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 棉纺织技术的发展历程论文

棉纺织技术的发展历程论文

发布时间:

棉纺织技术的发展历程论文

中国纺织发展史中国古代纺织品,采用麻、丝、毛、棉的纤维为原料,纺绩(纺沙、辑绩、缫丝)加工成纱线后经编织(挑织)和机织而成的布帛,通常称纺织品。

不同时期的纺织品是衡量人类进步和文明发达的尺度之一。中国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掌握了纺织技术。

中国古代的丝麻纺织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在世界上享有盛名。古罗马帝国最早是通过“丝绸之路”上丝织品的传播,称中国为“丝之国”的。

新石器时代 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距今约7000年)发现有苘麻的双股线,在出土的牙雕盅上刻划着4条蚕纹,同时出土了纺车和纺机零件。江苏吴县草鞋山遗址(距今约6000年)出土了编织的双股经线的罗(两经绞、圈绕起菱纹)地葛布,经线密度为10根/厘米,纬线密度地部为13~14根/厘米,纹部为26~28根/厘米,是最早的葛纤维纺织品。

河南郑州青台遗址(距今约5500年)发现了粘附在红陶片上的苎麻和大麻布纹、粘在头盖骨上的丝帛和残片,以及10余枚红陶纺轮,这是最早的丝织品实物。浙江吴兴钱山漾遗址(距今5000年左右)出土了精制的丝织品残片,丝帛的经纬密度各为48根/厘米,丝的拈向为Z拈;丝带宽5毫米,用16根粗细丝线交编而成;丝绳的投影宽度约为3毫米,用3根丝束合股加拈而成,拈向为S拈,拈度为35个/10厘米。

这表明当时的缫丝、合股、加拈等丝织技术已有一定的水平。同时出土的多块苎麻布残片,经密24~31根/厘米,纬密16~20根/厘米,比草鞋山葛布的麻纺织技术更进一步。

新疆罗布泊遗址出土的古尸身上裹着粗毛织品,新疆哈密五堡遗址(距今3200年)出土了精美的毛织品,组织有平纹和斜纹两种,且用色线织成彩色条纹的罽,说明毛纺织技术已有进一步发展。福建崇安武夷山船棺(距今3200年)内出土了青灰色棉(联核木棉)布,经纬密度各为14根/厘米,经纬纱的拈向均为S拈。

同时还出土了丝麻织品。上述的以麻、丝、毛、棉的天然纤维为原料的纺织品实物,表明中国新石器时代纺织工艺技术已相当进步。

商周时代 此时期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宫廷王室对于纺织品的需求量日益增加。周的统治者设立与纺织品有关的官职,掌握纺织品的生产和征收事宜。

商周的丝织品品种较多,河北藁城台西遗址出土粘附在青铜器上的织物,已有平纹的纨、皱纹的縠、绞经的罗、三枚(2/1) 的菱纹绮。河南安阳殷墟的妇好墓铜器上所附的丝织品有纱纨(绢)、朱砂涂染的色帛、双经双纬的缣、回纹绮等,殷墟还出有丝绳、丝带等实物。

陕西宝鸡茹家庄西周墓出土了纬二重组织的山形纹绮残片。进入春秋战国时期,丝织品更是丰富多采,湖南长沙楚墓出土了几何纹锦、对龙对凤锦和填花燕纹锦等,湖北江陵楚墓出土了大批的锦绣品。

毛织品则以新疆吐鲁番阿拉沟古墓中出土的数量最多,花色品种和纺织技术比哈密五堡遗址出土的更胜一筹。 汉代 汉代纺织品以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和湖北江陵秦汉墓出土的丝麻纺织品数量最多,花色品种最为齐全,有仅重49克的素纱单衣、耳杯形菱纹花罗、对鸟花卉纹绮、隐花孔雀纹锦、凸花锦和绒圈锦等高级提花丝织品。

还有第一次发现的印花敷彩纱和泥金银印花纱等珍贵的印花丝织品。沿丝绸之路出土的汉代织物更是绚丽璀灿。

1959年新疆民丰尼雅遗址东汉墓出土有隶体“万世如意”锦袍、“延年益寿大宜子孙”锦手套和袜子等。毛织品有龟甲四瓣纹罽、 *** 葡萄纹罽、毛罗和地毯等名贵品种。

在这里并首次发现蜡染印花棉布及平纹棉织品。宋代 宋朝的纺织业已发展到全国的43个州,重心南移江浙。

丝织品中尤以花罗和绮绫为最多。宋黄升墓出土的各种罗组织的衣物200余件,其罗纹组织结构有两经绞、三经绞、四经绞的素罗,有起平纹、浮纹、斜纹、变化斜纹等组织的各种花卉纹花罗,还有粗细纬相间隔的落花流水提花罗等。

绮绫的花纹则以牡丹、芍药、月季芙蓉、菊花等为主体纹饰。此外有第一次出土的松竹梅缎。

印染品已发展成为泥金、描金、印金、贴金,加敷彩相结合的多种印花技术。宋代的缂丝以朱克柔的“莲圹乳鸭图”最为精美,是闻名中外的传世珍品。

宋代的棉织品得到迅速发展,已取代麻织品而成为大众衣料,松江棉布被誉为“衣被天下”。 元明清时代 元代纺织品以织金锦(纳石失)最负盛名。

1970年新疆盐湖出土的金织金锦,经丝直径为毫米,纬丝直径为 毫米,经纬密度为52根/厘米和48根/厘米;拈金织金锦的经纬密度为65根/厘米和40根/厘米,更加富丽堂皇。山东邹县元墓则第一次出土了五枚正则缎纹。

明清纺织品以江南三织造(江宁、苏州、杭州)生产的贡品技艺最高,其中各种花纹图案的妆花纱、妆花罗、妆花锦、妆花缎等富有特色。富于民族传统特色的蜀锦、宋锦、织金锦和妆花(云锦)锦合称为“四大名锦”。

1958年北京明定陵出土织锦165卷,袍服衣著200余件。第一次发现了单面绒和双面绒的实物,其中一块绒的经纬密度为64根/厘米和36根/厘米,丝绒毛的高度为 毫米。

棉织品生产已遍及全国各地。明代末年,仅官府需要的棉布即在1500万匹至2000万匹。

精湛华贵的丝织品,通过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远销亚欧各国。其它参。

人类利用棉花已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公元前5000年甚至公元前7000年前,中美洲已开始利用,在南亚次大陆也有5000年历史。我国至少在2000年以前,在广西、云南、新疆等地区已采用棉纤维作纺织原料。起初人们并未认识到它的经济价值。古代著名的 *** 旅行家苏莱曼在其《苏莱曼游记》中记述,在今北京地区所见到的棉花,还是在花园里被作为“花”来观赏的。《梁书·高昌传》记载:其地有“草,实如茧,茧中丝如细纩,名为白叠子。”由此可见,现今纺织工业的重要原料棉花,最初是被人当作花、草一类的东西看待的。

棉花传入我国,大约有3条不同的途径。根据植物区系结合史料分析,一般认为棉花是由南北两路向中原传播的。南路最早是印度的亚洲棉,经东南亚传入海南岛和两广地区,据史料记载,至少在秦汉时期,之后传入福建、广东、四川等地区。第二条途径是由印度经缅甸传入云南,时间大约在秦汉时期。第三条途径是非洲棉经西亚传入新疆、河西走廊一带,时间大约在南北朝时期,北路即古籍“西域”,宋元之际,棉花传播到长江和黄河流域广大地区,到13世纪,北路棉花已传到陕西渭水流域。

