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 中华读书报编辑部

中华读书报编辑部

发布时间:

中华读书报编辑部

书名号的用法比较简单,但是在“某某编辑部”、 “某某杂志社”、“某某栏目”中书报栏目名用不用书名号,笔者翻查了手边的50种书刊,发现这里面没有一个明确的使用规范,让人难以把握。 翻查的50 种刊物中,有30种书刊的编辑出版单位署名是“杂志名+编辑部”,其中23 种报刊名上加用了书名号,如《人民文学》编辑部、《读书》编辑部、《语文月刊》编辑部、《语文建设》编辑部、《课程教材教法》编辑部等;没有使用书名号的7 种刊物是:中国妇女杂志编辑部、人民教育编辑部、语文世界编辑部、小说月报编辑部、名人传记编辑部、求是杂志编委会、中学数学月刊编辑部等。 再看署名为“某某杂志社”的情况,50种刊物中有34种刊物的编辑出版单位署名是“杂志名+杂志社”,其中有15种加用了书名号,如《语文月刊》杂志社、《语文教学之友》杂志社、《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社、《思想政治课教学》杂志社、《秘书工作》杂志社、《知音》杂志社等;没有使用书名号的19种刊物包括“半月谈杂志社”、“求是杂志社”、“中国妇女杂志社”、“哲学研究杂志社”、“读写月报杂志社”、“中国语文杂志社”、“今日中国杂志社”、“中华儿女杂志社”、“人民文学杂志社”、“家庭杂志社”等。 有的报刊在使用时甚至前后矛盾,《人民日报》在为其属下的《新闻战线》作广告时,“人民日报社”没加书名号,但用到“《新闻战线》杂志社”时却加了书名号;《法制日报》在为其属下的《金剑》杂志作宣传时也是“法制日报社”与“《金剑》杂志社”出现在同一篇文章中。 在“某某栏目”中书名号的使用就更加混乱。同一张《中国教育报》上,“凡‘教师书房’所刊图书均可在此购得”,栏目名“教师书房”用的是引号;“《文化视野》好稿一季度获奖作品”中,栏目名“文化视野”用的又是书名号。同样都是语文刊物,《语文月刊》在介绍自己的栏目时,栏目名上用的是引号而不是书名号;《学语文》在推介自己的刊物时,栏目名上用的又是书名号而不是引号。彼此矛盾,不知正确的用法是哪种。 不管是用书名号的刊物,还是没用书名号的刊物,都有影响广泛的国家级期刊、语文专业期刊或中文核心期刊,到底用不用书名号,哪种用法才规范,确实叫人无所适从。 “某某编辑部”、“某某杂志社”、“某某栏目”,不管用不用书名号,在表意上都不会出现误解,但由于它们的使用频率较高,若没有一个统一的用法,势必影响到语言文学工作的规范性和严肃性,希望有关部门能尽快制定一个统一的标准,对这一用法进行规范。 《标点符号用法》规定,书名号用于书名、篇名、报纸名、刊物名等。1990年3月,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重新发布了修订后的《标点符号用法》。对书名号是这样定义: 书名号的形式为双书名号"《》"和单书名号"〈 〉"。 书名、篇名、报纸名、刊物名等,用书名号标示。 例如:a)《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 b)你读过鲁迅的《孔乙己》吗? c)他的文章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 d)桌上放着一本《中国语文》。 书名号里边还要用书名号时,外面一层用双书名号,里边一层用单书名号。 例如:《〈中国工人〉发刊词》发表于1940年2月7日。 但实际使用中,书名号已大大超出了这个范围,电影名、电视剧名就常常用书名号,例如: (l)有一次和宿舍的女生去看《罗马假日》……(《南方周末》2004年4月7日22版) (2)梁从诫直言:电视剧《人间四月天》是对历史事实和文化精神的双重歪曲。(《中华读书报》2000年5月10日第5版标题) 书名或篇名的简称或合称也可以用书名号,因为它们也是书名篇名,在人们心目中,它们和全称是等价的。书名号的作用是区分书名与非书名,以避免产生误解。有人不用书名号,而用引号,这样一来,引号的负担就太重了。从当前的实际使用情况来看,绝大多数出版物对书名或篇名的简称是加书名号的。例如: (1)1996年6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标点符号用法》(筒称《用法》)对此并无明确规定。(《语文建设》2000年第2期第15页) (2)《现代汉语词典》(1978年)新增收了不少词目……当然,《现汉》的这些情况在修订本中大有改观。(《语言文字应用》1999年第1期第105页) (3)娃娃今天要不要读《四书》《五经》(〈〈家庭教育〉〉2004年第三期) 此外,电视的栏目有时也用书名号,例如: (1) 经济频道在已形成品牌效应的《经济半小时》、《经济信息联播》、《幸运52》、《开心辞典》、《对话》、《生活》等一大批名牌栏目,推出众多各具特色的栏目。(〈〈人民日报〉〉) (2) 晚间龙头栏目《经济半小时》、《经济信息联播》与新开的早间栏目《第一时间》、午间栏目《全球资讯榜》共同构筑经济频道的主线;服务版块包含《生活》、《前沿》、《健康之路》、《为您服务》,为观众提供无微不至的生活服务。(〈〈人民日报〉〉) 这种用法已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此外,戏剧、歌曲、乐曲、绘画、雕塑、摄影等的作品名称也可以用书名号标示。书名号的作用已扩大到标示各类作品(包括用文字、声音、图像、动作等表现的作品等)的名称。但我们不能因此而随意扩大书名号的使用范围如将书名号用于产品名、奖品名、单位名、活动名、课程名、会议名等。

外国文学作品的百度网盘txt 最新全集下载

链接:

