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立身,所贵者在德。在我们当今以德治国、依法治国的形势下,发扬助人为乐,扶贫助困,爱护公物,保护环境的社会公德更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 但是在高度发达的现在社会里,不注重社会公德的人却比比皆是。在一些景区,很多游人都嫌麻烦,随手把垃圾丢在地上;一些居民区的居民们习惯地将垃圾弃在马路旁,他们想反正有清洁工打扫,又何必多此一举呢!假如,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抱着这样的态度,那么我们的社会还能美好吗?我们还能在这样的社会里生活吗?还记得这么一个事实:有一个城市的一个负责某条街道的清洁工生病请假了三天,结果,街道旁,;垃圾堆积如山,发出阵阵臭气!这可真叫我们心寒。我想只要每人都能自觉那么一点,我们就会拥有整洁的环境,也可呼吸到新鲜的空气,而不是污浊的空气,臭臭的垃圾。 如果每一个企业如果都能改善废水处理和废气污染,他们就不仅会获得大家的信任,而且产品也畅销。如果发扬社会公德已蔚然成风,我们的祖国定会是人们互帮互助,生活美满幸福,环境整洁清新,风景优美怡人的国家。 从现在开始,大家弯下腰捡一点垃圾,伸出手帮助一下弱小,只要发挥这么一点公德心,我们的明天定会更美好本文地址:
我找了好多处,,没有合并就全给你了,,你自己加工加工吧人之立身,所贵者在德。在我们当今以德治国、依法治国的形势下,发扬助人为乐,扶贫助困,爱护公物,保护环境的社会公德更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 但是在高度发达的现在社会里,不注重社会公德的人却比比皆是。在一些景区,很多游人都嫌麻烦,随手把垃圾丢在地上;一些居民区的居民们习惯地将垃圾弃在马路旁,他们想反正有清洁工打扫,又何必多此一举呢!假如,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抱着这样的态度,那么我们的社会还能美好吗?我们还能在这样的社会里生活吗?还记得这么一个事实:有一个城市的一个负责某条街道的清洁工生病请假了三天,结果,街道旁,;垃圾堆积如山,发出阵阵臭气!这可真叫我们心寒。我想只要每人都能自觉那么一点,我们就会拥有整洁的环境,也可呼吸到新鲜的空气,而不是污浊的空气,臭臭的垃圾。 如果每一个企业如果都能改善废水处理和废气污染,他们就不仅会获得大家的信任,而且产品也畅销。如果发扬社会公德已蔚然成风,我们的祖国定会是人们互帮互助,生活美满幸福,环境整洁清新,风景优美怡人的国家。 从现在开始,大家弯下腰捡一点垃圾,伸出手帮助一下弱小,只要发挥这么一点公德心,我们的明天定会更美好清晨,人们在这呼啸的寒风的急促催使下,经不住那急切探乡的深情的呼唤,在这天寒地冻的日子里,车站里熙熙攘攘地挤满了一个个回乡心切的叔叔阿姨,一颗颗火热的赤子之心在任何一处角落都无时无刻不在强烈地跳动着。而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在“母子上车处”的地方竟出现了一道令人目瞪口呆的独特风景。 几位身强力壮、满脸清闲的大男人有“规矩”地站在“母子上车处”,这个显人耳目、清晰可见的牌子下,有的悠闲地闭目养神,有的则慌张地漠视前方。而真正的主人——妇女与小孩则如被遗弃的小猫,双脚像套了铅似的,立在牌子外边喝着西北风,心中的怒气,委屈之火在明亮的眼睛中燃烧;手中的婴儿则眼睛红肿,眼眶饱和的眼泪,有如夏天早晨花瓣上的露珠,那么轻轻一碰就会掉下来似的。那几位“文盲”却仍旧视而不见、置之不理,任赁虚伪与公德心在心海“搏斗”,任凭愤怒、无奈的目光如魔鬼缠绵身似的,搅得自己心神不宁! 难道这些青年真的是目不识丁、以这几个大字“素不相识”?显而易见,他们各个身穿丰厚的外袍,脚套华贵、名牌的皮鞋,一看一定是博学多才的达官贵人。而那对母子,却衣着单薄,冷得鼻青脸肿、面红耳赤……然而,这些假文盲却对那极为醒目的站牌视若无睹,对那名副其实的母子不闻不问?要知道,他们不仅占据了这个小小的位置,同时也抹黑了自己的公德心呀! 常言道:“勿以恶小而为之。”社会上,有多少人戴着“假文盲”的头号到处逍遥法外、胡作非为。这种行为则数不胜数,瞧!那刻着“爱护花草、人人有现”的牌子下为何是一枝枝被折断了的枯草?那“保护环境”这几个金灿灿的大字下,为何是一堆发臭的纸屑?那……难道这就是中国人的公德心吗?再想想,社会上那些有钱人,仗着位高权重,就高高在上,一脸“安闲”如“鄙夷”,而无钱人,则要满天大汗呐喊?因为有钱,就可傲慢无礼、目中无人?要知道,“一屋不扫,可以扫天下?”寒风如千万根钢针般刺骨,使人感到一阵阵冷清。此时的我,盼望下一场大雨,去冲醒人们的脑海,同时冲来社会的新道德、新风尚,迎来人们的公德心。我坚信“大雨”一定会来的! 回答人的补充 2009-10-08 15:52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发展和社会主义法制制度的逐步建立及完善,社会对个人的要求越来越高,法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依法办事,已成为人们的共同信念。一个国家的法律体制完善与否也日益成为衡量这个国家现代化程度高低的标志。我国法律法规也日趋完善,只要留意不难发现我们身边无处不存在法律的气息。《未成年人保护法》、《教育法》、《教师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现代社会是一个法制社会,作为一名青少年要学习法律知识,学法才能知法,知法才能守法,知法才能用法,知法才能护法,只有全体人民的法制意识加强了,才能实行依法治国,我们的国家才能不断强大。然而,根据管家有关数据表明:我国青少年犯罪率呈大幅度增长趋势,可见增强法律意识、提高法制观念对我们来说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青少年违法犯罪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法律意识淡薄、受社会不良习气的影响。比如在社会不讲社会公德,惹事生非、打架斗殴、偷窃敲诈。在学校不遵守中学生守则、违反校纪校规。这些青少年学生虽然也知道自己所作所为是违法违纪的,但他们无法真心地体会到事态的严重性。因此校园中违纪的现象屡见不鲜。有的同学认为违纪与违法是两码事,违反校规校纪大不了被老师批评,没什么大不了的,殊不知习惯成自然,违纪就会逐步成违法,以后到社会就有可能作为法的事。有的同学认为如今是追求个性化的社会,如果被学校这个规那个矩束缚,不利于自己发展,作了违纪的事才能体现自己的潇洒,但是,设想一下,如果学校没有了校规校纪,那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如何保障?一个从小没有遵纪守法的意识与习惯的人,长大了很难说他能成为一个守法的公民。 有人说“掌握电子计算机应用技术是跨入21世纪的名片,而具备法律知识和法制观念才是跨入21世纪的通行证”。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共同意志的体现,是促进生产力发展,实现人民民主专政的工具,它的根本任务是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现。公民的生活离不开法律,学法才能明确哪些是可以做或必须做的,哪些是不该做或禁止做的,用法律来规范自己的行为,维护自身和他人的合法权益。青少年学习法律知识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四化建设的生力军。青少年学法、知法、守法的状况如何对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关系极大,青少年要通过学习法律知识,接受法制教育逐步把自己培养成四有新人。青少年学习法律知识是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广大青少年都想成为有用之才,而要成才首先必须健康的成长。由于青少年年龄小,阅历浅,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易受不良风气的影响,青少年容易冲动,特别是当自尊心受到伤害或自己的利益与他人利益发生冲突时,容易失去理智,导致违法犯罪。因此,为了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预防和减少犯罪,就需要对青少年进行正面的法制教育,正确引导、让他们能懂法、守法、自觉约束自己的言行,养成守法习惯,培养守法意识,提高守法能力。青少年学习法律知识是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的需要。维护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是法律赋予公民的权利,要运用好这个权利,只有学法懂法,才能认清和揭露违法犯罪行为。遵纪守法,学法护法是一种被人们公认的美德。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校有校纪,遵纪是守法的基础,青少年时代是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黄金时代,我们青少年学生要认真学习《中学生守则》、遵守校纪校规,遵纪守法,严以律己,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自强、自尊、自重、自爱,争当一个文明的新时代青少年。《谈社会公德》写作题材把社会公德教育作为德育的基础 工程社会公德是指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逐步积累起来的全体社会成员必须共同遵守的、简单的、最起码的公共生活准则。它的使命是保护人们的公共生活,防止影响和威协人们公共生活的现象发生。遵守社会公德是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的应尽的义务。学校以育人为根本目的就应当把社会公德教育作为德育的基础工程,常抓不懈。 对广大青少年学生进行社会公德教育,要不断探索和寻求教育的最佳途径。 采取正面灌输和自我教育相结合,规范教育与环境教育相结合,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的措施,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1、正面灌输和自我教育相结合 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社会公德教育,首先必须使青少年学生弄清什么是社会公德,其内容、性质、范围如何,然后再弄清为什么要遵守社会公德,怎样执行社会公德。只有这样,才能使青少年知道在遵守社会公德方面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教育上可以采取正面灌输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做法。 首先大力加强对学生尤其是新生的《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礼仪常规》教育,并制订了《一日常规》《宿舍文明公约》《班级卫生标准》《卫生区卫生标准》《食堂就餐文明公约》等一系列制度公约,因为这些“守则”“公约”中就包含看社会公德的各个方面,用这些“守则”“公约”来规范学生的行为,其实就是在进行社会公德教育。其次,通过社会公德系列主题班会对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的社会公德教育,强调遵守社会公德,做文明学生、文明公民的重要意义,提高学生对社会公德的认识。第三,在政治课教学中,我们把社会公德教育纳入教学计划,把传授知识同陶冶情操,养成良好的社会公德行为习惯结合起来,不仅丰富了政治课的内容,也从理论上向学生指出了遵守社会公德的必要性。 2、规范教育与环境教育相结合 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公德教育光靠正面说教,理论灌输是不够的,在学校里,教师的表率作用有着无形的教育功能,学校优美环境的营造也对学生起着无形的规范作用,这就要在规范教育的同时,结合环境教育。 教师不仅是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者,同时也是精神文明的传播者,在学生的眼中,教师不仅是知识的化身,也是眼前现实中的行动榜样。因此,我们大力加强教职工的师德教育,使全体教职工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素质,在上课、办公、社交以及日常生活等场合,言语文明,行为端正,热情关怀学生,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从而德高为范,对学生产生很好的示范性和强烈的感召力。 学校通过加大投入,绿化、美化校园,努力创造优美、雅静、宜人的育人环境,团委会、少先队通过组织学生建立以班级为单位的“护绿小组”,积极参与学校的绿化活动,培养学生日觉保护环境的社会公德。优美的自然环境教育,不仅陶冶了学生的性情,净化学生的心灵,起到于无声处育桃李的教育功能,而且激发学生强烈的保护环境意识。 3、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 对学生进行社会公德教育,仅靠学校教育这一主阵地是不够的,家庭、社会这些校外力量不容忽视,因此,学校在社会公德教育上努力调动社会力量开展教育活动。 一是调动家庭力量,?我校以年级为单位,每学年家长学校都要举办1-2期的专题学习,通过家长学校促进家长家庭行为优化,以良好的家庭环境影响学生,并通过建立“家庭·学校联系卡”制度,全面了解学生在家庭里的表现,如孝敬父母、珍惜劳动成果,参加家务劳动等方面的表现,促进学生社会公德的养成。 二是各界参与。我校通过建立“三结合”委员会,邀请“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同志参与学校管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齐抓共管,共同做好社会公德教育。比如邀请离退休老同志作有关报告,请公检法系统同志作普法讲座,介绍不遵守社会公德的反面教训,从反面对学生敲响警钟,等等。
品德,谓品质道德,是指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范行动时,对社会、对他人、对周围事物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思想行为倾向。请你就品德写一篇 作文 吧。我带来品德优秀 议论文 ,供你参阅。
在我们这个美好的社会大家庭中,有许多人不讲礼貌,没有最起码的做人道德。这些人,已经丢失了人生中最值钱、最宝贵的东西之一——品德。在此,我想就这一点说一说,帮助那些人找回丢失的品德。
自古以来,中国就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那时候的中国人,懂礼貌,讲诚信,因此得名。可现在呢?虽然有大多数人仍然拥有基本的品德,但是有些人就不同了。小至乱扔垃圾,随地吐痰;大至杀人抢劫,伤天害理。这些人无恶不做,不仅丢失了品德,也扰乱了社会治安。在此,我想问一问这些人,你们对得起“礼仪之邦”这个高尚的称号么?你们那些最起码的品德去哪了?
雷锋叔叔的精神是值得我们任何一个人学习的,他虽然离开我们了,但他那种无私奉献的高尚品德是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在心。也许有人会说,雷锋已经过时了,他的品德不值得我们学习了。不,他没有过时,他的品德也没有过时。你看,现在日常生活中,不也有“活雷锋”出现么:公车上,“雷锋”给需要座位的人让座;街道上,“雷锋”给老人和小孩让路,草坪旁,“雷锋”正……难道这一个个“活雷锋”,就不值得我们去追寻吗?
记得寒假里,我跟奶奶出去玩。上了一辆公交车,由于是节假日,车上特别多人,已经没有座位了。奶奶刚刚走到公交车中间,坐在座位上的大部分乘客都站起身来让座。最终,奶奶坐在了一个年轻的大哥哥的座位。看到这一情景,我不禁从心底里感激、敬佩这些具有高尚品德的人。也许这次让座只是他们高尚品德大海中一朵小小的浪花,可他们这善意的举动,却帮助了一个又一个人。除了让座,还有很多很多,例如:买票时,大家都有秩序的排队;上下车时,大家都有秩序的谦让;交通灯前,大家都耐心地等待绿灯……
公民遵守社会公德,是社会生活得以正常进行的需要,也是人们品德高尚的表现。对于我们小学生来说,遵守社会公德,就是遵守公共场所和学校、家庭以外的公共生活之中的行为准则,例如:遵守公共秩序,注意公共安全,爱护公共财物,保护环境等。千万别小看这些一举一动,因为讲公德守秩序是一种文明行为,是一个人道德高尚的表现,是一种良好的习惯,因而,它也能看出我们的品德是否高尚。
只要人人遵守社会公德,那丢失的品德就会找回来,中国就会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礼仪之邦”!
