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 关于中医的文章故事

关于中医的文章故事

发布时间:

关于中医的文章故事

中国传统养生强调对人与自然界的关系,认为人应顺应自然环境、四时气候的变化,主动调整自我,保持与自然界的平衡以避免外邪的入侵。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中医养生小 故事 ,希望对你有用!

牛黄,是一味名贵的中药。相传,牛黄是我国古代医学家扁鹊在无意中发现的。

一天,扁鹊正在桌上整理煅制好的金礞石。此时,邻居阳宝杀了一头病牛,发现牛胆囊中有些像石头的东西,不知是阿物,于是提着胆囊来向扁鹊请教。扁鹊剖开胆囊取出两枚“石头”放在桌上、仔细地琢磨。

回家不久的阳宝又惊叫着跑来说其父亲一口气上不来,在炕上抽搐不停。扁鹊急忙去阳宝家,只见阳宝的老父亲双眼上翻,喉中噜噜有声。扁鹊看罢,立即吩咐阳宝快到桌上把金礞石拿来研成末,给阳宝父亲灌下。

须臾,阳宝的父亲就止住抽搐,气息也平静了。扁鹊回家时却发现桌上的两枚牛““石头”不见了。细寻之下,原来阳宝在慌乱中错把牛黄当金礞石拿去了。扁鹊思忖:“难道这种石头真的有豁痰定惊的功效?”遂于次日,有意用其配药,给阳宝的父亲送去服之。不日,病奇迹般的好了。扁鹊就将这种黄牛胆内的深黄色之物命名为“牛黄”。从此,名贵而奇效的中药“牛黄”便诞生了。

苏东坡不但在文学方面有伟大成就,而且在医学方面也有很高造诣,人称“儒医”。

他在杭州任知府时,就致力于搞医学研究。当时该地瘟疫经常发生,百姓死亡很多。为了把黎民百姓从痛苦的病魔中解脱出来,苏东坡从自己的俸禄中拿出几十两黄金,在城里建了一座名叫“安乐”的诊坊,专门为人看病,三年中就治愈了近千病人。

传说 在杭州城西有个庞家庄,庄主姓庞名安时,此人性格豪爽,扶困济贫,好善乐施,是远近闻名的一位老中医他喜欢交际,也 爱好 吟诗作对,谈古论今。因而与苏东坡交往甚厚,他们经常在一起谈诗论对,切磋医学。

有一天苏东坡正坐在书房里翻阅医学书籍,外面衙役来报:“启禀大人,府外庞中医求见”。苏东坡忙说“有请”。庞中医在衙役的引领下来到书房门前,猛抬头,一眼看见门旁新挂了两只灯笼,他不由诗兴大发,随口吟出一上联:灯笼笼灯,纸(枳)壳原来只防风苏东坡正好迎出门来,他听了略一沉思,立刻心领神会,随即续出下联:架鼓鼓架,陈皮不能敲半下(夏)。 二人相视大笑,手挽手走进后院。院子的中央设一小花园,庞中医看见园中生长的翠竹葱绿茁壮,他灵机一动,赞叹道:

中暑最宜淡竹叶

苏东坡随口对道:

伤寒尤妙小柴胡

两人在花园边坐下,衙役递上香茶,二人品茶谈天。他俩从名诗谈到名医,又从 对联 谈到医学,真是棋逢对手,喜结知音。

忽然,一阵微风拂过,送来阵阵花香,庞中医抬头一看,只见园中玫瑰正盛开,妩媚娇娆。他触景生情,又出一联:

玫瑰花开,香闻七八九里。

苏东坡听他又吟一联,未加思索也脱口而出:

梧桐子大,日服五六十丸。

庞安时坐了一会,告辞出来,随口又出一联:

神州到处有亲人,不论生地熟地。

苏东坡含笑答道:

春风来时尽着花,但闻藿香木香。

联中的“枳壳、防风、陈皮、半夏、竹叶、柴胡、玫瑰花、梧桐子、生地、熟地、藿香、木香”都是中药名。对联对得工整和谐,妙趣横生

“百人合力“ 采百合 相传,曾经有一伙海盗打劫一个渔村,除把渔民家里的金银财宝和粮食衣物抢劫一空外,还把许多妇女和儿童挟持走,带到茫茫大海中的一个孤岛上。 由于孤岛上没有船只,所以妇女和儿童都没法逃跑。过了几天,海盗又出海打劫。然而,在海盗出海后,海上突然刮起了台风,把海盗的贼船打翻了,海盗们一个个都葬身海底。守在孤岛上的妇女儿童得到了暂时的解脱,但半个月之后,海盗抢来的粮食便被他们吃完了。面对茫茫无际的大海,既没有船只来救援,又没法给村里人送个信来接应,他们只得等待着,并挖些野菜,采点野果,在岸边捡点鱼虾来充饥。有一次,他们挖来一种草根,圆圆的,像大蒜一样,根块肉厚肥实,便把它洗干净,放到锅里煮熟,一品尝,还有点香甜味,大家随即饱饱地吃了一顿。此后,他们就一直采挖这种草根来充饥。一天,他们发现有只船来到孤岛,妇女和儿童都异常高兴,他们把被海盗劫持的经历对船上的采药人讲了一遍。采药人甚表同情,并惊奇地问道:“岛上没有粮食,这么长的时间,你们吃什么呢?”领头的妇女说:“开始我们吃粮食,后来又挖一种草根吃,像大蒜一样,又甜又香,又能当饭吃,我们就是靠它熬过来的。”采药人一听,又看见船上的儿童都吃得胖乎乎的,妇女们也满脸丰盈红润,便断定这是一种有营养的药草,于是,挖了些这种草根带回去种植。经过验证,此草茎块能够润肺止咳、清心安神,药效还真的不小呢!至于这种药草叫什么名字,还没人知道,因考虑到遇难的妇女儿童正好是一百人,此药是他们百人合力共同采挖品尝后才发现的,所以,采药人就给它起了个名字叫“百合“。从此,“百合”这个名字便一直沿用了下来。

也来说一个,供大家逍遣逍遣矣。 北宋年间,宋太祖赵匡胤登基不久,患了 “ 缠腰蛇丹”(一种皮肤痈毒,沿腰带一周发生痈疽之症)。太祖原本就有固疾哮踹一症也。 此时乃雪上加霜矣,天皇老子患病,可急煞了太医们也!然则,群太医行方无术,个个胆颤心惊矣,人人如丧家之犬矣,恨不得掘地三尺而避之。 总不可不肖一顾吧,群太监狗急跳墙,于是乎四处下朝寻访民间布衣。果然,有人举荐河南商丘一位民间大夫张氏名清理者有法可施。于是连夜起程,招来张清理大夫矣。太祖遂招之晋见。 张大夫观之,乃环腰满布大豆状水泡,累累如串珠也。胸有成竹矣。他打开所带的药笼,从中取出活生生的蚯蚓数条放入盘中。又撒上密糖,使其立即化成水液。然后取此汁涂于太祖之患部矣。太祖顿时觉得一股沁人心脾的清凉。毕,张氏又捧上另一盘蚯蚓、蜂蜜之液请太祖服下。所有此举均在密帐内制作矣。 太祖者,万物之食均由太监先食之,以防不测矣。此间张氏不明宫中之情,竟冒了天下之大不违耶!!! 太祖大惊!曰:“此乃何物哉?,外用竟能服之耶?” 张氏一惊,梦醒矣,犯上之罪耶!何哉?随机答曰:“皇上乃吾祖之神龙下凡也,民间俗药岂能取效耶?此药乃‘地龙’者也。吾之治乃以地龙补天龙之仙治矣!” 太祖心喜颜开。仰首一饮而尽矣。七日后,太祖两疾均并愈矣。 张氏如获大赦,速归之。 中药蚯蚓名“地龙”由此而生焉。

中医故事/墨颠史白是个中医,一个非常有名的中医。和人们印象中的一样,他是个仙风道骨般的人物,一身笔挺的西装,儒雅的面孔上架着一副金丝眼镜。走在大街上,总有人冲到他面前,“通”的一声跪在地上,感谢哪年哪月史大夫的救命之恩……到了医院,史白更是一个说一不二的人物,每天只上半天班,每班只挂八个号,据说在黑市已经炒到三千块一个号,就这还供不应求。每到出诊的时候,他身边总围着几个博士生。有时候,中医系的几个老家伙还拿张方子说:“史大夫,你给参谋参谋……”其实史白才四十出头,学历也不算太高,不过是个本科文凭,不要说在中医研究所这个导师一抓一大把的地方,就是在底下的区医院,招大夫的标准也早就升到硕士这个水平了。至于为什么史白能在这块宝地受到如此尊敬,那大部分原因是因为他姓史。史氏家族,京城赫赫有名的中医世家。早在元明时期,就显赫到了上达天听的地步。时至今日,仍就时不时地请去为高级领导把脉。所以史白在中医这块地盘上,被人礼敬三分是正常的。不过要说史白完全是靠祖宗余荫,那确实冤枉了他。史氏家族开枝散叶,子孙不知道有多少,可继承衣钵的,不过他一人而已。那时,史白还根本没考虑学中医,他学的是西医临床。那年毕业了,本来正紧锣密鼓准备考研,谁知道老祖宗发话了:“史白那个孩子不错,以后就让他跟我学吧。”史白当时是一百二十个不乐意。都什么时代了,还学中医……别看史白是中医世家出身,可他对中医很有看法:危重病人来了,我给他灌中药汤子,灌得进去吗?不过老祖宗谁敢违抗?一百二十岁的人了,虽说精神矍铄,步态稳健,可真要把他老人家气出个好歹来还不得被全族人的唾沫星子给淹死?万般无奈,他只得硬着头皮去学。白天随着老祖宗诊脉,晚上研读古文,参悟病案。一晃十年,才出了师。在这十年里,史白倒是对中医产生了兴趣,越学越有味道,一直坚持到了最后。正因为其他几个兄弟半途而废,所以只有他得到了真传。到了中医研究所上班,史白才了解史家这块招牌是多么的金光闪闪。以自己一个小辈,有那么多花白胡须冲自己点头哈腰,那感觉真是非同一般。有这块招牌往那里一戳,病人来了就自觉病好了一半。史白也确实有他的真才实学,加上家族几百年积累下来的独特诊疗手段,不少独门验方,凭着胆大心细,真就治好了不少疑难杂症。四十挂零的史白事业如日中天,外人看来确实是风光八面,可史白自己心里确实时常发愁——中医是越来越不好干了。西医指责中医诊疗药方随意性较大,标准化时时不能完成。史白可以说这话是外行放屁。可现在在研究所,有多少硕士、博士那中药当西药使,眼瞧那些黑糊糊、绿莹莹的中药提取物顺着针管往病人身体里输,史白是真觉得后脖领凉飕飕的。抛开中医辨证不说,也不提那些萃取物的质量,史白可是学过西医的,知道中医汤药口服得经过肠道消化,进入血液还得经过肝脏代谢,最后起到作用的药物早就面目全非,性质也温和得多了。现在就这么直接打到血管里去,是药三分毒,灌进去的可全是虎狼之药,不出事才怪哩!偶尔到了其他的西医院会诊,史白听到的总是:“这人快不行了,大夫说西医没什么好办法,让请您来试试。”全是一副死马当做活马医的架势。再看看病人,史白的鼻子都给气歪了。早干什么去了?病人口噤不说,灵津已尽,肾水干涸,基本的运化都已丧失,就算华佗再世,也束手无策了。只得开一服吊命的验方,再让病人多受几天活罪。看着长白山的山参,药王井的附子,正北的黄芷跟不要钱似的往鼻饲管里打,史白真是心疼不已,这要是给别的病人使,肯定比自己手上那些二流货色强多了。有时候在家吃饭时,他就跟家里人抱怨:“请我去干什么?干脆直接请个神仙来就得了。”最可恶的是日本人,把从中国低价进口的地道中药制成口服液,高价卖到欧美,居然占到百分之九十的市场分额。赚了大钱不说,还大言不惭地去申请专利,比如小柴胡汤就给冠上其他名字,堂而皇之的以日本药的面目申请了美国的药品专利,还腆着脸对中国说以后不要非法使用小柴胡汤了,要用的话可以向日本购买。中国人用了一千多年的验方,居然要向日本申请使用权!再说跟着他的那几个研究生,原来有六个人,现在只剩下一个了。那五个走的不是出国就是转行学了西医,其中一个居然跑到日本去搞什么中草药药理研究了。那本是他最欣赏的一个学生,真是舍不得呀……临别的那天,学生设酒谢师。酒后话多,史白眼泪汪汪的挽留,放出话来:“你要是再跟着我学,家族里的药方我倾囊相授。”那个学生很是感动,说了一句实话:“您那些宝贝方子,不怕我给用糟蹋了?”史白沉吟良久,说道:“我怕。不过你跟着我学,以你的资质,十五年以后可以出师了。”“十五年?”学生苦笑道,“史老师,现在硕博连读,医学院也不过九年……我跟您家世不一样,我现在已经三十了,您让我再学十五年,中医收入本来就不多,这期间让我全家喝西北风呀?再说,就算我能静下心来再学十五年,您就能保证我可以达到您的水平?”双方无语,过了半天,史白一口把杯中酒喝干。“不能,何况我的水平也不算多高,顶多也就刚迈进门槛而已。”“那以后谁还敢学中医呀?”学生唏嘘不已。所以现在史大夫很烦,非常烦,学生临别的时候那句话一直萦绕在他耳边:“老师,现在谁敢学中医呀?”现在,他总是捉摸这怎么解决中医标准化的问题。要是能像西医那样标准化教学,该多好!五年一拨学生出师,医疗用药和治疗手段都有明文规定,照葫芦画瓢,多好!可是此举谈何容易!中医治病因时因地因人,向来讲究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变数太多,哪能像西医一样采取标准化?就拿胃溃疡来说,西医不过是洛赛克三联、五联用药,老少咸宜,药典上写得明明白白,一目了然。可中药呢,光是根据胃的症状不同,就有汤药三十多服,光是药和症状的组合就有将近一千种,何况脾胃相表里,治胃离不开脾,脾类药又有一千多种组合,还有同脾胃关系密切的肝脏,再把那几条相关的经脉算进去,不算每服方子的组药成分,就有上亿种组合。再算上常用的一千多味中药,再把每味中药在不同产地的异同点算进去,至少有一亿亿种组合方式!这还只是粗算,很多变数还没有考虑进去……有时候史白想得头痛欲裂,不免自我安慰几句:“老祖宗真是牛啊,这么复杂的学问,到底怎么弄出来的啊?”事情终于有了转机,中医研究所进了一台超弦计算机,用来分析中药的有效成分。这台号称能无限计算无限存储的玩意儿,一下子把史白的眼球吸引住了。要是把所有中医资料输进去,经过处理建立一个简单的数学模型,在中医教学中推广,那得省多少事呀!若再把中医药方优化组合,临床又能省了多少心思!说干就干,史白打了报告就交了上去。因为他描述的前景实在是美妙,理论上也可行,所里很快批准了他的请求。真干起来,史白才觉得这活实在费劲。倒不是计算机有问题,而是输入的速度实在太慢了。要把所有中医资料输进去,还不算太困难,毕竟《四库全书》也不过四亿多字,中医论著毕竟有限,找些人加班加点也就成了。可熬把资料中各方面的关系勾勒下来,工作量实在大得吓人,别人也帮不上什么忙。不过史白认准的事情那是不会轻易放弃的。反正豁出去了,干脆就笔记本电脑不离身,看病之余,有工夫就敲两下。五十年后,史白已是风烛残年,数学模型的输入工作终于进入了尾声。所里的计算机,也早就换成功能强大许多倍的了。就在史白叩击最后的Enter键的时候,数学模型立刻就被强大的计算机运算出来了!史白望着最后的结果,当时就昏了过去。一个太极图,出现在屏幕上。抓药的传说有了药方,就要到药店去抓药。在药店里,你可以看到司药人员把处方放在柜台上,手里拿着戥子,到身后的药柜上一个格子一个格子的小抽屉里去抓药。如果是位老药工,他一看是几克,在小格里用手一撮,用戥子一朱进士细论小柴胡宋代伤寒大家朱肱在南阳行医时,太守盛次仲患病召他诊治,寻按脉证以后,他说这是“小柴胡汤证”,进服三剂可愈。因小柴胡汤在宋代已经是士人悉知的名方,他没有写具处方。但当天深夜,病家来人说,服药后病未见轻,朱棣与绞股蓝朱棣,明太祖朱元璋第五子,自幼好学,能辞善赋。明朝初期,庶草荒芜,民不聊生。朱棣考核可救饥馑的野生植物414种,证实其花实根干皮叶之可食者,分草、木、谷、果、菜五部,逐一绘图说明,取名《救荒本草》,以备中药薏苡与成语典故有一味中药叫“薏苡”,与一个叫“薏苡明珠”的成语有关,这个成语是指无端受人诽谤而蒙冤的意思。它来自一段历史故事:东汉名将马援(伏波将军)领兵到南疆打仗,军中士卒病者甚多。当地民间有种用薏苡治瘴的方法,用中药药引子提起中草药,年纪稍大的人们都会想到那一大碗热呼呼的黑呼呼的苦药汤,真难往下咽呀。现在好了,国外把现代的中药做成了针剂、胶囊,还有甜甜的口服液等,让人们很容易服用,这就叫做‘中医药的国际化’。其中药命名概说(续)中药材来源广泛,品种繁多,它的命名与名称都与医疗应用有很大的关系,特别是它的命名具有一定的意义,可以顾名义,可以帮助了解一些药物的性能,更重要的是利用药材的形、色、气味来治疗疾病,所以有的药材用它的突中药名歇后语我国中草药品种繁多,使用历史悠久,中草药知识在民间传播甚广,不少已为人们用作歇后语,读起来十分形象、生动,现辑录如下,以飨众位读者。口吃青果——先苦后甜。花椒大料——两味。水银中药名谜语药名入诗、联、词、信、曲等,都是直接将药名嵌入,而药名谜则不同,它是以会意去猜。药谜巧隐巧藏、别具一格,令人有出神入化之感。药谜起源于三国时,曹操远征归来,患了头风病,部下向他推荐了华佗。华佗中药名记趣中药与四季:春砂仁、夏枯草、秋桑叶、冬葵子。中药与气象:风茄子、云茯苓、雨伞草、雪里青、雷公藤。中药与空间:东白芍、西青果、南贡实、北沙参、人中白。中药与五味:酸枣仁、甜石莲、中药名猜谜" 药名入诗、联、词、信、曲等,都是直接将药名嵌入,而药名谜则不同,它是以会意去猜。药谜巧隐巧藏、别具一格,令人有出神入化之感。药谜起源于三国时,曹操远征归来,患了头风病,部下向他推荐了华佗

