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 小学数学教育教学案例研究论文

小学数学教育教学案例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小学数学教育教学案例研究论文

小学数学教学应结合小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 经验 展开,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下面是我整理的一些小学数学老师教学案例分析,希望大家喜欢! 小学数学老师教学案例分析 范文 1 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 教育 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新课程标准指导我们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并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 文化 、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这些要求充分说明了德育教育在我们教育教学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也必须重视德育教育。所以数学教师的主要任务除了传授数学知识,培养 逻辑思维 能力和运算能力以外,同时也要结合数学教学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智育的目标不仅在于发展和充实智能,而且也在于形成高尚的道德和优美的品质。”但是,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听到一些学校优秀教师公开课时有时会发现,有些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策略性不强,有喧宾夺主之嫌。 案例一: [分西瓜]:一位教师在教授 三年级数学 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中“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有一个大西瓜,在 母亲节 的时候,你准备怎样分这个西瓜呢?” 生1:“母亲节到了,我准备把这个西瓜平均分成两份,给妈妈留一半,我留一半。” “你为什么这样分呢?”教师问。 生1:“我一半,妈妈一半,一样多,这样谁也不吃亏。” 教师未作任何评价。 生2:“母亲节到了,我把西瓜平均分成8份,我给妈妈5份,我留3份。” “你为什么这样分呢?”教师微笑地问。 生2:“妈妈很辛苦,在母亲节里应该多给她一些。” “你真是一个孝敬父母的好孩子!”教师热情地表扬了她。 其他学生纷纷举手回答,要把西瓜平均分成6份、9份、12份等,都说在母亲节应该多给妈妈一些,教师都一一赞扬了他们。 这时,生3举手回答:“我把这个西瓜全都给妈妈吃。” 这位教师一楞,连忙微笑地问:“你为什么这样作呢?” “我一点儿都不喜欢吃西瓜,所以我都给妈妈吃。” 此时,这位教师脸上的微笑霎时凝固起来,吃惊地说:“你怎么把不喜欢吃的东西送给妈妈,你的思想有问题呀!” 案例二: [祖冲之你真伟大]:另一位教师在教圆周长的计算时,在学生探究出圆周率后,这位教师认为此时应该“渗透”爱国主义教育,于是在介绍了圆周率研究的相关历史材料的基础上,这样提问:“大家想对数学家祖冲之老爷爷说些什么呢?” 学生们群情激奋。 生1:我想说:祖冲之爷爷你真伟大! 生2:祖冲之爷爷有勤奋严谨的钻研精神,祖冲之我佩服你。 生3:…… 学生们本以为至此就结束了,谁知这位教师继续借题发挥:“那么,我们以后应该怎么作呢?” 孩子们很聪明,在教师的“指引鼓励”下,个个说出一番“豪言壮志”。不过,十分钟的课堂教学时间也就这样过去了。 案例三: [最后一题错了]:记得一次去听一位小学数学老师的公开课,他在黑板上写了五道题让一名学生板演。 3×9=27 4×9=36 5×9=45 6×9=54 7×9=62 当学生写完62时,台下多数同学都大声叫喊起来:“老师,她错了,最后一题错了……” 我当时的第一反应也是认为她的最后一题算错了。 满以为那位老师会马上帮助纠正这名学生的错误,没想到他却说了一段让我至今记忆犹新的话。他说:“最后一题是错了,可大家为什么只说她错的这道题,而不说她前面四道都做对了呢?看来,我们是多么容易发现别人的短处而忽略了别人的长处,当我们面对一个人时,首先要看其优点,要宽容地对待别人......” 如果我们的老师都用一颗宽容的心对待我们的学生,在课堂上时时显出宽容的态度,我相信这比老师单纯重说教的“灌输式德育”要高明。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我们越来越深刻的认识到,教育的首要任务是育人,其次才是育才。思想教育和人文教育应该渗透在每一堂课中,那么怎样在数学课堂中恰到好处的进行思想教育呢?这是值得我们每一位数学教师思考的问题。我觉得数学课堂上的思想教育不能牵强附会,不能生搬硬套,要用得适时适地才能取到应有的效果。教学必然具有教育性,是教学过程的一条基本规律。在具体教学中,学生不仅可以从知识中受到教育,而且可以从教师的教学态度、工作作风和思想情感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道德教育。所谓教书育人,正是这个道理。但是,这种教育必须克服两种错误的倾向:一是过分强调教学的思想教育意义,不顾教学内容的具体特点,生拉硬扯地进行空洞的、贴标签式的思想教育;一是完全忽视教学的教育意义,单纯的为使学生获得知识技能而进行教学,只教书不育人。如果我们静下心来再来审视上面的三个教学案例,问题来了。 案例1中,学生把自己不喜欢吃的西瓜给妈妈,难道思想就有问题了吗?如果换一个角度来说,我们更应该看到这个孩子身上有着诚实的品质。孩子是敢于说真话的,而我们成人往往缺乏这种勇气。相反,成人可能会用虚伪、虚情假意来掩饰自己。不仅如此,有时为了“思想教育”的需要,我们还在教育着我们的孩子学会说假话,鼓励他们说假话。他们慢慢知道了:说真话有时不和时宜,会受到训斥,而随声附和老师的意思还会受到老师的表扬。多么可怕的教育!没有真诚的教育怎能培养出健康人的品格。 案例2中,教师在数学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难道非得让孩子们说出来吗?另人质疑的是这位教师上的究竟是数学课呢?还是思想品德教育课?那种在教学环节上追求简单的“嵌入”式或“贴标签”式的教学方式;那种牵强附会地把思想教育硬“扯”到教学内容中去的 方法 ,我认为都是不可取的。那样只会助长了学生说空话,说违心话的坏习惯,最终使得数学教学与思想品德教育落得两败俱伤的境地。我认为数学教学最重要的是对学生渗透辨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重在培养学生认真严肃、一丝不苟、严谨求实的 学习态度 和积极思维的良好的习惯。 综观前两个案例,与案例3中的教师进行对比,不难看出最后这位教师做的恰到好处。使得思想教育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做到顺其自然,不做作,不把品德教育强塞给学生,注意适时适度,学生乐于接受,达到了即教书又育人的良好效果! 小学数学老师教学案例分析范文2 (一)情景引入 1、今天我们教室来了一个聪明的人,你们想知道他是谁吗?(出示阿凡提卡通图像)谁认识他? 2、师简介阿凡提抽“生”“死”签的 故事 。(阿凡提是古时候一个很聪明的人,他喜欢帮助老百姓。所以,大家很喜欢他。但古时候的国王和有钱的坏人都很怕他,一直想要害死他,就找个罪名把他关起来。当时,这个国家有个条例,处死罪犯时要让他抽“生”“死”签,如果抽到“生”签,就不用死。国王为了要阿凡提死,就把2个字都写成“死”,有人把这件事告诉阿凡提。第二天,当国王让阿凡提抽“生”“死”签时,他不慌不忙地把一个纸团吞下,大家很惊奇他为什么这样做,阿凡提说:“吞下去的签是我的,请打开剩下的签,如果是‘死’,那我的是‘生’。)阿凡提用他的智慧逃过了一劫。今天,他来到我们教室里,想看看同学们是否和他一样用智慧来解决问题。 二探究新知 1.拿出一个箱子,放进一个红色的球和一个黄色的球。 师:阿凡提说:“我拿了一个球,你们猜会是什么颜色的?”(学生有的说是红色的,有的说是黄色的),学生上来试一试。 师:为什么会这样呢?如果阿凡提告诉你们,他“拿的不是红色的球”,那你们知道他拿的是什么颜色的吗?你怎么想的? 2.师:阿凡提夸你们说得很好,他想和同学们一起做游戏。(请2个小朋友上来,一个拿数学书,一个拿语文书,把书藏在背后。) (1)XX同学说:“我拿的不是数学书,请大家猜一猜,我拿的是什么书?” (2)同桌交流。 (3)汇报。(要求有条理,说出推理方法) 3.师:阿凡提带来3张动物卡片。它们是:兔、狗、猫,准备送给3个小朋友。(出示P101页第3题,并帮3个小朋友取名字) (1)请学生读一读图中小朋友说的话, 说说 和刚才猜书游戏有什么不同? (2)小组交流.要求每个学生都要说说怎样想的。 (3)汇报(注意引导有条理的推理) 4.游戏 (1)3人一组,模仿课本P100页的例3,分配好角色, 像他们那样说一说,猜一猜。 (2)请2个小组上来演示,指名学生说说推理方法。 三巩固新知 1、师:阿凡提夸同学们表现很好,还想出一题考考你们,有信心吗? (1)让学生看P101页第4题,同桌互相说说他们各拍几下? (2)汇报,指名个别学生说说如何推理的。 四小结 同学们,今天学习的知识,你们会了吗?这些就是数学中的简单推理知识,生活中我们会常常碰到这些问题,阿凡提希望我们今后遇到这些问题时,能冷静地去推理判断,找出解决的方法。 五 下课游戏:(全班分3组,按要求走出教室。)第一组不是最先出去的,第二组跟在第三组的后面。哪组同学先走出教室? [课后 反思 ]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初步培养学生能用清晰的语言,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推理过程。许多学生碰到问题大部分懂得怎样解决,但要他们有条理表达是较困难的。这教时重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能有条理地表达自己推理的方法。因此,在教学中我采用以下的 教学方法 。 一在故事中感受数学的趣味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生学习过程较多关注“有趣.新奇”的事物,故事是 儿童 成长过程中最喜爱的伙伴它是伴着儿童成长。它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的兴趣。在这教时中,我采用与教学内容有些相关的故事来引入新课,从故事中不仅初步感知推理知识,而且重要的是让学生从小树立对机智人物的喜爱和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在游戏中感受数学的趣味 有趣的游戏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在教学中我设计把例题改变成让学生参与演示,小组游戏的方式,让学生亲临其境。能清晰有条理地表达推理过程,把一节比较单调的推理知识变成生机勃勃,许多学生都争着表达自己的推理方法。 教学中也出现了一些不足之处,那就是个别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较弱,不能运用有条理的数学语言进行推理表达。因此,在今后教学中应注重让学生练习“说”的能力,多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提高学生数学语言能力。 小学数学老师教学案例分析范文3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老师不可避免的要经常思考:自己的教育行为是否符合新课程的理念。教学应该更多的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健康与富有活力的学习活动以及相互尊重的学习氛围非常有利于学生非智力与智力因素协调发展,有利于健康人格的形成。可见,教学中关注学生情感的重要性。我们真的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给后进生更多的阳光,让他们发挥内在的潜力,正常的沐浴灿烂的阳光,拥有健全的人格。 案例描述: 我在一次教学过程中,我创设了这样的情景:在班上选择了全班公认数学最优秀的和最差的进行口算比赛,两组题目如下:1:2、5X32、 7、8+6、5+2、2 15X(4-0、5) 2:100-63 48+39 17X40 比赛的结果当然是成绩差的获胜,顿时全班学生从疑惑不解到热情高涨,纷纷举手表达自己的意见,“气愤”比赛的不公平:两组题中,整数口算当然简单一些--------课的发展如设计的一样顺畅,但是“比赛”学生的表现却令我时至今日仍然不能平静:2名“优秀”学生都在不发表任何意见的基础上独自伤心的哭了,而2名“差生”表现大同小异,眼里闪过一丝得意,但脸上没有一丝笑容,他们体现出的“荣辱不惊”令我记忆犹新,那不是许多成大事者追求的境界吗?于是当学生作业时,我立即叫过“优生”,向他进行了简单的解释。课后我向学生道歉,说道:“对不起,老师在出题时只考虑到差生,要帮助差生,给差生机会,建立他们的信心,而没有考虑你们的感受。”并重点帮助他分析了“哭泣”的原因,希望他在遇到困难时,变得更坚强和从容。对差生我则问他为什么胜了不高兴呢?我表扬了他的进步,鼓励他们继续努力,那时我看到了他开心的笑容。 案例分析: 一:教学应该更多的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 《数学课程标准解读》有这样一段:"作为促进学生一般性发展的数学学习,应该更多关注学习的情感因素.事实上,健康与富有活力的学习活动,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自信以及相互尊重的的学习氛围非常有利于学生非智力因素协调发展."由此可见,教学中关注学生情感的重要. 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方法就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作为促进学生一般性发展的数学学习,应该更多关注学习的情感因素,尤其是"差生"的情感.事实上,健康与富有活力的学习活动,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自信以及相互尊重的学习氛围非常有利于学生非智力与智力因素协调发展,有利于健康人格的形成.而"差生"一个班最能体现学习数学的最终效果.由此可见,教学中关注学生情感的重要。 本节课的情景创设目的是为了激起全班学生的情感共鸣,通过差生比优生算得快的“意外”,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思考发现题目特征,理解简便算法的实质是“凑整”。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方法就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对于多数学生而言,课的设计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但是当我看到“优生”那哭泣的表情,差生体现出的“荣辱不惊”时,我知道对他们我失败了,显然这不是他们的精神需要。作为促进学生一般性发展的数学学习,应该更多关注学习的情感因素。事实上,健康与富有活力的学习活动、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自信以及相互尊重的学习氛围非常有利于学生非智力与智力因素协调发展,有利于健康人格的形成。”由此可见,教学中关注学生情感的重要。 二:教学中应该考虑对差生的更多鼓励,对优生进行挫折教育 在回答对老师的问题时,"差生"受到教师的表扬后的那种惊喜使我久久不能忘怀,使什么让他们眼中一直闪悦那种激动的神情呢 久而久之,让我发现这不是别的,正是教师一句表扬的话.为什么我们不是给"差生"更多的表扬,更多的鼓励,更多的阳光呢 这样不仅让他们可以经受鼓舞,还能正常的沐浴灿烂的阳光,拥有健全的人格.我们还要时时关注"差生"的情感,没有情感的教育是没有生命的教育.课堂上当老师用真情走进"差生"的情感世界,用心灵去感受心灵,用情感去赢得情感时,"差生"就会以十二分的热情回报你,喜欢你,接受你所教的知识,喜欢数学学习。 从另一个层面看:学生得益最大的竟然是老师的“关照”。他在无数次的挫折和打击面前变得坚强,而这种品质将使他终生都会享用它的利息。所以挫折教育是人生重要的一课,而学习上一帆风顺的优生,却很少遭受挫折,所以才会在一次不正规的比赛“输”掉后哭泣不已。有人专门研究过国外293个著名文艺家的传记,发现其中有127人在生活中都遭受过重大的挫折。“自古英雄我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的说法表明有成就的人大多是由磨难而成的,孟子指出:“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这些都表明挫折教育是是儿童成长中不可缺少的营养,对于优生也是如此。 回想前一教学片断,老师对自已忽视尊重学生人格的无意识行为表示歉疚。但心理活动明显是倾向于优生。在家庭和学校环境中, “优生”几乎是在“优待”中成长。身上存在害怕困难、承受挫折的心理能力差等特点。事实上,孩子们的一生中不遇挫折是不可能的。老师有责任早一点让他们具有“免疫”能力。让他们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从容不迫,不产生的紧张状态和消极的情绪反应。面对挫折能够从容不迫仅用说教是无法达到的;儿童必须经历挫折才能超越挫折。因此,老师在教育教学中还应注意设计教育环境,不要一味给学生营造一切需求都能轻易得到满足的教育环境,更不要阻碍他们适当接受困难和挫折磨练的机会。没有情感的教育是没有生命的教育。课堂上当老师用真情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用心灵去感受心灵,用情感去赢得情感时,学生就会以十二分的热情回报你,喜欢你,接受你所教的知识,喜欢数学学习。 这使我明白:课堂上只有当师生之间的情感产生共鸣时,学生才会积极主动的参与数学学习,达到有效学习的目的。重视学生、关爱学生,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变生硬灌输为师生共同探讨,使枯燥的数学课堂充满感情和活力。如果教师一味地讲,学生一味地听,缺乏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会使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的情绪受压抑,思维闲置,学习效果差,所以教师必须结合教学的需要,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多组织有“趣”的活动,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学习知识。

