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 有关农村环境的论文参考文献

有关农村环境的论文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有关农村环境的论文参考文献

[1]刘南威.自然地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548. [2]李春华.环境科学原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4). [3]叶文虎.可持续发展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1

[1]程发良,孙成访.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2]曲向荣.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3]周敬宣.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4]蒋展鹏,杨宏伟.环境工程学[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5]徐新华,吴忠标,陈红.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6]伊武军.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1.

有关环境污染的参考文献有以下八个

1、刘南威.自然地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548.

2、李春华.环境科学原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4).

3、叶文虎.可持续发展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1.

4、程发良,孙成访.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5、曲向荣.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6、周敬宣.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

7、蒋展鹏,杨宏伟.环境工程学[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8、徐新华,吴忠标,陈红.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

关于农村环境的论文参考文献

[1]刘南威.自然地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548. [2]李春华.环境科学原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4). [3]叶文虎.可持续发展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1

农业非点源氮磷对地表水环境的污染及防治摘要 农业非点源氮磷引起地表水体中营养物质含量不断增加,造成地表水体的水质恶化。提出了对农业氮磷污染源的控制措施及对污染水体的治理措施。关键词:农业非点源 氮 磷 地表水1 污染概况由于农业生产中化学品的大量使用以及畜禽、水产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农业非点源氮磷已日益成为地表水环境的重要污染因素。山东南四湖来自农田径流的氮磷分别占到总负荷的35%~68%[1]。太湖、滇池和巢湖农业非点源污染物对总氮的贡献率分别为59%、33%和63%,对总磷的贡献率分别为30%、41%和73%〔2〕。氮磷注入地表水体后,会造成水体不同程度的营养化。由于氮磷是植物生长的营养元素,水体中氮磷含量的大量增加,势必引起水生生物和某些藻类的过度生长和繁殖,从而造成水体中溶解氧含量下降,引发水生动物和水生植物的大量死亡,而腐败的生物体又会加剧水体的污染。在我国的各大湖泊中,巢湖、太湖、滇池等水体由于受农业氮磷污染的影响,已处于较严重的富营养化状态。以太湖为例,目前太湖97%面积的水体已呈中度富营养化状态,过量施肥、施肥结构不合理(苏南太湖地区缺钾)以及农田排水直接进入湖中等一系列因素,加剧了太湖的富营养化〔4〕。农业非点源污染物氮磷的主要来源有2个:(1) 农田径流近年来,农业生产活动中农药、化肥的施用量不断增加。由于化肥、农药的利用率仅为20%~30%[3],土壤表面及耕作层内的大量未被作物吸收利用的氮磷会通过农田排水、地表径流等方式进入并污染地表水体。(2) 养殖废水随着养殖业的迅速发展,大规模养殖场不断涌现。