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当年写的好像是广告中的跨文化比较。大概是比较国内外在广告表现方式、手法尤其是语言表达方面的异同。感觉材料比较好找,但是分析总结得头都大了。比起写翻译类的、语言学的同学,那叫一个郁闷啊!
英语 文化 论文的题目是英语专业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即 毕业 论文写作第一步,题目是论文的眼睛 ,是一篇 文章 写作的关键。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英语专业文化类毕业论文题目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英语专业文化类毕业论文题目(一) 1. 浅析 议论文 语篇衔接词 2.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美国梦的形成与幻灭 3. 圆满的精神之旅——重新解读李尔王的一生 4. 商务谈判中模糊限制语的分析 5. 后殖民女性主义在《喜福会》中的体现 6. 论《卡斯特桥市长》的自然主义特色 7. 中西方茶文化比较 8. 隐喻在 商务英语 中的应用及翻译 9. 惠普公司和联想公司 企业文化 对比研究 10. 网络聊天室中网络语言的词汇构成特征 11. 迈克尔·翁达杰《英国病人》中的后殖民主义 12. 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中美不同文化价值观的对比分析 13. 从文化的角度探讨英谚的翻译 14. 以黑人女性主义解析《日常用品》 15. 言语行为理论在公示语中的应用 英语专业文化类毕业论文题目(二) 1. 探究IBM公司的企业文化:基于其网站内容的文本分析 2. 在中英文化背景下对隐喻的理解 3. 浅析汤姆·索亚性格特征 4. 交际教学法在中国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5. 浅析商品 说明书 的翻译 6. 从电影《花木兰》中看中美文化的嫁接 7. 从语言文化差异视角看英汉幽默翻译 8. 冰山下的真相——运用冰山原则分析海明威的《五万大洋》 9. 文化差异对中美商务谈判的影响及谈判策略的选择 10. 美国 广告 语中的文化价值观探析 11. 论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12. 简述现代英语流行语 13. 从《毕业生》看美国六十年代的反文化运动 14. 中美商务谈判中的文化差异及语言策略 15. 浅析论英国工会在战后英国政治重建中的角色定位及其政治文化内涵 16. 新闻委婉语语用功能分析 英语专业文化类毕业论文题目(三) 1. 美国英语与英国英语语音及拼写之差异 2. 英汉词汇中色彩词的语义 3. 来源于地名的英语词汇的隐喻映射 4. 临沂方言对英语辅音音素发音的负迁移及方式 5. 汉英文字发音特点对比 6. 关联认知语境对话语标记语的解释 7. 英语重音看汉腔英语 8. 浅析中美反倾销法律及实践的差异 9. 中美 家庭 教育 的差异 10. 中美版权侵权行为结构的差异 11. 略论中美日韩学前情感教育之民族差异 12. 谈中美两国地学本科高等教育的几点差异 13. 贸易统计差异与中美贸易平衡问题 14. 中美刑法因果关系的差异 15. 略论中美日韩学前情感教育之民族差异 16. 跨文化交际中的中美文化差异 猜你喜欢: 1. 英语系文化类毕业论文 2. 本科英语专业毕业论文题目 3. 英语语言学论文题目参考大全 4. 英语专业毕业论文选题文化 5. 翻译英语专业毕业论文选题 6. 英语专业论文范文
从 文化 的角度看世界,世界史其实就是一部民族与文化的交融史和碰撞史。受影响的西方历史文化和受儒佛道影响的东方历史文化,自古以来体现出很多相融和冲突的地方,两种文明带来了两种不同的辉煌灿烂。以下是我整理分享的东西方文化差异的论文的相关 文章 ,欢迎阅读!
东西方历史文化的差异
摘要:从文化的角度看世界,世界史其实就是一部民族与文化的交融史和碰撞史。受影响的西方历史文化和受儒佛道影响的东方历史文化,自古以来体现出很多相融和冲突的地方,两种文明带来了两种不同的辉煌灿烂。本文从文化特质、思想观念、宗教观念等方面谈一谈世界历史进程中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关键词:东方文化 西方文化 宗教观念 伦理 文化差异
作者简介:沈树荣,女,汉族,生于重庆南充。现任重庆市铁路中学教师
【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
从西方历史发展进程来看,西方历史的源头――古希腊文明,就是一部灿烂的文化史,被作为整个西方文明的深厚根基。从东方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古代埃及文化、古代两河流域文化、古代中国古代印度文化三大文化圈也成为中古东方社会的源头。世界史从原始部落、氏族斗争,到奴隶制社会,再到后来帝国主义社会、封建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展现出的就是一部博大的东西方文化交融与碰撞的艰难历史。下面,我将从文化、思想观念、宗教观念等几方面谈谈世界史所体现出来的东西方社会文化的差异。
一、东西文化各自的特质
1、东方文化特质。第一,东方文化呈现出多源性:古代埃及文化、古代两河流域文化、古代中印度文化,形成三大文化圈,成为中古东方的文化源头。第二,东方文化呈现出专制性、封闭性、保守性的特点。古代东方文化为大河文化、内陆文化和农业文化,文明成熟较早。马克思说过:“人类社会中有粗野的 儿童 ,有早熟的儿童,古代民族中有许多居于这一类,希腊人是正常的儿童。”东方民族属于早熟的儿童。早熟的原因。东方社会有较优越的自然条件,东方民族大都居住在大河流域,气候好,河流灌溉农田,农业和畜牧业得到发展,同时,东方民族勤劳勇敢,从而使东方社会最早进入文明社会。东方社会从奴隶制度发展到封建宗教社会制度,时间漫长。东方社会的国王大多是来自氏族贵族领袖,宣扬“君权神授”,他们是神的化身,如埃及法老。封建宗法社会以家族为本位,重家族,重血缘,压抑个性,灭人欲,形成东方社会的专制性(主义)。宗法社会的小农经济性质又造成了东方社会的封闭性、保守性。第三,东方文化具有浓厚的神秘主义色彩和宗教色彩。东方社会是犹太教、、印度教、佛教、等主要宗教的发源地。东方文化渗透了宗教思想,并形成不同的宗教思想价值体系。第四,东方文化崇尚尚自然,具有“天人合一”思想和追求“仁爱”“牺牲”的精神。
2、西方文化特质。第一,西方文化源头只有公认的一个:古希腊文明。马克思说,“古希腊人是人类健全的儿童。”古希腊文明成为整个西方文明的奠基。希腊文明富于自由活泼之精神、视宇宙全体为优美之调合,注重现实世界具体之事物。第二,西方文化呈现出重理性、开放性的特点。从古希腊文明开始,西方文化中的个人本位主义和理性主义、英雄主义体现得尤为突出,希腊人重视个人价值的实现、个人功勋的建立,追求个人本位、享乐、情欲。第三,宗教色彩浓厚。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一定阶段的历史现象,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宗教源于人们最初对自然神秘力量和社会神秘力量的盲目崇拜和信仰。费尔巴哈说宗教的本质是人的本质,是人自我异化的结果。西方社会受宗教神权思想影响极为深刻,上帝在他们心中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使其原罪观念特别泛滥。第四,西方人理性主义思想浓厚。西方人善用理智来思考问题,理性主义在西方泛滥,西方人思想观念里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建立在法治、实利、利益的基础上,东方人则比较感性,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式建立在血缘、感情、道义的基础上。
二、东西文化的差异
东西文化的差异,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东西文化的源头和宗教信仰不同,西方文化的源头是基督。中国文化的源头是孔子。东方人信仰佛儒道,西方人信仰。从宗教观来看,东方宗教是解脱之宗教,宣扬脱俗、解脱,相信宿命,主张清静、寂灭。西方宗教是救赎之宗教,提倡人道主义和创化、救赎,上帝这个救世主形象在他们心中有至高无上的地位,西方宗教主张从生活中寻找生命,教导人们发现新生命,创造新生命的道理,其教义也是劝人奋斗不息,才获解救。比如《圣经》所体现出的救赎思想,被作为西方现实世界永恒的经典和文化的象征,成为整个欧洲文化的源头。“浮士德”的永不满足,不断进取的精神,也成为西方精神的象征。
2东方主静,西方主动。西洋民族以战争、个人、法治、实利为本位,东方民族以安息、感情、家族、虚文为本位。中国人好古,循环往复,西方人力今,强调进化。
西洋民族好战是其天性,宗教之战,政治之战,商业之战构成欧洲文明史。西洋民族要求维护个人自由权利和幸福,思想言论的自由,个性的发展,法律之前人人平等。东洋民族自游牧社会进而为宗法社会,自酋长政治进而为封建政治。宗法社会以家族为本位而无个人权利,宗法社会讲求忠孝之道德。
3东方文化重视整体,而西方更重视个体。东方文化重 经验 、现实、功利的世界;西方神性与人性并重,追求超经验、超现实的真理和个人荣誉。东方文化的特色是重人际关系,重现实生活,不重形而上的问题。西方人则重视自己的权利、个人价值的实现,重形而上的理性生活。
4东西方自由观、发展观、中西民力、民智、民德不同。东方文化崇尚含蓄,而西方推崇直接开放。东方泛道德化,以德束人,而西方则法规化,重视个人权利而不是看重道德。东方人的伦理观以牺牲自我为本,西方则以满足自己为人生之本。因此东方的道德是以灭个性而维持,西方的道德是个性的解放。
5 思维方式 和处世态度不同,东方唯情,西方唯智,东方人讲求经验、感性,西方人重视推理、逻辑。东方人重感情、重道义,比较感性,像我们常说的意气用事及仁爱、宽容、忠孝、中庸的思想。而西方人讲究理性,用理智思考问题,追求理性主义和自我主义,重视个体价值的实现、理性胜于感性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6东方讲求艺术夸张,如敦煌莫高窟;而西方讲求科学,客观,提倡艺术真实,如蒙娜丽莎。梁漱溟认为西方是艺术科学化,东方是科学艺术化。
下一页分享更优秀的<<<东西方文化差异的论文
从 文化 的角度看世界,世界史其实就是一部民族与文化的交融史和碰撞史。受影响的西方历史文化和受儒佛道影响的东方历史文化,自古以来体现出很多相融和冲突的地方,两种文明带来了两种不同的辉煌灿烂。以下是我整理分享的东西方文化差异的论文的相关 文章 ,欢迎阅读!
