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 公路政治研究论文

公路政治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公路政治研究论文

“凑够一撮人马上走,和红绿灯无关。”这句“中国式过马路”概括,引发网友普遍共鸣,成为热议话题。“红灯停,绿灯行。”这是世界通行的交通规则。在发达国家,红灯、绿灯是行人“Go”和“Stop”的命令,自觉得近乎条件反射。在欧洲国家、美国、澳洲各大城市,红灯一亮,行人自然在马路两旁戳立不动,绿灯一开,鱼贯而过。同是亚洲国家,日本东京、韩国首尔的人流量和车流量一点不亚于中国任何城市,但各行其道,井然有序,依然没有人闯红灯,更不会“凑够一撮人”结伴去挑衅红灯。大凡到过西方的中国人,无不对西方世界中行人过马路的那种自觉意识,不见绿灯绝不横穿马路,即便是视野所及内无一辆汽车,而赞不绝口。行人如此,司机更是如此。今年八月底,我随凤凰网十大名博考察澳大利亚。从悉尼驱车前往首都堪培拉,一路上,汽车一辆接一辆地赶路,我们的旅游大巴却不急不躁。司机匀速开车,从不超速,“安全”二字似乎镌刻在他的行车规则之中。当行人站在马路边上,似乎要通过。司机远远看到就减速,缓缓停在行人面前,用手势微笑着示意行人通过。即便是在高速公路,看到考拉一蹦一跳地横穿,也立刻减速刹车,让考拉安全通过。我坐在司机身边,不禁翘起大拇指,啧啧称赞。司机说,“这是起码的,交通规则的制定,就要自觉遵守,这样才有章可循。尊重他者,其实就是尊重自己。”西方的汽车文明和马路文明,常常让我们汗颜,并且往往引申出一个结论:人家真文明,真守法。由此又产生了九斤老太式的喟叹,中国人的法律观念太差了。在我看来,“中国式过马路”不仅仅是中国汽车文明和马路文明的落后写照,更是中国政治文明的一个生动标本。“中国式过马路”凸显的,是中国人规则意识的集体漠视。在中国,规则意识很早就有,格言古语都强调,最著名的便是“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但规则存在,并不一定得到广泛认可。除了法家思想基本没有在中国占据过统治和主导地位,另一原因,是大多数中国人抱着实用主义的态度去对待规则,而并不是发自内心的,自觉遵守规则,把遵守规则内化为人格一部分。对我利大于弊的,便去遵守和利用规则;反之,就无视规则。“灵活变通”被赞扬,尽管这种变通,有时是违背法律和道德的,而只要在当时得到好处,就大行其道。而中国传统的特权思想根深蒂固,在许多人心里,不但不以遵守规则为荣,反以践踏规则为荣。红灯来了,大咧咧闯过去,习以为常。而闯红灯被监控纪录,最后疏通关系,不受处罚,那更是沾沾自喜。践踏规则而逍遥法外,就是一种让别人羡慕嫉妒恨的特权享受。享受特权,不独是特权者的习惯,也成为无权者的奢望。世界上的规则文化,伴随着工业文明、都市文明和公民社会而成长、成熟。而中国长期处于农耕社会,农业社会自由散漫的思维方式,对于中国人的影响还很大。中国是工业文明和都市文明的后发国家,公民社会更是“才露尖尖角”。当代中国人绝大多数来自农村,或跳出农门成为都市人,或从农村移民到都市。农村人的生活方式与生产方式,都无须深刻的规则意识,如同种麦子,上午八点种与九点种有区别吗?无视规则的“农民习气”,在许多中国人潜意识根深蒂固,难以纠正。中国人成熟的规则文化,还有一二代人的路要走。“中国式过马路”凸显的,是中国人破坏规则的集体撮合。交通规则,是现代人们最常见的公共规则。为什么中国人习惯去破坏,并且喜欢“凑够一撮人”结伴破坏呢?不单单是交通规则,其他公共规则为什么也常常发生这种情况呢?在许多中国人潜意识里,破坏规则,不是破坏“与其他公民平等的契约”,而是挑战了规则的制定者。闯红灯,绝不会意识到破坏了基于平等契约精神的公共秩序,而是庆幸自己没被规则制定者逮着,怡然自得于一种违规快感。而对于一个习惯意识形态禁锢的国家来说,人们破坏规则的违规快感,似乎被赋予了精神独立和彰显个性的魔力,自觉不自觉地与挑战制度、追求自由变得相关,从而自我消解了破坏规则所产生的心理窘迫和道德耻感。而喜欢“凑够一撮人”结伴破坏规则,一是“浑水摸鱼”的从众心理,二是“法不责众”的人治文化。显然,那些破坏规则者,都明知其行为不光彩,并且要被追究责任,只是在集体行为的迷彩服和法不责众的防弹衣下,放纵自我。当下发生的许多群体事件,一方面是政府不作为、乱作为而引发事端,另一方面源自“凑够一撮人”的民众反规则习惯。“凑够一撮人”的诉求,有合法合理的,也难免有漫天要价,私利膨胀而漠视公共利益的。不久前全国保钓反日游行中,那些趁机打砸抢的暴行者,更是反面典型。康德曾说: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越来越历久弥新,一个是头上浩瀚的星空,另一个是心中的道德律。基于平等契约精神的规则和道德律,一直是中国人的心灵稀缺物。“中国式过马路”凸显的,是中国规则制定者的人本缺憾。在中国马路闯红灯,有时候是不闯灯根本过不去马路,信号灯时间太短,转弯的车辆太多,而且根本不让行人。在指责行人违章过马路的同时,还应看到在不少地方的城市规划中存在着忽视和漠视行人交通权利的倾向,助长了违规行为的发生。为什么横跨道路栅栏的危险行为屡禁不绝?这与天桥、地下通道、斑马线的设置不合理有极大关系。行人乱穿马路是造成交通混乱的重要原因之一,但却很少有人反思城市交通设施是否周到方便。国外城市交通研究表明,人行过街天桥或地下通道的最佳间隔距离是150米,否则就超出了人的忍耐极限,可能造成行人乱穿马路。但是,中国城市规划者闭门造车,常让行人兜大圈。行人过马路确实算不得什么大事,但它体现了城市对行人交通权利的关怀程度。道路设施应以人为本,只有保障人的通行便利,才能逐步培养公民良好的交通法规意识。到那时,马路上的“流氓一小撮”也许就不再流氓了。知名时评家童大焕说:“良好的规则和规则意识的建立,必须源于公民平等自由的参与,而不是强者的逻辑,弱者的服从”。而以人为本的善政,无疑是公民自觉参与的发动机。“中国式过马路”还凸显了现代化背景下中国人的心态焦虑。为什么欧美先进城市的司机遇到堵车会排队等候前进?为什么中国人开车喜欢变道?堵车时钻来钻去,其实也领先不了几米,反而加剧堵车。道理大家都懂,可就是停不下踩油门的脚。为什么中国人喜欢闯红灯?不也就是从马路这头过那头,快那么几分钟。闯红灯是没素质的表现,这是现代人的常识,可大家就是忍不住“凑够一撮人马上走”。细想起来,这可能跟当今中国社会心理有关。我们处在急剧转型期,什么都追求“快、准、狠”,一停下来就担心落后于他人,落后于时代,抓不住机会,所以每个人都很急躁。国家经济也立下保八、保九的目标,不遗余力。似乎不能保住发展的快步伐,这个国家和民族就要歇菜了。而欧美先进城市的市民心态平和,开车从容不迫。当中国发展不再匆匆忙忙,当各城市领导不再把十年二十年的经济目标压缩在自己短暂任期内,当中国经济不再是政绩经济而是民生经济,城市文化塑造出从容优雅的市民,汽车文明和马路文明自然也就差不到哪里去。矫正“中国式过马路”,依靠人人平等的法治。香港、新加坡等先进城市司机开车文明,一方面是公民素养,另一方面是因为害怕违法。违法被认为是很没有面子的事情。而在中国,司机对逆行、乱掉头习以为常,少数司机违法被交警抓到了,不仅不认罚还打骂交警。而行人闯红灯,更是司空见惯。难道大家真的不知道违法吗?是因为大家都信奉“法不责众”、“法外有情”,出了问题首先想到的是找关系,而不是找法律。所以矫正“中国式过马路”,建立中国的汽车文明和马路文明,必须普及法制文化,健全法治社会。酒驾在过去,一直是中国的马路杀手,每年都有数十万鲜活生命,丧生在醉醺醺的车轮下。而自从酒驾入罪,以刑法打击酒驾违法行为时,“喝酒不开车、开车不喝酒”成为职业司机和私家车主的自觉习惯。打击酒驾之所以取得奇效,酒驾事故锐减,除了空前执法力度,更主要的是不管涉及到谁,一律刑拘,体现了执法的公开、公平、公正,树立了法律应有的尊严与威严。如果制定规则者不执行规则,就会成为规则的最大破坏者,规则形同虚设,就会成为政治粉饰。规则与法律是分不开的,在生活中倡导讲规则,增强人们的规则意识,其实便是为了提倡法律意识,为法治的实现做贡献。马路是现代文明的镜子。“中国式过马路”的具象,折射当下中国政治文明。中国人的规则意识与西方国家的规则意识,长期存在差异。法律至上是西方人的规则意识,而我们一直没有这样的意识,权力和人情常常可以大于法。法治的生命力,源自国家成员的平等。建立人人平等的法治社会,权力自律,公民自觉,才会有令人赞叹的马路文明。好的制度,引导好的国民习惯;好的习惯,形成好的国家文明。当中国人在红灯前自觉站立,这个古老国度的现代文明也就站立了。

交通 安全 教育 是事故预防和违法处罚的重要 措施 ,有助于我国提高交通安全水平。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交通安全教育论文,供大家参考。

论文关键词:交通安全 少年警校 体验教育

论文摘要:体验是引导学生通过亲自经历和实践活动获得真实感受的过程。开展“少年警校”体验教育活动,不失为开展交通法规宣传教育、提高学生交通安全意识、培养其良好的交通行为习惯的最佳途径。

据国家有关部门调查结果显示,意外伤害已成为青少年儿童的头号杀手,其中车祸等意外伤害已取代过去的传染病和营养不良,成为危害0-14岁未成年人安全的首要原因,而5-14岁的少年儿童的意外死因主要是车祸。面对青少年严重的交通安全问题,进行交通安全教育已刻不容缓。

现代教育理论指出:“学生的思想品德是接受外部影响并经过主体内化过程才形成的。”新课程强调体验性学习,要求学生不仅要用自己的头脑去想,而且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巴说,用手操作,即自己去亲身经历,而且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体验正是引导学生通过亲自经历和实践活动获得真实感受的过程。这就需要品德的教学融入学生的生活,让学生自主进行角色定位,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发展道德。

基于上述认识,开展“少年警校”体验教育活动,不失为开展交通法规宣传教育、提高学生交通安全意识、培养其良好的交通行为习惯的最佳途径。依据体验教育主体性、实践性、社会性原则,交通安全教育活动可分以下四步进行:扮演角色—体验感受—化为行动—形成习惯。

一、扮演角色,突出形象性

以往的交通法规的教育,往往局限于书本,教师只注重传授,强求学生对交通知识的记忆。缺乏生活化的设计,缺乏学生参与,往往令学生失去学习的乐趣。而在“少年交通警察学校”里,通过角色扮演,形象性的教育为学生喜闻乐见。

每年开学,我们将进入四年级的队员编入少年警校,让他们身着统一的交警制服,举行隆重的少年警校开学典礼。由交警大队的领导向学员授旗,老学员代表汇报和展示一年来警校学习的成果,新学员在警校教官的带领下宣读自觉遵守交通法规的誓言。我们还制作了警校的校旗、创作了警校校歌。在阶段性成果展示汇报时,像模像样地举行检阅式、授衔仪式,不断增强角色意识。同时,我们还开辟了交通安全宣传栏,每班 黑板报 增加了交通安全宣传角,校内主要通道上设置了交通标志,营造了宣传、学习 交通 安全知识 的浓厚氛围。

二、体验感受,强化生动性

新课程的理念告诉我们,对于形象思维处于主导地位的少年儿童来说,对他们的教育尤其需要积极的内心体验。积极的内心体验可以使他们获得的思想情感刻骨铭心,可以加速儿童的社会化进程,使他们早日成为社会的有用人才。

在小交警学校里,一方面采用“请进来”的 方法 ,邀请警校教官定期到校给上交通安全课,帮助大家系统学习交通知识,掌握交通指挥手势,更主要采取“走出去”的方法,带领大家出校门,走上街头、走进警营,通过三种途径引导儿童体验。

1.实地观察。交警叔叔带领儿童走上街头,认识交通标志、信号、设施,并理解含义。特别是禁行标志、信号,让儿童知道其不可违抗的意义。将课堂搬到马路上,简单枯燥的文字变成生动可感的实物,很容易就调动了学生积极的内心体验。

2.参观访问。从《马路悲剧图片展》《关爱生命安全出行》录像片中,学生感受到遵守交通法规是何等重要;“一日警营生活”,学生感受到城市道路交通状况和“畅通工程”实施的重要意义。在采访中,交警从交通事故中选取与儿童生活实际相接近的典型案例,剖析原因 总结 教训,让儿童深切感受注意交通安全至关重要。

3.调查统计。组织学生运用所学的统计知识,对学校附近交通状况进行调查,统计不同时段车流量、人流量的情况,了解事故发生的状况及造成的损失。透过一串串数字,学生不仅感受到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更感受到交通的压力也在不断增大,交通管理的紧迫性、重要性日益突出;还使孩子们从身边活生生的事实中体会到“一失足成千古恨”的道理。行动之前先心动往往会起到良好的效果。 三、化为行动,立足主体性

陶行知先生认为,幼年人不是孤立的,他是环境当中的一个人,学校的教育任务就在于把学校与社会、教育与生活密切地联系起来。学生在课堂上有了正确的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还需要通过各种活动加以巩固,深化,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自觉将内心感受外化为积极行动是体验感受的最终目的。在警校活动中,我们注意以人为本,将少先队员视为交通活动的主体,通过引导他们参与各种交通管理,培养他们良好的交通行为。

1.配合导护老师值日。校园与川流不息的交通要道相比安全得多,但“准交通”的行为也是客观存在的。快速奔跑的现象不加制止、堵塞要道的情况不予疏导也会发生事故,让队员们轮流参与校园“准交通”的管理,既提高了学校常规管理的成效,对培养儿童良好的交通行为也大有裨益。

2.模拟交警站岗。在上学、放学的时候,值日的队员们身着警服,英姿飒爽,担当小交警,在校门口站岗。在他们的指挥和管理下,校门口交通秩序井然。

3.协助交警在路口值勤。为了实现交通安全教育由校内向社会延伸和拓展,每周利用一节 社会实践 课,小交警们上街,向路人宣传交通法规,协助交警纠正违章;为了使路口的车辆畅通无阻,始终用标准的手势指挥交通,手臂发酸发麻也咬牙坚持;为了让超线的车辆退到停车线后,解释工作做了一遍又一遍……一节社会实践课下来,尽管学生们很累,但看到自己的努力换来了道路的通畅,“小交警”的使命感和自豪感油然而生。在自主教育、自我管理中,他们实践交通法规的责任感和自觉性不断增强。

四、形成习惯,注重持久性

习惯的形成有赖于行动的坚持不懈。为使少年儿童将交通安全行动转化为日常的行为习惯,必须加强学校、家庭、社会的综合管理。从学校到家庭到社会都应该重视交通安全教育,做到制度严格,责任到人,措施落实,经常检查,让“高高兴兴上学,平平安安回家”的 口号 深入到每个学生和家长的心里,落实到每个学生和家长的行动中。学校给每位队员发放了一张《交通行为联系卡》,要求他们随身携带。教师、交警、导护老师、小交警对他们在学校及道路上交通“违章”行为及时记载,每周检查评比一次。对自觉遵守交通法规的队员进行表扬,并与文明队员、三好学生的评选结合起来,使他们在鼓舞和激励中不断进步。我们还将养成良好的交通行为习惯分为低、中、高三个层次,与此对应三个等级的警衔,定期对警校学员进行自评、互评,以确定各自的警衔,并举行授衔仪式。这种趣味性的评价更促进了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事实证明,体验是最真实、最感性的一种内心的感受。体验,能内化学生的道德认识,培养学生的道德意志,从而引发道德行为,使知、情、意、行在品德形成过程中成为和谐的整体,促进学生的发展。由于在少年警校建设中突出体验教育,学生实践交通法规的自觉性普遍增强。我校虽处繁华的大路边,多年来未发生一起交通事故。少年警校获江苏省首批“先进少年军校”称号。

参考文献:

[1]高峡.活动课程的理论与实践.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00.

