文化 调研 报告 [J].怀化学院学报,2010(04)

[2]吕红艳.保护与开发:民俗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民俗生态旅游[J].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04)

[3]王晓洋.浅析名人故居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以苏州及其周边地区为例[J].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02)

[4]王新亮.保护视野下的淮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8)

浅谈民俗文化市场化

摘要: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大众的旅游消费需求进一步呈现出由低级向高级的趋向,大众的旅游活动形式已不再限于满足传统的有形的旅游产品,而是寻求更高层次的精神愉悦和历史内涵,从消费有形的旅游产品转向消费无形的旅游文化。为迎合大众的这种需求,许多区域、城市、景区再次把目光移向曾经被冷落的精神性文化消费领域――民俗文化。

市场上开始出现所谓的“人造文化”,并有泛滥之势,许多学者、人士开始抨击、批判这种旅游文化市场化的行为,呼吁文化回归、保持原始状态。通过对民俗旅游文化现状的一些分析,从另一个角度指出文化商品化并非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一无是处,正当、适当的商业化手段对文化的传统和发扬还能起到促进作用。就此探究某些商业化的 市场营销 是有现实意义的。

关键词:民俗文化;商品化;庸俗化;内涵

1引言

随着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的丰富,生活压力的增大,人们开始厌烦喧嚣的城市生活,渴望在闲暇之余呼吸一下清新的乡村空气和恬静特异的民族风情,这种对大自然和原始生态的回归动力,驱使着广大游客前往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地旅游,去民俗村寻求内心的渴望和满足对历史文化知识的渴求,这体现了游客的休闲需求,也说明当前民俗旅游文化正是在这种呼之欲出情况下逐渐呈现在广大民众视线之内。

正是基于此,我国的民俗文化成为旅游发展的重要战略性资源。近年来我国民俗旅游的开发及其发展都大有成效,然而一些问题也随之出现。如何合理科学可持续地发展民俗旅游,在旅游发展的前提下。使民俗文化发扬光大,避免庸俗化、导致畸形发展,使其走上持续健康发展道路成为当前一个值的研究的 热点 。

2民俗旅游文化的内涵

民俗文化的内涵

民俗,是依附人民的生活、习惯、情感与信仰而产生的文化。民俗文化是广大中下层劳动人民所创造和传承的民间文化,是在共同地域、共同历史作用下形成的积久成习的文化传统。其内涵包括饮食、服饰、家居等物质民俗}组织制度、人生礼俗等社会民俗;民间信仰、巫术禁忌、娱乐游艺、民间工艺等精神民俗;神话、传说、 故事 、民谣、 谚语 等语言民俗。这种民族的,时代的文化既有物质的标识,制度的规范,又有具体社会行为,风尚习俗的鲜活体现。

由此可见优良的民俗文化是对传统民俗事物和现象的梳理和检验后形成的。其表现形式多样,如今年开始实行的法定 清明 节、 端午节 、 中秋节 。在旅游中,民俗文化是很活跃的旅游资源,涉及旅游的行、游、住、食、购、娱的方方面面,由于各地的民俗对异地游客有一新奇感,激发民众的奇心,娱乐性、参与性也很强,对游客很有吸引力,游客为能亲身体验另一地域的文化特征,不惜奔走千里。如西藏香格里拉,云南西双版纳、云南大理丽江泸沽湖等地正是由于具有特有的民族风情村及少数民族习俗才闻名于世,吸引了广大国内外游客。

民俗旅游的内涵

民俗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型旅游,它欣赏的对象为人文景观,而非自然景观,任何一个国家、地区和民族的传统节日、建筑风格、民间歌舞都是民俗旅游的珍贵资源与欣赏对象。温锦英定义:民俗旅游就是借助民俗来开展的旅游项目,它以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民俗事项和民俗活动为旅游资源,在内容和形式上具有鲜明、突出的民族性和独特性,给人一种与众不同的新鲜感,它的魅力就在于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巴兆祥界定:民俗旅游是指游客被异域或异族独具个性的民俗文化所吸引,以一定的旅游设施为条件,离开自己韵居所,前往旅游地(某个特定的地域或特定的民族区域),进行民俗文化消费的一个动态过程的复合体,是人类文明进步所形成的一种文化生活方式。