材料中提到:在填空杯子时,应依次放石头、沙子和水。在生活中道理也是如此:先掌握大的方面,如品德等,再去处理细枝末节。
有好品德使我们受到尊敬。古往今来,有多少品德高尚的人受到世人的尊敬。刘备,做官时与百姓秋毫无犯,不贿赂上司督邮;当了皇帝爱民如子,三国时期尤为受到百姓的爱戴,皆言玄德公乃仁义之君。屯土山关公约三事才肯降曹,关云长挂印封金,华容道义释曹操,可言关羽最讲忠义,一心辅佐刘皇叔匡扶汉室?今关公庙岂止几座,足见具有好的品德的人是受到人民的尊敬的。
有好品德使我们升华。“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由此可见,诸葛孔明先生的品德之高。《三国演义》中作者把孔明作为“智慧”和“忠贞”的化身。在“刘先主遗诏托孤儿”一回中,刘备对诸葛亮说“如嗣子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孔明听毕,汗流遍体,手足无措,泣拜于地曰:“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言讫,叩头流血。由此足见高尚的品德使人升华,不争名夺利,尽忠贞之节。
有好品德使我们成功。汉高祖刘邦入关之后“财务不敢有所取,妇女不敢有所兴。”终于灭秦兴汉。而夏桀、商纣荒淫无道,残害百姓,终究失民心失天下,留下千古骂名遗臭万年。以上都证明只有具备优良的品德,才能成功。
有好品德使我们受人尊敬,受人爱戴;有好品德使我们升华,传为千古佳话;好品德使我们成功,得到天下。
浪花虽小却能折射大海的光辉。让我们都往具有高尚品德的方向去努力吧!那样就等于正一步步向成功迈进。
记得意大利诗人但丁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知识不健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弥补,而一个道德不健全的人却难于用知识去弥补。”我们今天不去讨论道德和知识谁更重要,但我相信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最需要的是具有道德高尚的知识者。
我们中华民族历来崇尚道德。无论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还是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无不都以高尚的道德做为他们的至高境界。
就曾写道:“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至。”这就说明,道德是做人的基本准则,只要我们能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就会成为有道德的人。
古往今来,沧海桑田。虽然时光在流逝,时代在变迁,但是道德建设的重要性不仅没有消减,反而与日俱增。我们党和政府对公民的道德建设十分重视。三年前的今天,中共中央印发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去年的今天,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作出决定,将每年的9月20日定为“公民道德宣传日”,今年2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党和政府为什么对我们未成年人的道德建设如此重视呢?因为我们未成年人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目前,我国18岁以下未成年人有亿,我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将直接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安康,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成败兴衰。培养和造就千千万万具有高尚思想品质和良好道德修养的接班人,就能够确保几代人为之奋斗的伟大事业薪火相传,生生不息,就能够确保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兴旺发达。
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是需要勇气的,有时还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在刚刚结束的第28届奥运会上,中国运动健儿们不仅在金牌数上取得了突破,而且表现了道德风尚,受到了世界人民的好评。给我印象很深的中国男子花剑团体的运动健儿们和俄罗斯 体操 运动员涅莫夫在运动场上所表现出来“一切服从裁判”的道德行为,告诉每了一位运动员和我们这样观众这样一个道理:只要表现出高尚的道德风尚,那么虽然可能会失去项目上的金牌,但一定会得到观众心中的金牌。
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是需要毅力的,道德高尚的人绝对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培养出来的。我觉得我们要想成为一名道德高尚的人,除了要积极参加学校和社区开展的“青少年维权岗”、“青少年网络文明行动”、“手拉手”、“雏鹰行动”等有意义的活动外,还必须从小事做起。比如说,在家里我们给劳累了一天的爸爸和妈妈端上一杯热茶,在学校里我们帮助同学解决一道难题,在公交车上我们主动为年迈的老人让个座,在上学路上我们扶正一颗被风吹歪了的小树,在广场上我们弯腰捡起一片废纸屑等等。我相信,只要我们能够从这些小事做起,那么我们每做一件事情,我们的道德水平就会得到一次升华。长此以往,我们一定能够成为一名有道德的好少年。
亲爱的同学们,党和政府在关心着我们的成长,爸爸妈妈在期待着我们成才,我们在为现代化建设而努力学习 文化 知识的同时,我们还要明白自己在道德建设中所肩负的重要使命。让我们从今天开始,从现在开始,从自己开始,自觉地做道德建设的宣传者、实践者和捍卫者,逐渐具备良好的公民道德,长大后成为一个具有高尚的道德修养的响当当的中国人!
外貌美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心灵美;华丽的外衣并不是真正的美,道德才是最纯朴的美。
美在于心灵。一个人如果没有道德,就如没有了灵魂,他心中只有仇恨,生活从此而改变;一个人如果拥有了道德,关爱、温暖、快乐……生活因此而更加完美;人生就如一颗宝石,用道德镶边,人生就会更加灿烂夺目,光彩耀人。
美在于心灵。道德在人生旅途中是至关重要的:人生就像是一只船,道德便是船桨,只要拥有道德的人,船就会有前进动力,一步步到达成功的彼岸,到达人生的最巅峰;如果一个人没有了道德,船也就没有了前进的动力,最终回到原点,这个人的一生就没有任何意义;但重新找到它却很难,就如大海捞针。
小行为,大道德。的确,从一个人的 言行举止 就能看出这个人的品质、思想如何,他是怎样一个人。讲道德是一种美,最纯朴的美,它会给我们的人生添加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我们每一个人都想完美,道德就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环,拥有道德眼前一片晴空;从生活的小事做起,从身边的点滴做起,你会快乐一生,终身受用。
看一个人并不是看他取得了什么,而是看他品质如何、道德如何,这样的人才会成功,如果再有文化与知识,没有道德的支撑也是没有用的。
道德规范是一种个人与个人之间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原则和规范的总和。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关于道德规范的思修论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道德规范的思修论文篇一:《浅论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摘要: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在长期的 教育 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品质的总和,是教师思想觉悟、道德品质和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本文从笔者的亲身体验出发,提出青年教师早期师德培养应当从爱心,责任,奉献;教学,科研,服务社会;教育观、教学风格、教学艺术三点出发。 关键词:职业道德;奉献精神;社会服务 一名优秀的教师一定是具有高尚职业道德的教师,只有尊重教育和崇尚科学的情怀和对这份工作的责任感和热爱才是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积极关心学生成才和勤奋钻研专业知识的不懈的动力。我深深感受到做好一名大学教师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当教师,总有一些理念被牢牢地种进了心里。爱心,责任,奉献。作为青年教师,面对新的工作环境,面对新的角色,面对特殊的工作对象,这更加需要我们把爱心、责任、奉献谨记在心。面对可爱活泼的大学生,刚从大学出来的我们,还没有完全从这个角色中转化过来,这就需要我们快速做好角色的转化,积极投入到工作中来。爱心,喜爱学生,耐心去了解学生,这是我们步入新岗位的第一步。大学阶段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和稳定的重要阶段,大学教师肩负着引导和建立正确观念的神圣使命。这就需要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言传身教,通过知识、行为去影响他,教育他,起到模范的作用。有人说,“润物细无声”是描写老师影响学生的形象概括,我想,除了细无声之外,更多地需要有计划、有目的、有 方法 地去引导学生。这就要求青年老师精通专业知识、认真备课、及时更新知识等等。这些都需要青年老师去钻研,去实践。当代大学生热情、开朗、活泼、向上,和他们在一起,善于发现和学习,我想我们会相处得更好。同时,大学生有其显著的心理特点:自我意识增强但发展不成熟; 抽象思维 迅速发展但思维易带主观片面性;情感丰富但情绪波动较大;意志水平明显提高但不平衡,不稳定。这些特点告诉我们青年教师要加强 心理 健康知识 的学习,当学生面临心理困惑时,能有效地引导或者找适合的专家求助。人常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培养新一代的“园丁”,是天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这说明教师的头衔它既是一种荣耀,也是一种责任。作为青年教师,“奉献”这两个字更要铭记。在任何岗位都是,如果太计较得失,工作满意度不高,会导致工作积极性下降,如果抱着奉献的精神,工作会更有动力。 教学,科研,服务社会。对于刚刚踏上讲台的高校青年教师来说,缺乏的不仅仅是 经验 ,专业知识的储备也亟待补充,因而就更有必要珍惜每一次学习的机会,不断加强自身业务能力,不断注重自身的知识积累,始终保持积极学习的态度,提倡终身学习的理念。教学上不仅要知识,也需要技巧,应多和经验丰富的老师多交流,谦虚请教,争取尽早胜任教学任务。科研,作为高校教师的重要任务也是不可放松的。高校教师大都是刚 毕业 的研究生,需要将研究的方法和耐得住寂寞的心态继续迁移到新的工作岗位上。刚迈入新的岗位,需要熟悉各学院研究领域,结合自己专业特点和优势,发挥团队精神,尽快出成果,形成良好的科研习惯。同样,面对学生时,也要善于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从他们能力特点出发,注重学生创造力培养,形成良好的科研氛围,服务社会。从小老师教育我们,要好好读书,以后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读书这么多年了,好像这最直接、简单的目标都已经淡忘了。当老师说出教书育人、服务社会的目标时,心理突然一惊,突然顿悟,原来服务社会才是一个人最真实的价值体现。这就要求高校的教师必须关注专业发展动向和社会紧密联系,才能更好地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就业指引好方向,将教育的价值一直扩大并延续下去。我想以后在工作上,牢记这一点,尽自己所能,做自己能做的,为社会,为需要的人出一份力,我想我们的价值就得到体现了。当然,要做好为社会服务,自己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就需要进一步加强,个人 基本素养 和自己的提升这是必不可少的。 教育观、教学风格、教学艺术。有的老师认为,大学生还需要严格要求;有的老师要求大学生自由式发展;有的老师说要引导性地指导;有的老师更加注重学生知识的传播。到底哪种教育观念或者课堂风格才是真正正确,最符合大学生的培养模式呢?更进一步说,哪种教学风格是最适合武汉大学的学生呢?《教育大辞典》中教学风格的定义为:教学过程中体现教师个人特点的风度和格调。教师教学思想、教学艺术特点的综合表现,具有独特性和稳定性。教育学中存在一种建构主义理论,该理论认为知识的获得,是外界刺激和内部知识相结合的产物。我想,教育观念和教学风格的形成与获得,也是需要结合自己特点和学生的需要共同作用而形成吧。有人说过,一位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模范、创新和成熟三阶段。这就告诉青年老师在初入教学岗位时要多向经验丰富的老师学习,多听课,多 总结 ,然后结合自身特点,创新性地运用较好的 教学方法 ,形成成熟并应用属于自己风格的教学模式,我想这种锻炼的过程既是一种探索,也是一种成长的过程。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本。师德即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在长期的教育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品质的总和,是教师思想觉悟、道德品质和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高校教师又肩负着神圣的时代使命,我想以上的三点我是必须牢记在心的。 还记得走上工作岗位不久,就碰到学生压力过大影响生活的情况,我怀着关心理解的心情试图帮助他寻找解决办法,通过几次的交谈,有了一定的缓解但是没有根本上消除他的恐惧心理,最后在学校心理健康中心的专业老师的指导下,他逐渐变得开朗起来,面对学习也积极努力了。通过这件事情也看到了专业知识在帮助学生成长的作用,让我认识到了自己在心理健康知识方面的不足,同时也在帮助学生的过程中体会到了充实的满足感。我体会到问题永远是进步最好的契机,可有人帮助你直面问题却是前进的第一步,在帮助学生解除困惑逐渐成长的过程中,何尝又不是在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呢。 知道了自己的不足和理论知识,可要真正去实践,我想未必容易。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了解学生各个阶段的思想和心理动态,要能真正融入到学生中去,不仅需要掌握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管理技能,还要时刻关注国家政治动态把握青年学生思想政治的导向,做好大学生思想的引导者,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出一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时萍.有感于教育改革中的师德建设[J].新课程改革与实践,2009,4(9):166-167. [2]姜玫玫.对青年教师早期师德修养的几点思考[J].中国教育发展研究杂志,2009,6(11):4-5. [3]程翠平.从大学生心理特点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J].高教论坛,2009,10(10):55-57. [4]冯德庆.我的师德观[J].中国教育发展研究杂志,2009,6(11):87-88. [5]王艳.教师风格形成探究[J].辽宁大学学报(社会哲学版),2006,(1):5-33. [6]尹作友,吴雪.知识类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渤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0(3):270-274. [7]余新武,黄剑锋.从新课的导人看教师的教学风格[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9,(3):48-51. 道德规范的思修论文篇二:《道德规范,从我做起》 摘 要:教师运用良好的教学模式来凸显思想品德的魅力,并且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灵活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模式。针对多媒体辅助下的思想品德教学模式进行探析。 关键词:思想道德素质;教学模式;多媒体;品德与社会 和谐社会要求人们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这样的素质就要从小培养,从娃娃做起。所以在小学开设小学思想品德这一学科,教师运用良好的教学模式来凸显思想品德的魅力,并且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灵活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热情,并且从多媒体的视野中看到社会道德行为、道德情感以及道德品质。 多媒体教学将课堂知识展示得淋漓尽致,使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内容以及开设这门学科的意义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教师在众多教学模式中果断地选择了多媒体教学模式,可以说是现代前卫的表现,也是现代教学水平提高的前沿,运用多媒体教学模式使学生更能了解知识的真谛。那么,教师应如何巧妙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模式来讲解思想品德这一科目呢? 1 提高主动探索的积极性 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说过: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面对这样的话语,教师就应该知道,学生学习知识不是教师盲目地去灌输,而是不断地引导学生,让学生自己主动去追求与探索,这样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的真谛。如何才能让学生打开思维空间,将探索知识的兴趣激发出来呢?传统的教学模式效果并不好,而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能提高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性。现代教学手段运用特有的属性将知识赋予活性,将一些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将一些基本的道德理念巧妙地呈现给学生,让他们幼小的心灵得到知识的触动。学生看到了教材的活化,并且加上好奇心的驱使,就会更加热爱思想品德课,自然而然就会提高主动探索的欲望,从而达到教师的预期效果。 2 和谐教学,角色参与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用高效的教学模式将思想政治知识传达给学生。单一的模式只是教师讲解,没有新颖度,学生理解得也不透彻。在多媒体教学模式的推动下,教师可以将知识制作成幻灯片来展示知识的内涵。教师可以播放一些道德事件,为了有效地讲解知识的实质,指引学生走进实例当中,进行角色参与,让学生来表演 故事 情节。这样,学生通过扮演故事人物,将整个故事的实质凸显得淋漓尽致,更加了解课文中的思想内涵。同时通过实例告诉学生一些类似的社会经验,让大家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在学生扮演完角色以后可以让其他学生去评价,也可以让学领悟知识的具体意义,教师最后给予一定的点评。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完全地将自己的精力投入其中,同时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看到社会道德的根本。 