[2]李伯黍.道德发展与德育模式.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摘要】 随着我国高速公路的不断建设,机动车保有量的持续增加,交通事故呈上升趋势,开展高速公路的安全管理研究也日益重要。笔者对高速公路安全管理系统进行了研究,重点讨论了影响高速公路交通安全的因素,如人、车、路、管理等因素,并针对这些因素,对高速公路安全管理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高速公路;安全管理

我国的高速公路建设是从20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的,1997年以后,我国进入了高速公路大发展时期。截止到2001年底,我国已建成19000公里高速公路,总里程数居世界第二位。随着高速公路的不断建成和投入运营,如何管好、用好高速公路成为十分迫切的问题,于是高速公路管理研究应运而生了,其主要内容之一就是高速公路安全管理。由于缺乏 经验 ,各地将普通公路的交通管理模式照搬到高速公路的管理上,但高速公路的交通模式大大不同于普通公路,速度高、交通量大等因素,使高速公路管理出现很多新问题。自1988年我国的第一条高速公路建成通车,交通事故发生起数和死伤人数持续上升,仅1994~1999年6年间共发生交通事故46 500起,造成6374人死亡,17117人受伤,经济损失严重。在公路管理上,新加坡有良好的管理经验,使得其交通事故率一直很低。新加坡交通顺畅通达,井然有序,不仅是依靠严格的交通法规,更重要的是依靠科学的交通管理。新加坡的交通安全设施完善,重视驾驶员素质的培养,重视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倡导行人优先、直行车优先。因此,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结合我国高速公路的特点,建立适应我国高速公路的安全管理模式,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1?高速公路安全管理的意义

高速公路是全封闭、多车道、具有中央分隔带、全立体交叉、集中管理、控制出入、多种安全服务设施配套齐全的高标准汽车专用公路。高速公路具有行驶速度高,通行能力大等特点,由于高速公路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交通事故大为减少,其事故率只有一般公路的1/3-1/4,但是由于高速公路上车速快,一旦发生事故,其严重性增大,高速公路事故的死亡率是一般公路的两倍。我国高速公路交通事故发生起数和死伤人数较多,这主要是由于我国的高速公路起步不久,驾驶员对高速公路不熟悉、不适应,也和高速公路管理水平落后有关。我国正处于高速公路建设迅猛发展时期,高速公路发生重大事故,其政治影响和经济损失都十分严重,所以,研究高速公路安全管理具有重要意义。高速公路安全管理涉及面广,内容很多,主要包括交通安全教育:即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体,普及交通安全的常识和高速公路的使用知识,这是预防交通事故的有效措施;法规建设:使得高速公路交通安全能够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这就需要不断完善交通法规,并在执法中严格要求,使违章、违法人员得到应有的惩罚,从中吸取教训,以免发生更大的事故;车辆建设:对车辆进行注册登记并定期检查,核发牌照及行车执照;驾驶员管理:核发及审验机动车驾驶证;道路及其安全设施的验收与管理:当道路竣工之后对道路进行验收,对安全设施进行维护和管理,制止和处理各种侵占、破坏公路、公路用地及公路设施的行为,以消除安全隐患;维护高速公路安全秩序,包括纠正交通违章,处理交通事故,道路治安管理,交通污染管理。

2?高速公路安全管理的内容

高速公路交通安全是一个由人、车、路、管理组成的系统问题,这4个因素相互协调、相互作用,任何因素出现问题,都将影响到交通安全。其中人的因素至关重要,高速公路上的事故由人为因素引起的占95%。汽车在行驶过程中的制动性能、转向操纵性能等对交通安全也有很大影响。高速公路本身的构造、安全设施也是影响交通安全的因素。交通管理,对保障高速公路交通安全具有重要作用。笔者将从以下4个方面进行讨论:

①人的因素。由于高速公路全封闭、全立交,路况良好,所以驾驶员在行驶过程中不需采用很多措施,这样导致驾驶员警惕性下降,一旦遇到问题,反应不及时,就容易发生交通事故。导致交通事故发生的原因主要是驾驶员缺少高速公路行驶经验,缺乏高速公路交通常识,驾驶员长时间疲劳驾驶,以及驾驶员的交通安全法规意识薄弱,例如:无证驾驶、酒后开车、超速行驶、违章超车及违章装载、车辆间距过近等。在雨雾天气及路面结冰或雨后积水时,更容易发生交通事故。此外,乘车人在高速公路上随意上下车以及擅自在高速公路上穿行都是引发交通事故的原因。 ②车的因素。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汽车车速高,所以要求车况良好,发动机、轮胎、制动系统都应该在行驶前进行维护和检查。轮胎爆裂是我国高速公路发生交通事故的最普遍原因之一,因此而引起方向失控的情况十分严重,占车辆引起交通事故的19%,其他的原因包括发动机故障、发动机过热、电气故障、燃料用尽等。车辆在高速公路上行驶时,要注意规定车速,还要注意应与其他车辆保持一定距离,车速过高或过低都是十分危险的,要注意行车道的占用,还需注意载物的规定,不要超载,不要偏载而造成离心力过大而发生交通事故。

③路的因素。路的因素主要指高速公路的线形设计和道路结构。其中线形设计与交通事故关系较大,如道路的曲率半径过小、直线距离过长、视距过小、纵坡过大,平纵线形不协调等。此外,路面的强度稳定性、平整度和抗滑性也是影响高速公路安全行驶的原因。由于高速公路车速高的特点,路面上的一个小石粒或路面结构小的破损都可能导致大的交通事故,故高速公路的保养也非常重要。

④ 管理的因素。高速公路管理,在我国还没有统一的模式,由于“一路两制”即公安部门和交通部门职责不清,使得管理出现问题。此外,管理的硬件设施落后,科学化管理水平低,也是影响高速公路安全的因素。高速公路安全管理部门应对高速公路提供有效的管理,为人民提供安全、舒适、通畅、迅捷的行车环境,从而减少交通事故,保证通行安全。

3?高速公路安全管理的措施

①、应对驾驶员加强教育和管理,提高驾驶员的素质,针对高速公路的行驶特点,对驾驶员进行安全教育,让驾驶员懂得高速公路行驶中的注意事项。对违章的驾驶员进行教育处理,使之从中吸取教训。驾驶员在行驶前应注意制定合理的行车计划,不要疲劳驾驶,不要超速行驶,对车辆要进行必要的检查,应按要求使用安全带。此外,要加强对全社会的安全法规教育,使人们了解高速公路与一般公路的区别,加强高速公路安全附属设施的管理及维护,从而杜绝乘车人在高速公路上随意上下车及行人穿越高速公路现象的发生。

②保持良好的车况,严禁超速行驶,注意保持车距,严禁超载。对超速、超载的车辆进行必要的处罚,并结合安全教育,使其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和危害性。

③我国的高速公路设计是以汽车的计算行驶速度来决定线形标准的,但是在高速公路上,许多汽车都是以大于计算行驶速度的速度行驶的,所以,笔者认为公路的设计应以一个大于计算行驶速度的速度为标准来计算各种线形指标,这样做,虽然工程造价提高了,但交通事故却会下降,那么社会效益还是比较好的,而且随着汽车工业的不断发展,这样也适应汽车性能不断提高的要求。此外,在道路设计时,选用合适的线形标准,注意道路的平纵线形配合,道路的路面设计及施工应符合国家规范要求,且在道路投入运营后,注意养护与维修,在线形不好的事故多发地带要设立醒目的标志提醒驾驶员注意。

④我国现阶段只是进行了大规模的道路建设,落后的交通管理系统制约了高速公路的使用效果,应研究智能运输系统,将先进的检测、通信、计算机技术综合应用于道路交通运输系统中,使车辆和道路的功能智能化,提高运输效率、保障交通安全、改善行车安全、减少行车污染。

笔者针对高速公路安全管理,提出一些粗浅看法。如何提高高速公路管理的科学化,协调好人、车、路及管理部门的关系,建立一套符合中国交通实际的管理体系,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安全的公路交通,是安全管理科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参考文献

[1]刘志强.道路交通安全研究方法.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0,10(6)

[2]郗恩崇.高速公路管理学.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3]朱中,袁 诚.高速公路安全行车指南.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致使车辆的增多,交通安全伤害正日趋加重。因此,幼儿的安全一直以来都是幼儿园一项非常重要的教学任务,它是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基础。由于幼儿年龄小、好奇心强而又缺乏生活经验,常常会做一些危险的动作、干一些危险的事情,缺乏安全意识,更谈不上交通安全。因此,我们要更加重视幼儿的安全意识教育,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防患于未然,避免或减少交通安全事故的发送。

【关键词】幼儿教育;交通安全;实践活动

通过近几年发生交通事故受伤或死亡的案例来看,不满12岁骑自行车、横穿马路、不走人行横道、随意穿行、不遵守信号灯、电动车随意调头、不走非机动车道、学生在马路中间玩耍等不文明的交通行为,是造成伤害的主要方面,而学校老师、学生家长监管教育不到位,安全教育意识淡薄是造成学生受伤害的另一方面。其次便是机动车驾驶员遇行人横穿马路不停车避让,争抢超速行驶所致。下面就如何提高幼儿园学生的交通安全意识谈谈几点看法。

一、学生容易发生交通事故的原因

学生容易发生交通事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主观方面来看,学生活泼好动,交通安全意识差,在马路上嬉笑打闹、你追我赶甚至横穿马路等。从客观方面来看,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从学校的地理位置来看,学校多设在道路边上,有的学校设在狭小的胡同,学生上学、放学,接送学生的车辆把窄小的胡同挤得满满的,道路拥挤不堪,有的学生上学、回家要横穿过几条马路,学生的交通安全就成了学校的突出问题。

其次从学校的教育目标看,交通安全在学校的教育目标中只占一个很小的部分,再则,发生交通事故经常在校外,对学校影响不大,学校没有直接事故责任,因此,学校对交通安全教育重视远远不够,教师对学生的交通安全教育没有进行系统传授,造成学生的交通安全知识不全面,交通安全意识不强。

因此,造成学生交通事故频发的主要原因,除机动车驾驶人不遵守交通法规外,学校忽视交通安全,幼儿园学生获得的交通安全知识比较零碎,没有系统化,也是导致交通事故频发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如何对幼儿进行交通安全教育

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我们在制定教育目标时坚持知识、能力和态度并重的原则,将促进幼儿的认识、情感和行为的发展统一起来。其总目标:一是遵守交通规则,过马路时走人行横道,不乱穿马路;二是不在公路、铁路、铁路口处玩耍和追逐打闹;三是行驶靠路右边行,不违章骑车等。

许多幼儿都知道交通安全与自己的生命有非常重要的关系,乘车时就不会把头和手伸出车窗外,不在停着的车辆前玩耍;并认识了常规交通标志图,懂得走路要走人行道,不在公路上乱跑或踢皮球等;在交通安全认识方面有很大的提高,懂得人车分流、各行其道的简单常识;上楼下楼会自觉靠右行;外出参观活动时,能自觉遵守交通规则,并能初步构建起幼儿园与家庭交通安全教育网络;教师的交通安全法规意识也能得到提高。

三、家园配合,共同提高幼儿遵守交通规则的意识

保持与家长沟通,促使家长认同幼儿园的培养要求和教育策略,尽可能地吸引家长共同参与班级的教育。教师和家长应多沟通,相互学习,做到家园合作,使幼儿遵守交通规则的意识真正得到关注和提高。为此,孩子的父母要时常带孩子进行户外活动,经常与孩子一起玩亲子游戏,让幼儿在安全的环境下进行自由的活动。在平时的日常教学活动中,有目的地渗透一些交通安全常识,提高幼儿自我遵守交通规则的意识和能力。幼儿自我遵守交通规则意识和能力有了提高后,对幼儿健康、顺利的成长,避免外界的伤害,都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构建“三位一体”的交通安全教育体系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是孩子习惯形成的摇篮,儿童主要生活在家庭中,家庭生活对孩子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陶行知先生也曾经说过: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社会即是学校,生活即是教育。因此,幼儿交通安全教育需幼儿园、家庭、社区的有机结合,形成“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幼儿交通安全教育一般是以游戏为主要载体而进行的教育,涉及到许多方面。从教育内容上看,包括交通知识、交通法规、交通安全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等;从教育形式来看,需要各种资源的整合,不仅是从幼儿园内获得知识、行为与能力,还需要社会、家庭等方面的积极参与。因此,幼儿园开展交通安全教育必须形成以幼儿园为主、家庭为基础、社会为依托的教育格局,才能把幼儿交通安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五、开展实践活动,认知得到内化

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邀请家长、交通警察与幼儿园老师、幼儿共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首先,在幼儿园内布置模拟交通现场,由交警带领指导家长、在模拟现场中演练交通规则。如:从我们的出行该靠哪边走,到过马路怎么走,过红绿灯怎么过,看路上的交通标志代表什么等等,通过模拟现场演练,幼儿和家长对交通规则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然后在交警的指挥下,再到实地现场进行正确的行走等,这正是幼儿及家长将交通规则由认知内化为文明素质的过程。另外在幼儿园环境创设中渗透交通安全教育,将交通安全各种指示标志、警告标志、禁令标志图张贴于幼儿园明显处,便于家长和幼儿一进幼儿园就能看见这些标志。这样日复一日,孩子和家长就将这些标志牢牢记在脑中,对安全出行起到了良好的警示作用,从而能避免许多交通安全事故的发生。

作为祖国的花朵,幼儿的健康成长关系着社会的未来。因此,要不断提高幼儿自我遵守交通规则的意识和能力,加强交通安全教育,使成人和孩子都能树立交通安全意识,掌握交通安全常识,在日常生活中自觉遵守交通规则。但是教育的效果不是永恒的,也要受当时的环境和 其它 因素的影响。因此,对幼儿在活动中自我保护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任务,还需要幼儿园、家长、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使这项任务完成得更好。

参考文献:

[1]王宝坤.浅议如何对学生进行交通安全教育?[J].读写算,2013.

[2]许美花.如何开展幼儿交通安全教育[J].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12

1. 大学生交通安全教育论文

2. 有关交通安全教育论文

3. 大学校园交通安全论文

4. 道路交通安全论文

5. 关于交通安全的论文

是指为保持公路经常处于完好状态,防止其使用质量下降,并向公路使用者提供良好的服务所进行的作业。公路养护统一划分为日常养护、定期养护、特别养护和改善工程四类。公路养护管理的目的是充分实现公路的使用功能,并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如何搞好公路的养护管理,是摆在公路管理部门及经营企业面前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一)当前我国公路养护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预防性养护严重滞后 我国高速公路建设速度非常快,20年的时间就建成了4万公里,由于建设速度过快,养护管理明显滞后,从全国范围来讲,至今还未形成有效的管理体系。高速公路养护技术标准没有完善,很多一般公路的养护规范不适应现有高速公路。从专业层面上来讲,对预防性养护重视不够,而且没有形成规模,制约了养护工作的发展,如果能够积极开展预防性养护,就可以及时处理存在的质量隐患,节省养护成本,提高养护效率。 2、新材料的研究与应用规模化程度不高 一方面体现在各地盲目引进新材料,但是往往材料内在机理及运用中的关键技术没有搞清楚就开始使用,结果以失败告终。另一方面新材料的研究力度也不够,在国内主要集中在大专院校、科研所等研究机构进行研究,仅限于研究传统问题,并且处于实验阶段,没有形成规模效应和材料品牌。 3、国内新设备的研制没有形成产业 现在国内很多新设备在研制过程中过多注重建设时期的设备研究、制造,而真正以养护为出发点、适应养护市场的新设备研制不多,没有形成产业和气候。4、资源节约和绿色养护意识不强 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在国内意识还不是很强。就高速公路来说,体现在建设时期土地的大量占用造成水土的流失问题、水系及植被的破坏等;目前在管理时期是否形成了绿化带,材料再生利用是否达到最大化,确实都值得好好研究。 5、养护运行机制落后 对养护管理强制性要求,缺乏足够的认识及有效的法律约束,主要表现为对养护责任事故追究不力,监管不严,处罚过轻;对养护资金投入不足,对科技进步重视不够,尚未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二)公路养护发展趋势 1、路面检测智能化 路面检测智能化分为两个阶段,首先是路面检测的自动化,与之相适应的许多路面检测设备应运而生,如路面综合检测车、横向摩擦力系数检测车、弯沉仪、激光平整度仪等等,通过这些检测设备进行路面数据自动采集。大部分路面检测设备技术是成熟的,但是路面综合检测车目前在国内还处于研究、探索、试用阶段,还没有形成规模,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武汉大学和南京理工大学的路面综合检测车。第二是路面管理专家系统,其功能是将路面检测数据进行储存和分析,通过数据处理评定路面使用性能和提出养护对策。2、预防性养护的常态化从目前国内养护情况看,基本上都是事后性养护,就是出现了病害才去处理问题,而真正实行预防性养护有个过程,并且取决于智能化数字处理的准确性。3、养护设备的一体化 随着高速公路的不断发展,社会对高速公路的要求随之增高,要求高速公路提供快速、安全、高效的道路运输条件,如继续采取传统的修补坑槽、裂缝等的方法,耗时长、效果差,影响道路安全畅通,其发展趋势必然是养护施工设备的一体化。如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生产了现场热再生养护列车,它代表当今世界养护施工机械化、一体化的发展方向,集加热、铣刨、摊铺等功能于一体,每工作日可以对1~2km沥青路面进行再生养护,大大提高了养护效率,减少了占道时间。4、养护材料的节能环保化 沥青路面材料再生利用可以缓解资源压力,有利于环境保护和降低养护成本,受到了各国的普遍重视。欧美发达国家经过多年的系统研究,开发了五种再生方式以及一系列成套设备,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再生技术,达到了规范化和标准化的成熟程度,部分国家出台了相应的政策法规强制规定废旧沥青路面材料必须进行再生利用。我国还处在引进、消化、试用阶段,我国大部分高速公路的沥青路面铣刨料没有得到充分的再生利用,不仅破坏了环境,浪费了资源,而且增加了成本。因此作为公路建设的工作者们非常有必要增强环保节能意识。5、路面结构材料的新型化 普通沥青路面设计寿命为15年,也就是说在15年内沥青路面需进行大修养护。一方面大修养护过程中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占用过往车辆在途时间;另一方面在石油资源日益紧张的情况下,15年进行一次大修养护经济上不尽合理,为此部分国家不惜重金研究开发路面新结构和新材料,以最大限度地延长沥青路面使用寿命。 6、养护施工社会化 在世界范围内发达国家高速公路管理部门与养护施工单位基本分离,其社会化程度高不高,取决于养护管理水平、技术能力的高低,我国养护管理也逐渐在向这个方向转化。 (三)养护管理对策 1、顺应高等级公路发展趋势和产业特点,在建立高等级公路养护管理体制时优先考虑集中统一原则集中是指领导权的集中,要求必须实施严格的分级管理;统一主要是指对高等级公路的养护管理要统一标准、统一规划、统一调度。顺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大力培育并开放高等级公路养护市场,真正实现管养分离。实现养护管理用人机制和用工方式走向社会化,公路养护维修要面向建设市场,通过招标选择施工队伍,建立养护工程的竞争机制,养护工程实现从计划任务形式向合同管理形式的转变,以适应高等级公路养护工程的特点。2、专业化的养护队伍只有人员精干、技术全面、训练有素、机械配套、安全措施完备的专业化养护队伍,才能完成高等级公路各种突发事故的抢修工作。实现养护工程由经验型向专家系统型的转变、养护质量评价标准从"好路率"指标向综合服务水平指标的转变。建立和完善高等级公路养护管理数据库,充分发挥路面管理信息系统(PMS)、桥梁管理信息系统(BMS)及养护维修工程专家决策系统的主导作用;采用国际通行的服务类行业星级评价标准,对高等级公路的使用能力与服务水平进行综合评价。 3、加强政府对公路行业的监管力度政府要制定相应的运营高等级公路的养护技术标准、操作规程和规范,养护作业实行社会监理、政府监督。对新建高等级公路的设计与施工,明确规定有关养护管理方面的要求。强制设计中的养护管理技术