民俗旅游的主要类型包括与山水风光相结合的民俗风情旅游、与民居及其他建筑结合的民俗风情旅游,与饮食结合的民俗风情旅游、与礼仪结合的民俗风情游、与喜庆结合的民俗风情旅游、与大型民族风情园景为产品的民俗风情游等六大种类。围绕以上不同类型,民俗旅游可以通过再现各个历史时期、各个民族的古老文、传统习俗,满足现代社会人们求新、求异、求同、求知的心里需要。因此,简单地说,民俗旅游就是以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特有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为载体开展的旅游活动。

作为以民俗文化为主要吸引物的旅游目的地,游客关注的是精神层次的消费,这和观光型景区截然不同。民俗旅游对旅游目的地来说,特有的民俗文化是一种极其有价值的旅游资源,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吸引了更多的游客,从而扩充了旅游地的客源和市场需求,增加了经济收入,提高了社会收益。

3我国旅游民俗文化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旅游民俗文化的发展现状

这些年来,我国民俗文化旅游发展极为迅速。已经成为旅游中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很多地区都纷纷投资兴建民俗旅游度假村、民俗旅游专业村、农业民俗旅游村以及民俗旅游主题公园等,承办民俗旅游节日,举办大型民俗旅游活动。

如山西民居以及乔家民俗博物馆,赣南的客家民俗文化、深圳锦绣中华民俗村、云南大理丽江泸沽湖、山东日照的渔家乐民俗旅游度假村等地推出各具特色的活动内容和民族风情吸引了大量游客前往游玩。如今,很多地区将旅游业看作扶贫行业,民俗旅游开发也作为发展地区经济的手段被滥用。不可否认民俗旅游作为旅游业中的一个新的增长点促进了一些地区的经济发展,激活了一些地区其他的行业,解决了社会就业问题。正是这个原因,有些不具备开发观光型旅游地的地方,基于发展经济为目的,盲目投资建立形式各样的民俗文化村,大打“民俗文化”牌子。

民俗旅游存在的问题

(1)民俗旅游资源开发力度过大。

民俗旅游的蓬勃发展,带动了各地经济的快速发展,这使得很多地方不顾自身环境条件的限制,盲目开发民俗旅游资源,致使当地民旅游文化资源开发无序,特别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受到严重破坏,长此以往,将损害整个民族旅游资源乃至文化传统传承。

(2)部分优秀的民俗文化庸俗化。

由于民俗旅游的经济效应较大,许多旅游景区片面注重对旅游景点的外观和形式的建造,不考虑当地的特色,只是想通过美观的造型来吸引游客的眼球。片面追求经理利益,导致民俗旅游被机械地舞台化,民俗文化被随意地庸俗化,从而失去了民俗的特色。

(3)特色不鲜明。

鲜明的地区特色是民俗旅游的主要依托。黄金周刚兴起时,国内许多城市对旅游业还不是很重视,有的地方甚至连像样的景点也没几家。近几年,各地都把旅游产业作为重要产业甚至支柱产业来抓,大抓特抓民俗旅游,民俗活动逐渐趋向同化。你敲锣打鼓,我也敲锣打鼓,你舞龙舞狮,我也舞龙舞狮。项目雷同,风格雷同,缺乏新意、创意与吸引力,民俗旅游正在失去特色。由此,我们务必要保留各

地民风质朴淳厚的特点,才能使民俗旅游项目持续吸引旅游者。

(4)内容肤浅,缺乏内涵。

由于经济利益的吸引,一些景区往往仿照那些做得不错的地方,别人有的全部照搬过来,这样,形式上完全一样,再没有其附合本地民情、风俗的内容,过多地附和旅游者的心理,甚至为了猎奇心理,急功近利于一味迎合游客,刻意追求表面的形式,失去了内涵。孰不知,来参加民俗旅游的游客关注更多的是这种文化的内涵,这种深层的东西才是吸引游客的根本,形式上的做 文章 对文化的传播和本地景点的长远发展很难起到良好的效果。

