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崛起》记录了海洋时代的葡萄牙、西班牙,小国大业的荷兰,走向现代与工业先声的英国,激情岁月的法国,帝国春秋的德国,寻道图强与风云新途的俄国(苏联),百年维新的日本。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大国崛起 观后感 六百字左右,希望能给各位提供帮助!
大国崛起观后感六百字左右1
我看了《大国崛起》这个节目,让我感到不可思议的是,开启人类历史大幕的,居然是偏居欧洲大陆西南角上两个面积不大的国家——葡萄牙和西班牙。当时浩瀚的海洋阻隔了人类的联系,正是利用从大西洋到印度洋的50多个据点,葡萄牙的香料交易量从22万英镑迅速上升到230万英磅,成为当时海上贸易的第一强国。但是,像湖水一样涌入的财富,几乎都用来支撑为宗教信仰,为殖民扩张而进行的战争,而没有用来发展真正能够让国家富强起来的工商业,葡萄牙和西班牙因此最终走向了衰落。
从《大国崛起》这部记录爱国片中,我发现一个国家的强大与国土面积的大小以及人口的多少没有必然的联系。仅有150万人口的荷兰,竟将自己的势力几乎延伸到地球的每一个角落。一位名叫廉姆·伯克尔斯宗的渔民,发明了只需一刀就可以除去鱼肠子的 方法 ,这种方法让荷兰的渔业有了很强的竞争力。这个方法非常简单,把鲱鱼的肚子剖开,把内脏取出,把头去掉,然后把盐放在里面,这样就可以保存一年多时间。那时候没有水冰箱,这种方法很独特,所以荷兰的鲱鱼能够在全欧洲畅销。
荷兰渔民的一把小刀,将一种从都可以染指的自然资源转化为荷兰独有的资本,太了不起了。
就像发明一刀就能取出鲱鱼肠子的方法来打败对手一样,荷兰打败英格兰是从设计一种造价更加低廉的船只开妈的。荷兰依靠低廉的运费,优质诚信的服务,刻了享誉世界的“海上马车夫”的称号。
我发现,同样是征服,也有方式上的判别。葡萄牙和西班牙,主要依靠暴力去进行赤裸裸地财富掠夺,荷兰则是依靠商业贸易来积累财富。
每一个大国的崛起,都给我们留下很多思考。
大国崛起观后感六百字左右2
这个礼拜,看完了《大国崛起》。这部长达12集的纪录片,我觉得是央视近年来最好的影片,拍得很大气宏伟,尤其是它的音乐跟动画制作水平,感觉很像美国大片了。影片中对各国发展分析的也不错,有如一位博大精深的历史老师,让我很好的回顾了一下高中的历史,(哈哈,虽然高中历史学的也还是不错的)更加宽广的开拓了我的视野。
玩过《大航海时代四》的朋友应该对大国崛起的一些国家跟城市都不会陌生吧,这也是我对这部影片非常有兴趣的一个支点。影片中那唯美的画面、宏伟的帆船、感人的音乐,感觉跟游戏如出一辙。这的确是一款让人很长见识的游戏。
不想过多的评论,每个人看完《大国崛起》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感受,网上的评论也都是一大把,比我想的有见地多了。影片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两个国家:荷兰跟美国。
也许是因为高中历史课本对荷兰这个国家的描述非常少吧,感觉看荷兰的强国历史是特别新鲜。另外荷兰也是本人特别向往的国家:郁金香,风车,海道,港口,当然还有那别样的 文化 跟历史。荷兰的发展跟 其它 国家不同,它没有依靠过多的武力掠夺,而是依靠自由贸易跟制度创新不断使自己的'工商业得到发展。小小的荷兰,却诞生了许多第一个出现在世界上的机构。荷兰人口不多,却享有海上马车夫的美誉。荷兰,还成为第一个侵略我们国家的西方大国。这个国家,不可小觑。
美国,正如影片中的标题--新国新梦,很喜欢这种充满梦想,自由开拓的感觉。美国人的历史就是移民的历史,就是各国精英寻梦的历史。还有一点是美国历史上,关键人物在关键时刻总是作出了正确的选择,让这个国家没有走太多的弯路。我想,这也是跟它的政治制度的合理性分不开的。
末了,从大国崛起想到个人崛起,它也有很多借鉴意义的,一个人进行新的尝试、产生新的观念,拥有新的视野,是很容易崛起的。
大国崛起观后感六百字左右3
任何一个伟大的思想就像一个美丽的火焰,是否能够产生巨大的能量还要看有没有所需要的干柴。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最主要的“干柴”就是国民的素质和 教育 。依法国为例:
受文艺复兴影响的16世纪宗教改革产生的新教教派与旧教分庭抗礼,他们争夺 儿童 和群众的手段就是教育。通过这场争夺战,各方在教育方法上重视数学、地理、历史,注意采用实物教学和进行练习,着意发展学生的智力。这使得法国新一代的素质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创办于1684年的训练初等学校教师的讲习所是欧洲最早出现的师范教育设施,对确保教师的质量起到关键性的作用。19世纪以前,法国高等教育享有桂冠的荣誉,其学术水平在西欧是很高的。
卢梭是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著名思想家,他出生于瑞士日内瓦。10岁时,父亲因受人陷害逃离瑞士。卢梭13岁即开始自谋生计。他当过学徒、杂役,为人抄写过乐谱,做过家庭教师。寄人篱下所遭受的屈辱和冷遇,长期漂泊不定的贫困生活,培育了卢梭对于"残暴和不正义"的反抗意识。
1762年,卢梭的长篇教育哲理小说《爱弥儿》问世。卢梭在这部构思20年,撰写3年,精思熟虑的杰作中,对当时法国腐朽的政治、宗教特别是教育进行了猛烈抨击。他提出培养真正符合社会需要的新人的构想,描绘了一幅培养新人的蓝图。
这部长篇檄文刚一发表,就轰动了整个法国和西欧。法国政府下令逮捕卢梭,焚毁《爱弥儿》。卢梭被迫逃到瑞士,翌年又出走英国。1767年,卢梭返回法国,避居于巴黎市郊。1772年完成了自我评传性的最后一部著作——《忏悔录》。1778年与世长辞。
卢梭的教育方法被他的同胞,瑞士人裴斯塔洛齐所继承。瑞士政府首先他的按年龄分组来发展儿童的不同能力的教育方法实行教育。后德、法、英、意、俄、美等国政府,也纷纷派遣专家和官员前来学习。裴斯塔洛齐所创建的伊佛东学校成了蜚声欧美的“国际学园”。有趣的是,瑞士政府首先采用这种 教学方法 ,美国政府发起了声势浩大的《卢梭、裴斯塔洛齐教育思想》的运动。前者成为今天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后者成为今天世界上的霸主之一。
大国崛起观后感六百字左右4
君主立宪制的英国确保了国家政权的长期稳定,专利保护法和航海法的实行更是促进了英国商贸的发展,工业革命随之而来,当时的英国打败了所向披靡的拿破仑法兰西帝国,以前看书还为拿破仑的滑铁卢感到惋惜,现在想来这是历史的必然。工业革命使英国成为是第一个现代化国家,并迫使整个世界追随她的脚步迈向现代化。关于工业革命,我们应该记住这些人:
一、牛顿。
苹果落地推出万有引力,1687年他发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阐述了万有引力和三大运动定律,奠定了此后三个世纪里力学和天文学的基础,成为了现代工程学的基础,并宣告着科学时代的来临。他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如果说上帝创造了人,那么他发现了上帝创造人的方法。
二、瓦特。
当时的英国已经有了蒸汽机,但太过了庞大笨重,根本无法普及,瓦特苦心钻研力学,化学,数学,并在原有的纽科门蒸汽机基础上发明的新式蒸汽机结构,在这之后的50年之内几乎没有什么改变。瓦特蒸汽机发明的重要性是难以估量的,它被广泛地应用在工厂成为几乎所有机器的动力,改变了人们的工作生产方式,极大地推动了技术进步并拉开了工业革命的序幕。
三、亚当.斯密。
他是《国富论》的作者,他揭示人类发展的最深层的动力源泉是谋求私利,使自己的需要得到满足,并提出自由竞争的概念。他告诉世人,汲取财富最佳的方法不是烧杀掠夺,而是出售商品和自由贸易,《国富论》成为了第一本试图阐述欧洲产业和商业发展历史的著作,并发展出了现代的经济学学科,也提供了现代自由贸易、资本主义和自由意志主义的理论基础。在他的影响下,自由贸易成为英国的国策,而今也是全世界的共识。如果没有他,也许当年的中英鸦片战争就不是打开国门,开放通商口岸自由贸易了,而是也许像蒙古帝国一样烧杀掠夺。
当然我们还应该记得的就是英国女王维多利亚,在她统治期间,英国取得了从未有过辉煌的成绩,但她又被人称为“什么都不做”女王,看似什么也不做,但却坚持宪法法律,最大限度打破社会的禁锢,还权于人民,这反而极大的激发了社会的创造力,并使英国达到了无可比拟的高度。英国历史告诉世人,君权不是神授,而是人民授予,历史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不取决于统治者的英明神武,而取决于社会是否公平公正,取决于国家是否保护私产,最终取决于每一个的公民。
大国崛起观后感六百字左右5
德国,一个盛产诗人,音乐家,哲学家和科学家的国度。约翰。克里斯朵夫,很自然的想其了他,这个性格有点古怪却充满人性的形象是我认识的德国人中的一个。爱因斯坦。歌德。席勒。说起德国,想起来的却是一些零星的片断。饱受古典音乐的影响散发着古典哲学的理性光辉,以惊人的破坏力伤害了世界也伤害了自己,而这一切都源于这个民族对长期战乱的分裂的集体记忆,统一和强大,成为德意志发展的最大动力。
两百年前(1806)勃兰登堡门上的和平女神当作战利品被来自法兰西的皇帝拿破伦。波拿巴取走带回了法国,这使得德意志的惨痛记忆被唤起。这个民族的到底曾受过怎么样屈辱。我想或许每个民族总有自己辛酸沉痛的历史,但是重要的是他是如果走过坎坷,实现国家的统一与繁荣。当拿破仑的军队在1806年悍然入侵时,这个所谓的帝国根本无力抵挡,帝国中两个最大的邦国:普鲁士和奥地利遭遇惨败,普鲁士还被迫割让了一半的国土,支付1。5亿法郎战争赔款。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轰然解体。
当这片土地上连一个名义上的国家都不复存在时,人们想起了德意志诗人席勒的一声感叹:“德意志?它在哪里?我找不到那块地方。”席勒的朋友歌德则干脆地说道,没有一个城市,甚至没有一块地方,使我们坚定地指出,这就是德国。如果我们在维也纳这样问,答案是,这里是奥地利;如果我们在柏林提出这个问题,答案是,这里是普鲁士。德意志在哪里?这个历史性的问题,拷问着每一颗德意志的心灵
德国经济学家李斯特的奔走游说终于让一个统一的德意志呈现出曙光。然而,最后他却已自杀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铁血宰相俾斯麦不得不提,1862年9月30日,刚刚被任命为普鲁士首相的俾斯麦走进议会,发表了一段强硬的讲演,他说:“当代的重大问题不是通过演说以及多数人的决议所能解决,而是不可避免地将通过一场严重斗争,一场只有通过铁与血才能解决的斗争来达到目的”,从此俾斯麦被世人称为“铁血宰相”。
由德国发起的两次世界大战,在人类文明史上写下了最黑暗、最惨痛的一页,无数生命和家园在战火的劫难中消亡,这是全世界都不会遗忘也不能遗忘的历史。而如何对待自己不堪回首的过去,是这个曾经失去理性的民族必须面对的一次考验。二战中被杀害的600万犹太民族的冤魂在等待,受到伤害的欧洲和世界在等待。
1970年的一个萧瑟冬日,刚刚上任的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来到了波兰华沙犹太人纪念碑前,二战中,波兰有250万犹太人在集中营里饱经痛苦、绝望的折磨,最终无助地死去。在冰凉的风中,勃兰特一步步走到死难者的墓碑前,在全世界的注视下,这位二战中反纳粹的英勇斗士,做出了一个令所有人震惊不已的动作:他跪倒在地。德国人诚恳地接受了自己历史上沉重的一面。他们讨论但是没有激烈争论,没有否定自己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没有推卸自己应该对犹太人大屠杀所负的责任,没有否认自己经受了12年的纳粹独裁统治。诚恳地回忆自己的错误,帮助德国人大大地减轻了民族复兴的困难。
1990年10月3日,勃兰登堡门上的和平女神又一次见证了国家命运,分裂了41年的德国再次统一。这一天,被确定为德国的国庆日。
德国再次统一了,凭借的不再是铁与血,而与120年前相同的是,在和平的环境中,德国人再次创造了经济奇迹。经过一代人的努力,这个历经两次世界大战重创的国家,发展成为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的世界第三大经济强国。而作为欧盟的重要成员国,它也找到了通过振兴欧洲来壮大自己的强国之路。德意志,它在哪里?也许,近两个世纪执著的寻找已经有了答案。在这一漫长的寻找中,所经历的大悲大喜,不仅已成为德意志民族的集体记忆,而且也为已经崛起和正在崛起的大国,书写了一段不可忘记的历史。
大国崛起观后感六百字左右相关 文章 :
★ 大国崛起观后感精选6篇600字
★ 大国崛起观后感范文5篇
★ 《大国崛起》观后感范文5篇
★ 纪录片《大国崛起》观后感500字5篇
★ 《大国崛起》观后感心得体会范文10篇
★ 大国崛起观后感精选6篇500字
★ 看大国崛起的观后感5篇
★ 《大国崛起》观后感2000字范文
★ 大国崛起观后感5篇
★ 关于大国崛起的观后感5篇
论《大国崛起》对中国的借鉴意义 【内容】 《大国崛起》通过展示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等九个国家在不同时期、用不同方式实现强国的历程,不仅体现出各自鲜明的不可复制的时代特征和民族个性,同时也探讨了某些相通的规律,对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的经济发展方向与模式有指导作用。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动体制创新。 葡萄牙、西班牙是市场经济的发端国,英、法是自由市场经济的创始国,美国是用市场经济无形的手与政府干预有形的手共同调节经济的开山祖。事实证明,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要想经济平稳运行,必须坚持市场与宏观调控相结合,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当前,我国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转变,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尖锐,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不协调。我国必须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科技研发,推动产业结构的合理发展,要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加快转变对外贸易方式,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以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一、抓住发展机遇,提升国家实力。大国崛起都是抓住了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历史机遇。英国抓住以蒸汽机为标志的第一次产业革命标志,成为世界霸;美国则在电力为标志第二产业革命中占得先机。因此,我国崛起必须善于抓住发展机遇,在以信息技术为标志的第三次产业革命中,要切实推进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的发展,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增强我国的国际竞争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经济基础。 积极发展科技,推进教育文化事业。日本十分重视这方面发展,积极向外国学习。不论是涩泽荣一前往欧洲参加万国博览会,回国宣传新思想,还是日本1871年派使团出使欧美各国,都为明治维新的开展奠定了基础。明治维新期间,日本重视发展科学技术,重视教育和人才培养,普及义务教育,派遣留学生,加快了向西方学习的步伐,缩短了与西方经济的差距。在当今,国际竞争是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国必须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培养高素质人才,切实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二、改革要循序渐进,不能一蹴而就。苏联的兴衰就是个很好的例子。沙皇彼得一世、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本来是俄罗斯改革体制最有力的推动者,可当改革到一定阶段时,改革必然触犯到这些人的利益,此时他们都同时不约而同成为改革的反对者。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葬送国家几十年改革的成果。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坚持改革开放,是我国的强国之路。切实要推进改革的发展, 循序渐进,并且进行要彻底。 三、 弘扬社会主义新风尚,培养民族精神,推进思想解放。大国的崛起都经历了思想解放的历史过程,都是以思想解放为先导的。英国的崛起经历了早期的新教运动,为商业资本主义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在启蒙运动下,法国爆发大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的发展。日本人具有武士道精神,具有很强的民族凝聚力,明治维新期间更是在太久保利通和木户孝允的带领下,吸收借鉴人类文明成果,民族精神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我国必须要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执政地位,树立社会主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努力提高人民的幸福感,增强民族凝聚力,提升民族竞争力。 要实现和平崛起。德国发动了两次世界大战,严重破坏了世界和平,阻碍了社会发展,不容历史所原谅。当德国总理勃兰特在波兰集中营长跪忏悔,我们看到了德国人勇于反思和敢于悔过的决心,我们也相信他们必将实现和平发展。跪下来的勃兰特,站起来的是整个德国。因此,我国必须要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广泛开展对外竞争与合作,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我国作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之一,在国际上有重要地位。我国要坚持求同存异,维护世界和平,推动共同发展,展示我国负责大国形象,绝对要避免世界大战的悲剧。 《大国崛起》是中国纪录片人为回望世界历史提供的一个独特的视角。它以历史的眼光和全球的视野,为当下中国的发展寻找鉴镜;它站在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度,为中国现代化提供经验;它以寻找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为叙述平台,为推动中国的发展寻找根本的力量。 聆听历史是一种深远的领悟,借鉴历史是一种内在的智慧。相信通过《大国崛起》,必将启迪中国未来的发展;相信通过共同奋斗,必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大国崛起的读后感范文(精选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大国崛起》,以历史的眼光和全球的视野,解读15世纪以来500年的时间里,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等九个国家相继称霸世界,并日益成为超级强国的历程,从政治、经济、思想、宗教、艺术、军事、外交等多个角度分析大国兴衰的成败得失,探究其兴盛背后的原因。本书所说的“世界性大国”不是人口和面积意义上的大国,而是在历史“成为全世界的历史”之后出现的具有全球性影响的国家。当然,也有历史学家认为,至今为止,真正的“世界性大国”只有荷兰、英国、美国。我们现在看,这些“大国”有几个共同点:
一、有对外扩张的历史,现在有些国家依旧在不遗余力地对外扩张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等国家贸易到哪里,枪炮就到哪里,势力就扩张到哪里,以至于全球成为它们的原料的供应和商品销售基地,现在的美国在全球本土以外的50多个地方有驻军,成为“世界警察”。
二、曾经称霸世界、对全球进行殖民统治,包括经济殖民和文化意识领域的殖民历史上除了欧洲本土和南极洲外,都曾经是它们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英语成为世界语言,就是英国这个“日不落帝国”留个世界的“遗产”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至今还还未修复当初被殖民时留下的创伤。
三、都经历过推翻封建王权或殖民统治的资产阶级革命;
四、在工业、科技、教育、文化、军事和社会改革方面有过突出表现;
第一次工业革命,机械制造业的产生;第二次工业革命,电子技术的应用,现在的第三次工业革命,真正现代意义的大学等都首先发源于上述大国。它们制定推行了世界经济活动标准,荷兰出现了世界上第一个股票市场,英国推行了全球自由经济,美国在发现了自由经济产生问题时,采取了政府干预经济,让看不见的手和看的见的手同时起作用,挽救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五、世界性战争的的发源地自进入热兵器时代以来世界上所有较大规模的战争中,这些世界大国要么是战争的策划者,要么是幕后操纵者,要么是直接参与者,就是现在主要的动荡地区,到处有美国士兵的身影。
不管怎么说,世界大国的产生原因是多方位的,是本国实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的外显,实力主要包括经济实力,军事实力,文化张力等,但是在学者眼里,他们认为世界大国的实力主要表现在文化,制度方面。这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今天的中国,正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拥有众多人口和悠久历史的中国如何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中国的几代领导人反复强调:我们的发展,要吸收和借鉴全人类的文明成果。那么,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应该以什么样的胸怀和态度来看待曾经在近现代历史上引领世界潮流的国家?中国的和平发展,可以从中借鉴什么样的经验和教训?我们该如何认识中国?我们该如何看待世界?
