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 一战二战思考小论文模板图片

一战二战思考小论文模板图片

发布时间:

一战二战思考小论文模板图片

自己弄吧,印象还深些,何况课本上的东西和我知道的有些差别了。无非就是起因经过和结果,分析的时候联系一下政治经济军事因素。再把重要会议和参加人物以及最后达成的协议,个别事件就是萨拉热窝事件,九一八事变和七七事变。具体的作战倒没什么,一战的三大会战,尼德兰海战,二战就是斯大林格勒战役,阿拉曼战役,诺曼底登陆,偷袭珍珠港和中途岛战役。把这些弄懂了就行了。

一、个人介绍

我本科来自山西大学,今年报考的是法大刑法专业,是法研高端班的学员,考研初试成绩389分,政治67分、英语72分、专业课一120 分、专业课二130分,复试分,总成绩 分。

二、择校原因

报考学校和专业的选择应该是考研之路的起点,因为与高考时全国统考不同,研究生考试的专业试题因学校和专业的不同差距会非常大,所以说准备考研,首先要确定好报考学校和专业,然后才能有的放矢。我认为在选择学校过程中主要应贯彻自量原则,也就是根据自己的能力和意志力情况来选择相应难得的学校。大多数考生对于个人意志的把握一般较为准确,但在对个人能力(智力)的判断时经常会出现一个误区-以大学本科时期的考试成绩作为主要判断标准。

而本人认为本科期间的考试成绩只能反映一名学生的笔记水平,要评价自己的实力应该根据自初中甚至小学以来方方面面的表现,不能仅以本科期间的学习成绩作为主要的评判标准。例如我们系考研成功的80%都是本班排名4-10位的学生,而那些名列前茅的学生则往往因为平时学习成绩造成的错觉报考了或热门大学,结果十有八九无功而返!

三、初试复习

(一)专业课

如果说公共课是考上研究生的门槛,那么专业课才是斩获佳绩的杀手锏。对比两年专业课的成绩,其实可以说一战的失败就是败在专业课上。与考上的同学相比,一战公共课的分数不低,与他们拉开差距的其实就是专业课。那么专业课成绩如何提高?

1、专业课的背诵

如果深究专业课分数低的原因,主要是在于背的少。一是背的内容少,二是背的次数少。背的内容少是指我一战的时候因为参加司法考试的原因,考研是10月份才真正开始,备战的时间只有不到3个月,当时自己感觉时间紧张,选择了一些薄的专业课资料,结果就是遗漏了大量的内容,考试的时候发现有好几道大题和选择题的内容从未见到过,因而专业课成绩低从一开始似乎就已经注定了。

背的次数少是指我的背诵工作开始的晚,直到11月份才正式开始,虽然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尽快地掌握专业课选择了薄的资料,但是在短时间内也仅仅将薄资料背诵了不到三遍,一些内容没能很好掌握,在考试的时候看到熟悉的题目却难以准确还原出来。因而,对于专业课,我认为决胜的法宝其实就是一个字背。当然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背,前期一点要掌握好知识点,不能上来就背诵。背的全面,背的精确,反复背,背的熟练。

2、在理解的基础上背

说在理解的基础上背,其实这一点对于大多数法本的同学来说不难。毕竟经过三年的专业教育,对法律术语和法理的理解有了一定的功底,但是也不能因此轻视对专业课的理解,对内容不加揣摩胡乱背一通。

先说一战的同学,我的建议是在前期备战过程中听一些老师的课程,保证自己对内容的理解不出偏差。我在备考的过程中也听过许多老师的课程。法硕考试不同于司法考试(法律职业资格考试),不仅考查的形式不同,法硕考试不仅考选择和案例,还考简答和论述,而且法硕考查知识的角度和知识本身也不同,比如司法考试喜欢考多种学说,而法硕只考单一的理论。我不清楚法硕考试的考查的难度,同时也为了避免受到司法考试的思考方式的影响,所以基本上各科都拿着讲义听了一遍,通过听老师们的课程,逐渐明白了法硕考试的情况,也为二战的备考在知识理解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这里也向大家推荐几位老师:

