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毕业论文的优秀与否,并不完全取决于论文的质量,而是由以下五个方面综合评估的:毕业论文完成情况;学生的业务能力及水平;毕业论文质量;学生的独立见解及创新能力;毕业论文答辩的表现,学生自述和回答问题的情况等。
对于论文的积累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是说在后期看大量的论文就是万全之策了,更重要的是从一开始便养成看论文的习惯,并且形成自己的框架与论文小宝库,在后期更新新内容的时候也可以温故,会对同一篇论文有着不一样的观感,也可能会从中获取更多的新东西。
并且,在看论文的过程中,你也能够逐渐得到一种本领就是,这篇论文是在讲废话还是真的有所内容,从而在后期加大筛选效率,获得更需要的论文。
俗话说得好,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如果你连一篇论文的基本编排构局都弄不清,想写出一篇好文章可谓是痴人说梦了。了解论文结构,拆分章节构思,下面先让我们了解下论文的基本结构。
⭐第一章:绪论⭐
这一章至少应该包括选题的价值与意义、文献评论、此文的思路、资料和方法、各章节的主要内容及逻辑安排等,以此彰显此项研究与已有成果之差异,强调此项研究在资料、方法上的独特性,以及全文写作的基本思路,以便读者更好地把握全文,并激起阅读的兴趣。
⭐第二章:理论基础⭐
为自己的研究做一个前期铺垫,可以是阐述前人的研究基础,也可以介绍用到的研究工具,这个根据个人研究内容的不同做选择。但一定不要用过多的篇章来阐述研究基础,否则会喧宾夺主。
⭐第三章:研究假设⭐
本章则是在第二章理论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研究假设,也是你整篇论文的核心观点。接下来的几章都是围绕这个核心论点展开论证。
⭐第四章:论证过程⭐
这一章则是对上一章节研究假设的调查实验论证,对收集来的数据进行分析,以验证你的假设是否成立。这个部分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去实验或调查等,以充分保证数据的科学性,真实性。
⭐第五章:研究结论⭐
这一部分其实在整个论文中是极为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应用类的学科。因为它不仅阐述你的研究过程得出了怎样的结论,提出的假设到底哪些成立哪些不成立?而且关系到你的研究成果或论文的成果到底有什么意义。
⭐第六章:参考文献⭐
最后,我们需要将论文中提到的研究方法所涉及的文献,以及我们参考过的文献全部列出,以保证通篇的真实客观。
在认识论文基本结构之后,我们很容易明白,论文的核心就是论证你观点的过程,所以确定课题是重中之重。
⭐确定论文选题,提交开题报告⭐
第一步你需要去选好课题导师,了解导师的研究方向,与导师讨论确立自己的论文课题。
⭐查阅相关文献,筛选可用数据⭐
接下来需要你围绕确立的课题查阅大量的相关行业文献,通过前人的经验来推测你的方案是否可行。阅读的过程中不用通篇通读,只需通过摘要找到其核心论点即可。
⭐罗列论文大纲,撰写论文内容⭐
在通过大量文献的阅读,与科学的调研实验得到可信的数据资料后,就要开始着手论文的撰写,想好各章节的内容,写出一个完善的大纲,逻辑缜密地分布好各级标题,剩下只需要填充内容即可。
⭐在线查重修改,规范论文排版⭐
论文写完后,还需要按照学校的格式去规范排版,以及查重,重复率过高则需要降重。关于“查重”与“格式”我们后面会详细讲到。
1.⭐中国知网
国内最大最权威的文献传递平台,读者在校内可免费浏览下载文献。该库采用国际通用的 PDF 格式制作,用户使用时可进行复制、粘贴,也可进行打印机下载,部分文档需下载CAJ软件阅读。
2.⭐超星汇雅电子图书
图书馆购买了超星汇雅电子图书70万种,覆盖文化教育 、文学艺术 、历史地理、生物科学、医药卫生、工业技术等22个学科领域。该资源采用云端托管的形式,读者可访问平台200万册电子图书。
3.⭐读秀知识库
"读秀"是由海量全文数据及资料基本信息组成的超大型数据库,为用户提供深入到图书章节和内容的全文检索,部分文献的原文试读,以及高效查找、获取各种类型学术文献资料的一站式检索,以及通过 Email 电子邮箱获取文献资源,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学术搜索引擎及文献资料服务平台。
本科生毕业论文应该注重选题,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选择适合本科生研究的论文题目,这样才能够再论文论述过程中把控。
一定要注意格式,也要注意内容,一定要在细节处把握的非常好,同时也要反复的检查。
格式、不要跑题等。大学的时候写毕业论文,应该注意论文的格式,因为老师很看重论文的格式,如果你的论文格式不对,论文的质量会打折扣;还有一定不要跑题,要抓住重点,不然论文集是写得再好,都不会过得。
可以联系日本的国民性,日本人的性格特征,比如谨小慎微。敬语对于日本人来说也是很难学的,特别是年轻人越来越用不好了。既然是重要性,你就要列举他重要在哪里。你是偏重语法或者别的什么吗。其实这个题目范围还是可以很大的
まっ、私は卒業した時、同級生のある人の論文テーマは「日本人の恩返し意識」ですよ 残念ながら、その人の論文、私持ってないんですげど、でも、もし貴方は本当にこのテーマを書きたいなら、「菊と刀」という本を読まなければなりません。 今、中国でもこの本が買える、また原版日本語版も買えると思い、ぜひご参考くださいね!