收集多部《呼啸山庄》《大卫·科波菲尔》《双城记》《雾都孤儿》《鲁滨孙漂流记》《傲慢与偏见》《理智与情感》等等。

1、专著《小说本体论》,38万字,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10年8月出版2、《文学“诗性”的语义学考察——以新时期中国文学研究为背景》,载《学术月刊》2010年第11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1年第3期转摘,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11年第2期全文转载)3、《在后形而上学意义上重建文学本体论——新世纪文学本体论研究的理据分析》,载《学术月刊》2009年第8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9年第11期全文转载)4、《作为日常语言的“理论”与作为学术语言的“理论”——新世纪中国文论研究中一种值得辨析的混淆》,载《学术月刊》2012年第5期5、《以言去言:钱钟书文论形态的范式奥蕴》,载《文艺理论研究》2004年第5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4年第6期全文转载)6、《“文学批评个人化”:在后形而上学范式下》,载《文艺理论研究》2006年第5期(收入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重释文学史》一书)7、《后形而上学时代的中国文学理论有效性立场》,载《文艺理论研究》2008年第5期;8、《解构的在场与文学的在场——兼论德里达解构理论对中国文学的反照》,载《文艺理论研究》2011年第1期9、《论审美超越》,载《文艺研究》2007年第4期(《新华文摘》2007年第12期转摘,《中国美学年鉴》转载)10、《不断寻找学科推进的生长点》,载《文艺争鸣》2008年第11期11、《马克思人性观与中国当代文艺理论研究的创新》,载《文艺争鸣》2006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7年第3期全文转载)12、《诗意地超越世海俗流》,载《当代文坛》2012年第4期13、《文学理论是在何种意义上联系文学实践的》,载《浙江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学术界》2009年第2期论点摘编)14、《存在主义与中国文学的融合限度》,载《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第3期15、《“本体”概念与近似概念的语义学辨析》,载《海南大学学报》2010年第6期16、《中国美学:接着谁讲?谁接着讲?怎样接着讲?》,载《湖北大学学报》2011年第1期(收入苏州大学出版社《当代中国美学的多重奏》一书)17、《审美是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生成论统一——对一个长期争议的美学问题的澄清》,载《西北师大学报》2008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美学》2008年第4期全文转载)18、《柏拉图迷狂说重估》,载《海南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19、《实践存在论美学:实践美学的反思与突破》,载《中国美学研究》第二辑20、《新世纪中国文学理论有效性讨论的理据分析——以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味思想背景》,载《河北师大学报》2007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8年第3期全文转载)21、《文学理论有效性问题:中西比较与评析》,载《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22、《理论的自律性和知性困境》,载《西南交大学报》2004年第6期23、《透过理论敞开现象:论钱钟书文学解释的有效性》,载《南京医大学报》2004年第3期24、《对比:“多层累的突创”与“一跃而出”》,载《东方论丛》第一辑25、《试解“知识分子是最坏的人”》,载《粤海风》2009年第5期26、《启蒙者的优越感》,载《粤海风》2010年第1期27、《处于表达焦虑中的反思》,载《粤海风》2010年第2期28、《“公民写作”:多元的幻象》,载《粤海风》2004年第1期29、《关于真话的难题》,载《粤海风》2004年第4期30、《心性价值走向与学术场景估计》,载《博览群书》2003年第5期31、《一种还原现代性的写法》,载《博览群书》2006年第4期32、《历史大幕下的天鹅之歌》,载《名作欣赏》2003年第8期33、《研究生还在读书吗》,载《文汇报》2004年3月22日34、《钱氏幽默》,载《中华读书报》2005年11月23日35、《戏说的滥觞》,载《文汇读书周报》2001年12月29日36、《师门咳唾录》(上),载《大公报》2007年1月15日37、《师门咳唾录》(下),载《大公报》2007年1月30日38、《读书无势利》,载《中国文化报》2002年9月18日39、《一对矛盾而兼容的命题》,载《杂文报》2012年2月24日40、《大庇天下寒士之后》,载《联谊报》2011年10月1日41、《〈边城〉的缺憾》,载《太原晚报》2012年3月19日42、《另一只眼看〈西游〉》,载《杂文选刊》2011年第12期43、《佐罗·谭嗣同·公民写作》,载《大公报》2005年10月13日44、《人文素养的灵魂不是“以人为中心”》,载《杂文报》2005年6月2日45、《大学者的考题》,载《中华读书报》2002年6月12日46、《思想家的文笔》,载《中华读书报》2006年1月6日47、《读书的互见》,载《大公报》2003年2月20日48、《怀想那一代大学生》,载《大公报》2006年4月12日49、《读书奇喻妙赏》,载《大公报》2003年10月29日50、《别动不动拿常识说事》,载《山西文学》2005年第11期51、《霍金和我们的实用理性》,载《杂文选刊》2002年第11期52、《小说窥小》,载《中华读书报》2006年8月30日53、《黄蓉的更年期》,载《作品与争鸣》2003年第11期54、《批评家的孱弱》,载《中华读书报》2006年5月12日55、《清夜读顾准》(上),载《大公报》2006年6月7日56、《清夜读顾准》(下),载《大公报》2006年6月8日57、《小说雅遣》(上),载《大公报》2006年11月30日58、《小说雅遣》(下),载《大公报》2006年12月1日59、《砚边求疵录》,载《大公报》2007年4月11日60、《历史悲剧再评价》,载《杂文报》2002年10月1日61、《凯尔泰斯的幸与不幸》,载《山西文学》2003年第2期62、《请还原“学本位”》,载《华夏时报》2002年5月13日63、《读吧,作品》,载《文汇读书周报》2007年8月10日64、《傻傻地看护那不可侮的》,载《文汇读书周报》2006年9月29日65、《平视这段对话》,载《大公报》2006年10月2日66、《思想者的四种造型》,载《杂文月刊》2004年第12期67、《一段虎头蛇尾的历史》,载《大公报》2007年4月22日68、《只因会消失,生命才显得壮美》,载《大公报》2007年4月23日69、《小说是当下的和可能的生活》,载《大公报》2007年6月9日70、《人不过是剃光了毛的猴子》,载《大公报》2007年6月18日71、《因其荒谬,故其可信》,载《大公报》2007年9月12日72、《灵魂震撼,但不怨艾》,载《大公报》2007年9月21日73、《秋叶在海雨天风里翻飞》,载《大公报》2006年6月23日74、《作一次伟大的生命驰骋》,载《语文新圃》2006年第5期75、《走进电影的心脏》,载《文汇读书周报》2003年11月14日76、《诸葛亮为什么斩马谡却不斩关羽》,载《语文新圃》2005年第10期77、《高尔基的另一面》,载《杂文月刊》2004年第9期78、《“桂冠诗人”行状考》,载《大公报》2004年7月25日79、《拟庄子后裔致余秋雨先生书》,载《语文新圃》2007年第5期80、《也谈“第三派文学”》,载《大公报》2004年10月25日81、《生无所息》,载《大公报》2006年7月28日82、《“最佳杂文”的纳闷》,载《大公报》2004年11月26日83、《公民写作:多元的幻象》,载《山西文学》2004年第3期84、《体用统一的开拓之作》,载《文艺报》2003年6月2日85、《读水浒献疑》,载《大公报》2004年3月22日86、《读三国求疵》,载《大公报》2004年4月23日87、《读西游指瑕》,载《大公报》2004年5月17日88、《读红楼挑刺》,载《大公报》2004年6月1日89、《转载率越高越好吗》,载《图书馆》2003年第5期90、《“猎杀贪官”之后》,载《杂文报》2001年11月20日91、《难矣哉知人论世》,载《中华读书报》2001年3月7日92、《“一篇文主义”》,载《中华读书报》2001年4月18日93、《偷龙转凤读书法》,载《中华读书报》2004年3月10日94、《歇后语有大智慧》,载《大公报》2003年12月1日95、《抄本的矮化》,载《中华读书报》2002年3月13日96、《当代“买路钱”》,载《中华读书报》2002年11月6日97、《驳一种话语优越感》,载《中华读书报》2003年4月16日98、《与叶延滨先生书》,载《中华读书报》2002年10月23日99、《元美学与灵之舞》,载《中华读书报》2001年7月11日100、《假如董桥是位女子》,载《钱江晚报》2002年11月15日101、《硕士论文的尴尬》,载《大公报》2004年10月31日102、《另一只眼看借书》,载《中华读书报》2003年12月3日103、《购书奇遇三则》,载《中华读书报》2003年5月28日104、《难为五元书折腰》,载《中华读书报》2002年1月23日105、《谨防“哲学王心态”》,载《中华读书报》2004年1月7日106、《辩论和酷评》,载《中华读书报》2002年11月20日107、《《金庸传》的一个错误》,载《中华读书报》2003年12月17日108、《爱因斯坦笨又何妨》,载《中华读书报》2003年11月12日109、《雕凿时间》,载《中华读书报》2003年7月9日110、《曲线立名》,载《中华读书报》2001年6月6日111、《为可能的读者准备》,载《中华读书报》2002年3月27日112、《戏弹“一等奖空缺”》,载《大公报》2004年10月23日113、《上海女孩》,载《大公报》2005年12月5日114、《编辑部的故事》,载《大公报》2004年3月3日115、《重温罗文》,载《大公报》2003年11月12日116、《歌声依旧》,载《珠海特区报》2004年5月9日117、《神神经经学德语》,载《钱江晚报》2003年11月22日118、《缀满比喻的生存》,载《钱江晚报》2002年8月27日119、《老片和我们的童年》,载《钱江晚报》2002年9月10日120、《“先结婚后恋爱”》,载《钱江晚报》2002年12月6日121、《一只爱看《辞海》的猫》,载《大公报》2007年1月26日122、《写在〈梦蝶〉边上》,载《珠海特区报》2004年7月4日123、《不合时宜》,载《大公报》2007年11月20日124、《那一滴眼泪是她的》,载《大公报》2007年11月28日125、《纯美的灵之舞与肉之爱》,载《大公报》2007年12月6日126、《经典的魅力究竟在哪里》,载《大公报》2007年12月12日127、《大处不失沉痛》,载《大公报》2007年12月16日128、《好小说揭示生命最隐秘之处》,载《大公报》2007年12月28日129、《如此叠床架屋有必要否》,载《中华读书报》2008年11月17日130、《“智者钱钟书”之说欠妥》,载《大公报》2008年12月16日131、《蠹鱼的蜕变》,载《杭州日报》1998年8月17日132、《历史感·学理观·前瞻性·实证化》,载《太原日报》2006 年3月27日133、《血性》,载《杭州日报》1998年11月15日134、《语文的灵魂是人文》,载《联谊报》2007年6月10日135、《“有偿献血”之类》,载《杭州日报》1999年2月7日136、《导师不识自家研究生?》,载《文汇报》2004 年 2 月 20 日137、《“第三条道路”的一个脚注》,载《大公报》2009年2月8日138、《这是有温度的学术》,载《文汇读书周报》2009年2月13日139、《戏说历史也要讲逻辑》,载《大公报》2009年3月3日140、《姓名之美》,载《青年文摘》2009年第11期141、《求之过深的批评》,载《大公报》2009年4月4日142、《在繁华中看出萧条》,载《联谊报》2009年12月31日143、《两个钱锺书》,载《大公报》2009 年7月26日144、《跳出如来佛手掌三办法》,载《大公报》2010年10月5日145、《筷子演义》,载《大公报》2009年12月9日146、《人咬狗为什么才是新闻》,载《大公报》2009年1月7日147、《地铁上的哲学》,载《大公报》2010年4月29日148、《且慢“填补空白”》,载《大公报》2008年12月31日149、《唐诗宋词昆曲之局限》,载《语文新圃》2009年第8期150、《也谈陈寅恪的自由》,载《大公报》2009年7月13日151、《余秋雨思想资源一瞥》,载《语文新圃》2010年第6期152、《中西悲剧差异比较论》,载《语文新圃》2010年第8期153、《姬别霸王》,载《大公报》2009年 8月24日154、《孙悟空是哪一年闹天宫的》,载《大公报》2009年11月4日155、《天上版西游记》,载《大公报》2009年10月10日156、《西游记逻辑之得失》,载《语文新圃》2010年第5期157、《真爱的襟怀》,载《大公报》2009年6月1日158、《做有思想的教师》,载《大公报》2009年4月26日159、《欢喜型学者》,载《中国年度最佳大学生作品》(漓江出版社2003年版)160、《赋得书里书外人》,载《读书哲语》(文汇出版社2001年版)161、《但开风气不了情》,载《年轻的声音》(新蕾出版社2001年版)162、《何必“复兴国学”》,载《于丹为什么这样红》(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163、《蒲松龄之谜与托克维尔之解》,载《杂文报》2012年1月17日164、《自编歇后语》,载《太原晚报》2012年1月7日165、《生活中的哲学点滴》,载《大公报》2012年2月3日166、《研究生与高考作文》,载《中国青年报》2004年6月1日167、《对杂文的一点思索》,载《杂文报》2011年11月1日168、《鞭炮的疑思》,载《大公报》2012年1月26日169、《钱锺书的炫博》,载《大公报》2011年9月20日170、《名人之烦》,载《联谊报》2011年12月17日171、《余秋雨思想资源一瞥》,载《语文新圃》2010年第6期172、《当阿Q遇上韦小宝》,载《大公报》2011年11月20日173、《克里斯蒂,莎士比亚,谁更伟大》,载《大公报》2009年8月11日174、《学者的真性情》,载《大公报》2008年11月13日175、《聚书之乐》,载《大公报》2011年11月19日176、《谁为刀俎,谁为鱼肉》,载《大公报》2010年3月14日177、《宋江之威及其他》,载《大公报》2010年6月25日178、《谁逼谁上梁山》,载《大公报》2009年6月30日179、《闲说金瓶》,载《大公报》2011年9月24日180、《我的好书观》,载《大公报》2011年8月30日181、《道不远人》,载《大公报》2011年11月29日182、《一个教坛老兵的语文观》,载《文汇读书周报》2006年11月27日183、《“千里马“估衡法》,载《中华读书报》2001年5月16日184、《披着学者外衣的刀客》,载《文汇读书周报》2004年8月27日185、《读图时代的莎剧精灵》,载《文汇读书周报》2003年3月18日186、《浮生记忆》,载《文汇读书周报》2004年8月6日187、《巨人何以成为畏友》,载《文汇读书周报》2004年3月17日188、《作家不是兔子》,载《文汇读书周报》2004年1月6日189、《慎莫再吟伤仲永》,载《文汇读书周报》2002年2月12日190、《英姐》,载《大公报》2011年9月6日191、《诸葛式的法治》,载《杂文报》2002年6月30日192、《杂志的精神》,载《中国经济时报》2010年2月4日193、《钱锺书的幽默,钱锺书的刻薄》,载《大公报》2005年11月14日194、《文学博士周润发》,载《中华读书报》2002年8月21日195、《思想者雕塑的另一面》,载《大公报》2009年10月31日196、《看别人与看自己》(上),载《大公报》2008年5月28日197、《看别人与看自己》(下),载《大公报》2008年5月29日198、《与王元化先生商榷》,载《中华读书报》2002年4月5日199、《体用统一的开拓之作》,载《文艺报》2003年5月15日200、《逼视良知》,载《大公报》2007年10月19日201、《读杂文清火》,载《文汇读书周报》2002年12月30日202、《“最佳杂文”的纳闷》,载《大公报》2004年11月26日203、《做学问的三重门》,载《文汇读书周报》2002年6月6日204、《杨绛自撰生平二三事》,载《大公报》2011年11月3日205、《赛过杜丽娘和麦当娜》,载《新民晚报》2002年11月22日206、《奥斯维辛的人性变因》,载《杂文报》2012年4月20日207、《〈读孟尝君传〉反弹》,载《联谊报》2012年4月28日208、参编《美学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年版)

网上投稿分两种 网络小说网站,杂志网上投稿直接有稿费的那种,是杂志网上投稿首先,你要确定自己的写作风格,适合哪类杂志,然后寻找杂志,登录杂志官网,一般官网上都有投稿邮箱的,按照邮箱地址发稿件给他们,等消息。列举几个热门的小说杂志,最小说,科幻世界 等感觉最小说应该适合你,稿酬也相当高,再就是网络小说网站,例如起点,17k等,需要写一段时间,如果编辑觉得有潜力,会找你签约,签约后是不会马上有钱的,需要等待上架,上架的标准是看浏览收藏等数据的,这是最关键的指标。上架后就有钱了,例如起点,上架后以每人订阅1000字的价格来计算的。

中华读书报总编辑2022年

1996年,高考落榜,与父亲赌气,负气出走,自我流落到深圳,在工厂与工地间辗转半年,见识了广东前沿的光怪陆离,尝到社会底层的辛酸与痛苦。其后极其偶然机会,闯入湘潭师范学院(现湖南科技大学)。出任校图书馆自管部部长期间,以一个思想异端的行动派,带领16名成员,风风火火,分为两类:今有9人先后在北京师范大、中国社会科学院、同济大学、武汉大学博士毕业;其他则成为社会活跃分子,在北京、浙江等地经商创办实业,有声有色。1998年曾自写自编自印自卖出版《徐志频小说系列选》(现代派类先锋文学),由自管部成员假期现卖,赚了400多块钱。(详细参见《70后的碎梦》一书)2000年初,以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为中心,在岳麓山下与人合伙创办《大学周刊》报,挂靠刊号,自写自编自印自买,将湖南及中国数以百计的学生社团凝聚起来,掀起一股“知本家”时代的理想主义旋风。报纸办了8期,因资金短缺,合伙人欺,卷资逃跑,半年后《大学周刊》不解自散。2000年7月,进入中国经营报社湖南记者站,作为见习记者,报道过“首届中国金鹰电视艺术节”等重大活动。2000年12月,考入筹办中的《潇湘晨报》,做都市新闻部记者,开始广泛接触由居民委员会转型的社区,及在一线参与见证各类社会新闻事件,体验各类社会人生。2003年1月,进入《今日女报》专刊部做记者、编辑,专做深度报道,做过相对大型的新闻策划,采访过监狱,触痛过中国最基层的政权。2004年4月,预感到报业即将衰落、网络将成为未来大势,应聘红网新闻中心副主任,作为高级人才引进,做湖南省新闻奖栏目、深度报道专版《红外线》主编,兼涉足中国新闻奖栏目《红辣椒评论》内容编辑。2006年5月,应朋友邀请,在湖南一家地产广告机构做创作总监兼文案,对中国高端地产界的细节开始有了逐步深入的了解。2007年5月,出任湖南经济网总编辑。2007年9月,第一次接触湘商文化创始人伍继延先生,参与《湘商宣言》的最终审定。受伍继延先生关于商会文化启蒙,理想情怀找到皈依,从而与湘商文化结下了长久的缘分。2009年,湖南经济网重大转型,由湖南第一经济门户资讯网站转为电子商务网站,新闻政治与社会功能向纯粹经济功能转化。这时起,以康梁知识分子形象,全身心介入全国湘商商会。2009年以来,《新闻天地》杂志、《华商》杂志、《湘声报》、湖南人民广播电台的“湖湘人物”版块,先后对徐志频作过人物专访与专题的报道。《常德日报》在第四届湘商大会时对徐志频作了专访,首次提出“湘商文化核心人物”称谓。有媒体称之为“中国的巴尔扎克,湖南的历史书记”。2011年岁末,《东方企业家》杂志记者岳巍高端专访作家徐志频,《华夏时报》特约记者李雅璐、本报主编沈山联合对话作家徐志频,《中华读书报》主编王洪波专业专访作家徐志频,《时代邮刊》记者宾丝丝尖锐对话作家徐志频。自创名言:云所以自由高飞,因它本身几无重量;水所以自由汪洋,因它总在贴地而行。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 杨国荣

从友人处获悉,李泽厚先生于美国当地时间11月2日逝世。尽管知道李先生年事已高,前两年又不慎摔跤,身体状况每况愈下,但得知此讯,仍感到有些愕然和茫然。也许,这是因为在意识深处,既不愿意,也没有准备好接受世间已无李泽厚这一事实。