东西方历史文化的差异
摘要:从文化的角度看世界,世界史其实就是一部民族与文化的交融史和碰撞史。受影响的西方历史文化和受儒佛道影响的东方历史文化,自古以来体现出很多相融和冲突的地方,两种文明带来了两种不同的辉煌灿烂。本文从文化特质、思想观念、宗教观念等方面谈一谈世界历史进程中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关键词:东方文化 西方文化 宗教观念 伦理 文化差异
作者简介:沈树荣,女,汉族,生于重庆南充。现任重庆市铁路中学教师
【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
从西方历史发展进程来看,西方历史的源头――古希腊文明,就是一部灿烂的文化史,被作为整个西方文明的深厚根基。从东方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古代埃及文化、古代两河流域文化、古代中国古代印度文化三大文化圈也成为中古东方社会的源头。世界史从原始部落、氏族斗争,到奴隶制社会,再到后来帝国主义社会、封建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展现出的就是一部博大的东西方文化交融与碰撞的艰难历史。下面,我将从文化、思想观念、宗教观念等几方面谈谈世界史所体现出来的东西方社会文化的差异。
一、东西文化各自的特质
1、东方文化特质。第一,东方文化呈现出多源性:古代埃及文化、古代两河流域文化、古代中印度文化,形成三大文化圈,成为中古东方的文化源头。第二,东方文化呈现出专制性、封闭性、保守性的特点。古代东方文化为大河文化、内陆文化和农业文化,文明成熟较早。马克思说过:“人类社会中有粗野的 儿童 ,有早熟的儿童,古代民族中有许多居于这一类,希腊人是正常的儿童。”东方民族属于早熟的儿童。早熟的原因。东方社会有较优越的自然条件,东方民族大都居住在大河流域,气候好,河流灌溉农田,农业和畜牧业得到发展,同时,东方民族勤劳勇敢,从而使东方社会最早进入文明社会。东方社会从奴隶制度发展到封建宗教社会制度,时间漫长。东方社会的国王大多是来自氏族贵族领袖,宣扬“君权神授”,他们是神的化身,如埃及法老。封建宗法社会以家族为本位,重家族,重血缘,压抑个性,灭人欲,形成东方社会的专制性(主义)。宗法社会的小农经济性质又造成了东方社会的封闭性、保守性。第三,东方文化具有浓厚的神秘主义色彩和宗教色彩。东方社会是犹太教、、印度教、佛教、等主要宗教的发源地。东方文化渗透了宗教思想,并形成不同的宗教思想价值体系。第四,东方文化崇尚尚自然,具有“天人合一”思想和追求“仁爱”“牺牲”的精神。
2、西方文化特质。第一,西方文化源头只有公认的一个:古希腊文明。马克思说,“古希腊人是人类健全的儿童。”古希腊文明成为整个西方文明的奠基。希腊文明富于自由活泼之精神、视宇宙全体为优美之调合,注重现实世界具体之事物。第二,西方文化呈现出重理性、开放性的特点。从古希腊文明开始,西方文化中的个人本位主义和理性主义、英雄主义体现得尤为突出,希腊人重视个人价值的实现、个人功勋的建立,追求个人本位、享乐、情欲。第三,宗教色彩浓厚。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一定阶段的历史现象,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宗教源于人们最初对自然神秘力量和社会神秘力量的盲目崇拜和信仰。费尔巴哈说宗教的本质是人的本质,是人自我异化的结果。西方社会受宗教神权思想影响极为深刻,上帝在他们心中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使其原罪观念特别泛滥。第四,西方人理性主义思想浓厚。西方人善用理智来思考问题,理性主义在西方泛滥,西方人思想观念里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建立在法治、实利、利益的基础上,东方人则比较感性,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式建立在血缘、感情、道义的基础上。
二、东西文化的差异
东西文化的差异,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东西文化的源头和宗教信仰不同,西方文化的源头是基督。中国文化的源头是孔子。东方人信仰佛儒道,西方人信仰。从宗教观来看,东方宗教是解脱之宗教,宣扬脱俗、解脱,相信宿命,主张清静、寂灭。西方宗教是救赎之宗教,提倡人道主义和创化、救赎,上帝这个救世主形象在他们心中有至高无上的地位,西方宗教主张从生活中寻找生命,教导人们发现新生命,创造新生命的道理,其教义也是劝人奋斗不息,才获解救。比如《圣经》所体现出的救赎思想,被作为西方现实世界永恒的经典和文化的象征,成为整个欧洲文化的源头。“浮士德”的永不满足,不断进取的精神,也成为西方精神的象征。
2东方主静,西方主动。西洋民族以战争、个人、法治、实利为本位,东方民族以安息、感情、家族、虚文为本位。中国人好古,循环往复,西方人力今,强调进化。
西洋民族好战是其天性,宗教之战,政治之战,商业之战构成欧洲文明史。西洋民族要求维护个人自由权利和幸福,思想言论的自由,个性的发展,法律之前人人平等。东洋民族自游牧社会进而为宗法社会,自酋长政治进而为封建政治。宗法社会以家族为本位而无个人权利,宗法社会讲求忠孝之道德。
3东方文化重视整体,而西方更重视个体。东方文化重 经验 、现实、功利的世界;西方神性与人性并重,追求超经验、超现实的真理和个人荣誉。东方文化的特色是重人际关系,重现实生活,不重形而上的问题。西方人则重视自己的权利、个人价值的实现,重形而上的理性生活。
4东西方自由观、发展观、中西民力、民智、民德不同。东方文化崇尚含蓄,而西方推崇直接开放。东方泛道德化,以德束人,而西方则法规化,重视个人权利而不是看重道德。东方人的伦理观以牺牲自我为本,西方则以满足自己为人生之本。因此东方的道德是以灭个性而维持,西方的道德是个性的解放。
5 思维方式 和处世态度不同,东方唯情,西方唯智,东方人讲求经验、感性,西方人重视推理、逻辑。东方人重感情、重道义,比较感性,像我们常说的意气用事及仁爱、宽容、忠孝、中庸的思想。而西方人讲究理性,用理智思考问题,追求理性主义和自我主义,重视个体价值的实现、理性胜于感性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6东方讲求艺术夸张,如敦煌莫高窟;而西方讲求科学,客观,提倡艺术真实,如蒙娜丽莎。梁漱溟认为西方是艺术科学化,东方是科学艺术化。
下一页分享更优秀的<<<东西方文化差异的论文
创新点,颜色在轮回(天堂和地狱)中差异,颜色在继承时,中西差异1层》:轮回:黑白。天堂和地狱,东西方式是两种颜色。可怜的西方人不知道轮回这回事。2层》:继承,美国国旗,欧洲各国国旗,有继承,他们继承了同一文化。中国也在继承,继承下来许多标志性的颜色,这是华夏民族独有的继承。颜色可以区别天堂和地狱,颜色可以体现继承关系。
不同的文化传统,使得人们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等方面也存在着相当的文化差异。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中西方文化差异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日常交际的影响
【摘要】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中西方文化存在许多差异:整体性和个体性的差异;价值观与道德标准的差异;社会礼仪的差异;社会习俗的差异等。本文分析了文化差异对日常交际的影响。了解这些差异有助于更好地实现跨文化交际,避免出现文化休克。
【关键词】中西方文化;差异;交际;教学
1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不同的文化传统,使中西方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等方面也存在着相当的文化差异。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的过程中,儒家思想一直占据着根深蒂固的统治地位,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极其深刻而久远的影响。中国人向来以自我贬仰的思想作为处世经典,接人待物,举止言谈以谦虚为荣,以虚心为本,反对过分地显露自己表现自我。因此,中国文化体现出群体性的文化特征,这种群体性的文化特征是不允许把个人价值凌驾于群体利益之上的。
