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 参考文献论文lte技术

参考文献论文lte技术

发布时间:

参考文献论文lte技术

一、LTE技术是什么LTE是一种无线通讯技术,而且是比3G网络(一共有三种)更快的4G网络(一共有两种)无线通讯技术中的一种。并且TD-LTE是3G网络里面的TD-SCDMA的一个长期演进。可以理解为可以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会被用到的无线通讯技术。另外TD-LTE还是由中国主导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主流4G通信技术,它的共同开发者包括:上海贝尔、诺基亚西门子、大唐电信、华为技术、中兴通讯、中国移动、高通等……因为TD-LTE是要在手机上广泛用的技术,就举例从手机网络特性说下。手机要通讯、要打电话、要发短信、在线看电影、还要可视通话。这些功能前几年的手机肯定不行,因为采用的是GSM网络(2G标准)只能用来发短信打电话,后来加了个GPRS技术后可以上上网。后来采用3G标准的三种通讯技术来了,很好速度很快,可以高速上网、还可以看电影、可视通话了。那么现在4G标准的两种通讯技术中的一种,即TD-LTE来了,它速度更快,最高网速超过100Mbps。二、LTE技术特性及优点速度超级快,上面也说到了最高网速超过100Mbps。另外还包含上下性资源配比较灵活、应用先进的信号处理技术、灵活的频谱解决方案(日本的TD-LTE网络用、中国和美国及英国用等等)、与LTE FDD的融合同步发展等优点。而且就运营商升级来说,可以很方便快捷的从原有的GSM网络信号装置上安装部件就可以迅速让2G的GSM变成4G的TD-LTE网络(中国移动就是这么干的)。中国在香港那边的TD-LTE网络是最早运行的,大陆方面虽然有人说管理部门现在还不发4G运营牌照是因为怕中国移动解决不了升级TD-LTE网络的技术问题,不过目前情况来看已经解决了。如果在一部手机的电池槽里有看到“TD-LTE数字移动电话机”的字样,那么这款手机就是支持4G标准的TD-LTE网络。

技术技术的最原始概念是熟练。所谓熟能生巧,巧就是技术。技术远比科学古老。事实上,技术史与人类史一样源远流长。 广义地讲,技术是人类为实现社会需要而创造和发展起来的手段、方法和技能的总和。作为社会生产力的社会总体技术力量,包括工艺技巧、劳动经验、信息知识和实体工具装备,也就是整个社会的技术人才、技术设备和技术资料。 法国科学家狄德罗主编的《百科全书》给技术下了一个简明的定义:“技术是为某一目的共同协作组成的各种工具和规则体系。”技术的这个定义,基本上指出了现代技术的主要特点,即目的性、社会性、多元性。 任何技术从其诞生起就具有目的性。技术的目的性贯穿于整个技术活动的过程之中。技术的实现需要通过社会协作,得到社会支持,并受到社会多种条件的制约。这诸多的社会因素直接影响技术的成败和发展进程。所谓多元性,是指技术既可表现为有形的工具装备、机器设备、实体物质等硬件;也可以表现为无形的工艺、方法、规则等知识软件,还可以表现为虽不是实体物质而却又有物质载体的信息资料、设计图纸等。在作为物质手段和信息手段的现代技术中,技能已逐步失去原有的地位和作用,而只是技术的一个要素。 根据不同的功能,技术可分为生产技术和非生产技术。生产技术是技术中最基本的部分;非生产技术如科学实验技术、公用技术、军事技术、文化教育技术、医疗技术等,是为满足社会生活的多种需要的技术。 一般地说,技术的发明是科学知识和经验知识的物化,使可供应用的理论和知识变成现实。现代技术的发展,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已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科学的应用”。然而,现代科学的发展同样离不开技术,技术的需要往往成为科学研究的目的,而技术的发展又为科学研究提供必要的技术手段。在它们之间是一种互相联系、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可以预见,它们的联系还会更加密切,界限也会变得模糊起来。但是,科学与技术毕竟是两种性质不尽相同的社会文化,二者的区别也是十分明显的。科学的基本任务是认识世界,有所发现,从而增加人类的知识财富;技术的基本任务是发现世界,有所发明,以创造人类的物质财富,丰富人类社会的精神文化生活。科学要回答“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技术则回答“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因此,科学和技术的成果在形式上也是不同的。科学成果一般表现为概念、定律、论文等形式;技术成果一般则以工艺流程、设计图、操作方法等形式出现。科学产品一般不具有商业性,而技术成果可以商品化。现代技术具有较强的功利性和商业色彩。

通信业已经走进了千家万户,成为了大家日常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今一些高校也设立了专门的通信专业。下面我给大家带来通信专业 毕业 论文题目参考_通信方向专业论文题目,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通信专业毕业论文题目

1、高移动无线通信抗多普勒效应技术研究进展

2、携能通信协作认知网络稳态吞吐量分析和优化

3、协作通信中基于链路不平衡的中继激励

4、时间反转水声通信系统的优化设计与仿真

5、散射通信系统电磁辐射影响分析

6、无人机激光通信载荷发展现状与关键技术

7、数字通信前馈算法中的最大似然同步算法仿真

8、沙尘暴对对流层散射通信的影响分析

9、测控通信系统中低延迟视频编码传输 方法 研究

10、传输技术在通信工程中的应用与前瞻

11、城市通信灯杆基站建设分析

12、电子通信技术中电磁场和电磁波的运用

13、关于军事通信抗干扰技术进展与展望

14、城轨无线通信系统改造方案研究

15、无线通信系统在天津东方海陆集装箱码头中的运用

16、分析电力通信电源系统运行维护及注意事项

17、 无线网络 通信系统与新技术应用研究

18、基于电力载波通信的机房监控系统设计

19、短波天线在人防通信中的选型研究

20、机场有线通信系统的设计简析

21、关于通信原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新见解

22、机载认知通信网络架构研究

23、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研究

24、论无线通信网络中个人信息的安全保护

25、短波天波通信场强估算方法与模型

26、多波束卫星通信系统中功率和转发器增益联合优化算法

27、HAP通信中环形波束的实现及优化

28、扩频通信中FFT捕获算法的改进

29、对绿色无线移动通信技术的思考

30、关于数据通信及其应用的分析

31、广播传输系统中光纤通信的应用实践略述

32、数字通信信号自动调制识别技术

33、关于通信设备对接技术的研究分析

34、光纤通信网络优化及运行维护研究

35、短波通信技术发展与核心分析

36、智慧城市中的信息通信技术标准体系

37、探究无线通信技术在测绘工程中的应用情况

38、卫星语音通信在空中交通管制中的应用

39、通信传输系统在城市轨道交通中的应用发展

40、通信电源 系统安全 可靠性分析

41、浅谈通信电源的技术发展

42、关于电力通信网的可靠性研究

43、无线通信抗干扰技术性能研究

44、数能一体化无线通信网络

45、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协同传输技术

46、无线通信技术发展分析

47、实时网络通信系统的分析和设计

48、浅析通信工程项目管理系统集成服务

49、通信网络中的安全分层及关键技术论述

50、电力通信光缆运行外力破坏与预防 措施

51、电力通信运维体系建设研究

52、电力配网通信设备空间信息采集方法的应用与研究

53、长途光缆通信线路的防雷及防强电设计

54、电网近场无线通信技术研究及实例测试

55、气象气球应急通信系统设计

56、卫星量子通信的光子偏振误差影响与补偿研究

57、基于信道加密的量子安全直接通信

58、量子照明及其在安全通信上的应用

59、一款用于4G通信的水平极化全向LTE天线

60、面向无线通信的双频带平面缝隙天线设计

铁道信号专业毕业论文题目

1、CTCS应答器信号与报文检测仪-控制主板软硬件设计

2、基于ACP方法的城市轨道交通枢纽应急疏散若干问题研究

3、全电子高压脉冲轨道电路接收器的硬件研究与设计

4、实时断轨检测系统中信号采集与通信子系统研究

5、基于模型的轨旁仿真子系统验证及代码自动生成

6、基于全相位FFT的铁道信号频率检测算法研究

7、基于机器视觉的嵌入式道岔缺口检测系统应用

8、铁路信号产品的电磁兼容分析与研究

9、铁路高职院校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研究

10、铁道信号电子沙盘系统整体规划及设计

11、基于Web的高职院校考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12、铁道信号沙盘模拟显示系统研究

13、联锁道岔电子控制模块的研制

14、基于ARM的故障监测诊断系统设计(前端采集和通信系统)

15、客运专线列控车载设备维修技术及标准化研究

16、驼峰三部位减速器出口速度计算方法研究

17、CTCS-2级列控系统应答器动态检测的研究

18、石家庄铁路运输学校招生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19、铁道信号基础设备智能网络监测器设计