如教学“父母的疼爱”一课的时候,教师让学生来扮演自己的父母,以话剧的形式来亲身体验父母的用心良苦,进一步体会父母的无私与伟大,让学生感受到亲情,从而使学生更加懂得要孝敬父母、尊敬长辈。 3 理解知识的真谛 多媒体教学模式在小学思想品德课堂的有效运用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同时也能让学生理解知识的内涵。当前社会要求人们具有良好的道德水平,要求教学部门对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道德知识教学。而小学正是道德学习的基础阶段。教师应创新教学模式,利用多媒体将很多生活实例展示给学生,让大家明白为什么要学习思想品德科目。在教学知识过程中,教师不断地拓展内容,而传统的模式只能是让大家理解,并不能真正地让学生去领悟。多媒体教学模式能很好地对知识有一个解释的过程。 在教学小学思品的课堂上,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展示一个教学例子,然后给出道德知识,学生在理解以后可以自己举例。这样学生就像是在看电视一样,节目看完了然后得出 观后感 。如教学“节约用水 从我做起”一课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一些关于干旱地区对水的渴望的相关节目,学生从节目中可以看到那些同龄的孩子因为没有水而节约用水到几天甚至一个月不洗脸不洗澡,吃饭用水难的程度。他们看到这里会感慨万分,然后大家纷纷讲自己遇到的那些浪费水的情形等。这样教学要比传统的单一模式效果好很多,不断地推动学生积极学习。 4 组织 辩论 ,深化明理 小学生的道德认识不应该只放在书本上,教师要将呆板的东西变得活化,让学生走进实践生活。教师可以在课堂组织活动,让学生将所学的东西真正地用到生活中。小学思品课堂上,教师可以组织多种形式的活动,如 辩论会 、演讲、话剧等一系列的活动,通过创设道德认知冲突或抓住学生认知冲突,让学生采用辩论的方式解决问题。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能促进大家的思考以及思辨能力。在辩论中,学生可以很好地提高道德判断能力以及道德行为能力。教师在课堂上有效地教学,可以使学生具有超前的表现能力。其中在学生的活动期间,教师还能有效地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看到哪里有不足。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创设道德认知的冲突,同时为学生营造活动的环境,只有在活动中学生才能掌握知识的内涵。 5 开展实践,知行结合 小学思品课的教学需要注重明理,课外导行。在课堂中的多媒体教学上学生已经了解了课堂知识,但是在思品教学中,教师还要以实际的活动来帮助学生认识知识的实质。教师除了进行课堂训练以外,还要对学生进行校内的思品演习以及训练,让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获得大量的知识,获得感性知识的同时也要知行统一,最终形成道德评价能力。在学会道德评价的同时,还要认识和了解道德行为以及道德情感,这样也能促进学生对道德素质的提高。现在的学生多是独生子女,多是在父母的娇生惯养下成长,常常忽略道德情感以及道德理念,对他人没有道德底线。针对这样的情形,教师可以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切身感觉到生活中身边的道德行为。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强调“做、学、教合一”,他说:“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思想品德课的实践,就是“做中学”的一种体现,促进学生由“知”向“行”的转化,从而知行统一。 6 知识总结,深刻体会 小学生的思维观念还不是很成熟,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总结,帮助学生加强记忆并且不断地促进对知识的理解,同时对知识进行全面的巩固。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的模式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让学生更好地去体会知识。传统的总结方式只是教师单一讲解知识并且归纳,而多媒体教学模式可以运用灵活的方式来帮助学生,让学生深刻地体会知识。 7 总结 总而言之,多媒体教学模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知识。小学生正处于品德形成的年龄,高效的思想品德课教学模式可以很好地促进学生高尚品德的形成。教师应通过创设丰富的、灵活的、直观的、开放的活动来提高教学效率,提高学生主体参与能力。和谐社会要求人们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因此,教师要不断创新教法,教育出品德高尚的新一代。 参考文献 [1]闫振部.浅谈思品课教学中发散性思维的培养[J].新课程:中学,2010(11):96. [2]刘剑.小学生思想品德评价初探[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7(9). [3]郭秋芬.思品课教学的“点”[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1):143. 道德规范的思修论文篇三:《浅谈会计职业道德规范》 [摘 要]市场经济在发展,会计也在发展,建立以诚信为基础的市场经济是全社会的共同愿望。近年来,会计职业道德问题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这充分表明了会计职业道德的重要性。本文从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的八个方面谈了些个人看法。 [关键词]会计职业道德规范 职业道德规范是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在职业活动中所遵循的道德规范。它既是对本行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行为所作的道德要求,又是本行业对社会应承担的道德责任和义务。会计职业道德是一般社会公德在会计工作中的具体体现,是引导、制约会计行为、调整会计人员和社会、会计人员和不同利益集团以及会计人员之间关系的社会规范。它属于意识形态范畴,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一个重要方面。下面,就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做出简单论述。 一、 爱岗敬业 是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的首要前提 爱岗敬业要求会计人员热爱会计工作,安心本职岗位,忠于职守,尽心尽力,尽职尽责。 态度决定一切,作为会计人员,要有良好的职业态度,实实在在地把单位的发展和本职工作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是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的首要前提,也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作为会计人员,要充分认识本职工作在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地位、性质和作用,认识本职工作的社会意义和道德价值,培养职业上的自豪感和责任感,端正专业思想,明确服务宗旨,树立良好的职业品质、严谨的工作作风,具有强烈的事业心、进取心和过硬的基本功,做到干一行爱一行,做一行钻一行,兢兢业业,一丝不苟,有一种永不满足的进取精神和任劳任怨的奉献精神。前几天有幸听取了“郭娜陆地航空班”先进 事迹 宣讲团的演讲,她们之所以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成绩,主要的就是她们真真正正做到了爱岗敬业,以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把本职工作做到最好。 二、诚实守信是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的基本要求 诚实守信要求会计人员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执业谨慎,信誉至上,不为利益所诱惑,不弄虚作假,不泄露秘密。 “诚信为本,操守为主,遵守准则,不做假帐”,这是朱?基总理对会计工作提出的要求,也是会计人员的基本职业道德和行为准则。自古以来,人们将诚实和守信视为道德的最高境界,也将其作为道德的基本要求和做人的基本准则。诚实守信要求会计人员在其工作中要讲求信用,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依据进行核算,不弄虚作假,不为利益所诱惑,保持良好的人格和品质。目前,会计舞弊行为时有发生,究其原因都是违背了诚实守信这一基本职业要求。 三、廉洁自律是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在约束 廉洁自律要求会计人员公私分明、不贪不占、遵纪守法、清正廉洁。 廉洁是会计职业道德自律的基础,而自律是廉洁的保证,二者不可偏废。廉洁自律是会计职业道德的重要特征,也是衡量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基本尺度,只有在工作中坚持原则、不谋私利,才能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会计人员整天与钱、物打交道,如果不能做到廉洁自律,就有可能走上犯罪的道路,最终毁了自己的前途。俗话说“拿人的手短,吃人的嘴软”如果贪图一时的便宜,久而久之,就做起了有违职业道德的事情,对单位出现的一些不合规不合法的现象也没有勇气去指出,放任自流,更很可能参与其中,落得可悲的下场。我们会计人员就是要做到“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 四、客观公正是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的核心灵魂 客观公正要求会计人员端正态度,依法办事,实事求是,不偏不倚,保持应有的独立性。 会计人员在其工作中必须以实事求是的精神和客观公正的态度,如实准确地反映各项经济活动情况,不弄虚作假。维护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是会计职业道德的起码要求,是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的灵魂,是每个会计人员应该具备的职业品质。客观公正要求会计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必须遵守各种法律、法规、准则和制度,依照法律规定对本单位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客观公正的记录与反映,离开了实际发生的客观经济事项,去进行会计处理只能是造假帐。在现实工作中,有的会计人员工作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但对一些违规做法时,却睁一眼闭一眼,总有些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认为只要自己不贪就行,失去了会计监督的职能,缺乏的就是客观公正的意识。 五、坚持准则是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的重中之重 坚持准则要求会计人员熟悉国家法律、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始终坚持按法律、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要求进行会计核算,实施会计监督。 这是会计人员从事会计工作所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具体要求,是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的重中之重。作为一名会计人员,为了更好地履行职责和适应工作,首先要认真学习和熟悉国家法律、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做到在处理经济业务时知法依法,知章依章,不为主观或他人意志左右。会计人员在进行核算和监督过程中,要敢于并善于执行各种法律法规,坚决按法律法规办事,不屈服于外来压力,从而维护国家和投资者的利益。为此,要求财会人员必须具备高度的政治责任感,牢固树立 财经 法制意识时,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 六、提高技能是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的时代要求 提高技能要求会计人员增强提高专业技能的自觉性和紧迫感,勤学苦练,刻苦钻研,不断进取,提高业务水平。 会计工作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工作,要求会计人员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会计的要求越来越高,而且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生活中出现了许多新问题,新情况,会计业面临着许多全新的课题, 会计知识 、理论也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更新。不学习就意味着落伍,就将被时代淘汰。因此,会计人员必须在实践中不断地学习,刻苦地钻研,以适应工作发展的需要。我局每年都要组织会计业务竞赛活动,比如珠算比赛,会计知识问答等,对提高会计人员业务水平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七、参与管理是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的有效途径 参与管理要求会计人员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努力钻研相关业务,全面熟悉本单位经营活动和业务流程,主动提出合理化建议,协助领导决策,积极参与管理。 会计人员应当熟悉本单位的生产经营业务管理情况,掌握单位的生产经营能力、技术设备能力、产品市场及资源状况等情况,从会计工作的角度对投入产出进行可行性论证,积极为领导出谋划策,主动提出合理化建议,参与单位的经营管理活动,真正起到当家理财的作用,成为决策层参谋助手,不能消极被动地记账、算账和报账。 八、强化服务是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的根本保证 强化服务要求会计人员树立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努力维护和提升会计职业的良好社会形象。 会计人员服务的态度直接关系到会计行业的声誉和全行业运作的效率,会计人员服务态度好、严格执法、服务周到就能提高会计职业的信誉,所以会计人员要树立强烈的服务意识,不断开拓创新,努力提高服务水平、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运用所掌握的会计信息和会计方法为经济主体服务好,为社会公众服务好。 综上所述,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的基本内涵,是教育引导广大会计人员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前提和基础,在生活和工作中讲道德、讲诚信,切实按照《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中对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规定和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及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要求,真正成为自觉的道德实践者。做一名合格的会计人。 参考文献: [1] 李冬云.《会计职业道德》.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 凌莉.关于会计职业道德的探讨,《交通财会》, 猜你喜欢: 1. 大学生社会道德相关论文2000字 2. 大学生思想道德论文2000字 3. 大学生思想道德论文范文2000字 4. 大学有关道德的思修论文1500字 5. 大学有关道德的思修论文3000字
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作文吧,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题集中,围绕同一主题作深入阐述,切忌东拉西扯,主题涣散甚至无主题。一篇什么样的作文才能称之为优秀作文呢?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谈社会公德作文(精选1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社会公德是人类在长期社会公共生活实践中逐渐积累起来的、是社会公共生活所务必的、最简单、最起码的道德准则。它一般指影响着社会公共生活的行为规范,例如:遵守公共秩序、爱护公物、保护环境、讲礼貌懂礼貌等。
每个人都应当遵守社会公德。就拿乘坐公交车这个日常生活中最普通的事来说,它在很多方面都体现了社会公德的重要性。首先上车要排队。此刻好多人为了自我能坐到位置,都不排队,而是挤在公交车的门口。这样一些人就会被踩到脚,瘦弱的人甚至会被挤倒,同时还有可能被小偷窃取财物。其次,要主动让座。因为此刻主动让座的、富有爱心的人越来越少,所以公交车上专门为老弱病残的人和孕妇设置了爱心座位,车内的广播系统中也有“请主动为有需要的乘客让座,谢谢您的合作”的相关语音提示。但是有些人霸占着爱心座位不让座,头还朝向窗外,就装作没看到有老人或是孕妇,也没听到车里的广播提示。第三,要讲究车内卫生,不在车内吸烟、不乱扔垃圾。经常会看到有男士在车内吸烟,然后被司机劝阻了,但是有些人还不服气,硬要跟司机争论。另外,在车内乱扔垃圾的也是常见的。甚至偶尔还会看到有人在公交车上吐口香糖。为什么此刻公交车车上都有个垃圾篓?为什么会有“请讲究车内卫生,礼貌乘车”这样的广播提示?其实就是因为有些人不遵守社会公德,公交公司不得不采取以上措施。此外,为了遮挡夏日的太阳,也为了给乘客带给更好的乘车环境,公交公司也为每辆车的车窗上安装窗帘,听说许多发达国家的公交车时没有配备窗帘的。但是一个夏季都没过,那些窗帘不是脏了、破了,就是掉下来了,要是不人为破坏,窗帘的使用寿命是不会那么短的。
遵守社会公德,人人有责。而且对社会具有用心的作用。
首先,遵守社会公德,有利于精神礼貌建设,有利于创造更加完美的生活。社会公德需要社会的每个公民共同遵守。遵守社会公德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其次,贴合新时代的主题——建设和谐社会。只要大家遵守社会公德,相互体谅,相互帮忙,就能够避免生活上的许多不合谐因素,大家也就能够更好的相处在一齐。
第三,有利益提高全民的道德素质。在我们当今以德治国、依法治国的形势下,发扬助人为乐,扶贫助困,爱护公物,保护环境的社会公德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职责。遵守社会公德,更是个人道德素质的重要体现。
如果有一天,我能够对我们的公共利益有所贡献,我就会认为自我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题记
我们明白,要想使社会生活正常进行,生活在这个社会中的人们就务必遵守社会公德。例如,人人爱护公用设施,大家才能享受生活中的方便;人人持续环境卫生,爱护花草树木,大家才能生活在一个舒适的环境中;人人遵守公共秩序,大家的学习、工作和娱乐才会秩序井然,顺利进行。如果大家都不遵守社会公德,社会生活就会发生混乱,甚至难以维持。试想,如果大家都不遵守公共秩序,想怎样做就怎样做,这个社会将会成为什么样貌?如果大家都不注意公共安全,都不爱护公共财物,都不持续环境卫生,社会又会是什么样貌?人们生活在这样的社会中会有什么感觉?