思想的解放是先导,英国工业革命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新教在英国确立了统治地位,它解放了人们被禁锢的僵化思想。诞生了一批伟大的科学家,瓦特、牛顿是他们的杰出代表。英国可以为出身地微的牛顿举行国葬,皇室成员、亲王亲自为他抬棺。这在其它当时等级森严的欧洲国家是不可想象的,更不用说中国。当时经济的飞速发展的迫切需要新技术,为什么唯独英国发生了工业革命?正是英国相对而言比较开放、自由的宗教环境,为优秀科学家的诞生提供了宽松的空间。这些标新立异的科学工作者才没有被当成异教徒烧死。如果瓦特研究万能蒸气机的实验被当狂热的宗教界成挑战上帝的举动;如果珈里略的悲剧降落在瓦特身上,英国还有工业革命吗?改革体制是关键,一百多年前,美国的大炮打开了日本封闭的国门;这和中国的情况何其相似?当中国的皇帝还在紫禁城内醉生梦死的时候,日本不但派出大批留学生到国外学习。日本最终目的作出了脱离亚洲,与欧洲列强为伍的明智选择,为自己的崛起找到了伙伴。日本的百年维新让自己成为世界经济第三强国,日本的强国经验最值得中国借鉴。
改革体制不能一蹴而就,沙皇彼得一世、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本来是俄罗斯改革体制最有力的推动者,可当改革到一定阶段时,改革必然触犯到这些人的利益,此时他(她)们都同时不约而同成为改革的反对者。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葬送国家几十年改革的成果。如何用制度约束改革的既得利益者,防止他们成为继续革新的反对派,这是保证革新持续到成功的关键。
鲁士国王威廉三世曾说过:“正是由于穷困,所以要办教育。”在这个教育普及的国家中仅柏林洪堡大学就有29位科学家加冕过诺贝尔奖。难怪德军总参谋长毛奇早就自豪的说过:“德国的胜利早已在小学生的讲台上决定了!”
过去,在欧洲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影响下,中国曾经出现过“康梁变法”,但被顽固不化的“老佛爷”镇压下去了。后来,在西方“自由、平等、博爱”民主思想的感召下,孙中山终于发动革命、为中国的封建社会划上了句号,并提出了“三民主义”进步思想。1919年的“五四运动”就是一场倡导新文化的运动,陈独秀提出要请“德先生”(民主)和“赛先生”(科学)来救中国,俄国“十月革命”又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从而进一步推动了中国革命。可见,这些“大文化”和先进思想是引领社会进步的火炬,也是驱动社会机器快速运转的“软件”。没有这些先进的文化,就不会有今天的新中国。
回顾500年来各世界大国发展的历程,掂量12个大国崛起的关键因素,其中的一些因素显然不约而同值得关注:重视科学和教育、建立起适合本国国情的政治经济制度、善于学习但绝不简单模仿别国的道路等等。因此,我国只有重视教育,提高国民素质,善于借鉴别国经验,调动人民的积极性,努力促进经济的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才能真正实现强国之梦。
看完了《大国崛起》这本书,思绪却难以平息。今天,世界进入全球化时代,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方兴未艾。我们中国也站在了新的起点,但读懂几百年来几个大国的兴衰起伏,对于中华民族的复兴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九个大国在过去近两百年间和中国都发生过直面接触,还有一些不堪回首的痛苦记忆。但是历史的潮流毕竟浩荡向前。今天的世界是开放包容的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浪潮滚滚向前。中国要实现民族复兴和大国崛起首当其冲地要融入这个世界。改革开放、制度创新、科学发展、和谐社会等理念都为中国在新世纪的发展注入了鲜活的力量。这些既是中国从既往强国的兴盛中总结的经验,也是从某些强国的衰落中汲取的教训。
聆听历史是一种伟大的智慧,回望大国风云,让历史照亮我们未来的行程。五百多年前,人类通过海洋搭建起真正的世界舞台,大小强弱的国家都在这个舞台上表演了自己的角色。近代以来中国虽受尽了列强的蹂躏和种种磨难,今天中国的崛起却走的是和平发展的道路,中国不称霸也永远不会侵略、威胁别的民族。二十一世纪的世界潮流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建立永久和平、各国家各民族平等和睦相处、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将是人类共同追求的方向!
《大国崛起》讲述了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俄国、日本、美国九个世界级大国相继崛起的过程。探究其兴盛背后的原因,我们要探索自己的强国之路。
回顾500年来各个世界大国发展的历程,讨论大国崛起的关键性因素。单一的因素一定是错误的,但有一些共同的因素却值得关注:要形成一个统一的力量、重视思想文化的繁荣、重视科学和教育、善于学习但绝不简单模仿别国的道路等。
对于地处西北欧、面积只相当于两个半北京的小国荷兰,是怎样成为17世纪的王者?
在海潮出没的湿地和湖泊上,以捕捞鲱鱼起家从事转口贸易,他们设计了造价更为低廉的船只,依靠有利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商业信誉,逐渐从中间商变成远洋航行的斗士。日渐富有的荷兰市民从贵族手里买下了城市的自治权,并建立起一个充分保障商人权利的联省共和国。他们成立了世界上最早的联合股份公司——东印度公司,垄断了当时全球贸易的一半;他们建起了世界上第一个股票交易所,资本市场就此诞生;他们率先创办现代银行,发明了沿用至今的信用体系。由于国土面积等天然因素,虽然17世纪末,荷兰逐渐失去左右世界的霸权。但直到今天,荷兰人的生活依然富足,荷兰人开创的商业规则依然在影响世界。
成为富强的国家的道路,清朝的统治者的“闭关锁国”肯定是不可取的,妄图依靠战争打破和重建世界格局,已被证明结果事与愿违。德国的兴衰是最好的例证。我们不知道21世纪的变化将把大国带向何方,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建立永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将是人类共同努力的方向。
荷兰,在海潮出没的湿地和湖泊上,以捕捞鲱鱼起家从事转口贸易,他们设计了造价更为低廉的船只,依靠有利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商业信誉,逐渐从中间商变成远洋航行的斗士,荷兰人的这些创造性地做法使得他们成为了当时的商品集散地。他们坚守信誉,开发了很多新航线,垄断了当时的欧洲的`海上贸易,想比较于当时处于君主集权下的其他欧洲国家,荷兰的统治很分散,起初是被西班牙国王统治,后来又得到了英国女王的统治,但是自信的荷兰人发现这些国家的统治着贪得无厌,当时的七个省份便联合起来,建立了一个分散的共和国,一个商人和知识精英为代表的共和国。
还有一些国家和地区充当高级抢劫者的帮凶,所以虽然起步阶段不够民主,但是也能“在外分点汤,对内抢一点”,发展起来,然后可能实现民主转型,唯一的不好就是靠着别人崛起,也要看别人脸色吃饭,偶尔也得被老大抢一回(比如欧洲的中等发达国家、过去的四小龙等)。这是抢劫的分支阶段。
个强国要崛起必须先唤醒整体国民的整体愿望。总而言之,任何一个国家想要崛起不仅仅是休生养息,更学要高层决策者的思想一定不能落后。德国与日本虽然是战败国,也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但是他们早已有了先进的社会体制,所以在战后几十年又可以迅速恢复,依旧是世界强国。
首先,我觉得那本书坑人,虽然有130KB那么大的电子书,但是名称既然叫《崛起的四大国》,那就包括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这所谓的“金砖四国”啊,但是书的内容只包括中国和印度;结论是“E书联盟”坑人,因为我没有注册,所以以前下载的电子书好多都是缺乏关键数据,现在又缺少内容,算了,我不深究,因为那些数据对我用处也不大;缺少内容这方面,至少我对中国和印度的优势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总的来说,中国是制造业比较有优势,处于第二产业;印度是服务业比较有优势,属于第三产业。
一、中国对于中国,主要是廉价劳动力的作用。
有大量的廉价劳动力,只要有工资拿,他/她们不介意做的是什么工作;然后就是政府招商引资的各种优惠条件的吸引力,甚至有些外资宣称它们是零成本建厂;还有就是这些年一步步完善的基础设施。中国这些企业现在完全可以先做代加工,等到时机成熟以后,再创立自己的独立品牌,然后再加上研发和现代现金的企业管理模式,相信以后的发展前景还是很有希望的;但是这要建立在企业所有者的思想觉悟上面。因为现在市场终端消费的不是看得见的产品,就是各种服务;就拿产品来说,简单的纯净水,有了品牌才好卖、卖的价格才会高,“娃哈哈”、“康师傅”的品牌形象好,在某些地方就能卖到元每瓶,可口可乐的“冰露”就只能卖到1元一瓶,那些区域性的小厂生产的纯净水也是只能卖到1元一瓶。所以,品牌很重要。当初那些美国、日本、欧洲的企业在中国设立的加工厂还只是一些夕阳产业的产品,但是后来他们发现,他们的工厂只能将工厂迁移到中国,因为这样的话他们的利润更高,他们也不希望由于竞争在中国设厂,而导致对手的产品价格比自己低很多,这是为了自己的生存。慢慢的一些高技术产品也慢慢的进入中国加工。这不仅增加了中国就业岗位,还能让中国的企业有了学习的机会,不过美国、日本、欧洲这些国家由于失去了加工机会,更过人面临失业。总结:中国有了这些学习机会,还是要慢慢建立自己的产品才行,否则的话只能站在产业链的最低端;还有就是如果那些外来产业不撤走的话,慢慢的就会在某些地区形成产业集聚现象,为国内的企业创造跟好的机会。比如深圳的手机制造业,佛山的小家电制造业,温州的皮革、打火机,宁波的服装制造,义乌的小商品集聚,广州、上海的汽车制造,合肥的家用电器制造,天津的显示器制造,福建泉州和重庆的笔记本电脑生产。
二、印度印度兴起的主要是服务业。
比如通用电器将它的咨询服务业务外包给了印度,成本仅是在美国的1/3;英特尔将它的芯片设计外包给了印度,不仅成本低,效率也高;硅谷的部分企业将软件编程方面的业务外包给了印度;印度某个比较有远光的人,成立了一家高品质服务的医院,某项手术医疗费用需要4000美元,再加上美国和印度中间来回的飞机票,仅仅需要7000美元,而这项手术在美国需要20000美元的开销,这促成了很多医疗旅行,因为同样的高品质医疗服务,在印度能节省很多费用。由于印度会讲英语的人比较多,且以每年300万人的数量的大学生毕业,中国仅为250万人,印度的高技术人才多,还有政府的鼓励,促成了印度成为服务外包的首选地。总结:印度的这种旅游医疗值得学习;还有就是高校教育的与时俱进也值得学习;由于我们的母语不是英语,所以信息服务业很难学来。
在这个星期里,我读了《小学生领先一步读历史——亲近大明》这本书。原先对于明朝,我不怎么了解,《亲近大明》这本书把明朝的事都告诉了我,让我对明朝有了很多的了解。
明朝(1368——1644),他是在衰败中走向活泼、开放的朝代,中国两千年的封建制度在这时迎来了成熟后的脱变。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了,旧的思想观念开始解体,老百姓相对自由些了,新东西多了。14世纪,郑和下西洋开创了人类航海时代的新纪元,大明王朝船舱工业之盛、军容之威,曾经名震远西,大明王朝的船队将海上航线一鼓作气推进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岸。然而,在郑和之后,明朝政府分颁了海禁的政策,背对了海洋,不在对海洋有兴趣;明朝也错失了主动发展、建立海上优势的机会。即便如此,明朝仍然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王朝,她有着众多的第一:国土面积第一,耕地面积第一,人口世界第一,破产量世界第一,白银占有量世界第一,军队数量世界第一等等。看到这些令人目不暇接的第一,你也肯定很想了解明朝了吧,那就听我说下去。
说起明朝,就不得不谈起朱元璋和朱棣。朱元璋,他是明朝的开国皇帝。我读了他的故事之后,我感到朱元璋是那么残忍、残暴,但读了《朱元璋挥泪斩女婿》这篇文章后,又有了不同的感受。洪武年间,他派他的女婿欧阳伦出使西域。欧阳伦一行人从京都出发,没多久到了长安,他听人讲过,西域的百姓“宁可一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而且巴蜀茶在西域十分走俏。于是欧阳伦想:何不利用职务之便,倒卖茶叶,大捞一把!当时,西域的百姓为了得到茶叶,就得用当地的特产来做交换。明朝为了控制这些地方,颁布法令,严禁私自贩卖茶叶。然而,欧阳伦仗着自己是皇亲国威,纵恿人家倒卖茶叶。他每到一个地方,就动用权力,有些地方官怒了,告到了朱元璋哪儿。朱元璋虽然心有不忍,但还是下了到圣旨,杀了欧阳伦。我读了这个故事后,感到朱元璋为了治理好国家,为了建立一支有纪律、廉洁的官员队伍,竟然大义灭亲。可看见朱元璋对官员和皇亲国威都是一视同仁,没有因为是皇亲国威,而官员犯了错误就要受刑。永乐大帝,也就是明成祖朱棣,他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十分重要的人物。他征漠北,平安南,通西洋,修大典,建北京,缔造了一个“永乐盛世”。不过,朱棣的另一面却杀人如麻,冷酷无情,特别是他残杀明惠帝朱允炆的遗臣时极尽酷刑。朱棣到底是功勋卓越的一代明君,还是嗜杀成性的一代暴君?
