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 民国的社会意识变迁论文素材

民国的社会意识变迁论文素材

发布时间:

民国的社会意识变迁论文素材

多看历史书籍和传记就可以了。

林徽因设计人民英雄纪念碑。即使身患病重

那最起码你要了解民国时期的。人物的服装,生活细节以及社会百态。

萧瑟的秋风轻拂过五丈原,你看着熄灭的七星灯只有仰天长叹,北伐中原成为了你永远的遗憾.你一定还记得卧龙冈上,一首《梁父吟》是多么忧闲自在;你一定更记得刘皇叔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你说过:“若蒙将军不弃,愿效犬马之劳.”于是你告别了生活多年的地方,为了你许下的诺言.于是你博望坡初用火,烧得曹军闻风丧胆;出使东吴,舌战群儒,计激周瑜,使刘备与孙权结为唇齿;草船借箭,惊行周瑜自叹弗如.身处龙潭虎穴却安如泰山,才智智谁能及君.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你只为许下的诺言,不留半点遗憾.于是你七星坛上借东风,帮助周瑜火烧赤壁,阻曹操于华容,吓得曹操不敢南下.计取荆州,使刘备父子有了安身之所;谋取夫人,使东吴赔了夫人又折兵;三气周瑜,使之吐血而死.你斡旋天地,补缀乾坤,使鬼神莫测之机用运筹帷幄之计,办为许下的诺言,不留半点遗憾.于是你西取川蜀,北取汉中,拥刘备为汉中王,为他夺得天下三分.然而世事难料,白帝城中刘备托孤,你的诺言变成了遗憾.然而你再次许下诺言:“臣当全力扶佐后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于是你东和东吴,北拒曹操.南征南夷,七擒七纵,孟获败得心服口服;北伐中原,根弦退曹师,司马军输得五体投地.你六出祁山,眼看大事可成,诺言右现.无奈天意难为,你知阳寿已尽,汉室已亡,有心杀贼,却无力回天.“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你的诺言变成遗憾.永远的遗憾,只因不朽的诺言;而不朽的诺言却给我们留下了一段没有遗憾的不朽历史.

民国时期的社会变迁论文素材

以鸦片战争为转折点,中国被迫放弃了“闭关自守”的政策,开始受到西方物质文明和思想文化的影响。1840年,已经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为满足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需要,谋求打开中国的市场和原料产地,蓄意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中国战败,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据此,中国的领土主权、贸易主权、关税主权等一系列主权遭到破坏。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开始大规模的商品侵略和资本侵略,西方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习俗也随之传入我国。最早认识到中国落后状况的有识之士是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抵抗派,他们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掀起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随后地主阶级洋务派、资产阶级维新派、资产阶级革命派和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先后通过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使国人进一步了解西方的物质文化和思想文化,开始了中国的近代化历程,中国的社会生活也从多个层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一些大城市变化更为明显。从“衣”的方面来说。人们的衣着服饰基本体现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和审美价值取向。首先,通商口岸的洋布洋装逐渐进入城市居民生活。其次,辛亥革命期间,青年学生率先剪掉象征清王朝的辫子,表示反对封建专制的决心。经过改制的中山装受到维新人士的欢迎。第三,20世纪20、30年代,服饰有了更大变化。在服装变化中,穿洋装是一大时尚,这不能简单地归于崇洋的倾向。民主制的确立激励了人们对西方民主社会的向往,人们醉心自由平等,天赋人权的思想,认为由这种思想建立的生活方式代表社会的前进方向,洋装是文明的象征,受到人们的喜爱。社会实践的结果是,洋装在中国的流行,并未取代中国服装,而是促进了中国服装的改良。中山装的出现,就是中西合璧的产物。它以西服为模本,改大翻领为立领,四个贴口袋,五个扣。女性服装一改宽大直筒式的满装,依照西方的人体曲线美加以剪裁,演变成今日的旗袍。这都是沿用西式服装的审美和价值观念,结合中国传统的某些形制而创作的新服饰,可谓西体中用最成功之作。穿什么,不穿什么是个人行为,一些先进的思想家们把个人安排生活的自由视为个体自由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个人权力。个性解放的呼声与商品经济的发展,刺激了人们的生活欲望,在穿着打扮上追新求异,西装革履,长袍马褂,真正开始了服装自由穿着的时代。在剧烈的社会变迁中,服装的变化得风气之先,敏感地表现了文化气候的走向。

一分都不给吗?

楼主居然不给分 。。。。。 建议自己阅读历史教材 必修二第14到15课如果买了辅导资料 那上面应该有 很长很长的介绍 引入的文字 再自己拼凑一些 就ok了其实历史论文对文笔要求不是很高 思维清晰 史实别弄错就行了 中国近代社会习俗的变化 一、近代民俗变迁的基本脉络 近代民俗变迁是近代社会变迁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与近代社会转型相始终。近代民俗变迁涉及到社会各个角落、各个层面。以下从礼仪、消费、服饰、饮食、居住、出行、节日、婚丧等八个方面进行概括,大致可以窥见近代民俗变迁的基本脉络。 1.礼仪习俗的变化:在鸦片战争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传统的社交礼俗和祭典礼俗,包括称谓、见面礼等仍在社会上占据主导地位。人们见面要行作揖、拱手、跑拜、请安等礼。跪拜本是互相致意的姿势,但在封建时代成为敬重、臣服的一种礼节,以体现封建社会的等级尊卑,跪拜主要对尊长,最隆重的是行三跪九叩大礼,平辈之间一般用作揖、拱手方式即可。与此相适应还有一套“大人”、“老爷”、“太太”、“老太太”等称谓。然而,开国以后,在沿海通商地区,受西方平等观念影响,先是在新式知识分子内部,逐渐采用握手、鞠躬等见面方式,并且用“先生”、“女士”、“小姐”、“同志”取代了先前的称谓。1912年民国成立后,明令祭孔时“除去拜跑之礼,改行三鞠躬,祭服则用便服。”(注:《丁祭除去拜跪》,〔上海〕《申报》1912年3月5日。)不久,又明令废除社交中实行的叩拜、相揖、请安、拱手等旧礼节,改行鞠躬礼为主。同年8月17日,民国政府公布了《礼制》,用法律的形式,确立了新式礼节的合法地位(注:《东方杂志》第9卷第4号,1912年9月。)。行鞠躬礼,使用“先生”、“君”的称呼,反映出近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总之,脱帽、靶躬、握手、鼓掌等新礼俗逐渐成为中国通常的“文明仪式”、“文明礼”,反映出社会礼俗的进步趋向。此外,在城市中交际舞的流行、生日聚会以及同事宴请等,都反映出近代交际习俗的新变化。 2.消费习俗的变化: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的侵入以及中国新式商业的产生和迅速发展,对传统消费习俗产生巨大冲击,并直接导致了消费习俗的变迁。在鸦片战争后的道光年间,享用洋货在上层社会已渐成时尚,不过开始仅限于通商口岸等少数地区和官僚富裕之家,到19世纪末,随着通商口岸增加到70余个,于是洋货消费遍及各阶层,即使在云南交通偏僻之地的商店里,也可见到不少洋货,包括各种哈剌呢、哔叽、羽纱、法兰绒、钟表、玻璃等,一应俱全,而且其售价“并非贵得惊人”(注:姚镐编:《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料》,〔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106-1107页。)许多“农民亦争服洋布”,中产之家更是“出门则官纱纺绸不以为侈”,“一般青年均羔裘如膏矣”(注:宋延斋:《蒲圻乡士志》,转引自严昌洪:《中国近代社会风俗史》,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82页。)。此外,赛马、赛船、网球、足球、西餐、啤酒、西式点心、西式饮料、业余剧社、公园、室内音乐会、电影、电灯、电话、自来水、邮政、电车等西式生活方式无不影响到中国人消费方式的改变,使中国人消费结构、消费内容均发生重大改变。此外,以上海为例,色情消费、游乐消费也成为商人、富人等消费方式中的重要内容。 3.服饰习俗的变化:中国服饰习俗源远流长,各时代都有绚丽多彩的服饰。至清代中国服饰则多以长袍马褂为主,女子则穿旗袍。民谚有“孔雀翎,马蹄袖”之说。服饰具有体现等级森严、褒衣博带特点,这些弊端与近代人的平等要求以及日益加快的生活节奏很不协调。为此,部分中国人开始接受西式服饰。在19世纪50年代,香港、广州即有人模仿洋人打扮,华商更多有穿洋装者。戊戌时期康有为力倡“易服”。20世纪初,当时青年穿西服的人渐多起来。1903年胡汉民任教的广西梧州中学允许学生可以在岁时年节“披洋衣揖孔孟”(注:《胡汉民自传》,〔北京〕《近代史资料》1981年第2期。),可见在学生中穿洋服的人已不在少数。当时的出“洋”留学生更多着洋装。清亡后,曾出现过“洋装热”,在通都大邑,人们“趋改洋服洋帽,其为数不知凡几”(注:《潘月樵请用国货》,〔上海〕《申报》1912年3月4日。),在偏远小城,“文武礼服,冠用毡也,履用革也,短服用呢也,完全欧式”(注:民国《慈利县志》卷17,风俗。)。此外,洋式衬衣、绒衣、针织衫、西裤、纱袜、胶鞋、皮鞋等都渐渐普及推广,总之,中国服饰中的西方因素不断增加。值得一提的是,中山装则是近代中西服饰合璧的最典型标志。 在广义的服饰民俗中,穿着和“打扮”是有机的统一体。例如纹身、化妆、发式、饰物、缠足等。鸦片战争前后,西方人到中国,首先看到的就是蓄着长辫子的男人和裹着小脚的女人,“许多年来,全欧洲都认为中国人是世界上最荒谬最奇特的民族;他们的剃发、蓄辫、斜眼睛、奇装异服以及女人的毁形的脚,长期供给了那些制造滑稽的漫画家以题材”(注:〔英〕哈利:《太平天国革命亲历记》,王维周等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51页。)。男人拖着大辫子、穿着宽大的褂袍,女人裹着小脚,这是清代中国人的基本装束。然而,19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人这种装束形象有了显著改观。首先,一批来华的传教士中有人首先提倡天足。维新派人士更率先反对缠足,主张放足,1883年康有为在广东南海县成立不缠足会,1896年又在广州成立不缠足会,1897年梁启超等人在上海成立不缠足会,不久不缠足会遍及东南沿海地区。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还发出上谕禁止缠足。1901年慈禧太后下达了劝禁缠足的懿旨,1912年民国成立后,临时大总统孙中山下令内务部通饬各省劝禁缠足。从反对传统道德,争取妇女解放的角度看,不缠足运动带有反封建的政治意义,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 辫发虽系清代男人的形象标志,但却是满族习俗同化汉族的结果,在外国人面前,却又成为中国人的民族标志了,而这种民族标志,在近代又成为与开化世界趋向短发的世界大潮相背驰的“落后”、“不开化”的标志而体现的。 戊戌时期康有为在给光绪皇帝的《请断发易服改元折》中公开要求清政府“断发”易服,一般开明人士也发出了剪辫的呼声。清政府更在1911年允许官民自由剪发了。辛亥革命爆发后,辫子陆续剪掉。当时甚至出现了众多的理发店取代了众多的“剃头匠”。连袁世凯也剪掉了辫子。民国的成立更带来了短发的普及。 4.饮食习俗的变化:中国是世界上饮食文化发达的国家,至清代已逐渐形成了川、粤、鲁等各种菜系以及其它各地方风味菜肴及小吃。至鸦片战争以后较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国社会的饮食习惯并未发生明显的变化,但随着西方文化的进一步渗入,西方的一些饮食也逐渐传入中国,至19世纪中叶以后西式饮食开始在一些沿海通商城市流行。1876年葛元煦注意到,开设在上海虹口一带的西餐馆有“华人间亦往食焉”(注:葛元煦等:《沪游杂记·淞南梦影录·沪游梦影》,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30页。)。到八、九十年代,天津、北京的西餐馆也相继开设,名声愈来愈大。翻阅这一时期的《大公报》,常可看到“品升楼”、“德义楼”等“番茶馆”的广告,称它们专办“英法大菜”、“请得巧手外国厨房精调西菜”(注:《大公报》光绪二十八年5月25日、8月23日。)。北京的西餐饭店档次很高,象“六国饭店、德昌饭店、长安饭店,皆西式大餐矣”(注:胡朴安编:《中华全国风俗志》下篇卷一,上海书店1986年版,第2页。),以至官商各界人士每每出入其间。辛亥之后,在一些大城市,吃西餐成为一种时髦。海昌太憨生在《淞滨竹枝词》中写道:“番菜争推一品香,西洋风味睹先尝,刀又耀眼盆盘洁,我爱香槟酒一觞”(注:顾柄权:《上海风俗古迹考》,〔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412页。)。总之,在以“洋”为时尚中,具有西方风味的食品渐受中国人的欢迎,如啤酒、香槟酒、奶茶、汽水、冰棒、冰淇淋、面包、西点、蛋糕等皆被国人接受。说明西式饮食已引起了中国饮食习俗的较大变化,丰富了我国人民的日常生活。 5.居住习俗的变化:中西居住习俗差异较大,这里既有都市化程度问题,也有不同的风俗问题。皇家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杰出代表,不过它与民居存在着明显的等级差别。北京的四合院、西北高原的窑洞、南方的天井院落、西南少数民族的吊脚楼和土楼、北方草原的毡包等,都是中国传统民居的典型形态。通常中国传统民居以平房为主,这主要与中国有广阔的土地以及建筑材料、建筑技术落后有关。在近代,由于受西式建筑风格的影响以及都市化程度的提高,在一些通商口岸,中国人也开始建筑西式或半西式住宅,出现“huán①huì②多仿西式”的风尚。邓子琴在《中国风俗史》中称,“晚清园亭,亦参以西式建筑,而通都大邑,几于触目皆是矣”。在天津,小洋楼渐渐取代北方的四合院而成为当地居室建筑的新潮流;在沈阳“建筑宏丽,悉法欧西,于是广厦连云,高甍丽日,绵亘达数十里”(注:《奉天通志》卷97,礼俗三、居室。);在青岛,“市内住屋多属欧式建筑”(注:袁荣叟:《胶澳志·民社志》,第72页。);在汉口,“尺地寸天,huán①huì②日密,中西厂肆,角胜争奇”(注:民国《夏口县志·序》。);在上海除了兴建了大量西式建筑外,还出现了西洋建筑风格影响下的中国民居——里弄房屋。受上海影响,汉口、南京、福州、天津、青岛等地也相继在租界、码头、商业中心附近建成了里弄住房。此外,与西式建筑的引进,钢铁、水泥、机制砖瓦、建筑五金、自来水、电灯等也大量应用。使近代中国居民尤其城市居民的居住习俗发生重大变化。 6.出行习俗的变化:出行习俗是与交通工具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传统社会,代步工具主要是马车、牛车、肩舆(轿子)、木船以及骑马、骑驴、骑骆驼等。其共同特点是多用畜力、人力或自然力,速度慢、活动范围小。交通落后,必然造成社会的落后。在近代,随着西方的火车、轮船、电车、汽车、自行车、摩托车等的引入,逐渐导致了中国传统交通工具的变革。人们出行一下子就由“乡人”而变成“国人”。汽车兴起后,“男女授受不亲”的陈腐观念被打破了“男女杂坐不以为嫌”(注:民国《夏口县志》卷二,风土志。)。使传统的交往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 7.节日习俗的变化:中华民族的节日习俗独具特色,近代的岁时令节从总体上仍然沿袭自古以来的民间形成的节庆习俗,如元旦(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腊八节等,但这些节日是依据传统历法而来,属于封建农业文明的产物,且多有传统民间信仰色彩,因此,它有不适应近代工业社会的落后性也是非常明显的。清末已有改历的呼吁,梁启超于1910年就撰写《改用太阳历法议》一文,主张采用太阳历代替阴历(注: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25,〔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2页。)。民国政府成立后,断然于1912年1月2日宣布全国改用阳历,以求与国际上通行历法相一致。改历后,必然引起岁时节日习惯的变化。首先就是一些有意义的新式节日、纪念日相继出现在人们的政治生活和日常生活之中。民国初年的新纪念日除了民国成立日(元月1日)和国庆(10月10日)纪念以外,还有革命先烈纪念日(3月29日)、国耻日(5月9日)、植树节(清明节)等,二三十年代又有了国际妇女节(3月8日)、儿童节(4月4日)、国际劳动节、学生运动纪念节(5月4日)、教师节(8月27日)等等。特别是受西俗影响,圣诞节、情人节等也在城市中普及。这些都为中国的节日时令习俗增添了异彩。 8.婚丧习俗的变化:婚礼是标志与庆贺结婚的民俗形式。近代汉族主要的婚姻形态仍然是封建包办买卖婚姻。受男女平等观念以及西方婚俗的影响,19世纪五六十年代,少数与外国人交往密切的士大夫中有用西礼结婚的现象,“前日为春甫婚期,行夷礼”(注:上海人民出版社编:《清代日记汇抄》,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50页。)。光绪年间,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出现了婚姻论财不问门第的现象,西式婚礼渐有影响。19世纪末20世纪初,文明结婚形式在大城市及沿海通商口岸开始流行,“光宣之交,盛行文明结婚,倡于都会商埠,内地亦渐行之”(注:徐珂:《清稗类钞》第5册,〔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987-1988页。)。文明结婚,除婚礼地点不在教堂,不用牧师主婚外,许多仪式大致从西礼中移植过来,虽然杂有中国传统婚礼的某些内容,但精神和形式上基本上是西方化的。总之,近代在通商口岸及沿海城镇“文明结婚”的流行,毕竟反映出中国婚俗的变化,代表着晚清婚俗变化的正确方向。