历史文献和出土文物证明,中国边疆地区各族人民对棉花的种植和利用远比中原早,直到汉代,中原地区的棉纺织品还比较稀奇珍贵。唐宋时期,棉花开始向中原移植。目前中原地区所见到的最早的棉纺织品遗物,是在一座南宋古墓中发现的一条棉线毯。也就是从这时期起,棉布逐渐替代丝绸,成为我国人民主要的服饰材料。元代初年, *** 设立了木棉提举司,大规模向人民征收棉布实物,每年多达10万匹,后来又把棉布作为夏税(布、绢、丝、棉)之首,可见棉布已成为主要的纺织衣料。元以后统治这都极力征收棉花棉布,出版植棉技术书籍,劝民植棉。从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中所记载的“棉布寸土皆有”,“织机十室必有”,可知当时植棉和棉纺织已遍布全国。

由于非洲棉和亚洲棉质量不好,产量也低,所以到了清末,我国又陆续从美国引进了陆地棉良种,我国种植的全是各国陆地棉及其变种。

本世纪60年代,许多国家相继开展彩色棉的研究、试验,进入90年代,美国率先在改造利用野生彩色棉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彩色棉,即自然生长的带有颜色的棉花,因其具有天然色彩,无需印染、漂白等我国工序,不仅避免了染料对水质的污染和织物的危害,也降低了工业成本,因而彩色棉织品成为“绿色环保产品”,“市场未来的宠儿”,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中国纺织发展史 中国古代纺织品,采用麻、丝、毛、棉的纤维为原料,纺绩(纺沙、辑绩、缫丝)加工成纱线后经编织(挑织)和机织而成的布帛,通常称纺织品。

不同时期的纺织品是衡量人类进步和文明发达的尺度之一。中国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掌握了纺织技术。

中国古代的丝麻纺织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在世界上享有盛名。古罗马帝国最早是通过“丝绸之路”上丝织品的传播,称中国为“丝之国”的。

新石器时代 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距今约7000年)发现有苘麻的双股线,在出土的牙雕盅上刻划着4条蚕纹,同时出土了纺车和纺机零件。江苏吴县草鞋山遗址(距今约6000年)出土了编织的双股经线的罗(两经绞、圈绕起菱纹)地葛布,经线密度为10根/厘米,纬线密度地部为13~14根/厘米,纹部为26~28根/厘米,是最早的葛纤维纺织品。

河南郑州青台遗址(距今约5500年)发现了粘附在红陶片上的苎麻和大麻布纹、粘在头盖骨上的丝帛和残片,以及10余枚红陶纺轮,这是最早的丝织品实物。浙江吴兴钱山漾遗址(距今5000年左右)出土了精制的丝织品残片,丝帛的经纬密度各为48根/厘米,丝的拈向为Z拈;丝带宽5毫米,用16根粗细丝线交编而成;丝绳的投影宽度约为3毫米,用3根丝束合股加拈而成,拈向为S拈,拈度为35个/10厘米。

这表明当时的缫丝、合股、加拈等丝织技术已有一定的水平。同时出土的多块苎麻布残片,经密24~31根/厘米,纬密16~20根/厘米,比草鞋山葛布的麻纺织技术更进一步。

新疆罗布泊遗址出土的古尸身上裹着粗毛织品,新疆哈密五堡遗址(距今3200年)出土了精美的毛织品,组织有平纹和斜纹两种,且用色线织成彩色条纹的罽,说明毛纺织技术已有进一步发展。福建崇安武夷山船棺(距今3200年)内出土了青灰色棉(联核木棉)布,经纬密度各为14根/厘米,经纬纱的拈向均为S拈。

同时还出土了丝麻织品。上述的以麻、丝、毛、棉的天然纤维为原料的纺织品实物,表明中国新石器时代纺织工艺技术已相当进步。

商周时代 此时期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宫廷王室对于纺织品的需求量日益增加。周的统治者设立与纺织品有关的官职,掌握纺织品的生产和征收事宜。

商周的丝织品品种较多,河北藁城台西遗址出土粘附在青铜器上的织物,已有平纹的纨、皱纹的縠、绞经的罗、三枚(2/1) 的菱纹绮。河南安阳殷墟的妇好墓铜器上所附的丝织品有纱纨(绢)、朱砂涂染的色帛、双经双纬的缣、回纹绮等,殷墟还出有丝绳、丝带等实物。

陕西宝鸡茹家庄西周墓出土了纬二重组织的山形纹绮残片。进入春秋战国时期,丝织品更是丰富多采,湖南长沙楚墓出土了几何纹锦、对龙对凤锦和填花燕纹锦等,湖北江陵楚墓出土了大批的锦绣品。

毛织品则以新疆吐鲁番阿拉沟古墓中出土的数量最多,花色品种和纺织技术比哈密五堡遗址出土的更胜一筹。 汉代 汉代纺织品以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和湖北江陵秦汉墓出土的丝麻纺织品数量最多,花色品种最为齐全,有仅重49克的素纱单衣、耳杯形菱纹花罗、对鸟花卉纹绮、隐花孔雀纹锦、凸花锦和绒圈锦等高级提花丝织品。

还有第一次发现的印花敷彩纱和泥金银印花纱等珍贵的印花丝织品。沿丝绸之路出土的汉代织物更是绚丽璀灿。

1959年新疆民丰尼雅遗址东汉墓出土有隶体“万世如意”锦袍、“延年益寿大宜子孙”锦手套和袜子等。毛织品有龟甲四瓣纹罽、 *** 葡萄纹罽、毛罗和地毯等名贵品种。

在这里并首次发现蜡染印花棉布及平纹棉织品。宋代 宋朝的纺织业已发展到全国的43个州,重心南移江浙。

丝织品中尤以花罗和绮绫为最多。宋黄升墓出土的各种罗组织的衣物200余件,其罗纹组织结构有两经绞、三经绞、四经绞的素罗,有起平纹、浮纹、斜纹、变化斜纹等组织的各种花卉纹花罗,还有粗细纬相间隔的落花流水提花罗等。

绮绫的花纹则以牡丹、芍药、月季芙蓉、菊花等为主体纹饰。此外有第一次出土的松竹梅缎。

印染品已发展成为泥金、描金、印金、贴金,加敷彩相结合的多种印花技术。宋代的缂丝以朱克柔的“莲圹乳鸭图”最为精美,是闻名中外的传世珍品。

宋代的棉织品得到迅速发展,已取代麻织品而成为大众衣料,松江棉布被誉为“衣被天下”。 元明清时代 元代纺织品以织金锦(纳石失)最负盛名。

1970年新疆盐湖出土的金织金锦,经丝直径为毫米,纬丝直径为 毫米,经纬密度为52根/厘米和48根/厘米;拈金织金锦的经纬密度为65根/厘米和40根/厘米,更加富丽堂皇。山东邹县元墓则第一次出土了五枚正则缎纹。

明清纺织品以江南三织造(江宁、苏州、杭州)生产的贡品技艺最高,其中各种花纹图案的妆花纱、妆花罗、妆花锦、妆花缎等富有特色。富于民族传统特色的蜀锦、宋锦、织金锦和妆花(云锦)锦合称为“四大名锦”。

1958年北京明定陵出土织锦165卷,袍服衣著200余件。第一次发现了单面绒和双面绒的实物,其中一块绒的经纬密度为64根/厘米和36根/厘米,丝绒毛的高度为 毫米。