初知李泽厚之名,是1979年,也就是入华东师范大学的第二年。记得这一年的某日,书店中一部《哲学的》,让我眼前一亮。虽然此前已略知康德,但此书却以观点的独到、文字的隽永、理论的深沉,给我以耳目一新之感。此后,《美的历程》《中国近代思想史论》《中国古代思想史论》等相继问世,一时间,洛阳纸贵,士林争说李泽厚。此种盛况,学界已言之甚多,毋庸这里赘述。当然,那一时期,虽然李泽厚先生的著作近在手边,但其人却似乎遥不可及,作为彼时的学界宗主,他俨然是仰视的对象。

然而,1985年夏,在庐山讨论冯契先生的中国哲学史著作时,我却有机会与李泽厚先生近距离接触。会议期间,李泽厚先生依然其独立特行的学术风格,虽然是讨论冯契先生的著作,但他却直言不讳地表达了不同的学术立场,这与一些学人在此类场合每每趋于颂扬迎合形成了对照。虽然他的看法我不尽赞同,但这种不轻易附和的学术取向,给我留下了颇深印象。在参观庐山的名胜与人文景观时,我与李泽厚先生也作了若干交谈。那时我随冯契先生读博士,此前我的硕士论文以乾嘉学派与胡适的关系为题,对清代学术变迁下过一些工夫,同时,我对历史一直深有兴趣,早先通读过《资治通鉴》等著作,这种历史学背景也自然地渗入于言谈间。记得当时交谈时,除了我和李泽厚先生之外,还有《》的一位马姓年轻人,好像刚刚从南开大学毕业。李泽厚先生对我的历史学“素养”似乎略感意外,随口说道:你对历史倒有点了解。其时我尚年轻,闻此评语,不免有点自得。

1985年庐山会议期间,李泽厚(中)、杨国荣(左)与《》马姓记者合影

庐山会议后,我与李泽厚先生之间短暂的 也随之中断。2003年,差不多18年后,我们才得以“重逢”,当然,李泽厚早已不记得庐山的初遇,我也无意“重续前缘”。自1992年后,李泽厚移居美国,但几乎每年都要回住一段时间。2003年下半年,我以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的名义,通过美国友人林琪(Katherine Lynch)向李泽厚先生表达了邀请他来华东师范大学访问的意向。李先生欣然同意,并于当年冬天携夫人前来。此时我已非当年青涩的学生,在哲学史与哲学领域多有涉猎,因而与李泽厚先生之间有了更多的理论话题。当时我的学著作《与存在——道德哲学研究》出版不久,见面时特呈上一册,请他指正。他后来是否翻阅此书,我不得而知,但此后每次遇见,谈到相关哲学话题,他总是说:你是学家,或:你是研究学的,亦即将我主要于学领域,这使我多少有些无奈。那几天交谈的很多具体内容多不记得了,但在谈到学问题时,我特别提到了休谟哲学的意义,尤其是在道德动力的理解方面,我认为康德将形式因作为动力因,对道德行为的发生难以提供合理说明,这方面需要 休谟对道德情感的肯定。这些看法,我在《与存在》一书中也有所论及,之所以在交谈别强调休谟,主要是鉴于李泽厚先生当时在学主要推崇康德,基本上忽视休谟。顺便提及,李泽厚先生后来对休谟有所 ,相对于此前谈康德而不及休谟,这多少是一种变化。

2003年,李泽厚访问思想所,与杨国荣合影。

在华东师范大学访问期间,李泽厚先生专门做了一次公开的学术演讲。本来演讲地点放在文科大楼的会议室,但实在太多,只能临时移到图书馆的报告厅,虽然空间扩展了不少,但依然人满为患。那天讲座由我,李泽厚的讲题是“谈谈情本体”,这可能是他之一次以讲演的形式公开提出这一论题。讲座结束后,本来拟将录音整理的内容刊发于思想所的辑刊《思想与文化》,但李泽厚先生在看了记录稿后,觉得内容过于单薄,未同意刊发。我们尊重他的意见,只能割爱。确实,根据我当时的印象,相对于他对中国思想史的研究,“情本体”的演讲内容似乎不甚丰富,事实上,后来他虽然反复提及此论题,但总体上仍有过于简单的问题。在情与理的关系上,李泽厚往往显得比较纠结:对“理”,往往欲拒还迎;对“情”,则每每欲迎又拒。

2003年的访问之后,我与李泽厚先生的 也变得比较经常。有时他会打来,谈论相关问题。记得一次在宁波参加会议,李泽厚先生忽然来电,具体所说,已经淡忘。在他来时,我们的交谈时间往往较长,有时几乎达一个多小时。印象中,李泽厚先生比较 国内学界的情况,因为客居异域,他也需要通过不同渠道了解国内的学术动态。同时,他对他本人在国内学界所处地位或受到的 度,也比较在意。二十一世纪初,国内很少有人谈到李泽厚,如果谈及,也每每是负面性的,一些人物常以批评李泽厚来显示自己的新进或“高明”,但其实,这种批评者无论在眼光、学养,还是具体的见解上,往往远逊于他们所批评的对象。当然,在与李泽厚先生的言谈中,也常可以感受到他此时的寂落心态,而我则以上述看法(批评者远不如被批评者)为他作学术回护。以后,随着李泽厚先生频频以不同方式亮相,特别是不时提出一些新的学术见解,他在国内学界逐渐得到了重新 ,在某种意义上,甚至继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出现了第二次李泽厚热。

2005年,李泽厚先生应上海之邀,再次到访上海。其间,我曾与他作了一次学术交谈,内容主要涉及超验、理性以及情本体等,交谈的记录经李泽厚先生审定,刊发于《学术月刊》(2006年第1期)。2006-2007年,我作为富布学者在斯坦福大学做了近一年的学术研究,其间除了与邀请者罗蒂接触之外,常常与远在科罗拉多的李泽厚先生作交谈,一谈就是一个多小时。所谈内容既涉及当时的哲学,包括分析哲学、现象学,也关乎国内的学术趋向。在我的印象中,李泽厚先生虽然身处北美,但其关切重心始终在国内。他既无意“融入”哲学界,也不以海外华人自居,在意识深处,他依然是中国学者。从他一直持中国护照而没有入籍美国,也可以注意到这一点。如果作一比较,则不难看到,李泽厚先生的以上立场,与林毓生、等海外学人显然有所不同:作为入籍美国的华人,他们一方面以中国文化和中国历史为主要研究对象,另一方面又作为美籍华人或海外学者而著述,尽管形式上两者也许可以并行而不悖,但在实质的层面,显然无法完全文化认同与认同(认同)之间的:从的意义上说,入籍意味着宣誓 相关国度。李泽厚先生作为文化和上都没有放弃中国身份的学人,则超越了以上,从而可以更融贯地立说。虽然因寓居异邦,晚年的李泽厚先生不免有孤寂之感(事实上,孤独也许是长期伴随着他的感受),但在他那里,看不到海外的悲苍。

2022年,在多次邀请之后,李泽厚先生又一次访问华东师范大学,并开设以学为主题的课程。这是李泽厚先生数十年间之一次公开讲课,因而受到比较多的 。作为邀请者,我本当之一讲,但不巧的是,其时因事在广东,故改为第二讲。在此次讲座中,李泽厚又将我称为学的“专家”,并认为我有“优先发言权”,我则本着“从命”的精神,提出了若干看法。此次讲课结束后,我与李泽厚就学问题作了一次交谈,与前一次一样,交谈记录特意交李泽厚先生,由他作出审定,之后先由《中华读书报》刊发了交谈节录,尔后在《科学》(2022年第9期)刊发了全文。交谈的内容涉及李泽厚提出的两德论、与道德的关系、权利与善、以及转识成智等问题。

2022 年,我自己经历了生命历程中的重大折变,后飞赴波士顿。其间,我与李泽厚先生也多次通话。他得知我的状况后,表示十分关切,并对我比较从容平静的人生态度表示赞赏。在后来的邮件中,李泽厚先生就此写道:“吾兄学已化为修身实践,非空头义理而已,包括对待人生境遇,坦然处之,尽人事而听天命,均令人仰佩无已。”这些言辞当然有些过誉。我们交谈的话题依旧围绕中国哲学、哲学展开。当时我正考虑权利与义务、儒学的核心等问题,我们的讨论也涉及这些方面,相对于面对面的论辩,中的交谈更多的是相互理解和沟通。在对儒学的理解方面,我们的共识多于分歧,对当代哲学的建构,则表达了不同于分析哲学、现象学的进路。记得闲谈中,还兼及对李泽厚先生学生的品评,李泽厚先生自己当然一如以往,几乎很少对自己的学生作具体评议,我则比较随意地提及其中一位已在学界颇具影响的学生,认为他智力甚高,但在治学进路上存在两个问题,其一是学术上略有调侃、戏说的倾向,不如李泽厚先生那么认真,其二是对哲学史有些轻慢,不甚敬畏,似乎诸事皆可从“我”说起。李泽厚先生对此表示同意,但未作更多评说。在我看来,哲学之思不仅仅需要觉知意义上的聪明,而且更需要浑厚而诚敬的智慧,李泽厚先生本人似乎庶几近之。

2022年,李泽厚在华东师大。

当然,作为有血有肉的人,李泽厚先生也有其个性特点。这里或可提及与2022年我们所作的学术交谈相关之事。该交谈在《科学》全文发表之后,李泽厚先生又将其收入他的对话集(《李泽厚对话集》,中华书局,2022年)。2022 年,我从波士顿治病返回上海后,一位学生向我提及,对话集中收入的我们之间的交谈,结尾部分有些费解。我此前未曾看到此对话集,便向中华书局索取了该书,翻阅之后,发现 最后被增加了二行此前并不存在的话,大意是,我 冯契先生转识成智以及广义智慧的阐发,他(李泽厚)“始终听不明白”,并认为我“需要自备一把奥康剃刀”。如前所述,此交谈记录已在先前经李泽厚先生审定(他在记录稿上的修改,现在仍被保存着),此前在《科学》正式发表时,即以这一审定稿为依据,在这种情况,增加文字显然既不合乎原来的文稿,也有违谈话的具体场景。我当时既感意外,也甚为困惑,便去信了解相关情况,李泽厚先生对此作了如下回复:“国荣兄,来信收到。该句是在特殊情况下的产物,虽内容在他处向你讲过,但不合当时对话事实,应予 ,并致深深的歉意。此信亦可向外公布。”我收到此邮件后,除了对他的理解表示感谢之外,还特别提到:“恕我好奇和冒昧,未知此‘特殊情况’具体为何?若方便,尚祈惠示。”对此,李泽厚先生的回复是:“特殊情况非电邮几句所能说清,抱歉暂不能满足吾兄之‘好奇’也。”经此沟通,我已对此事已基本释然,无意细究对话集中新增文字的具体原委,只是遵李泽厚先生“此信亦可向外公布”之嘱,将我们的相关来往邮件转中华书局的责任编辑申作宏博士。回溯起来,该学术交谈的文本,原由我“洋洋洒洒”的一大段话结尾,从对话的内容和结构看,这既蕴与李泽厚先生不同的学术取向,也似乎使李泽厚先生在对话中处于某种“从属”性地位,二者可能都让他很难接受,通过增加若干批评性的文字,则可改变这种状况。事实上,如果这些文字出现于实际的对话过程,显然完全没有任何问题,我当时不解的是:在实际对话已经结束、对话的记录稿业已发表的情况下,“单方面”地增加实际对话中未曾出现的内容,有些不合“学术规范”。2022 年元旦前夕,李泽厚先生又来信,再次提及此事:“不知你还在生我的气否。该书如重印,定当 那句不恭敬的话。驷不及舌,悔之已迟,再次致歉。千万保重身体。”收到此邮件,我不禁甚为感动:李泽厚先生在年齿和学术上都是我的前辈,但对增字之事却一再致歉,让我多少有些情何以堪之感。

今年2月,我从 上看到一标题式的新闻,其中引了李泽厚先生之语。出于对他的尊重,我随即去信,其中提及:“今日览 ,见《李泽厚集》的介绍中有如下文字,即李泽厚已解除了‘自封的者’之称号,云云,未能打开睹其详。私下以为,这种标题及提法,似有损先生之形象,故觉得有责任向先生提及。不妥之处,尚祈海涵。”李泽厚先生收到邮件后,即回复:“成灰之年,必遭恶, 吾兄相劝, 实属难得,浮一大白,敬谢忠告。”李泽厚先生对此事的实际想法,现已无法详知,但我之所以去信提醒,是基于他的学术进路和贡献,实质上无法离开的背景。我也曾向相关学人表达过此意:离开了,则李泽厚先生将或近于康德、罗尔斯,或近于牟宗三式的儒家,是李泽厚思想中不可或缺的构成,也是使李泽厚先生区别于康、罗、牟等辈的根本所在。1848年,和曾提到“在欧洲徘徊”,近二百年后,在世界范围内的意识形态领域常常可以看到另一番景象,这也许构成了李泽厚先生试图脱钩的历史背景。不过,后来,李泽厚先生似乎也未再坚持作切割,这与我去信提醒是否有关,现已不得而知。