《菊与刀》菊与刀》的作者,美国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女士,却教会读者剥离看似匪夷所思的表象,将主观想法抛却一边,而通过日本文化的外在细节、表面现象,深入其肌理来观照日本的人生观。我们不妨将此看作欣赏日本文化图景的全新方式——不是把文化中菊和刀对立分开,区别对待,而是要站在远处,将二者结合起来,从整体上看,互补地来看,那才是真正的日本文化,并且显得那么自然而情有可原。一应该说,日本文化之所以然,都可以在其岛国地理环境的框架内得到隐约或间接的暗示。这不是百分之百的科学论断,却为我们提供一丝理解其文化渊源的线索。日本是个单一民族、单一文化的岛国,土地的有限、物资的贫乏,使那里的生活条件并不宽裕,为了生存,就要奋斗。在这样的环境下,任何人都无法孑然一身,独立于群体而生存,合作分工比矛盾冲突更有可能生存下去。是故,日本民族的集体凝聚力由此产生。这似乎是一个人口与地理位置均不占优的民族所能摆出的一种反抗与自持的姿态,其背后或许隐藏着整个民族的生存忧患意识。于是,一种普遍的信仰也就建构起来了——对等级制度的信仰,即对于控制、命令与服从的信仰。在恶劣的外界环境中,这种等级制带来一种超稳定的社会结构,带来秩序与安全:“日本人将这个严密等级体系视作安全和稳定。只要人们位于已知的界限范围内,只要日本人履行已知的义务,那么他们还是可以信赖这个世界。”(鲁思·本尼迪克特 《菊与刀》 当代世界出版社 2008年 下同)这个民族就仿佛努力试图抓住手中的流沙般不确定的命数,将其固定、沉淀下来,让不可捉摸的世界(尤其是充满不可捉摸的灾难的世界)变得尽在掌控之中。这是日本民族的意志与强力。于是,日本式“各安其位”的社会等级观念,便是我眼中日本文化的“内核”。应该说,等级观念本身即是日本文化很重要的一部分,在日本,等级制度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是对客观外部环境适应的结果。所以,等级制的存在便有了合理性,甚至在日本人的伦理观中,等级即代表伦理,等级等价于正义。等级制不再仅仅是统治阶层的专制工具,它还许诺了秩序与安全,带来一套“正义”逻辑,并获得了合法性说明。而日本文化的其他枝节就催生依附于这种“各安其位”的理念,并渗透于日常礼节、辈分、年龄、性别等具体生活层面。故在日本人的价值观中,社会高于自我。“集体力量是强大的”犹如一个信念,在集体社会的万丈光芒下,自我被照射得渺小、苍白而微不足道,自我精神空间亦被压缩。在这样一个分工明确的集体中,每个人都是社会大机器上的小部件,做着分内的工作,各安其位,各司其职,“集体意识”、“服从意识”从小就被灌输。只有被社会所接纳,才会被自己的所属群体所认同,也就是说,日本人的自我价值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外界认可来实现的,他们借社会这面“镜子”看见自己。正因如此,日本人操持着过于严苛的自我监督,且尤其重视别人(尤其是强者、上级)对自己的评价。于是,我们也就不难理解日本“耻文化”的思路了。“耻文化”有一个前提,即对社会的广泛认同甚至被其同化,而羞耻感就产生于对社会体制“越轨”的那个瞬间。如果所做之事不合规矩,就会被视为是“丢面子”。可见,它亦打着社会等级制的底色,“一个人培养自重是因为有社会的存在”(),这种外部约束具有权威性、绝对性。此外,日本人对集体如此看重,以至于他们似乎生来就是为了履行社会义务而存在的。而对于“情义”的看重,是日本人精神上的一条锁链——他们自小便这条锁链套住,它划定了“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的界限,并在意识萌动之初便加以灌输。就像“裹小脚”一般,长大后即使放了脚也无法复原成天然的大脚;日本人默认了这层枷锁的合理性,认为生来就应戴着这副镣铐,心安理得地被约束、被牵制。这是社会对个体的规训,日本人的集体价值观,犹如在新生儿的身上打下烙印,伴随着他的下半生而不曾消褪。“情义”便是等级制所滋润的伦理观,它弥散在日本民族沉重的人际关系中,如他们所呼吸的空气一样理所应当。而“情义”在潜移默化、不易察觉的细节中,为日本人的人生观罩上了限制性的藩篱,在一些“情义”与“正义”的冲突较量中(如在战争中,屠杀行径被认为是对天皇的效忠),使置身其中的人们在“道德困境”里作着困兽之斗。我们甚至可以透过等级制度这面棱镜,来分析日本看似“精神分裂”的民族性格。《菊与刀》中就有这样一段精彩而形象的描述——“日本人既生性好斗而又和平礼让;既穷兵黩武而又崇尚美感;既桀骜不驯而又彬彬有礼;既固执僵化而又审时度势;既顺从而又憎恨受人摆布;既忠心耿耿而又背信弃义;既无所畏惧而又胆小怕事;既保守而又善于接受新事物。……”()乍一看,日本人的性格确实自相矛盾,但不同的态度取决于不同的情境——而日本人所面对的是强者还是弱者,才是决定其态度的关键。