棉织品生产已遍及全国各地。明代末年,仅官府需要的棉布即在1500万匹至2000万匹。

原始社会嫘祖缫丝养蚕开辟纺织的先河。

但也只是传说,没有确切依据。这是棉纺织的历史。

文献和出土的棉纺织品实物证明,中国边疆地区各族人民对棉花的种植和利用远较中原为早。在古代,由于交通不便,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商品生产不够发达,边疆地区早已发展起来的植棉和棉纺织技术向中原的传布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直到汉代,中原地区的棉纺织品还比较稀奇珍贵。到了宋代,边疆地区与内地的交往频繁,大量棉纺织品输入中原,棉花和棉布在内地广为流行,植棉和棉纺织技术逐渐传入。

1979年在福建崇安武夷山岩墓的船棺中发现了距今3200多年的一块青灰色棉布(图1)。1966年在浙江兰溪宋墓中出土一条完整的拉绒棉毯(图2)。

这两件出土文物,为研究中国东南地区的植棉和棉纺织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线索。纺织是一种服务于人类穿着的手工行业,纺纱织布,制作衣服,遮丑饰美,御寒避风,防虫护体,大约便是纺织起源发展的重要动机。

古史传说中国先民是从“不织不衣”①、“而衣皮苇”②,然后演变到“妇织而衣”③。这种传说是与穿着文化的发展规律相吻的。

据考古资料,中国纺织生产习俗,大约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已见萌芽,距今约 2 万年左右的北京山顶洞人已学会利用骨针来缝制苇、皮衣服。这种原始的缝纫术虽不是严格的纺织,但却可以说是原始纺织的发轫。

而真正纺织技术和习俗的诞生流行当在新石器文化时期。《易?系辞》:“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所谓衣裳,便是指用麻丝织成布帛而缝制的衣服。

这则记述反映的正是中国新石器时代纺织业诞生,麻、丝衣服开始出现并流行的真实情况。甘肃秦安大地湾下层文化出土的陶纺轮,表明原始的纺织业在西北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便已出现,距今已有 8000 年左右的历史。

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原始纺织业开始呈现欣欣向荣、日新月异的大发展趋势。全国各地文化遗址普遍可见到与纺织有关的遗物,其中,最为重要者有下列诸例: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距今年代近 7000 年。

曾在出土的牙雕盅上发现刻划蚕纹四条,并发现苘麻的双股线痕迹和出土了木质纺车和纺机零部件。江苏吴县草鞋山遗址,距今约 6000 年。

发现迄今最早的葛纤维纺织品,实物是用简单纱罗组织制作,经线以双股纱线合成的罗地葛布。1926 年,山西夏县西阴村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经人工割裂过的“丝似的、半个茧壳”,这是迄今最早的蚕茧实物,距今约 5000 多年。

河南郑州青台遗址,距今约 5500 年。发现了粘附在红陶片、头盖骨上的苎麻、大麻布纹和丝帛残片,同出十多枚红陶纺轮。

其中丝帛残片是迄今最早的丝织品实物。河北正定南杨庄仰韶文化遗址,距今 5400 年,1980 年出土两件陶塑蚕蛹,这则是迄今最早的陶塑蚕蛹。

浙江吴兴钱山漾遗址,距今 4700 年。除发现多块麻纺织技术较草鞋山葛布先进的苎麻布残片外,还发现了丝带、丝绳和丝帛残片。

从丝织品编织的密度、拈向、拈度情况看,钱山漾的缫丝、合股、加拈等丝织技术已具有相当的水平。以上实例情况说明,麻织和丝织的技术与习俗,在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地区均已获得迅速的发展和流行。

尤其是草鞋山罗地葛布的发现,证实了传说的“五帝”时代即新石器时代的确存在“夏日衣葛”的习俗。《左传?哀公七年》:“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

帛即丝织品,万国持有丝织品,其语虽未免有些夸大,但却反映了禹时及夏朝的丝织习俗的盛行。《帝王世纪》:“未喜(妹喜)好闻裂缯之声而笑,桀为发缯裂之,以顺适其意”,夏桀王为讨好妹喜而撕裂的缯,便是指丝织品之一种。

《管子?轻重甲》:“昔者桀之时,女乐三千人……无不服文绣衣裳者。”这种“文绣衣裳”,自然非丝织品而莫属,以此足见夏代丝织业之发达和丝织习俗之流行。

有关夏代的纺织情况,在考古发掘中也有所表露:1960 年,二里头遗址出土的一件铜铃上,粘附有一层纺织物痕迹,经发掘者观察认为是麻布痕迹。1980 年,二里头遗址Ⅲ区发掘的二号墓中的一件玉圭,在刃部和顶端都粘附有麻布残迹。

1981 年,二里头遗址墓葬出土的兽面铜牌和一件铜铃上,也都发现麻布痕迹。以上考古发现表明,夏代除了流行如文献传说的丝织业外,在社会的中、下层,恐怕主要是流行麻葛类纺织习俗。

商朝的纺织,至少已有丝织、麻织、毛织、棉织等等。商代的丝织,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记录中,已有充分的反映。

甲骨文已见桑、蚕、丝等字,桑字如桑树的象形,商代已种植桑树,这是没有疑问的。种桑是为了养蚕,蚕字也是蚕虫的肖形。

山西夏县西阴村仰韶文化遗址曾发现过半个蚕茧,浙江河姆渡牙雕盅上也见蚕的刻划图形,郑州青台、浙江钱山漾发现的丝织品,均说明新石器时代的养蚕习俗存在当确凿无疑,养蚕习俗至商朝更加盛行,这是合乎常规的继承发展,说商代养蚕业十分发达,这也应毫无疑问,殷墟考古发现的玉蚕即是一有力的佐证。养蚕是为了抽取蚕丝,抽取蚕丝后便可以进行丝织,甲骨文的丝字,是两束缠绕好的抽丝象形。

桑、蚕、丝是丝织的前提,种桑、养蚕、抽丝技术的发生与发达,使商朝的丝织业也取得。

纺织与印染技术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早在原始社会时期,古人为了适应气候的变化,已懂得就地取材,利用自然资源作为纺织和印染的原料,以及制造简单的纺织工具。直至今天,我们日常的衣、某些生活用品和艺术品都是纺织和印染技术的产物。

中国机具纺织起源于五千年前新石器时期的纺轮和腰机。西周时期具有传统性能的简单机械缫车、纺车、织机相继出现,汉代广泛使用提花机、斜织机,唐以后中国纺织机械日趋完善,大大促进了纺织业的发展。

纺织原料多样化

古今纺织工艺流程和设备的发展都是因应纺织原料而设计的,因此,原料在纺织技术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古代世界各国用于纺织的纤维均为天然纤维,一般是毛、麻、棉)三种短纤维,如地中海地区以前用于纺织的纤维仅是羊毛和亚麻;印度半岛地区以前则用棉花。古代中国除了使用这三种纤维外,还大量利用长纤维——蚕丝。

蚕丝在所有天然纤维中是最优良、最长、最纤细的纺织纤维,可以织制各种复杂的花纹提花织物。丝纤维的广泛利用,大大地促进了中国古代纺织工艺和纺织机械的进步,从而使丝织生产技术成为中国古代最具特色和代表性的纺织技术。