关于中医的文章素材

是你要吧!哥们要诚实

在近代以前,所有文言文中涉及到医生、医术的记载都是关于中医的!那个时候还没有现在意义上的西医;西方社会一般都是由理发师兼任放血,认为这样可以包治百病!其他治疗效果比起当时的中医来说差出去几条街了!只有鸦片战争之后,西医才逐渐出现在中国!在旧文人的记录中偶尔出现。

诊疗模式和主体诊疗模式所谓诊疗模式,是对一种医学在诊断和治疗中主导思想的高度概括,是用精炼的语言对该医学临床思路的扼要表述,并能反映出其学术特色。自古以来,关于中医学的诊疗模式存在多种说法,如治病求本、辨病治疗、辨证论治、察质论治及对症治疗等。在诸诊疗模式中,最重要最常用,且在很大程度上能主导或涵括其它诊疗模式者,称为主体诊疗模式。诊疗模式不同于医学模式,后者是指一种医学认识和处理疾病的基本观点或出发点,比较抽象和理性,如“生物 . 心理 . 社会”,被认为是现代医学模式,而前者则是对一种医学的诊疗规律和临床思路的集中表述,比较具体和实际,如前述的“辨病治疗”之类。 审机定治是《内经》的主体诊疗模式《内经》为中医学理论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诊疗模式当然也不例外。在《内经》中论述过的众多诊疗原则中,最强调者莫过于“治病必求于本”(《素问 . 阴阳应象大论》)。这里,“治”兼诊断和治疗二义,“本”指疾病的本质、根源,此处具体指阴阳失调的病机。而《素问 . 至真要大论》在论及诊治有假象的病例时指出:“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告诫不要被疾病的假象所迷惑,应首先识别其真正的病因病机,然后针对病机而治。该篇还以“有病热者寒之而热,有病寒者热之而寒”为例,说明若只看到疾病表面的热、寒现象,抓不住其阴虚、阳虚的内在本质,必然误治。正是基于审察病机便是 “求”病之“本”这一认识,该篇才反复强调“审察病机,无失气宜”,“谨守病机,各司其属。”对此,元代名医朱震亨曾断言:“考之《内经》曰‘治病必求其本’,《本草》曰‘欲疗病者,先察病机’,此审病机之意也。”“此求其病机之说,与夫求其本,其理一也。”〔1〕对于中医学来说,病机就是对疾病本质的高度概括。而“审察病机”,则是透过疾病的现象——症状、体征等,去探求疾病的本质——病机。可见,《内经》治病求本的诊疗思想可用“审机定治”一词简明地表述之。由《内经》奠基的中医临床工作可分为五个环节或步骤,即四诊、辨证、识机、立法和处方。在中医的诊断过程中,四诊是为辨证收集必要的临床信息(即以症状、体征为主的证候),辨证则是运用中医理论对证候进行思维加工,最后识别病机及病名。而在中医的诊断结论中,病机为主体,病名是次要的。因为确立治疗法则的主要依据是病机而不是病名,因而识机便成了辨证的目的和归宿。《内经》虽无“辨证”一词,但审察病机(审机)以辨析证候为基本手段, “审机”实已概括了辨证和识机的内涵。中医临证时确定治疗法则的要素虽多,但首要的、根本的依据却是从诊断中获得的病机结论,而处方只不过是落实治则的具体方法和措施。由此观之,中医的诊断主要是对病机的求本诊断,中医的治疗首先是针对病机的求本治疗。而“审机定治”一词则切中肯綮地勾画出了中医学基本诊疗规律和临床思路要领。为此,明代大医张介宾极力推崇《内经》所述的“病机十九条”:“此正先圣心传,精妙所在,最为吃紧纲领……夫病机为入门之道,为跬步之法。”〔2〕《灵枢 . 本神》强调:“五脏不安,必审五脏之病形,以知其气之虚实,谨而调之也。”所谓审“病形”、知“虚实”,就是辨证识机,简称“审机”;“谨而调之”,是谓针对五脏的虚实病机,分别采取相应的补泻调治法则。这是《内经》重视并阐述“审机定治”诊疗模式的一个例证。《内经》也论及其它诊疗模式。例如,《灵枢 . 痈疽》用“菱翘饮”治疗“败疵”,属一病一方,乃“辨病治疗”之例;而《灵枢 . 根结》所谓“刺布衣者深以留之,刺大人者微以徐之,此皆因气剽悍滑疾也,”则是“察质(体质类型)论治”之例。然而,这两种诊疗模式在《内经》中仅处于次要地位,并在一定程度上从属于“审机定治”。可以断言, 把 “审机定治” 看成是《内经》倡导的主体诊疗模式是毋庸置疑的。2 “审机定治”对中医学的深远影响 建立了中医学诊治疾病的主导思想由于《内经》提出并倡导的治病 求本——“审机定治”诊疗模式,概括了中医临床思路的要领,揭示了中医学的基本诊疗规律,能够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两千年来已被历代医家奉为圭臬,成为中医诊治疾病的指导思想和首要原则,即中医学的主体诊疗模式。试举数例为证。东汉医圣张机在《伤寒杂病论 . 自序》中说:“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这里“见病知源”就是辨证识机之意。《伤寒论》126 条:“伤寒有热,少腹满,应小便不利,今反利者,为有血也。当下之,不可余药,宜抵当丸。”前四句属辨证,“有血(瘀血)”为识机,“下之”谓立法,“抵当丸”是处方。全条证、机、法、方一气呵成,充分体现了审机定治的经旨。唐代大医孙思邈指出:“夫欲理病,先察其病源,候其病机。”〔3〕 强调察候病机是医者临证治病的首务。金代名医刘完素亦说:“故察病机之要理,施品味之性用,然后明病之本焉。故治病不求其本,无以去深藏之大患。”〔4〕突出了审机和施治之间的因果联系。明代宿医周子干认为:“见病医病,医家大忌,……若见一证即医一证,必然有失;唯见一证而能求其证之所以然,则本可识矣。”〔5〕从正反两方面阐述了“求其证之所以然”,即审机的极端重要性。当代已故名医岳美中也指出:“见症状要进一步追求疾病的本质,不可仅仅停留在寒热虚实的表面上,……务期细密,才能丝丝入扣,恰合病机。”〔6〕要求医生审察病机必须细致、准确,使之同实际病情完全一致,才能获得满意的疗效。 奠定了中医学的主要学术特点和优势人们谈论得很多的中医学特点是“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然而这正是由审机定治的诊疗原则所决定的。因为同病之所以异治,是因其病机不同,异病之所以同治,是因其病机相同。整体失衡的疾病观和整体调节的治疗观是中医学的另一特点和优势。所谓“整体失衡”,是说人之患病,乃一定病因作用下人体内部及体内外的平衡协调状态遭到破坏,即整体失衡或曰“阴阳失调”的结果。具体可表现为寒热盛衰、邪正虚实、气血津液失常等多种类型,而这些都属于病机的范畴。因此,弄清某一患者现阶段整体失衡的具体内容,就是识别其当前的病机。所谓“整体调节”,就是针对患者的具体病机结论,施以或补或泻,或温或清,或固或通等适宜的治疗法则及相应方药,使患者机体达到新的整体平衡协调,从而恢复健康。可见,中医学整体观念在临床上的落实,亦依赖于审机定治这一诊疗模式的贯彻。人、病兼治而以治人为本是中医学的又一特色和优势,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其一,中医不仅辨病治病(包括中医和西医的病种、病名),更要知人治人。每种疾病虽有自己特定的临床表现、病程经过及诊疗规律,然而医生临床上面对的并非抽象或概念的疾病,而是某一患病的个人。每个患者都是具有精、气、神而能自主活动的生物体,因而病人远比疾病复杂而多变。所以治人重于、难于治病。《素问 . 疏五过论》之“从容人事,以明经道”和《灵枢 . 师传》的“便病人”就寓此意。“治人”的重点又在调神。如《素问 . 汤液醪醴论》告诫:“精神不进,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由于病人精、气、神的状态及变化均可集中反映在经诊断得出的病机结论中,审机定治实为人、病兼治的重要途径和良好形式。其二,治人为本的核心是“因人制宜”的治则,它要求治疗时应充分考虑到病人的年龄、性别、体质类型、职业、爱好、饮食及生活习惯等对病情的影响,而这些影响也程度不等地蕴涵其病机结论之中。例如,幼儿易虚易实,老人气血虚弱滞涩,妇女有余于血而不足于气,体质类型不同者对病邪的易感性和对病性的趋同性亦不同等,这些病理因素全都以一定的形式参与了病机的形成。可以断言,审机定治是构建中医学治人为本特色思想必不可少的基石。 为中医学理论的规范化创造了条件鉴于中医学的流传和教育长期沿袭私相授受的方式,中医理论中不少术语、概念的解释和使用存在着混乱和分歧,这对中医学的现代化发展及走向世界极为不利。而审机定治的诊疗模式可为澄清其中一些重要的词语作出贡献。例如,中医常用的“证”或“证候”,即《内经》所说的“病形”、“病状”,皆指疾病的现象,乃中医诊断的凭证。而治病求本的“本”——病机,才是疾病的本质。因此,有些教科书把“证”释为综合病邪、病性、病位等要素的“病理概括”,实即与病机概念等同,这显然混淆了疾病的现象和本质,是不可取的。又如,所谓“辨证论(施)治” 被视为中医学的基本规律和特点而风行一时,然而如前所述,在中医临床过程中,辨证是为识机服务的,病机才是中医诊断的主体和中医治疗的首要依据。而“辨证论治”一词中缺乏关键词“病机”,则诊断既落不到实处,治疗又失去了依据,中医学的基本规律和临床思路便表达不出来。因此,它的文字构成同它所欲表达的内容差距较大,而“审机定治”却能胜任这一任务。 为中医学的现代化发展提示了方向中医学的历史和现状业已证明,审机定治作为中医学的主体诊疗模式,是推动中医学不断进步和发展的强大动力,病机学已成为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当之无愧的核心。〔7〕目前,中医学正处于现代化及国际化的“前夜”,其发展的突破口便成为中医学界与中西医结合学界关注的焦点。中医学术发展史表明,历代名医成就的取得,各种学术流派的形成,无不来自新的病机观点的创立或原有病机观点的深化。考察中医临床、教学、科研的现状就会看到,病机研究进展缓慢和病机理论的滞后,已成为制约上述诸领域迅速发展的“瓶颈”。用现代科技手段研究中医学的有识之士大多认为,中医学的现代研究应从“证”的实质着手,而这里所谓的“证”是指由某一病机引起并以其命名的证型(证候类型)。如“脾虚证”就是由“脾虚”病机引起的证型,换言之,食少、纳呆、腹胀、泄泻、身倦乏力等一组证候仅是“脾虚证(型)”的外在表现,而“脾虚”这一病机才是其内在实质。因此,从证的实质着手意味着重点研究各种病机的形成、变化机制及其物质基础等。总之,抓住病机研究这个突破口,就能带动整个中医药事业全面、深入的发展。