当我看了关于朱棣的故事后,我感到他是善良与邪恶、才智与权谋、奸与雄的帝王。明朝,有着巨大的科技文化,有着以唐伯虎为首的江南四大才子,但我更为把皇上卖给敌国的太监感到耻辱!
论《大国崛起》对中国的借鉴意义 【内容】 《大国崛起》通过展示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等九个国家在不同时期、用不同方式实现强国的历程,不仅体现出各自鲜明的不可复制的时代特征和民族个性,同时也探讨了某些相通的规律,对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的经济发展方向与模式有指导作用。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动体制创新。 葡萄牙、西班牙是市场经济的发端国,英、法是自由市场经济的创始国,美国是用市场经济无形的手与政府干预有形的手共同调节经济的开山祖。事实证明,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要想经济平稳运行,必须坚持市场与宏观调控相结合,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当前,我国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转变,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尖锐,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不协调。我国必须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科技研发,推动产业结构的合理发展,要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加快转变对外贸易方式,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以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一、抓住发展机遇,提升国家实力。大国崛起都是抓住了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历史机遇。英国抓住以蒸汽机为标志的第一次产业革命标志,成为世界霸;美国则在电力为标志第二产业革命中占得先机。因此,我国崛起必须善于抓住发展机遇,在以信息技术为标志的第三次产业革命中,要切实推进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的发展,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增强我国的国际竞争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经济基础。 积极发展科技,推进教育文化事业。日本十分重视这方面发展,积极向外国学习。不论是涩泽荣一前往欧洲参加万国博览会,回国宣传新思想,还是日本1871年派使团出使欧美各国,都为明治维新的开展奠定了基础。明治维新期间,日本重视发展科学技术,重视教育和人才培养,普及义务教育,派遣留学生,加快了向西方学习的步伐,缩短了与西方经济的差距。在当今,国际竞争是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国必须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培养高素质人才,切实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二、改革要循序渐进,不能一蹴而就。苏联的兴衰就是个很好的例子。沙皇彼得一世、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本来是俄罗斯改革体制最有力的推动者,可当改革到一定阶段时,改革必然触犯到这些人的利益,此时他们都同时不约而同成为改革的反对者。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葬送国家几十年改革的成果。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坚持改革开放,是我国的强国之路。切实要推进改革的发展, 循序渐进,并且进行要彻底。 三、 弘扬社会主义新风尚,培养民族精神,推进思想解放。大国的崛起都经历了思想解放的历史过程,都是以思想解放为先导的。英国的崛起经历了早期的新教运动,为商业资本主义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在启蒙运动下,法国爆发大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的发展。日本人具有武士道精神,具有很强的民族凝聚力,明治维新期间更是在太久保利通和木户孝允的带领下,吸收借鉴人类文明成果,民族精神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我国必须要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执政地位,树立社会主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努力提高人民的幸福感,增强民族凝聚力,提升民族竞争力。 要实现和平崛起。德国发动了两次世界大战,严重破坏了世界和平,阻碍了社会发展,不容历史所原谅。当德国总理勃兰特在波兰集中营长跪忏悔,我们看到了德国人勇于反思和敢于悔过的决心,我们也相信他们必将实现和平发展。跪下来的勃兰特,站起来的是整个德国。因此,我国必须要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广泛开展对外竞争与合作,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我国作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之一,在国际上有重要地位。我国要坚持求同存异,维护世界和平,推动共同发展,展示我国负责大国形象,绝对要避免世界大战的悲剧。 《大国崛起》是中国纪录片人为回望世界历史提供的一个独特的视角。它以历史的眼光和全球的视野,为当下中国的发展寻找鉴镜;它站在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度,为中国现代化提供经验;它以寻找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为叙述平台,为推动中国的发展寻找根本的力量。 聆听历史是一种深远的领悟,借鉴历史是一种内在的智慧。相信通过《大国崛起》,必将启迪中国未来的发展;相信通过共同奋斗,必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历史经验表明,无论就本国或外部世界而言,“大国崛起”未必总是好事,不可不分青红皂白。“大国崛起”怎样成为自己国家和整个世界的大吉大利,而非一场表面轰轰烈烈,带来绵绵人祸,赔上千百万条性命,了无进步意义的人类浩劫?诚为不容闪避的大哉问。“崛起”者,就是不甘平庸低下,争得既富且强,出人头地。人类出乎利己的生物本能,多要运用天赋特秉灵性创造能力,雄心勃勃追求“崛起”。个人、家庭、族群、集团以至社会、民族、国家,人同此心,心同此意。孔丘一言蔽之:“富与贵,人之所欲也。”(《论语:里仁》)古往今来,“大国崛起”有正道(良性)、偏锋(恶性)之大别,分属两类不同性质的历史范畴。其一为难能可贵的循正道以行。体现“万物之灵”悟性觉醒和优化抉择成功,遵循“人之所以为人”的“当行之路”,肯定利己私心(Private Interest)为天经地义的进取原动力(立足“个人本位”的人本主义。“仁者爱己”也。),善于领悟、培植和弘扬利他爱心或公心(Love, Public Interest)以调谐利己私心(“仁者爱人”;道德观念的滥觞。),造就一种“合作比不合作好”、视“利他”为极高明“利己”之道的“两心调谐” 型“心态文化” 境界(“仁者使人爱己”),藉以防范自私(Selfishness)犯罪的破坏作用,产生“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社会性效应,人类天赋特秉的灵性创造能力得以顺畅发挥,制度革新、科技发明纷至沓来,驱动社会持续发展进步,其一流前卫发明创造成果理所当然地为广大寻常百姓普天共享,而非特权统治阶层所能垄断;从而建成一个相对公正、安定和谐、繁荣富强,影响力举足轻重,泽惠整个人类大家庭的“崛起大国”。“当行之路”一旦走通,成为可持续的良性、上升型“崛起”,愈行愈宽,渐入佳境,前程似锦,堪以引导人类世界和平理性创新发展的历史进步潮流,好望“大同”,“与天地叁”焉。上述“当行之路”并非凭空臆想生造,是基于人性,善用灵性,率性问道,优化选择,领悟“两心调谐”为极高明“利己”之道的公理常识性结论,合乎“中庸”原理的人间正道,可从孔子的“仁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基督教教义等得到解释和印证。但是“中庸之难,难于上青天”,“大国崛起”循正道难,一以贯之循正道更是难上加难。其二:走偏锋所谓偏锋,主要指利己私心趋于损人利己的自私极端,与人类天赋特秉灵性能力相结合,构成伦理意义上的犯罪倾向。回顾世界上漫长农业社会时期不同地域的大国崛起,几乎都是这类偏锋较量话本故事。十九世纪中期达尔文提出物竞天择、优胜劣汰、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论”,接着出现了一种将生物界丛林法则延伸至万物之灵的人际关系的“社会进化论”或“社会达尔文主义”,视人类以强凌弱、侵略掠夺为天然合理、理所当然,成为近代史上支持帝国主义、殖民主义、法西斯主义等肆无忌惮走偏锋的返祖型自私极端意识形态。另一种表面上看来型态相反的偏锋,奉行极端利他的“至善”理想,以否定个人本位、标榜“大公无私”为能事,其实无我无私也就无爱无公,爱心或公心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乌托邦式的“不可能任务” ,一种假性理想主义,以至欺世愚民自肥手段而已。结果一方面社会成员的私心进取积极性被扼杀,或畸变,灵性创造能力无法循正道顺畅发挥;另一方面,特权统治阶层借虚矫伪善的极端利他外衣掩蔽,自私掠夺恶性犯罪为害尤烈。豪情万丈的空泛口号,挡不住社会性道德沦丧、活力不继、对抗性矛盾深化。这种背景下,即便崛起逞强,总是徒有其表、外强中干、画虎不成。借用现代惯用政治术语,这两种偏锋形式分别叫做极右或极左,但“形左”而“实右”也。偏锋“崛起”,无论如何自我美化、大言不惭,甚或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某些歪打正着的副作用,可为史家反复玩味、津津乐道,本质上总是返祖兽性丛林法则的延伸,弱肉强食惨烈决胜的结果;受益者只是代表特权统治阶层利益的少数群体,到头来不免自食其果,逃不脱历史的无情惩罚和讽刺。君不见西秦赢政虎狼之国、亚历山大的马其顿王国、成吉斯汗的蒙古帝国、希特勒的大日尔曼第三帝国等古今中外多少偏锋佼佼者,穷兵黩武,叱咤风云,辉煌崛起,扩张版图,广聚财富,雄霸天下,不旋踵烟飞灰灭,而今安在哉?这类“崛起”此起彼落,总是不可持续、预后不良的恶性、平面型“功业”,一番番亵渎着“人之所以为人”的良知,没有为人类生活带来什么进步,却把一部世界史涂抹成了腥风血雨的“相砍书” ,概属“史前史”而非真正人类史的篇章。孔子如是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论语:里仁》)最早崛起的葡萄牙和西班牙,地处欧洲南端,难于置喙分羹陆上,遂致力海外开发,拓展海上航路,促进了地理大发现,成为横跨新旧大陆的空前规模殖民大国,威风了百余年。但因不脱自私掠夺偏锋的历史局限性,终至一蹶不振,跻身西欧后进末座。九国中得成正果的,当属美利坚合众国、大英帝国以及小小荷兰。它们在历史性的探索中,曾经不同程度地陷于自私掠夺型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窠臼,甚至走得很远,但终于转进正道,沿着“当行之路”发展不止。它们以史无前例的创造力带动人类社会飞跃发展,由农业社会转进第一次工业化(蒸汽动力)、第二次工业化(电气化),第三次工业化(自动化),以至当今讯息化社会,成为引领世界进步潮流的主导。它们的成功,是人间正道亦即中庸之道极高明的鉴证,大不同于走偏锋崛起的“盛极必衰”宿命,其稳定性、持续性和旺盛创造活力已让许多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历史预言家大跌眼镜不止。法国、德国、日本走了很多弯路;特别是一度成为法西斯轴心的德国和日本,其崛起给人类世界带来了大灾难,也招致自身蒙受严惩。二次大战后,它们一起转进“当行之路”的轨道,实现了浴火重生般的重新崛起。十九、二十世纪之交,社会达尔文主义思潮甚嚣尘上,工业化西方列强纷纷偏离中道,走上自私掠夺型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道路,鱼肉弱势劳苦大众,瓜分全球势力范围,几将世界推进自我毁灭的战祸深渊。1917年,俄罗斯十月革命催生了社会主义苏联,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旗帜,试图建立一种理想化的公正社会,领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推行武装革命,造成雷霆万钧般的政治压力,迫使西方列强主流良性演变回归“中道”,是一场前无古人扭转乾坤的的伟大成功实践。以俄罗斯为主的苏联的崛起,曾被期许为人间正道的至善楷模。苏联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取得巨大成就,与主要竞争对手美国并列为超级大国。可惜执政党一开始选择了绝对权力和极左偏锋相结合的不归路,必然走向自己的反面,陷进体制僵化和绝对腐化的泥淖。半个多世纪冷战对峙的结果,苏联及其追随国家普遍经济发展停滞、社会矛盾日深、民心丧失殆尽,政权合法性不继,终于分崩离析,脱胎换骨,重归“中道”。可以说,苏联的兴起,成全了西方,拯救了世界;苏联的覆亡、转型,为绝对权力导向偏锋的悲剧性恶果提供了又一铁证,也反证了“中道”无与伦比的优化抉择特性。下一步让我们聚焦三个得成正果的大国,看看凭什么得天独厚,能够循正道以进,走在进步人类的最前列?世界上只有一个人类。一切正常人的“硬件”是一样的,天生的七情六欲是一样的;人类生存在同一个星球上,面对的自然环境考验也大同小异。那么为什么各自的发展道路会有极大差别?有的混混噩噩,怎么也崛起不了;有的崛起了,慧星般耀眼,焰火般灿烂,可是稍纵即逝,一蹶不振,沦为平庸末流,或开除球籍、消失无踪;有的居然幸运地找对了“当行之路”,万变不离其“中”,好景常在,日新月异,蒸蒸日上。其中究竟有什么秘密?“大国崛起”是政治、经济、教育、人文、科技、军事和价值观等多方面成就的综合体现,也与外部历史时机和环境条件息息相关;但无论如何,本国的内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欲循正道而起,究其内因,根本要素有二:一,具备一种基于“人之所以为人”的“当行之路”的社会性思想信仰,成为指导人生的共同价值观。“心态文化”的核心内容是“为人之道”或“人际相处之道”,说到底就是关于利己私心和利他爱心(公心)这一双操控天赋特秉灵性活动的“无形的手”的协同关系了。“两心调谐”、“两心相悦”的“当行之路”,一旦成为社会性思想信仰,或即指导人生的共同价值观,可以造就伟大国家的伟大人民必备的高素质“软实力”,成为民族、国家“循正道”崛起的大本大源。中国人对于导向“人之所以为人”的“当行之路”,本来不陌生。两千五百年前,孔子倡导儒家学说,就是这番见地。可惜孔子的理性“仁学”超前了民智未开的上古时代,既难普及大众,也走不通上层路线,“知其不可而为之”罢了。孔子以后五百年,西方诞生基督教。神性的基督教,以入世的人本主义、始祖犯罪、因信称义、爱心金律、末日审判等救赎之道引导世人走上“人之所以为人”的“当行之路”;藉基督献身、复活、升天,和种种灵异奇迹的感人力量,以及“天国说”激发的私心动力,循草根群众路线由下而上发展起来,披荆斩棘征服了罗马帝国,在上古社会取得了孔子理性上层路线不能企及的真性胜利。罗马政治中心东迁后,基督教分为东西两大派。东部基督教自命正宗,称为东正教。东部地区一开始就是皇权高于教权,教会依附政府,皇帝直接干预和掌控教会事务,以至有权任免教会牧首,召开主教会议批准宗教会议决定、解释教义。正如马克思所说,“东正教不同于基督教其他教派的特徵,就是国家与教会,世俗生活与宗教生活混为一体。”没有象罗马天主教会在西方所起过的那种独立于王权的作用。东部基督教在帝国君权的控制下,实际上陷入了“政教合一”的窠臼,成为服务帝国政府的精神支柱;基督教的“两心调谐”精神在君主专制政治的压抑下不觉转入隐性状态。东正教地区的封建化过程进行得十分缓慢,整个社会死气沉沉,长期处于滞进状态。西部基督教称为天主教,政教之间不是合而为一,而是互相制衡的关系,极大地有利于发挥“心态文化”的引导作用,促进了蛮族国家的文明进步。但罗马教廷“神权”无限膨胀,专横跋扈、腐化堕落、箝制思想,背离基督教“两心调谐”本义,走向了自己的反面,一度陷西部基督教文化区于精神蒙昧状态,几乎中断了社会发展进步的势头。西部基督教地区不同于“政教合一”的东正教地区以及伪儒当道的神州中华,14-16世纪出现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新教崛起、旧教革新,带动了“心态文化”返本开新的伟大转折。基督教世俗化人本主义精神,救赎“原罪”的爱心教义,经历罗马教会的反人性扭曲变形之馀,得以重振神威,正本清源,与时俱进,调谐“两心”,驱使灵性创造能力循正道顺畅发挥,跟上了时代进步的需要。八国中最为成功,引领潮流的美国、英国,加上佳境常在的荷兰,皆以新教为主,世称新教国家。