西方国家价值观的形成至少可以追溯到文艺复兴运动。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是人文主义,宣扬个人主义至上,竭力发展自己表现自我。生活中人们崇拜的是“强者”“英雄”。有本事,有才能的强者得到重用,缺乏自信的弱者只能落伍或被无情地淘汰。因此,西方文化体现出个体文化特征,这种个体性文化特征崇尚个人价值凌驾于群体利益之上。
文化的不同带来价值观念的不同。如old一词,中国人历来就有“尊老敬老”的传统。“老”在中文里表达尊敬的概念,如老祖宗,老爷爷,老先生,老张,老王等等。中国人往往以年龄大为荣。和别人谈话时,年龄越大,资格越老,也就越会得到别人的尊敬。“姜还是老的辣”。在我们看来,长者不仅是智慧的化身,也是威望的象征。然而,西方国家极少有人愿意倚老卖老而自称”old”。在他们看来,“old”是“不中用”的代名词,是和“不合潮流”“老而无用”的含义连在一起的。英美人不喜欢别人说自己老,更不会倚老卖老。在西方文化中,他们把年龄作为个人极为重要的隐私看待。尤其是女士,更忌讳别人问自己的年龄。即使愿意谈论自己的年龄,也要别人猜测其年龄,而此时,他们的真正目的是期望别人恭维他们看上去比实际年龄小,是多么年轻。又如,中西方两种文化在某些单词所带有褒贬色彩上有差异。如:ambition一词,本身具有褒贬两种含义。中国人用其贬义,表示“野心勃勃”,而英美人则取其褒义,表示“雄心壮志”。Aggressive一词,中国人常用来形容某人“挑衅”“好斗”,而美国人则用来形容某人“进取上进,有开拓精神”。
2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
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导致了中西方有如此多的文化差异,而文化差异又是跨文化交际的障碍。社会的发展将各个不同的国家纳入到一个共同的“地球村”中,跨文化交际成为每个民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例如,一个企业如果想让自己的产品畅销国际市场,不仅需要优质的产品质量,而且需要深入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使该产品在包装设计和实用性方面符合对象国民众的心理需求。如,在中国,“龙(dragon)”是我们的精神图腾,是吉祥和权力的象征,中国人也以作为龙的传人而倍感自豪,然而在西方人眼中,对“龙”就没有这份特殊的情感,甚至将“龙”理解为一种张牙舞爪的可怕怪物。如果某一企业家对此不甚了解,将印有“龙”图案的产品推向国际市场,试想这种产品能否刺激西方人的购买欲?能否给企业创造高效益。所以,克服文化差异造成的交际障碍已经成为面临的问题。在英语教学中在重视语言能力的教学的同时,特别要注意在日常教学中发展学生的交际能力,将语言的文化差异在英语教学中作为一个重要问题对待。
3日常交际中应注意的问题
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在日常交际中体现在很多方面,在英语学习中应充分地了解这些差异。
日常问候
中国人日常打招呼习惯于问:“你吃饭了吗?”,如果你跟英语国家的人这样说,他们会产生误解,认为你是想请他们吃。,英语国家人打招呼通常以天气,健康状况,交通,体育以及兴趣爱好为话题。又如,中国人见到熟人习惯问:“去哪里?”,如果对西方人也这样问候,他们可能会很不高兴地回答:“不关你的事。”西方人问候时常说:”Goodmorning/afternoon/evening”,”How are you doing?”,熟人间也可以说:“Hello”或“Hi”.
日常称呼
汉语中的亲属称谓有泛化使用的倾向,常用于非亲属之间:年轻人对长辈称“叔叔”“阿姨”;对平辈称“大哥”“大姐”。但在英语中,亲属称谓不广泛地用于社交。如果我们对母语是英语的长辈称“UncleTom”,对方听了会觉得非常奇怪。英语文化中只有关系十分密切的情况下才使用此类亲属称谓。又如中国学生经常把“王老师”称为“Teacher Wang”。其实,英语中teacher只是一种职业;而中国人有尊师的传统,“教师”已不仅仅是一种职业,而成为一种对人的尊重,西方人听起来却感觉不可思议。英语中称呼人一般用Mr.,Miss,等。
感谢
一般来说,我们中国人在家族成员之间很少用“谢谢”。如果用了,听起来会很怪,或相互关系上有了距离。而在英语国家“Thank you.”几乎用于一切场合,所有人之间,即使父母与子女,兄弟姐妹之间也不例外。送上一瓶饮料,准备一桌美餐,对方都会说一声“Thank you.”公共场合,不管别人帮你什么忙,你都要道一声“Thank you..”这是最起码的礼节。
请客
在请客吃饭时,主人会问是否要再吃点或喝点什么时,我们通常习惯于先客气一番,回答:“不用了”“别麻烦了”等。如果与西方人交往时也这样说,对方就不会坚持再劝你,很可能你都吃不饱。按照英语国家的习惯,你若想要,就不必推辞,说声“Yes,please.”若不想要,只要说“No,thanks.”就行了。这也充分体现了中国人交往中的含蓄和西方人直率的不同。
隐私
中国人初次见面经常问及年龄,婚姻,收入,表示关心,而英语国家却对此比较反感,认为这些都涉及个人隐私,因为英语国家人都希望自己在对方眼中显得年轻,对自己实际年龄秘而不宣,妇女更是如此。再如中国人表示关心时,经常问“你在干什么?”,在英语中就成为刺探别人隐私的审问,监视别人的话语而使人很不高兴。
节日及接受礼物
中国和英语国家的文化差异还显著地表现在节日方面。除中国和英语国家共同的节日外,双方还各有自己独特的节日。中国有春节﹑元宵节和端午节等,英语国家有情人节﹑复活节﹑愚人节﹑感恩节﹑圣诞节等。中西方节日的风俗习惯也很不
相同。在节日里,对于别人送来的礼物,中国人往往要推辞一番,表现得无可奈何地接受,接受后一般也不当面打开。如果当面打开并喜形于色,可能招致“贪财”的嫌疑。而在英语文化中,人们对别人送的礼品,一般都要当面打开称赞一番,并且欣然道谢。
4结语
在英语教学中,文化知识的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应该采用不同的方法提高学生对文化的敏感性,培养文化意识,例如:加强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比较,将中西文化在称呼,招呼语等等谈话题材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渗透到教学中。总之,中西方的文化存在着很多差异,在英语教学中不能只单纯注意语言教学,而必须加强语言的文化导入,重视语言文化差异对语言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在日常生活中不仅能说出正确的英语句子,而且知道面对西方人的时候应该说什么,避免出现交际中的尴尬。
【参考文献】
[1]李常磊.英美文化博览.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2年5月.
[2]Paul Norbury,culture smart!Britain.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09年3月.
[3]叶朗,朱良志.中国文化读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08年4月.
[4]段连城.美国人与中国人———中美文化的融合与撞击.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
[5]邓炎昌,刘润清.语言文化即英汉语言文化对比.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1994年.
[6]方文惠.英汉对比语言学.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年.