民法我听过华成法硕杨烁老师的课,杨烁老师都讲得比较详细到位,尤其是对于一些新修改的内容。去年出台了民法总则,针对这部分内容我也跟着杨烁老师进行了学习。

法理听过华成法硕李彬老师的课程,李彬老师讲课精准简练,通俗易懂,因而适合觉得法理枯燥深奥的同学听,也适合后期抓重点复习。

宪法和法制史我听过华成法硕两位老师的课,两位老师的法制史讲得尤其好,听一遍下来能够基本把握法制史的脉络和体系,因为司法考试中法制史基本不讲,所以非常推荐大家听一下华成法硕法制史的课程,法制史学好了非常容易得分。

对于二战的同学多看书籍,要分析自己一战失利的原因,如果是因为没能将专业课的知识进行很好的理解,更加建议多听课程,避免对专业课知识存有疑问。

在看书的过程中,大家可以对一些知识点进行了归纳整理,比如民法担保物权一章中的抵押权、质权、留置权,可以将三者按照含义、特征、设立、效力、实现等归纳整理进行对比记忆,这样的好处就是既可以避免混淆又可以将分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当然,归纳整理这个过程也可以在后期的背诵中进行,边背边整理,也可以缓解整日背诵的无趣。

3、要背的全面

说背的全面,是指选择内容全面的资料,同时在背诵的时候切勿偷懒、投机,自认为某些内容不会考,自己给自己划范围、划重点。血淋淋的教训是一战的时候选择的资料简单,考试时发现仅仅综合一张卷就有“法律全球化的主要表现”、“十恶罪刑罚的特点”等两道主观题并未包含在使用的资料中,再加上自认为2019年已经考过简答题的“法律论证的正当性标准”这一知识点不会再考,却赫然出现在2020年的法理分析题中,未战就已经有近30分“拱手相让”,失败又怎么能够避免。像我这样的教训不在少数,可以问一下周边的同学,2018年民法题目“论述我国民法中的绿色原则”难倒了多少英雄豪杰,不是不会而是因为觉得简单而忽略。所以,对于时间比较充足的同学,我还是建议大家选择全面的资料,在对内容理解掌握之后,背诵的时候前期使用高教版的《考试分析(非法学)》(以下简称“分析”)。

这里解释一下,考试分析目前没有法学版,但非法学版的分析的知识点与法学版的考试大纲所要求掌握的知识点是一样的,法本的同学可以放心使用。由于《考试分析(非法学)》一书中刑法分则的内容极其有限,因而可以使用华成法硕老师的刑法分则基础班或强化班的讲义,这样才足以应对考试。拿到分析进行背诵时就要一字一句进行(除了一些辅助性的例子和引用),尤其是书中标有序号的内容,这样才不会有遗漏。后期如果时间比较紧,可以使用华成法硕主编的主观题背诵或者是使用华成法硕冲刺班和主观题班的课程讲义,这样可以最大可能的抓住重点,同时减轻背诵的负担。

4、要背的精确

说背的精确,一是指法硕的背诵不像学硕那样只要记住大概意思到时候发挥扩展即可,法硕考试得分的诀窍简单粗暴,答题时越是接近分析的原文,就越容易得分,这就要求我们尽可能精确记忆分析上的内容,尤其是关键词句,分析上的某某某的要件有三点,背的时候就按三点背,写的时候就按三点写;分析上说“权力制衡”就不要背成“权力分立”,对于法条原文,更是要尽可能一字不差精确背记。二是指背诵的时候不要将内容弄混淆,精确区分“继续犯的特征”与“连续犯的特征”、“诉讼时效的中止”与“诉讼时效的中断”“司法法治原则”和“法治的基本原则”、“1923年《中华民国宪法》”和“1946年《中华民国宪法》”等内容,不要小瞧这些内容对你的迷惑力,2018年考研法理学一道简答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惹得多少人写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10分在眨眼之间就消失不见。因而在平时的背诵中要多加注意,发现有混淆的情况,及时区分。

