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 小学素质教育论文2022年

小学素质教育论文2022年

发布时间:

小学素质教育论文2022年

浅谈小学语文中的素质教育的论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论文了吧,论文是对某些学术问题进行研究的手段。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论文呢?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浅谈小学语文中的素质教育的论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摘要: 小学语文素质教育的改革,不单单满足于教材本身的改革,更要立足于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活动的改革,才能形成课内与课外,主体与主导,学生与教师的综合素质教育,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关键词: 素质教育 语文教学

一、人的素质与语文素质的关系

语文素质在人的素质结构中是最基本的要素。从基础教育角度看,语文素质决定人才素质品格。因为语文学科既是基础工具学科,又是陶冶思想感情的学科,同时又具有丰富的知识性。语文素质是人的文化素养的主要标志,在人才成长过程中,是最先形成素质核心的部分。语文素质往往是一个人成才的主要制约因素。人才素质和语文素质是两个密切联系的概念,只是内涵和外延稍有不同。两者的基本点是一致的,基本点是人的素质。两者大部分是呈重合状态的,且两者的.目标、任务相呼应。人才素质目标照耀着语文素质目标,规定着语文素质教育的方向。一个人的语文素质和一个人的整体素质,几乎相等的两个概念。语文教学要着眼于对人的教育塑造,坚持语文素质的教育目标和人才素质目标。人的素质结构是多方面的,包括身体素质、智力素质、审美素质、心理素质、劳动技术素质等。素质教育的中心是培养学生健全的个性,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和谐、充分地发展。而语文素质在人的素质结构中是最基本的要素,从基础教育角度看,语文素质决定人才素质品格。因为语文学科既是基础工具学科,又是陶冶思想感情的学科,同时又有丰富的知识性。语文素质是人的文化素养的主要标志,在人才成长过程中,是最先形成素质核心的部分。人才素质目标烛照着语文素质目标,规定着语文素质教育的方向。一个人的语文素质和一个人的整体素质,是圆点接近、半径几乎相等的两个圆。语文教学要着眼于对人的教育塑造,坚持语文素质教育目标和人才素质目标相统一,把教学生学语文和指导学生做人结合起来。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创设情境,陶冶人文情操

在语文课本上,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个人感受的自然流露,展现了作者的个人见解和智慧,积淀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人文精神,这些作品增强了学生的热爱祖国情怀,也让学生树立了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如描绘祖国壮丽山河的《长江之歌》;或是对伟人英雄人物的热爱、敬佩之情,如《小英雄雨来》;或是歌颂伟大的父母之爱,如《母亲的纯净水》,或是反映歌颂友谊的,如《去年的树》等作品,无不闪烁着人文之光。面对这些蕴涵着丰富情感的语言文字,教师要善于引导,善于“披文入情”,通过语言文字让学生徜徉于课文的言境,让学生对语言文字加以理解感悟,陶冶他们的情操,丰富他们的情感体验。如教学表现母爱的文章时,就要以表现母爱的歌曲创设情境,在学生的心中激起情感的涟漪,接着用亲切感人的语言引出话题,让学生真切地感悟到父母的爱是无私的、伟大的,更是世界上最美丽的感情!

(二)加强朗读训练,培养语感,加深理解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加深。”小学语文教材的绝大部分课文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加强朗读训练,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有着重大的作用。教师要让学生真正掌握语文知识,具有听、说、读、写的能力,指导学生掌握朗读的方法,让他们会读书,从而把书读懂。模仿是少年儿童的天性。因此,指导学生掌握朗读课文的最有效方法就是范读。我们在语文教学时,可以通过范读,教给学生正确的语音、语气和朗读速度,使学生对课文形成初步的认识。尤其是新课教学时,教师在范读之前应提出帮助理解课文的大意。教师在范读时的语音、语调和富有表情的神态都会深深引着学生,使学生在听时产生共鸣,受到感染,加深印象,从而体会文章的含义。教师要根据课文表达的不同思想感情,指导学生采用不同的朗读方法,学生掌握了朗读基本功,口头表达能力自然而然也得了提高,日常的语言交流或参加演讲的表达能力都会得到很大提高,自然理解能力也会大大提高。

(三)尊重学生,凸显人文关怀

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最重要的是要关注学生,处处从学生的角度着想,尊重其人格和发展的权利,并给予他们充分的信任,千万不能简单化、规范化。语文教学要体现人文性,就是要让学生充分“活动”。要以学生的感悟代替教师的分析,变读书、答问的单调形式为课堂上丰富多彩的语文学习活动 : 讨论、表演、展示、欣赏、评价等。拿到一篇作品,要让学生在读中悟,在议中悟,在研中悟,在动中悟。要让学生在自主、开放、合作的探究式学习过程中感受到语文学习如一个内心旅途,是生命的体验,感悟的历程。在课堂上,老师要学会用幽默的语言,风趣的教学艺术来活化课文语言的功能,缩短师生间的距离,沟通学生与老师的情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创造和谐愉快的课堂气氛。 其次,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发展智能

语文教学中素质教育的另一个措施,就是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千方百计地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能力。素质教育研究的是每个学生的身心特点,用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发展规律的办法对他们进行教育引导。因材施教,用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不但要研究孩子们的共性,还要研究孩子们的个性,使他们各展所长。课文课程是根据学生年龄特征,根据认识事物的规律编排的,相当一部分内容是培养学生能力,开发智力的,教师应参照这些教材对学生进行智力开发和能力培养训练,并根据学生个性差异,有的放矢输导,使之各有所进。

三、结束语

在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实施素质教育是时代的要求,是教育工作者神圣的使命,是党和国家对站在时代前列的广大教师殷切的希望。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要在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让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同时,时刻有紧迫感和责任感,做好为实施素质教育贡献出自己全部力量的准备。

参考文献:

[1]李翔. 语文课堂教学与素质教育[J]. 成功(下), 2007,(04)

[2]张勇. 浅谈语文课堂如何实施素质教育[J]. 中国校外教育(理论), 2008,(S1)

[3]杨耕妹. 浅谈语文课堂的教学方法[J]. 中学教学参考, 2009,(07)

[4]王秀丽. 语文教育过程中对小学生的能力培养研究[J]. 时代教育(教育教学), 2011, (03)

一、素质教育的内涵素质教育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其目标在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公民。从素质教育的功能上看,素质教育能够充分考虑人与社会的发展需求,一方面在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上提供保证,为学生的主动精神提供有效的时间和空间;另一方面也更为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培养其健全人格,从理性和感性的角度对学生进行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素质教育所关注的是人的发展,也就是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作为核心价值。素质教育本身具有鲜明特点,与应试教育存在本质上的不同。一是时代性,素质教育是在国家建设小康社会的时代环境中孕育而生的,最能够体现时代的发展意义,在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上具有切实意义。二是综合性,也就是要求培养学生的均衡发展,在德、智、体、美各个方面都有所体现。三是主体性,素质教育充分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其个性和创造力的开发。四是长效性,素质教育注重终身学习。二、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素质教育是一种通识教育,不完全等同于基础教育。现如今,我们的教育从幼儿园到中学,都在不同层面上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要贯穿教育的始末。素质教育包括学科教育、能力教育,也包括做人的教育。首先,素质教育的开展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学科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传统的教育模式只是通过教师一味地对知识进行讲授,学生在课堂上完全处于被动地位,没有自