20、基于光纤传感的铁道信号监测系统软件设计

21、铁道信号基础设备在线监测方法研究

22、有轨电车信号系统轨旁控制器三相交流转辙机控制模块的研究

23、基于故障树的京广高速铁路信号系统问题分析及对策

24、站内轨道电路分路不良计轴检查设备设计与实现

25、铁路综合视频监控系统的技术研究与工程建设

26、客运专线信号控制系统设计方案

27、铁路信号仿真实验室的硬件系统设计及其信号机程序测试

28、基于C语言的离线电弧电磁干扰检测系统数据采集及底层控制的实现研究

29、铁路综合演练系统的开发与实现

30、大功率LED铁路信号灯光源的研究

31、牵引供电系统不平衡牵引回流研究

32、CBTC系统中区域控制器和外部联锁功能接口的设计

33、城轨控制实验室仿真平台硬件接口研究

34、ATP安全错误检测码与运算方法的研究与设计

35、LED显示屏控制系统的设计及在铁路信号中的应用

36、客运专线列控系统临时限速服务器基于3-DES算法安全通信的研究与实现

37、基于动态故障树和蒙特卡洛仿真的列控系统风险分析研究

38、物联网环境下铁路控制安全传输研究与设计

39、轨道交通信号事故再现与分析平台研究与设计

40、铁路强电磁干扰对信号系统的影响

41、基于LTE的列车无线定位方法研究

42、列车定位系统安全性研究

43、基于CBTC系统的联锁逻辑研究

44、无线闭塞中心仿真软件设计与实现

45、职业技能 教育 的研究与实践

46、光纤铁路信号微机监测系统数据前端设计

47、LED大屏幕在铁路行车监控系统的应用研究

48、基于微机监测的故障信号研究与应用

49、语域视角下的人物介绍英译

50、基于嵌入式系统的高压不对称脉冲轨道信号发生器设计

通信技术毕业论文题目

1、基于OFDM的电力线通信技术研究

2、基于专利信息分析的我国4G移动通信技术发展研究

3、基于无线通信技术的智能电表研制

4、基于Android手机摄像头的可见光通信技术研究

5、基于激光二极管的可见光通信技术研究和硬件设计

6、智能家居系统安全通信技术的研究与实现

7、基于DVB-S2的宽带卫星通信技术应用研究

8、基于近场通信技术的蓝牙 配对 模块的研发

9、多点协作通信系统的关键技术研究

10、无线通信抗干扰技术性能研究

11、水下无线通信网络安全关键技术研究

12、水声扩频通信关键技术研究

13、基于协作分集的无线通信技术研究

14、数字集群通信网络架构和多天线技术的研究

15、通信网络恶意代码及其应急响应关键技术研究

16、基于压缩感知的超宽带通信技术研究

17、大气激光通信中光强闪烁及其抑制技术的研究

18、卫星通信系统跨层带宽分配及多媒体通信技术研究

19、星间/星内无线通信技术研究

20、量子通信中的精密时间测量技术研究

21、无线传感器网络多信道通信技术的研究

22、宽带电力线通信技术工程应用研究

23、可见光双层成像通信技术研究与应用

24、基于可见光与电力载波的无线通信技术研究

25、车联网环境下的交通信息采集与通信技术研究

26、室内高速可调光VLC通信技术研究

27、面向5G通信的射频关键技术研究

28、基于AMPSK调制的无线携能通信技术研究

29、车联网V2I通信媒体接入控制技术研究

30、下一代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31、物联网节点隐匿通信模型及关键技术研究

32、高速可见光通信的调制关键技术研究

33、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大规模MIMO关键理论及技术研究

34、OQAM-OFDM无线通信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35、基于LED的可见光无线通信关键技术研究

36、CDMA扩频通信技术多用户检测器的应用

37、基于GPRS的嵌入式系统无线通信技术的研究

38、近距离低功耗无线通信技术的研究

39、矿山井下人员定位系统中无线通信技术研究与开发

40、基于信息隐藏的隐蔽通信技术研究

通信专业毕业论文题目参考相关 文章 :

★ 通信工程毕业论文题目

★ 通信工程毕业论文题目

★ 通信工程毕业论文选题

★ 通信工程的毕业论文参考范文

★ 通信工程专业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 通信工程的毕业论文(2)

★ 通信工程方面毕业论文

★ 通信工程专业毕业论文

★ 通信工程的毕业论文范例

★ 通信工程的毕业论文范例(2)

LTE(Long Term Evolution,长期演进)项目是3G的演进,始于2004年3GPP的多伦多会议。LTE并非人们普遍误解的4G技术,而是3G与4G技术之间的一个过渡,是的全球标准,它改进并增强了3G的空中接入技术,采用OFDM和MIMO作为其无线网络演进的唯一标准。在20MHz频谱带宽下能够提供下行326Mbit/s与上行86Mbit/s的峰值速率。LTE长期演进是GSM阵营的现时最先进网络。LTE演进图演进路线:GSM----->GPRS--->EDGE---->WCDMA------->HSDPA----->HSUPA------->HSDPA+------->HSUPA+------->LTE长期演进。目前中国大陆没有LTE网络。如果你的手机支持CDMA2000,那就可以上电信3G,如果你的手机支持TD-SCDMA,那就可以上移动3G,如果你的手机支持WCDMA,那就可以上联通3G。【参考文献】:国内的4G4G和3G技术底层的技术差异较大。4G标准,也就是LTE族,比较3GPP在近来的无线通信领域成功的商用了2G和3G技术,因此,根据这个分析,未来的4G主流还是LTE。LTE分成两个指示TDD和FDD,但由于TDD技术是国内厂商大力推进的,所以国内会比较推进TDD,所以中移动很可能会升级到TD-LTE。

lte网规网优论文参考文献

1) 系统发现阶段完成的工作主要是发现新的候选网络。2) 系统的切换判决阶段是当移动终端根据切换判决策略和算法,完成判决操作,决定是否切换和切换到哪个候选网络。切换判决的参考因素有很多,包括信号强度、资费和用户偏好等,判决的内容又包括目标网络的选择、切换机制的选择和切换时间的选择。3) 切换的执行阶段是完成所有判决操作之后,移动终端完成网络的切换。

通信业已经走进了千家万户,成为了大家日常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今一些高校也设立了专门的通信专业。下面我给大家带来通信专业 毕业 论文题目参考_通信方向专业论文题目,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通信专业毕业论文题目

1、高移动无线通信抗多普勒效应技术研究进展

2、携能通信协作认知网络稳态吞吐量分析和优化

3、协作通信中基于链路不平衡的中继激励

4、时间反转水声通信系统的优化设计与仿真

5、散射通信系统电磁辐射影响分析

6、无人机激光通信载荷发展现状与关键技术

7、数字通信前馈算法中的最大似然同步算法仿真

8、沙尘暴对对流层散射通信的影响分析

9、测控通信系统中低延迟视频编码传输 方法 研究

10、传输技术在通信工程中的应用与前瞻

11、城市通信灯杆基站建设分析

12、电子通信技术中电磁场和电磁波的运用

13、关于军事通信抗干扰技术进展与展望

14、城轨无线通信系统改造方案研究

15、无线通信系统在天津东方海陆集装箱码头中的运用

16、分析电力通信电源系统运行维护及注意事项

17、 无线网络 通信系统与新技术应用研究

18、基于电力载波通信的机房监控系统设计

19、短波天线在人防通信中的选型研究

20、机场有线通信系统的设计简析

21、关于通信原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新见解

22、机载认知通信网络架构研究

23、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研究

24、论无线通信网络中个人信息的安全保护

25、短波天波通信场强估算方法与模型

26、多波束卫星通信系统中功率和转发器增益联合优化算法

27、HAP通信中环形波束的实现及优化

28、扩频通信中FFT捕获算法的改进

29、对绿色无线移动通信技术的思考

30、关于数据通信及其应用的分析

31、广播传输系统中光纤通信的应用实践略述

32、数字通信信号自动调制识别技术

33、关于通信设备对接技术的研究分析

34、光纤通信网络优化及运行维护研究

35、短波通信技术发展与核心分析

36、智慧城市中的信息通信技术标准体系

37、探究无线通信技术在测绘工程中的应用情况

38、卫星语音通信在空中交通管制中的应用

39、通信传输系统在城市轨道交通中的应用发展

40、通信电源 系统安全 可靠性分析

41、浅谈通信电源的技术发展

42、关于电力通信网的可靠性研究

43、无线通信抗干扰技术性能研究

44、数能一体化无线通信网络

45、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协同传输技术

46、无线通信技术发展分析

47、实时网络通信系统的分析和设计

48、浅析通信工程项目管理系统集成服务

49、通信网络中的安全分层及关键技术论述

50、电力通信光缆运行外力破坏与预防 措施

51、电力通信运维体系建设研究

52、电力配网通信设备空间信息采集方法的应用与研究

53、长途光缆通信线路的防雷及防强电设计

54、电网近场无线通信技术研究及实例测试

55、气象气球应急通信系统设计

56、卫星量子通信的光子偏振误差影响与补偿研究

57、基于信道加密的量子安全直接通信

58、量子照明及其在安全通信上的应用

59、一款用于4G通信的水平极化全向LTE天线

60、面向无线通信的双频带平面缝隙天线设计

铁道信号专业毕业论文题目

1、CTCS应答器信号与报文检测仪-控制主板软硬件设计

2、基于ACP方法的城市轨道交通枢纽应急疏散若干问题研究

3、全电子高压脉冲轨道电路接收器的硬件研究与设计

4、实时断轨检测系统中信号采集与通信子系统研究

5、基于模型的轨旁仿真子系统验证及代码自动生成

6、基于全相位FFT的铁道信号频率检测算法研究

7、基于机器视觉的嵌入式道岔缺口检测系统应用

8、铁路信号产品的电磁兼容分析与研究

9、铁路高职院校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研究

10、铁道信号电子沙盘系统整体规划及设计

11、基于Web的高职院校考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12、铁道信号沙盘模拟显示系统研究

13、联锁道岔电子控制模块的研制

14、基于ARM的故障监测诊断系统设计(前端采集和通信系统)

15、客运专线列控车载设备维修技术及标准化研究

16、驼峰三部位减速器出口速度计算方法研究

17、CTCS-2级列控系统应答器动态检测的研究

18、石家庄铁路运输学校招生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19、铁道信号基础设备智能网络监测器设计