纺织业在中国是一个劳动密集程度高和对外依存度较大的产业。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服装生产和出口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持续稳定增长对保证中国外汇储备、国际收支平衡、人民币汇率稳定、解决社会就业及纺织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我国纺织生产历史悠久,纺织技术发展历程漫长而曲折,因此,研究纺织技术发展历程与沿革,总结发展规律对今后我国纺织的更大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棉纺织在我国纺织业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是我国纺织工业的主要行业和基础性行业,也是纺织工业中工艺、技术、装备和管理基础较好的行业。因此研究棉纺织技术发展历程具有代表意义。 本论文以技术革新和发展作为线索对我国棉纺织技术发展历程进行了研究,论述了我国棉纺织在不同时期的发展状况,历史背景与技术特征。借助文献检索、社会调研、图表分析、技术分析等方法,归纳出促进我国棉纺织技术发展的原因和规律,对中国棉纺织技术的未来发展进行了预测并提出了进一步发展我国棉纺织技术的具体建议。 论文首先介绍了我国纺织的起源和手工丝、麻纺织技术的发展情况。总结出我国原始手工棉纺织技术是在原有丝、麻纺织技术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不断改进纺织工艺和技术,使我国古代手工棉纺织技术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其次,论文阐述了我国古代一家一户式的小农经济对棉纺织技术发展的制约、西欧进入工业化纺织生产时期对我国棉纺织的影响以及鸦片战争后西欧列强在我国大量开办纺织工厂对我国手工棉纺织业的冲击,分析出我国古代手工棉纺织业陷入停滞继而进入近代动力机器棉纺织时期的原因;再次,论文通过对现代新型棉纺织技术发展历程的研究,指出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棉纺织技术几乎完全脱离传统技术的特征朝着自动化和高产高速高效方向发展,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不断涌现。棉纺织产品突破服用领域,向着产业用、装饰用方向发展;最后,论文对我国棉纺织技术发展未来进行预测,指出我国自主开发和研制新型棉纺织设备的能力将进一步增强,棉纺织技术将进一步实现自动化和智能化,棉纺织产品的功能性、舒适性和艺术美感将进一步提高。

北宋时,棉花在两广和福建普遍种植,南宋是推广到长江流域。当时南方种植的棉花是从东南亚一代传入的木棉,结桃多,产量高。福建一代有“木棉收千株,八口不忧贫”的说法。棉花逐渐成为两宋时期重要的经济作物,这为棉纺织业的兴起创造了条件。当时已经有一套擀、弹、纺、织的棉纺织工具。比如“宋人《纺车图》”和“出土的南宋棉毯”,体现宋朝高超的棉纺织技术)由于棉纺织业兴起的时间不久,棉纺织品在当时居民的衣料中还不占主要地位。经过元朝特别是在明朝,随着棉花的大面积种植以及棉纺织技术的发展,促使棉纺织也兴盛起来。棉布逐渐成为全国人民主要的衣着材料。棉布生产进一步发展,呈现出取代价昂的丝织品和产量少的麻制品的趋势。《天工开物》的作者宋应星说:“凡棉布寸土皆有”,“织机十室必有”。(《天工开物》卷二)棉纺织业在江南的松江地区十分发达,被誉为“以棉布衣被天下”。浙江嘉善县棉纱、棉布生产发达。当时有“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之谣。(《浙江通志》卷一○二,物产)北方棉纺业的发展,由于气候干燥,棉绒断续,不能成缕,虽也能成布,但质量欠佳,棉布生产遇到困难。万历时,北直隶肃宁县的织工创造出提高棉布质量的方法,“多穿地窖,深数尺,作屋其上,檐高于平地仅二尺许,作窗棂以通日光。人居其中,就湿气纺织”,因而织出了高质量的棉布。肃宁县所出产的市匹,足当松江产量的十分之一,质量越来越好,其细密程度几与松江的中等品相类。(《农政全书》卷三十五)商品经济非常活跃。望采纳,谢谢

棉纺织技术安升立发表的论文

棉织物柔软舒适,价格低廉,受到英国消费者的狂热需求。这种需求极大地刺激了国内商人对印度棉织品的模仿。由于英国劳动力成本昂贵,为了提高生产率,降低劳动成本,英国出现了棉纺织技术的革新浪潮。由于国内市场的有限,英国通过政治特权摧毁了印度曾盛极一时的棉纺织手工业,并垄断了棉织品市场。1830年英国议员在下议院发表演说时说道:“我们用高额禁止性关税在英格兰排除了印度的制成品,并对将我们自己的制成品引入印度给予一切鼓励。”同时,英国东印度公司与印度当地织工签订合约,迫使他们以很低的工资向公司缴纳棉织品。许多织工为了避免被强制替公司织布,往往砍去他们自己的大拇指。