据调查,畜禽饲料中,有70%的氮通过粪便排泄。畜禽养殖过程中,粪便30%左右流失,尿液有60%流失,冲洗水有80%以上流失〔4〕。大量未经处理的畜禽粪便、尿液、残余饲料、场地冲洗水进入地表水体。对于水产养殖,由于鱼虾粪便、残余饵料中含有大量的氮磷污染物,因此它们对水体的影响也不容忽视。2 控制措施根据氮磷的主要来源,控制农业非点源氮磷污染的主要措施可以分为2个方面:(1) 减少土壤及养殖废水中氮磷的流失,阻断损失途径;(2) 采取措施治理水体中氮磷污染。减少农田的氮磷损失,控制氮磷对水环境污染的首要措施是设法将潜在污染物保留在原地,提高肥料利用率,最大限度地减少农田回归水中氮磷的含量,从而也就减少了进入地表水的氮磷总量。而对养殖污染的控制措施则主要是畜禽粪便的综合利用以及合理的饵料投放。土壤中氮磷流失的控制改进施肥技术一般而言,为减少化肥的挥发及受降水、灌溉的冲刷作用,宜相应增加施肥深度。据报道,氮肥在稻田表面撒施,利用率为30%~50%,而深施后利用率可提高到50%~80%[5]。另外,要合理安排施肥时间,尽可能在作物的需肥高峰期施肥,少量频施,以提高作物对肥料的利用率,减少土壤中残余养分含量。 优化肥料结构单一施用氮肥会造成土壤中硝酸盐氮的积累,而选择氮磷钾合理配施的配方施肥则可以在提高作物产量的同时有效降低土壤中硝酸盐氮的含量。另外,钾氮配施可以减少氮的渗漏损失,主要原因是配施增加了作物对氮的利用[6]。 采用缓释及膜技术大多数肥料,尤其是铵类氮肥,均为速效肥,具有易分解、易挥发、易损失的特点。而缓释肥则能使肥料在作物整个生长期内缓慢释放,减少了不必要的损失。利用膜物质来抑制水稻田氨的挥发,可以减少氮素的损失。据报道,该方法可使氮肥的利用率提高~[7]。因此,合理地采用缓释及膜技术,可以减少氮磷的损失。 加强侵蚀控制侵蚀控制可以减少表土及氮磷污染物的流失。利用植被对裸露地面的表面覆盖,可以削减雨水冲击作用,减少侵蚀;利用植被系带可以有效地沉淀和拦截地表径流污染物。 改进灌溉技术传统的灌溉方式主要为以“浇地”为主的漫灌,这不但浪费了大量的水资源,而且会将土壤中大量未被作物利用的氮磷带走,降低了氮磷的利用效率,污染了地表水环境。采用先进的喷灌、滴灌、雾灌等“浇作物”的灌溉技术,可以大大提高灌溉用水以及氮磷的利用效率。 畜禽粪便污染及水产养殖污染的控制畜禽粪便污染的控制解决养殖业污染问题,要坚持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的原则。要及时清扫畜禽栏舍内的粪尿,清理干净后再行冲洗。同时要及时清扫养殖场,防止粪便散落。对畜禽粪便的处理,可以采用厌氧发酵,既可节能,还可获得沼气。另外,也可以将粪便制作成有机肥料,用于农业生产。水产养殖污染的控制对于网箱养鱼,应合理选择布设位置,合理设置网箱间距。根据经验,为加速水体中氮磷等污染物的稀释扩散,防止局部污染物浓度过高,网箱最好应布设在水的深度及流速较大处,并且网箱之间应有一定的间隔,以保持水流的畅通,使污染物能及时被带走。饵料要根据鱼虾的实际需要量投放,防止过量投放饵料,而且在网箱下面应设置可截留残余饵料的设施。3 氮磷污染水体的治理水环境受到来自农业非点源的氮磷污染后,在积极控制污染源的基础上,要抓紧做好受污染水域的治理工作。 化学法除磷杀藻对受农业非点源氮磷污染严重或产生富营养化的水域,目前常用的除藻方法是化学法[8]。可以向水面喷洒硫酸铜,杀死漂浮藻类;也可向水体投放一定量的化学物质(如石灰),通过凝聚沉淀达到除磷的目的。 生物载体去除海洋赤潮藻利用生物材料作生物吸附处理含铜离子的工业废水[9],然后将这种吸附铜离子的生物载体投放至海水中,缓慢释放出来铜离子杀灭赤潮生物。4 参考文献1 徐谦.我国化肥非点源污染状况综述.农村生态环境,1996,12(2):39~ 刘鸿志,陈永清.我国重点湖泊的水环境管理现状. 环境保护,1998,(12):9~ 朱兆良.我国土壤供氮和化肥去向研究的进展.土壤,1985,17(2):2~ 吕耀.农业生态系统中氮素造成的非点源污染.农业生态环境保护,1998,17(1):35~ 卢增兰主编.土壤肥料科学.北京,农业出版社,1990, 马茂桐.钾氮配施对土壤氮渗漏的影响.土壤.1999,(3): 许前欣,赵振达,李振云.稻田水面分子膜对提高氮肥利用率的研究.农业环境保护,1998,17(5):216~218, 俞志明,邹景忠,马锡年,等.治理赤潮的化学方法.海洋与湖沼,1993,24(3):314~ 林荣根,周俊良,黄朋林.螺旋藻吸附水溶液中铜离子的初步研究.海洋环境科学,1998,17(2):8~11.

有关环境污染的参考文献有以下八个

1、刘南威.自然地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548.

2、李春华.环境科学原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4).

3、叶文虎.可持续发展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1.