有韩国版的《医道》,最近又有一部草岭书斋写的“中医修炼之道《医道》”,还有罗大伦的《古代中医》等,其中比较看好这部“中医修炼之道”,是中医百科全书式的小说,非常值得一看,最好去天涯网站或榕树下看,天涯网站的还可以求医问药。

上海故事文章

老上海的繁华似锦,浮华如梦,宛然还在昨日,今时今日的上海滩却又俨然做起了一场迷离华美的大梦.......下面就是我给大家整理的写上海滩的文章,希望大家喜欢。

世间太多事,我们猜中了开始,却猜不透结局。

关于那个旖旎的梦,梦里依旧奢靡喧闹的十里洋场,风起云涌,波澜诡谲;光怪陆离的夜总会,歌舞升平,纸醉金迷;宁静安详的上海滩,悠悠涤荡,不分昼夜。喜欢那一段岁月,缠绵细腻的吴侬软语,承载沧桑气息的弄堂,置身其中沉醉,沦陷......

那一段沉睡的往事浮光掠影眼前,心内的泪渍模糊了一片。

最近特别迷民国文,于是便有了看完《亦筝笙》后的这篇文。薄聿铮 ,一个爱国的将领,一个深情的丈夫。他沉稳、睿智、果敢、大气。他可以让亦笙说出:我想嫁他,不是因为逃避,不是因为报恩,不是因为任何其他的理由,真的单纯只是因为他好得足以让我倾心。诚然是有被这样的一段爱恋所感触。然后在灯火阑珊处心里默默记住这样一个人,纪桓。

明知不该贪念,却还是不受控制的迷恋上那一片温柔。可能他自己早早也明白这点,因为一半的日本血统,在背负母亲的仇恨和国家的野心被送到中国并安插到纪府那一刻,他就注定抵不过现实的冰凉,不能做自我,那么不如我一力承担,护你周全便好。

那个风度翩翩,温润如玉的男子从小便被外公操控服药。在他终于不再克制,逃避,清清楚楚的认知自己的感情时也正是亲手扼杀之时。他知道自己不能爱,更没有资格,他给不起她未来。所以他为了让她死心,让她眼睁睁看着自己和她姐姐结婚,让她人前欢笑唱着婚姻祝词。他更不怕她恨他,因为他认为自己,根本就不值得。多么可笑,就连他自己从来都是如此轻视自己,觉得自己是那样低贱。他可以将自己血肉模糊的心凌迟上千上万刀,却不忍她受到一丝伤害。他的亦笙是他无论怎样呵护保护都嫌不够的宝贝啊。他可以对视为情敌薄聿铮的说:好好待她,她值得你用一生去珍惜。他可以为了她的一个约定,明知将赴死,也毅然前往。

若我遇见你,事隔经年,我将如何致你?以沉默,以眼泪。

岁月的洪流中你不知他日日相思相望不相亲 ,你不知那座醒园是他唯一可以真实面对自己情感的地方,而是那里有着你们全部的回忆,你不会知道那扶梯还有另外一层含义:这一世,我们走在截然不同的两条路上,无重回,没有交集。可我会一直看着你,惟愿你安好,待到生命终了,我们走完这架旋梯,便可以在死亡的彼岸重逢,那个时候,我是不是可以牵你的手,一起去走下一世,再下一世,生生世世。

在欢喜那段相濡以沫的爱恋时有谁注意到灯火阑珊处落寞的身影。又谁想过他的童年,在他人都是无忧无虑被家人宠着捧在手心时,白爷命令他喝药时的无情与决然,浑然不顾惜那是他的亲孙子,而只是一个傀儡。而她的母亲要无时无刻都记着她的恨,为她报仇雪恨。最终他杀了父亲,他成了人见人恨的汉奸。他让亦筝喝下堕胎药,不是因为他不爱亦筝不爱那个未出生的孩子,不是为了帮亦笙报仇丧子之痛而让他丈母娘后悔,而是......他不希望他的小孩成为另一个没有自我,被他人操控一生。后来妻子又死了,谁能彻底明白他心中的苦?

他的一生......

都不是在为自己而活。

所以死,对他是一种解脱。就让他带着不为人所知的身份到地下沉眠。

下一世,是不是可以牵你的手,一起走下去......

我知道在死的那一刻,他的心一定是开心的。

隔江相望,多少往事浮上水面,又有多少事沉入江底不为人知。江水依旧静静地拍打着,拍在我如兰的心上,虽未出生在那个年代,却为那个年代里的传奇敬仰,向往。

愿不久的将来,我可以瘦下来,穿着我爱的素色旗袍静静走过那石板路,轻轻抚摸那无尽沧桑的弄堂的白墙黑瓦,与它片刻同呼吸.....

走下火车,一阵寒风袭来,我不禁打个颤抖,拖着那小箱子,踩着沉重的步伐,独自走在这陌生的人群中,迷失在这陌生的城市里……

(一)落居毛坯房

早春二月,申城细雨迷离,寒潮来袭,正是乍暖还寒时分,梧桐树叶嫩黄隐约,新绿悄绽,昭示着生命的蓬勃,那是春蕾待放的时节。

风凛凛,雨飘飘。一个人,走进那低矮的房屋,雨水不停从屋檐上散落而下,滴答滴答轻敲着我深蓝色的风衣上,满身疲惫,狼狈不堪。

我,独坐在那张淡黄色的单人梦思床上,环顾四周简陋的陈设,对面一张小桌子,屋顶布满灰尘,脏兮兮墙体,黝黑黑地板,屋内暗昏昏,阴湿湿,尤其雨天,脏乱不堪。眼前这一切,我哑然失笑,这近十平方米的毛坯房,竟是,我来上海的落居之家。

窗外,满天迷雾,灰蒙蒙一片,惟独看到那凄绵的雨水淅淅沥沥地飘落,沿着破碎的玻璃窗涮涮地滑流下来。

都说,江南春雨绵绵,杨柳依依;都说,上海温情浪漫,繁花似锦。而紧邻江南只有一步之遥的上海,却让我感到迷离的飘零,寒冷的孤寂。这初春的冬季,寒风凛冽,像冰冷的针一样穿透了我的骨髓,让人感到阵阵的颤抖。

第一次,遇上这样寒冷的天,如此潮湿,如此冰冷,不禁想到远方的家乡此刻正是春暖花开时节,正是春光明媚,绿意葱葱;想到白发沧桑的父母此刻正为家的操劳;想到新学期的儿子此刻正在认真听老师讲课可爱的样子。想到这些,身为长子的我,身为人父的我,都觉得对不起年迈的父母,愧对自己幼小的儿子。有时不得不承认,为了生存,人竟然会做出这样狠心残酷的选择,抛开骨肉是一件揪心的苦楚。就这样,悲欢离合,远走他乡,我的灵魂成了游离状态。尽管。那是。无奈。

此刻。家,却离我那么的遥远,简直就是遥不可及。

人,在落难之时,总会有那么一些小小的感慨。想起当年自己风光夺目、声色狗马的那些日子,像绅士一样耀武扬威,令人羡慕和嫉妒。而今,自己竟为了生存,却飘零孤落此居,真是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一股晦涩寒碜之感油然而生,久久地在心中回荡……

(二)苦苦求生路

人生,犹如四海漂泊一样,有时,连你自己也不知道漂向何方。

来上海。当初,我也说不清为什么,只觉那地方是值得见识一下,值得闯荡一回。人到中年,没有太多时间让你深思远虑,没有太多精力让你思量前行,没有太多资本让你重头再来,再不出去走走、看看,自己将被打回原始时代了。所以,独身一人,只怕是刀山火海,也要咬紧牙关,坚定执着,挺身前行,绝不回头。

上海,这是一个充满诱惑的地方,更是一个充满物欲横流、酒色连天的都市。她的实际和现实,让你感到人间的冷酷,亲情的淡漠。斤斤计较,精打细算,小我自我意识的浓厚,写满了这座城市小气的细腻,凄迷的美丽,残酷的无情。

在上海找工作,可以说难于登天,也可以说是易如反掌。或许因人而异,或许运气有佳,总之唯有全力以赴,从网上、从招聘会里。第一次,走进万人体育中心,人山人海,从一群群着急恳切的目光中,让你有一种求生之路的艰辛之感。

面试。初试,复试。套路,无聊。轮回之中,在数百人选中,幸运之箭射向了我,高兴之时,也自讨没趣,如此随意毫无意义的反复面谈,让人对公司的发展充满困惑。第一次在徐家汇上班,那是上海最繁华的商业中心之一。正是第一次上班,尤其是在这人才济济、高手如林的都市里,免不了有一种无形的竞争压力。所以,认认真真,点点滴滴,恳恳切切,希望,用自己的辛劳换来甘甜。

在上海。人多。车多。在这车来人往的都市里,最难堪就是挤公交车了,尤其是夏天,汗流如注,全身浸透。你上,我下。你挤,我拥。一拥而上,满满的一群黑影都缩在一个约二十平方米臃肿的车厢里,晕昏昏的,连气都喘不过来。那种争先恐后,奋不顾身,你死我活的壮举,可真让你大开眼界,那种挥洒自如的表现,简直就是动物世界里的猛兽的狰狞面目的原始写真。

在上海,更让你难受的是被排斥的感觉。对那些外来务工人员,常常被老板拖欠工资,更不要说享有养老保险金了,我在上海第一个单位就是典型的例子。老板对我们这些外地来的员工漠不关心,尤其是到发工资时刻,一声无吭,板着那僵尸的面孔,好像我们欠他什么似的,讨薪是我们绝不妥协的真理。等待发薪水的心情,不是人人都能体会到的。那种等了又等,再等,庄严加诺言,还是再等。终于等到人在心不在的时候,等待的只是一份苦涩的煎熬,一种失去人格的尊严。这一切,只为,每日的苟活生存,每月的养家糊口。

生活,就是这样的苦涩煎熬;人间,竟是这样的冷酷无情。但人活着必须要活得尊严,一个人连人格和尊严都没有了,生活还会有希望吗?为此,领到属于自己薪水的那天,正是我辞职之时。面对这类公司,短短的半年时间里,我竟然换了三家,这种滑天下之大稽,实让人哭笑不得。辞职,虽然面临生存的危机,但那种轻松自如的感觉,仿佛一缕淡淡清风,在人间漂泊的征途中,轻盈拂过。

(三)飘零在雨季

飘零,总是在雨季。

漫天风雨漂打着这世界,我行云流水,远航飘流此都市。我像一只孤雁,从南到北,从南海到东海,从此山飘向那水;飘过空旷的蓝天,穿过空茫的云彩;爬过一座座绿油油的山,走过一条条涧涧的河。跋山涉水,跨越一道道的青山绿水,走过一坎坎的乡间小路,只为,飘零在雨季。

半年的风吹雨打,让我学会在雨浪飘零中感受到雨水的滋润,清风的凉爽,一阵阵淋漓尽致,一丝丝雨露甘甜,都尽在雨季里飘零自流中。从浦东的南汇到浦西的青浦,从南面的金山到北面的嘉定,踩着一道道地铁的风景线,登上一辆辆满满拥挤的公交车,在风雨飘摇中穿梭,那淡淡的忧郁,苍涩的辛酸,时不经意间溢出眼眶,洒向这个飘飘零零的城市雨季。

夏的色彩,蓝的梦想,那是自己从小生长的蓝天云彩,灿烂纯真。

上海六月天,像风像云又是雨似的,阴雨连绵好一些日子。每逢夏日,总有这么一个月的梅雨季节,好了两三天,转眼又是阴天连绵,迷雾一片。时尔,在一个旋转的午后,郁闷的大热天迎来一场滂沱大雨的清洗,那声东击西的雷声乍响,把大地震荡得摇摇晃晃,咆哮的雷声,好像是老天爷给人世间愤泄的一种不公。一阵清凉的夏雨,滋润了那些善良纯朴的心灵。