两种截然相反的情形,却在日本式等级观念的投射下,显得情有可原,有根有据,再正常不过了。二虽然日本人选择这种严密的等级制度有其合理性,但压在他们身上的包袱实在太重了,就好似一片薄薄的面包上涂抹着一层厚厚的奶酪。这就需要一个缓冲地带,在恰当的时机给过紧的社会机制松松绑。在《菊与刀》中,作者罗列了日本人好酒、洗热水澡、性关系等日常生活片段,借以说明日本人乐于满足自己的感官欲望,对欲望不做过多的节制,“把肉体享乐当做一种艺术来加以培养”()。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日本文化是自我放纵的哲学,本书作者一针见血地指出,满足感官欲望的前提是要承担更重大的义务。这类“润滑剂”增加了严密体制的灵活性,而同时,肉体享乐与履行义务之间又是互不妨碍、彼此独立的“两个世界”,恰似天平的两端,却维持着微妙的平衡。而除了艺术化的肉体享乐之外,日本文化中更重要、更具精神性的解脱之法无疑是自我修练,该书作者则将其比作“磨掉自己‘身上的锈’”。也许,正是贫乏的物质条件,使这个民族的生存智慧转向了精神领域,这种修炼具有强调精神的反物质主义倾向。可以想见,日本民族强大的自我克制能力一定需要对意志的修练。对于日本人来说,履行社会义务并不是一种“自我牺牲”,也“感受不到自我怜悯和自我正义”();相反,他们对“诚”十分看重,认为如果一个人怀着诚心主动去履行对社会的“情义”,便被视为一个道德高尚、极有修养的人。这是完全认同社会体系、被其完全同化的结果,当人与社会的步调一致,内心与外界的冲突也就不复存在,心境归于平和。此时,自我修炼的初衷也就达成了。我们可以设想,在人未受自我修炼之初,其内心想法与外界定位存在着某种“错位”,人的精神在进退两难的矛盾中游移着,因被撕扯而痛苦。于是,他们以禅宗为寄托,主张灭欲及消除自我,而其关键在于“专心”,也就是“心守一点”。人在专注于一点时,身心全然沉湎其中,也就感受不到“自我”的存在,“自我”就此泯灭,物我两忘,而臻于“无我”境界——这便是修道之人所渴求的境遇,“人的意志与行动之间‘缝隙全无,丝发亦难’”(p373)。这更像是对外界强制力发自内在的巨大反弹,修道之人希望通过禅宗做到“心如止水”、“波澜不兴”,全然不受外界干扰,“像死人一样活着”;他们起码可以暂时卸下自我监视的千斤重担,不复受到“羞耻心”的胁迫,回归内心的宁寂。然而,我们亦可以看到,在很大程度上,这种修身之法也黏附在严密的社会等级网之中。它默认了外在的社会强制力,而转向自我的重新塑造,不管是全身投入的诚意,还是“活死人”的心境,都是为了寻求在一个体制框架内“更好地生活”、“使心境归于平和,不再痛苦”,力图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而非冲破、撕裂等级制这一张密不透风的网。于是,它本身也成为了体系中的一部分。三传统日本文化的等级观念在给日本带来稳定与秩序的同时,也具有潜在的、致命的危险。其中就包括与等级观伴随而来的强者逻辑,以及对个体的过度压抑与伦理观的弱化。日本人太注意社会对其个体所投来的目光。个人依赖于社会,同时被其繁杂交错的网缚住了,逃离不得。更可悲的是,日本人既生活在巨大的精神压力下,又离不开整套社会机器,被既定、成熟、僵化的社会体制所包围、吞噬。这里有一个“养鸟”的例子:“喜欢养鸟的人们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笼中的鸟儿即便放出去,也往往会飞回笼子。”(萨苏评注 )在日本人的观念中,遵守规则带来安全感,一旦离开了自己的岗位,个体就是一个无用的螺丝钉,丧失了自我定位能力,可轻易地被命运之轮碾碎。然而,当自我被过度压抑,其自身反思能力就相应减弱,而有赖于外界价值观的约束。在日本人看来,“耻是道德的根本”(),“非正义”来自于耻辱而非罪恶,乔治·桑塞姆爵士曾说:“在整个历史进程中,日本人似乎在某种程度上缺乏这种判别恶的能力,或者说不愿解决这些恶的问题。”(),也许日本人认为,社会会代替他们思考,帮助他们解决“恶的问题”,而不需要渺小个体做出无谓而艰难的道德抉择——只是他们没有料到,社会体制本身也可以制造罪恶。而日本等级观念所造成的罪恶,在其对外战争中以极端的方式展现出来。上世纪三十年代,当时世界的“强者”们信奉军国主义、法西斯主义,日本又怎会错过这一学习机会?日本人为其侵略活动所寻找的理由,不是“战争目的的永恒正义性”,而是“日本迫切需要得到世界的尊重”(),也就是说,他们渴望在整个世界的“等级金字塔”中找到合适的位置,并且以“成王败寇”的逻辑力争上游,成为强者。“大东亚”共荣圈便是日本人精心策划、为自己“度身订制”的等级框架,在这一体系中,日本人自然作为最顶端的上等民族居高临下,而被其侵略的民族成了金字塔底层的“小弟弟”们,他们可以被任意践踏,因为他们是弱者。这符合日本的等级正义观。