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 职业学校研究论文

职业学校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职业学校研究论文

目前,在我国的 教育 领域中,发展职业教育对于开发劳动力资源,实现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和谐有着重要作用。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职业教育的论文的 范文 ,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试论职业教育新常态

[摘要]职业教育是中国经济跨入新常态的重要基石,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要求职业教育必须新常态。以2014年6月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为标志,中国职业教育进入了新常态。新常态下的职业教育,呈现着两个新特点,蕴含着两个新动力,催生着两个新局面。新常态下的职业教育,仍面临不少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需认真解决好四个方面的问题。

[关键词]职业教育;新常态;含义;标志;任务

自2014年5月首次以“新常态”来描述当下的中国经济以来,“新常态”一词已经成为新闻媒体和社会各界关注、研究的高频热词。尤其是当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做出了系统性阐述,提出要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在国家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同时,职业教育必须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必然也要进入新常态。

一、职业教育进入新常态的含义

什么是“新常态”?从字面上看,“新”就是“有异于旧质的状态和性质”;“常态”就是平常的、正常的状态,也即时常发生的状态。对于职业教育而言,新常态就是凸显新特征,蕴含新动力,催生新局面。

新常态下的职业教育呈现着两个新的特征。其一,职业教育发展从追求数量增长转为更为重视品质提升,从注重规模扩张转为更为强调内涵建设,由过去的更快更大转为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的更好更强。其二,创新发展成为职教发展的主旋律。面对新的情况和问题,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唯改革创新者胜。职业教育进入新常态,要进一步创新职业教育的思想观念、发展战略、发展模式、体制机制;要不断深化改革,适时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实现专业提升、产教深度融合;要充分发挥职业院校的自身优势,主动为行业转型发展服务,主动为企业和社会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撑。

新常态下的职业教育蕴含着两个新的动力。

首先,当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正处于由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迈进的新阶段,随着我国经济步人新常态,经济增速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驱使社会加大技术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比重,要求更加重视中高端技能人才的培养,要求职业教育今后更多把资源配置和工作中心转移到内涵建设上来,从而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着力提升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其次,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革命、能源革命蓄势待发,信息技术催生的教育革命对职业教育产生深刻的影响,职业教育信息化、平台化、在线化日益普及深化,这必将促进职业教育从职前延伸至职后,从职业岗位需求延伸到生活需求,从而形成全程化、多元化的职业教育。

新常态下的职业教育催生着两个新的局面。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职业技能人才的需求结构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为此,国家正努力打通从中职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实施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衔接行动计划,推动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藉此,构建科学合理的职教体系,开创“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生动局面,这是其一。其二,实践证明,市场和社会决定着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而社会资本则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源头活水。

这就要求有关单位和部门认真落实国家政策,进一步敞开社会力量办学的大门,积极推动社会力量兴办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形成多元化的办学格局。与此同时,职业教育也将更加对外开放,中外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扩大和深入。

二、职业教育进入新常态的标志

2014年6月23日―24日,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就加快职业教育发展作出重要指示,中共中央政治局、国务院在会前接见与会全体代表并讲话。这是时隔九年之后我国召开的又一次全国性的职教会议,会议前一天,《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公布,会议闭幕当天,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发布《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

此次会议及其前后的相关部署,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职业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体现了新时期中央关于职业教育的功能新定位、形势新判断、工作新部署。会议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全面阐述了现代化职业教育的新功能,回答了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一系列问题,上顶天,下抵地,范围广,力度大。会议的召开,意味着职业教育改革拉开了新帷幕,标志着新时期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顶层设计已经完成,由此中国职业教育走进了新时代,步入了新常态。

新时期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现了时代发展的要求和人们群众的需要。会议认为,新时期职业教育不仅要为学生即将从事的职业做好准备,而且要使他们有自尊、有目的的生活。由此,新时期职业教育改革发展,首先受益的是学生,其次受益的是职业教育体系本身。随着“抓职教就是抓经济、抓职教也是抓发展、抓职教又是抓民生、抓职教就是促就业”意识的逐步强化,职业教育必将迎来一个新的发展黄金期,这对于优化职业教育发展环境、完善现代职教体系必将产生重要作用,对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和长远竞争力提升都具有重要意义。

三、职业教育进入新常态面临的形势与任务

压力与动力相伴,机遇与挑战相随。在旧习惯仍惯性运行下的今天,新常态下的职业教育必将面临不少新情况、新问题。能不能适应新常态,能不能让新常态逐渐走向成熟,今后要重点做好以下几点:

(一)处理好发展速度与质量提升之间的关系。

职业教育与其他事物一样,都是质与量的统一体,但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这个统一体的主要方面是不同的。在过去一段时间,量的扩张是职教发展的主要方面;而在职业教育迈入新常态的今天,质的提高就成为主要方面。

由于我国职业教育起步较晚,又受到多种条件的束缚和制约,因而当今职业教育仍需追求一定的速度,保持适当的规模,过慢的速度,过小的规模,不是新常态的固有之意,但另一方面,当今职业教育发展的环境和条件都不同程度发生了改变,不以结构优化和质量提高为基础与前提的高速度,不仅不能够长久保持,而且会给自身发展带来危害。

新常态,发展要有新思路,要树立没有质量的发展是浪费,没有效益的速度是后退的意识,破除单纯追求速度、不重质量、不讲效益、不顾代价的思想,充分认识新常态下现代职业教育肩负的使命,坚持走内涵式发展之路,努力以更高质量的职业教育服务于更高质量的经济社会发展。

(二)落实好2014年全国职教会议精神。

此次会议科学 总结 了近年来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 经验 ,进一步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方针政策、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对新常态下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做出了全面安排和部署。会议的精神重在落实,贵在行动,现在要做的就是要以锐意进取、奋发有为的姿态,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劲头,吃透精神,压实责任,把办好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三)解决好培养什么样人的问题。

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生产服务一线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重要职能,大力培养一大批新型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是职业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但同时,新常态下的职业教育,不仅要传授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更要坚持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 入职 业教育的各个环节和方面,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中华优秀 传统 文化 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积淀学生职业素养,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把学生的品行操守看得比一纸分数更重要,把学生的人文素养看得比考试成绩更重要,把育人看得比育才更重要。教育将不再以“分”为向导,以片面追求教育的GDP为目标,而是基于“人”的哲学考量与追问,把培养一个个精神独立、人格完整、品德高尚、懂得担当,能够自食其力的合格公民作为己任。

(四)构建好科学合理的现代职教体系。

在国民教育体系中,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的联系最为密切。为适应经济新常态,必须要构建科学合理的职业教育体系。

一是创新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构建技能人才成长“立交桥”。通过推进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建立从初级到高端的技能人才完整培养链条,畅通各类技能人才成长成才 渠道 。

二是提高师资队伍水平,深化师资培养改革。坚持把师德教育摆在教师队伍建设的突出位置,不断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建立教师动态管理机制,实施名师培养计划,大力提升双师型教师所占比重。

三是统筹发展各层次各类型职业教育,使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使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大体相当。建立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之间学生的双向流动机制,大力推动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积极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立职教培训公共服务平台和实施社区教育发展计划,加快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的开放衔接。

四是优化职业教育空间布局,科学安排资源配置。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打造品牌、突出特色、提高质量效益为目标,按照依法治教、有序发展、先易后难、整体推进的原则,合理安排职业院校区域布局、城乡布局。

围绕国家产业发展规划,结合各地自身实际,进一步整合教育资源,努力促进职业教育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

浅析职业教育信息化

摘 要:将传统职业教学方式与现代信息化的职业教学方式进行对比,充分介绍了信息化之后职业教育发生的变化。提出信息化课堂与实训教学中利用多媒体的方案,展望了未来信息化职教教学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信息化;职教教学改革;多媒体课堂;多媒体实训教学

随着第三次工业革命的爆发,计算机、网络逐步进入千家万户,而职业教育也逐步走进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多媒体技术、 网络技术 以及虚拟现实技术等与课堂相结合,展现出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无法实现的教学过程,人们所熟知的职业教育在新技术的引领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信息化引领的改变

传统教学中,教师讲述、教师提问学生回答以及分组讨论等是常见的教学手段。信息化职教教学则引入了更多的教学方式。

情境式教学:无论是哪门学科,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永远的话题,所以上课的前几分钟导入环节才显得尤为重要。信息化可以为学生创设逼真的学习情境,大场景导入以吸引学生的兴趣,还原真实的操作过程,帮助学生获得示范性的知识。

启发式教学:幻灯片、音视频的运用提供了直观形象的素材。学生对于这些感官信息的理解能力要远远大于对数字、文字等抽象事物的理解。信息化使得教师在与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可以对其中的难点和不同观点进行引导,通过提供在线答疑和参考资料等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训练学生的分析总结能力。这种启发式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发现式教学:在许多实训课或者理实一体化的课程中,学生往往根据教师的示范在具体的设备上操作练习。过程单一,且容易受到设备数量的限制。随着新技术的发展所开发出来的许多多媒体教学软件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良好的人机交互让学生可以自主学习,通过犯错、错误反馈、错误纠正的过程发现解决问题的办法。

二、信息化的课堂教学

在多媒体越来越普及的现在,大部分学校已经为每一个教室配备了信息化的设备,课堂教学也在向信息化转型。但是大部分职业学校的教师对多媒体的应用还停留在使用一个简单的ppt代替板书,或者简单播放一段视频上。如何利用信息化设备的优越性来提高教学质量是每一个职业学校教师需要研究的问题。

教学用的ppt或者flash课件是信息化课堂的重要体现之一。课件可以把文字、音视频、动画、小游戏、网页等多媒体元素融于一体,从而帮助师生更好地理解重点、克服难点。课件不是书上内容的生搬硬套,不是把板书从黑板上简单移到电脑上。通过对多媒体素材的适当选取与呈现形式的适当安排,可以不时地刺激学生的感官,引起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现在,越来越多的教师学会精心设计课件,以学生的视角安排学习流程,充分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视频的应用是信息化课堂的直接体现。许多学生无法亲身经历的场景可以通过视频来展现,因此,有许多老师喜欢用视频来创设学习情境。也有一些实训课的老师,将实际的操作过程播放给学生看,从而代替实际的演示,解决了人多看不清,无法重复演示的问题。更有学校将视频与网络摄像头相结合,将企业引进校园,直接将企业现场视频转入课堂,由专家现身说法,为学生答疑解惑。

除了视频之外,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应用也是传统课堂中没有的。计算机的普及导致各种仿真软件层出不穷,由于市面上大部分的软件偏重于实际应用效果而不是教学,专门针对教学的软件也逐步被开发出来。教学软件的优势在于辅助教师的课堂教学和学生的自主学习。完备的帮助系统几乎可以完全取代教师的功能,优良的交互性能可以将仿真现实环境的图像、声音、语言等通过人机接口作用到用户的感官,再针对用户的反应做出及时的反馈,形成一个封闭的循环,用户可以通过不断地使用软件获取知识,加强技能的练习。

另外,教学软件也打破了传统课堂链式的教学流程,不同学力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掌握程度选择相应的模块学习。在一堂课结束之后,学习进度可以保存,以便之后继续。而学习的效果也可以实现即时的评价并反馈给学生与教师,让学生可以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也让教师对于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有充分的了解,以便采取相应的 措施 因材施教。在最后进行课程评分的时候,也实现了过程性评价,不以一次考试决定成绩。

最后,网络的普及将课堂从教室延展到了课外。不仅教师有教案,学生也开始有学案,在上课之前就了解课堂的内容,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课堂的反应能力。网络通讯软件的使用使得师生之前再无隔阂,师生实现网上交流,答疑解惑、畅所欲言,网络对收发作业也提供了便利。

三、信息化的实训教学

大多数理工科科目都有理实一体化课程,在实验室中通过实际操作锻炼技能。在传统实训教学中,一般理论部分先由教师讲解,然后教师演示,最后学生自行操作练习。其中暴露出来许多的问题,例如,理论部分学生理解不够透彻;在演示的环节由于学生数目众多,难以做到人人看得清楚明白,且几乎不可重复;在练习的时候又容易受到设备台套数的限制,一旦学生遇到问题,教师无法及时做出响应。

信息化的实训教学通过引入多媒体的手段解决了这些问题。教师可以制作一个简短的课件,利用动画、视频等资源讲解抽象的概念。在演示阶段,一段事先录制好的视频可以代替教师展示操作的全过程,清晰直观,每一个学生都可以看见,并且可以反复播放。仿真软件可以很好地解决学生操作不熟练、设备台套数不足的问题。一部分学生可以首先在仿真软件上练习,熟练的学生再到设备上实际操作,大大提高了教学的效率,降低了出错概率。除了解决传统教学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数字”还为实训教学带来许多新的变化。由于教学软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代替教师的工作,学生的学习与操作过程变得更加具有灵活性。集中体现在:

构想性,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 想象力 进行创新,实训教室变成为每一个学生量身定做的课堂,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及时得到需要的辅助指导;

重复性,操作过程通过软件的适当引导形成计划—实施—检查—处理循环,每一次循环学生都可以反省,自己把握自己练习的进度,在反复的练习中不断提高;

协同性:通过人机交互、人人交互,学生交流的对象不再限制于教师,学生可以理解虚拟用户的需求,许多项目可以设计成必须具备协同操作能力才能完成的训练。

信息化进入职业教育的领域对探索和发展现代教育思想、提高教育技术水平、改善实验实训环境、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职教教学信息化也有很长的路要走。如何加强网络资源的建设,建立起学校之间可以共享的教育资源平台;如何进行教学平台的设计,推广教师空间与学生空间的普及,让师生之间的交流如同使用微博一样成为习惯;一些先进的技术,例如,半实物技术、虚拟技术正在蓬勃发展,其成本投入相对也比较庞大,要不要将这些技术引入职业学校,如何将这些技术引入职业学校?许多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探讨。在信息化技术的推动下,职业教育还会向网络学校、虚拟教育等方向发展,职业教育也会更加完善。

《职业教育浅析》

摘 要:职业学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的重要基地,为科教兴国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要完成这个任务,必须要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这也是新时期推进高教事业全面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高校教师肩负着为祖国的明天培养高级人才的重任,教师能否做好本职工作,教学能否收到良好效果,方法固然是重要的,但教师的教学态度、职业道德和个人修养等,都会对学生的知识体系构建、世界观的形成和培养产生很大的影响。

关键词:个人状况 职业教育作用 现状 生源 建议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5-0168-02

走上工作岗位后,凭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我积极向上、努力进取,认真学习理论,钻研教材,认真备课、上课、批改作业,为学生学习设想,言传身教,一心扑在教学上,辛勤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教学成果,受到学生的爱戴和尊敬。我在工作中注重掌握学生基本情况,了解学生思想,在与学生交流、解答疑问的过程中,提高自己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带领学生成长的过程中,自己也取得了进步。同时大量阅读教育类书籍,为提高自己的实际工作提供理论指导,从更高的层次上对教育问题有更深刻的认识。

从小事做起,多改变自己,少埋怨环境,用积极地态度工作:多抢挑重担,少推卸责任。学生的一次进步,家长的一次感谢,同事的一次赞许,都给我莫大的鼓舞。因为我一直从事的是职业学校的教育工作,因此对职业教育有着以下的一些认识:

一、经济发展以教育为基础,教育水平的提高,促进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教育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是长期的、潜在的和综合性的,能为经济发展提供高素质的劳动者以及各种专门人才。教育的发展状况直接决定着一个国家劳动力知识存量的多少、国民素质的高低。职业教育作为教育大业的组成部分在经济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职业教育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教育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主要是通过人力资本的投入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科技进步而推动经济的发展。职业教育恰恰在经济发展、科技发展中有其他类型教育所不具备的功能,即可把具有普通文化素质的劳动者培养成为掌握某一行业技能的专门人才,使职业教育成为与经济发展联系最密切、作用最直接的教育类型。简单来说,职业教育可向经济社会提供能掌握和运用先进生产技术的高素质高技能的专门人才,进而丰富社会的物质基础,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2.经济发展和职业教育的关系

经济发展是教育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条件,经济发展的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制约着教育结构和教育体制,,教育作为社会延续和发展的工具,必然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要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作为与经济密切相关的职业教育更是明显突出。人力资本是推动国家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政府教育投入的增加促进了人力资本形成以及技术创新的速度,进而推动了整个经济的增长。而经济的持续增长又为教育的投入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并激发了教育投资的进一步增加,可以说经济发展与职业教育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循环关系。

二、职业学校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等职业学校的发展面临着诸多的问题,从本质上说,是经济和社会矛盾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反映。就目前看,一方面许多职业学校招生难、毕业生就业难;另一方面社会急切呼唤高水平的职业教育,企业苦于找不到理想的技术人才,许多有教育需要的人也寻不到理想的学习场所。这表明:有效需求不足和供给不优的问题同时存在。这是制约当前职业学校发展的根本性问题。而职业教育的发展,受社会大背景的影响,同时自身发展存在各种问题:

1.职业学校社会认可度不高

社会歧视导致职业院校学生的心理压力较大。职业院校的学生都将学历歧视放在第一位。普高热的冲击。就业形势的严峻,加剧了人们对学历的追求,读大学成为大多数人认为求得好职业的基本条件。近几年,我国高等教育也迅速发展各种专业,高中毕业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大大增加,加上一般高校逐年扩招,高职院校也打通了对高中生的招生渠道,多种社会力量都为普高毕业生提供了宽松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条件,不少家长对升学形势盲目乐观,认为现在就是把孩子送入高中、再进人大学的大好时机。因此不少家长不愿意把孩子送到职校就读,以及一些学校自身管理的疏漏导致声誉下降,也是导致生源日益枯竭的一个重要原因。

2.学生厌学数量居多

职业学校学生大多在初中学习、纪律双差。经历中考失败的打击而产生强烈的厌学心理,学习动机、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不同程度存在问题,更缺少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少学生抱着混文凭的想法走进职校。厌学情绪不仅制约学生的发展,也困扰着职业学校教师,不少教师由此产生职业倦怠感。

3.专业不专,特色不特

随着社会发展,一些传统优势专业的地位受到挑战,一些新兴、弱势专业还没有形成特色和一定的影响力。目前就业看好的汽车维修与驾驶、数控机床、挖掘机培训,护理学等专业根本没有软硬件设施,甚至没有办学资质;而联合办学又是需要条件的,实质上是帮助别的学校招生办班,这些都影响到学校的特色发展与整体竞争力。就业形势严峻。一方面,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对用工的实际需求进一步发展和提高,而学校的发展却跟不上经济的发展步伐,企业需要具备更高科技水平的技术人员,而职业学校毕业生对此几乎无法胜任。另一方面,技术含量型企业比例偏少,就业准入门槛较低,出现了职专生与非职专生同工同酬现象,无法显示职专生能力优势,也影响了上职教的积极性。就业出路的困难,是职业学校遭冷遇、招生困难的一个直接的主要的原因。

三、改革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建议

1.加强宣传,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2.完善制度,创设有利于技术人才培养的良好社会环境

3.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办学质量和水平

首先,提高教学和就业质量。发展职业教育,需要学校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苦练内功,不断提高办学质量和水平。学校既要拓宽就业渠道,保证出口畅通;既要加大外联力度,又要狠抓质量管理,真正把学生培养成最受企业、用人单位欢迎的并且具有吃苦耐劳精神、遵纪守法意识并能熟练掌握一门或几门实用技能的人才。

其次,拓宽办学思路,实施产教结合。实行联合办学,推行“订单”培养。学校根据行业企业提出的岗位培养目标,设置专业和培训项目,按照行业企业的要求组织教学活动,为企业提供职工培训、技术咨询等服务。

再次,着力搞好师资队伍建设。师资水平是衡量职业学校办学实力和水平的重要条件,要以提高实践技能水平和师德素质为重点,建设一支专业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尤其应当加强专业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双师型“教师除具备教师的基本能力和素质外,在能力和素养方面还有特殊要求:一是行业职业道德。“双师型”教师除熟悉并遵守职业道德外,还要熟悉并遵守相关行业的职业道德,并通过言传身教,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业职业道德,自觉按照行业职业道德办事。二是行业职业素质。必须具备宽厚的行业职业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具备把行业职业知识及实践能力融于教育教学过程的能力。三是组织管理能力。要懂得企业行业管理规律,具备指导学生参与企业行业管理的能力。四是协调交往能力。“双师型”教师要自觉按照竞争规律、价值规律办事,具有较强的交往协调能力。五是创新能力。要善于接受新信息、新知识、新观念,主动适应变化的新形势,具有良好的创新精神。

提高职业院校音乐课堂教学质量研究论文

在各领域中,大家都经常看到论文的身影吧,论文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你写论文时总是无从下笔?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提高职业院校音乐课堂教学质量研究论文,欢迎大家分享。

摘要:

在职业院校学生素质教育中,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其不仅是文化建设的组成部分,也是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在当下教学环境中,将职业院校的音乐教学质量进行有效提高,能够使音乐课堂的教学本质得以回归,使其在职业院校人才素质培养过程中充分发挥应有的效用,同时对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的提升以及情感抒发的引导,具有积极作用。本文对职业院校音乐课的定位进行了阐述,分析了音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为职业院校音乐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给出了一些个人建议。

关键词:

职业院校;音乐课堂;教学质量探究

一、职业院校音乐课的定位

职业院校开展音乐课程旨在陶冶高尚的艺术情操,形成正确的艺术观,更重要的是培养人的性格品质,使人身心得到益处。因此在教学中非常重视欣赏和情感体验。在课堂对学生传输音乐知识的基础上,还可以让学生进行较多的实践活动,经过实践活动的开展和参与,使学生对音乐作品进行深入体会,让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如此可以将音乐教育质量进行大幅度的提高。职业院校的音乐老师在拥有专业音乐知识的基础上,还应具有较高的素质和水平,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塑造学习氛围,并且使音乐教学课程具有一定生动性和直观性。所以,音乐教师应拥有亲和力、感染力、丰富的人文知识、良好的职业德操和优秀的艺术素质等。只有如此,才可以担负起培养专业音乐技能的人才责任。职业院校在进行音乐教学过程中,应将音乐课程进行明确的定位,以培养学生的鉴赏音乐能力和体验音乐能力。

二、职业院校音乐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材质量方面

职业院校的音乐教材同人才培养的特点不具备同步性,在某种程度上对音乐教学方法的优化有一定制约。通过调研发现,大部分职业院校通常使用音乐专业教材,因为针对的是专业音乐体系以及人才,往往存在着对理论知识尤为重视,但不够重视体验,这对职业院校音乐教育的开展,不能有效地起到推动作用。因为职业院校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就业方面存在多样化特点,音乐教材实用性的缺乏,将会导致职业院校音乐课堂的开展不具备系统性和科学性。另外,在部分职业院校音乐教学过程中,音乐老师可以对音乐教材进行自主选择,使老师自主决策权偏大。因为在主客观条件的影响下,一些音乐老师并不具备充分的能力对教材的优劣进行鉴别,仅是结合自身爱好或自身的经验来选择教材,如此便会有偏颇的情况发生。教学的基础便是教材,倘若不具备高质量的教材,极易导致音乐教学目的以及学生现实需求出现脱节或偏差,若仅是保留以往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不能使当下学生对音乐的学习需求得到满足。基于此,职业院校音乐教育人员应根据院校学生特点,根据当下教学的具体需求,辅助学生对音乐教育目标的全面建立,共同编制可以充分表现职业院校培养系统中的应有定位的音乐教材,使其同其他高校的音乐教材具有差异性,该种根据教学内容而对音乐教学模式进行革新,可以将职业院校音乐教育独特性进行充分的表现。

(二)教学方式相对单一

结合有关调研发现,目前职业院校在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仍然保留着以老师为主导和灌输式教育模式,此种教育模式的特征主要是对知识和概念教育过度重视,却忽视了学生的自身感受,此模式同音乐教育的实质存在矛盾性,对学生艺术情操的引导起到了相对的阻碍作用。近些年,我国的教育得到了质的提升,以往的教学模式逐渐被大部分教育机构摒弃,而多种教学方式得到了大范围的应用,其将以往的教学模式进行替代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就目前教学环境而言,在音乐课堂开展中,大部分职业院校还是应用以往简便的教学方式。从音乐教学设备投入层面来看,大部分职业院校对音乐设备投入较少,导致音乐教育的实施受到了较多因素的影响。因为音乐教育内容缺乏完善性、设施投入少等不同因素的影响,导致职业院校对音乐教学的革新面临诸多困难。音乐教育不同于其他学科,在某种程度讲,音乐是一门听觉为主的艺术,其在教育过程中需要师生和作品之间呈现一种共情关系。倘若音乐老师仅是将简单的音乐知识灌输给学生,没有重视学生自主欣赏和体验音乐美感的引导,对教学模式不进行重视,会降低学生对音乐的审美能力以及体验感受,使学生的学习热情不断降低。

(三)课程建设缺乏影响力

从音乐课程开设方面来讲,大部分职业院校将音乐作为选修课,而选修课内容主要是对音乐自主欣赏。因为学校对课程并没有相应强制性要求,大部分学生感觉音乐课程不是重要科目,对音乐选修只是根据自己的爱好去决定,外动力的缺失,会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发挥产生不良影响。不仅如此,在进行选修课程教育相关活动时,老师通常对学生的要求也不是很严格,对学生是否在上音乐课不会进行重视,在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方面缺乏一定的明确性。甚至有一些老师会对音乐课程所用的教材进行随意选择,学生是否学习全靠个人爱好。由此看出,由于音乐课程建设的缺乏,在师资建设、课堂标准、课堂资源建设等方面均具有较大的.不合理性,导致音乐教育存在可学可不学的现象,促使音乐教育在职业院校素质培养中的应有效应得不到充分发挥。

(四)教学模式陈旧

目前在职业院校音乐课程教学中,因为教材缺乏、模式老旧等不同问题的存在,并且每个学生音乐水平参差不齐,在音乐教育进行时,应更加注重对学生的因材施教。这就需要音乐老师对教育方式进行不断优化,确保其具有多样性,如此才能在课程开展过程中将课堂氛围进行充分调动。例如在音乐课堂开展中可以采用分层教学法,促使每位学生对音乐的不同需求得到满足。但目前情况是,大多数职业院校的音乐教师不具备充分的精力以及教学水平对该种教学方式实施,老师们仍然对以往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极易使学生在音乐课程学习过程中发生两极分化的现象,也就是音乐方面略有天赋的同学会更偏爱音乐课程,并且可以同老师的授课进度保持一致性,而其他的学生因为不能和老师的教学进度保持一致性,不能充分感受到音乐的魅力,也不能对授课内容进行充分的理解,导致其对音乐课程逐渐失去学习热情。

三、职业院校音乐课堂教学质量提升策略

(一)编写新型教材

当前形势下,我国职业院校的音乐教学存在一定的欠缺,主要就是教材的不统一,不同的院校使用不同的音乐教材。换句话说,就是当前职业院校使用的音乐教材普遍不匹配该院校的职业特征,造成音乐教学缺乏合理性和规范性。据相关调查得出,在职业院校任教的音乐教师对音乐教材具有自主选择权,可随意选择教材种类。而职业院校音乐教学的合理规范化,必然离不开适合现代教学、全面考虑职校学生特性,有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音乐教材。此外,教材内容的编写还要具备职业院校的特色,建立起与之相应的教学资源库,以便数字化管理。所以,编撰者在编写音乐教材内容时,要与时俱进,结合当代学生的音乐水准、特点、心理成熟度、对音乐的认知和理解,以及兴趣爱好等,编写出能培养其内在艺术修养的音乐教学内容。同时,也不能忽略音乐技能的培养、知识素养的提高和鉴赏优秀作品的能力等,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学生提高综合能力,使教材内容一改过去的单调乏味,变成具有职业院校特色、更加丰富多彩的内容形式。在职业院校的教学中,专业课的教学内容比较繁重,安排得比较紧凑,就显得音乐教学的时间所占比例偏低。故而,对音乐教学材料的要求相对较高,教学材料形式和内容的统一规范性就显得非常必要,还要能充分体现职业院校的特殊性。音乐教学除了要考虑教材的规范合理,还要重视教学目标及教学过程的合理化与生动化,这样才能让教学模块被音乐教师充分调配,完成既定目标。因而可知,教材质量的高低对于教学策略的发挥、教育机制的构建、学生的音乐审美及艺术修养的提高,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创新教学方式

首先,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必须要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组织实践活动,并正确引导学生参与其中,激发学生的潜能,以及对本学科的学习热情。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多参与音乐有关的实践活动,包括各类演出、会演等活动,以强烈的参与感去证明音乐教学活动开展的有效性。其次,职业院校参与音乐实践活动的主要渠道之一,就是各类社团和协会,因此,应鼓励学生多参与各类社团中的音乐实践,充分利用这些渠道的优势,提高学生的音乐技能及艺术修养。鼓励与音乐相关的社团和协会多组织实践活动,并助其扩大影响,促使学生通过参加多样化的音乐实践活动,更加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最大限度发挥这些渠道的正能量,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再次,对即将开展的教学活动要保证其具备科学合理性。认真设计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用以提高整节课教学的质量,一节优秀音乐课的产生是和高质量的教学环节分不开的。而一个教学环节是否优秀,课前的设计也不是唯一的评判标准,还应包括在课堂实践中作出的应急反应。社会发展至今,造就了各个年龄段学生的想法、行为和表现都不尽相同,但是都在追求自己的个性化。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全面结合这些不确定的因素,作出相应的调整。例如:当学生接受能力不同时,那么教师在教学中的侧重点也应因人而异,对于接受能力强的学生,可以引导他们深层次的去理解音乐的内涵;对于学习兴趣高涨的班级,可以在课前设计出适合班级特色的教学环节;当面对音乐体验感略低的班级,则应想方设法增加他们的学习兴趣,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基础音乐游戏等。综上所述,无论选择哪种教学方法,效果最好、效率最高的还是最适合学生特点的模式,只有这样,才能提高音乐教学的实效性。最后,音乐学科需要学生具备整体感觉。基于这一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运用多种教学模式完成全面教学。比如,利用多媒体工具、互联网技术、仿真手段等。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运用不同的表达形式,将音乐作品展现于学生面前,能够使学生通过直观感受了解音乐的魅力,进而提升音乐课堂教学效率。不但如此,其多元化体现形式能够从多角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所以,从根本上来讲,先进的科学技术能促进音乐教学不断创新。

(三)规范音乐课程建设

音乐课堂的教学规律与其他学科有所不同,比方需要着重关注学生内心体会、侧重于内心的情感传递,但是在职业院校大力推广音乐课程是最近几年的新举措,基于相关调查结果显示,很多职业院校的音乐课程内容较为单一,音乐教学自身特色较为匮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学校音乐教学模式与其他学科别无二致,没有将音乐教学和校园自身专业特点相结合,进而产生自身特点突出的音乐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忽略了对教学目标的规划以及课程内容的编写,使老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面临较大困难。与此同时,老师自身因素同样具有重要作用,自主调整或改动教学内容,造成学生在参与音乐课堂时的学习效率严重下降。所以,在当前阶段,形成标准的音乐课堂教育模式,音乐教育及教学创新至关重要。

(四)培养学生的独立实践能力

相比其他学科,音乐对于课堂氛围的调节作用更加显著,主要因为老师完成音乐教学过程中可对动态教学模式加以利用,艺术最直接的体现方式就是音乐,老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之前组织同学进行校园舞蹈表演,当作新课导入的手段使课堂氛围更加活跃,由于此类教学模式存在新鲜感,因此能够获得学生广泛认可,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老师可在接下来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安排学生演唱自己最喜欢的歌曲中感触最深或最有震撼力的一句,老师需要在此过程中做最好的倾听者,并可利用适当的语言对学生进行鼓励。如此一来,不但可以锻炼学生自我表达能力,同时能够培养学生勇于进取的精神,并且使课堂氛围更加积极、活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知识的积极性,最终达到提升教学质量的目的。另外可以让学生参与“讲课”,此处“讲”指的是老师通过课堂教学,激励学生能够踊跃发表自身感想,像老师那样表达自身对音乐的领悟及欣赏音乐后的感触,此举不仅能够使课堂氛围更加生动有趣,还可以使学生逻辑思维得到锻炼,培养学生实践技能,使其拥有充分的音乐情感体验和音乐表达欲望。

长年以来,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的教学观念、上课形式滞后不前,一直受多方诟病。本文将从实际出发,从教学实践中发现的缺点切入,着实解决传统中职学前教育声乐课教学问题。

1高中职声乐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本文以湛江开放大学附属中专—湛江市财政职业技术学校为例,实践过程中出现问题主要如下:

1。1生源良莠不齐、学生腼腆内向

我校(湛江开放大学附属中专—湛江市财政职业技术学校)生源多是湛江各县区乡镇学生,特点是年龄偏低、心智不成熟、不爱学习不爱劳动、脱离生活实践。面对陌生的演唱技能教学,学生普遍不敢开口唱,恶性循环容易造成学生的习得性无助,造成声乐课教学收效甚微。

1。2学生概念不清、无法自我评价

性格外向的学生喜欢唱歌,但不掌握正确的声音概念,不能分辨哪种声音是正确的,哪种声音是错误的,往往开口就是浅、白、嘶吼。长此以往的错误习惯一旦养成,不仅对声乐学习设下重重障碍,还会对自身发声器官造成不可逆的损伤。

1。3课程设置单打独斗,脱离职业技能联动

声乐课设置长久以来没有与其他课程联动,脱离实际,如:没有乐理支持学生识谱唱谱能力差;学生只会演唱不会伴奏,或没有结合幼儿舞蹈,学生接受的技能教育形式相对呆滞,与学前教育专业培养人才的方向大相径庭。

1。4缺少展示平台,学生缺乏锻炼

实践中发现,声乐教学一直是“教”与“学”,缺乏相关平台使学生有机会展示,没有良性竞争促进优良学风形成,并与中职培养人才教学“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理念相矛盾。