一个国家的人民对社会公德的态度,反映出这个国家的礼貌程度,是这个国家礼貌的窗口。它不仅仅直接影响社会秩序和人民生活,而且对经济建设也有很大影响。很难设想,在乱糟糟的社会环境中,在公共财物和公共安全都没有保障的条件下,能够搞好经济建设。例如,某药厂厂长为更新本厂设备,决定吸引外资。一位欧洲商人参观了药厂,听了厂长的汇报,看到工厂的技术很满意,准备与该厂签订合同。这时,厂长见大功快要告成,十分得意,随口咳嗽一声,把一口痰吐在地毯上。顿时,外商的脸色显得很难看。他认为,连厂长都这样不讲卫生,怎样想象这个工厂能生产贴合卫标准的药品?于是,立即拒绝签订合同。
对个人来说,是否遵守社会公德,反映出一个人的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值得高兴的是,在我们国家,多数人的社会公德意识越来越强,前几年还有人猎杀来公园展示栖息的白天鹅,但此刻,当白天鹅再次落户公园时,很快就有人前来资源守护和照管。
遗憾的是还有一些人社会公德意识淡薄,他们常常只顾自我,很少思考公众的利益,他们的行为不仅仅给别人带来不便和损失,而且也给我们的社会抹黑。
为了要使我们的国家和社会更完美,要在全体人民中大力提倡遵守社会公德,这是对每个公民的基本要求。我们青少年就应从小养成遵守社会公德的习惯。
公德是社会的意识形态之一,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对社会生活起约束作用,在它的构成过程中,一些良好的行为准则被大家学习和推崇,如拾金不昧、物归原主等等,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遵守社会公德!
在夏天的傍晚,我常常看见小朋友们拿着自我心爱的羽毛球拍打羽毛球,这时,我多么期望自我也能拥有一副球拍,闲了的时候,和小伙伴们一块玩。
过了几天,我拿着妈妈给我的十元钱去买洗衣粉,售货员阿姨错把十元钱当作二十元钱,又给我找了十五元钱,我提着洗衣粉,手里拿着找回的十五元钱,不由自主的来到了体育用品店,想买一副羽毛球拍,这时不知怎样地,给我找错钱的那位售货员阿姨忙碌的身影浮此刻我眼前,她是那样辛苦,差错谁不会出呢?真是的,我怎样能把这钱拿来呢?想到这,我连忙跑回那家商店,将钱还给了那位售货员阿姨,并告诉了她事情的前因后果,她听完后,急忙说:谢谢小朋友!,而且还夸我是个好孩子。
回家后,我把事情的经过告诉了妈妈,妈妈们说我做的对,并带我去买了一副羽毛球拍,我十分高兴。
透过这件事,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我们在做任何事情之前,就应想想是与非,是否贴合社会公德,以便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社会公德是人类在社会生活中根据共同生活的需要而构成的,如遵守公共秩序、讲礼貌、讲礼貌、诚实守信、救死扶伤等。它对维系社会公共生活和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作用。
社会公德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约束着我们的行为。只有遵守社会公德的人,才会被人们所尊重。那些违反社会公德的人,将被人们所不齿。社会公德的资料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历史的演变也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当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进社会建设、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少不了我们对社会公德的重视。
为了更好的融入社会、处理好人际关系、减少违法犯罪活动,我们务必具有良好的个人修养。什么是个人修养呢?它就是个体在心灵深处进行的自我认识,自我解剖,自我教育和自我提高。个人修养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约束着我们的行为。只有具有良好的个人修养的人,才会被人们所尊重。当然,个人修养的资料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实践活动也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中国自古是“礼仪之邦”。关于个人修养的研究从古代社会就开始了。古人以前提出过“修身养性”;近代孙中山建立中华民国时,革除了许多社会陋习,社会面貌焕然一新。新中国把思想品德作为中小学生的必修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也已经成为当今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之一。
爱岗敬业、尊老爱幼、诚实守信、夫妻和睦、助人为乐、勤俭持家、拾金不昧……中华传统美德深深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当然,我们也应当用与时俱进的眼光来看待社会公德,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一说起爱护公物,也许有人会认为这是老生常谈,因为类似“爱护公物光荣,破坏公物可耻”、“爱护公物,人人有责”这样的口号恐怕连幼儿园小朋友也能说上几条。
但现实生活中的我们又做得怎样样呢?细心观察就会发现,校园里破坏公物的现象比比皆是:有同学为求近路而不惜践踏草坪;踢球时不留意打碎了教室的门窗;户外运动中弄坏了校园里的公共桌椅、栏杆和垃圾桶;课桌椅上经常会看见各式各样的涂鸦……你有没有想过,不论是有意还是无意,这些行为都对公物造成了损坏,也给其他同学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还会增加学校对公物的维修费用,这但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每每看到这些不礼貌行为,你也许会皱着眉头嘟囔一句:缺德!是的,这些人所缺少的正是“公德心”,不讲社会公德,不遵规守纪。他们从来也不曾意识到原先自我也是这些公物的“主人”,不明白公物是大家公用的物品,每一个人都有爱护公物的义务。
“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公民道德的好坏,体现着一个民族的精神状态,影响着一个民族事业的兴衰。一个人的言行,往往表现出个人素质的高低,进而影响整个群众的总体素质状况。一个公民是否爱护公共设施,从小处讲能够反映出一个人道德素质的高低,一个学校校风的好坏;从大处讲也反映了一个国家礼貌程度及民族素质的高低。我国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提出了“礼貌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资料的社会公德。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我们都就应按这个要求规范自我的行为。
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其实爱护公物做起来也很简单,只要拥有一颗公德之心,处处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就能保证公共设施的完好无损与正常使用。
如果你失去了这天,你不算失败,因为明天时光会再来。
如果你失去了金钱,你不算失败,因为人生的价值不在钱袋。
如果你失去了社会公德,你是彻彻底底的失败,因为你已经失去了做人的真谛。
礼貌礼仪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它的主要作用,既是追求个人道德的完善,又是公众利益的维护,公共秩序的体现。
说到礼貌礼仪,我想到了一个关于伟大的领袖列宁的故事。有一次,列宁同志下楼,在楼梯狭窄的过道上,正碰见一个女工端着一盆水已走了一半。那女工见是列宁,先是一惊,然后赶忙退回去给他让路。列宁却阻止她说:“不必这样,你端着东西已走了半截,而我此刻空手,请你先过去吧!”他把“请”字说得很响亮,很亲切。然后自我紧靠着墙,让女工上楼了,他才下楼。
还有一个故事,是在澳大利亚总理霍克就任期间,有一次在一家商场内,霍克与一位老人就养老金问题发生争执。霍克一时冲动,骂那位老人:“愚蠢的老家伙。”老人因此把他告到法院。霍克举行记者招待会,就自我不礼貌的语言,公开向这位老者道歉。他说:“那天我十分烦恼,但这不能成为我使用那种措辞的理由。如果我确实伤害了他的话,我愿意就此向这位先生道歉,请他宽容我的不逊。”
听了两位名人的故事,你是否为他们而感慨呢?千万不要以为礼貌礼仪只是伟人、名人才具备,我们将无需为自我或多或少的不礼貌言行而愧疚。因为那样你就大错特错了。我们不但要有讲礼貌的大人物,我们更需要一群有礼仪的民众。
个人礼貌礼仪是根、是本。人要有良好的礼貌环境,就务必先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做起。正像鲁迅先生说:“中国欲存争于天下,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立人”的意思便是要完善人的思想和礼貌修养,首先我们要致力于读书求学,完善自身的认知水平;认知到达必须水平,就有了明辨是非的潜力;分辨是非善恶、端正自身的心态,不违背自我的良知,努力使自我的一言一行都贴合道德的标准,自我的修养得到完善。这就是古人所说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还是那就话:“礼貌礼仪我先行”自身的素质提高了,我们整个校园的素质、整个城市的素质、整个中国的'素质才会在真正好处上进步与提高。
遵守社会公德,是一个人的美德。此刻的人很富有,但他们对社会公德的理解是怎样的呢?有一幅著名作家华君武画的漫画,反映了人们对礼貌窗口的污染,对社会公德的亵渎。
这幅漫画的主要资料是:在一个车站里,几个衣冠楚楚,西装革履,仪表不俗的青年霸占了母子乘车处的护拦,而那位母亲却被挤了出去,树立的牌子上明明写着母子乘车处但这些人却视而不见,充当假文盲。那位母亲用怀疑和无奈的目光盯着他们,但应对她的却是冷漠。
唉!此刻的青年充当假文盲的不少,难道他们会不认识母子乘车处几个醒目的大字?从这幅图中看到的事实,我不由得想起了那个寒假发生的事情。
记得那是晴朗的日子,万里无云。我因脚扭伤了,只得坐车上学。车到了一站又一站,人渐渐多了起来。这时,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奶奶上车了,但没有一个人为她让座,汽车启动后,猛地刹车,老奶奶一个趔趄,险些摔倒。可人们对此都无动于衷。老人家,坐我这儿吧!一位身着军装的人看但是去,就起身扶老奶奶到自我的座位上坐,但旁边的一位谦谦君子却不知廉耻地坐在让出的位子上,全然不顾大家的白眼和责骂。只听老奶奶说:唉!此刻的年轻人呐!
想到那里,我不禁要问:难道这些人的脑子里装的就只是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吗?一车人对老奶奶的处境硬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人与人之间就是这样冷漠无情吗?怪不得当今社会不讲公德的假文盲蔚然成风!我真诚地奉劝这些人:不要让私欲控制了自我的灵魂,玷污了自我的心灵!
每个人都就应遵守社会公德,上到国家领导人,下到幼儿园的小孩。在表面能看出我们这个社会是个有道德有礼貌的和谐社会,但是内部还隐藏着许多不讲礼貌不讲道德的人。
一个阳光灿烂的晴天,我补习完作业后,走在回家的路上,街上冷冷清清,没有那么繁闹。我走到公园,一个高大男子,大概30岁左右,嘴里叼着烟,“大摇大摆”的走过。他的旁边是一位年过七旬的老人,那位老人没看他,只是低着头好像在想着什么。眼快抽完了,男子弹了弹烟灰,一甩手,熟练的扔出烟头。烟头掉在地上,还有点点的火星,那男子吐了口痰,“浇灭”了烟的火星。那老人看见了,走上前去,摸了摸口袋,好像在找纸巾。他拍了拍手,露出了无奈的表情。那老人二话不说伸手把烟头抓住,走到了垃圾桶旁边,扔进了垃圾桶里。老人还是拍了拍手,低着头走了。
这个世上,人和人都平等,何必要让一个老人“帮忙”一个年轻人?为什么此刻的年轻人不为大家着想?先来评价一下这个年轻人:扔了烟头,还在上面吐痰。干干净净的地被年轻人弄成那样,他的行为是不是那么恶劣?如果我们都向年轻人一样,我们的家园会怎样?再来看看这位老人:不嫌肮脏,爱护环境。老人的行为和年轻人的行为恰恰相反,被垃圾污染的地,正是有了这些人的品质才铸成一片干净。舒适的家园。如果我们都向这位老人学习,那我们的生活环境会不会舒适呢?
以优秀的高尚的道德品质为荣,向肮脏的低贱的道德品质为耻。
社会公德是人在社会生活中的行为准则,是维护社会生活正常进行的一种行为规范,表达了人们的共同愿望和要求,得到社会大众的认可,它要求社会全体成员都要遵守。
社会公德的资料和要求一般都十分明确、具体、清楚,执行起来也不复杂。所有社会成员都能够很容易识别公共场合不随地吐痰、不吸烟等,这些行为规范都能够在社会生活中逐步转化为社会绝大多数成员的行为习惯,成为人们的自觉行为。
社会公德的资料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更新资料,创造新形式,在新时期的社会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改善道德风尚、维护社会秩序。随着人们交往日益频繁,人们的举手投足无不关系社会秩序和社会其他成员的利益和生活,大力提倡遵守社会公德,能大大促进社会风尚的净化和改善。
二、调整社会关系,指导人们行为。在社会生活中,人们的交往往往会发生这样或那样的矛盾、摩擦。只有以社会公德要求自我,讲究礼貌礼貌、互尊互凉,才有利于构成团结、和谐、稳定的社会氛围。
社会公德需要社会的每个成员共同遵守,我们作为一个新时代的人民教师,更就应自觉遵守公共秩序、倡导讲究礼貌礼貌,做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的表率。
都说:遵守社会公德,人人有责。但我这天看到了著名漫画家华君武老先生的漫画后,不禁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画面上是这样的:乘车站上的牌匾上写着醒目的五个大字“母子上车处”。但是,那里却站着四个身强体壮,而又毫无负担的大男人!第一个男人挺着大啤酒肚旁若无人地站在那儿;第二个男人衣冠楚楚,正站在那儿闭目养神;第三个男人个头矮小,可皮鞋却擦得油光锃亮;第四个男人戴着大口罩漠视前方,好一副傲气十足的样貌!这四个人看起来道貌岸然,但是却对被他们挤在一旁的母子不管不顾,无动于衷,好似一尊尊雕塑。且强行侵占他人位置。真是道德败坏,目中无人!