20、基于光纤传感的铁道信号监测系统软件设计

21、铁道信号基础设备在线监测方法研究

22、有轨电车信号系统轨旁控制器三相交流转辙机控制模块的研究

23、基于故障树的京广高速铁路信号系统问题分析及对策

24、站内轨道电路分路不良计轴检查设备设计与实现

25、铁路综合视频监控系统的技术研究与工程建设

26、客运专线信号控制系统设计方案

27、铁路信号仿真实验室的硬件系统设计及其信号机程序测试

28、基于C语言的离线电弧电磁干扰检测系统数据采集及底层控制的实现研究

29、铁路综合演练系统的开发与实现

30、大功率LED铁路信号灯光源的研究

31、牵引供电系统不平衡牵引回流研究

32、CBTC系统中区域控制器和外部联锁功能接口的设计

33、城轨控制实验室仿真平台硬件接口研究

34、ATP安全错误检测码与运算方法的研究与设计

35、LED显示屏控制系统的设计及在铁路信号中的应用

36、客运专线列控系统临时限速服务器基于3-DES算法安全通信的研究与实现

37、基于动态故障树和蒙特卡洛仿真的列控系统风险分析研究

38、物联网环境下铁路控制安全传输研究与设计

39、轨道交通信号事故再现与分析平台研究与设计

40、铁路强电磁干扰对信号系统的影响

41、基于LTE的列车无线定位方法研究

42、列车定位系统安全性研究

43、基于CBTC系统的联锁逻辑研究

44、无线闭塞中心仿真软件设计与实现

45、职业技能 教育 的研究与实践

46、光纤铁路信号微机监测系统数据前端设计

47、LED大屏幕在铁路行车监控系统的应用研究

48、基于微机监测的故障信号研究与应用

49、语域视角下的人物介绍英译

50、基于嵌入式系统的高压不对称脉冲轨道信号发生器设计

通信技术毕业论文题目

1、基于OFDM的电力线通信技术研究

2、基于专利信息分析的我国4G移动通信技术发展研究

3、基于无线通信技术的智能电表研制

4、基于Android手机摄像头的可见光通信技术研究

5、基于激光二极管的可见光通信技术研究和硬件设计

6、智能家居系统安全通信技术的研究与实现

7、基于DVB-S2的宽带卫星通信技术应用研究

8、基于近场通信技术的蓝牙 配对 模块的研发

9、多点协作通信系统的关键技术研究

10、无线通信抗干扰技术性能研究

11、水下无线通信网络安全关键技术研究

12、水声扩频通信关键技术研究

13、基于协作分集的无线通信技术研究

14、数字集群通信网络架构和多天线技术的研究

15、通信网络恶意代码及其应急响应关键技术研究

16、基于压缩感知的超宽带通信技术研究

17、大气激光通信中光强闪烁及其抑制技术的研究

18、卫星通信系统跨层带宽分配及多媒体通信技术研究

19、星间/星内无线通信技术研究

20、量子通信中的精密时间测量技术研究

21、无线传感器网络多信道通信技术的研究

22、宽带电力线通信技术工程应用研究

23、可见光双层成像通信技术研究与应用

24、基于可见光与电力载波的无线通信技术研究

25、车联网环境下的交通信息采集与通信技术研究

26、室内高速可调光VLC通信技术研究

27、面向5G通信的射频关键技术研究

28、基于AMPSK调制的无线携能通信技术研究

29、车联网V2I通信媒体接入控制技术研究

30、下一代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31、物联网节点隐匿通信模型及关键技术研究

32、高速可见光通信的调制关键技术研究

33、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大规模MIMO关键理论及技术研究

34、OQAM-OFDM无线通信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35、基于LED的可见光无线通信关键技术研究

36、CDMA扩频通信技术多用户检测器的应用

37、基于GPRS的嵌入式系统无线通信技术的研究

38、近距离低功耗无线通信技术的研究

39、矿山井下人员定位系统中无线通信技术研究与开发

40、基于信息隐藏的隐蔽通信技术研究

通信专业毕业论文题目参考相关 文章 :

★ 通信工程毕业论文题目

★ 通信工程毕业论文题目

★ 通信工程毕业论文选题

★ 通信工程的毕业论文参考范文

★ 通信工程专业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 通信工程的毕业论文(2)

★ 通信工程方面毕业论文

★ 通信工程专业毕业论文

★ 通信工程的毕业论文范例

★ 通信工程的毕业论文范例(2)

换是GSM系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也是无线资源管理复杂性的主要来源。根据切换目的,可分为援救切换(Rescue Handover) 、服务区切换 (Confinement Handover)及业务量切换(Traffic Handover) 。业务量切换是为了解 决局部地区出现业务量高峰,将一些呼叫从一个拥塞蜂房切换到较不拥挤的蜂房而暂时改善拥塞状况。援救切换的目的是当移动台离开服务小区的无线覆盖范围时,避免丢失一个正在进行的呼叫。服务区切换则是为了优化干扰电平,保证移动台由最佳服务小区提供网络服务。本章将对这三种切换的控制第 1 页鱼烘干房 西南食品烘干机生产厂家 专业烘干设备鱼烘干房【新川优创】以空气能热泵,天然气,蒸汽,生物质颗粒,太阳能,微波等为热源。开发出来的新型烘干设备。广泛运用于腌腊制品,农副产品,中药饮片等行业。点击立即咨询,了解更多详情咨询四川新川优创节能科技 广告参数的定义、取值范围及对系统的影响进行详细的描述。V9版本支持的切换分类及其优先级如下表所列。切换优先级定向重试切换1级(最高)同心园下行链路切换2级区内上行链路切换3级区内下行链路切换4级信号质量上行链路切换5级信号质量下行链路切换6级信号电平上行链路切换7级信号电平下行链路切换8级距离切换9级功率预算切换10级微蜂窝算法A切换11级(最低)第 2 页 全局切换 runHandOver定义GSM系统决定是否进行切换是基于对空中无线环境的判断(如接收信号的电平值,质量及移动台距服务基站的距离等)和网络当前状况(如当前每个小区的业务负荷,维护要求等),但是在此之前,GSM系统将首先决定是否进行切换判断。据GSM规范,在移动台向基站(BTS)报告下行链路测量结果及基站对上行链路测量之后,基站通过传送信令“第 3 页Measurement Results” (GSM , ),把结果报告给基站控制器(BSC)。基站控制器将根据收到该信令的次数来决定是否进行切换判断,关键的参数即为runHandOver,等效于GSM规范中的参数RUN_HANDOVER。它规定了进行切换判断算法之前基站控制器在上次切换判断之后需累计收到报告的次数。只有当累计次数可以被runHandOver等分,而又无呼叫清除及功率控制判断需求时将进行切换判断算法(可参见参数 runCallClear, runPowControl)。每次信令“Measurement Results”间隔决定于移动台发送结果的慢速随路 信第 4 页道(SACCH)帧长,与TCH一起分配时为480毫秒,与SDCCH一起分配时约为470毫秒。取值范围: 1~31。单位为SACCH的帧长。参考值:2适用:全部HO。设置原则及影响该参数设置应该尽量小,可使得GSM网经常执行切换判断算法,以保证移动台在必要时及时切换。但同时这将会增加基站控制器CPU的负荷。实际网络中,调整该参数必须事先对基站控制器的负第 5 页荷进行分析。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runHandOver也可以设为1。统计研究表明,该参数为2或1时,系统对切换的反应时间差别不大。OMC-R操作对象:bts计数器: C1038/0到C1038/9 (切换)、C1400 (CPU负荷)参数类别: handoverFromSignallingChannel定义:第 6 页信令切换的使能参数,允许在信令信道(SDCCH 或信令TCH)上执行越区切 换。取值范围: enable/disable (允许/禁止)。参考值: disable设置原则及影响:从试呼到通话建立以前,移动台将在专用信令信道(SDCCH)上与基站进行必要的联系,这一过程一般可在10秒内完成。但在市区,特别是小区覆盖范围较小的情况下,运动中的手机可能在信令阶段就超出服务区而导致掉话。为避免此类现象,可启用信令切换功能。第 7 页对于应用了排队等候的小区,可能会因为等候而延长占用信令信道的时间,应考虑激活此功能。请注意区分信令切换和定向再试。后者是因TCH资源紧张而将TCH请求指派到邻近小区上。OMC-R操作对象: HandOverControl计数器: C1139/0 到 C1139/9 (信令切换)参数类别: msTxPwrMax定义:移动台在服务小区上专用信道上最大的第 8 页发射功率。GSM规范中规定了相应的参数MS_TXPWR_MAX(GSM )。取值范围:13dBm到43dBm,步进2dBm。参考值:33dBm/GSM900手机适用: 定向重试切换、功率链路切换及切换邻小区表。设置原则及影响该参数设置将影响到定向重试切换及功率切换算法的判断门限,可参阅 directedRetryModeUsed。应该注意该参数必须与msTXPwrMaxC第 9 页CH取值相同,即与小区随机接入信道 (RACH) 上的最大发射功率一致,可参阅参数 msTXPwrMaxCCH。 如此值超过了当前的移动台类标规定的功率,移动台将使用其最大功率。OMC-R操作对象:adjacentCellHandOver参数类别: msTxPwrMaxCell定义:移动台在相邻小区中专用信道上最大的发射功率。GSM规范中规定了相应的参数MS_TXPWR_MAX(n)(GSM )。第 10 页取值范围:从13dBm到43dBm,步进2dBm。参考值: 33dBm适用:定向重试切换、功率链路切换及切换候选小区名单。设置原则及影响该参数设置将影响到定向重试切换及功率链路切换算法的判断门限,可参阅 directedRetryModeUsed。应该注意该参数必须与msTXPwrMaxCCH取值相同,即与小区随机接入信道 (RACH)上的最大发射第 11 页功率一致,可参阅参数 msTXPwrMaxCCH。OMC-R操作对象 adjacentCellHandOver参数类别: timeBetweenHOConfiguration定义:延迟越区功率切换的使能参数。在移动台切换到一个新小区后,启动一个延迟定时器,在延迟时间内将禁止新的越区功率切换,以免重新切换回原小区,造成乒乓切换。第 12 页取值范围: used 或 not used参考值: used适用: 合格切换目标小区筛选。设置原则及影响该参数应用于BSC上,具体的延迟时间可以按小区独立设置,详见参数 btsTimeBetweenHOConfiguration。注意,如网络中援救切换被禁止,本功能一旦被激活将使某些功率切换响应滞后从而有可能造成掉话。OMC-R操作对象:bsc参数类别:3第 13 页 btsTimeBetweenHOConfiguration定义功率切换距上次切换的最小延迟时间。在移动台切换到一个新小区后,启动一个延迟定时器,在延迟时间内将禁止新的越区功率切换,以免重新切换回原小区,造成乒乓切换。取值范围:从0秒到60秒。参考值:为8秒钟。适用算法:合格切换目标小区筛选。设置原则及影响第 14 页延迟时间的设置依赖于移动台的速度、小区的服务范围及类型(微蜂窝、宏蜂窝等)。如果某个区域存在由语音质量引起的乒乓切换,则延迟时间决定于干扰地点与小区边界的距离。切换算法需要有足够的测量样点才能作出切换判决。所以存在一个最小切换反应时间,电平切换反应时间为rxLevHreqaverxLevHreqt,功率切换为 rxNcellHreqave ,质量切换为 rxQualHreqave rxQualHreqt , 距离切换为 distHreqt。单位是SDCCH间隔 480ms。延迟时间应该大于或等于上述各时间间隔。第 15 页OMC-R操作对象:bts相关计数器:Tchoke、Tminho参数类别: hoSecondBestCellConfiguration定义:系统对一次切换请求的最大允许重试次数。越区切换将首先选择邻小区表上的最佳候选小区为目标小区,如果切换失败,将试图切换到次优选小区,直至切换成功或达到最大允许重试次数。取值范围: 1到3第 16 页参考值: 3适用: 全部类型的切换。设置原则及影响hoSecondBestCellConfiguration 的取值意义如下所示。当切换重试到最后一个候选小区而又失败后,通话将返回原小区,但原测试数据并不保留,即必须从新测量。所以至少要到最小切换反应时间之后才可能触发新的切换。OMC-R操作:bsc第 17 页相关计数器:C1167、C1168、C1169、C1170参数类别: 定向再试切换在呼叫建立阶段,小区首先会分配专用控制信道(SDCCH)以连通移动台和基站,并进一步建立通话信道。但如暂无空闲的无线话务信道(TCH),则通常会因TCH阻塞而导致试呼失败。为充分利用周围区域的无线资源以减少阻塞,系统提供了定向再试(Directed-Retry)切换功能。即在SDCCH已接通而本小区 无可用空闲语音信道时,将分配请求接入到最佳邻小区的空闲语音信道上。第 18 页有两种定向再试算法:BSC模式和BTS模式。由参数directedRetryModeUsed 按小区设置。其主要区别在于BSC模式下切换的目标小区是既定的,通常是由 微蜂窝切向其伞盖宏蜂窝。而BSC模式下切换的目标小区是从其周边邻小区中优选的,适用于一个高话务小区与多个小区相邻覆盖的情况,实际应用更为广泛。在BSC模式下,定向再试过程切换不作目标小区筛选,直接切换到预定义的目标小区。由于在该切换模式下,切换之前不对预定义的目标小区进行任何射频条件检查,故目标小区必须覆盖当前微蜂窝的整个服务区。第 19 页当参数directedRetryModeUsed被设置为‘bts’时,定向再试BTS模式有效。该模式常用于一个高话务小区被多个相邻小区覆盖的情况。在BTS模式下。当BSC接到MSC的无线信道分配请求 “Assign Request”时 会要求BTS报告满足接入条件的候选邻近小区表,并立即把此表转发给MSC。如果暂时没有任何小区满足条件,BTS将试图寻找合格小区,只要移动台仍处在排队阶段,则一旦某个小区满足条件,BTS将立即发出消息“Handover Indication”通知 BSC。某小区可以作为定向再试的目标小区的条件是:第 20 页 RxLevNcell(n) > directedRetryAlgo(n) + C ,其中 C=Max( 0, msTxPwrMaxCell(n) – MSTxPwrMax) ,通常为0, 所以,信号电平高于定向再试门限的邻小区即为合格小区。所有合格小区之中信号最强的将被BSC选出作为定向切换的目标小区。 注意事项:1. 判断条件是基于 RxLevNcell (n) 的测量而不是 HREQAVE_NCELL;2. 由于定向再试的优先级最高,所以在BTS模式下可以使宏蜂窝上的一个呼叫第 21 页切换到微蜂窝,而不必经过微蜂窝算法切换算法中的稳定性检验。此时,可通过设置较高的定向再试门限directedRetryAlgo来防止乒乓切换。第 22 页百度文库 搜索切换控制算法和切换判决算法区别继续阅读本文档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页数说明:当前展示页数为百度文库重新排版后结果,原始文档共18页相关文档200米跑学习成果评价量规1000阅读水平一:走和跑:30米跑(考核)2762阅读水平一:走和跑:30米跑(考核)2930阅读短跑评价要点2178阅读查看更多为您精选切换控制算法和参数会员文档704篇人气好文切换参数2020人阅读50米快速跑中评价策略的设定1000人阅读热门TOP50米快速跑考核(水平三)2793人阅读水平一、快速跑30米教学评价表2563人阅读立即开通VIP基于你的浏览为你整理资料合集切换控制算法和切换判决算法区别文件夹华为切换算法 - 百度文库分 1379阅读 热度TOPGSM网规网优专题培训教材-不同场景切换参数设置专题培训 - 百度文库分 2051阅读 人气好文LTE重选及切换算法参数介绍1 2(含互操作) - 百度文库分 1017阅读剩余13篇精选文档工具 收藏 APP获取全文获取文档