物流铁路公司治理研究论文

你的论文准备往什么方向写,选题老师审核通过了没,有没有列个大纲让老师看一下写作方向? 老师有没有和你说论文往哪个方向写比较好?写论文之前,一定要写个大纲,这样老师,好确定了框架,避免以后论文修改过程中出现大改的情况!!学校的格式要求、写作规范要注意,否则很可能发回来重新改,你要还有什么不明白或不懂可以问我,希望你能够顺利毕业,迈向新的人生。论文写作包括以下几个步骤:第一、研究课题的基础工作——收集资料。考生可以从查阅图书馆、资料室的资料,做实地调查研究,实验与观察等三个方面来搜集资料。搜集资料越具体、越细致越好,最好把想要搜集资料的文献目录、详细计划都列出来。首先,查问资料时要熟悉、掌握图书分类法,要善于利用书目、索引,要熟练地使用其他工具书,如年鉴、文摘、表册、数字等。其次,做实地调查研究,调查研究能获得最真实可靠、最丰富的第一手料,调查研究时要做到目的明确、对象明确、内容明确。调查的方法有:普遍调查、重点调查、型调查、抽样调查。调查的方式有:开会、访问、问卷。最后,关于实验与观察,实验与观察是搜集科学资料数据,获得感性知识的基本途径,是形成、产生、发展和检验科学理论的实践基础,本方法在理工科、医类等专业研究中较为常用,运用本方法时要做认真的全面记录。第二、研究课题的重点工作——研究资料。考生要对所搜集到手的资料进行全面浏览,并对不同资料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如通读,选读,研读。通读即对全书全文阅读,选读即对有用部分、有用内容阅读,研读即对与研究课题有关的内容进行全面、认真、细致、深入、反复的阅读。在研读过程中积极思考。要以书或论文中的论点、论据、论证方法与研究方法来触发自己的思考,竭力产生创见,要眼、手、脑并用,要发挥想象力,开拓创造性思维,进行新的创造。在研究资料时,还要做好资料的记录。对新鲜论点,好的见解,要完完全全摘录;对能说明问题,有说服力的论据、好材料,要不加改动地摘录;对过长的资料,可加以简明扼要的概括,对这些资料都要分类整理。第三、研究课题的核心工作——明确论点和选定材料。在研究资料基础上,考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根据选题,确立基本论点和分论点。提出自己的观点要突出新创见,创新是灵魂,切忌人云亦云。同时,还要防止贪大求全的倾向,生伯不完整,大段地复述已有的知识,那就体现不出自己研究的特色和成果了。根据已确立的基本论点和分论点选定材料,这些材料是自己在对所搜集资料的加以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组织材料要注意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注意前后材料的逻辑关系和主次关系。第四、研究课题的关键工作——执笔撰写。考生下笔时要对以下两个方面加以注意:拟定提纲和基本格式。拟定提纲包括题目、基本论点、内容纲要。内容纲要包括大项 目即大段段旨、中项目即段旨、小项目即段中材料或小段段旨。拟定提纲有助于安排好全文的逻辑结构,构建论文的基本框架。

物流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直接影响着高校物流专业高级人才培养的质量,要提升物流专业人才竞争优势,必须不断开创物流专业实践教学的蓝海,本文 总结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四年校企合作实践教学 经验 ,探讨如何利用企业资源开辟物流专业实践教学的蓝海。下面是我为大家推荐的物流 毕业 论文,供大家参考。 物流毕业论文篇一:《铁路物流管理的几点浅思》 0引言 铁路运输作为我国物流行业的重要载体,具有运输覆盖面广、受干扰因素小等诸多优点,尤其是随着近年来高速铁路运输网络的快速发展,更是使得铁路物流行业得到空前发展,且在我国整个物流体系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但是,由于目前铁路物流企业还存在经营格局分散、信息流通不畅、服务模式单一,难以满足不同客户的运输需求等一系列问题,造成铁路物流的整体市场占有率还相对偏低。由此可见,现代铁路物流网络还需进一步优化,提升铁路物流企业的管理水平,进而使得铁路物流管理更好的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服务。 1铁路物流企业的发展现状及面临的挑战 铁路物流网络资源分散 铁路作为推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其运输线路和站点遍布全国各地,物流基础设施相对比较完备,将全国各大城市紧密连接在一起,物流网络具有强大的运输能力。在铁路物流方面,目前各铁路局已成立相关铁路快运管理部门,但是由于受局域分管、协调统配等因素的影响,铁路物流一站式服务较弱使得铁路物流网络资源相对分散,铁路物流管理中间环节过多,办理业务的时效性差,不同地区的物流服务点之间的沟通缺乏协调性,尚无法实现高效调配,一旦出现问题,不能及时高效的进行处理和问题的反馈,因而也就不能满足现代物流行业发展的需要。尤其是当抢占一些大中城市的市场份额时,铁路物流企业行业较为分散的网络资源布局很难占据优势,不利于管理水平的提升,从而导致了铁路物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难以提高。 库存管理水平不高 现代物流管理要求基于供应链实行零库存管理。但是,对于铁路物流企业而言,库存管理水平还比较低,运输资源和设备浪费现象比较严重。尤其是传统的铁路物流管理模式导致一站式到达服务较弱、周转次数较多,在延长运输时间的同时还造成了大量额外成本的支出。另外,铁路物流企业在面对铁路突发事故时,不是及时采取有效 措施 进行协调或者改道以保证物流工作的顺利进行,而是往往采取等到事故问题解决之后才开展物流工作,造成库存积压,工作效率大幅降低,严重降低了客户的满意度,非常不利于铁路物流行业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的提升。 整个铁路物流系统整合度较低 长期以来,我国铁路系统都处于垄断状态,全国铁路运输系统都由国家所有,各地区铁路局对所在地铁路运输系统进行分别管理,导致我国整个铁路物流系统的整合程度非常低,铁路物流管理的效率低下。主要表现在各地区铁路局往往只负责自己的货品、材料、物资的运输和管理,而对其他铁路局的货物则难以统配协调,不能做到高时效管理,同时也没有完善的管理制度,最终导致了货物运输速度慢、不易查询等问题,物流信息不能得到及时的反馈。再加上现代铁路物流管理还没有和电子商务进行高效的融合,物流周转信息不能得到及时的反馈和共享,大大降低了铁路物流运输和管理效率,市场竞争力难以得到提升。 2提升铁路物流 企业管理 水平的对策和建议 优化铁路物流网络布局 运输网络是提升铁路物流管理水平的一个关键因素,然而铁路线的固定性就严重降低了铁路物流的灵活性,因此,必须通过采取优化铁路运输网络布局、提高服务网点覆盖率的方式来满足铁路运输服务的需求,在时间和空间上满足不同客户的多种需求。最重要的是做好铁路物流网络的建设规划工作,根据各地区铁路运输的实际情况,优化铁路物流节点的布局,根据需要适当减少不必要的中间环节,优化管理机制,最终实现跨局、夸层级间的沟协调通和物流工作的高效调配,从而有效节约时间,提高物流业务的办理效率,增加整个铁路物流管理过程的衔接性。另外,随着近年来高铁运输的快速发展,铁路物流应该紧紧抓住这一机遇,快速发展高铁运输,提高货物运输速度和效率,并有效结合地区优势合理设置现代物流中心,提供延伸服务,以最大限度满足人们的需求,同时还能达到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目的。 优化铁路物流库存管理模式 铁路物流企业要做好库存控制,尽量减少库存,并朝着零库存的目标进行库存管理模式发展,从而有效降低企业成本,提高物资周转效率。还要加强对供应商和需求方的管理,使整个物流管理系统能够高效运行。 基于供应链开展现代铁路物流服务 基于供应链开展现代铁路物流管理和服务,可以大大降低企业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服务水平。传统的铁路物流管理大多停留于运输和配送等操作层面上,当出现了基于过程的现代供应链管理之后,可以使铁路运输中各相关单位和部门都参与到物流活动的规划和协作中来,同时还可以有效延伸铁路服务范围,优化铁路物流服务发展模式,比如对于大型综合性货运站可向综合性物流中心发展,开展一体化服务;规模较小的货运站可发展为集货或分货中心;将物流服务的切入点融入供应链,深入到企业的生产销售 渠道 中,进而提高铁路物流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3小结 综上,铁路运输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政府及铁路部门应该加强对现代铁路物流的管理和资源整合,优化铁路物流的网络布局,加强库存管理,不断适应现代化物流管理模式,基于供应链开展现代铁路物流服务,还要积极建立信息化铁路物流服务平台,为广大用户提供更为方便快捷的服务,进而提高整个铁路物流行业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在整个物流行业中占据优势。 物流毕业论文篇二:《试谈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与区域经济的对接》 高等职业 教育 更侧重于教育的职业属性,国家目前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初衷就是培养符合区域经济发展结构的一线人才,尤其是有可持续发展潜能的人才。国家教育部门还对未来的职业教育体系作了一系列的规划,如中高职的对接、高职高考的新模式、本科试点职业教育等等。国家密集出台这些政策,为高职教育发展描绘了前景蓝图,为各地的高职教育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物流行业作为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各地都把发展物流行业作为重要的任务,物流行业的发展为其他行业的产业集群提供了基础,是各地吸引产业转移的重要保障。高职教育应该是开放的教育,强调教学过程中的工学结合,强调教学过程中的社会参与。物流管理专业作为很多高职院校的重要专业,应该把该专业作为试点,有效地与区域经济对接,使之成为高职教育中专业与社会和谐、互动发展的典范。 一、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与区域经济互动的必要性 (一)落实国家职业教育精神、贯彻国家有关政策 “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首次出现在中共中央1985年《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其后1991年、2002年、2005年三次国务院关于职业教育的决定都秉承了1985年的工作方针。2014年国务院决定遵循党的精神,提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从“大力发展”到“加快发展”,这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工作方针的重大调整。各地区为了响应国家职业教育政策的调整,也纷纷进行政策的分解和落实。在2014年11月26日,湖北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职业教育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湖北省委书记李鸿忠出席会议并作了重要的发言。会议认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调整经济结构、加快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是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是“建成支点、走在前列”的重要保障。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同样要贯彻落实国家精神,积极与区域内的企业开展多层次的合作。 (二)促进区域经济内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 物流这个概念引入中国的时间并不长,中国的物流企业都是原来的运输企业和仓储企业合并或者改制而来,从业人员整体素质较低,尤其是对物流行业的认知和发展方向意识较差,很多从业人员还停留在物流行业就是卡车加仓库的简单模式。中国物流行业普遍存在着粗放经营,衡量一个国家物流行业是否发达的重要指标就是整体的物流社会支出占GDP的比重,发达国家大约在8%左右,而中国达到了15%以上,从简单的数据看出,中国物流行业的发展还有着很大的提升空间,还需要进一步的整合和发展。物流行业的发展除了现金设施设备的运用、科技信息技术的引入、资本的扩充外,现代物流企业管理经营是企业实现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就必须重视人才建设。物流行业除了一线的工人和高端管理人才外,最急需的就是中间的管理层,这部分人才刚好和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的人才相符合。这部分人才的特征就是既懂一线操作又懂经营管理。高等职业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承担了培养地区物流人才的重要使命,通过学校的培养,培养学生具有一线物流行业的技能,如仓库的入库进库、物流配送工作、国际物流操作、商品维护、车辆调度和司机管理等等,除了这些技能外,还拥有一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如 财务管理 、物流企业 人力资源管理 、物流企业 市场营销 、物流企业的未来战略管理等等。 (三)实现岗位与毕业生的有效对接 为了和区域经济对接,需要分析区域内物流人才需求的种类和规格,然后培养这些人才,为区域物流岗位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保证。如有的地区属于特大中心城市,商贸行业发达,快递行业发展人才缺口较大,通过与区域经济对接,可以把物流管理专业细分,重点培养快递人才;有的沿海地区,外向经济发达,为了和区域岗位对接,可以培养国际物流操作人才,在课程中重点突出港口物流、航运物流课程。物流管理专业提供人才保证,区域经济提供专业对口的岗位,专业建设和区域经济之间才能形成良好的互动发展。 二、促进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与区域经济互动的建议 (一)人才培养方案的对接 人才培养方案是培养人才质量的重要保证,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需要经过严密的调研、讨论、实施、反馈、优化,通过不断的优化来提高人才培养方案的有效性。很多高职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时候出现了两大严重问题,除了抄袭本科学校的培养模式外,还有很多高职直接借鉴外地兄弟院校的方案。本科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高职有着本质的区别,培养目标存在较大的差异。本科物流管理专业侧重管理、规划以及未来学术能力的挖掘,而高职培养的是从事物流行业一线工作的人才。而借鉴其他地区兄弟院校的方案虽然培养目标可能一致,但是在服务区域经济方面存在较大的问题。为了促进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与区域经济的互动,必须要以学校自身条件和现状、区域经济和产业结构出发,通过走访区域内的企业、访谈企业从业人员等调研活动,在职业专家的引导下,制定出因地制宜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首先要分析区域内的物流人才数量需求状况和未来趋势,为专业招生规模提供参考。其次要分析区域内的物流岗位,以及物流岗位所需要的实际技能,把课程和岗位对应,最终形成专业基础课程、核心能力课程以及拓展能力课程。最后还要分析区域物流企业的劳动力供应状况,为学生实习寻找机会,尤其是在物流高峰期,通过输送人才帮助企业缓解用工压力,形成理论、实训和顶岗实践的职业教育体系。 (二)师资的对接 目前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师资虽然学历和职称都较高,但是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实践能力的缺乏,虽然高职院校为提高物流管理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作了很多努力和措施,但是成效一般。为了在短时间内改变这种状况,通过对区域经济内的物流企业调研,引入企业人员到课堂是一个很好的 方法 。企业人员对学校师资的补充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企业领导,他们到学校的教学活动主要是以专题讲座展开,通过领导的现身说法,谈论物流行业的特点和未来的发展方向,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第二个层次是一线熟练操作人员,他们在学校主要可以从事实验指导工作,如每学期空出一周时间来进行课程实训,那么他们就可以在一个星期内教会学生实际工作中的主要技能,如仓储工作技能、物流企业工作平台操作技能、快递行业从业技能等等。第三个层次是企业专家,这些专家不仅具有较强的工作实践经历,而且还有较高的学历和职称,如高级工程师、高级经济师。高职院校可以把部分课程直接外包给他们,让他们从事该课程的全部教学,如物流设施设备、物流现代信息技术等等。 (三)教学过程的对接 教学过程的对接强调企业参与整个教学过程。一般说来可以有三个模式:企业见习参观、企业顶岗实训和举办企业订单班。企业见习参观是指教师带领学生到企业参观学习,为了让学生对物流行业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对某些物流操作有一个大致的思想轮廓,在课程开设前可以进行相关的企业参观或者是认知实习。如讲授国际物流课程的时候就可以带领学生到相关的国际物流企业参观,通过对企业的参观,让学生对整个国际物流操作有一个全面的认识,知晓国际物流的重要环节和节点。企业顶岗实训就是安排一个月甚至更长时间的企业真实工作,安排真实的工作任务,让学生投入到实际的工作中去,这就是国家提倡的工学结合交替学习。为了让区域内的物流企业个性化地培养学生,订单班是一个很好的尝试,订单班强调公共专业课程和企业课程的平衡,在学习完物流管理重要的专业课程后,加入企业课程,把企业新员工培训、企业的在职培训放到课程中去,做到物流管理订单班的学生毕业后直接能够上岗,节约了企业人力资源的招聘、培训成本,也减轻了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改变了高职学生就业难的局面。 (四)证书的对接 国家目前在很多行业制定了从业标准并且展开了相关的考试,考试合格即可以颁发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就整个物流行业而言,目前也推出了相关的职业资格考试。为了让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能够具备相关的行业资格,学校教学要把证书的获得作为课程成绩,甚至是毕业的必要条件之一。目前很多物流企业比较推崇的行业证书有:物流师证书、报关员证书、报检员证书、国际货运代理从业资格证书、危险货物操纵员证书、快递员从业资格证书等等。 三、结束语 高职教育的发展必须建立在区域经济发展和区域企业合作的基础上,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要对社会开放,结合区域经济的发展,与区内企业紧密互动,不负国家对高职教育的历史使命,为区域提供人才保证,促进区域经济物流行业发展,打造一批不仅在区域内有名气,而且享誉国际的物流企业品牌。 物流毕业论文篇三:《电子商务下的物流与物流管理》 摘 要:近几年来,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的商务模式给人类带来了一次史无前例的产业改革,这次改革的结果是将人类真正带入信息社会。然而在电子商务的发展过程中,人们发现,作为支持有形商品网上商务活动的物流不仅已成为有形商品网上商务活动的一个障碍,而且也已成为有形商品网上商务活动能否顺利进行的一个关键因素。因而物流已成为电子商务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电子商务 物流 管理 1.现代物流是电子商务发展的必备条件 现代物流技术为电子商务快速推广创造了条件 电子商务是各参与方之间以电子方式完成的业务交易。通常,每笔成功的电子商务交易都会涉及到四个方面:商品所有权的转移、货币的支付、有关信息的获取与应用和商品本身的转交,即商流、资金流、信息流和物流。其中,商流是本质,物流是基础,信息流是桥梁,资金流是目的。每天在全球范围内发生着数以百万计的商业交易,每一笔商业交易的背后都伴随着物流和信息流,贸易伙伴需要这些信息以便对产品进行发送、跟踪、分拣、接收、存储、提货以及包装等。在信息化高度发展的电子商务时代,物流与信息流的相互配合变得越来越重要,在供应链管理中必然要用到越来越多的现代物流技术。 物流技术是指与物流要素活动有关的所有专业技术的总称,包括各种操作方法、管理技能等,如流通加工技术、物品包装技术、物品标识技术、物品实时跟踪技术等。物流技术还包括物流规划、物流评价、物流设计、物流策略等。当计算机 网络技术 的应用普及后,物流技术中综合了许多现代技术,如GIS、GPS、EDI、Bar Code等。物流业在采用某些现代信息技术方面的成功经验和规范集成,为电子商务的推广普及铺平了道路。 物流配送体系是电子商务的支持系统 现代物流配送可以为电子商务用户提供多方面的服务,根据电子商务的特点,对整个物流配送体系实行统一的信息化管理,按照用户网上输入对订货要求,物流配送企业在物流基地进行理货、配货作业,并根据计算机选择的最优送货路线将配号的货物送交收货人。先进的配送方式对物流企业提高服务质量、降低物流成本、优化社会库存配置,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具有重要意义。现代配送作为物流的一种有效地组织方式,代表了现代市场营销的发展方向,是对传统物流方式的革命。 物流配送系统提高了社会经济运行效率 物流配送企业采用网络化的计算机技术和现代化的硬件设备、软件系统及先进的管理手段,严格按照用户的订货要求进行分类、编配、整理、分工、配货等一些列理货工作,定时、定点、定量地交给各类用户,买足其对商品的需求。物流配送以一种全新的面貌,成为流通领域革新的先锋,代表了现代市场营销的主方向。新型物流配送比传统物流方式更容易实现信息化、自动化、现代化、社会化、智能化、简单化,使货畅其流,物尽其用,既能减少生产企业库存、加速资金周转、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又能刺激社会需求,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 2.电子商务对物流配送的要求 提高信息化程度 物流配送信息化表现为物流信息收集的数据库化和代码化、物流信息处理的电子化合计算机化、信息传递的标准化和实时化、物流信息存储的数字化等。因此,条码技术、数据库技术、电子订货系统、电子数据交换、射频技术、管理信息系统、企业资源计划等先进的管理策略,应在我国的物流配送企业大力推广运用。 完善物流管理系统功能,提高售后服务质量 针对网上购物出现的送货时间过长以及迟迟没有货源的现象,作为电子商务公司,为了能更好的服务顾客,应加强顾客和供货商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反馈。这样既能给用户节约订单处理费用,又可以节约用户的时间,逐渐提高人们对网上购物的信任感,使得电子商务良性、稳步发展。 降低配送服务价格 在我国发展电子商务的过程中,实现大规模的网上购物一直困难重重,物流配送费用偏高,特别是零售型的网上交易,为每个客户实现送货上门是高成本的,必须努力降低成本,解决电子商务公司与物流配送企业之间在配送服务价格方面的矛盾。 完善法律政策 针对电子商务物流配送出现的种种问题,政府有关部门应该积极研究电子商务的特点,迅速制定有针对性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以规范电子商务活动,增加企业和广大消费者对电子商务的信任感。 积极反战第三方物流企业 “第三方物流”一般在物流管理经验、人才、技术、理念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优势,能够对电子商务交易中供求双方的所有物流活动进行全权代理,同时第三方物流资金雄厚,具有建立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基础上的物流管理软件,可以充分利用现代物流技术,保证客户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查看货物及获得配套的服务,参与电子商务交易的双方可以把物流委托给专业物流企业,专心于电子市场的开拓和商务效率的提高。 建立全国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发展第四方物流 第四方物流能提供综合的供应链解决方案,以整合社会物流资源,提高我国物流产业的综合协同能力。 3.电子商务企业选择物流模式应考虑的因素 电子商务企业在进行物流决策时,应根据自己的需要和资源条件,综合考虑以下主要因素,慎重选择物流模式,以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物流对企业成功的影响度和企业对物流的管理能力 物流对企业成功的重要度高,企业处理物 流的能力相对较低,则采用第三方物流;物流对企业成功的重要度较低,同事企业处理物流的能力也低,则采用外购物流服务;物流对企业成功度要求度很高,且企业处理物流能力也高,则采用自营物流。 企业对物流控制力的要求 越是竞争激烈的产业,企业越是要强化对供应和分销渠道的控制,此时企业应该自营物流。一般来说,主机厂或最终产品制造商兑渠道或供应链过程的控制力比较强,往往选择自营物流,即作为龙头企业来 组织全过程的物流活动和制定物流服务标准。 企业产品自身的物流特点 对于大宗工业品原料的回运或鲜活产品的分销,则应利用相对固定的专业物流服务供应商和短渠道物流;对全球市场的分销,宜采用地区性的专业物流公司提供支援;对产品线单一的或主机厂做配套产品的企业,则应在龙头企业统一下自营物流;对于技术性较强的物流服务如口岸物流服务,企业应采用委托代理的方式;对非标准设备的制造商来说,企业自营物流虽有利可图,但还是应该交给专业物流服务去做。 企业规模和实力 一般来说,大中型企业由于实力较雄厚,有能力建立自己的物流系统,制定合适的物流需求 计划,保证物流服务的质量。另外,还可以利用过剩的物流 网络资源拓展外部业务。而小企业则受人员、资金和 管理的资源的限制,物流管理效率难易提高。此时,企业为把资源用于主要的核心业务上,就应把物流管理交给第三方专业物流代理公司。 物流系统总成本 在选择物流模式时,必须弄清不同的模式物流系统总成本的情况。其计算成本是:物流系统总成本=总运输成本+库存维持费用+批量成本+总固定仓储费用+总变动仓储费用+订单处理和信息费用+顾客服务费用。 这些成本之间存在着二律背反现象:减少仓库数量时,可降低仓储费用,但会带来运输距离和次数的增加而导致运输费用增加。如果运输费用的增加部分超过了仓储费用的减少部分,总得物流成本反而增大。所以,在选择和设计物流系统时,要对物流系统的总成本加以论证,最后选择成本最小的物流系统。 第三方物流的客户服务能力 在选择物流模式时,考虑成本尽管很重要,但第三方物流为本企业及企业顾客提供服务的能力是选择物流服务至关重要的。也就是说,第三方物流在满足企业对原材料及时需求的能力和可靠性,企业应把第三方物流对自己的零售商和最终顾客不断变化的需求的反应能力等作为首要因素来考虑。 4.小结 电子商务的 发展,对物流的概念提出新的内涵。在计划 经济体制下的物资流通中,商流的实现是主要的,物流往往被肢解为几个分散独立的互不相干的环节,而不被重视。而像运输部门等一些部门,他们对自己所成都哪的物流工鞥 农业不十分清楚,似乎物流仅是物资供应部门的事,而物资供应部门也这样认为,所以就大建仓库,搞配送……而实际物流业是一个综合服务业,其综合服务能力表现为:物流各环节的服务能力;各种物流资源的整合能力;综合物流代理商的运营能力;供应链管理能力在服务理念上,不仅要重视商流服务,更要重视物流服务,不仅要重视各环节服务,更要重视综合服务。 猜你喜欢: 1. 有关物流毕业论文范文参考 2. 物流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3. 关于物流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4. 关于物流毕业论文范文 5. 3000字物流管理论文范文