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论文关键词: 素质教育 课程改革 观念 论文摘要 :素质教育在我国已推行数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受到教育界的赞同,同时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支持。但是从目前的情形来看,不少学校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存在着误区,尤其是农村中小学,在面临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情况下,思想准备不足,理念转变不够,行动迟缓,收效甚微,在响应上级号召下的教学改革换汤不换药。这些都严重阻碍了我国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本文分析这些问题的原因,找出合理化的措施以促进农村教育的良性发展,使农村教育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动力支持,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条件,促使农村教育与经济的和谐可持续发展。2001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同我国宪法关于“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

小学教育素质教育论文

一、素质教育的内涵素质教育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其目标在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公民。从素质教育的功能上看,素质教育能够充分考虑人与社会的发展需求,一方面在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上提供保证,为学生的主动精神提供有效的时间和空间;另一方面也更为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培养其健全人格,从理性和感性的角度对学生进行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素质教育所关注的是人的发展,也就是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作为核心价值。素质教育本身具有鲜明特点,与应试教育存在本质上的不同。一是时代性,素质教育是在国家建设小康社会的时代环境中孕育而生的,最能够体现时代的发展意义,在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上具有切实意义。二是综合性,也就是要求培养学生的均衡发展,在德、智、体、美各个方面都有所体现。三是主体性,素质教育充分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其个性和创造力的开发。四是长效性,素质教育注重终身学习。二、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素质教育是一种通识教育,不完全等同于基础教育。现如今,我们的教育从幼儿园到中学,都在不同层面上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要贯穿教育的始末。素质教育包括学科教育、能力教育,也包括做人的教育。首先,素质教育的开展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学科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传统的教育模式只是通过教师一味地对知识进行讲授,学生在课堂上完全处于被动地位,没有自

小学语文教育中素质教育的实施策略论文

现如今,大家都经常看到论文的身影吧,论文是对某些学术问题进行研究的手段。写论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小学语文教育中素质教育的实施策略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 针对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状况,对素质教育在教学中的实施进行分析,总结当前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基本现状,旨在通过影响因素的研究,进行素质教育方法的完善,以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整体质量,为教育的改革以及学生能力的提升提供支持。

关键词: 小学语文;素质教育;实施;

新课程教学改革背景下,素质教育作为当前教育的重点,会将小学生合作能力、探究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核心,通过课程教学方法的综合创新,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在当前小学语文课堂中,存在着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兴趣缺乏的问题,这些现象的出现影响课程教学的有效性。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应该将素质教育方法的使用作为重点,通过多样化的教育引导,进行素质教育方法的整合,以提高语文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1、素质教育内容

小学语文课堂上,通过素质教育方法的运用,教师可以针对小学生的特点,制定合理性、系统性的教学方法,并结合小学生的特殊需求,融入素质教育理念,实现对学生的综合素养的引导,为学生能力的提升以及专业素养的强化提供参考[1]。

2、小学语文教育中素质教育的实施策略

互动教学,强调素质教育价值

在当前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为了展现素质教育的优势,教师应该将学生作为主体,及时转变以往的教育观念,针对小学生的特点,进行素质教育方法的创新,以强调小学语文课堂上互动教育引导的价值。对于小学生而言,学习兴趣的形成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在教学中若只是采用单一的方法教学,会影响语文素质教育的有效性。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可以使用丰富的、具有吸引力的语言吸引学生,使学生转变对语文知识的片面认知,增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例如,在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白鹅"教学中,文章的主要目标是要求学生掌握生字以及次序,并引导学生在课文朗读中体会作者对白鹅的感情。教师在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应该积极创设多样化的学习情境,利用多媒体引导学生进行"白鹅"形象的分析,学生通过互动、探究,对白鹅形成了全面认识,之后在文章阅读中,学生可以重点关注作者与白鹅所发生的故事,提高学生的学习体验,展现素质教育在课堂引导中的价值[2]。

合作学习,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

新课程教学改革背景下,教师通过素质教育活动的开展,应该将学生作为主体,针对小学生的基本特点,进行课程教学体系的完善,以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小学语文课程创新的价值。在以往的应试教育中,学生的主体性缺乏、学习方法单一是影响素质教育开展的重要原因,教师为了顺应当前语文课堂的需求,应该认识到这些问题,通过学生主体性的强化,为学生积极创设合作探究环境,发挥学生的主体兴趣,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第一,素质教育中,教师应该作为课堂的主导者,将学生作为主体,以强调语文教育引导的有效性,为学生学习能力以及自主探究能力的提升提供支持。第二,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问题的讨论、问题的探究,使学生在质疑中及时解决问题。例如,在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乡下人家"的课程教学中,学生掌握了文章的大概思想之后,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究环境,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可以感受到乡村生活的美好状态,激发对乡村生活的向往,并潜移默化的掌握景物描写的方法,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第三,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将学生作为主体,在发现问题、探究问题以及解决问题中,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全面提升。

情感教育,激发学生的语文素养

结合小学语文课堂的基本特点,在语文教学方法创新中,教师需要认清情感教育在语文素质课堂中的引导价值。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对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分析,针对小学生的特点,为学生营造和谐化的学习环境,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更好的参与到课堂知识探究中。例如,在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钓鱼的启示"课堂中,为丰富学生的情感,教师在课堂引导中,需要让学生在知识探究中掌握作者所需要表达的思想,使学生更具体的掌握人物语言、行为表现以及心理描述方法等[3]。

3、结束语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素质教育方法的完善,教师需要将学生作为主体,通过课程教育方法的整合以及教学模式的创新,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以丰富语文课堂,为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提供支持。对于小学语文教师,需要认清以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教育观念的转变、学生主体性的强调以及学生情感的升华等,为学生创设多样化的学习、探究环境,展现语文素质教育的整体价值。

4、参考文献

[1]王玉香.试论如何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J].科学中国人,2017(8):325-325.

[2]丁苏灵.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意义[J].动动画世界?教育技术研究,2012(6):166-167.

[3]陈素琨.对小学语文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几点思考分析[J].教师,2017(10):18-18.