(5)缺乏要有科学、合理、系统的规划。

一些民俗旅游景区开发在实施过程中操之过急,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出现了很多问题。如有些,如深圳民俗文化村和云南民族村投资均在1亿元左右,开业时间也十分接近,前者很快收回投资,后者则连投资的利息都难以偿还,除了经营管理原因之外,云南民族村的建设选址过于匆忙,没有统筹分析,前者处于口岸城市,经济发达,项目内容与现代化城市形成鲜明反差。昆明人口流量小,民族村项目地处少数民族实际分布区,具有原地浓缩式开发模式的弊端。对当地居民吸引力不大,也损失了一部分追求真实感和亲身体会身临其境的外地游客。正是这些原因造成了两个同质景点的不同结局,可见科学、合理、系统的规划在开发民俗旅游中必不可少。

(6)缺乏行之有效的市场运作手段。

如果说文化是民俗旅游发展的根本,科学有效的市场化的运作手段则是民俗旅游发展的保障。民俗旅游的发展不能单单从形式上考虑如何去作,去延续,还要从经济效益上去统筹,没有了收入作支撑,民俗的发展就失去了生存的基本保证。我国有很多优秀的民间艺术到今天都流失了,最根本的原因是它们不能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致使那些拥有这些技艺的民间艺人为求生存而改从其他行业。民俗文化的发展如果不能很好的运用市场的手段运作,只是作为一个纯艺术形式也不可能长久存活。我们知道,旅游刚刚起步的时候,民俗旅游并没有引起很多人的注意,那时的民旅风情只是旅游中的一个小小点缀。

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民族风情村成长起来,越来越多的异地民俗发展开来,最根本的原因是旅游的带动,从而使其找到了一个生存发展的基本裁体。但今天旅游中的到处泛滥的民俗村要求它自身的发展必须有一个有效的市运作手段作保障。张艺谋的《英雄》开创了我国影视市场成功商业化运作的典范。其“印象刘三姐”,“印象桂林”等系列,让桂林更是驰名中外,也让人们看到了民俗文化同样可以包装,而且精美的包装会带来更大的收益,科学正确的商业化会使传统的民俗文化发展更好。

4结论

总体来说,民俗文化有其地方的独特性,这与其所处的地理环境紧密相连,其发展以旅游业为经济依托,旅游的发展与当地可进人性息息相关,这就要求我们在开发民俗旅游时需要注重统一的规划和科学的市场营销。旅游中民俗文化的市场化、商品化并非一无是处,相反。纯粹的艺术形式的民俗文化的发展未必能够长久。笔者认为,民俗文化不存在所谓永远的原汁原味,只要社会在发展,民俗文化就在不断演变,也只有不断变化了的民俗文化才更具有生命力,旅游中的民俗文化市场化、商品化也是一种在社会前进中的必然现象,不可能人为的去阻止改变,但可以人为的引导其正确的发展。

因此,传统的民俗文化当前旅游中民俗文化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应当以市场为导向,结合其本身的独特性,市场细分,对一些特色民俗文化进行精美包装,以经济带艺术,以艺术促经济协同发展。这样,也许很多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都可以如东巴文化一样发扬开来,再次张现其生命魅力。

民俗既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又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化遗产。早在《汉书·王吉传》一书中就有“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的记载。《礼记·王制》云:“岁二月,东巡守。至于岱宗,柴而望祀山川。觐诸侯,问百年者就见之。命太师陈诗,以观民风”。这里说的王者巡守之礼,就是国君深入民间,对乡村社会的民情风俗进行一番调查研究。太师是掌管音乐及负责搜集民间歌谣的官吏,他把民间传承的民歌(国风)呈递给国君.国君通过这些民歌,“观风俗,知得失”,制定或调整国家的方针政策。我国古代诗歌总集《诗经》中的《风》,就是古代各民族之间流传的民歌.这些民歌,反映了古代人民的风俗习惯,包含着大量的古代民俗事象,对研究我国古民俗具有重大价值。 研究民俗事象和理论的学科称为民俗学。“民俗学”是社会科学中一门独立的学科,“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学科有着极其密切的亲缘关系,如考古学要借助民俗学揭开古代社会神秘的面纱,民俗学要借助考古学提供古代传承文化的实证。编辑本段非物质文化遗产 民俗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界定,是近几年学术界颇有争议的问题。以往这个问题似乎并没有多少疑义,不是问题。因为在此之前,中国民俗学界或民间文化界一直在使用“民俗”、“民俗文化”、“民间文化”、“民族民间文化”等概念。现在突然出现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术名称,而且这一名词变得十分时髦,许多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纷纷改名,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所,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有的提出要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学学科等。其实在我看来,这是换汤不换药,贴时髦的标签。如同前些年,人类学热起来,许多学科紧跟形势,在学科前冠以人类学,如人类学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人类学民俗学等等。人们不禁要问,这些是什么学科呢?究竟是社会学、民族学、还是民俗学,有必要加人类学壮其门面吗。说到底我们从事这些学科研究的人有点心虚,缺乏自信,不敢承认民俗学或民间文化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其实,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指我们以往熟悉和研究的民间文化、民俗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俗”、“民间文化”的概念是可以互相置换的。

