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若干问题思考论文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需要大量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普通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应该从强调理论的精英化教育向加强应用的大众化教育转型。实验教学是素质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要将学生的评价体系从理论考试转型到实践检验的方式上来,为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有机结合,同时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扩大学生的创新实践活动基地。
论文关键词: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人才培养;评价体系;实验
人才的培养不外乎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科学素质、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高校要想把学生培养成满足社会需求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必须重新审视学生质量的评价体系,改革人才培养方案,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起来。
一、改革人才质量的评价体系
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大学普遍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长期以来,人们形成了“理论教学体现学术性,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一个环节、一种补充”的认识。认为实践教学仅是作为理论知识的验证而依附于理论教学,学校教育质量的高低主要看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只要理论知识过硬,获得职业能力就很容易。从学校对学生的评价体系看,基本都是以理论考试、笔试为主,实验的成绩往往也取决于实验报告的质量,如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这样以实践为主的课程最后往往都只以一篇论文收场。可见,从重视的程度来看,实践教学远没有达到理论教学的重视程度。
高校既然要为社会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就应该改变对学生的评价体系,应该以实验结果作为学生实验成绩判别的主要因素,以对实际对象的操控能力作为课程学习掌握程度的判别因素。例如:微型计算机原理课程,学生应该掌握计算机的组成原理,会编写汇编程序,能驱动接口电路。然而许多学生学完该课程后连最简单的程序都不会编写。该课程最好的测试方式是让学生上机编写一段程序,借助实验设备完成对某一排发光二极管的明灭控制。这样的测试题既容易改变题目内容也方便核对测试结果,对课程知识的检测也很全面,学生学习也很有兴趣。电子技术、电路等课程的测试可以将课程内容分为几个模块,采用随机抽题的方式测试某一模块,例如让学生搭接一个单管放大电路、一个振荡电路、一个单稳态电路等。当然,采用这种测试方式可能会增加工作量,但对促进学生掌握实践知识、增强动手能力是大有好处的。
二、将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融为一体
高等学校教学改革已进行了很多年,大学对实践教学的方式也做了很多探索。以电子技术课程为例,有的学校采用实验课程依附理论课程的模式,有的将实验单列作为一门课程。受学分制影响,学生选课虽然更加灵活,但某一内容的理论教学时间和实验教学时间不能同步,有的是理论上了很久了还没有做实验,学生没有实验来验证理论知识会觉得很枯燥,逐渐失去对理论知识学习的兴趣。有的是理论还没有讲到,实验倒先做了。学生没有理论铺垫,做起实验来无从下手,虽然在实验教师的指导下做完了实验,但也不知其所以然。等到上理论课时对内容有一些理解了,再想回来做实验时已经没有计划了。
对一个新事物的学习,最好的方式是理论与实践同步进行。例如:对单管放大电路的学习,先要利用仿真手段演示单管电路,让学生看到改变电路参数时输入输出波形的变化,这比用手在黑板上画波形要快捷得多,也比用幻灯片描述要形象得多。接着再从理论上讲解单管放大电路的原理:电路的联接、静态工作点的确定、饱和失真和截止失真现象的原因等等。要让学生从现象中学习理论知识,这要比先学枯燥的理论知识再用实验来验证要生动有趣得多。学生刚刚理解单管放大电路的原理就要及时进行实验,以巩固理论知识、锻炼动手能力。此时实验教师也不必花太多的时间讲解实验内容,大大节约了时间,学生有更充分的时间动手。过去两学时的实验课,实验老师可能要讲解一个小时,学生只有半个小时的时间动手,电路还没搭接好课程就要结束了,严重影响了实验效果。对实验成绩的判定要以实验结果为主、实验报告为辅。现在很多学生花了太多的时间抄写实验报告,有些本末倒置。
三、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许多大学的理论教师和实验人员是两套班子,上理论课的教师不管实验,上实验课的教师不干预理论教学。由于近年大量扩招,大学的师资队伍总体实力不足。理论教学人员实际经验欠缺,部分理论教师缺少对前沿技术的跟踪,知识更新缓慢,脱离应用背景,对相关课程的.实验内容、空验安排也不管不问,上课时空讲理论,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实验教学人员由于历史的原因,学历、职称偏低,学校对实践教学不够重视导致实验教学队伍不稳定。实验室新进的研究生大多以带理论课和读博等方式脱离实验岗位,造成理论教师不愿意进实验室、实验教学师资力量单薄、实验任务繁重的状况。 学校的发展前途取决于学生质量的优劣,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一个自身都不具备“应用型、创新型”素质的教师,怎么能教出具备“应用型、创新型”素质的学生?大学教师不但要有较高的理论水平,而且还应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事实证明: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上课更生动,更受学生欢迎。所以,建设一支具有较高理论教学水平和较强操作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势在必行。要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引导和激励高校教师到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参加实际工程建设,积累实践经验。这样的教师在授课时才能以自身的经历从工程师的角度观察和讲授问题。要鼓励理论课教师进实验室参与实验计划、实验方案的制订,并参与指导学生实验,以促进理论课与实验课的有机联系。对现有的实验教学人员实行继续教育制度,有计划地引进研究生和骨干教师加入实验教学队伍,保证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结构的合理性和稳定性。
四、加强实践基地建设
近十年来,普通高等学校扩招了近6倍,学校相应建设了学生宿舍、教室、食堂、运动场等,但实验室建设远远滞后。多数学校由于实验经费不足,实验室好多设备已到使用年限还在继续使用,造成设备使用故障高,实验组数减少,每组人数增加,学生动手机会减少。有些专业基础课的实验投资费用较高,只能采用演示实验,学生根本无法动手。由于实验配置不足,一次容量不够,一个班的学生不得不分批次进行实验,肯定不能与教学进度同步。
要培养具备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必须加大实验室设备的投入,加快实验室的建设步伐,为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提供坚实的物质保证。同时要加快与企业建立广泛的校企合作关系,建立稳定的专业实习基地。实践证明: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既解决了学校在资金、场地、真实项目案例等方面存在的困难,又把以往大学生毕业后的企业二次培训提前到大三、大四完成,缩短了大学生的成才周期,同时为高校教师的科研实践提供了平台,促进了地方高校的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也为学生就业拓宽了渠道。
五、实践能力培养要有系统性
单一课程的知识自成体系也具有一定的独立性,要让学生将不同课程的实践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融会贯通。三峡大学电气与新能源学院把制订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作为实现“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目标的第一要素。在横向上,寻找课程与课程之间的共性;在纵向上,满足基础与专业之间的系统性;按照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同步、实践教学与能力培养同步的思路,使学生经过分阶段的实践活动,全面提高工程实践能力。
1.基础实验阶段
实验指为了检验某种科学理论或假设而进行某种操作或从事某种活动。一般为具体课程教学设计。在上课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通过几个基本实验,增加感性认识,熟悉实验常用的基本仪器与元件,具备起码的测试能力和动手能力,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初步了解一些工程概念。例如:同学们在学习“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的基本放大器时,及时做了单管放大器实验,通过实际观察波形很容易理解课本中讲的交直流并存现象。通过波形看到了三极管在放大区的正常波形、截止区和饱和区的失真波形,明白了放大器的正常工作与静态工作点的合理配置之间的关系,既生动形象又易记。这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互为补充的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了理论教学的难度。
2.工程实践阶段
该阶段主要加强工程实践基本技能的学习和培训。我们在大一下学期开设的30学时“电子工程实践”课程,内容是由学生独立装配和调试一个合格的电子产品——收音机。目的是在系统学习有关理论知识前,通过一个电子产品的装配和调试过程,建立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掌握常用元器件的识别、检验和基本应用,练习手工焊接技术,学会看懂产品电路原理图、装配图、印制板图。三峡大学经过多年实际运行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电子工程实践”课程具有趣味性、实用性的特点,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吸引了很多学生报名选修。正如一位同学在上完该课程后谈体会说:“想起刚接触这门课时,看着一大堆不认识的元器件,真可以说茫然不知所措。随着老师一步步地讲解和自己亲手操作,所有问题都化解了,收音机最终也发出了美妙的声音。说明我现在也有能力装配一些电子产品,不再是门外汉了。”每焊上一个元件,每前进一步,都让学生们特别有成就感,他们认识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体会到了“看花容易画花难”的感觉。
3.创新实践阶段
该阶段包括毕业设计、课外科技作品竞赛等,目的是使学生从单纯模仿到创新设计,从被动接受项目到主动发现项目,实现个人创新能力的飞跃。三峡大学电气与新能源学院建设了全开放的电子设计与创新实验室,学生可利用空闲时间进行自主创新实验,极大地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在2007、2009年和2011年的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三峡大学的学生共取得了国家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和湖北省一等奖9项、二等奖10项的好成绩,在省属院校中名列前茅。
教学改革的目的之一是提高学习效率,只有提高学习效率才能在降低师生负担的同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理论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陶行知是我国著名的 教育 家,他的教育思想杯广泛的应用于学生的教学中。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论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论文篇一:《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的教育启示》 内容摘要: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将“做”放在教学的中心环节,突出“做”的重要性,同时又不否定教和学的作用,将知与行统一,教、学和实践相结合,强调“教学做合一”。这一教育思想对当前素质教育所强调的关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启示作用。 关键词:陶行知 教学做合一 创新精神 实践能力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的教学论部分,也是他教育理论的核心和杰出创造。在《教学做合一》一文中陶行知说:“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就是教育法。它的涵义是:教的 方法 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与学都是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同时,他又说到:“教学做合一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是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而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 从陶行知对“教学做合一”思想内涵的规定中,我们可以得出如下几点:1.“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即三者应该“合一”不应该分离。陶行知看到晓庄一位指导员的教学草案中把活动分为教的方面、学的方面、做的方面,认为这位指导员是把教学做分家,不是教学做合一。因而提出“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事实上,教学做是不能分家的,不然就教归教,学归学,做归做了。2.“教学做合一”强调必须以“做事”作为出发点。教师应该为教学生会做事、肯做事而教;学生应该为学会做事而学。所以“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否则教与学便没有明确的目标。3.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这是“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的必然,所以陶行知说:“要想教得好,学得好,就须做得好。”“‘做’成了学的中心即成了教的中心”,教与学在“做”中统一起来,这样的教才是真教,这样的学才是真学,正如陶行知所说的:“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乃是真学。” 可以看出,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把“做”放在教学的中心环节,“做”是教学过程中的重点,教和学都必须体现在学生的“做”上,否则就不是真教学。但是,陶行知并没有否定教和学的作用,也不是简单地以“做”来代替教和学。他明确指出:“我们要反对两种不正确的倾向。一种是将教与学的界限完全泯除,否定了教师领导作用的错误倾向;另一种是只管教,不问学生兴趣,不注重学生所提出问题之错误倾向。”前者否定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必然导致课堂教学的放任自流,后者则完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置于被动位置。所以,教学活动中的“做”也不完全排除讲授、谈话、练习等方法。他只是针对“学非所用,用非所学”、重教轻学、重知轻行等传统教育的弊端,提出要把这些方法统一到实践上来,要求教与学都要与实践相结合,要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在实践中求真知,在实际生活中探求真理检验真理。正如他所说:“我们不能说种稻是做,看书是学,讲解是教。为种稻而讲解,讲解也是做。为种稻而看书,看书也是做。”对此他还进一步从“知”与“行”的关系上进行了概括,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他所说的“做”实际上是知与行的统一,是广泛意义上的生活实践、 社会实践 和科学实验活动,教学做合一也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在教学领域的具体运用,三者相互联系,相辅相成。 面对传统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种种问题,国家提出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教育的重点而凸显出来,这启示着当前的教育者,要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不断地从传统和现代的教育思想中去吸纳新的养分,以适应当前教育改革的步伐,为当前的教育事业添砖加瓦。 