同时,日军士兵在战争中残忍杀害战俘与平民,不仅能在藐视弱者的等级观念中找到依据,而且在“绝对服从”的权威意识形态的灌输下,士兵早已完全丧失了个人自我意识的反省与觉醒。有学者曾言:“在罪恶的极权统治下,(人的)不思想所造成的灾难可以远胜于人作恶本能的危害的总合”(Hannah Arendt, Eichmann in Jerusalem: A Report On the Banality of Evil)。最终,日本沿着战争的轨道发疯似地前行后,驶进了自我毁灭的死胡同。结果与代价是巨大而惨痛的,与开始“赢得世界尊重”的愿望适得其反,日本连同被侵略的民族一样,受战火蹂躏后,终落得两败俱伤。而今天值得我们反思的,不单单是战争罪行与法西斯军国主义,还要重新审视渗透于日本文化肌理的等级观念。《菊与刀》的最后一章名为“投降后的日本人”,作者曾粗略地构想出日本可能的未来发展图景。在她的诠释下,“菊”与“刀”被注入了新的观念与生命力——“菊花不经线圈支撑和人工修剪照样可以保持秀美的姿态”,它象征着“一套比较自由、宽松的伦理体系”;“刀”的形象则暗示了“对自己‘身上的锈’负责,擦干净它……对自己的行为后果负责”,它成为了“理想和自我负责者的比喻”()。作者看出了文化的两面性,并在尊重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力图找到新的“平衡点”,而非将所有日本价值观与等级制度捆绑在一道,沉入历史的深渊。从这里,我们亦可感受到,作为一位人类学家,作者发自内心地相信“普世价值”的力量:她力图搭起一块平等的基石,以取代原先以不平等为代价的社会运转机制。四《菊与刀》的评注者萨苏,曾将此书比作新版美、日、中“三国演义”。中国人与日本人,在部分文化层面具有默契与共性,比如在“社会”与“自我”的关系、“好面子”等问题上,中国人与日本人往往能心领神会;而作为一个美国人,《菊与刀》的作者面对这种完全异质的文化,往往要大费周章地分析研究,才能捕捉到一些头绪。然而,在有些情况下,劣势反而会转化为优势,这位美国作者可以敏锐地捕捉到东方人习以为常的文化现象或细节,同时站在新鲜、客观的角度,进行令人耳目一新的意义解读,产生一种陌生化效应。于是,比较的意义也就体现出来了而《菊与刀》带给我的启示还远非如此。本书作者鲁思·本尼迪克特女士是一位人类学家,她开出了审视异质文化的两个条件,“硬心肠”(tough-mindedness)与“宽容心”(generosity):前者表示要尽可能地抛弃偏见,去贴近异质文化,客观承认文化之间的不同,并且尊重差异的存在;而后者则要求包容这些差异,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安全的世界,“鼓励文化上的差异就能够产生一个动态的世界”()。这个声音,回荡于二战后满目疮痍、遍地疾苦之声的世界,自有一种感化人心的撼人力量;即使放在今天,也仍然掷地有声。她展示给我们一种可能的姿态——即对待与自己不一样的人或看法,可以不理解,可以不认同,但首先要尊重其存在的价值。正如书中所言:“只有信仰坚定的人,才能异乎寻常地宽容……对于其他生活方式的理解,将会增强对自身文化的热爱,使自身获得愉快和丰富的经验。”()这亦是本尼迪克特女士写作此书时的信念。
日本有一个很有名的民间故事叫“仙鹤报恩”,讲一对贫穷的老夫妇救了一只受伤的仙鹤,仙鹤不忘搭救之恩,化为一个美丽的姑娘侍奉救命恩人,每天夜里,仙鹤拔下自己身上的羽毛织出美丽的布。老夫妇因出售这布匹而富裕起来,一天夜里,老头子窥看了织布的情景,使仙鹤无法再变为人身。仙鹤说道,“我就是那只被你们搭救的仙鹤,化为人身来报答你们的恩情,现在恩已报完,我要飞走了”。 这类故事中国也有,只是版本不同,细节不同,但中心思想差不多,都是教导人们要“知恩报恩”。这实际上反映了中日两个社会中这样一个共同的事实:接受别人的好处都是一种“债”,一定要还报。“知恩报恩”是一种美德,“忘恩负义”要受人谴责,所以日本人身上有沉重的恩义负担,日本人的“忠”、“孝”观念就是在这种基础上产生的:还报父母的养育之恩谓之“孝”,还报国家君主之恩谓之“忠”。以此为中心,日本人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道德伦理体系:欠负-报恩的伦理体系,这一体系对日本人的性格特征和行为方式起到了决定性的影响,至今仍难以消除。 日本人的“恩义”包括两个方面。—个是“恩”的方面,即上级、地位高的人给下级、地位低的人的各种恩惠(物品、庇护、关心等)。另一个是“义务”方面,下属、地位低的人对自己接受的各种好处都有还报的义务。中国人也需要记住别人对自己的好处,并在适当的场合以大体相等的东西还报。“恩”不是没有,但限于特定的领域。所以,中国是一个“人情”社会。一个人若不懂“人情世故”是要受谴责的。但在日本式的集团内,“恩”有普遍化的倾向,日本人的恩义意识是同等级意识联系在—起的。在等级体制下,授受关系趋向于只有两种形式:或者施恩或者受恩。