在与李泽厚先生与其他学人的交谈中,我曾不止一次地提及,二十世纪的后半叶,中国哲学界中有二位哲学家特别值得 ,一位是冯契,另一位则是李泽厚。冯契以智慧说独树一帜,其哲学融合了、中国哲学,以及哲学的智慧之思,李泽厚的思想构成也表现出某种相似性。不过,冯契更多地 于认识世界与认识自己的广义认识过程,李泽厚则赋予历史本体以某种优先性。在形式的层面,冯契上承金岳霖所代表的清华学派,始终表现出哲学思维的逻辑严密性,李泽厚则在注重以美启真的同时,又时时以近于诗人的直觉展示其理论的洞见。

晚年的李泽厚,学术关切之点已有所转换。早先他以美学与中国思想史研究名世,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出版的《美的历程》,便曾在学界被争相传阅。然而,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他的学术兴趣更多地转向哲学理论,所谓“该中国哲学登场了”的看法,也表明了这一点。2013年,在推荐思勉 奖时,我曾拟将《美的历程》列入候选名录,并就此征询他的意见。李泽厚先生的回复是:“《美的历程》乃卅年旧著,千万不要列入候选,徒令人笑掉大牙也。厚情心领,谨致谢意。”对该书的这一自我评价自然有些过谦,但从中也可看到他对早年在美学领域的研究已不甚满意。李泽厚先生晚年虽然没有推出学术上的鸿篇巨制,但却往往在哲学理论,包括学领域提出独到见解。事实上,如前面所提及的,李泽厚先生在哲学的不同领域,每每具有思想的洞见,其看法常言简意赅而发人深省。当然,在我看来,哲学研究应该区分体系性建构和系统化的考察。体系总是追求包罗万象的形态,同时常常追根刨底,寻找所谓最后的支点或原点,这种体系化进路往往难免陷于思辨哲学,并终究要被解构,李泽厚先生显然并不试图作这方面的努力。然而,尽管不必追求体系化的建构,但哲学还是要系统化的研究,这意味着对提出的见解和相关观点需要从不同方面加以论证,对为何可能、如何可能等等进行系统阐释,而不是仅仅提出某种观念。由于各种缘由,李泽厚先生晚年的哲学思考在系统性的论述方面,似乎多少有些不足。当然,思想的火花在展开之后,可能会显得琐碎甚至乏味,后者与李泽厚先生的治学风格显然格格不入,或许,这是李泽厚先生不屑于作系统论述的缘由之一。不过,从学术演进的视域看,他的一些重要看法未能充分展开,这多少有些遗憾。

李泽厚先生对未来充满乐观的信念,与他接触中,他曾一再提到,中国的学术未来可期,对年轻一辈,则每每寄予厚望。每论及此,我总是说,历史地看,重要的哲学家总是可遇而不可求,尽管当代及后世在学术条件、物质境遇上远超过去,但却未必一定会出现如他这样有创见的哲学家。这当然不是奉承之语,而是我的真实想法。

世间已无李泽厚。与其说这表达了一时的感伤,不如说其中寄寓着无尽的思绪。

2022 年11月3日

责任编辑:黄晓峰

校对:张亮亮

以上就是与2003属羊男孩运气相关内容,是关于哲学研究的分享。看完2003年属羊2022 年每月运势后,希望这对大家有所帮助!

不知不觉,2022年已接近尾声。时间看似悄无声息,但无时无刻不在留下印记。随手拍下的一张照片,机缘巧合下认识的一位新朋友,刚读完的一本书,都见证了你今年的成长和变化。时间可以带走一切,但阅读却可以为我们留住时间,让我们随时随地,自在穿梭于过去、现在和未来。就像文学评论家大卫·米基克斯所说的那样:“读者首先是游客,接着才能成为潜在的居民。如果你下决心成为一个投入的、自愿的游客,你就能享受一段更加美好、更有回报的时光……”今年你的书架上又有哪些新朋友?对你触动最大的是哪本书呢?在这一年,译林君和你一样,见证了许多好书的诞生。我们综合专家、媒体的推荐意见,列出了2022译林出版社年度好书候选书目。快投上你的宝贵一票,选出你心目中的译林社年度好书吧!你投下的每一票,对我们都很重要。温馨提示:文末福利,不要错过哦!文学 · 经典刘亮程作品(独家典藏版)作者:刘亮程《本巴》《一个人的村庄》《凿空》《虚土》《捎话》《把地上的事往天上聊》《本巴》:入选花地文学榜2021年度长篇小说入选2022年刀锋图书奖·春季榜单“虚构类十大好书”入选《中国出版传媒商报》第一季度影响力图书入选《中华读书报》2月月度好书入选《中华读书报》2月推荐榜入选《文学报》3月好书榜入选探照灯书评人好书榜1月榜单入选华文好书2月榜单入选新浪好书1月榜单入选腾讯好书3月榜单《捎话》:获第十届茅盾文学奖十强刘亮程站在村庄中心,目不斜视,缓缓写尽一切温暖的踏实的事物:人畜共处的村庄,柔软欢欣的生活细节,古老庄严的秩序,公平而优美的命运。——作家 李娟格非作品作者:格非《博尔赫斯的面孔》《相遇》《文明的边界》入选探照灯书评人好书榜11月十大非虚构原创好书入选《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11月优秀畅销书榜入选《文学报》12月好书榜入选魏小河流域12月好书入选2021年探照灯书评人好书榜年度十大非虚构原创作品我们小说家里面有两个大学者,其中一个就是格非,这两个小说家最让人骄傲。——作家 莫言《通往父亲之路》作者:叶兆言入选《光明日报》2月光明书榜入选《中华读书报》2022年春季书单入选《中华读书报》3月好书榜入选《文学报》2月好书榜入选探照灯书评人好书榜1月榜单什么叫中国式的父女关系、父子关系?有的时候那是一种不能言说的伤痛。——作家、编剧 未夕《金色河流》作者:鲁敏入选江苏省第十二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2022年江苏省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选题入选2022年4月“中国好书”荣获第二届曹雪芹华语文学大奖荣获首届凤凰文学奖·评委会奖入选中国小说学会2021年度长篇小说榜单2022年江苏省重大题材文艺创作重点跟踪(资助)项目中国长篇小说以四十年、七十年、一百年为尺度的很多,但就《金色河流》而言,有它独特的意义。中国在过去四十多年经历了前所未有的高速经济增长,这对每个人的生命和经验都具有巨大的持久影响。鲁敏所面对的是我们很基本很重要但很难且很少得到充分命名与书写的经验,在社会的巨大发展中构建人的生活意义。《金色河流》体现了鲁敏的志向、耐性与能力。——中国作协副主席、作家 李敬泽《刘晓蕾<红楼梦>十二讲》作者:刘晓蕾入选文学好书榜8月榜入选探照灯书评人好书榜8月Top15中外人文社科佳作晓蕾谈红楼梦,谈得华丽,谈得精灵,谈得妙趣,更谈得有情。其人其文都很有少年气,她活泼又生动地讲评,俏皮,妩媚,打破了学者过于严肃的刻板印象。也因此,她的文字走进了读者的心,成为一个极具个人鲜明色彩的作品。——作家 闫红现场文丛 |《一团坚冰》作者:杨知寒入选文学好书榜7月榜入选《中国出版传媒商报》7月好书入选探照灯书评人好书榜7月十大中外小说入选《文学报》8月好书榜入选腾讯好书8月文学好书入选天目书单8月新书推荐榜入选春风阅读榜10月推荐入选2022年刀锋图书奖·秋季榜单“虚构类十大好书”入选持微火者·女性文学好书榜秋季榜单获2021年度人民文学奖新人奖、首届黑龙江文艺大奖(《水漫蓝桥》)获第四届“《钟山》之星”年度青年佳作奖(《连环收缴》)对未来她的文学方向朝哪儿转折,我也无法做出预言。目前能看清楚的,就像一个好的演员,至少她有很宽、很“广谱”的“戏路”。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 何平