南京临时政府存在仅有短短三个月,却以雷霆之势发布了一系列法令和政令,进行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等方面的变革,希望借助政治的力量推动整个社会变革。禁缠足、禁鸦片、禁赌博、改称谓、废跪拜、禁止贩卖人口、倡女权、易服饰、倡导自由婚姻等,成为一股时代性的社会新潮流。人民头上的辫子减去了,心中辫子的阴影慢慢褪去;跪拜之礼被废除,传统的尊卑长幼受到很大的冲击;民权的口号成为时代强音,完成了人民对皇权的祛魅。

百年变迁的论文素材

感悟变迁 作为一名七十年代出生的我,小时候印象最深的是表哥来我家,骑着“永久牌”自行车,这让我着实高兴了一段时间。我家里买的一台缝纫机也是我们山村里第一台。而今的城市里自行车也基本快销声匿迹了,取而代之的是各式各样的小车。

感悟变迁 作为一名七十年代出生的我,小时候印象最深的是表哥来我家,骑着“永久牌”自行车,这让我着实高兴了一段时间。我家里买的一台缝纫机也是我们山村里第一台。而今的城市里自行车也基本快销声匿迹了,取而代之的是各式各样的小车。我的女儿也不认识缝纫机了,现在穿的各式各样五彩缤纷的衣服,就直接到商场或专卖店购买,甚至到网上订购。有时给我七十岁的老爸电话,老爸总是说:现在的社会变化真大,变化真快啊,我都老了,我都不行了…。是啊,现在变化真快,从农村到城市,从内地到沿海,从国内到国际,都无不是在时时刻刻都在发生着变化。在这个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自中国加入WTO,全球经济一体化。狼没有来,金融危机却来了;外国先进的科技和管理技术来了,可一些腐朽的思想也来了;滋养我们躯体的山珍海味来了,果子狸的SARS也入侵了;陈光标的裸捐感动着成千上万的人,可郭美美也来了……。随着这社会的飞速发展,也不得不让我们擦亮我们明亮的眼睛,务必分清哪些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我们也只能吸收好的方面,而掘弃不好的方面。这样才更有利于更好的提升我们。古有“孟母三迁”的感人故事,现在还一直昭示着我们。孟母那种提前改变自己的环境来改变孟子的教育这种精神,无不是值得我们借鉴学习的。面对发展变化的时代,我们一定要抓住机会,甚至去创造机会来更好的提升我们。为了更好的发挥我们的个人价值,为了实现我们的国家在世界和平方面有所贡献,我们必须做好规划,做好计划,定好目标,有步骤,有计划的提升我们,强大我们。再说刘备给刘禅的告诫“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是我们做人做事亘古不变的准则。我们无论如何发展变化,我们必须紧紧抓住我们的这个“根”。“善”就是我们最大的追求。我们在不断充实提升自己的情况下,让我们变的越来越来好,让我们的创造也越来越高效。新的时代,新的世纪,我们务必要遵循我们胡锦涛主席提出的建设“和谐社会”的伟大精神。快速的提升自己,发展自己,从而更好的为我们国家的繁荣和富强而努力。

61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弹指一挥间,但年轻的新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勤劳智慧的中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艰苦奋斗,战胜各种艰难曲折和风险考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谱写了自强不息的壮丽凯歌。61年的风雨征程,让世界见证了一个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极大增强的中国,一个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的中国,一个社会文明程度大幅提升的中国,一个国际地位空前提高的中国。 辉煌成就激励着每一个中华儿女,但是,在辉煌的成就面前,我们要看到面临的挑战;在伟大的胜利面前,我们还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我们深知,同我们要达到的远大目标相比,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相比,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的伟大目标是,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则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因此,无论在任何情况下,我们都没有任何理由骄傲自满、固步自封;无论在任何情况下,我们都要始终如一地艰苦奋斗,不断进取。我们深知,在前进道路上,还会遇到各种困难和风险。但是,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有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一心,只要我们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一定能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就一定能不断谱写人民美好生活的新篇章,就一定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不断创造新的辉煌!

社会在飞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许多高科技都在像猛虎一般地往前冲,许多东西都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手机的变化也日新月异。

记得爷爷以前对我说,那时候的中国非常贫穷、落后,人民过着艰难朴素的日子,个个生活过得很简陋,那时候手机是一种稀有物品,而且价格昂贵,要一两万元,叫大哥大。那时候的一两万元相当于现在的一二十万呢,只有那时候非常富贵的人才买得下来,那时在街上拿着大哥大打电话是一件非常神气、令人羡慕的事,大哥大全身黑色,拿起来很沉重,它的重量相当于一块砖头,不易于携带,而且有时候你在哪个偏远地区或者荒山野岭搞不好信号不好,会短路。

所以那时,大哥大并不十分受欢迎。 过了二十几年,一种新型手机在中国诞生了,首先,它很轻巧,很方便于携带,然后呢,它的外观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没有那么肥厚了,而且有显示屏了,还可以盖上合上,功能也有了变化,可以发短信息,打电话,玩一些黑白屏幕的幼稚游戏。

虽然还是不怎么样,但比起大哥大来说好很多了。 到了现在,手机的变化没有你想不到的,只有它做得到的,屏幕超大,还可以触摸屏幕,做工精致,全身流线型,摸起来质地柔和,功能数不胜数,在网上购买任何东西,QQ聊天、微博、微信……真没想到这么小的东西能干这么多的事。

现在的手机真好啊!真期待未来的手机会是什么样子。

古老的东方有一条龙,

它的名字就叫中国.

古老的东方有一群人,

他们全都是龙的传人.

巨龙脚底下我成长,

长成以后是龙的传人.

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

永永远远是龙的传人.

-- 题记

我国拥有着五千年的灿烂历史。中国的历史是经过了无数战火于血,一次次的分与合,一次次的战火, 才让我们的民族傲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从此才有了“中国”这两个字.

华夏帝国

在帝国的时代里, 汉唐雄风是多么的豪迈。我国科学各方面总是走在世界前端.例如我们的远洋舰队庞大规模无人可以匹敌;我国四大发明“活字印刷术,造纸术,火药,指南针”还有青铜器的制造……都代表着我国的科学。在帝国时期还有许许多多智勇双全的人如三国时期的“诸葛亮,曹操,周瑜……”在医学中,我国也做出了很多

的贡献如“著名的医学家华佗研制了麻沸散,还有扁鹤发明的四诊法……”自豪呀,威武的华夏帝国!

近代历

华夏帝国衰败了!迎来了一个置人民于水火之中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中,我国就像一只“缩头乌龟”任人打任人骂

我家三十年的巨大变迁 我是70年代出生的人,作为七十年代出生的我们没有60年代的苍白和疯狂,也没有80年代的潇洒和享受,我们是身揣苦涩的童年记忆,敲击着青春时代鼓点,淋浴着改革开放的阳光一代。我们这一代体验过苦中甘来的“包产到户”,真正能感觉到什么叫苦尽甘来。

记忆中小时候最喜欢吃5分钱一根的冰棍,喜欢跟大人上街,羡慕坐在街边吃油凉粉的小伙伴,一家人最高兴的就是发了粮票肉票去买米买肉,小时候作为妈妈的跟屁虫我我经常跟着妈妈去粮站买米买面.

作为小孩,最高兴的是逢年过节大人们会给我们做新衣服,涤卡布是那时最时髦的布料。不过感觉,小时候的生活更纯净似的,有啥吃啥,有啥穿啥,都很开心。

记得们家生活悄悄发生改变的时间是1980年后,当时的情形像我们常在作文里常写道的那样:改革的春风吹遍了大江南北,家里时不时的添置电视机、收音机、缝纫机、电扇等家用电器,吃肉再也不用肉票了,时常高兴了就上街买新衣,一家人吃穿不用愁了。

生活在一天天变化,当我们这些70后的人三十而立的时候,我们家的生活水平发生了鄱天覆地的变化,家里有漂亮的房子,车子,天天玩着花样吃,孩子们再也不像我们那个年代天天盼过年了,现在的我们感觉自己是最幸福的一代。。 自己改改吧 不能完全一样

家乡的变化

我的家乡在吉木萨尔,这里有孩子们的天堂——北庭园广场,有老人、青少年们娱乐的场所——天地园。可谁也想不到,现在这样景色宜人的地方,在数十年前却是一片荒无人烟的垃圾场。以前,这里经济不发达,人们生活水平不高,住的都是低矮、简陋的茅屋,土平房,街道坑坑洼洼,尘土飞扬,交通工具很少,只有三轮车、拖拉机、自行车,人们的素质也很差,随地吐痰的、乱扔垃圾的、说脏话的……影响了社会风气。

而现在,一栋栋高楼大厦巍峨耸起,一辆辆汽车飞速奔驰,人们的生活也富裕了。每到节假日,学生们约上几个好伙伴去公园转转,看看美丽的风景,放松放松身心,充分享受闲暇的快乐时光,老人们不约而同的在清晨散散步,呼吸呼吸新鲜空气,爸爸妈妈们则走在洁净的街道上,东瞅瞅,西望望,不一会儿,就转到了玲琅满目的大超市,然后,便开始了大量的购物……

每到下午,都可以看到三五成群的去锻炼身体,可以看到一家人去天地园游玩、谈心。走在绿色如茵的绿化带中,各种花散发出淡淡的、令人销魂的清香,使人心情一下子舒畅了许多,一天的烦恼也随之飘走了。最令人难忘的就是吉木萨尔的夜景了,你看,公园里五光十色的霓虹灯,都把大街小巷照得通亮;一排排的路灯,给孤独的黑夜带来了光明,也给司机们带来了安全。最为壮观的就是夜市了,这里每到傍晚,就人山人海的,有卖砂锅的、凉皮的、烤羊肉串的、椒麻鸡的……大大小小的摊子,各具风味,引来了八方来客,连那些刚刚锻炼完身体的人们也不由自主的被香味吸引了过来,不顾自己的身材,开始狼吞虎咽起来。直到凌晨两点多,这里才渐渐寂静起来……

我们之所以能过上这样衣食无忧的好日子,都是因为有党的英明领导。在党的领导下,吉木萨尔这个古老而又美丽的县城,真是一年一个新面貌,一年一个新气象啊!因此,我们必须要做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好学生,我相信,只有这样,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的家乡才会更加繁荣、更加辉煌,人们才会变得更加富裕!