2提高中职声乐课教学质量的策略

受限于中职生源及学校硬件等客观原因,想做到高等校园自由、自立的优秀学风不能一蹴而就。要提高中职声乐课的教学质量,就要实事求是从实际情况出发,据此我做出思考并提出以下解决方案:

2。1从横纵向提高学生自信心,创设情景解放学生天性

(1)面对内向腼腆,被评价学习能力低的学生,教师在声乐课教学时,及时作出形成性评价,从声音条件、声乐技术、演唱情感等纵向表现,认可学生的学习效果。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在每次学习、演唱时充满信心,课堂教学能事半功倍。

(2)除了专业教学,学生在课堂上的表演都可作横向高度评价,例如及时的模唱、跟唱时的韵律感等。根据罗森塔尔效应,不断激励学生,暗示学生能成为大家都期待的人才。在长期不被重视的环境中,学生往往会对自己做比较低的评价。在充满赞赏的环境中,学生则容易受到启发和鼓励,往更好的方向努力,行动越来越积极,最终做出更好的成绩。

(3)要内向羞怯的学生放松地学习声乐,解放天性训练必不可少。所谓解放天性是表演专业的一个基础训练,使演员在舞台面对观众时能不受阻碍地将下意识表达出来。人小时候最喜欢做的事就是玩,玩是人被压抑的天性,玩让人放松,让人解开束缚。因此“玩”是我在教学实践中最常运用的手段,例如一位同学“照镜子”,另一位同学观察并模仿;提供各种状态的动物,由学生去模仿,如慵懒的狮子,调皮的猴子等。解放天性训练不仅能释放学生被压抑的学习状态,还能与幼儿园教学模拟相结合,可谓益处多多。

2。2帮助学生确立正确声音概念

要让学生唱出优美的歌声,就必须让学生建立正确的声音概念。通过科学的教学,使学生找到舒服正确的声音,并且记住发声时周围肌肉发力状态,在开口演唱之前已经有一个具体的概念;学生能分辨错误的声音,分析成因。要做到以上两点,则对教师专业水平要求较高,具体如下:

(1)教师自身要掌握发声器官的具体介绍和发力剖析,将抽象的概念转换为具体的器官发力动作;

(2)能听辨学生错误的各种发力动作,因材施教地纠正,能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2。3多课程联动,培养学生全面性

多课程联动意义十分重大,由于工作需要,幼儿教师需掌握视谱即兴弹唱、幼儿歌舞创编等技巧。要掌握以上技能,声乐课设置必须创新,以演唱为主,即兴伴奏、幼儿舞蹈伴舞为辅,建立多课程联动,使之成为机制。

(1)声乐课教学中,适时邀请舞蹈教师为学生结合面部表情、演出动作等形体做针对性训练;幼儿歌曲演唱时要求学生小组为单位,创编简单的幼儿舞蹈动作,由舞蹈教师即时作出反馈和修改。

(2)结合乐理和钢琴课内容,引入即兴伴奏教学,使学生在演唱歌曲时有能力加入简单的即兴伴奏,增加声乐学习乐趣和成就感,切实做到多课程融合。

2。4建立展示平台机制,以项目促进教学

传统声乐教学只在集体课堂上完成基本功训练、作品教学、演唱,优秀学生没有成就感,落后学生缺乏锻炼,因此建立展示平台机制显得尤为重要。在数位学前教育教师的协调和组织下,学校定期开展学前教育专业演唱技能比赛、师生音乐会等展示平台,以赛促教、以演促教,不仅能锻炼学生公开演唱心态,更能为学校比赛、演出选拔优秀人才,将来学生亦能带着荣誉和经验就业,可谓一举多得。

综上所述,要提高中职声乐课的质量,就要做到循序渐进,适应新课堂改革中学生主体的教学规律,并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探究,千方百计使得中职声乐课的学习做到“有趣、有效、有用”。

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论文

健康完善的校园文化,不但可以启迪学生的心智,陶冶学生的情操,还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建设具有西藏特色的中职校园文化,使校园文化符合西藏中职学校发展的实际,让学生逐步摆脱中考失利的阴影,产生职业光荣的荣誉感。同时也让校园成为师生流连忘返的花园,成为学生起飞创业、成就梦想的摇篮。

第1: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农村学校的校长,要如何做才能使学校步入良性发展轨道,进入转型跨越的前征程,首先校长要有正确的办学思想,要具备自己的校园文化;学校是教学的场地,如何真正搞好课堂教学是一所学校生死存亡的重中之重,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途径在教学研究,只有创新教学研究才能使学校立于不败之地,成为一流的名校。

学校要倡行文化搭台,科研唱戏的办学思想,初步达到了和谐发展的境地,具备继续开拓新局面的基本要素。

苏霍姆林斯基说:“有什么样的校长,就有什么样的学校。

”作为一所农村学校的校长,要如何做才能使学校步入良性发展轨道,进入转型跨越的前征程,使教师舒心、家长放心、学生乐心?我们认为首先校长要有办学思想,俗话说“思路决定出路,眼界决定境界”,具备一定办学思想的人就像在茫茫在漠中拥有了指南针,在滔滔大海中找到了灯塔。

本文就如何塑造农村校园文化与科研创新,最终达到和谐发展作简要分析:

一.校园文化建设的前期分析

1.教师透视按照教师的职业态度,教师可分为三大类。

一类是“萎缩型”,他们大多是老教师,年龄大约在45—55之间,对教学工作厌恶,表现为:无心备课,无责任上课。

二是“现状型”,他们大多是中青年教师,对教学工作的热情还没有完全泯灭,但也明显倦怠,表现在不钻研教材,不研究学生,不探索教法,不提高教艺,只是按传统的教学习惯,勉强延续着自己的教学生涯,枯燥而单调,没有工作激情。

三是“进取型”,他们大多是刚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对教学工作充满热情,渴望成功,但由于经验不足,学理不丰,专业素养溃乏,有心而无力,受挫率较高。

针对三类教师,校长必须理性分析,抑差扬优,引领教师成为研究者,教师只有参与研究才能撷取自己职业幸福之花。

体会到教学中蕴藏的愉悦之感。

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教师的幸福在研究,只有研究才是教师积极向上的精神家园,唤出教师爱教育、善教学的激情,激情创造奇迹。

2.教学理念分析正如卓立教授所讲,我们的教学理念如社会一般急功近利。

我们的重点在升学率、拨尖生;我们的课堂教学是“高耗低能”。

这就需要我们首先要理解什么是真正的教育质量?改变传统理念,以科学的态度,求真的思想,找到学校自身的合理定位,提炼符合学校发展的办学理念。

不让一个学生掉队,为孩子提供一个终身值得回忆的小学教育。

教好一生,脱贫一家;办好一校,致富一县,让我们真正用理念指导实践,肩负起振兴农村教育发展的重任。

3.学校管理探讨学校工作重在管理,而管理的方式方法却因人而宜,现阶段农村学校受客观因素困扰,学校硬件设施落后,教师观念陈旧,各小学生源逐年减少,质量逐年下降,形成恶性循环链条,有的小学被迫撤并。

管理千头万续,如何使管理不出现“真空”;如何“刚性与人性”刚柔并济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校园文化形成的指导是先进的理念

农村学校教学点分散,每个教学点甚至只有三、五名学生,教师年龄结构呈现老化现象,教学点与教学点距离较远,造成教师只能闭门造车,缺少走出去学习或者与其他教师共同研究、探索教学艺术的客观条件。

痛定思痛,痛则必变,现状如此!只有调查研究,提炼出符合实际的教育理念,锤炼一支过硬的教师队伍,才能“柳暗花明”。

我们的理念是:为学生成长奠基,为教师幸福铺路。

在新教育理念支撑下,我校将立足现实,以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为己任,为农村孩子留守儿童筑起成长的摇篮;为人一师,任则幸福,将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师激励机制,努力拓宽教师的生涯幸福路,使学校成为教师幸福的家园,快乐工作的乐土。

三.先进理念的执行,在于做好角色定位

1.以人为本,营造闪烁人文精神的学校物质文化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艺术在于,不仅要使人的关系,成人的榜样和语言以及集体里精心保持的种种传统能教育人,而且也要使器物物资和精神财富能起到教育作用”,环境对人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校园物质文化不仅影响学生的精神状态、心理状态、学习和生活的质量以及行为,还会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2.兼顾情理,制定充满人文的制度文化制度文化能促进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的发展,是校园文化的框架。

2007年以来建立健全了教师考评制度、教研工作制度(实行轮周坐谈教研沙龙,既进行了教研,也沟通了心灵)、常规教学管理制度,绩效考核制度等激励制度。

完善了工会工作制度,做到进行教师婚丧嫁娶学校领导必到场慰问,对教师切实关心,为教师营造公平竞争、团结协作的良好互动平台,逐步走上了科学、规范、高效的管理轨道。

3.曲径通幽,经营和谐的学校精神文化作为校长,应如何筑造学校的精神家园?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1、校长应该有清晰的学校文化观。

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学校文化就是管理者的文化。

可以说,有什么样的校长,就有什么样的学校文化。

2、校长应该改变学校文化建设的根本范式,从人的生命世界和精神生活出发,把人文陶冶看作精神文化建设的根本途径。

3、引导学生经历精神体验。

作为校长,不仅应当向师生们提供丰富的文化生活,也更应当通过丰富教师的人文素养,提高教师对学生的心理历程的引导能力,这样才能切实的帮助学生进行精神体验。

例如开展各种道德实践活动。

4、改进德育模式。

学校以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为德育坚实的基础,弘扬纪兰精神,太行精神,编撰以中华传统文化,上党地区特色的校本课程。

四.科学管理,创新理念,达到和谐发展

农村学校教科研的瓶颈在于,重形式不重过程,且无法形成有效互动的开放性大教研,我校确立了“教研转型,网络先行”的教研策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最新成果——网校,推进网络教研,引领广大教师积极构建高效教研、高效课堂,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升,

的基本情兑是:学校规模小,教学点分散;教学方式单一、信息闭塞、教师思想观念落后,受诸多客观因素的制约,教学成绩低下,传统的“师师教研”、“校校教研”等方式只能辐射到本校教师,资源只能在小范围内共享,如何使教学研讨跨区域、跨学校,真正达到教师、学生、家长高效的互动、资源无限地放大共享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

网络广博的资源,即时性、互动性、共享性等优越性展现在我们面前。

后来我校先行先试于中国教育网联合,为学校注册了网校,逐步辐射至全县所有学校,现在取得了良好效果。

教师在自己博客上传资源时将同时发表于网校上共享,也可下载网校教学设计、视频、音频等海量资源。

网络视频课可占击首页视频资源下的校内资源打开视频,进行观课议课。

总之,一个好思想定位一个好校长,一个好校长塑造一所好学校,学校倡行文化搭台,科研唱戏的办学思想,初步达到了和谐发展的境地,具备继续开拓新局面的希望!

第2:如何构建中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

摘要:健康完善的校园文化,不但可以启迪学生的心智,陶冶学生的情操,还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建设具有西藏特色的中职校园文化,使校园文化符合西藏中职学校发展的实际,让学生逐步摆脱中考失利的阴影,产生职业光荣的荣誉感。

同时也让校园成为师生流连忘返的花园,成为学生起飞创业、成就梦想的摇篮。

关键词: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人际关系;心理环境;师德建设

近年来随着西藏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各中职学校将校园文化建设作为软实力建设列入校园长期规划当中,并予以逐步实施。

在校园环境文化建设中要充分体现凝聚、激励、熏陶、益智的功能,使学校环境文化建设在中职学生中形成一种无形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把中职学生的行为统一在一个共同的价值追求和理想信念之上。

这样可以激发师生的工作和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审美理想、审美趣味和审美观念,促进学生智力发展,激发学生学习、学技和创业能力,使学校硬软实力得以提升。

一、注重“环境文化”建设,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功能

1.美化校园环境。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优美的自然环境具有熏陶学生行为、陶冶学生心灵、启发学生美好想象的作用。

中职学校建筑专业可以设计规划学校绿地面积,铺设水管、硬化路,建设景观亭;学校种植专业将学校所有空地进行统筹规划,通过测土配方等选择优良适合当地气候的草种、花种,完善校园的绿化。

这样可使校园的一景一物彰显职业特色,一方面减少了学校的环境建设开支,锻炼了学生;另一方面美化了校园,使广大师生在优美的校园环境中工作、学习和生活。

2.优化人际环境。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师生全身心投入工作和学习的保证。

教师和学生,既是工作上的指导者,也是生活上的良师益友。

学生之间互助互爱、情同手足的角色是现代职业教育中团队精神的纽带。

优化人际环境的关键是领导者在履行和行使行政权时应考虑周到,目光长远,既要体现行政命令的严肃性,也要考虑其合理性,使其富有人情味。

3.净化学生的心理环境。

由于中职招生的低门槛,导致中职生思想水平参差不齐。

他们原本就是基础教育中的弱势群体,因为成绩不理想而被忽略,对于他们来说,心理可能更容易出现问题。

所以,心理环境的营造是新形势下学校德育工作者既关键又迫切的一项任务。

二、着力政治、道德性文化建设,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和文明习惯

1.普及舆论文化建设,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

要加强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教育和公民意识教育。

为此校园文化建设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学生头脑,以优秀的作品鼓舞学生做人。

学校可以通过国旗下讲话、德育课堂教学、聘请法制校长进行普法教育等形式弘扬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主旋律,引导学生读好书、唱好歌、看好片,使他们明确自己是肩负跨世纪历史重任的一代,是21世纪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着力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以身作则教育人。

中职学校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要以推动教师专业化为主线,以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努力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特色鲜明、专兼结合、热爱职教事业的高素质专业化中职学校教师队伍。

要以师德修养建设为核心,抓好教师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建设。

学生每天都要从教师这里接收到新的知识,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在为学生做表率,所以教师要以和蔼可亲的仪容、彬彬有礼的语言、端正大方的仪表以及深厚的思想感情面对学生,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不断接受好的教育。

3.着力校规校纪建设,以严格的制度管理人。

“无以规矩不成方圆”,学校经过不断探讨、摸索,制定了行之有效的各项规章制度,这是学生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

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手段是正面引导,但是这种教育方法只是倡导,不带有约束性。

所以还要制定各项规章制度规范学生的行为,促使学生由被动变成主动、由他律变成自律,最终养成良好的习惯和素养。

三、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在中职学校建设中的作用

素质教育的实施离不开校园文化的建设。

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思想品格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有助于中职学生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可以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以及创造思维。

置身于良好的校园文化中,学生的集体意识增强,实践能力也得到锻炼。

建设轻松活泼的校园文化,有利于学生缓解学习带来的压力,在愉快的环境中获取知识,提高自我修养,培养良好的素质。

在学校的文化建设中,学生与教师都是“主人公”,学生与教师都需要积极参与。

教师与学生充当着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角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品格的形成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教育者应当提高自身修养来影响受教育者。

学校应该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树立良好的校纪校风,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开放教育环境下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研究论文

摘要: 在开放教育环境的时代背景下,电大系统不仅有大学校园特有的规范性、教育性、创新性、传承性等基本特性,还有着自身独具魅力的校园特色文化。主要表现在内容的融合性、服务的宽泛性、方式的开放性。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体系、鲜明的时代特征与电大系统的校园特色相融合的校园文化,不仅符合培养社会复合型人才的时代要求,还对文化强国的建设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目前,开放教育环境下特色校园文化的建设逐渐获得了电大系统的关注,并开展了积极的研究探索,论文就开放教育环境下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理解性偏差进行相应的分析,同时提出了特色校园文化在开放教育环境下的建设方法。

关键词: 开放教育环境;特色;校园文化;建设

一、前言

高等院校校园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有着重要地位的构成部分,具有一定的精神力量,对学生的精神文化建设有着耳濡目染的熏陶和潜移默化的影响。随着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与其他省级广播电视大学构成的一个以统筹兼顾、分级管理教学为办学理念的现代化、开放化、远程化的教育系统的发展和深入推广,电大系统的学生团队逐渐壮大开来,通过开放教育环境下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初步创建满足教育要求与规范且有着电大特色的校园文化,从而形成较为全面的、系统的校园文化。通过营造和谐团结、内涵丰富的校园人文环境氛围,从而推动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电大系统的教育事业保证社会中的每一位都能够享受到终身教育,这对贯彻我国具有独特魅力的大众化教育有着极其重要的积极影响。

二、开放教育环境下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理解性偏差

1、开放教育校园文化的建设重视不够

由于电大系统的教学工作量比较大,没有时间来计划和筹谋校园文化建设工作,而且大部分学生是正在任职期间就读,年龄跨度大,同样没有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参加开放教育校园文化的建设。但是研究结果表明,任何大学一旦没有其健全的、系统的、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对其办学思想、教学理念的统一,人才的培养,向心力的增强,校园形象和影响力的提升等有着消极影响。