雨在下,风在吹。风雨中飘摇,如此甘露,如此美丽。

飘零雨季,总会有一个晴朗的清晨,那一缕阳光悄悄地满把地从窗外爬进来,柔柔轻吻着你脸,敲醒了你的美梦,让你感觉到好像是一个清爽明媚的早晨,心境就像蔚蓝的天空一样纯净,泉水一样甘美。

风在吹,雨在下。风雨中飘摇,如此凄迷,如此彻冽。

申城雨季,却让你感受到它的变化无常,好好的就一下子令你面目全非,说变就变,比闪婚还快,一点情面也不给你。明媚的早晨,当你匆匆把脸洗干净,正想出门,突然,天地间一片乌云滚滚卷来,阴暗一片,雷声击起,顿时四处杂乱的叫声连片不断,头顶那一团团黑厚的乌云压得你透不过气来,淅淅沥沥由点带面的雨粒泻向大地。风雨交加就像一场搏击一样,简直就是人间一幕幕残暴丑陋的利益恶斗。

雨,不停在飘零,不紧不慢的缤纷洒洒,写满了都市的情怀,水墨画一样诗情画意。清凉爽爽,沁人心脾。顺手捎来那一本《感悟父爱》,一口气看了几十页,那感人故事,宛若一股暖流在我心里流动……

(四)夜幕黄浦江

春去冬来,在时光匆匆的流逝中,送走了飘零的雨季,挺进霓彩四射的陆家嘴。这一片光彩夺目的景色,却让我更加沉稳坚定,不再被都市的红男绿女、人妖犬媚的欲望所迷惑,不再被那些衣履楚楚、鬼话连篇的流氓精英所威慑。

站在几十层办公室里遥望浦东璀璨的夜景,一个人静静地观赏着这令人心醉的夜景,独品着这一片流星花园,那是一种辛酸的慰藉,也是我迈向自信的第一步,始终是自己脚下的第一步。

“十里华灯一望收,高楼五彩映江流”。这句诗就是上海外滩的真实写照。黄浦江的夜景很美,有一种风华醉人的温情,有一种风情绝后的华彩。每逢夜晚,众多游人游览外滩黄浦江畔,面对长长的大街上车来人往,川流不息,遥望黄浦江两岸远远的七彩灯光,变幻迷离,那直入云霄水泥森林在霓虹灯的装点下霓彩四射,仿佛是一张五彩缤纷的写真图片,灿烂璀璨,那是一种激情的浪漫,骄傲的自慰。

站在浦西,遥望浦东。整个黄浦江上,货轮和游轮不停穿梭而过,江的对面就是闻名全国的东方明珠电视塔,它那高耸入云像细针一样直透着流光的夜空里,与之相互呼应的是88层的金茂大厦,在这璀灿的江边看到这样的夜色,而且是看到一派生机勃勃的雄伟景象,一个用特色塑造的东方辉煌,内心肯定有一种阵阵的波澜,阵阵的激切,这就是中国最盛世最壮观最真实的一幅笙歌媚眼的美好蓝图。

转身回头,看看外滩的这些带有历史色彩的故事的洋房时,深深被一种沉重的心情凝固住了,仿佛让人看到上世纪三十年代,那战火纷飞的一幕幕,曾经深深刺痛着中华儿女的心……

寒风凛凛,独回望旧事前走。

昨夜缠绵,是以往的我。

生命,依然如媚;世界,空茫一片。冥冥中,注定你的富或贫,苦苦中,注定你的成或败。

天地还是那个天地,青山已不属那片绿水,国还是那个国,家却不是那个温馨的家。路漫漫,夜茫茫,傲视尘世,不再自困,抹泪痕,轻快伴随北风行,是假真不了,真永是真。

始终坚信,不是一番寒风彻骨,怎得梅花朴鼻香。

阑静的夜,纯灿的灯,夜幕下黄浦江像一条长长华彩的巨龙穿缀着璀璨阑珊的都市夜空中……

妈妈因为公差把我带到上海。今天,妈妈说要带我去世界闻名的上海滩,我心里特别向往。

吃过晚饭,夜幕降临,我们乘车来到上海滩。只见游人如织,灯火辉煌,一片繁华景象。

我们挤过人群来到一艘游轮上,准备乘游轮游黄浦江。我兴奋地登上一艘名叫“玫瑰公主” 的游轮,爬到顶层,感受着阵阵的大江气息的夜风。游客们围坐着,个个都兴致勃勃地对两岸的风景畅所欲言。我也不禁随着妈妈哼起了小调。

过了一会,游轮缓缓地开动了,我放眼远望,只见两岸高楼耸立,在霓虹灯的包裹下分外辉煌。我跑到底舱,靠着船舷,看着脚底的江水,江水深不可测,在轮船开过处泛起道道波纹,令人好奇又生畏。我时而上下跑动,时而坐下和妈妈一起品尝美食。不知不觉一小时过去了。我依依不舍的下了游轮。

上了岸,妈妈给我拍了几张美丽的纪念照,给我留下了永远的记忆。

如果说以往的上海是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玉的话,那么现在的上海,正经历着生花妙手的雕刻,不久将会变成玲珑剔透、光彩照人、形态秀美、质韵隽永的艺术品了。下面是我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文章,希望能够帮助到你们。

上海之旅

暑假的一天,晚上8:30我和姐姐。大姨。小姨。姥爷们四人一起坐着卧铺火车前往上海,一晚上我没有睡意,因为心里太激动了这是我头一次去上海,我一路上拿这照相机拍下许多景色!

早上10:00来到上海,这里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色,我们坐车来到宾馆“警红饭店”在来宾馆的路上高速公路上车水马龙。川流不息,进了宾馆我们放下旅行包便出去了。上海不愧是一座商业城市,也是一座时代城市,中午睡过午觉,我们一行人便上了上海的主要景点“东方明珠”,东方明珠可真是高呀,和别的国家的景点比起来也毫不逊色!这是我想起了一首歌叫《上海滩》,和一个电影《旧上海》,还有一个动画片《三毛的故事》,上海的变化可真大呀!不禁让人发出赞叹。晚上我和姐姐出去玩,没走远怕找不到地方了,晚上的上海可真是美呀!晚上人来人往。不停息,我上傍边的一个24小时营业的商店买了点东西,结帐时我问那个阿姨:“阿姨,您好请问一下这里每天都这样热闹吗”?阿姨说:“这里每天晚上都很热闹,尤其是这条鲁迅街,更是热闹非凡”。第二天早上我们四人去了著名的复旦大学,这可是上海的名牌大学,也是中国响当当的大学。我们进去后照了许许多多的校园景色,真是雄伟而有高雅,我们同时还看见了一些家长,可能是等孩子吧。此时我想到了我和姐姐,我和姐姐都想考上复旦大学,姐姐离复旦大学不远了,她现在在山东泰安的泰安一中上高一,而我才上初二,还须好好努力!

我们从上海待一个星期,时间不算长也不算短,可是我在上海待的这一个星期我受到了许多启发,在上海我还看见了一个东西那是穷人和富人的住的房子的区别,穷人的房子晾衣服用一根竹竿从窗口伸出来晾衣服;而富人则是在自己的家里用升降的晾衣秤来晾衣服。我想要好好学习才能出人头地。才能顶天立地。才能立足与社会之中!在这里我忠心祝愿全世界的学生都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从哪里跌到从哪里站起来,希望大家记住!

上海之旅

今年十一长假,我跟着爸爸妈妈来到了我梦寐以求的国际大都市上海。 刚到上海,我就被它豪华的气派和开放的胸襟所折服。滔滔不绝流淌的黄浦江边,行人川流不息,车水马龙,刚走两步就可以碰见一个黄头发,蓝眼睛的老外,还不时地跟我们友好地打着招呼,真不愧是一个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

旅行的第一天下午,我们穿过曲折悠长的江底隧道,来到了上海科技馆。科技馆的造型非常别致,像一个巨大的圆球,十分引人注目。科技馆总共分为十二个展区,其中,最令人难忘的景点就是蝙蝠洞。走入洞内,我们仿佛一下子从光明美好的天堂掉入了终年不见光日的地狱,周围阴森恐怖,只有一点微弱的灯光。我紧紧地拽住妈妈的衣角,连大气也不敢出,慢慢移动着脚步。忽然,一阵尖叫由远而近地散播过来,在那寂静的蝙蝠洞里,真是显得特别刺耳。透过微弱的灯光,我仿佛看到墙上的蝙蝠也活动起来,在向我们逼近。我害怕地连连后退,大声叫喊起来,吓出了我一身冷汗。再向前走了几步,我定睛一看,原来是由电脑控制的扩音器在发出合成的声音,真是虚惊一场。科技馆里还有“蜘蛛展”、“基因解密”、“信息技术”等很多展区,我在里面玩得不亦乐乎。在科技馆里,我度过了一个开心的下午,还学到了许多知识。科技馆能把游玩和学习融合在一起,寓教于乐,真是了不起。 大约下午五点三十分,我们离开科技馆,登上汽车,向亚洲第一高塔东方明珠进发。远眺东方明珠,感觉它就像一个顶天立地的巨人,支撑着头上的那片天空。东方明珠由银白、锈红两种颜色组成,11个大小不等的圆球均匀地点缀在东方明珠上,把东方明珠打扮得典雅华贵。电视塔的塔顶直冲云霄,腰间似乎还有轻云缭绕,十分宏伟壮观。夜晚的东方明珠更是美丽,当天空渐渐黑暗,夜幕降临的一刹那,华灯齐放,东方明珠又以一种更加优美的姿态出现在世人的眼前。电视塔的正大门上,由xx亲自题写的“东方明珠”四个大字熠熠生辉。大门两侧的墙壁上,缠绕的灯管发出耀眼的金色光芒,像贴上了一层金箔。塔身三个圆球的灯泡,不停的变幻着色彩,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我们随着熙熙攘攘的人潮挤进了电视塔,前来参观的人群络绎不绝,至少有3000人。好不容易登上了263米高的第二层,我们透过厚厚的无色玻璃,扶栏俯视着上海全景。附近的高楼大厦,被明亮的灯管镶上了一层花边,显得特别的娇艳动人。大大小小的建筑物上灯火通明,汇成了一片绚丽的海洋。奔流不息的黄浦江面上,一艘艘豪华无比的游轮犹如一块块亮丽钻石,漂浮在江面上。错综复杂的路面上,一辆辆小汽车好像甲壳虫在爬行,行人都变成了蚂蚁大小,真像一个微型王国。

第二天,我们又游览了上海野生动物园和南京路。两天的时间很快过去,我们怀着依依不舍的心情,离开了这风情万种的上海。我们虽然已不在上海,可是,上海那和平开放的胸襟,繁华喧闹的街道,是我永远无法忘怀的。

上海之旅

上海,这个名字大家该不会陌生吧。它和北京、天津还我的家乡重庆齐名,是我国科学技术发展最迅速的城市之一。趁着这次暑假,我到上海去游览了一番。

一走进“上海火车站”,一座巨大的电视塔便映入眼帘这便是我国著名的电视塔C。“东方明珠”真高呀它高达468米,是全亚洲最高的电视塔,仿佛一个顶天立地的小伙子;“东方明珠”真“壮”啊,它由三个由大至小的球体组成,最大的球体的直径有50多米,最小的直径也有30多米,而且连接三个球体的巨柱的直径也有好几十米;“东方明珠”真秀啊,在它的脚下,长满了一朵朵色彩斑斓的鲜花,红的,绿的,蓝的,紫的,青的``````似乎是老天爷赐给它的绣花鞋,穿上去,显得更可爱了。

紧挨着“东方明珠”的是有八十八层楼的“金茂大厦”。“金茂大厦”全长米,也是全中国著名的大厦,只比“东方明珠”矮一点儿。它像一个婀娜多姿的小姑娘,它正坐在地上,眺望着远方。“金茂大厦”非常整洁,地板擦得亮晶晶,人低头望望,还能倒映出人的影子,框架、吊灯、玻璃柜都一尘不染。“金茂大厦”非常大, 单体建筑面积达29万平方米,是中国传统建筑风格与世界高新技术的完美结合。 金茂大厦1-2层为宽敞明亮、气势宏伟的门厅大堂;3-50层是层高4米,净高米的大空间无柱办公区;51-52层为机电设备层。

到了夜晚,那景色就更美了。站在外滩上,欣赏着这迷人的都市夜景。看,那“东方明珠”可真好看。塔的身体同时放射出灿烂夺目的光芒。一会儿青,一会儿蓝,一会儿绿,一会儿红,一会儿紫,美丽极了。咦,那两颗星星怎么一扭一扭的?还一闪一闪的呢。呼,原来是两只彩灯风筝飞上了夜空,点缀着这美丽的上海夜空。还有无数个彩灯,色彩艳丽,把漆黑的夜晚照得光亮亮的``````