浅谈小学语文中的素质教育的论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论文了吧,论文是对某些学术问题进行研究的手段。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论文呢?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浅谈小学语文中的素质教育的论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摘要: 小学语文素质教育的改革,不单单满足于教材本身的改革,更要立足于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活动的改革,才能形成课内与课外,主体与主导,学生与教师的综合素质教育,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关键词: 素质教育 语文教学

一、人的素质与语文素质的关系

语文素质在人的素质结构中是最基本的要素。从基础教育角度看,语文素质决定人才素质品格。因为语文学科既是基础工具学科,又是陶冶思想感情的学科,同时又具有丰富的知识性。语文素质是人的文化素养的主要标志,在人才成长过程中,是最先形成素质核心的部分。语文素质往往是一个人成才的主要制约因素。人才素质和语文素质是两个密切联系的概念,只是内涵和外延稍有不同。两者的基本点是一致的,基本点是人的素质。两者大部分是呈重合状态的,且两者的.目标、任务相呼应。人才素质目标照耀着语文素质目标,规定着语文素质教育的方向。一个人的语文素质和一个人的整体素质,几乎相等的两个概念。语文教学要着眼于对人的教育塑造,坚持语文素质的教育目标和人才素质目标。人的素质结构是多方面的,包括身体素质、智力素质、审美素质、心理素质、劳动技术素质等。素质教育的中心是培养学生健全的个性,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和谐、充分地发展。而语文素质在人的素质结构中是最基本的要素,从基础教育角度看,语文素质决定人才素质品格。因为语文学科既是基础工具学科,又是陶冶思想感情的学科,同时又有丰富的知识性。语文素质是人的文化素养的主要标志,在人才成长过程中,是最先形成素质核心的部分。人才素质目标烛照着语文素质目标,规定着语文素质教育的方向。一个人的语文素质和一个人的整体素质,是圆点接近、半径几乎相等的两个圆。语文教学要着眼于对人的教育塑造,坚持语文素质教育目标和人才素质目标相统一,把教学生学语文和指导学生做人结合起来。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创设情境,陶冶人文情操

在语文课本上,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个人感受的自然流露,展现了作者的个人见解和智慧,积淀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人文精神,这些作品增强了学生的热爱祖国情怀,也让学生树立了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如描绘祖国壮丽山河的《长江之歌》;或是对伟人英雄人物的热爱、敬佩之情,如《小英雄雨来》;或是歌颂伟大的父母之爱,如《母亲的纯净水》,或是反映歌颂友谊的,如《去年的树》等作品,无不闪烁着人文之光。面对这些蕴涵着丰富情感的语言文字,教师要善于引导,善于“披文入情”,通过语言文字让学生徜徉于课文的言境,让学生对语言文字加以理解感悟,陶冶他们的情操,丰富他们的情感体验。如教学表现母爱的文章时,就要以表现母爱的歌曲创设情境,在学生的心中激起情感的涟漪,接着用亲切感人的语言引出话题,让学生真切地感悟到父母的爱是无私的、伟大的,更是世界上最美丽的感情!

(二)加强朗读训练,培养语感,加深理解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加深。”小学语文教材的绝大部分课文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加强朗读训练,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有着重大的作用。教师要让学生真正掌握语文知识,具有听、说、读、写的能力,指导学生掌握朗读的方法,让他们会读书,从而把书读懂。模仿是少年儿童的天性。因此,指导学生掌握朗读课文的最有效方法就是范读。我们在语文教学时,可以通过范读,教给学生正确的语音、语气和朗读速度,使学生对课文形成初步的认识。尤其是新课教学时,教师在范读之前应提出帮助理解课文的大意。教师在范读时的语音、语调和富有表情的神态都会深深引着学生,使学生在听时产生共鸣,受到感染,加深印象,从而体会文章的含义。教师要根据课文表达的不同思想感情,指导学生采用不同的朗读方法,学生掌握了朗读基本功,口头表达能力自然而然也得了提高,日常的语言交流或参加演讲的表达能力都会得到很大提高,自然理解能力也会大大提高。

(三)尊重学生,凸显人文关怀

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最重要的是要关注学生,处处从学生的角度着想,尊重其人格和发展的权利,并给予他们充分的信任,千万不能简单化、规范化。语文教学要体现人文性,就是要让学生充分“活动”。要以学生的感悟代替教师的分析,变读书、答问的单调形式为课堂上丰富多彩的语文学习活动 : 讨论、表演、展示、欣赏、评价等。拿到一篇作品,要让学生在读中悟,在议中悟,在研中悟,在动中悟。要让学生在自主、开放、合作的探究式学习过程中感受到语文学习如一个内心旅途,是生命的体验,感悟的历程。在课堂上,老师要学会用幽默的语言,风趣的教学艺术来活化课文语言的功能,缩短师生间的距离,沟通学生与老师的情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创造和谐愉快的课堂气氛。 其次,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发展智能

语文教学中素质教育的另一个措施,就是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千方百计地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能力。素质教育研究的是每个学生的身心特点,用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发展规律的办法对他们进行教育引导。因材施教,用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不但要研究孩子们的共性,还要研究孩子们的个性,使他们各展所长。课文课程是根据学生年龄特征,根据认识事物的规律编排的,相当一部分内容是培养学生能力,开发智力的,教师应参照这些教材对学生进行智力开发和能力培养训练,并根据学生个性差异,有的放矢输导,使之各有所进。

三、结束语

在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实施素质教育是时代的要求,是教育工作者神圣的使命,是党和国家对站在时代前列的广大教师殷切的希望。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要在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让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同时,时刻有紧迫感和责任感,做好为实施素质教育贡献出自己全部力量的准备。

参考文献:

[1]李翔. 语文课堂教学与素质教育[J]. 成功(下), 2007,(04)

[2]张勇. 浅谈语文课堂如何实施素质教育[J]. 中国校外教育(理论), 2008,(S1)

[3]杨耕妹. 浅谈语文课堂的教学方法[J]. 中学教学参考, 2009,(07)

[4]王秀丽. 语文教育过程中对小学生的能力培养研究[J]. 时代教育(教育教学), 2011, (03)