4、程发良,孙成访.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5、曲向荣.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6、周敬宣.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

7、蒋展鹏,杨宏伟.环境工程学[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8、徐新华,吴忠标,陈红.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

[1]程发良,孙成访.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2]曲向荣.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3]周敬宣.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4]蒋展鹏,杨宏伟.环境工程学[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5]徐新华,吴忠标,陈红.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6]伊武军.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1.

农村环境整治论文参考文献

[编辑本段]生态农业的基本内涵与特点 中国生态农业的基本内涵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规律,因地制宜地设计、组装、调整和管理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系统工程体系。它要求把发展粮食与多种经济作物生产,发展大田种植与林、牧、副、渔业,发展大农业与第二、三产业结合起来,利用传统农业精华和现代科技成果,通过人工设计生态工程、协调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矛盾,形成生态上与经济上两个良性循环,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 生态农业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综合性。生态农业强调发挥农业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以大农业为出发点,按“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全面规划,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使农、林、牧、副、渔各业和农村一、二、三产业综合发展,并使各业之间互相支持,相得益彰,提高综合生产能力。 多样性。生态农业针对我国地域辽阔,各地自然条件、资源基础、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的情况,充分吸收我国传统农业精华,结合现代科学技术,以多种生态模式、生态工程和丰富多彩的技术类型装备农业生产,使各区域都能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各产业都根据社会需要与当地实际协调发展。 高效性。生态农业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多层次综合利用和系列化深加工,实现经济增值,实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降低农业成本,提高效益,为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创造农业内部就业机会,保护农民从事农业的积极性。 持续性。发展生态农业能够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治污染,维护生态平衡,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常规发展为持续发展,把环境建设同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在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对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的同时,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增强农业发展后劲。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省农村的建设规模迅速扩大,农村环境问题应运而生,就此陈述我省农村的现状,并分析其成因,提出解决问题的必要条件与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人均收入翻了几番。农村的发展固然可喜,但同时也随之出现了一些问题,农村环境问题是其中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与城市相比较,农村从规模、基本生活资料与能源的获取方式到治理方式都有很大差异。基础设施除了少数乡镇政府所在地以外一般都是通过内部集资逐渐建设的,其生活废弃物因为环境基础设施和管制的缺失一般直接排入其生活的环境中。私以为,要使我省农村经济继续稳步发展,有关部门必须高度重视并着手解决农村环境问题。 一、我省农村环境问题的现状 首先是规划落后于发展,造成污染物难处理和污染源影响大。 其次是缺少污染治理的监管和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运行的投融资、收费体制,环境治理缺少人力、物力和财力。 