张 蕾 张蕾,男,1981年生,上海人,幼时因一场医疗事故导致右腿残疾。 张蕾从事击剑的时间并不长,但成绩斐然。2003年7月在波兰举行的轮椅击剑世界杯赛上荣获花剑第一名。2004年3月在西班牙举行的残奥会积分赛中荣获花剑、重剑第一名。 在2004年雅典残奥会上,和队友胡道亮、张冲共同夺得男子花剑团体金牌,这是我国在残奥会上获得的首枚击剑金牌。另外,他还在男子花剑个人比赛中,夺得1枚宝贵的银牌。 备战雅典残奥会时天气炎热,厚厚的击剑服密不透风,但他仍然每天都在击剑房里坚持苦练。他给自己定了目标,“在雅典夺冠,然后再打到2008年,在家门口再次夺得奥运会冠军”。 雅典残奥会的冠军梦实现之后,张蕾并没有骄傲,而依然保持着顽强的拼搏精神和高昂的斗志,他说,命运虽然坎坷,但掌握在自己手中,我要用手中的剑挥舞出自己精彩的人生。 2004年张蕾获得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新长征突击手标兵”,“上海市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并当选为“上海市浦东新区十大杰出青年”之一。 在2005年全国轮椅击剑锦标赛上张蕾再次夺取个人花剑冠军。 周 菊 芳 周菊芳,女,1985年生,上海人。 周菊芳原是田径运动员,主攻中长跑,在一次比赛时被一位自行车教练看中,从此改练自行车。可在一次训练中不慎将左手摔断,变成了残疾人。但是,凭着对自行车运动执著的热爱,周菊芳没有放弃,她又改练残疾人自行车。残疾运动员的训练需要付出比常人更多的汗水,可周菊芳都咬牙坚持了下来,每次训练从来都是风雨无阻。 菊花芳香苦中来,自从2003年投入系统的残疾人体育训练以来,周菊芳取得了一系列的优异成绩。2003年在捷克欧洲自行车公开赛上获得3枚银牌,2003年在第六届全国残运会上获得自行车场地3公里、公路5公里2枚金牌,1枚银牌。 2004年9月在雅典残奥会上,在自行车女子1公里场地计时赛中,周菊芳(LC1级)以1分15秒491的成绩夺得冠军,并打破世界纪录。这也是中国运动员在历届残奥会上夺得的第1枚自行车比赛金牌。 2005年在英国曼彻斯特举行的残奥世界杯比赛中,周菊芳获得女子LC1级500米场地计时赛和2000米场地争先赛2枚金牌。谈 天 哲 谈天哲,女,1983年生,上海人。 谈天哲对短跑很感兴趣,短跑也成了谈天哲和家里人聊得最多的话题之一。在训练中,她吃苦耐劳,即使伤痛也从不放弃。虽然她没有大多数运动员跑得快,也从来没有取得过好成绩,但她仍然陶醉在这种快乐之中。 2005年3月在日本长野举行的世界特奥冬季运动会是谈天哲第一次走出国门参加世界级特奥运动会。她在雪鞋项目中获得个人赛的第四和第六名,团体接力赛获得第三名。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文章

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吧,借助作文可以宣泄心中的情感,调节自己的心情。一篇什么样的作文才能称之为优秀作文呢?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传统美德故事作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美德故事,在我们身旁常常发生,在我们不留意的时候,它们可能会偷偷溜走,消失在众目睽睽之下。可留心的人会发现它们,在草丛中;在树木下,找着它们存在的印记。

我是一个喜欢出游的人,还喜欢寻找“美德”这个梦幻般的精灵。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我苦苦追寻下,我找着了。

这天,天气炎热,我走在院子里的一条平坦的小路上,四处绿树成荫,环境优美,使人豁然有一种好的心情。正在我欣赏这美景,呼吸这清新空气时,一位老爷爷从后面闪现在我眼前,我开始被吓了一跳,可后来就没什么了,只是心中充满疑惑。我还没走出这个老爷爷带给我的惊吓与恐惧,另一个人埋着头,急匆匆径直朝我冲来。不过,我命好,躲过这一劫,可前面的爷爷就倒霉了,那个人和爷爷正好撞在一起,撞得天昏地暗,头昏眼花。两个人都躺在地上,我在一旁看得目瞪口呆,使劲揉自己眼睛,希望这一切都是假的,希望那个爷爷平安无事。正在我祈祷的时候,那个人晃晃悠悠地站起来了。这一细看,我才看明白,那个人是位叔叔。他抖抖眼镜,眯着眼,摇头摆脑地说:“对不起,小弟弟,撞到你了。”我摆摆手说:“不是我,你看。”说着,指了指地上的爷爷,叔叔的牙都快碰着我的头了,支支吾吾地说:“老爷子,你没事吧?”半晌,爷爷才站起,抖出一句话,让我倍受感动。他说:“没事,你注意点,别再撞着其他人了。”原来,那位爷爷是“传统美德”宣传人。他向我们细细地讲着,手还时不时的摸摸后脑勺。我知道,那是摔痛了,虽说不是我撞他,可心里还是不是滋味,像打翻了醋瓶,心里酸酸的。

这件事过后,我明白了美德是靠大家去维持的,只有这样,美德才会更多。而我也发誓:一定要做一位“传统美德”宣传人!让更多人来了解“传统美德”,让世界更美丽;让生活更美好!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是明清之际爱国学者顾炎武的名言。爱国主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有不同的理解和实践,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爱国爱民的志士和民族英雄。只要我们光大和发扬这一优秀的民族传统,团结一致,众志成城,就会使我们的国家更加强盛,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放出更加夺目的光彩。林则徐是清朝后期一位著名的民族英雄。他任湖广总督期间,由于清政府,英国强盗把一种叫的,源源不断的偷运进中国,毒害中国百姓。林则徐面对这一切,十分焦急。他多次向皇帝上书,陈述的?。道光皇帝接受了林则徐的建议,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负责禁烟。1839年3月,林则徐来到广州,禁烟运动迅速展开。6月3日,人们把缴获的全部投进硝烟池。顷刻间,全部销毁。林则徐为国家和民族做了一件大好事。虎门硝烟的壮举,给英国侵略者以沉重的打击,揭开了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第一页。

中国素称“礼仪之邦”。“礼”作为一种具体的行为来讲,就是指人们在待人接物时的文明举止,也就是现在所说的礼貌。而礼貌的本质是表示对别人的

尊重和友善,这种心理需求,是超越时代的,是永存的。然而,一个人如果只懂得礼貌的形式,却没有谦让之心,那么,他不会真正懂得礼貌,谦让也是谦虚、平等的表现,是礼貌的重要内涵。谦虚礼貌包含着我们的祖先对自然文化的骄傲和自豪,是中国人之所以成为中国人的根本特征之一。

春秋时期,孔子和他的学生们周游列国,宣传他们的政治主张。

一天,他们驾车去晋国。一个孩子在路当中堆碎石瓦片玩,挡住了他们的去路。孔子说:“你不该在路当中玩,挡住我们的车!”。孩子指着地上说:“老人家,您看这是什么?”孔子一看,是用碎石瓦片摆的一座城。孩子又说:“您说,应该是城给车让路还是车给城让路呢?”孔子被问住了。孔子觉得这孩子很懂得礼貌,便问:“你叫什么?几岁啦?”孩子说:“我叫项橐,7岁!”孔子对学生们说:“项橐7岁懂礼,他可以做我的老师啊!”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是明清之际爱国学者顾炎武的名言。爱国主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有不同的理解和实践,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爱国爱民的志士和民族英雄。只要我们光大和发扬这一优秀的民族传统,团结一致,众志成城,就会使我们的国家更加强盛,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放出更加夺目的光彩。林则徐是清朝后期一位著名的民族英雄。他任湖广总督期间,由于清政府腐化,英国强盗把一种叫毒药膏的毒药,源源不断的偷运进中国,毒害中国百姓。林则徐面对这一切,十分焦急。他多次向皇帝上书,陈述毒药膏的?。道光皇帝接受了林则徐的建议,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负责禁烟。1839年3月,林则徐来到广州,禁烟运动迅速展开。6月3日,人们把缴获的毒药膏全部投进硝烟池。顷刻间,毒药膏全部销毁。林则徐为国家和民族做了一件大好事。虎门硝烟的壮举,给英国侵略者以沉重的打击,揭开了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第一页。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在勤奋读书方面表现得格外突出。不论是善于治国的政治家,还是胸怀韬略的军事家;不论是思维敏捷的思想家,还是智慧超群的科学家,他们之所以在事业上取得不同反响,都是与他们从小的远大抱负分不开的。俗话说:“有志者立常志,无志者常立志”,立志,贵在少年。稍许浏览一下历史,一个个勤奋学习的动人故事就会争相跃入你的眼帘。匡衡幼年凿壁引光苦读,终以说《诗》而扬名;茅以升少年立志,远涉重洋,经历千难万险,终于成为“桥梁之父”。

历史在发展,社会在前进。今天,我们有着比前人更优越的学习条件,在继承和发扬勤学立志的同时,更要不断地激励自己,为建设繁荣富强的中国,更加勤奋地学习。

唐朝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读书。一天,乘老师不在屋,悄悄溜出门去玩儿。他来到山下小河边,见一位老婆婆,在石头上磨一根铁杵。李白很纳闷,上前问:“老婆婆,您磨铁杵做什么?” 老婆婆说:“我在磨针。”李白吃惊地问:“哎呀!铁杵这么粗大,怎么能磨成针呢?”老婆婆笑呵呵地说:“只要天天磨铁杵总能越磨越细,还怕磨不成针吗?” 聪明的李白听后,想到自己,心中惭愧,转身跑回了书屋。从此,他牢记“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道理,发奋读书。

中国有句古语:“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个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难想象他会热爱祖国和人民。

古人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们不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还应该尊敬别的老人,爱护年幼的孩子,在全社会造成尊老爱幼的淳厚民风,这是我们新时代学生的责任。

子路,春秋末鲁国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称。尤其以勇敢闻名。但子路小的时候家里很穷,长年*吃粗粮野菜等度日。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饭,可是家里一点米也没有,怎么办?子路想到要是翻过几道山到亲戚家借点米,不就可以满足父母的这点要求了吗?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路,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忘记了疲劳。邻居们都夸子路是一个勇敢孝顺的好孩子。

诗曰::田真昆仲,议分紫荆,树即枯死,悲悔同声。

隋代有一户田氏人家,住着田真、田庆和田广三兄弟。自他们分别成家之后,兄弟三人就想要各自发展,决定要分家,把家产分成了三份。

分到最后,只剩下庭院中那棵开满紫红色花朵的紫荆树了,多少年来,它一直欣欣向荣,象征着这个家庭的兴旺。一代又一代的'田氏子孙,就是在紫荆树默默的俯视下成长起来的。他们其乐融融地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繁衍了许多代。老树蕴涵着人们不尽的追忆和缅怀。

哥哥田真叹息着说道:“田家的历史有多长,紫荆树就有多老。”

田庆不以为然地说:“我们家产都分完了,留着这棵树也没什么用了,不如也把它给分了。”

幼弟田广精打细算地说:“有理有理,紫荆树的树皮和木材都可以入药,我们干脆直接把它砍掉,一人分一份,还能卖个好价钱呢。再说,我们分了家之后,都要各奔前程,谁还顾得上照顾它啊?”

田真说:“使不得,使不得。我们怎么忍心伤害这些美丽的花朵和润泽的叶子呢?它鲜活的生命力,伴随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眼见那翠绿的色泽,谁不发自内心地赞美它的生命?家族有多兴旺,紫荆树就有多美。这是我们家族繁盛的见证,怎能如此伤害于它呢?”

田庆说:“哥哥您别犯傻了,谁还会注意到这棵老树?您要是不肯,那我就和弟弟对半分了。”

两位弟弟那样坚持,哥哥也无可奈何,于是他们决定将紫荆树砍成三段。田真仰望着昔日的故宅和茂盛的老树,内心十分的伤感,但也无计可施。

第二天,原本茂盛挺拔的紫荆树,一夜之间突然全部枯萎凋零。看到的人无不大惊失色,疑惑地想到:难道紫荆树也伤心欲绝,知道自己的生命将被截成三段,不如先自行了断吧。

三兄弟见到这个情形,都不禁大吃一惊,开始痛切地忏悔:为什么手足之情要这样分离?连树都觉得伤心,连树都为之涕泣,连树都不想再活下去。昨天热火朝天的砍斫①计划,一时间令两位弟弟感到万分地沮丧羞愧。

田真神情肃穆地说:“树木原本就是同气连枝的,正是因为听说将要被砍成三段,它们才会如此悲伤,我们人竟然连树木都不如啊!

田庆看到这番景象,深有所触,他追悔不已地说:“当我们还非常小的时候,我们同吃同住,同出同息。那种在父母身旁承欢膝下、同舟共济的幸福生活,现在想起来还那么令人怀念。”

田广伤感地说:“现在父母都不在了,我们兄弟就是最亲最亲的人了,如果连我们都不肯团结友爱的话,那父母在天之灵一定会天天流眼泪,一定会比紫荆树还要伤心的。”

田真说:“我们为什么不能继续从前的生活呢?‘三人同心,其利断金’。我们是同一个生命共同体,要想重振家业,就要通力合作,和睦共处,团结一心。”

兄弟三个人的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他们把分家的契约在紫荆树面前一同烧毁,决定继续同舟共济,共同经营幸福的生活。兄弟三人默默地祝祷着,感恩祖先留下的这棵紫荆树,示现了及时的枯萎,让他们深深体会到,连树木都有真情,难道人连树木都不如吗?