六一书单 | 2022年新出精品童书原创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 2022-06-01 08:23 发表于北京《中华读书报》2022年征订正在进行,恭请读者朋友到当地邮局订阅,或长按二维码在线订阅。持续努力为广大读者提供优质的阅读书单,提供全面的最新图书资讯,是《中华读书报》一直以来的追求。今年“六一”国际儿童节,《中华读书报》以文学性、艺术性、独创性、人文性、趣味性、适读性为准绳,继续从今年出版的少儿新书中披沙沥金,为小读者奉上一份“六一”精品阅读书目。今天先刊适合于学龄前和小学年龄阶段孩子阅读的书单,适宜于小学中高年级、初中阶段孩子阅读的书单,将于明天推出。学龄前《张炜非常动物故事绘本》(5册),张炜/文,喻翩一等/图,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2022年3月第一版,元/册,适读年龄:3~6岁该故事绘本是作家张炜专为孩子创作书写的哲思绘本,既有文学的厚重,又有艺术的高雅,深刻而不失童趣;透过五个充满哲理、思辨的故事,围绕人与动物的关系,展开意蕴深长的绘本画卷。纯净平实又醇厚丰腴的文学形式,拙朴自然的画面,表征着作家对生命价值、道德观念、大地伦理的理解,既展现了丰饶的思想意味,也有独属于童年的清冽和纯粹的快乐。《快逃!星期八系列》(5册),彭懿/文,田宇/图,接力出版社2022年4月第一版,元/套,适读年龄:3~7岁荒诞爆笑的幼儿园故事,异想天开的神奇冒险。该系列图画书尊重幼儿天性,用有趣的想象游戏,帮助孩子更好地面对集体生活,帮助他们获得勇气,释放情绪,学会共情。狂欢的本质是自由,是生命力的无拘无束的喷发和外溢,以游戏精神激发起人的生命潜能,来超越现实的必然有限性,这正是童年精神的核心要义。《艾瑞·卡尔和他的朋友们》,艾瑞·卡尔等 文/图,阿甲/译,蒲公英童书馆策划,贵州人民出版社2022年3月第一版,元/套,适读年龄:3~7岁套书里,《好饿的毛毛虫》作者艾瑞·卡尔邀请了54位国际图画书大家一起分享了他们最喜欢的事物,有昆虫、食物、动物,还有他们最喜欢的颜色。这些荣获国际安徒生奖、凯迪克奖、凯特·格林纳威奖等多种奖项的图画书大家们以多变的风格,亲切而有趣的口吻向孩子分享了自己的最爱。每个人看待世界的方式都不一样,画家们用图画的形式,向孩子呈现了他们眼中的世界,激发孩子找到独属于自己的看待世界的方式。《百年百部中国儿童图画书经典书系·精选版》(10册),万籁鸣、冯健男等 文/图,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22年4月第一版,元,适读年龄:3~6岁《百年百部中国儿童图画书经典书系》精选我国百年间已出版的具有较高思想价值、文学价值、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的百余部经典儿童图画书作品,系统展示了我国儿童图画书的文学成就和艺术魅力。本辑入选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幼儿图画书推荐书目》,包含10部脍炙人口的名家名作:《哪吒闹海》《神笔马良》《一块小手帕》《小马过河》《岩石上的小蝌蚪》《萝卜回来了》《外星人收破烂》《小山羊和小老虎》《小蝌蚪找妈妈》《九色鹿》。《中国优秀图画书珍藏·民间故事》(12册),叶圣陶、田原、杨永青等 文/图,蒲公英童书馆策划,贵州人民出版社2022年5月第一版,元,适读年龄:3~7岁该系列精选12本诞生于20世纪后半叶的民间故事图画书杰作,以民间故事中特有的蓬勃的生命力、瑰丽浪漫的想象力,天然地吸引着孩子的阅读兴趣。《鲇鱼崖》《鹿王》故事中彰显的危难时刻的舍己与担当,唤起孩子对生命的敬重;《牛王节》等生动描绘了贵州布依族“牛王节”的节日起源和习俗,为孩子提供一面了解民族社会历史、时代生活和风土人情的镜子;《一粒种子》《香蕉娃》《狼外婆》等将感恩、善良、奉献、纯朴、正直、勇敢等中华人文精神和传统美德传递给孩子。《魔笛》,翌平/文,武引筱/图,希望出版社2022年4月第一版,元,适读年龄:3~7岁该图画书聚焦音乐艺术题材,独特的视角以及对少年美育的生动刻画,是本套书的亮点。“魔笛”,首先是借喻,作者幻想连缀两代艺术人故事的那根银笛,就是莫扎特歌剧中充满魔性的声音的化身;同时“魔笛”又是象征,是人在艰难困苦之时,赖以慰藉和守卫人性之善的媒介。它以优美柔和的旋律,演奏人内心的挣扎与平静,消解人生境遇的残酷和激荡,用婉转的叹息和余音袅袅,吟唱着命运的不可言说与意味深长。《八音的秘密》,邹頔/文、作曲,温艾凝/图,天天出版社2022年3月第一版,元,适读年龄:3~7岁原创音乐绘本《八音的秘密》以民乐为主题,通过主人公和爷爷的故事,按照“八音”(金、石、土、革、丝、竹、匏、木)的顺序,介绍了我国民族乐器的点滴以及“八音”背后的秘密故事。音乐之美和艺术之美的多重来源,可以是自然的馈赠,也可以源自不同艺术形式门类的互通;当然,更重要的是生活的滋养。《我的妈妈》,[韩]权廷玟 文/图,小栗子/译,接力出版社2022年4月第一版,元,适读年龄:3~6岁当我第一眼看见妈妈的时候,她的脸竟然又丑又肿;当妈妈给我喂奶的时候,粗心的她却把奶瓶戳在了我的脖子上……《我的妈妈》,一本从宝宝视角探究新妈妈一年生活的生动图鉴,打破传统,创新性地描绘了一位窘迫、狼狈,却又现实的妈妈形象,以丑写美,以惰写勤,讴歌了母亲的伟大、辛苦与不易。这是给孩子的第一堂母爱之课,也是给所有在陌生的新世界里艰苦奋战的妈妈们的心灵抚慰。《一栋小房子》,[美] 凯文·汉克斯 文/图,孙莉莉/译,青岛出版社2022年3月第一版,元,适读年龄:0~6岁是什么让一栋小房子成为一个家?一只小猫,一只小狗,一些你爱的人,最重要的是——你!凯迪克金奖、纽伯瑞奖双奖得主凯文·汉克斯在这本精美的图画书中,采用了互动问题、重复的陈述徐徐展开故事,向小朋友们介绍了晨光、夜色、细雨、风雪中可爱的小房子,以及在不同时间、不同天气下小房子的状态,引导孩子们认识颜色、天气、季节等,并探索家的意义。简洁的构图,柔和、富有吸引力的色彩,简单的词汇和重复的句式,营造出温馨轻松的阅读氛围。《好想见到你》,[美]马修·科德尔 文/图,杨玲玲、彭懿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22年2月第一版,元,适读年龄:3~6岁《好想见到你》是凯迪克金奖得主马修·科德尔的作品。一对恩爱的大象夫妻组建了一个家庭,开始共同生活,他们盼望有一只小象能够来到他们的世界。他们准备,他们建造,他们旅行,但是小象一直没有来……一切都静止了。经历了一次次挫败、失望和苦痛之后,他们内心深处的渴望,伴随着一阵轰隆隆的声音,来了……这是一部关于家庭,关于爱,关于生命的温暖之作。“我爱地球幼儿园”系列(全10册),楠玉、金玉/著,[新西兰]罗斯·金奈尔德/图,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2022年4月第一版,元/册(平装),元/册(精装),适读年龄:3~7岁这是一套适合儿童阅读的、以保护地球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主题的科普图画书。该书系从儿童的角度出发,将生态文明发展新理念、维护生态平衡的科普知识融入生动、有趣的探险故事当中。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知欲,帮助他们初步理解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唤醒他们爱护生物、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引发他们对所生存的地球以及地球上的生命的哲学思考。学龄前、小学中低年级《灰天鹅的奇迹》,赵丽宏著,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22年3月第一版,元,适读年龄:7~10岁苇苇和爸爸一起救助了一只受伤的灰天鹅,还帮助她孵出了小天鹅,因此和灰天鹅一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折断了翅膀的灰天鹅,告别天空,告别芦苇荡,成为苇苇家特别的客人。生命依然在繁衍成长,蛋壳里钻出小天鹅,跟着妈妈学游泳,学飞翔,为的是有一天远走高飞。天鹅成为男孩的好朋友,男孩却无法挽留向往自由的天鹅。伤愈的天鹅带着全家又飞向远方,它们还会回来吗……作家诗性的从容叙写,如涓涓细流;不变的,始终是细腻、温暖、舒缓、向真向善的美学风格和人文关怀底色。“我的飞鸟朋友·你如此勇敢”系列(4种),保冬妮/文,黄捷等/图,接力出版社2022年5月第一版,元/套,适读年龄:3~8岁“我的飞鸟朋友”系列以中国稀有的鸟类为主人公,讲述了丹顶鹤、朱鹮、北京雨燕、绿孔雀的故事,丹顶鹤爸爸妈妈领着小鹤飞往南方过冬,小鹤一路不断有新发现;朱鹮一家回到故乡,遇见了很多朋友;北京雨燕从遥远的非洲飞回北京,却无处安家;黑颈长尾雉有一个心愿,想见到美丽而稀有的绿孔雀……故事围绕鸟儿不同的生活境遇展开,让孩子感受鸟儿百态、自然之美。《水母花园》,[意大利]宝拉·维塔利/文,[意大利] 罗萨娜·博素/图,何文珊/译,译林出版社2022年5月第一版,元,适读年龄:6~9岁无论是深海,还是港口和海滨,水母的身影令水体缤纷多彩。它们通体透明,又有着绚丽明快的色泽。有时,它们大如风筝,有时,它们细如芥子,隐没在海水里。从北极到热带海洋,从海边到大洋深处,它们无处不在。水母是动物吗?水母的构造是怎样的?它们有毒吗?可以吃吗?它们可以永生吗?什么是“水母暴发”?本书带小读者进入到神奇的水母世界。“小神兽”中国原创幻想故事(全8册),颜海婧/文,查璇、胡天水、王以/图,新疆青少年出版社2022年6月第一版,元/册,适读年龄:6~12岁作者以溢满童真的想象为孩子构造了一个充满真善美的小世界,每个故事中的重要角色都是具有神奇本领的动物,对孩子具有特别的吸引力。书中蕴含浓厚的传统和民间韵味,在这里,万物皆有善意,人性至真至美。《银镯》讲述父子亲情,《鹿从雪山来》讲述母子之情,《小偷的花园》讲对弱势群体的关爱,《狸猫戏台》讲分享的喜悦,《刀马旦》传递包容、接纳和感恩,《阿凡米》是一段英雄传奇,《我的朋友是饕餮》则是荡气回肠的友情故事。“中华匠人精神传奇故事”图画书(套装5册),舒春/编著,刘向伟、李珂/图,新疆青少年出版社2021年9月起连续出版,元/册,适读年龄:6~12岁这是一个富有文学品质和艺术魅力的绘本书系。意趣盎然、引人入胜的老北京传奇故事与维妙维肖、五色斑斓的市井生活图景巧妙地交织在一起,让小读者深切领略大工匠、老手艺的气息、色彩和门道。故事和人物行动中蕴含的执着、诚信、坚韧不拔、追求卓越的中华匠人精神,让感动和敬意油然而生。图画书以一种精益求精的创作态度,传达了一种超功利的、传承传统的文化致敬。小学《戴面具的我》,常新港著,明天出版社2022年1月第一版,元,适读年龄:9~12岁这是一个男孩的成长故事,更是一个男孩的心理治愈过程。男孩万家明因学习不佳,得不到老师和父母的喜爱,甚至屡屡被挑剔、轻视、责骂和中伤,他索性破罐子破摔,戴上“坏孩子”的面具,以孩子的方式对抗成人世界。告别无忧无虑的童年后,每个少年都渴望成长。然而,成人世界纷纭斑驳,孩子面临的并非是纯净的伊甸园,而往往需要直面复杂的人性景观。成长本身是一个艰难而痛苦的过程,意味着从生理到心理、从情感到精神的涅槃重塑。《和云朵一起奔跑》,荆歌著,明天出版社2022年5月第一版,元,适读年龄:9~12岁命运的机缘巧合,生活的难测意外,让三个性格迥异的女孩携手经历猝不及防的成长。亲情给予女孩们既隐痛又甜蜜的双重体验,友情则带给她们温暖的慰藉和滋养。爱与包容,勇敢与怯懦,希冀与渴盼,三个女孩用自己的方式去积极面对和化解现实的磕绊、消极和芥蒂,如三朵小白云向着明亮的前方奔跑。荆歌笔下的少年和少女,都有着自己立体的灵魂,对自我生命意义的探索从未停止。《云顶》,殷健灵著,新蕾出版社2022年1月第一版,元,适读年龄:8~12岁崇山峻岭的深处,一个叫做“云顶”的地方,有一所特殊而温暖的小学,一群孤寂的留守儿童。作家以实地涌出的深切认知和鲜活感受,铺展出如水般流动的生活,以及生活中流溢的点点滴滴的伤痛与欢乐。殷健灵作品的最大特色就在于,对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心灵风暴和精神特质予以深刻的体验和观察,从而对孩子的生存体验做出铭心刻骨的表达与抚慰。她追问着成长中的种种生命经验对于个体精神成长的重要意义,以实现灵魂自省和心灵探微。《给马兰姑姑押车》,刘玉栋/著,乌猫/图,青岛出版社2022年3月第一版,元,适读年龄:7~12岁作品是一曲来自乡土童年的诗性和天真的叙事。讲述了在物质清贫的年代里,一个9岁男孩的微小心愿得以实现的故事。马兰姑姑要出嫁了,男孩红兵得到了给嫁妆押车的机会,他开心极了,以致于头天晚上彻夜难眠。因为押车可以得到好吃的点心和糖果,还有一笔数目可观的钱,对于鲁北小村庄的任何一个孩子,这都是一个无法抗拒的诱惑。然而,红兵在押车的凌晨被睡意击倒,结结实实地错过了收获。《勐宝小象》,湘女著,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2022年2月第一版,元,适读年龄:8~12岁故事发生在野生亚洲象的天堂——西双版纳。一群以保护野生亚洲象、守护西双版纳雨林为己任的英雄,一片繁茂秀丽的热带雨林,一个与人类充满羁绊的亚洲象群,一头活泼可爱的神奇小象……在西双版纳的沃土上上演着人象共生互助的传奇。《勐宝小象》以2021年云南大象北上南归为题材,讲述了云南当地人民守护大象的故事,展现了当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画卷。《冷湖上的拥抱》,于潇湉著,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22年2月第一版,元,适读年龄:9~12岁为了疗治爷爷的阿尔茨海默病,女孩孟海云陪伴爷爷开始了一段柴达木之旅。走向昆仑山,登上英雄岭,爷爷记忆的闸门轰然洞开,往昔岁月重回,牺牲的战友重归,现实生活叙事层和历史时间叙事层融为一体,爷爷情感记忆的叙事,在实体地理、油田生活叙事的要素中,融合成了有关历史和国家记忆的宏大叙事。一场跨越时空的心灵之旅后,爷爷消弭了心结,女孩孟海云也接纳了新的生活。作品既是对传统宏大叙事下的集体经验的一种补充,也是一次对以“爱”和“希望”为核心的童年精神的彰显。《小骑兵》,许廷旺著,天天出版社2022年4月第一版,元,适读年龄:8~12岁蒙古族少年苏优格和沃斯是一对伙伴,他们经常骑着骏马驰骋在辽阔的草原。可是,他们的阿爸突然被日军带走,被迫为日军制作马鞍,一去不复返。两位少年为了寻找阿爸,用小小的生命见证了残酷而复杂的历史。作品以做鞍为明线,找矿为暗线,讲述了两代草原人的抗日故事。作品行文流畅,剪裁得当,布局巧妙,塑造的人物形象立体饱满。《麦冬》,李一著,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22年5月第一版,元,适读年龄:7~12岁《麦冬》是一部弘扬和传承中医药文化的儿童文学精品,讲述了小主人公麦冬与中医药结缘,并成为中医药文化传承者的故事。故事发生在陕南某县城,麦冬和好伙伴杜衡是两个刚升入六年级的男孩儿,机缘巧合之下,麦冬结识了曾经救过自己的老中医白芥子,在二人相处的过程中,麦冬感受了中医药文化的灿烂辉煌和博大精深。《奇妙的阁楼君》,杨筱艳著,上海译文出版社2022年2月第一版,元,适读年龄:8~12岁这一年的暑假,咚呛和天蔚就把一个阁楼当成了自己的秘密基地,度过了一天又一天舒服又快活的日子。有一天,他们发现,这个阁楼居然会说话。跟阁楼大胡子叔叔相处的过程,从惊奇害怕,到融洽快活,他们一起抓住了窃贼,跟小狗茶杯交上了朋友,还一起给奶奶的小店做广告。直到有一天,阁楼大胡子叔叔说,这里要拆迁了,他必须找到一个新的家园……《从前有一个故事——龙向梅童话集(全5册)》,龙向梅/著,Monica liaw/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1月第一版,元,适读年龄:7~12岁该系列包括《什么也没有的故事》《住在屋顶上的小人》《皱皱巴巴的城市》《为你长一棵樱桃树》《留守人间的精灵》5本童话,是一套颇具个人风格的、优美的原创童话佳作。清澈文字,奇妙想象,纯真情感,给孩子润物无声的美善教育,为童年和一生铺上真纯温暖的精神底色。善良、友爱、宽容、正直、乐观、勇敢、诚实、信任,这也正是童话给予孩子们的力量。《给童年的文学礼物》(6册),方卫平/主编,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2022年5月第一版,元/册,适读年龄:7~10岁本系列由儿童文学评论家方卫平主编,收录了任溶溶、林焕彰、张之路、吴然、曹文轩、赵丽宏、周锐、冰波、邱易东、薛卫民、徐素霞、简平、马爱农、张玉清、周晴等四十余位儿童文学作家、翻译家的作品。体裁包括童话、儿童诗、儿童小说、儿童散文、寓言等,作品围绕主题呈现,以“万花筒”式的结构方式,与语文教材的结构方式形成呼应,展示儿童文学纯真、质朴、幻想、幽默、深邃的文学特质。《我们身边的野花图鉴》,[日]前田真由美/著,夏言/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1月第一版,元,适读年龄:6~12岁一套书回答孩子对于花草的“十万个为什么”,按春夏秋冬的时间轴介绍身边常见的植物,收录100多种花草的彩铅手绘图鉴,还有和植物互动的内容,附带有关于植物的人文小知识、短诗等,让孩子们认识花草之余的同时,也进行了一次欣赏美的旅程。“人间花草”在自然四季中的流转变化,呈现出了日常生活中的美学情趣和文化意味。《少年读三国》(全4册),成君忆著,青岛出版社2022年4月第一版,元,适读年龄:7~12岁《水煮三国》作者成君忆从正史出发,精选《三国志》《后汉书》《晋书》《资治通鉴》等史料中的人物故事,结合自己多年研究所得,为少年儿童讲述风云激荡、英雄辈出的三国时代,带领少年儿童领略千百年前的金戈铁马、猎猎旗幡。通过这套图文并茂的图书,孩子们将看到三国时期近百位个性鲜明的英雄人物,探索那段错综复杂的历史。