61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弹指一挥间,但年轻的新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

在中国 *** 的领导下,勤劳智慧的中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艰苦奋斗,战胜各种艰难曲折和风险考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谱写了自强不息的壮丽凯歌。61年的风雨征程,让世界见证了一个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极大增强的中国,一个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的中国,一个社会文明程度大幅提升的中国,一个国际地位空前提高的中国。

辉煌成就激励着每一个中华儿女,但是,在辉煌的成就面前,我们要看到面临的挑战;在伟大的胜利面前,我们还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我们深知,同我们要达到的远大目标相比,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相比,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我们的伟大目标是,到中国 *** 成立100年时,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则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

因此,无论在任何情况下,我们都没有任何理由骄傲自满、固步自封;无论在任何情况下,我们都要始终如一地艰苦奋斗,不断进取。我们深知,在前进道路上,还会遇到各种困难和风险。

但是,有中国 *** 的坚强领导,有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一心,只要我们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一定能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就一定能不断谱写人民美好生活的新篇章,就一定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不断创造。

百年的沧桑

我,见证了罗布泊的百年沧桑蜕变。

还记得从前,每当我独自一人,静静的听着塔里木河那气势磅礴的流水声时,心中便不禁的勇气一股斗志,那激荡的流水更像是在谱写激昂的乐章,儿时的罗布泊是我的乐园,那里的一草一木,都记录下了我同伙伴们的欢乐,嬉戏,悲伤,与成长。

就这样我一天天长大,并且将所有的记忆都留给了罗布泊,留给了我儿时的乐园,而后这里的人类越来越多,修改河道,使罗布泊不在那样美丽,沙土开始入侵罗布泊,我,独自伤心。

而后我眼看着,塔里木河两岸,飞快的建造起一个个水库,无数抽水泵贪婪的吮吸着塔里木和的水,它们就像一个巨大的吸水鬼一样,试图将塔里木河吸干。

百年后,我再次静静的,听着塔里木河的流水声,那无力的 *** 时我痛心,它不在那样激昂;他不在那样有力,而是用尽所有力气向人类发出哀求,但水泵依的巨大抽水声,已将着哀求声掩埋。

而罗布泊早已被沙土掩埋,抓起一把黄沙发现,儿时的所有都被他们所吞噬,我的罗布泊。

写的不好啊!见谅哦O(∩_∩)O~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以来,中国历经风霜。

中国走过了革命,走过了新中国的成立,又经历雨雪霜冻灾害,大地震……2008年中国遭遇四川省汶川县的地震,5月12日14时28分04秒,8级强震猝然袭来,大地颤抖,山河移位,满目疮痍,生离死别……西南处,国有殇,波及范围最大的一次地震。地震重创约50万平方公里的中国大地!截至2008年5月25日10时共遇难69227人,受伤374643人,失踪17923人,其中四川省68712名同胞遇难,17921名同胞失踪,共有5335名学生遇难或失踪。

直接经济损失达8451亿元。走过损失惨重的汶川大地震,我们又迎来了令人欢快的北京奥运会。

当奥运圣火冉冉升起,全国人民的目光再次随之瞩目雅典。令我们不禁回顾百年前的历史壮景,百年后全世界人民再次聚首在这块拥有着古老文化和神奇力量的土地上。

这里是友谊,和平的开始、是公平、公正运动竞争的起源地。而后100年来,这种伟大的运动之源在全世界人们的心中传动。

历届奥运圣火的点燃都伴随着团结友爱的气氛。精彩夺目的开幕式,紧张的抉择时刻,惊心动魄的比赛场面,规模宏大的奥运赛事,那绿色甜美的异国风景,热情好客的各地人民,使得奥运会这个名词成为全世界人们都瞩目,热爱的交点……随着历史的前进,中国将会有更加辉煌,美丽的历史。

中国的变迁

从某种意义上说,所有的中国人都很幸运:跟世界上其他国家的人不一样,我们处在一个大变动的社会和一个大变动的时代当中。生活在英国的人们,无论是生活在某个小镇还是伦敦这样的大城,终其一生,都不会发现生活中有什么大的变动,从街景到社会生活,就像一条静静的溪流,波澜不惊。记得我的导师许倬云对我讲过一件事:他有一次去瑞士做学术交流,一位瑞士教授带他去到一个朴素的墓园,指着一个简朴的墓穴对他说:我从很年轻的时候就知道了我一生会怎样度过,这里就是我的归宿,不会有任何新鲜事,也不会有任何变动。说时脸上带着一种安详又落寞的表情。

生活在当代中国的人们绝对不会有这样落寞的感觉。我们的生活从外表到内容都在发生巨变。北京的街景可以用“日新月异”这个词来形容,但是它不是陈词滥调意义上的日新月异,而是确切描述事实意义上的日新月异:每一天都有新样子,每个月都变得不同。我们的城市真是这样的。就在我家窗外的街对面,有一座大楼刚刚落成;就在我每天去锻炼的体育馆的必经之路上,一条坑坑洼洼的小路前天刚刚被修成了双向四车道的马路,这条路从动工到修成没有超过一个月。

我们的社会变动更大。记得我们大学毕业就业时,工资是所有大学毕业生标准的月薪56元(这个工资标准从50年代起一直实行到80年代);而亲戚家一个去年大学毕业的普通女孩子,现在的月薪是9000元。衡量社会贫富分化程度的基尼系数从飚升到,我们从全世界最平均的社会变成世界上所有社会中贫富分化最厉害的社会,只用了短短20年的时间。社会生活变动之巨大,为世界和历史所仅见。在一代人之间经历这样的变化,令所有身临其境的人们感到兴奋、 *** 。我们所有人的生活都将同那位瑞士教授的感受完全相反:我们不知道自己的一生会还碰到什么事情和变化。

在中国新发生的一切当然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前者如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的绝对的提高;后者如贫富分化, *** 。但是所有的人都感到了变化和变化带来的好处。举例言之,一个许多城市人没有注意到的事件是农业税的取消。我刚刚调查过一个北方的村庄,它刚刚遭遇了这个几十年来从未遇到过的变故。严格地说,这是中国这个农业社会几千年来从来没有遇到过的变故:在哪个朝代农民能不缴税呢?这种事情恐怕只有在两种情况下才会偶尔发生,一是严重的自然灾害,因此被 *** 免税;另一个就是从农民起义到新王朝建立的短暂过渡时期(“闯王来了不纳粮”)。现在, 几亿农民已经完全不用缴税了。这个变化之所以令人激动,不仅因为它帮助了农民,还因为这是中国从一个停滞了几千年的传统农业国改变为现代工业国的标志:农业税收在中国的财政和经济中已经到了可以被忽略的程度。这怎能不让我们感到欢欣鼓舞呢。

2008年是令人兴奋的一年。在这一年,奥运会在中国举办。这是中国第一次举办这个活动,而几乎所有的世界名城都举办过奥运会,有的还不止一次。虽然体育比赛本身并没有那么大的意义,但是对于中国来说,它具有国力昌盛的象征意义,具有社会进步的象征意义,具有中国融入全球化进程、融入世界秩序的象征意义。我们不能想象,奥运会在1948年的中国举办,那时我们的国力太弱;我们也不能想象,奥运会在1968年的中国举办,那时我们闭关锁国,游离在全球化的潮流之外。而在奥运会上,当世界各地的一万多名运动员来到中国,当全世界所有的摄相头指向中国,世界将会以惊异的目光发现一个日新月异的中国,一个生气勃勃的中国,一个充满希望的中国。

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中国的变迁更为明显,跟着时代的脚步前行,中国将会越来越辉煌!

