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 中国植物病理学报

中国植物病理学报

发布时间:

中国植物病理学报

始于1913年,当时北京农商部中央农业试验场成立植物病虫害科,由章祖纯主事。初创阶段的研究工作,大多为病害调查研究和病原真菌分布的记录。1916年章祖纯发表的“北京附近发生最盛之植物病害调查表”,为中国自志作物病害的第一篇调查报告。随后,各地植病工作者先后开展了有关地区或各类作物病害的调查,如邹秉文、邹钟琳于1918~1920年间发表的“中国病菌闻见录”;朱凤美1925年“中国植物病菌所见”,记载7省真菌82属245种至1916年,许多省设立了农事试验场,其中有的试验场设有病虫害课。1922年,江苏省昆虫局成立,后并入1931年成立的中央农业实验所,1933年该所建立病虫害系,负责全国植物病虫害的研究与防治工作,病害部分由朱凤美主持。

中央农业实验所吴昌济于1933~1935年间检查了全国23省麦种1022件,先后两次发表国内麦类黑穗病分布调查,明确麦类7种黑穗病及其分布。何畏冷于1935~1937年间三次发表广东果树病害汇志,记载各种果病83种。1932~1939年间戴芳澜发表了9篇《中国真菌杂录》。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央农业实验所迁回南京,并在北平和吉林公主岭分别建立了北平农业试验场和东北农事试验场,都设有病虫害系病害研究室;大部分省级农业改进所、农事试验场也都恢复。1949年,以北平农业试验场为基础,成立了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1957年在该所基础上扩大成立了中国农业科学院;原中央农业实验所改为华东农业科学研究所,以后又改建为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原东北农事试验场则改建为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各省市自治区也相继成立农业科学研究院,大多数成立植物保护研究所,从事病、虫、草和药剂的研究工作。1952年农业院校调整以后,各农业院校均积极参与病虫杂草防治以及农药的研究;为开展全国性和地方性病虫害的研究、防治工作,有些农业院校还建立与病害有关的研究室和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于1957年成立了植物保护研究所,于1980年成立了生物防治研究室,该院的品种资源研究所和情报所等也配合从事有关植物病害研究和资料工作。中国农业科学院还在全国主产区设立相应的专业研究所,如中国水稻研究所、棉花研究所、烟草研究所、甘薯研究所和马铃薯研究所等,也分别研究农作物病害。1953年在中国科学院植物所内设真菌植病研究室,1956年中国科学院成立应用真菌研究所。1958年中国科学院成立微生物研究所,撤销应用真菌研究所,内设真菌分类学研究室。

植物病理学学科发展最早的是真菌学。戴芳澜去世后,1976年由其学生整理的巨著《中国真菌总汇》(1979年科学出版社出版),列举中国真菌7000余种,是中国真菌分类的大型参考书。1933年,中央研究院增设动植物研究所,设有植物病理研究室,由邓叔群主持。1939年,中央研究院动植物研究所出版邓叔群《中国高等真菌志》,记载1391种,其中3个新属,116个新变种,1940年又出版该著作补志,26属46个种。1963年中国科学院出版邓叔群的《中国的真菌》是其一生真菌学研究的总结。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的病害调查,发展到将于近期(1994年)完成的二十多卷的《中国真菌志》,从一个方面反映中国真菌学的研究水平。中国真菌学会于1980年成立,出版《真菌学报》。真菌病害的种类多,危害性大,许多是中国研究的主要的对象,如禾谷类的锈病、黑粉病、白粉病,水稻的稻瘟病,纹枯病,棉花的枯萎病和黄萎病,多种作物的霜霉病,炭疽病,以及多种腐霉属、疫霉属和镰刀属真菌引起的病害。

中国细菌病害和病毒病的研究起步较迟。俞大绂教授于1936年发表的蚕豆茎腐病是首次发表的细菌病害,1950年以后在俞大绂教授指导下,经过四十多年的工作,方中达和任欣正于1993年完成《中国植物细菌病害志》,列举中国细菌病害百余种,其中有些是中国发现和报道的新种。植物细菌病害在中国研究最多的是水稻白叶枯病和条斑病,各种植物的青枯病,冠瘿病和柑桔溃疡病,大白菜软腐病和马铃薯软腐病等。植物病毒病在中国最早研究报道的是俞大绂教授于1939年发表的“蚕豆温性花叶病”。从50年代开始,全国各地都开展病毒病的研究,其中研究最多的有大豆和蚕豆等豆科植物病毒病,水稻和小麦的多种病毒病,大麦的病毒病,马铃薯病毒病以及各种蔬菜和果树的病毒病。90年代初以来,类病毒病的研究也有一定的进展。同时,新发展的一些学科如病害的生物防治,生物技术,从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研究植物病害问题,也都取得进展。自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对支原体及支原体病害也开展了大量调查研究,据初步统计,中国植物支原体病害已发现50多种,有的支原体病害如桑萎缩病、枣疯病、泡桐丛枝病等,已是生产上亟待解决的严重问题。此外,螺原体的研究也逐渐开展。对植物线虫及线虫病害,开展了全国普查,研究工作有新发展,其中松材线虫的发现和实施检疫,对保护松木做出了贡献。对大豆胞囊线虫,甘薯茎线虫以及根结线虫,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至90年代初,几乎对植物病原线虫的主要类群都有人进行研究,报道了不少新种。

中国早期病害的防治,主要是以麦类黑穗病为主。1919年,邹秉文在南京近郊指导农民用温汤浸种防治麦类黑穗病。从1925~1929年金陵大学推广系在河南、河北、山东、江苏、安徽省推广碳酸铜拌种防治大麦、高粱及粟的黑穗病,防治面积达39400多亩,深受农民欢迎。1929~1933年,俞大绂等发表研究大麦条纹病、坚黑穗病研究成果,用有机汞粉剂和碳酸铜粉处理种子。1935年,清华大学农业研究所植物病理研究室由戴芳澜主持,1937年内迁昆明后,俞大绂,周家炽,裘维蕃,相望年,王焕如,方中达等十余人先后在此工作。除戴芳澜主持的真菌学的研究外,俞大绂领导麦类三种锈病,杆黑粉病和腥黑穗病生理分化的抗病育种工作,以及蚕豆病害的研究,部分内容发表于1945年的美国植物病理学报。中央农业实验所迁回南京后仍由朱凤美主持病害工作,防治方面主要是推广碳酸铜粉防治黑穗病和应用线虫汰除器防治小麦粒线虫病。1940~1945年,朱凤美发表多年来系统研究小麦线虫病结果,被公认朱氏所创建的线虫病麦汰除机防效最佳。

1950年以后,随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中国对主要作物病害的研究和防治,取得了不少成果和经验,最突出的是抗病育种工作受到重视,植物病理工作者与育种工作者的密切配合取得显著成绩,诸如小麦条锈病抗性和生理小种的检测,水稻抗白叶枯病、稻瘟病和纹枯病品种的育成和推广,棉花抗枯萎和耐黄萎品种的育成,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抗病育种工作的发展,也带动了其他学科。由此中国的植物病害防治工作,从早期的种子处理,到后来推广的大田喷药,发展到充分利用抗病品种。时至今日,与农民谈论病害防治要求时,大都提出希望能提供抗病品种。另一个趋势是认识到病害的防治应以作物的生产为主体,应该注意其防治的经济效益,唯有这样才能为广大农民所接受。这样,也就促使植物病理工作者认识到哪些防治方法是可行的,哪些方法是难于推广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群众路线,对中国植物病理学的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由于建立了较完整的教育、科研和技术推广系统,针对中国农业生产上的重大病害问题,组织各方面的力量,进行系统的研究和防治,取得明显的成就。在60年代,一度严重危害的如小麦条锈病,杆锈病和白粉病,苹果的腐烂病和炭疽病,棉花的枯萎病,黄萎病和苗期病害,水稻的白叶枯病和细菌性条斑病和纹枯病,水稻的病毒病以及甘薯的黑斑病等,大都得到控制其危害。有些病害如小麦的粒线虫病和许多黑粉病已经在大部分地区消灭。

1978年底以来,农林部先后恢复了植物保护局、植物检疫实验所、农药检定所,增设病虫测报站;各省地县也相应建立健全了植保组织机构;1982年改建的全国植保总站(含全国病虫测报总站)掌管全国植物病虫害防治工作。据1989年统计,全国各省市都建立了植保站(或植保植检站),属省级站为40个,计划单列市与地区级站313个,县站1929个,拥有各级植保技术人员万余人。1970年在科研和教学方面的植保机构也均大为加强,相应地充实了植病部分。