陶行知说过:“最好的教育,要想让它有效,须是教学做合一;……教学做合一是最有效力的法子。”“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强调以“做”为教学的中心,如果教学不与做相联系,就可能会出现教师教“死书”,学生读“死书”的现象。针对传统教育观念存在的种种弊端,陶行知的这种以“做”为中心、“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思想,在解决当前素质教育提出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问题方面,给我们提供了启示: 首先,教法要以学法为基础而展开,做到因材施教。根据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教法要根据学法;教师的责任就在于教学生学。因此,教师不但要研究教法,更重要的是要研究学法;要在研究学法的基础上研究教法,只有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规律之后的教,才是真教。为此,在课堂的教学中,我们要实行民主,形成和谐、愉快的教学氛围,把学习的基本自由还给学生,解放学生的身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掌握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规律,做到因材施教,也只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才有可能培养起来,对此陶行知说:“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 其次,教学要以做(实践)为中心,培养学生创造精神。陶行知认为:“教学做合一的理论也是集中在‘做’之一字”。“做”的涵义,按照他的解释,“单单劳力,单单劳心,都不能算真正之做。真正之做须是在劳力上劳心。”。“‘做’”是在劳力上劳心。因此‘做’含有下列三种特征:(一)行动;(二)思想;(三)新价值之产生。”即“行动而发生思想,由思想产生新价值,这就是创造的过程”。“做是发明,是创造,是实验,是建设,是生产,是破坏,是奋斗,是探寻出路。”所以他认为“做的最高境界就是创造”。事实上也是如此,陶行知在回答朱端琰之问中说,就他所知,古今中外所发现第一流的真知灼见,无不是从做中得来。人类文明的发展历史是一部创造的史诗,是“做”出来的。由此可见,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成为创造性人才,我们在课堂中就要始终强调教学做合一,并且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 再次,教学要实行“六大解放”,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相信学生中隐藏着极大的创造潜能,在教学中头脑必须始终贯穿着这样一根主线,即时刻要注意在“教学做”的过程中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调动学生创新和实践的积极性,并让学生在做中去尝试创新,要坚信这是完全办得到的。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为此,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我们要:(一)解放他的头脑,使他能想;(二)解放他的双手,使他能干;(三)解放他的眼睛,使他能看;(四)解放他的嘴,使他能说;(五)解放他的空间,使他能到大自然大社会里去取得更丰富的学问;(六)解放他的时间,给他一些空闲时间消化所学知识,并且学一点自己渴望学的学问,干一点自己高兴干的事情。这也即是陶行知所强调的教学要实行“六大解放”。 最后,教育者要更新传统教育体制,建立人才创新环境。“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显然已经不同于传统教育方式,从教师的角度看,应该是创造性的教,或者说在创造性的做中教或教中做;从学生的角度看,教师要引导他们创造性的学,或者说在创造性的做中学或学中做。从理论与实践想结合的角度看,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有一个从低到高的不同层次,虽然它本身也包含着传统教育的基本思想,但同时又超越于它。这里,我们所强调的“教学做合一”相对属于一个比较高的层次,针对当前素质教育提出的目标,从这个新的层次出发,我们必须更新相应的教学模式、教学手段与 教学方法 ,与“应试教育”相联系的那套考试形式也必须扬弃,即教育者必须重新审视传统教育体制,要从当前的素质教育提出的目标重新设计教育体制,从而为创造性人才的塑造建立良好的教育环境。 综上所述,陶行知“教学做合一”、中心在“做”的教学思想,把传统教学中的以书本为中心,以课本知识为中心转移到以实践为中心,以实际生活为中心,它克服了传统教育中重教不重学,重知不重行,重教师主导作用而忽视学生主体地位,以及教与学脱节、学与用分离的弊端,有助于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加强教与学的结合,学与用的结合,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从而真正地培养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陶行知全集编委会.陶行知全集(第一卷)[C].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2]陶行知全集编委会.陶行知全集(第五卷)[C].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3]陶行知全集编委会.陶行知全集(第二卷)[C].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4]陶行知全集编委会.陶行知全集(第七卷)[C].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论文篇二:《解读陶行知教育思想,弘扬素质教育》 摘要:解读陶行知“爱满天下”“教学做合一”“学生自治”“生活教育”“创造教育”的教育思想,惊叹于他不愧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今天,联系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理论来看当今的教育改革,仍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他的那些极具时代精神、创造精神,又极富人民教育思想的真知灼见,都体现了当今素质教育的精髓,成为教师不断汲取教育改革营养的源泉。 关键词:陶行知;爱满天下;教学做合一;生活即教育;创造教育 《陶行知教育文集》汇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 文章 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从“爱满天下”“教学做合一”“学生自治”“生活教育”“创造教育”等各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独特教育思想,经过80多年的考验,不仅仍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而且对今天的中国教育改革仍具有很强的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 解读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惊叹于他不愧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今天,我们联系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理论来看当今的教育改革,仍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他的那些极具时代精神、创造精神,又极富人民教育思想的真知灼见,都体现了当今素质教育的精髓,成为我们不断汲取教育改革营养的源泉。 一、“爱满天下”是基础 爱就意味着奉献。从古到今,教育在人们眼中都是充满无私奉献精神的神圣职业。但令人遗憾的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汹涌澎湃的今天,一些教育者自觉不自觉地习惯用商业化与功利化的眼光来衡量自己的职业,以致逐步丧失了最崇高的精神境界。麻木、冷漠或者虚伪、势利弥漫在一些教师、学生及其家长之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陶先生正是以他这一颗伟大的爱心滋润着无数颗童心,也培养出了无数的爱心。这样的爱心,正是我们今天每一个教育者所需要具备的。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马可连柯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教师爱学生,就有教育,学生爱教师,就产生教育效果。 二、“创造教育”是精华 创造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华,是其教育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思想体系的主旨。陶行知先生认为,创造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活力,是一个民族 文化 中的精髓。所谓创造教育,既是培养民族活力的教育,又是培养学生“独出心裁”能力的教育。他由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所言“恶是枯干”的话,引出他对创造教育的独到看法。 他认为:“天天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人人是创造之人。”陶行知创造教育的核心是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当今,我们正倡导建立“引导自学型课堂”这一教学模式,旨在把握新世纪课堂教学改革的脉搏,推动课堂教学的研究和完善,这一教学模式的思想与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不谋而合——创设了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强调在课堂上学生是主体,其目标就是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教学做合一”是保障 陶行知先生说:“先生拿做来教,乃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这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自主学习的重要性。新课程要求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就是从传统的、被动的、接受的、封闭的学习方式转变为主动的、发现的、合作的学习方式,提倡自主与探索,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创造性和实践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陶行知先生提出“教学做合一”,明确指出:“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乃是实学”。而“不能引导人做之教育,是假教育;不能引导人做之学校是假学校;不能引导人做之书本,是假书本”。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老师用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而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过程,组织好,指导学生,使学生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类似的 经验 ,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有了这种经验,学生才能自己去探求知识,成为主动学习者。如果教师只会用“旧瓶装新酒”,那就看不到新鲜的事物,教师只有不断研究,才能时常找到新理,只有学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 四、“生活即教育”是核心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其内涵十分丰富,强调的是教育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脱离生活而以书本为中心。联系当前课程改革的要求,我们的教学应如陶行知主张的:人们应积极投入到生活中去,在生活的矛盾中和斗争中去选择和接受“向前、向上”的“好生活”。 “生活教育”理论,不仅在他所处的时代起过积极作用,就是对今天的教育和教学也仍然具有现实意义。生活教育的宗旨是“培养合理的人生”。陶行知有句 名言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人求真,学做真人”是生活教育培养人的根本目标,所以说也是生活教育培养合理人生的最好注脚。“真人”的具体目标是:(1)做追求真理,为真理献身的人;(2)做人中人,而不是人上人;(3)做有道德的人;(4)做整个的人,即有健康身体,有独立思想,有独立职业,手脑双全、智仁勇合一的人;(5)做主人,即做自己的主人,做国家的主人,做大自然的主人;(6)做创造的人;(7)做现代人。可见,生活教育培养的合理人生就是全面发展、不断创造、不断前进的人生。《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两相对照,不难看出,生活教育培养的目标与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并不矛盾,是一致的。 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我的教育之路才刚刚在脚下展开,陶先生的教育思想自己也才刚接触冰山一角,让我们再次认真学习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弘扬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旗帜,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信念,将终生献给教育。 参考文献: [1]胡晓风.陶行知教育文集.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01. [2]方明.陶行知教育名篇.教育科学出版社.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论文篇三:《试谈陶行知的创造性教育思想》 摘 要:本文通过对陶行知创造性教育思想中给出的"六大解放"的具体分析,举例论证如何才能培养 儿童 的创造力。开始结合目前儿童教育过程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的分析,进一步阐述了创造性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最后,借助对陶行知的创造性教育思想的深入理解和 反思 ,探讨现行教育体制下创造性教育的可行性。 关键词:创造性教育 幼儿教育 在我看来,对幼儿的创造性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中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一个阶段。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是二十一世纪人才最宝贵的素质。正如前苏联教育家卡卢夫德斯基所说:“幼儿是我们这个星球上最勤奋的脑力劳动者,每个幼儿天生就是一个无与伦比的创造性的实验室,他们具有不受任何限制的 想象力 ,具有无穷的不可遏制的发展趋势。”的确,从儿童心理发展的角度来看,学前期是创造能力的萌芽阶段,但还只是一种潜能,只有在正确的教育方法指导下,这种潜能才会得到进一步的挖掘。 在创立生活教育理论的过程中,陶行知提出了创造教育思想,他认为,“儿童是新时代的创造者”,应当解放和培养而不是压制甚至摧残儿童的创造力。因此,创造教育必须从儿童抓起。为了培养儿童的创造能力,他提出儿童创造教育的“六大解放”。 1.解放儿童的眼睛 首先,应明确观察目的,帮助孩子确定观察对象,鼓励孩子留心观察到底,不要轻易转移目标。 第二,有顺序、有步骤地观察。 第三,注意从多角度观察事物,不要局限于一个角度,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结果可能是不一样的。 第四,学会对同一事物、不同事物的比较,发现细微的差别,以提高观察能力。 总之,解放儿童的眼睛,就是鼓励孩子自由的,真实的去看呈现在他面前的真实的世界。 2. 解放儿童的大脑 有一位美国母亲拿了一个圆圈问自己的女儿,这是什么?已经上一年级的女儿非常肯定的回答这是“○”。而就是这个圆圈,在女儿上一年级前,这位母亲问同样的问题时,女儿有 “是太阳、是葡萄、象 乒乓球 ……”各种各样的答案。那么是什么禁锢了孩子的思维?后来,这位母亲毅然与学校对簿公堂,法院院判决学校败诉。 人们常说,思想有多远,你就能走多远。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人的想象力可以使无边无际的。这些都在说明一个道理,一个人的成长或者成功,取决于他对事物的看法,同样的问题,有些人只能看到表象,逃离不了传统的思维定式。而有些人却能放飞自己的思维,发会丰富的想象,从而找到突破点,最终通过努力实践而成功。而这种超乎一般的思维能力,正是我们在儿童时代要大力倡导和培养的。 3.解放儿童的双手 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一大家子人全部围着孩子转,过着“小皇帝”的生活。然而就在长辈为他们盛好每一次饭,洗好每一件衣服的时候,孩子却损失了一次次锻炼的机会。于是,就出现了学生能考上大学却不会独立生活的怪事。同样,高分低能的现象在中国 出国 留学 生中也普遍存在。这些学生大多文化成绩优异,但是缺乏实验室操作的经验,动手能力较差。所以,在现在的情形下提出解放学生的手显得尤为重要,什么事情都应该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做一做。