些年来,对压岁钱的批评之声不绝于耳。原因不外乎以下几个:其一,压岁钱数量不断攀升,加重了人们的经济负担;其二,孩子们常常不能把压岁钱用到正道上。其三,压岁钱有时成为一种变相的送礼、贿赂。这些批评很对,但是,如果因此倡导移风易俗、取消压岁钱,却也未必是正确的选择。 压岁钱是一种民俗,它能够在岁月的长河中积淀下来,按照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的分析,一种习俗之所以存在,肯定是因其承担着某种社会功能。 压岁钱承担了什么社会功能?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家族生活为基本模式的传统社会里,讲究的是“长幼有序”,家长们平时都很威严。只是到了春节,在喜庆的氛围里,小辈们给长辈们行磕头礼,表示对尊长的敬重与祝福,长辈们则发给小辈们或多或少的压岁钱,表示对小辈们的关心和爱护。压岁钱的施与取,像是一出热热闹闹的戏,既表达了共度佳节、喜庆热闹的意思,也体现了“父慈子孝”、“尊尊亲亲”的传统伦理,是对家族血缘关系的确认和对传统伦理的强调。 压岁钱的民俗世代留传,不管是豪门大户还是平民百姓,家家户户都借此民俗长幼同乐,现在有什么理由让这种民俗消亡呢?每个民族都有如何对待传统民俗的问题。美国的历史只有几百年,所以他们像爱护眼珠一样爱护自己的历史传统,如他们最重要的节日――感恩节。日本人一年里要过各种各样的传统节日,日本的大多数孩子都要行隆重的成年礼。这些节日、礼俗大多数都是由中国传过去的,可是在它们的发源地却早已不存在了。 传统民俗中的大多数都是好的,我们应该珍惜,因为它们代表了我们这个民族的悠久历史,一旦失去,就难于恢复。像北京、广州、深圳等大城市,市民多半是外来的移民,所以当地的老风俗几乎已经荡然无存了。在北京,过春节跟平时没有两样,腊八节、端午节、重阳节很少有人想得起来。可以说现代人生活在一个物质生活极其丰富而精神生活却相对贫乏的状态,很少有什么传统的、公众的习俗让我们产生一种与历史、与民族文化血脉相联的感觉了。传统风俗、礼仪的丧失,背后潜藏的是传统的人情、伦理的丧失。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觉察到,我们社会中人和人之间的感情日益淡漠、社会纽带逐渐松弛。想想看,为什么韩剧会在中国风靡一时?难道不是因为其中浓浓的人情味打动了我们?韩剧中的家长威风、磕头礼等并不好,但我们社会本有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等优良的伦理秩序,却是我们万万不能舍弃的。 诚然,在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有时迫不得已要告别一些风俗习惯,比如说在大城市里禁放烟花炮竹,那是因为在拥挤的城市里这种民俗确实存在危险性。可是压岁钱不同于炮竹,压岁钱本身并没有危害性。有的人借压岁钱显示财大气粗,有的家长对孩子用压岁钱不加引导,大人们的崇富心理使孩子借压岁钱攀比,这是一些人把这种传统习俗用歪了,违背了这种风俗本来的意蕴。

  • 索引序列
  • 民众的巧与思为主题的论文
  • 民主与科学为主题的论文
  • 移民为主题的论文
  • 徐州民俗与旅游为主题的论文
  • 以民俗为主题的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