女性意识的变迁论文答辩

李清照词中的淑女情怀来源:[内容提要]本文从三个方面浅谈李清照词中所表现出的淑女情怀。引论部分指出李清照作为一个文化女性具有与一般女子不同的淑女情怀;正文部分从李清照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文学追求和社会关注等不同层面去透视李请照作为一个文化女性对人生世事、美好情事、环境际遇所持的态度,从中揭示其文化女性的特质,结尾指出李清照作为一个文化女性的局限性。李清照是我国宋代一位杰出的女作家,被誉为婉约词之宗。她学识渊博,才华出众,工于诗词,长于文赋,精通音律,善作书画,在灿若繁星的中国古代作家中,犹如一颗耀眼的明珠放射出奇光异彩。这样多才多艺的女作家在中国文学史上是少有的,而且在世界文学长廊中也是罕见的。特别是作为一位文化女性,李清照具有与一般女性不同的淑女情怀。“淑女”一词,最早出于《诗经·周南·关睢》篇: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淑女”指善良、美好、有修养的女子。李清照的淑女情怀与古代传统的淑女有相同的方面,也有不同的方面,主要表现在李清照作为封建社会的一个文化女性,她除了具有一般女子阴柔、善良的特性外,又有文化女性的特质,比如喜欢寄情山水、爱好文学艺术、关注国事等。以下分别论之。一、从李清照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看她的淑女情怀李清照出生在宋神宗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一个有名的学者仕宦家庭,祖籍山东济南,父祖皆出于“蚤有盛名,识量英伟”的韩琦门下。父亲李格非,官至礼部员外郎,精谙经史,擅长诗文,和苏门四学士黄庭坚、张文潜、陈师道、晁补之有密切的来往,在北宋文坛上颇有名声,与廖正一等并称为“后四学土”。母亲王氏,也是一个通文墨、懂诗书的大家闺秀。李清照从小就生活在一个文学气息十分浓厚的家庭里,她所受到的教育并不是普通女子所能相比的。前期的李清照是一个性格活泼开朗、无比热爱生活的女子。她不像一般的大家闺秀,把自己的生活圈子局限于闺房绣楼之内,而是常常走出重门深院,投入大自然的怀抱之中,寄情于山水,表现出她那蓬蓬勃勃的春春气息。如写于十七八岁的《如梦令》一词集中地表现了她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怀: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鸳。从这首词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了李清照青年时代那活泼开朗的性格。她无拘无束,无忧无虑,像一颗自由的种子,健康地成长着。在她身上基本看不到什么封建闺范、礼教枷锁的影子,而大自然的晚霞落日,绿水红莲、鸥鹭水鸟这些有名的景物却在她的身上留下了天然的素朴与自由的印迹。在《庆清朝慢》这首词中,她那无拘无束,活泼开朗的性格再次生动地表现出来:春天牡丹盛开时节,她随着香轮竞走的游园行列,前去赏花。她陶醉于明媚的春光和盛开的鲜花之中,快乐得如痴如狂,饮酒赏花直至深夜。李清照词中所表现的她早年的这种生活,虽然多少带有贵族少女的闲情逸致,但是,作品中洋溢着的蓬勃朝气和对大自然的由衷热爱跃然纸上,字里行间分明可以看到一个十七八岁的少女那无拘无束、天真烂漫淑女形象。她的这种淑女形象既不同于古代贵族少女眷恋湖光山色也不同于一般少女无聊地游山玩水,而是寄情于山水,托怀于自然。李清照这种淑女形象的形成和她良好的家庭背景以及她自身的文学修养是密不可分的,她虽然出身于名门望族,但她的生活情趣却不在声色犬马,生活理想却不是养尊处优,而是潜心写作,钻研学术,把诗词创作作为自己献身的事业。十八岁时李清照嫁给太学士赵明诚,赵明诚是一个聪明好学的青年,自幼喜好收藏考订金石刻词。热爱文学艺术的李清照嫁给这样一个醉心于文学艺术品收藏与鉴赏的丈夫,自然是如鱼得水。夫妇两人情投意合,生活十分美满,但她毕竟是告别了无拘无束的少女时代,在庭院深深、显赫而又森严的赵府之内,只有丈夫赵明诚是知心人。可是,丈夫又经常要外出游学、为官,这就给多情的李清照带来极大的悲愁和苦闷。思恋之中,作为一个聪慧颖悟、才华过人的文化女性,她自然不免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倾诉于笔端。像她新婚不久后写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送别了丈夫,不免有些失落感,举目所见,不管是白云、飞雁、明月,还是落花流水,时时处处,皆与丈夫联系起来,这种感情既执著,又缠绵,摆脱不开,搁置不下:“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夫妻间的相思之情被描写得细腻委婉,使我们仿佛看到女主人眉头的一颦一蹙,心头的一震一颤,离愁别恨跃然纸上,使婚后不久的相思之情、思念之意,呈于象,感于目,会于心。相思之情、思念之情是人类最普遍的情感之一,它“剪不断,理还乱”,一旦萌发,难于消失;它刻骨铭心,像游丝一般萦绕于心。它可以从外在情态的“眉头”上消失,却又不自禁地钻入“心头”。李清照对这种感情作了独特、深细的体察和把握。女词人一路写来,或融情于景,或景中寓情,意象或隐或显,时露时藏,于词中的结尾处猛然出现,如群山的高峰,爆亮的灯蕊,令读者震动、深思。从中可见李清照既有一般女子温柔、善良、细腻的特点,也有作为文化女性多愁善感的一面。李清照在四十五岁以前,基本上过着学者、作家式的比较平静的生活,她沉浸在爱情和事业的幸福之中。因此在她的作品中所流露的是一个天真烂漫而又多愁善感的文化淑女情怀。后期的李清照由于生活环境的变迁,被迫从闺房和书斋中走出来,踏上了逃亡流徒的道路,由于国破、家亡、夫死的凄凉身世深刻地影响了她的思想,她的创作风格突变。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菩萨蛮》;“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武陵春》;“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声声慢》等的作品不仅反映个人的不幸,而且带有深沉的家国之痛,将个人的不幸与国难家仇联系起来,委婉凄戚,孤独、愁闷。二、从李清照的文学追求看她的淑女情结李清照从小就生活在一个文化气氛十分浓厚的家庭里,加之自己勤奋好学、博闻强记,终于成为“婉约以易安为宗”的一代词人。李清照的词既加强和维护了婉约词派的特点,又有自己“婉而售”的艺术风格。她的词流露出文化女性矜才尚艺的人生意趣。如前期代表作《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词中借描写重阳赏菊委婉曲折地表达了闺中寂寞和离情,展示出词人的内心世界,流露出她对爱情的向往,客观上具有冲破封建牢笼、反对封建礼教束缚的意义,全词委婉含蓄、温和优美,透露出词人与丈夫暂时离别淡淡的哀愁。以前的婉约词除常停留在女性闺房陈设、衣饰、容貌描写上,即使是写其心态、动作,也大抵是“带缓罗衣,香残蕙炷。天长不禁迢迢路。垂柳只解惹春风,何曾系得行人住”, (晏殊)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椅,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是春山外” (欧阳修),“想佳人妆楼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柳永)。这些虽然也写出女人的情深,但形象一般化,甚至可移到任何一首闺情词中。而李清照词中的女主人公,都是她自己,以己之情,抒己之怀,率直坦荡,不必像男士们去揣摩女人的心理;少女的时候,当她“蹴罢秋千”,慵整纤手,方觉一阵兴奋,不觉汗出,现在静下来,才觉“薄汗轻衣透”。“见客人来”,于是她“袜划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点绛唇)。把一个天真、活泼而又有点儿爱娇的少女形象,写得如此活灵活现,却又耐人寻味无穷,怕不是男士们所能想象得出的。燕尔新婚的时候,早晨她买得一枝特别新鲜的春花,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鬃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减字木兰花)晚来一阵风雨过去,酷热消散,她先是理笙簧,后是淡淡妆,接写:“绛鞘缕薄冰肌莹,雪腻酥香。笑语檀郎。” (采桑子)。这些以率真之笔,抒率真之情;不扭捏造作,不矮揉造作,这不正是那个工作之余,“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李清照<金石录后序>)”的李清照吗?男土们怎么会揣想出如此自然细腻的生活情景来? 李清照是诗、词、文都擅长的作家,而她的词成就最高,她的词近承二曼之高雅、秦观之抚媚、苏拭之清雄、周邦彦之丽密,陶铸熔冶,取精用弘,成为别具一格的“易安体”。无论是写活泼的少女,青春的少妇,多愁善感的思妇,还是冷冷清清的嫠妇,都与过去词人笔下的妇女形象不同,他们不再是任人摆布的歌妓舞女,而是有了个性,有了气质,有了人格,有了对生活对理想追求的女子形象,在这些人物身上,自然带有她自己这个抒情主人公的影子,在思想上、感情上、性格上、情态上都烙印着李清照本人的痕迹。这在李清照的“何况人间父子情,炙手可热心可寒”、《晓梦》、《金石录后序》等诗文中也都有鲜明的表现。除了创作,她还进行文学理论探讨,《词论》一文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词学主张和见解,“别是一家”的词学观点对后世词的发展起过一定的作用。纵观李清照的文学作品,我们可以看出,她的作品博采众长,“下开南宋风气”,词尤其突出,称得上“词无一首不工。其炼处可夺梦窗之席,其丽处真参片玉之般。盖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到须眉”的大家,形成了自己“婉转而又疏隽”的艺术风格。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社会,无论是大家闺秀还是小家碧玉都希望自己做一个贤妻良母,而作为封建社会文化女性的李清照把自己思想感情全方位地倾诉于笔端,写诗、写词、写文章作为自己的生活追求,她这种文化女性的特质,百里挑一。三、从李清照的社会关怀看她的淑女意识李清照祟尚自由、鄙夷利禄,她对追名逐利的社会风尚极为厌恶。 “巨舰只缘因利往,扁舟亦是为名来。往来有愧先生德,特地通宵过钓台。”这首《夜发严滩》的七言绝句,作者告诉人们,那些为名利奔波的人,人格低下,渺小,不能与正人君子为伍。李清照认为,社会上的许多纷争,都是起因于名利:“青州从事(美酒)孔方兄(金钱),终日纷纷喜生事”(《感怀》)。李清照的公公赵挺之,为追逐名利,打击陷害过苏拭等不少好人,李清照曾忿忿地作诗讽刺他:“炙手可热心可寒。”李清照希望能摆脱功利的滋扰去过自由、宁静的生活,但是这种生活理想在现实世界中是难于实现的,于是,她便驰骋想象,到神话般的梦境中去寻找精神寄托。《晓梦》一诗,描绘了一幅美妙神奇的生活图画。在这里,人们摆脱了世俗的纷扰,摈弃了功名利禄的追求,成为仙人的“翩翩座上客”,与仙人谈笑风声, “意妙语甚佳”。这正是李清照人生的社会追求,也是李清照清高自传,不与流俗苟同的高尚情操,更是李清照区别于大家闺秀的鲜明表现。李清照又是一个具有极高爱国热忱的淑女,看到山河破碎,朝廷不思收复中原,她忧心如焚。北宋末年,在她还是一个阅世未深的青年女子的时候,就对国家的日趋衰败表示了忧虑,提出了警告。在和张文潜的《读中兴颂碑》的两首诗中,她借古讽今,指责了宋朝皇帝的荒淫奢侈,抨击了权奸们的腐败误国,表现了清醒的政治头脑和敏锐的政治眼光。在她的诗中,她把北宋比作安史之乱前的中唐,这表现出她对北宋王朝日趋覆亡是有预感的。她的这种预感,不久就变成了残酷的现实。李清照南渡之后,在诗歌中,对投降派作了极为辛辣的讽刺和鞭挞,斥责了不能辅佐皇帝立国安邦的群臣,颂扬了历史上那些有名节的人物,宣扬了与敌人势不两立的思想。李清照的这种炽热的爱国之情,即使到了晚年,也仍然十分旺盛。绍兴三年,高宗赵构派大臣韩肖胄和胡松年使金看望被虏二帝。李清照听到消息后,立即写诗给这两位大臣。诗中,她陈述了自己对形势的看法,对异族侵略者的痛恨和对中原故土的思念。她认为侵略者的豺狼本性是不会改变的,要对他们时刻加以提防:“夷虏从来性虎狼,不虞预备庸何伤”。赵构称帝后,把几百万绽黄金、几千万绽白银、几千万匹布帛和中原大片的土地送给金人,以求得苟安江南。李清照对此巧妙地模仿了赵构向使臣发布指令时的语气,加以揭露:“何必羹舍肉,便可车载脂。土地非所惜,玉帛如尘泥。”她时刻关注沦陷区的情况和人民的命运,“遗氓岂尚种桑麻,残虏如闻保城廓。”为了收复沦丧的国土,她甚至不惜献出自己的热血和生命,“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环土。”李清照这种炽热的爱国热情在她晚期写的《题八永楼》、《春残》和《打马赋》等诗文中,也都有鲜明的表现。对于人生,她拿张良、韩信、屈原、项羽自比:“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从大处落笔谈生论死,表现了与众不同的才女风范。团于词言情诗言志的传统,她的词篇中较少触及这方面的重大题材,不像她在诗篇那样,对于国事慷慨陈词。然而国破家亡的惨祸对她的打击太大了,她痛苦,忧郁,心头终日笼罩着愁云。自然她的词中也透露着家国之恨和兴亡之感。最有名的是《永遇乐》这首元宵词:落日熔金,暮云合壁,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这是李清照晚年名作,面对元宵之夜,杭州城内张灯结彩,一片歌舞升平的“繁荣”景象,思念故国之情油然而生,昔日汴州元宵盛况立刻现在眼前。那时国家安定、京华繁荣,妇女们披珠带玉,打扮得花枝招展;看如今,自己流落异乡,面目憔悴,两鬓苍白,哪里还有心思观灯赏景。词人通过今昔盛衰的对比,将故国之思与自家之痛联系起来,使读者清晰地看到词人不是带着惋惜、艳羡的心情帘下拾笑,而是在咀嚼国破家亡的苦涩悲凉。李清照作为封建社会的文化女性,她不像大家闺秀、小家碧玉把自己锁在闺房绣楼内消磨自己的青春韶华,而是把触觉伸向广阔的社会,直面社会,靠着自己敏锐的细腻观察和深厚精湛的艺术造诣,用文学语言反映宋代上层社会、民族关系和阶级矛盾,可见李清照的社会关怀意识有别于一般封建淑女,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关注朝廷、关注国事、具有炽热爱国情怀的文化淑女的精神世界。这种文化淑女的精神,不仅是当时封建社会生活准则和狭隘生活天地里的一般女子所不具备的,就是在当今社会也同样有着积极健康的意义。李清照文学作品的内容,总的说来,大多是局限于个人的生活天地,她通过抒写个人的欢乐、痛苦、悲哀和理想,形象地展示她自己的内心世界,概括地反映她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我们从中可以看到,一个有才华、有抱负、有理想的女子,怎样被禁锢在寂寞深闺和萧条庭院之中;我们还可以看到一个活泼开朗的少女怎样变成一个忧郁寡欢、多愁善感的人;我们还可以看到,由于国家衰亡、中原沦丧,迫使她流离失所,最后在愁苦不堪中结束自己的一生。李清照的文学作品在思想、艺术上也有其局限和不足,调子比较低沉,感情比较柔弱,但是,瑕不掩瑜,从总体说来,李清照的诗词艺术还是精湛高妙的。李清照作为封建社会的一个文化女性,能够冲破封建社会的重重枷锁,投奔自然,直面社会,是难能可贵的,在她心灵深处闪烁着爱国热情和关注国事的积极精神为后人所称道,其“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高尚情操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为国捐躯。今天,重温李清照的文学作品,仍然觉得李清照人格魅力光彩照人,李清照的淑女情怀与众不同。

所谓女性意识,就是指文学作品以人的解放为内核,以争取女性独立地位为标志,并在创作上表现出明显的性别特征和写作姿态。所以你的论文要分析三个方面:首先是李清照的词是女人之词,为女人立传,赞美女性的美,这不同于男人对女人的视角,无论如何赞美也缺乏了某种细腻;其次是李清照的词中对自己的肯定,对自己爱情的肯定,对自己生命和生存的肯定,对自由的追求;再次,李清照对自然的热爱做好三方面的功课:第一是熟读并且选出一部分强烈凸显女性意识的词来;第二找一些李清照的生平资料,尤其是结婚后的一些资料,可以看一下传记和论文;第三具体分析插入的视角,我刚才给你列了具体分析的三个方面,你还可以扩展基于时间和精力我不可能给你写出全文来的。希望我的建议有用。另外这个论文题目写烂了,属于常规题,想写出新意来不妨采取吸收这样几个内容进去:当代女权运动的历史发展;选词深度(常见词和非常见词的组合选用);与李清照几乎同时的朱淑真;李清照晚年失节的历史真相以及古代女性意识抬头遭到的打击(朱淑真和李清照都惨遭打压) ;理学对女性意识的迫害