这个让我来帮你搞定吧

zhao我铁路物流管理平台研究——以某一铁路局为例本课题要求了解物流配送流程,掌握一门编程语言。内容:1/某一铁路局物流现状调研;2/目前物流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3/基于最优化理论,进行此铁路局的理想物流配送中心设计;4/构建物流管理信息平台。重要研究问题:依据配送货的最优路径进行此铁路局的物流中心设计(包括物流需求分析, 物流配送路径分析, 仓储中心和物流中心的规划),以及可以承接货运需求,进行配送货和物流仓储管理等的物流信息管理平台的构建。

公路行业政研论文范文

交通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如何发展与使用交通设施和运输工具,以满足社会需要的科学,它研究交通经济的发展及它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规律。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交通经济学相关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 要:交通运输经济是社会经济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及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过程中扮演着极其关键的作用。本文首先阐述了发展交通运输经济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分析了交通运输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同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思路和对策。

关键词:交通运输;经济发展;困境;对策

中图分类号:U文献标识码: A

我国交通运输经济的发展虽有了一定成就,但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不断推进,运管部门和运输企业仍将面临着越来越重的压力和挑战。我们既要培育、完善和发展运输市场,又要考虑部分偏远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造成交通运输发展落后的情况,确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顺利进行。

1 发展交通运输经济的重要作用

(1)经济作用。

当交通运输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就会制约经济的发展速度,当交通运输发展超前于经济的发展,就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经济的发展速度。同时,交通运输中具有五种不同运输方式,既要可以满足国家下达的货运和客运运输要求,又可以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节奏调节各自的运输量,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讲,都能够创造可观的经济价值。

(2)社会作用。

现代化的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与社会稳定、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休戚相关。因此,交通运输行业必须要不分昼夜,不分季节,全天候地保障运输的正常通行。在一些特殊时期和面临突发事件时,交通运输的作用就会凸现出来。如发生地震、洪水、大火、海啸等灾难时,需要交通运输提供救灾物资和人员的运输服务;在战争时期或国家财产受到威胁时,交通运输都是抢救危亡,恢复社会正常秩序的重要保障。

(3)沟通作用。

交通运输行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战略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行业,是制约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促进区域经济的合理布局与协调发展,除了要发挥中心城市的作用外,还要以交通运输为依托,充分借助公路、水运、空运等多种运输方式的优势。依靠若干条纵贯南北的各大运输通道,贯通各个跨地区的经济区域和重点产业,进一步优化生产力布局和资源配置,交通运输将会起很大的促进作用。

2 交通运输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问题

(1)交通运输发展相对滞后。

当前,我国交通运输行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问题比较突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突飞猛进,无论是企业的生产规模,还是人民的生活水平,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我国的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却没有跟上步伐,存在着运网设计不够科学合理、运网规模不足、运输基础设备和交通运输管理水平欠缺等问题,造成了我国的交通运输管理和建设水平远远落后于欧美发达国家。同时,由于我国人口密度大,城市较密集,虽然交通运输的密度和使用量远远超过了一些发达国家,但仍面临着巨大的运输压力。

(2)交通运输建设资金缺乏。

建设资金投入不足是导致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的重要瓶颈。一方面,在新的历史时期,由于我国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各种经济活动竞争激烈,从而导致了原材料等物质资源价格的提升,以及人力资源的紧缺和人力费用的增加,因此,由于种种因素的制约,投入到交通运输方面的资金就相对有限。另一方面,由于各个区域的经济发展不均衡,也导致了对交通运输方面的资金投入差距较大,造成了各地区交通运输建设情况参差不齐。虽然国家和地方政府都投入了不少的建设支持资金,但相对于我国经济发展需求和交通运输发展现状还远远不够。

(3)交通运输网络不够合理。

交通运输网络畅通与否,对地区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目前,我国交通运输存在的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就是城市运网设计不够科学合理。在经济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无论是企业生产的现实需要,还是人民日常工作生活的切实需求,都需要一个畅通的城市运通网络。然而,从我国城市交通的现状来看,很多城市都存在严重的堵车情况,严重影响了物流运输的运输效率,严重阻碍了人民工作生活的节奏,限制了城池经济发展的稳健步伐。

(4)交通运输个性化服务欠缺。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更加关注自身生活品质的提升,对交通运输工具的选择和交通运输服务的个性化要求也越来越高。由于受到投入资源的约束和成本控制的现实要求,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交通运输行业服务人员 文化 水平和从业素质相对较低,致使我国的交通运输行业在个性化服务提供方面还存在很大的欠缺和不足。由于无法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服务需求,加剧了运输行业内同质化服务的趋势,导致了交通运输行业获利能力的下降。

(5)交通运输安全保障不足。

交通运输的安全问题一直是危害社会和人身安全的最大问题。受交通运输基础建设和运营管理等方面的影响,铁路运输常出现严重交通事故,公路的交通事故也频频发生,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消费者对交通运输服务的购买信心,从而降低了交通运输行业的经济发展。

(6)交通运输管理体制落后。

整体素质偏低是交通运输行业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造成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我国交通运输管理体制落后,还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经济体制。比如,当经济快速发展时,交通运输却难以承载过剩的运输量,而经济低迷时,由于交通运输需求量下降,交通运输的获利又会降低。因此,为了保障交通运输不能够适应经济发展步伐,必须要进行交通运输管理体制改革。

3 促进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的对策

(1)明确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目标。

交通运输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性产业,对社会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紧密相关。要想促进交通运输经济的有效发展,首先要结合我国经济发展和交通运输的实际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估预测,制定全面的发展规划和发展战略,厘清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的思路和方向,明确交通运输经济的发展目标和任务,通过行政政策的引领、健全机制的管理逐步优化交通运输经济的发展之路。

(2)加强交通运输建设投资力度。

资金不足是遏制我国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的重要障碍。由于交通运输涉及的方面广、规模大,在基础建设和常规管理上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首先,要多 渠道 进行资金的筹集。对于交通运输的投资,除了国家和政府以外,还应该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积极吸纳社会资金和国外资金的投入。同时,通过征收各种交通费用,加强对交通运输设施的建设与维护,将资金利用发挥到最佳程度。其次,要控制行业成本。能否有效地控制成本是我国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的关键。各个交通运输企业要建立成本控制盒资金管理的联动机制,通过合理的资金预算、资源配置、效益评价等环节,逐步实现交通运输行业的内涵式发展。

(3)加强交通运输的综合管理。

交通运输经济的发展涉及到交通运输的方方面面,因此,必须要加强交通运输的综合管理。首先,要加强交通运输的网络管理,确保对交通运输情况进行随时随地的监控和管理,进一步建设好交通运输网络中的基础设施,增加电子监控仪器的使用效率,提高相关管理人员的管理技术水平。其次,要适度开展个性化服务。在人们生活出行的消费领域,交通运输企业要尽可能的提供个性化的运输服务。这样既可以实现经济利益的提升,还可以获得一定的社会效益。但是,交通运输行业也要把遵循适度的原则,处理好个性服务与大众化服务的关系。最后,要加强安全运输的管理。交通运输企业要加强对部分工作人员的工作素质和业务技能的培训,加强对交通运营单位的考核和日常管理,做好安全审批工作,遏制各种交通安全隐患,确保交通运输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4)优化和完善交通运输管理机制。

要促进交通运输经济的有效发展,必须要完善交通运输的管理机制。通过建立健全交通运输管理机制,进一步优化交通运输结构,才能充分发挥交通运输的经济作用。首先,要制定有效地交通运输政策,从政策层面对交通运输实施宏观调控和指挥。其次,要做好交通运输的发展规划和发展战略,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通过科学合理的战略规划和布局,逐步实现交通运输的结构优化。最后,通过相关法力和 规章制度 ,规范交通运输市场,使交通运输市场的发展与市场经济发展协调和同步。

参考文献:

[1]刘丽华.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的区域因素分析[J].现代商业,2013(30).

[2]侯永慧.我国交通运输经济现状及发展战略分析[J].旅游纵览,2011(12).