中国是地少人多的国家,如何在现有耕地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赋于植物病理学方面的任务还是很艰巨的。进入90年代后,国际上对植物病理学的发展和前途展开的讨论,认为植物病理学作为一门应用科学,除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外,应该投入更大的力量,防治当前和未来可能发生的病害,以保障农业生产,提高产量和质量。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更应该注意到这一点。

有计算生物学,生物过程

Q--综合性生物科学 1、生态学报 2、应用生态学报 3、生物多样性 4、生物工程学报 5、遗传 6、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7、微生物学报 8、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9、水生生物学报 10、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11、中国科学.C辑,生命科学 12、生态学杂志 13、微生物学通报 14、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15、生物物理学报 16、古脊椎动物学报 17、古生物学报 18、微体古生物学报 19、生物数学学报 20、生物技术 21、生命的化学 22、实验生物学报(改名为:分子细胞生物学报) 23、生物技术通报 24、生命科学 25、生物学通报 Q94--植物学 1、植物生态学报 2、植物生理学通讯 3、西北植物学报 4、植物分类学报 5、云南植物研究 6、植物学通报 7、武汉植物学研究 8、菌物学报 9、植物研究 10、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11、广西植物 Q95/96--动物学/昆虫学类 1、动物学报 2、昆虫学报 3、动物学研究 4、动物分类学报 5、兽类学报 6、动物学杂志 7、昆虫知识 8、昆虫分类学报 9、人类学学报 10、四川动物 下面还有一些是农业和食品的看能不能靠上第六编 农业科学S--综合性农业科学 1、中国农业科学 2、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3、华北农学报 4、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5、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6、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7、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8、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9、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10、湖南农业大学学报 11、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12、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13、西南农业学报 14、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15、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16、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17、安徽农业科学 18、上海农业学报 19、中国农学通报 20、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21、西北农业学报 22、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3、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24、江苏农业科学 25、江苏农业学报 26、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27、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8、浙江农业学报 29、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30、广东农业科学 31、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32、湖北农业科学 33、新疆农业科学 34、广西农业生物科学 35、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36、贵州农业科学 37、河南农业科学 38、新疆农业大学学报 S1--农业基础科学 1、土壤学报 2、水土保持学报 3、土壤 4、土壤通报 5、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6、水土保持通报 7、水土保持研究 8、土壤肥料(改名为:中国土壤与肥料) 9、生态环境 10、中国水土保持 11、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S2--农业工程 1、农业工程学报 2、灌溉排水学报 3、农业机械学报 4、节水灌溉 5、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6、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7、农机化研究 8、中国农机化 S3,5--农学、农作物 S4--植物保护 1、植物病理学报 2、中国生物防治 3、植物保护学报 4、植物保护 5、农药 6、昆虫天敌(改名为:环境昆虫学报) 7、植物检疫 8、中国植保导刊 S6--园艺 1、园艺学报 2、果树学报 3、中国蔬菜 4、北方园艺 5、食用菌学报 6、中国果树 7、中国食用菌 8、中国南方果树 S7--林业 1、林业科学 2、林业科学研究 3、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4、 福建林学院学报 5、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6、南京林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7、浙江林学院学报 8、西北林学院学报 9、世界林业研究 10、中南林学院学报(改名为: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11、竹子研究汇刊 12、中国森林病虫 13、林业资源管理 14、浙江林业科技 15、林业实用技术 S8--畜牧、动物医学 1、畜牧兽医学报 2、中国兽医学报 3、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4、中国兽医科技(改名为:中国兽医科学) 5、中国兽医杂志 6、草业学报 7、中国草地(改名为:中国草地学报) 8、草地学报 9、动物营养学报 10、蚕业科学 11、黑龙江畜牧兽医 12、草业科学 13、中国家禽 14、动物医学进展 15、中国饲料 16、畜牧与兽医 17、饲料工业 18、中国畜牧杂志 19、饲料研究 20、中国畜牧兽医 S9--水产、渔业TS2--食品工业 1、食品科学 2、食品与发酵工业 3、食品工业科技 4、中国油脂 5、中国粮油学报 6、食品科技 7、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8、中国乳品工业 9、食品工业 10、茶叶科学 11、食品与机械 12、河南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3、中国调味品 14、粮食与油脂 15、粮食与饲料工业 16、中国食品添加剂 17、粮油加工与食品机械(改名为:粮油加工) 18、中国食品学报 19、中国酿造 20、食品研究与开发

植物病理学报好投。植物病理学报植物保护学报微生物学报真菌学报病毒学报线虫学报植物生理学报最主要就这几个了,分类也分得很好,特别是国内的可以到网站上去查询,还可以下载的,不错,其他国外的没必要搞得那么细,做的主要是植物病害都有交叉,可以查看sci的微生物和植物学里面的东西,都是适合的。

植物病理学报投稿

以下期刊可供你参考:1.植物病理学报;2.中国生物防治(改名为中国生物防治学报);3.植物保护学报;4.植物保护;5.农药学学报;6.农药;7.环境昆虫学报;8.植物检疫;9.中国植保导刊