对于生活中的动手能力,陶行知直言“不会种菜,不是学生”。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更是要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的动手。例如:在教孩子如何认识长方体时,我们应该让孩子们自己动手画一画、剪一剪、拼一拼,寓教育于动手之中,以动手促进动脑,这样的认识效果可能会更深刻。 4.解放儿童的嘴巴 在实际的生活中,很多大人甚至包括我自己对孩子漫无边际的发问而感到厌倦,在应付孩子的提问时,有时我们委婉点的回答“你现在还小,以后就明白了”,而大多时候,我们会毫不留情地拒绝孩子的提问,“小小年纪,问那么多干什么,教你怎样就怎样,要听话”。现在看来,对于孩子来讲,我们是多么的无情地扼杀了孩子探究的欲望。因此,创造性教育的实现,就需要我们从自身做起,鼓励孩子开动嘴巴,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他们的疑问。也许,一个不经意的疑问会在若干年后成为人类伟大的发明和创造。 5.解放儿童的空间 不要把儿童关在家中,让他们到大自然,到社会中去扩大视野。解放空间,扩大学生认识的眼界,以发挥其内在的创造力。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师,它包罗万象,奥秘无穷。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感受、去体悟、去探寻,到社会中去磨炼是一条极好的丰富知识,开阔视野的途径。谁都明白要让学生知道春天的美丽,最有效的办法是走出学校,走进大自然,让他们亲身去体会。我想这样的感受效果是任何华丽的语言所难以达到的不说,枯躁乏味的讲解还会使学生对这门课越来越失去兴趣。马斯洛在论述人的创造力时说,每一个人都有一定程度的创造力,而初始创造力常处于无意识状态,这种无意识能促进人发现与发明。因此,我们应该把本属于孩子的自由发展和思考的空间还给孩子。 6.解放儿童的时间 不要用功课填满孩子们的时间表,要给他们一些空闲时间消化学问,并想一些他们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干一点他们高兴干的事。现在的学生在“应试教育”“精英教育”社会环境下,学生压力空前之大,睡眠不足。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发展。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在1993年《夏令营中的较量》中指出中国 7-17岁的男女学生,平均身高、体重、胸围、肌肉、肺活量、耐力等指标都不及日本同龄学生。有关调查表明:80%以上的小学生每天的作业量为 2小时左右;我国中小学生平均锻炼的时间每天不超过半小时。有 的中小学生没有达到国家规定的睡眠标准( 9小时)。三分之一的学生感到睡眠不足, 71%的高三学生近视, 三分之二的学生感到考试压力大。然而,就在大喊“减负”的现在,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并没有真正减下来,各种各样的兴趣班淹没了学生的星期天。 综上所述,只有对我们的孩子真正做到了以上“六个解放”,儿童的创造性教育才能实现,儿童的创造力才能发掘。 结束语 通过对陶行知先生教育理念的学习和探讨,我真正感受到创造性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深感其推行和实施的复杂性。但我坚信:我们发现了儿童有创造力,认识了儿童有创造力,就须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 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要等到:坐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 参考文献: 陶行知. 生活即教育(陶行知教育名篇).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6. 陶行知. 陶行知文集.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张传燧. 中国教育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1. 浅析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论文 2. 陶行知教育思想探究论文 3. 陶行知教育思想与教学有关的论文 4. 关于陶行知教育研究论文 5. 陶行知的学前教育思想论文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下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观念整合及机制对接[摘 要]:本文从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进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渠道的时代主导性思维出发,在论证其基本关系及意义的基础上,对进一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普及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整合和理论与实践对接机制的构建进行了考量分析与探讨。党的十七大提出“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1]”的战略思维与伟大构想,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出发,向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因此,论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关系,探讨思想政治教育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过程的观念整合与教育对接机制的构建,有着积极意义。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国化的本构关系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构成关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要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本土化,要实现马克思主义的本土化就必须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只有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才能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现前提,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目的和归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结果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本土化过程的实现。这一过程的实现,有赖于思想政治教育在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宣传普及活动中,其职能作用的发挥和社会功能的体现。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思想政治教育三者之间的基本构成关系,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与教育目的有机统一的基本逻辑关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构成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实现条件的“教育哲学[2]”关系。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和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3]”,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主题和发展方向。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基础的理论体系,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关于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体系在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继承、运用、发展与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内容、根本要求和实现目的。3. 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大众接受性是步进马克思主义本土化、大众化、中国化的必由路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和升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在社会价值观念和个体价值取向趋向多元的社会背景下,“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只有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及其体系的大众接受性,使全体中国社会大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基本内容和核心价值的,社会理想、政治取向、文化发展、和谐思想理论综合于一体的社会主义主导价值观念达到普遍共识乃至高度认同,才能有效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在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宣传普及活动中,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切实转变观念,系统研究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对接机制,努力提高教育话语的大众接受性,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新体系和话语学,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教育,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现本土普及化、步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有效路径。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关系1.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职能和历史使命思想政治教育“服从和服务于社会发展规律[4]”,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全局的历史职责,明确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承担并履行着党和政府在意识形态领域的社会职能,确立了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渠道的时代主导性地位。同时,也从整个社会层面上设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向大众化社会传播先进思想理论、传承文化文明的运作执行载体和理论武装工具的社会属性功能。因此,进一步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关系,体现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实践工作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宣传普及活动”中的现代职能并充分发挥其社会功能,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观念整合,进而在大学生中进一步开展并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教育普及活动,构建普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下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实践的长效对接机制,既是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时代进程,步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路径,也是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历史过程和使命。2. 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教育普及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主导性功能贯彻落实“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一战略思想和任务,必须发挥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实践的时代主导性功能。而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主导性功能,亦即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实践探索主渠道作用的发挥,进而言之,是思想政治教育社会职能的发挥和社会功能的进一步体现。只有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职能的全面履行和教育效能的充分发挥,从高等学校对大学生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普及教育活动,使作为人才后备军和未来社会主干力量的一代代大学生,从思想意识、观念形态上,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理论体系、核心价值、取向标准,内化整合为他们的思想政治理论觉悟,形成牢固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和科学社会主义信念,并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思维固化为方法手段,上升为指导工作和社会生活的行为实践,进而使他们成为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的、社会教育的主导力量,并通过他们向广大社会成员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的教育进程,才能有效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步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三、转变观念,实现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实践认识上的有机整合1.切实转变观念,克服教学与实践“两张皮”现象近年来,在中央决策高层战略层面上的强势推动,各高等学校根据中共中央[2004]16号、教育部[2005]9号等相关文件精神,对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与实践教育活动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积极的探索和尝试,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有效地推动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发展。但由于高校自身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上的诸多原因,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与课外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分属于两个不同的职能部门管理,造成学校在思想观念层面上对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认识不统一,由于认识和措施的不到位,形成了“两张皮”的现象。说明大学生课外社会实践活动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的组成部分,在理论意义上尚未得到充分论证,在行为实践上教育与管理“两套马车”问题比较突出,在执行层面上存在重课堂教学轻实践活动、重专业实践轻政治理论实践等问题,未能形成一种规模的实践教学体系,使大学生课外社会实践活动的效果并没有完全发挥出来,削减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教育实践的实效性。教育和管理是哲学的对立统一范畴和方法论的认识问题,只有从思想意识和观念上充分认识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育两者具有目的的一致性、方法的对立统一性特点,是教育管理工作的有机统一,是同属于方法论的哲学范畴,是克服“谁重要?谁次要”的教育管理“两张皮”现象思想基础。