我省农村的规划和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不仅对人群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也造成了农民诸多需求难以调动:在我省现代化进程较快的地区,人均GDP已经超过1000美元,城乡人均收入已开始缩小,但在人居环境上的城乡差别仍在拉大,所谓城市绵延带一直无法真正形成。这种情况与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有很大差距,大规模实施我省农村环境整治已有必要性。 二、我省农村环境问题的制度和技术经济成因 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及服务属于公共服务,具有正外部性。而我省农村的环境问题属于目前农村公共服务存在的普遍性问题。这一问题既有制度成因,也有技术经济成因。 1. 制度成因 我省农村环境问题的制度成因可一言以蔽之:“自下而上”的筹资机制和“自上而下”的用资机制导致与环境有关的公共服务供给不足、不当。 2. 技术经济成因 相对其它农村公共服务而言,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还有两个特点。 (1) 社会效益显著大于个人效益 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属于有显著外部正效益的公共服务,社会收益是个人收益与对社区的外部正效益之和。这类公共服务,其市场需求只体现个人效益,而不能充分体现社会效益,因此市场生产的产量就会低于使社会净收益最大化的产量,在自发的市场上倾向于供给不足。解决这个问题的惟一办法是最大的受益方代表――政府出资。博弈论中的“智猪博弈”论证的就是这个道理。 (2) 规模有限并且很难阻止搭便车现象 污染治理基础设施和服务的技术经济特点是明显的:这类设施从技术经济角度而言有比较严格的最小经济规模限制,很难阻止搭便车现象,还需要较高的运行成本和专业化管理。而我省农村规模有限,污染治理设施即便能够满足最小经济规模限制,也很难有较好的规模效益,难以承担产权界定、价格等排他性技术所需费用,因此难以像有些公共服务一样采用市场机制供给。 农村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的这两个技术经济特点决定了其只能是一种主要由政府出资并直接供给的公共服务。 三、解决问题的必要条件及“十一五”期间的对策 1. 必要条件 目前我省发达地区的农村已经具备了大规模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基础设施供给并进行我省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体制条件和发展基础。 体制有利条件是目前正在进行公共财政改革和事业单位体制改革。这些宏观改革使环保基础设施的建设、运营以及环境监管有了国家层面的财政资金和制度保障,有利于克服制度障碍。 发展基础则是这些地区的农村已经发展到了需要且能够大规模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阶段,有利于克服技术经济障碍。可以利用现有统计口径中的三个指标来确证这一点: 一是人均GDP。我省现代化进程较快的地区的农村居民已经接近1000美元/人/年。二是人口集中居住比例。只有这个数值够大,才可能克服污染治理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的最小经济规模障碍。 三是环境污染的强度。只有在现代化的工农业生产规模足够大、城镇人口密度足够大的地方才会达到足够的环境污染强度,此时规划和治理是恢复的主要手段,而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是治理的主要方式。 2. “十一五”期间的对策 在满足必要条件的情况下,对应于农村人居环境基础设施这种特点鲜明的公共服务,借鉴浙江省实施“万村整治千村示范”工程的经验,要解决缺少规划、资金供给不足和服务供给效率不高这两方面问题,“十一五”期间,建议采取以下对策。 (1) 规划环节的对策 规划是政府最基本的责任之一,县乡政府应以“三生统筹”理念为指导,在规划环节采取以下措施,解决污染物难处理和污染源影响大的问题: 首先是加强区域环境规划和经济发展规划的协调。县域环境保护规划的重点内容应是环境功能区划和环境保护控制性规划,有条件的可考虑编制县域经济与环境协调持续发展规划或环境容量规划,将污染控制在“发生前”。 其次,应从三方面加强我省农村的环境保护规划:①布局规划。②污染综合治理规划。③绿化规划。 (2) 克服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的制度和技术经济障碍的对策 首先是建立“自上而下”的开源机制。 改善农村公共人居环境公共服务的难点在于资金筹集。考虑“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政策倾向,高层政府应该成为农村公共服务的筹资主体。 其次要建立“自下而上”的节流机制。 我省农村将长期存在公共服务财政资金不足的约束,因此必须通过节流措施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这包括两方面: 一是建立相关财政资金使用“自下而上”的决策机制。 在具有“准政府”性质的村集体成为农村真正的自治组织后,应通过村民代表大会民主地决定农村环境公共服务项目建设的优先顺序和相关服务费的收取标准等,确保财政资金最大程度地满足农民的消费者支付意愿。 二是建立多元化的农村环境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单一的政府供给或市场供给,在解决公共服务供给效率问题上的失灵都是客观存在的。应当根据不同农村环境公共服务的具体经济属性建立多元化的供给主体结构,在公共服务供给中引入竞争机制等。同时,要转换认识,正确看待农村人居环境基础设施的公益性质,从财政补贴、信贷支持、税费减免、土地优惠等方面大力扶持,调动民间及海外资本投资农村公共服务的的积极性。