第二天,当太阳早早地爬上枝头的时候,田广打开窗户,惊讶地喊了起来:“哥哥,哥哥,快来看看,叶子绿了,紫荆树的头抬起来了,叶子变绿了。”

鸟儿听到他的叫声,也不由自主地朝着紫荆树那片绿油油的枝头望去。两位哥哥惊讶地探出了头,紫荆花那片殷红的色彩,湿润了他们的眼睛……

从此之后,他们兄弟更加友爱,他们相互扶持,相互帮助,再也不提分家分财产的事情了。美丽的紫荆树,也繁茂如初,就像这个团结如故的家庭一样,欣欣向荣,充满无限生机。

“和”为贵。人体各个器官如果不能协同配合,身体必遭病魔的侵袭;团体不和睦,必定迅速瓦解;国家上下不团结,则很难抵御外敌的入侵。俗话说,“家和万事兴”,和睦何其重要!兄弟是同气连枝的生命共同体,就像树枝树干一样不可分离,只有和谐共处,才能繁茂兴盛。彼此之间如果产生对立和嫌隙,整棵树都会受到伤害。

“田真叹荆”的故事,不禁使我们想起了“梅妻鹤子”的林和靖。林和靖是北宋的一位隐士,原名林逋,字君复,杭州钱塘人。他在幼年时期,父亲就去世了,家里一贫如洗,三餐不继。然而,林和靖颇不以为意,对物质上的贫乏,全然不放在心里。

他自幼勤奋刻苦,致力于圣贤之学,淡泊名利,尤其不喜欢趋炎附势。后来隐居到了杭州,在西湖的孤山结庐而居,二十年来都未曾到过城镇市集。陶醉于山水之间的林和靖,厌弃世间的功名利禄,潜心体悟圣哲的道理。临终前,他留下了这样一句发人深省的诗:“茂陵他日求遗稿,犹喜曾无封禅书。”感怀言志,余韵不尽。

林和靖一生都没有娶妻生子,他在草庐的庭院中,种植了许多梅花,还养了一群气质高贵的仙鹤。徜徉在青山绿水、松鹤梅兰之间,多少诗情画意在其中。林和靖尽其一生,都与它们相随相伴,人称“梅妻鹤子”。

然而林和靖过世之后,他所种植的这些梅树,都相继枯萎而死,所有的仙鹤,也都一只只悲鸣不已,哀号欲绝,没过多久,全都相继随林和靖而去。

由此可知,真诚之心,无不感人心怀,化及万物。纵使是一枝一叶、一草一木,也能受到感动。同样,恶贯满盈、穷凶极恶之人,在举手投足之间,所散发出来的肃杀之气,也会影响周遭的一切,让花木为之枯萎凋零,令人们为之畏怯恐惧。因而,起心动念,一言一行,我们怎能不戒惧谨慎呢?

人生苦短,数十寒暑间,这些同体连枝的兄弟姐妹,真的是“一回相见一回老”。想想我们还有多少时日,能够珍惜同聚同处的时光?千万不要等到追悔莫及之时,才徒自悲切,那不是为时已晚了吗?骨肉之情、手足之爱,当要切切珍惜啊。

法照禅师写了一首叙述兄弟的诗词:

兄弟连枝各自荣,些些言语莫伤情,一回相见一回老,能得几回为弟兄。

兄弟同居忍便安,莫因毫末起争端,眼前生子又兄弟,留于子孙做样看。

诗曰:陈昉眷属,七百余口,上下相亲,孚②及百狗。

宋朝陈昉有一个备受瞩目的家庭,那就是以纯朴厚道的家风,代代承传的陈氏家族。陈家上下有十三代人,共同生活在一起,有七百人之多。他们的祖先陈崇德高望重,为家族制定了严格的家规,希望子孙后世得以恪守不移,代代相传,从而使纯朴厚道的家风能够绵绵远远地传承下去,至久不息。

到了陈昉主持家务的时候,家道依然非常的厚朴善良。陈昉为人温和厚重,以身作则,勤勤勉勉,使得陈氏家族枝繁叶茂,代有贤人,全家上下充盈着一派吉祥和顺的景象。

家族人数如此众多,他们的生计如何维持呢?原来,陈家的子弟都克勤克俭,维持着非常俭约朴实的生活习惯,一切的事务,都尽可能自己动手来完成,从来都不委用仆役或者婢女。“习劳知感恩”,孩子们从小沿袭纯厚俭朴的家风,了解物力维艰的道理,知道一切都来之不易,所以他们一生都能够刻苦耐劳,知足常乐。

陈昉家中,矗立着一座特别建造的厅堂,非常宽阔,能够容下七百多人共聚一堂用餐。每到吃饭的时候,大家都穿着整齐,扶老携幼地来到厅堂中。彼此见了面,感到分外地亲切,都互相地问长问短,问寒问暖。他们按照年龄、尊卑的先后,次第而坐,大人坐在一个区域,小孩另外坐在一起,可谓长幼有序,条理井然。

全家上下,只要还有一位未到,大家都一定会静静地等待,直到所有的人都到齐了,才开始用餐。吃饭之时,厅堂悄无声息,一片宁静肃穆。等到都吃完了饭,大家才开始热火朝天地聊了起来,有的谈天说地,侃侃而谈,有的文质彬彬地寒暄问候,互问短长。这是全家共有的幸福时光,是其乐融融最感亲情温馨的交融时刻。许多家族性的问题,也常于此时及时沟通解决,避免了各自为政的误会与猜疑。

陈昉的家中,养了一百多条大大小小的狗,它们的性情都特别温顺。更有意思的是,这群家教严格的狗,全都是在同一个大槽里用食。主人们为家狗做了最好的示范,所以它们各个都从善如流,温和而又乖巧。每到吃饭的时候,它们也牵家带口地来到大槽前,彼此互相摇着尾巴,以示问候。

几条年长的老狗,非常威武地站在那里,原来是在清点数目。只见它们左看看,右看看,发现了阿平家的大狗还没有来。于是,大家都不约而同地在那里憨态可掬地等待着它的到来。不一会儿,有的狗开始悠悠闲闲地来回踱步,有的狗示以问候地摇摇尾巴,调皮的小狗干脆一把搂住“哥哥”的脖子,在地上雪球般地滚了起来。大家左等右等,终于看到一只强壮的大狗,气喘吁吁地跑了过来。原来,今天主人为它洗了个澡,还理了理身上的毛,这才耽搁了用餐的时间。大狗非常抱歉地摇着尾巴,向大家低头忏悔,于是,一百多条狗就开开心心地开始了它们的午餐。

陈家主人们那上下同心、喜气盈人的祥和气氛,连狗都普受熏陶,从而互相尊重、互相敬爱。乡里的人见到这种情形,深受感动。想想看,连狗都能够互敬互爱,如果人父子兄弟之间不能和谐共处,那将何以为人呢?所以乡里之人都纷纷起而效法,忏悔改过,使得那一带的风俗日渐纯朴厚道。

郡守张齐贤将陈昉一家的事迹,向朝廷作了禀报。朝廷有感于他们人与人之间的互敬之诚,所以就免了他们的徭役,而且礼遇有加。希望这个家族的典范,不但影响全乡,而且能感化全国。

陈昉一家七百多口人,能够如此敦睦和合地生活在一起,实在是难能可贵。相比之下现代社会,真的很难见到数代同堂的景象了。甚至夫妻两个人都两天一小吵,三天一大吵,孩子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中,身心健康地成长呢?

现在常有许多父母、家长向老师抱怨孩子们的逆反情形。一次一位家长哭诉说:“孩子真的很难教,想不到年纪这么小就这么叛逆,对于父母的教导他不但不听,不但不能接受,还经常恶言相向。这到底是为什么?”

老师就反问她:“请问你们夫妻俩会不会吵架?假使会,是只有‘文场’,还是也有‘武场’?”文场就是只有动口,武场就是出手。这个妈妈很难为情,很惭愧地说道:“很抱歉,过去孩子在更小的时候,我们夫妻俩经常在孩子面前,不是吵架就是大打出手。”

这个时候老师就跟她讲:“这样我就没有办法帮助你教导小孩,因为小孩在年龄还很小的时候,你已经教他知道了,人与人之间不能和睦,人与人之间可以动不动就大打出手,可以动不动就吵架。因为你不能尽到父母应尽的责任,所以他现在稍微大一点,他有情绪,他不能与你好好相处,最大的因素就是父母彼此不能和睦,彼此不能相敬如宾。”因此要维系一家的和睦,人人都应该要懂得相处之道。

“陈昉百犬”的故事生动展现了中国传统的大家庭中和煦温馨的一面。它让我们了解到,和气就是家庭最温暖的阳光,它能够使一个家庭枝繁叶茂、欣欣向荣、充满希望。美满的家庭,更是国家未来栋梁成长的温床。一个美好的家庭气氛的构成,正取决于家里的每一分子能否互相尊敬,互相关怀,互相礼让。您是否愿意为朝夕共处的家人,献上您灿烂的微笑与温暖的关怀呢?

诗曰:张闰无私,八世同居,共织互乳,缙②绅不如。

元朝张闰,她家里有八代不分炊,共同生活在一起。最难能可贵的是一家上下有一百多口人,都非常和睦,从没有是非,没有闲话。每天张闰都领着家里这一大班的妇女们,会聚在一个房间里,一同做着裁缝或织布之类的活计。工作完毕后,所有织好的布,和做好的衣服,统统收归于仓库之中,没有一个人会占为己有。每逢小孩啼哭的时候,那些妇女们无论哪一个看见了,就抱起来给他吃奶,不管是不是自己亲生的,都作为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和爱护。而这些孩子也一样不分是不是自己的母亲,凡是有人喂他,他就能停止啼哭了。可见,她们一家是多么和睦和相融。

当时一些当官或大户人家都自惭不如,所以到顺帝至元年间,朝廷里就派了钦差,在她家门前旌表起来,把她们作为大家的学习榜样。

弘扬中华美德,引领幸福长城。古今中外有许多人拥有美好的心灵,有许多事令我们感叹。从古至今发生了大大小小的事,这些事让我们看到了他们的美德。

一说到“美德”有人就会想的很久远,可是一些平平常常的小事也能看出一个人的美德。比如说古人司马光,一些调皮的孩子爬到假山上玩耍,一不小心掉入了假山下的大水缸里,小伙伴的第一反应就是救出他,有的去呼喊大人,有的在水缸边伸手想要拉他上来,有的去拿绳索。可是唯有司马光没有那么做,他拿起身边的大石头,向水缸砸去,水缸被砸破了,顿时水缸中的水流了出来,缸里的孩子得救了。如果司马光也像小伙伴那样去呼喊大人,那么水缸中的小孩可能早已离去。从这件事上就能看出司马光的聪明才智,更能显现出藏在孩童司马光身上的美德。现在,在你面前有两个苹果,一个大的一个小的,你会怎么分呢?是把大的留给自己,还是选择那个小苹果。当看见这种情况时会想起一个故事《孔融让梨》,从前,孔融的母亲从集市上买了几个梨,将它们洗好后一并交到了孔融的手上,母亲让孔融将其中的一个拿给哥哥,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他将那个较小的苹果留着,把大苹果给了哥哥,哥哥看孔融那么小就让他吃那个较大的苹果。孔融见此情形便说︰“哥哥大吃大苹果,我小就吃小苹果吧!”就是孔融的一句话,既让我们看到了孔融的孝心,又让我们看到了他那纯洁的心灵。

其实,美德并不只在那些伟人的身上,从《司马光砸缸》和《孔融让梨》这两件事中就能看出来自孩童身上的美德。

有一天,微博上发生了一条惊人的消息;小悦悦,一个只有两岁的小女孩,被一辆车撞倒在马路中央,而开车的人并没有下车看看情况,而是视而不见,正常的行驶着。这个无辜的小女孩就这样凄惨的躺在马路上,在她躺在那里的一个小时中有十八个人走过她身边,可是这些人却没有一个人来帮忙。直到一位清洁工阿姨打扫大街时,看到了这个小女孩,并连忙将小悦悦送往医院,可是时间不等人,小悦悦就这样离开了人世……

一个清洁工,首先给人的印象就是“脏”,但比起那些从小悦悦身边走过的那十八个人,她却显的那么纯。虽有一副很脏的外表,但她却有一颗纯洁的心灵。如果每个人都能像那位清洁工一样拥有一颗纯洁的心灵,小悦悦就不会拿么早的离开人世,我们的地球就会变得更好。

孝敬父母、尊老爱幼、为国效力,都能体现一个人的美德,弘扬中华美德,引领幸福成长。如果我们都能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那么中华传统美德将会得到更好地传承。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源远流长、光辉灿烂,她是五千年华夏文明与智慧的结晶,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那你知道吗?下面是我给大家分享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故事:季布一诺 【季布一诺】 季布平生。不负人托。黄金百斤。不及一诺 【原文】 汉季布、无二诺。为河东太守时。诋曹邱生于窦长君。曹邱生请见曰。楚人谚云。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足下何以得此声于梁楚间哉。且仆楚人。足下亦楚人。何拒仆之深也。布大悦。厚赠之。由是名益著。 子路无宿诺。恐其偶忘失信。故不敢宿诺也。季布无二诺。盖其言必有信。故不至二诺也。无宿诺难。无二诺则更难。黄金百斤之重。尚不及其一诺。其一诺之重可知矣。子路之后。当首屈一指。 【白话解释】 汉朝初年间的时候。有一个姓季名叫布的。生平对人家请求他的事情。只有一次应许、就给人家办好。从来没有等到第二次应许才做的。在河东地方做太守官的时候。在窦长君那儿、说著曹邱生的坏话。曹邱生就去求见季布。说道。楚地方的俗语说、得到了一百斤的黄金。不如得了季布的一声应诺。你怎么能够在梁楚地方。得到这种名声呢。况且我是一个楚人。你也是一个楚人。为什么要这样地拒绝我得很呵。季布听了非常欢喜。就把很丰厚的物品。送给曹邱生。从此以后。季布的名望。愈加大了。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故事:季札挂剑 【季札挂剑】 延陵季子。不负初心。徐君已死。挂剑坟林。 【原文】 周吴季札、封于延陵。故号延陵季子。聘鲁。过徐。徐君好季子剑。口不敢言。季子心知之。为使上国未献。及反。徐君已死。解剑。挂其冢树而去。从者曰。徐君已死。尚谁予乎。季子曰。始吾已心许之。岂以死背吾心哉。 人之所贵者心。言者、心之声也。言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季札之赠徐君以剑。未有言在先也。况徐君已死乎。乃竟割爱。挂剑于墓树而去。且曰始吾已心许之。岂以死背吾心哉。落落两言。千古不朽矣。 【白话解释】 周朝时代。吴国里有一个公子。名叫季札的。因为封在延陵地方。所以大家称呼他叫做延陵季子。他奉了吴国国君的命令。聘到鲁国里去。路过徐国地方。徐国的国君心里很喜欢延陵季子身上挂著的一口宝剑。可是嘴里不敢说。延陵季子的心里也知道了。但是为了要出使到上国去。所以不能够献上。等到延陵季子回转来。又路过徐国的时候。徐国的国君已经死了。延陵季子就把这口宝剑解了下来。挂在徐君坟里的树枝上去了。跟随他的人说。徐君已经死了。你还把这口剑给那个呢。延陵季子道。以前我的心里。已经答应把这口剑送给徐君了。那里可以因为徐君死了。来违背我自己的心呢。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故事:展禽轻鼎 【展禽轻鼎】 周鲁展禽。不假岑鼎。君请言之。弃信不肯。 【原文】 周鲁展禽、名获。字季。居柳下。齐攻鲁。求岑鼎。鲁君以他鼎往。齐侯反之。曰、必令柳下季来言。吾信之。鲁君请于季。对曰。君之欲以为岑鼎也。以免国也。弃臣之信。以免君之国。亦臣之所难也。公乃以真岑鼎往。 鲁君之以他鼎与齐。为重鼎也。然国之不存。鼎亦何有。欲免其国。复免其鼎。二者不可得兼。柳下惠若言之。则既免其国。又免其鼎。似可一举两全。乃以不肯弃信为辞。其直道事人可见矣。 【白话解释】 周朝时候。鲁国里有一个展禽。名叫获的。表字叫做季。住在柳下的地方。所以人家把他叫做柳下季。有一年、齐国里的人来攻打鲁国。要求那一只宝器岑鼎。鲁国里的国君。就把别的鼎送了去。齐侯把这只假岑鼎回了转来。并且说道。一定要叫柳下季来说、这是真的岑鼎。我才相信了。鲁国的国君就向柳下季那儿去请求。柳下季就对答道。我君上所以要把假岑鼎充作真岑鼎。是因为要避免国家的灾祸。可是丢掉了我的信用。来避免我君上国家的灾祸。这也是我所为难的呵。鲁公听了。才把真的岑鼎送到齐国里去。