“近年来,我国纱线业已取得重大突破性发展,纺纱加工仍是纺织产业的重要内容,纺纱技术继续深化提高,新型技术、高精度、自动化、连续化纺纱设备的制造供应,已占领高端。根据联合国发布的预测,2050年全球纺织纤维加工量将由目前不到8000万t增加到亿t,中国的纱线产业即将迎接新时代的来临。”——中国工程院院士姚穆 2012年5月30日—2012年5月31日由日照裕华机械有限公司支持冠名的2012中国纱线质量暨新产品开发技术论坛在山东召开,此次论坛由全国棉纺织科技信息中心、《棉纺织技术》期刊社、中国纺织科技信息网主办。论坛邀请了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杨纪朝、中国工程院院士姚穆、东华大学、武汉纺织大学、中原工学院的知名教授以及知名企业组成强大的专家团队,围绕“创新、突破、发展”这一主题,从行业政策、经济形势、纺织技术研究进展、产品开发、企业管理等几个方面,进行深入的交流与学习。论坛共吸引了600多名来自全国纺织行业的优秀技术人员参会,为期两天参会代表们纷纷表示受益匪浅。 突破瓶颈 创新制胜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杨纪朝在会议上指出:“当前我国工业发展形势不容乐观,纺织工业的发展受到发达国家对高端产品的控制和发展中国家在中低端产品低成本竞争的双重挤压,阻力重重,凸显了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的重要性,引导企业加大研发力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整合产业资源,成为纺织产业兴盛的关键。通过多年的努力,企业在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方面做出了不小成就,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不断涌现。目前正值行业从规模经济向价值经济转变的关键时期,及时掌握行业政策方向,了解产品开发趋势,把握市场需求动态,交流和学习先进生产经验,这对纺织行业进一步发展,实现纺织强国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纺织产业经过多年快速的发展,无论是规模还是产能都已经跻身世界前列,前进的同时必然也遇到挑战,如何突破当前所面临的困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是全行业都在思考的大问题。全国棉纺织科技信息中心主任傅恩福在会上发言时说道:“我们需要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从技术上寻求突破,进一步提高纺织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从纤维,纱线,面料等产业链最上游开始,往深挖掘产品潜能,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傅主任表示目前纺织行业的竞争,表面是市场的竞争,实际是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的综合性竞争。他引用了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王天凯在2012年纺织创新年会上就创新提出的四个观点:创新首先要牢固的树立正确的经营和发展理念;创新要整体设计,要系统的运作;创新需要科学务实;创新需要坚持。对于这四点傅主任认为要做好活化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但是只要按照这个思路,改变观念,坚持走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路线,实现纺织强国的目标指日可待。 中国工程院院士姚穆在会长做主题报告,报告中指出纺纱产业技术创新近年来取得了重大发展:“环锭纺纱在集聚纺、赛络纺、赛络丝、缆形纺等基础上继续发展嵌入式复合纺纱、柔顺纺纱的同时,又出现了平行纺纱、喷气纺、喷气涡流纺、转杯纺、涡流纺、摩擦纺等许多纺纱新技术。精梳毛纺占领了国际高端,独创出毛半精纺技术,麻纺在湿法纺纱继续发展的同时,干法纺纱已占一席之地,绢纺也有了新发展。”但是,姚穆院士分析指出:我国纱线产业仍然面临着原料资源短缺、劳动力成本上升、节能减排任务艰巨、天然纤维原料品质恶化等一系列制约因素,纺织业要实现转型升级,必须在在设备、工艺、设计、管理等方面不断创新,必须采用自动化程度高、用工少、节能、降耗的新型设备,同时还要重视基础理论研究,重视产品设计,充分利用目前国内开发出的各种新型纤维,设计生产出高性能、新功能的纺织品,从而提高产品档次和附加值。 新设备助力产业提升 随着纺织染整设计等环节的不断提高和完善,后道环节为纺织工业创造惊喜的空间越来越有限,纤维和纱线已经成为影响纺织工业发展的诸多板块中非常重要的一块。目前纺织终端市场对纺织品多元化程度的要求越来越高,无论是纺纱工艺领域的创新还是纱线结构的创新都需要企业加强投产,进一步推动产业升级。 会议期间,国内外各大纺机、专件设备制造企业也带来了最新的产品信息,参会代表全方面掌握行业发展的各种咨讯,及时把握产业发展动向,延长产品发展思路,实现产业链上下游联动发展。 日照裕华机械有限公司作为此次论坛的冠名单位,带来了裕华YF1型紧密纺和RoCos紧密纺设备。董事长张彦涛介绍:“日照裕华机械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生产、加工、研发为一体的大型机械加工企业。公司主要产品有纺机摇架、上销、钢领、磁力紧密纺、碾米机筛片、外贸出口机械加工等几大系列产品150余个品种。公司于2008年推出了YF1型负压式紧密纺设备,目前国内已有50余万纱锭应用YF1型负压式紧密纺设备,如宁波百隆、临清三和、肥城龙祥等企业。同年公司与瑞士罗托卡夫特公司合作,推广应用RoCos机械式紧密纺设备,目前在国内已有20余家客户,35万纱锭在运行,如海安华强、德棉集团、山东大海、射阳双山等企业。” 日照裕华机械有限公司产品部部长李朋业在论坛上做主题报告时介绍:裕华YF1型紧密纺设备集中了三项专利技术,采用了四罗拉的结构形式,使用寿命长,且该结构对阻捻胶辊的直径无特殊要求,易于管理和使用。除此之外,裕华YF1型紧密纺采用了上吸风结构,没有视线遮挡,遵循流体力学的风道设计,风道阻力小,车头车尾负压差异小;同时风机采用了变频控制,既方便于工艺调整,又有利于节能降耗。持续不断的创新改进,保持了裕华YF1型紧密纺设备的技术领先优势。 RoCos机械式紧密纺是当前应用较多的负压式紧密纺,由于采用了机械式的集聚方式,无需增加任何辅助动力装置,万锭年可节约电费50万元,是当前能耗最低的紧密纺装置,同时它的机械式的集聚方式使得装置没有网格圈、齿轮、轴承等易损耗零部件,而且采用了纺纱通道偏离胶辊中心的结构方式,万锭年可减少损耗8万元,是当前耗材最少的紧密纺设备。 李部长还介绍到:RoCos机械式紧密纺,历经数年的应用实践和改进,在纺中、粗号纱时,以较好的纱线质量、低廉的成本得到了市场的认可。企业要实现以最低的投入和消耗获得最佳的收益,在设备选型时应针对不同的纱线品种和质量要求,选择合适的紧密纺设备和纺纱专件器材。

十二到十四世纪意大利的棉纺织业与传统棉花产品生产的不同?12到14世纪意大利棉纺织业的产生经营出现了棉花产业新方式。在公元11世纪之前,南阿拉伯、美索不达米亚大草原、巴勒斯坦北部和叙利亚都发展了棉花栽培和棉纺织生产。15世前,南安纳托利亚和爱琴海沿岸就已有棉花生长。

【篇一】

佘x,女,中共党员,1981年8月出生,1999年9月考入南华大学护理学院,2004年6月本科毕业,获得医学学士学位,2014年获得南华大学医学硕士学位。本科毕业后曾在广东省佛山市南海中医院骨外科从事临床护理工作,2006年9月至今在xx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护理学院担任专职教师。2011年获得讲师及主管护师双职称。

作为一位普普通通的教师,我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也没有惊人的壮举,但我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刻苦钻研,得到了领导、老师们的赞誉,学生的认可。

在思想上,我一贯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热爱教师职业,忠诚党的教育事业,一心扑在工作上。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人才,遵守学校制定的各项 规章制度 ,积极参加学校及有关部门组织的政治学习和政治活动,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觉悟。尊重领导,服从分配,团结同事,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实事求是,任劳任怨,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严守职业道德,真正做到了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不辱“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个光荣而伟大的称号。

在教学工作方面,我始终保持认真的工作态度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在教学中,认真钻研新大纲、吃透教材,认真备课,结合《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精心组织课堂教学过程,积极开拓教学思路,把一些先进的教学理论、科学的教学方法及先进现代教学手段灵活运用于课堂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自主探究、勇于创新的能力。做到课前认真备课、制作课件、领会教材中的重点、难点,积极查找与教材有关的资料,帮助学生理解每一个问题和难点;上课时认真授课,抓住重点、突出难点、精讲精练,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从学生的知识水平出发,力求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扬课堂民主,创设生动活泼的气氛,让学生愉快思考,主动探索、大胆质疑,敢于标新立异;课堂上,采用多提问,多检查,及时疏导,及时反馈的形式,保证每一位同学上课能有所收获,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通过率。同时,在教学中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意搜集学生在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结合理论教学从理论上解释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法和措施,并积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教学效果评价良好。任职以来,担任过《基础护理技术》、《护理学导论》、《护理管理学》及自考课程、育婴师双证书培训等多门课程的理论及实验教学工作,每年高质量地完成教学工作任务,年平均课时量1200节以上,并且得到了老师和学生的认可。

在班主任工作方面,作为133级护理2班的班主任,我始终认为:作为一名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教书育人,引导和帮助学生全面成长是自己应尽的职责,要做好这项工作,不但要加强政治理论学习,而且也要加强业务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才能更好地管理学生和服务于学生,更好地完成组织交给的工作任务。我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帮助学生,2014年国庆节的前一天晚上10点多,学生陶尧在宿舍从上铺不小心摔下来,当场不省人事,我接到李书记的电话,第一时间从市里赶到北校区把学生送往附一医院,为学生挂号、缴费、住院,打电话给家长报平安,直到深夜才回家,接连几天住院,我带领班干部一起去医院照顾该同学直至出院;在奖助工作中,认真对班上贫困生进行摸底调查,了解贫困生的生活和学习情况,平时经常与他们谈心,了解他们的身体状况、日常生活状况,当他们连生活费都紧张的时候及时伸出援助之手,将学习成绩、风纪表现、学生测评结果、学生活动参与情况、学生干部任职情况等纳入到评定体系中,公平、公正地做好奖学金和助学金评定等工作,极大的促进了特困生勤奋学习、争优创先的动力。为了能更深入的了解每一位学生的思想动态,我承担了本班的《基础护理技术》课程的教学,这要就有了更多的时间去接触学生,在辅导员、任课老师和同学们的共同努力下,本班在校的每周班级量化考评分都在95分以上。

业务学习方面,在认真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我在课余时间积极参与科研、撰写论文,近三年共发表论文5篇,参编国家级教材四部,参与市级课题两项。2011年7月参加xx省第四期育婴师师资培训班的学习,被评为“优秀学员”,获得育婴师国家二级职业证书;2012年暑假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中心icu进修学习一个月;2014年暑假在永州职业技术学院参加全国高等职业学校专业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1个月。

