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国崛起》对中国的借鉴意义 【内容】 《大国崛起》通过展示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等九个国家在不同时期、用不同方式实现强国的历程,不仅体现出各自鲜明的不可复制的时代特征和民族个性,同时也探讨了某些相通的规律,对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的经济发展方向与模式有指导作用。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动体制创新。 葡萄牙、西班牙是市场经济的发端国,英、法是自由市场经济的创始国,美国是用市场经济无形的手与政府干预有形的手共同调节经济的开山祖。事实证明,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要想经济平稳运行,必须坚持市场与宏观调控相结合,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当前,我国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转变,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尖锐,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不协调。我国必须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科技研发,推动产业结构的合理发展,要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加快转变对外贸易方式,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以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一、抓住发展机遇,提升国家实力。大国崛起都是抓住了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历史机遇。英国抓住以蒸汽机为标志的第一次产业革命标志,成为世界霸;美国则在电力为标志第二产业革命中占得先机。因此,我国崛起必须善于抓住发展机遇,在以信息技术为标志的第三次产业革命中,要切实推进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的发展,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增强我国的国际竞争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经济基础。 积极发展科技,推进教育文化事业。日本十分重视这方面发展,积极向外国学习。不论是涩泽荣一前往欧洲参加万国博览会,回国宣传新思想,还是日本1871年派使团出使欧美各国,都为明治维新的开展奠定了基础。明治维新期间,日本重视发展科学技术,重视教育和人才培养,普及义务教育,派遣留学生,加快了向西方学习的步伐,缩短了与西方经济的差距。在当今,国际竞争是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国必须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培养高素质人才,切实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二、改革要循序渐进,不能一蹴而就。苏联的兴衰就是个很好的例子。沙皇彼得一世、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本来是俄罗斯改革体制最有力的推动者,可当改革到一定阶段时,改革必然触犯到这些人的利益,此时他们都同时不约而同成为改革的反对者。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葬送国家几十年改革的成果。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坚持改革开放,是我国的强国之路。切实要推进改革的发展, 循序渐进,并且进行要彻底。 三、 弘扬社会主义新风尚,培养民族精神,推进思想解放。大国的崛起都经历了思想解放的历史过程,都是以思想解放为先导的。英国的崛起经历了早期的新教运动,为商业资本主义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在启蒙运动下,法国爆发大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的发展。日本人具有武士道精神,具有很强的民族凝聚力,明治维新期间更是在太久保利通和木户孝允的带领下,吸收借鉴人类文明成果,民族精神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我国必须要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执政地位,树立社会主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努力提高人民的幸福感,增强民族凝聚力,提升民族竞争力。 要实现和平崛起。德国发动了两次世界大战,严重破坏了世界和平,阻碍了社会发展,不容历史所原谅。当德国总理勃兰特在波兰集中营长跪忏悔,我们看到了德国人勇于反思和敢于悔过的决心,我们也相信他们必将实现和平发展。跪下来的勃兰特,站起来的是整个德国。因此,我国必须要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广泛开展对外竞争与合作,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我国作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之一,在国际上有重要地位。我国要坚持求同存异,维护世界和平,推动共同发展,展示我国负责大国形象,绝对要避免世界大战的悲剧。 《大国崛起》是中国纪录片人为回望世界历史提供的一个独特的视角。它以历史的眼光和全球的视野,为当下中国的发展寻找鉴镜;它站在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度,为中国现代化提供经验;它以寻找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为叙述平台,为推动中国的发展寻找根本的力量。 聆听历史是一种深远的领悟,借鉴历史是一种内在的智慧。相信通过《大国崛起》,必将启迪中国未来的发展;相信通过共同奋斗,必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央视于2006年11月推出十二集政论专题片《大国崛起》,对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国和美国九个国家的崛起史进行评述。在中国国力大增,国际地位益显重要,深化改革面临瓶颈之际,此剧当有寻求历史借鉴,探索自身路向的积极意义。《大》剧结尾处,提出了“21世纪大国崛起道路”这样的大考问,一种以崛起为历史责任感的豪情壮志跃然毕现。最近世界各地舆论普遍关注中国崛起,大多肯定中国渐进融入国际主流体系的良性趋势,既显示正面期待,但又疑虑重重。美国《时代》周刊在今年1月11日发表以《中国:一个新王朝的发端》(China:Dawn of a New Dynasty)为题的封面故事,尤有代表性和影响力。《大》剧旁征博引之余,并没有回答究竟什么是决定国家命运的根本要素;“封面故事”反映了美国传媒全球战略的视野,对于中国自身的决定性内因,若有若无,一笔带过。欲问“新王朝”如何发端?尚须冷静、理性、诚实应对“21世纪大国崛起道路”的大考问。历史经验表明,无论就本国或外部世界而言,“大国崛起”未必总是好事,不可不分青红皂白。“大国崛起”怎样成为自己国家和整个世界的大吉大利,而非一场表面轰轰烈烈,带来绵绵人祸,赔上千百万条性命,了无进步意义的人类浩劫?诚为不容闪避的大哉问。“崛起”者,就是不甘平庸低下,争得既富且强,出人头地。人类出乎利己的生物本能,多要运用天赋特秉灵性创造能力,雄心勃勃追求“崛起”。个人、家庭、族群、集团以至社会、民族、国家,人同此心,心同此意。孔丘一言蔽之:“富与贵,人之所欲也。”(《论语:里仁》)古往今来,“大国崛起”有正道(良性)、偏锋(恶性)之大别,分属两类不同性质的历史范畴。其一为难能可贵的循正道以行。体现“万物之灵”悟性觉醒和优化抉择成功,遵循“人之所以为人”的“当行之路”,肯定利己私心(Private Interest)为天经地义的进取原动力(立足“个人本位”的人本主义。“仁者爱己”也。),善于领悟、培植和弘扬利他爱心或公心(Love, Public Interest)以调谐利己私心(“仁者爱人”;道德观念的滥觞。),造就一种“合作比不合作好”、视“利他”为极高明“利己”之道的“两心调谐” 型“心态文化” 境界(“仁者使人爱己”),藉以防范自私(Selfishness)犯罪的破坏作用,产生“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社会性效应,人类天赋特秉的灵性创造能力得以顺畅发挥,制度革新、科技发明纷至沓来,驱动社会持续发展进步,其一流前卫发明创造成果理所当然地为广大寻常百姓普天共享,而非特权统治阶层所能垄断;从而建成一个相对公正、安定和谐、繁荣富强,影响力举足轻重,泽惠整个人类大家庭的“崛起大国”。“当行之路”一旦走通,成为可持续的良性、上升型“崛起”,愈行愈宽,渐入佳境,前程似锦,堪以引导人类世界和平理性创新发展的历史进步潮流,好望“大同”,“与天地叁”焉。上述“当行之路”并非凭空臆想生造,是基于人性,善用灵性,率性问道,优化选择,领悟“两心调谐”为极高明“利己”之道的公理常识性结论,合乎“中庸”原理的人间正道,可从孔子的“仁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基督教教义等得到解释和印证。但是“中庸之难,难于上青天”,“大国崛起”循正道难,一以贯之循正道更是难上加难。其二:走偏锋所谓偏锋,主要指利己私心趋于损人利己的自私极端,与人类天赋特秉灵性能力相结合,构成伦理意义上的犯罪倾向。回顾世界上漫长农业社会时期不同地域的大国崛起,几乎都是这类偏锋较量话本故事。十九世纪中期达尔文提出物竞天择、优胜劣汰、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论”,接着出现了一种将生物界丛林法则延伸至万物之灵的人际关系的“社会进化论”或“社会达尔文主义”,视人类以强凌弱、侵略掠夺为天然合理、理所当然,成为近代史上支持帝国主义、殖民主义、法西斯主义等肆无忌惮走偏锋的返祖型自私极端意识形态。另一种表面上看来型态相反的偏锋,奉行极端利他的“至善”理想,以否定个人本位、标榜“大公无私”为能事,其实无我无私也就无爱无公,爱心或公心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乌托邦式的“不可能任务” ,一种假性理想主义,以至欺世愚民自肥手段而已。结果一方面社会成员的私心进取积极性被扼杀,或畸变,灵性创造能力无法循正道顺畅发挥;另一方面,特权统治阶层借虚矫伪善的极端利他外衣掩蔽,自私掠夺恶性犯罪为害尤烈。豪情万丈的空泛口号,挡不住社会性道德沦丧、活力不继、对抗性矛盾深化。这种背景下,即便崛起逞强,总是徒有其表、外强中干、画虎不成。借用现代惯用政治术语,这两种偏锋形式分别叫做极右或极左,但“形左”而“实右”也。偏锋“崛起”,无论如何自我美化、大言不惭,甚或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某些歪打正着的副作用,可为史家反复玩味、津津乐道,本质上总是返祖兽性丛林法则的延伸,弱肉强食惨烈决胜的结果;受益者只是代表特权统治阶层利益的少数群体,到头来不免自食其果,逃不脱历史的无情惩罚和讽刺。君不见西秦赢政虎狼之国、亚历山大的马其顿王国、成吉斯汗的蒙古帝国、希特勒的大日尔曼第三帝国等古今中外多少偏锋佼佼者,穷兵黩武,叱咤风云,辉煌崛起,扩张版图,广聚财富,雄霸天下,不旋踵烟飞灰灭,而今安在哉?这类“崛起”此起彼落,总是不可持续、预后不良的恶性、平面型“功业”,一番番亵渎着“人之所以为人”的良知,没有为人类生活带来什么进步,却把一部世界史涂抹成了腥风血雨的“相砍书” ,概属“史前史”而非真正人类史的篇章。孔子如是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论语:里仁》)央视《大》剧选列的九国,是近代世界“大国崛起”由普遍走偏锋转向循正道而行,体现崛起性质、规模、命运历史性大转折的颇有代表性的选集。最早崛起的葡萄牙和西班牙,地处欧洲南端,难于置喙分羹陆上,遂致力海外开发,拓展海上航路,促进了地理大发现,成为横跨新旧大陆的空前规模殖民大国,威风了百余年。但因不脱自私掠夺偏锋的历史局限性,终至一蹶不振,跻身西欧后进末座。九国中得成正果的,当属美利坚合众国、大英帝国以及小小荷兰。它们在历史性的探索中,曾经不同程度地陷于自私掠夺型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窠臼,甚至走得很远,但终于转进正道,沿着“当行之路”发展不止。它们以史无前例的创造力带动人类社会飞跃发展,由农业社会转进第一次工业化(蒸汽动力)、第二次工业化(电气化),第三次工业化(自动化),以至当今讯息化社会,成为引领世界进步潮流的主导。