5、要反复背,背的熟练

说反复背,背的熟练,是说不要以为450页的考试分析可以轻易拿下,那种背了今天的内容忘了昨天的内容,背到民法忘了刑法的感觉真的让人煎熬。能把450页的内容悉数掌握,滚瓜烂熟,可以惊为天人。当然我们也不需要达到那种程度,只要能把分析百分之八九十的内容予以掌握就足以应对考试,而这掌握百分之八九十没有背上个五六遍也是难以企及的,因而要反复背诵,早开始背,才能背的熟练。今年我从8月10号开始背诵,前期每个月背一遍,到12月10号左右完成4遍,之后结合法硕联盟论坛以及华成法硕出的主观题背诵和押题,又背了2遍,直到考试前,能够比较熟练的准确复述绝大多数知识点,但依然未能对一些细小的知识点准确记忆,可见四个半月的时间背诵仍然是有所不足的,当然也可能是我记忆力不是很强的原因,所以如果大家没有超群的记忆力,还是及早开始背诵为好。上次看法硕联盟论坛的2019年书籍推荐,好像是华成法硕今年会把主观题背诵出版了,往年他们都是免费提供了电子版。最后说一些背诵的方法。

首先是看关于犯罪学,整体的背诵方法。背诵的方法我认为有两种,一种是越背越少,一种是越背越多。越背越少是说从一开始就背书上所有的内容而后期只背框架或关键词句,以刑法中法律上的认识错误这一知识点为例,一开始背书上所有的文字(除了一些举例和引用),而后期只背“1.假想非罪,2.假想犯罪,3行为人对自己犯罪行为的罪名和罪行轻重发生误解”等关键词句,这样的好处是前期有助于理解知识点,后期有助于减少背记压力,当然后期遗忘会比较多,但到考场上对于关键词句之外的内容根据理解展开即可。越背越多正好与之相反:一开始只背框架和关键词句,后期再逐渐丰富内容,往框架中填充血肉,这样的好处是前期有助于建立框架,后期根据框架记忆内容,更加到位,当然后期的背记量比较大,需要合理安排时间,这两种方法我和我同学都用过,我比较喜欢第一种,我同学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运用第二种方法专业课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可见哪种方法好也因人而异。

其次是一种小的背诵技巧:学习老师的背诵口诀或者自己编口诀。这种技巧比较适合法理、宪法、法制史这样记忆性内容碎小的学科,举些例子,法律部门的划分原则可以简单记忆为:主(主次原则)、客(客观原则)、合(合目的性原则)、适(适当平衡原则)、稳定(相对稳定原则)、发展(辩证发展原则);中国宪法的修改步骤可以记忆为:常委五一提修宪,通过只需三两天(宪法中陈璐琼老师总结了大量的背诵口诀,值得学习);《北齐律》的特点可以记忆为:12名武士,简单概括北齐律12篇法典体例(12)、首创《名例律》(名)、确定死流徒杖鞭五刑(武,谐音五)、确立重罪十条(士,谐音十)等四个特点。当然,口诀记忆的方法也适用于民刑科目,只要自己感觉学习老师的口诀或者自己编写口诀对记忆内容有帮助,就可以采用这种方法。反之,如果认为记口诀还不如直接背内容来得直接,背的快,那不用口诀也罢。要注意的是口诀记忆只能起到辅助性的作用,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用口诀记忆,该踏踏实实背记的内容千万不可偷懒。

英语

1、单词:如果背考研必背5500词有困难或无法坚持,可以直接背主流英语老师整理出来的必考单词,大约只有1000-2000多个。掌握必考词汇足以应对考研试题,把时间浪费在一些根本不会考察的“长+丑”单词,不如把最为重点的多背几遍。

2、长难句:建议根据自己的基础选择长难句的课程,书籍看一看长难句解密。无论是什么样基础的同学,都最好先巩固一下长难句的内容。因为语法不是大学英语学习的重点,一些高中习得的英语知识大概率已经印象不深了。我们啃啃高中的基础,或许也可以取得不错的正确率,但这种正确率是不稳定的。在考场上时间紧张,如若文章难度增加,没有较好的长难句基础很容易思维混乱。