关于中医药文化的文章

编者按:中医药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历史上的中医生谱写了中医药文化的精彩篇章。

一根银针、一碗药汤,护佑了千千万万炎黄子孙

神秘配方、古老传说,凝练成千年岁月的砥砺

草长莺飞,谁在《本草纲目》里演绎了花开花落

那些绝望的目光里,有了春天的绿

那些渐远的足音,踏碎怎样的沉郁

去破解文字深处的秘密,谁与你的理念不谋而合

华佗、扁鹊、张仲景、孙思邈、李时珍,灿烂了历史的天空

那些组合的草,消融了哀伤和痛苦

盛放的瑰丽中,谱写着一个又一个神奇

悠悠苦香中痼疾即去,隐含了柔和似水的力量

独自美丽着,让灵魂洗礼成一种膜拜

某些排挤如同灰尘一样,轻轻一吹就看得到内在的光芒

就让心里隐隐的痛成为深深的眷恋

如同行走在一片“原始森林”里,目光和脚步

不会在意荆棘,只为心中的一片净土

望、闻、问、切,是诊病也是诊人

沉静、智慧的目光,用药如用兵

一种缤纷的美象一朵盛开的莲花

把根须扎在东方古老的土地,在岁月里点缀宇宙和智慧

或许就是一面散发着中医药香的旗帜,依托每个人熟悉的生活场景

在日子和日子之间 ,浇灌出生命最纯洁的一面

作者:胡庆军,笔名:北友

公众号:西南当代作家杂志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中医药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深烙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印记。中医药文化从《周易》和儒、释、道及诸子百家学说为主的丰腴的母体中源源不断吸收着养料,积淀了深厚的内涵和功力,从而保持着经久不衰的魅力。中医在形成发展过程中不断汲取古代思想文化的知识成果,并与古代哲学、诸子文化、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清代朴学等多种文化形态相互渗透影响,形成了今天的中医药理论体系、思想形态和治法治则。中医学不但有“术”还有“仁”,践行“医乃仁术”。因此要在大医情怀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视野下,培养新时代中医生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做好以职业精神为导向的人文教育,以执业能力为导向的专业教育,以社会适应为导向的养成教育。从中医药文化缘起切入,从中医药文化思想、中医药文化伦理、中西医文化比较等问题出发,在传承中提高认识,在扬弃中发展创新~

中药文化 底蕴丰富 说到中国的药文化,由于它有着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所以其底蕴十分丰富。

然而,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对其丰富的文化内涵缺乏全面深刻的理解,故而导致某些误识。

其根本原因就在于长期以来,我们对药文化的研究与宣传,力度很不够,长此以往,无疑对中药事业的继承、发展与推广是十分不利的。

这里,择其要者,略加论述,以飨读者。

有人说中药就是树皮,草根,这话说对了一部分。

中药离不开树皮,草根,如苦楝根皮,牡丹皮,茜草根,白茅根等均是中药,但不是所有的树皮,草根都是中药;中药主要起源于中国,除了植物药以外,动物药如蛇胆,熊胆,五步蛇,鹿茸,鹿角等,介壳类如珍珠,海蛤壳,矿物类如龙骨,磁石等,都是用来治病的中药。

少数中药源于外国,如西洋参。

目前,随着对中药资源的开发和研究,许多民间药物也归入中药的范畴。

所以,中药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用于防治疾病的植物,动物矿物及其加工品,不论产于中国,外国均称中药。

中药有着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应用形式,充分反映了我国自然资源及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其一,毒药非“毒” 追溯到远古神农时代,《淮南子·修务训》中这样记载:“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

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二毒。

”由此,古代把所有治病的药物泛称“毒药”。

《素问·异法方宜论》说:“其病生于内,其治宜毒药。

”在古人看来,是药三分毒,实际上是指药物的特性;后来才用以专指毒性较大的药物。

《医学问答》对此有解释:“夫药本毒药,故神农辨百草谓之‘尝毒'。

药之治病,无非以毒拔毒,以毒解毒。

”医圣张仲景更有精辟之论:“药,谓草、木、虫、鱼、禽、兽之类,以能治病,皆谓之毒”,“大凡可避邪安正者,均可称之为毒药。

”神农一日而遇七十二毒,是说他一日之中,辨别了 70余种药物的特性。

药之特性,用对了可以治病救人,用错了就会伤人害命。

对中药,一言以敝之,就是用毒药治病。

神农尝百草的本草,是一种勇于探索的伟大义举,是一种舍生忘死的高尚行为。

无怪对起步于先秦、成书于东汉、历经几百年、融汇了几代医药学家的辛勤劳动与智慧的第一部中药学巨著,作者们宁肯要隐去自己的姓名,而冠以“神农”之名——《神农本草经》,除了受托古之风的影响之外,恐怕也是对这位中华民族药物学的圣祖的一种纪念吧 ! 由此不难看出,“毒药”一词的丰富文化内涵。

正是这毒药,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疗病保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其二,四气疗疾 中药有“气”,“气”是什么?它能治病?我们的回答都是肯定的。

在《神农本草经》中说:“药又有寒、热、温、凉四气。”

“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

”药之“四气”便由此而来。

中医药理论中说到“气”,居然有 27个义项。

这个“气”,不是

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概念,而是特指“药性”。

我们的先祖用寒、热、温、凉来诠释药的特性,比“毒”要具体、科学多了,这中药的补,不仅内容丰富,而且别具文化情趣。

有补气、补心、补血、补肾、补脾、补肝、补肺、补阴、补阳等等,与之相应的 方药有“补心丹、补肝散、补肺散、四物汤、归脾汤、补阴丸、补血荣筋丸、补中益气汤、四君子汤、杞菊地黄丸、六味地黄丸、百合固金汤、补阳还五汤、补肾磁石丸、补肺阿胶汤等等,有以上功能的单味药,不下数十种,举不胜举。

此类补法多是补脏气。

这个“补”,是调理、增强的意思;这个“气”,是指生理功能,即用药物来调理增强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使之发挥正常作用,充分体现中药对人体功能器官治本的作用。

《神农本草经》中把药分为上、中、下三品 (即“类”),并说:“上药养命,中药养性,下药治病。

”又说:“上药……为君,主养命以应天”,“中药……为臣,主养性以应人”,“下药……为佐使,主治病以应地”。

所谓养命、养性,都是突出了中药调养人体的功效,从而保证机体、各个器官组织的功能正常,这就是许多人信奉中药的原因之一。

是中药学的进步,也是它的特色,这其中也充满了文化意味。

中药的这种特性,被一一体现在每一味药中,因为它对于疗疾治病十分重要。

对于寒病就要用热性药,对于热病就要用寒性药,这里药性与病性是相逆的,所谓相反相成,这就是药文化的一种具体表现。

若非如此,如果“以热益热 (用热药治热病,下句仿此),以寒增寒”,就会导致“精气内伤,不见(现)于外”,这是治疗上的严重失误 (《汉书·艺文志·文技略》)。

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严肃地批判了那些“寒而冷之(是寒病,却用寒使病症更寒,下句仿此 ),热而温之”的医生,“是重加(即加重)其病”,必导致死亡。

中医药学上称这种用药方法为“正治”,即常规治法。

还用一种“反治”,将在本文“其五”中有述。

由此可见,运用药的“四气”来治病,是多么重要,许多服用过中药的人,或许对此知之甚少。

其三,药补趣话。

此外,还有味补。

《神农本草经》中说:“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

这五味对人体有何作用呢?在《素问·宣明五气篇》中讲得明白:“五味所入 (即进的器官):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肾”。

可见药味不同,功效各异,原因是,酸味能收能涩,苦味能泄能燥,甘味能补能缓,辛味能散能行,咸味能软坚润下。

根据五味的药用功能与进入相应脏腑的情况,也可以发挥其“补” (或补养、或调理)的作用。

这些恐怕都是一般人并不熟知内涵。

更有出人意料的补,将在本文“其五”中有述。

其四,君臣佐使。

君臣本是一个政治术语,古代天子、诸侯都称君,辅佐君者称为臣,君臣有着严格的等级之分。

古代药学家将它引入药物配伍组方中,成为方剂组成的基本原则。

早在西汉初年成书的《素问·至真要大论》中,岐伯回答黄帝关于“方制君臣”时说:“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神农本草经》说:“药有君、臣、佐、使,以相宣欇”。

明代的何伯斋更进一步阐释说:“大抵药之治病,各有所主,主治者,君也;辅治者,臣也;与君药相反而相助者,佐也;引经使治病之药至病所者,使也”。

十分清楚地讲明了君、臣、佐、使之药的功能。

更详尽一点说,君药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作用的药物,按需要可用一味或几味;臣药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作用的药物,或者是对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佐药是辅助君臣药起治疗作用,或治疗次要症状,或消除 (减轻)君、臣药的毒性,或用于反佐药,使药是起引经或调和作用的药物。

以《伤寒论》中第一方“麻黄汤”为例,主治外感风寒的表实证。

君药——麻黄 (3两),辛温,发汗解表以散风寒,宣发肺气以平喘逆。

臣药——桂枝 (2两),辛甘温,温经和营,助麻黄发汗解表。

佐药——杏仁(70个),苦温,降肺气助麻黄平喘。

使药——炙甘草(1两),苦温,调和诸药又制约麻、桂发汗太过。

麻、桂、杏皆入肺,有引经之效,故不再用引经的使药。

麻黄、桂枝、杏仁、炙甘草的药性有有次,相互制约又相互补充,协调作用,形成一股强大的药力,去攻克外感风寒这一堡垒,临床疗效十分显著,成为千古名方、经方。

中药方剂的组成不是几种药物的简单组合,而是在丰富的临床实践基本上形成的一个有机的整体。

其中文化内涵的核心就是儒家所强调的“和”。

中药文化 底蕴丰富

其五,药中哲理。

中药自有它的药理,如前所述;还有它的哲理,常为人所忽视或不识。

我们知道,哲学是教人如何以更高层次认识事物、认识世界,并从中找出规律,以更好地指导我们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

这里仅就药中哲理略谈一二。

(一)药性有“阴阳”:“阴阳”本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个概念,它概括了天下万物相对的两种不同属性,大至宇宙天地,小至草木鱼虫的矛盾与对立、共性与个性,无不尽在其中。

这里仅择一些与自然、医药、人身有关的概念,以见一斑:天地、日月、男女、刚柔、动静、升降、生死、长消、寒热、正邪、益损、增减、气血、脏腑……《神农本草经》说:“药有阴阳配合,子母兄弟。

”后世医药学家多用“阴阳”来阐释药理。

金代医家李杲在《东垣十书·汤液本草》的“药类法象”一章中说道:“温凉寒热,四气是也。

温热者,天之阳也;凉寒者,天之阴也。

此乃天之阴阳也……辛甘淡酸苦咸,五味是也。

辛甘淡者,地之阳也;酸苦咸,地之阴也。

此乃地之阴阳也。

味之薄者,为阴中之阳,味薄则通,酸苦咸平是也;味之厚者,为阴中之阴,味厚则泄,酸苦咸寒是也。

气之厚者,为阳中之阳,气厚则发热,辛甘温热是也;气之薄者,为阳中之阴,气薄则发泄,辛甘淡平凉寒是也……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甘涌泄为阴。

”通过阴阳,既阐释了药之特性,又阐明了药之功效,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规律性。

(二)治则有“反治”。

在其二中提到了“正治”,还有“反治”。

反治与正治相反,是当疾病出现假象,或大寒证、大热证时,对正治法发生格拒而采用的治法。

其中有“热因寒用”,是以热药来治疗真寒假热证,要佐以少量寒药,或热药凉服才发挥作用;有“寒因热用”,是指用寒凉药治真热假寒证,要佐以少量温热药,或寒药热饮才发挥作用。