它们的成功,是人间正道亦即中庸之道极高明的鉴证,大不同于走偏锋崛起的“盛极必衰”宿命,其稳定性、持续性和旺盛创造活力已让许多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历史预言家大跌眼镜不止。法国、德国、日本走了很多弯路;特别是一度成为法西斯轴心的德国和日本,其崛起给人类世界带来了大灾难,也招致自身蒙受严惩。二次大战后,它们一起转进“当行之路”的轨道,实现了浴火重生般的重新崛起。十九、二十世纪之交,社会达尔文主义思潮甚嚣尘上,工业化西方列强纷纷偏离中道,走上自私掠夺型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道路,鱼肉弱势劳苦大众,瓜分全球势力范围,几将世界推进自我毁灭的战祸深渊。1917年,俄罗斯十月革命催生了社会主义苏联,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旗帜,试图建立一种理想化的公正社会,领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推行武装革命,造成雷霆万钧般的政治压力,迫使西方列强主流良性演变回归“中道”,是一场前无古人扭转乾坤的的伟大成功实践。以俄罗斯为主的苏联的崛起,曾被期许为人间正道的至善楷模。苏联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取得巨大成就,与主要竞争对手美国并列为超级大国。可惜执政党一开始选择了绝对权力和极左偏锋相结合的不归路,必然走向自己的反面,陷进体制僵化和绝对腐化的泥淖。半个多世纪冷战对峙的结果,苏联及其追随国家普遍经济发展停滞、社会矛盾日深、民心丧失殆尽,政权合法性不继,终于分崩离析,脱胎换骨,重归“中道”。可以说,苏联的兴起,成全了西方,拯救了世界;苏联的覆亡、转型,为绝对权力导向偏锋的悲剧性恶果提供了又一铁证,也反证了“中道”无与伦比的优化抉择特性。下一步让我们聚焦三个得成正果的大国,看看凭什么得天独厚,能够循正道以进,走在进步人类的最前列?世界上只有一个人类。一切正常人的“硬件”是一样的,天生的七情六欲是一样的;人类生存在同一个星球上,面对的自然环境考验也大同小异。那么为什么各自的发展道路会有极大差别?有的混混噩噩,怎么也崛起不了;有的崛起了,慧星般耀眼,焰火般灿烂,可是稍纵即逝,一蹶不振,沦为平庸末流,或开除球籍、消失无踪;有的居然幸运地找对了“当行之路”,万变不离其“中”,好景常在,日新月异,蒸蒸日上。其中究竟有什么秘密?“大国崛起”是政治、经济、教育、人文、科技、军事和价值观等多方面成就的综合体现,也与外部历史时机和环境条件息息相关;但无论如何,本国的内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欲循正道而起,究其内因,根本要素有二:一,具备一种基于“人之所以为人”的“当行之路”的社会性思想信仰,成为指导人生的共同价值观。《大》剧中许多专家反复强调了文化因素的非常重要性,说到底,应指“根本的文化”,或“文化的根本”,那就是每个人拥有的基本软体平台,本文正名为“心态文化”(“观念文化”),相当于人们常说的人生观、世界观、宇宙观。“心态文化”的核心内容是“为人之道”或“人际相处之道”,说到底就是关于利己私心和利他爱心(公心)这一双操控天赋特秉灵性活动的“无形的手”的协同关系了。“两心调谐”、“两心相悦”的“当行之路”,一旦成为社会性思想信仰,或即指导人生的共同价值观,可以造就伟大国家的伟大人民必备的高素质“软实力”,成为民族、国家“循正道”崛起的大本大源。中国人对于导向“人之所以为人”的“当行之路”,本来不陌生。两千五百年前,孔子倡导儒家学说,就是这番见地。可惜孔子的理性“仁学”超前了民智未开的上古时代,既难普及大众,也走不通上层路线,“知其不可而为之”罢了。西汉初期“独尊儒术”,表面上孔子思想大获全胜,实则根本篡改孔孟之道,曲解变造成为反人性的御用儒教,一种否定个人本位、取消自我意识,提倡愚忠愚孝的社会控制论。从此“政教合一”,“教为政用”,误尽苍生。西汉盛唐,一时“盛世”,只是缺乏持续性和进步意义的平面型崛起而已。宋明后儒高唱“存天理、灭人欲”悖论,将“心态文化”伪儒化推向了极致,从此中国社会与虚妄的“国民劣根性”结上不解之缘,几乎彻底扼杀灵性创造能力,自绝于发展进步的一切机遇;一朝与西方大国碰撞,一触即溃,竟至沦为任凭宰割的俎上鱼肉。孔子以后五百年,西方诞生基督教。神性的基督教,以入世的人本主义、始祖犯罪、因信称义、爱心金律、末日审判等救赎之道引导世人走上“人之所以为人”的“当行之路”;藉基督献身、复活、升天,和种种灵异奇迹的感人力量,以及“天国说”激发的私心动力,循草根群众路线由下而上发展起来,披荆斩棘征服了罗马帝国,在上古社会取得了孔子理性上层路线不能企及的真性胜利。罗马皇帝同汉家君主一样力图变造基督教为巩固王权的政治工具,实行“政教合一”,“教为政用”。罗马政治中心东迁后,基督教分为东西两大派。东部基督教自命正宗,称为东正教。东部地区一开始就是皇权高于教权,教会依附政府,皇帝直接干预和掌控教会事务,以至有权任免教会牧首,召开主教会议批准宗教会议决定、解释教义。正如马克思所说,“东正教不同于基督教其他教派的特徵,就是国家与教会,世俗生活与宗教生活混为一体。”没有象罗马天主教会在西方所起过的那种独立于王权的作用。东部基督教在帝国君权的控制下,实际上陷入了“政教合一”的窠臼,成为服务帝国政府的精神支柱;基督教的“两心调谐”精神在君主专制政治的压抑下不觉转入隐性状态。东正教地区的封建化过程进行得十分缓慢,整个社会死气沉沉,长期处于滞进状态。西部基督教为新兴蛮族国家接受,形成大一统的教会同分散的世俗国家并立,即所谓“上帝之城”与“世俗之城”并立的“双城记”型“凡圣两立”局面。西部基督教称为天主教,政教之间不是合而为一,而是互相制衡的关系,极大地有利于发挥“心态文化”的引导作用,促进了蛮族国家的文明进步。但罗马教廷“神权”无限膨胀,专横跋扈、腐化堕落、箝制思想,背离基督教“两心调谐”本义,走向了自己的反面,一度陷西部基督教文化区于精神蒙昧状态,几乎中断了社会发展进步的势头。西部基督教地区不同于“政教合一”的东正教地区以及伪儒当道的神州中华,14-16世纪出现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新教崛起、旧教革新,带动了“心态文化”返本开新的伟大转折。基督教世俗化人本主义精神,救赎“原罪”的爱心教义,经历罗马教会的反人性扭曲变形之馀,得以重振神威,正本清源,与时俱进,调谐“两心”,驱使灵性创造能力循正道顺畅发挥,跟上了时代进步的需要。大家知道,《大》剧九国中,除了“脱亚入欧”,走上歧途,后经美国大力扶持,追随西方有成的日本,那八个“原生”的崛起大国统统属于西方基督教文化区。今日基督教(Christianity)名下包括天主教(Catholic)、东正教(Orthodox)和新教(Protestant)三大派,以及其他一些小教派。八国中最为成功,引领潮流的美国、英国,加上佳境常在的荷兰,皆以新教为主,世称新教国家。德国是新教主流派路德宗(Lutheran Church)的发源地,法国是新教重要教派加尔文宗(Calvinists)的故乡,但旧教势力较大;这两个国家走了不少荆棘路,直到战后才跟了上来。葡萄牙、西班牙,坚守旧教阵容,自外于宗教改革,不免让出领先地位,敬陪末坐。信奉东正教的俄国长期拉在后面,上世纪闯新路,立功勋,摔跟斗,绕了个大弯子,现在还没有缓过气来。这一切难道都是事出偶然?进一步观察西部基督教文化区各国,可在更大范围见及新教文化影响下社会发展进步的优势。同说德语的德国、奥地利和瑞士相较,奥地利(极少新教徒,90%天主教徒)就不如早期新教加尔文宗重要基地瑞士(53%新教徒,46%天主教徒)以及新教的另一支派路德教的发源地德国(81新教徒,11%天主教徒)强盛。在说英语的英国(60%新教徒,9%天主教徒)、美国(51%新教徒,22%天主教徒)、澳大利亚(82%新教徒,9%天主教徒)、爱尔兰(5%新教徒,94%天主教徒)、与加拿大(45%新教徒,46%天主教徒)之间作一比较,也会有类似的发现。北欧瑞典、挪威和丹麦三国人民绝大多数(90%以上)都是路德宗(Lutheran Church)新教徒,它们在发展水平和人均收入上都高居世界最前列。
你 在搞笑吗?1000字的论文还想免费得到
论《大国崛起》对中国的借鉴意义 【内容】 《大国崛起》通过展示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等九个国家在不同时期、用不同方式实现强国的历程,不仅体现出各自鲜明的不可复制的时代特征和民族个性,同时也探讨了某些相通的规律,对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的经济发展方向与模式有指导作用。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动体制创新。 葡萄牙、西班牙是市场经济的发端国,英、法是自由市场经济的创始国,美国是用市场经济无形的手与政府干预有形的手共同调节经济的开山祖。事实证明,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要想经济平稳运行,必须坚持市场与宏观调控相结合,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当前,我国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转变,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尖锐,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不协调。我国必须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科技研发,推动产业结构的合理发展,要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加快转变对外贸易方式,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以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一、抓住发展机遇,提升国家实力。大国崛起都是抓住了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历史机遇。英国抓住以蒸汽机为标志的第一次产业革命标志,成为世界霸;美国则在电力为标志第二产业革命中占得先机。因此,我国崛起必须善于抓住发展机遇,在以信息技术为标志的第三次产业革命中,要切实推进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的发展,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增强我国的国际竞争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经济基础。 积极发展科技,推进教育文化事业。日本十分重视这方面发展,积极向外国学习。不论是涩泽荣一前往欧洲参加万国博览会,回国宣传新思想,还是日本1871年派使团出使欧美各国,都为明治维新的开展奠定了基础。明治维新期间,日本重视发展科学技术,重视教育和人才培养,普及义务教育,派遣留学生,加快了向西方学习的步伐,缩短了与西方经济的差距。在当今,国际竞争是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国必须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培养高素质人才,切实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二、改革要循序渐进,不能一蹴而就。苏联的兴衰就是个很好的例子。沙皇彼得一世、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本来是俄罗斯改革体制最有力的推动者,可当改革到一定阶段时,改革必然触犯到这些人的利益,此时他们都同时不约而同成为改革的反对者。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葬送国家几十年改革的成果。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坚持改革开放,是我国的强国之路。切实要推进改革的发展, 循序渐进,并且进行要彻底。 三、 弘扬社会主义新风尚,培养民族精神,推进思想解放。大国的崛起都经历了思想解放的历史过程,都是以思想解放为先导的。英国的崛起经历了早期的新教运动,为商业资本主义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在启蒙运动下,法国爆发大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的发展。日本人具有武士道精神,具有很强的民族凝聚力,明治维新期间更是在太久保利通和木户孝允的带领下,吸收借鉴人类文明成果,民族精神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我国必须要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执政地位,树立社会主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努力提高人民的幸福感,增强民族凝聚力,提升民族竞争力。 要实现和平崛起。德国发动了两次世界大战,严重破坏了世界和平,阻碍了社会发展,不容历史所原谅。当德国总理勃兰特在波兰集中营长跪忏悔,我们看到了德国人勇于反思和敢于悔过的决心,我们也相信他们必将实现和平发展。跪下来的勃兰特,站起来的是整个德国。