一年级学生由于特殊的年龄特征,在小学数学一年级的具体教学中要注意教学形式的多样化与直观性。本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一年级小学数学教学的相关论文,欢迎阅读! 一年级小学数学教学论文篇一: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我国当代 教育 家叶圣陶曾明确指出:“什么是教育?1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小学阶段是学生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最佳时期。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提高学习效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获得成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终身受益。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扎实有效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呢?我在教学实践中着重抓了以下几点: 1、认真听讲的习惯。 听讲是课堂上接受信息的第1道大门。学生听讲能力强弱与否,是决定接受信息多寡的首要因素。课上我要求学生全神贯注地听讲,主要采取正面引导的 方法 ,看到某某学生听讲特别认真,我就适时的表扬。如,“武瑞思听讲多认真呀,有的小朋友真应该向他学习。”而看到个别不认真听讲的学生,教师可用目光加以暗示。1年级学生很单纯,都爱受表扬,因此正面引导的效果会好1些。 1年级学生由于其特殊的年龄特征,其思维更具形象性。在具体教学中,我注意教学形式的多样化与直观性,尽量利用教学挂图、教具等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采取多种游戏的方式进行练习,这样学生在课上就不容易“走神”,而把精力全部投入到学习中去。久而久之,就容易形成上课认真听讲的良好习惯。 2、积极思考的习惯。 数学是“思维的 体操 ”,如果不积极动脑思考就不可能学好数学。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不是单纯地“教”知识,而是通过引导帮助学生去做、去想知识。如在学习“10的分与合”时,在复习铺垫的基础上,提问:“10可以分成几和几呢?”引导学生1边分计算棒1边思考,从而自己得出结论。多问几个“为什么”比直接告诉学生“是这样的”要好得多。 另外,学生原有知识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也应引起我们的注意。如在进行10几减9的减法学习时,我才刚开讲,有的学生就叫起来: 11-9=2、 12-9=3、 13-9=4……千万不要以为学生都会了,知道答案的学生都是上过幼儿园的学生,而那些没上过幼儿园的学生则1无所知。另外,即使那些能说出答案的学生,理解水平也是不1样的,有的算法清晰,有的则仅是形式上会背出答案而已,而对于具体的思考过程、计算方法等并不是很清楚。于是我问那些能说出答案的学生:“你们是怎么算出来11-9=2、 12-9=3、 13-9=4……你能当小老师说给其他同学听听吗?”这就促使那些能说出答案的学生不得不重新沉下心来考虑如何解释,从而重新思考关于10几减9的相关知识。而对那些还不会计算10几减9的学生我则引导:“同学们,其他小朋友都知道了这么多减法算式,我们可不能输给他们,赶紧想办法试试看。”这样,不同层次学生的思维就几乎能全部调动起来了。之后,我再请小老师 说说 自己的算理、算法,其他同学进行验证、补充,学生在相互之间的思维撞击中学会了知识,获得了积极的成功体验。 3、大胆发言的习惯。 发言需要学生将自己的思考过程用言语的形式表达出来,要把内部的知识转化为外部的语言,必须表达清楚,使别人能听懂,因此自己内部的思维必须清晰才行,所以发言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我在课上尽量创造更多让学生发言的机会,注意学生表达的准确性与严谨性。但1节课让学生们发言的机会毕竟有限。有的学生按捺不住,提意见:“老师,怎么不喊我呢?”我向孩子们解释:“1节课老师不可能让全班所有的小朋友都起来回答问题,但敢于举手的小朋友都是爱学习的勇敢的孩子,老师都看见了,这节课老师喊不到你,以后的课老师会尽量喊你。上课的时候如果你来不及跟老师说你的想法,下课还可以告诉老师呀。”于是,1些课上没有来得及回答问题的学生会在下课以后跑到我跟前说自己的想法,适时的表扬仍让他们心满意足。另外我也注意利用“同位互相说说”、“小组内大家讨论讨论”、“和你的好朋友商量商量”等形式,让学生有更多表达自己见解的机会。 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如果正确且清晰,那是再好不过了。如果学生回答错了,说明他们对知识还没有真正理解透彻,而他们的错误回答往往能代表1部分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与漏洞,如果我们能很好地加以引导,就有助于学生真正掌握知识。如有1次遇到这样1道题目:“小红的前面有5个人,后面有3个人,这1排1共有几个人?”学生有的说是8个,有的说是9个,于是我请答案是8的1个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他答道:“小红前面5个人,后面3个人,5+3=8,所以应该是8个人。”我又请了答案是9的学生说自己的解题思路,大家最后都明白应该是9个人。想想1些高年级的学生不喜欢回答问题,恐怕就是因为怕回答出错挨批评。“你的回答错了,坐下,听别人怎么说的。”“不对,你也好好想想再举手呀。”诸如此类生硬的批评话语,往往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我们还是应该慎重1些。 4、养成动手操作的习惯。 动手操作是 儿童 认识事物的重要手段,儿童在动手操作中获得直接 经验 ,在“做中想,想中学”。我深信:只有学生确有“感受”,才能真正“理解”。 为了让一年级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教材安排了“分一分”“摆一摆”“画一画”“圈一圈”“数一数”等大量的动手操作活动。学生在直观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能够积累学习的“关键经验”,而这些经验是无法教会的,必须由学生自己体验。例如,在教学“分与合”时,教师让学生借助学具,将4个桃放在两个盘里: 1盘放1个,另1盘放3个;1盘放2个,另1盘也放2个;1盘放3个,另1盘放1个。有了这1操作的过程,再抽象成数的分与合就有了清晰的表象,实现了由形象到抽象的过渡。 5、“认真作业”的学习习惯的培养。 小学数学大纲明确指出:“对作业要严格要求。”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升华,作业可以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巩固课堂学到的知识,加深对课本知识理解。强调独立完成作业是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好机会。我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做到: (1) 认真审题。 审题是正确解题的前提。我们在课堂上教给学生读题方法,要求学生边指边读,强调他们多读,弄懂题目具体有几个已知条件和问题,读中画重点字、词,养成用符号标记习惯,同时指导分析对比的方法。 (2)规范书写。 教给学生写作业方法,从写数字清楚,书写整齐、美观到格式正确,都有规范要求。要求学生在限时内完成作业。有了时间限制,学生不敢随意浪费时间。和时间比赛的结果会鼓励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3) 细心演算。 演算是小学生数学学习中最基本的技能。我们训练学生沉着、冷静的 学习态度 。计算必须慎重,切勿草率从事。不管题目难易都要认真对待。对认真演算有进步的同学给予鼓励表扬,树榜样。 (4)检验改错。在数学知识的探索中,有错误是难免的。我要求学生在做完作业以后再认真检查,发现并改正错误。 总之,一年级学生由于特殊的年龄特征,光靠老师的工作是不够的,家长的力量不可忽视。所以,我借助每1次家长会向家长渗透学习习惯的重要性,让他们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和家长交流1些辅导学生学习的方法,争取家庭辅导与学校教育达到和谐统1。只有多 渠道 、坚持不懈地抓学生良好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工作,提高学生学习的动力,才能培养出大批具有良好数学素质的有用人才。 一年级小学数学教学论文篇二:小学数学学生兴趣培养 一、培养数学学习兴趣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数学是其他自然科学的基础和保证,因此,学好数学对于学生以后其他学科的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小学数学主要是促进学生在幼年时期接受数学教育,进而为将来的数学学习奠定基石,因此,培养小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兴趣显得非常重要.处于7~12岁年龄段的小学生是各项认知技能都在快速发展的阶段和人群.在这一年龄阶段,其学习数学知识的能力会随着其兴趣而得到不同的发展.如果学生因为缺乏学习兴趣,产生厌学心理,就会对其今后的发展造成不可修复的伤害.教育和教学就是培养人和塑造人的一门科学,所以说,好的教育教学是会使得人的全面发展得到增强的. 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 1.必须要实行的原则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是一个重要的教学问题,它必须与学生的知识结构一致和协调,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全面发展,那么,我们就必须必须遵循和执行一定的原则: (1)适应性原则 适应性原则要求在小学数学教育的日常活动中,学习兴趣是关键,那么,我们就需要以此为原则来不用该年龄阶段的知识去引导学生的努力方向.比如说,现在小学阶段,那些小学奥数比赛已经非常流行了.这些所谓的奥数竞赛,不符合小学生的学习阶段和知识结构,很多题目大大超出他们的知识范围.但这在校园里却是一种很普遍的风尚,这种错误的风尚打击了一大部分学生,使他们发出“数学难”的呼声.这样的学习榜样当然值得肯定,但不适宜在推广而后实施,也不利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兴趣. (2)发展性原则 发展性原则是为了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来结合社会的生活和学生的身心特点双重因素.那么,启发学生思考的问题要符合学生知识结构,既不能太简单也不能太难,主要是要联系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此外,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感到有挑战性,又感觉到好玩和有成效.这样,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学习中不但能学到一定的知识,又有了继续学习的欲望和兴趣,为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是实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的. 2.所采取的方法 以根本原则为基础,以具体 措施 为方法来有针对性地达到教学目标.例如:我们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趣味性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小学数学的教学学习环境来说分成两个部分,一是课堂教学,二是课外思考和课外作业.在课堂教学中,应该: (1)每名学生都积极参与 老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要以所教知识与学生的现有认知水平为基础,设计师生共同参与的学习模式,让所有学生参与其中,提高其学习的主动性和效率. (2)不同的成功体验 让每一名学生都有自己对成功的体验,老师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来区别对待,并根据学生不同学习程度和学习能力因材施教,这样所有程度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数学这一学科具有系统性和连续性,所以说,循序渐进、激励优生和表扬后进生都是可行之策,每一名学生都会体验到自己的成就感来获得喜悦之情,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积极表扬和鼓励 小学生具有年龄小和争强好胜的特点以及荣誉感,所以,在教学的活动中,教师要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和优点来加以表扬.特别是,在学生取得进步时,教师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这样就会使得学生们不断保持学习兴趣. (4)趣味性课堂活动 教师可以组织一些趣味活动.首先是重视直观的 教学方法 ,例如在教授小学一年级“加减法”的时候,可以让同学们自制一些小工具,这样课堂上玩耍的过程中就学会了知识,同时也使学生学习变得直观化和简单化.其次,我们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尽量将一些大家都熟悉的生活场景引入到课堂来,通过生动有趣的 故事 ,在中间穿插一些数学知识,并通过模型、实物等教具,配合多媒体等教育设施,形象而又直观地引导学生去掌握新知识.在课堂外,应该:给学生创造自由的发展空间.因为小学数学学科本身以理解为主,只要在课堂上真正理解消化了,我们可以适当地减少家庭作业.毕竟在如此小的年纪搞题海战术实在不是一件痛快的事.为了保持学生在课堂中的热情和兴趣,尽量不要给学生的课外生活布下阴影.课外作业以质量取胜.适量的人性的家庭作业能够使学生对数学这一重要学科保持持久的正面的重视.所以我们在给小学生布置数学课外作业时,必须对题量和题型做细致的考察.归根到底,作业的意义就是为了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而不是作为惩罚学生的硬性指标. 作者:余明燕 工作单位:广东省东莞市少年儿童业余体育学校 一年级小学数学教学论文篇三:小学数学信息技术整合分析 在小学数学课程的教学中,突破重点和难点知识是教学的重要内容,如何才可以击破难点是每一个数学老师都关心的重点问题。现代教学技术的应用,能够将抽象、难懂的数学知识以动画、声音等形式变得更加形象,让学生能够更加直接地感知和理解教学的内容,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之间内在的规律,更好地构建数学知识的知识结构。如在小学 一年级数学 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有一处题目是让学生计算按照一定规律叠放在一起的正方体总共有多少个,很多学生都没有办法计算出底层那些看不见的正方体的数量。通过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可以使用计算机技术将放在上面的正方体一个个挪开,摆放在下面的正方体就会呈现在学生的眼前。然后老师在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几种不同摆放模式的演示,学生就能够比较好地掌握计算正方体的方法,学生的 想象力 也可以得到很好的培养。 二、对知识产生的过程进行展示,提升学生数学学习的参与意识 数学知识的学习一定要展示形成的过程才能给学生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在小学数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老师通过信息技术对知识形成过程进行演示,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形成的一般规律,将一些抽象的概念和公式形象地展示给学生,进而达到提升教学效果的目的。比如在学习《长方形的知识》这一节课程的时候,老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的课件闪动长方体的各个面、顶点和棱,让学生明确长方体各个部分的名称。在这个基础之上,学生通过自主的探索,就能够掌握一些长方体的初步知识,如长方体有几个面、几个棱几个顶点等等;然后老师再通过多媒体技术和学生一起来验证结果,学生对于这些知识的印象也就会更加的深刻。学生们发现自己的 总结 被验证也会特别激动,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也就得到了提升。信息技术强大的功能够将数学知识进行动态的演示,使得原本抽象的知识更加的具体化,这种清晰形象的展示过程对于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来讲难度很大,但多媒体课件却可以轻松地实现。 三、变化练习模式,提升数学课程教学的效果 练习是巩固数学知识的重要途径,对小学数学知识的学习十分重要。通过信息技术所编写的一系列的练习题目能够变被动为主动,老师可以通过电脑预先准备多种类型的题目,全方位、全角度地对重点知识和难点知识进行练习。同时,信息技术的优势还体现在能够设置一些趣味性的动态题目,迎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比如“小蝌蚪找妈妈”“鸡兔同笼”等形式,不仅仅可以让学生很好地巩固自身所学,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享受成功的喜悦。在开展课后练习的过程中,通过多媒体课件能够省去板书的时间,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向学生提供大量有价值的习题,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如在对知识进行巩固和练习的过程中,如果学生选择了正确的答案,屏幕上就可以显示出一个笑脸,然后伴随着声音“你真棒”,增强学生学习的成就感。如果学生回答错误也没有关系,屏幕上可以为学生显示“再接再厉”等一些鼓励性的话语,这样能够为学生营造出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数学学习的趣味性也增强了。 四、结语 总的来讲,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它为小学数学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源泉。信息技术能够突破时空的限制,使得数学的学习更加贴近生活,能够从课堂导入、课堂练习等多个方面进行辅助教学,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开展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索的平台。但值得注意的是,信息技术虽好,但是在教学中也不可滥用,要把握住应用的度,过多地使用声音、图像会影响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深入思考。如果老师在教学中对于信息技术使用不当,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因此,老师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要将信息技术和传统的教学手段结合起来,使得小学数学课程的教学更加丰富,效果更好。 作者:祁贵文 董萍 工作单位:镇赉县镇赉镇第一小学校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知识,基本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原型。关于小学数学的教学,你有什么研究成果呢?本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学优秀论文,欢迎阅读! 小学数学教学优秀论文篇1:浅谈如何上好小学的数学课 数学这门学科,自古以来就被认为为是理性最强的学科,需要聪明的大脑和天赋才能学好的,其实不然,对于天真浪漫的小学生来讲,他们接受各种 文化 知识的能力是等同的,那么如何才能学好数学呢?我认为关键在于如何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分析,不论学生自身的因素还是学校、家庭环境对学生自身兴趣的影响都与教师有直接关系,就像邓小平曾说的:“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同样,能否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关键也是在教师,如何调动学生学数学的积极性呢?教师在学生学习中又处于什么地位呢?下面是本人在教学中的几点浅见: 一、先从本身着手,让学生喜欢上你,从而喜欢上你的课。 作为教者本身来讲,要从各方面来完善自己,比如,师德修养,文体方面等等,让学生从内心尊重你,要和学生结交成各方面的朋友,从而使他们喜欢你的同时,也喜欢你所教的学科。现在很多教师在思考如何让学生学好数学时,经常考虑的是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却忽视了自身的素质要求,如果自身不修边幅、口无遮拦的,如何让学生喜欢上你,更不用说喜欢上你的课了。学生一开始就抵触你,即使你再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都只是“剃头担子一头热”。 二、其次先要诱发兴趣,通过游戏性活动,让学生喜欢上你上的数学课。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也是 智力开发 的原动力,“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诱发学生从新课刚开始时就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是至关重要的。愉快的游戏能唤起学生的愉悦感,引起学生的直接兴趣,并由无意注意引导到有意注意,发展间接兴趣。因此,教师导入新课时,根据教学内容,可选择组织学生做数学游戏的 方法 ,让学生人人参加,能很快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比如,在学习100以内二位数加减二位数中,我让一部分学生当作售货员,一部分学生当作买东西的顾客,让他们从实际出发,从一买一卖中得到乐趣,更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知识,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更让学生们懂得了学习数学的重要性,何乐而不为呢? 三、再次要设计疑点,激发思维火花,“勾引”出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起于思,思起于源”。心理学认为。疑是最容易引起探究反射,思维也就应运而生。例如:我在教学中,经常会问,如果是你,你会怎么样?通过换位思考,改变以前学生被动学习的境况,让学生设身处地的思考问题,让学生产生“疑”。引起思考,是需要学习的开始。疑问使学生萌发出求知的欲望。同学们跃跃欲试,开始了对新知识的探求。 四、通过让学生进行“争吵”,在争论中提出问题,开拓思维能力升华兴趣。 学习数学是一项艰苦而又细致的劳动。学习的直接兴趣不是与生俱有的,而是学生在刻苦学习,认真钻研的学习活动中得到发展升华的。一个懒于学习,不愿思考的学生,是很难对数学产生兴趣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创设条件,让学生有充分施展才能的机会,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大胆发表与教师不同的看法;培养学生善于独立思考的习惯,要求学生遇事要勤于思考,善于思考,丰富想象,开拓思维。这样,对升华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其次,课堂上组织学生讨论是开拓学生思维能力,升华兴趣的一个好办法。因此,教师可采用同桌、小组、全班等讨论形式,组织学生对某一个问题进行开放式的讨论,让学生思维的火花互相触发,交流各自对问题的不同看法,最后由教师进行 总结 概括。利用这个方法的目的是引起更深入地钻研某些问题的更高兴趣。 五、最后通过表扬、鼓励,让学生体验喜悦,延长学习的兴趣。 学生有了兴趣,还要想方设法使兴趣持久。因为小学生的兴趣既不稳定,又不长久。一位心理学家曾说过:“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意念和胜利的欣慰,便会激发追求无休止成功的意念和力量。”这种无休止成功的意念和力量也就是学生兴趣的源泉。对学生来说,老师的一点点鼓励,一次的肯定,一次表扬,都是他成功的标志,他都能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这时学生的兴趣就如同永不枯竭的源泉,就会浓厚、持久。综上所述,是我在教学中的点滴体会。 总之,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只要我们认真钻研教材,把握学生的学习心态,运用灵活多样的 教学方法 ,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就能激发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数学教学优秀论文篇2:浅谈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 摘要:数学即生活,只有将学生引到生活中去,切实地感受数学的价值,才能使学生真正地理解数学,从而使他们从小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 关键词:数学教学 新课标 生活情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开始变得更自由、更灵活,学生也始终在愉快的状态下积极地学习数学,这的确是我们数学教学改革的一个可喜变化。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说:“就数学本身来说,是壮丽多彩、千姿百态、引人入胜的……”入迷才能叩开思维的大门,智力和能力才能得到发展。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探索数学规律,以及主动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数学问题,从学生已有的生活 经验 出发,挖掘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 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数学语言运用生活化,从生活经验入手,调动课堂气氛。 数学 教育 家斯拖利亚尔曾说过,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同一堂课,不同的教师教出来的学生,接受程度也不一样,这主要取决于教师的语言水平。尤其是数学课堂教学,要学生接受和理解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没有高素质语言艺术的教师是不能胜任的。鉴于此,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兴趣 爱好 、心理特征等个性心理倾向,将数学语言生活化是引导学生理解数学、学习数学的重要手段。如在“利息”一课的教学中,教师说:“我家里有10000元钱暂时不用,可是现金放在家里不安全,请同学们帮老师想个办法,如何更好地处理这些钱?”学生回答的办法很多,这时再趁机引导学生:“选择储蓄比较安全。在储蓄之前,我还想了解一下关于储蓄的知识,哪位同学能够介绍一下吗?”学生们竞相发言。在充分感知了“储蓄”的益处之后,学生们又主动介绍了“储蓄的相关事项”,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知识,体会到了生活与数学休戚相关。 二、创设课堂教学生活化情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的内容与 儿童 的生活经验越接近时,学生自觉接受知识的程度也就越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情出发设计数学活动,使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生去发现、探索和应用,学生们就会发现原来熟视无睹的事物竟包含着这么丰富的数学知识。例如老师可以把学生春游中的情境拿到教学中来,“同学们去春游,争着要去划船,公园里有7条小船,每船乘6个人,结果还有18个人在岸上等候。”在课上,让学生根据情境自己编题,自己列式解题。这样,不但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变成了来自生活的、生动的数学问题,还促使学生能够主动投入、积极探究。 三、数学问题生活化,感受数学价值 数学教材呈现给学生的大多是抽象化、理性化、标准化的数学模型,教师如果能将这些抽象的知识和生活情景联系起来,引导学生体验数学知识产生的生活背景,学生就会感到许多数学问题其实就是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这样,不仅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热情,还使他们切实地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原型,让学生真正理解了数学,感受到现实生活是一个充满数学的世界,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 例如教学《植树问题》一课,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马路边植树、小朋友排队、路灯等一些生活中的现象,让学生体会间隔的含义。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的探究欲,而且使他们体会到只要用数学眼光留心观察广阔的生活情境,就能发现在平常事件中蕴含着的数学规律。教学时,让学生为自己的校园设计植树方案,可以进一步帮助学生体会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事情都有与植树问题相同的数量关系,感悟数学建模的重要意 四、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知识,基本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原型。教师要教会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使他们能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学过了“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有关知识后,让学生去计算教室的空间大小、学校喷水池的容积、为家庭的装潢设计一个购物计划;又如学过“人民币”后,可指导学生到超市购物等。 总之,数学即生活,只有将学生引到生活中去,切实地感受数学的价值,才能使他们真正地理解数学,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 小学数学教学优秀论文篇3:如何提高课堂的有效性思维 有效的课堂教学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认知和情感上均有所发展。从事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对于其有效性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重视情境创设充分调动学生有效的学习情感 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调动有效的学习情感,对于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至关重要。调动有效的学习情感,既能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又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情境创设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情境创设应目的明确 每一节课都有一定的教学任务。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学生数学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技能、数学思考、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所以,教学中既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创设情境,又要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及时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运用数学语言提炼出数学问题。如果是问题情境, 提出的问题则要具体、明确,有新意和启发性,不能笼统地提出诸如“你发现了什么”等问题。? 2.教学情境应具有一定的时代气息 作为教师,应该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在当今的信息社会里,学生可以通过多种 渠道 获得大量信息,教师创设的情境也应具有一种时代气息,让他们学会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发展。如教学《百分数的应用》, 创设了中国北京申奥成功的情境:出示第二轮得票统计图(北京56票,多伦多22票,巴黎18票,伊斯坦布尔9票)请学生根据统计图用学的百分数知识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3.情境的内容和形式应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年龄特征进行设计? 教学情境的形式有很多,如问题情境、 故事 情境、活动情境、实验情境、竞争情境等。情境的创设要遵循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而设计。对低、中高年级的儿童,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等形式创设情境,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则要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用数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 二、深钻教材,确保知识的有效性。 知识的有效性是保证课堂教学有效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条件。对学生而言,教学知识的有效是指新观点、新材料,他们不知不懂的,学后奏效的内容。教学内容是否有效和知识的属性以及学生的状态有关。第一,学生的知识增长取决于有效知识量。教学中学生知识的增长是教学成败的关键。第二,学生的智慧发展取决于有效知识量。发展是教学的主要任务,知识不是智慧,知识的迁移才是智慧。在个体的知识总量中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具有同样的迁移性,而是其中内化的、熟练的知识才是可以随时提取,灵活运用,这一部分知识称为个体知识总量中的有效知识,是智慧的象征。第三,学生的思想提高取决于有效知识量。这种知识是指教学中学生获得的、融会贯通深思熟虑的、实在有益的内容,即有效知识。第四,教学的心理效应取决于有效知识量。通过对知识的获取产生愉悦的心理效应,才能成为活动的原动力和催化剂。 三、探究有效的学习过程。 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使学生自主地学习、和谐地发展。学习过程是否有效,是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处于成长发展中的小学生,是不成熟的学习主体。由于受年龄、经验、知识、能力的限制,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因此,只有发挥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点拔者的作用,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让学生学会学习。尤其在学生疑难处、意见分歧处,或在知识、方法归纳概括时,更要及时加以点拔指导。有效的学习过程还可以通过游戏实施。小学生注意的特点是无意占优势,尤其是低年级往往表现出学前儿童所具有的那种对游戏的兴趣和足劲要求,他们能一连几小时地玩,却不能长时间地一动不动地坐在一个地方。新课程要求“面向每一个学生,特别是有差异的学生”。因此针对差异性,可以实施分层教学策略,最大限度地利用学生的潜能实施教学过程分层,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展示学生个性,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使数学课堂教学真实有效。 四、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 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条件。《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景,使学生从中感悟到数学的乐趣,产生学习的需要,激发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有效地参与学习。在创设生活教学情境时,一要选取现实的生活情境。教师可直接选取教材中提供的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情境进行加工或自己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现实生活素材作为课堂情境。二要构建开放的生活情境。教师要对课内知识进行延伸与拓展,将抽象知识学习过程转变为实践性、开放性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大胆提出猜想,不断形成、积累、拓展新的数学生活经验。要创设多元的生活情境。 可以通过对学生生活及兴趣的了解,对教学内容进行二次加工和整合,再次创设生活情境。真正实现课的导入“生活化”——教学的导入仿佛是优美乐章的“序曲”;例题教学“生活化”——例题教学是优美乐章的主旋律;知识运用“生活化”——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仿佛是动听的“交响乐”。 生产和生活实际是数学的渊源和归宿,其间大量的素材可以成为数学课堂中学生应用的材料。 要做有心人,不断为学生提供生活素材,让生活走进课堂。真正让文本的“静态”数学变成生活的“动态”数学。要让学生觉得数学不是白学的,学了即可用得上,是实实在在的。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 五、注重教学 反思 ,促进课堂教学质量 记得有人说过“教无定法,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因为我们的教师不是圣人,一堂课不会十全十美。所以我们自己每上一节课,都要进行深入的剖析、反思,对每一个教学环节预设与实际吻合、学生学习状况、 调控状况、课堂生成状况等方面认真进行总结,找出有规律的东西,在不断“反思”中学习。我们反思的主要内容有:思考过程、解题思路、分析过程、运算过程、语言的表述、教学的思想方法进行反思等。以促进课堂教学质量,教学效果也一定会更好。 教学作为一种有明确目的性的认知活动,其有效性是广大教师所共同追求的。无论课程改革到哪一步,“有效的课堂”是我们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研究论文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知识,基本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原型。关于小学数学的教学,你有什么研究成果呢?本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学优秀论文,欢迎阅读! 小学数学教学优秀论文篇1:浅谈如何上好小学的数学课 数学这门学科,自古以来就被认为为是理性最强的学科,需要聪明的大脑和天赋才能学好的,其实不然,对于天真浪漫的小学生来讲,他们接受各种 文化 知识的能力是等同的,那么如何才能学好数学呢?我认为关键在于如何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分析,不论学生自身的因素还是学校、家庭环境对学生自身兴趣的影响都与教师有直接关系,就像邓小平曾说的:“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同样,能否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关键也是在教师,如何调动学生学数学的积极性呢?教师在学生学习中又处于什么地位呢?下面是本人在教学中的几点浅见: 一、先从本身着手,让学生喜欢上你,从而喜欢上你的课。 作为教者本身来讲,要从各方面来完善自己,比如,师德修养,文体方面等等,让学生从内心尊重你,要和学生结交成各方面的朋友,从而使他们喜欢你的同时,也喜欢你所教的学科。现在很多教师在思考如何让学生学好数学时,经常考虑的是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却忽视了自身的素质要求,如果自身不修边幅、口无遮拦的,如何让学生喜欢上你,更不用说喜欢上你的课了。学生一开始就抵触你,即使你再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都只是“剃头担子一头热”。 二、其次先要诱发兴趣,通过游戏性活动,让学生喜欢上你上的数学课。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也是 智力开发 的原动力,“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诱发学生从新课刚开始时就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是至关重要的。愉快的游戏能唤起学生的愉悦感,引起学生的直接兴趣,并由无意注意引导到有意注意,发展间接兴趣。因此,教师导入新课时,根据教学内容,可选择组织学生做数学游戏的 方法 ,让学生人人参加,能很快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比如,在学习100以内二位数加减二位数中,我让一部分学生当作售货员,一部分学生当作买东西的顾客,让他们从实际出发,从一买一卖中得到乐趣,更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知识,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更让学生们懂得了学习数学的重要性,何乐而不为呢? 三、再次要设计疑点,激发思维火花,“勾引”出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起于思,思起于源”。心理学认为。疑是最容易引起探究反射,思维也就应运而生。例如:我在教学中,经常会问,如果是你,你会怎么样?通过换位思考,改变以前学生被动学习的境况,让学生设身处地的思考问题,让学生产生“疑”。引起思考,是需要学习的开始。疑问使学生萌发出求知的欲望。同学们跃跃欲试,开始了对新知识的探求。 四、通过让学生进行“争吵”,在争论中提出问题,开拓思维能力升华兴趣。 学习数学是一项艰苦而又细致的劳动。学习的直接兴趣不是与生俱有的,而是学生在刻苦学习,认真钻研的学习活动中得到发展升华的。一个懒于学习,不愿思考的学生,是很难对数学产生兴趣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创设条件,让学生有充分施展才能的机会,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大胆发表与教师不同的看法;培养学生善于独立思考的习惯,要求学生遇事要勤于思考,善于思考,丰富想象,开拓思维。这样,对升华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其次,课堂上组织学生讨论是开拓学生思维能力,升华兴趣的一个好办法。因此,教师可采用同桌、小组、全班等讨论形式,组织学生对某一个问题进行开放式的讨论,让学生思维的火花互相触发,交流各自对问题的不同看法,最后由教师进行 总结 概括。利用这个方法的目的是引起更深入地钻研某些问题的更高兴趣。 五、最后通过表扬、鼓励,让学生体验喜悦,延长学习的兴趣。 学生有了兴趣,还要想方设法使兴趣持久。因为小学生的兴趣既不稳定,又不长久。一位心理学家曾说过:“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意念和胜利的欣慰,便会激发追求无休止成功的意念和力量。”这种无休止成功的意念和力量也就是学生兴趣的源泉。对学生来说,老师的一点点鼓励,一次的肯定,一次表扬,都是他成功的标志,他都能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这时学生的兴趣就如同永不枯竭的源泉,就会浓厚、持久。综上所述,是我在教学中的点滴体会。 总之,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只要我们认真钻研教材,把握学生的学习心态,运用灵活多样的 教学方法 ,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就能激发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数学教学优秀论文篇2:浅谈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 摘要:数学即生活,只有将学生引到生活中去,切实地感受数学的价值,才能使学生真正地理解数学,从而使他们从小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 关键词:数学教学 新课标 生活情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开始变得更自由、更灵活,学生也始终在愉快的状态下积极地学习数学,这的确是我们数学教学改革的一个可喜变化。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说:“就数学本身来说,是壮丽多彩、千姿百态、引人入胜的……”入迷才能叩开思维的大门,智力和能力才能得到发展。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探索数学规律,以及主动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数学问题,从学生已有的生活 经验 出发,挖掘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 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数学语言运用生活化,从生活经验入手,调动课堂气氛。 数学 教育 家斯拖利亚尔曾说过,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同一堂课,不同的教师教出来的学生,接受程度也不一样,这主要取决于教师的语言水平。尤其是数学课堂教学,要学生接受和理解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没有高素质语言艺术的教师是不能胜任的。鉴于此,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兴趣 爱好 、心理特征等个性心理倾向,将数学语言生活化是引导学生理解数学、学习数学的重要手段。如在“利息”一课的教学中,教师说:“我家里有10000元钱暂时不用,可是现金放在家里不安全,请同学们帮老师想个办法,如何更好地处理这些钱?”学生回答的办法很多,这时再趁机引导学生:“选择储蓄比较安全。在储蓄之前,我还想了解一下关于储蓄的知识,哪位同学能够介绍一下吗?”学生们竞相发言。在充分感知了“储蓄”的益处之后,学生们又主动介绍了“储蓄的相关事项”,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知识,体会到了生活与数学休戚相关。 二、创设课堂教学生活化情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的内容与 儿童 的生活经验越接近时,学生自觉接受知识的程度也就越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情出发设计数学活动,使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生去发现、探索和应用,学生们就会发现原来熟视无睹的事物竟包含着这么丰富的数学知识。例如老师可以把学生春游中的情境拿到教学中来,“同学们去春游,争着要去划船,公园里有7条小船,每船乘6个人,结果还有18个人在岸上等候。”在课上,让学生根据情境自己编题,自己列式解题。这样,不但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变成了来自生活的、生动的数学问题,还促使学生能够主动投入、积极探究。 三、数学问题生活化,感受数学价值 数学教材呈现给学生的大多是抽象化、理性化、标准化的数学模型,教师如果能将这些抽象的知识和生活情景联系起来,引导学生体验数学知识产生的生活背景,学生就会感到许多数学问题其实就是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这样,不仅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热情,还使他们切实地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原型,让学生真正理解了数学,感受到现实生活是一个充满数学的世界,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 例如教学《植树问题》一课,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马路边植树、小朋友排队、路灯等一些生活中的现象,让学生体会间隔的含义。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的探究欲,而且使他们体会到只要用数学眼光留心观察广阔的生活情境,就能发现在平常事件中蕴含着的数学规律。教学时,让学生为自己的校园设计植树方案,可以进一步帮助学生体会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事情都有与植树问题相同的数量关系,感悟数学建模的重要意 四、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知识,基本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原型。教师要教会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使他们能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学过了“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有关知识后,让学生去计算教室的空间大小、学校喷水池的容积、为家庭的装潢设计一个购物计划;又如学过“人民币”后,可指导学生到超市购物等。 总之,数学即生活,只有将学生引到生活中去,切实地感受数学的价值,才能使他们真正地理解数学,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 小学数学教学优秀论文篇3:如何提高课堂的有效性思维 有效的课堂教学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认知和情感上均有所发展。从事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对于其有效性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重视情境创设充分调动学生有效的学习情感 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调动有效的学习情感,对于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至关重要。调动有效的学习情感,既能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又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情境创设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情境创设应目的明确 每一节课都有一定的教学任务。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学生数学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技能、数学思考、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所以,教学中既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创设情境,又要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及时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运用数学语言提炼出数学问题。如果是问题情境, 提出的问题则要具体、明确,有新意和启发性,不能笼统地提出诸如“你发现了什么”等问题。? 2.教学情境应具有一定的时代气息 作为教师,应该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在当今的信息社会里,学生可以通过多种 渠道 获得大量信息,教师创设的情境也应具有一种时代气息,让他们学会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发展。如教学《百分数的应用》, 创设了中国北京申奥成功的情境:出示第二轮得票统计图(北京56票,多伦多22票,巴黎18票,伊斯坦布尔9票)请学生根据统计图用学的百分数知识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3.情境的内容和形式应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年龄特征进行设计? 教学情境的形式有很多,如问题情境、 故事 情境、活动情境、实验情境、竞争情境等。情境的创设要遵循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而设计。对低、中高年级的儿童,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等形式创设情境,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则要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用数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 二、深钻教材,确保知识的有效性。 知识的有效性是保证课堂教学有效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条件。对学生而言,教学知识的有效是指新观点、新材料,他们不知不懂的,学后奏效的内容。教学内容是否有效和知识的属性以及学生的状态有关。第一,学生的知识增长取决于有效知识量。教学中学生知识的增长是教学成败的关键。第二,学生的智慧发展取决于有效知识量。发展是教学的主要任务,知识不是智慧,知识的迁移才是智慧。在个体的知识总量中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具有同样的迁移性,而是其中内化的、熟练的知识才是可以随时提取,灵活运用,这一部分知识称为个体知识总量中的有效知识,是智慧的象征。第三,学生的思想提高取决于有效知识量。这种知识是指教学中学生获得的、融会贯通深思熟虑的、实在有益的内容,即有效知识。第四,教学的心理效应取决于有效知识量。通过对知识的获取产生愉悦的心理效应,才能成为活动的原动力和催化剂。 三、探究有效的学习过程。 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使学生自主地学习、和谐地发展。学习过程是否有效,是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处于成长发展中的小学生,是不成熟的学习主体。由于受年龄、经验、知识、能力的限制,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因此,只有发挥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点拔者的作用,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让学生学会学习。尤其在学生疑难处、意见分歧处,或在知识、方法归纳概括时,更要及时加以点拔指导。有效的学习过程还可以通过游戏实施。小学生注意的特点是无意占优势,尤其是低年级往往表现出学前儿童所具有的那种对游戏的兴趣和足劲要求,他们能一连几小时地玩,却不能长时间地一动不动地坐在一个地方。新课程要求“面向每一个学生,特别是有差异的学生”。因此针对差异性,可以实施分层教学策略,最大限度地利用学生的潜能实施教学过程分层,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展示学生个性,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使数学课堂教学真实有效。 四、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 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条件。《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景,使学生从中感悟到数学的乐趣,产生学习的需要,激发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有效地参与学习。在创设生活教学情境时,一要选取现实的生活情境。教师可直接选取教材中提供的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情境进行加工或自己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现实生活素材作为课堂情境。二要构建开放的生活情境。教师要对课内知识进行延伸与拓展,将抽象知识学习过程转变为实践性、开放性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大胆提出猜想,不断形成、积累、拓展新的数学生活经验。要创设多元的生活情境。 可以通过对学生生活及兴趣的了解,对教学内容进行二次加工和整合,再次创设生活情境。真正实现课的导入“生活化”——教学的导入仿佛是优美乐章的“序曲”;例题教学“生活化”——例题教学是优美乐章的主旋律;知识运用“生活化”——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仿佛是动听的“交响乐”。 生产和生活实际是数学的渊源和归宿,其间大量的素材可以成为数学课堂中学生应用的材料。 要做有心人,不断为学生提供生活素材,让生活走进课堂。真正让文本的“静态”数学变成生活的“动态”数学。要让学生觉得数学不是白学的,学了即可用得上,是实实在在的。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 五、注重教学 反思 ,促进课堂教学质量 记得有人说过“教无定法,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因为我们的教师不是圣人,一堂课不会十全十美。所以我们自己每上一节课,都要进行深入的剖析、反思,对每一个教学环节预设与实际吻合、学生学习状况、 调控状况、课堂生成状况等方面认真进行总结,找出有规律的东西,在不断“反思”中学习。我们反思的主要内容有:思考过程、解题思路、分析过程、运算过程、语言的表述、教学的思想方法进行反思等。以促进课堂教学质量,教学效果也一定会更好。 教学作为一种有明确目的性的认知活动,其有效性是广大教师所共同追求的。无论课程改革到哪一步,“有效的课堂”是我们