因此,要切实转变观念,从“理论与实践都是为了育人”的大教育观高度,必须克服“两张皮”现象,才能真正在机制上对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外社会实践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经费保证、时间安排,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有计划的、系统的安排实践活动,保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育管理“两套马车”在统一计划下正常运行。2.突破思想理论课堂教学的封闭循环,提高课外社会实践重要性认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党和国家对大学生实施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主渠道,提高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效果的意义深远而重大,其教育地位的重要性和主导性不言而喻。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提高,除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师的理论教学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的同时,必须使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走出课堂教育的封闭循环,积极推进大学生的课外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开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活动是为配合课堂理论教学而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大学生走出课堂、深入社会的过程,是一个通过实践锻炼和社会教育来深化理论认识,内化为觉悟,健全学生成长机制的过程。这对促进大学生理解和消化教师传授的理论知识,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增长才干、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要有效推动大学生课外社会实践活动的发展,实现大学生课外社会实践活动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机联系和有效整合,必须进一步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的特点,转变课外教育教学“低人一等”的落后观念,只有提高了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外社会实践“同等重要”的认识,充分认识当前开展社会实践教学活动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之间的关系及存在问题,才能提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育的机制整合的相关行之有效的创新措施,从而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发展。四、建立健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外社会实践的对接机制,以提升效果1.建立对接机制,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育的“联姻”从思想上提高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思政教育管理工作者的认识,进一步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是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针对性、提高实效性、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育“联姻”的关键。因此,要从高校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上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教学关系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整合,本着“三个有利于”的原则,通过党政隶属关系和职能的适当调整,建立有利于加强党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党政职能和教学单位全员参与的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克服教育与管理“两张皮”、实现两者“联姻”,既是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针对性的基本要求,也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有效途径。从而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育的“有机、有效结合”,而不是简单的对接或是有意识的形成两个独立的板块,才能在体制和机制上真正地实现“联姻”,达到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与实践教育目的。2.重视课堂教育的理论效果,打好课外社会实践活动的基础教学的过程是动态的相互作用的过程,在实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基本内容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要大胆进行课堂理论教学改革,在课堂上要进一步丰富并充实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要针对大学生思想实际,对大学生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做出分析和解释,增强教学过程的互动性,同时吸收心理学、文化学、社会学和科技哲学等学科的观点和内容,丰富和发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使之更具有新颖性、趣味性、可学性和价值性,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和教育效果,从而为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夯实理论基础。3.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切实提高课外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效大学生走出课外在校园和校外社会进行实践教育的实施主体和行为主体是大学生,客体是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自然、社会、精神的对象。高校应该认真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遵循大学生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把“以学生为本”作为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培育大学生课外社会实践的主体性。这就要求高校应将管理者的角色转化为服务者的角色,树立新的工作理念,适时把握大学生的多方面需求和关注焦点,在策划每一项课外社会实践活动时都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来钻研主题,确定地点,选择时间,组织人员,设计方案,指导实践,要尽量创造条件,全方位地服务于学生。这样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才能变被动为主动、变压抑为愉快,从而促使才智得到充分的发挥,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潜能得以充分的开发,也改善了大学生在课外社会实践活动中敷衍了事、擅下结论、应付交差、缺乏新意、急功近利的问题。4.加强高校、社会、部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协同性大学生课外社会实践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既是高等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社会教育的重要内容,需要高等学校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和广泛关心,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参与。因此,建议地方政府依据中央16号文件的精神制定具体政策规定,加强接收单位与高校的合作,避免只停留在挂牌和口头协议等表面形式而使组织大学生校外社会实践活动处于社会边缘化状态,导致高校学生校外社会实践活动在恳求支持的状态下,游击型的更换实践单位情况。因此,需要各级党政领导、教育部门、接受单位的支持配合以及高校自身的齐抓共管、达成共识、相互配合、形成合力,构建系统而又严密的组织管理体系下的运行机制和人员经费保障机制,以保障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顺利开展。5.健全课外社会实践的组织指导机制,为实践活动提供有效保证课外社会实践的组织指导实施,直接关系到活动的成效,是课外社会实践活动极其重要的一环。在实践过程中,学校组织要以教师(或管理干部,下同)为主导,以课外实践内容和活动范围为基础,建立5-10人为一个小组单位的工作机制,实行组长负责制,下设外联小组、监督小组、信息反馈小组等。组长负责全面工作,向教师负责,受教师监督。各小组必须坚决贯彻活动的指导思想,认真按照统一的工作计划,有步骤地进行,通力配合,灵活协调,创造性地完成活动,从而达到活动的目的。6.建立合理的社会实践考核机制,完善课外社会实践活动的检验手段思想政治理论实践课要按照教学管理的基本特点严格要求,避免单纯由任课教师对学生进行量化和单方向考核。应在实践前、中、后,对教师与学生进行双向考核。对教师的考核主要有:第一,由教学管理部门对教师在组织实践教学过程中是否进行了认真的准备与落实,对学生是否提出了明确的实践要求,是否对学生的社会实践成果进行了认真的评价;第二,由学生对教师在实践过程中是否能认真负责、悉心指导进行评价。对学生的考核主要有:第一,由教师对学生就课外社会实践前是否明确选题和方式,减少和避免了盲目性和被动性;实践中是否保证了时间和效果;实践后学生是否按时、按要求写好实践报告,报告的内容是否突出主题,有材料、有观点、有分析;第二,由教学管理部门对学生认真完成的社会实践给予充分肯定并记学分。建立合理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考核机制能促使教师和学生扭转轻视课外社会实践课程的观念,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外社会实践的质量。
理论与实践这是个老掉牙的议题。谁都能脱口而出“理论来自实践、反过来指导实践”这么一个不过脑子的判断句。
但,谁又注意到历史上一个奇怪的现象:凡是以伟大理论家著称者,居然没有一个把理论用之于自己的实践的,而历史上伟大的实践家往往又对自己的实践说不出洋洋洒洒长篇大论来。
比如,西方的苏格拉底,柏拉图,康德,黑格尔,是公认的优秀理论家,你能说出他们把理论用于实践的事例么?中国的老子,孔子,简直是中华民族的理论数据库,儒道思想可谓光照千秋,我们也看不到他们用自己的理论指导实践的情况。
反过来,伟大的实践家,如商鞅,张仪,诸葛亮,曹操,曾国藩等(恕我只举政治人物,其他领域的伟大实践家也很多,如历代名医),却没有看到他们有什么来自实践的理论大作。
这是为什么呢?阐述理论,需要见多识广、思辨力强;实践事功,需要有一定的理论能力,但更需要有抛弃既有理论、注重实际、革新理论的勇气与能力。
两相比较,我以为做理论家简单得多了。据说康德活了70多岁,一生行踪从未离开出生小城30里以上的。
康德的思辨哲学,纯粹是从书本到书本,读万卷书,然后靠自己非凡的思辨力推导出他的“自在之物”理论。
伟大的理论家大概基本上都是走的这条道:博览群书后,从概念到概念,从判断到判断,运用超凡的思维能力加以创新组合。
实践家却不同。实践家面对的首先不是书本,而是现实问题。商鞅面对着秦国的穷山恶水,把法家学说用于改革实践时,具体做法完全是根据秦国实际而定,法家理论只是他嵌入实践的一种精神。
所谓“徙木立信”,所谓奖励农战,等等,都是根据秦国实际而来,不是从既有的法家理论中搬过来的。大业终成而惨遭分尸,往往也是伟大实践家难以避免的'命运吧。
再如曾国藩,太平天国起事时,他还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清廷中层干部,热衷于儒学,注重修身养性。不料朝廷要求曾国藩在湖南组织军队抗击太平军。
曾国藩可说是彻底转业了:从一个文职官员,变成一个组织自己军队领导作战的军事统帅了。曾国藩完全抛开儒家修齐治平的概念理论。
根据湖南实际,着眼于力戒官场浮靡、空谈的恶习,选拔忠义血性的乡党为军队核心,军事上杜绝空谈,扎扎实实打仗,终于获得巨大成功。
有人诟病他擅长权谋,那完全是书生之见:在某种意义上,政治实践家都是权谋家。政治要靠人事推动,而人际关系却是无权谋难以搞定的。
再比如,1969年以来,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理论家有约70位之多,但都是从模型到模型搞出经济理论的,没有一个有过经济实践。
大名鼎鼎的格林斯潘是货币政策的大实践家,却没有提出过任何经济原理来。再比如,全球有影响的管理学著作可谓汗牛充栋,而美国的比尔盖茨、戴尔,中国的马云、任正非,都没有任何管理学大作,却风生水起,俨然已成行业霸主。
我们必须分清理论与实践的巨大区别。热衷于理论者,可以无限风光,信众无数,但对人类有大贡献者甚少。
热衷于实践者,极可能默默无闻,满路荆棘,但无论成功与否,对人类都是有贡献的——因为理论的目的不是别的,就是实践。
但最可怕的是热衷理论、无视实际的实践家,最后会害人害己,突出的代表就是战国时期的赵括和三国时代的马谡。
议论文的写作技巧:
1、要有针对性。
任何议论文都应有很强的针对性。所谓针对性,主要是指能够有的放矢、针砭时弊、面对矛盾。
帮助人们正确认识一些事物,能够产生积极的社会效应,对矛盾的解决有实实在在的帮助,而不是无病呻吟、夸夸其谈、搞文字游戏、八股文。
2、要有准确性
立论在找准了针对的问题后,首先是准确性。立论违背了准确性,就会失去人们的信赖,甚至直接 导致人们思想上和行动上的混乱,酿成错误的舆论导向。
荀子曾说过:“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谷,不知地之厚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要想了解“天之高”、“地之厚”,必须“登高山”、“临深溪”。“不登”、“不临”是无法了解“天”“地”的情况的。人们要想获得真正的知识,必须亲身参与社会实践。学习理论的目的在于实践。过分强调理论而轻视实践,人就会丧失实践的能力。理论是虚的,通过实践,理论才落到实处。只有付诸行动,认真去实践,所学到的知识才不至于成为空洞教条的理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是陆游说的。可是却偏偏有人喜欢纸上谈兵,结果害人害己。赵括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扩年轻时熟读兵法,善于谈兵,连他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赵王中秦王反间计,让他替廉颇为赵将。赵括是一个缺乏实战经验,只知空谈兵法的人。他到了长平后,一反廉颇所为,更换将佐,改变军中制度,搞得全军官兵离心离德,斗志消沉。他改变了廉颇的战略防御,积极筹划战略进攻,企图一举而胜,夺回上党。在长平之战中,赵括只知根据兵书作战,不知灵活处理,后被秦军射死,部下40万人全部被俘。赵国亡国。虽说胜败是兵家常事,但是由实践总结出来的理论指导的战争才是胜算大的。像廉颇虽是赵国老将,理论知识也许不如赵括记诵丰富,但是廉颇有着攻城掠地的丰富战争实践经验,他带兵打仗所依靠的主要不是从兵书上背的理论知识而是实践的积累。而赵括缺少的恰恰是实践。谈起理论头头是道、口若悬河,而实战中却落得大败者大多是像赵括等缺乏斗争实践的人反之,那些将实践与理论结合在一起的人,只要经过不懈的努力,往往就会取得很大的成就。曾经有一位医生主持了一项十分著名的实验,这个实验的成功,标志着困扰人类一千余年、曾夺走无数人的生命的病魔——天花被人制服了,而这位医生就是举世闻名的爱德华·琴纳。他在大学毕业之后就到乡村进行实践工作,近20年的时间里,他一边行医一边经常到奶牛场,仔细观察奶牛生牛痘,牛痘又怎样感染到人的身上,人感染了牛痘之后又有哪些症状。他先在动物身上进行接种牛痘,再接种天花,实验成功。尔后又在一个小男孩身上实验,结果又是安然无恙。自此,人们终于发现了预防天花的方法了俗话说,十年磨一剑,漫长时间的实践中才能造就成功。在近20年的漫长岁月中,琴纳经过反反复复的实验研究、实践,坚持不懈,最后终于取得天花接种这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实验的成功。实践是理论的基础,是理论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对理论起决定作用,这是毫无疑义的。但也不能因此而轻视理论,导致唯实践主义所以说,实践与理论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只有亲自去实践,才能获得真正闪光的理论。
你好!很高兴为您解答!
题目可以是:
没有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不管它有多漂亮,都会失去分量,不会为人所承认!理论绝不能代替实践! ——门捷列夫没有实践的人,高谈阔论,只是“纸上谈兵”,最终将毫无建树!“站在岸上永远学不会游泳!”遇到事总是研究,而不去动手,而不去实践,永远都不会成功,最终也将会被现实抛弃!英国人亚克敦一生酷爱读书,他一生嗜书如命,他的书斋里杂乱地堆满了各种各类的图书,而且每本书都有着他的手迹,他共有7万册藏书,并一直乐此不疲地阅读到他66岁逝去的那年。但是亚克敦终身却一无所获,后人把他讥讽为“两脚书橱”,他虽读书万卷,却连一篇像样的文章也写不出来。一位学者曾惋惜地说:“他就像沙漠吸收流水,虽喝了一江清水,最后却连一泓清泉也没有喷涌到地面上。
你好,您可以看看我的空间里的文章,或者看我贴吧发言。里面有免费使用万方数据库的办法