小学素质教育论文3000

怎样上好一节课,在新的课程改革实验中,随着教育观念的不断改变,要适应这个过程,教师的着力点应有以下改变:一、注重备课内容。备课是教师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是上好课的前提和保证。如果备课不认真,考虑不周密,就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教学效率和教学任务的完成。有些教师为了弥补课内损失,加班补课、多留作业,同时又使教师更没时间备课,以致课堂教学效率更低。这样总是处于被动状态,工作辛辛苦苦,但教学质量又理想。因此,教师要上好课,必须备好课。即使是有经验的教师,也要坚持认真备课。备课是一项深入细致的工作。通常先从整体入手,对一学期的教学工作加以通盘考虑和安排,拟定学期计划;然后是进一步作好每堂课的教学准备,写出课时计划。这一工作过程的内容,主要是学习教学大纲;钻研教材(包括教学参考书),了解学生,拟定授课计划,以及准备教具等。要把一堂课上好,取得良好的效果,必须有充分的课前准备,教师除了对教材教法的把握外,更主要的是对学生把握。要深入了解每一个学生的认知特点,知识储备和对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动机、情感状况等。只有对这些情况有所了解,才能更好地因材施教。二、注重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这一环节。现代教学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单向活动方式。而是强调教学一种多边活动,提倡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边活动。新课改特别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前上课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形式。教师做表演式的讲授、提问、示范,有条不紊地安排一节课教学程序,关注的是教师如何教,而学生如何学论及很少,因而是一种由教师和学生的单向交流模式,这种单向交流模式不能体现教学活动的复杂性。而现在的课堂教学角色变了,教与学的方式变了。现代教学认为,多向交流能最大程度地发挥相互作用的潜能,因为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项互动,形成了一个信息交流的立体网络,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因此教与学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的互动关系,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多向互动过程。如果教学过程实现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那么教学过程就不再是简单的传输过程,而是学生积极主动、富有创造性的参与过程。这对于充分开发与利用教学系统中的人力资源,减轻师生的负面负担,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参与度,增强教学效果,达到教学预定的目标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实际教学中要实现教学过程的多边互动性,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主体意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要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为根本,要认识到教学过程是教师的引导作用与学生的学习主人作用结合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学习的过程。所以,现代教学是每一个学生是否都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发现、思维、探索、操作的学习过程中,许多教师采用了有利于学生主动、自主、创造性学习的教学方法,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三、注重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充满活力的人。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不是也不应该处于消极被动的地位,而应是积极主动的。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是实施简单的加工改造,而是要引导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学习,要把学生看成是具有主观能动性、充满活力的人。课堂教学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形成习惯、发展素质的主要阵地。不但要认识到学生是学习活动的承担者,他们在学习活动中能够表现出自身的 主观能动性,而且要认识到学生之间存在差异,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教师在上课时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与完善,而且有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课堂上每位学生主动参与、自由读书、热烈讨论、谈讲感悟。这样,就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兴趣,教师在学生学习的基础上给予恰当的指导,使其有所提高,充分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作用。四、创建全新的教学方法。学校是育人摇篮。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培养人的创造性活动。现代教学决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内在创造潜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这就要求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创建全新的教学方法体系,转变教学观念是最基础的一环。具体地说,要实现四方面教学观念的转变。1、从注重学生外在变化转向注重学生内在变化。传统教学追求的目标知识的掌握,也就是使学生从不知到知,从知之较少到知之较多。因此,教学的注意点放在学生外在的活动与变化上,主要是注意的集中,记忆的牢固,答题的准确。2、从强调学习的结果转向强调学习的过程。现代信息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已从知识型转向能力型。为适应这种情况,教学相应发生了重大转变,这个转变涉及到如何看待知识。因为学习的最终目标是应用,应用,更多的是在新的情况和条件下去寻求未知的东西,这就需要思维能力。长期以来,由于强调学习的结果,在学习解答问题时,只要求做出一个唯一正确的答案,而这个问题的情境往往与书本的情境相同。因此,使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记忆和背诵上,强调学习的过程,主要目标不是要求学生提出一个标准答案,而是要求学生寻求解答的思路,它引导学生重视思维的方法,经过长期的训练,达到发展潜能的结果。3、从单纯教师的教转向师生共同活动。传统的教学,以教师传授,学生接受知识为特征,势必导致教师中心论,强调教师的权威作用,忽视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和师生之间的共同协作。其教学方法是单纯教师教的方法,讲授几乎占据全部课堂教学时间,教学过程中信息是按照师--生的形式单向传递,学生处于被动接受地位,所以为改变这种状况,陶行之提出“教学合一”,并在教育实践中具体实施,得到教育界所接受,并成为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原则。把传统的认为教学法只是教师教的方法转变为师生共同活动的方法,就是要使教学成为合作的过程,这是适应素质教育的教育要求的。因为教育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学生智力和技能的培养,需要亲自参与,才能得到提高与发展。4、从封闭的教学组织形式转向开放的教学组织形式。传统教学那种单一的、封闭的教学组织形式,适合传授知识的要求。素质教育要求建立一种开放性、综合性的教学形式,它在空间形态上、综合运用集体教学、个别教学与分组教学等多种形式,在时间流程上,根据实际需要设计教学环节与结构,在教学观念更新的前提下,这个教学方法应特别注意学生信息加工处理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并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健康而和谐的发展。新课程改革把课堂还给学生,课堂就充满了生命力;把班级还给学生,班级就充满了成长气息;把创造还给师生,教育就充满了勃勃生机。

shenmoya

《浅谈小学德育教育方法初探》

摘要:现在的孩子生活幸福,在家里无时无刻不在享受着亲人的关爱与呵护,总有一种“以我为中心”的意识,当着“小皇帝”“小公主”。孩子们容易忽视了生活经历中许多值得珍惜的东西。在小学品德课程中,许多主题安排的目的就是引导学生认识自我,深刻理解生活。德育工作是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着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加强学校德育工作,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养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行为习惯,使德育工作渗透到每个教学环节之中,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健全人格,全面发展,个性突出,高素质的人才。而德育的实施途径和方法是由德育的任务、内容等方面因素决定的。由于小学德育的任务、内容是多方面的,因此,进行小学德育就有多种途径和方法。

一、小学德育实施的途径

小学德育的途径主要有思想品德课和其他各门文化课教学、班主任工作、校会和班会、少先队活动、各种课外校外活动等

(一)思想品德课

思想品德课是向小学生比较系统地进行直接和专门德育的一门课程,是我们学校教育中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形式它的任务是使小学生初步具有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使他们成为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初步的良好的思想品德基础。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中,思想品德课有着其他途径所不能代替的独特作用。一堂优秀的小学品德课,不能讲成中学或大学的政治课,要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目的要求要切合学生实际,这是教育能否成功的前提之一。还要有针对性,灵活的运用生动形象的材料,坚持启发式教学,用小学生容易懂的语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能结合具体实例讲清道理,明辨是非,掌握正确的价值观念。

(二)其他各科教学

学生在学校的时间并不是只单单上思想品德课,因此如果仅靠思想品德课来完成小学德育教育工作还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通过思想品德课之外的其他各科教学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小学各科教材都具有丰富的思想教育的内容。小学各科教学是为学生学习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打基础的。因此也只有掌握了基础知识才能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所以,学科教学和思想品德教育是紧密相关的。

(三)校会、班会和少先队活动

校会是对全体学生进行教育的一种途径。班会则是比校会更经常和更有针对性的集体教育形式。德育活动应当成为班会计划的核心组成部分。少先队组织是少年儿童自己的组织,是小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要形式。学校德育应当重视发挥少先队的德育作用,使学生在自己组织的实际活动中受到各方面的教育。

在实施德育工作时,一定要从学生自身出发,让他们在教师的引导下,找到自己身上的“刺”,选择正确的方法正视这些不良习惯。不要试图硬生生一下子拔掉他们常年长在身上的“刺”,他们不仅会痛,还会反抗。因此在实施德育教育过程中要有针对性的选择恰当的方法。

二、小学德育实施的方法

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是为了实现思想品德教育的任务和内容所采取的措施和手段。在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中我们要采用说服为主的教育方法。