3、阅读:阅读课程非常推荐唐迟老师的课。建议在听课的过程中仔细做好笔记,把老师讲授的答题思路进行记录和整理,早日熟悉考研阅读的考察模式和答案命制特点。

4、作文:作文课程推荐石雷鹏老师+潘赟老师。在7、8月份我用吃饭的时间就把石老师的作文课刷完了。老师非常幽默且除了前两节方法论课,课长为一个小时,二倍速正好是一顿饭的时间且非常下饭。他的方法是大小作文各一套模板以应对所有题目,我认为非常实用。在复习的冲刺阶段,建议大家学习潘老师的9宫格方法。同时,她的押题文章在考前可以反复阅读,压中题很难,但其中的写作思路非常值得学习。

5、完形填空:不要放弃完形填空。两年完形题目难度大大降低,早年的非常困难,错一半应该是大多数考生的常态。最低限度的准备应是把历年真题中选项出现的词汇全部掌握。同时,完形题目非常注重逻辑性,学会识别因果、让步等关系,分数会得到明显提升。

政治

1、强化课程:建议听徐涛老师的马原课程。即使哲学和科学社会主义部分听其他老师的课,政治经济学也一定要听徐老师的课,因为他是有经济学背景的,市面上没有老师比他讲得清楚。史纲、毛中特建议听腿姐的。因为腿姐的研究重点就是这部分。另外,个人认为徐涛老师的毛中特部分与时事政治结合得不是很密切,和考试趋势不是很一致。

2、冲刺训练:

(1)选择题:肖8、肖4的选择题都要全面掌握。2022年已经具有了反押题趋势,很多选择题不是肖4里面的,而在肖8里面。我后期做肖4选择题均分在45以上,但今年考场只得了41分。根据考题趋势,肖4、肖8的选择题同等重要。另提醒,如果肖8肖4第一遍做选择题正确率不高,千万不要气馁。因为那些题目多为时事政治,不是我们没有掌握,是前期压根没有重点学习过。建议听腿姐的冲刺课程,其对时事政治的整理非常条理且全面。

(2)分析题:不建议一直看着肖4死背,也须重视答题思路。肖4的重点题目是必须掌握的,但拥有答题的思路和方法会让你事半功倍。马哲的思路可以使用知行师兄传授的经验,其他部分的思路建议听腿姐的分析题课程。

四、复试

我认为,复试是最考验大家信息差的,应当注意考察范围、相关论文和考察程序。

首先,考察范围。我在复试复习初期也较为迷茫,不知道复试要考察哪些科目、哪些问题。机构在复试阶段为我们安排了专业的辅导,了解了复试的考察范围。

其次,论文方面。我认为复试不同于初试,如果仅就基础知识作答恐怕成绩不会很理想,应当就热点话题(如21年民诉法修正案)和前段所述的考察重点通过查阅相关论文的方式进行深度拓展,机构提供了学界大佬们近年来的期刊论文,大大降低了期刊检索的压力,同时要注意如果复试真的考察到的话是需要考生口述出来的,必须要就论文进行逻辑整合然后系统背诵。

最后,考察程序。可能考生们最陌生的就是复试的考察程序,生怕因为不熟悉考试流程而使得一年的努力付之东流,因此机构为我们提供了数次模拟考试,在每位考生结束后进行专业课和英语的点评,极大地提高了我对复试流程的熟悉程度和自信心,这使得我在复试过程中没那么怯场或者紧张,取得了相对不错的成绩。

五、结语

考研的复习的时间跨度很长,也很辛苦,请大家一定在复习初期就养成制定计划的习惯,不要以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心态上也要保持一颗平常心,切忌虎头蛇尾,每天完成既定计划后,可以适当的放松打打游戏或锻炼身体,保证身心健康学习才能长足进步。最后祝大家能够心想事成、圆梦法大!