LTE(Long Term Evolution,长期演进)项目是3G的演进,始于2004年3GPP的多伦多会议。LTE并非人们普遍误解的4G技术,而是3G与4G技术之间的一个过渡,是的全球标准,它改进并增强了3G的空中接入技术,采用OFDM和MIMO作为其无线网络演进的唯一标准。在20MHz频谱带宽下能够提供下行326Mbit/s与上行86Mbit/s的峰值速率。LTE长期演进是GSM阵营的现时最先进网络。LTE演进图演进路线:GSM----->GPRS--->EDGE---->WCDMA------->HSDPA----->HSUPA------->HSDPA+------->HSUPA+------->LTE长期演进。目前中国大陆没有LTE网络。如果你的手机支持CDMA2000,那就可以上电信3G,如果你的手机支持TD-SCDMA,那就可以上移动3G,如果你的手机支持WCDMA,那就可以上联通3G。【参考文献】:国内的4G4G和3G技术底层的技术差异较大。4G标准,也就是LTE族,比较3GPP在近来的无线通信领域成功的商用了2G和3G技术,因此,根据这个分析,未来的4G主流还是LTE。LTE分成两个指示TDD和FDD,但由于TDD技术是国内厂商大力推进的,所以国内会比较推进TDD,所以中移动很可能会升级到TD-LTE。

bim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摘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现代化技术逐渐融入住宅建筑中,BIM技术就是其中一种,其在住宅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既优化了住宅建筑的设计方案,又让住宅建筑的建筑设计更加合理、更加节能。论文主要对BIM技术在住宅建筑设计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建议。

【 关键词 】BIM技术;住宅建筑;设计

1引言

BIM技术在住宅建筑设计中的应用,能发挥它独有的优势,从而缩短设计时间,提高住宅建筑的设计质量与居住舒适度,并推动住宅建筑的快速发展。随着人们对生活要求的不断提高,为满足人们的要求,在住宅建筑的设计中融入了BIM技术,该技术能将人们对居住的要求进行统计和融合,从而更好地设计出适合广大人民群众居住的住宅建筑[1]。

2BIM技术的定义及优点

定义

BIM技术就是在建筑工程中通过计算机,利用建筑工程的相关数据以及数字防震技术,对建筑设计进行优化和改良,目的是更好地设计出适合居住和生活的建筑。通过BIM技术对建筑进行模拟,建立模型,能降低建筑在施工过程中的风险,提高建筑的设计和施工质量,缩短建筑工程的工期[2]。BIM技术能对建筑的施工过程进行模拟,具有协调性、优化性以及模拟性等特点,因此,在住宅建筑的建设过程中采用BIM技术能有效地改善住宅建筑在设计中的不足之处,提高住宅建筑在施工过程以及建成投入使用之后的安全性。

技术在住宅建筑设计过程中的应用的优点

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生活的要求已经从“解决温饱”改为“精致生活”。在选择住宅时,选择依据已经从以前“能遮风避雨”改为现在的“舒适、典雅”。为了满足人们的要求,BIM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建设过程中,主要有以下优点:(1)能通过相关数据,建立数学模型,并通过计算机技术将模型可视化,让设计人员直观地进行观察,了解设计中的不足之处,进而对设计方案进行修正和优化,提高住宅建筑的舒适度。同时,还可以根据业主的不同要求,进行相应的设计,如通风管道、房屋朝向等。(2)通过BIM技术的应用,能提前对建筑的最终质量进行实时的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进行优化。而且,在对BIM模型进行评估的内容当中,包括对住宅建筑的施工过程以及建设成果进行安全评估,有利于缩短评估时间。(3)减轻了绘图人员的工作压力,通过BIM技术能直接将住宅建筑的设计图展现出来,从而减少了人工绘图中容易出现的失误。并且,对于各种施工段的安排,管理人员也可以通过对BIM模型的分析得出相应的结论。

3BIM技术在住宅建筑设计中的具体运用

技术运用于结构设计

计算机最大的特点是能快速、准确地进行复杂的运算,并将计算结果以多种形式表示出来。应对住宅建筑的诸多要求,BIM技术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将计算结果以数学模型的形式展现出来,并且住宅建筑的设计人员可以根据BIM技术的这一功能,将住宅建筑的内部结构数据,用模型展现出来。这样,不仅缩短了设计人员在设计时要不断测试、不断计算的时间,而且数字模型的整体性和完整性也为设计人员提供了更直观、更准确的设计结果。同时,可以通过模型对住宅建筑的结构进行分析和总结,快速找出结构设计中的不足之处。另外,通过计算机庞大的数据库,BIM技术能根据设计人员的要求,对已经存在的结构进行分析和改进,在满足设计人员要求的前提下,自动修改设计图、自动出图并修改文档。因此,利用BIM技术对住宅建筑的结构进行设计,能有效地防止因为设计人员考虑不周导致建筑结构存在问题,并提高设计人员的工作效率。

技术在节能、环保设计中的应用

随着我国环境污染的加剧,绿色居住环境已成为当前人们对住宅的基本要求。当前很多住宅建筑的设计都会融入绿色理念,这不仅要求住宅建筑在施工时做到减少灰尘的排放、减少噪声污染等问题,还要保证使用绿色环保的建筑材料进行施工[3]。据统计,我国的既有建筑中有超过400亿m2的建筑存在高耗能现象,随着能源的减少,如何减少建筑的耗能是每个建筑设计人员必须要考虑的问题。而通过BIM技术能利用数学模型模拟各种情况下住宅建筑的耗能情况,从而为设计人员对建筑的能耗分析提供便利。例如,采光。很多建筑都是因为在设计时,没有充分考虑建筑周围环境的变化,导致很多建筑随着周围环境的变化,采光效果越来越弱,使很多住户即使在有太阳的情况下,都需要开灯进行照明,不仅影响了人们居住的舒适度,而且使建筑耗能过多。而采用BIM技术,可以对建筑的能耗情况进行模拟,从而有效地减少因为建筑周围环境的改变而导致住宅建筑在节能、环保方面出现大的变化。而且BIM技术可以根据设计人员的要求,提供最环保的建筑材料供设计者参考,从而提高住宅建筑的环保性、绿色性和节能性[4]。

技术运用于建筑需求设计运用

BIM技术时,设计者需要对现场环境进行分析,并记录相关数据,然后将这些数据导入BIM模型中。在应用BIM技术的过程中,BIM模型的建立是最关键的一个环节,在实际的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住宅建筑各方面的需求,如现场的基础环境状况、施工条件、业主的要求等,都属于设计者需要考虑的内容,并且一旦出现了与这些内容不相吻合的因素,需要迅速加以调整,并对BIM模型进行相应的纠正,使BIM模型设计与最终的.工程开展有着较高的一致性,从而提高工程效率。

4BIM技术在住宅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前景

随着科技的进步,计算机的功能越来越强大,与此同时,人们的文化观念也在持续增长,对居住环境的舒适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再仅仅重视基础的安全稳定,还需要具有良好的绿色环保性能。而传统的设计理念已经不能满足现在人们的居住要求,出现了很多纰漏,因而需要对传统的设计方式以及设计理念进行创新,积极采用BIM技术进行全新的设计。在住宅建筑设计中,采用BIM技术能更好地设计出符合当前人们居住要求的住宅建筑,并且舒适度和安全性能较高,有较高的灵活性,可以根据客户的不同要求进行调整,进而设计出更合理的住宅建筑[5]。因此,BIM技术在住宅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前景是非常光明的。

5结语

综上所述,BIM技术依靠计算机的强大功能,能在住宅建筑设计时及时发现设计中的不足之处,并进行优化和改进,从而推动住宅建筑的发展,因此,该技术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 参考文献 】

【1】刘艳霞.BIM技术在某项目设计施工一体化中的应用[J].河南建材,2017(5):86-87.