生态文明的论文参考文献

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乃至工作,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论文吧,论文是一种综合性的文体,通过论文可直接看出一个人的综合能力和专业基础。你所见过的论文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生态文明的论文参考文献,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参考文献:

[1]林红梅.“生态文明与和谐社会”理论研讨会综述[J].河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5):92-93.

[2]杨多贵,周志田,陈劭锋.我国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面临的挑战及其战略选择[J].上海经济研究,2005(4):6-12.

[3]利奥波德.沙乡年鉴[M].侯文惠,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

[4]卢风,肖葳.应用伦理学导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5]李培超.自然的伦理尊严[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16.

[6]林红梅.试论拯救环境危机的'多维视角[J].行政与法,2007(1):97-99.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119.

[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519.

[9]何怀宏.生态伦理——精神资源与哲学基础[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2:15.

生态文明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探究:

我市生态禀赋优越,当以生态文明建设、构建生态文明体系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一要加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治理,积极探索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路径、新模式。一方面筑牢沿黄控导工程连接线、黄河大堤、幸福渠及幸福路“三条防线”,大力实施黄河河道与滩区综合修复提升治理工程,实现黄河岁岁安澜,并持续改善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另一方面深入挖掘域内黄河文化,建设黄河国家公园,打造黄河文化标志性旅游目的地,以达到确保黄河安全、改善黄河生态环境、提升经济效益共赢目标。

二要持续深化污染防治攻坚,打造碳达峰、碳中和“双碳”示范城市。深入践行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加强系统谋划,强化生态保护,聚焦大气、水环境治理、土壤污染防治等重点领域,精准防治大气、水、土壤等污染,统筹推进造林绿化、空气质量、水土环境等全域提升,美化城市环境,将新乡建设为宜居、宜业、宜养、宜游的生态之城。坚持以科技创新推动生态绿色发展,通过构建高端平台,引进尖端人才,掌握核心技术,加强清洁绿色环保能源的开发与利用,积极推进静脉产业园、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将新乡建设为国内重要的绿色低碳能源基地。

三要大力推进农业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实现乡村振兴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渐次改善农村居住环境,抓好农业农村污染治理工作。同时结合我市各地特色与优势,因地制宜发展无污染、环境友好、可循环利用的特色生态产业,如生态旅游等,持续培育壮大现代农业,打造特色农产品品牌,切实提高农村人民群众收入,让村民共享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增强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

四要做精、振兴文旅产业,实现文旅产业与生态环境融合有机发展。依托我市独特人文旅游资源,充分挖掘牧野文化、比干文化、书院文化、宰相文化等文化资源,利用我市当地的共工、姜尚、毛遂、张苍、邵雍、孙奇逢等历史名人资源以及史来贺、郑永和、吴金印、裴春亮等先进群体资源,构建新乡文化体系,并将其融入黄河故道、湿地以及南太行山水风光等自然生态资源之中,讲好新乡大地上的“黄河故事”“太行故事”,进行综合深度系统开发,树立我市文旅、生态品牌,培育世界级旅游目的地。

农村环境污染论文参考文献

[1]刘南威.自然地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548. [2]李春华.环境科学原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4). [3]叶文虎.可持续发展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1

以下所有文献,中国知网都能查到。[1]董利民,李璇.洱海水污染动态模型的构建及分析研究[j].生态经济(学术版),2011,02:384-388.[2]房春娟,陈晓燕.淡水污染的微生物治理[j].湖南农机,2011,11:245+247.[3]张志锋,王燕,韩庚辰.中国近海海水主要参数基线值及其污染状况探究[j].海洋环境科学,2012,02:211-215.[4]魏正明.水危机——寻找解决淡水污染的方案[j].上海环境科学,2003,01:5.[5]迟凤玲.浅淡水污染对我国食物安全的影响及解决对策[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6,05:14-16.[6]尚立照.风力发电对河西走廊生态环境影响初探[j].环境研究与监测,2010,01:3-5.[7]杨贵本杨丽丽.我国淡水污染问题必须加大力度解决[n].延安日报,2007-03-12002.[8]刘洪波.不同水域淡水蚌类中元素积累和分布的特征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0.[9]项继权.湖泊治理:从“工程治污”到“综合治理”——云南洱海水污染治理的经验与思考[j].中国软科学,2013,02:81-89.[10]陈登勤,方宗熙.用紫露草微核技术监测海水污染的初步研究[j].山东海洋学院学报,1981,02:80-85.[11]高圣龙,柯明德.mobilemarinegis于海上污染监控之应用[a].中国航海学会救助打捞专业委员会.救捞专业委员会2004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中国航海学会救助打捞专业委员会:,2004:11.[12]高乐华.我国海洋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发展测度与优化机制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13]张德君.海水入侵地下水污染对土壤生态影响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7美国进口普卫欣天猫