2、电大系统在校园文化建设活动的展开上存在一定的困难

在部分人看来,电大学生大多数是在职就读,来自社会各个方面,在职业与年龄方面跨度大,没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花在学校里学习,在校园文化建设活动的展开上存在一定的困难。然而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力,学生在积极参加校园文化建设的同时,还能够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得到校园文化对自身素养的陶冶。解决该问题关键在于校园文化建设活动要具有较强的针对性、趣味性,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参加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向心力与归属感。

3、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工作职责存在错误理解

在许多人看来,单纯把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当成是学生会或者团委的工作任务,与其他部门没有太大的联系。随着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相关文件的颁布,校园文化建设理念逐渐深入学校各项工作环节,在开放教育环境下建设特色的校园文化成为全校师生共同的发展目标。

4、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存在错误认识

在许多人看来,开放教育校园文化建设实质是组织安排学生进行相关的活动实践,这种看法存在着片面性。校园文化不单纯是展开人文活动,也是在物质环境支持和遵循相应的规章制度的基础上,通过领会展现学校特色的精神文化来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过程。

三、特色校园文化在开放教育环境下的建设方法

1、明确校园文化建设相关责任部门,完善校园管理制度要创建具有针对性的开放教育管理部门,在建立特定的工作机构的前提下,保证在开放教育环境下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顺利、有效进行。部分广播电视大学已经把开放教育环境下特色校园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归入相关责任部门的职责领域。加强开放教育环境下特色校园文化的建设,制度建设尤为关键。制度不仅表现了人的价值观念,还能对校园文化的有效、顺利建设起着保障作用。健全完善的校园管理制度不但对学生与教师的行为准则与价值观念起着凝聚作用,还对特色校园文化的建设起着推动作用。完善管理制度的意义关键在于拟定一系列完整的、科学的、系统的管理制度,确保电大系统高效、透明、规范的管理。所以,健全完善校园的管理制度,营造科学、良好、有效的校园管理文化,也是特色校园文化在开放教育环境下的重要建设内容之一。

2、注重课堂教学的重要性在开放教育环境的背景下,达到校园特色文化建设的效果,在增强学生专业技能的学习能力与创造理念的同时,还要重视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比如在网络多媒体资源与学生自主学校相结合的前提下,构建新的教学模式,那就是通过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和多媒体教学平台,实行以学生自学为主,老师进行指导、辅助、促进教学为辅的人性化、系统化、制度化的教学管理模式。

3、重视师生人文教育在开放教育环境下重视老师与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和行为规范,确保教师的开放教育工作得到科学的指导,保证学生的行为得到科学的约束和规范,彻底贯彻治学严谨、学风良好的办学理念。

4、重视校园网络文化平台的建设

开放教育环境不仅给电大学生带来了开放的交流学习的平台,还为电大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交流的机会,电大系统可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资源共享,开放较多的学习通道。创建互联网学习的平台,在该平台上,学生可以进行针对性、适宜性的学习,与老师、同学进行互动交流,这对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增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有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建立具有专业、班级特色的网站,官方微博或者微信订阅号,创建形式多样化、内容丰富化的网络文化,同时对特色网站、微信订阅号进行一定的评比,不断增强专业班级对校园特色文化的`理解和创造力。还要设置网络心理咨询平台,根据成人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自身特点,对其进行相应的心理疏导和就业指导等。利用现代化互联网信息技术,顺应时代潮流的发展和开放教育环境下学生自学的要求,推动学生之间、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积极消除开放教育带来的距离感,努力营造温馨、和谐的电大特色校园网络文化氛围。

5、重视开放教育校园特色文化平台的建设

电大系统的学生对多姿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有着强烈的期待与渴望,有滋有味的校园文化生活不但满足了电大学生多样化、人性化、个性化的精神需求,防止电大学生对自身形象的单一化塑造的现象发生,还促使有特长的电大学生找到能够发挥自身特色和才能的平台,并在该平台上找到自身的价值所在,这对激发电大学生的自尊心、自立性以及自豪感,树立积极向上的自我形象,培养良好的生活态度和学习态度有着至关重要的积极意义。因此,将具有相同爱好、志趣、专长的学生组织起来,形成多种形式的学生社团,促使学生之间进行相应的感情和心理方面的沟通交流,使得双方都具有良好的安全感,也使得受教育者之间、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有着适宜的沟通交流把有共同兴趣、爱好和特长的同学组成各种社团,让他们可以进行感情的交流和心理的沟通,这对学生认识别人的同时还能够深入的了解自己,培养较强的心理素质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积极意义。受教育者在融入社团活动时,不仅能够确保理论知识与实际活动很好的结合起来,还能够增长受教育者的见识,增强他们的专业技能和社会实践技能,在兴趣爱好发展的同时还能够提高他们的创造力。而且,电大还要通过电大系统自身特点和现代化、远程化教育的优点来创建多样化校园文化建设舞台,传承和提升校园文化建设内涵,提高电大系统老师与学生的归属感、团结力。

四、结语

随着现代化社会的不断进步,教育事业现代化、多样化发展,特别是开放教育环境下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其不仅有大学校园特有的规范性、教育性、创新性、传承性等基本特性,还对受教育对象有着导向、塑造、凝聚、调节等作用。电大系统将远程开放教育、其特有的校园特点与校园文化结合起来,进行适宜的修正、调整与创新,从而确保其满足电大系统校园文化建设的要求。换而言之,在明确自身特色、确定自身定位的前提下才能建设电大系统校园文化,不能单纯将工作重心放在物质文化的建设上,要在建设物质文化的基础上重点体现校园文化的精神内涵,同样,电大系统在学生管理与学生的思想教育方面不能单纯依赖校园文化建设,不能盲目地生搬硬现有普通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模式,要在切实贯彻开放教育的发展目标的前提下,有效地建设特色校园文化,同时还要将特色校园文化建设落实在电大系统教育的发展规划上,提高全体教职工和学生参与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性,顺应时代潮流的发展,持续探寻和不断尝试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形式与发展路线。在提倡文化强国的建设理念的今天,为了促进电大教育系统积极向上、健康发展,要加大电大校园文化的建设力度,增强电大系统在办学方面的综合实力,提升电大文化形象,增强电大系统在社会的号召力、影响力。

参考文献:

[1]王冬梅,姚艳.创新社会管理背景下成人通识课教学模式改革实践与探索———以台州电大开放教育通识课教学模式改革为例[J].中国远程教育,2013,(4).

[2]施蕾芬.大学精神引领下的高等远程教育校园文化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13(3).

[3]洪伟林,刘建平.开放教育校园文化创新研究与实践[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2).

校园文化建设管理论文 把握校园文化特征 践行科学发展观今天,一个学校的发展,不仅仅体现在高质量的教育教学上,更体现在富有特色和个性的校园文化建设上。校园文化是师生精神风貌、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的综合体现,是在教育教学和管理实践中逐渐创造生成的,不仅彰显着一个学校发展的理念,更彰显着一个学校的发展方向,可以说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发展的内涵式品牌。所以,把握校园文化特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需要,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需要,更是提升教育内涵、促进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一、校园文化的重要性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推动先进文化建设的思想保障,也是加快实现校园文化建设的行动指南。1、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六届三中全会中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要求是坚持以人为本,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人是社会活动的主体,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不仅要通过不断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而且要大力加强文化建设,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进而提升人的素质、协调人际关系、激发创造潜能,这也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内在要求。当今世界,文化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综合国力的增强取决于经济实力,也取决于文化实力,文化实力既包括知识、技术、教育等方面的力量,也包括理想、信念、道德、价值观、审美观在内的精神力量,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离不开文化软实力的提升,离不开文化的有力支撑。因此,大力推进文化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同时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文化建设,才能实现兴起社会主义建设新高潮,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目标。而肩负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重任,则要靠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学校则是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宣传和教育的重要阵地,因此,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2、 校园文化彰显学校发展的独特理念与发展特色。 校园文化是学校本身形成和发展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由于学校是教育人、培养人的地方,因而校园文化一般取其精神文化之含义。即学校共同成员在学校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包括学校最高目标、价值观、校风、传统习惯、行为规范和规章制度在内的精神文化,以及校园建筑、校园景观、绿化美化等物质文化,其中以精神文化为第一要义,因此,校园文化是师生精神风貌、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的综合体现。它在一定程度上彰显了学校发展的独特理念与发展特色,可以说,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品牌。诸如提到百年名校,我们自然回想起它的校训,清华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北师大的“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北大的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等等,校训恰恰反映了这些名校的发展的历史渊源,独特的理念以及发展的特色。因此,校园文化以其独特魅力贯穿于一个学校的发展始终,它体现了一个学校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环境、文化氛围和品味格调,特别是提高全体师生的凝聚力,营造优良的校风学风,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育优秀人才,促进学校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3、校园文化在信息化的今天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就是以人为本、协调、和谐、可持续发展。校园文化的核心也是人与环境的和谐、人文精神的传承,并以此为基础,推动学校的发展。所以,科学发展观必然是我们今天校园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面对今天社会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校园文化依然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第一、凝聚作用:在长期的群体共生环境下,师生员工对价值观、学校荣誉、理想信念、工作学习方式、行为规范等,都会有逐步的趋同或认可,并由个人的精神情感融为共有的精神灵魂,自觉不自觉地为维护这些精神财富努力。这种共同创造、共同拥有的精神灵魂,也成为了凝聚集体的纽带。优秀的校园文化必然是师生员工对集体产生了归属感、自豪感、依赖感、幸福感,使人们往往更加团结、对集体更加关心更加爱护。第二、约束导向作用:多年传承的文化传统,集体的道德观、价值观和与之相适应的规章制度,是一种有形和无形的力量,影响或者约束这个集体内的成员。比如校风、学风、规章制度,都让学校的每个成员思考,我们该如何做事、如何做学问、如何做人。优秀的校园文化,推动学校的良性发展,引导师生员工的进步方向。第三、激励作用: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无疑能促进人的创造力、产生工作学习动力、调动师生员工积极性,对师生员工的心理心态产生积极的影响。对于教职工来说,良好文化环境的吸引力往往超过了经济因素对教职工的作用,有事业心有抱负的教职工更愿在良好的环境里做出成就。同样青年学子也更愿意在这样的环境里成长。 第四、社会影响:校园文化对学校周边地区、学校所在地区和与学校有联系的社会群体和个人,都有一定辐射作用。在崇尚文化的社会里,校园的文化也成了社会景观。诸如北大、清华、人大等就成了人们的旅游胜地。总之, 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以科学发展观来引领,注重全体师生的发展,形成一所学校发展的独特风景线。二、校园文化的特性校园文化,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它既有人文特征,又有教育特征,它是一个学校长期传承下来的思想观念、学术精神、价值观、思维习惯、人文传统、制度建设等精神素质和校园各项物质建设素质的总和。所以学校的教风、学风、科学风气、生活和工作环境,无不是学校校园文化的体现。校园文化大致包含两部分,一是物质文化,一是非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承载着非物质文化的内涵,是非物质文化的载体,非物质文化通过物质文化表现出来。非物质文化的核心是精神文化,精神文化通过校园环境、学校的规章制度、师生的日常言行举止、管理和教育教学活动体现出来。校园文化具有十大特性:1、知识性。校园文化包含并具有传播自然和人文的各种各类知识功能。学校是人类知识的传播场所,校园文化建设必须首先要考虑其知识性特征,选择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和成长的人类知识,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材料。2、艺术性。校园文化必须通过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也就是说要通过塑造物化的形象,来展现校园文化的内容,比如通过建筑物的形状、布局,文字材料,音像图片,雕塑景观,园林设计等等,用一些形象具体的物体作为文化符号,赋予其文化意义。3、观赏性。蕴含有一定校园文化意义的艺术形象,要有观赏价值,体现出高品位,既要意境深远,又要能引起观者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从而达到睹物知意,触景生情的效果。4、独有性。校园文化建设最忌千校一面,互相抄袭,照搬雷同。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一所学校有自己的历史传统、办学背景条件、师资结构状况、生源素质情况,就决定了不可能有相同的校园文化内容。所以每一所学校必须从自己的实际出发,确定有自己特色的校园文化内容和形式,这样才能使自己的学校成为众多学校中的"这一个",有自己的个性和风格,有自己的根和魂,才有可持续发展的生命之源,才有存在于世界的价值。5、系统性。任何一种文化都不是孤立单一存在的,一鳞片爪不是文化,文化是一个体系和序列。在进行校园文化知识选择时,要注意把某一科和某一块某一类知识系统的加以整理,完整的表现出来,可以是大致梗概,可以是完整内容,但不要搞得支离破碎,不成系统,让师生不知首尾,形不成深刻印象,起不到教育的效果。6、积淀性。校园文化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靠临时张贴几张标语,悬挂几个条幅,粉刷一下墙壁,栽种几棵树木,编写几句口号,打扫一下卫生,学生表演一次节目来体现的。是通过日常教育教学管理一点一滴的细节磨练,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有意识的总结提炼升华,又加以反复的实践,最后形成一种稳定的习惯、风格、个性、特征,全体师生一致认同的规则规范、传统价值观、独有的精神风貌和理想追求以及办学思想。这是一个长期的积累沉淀过程。7、渗透性。校园文化对师生的影响和教育作用是无形的,如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师生在每天看到本校的一草一木,一景一物,在师生互相的一言一行,在每一节课堂,在每一次活动中都在进行着文化的传递传承,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形式建设着校园文化,渗透着校园文化,接受着校园文化的熏染,渗透进自己的灵魂,并内化为自己的习惯,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校园文化,象和熙的春风一样,漂散在校园的各个角落,渗透在教师、学生、员工的观念、言行、举止之中,渗透在他们的教学、科研、读书、做事的态度和情感中。8、传承性。一个学校的发展历史就是一个学校的校园文化发展史,社会和时代不断发展变化,学校内部各种元素也在不断发展变化,校园文化必然要随着发展变化,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是历史规律。所以校园文化建设必须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更新内容和形式,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把历史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有机的结合起来,使自己的校园文化建设永远走在时代的前列,充满旺盛的生命力。校风、教风、学风、学术传统、思维方式的形成,不是一代人,而是几代人或数代人自觉不自觉地缔造的,而且代代相传,相沿成习。似乎有一种遗传因子。任何一种校园文化,一经形成之后,必然传承下去,不因时代、社会制度不同而消失,当然会有所损益。然而其精神实质却是永续的,永生的。9、丰富性。校园文化包含有丰富的的内容并呈现出多样的形式,隐性显性,有形无形;动态静态;古今中外,人文自然,科学艺术,人类社会一切有益的知识,先进的技能,辉煌的成就。世界的民族的国家的地方的校本的,断代的通史的,集体的个体的,等等,只要能够契合本校的实际,都可以为我所用,融为一体,发扬光大,继承发展。10、实践性。校园文化重在建设,建设就是实践,建设就是要让全体师生都参与进来,通过各种各样的教育教学活动,让师生亲自动手,学习文化,理解文化,掌握文化,运用文化,在体验文化中接受文化的熏陶,在运用文化中创新文化,使校园文化建设真正落到实处,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在学校发展中原动力作用。校园文化是学校教师与学生共同创造的。这里教师的作用,学校领导的作用,即教师的教师作用是关键。领导者的办学理念、办学意识和行为对师生员工的影响不可低估,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是巨大的。校园文化的十大特性,要求我们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时,要充分把握其特征,真正发挥其在学校发展中的作用。三、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彰显校园文化特性 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彰显着校园文化的特性,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到现代文明的网络文化的传播,从校园内涵文化的建设到校园外显文化的营造,从静态文化的加强到动态文化的生成,校园文化林林总总,五彩缤纷,形成各个学校独特的的发展理念与发展模式。纵观诸多学校的发展,校园文化的建设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 教师专业发展文化教师专业成长是每个学校都要面临的首要问题,校园文化建设首先要注重教师的专业成长,诸如采取制定教师个人发展计划书、开展校本课题研究、坚持撰写教学反思和进行集体备课等各种措施,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同时发掘骨干教师的潜力,注重优秀教师的成果展示,形成富有特色的教师专业发展文化,这既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又彰显了校园文化的实践性。(二)班级特色文化班级,是学校教育活动的基本单位,是学生活动的基本场所。有人曾形象地把它比喻成学生磨炼本领、学会生存、创造人生的“驿站”,进行知识信息交流、体验快乐与忧愁、酿造希望与收获的“生活舞台”。班级建设的成效如何,从结果上看,会直接关系到学校教育影响的成效,关系到学生的个性化与社会化的广度与深度。因此,人们都非常重视班级及其建设对学生成长的作用。打造富有特色的班级文化就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一项重点工程。一方面,我们为可以借鉴北京四中、人大附中、南京一中、杜郎口中学、东庐中学、洋思中学等全国名校经验,另一方面,又派专人到全国各地名校参观学习,与兄弟学校相互交流,在校内进行集体研讨,制定出了一套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诸如,要求每个班制定班名、班徽、班歌,在班门口悬挂班级名片,还要求各班定期根据各项活动进展情况认真布置教室,让文化溢满教室,环境无声育人。另外,每个班还专门配备了解说员,架起他人了解本班的桥梁。这体现了校园文化的独有性和艺术性。(三)课堂教改文化课堂是学校进行教育活动的重要场所,新课程改革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课堂教学是指在课堂这一特定情境中教师教与学生学构成的双边活动。随着新课改的实行,课堂教改焕发出勃勃生机,一方面走出校门参观学习先进教改经验,另一方面结合校情,全员参与探究教改出路,各种课堂教学模式应运而生,板块式教学、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式教学等等,课堂教改文化体现了校园文化的知识性和系统性。(四)管理文化《逆领导思考》一书的作者罗伯特·凯利说:"说到追随与领导,大多数组织的成功,管理者的贡献平均不超过两成,任何组织和企业的成功,都是靠团队而不是靠个人。"因此,学校的管理要坚持情感管理,注重人文关怀。围绕“为了每一位师生的尊严,为了每一位师生的发展,为了每一位师生的幸福”的办学理念,积极为教职工谋福利,始终把师生冷暖挂在心头,充分发挥师生、家长的积极性、主动性,开展“我为学校科学发展建言献策”活动,坚持科学发展,努力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同时,学校的管理要改变管理模式,打造运行平台,建立校级—→处级—→年级的层级网络化管理体系,使得各科室树立服务意识、反思意识、模板意识等“六种意识”,使各科室真正发挥了为教育教学服务的职能,各个年级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形成一个团结的学校团队 。学校的管理文化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也体现了校园文化的积淀性和传承性。上述种种校园特色文化,处处彰显校园文化的十大特性,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既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校园气氛,创建全面发展的育人环境,又开拓师生的视野,诠释学校发展的理念和特色,践行着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职业学校的作用研究论文