【2】崔海雨.BIM技术在大型公共建筑中过程控制探讨[J].江西建材,2017(19):31+35.

【3】杨佳.运用BIM软件完成绿色建筑设计[J].工程质量,2016,31(2):55-59.

【4】孙进平.计算机辅助设计的现状与发展[J].海淀走读大学学报,2015(4):82-86.

【5】邱奎宁.BIM技术在中国建筑领域的应用前景分析[J].建筑科学,2013(2):57-58.

BIM技术在水利水电工程中的应用论文

摘要: 水利水电工程作为我国的基础行业,近几年发展迅猛,随着科技的进步,水利水电工程行业的发展逐渐与新技术相结合。BIM技术属于建筑信息化模型,通过对BIM技术的应用,水利水电工程行业的发展水平也不断提高。本文通过对BIM技术的简述,研究了BIM技术的特点,探讨了BIM技术在水利水电工程管理中的应用。

关键词 :BIM技术;水利水电工程;应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经济也在不断变化,水电工程企业不断增多,在这样的一个大环境中,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与BIM技术相结合可以为水电企业提高自身竞争力,给企业带来更多的利益。水电企业中技术的优化可以提高施工质量以及施工水平,在水电企业招标过程中,新技术的管理也是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新技术优化管理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水电企业的发展水平。

一、BIM技术的简述

BIM技术,英文全称BuildingInformationModeling,翻译过来就是建筑信息化模型。传统的2D/3DCAD计算机辅助设计也仅仅只能给设计者们提供建筑形态但并不能提供建筑物的其他重要信息。[1]在新的科学技术中,3D技术、CAD制图技术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我们的工作模式,让工作变的更加便捷,BIM技术是另一项新技术,这项技术主要用于建筑行业,可以应用于施工设计规划、施工、成本管理以及事后建筑维护拆除等等整个施工过程。近几年,经济发展迅猛,水利水电行业也随着迅速发展,在水电工程中,新技术的应用可以直接影响水电工程的质量。在水利行业的发展过程中,要想在行业中站稳脚跟,就需要加强对工程的管理。社会在不断发展,科技也在不断革新,水利行业应该与新技术相结合,才会让企业在市场中具有更高的竞争力。

二、BIM技术的特点

BIM技术有三个主要特点,分别是模拟性、可视性以及相互联系性。首先是模拟性,BIM技术与传统的计算机构件模型不同,在以往的水利工程模型中,大多是平面图纸或者3D模型,BIM技术属于4D的模型,它是在3D模型的基础上增加了时间维度,使模型在水利工程管理中,使用价值更高。其次是可视性,在传统的水利工程模型设计中,大多是2D的平面图纸,水利工程在模型中的立体感比较弱,设计人员在进行工程设计时,可能会导致设计人员的设计图纸中没有鲜明的特色,可视性较低。但是BIM技术下的图纸设计是三维立体图形,在图纸中可以对建筑项目的所有信息进行查看,在这个基于BIM技术设计的建筑模型可以从施工前开始使用一直到施工结束,每一个水利工程环节都可以在可视化的条件下进行施工。[2]最后一点是相互联系性,人的生老病死就是一生的周期,世间万物都有其自己的周期,这个理论同样适用于工程施工中,无论是建筑工程还是水利工程,都符合生命周期理论。在水利工程的全周期中,每一个环节都有紧密的联系,如果将各个环节分解开,那么水利工程就会显得不完整,BIM技术可以将建筑周期紧密相连。在BIM技术背景下设计的模型,每个工程阶段都是紧密相连的,因此BIM技术还具有相互联系性的特点。[3]

三、BIM技术在水利水电工程中的应用

(一)结合BIM技术构建工程安全评价体系

在水利水电施工过程中,水电企业应该始终保持着安全第一的.理念,结合BIM技术,可以对水利水电工程构建安全评价体系。传统的水利水电工程安全评价体系的构建是需要水利水电方面专家进行研究、比对,这种评价体系的构建成本比较高。基于BIM技术的基础上,可以通过立体清晰的模型进行分析,在模型中,水电接口可以实现自动化,这样的方式构建工程安全评价体系有速度快、准确度高的优点。

(二)BIM技术在施工过程中的应用

在水利水电施工过程中,工程监理人员应该注意施工进度与项目计划进度的一致性,因为项目进度计划是施工之前应该多方考察计划的科学的、严谨的施工计划标准,确保施工方向不偏离进度计划,水利工程项目才能够如期的完成。当施工过程之中,工程监理人员发现问题,改善问题之后,施工的方向与项目进度计划出现偏离现象,工程监理人员应该对施工方向及时作出调整,确保施工进度与项目进度计划保持一致,只有这样,水利工程项目才能够顺利完成。在这一阶段中,BIM技术可以在三维立体视图的基础上添加时间维度,在BIM模型的管理中,可以对整个水利工程的周期起到监督作用,施工人员也可以通过这个多维度的模型把握进度。除此之外,BIM技术还能够对工程所需的原材料进行统计与计算,工程监管人员能够通过BIM技术对工程情况进行更好的管理。

(三)结合BIM技术构建安全管理模型

在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对于安全隐患的预防是工程中的中的工作。近几年我国对水利工程安全问题管理十分严格,但是安全事故还是时有发生,这就说明水利工程施工中存在一定的问题。BIM技术可以对水利水电工程进行模型的构建,只需将工程中所有参数都输入到计算机内,BIM软件就可以自动构建模型。在BIM模型中,有工程的所有信息数据,并且对工程中的不足之处一目了然,因此基于BIM技术构建的模型,可以起到找出安全隐患的作用,将安全隐患及早处理,营造一个安全的施工环境。

四、总结

综上所述,科技在不断发展,各行各业都在不断涌现新技术,我国水利水电工程行业也不断发展,水利水电工程行业已经成为我国基础型产业,也逐渐与新技术相结合。BIM技术属于建筑信息化模型,这种技术可以应用在水利水电工程的每一个工作流程中。由于BIM技术具有模拟性、可视性、联系性等特点,在水利水电工程管理中,可以说BIM技术的应用贯穿了建筑工程施工的全过程。通过对BIM技术的应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管理工作有了很大进步,随着水电行业的发展,BIM技术也有了不断改善。

参考文献:

[1]任毅,蒋彬.浅议水利水电工程的水土保持监理模式———以宝兴水电站工程为例[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3(15),218:219.

[2]刘凯.BIM技术在水利水电工程可视化仿真中的应用[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7(16),14:15.

[3]张永康,秦拥军,骆淑芬.基于BIM技术的质量安全管理探析[J].中国科技信息,2017(08),03:04.

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的,人物的个性的形成与他所处的环境有关,写好环境对表现人物的性格极为有用。马克思认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茅盾也认为“人物不得不在一定的环境中活动,因此,作品中就必须写到环境。作品中的环境描写,不论是社会环境或自然环境,都不是可有可无的装饰品,而是密切地联系着人物的思想行动。”因此写人的论文常常需要对环境进行描写。

bim技术参考文献论文

[1]王君峰,陈晓.autodesk revit土建应用之入门篇[J].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 李建成.BIM概述[J]. 时代建筑, 2013,02:10-15.[3] 何关培.BIM和BIM相关软件 [J].土木建筑工程信息技术,2010,04:110-117.

【 摘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现代化技术逐渐融入住宅建筑中,BIM技术就是其中一种,其在住宅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既优化了住宅建筑的设计方案,又让住宅建筑的建筑设计更加合理、更加节能。论文主要对BIM技术在住宅建筑设计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建议。

【 关键词 】BIM技术;住宅建筑;设计

1引言

BIM技术在住宅建筑设计中的应用,能发挥它独有的优势,从而缩短设计时间,提高住宅建筑的设计质量与居住舒适度,并推动住宅建筑的快速发展。随着人们对生活要求的不断提高,为满足人们的要求,在住宅建筑的设计中融入了BIM技术,该技术能将人们对居住的要求进行统计和融合,从而更好地设计出适合广大人民群众居住的住宅建筑[1]。

2BIM技术的定义及优点

定义

BIM技术就是在建筑工程中通过计算机,利用建筑工程的相关数据以及数字防震技术,对建筑设计进行优化和改良,目的是更好地设计出适合居住和生活的建筑。通过BIM技术对建筑进行模拟,建立模型,能降低建筑在施工过程中的风险,提高建筑的设计和施工质量,缩短建筑工程的工期[2]。BIM技术能对建筑的施工过程进行模拟,具有协调性、优化性以及模拟性等特点,因此,在住宅建筑的建设过程中采用BIM技术能有效地改善住宅建筑在设计中的不足之处,提高住宅建筑在施工过程以及建成投入使用之后的安全性。