中华书局编辑部工作人员

徐调孚,1901年4月16日出生。浙江乍浦人。自1922年起,协助郑振铎编辑《小说月报》,参与编辑《文学周报》。协助叶圣陶编辑《小说月报》。1932年商务印书馆停业后,进开明书店,任出版部主任,兼推广部主任。开明书店出版的茅盾、巴金的著名小说不少是他组织来的,被称为作者的知音。生前整理编辑文史古籍多种,其中《六十种曲》经他修订、考证,集中前人的评价,成为开明书店的一部扛鼎之作。校注的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是最完备的本子。他还校补日本青木正儿著《元人杂剧序说》一书的遗误之处。他精通出版业务,无论版式设计、装帧设计、插图制版都十分熟悉。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青年出版社、古籍出版社、中华书局任编辑、编辑部主任。为中国新文学出版事业、古籍出版事业作出了贡献。1972年,毛泽东批准出版章士钊的《柳文指要》,章士钊指名请他(此书原来的责任编辑)任编辑,被调去北京,出色地完成此项工作。排校完稿后,章士钊向周恩来称赞他是“难得的编辑”。1982年5月9日在四川江油逝世。著作有:《中国文学名著讲话》、《现存元人杂剧书录》,校注有《人间词话》。译作有《木偶奇遇记》等。