农业非点源氮磷对地表水环境的污染及防治摘要 农业非点源氮磷引起地表水体中营养物质含量不断增加,造成地表水体的水质恶化。提出了对农业氮磷污染源的控制措施及对污染水体的治理措施。关键词:农业非点源 氮 磷 地表水1 污染概况由于农业生产中化学品的大量使用以及畜禽、水产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农业非点源氮磷已日益成为地表水环境的重要污染因素。山东南四湖来自农田径流的氮磷分别占到总负荷的35%~68%[1]。太湖、滇池和巢湖农业非点源污染物对总氮的贡献率分别为59%、33%和63%,对总磷的贡献率分别为30%、41%和73%〔2〕。氮磷注入地表水体后,会造成水体不同程度的营养化。由于氮磷是植物生长的营养元素,水体中氮磷含量的大量增加,势必引起水生生物和某些藻类的过度生长和繁殖,从而造成水体中溶解氧含量下降,引发水生动物和水生植物的大量死亡,而腐败的生物体又会加剧水体的污染。在我国的各大湖泊中,巢湖、太湖、滇池等水体由于受农业氮磷污染的影响,已处于较严重的富营养化状态。以太湖为例,目前太湖97%面积的水体已呈中度富营养化状态,过量施肥、施肥结构不合理(苏南太湖地区缺钾)以及农田排水直接进入湖中等一系列因素,加剧了太湖的富营养化〔4〕。农业非点源污染物氮磷的主要来源有2个:(1) 农田径流近年来,农业生产活动中农药、化肥的施用量不断增加。由于化肥、农药的利用率仅为20%~30%[3],土壤表面及耕作层内的大量未被作物吸收利用的氮磷会通过农田排水、地表径流等方式进入并污染地表水体。(2) 养殖废水随着养殖业的迅速发展,大规模养殖场不断涌现。据调查,畜禽饲料中,有70%的氮通过粪便排泄。畜禽养殖过程中,粪便30%左右流失,尿液有60%流失,冲洗水有80%以上流失〔4〕。大量未经处理的畜禽粪便、尿液、残余饲料、场地冲洗水进入地表水体。对于水产养殖,由于鱼虾粪便、残余饵料中含有大量的氮磷污染物,因此它们对水体的影响也不容忽视。2 控制措施根据氮磷的主要来源,控制农业非点源氮磷污染的主要措施可以分为2个方面:(1) 减少土壤及养殖废水中氮磷的流失,阻断损失途径;(2) 采取措施治理水体中氮磷污染。减少农田的氮磷损失,控制氮磷对水环境污染的首要措施是设法将潜在污染物保留在原地,提高肥料利用率,最大限度地减少农田回归水中氮磷的含量,从而也就减少了进入地表水的氮磷总量。而对养殖污染的控制措施则主要是畜禽粪便的综合利用以及合理的饵料投放。土壤中氮磷流失的控制改进施肥技术一般而言,为减少化肥的挥发及受降水、灌溉的冲刷作用,宜相应增加施肥深度。据报道,氮肥在稻田表面撒施,利用率为30%~50%,而深施后利用率可提高到50%~80%[5]。另外,要合理安排施肥时间,尽可能在作物的需肥高峰期施肥,少量频施,以提高作物对肥料的利用率,减少土壤中残余养分含量。 优化肥料结构单一施用氮肥会造成土壤中硝酸盐氮的积累,而选择氮磷钾合理配施的配方施肥则可以在提高作物产量的同时有效降低土壤中硝酸盐氮的含量。另外,钾氮配施可以减少氮的渗漏损失,主要原因是配施增加了作物对氮的利用[6]。 采用缓释及膜技术大多数肥料,尤其是铵类氮肥,均为速效肥,具有易分解、易挥发、易损失的特点。而缓释肥则能使肥料在作物整个生长期内缓慢释放,减少了不必要的损失。利用膜物质来抑制水稻田氨的挥发,可以减少氮素的损失。据报道,该方法可使氮肥的利用率提高~[7]。因此,合理地采用缓释及膜技术,可以减少氮磷的损失。 加强侵蚀控制侵蚀控制可以减少表土及氮磷污染物的流失。利用植被对裸露地面的表面覆盖,可以削减雨水冲击作用,减少侵蚀;利用植被系带可以有效地沉淀和拦截地表径流污染物。 改进灌溉技术传统的灌溉方式主要为以“浇地”为主的漫灌,这不但浪费了大量的水资源,而且会将土壤中大量未被作物利用的氮磷带走,降低了氮磷的利用效率,污染了地表水环境。采用先进的喷灌、滴灌、雾灌等“浇作物”的灌溉技术,可以大大提高灌溉用水以及氮磷的利用效率。 畜禽粪便污染及水产养殖污染的控制畜禽粪便污染的控制解决养殖业污染问题,要坚持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的原则。要及时清扫畜禽栏舍内的粪尿,清理干净后再行冲洗。同时要及时清扫养殖场,防止粪便散落。对畜禽粪便的处理,可以采用厌氧发酵,既可节能,还可获得沼气。另外,也可以将粪便制作成有机肥料,用于农业生产。水产养殖污染的控制对于网箱养鱼,应合理选择布设位置,合理设置网箱间距。根据经验,为加速水体中氮磷等污染物的稀释扩散,防止局部污染物浓度过高,网箱最好应布设在水的深度及流速较大处,并且网箱之间应有一定的间隔,以保持水流的畅通,使污染物能及时被带走。饵料要根据鱼虾的实际需要量投放,防止过量投放饵料,而且在网箱下面应设置可截留残余饵料的设施。3 氮磷污染水体的治理水环境受到来自农业非点源的氮磷污染后,在积极控制污染源的基础上,要抓紧做好受污染水域的治理工作。 化学法除磷杀藻对受农业非点源氮磷污染严重或产生富营养化的水域,目前常用的除藻方法是化学法[8]。可以向水面喷洒硫酸铜,杀死漂浮藻类;也可向水体投放一定量的化学物质(如石灰),通过凝聚沉淀达到除磷的目的。 生物载体去除海洋赤潮藻利用生物材料作生物吸附处理含铜离子的工业废水[9],然后将这种吸附铜离子的生物载体投放至海水中,缓慢释放出来铜离子杀灭赤潮生物。4 参考文献1 徐谦.我国化肥非点源污染状况综述.农村生态环境,1996,12(2):39~ 刘鸿志,陈永清.我国重点湖泊的水环境管理现状. 环境保护,1998,(12):9~ 朱兆良.我国土壤供氮和化肥去向研究的进展.土壤,1985,17(2):2~ 吕耀.农业生态系统中氮素造成的非点源污染.农业生态环境保护,1998,17(1):35~ 卢增兰主编.土壤肥料科学.北京,农业出版社,1990, 马茂桐.钾氮配施对土壤氮渗漏的影响.土壤.1999,(3): 许前欣,赵振达,李振云.稻田水面分子膜对提高氮肥利用率的研究.农业环境保护,1998,17(5):216~218, 俞志明,邹景忠,马锡年,等.治理赤潮的化学方法.海洋与湖沼,1993,24(3):314~ 林荣根,周俊良,黄朋林.螺旋藻吸附水溶液中铜离子的初步研究.海洋环境科学,1998,17(2):8~11.