受恩是一种债务,必须偿还。所以,在日本,只要有交往不深的人送礼物,接受者一般要马上算出礼物的价值,尽快根据送礼人和收礼人的身份,决定是否回送一份比例相当的礼物,以免背上恩情债。 在所有的恩情中,对天皇的欠负是最大的,“自己有幸生在这个国家,安居乐业,万事称心,就不能不想天皇所赐的恩典”,所以每个日本人都要时刻准备听从天皇的召唤,为其奉献自己的一切,对天皇恩情的偿付是强制性的和绝对的。除此之外,日本人的欠负对象还有父母、老师、主人以及任何对他授以恩情的人,这些恩情都具有强制性的约束力,必须偿还,否则他就是一个不义之人,将受到社会的谴责和惩罚。整个日本就是一个恩情的世界,子女与父母、下级与上级、学生与老师以及所有人与天皇形成了一个牢固的恩情结构。所以在日本,“所谓‘义’就是确认自己在各人相互有恩的巨大网络中所处的地位,既包括对祖先,也包括对同时代的人”,因此日本人的道德就是忠诚与报恩。日本真正的民族叙事诗《四十七士物语》赞颂的就是属下对主君的忠义。为了替主君报仇,报答主君的恩情,他们牺牲了自己的一切,包括父亲、妻子、妹妹的生命。当他们为主君报仇后,又在其坟前集体自杀,因为他们的报仇行为虽成全了他们对主君的义,却导致了他们对幕府的不义,他们只有以自杀来偿还,这种抛弃爱情、亲情的忠义故事深得日本人的青睐。这种欠负—报恩的伦理体系造就了日本人性格中的一极:极端自我牺牲的精神。 这里所谓的“恩惠”包括有形和无形两种。前者如财物,后者如庇护、救助以及精神上支持等。有形恩惠可以用有形的形式还报,即“投之以桃报之以李”;亦可用无形的形式还报,“富者报人以财,贫者报之以义”即是其例。日本人对于接受的有形和无形恩惠都必须认真考虑还报的问题,因此他们身上都负着“人情”和“恩义”的负担。但在等级制度发达的社会里,报恩观念得到强化,因为,地位高者施恩于地位低者,通常要求后者还报以更大的服从、尊敬和献身,因此日本人在接受别人的恩惠时表现得比中国人更敏感。 “欠恩不是美德,报恩则是懿行”、“难以报恩于万一”、“为报恩献身之时就是行有美德之始”。这些成为日本人“恩义意识”的核心思想。
一合格的科技论文,从内容到结构都要有新意,论文的写作要突出重点,内容要真实正确;从内容出发,为内容服务,句无虚发,字无浪费,这是基本系则。除此之外,论文写作还应遵守相应的规范,掌握一定的技巧。笔者在工作中审阅了大量的研究生没稿文章,发现主要存在以下问题:标题不贴切有些作者的论文是在博士期间做了几个不同的内容,这样题目就很难准确表达题意。可以突出一点,但不要将不很密切的几个内容都写在一个题目上。还有些论文是几块不相干的内容,这样题目就更难定了。因此研究生在写论文时,标题应尽量简洁、准确,一个题目只有一个主题,必须有所舍取。还有些论文是一个大主题下的一部分工作,如果需要,可以用副标题的形式给出更多的信息。摘要不完整自然科学论文摘要一般应包括研究的目的、方法、结果及结论叫。在笔者编辑的大量摘要中,有些摘要过简,不是缺少了研究目的,就是省略了研究方法。而另有一些摘要却过于繁琐,甚至把研究的意义及今后研究的方向都涵盖进去。建议研究生在写摘要时,根据以上4方而,用有限的文字向读者提供尽可能多的信息,充分反映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引言断章取义一些研究生论文为突出自己方法的优点,断章取义地引用前人的工作,甚至有意歪曲别人的意思,这是非常不可取的。如何客观有效地评论前人的研究工作,指出当前研究的不足,有目的地阐述自己研究的重要性是研究生在撰写科研论文时需要思考的。另外引言中引用前人的工作一定要清晰地标注文献的出处,这一点非常重要,否则就涉嫌抄袭。好的引言还应开门见山、简明扼要川结论不恰当有些研究生的论文把正文、引言、摘要中的一些话拷贝到结论中,还没看到结论部分就知道结论说什么,这不是好的习惯。建议研究生在写结论时,应以正文中研究或试验得到的现象、数据的分析为依据,完整、准确、简洁地指出研究得到的结果所揭示的原理及其普遍性。作者署名不规范者系指在论文主题内容的构思、具体研究工作的执行及撰稿执笔等方而的全部或局部上做出贡献的人。能够对论文的主要内容负责答辩,具体执笔撰稿的人是论文的法定权人,即第一作者曰。合写论文的著者应按论文工作贡献的大小顺序排列。在实际工作中,常涉及到通讯作者的标注问题。众所周知,通讯作者等同于第一作者,国外期刊对同一单位或多个单位共同承担研究项目并由此产生的研究论文,标注多个通讯作者的做法是认同的叫;但国内期刊界对此是有争议的。|我们对一些科技期刊编辑部进行过调研,结果是绝大部分期刊遵循的是如果文章的第一作者是研究生,其导师由于在此研究中的作用,可标注为通讯作者,非指导老师不可以做通讯作者。笔者在日常工作中接触到一些稿件,他们出于各种因素的考虑,有写多个通讯作者的,有研究生作为通讯作者的,企图一篇文章多人使用,严格来说是非常不合适的。因此研究生在投稿时要咨询清楚,不要把自己写在通讯作者的位置上,否则,期刊编辑会在稿件初审时淘汰此稿参考文献不规范论文中引用的文献,在文后参考文献部分一定要列出来,顺序号前后要一致,引用要准确。作为二次文献引用的,作者一定要确认原文献,避免在反复的引用中出现错误。文献的著录格式要按照所投期刊要求的著录格式著录。建议作者在投稿前一定要先了解所投期刊对文献著录的要求,以免因一些技术问题使论文不能及时发表。论文查重系统选择一篇论文快完成了,却因为没有选择对论文检测系统,最后上交的论文过不去,想想都会气人的,可是论文查重系统有多不好选择,建议作者要考虑检测系统的资源库,创建时间,是针对人群,严格说知网和Gocheck不错,