试论凌叔华笔下的女性意识答辩稿 各位评委老师,同学们:上午好!我是苏州科技学院中文系03汉师(1)班的学生。我毕业论文的题目是《试论凌叔华笔下的女性意识》,我的指导老师是何清老师。我当时之所以选择研究凌叔华的女性意识是因为:在五四时期的作家中,凌叔华是给了我别样感受的一个女作家。她的小说中很少有惊心动魄的事物,也看不出什么磅 礴 于宇宙的气势,但她小说中的文字仍有力量,只不过这力量是深蕴于内的,而且叙述的调子是平静的。她的作品是百分之百女性的,它们“幽深、姻静、温婉、细致,富有女性温柔的气质。”我想就是这样的一种风格吸引了我,使我在不知不觉间走进了她的世界。而且,作为一名女性,我想我更能看清凌叔华笔下那种时而讽刺鞭挞,时而同情无奈的女性心理,这也体现了五四时期的女性意识,为我们全面了解我国女性意识的发展历程及其表现特点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点。凌叔华写作的小说是本文最直接的文本基础,此外,我在大学期间还选修了女性文学相关课程,对女性意识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也积累了一定的写作素材,有利于该课题的研究和写作工作的开展。 我的论文《试论凌叔华笔下的女性意识》从五四时期的女性文学入手,解读凌叔华笔下的女性意识,但本论文的写作是以孩子为视角,将笔触集中在凌叔华作品中孩子眼中的女性世界,希望能够多角度、多方面的去研究凌叔华的小说作品,更深入地挖掘凌叔华在其小说中所呈现的独特魅力,以及更好地感受她笔下所展现的女性意识,从而促进现今女性意识的更好发展。 具体来说,我的论文分为以下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是解读五四时期的女性文学及凌叔华笔下的女性意识,指出凌叔华成为女性意识由向外索取客体转向自觉地对女性意识本体进行精心注目和审视的最早的女作家。这种内审为女性意识的成熟做了最初的奠基工作。 第二部分,论述凌叔华是怎样通过孩子这一视角来展现女性世界、表现女性意识的。主要结合其小说集《小哥俩》中的具体的作品从“十足”的孩子和“小大人”的孩子两方面进行具体的分析论述。以实证来论证凌叔华的女性意识。 第三部分,主要论述凌叔华小说中独特的表现手法。孩子视角的运用,第三人称的写作手法,画面感的表现形式,这些都突出了凌叔华女性意识的表达力度,更能表现出凌叔华作品的独特魅力。 第四部分,主要是将凌叔华在写作中关于孩子的作品与冰心作比较,从她们写作孩子的'目的、立场、角度的不同来突现凌叔华隐身于孩子的女性意识。突出凌叔华在五四时期所展现的独特女性意识。 近年来随着学术界对于女性意识研究的日渐深入。20世纪初期的一些女作家也就被纳入到考察的视野,凌叔华就是其中一位。但长期以来,众学者对于凌叔华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她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小说的写作独特性以及她与契诃夫、曼叔菲尔德的比较上。但是较少有学者关注凌叔华作品中在儿童视角下所展现出来的女性意识,这是关于凌叔华研究的一个很好的方向。它可以让我们多角度、全面的了解凌叔华的女性意识。 第五部分,大部分都是毕业论文结束语。例如:在毕业论文的准备和写作过程中,我阅读了大量的苏轼寓惠散文方面的相关书籍和学术期刊论文,并参考了部分毕业论文总结范文。。这得得益于我们学校图书馆丰富的参考书籍和中国学术期刊网中的专业论文。本论文经过一二三稿并最终定稿,在这期间,我的论文指导老师——何清老师对我的论文进行了详细的修改和指正,并给予我许多宝贵的建议和意见。在这里,我对他表示我最真挚的感谢和敬意! 以上就是我这次的毕业论文答辩自述,希望各评委老师给予评价和指正。谢谢! 请继续阅读相关推荐: 毕业论文 应届生求职

[内容提要]本文从三个方面浅谈李清照词中所表现出的淑女情怀。引论部分指出李清照作为一个文化女性具有与一般女子不同的淑女情怀;正文部分从李清照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文学追求和社会关注等不同层面去透视李请照作为一个文化女性对人生世事、美好情事、环境际遇所持的态度,从中揭示其文化女性的特质,结尾指出李清照作为一个文化女性的局限性。李清照是我国宋代一位杰出的女作家,被誉为婉约词之宗。她学识渊博,才华出众,工于诗词,长于文赋,精通音律,善作书画,繁星的中国古代作家中,犹如一颗耀眼的明珠放射出奇光异彩。这样多才多艺的女作家在中国文学史上是少有的,而且在世界文学长廊中也是罕见的。特别是作为一位文化女性,李清照具有与一般女性不同的淑女情怀。“淑女”一词,最早出于《诗经·周南·关睢》篇: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淑女”指善良、美好、有修养的女子。李清照的淑女情怀与古代传统的淑女有相同的方面,也有不同的方面,主要表现在李清照作为封建社会的一个文化女性,她除了具有一般女子阴柔、善良的特性外,又有文化女性的特质,比如喜欢寄情山水、爱好文学艺术、关注国事等。以下分别论之。一、从李清照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看她的淑女情怀李清照出生在宋神宗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一个有名的学者仕宦家庭,祖籍山东济南,父祖皆出于“蚤有盛名,识量英伟”的韩琦门下。父亲李格非,官至礼部员外郎,精谙经史,擅长诗文,和苏门四学士黄庭坚、张文潜、陈师道、晁补之有密切的来往,在北宋文坛上颇有名声,与廖正一等并称为“后四学土”。母亲王氏,也是一个通文墨、懂诗书的大家闺秀。李清照从小就生活在一个文学气息十分浓厚的家庭里,她所受到的教育并不是普通女子所能相比的。前期的李清照是一个性格活泼开朗、无比热爱生活的女子。她不像一般的大家闺秀,把自己的生活圈子局限于闺房绣楼之内,而是常常走出重门深院,投入大自然的怀抱之中,寄情于山水,表现出她那蓬蓬勃勃的春春气息。如写于十七八岁的《如梦令》一词集中地表现了她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怀: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鸳。从这首词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了李清照青年时代那活泼开朗的性格。她无拘无束,无忧无虑,像一颗自由的种子,健康地成长着。在她身上基本看不到什么封建闺范、礼教枷锁的影子,而大自然的晚霞落日,绿水红莲、鸥鹭水鸟这些有名的景物却在她的身上留下了天然的素朴与自由的印迹。在《庆清朝慢》这首词中,她那无拘无束,活泼开朗的性格再次生动地表现出来:春天牡丹盛开时节,她随着香轮竞走的游园行列,前去赏花。她陶醉于明媚的春光和盛开的鲜花之中,快乐得如痴如狂,饮酒赏花直至深夜。李清照词中所表现的她早年的这种生活,虽然多少带有贵族少女的闲情逸致,但是,作品中洋溢着的蓬勃朝气和对大自然的由衷热爱跃然纸上,字里行间分明可以看到一个十七八岁的少女那无拘无束、天真烂漫淑女形象。她的这种淑女形象既不同于古代贵族少女眷恋湖光山色也不同于一般少女无聊地游山玩水,而是寄情于山水,托怀于自然。李清照这种淑女形象的形成和她良好的家庭背景以及她自身的文学修养是密不可分的,她虽然出身于名门望族,但她的生活情趣却不在声色犬马,生活理想却不是养尊处优,而是潜心写作,钻研学术,把诗词创作作为自己献身的事业。十八岁时李清照嫁给太学士赵明诚,赵明诚是一个聪明好学的青年,自幼喜好收藏考订金石刻词。热爱文学艺术的李清照嫁给这样一个醉心于文学艺术品收藏与鉴赏的丈夫,自然是如鱼得水。夫妇两人情投意合,生活十分美满,但她毕竟是告别了无拘无束的少女时代,在庭院深深、显赫而又森严的赵府之内,只有丈夫赵明诚是知心人。可是,丈夫又经常要外出游学、为官,这就给多情的李清照带来极大的悲愁和苦闷。思恋之中,作为一个聪慧颖悟、才华过人的文化女性,她自然不免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倾诉于笔端。像她新婚不久后写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送别了丈夫,不免有些失落感,举目所见,不管是白云、飞雁、明月,还是落花流水,时时处处,皆与丈夫联系起来,这种感情既执著,又缠绵,摆脱不开,搁置不下:“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夫妻间的相思之情被描写得细腻委婉,使我们仿佛看到女主人眉头的一颦一蹙,心头的一震一颤,离愁别恨跃然纸上,使婚后不久的相思之情、思念之意,呈于象,感于目,会于心。相思之情、思念之情是人类最普遍的情感之一,它“剪不断,理还乱”,一旦萌发,难于消失;它刻骨铭心,像游丝一般萦绕于心。它可以从外在情态的“眉头”上消失,却又不自禁地钻入“心头”。李清照对这种感情作了独特、深细的体察和把握。女词人一路写来,或融情于景,或景中寓情,意象或隐或显,时露时藏,于词中的结尾处猛然出现,如群山的高峰,爆亮的灯蕊,令读者震动、深思。从中可见李清照既有一般女子温柔、善良、细腻的特点,也有作为文化女性多愁善感的一面。李清照在四十五岁以前,基本上过着学者、作家式的比较平静的生活,她沉浸在爱情和事业的幸福之中。因此在她的作品中所流露的是一个天真烂漫而又多愁善感的文化淑女情怀。后期的李清照由于生活环境的变迁,被迫从闺房和书斋中走出来,踏上了逃亡流徒的道路,由于国破、家亡、夫死的凄凉身世深刻地影响了她的思想,她的创作风格突变。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菩萨蛮》;“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武陵春》;“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声声慢》等的作品不仅反映个人的不幸,而且带有深沉的家国之痛,将个人的不幸与国难家仇联系起来,委婉凄戚,孤独、愁闷。二、从李清照的文学追求看她的淑女情结李清照从小就生活在一个文化气氛十分浓厚的家庭里,加之自己勤奋好学、博闻强记,终于成为“婉约以易安为宗”的一代词人。李清照的词既加强和维护了婉约词派的特点,又有自己“婉而售”的艺术风格。她的词流露出文化女性矜才尚艺的人生意趣。如前期代表作《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词中借描写重阳赏菊委婉曲折地表达了闺中寂寞和离情,展示出词人的内心世界,流露出她对爱情的向往,客观上具有冲破封建牢笼、反对封建礼教束缚的意义,全词委婉含蓄、温和优美,透露出词人与丈夫暂时离别淡淡的哀愁。以前的婉约词除常停留在女性闺房陈设、衣饰、容貌描写上,即使是写其心态、动作,也大抵是“带缓罗衣,香残蕙炷。天长不禁迢迢路。垂柳只解惹春风,何曾系得行人住”, (晏殊)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椅,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是春山外” (欧阳修),“想佳人妆楼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柳永)。这些虽然也写出女人的情深,但形象一般化,甚至可移到任何一首闺情词中。而李清照词中的女主人公,都是她自己,以己之情,抒己之怀,率直坦荡,不必像男士们去揣摩女人的心理;少女的时候,当她“蹴罢秋千”,慵整纤手,方觉一阵兴奋,不觉汗出,现在静下来,才觉“薄汗轻衣透”。“见客人来”,于是她“袜划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点绛唇)。把一个天真、活泼而又有点儿爱娇的少女形象,写得如此活灵活现,却又耐人寻味无穷,怕不是男士们所能想象得出的。燕尔新婚的时候,早晨她买得一枝特别新鲜的春花,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鬃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减字木兰花)晚来一阵风雨过去,酷热消散,她先是理笙簧,后是淡淡妆,接写:“绛鞘缕薄冰肌莹,雪腻酥香。笑语檀郎。” (采桑子)。这些以率真之笔,抒率真之情;不扭捏造作,不矮揉造作,这不正是那个工作之余,“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李清照<金石录后序>)”的李清照吗?男土们怎么会揣想出如此自然细腻的生活情景来? 李清照是诗、词、文都擅长的作家,而她的词成就最高,她的词近承二曼之高雅、秦观之抚媚、苏拭之清雄、周邦彦之丽密,陶铸熔冶,取精用弘,成为别具一格的“易安体”。无论是写活泼的少女,青春的少妇,多愁善感的思妇,还是冷冷清清的嫠妇,都与过去词人笔下的妇女形象不同,他们不再是任人摆布的歌妓舞女,而是有了个性,有了气质,有了人格,有了对生活对理想追求的女子形象,在这些人物身上,自然带有她自己这个抒情主人公的影子,在思想上、感情上、性格上、情态上都烙印着李清照本人的痕迹。这在李清照的“何况人间父子情,炙手可热心可寒”、《晓梦》、《金石录后序》等诗文中也都有鲜明的表现。除了创作,她还进行文学理论探讨,《词论》一文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词学主张和见解,“别是一家”的词学观点对后世词的发展起过一定的作用。纵观李清照的文学作品,我们可以看出,她的作品博采众长,“下开南宋风气”,词尤其突出,称得上“词无一首不工。其炼处可夺梦窗之席,其丽处真参片玉之般。盖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到须眉”的大家,形成了自己“婉转而又疏隽”的艺术风格。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社会,无论是大家闺秀还是小家碧玉都希望自己做一个贤妻良母,而作为封建社会文化女性的李清照把自己思想感情全方位地倾诉于笔端,写诗、写词、写文章作为自己的生活追求,她这种文化女性的特质,百里挑一。三、从李清照的社会关怀看她的淑女意识李清照祟尚自由、鄙夷利禄,她对追名逐利的社会风尚极为厌恶。 “巨舰只缘因利往,扁舟亦是为名来。往来有愧先生德,特地通宵过钓台。”这首《夜发严滩》的七言绝句,作者告诉人们,那些为名利奔波的人,人格低下,渺小,不能与正人君子为伍。李清照认为,社会上的许多纷争,都是起因于名利:“青州从事(美酒)孔方兄(金钱),终日纷纷喜生事”(《感怀》)。李清照的公公赵挺之,为追逐名利,打击陷害过苏拭等不少好人,李清照曾忿忿地作诗讽刺他:“炙手可热心可寒。”李清照希望能摆脱功利的滋扰去过自由、宁静的生活,但是这种生活理想在现实世界中是难于实现的,于是,她便驰骋想象,到神话般的梦境中去寻找精神寄托。《晓梦》一诗,描绘了一幅美妙神奇的生活图画。在这里,人们摆脱了世俗的纷扰,摈弃了功名利禄的追求,成为仙人的“翩翩座上客”,与仙人谈笑风声, “意妙语甚佳”。这正是李清照人生的社会追求,也是李清照清高自传,不与流俗苟同的高尚情操,更是李清照区别于大家闺秀的鲜明表现。李清照又是一个具有极高爱国热忱的淑女,看到山河破碎,朝廷不思收复中原,她忧心如焚。北宋末年,在她还是一个阅世未深的青年女子的时候,就对国家的日趋衰败表示了忧虑,提出了警告。在和张文潜的《读中兴颂碑》的两首诗中,她借古讽今,指责了宋朝皇帝的荒淫奢侈,抨击了权奸们的腐败误国,表现了清醒的政治头脑和敏锐的政治眼光。在她的诗中,她把北宋比作安史之乱前的中唐,这表现出她对北宋王朝日趋覆亡是有预感的。她的这种预感,不久就变成了残酷的现实。李清照南渡之后,在诗歌中,对投降派作了极为辛辣的讽刺和鞭挞,斥责了不能辅佐皇帝立国安邦的群臣,颂扬了历史上那些有名节的人物,宣扬了与敌人势不两立的思想。李清照的这种炽热的爱国之情,即使到了晚年,也仍然十分旺盛。绍兴三年,高宗赵构派大臣韩肖胄和胡松年使金看望被虏二帝。李清照听到消息后,立即写诗给这两位大臣。诗中,她陈述了自己对形势的看法,对异族侵略者的痛恨和对中原故土的思念。她认为侵略者的豺狼本性是不会改变的,要对他们时刻加以提防:“夷虏从来性虎狼,不虞预备庸何伤”。赵构称帝后,把几百万绽黄金、几千万绽白银、几千万匹布帛和中原大片的土地送给金人,以求得苟安江南。李清照对此巧妙地模仿了赵构向使臣发布指令时的语气,加以揭露:“何必羹舍肉,便可车载脂。土地非所惜,玉帛如尘泥。”她时刻关注沦陷区的情况和人民的命运,“遗氓岂尚种桑麻,残虏如闻保城廓。”为了收复沦丧的国土,她甚至不惜献出自己的热血和生命,“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环土。”李清照这种炽热的爱国热情在她晚期写的《题八永楼》、《春残》和《打马赋》等诗文中,也都有鲜明的表现。对于人生,她拿张良、韩信、屈原、项羽自比:“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从大处落笔谈生论死,表现了与众不同的才女风范。团于词言情诗言志的传统,她的词篇中较少触及这方面的重大题材,不像她在诗篇那样,对于国事慷慨陈词。然而国破家亡的惨祸对她的打击太大了,她痛苦,忧郁,心头终日笼罩着愁云。自然她的词中也透露着家国之恨和兴亡之感。最有名的是《永遇乐》这首元宵词:落日熔金,暮云合壁,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这是李清照晚年名作,面对元宵之夜,杭州城内张灯结彩,一片歌舞升平的“繁荣”景象,思念故国之情油然而生,昔日汴州元宵盛况立刻现在眼前。那时国家安定、京华繁荣,妇女们披珠带玉,打扮得花枝招展;看如今,自己流落异乡,面目憔悴,两鬓苍白,哪里还有心思观灯赏景。词人通过今昔盛衰的对比,将故国之思与自家之痛联系起来,使读者清晰地看到词人不是带着惋惜、艳羡的心情帘下拾笑,而是在咀嚼国破家亡的苦涩悲凉。李清照作为封建社会的文化女性,她不像大家闺秀、小家碧玉把自己锁在闺房绣楼内消磨自己的青春韶华,而是把触觉伸向广阔的社会,直面社会,靠着自己敏锐的细腻观察和深厚精湛的艺术造诣,用文学语言反映宋代上层社会、民族关系和阶级矛盾,可见李清照的社会关怀意识有别于一般封建淑女,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关注朝廷、关注国事、具有炽热爱国情怀的文化淑女的精神世界。这种文化淑女的精神,不仅是当时封建社会生活准则和狭隘生活天地里的一般女子所不具备的,就是在当今社会也同样有着积极健康的意义。李清照文学作品的内容,总的说来,大多是局限于个人的生活天地,她通过抒写个人的欢乐、痛苦、悲哀和理想,形象地展示她自己的内心世界,概括地反映她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我们从中可以看到,一个有才华、有抱负、有理想的女子,怎样被禁锢在寂寞深闺和萧条庭院之中;我们还可以看到一个活泼开朗的少女怎样变成一个忧郁寡欢、多愁善感的人;我们还可以看到,由于国家衰亡、中原沦丧,迫使她流离失所,最后在愁苦不堪中结束自己的一生。李清照的文学作品在思想、艺术上也有其局限和不足,调子比较低沉,感情比较柔弱,但是,瑕不掩瑜,从总体说来,李清照的诗词艺术还是精湛高妙的。李清照作为封建社会的一个文化女性,能够冲破封建社会的重重枷锁,投奔自然,直面社会,是难能可贵的,在她心灵深处闪烁着爱国热情和关注国事的积极精神为后人所称道,其“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高尚情操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为国捐躯。今天,重温李清照的文学作品,仍然觉得李清照人格魅力光彩照人,李清照的淑女情怀与众不