(一)说服教育

说服教育是社会主义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基本方法。这也是学生比较容易接受的教育方法。这个方法通过讲解、谈话、讨论等方式摆事实,讲道理,启发学生的自觉性,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和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师生处在一个平等的平台上,学生的身心得以宽慰,此时的教师更容易进入学生的心里,在与学生进行沟通中使学生得到潜移默化教育。

讲解是在学校教育中运用最广泛的方法。是教师对特定德育内容进行系统和生动的解释,以使学生较系统地深刻地理解道德教育的内容和意义,掌握正确行为的标准和方法,以指导行动。教师可以引用本地、本校的真人真事,使学生借助具体材料,来领会道德要求的基本要点。在讲解过程中要注意语言准确生动,通俗易懂,富有启发性和说服力。

谈话是说服教育方法中最常用的一种方式。它是通过师生对话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或解答学生的问题。它不会受时间、地点和人数等等的限制。不管是在课内还是在课外,无论是对个人或集体都可以采用。这种形式的教育相对来说更随意。谈话的内容可以结合课堂教学中的种种情况,也可以针对当前发生的有代表性的事件和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特别是个别谈话更能深入细致地了解学生,使说服更有针对性,灵活生动,把思想工作做到学生的心里。但教师在与学生谈话前应做好充分的准备,其中谈话的内容、方式要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来确定,因材施教。谈话后要积极向学生提出行动上的要求,使每次谈话都有实质性的作用,做好巩固工作。谈话应该是经常性的,不只是在学生犯错误后才进行。教师找学生谈话时,态度应该亲切、真诚和自然,使学生从内心接受你的方式,从而打开自己的心扉,愿意让你走进去,否则再多的工作也是徒劳无功。

讨论这个方式主要是用于小学的高年级。因为高年级的小学生有一定的思想,有自己的辨别力,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集体讨论来自己教育自己的方式。它的特点是有利于启发学生的自觉性,锻炼学生的思考和思维能力,提高自己的辨别力。特别是在学生中对某些问题认识上有分歧意见无法统一时,运用这种方式更有效果。可以是一次辩论会的形式,也可以是一个主题班会的形式等等。如果运用得当,这种通过讨论启发学生自觉的教育方式,常常能带来很好的教育效果。

(二)情感陶冶

一般说来陶冶法有“陶情”和“冶性”两方面的作用机制。情感陶冶法是指通过设置一定的情境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得到道德情感与心灵的熏陶、教育的一种教育方法,相对于说服教育,它则是一种暗示的德育方法。情感陶冶法的具体实施途径一般是三个方面:教师的师爱、环境陶冶、艺术陶冶。其基本要求有:(1)教师的最主要功能体现在教育情境的设计上,这一情境必须能够引人入胜,具有感染力。在教育情境设置之后,应当尽量淡化教师的作用,除非教师在情境中是情境的构成要素之一。(2)教师作为教育情境的构成要素的条件是对学生的挚爱、真诚以及自身道德人格的魅力。同时教师应当成为道德人格上的榜样,这是陶冶的一个重要因素。(3)应当促进学习主体与教育情境的互动,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以及对环境的净化、美化和改进。学生的主动参与是增强道德陶冶作用的一个重要条件,因为“参与”可以使环境变成一种具有亲和力或亲切感的道德影响源。

德育过程之中广泛应用情感陶冶法。陶冶法的长处是教育意向和内容处在一个生动形象、趣味盎然的环境与活动之中,教育过程易于发动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想象和理解能力等等。陶冶法自身也有其短处,因此陶冶法须与其他教育方法结合起来才能发挥最大的教育功效。

(三)榜样示范

榜样示范教育法是以别人的好思想、好品德、好行为去影响和教育学生的一种方法。榜样相对于枯燥的课本知识更具体、生动、形象,对学生具有巨大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学生更容易领会和模仿。特别是小学生,他们的心理特点之一就是特别希望找到具体的值得尊敬的英雄模范人物,去学习,去模仿,所以教育意义更大。运用榜样教育学生,特别要注意选好典型,典型的本身才有教育意义,切合学生的实际,更易于学生接受。选择正确和恰当的榜样对于进行德育教育有一个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选择榜样时就显得更加重要。一般常选用的榜样有以下几种:

1、革命导师、英雄模范人物。小学德育活动要通过形象生动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继承和发扬革命前辈和英雄模范人物的崇高思想、革命胆略和道德品质,使学生坚定地树立为正义事业献身的信念。

2、历史上伟大人物、科学家、艺术家以及文艺作品中的典型形象。这一类型的榜样教育需要课内和课外两个渠道的相互配合来完成,共同发掘教育资源。

3、同学中的好人好事。由于这种榜样是从本校、本班同学中产生的,和小学生的年龄、生活经历相接近,又是发生在学生自己身边的人和事,榜样所表现出来的好品德、好思想、好行为,学生比较熟悉,容易接受和效仿,所以有较高的教育价值。

现在的孩子生活幸福,在家里无时无刻不在享受着亲人的关爱与呵护,总有一种“以我为中心”的意识,当着“小皇帝”“小公主”。孩子们容易忽视了生活经历中许多值得珍惜的东西。德育教育在各种教育中的作用尤为重要。选择恰当的途径和方法是德育教育能否成功进行的一个关键所在。

中小学教育督导素质教育论文

是哪方面的论文?毕业论文还是期刊论文??