因此,我国必须要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广泛开展对外竞争与合作,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我国作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之一,在国际上有重要地位。我国要坚持求同存异,维护世界和平,推动共同发展,展示我国负责大国形象,绝对要避免世界大战的悲剧。 《大国崛起》是中国纪录片人为回望世界历史提供的一个独特的视角。它以历史的眼光和全球的视野,为当下中国的发展寻找鉴镜;它站在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度,为中国现代化提供经验;它以寻找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为叙述平台,为推动中国的发展寻找根本的力量。 聆听历史是一种深远的领悟,借鉴历史是一种内在的智慧。相信通过《大国崛起》,必将启迪中国未来的发展;相信通过共同奋斗,必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央视于2006年11月推出十二集政论专题片《大国崛起》,对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国和美国九个国家的崛起史进行评述。在中国国力大增,国际地位益显重要,深化改革面临瓶颈之际,此剧当有寻求历史借鉴,探索自身路向的积极意义。《大》剧结尾处,提出了“21世纪大国崛起道路”这样的大考问,一种以崛起为历史责任感的豪情壮志跃然毕现。最近世界各地舆论普遍关注中国崛起,大多肯定中国渐进融入国际主流体系的良性趋势,既显示正面期待,但又疑虑重重。美国《时代》周刊在今年1月11日发表以《中国:一个新王朝的发端》(China:Dawn of a New Dynasty)为题的封面故事,尤有代表性和影响力。《大》剧旁征博引之余,并没有回答究竟什么是决定国家命运的根本要素;“封面故事”反映了美国传媒全球战略的视野,对于中国自身的决定性内因,若有若无,一笔带过。欲问“新王朝”如何发端?尚须冷静、理性、诚实应对“21世纪大国崛起道路”的大考问。历史经验表明,无论就本国或外部世界而言,“大国崛起”未必总是好事,不可不分青红皂白。“大国崛起”怎样成为自己国家和整个世界的大吉大利,而非一场表面轰轰烈烈,带来绵绵人祸,赔上千百万条性命,了无进步意义的人类浩劫?诚为不容闪避的大哉问。“崛起”者,就是不甘平庸低下,争得既富且强,出人头地。人类出乎利己的生物本能,多要运用天赋特秉灵性创造能力,雄心勃勃追求“崛起”。个人、家庭、族群、集团以至社会、民族、国家,人同此心,心同此意。孔丘一言蔽之:“富与贵,人之所欲也。”(《论语:里仁》)古往今来,“大国崛起”有正道(良性)、偏锋(恶性)之大别,分属两类不同性质的历史范畴。其一为难能可贵的循正道以行。体现“万物之灵”悟性觉醒和优化抉择成功,遵循“人之所以为人”的“当行之路”,肯定利己私心(Private Interest)为天经地义的进取原动力(立足“个人本位”的人本主义。“仁者爱己”也。),善于领悟、培植和弘扬利他爱心或公心(Love, Public Interest)以调谐利己私心(“仁者爱人”;道德观念的滥觞。),造就一种“合作比不合作好”、视“利他”为极高明“利己”之道的“两心调谐” 型“心态文化” 境界(“仁者使人爱己”),藉以防范自私(Selfishness)犯罪的破坏作用,产生“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社会性效应,人类天赋特秉的灵性创造能力得以顺畅发挥,制度革新、科技发明纷至沓来,驱动社会持续发展进步,其一流前卫发明创造成果理所当然地为广大寻常百姓普天共享,而非特权统治阶层所能垄断;从而建成一个相对公正、安定和谐、繁荣富强,影响力举足轻重,泽惠整个人类大家庭的“崛起大国”。“当行之路”一旦走通,成为可持续的良性、上升型“崛起”,愈行愈宽,渐入佳境,前程似锦,堪以引导人类世界和平理性创新发展的历史进步潮流,好望“大同”,“与天地叁”焉。上述“当行之路”并非凭空臆想生造,是基于人性,善用灵性,率性问道,优化选择,领悟“两心调谐”为极高明“利己”之道的公理常识性结论,合乎“中庸”原理的人间正道,可从孔子的“仁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基督教教义等得到解释和印证。但是“中庸之难,难于上青天”,“大国崛起”循正道难,一以贯之循正道更是难上加难。其二:走偏锋所谓偏锋,主要指利己私心趋于损人利己的自私极端,与人类天赋特秉灵性能力相结合,构成伦理意义上的犯罪倾向。回顾世界上漫长农业社会时期不同地域的大国崛起,几乎都是这类偏锋较量话本故事。十九世纪中期达尔文提出物竞天择、优胜劣汰、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论”,接着出现了一种将生物界丛林法则延伸至万物之灵的人际关系的“社会进化论”或“社会达尔文主义”,视人类以强凌弱、侵略掠夺为天然合理、理所当然,成为近代史上支持帝国主义、殖民主义、法西斯主义等肆无忌惮走偏锋的返祖型自私极端意识形态。另一种表面上看来型态相反的偏锋,奉行极端利他的“至善”理想,以否定个人本位、标榜“大公无私”为能事,其实无我无私也就无爱无公,爱心或公心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乌托邦式的“不可能任务” ,一种假性理想主义,以至欺世愚民自肥手段而已。结果一方面社会成员的私心进取积极性被扼杀,或畸变,灵性创造能力无法循正道顺畅发挥;另一方面,特权统治阶层借虚矫伪善的极端利他外衣掩蔽,自私掠夺恶性犯罪为害尤烈。豪情万丈的空泛口号,挡不住社会性道德沦丧、活力不继、对抗性矛盾深化。这种背景下,即便崛起逞强,总是徒有其表、外强中干、画虎不成。借用现代惯用政治术语,这两种偏锋形式分别叫做极右或极左,但“形左”而“实右”也。偏锋“崛起”,无论如何自我美化、大言不惭,甚或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某些歪打正着的副作用,可为史家反复玩味、津津乐道,本质上总是返祖兽性丛林法则的延伸,弱肉强食惨烈决胜的结果;受益者只是代表特权统治阶层利益的少数群体,到头来不免自食其果,逃不脱历史的无情惩罚和讽刺。君不见西秦赢政虎狼之国、亚历山大的马其顿王国、成吉斯汗的蒙古帝国、希特勒的大日尔曼第三帝国等古今中外多少偏锋佼佼者,穷兵黩武,叱咤风云,辉煌崛起,扩张版图,广聚财富,雄霸天下,不旋踵烟飞灰灭,而今安在哉?这类“崛起”此起彼落,总是不可持续、预后不良的恶性、平面型“功业”,一番番亵渎着“人之所以为人”的良知,没有为人类生活带来什么进步,却把一部世界史涂抹成了腥风血雨的“相砍书” ,概属“史前史”而非真正人类史的篇章。孔子如是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论语:里仁》)央视《大》剧选列的九国,是近代世界“大国崛起”由普遍走偏锋转向循正道而行,体现崛起性质、规模、命运历史性大转折的颇有代表性的选集。最早崛起的葡萄牙和西班牙,地处欧洲南端,难于置喙分羹陆上,遂致力海外开发,拓展海上航路,促进了地理大发现,成为横跨新旧大陆的空前规模殖民大国,威风了百余年。但因不脱自私掠夺偏锋的历史局限性,终至一蹶不振,跻身西欧后进末座。九国中得成正果的,当属美利坚合众国、大英帝国以及小小荷兰。它们在历史性的探索中,曾经不同程度地陷于自私掠夺型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窠臼,甚至走得很远,但终于转进正道,沿着“当行之路”发展不止。它们以史无前例的创造力带动人类社会飞跃发展,由农业社会转进第一次工业化(蒸汽动力)、第二次工业化(电气化),第三次工业化(自动化),以至当今讯息化社会,成为引领世界进步潮流的主导。它们的成功,是人间正道亦即中庸之道极高明的鉴证,大不同于走偏锋崛起的“盛极必衰”宿命,其稳定性、持续性和旺盛创造活力已让许多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历史预言家大跌眼镜不止。法国、德国、日本走了很多弯路;特别是一度成为法西斯轴心的德国和日本,其崛起给人类世界带来了大灾难,也招致自身蒙受严惩。二次大战后,它们一起转进“当行之路”的轨道,实现了浴火重生般的重新崛起。十九、二十世纪之交,社会达尔文主义思潮甚嚣尘上,工业化西方列强纷纷偏离中道,走上自私掠夺型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道路,鱼肉弱势劳苦大众,瓜分全球势力范围,几将世界推进自我毁灭的战祸深渊。1917年,俄罗斯十月革命催生了社会主义苏联,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旗帜,试图建立一种理想化的公正社会,领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推行武装革命,造成雷霆万钧般的政治压力,迫使西方列强主流良性演变回归“中道”,是一场前无古人扭转乾坤的的伟大成功实践。以俄罗斯为主的苏联的崛起,曾被期许为人间正道的至善楷模。苏联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取得巨大成就,与主要竞争对手美国并列为超级大国。可惜执政党一开始选择了绝对权力和极左偏锋相结合的不归路,必然走向自己的反面,陷进体制僵化和绝对腐化的泥淖。半个多世纪冷战对峙的结果,苏联及其追随国家普遍经济发展停滞、社会矛盾日深、民心丧失殆尽,政权合法性不继,终于分崩离析,脱胎换骨,重归“中道”。可以说,苏联的兴起,成全了西方,拯救了世界;苏联的覆亡、转型,为绝对权力导向偏锋的悲剧性恶果提供了又一铁证,也反证了“中道”无与伦比的优化抉择特性。下一步让我们聚焦三个得成正果的大国,看看凭什么得天独厚,能够循正道以进,走在进步人类的最前列?世界上只有一个人类。一切正常人的“硬件”是一样的,天生的七情六欲是一样的;人类生存在同一个星球上,面对的自然环境考验也大同小异。那么为什么各自的发展道路会有极大差别?有的混混噩噩,怎么也崛起不了;有的崛起了,慧星般耀眼,焰火般灿烂,可是稍纵即逝,一蹶不振,沦为平庸末流,或开除球籍、消失无踪;有的居然幸运地找对了“当行之路”,万变不离其“中”,好景常在,日新月异,蒸蒸日上。其中究竟有什么秘密?“大国崛起”是政治、经济、教育、人文、科技、军事和价值观等多方面成就的综合体现,也与外部历史时机和环境条件息息相关;但无论如何,本国的内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欲循正道而起,究其内因,根本要素有二:一,具备一种基于“人之所以为人”的“当行之路”的社会性思想信仰,成为指导人生的共同价值观。《大》剧中许多专家反复强调了文化因素的非常重要性,说到底,应指“根本的文化”,或“文化的根本”,那就是每个人拥有的基本软体平台,本文正名为“心态文化”(“观念文化”),相当于人们常说的人生观、世界观、宇宙观。“心态文化”的核心内容是“为人之道”或“人际相处之道”,说到底就是关于利己私心和利他爱心(公心)这一双操控天赋特秉灵性活动的“无形的手”的协同关系了。“两心调谐”、“两心相悦”的“当行之路”,一旦成为社会性思想信仰,或即指导人生的共同价值观,可以造就伟大国家的伟大人民必备的高素质“软实力”,成为民族、国家“循正道”崛起的大本大源。中国人对于导向“人之所以为人”的“当行之路”,本来不陌生。两千五百年前,孔子倡导儒家学说,就是这番见地。可惜孔子的理性“仁学”超前了民智未开的上古时代,既难普及大众,也走不通上层路线,“知其不可而为之”罢了。西汉初期“独尊儒术”,表面上孔子思想大获全胜,实则根本篡改孔孟之道,曲解变造成为反人性的御用儒教,一种否定个人本位、取消自我意识,提倡愚忠愚孝的社会控制论。从此“政教合一”,“教为政用”,误尽苍生。西汉盛唐,一时“盛世”,只是缺乏持续性和进步意义的平面型崛起而已。宋明后儒高唱“存天理、灭人欲”悖论,将“心态文化”伪儒化推向了极致,从此中国社会与虚妄的“国民劣根性”结上不解之缘,几乎彻底扼杀灵性创造能力,自绝于发展进步的一切机遇;一朝与西方大国碰撞,一触即溃,竟至沦为任凭宰割的俎上鱼肉。孔子以后五百年,西方诞生基督教。神性的基督教,以入世的人本主义、始祖犯罪、因信称义、爱心金律、末日审判等救赎之道引导世人走上“人之所以为人”的“当行之路”;藉基督献身、复活、升天,和种种灵异奇迹的感人力量,以及“天国说”激发的私心动力,循草根群众路线由下而上发展起来,披荆斩棘征服了罗马帝国,在上古社会取得了孔子理性上层路线不能企及的真性胜利。罗马皇帝同汉家君主一样力图变造基督教为巩固王权的政治工具,实行“政教合一”,“教为政用”。罗马政治中心东迁后,基督教分为东西两大派。东部基督教自命正宗,称为东正教。东部地区一开始就是皇权高于教权,教会依附政府,皇帝直接干预和掌控教会事务,以至有权任免教会牧首,召开主教会议批准宗教会议决定、解释教义。正如马克思所说,“东正教不同于基督教其他教派的特徵,就是国家与教会,世俗生活与宗教生活混为一体。”没有象罗马天主教会在西方所起过的那种独立于王权的作用。东部基督教在帝国君权的控制下,实际上陷入了“政教合一”的窠臼,成为服务帝国政府的精神支柱;基督教的“两心调谐”精神在君主专制政治的压抑下不觉转入隐性状态。东正教地区的封建化过程进行得十分缓慢,整个社会死气沉沉,长期处于滞进状态。西部基督教为新兴蛮族国家接受,形成大一统的教会同分散的世俗国家并立,即所谓“上帝之城”与“世俗之城”并立的“双城记”型“凡圣两立”局面。西部基督教称为天主教,政教之间不是合而为一,而是互相制衡的关系,极大地有利于发挥“心态文化”的引导作用,促进了蛮族国家的文明进步。但罗马教廷“神权”无限膨胀,专横跋扈、腐化堕落、箝制思想,背离基督教“两心调谐”本义,走向了自己的反面,一度陷西部基督教文化区于精神蒙昧状态,几乎中断了社会发展进步的势头。