提高职业院校音乐课堂教学质量研究论文

在各领域中,大家都经常看到论文的身影吧,论文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你写论文时总是无从下笔?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提高职业院校音乐课堂教学质量研究论文,欢迎大家分享。

摘要:

在职业院校学生素质教育中,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其不仅是文化建设的组成部分,也是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在当下教学环境中,将职业院校的音乐教学质量进行有效提高,能够使音乐课堂的教学本质得以回归,使其在职业院校人才素质培养过程中充分发挥应有的效用,同时对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的提升以及情感抒发的引导,具有积极作用。本文对职业院校音乐课的定位进行了阐述,分析了音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为职业院校音乐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给出了一些个人建议。

关键词:

职业院校;音乐课堂;教学质量探究

一、职业院校音乐课的定位

职业院校开展音乐课程旨在陶冶高尚的艺术情操,形成正确的艺术观,更重要的是培养人的性格品质,使人身心得到益处。因此在教学中非常重视欣赏和情感体验。在课堂对学生传输音乐知识的基础上,还可以让学生进行较多的实践活动,经过实践活动的开展和参与,使学生对音乐作品进行深入体会,让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如此可以将音乐教育质量进行大幅度的提高。职业院校的音乐老师在拥有专业音乐知识的基础上,还应具有较高的素质和水平,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塑造学习氛围,并且使音乐教学课程具有一定生动性和直观性。所以,音乐教师应拥有亲和力、感染力、丰富的人文知识、良好的职业德操和优秀的艺术素质等。只有如此,才可以担负起培养专业音乐技能的人才责任。职业院校在进行音乐教学过程中,应将音乐课程进行明确的定位,以培养学生的鉴赏音乐能力和体验音乐能力。

二、职业院校音乐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材质量方面

职业院校的音乐教材同人才培养的特点不具备同步性,在某种程度上对音乐教学方法的优化有一定制约。通过调研发现,大部分职业院校通常使用音乐专业教材,因为针对的是专业音乐体系以及人才,往往存在着对理论知识尤为重视,但不够重视体验,这对职业院校音乐教育的开展,不能有效地起到推动作用。因为职业院校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就业方面存在多样化特点,音乐教材实用性的缺乏,将会导致职业院校音乐课堂的开展不具备系统性和科学性。另外,在部分职业院校音乐教学过程中,音乐老师可以对音乐教材进行自主选择,使老师自主决策权偏大。因为在主客观条件的影响下,一些音乐老师并不具备充分的能力对教材的优劣进行鉴别,仅是结合自身爱好或自身的经验来选择教材,如此便会有偏颇的情况发生。教学的基础便是教材,倘若不具备高质量的教材,极易导致音乐教学目的以及学生现实需求出现脱节或偏差,若仅是保留以往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不能使当下学生对音乐的学习需求得到满足。基于此,职业院校音乐教育人员应根据院校学生特点,根据当下教学的具体需求,辅助学生对音乐教育目标的全面建立,共同编制可以充分表现职业院校培养系统中的应有定位的音乐教材,使其同其他高校的音乐教材具有差异性,该种根据教学内容而对音乐教学模式进行革新,可以将职业院校音乐教育独特性进行充分的表现。

(二)教学方式相对单一

结合有关调研发现,目前职业院校在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仍然保留着以老师为主导和灌输式教育模式,此种教育模式的特征主要是对知识和概念教育过度重视,却忽视了学生的自身感受,此模式同音乐教育的实质存在矛盾性,对学生艺术情操的引导起到了相对的阻碍作用。近些年,我国的教育得到了质的提升,以往的教学模式逐渐被大部分教育机构摒弃,而多种教学方式得到了大范围的应用,其将以往的教学模式进行替代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就目前教学环境而言,在音乐课堂开展中,大部分职业院校还是应用以往简便的教学方式。从音乐教学设备投入层面来看,大部分职业院校对音乐设备投入较少,导致音乐教育的实施受到了较多因素的影响。因为音乐教育内容缺乏完善性、设施投入少等不同因素的影响,导致职业院校对音乐教学的革新面临诸多困难。音乐教育不同于其他学科,在某种程度讲,音乐是一门听觉为主的艺术,其在教育过程中需要师生和作品之间呈现一种共情关系。倘若音乐老师仅是将简单的音乐知识灌输给学生,没有重视学生自主欣赏和体验音乐美感的引导,对教学模式不进行重视,会降低学生对音乐的审美能力以及体验感受,使学生的学习热情不断降低。

(三)课程建设缺乏影响力

从音乐课程开设方面来讲,大部分职业院校将音乐作为选修课,而选修课内容主要是对音乐自主欣赏。因为学校对课程并没有相应强制性要求,大部分学生感觉音乐课程不是重要科目,对音乐选修只是根据自己的爱好去决定,外动力的缺失,会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发挥产生不良影响。不仅如此,在进行选修课程教育相关活动时,老师通常对学生的要求也不是很严格,对学生是否在上音乐课不会进行重视,在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方面缺乏一定的明确性。甚至有一些老师会对音乐课程所用的教材进行随意选择,学生是否学习全靠个人爱好。由此看出,由于音乐课程建设的缺乏,在师资建设、课堂标准、课堂资源建设等方面均具有较大的.不合理性,导致音乐教育存在可学可不学的现象,促使音乐教育在职业院校素质培养中的应有效应得不到充分发挥。

(四)教学模式陈旧

目前在职业院校音乐课程教学中,因为教材缺乏、模式老旧等不同问题的存在,并且每个学生音乐水平参差不齐,在音乐教育进行时,应更加注重对学生的因材施教。这就需要音乐老师对教育方式进行不断优化,确保其具有多样性,如此才能在课程开展过程中将课堂氛围进行充分调动。例如在音乐课堂开展中可以采用分层教学法,促使每位学生对音乐的不同需求得到满足。但目前情况是,大多数职业院校的音乐教师不具备充分的精力以及教学水平对该种教学方式实施,老师们仍然对以往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极易使学生在音乐课程学习过程中发生两极分化的现象,也就是音乐方面略有天赋的同学会更偏爱音乐课程,并且可以同老师的授课进度保持一致性,而其他的学生因为不能和老师的教学进度保持一致性,不能充分感受到音乐的魅力,也不能对授课内容进行充分的理解,导致其对音乐课程逐渐失去学习热情。

三、职业院校音乐课堂教学质量提升策略

(一)编写新型教材

当前形势下,我国职业院校的音乐教学存在一定的欠缺,主要就是教材的不统一,不同的院校使用不同的音乐教材。换句话说,就是当前职业院校使用的音乐教材普遍不匹配该院校的职业特征,造成音乐教学缺乏合理性和规范性。据相关调查得出,在职业院校任教的音乐教师对音乐教材具有自主选择权,可随意选择教材种类。而职业院校音乐教学的合理规范化,必然离不开适合现代教学、全面考虑职校学生特性,有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音乐教材。此外,教材内容的编写还要具备职业院校的特色,建立起与之相应的教学资源库,以便数字化管理。所以,编撰者在编写音乐教材内容时,要与时俱进,结合当代学生的音乐水准、特点、心理成熟度、对音乐的认知和理解,以及兴趣爱好等,编写出能培养其内在艺术修养的音乐教学内容。同时,也不能忽略音乐技能的培养、知识素养的提高和鉴赏优秀作品的能力等,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学生提高综合能力,使教材内容一改过去的单调乏味,变成具有职业院校特色、更加丰富多彩的内容形式。在职业院校的教学中,专业课的教学内容比较繁重,安排得比较紧凑,就显得音乐教学的时间所占比例偏低。故而,对音乐教学材料的要求相对较高,教学材料形式和内容的统一规范性就显得非常必要,还要能充分体现职业院校的特殊性。音乐教学除了要考虑教材的规范合理,还要重视教学目标及教学过程的合理化与生动化,这样才能让教学模块被音乐教师充分调配,完成既定目标。因而可知,教材质量的高低对于教学策略的发挥、教育机制的构建、学生的音乐审美及艺术修养的提高,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创新教学方式

首先,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必须要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组织实践活动,并正确引导学生参与其中,激发学生的潜能,以及对本学科的学习热情。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多参与音乐有关的实践活动,包括各类演出、会演等活动,以强烈的参与感去证明音乐教学活动开展的有效性。其次,职业院校参与音乐实践活动的主要渠道之一,就是各类社团和协会,因此,应鼓励学生多参与各类社团中的音乐实践,充分利用这些渠道的优势,提高学生的音乐技能及艺术修养。鼓励与音乐相关的社团和协会多组织实践活动,并助其扩大影响,促使学生通过参加多样化的音乐实践活动,更加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最大限度发挥这些渠道的正能量,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再次,对即将开展的教学活动要保证其具备科学合理性。认真设计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用以提高整节课教学的质量,一节优秀音乐课的产生是和高质量的教学环节分不开的。而一个教学环节是否优秀,课前的设计也不是唯一的评判标准,还应包括在课堂实践中作出的应急反应。社会发展至今,造就了各个年龄段学生的想法、行为和表现都不尽相同,但是都在追求自己的个性化。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全面结合这些不确定的因素,作出相应的调整。例如:当学生接受能力不同时,那么教师在教学中的侧重点也应因人而异,对于接受能力强的学生,可以引导他们深层次的去理解音乐的内涵;对于学习兴趣高涨的班级,可以在课前设计出适合班级特色的教学环节;当面对音乐体验感略低的班级,则应想方设法增加他们的学习兴趣,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基础音乐游戏等。综上所述,无论选择哪种教学方法,效果最好、效率最高的还是最适合学生特点的模式,只有这样,才能提高音乐教学的实效性。最后,音乐学科需要学生具备整体感觉。基于这一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运用多种教学模式完成全面教学。比如,利用多媒体工具、互联网技术、仿真手段等。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运用不同的表达形式,将音乐作品展现于学生面前,能够使学生通过直观感受了解音乐的魅力,进而提升音乐课堂教学效率。不但如此,其多元化体现形式能够从多角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所以,从根本上来讲,先进的科学技术能促进音乐教学不断创新。

(三)规范音乐课程建设

音乐课堂的教学规律与其他学科有所不同,比方需要着重关注学生内心体会、侧重于内心的情感传递,但是在职业院校大力推广音乐课程是最近几年的新举措,基于相关调查结果显示,很多职业院校的音乐课程内容较为单一,音乐教学自身特色较为匮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学校音乐教学模式与其他学科别无二致,没有将音乐教学和校园自身专业特点相结合,进而产生自身特点突出的音乐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忽略了对教学目标的规划以及课程内容的编写,使老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面临较大困难。与此同时,老师自身因素同样具有重要作用,自主调整或改动教学内容,造成学生在参与音乐课堂时的学习效率严重下降。所以,在当前阶段,形成标准的音乐课堂教育模式,音乐教育及教学创新至关重要。

(四)培养学生的独立实践能力

相比其他学科,音乐对于课堂氛围的调节作用更加显著,主要因为老师完成音乐教学过程中可对动态教学模式加以利用,艺术最直接的体现方式就是音乐,老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之前组织同学进行校园舞蹈表演,当作新课导入的手段使课堂氛围更加活跃,由于此类教学模式存在新鲜感,因此能够获得学生广泛认可,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老师可在接下来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安排学生演唱自己最喜欢的歌曲中感触最深或最有震撼力的一句,老师需要在此过程中做最好的倾听者,并可利用适当的语言对学生进行鼓励。如此一来,不但可以锻炼学生自我表达能力,同时能够培养学生勇于进取的精神,并且使课堂氛围更加积极、活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知识的积极性,最终达到提升教学质量的目的。另外可以让学生参与“讲课”,此处“讲”指的是老师通过课堂教学,激励学生能够踊跃发表自身感想,像老师那样表达自身对音乐的领悟及欣赏音乐后的感触,此举不仅能够使课堂氛围更加生动有趣,还可以使学生逻辑思维得到锻炼,培养学生实践技能,使其拥有充分的音乐情感体验和音乐表达欲望。

长年以来,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的教学观念、上课形式滞后不前,一直受多方诟病。本文将从实际出发,从教学实践中发现的缺点切入,着实解决传统中职学前教育声乐课教学问题。

1高中职声乐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本文以湛江开放大学附属中专—湛江市财政职业技术学校为例,实践过程中出现问题主要如下:

1。1生源良莠不齐、学生腼腆内向

我校(湛江开放大学附属中专—湛江市财政职业技术学校)生源多是湛江各县区乡镇学生,特点是年龄偏低、心智不成熟、不爱学习不爱劳动、脱离生活实践。面对陌生的演唱技能教学,学生普遍不敢开口唱,恶性循环容易造成学生的习得性无助,造成声乐课教学收效甚微。

1。2学生概念不清、无法自我评价

性格外向的学生喜欢唱歌,但不掌握正确的声音概念,不能分辨哪种声音是正确的,哪种声音是错误的,往往开口就是浅、白、嘶吼。长此以往的错误习惯一旦养成,不仅对声乐学习设下重重障碍,还会对自身发声器官造成不可逆的损伤。

1。3课程设置单打独斗,脱离职业技能联动

声乐课设置长久以来没有与其他课程联动,脱离实际,如:没有乐理支持学生识谱唱谱能力差;学生只会演唱不会伴奏,或没有结合幼儿舞蹈,学生接受的技能教育形式相对呆滞,与学前教育专业培养人才的方向大相径庭。

1。4缺少展示平台,学生缺乏锻炼

实践中发现,声乐教学一直是“教”与“学”,缺乏相关平台使学生有机会展示,没有良性竞争促进优良学风形成,并与中职培养人才教学“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理念相矛盾。

2提高中职声乐课教学质量的策略

受限于中职生源及学校硬件等客观原因,想做到高等校园自由、自立的优秀学风不能一蹴而就。要提高中职声乐课的教学质量,就要实事求是从实际情况出发,据此我做出思考并提出以下解决方案:

2。1从横纵向提高学生自信心,创设情景解放学生天性

(1)面对内向腼腆,被评价学习能力低的学生,教师在声乐课教学时,及时作出形成性评价,从声音条件、声乐技术、演唱情感等纵向表现,认可学生的学习效果。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在每次学习、演唱时充满信心,课堂教学能事半功倍。

(2)除了专业教学,学生在课堂上的表演都可作横向高度评价,例如及时的模唱、跟唱时的韵律感等。根据罗森塔尔效应,不断激励学生,暗示学生能成为大家都期待的人才。在长期不被重视的环境中,学生往往会对自己做比较低的评价。在充满赞赏的环境中,学生则容易受到启发和鼓励,往更好的方向努力,行动越来越积极,最终做出更好的成绩。

(3)要内向羞怯的学生放松地学习声乐,解放天性训练必不可少。所谓解放天性是表演专业的一个基础训练,使演员在舞台面对观众时能不受阻碍地将下意识表达出来。人小时候最喜欢做的事就是玩,玩是人被压抑的天性,玩让人放松,让人解开束缚。因此“玩”是我在教学实践中最常运用的手段,例如一位同学“照镜子”,另一位同学观察并模仿;提供各种状态的动物,由学生去模仿,如慵懒的狮子,调皮的猴子等。解放天性训练不仅能释放学生被压抑的学习状态,还能与幼儿园教学模拟相结合,可谓益处多多。

2。2帮助学生确立正确声音概念

要让学生唱出优美的歌声,就必须让学生建立正确的声音概念。通过科学的教学,使学生找到舒服正确的声音,并且记住发声时周围肌肉发力状态,在开口演唱之前已经有一个具体的概念;学生能分辨错误的声音,分析成因。要做到以上两点,则对教师专业水平要求较高,具体如下:

(1)教师自身要掌握发声器官的具体介绍和发力剖析,将抽象的概念转换为具体的器官发力动作;

(2)能听辨学生错误的各种发力动作,因材施教地纠正,能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2。3多课程联动,培养学生全面性

多课程联动意义十分重大,由于工作需要,幼儿教师需掌握视谱即兴弹唱、幼儿歌舞创编等技巧。要掌握以上技能,声乐课设置必须创新,以演唱为主,即兴伴奏、幼儿舞蹈伴舞为辅,建立多课程联动,使之成为机制。

(1)声乐课教学中,适时邀请舞蹈教师为学生结合面部表情、演出动作等形体做针对性训练;幼儿歌曲演唱时要求学生小组为单位,创编简单的幼儿舞蹈动作,由舞蹈教师即时作出反馈和修改。

(2)结合乐理和钢琴课内容,引入即兴伴奏教学,使学生在演唱歌曲时有能力加入简单的即兴伴奏,增加声乐学习乐趣和成就感,切实做到多课程融合。

2。4建立展示平台机制,以项目促进教学

传统声乐教学只在集体课堂上完成基本功训练、作品教学、演唱,优秀学生没有成就感,落后学生缺乏锻炼,因此建立展示平台机制显得尤为重要。在数位学前教育教师的协调和组织下,学校定期开展学前教育专业演唱技能比赛、师生音乐会等展示平台,以赛促教、以演促教,不仅能锻炼学生公开演唱心态,更能为学校比赛、演出选拔优秀人才,将来学生亦能带着荣誉和经验就业,可谓一举多得。

综上所述,要提高中职声乐课的质量,就要做到循序渐进,适应新课堂改革中学生主体的教学规律,并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探究,千方百计使得中职声乐课的学习做到“有趣、有效、有用”。

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功能分析

研究校园文化功能方面的内容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不仅使更多人了解校园文化的功能,也能够通过深入分析促进其长久发展。以下是我为大家分享的2017年关于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功能之论文范文。

摘要: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教育建设,校园文化也越来越完善,职业院校借此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向社会各界输送了大量人才。本文通过查阅相关资料,简要介绍了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功能,并提出了行之有效的提升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功能的相关措施,以期能够为我国职业院校校园文化方面的发展提供参考价值。

关键词: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功能

如今,社会各界对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我国教育改革的步伐,尤其在全面实施教育改革后,我国整体教学效果均有了明显提升;另外,当前教育理念倡导实施素质教育,因此,开展校园文化也已经成为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校园文化在职校整体发展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也越来越能发挥其作用,经过多年发展校园文化越来越具内涵,也有了更多的表现形式。

一、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功能简述

1.导向功能

职业院校学生往往存在自卑心理,学习的自信心不高,再加之社会舆论的压力,极容易给职业院校学生带来心理压力,从而导致其对人生观、价值观等产生误解。若对此情况依然沿袭传统的教育方式,只会更大程度地加大学生对学习的反感情绪。因此,职业院校应加大校园文化建设,并积极鼓励学生加入到建设行列中,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够收到良好校园文化的影响,渐渐重拾信心,重新规划今后的人生。

2.激励功能

校园种类不同、培养方向不同、发展规模不同等,均是导致各个校园文化存在一定差异的因素,但作为教育机构,任何学校的校园文化均存在同一特征,即具有很好的激励功能。由于职业院校学生易对人生失去方向,为了缓解这一现象,学校在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时,可将往届优秀学生的事例展现给学生,使学生充分了解来到职业院校并不是人生的终点,而是人生的转折点、新的起点,使学生能够重拾信心,将精力投入到今后的学习中,为今后学习和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3.凝聚功能

众所周知,我国的发展经过众多艰苦的阶段,中华民族万众一心共同抗争,才有今天美好的局面,促使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就是优秀的中华文化,由此可见,若能够将文化发扬光大,其可以发挥很好的凝聚作用。因此在今后职业院校的发展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尊敬师长、团结同学的美好品质,也要倡导教师放下身段,积极与学生进行深入交流,为学生及教师创造更美好的教学环境,如此能够在更大程度上提升校园凝聚力。

二、提升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功能的相关措施

1.在校园人文景观中充分体现传统文化

如今,我国在人文景观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果,很好地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因此,职业院校可以加强此方面的建设,如在改建校园公寓时,可以适当使用艺术元素,为学生营造更优质的生活环境。另外,在校园较为瞩目的建筑周围,也可添加温馨提示语,或将园林设计元素应用到校园建设中,并根据学校特点及教育理念加以修饰,使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渐渐感受到校园文化的.魅力。

2.课程建设中体现出传统文化

校本课程近年来在我国教育界得到了广泛实施,并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不仅可以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也能有效提升教师的综合能力及素质,使我国教育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校本课程十分符合当代教育理念及新课改对当地教育的要求。“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受教育中的地位,实现了以人文本的教育理念,这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十分重要的部分。

3.善于发现及利用传统文化资源

我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人们生活习惯及教育方式有所不同,因此,应尽量避免全国采取统一校园文化的方式,要使职业院校能充分根据当地特点及民俗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我国传统文化中包含很多元素,如备受人们喜爱的东北“二人转”,或频繁出现在各大娱乐晚会中的“小品文化”等,均是我国难得的传统文化。不难发现,当地校园在各大节日中往往会组织各种活动,其已经成为校园文化之一。教师可以向学生多介绍类似上述的传统文化,并尽量让学生通过不同形式表现出来。

三、结语

综上所述,研究校园文化功能方面的内容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不仅使更多人了解校园文化的功能,也能够通过深入分析促进其长久发展。如今,职业院校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但限于其生源问题依然会对教学效果产生影响,鉴于此,除了不断改善教学方式外,也要充分利用校园文化功能的优势。虽然校园文化得到了充分重视,我国职业院校也在不断对其完善,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其依然会暴露出些许问题,相关机构和人员应加强对该方面的研究。

参考文献:

[1]黄海梅.基于职业素养提升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4,1(1):95-97.

[2]刘玉萍.闽台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比较研究[J].淮阴工学院学报,2014,4(7):81-85.

[3]唐小翠.基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背景下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探究[J].高教论坛,2014,10(3):99-101.

职业学校技能大赛研究论文

浅谈职业技能大赛对职业教育发展的影响力研究

论文关键词:技能大赛职业教育影响力

论文摘要: 职业技能大赛是职业院校办学的一个重要指导方向,对职业院校的职业教育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本文着力探讨了国家级职业技能大赛的举办对教师及学科建设方面的影响,量化职业技能大赛对学生的具体影响,分析对职业技能大赛校企合作、实训基地的建设等方面的影响。从而推进一些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职业技能大赛,提高指导教师的指导能力,确保职业技能大赛更好的发挥作用。 职业教育技能大赛是我国近年来提出的评价教育教学建设及发展的思路,并且在实践当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本文通过对全国电子商务“三创”大赛和“e路通”建行电子商务大赛四次比赛进行研究调查,对比分析职业技能大赛给教师、学生、学校专业建设等带来的影响。 一、职业技能大赛对教师队伍建设的推动作用 (一)职业技能大赛对教师教育理念的影响 职业教育的理念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促进教育教学改革”。过去老“三段式”教学方式,学生是被动的学习,教师以知识讲解为主的教育模式。而在职业技能大赛中,衡量专业能力的是岗位任务完成情况,主要评价标准是学生的综合实力,教育教学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使职业教育中专业能力的培养、综合素质的形成更加务实。职业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转变和更新职业教育理念,主动适应就业岗位及职业技能的要求,这客观的符合了当前职业教育的理念和思想。技能比赛的开展有效地更新了教师职业教育理念,职业教育是就业教育,职业教育培养的就是技能型人才,所以教学内容必须以实用为目标。通过研究技能大赛组委会发布的文件,下到企业生产一线参观学习等途径、方式学习比赛项日的内容,邀请企业专家来现场指导,这更清楚地表明了职校学生所必需掌握的技术基础知识与实用操作技能,以及所需技能的深入与广度,同时帮助职校解决教学与实际需要脱节的原因,明确教学内容的教授程度,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与实用性。 (二)技能大赛对教师专业能力的影响 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职业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专业人才,而职业学校教师则是这一目标的具体实现者。教师的实践技能水平和实践教学能力高低,关系到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高低。 从我校多位教师带队伍的经验来看,专业教师带队参赛,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有很明显的作用。我国的职业院校长期存在着重知识学习、轻技能培训的现象。基础和专业课程所占比重高于技能操作课程,很多学校缺少实训基地和专业设备,即使有实训也只是停留在模拟阶段,与企业要求还有很大距离,而职业技能大赛则是一个促进教师技能学习的良好平台。要想在大赛中取得好成绩,教师就必须要掌握娴熟的职业技能,从原有的单纯完成教学任务转向与企业合作开发项目、带学生实践操作,把知识真正转化为技能。通过组织教师直接参与、指导学生参加技能大赛,促使教师全面掌握用人单位对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需求和相关职业岗位的技能要求,及时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从而使职业教育能真正走向实践、走进企业、走入社会。 此外教师指导学生参加职业技能大赛,学校都会组织一些集训,教师会接触到很多新设备、新技能,从而提升了教师的能力,开阔了教师的视野。在参加过技能大赛后,教学效果也明显提高,在受调研的教师当中,在参加技能大赛后,98%以上的教师教学效果得到显著提高,82%的教学评价由良好提高到优秀。 (三)技能大赛对教师技能的要求 技能大赛需要职业院校教师成为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通过职业技能大赛,可以帮助企业找到所需的技能型人才,但也暴露出职校技能型教师的缺乏,而职业院校恰恰需要这类双师型教师。 职业技能大赛需要教师做创新型教师。现今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种类繁多,但要在这些大赛中取胜就必须要有创新,这往往需要有创新型教师进行指导。作为创新型教师,要具有开放的思维与视野,要善于求异求新;要善于思考研究,对实际操作中存在的问题,要敢于进行尝试研究,或带领学生在实践中进行共同研究和探索;要关注相关行业企业发展的最新技术与动态,并将最新的技术信息及时传递给学生;要对学生的新思想给予积极的鼓励,帮助学生实现从理念创新到实践探索的发展过程。学生的创造素质会通过技能大赛展露出来,教师的创造性正是通过学生的创造性表现来体现,同时也通过教师的不断探索创造性教学来有效提升学生的创造素质。 在对教师参赛前后的职业技能测试中,参加技能大赛后的技能水平和创新能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主要是由于在参加技能大赛中,教师往往深入企业,学习最前沿的技能和接受最新的思想。 二、 技能大赛对学生的`促进作用 (一) 技能大赛对学生职业素质的提升 职业院校培养学生的定位,目标非常清晰,培养的是生产一线的专业技术人才,为社会经济建设和发展服务,工作目标是高质高效完成每一项工作任务,而且具备相应的综合素质。职业技能大赛对学生职业索质的引导,具有指导性的意义。职业素质所需的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企业管理理念与创新精神等在大赛项目中得以充分体现,团队间只有彼此配合默契、个人专业技能娴熟,才能做好工作,完成任务。 技能大赛所涉及的各个专业范围都融入了国内外先进的培养教育理念。在保证学生知识理论够用的前提下,采用最新教法、练法,由知识组合型学习逐步转向专业、企业文化渗透性的学习。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到主动学习、掌握。在职业规划上确定自身目标,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学会整合及利用各种社会学习资源,尤其是提高利用现代化信息网络技术,具备查找、筛选最新技能技术并快速掌握的能力。

(二)技能大赛对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 学生的职业竞争意识能在大赛中得到充分表现。好的比赛成绩是靠扎实的训练、很高的综合素质、心理素质来保证,参赛学生亲身体会到细节决定成败,成绩受专业知识、技能、综合能力、心理素质等多方面的影响。如在比赛中不能有太大的失误,控制把握好比赛节奏,不受外界的影响,认真完成每个动作,操作中应有序而沉稳,不到最后关头决不轻言放弃。不但培养学生认真工作的态度,还让学生形成顽强的拼搏精神、竞争意识。职业院校学生的就业能力的课程建设,也具有与社会接轨的诸多内涵。只要从省级选拔出来的参赛学生,现在都是用人企业重金聘请的一线高技能专业人才,就业质量相当高。职校也将这些取得好成绩的优秀学生作为榜样,引导其他学生努力掌握专业知识,培养自身能力,以期毕业后进入社会、服务企业,实现“零距离”上岗。

论中职学校如何加强技能教育 【论文摘要】本文对中职学校如何加强技能教育进行了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即帮助学生找准自己的定位,提高学生对技能学习重要性的认识;鼓励学生参与职业技能大赛;加强实训基地建设,促进专业技能教学的发展,等等。【论文关键词】中职学校;技能;教育 中职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一线丁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他们除了应具备基本的科学文化素养,必要的文化基础知识以及牢固的专业知识和规范、熟练的职业技能外,更应具备较强的就业能力和一定的创业能力。如何完成中职学校这一培养目标,是每一个中职学校和中职教师的责任和追求。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一、帮助学生找准自己的定位,提高学生对技能学习重要性的认识 当前的中职学生大都接受过不同程度的教育,加之计算机互联网的普及,他们眼界较开阔、知识较丰富,对新鲜事物接受较快,有自己的想法和主见。但同时,中职学生往往是初中毕业就直接进入中职学校学习,他们对于没有进入高中学习存在一定的自卑心理,加之他们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还不够清晰,学习目标不够明确,因而对技能学习的重要性没有明确的认知和认识,造成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缺乏。这就需要中职学校教师循循善诱,通过列举历届优秀中职学生的实例、创造条件让学生适当地参与一些工作岗位的实践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职业需求,找准自己的定位,激发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热情,为自己的目标努力学习。 二、鼓励学生参与职业技能大赛。帮助学生掌握职业技能 职业技能大赛已成为国家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一项重要的制度设计。每年国家都举办职业学校技能大赛,各省、区、市也都分别举办各种专业的技能大赛,并采取了各种有力的奖励措施。例如,山东省日照市从2009年起,其中等职业教育技能大赛已形成制度,每年举行一次,比赛的优胜者将被授予“日照市技术能手”荣誉称号,按照有关规定直接晋升相应的职业资格,并得以推荐参加全省技能大赛。而根据福建省高职单招的改革方案,福建省将逐步拓宽中职毕业生继续升学通道,扩大中职升高职比例,调整高职单招录取政策,对于技能突出的中职毕业生在录取政策上给予照顾。广西也紧紧抓住国家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落户广西这一千载难逢的机遇,站在国家高度来创新职业教育发展理念和发展思路,举办各类职业技能大赛,同时与职业技能鉴定部门联系,授予获奖者一定的职业鉴定等级。 可见,举办职业学校职业技能大赛有利于人才的培养。因此,中职学校的教师应紧紧抓住职业技能比赛的契机,鼓励并帮助学生掌握职业技能,参加职业技能竞赛,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热情,促进学生能力的发挥。 三、加强实训基地建设。促进专业技能教学的发展 中职学校应建立与专业设备要求相适应的、永久性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实训基地。实训基地设备配置总体状况、技术含量应适应企业需要,“量”与“质”都应满足专业实训的需要,为专业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可靠的保证。实训基地是中职学生进行实训的主要场所,应按照职业工作任务的程序进行设计,使其具有仿真性的特点。如超市商品销售实训室,设有真实商品、收银机、会计室等,完全按照超市企业对营业员、收银员、理货员、超市会计、出纳岗位的需要进行设计。实训基地的工位设计和环境营造则按照企业的需要设计,以“小型性一人一位一岗”的工作岗位的特点设置,实训工位与环境适应实际工作岗位的需要,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一体化的要求。 四、完善技能教学机构及其规章制度建设,提高技能教学水平 首先,应在实训基地建立管理领导小组,由学校领导、专业部门领导、专业教师共同组成,负责基地的总体管理工作。基地的各个实训室应建立专门性的规章制度并且予以公布以便于监督。各个岗位均应建有岗位责任制,规范基地管理与教学的行为。同时,应在基地建立行业、企业专家和学校基地管理领导小组的成员共同组成的实训教学指导委员会,负责对基地的建设、发展、教学改革与研究等方面进行指导。 其次,实训基地在实训过程的管理应坚持规范操作。应在实训过程中建立实训教学管理制度,制订专业课程实训计划、实训大纲,编写专业实训指导书、实训任务书和规范的实训教材,制定因材施教的考核办法,并与学生考证结合起来。 五、结合实践,创新教学模式,推进就业创业教育。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 由于长期受到“学而优则仕”的思想的影响,人们往往比较重视学科性和知识性的教育。然而,对我国这样一个处在工业化初期的国家来说,更急迫地需要能够动手操作,能够完成优质产品生产、提供优质服务的人。而职业教育与学科性和知识性教育最大的不同,就是其强调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因此,职业教育应得到重视,这也要求每一个中职教师在自身的学识和素质上有所提高。 首先,作为专业课程的教师,不仅应掌握该门专业课程的理论知识,能较好地将知识传递给学生,更重要的是应掌握专业操作技能,能将技能传授给学生并能很好地指导学生进行技能操作,同时让自己和学生的技能适应当前科技的发展和市场的需要。这就要求教师应参与到实践中去,到具体的工作岗位学习和演练,并将实践操作经验进行归纳总结,以便更好地指导学生。 其次,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应 摒 弃传统教学模式中不适应的部分,运用适应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例如,会计教学过程中,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讲授、学生接受,且涉及的`知识量较大,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普遍缺乏实践能力,一旦进人工作岗位,也会感到茫然、无从下手。为了让学生在学校掌握操作技能,并且与企业的实践操作达到零距离的接轨,在会计教学基础期应让学生接触到实际工作中的原始单据,如发票、借款单、人库单、报销单等,并用实际工作中的记账凭证、会计账簿来记账;在会计教学的巩固期,则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和操作技能衔接起来,利用企业一个经营周期的业务进行完整的实训;在实训过程中,注重每一个实际工作岗位不同的职责和操作规范要求,分具体的工作岗位进行练习,同时根据会计软件的普及应用,在实训中既进行手工的账务处理,又进行会计软件的应用和处理。这样,可保证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后,不管实际工作条件如何都能游刃有余地进行操作。