一、在小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策略1、更新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1) 研究学生,准确放矢研究学生,把握学生思想实际,是提高学生学习素质的关键,因为小学教学不仅要解决学生懂不懂、会不会的问题,更要解决学生信不信、愿不愿意学的问题。只有深入地了解和研究学生,才能使教学有的放矢,提高实效,更着重了解学生的特点和生活实际,研究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接能力和思想品质的特点,了解家庭和社会环境对学生的影响,要找准教材与学生的结合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2)“变式”导课,激发兴趣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开端,恰当地破题导入,不但提出本课的教学重点,而且还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心理上的最佳预备状态。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教材内容采取不同方法。“变式”导课,激发兴趣,把学生带入相应的情境之中,为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为体会中心渲染气氛。我常采用启发谈话,实物图片演示,实际操作,讲故事,学格言,设疑等形式导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他们的思维火花,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学好新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3)善于组织讨论,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教学主要靠学生学,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强化,在语文教学中,要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我最常用的教学方法是组织讨论。善于组织讨论,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扬教学民主,优化学习环境,实现自我教育;有利于在很大程度上克服教师讲解的单向、单调,把知识强加于学生等弊端;有利于活跃学习思维,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学生主动地学习,得到生动活泼的发展。2、加强学洁指导掌握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必备的素质。苏霍姆林斯基说“不会学习导致不想学习,不想学习又导致懒惰”。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有利于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进行自主学习,并对学习产生兴趣。因此,教学应切实加强学法指导,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放手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如指导学生自学课本,学会从“读书”中自我获取知识;学会以“因”导“果”的思维方法,养成遇事“多问几个为什么?”的动脑习惯;掌握由个别到一般的思维方法,学会归纳总结。尤其要指导学生学会“以旧推新,知识迁移”,学会用旧知识去探索新问题,培养其自学的能力,提高学习效率。3、建立新的评价制度,全面落实素质教育(1)建立了形成性评价制度,保证评价工作正常、有效地开展。学校制定评估办法,成立了领导组织,专人负责学生评价工作的检查与指导。班主任及各学科教师认真填写评估手册,及时与家长联系,指导学生。(2)建立了督导评估制度。不断加大督导评估工作力度,督促学校做好学生质量的评价工作。督导检查评估围绕评价内容,采取随机、随时、不预先通知的抽测办法,把抽测结果作为该项全年成绩纳入教育目标管理责任制实施奖惩。(3)建立并不断完善学生自评制度。学校定期向学生、家长和社会宣讲开展学生质量评价的目的、意义和方法,并采取有力措施,倡导学生投身到评价中来,认真、自觉地开展评价。 二、一、素质教育的内涵1、素质教育是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教育素质教育担负着完成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特殊使命。因此,素质教育一方面要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培养每个人的创造性;另一方面要为培养能够攀登世界科学高峰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每个学校,每个教师,都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2、素质教育是注重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强调教育要尊重和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和形成学生的健全个性,使学生生动活泼地成长。在素质教育看来,学生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器,而是知识的主人;学生不仅仅是认知主体,更重要、更本质的还是在认知方面和非认知方面的完整的生命主体。素质教育要指导学生怎样做人,要指导学生形成高尚的人格,要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根据促进主体性发展的要求,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应该以提高学生素质为核心,而不应以学科为中心。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因而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教师要明确教学目的,也就是明确为什么而教。教师不仅要为学科的系统性负责,而且要为学生的发展和幸福负责,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负责。3、素质教育是着眼于人的可持续发展的教育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提出并得到广泛的重视,人的可持续发展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实施素质教育,就是着力培养学生具有一种能在其一生中更好生存、不断发展的素质。人们一旦拥有了这种素质,在其以后的人生道路上就可以更好地持续学习和发展。而这种素质的养成、发展与完善又是一个长期的甚至是贯穿人的一生的过程。因此,从这两层含义上讲,素质教育是着眼于人的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同时也反映了社会和人的可持续发展的辩证关系。 使所有学生能够在评价中既展开竞争,又互相鼓励,共同进步。努力在学生中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正常的激励和制约机制,

浅谈小学语文中的素质教育的论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论文了吧,论文是对某些学术问题进行研究的手段。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论文呢?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浅谈小学语文中的素质教育的论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摘要: 小学语文素质教育的改革,不单单满足于教材本身的改革,更要立足于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活动的改革,才能形成课内与课外,主体与主导,学生与教师的综合素质教育,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关键词: 素质教育 语文教学

一、人的素质与语文素质的关系

语文素质在人的素质结构中是最基本的要素。从基础教育角度看,语文素质决定人才素质品格。因为语文学科既是基础工具学科,又是陶冶思想感情的学科,同时又具有丰富的知识性。语文素质是人的文化素养的主要标志,在人才成长过程中,是最先形成素质核心的部分。语文素质往往是一个人成才的主要制约因素。人才素质和语文素质是两个密切联系的概念,只是内涵和外延稍有不同。两者的基本点是一致的,基本点是人的素质。两者大部分是呈重合状态的,且两者的.目标、任务相呼应。人才素质目标照耀着语文素质目标,规定着语文素质教育的方向。一个人的语文素质和一个人的整体素质,几乎相等的两个概念。语文教学要着眼于对人的教育塑造,坚持语文素质的教育目标和人才素质目标。人的素质结构是多方面的,包括身体素质、智力素质、审美素质、心理素质、劳动技术素质等。素质教育的中心是培养学生健全的个性,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和谐、充分地发展。而语文素质在人的素质结构中是最基本的要素,从基础教育角度看,语文素质决定人才素质品格。因为语文学科既是基础工具学科,又是陶冶思想感情的学科,同时又有丰富的知识性。语文素质是人的文化素养的主要标志,在人才成长过程中,是最先形成素质核心的部分。人才素质目标烛照着语文素质目标,规定着语文素质教育的方向。一个人的语文素质和一个人的整体素质,是圆点接近、半径几乎相等的两个圆。语文教学要着眼于对人的教育塑造,坚持语文素质教育目标和人才素质目标相统一,把教学生学语文和指导学生做人结合起来。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创设情境,陶冶人文情操

在语文课本上,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个人感受的自然流露,展现了作者的个人见解和智慧,积淀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人文精神,这些作品增强了学生的热爱祖国情怀,也让学生树立了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如描绘祖国壮丽山河的《长江之歌》;或是对伟人英雄人物的热爱、敬佩之情,如《小英雄雨来》;或是歌颂伟大的父母之爱,如《母亲的纯净水》,或是反映歌颂友谊的,如《去年的树》等作品,无不闪烁着人文之光。面对这些蕴涵着丰富情感的语言文字,教师要善于引导,善于“披文入情”,通过语言文字让学生徜徉于课文的言境,让学生对语言文字加以理解感悟,陶冶他们的情操,丰富他们的情感体验。如教学表现母爱的文章时,就要以表现母爱的歌曲创设情境,在学生的心中激起情感的涟漪,接着用亲切感人的语言引出话题,让学生真切地感悟到父母的爱是无私的、伟大的,更是世界上最美丽的感情!

(二)加强朗读训练,培养语感,加深理解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加深。”小学语文教材的绝大部分课文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加强朗读训练,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有着重大的作用。教师要让学生真正掌握语文知识,具有听、说、读、写的能力,指导学生掌握朗读的方法,让他们会读书,从而把书读懂。模仿是少年儿童的天性。因此,指导学生掌握朗读课文的最有效方法就是范读。我们在语文教学时,可以通过范读,教给学生正确的语音、语气和朗读速度,使学生对课文形成初步的认识。尤其是新课教学时,教师在范读之前应提出帮助理解课文的大意。教师在范读时的语音、语调和富有表情的神态都会深深引着学生,使学生在听时产生共鸣,受到感染,加深印象,从而体会文章的含义。教师要根据课文表达的不同思想感情,指导学生采用不同的朗读方法,学生掌握了朗读基本功,口头表达能力自然而然也得了提高,日常的语言交流或参加演讲的表达能力都会得到很大提高,自然理解能力也会大大提高。

(三)尊重学生,凸显人文关怀

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最重要的是要关注学生,处处从学生的角度着想,尊重其人格和发展的权利,并给予他们充分的信任,千万不能简单化、规范化。语文教学要体现人文性,就是要让学生充分“活动”。要以学生的感悟代替教师的分析,变读书、答问的单调形式为课堂上丰富多彩的语文学习活动 : 讨论、表演、展示、欣赏、评价等。拿到一篇作品,要让学生在读中悟,在议中悟,在研中悟,在动中悟。要让学生在自主、开放、合作的探究式学习过程中感受到语文学习如一个内心旅途,是生命的体验,感悟的历程。在课堂上,老师要学会用幽默的语言,风趣的教学艺术来活化课文语言的功能,缩短师生间的距离,沟通学生与老师的情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创造和谐愉快的课堂气氛。 其次,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发展智能