小学 六年级数学 的教学在小学教学中占着很重要的地位,作为数学 教育 工作者,我们有义务激发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开发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从而从本质上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本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六年级数学教学论文,欢迎阅读! 六年级数学教学论文篇一:浅谈小学六年级数学趣味教学法的应用 【摘要】 小学数学的教学在小学教学中占着很重要的地位,然而很多学生因为数学的计算以及逻辑关系的复杂而学不好数学,甚至不喜欢学习数学. 作为数学教育工作者,我们有义务激发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开发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从而从本质上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因此,小学数学趣味教学有着深刻且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针对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中的趣味教学提出几点意见,目的在于让学生们体会到数学的奥妙,并且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的学习中来,开拓学生的思维和能力,让学生有着本质上的进步. 【关键词】 小学数学;趣味教学;研究 目前,对于许多小学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学好数学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数学中的计算难度、枯燥的题目以及应用题中的逻辑复杂程度都是导致他们学不好数学的重要原因,这些学生也因此对学习数学失去了信心和兴趣. 教师们应该对于这种现象有警觉性,不能放任孩子们的不自信和倦怠情绪,应该通过自己的实践 经验 以及对班里学生的了解程度,找出教学中的不足,在教学方式上进行整改和完善,让学生体会到数学这门学科的魅力,从而开拓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和能力,争取在学习成绩上让学生达到质的飞跃. 一、题目上的趣味 小学数学的题目常常以一些假设的场景为基调,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甚至有些题不符合常理,这样在做题的时候学生容易觉得单调、枯燥、乏味. 对于这种情况,老师完全可以对题目进行一个趣味性的改动,或者直接出一些和学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题目,这样的教学方式主要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更加专注于题目,潜意识里可以提高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好感. 案例分析:笔者在进行小学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统计”的教学时,书上有一道例题:根据A,B两个公司去年下半年的月薪情况统计图,你能得出什么结果?这类的题目对于小学六年级的学生而言,完全没有熟悉的感觉,做起题来也没有那么高的热情,不如直接换成与学生息息相关的题目:统计本班学生中喜欢打 羽毛球 、打 乒乓球 、踢 足球 、打 篮球 以及喜欢其他体育活动的人数,并画出扇形图. 首先,这样的题目与学生们有关,可以提高学生的关注度和积极性,还可以帮助学生们理解题目内容;其次,这道题要求“统计”的过程,可以让学生们学会统计和整理资料;另外,统计的过程中可以调动全班的积极性,让全班同学都有参与感,消除做题做错的恐惧感. 首先,在老师的带领下,对全班同学通过举手和画“正”字的方式,对喜欢打羽毛球、打乒乓球、踢足球等体育项目的人数进行统计,接着算出百分比,通过所算百分比画出扇形图,进而通过扇形图的呈现作出一个结果的分析. 这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们更加积极地投入其中,增强了每个人的参与感,除了原题的分析结果之外,还增加了调查统计的过程,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另外,增强了学生的解题兴趣,减少了对数学学习的陌生感和恐惧感. 二、课堂上的趣味 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经常是“遇题――讲解――列式计算”的过程,这样的教学模式容易引起学生的倦怠情绪,因此,教学模式需要趣味化,从多方面引起学生的积极性,并且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丰富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从而达到数学教学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的同时,让学生在快乐中学到知识. 达到课堂趣味化的 方法 有很多种,比如开展活动、布置特殊任务,等等,让学生在做游戏的时候轻松完成了学习任务,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感的同时,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案例分析:笔者在进行小学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分数的乘法”的教学时,在课堂上开展了相关的活动. 在课前,笔者事先做好了几个带有分数和运算符号的标牌供学生们系在头上,课堂上,随机挑选五名学生站上讲台,由老师出题,如:■ × 2 = ? ■ + ■ = ? ■ × 8 = ? ■ - ■ = ?……在规定的时间内,让学生在标牌中自行寻找合适的标牌系在头上,组成一个等式,让台下的学生判断正误. 这样的教学过程可以高效地提高学生的兴趣以及积极性,更能通过这样的课堂活动让全班学生全程参与进来;另外,还可以进一步考验台上五名学生的快速反应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由于课堂活动的开展,让学生们对学习数学报以乐观愉悦的心态,缓解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不自信的心理,也为以后数学教学的开展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另外,通过这样的活动,可以让学生们开始对自己的计算速度引起重视,这一点对于理论知识的学习和运用有着深刻的促进作用. 再者,对于活动过程中参与活动的学生们,可以通过在与同学的合作找出正确的等式构成并完成游戏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的团队合作能力和集体荣誉感,提升学生之间配合的默契程度,让学生体会到团队的重要性,这为以后学生们的学习和工作的开展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除此之外,教师应该注意的是,在本课的教学中,虽然是以分数的乘法为主要内容,但也不能忽略对以前所学的分数的加减法知识的复习,出题时要包含全面,不仅包括分数的乘法,让学生对所学的新知识有所训练,也要包括加法和减法,让学生对以前所学习的知识进行巩固复习;另外,可以在标牌中写一些假分数和带分数以提高学生的反应能力,比如1■,■,… 三、总 结 目前对于小学生的教育是以“快乐教学”为主旨,然而,很多小学生却十分头疼数学的学习,计算的难度以及 逻辑思维 的复杂度让学生没有自信,甚至害怕学习数学,这与“快乐教学”的宗旨完全背道相驰. 因此,作为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的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对我们目前的教学模式进行改善,通过趣味教学让学生对数学学习保持兴趣和积极性,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魅力,也让学生真正地喜欢上数学. 【参考文献】 [1]王秋丽.试论小学数学趣味化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2014(2). [2]龚卫民.构建小学数学趣味课堂的有效方法[J].新课程(小学),2012(4). [3]高冰.小学数学趣味教学略谈[J].小学生(教学实践),2012(7). 六年级数学教学论文篇二:如何在数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指导我们,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要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 文化 、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这充分说明了德育教育在整个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肯定也必须重视德育教育。那么怎样才能在数学教育教学中更好的渗透德育教育呢,我认为有下面的一些方法。 一,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体现的人格魅力。 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的表达、教师的仪表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 。比如,为了上好一堂数学课,老师做了大量的准备,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这样学生不仅学得很愉快,而且在心里还会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并从老师身上体会到一种责任感,这样对以后的学习工作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充分利用教材挖掘德育素材。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大部分思想教育内容并不占明显的地位,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例如在教学多位数的读法的时候,可以列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一些数据让学生进行练习,这样一方面学生掌握了知识,另一发面也从中体会到我们国家取得的辉煌成就。在教学时分秒时可以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的教育。在教学圆周率时,可以介绍圆周率是我国的一位伟大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祖冲之计算出来的,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值的计算精确到小数点后6位小数的人。并讲述了祖冲之在追求数学道路上的感人 故事 ,这样既可以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转化为为祖国建设事业而刻苦学习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学生培养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刻苦钻研的献身精神。可以说是一举多得。这样的例子在数学中还很多,只要教师充分挖掘教材,是可以找到德育教育的素材的。 三,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 教学方法 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比如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等。在数学中,有很多规律和定律如果光靠老师口头传授是起不到作用了,这时候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共同思考, 总结 。这样不断可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而且还可以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的能力等。拿教学方法来说,我们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法,这种学习法共享一个观念:学生们一起学习,既要为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学生在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前提下进行学习。在这种情景中,学生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关系,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还可以从小让他们养成严肃看待他人学习成绩的习惯。 四,利用数学活动和其他形式进行德育教育。 德育渗透不能只局限在课堂上,应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我们可以适当开展一些数学活动课和数学主题活动。例如,四年级学过简单的数据整理后,我们可以让学生回家后调查自己家庭每天使用垃圾袋的数量,然后通过计算一个班家庭一个星期,一个月,一年使用垃圾袋的数量,然后结合垃圾袋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这样学生既可以掌握有关数学知识,又对他们进行了环保教育。另外要根据学生的 爱好 开展各种活动,比如知识竞赛,讲一讲数学家小故事等,相信这样一定会起到多重作用的。 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也要注意它的策略性,一定不要喧宾夺主,要提高渗透的自觉性,把握渗透的可行性,注重渗透的反复性。我相信只要在教学中,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的接受能力,点点滴滴,有机渗透,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以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 六年级数学教学论文篇三:加强训练提高数学能力 “没有训练就没有能力”,这是跟随马芯兰老师在数学教学改革实践中的深刻体会。我们所说的训练,是 指师生在课堂上的双边活动。这种活动要求教师在课前做到两点:一是深钻全套教材,将每一课的训练内容, 都置于知识整体结构之中;二是全面深入地了解班级中每一位学生的知识水平,在此基础上,结合教学的进度 设计出训练的内容。所以训练课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要有新的突破 训练是以知识中最原始的基本概念为魂,以知识的内在联系为线,对学生已有的知识进行多方位、多角度 的再现。在知识再现的过程中,对学生要有更新、更高的要求,使他们对旧知识有新的认识和理解。这个“新 ”,蕴含着学生的一种新的学习能力。 二、要抓准关键 在训练的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给学生以恰到好处的“提示”。这一“提示”,绝非是将新知识、新内容 指点给学生,也绝非讲授;而是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朝着教师提示的方向去探索、去发现、 去认识、去提高。 三、要设计精当 在课堂上,教师应有意识地设计问题的情境,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探索、发现的机会,有充分思考、探索、 研究的时间,使他们都能积极思维、充分发挥他们的智慧和创造性。 四、要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 在训练的过程中,教师要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思考方法和见解,要了解学生存在的问题、各 自不同的思路,以及有哪些闪光的东西或较深的理解,教师从中得到准确的反馈,从而确定下一步训练的内容 和方法。 五、要创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在训练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为学生创造更多思考、争论的机会,充分发挥他们的内在潜力,促使他们不 断地产生创造的欲望。学生在不断探索发现的过程中,既有成功的喜悦,也有若干次错误或不完善的思考。教 师则努力使他们在活跃的思维中,智慧的火花不断闪现,学习的积极性不断增长,数学能力随之逐步提高。 下面仅就一节课来具体阐述。 应用题训练 一、教学内容:“求和、求剩余”的加减应用题(一年级第二学期 北京市实验教材) 二、课型:训练(系统整理、发散型) 三、教学目的: 1.加深理解“和”的概念,掌握有关加、减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能以“和”的概念为核心,从整体高 度寻求解题的方法。