技术在住宅建筑设计过程中的应用的优点

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生活的要求已经从“解决温饱”改为“精致生活”。在选择住宅时,选择依据已经从以前“能遮风避雨”改为现在的“舒适、典雅”。为了满足人们的要求,BIM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建设过程中,主要有以下优点:(1)能通过相关数据,建立数学模型,并通过计算机技术将模型可视化,让设计人员直观地进行观察,了解设计中的不足之处,进而对设计方案进行修正和优化,提高住宅建筑的舒适度。同时,还可以根据业主的不同要求,进行相应的设计,如通风管道、房屋朝向等。(2)通过BIM技术的应用,能提前对建筑的最终质量进行实时的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进行优化。而且,在对BIM模型进行评估的内容当中,包括对住宅建筑的施工过程以及建设成果进行安全评估,有利于缩短评估时间。(3)减轻了绘图人员的工作压力,通过BIM技术能直接将住宅建筑的设计图展现出来,从而减少了人工绘图中容易出现的失误。并且,对于各种施工段的安排,管理人员也可以通过对BIM模型的分析得出相应的结论。

3BIM技术在住宅建筑设计中的具体运用

技术运用于结构设计

计算机最大的特点是能快速、准确地进行复杂的运算,并将计算结果以多种形式表示出来。应对住宅建筑的诸多要求,BIM技术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将计算结果以数学模型的形式展现出来,并且住宅建筑的设计人员可以根据BIM技术的这一功能,将住宅建筑的内部结构数据,用模型展现出来。这样,不仅缩短了设计人员在设计时要不断测试、不断计算的时间,而且数字模型的整体性和完整性也为设计人员提供了更直观、更准确的设计结果。同时,可以通过模型对住宅建筑的结构进行分析和总结,快速找出结构设计中的不足之处。另外,通过计算机庞大的数据库,BIM技术能根据设计人员的要求,对已经存在的结构进行分析和改进,在满足设计人员要求的前提下,自动修改设计图、自动出图并修改文档。因此,利用BIM技术对住宅建筑的结构进行设计,能有效地防止因为设计人员考虑不周导致建筑结构存在问题,并提高设计人员的工作效率。

技术在节能、环保设计中的应用

随着我国环境污染的加剧,绿色居住环境已成为当前人们对住宅的基本要求。当前很多住宅建筑的设计都会融入绿色理念,这不仅要求住宅建筑在施工时做到减少灰尘的排放、减少噪声污染等问题,还要保证使用绿色环保的建筑材料进行施工[3]。据统计,我国的既有建筑中有超过400亿m2的建筑存在高耗能现象,随着能源的减少,如何减少建筑的耗能是每个建筑设计人员必须要考虑的问题。而通过BIM技术能利用数学模型模拟各种情况下住宅建筑的耗能情况,从而为设计人员对建筑的能耗分析提供便利。例如,采光。很多建筑都是因为在设计时,没有充分考虑建筑周围环境的变化,导致很多建筑随着周围环境的变化,采光效果越来越弱,使很多住户即使在有太阳的情况下,都需要开灯进行照明,不仅影响了人们居住的舒适度,而且使建筑耗能过多。而采用BIM技术,可以对建筑的能耗情况进行模拟,从而有效地减少因为建筑周围环境的改变而导致住宅建筑在节能、环保方面出现大的变化。而且BIM技术可以根据设计人员的要求,提供最环保的建筑材料供设计者参考,从而提高住宅建筑的环保性、绿色性和节能性[4]。

技术运用于建筑需求设计运用

BIM技术时,设计者需要对现场环境进行分析,并记录相关数据,然后将这些数据导入BIM模型中。在应用BIM技术的过程中,BIM模型的建立是最关键的一个环节,在实际的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住宅建筑各方面的需求,如现场的基础环境状况、施工条件、业主的要求等,都属于设计者需要考虑的内容,并且一旦出现了与这些内容不相吻合的因素,需要迅速加以调整,并对BIM模型进行相应的纠正,使BIM模型设计与最终的.工程开展有着较高的一致性,从而提高工程效率。

4BIM技术在住宅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前景

随着科技的进步,计算机的功能越来越强大,与此同时,人们的文化观念也在持续增长,对居住环境的舒适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再仅仅重视基础的安全稳定,还需要具有良好的绿色环保性能。而传统的设计理念已经不能满足现在人们的居住要求,出现了很多纰漏,因而需要对传统的设计方式以及设计理念进行创新,积极采用BIM技术进行全新的设计。在住宅建筑设计中,采用BIM技术能更好地设计出符合当前人们居住要求的住宅建筑,并且舒适度和安全性能较高,有较高的灵活性,可以根据客户的不同要求进行调整,进而设计出更合理的住宅建筑[5]。因此,BIM技术在住宅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前景是非常光明的。

5结语

综上所述,BIM技术依靠计算机的强大功能,能在住宅建筑设计时及时发现设计中的不足之处,并进行优化和改进,从而推动住宅建筑的发展,因此,该技术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 参考文献 】

【1】刘艳霞.BIM技术在某项目设计施工一体化中的应用[J].河南建材,2017(5):86-87.

【2】崔海雨.BIM技术在大型公共建筑中过程控制探讨[J].江西建材,2017(19):31+35.

【3】杨佳.运用BIM软件完成绿色建筑设计[J].工程质量,2016,31(2):55-59.

【4】孙进平.计算机辅助设计的现状与发展[J].海淀走读大学学报,2015(4):82-86.

【5】邱奎宁.BIM技术在中国建筑领域的应用前景分析[J].建筑科学,2013(2):57-58.

BIM技术在水利水电工程中的应用论文

摘要: 水利水电工程作为我国的基础行业,近几年发展迅猛,随着科技的进步,水利水电工程行业的发展逐渐与新技术相结合。BIM技术属于建筑信息化模型,通过对BIM技术的应用,水利水电工程行业的发展水平也不断提高。本文通过对BIM技术的简述,研究了BIM技术的特点,探讨了BIM技术在水利水电工程管理中的应用。

关键词 :BIM技术;水利水电工程;应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经济也在不断变化,水电工程企业不断增多,在这样的一个大环境中,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与BIM技术相结合可以为水电企业提高自身竞争力,给企业带来更多的利益。水电企业中技术的优化可以提高施工质量以及施工水平,在水电企业招标过程中,新技术的管理也是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新技术优化管理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水电企业的发展水平。

一、BIM技术的简述

BIM技术,英文全称BuildingInformationModeling,翻译过来就是建筑信息化模型。传统的2D/3DCAD计算机辅助设计也仅仅只能给设计者们提供建筑形态但并不能提供建筑物的其他重要信息。[1]在新的科学技术中,3D技术、CAD制图技术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我们的工作模式,让工作变的更加便捷,BIM技术是另一项新技术,这项技术主要用于建筑行业,可以应用于施工设计规划、施工、成本管理以及事后建筑维护拆除等等整个施工过程。近几年,经济发展迅猛,水利水电行业也随着迅速发展,在水电工程中,新技术的应用可以直接影响水电工程的质量。在水利行业的发展过程中,要想在行业中站稳脚跟,就需要加强对工程的管理。社会在不断发展,科技也在不断革新,水利行业应该与新技术相结合,才会让企业在市场中具有更高的竞争力。

二、BIM技术的特点

BIM技术有三个主要特点,分别是模拟性、可视性以及相互联系性。首先是模拟性,BIM技术与传统的计算机构件模型不同,在以往的水利工程模型中,大多是平面图纸或者3D模型,BIM技术属于4D的模型,它是在3D模型的基础上增加了时间维度,使模型在水利工程管理中,使用价值更高。其次是可视性,在传统的水利工程模型设计中,大多是2D的平面图纸,水利工程在模型中的立体感比较弱,设计人员在进行工程设计时,可能会导致设计人员的设计图纸中没有鲜明的特色,可视性较低。但是BIM技术下的图纸设计是三维立体图形,在图纸中可以对建筑项目的所有信息进行查看,在这个基于BIM技术设计的建筑模型可以从施工前开始使用一直到施工结束,每一个水利工程环节都可以在可视化的条件下进行施工。[2]最后一点是相互联系性,人的生老病死就是一生的周期,世间万物都有其自己的周期,这个理论同样适用于工程施工中,无论是建筑工程还是水利工程,都符合生命周期理论。在水利工程的全周期中,每一个环节都有紧密的联系,如果将各个环节分解开,那么水利工程就会显得不完整,BIM技术可以将建筑周期紧密相连。在BIM技术背景下设计的模型,每个工程阶段都是紧密相连的,因此BIM技术还具有相互联系性的特点。[3]

三、BIM技术在水利水电工程中的应用

(一)结合BIM技术构建工程安全评价体系

在水利水电施工过程中,水电企业应该始终保持着安全第一的.理念,结合BIM技术,可以对水利水电工程构建安全评价体系。传统的水利水电工程安全评价体系的构建是需要水利水电方面专家进行研究、比对,这种评价体系的构建成本比较高。基于BIM技术的基础上,可以通过立体清晰的模型进行分析,在模型中,水电接口可以实现自动化,这样的方式构建工程安全评价体系有速度快、准确度高的优点。

(二)BIM技术在施工过程中的应用

在水利水电施工过程中,工程监理人员应该注意施工进度与项目计划进度的一致性,因为项目进度计划是施工之前应该多方考察计划的科学的、严谨的施工计划标准,确保施工方向不偏离进度计划,水利工程项目才能够如期的完成。当施工过程之中,工程监理人员发现问题,改善问题之后,施工的方向与项目进度计划出现偏离现象,工程监理人员应该对施工方向及时作出调整,确保施工进度与项目进度计划保持一致,只有这样,水利工程项目才能够顺利完成。在这一阶段中,BIM技术可以在三维立体视图的基础上添加时间维度,在BIM模型的管理中,可以对整个水利工程的周期起到监督作用,施工人员也可以通过这个多维度的模型把握进度。除此之外,BIM技术还能够对工程所需的原材料进行统计与计算,工程监管人员能够通过BIM技术对工程情况进行更好的管理。

(三)结合BIM技术构建安全管理模型

在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对于安全隐患的预防是工程中的中的工作。近几年我国对水利工程安全问题管理十分严格,但是安全事故还是时有发生,这就说明水利工程施工中存在一定的问题。BIM技术可以对水利水电工程进行模型的构建,只需将工程中所有参数都输入到计算机内,BIM软件就可以自动构建模型。在BIM模型中,有工程的所有信息数据,并且对工程中的不足之处一目了然,因此基于BIM技术构建的模型,可以起到找出安全隐患的作用,将安全隐患及早处理,营造一个安全的施工环境。

四、总结

综上所述,科技在不断发展,各行各业都在不断涌现新技术,我国水利水电工程行业也不断发展,水利水电工程行业已经成为我国基础型产业,也逐渐与新技术相结合。BIM技术属于建筑信息化模型,这种技术可以应用在水利水电工程的每一个工作流程中。由于BIM技术具有模拟性、可视性、联系性等特点,在水利水电工程管理中,可以说BIM技术的应用贯穿了建筑工程施工的全过程。通过对BIM技术的应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管理工作有了很大进步,随着水电行业的发展,BIM技术也有了不断改善。

参考文献:

[1]任毅,蒋彬.浅议水利水电工程的水土保持监理模式———以宝兴水电站工程为例[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3(15),218:219.