论从餐桌礼仪看中西文化差异
[论文摘要]从比较中西餐桌礼仪的餐具使用差异、座次安排差异、就餐氛围差异、及餐桌话语差异四个方面来看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差异,旨在说明坚持自己的优秀文化传统的同时,要采用一个客观、宽容、尊重的心态对待异国文化以便能在跨文化交际中能恰当地、得体地进行交际。
[论文关键词]餐桌礼仪
易中天先生曾经在《餐桌上的文化》里对中西文化进行了精妙阐释中国文化的思想内核是“群体意识”,的思想内核则是“个体意识”。所以西方人即使请客吃饭,也是各点各的菜、各喝各的酒,以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中国文化则认为个人的意志,必须服从群体的共同意志。其目的既然意在人情,意在血缘,则其方式礼仪,自然也就以和为贵了,因此中国人爱聚餐、喜共食、讲和合。笔者认为在跨文化交际中,面对陌生文化,因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不同,交往过程中难免发生文化冲突。笔者从如下四个方面对中西餐桌礼仪进行简单的比较,以便在跨文化交际中能恰当地、得体地进行交际。
一、从餐具使用上看中西文化差异
筷子刀叉是中西餐桌礼仪最基本差异。浙江大学游修龄教授认为:东西方出现进食工具筷子和刀叉的不同,和有关系。筷子要发源于有竹子的地方。我国北方多木,南方多竹,祖先就地取材,竹木均成为我国最原始的筷箸原料。刀叉的出现比筷子要晚很多。据游修龄教授的研究,刀叉的最初起源和欧洲古代游牧的生活习惯有关,他们马上生活随身带刀,往往将肉烧熟,割下来就吃。大约15世纪前后,为了改进进餐的姿势,欧洲人才使用了双尖的叉。到18世纪才有了四个叉尖的叉子。刀叉和筷子,不仅带来了进食习惯的差异,还影响了东西方人生活观念。游修龄教授认为,刀叉必然带来分食制,而筷子肯定与家庭成员围坐桌边共同进餐相配。西方一开始就分吃,由此衍生出西方人讲究独立,子女长大后就独立闯世界的想法和习惯。而筷子带来的合餐制,突出了老老少少坐一起的家庭单元,从而让东方人拥有了比较牢固的家庭观念。笔者提醒在使用餐具时中西均有不同的规范。如中餐进餐时不可玩弄筷子(把它们当鼓槌是非常失礼的做法),更不可以用筷子向人指指点点或打手势示意。当然,绝对不可吸吮筷子或把筷子插在米饭中,这是大忌(这好像葬礼上的香烛,被认为是不吉利的)。在使用刀叉时也有一些禁忌。如 手里拿着刀叉时切勿指手画脚。发言或交谈时,应将刀叉放在盘上才合乎礼仪。忌用自己的餐具为别人夹菜。餐具掉落不要弯腰拾捡。餐品不要一次性切好,尤其带汤汁的餐品,要一小块的逐一切食等等。
二、从座次安排上看中西文化差异
中西都讲究正式的宴请活动的座次安排。中国人请客传统上用八仙桌。对门为上,两边为偏座。请客时,年长者、主宾或地位高的人坐上座,男女主人或陪客者坐下座,其余客人按顺序坐偏座。西方人请客用长桌,男女主人分坐两端,然后按男女主宾和一般客人的次序安排座位,即男女穿插安排,以女主人的座位为准,主宾坐在女主人的右上方,主宾夫人坐在男主人的右上方,讲究“女士优先”的西方绅士,都会表现出对女士的殷勤。在中国,左为尊,右为次;上为尊,下为次;中为尊,偏为次。而在西方,右为尊,左为次。
笔者特别提示西餐入座礼仪:最得体的入座方式是从左侧入座。手肘不要放在桌面上,不可跷足。不可在进餐时中途退席(如有事确需离开应向左右的客人小声打招呼)。用餐时,坐姿端正,背挺直,脖子伸长。上臂和背部要靠到椅背,腹部和桌子保持约一个拳头的距离。记得要抬头挺胸着吃,在把面前的食物送进口中时,要以食物就口,而非弯下腰以口去就食物。
三、从就餐氛围上看中西文化差异
中国人餐桌上的闹与西方餐桌上的静是中西餐桌礼仪最根本差异。餐桌气氛上的差异,中国餐桌上动,西方餐桌上静。中国人以食为人生之至乐,排场之大,气氛之热闹常常令人叹为观止。中国人一坐上餐桌,便滔滔不绝,相互让菜,劝酒,尽情的享受山珍海味,美味佳肴。这样的宴客方式才能体现主人的热情和诚恳,餐桌上的热闹反映了食客发自内心的欢快。这种“闹”能从某种程度上折射中国人家庭温馨、邻里和睦、国人团结的“一团和气”。西方人一坐到餐桌上便专心致志的去静静的切割自家的盘中餐。喝汤时不能发出响声,如汤菜过热,可待稍凉后再吃,不要用嘴吹。吃东西时要闭嘴咀嚼。不要舔嘴唇或咂嘴发出声音。进餐时可以与左右客人交谈,但不要只同几个熟人交谈。左右客人如不认识,可先自我介绍。别人讲话不可搭嘴插话。音量保持对方能听见的程度。咀嚼食物不要说话,即使有人同你讲话,也要等咽下食物后再回答。
四、从餐桌话语上看中西文化差异
中国人请客吃饭时,摆在桌上的菜花样繁多,至少有七、八道菜,如果是盛宴,主菜会更多,越名贵、越奇特的菜会越显示主任的殷勤和客人的身份。而主人却往往要说“今天没有什么好菜招待大家”、“菜做得不好,多吃一点” “多多包涵”、 “怠慢了您”之类的话。而西方盛宴一般四至五道菜,份量以吃完或稍有剩余为最佳。如果在家里,最好是吃完所有的菜,这样女主人会很高兴,认为大家喜欢她做的菜。面对丰盛的宴席,主人会说“已经倾其所有来招待大家” 的话。对中西主人的餐桌话语进行推理,很容易得出:中国人遵循了“贬己尊人”的原则。而西方人强调效率和实用主义价值观,在交际中十分注重自身面子的需要。如在宴席上西方人不议论令人作呕之事,会千方百计采用含蓄文雅的词来替代toilet,如:“Where can I wash my hand?”、“I wonder if I could go somewhere.”、“ Can I add some powder?”等。另外,在西方国家不要问“吃饭了吗?”等我国习惯的问候语。“您吃饭了吗?”容易使人莫名其妙,甚至会出现误会。如在英国,你若问人吃饭没有,其含义是你有意请对方吃饭;这对于未婚男女,则表明你有意约会对方。
五、结语
世界上各种文化都是平等的。文化无优劣之分。应该避免用自己的文化、、价值观作为标准去衡量、评判而应采用一种客观的、宽容的态度对待异国文化;同时,又要避免盲目的追随、模仿异国文化,而应坚持自己的优秀文化传统。
参考文献:
[1]易中天,《餐桌上的文化》,《文汇报.笔会》.
[2]林大津,《跨文化交际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92-127.
[3]李天民,《现代国际礼仪知识》,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109.
可以帮你写文化的差异
由于我国与西方的生活习惯以及民族习俗的不同,中西方 文化 存在许多差异。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中西方文化差异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 从历史文化的角度来说,中西方文化无论从萌芽、发展到现在的格局无疑是各具特色的。一个偏重群体关系和整体作用,提倡大家庭理论;一个偏重个体能力和英雄主义,提倡自由万岁。在两个文化理念截然相反的作用下,我们必须融合两者意识上的差异,在文化层次本身找到共性,以利于整个人类文化的发展。
关键词: 差异;价值观;文化
0 引言
历史发展至今,中西方文化就像两条时而胶着、时而分离的不规则线,同样源远流长,同样博大精深。自成体系、相互交融。但,无论任何时候,两者从未有过平行的时候,因此,研究世界文化不可能单一的研究中西方某个文化,而应全面、系统的对中西方文化加以研究。
1 关于中西方文化
文化的定义 著名人类学学者泰勒(Edward Burnett Tylor)这样给文化定义:“文化或者文明就是由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获得的、包括知识、信念、艺术、道德法则、法律、风俗以及其他能力和习惯的复杂整体。”这个定义已经比较权威。在此,我们将文化定义为人和环境互动而产生的精神 、物质成果的总和。这个总和中可以包括生活方式、价值观、知识、技术成果,以及一切经过人的改造和理解而别具人文特色的物质对象。
中国文化定义 中国文化一般指中国 传统文化 ,它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是中国各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汉族是中华民族的主干民族,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其他少数民族也对中国文化做出过不可抹杀的贡献。
西方文化定义 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一样,源远流长,气象万千。一般是指发源于古希腊、罗马时期,浸染了中世纪的____传统,兴盛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经启蒙运动而最终确立,并且近几百年来大盛于西欧北美的文化系统。
2 中西方文化的特点
中西方文化均源远流长、气象万千,两种文明都经历了几千年历史的发展演化才成型。迄今,无数学者为更好的研究两种文明,划分了各种各样的时期或时代,以将历史分割成各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加以研究。在此,笔者参考各权威观点,结合自己的观点,在权威学说的基础上以阶段性为前提,简单描述一下中西方文化各自的特点,以便更好的对论题加以研究。