西部基督教地区不同于“政教合一”的东正教地区以及伪儒当道的神州中华,14-16世纪出现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新教崛起、旧教革新,带动了“心态文化”返本开新的伟大转折。基督教世俗化人本主义精神,救赎“原罪”的爱心教义,经历罗马教会的反人性扭曲变形之馀,得以重振神威,正本清源,与时俱进,调谐“两心”,驱使灵性创造能力循正道顺畅发挥,跟上了时代进步的需要。大家知道,《大》剧九国中,除了“脱亚入欧”,走上歧途,后经美国大力扶持,追随西方有成的日本,那八个“原生”的崛起大国统统属于西方基督教文化区。今日基督教(Christianity)名下包括天主教(Catholic)、东正教(Orthodox)和新教(Protestant)三大派,以及其他一些小教派。八国中最为成功,引领潮流的美国、英国,加上佳境常在的荷兰,皆以新教为主,世称新教国家。德国是新教主流派路德宗(Lutheran Church)的发源地,法国是新教重要教派加尔文宗(Calvinists)的故乡,但旧教势力较大;这两个国家走了不少荆棘路,直到战后才跟了上来。葡萄牙、西班牙,坚守旧教阵容,自外于宗教改革,不免让出领先地位,敬陪末坐。信奉东正教的俄国长期拉在后面,上世纪闯新路,立功勋,摔跟斗,绕了个大弯子,现在还没有缓过气来。这一切难道都是事出偶然?进一步观察西部基督教文化区各国,可在更大范围见及新教文化影响下社会发展进步的优势。同说德语的德国、奥地利和瑞士相较,奥地利(极少新教徒,90%天主教徒)就不如早期新教加尔文宗重要基地瑞士(53%新教徒,46%天主教徒)以及新教的另一支派路德教的发源地德国(81新教徒,11%天主教徒)强盛。在说英语的英国(60%新教徒,9%天主教徒)、美国(51%新教徒,22%天主教徒)、澳大利亚(82%新教徒,9%天主教徒)、爱尔兰(5%新教徒,94%天主教徒)、与加拿大(45%新教徒,46%天主教徒)之间作一比较,也会有类似的发现。北欧瑞典、挪威和丹麦三国人民绝大多数(90%以上)都是路德宗(Lutheran Church)新教徒,它们在发展水平和人均收入上都高居世界最前列。
任何一个国家的崛起都不是偶然的,美国也不例外。以美国一贯的经济创新能力,维持现有的、相对稳定的国际秩序和商业环境,对于美国的重要性,远远高于“用武力实现扩张并攫取经济利益”。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美国的制度,最早确立的共和制,并用宪法确保其稳定,确保了美国的长治久安
用武力实现扩张并攫取经济利益。
把美国崛起的原因写下来。
任何一个国家的崛起都不是偶然的,美国也不例外。
以美国一贯的经济创新能力,维持现有的、相对稳定的国际秩序和商业环境,对于美国的重要性,远远高于“用武力实现扩张并攫取经济利益”。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美国的制度,最早确立的共和制,并用宪法确保其稳定,确保了美国的长治久安。
Civil WarAbraham LincolnMartin Luther King可以去百度一下 这三个题写是关系到美国历史 希望能帮助
记得以前学生时代,一上中国近代史,我就逃课,有关这方面的图册一本也不买,原因是感到这门课的内容悲惨得令人窒息,今天割地明天赔款,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一个接一个,真是太伤自尊了。不仅如此,在国人笔下的中国近代史,深藏着一种强烈的“悲情情结”,一字字似乎都用血泪讲述着中国百年来的苦难历程,同时,还在义愤填膺地谴责西方列强的野蛮无理。这是中国人一种独特的历史观、世界观。央视正在热播的12集纪录片《大国崛起》之所以引起了广泛关注和热评,我认为关键之处就是,正面叙述了被我们称为西方列 强的国家崛起的过程,对国人根深蒂固的历史观和世界观提出了挑战。 为什么会有“悲情情结” 中国的近代史有那么多“悲情情结”,起源于中国自康熙以来紧闭的大门被西方列强的坚船撞开、中国人天朝大国的桃园美梦被它们的大炮轰开之后。 历史上,中国一直是重农业轻商业,重陆地轻海洋,重防守轻进攻,自给自足,这使中国完全可以在对外封闭的情况下解决自我生存问题。再加上本身“地大物博”,中国人始终认为,中国是天下的中心,其他民族是未曾开化的,把东边的民族称为夷,西边的称为戎,南边的称为蛮,北边的称作狄,全部都带有贬低蔑视之意。 这样一个向来是恩施天下、极少冒犯别人的大国,自1840年以后的一个多世纪里,前后被西方强迫签订了1000多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不仅将自己的领土暂时地或永久地划归外国,赔出近20亿两白银,海关也几乎交由外国人管理。这的确是每一个炎黄子孙不可忘记的屈辱历史,特别是中国几乎从没主动地去惹谁却无辜遭受此惨祸,更令人心痛不已。伴随着腐朽、没落但又自我感觉良好的中国,被列强连拖带拉、连打带压地进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一种挥之不去的“悲情”自然在中国人心中长久地沉淀下来。 少讲“悲情”,调整历史观 “悲情情结”是可以理解的。但问题是到底怪谁呢?百年后的今天,我们要做的更多的是依然黯然神伤地述说着那段悲惨的经历、控诉西方列强的暴行,还是更深层次地看待西方崛起的进程,总结那段历史的教训呢? 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现在回过头来看那段历史,生机勃勃的西方与腐朽没落的满清王朝之间是绝不可能有什么“平等”条约可言。无论在自然界还是在人类社会,这都是一个非常残酷但又无法更改的规律。 对于这个问题,伟人已有高论。马克思说:“与外界完全隔绝曾是旧中国存在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被英国的暴行破坏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过程,正如小心保存在密闭棺材里的木乃伊一接触新鲜空气便必然解体一样。”邓小平说:“要改变‘落后挨打’的局面,就必须打破封闭状态,实行对外开放。西方产业革命后,中国之所以落后,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当时的封建统治者采取愚昧的闭关自守政策,不思进取,因而既跟不上时代步伐,也不能抵御外来的侵略。” 站在今天的高度反观那些大国的强势崛起,反思近代中国的弱势发展,我们似乎应当这样总结:造成近代中国历史悲剧的因素固然有西方列强的蛮横无理,但更在于中国自己没有把握时机,没有抢先走上近代化之路。历史绝不能忘却,可该记住的不只是曾有过的辉煌或遭遇的苦难,最主要的应该是经验和教训。历史需要反思,可反思的主要不是别人当初不该做什么,而应是自己当初为何没有做,为何不抢占历史先机,事先成为世界强国。只有这样,才能以史为镜,校正中国今后发展的路标。 换个角度看世界 被我们称为列强的国家,最初也并非世界性的大国,有的甚至只是偏居一隅的弹丸之地。但是,它们都成功地完成了由小变大、由弱变强的社会发展过程。它们的成功就在于抓住了历史机遇,该走出去就走出去,该革新的时候就要革新。在走出去和革新的过程中,它们都在不同程度上实现了经济上的和政治上的现代化,成为世界性的大国。这一种历史进程绝不能因为其中一些国家后来衰落了,甚至像德国、日本一度走上歧途而被完全否定。事实上,正是由于过去扎实的底蕴,直到今天,那些列强中大的仍是世界性强国,小的也依然位于最发达国家之林。 更重要的是,问题还有另一面。西方国家是曾欺侮过中国,可从现代化角度上说,它们强迫中国打开大门,也促使中国开始卷入世界市场的漩涡当中。曾有一本名叫《中国走向近代化的里程碑》,列举了360个标志着中国近代化进程的“第一”,无论是政治、经济、外交方面的,还是思想、文化和教育方面的,都在不同程度上与西方国家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所以,需要我们换个角度来看待西方国家,不要只把它们看成是到处侵略扩张的列强,更要探求它们兴盛的缘由和奥秘,可汲取中华复兴之丰富营养。不宜专捡它们崛起历史中的瑕疵、曲折甚至犯罪来论证实际上是不走向海洋、不走向市场、不走向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的合理性。 “大国”不只是几个国家,而是顺应时代潮流的一种发展趋势,想在世界上有所作为的国家都必须重视并且应当融入这种潮流。观世界、看历史,这大概是最主要的。 世界性的大国不是天生的 当崛起的大国并不容易。有学者指出,大国崛起的因素有很多,比如历史机遇,经济实力,还有心理准备。 在这三方面中,历史机遇指的是客观环境,它是最公正的,几乎对所有国家都是一样的,关键在于每个国家自己如何去解读,怨天尤天是懦夫的表现。经济实力指的崛起者内部物质条件。可是,经济实力的强弱在时空上总是相对的,中国现在GDP总量名列世界前茅,而人均GDP排在百名之外,那么,中国经济实力是强还是弱?到底有没有崛起或复兴的基础?因此,笔者以为,心理因素可能更为重要。但是,心理因素不只是短暂的冲刺状态,而是一种恒久的强国意识。 何为强国意识?它不是那种动辄怀念自己先前阔过的炫耀或者曾经悲痛现在富裕,也不是自己未来强大了就能怎样的幻想,这些实际上都是弱国心态,甚至是国家层面上的阿Q精神或精神胜利法。 真正的强国意识是一种对待自己的充分信任,是一种对待历史的平和心态,是一种面向未来而非沉浸于过去的深邃眼光。强国意识应当是一种永远向上的心理常态,是一种开放、开拓与开明,包容、继承与创新的发展观。机遇是给有强国意识的国家准备的,实力是有强国意识的国家才能取得的,而机遇、实力只有在强国意识中才能进一步升华。 世界性的大国不是天生的。中国两千年来的成功不是天生的,而百年前的破败也不是偶然的,我们不要以为若没有近代史上那些波折,中国就一直是世界第一流的强国
一般说来,篇幅较长的毕业论文,都没有分标题。设置分标题的论文,因其内容的层次较多,整个理论体系较庞大、复杂,故通常设目录。设置目录的目的主要是:1.使读者能够在阅读该论文之前对全文的内容、结构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以便读者决定是读还是不读,是精读还是略读等。2.为读者选读论文中的某个分论点时提供方便。长篇论文,除中心论点外,还有许多分论点。当读者需要进一步了解某个分论点时,就可以依靠目录而节省时间。目录一般放置在论文正文的前面,因而是论文的导读图。要使目录真正起到导读图的作用,必须注重:1.准确。目录必须与全文的纲目相一致。也就是说,本文的标题、分标题与目录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2.清楚无误。目录应逐一标注该行目录在正文中的页码。标注页码必须清楚无误。3.完整。目录既然是论文的导读图,因而必然要求具有完整性。也就是要求文章的各项内容,都应在目录中反映出来,不得遗漏。目录有两种基本类型:1.用文字表示的目录。2.用数码表示的目录。这种目录较少见。但长篇大论,便于读者阅读,也有采用这种方式的。内容提要内容提要是全文内容的缩影。在这里,作者以极经济的笔墨,勾画出全文的整体面目;提出主要论点、揭示论文的研究成果、简要叙述全文的框架结构。内容提要是正文的附属部分,一般放置在论文的篇首。写作内容提要的目的在于:1.为了使指导老师在未审阅论文全文时,先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大体上的了解,知道研究所取得的主要成果,研究的主要逻辑顺序。2.为了使其他读者通过阅读内容提要,就能大略了解作者所研究的问题,假如产生共鸣,则再进一步阅读全文。在这里,内容提要成了把论文推荐给众多读者的“广告”。因此,内容提要应把论文的主要观点提示出来,便于读者一看就能了解论文内容的要点。论文提要要求写得简明而又全面,不要啰哩啰嗦抓不住要点或者只是干巴巴的几条筋,缺乏说明观点的材料。内容提要可分为报道性提要和指示性提要。报道性提要,主要介绍研究的主要方法与成果以及成果分析等,对文章内容的提示较全面。指示性提要,只简要地叙述研究的成果(数据、看法、意见、结论等),对研究手段、方法、过程等均不涉及。毕业论文一般使用指示性提要。关键词关键词是标示文献关键主题内容,但未经规范处理的主题词。它是为了文献标引工作,从论文中选取出来,用以表示全文主要内容信息款目的单词或术语。一篇论文可选取3~8个词作为关键词。正文一般来说,学术论文主题的内容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事实根据(通过本人实际考察所得到的语言、文化、文学、教育、社会、思想等事例或现象)。提出的事实根据要客观、真实,必要时要注明出处;2.前人的相关论述(包括前人的考察方法、考察过程、所得结论等)。理论分析中,应将他人的意见、观点与本人的意见、观点明确区分。无论是直接引用还是间接引用他人的成果,都应该注明出处;3.本人的分析、论述和结论等。做到使事实根据、前人的成果和本人的分析论述有机地结合,注意其间的逻辑关系。结论结论应是毕业论文的最终的、总体的结论,换句话说,结论应是整篇论文的结局、是整篇论文的归宿,而不是某一局部问题或某一分支问题的结论,也不是正文中各段的小结的简单重复。结论是该论文结论应当体现作者更深层的认识,且是从全篇论文的全部材料出发,经过推理、判断、归纳等逻辑分析过程而得到的新的学术总观念、总见解。结论可采“结论”等字样,要求精炼、准确地阐述自己的创造性工作或新的见解及其意义和作用,还可提出需要进一步讨论的问题和建议。结论应该准确、完整、明确、精练。