望采纳,谢谢~~~教育技术学论文[摘要]:21世纪的国际竞争,是经济的竞争,科技实力的竞争。我国面临着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是我们伟大祖国以富强、文明、民主的现代化强国的面貌屹立于世界名族之林的伟大任务。这就对教育如何迎接现代科学技术的挑战,培养高素质的跨世纪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广泛应用的今天,现在教育技术发展也十分迅猛,引起了教育的深刻变革,给教育观念、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带来了深远的影响。我们要把握时代脉搏。关注世界教育技术的前沿动态,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大力发展现代教育技术的基础研究及实际应用,为培养适应新实际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为我国早日实现现代化强国的伟大目标做出应用的贡献。一,有关教育技术的相关概念应该由不同层面的定义分别来表述,然后由它们组成完整的定义体系,对教育技术学科作出全面的阐释,教育技术学科的定义体系由教育技术本质的定义、教育技术实践层面的定义和教育技术理论层而后定义所组成,并由此而导出现代教育技术的定义。 [关键词]:教育技术;学科;定义体系 视听教学、个别化教学和系统方法的发展与结合,形成了今天的教育技术领域,它的标志就是1970年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ssociation for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s and Technology,简称AECT)的成立。 AECT成立后,致力于教育技术领域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工作,分别于1972年、1977年和1994年三次提出有关教育技术的定义。其中以1994年提出的定义,即“教学技术是为了促进学习,对有关的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最为简洁、明确,最具有代表性。AECT94定义的引进,对我国教育技术事业的发展和教育技术学科的确立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但由于对定义理解的不同,也产生了一些问题。第一,在美国,教育技术是作为一个“研究领域”而存在的。因此,他们认为只要是和教育相关的问题,就应该去研究,而往往不在意教育技术“是什么”。正如《教学技术:领域的定义和范畴》一书的书名所示,94定义是属于“领域”的定义,而不是学科定义。第二,尽管从历史上看,美国一直在交替使用“教育技术”和“教学技术”,认为两者是同义语。但从中国人的观点来看,这两个名词显然不属于同一层面。教学技术相对于教育技术来讲是微观层面的,它理所当然地关注“学习”:而教育技术则应更多地关注教育绩效的提高。第三,教育技术与教育技术学是两个相关的不同概念,如果把它们混为一谈,则会引起理论和实践的混乱。而在我国,恰恰把94定义既当作教育技术的定义,又作为教育技术学科的定义,因而引起了很多困惑。鉴于上述原因,为了教育技术学科的健康发展和正确运用教育技术促进教育现代化的进程,有必要对教育技术的相关概念作深入研究。笔者认为,教育技术的相关概念应该由不同层面的定义分别来表述,然后由它们共同组成定义体系,对教育技术学科作出完整的阐释。一、教育技术本质的定义教育技术本质的定义是解决“教育技术是什么”问题的。为了更好地理解教育技术的本质,我们首先需要对教育和技术的概念分别进行讨论。1.关于“什么是教育”的讨论一般认为,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它同社会的发展、人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其含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以往,我们对教育的认识大多定位在学校教育的层面上,认为人受教育的时间是从幼儿园开始,到高等学校(包括成人院校)毕业为止,实际上这是一种狭义的教育观念。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知识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人们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终身教育被提到日程之上,受教育的时间延长至人的一生,而受教育的空间则延伸至工作单位、家庭和社区,包括你所在的任何地方。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发展,为终身教育的实现提供了可能。因此,今后我们应该以广义的教育观念来指导教育技术的研究和工作。2.关于“什么是技术”讨论英文“技术”一词出自希腊文techne(工艺、技能)与logos(词、讲话)的组合,意思是对工艺和技能进行论述。最初,它仅指各种应用技艺,与直接的操作联系在一起。“随着工业社会的发展,技术一词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从而导致了对它的理解和表述的多样(性)。”到目前为止,对“什么是技术”的论述不下几十种,要想给技术下一个“准确”的定义显然是困难的。刘大椿先生在《科学技术哲学导论》一书中把技术的定义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分别引用了戴沙沃、R?麦基、G?罗波尔、C?米切姆、M?邦格、埃吕尔、H?马尔库塞等学者的观点来进行说明。同时,他还论述了技术的要素和结构,对我们深入理解技术的本质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现把它节录如下:(1)技术要素的分类。①经验形态的技术要素。它主要是指经验、技能这些主观性的技术要素。②实体形态的技术要素。它主要是指以生产工具为主要标志的客观性技术要素。③知识形态的技术要素。它主要是指以技术知识为象征的主体化技术要素。(2)技术的结构。①经验型技术结构。就是由经验知识、手工工具和手工性经验技能等技术要素形态组成的,而且以手工性经验技能为主导要素的技术结构。②实体型技术结构。就是由机器、机械性经验技能和半经验、半理论的技术知识等要素形态组成的,而且以机械等技术手段为主导要素的技术结构。③知识型技术结构。就是由理论知识、自控装置和知识性经验技能等要素形态组成的,而且以技术知识为主导要素的技术结构。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技术是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以及促进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所掌握的各种活动方式、手段和方法的总和。它包括经验形态、实体形态和知识形态三大要素,并由此形成不同的技术结构。实体形态的技术与具体的物质(工具、设备、材料)有关,我们把它称为物化技术(即一般狭义理解的技术);经验形态和知识形态的技术与人的智力技术(简称方法)。因此可以认为:技术由物化技术和智能技术两部分所组成。据此,可以对技术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技术包括在解决某一问题时涉及到所有的物化技术和智能技术的有机整合;狭义的技术是强调其一部分技术而并非全部。并且,“技术的本质决定了它具有双重属性,其自然属性表现在任何技术都必须符合自然规律,其社会属性则表现在技术的产生、发展和应用要受社会条件的制约。”六剑客职教园(最大的免费职教教学资源网站)3.关于教育技术本质的讨论近年来,有关教育技术的定义发表了不少,但是能够真正说清楚“教育技术是什么”的却不多。在这里,我们引用尹俊华先生的论述:“教育技术就是‘教育中的技术’,是人类在教育活动中所采用的一切技术手段和方法的总和。它分为有形(物化形态)和无形(智能形态)两大类。物化形态的技术指的是凝固和体现在有形的物体中的科学知识,它包括从黑板、粉笔等传统的教具到电子计算机、卫星通讯等一切可用于教育的器材、设施、设备及相应的软件;智能形态的技术指的是那些以抽象形式表现出来,以功能形式作用于教育实践的科学知识,如系统方法等。”我们把上述论述加以简化,可得出教育技术本质的定义:教育技术是人类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采用的一切技术与方法的总称。(1)教育技术的最终目的是促进教育效果的优化,回答了教育技术能够“做什么”的问题。(2)运用教育技术时有两个必要条件:一是要在当时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相关的理论(包括教育观念、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指导下,不能盲目实践;二是要采用与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相关的技术和方法,而不是只考虑技术的新颖和高低,更不是先确定所使用的技术的新颖和高低,更不是先确定所使用的技术而后再到教学中去找可用之处。这一条回答了教育技术“如何做”的问题。对于教育技术实践工作者和普通学科教师,他们不容易理解AECT94定义的含义,或者即使有所了解,也不知道如何与自己的实践相联系。掌握上述教育技术实践层面的定义,对他们来说就比较容易,而且能够把定义和他们的工作联系起来,指导自己的教学改革实践。三、教育技术理论层面的定义教育技术作为一门学科,在我国已经得到认可,这反映在“教育技术学”作为教育学的二级学科分别列入了国家学位委员会研究生专业目录(1986年)和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酶专业目录(1993年)。在这一点上,我们要特别记住顾明远先生为此付出的努力和所起到的关键作用。二,有关学科定义的论述关于什么是教育技术学,有不少专家、学者都论述过,现摘录有代表性的几种:(1)教育技术学是应用技术学的概念、观点、方法以及方法论,研究教育、教学过程及其管理过程的优化的技术手段、操作方法和方法论的一门学科,其目的的是为了获得更有效的教学。它以教学理论,其目的是为了获得列有效的教学。它以教学理论、学习理论、传播理论和系统理论为基础,依据教育过程的客观性、可测量性、可再现性和可操作性,应用科学技术的研究成果和技术学研究方法,在确定的教育目的下探索提高教育、教学效果的技术手段、操作方法和优化教育、教学过程的理论与方法。(2)教育技术学是教育科学群体中一门新学科,它是以教育学的理论为基础,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系统科学的观点和方法,探求提高教学效果的技术手段和教学过程优化的理论与方法。(3)教育技术学是利用现代科学技术领域中一切可以利用的成果,开发人以及人以外的学习资源,以求达到最优化的教育效果的知识体系……(4)教育技术学是一门运用系统方法来诊断教育教学问题、设计解决方案、实施及评价解决方案的技术学层次的教育学科。(5)教育技术学是依据教育科学理论,利用现代科学技术领域中一切可以利用的成果,开发人及人以外的学习资源,优化教学过程,促进学习者学习的知识体系。(6)教育工艺学是对关系到教育的所有操作因素加以分析、选择、组合和控制兢后进行实验的实际研究,以便取得最大教育效果的一门工艺科学。关系到教育的所有操作因素包括: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材教具、教育媒体、教育方法、教授方法、教育环境、学生行为、教师行为、师生编组经及上述因素的相互关系。最终目标是追求教育的最优化。以上的论述从不同的侧面对教育技术学进行了准确的描述。由于篇幅所限,就不展开分析了。能不能用一句简单、明确的话阐明教育技术学是什么呢?笔者试着给教育技术学提出一个规定性定义,也就是教育技术理论层面的定义。2.教育技术学规定性定义教育技术学是研究在教育中运用相关技术来提高绩效的理论、规律和方法的一门科学。它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传播理论为基础,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系统科学的观点、方法,通过对与教育相关的过程和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以促进教育绩效的提高。三,通过对上述定义及其描述条文的仔细分析,我们可以得到:(1)教育技术学研究的目的是提高教育的绩效。也就是说,教育技术学研究的目的不仅仅是优化教育、教学效果,而且还要提高其效率和效益(包括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2)教育技术学研究的对象是与教育相关的技术,也就是构成“与教育相关的过程和资源”的过程(智能)技术和资源(媒体)技术。与教育相关的过程和资源的层次如图3所示。(图略)教育资源是指人在接受终身教育过程中可以利用的一切有利于自身发展的主客观条件。从图中可以看出,教育资源包括了学习资源在内;而学习资源又包括了教学资源在内。同样,教育过程包括了学习过程;而学习过程又包括了教学过程。结合我国当前的实际状况,应对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给以更多的关注。在充分发挥原有教学资源的作用和继续普及基于“教”的教学设计、提高教学质量和办法效益的同时,加快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为代表的信息化环境的建设和进行基于“学”的教学设计的实践,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为学生自主学习模式的建立创造条件,加速教育改革的进程。(3)教育技术学研究的任务是总结、提出运用技术提高教育绩效的理论、规律和方法,并由此提出教育技术学科的知识体系。(4)教育技术学研究的领域包括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①教育技术学的理论领域。教育技术学的理论研究领域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A.教育技术学科的基本概念。B.教育技术学科理论框架和实践体系的建立。C.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发展研究。D.媒体理论与开发研究。E.网络教学的理论与应用研究。F.远程教育理论的研究。G.教育技术的管理与评价。H.绩效技术及其支持系统。②教育技术学的实践领域。教育技术学的实践领域也就是教育技术(电化教育)的应用领域,主要由三大系统组成:A.学校教育系统:深化教学改革,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研究;优化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B.远程教育系统:三网统筹;开展远程教育模式的研究;开发网络课程和教学软件,建设学习支持服务系统;积极、稳妥地进行网络教学试点。C.社会其他系统:社区教育、终身教育、科教兴国、企事业业务培训和人力资源开发、绩效技术的应用。(5)教育技术学研究的范畴包括对相关过程和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设计范畴主要指针对教学系统中不同层次的教学设计,以及由此而发展起来的绩效设计。开发范畴主要指将相关的理论和技术,尤其是信息科学技术加以整合,用于教学系统和其他相关系统的开发研究。利用范畴主要指将各种技术、手段,尤其是信息技术手段应用到教育、教学中,以及相关系统中,以提高它们的绩效。管理范畴主要指对相关系统、资源、信息以及研究项目的管理。评价范畴主要指对相关系编制定科学的评价标准并进行测量,给出定量和定性的判断,以使各相关系统达到优化。(6)教育技术学的研究方法。教育技术学科以系统科学为方法论基础,主要采用行动研究和质的研究方法,积极开展实验研究。四、现在远程教育。进入信息化时代的21世纪,人们对教育的需求日益增加。远程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模式,是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促进教育思想、内容和方法改革,推动教育现代化,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终身学习需求的重要手段。(1)准永久性分离。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其他学生在时间、空间和社会文化心里上的分离是远程教育最突出的特征。在(2)媒体与技术的作用。媒体与技术是远程教育中有一个重要的特征。远程教育的本质是实现跨越时间、空间和社会文化心里的教学活动,在这一过程中,媒体与技术是关键因素,是远程教育赖以生存的基础。(3)双向通信。教学活动的本质是教育在教师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传递,远程教育业是如此。因此,通信是远程教育教学活动的基础。传统课堂教学中的双向通信机制和多向通信机制是面对面的,而远程教学中的双向通信机制主要是非面对面的。是基于一定的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基础之上的。五、远程教育技术应用于西部教育事业的应用前景。(1)现今我国西部地区教育技术相对东部地区,还有待发展。特别是西部部分偏远地区,由于地理、文化差异、交通条件、经济条件的限制,教育技术十分落后。同时,现今的人力教育技术又不能及传送过去。所以发展远程教育技术十分的必要。但是由于现今我国网络技术还不能覆盖那些地区,所以也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西部远程教育。(2)对于较发达的西部部分地区,可以运用现代化远程教育技术。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是建立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双向电子通信等技术基础上的新一代远程教育,具有交互性、网络化、实时性、综合性和适应性的特征。基于以上特征,我们可以更好的把东部先进的教育技术,及时地传送的西部需要的地区。(3)网络教育资源。已经被计算机网络覆盖全球的今天,网络技术也已经运用到现代教育技术当中。
“现代教育技术”是师范院校的必修课程。这门课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师范生毕业质量的好坏,它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现代教育技术论文2000字,希望大家喜欢!