德国是新教主流派路德宗(Lutheran Church)的发源地,法国是新教重要教派加尔文宗(Calvinists)的故乡,但旧教势力较大;这两个国家走了不少荆棘路,直到战后才跟了上来。葡萄牙、西班牙,坚守旧教阵容,自外于宗教改革,不免让出领先地位,敬陪末坐。信奉东正教的俄国长期拉在后面,上世纪闯新路,立功勋,摔跟斗,绕了个大弯子,现在还没有缓过气来。这一切难道都是事出偶然?新教文化对于资本主义工业化国家的形成,有一种怎么样的促成作用呢?德国著名社会学家韦伯(Max Weber 1864-1920),被称为人文主义社会学的鼻祖。他富有创见地诠释了西方资本主义兴起和中国社会发展停滞的文化、信仰深层原因,在社会学研究领域有巨大建树。韦伯精辟地指出,某种社会精神气质(Ethos)或“精神杠杆”对於资本主义体制的发展,尤其是对於它的起源是至关重要的。他以为新教教义的精神与资本主义精神之间具有一致性,关键在於宗教原则与适合於资本主义要求的现世活动之间建立了一种新的关系,也就是说,主观上按新教伦理所采取的价值观在客观上符合资本主义职业观的要求。宗教改革、新教崛起,使得基督教早期的正统的入世观念——“道成肉身”主义获得了新的生命。韦伯在《基督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称赏基督教新教中产生的这种以宗教热忱改造现实生活的心理转变,他写道:正因为这种从“离世修行”转到“现实生活实践”的宗教心理大革命,西方社会才能发展成功资本主义与现代化社会。有人指称韦伯理论为“文化决定论”,其实不然。韦伯和马克思一样以为直接支配人类行为的是(物质上及精神上的)利益,而不是理念;但是韦伯强调指出:透过“理念”创造出来的“世界图像”,经常如路轨上的“转辙器”一般,规定了轨道的方向。在这轨道上,仍是利益的动力推动着行为。这样的观念暗合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动力观,但又“弥补”了经济动力观鞭长莫及之端,对於诠释人类社会发展方向的重大“抉择”,自有发蒙振聩的意义。韦伯在回答“为什么中国不能自力发展出工业资本主义”时,认为只凭借物质上的因素,不足以说明原因,唯有加入“儒教”(应为伪儒——作者注)的生活态度这项变量,方得以成功地解释其如此演变的进程。事实上,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进步知识分子同韦伯想到了一起,一直在批判传统思想抑制社会发展进步的负面作用。只是“千古第一奇冤-真假孔子双包案”传世糊涂帐,至今扑朔迷离,云雾缭绕呢。二,常葆“正道”金身不坏,“权力制衡”必不可缺。有了经济动力。有了正道共识的“转辙器”导向作用,是不是走定正道了?非也。“自私加灵性”好比天生“原罪”,撒旦的诱惑无处不在。人们一旦拥有为所欲为的决策权力,很容易走上损人利己的偏锋邪道。历史证明,权力导致腐化,无制衡的绝对权力导致绝对腐化,为不可颠破的人世铁律。防范权力腐化的有效保障手段或最高组织形式,就是对付国家政权机关的严格和周密的“权力制衡”了。权力只能用权力来约束。“权力制衡”本身必须是一种“权力”,具有强行制止其认为不妥的决策或行为的功能。“权力制衡”是人性中处于弱势地位的爱心(公心)或道德律令的最后守护神。在充斥“原罪”冲动的社会实践中,有了可靠的“权力制衡”机制,人类历史进程就大大减少了因为人性“原罪”或认识范畴的错误一发难收、一蹶不振或陷於大反复的后顾之忧。统观世界历史,王权国家如果不存在某种形式的“权力制衡”功能,那领导一切的绝对权力可以把善愿、决心、戒律,以至巨细无遗的法规制度,包括看去强大严密的自我监督官僚系统,一概踩在脚下,视同粪土。这样的政权一个个越过了自己辉煌的顶峰,宿命地衰落了,灭绝了,绝无例外切中了当年商王太甲的传世谶语:“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逭。” 《尚书:太甲中》如果说欧洲西部基督教地区形成神权与王权互相制衡的格局出于谁也想不到的历史偶然性,那么十三世纪英国世俗政权历经反复,得以“大宪章”限制君权,形成互相可以说“不”的雏形“权力制衡”机制,就是万物之灵由自发到自觉,实现自我超越的非凡成就。十七世纪末,深受“宗教改革”正面影响的英国,进而实行具有共和性质的现代“君主立宪”制度;当时拥有选举权的主要是少数贵族和有钱缴税的上层阶层,还说不上什么民主,但有了明确的分权制衡制度。这种先进的政治制度,为弘扬以新教伦理为代表的先进“心态文化”提供了广阔空间,催生了空前有利于人类灵性创造性思维能力循正道顺畅发挥的社会大环境。英国由一个后进蕞尔岛国,取代海上霸主西班牙,迅速晋身世界先进前列,作为“君主立宪“先驱和工业革命策源地,带头开创政治民主化改革和科学技术进步新纪元,率先进入资本主义发达社会,在长达三百多年的时间内稳居世界第一超强,决非历史的偶然。英国君主和各界志士仁人当年带头发展形成“权力制衡”体系跨出的一小步,其实是英国和整个人类历史开始突飞猛进的了不起的一大步。十八世纪欧洲启蒙运动中,以孟德斯鸠为代表的法国进步思想家提出了三权分立型“权力制衡”理论和设计,对现代国家民主共和政治体制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青出于蓝的美国,在1787年通过了第一部宪法,“权力制衡”是它的重点。美国第一任总统乔治.华盛顿在给友人的一封信中说:“宪法中规定的防范暴政的钳制办法比人类迄今为止所制订的任何体制都多,而且按其性质来说,也更难逾越,这至少是这部拟议中的宪法的重大优点。”这恐怕是是美国终于发展成为民主典范和第一超强的必要因素。在“权力制衡”机制的保障下,一种对于“人之所以为人”的“当行之路”的思想信仰,得以可靠发挥“转辙器”的导向作用,引领人类社会在经济动力驱使下循正道发展进步,产生民主共和、自由平等、人权法治、公平竞争等合理化政治经济制度,建立启人心智、确凿有效的教育体系,导致科技发明创造硕果累累,发挥增进人生福祉的实效。循正道崛起,水到渠成乎?综上所述,“两心调谐”型共同价值观和具有“权力制衡”内涵的政治制度,是国家循正道崛起的两大决定性内因、不可或缺的根本要素。上世纪攸关民生的二十项重大实用发明创造,包括电气化、自动化、电子化、航空、航天、现代供水系统、无线电和电视、电话、电脑、激光和光纤、照相、农业机械化、空调和制冷、高速公路、互联网、家用电器、医疗技术、石油化工、核能利用和高性能新材料等,几乎全在美国创始和发扬光大。根据历年来诺贝尔奖获得者名单,1985到2005年的20年间:52位物理学奖获得者中,有34位为美国人或在美国居住者,占64%;47位化学奖获得者中有28位为美国人或在美国研究工作者,占%;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46位中,有28位美国人,占46%;33位经济学奖获得者中,有位美国人(其中一人为以色列和美国双重国籍),占%。美国人不但“垄断”了近20年来的诺贝尔奖,而且进入21世纪以来的6年中,除2005年的生理或医学奖为两名澳大利亚学者分享之外,其他历年所有奖项中,都有美国人分享或独享。2006年的诺贝尔科学奖(生理学或医学奖、物理学奖、化学奖)又全部被美国人包揽。应当说,任何不带政治偏见的人都不会否认,这个奇迹般的事实无可置疑地印证了美国的超强科技实力。科技进步,是循正道“大国崛起”成功的第一实证,没有这个第一实证,不论怎样大话连篇,总是镜花水月,自欺欺人罢了。循正道“崛起”的大国,决策绝非当然正确,常有错误发生,有时会犯大错误,但是它的“权力制衡”机制,提供了“自动”纠正的能力。英、法、美这样的西方国家的政治家特别高明吗?非也。关键在於这些国家形成了一种有效的“权力制衡”机制,尽管难免走弯路,犯错误,但这种机制具有的良性反馈调整能力,能够及时发现和制止错误倾向,进行优化选择、自我完善,回归“中道”。美国作为当今循正道“大国崛起”之最、世界唯一超强,常被指责为霸权,但其本质迥异于往日偏锋崛起的恶霸。美国认定自身安全和繁荣的最大保障,绝非武力征服和占领外部世界,而是建立在共同循正道发展进步的全球化大趋势之上;因此不是打压、消灭自己的竞争对手,却乐于提携后进甚至昨天战场上落败的敌人共存共荣、正道崛起。二战以后美国实行复兴欧洲的“马歇尔计划”、支持日本重建繁荣,乐见德国统一重光,主导、参与各种国际援助、开发、排难解纷计划,一以贯之,堪以为证。美国责无旁贷担起了维护国际安全秩序,特别是防范偏锋崛起的重任,充当着非常不易讨好的“善霸”角色。911恐怖袭击事件后,美国领导全球反恐斗争,运用“先发制人”打击手段,公开谴责和施压“流氓国家”,特别是2003年3月未经联合国授权发动倒萨战争以来,显然犯了许多决策错误,并且在伊拉克陷入了苦无良策、进退两难的困境。2006年美国中期选举,改变了参众两院的两党阵容格局,已然出现了政策大幅检讨和调整的态势,尽管不免将为此付出重大代价。美国有理由抵制中国崛起吗?就人文关怀而言,美国对于中国的善意,不会亚于对日本、德国;但是美国断然担忧世界第一人口大国走偏锋崛起。担忧的根据来自一党主政的绝对权力体制,因为绝对权力体制从来不能保障循正道良性崛起,却是偏锋恶性崛起的温床;而非因为这个国家是“中国”。由于中国当局“韬光养晦”、避免同美国对抗的外交策略极为成功,这种担忧已在对话和合作中得到缓解;说现时中美关系处于大半个世纪以来的最好时期,当不为过。主政者的明智和善意,构建和谐社会,承诺永不称霸、和平崛起,以及提倡和谐世界理念等作为,固有助改善国际观瞻,但并不意味着绝对权力体制的危险性质变得无关紧要了。事实上,正是由于美国为代表的强大“中道”势力,及其主导下的国际安全秩序,为世界各国追求发展进步,包括中国改革开放提供了旷古未有的优越机遇,以及循正道崛起的有利外部形势;否则根本不可想象战后欧洲、日本、四小龙以及许多原殖民地国家的巨大成功,前苏联及其东方集团和平顺利转型,以至中国今天获得的经济腾飞奇迹。21世纪的今天,世界上仍然存在两类不同性质“大国崛起” 的较量。由于美国为代表的强大“中道”实力,及其主导下的国际安全秩序体系的存在,任何国家走偏锋崛起越来越难实现,但循正道崛起的道路空前畅通宽广。可以说,中国遇上了有史以来循正道崛起最为有利的外部条件。中国改革开放大见成效,就总体经济实力而言,国民生产总值、进出口总额等已居世界前列,外汇储备世界第一,成为全球仅次于美国的经济引擎,并且继续维持强劲增长的势头;在国际事务中的责任、义务和影响力相应地与日俱增。无疑中国已经处于整体意义上的“大国崛起”路口,但是中国迄今具备了循正道崛起的上述两大必要的内部条件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中国面临严重道德衰败、社会不公、两极分化、贪渎腐败、假冒伪劣,以及种种爆发性潜在危机。其中制度性官场腐化如火如荼而起,几乎药石罔效;经济发展仍然极大地依赖外贸出口、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以及贸易壁垒政策,市场和金融自由化路途遥远;自主创新能力欲振乏力,先进科技不脱“拿来主义”格局,以廉价劳动力为支持的低附加值出口加工业升级转型也难;军事现代化谈何容易。问题的深层根源在于缺乏上述两大必要内部条件。21世纪中国循正道崛起,关键在于落实创造自身两大必要条件。如果见不及此,怕是难逃偏锋致命吸引力的诱惑,民族主义抬头搅和,走火入魔,事与愿违;福兮祸之所伏焉。为了克服信仰真空,建立对于“人之所以为人”的“当行之路”的思想信仰或共同价值观,中国现代社会不可能开历史倒车重复古代西方倚托神性宗教载体的旧路。实际上现代西方社会已然遭遇宗教信仰危机(911事件起了缓解西方信仰危机的副作用),面对神性信仰的历史局限性,迫切需要适当的理性思想体系支持。中国得天独厚,本来拥有人类思想库中有关“人之所以为人”的“当行之路”的至珍至贵理性大全宝典――真版孔子儒家学说。夫子当年“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无奈,应为今日高科技讯息化时代“知其大可而为之”的大觉醒取代。一旦分清真假孔子,拨乱反正、重新解说、与时俱进、发扬光大,应能以宏大的包容性融合马克思主义、基督教教义和一切具有真理内涵的人类思想精华,构建基于传统、超越传统、适合国情、接轨国际、拥抱现代、历久弥坚的“两心调谐”型共同价值观;不仅在母国中华神州发扬光大,并因其“普世伦理”性质,将能成为整个人类大家庭享用不尽的优化理性“心态文化”系统。建立“权力制衡”机制,是中国改革大业的当务之急、急中之急,早已成为朝野共识,但为何迟迟吾行,举步维艰呢?最大难度该在于一党主政与“权力制衡”交集之难。中国经济发展辉煌成果来之不易,和谐稳定、渐进改革乃人心所向。如果西方发达国家的三权分立、多党竞争、双议会制、普遍选举等贯彻“权力制衡”的传统制度,可能引发政权更替、国势动乱而遭排除;切莫就此判定中国政治与“权力制衡”冰炭不容,无计可施了。勇于挑战“哥德巴赫猜想”、“庞加莱猜想”的中国人,何不大胆“猜想”、挑战“不可能的任务”,最大限度集思广益,尝试设计推出中国特色安全受控型“权力制衡”方案,争取突破既得利益阶层的重重阻抗,在一党主政的大环境中,进行试点,开辟新途,与时俱进,寻求实效;而非长期踌躇踯躅,蹉跎似水流年,误了天缘佳期。
纲要:大国崛起的首要条件是教育,只有教育提升,才有高素质人才和高科技水平,才能在国与国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其次是文化,文化与教育是相互促进的,先进的文化推动教育提升,教育反过来促进文化发展。文化是一国积淀的总体表现,(中国来说,先进的新民主主义文化运动沉重打击了封建文化,推动了中国历史转折;现代,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文化意识打败了共产主义计划经济意识,推动了中国现代经济发展),先进文化的推动作用是非常大的。而我国目前文化发展水平还远远不够。以下可以写写科技等等,实际上,大国崛起奥秘这种概念,在现代人看来,绝不是单纯军事技术的发展,(古代是以军事发展为主才能崛起)。
你 在搞笑吗?1000字的论文还想免费得到
论《大国崛起》对中国的借鉴意义 【内容】 《大国崛起》通过展示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等九个国家在不同时期、用不同方式实现强国的历程,不仅体现出各自鲜明的不可复制的时代特征和民族个性,同时也探讨了某些相通的规律,对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的经济发展方向与模式有指导作用。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动体制创新。 葡萄牙、西班牙是市场经济的发端国,英、法是自由市场经济的创始国,美国是用市场经济无形的手与政府干预有形的手共同调节经济的开山祖。事实证明,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要想经济平稳运行,必须坚持市场与宏观调控相结合,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当前,我国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转变,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尖锐,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不协调。我国必须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科技研发,推动产业结构的合理发展,要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加快转变对外贸易方式,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以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一、抓住发展机遇,提升国家实力。大国崛起都是抓住了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历史机遇。英国抓住以蒸汽机为标志的第一次产业革命标志,成为世界霸;美国则在电力为标志第二产业革命中占得先机。因此,我国崛起必须善于抓住发展机遇,在以信息技术为标志的第三次产业革命中,要切实推进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的发展,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增强我国的国际竞争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经济基础。 积极发展科技,推进教育文化事业。日本十分重视这方面发展,积极向外国学习。不论是涩泽荣一前往欧洲参加万国博览会,回国宣传新思想,还是日本1871年派使团出使欧美各国,都为明治维新的开展奠定了基础。明治维新期间,日本重视发展科学技术,重视教育和人才培养,普及义务教育,派遣留学生,加快了向西方学习的步伐,缩短了与西方经济的差距。在当今,国际竞争是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国必须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培养高素质人才,切实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二、改革要循序渐进,不能一蹴而就。苏联的兴衰就是个很好的例子。沙皇彼得一世、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本来是俄罗斯改革体制最有力的推动者,可当改革到一定阶段时,改革必然触犯到这些人的利益,此时他们都同时不约而同成为改革的反对者。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葬送国家几十年改革的成果。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坚持改革开放,是我国的强国之路。切实要推进改革的发展, 循序渐进,并且进行要彻底。 三、 弘扬社会主义新风尚,培养民族精神,推进思想解放。大国的崛起都经历了思想解放的历史过程,都是以思想解放为先导的。