王仲闻(1901-1969),名高明,以字行。笔名王学初、王幼安,据说都是为不得已避用真名而所取之号;台湾曾大量翻印其书,改其名为王次聪。浙江海宁人;王国维次子。长相酷似静安先生,已故的沈玉成先生首次见到他时,曾取《观堂集林》中那张相片来印证,非常传神地说“子之于父,如明翻宋本,唐临晋帖”。令人感慨的是,时不过三十年,我们现在却只能从静安先生的遗像来缅想幼安先生的模样了。王先生幼承家学,但中学毕业即入邮局工作。解放初期供职于北京地安门邮局。1957年因参与创办同人刊物《艺文志》而成为右派,遭开除。后经由徐调孚先生推荐,被爱才若渴的中华书局金灿然总经理请到中华,成为一位不在编的临时编辑,一直工作到写下那封给文学组之信的那个时候。王先生精熟唐宋文献,以“宋人”自诩。尤长于词学,其著述除前已述及的三书外,还有《渚山堂词话·词品》点校(署名王幼安)、《诗人玉屑》点校。他用力最勤、真正代表他学术水平的还有两部书稿:一是《唐五代词》,文革中遗失,其前言后记幸存于档案中,经程毅中先生整理,已经发表。二是《读词识小》,约20万言。钱钟书先生曾受中华书局之请看过全稿,称“这是一部奇书,一定要快出版”。但就在中华决定出版并已完成了审读加工的时候,因为与《全宋词》署名同样的原因而暂停付印。文革中遗失。现在我们从《全宋词》的审读加工记录中,可以约略看到《读词识小》的影子。一九〇二年(清光绪二十八年) 一岁三月,生於浙江海宁盐官镇内西门周家兜王宅。长兄潜明四岁(一八九九年生)。一九〇五年(清光绪三十一年) 四岁三月,弟贞明生。一九〇六年(清光绪三十二年) 五岁祖父王廼誉去世。一九〇七年(清光绪三十三年) 六岁七月,母亲莫氏因产褥热过世。一九〇八年(清光绪三十四年) 七岁三月,父王国维娶潘丽正为继室。弟纪明、慈明、登明、妹东明、松明均为潘氏所出。四月,全家移住北京宣武门内新帘子胡同。一九一一年(清宣统三年) 十岁十一月,辛亥革命爆发,父亲王国维与罗振玉、刘季英等携家口共二十一人东渡日本,住京都郊外吉田山下田中村。合家同行者八人,父母而外及兄弟潜明、纪明、贞明,仆人冯友、钱妈随行。一九一三年(民国二年) 十二岁三月,罗、王诸家移住京都吉田町神乐冈八番地。十二月,妹东明生。一九一五年(民国四年) 十四岁三月,随继母返回海宁,就读海宁第一小学。一九一六年(民国五年) 十五岁二月,父亲王国维自日本返回上海,就哈同氏广仓学宭之聘。三月,自海宁盐官移住上海爱义文路大通路吴兴里。父亲亲为择校,与兄潜明、弟贞明拟入上海基督教青年会学校未果,入上海工部局育才公学就读。在读期间,与若干同学组“嘤鸣社”,每一二周作诗一次,评定甲乙。结集有《嘤鸣社诗稿》自抄本二册,今存复旦大学图书馆。《诗稿》附自辑诗词《明月梅花馆诗草》一卷,计收古今体诗凡四十一题,五十八首。其中《蝶恋花》(题画)“露縠冰纨人似玉”一首,为现存唯一词作。一九一九年(民国八年) 十八岁五月,北京发生五四运动,波及全国。任育才公学学生会副会长,被校方开除,此後被推举为全国学生联合会出版社代表。在离校学生会所开办的免费学校中任髙级班国文教员。十一月九日父亲王国维致罗振玉函谓“次儿等学校事,因值孔子诞辰,学生要求放假一日,午後遂不往,因之斥退四人。表面如此,实际因夏间之学生会次儿因资格被举为副会长,此次开除殆因此故”。十月,应考邮局邮务员,未取。一九二〇年(民国九年) 十九岁三月,入上海邮局为邮务生。长妹东明後来追述:‘我们这一代中,二哥天赋最髙,也最爱古籍与诗词,如以他的资质与兴趣,能追随父亲继续钻研国学,日久必有成就。而父亲无视他的爱好与秉赋,竟让他进入邮局,以获得较佳的独立生活工作,当是以自己亲身经历到的宝贵经验为鉴’(《先严王公国维为子女所铺的路》)。一九二一年(民国十年) 二十岁年初通过甄试,升等为邮务员。十一月四日父亲王国维致长兄潜明函:“(髙明姻事)本拟明年下半年,而闻陈宅姑娘又入海宁学堂,恐沾染习气,故汝母意欲於上半年办喜事。”一九二二年(民国十一年) 二十一岁与陈慎初结婚。子女成年者三男(庆新、庆同、庆山),二女(令年、令三)。一九二三年(民国十二年) 二十二岁五月,王国维入京任清逊室南书房行走。八月继母、弟妹等入京。是年自吴兴里迁住新闸路甄庆里。一九二六年(民国十五年) 二十五岁九月二六日,长兄潜明於上海病逝。长嫂罗孝纯不久“大归”。一九二七年(民国十六年) 二十六岁六月二日,父亲王国维於颐和园昆明湖鱼藻轩自沉,有遗嘱致三子贞明,谓“汝兄亦不必奔丧,因道路不通,渠又不曾出门故也”、“我虽无财产分文遗汝等,然苟谨慎勤俭,亦必不至饿死”。七月,与诸弟同具名编次《王忠悫公哀挽録》,天津罗氏贻安堂汇刊。一九二八年(民国十七年) 二十七岁是年继母弟妹南归海宁。父亲王国维藏书中手批手校书一百九十馀种约七百馀册,经清华国学院同事陈寅恪、吴宓、赵元任诸先生商议,让售北平北海图书馆,馆方给价五千元。是年在《邮声》杂志发表诗作《己丑除夕赠家兄》、《丁卯展前诗怆然有作即用旧韵》。此後若干年仍有诗词在《邮声》刊出。一九三一年(民国二十年) 三十岁调入上海邮政总局。一九三二年(民国二十一年) 三十一岁随邮政总局迁往南京,住慈悲社五台山村。一九三三年(民国二十二年) 三十二岁十二月,上海《词学季刊》第一卷第三号刊唐圭璋《全宋词编辑凡例》、《全宋词初编目录》。是年林大椿辑《唐五代词》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一九三七年(民国二十六年) 三十六岁七月,全面抗战开始,自海宁接取继母弟妹至上海住海防路崇安里。独身前往武汉。一九四〇年(民国二十九年) 三十九岁七月,参加为期二周的邮政秘密监察人员培训班,为解放後“历史问题”所从来。唐圭璋《全宋词》三百卷,成稿於一九三七年,是年由国立编译馆出版。其“缘起”有“王仲闻等辨讹”致谢语。唐圭璋先生在《自传及著作简述》中回忆:‘“初编此书的时候,就承精於目録版本之学的王仲闻帮助搜集资料,校订真伪,商讨善本、足本问题。”一九四一年(民国三十年) 四十岁升任副邮务长。家人从上海经香港到昆明,住郊区白龙潭。一九四二年(民国三十一年) 四十一岁邮政总局迁往重庆,住南岸南桷垭。一九四五年(民国三十四年) 四十四岁冬,随邮政总局还都南京,住建业村。一九四七年(民国三十六年) 四十六岁夏,叔父王国华赴台湾大学外文系任教。是年在《现代邮政》杂志发表《尹师鲁水调歌头》、《刘仲方六州歌头》、《李後主佚词》等多篇《读词杂记》。一九四九年((民国三十八年) 四十八岁邮政总局南迁台北,留守上海。弟贞明、纪明、妹东明、女令年前往台湾。是年末,随邮政总局迁往北京。任改组後的邮电部秘书处副处长。一九五〇年 四十九岁年初,住西单二龙路郑王府夹道邮电部宿舍。是年镇反运动中,其有关部门结论竟为“曾经受过特务训练,态度不老实,撤职登记”。一九五一年 五十岁将家藏王国维遗稿、批校本及友人致王国维书札两箱百馀种捐送北京图书馆,经手人为赵万里(约抗战前後,赵万里曾促成和经手继母潘氏的另一部分捐赠)。在邮政部干部审查活动中被定为“特务嫌疑”,从事竖电线杆等惩罚性体力劳动。一九五三年 五十二岁屡次对人民出版社出版物提出书面意见,受到关注,该社王子野、范用拟将其调入任职未果。是年调往地安门外邮局,在服务窗口收寄邮件,住东直门外八条下坡十九号邮局宿舍。虽事务繁剧,仍於业馀时间努力治学。在《中国语文》第八期发表《统一译名的迫切需要》。一九五五年 五十四岁夏承焘《唐宋词人年谱》於是年初版。一九五六年十二月夏承焘为是书所撰‘承教録’谓‘此书问世一年,屡荷四方读者惠书督诲。惠州张凤子先生,北京王仲闻先生,皆未尝奉手请益,乃承费日力为细校再过,各举谬误多处,盛意尤可感激’。是年邮局肃反运动小组审查结论“不是反革命分子”。是年初,为人民文学出版社标点《唐才子传》,用时一周,得酬五十元。一九五六年 五十五岁七月二十二日,在《光明日报》发表《关於李煜词的考证问题》。十一月二十七日,夏承焘接人民文学出版社顾学颉函,夏氏日记载‘王静安先生嗣君仲闻,甚爱予词人十谱而有所补订,欲与予通函云云。即作复书,附去与王君书’。此後屡有书翰往来论学。十二月十九日,夏承焘复接得王函,谓‘“著有《南唐二主词校订》、《阳春集校订》,又有《唐五代词校辑》,收敦煌曲子、《乐府诗集》之近代曲辞及易静《兵要望江南》等,需两年完稿。又欲辑一词抄,收《全芳备祖》、《寿亲养老新书》、《通用启札截江纲》、《翰墨大全》、《永乐大典》以及宋元方志谱录中之词汇为一书。又有《宋元词话抄》,积稿盈尺,无精力完成”。一九五七年 五十六岁一月六日在《光明日报》副刊《文学遗产》发表《改编全唐诗草案的补充意见》。此文为对於河南大学李嘉言《改编〈全唐诗〉草案》的回应,李文发表於1956年12月9日《光明日报》副刊《文学遗产》。三月九日,夏承焘入京开会,与相见,谓之“朴质笃厚,想见静安先生”。四月三日,《读唐宋词论丛》、《论〈尊前集〉之选辑时代》二文寄达夏承焘,定《尊前集》当编於北宋,不能早於仁宗,晚於神宗。夏次日日记谓‘“君治学细心踏实,自愧不如”。同月夏承焘《唐宋词论丛》之《承教録》中述及,计举正二十事。是月,标点本《唐才子传》由古典文学出版社出版。六月,《南唐二主词校订》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以明万历庚申吕远墨华斋本为主,参考王国维《南唐二主词校勘记》,李璟、李煜词作历来真赝杂陈,文字多讹,是书据所见各本互校,并以各种选本、笔记、诗话、词话及互见各词之总集、别集参校,“综合旧说,间参新见”。是年欲调往兰州大学,夏承焘又推荐入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皆未果。又拟办同人刊物《艺文志》。在“反右”运动中,受到不公正的处理,被追究“历史反革命”问题,口头通知:是右派但不宣布;不交地方监督,强制退职。在南海艇队工作的次子王庆同、在武汉测绘学院就读的三子王庆山,均被划为“右派分子”。前此数年间,时常接济嫠居北京的长嫂罗孝纯。一九五八年 五十七岁三月,《诗人玉屑》点校本由古典文学出版社出版。五月,寄夏承焘《李易安集》目。八月,夏承焘来函请写寄明吴讷《百家词》本《汪水云集》附録旧宫人送水云南归词十三首,九月十五日钞成寄达。十二月十三日,有函致夏承焘,谓《李清照集》尚未脱稿,《全宋词》中间题不少。是年清华大学因校内基建,通知将王国维墓迁出。一九五九年 五十八岁四月十一日,夏承焘入京,往访,告知所辑《唐五代词》将由中华书局出版。四月十五日,夏承焘、唐圭璋同在北京图书馆同日与王仲闻、黄盛璋谈李清照材料事。六月,唐圭璋完成《全宋词》初步修订,交稿中华书局。并建议由王仲闻任责任编辑。此後‘六载辛勤,全力以赴’(唐圭璋先生语)。是年受中华书局邀为《全唐诗》断句和审稿,得酬金180元。是年经齐燕铭、金灿然指示,入中华书局文学组任‘临时’编辑,组长为徐调孚,中华给付月薪八十元。是年起至一九六一年冬每月写思想汇报交中华书局和派出所。一九六〇年 五十九岁一月十六日,王国维墓是时迁入北京市西郊福田公墓。四月,《全唐诗》点校本由中华书局出版,点校说明署’王全’,即王仲闻、傅璇琮。同月,标点本《渚山堂词话》、《词品》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惠风词话·人间词话》校点本同月再版,均列入《中国古典文学理论批评专著选辑》丛书。《惠风诗话》署’王幼安校订’,《续编》二卷辑自况周颐各种杂著。於原著考订未周处,并酌加附注。《人间词话》署’徐调孚注、王幼安校订’,分定稿、删稿暨附录三编,为《人间词话》最为通行的版本。前此徐调孚曾於开明书店出版《人间词话》校订本(一九五五年中华书局重印),是本即以徐本为据,注释中按语均为校订者所加。九月一日,唐圭璋致函龙榆生,谓‘《全宋词》弟亦无力整理,去年交与北京中华书局修订,编辑部托王仲闻整理,费尽他九牛二虎之力。彻底修订,修改小传(本来只是沿袭朱、厉之书),增补遗词,删去错误,校对原书,重排目次,改分卷书,在在需时。现闻已大致就绪,不过出书恐又在明年矣’(此函《近代词人手札墨迹》系於一九六一年九月一日)。是年由不定期前来书局改为全日上班。继续修订《全宋词》,自二百○四卷本《翰墨全书》书辑出佚词三百十五首。一九六一年 六十岁六月三日,夏承焘日记载来函,谓近为《全宋词》补词一千六百首,改正补充小传三四百人,举出错误不下三四千处,今年尚不能出书。十月,《读杜心解》标点本由中华书局出版,为主要整理者。是年中华书局自东总布胡同搬迁至翠微路。因家远,常住宿集体宿舍,与青年编辑沈玉成过从较多。夏承焘《唐宋词人年谱》於是年出版,屡引其说。一九六二年 六十一岁上年《李清照集校注》完稿,辑词、诗、文为三卷,附録《李清照事迹编年》暨《李清照著作考》。元旦撰成《後记》,致谢学人包括夏承焘、黄盛璋、邓之诚。一九六三年 六十二岁三月,长女王令年客死台湾。新编《李清照集》在上海出版後,有所商榷,增入《李清照集校注》稿中。四月,《李清照事迹作品杂考》刊载於《文史》第二辑。一九六四年 六十三岁四月五日,夏承焘来函,谓应将施蛰存《唐宋金元词拾遗》相关者补入《全宋词》,又谓《全宋词》题名应唐、王并列。五月,《全宋词》新版基本完成修订,以中华书局编辑部名义撰写《出版说明》。前言由唐圭璋、王仲闻同撰。是年《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杜甫卷》由中华书局出版,署“华文轩”名。是年《李清照集校注》在人民文学出版社排成纸型,但未能出版。是年前後,中华书局党组发出公函给南京师范学院党委,对新版《全宋词》的署名方式,提出拟采用“唐圭璋编、王仲闻补订”的办法,并请征求唐圭璋意见,唐先生表示同意,但终未能通过相关政治审查。是年,在补订《全宋词》过程中所撰宋词札记《读词识小》二十馀万言,曾经钱锺书先生审读,由中华书局沈玉成完成技术加工,但格於当时政治形势未能出版,原稿在文化大革命中遗失。是年,罗继祖入京参加校点二十四史,与相过从。罗氏《海甯王氏後人“文革”後所遭遇》记》称:“我识高明丈即於一九六四年在北京翠微路参与中华书局校点廿四史时。丈对词学造诣精深,局中正重校唐圭璋《全宋词》,经丈核订,举证若干,读者叹服。公退接谈,公私并进,觉与乃翁风范不远。为言先兄不禄,嫂氏尚在盛年,宜再嫁。其说甚是”。一九六五年 六十四岁一月十七日,继母潘丽正在台湾去世。二月二十五日、三月二十五日,先後为逯钦立编《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提交审稿意见。六月,新版《全宋词》出版。全书録入词人一千三百三十馀家,词作一万九千九百馀首,另有残篇五百三十馀首。凡三百七十馀万字,引用书目多达五百四十二种。一九六六年 六十五岁九月二十三日,中华书局在文化大革命受到直接冲击,被清退。二十五日致函文学组,交代未尽事宜。时《唐五代词新编》已基本成稿,在运动中遗失。一九六七年 六十七岁家居。仍废寝忘食,专意从事著述。一九六九年 六十八岁一月十九日提交的交代材料称“我在中华书局工作时,曾准备写若干稿子,有的已写了一部分,有的已接近完成。自领导通知我以後我写的东西不能再出版以後,我已以一部分捐献国家,已蒙接受。将来这类东西不知有用没用。我准备写完它,决不因我的东西不能出版就撒手不干了”、“已写好部分约有一百馀万字”。是年冬,因“朱(学范)、谷(春藩)特务集团”案牵连,被专案组隔离审查。十一月十二日,服毒自杀。子女均在外地,身後文稿、图书散失殆尽。後来发还者仅旧版王国维集一部。一九七〇年二月,夫人陈慎初於海宁乡间去世,终年七十一岁。一九七九年三月,邮政部平反“朱(学范)、谷(春藩)特务集团”案。十月,《李清照集校注》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学者称“博大精深”、“古籍整理之典范”。唐圭璋在得知出版消息後,通过出版社联系到王氏後人,以申吊慰。一九八○年一月二十二日,叔父王国华在台湾去世。六月二十五日,赵万里在北京去世。一九八一年五月九日,徐调孚在四川江油去世。九月,《夷坚志》校点本由中华书局出版。生前曾任此书编辑,并自《永乐大典》中辑出轶文。是年,《文学遗产》第一期刊载岳国钧《玉中之瑕——谈〈李清照集校注〉的注释》。一九八六年五月,前中华书局同事沈玉成作《自称“宋朝人”的王仲闻先生》。收入中华书局七十五周年纪念文集《回忆中华书局—1912-1987》。五月十一日,夏承焘在北京逝世。一九八七年二月二十日,《唐五代词新编前言》刊载於《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第一七一期。编者按称‘“中可以看出他在古籍整理工作中严谨的态度、严密的方法,对我们研究唐五代词以及整理古籍工作都不无借鉴意议”。《前言》为生前未成著述《唐五代词新编》仅存部分,由程毅中在中华书局档案中发现。曾参与编辑的《元诗选》初集、二集、三集分别於是年1月、7月、10月出版。一九八八年遗稿《长短句词盛行之时代辨析》刊载於《文学遗产》一九八八年第二期。此文原为《唐五代词新编後记》的部分未完稿,程毅中在中华书局档案中发现。一九九○年十一月二十八日,唐圭璋於南京去世,终年九十岁。一九九九年一月,中华书局《全宋词》简体字版补署“王仲闻参订”。四月,中华书局徐俊撰文《王仲闻——一位不应被遗忘的学者》,刊载於《书品》一九九九年第二期。二〇〇二年十二月十四日,与妻陈慎初合柩入葬海宁殳山公墓。二〇〇九年九月,《全宋词审稿笔记》由中华书局双色影印出版,署王仲闻撰、唐圭璋批注,计五十万字。刘尚荣先生以中华书局编辑部名义所撰前言,对二位学者的治学和合作均予髙度评价。十一月十二日,海宁举办纪念王仲闻逝世四十周年学术研讨会,陈尚君等专家学者和王氏家人出席会议。

应届硕士进去月薪起薪5200,转正后8000以上没有问题。再加上年终奖金年薪12W-15W.