《“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有效性初探》
摘要:“现代教育技术”是师范院校的特色课程、必修课程,这门课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师范生毕业质量的好坏。然而,从实践反馈的信息来看,开课质量和效果却不尽如人意,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教材、教师、学生等多方面原因,而提高该课程教学有效性的策略也应从这三个方面入手。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有效性
“现代教育技术”是师范院校的必修课程。如果公共教育学是师范的标志性学科,那么《现代教育技术》则是其基础性课程。这门课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师范生毕业质量的好坏,它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然而,从实践反馈的信息来看,开课质量和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学生毕业后,现代教育理论不会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设备不会操作,多媒体教学课件不会制作。本文试图从教学有效性的角度,探究如何提高“高师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学的质量与效果,避免学生的“无效或低效学习”,以期重新建构高师“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
一、有效教学观
有效教学(effective teaching)的概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运动,特别是受到行为科学和实用主义哲学影响的美国教学效能运动。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根本目标,有效教学也就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了。这一概念一出现,立刻引起世界各国教育界的普遍关注和研究。
有效教学是当前课堂教学改革乃至整个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有效果、有效用、有效率是其三大内涵,这种“多快好省”的教学要求教师遵循教学活动和学生活动的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的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产生尽可能好的教学效益,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
二、现代教育技术教学中影响教学有效性的因素分析
(一)教材建设滞后
一直以来,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教材建设严重落后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材内容更新缓慢。很多教材内容沿用八十年代电化教育的教材体系,依然把老式幻灯、投影、录音、电视录像等技术手段作为主要内容编入教材,殊不知这些媒体由于媒体的更新换代几乎不见踪迹,当学生意识到此问题时,就会失去对本课程学习的欲望。二是教材形式单一。传统的纸质教材有知识系统、信息稳定、使用方便、价格便宜等优势,但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纸质教材在更新缓慢,内容老旧,缺乏生动性,与生活事实、实践操作之间的断裂等方面凸显出无法避免的劣势。这些弊病使它无法实现教学目标,必需借助于其他的教学资源来解决。但目前现代教育技术却没有相配套的电子教材,教师备课上课只能是依靠自己责任心的大小来准备电子资料,难免有责任心差的教师偷懒或者教师无暇准备而照本宣科,因而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
(二)教师教学策略欠缺
在影响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有效性的因素中,来自教师的因素是最主要的。诸如,教师上课照本宣科,举例不形象、不生动,导致学生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学习失去兴趣;教学模式单一,课堂缺乏生机;满堂灌的注入式教育,把学生当成接受知识的容器,学生当然厌学;教师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忽视学生情绪与情感;多媒体利用形式化,投影仪只是作为另一张黑板,重要概念只用鼠标点击一下,一晃而过,看似信息量大,但学生收获不多;教师上课远离学生的实际,远离学生的发展,只注重学科知识的系统化、合理化、规范化、科学化……如此种种原因就会导致学生学习的低效或无效。
(三)学生重视不够
绝大多数大学生认为现代教育技术是一门公共课,重视程度不够。认为专业课重要,公共课无所谓。学生认为学习现代教育技术的目的就是为了期末考试。认为现代教育技术的原理、方法、概念可以在今后的工作中学习。认为教师上课讲的理论多,教师又不能理论联系实际,课堂显得死气沉沉,没有任何互动……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到学习的有效性。
三、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有效性的对策
(一)加快教材建设
1.更新教材体系内容
基础纸质教材的陈旧、呆板、平面化难以满足教学的需要,必须加以改进。对那些被时代抛弃的媒体(如,老式幻灯、投影、录像)和操作简单不需要学习即会的媒体(录音)要舍得裁掉,增加那些能代表现代前沿的技术手段(如,电子白板、多媒体、微格教室等),突出实用软件制作技术的教授(如,Photoshop、Lectora、Dreamweaver、Frontpage等),还应增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容,使学生的学习能够跟上教育技术发展的新要求。要以迅猛发展起来的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为支撑,致力于建设一个在教材体系结构和学法设计上与时俱进,实用性好,针对性强的好教材,以提升教材对教学的助力和对学生的引力。
2.建设配套电子教材
电子教材研究及应用是教育领域国内外关注的热点和焦点所在。这种以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为基础开发的教学系统,把电子课本、学习资源、虚拟教具、虚拟学具、学习服务、学习终端等几个方面有机地融合成一个教学系统来满足无所不在的学习需要。它的使用不但可以突破纸质教材的种种局限,而且有利于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有效地促进师生教学互动,丰富教学形式,提高教学效率。
(二)优化教学策略
现代教育技术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实现其有效教学的关键是教师教学策略的转变。教师要彻底摒弃那些导致教学无效或低效的方法策略,掌握有效教学的策略。
1.转变角色
在信息技术条件下,传统教育的“教师本位”必须让位了。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拥有者、传授者,也不再局限于传授现成的教材内容,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参与者,教师要改变过于强调知识传授的倾向,要努力促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与学生一道探索、分享,相互接受和汲取,在实践中、在互动中引领学生从意识到态度、知识与技能、应用与创新等方面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
2.优选教法
(1)合作教学法贯穿始终
现代教育技术的学习过程中,合作学习小组应在开课之初由兴趣相近的学生自愿组成。合作学习中对于每一次的教学任务,教师要针对学习小组下达学习任务,以小组为单位验收审核学习成果。在学习过程中,要鼓励小组成员互相信赖,相互支持,分享成果,协作完成学习任务。比如,在“初识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中,带领学生参观了某个典型的教育技术环境,教师下达小组学习任务:用演示文稿的形式介绍自己小组的成员及特点,介绍所参观的教育技术环境,谈谈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初步认识等。小组成员接到任务后,经过交流、讨论,收集信息、撰写文稿、制作PPT、准备演讲,大家分工协作,每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成功的机会,都力争为自己的小组作一份贡献以体现自身的价值。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极大地保护和增强了学生对教育技术学习的兴趣,也进一步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
(2)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理念,“任务驱动”的教学方式已逐渐被广大信息技术教师熟知与接受。在教育技术教学中,应以若干个具体任务为中心,通过完成任务的过程,介绍和学习基本知识和技能。例如PowerPoint的教学中以“我的小组(介绍合作小组成员)”为任务学习PPT演示文档的文字输入及处理、版面协调设计等操作,在Flash教学中以“滚动的小球”为任务,学习动画的制作,将所要学习的新知识隐含在一个或几个任务之中,通过对任务进行分析、讨论,明确其大体涉及哪些知识,在教师指导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通过完成任务来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任务驱动教学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学会自主探究和自主学习,同时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的能力。
(3)创建专题学习网站和教师个人博客
学术网站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资源,既链接了理论知识与教育实践之间的互动、融合,又弥补了纸质教材滞后与呆板的缺陷。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及网络,积极制作多媒体学习软件,开发“现代教育技术”的课程学习网站,给学生提供网络学习的平台。教师可将大量的学习资料、制作素材放到网络课程中,供学生学习和下载;将常用软件的使用方法制成多媒体课件放到网上;利用讨论区、网站内部短消息及聊天室、教师个人博客,进行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网上交流。这样,学生可通过网络自学“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中各种软件的使用方法,不仅可以拓宽学习途径,减轻课堂教学负担,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从而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三)加强学生学习目的性教育
一个人的行为目的越明确,所引起的意志力也越大。因而,明确学习目的,是学好教育技术的内部动力。为此,教师应有意识地通过各种渠道,加强对学生学习目的性的教育。这种教育可以始于开课之初课程学习目的的教育,让学生明确该课程的学习对于未来教育工作的重要性,也可以在每个单元教学前呈现学习目标,提醒学习者所应达到的基本要求,为其学习提供基本导向。
总之,为了保证高师现代教育技术教学的有效性,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优化教师教学策略,将先进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思想引入课堂,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等先进的教学手段,加强学生对该课程学习目的性的认识,提高学生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实现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相信随着教育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和对教学的不断深入研究,高师现代教育技术将会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孙春燕.关于《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探讨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08(5).
[2]钟启泉.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3]余文森.有效教学三大内涵及其意义[J].中国教育学刊,2012(5).
[4]桑新民.当代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未来[J].中国电化教育,1998(6).
(作者单位湖北省十堰广播电视大学〈教育学院〉)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现代教育技术论文2000字
浅析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重要作用论文
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浅析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重要作用论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摘要: 党的十七大提出:“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个重大课题,也是时代赋予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大任务。”因此思想政治理论学习是学生或工作者在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是,如果一味进行理论的教学会使学生感到疲惫,不能结合实践也会让学生的理解难度增大。所以,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当中,应该适当地加入实践教学,才能更好的帮助学生学习。同时,对思想政治理论中实践教学的研究也是对当前研究领域空白的一个补充。
关键词: 思想政治 实践教学 重要作用
Abstract : The party's congress proposed: "to promote the popularization of Marxism in contemporary China is a major issue, given the era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is a major task." Therefor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of learning is a student or worker indispensable in the learning process small part of it. However, if the theory of teaching blind students will feel tired, can not be combined practice also allow students to understand difficult. Therefore, in the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which should be added as appropriate teaching, in order to better help students learn. At the same time, the study of political theory in practical teaching of current research in the field is also blank a supplement.
Keywords: practical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role
一、绪论
1.研究背景
如何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是当前教师和相关学者应该注意的问题。但是目前,我国很多地方的教学方式仍停留在灌输式的理论课上,对这方面实践教学的研究也比较少,所以如何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是当前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
2.研究意义
不管是在人生的哪一个阶段,思想政治理论课都处于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不管是学生还是工作者,只有通过学习,对马克思主义思想有了初步的认识,才能培养自身好的、健康的个人情操,从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对于人的全面发展以及社会的安定和谐都具有重大意义。
3.研究目的
本文研究了什么是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和它的作用,旨在研究思想政治理论中实践教学的重要性,给教师和相关学者一个相关认识,增加教师和相关学者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重视,提高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让更多的青少年学生能从中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培养更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理念,为推动我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贡献一份力量。
二、实践教学
1.实践教学概念
实践教学是指为了巩固理论知识以及加深对理论知识的认识,同时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教学方法。实践教学中,教师主要通过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运用之前所学的理论知识,培养动手能力以及正确的价值观念。
2.理论知识和实践之间的关系
理论知识是实践教学的基础
因为实践教学能直接锻炼青少年学生的实际行为能力,它必须依靠理论而存在,理论是实践教学的基础。一旦实践离开了理论,就会导致人们在实践过程中没有方向,也没有可以进行指导的东西。所以,在对学生进行实践教学之前,教师必须保证学生基本掌握了理论知识的难点和重点,这样才能让整个实践教学更为顺畅,学生也能从中学习到东西。教师在准备实践课程之前,必须分配好整个事件流程,准备好工具,并且要有应急的准备,以免发生事故。总的来说,没有理论就没有实践,而实践又是对理论的一个补充。
实践过程中要注意对理论的运用
虽然在当今的教学体系之中,一直在强调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所以一直在增加实践的课程,减少理论课程所占比例。但是在实施过程中,效果非常不理想。这主要是因为很多实践教学中,大部分学生忽视了对理论知识的运用。实践教学中应该强调理论,并在实践中找到规律,从而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实践和理论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而教师的理论知识也应深入到实践之中,帮助学生亲身体验环境,使其达到实践教学中教学的一体化。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重要作用
实践教学虽然大多出现在一些工科的学科上,但也在很早之前引用到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当中来,因为思想政治科目通过实践教学,对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帮助他们理解知识有非常明显的效果。下面,本文就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重要作用进行一个详细的分析,包括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深化学生对社会的认识以及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三个方面,让教师和相关学者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体会。
1.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实践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学生的学习也有非常大的帮助。实践课程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思考,并在实践过程中建立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在实践过程中,学生能从中体会到自己生活中看到的东西,有熟悉感,也不会让他们产生厌学心理或逆反心理,这对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综合能力都有意义。这种实践方法可以通过如:带领学生到敬老院、儿童福利院或者残疾人康复中心等地做志愿者,引发他们对孤寡老人、孤儿、残障人士的同情心,渐渐产生对改变这种现象的决心,从而促进他们通过行动来做出贡献。这样,就是完全理解了思想道德理论课程中的内容,把两者相结合,获得更大的效果。在实践过程中,教师应该指导学生把握好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培养他们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的热情,使他们自觉地投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事业当中,帮助社会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2.深化学生对社会的认识
目前,我国青少年大多接受的是学校的教育,很多学生一直在学校中,对于社会的了解往往不够仔细透彻。针对这个问题,教师结合实践课程来进行思想政治理论的教育,能非常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社会实践是把理论知识转化成理想信念的重要过程,所以只有通过社会实践,学生才能真正明白、了解、接受马克思主义等相关知识,进而改变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样还是刚才的例子,学生通过走出校园,通过在老师带领下去探访敬老院中的孤寡老人、看望儿童福利院中的孤儿、慰问残疾人康复中心的残障人士等活动,才能见识一些他们平时生活中没有机会接触的人和事,才能真正认识到这个社会到底是什么样的,或者说社会还有什么样的人和事存在,加深对社会的了解,更加理解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性。然后,通过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式,对整个中国的现状进行了解,全面而又正确地认识我国的基本国情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规律。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下一代,只要他们掌握好这些知识,全面又深刻地对社会有一个认识,对我国建设小康社会,对加快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将产生非常巨大的积极作用。所以说,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融入实践课程是非常有必要的。3.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上文我们提到,党的十七大强调了要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这是目前我国思想政治工作层面一个大的目标,所以,在实施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一任务的过程中,需要我们从青少年、从学生抓起。而要实现这个目标,就要使得教育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积极推进实践课程,并提高实践课程的质量。教师通过对学生传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实现其大众化的重要一步。非常值得一提的'是,我国青少年和广大在校学生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不够稳固,都处于发展和完善阶段。因此,在这一时期给他们灌输正确的理论思想和实践经验,能有效防止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大方向上走偏,对于已经走偏的青少年和学生来说,这也是一个他们改正的机会。由此看来,在青少年学生阶段就做好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对青少年学生的发展是非常有益处的。而且,青少年和学生求知欲相对于已走进社会的成年人来说要强,可塑性也比较好,加强对他们思想政治的实践教育,能让他们的政治信仰、理想和信念都往一个好的方向发展。从青少年学生抓起,他们将来成长后也可以把这些积极向上的思想真正宣扬出去,从而真正做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
四、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实行方法
1.与相关部门进行合作
就学校校园来说,不管是设施多么完备的学校,都做不到面面俱到,什么设施和条件都能提供给学生。就算可以,也跟社会有巨大的差别,不能给学生体会到真正的社会现实。所以,推进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就需要学校与相关部门进行合作,如;工厂、福利院、敬老院、医院、残疾人康复中心等,这些部门要涉及到各行各业,也要包括底层的和比较好的层次,这样学生在实践中才能对现实社会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才能更好地理解思想政治理论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从而学以致用,将来可以对整个社会做出贡献。
2.教师要及时更新观念
现在社会发展的非常快,人的观念更新频率也高。对于教师来说,一方面要适应这种更新的频率,在保证跟得上社会观念的前提下,保持自己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被社会上一些不良的思想所影响。同时,因为社会的变革,人们所处的环境和所承担的责任,甚至个人本身都会有所变化,教师应该根据这些变化,创新性地进行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融入当前的话题,帮助学生找到熟悉感,提高教学质量。如;出现某一种社会问题或现象时,教师就该尽量带学生深入到这个问题或现象当中来,通过实践让学生体会到思想政治理论所讲的重点,并与以前或学生之前理解的内容进行对比,真正做到加深学生印象,做到随着社会发展来调整教学方案。这样一来,教师的教学工作才能做到“思想上解惑,精神上解闷,文化上解渴以及心理上解压。”
3.结合学生兴趣
首先,通过实践教学来帮助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就是要减少学生学习的枯燥感。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思想政治理论的教学过程中,如果能了解学生的兴趣,就可以设法结合他们的兴趣来进行教学。如;青少年学生喜欢混迹网吧,这是一个需要深思和正确对待的现象,那么应该如何正视这一现象,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兴趣,让他们去调查一些青少年时期总混在网吧荒废学业的人,这些人到了青年、中年时的生活是怎么样的,他们是否对以前的行为后悔。通过这种调查活动,学生不仅认识到自身行为的危害性,还可以起到一个警示作用,促使他们自觉改正这种行为,从而进一步促进他们形成一个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对他们将来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也有利于他们身心的健康成长。
五、总结
虽然当今越来越多的地方开始注重对思想政治理论的实践课程,但是就目前来讲,收益并不是特别明显。所以,教师必须认识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重要作用,包括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深化学生对社会的认识以及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只有真正认识到位,才能有意识得安排学生进行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来学习理论知识,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参考文献
[1]龚桂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问题与对策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2.