英国的崛起经历了早期的新教运动,为商业资本主义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在启蒙运动下,法国爆发大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的发展。日本人具有武士道精神,具有很强的民族凝聚力,明治维新期间更是在太久保利通和木户孝允的带领下,吸收借鉴人类文明成果,民族精神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我国必须要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执政地位,树立社会主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努力提高人民的幸福感,增强民族凝聚力,提升民族竞争力。 要实现和平崛起。德国发动了两次世界大战,严重破坏了世界和平,阻碍了社会发展,不容历史所原谅。当德国总理勃兰特在波兰集中营长跪忏悔,我们看到了德国人勇于反思和敢于悔过的决心,我们也相信他们必将实现和平发展。跪下来的勃兰特,站起来的是整个德国。因此,我国必须要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广泛开展对外竞争与合作,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我国作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之一,在国际上有重要地位。我国要坚持求同存异,维护世界和平,推动共同发展,展示我国负责大国形象,绝对要避免世界大战的悲剧。 《大国崛起》是中国纪录片人为回望世界历史提供的一个独特的视角。它以历史的眼光和全球的视野,为当下中国的发展寻找鉴镜;它站在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度,为中国现代化提供经验;它以寻找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为叙述平台,为推动中国的发展寻找根本的力量。 聆听历史是一种深远的领悟,借鉴历史是一种内在的智慧。相信通过《大国崛起》,必将启迪中国未来的发展;相信通过共同奋斗,必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央视于2006年11月推出十二集政论专题片《大国崛起》,对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国和美国九个国家的崛起史进行评述。在中国国力大增,国际地位益显重要,深化改革面临瓶颈之际,此剧当有寻求历史借鉴,探索自身路向的积极意义。《大》剧结尾处,提出了“21世纪大国崛起道路”这样的大考问,一种以崛起为历史责任感的豪情壮志跃然毕现。最近世界各地舆论普遍关注中国崛起,大多肯定中国渐进融入国际主流体系的良性趋势,既显示正面期待,但又疑虑重重。美国《时代》周刊在今年1月11日发表以《中国:一个新王朝的发端》(China:Dawn of a New Dynasty)为题的封面故事,尤有代表性和影响力。《大》剧旁征博引之余,并没有回答究竟什么是决定国家命运的根本要素;“封面故事”反映了美国传媒全球战略的视野,对于中国自身的决定性内因,若有若无,一笔带过。欲问“新王朝”如何发端?尚须冷静、理性、诚实应对“21世纪大国崛起道路”的大考问。历史经验表明,无论就本国或外部世界而言,“大国崛起”未必总是好事,不可不分青红皂白。“大国崛起”怎样成为自己国家和整个世界的大吉大利,而非一场表面轰轰烈烈,带来绵绵人祸,赔上千百万条性命,了无进步意义的人类浩劫?诚为不容闪避的大哉问。“崛起”者,就是不甘平庸低下,争得既富且强,出人头地。人类出乎利己的生物本能,多要运用天赋特秉灵性创造能力,雄心勃勃追求“崛起”。个人、家庭、族群、集团以至社会、民族、国家,人同此心,心同此意。孔丘一言蔽之:“富与贵,人之所欲也。”(《论语:里仁》)古往今来,“大国崛起”有正道(良性)、偏锋(恶性)之大别,分属两类不同性质的历史范畴。其一为难能可贵的循正道以行。体现“万物之灵”悟性觉醒和优化抉择成功,遵循“人之所以为人”的“当行之路”,肯定利己私心(Private Interest)为天经地义的进取原动力(立足“个人本位”的人本主义。“仁者爱己”也。),善于领悟、培植和弘扬利他爱心或公心(Love, Public Interest)以调谐利己私心(“仁者爱人”;道德观念的滥觞。),造就一种“合作比不合作好”、视“利他”为极高明“利己”之道的“两心调谐” 型“心态文化” 境界(“仁者使人爱己”),藉以防范自私(Selfishness)犯罪的破坏作用,产生“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社会性效应,人类天赋特秉的灵性创造能力得以顺畅发挥,制度革新、科技发明纷至沓来,驱动社会持续发展进步,其一流前卫发明创造成果理所当然地为广大寻常百姓普天共享,而非特权统治阶层所能垄断;从而建成一个相对公正、安定和谐、繁荣富强,影响力举足轻重,泽惠整个人类大家庭的“崛起大国”。“当行之路”一旦走通,成为可持续的良性、上升型“崛起”,愈行愈宽,渐入佳境,前程似锦,堪以引导人类世界和平理性创新发展的历史进步潮流,好望“大同”,“与天地叁”焉。上述“当行之路”并非凭空臆想生造,是基于人性,善用灵性,率性问道,优化选择,领悟“两心调谐”为极高明“利己”之道的公理常识性结论,合乎“中庸”原理的人间正道,可从孔子的“仁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基督教教义等得到解释和印证。但是“中庸之难,难于上青天”,“大国崛起”循正道难,一以贯之循正道更是难上加难。其二:走偏锋所谓偏锋,主要指利己私心趋于损人利己的自私极端,与人类天赋特秉灵性能力相结合,构成伦理意义上的犯罪倾向。回顾世界上漫长农业社会时期不同地域的大国崛起,几乎都是这类偏锋较量话本故事。十九世纪中期达尔文提出物竞天择、优胜劣汰、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论”,接着出现了一种将生物界丛林法则延伸至万物之灵的人际关系的“社会进化论”或“社会达尔文主义”,视人类以强凌弱、侵略掠夺为天然合理、理所当然,成为近代史上支持帝国主义、殖民主义、法西斯主义等肆无忌惮走偏锋的返祖型自私极端意识形态。另一种表面上看来型态相反的偏锋,奉行极端利他的“至善”理想,以否定个人本位、标榜“大公无私”为能事,其实无我无私也就无爱无公,爱心或公心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乌托邦式的“不可能任务” ,一种假性理想主义,以至欺世愚民自肥手段而已。结果一方面社会成员的私心进取积极性被扼杀,或畸变,灵性创造能力无法循正道顺畅发挥;另一方面,特权统治阶层借虚矫伪善的极端利他外衣掩蔽,自私掠夺恶性犯罪为害尤烈。豪情万丈的空泛口号,挡不住社会性道德沦丧、活力不继、对抗性矛盾深化。这种背景下,即便崛起逞强,总是徒有其表、外强中干、画虎不成。借用现代惯用政治术语,这两种偏锋形式分别叫做极右或极左,但“形左”而“实右”也。偏锋“崛起”,无论如何自我美化、大言不惭,甚或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某些歪打正着的副作用,可为史家反复玩味、津津乐道,本质上总是返祖兽性丛林法则的延伸,弱肉强食惨烈决胜的结果;受益者只是代表特权统治阶层利益的少数群体,到头来不免自食其果,逃不脱历史的无情惩罚和讽刺。君不见西秦赢政虎狼之国、亚历山大的马其顿王国、成吉斯汗的蒙古帝国、希特勒的大日尔曼第三帝国等古今中外多少偏锋佼佼者,穷兵黩武,叱咤风云,辉煌崛起,扩张版图,广聚财富,雄霸天下,不旋踵烟飞灰灭,而今安在哉?这类“崛起”此起彼落,总是不可持续、预后不良的恶性、平面型“功业”,一番番亵渎着“人之所以为人”的良知,没有为人类生活带来什么进步,却把一部世界史涂抹成了腥风血雨的“相砍书” ,概属“史前史”而非真正人类史的篇章。孔子如是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论语:里仁》)央视《大》剧选列的九国,是近代世界“大国崛起”由普遍走偏锋转向循正道而行,体现崛起性质、规模、命运历史性大转折的颇有代表性的选集。最早崛起的葡萄牙和西班牙,地处欧洲南端,难于置喙分羹陆上,遂致力海外开发,拓展海上航路,促进了地理大发现,成为横跨新旧大陆的空前规模殖民大国,威风了百余年。但因不脱自私掠夺偏锋的历史局限性,终至一蹶不振,跻身西欧后进末座。九国中得成正果的,当属美利坚合众国、大英帝国以及小小荷兰。它们在历史性的探索中,曾经不同程度地陷于自私掠夺型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窠臼,甚至走得很远,但终于转进正道,沿着“当行之路”发展不止。它们以史无前例的创造力带动人类社会飞跃发展,由农业社会转进第一次工业化(蒸汽动力)、第二次工业化(电气化),第三次工业化(自动化),以至当今讯息化社会,成为引领世界进步潮流的主导。它们的成功,是人间正道亦即中庸之道极高明的鉴证,大不同于走偏锋崛起的“盛极必衰”宿命,其稳定性、持续性和旺盛创造活力已让许多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历史预言家大跌眼镜不止。法国、德国、日本走了很多弯路;特别是一度成为法西斯轴心的德国和日本,其崛起给人类世界带来了大灾难,也招致自身蒙受严惩。二次大战后,它们一起转进“当行之路”的轨道,实现了浴火重生般的重新崛起。十九、二十世纪之交,社会达尔文主义思潮甚嚣尘上,工业化西方列强纷纷偏离中道,走上自私掠夺型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道路,鱼肉弱势劳苦大众,瓜分全球势力范围,几将世界推进自我毁灭的战祸深渊。1917年,俄罗斯十月革命催生了社会主义苏联,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旗帜,试图建立一种理想化的公正社会,领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推行武装革命,造成雷霆万钧般的政治压力,迫使西方列强主流良性演变回归“中道”,是一场前无古人扭转乾坤的的伟大成功实践。以俄罗斯为主的苏联的崛起,曾被期许为人间正道的至善楷模。苏联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取得巨大成就,与主要竞争对手美国并列为超级大国。可惜执政党一开始选择了绝对权力和极左偏锋相结合的不归路,必然走向自己的反面,陷进体制僵化和绝对腐化的泥淖。半个多世纪冷战对峙的结果,苏联及其追随国家普遍经济发展停滞、社会矛盾日深、民心丧失殆尽,政权合法性不继,终于分崩离析,脱胎换骨,重归“中道”。可以说,苏联的兴起,成全了西方,拯救了世界;苏联的覆亡、转型,为绝对权力导向偏锋的悲剧性恶果提供了又一铁证,也反证了“中道”无与伦比的优化抉择特性。下一步让我们聚焦三个得成正果的大国,看看凭什么得天独厚,能够循正道以进,走在进步人类的最前列?世界上只有一个人类。一切正常人的“硬件”是一样的,天生的七情六欲是一样的;人类生存在同一个星球上,面对的自然环境考验也大同小异。那么为什么各自的发展道路会有极大差别?有的混混噩噩,怎么也崛起不了;有的崛起了,慧星般耀眼,焰火般灿烂,可是稍纵即逝,一蹶不振,沦为平庸末流,或开除球籍、消失无踪;有的居然幸运地找对了“当行之路”,万变不离其“中”,好景常在,日新月异,蒸蒸日上。其中究竟有什么秘密?“大国崛起”是政治、经济、教育、人文、科技、军事和价值观等多方面成就的综合体现,也与外部历史时机和环境条件息息相关;但无论如何,本国的内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欲循正道而起,究其内因,根本要素有二:一,具备一种基于“人之所以为人”的“当行之路”的社会性思想信仰,成为指导人生的共同价值观。《大》剧中许多专家反复强调了文化因素的非常重要性,说到底,应指“根本的文化”,或“文化的根本”,那就是每个人拥有的基本软体平台,本文正名为“心态文化”(“观念文化”),相当于人们常说的人生观、世界观、宇宙观。“心态文化”的核心内容是“为人之道”或“人际相处之道”,说到底就是关于利己私心和利他爱心(公心)这一双操控天赋特秉灵性活动的“无形的手”的协同关系了。“两心调谐”、“两心相悦”的“当行之路”,一旦成为社会性思想信仰,或即指导人生的共同价值观,可以造就伟大国家的伟大人民必备的高素质“软实力”,成为民族、国家“循正道”崛起的大本大源。中国人对于导向“人之所以为人”的“当行之路”,本来不陌生。两千五百年前,孔子倡导儒家学说,就是这番见地。可惜孔子的理性“仁学”超前了民智未开的上古时代,既难普及大众,也走不通上层路线,“知其不可而为之”罢了。西汉初期“独尊儒术”,表面上孔子思想大获全胜,实则根本篡改孔孟之道,曲解变造成为反人性的御用儒教,一种否定个人本位、取消自我意识,提倡愚忠愚孝的社会控制论。从此“政教合一”,“教为政用”,误尽苍生。西汉盛唐,一时“盛世”,只是缺乏持续性和进步意义的平面型崛起而已。宋明后儒高唱“存天理、灭人欲”悖论,将“心态文化”伪儒化推向了极致,从此中国社会与虚妄的“国民劣根性”结上不解之缘,几乎彻底扼杀灵性创造能力,自绝于发展进步的一切机遇;一朝与西方大国碰撞,一触即溃,竟至沦为任凭宰割的俎上鱼肉。孔子以后五百年,西方诞生基督教。神性的基督教,以入世的人本主义、始祖犯罪、因信称义、爱心金律、末日审判等救赎之道引导世人走上“人之所以为人”的“当行之路”;藉基督献身、复活、升天,和种种灵异奇迹的感人力量,以及“天国说”激发的私心动力,循草根群众路线由下而上发展起来,披荆斩棘征服了罗马帝国,在上古社会取得了孔子理性上层路线不能企及的真性胜利。罗马皇帝同汉家君主一样力图变造基督教为巩固王权的政治工具,实行“政教合一”,“教为政用”。罗马政治中心东迁后,基督教分为东西两大派。东部基督教自命正宗,称为东正教。东部地区一开始就是皇权高于教权,教会依附政府,皇帝直接干预和掌控教会事务,以至有权任免教会牧首,召开主教会议批准宗教会议决定、解释教义。正如马克思所说,“东正教不同于基督教其他教派的特徵,就是国家与教会,世俗生活与宗教生活混为一体。”没有象罗马天主教会在西方所起过的那种独立于王权的作用。东部基督教在帝国君权的控制下,实际上陷入了“政教合一”的窠臼,成为服务帝国政府的精神支柱;基督教的“两心调谐”精神在君主专制政治的压抑下不觉转入隐性状态。东正教地区的封建化过程进行得十分缓慢,整个社会死气沉沉,长期处于滞进状态。西部基督教为新兴蛮族国家接受,形成大一统的教会同分散的世俗国家并立,即所谓“上帝之城”与“世俗之城”并立的“双城记”型“凡圣两立”局面。西部基督教称为天主教,政教之间不是合而为一,而是互相制衡的关系,极大地有利于发挥“心态文化”的引导作用,促进了蛮族国家的文明进步。但罗马教廷“神权”无限膨胀,专横跋扈、腐化堕落、箝制思想,背离基督教“两心调谐”本义,走向了自己的反面,一度陷西部基督教文化区于精神蒙昧状态,几乎中断了社会发展进步的势头。西部基督教地区不同于“政教合一”的东正教地区以及伪儒当道的神州中华,14-16世纪出现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新教崛起、旧教革新,带动了“心态文化”返本开新的伟大转折。基督教世俗化人本主义精神,救赎“原罪”的爱心教义,经历罗马教会的反人性扭曲变形之馀,得以重振神威,正本清源,与时俱进,调谐“两心”,驱使灵性创造能力循正道顺畅发挥,跟上了时代进步的需要。大家知道,《大》剧九国中,除了“脱亚入欧”,走上歧途,后经美国大力扶持,追随西方有成的日本,那八个“原生”的崛起大国统统属于西方基督教文化区。今日基督教(Christianity)名下包括天主教(Catholic)、东正教(Orthodox)和新教(Protestant)三大派,以及其他一些小教派。八国中最为成功,引领潮流的美国、英国,加上佳境常在的荷兰,皆以新教为主,世称新教国家。德国是新教主流派路德宗(Lutheran Church)的发源地,法国是新教重要教派加尔文宗(Calvinists)的故乡,但旧教势力较大;这两个国家走了不少荆棘路,直到战后才跟了上来。葡萄牙、西班牙,坚守旧教阵容,自外于宗教改革,不免让出领先地位,敬陪末坐。信奉东正教的俄国长期拉在后面,上世纪闯新路,立功勋,摔跟斗,绕了个大弯子,现在还没有缓过气来。这一切难道都是事出偶然?进一步观察西部基督教文化区各国,可在更大范围见及新教文化影响下社会发展进步的优势。同说德语的德国、奥地利和瑞士相较,奥地利(极少新教徒,90%天主教徒)就不如早期新教加尔文宗重要基地瑞士(53%新教徒,46%天主教徒)以及新教的另一支派路德教的发源地德国(81新教徒,11%天主教徒)强盛。在说英语的英国(60%新教徒,9%天主教徒)、美国(51%新教徒,22%天主教徒)、澳大利亚(82%新教徒,9%天主教徒)、爱尔兰(5%新教徒,94%天主教徒)、与加拿大(45%新教徒,46%天主教徒)之间作一比较,也会有类似的发现。北欧瑞典、挪威和丹麦三国人民绝大多数(90%以上)都是路德宗(Lutheran Church)新教徒,它们在发展水平和人均收入上都高居世界最前列。
主要内容如下: 15世纪(中世纪)以来,随着地理大发现,世界各国开始相互认识、了解和竞争.在近现代,有九个国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先后登场,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它们是: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美国.《大国崛起》即以上述九国的发展历史为内容. 《大国崛起》(英文:The Rise of the Great Nations)是2006年在中国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CCTV-2)首播的一部12集电视纪录片,记录了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俄国、日本、美国九个世界级大国相继崛起的过程,并总结大国崛起的规律.