中国文化的特点 中国文化在西周时期创造出了中华文明的母形。这一时期建立了“余一人“的专制王权思想,敬德与重民思想开始萌芽,西周时期我国宗法社会与宗法文化开始成型,并且对后世中国文化脉络和思潮的演化产生了深远影响。战国时期,平民观点开始兴起,以孔子、孟子、墨子、老子、韩非子等为杰出代表。我国出现百家争鸣的文化发展状况。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成为中国文化的中心。同时法家、道家思想并立。至此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形成了以“谦、恭、信、敏、慧”为核心的文化思想观、以“学而优则仕”的文化价值观。总的来说,中国文化就是细节服务于整体、突出整体效果的文化模式。
西方文化的特点 西方文化经过中世纪____文化的长期统治,阿拉伯文化的融入,随着资本主义经济萌芽的出现,出现了影响深远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经过17世纪的科学革命,18世纪的启蒙运动,现代西方文化到19世纪臻于成熟,并向全世界扩张。西方文化在20世纪面临着来自内外多方面的挑战。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只反映了现代西方文化的一个方面,表现出其躁动不安的情绪,远远不能概括其全貌。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西方文化形成了以“争”为核心的文化思想观、以自然科学和科研为核心的文化发展观。总的来说,西方文化就是突出细节、突出个体效果的文化模式。
3 中西方文化差异
西方文化文化的发展态势不同 中国文化中整体上来看,属于一种静态文化、一种家国文化。由于中国所处地理环境较为优越,给予了人一个可以长期居住生产的环境,所以,这种长期居住在同一个地方的条件便使家族发展的很快,安居乐业、居安而不思流动,就容易促使静态的文化模式发展。家族繁衍、代代相传,家族纽带越来越复杂,尊老和祭祖现象就必然在这样的发展模式下产生,家族观念,宗法制度也就逐渐形成并根深蒂固了。所以说,中国为什么叫家国,因为,家就是国、国就是家,家和国仅仅是规模上的差别,于此,这种静态文化和家国文化直接促成了中国仁、孝、礼、信为核心的贵和尚中的中庸思想。
而西方文化则属于一种动态文化、一种斗争文化。西方文化三大起源(古希腊文明、罗马文明和____文明)均源自地中海沿岸,西方的地理环境、气候促成了流动性较强的文化。并直接促使西方人的家庭观念相对薄弱,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等价值观念得以发展传承,由此产生的竞争意识、斗争文化更是西方文化发展的原动力。
中西方文化中的伦理观念不同 中国文化主张家庭伦理本位,而西方文化主张个人本位。上点已经提到,中国以家国主义文化为核心思想文化,以家族为本位,家庭便有长幼之序,夫妻之分,家庭成员各安其分,各尽义务,即“尽伦”!孟子认为:圣人是“人伦之民”,伦的核心是“绝对服从”,幼服长,妻服夫。使家变得如此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孝”,“百善孝为先”,“孝道”是中国的国本,国粹,中国自古就有孝的文化,有以孝治天下之说.家与孝原本有伟大的理性意义,但由于过分强调,终成了一种过分的家族意识,而忽略了个人自由的发展,“存天理,灭人欲”,以个人向群体负责为人生宗旨。
而西方的地理环境及种种社会关系导致个人主义的兴起,导致家庭、家族纽带功能相对松弛。“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____义充分说明了西方文化中追求人格独立的特点,骑士精神、英雄主义的盛行源自于此。个人权利任何人不得侵犯,信奉个人本位、自我中心,这种个人本位思想使即使亲人间的界限也划分得非常明确,AA制、强调子女独立生活,喜欢谈论一己之所得。伯克哈特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一书中,认为只有个人得到充分的发展才能有社会的充分发展。存在主义把这个基本观念推向了极端,鼓吹“人是绝对自由的”,“他人就是我的地狱”。 中西方文化对人与自然的基本观点不同 杜维民教授认为:“中国文化关注的对象是人”。人与人的关系是中国文化关心的核心与基础问题,战国时期,我国就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所以政治伦理学相当发达。而西方文化较多关注的是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古希腊注重的中心问题,由此衍生出理智和科技。
中国的哲学是一种人生哲学。儒家强调人在社会要有所作为,道家追求长生,佛家强调人的觉悟。同时建立了君臣、父子等一套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学而优则仕成为中国社会主流思想。而科学研究可发现自然规律的探究行为并未得到重视。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中国文化讲究“天人合一”、“顺天应物”。把自然人格化,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从古希腊泰勒斯的自然哲学开始,探索自然奥秘,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就成为了欧洲思想的主流。西方科学起源与对自然的探索和研究,很早就出现了毕达哥拉斯、阿基米得这样名垂千古的科学家.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西方文化认为人与自然处于对立的斗争状态,因而产生了与中国文化不同的对自然的态度,即人可以征服,控制自然。西方人也讲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首先关注的不是伦理而是竞争,因而出现了“优胜劣汰”的规律。
4 中西方文化的文化价值观和文化结构不同
中国文化强调“诗言志”、“文以载道”和“天人合一”的文化价值观和整体综合。中国文化讲究有利于社会、有利于教化民众,中国广大文人苦读孔孟、圣人之学,学而优则仕,为的是齐家治国平天下。“托物言志”、“诗以言志”成了中国大部分文学作品的特色。同时也是“中国式特色”。现代西方文化倡导“为艺术而艺术”和多元的文化观。从康德提出“美只是形式”开始,纯粹的美感不应渗进任何愿望、任何需要、任何意志活动的说法在西方现代美学中成为占支配地位的思潮。克罗齐主张直觉即艺术,主张衡量艺术只有一个标准,即艺术标准。西方文化中的多元文化观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文化形成的多元性;二是文化构成的多元性。
在文化结构方面,中国以整体综合见长,强调整体的作用;而西方以细节分析见长,突出个体的作用。例如,在时间、地址的书写顺序上,中国习惯按年、月、日,国家、省、市等由整体到部分开始书写,而西方恰恰相反。在姓氏排列上,中国姓氏先是宗族、辈分然后才是名,突出的是氏族整体;而西方姓氏先是自己名字、然后才是父名、族姓,突出的是个人。
在中西方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上,西方文化主张个人荣誉、自我中心、创新精神和个性自由,而中国文化是群体文化,主张谦虚谨慎、关心他人、助人为乐、无私奉献、中庸之道和团结协作。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所说并不是说中国文化相对与西方文化来说是不变的文化,是封闭的文化。中国文化是强调“和平、稳定”;但这不意味着就是不变与封闭。中国哲学强调“天人和一”;而要达到这种境界,必须具有“海纳百川”胸怀和“户枢不蠹”的发展性眼光看待天地;因此,在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中一直强调“兼容”与“动”的观念。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中国文化所特有的包容性与变化观点——“仁者乐水,智者乐山”便是这种观点的具体体现。
参考文献:
[1]马文·哈里斯.文化人自然—普通人类学导引[M].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2]谢遐龄.中国政治思想史[M].高等 教育 出版社,2003.
[3]辜正坤.中西方文化比较.博览群书,
[4]冯承柏,王中田,俞久洪.西方文化精义[M].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8
一个国家无论是在政治上,还是在经济贸易中,了解对方国家的礼仪习惯,将有利于各国之间的交往。一个人了解对方的礼仪民间习惯,是对对方的尊重,能够给对方留下一个好印象,以便交往的顺利进行。
随着东西方文化的不断发展,东西方的礼仪正在相互融合,西方人逐渐地接受了东方文化中重情感等合理因素,东方人也逐渐地接受了西方文化中先进文明的礼仪和交往方式。但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而对礼仪产生的影响还很多,为此 出国 留学 网我就以下几方面具体探讨东西方文化差异对礼仪所产生的影响:
一、社会交往方式的差异对礼仪的影响
东西方文化都非常重视 人际交往 ,但在交往的观念、交往的方式上都有着明显的差别。如中国人热情好客,在人际交往中饱含热情,问寒问暖,似乎没有什么可保留的,对于了解有关年龄、职业、收入、婚姻状况、子女等问题,觉得都理所当然。而在西方国家中,特别重视对方的隐私权。个人稳私主要包括:个人状况(年龄、工作、收入、婚姻、子女等)、政治观念(支持或反对何种党派)、宗教信仰(信仰什么宗教)、个人行为动向(去何种地方,与谁交往、通信)等。凡是涉及到个人隐私的都不能直接过问。西方人一般不愿意干涉别人的私生活和个人隐私,也不愿意被别人干涉。比如,很多中国人会直接询问别人所买物品的价格。因为在中国人看来,物品的贵贱只是表示该物品的质量。