1. Xiao Yu, Bo Li, Yanping Fu, Daohong Jiang, Said A. Ghabrial, Guoqing Li, Youliang Peng, Jiatao Xie, Jiasen Cheng, Junbin Huang, and Xianhong Yi. 2010. A geminivirus-related DNA mycovirus that confers hypovirulence to a plant pathogenic fungu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07:8387-8392. 影响因子,通讯作者2. Bo Li, Yanping Fu, Daohong Jiang, Jiatao Xie, Jiasen Cheng, Guoqing Li, Mahammad Imran Hamid, Xianhong Yi. 2010. Cyclic GMP as a second messenger in the nitric oxide mediated conidiation of the mycoparasite Coniothyrium minitans. 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76: 2830 - 2836. 影响因子,通讯作者3. Liu Huiquan, Fu Yanping, Jiang Daohong, Li Guoqing, Xie Jun, Peng Youliang, Yi Xianhong, Ghabrial Said A. 2009. A novel mycovirus that is related to the human pathogen Hepatitis E virus and rubi-like viruses. Journal of Virology 83: 1981-1991. 影响因子,通讯作者4. Ren Li, Li Guoqing and Jiang Daohong. 2010. Characterization of some culture factors affecting oxalate degradation by the mycoparasite Coniothyrium minitans. Journal of Applied Microbiology. 108:173-180. 影响因子:. Liyan Zhang, Yanping Fu, Jiatao Xie, Daohong Jiang, Guoqing Li, Xianhong Yi. A novel virus that infecting hypovirulent strain XG36-1 of plant fungal pathogen 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Virology Journal 2009, 6: 96. 影响因子,通讯作者6. Wang X., Li G, Jiang D and Huang H C. 2009. Screening of plant epiphytic yeasts for biocontrol of bacterial fruit blotch (Acidovorax avenae subsp citrulli) of hami melon. Biological Control 50: 164-171. 影响因子:. Joana Bernardes-de-Assis, Michelangelo Storari, Marcello Zala, Wenxiang Wang, Daohong Jiang, Li ShiDong, Meisong Jin, Bruce A. McDonald, and Paulo C. Ceresini. 2009. Genetic Structure of Populations of the Rice-Infecting Pathogen Rhizoctonia solani AG-1 IA from China. Phytopathology 99: 1090-1099. 影响因子:. Xie Jiatao, Fu Yanping, Jiang Daohong, Li Guoqing, Huang Junbin, Li Bo, Hsiang Tom and Peng Youliang. 2008. Intergeneric transfer of ribosomal genes between two fungi. BMC Evolutional Biology 8:87. 影响因子,通讯作者9. Yang Liping, Xie Jiaotao, Fu Yanping, Jiang Daohong, Li Guoqing and Lin Fangcan. Antifungal substances produced by Penicillium oxalicum strain PY-1-potential antibiotics against plant pathogenic fungi. World Journal of Micro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 2008 24: 909-915. 影响因子,通讯作者10. Gong Xiaoyan, Fu Yanping, Jiang Daohong, Li Guoqing and Yi Xianhong. 2007. L-arginine is essential for conidiation in the filamentous fungus Coniothyrium minitans. Fungal Genetics and Biology 44: 1368-1379. 影响因子,通讯作者11. Li Hua, Fu Yanping, Jiang Daohong, Li Guoqing, Ghabrial Said A and Yi Xianhong. 2008. Down-regulation of 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gene expression in response to infection with 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debilitation-associated RNA virus. Virus Research 135: 95-106. 影响因子,通讯作者12. Yang Rui, Han Yongchao, Li Guoqing, Jiang Daohong, Huang Hongchang. 2008. Effects of Ambient pH and Nutritional Factors on Antifungal Activity of the Mycoparasite Coniothyrium minitans. Biological Control 44: 116-127. 影响因子:. Ren Li, Li Guoqing, Han Yongchao, Jiang Daohong, Huang Hongchang. 2007. Degradation of oxalic acid by Coniothyrium minitans and its effects on production and activity of b-1,3-glucanase of this mycoparasite. Biological Control 43: 1-11. 影响因子:. Yang Rui, Han Yongchao, Li Guoqing, Jiang Daohong, Huang Hongchang. 2007. Suppression of 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by antifungal substances produced by the mycoparasite Coniothyrium minitans. European Journal of Plant Pathology 119: 411-420. 影响因子:. Wu Mingde, Zhang Lei, Li Guoqing, Jiang Daohong, Hou Mingsheng and Huang Hongchang. 2007. Hypovirulence and double-stranded RNA in Botrytis cinerea. Phytopathology 97: 1590-1599. 影响因子:. Xie J, Wei D, Jiang D, Fu Y, Li G, Ghabrial SA and Peng Y. 2006. Characterization of debilitation-associated mycovirus infecting the plant-pathogenic fungus 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J Gen Virol 87: 241-249. 影响因子,通讯作者17. Li Guoqing, Huang Hongchang, Miao Huajun, Erickson RS, Jiang Daohong, Xiao Yannong. 2006. Biological control of Sclerotinia diseases of rapeseed by aerial applications of the mycoparasite Coniothyrium minitans. European Journal of Plant Pathology 111: 345-355. 影响因子:. Li M, Gong X, Zheng J, Jiang D, Fu Y, Hou M. 2005. Transformation of Coniothyrium minitans, a parasite of 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with 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 FEMS Microbiol Lett. 243(2): 323-329. 影响因子,通讯作者19. Jiang Daohong and Ghabrial Said A. 2004. Molecular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chrysovirus Penicillium chrysogenum virus: the type species of a new family of dsRNA mycoviruses with multipartite genomes. Journal of General Virology 85: 2111-2121. 影响因子. Cheng J, Jiang D, Yi X, Fu Y, Li G and Whipps JM. 2003. Production, survival and efficacy of Coniothyrium minitans conidia produced in shaken liquid culture. FEMS Microbiol Lett. 227 : 127-131. 影响因子,通讯作者21. Cheng J, Jiang D, Fu Y, Li G, Peng Y and Ghabrial SA. 2003. Molecular characterization of a dsRNA totivirus infecting the sclerotial parasite Coniothyrium minitans. Virus Research 93: 41-50. 影响因子,通讯作者22. Caston JR, Ghabrial SA, Jiang Daohong, Rivas G, Alfonso C, Roca R, Luque D and Carrascosa JL. 2003. Three-dimensional structure of Penicillium chrysogenum virus: a double-stranded RNA virus with an genuine T=1 capsid. Journal of Molecular Biology 331:417-431. 影响因子. Li Guoqing, Wang Daoben, Jiang Daohong, Huang Hongchang. 2000. First report of Sclerotinia nivalis on lettuce in central China. Mycological Research 104: 232-237. 影响因子:. Li Guoqing, Jiang Daohong, Wang Daoben, Yi Xianhong, Zhu Bin, Rimmer SR. 1999. Double-stranded RNAs associated with the hypovirulence of 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strain Ep-1PN. Progress in Nature Science 9: 837-841. 影响因子:. Jiang Daohong, Fu Yanping, Yi Xianhong, Wang Daoben. 1998. Transmissible hypovirulent element in isolate Ep-1PN of 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43: 779-78126. 韦善君,李国庆,姜道宏,王道本. 2004草酸对重寄生真菌盾壳霉分生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的影响。植物病理学报 34: . 姜道宏, 李国庆, 王道本, 周启. 2000. 核盘菌弱毒株Ep-1PN培养性状的有性遗传特性. 菌物系统 19: 236-240.姜道宏, 李国庆, 付艳苹, 易先宏, 王道本. 2000. 盾壳霉控制油菜菌核病再侵染及叶面存活的究. 植物病理学报30(1): . 李国庆, 王道本, 姜道宏, 黄鸿章, Erickson RS, 易先宏, 周启. 2000. 不同核盘菌菌株及其近缘种的RAPD分析. 植物病理学报30: . Li Guoqing, Jiang Daohong, Meng Jinling, Yi Xianhong. 1999. An improvement on mass production of apothecia of Sclerotiia sclerotiorum for resistance evaluation of oilseed rape.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18: . 韦善君,陈学章,李国庆,姜道宏,王道本. 1999. 盾壳霉在油菜花瓣上萌发的影响因子分析.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18: . Jiang Daohong, Li Guoqing, Ran Hongchang, Fuyanping, Wang Daoben. 1999. Studies on the recovery of hypovirulent strain Ep-1PN of 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with protoplast regeneration.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18: 543-54832.姜道宏,付艳平,易先宏,王道本.1998.盾壳霉产生的抗细菌物质的特性初步研究. 植物病理学报 28:29-3233.李国庆,王道本,姜道宏,黄鸿昌,周启.1998.莴苣上发现一种新的核盘菌菌核病. 植物病理学报 28:.姜道宏,李国庆,付艳平,易先宏,王道本.1997.影响盾壳霉寄生核盘菌菌核的几个生态因子的分析. 植物病理学报 27: .姜道宏,李国庆,易先宏,王道本.1996.菌核寄生菌盾壳霉的研究Ⅱ 不同菌株培养特性及寄生致腐菌核能力的比较.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15: .李国庆,王道本, 黄鸿章, 姜道宏.1996.小核盘菌有性阶段的诱导研究. 植物病理学报 26: 324

不要诋毁温校长,在网络上造势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非君子所为!

SCI: plant disease, phytopathology, MPMI, Plant journal, plant cell国内期刊: 各农业大学学报,植物病理学报之类

国内外植物病理学期刊

Chinese periodicals on Plant pathology

刘宗善

中国出版植物病理学方面的专业性期刊始于20世纪30年代,在50年代先后创办了《植物病理学译报》、《植物病理学报》和《植病知识》等,至60年代还出版有《植物病理学文摘》等二次性文献期刊。其中,中国植物病理学会编辑出版的《植物病理学报》是被誉为权威性的学术期刊。下面对以交流传播植物病理知识为主,并曾在一定时期连续出版的期刊分别予以介绍。

《昆虫与植病》(1933~1937年)

1933年创刊,浙江省昆虫局编辑出版。中国著名昆虫学家张巨伯创办,并担任主编。内容包括植物病理学在内的研究论文、综合报道、病虫防治情报、通讯和书刊介绍等。后因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于1937年发行至4卷6期后被迫停刊。

《植物病理学译报》(1954~1958年)

中国植物病理学会于1954年创办的刊载世界各国有关植物病理学方面中译稿件的专业期刊。初为半年刊,后改为季刊。其编辑委员会由戴芳澜(主任)、裘维蕃(副主任)等10人组成,聘朱凤美、邓叔群、俞大绂三人为顾问。出版至第5卷,1958年停刊。

《植物病理学报》

1955年创刊,为中国植物病理学会编辑出版的学术性期刊(见《植物病理学报》)。

《植病知识》(1957~1966年)

中国植物病理学会编辑出版的中级专业期刊,1957年在北京创刊,科学出版社出版,开始为季刊,1959年改为月刊。编辑委员会由王焕如等18人组成,陆师义任主编。1966年出至第4卷后停刊。

《植物病理学文摘》(1960~1987年)

植物病理学方面的二次文献期刊,1960年创刊。开始由中国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北京农业大学植物病理教研室和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病害研究室共同编辑,为双月刊。创刊初期以中译国外有关文摘为主,后逐渐增加国内作者的文摘与题录的比重。自1962年第5期起纳入中国国外科技文献编译委员会的文摘系统,刊名改为《农业文摘》第4分册(《植物病理学》),由中国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重庆分所出版。自1966年第9期后中断出刊,直至1974年恢复《植物病理学文摘》原名出刊(季刊,由中国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重庆分所编译,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重庆分社出版)。1979年起改为双月刊,直至1987年出至第21卷(总共140期)停刊。