这既体现了中医的辨证,又体现了用药的辩证法,具有很深的哲学内涵,这是中医药文化的独特之处。

(三)补益有哲理。

在其三中,讲到两方面的药补,金代医家张以正论补,颇具哲理,别树一帜。

1、他在《汗下吐三法该尽治病诠》一文中,从扶正祛邪的角度,按照中医五行理论,认为祛邪就是扶正,独出心裁,提出了与《素问》不同的“五补”:“辛补肝,咸补心,甘补肾,酸补脾,苦补肺”的观点。

以“辛”为例,辛味原本入肺,属金;肝属木,金能克木,所以用“辛补肝”(以下均仿此)。

张以正治病强调以祛邪为主,认为邪去正自安,偏重攻法,他所谓“补”,实际上已含有“攻治”的意味,后世称他为“攻下派”。

2、他在《补论》中,更是高论迭出:“予请为言补之法,大抵有余者损之,不足的补之,是则补之义也。

阳有余而阴不足,则当损阳而补阴;阴有余而阳不足,则当损阴而补阳”。

那么,具体如何补呢?他是这样阐述的:是热证,就用芒硝大黄一类的寒药,为了“损阳而补阴”;是寒证,就用干姜附子一类的热药,为了“损阴而补阳”。

他的结论语出惊人:“岂可以热药而云补乎哉?而寒药亦有补之义也。

”仅此二例便可以看出,这正是张从正所以能自成一家的超人之处。

其中的哲理和文化底蕴,需要我们细细品味,方解药文化之三昧。

(四)用药讲“中和”。

“中和”是儒家的哲学,认为能“致中和”,则无事不达于和谐的境界。

《说文》云:“……事之调适者谓之和。

”中和,用于药理之中,含义有三层:一是调和,以不同的因素适度配合,使之比例恰当,如厨师之烹调羹汤,含有方法的意思;二是和谐、均衡、统一的状态。

“和”是天下共行的大道。

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

”是说君子用自己的正确意见来纠正别人的错误意见,使一切做到恰到好处,却不肯盲目附和。

可见,君子是很懂得“和”的道理的,我们的古代医药家们就是这样的君子!杨伯峻在《论语注释》中形象地解释“和”:“和,如五味之调合,八音之和谐,一定要有水、火、酱、醋各种不同的材料才能调和滋味;一定要有高下、长短、疾徐各种不同的声调才能使乐曲和谐。

”君臣佐使之中,还有一个最佳组合的问题,这就是为什么麻黄汤中的几味药能达到最佳的辛温解表之效,而麻黄与细辛、羌活等辛温解表药物相配,却达不到这种效果的原因。

君臣之间,不但有相互协调(配合)的关系,还有相互制约的关系,晏子说:“君臣亦然。

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而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何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

”意思是:君臣也是这样,不能君说可,臣也说可;君说否,臣也说否,这样“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一,谁能听之?”应当君说可,臣献其否成全可,反之亦然。

方药中的君臣,也是这样的道理。

从麻杏石甘汤,是治疗邪热壅肺的名方,用麻黄为君药,宣肺平喘,是“火郁发之”之义,但其性温,故配辛甘大寒之石膏为臣药,石膏既可清宣肺热,又可制约麻黄温性,使其去性存用,两者相配,肺郁解,肺热清,咳喘平,疗效可靠,深得配伍变通之妙,此可谓“臣献其可而去其否”之范例。

我想,中药方剂之所以有数千年的生命力,决不是偶然的,我们在本文中所提及的其二、其三、其四及其五的内容,在世界药学理论和文化中,都是独具特色、独一无二的。

它们不仅融汇了我们祖先在药学上的唯物辩证的睿智,而且形成了中药方剂必须遵循的圭臬,还具有极其丰厚的文化底蕴。

其六,用药有兵法。

古人说:“用药如用兵,任医如任将。

”用兵用兵法上的战略和战术,而用药也是如此,不但要熟知药性,更要切中病机,有的放矢,才能达到治病的目的。

若说用药如用兵,就必须要了解它们的比拟中的联系:药有性属类别,兵有种类装备;药有轻用重用,兵有辅攻主攻;药有缓急攻补,兵有虚实强弱;药有配伍精良,兵有出奇制胜……清代名医徐大椿,不仅精通医术,而且深谙兵法,“舞刀夺槊、勾卒嬴越(布阵指挥作战)之法,靡不宣(广泛)究”,是这方面的代表人物,曾专著《用药如用兵论》,以讲述其中的道理。

他十分形象而透辟地论述道:对于循着六经传变的病邪,要预先占据它尚未侵袭的部位,就好比切断敌军的必经之路一样;对来势凶猛的病邪,要赶快守护那尚未致病的部位,就好比守卫我方险要的疆土一样;对挟带积食而造成的疾病,要首先消除积食,就好比敌方的辎车粮食已经烧毁一样;对新旧病的并发症,一定要防止新旧病邪会合,就好比切断敌方的内应一样……此外,还说到用药要辨明经络,好比派出侦察部队;依据病的寒热有反治之法,好比实施分化离间的策略……病势正在发展,就不宜在病邪猖獗时攻治,应坚守正气,好比使敌军疲惫;病势衰退,就一定要穷追病邪退去之处,再增加精锐药物,这好比摧毁敌人的巢穴。

还涉及到许多方面,这里不一一例举。

总之它充分启迪我们,在用药、用兵之间,去深入探讨其中的道理,决不是故意耸人听闻。

徐大椿最后总结道:《孙子兵法》一书,治病的方法完全包括在里面了。

多么催人深思

其七,中药理念。

说到中药理念,似乎没有问题,但实际并非如此。

在许多普通人、乃至专业人士中,仍对此存在模糊的认识。

这里仅就一个热门话题“天然药物等于中药吗”谈谈看法。

前些年当世界兴起“天然药物”热的时候,我们自己业内的人也主张用“天然药物”来取代“中药”,并说这是与世界接轨,是让西方人接受中药的一个重要举措。

此举曾在药界掀起了不小的浪潮,一直延续至今。

稍有知识的人都知道,“天然药物”的提出和兴起,是西方医药界针对西方人惧怕化学合成药物的毒副作用,从而转向自然界寻找新的药物途径,通过研究,从某些含有特殊药用成分的动植物身上,运用科技提取一种或(几种)药用成分,制成药物,用于临床,这无疑是当代制药学的一个新的领域、一种新的发展。

令人不可思议的是:为什么有些人竟以接受新事物为幌子,一下子就联系上中药了,认为中药汤剂西方人说它是“一锅浓浓的草根树皮黑汤,既不卫生,又难喝,还说不清它的成分,实在可怕”;中药丸剂西方人说它是“一团黑乎乎的药丸,难以接受”。

于是就下了这样的结论:中药落后,成分讲不清,应该赶紧改成“天然药物”,否则就会在国际上没有市场、没有前途。

难道“中药”真的面临绝境,惨到要改名换姓才能生存的地步吗?我们的观点是明确的:“天然药物”不等同于“中药”,务请诸君保持清醒头脑。

对于“天然药物”的概念与内涵,上文已做简述;而“中药”的概念与内涵,与之决不相同。

尽管中药材大都取自“自然界”,有些也可以直接药用,但这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中药”,我们称之为“中药”的,也不是可以笼统而言的,首先,是指经过炮制的各类饮片。

炮制的作用,除了清除杂质,便于制剂和服用外,更重要的是消除或减低药物的毒性和副作用,改变药物的性能,加强疗效。

以地黄为例,生地黄清热凉血,经用酒蒸晒成熟地黄之后,就具有温性而滋肾补血的功效。

炮制总分为水制、火制、水火合制等。

水制有洗、漂、泡、渍、水飞等;火制有煅、炮、煨、炒、烘、焙、炙等;水火合制有蒸、煮、淬等。

而每一种方法中又细含若干种具体方法,其内涵是极其丰富的。

而这些炮制方法,现在已成为我们国宝级的机密。

其次,中药是指按照四气五味、君臣佐使等特性与法则配比而成的方剂药物,而不是随心所欲的杂合物,然后根据需要,或汤、或丸、或散、或膏……由此可见,“中药”与“天然药物”,既不可混为一谈,又不可相互取代。

有着几千年历史的中药,有什么必要因“天然药物”的兴起,就乱了阵营,自动退避,主动靠拢,甚至要宣告投降呢?中药,就是中华民族的药,只有首先是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它的四气五味、君臣佐使、正治反治等一系列独特法则与文化内涵,是不可轻意弃置,更不可随意取代的。

不能西方人说它是“一锅浓浓的黑汤”、“一团黑黑的药丸”,我们就自觉中药落后,没了底气。

如果放弃了汤药,中医的特色(辨证论治)也就失去了光彩,后果严重。

现在有模糊数学、模糊逻辑,无疑都是高深的科学门类。

由此我联想到了一锅汤药、一团药丸,目前对它们经过配比后的药物成分暂时说不清,那么,何不将它称之为“模糊药学”呢?由此我又联想到世界无论是自然界或是科学界不是有着许许多多的“模糊”难题在困惑着人类,等待我们去考察、研究、揭秘吗?对宇宙,我们知道了多少,又有多少模糊未知的,但是,我们不是有综合宇宙学吗?对人类居住的地球,我们依然存在许多模糊与未知,不是有综合地球学吗?就说对人体自身,我们到底还有多少模糊与未知,人类基因图谱的问世,无疑是大大向前迈进了一步,而综合性的人体科学还面临着多少有待探索的课题。

人类不会因为对某种自然现象处于模糊之中,而去指责它;人类不会因为对金字塔等许多古代建筑处于模糊之中,而去指责它们;人类更不会对自身的器官、组织、功能模糊不解,而去责怪它们……同理,人类暂时对一锅药汤、一个药丸的成分处于模糊之中,又有什么了不起呢?何况它们已存在了几千年,救治和保养的人数以亿计,仅这一条就足以证明中药的科学性与实效性。

我不相信把这些道理告诉西方人,他们还要跟中药较劲 !要让世人都知道中药的内涵、中药的文化,其底蕴是何其丰富!我们的任务,在把中药推向世界的同时,要加大药文化宣传的力度。

我主张“中药”与“天然药物”应该相互并存、相互借鉴、友善共存、各谋发展。

世界如此辽阔,人类如此之多,不可能容不下这两种事物同生共存。

它们各有特色,各有优势,完全不必“合二为一”。

是金子总在闪光。

西方人不是照样吃上了中国的煎饼、油条、豆汁和菜肴吗?照样唱上了中国的歌曲、京剧,说上了中国的相声,穿上了中国的旗袍、布鞋吗?如果真有需要,外国人照样会喝中药汤、吃中药丸的。

中药的配伍

配伍是指有目的地按病情需要和药性特点,有选择地将两味以上药物配合同用。

、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往往是错综复杂、瞬息万变的,常表现为虚实并见、寒热错杂、数病相兼,故单用一药是难以兼顾各方的。

所以临床往往需要同时使用两种以上的药物。

药物配合使用,药与药之间会发生某些相互作用,如有的能增强或降低原有药效,有的能抑制或消除毒副作用,有的则能产生或增强毒副反应。

因此,在使用两味以上药物时,必须有所选择,这就提出了药物配伍关系问题。

前人把单味药的应用同药与药之间的配伍关系称为药物为“七情”,“七情”之中,除单行者外,其余六个方面都是讲配伍关系。

现分述如下: (一)单行:即不需配伍,单用一味药即可治愈疾病,称为单行。

如清金散就是单用一味黄芩,治肺热咳血的病证。

(二)相须:即将性能功效相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以增强原有疗效。

如石膏与知母配合,能明显增强清热泻火的治疗效果;大黄与芒硝配合,能明显增强攻下泻热的治疗效果;全蝎、蜈蚣同用,能明显增强止痉定搐的作用。

(三)相使:即在性能功效方面有某些共性,或性能功效虽然不相同,但是治疗目的一致的药物配合应用,而以一种药为主,加一种药为辅,能提高主药疗效。

如补气利水的黄芪与利水健脾的茯苓配合时,茯苓能提高黄芪补气利水的治疗效果。

(四)相畏:即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

如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性能被生姜减轻或消除,所以说生半夏和生南星畏生姜。

(五)相杀:即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

如生姜能减轻或消除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性或副作用,所以说生姜杀生半夏和生南星。

由此可知,相畏、相杀实际上是同一配伍关系的两种提法,是药物间相互对待而言的。

(六)相恶:即两药合用,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原有功效降低,甚至丧失。

如人参恶莱菔子,因莱菔子能削弱人参的补气作用。

(七)相反:即两种药物合用,能产生或增强毒性反应或副作用。

如“十八反”、“十九畏”中的若干药物。

上述除单行外的六个方面,其变化关系可以概括为四项,即在配伍应用的情况下:①有些药物因产生协同作用而增进疗效,是临床用药时要充分利用的;②有些药物可能互相拮抗而抵消、削弱原有功效,用药时应加以注意;③有些药物则由于相互作用,而能减轻或消除原有的毒性或副作用,在应用毒性药或烈性药时必须考虑选用;④一些药物因相互作用而产生或增强毒副作用,属于配伍禁忌,原则上应避免配用。

基于上述,可知从单味药到配伍应用,是通过很长的实践与认识过程逐渐积累丰富起来的。

药物的配伍应用是中医用药的主要形式。

药物按一定法度加以组合,并确定一定的分量比例,制成适当剂型,即为方剂。

方剂是药物配伍的发展,也是药物配伍应用的较高形式。

大概有6000多年了,就从神农尝百草那时就有了

  • 索引序列
  • 关于中医的文章故事
  • 关于中医的文章素材
  • 上海故事文章
  •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文章
  • 关于中医药文化的文章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