写不好也没有关系的,我给你一篇得了。论文的表格可以统一编序,也可以逐章单独编序,采用哪种方式应和插图及公式的编序方式统一。表序必须连续,不得重复或跳跃。表格的结构应简洁。表格中各栏都应标注量和相应的单位。表格内数字须上下对齐,相邻栏内的数值相同时,不能用‘同上’、‘同左’和其它类似用词,应一一重新标注。
1、论文题目: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2、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3、提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4、关键词或主题词: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 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5、论文正文:(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 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 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a.提出-论点;b.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c.解决问题-论证与步骤;d.结论。6、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中文: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作者--标题--出版物信息所列参考文献的要求是:(1)所列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考证。(2)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标明序号、著作或文章的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
据学术堂了解,在写毕业论文时,有10个应该注意的小细节,不忽略,很简单.1.论文里面千万不可以出现"我"这个词,论文具有科学的严肃性、严谨性,避免出现"我"人称代词.当然现在也有很多的论文改成了"笔者"呢!实际上,用"本文"来替代比较是聪明人的做法呢!也是在各类文献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2.论文写作过程中避免出现感叹号! ! !论文应以陈述语询为主,出现语气叹词瞬间降低论文的层次,问向主要在写文章的结构和结论的时候使用,其他的地方能少就少.3.杜绝排比句,排比句很没有逻辑,尤其是文科论文写作过程中,出现排比句会让别人将你的论文当成作文,切记,论文不是作文.4.直接引用不超过文章全文的百分之十五到二十,间接|用不超过百分之三十.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主要放在文章的前人研究成果的部分.避免直接引用,一个小技巧就是把直接引|用放在注解里面.5.一定要有页眉、页脚、页码(没有这些要素,论文写作的修养明显欠缺,导师十分在意细节)6.全文的结构,题目,摘要,前言,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结论,参考文献,致谢等等(一句话,严格按照导师要求和学校论文写作要求写,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切坏可丢掉某个环节)7.对别人的结论表示否定的时候,一要文明! ! !你心里觉得别人观点狗屁不通,也要文明地表示,某某的观点或许有错误.8.标点符号要规范,逗号,句号,分号,冒号,引号,书名号.9.论文要重复,不断重复你最中心的思想.( 这是论文写作的核心部分)10.论文题目短小精悍,不能超过20字.