工作业绩上,曾多次年终考核被评为护理学院“先进工作者”,2013年、2014年年终考核被评为“优秀个人”。2010年获得学院第二届说课比赛三等奖,获得衡阳市秋季师生技能竞赛“优秀指导奖”。2011年获得学院教案评比三等奖,护理学院教案评比一等奖。2012年获得xx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教学新秀”称号。2013年指导中职部学生参加技能竞赛,分别获得衡阳市一等奖一个,二等奖一个,获得xx省技能竞赛三等奖一个。2014年获得xx省教育教学改革发展优秀成果一等奖,培训学生参加xx省技能抽查获得优秀等级。

【篇二】

记得有位哲人曾经说过:生命是没有意义的,除非有工作; 所有的工作都是辛苦的,除非有理想; 所有的理想是空虚的,除非有爱。我们虽然没有哲人想的那么深远,但我们每个人都希望工作有意义、有价值、有成就感!办税服务厅的工作直接面对纳税人,"服务"二字说来容易,做好可不简单。每一位女同志用一颗火热的心来对待工作,因为她们一直坚信:"认真做,能把工作做好,用心做,能把工作做出色"。巾帼不让须眉,爱岗敬业,拼搏进取,不只是在枪林弹雨中的辉煌,不只是在紧急危难时的高扬,它更应该是一种默默的奋斗,一种高尚的理念,一种强劲的精神力量。她们坚守服务窗口就是地税部门的形象,工作再累都值得的信念,凭着女性的细腻和对工作的高度责任感,工作鲜少出现错、漏、改现象。整个办税服务厅女同胞"比、学、赶、帮、超",当一名同志生了病,其余的女同志纷纷要求主动承担工作,她们全身心扑在工作上,有的同志却顾不了自己的小家。2015年金税三期征管软件上线的时候,服务厅的所有女同胞全力投入到紧张上线工作中,好多女职工孩子还小需要照顾,她们只能把家庭的事情全部由亲人代管,在2017年多处工薪申报攻坚战中这些女同志更是展现出非常人的毅力,不分昼夜,坚守岗位,为全局申报率做出突出贡献。在多年的服务工作中,每次完成一项任务,她们都更加的努力,更加的团结。因为,在她们的心中都有一个坚不可摧的信念---众志成城,攻坚克难。二、整合内部资源,全面提升纳税服务质效以机构改革和整合资源为出发点,我们围绕综合办税服务厅建设为重点,将所有业务部门征管前移,建立统一办税区,实施网格化管理,从原来单一负责征收整合为征收-管理-风险防控一体化的综合办税模式,同时创新实施"一人多岗、一岗多责、指标分工、专业化管理"的"1+x"管理办法,配齐专兼职风险防控岗位人员,组建了新的管理机构,由主任亲自主抓各项工作,负责主任岗、综合管理岗,各科(所)分工明确,各司其责,协同征管,使整合后的办税服务厅工作有声有色。以完善便民服务设施为着力点,狠抓大厅硬件设施建设,厅里分设了自助办税区、休息等候区、综合服务区、纳税辅导区等多个功能服务区,并在办税服务厅公布办税流程图,设立意见举报箱和蒙汉"双语"服务岗,同时,增设叫号机、资料取阅架、必要的办公用品、药品箱等便民服务设施。以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为落脚点,办税服务厅密切联系工作实际,健全规范管理制度,先后完善了"服务制度""服务承诺""领导值班制度""岗位工作职责""考勤制度"等相关制度,使大厅的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章可依。同时,以完善的规章制度指导工作,规范办税人员行为,明确岗位职责和加强日常考核,大力创建星级办税服务厅建设。三、加强自身修养,培养良好职业道德"己不正难以正人",办税服务厅全体人员深刻认识到要服务好纳税人,必须有大公无私、乐于奉献的精神,有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胸怀,有虚怀若谷、光明磊落的品质,有礼贤下士、联系群众的态度,有不骄不躁和冷静处事的头脑,才能充分履职,做好工作,取得工作成绩。为此,全体干部职工加强自身修养,培养良好职业道德。一是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品质,始终坚持敬业之德、求真之德、实干之德、创新之德,忠实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努力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二是认真学习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思想情操、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和个人品德建设,做到崇德修身,明礼诚信。通过加强自身修养,办税服务岗全体人员培养了自己的良好思想道德品质,为做好各项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三是大力开展"四心"。她们"热心"服务,在多年的办税服务厅工作中她们认真完成每笔业务,在接待纳税人时,面带微笑、主动热情,力求让纳税人舒心满意; 她们"诚心"服务,换位思考,善于观察、了解及体谅纳税人,认真站在对方的位置上观察思考问题,深入了解对方的所思所想、所要解决的问题; 她们"耐心"服务,以耐心的态度接待纳税人,在服务中少说多听、不厌其烦,认真把整个服务工作做完,直至对方满意为止; 她们"细心"服务,在为纳税人办理事宜时,认真查询各种数据情况,细心操作,确保准确,并提醒纳税人相应后续事项。办税服务厅女职工爱岗敬业建业绩,服务企业作贡献,树立了自身良好形象,获得了广大干部职工的充分肯定和一致赞誉。在取得成绩的基础上,她们深刻知道成绩只说明过去,并不代表将来,决心"百尺竿头更上一步",更加振奋精神、认真努力工作,全面完成工作任务,力争取得优异成绩,为全局的进一步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篇三】

xx副教授自1995年在西安工程大学工作以来,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地工作着、积极向上地进取着。

她钟爱教育事业,作为教师,始终以为人师表为准则要求自己:

教给学生新知识。在教学改革方面不断更新和完善教案讲稿,探求科学的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外贸英语函电》讲稿曾荣获过校级优秀讲稿一等奖。通过努力,她的授课内容充实,有内涵、有深度、有互动,得到老师和学生的一致好评。每年教学工作量均超额完成。

教给学生做人道理。不仅教书同时育人,从要求学生不随便丢弃垃圾纸屑到教给他们如何做一个社会人以求更好地融入社会。在平时授课中随时提醒他们做人、做成功的人应该具有的品德素养。

以一颗母亲的心关爱学生。学习《外贸英语函电》需要较好的英文基础,英文不好的同学容易放弃,对每一届学生,李艳总会告诉他们“不放弃,英文不好找我来补,我会很乐意”。每当社会事件发生,如地震、事故等,她总会谆谆嘱咐他们“注意安全,保护好自己”。

学海无涯!为更好地配合教学,科研水平也需要提升。自硕士毕业后,仍深感科研素养不够的李艳考取了毕业条件高但是具有良好科研平台的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攻读博士学位。没有老人帮忙照顾小孩,她就工作、家庭和学业兼顾,与博士导师密切合作,主要从事中国性别平等、弱势群体保护与公共政策领域的研究与实践工作,并作为关键人物参与联合国社会性别基金、福特基金、美国斯坦福大学“校长国际研究创新基金”、国际计划、多项国家社科基金、多项软科学基金以及多项国家计生委资助的课题,实际主持河南某县区级实验区的社会性别平等促进与社会政策协调项目干预和评估工作,推动该区委区政府出台治理出生性别比失调的政策系统,该政策系统得到了国家计生委肯定并向全国推广。

xx副教授曾主笔撰写《全国大学生青年志愿者“关爱女孩行动”专题调查研究报告》,作为撰写人之一,参与《国家关爱女孩行动报告》(后作为《中国的关爱女孩行动(绿皮书)》出版)、《关爱女孩行动国家实施方案纲要》和《国家关爱女孩行动需求 调查报告 》等多项国家级研究报告的撰写,这些报告均被国家计生委完全采纳。