央视于2006年11月推出十二集政论专题片《大国崛起》,对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国和美国九个国家的崛起史进行评述。在中国国力大增,国际地位益显重要,深化改革面临瓶颈之际,此剧当有寻求历史借鉴,探索自身路向的积极意义。《大》剧结尾处,提出了“21世纪大国崛起道路”这样的大考问,一种以崛起为历史责任感的豪情壮志跃然毕现。最近世界各地舆论普遍关注中国崛起,大多肯定中国渐进融入国际主流体系的良性趋势,既显示正面期待,但又疑虑重重。美国《时代》周刊在今年1月11日发表以《中国:一个新王朝的发端》(China:Dawn of a New Dynasty)为题的封面故事,尤有代表性和影响力。《大》剧旁征博引之余,并没有回答究竟什么是决定国家命运的根本要素;“封面故事”反映了美国传媒全球战略的视野,对于中国自身的决定性内因,若有若无,一笔带过。欲问“新王朝”如何发端?尚须冷静、理性、诚实应对“21世纪大国崛起道路”的大考问。历史经验表明,无论就本国或外部世界而言,“大国崛起”未必总是好事,不可不分青红皂白。“大国崛起”怎样成为自己国家和整个世界的大吉大利,而非一场表面轰轰烈烈,带来绵绵人祸,赔上千百万条性命,了无进步意义的人类浩劫?诚为不容闪避的大哉问。“崛起”者,就是不甘平庸低下,争得既富且强,出人头地。人类出乎利己的生物本能,多要运用天赋特秉灵性创造能力,雄心勃勃追求“崛起”。个人、家庭、族群、集团以至社会、民族、国家,人同此心,心同此意。孔丘一言蔽之:“富与贵,人之所欲也。”(《论语:里仁》)古往今来,“大国崛起”有正道(良性)、偏锋(恶性)之大别,分属两类不同性质的历史范畴。其一为难能可贵的循正道以行。体现“万物之灵”悟性觉醒和优化抉择成功,遵循“人之所以为人”的“当行之路”,肯定利己私心(Private Interest)为天经地义的进取原动力(立足“个人本位”的人本主义。“仁者爱己”也。),善于领悟、培植和弘扬利他爱心或公心(Love, Public Interest)以调谐利己私心(“仁者爱人”;道德观念的滥觞。),造就一种“合作比不合作好”、视“利他”为极高明“利己”之道的“两心调谐” 型“心态文化” 境界(“仁者使人爱己”),藉以防范自私(Selfishness)犯罪的破坏作用,产生“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社会性效应,人类天赋特秉的灵性创造能力得以顺畅发挥,制度革新、科技发明纷至沓来,驱动社会持续发展进步,其一流前卫发明创造成果理所当然地为广大寻常百姓普天共享,而非特权统治阶层所能垄断;从而建成一个相对公正、安定和谐、繁荣富强,影响力举足轻重,泽惠整个人类大家庭的“崛起大国”。“当行之路”一旦走通,成为可持续的良性、上升型“崛起”,愈行愈宽,渐入佳境,前程似锦,堪以引导人类世界和平理性创新发展的历史进步潮流,好望“大同”,“与天地叁”焉。上述“当行之路”并非凭空臆想生造,是基于人性,善用灵性,率性问道,优化选择,领悟“两心调谐”为极高明“利己”之道的公理常识性结论,合乎“中庸”原理的人间正道,可从孔子的“仁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基督教教义等得到解释和印证。但是“中庸之难,难于上青天”,“大国崛起”循正道难,一以贯之循正道更是难上加难。其二:走偏锋所谓偏锋,主要指利己私心趋于损人利己的自私极端,与人类天赋特秉灵性能力相结合,构成伦理意义上的犯罪倾向。回顾世界上漫长农业社会时期不同地域的大国崛起,几乎都是这类偏锋较量话本故事。十九世纪中期达尔文提出物竞天择、优胜劣汰、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论”,接着出现了一种将生物界丛林法则延伸至万物之灵的人际关系的“社会进化论”或“社会达尔文主义”,视人类以强凌弱、侵略掠夺为天然合理、理所当然,成为近代史上支持帝国主义、殖民主义、法西斯主义等肆无忌惮走偏锋的返祖型自私极端意识形态。另一种表面上看来型态相反的偏锋,奉行极端利他的“至善”理想,以否定个人本位、标榜“大公无私”为能事,其实无我无私也就无爱无公,爱心或公心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乌托邦式的“不可能任务” ,一种假性理想主义,以至欺世愚民自肥手段而已。结果一方面社会成员的私心进取积极性被扼杀,或畸变,灵性创造能力无法循正道顺畅发挥;另一方面,特权统治阶层借虚矫伪善的极端利他外衣掩蔽,自私掠夺恶性犯罪为害尤烈。豪情万丈的空泛口号,挡不住社会性道德沦丧、活力不继、对抗性矛盾深化。这种背景下,即便崛起逞强,总是徒有其表、外强中干、画虎不成。借用现代惯用政治术语,这两种偏锋形式分别叫做极右或极左,但“形左”而“实右”也。偏锋“崛起”,无论如何自我美化、大言不惭,甚或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某些歪打正着的副作用,可为史家反复玩味、津津乐道,本质上总是返祖兽性丛林法则的延伸,弱肉强食惨烈决胜的结果;受益者只是代表特权统治阶层利益的少数群体,到头来不免自食其果,逃不脱历史的无情惩罚和讽刺。君不见西秦赢政虎狼之国、亚历山大的马其顿王国、成吉斯汗的蒙古帝国、希特勒的大日尔曼第三帝国等古今中外多少偏锋佼佼者,穷兵黩武,叱咤风云,辉煌崛起,扩张版图,广聚财富,雄霸天下,不旋踵烟飞灰灭,而今安在哉?这类“崛起”此起彼落,总是不可持续、预后不良的恶性、平面型“功业”,一番番亵渎着“人之所以为人”的良知,没有为人类生活带来什么进步,却把一部世界史涂抹成了腥风血雨的“相砍书” ,概属“史前史”而非真正人类史的篇章。孔子如是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论语:里仁》)央视《大》剧选列的九国,是近代世界“大国崛起”由普遍走偏锋转向循正道而行,体现崛起性质、规模、命运历史性大转折的颇有代表性的选集。最早崛起的葡萄牙和西班牙,地处欧洲南端,难于置喙分羹陆上,遂致力海外开发,拓展海上航路,促进了地理大发现,成为横跨新旧大陆的空前规模殖民大国,威风了百余年。但因不脱自私掠夺偏锋的历史局限性,终至一蹶不振,跻身西欧后进末座。九国中得成正果的,当属美利坚合众国、大英帝国以及小小荷兰。它们在历史性的探索中,曾经不同程度地陷于自私掠夺型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窠臼,甚至走得很远,但终于转进正道,沿着“当行之路”发展不止。它们以史无前例的创造力带动人类社会飞跃发展,由农业社会转进第一次工业化(蒸汽动力)、第二次工业化(电气化),第三次工业化(自动化),以至当今讯息化社会,成为引领世界进步潮流的主导。它们的成功,是人间正道亦即中庸之道极高明的鉴证,大不同于走偏锋崛起的“盛极必衰”宿命,其稳定性、持续性和旺盛创造活力已让许多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历史预言家大跌眼镜不止。法国、德国、日本走了很多弯路;特别是一度成为法西斯轴心的德国和日本,其崛起给人类世界带来了大灾难,也招致自身蒙受严惩。二次大战后,它们一起转进“当行之路”的轨道,实现了浴火重生般的重新崛起。十九、二十世纪之交,社会达尔文主义思潮甚嚣尘上,工业化西方列强纷纷偏离中道,走上自私掠夺型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道路,鱼肉弱势劳苦大众,瓜分全球势力范围,几将世界推进自我毁灭的战祸深渊。1917年,俄罗斯十月革命催生了社会主义苏联,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旗帜,试图建立一种理想化的公正社会,领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推行武装革命,造成雷霆万钧般的政治压力,迫使西方列强主流良性演变回归“中道”,是一场前无古人扭转乾坤的的伟大成功实践。以俄罗斯为主的苏联的崛起,曾被期许为人间正道的至善楷模。苏联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取得巨大成就,与主要竞争对手美国并列为超级大国。可惜执政党一开始选择了绝对权力和极左偏锋相结合的不归路,必然走向自己的反面,陷进体制僵化和绝对腐化的泥淖。半个多世纪冷战对峙的结果,苏联及其追随国家普遍经济发展停滞、社会矛盾日深、民心丧失殆尽,政权合法性不继,终于分崩离析,脱胎换骨,重归“中道”。可以说,苏联的兴起,成全了西方,拯救了世界;苏联的覆亡、转型,为绝对权力导向偏锋的悲剧性恶果提供了又一铁证,也反证了“中道”无与伦比的优化抉择特性。下一步让我们聚焦三个得成正果的大国,看看凭什么得天独厚,能够循正道以进,走在进步人类的最前列?世界上只有一个人类。一切正常人的“硬件”是一样的,天生的七情六欲是一样的;人类生存在同一个星球上,面对的自然环境考验也大同小异。那么为什么各自的发展道路会有极大差别?有的混混噩噩,怎么也崛起不了;有的崛起了,慧星般耀眼,焰火般灿烂,可是稍纵即逝,一蹶不振,沦为平庸末流,或开除球籍、消失无踪;有的居然幸运地找对了“当行之路”,万变不离其“中”,好景常在,日新月异,蒸蒸日上。其中究竟有什么秘密?“大国崛起”是政治、经济、教育、人文、科技、军事和价值观等多方面成就的综合体现,也与外部历史时机和环境条件息息相关;但无论如何,本国的内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欲循正道而起,究其内因,根本要素有二:一,具备一种基于“人之所以为人”的“当行之路”的社会性思想信仰,成为指导人生的共同价值观。《大》剧中许多专家反复强调了文化因素的非常重要性,说到底,应指“根本的文化”,或“文化的根本”,那就是每个人拥有的基本软体平台,本文正名为“心态文化”(“观念文化”),相当于人们常说的人生观、世界观、宇宙观。“心态文化”的核心内容是“为人之道”或“人际相处之道”,说到底就是关于利己私心和利他爱心(公心)这一双操控天赋特秉灵性活动的“无形的手”的协同关系了。“两心调谐”、“两心相悦”的“当行之路”,一旦成为社会性思想信仰,或即指导人生的共同价值观,可以造就伟大国家的伟大人民必备的高素质“软实力”,成为民族、国家“循正道”崛起的大本大源。中国人对于导向“人之所以为人”的“当行之路”,本来不陌生。两千五百年前,孔子倡导儒家学说,就是这番见地。可惜孔子的理性“仁学”超前了民智未开的上古时代,既难普及大众,也走不通上层路线,“知其不可而为之”罢了。西汉初期“独尊儒术”,表面上孔子思想大获全胜,实则根本篡改孔孟之道,曲解变造成为反人性的御用儒教,一种否定个人本位、取消自我意识,提倡愚忠愚孝的社会控制论。从此“政教合一”,“教为政用”,误尽苍生。西汉盛唐,一时“盛世”,只是缺乏持续性和进步意义的平面型崛起而已。宋明后儒高唱“存天理、灭人欲”悖论,将“心态文化”伪儒化推向了极致,从此中国社会与虚妄的“国民劣根性”结上不解之缘,几乎彻底扼杀灵性创造能力,自绝于发展进步的一切机遇;一朝与西方大国碰撞,一触即溃,竟至沦为任凭宰割的俎上鱼肉。孔子以后五百年,西方诞生基督教。神性的基督教,以入世的人本主义、始祖犯罪、因信称义、爱心金律、末日审判等救赎之道引导世人走上“人之所以为人”的“当行之路”;藉基督献身、复活、升天,和种种灵异奇迹的感人力量,以及“天国说”激发的私心动力,循草根群众路线由下而上发展起来,披荆斩棘征服了罗马帝国,在上古社会取得了孔子理性上层路线不能企及的真性胜利。罗马皇帝同汉家君主一样力图变造基督教为巩固王权的政治工具,实行“政教合一”,“教为政用”。罗马政治中心东迁后,基督教分为东西两大派。东部基督教自命正宗,称为东正教。东部地区一开始就是皇权高于教权,教会依附政府,皇帝直接干预和掌控教会事务,以至有权任免教会牧首,召开主教会议批准宗教会议决定、解释教义。正如马克思所说,“东正教不同于基督教其他教派的特徵,就是国家与教会,世俗生活与宗教生活混为一体。”没有象罗马天主教会在西方所起过的那种独立于王权的作用。东部基督教在帝国君权的控制下,实际上陷入了“政教合一”的窠臼,成为服务帝国政府的精神支柱;基督教的“两心调谐”精神在君主专制政治的压抑下不觉转入隐性状态。东正教地区的封建化过程进行得十分缓慢,整个社会死气沉沉,长期处于滞进状态。西部基督教为新兴蛮族国家接受,形成大一统的教会同分散的世俗国家并立,即所谓“上帝之城”与“世俗之城”并立的“双城记”型“凡圣两立”局面。西部基督教称为天主教,政教之间不是合而为一,而是互相制衡的关系,极大地有利于发挥“心态文化”的引导作用,促进了蛮族国家的文明进步。但罗马教廷“神权”无限膨胀,专横跋扈、腐化堕落、箝制思想,背离基督教“两心调谐”本义,走向了自己的反面,一度陷西部基督教文化区于精神蒙昧状态,几乎中断了社会发展进步的势头。西部基督教地区不同于“政教合一”的东正教地区以及伪儒当道的神州中华,14-16世纪出现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新教崛起、旧教革新,带动了“心态文化”返本开新的伟大转折。基督教世俗化人本主义精神,救赎“原罪”的爱心教义,经历罗马教会的反人性扭曲变形之馀,得以重振神威,正本清源,与时俱进,调谐“两心”,驱使灵性创造能力循正道顺畅发挥,跟上了时代进步的需要。大家知道,《大》剧九国中,除了“脱亚入欧”,走上歧途,后经美国大力扶持,追随西方有成的日本,那八个“原生”的崛起大国统统属于西方基督教文化区。今日基督教(Christianity)名下包括天主教(Catholic)、东正教(Orthodox)和新教(Protestant)三大派,以及其他一些小教派。八国中最为成功,引领潮流的美国、英国,加上佳境常在的荷兰,皆以新教为主,世称新教国家。德国是新教主流派路德宗(Lutheran Church)的发源地,法国是新教重要教派加尔文宗(Calvinists)的故乡,但旧教势力较大;这两个国家走了不少荆棘路,直到战后才跟了上来。葡萄牙、西班牙,坚守旧教阵容,自外于宗教改革,不免让出领先地位,敬陪末坐。信奉东正教的俄国长期拉在后面,上世纪闯新路,立功勋,摔跟斗,绕了个大弯子,现在还没有缓过气来。这一切难道都是事出偶然?进一步观察西部基督教文化区各国,可在更大范围见及新教文化影响下社会发展进步的优势。同说德语的德国、奥地利和瑞士相较,奥地利(极少新教徒,90%天主教徒)就不如早期新教加尔文宗重要基地瑞士(53%新教徒,46%天主教徒)以及新教的另一支派路德教的发源地德国(81新教徒,11%天主教徒)强盛。在说英语的英国(60%新教徒,9%天主教徒)、美国(51%新教徒,22%天主教徒)、澳大利亚(82%新教徒,9%天主教徒)、爱尔兰(5%新教徒,94%天主教徒)、与加拿大(45%新教徒,46%天主教徒)之间作一比较,也会有类似的发现。北欧瑞典、挪威和丹麦三国人民绝大多数(90%以上)都是路德宗(Lutheran Church)新教徒,它们在发展水平和人均收入上都高居世界最前列。