第一次世界大战(简称一战,1914年8月—1918年11月)是一场主要发生在欧洲但波及到全世界的世界大战。当时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卷入了这场战争。 战争过程主要是同盟国(Triple Alliance)和协约国(Triple Entente)之间的战斗。 德意志帝国和奥匈帝国是同盟国,英国、法国、意大利、俄罗斯帝国和塞尔维亚是协约国。在1914年至1918年期间,很多在亚洲、欧洲和美洲的国家都加入了协约国。战场主要在欧洲。值得注意的是意大利虽是同盟国,但是后来英国、法国及俄国与意大利签订密约,承诺给予意大利某些土地,结果意大利加入了协约国对抗同盟国。 这场战争是欧洲历史上破坏性最强的战争之一。大约有65,000,000人参战,10,000,000人失去了生命,20,000,000人受伤。 战争的导火索是1914年6月的萨拉热窝事件,战线主要分为东线(俄国对德奥作战),西线(英法比对德作战)和南线(又称巴尔干战线,塞尔维亚对奥匈帝国作战)。其中西线最惨烈,著名的战役有马恩河战役、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二战1936年,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商定了《反共产国际协定》。形成了“柏林—罗马—东京轴心”。一年后,意大利加入了这一协定,德,意,日三国轴心正式形成。为了接着征服苏联,英国,美国,希特勒策划了《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在1940年,9月7日,在柏林签定完毕。1941年,6月22日,凌晨,德国入侵了苏联,苏德战争爆发。1941年,12月7日,日本突袭了珍珠港,美国决定严惩日本。同年二战全面爆发。

一、二战的转折点

太平洋战场转折点是中途岛战役;北非是阿拉曼战役;苏德战场是斯大林格勒战役

二、罗斯福新政的背景,影响和评价

1、大危机给美国以空前严重的打击。

2、时任总统的胡佛及其政府仍奉行自由放任的传统经济政策,使危机迟迟得不到解决。

3、在1932年大选中,罗斯福以“新政”为口号击败在任总统胡佛,于1933年3月就任总统。

三、绥靖政策影响

1、法西斯侵略日益膨胀,加速了二战的全面爆发。

2、削弱了反法西斯力量。

四、雅尔塔体制

美、苏、英三大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为了各自的利益,就如何结束战争、处理战争遗留问题以及维护世界和平等问题,通过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所达成的一系列谅解协议。

扩展资料:

1、三国同盟

19世纪七八十年代,德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建立了针对俄罗斯帝国和法国的三国同盟,1879年,在俾斯麦的推动下,德奥签署了“同盟条约”,这个条约具有明显的反俄性质。后来,由于意大利在同法国争夺突尼斯的斗争中失败,俾斯麦趁机拉拢意大利,共同对付法国。1882年,德、奥、意三国签署了“同盟条约”,三国同盟正式建立。德国成为三国同盟的核心。

2、三国协约

为了对付“三国同盟”,1892年,法国和俄罗斯帝国达成了军事协议,它规定一旦法国遭到德国或是德国支持的意大利的进攻,俄国将以全部军事力量进攻德国,一旦俄国遭到德国或是德国支持的奥匈帝国的进攻,法国应以全部的军事力量来进攻德国。俄法同盟形成后,欧洲开始出现两大军事集团对峙的局面。

它也是向三国协约方向推进的第一步。随着英德矛盾发展成为帝国主义之间的主要矛盾,英国调整同法国、俄国的关系,在1904年和1907年分别签署英法协约和英俄协约,三国协约的建立,使欧洲两大军事集团最终形成。