[2]刘凯.BIM技术在水利水电工程可视化仿真中的应用[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7(16),14:15.

[3]张永康,秦拥军,骆淑芬.基于BIM技术的质量安全管理探析[J].中国科技信息,2017(08),03:04.

vr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摘 要

由于无人值守变电站越来越多,这对电力管理部门在技术和管理上都带来了新的挑战。无人值守变电站的自动化、智能化的程度越来越高,各种在线监控系统也越来越多,对于信息化管理的要求也更高。因此亟待需要一个统一监控平台将电气设备、环境、图像、各种报警装置全方位直观展现,以便管理操作人员能快速、直观、便捷的查看到所需的实时或历史数据。本项目即是针对以上所列出的无人值守变电站运行管理的新挑战,通过基于虚拟现实(VR)技术的变电站远程统一智能监控平台的应用研究,来提高无人值守变电站的运行管理水平。

【关键词】虚拟现实 电力 智能 监控平台

1 引言

随着电力自动化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常规变电站改造为无人值守变电站,无人值守变电站的电压等级和范围越来越广,成为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常规变电站改造为无人值守变电站以后,它实现了变电站运行的自动化、精度化,确保了对变电站事故的处理效率和准确性,进一步保障了 系统安全 ,减少了人员的误操作,减少了大量的运行值班人员,提高了劳动生产率,降低了成本,带动了企业科技进步。

但是无人值守的模式无论是在技术上还是管理上都对原有的模式带来了新的挑战。无人变电站的电压等级各站有所不同,设备型号复杂,对于管理运行人员熟悉设备的运行、维护和操作的要求高。并且无人值守变电站的自动化、智能化的程度越来越高,各种在线监控系统也越来越多,对于信息化管理的要求也更高。因此亟待需要将不同监控系统按照设备的真实场景进行统一、整合、分析,电气设备、环境、图像、各种报警装置能全方位直观展现,以便管理操作人员能快速、直观、便捷的查看到所需的实时或历史数据。

2 项目内容

本项目即是针对以上所列出的无人值守变电站运行管理的新挑战,通过基于虚拟现实(VR)技术的变电站远程统一智能监控平台(以下简称“平台”)的应用研究,来提高无人值守变电站的运行管理水平,如图1所示。

平台的功能

真实三维再现变电站场景

直观再现变电站的建筑、主控室、开关室及环境场景; 直观显示电气一次部分以及电气部分的实际连接;直观显示开关柜的位置、外观 ; 直观显示辅控设备的现场安装位置。

集中展示设备工况

3D实景中沉浸、快速、便捷地查看任意电气设备的相关数据、数值、图像,并可进行历史变化趋势的对应分析、判断。

与Scada系统融合――实时展示电气设备的Scada遥测、遥信数据,并统计开关跳闸次数、变压器调档次数及瓦斯保护动作次数;

与图像监测系统融合――实时显示现场监测图像;

与在线测温系统融合――实时显示在线温度;

与现场巡检系统融合――展示设备巡检历史记录。

自动灵活查看实时图像

双击场景中的设备,图像设备自动进行转向、对焦,颠覆传统人工查找摄像机、转动云台、聚焦等一系列繁琐动作;无需查找图像设备,可快速、便捷、准确地进行对应设备的远程外观察看、拍照、热红外成像测温、热红外拍照等一系列动作,并智能生成人性化的记录、 报告 等。

设备异常告警

整个三维场景中,每个设备模型会随着实时采集来的数据,智能判断设备工作状态是否正常;对于出现异常的,三维场景会自动将设备渲染成告警模式并定位,不断提示操作人员及时排除故障;解警后,可在设备数据面板中查看历史告警记录。

远程巡视

设定所需巡检的设备点以及关注的数据量、视频图像外观、热红外成像等必要的巡检信息,系统自动生成巡检路径;巡视人员通过平台随机或定时进行远程巡检,当进入已设定的巡检设备点时,系统将相关的设备相关在线监测数据,进行集中展示;对实时巡检的结果、过去时间短的变化趋势等进行正常与否进行巡视、判定,形成远程综合分析巡检结果记录,如图2所示。

基于虚拟现实(VR)技术实现的变电站远程统一智能监控平台的特点

直观逼真

虚拟现实是人们通过计算机对复杂数据进行可视化、操作以及实时交互的环境。本平台中将通过三维模型忠实逼真地再现了安阳市北郊变电站场景,产生了沉浸式的交互环境。

统一管理

基于虚拟现实(VR)技术实现的变电站远程统一智能监控平台可融合各种平台系统,展示其相应数据或图像,如Scada电气数据(遥信、遥测数据)、在线测温数据、辅助监控系统的视频图像等。

智能监控

基于虚拟现实(VR)技术实现的变电站远程统一智能监控平台融合数字视频监控、RFID无线识别、智能门禁、智能报警等多种监控方式:

整个三维场景中,每个设备模型会随着实时采集来的数据,智能判断设备工作状态是否正常。对于出现异常的,三维场景会自动将设备渲染成告警模式并定位,不断提示操作人员及时排除故障;

所有的图像、安防、消防、周界、门禁、温湿度、各种传感设备、三维一次电气设备及其附件的各种属性、数据、动作、变化规律,均可以作为告警条件,进行告警及组合告警触发。

智能远程巡检

优化目前传统的现场巡检模式,通过在该平台上设定巡检路线、巡检设备、巡检数据量、设备外观等不同巡检内容,巡视人员在定时或随机通过该平台上进行远程巡检,当进入巡检设备点时,系统将相关的设备相关在线监测数据,进行集中展示,并对实时巡检的结果、过去时间短的变化趋势等进行正常与否进行巡视、判定,形成综合分析结果记录,能远程、高效进行电气设备多系统、跨平台巡测,减少现场巡检频次,形成和现场巡检的高度互补、统一。

3 技术实现 3D建模技术

三维建模软件为3dMax,它是Autodesk公司开发的基于PC系统的三维动画渲染和制作软件,它功能强大,扩展性好。它适合制作建筑模型、物体动画模型以及人物动画模型等,可利用系统自带的材质库,或自制的贴图,来达到逼真的效果。

3DMax还可以将模型文件导出多种格式的文件,可用于 Java3D开发的引擎平台加载,如obj文件、3ds文件、mdl文件和smd文件等。

本平台引擎所适用的模型有obj、3ds和ms3d。基本场景静止模型采用obj文件格式;刀闸开合、门开合的动画采用3ds格式;漫游人物动画采用ms3d格式。

平台引擎技术

由于本平台采用B/S架构,所以平台引擎选择用Java3D 来实现VR技术。Java 3D是Java语言在三维图形领域的扩展,是一组应用编程接口(API)。客户端只需要使用标准的Java虚拟机就可以浏览,因此具有不需要安装插件的优点。而且Java3D是基于Internet的软件开发平台,它能将图形功能与Internet很好地集成在一起,因此它非常适用于开发基于网络的VR系统。

本平台算法有如下创新点:

(1)创新采用双视野模式展示变电站复杂场景中的人物/眼睛视野模式;更加直观,沉浸地再现变电站复杂真实场景,实现变电站复杂场景及电气设备、屏柜等多视角三维展。

(2)针对三维变电站场景地形的复杂性,改进传统2D启发式搜索A*算法,大幅度提升变电站复杂三维场景自动寻径的消耗时间。

(3)改进了三维变电站复杂场景中地面高低的检测算法,创新地增加了多维射线,来检测路面的高度信息,提高检验的精确性。

(4)根据变电站场景的复杂性、电气设备的布局复杂以及空间局限性,改进传统的AABB碰撞检测算法,采用动态AABB碰撞检测算法,大幅度提高碰撞检测的准确性。

(5)在变电站三维复杂场景中人物平滑移动,摒弃传统的BSP树,采用椭球体算法并添加滑动公式,实现碰撞后的平滑移动及电力巡检人物碰撞后的椭球体滑动处理。

系统接口技术

本平台与 其它 所需展示的系统接口程序采用Web Service模式。它是基于网络的、分布式的模块化组件,它执行特定的任务,遵守具体的技术规范,这些规范使得Web Service能与其他兼容的组件进行互操作。Web Services 利用 SOAP(简单对象访问协议)和 XML(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可扩展标记语言 )对这些模型在通讯方面作了进一步的扩展以消除特殊对象模型的障碍。XML是用于标记电子文件使其具有结构性的标记语言,提供统一的 方法 来描述和交换独立于应用程序或供应商的结构化数据,可以用来标记数据、定义数据类型,是一种允许用户对自己的标记语言进行定义的源语言,非常适合 Web 传输。

本平台的一大功能是可以展示不同系统的实时参数,不同的系统有不同的编程方式,而且像Scada系统,数据量大,且实时性要求很高,接口程序需要设计的灵活、高效,扩展性好。

与Scada系统接口:Scada系统中有所有电力设备所有遥测、遥信数据,本平台需要快速、便捷的从如此庞大的数据量中检索出所需的数据是个难点

与变电站辅控系统接口:本平台需要从辅控系统中要快速便捷地检索出实时图像、及智能报警信号,而图像的文件一般比较大,快速流畅地在3D平台中展示是个难点。

预留与其它系统的接口:因为本平台可以融合其它多种系统平台的数据,所以要求它在扩展性上做到有足够的冗余设计。

4 结论

基于虚拟现实(VR)技术的统一监控平台三维系统采用先进的软硬件技术,在系统功能方面立足电力变电站智能化管理和安全运行的实际情况,解决了传统管理中很多人工难以解决的问题,同时面向变电站整体模块,克服过去各系统数据条块分割、人工关联的弊端,从变电站实际指挥、运行诊断、检修操作等实际使用的角度出发,实现变电运行设备数据准确及时的采集,电气设备、各种监控装置等真实位置场景及实时状态进行直观、立体、逼真的集中再现及变电站三维巡视的漫游、数据记录、外观记录、巡视分析报告录入等数据的直观、统一再现。规范了业务流程的管理,减少了人工和材料损耗,实现了信息数据及分析的自动生成,实现了变电运行的智能及集中化管理。

参考文献

[1]陈卓等.基于虚拟现实的变电站培训仿真巡视功能研究 [J].现代计算机(下半月版),2010(09).