[3]连凯.我国交通运输经济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中国城市经济,2011(30).

【摘 要】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交通运输经济作为流通经济范畴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支柱性产业之一,在人们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首先阐述了发展交通运输经济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分析了交通运输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同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思路和对策。

【关键词】交通经济;运输发展;效益研究

中图分类号:F511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交通运输经济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性产业之一,在人们的生产、生活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因此,面对交通运输行业的蓬勃发展,加强对交通运输经济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现实意义。

1.对公路交通经济影响的研究

公路交通很大成度上促进了经济增长

公路交通对国民经济的促进主要是用公路交通行业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来衡量的,包括公路交通行业直接创造的增加值和间接创造的增加值,以及直接和间接创造的就业机会。

建筑业提供的是有形的产品,运输业提供的是无形的服务,二者都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物质生产部门。二者在提供有形产品或无形服务的同时,本身也都创造了由劳动者报酬、生产净税额、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等组成的增加值,从而成为国内生产总值的主要贡献行业。公路交通行业间接创造的增加值是指与公路交通行业经济活动密切相关的 其它 行业经济活动所创造的增加值,因此也称对相关行业的促进作用或波及作用,这种波及作用由三部分组成:后向波及作用、前向波及作用和消费波及作用。公路交通行业间接创造的这些增加值也是国内生产总值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交通运输会直接或间接地创造大量就业机会,从而使交通行业成为接纳社会劳动力的重要部门。

公路交通对产业结构有重大影响

交通条件是产业区位选择和产业布局调整的重要影响因素。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生产和生活条件发生变化,产业布局也将随之调整。理论界对产业结构这一经济学概念一般定义为产业总体中各产业的比重及产业间的相互关系。产业结构调整就是要实现各产业间的合理比例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寻求各产业向更高的适应层次演变,即促使产业结构的合理化,进而高度化(或高级化)。

公路建成后,将会引起沿线地区的产业结构的变化,促使其进一步优化,朝着合理化、高度化的方向发展,最终达到优化的产业结构,优化的过程主要表现在: 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公路建成后,将消除资源的空间距离和时间距离,有利于改善区域内产业间的资源配置,对原先相对不合理的产业结构进行有关变量的调整,理顺结构,使资源的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更高;产业结构的高度化,产业结构随着需求结构的变化向更高一级演进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产业结构的知识集约化和经济服务化,使得产业具有更高的附加价值。

2.对城市轨道交通经济的分析

城市轨道交通微观经济效益研究

所谓微观效益,是指个别部门、个别单位、个别企业和个别项目的经济效益。城市轨道交通投资的构成,主要由基础设施和运营设施投资两个部分组成。这种投资结构是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项目投资区别于其他工业项目投资的重要特点。基础设施所形成的固定资产不仅可以为城市轨道交通营运业务服务,而且也为相关的许多企事业部门服务。城市轨道交通的费用及效益分析主要通过分析它的财务状况,财务分析的主要步骤有,收集各项基础资料,分析轨道交通 企业运营 情况,根据城市轨道交通的设计能力,预测财务分析所需要的各项参数和确定计算条件,明确资金来源、借款条件、偿还方式,编制财务报表,计算各项效益指标。

城市轨道交通宏观经济效益研究

所谓宏观效益,是指国民经济整体的经济效益,也就是从国民经济全局来考察的整体效益。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项目的宏观经济效益一般是指建设项目在其投资修建过程中对区域社会经济所带来的直接或间接效益,以及项目建成通车之后,在一定时期内,对区域社会、经济等方面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3.我国运输发展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交通运输发展取得了巨大成绩

运输路线不断延长,交通运输布局有所改善,运输装备数量不断增加,技术水平有了提高,客货运输量日益增加,运输服务质量也不断提高,运输法规建设有了很大进步,运输体制改革正稳步推进,运输市场在不断规范,交通运输科技创新能力增加,人才队伍壮大。

其中我国的交通运输线路从1980年的万公里,2006年达到公里,增加倍,铁路通车里程达到了万公里,比1980年增加;公路里程达到了万公里,比1980年增加近3倍,并且高速公路从无到有,达到万公里。

我国运输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运输线路少,通达程度较低,主要运输方向上能力严重不足,瓶颈状况又出现,铁路、内河发展相对滞后,运输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交通运输技术准备水平有待提高,同时运输质量也有待进一步提高,交通安全状况堪忧,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问题愈来愈突出,交通运输体制改革有待深化。

我国运输发展面临严峻形势,经济全球化和地区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已融入全球经济之中,对外贸易往来不断增加,加之供应链不断延长,对中国交通运输业提出了新的要求;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伴随全球的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要求提供数量足够的、高质量的运输服务;全球经济稳定增长要求交通运输业持续快速发展;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运输需求量将不断增加。

4.运输发展的改善和目标

完善交通运输发展的战略布局

“十一五”规划中的优化发展交通运输业,加快发展铁路运输,积极发展水运,进一步完善公路网络,优化民用机场布局的方针,对未来一个时期内交通运输建设起指导作用。

加强网络运输建设,增加运输网络长度,提高运输网络密度,加快西部地区交通运输网络建设,改善运输网络布局,加强地区运输大通道的建设,加强与周边国家、地区运输网络的建设,并且加强洲际交通运输网络的布局与建设,加强交通运输枢纽的布局与建设。同时要注重加强交通运输系统建设,研究运输系统建设内容,加强我国运输系统建设,完善国际旅客运输系统。其中货物运输系统建设要完善集中箱运输系统建设,加强大宗散装货物运输系统建设,加强件杂货运输系统建设和特种货物运输系统建设,还要加快货邮快递系统建设。

交通运输发展的目标

公路建设主要是完成国道主干线建设,加强西部地区公路主干线和边防公路建设,提高公路 网络技术 等级,加快县道、乡镇道路的建设,强化公路主枢纽建设。水路建设要加强港口建设,大力加强内河航运设施建设,加强船队建设。民航建设要加强机场建设,加快发展民用航空机队建设。管道建设要加强输油管道建设和输气管道建设,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要加强城市地铁和轻轨系统建设,加强城市轨道交通与城市道路系统连接设施的建设。

要较快实现如上目标我们要实行积极的运输政策就必须实行积极地运输政策,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快交通运输建设,采取有力的政策 措施 扶持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加快交通运输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调整和优化运输结构,制定和实施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政策,大力发展交通运输装备工业,加快人才队伍建设和创新能力。

5.结语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交通运输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份额不断增加,已经逐步发展成为社会经济中的支柱产业。交通运输是社会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相互联系的纽带,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日常生活等各方面都需要交通运输来做保障,对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朱国宏,__青,杨小勇.上海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间接经济效益[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04:389-391.

[2]滕素珍.数理统计[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3]王庆云.中国交通发展问题研究:交通发展观[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浅谈交通经济学相关论文相关 文章 :

1. 大学关于经济方面的论文

2. 交通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机制探析

3. 有关城市公共交通论文

4. 关于石油经济学论文范文

5. 区域经济毕业论文

6. 经济发展毕业论文

7. 浅谈会计教学毕业论文

交通运输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增长,交通运输业得到了全面发展。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交通运输的毕业论文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交通运输的毕业论文范文篇1 试论交通运输专业的创业教育 加强创业教育,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对于缓解就业压力,提高就业质量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在社会发展需要及我校向创业型大学转型的背景下,我们交通运输学科积极开展创业教育,增强学科及学生竞争力,是大势所趋。 交通运输学科的创业教育当着重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树立正确的创业教育理念 首先要建立明确的培养目标,即要造就有文化、有实用价值的从事汽车运用、汽车服务和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等领域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学生在校期间必须为今后各自选择的职业做好准备,以便成就计日可待。 其次要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教育理念,使学生明白作为一名创业者需要培养哪些素质,这些素质以什么样的课程结构来体现以及这些素质培养的最佳方法有哪些。结合本专业的培养目标以及专业特点,就有助于学生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明确学习的目的,同时也有助于其创新意识的建立。 2 建立创业型师资队伍 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选派优秀的教师参加国家或高校组织的创业教育培训班,学习创业教育教学的相关知识,或者选派教师到国外进修,了解和学习国外先进的创业教育经验。鼓励教师到与交通运输专业相关的企业进行实践活动。聘请创业教育专家到学校对全体教师进行创业教育讲座,强化全体教师的创业教育意识。聘请一些投资家、企业家作为兼职教师,弥补教师的实践经验不足,建立创业教育的新型师资队伍。 3 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 理工科学生在创业实践中有专业优势,但在知识结构、性格心理、适应能力等方面却存在一定的不足,如何在发挥其核心能力的同时弥补其他方面的不足是创业教育不可回避的任务。 可以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1)减少专业课程,拓宽基础课程,比如法律、机械、金融等,加强通识教育;(2)增加综合性课程,也包括跨学科、跨专业的课程,比如管理学、运输组织学,使学生形成综合性的知识结构;(3)开设足够的选修课程供学生选修,并有完善的选修制度和学分制度,例如同时学心理学、生理学和经济学,并进行相应的学位考试等,为学生跨学科、跨专业、跨系选修课程创造条件,这样才能保证学生有以专业知识为基础的综合性知识结构;(4)单独开设创业课程,讲述创业者的基本素质,发现和挑选创业机会的过程,成功创业者如何制定商业计划,寻找资金来源,新企业融资的各种关键问题,债务资本市场的新现实情况等。 4 采用创业教育的教学方式 实施创业教育,需要创业教育的实施者既要讲授创业教育的基本原理,更要在与受教育者的沟通过程中,对其进行耳濡目染的创业教育。这种理想的教育方式与方法是: (1)互动式的教学方法。师生双方在互动的沟通中激发创业的火花,悟出创业的真谛,使学生具备“别人能创业,我也能”的思想意识。 让学生们对经营一个4S店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的一系列问题进行探讨,如在汽车服务行业中如何有效地进行商业交流与公共交往?如何提高在建设经营过程中精确分析和做出正确判断的能力?如何充分利用有效资源来制定商业计划等等,展开自由畅谈和思维互激,目的是营造高度激励的学习与探究氛围,使学生能突破各种思维障碍和心理约束,建立一个充满激情、热情高涨的探究性课堂。 (2)通过案例教学实现探究性。通过对精心选择的案例的分析,不仅增加了教学的鲜活性,而且培养了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与分析问题的能力。 (3)“虚拟创业”教学环节 让学生体验创业过程,在课程教学中增设“虚拟创业”教学环节。教师在教授某一课程时,可结合现场教学方式,比如汽车维修工程,可去汽车维修厂或者4S店的维修部进行现场教学;物流工程联系物流企业,实地观摩教学;运输组织学就到当地的公交公司现场教学。同时也鼓励学生带着设计好的创业方案,到某家企业去检验是否具有可操作性,还可以在某个创业岗位上实习,从中获得创业理论与实践上的经验。这种在“虚拟创业”过程中探究所得的创业体验,可以潜移默化地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和提高创业所需要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与判断能力。 5 增加实践学习 可以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到工厂、农村等地参观考察,使他们了解社会、了解市场,加深感性认识,深化理性认识。针对创业热点及其相关经济环境开展市场调查,在调查中了解实际并进行自我教育,更理性地修正其创业目标。建立广泛的实践基地,使大学生不再是象牙塔里的一介书生,而是能根据社会需要自我创业的有用人才。鼓励学生利用“打工”机会,尝试经营活动,如帮助公司推销产品、参加企业咨询服务或经营策划等,培养创业素质,锻炼创业能力。如要求高年级学生组织团队,应用所学的物流知识或维修技能,帮助学校附近的物流公司、4S店完善运作和决策;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校或国家举办的科技创新大赛,开展科技活动,尝试发明创造,努力将技术成果市场化,如申报专利,进行成果转让,在技术市场里尝试创业;指导学生借助某些有利条件,先进行一番试验性经营,检验自己的创业能力,培养企业运作的技巧,然后创办小型公司,尝试自立门户等。 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转变就业观念,加强创业教育,引导毕业生自己创业、自主就业,将有利于增强学生及专业的竞争性,有利于毕业生资源的合理配置,减轻社会的就业压力,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发挥积极的作用。 交通运输的毕业论文范文篇2 浅析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交通运输经济管理 前言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其对生活质量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必须大力发展交通运输业。我国在最近几年先后颁布了很多交通运输管理条例,像道路交通安全法、道路运输条例的等法规,使得运政部门在管理交通运输上更加制度化,为交通运输管理提供法律依据。在当前的时代要求下,交通运输发展难度逐渐加大,相应的交通运输经过管理难度也逐渐加大,我国政府和相关部门必须在结合新时代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的基础上,制定相应有效的交通运输经济管理方案,保证交通运输网的有效发展。 1、交通运输经济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当前各行各业都体现出了较强的经济发展速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逐步完善自身的管理制度,进行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改革,最终获得了长足进展,这一点在交通运输行业中也不例外,尤其是相对于原有的交通运输状况来看。市场经济与交通运输之间的联系是十分紧密的,二者互相影响,相互促进,因此,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加强交通运输的经济管理对于整个交通运输链和经济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交通运输正经历着天翻地覆的变化,其发展速度和规模都有了较大变化,究其原因,主要就是因为我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了交通运输的经济管理。具体说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交通运输经济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于交通运输进行经济管理是时代的要求,尤其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各行各业都体现出了市场经济的属性,市场经济已经成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主流,对于交通运输这一我国较为核心的行业来说更是应该加强其自身的经济属性, 所以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加强交通运输的经济管理,做好管理的改革和创新,使其更适合于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模式,促进交通运输的全面发展。 (2)加强交通经济管理也是当前我国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交通经济管理在一定程度上来说也就是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做出了重要贡献。因为交通运输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决定了在进行经营体制改革中必须把交通运输行业作为一个重点来抓,做好了交通运输的经济管理工作,不仅仅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其自身经营体制的改革,还能够通过交通运输的基础服务属性促进其他各个行业的经济发展和体制改革,进而对于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可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做好交通运输经济管理不仅仅是当前社会时代发展的要求,还能够有效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良性改革和持续进步。 2、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交通运输经济管理对策研究 随着市场经济制度的不断改革, 相应的交通运输经济管理难度也不断增加, 因此在实际的交通运输经济管理工作落实当中,存在的问题是比较多的,要想从根本上提升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交通运输经济管理效率,必须采取相应有效的对策,具体包括以下五大对策。 第一,要加大交通运输行业内部管理力度。对于各个企业来说,要想促进企业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必须加大内部管理力度,从根本上落实好内部监管工作,交通运输行业也是如 此。要想促进交通运输行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必须保证内部管理工作落实及时和到位。在实际的内部经济管理当中,必须在结合企业实际发展情况的基础上,制定相应合理的经济管理 制度和体系,而企业交通部门管理人员是核心工作主体,要想从根本上保证管理工作的有效落实,必须加大对管理工作人员的专业化培训,提升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和综合素质,促进 交通运输业的稳定发展。另外,还要完善相应合理的绩效考评制度和奖惩制度,保证考评公正性和严谨性,督促工作人员认真工作,从根本上提升管理人员工作积极性,提升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最终创建出一支专业化程度足够高的管理队伍,从根本上促进交通运输行业的长期稳定发展, 保证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经济效益。 第二,要从根本上落实好预算管理工作。 针对交通运输行业来说,加大内部预算管理是非常重要的,必须在结合企业情况的基础上,完善相应有效的预算管理制度。针对我国交通运输企业来说,对应的内部预算管理制度都比较完善,通过预算管理制度落实,可以从根本上落实好企业经济监管工作,还可促进各种管理职能的科学化分配。针对我国交通运输企业来说,已经加大对内部预算管理工作的重视度,只有完善内部预算管理制度和体系,才能从根本上提升企业市场经济竞争力,提升企业经济效益。但在具体的内部预算管理过程中,还必须加大对预算管理成本的控制力度,只有从根本上控制好企业经济成本,才能最终提升企业整体经济效率,促进企业快速发展。 第三,要从根本上落实好合同管理工作。 在实际的交通运输行业监管过程中,严格落实合同管理工作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加强合同管理,不仅能保证货主的根本利益,还能保证运输单位的根本利益,最终保证交通运输行业的有序发展。在我国很多地区都已经开展应用合同运输制度和体系,通过该制度和体系的合理应用,可以从根本上避免相关纠纷和矛盾出现,还能从根本上优化交通运输条件。因此,在实际交通运输经济管理当中,必须从根本上加大合同管理力度,保证社会条件最优化和环境和谐性。 第四,加强对现代化技术的广泛应用。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在实际的交通运输经济管理当中,也必须大力应用一系列现代化技术和先进设备,促进交通运输经济管理工作的有效落实,提升交通运输经济管理工作效率。针对交通运输企业来说,还要及时了解市场经济发展动态,及时分析一系列市场经济数据和信息,明确相关数据和信息的准确性及完整性,在有效应用网络信息技术和通信设备的基础上,创建出相对应的数字化模式,最终保证交通运输经济管理效率。 第五,加大路车综合化管理力度。 要想保证交通运输行业的不断发展,必须保证相关道路管理工作落实到位。仅仅完善交通运输经济管理制度,却没有道路的话,也无法保证相关商品的正常交易,无法创建出相对应的道路运输市场。所以,在实际的交通运输经济管理过程中,往往离不开道路管理和路车管理。但随着路车综合管理模式的有效应该,从根本上促进了交通运输市场的扩大化。在路车综合化管理模式应用下,不仅可以实现养路费稽征部门和运输监管部门的有效交流和合作,还增加了更多的市场管理部门,另外主要加强分级运输管理,不同的地区对应着不同的管理和服务机构,这样可以从根本上保证路车管理工作的有效落实。 3、结语 综上所述,交通运输的重要性是不容忽视的,尤其是其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程度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在今后的管理过程中要加强对于交通运输的管理和控制,尤其是要加强在经济方面的管理,这也是当前我国交通运输管理中的不足之处。只有针对当前我国交通运输经济管理中的问题,逐步完善交通运输经济管理制度,使其更适合于市场经济体制,才能够使交通运输获得更好更快地发展。 猜你喜欢: 1. 铁路交通运输毕业论文 2. 有关交通运输论文 3. 浅谈交通运输经济论文 4. 交通运输经济学论文 5. 铁路运输管理毕业论文