[1]程发良,孙成访.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2]曲向荣.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3]周敬宣.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4]蒋展鹏,杨宏伟.环境工程学[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5]徐新华,吴忠标,陈红.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6]伊武军.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1.

农村环境现状论文参考文献

[1]刘南威.自然地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548. [2]李春华.环境科学原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4). [3]叶文虎.可持续发展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1

[1] 伍泽平. 破解“三农”问题的思考[J]. 达州新论, 2006,(02) . [2] 李慧. 关于解决“三农问题”的思考[J]. 新疆职业技术教育, 2008,(03) . [3] 葛志华. 转型之痛 “三农”问题的由来与终结[J]. 江海纵横, 2007,(03) . [4]解决“三农”问题的神来之笔——如何理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J]. 江海纵横, 2006,(05) . [5] 孙春明. “三农”问题与城市化进程[J]. 武汉建设, 2008,(04) . [6] 刘涛. “三农问题”的困境及其对策[J]. 商业经济, 2009,(02) . [7] 阴月灵. 现阶段解决“三农”问题的对策研究[J]. 法制与社会, 2009,(06) . [8] 寇丽. 对我国的“三农”问题的解析[J]. 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9,(01) . [9] 谭凌宇.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路径[J]. 文史博览(理论), 2009,(02) . [10] 张西茹. “三农”问题要发展需要职业教育做支撑[J]. 西北职教, 2006,(10) . [1] 吴理财. 三农问题的三种解释[J]. 决策, 2005,(01) [2] 丁祥艳. 中国现代化背景下的三农问题浅谈[J]. 铜陵学院学报, 2003,(04) [3] 昌正兴. 解决三农问题有效途径初探[J]. 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03) [4] 钟大能. 我国财政制度的完善与贫困落后地区财政的调适——兼谈财政制度对“三农”的制约[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5,(03) [5] 罗恒. 市场化——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必然选择[J]. 江南论坛, 2004,(08) [6] 任义成, 魏刚. 对三农问题的思考[J].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4,(S1) [7] 王璐, 侯敏娜. 论我国“三农”问题的症结及解决途径[J]. 大庆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01) [8] 叶尚志. 解决三农问题与人才开发[J]. 人才开发, 2005,(05) [9] 何传新. 增加农民收入的途径探讨[J]. 理论月刊, 2004,(10) [10] 李艳民. 三农问题的症结与对策[J]. 承德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04)