顺利取得博士学位后,xx作为项目负责人,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农村大龄未婚男性的社会融合》一项、陕西省教育厅项目《陕西省出生性别比治理的社会政策系统研究》一项,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委托的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子项《陕西省家庭问卷调查》一项。至今为止,发表istp检索文章一篇,cssci检索论文五篇,以及多篇其他论文,一部专著正在校稿待出版中。

同时,所参与撰写的《关爱女孩行动的国家战略与工作策略研究报告》获得国家人口计生委颁发的第五届中国人口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论文《婚姻状况与社会融合》获得中国社会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二等奖。在年度业绩考核中曾多次评为优秀,教学方面,所讲授的课程讲稿曾荣获校级优秀讲稿评比一等奖。

xx用一切交流和进修机会来开阔眼界和知识面,紧跟国际研究前沿。如,参加第一期妇女/性别研究研训班和联合国妇女发展基金/中国社会性别基金项目管理能力建设研讨班; 出席首届社会性别与公共管理论坛、第二届中国人口科学论坛——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全国学术研讨会、社会变革中的当代中国家庭国际研讨会、中国社会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和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第十六届大会,均在会上宣讲了论文。同时,李艳还走出国门,于2010年赴德国洛特林根大学研修,近距离学习德国民族严谨务实的科研态度,科学先进的科研手段和方法,进一步提升了本人的科研能力。

【篇四】

xx,1958年生于西安市,1982年1月(77级)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工艺系,获艺术学士学位。曾任西安市第十届、十一届政协委员,中国流行色协会会员,陕西省美术家协会艺术设计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现任西安工程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教授,学术带头人,硕士生导师。

xx教授1992—2001年担任服装学院美术教研室及装潢设计教研室主任。1992年主持创办装潢艺术设计专业(1993年招生),1999年主持创办纺织艺术设计专业(2000年招生),是西安工程大学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体系的主要创建人和学术带头人。曾负责艺术设计专业 教学计划 制定及专业教学大纲编写、艺术设计专业实验室建设等工作。先后主持了3项校级教改项目及一项教材建设项目,2007年主持申报中省共建实验室项目“数字化艺术工程创新中心”获批经费200万元。

在教学管理及教学研究过程中,先后获得了九项奖励:2009年获得西安工程大学优秀教师奖励; 2009年获得西安工程大学2003—2006年先进科技工作者奖励; 2007年主编基础《基础图案》获得陕西省教育厅优秀教材一等奖; 2001年主持教改项目“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基础图案课程建设”,获陕西省政府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同时获西北纺织工学院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2001年主持教改项目“艺术设计专业基础系列课程建设”,获西北纺织工学院教学研究课题优秀奖; 2000年获西北纺织工学院教书育人先进个人奖; 2007年指导研究生获西安工程大学第三节优秀硕士论文奖; 1996年作为第一参加人获纺织总会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

xx教授长期从事平面设计和纺织艺术设计本科教学、研究生教学、指导毕业设计工作,从教至今已25年。先后主讲14门本科课程、3门研究生课程。近五年平均年教学工作量1100多学时,是服装学院最高教学工作量。在教学工程中,能够不断总结经验和积累素材,先后完成专著和教材4部:独立完成专著《现代图案设计表现技法》,xx美术出版社1998年出版; 作为第一完成人合作专著《装饰图案》,xx美术出版社2007年出版; 主编xx美术出版社“21世纪中国高等院校美术与设计教育系列教材《基础图案》,2005年出版; 主编中国纺织出版社“十一五”规划系列教材《色彩构成》,2010年出版。

xx教授近年来在学科建设方面工作突出,自2005年开始主持学校艺术学学科建设项目,将学校艺术类学科整合布局,组织一级学科硕士点申报工作。历时五年,在学校及二级学院的支持协助下,建成艺术学学科下设六个研究方向,使我校艺术学学科形了合理的学科梯队。五年来,xx教授为组织申报材料做了大量工作,并于2010年9月为学校成果申报获批艺术学一级学科硕士点,为西安工程大学艺术学科跨上新台阶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学术研究领域,xx教授长期从事造型艺术基础理论研究、传统美术与民间美术研究,已形成长期、稳定的研究方向,成果显著,是设计艺术学学科梯队的主要带头人。近年来带领课题组主要从事陕西秦绣艺术、民居建筑图案、敦煌图案等研究项目,2006年主持项目“陕西秦绣艺术分类及技艺数据库”获得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专项4万元经费资助,现已结题; 2009年主持项目“陕西传统民居建筑装饰图案数据库研究”获陕西省社科基金万元经费资助; 2007年主持项目“陕西传统民居建筑图案造型及其数字化”获陕西省教育厅社科基金1万元经费资助; 2007年主持项目“周至传统刺绣产品设计研发生产”获西安市科学技术局科技创新支撑计划15万元经费资助; 2003年主持项目“传统秦绣艺术创新设计及在服装和装饰中的应用”获陕西省教育厅社科基金万元经费资助,现已结题; 2007年主持项目“依托陕西传统刺绣资源的现代家居刺绣产品设计研发”获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科技指导性项目。xx教授近年来共获的各级纵向课题六项,是我校首次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教授,同时也是我校艺术类专业获得纵向课题最多的教授。

xx教授2006-2010年共发表核心期刊论文30多篇,其中会议论文三篇,获论文二等奖一篇,入围奖一篇。代表性论文有:“信息时代民间艺术发展的新思路”、“西风东化—浅析联珠纹在敦煌服饰图案中的演变”、“纷繁中的简化—解析敦煌藻井图案”、“解读陕西民间刺绣的色彩观念”等。在理论研究同时,致力于将研究成果与地方经济建设有机结合,与陕西地方传统企业及民间艺人建立了良好协作关系,协助开发特色民间艺术资源。设计开发的传统秦绣装饰品已获得外观设计专利一项,多年来,开发的刺绣产品一直作为学校各项活动的礼品,在国际毛纺织会议等大型活动中均受到好评。

xx教授作为学校艺术类专业的主要学术带头人,自1993年学校恢复艺术类招生起,一直作为艺术类招生考试及评卷的主要专业负责人,严格遵守招生纪律,从未出现任何违纪事故。自2000年陕西省艺术类联考开始,多次担任色彩组的评卷负责人及命题组专家,为学校及陕西省艺术类高考做出了重要贡献。近年来多次作为学科专家参加学校教学及科研项目的评审工作,曾担任教育厅社科基金的评审委员,现任国家工程类核心期刊“包装工程”杂志的艺术类论文评审委员。

【篇五】

xx,女,西安工程大学纺织与材料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校党委委员。兼任西安工程大学校工会副主席、校女工委员会主任,纺织与材料学院党总支书记,碑林区人大代表。

一、爱岗敬业,岗位建功

xx同志从教29年来,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尽心尽力地完成好每一项工作任务,无论是基层一线的教学、科研工作,研究生导师、班主任工作,还是学校、社会的兼职工作,尤其是对于一位教师的神圣使命——教书育人,更是二十五年如一日,一丝不苟,认真而执着,以出色的表现获得了许多荣誉,赢得了学校万余名师生的信任、喜爱和赞誉。