此外,在有关学科的专业性期刊中植物病理学方面的内容也占有一定的篇幅。中国植物保护学会于1962年成立后,先后创办了《植物保护学报》(1962年创刊,季刊)和《植物保护》(中级专业性刊物,1963年创刊,双月刊)。农业部植物检疫实验所和全国植保总站等事业单位和有关学会先后创办了《植物检疫》(1979年初创时为内部交流刊物,1994年开始公开发行)和《病虫测报》(1980年初创时为内部参考资料,1990年开始公开发行,1993年改名为《植保技术与推广》)。中国植物保护学会和中国植物病理学会在各省、市、自治区的地方学会以及地方有关事业单位大多也编辑出版了一些包括植物病理学内容在内的专业性刊物。浙江省昆虫与植病学会于1983年沿用30年代时浙江昆虫局编辑出版的《昆虫与植病》为刊名出版专业性期刊。台湾省的植物保护学会自1959年起出版了《植物保护学会会刊》(季刊)。

植物生物学方面的期刊基本定位以“综合性、高水平”为办刊方针,求新、求快,及时、准确地反映我国植物科学领域科学家最新研究成果(新发现和新方法等)、系统评述国际研究热点(新理论、新发展)。刊登内容主要以发表涵盖植物科学各领域(包括农学、林学和园艺学等)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创造性的研究成果。栏目设置研究论文、研究报告、研究快报、技术方法、特邀综述和专题论坛。这里推荐《植物学报》,它主要刊登植物学各学科有创新的原始研究论文和快讯,并发表植物科学重要领域的综述国际最新进展的文章;期刊的定位是以中文(英文摘要)及时、快速和全面地反映我国植物科学及其相关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植物学报》是由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和中国植物学会主办的中文版综合性学术期刊。双月刊,128页,国内外公开发行。发表涵盖植物科学各领域(包括农学、林学和园艺学等)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创造性的研究成果。服务对象为中国国内从事科学研究和高等教育的中高级专业人员。《植物学报》是全国优秀期刊、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和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已被国内外多家著名检索系统收录,包括CAB、AGRIS、CSCD、CSTPCD、CNKI和CAJCED等。

被认可的,Plantdisease是个SCI权威期刊,即二区期刊。PlantDisease是美国植物病理学会APS主办的专业学术期刊,内容偏应用一些,大概2至3分左右,在植物病理学领域算是不错的期刊。该期刊最大的特色是每期都刊登大量的病害通告“DiseaseNote”,这类病害通告对于我们即时了解新病害有很大帮助,但并非是“OriginalResearchArticle”,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研究性文章。病害通告的篇幅一般一页纸,内容比较固定。比如何时何地何种作物上发现某种新病害,病症描述,分离病原等。

植物病理论文

植物保护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紧张又充实的大学生活即将结束,大学生们马上就要开始最难熬的毕业设计阶段,而我们做毕业设计之前要先写好开题报告,快来参考开题报告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我整理的植物保护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毕业论文题目:

菌寄生真菌纤细齿梗孢蛋白酶基因的克隆与表达

姓名: xx 学号: xxxx

年级: xxx 专业: 植物保护

指导教师:姓名 xxx 职称 教授

学科 植物病理

山东农业大学教务处

20XX年x月x日

一、选题依据(拟开展研究项目的研究目的、意义)

菌寄生(Mycoparasitism)是发生在菌寄生真菌与寄主真菌之间的一种寄生方式,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一种真菌与真菌之间的相互作用。一直以来,生物间相互作用及信号传导的分子机制,是当今生命科学研究的热门。利用菌寄生真菌与寄主真菌作为研究的模式系统来揭示生物相互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李多川(Li,1996)先生发现纤细齿梗孢(Olpitrichum tenellum)和串珠镰刀菌(Fusarium moniliforme)的菌寄生关系以来,我们实验室试图通过研究纤细齿梗孢和串珠镰刀菌,来建立菌寄生真菌与寄主真菌相互作用机制研究的模式系统,从而揭示菌寄生真菌与寄主真菌之间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纤细齿梗孢(Olpitrichum tenellum)是串珠镰刀菌的一种重寄生真菌,该菌是一种接触性活体重寄生菌,离体试验发现其分生孢子只有在串珠镰刀菌细胞壁提取物刺激下才能萌发。这说明两者之间的重寄生关系是建立在二者识别与互作的分子机制上的(Li,2004)。在纤细齿梗孢和串珠镰刀菌相互作用过程中,几丁质酶、蛋白酶等细胞壁裂解酶可能起到重要作用。其中,蛋白酶在木霉属菌寄生真菌中的功能已经得到初步证明,而纤细齿梗孢的蛋白酶的研究还未见报道。因此,克隆纤细齿梗孢蛋白酶编码基因对于从分子水平上研究重寄生真菌和寄主识别和互作机制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文献综述内容(在充分收集研究主题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提出问题,找到研究主题的切入点,附主要参考文献)

纤细齿梗孢(Olpitrichum tenellum)是李多川教授分离得到的一种活体营养接触型菌寄生真菌[1~3],其寄主包括Fusarium moniliformeAlternaria alternata等。近年来,我们实验室一直在努力以其为基础研究菌寄生真菌与寄主真菌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经过多年的研究,人们渐渐认识到真菌细胞壁蛋白在细胞与外界的相互作用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细胞壁蛋白研究已经成为生物间相互识别机制研究的热点。鉴于以上原因,我们实验室成功分离纯化了纤细齿梗孢的寄主之一Alternaria alternata菌丝细胞壁上的一种特异性糖蛋白——凝集素,并初步证明其在和孢子吸附过程中起到识别因子的作用[4]。近年来,菌寄生真菌细胞壁裂解蛋白酶在菌寄生过程中的作用被人们逐渐重视起来。克隆和表达菌寄生真菌的蛋白酶编码基因变得很有意义。本研究试图以菌寄生真菌纤细齿梗孢(Olpitrichumtenellum)作为研究材料克隆了其蛋白酶基因。根据氨基酸的保守序列设计兼并引物,然后采用RT-PCR和RACE是一个较为快速、简单和高效的方法。本实验根据同源保守序列设计兼并引物,通过RT-PCR及RACE-PCR的方法,克隆了蛋白酶的编码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并对该基因进行了序列分析,为后续试验打下了基础。

由于Olpitrichum tenellum在离开寄主的人工培养基中很难生长,纯化其蛋白酶变得非常困难。因此,我们需要使用外源蛋白表达系统得到蛋白,进一步研究其性质,从而搞清楚其在重寄生过程中的作用。在过去的几十年间,随着DNA重组技术的不断发展,通过构建遗传工程菌株,人们可以较容易地使各种各样的天然酶的基因在微生物系统中高效表达,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摆脱对天然酶源的依赖。

基因工程的表达系统有原核表达系统和真核表达系统两大类。在原核表达系统中,大肠杆菌表达系统是目前了解最深入,实际应用最为广泛的表达系统。与其他表达系统相比,大肠杆菌表达系统具有遗传背景清楚、目标基因表达水平高、培养周期短、抗污染能力强等特点。在基因表达技术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分子生物学研究和生物技术产业化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工具[5]。

Pichia pastoris基因表达系统经过十几年发展,已基本成为较完善的外源基因表达系统,具有易于高密度发酵,表达基因在宿主基因组中稳定整合,能使产物有效分泌并适当糖基化,培养方便经济等特点。利用强效可调控启动子AOX1,已高效表达了HBsAg、TNF、EGF、破伤风毒素C片段、基因工程抗体等多种外源基因[6],证实该系统是高效、实用、简便,能提高表达量并保持产物生物学活性的外源基因表达系统。表达系统在生物工程领域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促进更多外源基因在该系统的高效表达,提供更为广泛的基因工程产品[7]。

我们已经分离到蛋白酶的编码基因,本研究中将该基因的去掉信号肽序列的正确阅读框融合于原核表达载体pET-22b(+)和毕赤酵母表达载体pPIC9K上,分别转化 BL21及Pichia pastoris GSxx5,以期在这些菌株中有效表达该基因的编码产物,从而为以后功能研究打下基础。

1 李多川.1998.菌寄生真菌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37~65.

2 21.李多川.1998.菌寄生真菌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微生物学通报,25:345~347.

3 .李多川,沈崇尧.1997.菌寄生菌物与寄主菌物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西北农业学报,6:94~98.

4 张成省,李多川,孔凡玉. alternata菌丝细胞壁凝集素的纯化与特性研究.植物病理学报,35(2):141~147.

5 .xx.何诚,朱运松.1998.甲醇营养型酵母表达系统的研究进展.生物工程进展,18:7~xx.

6 彭毅,杨希才,康良仪.2000.影响甲醇酵母外源蛋白表达的因素.生物技术通报,4:33~36.