政治学论文公共号

写作思路:先写出政治与生活的关系,然后写出政治对于生活的意义。

正文:

政治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不管你是否感兴趣,政治在每个人的生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书的任务之一是让普通读者明白政治以及现代政治的运作模式,洞悉政治的本质,体验到政治丰富、生动、无处不在的特点。

美国气象学家曾提出“蝴蝶效应”,大意是说一只在南美洲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就可能两周后在美国得克萨斯引起一场龙卷风。“蝴蝶效应”对比较政治学同样适用。在全球化时代,任何国家、组织及个体都可能受到其他国家和地区政治状况的影响。

举例来说,一旦中东地区发生较大的政治冲突,就可能会令万里之外的日本心惊胆战,因为日本高度依赖中东地区的石油,中东地区政治动荡可能会使石油产量产生波动,进而影响日本的能源安全。

因此,即使是将来不从事学术研究的学习者,学习比较政治学也非常有用。如果你是某大型公司的管理者,当公司向海外拓展市场时,比较政治学的知识可以帮助你更好地了解该国的政治状况对投资的潜在风险,因为政治状况的变化(政变、族群冲突、腐败等)会对经济行为产生立竿见影的影响。而如果你要出国旅行,对该国政治体制与政治状况的了解,可以帮助你更深入地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

通过比较不断质疑、反驳,从而发现真正的、核心的问题,为人类进步提供智力支撑。发现问题以后就是回答问题,而比较也是包括比较政治学家在内的社会科学家通过回答问题创造理论知识的重要方法。

比较可以避开外在表象解释,发现真正的逻辑,创造真正的理论。因此,掌握了比较方法,就相当于掌握一把解开现实政治世界的钥匙。这也正是为何法国政治学家马太·杜甘将比较喻为知识发动机,为何杨光斌教授将比较政治称为“社会科学的知识增长点”的原因所在。

对于中国而言,“例外主义”苗头同样值得警惕。不可否认,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成就,但不能因此而片面强调中国的特殊性,更不能因此而陷入“精神的封闭”。在今天的全球化时代,任何形式的封闭都可能导致倒退。我们不仅要向历史学习,“以史为鉴”,更需要以“以他者为鉴”,在与其他国家的比较中更好地认识自己的国家和民族。

国际关系学院外交学考研参考书目清单:《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李景治主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国际政治学概论》 宋新宁、陈岳主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政治学导论》杨光斌主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年版;《国际关系史》(17世纪中叶――1945年) 王绳祖主编 法律出版社;《2014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原理考研复习精编》(含真题与答案);《2014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原理考研冲刺宝典》;《2014人大政治学原理考研模拟五套卷与答案解析》;资料参考:博优人大考研网。

论文就没法帮你写了,既不知道还有什么具体的要求,也不知道政治指的是哪一方面,马哲、毛概、还是……不过大体思路不是把政治理论与实际的生活相结合,就是理论联系实际,用理论论述实际,这样基本上就可以了。

2018年3月10日星期六是人大国关的考研复试,有幸参加外交学专业的复试,到3月15日打电话去人大问复试结果,确认自己通过复试了。从准备考研到复试完毕,中间差不多一年的时间,感慨良多,趁着对复试还有感觉就写下一些或许对学弟学妹们有用的经验。本次分享内容如下:

第一篇:考研过程整体认知

第二篇:初试专业课复习经验

第三篇:复试经验

第四篇:干货资源整理(绝对惊喜!!!)

第一篇:考研过程整体认知

当我写下这篇分享帖的时候,考研已经结束了10天,去北海的火车很平静,让我可以再次静下心,写下这些对考研备战的你有所裨益的话!

一、  考研认识:学历or梦想

为什么选择考研?我之所以考研,出于两个考虑,一是学历,二是个人兴趣与今后可能的就业方向。本科学历到底够不够用这是一个一直都有争论的话题,虽然因情况而定,比如你要是打算去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学历的重要性肯定比你在一家私企要大,因为这跟今后的升职空间关系很大,尤其是你想去大型国有企业、垄断企业,比如四大行、中石油、中石化这样的单位,本科生的话就…这里给大家附上一位人大硕士学长的帖子(他自己开的公众号,人气相当高)《秋招:一个网申全过的985本硕男生的血泪求职史 》

本科学历的确也可以让你找到一份很不错的职位,但现在的趋势是越来越多的职位关于学历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好的公司单位都有各种你想不到的门槛,比如**银行**岗位要求本科是985、要求硕士研究生及以上,更夸张一点“泰晤士高等教育2018年世界排名前30的高校”

就我个人而言,以也倾向于以后去国企或事业单位或政府机构工作,所以选择考研也就容易理解了。总之,这个话题无须我多说,大家结合各自情况取舍。

考研与高考,这两者区别真的很大!!!

1.   首先,高考准备了至少三年,然而考研对于我这种大三才决定,而且考研专业跟本科八杆子打到一起的人来说,同样是四门考试六个科目,却只有半年多点的时。

2.   其次,备考环境不一样。我是在17年的暑假结束之后才搬到图书馆五楼非考研区自习,虽然有一些每天都见得到的、同样在备考的面孔,但是同桌的、周边的人一换再换,不是高中那样固定的同桌,更没有那种每天早晚全班一起书声朗朗的背书场面,取而代之的是图书馆门口、楼道里三三两两的“凄凉”背书声。当然不排除有些人有固定的同桌;另一个更重要的环境是,考研气氛的问题,我们学校考研氛围不算很浓厚,今年考研多一点,但更多的是工作去了,也有参加国考的,到了秋招开始的时候,当室友都开始忙着投简历,拿到还不错的offer的时候,不知道你是否还坐的住,周围的人也时不时调侃说你也投简历留个后路呗,省的明年参加春招……

3.   对个人自觉性、自制力对要求不一样。高考是每个班都有班主任,每门课有授课老师,还有各种学习小组,这些可以监督你学习,但是考研没有这些(除非你去报类似新东方的全封闭式考研班),更多的是靠你自己监督自己的学习。

4.   但是二者也有联系。2015年冬天去北京参加一个比赛的时候去了趟人大,走走人大校园里跟高中同学聊天,又想起了自己14年的梦想还没有实现;16年自己在学校开水吧了,上半年忙着水吧的事情,下半年就去专业实习了,6个月。从一番雄心想要创业开辟自己的事业到选择考研,而且是跟本科专业没有半毛钱关系、非常文的专业,这个360度的戏剧性转折,有很多故事可讲,如果有机会,我愿意跟你促膝长谈,压缩了就是一句话——找对目标,瞄准定位。总之,这一切结束之后更加坚定了我考人大的决心,当年是想学法学,如今选择了更感兴趣的外交学。

二、  择校择专业:城市、学校、专业三步走

考研,最首先的是确定目标,相信很多人都知道,尤其是对于自主命题的学校,因为涉及到如何选择复习参考书、参考资料、找历年真题等内容,各个学校不一样。如果是全国联考,可能存在先复习,到报考的时候看复习情况选择学校,这表面上看起来是那个很求实的做法,但在我看来是不靠谱、不踏实的表现,因为这会给你增加侥幸心理和各种松懈,“反正到时看情况嘛”……你还记得高考的时候那种很强的目标感和干劲吗?那是因为把梦想的大学写在桌子上!反正,对于这一点,如果你首先想到一个很想去的学校,那最好不过,当然再结合实际,比如自己的学习能力、抗压能力和心态,具体如何操作,大家可以参考其他更详细的资料。

三、  如何利用200多天实现蜕变

(一)     避免干扰与诱惑

1.   手机:考研复习的时候,我一般把手机开飞行模式,除非查资料、查单词,一般只在饭点和晚上10点后关闭飞行模式,这样复习的效率真的更高,不信你试试!

2.   社交app:微信、微博、QQ,9月开学之后,微博卸载,微信和QQ都只在饭点看消息,其实给你发消息的人也不多,有事情留言就行了,耍朋友的更要相互理解;微博真的有毒,反正我也没有屏蔽那些乱七八糟的消息,直接卸载了,肖大神的动态他会在微信公众号发重要内容,就别惦记着跟他微博互动了,各种考研资料加群、关注微信公众号就行了,定期收集,不需要每天都看看更新没有。

3.    保研、国考、秋招——专注坚持pk留后路?:如果你成绩不是那种很有希望拿推免生资格的,最好别瞎凑热闹了,这事不仅费时间,还可能弄坏心态;国考、秋招,如果你认定了要考研最好断了这个念头,你老想着多留条路,最后可能你拿到的结果比你预设的还要差,大四了,选择的确很丰富多样,但我坚信,专注坚持比“留后路”“选择多”是更具有含金量的选项,能把后者运用到极致的人,他的优秀可能不是我背能望其项背,对于我们更多的人而言,选择后者的话很可能就操作成了“三心二意”“一事无成”,真的,能把一件事情踏踏实实做好那就很不错了!

(二)     资料收集与整理

考研跟高考还有一大区别是,信息不太透明,所以我说信息为王应该没人反对,这种信息包括你从任何渠道收集的,院校公开、贴吧、各种群、人脉、乃至出题老师的课程、论文、学术会议等等。从萌生考研的想法,到浏览院校信息,到查找考试参考书、历年真题、购买参考资料,再到自己整理电子资料,这个过程一直持续到开考前2天,我把自己的“论述题背诵资料”整理打印出来,初试的信息收集整理工作这才结束了,详细流程:

1.   第一阶段是浏览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在院校信息库查找人大的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招收人数、考试科目等等;然后是人大研究生招生信息网,里面有人大各个学院历年的报考人数、招收人数等等信息;再就是人大国关的学院网站等。

2.  第二阶段是购买考试参考书和参考资料

专业课的书比如《政治学导论》《国际政治学概论》等都可以在淘宝上找到,也可以找之前考过的学长学姐买,很可能有附带赠送资料,比如我之前就是买了一位学姐用过的参考资料,价格很实惠价哈哈!我知道的在出售人大国关专业课参考资料的有【微信公众号:国关小站】、【张锐师哥】。我用过小站出的政治学导论、国际政治学概论、当代中国外交概论、国际关系史的参考资料和历年真题答案,张锐的用过真题参考答案,个人觉得小站的小站的答案更全一些,张锐师哥的答案特色是跟教材联系得更紧密,比如政治学导论那道关于混合政体理论来源的题目。

公共课的资料购买,我个人使用的有:

考研政治:肖秀荣全套(很多本,不是一次性全部出来的,你去淘宝上瞄一哈就晓得了),风中劲草核心考点必背

考研英语:张剑黄皮书近20年真题及解析,王江涛高分写作,新东方考研翻译,王江涛预测作文20篇,新东方预测卷,黄皮书预测卷。

我的建议:考研政治跟着肖秀荣肯定没问题,今年考研政治大题肖4又基本上押中了。考研英语的话啃英语真题,主攻阅读和新题型那50分,买黄皮书可以了,考研作文我没怎么研究过,但是小作文用那本王江涛预测20篇够了,它是在王江涛英语高分作文的预测作文的基础上修改的,大作文今年是关于大学生选课的话题,算是教育吧,似乎也被它押中了,但我不觉得,有时候他们押题真的就是往大话题帽子上扣,所以不要直接把背的写上去,这个真要平常积累好句子、好表达、高级词汇替换,这些资料我会在下文干货里面分享给大家;英语预测卷我觉得或许不需要,你留最近2年的真题先别动,到考前2周练练模拟考就够了,虽然我买了2套,自己就用了3套只做了大阅读,其他送人了,而且错误率差别很大!

3.  第三阶段资料和笔记整理:

请见我的第二篇经验贴《2018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考研•初试专业课复习经验》,不再啰嗦。这个阶段还需要关注的是学院网站有学术动态、教师信息,这两样非常的重要,学术动态对于我们这样的三跨考生尤其起帮助,可以知道这些老师最近在干嘛,最近他们讨论的热点话题是什么。

第二篇:初试专业课复习经验

人大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外交学三个专业初试的考查内容一样,如下图:

一.625政治学导论

(一)2018年初试真题

一、名词解释

1.历史制度主义

2.都铎式政体

3.失败国家

4.两院制

5.葛兰西意识形态

6.新自由主义

二、简答题

1.迈克尔曼国家基础权力理论

2.马克思韦伯官僚制

3.社会资本政治作用

三、论述题

1.十九大我国根本矛盾变化对国家能力提出的新要求

2.比较政治学分析中国方案世界意义

(二)参资料的选择

这个科目算是专业课里面比重最高的,它1门课顶810包含的3门课的分数,但是复试又不考了,所以这种操作我也不是太懂,但是既然要考,我们还是得重视。我使用的主要参考书如下:

(三)复习的五个阶段

(一)  第一阶段是初步概览全书,看看这本书主要讲了哪些内容,分为哪些章节部分,哪些内容可能比较重要,哪些内容比较难理解。我当时在17年3月份第一次翻开这本书,花了2周看完第一遍,然后发现自己啥也没记住,而且我本来就是跨考,有点失落,但是没关系,再去看第二遍,每次看一章,看完第二遍我发现好像有点感觉了,于是再找了些关于625的经验贴,看看大神怎么拿下这门课的。

(二)  第二阶段是精读,我从6月初才开始正式进入复习状态,每天上午基本上就是看《政治学导论》,还是每次一章,先看看每一章的前言和小问题,带着这些提示去看书,然后看书的过程中注意把你不了解或不理解的名词、表述或者小问题用笔记本记录下来。这里强调一下做笔记的重要性,我非常重视做笔记这项工作,光这一门课我就用了3个16K的本子。还要注意的是,导论上有些注解也要看,比如18年名词解释“都铎式政体”你看过它吗?其实就在导论课本上的注解上一带而过,而且在杨老师论文中也出现过,反正这个名词我当时看书的时候注意到了,记在笔记本上,后来在看到他某一篇论文的时候自己把它当成名词解释题补充好了,这5分就顺利到手了。每看完一章,你把它的框架图简单画出来,这个阶段只需要写到3级标题,帮助你理清内容,下次看之前先看下这个框架图看看可以回忆起哪些内容。然后你看书时记录的那些不懂得问题,可以自己去查找资料或者在群里问一问学长学姐,实在不行也可以先放着,后面你多看几遍书,多看几篇论文之后,或许你自然就大悟了。另外,强烈推荐你多买一些颜色记号笔,把重要的内容划出来非常醒目。这一阶段除了看导论的课本,还可以参考下学长学姐的资料,但是你要明白,那是别人写出来的东西,并不是你自己的想法,所以你不能完全依赖它,甚至以此取代看书的过程,这是不行的,因为他们的资料是看书之后消化出来的东西,删掉了书上很多解释性的语言,留下的多是条条框框,反正我当时拿到资料,我先看了两遍,真觉得是云里雾里,不如教材的体系和连续性。但是当你看了几遍书之后,对这门课的内容有了一定理解的话可以用这些资料可以辅助理解,因为他们的确是在里面补充了不少内容,很多不一定会考到的内容,自己有所取舍的看吧,总之,别让资料成为你的依赖或者负担。

(三)  第三阶段是自己做笔记,经过前面2个阶段,看书应该至少有4遍了,当你觉得开始摸到这门课的路数的时候,你可以开始自己把笔记写出来。我当时手写了一份笔记,到7月底的时候我发现自己写出来的要点我都不想看第二遍,因为我的字不是很好看,而且有些书上的话我直接写了书上几页几页,然后要重新翻书找内容就特烦,于是我决定做电子版笔记!!!到10月1日,终于把这门150分的专业课笔记给整出来了,真的是一口老血喷出来,一方面是中间了走了许多弯路,另一方面是我太看重这一门课程,毕竟分值高,要想拿高分不能随随便便应付,所以我才在看完第5遍书、看了杨老师若干论文和若干本其他著作之后,对这门课摸到了感觉,才开始这项规模宏大的工程!我把很多边边角角、非重点的内容删去了,并根据历年考点进行了适当整合,适合第三轮背诵强化。