中华儿女编辑部

香港、澳门、台湾、九龙、威海卫、广州湾和旅大(旅顺大连)。 1925年夏,闻一多从美国留学归国。走下海轮,诗人难以抑制心头的兴奋,把西服和领带扔进江中,急切地扑向祖国怀抱。 然而,等待他的,却是无边的黑暗和奇耻大辱…… 放眼家国故园,山河破碎,风雨如磐,豺狼当道,列强横行,祖国母亲被瓜分割占……诗人悲愤地写下了诗歌《发现》,并旋即在《现代评论》上发表了著名的爱国诗篇《七子之歌》。 “七子”是指当时被列强霸占的七块土地,澳门只是“七子”之一。祖国母亲被掠去的七子分别是香港、澳门、台湾、九龙、威海卫、广州湾和旅大(旅顺大连)。 历史不会忘记1842年那个屈辱的8月,清政府官员卑躬屈膝,登上停泊在南京江面的英国军舰“康华丽”号,在荷枪实弹的英国士兵环视下签署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份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条约规定中国把香港岛割让给英国,列强瓜分中国的序幕从此拉开。 1860年,中英签署《北京条约》,英国割占九龙半岛南端;1898年,清政府被迫签署《展拓香港界址专条》,“香港的姐妹”九龙半岛其余部分划为“新界”,租给英国99年。 1887年,中葡签署《友好通商条约》,在明代中叶以“晾晒货物”为名获准在澳门居留的葡萄牙人从此强据了“莲花宝地”澳门。 1895年,中日签署《马关条约》,“东海的一串珍珠”宝岛台湾割让日本,与她同时被割让的还有渤海湾畔的“孪生兄弟”旅顺和大连。 1898年,中英签署订租威海卫专条,“防海的健将”威海卫租借英国25年。 1899年,中法签署广州湾租借专条,“神州后门上的一把铁锁”广州湾被租让给法国。 到1900年,帝国主义列强已在中国土地上强行开辟商埠上百处,在10多个城市划定租界20余处。“中华七子”在英、法、日、俄等帝国主义列强的淫威下四散飘零。有一首诗代表了当时爱国志士们的心境:“沉沉酣睡我中华,哪知爱国即爱家,国民知醒宜今醒,莫待土分裂似瓜。” 七子尽泪下,诗人独悲歌。闻一多目睹“国疆崩丧,积日既久”,有感于神州故土“失养于祖国,受虐于异类”,“因择其中与中华关系最亲切者七地,为作歌各一章,以抒其孤苦亡告,眷怀祖国之哀忱,亦以励国人之奋兴云尔。” 激荡在诗行间的热爱祖国、热盼统一的浓烈情感立即在读者中引起了强烈反响。一位姓吴的青年在给编辑部的信中写道:“余读《七子之歌》,信口悲鸣一阙复一阙,不知清泪之盈眶。读《出师表》、《陈情表》时,故未有如是之感动也。” 被列强掳去的“中华七子”,是民族罹难、国家浩劫的象征。它表明:“国弱民受辱”、“落后就要挨打”;它警示国人:“中华民族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100多年来,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为了国家富强、民族独立挺身而出,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上下求索,谱写了一首首恢弘壮丽的历史诗篇。 中国人民不屈不挠追求统一的意志汇成不可阻挡的洪流。1930年10月,中国收回威海卫;1945年,中国人民战胜日本侵略者,10月25日,日本在台湾的最后一任总督安藤利吉在台北中山堂向中国政府递交投降书,台湾从此重归中国版图。与此同时,广州湾、旅顺和大连也相继回到祖国的怀抱。

七子”是指当时被列强霸占的七块土地,澳门只是“七子”之一。祖国母亲被掠去的七子分别是香港、澳门、台湾、九龙、威海卫、广州湾和旅大(旅顺、大连)。历史不会忘记1842年那个屈辱的8月,清朝官员卑躬屈膝,登上停泊在南京江面的英国军舰康华丽号,在荷枪实弹的英国士兵环视下签署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份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条约规定中国把香港岛割让给英国,列强瓜分中国的序幕从此拉开。1860年,中英签署《北京条约》,英国割占九龙半岛南端;1898年,清政府被迫签署《展拓香港界址专条》,“香港的姐妹”九龙半岛其余部分划为“新界”,租给英国99年。1887年,中葡签署《友好通商条约》,在明朝中叶以“晾晒货物”为名获准在澳门居留的葡萄牙人从此强据了“莲花宝地”澳门。1895年,中日签署《马关条约》,“东海的一串珍珠”宝岛台湾割让日本,与她同时被割让的还有渤海湾畔的“孪生兄弟”旅顺和大连(俄罗斯帝国租借)。1898年,中英签署《订租威海卫专条》,“防海的健将”威海卫租借英国25年。1899年,中法签署《广州湾租借专条》,“神州后门上的一把铁锁”广州湾被租让给法国。到1900年,帝国主义列强已在中国土地上强行开辟商埠上百处,在10多个城市划定租界20余处。“中华七子”在英、法、日、俄等帝国主义列强的淫威下四散飘零。有一首诗代表了当时爱国志士们的心境:“沉沉酣睡我中华,哪知爱国即爱家,国民知醒宜今醒,莫待土分裂似瓜。”七子尽泪下,诗人独悲歌。闻一多目睹“国疆崩丧,积日既久”,有感于神州故土“失养于祖国,受虐于异类”,“因择其中与中华关系最亲切者七地,为作歌各一章,以抒其孤苦亡告,眷怀祖国之哀忱,亦以励国人之奋兴云尔。”激荡在诗行间的热爱祖国、热盼统一的浓烈情感立即在读者中引起了强烈反响。一位姓吴的青年在给编辑部的信中写道:“余读《七子之歌》,信口悲鸣一阙复一阙,不知清泪之盈眶。读《出师表》《陈情表》时,故未有如是之感动也。”被列强掳去的“中华七子”,是民族罹难、国家浩劫的象征。它表明:“国弱民受辱”、“落后就要挨打”;它警示国人:“中华民族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100多年来,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为了国家富强、民族独立挺身而出,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上下求索,谱写了一首首恢弘壮丽的历史诗篇。中国人民不屈不挠追求统一的意志汇成不可阻挡的洪流。1930年10月,中国收回威海卫;1945年,中国人民战胜日本侵略者,10月25日,日本在台湾的最后一任总督安藤利吉在台北中山堂向中国政府递交投降书,台湾从此重归中国版图。与此同时,广州湾、旅顺和大连也相继回到祖国的怀抱。祖国大地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闻一多之子说:“愿父亲九泉下有知,与我们同乐。”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诚如斯,“中华七子”之归来其在旦夕乎!——闻一多《七子之歌·诗序》“中华七子”命运的历史性转折发生在1949年金秋的北京。在这块曾被八国联军烧杀掳掠的土地上,毛泽东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宣布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彻底结束了中国近代史上一幕幕惨痛的悲剧。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8年,中国宣布实行改革开放,国力蒸蒸日上。强盛的社会主义中国跃起在东方的地平线上,实现祖国统一的呼声响遏行云。“不能将殖民主义的尾巴拖到下个世纪。”中国共产党人代表中华民族喊出了洗雪耻辱的最强音!1982年9月,邓小平在会见撒切尔夫人时明确表示,1997年中国将收回香港。邓小平指出:“实现国家统一是民族的愿望,一百年不统一,一千年也要统一的。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我看只有实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1997年6月30日午夜至7月1日凌晨,坐落在香港维多利亚湾的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举世瞩目的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隆重举行。6月30日23点59分,英国蓝底米字国旗和绘有皇冠狮子米字图案的英治港旗缓缓降落,一个半世纪的英国殖民统治宣告结束;7月1日零时零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声中,鲜艳的五星红旗和盛开着紫荆花的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徐徐升起,中国从此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交接仪式后,查尔斯王子和刚刚去职的末代港督彭定康,在茫茫夜色中,登上即将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皇家游轮,驶离香港。轮船起锚处,正是154年前第一任港督璞鼎查登陆香港的地点。两年之后,中华民族以又一个洗雪耻辱的时刻迎接新世纪的到来。1999年12月19日夜,澳门文化中心花园馆内灯火通明。23时58分,绿色的葡萄牙国旗和澳门市政厅旗像帆一样滑落,20日零时零分,五星红旗和绿色带有莲花图案的澳门特别行政区区旗准时升起。中葡两国政府在这一刻完成了澳门政权的交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在澳门回归之夜,闻一多先生的子孙四代共20多人团聚在北京门头沟的家中,举行家祭,庆贺澳门回归祖国。家中对联高悬:“百年诞辰红烛燃遍举酒慰英灵,九九归一死水微澜昂首新世纪”,横批“澳门回家”。闻一多之子闻立雕说:“父亲期盼骨肉团聚的夙愿终于实现了。愿父亲九泉下有知,与我们同乐。”

余玮,曾用名余新伟,湖北赤壁人。曾为新华通讯社人居杂志社记者、编辑,现供职中华英才半月刊社。擅长人物专访及大纪实重磅新闻采写,熟悉房地产业的媒体运作。在新华社、人民日报、世界日报、中国日报、人民政协报、经济日报、法制日报、工人日报、中国青年报、新华每日电讯、南方日报、南方周末、新民晚报、羊城晚报、北京晚报、深圳特区报、北京青年报《中国青年》《学术界》、《新华文摘》、《读者》及中央电台等420余家海内外媒体刊播或转载通讯、纪实、文艺、学术作品2600余件,计500余万字;出版有《追梦》、《孤独的夜玫瑰》等专著。

余玮,湖北赤壁人。曾用名新伟,笔名愚公、太阳仔、赤子,中共党员,著名作家传记作家、红色纪实作家、诗人、党史研究专家,资深媒体人,在新闻出版界有“余高端”或“为红色中华立传”、“中国红笔杆”之誉。现为中华儿女报刊社执行主编、主笔兼首席记者,湖北理工学院特聘教授,中国向阳湖书画院名誉院长,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国传记文学学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并兼任湖北理工学院校友会副会长、湖北理工学院北京校友会会长、湖北省赤壁市曲艺家协会顾问、《中国知青纪念文集》丛书总顾问、《中华书画报》总编辑等。先后毕业于湖北理工学院与湖北大学,先后在新华通讯社、中华英才半月刊社、中华儿女杂志社等中央新闻单位工作过。在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新华文摘》、《读者》等600余家海内外媒体刊播或转载过其大量通讯、纪实、文艺、学术作品,计1800余万字。出版有《红色书笺背后的周恩来》《新闻老照片的背后》《敦厚朱德》《世纪小平》《魅力陈云》《从下塘街到中南海》《从琳琅山到中南海》《红舞台下的凡人邓小平》《邓小平的最后二十年》《太阳梦》《就这样走来》《中南海大讲堂》《出入中南海的高层智囊》《中国经济前沿报告》《红色之恋》《情归和谐》《第三只眼看人居》《中国高端访问》《中国诺贝尔》《中国作家访谈》《讲学中南海》《触摸红墙》《红歌纪事》《红墙见证》《参政的艺术》《议政的智慧》(与吴志菲合著)等近60部,有作品为中学《语文》课文。

读者编辑部

发邮件给@投稿。

如果您在“来稿选登”或“与海外有关的稿件”栏目中的文章,被编辑选中发表在杂志上,您就会得到稿酬。稿酬按国家标准计算,具体视来稿内容决定。

《读者》创刊于1981年,是由读者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主管、主办的综合类文摘杂志。

1980年12月,《读者文摘》开始筹备。1981年4月,正式创刊,1993年第七期,正式改名为《读者》 。

截至2019年8月,《读者》杂志的累计发行量超过20亿册。

截至2019年8月,《读者》编辑部有责任编辑1人、编辑3人、美术编辑1人、制版1人。

《卓锦》杂志-高端女性心理杂志 《卓锦》,一本由一群而立之年的女人共同创办的属于成熟女人自己的杂志。 谈谈家庭,谈谈事业,谈谈情感,谈谈属于女人自己的话题。放下工作,还女人们一个可以短暂放松的心境,小酌品茗,欣赏一下人生途中的片片美景…… 杂志将定位在关注女性心理健康,读懂女性的心灵需求,了解女性的所思所想,解决女性的困惑迷茫,打造健康、自信、卓越、锦绣的完美新女性。提供国际国内最深入的女性心灵访谈,展现国际国内最新的生活新知,推荐国际国内可复制的心灵生活方式,身边可见可闻的心灵感触。 杂志由五大版块专题、人物、职场、文化、乐活、等构成,以其独特的风格定位来洞悉女性的内心世界、品位事业之路的艰辛与荣耀、分享女性情感生活的酸甜苦辣、感悟和女性有关的利益与责任的平衡、奋斗与激情、积极态度、心灵归属与健康。女性朋友阅读杂志后能够寻找到一种心灵的享受,能够看到极为有深度的精彩内容,让读者真正的快乐起来 邮箱:

《读者》杂志主要刊登读者从各种报刊、图书和网站上推荐的佳作。稿件要新,每期杂志以最近半月为选稿时段;稿件要精,能够以情动人、以理悟人或以文悦人;稿件要短,短小精悍之作更受青睐,长稿勿超3000字。投稿不拘形式,原件、复印件、抄写件、电子邮件均可。投稿须注明作者、出版者和出版日期,以及荐稿人的真实姓名、通信地址和联系电话。投稿地址:兰州市中央广场邮局《读者》信箱(邮政编码:730030)。请注明“投稿”字样,并以“读者杂志社”为收件人。电子邮件文字投稿邮箱请投,美术稿请投。稿件一旦采用,本刊将依《著作权法》之规定给作者奉寄稿酬和样刊,推荐者和原出版者亦适当奉酬。另外,本刊从2009年起恢复了“原创精品”栏目,每期选登数篇未在任何纸质媒体和网络媒体公开发表过的原创佳作(包括优秀翻译作品),欢迎赐稿,尤其欢迎有时代感,有思想性、感情真挚、文风质朴、感人至深的文章。稿件一经采用,即付稿酬并奉寄样刊;稿酬标准为每千字500~1000元。“原创精品”栏目只接受电子投稿,本刊单独设置投稿信箱:。本刊每天收到数千份稿件,限于人力,一般不退稿,也无法答复投稿是否收到及是否采用的查询,敬请谅解。两个月内未收到稿酬和样刊,即为投稿未被采用。读者杂志社

给《读者》荐稿应该发给 ,若投原创给。相信我。

  • 索引序列
  • 中华读书报编辑部
  • 中华读书报总编辑2022年
  • 中华书局编辑部工作人员
  • 中华儿女编辑部
  • 读者编辑部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