小学数学Q我拿吧

一年级学生由于特殊的年龄特征,在小学数学一年级的具体教学中要注意教学形式的多样化与直观性。本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一年级小学数学教学的相关论文,欢迎阅读! 一年级小学数学教学论文篇一: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我国当代 教育 家叶圣陶曾明确指出:“什么是教育?1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小学阶段是学生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最佳时期。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提高学习效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获得成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终身受益。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扎实有效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呢?我在教学实践中着重抓了以下几点: 1、认真听讲的习惯。 听讲是课堂上接受信息的第1道大门。学生听讲能力强弱与否,是决定接受信息多寡的首要因素。课上我要求学生全神贯注地听讲,主要采取正面引导的 方法 ,看到某某学生听讲特别认真,我就适时的表扬。如,“武瑞思听讲多认真呀,有的小朋友真应该向他学习。”而看到个别不认真听讲的学生,教师可用目光加以暗示。1年级学生很单纯,都爱受表扬,因此正面引导的效果会好1些。 1年级学生由于其特殊的年龄特征,其思维更具形象性。在具体教学中,我注意教学形式的多样化与直观性,尽量利用教学挂图、教具等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采取多种游戏的方式进行练习,这样学生在课上就不容易“走神”,而把精力全部投入到学习中去。久而久之,就容易形成上课认真听讲的良好习惯。 2、积极思考的习惯。 数学是“思维的 体操 ”,如果不积极动脑思考就不可能学好数学。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不是单纯地“教”知识,而是通过引导帮助学生去做、去想知识。如在学习“10的分与合”时,在复习铺垫的基础上,提问:“10可以分成几和几呢?”引导学生1边分计算棒1边思考,从而自己得出结论。多问几个“为什么”比直接告诉学生“是这样的”要好得多。 另外,学生原有知识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也应引起我们的注意。如在进行10几减9的减法学习时,我才刚开讲,有的学生就叫起来: 11-9=2、 12-9=3、 13-9=4……千万不要以为学生都会了,知道答案的学生都是上过幼儿园的学生,而那些没上过幼儿园的学生则1无所知。另外,即使那些能说出答案的学生,理解水平也是不1样的,有的算法清晰,有的则仅是形式上会背出答案而已,而对于具体的思考过程、计算方法等并不是很清楚。于是我问那些能说出答案的学生:“你们是怎么算出来11-9=2、 12-9=3、 13-9=4……你能当小老师说给其他同学听听吗?”这就促使那些能说出答案的学生不得不重新沉下心来考虑如何解释,从而重新思考关于10几减9的相关知识。而对那些还不会计算10几减9的学生我则引导:“同学们,其他小朋友都知道了这么多减法算式,我们可不能输给他们,赶紧想办法试试看。”这样,不同层次学生的思维就几乎能全部调动起来了。之后,我再请小老师 说说 自己的算理、算法,其他同学进行验证、补充,学生在相互之间的思维撞击中学会了知识,获得了积极的成功体验。 3、大胆发言的习惯。 发言需要学生将自己的思考过程用言语的形式表达出来,要把内部的知识转化为外部的语言,必须表达清楚,使别人能听懂,因此自己内部的思维必须清晰才行,所以发言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我在课上尽量创造更多让学生发言的机会,注意学生表达的准确性与严谨性。但1节课让学生们发言的机会毕竟有限。有的学生按捺不住,提意见:“老师,怎么不喊我呢?”我向孩子们解释:“1节课老师不可能让全班所有的小朋友都起来回答问题,但敢于举手的小朋友都是爱学习的勇敢的孩子,老师都看见了,这节课老师喊不到你,以后的课老师会尽量喊你。上课的时候如果你来不及跟老师说你的想法,下课还可以告诉老师呀。”于是,1些课上没有来得及回答问题的学生会在下课以后跑到我跟前说自己的想法,适时的表扬仍让他们心满意足。另外我也注意利用“同位互相说说”、“小组内大家讨论讨论”、“和你的好朋友商量商量”等形式,让学生有更多表达自己见解的机会。 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如果正确且清晰,那是再好不过了。如果学生回答错了,说明他们对知识还没有真正理解透彻,而他们的错误回答往往能代表1部分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与漏洞,如果我们能很好地加以引导,就有助于学生真正掌握知识。如有1次遇到这样1道题目:“小红的前面有5个人,后面有3个人,这1排1共有几个人?”学生有的说是8个,有的说是9个,于是我请答案是8的1个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他答道:“小红前面5个人,后面3个人,5+3=8,所以应该是8个人。”我又请了答案是9的学生说自己的解题思路,大家最后都明白应该是9个人。想想1些高年级的学生不喜欢回答问题,恐怕就是因为怕回答出错挨批评。“你的回答错了,坐下,听别人怎么说的。”“不对,你也好好想想再举手呀。”诸如此类生硬的批评话语,往往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我们还是应该慎重1些。 4、养成动手操作的习惯。 动手操作是 儿童 认识事物的重要手段,儿童在动手操作中获得直接 经验 ,在“做中想,想中学”。我深信:只有学生确有“感受”,才能真正“理解”。 为了让一年级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教材安排了“分一分”“摆一摆”“画一画”“圈一圈”“数一数”等大量的动手操作活动。学生在直观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能够积累学习的“关键经验”,而这些经验是无法教会的,必须由学生自己体验。例如,在教学“分与合”时,教师让学生借助学具,将4个桃放在两个盘里: 1盘放1个,另1盘放3个;1盘放2个,另1盘也放2个;1盘放3个,另1盘放1个。有了这1操作的过程,再抽象成数的分与合就有了清晰的表象,实现了由形象到抽象的过渡。 5、“认真作业”的学习习惯的培养。 小学数学大纲明确指出:“对作业要严格要求。”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升华,作业可以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巩固课堂学到的知识,加深对课本知识理解。强调独立完成作业是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好机会。我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做到: (1) 认真审题。 审题是正确解题的前提。我们在课堂上教给学生读题方法,要求学生边指边读,强调他们多读,弄懂题目具体有几个已知条件和问题,读中画重点字、词,养成用符号标记习惯,同时指导分析对比的方法。 (2)规范书写。 教给学生写作业方法,从写数字清楚,书写整齐、美观到格式正确,都有规范要求。要求学生在限时内完成作业。有了时间限制,学生不敢随意浪费时间。和时间比赛的结果会鼓励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3) 细心演算。 演算是小学生数学学习中最基本的技能。我们训练学生沉着、冷静的 学习态度 。计算必须慎重,切勿草率从事。不管题目难易都要认真对待。对认真演算有进步的同学给予鼓励表扬,树榜样。 (4)检验改错。在数学知识的探索中,有错误是难免的。我要求学生在做完作业以后再认真检查,发现并改正错误。 总之,一年级学生由于特殊的年龄特征,光靠老师的工作是不够的,家长的力量不可忽视。所以,我借助每1次家长会向家长渗透学习习惯的重要性,让他们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和家长交流1些辅导学生学习的方法,争取家庭辅导与学校教育达到和谐统1。只有多 渠道 、坚持不懈地抓学生良好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工作,提高学生学习的动力,才能培养出大批具有良好数学素质的有用人才。 一年级小学数学教学论文篇二:小学数学学生兴趣培养 一、培养数学学习兴趣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数学是其他自然科学的基础和保证,因此,学好数学对于学生以后其他学科的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小学数学主要是促进学生在幼年时期接受数学教育,进而为将来的数学学习奠定基石,因此,培养小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兴趣显得非常重要.处于7~12岁年龄段的小学生是各项认知技能都在快速发展的阶段和人群.在这一年龄阶段,其学习数学知识的能力会随着其兴趣而得到不同的发展.如果学生因为缺乏学习兴趣,产生厌学心理,就会对其今后的发展造成不可修复的伤害.教育和教学就是培养人和塑造人的一门科学,所以说,好的教育教学是会使得人的全面发展得到增强的. 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 1.必须要实行的原则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是一个重要的教学问题,它必须与学生的知识结构一致和协调,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全面发展,那么,我们就必须必须遵循和执行一定的原则: (1)适应性原则 适应性原则要求在小学数学教育的日常活动中,学习兴趣是关键,那么,我们就需要以此为原则来不用该年龄阶段的知识去引导学生的努力方向.比如说,现在小学阶段,那些小学奥数比赛已经非常流行了.这些所谓的奥数竞赛,不符合小学生的学习阶段和知识结构,很多题目大大超出他们的知识范围.但这在校园里却是一种很普遍的风尚,这种错误的风尚打击了一大部分学生,使他们发出“数学难”的呼声.这样的学习榜样当然值得肯定,但不适宜在推广而后实施,也不利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兴趣. (2)发展性原则 发展性原则是为了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来结合社会的生活和学生的身心特点双重因素.那么,启发学生思考的问题要符合学生知识结构,既不能太简单也不能太难,主要是要联系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此外,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感到有挑战性,又感觉到好玩和有成效.这样,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学习中不但能学到一定的知识,又有了继续学习的欲望和兴趣,为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是实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的. 2.所采取的方法 以根本原则为基础,以具体 措施 为方法来有针对性地达到教学目标.例如:我们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趣味性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小学数学的教学学习环境来说分成两个部分,一是课堂教学,二是课外思考和课外作业.在课堂教学中,应该: (1)每名学生都积极参与 老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要以所教知识与学生的现有认知水平为基础,设计师生共同参与的学习模式,让所有学生参与其中,提高其学习的主动性和效率. (2)不同的成功体验 让每一名学生都有自己对成功的体验,老师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来区别对待,并根据学生不同学习程度和学习能力因材施教,这样所有程度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数学这一学科具有系统性和连续性,所以说,循序渐进、激励优生和表扬后进生都是可行之策,每一名学生都会体验到自己的成就感来获得喜悦之情,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积极表扬和鼓励 小学生具有年龄小和争强好胜的特点以及荣誉感,所以,在教学的活动中,教师要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和优点来加以表扬.特别是,在学生取得进步时,教师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这样就会使得学生们不断保持学习兴趣. (4)趣味性课堂活动 教师可以组织一些趣味活动.首先是重视直观的 教学方法 ,例如在教授小学一年级“加减法”的时候,可以让同学们自制一些小工具,这样课堂上玩耍的过程中就学会了知识,同时也使学生学习变得直观化和简单化.其次,我们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尽量将一些大家都熟悉的生活场景引入到课堂来,通过生动有趣的 故事 ,在中间穿插一些数学知识,并通过模型、实物等教具,配合多媒体等教育设施,形象而又直观地引导学生去掌握新知识.在课堂外,应该:给学生创造自由的发展空间.因为小学数学学科本身以理解为主,只要在课堂上真正理解消化了,我们可以适当地减少家庭作业.毕竟在如此小的年纪搞题海战术实在不是一件痛快的事.为了保持学生在课堂中的热情和兴趣,尽量不要给学生的课外生活布下阴影.课外作业以质量取胜.适量的人性的家庭作业能够使学生对数学这一重要学科保持持久的正面的重视.所以我们在给小学生布置数学课外作业时,必须对题量和题型做细致的考察.归根到底,作业的意义就是为了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而不是作为惩罚学生的硬性指标. 作者:余明燕 工作单位:广东省东莞市少年儿童业余体育学校 一年级小学数学教学论文篇三:小学数学信息技术整合分析 在小学数学课程的教学中,突破重点和难点知识是教学的重要内容,如何才可以击破难点是每一个数学老师都关心的重点问题。现代教学技术的应用,能够将抽象、难懂的数学知识以动画、声音等形式变得更加形象,让学生能够更加直接地感知和理解教学的内容,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之间内在的规律,更好地构建数学知识的知识结构。如在小学 一年级数学 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有一处题目是让学生计算按照一定规律叠放在一起的正方体总共有多少个,很多学生都没有办法计算出底层那些看不见的正方体的数量。通过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可以使用计算机技术将放在上面的正方体一个个挪开,摆放在下面的正方体就会呈现在学生的眼前。然后老师在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几种不同摆放模式的演示,学生就能够比较好地掌握计算正方体的方法,学生的 想象力 也可以得到很好的培养。 二、对知识产生的过程进行展示,提升学生数学学习的参与意识 数学知识的学习一定要展示形成的过程才能给学生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在小学数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老师通过信息技术对知识形成过程进行演示,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形成的一般规律,将一些抽象的概念和公式形象地展示给学生,进而达到提升教学效果的目的。比如在学习《长方形的知识》这一节课程的时候,老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的课件闪动长方体的各个面、顶点和棱,让学生明确长方体各个部分的名称。在这个基础之上,学生通过自主的探索,就能够掌握一些长方体的初步知识,如长方体有几个面、几个棱几个顶点等等;然后老师再通过多媒体技术和学生一起来验证结果,学生对于这些知识的印象也就会更加的深刻。学生们发现自己的 总结 被验证也会特别激动,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也就得到了提升。信息技术强大的功能够将数学知识进行动态的演示,使得原本抽象的知识更加的具体化,这种清晰形象的展示过程对于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来讲难度很大,但多媒体课件却可以轻松地实现。 三、变化练习模式,提升数学课程教学的效果 练习是巩固数学知识的重要途径,对小学数学知识的学习十分重要。通过信息技术所编写的一系列的练习题目能够变被动为主动,老师可以通过电脑预先准备多种类型的题目,全方位、全角度地对重点知识和难点知识进行练习。同时,信息技术的优势还体现在能够设置一些趣味性的动态题目,迎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比如“小蝌蚪找妈妈”“鸡兔同笼”等形式,不仅仅可以让学生很好地巩固自身所学,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享受成功的喜悦。在开展课后练习的过程中,通过多媒体课件能够省去板书的时间,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向学生提供大量有价值的习题,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如在对知识进行巩固和练习的过程中,如果学生选择了正确的答案,屏幕上就可以显示出一个笑脸,然后伴随着声音“你真棒”,增强学生学习的成就感。如果学生回答错误也没有关系,屏幕上可以为学生显示“再接再厉”等一些鼓励性的话语,这样能够为学生营造出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数学学习的趣味性也增强了。 四、结语 总的来讲,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它为小学数学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源泉。信息技术能够突破时空的限制,使得数学的学习更加贴近生活,能够从课堂导入、课堂练习等多个方面进行辅助教学,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开展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索的平台。但值得注意的是,信息技术虽好,但是在教学中也不可滥用,要把握住应用的度,过多地使用声音、图像会影响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深入思考。如果老师在教学中对于信息技术使用不当,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因此,老师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要将信息技术和传统的教学手段结合起来,使得小学数学课程的教学更加丰富,效果更好。 作者:祁贵文 董萍 工作单位:镇赉县镇赉镇第一小学校