[2]朱婷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14.
[3]岳鑫.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问题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3.
论文答辩一般程序
学生必须在论文答辩会前,将经过指导老师审定并签署过意见的毕业论文连同提纲、草稿等交给答辩委员会。
在答辩会上,先让学员用15分钟左右的时间概述论文的标题以及选择该论题的原因,较详细地介绍论文的主要论点、论据和写作体会。
答辩老师提问。老师提问完后,有的学校规定,可以让学生独立准备15-20分钟后,再来当场回答,有的则要求学员当场立即作出回答(没有准备时间),随问随答。
学员逐一回答完所有问题后退场,答辩委员会集体根据论文质量和答辩情况,商定通过还是不通过,并拟定成绩和评语。
召回学员,由主答辩老师当面向学员就论文和答辩过程中的情况加以小结。
对答辩不能通过的学员,提出修改意见,一般允许学生另行答辩。
论文答辩技巧
熟悉内容
参加论文答辩的同学,首先必须对自己所著的毕业论文内容有比较深刻的理解。这是为回答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就有关论文的深度及相关知识而可能提出的问题所做的准备。
图表穿插
图表不仅是一种直观的表达观点的方法,更是一种调节论文答辩会气氛的手段,特别是对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来讲,长时间地听述,听觉难免会有排斥性,不再对你论述的内容接纳吸收,这样,必然对你的毕业论文答辩成绩有所影响。所以,应该在论文答辩过程中适当穿插图表或类似图表的其他媒介以提高你的论文答辩成绩。
语速适中
进行毕业论文答辩的同学一般都是首次。无数事实证明,他们论文答辩时,说话速度往往越来越快,以致毕业答辩委员会成员听不清楚,影响了毕业答辩过程中的语速,要有急有缓,有轻有重,不能像连珠炮似地轰向听众。
目光移动
毕业生在论文答辩时,一般可脱稿,也可半脱稿,也可完全不脱稿。但不管哪种方式,都应注意自己的目光,使目标时常地瞟向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及会场上的同学们。这是你用目光与听众进行心灵的交流,使听众对你的论题产生兴趣的一种手段。
时间控制
一般在比较正规的论文答辩会上,都对辩手有答辩时间要求,因此,毕业论文答辩学生在进行论文答辩时应重视论文答辩时间的掌握。对论文答辩时间的控制要有力度,到该截止时的时间立即结束,这样,显得有准备,对内容的掌握和控制也轻车熟路,容易给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一个良好的印象。
文明礼貌
在答辩过程中,除以上几点需要注意外,这一条也需要注意,虽然起不上很大的作用,但可以给答辩老师留下一个好的印象,在你和他人势均力敌的情况下,一般而言答辩老师选择的是你。
论文答辩常见问题
1、自己为什么选择这个课题?
2、研究这个课题的意义和目的是什么?
3、全文的基本框架、基本结构是如何安排的?
4、全文的各部分之间逻辑关系如何?
5、在研究本课题的过程中,发现了那些不同见解,自己是怎样逐步认识的?又是如何处理的?
6、论文虽未论及,但与其较密切相关的问题还有哪些?
7、还有哪些问题自己还没搞清楚,在论文中论述得不够透彻?
8、写作论文时立论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理念、培养模式、质量标准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与学术型研究生有所不同。专业实践是确保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为切实提高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必须探索行之有效的实践途径,规范实践研究环节的监管和评价,确保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
为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要,积极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专业学位教育,2009年国家对研究生教育进行了战略调整,确立了硕士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培养学术与应用型人才并重的战略转变,首次面向全国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1]。短短几年内,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规模得到了快速发展,截至2016年4月,全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已占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规模的近30%。由于是新生的学位类型,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一直受到社会的质疑,专业实践作为培养过程的核心环节,其顺利进展关系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高低[1-2]。
1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实践环节培养现状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掌握某一专业(或职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理念、培养模式、质量标准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与学术型研究生有所不同,在培养目标上有明显差异。学术型学位以学术研究为导向,偏重理论和研究,以培养高校教师和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为主;而专业学位以专业实践为导向,重视实践和应用,培养在专业和专门技术上受到正规的、高水平训练的高层次人才[2-3]。实践环节是研究生培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是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尤其如此。目前各高校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环节大都做了明确的规定,在培养方案中有明确的实践要求。随着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壮大,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出现了各种问题。
实践方式缺少灵活性、管理制度滞后
目前培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高校都制定了“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实践研究环节考核管理办法”,不同的学科领域、不同的专业,全校基本上所有的专业都采用同样的实践教学管理办法,实践环节组织实施、管理、考核等整齐划一的规定。这样的制度,在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人数较少的开始阶段,的确起到了很好的教学培养作用,但是随着招生专业不断增加,招生人数的井喷式增长,一成不变的实践环节组织、管理、考核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实践环节的有效实施,成为阻碍专业个性化人才培养的瓶颈。
实践环节流于形式、实践效果差强人意
部分高校由于各种原因,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专业实践保障、专业实践时间、专业实践内容、专业实践方式、专业实践考核5个方面没有提出具体要求。导致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环节流于形式,产生的结果是一方面研究生抱着为了实习而实习,走一圈看一遍的消极态度,使实践没有真正实现教学重要环节的作用;另一方面,即使研究生想在实践环节好好地实习锻炼,但是个别企业将研究生作为廉价劳动力,未从人才培养的角度对研究生提出相应的培养思路,研究生在实习单位并不能真正地学到与专业相关的知识,背离了实践环节培养的初衷,造成实践效果不明显。
2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有效实践环节探索
专业实践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重要的教学环节,充分的、高质量的专业实践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因此,需要从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学期间的实践环节执行管理和考核管理两部分做起,积极探索切实可行的实践方式和考核制度,使实践落到实处,真正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
不拘一格,采用灵活多样的实践管理、考核方式
目前每个高校都有一个以上的专业,而每个专业有自身研究生培养的特点,因此高校可以针对不同的学科和专业,依据各专业的实际情况,制定各专业切实可行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实践研究环节考核管理办法”,规范实践研究环节的管理和评价,加强实践过程的监督和管理,使不同的学科领域、不同的专业,采用不同的实践教学管理办法,使实践环节组织实施、管理、考核等环节切实可行。
专业实践方式灵活,不拘一格
新形势下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环节要灵活、有序、有效地开展,可以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 “校内实践和现场实践”相结合、“专业实践与论文工作”相结合的原则,实现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环节有效有序进行,考核环节有理有据。研究生可根据科研实际需求,结合导师指导意见,灵活选择校内和校外、集中和分段等形式灵活的实习模式[4]。校内实习由导师结合自身所承担的企事业单位科研课题,安排研究生结合
学位论文
相关信息
试论情感语言节目主持人万峰、钟晓的语言特点基于园本课程开发背景下研究教师教育理念的形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护理相关因素分析及对策试析价值多元化背景下学生价值观的引导试论高等职业院校高等数学课程改革争议试论中职《外科护理学》的情境式教学试析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问题研究经济学和经济法基础课程融通教学小针刀治疗颈椎病疗效观察手术侧卧位适宜度的研究
工作到现场进行专业实践。校外实习必须参与科研或工程项目、技术岗位锻炼,并与学位论文工作紧密结合,统筹安排,做到实践研究工作有针对性,确保实践环节有效性和学位论文的质量。
以各种竞赛促进实践动手能力
借助省部级及以上研究生创新实践竞赛等活动机会,鼓励全日制硕士研究生通过参加竞赛,在准备竞赛的过程中不断加强实践技能锻炼。学校、学院在考核管理中,可尝试将研究生参赛经历作为实践环节的一部分或者全部。比如凡参加省部级及以上研究生创新实践竞赛并获奖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经本人申请,导师和学科点批准,参加科技竞赛的层次和获取的成绩可作为专业实践考核的依据。
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实习企业基地
学院和各学科点整体规划,统筹协调,广泛吸纳社会资源,与校友、企事业单位建立多种形式的合作,积极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用人单位实际需求的紧密联系,着力建设好一批高水平,与学院紧密合作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实践基地,构建产学研相结合的联合培养新机制[5]。这些实习基地,确保能为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提供长期、稳定的专业实践机会,发挥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的作用,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专业素养和职业素养。
加强实践环节考核力度
学校、学院以文件的形式不断规范实践研究环节的考核和评价体系,比如要求研究生在进行实践环节前,制定切实可行的实践研究计划,在实践期结束时要进行全面总结。同时要求各学科点成立由学科点负责人任组长,3~5名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研究生导师组成的考核小组,全面负责本学科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环节的管理和考核。组织召开实践环节考核评审会,参照实践单位考核结果,确定专业学位研究生是否通过专业实践考核,考核通过者,获得学分;考核不通过者,须重修专业实践。学院根据各学科点的考核结果,整理实践环节所有资料,上报研究生院,并在研究生管理系统中设置考核成绩。以严格的考核要求,确保专业实践落到实处,提高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确保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
3 结语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结合为途径,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专业实践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因此必须探析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环节的有效途径,灵活处理,加大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环节的管理和考核,使研究生的实践技能能够得到锻炼,体现所学的专业知识,达到职业性与专业性的统一,提高其培养质量。
学术论文写作心得
引导语:论文写作,简单的说,就是大专院校毕业论文的写作,包含着本科生的学士论文,研究生的硕士论文,博士生的博士论文,延伸到了职称论文的写作以及科技论文的写作,我们要总结一些写作的心得,我们才能写出更加优秀的论文。
学术论文写作心得
前言
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我学习了硕士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课程。通过认真参加了四次学术论文写作课程,我加深了对硕士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的理解,对于如何进行高水平的学术研究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下面将本学期的收获与心得进行如下总结。
1学术论文写作的意义