我国历史教育的变迁论文素材

社会在飞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许多高科技都在像猛虎一般地往前冲,许多东西都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手机的变化也日新月异。

记得爷爷以前对我说,那时候的中国非常贫穷、落后,人民过着艰难朴素的日子,个个生活过得很简陋,那时候手机是一种稀有物品,而且价格昂贵,要一两万元,叫大哥大。那时候的一两万元相当于现在的一二十万呢,只有那时候非常富贵的人才买得下来,那时在街上拿着大哥大打电话是一件非常神气、令人羡慕的事,大哥大全身黑色,拿起来很沉重,它的重量相当于一块砖头,不易于携带,而且有时候你在哪个偏远地区或者荒山野岭搞不好信号不好,会短路。

所以那时,大哥大并不十分受欢迎。 过了二十几年,一种新型手机在中国诞生了,首先,它很轻巧,很方便于携带,然后呢,它的外观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没有那么肥厚了,而且有显示屏了,还可以盖上合上,功能也有了变化,可以发短信息,打电话,玩一些黑白屏幕的幼稚游戏。

虽然还是不怎么样,但比起大哥大来说好很多了。 到了现在,手机的变化没有你想不到的,只有它做得到的,屏幕超大,还可以触摸屏幕,做工精致,全身流线型,摸起来质地柔和,功能数不胜数,在网上购买任何东西,QQ聊天、微博、微信……真没想到这么小的东西能干这么多的事。

现在的手机真好啊!真期待未来的手机会是什么样子。

古老的东方有一条龙,

它的名字就叫中国.

古老的东方有一群人,

他们全都是龙的传人.

巨龙脚底下我成长,

长成以后是龙的传人.

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

永永远远是龙的传人.

-- 题记

我国拥有着五千年的灿烂历史。中国的历史是经过了无数战火于血,一次次的分与合,一次次的战火, 才让我们的民族傲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从此才有了“中国”这两个字.

华夏帝国

在帝国的时代里, 汉唐雄风是多么的豪迈。我国科学各方面总是走在世界前端.例如我们的远洋舰队庞大规模无人可以匹敌;我国四大发明“活字印刷术,造纸术,火药,指南针”还有青铜器的制造……都代表着我国的科学。在帝国时期还有许许多多智勇双全的人如三国时期的“诸葛亮,曹操,周瑜……”在医学中,我国也做出了很多

的贡献如“著名的医学家华佗研制了麻沸散,还有扁鹤发明的四诊法……”自豪呀,威武的华夏帝国!

近代历

华夏帝国衰败了!迎来了一个置人民于水火之中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中,我国就像一只“缩头乌龟”任人打任人骂

我家三十年的巨大变迁 我是70年代出生的人,作为七十年代出生的我们没有60年代的苍白和疯狂,也没有80年代的潇洒和享受,我们是身揣苦涩的童年记忆,敲击着青春时代鼓点,淋浴着改革开放的阳光一代。我们这一代体验过苦中甘来的“包产到户”,真正能感觉到什么叫苦尽甘来。

记忆中小时候最喜欢吃5分钱一根的冰棍,喜欢跟大人上街,羡慕坐在街边吃油凉粉的小伙伴,一家人最高兴的就是发了粮票肉票去买米买肉,小时候作为妈妈的跟屁虫我我经常跟着妈妈去粮站买米买面.

作为小孩,最高兴的是逢年过节大人们会给我们做新衣服,涤卡布是那时最时髦的布料。不过感觉,小时候的生活更纯净似的,有啥吃啥,有啥穿啥,都很开心。

记得们家生活悄悄发生改变的时间是1980年后,当时的情形像我们常在作文里常写道的那样:改革的春风吹遍了大江南北,家里时不时的添置电视机、收音机、缝纫机、电扇等家用电器,吃肉再也不用肉票了,时常高兴了就上街买新衣,一家人吃穿不用愁了。

生活在一天天变化,当我们这些70后的人三十而立的时候,我们家的生活水平发生了鄱天覆地的变化,家里有漂亮的房子,车子,天天玩着花样吃,孩子们再也不像我们那个年代天天盼过年了,现在的我们感觉自己是最幸福的一代。。 自己改改吧 不能完全一样

家乡的变化

我的家乡在吉木萨尔,这里有孩子们的天堂——北庭园广场,有老人、青少年们娱乐的场所——天地园。可谁也想不到,现在这样景色宜人的地方,在数十年前却是一片荒无人烟的垃圾场。以前,这里经济不发达,人们生活水平不高,住的都是低矮、简陋的茅屋,土平房,街道坑坑洼洼,尘土飞扬,交通工具很少,只有三轮车、拖拉机、自行车,人们的素质也很差,随地吐痰的、乱扔垃圾的、说脏话的……影响了社会风气。

而现在,一栋栋高楼大厦巍峨耸起,一辆辆汽车飞速奔驰,人们的生活也富裕了。每到节假日,学生们约上几个好伙伴去公园转转,看看美丽的风景,放松放松身心,充分享受闲暇的快乐时光,老人们不约而同的在清晨散散步,呼吸呼吸新鲜空气,爸爸妈妈们则走在洁净的街道上,东瞅瞅,西望望,不一会儿,就转到了玲琅满目的大超市,然后,便开始了大量的购物……

每到下午,都可以看到三五成群的去锻炼身体,可以看到一家人去天地园游玩、谈心。走在绿色如茵的绿化带中,各种花散发出淡淡的、令人销魂的清香,使人心情一下子舒畅了许多,一天的烦恼也随之飘走了。最令人难忘的就是吉木萨尔的夜景了,你看,公园里五光十色的霓虹灯,都把大街小巷照得通亮;一排排的路灯,给孤独的黑夜带来了光明,也给司机们带来了安全。最为壮观的就是夜市了,这里每到傍晚,就人山人海的,有卖砂锅的、凉皮的、烤羊肉串的、椒麻鸡的……大大小小的摊子,各具风味,引来了八方来客,连那些刚刚锻炼完身体的人们也不由自主的被香味吸引了过来,不顾自己的身材,开始狼吞虎咽起来。直到凌晨两点多,这里才渐渐寂静起来……

我们之所以能过上这样衣食无忧的好日子,都是因为有党的英明领导。在党的领导下,吉木萨尔这个古老而又美丽的县城,真是一年一个新面貌,一年一个新气象啊!因此,我们必须要做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好学生,我相信,只有这样,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的家乡才会更加繁荣、更加辉煌,人们才会变得更加富裕!

61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弹指一挥间,但年轻的新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

在中国 *** 的领导下,勤劳智慧的中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艰苦奋斗,战胜各种艰难曲折和风险考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谱写了自强不息的壮丽凯歌。61年的风雨征程,让世界见证了一个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极大增强的中国,一个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的中国,一个社会文明程度大幅提升的中国,一个国际地位空前提高的中国。

辉煌成就激励着每一个中华儿女,但是,在辉煌的成就面前,我们要看到面临的挑战;在伟大的胜利面前,我们还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我们深知,同我们要达到的远大目标相比,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相比,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我们的伟大目标是,到中国 *** 成立100年时,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则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

因此,无论在任何情况下,我们都没有任何理由骄傲自满、固步自封;无论在任何情况下,我们都要始终如一地艰苦奋斗,不断进取。我们深知,在前进道路上,还会遇到各种困难和风险。

但是,有中国 *** 的坚强领导,有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一心,只要我们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一定能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就一定能不断谱写人民美好生活的新篇章,就一定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不断创造。

百年的沧桑

我,见证了罗布泊的百年沧桑蜕变。

还记得从前,每当我独自一人,静静的听着塔里木河那气势磅礴的流水声时,心中便不禁的勇气一股斗志,那激荡的流水更像是在谱写激昂的乐章,儿时的罗布泊是我的乐园,那里的一草一木,都记录下了我同伙伴们的欢乐,嬉戏,悲伤,与成长。

就这样我一天天长大,并且将所有的记忆都留给了罗布泊,留给了我儿时的乐园,而后这里的人类越来越多,修改河道,使罗布泊不在那样美丽,沙土开始入侵罗布泊,我,独自伤心。

而后我眼看着,塔里木河两岸,飞快的建造起一个个水库,无数抽水泵贪婪的吮吸着塔里木和的水,它们就像一个巨大的吸水鬼一样,试图将塔里木河吸干。

百年后,我再次静静的,听着塔里木河的流水声,那无力的 *** 时我痛心,它不在那样激昂;他不在那样有力,而是用尽所有力气向人类发出哀求,但水泵依的巨大抽水声,已将着哀求声掩埋。