如今,国家倡导遵守社会公德,但是有些人却不屑一顾。在外面,我们经常能够看到这样的“景色”:绿茵茵的草地上明明立着“小草依依请勿践踏”字样的牌子,但是还有很多人无视告示,依旧我行我素,践踏草坪,使绿茵茵的草地变得一塌糊涂;还有的人随手往地上扔垃圾,却无视离自我几步之遥的垃圾桶,结果使大街上变得肮脏不堪;还有的人在排队的时候非但不按顺序,自我还强词夺理,粗暴地挤其他人;还有……
如果人人都对“遵守社会公德”这个号召不屑一顾,依旧我行我素,那么这个社会将会变成什么样貌啊:没有一株草木,没有一朵鲜花,遍地都是垃圾,弱肉强食的状况经常发生……那整个社会将会变成什么样貌啊?!所以,我衷心期望大家都能遵守社会公德,让社会更加完美,和谐!
在我过生日时,我妈妈的老师送我一个MP3,我爱不释手,下载了许多关于英语,科学的资料,我经常在它上面查找资料。
然而,乐极生悲甜中生苦,我在坐车时一不留意将它掉了出去,我烦痛不已,和妈妈一齐找了出去,恰好,我们找到了司机,我们说:您好,我们在您车上丢了个东西,请问您见过没。那司机一脸紧张却又从容的说:诶呀,那你找找吧,我没见。于是,我和妈妈找了起来,我们把车差点翻了个底朝天也没找到。我问司机:叔叔,您是不是拿起来忘还了?那人一下结巴了起来,他说:反反反正我没拿,你有本事去告公安局嘁。我们赔了不是后有愤怒的离开,这时,MP3是谁拿的都已浮出水面,我满脸哭腔的回了家。
妈妈安慰我说:孩子,你只是刚出身于社会,还不明白社会复杂,被难受了,妈妈再买一个。我听了后,抹了抹泪珠,与妈妈一齐去看电视。
事后,我想:丢一个MP3不是大事,而丢的是一个民族五千年的文化,如果有外宾来了遇到同样的事情,不会计较,而会说,中国但是如此,穷的连这种东西都要可见这个国家的社会,所以,为了我们的民族,为了我们的国家振兴,我们就应呼吁民众崇尚礼貌,熏陶社会思想感情,为国争光。
提起社会公德,有的人可能认为这是个很大的话题。其实,保护环境就属于社会公德的范畴,是值得谈一谈的。
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中国人告别了贫穷落后,昂首阔步进入了小康,满怀豪情、意气风发地走进了崭新的时代。
中国的农民富裕起来了,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环境污染问题也悄然走进了我们的现实生活。我平时对“食”方面观察的比较多,就让我从“食”谈起吧。生活富裕了,各种各样的食品充斥着市场,各种各样的包装袋五花八门、包罗万象。人们用完食品,便将包装袋乱扔乱放,风一吹街头巷尾四处横飞,遍地都是,构成了严重的白色污染。这些白色的污染物正是疾病传染的根源,当疾病趁虚而入,染指了你的家庭,或许你并不明白疾病就是这些白色污染物。倘若你只为自己方便,而不顾及周围的环境,也许下次受害的就是你或你的家庭成员。所以,为了你和你的家人以及他人的幸福,请你认识保护环境的意义,不要乱扔乱放食品包装袋以及其他“废弃物”。
我们还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在公共汽车上,在电影院、剧场、饭店等任何一个公共场合,尽管,四处都有“禁止吸烟”,不许随地吐痰的广告,但那些“瘾君子”、“痰君子”却视而不见,依旧我行我素,如入无人之境,只顾自己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你若留心就可以看到“瘾君子”周围的客人,面对烟雾弹的强大攻势,只能捂着鼻子和嘴巴不停地咳嗽,不断的摇头叹息,面对那些“痰君子”随地乱吐痰的恶劣行为深恶痛绝。这些“瘾君子”“痰君子”他讲社会公德吗?他们不讲,他们的社会公德意识十分的淡薄。所以在这里我呼吁那些“瘾君子”“痰君子”们,为了你和他人的健康请你停止吸烟,停止随地吐痰吧……
为了保护环境,我们如果能自觉做到“三管住”:管住嘴不乱吐;管住手不乱扔、乱倒垃圾;管住脚不乱践踏草坪,人人都讲社会公德。那么,我们的社会将变得更加和谐,更加美好。
我们日常生活中讲的社会公德是不受法律约束的,但却是我们每一个公民都应该遵守的。谁不遵守社会公德是应该受到道德谴责的,因为他或她破坏了人们间最起码、最简单的公共生活规则,损害了人们信奉的公平正义、自由平等生活法则。
在这里我转摘两则事例,发表一下自己的见解,以征求大家多方面的共鸣。
第一个事例是一个得了心脏病的公交司机的故事。当他在开车拉乘客的道上,心脏病突然发作,他忍着难以想象的疼痛,缓缓地把车停在了路边,让乘客们安全下车。然后把车熄火,确保了几十名乘客的生命安全,之后他一个人静静地趴在方向盘上,失去了自己宝贵的生命。这个事例被中央视台做了节目,让全中国的人民都认识了他。
第二个事例是一个高校学生在动物园里损伤动物的故事。这个大学生在逛公园休闲时,用自带的“化学武器”烧熊取乐。在北京的一个动物园里,已经发生了好几次这样事件了,有的是棕熊,有的是黑熊。用损伤动物来满足自己的乐趣,这难道应该是一个大学高材生的所为吗?
以上两个事例一正一反,都是社会公德要回答的问题。一个人有没有社会公德,不在于受到教育的高低,而在于人心是否善良。那个司机心地善良、品格高尚,在自己生命的最后关头,想到的是多少人的生命安全,让人永远怀念他。而那个大学生呢?行为令人发指,内心是多么的扭曲、变态,多么令人愤恨啊。社会公德的普及教育是长期的,不能因为我们的物质文明提高了,精神文明就可以放松不管了。我真希望有一天,社会公德这个概念能深入人的灵魂,不要再有人间丑态了。
什么是社会公德心,大家理解吗?我们应该怎么样做到有社会公德心呢?在生活中,我们要从小事做起,做一个有公德心的人。
在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有的人为了一时痛快,把令人恶心的痰随意地吐在地上。有的人为了省走几步路,随意往整洁的街道上倒令人反胃的垃圾。有的人为了省事,把臭气熏天的污水往清澈的河里倒。有的人在深更半夜不顾影响他人休息,大声吆喝划拳行令。有的人在整洁的墙壁上乱贴花花绿绿的小广告……他们这种不道德的行为严重破坏了人们的生活环境!
这些人缺乏公德心!如果不是,为什么不在自己家里漂亮的墙上,贴五颜六色的图画?为什么不在自己家里随意堆放五花八门的垃圾?为什么不把招蝇惹蚊的污水排放到自己家让苍蝇满天飞?为什么……不会,他们绝对不会,因为这是他们自己的家。
我相信,如果看到垃圾堆放在你走过的路上,如果看到河里原本清澈的河水被肆无忌惮排放的污水污染,如果踩到别人扔在地上的果皮,如果一大早就被高音喇叭吵得无法安宁,如果……你肯定会说:“这些人的公德心都喂狗了!”其实,每个人都需要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你说,是吗?
要保护良好的生活环境,首先要在每个人的心中建立起公德心,也就是说,要把社会当成一个大家庭,当成自己的家!如果这样,每个人都会自觉地、尽力地维护这个“家”的美丽,你不用担心踩到西瓜皮而摔得四脚朝天,你不再闻到整洁的街道上垃圾的恶臭,你不再看到河里流着臭气熏天的污水……
保护环境的前提就要要提升我们的社会公德心,当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公德心,不乱扔垃圾,这样我们的生活就会变得更加美好。
人之立身,所贵者在德。在我们当今以德治国、依法治国的形势下,发扬助人为乐,扶贫助困,爱护公物,保护环境的社会公德更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 但是在高度发达的现在社会里,不注重社会公德的人却比比皆是。在一些景区,很多游人都嫌麻烦,随手把垃圾丢在地上;一些居民区的居民们习惯地将垃圾弃在马路旁,他们想反正有清洁工打扫,又何必多此一举呢!假如,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抱着这样的态度,那么我们的社会还能美好吗?我们还能在这样的社会里生活吗?还记得这么一个事实:有一个城市的一个负责某条街道的清洁工生病请假了三天,结果,街道旁,;垃圾堆积如山,发出阵阵臭气!这可真叫我们心寒。我想只要每人都能自觉那么一点,我们就会拥有整洁的环境,也可呼吸到新鲜的空气,而不是污浊的空气,臭臭的垃圾。 如果每一个企业如果都能改善废水处理和废气污染,他们就不仅会获得大家的信任,而且产品也畅销。如果发扬社会公德已蔚然成风,我们的祖国定会是人们互帮互助,生活美满幸福,环境整洁清新,风景优美怡人的国家。 从现在开始,大家弯下腰捡一点垃圾,伸出手帮助一下弱小,只要发挥这么一点公德心,我们的明天定会更美好本文地址:
道德规范是一种个人与个人之间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原则和规范的总和。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关于道德规范的思修论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道德规范的思修论文篇一:《浅论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摘要: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在长期的 教育 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品质的总和,是教师思想觉悟、道德品质和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本文从笔者的亲身体验出发,提出青年教师早期师德培养应当从爱心,责任,奉献;教学,科研,服务社会;教育观、教学风格、教学艺术三点出发。 关键词:职业道德;奉献精神;社会服务 一名优秀的教师一定是具有高尚职业道德的教师,只有尊重教育和崇尚科学的情怀和对这份工作的责任感和热爱才是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积极关心学生成才和勤奋钻研专业知识的不懈的动力。我深深感受到做好一名大学教师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当教师,总有一些理念被牢牢地种进了心里。爱心,责任,奉献。作为青年教师,面对新的工作环境,面对新的角色,面对特殊的工作对象,这更加需要我们把爱心、责任、奉献谨记在心。面对可爱活泼的大学生,刚从大学出来的我们,还没有完全从这个角色中转化过来,这就需要我们快速做好角色的转化,积极投入到工作中来。爱心,喜爱学生,耐心去了解学生,这是我们步入新岗位的第一步。大学阶段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和稳定的重要阶段,大学教师肩负着引导和建立正确观念的神圣使命。这就需要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言传身教,通过知识、行为去影响他,教育他,起到模范的作用。有人说,“润物细无声”是描写老师影响学生的形象概括,我想,除了细无声之外,更多地需要有计划、有目的、有 方法 地去引导学生。这就要求青年老师精通专业知识、认真备课、及时更新知识等等。这些都需要青年老师去钻研,去实践。当代大学生热情、开朗、活泼、向上,和他们在一起,善于发现和学习,我想我们会相处得更好。同时,大学生有其显著的心理特点:自我意识增强但发展不成熟; 抽象思维 迅速发展但思维易带主观片面性;情感丰富但情绪波动较大;意志水平明显提高但不平衡,不稳定。这些特点告诉我们青年教师要加强 心理 健康知识 的学习,当学生面临心理困惑时,能有效地引导或者找适合的专家求助。人常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培养新一代的“园丁”,是天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这说明教师的头衔它既是一种荣耀,也是一种责任。作为青年教师,“奉献”这两个字更要铭记。在任何岗位都是,如果太计较得失,工作满意度不高,会导致工作积极性下降,如果抱着奉献的精神,工作会更有动力。 教学,科研,服务社会。对于刚刚踏上讲台的高校青年教师来说,缺乏的不仅仅是 经验 ,专业知识的储备也亟待补充,因而就更有必要珍惜每一次学习的机会,不断加强自身业务能力,不断注重自身的知识积累,始终保持积极学习的态度,提倡终身学习的理念。教学上不仅要知识,也需要技巧,应多和经验丰富的老师多交流,谦虚请教,争取尽早胜任教学任务。科研,作为高校教师的重要任务也是不可放松的。高校教师大都是刚 毕业 的研究生,需要将研究的方法和耐得住寂寞的心态继续迁移到新的工作岗位上。刚迈入新的岗位,需要熟悉各学院研究领域,结合自己专业特点和优势,发挥团队精神,尽快出成果,形成良好的科研习惯。同样,面对学生时,也要善于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从他们能力特点出发,注重学生创造力培养,形成良好的科研氛围,服务社会。从小老师教育我们,要好好读书,以后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读书这么多年了,好像这最直接、简单的目标都已经淡忘了。当老师说出教书育人、服务社会的目标时,心理突然一惊,突然顿悟,原来服务社会才是一个人最真实的价值体现。这就要求高校的教师必须关注专业发展动向和社会紧密联系,才能更好地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就业指引好方向,将教育的价值一直扩大并延续下去。我想以后在工作上,牢记这一点,尽自己所能,做自己能做的,为社会,为需要的人出一份力,我想我们的价值就得到体现了。当然,要做好为社会服务,自己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就需要进一步加强,个人 基本素养 和自己的提升这是必不可少的。 教育观、教学风格、教学艺术。有的老师认为,大学生还需要严格要求;有的老师要求大学生自由式发展;有的老师说要引导性地指导;有的老师更加注重学生知识的传播。到底哪种教育观念或者课堂风格才是真正正确,最符合大学生的培养模式呢?更进一步说,哪种教学风格是最适合武汉大学的学生呢?《教育大辞典》中教学风格的定义为:教学过程中体现教师个人特点的风度和格调。教师教学思想、教学艺术特点的综合表现,具有独特性和稳定性。教育学中存在一种建构主义理论,该理论认为知识的获得,是外界刺激和内部知识相结合的产物。我想,教育观念和教学风格的形成与获得,也是需要结合自己特点和学生的需要共同作用而形成吧。有人说过,一位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模范、创新和成熟三阶段。这就告诉青年老师在初入教学岗位时要多向经验丰富的老师学习,多听课,多 总结 ,然后结合自身特点,创新性地运用较好的 教学方法 ,形成成熟并应用属于自己风格的教学模式,我想这种锻炼的过程既是一种探索,也是一种成长的过程。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本。师德即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在长期的教育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品质的总和,是教师思想觉悟、道德品质和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高校教师又肩负着神圣的时代使命,我想以上的三点我是必须牢记在心的。 还记得走上工作岗位不久,就碰到学生压力过大影响生活的情况,我怀着关心理解的心情试图帮助他寻找解决办法,通过几次的交谈,有了一定的缓解但是没有根本上消除他的恐惧心理,最后在学校心理健康中心的专业老师的指导下,他逐渐变得开朗起来,面对学习也积极努力了。通过这件事情也看到了专业知识在帮助学生成长的作用,让我认识到了自己在心理健康知识方面的不足,同时也在帮助学生的过程中体会到了充实的满足感。我体会到问题永远是进步最好的契机,可有人帮助你直面问题却是前进的第一步,在帮助学生解除困惑逐渐成长的过程中,何尝又不是在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呢。 知道了自己的不足和理论知识,可要真正去实践,我想未必容易。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了解学生各个阶段的思想和心理动态,要能真正融入到学生中去,不仅需要掌握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管理技能,还要时刻关注国家政治动态把握青年学生思想政治的导向,做好大学生思想的引导者,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出一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时萍.有感于教育改革中的师德建设[J].新课程改革与实践,2009,4(9):166-167. [2]姜玫玫.对青年教师早期师德修养的几点思考[J].中国教育发展研究杂志,2009,6(11):4-5. [3]程翠平.从大学生心理特点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J].高教论坛,2009,10(10):55-57. [4]冯德庆.我的师德观[J].中国教育发展研究杂志,2009,6(11):87-88. [5]王艳.教师风格形成探究[J].辽宁大学学报(社会哲学版),2006,(1):5-33. [6]尹作友,吴雪.知识类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渤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0(3):270-274. [7]余新武,黄剑锋.从新课的导人看教师的教学风格[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9,(3):48-51. 道德规范的思修论文篇二:《道德规范,从我做起》 摘 要:教师运用良好的教学模式来凸显思想品德的魅力,并且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灵活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模式。针对多媒体辅助下的思想品德教学模式进行探析。 关键词:思想道德素质;教学模式;多媒体;品德与社会 和谐社会要求人们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这样的素质就要从小培养,从娃娃做起。