而在西方人眼里,如果你直接询问别人所购物品的价格,就可能是探问对方的经济条件,因此,这也是西方人的隐私,属于不宜直接询问的问题。如果你想了解该物品的价格,只能委婉地夸耀、赞赏该物品,而这样的情况下西方人一般也只告诉你该物品的贵或贱,一般不会告诉你准确价格。中国人见面打招呼时喜欢问一句“去哪儿啊?”,这是招呼的一种形式。而在美国,你如果问朋友上哪儿去,则可能会使对方尴尬,因为这也属于对方的隐私,是你不该过问的。另外,人际交往的空间距离可以分为亲密距离、个人距离、社交距离、公共距离四种。中国人的空间距离相对较近。我们在大街上经常可以看到两个中国少女挽臂亲昵而行,而在西方则很少见到。西方人觉得中国人过于亲近,而中国人又会觉得西方人过于冷淡、傲慢,过分疏远,是不友好的表现。如果中国人发现交际对方的衣服上有根线头,他会很自然地帮助对方摘掉;而在西方人眼里,这是不礼貌之举。中国人看到朋友穿了件非常漂亮的衣服,会上前摸一摸,询问价钱或质地;而西方人则不会这样做,他们更多的是羡慕,并直接赞美。概而言之,这都是东西方文化观念差异所致。东方人非常重义、重情,西方人则崇尚个人独立。
二、个人人生观的差异对礼仪的影响
(一)个人荣誉感与谦虚谨慎 西方人崇拜个人奋斗,尤其为个人取得的成就而自豪,从来不掩饰自己的自信心、荣誉感以及在获得成就后的狂喜。而相反,中国文化却不主张炫耀个人荣誉,则提倡谦虚谨慎。一般来说,中国人大多反对或蔑视王婆卖瓜式的自吹自擂,然而中国式的自我谦虚或自我否定却常常使西方人感到不满。例如,“your English is very good,”“No,no,my English is very poor”;“you've done a nice job,”“No,I don't think 's the result of joint efforts.”,这在中国人看来当然是一种谦虚的说法,而在西方人看来,不仅否定了自己,还否定了赞扬者的鉴赏力。可见,这种中国式的谦虚在西方资本主义的竞争市场是行不通的。
(二)自我中心与无私奉献 西方人自我中心意识和独立意识很强,主要表现在:1.自己为自己负责。在弱肉强食的社会,每个人生存方式及生存质量都取决于自己的能力,因此,每个人都必须自我奋斗,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2.不习惯关心他人,帮助他人,不过问他人的事情。正由于以上两点,主动帮助别人或接受别人帮助在西方往往就成为令人难堪的事。因为接受帮助只能证明自己无能,而主动帮助别人会被认为是干涉别人私事。 中国人的行为准则是“我对他人,对社会是否有用”,个人的价值是在奉献中体现出来的。中国文化推崇一种高尚的情操———无私奉献。在中国,主动关心别人,给人以无微不至的体贴是一种美德,因此,中国人不论别人的大事小事,家事私事都愿主动关心,而这在西方则会被视为“多管闲事”。
(三)创新精神与中庸之道 西方文化鼓励人民开拓创新,做一番前人未做过的、杰出超凡的事业。而传统的中国文化则要求人们不偏不倚,走中庸之道,中国人善于预见未来的危险性,更愿意维护现状,保持和谐。当然,近年来我国也大力提倡创新改革,但务实求稳之心态仍处处体现。冒险精神仍是不能与西方人相比的。 (四)个性自由与团结协作 西方人十分珍视个人自由,喜欢随心所欲,独往独行,不愿受限制。中国文化则更多地强调集体主义,主张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主张同甘共苦,团结合作,步调一致。
三、法制观念的不同对礼仪的影响
东方文化以儒家思想为代表,而儒家思想重义轻利。为了兄弟朋友的情义,可以网开一面,甚至不惜一切代价,其结果往往是行为过头,丧失了更多的应得利益。比如中国人重人情,人情味浓厚。有句老话:“血浓于水”“亲不亲,故乡人,美不美,家乡水。”这些话所包含的意思是人情影响判断,人情重于道义。“水”,即使不美,但只要是家乡水,那也就美了,这就是情重于理的表现。甚至有时会情重于法,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历来有情影响法的制度空间,也就是说,我们中国人先讲合情,再讲合理,然后讲合法。
若合法而不合情合理,这法就难以执行,若合情合理,有法也可以不依。 而西方人则是倒过来的。西人重法,不重人情。法在理前,理在情前。我们时常看到西方父子之间、夫妻之间、朋友之间上法庭打官司。有些事明明不合情不合理,但合法,吃亏者也只有自认倒霉,旁观者也只能容忍。但若有的事不合法,即使合情合理,西人也会争论不休,直到闹上法庭。 在情理法的中国,人情味浓厚,什么事都可以想想办法,托托人情,走走关系。这是一种自然 保险 系统,人们容易在艰苦的环境下渡过难关。因此在中国,人事关系极为重要,生活之中充满天伦之乐。但也容易产生不公正;在法理情的西方国家,人情似纸,相互之间可说是“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有什么矛盾,先讲理,后上法庭,简单明了。西方人虽淡薄人情,却十分讲公正、平等,即使是一介草民,只要是真正合理合法,就是同总理打官司,他也照样可以打赢。在西方国家生活,有点像广寒宫里,富裕、 清明 、漂亮,却有一般寒冷之感。尤其是老人,孤孤单单,踽踽独行,在我们中国人看来甚是可怜。
四、社会习俗的不同对礼仪的影响
在东方文化中,男士往往倍受尊重,这主要受封建礼制男尊女卑观念的影响。在现代社会,东方文化也主张男女平等,但在许多时候,男士的地位仍然较女士有优越性,女士仍有受歧视的现象。在欧美等西方国家,尊重妇女是其传统风俗,女士优先是西方国家交际中的原则之一。无论在何种公共场合,男士都要照顾女士,比如,握手时,女士先伸手,然后男士才能随之;赴宴时,男士要先让女士坐下,女士先点菜,进门时,女士先行;上下电梯,女士在前等等。现在,随着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加深,西方的女士优先原则在东方国家也备受青睐。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也使东西方礼仪日趋融合、统一,更具国际化。
再如,在处理长幼关系时,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国家对待长者特别尊敬、孝敬。比如,在许多中国人看来,如果老人有子女,年老时子女把老人送到养老院或敬老院去生活,这就是不孝,过年过节儿女一般要和老人一起过。在中国农村一些地方,过年时,晚辈都要给长辈行跪拜礼。而在西方国家,由于崇尚自立,儿女成年后和父母间的来往则越来越少,致使许多老人时常感到孤独,晚年生活有一种凄凉感。
五、等级观念的差异对礼仪的影响
东方文化等级观念强烈。无论是在组织里,还是在家庭里,忽略等级、地位就是非礼。尽管传统礼制中的等级制度已被消除,但等级观念至今仍对东方文化产生影响。在中国,传统的君臣、父子等级观念在中国人的头脑中仍根深蒂固。父亲在儿子的眼中、教师在学生的眼中有着绝对的权威,家庭背景在人的成长中仍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另外,中国式的家庭结构比较复杂,传统的幸福家庭是四代同堂。在这样的家庭中,老人帮助照看小孩,儿孙们长大后帮助扶养老人,家庭成员之间互相依赖,互相帮助,密切了亲情关系。 在西方国家,除了英国等少数国家有着世袭贵族和森严的等级制度外,大多数西方国家都倡导平等观念。
特别在美国,崇尚人人平等,很少人以自己显赫的家庭背景为荣,也很少人以自己贫寒出身为耻,因他们都知道,只要自己努力,是一定能取得成功的。正如美国一句流行的 谚语 所言:“只要努力,牛仔也能当总统。”(If working hard, even acowboy can be president.)在家庭中,美国人不讲等级,只要彼此尊重,父母与子女可直呼其名。他们的家庭观念往往比较淡薄,不愿为家庭做出太多牺牲。 当然,中西方文化的不同导致的礼仪上的差异还有很多,比如服饰礼仪、进餐礼仪等等,由于篇幅等多方面的制约,在此不能一一深入探讨。总之,中西方之间有各自的文化习惯,由此也产生了不少不同的交往习惯。因此,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对外交流、贸易的不断增加,我们不但有必要在与外国人交往或者前往别的国家去之前,了解对方国家的礼仪习惯,而且必须加强专业礼仪人才的培养,提高全民礼仪意识,这不仅是对对方的尊重,也给我们自己带来了便利,不但能避免了不必要的麻烦与误会,还能在现代社会的多方竞争中争取主动,取得良好的结果或效益。
我当年写的好像是广告中的跨文化比较。大概是比较国内外在广告表现方式、手法尤其是语言表达方面的异同。感觉材料比较好找,但是分析总结得头都大了。比起写翻译类的、语言学的同学,那叫一个郁闷啊!
创新点,颜色在轮回(天堂和地狱)中差异,颜色在继承时,中西差异1层》:轮回:黑白。天堂和地狱,东西方式是两种颜色。可怜的西方人不知道轮回这回事。2层》:继承,美国国旗,欧洲各国国旗,有继承,他们继承了同一文化。中国也在继承,继承下来许多标志性的颜色,这是华夏民族独有的继承。颜色可以区别天堂和地狱,颜色可以体现继承关系。
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邦。相距并不是很遥远,但是却也是隔海相望。由于中国是属于大陆,而日本四面环海,在气候与地理以及历史条件的影响下,在饮食文化上却相去甚远。 气候(干冷地区重油腻,潮湿地方喜辛辣)地理(内陆地区喜食猪牛羊,沿海区域鱼贝海物大善)历史(中国是以内陆汉人为主在不断和各民族融合过程中综合了各家所长,日本是四面环海以海产为长,并在明治时期受到了美国的饮食文化侵袭......)