有关环境污染的参考文献有以下八个

1、刘南威.自然地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548.

2、李春华.环境科学原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4).

3、叶文虎.可持续发展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1.

4、程发良,孙成访.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5、曲向荣.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6、周敬宣.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

7、蒋展鹏,杨宏伟.环境工程学[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8、徐新华,吴忠标,陈红.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

生态文明的论文参考文献

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乃至工作,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论文吧,论文是一种综合性的文体,通过论文可直接看出一个人的综合能力和专业基础。你所见过的论文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生态文明的论文参考文献,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参考文献:

[1]林红梅.“生态文明与和谐社会”理论研讨会综述[J].河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5):92-93.

[2]杨多贵,周志田,陈劭锋.我国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面临的挑战及其战略选择[J].上海经济研究,2005(4):6-12.

[3]利奥波德.沙乡年鉴[M].侯文惠,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

[4]卢风,肖葳.应用伦理学导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5]李培超.自然的伦理尊严[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16.

[6]林红梅.试论拯救环境危机的'多维视角[J].行政与法,2007(1):97-99.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119.

[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519.

[9]何怀宏.生态伦理——精神资源与哲学基础[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2:15.

生态文明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探究:

我市生态禀赋优越,当以生态文明建设、构建生态文明体系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一要加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治理,积极探索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路径、新模式。一方面筑牢沿黄控导工程连接线、黄河大堤、幸福渠及幸福路“三条防线”,大力实施黄河河道与滩区综合修复提升治理工程,实现黄河岁岁安澜,并持续改善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另一方面深入挖掘域内黄河文化,建设黄河国家公园,打造黄河文化标志性旅游目的地,以达到确保黄河安全、改善黄河生态环境、提升经济效益共赢目标。

二要持续深化污染防治攻坚,打造碳达峰、碳中和“双碳”示范城市。深入践行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加强系统谋划,强化生态保护,聚焦大气、水环境治理、土壤污染防治等重点领域,精准防治大气、水、土壤等污染,统筹推进造林绿化、空气质量、水土环境等全域提升,美化城市环境,将新乡建设为宜居、宜业、宜养、宜游的生态之城。坚持以科技创新推动生态绿色发展,通过构建高端平台,引进尖端人才,掌握核心技术,加强清洁绿色环保能源的开发与利用,积极推进静脉产业园、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将新乡建设为国内重要的绿色低碳能源基地。

三要大力推进农业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实现乡村振兴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渐次改善农村居住环境,抓好农业农村污染治理工作。同时结合我市各地特色与优势,因地制宜发展无污染、环境友好、可循环利用的特色生态产业,如生态旅游等,持续培育壮大现代农业,打造特色农产品品牌,切实提高农村人民群众收入,让村民共享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增强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

四要做精、振兴文旅产业,实现文旅产业与生态环境融合有机发展。依托我市独特人文旅游资源,充分挖掘牧野文化、比干文化、书院文化、宰相文化等文化资源,利用我市当地的共工、姜尚、毛遂、张苍、邵雍、孙奇逢等历史名人资源以及史来贺、郑永和、吴金印、裴春亮等先进群体资源,构建新乡文化体系,并将其融入黄河故道、湿地以及南太行山水风光等自然生态资源之中,讲好新乡大地上的“黄河故事”“太行故事”,进行综合深度系统开发,树立我市文旅、生态品牌,培育世界级旅游目的地。

  • 索引序列
  • 有关农村环境的论文参考文献
  • 关于农村环境的论文参考文献
  • 农村环境整治论文参考文献
  • 农村环境污染论文参考文献
  • 农村环境现状论文参考文献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