所以在小学开设小学思想品德这一学科,教师运用良好的教学模式来凸显思想品德的魅力,并且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灵活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热情,并且从多媒体的视野中看到社会道德行为、道德情感以及道德品质。 多媒体教学将课堂知识展示得淋漓尽致,使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内容以及开设这门学科的意义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教师在众多教学模式中果断地选择了多媒体教学模式,可以说是现代前卫的表现,也是现代教学水平提高的前沿,运用多媒体教学模式使学生更能了解知识的真谛。那么,教师应如何巧妙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模式来讲解思想品德这一科目呢? 1 提高主动探索的积极性 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说过: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面对这样的话语,教师就应该知道,学生学习知识不是教师盲目地去灌输,而是不断地引导学生,让学生自己主动去追求与探索,这样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的真谛。如何才能让学生打开思维空间,将探索知识的兴趣激发出来呢?传统的教学模式效果并不好,而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能提高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性。现代教学手段运用特有的属性将知识赋予活性,将一些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将一些基本的道德理念巧妙地呈现给学生,让他们幼小的心灵得到知识的触动。学生看到了教材的活化,并且加上好奇心的驱使,就会更加热爱思想品德课,自然而然就会提高主动探索的欲望,从而达到教师的预期效果。 2 和谐教学,角色参与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用高效的教学模式将思想政治知识传达给学生。单一的模式只是教师讲解,没有新颖度,学生理解得也不透彻。在多媒体教学模式的推动下,教师可以将知识制作成幻灯片来展示知识的内涵。教师可以播放一些道德事件,为了有效地讲解知识的实质,指引学生走进实例当中,进行角色参与,让学生来表演 故事 情节。这样,学生通过扮演故事人物,将整个故事的实质凸显得淋漓尽致,更加了解课文中的思想内涵。同时通过实例告诉学生一些类似的社会经验,让大家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在学生扮演完角色以后可以让其他学生去评价,也可以让学领悟知识的具体意义,教师最后给予一定的点评。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完全地将自己的精力投入其中,同时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看到社会道德的根本。 如教学“父母的疼爱”一课的时候,教师让学生来扮演自己的父母,以话剧的形式来亲身体验父母的用心良苦,进一步体会父母的无私与伟大,让学生感受到亲情,从而使学生更加懂得要孝敬父母、尊敬长辈。 3 理解知识的真谛 多媒体教学模式在小学思想品德课堂的有效运用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同时也能让学生理解知识的内涵。当前社会要求人们具有良好的道德水平,要求教学部门对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道德知识教学。而小学正是道德学习的基础阶段。教师应创新教学模式,利用多媒体将很多生活实例展示给学生,让大家明白为什么要学习思想品德科目。在教学知识过程中,教师不断地拓展内容,而传统的模式只能是让大家理解,并不能真正地让学生去领悟。多媒体教学模式能很好地对知识有一个解释的过程。 在教学小学思品的课堂上,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展示一个教学例子,然后给出道德知识,学生在理解以后可以自己举例。这样学生就像是在看电视一样,节目看完了然后得出 观后感 。如教学“节约用水 从我做起”一课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一些关于干旱地区对水的渴望的相关节目,学生从节目中可以看到那些同龄的孩子因为没有水而节约用水到几天甚至一个月不洗脸不洗澡,吃饭用水难的程度。他们看到这里会感慨万分,然后大家纷纷讲自己遇到的那些浪费水的情形等。这样教学要比传统的单一模式效果好很多,不断地推动学生积极学习。 4 组织 辩论 ,深化明理 小学生的道德认识不应该只放在书本上,教师要将呆板的东西变得活化,让学生走进实践生活。教师可以在课堂组织活动,让学生将所学的东西真正地用到生活中。小学思品课堂上,教师可以组织多种形式的活动,如 辩论会 、演讲、话剧等一系列的活动,通过创设道德认知冲突或抓住学生认知冲突,让学生采用辩论的方式解决问题。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能促进大家的思考以及思辨能力。在辩论中,学生可以很好地提高道德判断能力以及道德行为能力。教师在课堂上有效地教学,可以使学生具有超前的表现能力。其中在学生的活动期间,教师还能有效地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看到哪里有不足。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创设道德认知的冲突,同时为学生营造活动的环境,只有在活动中学生才能掌握知识的内涵。 5 开展实践,知行结合 小学思品课的教学需要注重明理,课外导行。在课堂中的多媒体教学上学生已经了解了课堂知识,但是在思品教学中,教师还要以实际的活动来帮助学生认识知识的实质。教师除了进行课堂训练以外,还要对学生进行校内的思品演习以及训练,让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获得大量的知识,获得感性知识的同时也要知行统一,最终形成道德评价能力。在学会道德评价的同时,还要认识和了解道德行为以及道德情感,这样也能促进学生对道德素质的提高。现在的学生多是独生子女,多是在父母的娇生惯养下成长,常常忽略道德情感以及道德理念,对他人没有道德底线。针对这样的情形,教师可以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切身感觉到生活中身边的道德行为。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强调“做、学、教合一”,他说:“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思想品德课的实践,就是“做中学”的一种体现,促进学生由“知”向“行”的转化,从而知行统一。 6 知识总结,深刻体会 小学生的思维观念还不是很成熟,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总结,帮助学生加强记忆并且不断地促进对知识的理解,同时对知识进行全面的巩固。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的模式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让学生更好地去体会知识。传统的总结方式只是教师单一讲解知识并且归纳,而多媒体教学模式可以运用灵活的方式来帮助学生,让学生深刻地体会知识。 7 总结 总而言之,多媒体教学模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知识。小学生正处于品德形成的年龄,高效的思想品德课教学模式可以很好地促进学生高尚品德的形成。教师应通过创设丰富的、灵活的、直观的、开放的活动来提高教学效率,提高学生主体参与能力。和谐社会要求人们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因此,教师要不断创新教法,教育出品德高尚的新一代。 参考文献 [1]闫振部.浅谈思品课教学中发散性思维的培养[J].新课程:中学,2010(11):96. [2]刘剑.小学生思想品德评价初探[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7(9). [3]郭秋芬.思品课教学的“点”[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1):143. 道德规范的思修论文篇三:《浅谈会计职业道德规范》 [摘 要]市场经济在发展,会计也在发展,建立以诚信为基础的市场经济是全社会的共同愿望。近年来,会计职业道德问题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这充分表明了会计职业道德的重要性。本文从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的八个方面谈了些个人看法。 [关键词]会计职业道德规范 职业道德规范是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在职业活动中所遵循的道德规范。它既是对本行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行为所作的道德要求,又是本行业对社会应承担的道德责任和义务。会计职业道德是一般社会公德在会计工作中的具体体现,是引导、制约会计行为、调整会计人员和社会、会计人员和不同利益集团以及会计人员之间关系的社会规范。它属于意识形态范畴,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一个重要方面。下面,就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做出简单论述。 一、 爱岗敬业 是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的首要前提 爱岗敬业要求会计人员热爱会计工作,安心本职岗位,忠于职守,尽心尽力,尽职尽责。 态度决定一切,作为会计人员,要有良好的职业态度,实实在在地把单位的发展和本职工作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是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的首要前提,也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作为会计人员,要充分认识本职工作在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地位、性质和作用,认识本职工作的社会意义和道德价值,培养职业上的自豪感和责任感,端正专业思想,明确服务宗旨,树立良好的职业品质、严谨的工作作风,具有强烈的事业心、进取心和过硬的基本功,做到干一行爱一行,做一行钻一行,兢兢业业,一丝不苟,有一种永不满足的进取精神和任劳任怨的奉献精神。前几天有幸听取了“郭娜陆地航空班”先进 事迹 宣讲团的演讲,她们之所以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成绩,主要的就是她们真真正正做到了爱岗敬业,以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把本职工作做到最好。 二、诚实守信是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的基本要求 诚实守信要求会计人员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执业谨慎,信誉至上,不为利益所诱惑,不弄虚作假,不泄露秘密。 “诚信为本,操守为主,遵守准则,不做假帐”,这是朱?基总理对会计工作提出的要求,也是会计人员的基本职业道德和行为准则。自古以来,人们将诚实和守信视为道德的最高境界,也将其作为道德的基本要求和做人的基本准则。诚实守信要求会计人员在其工作中要讲求信用,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依据进行核算,不弄虚作假,不为利益所诱惑,保持良好的人格和品质。目前,会计舞弊行为时有发生,究其原因都是违背了诚实守信这一基本职业要求。 三、廉洁自律是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在约束 廉洁自律要求会计人员公私分明、不贪不占、遵纪守法、清正廉洁。 廉洁是会计职业道德自律的基础,而自律是廉洁的保证,二者不可偏废。廉洁自律是会计职业道德的重要特征,也是衡量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基本尺度,只有在工作中坚持原则、不谋私利,才能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会计人员整天与钱、物打交道,如果不能做到廉洁自律,就有可能走上犯罪的道路,最终毁了自己的前途。俗话说“拿人的手短,吃人的嘴软”如果贪图一时的便宜,久而久之,就做起了有违职业道德的事情,对单位出现的一些不合规不合法的现象也没有勇气去指出,放任自流,更很可能参与其中,落得可悲的下场。我们会计人员就是要做到“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 四、客观公正是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的核心灵魂 客观公正要求会计人员端正态度,依法办事,实事求是,不偏不倚,保持应有的独立性。 会计人员在其工作中必须以实事求是的精神和客观公正的态度,如实准确地反映各项经济活动情况,不弄虚作假。维护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是会计职业道德的起码要求,是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的灵魂,是每个会计人员应该具备的职业品质。客观公正要求会计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必须遵守各种法律、法规、准则和制度,依照法律规定对本单位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客观公正的记录与反映,离开了实际发生的客观经济事项,去进行会计处理只能是造假帐。在现实工作中,有的会计人员工作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但对一些违规做法时,却睁一眼闭一眼,总有些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认为只要自己不贪就行,失去了会计监督的职能,缺乏的就是客观公正的意识。 五、坚持准则是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的重中之重 坚持准则要求会计人员熟悉国家法律、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始终坚持按法律、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要求进行会计核算,实施会计监督。 这是会计人员从事会计工作所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具体要求,是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的重中之重。作为一名会计人员,为了更好地履行职责和适应工作,首先要认真学习和熟悉国家法律、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做到在处理经济业务时知法依法,知章依章,不为主观或他人意志左右。会计人员在进行核算和监督过程中,要敢于并善于执行各种法律法规,坚决按法律法规办事,不屈服于外来压力,从而维护国家和投资者的利益。为此,要求财会人员必须具备高度的政治责任感,牢固树立 财经 法制意识时,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 六、提高技能是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的时代要求 提高技能要求会计人员增强提高专业技能的自觉性和紧迫感,勤学苦练,刻苦钻研,不断进取,提高业务水平。 会计工作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工作,要求会计人员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会计的要求越来越高,而且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生活中出现了许多新问题,新情况,会计业面临着许多全新的课题, 会计知识 、理论也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更新。不学习就意味着落伍,就将被时代淘汰。因此,会计人员必须在实践中不断地学习,刻苦地钻研,以适应工作发展的需要。我局每年都要组织会计业务竞赛活动,比如珠算比赛,会计知识问答等,对提高会计人员业务水平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七、参与管理是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的有效途径 参与管理要求会计人员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努力钻研相关业务,全面熟悉本单位经营活动和业务流程,主动提出合理化建议,协助领导决策,积极参与管理。 会计人员应当熟悉本单位的生产经营业务管理情况,掌握单位的生产经营能力、技术设备能力、产品市场及资源状况等情况,从会计工作的角度对投入产出进行可行性论证,积极为领导出谋划策,主动提出合理化建议,参与单位的经营管理活动,真正起到当家理财的作用,成为决策层参谋助手,不能消极被动地记账、算账和报账。 八、强化服务是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的根本保证 强化服务要求会计人员树立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努力维护和提升会计职业的良好社会形象。 会计人员服务的态度直接关系到会计行业的声誉和全行业运作的效率,会计人员服务态度好、严格执法、服务周到就能提高会计职业的信誉,所以会计人员要树立强烈的服务意识,不断开拓创新,努力提高服务水平、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运用所掌握的会计信息和会计方法为经济主体服务好,为社会公众服务好。 综上所述,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的基本内涵,是教育引导广大会计人员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前提和基础,在生活和工作中讲道德、讲诚信,切实按照《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中对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规定和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及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要求,真正成为自觉的道德实践者。做一名合格的会计人。 参考文献: [1] 李冬云.《会计职业道德》.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 凌莉.关于会计职业道德的探讨,《交通财会》, 猜你喜欢: 1. 大学生社会道德相关论文2000字 2. 大学生思想道德论文2000字 3. 大学生思想道德论文范文2000字 4. 大学有关道德的思修论文1500字 5. 大学有关道德的思修论文3000字