(四)  第四阶段是背书,这可以说是直接关于分数高低的步骤。我背书开始得很晚,大概11月离开考还要40来天才进入了背书的状态,那我之前在干嘛?看书看笔记看论文,对,我就是更习惯看书思考。而且我真正开始背书的时候并不是像你们想象中的那样在一个寒冷的夜晚一个人孤零零地拿着本书,裹着被子在走道的尽头,举着手机灯小心翼翼地背书。我背书之前还有一个虽然费时间但是很重要的环节——画脑图,把每一章的主要考点,根据我之前整理出来的笔记,详细画出框架图,可以写到6级标题,反正就是要详细,让你看到图能够复述出主要内容。举个例子,这是第十章政治统治的一部分脑图,没错,我也是用电子版画出来的。我每次背书都是左手先看脑图,右手打印出来的笔记,先把该章节的笔记快速过一遍,然后再看脑图,再盖住脑图在脑海里回忆脑图的内容,因为这是框架,当自己可以把框架回忆出来的时候再一个一个考点背诵,背诵的时候先把脑图上的关键词句念熟,我都是心里默念,然后闭起眼睛看看能不能背出来,背不出来就瞄一眼,这样反复练习,直到你可以把脑图里的全部内容背出来,这还没有结束,当你可以把脑图里的东西背出来的时候,你要尝试着把笔记上相应考点的内容给完整地复述出来,因为考试的时候你不可能就写那么一点点字,太单薄了,所以你平时背诵要严格要求自己,至于在考场上能回忆起多少就是另一回事了。利用脑图背书的过程,我大概进行了8遍左右,一开始只能每次一章,后面越来越快。还要注意,这15章并不是都会考,不是均匀用力的,重点在第一、二、四、五、六、七、八、十三、十四章,而且我建议你把已经考过的考点、考过的次数标注一下,高频考点、重要考点背诵的时候多花功夫。关于导论背诵的时间怎么安排,我当时是早上6:30-7:30背诵昨天上午背过的内容,是大声诵读;上午8:30-10:00开始背新的内容,是默背,一边理解一遍背诵;晚上11:30-12:00复习上午背过的内容,是默背。这个安排是我经过很多次不同的尝试的出来的比较科学的安排——每天早上都会复习昨天的内容,每天上午都有新内容,睡前复习今天背的内容。

(五)  第五个阶段是考前冲刺阶段,主要是根据杨老师的论文和当年圈子里的热点来自己适当的准备下论述题的相关材料,其关键是“信息”——捕捉信息和处理信息。大言不惭地说一句话,今年考625,我真押到题了,“都铎式政体”在我自己补充的名词手册里面,“迈克尔曼国家基础权力理论”在我的论文补充材料关键词五,论述题第一题也是论文补充材料关键词一的内容,如下图示所示。再举个例子,论述题第一题我之所以那么重视,是因为12月1日,人大国关学院公众号推了一篇文章,是人大政治学论文的议程,它的主题就是国家治理与国家建设,而且2017年,杨老师发了不少关于国家能力与现代国家治理的文章,不信自己去搜一搜,所以我把它放在补充材料的第一个关键词,以引起自己的注意。这足以说明,信息收集与整理的重要性,因此这第五阶段也不可掉以轻心。

(四)政治学导论历年真题统计(请下载PDF查看)

二.810国际类综合

2018年中国人民大学810国际类综合真题

一.简答题

1.      简述权力转移理论内涵和政策意义

2.      简述相互依赖理论的内涵和理论逻辑

3.      简述古典现实主义和新现实主义的异同与联系

4.      简述国际关系研究的层次分析法

5.      简述《色佛尔条约》的背景、内容、影响

6.      简述七年战争的起因、过程和影响

7.      简述20世纪50、60年代中国处理边界问题的概况

8.      简述对朝鲜半岛问题的立场和政策

二.论述题

1.         中共十九大提出新型国际关系的内涵和其对国际关系理论的意义

2.         冷战时期美苏战略竞争对当代大国关系的启示

3.         当代中国外交提出的关于构建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观念与实践

国际关系理论的复习非常重要,人大给的书目是陈岳老师的《国际政治学概论》,但是它非常简练,对西方国际关系理论没有进行讲解,所以我建议大家在看完2遍后,可以去看倪世雄《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秦亚青《权力制度文化》、田野《国际政治学科地图》,我用的是前两本书。但是看这些书时,要把握重点,根据历年真题考点,以此为重点进行补充阅读,我自己根据考点总结的知识点如下:政治经济学方法、国际政治具体研究路径、马列主义国际政治理论、理想主义、现实主义、新现实主义、新自由主义、建构主义、非主流学派、各学派比较、国际政治行为主体、国家实力与国家利益、国际冲突与国际体系、海权论与陆权论以及军事、文化与国际法。虽然这里有15个考点,但实际上最重要的几个板块无非是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四个主义、马列主义的国际政治理论(硬记,人大特色)、七个国际体系理论、国际制度与合作(其实还是新自由制度主义的观点)、地缘政治理论、国家利益、国际政治行为主体(07年之前出题多,近几年出题少)。建构主义是非常重要的学派,810也很喜欢出这个理论的题目,从2003年至今出过7次,但这部分的理论真不是那么好理解,所以大家务必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再背诵,不然会搞混,强烈推荐阅读秦亚青老师的《权力制度文化》,主要看理论篇那部分就行,方法论那部分看下层次分析法,今年刚好考了这个简答题。各学派的理论比较也经常出现,这重点考点要求更高,从历年考查可以看出,主要是新现实主义与建构主义、传统现实主义与新现实主义、新现实主义与新自由制度主义的比较。

当代中国外交在这三门里面算是比较简单的内容,复习主要把握两个方面,一是人大指定书目《当代中国外交概论》的重要考点,尤其是当代中国外交的重要条约、公报、声明、宣言以及重要原则,这些一定要好好背一背,要熟练;二是中国的时政外交,比如当下热门话题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内容、新型国际关系、一带一路倡议等等,都是在备考时需要关注的话题,这部分内容的资料如何查找呢?首先推荐外交部官方发表的文件,使用里面的表达;另外可以在cnki上找这些热点话题的论文看一看,但是很多也是学者自己的观点,如果有,请认准人大老师的论文,用他们的观点,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去年初试题目有一个是“请论述十八大以来中国外交的变化”,这个题目我猜很可能是金灿荣老师的主意,因为他此前发表过一篇以此为题的文章,这也再次强调了看论文的重要性。再就是,Chinadaily双语网站有权威文件的中英双语版,也可作为复试备考时使用。此外,再悄咪咪地告诉大家一个技巧,如何知道哪些老师出过题?首先,你打开人大国关网站,在师资力量里面看看国政和外交的老师,从教授开始一个个名字在cnki上找他们历年发文,然后对照你整理好的810历年真题(前提是你整理好了,怎么整理我待会说),看看那些论文是可以对应上历年考题的,如果有对应的,你会发现那些论文是在考试时间之前就发表过,反正我发现了不少,比如刚才的金政委的、还有常青建老师的(2012年中国对外援助)、宋伟老师(2018年权力转移理论)等等,我只列几个,更多的就看你们自己发现了。知道那些老师出题有什么用?这个就不用我说了吧,考试复习更有针对性毋庸置疑。

国际关系史是最麻烦的一门课,我使用的参考书是刘德斌《国际关系史》,我对比过王绳祖、唐贤兴、方连庆等人的国际关系史,最后选择了它,因为它的逻辑性非常鲜明,而且相对详细,不夸张地说从开始准备到考试结束,这本书看了不下5遍,另外自己还根据这本书整理了大概15万字的140个考点笔记,这看了8遍左右,为什么说是看,因为按我的记性根本背不下来,而且它分值也不算高,所以只有反复看增强印象。另外,增强对这些知识点记忆的方法是思维导图。举个例子,如图。除此之外,抓住重点也非常重要,重点还是根据历年考题总结。

另外,需要提醒几点:如果你要自己整理专业课笔记,强烈建议做电子版,记得要经常备份;如果你要画思维导图,请用在电脑上画——百度脑图,这是个好东西,你也应该有;如何抓重点,一定是研究历年真题;重要的资料务必打印下来,方便及时查看。

总之,凡事多讲究方法,不要怕麻烦,坚持到最后,结果不会让你失望。

如何总结真题,请参考Wilson第2期经验分享!

政治文化研究论文

政治能使我们依法行使自己的合法权利,依法履行自己的应尽义务,为了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下面是我整理的政治论文 范文 ,希望你能从中得到感悟!

论生态政治与政治生态化

【摘要】近 现代 工业 文明给人类带来了巨大进步的同时,由于人类对 自然 和自身的不正确认识及盲目开发行为,导致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全球性生态危机。生态危机的产生与 发展 成为生态 政治 运动兴起的动因和基础。在此基础上推动了各国政治和国际政治生态化的发展。生态政治产生发展是政治生态学、政治生态化形成的前提和基础,政治生态化是生态政治发展的必然趋势和结果,是解决当前全球生态危机的不可或缺的根本 措施 之一,是全球 经济 、 社会 、 文化 、生态环境协调、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未来政治发展的趋势之一。

一、引言

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性环境 问题 的出现,生态危机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这种关注从某个角度上讲已远远超过了国家之间、地区之间、民族种族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人类越来越关注自身共有的生态环境和生存家园--地球。对生态危机的关注迫使人类重新审视自身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重新审视人类自身原有的 思维方式 、生产及消费方式、发展模式、意识形态、伦理观、发展观,以及世界各国经济、文化、政治发展前途和命运。全球性环境问题的出现,使得任何国家,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 中国 家,社会主义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国家又一次重新走到一起。

基于上述全球环境问题和生态危机的出现,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世界各国尤其是西方一些发达国家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风起云涌的生态政治。70年代以后,世界各国每年以"地球日"、" 世界环境日 "等为契机而不断壮大,至今方兴未艾。80、90年代在生态政治的推动下,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中纷纷建立了众多形形色色的生态组织和生态绿党(简称生态党或绿党),生态学与政治学由此联姻形成了生态政治学、政治生态学等新兴交叉边缘学科,传统政治发展观也由此向政治生态发展观转变。

二、生态政治的兴起、发展及意义

(一)生态危机--生态政治兴起的动因和基础

所谓生态危机,指的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或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由于人为的不合理开发、利用而引起的生态环境退化和生态系统的严重失衡过程。

自工业革命以来,尤其是20世纪后50年全球环境遭到空前严重破坏和污染,并被一些生态学家、政治家称为20世纪人类犯下的三大愚蠢行为之一和"第三次世界大战"。"地球日"发起人盖洛德·纳尔逊曾精辟说道:来自自然的威胁(生态危机)是比战争更为危险的挑战,从德国和日本我们知道一个国家可以从战争的创伤中恢复起来,但没有一个国家能从被毁坏的自然环境中迅速崛起。50年代以后,世界环境相继出现"温室效应"、大气臭氧层破坏、酸雨污染日趋严重、有毒化学物质扩散、人口爆炸、土壤侵蚀、森林锐减、陆地沙漠化扩大、水资源污染和短缺、生物多样性锐减等十大全球性环境问题。全球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正残酷地撕毁人类关于未来的每一个美好愿望和梦想,这一 影响 不仅会殃及一代、两代人,而且将影响几代、甚至几十代人的生存繁衍。

全球环境问题及生态危机从以下一些数据和事实我们就可窥见一斑。例如, 目前 地球上的动植物物种消失的速率较过去6500万年之中的任何时期都要快上1000倍,大约每天有100个物种从地球上消失。20世纪以来,全世界哺乳动物中3800多种中已有110种和亚种灭绝,另外还有600多种动物和25000余 种植 物正濒临灭绝。生态学家指出,迄今为止,人类对生物多样性的损害如要使其自然恢复至少要一亿年以上。水污染使人类尤其是第三世界国家人民的生存环境不断恶化。据统计有17亿以上的人没有适当安全饮用水供应,30多亿人没有适当的卫生设备。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一项调查指出,在第三世界由水污染引起的疾病平均每天导致的死亡人数达万人。再如1983~1984年埃塞俄比亚因植被破坏、土壤流失形成的特大旱灾使得100万人因饥饿而死亡,1991~1992年,非洲大陆12个国家持续旱灾,使得约3500万人濒临死亡。因水土流失和沙漠化加重,中国古文明中心的发源地--黄河,目前年断流最长达227天,与此同时,长江由于洞庭湖等大湖泥沙淤积加速,湖体面积和容量正逐年锐减,洞庭湖1825年面积约6000平方公里,1949年减少到4360平方公里,到1998年长江"特大"洪灾时湖面面积仅为2653平方公里,据此缩减速度,洞庭湖将可能在不到200年的时间内成为又一个"罗布泊",从中国自然地理图册上消失。目前,长江中下游防洪大堤也逐年升高,古时?quot;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悲剧在不远的将来又将可能在长江重演。今年我国北京、天津、上海等地多次发生的 历史 上罕见的沙尘暴天气,再次使得中国人感受到了环境破坏程度之深和距离之近。

全球环境恶化的直接后果就是经济损失。据估计,我国每年因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所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2000亿人民币,这相当于20个唐山大地震造成的经济损失。仅1998年长江洪水就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1600亿人民币,而每年全世界因环境污染和破坏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不低于万亿美元。因此,生态学家指出地球生态系统正在遭受地球有史以来最严重的污染和破坏,全球十大环境问题已直接威胁着全人类的生存和文明的持续发展,生态危机已经超越局部区域而具有全球性质,来自于生态危机的威胁,已远远超过战争、瘟疫,保护地球家园已刻不容缓、迫在眉睫。

生态学 理论 认为,人类和其他任何生物一样,都必须以一定的生态环境、特定的生态系统作为其生存繁衍的基础,在整个地球生物圈这个最基本、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中,人类虽在整个生物界中一方面扮演着特殊的角色并无时无刻不对自然生态环境进行所谓的"改造"和"征服";另一方面,人类自从诞生之日起又无时无刻不依赖于其他生物和自然生态环境。同时,它与国家及国际政治生活息息相关,而政治又从来不是孤立存在的,政治是人类社会的政治,政治是人的政治。生态危机既然已关系到全人类的生死存亡,因此政治就必然与生态危机发生必然而深刻的内在联系,它必然延伸到社会之外的自然环境之中,因此当今全球性环境问题引发的生态危机对全球人类所构成的巨大威胁,此时的全球生态危机就不可能不成为一个政治问题,政治及政治行为对此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生态危机的推动下,政治必须谋求一种全新的政治发展观:生态政治发展观。

(二)生态政治的兴起、发展及意义

生态危机的加剧使人类认识到,社会是身处自然环境中的社会,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具有辨证的双重互动效应,自然生态环境是社会环境的基础,社会又对自然环境有着深刻的正负效应。因此,到20世纪50、60年代全球环境问题在西方发达国家中日益成为一个敏感而重要的政治问题,生态政治理论也应运而生。生态政治理论认为,人类不仅是社会的人,同时也是受自然环境限制、约束的人,如果政治行为仅仅去把握人与人、人与社会间的社会属性关系,而忽略自然生态 规律 对人的影响,甚至违背自然生态运行规律,以人类自身生态环境及资源的牺牲为代价,去达到少数集团、阶级、国家的政治、经济利益,那么整个人类最终将自掘坟墓,走向自我毁灭的绝境。覆巢之下,焉有安卵?因此,生态政治理论是站在全人类生存利益的高度上指导生态政治有序地进行,一定程度上讲,它是超阶级、民族、种族、国家界限的。

最初的生态政治主要局限于民间自发组织的运动。60年代末,由于生态环境问题直接导致生态政治出现最明显的标志是"生态运动的出现"、"生态党的产生"、"国际环境组织作用的提高与加强"。这标志着全球生态政治的兴起和发展。

60年代后期,全球生态环境问题成为西方发达国家公众关心的 热点 。到了70年代,生态政治的目的也已从单一化向多元化趋势发展,到了70年代末、80年代初,生态政治已成为环保、和平、女权运动的多元全球性群众运动。最为著名的生态运动当属1970年4月22日美国爆发的有2000多万人参加的公民环保运动,正是这次运动促成了世界"地球日"的诞生和1972年联合国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的召开。90年代以来,生态政治从公众关注生态环境问题发展为公众与政府共同关心"可持续发?quot;的全球环境问题。"公共决策"过程的"生态化"使生态运动真正成为生态政治。与此同时,从60年代末至今,世界生态学家、经济学家、政治家以及科普学家一道推出了一系列生态环境发展与预测 报告 。如卡尔逊的《寂静的春天》、米都斯等人的《增长的极限》、加博尔等的《超越浪费的 时代 》,以及由58个国家152位世界著名生态学家、经济学家、政治家共同编写的《只有一个地球》等。

伴随着生态政治规模的扩大和深入发展,世界各国"绿党"组织应运而生,并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影响的日益增强。1972年新西兰诞生了世界第一个绿党,此后的70~80年代,西欧国家出现了绿党组织兴起的高峰,其中德国的绿党组织对全球绿党组织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和推动作用。到1983年,德国绿党以的选票出人意料地首次获得27个议席,这标志着绿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正式步入历史舞台。由于德国绿党以崭新的政治风格展现在公众面前,其党纲将生态、经济、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反对核军备竞赛,谋求国际和平和女权、人权等,并提出相当完备的持续发展方案,因此在1987年议会选举中得票率突破了8%,并获得42个联邦议席,到两德统一后的1994年,绿党已在联邦议席中占有49个席位,成为联邦议院内第三大政党,到1998年,绿党领导人菲舍尔出任德国外交部长,首次成为国家政府中重要领导人。同时,80年代以来,欧洲比利时、奥地利、意大利、英国、法国、瑞典等国家以及90年代东欧及其他多党制的发展中国家也相继建立?quot;绿党"组织。据统计,1979~1989年,西北欧15个国家的绿党共有117名成员进入11个国家的议会,并于1999年2月在巴黎召开了欧洲绿党联合会第二次代表大会,有28个国家的300多名代表参加会议,提出了许多"绿色国际"等国际生态政治发展新概念和新趋势。