硕士论文写作是研究生教学计划所规定的学习任务之一,也是硕士研究生知识与能力结合、提升理论水准的一项重要环节。进行硕士论文写作,有利于全面训练研究生的教育科学研究能力,有利于引导研究生学会思考、学会发现、学会钻研,培养研究生的创新精神。同时,硕士学位论文是现行高等教育的基本内容,是实现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在培养硕士研究生的综合运用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等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具体而言,硕士论文的作用和意义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硕士论文体现着高等教育的教学目标和要求。
学术论文是发表学术成果的基本方式,是现代学术研究的标志,理应成为各级各类学术研究者熟练掌握的一种应用文体。适应学术研究的国际化惯例,能够写出合乎标准和要求的论文成为我国现行高等教育的基本教学目标和要求,也是现代高级专业人才应当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
2、硕士论文是高校研究生教学质量的检验方式。
研究生论文写作水平是检验高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研究生生论文的水平往往能够体现出学校的教学水平。对于高速发展的中国高等教育和公立民办的各级各类高等院校而言,学术论文作为行之有效的研究生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检验方式,仍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和意义。
3、硕士论文是专业学习的总结,是必需的学术训练。
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中,论文写作是一项基本内容。通过论文的撰写,研究生可以有目的、有计划地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梳理、检验和完善自己的知识储备和结构,掌握论文写作的基本方法、规范、规律和标准,培育严谨求实的学术精神。
2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
学术论文的规范是课题研究与表达过程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它是通过对于学术论文特征的全面分析,确立出评价论文质量的一般标准。
学术规范包含着多个层面、多个维度的丰富内涵。学术论文的特征表现为学术性、科学性、创造性与理论性四个方面。学术性是指语言的学术性、内容的学术性和问题的学术性。
创造性的内涵包括:研究是否推翻前人不正确的定论;有无新发现或提出新理论,或解决新问题;研究虽为老问题,但有无新意,或在继承前人成果的运用中发现不足而予以完善;是否反映在众多观点中独树一帜的见解。科学性指合乎规律、真实、准确的知识与结论,在学术研究中体现出内容准确、思维严密性与论证推理合乎逻辑性。理论性是指在论文撰写过程中,运用理论思维,通过抽象、概括、说理来剖析事物的本质与规律,运用概念、判断、推理所组成的论证方法来解决问题,从而使被解决的问题由一般现象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 所有这些规范,归纳起来,可以分成三个层面:(1)道德层面,即坚守学术道德,要以德治学,主要靠自律;(2)精神层面,即严谨的治学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3)技术层面,即应遵守论文当一般编写格式和体例。
硕士论文写作应当严格遵循这几个方面的规范性要求,严格接受制度化规范的制约,才能保证写出乎共通标准、具有一定学术价值的学术论文。硕士论文写作是最为基础的专业学术训练,其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学术论文写作的基本原则与程序,明确学术规范意识,掌握论文写作规律与方法,达到学以致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目的。如果不进行基本的学术规范教育与学术训练,论文写作过程中就可能会出现不必要的抄袭、剽窃、侵占、拼凑等不端行为,必将在学术界造成一种恶性循环。因此,学术规范教育和学术训练理应成为硕士论文写作过程中的核心内容。
3如何撰写高质量的学术论文
硕士论文的撰写是一个系统、完整的科学研究训练过程。从选题开始到答辩为止,包括一系列互相衔接而又密不可分的环节。只有把握好这些环节,才能达到培养独立研究能力的目的。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我加深了对硕士论文撰写和遵守学术规范的认识,现以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规范为例,就如何撰写高质量的学术论文谈一下自己的心得和体会。
千里之行,始于选题
选题是撰写学位论文的首要环节。选题的好坏往往是决定论文成功与否的关键。要选好题目,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选题要符合研究方向,不能超出本专业研究方向的范围随意去选,否则即使论文作得不错,也不易被通过。
第二,选题的价值性。研究课题在理论上要有开拓价值。凡是难以提出自己见解的题目,最好不要去选。
第三,要有现实意义。选题过程中要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不但要考虑“热点”问题,而且要善于发现具有发展潜力和前途的题目。要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需要有较深的理论功底和敏锐的观察力。这也是在今后的学习和研究过程中自己应该努力的方向。 第四,选题的可行性。要在研究方向的范围内,根据所掌握的或可能掌握的资料,确定论文的题目。一方面要“小题大作”,而不要“大题小作”。另一方面要考虑题目是否缺乏实现的必要条件,如果资料很少,无法下手,也是不可取的。把握好这两点,论文就好拓宽加深,比较容易写深写透,避免面面俱到,蜻蜓点水,在论文写作过程中也能做到得心应手。
做好开题,架好桥梁
开题是介于选题和写作之间的中间环节。做好开题工作,就能架起课题与写作之间的桥梁,将研究构思真正地开始付诸于实施。
在这个环节中,首先要查阅、消化和综合文献。题目确定后,要集中一段时间查阅文献。科学研究必须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避免重复或走弯路,并力求有所前进。在这个过程中要与导师多加沟通,根据导师提供的一些主要文献扩大知识面和阅读范围,并根据已经掌握的文献,从这些文献所引证的参考文献目录中进一步去查找其他文献。这种“顺藤摸瓜”的方法,是一个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收集到较多资料的`捷径。另外还要查阅与自己的研究工作有关的学术期刊,特别是一些重要期刊,要尽量精查精读,读一些重点文章。这里,起码要看完所有目录。这样,就可以了解本学科专业在这个问题上研究的历史和现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以便从中找准自己的主攻方向。还要重视报刊文摘中的“二次文献”。
在研究文献资料时,要注意三个问题:一是要弄清别人所得出的结论是否正确,有无创新,有无偏颇之处;二是要弄清这一结论是如何得出的,别人的研究方法是什么;三是要弄清别人的成功和不足之处,不要盲目追随,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要能够举一反三、扬长避短。 开题阶段的一个重要成果就是在综合研究的基础上写出开题报告。开题报告的内容包括:本课题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包括进展与问题;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思路;论文完成时间,等等。开题报告在导师规定时间写好后,提交导师指导小组,讨论通过后,方可进入写作阶段。在写开题报告之前,最好能写出一个研究综述来。这样,开题报告就会写得很实在、很具体,也为下一步拟订大纲奠定扎实的基础。
论文写作,重中之重
学位论文写作的第一阶段是在开题报告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工形成详细的写作提纲。提纲一定要经过导师的审阅和批准,方可开始写作。对于提纲,首先是要推敲好题目。论文的题目是文章的点睛之笔,要使读者一看就能抓住该文的主要特点。题目要具体不要空泛,要醒目不要流于一般,要简练不要冗长,更要注意思想的确定性,不要给人以似是而非的印象。 第二阶段是论文写作。论文写作忌匆忙从事,且不要无纲而作或草纲而作,以免走弯路,做无效劳动。在写作过程中,一定还会发现提纲中的问题,要注意及时加以修正。硕士学位论文一般控制在3~5万字,不易过长或过短。正文写好后,还要写好以下内容:
1、论文摘要。摘要是论文的“窗口”,要以十分简练的语言概括论文的精华。摘要最好是在全文完成以后再写,这样可以概括得更准确一些。写外文摘要时最好不由中文摘要直接翻译,因为中、外文的写作习惯是不同的,直译往往效果较差。应当摆脱中文的束缚直接用外文写作。篇幅还可以稍长一些。
2、关键词。要精选能反映本文主要特点的单词或词组。词组应简明通用,约定俗成,不要生编乱造。词组不宜过多,一般以3~4个为宜。
3、引言。引言的内容是要提供该论文的研究背景,包括研究的意义、历史和现状,由此引出写作论文的目的。
4、注释。注释要求准确、统一、标准化。引证一定要核对原文。特别是经典著作,有新版本的就不能引用老版本。格式要按照新闻出版署的规范要求进行统一。
5、参考文献。参考文献目录不规范是论文写作中的通病。列举参考文献时应注意:只能列出自己读过的文献,不能列出自己没有读过的文献;只能列出和本文有关的文献,不能列出不相干的文献;文献目录编排一定要分类,分类的参考系可以自己酌情而定。 6、致谢。这也是论文中必须有的内容。对自己论文的写作过程作些说明是必要的,对曾经支持和帮助过自己写作的人,特别是对自己的授课教师、论文的指导教师,表示感谢也是合乎情理的。但是一定要注意分寸,溢美之词太多是不必要的,把一些不大相干、无关紧要的东西也写了上去,是不合适的。
论文的写作过程,一般要经过大纲、初稿、定稿几个阶段。只有精心修改数易其稿,才能写出一篇质量较高的论文。一篇合格的学位论文,一般地说,在内容上要具有理论感、现实感和历史感。就是说,一定要有理论的深度,要有历史的根底,要回答现实提出的问题。在逻辑上,要具有整体性、规范性、朴实性,即体系要严密,表述要规范,包括印制成册过程中的校对,都要一丝不苟;文章要朴素无华,不要哗众取宠,更不要弄些故意让人读不懂的东西。
精心准备,做好答辩工作
答辩是研究生完成学位论文,争取学位必须通过的环节,是本学科专业的专家学者以组织的形式对学位论文进行集体审查和评定。它不仅考查学位论文是否合格,而且考查学生在这个领域里所达到的理论水平。在答辩过程中,要认真准备好发言提纲。要把论文的精华部分特别是具有创造性的部分的思路整理出来,要突出重点,不要什么都讲。要记熟发言的内容,发言时不要念稿子。稿子只能作为发言时的“备忘录”。对于老师们提出的问题,要认真做好记录。需要回答的问题,一般是答辩委员会主席指定回答的几个问题。有时候需要进行归纳概括,回答几个主要问题。在答辩中回答问题,要掌握好时间,长话短说,少而精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发言,切忌长篇大论,虎头蛇尾;不可偏离主题,答非所问;要谦虚,禁忌强不知以为知。
4总结
要写出高质量的学术论文,进行高水平的学术研究,仅仅遵守写作格式和体例规范是不够的,除了必要的知识要求和技巧方面的要求外,还要有良好的学风和治学态度。首先,学贵有恒。在为学的道路上,有中道而废和功成业就两种可能性,功亏一篑和大功告成完全取决于学者有恒和无恒。通过了解大师的学术生涯和治学之路,我深刻体会到在学术研究的道路上应当发扬有恒的精神,锲而不舍。第二、学贵专一。学习必须专心致志,治学必须注意精力集中。最后,学贵于勤。“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作为一名研究生,无论是进德还是修业,都要严格要求自己,勤勤恳恳,精益求精。
通过课程的学习和老师的讲解,我也深刻认识到,论文要讲究社会责任。论文的功能是发现真理,推进科学技术发展,促进社会文明进步,造福于大众,而不是危害社会和大众。论文的发表,既享有一定的法律权利,也承担一定的法律义务。论文的内容不可违法,包括论文作者不允许抄袭他人研究成果作为自己论文里的内容,所有引用文献都应在论文里加以注释。论文的质量状况,在一定程度上蕴含着作者的专业素质和思想品质。
一个学期的课程接近尾声,通过学习与研究,我对于如何进行硕士论文写作,怎样遵守学术规范以及怎样提高学术论文的质量和水平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在进行学术研究的过程中,要秉承良好的学风和治学态度,同时还要注重论文的社会责任。在今后的学习和研究过程中,我会谨记老师的教导,刻苦钻研、严谨治学、严格遵守学术规范,同时牢记作为研究者的社会责任和使命,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不断进步。
感谢各位老师对我们学术论文写作的指导!
编辑部电话是 很难打通,总是在忙,不过一直打就能打通。编辑部人员告诉我他们就没有官网,只接受纸质投稿,邮局、快递都可以,他们收稿后会登记,审稿周期是3个月,期间可以打电话咨询进度。若被录用会第一时间联系作者。网上的在线投稿、邮箱投稿都是人的,我是 通过邮箱 投稿的,还给我回复了一句 “您好!凡要求汇审稿费或版面费,非本刊的邮政地址,非本刊对公帐号,均为人的行为,请各位作者特别注意,谨防上当。凡受有,本刊均不担责。” 但这封信既没有称呼,后面又没有落款,引起了我的警觉。今天早上终于查到了编辑部的电话,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打通了。大家一定要注意,千万不要上当了。
我1月21日收到一份《投稿须知函》邮件,是关于这个期刊的投稿须知最后落款: 投搞电子邮箱为 : 责任编辑:刘 涛 不知是否可行!我电话给他,他说他是期刊下的一个分支机构下的责任编辑,不知你们是否有收到这样的邮件!
教育理论与实践杂志是全国教育类中文核心期刊,以繁荣教育科学研究,教育理论与实践投稿倡导教育理论和实践创新,服务教育学学科建设及教育改革和发展为办刊宗旨。刊名:
教育理论与实践——投稿方式见截图
复合影响因子: 综合影响因子:
主办: 山西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山西省教育学会周期: 旬刊出版地:山西省太原市语种: 中文;开本: 大16开ISSN: 1004-633XCN: 14-1027/G4邮发代号: 22-31历史沿革:现用刊名:教育理论与实践 Theory and Practice of Education创刊时间:1981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中文核心期刊(2004)中文核心期刊(2000)中文核心期刊(1996)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本刊声明
近来,有关单位和作者反映,有人冒用本刊名义征集稿件,编辑出版仿制的《教育理论与实践》。对此,本刊声明
如下:
1.本刊从未设立其他采编点或分支机构,也从未委托任何单位或个人编辑出版《教育理论与实践》杂志。
2.本刊不接受网上投稿等其他形式投稿,唯视邮寄到本刊编辑部的书面纸质稿件为正式投稿。
3.本刊以书面形式告知稿件录用结果,不通过网上告知。
4.本刊唯一的办公地点为山西省太原市解放路东头道巷9 号,联系方式以本刊杂志上公布的为准。
敬请广大作者、读者注意,凡与上述各条不符者皆属冒名欺诈,本刊将依法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特此声明!
《教育理论与实践》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