[2]张照彦等.虚拟现实在变电站仿真中的应用 [J].计算机仿真,2008,25(2).

VR技术在游戏领域的应用                    171520332 诸陈元 前言:     1. VR技术的发展现状和技术特点 VR是Virtual Reality的简称,首次提出VR这个概念是在上世纪60年代初期,中文解释是虚拟现实,它的实现方式是通过计算机系统和传感器技术结合而生成的一个三维环境,这项技术的优势是人机交互,VR可以调动用户的听觉、视觉、触觉等感官系统,让用户有种身临其境的虚拟体验。 论VR技术在游戏领域的应用 摘要:科技界技术发展和变革是飞速发展的,近年来VR这个词一夜之间占据了科技届的头条,国内外的VR科技成果接二连三的发布,各路科技巨头也纷纷宣布进军VR市场,什么是VR?本文就VR的发现现状和使用的领域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 VR技术;发展现状;游戏应用领域正方观点:这项技术在上世界80年代后逐步成型,最早是被应用到军事领域内,最近几年依托于云计算、大数据的融合、传感器制作水平的进步、移动通讯网技术4G和5G技术的成熟,VR已经在直播、航天、游戏多个领域快速发展。VR是-项通过计算机科学、人机交互、传感科技、人工智能多个学科共同实现的集成技术,首先是通过计算机的图像处理制成逼真的视觉、听觉、嗅觉效果,来模拟成-个逼真的虚拟空间,然后在让参与者借助于一定的科技装备,来实现虚拟和现实的交互式勇,当体验者使用设备进行移动的同时,与此同时电脑会通过回传的信号进行精密的计算,快速的将制作的3D画面与设备的移动进行匹配,保证用户的临场感,要进行一套完成的VR技术需要借助于以下的技术来进行实现,具体包含如下内容CG技术、电脑仿真技术、人工智能、传感水平、显示设备、网络连接等技术才可以实现。简要的表达就是通过计算机辅助来实现的高端虚拟成像技术,让使用者借助于计算机处理的复杂性课时数据进行交互操作的平台,这对于传统的人机视窗操作来时说科技界的重大创新。 理论支撑1: 1956 年,摄影师Morton Heilig发明了Sensorama,一款集成体感装置的3D互动终端,它集成3D显示器、立体声音箱、气味发生器以及振动座椅,用户坐在上面能够体验 到6部炫酷的短片,体验非常新潮。当然,它看上去硕大无比,像是一台医疗设备,无法成为主流的娱乐设施。 理论支撑2: 1968年问世的Sword of Damocles(达摩克利斯之剑),是麻省理工学院实验室研发的头戴显示器,其设计非常复杂,组件也非常沉重,所以需要一个机械臂吊住头戴来使用。 理论支撑3: Oculus Rift复兴了虚拟现实技术,把它重新带回大众视野中。2009年,其创始人在Kickstarter上发起众筹活动,在很短时间内便获得超过10000 个支持者,备受关注。此后,第三方资金不断涌入,让Oculus Rift得以高速发展。 2014年,社交巨头Facebook宣布以20亿美元收购Oculus,Oculus Rift也在经过了数个DK版本之后,正式于今年1月开放消费者版预购、于3月在全球20多个国家及地区出货。至此,虚拟现实真正步入了消费电子市场。 从科幻到现实,从1957到现在,VR设备的发展被许多人形容为是“将梦变为现实”的过程,尽管还存在不足,还面临坎坷,我们依然有理由期待VR将有光明的未来,毕竟每项科技都是这样一路跌撞走来,渐渐成长的。反方观点: 1、连接线和空间要求是最大阻力 VR产品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比如价格、比如佩戴舒适性等等等等,不过最影响体验的还是现在的连接线。那Oculus Rift或者HTC VIVE来说,他们的体感很好,技术也非常优秀,但由于庞大的数据传输,导致还无法实现无线模式,另外供电也需要有线方式。 2、现有存储和显示影响体验 由于VR时代的场景是360度的,所以对存储空间的占用几乎是呈现几何性增长的,对显示、处理器等硬件的要求也非常高。现在一部PC游戏大作动辄20、30GB空间占用,到了VR时代,一部完整庞大的内容恐怕消耗的是上百GB甚至TB为单位空间占用的。 3、主机问题难以解决 既然提到了存储空间消耗的问题,就不得不说硬件的问题,在我体验过的一些VR场景当中,一些第一人称设计游戏,即便在训练房间当中而非模拟世界环境,也需要消耗大量的资源,比如一款模拟设计飞行器的游戏,要演算爆炸、飞行器、场景非常复杂,需要至少i5以上处理器以及GTX980以上级别的显卡才能流畅运行。而且场景还是受到严格控制的。 理论支撑1: RB2可以说是第一款商业虚拟现实设备,其设计与目前主流产品已经非常相似,并且配有体感追踪手套,可实现操作。然而,其经过高达50000美元起,在1984年无疑是天价。 理论支撑2: 著名游戏厂商世嘉曾计划在1993年发布基于其MD游戏机的虚拟现实头戴显示器,设备看上去非常前卫。遗憾的是,在早期非公开试玩测试中,测试者反应平淡,最终世嘉以“体验过于真实、担心玩家会受到伤害”为理由,取消了该项目。 理论支撑3: 1995 年,任天堂发布32位游戏机Virtual Boy,这是一款非常另类的游戏机,其主机是一个头戴显示器,但只能显示红黑两色。另外,碍于当时技术限制,游戏内容基本上都是2D效果,再加上较低的分 辨率和刷新率,极易使用户产生眩晕和不适感。最终,任天堂的虚拟现实游戏计划在短短不到一年时间便宣告失败。我的观点: 1、沉浸感让内容“活”起来 VR的优势之一就是具有更高的唯独,相比传统的视频内容,它具备360度全景画面,用户也就是主角可以身临其境,通过声音、全面影响感受气氛和氛围,空间感、距离感都会更有层次。 2、体感技术让产品更有说服力 如果只是表现视频内容让屏幕罩上整个面部,模拟真实眼镜的视觉环境,那么实际上也没有太大意义。最关键的地方在于利用大量传感器的体感技术逐渐成熟。 3、简易版VR让产品快速普及 这种简易版产品成为了普及VR让大众了解并且接受的重要阶段。相比其它硬件发展的过程,VR的入门门槛无疑降低了很多,只要有一部智能手机,几十块钱的预算也能让你体验VR技术的魅力,可能体验感并不好,但至少入门了。 理论支撑1: 如果游戏没有成为虚拟现实技术的主要用途,那么必定非娱乐业莫属。电影院的观众已经在享受3D电影了,但是有了类似Oculus Cinema的app,观众可以更加沉浸在电影体验里。他们可以通过VR头显设备投射出的巨大虚拟屏幕看电影,就好像在自己的个人影院里。在图像和声音效果的包围中,他们会觉得自己身临其境。 理论支撑2: VR技术在游戏领域正以日新月异的速度进行升级,众多硬件产品相继问世的同时,在软件方面也得到了Unity、Unreal Engine等引擎的支持,让开发者更为容易的接触到虚拟现实游戏。 理论支撑3: 纵观游戏的发展历程,人类对于游戏的追求始终都在向着虚拟现实的方向前进。目前,在售的虚拟现实设备中的游戏多为一些Demo,对于玩家来说可玩性并不高,但足以体验到虚拟现实技术带来的震撼、新奇感受。 案例分析: 前段时间索尼终于宣布VRPlayStaTIon虚拟现实头显将于十月与消费者见面。随着PSVR的推出,索尼将跻身Facebook、HTC和三星这些科技大牌,共同见证虚拟现实技术将如何改变人们的娱乐方式:不管是看电影、玩游戏还是与其他用户社交。 要是能(在虚拟世界里)身临其境,自己踩在松软的沙滩上,看着海水漫过脚尖,谁还会想无聊地坐在电视前看海呢?回顾发布会现场,索尼与一些视频游戏及传媒公司一起,提前展示了部分开发中的虚拟现实体验产品,Social VR是参展的其中一款游戏,玩家身处在青山环绕的虚拟沙滩上,可以和其他玩家一起踢球,也能参加舞会派对。没错,虚拟世界里也能跳舞了。这个卡通世界里还有更加刺激的体验。随后我被带到了空中,飞得很高,底下的树变得越来越小,我飞过山顶,甚至看到蓝色的海洋延伸至地平线外。当然,飞得再高,也总要落地,很快,我就开始了自由落体。这可是心跳加速的体验。现实中,我的双脚还稳稳地站在发布会现场,但看到自己垂直下落,地平线离我越来越近,我的心跳也变得越来越快。我以前没试过跳伞。但总算是在虚拟现实世界里体验过一次了。 结论: 中心句:VR技术在游戏行业还有很大的潜在发展空间。 论文结构:本文通过正反两面论述VR技术在游戏行业的发展。 总结:因此我认为VR技术将在未来成熟时打破现在的游戏模式成为领军行业。如果我们只因为在发展中遇到了一些问题而因噎废食,那么科技就不会前进和发展。马克思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事物的发展是前进但曲折的过程。”VR技术在发展过程中的确存在并暴露了许多问题,并且今后很有可能还会继续存在和暴露,但正因为有了这些问题的出现,技术才有进步的空间。参 考文献: 基于VR平台的室内互联式体验 李婧雯 艺海. 2020年07期 探究游戏设计中VR技术的优势与实践应用 季红芳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9年33期

  • 索引序列
  • 参考文献论文lte技术
  • lte网规网优论文参考文献
  • bim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bim技术参考文献论文
  • vr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