7 韩雪清,刘湘涛,尹双.2003.毕赤酵母表达系统.微生物学杂志,3:35~40.

三、研究方案(主要研究内容、目标,研究方法、进度):

1、研究内容:

本课题选择纤细齿梗孢(Olpitrichum tenellum)做为研究对象,通过RT-PCR及RACE技术分离克隆了其丝氨酸蛋白酶基因,并进行原核及真核表达,并对其的性质进行了研究,为进一步的研究工作打下基础。

2、研究的目标:

克隆了纤细齿梗孢(Olpitrichum tenellum)的丝氨酸蛋白酶基因,进行原核及真核表达,并对其的性质进行了研究。

3、研究方法:

将纤细齿梗孢(Olpitrichum tenellum)接种到LB培养基上,培养14个小时后,收集菌丝,然后采用总Trizol法提取RNA。再从GenBank数据库中搜索到大量的蛋白酶氨基酸序列,并根据同源性进行分类,分别设计兼并引物。再通过RT-PCR、3’-RACE、5’-RACE获得全长cDNA、DNA克隆,并将其连接到载体上,然后采用电击法将将重组质粒转入到全长cDNA、DNA克隆中,通过透析纯化蛋白酶,最后研究其特性。

四、研究进度:

20xx年5月23日~20xx年5月29日 整理收集资料,并跟着研究生学习基本实验技术。

20xx年5月30日~20xx年6月18日 提取RNA,设计引物、全长cDNA、DNA克隆 。

20xx年6月19日~20xx年7月15日 转化大肠杆菌、毕赤酵母表达,获得纯纯产物,并研究其特性。

20xx年3月~20xx年6月 对实验结果不理想的实验重做,整理实验数据,完成毕业论文,并准备毕业答辩。

五、技术路线:

收集菌丝

总RNA提取

同源序列 设计引物

特性研究

RT-PCR、

3’-RACE、5’-RACE

纯化表达产物

全长cDNA、DNA克隆 转化大肠杆菌、毕赤酵母

四、进程计划(各研究环节的时间安排、实施进度、完成程度)

20xx年5月23日~20xx年5月29日 整理收集资料,并跟着研究生学习基本实验技术。完成实验的1%。

20xx年5月30日~20xx年6月18日 提取RNA,设计引物、全长cDNA、DNA克隆。完成实验的50%。

20xx年6月19日~20xx年7月15日 转化大肠杆菌、毕赤酵母表达,获得纯纯产物,并研究其特性。完成实验的95%。

20xx年3月~20xx年6月 对实验结果不理想的实验重做,整理实验数据,完成毕业论文,并准备毕业答辩。完成100%。

五、导师对文献综述的评语

签字:

20xx年xx月xx日

六、专业意见

专业主任签字:

20xx 年 月 日

七、学院意见

学院(章): 负责人签字:

20xx年xx月xx日

摘要:

针对目前浙江农林大学植物保护研究法实验教学方法、内容及手段等方面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提出了相关改革对策:优化实验课程内容,整合实验模块,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等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以及课程考核方式和时间安排的调整,旨在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及创新能力。

关键词:

植物保护论文

目前,国内外很多农业院校的植物保护专业均开设了昆虫研究法和植病研究法课程。为优化本科培养方案,浙江农林大学通过调整教学大纲,将植病研究法、昆虫研究法和农药研究法合并成一门植物保护研究法课程。植物保护研究法是植物保护专业重要的专业限选课程之一,是植物保护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和提高学生专业实验技能和学习兴趣的重要课程,是一门专业性、实践性很强的实验学科。通过这门课程的教学,能使学生掌握植物保护研究的基本方法及基本原理,培养植物保护研究常规操作能力,以及查阅资料、设计实验方案和实际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整理资料、总结归纳和论文撰写的能力。笔者分析了浙江农林大学植物保护研究法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教学改革内容,并总结了改革成效。

1.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传统实验教学的弊端传统实验教学的主要特征是“灌输式”“填鸭式”,学生在2个小时的实验过程中就是简单地按照实验指导书和实验大纲中的实验方法和步骤依葫芦画瓢,实验完成后,又按照统一的模式填写实验报告。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学生无需独立思考和分析,更谈不上发挥创新能力了。因此,很难让学生对实验产生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更无从谈起了。虽然这种传统实验模式简明、清晰,有利于学生对相关结论的认可、理解和记忆,也有利于教师对整个教学过程的控制,教师和学生很轻松愉快地就能完成实验教学任务。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传统实验教学的弊端立即显现。学生缺乏设计实验的能力,在实验过程中缺乏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后缺乏正确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因此,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急需改革。

实验教学内容系统性不强植物保护研究法是植物保护专业本科学生的一门专业课程,其涉及的内容有昆虫研究法、植病研究法和农药研究法。在以往的实验课程中,只是简单地把这3门课的实验合在一起上,并没有把内容紧密联系在一起,如昆虫实验时,指导教师一般是教授昆虫学科的教师;而在进行植病实验时,则由讲授植病学科的教师指导。这样的实验模式难以使植物病虫害系统联系起来,学生学习专业知识不够系统和深入,容易造成理解上的片面性和孤立性,不利于掌握该专业的系统知识和技能。

实验考核不科学以往实验课程成绩评定的主要依据是实验报告,而每次实验课结束后,学生递交的实验报告只是把实验大纲(包括实验口的、原理、仪器与试剂、内容及方法)原文不动地抄一遍,实验结果更是千篇一律,这样实验就变成了预演过程,学生在实验中缺乏思考,不利于培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背离了实验课教学的初衷。同时,还会导致每位学生的实验成绩差异微乎其微,不具有良好的区分度。

2.教学改革内容

重视教学环节在以往的实验课程中,实验教学所需要的实验用具和材料大多数都是实验教辅人员提前准备,导致他们的工作量非常大。让学生参与实验材料的准备和管理,一方面提高了教辅人员的工作效率;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对实验过程有全面了解,获得整个科研实践过程的训练,从而养成好的实验习惯,在未来的科研工作中做到计划周密、有条不紊地安排和实施实验计划。同时,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必须教育学生认真操作、仔细观察、实事求是地记录实验结果,并对实验进行科学分析。一日_发现弄虚作假的学生,一定要严厉批评,同时帮助他们分析失败的原因,找出解决的方法,有条件的情况下,让其重新做实验,让学生充分意识到科学研究允许失败,但是不能有半l从虚假。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实践教学是培养和训练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手段,尤其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其独特的地位和作用。该项口分别以某种农作物病虫害为主轴展开一系列的实践性实验教学,要求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和执行各项实验内容,指导教师负责答疑和提供技术帮助。学生通过自己分组、调查、取样、鉴定、查阅资料、讨论制订实验方案和动手实验等一系列步骤,不仅可以很好地将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而且还有助于提高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进一步培养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优化实验教学内容结构将整个实验课程设置成一个综合性的大实验:分别以某个农作物上的病虫害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贯穿整个课程。将口前昆虫研究法的昆虫标本的采集与制作、昆虫人工饲养技术、昆虫生态学研究方法、昆虫生理生化研究方法、昆虫分子生物学研究方法和害虫综合治理研究方法5个实验和植病研究法的植物病害调查、植物病原菌分离与鉴定技术、植物病原菌分子生物学鉴定技术、植物病原真菌遗传转化技术和植物病害综合治理技术5个实验合并成1个综合性大实验,将植物病虫害研究以故事的形式紧密地整合在一起,让学生将课堂知识与田间实际应用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学习兴趣。整个实验就是以具体的作物病虫害发生为时间轴,具有很强的连贯性和系统性,学生只有认真完成每一个实验,才能很好地保证后续实验的顺利进行,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同时也改变了学生实验报告千篇一律的`现象。改革成绩评定方式实验课成绩一方面是对学生实验完成好坏的肯定,另一方面也对学生起到了一定的督促作用。为了做到对学生的全面评价,实验成绩除实验报告和考勤成绩外,应将实验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动手操作能力、实验结果记录规范性量化纳入成绩考核。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应主动观察并记录每个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量化后按一定比例记入总成绩,对那些既有独立操作能力,又有创新意识的学生,适当给予创新学分。实验过程中,学生是否遵守实验室规则、是否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实验结束后,学生是否打扫卫生、是否清洗实验器材等,这些看似小问题,但也体现着一个人的品质和素养,做得好的学生也可以适当加分。