如果你失去了今天,你不算失败,因为明天会再来。 如果你失去了金钱,你不算失败,因为人生的价值不在钱袋。 如果你失去了文明,你是彻彻底底的失败,因为你已经失去了做人的真谛。 文明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它的主要作用,一是追求个人道德完善,一是维护公众利益、公共秩序。 说到文明礼仪,我想到了一个故事。有一次,列宁同志下楼,在楼梯狭窄的过道上,正碰见一个女工端着一盆水上楼。那女工一看是列宁,就要退回去给让路。列宁阻止她说:“不必这样,你端着东西已走了半截,而我现在空手,请你先过去吧!”他把“请”字说得很响亮,很亲切。然后自己紧靠着墙,让女工上楼了,他才下楼。这不也是良好文明礼仪的体现么? 这里我不想过多地举伟人的例子,因为这很容易令大家产生一种错觉:认为文明礼仪只是伟人、名人才具备,那么我们将无需为自己或多或少的不文明言行而愧疚;或者认为即使践行了文明的要求,也并不因之成为伟人、名人。我们不但要有讲道德的大人物,我们更需要一群有道德的民众。 一个社会的公共文明水平,可以折射出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一个人如果不遵守社会文明,小的会影响自身形象,大的会影响国家声誉。在清朝的时候,大臣李鸿章出使俄国,在一公开场合,恶习发作,随地吐了一口痰,被外国记者大加渲染、嘲弄,丢尽了中国人的脸。这是一个不遵守社会文明的历史教训。 公共文明是社会意识的一种体现,而公共文明又建立在个人的道德修养水平之上。试想一下,如果有人不注重自身的文明修养,他会有良好的公共文明吗?不会!个人文明礼仪是根、是本。人要有良好的公共文明必须先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做起。所以鲁迅先生说:“中国欲存争于天下,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立人”的意思便是要完善人的思想和文明修养,人的文明修养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靠后天不断完善的。要完善个人修养,首先要致力于读书求学,完善自身的认知水平;认知到达一定水平,就有了明辨是非的能力;有了分辨是非善恶的能力,就要端正自身的心态,不违背自己的良知,努力使自己的一言一行都符合道德的标准,自己的修养便得到完善。这就是古人所说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完善个人道德修养,便有了推进社会公共文明的基础。 而一个社会的文明氛围对他的民众亦有莫大的影响。为什么这么讲呢?相信有的同学去过欧洲或日本,就很有亲身体会。大的不说,只看看过马路这样的小事。只要亮起红灯,纵使马路上一辆车都没有,外国人绝不会过马路。他们认为这是必须遵守的公共文明。试问,在如此的氛围中,有谁会肆无忌惮的闯红灯呢?这就是社会氛围的力量所在。但再想一想,如果我们不是从自身做起,这社会氛围又从何而来呢? 有记者访问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教授,您人生最重要的东西是在哪儿学到的呢?”,“在幼儿园。在那里,我学到了令我终身受益的东西,比如说,有好东西要与朋友分享,谦让,吃饭前要洗手……”我们完善自己的文明修养也一样,并非一定要有什么了不起的举措,而是要从身边吃饭洗手这些小事做起。养成文明的习惯,使文明的观念从意识层次进入无意识层次,使文明贯穿我们的一举一动。 我们从小接受文明礼仪的教育,很多同学都可以滔滔不绝地大谈文明礼仪。可是看见校园中随处丢弃的饭盒,饮料瓶,听着某些同学口中吐出的脏话,怎能不教人痛心疾首呢!难道我们都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人”么?明代大学者王守仁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和行是一个本体、一个功夫。知而不行,只是未知。”我们接受文明礼仪的教育,自己却吝于履行、甚至反其道而行之,这跟从来没有接受社会教育有什么区别!所以我们要实践社会文明,就要从这“知行合一”上下功夫、从自己的坐言起行上下功夫,就要告别不文明的行为。 =================== 我们不必埋怨这个社会的文明水平不高;不必怨艾自己的力量太单薄,对社会的影响不大。试想一下,面包里的酵母不是很少吗?可是,单凭这一点酵母,不是就把面包发起来了么。我们每一位同学都应该做这个时代的酵母,让自己的酵素,在这个社会起到应有的作用。 同学们,让我们行动起来,“新世纪新时代,新国家新文明”,不要让文明下,不要让文明只在纸上出现,要让它活跃在我们当中,让文明无所不在,让我们做文明的主人,让“文明与我同行”!
法律与道德是重要的行为规范,二者都属于社会的上层建筑。法律和道德的关系一直是法律理论的焦点问题。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道德与法律相关的思修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道德与法律相关的思修论文篇一 《论法律与道德》 摘要:法律和道德的关系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古今中外的哲人和智者都试图给出答案。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在法律和道德之间是不可能划上一条泾渭分明的楚汉河界的,它们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发挥着不能彼此相互替代的重要作用。唯有“法律”与“道德”携手,才能真正地达到法治的目的。法德相融,相互渗透与协调,法律适当道德化,道德适时法律化,“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才能营造出一个和谐社会。 关键词:法律;道德;道德法律化;限度;法律道德化 法律和道德是维护社会正常秩序的两大调控手段。自从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来,法律和道德就始终相伴、形影不离,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它们凭借着自身的独有优势规范着人们的言行,推动社会不断进步。 人们习惯借用西方的一句 谚语 “凯撒的归凯撒,上帝的归上帝”来定位道德与法律的关系,认为法律和道德调整着各自的领域。我不反对这种观点,但在法律调整而道德不调整的领域以及道德调整而法律不调整的领域外,还存在一个法律和道德交叉调整的领域。正如博登海默说:“道德和法律代表着不同的规范性的命令,其控制范围部分上是重叠的,道德中有些领域是位于法律管辖范围之外的,而法律中也有些部门几乎是不受道德判断影响的。但是存在着一个具有实质性的法律规范制度,其目的是保证和加强对道德秩序的遵守,而这些道德规范仍是一个社会的健全所必不可少的。”[1]法律是在原始社会的末期随着氏族社会的解体以及私有制和阶级的出现而产生的,换言之,法律与国家的产生同步,而在法律出现之前道德就已经存在了,早在原始社会就有氏族成员一致遵守的氏族习惯和宗教禁忌了;法律是由国家制定和认可的规范,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它通常通过各种法律文书表现出来,而道德主要是人们的一种主观意识,它是导向性的,没有强制力,它存在人们的思想中,无须通过书面文字表达出来;法律调整的只是人们所表现出来的外化的言行,而道德不单单调整人的 言行举止 ,还调整着人们的动机和意识;法律强调权利和义务的对等,“没有无权利的义务,也没有无义务的权利”,这也是法律的核心,而道德强调的是义务本位,它要求我们主动追求真善美,不去计较个人得失。可见,法律和道德产生的条件、表现的形式、调整的范围和具体内容有着明显的区别,因而他们应该有各自单独调整的领域。它们自律的领域是不可以相互干涉和侵蚀的。例如,国家机关的组织形式和规则,司法审判程序等只能由法律调整,而不随地吐痰和不讲粗言秽语之类只能由道德来规范。法律是道德的底线,社会生活中最基本的伦理和道德上升为法律,由国家使用强制力来约束人们遵守和履行。社会生活中最重要和基础的社会关系既是法律调整的对象,也是道德调整的对象;对这类社会关系的破坏既受法律的制裁,也受道德的谴责。在法律规范中我们可以常常看到道德的影子,比方说,在行政法中对行政人员的道德要求,民法中以诚实信用和公序良俗为指导原则。从某个角度看,道德是法律的上位概念,道德的外延要宽于法律,法律所调整的很大一部分可以归入到道德范畴中来。庞德在《法律与道德》一书中提到“刑法不应调整的,交给行政法和民商法;而那些法律不该调整的,就交给当事人的良心和他们的牧师吧!” 有人说“越是文明发达、法制完善健全的国家,其法律中体现的道德规范就越多。可以说一个国家的法制是否完善和健全,主要取决于道德规范纳入法律规则的数量。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在一个法制完善和健全的国家中,法律几乎成为了一部道德规范的汇编。”[2]从中可以看出道德法律化的倾向。所谓道德法律化,主要侧重于立法过程,指的是立法者将一定的道德理念和道德规范或道德规则借助于立法程序法律的、国家意识的形式表现出来并使之规范化、制度化。[3]中西方都不乏道德法律化的例子,较为典型的是中国古代的立法过程。周公制礼,就是将夏商的礼进行整理补充,使礼的规范进一步系统化,礼的原则趋于法律化。“尊尊”、“亲亲”是周礼的基本原则,这种道德性要求成为法律中最重要的内容。礼和刑在性质上是相同的,在适用上是互补的,违礼即是违法,违法即是违礼,出礼入刑。在汉朝,道德法律化又向前迈进了一步,深受汉儒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汉朝的法律中将符合儒家的原则均以法律的形式表现出来。唐朝是礼法结合的鼎盛时期,宗法伦理关系的礼基本上法律化了,“一准乎礼”是对唐律的评价,礼不仅指导法律制定,而且直接入律。因为我国长期处在儒家思想的统治下,所以我们向来重视发挥道德在社会中的作用,也一直存在道德法律化的趋势。 道德法律化有其必要性。我们在现实社会中总会看到一些人明知道德的要求,但其行为却偏与道德相背。一个丧失良知、不知廉耻的人是不会考虑自己行为的道德后果的。这就需要将道德法律化,使人们的“所知”和“所做”一致起来。法律是权力和义务的统一体,而道德偏重于义务,将道德法律化能保障履行了道德义务的人得到相应的权力,当然,权力是可以放弃的,行为人可以做出主动放弃权利的抉择。这样,可以激励更多的人来履行道德义务。“把守法作为一种道德义务”[4]有利于法律的实施。“道德所能调节的社会关系,主要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和对抗性矛盾中非对抗性的行为。”[5]对于人们之间对抗性强、利益冲突激烈的矛盾必须由法律来调整。道德在一些情况下是无能为力的。“道德社会的维护,不仅需要很多人都有道德感,而且还需要所有的人都无条件地这样做。而要做到这一点是很难的。只要一个人或者极少数的人不道德,它就可以摧毁整个社会的道德资源配置制度。”[5]道德对于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只是谴责而没有惩处功能,这显然是不够的,对于犯罪之类的行为需要严厉制裁。正是因为道德本身有不够完美之处,所以我们要“道德法律化。” 道德法律化应该保持在一个合理的限度内,而不是一味地将所有的道德规范都纳入到法律范畴。法律应该是“有所为”和“有所不为”的合理兼容。事实上,法律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适用的,也并非所有的社会问题都可以转化成法律问题的。法律有其自身的缺憾和局限性,这是无法克服和避免的,也正是因为这样,激发了人们不断完善法律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梁启超先生在其《先秦政治思想》一书中就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法律的缺憾:“法律权力的渊源在于国家,一次过度迷信法治主义,便迷信国家权力,结果是自由都被国家吞灭了,此其一;法治主义,总不免机械观,万事都像一个模子里定制出来,妨害个性发展,此其二;逼着人民在法律范围内取巧,成了儒家所谓的‘民免而无耻’,此其三。”将道德都并入法律是不符合人类创设法律的最终目的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道德逐渐凸显出来,被认为对社会是非常重要并且有被经常违反的风险,就有可能吸纳到法律的范畴。反之,某些过去曾被视为不道德的因而需要法律加以禁止的行为,则有可能退出法律领域而转为道德调整。道德法律化是将部分道德赋予法律效力,而哪些道德需归入到法律中取决于人们对行为的认可程度。道德法律化的这个“度”,可以看成是普通社会成员的道德观念所接受和需要的程度,法律对社会成员提出了最基本的要求。整个社会成员的道德水平和个人素养参差不齐,对于道德品质高的人来说,法律的标准过低,对于道德品质低的人来说,法律的标准过高,所以法律要取一个“折中值”。一个人可以忽视道德,但是不可以违反法律。我国现行的《婚姻法》就准确地反映了道德法律化及其限度。我国封建社会实行“一夫一妻多妾”的婚姻制度,重婚是普遍的、道德的、合法的。我们现代社会以男女平等、一夫一妻为道德要求,现行的婚姻法坚持一夫一妻制的原则,明确规定“禁止重婚和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且将重婚作为准予离婚的法定条件及规定了无过错方有请求损害赔偿的权利。可以看出,现行的婚姻法较大程度地吸收现代社会的道德因素,加大了对重婚的惩罚力度,但现行婚姻法并没有把所有的婚外恋的情况都囊括在调整的范围内。婚姻家庭归根到底属于私人领域,还是要感情和亲情维系,法律不宜规定得过于苛刻。又如,有学者曾经提出将“见死不救”纳入刑法中的“杀人罪”的不作为犯罪。见义勇为、舍己为人是一种美德,也是我们一直倡导的主流价值观。每个人都能这么做当然好。但是,我们不能不给一个人选择的权利,如果“救别人”要用自己的性命来换,那么我们起码要有权决定是否要放弃自己的生命。如果法律硬性规定去“救别人”,就是强行用一条性命去换另一条性命,造成了两个生命权实质上的不对等。因而还是将是否“救别人”的问题留给道德来规范,通过社会舆论和社会公德来促使人们做出积极的回应。过分强调道德的法律化很可能导致道德的弱化,而且“国家的财力也不能支撑道德全部法律化之后的执行成本。”[7]法律不能够也不可能完全代替道德。 在道德法律化的同时,我们还要使得法律道德化。法律道德化并非指将法律调整的对象吸收到道德范围内,而是说法律规范中的倡导性的规定和禁止性条文能内化为人们自觉遵守的对象,而非迫于国家的强制力和法律的约束力不得已而为之。道德是法律的升华。法律规范必须以伦理道德为基础,失去伦理道德这个基础,法律规范势必蜕变成立法者的专横意志。解决法律中现存的一些尴尬问题,需要在法律中注入道德的血液,灵活地运用法律,吸取儒家伦理法的合理内核,换言之,道德化的法律要借助于道德的职能。何况人的思想、信仰、私人生活领域等都是法律不能调整的领域,在这些领域加强道德建设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和社会环境。法律道德化不仅有助于公民道德的提高,也是法治目标的实现。法律和道德同属于上层建筑,也都是社会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发展有着巨大推动作用。无论是“道德法律化”还是“法律道德化”都是当今法治社会的亮点,它们从不同的角度迎合法治的需要。 法律和道德的关系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古今中外的哲人和智者都试图给出答案。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在法律和道德之间是不可能划上一条泾渭分明的楚汉河界的,它们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发挥着不能彼此相互替代的重要作用。唯有“法律”与“道德”携手,才能真正地达到法治的目的。法德相融,相互渗透与协调,法律适当道德化,道德适时法律化,“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才能营造出一个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博登海默著.邓正来,姬敬武译.法理学:法哲学及其 方法 .华夏出版社,1987,P386. [2]王一多.道德建设的基本途径.哲学研究,1997年第一期. [3]范进学.论道德法律化与法律道德化.法学评论,1998年第二期. [4]刘云林.论公民守法道德的养成.中州学刊,2003年第二期. [5]罗国杰.伦理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6,P72. [6]王建国.人性的假设与市场经济.经济学茶座,山东人民出版社,2000,P75. [7]郝铁川.道德法律化.检察日报,1999-11-24.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道德与法律相关的思修论文