西南财经大学 国际商学院 2006级国际经济与贸易2班 王意文(40602026)摘 要:《大国崛起》纪录片中九个近现代强国各具特色,各自独到的发展模式都值得中国借鉴和运用。只有在工商业、金融业方面取得更大的突破,才是一个国家得以崛起的条件。中国古代经济的离不开土地,商业的发展极为缓慢。在工商与金融竞先发展的世界经济潮流中,这决定了中国必然落后的地位。中国要实现真正的崛起,必须具备大国思维。大国思维就是强者的思维,就是不计前嫌,就是原谅日本。关键词:工商业与金融业上的创新,经济利益,大国思维,真心公平文献综述:《大国崛起》这部电视纪录片中描述的各个国家成功的经验值得深刻探讨。夏建平在《大国在何处崛起》中写到,“作为一个庞大的组织机构,我们可以看见它的发展之路都是延着一条有规律可循的轨迹伸延前行的。这些大国的崛起,不仅仅对于其他的国家,而是对于任何一个组织、甚至于每一个个人都有着非常具有现实性的借鉴意义,给每一个人的工作和生活带来影响深远的启示。” 中国,正是这个世界上最庞大的组织机构,学习先头国家的经验,是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另外,中国的崛起也必须靠一种精神,一种思维来引导。夏正智在《中国要有大国思维》中认为中国的大国思维是要做到保持经济自主自立,防止出现对其他国家,特别是对某一个国家或少数几个国家的严重依赖;保持思想政治文化的自我生产、自我创造、自我服务;保持政治制度和体制上的不断创新和发展;保持军事上的自主独立和创新发展并且发挥国际事务中的大国作用。本文正是从吸取、总结他国经验教训以及树立大国思维两方面展开分析。正文:“公元1500年前后的地理大发现,拉开了不同国家相互对话和相互竞争的历史大幕,由此,大国崛起的道路有了全球坐标。五百年来,在人类现代化进程的大舞台上,相继出现了九个世界性大国,它们是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和美国。大国兴衰更替的故事,留下了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和经验教训,启迪着今天,也影响着未来……”这是大国的崛起的开场白,他告诉了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那就是这九个国家之所以能成为世界近代的大国,是因为他们都有着远大的目标,有着远大的报复,大国的发展同时也启示着人类,对于中国也有着深远的影响。没错,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美国,纵览这九个近现代强国,都各具特色,各自独到的发展模式都值得中国借鉴和运用。纵观片中九个大国的崛起,那应该是一个人类现代化的历史进程,进程的本质是人类社会经济脚步的向前迈进。五百多年的历史,不断演绎的是世界以工商业与金融业为主要动力的生产力的兴起与发展的过程。只有在工商业、金融业方面取得更大的突破,才是一个国家得以崛起的条件;只要这个条件得以转化为现实,那么哪怕这个国家小如荷兰,它也会成为影响世界的中流砥柱。世界的经济在荷兰真正地开动了齿轮,荷兰总是成为世界的先锋,成为世界工商与金融的先驱者。1602年,荷兰成立了历史上第一个联合的股份公司——荷兰东印度公司。1609年,世界历史上第一个股票交易所诞生在阿姆斯特丹。只要愿意,东印度公司的股东们可以随时通过股票交易所,将自己手中的股票变成现金。同年,荷兰阿姆斯特丹银行成立,它是一个城市银行、财政银行和兑换银行。它日吸收存款,发放贷款,甚至可以合法地贷款给自己国家的敌人。这些都意味着,大国的崛起,是离不开经济上的创新与突破的。从这点可见,中国拥有其辉煌的历史,却没能赶上人类社会现代化的步伐,与其“泱泱大国”是不无关系的。正是基于国土的辽阔与肥沃,物资的丰盛,中国才不用为生存的物质而担忧,正是基于人口的众多,国威的光耀,中国才只会“天国朝拜”,安于现状,不求突破。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从来就离不开土地,商业的发展极为缓慢。在工商与金融竞先发展的世界经济潮流中,这就决定了中国必然落后的地位。况且疆域的广阔,闭门守国的政策,更阻碍了中国与外交流的进度,推后了中国的觉醒。那么,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力量是什么?是经济利益。荷兰人能够发明一刀子取出鲱鱼肠子的方法,能够造出造价比西班牙低一倍的航船,能够率先发展工商业与金融业,都是他们在追求财富的意志下的举措。对经济利益的渴望,使人的聪明才智发挥到了极至。所以说,如果把他们的爱财之心转化成一种力量,那么它会比任何政治、军事与制度的力量更为强大。荷兰人所在乎的,仿佛只有财富。他们可以为财富而放弃自尊,为财富而愿意将自己国家的政权交由外国,却不知“事实上他们已经拥有了一个国家”。当然,在各大国风云崛起的过程中,政治体制、科学技术等也都在大国的崛起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是归根到底,经济总是最根本的因素。它是使政治体制与科技发生变化与作用的内在原因。值得注意的是,当科学技术已经成为一种追求利益的力量时,一个国家对待科学与人才的态度会对这个国家的发展存在着巨大的影响。然而却恰在这一点上,中国一直都存在着很大的问题。中国发明了指南针,外国用来航海指向,中国却用来看风水;中国发明了火药,外国用来扩张疆土,中国却更愿意用来燃起爆竹。在《大国崛起》中,中国并没有以主角的身份出现,然而,我们却可以看到中国作为一个配角那正走向衰弱的身影。大国兴衰更替的故事,留下了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和经验教训,挖掘其中的启示与意义,是中国刻不容缓的任务。另外,除了借鉴历史上大国成功的经验,中国,这个拿破仑口中东方沉睡的雄狮,要实现真正的崛起,还必须具备大国思维。不过,所谓的大国崛起好象都是虚假的话题,中国自有人类历史以来就是大国,实际上并不存在什么崛起的问题。可以这么比喻,中国一直就是巨人,只是有一段时间被人打晕,躺在地上。可巨人还没有死,现在慢慢苏醒过来了。大国崛起是有些人躺着看别人,本来是巨人的中国应该站起来观察别人,要有大的思维才能够配得上我们巨人的身躯。大国思维就是强者的思维,就是不计前嫌。弱小的人或群体会存在强烈的报复心理和行为。因为只有保持强烈的复仇心理才可以阻止别人以后的侵害。这是生物进化的原理。蜜蜂等低等的生物不要命的报复是为了争取以后好的生存环境。同理弱小者很注重报复心理和行为,也是为了警告那些侵略者或意图侵略攻击者,这是弱者的生存之道。而中国从古至今就是泱泱大国,根本不需旧怨重提,我们的待客之道是“以德抱怨”。人类历史从来只有武力压服,没有武力会让人“心悦诚服”。要人信服,只有“以德抱怨”。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就是使人心服,以德抱怨的例子。突厥的归服也不是靠武力征服,而是真心的平等待人的结果。因此大国的心态和大国的思维必须要求我们放下历史仇怨,眼光朝后。大国并不需靠抱怨、报复来恐吓对手。大国立国的根本是真心公平地待人。所以既要虚心学习总结别人的经验,更为重要的是决不能忽视自己的大国身份。举几个例说明什么是强者思维,什么是大国思维。“七擒七纵孟获”就是大国思维;官渡之战后曹操烧降书就是强者思维,学习曹操自然要不得。现实的强国思维很简单:原谅日本。过去在中国最孱弱的时候(民心不齐、经济衰败),日本人都无法征服我们,现在他们自己做梦都难以实现征服中国愿境,这是不争的事实。大国立威的关键是公平,连日本这样有罪过的敌人,我们都可以公平的对待,可以原谅。那世界上的其他国家更会对中国心悦诚服。刘邦封他最恨的人雍齿;齐桓公任原来要杀他的管仲为相,都是同样的道理。个人认为,当今的中国就是缺乏别国推心置腹的信任,特别是普通的国民。处理好与日本的关系是大国思维的关键,对树立中国的大国形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考究枝节上的大国兴衰无大的益处。以中国现在的成功经验,加之有深厚悠久的历史,还有宽以待人的公平心态,小国也可稳操权柄,何况中国?原谅日本可以树立中国的威信,事半功倍何乐而不为。参考文献1.辛一山. 大国崛起应该有大的思维. 联合早报网,2007/10/192.欧阳宏生主编.纪录片概论.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4年3.[意]克罗齐.历史学的理论和历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4.门洪华主编:《中国:大国崛起》,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4 年。
论《大国崛起》对中国的借鉴意义 【内容】 《大国崛起》通过展示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等九个国家在不同时期、用不同方式实现强国的历程,不仅体现出各自鲜明的不可复制的时代特征和民族个性,同时也探讨了某些相通的规律,对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的经济发展方向与模式有指导作用。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动体制创新。 葡萄牙、西班牙是市场经济的发端国,英、法是自由市场经济的创始国,美国是用市场经济无形的手与政府干预有形的手共同调节经济的开山祖。事实证明,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要想经济平稳运行,必须坚持市场与宏观调控相结合,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当前,我国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转变,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尖锐,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不协调。我国必须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科技研发,推动产业结构的合理发展,要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加快转变对外贸易方式,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以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一、抓住发展机遇,提升国家实力。大国崛起都是抓住了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历史机遇。英国抓住以蒸汽机为标志的第一次产业革命标志,成为世界霸;美国则在电力为标志第二产业革命中占得先机。因此,我国崛起必须善于抓住发展机遇,在以信息技术为标志的第三次产业革命中,要切实推进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的发展,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增强我国的国际竞争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经济基础。 积极发展科技,推进教育文化事业。日本十分重视这方面发展,积极向外国学习。不论是涩泽荣一前往欧洲参加万国博览会,回国宣传新思想,还是日本1871年派使团出使欧美各国,都为明治维新的开展奠定了基础。明治维新期间,日本重视发展科学技术,重视教育和人才培养,普及义务教育,派遣留学生,加快了向西方学习的步伐,缩短了与西方经济的差距。在当今,国际竞争是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国必须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培养高素质人才,切实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二、改革要循序渐进,不能一蹴而就。苏联的兴衰就是个很好的例子。沙皇彼得一世、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本来是俄罗斯改革体制最有力的推动者,可当改革到一定阶段时,改革必然触犯到这些人的利益,此时他们都同时不约而同成为改革的反对者。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葬送国家几十年改革的成果。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坚持改革开放,是我国的强国之路。