毕业论文基本结构如下:
1、标题:
文章的大纲。每一种文章的标题、风格都是多样的,但无论是哪种形式,都应始终体现作者写作的意图,文章的主旨与整体或不同侧面。毕业论文的题目一般分为一般题目、副标题、副标题。
2、目录:
一般来说,论文篇幅较长,带有副标题。论文的题名设置,由于其内容层次较多,整个理论体系也较大且较为复杂,所以通常设置目录。
3、内容提要:
全文的一个缩影。在这里,作者用极其经济的笔墨,勾勒出全文的整体面貌;提出了本文的研究重点,揭示了本文的研究成果,简要描述了全文的框架。
4、关键词:
那些表明文献主要主题内容但不规范的词语。它是从一篇论文中选择的一个词或术语,用于文档索引,用来表示全文的主要信息项。一篇论文可以选择3 ~ 8个单词作为关键词。
5、正文:
通过实际调查获得的语言、文化、文学、教育、社会、思想等例证或现象
提出的事实根据应当客观真实,必要时应当注明来源。以前研究的方法、过程和结论。
在理论分析中,应该清楚地把别人的观点和自己的观点区分开来。无论是直接引用还是间接引用他人的作品,都应注明出处。
本人的分析,讨论和结论。使事实、前人的成果与本人的分析和讨论有机结合,注意逻辑关系。
6、结论:
结论应是本文的最终结论和总结性结论。换句话说,结论应该是整篇文章的结尾,是整篇文章的目的,而不是局部问题或分支问题的结论,也不是对文章每一段摘要的简单重复。
结论是,本文的结论应体现作者更深层次的理解,是通过推理、判断、归纳等逻辑分析,从本文的全部材料中得出的一种新的学术总论和总论观点。
结论可以采用“结论”等词,要求精练,准确阐述自己的创造性工作或新观点及其意义和作用,也可以提出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和建议。结论应准确、完整、清晰、简洁。
7、致谢:
感谢声明可以放在正文的最后,表达对以下方面的感谢:国家科学基金、科研奖学基金、合同单位、企业、组织或个人的资助和支持;协助完成研究工作并提供便利的组织或者个人。
在研究工作中提供意见和协助的;复制、引用的材料、图片、文件、研究思路和思路的所有权;其他需要感谢的组织和人员。在毕业论文中,要感谢导师以及对论文工作做出直接贡献的人和单位。
8、附录:
对于一些不宜放入正文中、但作为毕业论文又是不可缺少的部分,或有重要参考价值的内容,可编入毕业论文附录中。例如问卷调查原件、数据、图表及其说明等。
毕业论文撰写的注意事项:
毕业论文的目的在于总结本专业的研究成果,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文体上,它也是对某一专业领域的实践或理论问题的科学研究和探索具有一定意义的评注。毕业论文的写作可以分为选题和研究选题两个步骤。
选题之后,接下来的工作就是对选题进行研究。研究的一般程序是:收集资料,研究资料,澄清论点,选材,最后撰写修改定稿。
考生可以查阅图书馆、资料室的资料,做实地调查研究、实验和观察等三个方面的资料收集。收集的数据越具体、越详细越好。最好列出要收集数据的书目和详细计划。
首先,在查阅资料时,要熟悉和掌握图书的分类,善于使用书目和索引,熟练使用其他参考书,如年鉴、摘要、目录、编号等。其次,实地调查研究可以获得最真实、可靠、丰富的第一手资料。调查研究的目的、对象和内容应当明确。
调查方法包括:一般调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和抽样调查。调查方法包括会议、访谈和问卷调查。最后,关于实验和观察。
实验和观察是收集科学数据、获取感性知识的基本方式,也是科学理论形成、产生、发展和检验的实践基础。该方法广泛应用于科学、工程、医学等专业研究中,使用时应仔细、全面地记录。
在研究数据的基础上,考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意见,根据选题,建立基本论点和子论点。提出自己的观点,突出新思想,创新是灵魂,不只是重复前人或复制。
与此同时,也应该避免追求越来越多的倾向,担心如果把现有的知识用一段长而不完整的篇幅复述出来,就不能反映出自己研究的特点和成果。
修改最终版本。通过这个链接,可以看到写作意图非常明确,基本论点和论据准确、清晰、正确的材料,有说服力,材料的安排,如果有一个逻辑参数的影响,完成段落结构的大小,连接自然,句子的单词是正确的,这篇文章是否符合标准。
论文的组成结构:
1、论文题目:论文题目是论文的主心骨,又称为“标题”,是论文的核心、因为后续开展内容写作都是对应论文标题进行写作的,标题是对论文内容的高度概括、也是标志索引、查阅文献的重要线索。
论文的题目一般分为几种类型:题目、副标题,一般来说,论文的标题应该简短,在20字以内。
2.目录:目录篇幅比较长,反映了论文的大纲,带有副标题。具有层次感,页码逐项标明,整个理论体系比较大且较为复杂,所以应该包括版面、参考、附录、搜索等辅助性部分的页码,这样方便查找。
3.内容摘要:摘要内容部分是对全文精华的浓缩,是一篇论文中必不可少缺少的组成部分,正常摘要内容部分是全文字数的十分之一,普通的摘要内容不得少于400字,论文摘要的关键词数,一般是3—5个关键词。
4.前言:论文的前言也叫引言,主要是表达本论文要说明什么。作为论文的开头,篇幅一般不要太长,太长会导致读者不感兴趣,太短又写不清楚,一篇6000-8000字的论文,字数一般掌握在500-600为宜。
5.正文:论文正文包括绪论、本论、结论三部分,本轮是论文的主体,一般要分几个部分和几个论述层次,要求加上小标题或数字序号,以显示文章清晰的思路。主要围绕着中心去写,是对自己学习的研究成果,以及对论点,数据的说明。
6.研究成果:论文的研究要是对自己所研究的领域,或者研究课题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这部分内容也是论文的重点,并且还需注意,这部分内容以精简为主。
7.致谢:对负责论文的导致,以及其他提出建议或给与帮助的老师和同学,通常在论文结束时以书面形式表示感谢,不要太夸张,语音要真诚。
8.参考文献:把文中引用的参考文献详细列出。