中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研究论文

小学数学教学应结合小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 经验 展开,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下面是我整理的一些小学数学老师教学案例分析,希望大家喜欢! 小学数学老师教学案例分析 范文 1 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 教育 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新课程标准指导我们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并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 文化 、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这些要求充分说明了德育教育在我们教育教学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也必须重视德育教育。所以数学教师的主要任务除了传授数学知识,培养 逻辑思维 能力和运算能力以外,同时也要结合数学教学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智育的目标不仅在于发展和充实智能,而且也在于形成高尚的道德和优美的品质。”但是,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听到一些学校优秀教师公开课时有时会发现,有些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策略性不强,有喧宾夺主之嫌。 案例一: [分西瓜]:一位教师在教授 三年级数学 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中“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有一个大西瓜,在 母亲节 的时候,你准备怎样分这个西瓜呢?” 生1:“母亲节到了,我准备把这个西瓜平均分成两份,给妈妈留一半,我留一半。” “你为什么这样分呢?”教师问。 生1:“我一半,妈妈一半,一样多,这样谁也不吃亏。” 教师未作任何评价。 生2:“母亲节到了,我把西瓜平均分成8份,我给妈妈5份,我留3份。” “你为什么这样分呢?”教师微笑地问。 生2:“妈妈很辛苦,在母亲节里应该多给她一些。” “你真是一个孝敬父母的好孩子!”教师热情地表扬了她。 其他学生纷纷举手回答,要把西瓜平均分成6份、9份、12份等,都说在母亲节应该多给妈妈一些,教师都一一赞扬了他们。 这时,生3举手回答:“我把这个西瓜全都给妈妈吃。” 这位教师一楞,连忙微笑地问:“你为什么这样作呢?” “我一点儿都不喜欢吃西瓜,所以我都给妈妈吃。” 此时,这位教师脸上的微笑霎时凝固起来,吃惊地说:“你怎么把不喜欢吃的东西送给妈妈,你的思想有问题呀!” 案例二: [祖冲之你真伟大]:另一位教师在教圆周长的计算时,在学生探究出圆周率后,这位教师认为此时应该“渗透”爱国主义教育,于是在介绍了圆周率研究的相关历史材料的基础上,这样提问:“大家想对数学家祖冲之老爷爷说些什么呢?” 学生们群情激奋。 生1:我想说:祖冲之爷爷你真伟大! 生2:祖冲之爷爷有勤奋严谨的钻研精神,祖冲之我佩服你。 生3:…… 学生们本以为至此就结束了,谁知这位教师继续借题发挥:“那么,我们以后应该怎么作呢?” 孩子们很聪明,在教师的“指引鼓励”下,个个说出一番“豪言壮志”。不过,十分钟的课堂教学时间也就这样过去了。 案例三: [最后一题错了]:记得一次去听一位小学数学老师的公开课,他在黑板上写了五道题让一名学生板演。 3×9=27 4×9=36 5×9=45 6×9=54 7×9=62 当学生写完62时,台下多数同学都大声叫喊起来:“老师,她错了,最后一题错了……” 我当时的第一反应也是认为她的最后一题算错了。 满以为那位老师会马上帮助纠正这名学生的错误,没想到他却说了一段让我至今记忆犹新的话。他说:“最后一题是错了,可大家为什么只说她错的这道题,而不说她前面四道都做对了呢?看来,我们是多么容易发现别人的短处而忽略了别人的长处,当我们面对一个人时,首先要看其优点,要宽容地对待别人......” 如果我们的老师都用一颗宽容的心对待我们的学生,在课堂上时时显出宽容的态度,我相信这比老师单纯重说教的“灌输式德育”要高明。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我们越来越深刻的认识到,教育的首要任务是育人,其次才是育才。思想教育和人文教育应该渗透在每一堂课中,那么怎样在数学课堂中恰到好处的进行思想教育呢?这是值得我们每一位数学教师思考的问题。我觉得数学课堂上的思想教育不能牵强附会,不能生搬硬套,要用得适时适地才能取到应有的效果。教学必然具有教育性,是教学过程的一条基本规律。在具体教学中,学生不仅可以从知识中受到教育,而且可以从教师的教学态度、工作作风和思想情感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道德教育。所谓教书育人,正是这个道理。但是,这种教育必须克服两种错误的倾向:一是过分强调教学的思想教育意义,不顾教学内容的具体特点,生拉硬扯地进行空洞的、贴标签式的思想教育;一是完全忽视教学的教育意义,单纯的为使学生获得知识技能而进行教学,只教书不育人。如果我们静下心来再来审视上面的三个教学案例,问题来了。 案例1中,学生把自己不喜欢吃的西瓜给妈妈,难道思想就有问题了吗?如果换一个角度来说,我们更应该看到这个孩子身上有着诚实的品质。孩子是敢于说真话的,而我们成人往往缺乏这种勇气。相反,成人可能会用虚伪、虚情假意来掩饰自己。不仅如此,有时为了“思想教育”的需要,我们还在教育着我们的孩子学会说假话,鼓励他们说假话。他们慢慢知道了:说真话有时不和时宜,会受到训斥,而随声附和老师的意思还会受到老师的表扬。多么可怕的教育!没有真诚的教育怎能培养出健康人的品格。 案例2中,教师在数学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难道非得让孩子们说出来吗?另人质疑的是这位教师上的究竟是数学课呢?还是思想品德教育课?那种在教学环节上追求简单的“嵌入”式或“贴标签”式的教学方式;那种牵强附会地把思想教育硬“扯”到教学内容中去的 方法 ,我认为都是不可取的。那样只会助长了学生说空话,说违心话的坏习惯,最终使得数学教学与思想品德教育落得两败俱伤的境地。我认为数学教学最重要的是对学生渗透辨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重在培养学生认真严肃、一丝不苟、严谨求实的 学习态度 和积极思维的良好的习惯。 综观前两个案例,与案例3中的教师进行对比,不难看出最后这位教师做的恰到好处。使得思想教育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做到顺其自然,不做作,不把品德教育强塞给学生,注意适时适度,学生乐于接受,达到了即教书又育人的良好效果! 小学数学老师教学案例分析范文2 (一)情景引入 1、今天我们教室来了一个聪明的人,你们想知道他是谁吗?(出示阿凡提卡通图像)谁认识他? 2、师简介阿凡提抽“生”“死”签的 故事 。(阿凡提是古时候一个很聪明的人,他喜欢帮助老百姓。所以,大家很喜欢他。但古时候的国王和有钱的坏人都很怕他,一直想要害死他,就找个罪名把他关起来。当时,这个国家有个条例,处死罪犯时要让他抽“生”“死”签,如果抽到“生”签,就不用死。国王为了要阿凡提死,就把2个字都写成“死”,有人把这件事告诉阿凡提。第二天,当国王让阿凡提抽“生”“死”签时,他不慌不忙地把一个纸团吞下,大家很惊奇他为什么这样做,阿凡提说:“吞下去的签是我的,请打开剩下的签,如果是‘死’,那我的是‘生’。)阿凡提用他的智慧逃过了一劫。今天,他来到我们教室里,想看看同学们是否和他一样用智慧来解决问题。 二探究新知 1.拿出一个箱子,放进一个红色的球和一个黄色的球。 师:阿凡提说:“我拿了一个球,你们猜会是什么颜色的?”(学生有的说是红色的,有的说是黄色的),学生上来试一试。 师:为什么会这样呢?如果阿凡提告诉你们,他“拿的不是红色的球”,那你们知道他拿的是什么颜色的吗?你怎么想的? 2.师:阿凡提夸你们说得很好,他想和同学们一起做游戏。(请2个小朋友上来,一个拿数学书,一个拿语文书,把书藏在背后。) (1)XX同学说:“我拿的不是数学书,请大家猜一猜,我拿的是什么书?” (2)同桌交流。 (3)汇报。(要求有条理,说出推理方法) 3.师:阿凡提带来3张动物卡片。它们是:兔、狗、猫,准备送给3个小朋友。(出示P101页第3题,并帮3个小朋友取名字) (1)请学生读一读图中小朋友说的话, 说说 和刚才猜书游戏有什么不同? (2)小组交流.要求每个学生都要说说怎样想的。 (3)汇报(注意引导有条理的推理) 4.游戏 (1)3人一组,模仿课本P100页的例3,分配好角色, 像他们那样说一说,猜一猜。 (2)请2个小组上来演示,指名学生说说推理方法。 三巩固新知 1、师:阿凡提夸同学们表现很好,还想出一题考考你们,有信心吗? (1)让学生看P101页第4题,同桌互相说说他们各拍几下? (2)汇报,指名个别学生说说如何推理的。 四小结 同学们,今天学习的知识,你们会了吗?这些就是数学中的简单推理知识,生活中我们会常常碰到这些问题,阿凡提希望我们今后遇到这些问题时,能冷静地去推理判断,找出解决的方法。 五 下课游戏:(全班分3组,按要求走出教室。)第一组不是最先出去的,第二组跟在第三组的后面。哪组同学先走出教室? [课后 反思 ]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初步培养学生能用清晰的语言,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推理过程。许多学生碰到问题大部分懂得怎样解决,但要他们有条理表达是较困难的。这教时重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能有条理地表达自己推理的方法。因此,在教学中我采用以下的 教学方法 。 一在故事中感受数学的趣味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生学习过程较多关注“有趣.新奇”的事物,故事是 儿童 成长过程中最喜爱的伙伴它是伴着儿童成长。它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的兴趣。在这教时中,我采用与教学内容有些相关的故事来引入新课,从故事中不仅初步感知推理知识,而且重要的是让学生从小树立对机智人物的喜爱和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在游戏中感受数学的趣味 有趣的游戏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在教学中我设计把例题改变成让学生参与演示,小组游戏的方式,让学生亲临其境。能清晰有条理地表达推理过程,把一节比较单调的推理知识变成生机勃勃,许多学生都争着表达自己的推理方法。 教学中也出现了一些不足之处,那就是个别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较弱,不能运用有条理的数学语言进行推理表达。因此,在今后教学中应注重让学生练习“说”的能力,多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提高学生数学语言能力。 小学数学老师教学案例分析范文3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老师不可避免的要经常思考:自己的教育行为是否符合新课程的理念。教学应该更多的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健康与富有活力的学习活动以及相互尊重的学习氛围非常有利于学生非智力与智力因素协调发展,有利于健康人格的形成。可见,教学中关注学生情感的重要性。我们真的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给后进生更多的阳光,让他们发挥内在的潜力,正常的沐浴灿烂的阳光,拥有健全的人格。 案例描述: 我在一次教学过程中,我创设了这样的情景:在班上选择了全班公认数学最优秀的和最差的进行口算比赛,两组题目如下:1:2、5X32、 7、8+6、5+2、2 15X(4-0、5) 2:100-63 48+39 17X40 比赛的结果当然是成绩差的获胜,顿时全班学生从疑惑不解到热情高涨,纷纷举手表达自己的意见,“气愤”比赛的不公平:两组题中,整数口算当然简单一些--------课的发展如设计的一样顺畅,但是“比赛”学生的表现却令我时至今日仍然不能平静:2名“优秀”学生都在不发表任何意见的基础上独自伤心的哭了,而2名“差生”表现大同小异,眼里闪过一丝得意,但脸上没有一丝笑容,他们体现出的“荣辱不惊”令我记忆犹新,那不是许多成大事者追求的境界吗?于是当学生作业时,我立即叫过“优生”,向他进行了简单的解释。课后我向学生道歉,说道:“对不起,老师在出题时只考虑到差生,要帮助差生,给差生机会,建立他们的信心,而没有考虑你们的感受。”并重点帮助他分析了“哭泣”的原因,希望他在遇到困难时,变得更坚强和从容。对差生我则问他为什么胜了不高兴呢?我表扬了他的进步,鼓励他们继续努力,那时我看到了他开心的笑容。 案例分析: 一:教学应该更多的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 《数学课程标准解读》有这样一段:"作为促进学生一般性发展的数学学习,应该更多关注学习的情感因素.事实上,健康与富有活力的学习活动,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自信以及相互尊重的的学习氛围非常有利于学生非智力因素协调发展."由此可见,教学中关注学生情感的重要. 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方法就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作为促进学生一般性发展的数学学习,应该更多关注学习的情感因素,尤其是"差生"的情感.事实上,健康与富有活力的学习活动,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自信以及相互尊重的学习氛围非常有利于学生非智力与智力因素协调发展,有利于健康人格的形成.而"差生"一个班最能体现学习数学的最终效果.由此可见,教学中关注学生情感的重要。 本节课的情景创设目的是为了激起全班学生的情感共鸣,通过差生比优生算得快的“意外”,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思考发现题目特征,理解简便算法的实质是“凑整”。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方法就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对于多数学生而言,课的设计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但是当我看到“优生”那哭泣的表情,差生体现出的“荣辱不惊”时,我知道对他们我失败了,显然这不是他们的精神需要。作为促进学生一般性发展的数学学习,应该更多关注学习的情感因素。事实上,健康与富有活力的学习活动、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自信以及相互尊重的学习氛围非常有利于学生非智力与智力因素协调发展,有利于健康人格的形成。”由此可见,教学中关注学生情感的重要。 二:教学中应该考虑对差生的更多鼓励,对优生进行挫折教育 在回答对老师的问题时,"差生"受到教师的表扬后的那种惊喜使我久久不能忘怀,使什么让他们眼中一直闪悦那种激动的神情呢 久而久之,让我发现这不是别的,正是教师一句表扬的话.为什么我们不是给"差生"更多的表扬,更多的鼓励,更多的阳光呢 这样不仅让他们可以经受鼓舞,还能正常的沐浴灿烂的阳光,拥有健全的人格.我们还要时时关注"差生"的情感,没有情感的教育是没有生命的教育.课堂上当老师用真情走进"差生"的情感世界,用心灵去感受心灵,用情感去赢得情感时,"差生"就会以十二分的热情回报你,喜欢你,接受你所教的知识,喜欢数学学习。 从另一个层面看:学生得益最大的竟然是老师的“关照”。他在无数次的挫折和打击面前变得坚强,而这种品质将使他终生都会享用它的利息。所以挫折教育是人生重要的一课,而学习上一帆风顺的优生,却很少遭受挫折,所以才会在一次不正规的比赛“输”掉后哭泣不已。有人专门研究过国外293个著名文艺家的传记,发现其中有127人在生活中都遭受过重大的挫折。“自古英雄我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的说法表明有成就的人大多是由磨难而成的,孟子指出:“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这些都表明挫折教育是是儿童成长中不可缺少的营养,对于优生也是如此。 回想前一教学片断,老师对自已忽视尊重学生人格的无意识行为表示歉疚。但心理活动明显是倾向于优生。在家庭和学校环境中, “优生”几乎是在“优待”中成长。身上存在害怕困难、承受挫折的心理能力差等特点。事实上,孩子们的一生中不遇挫折是不可能的。老师有责任早一点让他们具有“免疫”能力。让他们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从容不迫,不产生的紧张状态和消极的情绪反应。面对挫折能够从容不迫仅用说教是无法达到的;儿童必须经历挫折才能超越挫折。因此,老师在教育教学中还应注意设计教育环境,不要一味给学生营造一切需求都能轻易得到满足的教育环境,更不要阻碍他们适当接受困难和挫折磨练的机会。没有情感的教育是没有生命的教育。课堂上当老师用真情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用心灵去感受心灵,用情感去赢得情感时,学生就会以十二分的热情回报你,喜欢你,接受你所教的知识,喜欢数学学习。 这使我明白:课堂上只有当师生之间的情感产生共鸣时,学生才会积极主动的参与数学学习,达到有效学习的目的。重视学生、关爱学生,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变生硬灌输为师生共同探讨,使枯燥的数学课堂充满感情和活力。如果教师一味地讲,学生一味地听,缺乏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会使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的情绪受压抑,思维闲置,学习效果差,所以教师必须结合教学的需要,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多组织有“趣”的活动,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学习知识。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知识,基本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原型。关于小学数学的教学,你有什么研究成果呢?本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学优秀论文,欢迎阅读! 小学数学教学优秀论文篇1:浅谈如何上好小学的数学课 数学这门学科,自古以来就被认为为是理性最强的学科,需要聪明的大脑和天赋才能学好的,其实不然,对于天真浪漫的小学生来讲,他们接受各种 文化 知识的能力是等同的,那么如何才能学好数学呢?我认为关键在于如何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分析,不论学生自身的因素还是学校、家庭环境对学生自身兴趣的影响都与教师有直接关系,就像邓小平曾说的:“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同样,能否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关键也是在教师,如何调动学生学数学的积极性呢?教师在学生学习中又处于什么地位呢?下面是本人在教学中的几点浅见: 一、先从本身着手,让学生喜欢上你,从而喜欢上你的课。 作为教者本身来讲,要从各方面来完善自己,比如,师德修养,文体方面等等,让学生从内心尊重你,要和学生结交成各方面的朋友,从而使他们喜欢你的同时,也喜欢你所教的学科。现在很多教师在思考如何让学生学好数学时,经常考虑的是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却忽视了自身的素质要求,如果自身不修边幅、口无遮拦的,如何让学生喜欢上你,更不用说喜欢上你的课了。学生一开始就抵触你,即使你再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都只是“剃头担子一头热”。 二、其次先要诱发兴趣,通过游戏性活动,让学生喜欢上你上的数学课。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也是 智力开发 的原动力,“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诱发学生从新课刚开始时就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是至关重要的。愉快的游戏能唤起学生的愉悦感,引起学生的直接兴趣,并由无意注意引导到有意注意,发展间接兴趣。因此,教师导入新课时,根据教学内容,可选择组织学生做数学游戏的 方法 ,让学生人人参加,能很快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比如,在学习100以内二位数加减二位数中,我让一部分学生当作售货员,一部分学生当作买东西的顾客,让他们从实际出发,从一买一卖中得到乐趣,更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知识,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更让学生们懂得了学习数学的重要性,何乐而不为呢? 三、再次要设计疑点,激发思维火花,“勾引”出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起于思,思起于源”。心理学认为。疑是最容易引起探究反射,思维也就应运而生。例如:我在教学中,经常会问,如果是你,你会怎么样?通过换位思考,改变以前学生被动学习的境况,让学生设身处地的思考问题,让学生产生“疑”。引起思考,是需要学习的开始。疑问使学生萌发出求知的欲望。同学们跃跃欲试,开始了对新知识的探求。 四、通过让学生进行“争吵”,在争论中提出问题,开拓思维能力升华兴趣。 学习数学是一项艰苦而又细致的劳动。学习的直接兴趣不是与生俱有的,而是学生在刻苦学习,认真钻研的学习活动中得到发展升华的。一个懒于学习,不愿思考的学生,是很难对数学产生兴趣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创设条件,让学生有充分施展才能的机会,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大胆发表与教师不同的看法;培养学生善于独立思考的习惯,要求学生遇事要勤于思考,善于思考,丰富想象,开拓思维。这样,对升华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其次,课堂上组织学生讨论是开拓学生思维能力,升华兴趣的一个好办法。因此,教师可采用同桌、小组、全班等讨论形式,组织学生对某一个问题进行开放式的讨论,让学生思维的火花互相触发,交流各自对问题的不同看法,最后由教师进行 总结 概括。利用这个方法的目的是引起更深入地钻研某些问题的更高兴趣。 五、最后通过表扬、鼓励,让学生体验喜悦,延长学习的兴趣。 学生有了兴趣,还要想方设法使兴趣持久。因为小学生的兴趣既不稳定,又不长久。一位心理学家曾说过:“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意念和胜利的欣慰,便会激发追求无休止成功的意念和力量。”这种无休止成功的意念和力量也就是学生兴趣的源泉。对学生来说,老师的一点点鼓励,一次的肯定,一次表扬,都是他成功的标志,他都能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这时学生的兴趣就如同永不枯竭的源泉,就会浓厚、持久。综上所述,是我在教学中的点滴体会。 总之,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只要我们认真钻研教材,把握学生的学习心态,运用灵活多样的 教学方法 ,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就能激发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数学教学优秀论文篇2:浅谈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 摘要:数学即生活,只有将学生引到生活中去,切实地感受数学的价值,才能使学生真正地理解数学,从而使他们从小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 关键词:数学教学 新课标 生活情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开始变得更自由、更灵活,学生也始终在愉快的状态下积极地学习数学,这的确是我们数学教学改革的一个可喜变化。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说:“就数学本身来说,是壮丽多彩、千姿百态、引人入胜的……”入迷才能叩开思维的大门,智力和能力才能得到发展。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探索数学规律,以及主动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数学问题,从学生已有的生活 经验 出发,挖掘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 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数学语言运用生活化,从生活经验入手,调动课堂气氛。 数学 教育 家斯拖利亚尔曾说过,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同一堂课,不同的教师教出来的学生,接受程度也不一样,这主要取决于教师的语言水平。尤其是数学课堂教学,要学生接受和理解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没有高素质语言艺术的教师是不能胜任的。鉴于此,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兴趣 爱好 、心理特征等个性心理倾向,将数学语言生活化是引导学生理解数学、学习数学的重要手段。如在“利息”一课的教学中,教师说:“我家里有10000元钱暂时不用,可是现金放在家里不安全,请同学们帮老师想个办法,如何更好地处理这些钱?”学生回答的办法很多,这时再趁机引导学生:“选择储蓄比较安全。在储蓄之前,我还想了解一下关于储蓄的知识,哪位同学能够介绍一下吗?”学生们竞相发言。在充分感知了“储蓄”的益处之后,学生们又主动介绍了“储蓄的相关事项”,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知识,体会到了生活与数学休戚相关。 二、创设课堂教学生活化情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的内容与 儿童 的生活经验越接近时,学生自觉接受知识的程度也就越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情出发设计数学活动,使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生去发现、探索和应用,学生们就会发现原来熟视无睹的事物竟包含着这么丰富的数学知识。例如老师可以把学生春游中的情境拿到教学中来,“同学们去春游,争着要去划船,公园里有7条小船,每船乘6个人,结果还有18个人在岸上等候。”在课上,让学生根据情境自己编题,自己列式解题。这样,不但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变成了来自生活的、生动的数学问题,还促使学生能够主动投入、积极探究。 三、数学问题生活化,感受数学价值 数学教材呈现给学生的大多是抽象化、理性化、标准化的数学模型,教师如果能将这些抽象的知识和生活情景联系起来,引导学生体验数学知识产生的生活背景,学生就会感到许多数学问题其实就是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这样,不仅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热情,还使他们切实地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原型,让学生真正理解了数学,感受到现实生活是一个充满数学的世界,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 例如教学《植树问题》一课,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马路边植树、小朋友排队、路灯等一些生活中的现象,让学生体会间隔的含义。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的探究欲,而且使他们体会到只要用数学眼光留心观察广阔的生活情境,就能发现在平常事件中蕴含着的数学规律。教学时,让学生为自己的校园设计植树方案,可以进一步帮助学生体会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事情都有与植树问题相同的数量关系,感悟数学建模的重要意 四、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知识,基本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原型。教师要教会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使他们能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学过了“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有关知识后,让学生去计算教室的空间大小、学校喷水池的容积、为家庭的装潢设计一个购物计划;又如学过“人民币”后,可指导学生到超市购物等。 总之,数学即生活,只有将学生引到生活中去,切实地感受数学的价值,才能使他们真正地理解数学,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 小学数学教学优秀论文篇3:如何提高课堂的有效性思维 有效的课堂教学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认知和情感上均有所发展。从事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对于其有效性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重视情境创设充分调动学生有效的学习情感 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调动有效的学习情感,对于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至关重要。调动有效的学习情感,既能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又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情境创设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情境创设应目的明确 每一节课都有一定的教学任务。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学生数学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技能、数学思考、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所以,教学中既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创设情境,又要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及时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运用数学语言提炼出数学问题。如果是问题情境, 提出的问题则要具体、明确,有新意和启发性,不能笼统地提出诸如“你发现了什么”等问题。? 2.教学情境应具有一定的时代气息 作为教师,应该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在当今的信息社会里,学生可以通过多种 渠道 获得大量信息,教师创设的情境也应具有一种时代气息,让他们学会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发展。如教学《百分数的应用》, 创设了中国北京申奥成功的情境:出示第二轮得票统计图(北京56票,多伦多22票,巴黎18票,伊斯坦布尔9票)请学生根据统计图用学的百分数知识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3.情境的内容和形式应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年龄特征进行设计? 教学情境的形式有很多,如问题情境、 故事 情境、活动情境、实验情境、竞争情境等。情境的创设要遵循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而设计。对低、中高年级的儿童,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等形式创设情境,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则要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用数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 二、深钻教材,确保知识的有效性。 知识的有效性是保证课堂教学有效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条件。对学生而言,教学知识的有效是指新观点、新材料,他们不知不懂的,学后奏效的内容。教学内容是否有效和知识的属性以及学生的状态有关。第一,学生的知识增长取决于有效知识量。教学中学生知识的增长是教学成败的关键。第二,学生的智慧发展取决于有效知识量。发展是教学的主要任务,知识不是智慧,知识的迁移才是智慧。在个体的知识总量中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具有同样的迁移性,而是其中内化的、熟练的知识才是可以随时提取,灵活运用,这一部分知识称为个体知识总量中的有效知识,是智慧的象征。第三,学生的思想提高取决于有效知识量。这种知识是指教学中学生获得的、融会贯通深思熟虑的、实在有益的内容,即有效知识。第四,教学的心理效应取决于有效知识量。通过对知识的获取产生愉悦的心理效应,才能成为活动的原动力和催化剂。 三、探究有效的学习过程。 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使学生自主地学习、和谐地发展。学习过程是否有效,是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处于成长发展中的小学生,是不成熟的学习主体。由于受年龄、经验、知识、能力的限制,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因此,只有发挥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点拔者的作用,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让学生学会学习。尤其在学生疑难处、意见分歧处,或在知识、方法归纳概括时,更要及时加以点拔指导。有效的学习过程还可以通过游戏实施。小学生注意的特点是无意占优势,尤其是低年级往往表现出学前儿童所具有的那种对游戏的兴趣和足劲要求,他们能一连几小时地玩,却不能长时间地一动不动地坐在一个地方。新课程要求“面向每一个学生,特别是有差异的学生”。因此针对差异性,可以实施分层教学策略,最大限度地利用学生的潜能实施教学过程分层,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展示学生个性,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使数学课堂教学真实有效。 四、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 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条件。《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景,使学生从中感悟到数学的乐趣,产生学习的需要,激发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有效地参与学习。在创设生活教学情境时,一要选取现实的生活情境。教师可直接选取教材中提供的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情境进行加工或自己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现实生活素材作为课堂情境。二要构建开放的生活情境。教师要对课内知识进行延伸与拓展,将抽象知识学习过程转变为实践性、开放性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大胆提出猜想,不断形成、积累、拓展新的数学生活经验。要创设多元的生活情境。 可以通过对学生生活及兴趣的了解,对教学内容进行二次加工和整合,再次创设生活情境。真正实现课的导入“生活化”——教学的导入仿佛是优美乐章的“序曲”;例题教学“生活化”——例题教学是优美乐章的主旋律;知识运用“生活化”——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仿佛是动听的“交响乐”。 生产和生活实际是数学的渊源和归宿,其间大量的素材可以成为数学课堂中学生应用的材料。 要做有心人,不断为学生提供生活素材,让生活走进课堂。真正让文本的“静态”数学变成生活的“动态”数学。要让学生觉得数学不是白学的,学了即可用得上,是实实在在的。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 五、注重教学 反思 ,促进课堂教学质量 记得有人说过“教无定法,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因为我们的教师不是圣人,一堂课不会十全十美。所以我们自己每上一节课,都要进行深入的剖析、反思,对每一个教学环节预设与实际吻合、学生学习状况、 调控状况、课堂生成状况等方面认真进行总结,找出有规律的东西,在不断“反思”中学习。我们反思的主要内容有:思考过程、解题思路、分析过程、运算过程、语言的表述、教学的思想方法进行反思等。以促进课堂教学质量,教学效果也一定会更好。 教学作为一种有明确目的性的认知活动,其有效性是广大教师所共同追求的。无论课程改革到哪一步,“有效的课堂”是我们