日语论文开题报告题目:中日饮食文化の相违について课题を研究する目的:中国と日本は隣国ですから、多くの习惯や文化が近いと思う。でも、位置、歴史的な背景と宗教思想の差别によって、両国文化の多く方面に区别がはっきりに见える。ここで両国の饮食文化の比较を通じて、両国饮食の共通性と差别性を探索したい。そして両国人民の思想の上の差别を调べたい。课题を研究する内容:一饮食自身の比较1 料理の食材2 调理法3食べ方の违いニ饮食観の相违1饮食観の形成2饮食観の原因三结论方法:比较研究ほ法文献研究法分析法资料:[1] 谭玲著.『饮食文化対比』[M]. 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2] 胡智锋.『日中饮食発展史』[J]. 北京.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4:1-10[3] 张惠临著.『日本と中国の食文化』[M]. 山西: 山西人民美术出版社,[4]蔡毅编,《日本における中国伝统文化》[M],勉诚出版社,2002[5] 高宫和彦著,《色から见た食品のサイエンス》[M],纪伊国屋书店,2004[6] 张竞著,《中华料理の文化史》[M],筑摩书房,1997 [7] 芳贺登、石川寛子编.「日本の食文化」[M]. 雄山阁出版社,1998[8] 贾蕙萱著. 《中日饮食文化比较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随着跨 文化 传播在国际交往中的地位不断提高,英语专业论文的写作逐渐成为研究的一个 热点 ,在写作过程中,论文的题目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英语跨文化论文选题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英语跨文化论文选题(一) 1. 英文原声电影赏析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2. 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语用失误研究 3. 公示语翻译中的语用失误探析 4. 国内 广告 语言语用失误研究现状与分析 5. 全球化语境下跨文化交际失误语用归因 6.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类型及对策研究 7. 基于礼貌原则的跨文化语用失误分析 8. 跨文化言语交际中的语用负迁移 9. 浅析化妆品广告中的语用预设 10. 中西方饮食文化的比较研究 11. 中美时间观之对比 12. 浅析汉英 问候语 中的文化差异 13. 英汉词汇的文化内涵差异探析 14. 英语身体语的交际功能研究 15. 浅谈英汉身势语的表意功能之差异 16. 目 标语 文化的理解与跨文化交际 17. 中西文化差异对中国学生英语学生的影响 18. 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误读 19. 浅析文化差异对商务谈判的影响 20. 英语禁忌语的文化内涵异同研究 英语跨文化论文选题(二) 1. 英汉思维模式的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2. 外语学习者的思辨能力与跨文化交际之成效 3. 培养 英语学习 者跨文化交际能力之策略 4. 英汉道歉语差异及原因 5. 中西跨文化礼貌语差异探析 6. 英汉语言中礼貌表达法之比较 7. 英汉习惯用语的文化内涵探源 8. 英语称赞语及其回应的异同研究 9. 中美(西) 家庭 教育 理念的差异及其对孩子的影响 10. 中国英语学习者跨文化交际中的主要障碍研究 11. 试析跨文化交际中角色互动的作用 12. 本土文化与异国文化的冲突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13. 跨文化交际中的时间观差异 14. 论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餐桌礼仪 15. 关于提升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16. 涉外婚姻中的中西文化冲突 17. 论跨文化广告传播中食品商标的翻译 18. 多媒体教学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19. 中西方 儿童 文学的差异 20. 中西体育文化的差异及其受全球化发展的影响 21. 中西传统休闲文化及其价值观的对比分析 22. 简爱与林黛玉不同命运的文化透析 23. 国际商务活动中礼貌原则的应用 英语跨文化论文选题(三) 1. 从中英文动物比喻的不同看中西文化差异 2. 英汉概念隐喻的文化认知对比分析 3. 英汉 成语 文化内涵比较研究 4. 从神话看中西文化异同 5. 文化视角下英汉时间隐喻比较研究 6. 英汉情感隐喻文化内涵对比研究 7. 从文化语境看英汉爱情隐喻 8. 英汉动物隐喻的文化内涵 9. 论中英文中颜色隐喻的差异及其文化根源 10. 英汉习语中中西文化差异探源 11. 从英汉委婉语中看中西文化心理差异 12. 文化视阈中的汉英 典故 13. 美国 俚语 的基本特征与社会功能 14. 从旅游广告看中西文化差异 15. 英语学习中中国文化缺失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影响 16. 正视中西文化冲突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17. 从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负迁移 反思 英语教学 18. 情境教学法在跨文化交际教学中的应用 19. 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解读中西方礼貌准则和策略 20. 英汉委婉语及其在跨文化交际中的 21. 英语教学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22. 跨文化交际中的饮食文化差异 23. 从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看国际商务谈判的文化差异 24. 中英礼貌用语之差异 25. 过渡语僵化现象文化因素成因 26. 跨文化交际中的美国个人主义 27. 英汉隐喻的文化背景差异研究 28. 中英礼貌用语研究综述 29. 颜色词的文化内涵 30. 中国茶文化与西方咖啡文化对比研究 31. 汉英称谓语中的文化差异 32. 民俗风情游--中西“水”文化之比较 33. 跨文化商务谈判中的文化适应 34. 跨文化交际中的空间观 35. 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分析 36. 当代中美女性婚姻观的比较研究 37. 中美商务谈判礼仪之礼貌用语比较 猜你喜欢: 1. 跨文化交流英语作文 2. 英语论文题目文化方向 3. 英语专业文化类毕业论文题目 4. 英语专业毕业论文选题文化 5. 跨文化差异英语作文
尊重,是脸上一抹真诚的微笑;尊重,是在他人发表不同意见时的倾听;尊重,是为别人付出的努力而鼓掌。尊重看上去,好像只是奉献给身边的人。我们从小都受到过“孔融让梨”的教育,也都知道要在公车上给老人让座,不能嘲笑讽刺残疾人。这样的理论有时候粗看上去是很不近情理的,为什么年纪小便要吃小的梨呢?为什么一定要让座如果我也已经很累了?为什么不可以直接说出心中所想到的一切?其实真正的道理在这儿: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
写作点拨:可以从各地文化的节日差异、生活习俗差异等方面来写,从而尊重文化的差异,例文如下:
大自然对世界上的各种生灵是极其包容的。当面对鸟儿对飞翔的着迷时,大自然赐予了它一方蔚蓝的天空;当面对老虎对奔跑的热衷时,大自然赐予了它一片广阔的大地。
当面对鱼儿对畅游的热爱时,大自然则赐予了它一片深邃的海洋。正因为大自然对世间各物差异的尊重,才构成纷繁多彩的大千世界。自然界尊重差异,人类社会何尝不是这样呢?
历史的长河缓缓流淌,流经那个百家争鸣的时代。春秋战国时期,一场影响古今中外的论战华丽地拉开了序幕。诸子百家为了各自的阶级利益展开激烈的论战:儒家倡“仁”,法家倡“法”,墨家倡“兼爱”,道家倡“道”……
尽管诸子百家的观点各有差异,但他们却仍然尊重这些差异的存在。于是,思想的碰撞创造出更为强烈的火花,为后世留下了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若没有尊重彼此之间的差异,诸子百家中仅剩下一家,那我们的中华文化将会变得苍白。因此,尊重差异是文化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
历史的长河继续流淌,来到那个举国同庆的时代。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国尊重各少数民族之间的文化、饮食、宗教等方面的差异,让各少数民族拥有了一定的自治权。
正因为尊重差异,中国民族迸发出更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它使得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有了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若没有尊重差异,一个民心涣散的国家还能求发展图富强吗?由此可见,尊重差异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条件。
也可摘选那以下内容:
如今,尊重差异在教育方面却远远做得不够。2009年11月2日,国家总督学顾问、教育家陶西平抨击中小学作文教学中的弊端。他说:“现在中小学教师在作文教学中教学生‘母亲都是善良的’,所以每个孩子都写了一个虚拟的母亲”。
看着一代又一代孩子背诵着同样的妈妈踯躅独行,是一种悲哀。在我看来,妈妈在每个人的心中都是不同的,她可能有点小气,可能很温柔,也可能有点凶。但为什么不尊重每个母亲的差异,而仅仅套用“母亲是善良的”这一固定的套路呢?尊重差异在教育改革的途中变得越发重要。
自古洎今,尊重差异是我们永远也不应该忽视的问题。唯有尊重差异,才能推动文化的繁荣,才能促进国家发展,才能推动教育的改革。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尊重差异,构建纷繁世间。
从 文化 的角度看世界,世界史其实就是一部民族与文化的交融史和碰撞史。受影响的西方历史文化和受儒佛道影响的东方历史文化,自古以来体现出很多相融和冲突的地方,两种文明带来了两种不同的辉煌灿烂。以下是我整理分享的东西方文化差异的论文的相关 文章 ,欢迎阅读!
东西方历史文化的差异
摘要:从文化的角度看世界,世界史其实就是一部民族与文化的交融史和碰撞史。受影响的西方历史文化和受儒佛道影响的东方历史文化,自古以来体现出很多相融和冲突的地方,两种文明带来了两种不同的辉煌灿烂。本文从文化特质、思想观念、宗教观念等方面谈一谈世界历史进程中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关键词:东方文化 西方文化 宗教观念 伦理 文化差异
作者简介:沈树荣,女,汉族,生于重庆南充。现任重庆市铁路中学教师
【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