语文教学中素质教育的另一个措施,就是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千方百计地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能力。素质教育研究的是每个学生的身心特点,用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发展规律的办法对他们进行教育引导。因材施教,用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不但要研究孩子们的共性,还要研究孩子们的个性,使他们各展所长。课文课程是根据学生年龄特征,根据认识事物的规律编排的,相当一部分内容是培养学生能力,开发智力的,教师应参照这些教材对学生进行智力开发和能力培养训练,并根据学生个性差异,有的放矢输导,使之各有所进。

三、结束语

在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实施素质教育是时代的要求,是教育工作者神圣的使命,是党和国家对站在时代前列的广大教师殷切的希望。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要在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让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同时,时刻有紧迫感和责任感,做好为实施素质教育贡献出自己全部力量的准备。

参考文献:

[1]李翔. 语文课堂教学与素质教育[J]. 成功(下), 2007,(04)

[2]张勇. 浅谈语文课堂如何实施素质教育[J]. 中国校外教育(理论), 2008,(S1)

[3]杨耕妹. 浅谈语文课堂的教学方法[J]. 中学教学参考, 2009,(07)

[4]王秀丽. 语文教育过程中对小学生的能力培养研究[J]. 时代教育(教育教学), 2011, (03)

加强学习,更新理念,全心全意实施素质教育 教学思想是教育思想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是教师教学活动的灵魂和统帅,正确的 教育思想、教育观念能够推动教育事业健康地发展;不正确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 会给我们的教育事业带来损失

小学语文素质教育论文

一、素质教育的内涵素质教育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其目标在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公民。从素质教育的功能上看,素质教育能够充分考虑人与社会的发展需求,一方面在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上提供保证,为学生的主动精神提供有效的时间和空间;另一方面也更为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培养其健全人格,从理性和感性的角度对学生进行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素质教育所关注的是人的发展,也就是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作为核心价值。素质教育本身具有鲜明特点,与应试教育存在本质上的不同。一是时代性,素质教育是在国家建设小康社会的时代环境中孕育而生的,最能够体现时代的发展意义,在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上具有切实意义。二是综合性,也就是要求培养学生的均衡发展,在德、智、体、美各个方面都有所体现。三是主体性,素质教育充分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其个性和创造力的开发。四是长效性,素质教育注重终身学习。二、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素质教育是一种通识教育,不完全等同于基础教育。现如今,我们的教育从幼儿园到中学,都在不同层面上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要贯穿教育的始末。素质教育包括学科教育、能力教育,也包括做人的教育。首先,素质教育的开展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学科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传统的教育模式只是通过教师一味地对知识进行讲授,学生在课堂上完全处于被动地位,没有自

浅谈小学语文中的素质教育的论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论文了吧,论文是对某些学术问题进行研究的手段。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论文呢?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浅谈小学语文中的素质教育的论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摘要: 小学语文素质教育的改革,不单单满足于教材本身的改革,更要立足于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活动的改革,才能形成课内与课外,主体与主导,学生与教师的综合素质教育,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关键词: 素质教育 语文教学

一、人的素质与语文素质的关系

语文素质在人的素质结构中是最基本的要素。从基础教育角度看,语文素质决定人才素质品格。因为语文学科既是基础工具学科,又是陶冶思想感情的学科,同时又具有丰富的知识性。语文素质是人的文化素养的主要标志,在人才成长过程中,是最先形成素质核心的部分。语文素质往往是一个人成才的主要制约因素。人才素质和语文素质是两个密切联系的概念,只是内涵和外延稍有不同。两者的基本点是一致的,基本点是人的素质。两者大部分是呈重合状态的,且两者的.目标、任务相呼应。人才素质目标照耀着语文素质目标,规定着语文素质教育的方向。一个人的语文素质和一个人的整体素质,几乎相等的两个概念。语文教学要着眼于对人的教育塑造,坚持语文素质的教育目标和人才素质目标。人的素质结构是多方面的,包括身体素质、智力素质、审美素质、心理素质、劳动技术素质等。素质教育的中心是培养学生健全的个性,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和谐、充分地发展。而语文素质在人的素质结构中是最基本的要素,从基础教育角度看,语文素质决定人才素质品格。因为语文学科既是基础工具学科,又是陶冶思想感情的学科,同时又有丰富的知识性。语文素质是人的文化素养的主要标志,在人才成长过程中,是最先形成素质核心的部分。人才素质目标烛照着语文素质目标,规定着语文素质教育的方向。一个人的语文素质和一个人的整体素质,是圆点接近、半径几乎相等的两个圆。语文教学要着眼于对人的教育塑造,坚持语文素质教育目标和人才素质目标相统一,把教学生学语文和指导学生做人结合起来。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创设情境,陶冶人文情操

在语文课本上,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个人感受的自然流露,展现了作者的个人见解和智慧,积淀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人文精神,这些作品增强了学生的热爱祖国情怀,也让学生树立了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如描绘祖国壮丽山河的《长江之歌》;或是对伟人英雄人物的热爱、敬佩之情,如《小英雄雨来》;或是歌颂伟大的父母之爱,如《母亲的纯净水》,或是反映歌颂友谊的,如《去年的树》等作品,无不闪烁着人文之光。面对这些蕴涵着丰富情感的语言文字,教师要善于引导,善于“披文入情”,通过语言文字让学生徜徉于课文的言境,让学生对语言文字加以理解感悟,陶冶他们的情操,丰富他们的情感体验。如教学表现母爱的文章时,就要以表现母爱的歌曲创设情境,在学生的心中激起情感的涟漪,接着用亲切感人的语言引出话题,让学生真切地感悟到父母的爱是无私的、伟大的,更是世界上最美丽的感情!