人之立身,所贵者在德。在我们当今以德治国、依法治国的形势下,发扬助人为乐,扶贫助困,爱护公物,保护环境的社会公德更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 但是在高度发达的现在社会里,不注重社会公德的人却比比皆是。在一些景区,很多游人都嫌麻烦,随手把垃圾丢在地上;一些居民区的居民们习惯地将垃圾弃在马路旁,他们想反正有清洁工打扫,又何必多此一举呢!假如,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抱着这样的态度,那么我们的社会还能美好吗?我们还能在这样的社会里生活吗?还记得这么一个事实:有一个城市的一个负责某条街道的清洁工生病请假了三天,结果,街道旁,;垃圾堆积如山,发出阵阵臭气!这可真叫我们心寒。我想只要每人都能自觉那么一点,我们就会拥有整洁的环境,也可呼吸到新鲜的空气,而不是污浊的空气,臭臭的垃圾。 如果每一个企业如果都能改善废水处理和废气污染,他们就不仅会获得大家的信任,而且产品也畅销。如果发扬社会公德已蔚然成风,我们的祖国定会是人们互帮互助,生活美满幸福,环境整洁清新,风景优美怡人的国家。 从现在开始,大家弯下腰捡一点垃圾,伸出手帮助一下弱小,只要发挥这么一点公德心,我们的明天定会更美好本文地址:
我找了好多处,,没有合并就全给你了,,你自己加工加工吧人之立身,所贵者在德。在我们当今以德治国、依法治国的形势下,发扬助人为乐,扶贫助困,爱护公物,保护环境的社会公德更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 但是在高度发达的现在社会里,不注重社会公德的人却比比皆是。在一些景区,很多游人都嫌麻烦,随手把垃圾丢在地上;一些居民区的居民们习惯地将垃圾弃在马路旁,他们想反正有清洁工打扫,又何必多此一举呢!假如,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抱着这样的态度,那么我们的社会还能美好吗?我们还能在这样的社会里生活吗?还记得这么一个事实:有一个城市的一个负责某条街道的清洁工生病请假了三天,结果,街道旁,;垃圾堆积如山,发出阵阵臭气!这可真叫我们心寒。我想只要每人都能自觉那么一点,我们就会拥有整洁的环境,也可呼吸到新鲜的空气,而不是污浊的空气,臭臭的垃圾。 如果每一个企业如果都能改善废水处理和废气污染,他们就不仅会获得大家的信任,而且产品也畅销。如果发扬社会公德已蔚然成风,我们的祖国定会是人们互帮互助,生活美满幸福,环境整洁清新,风景优美怡人的国家。 从现在开始,大家弯下腰捡一点垃圾,伸出手帮助一下弱小,只要发挥这么一点公德心,我们的明天定会更美好清晨,人们在这呼啸的寒风的急促催使下,经不住那急切探乡的深情的呼唤,在这天寒地冻的日子里,车站里熙熙攘攘地挤满了一个个回乡心切的叔叔阿姨,一颗颗火热的赤子之心在任何一处角落都无时无刻不在强烈地跳动着。而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在“母子上车处”的地方竟出现了一道令人目瞪口呆的独特风景。 几位身强力壮、满脸清闲的大男人有“规矩”地站在“母子上车处”,这个显人耳目、清晰可见的牌子下,有的悠闲地闭目养神,有的则慌张地漠视前方。而真正的主人——妇女与小孩则如被遗弃的小猫,双脚像套了铅似的,立在牌子外边喝着西北风,心中的怒气,委屈之火在明亮的眼睛中燃烧;手中的婴儿则眼睛红肿,眼眶饱和的眼泪,有如夏天早晨花瓣上的露珠,那么轻轻一碰就会掉下来似的。那几位“文盲”却仍旧视而不见、置之不理,任赁虚伪与公德心在心海“搏斗”,任凭愤怒、无奈的目光如魔鬼缠绵身似的,搅得自己心神不宁! 难道这些青年真的是目不识丁、以这几个大字“素不相识”?显而易见,他们各个身穿丰厚的外袍,脚套华贵、名牌的皮鞋,一看一定是博学多才的达官贵人。而那对母子,却衣着单薄,冷得鼻青脸肿、面红耳赤……然而,这些假文盲却对那极为醒目的站牌视若无睹,对那名副其实的母子不闻不问?要知道,他们不仅占据了这个小小的位置,同时也抹黑了自己的公德心呀! 常言道:“勿以恶小而为之。”社会上,有多少人戴着“假文盲”的头号到处逍遥法外、胡作非为。这种行为则数不胜数,瞧!那刻着“爱护花草、人人有现”的牌子下为何是一枝枝被折断了的枯草?那“保护环境”这几个金灿灿的大字下,为何是一堆发臭的纸屑?那……难道这就是中国人的公德心吗?再想想,社会上那些有钱人,仗着位高权重,就高高在上,一脸“安闲”如“鄙夷”,而无钱人,则要满天大汗呐喊?因为有钱,就可傲慢无礼、目中无人?要知道,“一屋不扫,可以扫天下?”寒风如千万根钢针般刺骨,使人感到一阵阵冷清。此时的我,盼望下一场大雨,去冲醒人们的脑海,同时冲来社会的新道德、新风尚,迎来人们的公德心。我坚信“大雨”一定会来的! 回答人的补充 2009-10-08 15:52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发展和社会主义法制制度的逐步建立及完善,社会对个人的要求越来越高,法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依法办事,已成为人们的共同信念。一个国家的法律体制完善与否也日益成为衡量这个国家现代化程度高低的标志。我国法律法规也日趋完善,只要留意不难发现我们身边无处不存在法律的气息。《未成年人保护法》、《教育法》、《教师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现代社会是一个法制社会,作为一名青少年要学习法律知识,学法才能知法,知法才能守法,知法才能用法,知法才能护法,只有全体人民的法制意识加强了,才能实行依法治国,我们的国家才能不断强大。然而,根据管家有关数据表明:我国青少年犯罪率呈大幅度增长趋势,可见增强法律意识、提高法制观念对我们来说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青少年违法犯罪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法律意识淡薄、受社会不良习气的影响。比如在社会不讲社会公德,惹事生非、打架斗殴、偷窃敲诈。在学校不遵守中学生守则、违反校纪校规。这些青少年学生虽然也知道自己所作所为是违法违纪的,但他们无法真心地体会到事态的严重性。因此校园中违纪的现象屡见不鲜。有的同学认为违纪与违法是两码事,违反校规校纪大不了被老师批评,没什么大不了的,殊不知习惯成自然,违纪就会逐步成违法,以后到社会就有可能作为法的事。有的同学认为如今是追求个性化的社会,如果被学校这个规那个矩束缚,不利于自己发展,作了违纪的事才能体现自己的潇洒,但是,设想一下,如果学校没有了校规校纪,那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如何保障?一个从小没有遵纪守法的意识与习惯的人,长大了很难说他能成为一个守法的公民。 有人说“掌握电子计算机应用技术是跨入21世纪的名片,而具备法律知识和法制观念才是跨入21世纪的通行证”。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共同意志的体现,是促进生产力发展,实现人民民主专政的工具,它的根本任务是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现。公民的生活离不开法律,学法才能明确哪些是可以做或必须做的,哪些是不该做或禁止做的,用法律来规范自己的行为,维护自身和他人的合法权益。青少年学习法律知识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四化建设的生力军。青少年学法、知法、守法的状况如何对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关系极大,青少年要通过学习法律知识,接受法制教育逐步把自己培养成四有新人。青少年学习法律知识是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广大青少年都想成为有用之才,而要成才首先必须健康的成长。由于青少年年龄小,阅历浅,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易受不良风气的影响,青少年容易冲动,特别是当自尊心受到伤害或自己的利益与他人利益发生冲突时,容易失去理智,导致违法犯罪。因此,为了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预防和减少犯罪,就需要对青少年进行正面的法制教育,正确引导、让他们能懂法、守法、自觉约束自己的言行,养成守法习惯,培养守法意识,提高守法能力。青少年学习法律知识是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的需要。维护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是法律赋予公民的权利,要运用好这个权利,只有学法懂法,才能认清和揭露违法犯罪行为。遵纪守法,学法护法是一种被人们公认的美德。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校有校纪,遵纪是守法的基础,青少年时代是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黄金时代,我们青少年学生要认真学习《中学生守则》、遵守校纪校规,遵纪守法,严以律己,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自强、自尊、自重、自爱,争当一个文明的新时代青少年。《谈社会公德》写作题材把社会公德教育作为德育的基础 工程社会公德是指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逐步积累起来的全体社会成员必须共同遵守的、简单的、最起码的公共生活准则。它的使命是保护人们的公共生活,防止影响和威协人们公共生活的现象发生。遵守社会公德是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的应尽的义务。学校以育人为根本目的就应当把社会公德教育作为德育的基础工程,常抓不懈。 对广大青少年学生进行社会公德教育,要不断探索和寻求教育的最佳途径。 采取正面灌输和自我教育相结合,规范教育与环境教育相结合,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的措施,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1、正面灌输和自我教育相结合 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社会公德教育,首先必须使青少年学生弄清什么是社会公德,其内容、性质、范围如何,然后再弄清为什么要遵守社会公德,怎样执行社会公德。只有这样,才能使青少年知道在遵守社会公德方面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教育上可以采取正面灌输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做法。 首先大力加强对学生尤其是新生的《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礼仪常规》教育,并制订了《一日常规》《宿舍文明公约》《班级卫生标准》《卫生区卫生标准》《食堂就餐文明公约》等一系列制度公约,因为这些“守则”“公约”中就包含看社会公德的各个方面,用这些“守则”“公约”来规范学生的行为,其实就是在进行社会公德教育。其次,通过社会公德系列主题班会对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的社会公德教育,强调遵守社会公德,做文明学生、文明公民的重要意义,提高学生对社会公德的认识。第三,在政治课教学中,我们把社会公德教育纳入教学计划,把传授知识同陶冶情操,养成良好的社会公德行为习惯结合起来,不仅丰富了政治课的内容,也从理论上向学生指出了遵守社会公德的必要性。 2、规范教育与环境教育相结合 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公德教育光靠正面说教,理论灌输是不够的,在学校里,教师的表率作用有着无形的教育功能,学校优美环境的营造也对学生起着无形的规范作用,这就要在规范教育的同时,结合环境教育。 教师不仅是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者,同时也是精神文明的传播者,在学生的眼中,教师不仅是知识的化身,也是眼前现实中的行动榜样。因此,我们大力加强教职工的师德教育,使全体教职工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素质,在上课、办公、社交以及日常生活等场合,言语文明,行为端正,热情关怀学生,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从而德高为范,对学生产生很好的示范性和强烈的感召力。 学校通过加大投入,绿化、美化校园,努力创造优美、雅静、宜人的育人环境,团委会、少先队通过组织学生建立以班级为单位的“护绿小组”,积极参与学校的绿化活动,培养学生日觉保护环境的社会公德。优美的自然环境教育,不仅陶冶了学生的性情,净化学生的心灵,起到于无声处育桃李的教育功能,而且激发学生强烈的保护环境意识。 3、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 对学生进行社会公德教育,仅靠学校教育这一主阵地是不够的,家庭、社会这些校外力量不容忽视,因此,学校在社会公德教育上努力调动社会力量开展教育活动。 一是调动家庭力量,?我校以年级为单位,每学年家长学校都要举办1-2期的专题学习,通过家长学校促进家长家庭行为优化,以良好的家庭环境影响学生,并通过建立“家庭·学校联系卡”制度,全面了解学生在家庭里的表现,如孝敬父母、珍惜劳动成果,参加家务劳动等方面的表现,促进学生社会公德的养成。 二是各界参与。我校通过建立“三结合”委员会,邀请“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同志参与学校管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齐抓共管,共同做好社会公德教育。比如邀请离退休老同志作有关报告,请公检法系统同志作普法讲座,介绍不遵守社会公德的反面教训,从反面对学生敲响警钟,等等。
论文主题围绕培养“社会公德意识”进行,提及培养的目的、意义及必要性等内容。
社会公德状况为衡量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是展示国家形象的重要窗口。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把社会公德建设作为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一个着力点,鼓励人们在社会上做一个好公民。
新时代的社会公德建设要不断寻找破解社会公德治理难题的新思路。其中,重视树立和培养公民的责任心、羞耻心、同情心,对于推动全民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一个新高度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社会公德看起来事小,但不辞“小善”才能成大德。
正如总书记在给“郭明义爱心团队”的回信中指出:“积小善为大善,善莫大焉。当有人需要帮助时,大家搭把手、出份力,社会将变得更加美好。”同样,“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如果我们不共同抵制突破公序良俗底线、妨害人民幸福生活、伤害国家尊严和民族感情的事,每个人的切身利益最终也会受到损害。
扩展资料:
社会公德意识培养的相关要求规定:
1、加强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必须坚持提升道德认知与推动道德实践相结合,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对个人而言,激发“见善如渴,闻恶如聋”的意愿,增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行动力,就能成为一个“精神富有”的人,成为一个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人。
2、推动践行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鼓励人们在社会上做一个好公民。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社会公德建设应注重培养公民的“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