从西方历史发展进程来看,西方历史的源头――古希腊文明,就是一部灿烂的文化史,被作为整个西方文明的深厚根基。从东方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古代埃及文化、古代两河流域文化、古代中国古代印度文化三大文化圈也成为中古东方社会的源头。世界史从原始部落、氏族斗争,到奴隶制社会,再到后来帝国主义社会、封建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展现出的就是一部博大的东西方文化交融与碰撞的艰难历史。下面,我将从文化、思想观念、宗教观念等几方面谈谈世界史所体现出来的东西方社会文化的差异。
一、东西文化各自的特质
1、东方文化特质。第一,东方文化呈现出多源性:古代埃及文化、古代两河流域文化、古代中印度文化,形成三大文化圈,成为中古东方的文化源头。第二,东方文化呈现出专制性、封闭性、保守性的特点。古代东方文化为大河文化、内陆文化和农业文化,文明成熟较早。马克思说过:“人类社会中有粗野的 儿童 ,有早熟的儿童,古代民族中有许多居于这一类,希腊人是正常的儿童。”东方民族属于早熟的儿童。早熟的原因。东方社会有较优越的自然条件,东方民族大都居住在大河流域,气候好,河流灌溉农田,农业和畜牧业得到发展,同时,东方民族勤劳勇敢,从而使东方社会最早进入文明社会。东方社会从奴隶制度发展到封建宗教社会制度,时间漫长。东方社会的国王大多是来自氏族贵族领袖,宣扬“君权神授”,他们是神的化身,如埃及法老。封建宗法社会以家族为本位,重家族,重血缘,压抑个性,灭人欲,形成东方社会的专制性(主义)。宗法社会的小农经济性质又造成了东方社会的封闭性、保守性。第三,东方文化具有浓厚的神秘主义色彩和宗教色彩。东方社会是犹太教、、印度教、佛教、等主要宗教的发源地。东方文化渗透了宗教思想,并形成不同的宗教思想价值体系。第四,东方文化崇尚尚自然,具有“天人合一”思想和追求“仁爱”“牺牲”的精神。
2、西方文化特质。第一,西方文化源头只有公认的一个:古希腊文明。马克思说,“古希腊人是人类健全的儿童。”古希腊文明成为整个西方文明的奠基。希腊文明富于自由活泼之精神、视宇宙全体为优美之调合,注重现实世界具体之事物。第二,西方文化呈现出重理性、开放性的特点。从古希腊文明开始,西方文化中的个人本位主义和理性主义、英雄主义体现得尤为突出,希腊人重视个人价值的实现、个人功勋的建立,追求个人本位、享乐、情欲。第三,宗教色彩浓厚。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一定阶段的历史现象,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宗教源于人们最初对自然神秘力量和社会神秘力量的盲目崇拜和信仰。费尔巴哈说宗教的本质是人的本质,是人自我异化的结果。西方社会受宗教神权思想影响极为深刻,上帝在他们心中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使其原罪观念特别泛滥。第四,西方人理性主义思想浓厚。西方人善用理智来思考问题,理性主义在西方泛滥,西方人思想观念里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建立在法治、实利、利益的基础上,东方人则比较感性,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式建立在血缘、感情、道义的基础上。
二、东西文化的差异
东西文化的差异,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东西文化的源头和宗教信仰不同,西方文化的源头是基督。中国文化的源头是孔子。东方人信仰佛儒道,西方人信仰。从宗教观来看,东方宗教是解脱之宗教,宣扬脱俗、解脱,相信宿命,主张清静、寂灭。西方宗教是救赎之宗教,提倡人道主义和创化、救赎,上帝这个救世主形象在他们心中有至高无上的地位,西方宗教主张从生活中寻找生命,教导人们发现新生命,创造新生命的道理,其教义也是劝人奋斗不息,才获解救。比如《圣经》所体现出的救赎思想,被作为西方现实世界永恒的经典和文化的象征,成为整个欧洲文化的源头。“浮士德”的永不满足,不断进取的精神,也成为西方精神的象征。
2东方主静,西方主动。西洋民族以战争、个人、法治、实利为本位,东方民族以安息、感情、家族、虚文为本位。中国人好古,循环往复,西方人力今,强调进化。
西洋民族好战是其天性,宗教之战,政治之战,商业之战构成欧洲文明史。西洋民族要求维护个人自由权利和幸福,思想言论的自由,个性的发展,法律之前人人平等。东洋民族自游牧社会进而为宗法社会,自酋长政治进而为封建政治。宗法社会以家族为本位而无个人权利,宗法社会讲求忠孝之道德。
3东方文化重视整体,而西方更重视个体。东方文化重 经验 、现实、功利的世界;西方神性与人性并重,追求超经验、超现实的真理和个人荣誉。东方文化的特色是重人际关系,重现实生活,不重形而上的问题。西方人则重视自己的权利、个人价值的实现,重形而上的理性生活。
4东西方自由观、发展观、中西民力、民智、民德不同。东方文化崇尚含蓄,而西方推崇直接开放。东方泛道德化,以德束人,而西方则法规化,重视个人权利而不是看重道德。东方人的伦理观以牺牲自我为本,西方则以满足自己为人生之本。因此东方的道德是以灭个性而维持,西方的道德是个性的解放。
5 思维方式 和处世态度不同,东方唯情,西方唯智,东方人讲求经验、感性,西方人重视推理、逻辑。东方人重感情、重道义,比较感性,像我们常说的意气用事及仁爱、宽容、忠孝、中庸的思想。而西方人讲究理性,用理智思考问题,追求理性主义和自我主义,重视个体价值的实现、理性胜于感性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6东方讲求艺术夸张,如敦煌莫高窟;而西方讲求科学,客观,提倡艺术真实,如蒙娜丽莎。梁漱溟认为西方是艺术科学化,东方是科学艺术化。
下一页分享更优秀的<<<东西方文化差异的论文
企业 文化 是在现代化大生产与市场经济发展基础上逐步产生的一种以现代科学管理为基础的新型管理理论和管理思想,以下是我整理分享的关于东西方企业文化差异论文的相关 文章 ,欢迎阅读!
简述东西方企业文化差异原因及影响
企业文化是在现代化大生产与市场经济发展基础上逐步产生的一种以现代科学管理为基础的新型管理理论和管理思想,也是企业全体员工在创业和发展过程中培育形成并共同遵守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管理与文化二者紧密联系,不可分割。以下就从中西方不同管理文化形成背景进行二者管理文化的分析比较。
一、文化空间的交错和文化时间衍移
中国身居大陆内地,土地肥沃,小农经济长期占主要地位,文化交流随着交通不便逐渐闭塞,高度的中央集权制度使得管理活动也多数围绕着中央集权这一主题展开,我国今日的管理文化也体现出讲集中,求统一的宏观管理精神。西方经济发达国家多数为三面或两面临海型,再加上人们对原始土地的开发,使得西方国家对外交通和对内交通都发达。这样的地理环境使其更加崇尚微观管理而不太重视宏观管理,并且由于这种开放兼容的态度,一定程度上,刺激了竞争文化的产生并发展。这种空间上的差异,由于地理环境的长期性固定性,也具有长期存在,不易同化的特性。
在西方文化源头里,人与自然对立和分离的,这就成了西方文化的“人本论”的基础。随着时间的变迁,西方的文化形成了如今以个人为本位、以注重自我权利为特征的权利型伦理价值观。而中国的文化是以以血缘宗法为基础,重视和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从而形成了中国文化群体本位的原始定位。
二、 传统文化 的传承和扬弃
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儒家文化影响尤为深刻,诸如“按等级观念行事”及“和为贵”的思想使中国 企业管理 者不善于对下级授权,下属对上级有强烈的依附心理,管理者十分注重感情投资与道德教化,更注重强调和谐、稳定与团体意识,这对于避免组织内部的矛盾冲突,更好地优化资源配置具有重大的作用。然而,其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过多的平均、和谐,容易导致企业工作过程中缺乏统一的规则,标准化程度较低,“大锅饭”造成了人们竞争意识不强,阻碍了员工积极性的发挥,使企业,尤其是一些国有企业经常处于一种不死不活的状态。
西方管理文化较多受资本主义影响,崇尚的是“自由、平等、博爱”,使得西方的管理文化风格更多体现为:实际操作的人对问题最有发言权,强调工作中的个性与创新。但其也存在一些缺陷,比如说决策上的个人主义,因为西方的管理者一般都具有较深厚的管理 经验 ,所以他们在决策中往往以个人为主,注重个人的主观判断。尽管在决策时可以节约时间,但是其受个人管理能力、知识、经历的限制较大,如果监督机制不完备或不得力,容易产生个人专断。
三、东西方企业文化客观差异的影响
1.企业价值观的和而不同
现有利益的追逐方式不同:西方文化往往鼓励员工追求卓越优秀的业绩,注重企业的成长、发展、壮大;中国文化往往在创业与守成的权衡中偏重于后者。当然,中国企业文化并不否认要将企业做大做强,并不否认要使企业员工成长、成熟、发展,但更加注重在地位维持、稳定的基础上去发展企业、发展员工。
既得利益的结算方式不同:西方文化更多地鼓励员工创新、冒险,注重工作的过程、手段;中国文化在创新和冒险方面往往谨小慎微甚至畏葸不前,更加注重工作结果。彼得.F.德鲁克提出的目标管理,提供了一种将组织的整体目标转换为组织的下属单位目标及个人目标的有效方式。引入中国后,在许多国内企业或其他部门却变成了一种纯结果的考核方式,而对实施过程关注较少甚至无暇顾及。
2.员工的行为规范的差异明显
中国文化强调在合作基础上的竞争,中国企业文化崇尚家族主义的伦理原则,重视整体的和谐与安定,强调个人的成就依赖于集体的兴旺,推崇群体至上、集体利益大于个人利益的工作支持规范的全局观念。这一观念发展到极端,竟一度公然变成了集体利益剥夺个人利益。在关注、涉及员工个体与群体的关系方面,西方文化尊重个性,偏重于从个人方面去探讨群体,从个人利益出发来诠释群体利益,更加关心的往往是个人而不是群体;中国文化重视人伦,偏重于群体秩序然后探讨个人,按照群体的尊卑长幼顺序来阐发个人利益,群体有尊卑长幼秩序,群体中的个人必须按各自所处的身份行事,不逾矩,不过分,讲究群体人伦社会的“中庸”之道,个人必须遵守纲常人伦,否则就违反了天理人道。在个人与国家的关系方面,中西文化都曾是君主制的拥戴者。个人自由规范:如何激励作为特殊生产要素的人的主观能动性(主动性、创造性、潜力),始终是中西管理所要面临、解决的问题。
3.企业文化阐述方式各具特色
西方企业文化习惯以“ 故事 和英雄”的方式灌输给员工,一方面帮助员工理解他们做的工作是否正确,告诉员工如果违反纪律或下级检举上级,企业将作出什么反应;另一方面展示企业领袖的不俗表现,而这些不俗表现对一般员工而言或者没有预见或者预见到了而又认为它们与企业领袖的地位和身份不相称。中国企业文化中则习惯以“仪式”的形式来表达,人情味浓厚,注重面子,一团和气,偏重于强化员工一体化与归属感如年终宴会等的整合仪式,而对问题的识别与解决大多是粗线条的概要或者是对事不对人的轻描淡写。
参考文献:
[1]林建虎.企业文化管理之思考[J].企业文化,2010(09).
(作者简介:李宁宁(1988-),女, 毕业 于河南大学文学院,文学学士,郑州路桥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张 鹏(1986-),男,毕业于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文学学士,郑州市交通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
下一页分享更优秀的<<<东西方企业文化差异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