小学 六年级数学 的教学在小学教学中占着很重要的地位,作为数学 教育 工作者,我们有义务激发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开发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从而从本质上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本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六年级数学教学论文,欢迎阅读! 六年级数学教学论文篇一:浅谈小学六年级数学趣味教学法的应用 【摘要】 小学数学的教学在小学教学中占着很重要的地位,然而很多学生因为数学的计算以及逻辑关系的复杂而学不好数学,甚至不喜欢学习数学. 作为数学教育工作者,我们有义务激发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开发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从而从本质上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因此,小学数学趣味教学有着深刻且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针对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中的趣味教学提出几点意见,目的在于让学生们体会到数学的奥妙,并且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的学习中来,开拓学生的思维和能力,让学生有着本质上的进步. 【关键词】 小学数学;趣味教学;研究 目前,对于许多小学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学好数学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数学中的计算难度、枯燥的题目以及应用题中的逻辑复杂程度都是导致他们学不好数学的重要原因,这些学生也因此对学习数学失去了信心和兴趣. 教师们应该对于这种现象有警觉性,不能放任孩子们的不自信和倦怠情绪,应该通过自己的实践 经验 以及对班里学生的了解程度,找出教学中的不足,在教学方式上进行整改和完善,让学生体会到数学这门学科的魅力,从而开拓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和能力,争取在学习成绩上让学生达到质的飞跃. 一、题目上的趣味 小学数学的题目常常以一些假设的场景为基调,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甚至有些题不符合常理,这样在做题的时候学生容易觉得单调、枯燥、乏味. 对于这种情况,老师完全可以对题目进行一个趣味性的改动,或者直接出一些和学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题目,这样的教学方式主要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更加专注于题目,潜意识里可以提高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好感. 案例分析:笔者在进行小学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统计”的教学时,书上有一道例题:根据A,B两个公司去年下半年的月薪情况统计图,你能得出什么结果?这类的题目对于小学六年级的学生而言,完全没有熟悉的感觉,做起题来也没有那么高的热情,不如直接换成与学生息息相关的题目:统计本班学生中喜欢打 羽毛球 、打 乒乓球 、踢 足球 、打 篮球 以及喜欢其他体育活动的人数,并画出扇形图. 首先,这样的题目与学生们有关,可以提高学生的关注度和积极性,还可以帮助学生们理解题目内容;其次,这道题要求“统计”的过程,可以让学生们学会统计和整理资料;另外,统计的过程中可以调动全班的积极性,让全班同学都有参与感,消除做题做错的恐惧感. 首先,在老师的带领下,对全班同学通过举手和画“正”字的方式,对喜欢打羽毛球、打乒乓球、踢足球等体育项目的人数进行统计,接着算出百分比,通过所算百分比画出扇形图,进而通过扇形图的呈现作出一个结果的分析. 这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们更加积极地投入其中,增强了每个人的参与感,除了原题的分析结果之外,还增加了调查统计的过程,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另外,增强了学生的解题兴趣,减少了对数学学习的陌生感和恐惧感. 二、课堂上的趣味 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经常是“遇题――讲解――列式计算”的过程,这样的教学模式容易引起学生的倦怠情绪,因此,教学模式需要趣味化,从多方面引起学生的积极性,并且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丰富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从而达到数学教学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的同时,让学生在快乐中学到知识. 达到课堂趣味化的 方法 有很多种,比如开展活动、布置特殊任务,等等,让学生在做游戏的时候轻松完成了学习任务,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感的同时,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案例分析:笔者在进行小学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分数的乘法”的教学时,在课堂上开展了相关的活动. 在课前,笔者事先做好了几个带有分数和运算符号的标牌供学生们系在头上,课堂上,随机挑选五名学生站上讲台,由老师出题,如:■ × 2 = ? ■ + ■ = ? ■ × 8 = ? ■ - ■ = ?……在规定的时间内,让学生在标牌中自行寻找合适的标牌系在头上,组成一个等式,让台下的学生判断正误. 这样的教学过程可以高效地提高学生的兴趣以及积极性,更能通过这样的课堂活动让全班学生全程参与进来;另外,还可以进一步考验台上五名学生的快速反应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由于课堂活动的开展,让学生们对学习数学报以乐观愉悦的心态,缓解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不自信的心理,也为以后数学教学的开展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另外,通过这样的活动,可以让学生们开始对自己的计算速度引起重视,这一点对于理论知识的学习和运用有着深刻的促进作用. 再者,对于活动过程中参与活动的学生们,可以通过在与同学的合作找出正确的等式构成并完成游戏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的团队合作能力和集体荣誉感,提升学生之间配合的默契程度,让学生体会到团队的重要性,这为以后学生们的学习和工作的开展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除此之外,教师应该注意的是,在本课的教学中,虽然是以分数的乘法为主要内容,但也不能忽略对以前所学的分数的加减法知识的复习,出题时要包含全面,不仅包括分数的乘法,让学生对所学的新知识有所训练,也要包括加法和减法,让学生对以前所学习的知识进行巩固复习;另外,可以在标牌中写一些假分数和带分数以提高学生的反应能力,比如1■,■,… 三、总 结 目前对于小学生的教育是以“快乐教学”为主旨,然而,很多小学生却十分头疼数学的学习,计算的难度以及 逻辑思维 的复杂度让学生没有自信,甚至害怕学习数学,这与“快乐教学”的宗旨完全背道相驰. 因此,作为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的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对我们目前的教学模式进行改善,通过趣味教学让学生对数学学习保持兴趣和积极性,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魅力,也让学生真正地喜欢上数学. 【参考文献】 [1]王秋丽.试论小学数学趣味化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2014(2). [2]龚卫民.构建小学数学趣味课堂的有效方法[J].新课程(小学),2012(4). [3]高冰.小学数学趣味教学略谈[J].小学生(教学实践),2012(7). 六年级数学教学论文篇二:如何在数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指导我们,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要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 文化 、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这充分说明了德育教育在整个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肯定也必须重视德育教育。那么怎样才能在数学教育教学中更好的渗透德育教育呢,我认为有下面的一些方法。 一,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体现的人格魅力。 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的表达、教师的仪表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 。比如,为了上好一堂数学课,老师做了大量的准备,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这样学生不仅学得很愉快,而且在心里还会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并从老师身上体会到一种责任感,这样对以后的学习工作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充分利用教材挖掘德育素材。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大部分思想教育内容并不占明显的地位,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例如在教学多位数的读法的时候,可以列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一些数据让学生进行练习,这样一方面学生掌握了知识,另一发面也从中体会到我们国家取得的辉煌成就。在教学时分秒时可以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的教育。在教学圆周率时,可以介绍圆周率是我国的一位伟大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祖冲之计算出来的,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值的计算精确到小数点后6位小数的人。并讲述了祖冲之在追求数学道路上的感人 故事 ,这样既可以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转化为为祖国建设事业而刻苦学习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学生培养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刻苦钻研的献身精神。可以说是一举多得。这样的例子在数学中还很多,只要教师充分挖掘教材,是可以找到德育教育的素材的。 三,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 教学方法 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比如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等。在数学中,有很多规律和定律如果光靠老师口头传授是起不到作用了,这时候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共同思考, 总结 。这样不断可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而且还可以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的能力等。拿教学方法来说,我们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法,这种学习法共享一个观念:学生们一起学习,既要为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学生在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前提下进行学习。在这种情景中,学生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关系,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还可以从小让他们养成严肃看待他人学习成绩的习惯。 四,利用数学活动和其他形式进行德育教育。 德育渗透不能只局限在课堂上,应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我们可以适当开展一些数学活动课和数学主题活动。例如,四年级学过简单的数据整理后,我们可以让学生回家后调查自己家庭每天使用垃圾袋的数量,然后通过计算一个班家庭一个星期,一个月,一年使用垃圾袋的数量,然后结合垃圾袋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这样学生既可以掌握有关数学知识,又对他们进行了环保教育。另外要根据学生的 爱好 开展各种活动,比如知识竞赛,讲一讲数学家小故事等,相信这样一定会起到多重作用的。 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也要注意它的策略性,一定不要喧宾夺主,要提高渗透的自觉性,把握渗透的可行性,注重渗透的反复性。我相信只要在教学中,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的接受能力,点点滴滴,有机渗透,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以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 六年级数学教学论文篇三:加强训练提高数学能力 “没有训练就没有能力”,这是跟随马芯兰老师在数学教学改革实践中的深刻体会。我们所说的训练,是 指师生在课堂上的双边活动。这种活动要求教师在课前做到两点:一是深钻全套教材,将每一课的训练内容, 都置于知识整体结构之中;二是全面深入地了解班级中每一位学生的知识水平,在此基础上,结合教学的进度 设计出训练的内容。所以训练课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要有新的突破 训练是以知识中最原始的基本概念为魂,以知识的内在联系为线,对学生已有的知识进行多方位、多角度 的再现。在知识再现的过程中,对学生要有更新、更高的要求,使他们对旧知识有新的认识和理解。这个“新 ”,蕴含着学生的一种新的学习能力。 二、要抓准关键 在训练的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给学生以恰到好处的“提示”。这一“提示”,绝非是将新知识、新内容 指点给学生,也绝非讲授;而是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朝着教师提示的方向去探索、去发现、 去认识、去提高。 三、要设计精当 在课堂上,教师应有意识地设计问题的情境,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探索、发现的机会,有充分思考、探索、 研究的时间,使他们都能积极思维、充分发挥他们的智慧和创造性。 四、要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 在训练的过程中,教师要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思考方法和见解,要了解学生存在的问题、各 自不同的思路,以及有哪些闪光的东西或较深的理解,教师从中得到准确的反馈,从而确定下一步训练的内容 和方法。 五、要创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在训练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为学生创造更多思考、争论的机会,充分发挥他们的内在潜力,促使他们不 断地产生创造的欲望。学生在不断探索发现的过程中,既有成功的喜悦,也有若干次错误或不完善的思考。教 师则努力使他们在活跃的思维中,智慧的火花不断闪现,学习的积极性不断增长,数学能力随之逐步提高。 下面仅就一节课来具体阐述。 应用题训练 一、教学内容:“求和、求剩余”的加减应用题(一年级第二学期 北京市实验教材) 二、课型:训练(系统整理、发散型) 三、教学目的: 1.加深理解“和”的概念,掌握有关加、减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能以“和”的概念为核心,从整体高 度寻求解题的方法。