一战二战小论文模板

太长了,不想抄

简论二战对战后世界的影响20世纪30年代,英法美等国奉行绥靖政策,主要执行者是英法,而美国的“中立”,实质也是绥靖。然而绥靖政策,使全人类蒙受了巨大的灾难。一、绥靖政策的基本概念绥靖政策,也称姑息政策。一种对侵略不加抵制,姑息纵容,退让屈服,以牺牲别国为代价,同侵略者勾结和妥协的政策。二、绥靖政策的具体表现(经济和军事)军事实力的加强需以经济,特别是军事工业的发展为基础。英、美、法本来可以通过经济手段抑制与打击侵略者,然而由于经济上推行绥靖主义,倒是以原料、资金、技术、装备与武器武装了轴心国家,支持了侵略战争。1924—1930年间,流入德国的以美、英为主体的外国资本约计300亿马克,占同时期德国工业工业投资的1/2,工业固定资本的2/3。借助于外国资本的大量流入,德国恢复其第二工业强国的地位,为后来军国主义的复活奠定物质基础。1934年,当希特勒缺乏外汇以资助进口时,英、德签订了协议,规定德国每购买55英镑的英国货,英国便向德国购买100英镑的货物并以现金支付。据称仅由于这笔交易,德国至少得到一亿英镑的外汇用以进口战略物资。1934—1935年后,美、英两国除同意德国停止外债的尝还外,还通过各种渠道向德国输出资金。自1937年到1940年,美国输至日本物资总额共亿美元,其中军用物资总值占亿美元。经济上的绥靖主义培植了战争的祸患,准备了战争的温床。而体现在军事上则表现为:1931年“九一八事变”,容忍日本侵略中国东北。1935年3月容忍希特勒重整军备。1935年8月美国通过中立法。1935年10月容忍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1936年3月放任希特勒武装进占莱茵区。1936年8月对德、意武装干涉西班牙采取“不干涉”政策。1937年7月纵容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此后又策划太平洋国际会议,阴谋出卖中国,同日本妥协。1938年3月默许希特勒兼并奥地利。这些都是绥靖政策的例证。最典型的体现则是1938年9月的慕尼黑会议和《慕尼黑协定》。英、法及幕后它们支持的美国,妄图以牺牲捷克斯洛伐克为代价,在欧洲实现“普遍绥靖”,求得“一代人的和平”,实质上是推动德国进攻苏联。三、绥靖政策推行的原因首先,绥靖政策是英法在其实力日益衰退的情况下,为维护霸权地位所采取的策略。英国推行绥靖政策的根本原因是处于经济大危机年代。英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遭受严重损失,战后经济恢复非常缓慢。二三十年代,英国历届政府都把主要精力放在解决经济问题上,把重整军备看作是恢复经济的障碍,企图以没有实力为后盾的外交政策,达到保住霸主地位的目的。法国由于和德国毗邻,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一度保持军备和对德国实行强硬政策。但法国的经济一直处于衰退之中。相对稳定时期发展有限,30年代的经济危机持续时间又特别长,经济形势十分严峻。同时法国的政局也不稳定,内阁更替频繁,使得对外政策难以保持坚定性和连续性。总之,英法的颓势是其推行绥靖政策的物质基础。 其次,绥靖政策的推行是和当时两种社会制度共存这一时代背景有密切关系的。十月革命后,国际关系中开始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的对立和斗争。英美法等西方国家为阻止苏联的影响,把德国当作反布尔什维主义的屏障。当德国建立法西斯政权,进而撕毁凡尔赛和约对外扩张时,英法竭力把这股祸水引向东方。战前英法坐视德国吞并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美国对英法的政策是支持的),目的是让德军东移,接近苏联,以使苏德两国发生冲突。而当德国向东进攻波兰,美英法统治集团希望德军继续向东,他们希望,随着将德国与苏联隔开的地理障碍──波兰的消失,仇恨社会主义苏联的德国最终能攻向苏联。当德国已经在欧洲大陆燃起了战争大火时,美英法仍然希望这场大火只燃向东方而不燃向西方。第三,绥靖政策的推行,同当时西方普遍流行的社会思潮也有很大关系。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残酷景象给欧美各国留下惨痛的记忆,因此,战后和平主义思想、厌战畏战情绪相当盛行,在法国尤其严重。英法等国的统治者既受和平主义思潮的影响和制约,又是这一思潮的推行者,绥靖政策只是他们推行这一思潮的产物。 四、绥靖政策的历史教训历史证明,绥靖政策是一种纵容战争、挑拨战争、扩大战争的政策。它无法满足法西斯国家的侵略野心,却鼓励了侵略者冒险,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对绥靖主义作出的最严厉的批判。二战爆发,便宣告绥靖主义彻底失败。战争进行的6年中,人员死亡达5000多万,直接财产损失高达3000亿美元以上。回眸那段不堪回首的岁月,有许多经验教训值得我们汲取,而最重要的一条,便是大战爆发前后英法美对法西斯国家采取的绥靖政策,给全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绥靖政策的推行,助长了法西斯势力的侵略气焰。希特勒得寸进尺。意大利则跟在德国后面获利不少。日本在亚洲犯下滔天罪行。这些侵略分子之所以为所欲为,得“益”于其他大国的姑息、纵容。绥靖政策的推行,使大战爆发时间提前、规模扩大。至二战全面爆发前夕,德国在欧洲,意大利在欧洲与非洲,日本在亚洲,已经侵占了不少国家的领土和资源。战争爆发前一年的时间内,英国、法国仍然认为纳粹德国在未来的两三年内不会发动战争。1939年9月,二战全面爆发,德意日通过已横征暴敛来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对战争时间的提前以及战争规模的扩大,无疑起到了巨大的支撑作用。绥靖政策的推行,推迟了反法西斯力量的形成。英法美有着各自的盘算,最初无法交汇到一起。造成直接的后果便是:德军“闪击”欧洲,而英国遭受“不列颠空袭”、法国败降,一时间反侵略力量散沙一盘,无法遏制侵略者的作为。直到大战打响,才匆匆展开联盟动作。事实证明:大国的忍气吞声,并没有赢得哪怕是短暂的时间,强军备战的设想如同泡影般地破灭了。二次大战的一个重要教训,就是绥靖主义姑息纵容了法西斯势力的扩张野心,最终导致了不可收拾的局面。这说明,不光是落后挨打,软弱也要挨打。对待邪恶的、反和平的势力,应当旗帜鲜明地予以反对。对和平的过分乞求反而会葬送和平。这是绥靖主义的历史教训。