在各国绿色组织纷纷建立和民间生态政治如火如荼地进行时,像联合国下属的教科文组织(UNESCO)、人与生物圈计划(MAB)、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国际自然资源保护同盟(IUCN)、世界自然保护基金会(WWF)、世界环境与发展 研究 所(IIED)、地球之友(FOE)等绿色和平组织政府和非政府间国际生态保护组织也纷纷成立,至今全世界已有7000多个非政府和政府环保组织活跃在世界政治舞台上。他们用生态思想、环境意识、生态伦理、生态 哲学 、持续发展等理念为解决国际争端、冲突、战争,最终为维护国际和平,为国际间经济、文化、政治协调发展以及跨国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作出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60、70年代西方民间自发的生态政治意义有三方面:一是在生态运动影响下"生态环境保护"成为各国政治家选举和施政的口头禅,即使最狂妄的政治家也必须首先提倡保护环境,以"生态牌"来夯实其竞选实力和政治地位,例如1976年美国卡特成功当选总统,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他提出了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承诺;二是在公众舆论压力下,西方各国政府不得不直接或间接介入生态环境的保护、治理行动中来,并制定相应严厉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和环境法规,增加环境开支比例;三是在公众生态政治宣传下,西方发达国家从工业文明时代逐步向生态文明时代过渡。到了90年代,公众生态政治发生了新的变化,尤其是1992年里约联合国环境与发展盛会召开以后,不仅发达国家,而且发展中和不发达国家公众也从纯粹关注环境问题发展为政府与公众共同关心全球环境变化和可持续发展问题,生态政治几乎触及到各国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人权等每一个领域。

综上所述,全球性环境问题导致了全球生态危机,生态危机又成为民众生态政治的源动因和基础,把环境问题作为政治范畴并纳入政治家的视野,用全球性的环保联盟来代替军事、经济联盟,这是全球政治生活和政治战略的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转变。由于世界各国绿党的参政,以及民众生态政治的深入和范围的扩大,使得各国政治和国际政治向新的方向发展,这就是目前国际及各国内部政治发展的生态化趋势。

三、生态 政治 发展 的必然趋势--政治生态化

(一) 政治生态化的内涵--政治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化"一词 目前 经常出现,比如 经济 生态化、 教育 生态化、 科技 生态化等。"生态化"是将生态学原则和原理渗透到人类的全部活动范围内,用人和 自然 协调发展的理念去思考和认识经济、 社会 、文化等 问题 ,根据社会和自然的具体情况,最优地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政治是人类的政治,人类生存发展一刻也离不开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因此政治的发展与人类与自然存在着必然的内在联系。

"政治生态化"这一概念在国内外还鲜为少见。所谓政治生态化,其实质是把生态环境问题提到政治问题的高度,进而使政治与生态环境的发展一体化,把政治与生态有机辨证地统一起来,最终促进全球政治与生态环境持续、健康和稳定发展。环境在宏观上 影响 着政治区域的结构、功能和政治区域之间的相互作用,并制约着政治区域系统的运行以及政府高层决策者的政治举措。因此,政治生态化的提出就是要正确地解决政治与环境的关系,把环境问题纳入到政府决策、公民政治参与、国际政治行为和政治教育等过程中,使政治过程与生态环境的发展有机协调起来。这样政治与环境的内在关系就成为政治生态化 研究 的核心 内容 。政治生态化所遵循的是公平性、持续性、协调性、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循环再生、生态平衡等生态学基本原则和原理。在当今世界 工业 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过程中,它将成为传统政治发展的 历史 转折点,从而构成与生态文明 时代 相适应的新型政治生态观,以推动世界经济、文化、政治、生态环境间的协调发展,使人类战胜生态危机,走?quot;人类中心主义"的阴影,向"生态中心主义"转变,步入生态文明时代。

(二) 政治生态化对国家及国际政治发展的基本要求

笔者认为,政治生态化认识和解决的核心问题是政治过程生态化。广义上说,政治过程既包括国家内部的政府行为过程,也包括国际政治环境、政治秩序的动态过程。政治过程生态化对政治发展的具体要求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政治生态化要求各国政府决策行为生态化。政府决策行为在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政府的政策、法令、 规章制度 、教育方式等对环境保护进行直接干预,同时政府的政策、法令、规章制度、教育方式对经济发展模式、公众行为的影响又间接影响生态环境的保护。因此,政府决策行为在促进生态环境持续发展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它可以把各种权利、手段有效结合起来,去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 科学 素质,去调控人口数量和素质;通过政府实施教育工程去改变人们无节制地追求物质享受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培育全新的政治生态观。

事实上,世界各国都曾因政府决策失误导致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当今世界面临的生态危机如此严峻,相当部分发展 中国 家还在继续西方发达国家的老路--先污染、后治理。中国的生态环境破坏及人口问题也正是50~70年代政府决策的严重失误所致。某种意义上讲,如果没有"大跃进"、"大炼钢铁",没有"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等错误政府决策,就不会出现我国北方近年来越演越烈的沙漠化和沙尘暴;没有对马寅初的批判,中国也许就不会有今天如此沉重的人口负担,而这些政治发展观念和政府政策的失误所造成的生态环境损失是无法用数学概念来衡量,这种破坏是快捷、持续、长期的,甚至是不可逆转的,不是一代几代人可以偿还的,往往需要数十代人的不懈努力才可能改变。而这种努力一旦失败,人类数千年的文明可能就将付诸东流。这一点从人类曾经消失的古文明即可作为佐证:曾经灿烂一时的楼兰古国"、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文明、尼罗河畔的古埃及文明、印度河流域的古代印度文明的兴衰都为人类当今面临的生态危机提供了前车之鉴。未来政治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重塑生态地球村的和谐。政府和政治家们将面临社会团体、公众越来越多的压力,政府官员和政治家也必须用更多的财力、物力、人力来维护生态环境的持续发展,以此促进政治、经济、社会发展与全球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这是未来各国政治和世界政治的必然趋势。因此,当今世界各国亟需一批具有环境意识的、富于 想象力 和创造力的政治家。将环境保护知识与 法律 等基础知识同等列为国家政府公务员报考、考核的内容之一是当务之急,同时考核政绩时应对经济政绩对等考核,以此来促进政府政治行为的生态化。

其次,政治民主和公民政治参与行为生态化是政治环境生态化的必然要求。当生态环境问题从自然向社会领域转移并危及人类的生存发展时,生态环境问题就自觉转变为政治问题。政府是公民的政府,因此公民的政治参与将对政府决策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一方面,生态环境问题及生态危机的出现不自觉地促进了公众的政治参与,政治参与主要通过政治选举、投票、公众对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活动等方式从而达到对政府环境政策和环境管理起作用;另一方面,公众政治参与又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有着促进作用。因此政治生态化中广泛的公众政治参与及意识的增强是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从而改变经济靠市场、环保靠政府"的传统消极的观念。广泛的政治参与对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政治参与有助于和平解决生态环境问题,避免社会动荡;政治参与有助于实现对政府的监督,避免政府决策失灵;政治参与有助于政治决策的科学化、公开化;政治参与有助于实现公民的环境权这一基本环境生存权利。

政治民主与政治环境生态化是当今世界各国政治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①,任何国家如果没有政治稳定,就没有国家、社会秩序的稳定、经济的有序健康发展,不稳定的社会使人们把过多的物力、才力、财力投入到权利与财富的斗争之中,经济也因此没有和平环境和可持续的自然资源供应而停止不前,甚至倒退。他的这一论述实际上已经从政治环境生态化的高度上阐述了政治与环境协调发展这一跨世纪战略目标。这一点"“”"就已经经受了惨痛的教训,不但经济倒退20年,而且因政治环境的不稳定导致对环境、资源的破坏、人口数量的膨胀造成了数十年甚至数百年都难以偿还的恶果和环境债务。另一方面,由于生态环境问题的出现又会反过来影响政治环境稳定和政治民主。例如,严重的粮食短缺、土地荒漠化、水资源污染与枯竭,人口剧增并超过环境承载量等一系列生态危机的出现必然引起政治上的恐慌和不稳定的社会局面,因此,政治环境的不稳定必然导致生态环境的退化,环境的退化又反过来影响政治的不稳定,从而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同时,政治民主与经济发展也具有紧密联系,在遵循环境持续发展基础上的快速经济增长不仅为推进政治民主化提供了经济基础,为生态环境的保护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而政治民主的进程加快,又会反过来促进经济的发展、政治的稳定。因此政治民主与政治环境生态化在解决环境问题和生存危机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三,建立国家、地区间平等、和谐、和平共处的国际政治新秩序的"地球村联邦"是政治生态化的另一基本要求。目前,世界政治秩序很大程度上还是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1999年的科索沃问题即是有力佐证。强权政治与霸权主义的直接后果是地区、国家、民族间的冲突、战争、核军备竞赛等,这些军事、政治行为的最终后果是对生态环境最大的污染和破坏。由于国际政治旧秩序的混乱,导致60年代以来地区冲突不断扩大和升级。这种冲突最根本目的还是为各自的"狭隘生态利益"。中东地区长年不断的战火的根源就在于争夺水资源是全世界不争的事实。世界各国尤其是核大国,裁军和削减核武器是当务之急,强权、霸权政治不仅加剧地区动荡、国家冲突,更不利于环境的持续发展。目前全球每年军费开支超过一万亿美元,这些费用的十分之一用于环境,那么所有发展中国家的自然保护区就可有效地得到保护。

生态学认为,任何生物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物种间不论强弱、大小、进化时间的长短,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是平等的。因此国际政治新秩序中各国也应遵循这一平等性原则,减少或消除强权和霸权政治,避免地区、国家间的冲突,以及对地球生态环境威胁最大的核军备竞赛,以此来保证全球生态环境的持续发展。

因此,要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促进国际政治生态化,就必须建立全球伙伴新关系。这种新的全球伙伴关系既要求推动国际社会间在维护、恢复地球生态环境方面的合作,又要推动国际社会在经济、社会方面的合作,这种新的全球伙伴关系必须包含环境与发展两方面,改善国际经济环境,以利于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实现保护环境和经济发展协调的可持续目标;这种新型关系必须是公正平等的,建立在平等的国际关系准则基础之上,要实事求是地考虑造成地球生态环境恶化的不同国家间的责任,并以此确定相应的义务,在制定有关措施时,必须考虑到各国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和能力,不能不顾及历史和现实而用同一标准来要求发展程度不同的国家和地区;这种新型关系必须有国际社会共同有效、积极、务实地参与,在承担这一责任时各国之间也必须停止无休止的争吵,因为全球自然生态环境是一个整体,只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参与才能建立这"新型全球伙伴关系",确保全球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人类共同目标。

第四,政治教育生态化。教育是人类改造自身的一种实践活动,教育过程中蕴涵了人类与自身的关系、与身外自然之间的关系。教育对人类自身自然的改造及影响,是以人类对身外自然的改造为前提和基础的,因此,教育并非纯粹的精神文化现象,它并没有远离自然界,相反它是以人类自身自然为对象,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作为政治教育亦不例外,政治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公民政治文化与政治意识。政治教育生态化是将生态学的基本原理、知识、原则渗入到政治教育之中,将受教育者的政治文化、政治意识提升到全人类的生存文化、生存意识上来,从而促进受教育者的环境素质和环境意识的提高。因此,在生态危机遍及全球的严峻形势下, 现代 政治教育向生态化方向发展是不可避免的,它推进政治教育进入一个崭新的教育生态化时代。通过政治教育生态化过程,使人类认识到工业文明时代已走向尽头,生态文明时代的到来是时代发展的总趋势。

综上所述,全球环境问题和生态危机是全球生态政治兴起的根本原因,而生态政治及各国生态绿党的成立发展成为政治生态化产生发展的基础,政治生态化成为解决当今全球环境问题和生态危机、促进世界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环境协调、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和途径,政治生态化也就成为未来政治发展的新趋势和必然选择。

参考 文献

[1] 王 进.我们只有一个地球(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

[2] 李泊言.绿色政治(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0.

[3] 佘正荣.生态智慧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4] 周 鸿.文明的生态学透视_____绿色文化(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5] 彭少麟.全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J).生态学杂志,1998,17(2).

[6] M G Wallace, H J Cortner etc. Moving toward ecosystem management: Examining a change in philosophy for resource management(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logy,1996,Volume 3.

[7] 段昌群等.生态环境问题对新中国政治生活之影响(J).思想战线,2000,(4).

[8] L P Pojman, ed. Environmental ethics: Reading in theory and application(M). Janes and Bartlett Publishers, 1994.

[9] 刘京希.生态政治论(J). 学习 与探索,1995,(3).

[10] 邢永富.世界教育的生态化趋势与中国教育的战略选择(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7,(4).

[11] 杨通进.环境伦理与绿色文明(J).生态经济,2000,(1).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政治论文范文

80年代是中国的文艺复兴吗?十年是历史中一个短暂的瞬间,如80年代初期即出国的华裔法籍哲学家高宣扬所说,中国80年代的文化热和德法战后的文艺复兴在表现上有很多相似之处,同样是经历了沉痛的历史挫伤,然后面临英美文化的蜂拥而入,各个国家的年轻人如出一辙地都表现出振奋的精神势头,不仅以很大的热情接受文化作品,创作的激情也高涨无比.“80年代是中国的文艺复兴时期吗?”对于这个问题,本报所访问的人物分别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有热情歌颂者,如在《西游记》中饰演孙悟空一角的六小龄童认为:“80年代完全是文艺复兴时期.如果大家现在不急功近利,还可以超过那个时候的文艺复兴.”有审慎苛视者,艺术家黄锐说:“这种说法也太可怜了,其实80年代的文艺成就也不是很高,只不过是有一些呐喊,不是真正对社会和时代的推动.”也有中立如林兆华的观点可以代表一部分人的看法:“真正的文艺复兴应该是各个领域都出现一些大家,所以80年代可以说成是由于时代的发展,孕育着文艺复兴的开始.”...法国著名历史学家布罗代尔提出对历史的发展与意义的研究要有长、中、短三种不同的时段来作为研究框架,与此相应的历史研究关注点则是“结构”、“态势”和“事件”.以此来看,研究20世纪80年代历史所应关注的就是“态势”.应该指出的是,目前对于回顾80年代问题的热切讨论主要还是局限在思想文化界,真正的历史学研究(尤其是经济—社会史研究)还相对沉寂.显然,思想文化层面上的回顾讨论更多是与人们对于当下思想文化与社会现实态势的认知和评价紧密相连,对于中国80年代历史的客观认知与准确评价还不是目前的讨论所能解决的任务.有人批评在80年代回顾中存在着“美化”的倾向,我认为严格来说,在历史学研究以外的所谓“美化”恐怕更多地只是一种与当下密切相关的价值理想与思想立场的表述,较难从历史学的角度予以批评.比如,关于80年代知识界、文化界以及大学校园的普遍精神状态,我们现在的确明显感觉到时代的断裂,有人发出“今不如昔”的批评实际上并无涉于历史研究的“美化”,而只是一种现实批评.再比如,关于如何评价80年代在学术建设方面的实绩,我想需要警惕的恰好不是“美化”的问题,而是以当时在某些领域的确存在的比较空疏、粗浅的缺憾为视点,遮蔽了在许多领域中取得的扎实成果.那种认为80年代思想浪漫、学术空疏的说法必须接受当代学术史研究的全面审视才能证明,否则本身正是一种学术上的空疏、游谈.应该承认,在目前对80年代的反思和讨论中可能会掺杂有某种怀旧的情结,但不可否认的是,从根本上来说这些讨论乃至从学术层面上的研究是一项对于当下现实的批判性与建设性的严肃工作.作为一名当年“七七级”的大学生,我能理解什么是“这一代人的光荣与梦想”,我认为它不是一种从现实中逃避的可以自我陶醉的光环或阿Q式的自我安慰,而是一种执着与批判的精神与气质.当后来的人们回顾20世纪80年代的时候,我相信他们仍然会为这一代人的精神追求而感到骄傲.在这一代人的记忆中最富有象征意义的一次事件是发生在1978年春天的购书活动,当时重新发行几种外国文学名著,如雨果、狄更斯、托尔斯泰等人的作品,人们连夜在书店外面排队.在极度的精神饥渴中,甚至连漫漫长夜的等待也成为了一种幸福,在排队中的谈话、不安和期待都成为了刻骨铭心的精神经历———那种情景至今我仍历历在目.从排队购书作为一代人的精神历程上的重要事件,可以看到80年代的出场带有明显的知识启蒙的特征.80年代初,钱穆先生这样评说大陆的学术文化状况∶只要有书在,只要读书人也还没有死绝,文化传承的根就不会断.这句话切中了要点.70年代末的中国出版界和传媒界开始重新出版和发表老一代学人的学术著述与思想随笔,用《读书》前主编沈昌文先生的话来说,人与知识的“话头”在这里接上了.研究80年代学术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首先要研究知识者的传统是如何复兴的,80年代学人是如何借助于关于知识传承的集体记忆而被唤起了自己的学术志向.

  • 索引序列
  • 公路政治研究论文
  • 物流铁路公司治理研究论文
  • 公路行业政研论文范文
  • 政治学论文公共号
  • 政治文化研究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