切实要推进改革的发展, 循序渐进,并且进行要彻底。 三、 弘扬社会主义新风尚,培养民族精神,推进思想解放。大国的崛起都经历了思想解放的历史过程,都是以思想解放为先导的。英国的崛起经历了早期的新教运动,为商业资本主义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在启蒙运动下,法国爆发大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的发展。日本人具有武士道精神,具有很强的民族凝聚力,明治维新期间更是在太久保利通和木户孝允的带领下,吸收借鉴人类文明成果,民族精神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我国必须要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执政地位,树立社会主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努力提高人民的幸福感,增强民族凝聚力,提升民族竞争力。 要实现和平崛起。德国发动了两次世界大战,严重破坏了世界和平,阻碍了社会发展,不容历史所原谅。当德国总理勃兰特在波兰集中营长跪忏悔,我们看到了德国人勇于反思和敢于悔过的决心,我们也相信他们必将实现和平发展。跪下来的勃兰特,站起来的是整个德国。因此,我国必须要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广泛开展对外竞争与合作,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我国作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之一,在国际上有重要地位。我国要坚持求同存异,维护世界和平,推动共同发展,展示我国负责大国形象,绝对要避免世界大战的悲剧。 《大国崛起》是中国纪录片人为回望世界历史提供的一个独特的视角。它以历史的眼光和全球的视野,为当下中国的发展寻找鉴镜;它站在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度,为中国现代化提供经验;它以寻找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为叙述平台,为推动中国的发展寻找根本的力量。 聆听历史是一种深远的领悟,借鉴历史是一种内在的智慧。相信通过《大国崛起》,必将启迪中国未来的发展;相信通过共同奋斗,必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历史经验表明,无论就本国或外部世界而言,“大国崛起”未必总是好事,不可不分青红皂白。“大国崛起”怎样成为自己国家和整个世界的大吉大利,而非一场表面轰轰烈烈,带来绵绵人祸,赔上千百万条性命,了无进步意义的人类浩劫?诚为不容闪避的大哉问。“崛起”者,就是不甘平庸低下,争得既富且强,出人头地。人类出乎利己的生物本能,多要运用天赋特秉灵性创造能力,雄心勃勃追求“崛起”。个人、家庭、族群、集团以至社会、民族、国家,人同此心,心同此意。孔丘一言蔽之:“富与贵,人之所欲也。”(《论语:里仁》)古往今来,“大国崛起”有正道(良性)、偏锋(恶性)之大别,分属两类不同性质的历史范畴。其一为难能可贵的循正道以行。体现“万物之灵”悟性觉醒和优化抉择成功,遵循“人之所以为人”的“当行之路”,肯定利己私心(Private Interest)为天经地义的进取原动力(立足“个人本位”的人本主义。“仁者爱己”也。),善于领悟、培植和弘扬利他爱心或公心(Love, Public Interest)以调谐利己私心(“仁者爱人”;道德观念的滥觞。),造就一种“合作比不合作好”、视“利他”为极高明“利己”之道的“两心调谐” 型“心态文化” 境界(“仁者使人爱己”),藉以防范自私(Selfishness)犯罪的破坏作用,产生“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社会性效应,人类天赋特秉的灵性创造能力得以顺畅发挥,制度革新、科技发明纷至沓来,驱动社会持续发展进步,其一流前卫发明创造成果理所当然地为广大寻常百姓普天共享,而非特权统治阶层所能垄断;从而建成一个相对公正、安定和谐、繁荣富强,影响力举足轻重,泽惠整个人类大家庭的“崛起大国”。“当行之路”一旦走通,成为可持续的良性、上升型“崛起”,愈行愈宽,渐入佳境,前程似锦,堪以引导人类世界和平理性创新发展的历史进步潮流,好望“大同”,“与天地叁”焉。上述“当行之路”并非凭空臆想生造,是基于人性,善用灵性,率性问道,优化选择,领悟“两心调谐”为极高明“利己”之道的公理常识性结论,合乎“中庸”原理的人间正道,可从孔子的“仁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基督教教义等得到解释和印证。但是“中庸之难,难于上青天”,“大国崛起”循正道难,一以贯之循正道更是难上加难。其二:走偏锋所谓偏锋,主要指利己私心趋于损人利己的自私极端,与人类天赋特秉灵性能力相结合,构成伦理意义上的犯罪倾向。回顾世界上漫长农业社会时期不同地域的大国崛起,几乎都是这类偏锋较量话本故事。十九世纪中期达尔文提出物竞天择、优胜劣汰、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论”,接着出现了一种将生物界丛林法则延伸至万物之灵的人际关系的“社会进化论”或“社会达尔文主义”,视人类以强凌弱、侵略掠夺为天然合理、理所当然,成为近代史上支持帝国主义、殖民主义、法西斯主义等肆无忌惮走偏锋的返祖型自私极端意识形态。另一种表面上看来型态相反的偏锋,奉行极端利他的“至善”理想,以否定个人本位、标榜“大公无私”为能事,其实无我无私也就无爱无公,爱心或公心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乌托邦式的“不可能任务” ,一种假性理想主义,以至欺世愚民自肥手段而已。结果一方面社会成员的私心进取积极性被扼杀,或畸变,灵性创造能力无法循正道顺畅发挥;另一方面,特权统治阶层借虚矫伪善的极端利他外衣掩蔽,自私掠夺恶性犯罪为害尤烈。豪情万丈的空泛口号,挡不住社会性道德沦丧、活力不继、对抗性矛盾深化。这种背景下,即便崛起逞强,总是徒有其表、外强中干、画虎不成。借用现代惯用政治术语,这两种偏锋形式分别叫做极右或极左,但“形左”而“实右”也。偏锋“崛起”,无论如何自我美化、大言不惭,甚或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某些歪打正着的副作用,可为史家反复玩味、津津乐道,本质上总是返祖兽性丛林法则的延伸,弱肉强食惨烈决胜的结果;受益者只是代表特权统治阶层利益的少数群体,到头来不免自食其果,逃不脱历史的无情惩罚和讽刺。君不见西秦赢政虎狼之国、亚历山大的马其顿王国、成吉斯汗的蒙古帝国、希特勒的大日尔曼第三帝国等古今中外多少偏锋佼佼者,穷兵黩武,叱咤风云,辉煌崛起,扩张版图,广聚财富,雄霸天下,不旋踵烟飞灰灭,而今安在哉?这类“崛起”此起彼落,总是不可持续、预后不良的恶性、平面型“功业”,一番番亵渎着“人之所以为人”的良知,没有为人类生活带来什么进步,却把一部世界史涂抹成了腥风血雨的“相砍书” ,概属“史前史”而非真正人类史的篇章。孔子如是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论语:里仁》)最早崛起的葡萄牙和西班牙,地处欧洲南端,难于置喙分羹陆上,遂致力海外开发,拓展海上航路,促进了地理大发现,成为横跨新旧大陆的空前规模殖民大国,威风了百余年。但因不脱自私掠夺偏锋的历史局限性,终至一蹶不振,跻身西欧后进末座。九国中得成正果的,当属美利坚合众国、大英帝国以及小小荷兰。它们在历史性的探索中,曾经不同程度地陷于自私掠夺型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窠臼,甚至走得很远,但终于转进正道,沿着“当行之路”发展不止。它们以史无前例的创造力带动人类社会飞跃发展,由农业社会转进第一次工业化(蒸汽动力)、第二次工业化(电气化),第三次工业化(自动化),以至当今讯息化社会,成为引领世界进步潮流的主导。它们的成功,是人间正道亦即中庸之道极高明的鉴证,大不同于走偏锋崛起的“盛极必衰”宿命,其稳定性、持续性和旺盛创造活力已让许多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历史预言家大跌眼镜不止。法国、德国、日本走了很多弯路;特别是一度成为法西斯轴心的德国和日本,其崛起给人类世界带来了大灾难,也招致自身蒙受严惩。二次大战后,它们一起转进“当行之路”的轨道,实现了浴火重生般的重新崛起。十九、二十世纪之交,社会达尔文主义思潮甚嚣尘上,工业化西方列强纷纷偏离中道,走上自私掠夺型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道路,鱼肉弱势劳苦大众,瓜分全球势力范围,几将世界推进自我毁灭的战祸深渊。1917年,俄罗斯十月革命催生了社会主义苏联,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旗帜,试图建立一种理想化的公正社会,领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推行武装革命,造成雷霆万钧般的政治压力,迫使西方列强主流良性演变回归“中道”,是一场前无古人扭转乾坤的的伟大成功实践。以俄罗斯为主的苏联的崛起,曾被期许为人间正道的至善楷模。苏联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取得巨大成就,与主要竞争对手美国并列为超级大国。可惜执政党一开始选择了绝对权力和极左偏锋相结合的不归路,必然走向自己的反面,陷进体制僵化和绝对腐化的泥淖。半个多世纪冷战对峙的结果,苏联及其追随国家普遍经济发展停滞、社会矛盾日深、民心丧失殆尽,政权合法性不继,终于分崩离析,脱胎换骨,重归“中道”。可以说,苏联的兴起,成全了西方,拯救了世界;苏联的覆亡、转型,为绝对权力导向偏锋的悲剧性恶果提供了又一铁证,也反证了“中道”无与伦比的优化抉择特性。下一步让我们聚焦三个得成正果的大国,看看凭什么得天独厚,能够循正道以进,走在进步人类的最前列?世界上只有一个人类。一切正常人的“硬件”是一样的,天生的七情六欲是一样的;人类生存在同一个星球上,面对的自然环境考验也大同小异。那么为什么各自的发展道路会有极大差别?有的混混噩噩,怎么也崛起不了;有的崛起了,慧星般耀眼,焰火般灿烂,可是稍纵即逝,一蹶不振,沦为平庸末流,或开除球籍、消失无踪;有的居然幸运地找对了“当行之路”,万变不离其“中”,好景常在,日新月异,蒸蒸日上。其中究竟有什么秘密?“大国崛起”是政治、经济、教育、人文、科技、军事和价值观等多方面成就的综合体现,也与外部历史时机和环境条件息息相关;但无论如何,本国的内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欲循正道而起,究其内因,根本要素有二:一,具备一种基于“人之所以为人”的“当行之路”的社会性思想信仰,成为指导人生的共同价值观。“心态文化”的核心内容是“为人之道”或“人际相处之道”,说到底就是关于利己私心和利他爱心(公心)这一双操控天赋特秉灵性活动的“无形的手”的协同关系了。“两心调谐”、“两心相悦”的“当行之路”,一旦成为社会性思想信仰,或即指导人生的共同价值观,可以造就伟大国家的伟大人民必备的高素质“软实力”,成为民族、国家“循正道”崛起的大本大源。中国人对于导向“人之所以为人”的“当行之路”,本来不陌生。两千五百年前,孔子倡导儒家学说,就是这番见地。可惜孔子的理性“仁学”超前了民智未开的上古时代,既难普及大众,也走不通上层路线,“知其不可而为之”罢了。孔子以后五百年,西方诞生基督教。神性的基督教,以入世的人本主义、始祖犯罪、因信称义、爱心金律、末日审判等救赎之道引导世人走上“人之所以为人”的“当行之路”;藉基督献身、复活、升天,和种种灵异奇迹的感人力量,以及“天国说”激发的私心动力,循草根群众路线由下而上发展起来,披荆斩棘征服了罗马帝国,在上古社会取得了孔子理性上层路线不能企及的真性胜利。罗马政治中心东迁后,基督教分为东西两大派。东部基督教自命正宗,称为东正教。东部地区一开始就是皇权高于教权,教会依附政府,皇帝直接干预和掌控教会事务,以至有权任免教会牧首,召开主教会议批准宗教会议决定、解释教义。正如马克思所说,“东正教不同于基督教其他教派的特徵,就是国家与教会,世俗生活与宗教生活混为一体。”没有象罗马天主教会在西方所起过的那种独立于王权的作用。东部基督教在帝国君权的控制下,实际上陷入了“政教合一”的窠臼,成为服务帝国政府的精神支柱;基督教的“两心调谐”精神在君主专制政治的压抑下不觉转入隐性状态。东正教地区的封建化过程进行得十分缓慢,整个社会死气沉沉,长期处于滞进状态。西部基督教称为天主教,政教之间不是合而为一,而是互相制衡的关系,极大地有利于发挥“心态文化”的引导作用,促进了蛮族国家的文明进步。但罗马教廷“神权”无限膨胀,专横跋扈、腐化堕落、箝制思想,背离基督教“两心调谐”本义,走向了自己的反面,一度陷西部基督教文化区于精神蒙昧状态,几乎中断了社会发展进步的势头。西部基督教地区不同于“政教合一”的东正教地区以及伪儒当道的神州中华,14-16世纪出现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新教崛起、旧教革新,带动了“心态文化”返本开新的伟大转折。基督教世俗化人本主义精神,救赎“原罪”的爱心教义,经历罗马教会的反人性扭曲变形之馀,得以重振神威,正本清源,与时俱进,调谐“两心”,驱使灵性创造能力循正道顺畅发挥,跟上了时代进步的需要。八国中最为成功,引领潮流的美国、英国,加上佳境常在的荷兰,皆以新教为主,世称新教国家。