《大国崛起》是央视推出的一个大型历史纪录片,讲的是近代的一些世界强国是怎样从弱小到崛起到变成一个世界大国、强国的过程。
虽然这个节目才刚开播4天,但是收视率已经非常高了,我看了英国的崛起和发展这一集,这使我深有感触。
大不列颠帝国的繁荣从伊丽莎白一世时代开始,但真正让这个国家走向顶峰却是从工业时代开始的。
有人评价说:牛顿发现了进入工业时代的“钥匙”,瓦特拿着“钥匙”开启了工业时代的大门,而亚当斯密却倡导了自由贸易的市场经济法则。
没错,牛顿发现了“牛顿力学定律”,把人们从迷信神学转变到了崇尚科学,把我们现在认为“很弱智”的问题解决了,让人们了解了世界的运转方式,并悄悄地告诉了当时的人:工业时代将会很快来临。
而瓦特发明了蒸汽机,向人民宣告了:工业时代已经来临了。
亚当斯密发现了自由市场那只“无形的手”,让人民清楚地认识到工业时代的本质是社会化大生产的自由的市场经济。
英国在18世纪工业时代把英国领上了世界大国的舞台,也让世界发生了重大变化。
《大国崛起》这个节目的确是一个增长知识拓展智慧的的好地方。
在近现代以来的世界舞台上,有九个国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先后登场,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它们是: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美国。
11月13日至24日,12集大型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在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隆重推出,一套共8册的同名系列丛书也已同步发行。
这是中国中央电视台第一部以世界性大国的强国历史为题材并跨国摄制的大型电视纪录片。
今天的中国,正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
拥有广袤土地、众多人口和悠久历史的中国的富强,将创造人类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
而这一过程也正深刻地改变着中国社会,影响着世界格局。
近代以来160多年的追赶,让世界再次听到了中国的声音;新中国成立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近三十年来的巨变,使我们能够更自信和从容地立足于世界去探索自己的强国之路。
中国的几代领导人反复强调:我们的发展,要吸收和借鉴全人类的文明成果。
那么,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应该以什么样的胸怀和态度来看待曾经在近现代历史上引领世界潮流的国家?中国的和平发展,可以从中借鉴什么样的经验和教训?
2003年11月, *** 中央政治局进行了第九次集体学习,这次学习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学习的内容是:世界上9个主要国家自15世纪以来的兴衰史。
此后,关于这段历史的学习在其他各级党政部门多次进行。
基于这样的社会背景,中央电视台推出了12集电视系列片《大国崛起》来解读15世纪以来世界性大国崛起的历史,探究其兴盛背后的原因。
15世纪以来,人类社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原先割裂的世界开始真正意义上地连成了一个整体,彼此隔膜的世界各国开始相互认识和了解,也展开了相互的竞争。
在近现代以来的世界舞台上,有九个国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先后登场,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它们是: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美国。
12集大型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即以上述九国的发展历史为内容。
本片所说的“世界性大国”,不是人口和面积意义上的大国,而是在历史“成为全世界的历史”之后出现的具有全球性影响的国家。
《大国崛起》一片为讨论国家发展问题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历史资源和文明资源。
全片展示了九国通过不同方式、在不同时期内完成的强国历程,既体现出各自鲜明的不可重复的时代特征和民族个性,同时也探讨了某些相通的规律。
《大国崛起》一片将五百年来世界大国的历史立体地、直观地呈现给了观众。
但它并不是以全面呈现一国历史为目的的教科书的电视版,也不是一部以挖掘历史细节或揭秘历史真相为目的的考古式纪录片;它不拘泥于历史的支脉,不进行文明的比较,而更注重历史带给现实的思考。
以此为宗旨完成一部影像化的五百年大国兴起史,这在国内尚属首次。
《大国崛起》一片是中国的电视工作者和中外学术界鼎力合作的成果。
中外百余位来自历史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国际政治、国际关系等不同研究领域的知名学者及前政要接受了本片的采访,使本片得以反映出各国专家对于国家发展相关问题的思考和现阶段对世界历史与现实的认知程度。
《大国崛起》一片是中国纪录片人为回望世界历史提供的一个独特的视角。
本片制作历时三年,创作者不仅在浩如烟海的九国历史中进行了一次思想的长征,同时也在电视表现手法上力求创新。
岁月流逝,很多历史还“活着”:活在一栋古老的建筑上、一段残破的遗址间,一个偏僻的博物馆里,或者活在当地人的衣食住行中、活在源远流长的典礼仪式上、活在专家学者的考据里。
本片的七个摄制组分赴欧、亚、美九个国家进行深入采访和实地拍摄,拍摄了大量具有珍贵史料价值的历史档案、文物、遗迹等,获得了大量难得的第一手资料。
岁月悠悠,有些历史已经永远地消逝。
为了尽可能地接近那些遥远的、别国的历史,本片用电脑特技复原了大量重要的历史瞬间:葡萄牙和西班牙的航海探险、荷兰的大型商船队、英国全盛时期的第一届万国工业产品大博览会、攻陷巴士底狱、德国第一个火车站、美国黑船逼迫日本开国、彼得大帝兴建圣彼得堡、苏联讨论第一个五年计划、五月花号抵达美洲等等。
《大国崛起》一片,是中国电视人以电视传媒这一特别的载体来展现近现代世界发展的一次实践。
它试图以历史的眼光和全球的视野,为当下中国的现代化发展寻找镜鉴;试图站在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度,以寻找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为叙述平台;试图在风云四起的历史变迁中,寻找推动国家发展的根本力量。
对于正在进行现代化建设的中国,本片期许以开放的心态为国人打开视野;对于正处在全球化浪潮中的世界,本片期许能为人类共同的进步提供思考。
聆听历史是一种深远的智慧。
1 London 's Cathedral ( s Cathedral )Located in London, on behalf of the Baroque architecture, with its spectacular dome is known, is the world's second largest dome of the church, the church was Latin plane figure ten, the longitudinal axis of the meters, meters of horizontal axis. It mimics the Papal Basilica of Saint Peter in Rome, is a British classical architecture is represented. 's Cathedral first in 604 years to build, this gothic cathedral after repeated destruction, reconstruction, by the famous British designers and architects Ketuo Fu. Sir Christopher Wren ( Sir Christopher Wren ) at the end of seventeenth Century to complete the London's greatest church design, spent 45 years of painstaking efforts. The present church is also a Wren's tombstone, the book " If you seek hisMonument, just look around ( if you want to find his monument, please look around" ) . 1981 Diane and Charles's wedding ceremony was held here. 's Cathedral is the British people's spiritual prop, is regarded as the flame flying phoenix rising British Museum British MuseumBritish Museum also known as the British Museum, Oxford street in London to the north of the great Russell square, is the world's oldest, most magnificent scale of one of the museum. The huge ancient Rome architecture, artifacts and collections of books and reference materials are in the world any museum can not be compared. British Museum was established in 1753, 1759 opening to the outside world. Existing houses for the middle of the nineteenth Century was built, a total of more than 100 showrooms, area 6, 70000 square meters. Originally the main book collection, subsequently and historical relics and other ancient works of art, so far in possession of 4000000 pieces of exhibits. British Museum free opening day..The British Museum and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in New York, Le Louvre Museum in Paris with the listed as the world's three largest Museum consists of Egyptian Antiquities Museum, Museum of Greece and Rome, West Museum, Museum of medieval European and Oriental Art museum. The Egyptian Museum, Rome Museum of Greek and Oriental Art Museum collection of the most attract sb.'s attention, collection of ancient Rome, ancient Greek statues and the Egyptian mummy is well known in the Museum of the 33 exhibition is devoted to display Chinese artifacts in the permanent exhibition hall, and ancient Egypt, ancient Greece, ancient Rome and India exhibition hall is the only one of several National Gallery museum. The Museum of Chinese cultural relics in China include the arts category, to sum up in a word, the ancient stone, bronze, the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Stone scroll,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 porcelain marking China the history of various culture reach the peak of perfection treasures here can be seen, and has wide range, , this is just the British Museum's collection of 20000 3000 pieces of Chinese ancient treasures in a part of, another very nine deposited in the 10 reservoir chamber, unless given special permission, tourists are not treasure of the Museum : the first book of the dead, Luo plug the Rosetta Stone3 Buckingham Palace Buckingham PalaceBuckingham Palace is the highest palace in London, England, the right location ---- the Westminster zone. East St. James Park, West Linhai Park, the British royal family living and working places. The palace was built in the early 1703, the Duke of Buckingham, if the man at the end of Duke and John Sheffield. Here built a mansion, and the Duke of Buckingham 's name. The earliest known as Buckingham, meaning "the other people's homes". Buckingham Palace after repeated construction and expansion, has now become a scale of majestic three rectangular buildings. Foreign heads of state and government officials to visit England, the queen in the palace courtyard accompanied the guests review the guard of Palace square before the towers over the center of Elizabeth II's great-great-grandmother Queen Victoria gilded statue Palace has three open to the outside world: the praetorians ritual, in the palace on the south side of the Queen's gallery, the Royal Stables4 houses of Parliament and Big Ben Capitol and Big BenAccording to the Thames River and built houses of Parliament is a British political center. Is located in downtown London Thames River River, is the middle of nineteenth Century UK's Gothic architecture. The whole building in the southwest corner of the Vitoria tower high, high 103 meters, in addition, 97 meters high tower is also attract sb.'s attention, with the famous " Big Ben". This building is located was originally a palace, the palace was built in 1060, has since had built. Until 1512 Henry VIII moved from before, here is the king. The middle of the sixteenth Century, it became the seat of famous bell or Big Ben, the palace of Westminster clock ( coordinates: 51 degrees 30 ' "N, 00 degrees 07' " W ) the British Parliament meeting hall, bell tower, built in 1859. Installed in Westminster Bridge North Capitol building on the eastern side of the clock tower 95 meters high, clock tower surrounded by a circular clock disc, a diameter