(二)加强朗读训练,培养语感,加深理解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加深。”小学语文教材的绝大部分课文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加强朗读训练,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有着重大的作用。教师要让学生真正掌握语文知识,具有听、说、读、写的能力,指导学生掌握朗读的方法,让他们会读书,从而把书读懂。模仿是少年儿童的天性。因此,指导学生掌握朗读课文的最有效方法就是范读。我们在语文教学时,可以通过范读,教给学生正确的语音、语气和朗读速度,使学生对课文形成初步的认识。尤其是新课教学时,教师在范读之前应提出帮助理解课文的大意。教师在范读时的语音、语调和富有表情的神态都会深深引着学生,使学生在听时产生共鸣,受到感染,加深印象,从而体会文章的含义。教师要根据课文表达的不同思想感情,指导学生采用不同的朗读方法,学生掌握了朗读基本功,口头表达能力自然而然也得了提高,日常的语言交流或参加演讲的表达能力都会得到很大提高,自然理解能力也会大大提高。

(三)尊重学生,凸显人文关怀

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最重要的是要关注学生,处处从学生的角度着想,尊重其人格和发展的权利,并给予他们充分的信任,千万不能简单化、规范化。语文教学要体现人文性,就是要让学生充分“活动”。要以学生的感悟代替教师的分析,变读书、答问的单调形式为课堂上丰富多彩的语文学习活动 : 讨论、表演、展示、欣赏、评价等。拿到一篇作品,要让学生在读中悟,在议中悟,在研中悟,在动中悟。要让学生在自主、开放、合作的探究式学习过程中感受到语文学习如一个内心旅途,是生命的体验,感悟的历程。在课堂上,老师要学会用幽默的语言,风趣的教学艺术来活化课文语言的功能,缩短师生间的距离,沟通学生与老师的情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创造和谐愉快的课堂气氛。 其次,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发展智能

语文教学中素质教育的另一个措施,就是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千方百计地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能力。素质教育研究的是每个学生的身心特点,用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发展规律的办法对他们进行教育引导。因材施教,用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不但要研究孩子们的共性,还要研究孩子们的个性,使他们各展所长。课文课程是根据学生年龄特征,根据认识事物的规律编排的,相当一部分内容是培养学生能力,开发智力的,教师应参照这些教材对学生进行智力开发和能力培养训练,并根据学生个性差异,有的放矢输导,使之各有所进。

三、结束语

在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实施素质教育是时代的要求,是教育工作者神圣的使命,是党和国家对站在时代前列的广大教师殷切的希望。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要在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让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同时,时刻有紧迫感和责任感,做好为实施素质教育贡献出自己全部力量的准备。

参考文献:

[1]李翔. 语文课堂教学与素质教育[J]. 成功(下), 2007,(04)

[2]张勇. 浅谈语文课堂如何实施素质教育[J]. 中国校外教育(理论), 2008,(S1)

[3]杨耕妹. 浅谈语文课堂的教学方法[J]. 中学教学参考, 2009,(07)

[4]王秀丽. 语文教育过程中对小学生的能力培养研究[J]. 时代教育(教育教学), 2011, (03)

是哪方面的论文?毕业论文还是期刊论文??

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论文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全面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知识、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和学会审美。素质教育是有区别于应试教育的一种崭新的教育模式,是郑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为目标。当前基础教育面临的问题很多,尤其是对素质教育方针的贯彻落实依然不到位。怎样才能在本学科中落实素质教育使各学科能互相渗透,形成综合效益,这对每一位教师来说都是一个新的挑战。一、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小学生素质发展与传统的应试教育相比,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更重视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为社会的发展而服务。因此,语文教学的目标应围绕素质教育的总目标去设置,变单一化为多元化,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1、重视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小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关乎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道德,是非常有必要性的。在给学生传授知识,发展智力的同时,要充分深挖语文教材中蕴含的德育因素,适时渗透思想道德教育,使用学生通过知识的学习和智能训练,潜移默化地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传统美德教育、科学思想和科学作风的教育等,促使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初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科学的人生观。2、重视小学生的美育教育,培养审美能力。美育对人的修养与陶冶情操起着重要的作用。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不仅在思想道德上有教育意义而且在语言文字上是相当美的。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在教学中我们很好的利用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有机地渗透审美教育,使学生能够结合课文内容,形成对美好纯结事物的向往,对祖国美丽山川景物的热爱,对人物的崇高品质和坚贞精神的赞叹,对好人不幸遭遇的悲痛,对丑恶事物的憎恨等等,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感染和启迪,提高分辨真善美和假丑恶的能力,培养他们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使他们树立审美观和审美理想。3、加强小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当今社会非智力因素对一个人的成败起着重要作用。现在对心理因素的培养呼声越来越大,教育要面向现实,面向未来,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重视心理因素的培养。注意对学生意志、情感、自信心、竞争意识、和承受挫折的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形成完整的人格。4、加强小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在教学中要减少学生的课业负担,让他们有更多时间进行锻炼,增强学生的体魄和体能。在教学中,让学生在课堂中脑、眼、耳、口、手并用,在身心和整体活动中协调其身体器官的和谐发展,以利于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二、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结合,落实素质教育1、在“读”中培养小学生的素质。现代的阅读观认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判体验的重要途径。”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必是作者洞察客观世界和自己主观意念的完善结合体,能体现作者的思想和完美人格。只有读者通过阅读,与文本(作者)进行对话,才能领略到其中的真谛,并被作品中思想和形象感染,影响其良好的行为和习惯的养成。成功的语文教师都会利用朗读、精读、略读或浏览等多种阅读方法,指导学生粗细相结合地阅读课文,并发现问题,探究问题,最后通过同学间的讨论和教师的引导解决问题。如在讲授《争吵》时,让学生自主地精读全文,感受“我”的内心活动,体会“父亲”的话的含义,并结合身边的事例,进行讨论,使学生懂得同学之间应该团结友爱、相互宽容,学着处理同学间发生的问题,并透过故事,认识世界,感知世界,从中得到生活的启示,吸取成长的养分。2、在“写”中培养小学生的素质。写作是运用局面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和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④。作文教学中,要特别重视鼓励自由表达,放开种种束缚,培养学生创作的热情与兴趣。让学生学会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观察生活的良好习惯,从而发现自然、社会、人生的“真、善、美”。作文教学时,要使学生“身在教室、心在室外”,尽量布置能就地取材、因地制宜的题目,让学生能身临其境,通过多种方式去搜集与主题有关的素材。作文教学不仅要指导学生通过搜集素材进行创造性的表述,还要指导学生养成修改习作的习惯。让学生会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去个性习作。从而让学生会找出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之处,并学会如何去正视它、改正它。同时,要培养学生与他人交换修改习作的习惯,使学生形成主动合作的精神。3、在“说”中培养小学生的素质。说话,即口语交际。是语文“工具性”的最好体现。在现代社会生活、工作中,运用口语与他人进行交流的能力,已经越来越显得格外的重要,成为了现代公民必备的能力。如果一个学生不懂得或不擅于与他人进行口头交流或向他人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就算他成绩再好,也不能算是一个真正具有良好语文素质及能力的人。而大多数学生都缺乏文明和谐地进行交流的素养。因此,要加强对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使他们在人际交往中有较文明的态度的较好的语言修养。在口语交际教学中,应先培养学生与他人交流的自信心和勇气,克服交流的恐惧心理。让学生敢说、愿意说,又有话可说。注重选取学生较熟悉的说话材料,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真实情感。要打破各种传统思想的制约,只要是学生对某事物的真实看法,无论褒贬,都加以鼓励,语重心长学生“求异”的思想和开拓创新的精神。

  • 索引序列
  • 小学素质教育论文2022年
  • 小学教育素质教育论文
  • 小学素质教育论文3000
  • 中小学教育督导素质教育论文
  • 小学语文素质教育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