而罗布泊早已被沙土掩埋,抓起一把黄沙发现,儿时的所有都被他们所吞噬,我的罗布泊。

写的不好啊!见谅哦O(∩_∩)O~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以来,中国历经风霜。

中国走过了革命,走过了新中国的成立,又经历雨雪霜冻灾害,大地震……2008年中国遭遇四川省汶川县的地震,5月12日14时28分04秒,8级强震猝然袭来,大地颤抖,山河移位,满目疮痍,生离死别……西南处,国有殇,波及范围最大的一次地震。地震重创约50万平方公里的中国大地!截至2008年5月25日10时共遇难69227人,受伤374643人,失踪17923人,其中四川省68712名同胞遇难,17921名同胞失踪,共有5335名学生遇难或失踪。

直接经济损失达8451亿元。走过损失惨重的汶川大地震,我们又迎来了令人欢快的北京奥运会。

当奥运圣火冉冉升起,全国人民的目光再次随之瞩目雅典。令我们不禁回顾百年前的历史壮景,百年后全世界人民再次聚首在这块拥有着古老文化和神奇力量的土地上。

这里是友谊,和平的开始、是公平、公正运动竞争的起源地。而后100年来,这种伟大的运动之源在全世界人们的心中传动。

历届奥运圣火的点燃都伴随着团结友爱的气氛。精彩夺目的开幕式,紧张的抉择时刻,惊心动魄的比赛场面,规模宏大的奥运赛事,那绿色甜美的异国风景,热情好客的各地人民,使得奥运会这个名词成为全世界人们都瞩目,热爱的交点……随着历史的前进,中国将会有更加辉煌,美丽的历史。

中国的变迁

从某种意义上说,所有的中国人都很幸运:跟世界上其他国家的人不一样,我们处在一个大变动的社会和一个大变动的时代当中。生活在英国的人们,无论是生活在某个小镇还是伦敦这样的大城,终其一生,都不会发现生活中有什么大的变动,从街景到社会生活,就像一条静静的溪流,波澜不惊。记得我的导师许倬云对我讲过一件事:他有一次去瑞士做学术交流,一位瑞士教授带他去到一个朴素的墓园,指着一个简朴的墓穴对他说:我从很年轻的时候就知道了我一生会怎样度过,这里就是我的归宿,不会有任何新鲜事,也不会有任何变动。说时脸上带着一种安详又落寞的表情。

生活在当代中国的人们绝对不会有这样落寞的感觉。我们的生活从外表到内容都在发生巨变。北京的街景可以用“日新月异”这个词来形容,但是它不是陈词滥调意义上的日新月异,而是确切描述事实意义上的日新月异:每一天都有新样子,每个月都变得不同。我们的城市真是这样的。就在我家窗外的街对面,有一座大楼刚刚落成;就在我每天去锻炼的体育馆的必经之路上,一条坑坑洼洼的小路前天刚刚被修成了双向四车道的马路,这条路从动工到修成没有超过一个月。

我们的社会变动更大。记得我们大学毕业就业时,工资是所有大学毕业生标准的月薪56元(这个工资标准从50年代起一直实行到80年代);而亲戚家一个去年大学毕业的普通女孩子,现在的月薪是9000元。衡量社会贫富分化程度的基尼系数从飚升到,我们从全世界最平均的社会变成世界上所有社会中贫富分化最厉害的社会,只用了短短20年的时间。社会生活变动之巨大,为世界和历史所仅见。在一代人之间经历这样的变化,令所有身临其境的人们感到兴奋、 *** 。我们所有人的生活都将同那位瑞士教授的感受完全相反:我们不知道自己的一生会还碰到什么事情和变化。

在中国新发生的一切当然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前者如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的绝对的提高;后者如贫富分化, *** 。但是所有的人都感到了变化和变化带来的好处。举例言之,一个许多城市人没有注意到的事件是农业税的取消。我刚刚调查过一个北方的村庄,它刚刚遭遇了这个几十年来从未遇到过的变故。严格地说,这是中国这个农业社会几千年来从来没有遇到过的变故:在哪个朝代农民能不缴税呢?这种事情恐怕只有在两种情况下才会偶尔发生,一是严重的自然灾害,因此被 *** 免税;另一个就是从农民起义到新王朝建立的短暂过渡时期(“闯王来了不纳粮”)。现在, 几亿农民已经完全不用缴税了。这个变化之所以令人激动,不仅因为它帮助了农民,还因为这是中国从一个停滞了几千年的传统农业国改变为现代工业国的标志:农业税收在中国的财政和经济中已经到了可以被忽略的程度。这怎能不让我们感到欢欣鼓舞呢。

2008年是令人兴奋的一年。在这一年,奥运会在中国举办。这是中国第一次举办这个活动,而几乎所有的世界名城都举办过奥运会,有的还不止一次。虽然体育比赛本身并没有那么大的意义,但是对于中国来说,它具有国力昌盛的象征意义,具有社会进步的象征意义,具有中国融入全球化进程、融入世界秩序的象征意义。我们不能想象,奥运会在1948年的中国举办,那时我们的国力太弱;我们也不能想象,奥运会在1968年的中国举办,那时我们闭关锁国,游离在全球化的潮流之外。而在奥运会上,当世界各地的一万多名运动员来到中国,当全世界所有的摄相头指向中国,世界将会以惊异的目光发现一个日新月异的中国,一个生气勃勃的中国,一个充满希望的中国。

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中国的变迁更为明显,跟着时代的脚步前行,中国将会越来越辉煌!

育人、公平、创新、质量——多措并举推动教育改革迈向新明天国以人立,业以人兴。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格局深刻变化,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才竞争日趋激烈。当代中国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如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就必须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只有一流的教育,才能培养一流人才,建设一流国家。教育要发展,改革需先行。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会议上强调,全党全国要积极行动起来,坚持育人为本,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促进公平为重点,以提高质量为核心,推动教育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发展。因此,育人、公平、创新、质量,是未来一段时期推动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发展的四个重要标准。育人,是教育改革之目标。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也是实现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目标。教育部等有关部门应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建立平等互动关系,通过激发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活力,尊重学生、关爱学生,建设成“让学生满意的学校”,提高学生对知识学习的热情和活力。公平,是教育改革之基础。教育公平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突出表现,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是社会和谐的坚固基石。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公益性原则,保障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促进教育公平,对实现教育改革的不断突破,保障社会公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创新,是教育改革之动力。如果改革是巨人,创新就是巨人身上健硕的肌肉,力挺着巨人勇往直前;如果改革是油轮,创新就是油轮仓内的滚滚汽油,推动着油轮迎风破浪。改革需要创新,但不能盲目创新。一方面,教育创新要因地制宜。各地各校的师资力量、学生水平情况迥异,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学校,同样的方法也会产生不一样的效果。另一方面,教育创新要善于继承。中国是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有着几千年积淀下来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继承和发扬应该是教育工作者的光荣使命。质量,是教育改革之核心。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只有一流的教育才有一流的人才,才有一流的事业,才有一流的国家。重视教育质量,需要党和国家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坚持规模和质量的统一,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和出名师、育英才。今天的中国,正在科学发展的航道上走向新辉煌;今天的中国教育,正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征程上谋划新发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正式颁布无疑是给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打上一剂强心针。国家的发展需要教育,教育的发展需要改革。经过以育人为目标、以公平为基础、以创新为动力、以质量为核心的一系列教育改革,相信我国一定能够尽快由人力资源大国转变为人力资源强国,让所有的孩子在一片蓝天下共同成长。

61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弹指一挥间,但年轻的新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勤劳智慧的中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艰苦奋斗,战胜各种艰难曲折和风险考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谱写了自强不息的壮丽凯歌。61年的风雨征程,让世界见证了一个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极大增强的中国,一个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的中国,一个社会文明程度大幅提升的中国,一个国际地位空前提高的中国。 辉煌成就激励着每一个中华儿女,但是,在辉煌的成就面前,我们要看到面临的挑战;在伟大的胜利面前,我们还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我们深知,同我们要达到的远大目标相比,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相比,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的伟大目标是,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则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因此,无论在任何情况下,我们都没有任何理由骄傲自满、固步自封;无论在任何情况下,我们都要始终如一地艰苦奋斗,不断进取。我们深知,在前进道路上,还会遇到各种困难和风险。但是,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有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一心,只要我们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一定能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就一定能不断谱写人民美好生活的新篇章,就一定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不断创造新的辉煌!

(1)先秦时期:①春秋时期,留下了世界上公认的首次哈雷彗星的确切记录.《春秋》记载,公元前613年,“有星孛入于北斗”,即指哈雷彗星,这一记录比欧洲早六百多年.②春秋时期我国历法已经形成自己固定的系统,基本上确立19年7闰的原则,这比西方造160年.③战国时期,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甘石星经》,其中有丰富的天文记载,反映了那个时期人们对天文的认识.(2)两汉时期:①汉武帝时,天文学家制订出中国第一部较完整的历书“太初历”,开始以正月为岁首.②西汉关于太阳黑子的记录,被世界公认为是有关太阳黑子的最早记录.③东汉时,张衡从日、月、地球所处的不同位置,对月食作了最早的科学解释.④张衡发明制作的地动仪,可以遥测千里意外地震发生的方向,比欧洲早1700多年.(3)隋唐时期:①唐朝天文学家僧一行制定的《大衍历》比较准确地反映了太阳运行的规律,系统周密,表明中国古代历法体系的成熟.②僧一行还是世界上用科学方法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的创始人.在实测中他认识到,在小范围有限的空间里得到的认识,不能任意向大范围甚至无际的空间推演,这是我国科学思想史上的一大进步.(4)宋元时期:①北宋科学家沈括的突出贡献在天文学方面,把四季二十四节气和十二个月完全统一起来的“十二气历”更加简便,有利于农事安排.②元初设立太史局编制新历法.③元朝杰出天文学家郭守敬,提出“历之本在于测验,而测验之器莫先仪表”的正确主张,创制了简仪和高表等近二十件天文观测仪器,主持了全国范围的天文测量.④郭守敬主持编定《授时历》,一年的周期与现行公历基本相同,但问世比现行公历早300年.。

请输入你的答案。

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世界各地,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

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儒家为内核,还有道教、佛教等文化形态,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 文化(culture)本身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

笼统地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

广义的文化是人类创造出来的所有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由包括自然科 传统文化之京剧 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1] 中国传统文化(traditional culture of China)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

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 文化、佛教文化等等。诸子百家 传统纵览: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节、恕、勇、让;琴棋书 传统文化之剪纸 画、三教九流、三百六十行、四大发明、民间禁忌、精忠报国、竹、民谣、黄土、长江、黄河、红、月亮。

农业文化:农家、农民起义、锄头。 皇宫官府:宫廷文化、帝王学。

诸子百家: 儒家(孔子、《论语》、孟子、《孟子》、《荀子》 ;仁、义、礼、智、信;中庸) 道家(老子、庄子;道德,无为、逍遥) 墨家(墨子、《墨子》、兼爱) 法家(韩非、李斯、《韩非子》) 名家(邓析、惠施、《公孙龙子》) 阴阳家(邹衍、五行、金木水火土) 纵横家(鬼谷子、苏秦、张仪、《战国策》) 杂家(吕不韦) 农家(《吕氏春秋》) 小说家 兵家 医家 艺术 琴:笙、笛子、二胡、古筝、萧、鼓、古琴、琵琶。《茉莉花》、十大 传统文化之皮影 名曲(《高山流水》、《广陵散》、《平 沙落雁》、《梅花三弄》、《十面埋伏》、《夕阳箫鼓》、《渔樵问答》、《胡笳十八拍》、《汉宫秋月》、《 阳春白雪》) 棋:中国象棋、中国围棋,对弈、棋子、棋盘。

书:中国书法、篆刻印章、文房四宝(毛笔、墨、砚台、宣纸)、木版水印、甲骨文、钟鼎文、汉代竹简、竖排线装书。 画:国画、山水画、写意画;敦煌壁画;八骏图、太极图(太极)。

传统 十二生肖: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 传统文学: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歌、赋、《诗经》 、《三十六计》、《孙子兵法》、四大名著。

传统节日:元宵节、寒食节、清明节(祭祖)、端午节(粽子、赛龙舟 传统文化之服装 、屈原)、中秋节、重阳节(敬老)、腊八节(大年三十、红包、守岁、团圆饭)、除夕、春节(正旦、元旦、元日)为代表。 中国戏剧:昆曲、湘剧、粤剧、徽剧、汉剧、京剧、皮影戏、越剧、川剧、黄梅戏;昆曲脸谱、湘剧脸谱、川剧脸谱、京戏脸谱。

中国建筑:长城、牌坊、园林、寺院、钟、塔、庙宇、亭台楼阁、井、石狮、民宅、秦砖汉瓦、兵马俑。 汉字汉语:汉字、汉语、对联、谜语(灯谜)、歇后语、熟语、成语、射覆、酒令等。

。 传统中医:中医、中药、《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本草纲目》。

宗教哲学:佛、道、儒、阴阳、五行、罗盘、八卦、司南、法宝、算命、禅宗、佛教、观音,太上老君;烧香、拜佛、蜡烛。 民间 民间工艺:剪纸、风筝、中国织绣(刺绣等)、中国结、泥人面塑、 传统文化之服装 龙凤纹样(饕餮纹、如意纹、雷纹、回纹、巴纹)、祥云图案、凤眼、千层底、檐、鹫。