of meters, is a traditional London landmarks. Bell weighs tons, bell wheel diameter of meters, of hour hand and minute hand length of meters and meters, the pendulum weight 305 kg. Take a subway to be able in the Westminster Bridge station. The bell from that year is responsible for public works Commissioner Sir Benjamin producer, named " ben".5 Tower of London bridge Tower Bridge of LondonTower Bridge of London ( 51 degrees 30 '18 ' N, 0 degrees 04 '32 ' W ) is from the London Thames estuary is the first bridge ( Thames River to build a bridge 15 ), is also a symbol of London, "London, called the front gate .". The bridge was built in 1886, is open to the public on June 30, 1894, will be connected into a whole London north. Looking from a distance of tower bridge, the Twin Towers tower, splendid. Tower equipped with stairs, located within the museum, exhibition halls, shops, bars etc. The tower overlooking the Thames River, can enjoy the scenery on the downstream in ten. If meets the mist lock bridge, the landscape more skill, tower bridge is one of the London Agile Temple of West WestminsterThe Twin Towers is located in Westminster, the facade looks very spectacular. " Westminster" one from 970 ad, a group of the Benedictine monks in the church at that time, city of London, built the abbey church, now named date. The king's coronation ceremony, wedding banquet and national ceremony and other activities are held here, even the royal tombs are located almost here, in addition, many famous historical figures tombstone or monument is located in the addition, the Eiffel Tower is the French Paris's famous buildings
记得以前学生时代,一上中国近代史,我就逃课,有关这方面的图册一本也不买,原因是感到这门课的内容悲惨得令人窒息,今天割地明天赔款,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一个接一个,真是太伤自尊了。不仅如此,在国人笔下的中国近代史,深藏着一种强烈的“悲情情结”,一字字似乎都用血泪讲述着中国百年来的苦难历程,同时,还在义愤填膺地谴责西方列强的野蛮无理。这是中国人一种独特的历史观、世界观。央视正在热播的12集纪录片《大国崛起》之所以引起了广泛关注和热评,我认为关键之处就是,正面叙述了被我们称为西方列 强的国家崛起的过程,对国人根深蒂固的历史观和世界观提出了挑战。 为什么会有“悲情情结” 中国的近代史有那么多“悲情情结”,起源于中国自康熙以来紧闭的大门被西方列强的坚船撞开、中国人天朝大国的桃园美梦被它们的大炮轰开之后。 历史上,中国一直是重农业轻商业,重陆地轻海洋,重防守轻进攻,自给自足,这使中国完全可以在对外封闭的情况下解决自我生存问题。再加上本身“地大物博”,中国人始终认为,中国是天下的中心,其他民族是未曾开化的,把东边的民族称为夷,西边的称为戎,南边的称为蛮,北边的称作狄,全部都带有贬低蔑视之意。 这样一个向来是恩施天下、极少冒犯别人的大国,自1840年以后的一个多世纪里,前后被西方强迫签订了1000多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不仅将自己的领土暂时地或永久地划归外国,赔出近20亿两白银,海关也几乎交由外国人管理。这的确是每一个炎黄子孙不可忘记的屈辱历史,特别是中国几乎从没主动地去惹谁却无辜遭受此惨祸,更令人心痛不已。伴随着腐朽、没落但又自我感觉良好的中国,被列强连拖带拉、连打带压地进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一种挥之不去的“悲情”自然在中国人心中长久地沉淀下来。 少讲“悲情”,调整历史观 “悲情情结”是可以理解的。但问题是到底怪谁呢?百年后的今天,我们要做的更多的是依然黯然神伤地述说着那段悲惨的经历、控诉西方列强的暴行,还是更深层次地看待西方崛起的进程,总结那段历史的教训呢? 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现在回过头来看那段历史,生机勃勃的西方与腐朽没落的满清王朝之间是绝不可能有什么“平等”条约可言。无论在自然界还是在人类社会,这都是一个非常残酷但又无法更改的规律。 对于这个问题,伟人已有高论。马克思说:“与外界完全隔绝曾是旧中国存在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被英国的暴行破坏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过程,正如小心保存在密闭棺材里的木乃伊一接触新鲜空气便必然解体一样。”邓小平说:“要改变‘落后挨打’的局面,就必须打破封闭状态,实行对外开放。西方产业革命后,中国之所以落后,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当时的封建统治者采取愚昧的闭关自守政策,不思进取,因而既跟不上时代步伐,也不能抵御外来的侵略。” 站在今天的高度反观那些大国的强势崛起,反思近代中国的弱势发展,我们似乎应当这样总结:造成近代中国历史悲剧的因素固然有西方列强的蛮横无理,但更在于中国自己没有把握时机,没有抢先走上近代化之路。历史绝不能忘却,可该记住的不只是曾有过的辉煌或遭遇的苦难,最主要的应该是经验和教训。历史需要反思,可反思的主要不是别人当初不该做什么,而应是自己当初为何没有做,为何不抢占历史先机,事先成为世界强国。只有这样,才能以史为镜,校正中国今后发展的路标。 换个角度看世界 被我们称为列强的国家,最初也并非世界性的大国,有的甚至只是偏居一隅的弹丸之地。但是,它们都成功地完成了由小变大、由弱变强的社会发展过程。它们的成功就在于抓住了历史机遇,该走出去就走出去,该革新的时候就要革新。在走出去和革新的过程中,它们都在不同程度上实现了经济上的和政治上的现代化,成为世界性的大国。这一种历史进程绝不能因为其中一些国家后来衰落了,甚至像德国、日本一度走上歧途而被完全否定。事实上,正是由于过去扎实的底蕴,直到今天,那些列强中大的仍是世界性强国,小的也依然位于最发达国家之林。 更重要的是,问题还有另一面。西方国家是曾欺侮过中国,可从现代化角度上说,它们强迫中国打开大门,也促使中国开始卷入世界市场的漩涡当中。曾有一本名叫《中国走向近代化的里程碑》,列举了360个标志着中国近代化进程的“第一”,无论是政治、经济、外交方面的,还是思想、文化和教育方面的,都在不同程度上与西方国家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所以,需要我们换个角度来看待西方国家,不要只把它们看成是到处侵略扩张的列强,更要探求它们兴盛的缘由和奥秘,可汲取中华复兴之丰富营养。不宜专捡它们崛起历史中的瑕疵、曲折甚至犯罪来论证实际上是不走向海洋、不走向市场、不走向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的合理性。 “大国”不只是几个国家,而是顺应时代潮流的一种发展趋势,想在世界上有所作为的国家都必须重视并且应当融入这种潮流。观世界、看历史,这大概是最主要的。 世界性的大国不是天生的 当崛起的大国并不容易。有学者指出,大国崛起的因素有很多,比如历史机遇,经济实力,还有心理准备。 在这三方面中,历史机遇指的是客观环境,它是最公正的,几乎对所有国家都是一样的,关键在于每个国家自己如何去解读,怨天尤天是懦夫的表现。经济实力指的崛起者内部物质条件。可是,经济实力的强弱在时空上总是相对的,中国现在GDP总量名列世界前茅,而人均GDP排在百名之外,那么,中国经济实力是强还是弱?到底有没有崛起或复兴的基础?因此,笔者以为,心理因素可能更为重要。但是,心理因素不只是短暂的冲刺状态,而是一种恒久的强国意识。 何为强国意识?它不是那种动辄怀念自己先前阔过的炫耀或者曾经悲痛现在富裕,也不是自己未来强大了就能怎样的幻想,这些实际上都是弱国心态,甚至是国家层面上的阿Q精神或精神胜利法。 真正的强国意识是一种对待自己的充分信任,是一种对待历史的平和心态,是一种面向未来而非沉浸于过去的深邃眼光。强国意识应当是一种永远向上的心理常态,是一种开放、开拓与开明,包容、继承与创新的发展观。机遇是给有强国意识的国家准备的,实力是有强国意识的国家才能取得的,而机遇、实力只有在强国意识中才能进一步升华。 世界性的大国不是天生的。中国两千年来的成功不是天生的,而百年前的破败也不是偶然的,我们不要以为若没有近代史上那些波折,中国就一直是世界第一流的强国
一般说来,篇幅较长的毕业论文,都没有分标题。设置分标题的论文,因其内容的层次较多,整个理论体系较庞大、复杂,故通常设目录。设置目录的目的主要是:1.使读者能够在阅读该论文之前对全文的内容、结构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以便读者决定是读还是不读,是精读还是略读等。2.为读者选读论文中的某个分论点时提供方便。长篇论文,除中心论点外,还有许多分论点。当读者需要进一步了解某个分论点时,就可以依靠目录而节省时间。目录一般放置在论文正文的前面,因而是论文的导读图。要使目录真正起到导读图的作用,必须注重:1.准确。目录必须与全文的纲目相一致。也就是说,本文的标题、分标题与目录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2.清楚无误。目录应逐一标注该行目录在正文中的页码。标注页码必须清楚无误。3.完整。目录既然是论文的导读图,因而必然要求具有完整性。也就是要求文章的各项内容,都应在目录中反映出来,不得遗漏。目录有两种基本类型:1.用文字表示的目录。2.用数码表示的目录。这种目录较少见。但长篇大论,便于读者阅读,也有采用这种方式的。内容提要内容提要是全文内容的缩影。在这里,作者以极经济的笔墨,勾画出全文的整体面目;提出主要论点、揭示论文的研究成果、简要叙述全文的框架结构。内容提要是正文的附属部分,一般放置在论文的篇首。写作内容提要的目的在于:1.为了使指导老师在未审阅论文全文时,先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大体上的了解,知道研究所取得的主要成果,研究的主要逻辑顺序。2.为了使其他读者通过阅读内容提要,就能大略了解作者所研究的问题,假如产生共鸣,则再进一步阅读全文。在这里,内容提要成了把论文推荐给众多读者的“广告”。因此,内容提要应把论文的主要观点提示出来,便于读者一看就能了解论文内容的要点。论文提要要求写得简明而又全面,不要啰哩啰嗦抓不住要点或者只是干巴巴的几条筋,缺乏说明观点的材料。内容提要可分为报道性提要和指示性提要。报道性提要,主要介绍研究的主要方法与成果以及成果分析等,对文章内容的提示较全面。指示性提要,只简要地叙述研究的成果(数据、看法、意见、结论等),对研究手段、方法、过程等均不涉及。毕业论文一般使用指示性提要。关键词关键词是标示文献关键主题内容,但未经规范处理的主题词。它是为了文献标引工作,从论文中选取出来,用以表示全文主要内容信息款目的单词或术语。一篇论文可选取3~8个词作为关键词。正文一般来说,学术论文主题的内容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事实根据(通过本人实际考察所得到的语言、文化、文学、教育、社会、思想等事例或现象)。提出的事实根据要客观、真实,必要时要注明出处;2.前人的相关论述(包括前人的考察方法、考察过程、所得结论等)。理论分析中,应将他人的意见、观点与本人的意见、观点明确区分。无论是直接引用还是间接引用他人的成果,都应该注明出处;3.本人的分析、论述和结论等。做到使事实根据、前人的成果和本人的分析论述有机地结合,注意其间的逻辑关系。结论结论应是毕业论文的最终的、总体的结论,换句话说,结论应是整篇论文的结局、是整篇论文的归宿,而不是某一局部问题或某一分支问题的结论,也不是正文中各段的小结的简单重复。结论是该论文结论应当体现作者更深层的认识,且是从全篇论文的全部材料出发,经过推理、判断、归纳等逻辑分析过程而得到的新的学术总观念、总见解。结论可采“结论”等字样,要求精炼、准确地阐述自己的创造性工作或新的见解及其意义和作用,还可提出需要进一步讨论的问题和建议。结论应该准确、完整、明确、精练。
央视于2006年11月推出十二集政论专题片《大国崛起》,对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国和美国九个国家的崛起史进行评述。在中国国力大增,国际地位益显重要,深化改革面临瓶颈之际,此剧当有寻求历史借鉴,探索自身路向的积极意义。《大》剧结尾处,提出了“21世纪大国崛起道路”这样的大考问,一种以崛起为历史责任感的豪情壮志跃然毕现。最近世界各地舆论普遍关注中国崛起,大多肯定中国渐进融入国际主流体系的良性趋势,既显示正面期待,但又疑虑重重。美国《时代》周刊在今年1月11日发表以《中国:一个新王朝的发端》(China:Dawn of a New Dynasty)为题的封面故事,尤有代表性和影响力。《大》剧旁征博引之余,并没有回答究竟什么是决定国家命运的根本要素;“封面故事”反映了美国传媒全球战略的视野,对于中国自身的决定性内因,若有若无,一笔带过。欲问“新王朝”如何发端?尚须冷静、理性、诚实应对“21世纪大国崛起道路”的大考问。历史经验表明,无论就本国或外部世界而言,“大国崛起”未必总是好事,不可不分青红皂白。“大国崛起”怎样成为自己国家和整个世界的大吉大利,而非一场表面轰轰烈烈,带来绵绵人祸,赔上千百万条性命,了无进步意义的人类浩劫?诚为不容闪避的大哉问。“崛起”者,就是不甘平庸低下,争得既富且强,出人头地。人类出乎利己的生物本能,多要运用天赋特秉灵性创造能力,雄心勃勃追求“崛起”。个人、家庭、族群、集团以至社会、民族、国家,人同此心,心同此意。孔丘一言蔽之:“富与贵,人之所欲也。”(《论语:里仁》)古往今来,“大国崛起”有正道(良性)、偏锋(恶性)之大别,分属两类不同性质的历史范畴。其一为难能可贵的循正道以行。体现“万物之灵”悟性觉醒和优化抉择成功,遵循“人之所以为人”的“当行之路”,肯定利己私心(Private Interest)为天经地义的进取原动力(立足“个人本位”的人本主义。“仁者爱己”也。),善于领悟、培植和弘扬利他爱心或公心(Love, Public Interest)以调谐利己私心(“仁者爱人”;道德观念的滥觞。),造就一种“合作比不合作好”、视“利他”为极高明“利己”之道的“两心调谐” 型“心态文化” 境界(“仁者使人爱己”),藉以防范自私(Selfishness)犯罪的破坏作用,产生“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社会性效应,人类天赋特秉的灵性创造能力得以顺畅发挥,制度革新、科技发明纷至沓来,驱动社会持续发展进步,其一流前卫发明创造成果理所当然地为广大寻常百姓普天共享,而非特权统治阶层所能垄断;从而建成一个相对公正、安定和谐、繁荣富强,影响力举足轻重,泽惠整个人类大家庭的“崛起大国”。“当行之路”一旦走通,成为可持续的良性、上升型“崛起”,愈行愈宽,渐入佳境,前程似锦,堪以引导人类世界和平理性创新发展的历史进步潮流,好望“大同”,“与天地叁”焉。上述“当行之路”并非凭空臆想生造,是基于人性,善用灵性,率性问道,优化选择,领悟“两心调谐”为极高明“利己”之道的公理常识性结论,合乎“中庸”原理的人间正道,可从孔子的“仁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基督教教义等得到解释和印证。但是“中庸之难,难于上青天”,“大国崛起”循正道难,一以贯之循正道更是难上加难。其二:走偏锋所谓偏锋,主要指利己私心趋于损人利己的自私极端,与人类天赋特秉灵性能力相结合,构成伦理意义上的犯罪倾向。回顾世界上漫长农业社会时期不同地域的大国崛起,几乎都是这类偏锋较量话本故事。十九世纪中期达尔文提出物竞天择、优胜劣汰、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论”,接着出现了一种将生物界丛林法则延伸至万物之灵的人际关系的“社会进化论”或“社会达尔文主义”,视人类以强凌弱、侵略掠夺为天然合理、理所当然,成为近代史上支持帝国主义、殖民主义、法西斯主义等肆无忌惮走偏锋的返祖型自私极端意识形态。另一种表面上看来型态相反的偏锋,奉行极端利他的“至善”理想,以否定个人本位、标榜“大公无私”为能事,其实无我无私也就无爱无公,爱心或公心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乌托邦式的“不可能任务” ,一种假性理想主义,以至欺世愚民自肥手段而已。结果一方面社会成员的私心进取积极性被扼杀,或畸变,灵性创造能力无法循正道顺畅发挥;另一方面,特权统治阶层借虚矫伪善的极端利他外衣掩蔽,自私掠夺恶性犯罪为害尤烈。豪情万丈的空泛口号,挡不住社会性道德沦丧、活力不继、对抗性矛盾深化。这种背景下,即便崛起逞强,总是徒有其表、外强中干、画虎不成。借用现代惯用政治术语,这两种偏锋形式分别叫做极右或极左,但“形左”而“实右”也。