论文小学数学教学典型案例研究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的研究 一、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的内涵 一个案例是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在这个情境中,包含一个或多处疑难问题,同时也可能包含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教学案例描述的是教学实践,它以丰富的叙述形式,向人们展示了一些包含有教师和学生的典型行为、思想、感情在内的故事。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应该描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情境中教师与学生典型的、生动的交往状态与外在行为,刻画他们丰富的、细腻的精神状态和内心世界。 二、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的特征 1、素材真实性 案例所反映的应该是一个真实事件,即案例描述的是真人、真事、真情、真知,要能激发起大家的思考。 2、选材典型性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叙述的是一个数学教学的典型事例,这个事例要有一个从开始到结束的完整情节,并包括一些戏剧性的冲突,这些冲突主要集中在数学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数学思维上的冲突。 3、情节具体性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的叙述要具体、特殊,要能够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数学思维活动生动地描述出来。例如,反映某一个数学教师与学生围绕一个特定的数学教学目标和特定的数学教学内容的双边活动,不应是对活动总体特征所作的抽象化的、概括性的说明,而应是对双边活动的具体情节展示叙述,做到翔实、有趣。 4、时空广延性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的描述要把事例置于一个时空框架之中,也就是要说明事情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等。案例的描述要放在一个现实的生活场景之中,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5、目标全面性 小学数学数学案例对行为等的叙述,要能反映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特性,涵盖教学目标的全部,揭示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如数学认知的思维活动,对教学的态度、情感,学习数学的动机、需要等。 三、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的功能 小学数学教师写作案例具有以下功能: 1、记录功能——案例写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提供了一个记录自己教学经历的机会。案例写作实际上是对教师职业一些困惑、喜悦、问题等等的记录。如果我们说一个数学教师展示其自身生命价值的主要所在,是在课堂、在学校、在与学生的交往的话,那么,案例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教师生命之光的记载。在案例中,有教师的情感,同时也蕴涵着无限的生命力。案例能够折射出教育历程的演变,它一方面可以作为个人发展史的反映,另一方面也可以作为社会背景下教育的变革历程。 2、导向功能——案例写作可以促使小学数学教师更为深刻地认识到自己工作的重点和难点。能够成为案例的事实,往往是小学数学教师工作中魂牵梦绕的难题,或者是刻骨铭心的事件。如果你对案例写作已经成为一种习惯,一种工作方式,那么随着案例材料的增多,你就会逐渐发现你自身工作的难点在哪里,今后努力的方向是什么。 3、反思功能——案例写作可以促进小学数学教师对自身行为的反思,提升教学工作的专业水平。如果把反思当成数学教学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不是一时冲动或岁末特有的行为,就可以极大地促进小学数学教师的专业发展,促进其向专业化水平迈进。 4、传播功能——案例为教师间分享经验、加强沟通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教师工作主要体现为一种个体化劳动过程,平时相互之间的交流相对较少。案例写作是民书面形式反映某位或某些教师的教育教学经历。它可以使其他教师有效地了解同事的思想行为,使个人的经验成为大家共享的财富。同时,通过个人分析、小组讨论等,认识到自己所从事工作的复杂性,以及所面临问题的多样性和歧义性,并且可以把自己原有的缄默的知识提升出来,把自己那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或不证自明的知识、价值、态度等,通过讨论和批判性分析从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 四、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的编制 1、编制原则 (1)客观性原则。一个案例就是关于某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它不能用“摇椅上杜撰的事实”来代替,也不能用“从抽象的、概括化理论中演绎出的事实”来代替。坚持实事求是,尽量依据时间发展顺序客观记录事例。杜绝掺假现象,不会“合理构想”。不搞“文字游戏”,不因文字篇章的需要而扭曲或改变事实。 (2)独特性原则。在撰写案例活动中,倡导教师开展创造性的工作,不人云亦云,不见风使舵,要有个性的观察、个性的实践、个性的反思、个性的表述。 (3)价值性原则。撰写案例的目的在于推动教学的改革。因此,所选事例的先进性与实用性价值程度,与案例本身的实际意义成正比。所以,要站在时代的高度面向教学实际需要选择事例。 2、编制格式分析有关案例不难发现案例的一般格式与写法。目前专家撰写的案例主要格式是“案例+分析”,其变式主要有“提示——案例——分析”与“提示——案例——访谈录——分析”。“提示”,主要简介“案例”与“分析”中将要涉及的基本教育理论,可以促进理论知识与教学实例的融合。“访谈录”以对话的形式记录对有关教师进行的访谈,以外化教师的缄默知识,便于他人更加全面、深刻地了解案例产生的背景、过程和做法。教师撰写的案例主要格式是“片断+反思”,其变式主要有“背景——片断——反思”与“片断——评析——反思”。可见,案例主要由两大部分组成,即“案例+反思”。案例是为了一个主题而截取的教学行为片断,这些片断蕴涵了一定的教育理论。它源于实践,但高于实践。案例以真实的教师和事件为基础,但又不是简单而机械的课堂实录,它是教师对自身典型教学事件的描述,它可以描述一节课或一个片断,也可以围绕一个主题,把几节课的相关片断叠加。从案例内容的表述形式看,主要有“叙事式”和“对话式”;从案例内容的编排方式看主要有“单一式”、“对照式”和“递进式”。反思一方面是基于案例,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实例印证理论;另一方面要高于案例,要从案例的分析中生发出新的问题,提出新的观点。

主要就是说一些教育方法网上有

让学生对数学充满兴趣我们每个人从事各种活动,都是由一定的动机、兴趣所引起的,有了动机、兴趣才能去从事各种活动,从而达到一定的目的。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强化剂,在学生的认识过程与学习活动中起着巨大的推动和内驱作用。我国古代教育心理学家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就非常形象、生动地说明了兴趣在学习中的作用,古往今来,许多发明家之所以能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更是与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有关。 传统的数学课堂把丰富复杂、动态变化的教学过程简约化归为“明算理,重练习”的特殊认识活动,导致数学课堂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序化,缺乏生机与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学生学习起来觉得枯燥、乏味,没有激情。那么怎样才能使课堂气氛活跃,使学生拥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用新颖有趣的教法诱发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兴趣并不在于认识一眼就能看见的东西,而在于认识深藏的奥秘”。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强烈,容易被新奇的事物吸引。这就要先在学生面前揭示出一种新的东西,激发起他们的惊奇感。这种情感越能抓住学生的心,他们就越迫切地想要知道、思考和理解。这就需要我们要善于用新颖的教学方法引起他们对于学习内容的好奇感,从而神情专注、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例如果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我是这样导入的,我说:“今天老师要和小朋友们开展计算比赛,比一比谁算的又对又快,接着我出示了如下题目:3+3+3,7+7+7+7+7,8+8+8+8……+8(100个8)。看了题目以后,小朋友们马上投入到紧张的计算比赛中去,正在兴致勃勃的把数字一个一个的加,我却立即说出了得数。小朋友们一个个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觉得很奇怪。这时我说:”其实,老师做加法的本领并不比你们强,只是我掌握了一种新的运算方法,掌握了这种方法以后,算几个相同加数的加法时,速度就会快多了。这种运算叫乘法,你们想学吗?“正是这一举措,展示了乘法这一教学内容的内在魅力和巨大作用,无疑把学生紧紧地吸引住了,从而诱发了学生急切学习乘法的需要和强烈的学习兴趣。 二、用数学本身的内在力量唤起学习兴趣 布鲁纳说过:“最好的学习动机莫过于学生对所学材料本身具有内在的兴趣。”数学知识严密的逻辑性和系统性,各种数学材料之间的有机联系,解决数学问题时思路的开阔和敏捷,数学思维的各种特殊而巧妙的形式……构成了数学这门学科的潜在的吸引力。所以在数学教学中,要努力把数学这种内在力量显示出来,使学生看到一个“快乐的数学王国”,使学生潜移默化的对数学产生深刻的兴趣。如在教学“20以内个数的认识”时,我出了这样一道题:同学们排队做操,小华的前面有5个同学,后面有8个同学,这一队一共有多少同学?让学生解答,结果学生们不假思索的告诉我:5+8=13(个)。看着学生们一个个神气的神态,我并没有急于表态,而是讲了一个故事:兔妈妈带小兔们到草地上去做游戏。天黑了,兔妈妈让小兔们把队伍整理好准备回家。她认认真真的数了数,大吃一惊:“不好,丢了一只小兔”。她又仔仔细细数了一次,小兔却一只都没少。为什么14只兔子变成了13只呢?这时学生们顿有所悟,边笑边喊:“兔妈妈把自己都忘了数了。”也正是此时,学生们马上意识到刚才那道题存在的错误。纷纷表示怎么把小华给忘了。如此妙趣横生的数学内容,当然深深的吸引了学生。此外,还可以组织一题多变,一题多解,一题多问,一题多算,一题多编等活动,显示出数学特有的内在力量,唤起学生对之产生深刻的兴趣。 三、用数学的应用价值调动学习兴趣 数学是一门应用非常广泛的学科。小学数学中的许多知识,也都直接或间接的应用于人们的生活领域和生产实际。因此,在教学中,对教学内容要讲来源,讲用处,通过联系实际,解决学习、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样学起来自然有亲切感、真实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动机,产生学习兴趣。如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可设计让学生很快翻书找到指定页码的练习;应用题的练习,要尽量设计解决生活实际中遇到的一些具体问题,又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在教室里布置了一家超市,里面摆了好多商品,琳琅满目,选一位小朋友扮演售货员,其他小朋友先仔细观察这些商品的价格,一方面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了人民币,使课内的数学知识得以巩固。另一方面也让学生真正认识到数学就在我们生活中间。既看得见也摸得着,不再觉得数学是脱离实际的海市蜃楼。而且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用学习的成功感增添学习兴趣 心理学家盖兹说过:“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增强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对于数学的兴趣是在自身的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当学生通过努力获得某种成功时,就会表现出强烈的学习兴趣。教师的责任在于相机鼓励、诱导点拨、帮助学生学习获得成功。当学生想独立的去探索某个新知时,要十分注意情绪鼓舞:“你一定能自己解决这个问题”、“你一定能行!”等。当学生的学习停留于一定的水平时,要注意设“跳板”引渡,使他们成功的到达知识的彼岸。当学生的学习活动遇到困难,特别是后进生泄气自卑时,要特别注意给予及时的点拨诱导,使他们“跳一下也能摘到果子吃”。这样,各种不同水平的学生就会在探究中获得成功的喜悦,满足感油然而生,进一步增添了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 五、用数学课外活动发展学习兴趣 学生在学到一定的数学知识,并激发了学习兴趣后,就会不满足于课堂内所学的 知识。这时,教师应组织各种数学课外活动,为其创造一个非常自由的、宽松的、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使枯燥的数学知识更加趣味化,实践化。例如,在低年级组织全班性的数学表演会,通过讲数学故事、猜数学谜语、做数学游戏等活动,发展学习兴趣;在中、高年级可以结合教材内容,介绍国内外数学家的故事、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数学小常识,出数学墙报等活动。这样不仅能扩大学生的视野,拓宽知识,而且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启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地得到发展。 总之,要使课堂气氛活跃焕发生机,就要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科学的设计学习活动,使学生不仅爱学、会学,而且学得积极主动,学得活泼,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让数学成为孩子们自觉追求的东西。

小学教育教学论文案例教育故事

在 教育 中,作为班主任遇到较多的教育 故事 ,总有个别特殊的案例,针对不同的学生就要用不同的教育 方法 。本文是小学班主任教育故事案例_教师 教育叙事 范文 ,欢迎阅读。

案例:

作为一个新 毕业 的老师,作为一个第一次接班的班主任,作为对教育教学实践还是一张白纸的我,面对着一群活泼、天真、可爱的孩子,我这个新教师真的有些手足无措了。

特别是他——一个叫关相杰的孩子,开始的时候,每每想到他我就会头疼。上课的时候,我从没见他看过我,每次叫他读课文,他都会找不到地方,我不知道他在下面做什么,他的座位总是有那么多的纸屑,他的书桌总是会不停地增添一道道笔痕,似乎无穷又无尽。他的作业永远都是做不完,他的字迹总是那么凌乱,错别字多得让你数也数不清。课下他总是会把自己的小手弄得脏兮兮的,站排的时候,他总是站到班级外面,也不会看看有没有对齐。在学校的走廊里,他曾因为说话、跑跳被值周老师批评过很多次。在他身上我下了很多功夫,批评教育,给他辅导,可是他就是他,不曾改变。也许面对陌生又年轻的我,他的心中也有很多的疑惑吧。

案例分析:

因材施教,循循善诱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我想我必须坚持,我要用我的行动告诉他,我很看好他。课上,当他不看我的时候,我会用语言提醒,当他

又走神专注于自己的小世界的时候,我会走到他面前,轻轻地帮他把书扶正,用善意且略带责怪的眼神看着他,当他把书端正坐好后,我就会及时表扬他。课下,我会耐心地帮他辅导他没有记住的知识,几乎每天我都会对他说:“在老师心中,你非常的聪明,只要你集中注意力,你可以做到很好的,相信我。”他很诧异地看着我,说:“老师,我基础很差。”“傻孩子,基础差没有关系,你这么小,一切都来得及,而且老师会尽心尽力地帮你”我很肯定地对他说。后来,他主动告诉我,其实他也想做个认真听讲的好孩子,他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老是走神,也不知道自己在想什么。他还说,爸爸妈妈在外地工作,家里只有奶奶照顾他,奶奶不认识字,所以无法辅导他作业。他希望我帮帮他。听他说到这里,我真的很内疚,身为一个班主任,却没有做到一开始就试着去了解他呢。从此,我们两个定下一个约定,他先试着每天提醒自己专心听课20分钟,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再一点点增多。我也会在课下帮他辅导,我也会每天都关注、关心他的一切。

就这样我们俩共同努力着,终于他在一次考试中及格了。我在班级隆重地表扬了他,他的脸上也露出了些许自信。之后的一次月考中,他考了81分,我非常欣慰,也很钦佩他的能力,我给他颁发了我特别为他做的“最佳进步奖”证书。还奖励了一个 笔记本 给他,我在首页写下了许多鼓励他的话,我看着他每天都会把 日记 本捧在手上看好久。渐渐地他的纪律方面也好了很多。

在学校举办教学大赛之前,我找到他,告诉他,我要讲公开课,需要他帮忙,并告诉他,要读熟课文,因为我会叫他读课文。在那堂

课上,他的课文读得非常通顺流畅,并且主动举手回答了好几个问题,更让我惊喜的是,他答对了大家都没有说准确的问题。现在他的字写得比以前漂亮多了,而且知道自己学习了。虽然有时他还会很调皮,但是我知道他在进步,而且我也会一直坚持去关注他。我不知道我能为他做多少,只希望他能够越来越优秀。

奉献爱心,增其自信。

没有爱能够做好班主任工作是不可想象的。

搞好教育工作,首先要有一颗赤诚爱心滋润孩子们的心田,点燃一颗颗纯洁的灵魂。每个学生身上都有优缺点,学困生也并非一无是处,对于学生身上表现出来的哪怕很微弱的闪光点,很微小的进步,我们教师要及时加予引导肯定,尽量挖掘其闪光点,使他们产生欣慰、幸福的内心体验,增强荣誉感、自信心、提高学习的兴趣与内在的动力。当一个孩子对学习有了兴趣与动力,他的提高就变得轻松、容易多了。

耐心教育,形成习惯。大教育家培根说“无论何人,失去了耐心就失去了灵魂。”

作为班主任的我们更应该有耐心去开导学生,做好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多给学生改过自新的机会,循循善诱的指导他们,让学生从根本上去改正错误。其实很多的教育方法大家都会,但教育却屡屡失败,原因就是你没有耐心。有句 成语 叫“功亏一篑”就是这个道理。有时

学生在你的教育下,就差一点点就完全改变,但你没有坚持,结果你输了,但学生有可能因为你会输掉一辈子。因此,有时并不是你不会教育,而只是缺少一点耐心。

教学工作,可谓是酸甜苦辣样样滋味皆在其中。工作不可能尽善尽美,但需尽心尽职。我总想,只要每个教师能够以爱心、耐心去面对工作、面对学生,就“没有过不去的关”,“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一、学生情况简单介绍

姓名:刘恒泉

性别:男

年龄:十三岁

六年级学生

二、问题及行为表现

1、学习拥有一定的主动性。能完成作业。

2、性格倔强、固执。与人相处办事,不计后果,缺乏自制力,责任感淡薄

3、处事情绪化,易冲动。遇事不冷静,特别受不了别人说它,哪怕是一点点小小的冤枉。

三、有关资料的调查

这位同学今年十三岁了,家里人教育一向都是用打骂的方式,包括他爸爸对待他妈妈也是如此,使他养成了固执、偏激、倔强的性格,办事不爱动脑,我行我素,做了错事,不接受批评,不让人家说,表现出较强的虚荣心和反抗心理。

四、个案分析

针对他的性心理特点,经调查了解,我认为他的个性问题来源于家庭环境的影响和学校教育的影响两个方面:

1、鉴于他在如此家庭背景里长大,种种情况都情有可原,还是得用爱心去融化,用理智去浇灌。

2、在班级里,学习成绩不好,又缺乏认真、刻苦的学习精神,对较难的问题不愿意动脑筋,又不肯问别人,不懂装懂,长期发展下去,知识掌握不牢。就产生了自卑心理。认为反正也就这样了,甘拜下风,自暴自弃,致使成绩下降,凡事总觉得自己对,对自己认识不清,出现情绪不稳定现象。

五、采取的方法和实施过程

1. 我认为他的本质是好的,如果与家长配合共同对他进行耐心细致的教育和帮助,他是会有改变的。

2. 他犯错误,他不能冷静,教师应该绝对地冷静。每次对于出问题的方面,我则耐心指导,认真帮助他分析错误原因,让他自己找出错误所在。同时,没有放松对他的教育,用爱心去关怀爱护,用爱心去严格要求,让它感受到教师对他的关爱。

3.以强项来淡化弱项,早就发现,他对于劳动还是能实实在在地干好,值日生工作他认真做,就给予鼓励;

4、他对于受一些小冤枉最不能忍受,不能小事化无,这一点也需要老师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可以给他讲一些宽容的小故事,读读关于宽容的 名言 ,如,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结合他本人的事例来感受风平浪静,海阔天空的美好感觉。讲讲生气对于身体,心理的伤害。

5、让它感受到同学们对他的爱,感受到集体成员就像家人一样,有些小摩擦很正常,但是不能让小摩擦影响了感情。

六、教育效果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经过一学期的了解及教育,这位同学有了一定的进步,正如人的性格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一样,它具有稳定的特点,要彻底改变是要经过长时间的努力。现在他对老师信任了,他生活也满怀信心,情绪较稳定,冲动事件逐渐减少,对劳动有了初步认识,值日主动、热心肯干,犯了错误能认识到错误在哪儿。

一、学生的自然情况

姓名:魏豫峰

性别:男

年龄:13岁

六年级学生

二、问题及行为表现

1、学习缺乏主动性。能完成作业,但不刻苦,缺乏毅力,没有钻研精神。

2、性格倔强、固执。与人相处办事,不计后果,缺乏自制力,责任感淡薄

3、处事情绪化,易冲动。遇事不冷静,有逆反心理,虚荣心较强。

4、生活自理、自主能力较差。有依赖和惰性心理,聪明但不爱多动脑。

三、有关资料的调查

朱某同学今年13岁,从小失去母爱,父亲又忙于自己的小生意,没有对他进行管教,任他自己自由发展,使他养成了自由散漫、偏激、倔强的性格,办事不爱动脑,我行我素,不计后果,出了问题又缺乏责任感,表现出逆反心理。学习缺乏自觉性,老师布置的作业完成了事,多一点也不想做,没有毅力克服学习上的困难,基础打得不牢,使学习成绩处于下游。做了错事,不接受批评,不让人家说,表现出较强的虚荣心和反抗心理。

四、个案分析

针对魏某同学的个性心理特点,经调查了解,我认为他的个性问题主要来源于家庭环境的影响和学校教育的影响两个方面:

1、鉴于他从小几乎没人管教,缺乏一种必要的约束力,凡事随心所欲,家人没有能力管教他,过于放纵,使他生活在很松弛的生活状态中,这样容易出错事,造成不可估量的后果。

2、在班级里,由于学习成绩不好,又缺乏认真、刻苦的学习精神,对较难的问题不愿意动脑筋,又不肯问别人,不懂装懂,长期发展下去,知识掌握不牢。就产生了自卑心理。认为反正我已经不行了,甘拜下风,自暴自弃,致使成绩下降,凡事总觉得自己对,对自己认识不清,出现情绪不稳定现象。

五、采取的方法和实施过程

1.根据魏某的实际情况,我认为他的本质是好的,因为我相信每个人的本质是善良的如果与家长配合共同对他进行耐心细致的教育和帮助,他是会有改变的。

2.他经常犯错误,出问题的方面,我则耐心指导,认真帮助他分析错误原因,让他自己找出错误所在。同时,没有放松对他的教育,用爱心去关怀爱护,用爱心去严格要求,使他真正理解教师对他的关爱,有利于形成他良好的行为规范。

3.针对魏某惰性强的缺点,激发他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的热情,值日生工作他认真做,就给予鼓励;主动帮助教师拿教具等则给予肯定,经与家长沟通得知,他在家中能帮助父亲干力所能及的家务,我则耐心帮助他建立起热爱生活的信心。

六、教育效果

经过近一年的了解及教育,现在他有了一定的进步,学习成绩有了一定起色, 学习态度 有大的改善,但正如人的性格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一样,它具有稳定的特点,要彻底改变是要经过长时间的努力。现在,魏某对教师尊重,学习目的有了明确的认识,能坚持上满上好各门课程,成绩逐步提高。他对生活也满怀信心,情绪较稳定,冲动事件逐渐减少,对劳动有了初步认识,值日主动、热心肯干,犯了错误能认识到错误在哪儿。任性、固执得以缓解,办事能有目的性,逆反心理在减弱,他现在仍缺乏刻苦学习的精神,对较难的问题易放弃,缺乏坚强的毅力,抗挫折能力较弱,对于他今后的教育仍是长期的,我希望他会成为坚强、有知识的身心健康的人才