9.附件:在论文最后部分附上重要数据、公式、表格、程序等不方便放入正文的材料,方便阅读时参考
为了减少毕业论文终稿后的重复率,学生会在初稿完成时提前查重论文的重复率。查重初稿时,将使用papertime论文检测系统来检测论文。如果重复率太高,重复的部分就要修改,直到初稿快写完了才交给导师。因此,在查重前深入了解论文的查重标准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大大减少学生的无用功,提高论文的通过率。那么,本科论文的查重标准是什么呢?一、重复率。关于本科论文的重复率,我们还需要了解一点,就是不同的学校对论文的重复率有不同的要求。目前大部分高校都要求本科毕业论文的重复率不能超过20%。学校个别专业的要求会适当放宽,部分专业要求重复率控制在20%。所以在这里,小编提醒各位毕业生,不同大学的论文重复率是不一样的,查重本科论文权重的标准还是要看具体大学的公告。二、对论文字数的要求。目前就大部分学校对本科论文的要求来看,要求是不少于8000字。不过业内人士还是建议毕业生写论文的时候尽量多写,不要只停留在要求的标准线上。这是因为论文初稿修改时,论文可能会被删除。如果删的字数太多,不能保证最终论文的字数达到本科论文查重标准的要求,但是字数太多是最安全的。
本科毕业论文基本上是大学生第一次写学术文章。本科毕业论文的查重可以提供论文质量水平,防止学术不端行为,也是毕业的门槛。接下来,让我们paperfree小编来看看本科毕业论文的检测要求。 一、本科毕业论文查重率要求是什么? 1.本科论文重复率30%可申请答辩; %可申请院优秀论文; %可申请校级优秀论文; 4.查重率>25%有不超过5天的修改机会,修改后检测不及格。 二、本科毕业论文查重标准是什么? 1.到目前为止,对于论文查重标准,只能对论文中文本部分进行查重,有些图片和公式是无法查重的。为了减少查重率,你可以把一些重复数据转换成图像和公式。 2.百分比不能说明文章的抄袭严重程度,只能进行说明文章的字数是重复的。百分比越大,重复率就越高。但是,论文的抄袭需要由我们学校要求的标准来决定。 3.系统检测连续13个字符,因此如果句子被大量复制,漂浮的红度非常高。有些人会改变句子或整个句子中某些词的语态,这可能会降低重复的标准,但仍然存在一些重复的计算标准。最好的方法是根据之前的论文总结一篇新文章。 4.本科毕业论文业论文中摘录经典文献中的句子,我们要进行参考文献标注,这样是可以避免计算到全文查重率中的。
华为手环或者手表能测量血压。 华为手环是能够测量血压的,主要是通过三种方式: 第一种是采用光电传感器的PPG方法,使用的时候只需要佩戴的手腕上,就可以直接测量血压。 第二种是光电+心电法,PPG+ECG,需要将手指按压在表面的金属按钮才可以正常测量。 第三种是示波法,和电子血压计同一原理,通过小脉冲判断出血压值,不过成本比较高较少使用。
一、优(90分以上): 1、在写毕业论文时态度认真,遵守各项纪律,表现出色。 2、能在规定时间内独自完成论文,拥有较强的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论文中的立论正确,且理论分析透彻,解决问题的方法适当结论也正确,并有一定创新性,有较高的学术或实用价值。 4、论文的结构严谨,格式规范工整,条理清楚且逻辑性强。 5、资料齐全,实验或计算的结论准确可靠。 6、论文答辩时,能够简明且能流畅正确地阐述论文的主要内容,能够准确深入的回答主要问题,有很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良(80-89分): 1、在写毕业论文时态度认真,比较努力能遵守各项纪律,表现良好。 2、能在规定时间内独自完成论文,具有一定的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论文中的立论正确,且理论分析得当,解决问题的方法比较正确且能实用。 4、论文的结构严谨,格式规范工整,条理较为清楚。 5、相关资料搜集的较为齐全,实验或计算的结论准确可靠。 6、在论文答辩时,能够简明和正确的阐述论文的主要内容,能够准确地回答主要问题,有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中(70-79): 1、在写毕业论文时态度比较认真且较为努力,能遵守各项纪律,表现一般。 2、能在规定时间内独自完成论文,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般。 3、论文中的立论正确,理论分析无原则性错误,解决问题方案比较实用,结论正确。 4、论文的观点正确语句通顺,格式规范书写比较工整,条理也较为清楚。 5、资料收集的得当,实验或计算结论基本准确。 6、在论文答辩时,能够阐述论文的主要内容,能够比较正确地回答主要问题。 四、及格(60-69): 1、在写毕业论文时,能基本遵守各项纪律,表现一般。 2、能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按时和全面地完成毕业论文。 3、论文中的立论正确、理论分析无原则性错误,解决问题方案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结论基本正确。 4、论文中使用的概念基本正确,条理比较清楚,格式符合规定。 5、资料收集的得当,实验或计算结论基本准确。 6、在论文答辩时能够阐述出主要内容,经答辩教师提醒后能够回答主要问题。 五、不及及格(59分以下,同时具备备以下三条或三条以上者): 1、在写毕业论文时,态度不认真,有违反相关纪律的行为。 2、有指导教师的指导时,还不能按时和全面地完成毕业论文。 3、对于论文当中的理论分析部分有原则性错误,或结论不正确。 4、论文写作格式不规范,文观点不正确。 5、相关资料不齐全,计算的结论不准确。 6、在进行论文答辩时,阐述的论文主要内容不正确,经过答辩教师的提醒后仍不能正确地回答各种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