3.改革成效

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及其对专业知识重要性的认识学生能在同一时间完成植病研究法、昆虫研究法和农药研究法3门实验课程,体现了实验课程很强的连贯性和系统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将这3门课程的相关内容紧密、有机地联系起来,对植物病虫害防治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及其对专业知识重要性的认识。在实验的过程中,强调把学生的动手能力放在首位,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实验中,切身体会到所学专业的意义。

培养学生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植物保护研究法实验教学模式具有系统化和整体化特点,同时涉及昆虫研究法、植病研究法、农药研究法等相关学科课程。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在对病虫害的认知及其防治等问题的处理上始终处于主体地位,在独立思考、查找资料、咨询专业教师、综合分析之后,拟定出具体的处理方案,能够融会贯通地掌握植物保护学科的理论知识和基本实践技能。

提高指导教师的业务水平新的实验教学模式综合运用了3门相关课程的理论知识,加强了课程的综合实践环节,因此指导教师自身的知识面、操作技术、实践应用和协调能力都需要提升。所以,这种实验教学模式促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同学生一起不断学习,丰富专业理论知识,完善专业实践体系,提高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了解和掌握学科及相关学科的发展动态、研究的新进展、出现的新技术,从而提高了指导教师的业务水平。

4.结语

植物保护研究法在植物保护专业2013级和2014级本科生实验课程教学中进行了实践,通过问卷调查,95%的学生认为在实验过程中有较多的动手机会,激发了自己对实验的兴趣,提高了自己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认为该教学方法可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拓展学生的科研思路、激发学生的创新创造力和提高学生的独立应用实践能力,具有良好的教学效果。

Chinese periodicals on Plant pathology

刘宗善

中国出版植物病理学方面的专业性期刊始于20世纪30年代,在50年代先后创办了《植物病理学译报》、《植物病理学报》和《植病知识》等,至60年代还出版有《植物病理学文摘》等二次性文献期刊。其中,中国植物病理学会编辑出版的《植物病理学报》是被誉为权威性的学术期刊。下面对以交流传播植物病理知识为主,并曾在一定时期连续出版的期刊分别予以介绍。

《昆虫与植病》(1933~1937年)

1933年创刊,浙江省昆虫局编辑出版。中国著名昆虫学家张巨伯创办,并担任主编。内容包括植物病理学在内的研究论文、综合报道、病虫防治情报、通讯和书刊介绍等。后因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于1937年发行至4卷6期后被迫停刊。

《植物病理学译报》(1954~1958年)

中国植物病理学会于1954年创办的刊载世界各国有关植物病理学方面中译稿件的专业期刊。初为半年刊,后改为季刊。其编辑委员会由戴芳澜(主任)、裘维蕃(副主任)等10人组成,聘朱凤美、邓叔群、俞大绂三人为顾问。出版至第5卷,1958年停刊。

《植物病理学报》

1955年创刊,为中国植物病理学会编辑出版的学术性期刊(见《植物病理学报》)。

《植病知识》(1957~1966年)

中国植物病理学会编辑出版的中级专业期刊,1957年在北京创刊,科学出版社出版,开始为季刊,1959年改为月刊。编辑委员会由王焕如等18人组成,陆师义任主编。1966年出至第4卷后停刊。

《植物病理学文摘》(1960~1987年)

植物病理学方面的二次文献期刊,1960年创刊。开始由中国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北京农业大学植物病理教研室和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病害研究室共同编辑,为双月刊。创刊初期以中译国外有关文摘为主,后逐渐增加国内作者的文摘与题录的比重。自1962年第5期起纳入中国国外科技文献编译委员会的文摘系统,刊名改为《农业文摘》第4分册(《植物病理学》),由中国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重庆分所出版。自1966年第9期后中断出刊,直至1974年恢复《植物病理学文摘》原名出刊(季刊,由中国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重庆分所编译,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重庆分社出版)。1979年起改为双月刊,直至1987年出至第21卷(总共140期)停刊。

此外,在有关学科的专业性期刊中植物病理学方面的内容也占有一定的篇幅。中国植物保护学会于1962年成立后,先后创办了《植物保护学报》(1962年创刊,季刊)和《植物保护》(中级专业性刊物,1963年创刊,双月刊)。农业部植物检疫实验所和全国植保总站等事业单位和有关学会先后创办了《植物检疫》(1979年初创时为内部交流刊物,1994年开始公开发行)和《病虫测报》(1980年初创时为内部参考资料,1990年开始公开发行,1993年改名为《植保技术与推广》)。中国植物保护学会和中国植物病理学会在各省、市、自治区的地方学会以及地方有关事业单位大多也编辑出版了一些包括植物病理学内容在内的专业性刊物。浙江省昆虫与植病学会于1983年沿用30年代时浙江昆虫局编辑出版的《昆虫与植病》为刊名出版专业性期刊。台湾省的植物保护学会自1959年起出版了《植物保护学会会刊》(季刊)。

专业术语我可能翻译得不太好,仅供参考!中文摘要核盘菌引起的作物菌核病是世界性分布的一种病害。本论文以分离自陕西省核盘菌SX466菌株为研究材料,通过分析该菌株的生物学特性,发现相比于正常菌株Ep-1PNA367,菌株SX466在PDA及胡萝卜培养基上不能产生菌核,生长速度减弱(??cm),致病力衰退,是一株具有典型弱毒现象(hypovirulence)的弱毒菌株。通提取弱毒菌株SX466的dsRNA及电泳分析,表明该菌株中含有??条dsRNA片段,弱毒现象可能与dsRNA存在具有相关性。本论文的完成为研究核盘菌的致病机理及真菌中dsRNA介导的弱毒特性提供了很好的研究材料及基础。关键字:核盘菌;弱毒菌株;生物学特性;dsRNAAbstract:Sclerotiorum disease, which is a type of crop desease caused by 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distributes all over the world. With the SX466 of 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isolated from Shan xi province as researching objective in this paper, it is observed through analyses of the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isolate of SX466 that compared with the normal isolate Ep-1PNA367, isolate SX466 does not produce sclerotium on PDA and carrot nutrient medium, its growth rate(??cm) is reduced and vieulence degenerated, which makes isolate SX466 a hypovirulent strain with a typical phenomenon of hypovirulence. Via dsRNA extration of isolate SX466 and electrophoretic analysis, it is indicated that ?? dsRNA fragments is contained in this isolate and hypovirulence may have correlation with the existence of dsRNA. Valuable researching material and basis are provided for the research of pathogenic mechanism of 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as well as the dsRNA-mediated hypovirulence in fungus by the completion of this : 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hypovirulent strain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dsRNA