班主任是联系学校和学生家长的一个关键的纽带,同时也是社会教育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桥梁。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班主任教育故事案例.供大家分享。 班主任教育故事案例一 本学期,我接了一个新四年级班。还没开学,同事就和我开玩笑,说我“中奖”了:全校最傻最难管的学生赵某分到了我班。他的前班主任赵老师也感慨:总算是送走了这个活菩萨,以后学生再怎么差,也不可能比这个更难管了!一番了解后,我对赵某有了一些了解,赵某某,男,11岁,智力水平很低;父亲是手扶拖拉机的司机,靠临时性拉货维持家用;母亲在家翻袜子补贴家用,父母两人智力均不及正常人。赵某在校的特殊表现为上课乱喊乱叫,在教室里随意走动;下课惹事生非,经常无辜打骂同学等;对于老师的询问与教育只会回答:“不是”、“他骂我”、“好”、“知道了”。我对他今后的教育产生了一丝担忧。 开学第一天,他的许多不良行为都暴露无遗。在接下来的日子,我特别留意对赵某的观察。随着一天天的与赵某接触,我发现上课时,别的孩子能按教师的要求遵守课堂纪律、专心听讲,积极回答问题,而赵某总是沉浸自己的世界里,在桌面上乱画,随意撕些本子,弄得满地都是纸屑。写作业时,别的孩子专心致志地写自己的作业,而赵某在老师给别的孩子指导时,满教室溜达,给别的同学捣乱,自己的作业不写(除非老师帮他准备好本子,他才磨磨蹭蹭地写,而且没能写对几个字)。有时还拿别人的笔、橡皮,丢到垃圾桶。课间趁别的孩子不注意打人一下,其他孩子又打不过他(他个子高大而且很胖)。把痰吐到手上再擦到衣服上,有时还吐到其他同学的课桌、书本上甚至是别人衣服上。因此班上的孩子时时向我告他的状,孩子们也不太喜欢和他玩。 分析问题的成因: 从发育上看,赵某像是7岁的孩子,个头比正常的孩子大一号。通过多次与家长交谈和多方位的了解,得知赵某在出生时就不会哭,但当时并没有做及时的诊断,估计是脑部缺氧,;而在成长过程中,家长也不重视,没有给孩子做任何检查和治疗,因而造成孩子智力上的永久性缺陷。 这些是赵某智力不正常的的首要原因,但这并不能成为他行为古怪、习惯差、无法像正常人那样学习的主要原因。智力不正常的原因,是由一个个的原因一层一层地累积起来的:父母的遗传可能是第一个原因;脑部缺氧是第二个原因。但是,如果没有后来第三种不良的影响──赵某早期受到了不正确的教育──来加重这种状况的话,在许多情况下还不至于造成现在这种严重的后果。在某些情况下,这最后一种状况成了使他在发展方面落后的主要原因。 对于赵某来说,家庭智力生活的局限性和贫乏性,也是造成他发展上偏差的最有害因素之一。父母亲智力水平有限,不能给予他正常家庭的正常教育。在他出生后的最初2、3年里也不可能受到完满的母亲教育,因而他就不能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这种智力水平的孩子在进入学校后也很难得到应有的教育。一般的教师都会用教所有孩子的方法来教这些孩子,那么他们不可避免地会学得很差,成为可怜而不幸的人。成绩差,加上行为习惯怪异,很少有老师不放弃他,班级里的孩子也不愿意和他相处。这又使他变得更糟糕,从而进入“老师不管——行为习惯变差——学生告状——教师不当处理——表现更差”的恶性循环。久而久之,他将成为学校教育的牺牲品。 解决问题的对策: 那么如何来解决这类孩子的教育问题呢?有人建议送他们去特殊学校学习。这并不是拯救他们的最好方法,只是部分人用来推卸责任的最佳捷径。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应当在普通学校里对这些儿童进行教学和教育,因为有一个完满的、在智力方面不断地丰富着的环境,是拯救这些孩子的最重要的条件之一。既然普通学校无法将这些学生拒之门外,那么就应该承担起教育这些学生的责任。 1、理论学习——知识是解决问题的基础 (1)不要对学习落后的儿童进行不适当的教学 不要对学习落后的儿童进行不适当的教学,是我们教师最主要的任务。我对“不适当的教学”的理解首先是不能以衡量所有孩子的标准来衡量这些学习落后的孩子。不要随意用打分数的方式来评价他们,只有在他们取得进步时才给他们打分数,并且不要让孩子感到他在班里和别的孩子有区别。对于他们,要尽一切努力发展他们的认识可能性,增强他的记忆,要细心地引导他们思考,要以百倍的细致、耐心和同情心,让他们懂得认识的欢乐和取得成绩的欢乐。如果儿童懂得认识的欢乐和取得成绩的欢乐,那么求知的愿望就将永远伴随着他的学习。 (2)丰富儿童的智力生活和情感生活 丰富儿童的智力生活和情感生活,让学生学会表达感情。良好的教育首先不在于教会受教育者多少知识和本领,最基本的是教会孩子做人,教他们去发现生活世界中的真诚、善良和魅力,教他们用一颗真诚的心去融入社会,理解他人,关爱生命。 (3)尊重学生的人格给予更多的关爱 在理想的学校内每一个孩子都感到自己没有被忽视。这就要求教师的教育对象是全体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体现教育公平原则,尊重每一个学生。而在现实教育现象中,至少有5%的学生是被教师长期忽视的。本案例中的赵某就属于被教师长期忽视的群体之一。我们不应当让一个不幸的、被大自然和不良环境造成艰难境遇的孩子继续被忽视。那么今后在对赵某教育过程中除了尊重他,还必须给予他更多的关爱。 (4)善于觉察发现极其细微的变化 善于觉察这些儿童在课堂内外的行为上的极其细微的变化,是十分重要的。把所观察到和记录下来的情况加以深入思考,对教师的工作有很大帮助。例如,考虑到有些孩子的智力过程的能动性有所降低,他们的智力眼界相对地受到局限,我就作出一些结论,譬如应当让这些孩子读哪些科普读物,等。 2、实践尝试——初尝成功喜悦 教育这样的儿童,应当比教育正常儿童百倍地细致、耐心和富于同情心。我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迎接此位学生。 首先,我从生活上关心他,尊重他,从细微处爱护他。例如给一包吐痰用的餐巾纸,雨天问他是否带伞,一声“冷空气”的提前预报,关照他多加衣服。当他好奇的来看我改作业时,给他一个微笑,问一声:有需要帮忙的吗?每次进教室,先观察他,并叮嘱他可以做些什么事。面对学生一天四、五次针对赵某告状时,我先告诫自己,要冷静、警慎,然后再去处理。处理此类纠纷的地点,一般选择在教室.这样既在全班面前公开分析事情的对错,又让其他孩子感受到他的与众不同,并给予谅解,这样更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其次,深入观察赵某的行为,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他的动机。他为什么喜欢大喊大叫?很显然他想引起大家的关注。他为什么老是找茬?其实他真的很无聊,想引起身边同学的注意。他老是把纸斯成碎片,为的是打发时间,发泄心中的怨恨。 孩子们反映,放学时,他老是会锁门,不管里面有没有同学。(我们教室的门是在外面上锁的)对于这个问题,我也进行了连续几天的深入观察。放学时,赵某先背好书包,然后把教室没放好的凳子插进座位(本学期翻凳子的新方式);看到窗还没关时会提醒同学们关窗,如果同学们还是没关窗,放好凳子后他会自己关窗;抬抬头看看教室,检查灯是否已关;这才走出教室,把门关上并上锁。我曾提醒他别锁门,但是没用。这一系列的活动的都表明他是可以教的。尽管他没有考虑到教室里的其他人,他还是关心爱护这个班级的。在他看来,放学时必须要把这些事情完成,才能回家。我从心里面觉得他是如此的可爱! 再则,我利用赵某不在场的时间对全班的孩子进行了思想教育。让孩子们说说平时自己对赵某的态度,并设身处地的想一想:①他老是找茬的真正原因。②假如没有一位同学愿意和你玩,你会有什么感受?③你会以什么方式引起大家的注意?经过讨论,孩子们也发现了,其实赵某在班级里一直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我趁机引导孩子们要多给赵某一些宽容与关爱;在今后的生活中多观察赵某,找一找他的优点,多夸夸他等。 这些思想教育带给孩子们的触动很大,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孩子们对他的态度有所改变,从而也引发了赵某的一些变化。比如,看到老师要出教室,他马上站起来开门;小马同学吐了,我请两位同学打扫,他主动要求也要扫。一次他来看我改作业,我顺口说:你帮我发啊?他居然有模有样的发了起来,开始一点都没弄错,最后剩下几本名字不太好认的,我提醒孩子们帮他,最后他完成了我给他的第一件正式任务。对于赵某的这些进步,我在班中及时进行了表扬,激励他不断进步。 就这样,经过一个多月的教育,赵某的改变很大。课堂上大喊大叫、随意走动的情况没有了;虽然作业质量不高,但他有作业意识了;虽然还是有找茬的情况,但比以前好转许多了。一个曾经的问题学生有了如此进步,我的心里欣慰极了。 前苏联伟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们所创造的一切都是为人着想的。如果人不能给人以幸福,那么任何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也不会给人带来幸福。”新的课程标准的实施,就要求我们要着眼于“人”的发展,我们没有理由放弃任何一位学生。虽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但只要你肯坚持,冰山也会融化的。特殊学生的教育需要方法,需要耐心,更需要有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在今后的日子里,我将一如既往,打好这场持久战。 班主任教育故事案例二 我班的后进生群体,经过对其成长环境分析,有以下几种情况:1,很多学生的家长平时忙于工作无暇照料孩子;2,还有父母常年外出打工,学生很小就成了留守儿童;3,父母关系不和或离异;于是很多将子女交给长辈教育。这就形成了较有特色的“隔代教育”问题。在我的班级里,这种隔代教育的学生占了总数的20,这类学生在思想认识上总觉得自己缺少亲情,潜意识中有一种补偿心理,在能力、学习、心理方面存在较为特殊的一面。是一群特殊的后进生群体。 一、个案背景: 1、个案的基本情况 李冠,男,17岁,由职高辍学转入,2009年进入我校高一学习,班主任反映该生学习无兴趣,打架,大喊大叫,甚至有点在女同学面前动手动脚。2010年留级进入我班学习。 2、个案的家庭情况 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从小都是爷爷奶奶带,祖辈对其比较宠爱,可是本身的教育能力不高,再加上他们经商的缘故。平时对孩子要么放任不管,要么只会责骂,一听说成绩不理想,就是一顿打骂。 二、主要问题分析 通过近一年的教学观察,我发现李冠的行为主要表现在:性格方面以自我为中心、狂躁,自我约束能力差;心理方面自暴自弃;劳动能力方面较薄弱;学习方面兴趣不浓。而形成这几种现象的主要是以下几反面: 1、家长的宠爱。通过跟家长谈话,我了解到不管孙辈的要求是否合理,只要孩子开口:“我要……”祖辈总是有求必应。尤其是小孙子发脾气、哭闹、耍赖时,老人更是“俯首甘为孺子牛”,失掉原则,要啥给啥。祖辈一昧迁就、给予、满足,导致孩子对物质需求的欲望恶性膨胀,攀比虚荣,事事以我为中心。 2、教育方法的粗暴虽然祖辈对小孩在生活方面极其宠爱,但对他的学习期望又很高。他们认为自己的文化程度不高,孙子应该弥补他们的缺憾。因此,他们对小孩的学习成绩很重视,一听说成绩不理想,就是一顿打骂,很少有耐心地说理与交谈。长期下来,他对学习渐渐的失去兴趣,也逐渐产生逆反心理。 三、采取的对策 作为教师,只有给予相应的帮助和心理疏导,促使他在心理上能逐步健康,成绩能不断提高,能力不断加强。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曾说过:“了解什么样的人得了病,比了解一个人得了什么样的病更为重要。”了解了他的心理特点及其成因后,那么我们老师必须有针对性地加强对他的心理建设,加强对他的心理监护,使他的心理健康发展,树立信心,从本质上转化他,进一步提高教育实效。 1、深入家庭,进行家教指导。 孩子是家庭的折射,孩子的成长离不开良好家庭环境的影响。要想解决他的不良表现,还得从他的家庭入手。 首先,向家长提出:“多给孩子独立处理事情的机会,个人卫生自己动手,多做家务。”帮助家长提高思想认识、转变观念,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进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 其次,要求家长不要以分数来衡量孩子的成绩,当他的成绩不理想的时候,家长也不要以打骂相威胁。这样,形成浓厚的家庭文化教育氛围,帮助孩子形成自觉学习的态度,改变家长对家庭教育的认识,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 2、发现他积极的因素,促进转化。 我发现李冠虽然经常犯错误,但他依然有向上的愿望,他身上还有很多“闪光点”,比如,跑步在班级里数一数二,做错事敢于承认,不闹事的时候还挺讨人喜欢,上课也会积极发言……所以我们可以发掘他这些向上的可塑性,对他进行再教育。 首先,我在课堂中,多为李冠提供表现机会,结合班上具体情况,开展一些集体的活动和竞赛,任命他为负责人,让他感到被信任和责任感,在组织活动中,他的主动参与使他觉得班上的活动,自己也是一份子,从而达到消除行为惰性的效果。 3、引导集体关注他,接纳他 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我在培养他的正确的交往能力的时候,还注意发挥集体和伙伴的作用,通过同学的忍耐和爱护,帮助他在集体中找回自我,学会交往。 我利用恰当时机做好班级学生的思想工作,告诉他们不能因为种种原因而孤立班集体中的任何一员,向学生讲述团结合作的重要性。引导同学明白像李冠这样的学生,自暴自弃、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形成是长期的,多方面的结果,不可能在短期内得到根除,要允许他有反复现象。并且教育大家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他,要正确对待他的变化,以我们集体的耐心,接纳他的缺点,他的变化。并号召班干部带头和他一起交往,如果他有什么困难,我们要主动去帮助,以此来带动全班学生态度的转变。 4、尊重和信任他,正确看待“反复”。 信任是一种人格力量,它促人奋进,使人努力。对他来说,只有信任他,才能得到他的信任。信任他,也是尊重他人格的表现,也只有这样,才能消除他自暴自弃的心理。他的错误不可能在一次两次之间完全改变,我要耐心对待他的错误。 5、运用多种评价,促进发展 维果茨基说过:“我们不盯着儿童发展的昨天,而应该盯着儿童发展的明天”。他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家庭环境、同学的态度,使他在一定程度受到打击。作为教师如果不是实事求是地用发展的眼光评价他,他的个性发展必然受到限制。因此,要调动他的积极性、主动性,老师必须注意课堂上的评价,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他。当发现他今天能主动参与劳动,于是就及时在同学面前表扬他;当他能主动帮助同学的时候,同学给予一声感激的“谢谢”;当他做错事的时候,引导他由自己找出不对的地方,并想出假如再出现类似情况会怎么去做。大他在家中有出色的表现的时候,由家长反馈到学校,并给予鼓励…… 四、教育效果 经过一段时间的师生共同努力,这个男孩的进步是有目共睹的,平时在和同学的交往中,能主动退让,家长也反映他在家能做一些简单的家务事,不会想要什么就朝着要什么了。他从一个令人讨厌的孩子,成为班级中受人欢迎的一员。他能按时完成作业,和同学友好相处,不随便打人,积极为集体做事,更令人高兴的是,他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参加了校运动会,获得了优异的成绩。我相信以这样一种乐观向上的精神,他一定会取得更大的进步。 李冠的特殊主要来自于他的家庭,家长的娇惯、放任、养成了他唯我独尊、蛮横无理的个性,以至于出现了一系列问题,给学校教育工作带来了许多困难。如果教师和同学对他的过错或者是出现的问题,只是一味的批评,不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反而很容易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引起他对老师的敌意和不信任,给今后的思想带来更大的障碍。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是最难塑造的,虽然李冠同学的进步已有了一些飞跃,但它只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只是他成长中的一个起步,不能说已是彻底的成功。对他的教育使我认识到,转化特殊的学困生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不应该有一丝一毫的松懈与疏忽。 班主任教育故事案例三 “爱是教育的前提,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作为教师,只有热爱学生,特别是尊重、爱护、信任学生,使学生真正感到来自教师的温暖和呵护,教育才富有实效。那些在学习、思想、行为等方面存在一定偏差的学生,我们称之为“问题学生”。他们往往被忽视、被冷落,殊不知,学生看起来最不值得爱的时候,恰恰是学生最需要爱的时候;殊不知,错过学生的一个教育机会,没准就错过学生的一辈子。 在我接的三(3)班里,有一个好动的学生,他叫范腾飞,他人长得瘦小,好动爱讲话,还特别爱随地扔垃圾。他人很聪明,但是上课的时候总管不住自己的手。不是弄同桌,就是自己玩,有时一个笔头就能玩大半节课。跟他坐在一起的同学换了又换,有的受到他的感染,也都开始不同程度地违反课堂纪律、影响任课老师的课堂教学和情绪。对于范腾飞,任课老师的反应最为强烈,他的行为不仅影响违反了课堂纪律,而且严重影响了教学进度和任课老师的教学积极性。他对任课老师的批评教育非但不能谦虚接受,而且还处处找借口,刁难老师。任课老师经常向我反映他的不是,也许因为我是班主任的缘故,在我的课堂上他还算能够“识相”。 我利用课余找他谈话,而他总是这里答应改,转头又管不住双手。有时趁课任老师上课,我到班里听课,他也能认真地听讲,不过最多十几分钟又开始动了。我也找家长多次沟通,共同教育,也无济于事。 有一天早上,他爸爸突然来学校偷偷地告诉我,孩子得的是小儿多动症。医生说吃药无利于孩子的身体,希望老师能体谅。我只能想方法去慢慢地改变他了。有一天早上正上着课,我发现范腾飞在一张废纸上画画,尽管他这样做固然不对,但画却画得相当不错。抓住这个机会,我就让他展示自己的画,同学们都认为画的不错。跟着我向他提出如果在学习上也能这样出色就更好了。那段时间,他每天都认真地做作业(不过字体就不敢恭维了),我还是及时表扬他。还有一次,班里大扫除,他非常积极,抢着拿扫把打扫清洁,并用抹布把自己座位的周围打扫得很干净。我立刻就在班里表扬他,要同学们向他学习,看他多会劳动啊!打那以后,范腾飞他扔垃圾少了,有时还看见他自觉地捡地上的垃圾。课间也没有和同学追打了,并能与同学和睦相处。后来,我又让他做了纪律小卫士,他非常开心,看到老师如此器重自己,范腾飞的学习劲头更大了,成绩进步神速。 分析:爱心与赏识是实现成功转化的两大支柱。 1、奉献爱心,增其自信。我国近代教育家夏丐尊也说过:“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作为一名班主任,要搞好教育工作,首先要有一颗赤诚的爱心,用爱的甘露滋润孩子们的心田,用爱心点燃一颗颗纯洁的灵魂。对于那些学困生,特别是留守的学困生,教师应给她们更多的爱,经常鼓励、帮助、督促她们,让她们逐渐增强自信心。 2、运用赏识,促其发展。每个学生身上都有优缺点,学困生也并非一无是处,对于学困生身上表现出来的哪怕是很微弱的闪光点,很微小的进步,我们教师也要及时予以引导肯定:尽量挖掘其闪光点,努力从赞美中去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使他们产生欣慰、幸福的内心体验,增强荣誉感、自信心、上进心,提高学习的兴趣与内在的动力。当一个孩子对学习有了兴趣与动力,他的进步就变得轻松、容易多了。 爱心与赏识,转变了范腾飞同学,也给我这个班主任带来了无限的欣慰与快乐! 猜你喜欢: 1. 小学班主任教育案例6篇 2. 小学班主任教育故事案例3篇 3. 班主任我的教育故事演讲稿 4. 班主任经典教育故事 5. 班主任教育故事精选

  • 索引序列
  • 小学数学教育教学案例研究论文
  •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研究论文
  • 中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研究论文
  • 论文小学数学教学典型案例研究
  • 小学教育教学论文案例教育故事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