中华武术:南拳北腿、少林武当,内家外家,太极八卦 地域文化:中原文化、江南文化、江南水乡、塞北岭南、大漠风情、蒙古草原、天涯海角、中原。 民风民俗:礼节、婚嫁(红娘、月老)、丧葬(孝服、纸钱)、祭祀(祖);门神、年画、鞭炮、饺子、舞狮。

衣冠服饰:汉服、深衣、襦裙、唐装(盘领袍)、唐巾(襆头)、直裰(道袍)、舄、云端履、千层底、绣花鞋、老虎头鞋、维服、俄服、哈服、京服、朝鲜服、藏服、苗服、银饰(苗族)、旗袍(满族)、蒙古袍、肚兜(满族)、斗笠、帝王的皇冠、皇后的凤冠、丝绸。 其他 四大雅戏:花鸟虫鱼、牡丹、梅花、桂花、莲花、鸟笼、盆景、斗蛐蛐、鲤鱼; 动物植物:龙、凤、狼、麒麟、虎、豹、鹤、龟、大熊猫。

;梅兰竹菊:梅花,兰花,竹子,菊花。松、柏。

器物随身:玉(玉佩、玉雕..)瓷器、景泰蓝、中国漆器、彩陶、紫砂壶、蜡 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的作文素材]

何为忠孝仁义?何为信礼智勇?现在只有在台北的大街看路牌才能见到它们了,传统文化的作文素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道要维护的那个轶序不再回来,也切断了我们与"忠孝仁义"的关联."信礼智勇"好歹还是一个各社会通用的生存哲学和基本要求,但我们嫁接了西方的价值理念,在儒家的词语外壳下,内涵不再. 古人曾把道德修养视为人生的终极追求,不过,在全球化的今天,个人奋斗、快乐、自由通通比道德来得重要;现在的孩子还有很多别的事要忙.【四书五经】 从前,作为书生15岁之前便要把四书五经烂熟于心,几乎都是群"拜经教",他们对经典的了解,足以让今天的古代文学博士生绝望.1912年1月19日,当国民 *** 第一任教育总长下令"小学堂读经一律废止"的时候,这是一个解放思想的壮举;作为后果,近一个世纪后,已经没有多少人回答得出来什么是四书五经了.孩子对以《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易经》、《尚书》、《诗经》、《礼记》、《左传》为代表的古代中国的支柱思想体系,一头雾水.现在,舒乙在北京创办了一家现代私塾馆,专门教授四书五经.【任侠之气】 何为任侠?是"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义之所当,千金散尽不后悔;情之所钟,世俗礼法如粪土;兴之所在,与君痛饮三百杯";是"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是荆轲、是聂政、是专诸、是李白、是一饭之恩的漂母、是救过伍子胥的渔女.不过,今天他们都在风中消散.再不见独行万里为曾允朋友一诺的男人,再也没有了"拼将一生休,尽君今日欢"的女子.高晓松在他《青春无悔》的文案里这样幽幽地写道. 从小就被教导明哲保身,不要相信别人,何来的狂狷豪迈之气?何来风流洒脱的风骨?从来没有过年少轻狂,青春就是不完整的青春,读再多的金庸古龙也不管用.【匹夫有责】 对家庭负责、对族人负责、对国家和民族负责、为看不见摸不着的社会风气负责…….这是古人肩上的N座大山.而今天,我们既没有为别人奉献的义务,也没有权利向别人索取,只能为自己负责.《大学》开篇就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在今天成为镜花水月,顾炎武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在和平时期更像是一句空谈,作文素材《传统文化的作文素材》.于是,我们坚持不长大,看日本漫画,听Twins,玩PUPA或HelloKitty,穿满身口袋的阔脚裤,口号是"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咄咄逼人的自由泛滥,让责任感处处失守.而年方10岁的那一拨孩子,耳濡目染的是这一代人放任自流、无限延长的青春期,他们怎么会知道责任感是何物呢?【诗词曲赋】 如果上世纪90年代的孩子们是从周杰伦的《东风破》里才开始接触到古典诗词之美,是不是有点迟了?《全唐诗》有42863首,《全宋词》有19990 首,李白有诗900馀首,陆游有诗6000多首,这还只是中国诗词曲赋的一点零头.然而,我们直到中学毕业所背的还不过是"小荷才露尖尖角"、"二月春风似剪刀"这样的小情调,如何让我们爱慕上我们的浩瀚诗海呢? 不是说古典诗词应被广泛应用,但它从我们的视野里大跨度地撤退、消失,就是这个社会审美能力的丧失.一个从小就被"涉江采芙蓉"、"袅情丝吹来闲庭院"、"醉里挑灯看剑"这样的情韵滋养着的孩子,他们长大以后,心灵或许不至于那么麻木、冷漠.【琴棋书画】 现在,年轻有为的形象是年少多金,高学历、高收入、高消费,懂得如何赚钱还要懂得如何花钱,再也不是纳兰容若那种精通琴棋书画的浊世佳公子了.成人的价值取向在下一代人身上复制,甚至强化.学琴(指的是钢琴而非古筝)一定要考级,下棋除非是想成为常昊那样的国手,书画是少年宫的常备项目,为的是升学时加分……那种初始的风雅在父母们的鸡毛掸子和考级的压力下,已经被扭曲,再也保持不了它们唯美的形状了.【孔融让梨】 "孔融为什么让梨?""是因为大的梨是坏的."那个古执而陈腐的孔融如果听到现在的孩子这样回答,肯定气得在棺材里跳起来.是的,传统的道德范式正在流失.90年代的孩子被教导:不劳动者不得食.他们几乎从懂事开始就置身于竞争当中,天生就是达尔文主义者.三年级的孩子每周要上40节课,每天要练3小时的琴,六年级的孩子每天做功课到深夜12点,初二的孩子课外还要参加数学竞赛、英语演讲比赛、学生会竞选…….他如何能够说:同学,第一名我不要,让给你吧? 没人会感激孔融.只是,当整个社会都开始认同"谦逊使人落后"这种工业文明的价值观的时候,中国古人那种曾有过的温润如玉的人格魅力,也就湮没了.

中国传统文化资料

中国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忧国忧民、以德化人、和谐持中等思想,对当前的素质教育有借鉴意义。 、

1.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为了与天地斗争,中国人民从来就不肯轻易认输,总是不屈不饶地抗争。《易传》总结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正是这种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支撑着中华民族的发展,激励着中华儿女在困境中崛起,在逆境中奋进,永不屈从于外来的压迫。自强不息还体现为一种自立和自尊的人格特征,形成中国人讲名分、重气节的民族精神。正如孔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孟子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三谓大丈夫"。这使得人们追求一种独立完善的人格,这种美德流传下来,成为人们为国家、为民族奋争的精神力量,并推动着社会的发展。

2.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孔子的"诗可心怨"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再到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都打上了这种忧患意识的烙印。从岳飞的"笑谈渴饮匈奴血"到文天祥的"留取丹心照汗青"。这种忧患意识就是一种爱国精神,体现了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情怀。

3.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就是以宽厚之德包容万物,即厚德载物。如战国时代,齐桓公开创的稷下学宫汇集了当时儒、墨、道、法、阴阳、名、纵横等诸家学派,当时在稷下学宫讲学和游学的大师有淳于髡、邹衍、田骈、孟子、荀子等诸子,号称诸子百家。这些大师在学宫里自由讲学、自由辩论,开创了我国文化史上百家争鸣的先河,为中华文化的继往开来做出了巨大贡献。一般认为,从汉武帝开始,我国便形成了儒家文化占主导地位的文化局面,但实际上我国文化发展史主要是以儒道互补为基本线索的,而这一线索本身就体现了文化的兼容性。

中国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忧国忧民、以德化人、和谐持中等思想,对当前的素质教育有借鉴意义。

1.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为了与天地斗争,中国人民从来就不肯轻易认输,总是不屈不饶地抗争。《易传》总结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正是这种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支撑着中华民族的发展,激励着中华儿女在困境中崛起,在逆境中奋进,永不屈从于外来的压迫。自强不息还体现为一种自立和自尊的人格特征,形成中国人讲名分、重气节的民族精神。正如孔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孟子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三谓大丈夫"。这使得人们追求一种独立完善的人格,这种美德流传下来,成为人们为国家、为民族奋争的精神力量,并推动着社会的发展。

2.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孔子的"诗可心怨"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再到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都打上了这种忧患意识的烙印。从岳飞的"笑谈渴饮匈奴血"到文天祥的"留取丹心照汗青"。这种忧患意识就是一种爱国精神,体现了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情怀。

3.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就是以宽厚之德包容万物,即厚德载物。如战国时代,齐桓公开创的稷下学宫汇集了当时儒、墨、道、法、阴阳、名、纵横等诸家学派,当时在稷下学宫讲学和游学的大师有淳于髡、邹衍、田骈、孟子、荀子等诸子,号称诸子百家。这些大师在学宫里自由讲学、自由辩论,开创了我国文化史上百家争鸣的先河,为中华文化的继往开来做出了巨大贡献。一般认为,从汉武帝开始,我国便形成了儒家文化占主导地位的文化局面,但实际上我国文化发展史主要是以儒道互补为基本线索的,而这一线索本身就体现了文化的兼容性。

4.以德化人的高尚风范 春秋时期的大政治家管仲曾把道德与国家的存亡联系起来,把礼义廉耻提高到国家兴亡的高度。大思想家孔子则更是以礼释仁,认为"仁"与"礼"是相互制约、相互统一的,而"仁""礼"的统一就是德。孔子所强调的"德",一是指统治阶级的统帅之德,要求以此德来统治百姓,拥有百姓。二是指感化之德即伦理之德,以此德来感化百姓,保持和谐。这种崇德思想不断发展和泛化,并在家庭伦理中得到完全的体现。这使得我国古代在文化传递和教育过程中始终把道德放在第一位,如孔子进行教育的内容是礼、乐、射、御、术、数,他把礼放在首位,这是崇德思想在教育活动中的典型反映。这一思想的目的是主张以德化人,利用道德的作用和力量来寻求家庭伦理的和谐,寻求社会政治秩序的一致和整个社会秩序的稳定。

5 和谐持中的思想境界 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境界就是和谐,即认为每一个事物都应按照其自身的规律自然地发展。这其中包括人与人的和谐、个人自我身心的和谐及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就会促使社会稳定,家庭和睦;个人身、心间的和谐就能使人做到遇事宠辱不惊,进退有据;人与自然的和谐就能互得其利,持续发展。儒家所讲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最终目标主要是要达到第一种和谐,而佛教、道家则侧重于后两种和谐。道家的"道法自然"的思想对我们今天学习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保护环境尤有借鉴意义。中国传统文化还认为,要达到上述的3种合谐,就必须坚持"中庸"之道,即做事要适可而止、恰到好处,反对走极端。

这里还有

://info-collect/post/culture.

中华传统文化资料篇章目录

·儒家学说

古典儒学

两汉经学

儒道释的交会与融通

义理之学

考据之学

·道家道教

老子哲学

庄子哲学

早期道教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教

道教的鼎盛

金元时期新道教

道教的衰落

·中国佛教

教义教规

历史源流

教下诸宗

教外别传

礼仪制度

藏传佛教

·诗歌词曲

先秦诗

两汉魏晋

南北朝诗

唐诗

宋诗

元明清诗

·文章骈赋

散文

骈文

辞赋

·章回小说

形成与演变

流派与名著

民族风格

·书法篆刻

先秦书法

秦汉书法

魏晋南北朝书法

隋唐书法

五代两宋书法

元明书法

清代书法

书论与欣赏

篆刻

·中国绘画

教化人伦——人物画

山境水情——山水画

花鸟精神——花鸟画

玄妙之门——绘画理论

·雕塑造像

明器雕塑

陵墓表饰雕塑

宗庙造像

石窟造像

寺庙造像

建筑雕塑

工艺雕塑

·传统音乐

民歌

乐器和器乐

舞蹈音乐

曲艺音乐

戏曲音乐

乐论、乐志和乐律学

·古代舞蹈

原始舞蹈

周代乐舞

秦代百戏

隋唐乐舞

宋代队舞

元、明、清舞蹈

·古典戏曲

戏曲的起源和形成

宋元南戏

元杂剧

明清传奇

清代地方戏

京剧

传统戏曲理论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中华民族的祖先用劳动和智慧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延续不绝,一直影响到今天的生活。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是凝聚中华民族力量的客观要求,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现实需要。全面、系统地挖掘、整理和介绍中华传童文化,则是中国学者义不容辞的光荣任务。 中华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整体性,各种文化形式之间相互贯通,相互影响。只有在比较全面了解中华文化各个门类形式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对其总体特征与实质获得较深入的理解。事实上,整体性把握文化,本身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中国历史上的许多杰出人物都是在众多领域均有重要建数、树的文化全才。世界级文化大师孔子所推崇和追求的“成人”,不仅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广博的知识、深邃的智慧,而且还具有出色的文字表达能力、政治管理经验以及艺术、体育、军事等多方面的技艺。孔子本人正是这样一位全面发展、多才多艺的伟大人物。作为杰出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历史学家和文学家,孔子对于音乐等艺术领域、射御之类技能甚至烹饪与服饰的原则等,都曾提出过非常精妙的见解。中国古代杰出人物对于文化的全面追求,启发本书作者将不同门类的知识融汇贯通,集为一帙。

打字不易,如满意,望采纳。

  • 索引序列
  • 民国的社会意识变迁论文素材
  • 民国时期的社会变迁论文素材
  • 百年变迁的论文素材
  • 女性意识的变迁论文答辩
  • 我国历史教育的变迁论文素材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