中国植物生态学报

2010年,植物所共有在研项目314项(包括新增项目94项)。其中,主持(或承担)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3项(新增1项)、承担(或参加)课题21项(新增7项),主持(或承担)中国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项目15项;主持(或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2项、重点项目9项、面上项目99项(新增37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8项(新增1项);承担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课题2项,主持(或承担)重要方向项目27项(新增7项),承担国际合作项目16项(新增8项);承担院地合作项目39项(新增15项),与地方政府合作项目13项(新增4项)。发表论文408篇,其中SCI论文217篇,有136篇发表在学科前30%的SCI刊物上,影响因子在以上的8篇,以上的35篇,以上的148篇;出版专著4部;授权专利16项。 2011年,植物所争取国家重要科技计划项目(课题)共计78项。其中,科技部科技基础条件平台项目1项,科技基础工作专项1项,973课题1项,农业成果转化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7项,其中重点项目2项、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1项、杰出青年基金2项、面上项目44项、青年科学基金15项、重大国际合作项目1项、海外及港澳学者合作研究基金1项、创新研究群体延续资助1项;中科院项目百人1项,中科院创新方向性项目2项,先导性专项课题4项。2011年植物所到位经费亿元,实际留所经费亿元。发表论文366篇,其中SCI论文231篇,有152篇发表在学科前30%的SCI刊物上,影响因子在以上的11篇,以上的32篇,以上的154篇;出版专著17部;授权专利22项。 2012年,植物所在研项目(课题)共320项(新增160项)。其中包括,973和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2项、课题15项(新增1项),863课题1项(新增1项),国家科技条件平台项目1项(新增1项)。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课题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项、创新群体1项(新增1项)、重大国际合作研究项目1项(新增1项)、重点项目7项(新增2项)、面上项目122项(新增44项)、青年项目45项(新增15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4项(新增2项)、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1项(新增1项);中科院战略性先导专项3项,中科院重点国际合作项目2项,其它国际合作项目19项(新增8项);院地合作项目4项,其它横向项目32项(新增15项)。到位经费亿元,实际留所经费亿元。发表论文416篇,其中SCI论文280篇,有184篇发表在学科前30%的SCI刊物上,影响因子以上的7篇,以上的45篇,以上的118篇;出版专著10部;授权专利48项。 2013年,植物所在研项目(课题)共471项(新增220项)。其中,承担973和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3项(新增1项)、课题19项(新增5项),863课题1项,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2项(新增2项),科技支撑课题2项,科技基础条件平台项目1项(新增1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6项(新增1项)、面上项目123项(新增44项)、青年项目45项(新增16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3项(新增1项)、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2项(新增1项)、重大项目1项、创新群体1项、重大国际合作研究项目2项(新增1项);承担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项目1项,中科院重点国际合作项目2项,其它国际合作项目23项(新增12项);院地合作项目8项(新增4项),其它横向项目116项(新增96项)。2013年,植物所到位经费亿元,实际留所经费亿元。发表论文457篇,其中SCI收录期刊发表论文328篇,有285篇发表在领域前30%的SCI刊物上,作为第一作者单位发表影响因子以上的20篇,以上的58篇,以上的150篇;出版专著3部;授权专利56项。 2014年,植物所共有在研项目377项(包括新增项目213项)。其中,承担973和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3项(新增1项)、课题18项(新增5项),863课题1项,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2项(新增2项),科技支撑课题2项,科技基础条件平台项目1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9项(新增4项)、面上项目128项(新增46项)、青年项目62项(新增30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3项(新增1项)、优秀青年基金3项(新增2项)、特殊学科点建设项目1项(新增1项)、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2项、创新群体1项、重大国际合作研究项目2项(新增1项)、海外及港澳学者合作研究1项、其他基金项目12项(新增5项);承担其他部委项目10项(新增4项);承担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项目1项,院重点部署项目3项,主持院STS项目1项(新增1项);中科院重点国际合作项目4项(新增2项),其它国际合作项目18项(新增8项);院地合作项目8项(新增4项),其它横向项目116项(新增96项)。2014年,植物所到位经费亿元,实际留所经费亿元。发表论文562篇,其中SCI收录期刊发表论文365篇,有230篇发表在领域前30%的SCI刊物上,作为第一作者单位发表影响因子以上的15篇,的22篇,以上的135篇;出版专著8部;授权专利41项;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 《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 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和中国植物学会共同主办的植物学综合性国际英文学术期刊。2012年SCI影响因子为,排在国际植物生物学非综述类期刊的第12名,位居国际该领域期刊的前11%,在所有 SCI收录的151种中国科技期刊中位于第7名。JIPB被SCI,BA和PubMed等67个国际重要检索机构收录;拥有14,300余家订阅机构,订户遍及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每年全文下载量接近20万次。 2013年入选中国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 “全国百强科技期刊”;2012年获中国科协 “优秀国际科技期刊奖” 二等奖,被CNKI等三个机构授予“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称号;2006年—2011年获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A类资助;2005年、2007年、2009年—2012年获中国科学院出版基金资助;2001—201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学术期刊专项基金资助; 2009年获 “新中国60年有影响力的期刊” 称号;2006年获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 2005年获第三届国家期刊奖提名奖、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2004年获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2003年获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2002年获第二届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1999年获首届国家期刊奖。 《Journal of Systematics and Evolution》 《植物分类学报》是中国生物学科历史最悠久的核心期刊,代表了中国植物分类学领域的最高学术水平。2003年被世界著名检索机构ISI数据库收录,入编其产品SCIE和CC/AB&ES。2008年原拉丁刊名Acta Phytotaxonomica Sinica改为英文名Journal of Systematics and Evolution,自2009年始改为英文刊,并与国际出版机构Wiley-Blackwell合作出版,采用ScholarOne的Manuscript Central在线投稿、审稿系统。自2010年至2013年的影响因子分别 为、、、。2012年入选“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 《Journal of Plant Ecology》 是中国植物学会和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主办的一本反映植物生态学领域及相关交叉学科最新研究进展的全英文期刊,双月刊,创刊于2008年。以发表符合当前国际生态学研究前沿的原始创新性论文为主,同时发表有新观点的代表国际植物生态学研究前沿和动态的综述。被SCI、BA等17个国际知名数据库所收录,2013年JCR最新发布的JPE影响因子为,在SCI收录的195种植物学期刊中位列第93位;在SCI收录的136种生态学期刊中位列第89位;在中国大陆被SCI收录的151种期刊中位列第30位。2012年获中国科协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优秀国际科技期刊三等奖。 《植物生态学报》 由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和中国植物学会主办、中国科学院主管的中文生态学期刊。月刊,大16开本(A4幅),全铜版纸印刷。刊登内容涉及植物学、生态学、农学、林学、地理学、土壤学及气象学等多个学科,主要发表植物生态学及其相关领域的高水平创新性原始研究论文,包括以植物与环境关系为内核的生态学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等方面的内容。注重发表有新观点的植物生态学及其相关领域的高水平综述文章、新的方法与技术、植物生态学相关基础资料,并设有论坛栏目,对植物生态学及其相关领域的重要科技问题开展学术讨论。被BIOSIS、美国《化学文摘》(CA)、俄罗斯《文摘杂志》(AJ)、Ecological Abstracts、Advances in Ecology、AGRIS International、CNKI、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等中国国内外几十种重要检索系统和数据库收录。 《生物多样性》 反映中国生物多样性研究和发展水平的、中国国内生物学领域公认的高水平学术刊物。 《植物学报》 由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和中国植物学会主办的中文版综合性学术期刊。反映中国植物科学领域科学家最新研究成果(新发现和新方法等)、系统评述国际研究热点(新理论、新发展),刊登涵盖植物科学各领域(包括农学、林学和园艺学等)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创造性的研究成果。栏目设置包括研究论文、研究报告、研究快报、技术方法、特邀综述和专题论坛。是全国优秀中文期刊、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和《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核心期刊。被中国国内外多家著名检索系统收录,中国国内数据库包括: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万方网络资源系统(网络版)、CSCD、CSTPCD、CNKI和CAJCED;中国之外数据库包括::《英联邦农业文摘》(CABABSTRACTS)和联合国粮农组织情报系统《国际农业引文索引》(AGRIS INTERNATIONAL)。获中国科学院优秀期刊三等奖(2000年)、新闻出版总署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2001年)和第六届中国科协期刊优秀学术论文三等奖(2008年)。2009年,入选中国科协精品期刊示范项目。2012年,本刊被评为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 《生命世界》 由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中国植物学会、高等教育出版主办,传递与生命相关的科学信息,普及与生命相关的科学知识,报道与生命相关的科学事件。主要栏目有封面故事、生命科学、生命自然、生命健康。

农学国家级重点期刊 北京农业大学学报 农学国家级重点期刊 病毒学报 农学国家级重点期刊 蚕业科学 农学国家级重点期刊 草业学报 农学国家级重点期刊 茶叶科学 农学国家级重点期刊 动物分类学报 农学国家级重点期刊 动物学报 农学国家级重点期刊 分析化学 农学国家级重点期刊 核农学报 农学国家级重点期刊 环境科学 农学国家级重点期刊 昆虫分类学报 农学国家级重点期刊 昆虫学报 农学国家级重点期刊 林业科学 农学国家级重点期刊 棉花学报 农学国家级重点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农学国家级重点期刊 农业工程学报 农学国家级重点期刊 农业机械学报 农学国家级重点期刊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 农学国家级重点期刊 气象学报 农学国家级重点期刊 热带作物学报 农学国家级重点期刊 生理学报 农学国家级重点期刊 生态学报 农学国家级重点期刊 生物工程学报 农学国家级重点期刊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 农学国家级重点期刊 水产学报 农学国家级重点期刊 水生生物学报 农学国家级重点期刊 水土保持学报 农学国家级重点期刊 土壤学报 农学国家级重点期刊 微生物学报 农学国家级重点期刊 畜牧兽医学报 农学国家级重点期刊 遗传学报 农学国家级重点期刊 应用生态学报 农学国家级重点期刊 园艺学报 农学国家级重点期刊 杂草学报 农学国家级重点期刊 真菌学报 农学国家级重点期刊 植物保护学报 农学国家级重点期刊 植物病理学报 农学国家级重点期刊 植物病毒学报 农学国家级重点期刊 植物分类学报 农学国家级重点期刊 植物生理学报 农学国家级重点期刊 植物生态学报 农学国家级重点期刊 植物学报 农学国家级重点期刊 中国环境科学 农学国家级重点期刊 中国粮油学报 农学国家级重点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农学国家级重点期刊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农学国家级重点期刊 中国兽医学报 农学国家级重点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农学国家级重点期刊 作物学报