德国是新教主流派路德宗(Lutheran Church)的发源地,法国是新教重要教派加尔文宗(Calvinists)的故乡,但旧教势力较大;这两个国家走了不少荆棘路,直到战后才跟了上来。葡萄牙、西班牙,坚守旧教阵容,自外于宗教改革,不免让出领先地位,敬陪末坐。信奉东正教的俄国长期拉在后面,上世纪闯新路,立功勋,摔跟斗,绕了个大弯子,现在还没有缓过气来。这一切难道都是事出偶然?新教文化对于资本主义工业化国家的形成,有一种怎么样的促成作用呢?德国著名社会学家韦伯(Max Weber 1864-1920),被称为人文主义社会学的鼻祖。他富有创见地诠释了西方资本主义兴起和中国社会发展停滞的文化、信仰深层原因,在社会学研究领域有巨大建树。韦伯精辟地指出,某种社会精神气质(Ethos)或“精神杠杆”对於资本主义体制的发展,尤其是对於它的起源是至关重要的。他以为新教教义的精神与资本主义精神之间具有一致性,关键在於宗教原则与适合於资本主义要求的现世活动之间建立了一种新的关系,也就是说,主观上按新教伦理所采取的价值观在客观上符合资本主义职业观的要求。宗教改革、新教崛起,使得基督教早期的正统的入世观念——“道成肉身”主义获得了新的生命。韦伯在《基督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称赏基督教新教中产生的这种以宗教热忱改造现实生活的心理转变,他写道:正因为这种从“离世修行”转到“现实生活实践”的宗教心理大革命,西方社会才能发展成功资本主义与现代化社会。有人指称韦伯理论为“文化决定论”,其实不然。韦伯和马克思一样以为直接支配人类行为的是(物质上及精神上的)利益,而不是理念;但是韦伯强调指出:透过“理念”创造出来的“世界图像”,经常如路轨上的“转辙器”一般,规定了轨道的方向。在这轨道上,仍是利益的动力推动着行为。这样的观念暗合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动力观,但又“弥补”了经济动力观鞭长莫及之端,对於诠释人类社会发展方向的重大“抉择”,自有发蒙振聩的意义。韦伯在回答“为什么中国不能自力发展出工业资本主义”时,认为只凭借物质上的因素,不足以说明原因,唯有加入“儒教”(应为伪儒——作者注)的生活态度这项变量,方得以成功地解释其如此演变的进程。事实上,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进步知识分子同韦伯想到了一起,一直在批判传统思想抑制社会发展进步的负面作用。只是“千古第一奇冤-真假孔子双包案”传世糊涂帐,至今扑朔迷离,云雾缭绕呢。二,常葆“正道”金身不坏,“权力制衡”必不可缺。有了经济动力。有了正道共识的“转辙器”导向作用,是不是走定正道了?非也。“自私加灵性”好比天生“原罪”,撒旦的诱惑无处不在。人们一旦拥有为所欲为的决策权力,很容易走上损人利己的偏锋邪道。历史证明,权力导致腐化,无制衡的绝对权力导致绝对腐化,为不可颠破的人世铁律。防范权力腐化的有效保障手段或最高组织形式,就是对付国家政权机关的严格和周密的“权力制衡”了。权力只能用权力来约束。“权力制衡”本身必须是一种“权力”,具有强行制止其认为不妥的决策或行为的功能。“权力制衡”是人性中处于弱势地位的爱心(公心)或道德律令的最后守护神。在充斥“原罪”冲动的社会实践中,有了可靠的“权力制衡”机制,人类历史进程就大大减少了因为人性“原罪”或认识范畴的错误一发难收、一蹶不振或陷於大反复的后顾之忧。统观世界历史,王权国家如果不存在某种形式的“权力制衡”功能,那领导一切的绝对权力可以把善愿、决心、戒律,以至巨细无遗的法规制度,包括看去强大严密的自我监督官僚系统,一概踩在脚下,视同粪土。这样的政权一个个越过了自己辉煌的顶峰,宿命地衰落了,灭绝了,绝无例外切中了当年商王太甲的传世谶语:“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逭。” 《尚书:太甲中》如果说欧洲西部基督教地区形成神权与王权互相制衡的格局出于谁也想不到的历史偶然性,那么十三世纪英国世俗政权历经反复,得以“大宪章”限制君权,形成互相可以说“不”的雏形“权力制衡”机制,就是万物之灵由自发到自觉,实现自我超越的非凡成就。十七世纪末,深受“宗教改革”正面影响的英国,进而实行具有共和性质的现代“君主立宪”制度;当时拥有选举权的主要是少数贵族和有钱缴税的上层阶层,还说不上什么民主,但有了明确的分权制衡制度。这种先进的政治制度,为弘扬以新教伦理为代表的先进“心态文化”提供了广阔空间,催生了空前有利于人类灵性创造性思维能力循正道顺畅发挥的社会大环境。英国由一个后进蕞尔岛国,取代海上霸主西班牙,迅速晋身世界先进前列,作为“君主立宪“先驱和工业革命策源地,带头开创政治民主化改革和科学技术进步新纪元,率先进入资本主义发达社会,在长达三百多年的时间内稳居世界第一超强,决非历史的偶然。英国君主和各界志士仁人当年带头发展形成“权力制衡”体系跨出的一小步,其实是英国和整个人类历史开始突飞猛进的了不起的一大步。十八世纪欧洲启蒙运动中,以孟德斯鸠为代表的法国进步思想家提出了三权分立型“权力制衡”理论和设计,对现代国家民主共和政治体制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青出于蓝的美国,在1787年通过了第一部宪法,“权力制衡”是它的重点。美国第一任总统乔治.华盛顿在给友人的一封信中说:“宪法中规定的防范暴政的钳制办法比人类迄今为止所制订的任何体制都多,而且按其性质来说,也更难逾越,这至少是这部拟议中的宪法的重大优点。”这恐怕是是美国终于发展成为民主典范和第一超强的必要因素。在“权力制衡”机制的保障下,一种对于“人之所以为人”的“当行之路”的思想信仰,得以可靠发挥“转辙器”的导向作用,引领人类社会在经济动力驱使下循正道发展进步,产生民主共和、自由平等、人权法治、公平竞争等合理化政治经济制度,建立启人心智、确凿有效的教育体系,导致科技发明创造硕果累累,发挥增进人生福祉的实效。循正道崛起,水到渠成乎?综上所述,“两心调谐”型共同价值观和具有“权力制衡”内涵的政治制度,是国家循正道崛起的两大决定性内因、不可或缺的根本要素。上世纪攸关民生的二十项重大实用发明创造,包括电气化、自动化、电子化、航空、航天、现代供水系统、无线电和电视、电话、电脑、激光和光纤、照相、农业机械化、空调和制冷、高速公路、互联网、家用电器、医疗技术、石油化工、核能利用和高性能新材料等,几乎全在美国创始和发扬光大。根据历年来诺贝尔奖获得者名单,1985到2005年的20年间:52位物理学奖获得者中,有34位为美国人或在美国居住者,占64%;47位化学奖获得者中有28位为美国人或在美国研究工作者,占%;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46位中,有28位美国人,占46%;33位经济学奖获得者中,有位美国人(其中一人为以色列和美国双重国籍),占%。美国人不但“垄断”了近20年来的诺贝尔奖,而且进入21世纪以来的6年中,除2005年的生理或医学奖为两名澳大利亚学者分享之外,其他历年所有奖项中,都有美国人分享或独享。2006年的诺贝尔科学奖(生理学或医学奖、物理学奖、化学奖)又全部被美国人包揽。应当说,任何不带政治偏见的人都不会否认,这个奇迹般的事实无可置疑地印证了美国的超强科技实力。科技进步,是循正道“大国崛起”成功的第一实证,没有这个第一实证,不论怎样大话连篇,总是镜花水月,自欺欺人罢了。循正道“崛起”的大国,决策绝非当然正确,常有错误发生,有时会犯大错误,但是它的“权力制衡”机制,提供了“自动”纠正的能力。英、法、美这样的西方国家的政治家特别高明吗?非也。关键在於这些国家形成了一种有效的“权力制衡”机制,尽管难免走弯路,犯错误,但这种机制具有的良性反馈调整能力,能够及时发现和制止错误倾向,进行优化选择、自我完善,回归“中道”。美国作为当今循正道“大国崛起”之最、世界唯一超强,常被指责为霸权,但其本质迥异于往日偏锋崛起的恶霸。美国认定自身安全和繁荣的最大保障,绝非武力征服和占领外部世界,而是建立在共同循正道发展进步的全球化大趋势之上;因此不是打压、消灭自己的竞争对手,却乐于提携后进甚至昨天战场上落败的敌人共存共荣、正道崛起。二战以后美国实行复兴欧洲的“马歇尔计划”、支持日本重建繁荣,乐见德国统一重光,主导、参与各种国际援助、开发、排难解纷计划,一以贯之,堪以为证。美国责无旁贷担起了维护国际安全秩序,特别是防范偏锋崛起的重任,充当着非常不易讨好的“善霸”角色。911恐怖袭击事件后,美国领导全球反恐斗争,运用“先发制人”打击手段,公开谴责和施压“流氓国家”,特别是2003年3月未经联合国授权发动倒萨战争以来,显然犯了许多决策错误,并且在伊拉克陷入了苦无良策、进退两难的困境。2006年美国中期选举,改变了参众两院的两党阵容格局,已然出现了政策大幅检讨和调整的态势,尽管不免将为此付出重大代价。美国有理由抵制中国崛起吗?就人文关怀而言,美国对于中国的善意,不会亚于对日本、德国;但是美国断然担忧世界第一人口大国走偏锋崛起。担忧的根据来自一党主政的绝对权力体制,因为绝对权力体制从来不能保障循正道良性崛起,却是偏锋恶性崛起的温床;而非因为这个国家是“中国”。由于中国当局“韬光养晦”、避免同美国对抗的外交策略极为成功,这种担忧已在对话和合作中得到缓解;说现时中美关系处于大半个世纪以来的最好时期,当不为过。主政者的明智和善意,构建和谐社会,承诺永不称霸、和平崛起,以及提倡和谐世界理念等作为,固有助改善国际观瞻,但并不意味着绝对权力体制的危险性质变得无关紧要了。事实上,正是由于美国为代表的强大“中道”势力,及其主导下的国际安全秩序,为世界各国追求发展进步,包括中国改革开放提供了旷古未有的优越机遇,以及循正道崛起的有利外部形势;否则根本不可想象战后欧洲、日本、四小龙以及许多原殖民地国家的巨大成功,前苏联及其东方集团和平顺利转型,以至中国今天获得的经济腾飞奇迹。21世纪的今天,世界上仍然存在两类不同性质“大国崛起” 的较量。由于美国为代表的强大“中道”实力,及其主导下的国际安全秩序体系的存在,任何国家走偏锋崛起越来越难实现,但循正道崛起的道路空前畅通宽广。可以说,中国遇上了有史以来循正道崛起最为有利的外部条件。中国改革开放大见成效,就总体经济实力而言,国民生产总值、进出口总额等已居世界前列,外汇储备世界第一,成为全球仅次于美国的经济引擎,并且继续维持强劲增长的势头;在国际事务中的责任、义务和影响力相应地与日俱增。无疑中国已经处于整体意义上的“大国崛起”路口,但是中国迄今具备了循正道崛起的上述两大必要的内部条件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中国面临严重道德衰败、社会不公、两极分化、贪渎腐败、假冒伪劣,以及种种爆发性潜在危机。其中制度性官场腐化如火如荼而起,几乎药石罔效;经济发展仍然极大地依赖外贸出口、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以及贸易壁垒政策,市场和金融自由化路途遥远;自主创新能力欲振乏力,先进科技不脱“拿来主义”格局,以廉价劳动力为支持的低附加值出口加工业升级转型也难;军事现代化谈何容易。问题的深层根源在于缺乏上述两大必要内部条件。21世纪中国循正道崛起,关键在于落实创造自身两大必要条件。如果见不及此,怕是难逃偏锋致命吸引力的诱惑,民族主义抬头搅和,走火入魔,事与愿违;福兮祸之所伏焉。为了克服信仰真空,建立对于“人之所以为人”的“当行之路”的思想信仰或共同价值观,中国现代社会不可能开历史倒车重复古代西方倚托神性宗教载体的旧路。实际上现代西方社会已然遭遇宗教信仰危机(911事件起了缓解西方信仰危机的副作用),面对神性信仰的历史局限性,迫切需要适当的理性思想体系支持。中国得天独厚,本来拥有人类思想库中有关“人之所以为人”的“当行之路”的至珍至贵理性大全宝典――真版孔子儒家学说。夫子当年“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无奈,应为今日高科技讯息化时代“知其大可而为之”的大觉醒取代。一旦分清真假孔子,拨乱反正、重新解说、与时俱进、发扬光大,应能以宏大的包容性融合马克思主义、基督教教义和一切具有真理内涵的人类思想精华,构建基于传统、超越传统、适合国情、接轨国际、拥抱现代、历久弥坚的“两心调谐”型共同价值观;不仅在母国中华神州发扬光大,并因其“普世伦理”性质,将能成为整个人类大家庭享用不尽的优化理性“心态文化”系统。建立“权力制衡”机制,是中国改革大业的当务之急、急中之急,早已成为朝野共识,但为何迟迟吾行,举步维艰呢?最大难度该在于一党主政与“权力制衡”交集之难。中国经济发展辉煌成果来之不易,和谐稳定、渐进改革乃人心所向。如果西方发达国家的三权分立、多党竞争、双议会制、普遍选举等贯彻“权力制衡”的传统制度,可能引发政权更替、国势动乱而遭排除;切莫就此判定中国政治与“权力制衡”冰炭不容,无计可施了。勇于挑战“哥德巴赫猜想”、“庞加莱猜想”的中国人,何不大胆“猜想”、挑战“不可能的任务”,最大限度集思广益,尝试设计推出中国特色安全受控型“权力制衡”方案,争取突破既得利益阶层的重重阻抗,在一党主政的大环境中,进行试点,开辟新途,与时俱进,寻求实效;而非长期踌躇踯躅,蹉跎似水流年,误了天缘佳期。
纲要:大国崛起的首要条件是教育,只有教育提升,才有高素质人才和高科技水平,才能在国与国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其次是文化,文化与教育是相互促进的,先进的文化推动教育提升,教育反过来促进文化发展。文化是一国积淀的总体表现,(中国来说,先进的新民主主义文化运动沉重打击了封建文化,推动了中国历史转折;现代,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文化意识打败了共产主义计划经济意识,推动了中国现代经济发展),先进文化的推动作用是非常大的。而我国目前文化发展水平还远远不够。以下可以写写科技等等,实际上,大国崛起奥秘这种概念,在现代人看来,绝不是单纯军事技术的发展,(古代是以军事发展为主才能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