偏锋“崛起”,无论如何自我美化、大言不惭,甚或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某些歪打正着的副作用,可为史家反复玩味、津津乐道,本质上总是返祖兽性丛林法则的延伸,弱肉强食惨烈决胜的结果;受益者只是代表特权统治阶层利益的少数群体,到头来不免自食其果,逃不脱历史的无情惩罚和讽刺。君不见西秦赢政虎狼之国、亚历山大的马其顿王国、成吉斯汗的蒙古帝国、希特勒的大日尔曼第三帝国等古今中外多少偏锋佼佼者,穷兵黩武,叱咤风云,辉煌崛起,扩张版图,广聚财富,雄霸天下,不旋踵烟飞灰灭,而今安在哉?这类“崛起”此起彼落,总是不可持续、预后不良的恶性、平面型“功业”,一番番亵渎着“人之所以为人”的良知,没有为人类生活带来什么进步,却把一部世界史涂抹成了腥风血雨的“相砍书” ,概属“史前史”而非真正人类史的篇章。孔子如是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论语:里仁》)央视《大》剧选列的九国,是近代世界“大国崛起”由普遍走偏锋转向循正道而行,体现崛起性质、规模、命运历史性大转折的颇有代表性的选集。最早崛起的葡萄牙和西班牙,地处欧洲南端,难于置喙分羹陆上,遂致力海外开发,拓展海上航路,促进了地理大发现,成为横跨新旧大陆的空前规模殖民大国,威风了百余年。但因不脱自私掠夺偏锋的历史局限性,终至一蹶不振,跻身西欧后进末座。九国中得成正果的,当属美利坚合众国、大英帝国以及小小荷兰。它们在历史性的探索中,曾经不同程度地陷于自私掠夺型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窠臼,甚至走得很远,但终于转进正道,沿着“当行之路”发展不止。它们以史无前例的创造力带动人类社会飞跃发展,由农业社会转进第一次工业化(蒸汽动力)、第二次工业化(电气化),第三次工业化(自动化),以至当今讯息化社会,成为引领世界进步潮流的主导。它们的成功,是人间正道亦即中庸之道极高明的鉴证,大不同于走偏锋崛起的“盛极必衰”宿命,其稳定性、持续性和旺盛创造活力已让许多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历史预言家大跌眼镜不止。法国、德国、日本走了很多弯路;特别是一度成为法西斯轴心的德国和日本,其崛起给人类世界带来了大灾难,也招致自身蒙受严惩。二次大战后,它们一起转进“当行之路”的轨道,实现了浴火重生般的重新崛起。十九、二十世纪之交,社会达尔文主义思潮甚嚣尘上,工业化西方列强纷纷偏离中道,走上自私掠夺型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道路,鱼肉弱势劳苦大众,瓜分全球势力范围,几将世界推进自我毁灭的战祸深渊。1917年,俄罗斯十月革命催生了社会主义苏联,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旗帜,试图建立一种理想化的公正社会,领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推行武装革命,造成雷霆万钧般的政治压力,迫使西方列强主流良性演变回归“中道”,是一场前无古人扭转乾坤的的伟大成功实践。以俄罗斯为主的苏联的崛起,曾被期许为人间正道的至善楷模。苏联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取得巨大成就,与主要竞争对手美国并列为超级大国。可惜执政党一开始选择了绝对权力和极左偏锋相结合的不归路,必然走向自己的反面,陷进体制僵化和绝对腐化的泥淖。半个多世纪冷战对峙的结果,苏联及其追随国家普遍经济发展停滞、社会矛盾日深、民心丧失殆尽,政权合法性不继,终于分崩离析,脱胎换骨,重归“中道”。可以说,苏联的兴起,成全了西方,拯救了世界;苏联的覆亡、转型,为绝对权力导向偏锋的悲剧性恶果提供了又一铁证,也反证了“中道”无与伦比的优化抉择特性。下一步让我们聚焦三个得成正果的大国,看看凭什么得天独厚,能够循正道以进,走在进步人类的最前列?世界上只有一个人类。一切正常人的“硬件”是一样的,天生的七情六欲是一样的;人类生存在同一个星球上,面对的自然环境考验也大同小异。那么为什么各自的发展道路会有极大差别?有的混混噩噩,怎么也崛起不了;有的崛起了,慧星般耀眼,焰火般灿烂,可是稍纵即逝,一蹶不振,沦为平庸末流,或开除球籍、消失无踪;有的居然幸运地找对了“当行之路”,万变不离其“中”,好景常在,日新月异,蒸蒸日上。其中究竟有什么秘密?“大国崛起”是政治、经济、教育、人文、科技、军事和价值观等多方面成就的综合体现,也与外部历史时机和环境条件息息相关;但无论如何,本国的内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欲循正道而起,究其内因,根本要素有二:一,具备一种基于“人之所以为人”的“当行之路”的社会性思想信仰,成为指导人生的共同价值观。《大》剧中许多专家反复强调了文化因素的非常重要性,说到底,应指“根本的文化”,或“文化的根本”,那就是每个人拥有的基本软体平台,本文正名为“心态文化”(“观念文化”),相当于人们常说的人生观、世界观、宇宙观。“心态文化”的核心内容是“为人之道”或“人际相处之道”,说到底就是关于利己私心和利他爱心(公心)这一双操控天赋特秉灵性活动的“无形的手”的协同关系了。“两心调谐”、“两心相悦”的“当行之路”,一旦成为社会性思想信仰,或即指导人生的共同价值观,可以造就伟大国家的伟大人民必备的高素质“软实力”,成为民族、国家“循正道”崛起的大本大源。中国人对于导向“人之所以为人”的“当行之路”,本来不陌生。两千五百年前,孔子倡导儒家学说,就是这番见地。可惜孔子的理性“仁学”超前了民智未开的上古时代,既难普及大众,也走不通上层路线,“知其不可而为之”罢了。西汉初期“独尊儒术”,表面上孔子思想大获全胜,实则根本篡改孔孟之道,曲解变造成为反人性的御用儒教,一种否定个人本位、取消自我意识,提倡愚忠愚孝的社会控制论。从此“政教合一”,“教为政用”,误尽苍生。西汉盛唐,一时“盛世”,只是缺乏持续性和进步意义的平面型崛起而已。宋明后儒高唱“存天理、灭人欲”悖论,将“心态文化”伪儒化推向了极致,从此中国社会与虚妄的“国民劣根性”结上不解之缘,几乎彻底扼杀灵性创造能力,自绝于发展进步的一切机遇;一朝与西方大国碰撞,一触即溃,竟至沦为任凭宰割的俎上鱼肉。孔子以后五百年,西方诞生基督教。神性的基督教,以入世的人本主义、始祖犯罪、因信称义、爱心金律、末日审判等救赎之道引导世人走上“人之所以为人”的“当行之路”;藉基督献身、复活、升天,和种种灵异奇迹的感人力量,以及“天国说”激发的私心动力,循草根群众路线由下而上发展起来,披荆斩棘征服了罗马帝国,在上古社会取得了孔子理性上层路线不能企及的真性胜利。罗马皇帝同汉家君主一样力图变造基督教为巩固王权的政治工具,实行“政教合一”,“教为政用”。罗马政治中心东迁后,基督教分为东西两大派。东部基督教自命正宗,称为东正教。东部地区一开始就是皇权高于教权,教会依附政府,皇帝直接干预和掌控教会事务,以至有权任免教会牧首,召开主教会议批准宗教会议决定、解释教义。正如马克思所说,“东正教不同于基督教其他教派的特徵,就是国家与教会,世俗生活与宗教生活混为一体。”没有象罗马天主教会在西方所起过的那种独立于王权的作用。东部基督教在帝国君权的控制下,实际上陷入了“政教合一”的窠臼,成为服务帝国政府的精神支柱;基督教的“两心调谐”精神在君主专制政治的压抑下不觉转入隐性状态。东正教地区的封建化过程进行得十分缓慢,整个社会死气沉沉,长期处于滞进状态。西部基督教为新兴蛮族国家接受,形成大一统的教会同分散的世俗国家并立,即所谓“上帝之城”与“世俗之城”并立的“双城记”型“凡圣两立”局面。西部基督教称为天主教,政教之间不是合而为一,而是互相制衡的关系,极大地有利于发挥“心态文化”的引导作用,促进了蛮族国家的文明进步。但罗马教廷“神权”无限膨胀,专横跋扈、腐化堕落、箝制思想,背离基督教“两心调谐”本义,走向了自己的反面,一度陷西部基督教文化区于精神蒙昧状态,几乎中断了社会发展进步的势头。西部基督教地区不同于“政教合一”的东正教地区以及伪儒当道的神州中华,14-16世纪出现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新教崛起、旧教革新,带动了“心态文化”返本开新的伟大转折。基督教世俗化人本主义精神,救赎“原罪”的爱心教义,经历罗马教会的反人性扭曲变形之馀,得以重振神威,正本清源,与时俱进,调谐“两心”,驱使灵性创造能力循正道顺畅发挥,跟上了时代进步的需要。大家知道,《大》剧九国中,除了“脱亚入欧”,走上歧途,后经美国大力扶持,追随西方有成的日本,那八个“原生”的崛起大国统统属于西方基督教文化区。今日基督教(Christianity)名下包括天主教(Catholic)、东正教(Orthodox)和新教(Protestant)三大派,以及其他一些小教派。八国中最为成功,引领潮流的美国、英国,加上佳境常在的荷兰,皆以新教为主,世称新教国家。德国是新教主流派路德宗(Lutheran Church)的发源地,法国是新教重要教派加尔文宗(Calvinists)的故乡,但旧教势力较大;这两个国家走了不少荆棘路,直到战后才跟了上来。葡萄牙、西班牙,坚守旧教阵容,自外于宗教改革,不免让出领先地位,敬陪末坐。信奉东正教的俄国长期拉在后面,上世纪闯新路,立功勋,摔跟斗,绕了个大弯子,现在还没有缓过气来。这一切难道都是事出偶然?进一步观察西部基督教文化区各国,可在更大范围见及新教文化影响下社会发展进步的优势。同说德语的德国、奥地利和瑞士相较,奥地利(极少新教徒,90%天主教徒)就不如早期新教加尔文宗重要基地瑞士(53%新教徒,46%天主教徒)以及新教的另一支派路德教的发源地德国(81新教徒,11%天主教徒)强盛。在说英语的英国(60%新教徒,9%天主教徒)、美国(51%新教徒,22%天主教徒)、澳大利亚(82%新教徒,9%天主教徒)、爱尔兰(5%新教徒,94%天主教徒)、与加拿大(45%新教徒,46%天主教徒)之间作一比较,也会有类似的发现。北欧瑞典、挪威和丹麦三国人民绝大多数(90%以上)都是路德宗(Lutheran Church)新教徒,它们在发展水平和人均收入上都高居世界最前列。
西南财经大学 国际商学院 2006级国际经济与贸易2班 王意文(40602026)摘 要:《大国崛起》纪录片中九个近现代强国各具特色,各自独到的发展模式都值得中国借鉴和运用。只有在工商业、金融业方面取得更大的突破,才是一个国家得以崛起的条件。中国古代经济的离不开土地,商业的发展极为缓慢。在工商与金融竞先发展的世界经济潮流中,这决定了中国必然落后的地位。中国要实现真正的崛起,必须具备大国思维。大国思维就是强者的思维,就是不计前嫌,就是原谅日本。关键词:工商业与金融业上的创新,经济利益,大国思维,真心公平文献综述:《大国崛起》这部电视纪录片中描述的各个国家成功的经验值得深刻探讨。夏建平在《大国在何处崛起》中写到,“作为一个庞大的组织机构,我们可以看见它的发展之路都是延着一条有规律可循的轨迹伸延前行的。这些大国的崛起,不仅仅对于其他的国家,而是对于任何一个组织、甚至于每一个个人都有着非常具有现实性的借鉴意义,给每一个人的工作和生活带来影响深远的启示。” 中国,正是这个世界上最庞大的组织机构,学习先头国家的经验,是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另外,中国的崛起也必须靠一种精神,一种思维来引导。夏正智在《中国要有大国思维》中认为中国的大国思维是要做到保持经济自主自立,防止出现对其他国家,特别是对某一个国家或少数几个国家的严重依赖;保持思想政治文化的自我生产、自我创造、自我服务;保持政治制度和体制上的不断创新和发展;保持军事上的自主独立和创新发展并且发挥国际事务中的大国作用。本文正是从吸取、总结他国经验教训以及树立大国思维两方面展开分析。正文:“公元1500年前后的地理大发现,拉开了不同国家相互对话和相互竞争的历史大幕,由此,大国崛起的道路有了全球坐标。五百年来,在人类现代化进程的大舞台上,相继出现了九个世界性大国,它们是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和美国。大国兴衰更替的故事,留下了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和经验教训,启迪着今天,也影响着未来……”这是大国的崛起的开场白,他告诉了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那就是这九个国家之所以能成为世界近代的大国,是因为他们都有着远大的目标,有着远大的报复,大国的发展同时也启示着人类,对于中国也有着深远的影响。没错,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美国,纵览这九个近现代强国,都各具特色,各自独到的发展模式都值得中国借鉴和运用。纵观片中九个大国的崛起,那应该是一个人类现代化的历史进程,进程的本质是人类社会经济脚步的向前迈进。五百多年的历史,不断演绎的是世界以工商业与金融业为主要动力的生产力的兴起与发展的过程。只有在工商业、金融业方面取得更大的突破,才是一个国家得以崛起的条件;只要这个条件得以转化为现实,那么哪怕这个国家小如荷兰,它也会成为影响世界的中流砥柱。世界的经济在荷兰真正地开动了齿轮,荷兰总是成为世界的先锋,成为世界工商与金融的先驱者。1602年,荷兰成立了历史上第一个联合的股份公司——荷兰东印度公司。1609年,世界历史上第一个股票交易所诞生在阿姆斯特丹。只要愿意,东印度公司的股东们可以随时通过股票交易所,将自己手中的股票变成现金。同年,荷兰阿姆斯特丹银行成立,它是一个城市银行、财政银行和兑换银行。它日吸收存款,发放贷款,甚至可以合法地贷款给自己国家的敌人。这些都意味着,大国的崛起,是离不开经济上的创新与突破的。从这点可见,中国拥有其辉煌的历史,却没能赶上人类社会现代化的步伐,与其“泱泱大国”是不无关系的。正是基于国土的辽阔与肥沃,物资的丰盛,中国才不用为生存的物质而担忧,正是基于人口的众多,国威的光耀,中国才只会“天国朝拜”,安于现状,不求突破。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从来就离不开土地,商业的发展极为缓慢。在工商与金融竞先发展的世界经济潮流中,这就决定了中国必然落后的地位。况且疆域的广阔,闭门守国的政策,更阻碍了中国与外交流的进度,推后了中国的觉醒。那么,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力量是什么?是经济利益。荷兰人能够发明一刀子取出鲱鱼肠子的方法,能够造出造价比西班牙低一倍的航船,能够率先发展工商业与金融业,都是他们在追求财富的意志下的举措。对经济利益的渴望,使人的聪明才智发挥到了极至。所以说,如果把他们的爱财之心转化成一种力量,那么它会比任何政治、军事与制度的力量更为强大。荷兰人所在乎的,仿佛只有财富。他们可以为财富而放弃自尊,为财富而愿意将自己国家的政权交由外国,却不知“事实上他们已经拥有了一个国家”。当然,在各大国风云崛起的过程中,政治体制、科学技术等也都在大国的崛起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是归根到底,经济总是最根本的因素。它是使政治体制与科技发生变化与作用的内在原因。值得注意的是,当科学技术已经成为一种追求利益的力量时,一个国家对待科学与人才的态度会对这个国家的发展存在着巨大的影响。然而却恰在这一点上,中国一直都存在着很大的问题。中国发明了指南针,外国用来航海指向,中国却用来看风水;中国发明了火药,外国用来扩张疆土,中国却更愿意用来燃起爆竹。在《大国崛起》中,中国并没有以主角的身份出现,然而,我们却可以看到中国作为一个配角那正走向衰弱的身影。大国兴衰更替的故事,留下了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和经验教训,挖掘其中的启示与意义,是中国刻不容缓的任务。另外,除了借鉴历史上大国成功的经验,中国,这个拿破仑口中东方沉睡的雄狮,要实现真正的崛起,还必须具备大国思维。不过,所谓的大国崛起好象都是虚假的话题,中国自有人类历史以来就是大国,实际上并不存在什么崛起的问题。可以这么比喻,中国一直就是巨人,只是有一段时间被人打晕,躺在地上。可巨人还没有死,现在慢慢苏醒过来了。大国崛起是有些人躺着看别人,本来是巨人的中国应该站起来观察别人,要有大的思维才能够配得上我们巨人的身躯。大国思维就是强者的思维,就是不计前嫌。弱小的人或群体会存在强烈的报复心理和行为。因为只有保持强烈的复仇心理才可以阻止别人以后的侵害。这是生物进化的原理。蜜蜂等低等的生物不要命的报复是为了争取以后好的生存环境。同理弱小者很注重报复心理和行为,也是为了警告那些侵略者或意图侵略攻击者,这是弱者的生存之道。而中国从古至今就是泱泱大国,根本不需旧怨重提,我们的待客之道是“以德抱怨”。人类历史从来只有武力压服,没有武力会让人“心悦诚服”。要人信服,只有“以德抱怨”。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就是使人心服,以德抱怨的例子。突厥的归服也不是靠武力征服,而是真心的平等待人的结果。因此大国的心态和大国的思维必须要求我们放下历史仇怨,眼光朝后。大国并不需靠抱怨、报复来恐吓对手。大国立国的根本是真心公平地待人。所以既要虚心学习总结别人的经验,更为重要的是决不能忽视自己的大国身份。举几个例说明什么是强者思维,什么是大国思维。“七擒七纵孟获”就是大国思维;官渡之战后曹操烧降书就是强者思维,学习曹操自然要不得。现实的强国思维很简单:原谅日本。过去在中国最孱弱的时候(民心不齐、经济衰败),日本人都无法征服我们,现在他们自己做梦都难以实现征服中国愿境,这是不争的事实。大国立威的关键是公平,连日本这样有罪过的敌人,我们都可以公平的对待,可以原谅。那世界上的其他国家更会对中国心悦诚服。刘邦封他最恨的人雍齿;齐桓公任原来要杀他的管仲为相,都是同样的道理。个人认为,当今的中国就是缺乏别国推心置腹的信任,特别是普通的国民。处理好与日本的关系是大国思维的关键,对树立中国的大国形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考究枝节上的大国兴衰无大的益处。以中国现在的成功经验,加之有深厚悠久的历史,还有宽以待人的公平心态,小国也可稳操权柄,何况中国?原谅日本可以树立中国的威信,事半功倍何乐而不为。参考文献1.辛一山. 大国崛起应该有大的思维. 联合早报网,2007/10/192.欧阳宏生主编.纪录片概论.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4年3.[意]克罗齐.历史学的理论和历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4.门洪华主编:《中国:大国崛起》,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4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