论科学组织发挥职业技能竞赛的综合作用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说到论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论文是讨论某种问题或研究某种问题的文章。还是对论文一筹莫展吗?下面是我整理的论科学组织发挥职业技能竞赛的综合作用论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论文摘要: 职业技能竞赛不能单纯成为为学校争荣誉的赛事,变成为竞赛而竞赛,要发挥职业技能竞赛的综合作用,科学组织、合理引导,才有利于推动职业教育和职业技能竞赛沿着正确方向发展。

论文关键词: 职业技能竞赛,综合作用,就业

在国家大力倡导职业教育改革的思想指导下,根据“定期开展全国性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对优胜者给予表彰奖励”的精神。以教育部、劳动部颁发的专业教学标准、技能训练标准、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为依据,近年来举行的全国性以及各层次、多类别的技能竞赛,得到社会各方面以及广大职业院校师生的关注与好评,一致认为技能竞赛是职教改革中一项重要成果,其凸显的强势生命力,已使这一竞赛活动形成教学上一项新的设计和长效机制,所发挥的作用,不仅为职业院校构建了一个新的实训平台、学习交流平台、教学展示平台、人才选拔平台,而且对传统教学理念的更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课程体系优化、教学资金投入、实训环境合理布局,都会起到很大的启示和促进作用,使人有一种突破实训困境的激励与期待。它与近期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全面启动的文件中指出的“开放思想,勇于实践,大胆突破”和“坚持因地制宜,鼓励各地各校大胆试验,要以改革推动发展,以改革提高质量,以改革增强活力”的精神也是完全一致的。

从竞赛的形式上看,技能竞赛并非新生事物,而说它新,就新在对职教改革的幅射作用和引领作用,新在它具有的社会性和实效性,新在它对新技术、新工艺的实践与传播。因此加深对其特质的认知是一件很有价值的事情。

一、以职业技能竞赛促使教学紧跟新技术发展

顾名思义,技能是技术技艺和能力能量的结合体,通过人们手脑并用实际操作所表现,而竞赛技能使这种表现达到更高、更好、更全面的水平,它是实现职业教育目标的手段之一,也是工学结合最贴切企业生产要求的社会性表现。技能是随着高科技,新工艺不断发展而进步的,但又依托于学生的聪明才智,精力、体力和其他综合潜质而丰富提升的,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讲,它也是学校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衡量的标杆之一。

技能竞赛的先进性,体现对其新事物的定位,它一方面表现在层层举办比赛,精英辈出,新工艺、新技术、新方法荟萃,以应对企业现代化的要求,同时在先进性的引导下不断地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设置,教学模式进行适度性更新,在做好这些工作中传播运用的手段主要取舍于人的认知水平和责任心,对此学校管理者和教师应起到主导作用,因为他们是多类知识的主要和直接的倡导者和传播者。在技能现代化的同时,还必须注重学生的综合性能力,包括做人做事,有创新思维,有拼搏精神,能高度竞业,能合作融合,同时要求身体健康,精力充沛,不出“书呆子”,不出“傻”干活,这也是技能先进性的一面。

多年来在职教改革中,人们思考最多是如何使实训工作有更大的扩展和突破,如何使学生在校期间有更多的机会掌握一些就业的技能,这既关系到学生走入社会后的前程,也关系到社会高素质劳动力的丰富,以及企业财富的积累,由此,使我们看到技能竞赛为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滴水穿石、开云见月的作用。

二、以职业技能竞赛要达到磨练学生的育人目的

竞争性是各类竞赛的共性,比赛是在同一水平面上的对抗,势必产生胜败优劣的结果,在荣誉感的躯动下,争金夺银是参与者的必然追求,由于竞争性的魅力,各人都会调动日常学习知识的积累和其他资源的储备,以最好的心态,强烈的创新意识和潜能去追求最理想的成绩以达到心理上最大的满足。但是冠军只有一个,精英也是少数,多数参赛学子应从比赛的过程中认识自我,看到差距,找到不足,从而做到“以赛促学,以练促技,一次比赛,一次经历,一次段练,一次提升”,必须看重优秀成绩的之外的收获,领悟到获取必须付出,顽强的拼搏精神,锲而不舍的努力,学会通过比赛加以提炼的品质,“失败是成功之母”的箴言,应在比赛中暂时失利的心灵上得到感应,这是竞争性需求另一方面的结果。

学生合作精神也是技能竞赛中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在有关比赛中设置了团体项目,目的就是既考察团队的平均技能水平,也需要突出团队合作理念,让学生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性和素质,这也是当今现代化企业作战的实际要求,因此,“团结就是力量”这句口号,对技能竞赛的警示作用是很重要的,使我们看到发挥凝聚性的重要作用。

三、以职业技能竞赛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

职业技能竞赛的普适性,既是办学目标所决定,也是社会就业所需求,企业需要英才,更需要众多的优质劳动者。因而,在教学的多个改革中“提高带动普及,普及促进提高”以点带面全面开花的理念,必须予以特别的关注,在技能竞赛中,必然会产生技能上的姣姣者,他们头上的光环也会为学校增添荣誉,为系部、班级增加光彩,但这只是竞赛期待的结果之一,技能竞赛毕竟不是个人表演的舞台,不只是独唱者的声音,而是全体学生习作展示,是合唱者响亮的歌声,因此人人参与,层层比赛,激励大多数,全员受熏陶,比赛的规模越大,影响面就会越宽,涌现的优质选手也就会越多,比赛的成绩也会更好。因而,这样的竞赛也特别具有学校性,全员性,普高性,普适性。

四、坚持竞赛评判的公平性培育学生的公民意识

公平性是竞赛最基本原则,是比赛多方参与人士最为关注的问题,若是比赛受到不公正的污染,参赛者不能平等真实反映出自己的技能水平是一件很耻辱的事情,并将影响赛会本身的权威性和信誉感,伤害人们的感情,损害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因此,把握安全有序,保密、防止不公正行为的发生极为重要。为此,赛前必须做到周密的策划,规程规则的制订,建立由上级主管部门牵头的筹备委员会(组委会),特别注意下属竞委会(评委会)和仲裁委员会人选,除了这些人员的权威性专业性之外,还需注重他们与参赛单位的关系,以避免不必要的牵连与麻烦。其次是制定竞赛的办法和内容,课目的评分标准,赛场的选择和器材的配备等,赛中的纪律是严格和一视同仁的,为了避免不公正情况的发生,允许领队按程序向仲裁申诉并及时化解有关矛盾和进行处理有关事项,总之,使整个竞赛营造出一个公平竞赛相互交流,共同进步的良好氛围。

在多类竞赛中,性能的发挥各异,有的以虚促实,有的则以实带虚,例如体育竞赛,以大众体育为主导,促进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而艺术类竞赛,以传播文化文艺为主旨,丰富人民生活,促进心身健康为目标。而职业型的技能竞赛,则突显其实效性,而是以实学、实训、实赛达到实作(工作)为主轴。以实用贯穿全过程,以达到更好地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为企业创造财富而尽力,为个人丰富才能改善生活而辛劳。但实效性不仅是体现于实干、苦干、埋头干,在竞赛中我们还发现支撑着“干”的内在潜力,所谓“心灵手巧”、“心灵”指的是智慧的施放,斗志的激发,竞争的动力,进取心的挥发和荣誉感的躯动,这就是技能竞赛实与虚的完美结合和辩证关系所在。

五、通过职业技能竞赛,促进职业院校教学改革发展新平台

职业技能竞赛不仅是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成果,也是作为展示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成果、职业教育培训、交流和提高的一个平台,同时也在职业教育制度创新、规范职业技能培养、扩大社会影响、生活及就业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职业院校应该充分利用好这一有利平台,通过职业技能大赛吸引各方面的社会力量来参与,多方形成合力,构建教学改革发展新平台,这对促进职业教育教学的改革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价值和意义。

职业技能竞赛是一项面向社会、面向企业、面向具体工作岗位的社会性活动,要突出高技能、新技术的要求。这需要行业专家、企业高手参与,采取“请进来(专家、技术人员等)”和“走出去(指导教师、学生)”的策略,从竞赛内容和实际操作上把关,而竞赛的实施方案、技术技能理论和实际操作规程都需要严格依据职业标准来编写,以此构建职业标准化平台。竞赛试题既要符合国家最新职业技能标准,又要贴近实际的工作岗位要求;既能真实反映学生的技能水平,又要涵盖新知识、新工艺的关键环节,从而突出职业教育教学内容改革的针对性、实用性、操作性要求,既能够突出不同专业的特点,又能考验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

为增强竞赛的吸引力,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是十分必要的,从而鼓励和调动多方力量积极参与。对在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教学单位,学院对其实训基地建设、课程建设投入等方面可适当给予政策性倾斜。这些激励性政策可以有效调动学院师生的参与热情,有效推进学生学技术、练本领和提高整体素质。

职业技能竞赛活动的开展,是院校创新培养模式、提高学生就业竞争核心能力的载体和切入点,同时也为修订教学计划、更新教学内容、加强实训环节等提供了有利依据。要重点突出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方式,从而有效地促进了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课内与课外教学相结合,讲授与自我提高相结合。通过校、市、省、国家级等各具特色的职业技能竞赛,层层选拔、逐级提高的竞赛,不仅为广大师生提供了一个展示才能的广阔的平台,同时也能最直接并具权威性地检验了教学成果,并且为广大学生开辟了一条广阔的就业“出口”及“通道”。应将在竞赛中涌现出来的“优异参赛者”和“技能高手”大力推荐给用人单位选用,这同时也是宣扬职业教育社会知名度的有力手段。

六、总结

综上所述,看出技能竞赛的潜质以及在教学实作中的地位与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其作用也会更加拓宽和丰富。职业技能大赛是一项系统工程,职业院校各级部门和教学单位都要发挥职能,统筹协调,加强规划和组织,打牢平台支点基础,为搭建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平台提供保障。期待技能竞赛这项与学生就业生命息息相关的新制度有更大的发展,期待在职教深入改革中有更多的.新事物涌现,使整个职教工作充满着生机,充满着活力,充满着希望。

近年来,我国职业技能竞赛蓬勃发展,科学化、规范化、专业化办赛已成为必然要求。本文从标准化理论入手,在总结职业技能竞赛举办经验的基础上,应用系统分析思路,初步探索构建我国职业技能竞赛组织工作标准体系框架。

一、引言

我国已基本构建起以世界技能大赛为引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技能大赛为龙头、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和地方各级职业技能竞赛以及专项赛为主体、企业和院校职业技能比赛为基础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技能竞赛体系。职业技能竞赛已经成为培养和选拔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

一般来说,综合性职业技能竞赛是集“赛、展、演”于一体的大型活动,举办职业技能竞赛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各项职业技能竞赛组织工作中,均不同程度存在办赛流程不清晰、工作责任不明确等问题,有些工作任务靠主办单位领导从头至尾督办,有时承办单位事前不清楚某些环节,以至于临时安排起来手忙脚乱,这些是赛事组织流程标准化缺失的体现。为做好职业技能竞赛组织工作,有必要对职业技能竞赛组织工作进行总结,形成标准化组织体系。

二、职业技能竞赛组织工作标准化释义

(一)标准的概念

所谓标准,是为了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经协商一致并由公认机构批准,共同使用的和重复使用的一种规范性文件。职业技能竞赛组织工作标准是以科学研究和实践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对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共性要素和环节做统一规定,经有关方面协商一致,以特定的形式发布,作为共同遵守的准则和依据。

(二)组织工作标准与政策、技术规则

组织工作标准与政策、技术规则是相辅相成的统一整体。职业技能竞赛主管部门负责制定职业技能竞赛政策及规章制度,规定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具体到各项职业技能竞赛的实施过程中,都制定严谨的竞赛技术规则,与技术文件、试题一起,作为比赛的依据和准绳。在政策规章和技术规则之间,还需要有职业技能竞赛组织工作标准,来明确职业技能竞赛组织的具体要求,作为竞赛活动的组织依据。即怎样组织开展一场职业技能竞赛,在筹备、举办和总结各环节,规定动作由谁做、做什么、何时做、何地做、怎么做。构建政策、组织工作标准、技术规则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可使职业技能竞赛工作处处、事事有据可依、有章可循。

(三)标准化的概念

标准制定、发布及实施的过程即为标准化。职业技能竞赛组织工作标准化是总结办赛经验,开展科学研究,对竞赛组织工作要素和流程制定共同和重复使用的规则,并在实践中使用。

(四)职业技能竞赛组织工作标准化意义

职业技能竞赛组织工作标准化规范了竞赛组织过程的相关要素和流程,有利于提高竞赛质量,提供高水平竞技平台,促进竞赛管理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发展。同时,规范参与人员的行为和要求,通过规范化培训,提升办赛人员、专家、裁判员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为竞赛专业化管理提供基础支撑。

三、职业技能竞赛组织工作标准化原则

(一)顶层设计与实践总结并重

一方面,加强顶层设计,权衡、协调各方关系,按照主管部门最新规章、文件,才能制定一套适合职业技能竞赛赛事操作和执行的标准化办赛体系。另一方面,标准不是凭空研究出来的,是源于大量实践经验的总结,要积极研究借鉴世界技能大赛、全国技能大赛、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等各项赛事积累的组织管理经验,结合实际总结提炼。

(二)框架标准与细化标准结合

职业技能竞赛组织工作运作周期长、涉及面广,在标准制定的过程中,要对竞赛组织工作各领域进行全面、系统的考虑,防止标准制定中漏项。这需要在高层次上构建框架标准,明确标准体系包括的范围,在低层次上再分别细化标准。

(三)精简有效与协调统一并行

标准化基本原理要求做到“统一、简化、协调、选优”,职业技能竞赛标准化要对组织架构进行精简划分,便于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工作,引导各方成员齐心协力地运行竞赛组织系统,减少组织摩擦力和功能内耗,防止业务穿插和工作权责划分不清楚导致的工作混乱。

四、竞赛组织工作标准体系框架构建

职业技能竞赛组织工作由人、组织、设备、场地等诸多要素构成,标准化体系构建,需要应用系统分析方法,围绕这些要素,明确应用领域范围,提出规范办赛结构和方法。本文按照目标导向原则,探讨应用层面职业技能竞赛组织工作标准化体系框架。从应用层面来说,简洁的手续流程、高效的组织机构、规范的人员要求、标准的组织流程等构成了职业技能竞赛的组织标准。因此,可从申办流程标准、组织架构标准、人员要求标准、组织流程标准、赛事服务标准、安全要求标准构建赛事组织的标准体系。

(一)赛事设立科学化,完善申办标准流程

职业技能竞赛主管部门应统筹考虑,优化职业技能竞赛赛事数量和领域的设置。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申办制度和办事程序,提高申报职业技能赛事的效率,用章程做保障,形成赛事申办的统一准入规则,为管理者提供决策支持保障。

世界技能组织规定,在申办周期里,需要经过提交申办意向和情况说明、接受考察评估、举办国际技能大赛和国际研讨会、提交正式申办竞标文件、全体成员大会投票表决等环节。目前,国内各级各类职业技能竞赛主办单位不同,赛事设立和申办的程序有所不同。如全国技能大赛,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主办,申请承办的机构为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申办标准应包括申办基本条件、申办工作程序、申办工作要求和申办报告基本内容等。制定申报标准时,应借鉴世界技能大赛申办标准,引导公众参与进来,增强职业技能竞赛的社会影响力和公信力。

(二)组织架构精简化,优化协调工作流程

组织机构是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开展的依托。职业技能竞赛组织机构分为组委会和执委会两个层次。组委会是赛事组织的统筹部门,由办公室、技术工作组、活动指导组、新闻宣传组、展示交流组、社会赞助组、监督仲裁组等工作组组成。执委会是赛事组织的执行部门,以第一届全国技能大赛为例,执委会设置了综合协调部、赛务保障部、技术保障部、监督仲裁协助部、后勤保障部、展示交流部、安全保障应急部、志愿者工作部、开闭幕式筹办部、新闻宣传部、财务保障部、赞助工作部、项目招标部、接待部等14个部门。