订阅网上可以订啊,订阅全年的话还有优惠的

1.“植物水上生长装置”(发明专利,专利号:ZL 02 1 ;国际专利主分类号:A01G31/02;权利人:华东师范大学;发明人:达良俊;申请日期:,授权公告日期:)2.“植物水上生长支撑装置”(实用新型专利,专利号:ZL 02 2 ;权利人:华东师范大学;发明人:达良俊;申请日期:,授权公告日期:)3.“支架(浮岛1)”(外观设计专利,专利号:ZL 02 3 ;权利人:华东师范大学;发明人:达良俊;申请日期:,授权公告日期:)4.“支架(浮岛2)”(外观设计专利,专利号:ZL 02 3 ;权利人:华东师范大学;发明人:达良俊;申请日期:,授权公告日期:)2、著作新文化地产相关研究(跨境)-关于环境科学。2005(12),江西人民出版社(ISBN 7-210-03295-9,CIP数据核字第144254号),P:232-323.(约8万字)3、主要论文(1)植被生态学方面杨永川,达良俊。丘陵地区地形梯度上植被格局的分异研究概述。植物生态学报(已接受)方和俊,达良俊,王晨曦。上海佘山植物群落多样性。中国城市林业(已接受)杨永川,达良俊,由文辉。浙江天童国家森林公园微地形与植被结构的关系。生态学报,2005(11),25(11)2830-2840杨同辉,达良俊,宋永昌,杨永川,王良衍。浙江天童常绿阔叶林生物量研究(Ⅰ)群落结构及主要组成树种生物量特征.浙江林学院学报,2005(10),22(4):363-369.李俊祥 达良俊 王玉洁, 宋永昌. 基于NOAA-AVHRR数据的中国东部地区植被遥感分类研究. 植物生态学报, 2005, 29(3): 436-443.达良俊, 杨永川, 宋永昌. 浙江天童国家森林公园常绿阔叶林主要组成种的种群结构及更新类型. 植物生态学报,2004,28(3):376-384.达良俊,杨永川,陈燕萍. 上海大金山岛的自然植物群落多样性. 中国城市林业, 2004,2(3):22-25陈波, 宋永昌, 达良俊. 天童常绿阔叶树种栲树生殖个体大小及其生殖构件特征. 植物研究,2004,24(1):80-86夏爱梅,达良俊,朱虹霞,赵明水. 天目山柳杉群落的结构及更新机制. 浙江林学院学报,2004, 2(1):44-50.陈波, 宋永昌, 达良俊. 植物大年结实研究概述. 应用生态学报 2003,14(1):117-120陈波, 达良俊, 宋永昌. 常绿阔叶树种栲树开花物候动态及花的空间配置. 植物生态学报. 2003,27(2):249-255.宋永昌, 徐国士,陈伟烈,王希华,达良俊,陈添财. 台湾常绿阔叶林主要类型及其与大陆常绿阔叶林的关系.植物生态学报,2003,27(6):719-732.陈波, 达良俊. 栲树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枝系特征分析.武汉植物学研究 2003,21(3):226-231.杨永川,达良俊,季昉. 上海江湾机场植物群落多样性研究. 上海环境科学, 2003, 22(9):615-618杨永川, 达良俊,陈克霞. 上海之肾-江湾湿地生物多样性调查. 中国城市林业, 2003,1(2):17-20S. Suzuki, Y. Nakamura,K. Kawano, Wang Xihua, Da Liangjun. A Phytosociological Study on the Deciduous OakForests in Eastern China. ECO-HABITAT:JISE Research,2003, (1):85-103.杨永川, 达良俊. 上海大金山岛种子植物区系的研究. 武汉植物学研究,2002,20(6):433-437陈波, 宋永昌, 达良俊. 木本植物的构型及其在植物生态学研究中的进展. 生态学杂志 (3) 52-56陈波,达良俊,宋永昌. 常绿阔叶林内和林窗中栲树的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2002,10(3):207-214蔡永立、达良俊. 亚热带东部壳斗科6种常绿植物叶片解剖特征.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002,8(5)460-466Da,Liangjun; Ohsawa Masahiko. Abandoned Pine-plantation Succession and the Influence of Pine Mass-dieback in the Urban Landscape of Chiba, Central Japan. Japanese Journal of Ecology, 42(1):81-93,1992(Japanese with English synopsis)(2)城市生态学方面Shuqing Zhao, Liangjun Da, Zhiyao Tang, Hejun Fang, Kun Song, Jingyun Fang. Rapidurban expansion and its ecological consequences in Shanghai, China. Frontiers in Ecologyand the Environment(impress)王雪莹,辛雅芬,宋坤,达良俊。城市高架桥荫光照特性与绿化的合理布局。生态学杂志(已接受)刘娜娜,李琳,达良俊。城市住区水景生态效益指标体系及评价。生态学报(已接受)达良俊,王雪莹,汪军英. “省地宜居型”住宅是城市人居环境建设的优选模式。城市问题,2006(3)杨永川,达良俊。上海乡土树种及其在城市绿化建设中的应用. 浙江林学院学报,2005(8),22(3)286-290.胡艳玲, 戚仁海, 由文辉, 达良俊. 城市森林生态系统生态服务功能的评价.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5),29(3):111-114刘娜娜,达良俊. 城市住区水景生态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现代城市研究,2005(4):36-40达良俊,杨同辉,宋永昌. 上海城市生态分区与城市森林布局研究. 林业科学,2004(7),40(4):84-88达良俊,陈克霞,辛雅芬. 上海城市森林生态廊道的规模.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4(7),32(4):16-18达良俊,李丽娜,李万莲,陈鸣. 城市生态敏感区定义、类型与应用实例.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6(2):97-103达良俊. 人与自然和谐共存. 新地产,2004(10):50-59达良俊,刘娜娜,李琳. 上海水景住宅建设的现状与分析. 新地产,2004(9):45-47达良俊,李琳,刘娜娜. 日本生态住宅与城市“多自然型”水景观建设的现状. 新地产,2004(9):72-75达良俊. “近自然型”水景是上海水景住宅建设的新理念、新模式、新技术及发展趋势. 新地产,2004(9):76-79达良俊. 建筑的“新空间绿化”——日本城市居住区建筑物绿化发展现状. 新地产,2004(10):70-71李丽娜、达良俊. 南方城市小康住宅区应注重的生态原则。环境科学动态, 2003,(4):48-523、植被工程学方面:李琳,刘娜娜,达良俊。鸢尾和菖蒲不同器官对富营养化水体中氮磷元素的积累效应研究。环境污染与防治(已接受)达良俊,颜京松. 城市近自然型水系恢复与人工水景建设探讨. 现代城市研究,2005(1):9-15达良俊,李琳 等. 上海市安亭新镇人工水体近自然型水景建设途径与技术. 现代城市研究,2005(4):16-20刘冬燕,达良俊,由文辉,宋永昌. 绥宁河生态修复对粒径分级叶绿素a 的影响. 应用生态学报,2003,14(6):, Liangjun. Construction of Near-nature Forests as Ecological Restoration of Urban Ecosystem in Shanghai. ChineseFore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4(3):60-64达良俊,杨永川,陈鸣. 生态型绿化法在上海城市“近自然”群落建设中的应用. 中国园林, 2004, 20(99):38-40陈克霞,吕晨,达良俊. 城市森林建设中存在问题剖析及建议. 中国城市林业, 2004,2(4):48-51陈伟凤,达良俊,陈克霞,方和俊. “宫胁生态造林法”在上海外环环城绿带建设中的应用. 中国城市林业, 2004,2(5):48-51董巍,孙铭,刘昕,王祥荣,达良俊. 上海浦东生态林营造过程初探. 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43(6)1020-1023达良俊,陈鸣. 凤眼莲不同部位的重金属含量及其根系的吸附作用. 上海环境科学, 2003,22(11):765-767陈鸣、达良俊. 水污染生物监测和检测方法及其研究进展. 上海环境科学(网络版),2003,22(9)达良俊,许东新. 上海城市“近自然森林”建设的尝试. 中国城市林业, 2003,1(2):13-16达良俊. 城市绿化的新方向——近自然森林. 文汇报,2003年12月21日(第5版面),科技文摘第497期.达良俊,杨永川. 上海城市近自然森林的恢复。城市森林生态研究进展(何兴元主编),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136-139,379pp.

  • 索引序列
  • 中国植物病理学报
  • 植物病理学报投稿
  • 国内外植物病理学期刊
  • 植物病理论文
  • 中国植物生态学报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