在教学中,她全身心地教书育人,努力实践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做到了情为育人所系,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品学兼优的高级纺织专业技术人才。二十多年来,她以身立教,业务过硬。先后讲授过纺织品设计、纺织工程专业等十多门课程; 承担过毕业实习、毕业设计、专业课程设计等各类实践教学环节的指导工作,指导了40余名硕士研究生。作为教学带头人,她所在的纺织工程专业被评为省级名牌专业,主持建设的“织物结构设计”专业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主持建设的“纺织工程教学团队”被评为省级教学团队,主持领导的教学改革项目多次被评为校级优秀成果奖,她本人也多次荣获陕西省师德先进个人、陕西省高校青年教师教书育人先进个人、校级名师、学校教风建设标兵、优秀教师、优秀毕业设计指导教师等称号。

二、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xx同志在教学工作中善于启发、联系实际,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同时保持自己开拓创新的作风。为充实教学内容,保证培养质量,她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和科研探索,承担的“加强纺织工程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改革”获陕西省人民政府颁发的教学成果一等奖、“纺织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和建设”获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教学成果三等奖、“纺织品设计类课程的教学改革”等3项教改项目先后获学校优秀教学成果一、三等奖。先后主编并正式出版了《织物结构设计与生产》等5本教材,其中《毛织物设计与生产》等2本教材为“十一五”部委级规划教材,《织物结构与设计》一书被评为“十五”部委级优秀教材。先后主持“大豆蛋白纤维的性能研究及产品开发”等4项省级科研项目以及科技部、商业部“棉及其混纺织物低甲醛整理新技术指南”等3项部级项目; 参加“可降解非织造布在农业栽培上的应用”等10多项省部级科研项目,获得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四等奖各1项,厅局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 获得了“织物防辐射热性能测试仪”等3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并在《棉纺织技术》、《毛纺科技》等国内刊物上公开发表了80多篇学术论文,其中多篇论文获陕西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和陕西省纺织工程学会学术论文优秀奖励。

三、作风优良,无私奉献

xx同志在完成教学科研工作的同时,还担任许多兼职工作,她牺牲业余时间,克服各种困难,以一位女教师特有的爱心和细心体察当代大学生丰富复杂的精神世界,观察和关心社会,她坚持为学生、为社会服务,在学生需要帮助时,不是简单地直线解答,而是“绕弯”、“支招”,出主意、给办法。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准确地把握好学生的成长规律,有效地履行教育者的引导责任。在担任人大代表期间,积极建言献策,提出了许多合理的意见和建议,并被有关部门采纳,使她所在辖区的道路、环境发生了根本地变化。她所领导的纺织与材料学院近年曾多次荣获陕西省师德建设先进集体、陕西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集体、陕西省教育系统精神文明先进集体、陕西省“创佳评差”最佳单位、陕西省优秀基层党组织、学校先进集体、先进党总支等称号,她本人也被评为陕西省教育系统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工作者、陕西省教育系统优秀党务工作者和学校优秀党务工作称号。面对众多的荣誉,xx表现的极为从容和冷静,她说:“作为一名普通教师,我只是做了我应该做的,荣誉是组织和同志们对我的鼓励,更是同学们对我的期待。”朴实的语言,表达的却是崇高的精神。

这就是xx同志,一位普通的女性,一位把青春和智慧都奉献给了学生的教师。她还忙碌着,努力着,正以点点滴滴的平凡小事,铸造着启迪心灵的卓越精神。

棉纺织技术投稿指南

刊名: 棉纺织技术 Cotton Textile Technology主办: 陕西省纺织科学研究所;中国纺织信息中心周期: 月刊出版地:陕西省西安市语种: 中文;开本: 大16开ISSN: 1001-7415CN: 61-1132/TS邮发代号: 52-43历史沿革:现用刊名:棉纺织技术创刊时间:1973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CA 化学文摘(美)(2009)SA 科学文摘(英)(2009)Pж(AJ) 文摘杂志(俄)(2009)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2008)中文核心期刊(2004)中文核心期刊(2000)中文核心期刊(1996)中文核心期刊(1992)期刊荣誉:中科双效期刊第三届(2005)国家期刊提名奖期刊

初审通过,还要经过终审,才能知道是否可以发表。不过,现在一般的杂志社要求都不是很高,若你的稿件不是很差,并且符合杂志社近期的选题,只要它们说审核通过,发表的可能性很大,但是你需要等待,一般审核通过的,稿件在三个月内即可发表。

轻纺工业与技术,产业用纺织品,印染,Cotton Textile Technology(棉纺织技术)

纺织学报、上海纺织科技、纺织导报、针织工业、以及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等各有纺织服装专业院校学报。

棉纺织技术期刊价格

《棉纺织技术》期刊创刊于1973年,是由陕西省纺织科学研究所和中国纺织信息中心主办、全国棉纺织科技信息中心和《棉纺织技术》期刊社编辑出版的科技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30多年来,《棉纺织技术》期刊一直以从事棉纺织生产技术各个层面的技术人员为主要对象,兼顾科研、教学的需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当前与长远相结合、国内与国外相结合、技术与经济相结合,办出了有别于注重学术理论的“学报”和着重普及的“科普刊物”,形成了注重“前瞻性、适用性、操作性”的独特风格。在纺织生产、教学、科研单位拥有广泛的读者群,发行量一直居纺织行业之首。连续被选列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已被美国《化学文摘》、《俄罗斯文摘》、英国《科学文摘》、美国《乌利希国际期刊指南》以及国内多家知名数据库和文献源收录。《棉纺织技术》期刊于2001年被国家科技部选列为“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成为“中国期刊方阵”中仅有的两份纺织类科技期刊之一,2004年又被评为“国家期刊奖提名奖”。 刊社已通过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初审通过,还要经过终审,才能知道是否可以发表。不过,现在一般的杂志社要求都不是很高,若你的稿件不是很差,并且符合杂志社近期的选题,只要它们说审核通过,发表的可能性很大,但是你需要等待,一般审核通过的,稿件在三个月内即可发表。

棉纺织技术在线投稿

《棉纺织技术》期刊创刊于1973年,是由陕西省纺织科学研究所和中国纺织信息中心主办、全国棉纺织科技信息中心和《棉纺织技术》期刊社编辑出版的科技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30多年来,《棉纺织技术》期刊一直以从事棉纺织生产技术各个层面的技术人员为主要对象,兼顾科研、教学的需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当前与长远相结合、国内与国外相结合、技术与经济相结合,办出了有别于注重学术理论的“学报”和着重普及的“科普刊物”,形成了注重“前瞻性、适用性、操作性”的独特风格。在纺织生产、教学、科研单位拥有广泛的读者群,发行量一直居纺织行业之首。连续被选列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已被美国《化学文摘》、《俄罗斯文摘》、英国《科学文摘》、美国《乌利希国际期刊指南》以及国内多家知名数据库和文献源收录。《棉纺织技术》期刊于2001年被国家科技部选列为“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成为“中国期刊方阵”中仅有的两份纺织类科技期刊之一,2004年又被评为“国家期刊奖提名奖”。 刊社已通过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初审通过,还要经过终审,才能知道是否可以发表。不过,现在一般的杂志社要求都不是很高,若你的稿件不是很差,并且符合杂志社近期的选题,只要它们说审核通过,发表的可能性很大,但是你需要等待,一般审核通过的,稿件在三个月内即可发表。

从知网找,别被黑心百度

轻纺工业与技术,产业用纺织品,印染,Cotton Textile Technology(棉纺织技术)

  • 索引序列
  • 棉纺织技术的发展历程论文
  • 棉纺织技术安升立发表的论文
  • 棉纺织技术投稿指南
  • 棉纺织技术期刊价格
  • 棉纺织技术在线投稿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