组织架构标准化,要总结以往办赛经验,提出优化方案,消除一些效率低、职能弱的交叉部门,提高办事效率。形成在以综合协调部门为核心的组织机构下,自上而下联系内外的组织架构。各部门的职能目标要明确,任务分配安排要合理。如执委会赛务保障部,涉及的工作非常宽泛,与综合协调、技术保障、后勤保障等各部门工作都有交叉,尤其应在标准中明确划分界限。

(三)人员要求明确化,厘清人员构成权责

职业技能竞赛参与人员包括参赛选手、管理类人员(代表团领队等)、技术类人员(裁判、仲裁人员等)和服务类人员(工作人员、媒体记者、志愿者等)等。应分别建立参与人员具体的标准规范,明确每类人员具体负责的任务和承担的责任。

以裁判员为例,裁判员肩负着对参赛选手进行培养和评价重要使命职责,对职业技能竞赛来说,优秀的执裁者是非常重要的。裁判员标准包括裁判员选派机制和能力素质要求两大方面。借鉴世界技能大赛的模式,裁判员可由参赛队推荐产生。国内一些行业职业技能竞赛中,采用组委会聘任第三方裁判员的方式。各项赛事制定裁判员标准时,选派机制和能力素质要求应依据竞赛特点和客观条件而定。

(四)组织流程规范化,明确步骤时间节点

职业技能竞赛组织流程贯穿各项筹备和举办全过程。竞赛组织流程标准包括整体和单项两个层面的标准。整体标准层面,要明确整体工作步骤和重要时间节点。世界技能组织对世界技能大赛的筹备和举办中包含的重要事件、涉及的不同人群,有一个特定的时间表来规范安排。如赛前赛前12个月召开全体成员大会,赛前8个月至6个月召开竞赛准备周会议等。单项标准层面,要制定各个组织环节标准。世界技能大赛有非常细致的办赛指南,对开闭幕式、各种会议、各项工作所有组织环节都有明确的目标、时间线及要素要求。如开幕式,在办赛指南中明确了场地选择、容量、设施、后勤和交通、贵宾招待会、入场券和认证、座位安排、舞台、持续时间和开始时间、主持人、脚本与运行表、娱乐项目、参赛成员入场、旗帜、国歌和升旗、演讲、宣誓、媒体、摄影等相关要求。各项职业技能赛事可在总结办赛经验基础上,借鉴世界技能大赛组织标准,制定完善本赛事的组织流程规范。

(五)赛事服务优质化,提升赛事服务水平

赛事服务应以优质为目标,制定住宿、餐饮、交通等服务标准。科学合理的膳食起居标准关系到参赛选手是否顺利参加比赛并达到最佳竞技水平。标准化服务应贯穿于整个赛事服务工作全过程。如参赛人员食宿标准,需根据参加人员的数量做好严格规范的准备工作。参赛人员的食宿标准应根据赛事具体情况做出相关决定,保障饮食安全和清净卫生的住宿条件。

(六)安全保障可靠化,确保大赛安全顺利

安全是职业技能竞赛工作的重中之重,包括人身安全、设备设施安全、消防安全、卫生安全等方面。尤其值得提出的是,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对赛事安全保障标准提出更高要求。各项赛事都需要依托卫生防疫部门及专家的专业建议,制定卫生防疫标准,并融入职业技能竞赛安全保障工作过程。

五、结语

标准化体系是建立在大量实践基础上的,职业技能竞赛工作标准化体系必须符合客观实际。借鉴世界技能大赛的同时,通过对举办的赛事进行梳理、总结和归纳,建立真正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标准化管理体系是能够实现的。本文只是从宏观层面进行探讨,具体工作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细化。另外,标准体系建立后,虽然相对固定,但因举办竞赛的环境、背景不同,组织工作也会有所区别。标准是动态发展的,需要不断的补充和完善。

参考文献:

1.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国家职业技能竞赛组织实施指南[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

2.沈卫林.江苏省体育竞赛组织工作标准化体系初探[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3(02).

中等职业学校研究论文分析

对于中等职业学校来说,对学生进行一定的职业道德教育,使其具备一定的职业道德素质,将为他们尽快地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奠定基础。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中职教育论文范文,希望大家喜欢!

《关于中职教育中职业道德教育的思考》

摘 要: 当前中职教育中学生职业道德教育非常薄弱,本文分析了其原因,并提出加强中职教育中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对策:改进课堂教学,不断更新职业道德教育内容;结合具体实际,加强对学生的诚信教育;重视学校德育工作,营造育人氛围。

关键词: 中职教育 职业道德教育 对策

一、中职教育中职业道德教育薄弱

对于中等职业学校来说,对学生进行一定的职业道德教育,使其具备一定的职业道德素质,将为他们尽快地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奠定基础。然而在现实中,中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又是一个常常被忽略的方面,也一直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为什么当前中职教育中职业道德教育非常薄弱?我认为原因主要有三点。

1.学校对这项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认识不深。职业学校培养的是各类专业技术人才,所以学校特别重视抓学生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学习。有的领导认为职业道德教育并不是学校教育的重点和中心工作,只是作为德育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已,由政治课教师上上课就行了,等学生以后走上工作岗位,在实践中再去学习怎样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也不迟。在这种认识思想的指导下,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自然就不会落到实处,效果自然也就不会好。

2.市场经济对职业道德的消极影响波及校园。在实际的社会生活当中,市场自身的缺陷和不平等不断暴露。比如说在市场经济的大潮面前,市场原则向各个领域的渗透,导致了人们交往行为的工具化,个人私利与社会功利的冲突与矛盾、道德裂变在各行各业的职业道德方面表现得更为突出,极大地腐蚀了各行各业的职业原则。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接触社会,这些消极影响不可避免地传入校园,影响着学生的思想。

3.学校职业道德教育手段单一,缺乏实效性。根据教育部的规定,《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是新生入学第一学期的德育课内容。像其他的德育课一样,学校通常采用课堂教学的手段,都是教师讲、学生听的方式,而且课本上的内容与学生接触到的社会现象有很大的出入,他们总是能举出很多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到的反面事例,这样教师所讲授的内容就很难被学生接受。

二、加强中职教育中职业道德教育的对策

加强中职教育中的职业道德教育,学校除了要提高重视程度以外,还应该做好以下几点。

1.改进课堂教学,不断更新职业道德教育内容。职业道德教育首先要渗透到德育的第一课堂。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是培养学生道德素质的基本渠道,要合理设置德育课程,改革政治课教学,切实有效地发挥这一德育主渠道的作用。学校应该针对职业中专学生的不同层次和特点,以及思想品德形成规律,对政治课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活动进行改革,打破以学期为期限的传统教学模式,实行模块化教学,对不同层次、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有重点的、有针对性的道德教育。还应该开发校本课程,形成职业特色,将就业教育贯穿于系统学习的全过程。学生从进入校门开始,关注就业前景,从形成职业概念,具有职业意识,到培养职业理想、职业态度,掌握职业技能,从而规划职业生涯。就业指导课除课堂讲授外,邀请校内外的专家、企业家、有成就的校友等知名人士举办专题讲座,为学生剖析就业方而的热点、疑点问题,帮助学生树立努力成才的意识,确立正确的择业观、创业观。通过举办模拟招聘、简历制作比赛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学生能更好地接受职业指导教育。还可以采取德育系列讲座等灵活的教学形式。总之,要把德育作为学生的一种能力来培养,并在实践中锻炼巩固。

此外,其他学科教学也要认真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从适应市场经济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出发,以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为目标,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艰苦创业的精神,等等。

2.结合具体实际,加强对学生的诚信教育。在开展诚信教育时,我们必须针对中职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发展规律,开展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一要注意多种教育方式的结合。学校可以借鉴某些高校的做法,开展学生诚信宣誓,签署主题为“倡导诚信风气,塑造信用形象”的学生信用档案联名书,为学生建立“信用档案”等教育活动,搭建一条校园与社会之间信息通道。还可开展以诚信为主题的讲座、征文活动、辩论赛,成立道德法庭,组织对现实生活诚信状况的调查活动等进行诚信教育。二要把诚信教育落实到日常学习、生活中。针对中职学生在实际生活、学习所遇到问题,采取有步骤、有计划的诚信教育措施,帮助学生在点滴小事中反省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坚持以诚实守信为学习、生活、交友的准绳。这就要及时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和生活状况,做耐心细微的思想工作,帮助学生减轻各种压力,正确面对生活挑战,保持乐观、向上、健康的精神状态,养成诚实、守信的良好习惯,从而切实提高诚信教育的实效性。三要开展诚信教育社会实践活动。诚信教育的社会实践即是在社会活动中去锻炼、陶冶学生的诚信品质,养成诚信行为习惯。中职学生诚信教育的实践活动要突出丰富多彩性:可以针对不同的对象,如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活动;可以突出不同的主题,如商业诚信、法律诚信、政治诚信等;可以采取不同的活动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受诚信、体验诚信、养成诚信的习惯。还可以组织学生到社会上参观“信得过”商店、“讲信誉”种子店,以及讲诚信促发展的企业,访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先进集体和个人,从中学习讲诚信的好思想、好作风;也可以组织学生到法庭旁听不守信用害人不利己的案例,从中借鉴不守信用给他人、企业、社会与个人带来的危害,等等。诚信教育实践活动要务求实效,切忌形式主义、纸上谈兵;要从细微处入手,加强对学生诚信意识的培养和诚信行为习惯的锤炼,通过社会实践使他们都认识到,诚信是进入社会的通行证,只有践履诚信才可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

3.重视学校德育工作,营造育人氛围。德育教学和管理工作者应该首先起到让德育工作说话的作用,确定“德育为先”的指导原则,要实施德育全员化的战略。确保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事事都是德育资源,处处都是德育阵地。德育工作不但要制定科学的规章制度,而且要细致深化地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倡导主体德育,实施德育内容职业化。要将理想前途教育摆在德育工作之首来抓,同时要将理想前途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起来,指导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制定“职业生涯规划”,这样可以重塑学生信心,帮助学生对自己的专业学习充满憧憬;要积极倡导主体德育,让学生真正成为德育的主体,落实“德育内容由学生设计,德育过程由学生参与,德育评价由学生检验”,积极开展能提供学生展示个性特长平台的活动,制定发展性的鼓励性的“学生综合测评体系”,鼓励学生进步;同时要将养成教育和制度教育与企业文化教育结合起来,组织学生学习各名企业的《员工手册》,让学生尽早了解企业对员工道德要求、行为规范要求,树立起职业意识。德育工作者还应该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校园内各种媒体对中职生职业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具有较强的导向性和感染性。德育工作部门应积极利用各种校园媒体,创建正面社会舆论环境,旗帜鲜明地倡导正确的职业价值观,通过积极宣传和渲染中职毕业生就业、创业中的积极因素,开展“优秀毕业生报告会”、“优秀毕业生成才之路展播”,编印《本校优秀毕业生成才先进事迹册》等一系列活动,以使广大师生形成积极、健康的职业价值观,并引导中职学生自觉地抵制庸俗实用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腐朽思想的侵蚀,将自我价值和人生理想的实现建立在实现社会价值的基础上,真正达到个人和社会双赢。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中职教育论文范文

中职学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论文摘要】在分析当前职业学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职业学校教学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强调“以能力为中心”的思想,突破学生技能培养瓶颈,提高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促进中等的良性发展。

【论文关键词】生源素质  以人为本  分层教学

1、中等职业学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中等职业学校教育规模的扩大与各项改革的深入,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工作日益受到关注。从总体上看,中等职业教育教学工作还不很适应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不适应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存在着许多问题。

1.1生源素质明显下降 上世纪90年代初期.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都有录取分数线,而且录取的分数线比重点高中都高,毕业后的学生不少已经成为工作单位的骨干。而现在.教师把相当多的精力放在课堂秩序的上.考核试题难度一再下降不及格率依旧大大超标,有些学校甚至在考试前先出一套试题.等期中或期末考试时.和先前出的这套题大同小异.但考试的结果依旧令人大失所望。

1.2教学模式单一 中等职业学校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长期以来.存在着重书本知识、轻实践技能,重学科体系完整、轻岗位实际需要的弊端,是一种典型的教师中心学科中心知识中心的教学模式.很少采用重能力培养的”能力中心教学模式、重个性发展的“个性中心”教学模式、重全面职业素质养成的“职业素质中心”教学模式等。

1.3教学内容不适应经济的发展 教学内容与生源素质不相适应中等职业学校生源素质普遍下降.但教学内容尤其是专业课的教学内容却没有因为生源变化而进行任何调整。一方面.教师根据教材的要求必须完成相关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但生源素质下降导致这几乎是很难完成的任务;另一方面.学生面对偏深偏难的专业理论知识,由于基础较差很难完全掌握,从而导致教与学相互脱节的现象。

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内容陈旧在中等职业教育过程中由于教材老化、内容陈旧.学生很难学到新知识、新技术.学生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滞后于时代的发展.学生还没有毕业.这些知识与技术基本已经被淘汰,使学生没毕业就先失业.严重影响了中等职业教育的质量与声誉。长此下去.中等职业学校不是关门就是转轨。

2、提高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对策 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涉及面宽,不可能面面俱到。而应该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下.“以能力本位”为出发点突破学生技能培养的瓶颈.树立“对学生负责、对家长负责、对社会负责”的观念.努力做到让学生满意让家长放心、让社会认可”。

2.1职业定位是中等生存的基础。 (1)目标定位: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是培养面向生产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级技术及的应用型人才;同时,中等职业教育肩负着不断更新提升一线劳动者素质的任务。中等职业教育关注的焦点是尽可能提高劳动者适应发展与技术变革的能力,满足社会对就业者越来越高的`技能要求为个人将来职业生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一个坚实的平台。

(2)职业定位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属于能力为本的教育.它是为学生进入现实和未来就业或创业准备的教育。面对市场需求和新的挑战,学生培养目标应定位在就业有优势、创业有能力、继续教育有基础发展有空间的位置上:立足于培养学生爱国、敬业、爱岗、创新.成为知识型劳动者。

2.2更新教师观念.提高师资队伍质量 现在人们已清醒的意识到学生是否适应社会职业岗位的要求.是否能在激烈的劳动力市场和人才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是中等职业学校办学的关键.学生质量是职业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因此,作为教师.首先应该转变观念.走出校门根据社会职业岗位的要求以及自己已具备的条件缺什么.补什么,客观地评价自己,不断为自己充电。注重在平时的教学中从社会职业岗位的需求实际出发来培养学生.注重提高学生综合职业素质和技能水平,注重把学生培养与市场需求结合起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市场需求实际中找准位置,转变教学观念,更新教学内容,拓展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提升自己,以此来促进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

2.3教学内容改革 (1)教学内容实用化、精简化根据中等职业学校以“培养职业综合能力”为中心的要求和职业学校学生的特点,在教学内容的确定上力求实用化精简化让学生一看就懂、~看就通、一看就能用.突破各种条条框框该加的加.该删的删,该改的改.该并的并。

(2)教学内容基础化、能力化教学内容基础化即基础理论知识面宽基本职业技能要厚.基础知识要以”必需、够用”为度.并掌握一定的深度。把真正属于基础性内容精选出来,突出重点淘汰过时的、应用范围比较窄的内容,要以掌握基本概念、强化应用为重点。在教学中要紧紧联系实际调整教学内容.以能力本位为出发点,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就业上岗后的实际问题。

2.4教学方法更新 在教学中体现少讲精讲”和分层次教学”的教学原则,将教学内容的精华传授给学生.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少讲精讲:在课堂教学中.只有抓住重点,讲透难点.才能使学生搞清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之间的有机联系.从而使学生从头绪复杂的内容上找出规律,明确哪些是基础、哪些是技能、哪些是该一般了解的、哪些是应下工夫掌握的进而在有限的时间内把最基本、最实用的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

(2)分层次实施根据目前中等职业学校生源整体素质下降、威绩反差大的现状,应采用同班分层次的教学方法,即通过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分析.按照知识水平、接受能力、个性特点等分成A、B、C三个层次,任课教师以实际理论与实践作为前提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实行分层次因材施教。对A层次的学生在要求掌握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基础上加深拓宽知识;对B层次的学生要求紧扣实际.适当拓宽教学内容;对c层次的学生在理论和实践上难度和速度应适当有所提高降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面向全体学生,采用“少讲精讲”的教学方法,把学生可消化、能理解的最基本知识、最基本技能传授给学生,.在剩余时间里.对A层次的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分层次教学总体要求是”优化C层、提升B层、强化A层”

正视中等职业学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正确的进行职业定位和在教学的各个方面进行研究并付诸于实践中教师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师生双向沟通,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为社会输送大批合格的有用人才。

论文相关查阅: 毕业论文范文 、 计算机毕业论文 、 毕业论文格式行政管理论文 、 毕业论文

  • 索引序列
  • 职业学校研究论文
  • 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论文
  • 职业学校的作用研究论文
  • 职业学校技能大赛研究论文
  • 中等职业学校研究论文分析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