难度真大,回答不了

毕业论文是教学科研过程的一个环节,也是学业成绩考核和评定的一种重要方式。毕业论文的目的在于总结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成果,培养学生具有综合地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的全部专业知识和技能解决较为复杂问题的能力并使他们受到科学研究的基本训练。标题标题是文章的眉目。各类文章的标题,样式繁多,但无论是何种形式,总要以全部或不同的侧面体现作者的写作意图、文章的主旨。毕业论文的标题一般分为总标题、副标题、分标题几种。总标题总标题是文章总体内容的体现。常见的写法有:①揭示课题的实质。这种形式的标题,高度概括全文内容,往往就是文章的中心论点。它具有高度的明确性,便于读者把握全文内容的核心。诸如此类的标题很多,也很普遍。如《关于经济体制的模式问题》、《经济中心论》、《县级行政机构改革之我见》等。②提问式。这类标题用设问句的方式,隐去要回答的内容,实际上作者的观点是十分明确的,只不过语意婉转,需要读者加以思考罢了。这种形式的标题因其观点含蓄,轻易激起读者的注重。如《家庭联产承包制就是单干吗?》、《商品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经济吗?》等。③交代内容范围。这种形式的标题,从其本身的角度看,看不出作者所指的观点,只是对文章内容的范围做出限定。拟定这种标题,一方面是文章的主要论点难以用一句简短的话加以归纳;另一方面,交代文章内容的范围,可引起同仁读者的注重,以求引起共鸣。这种形式的标题也较普遍。如《试论我国农村的双层经营体制》、《正确处理中心和地方、条条与块块的关系》、《战后西方贸易自由化剖析》等。④用判定句式。这种形式的标题给予全文内容的限定,可伸可缩,具有很大的灵活性。文章研究对象是具体的,面较小,但引申的思想又须有很强的概括性,面较宽。这种从小处着眼,大处着手的标题,有利于科学思维和科学研究的拓展。如《从乡镇企业的兴起看中国农村的希望之光》、《科技进步与农业经济》、《从“劳动创造了美”看美的本质》等。⑤用形象化的语句。如《激励人心的治理体制》、《科技史上的曙光》、《普照之光的理论》等。标题的样式还有多种,作者可以在实践中大胆创新。副标题和分标题为了点明论文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目的,对总标题加以补充、解说,有的论文还可以加副标题。非凡是一些商榷性的论文,一般都有一个副标题,如在总标题下方,添上“与××商榷”之类的副标题。另外,为了强调论文所研究的某个侧重面,也可以加副标题。如《如何看待现阶段劳动报酬的差别——也谈按劳分配中的资产阶级权利》、《开发蛋白质资源,提高蛋白质利用效率——探讨解决吃饭问题的一种发展战略》等。设置分标题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清楚地显示文章的层次。有的用文字,一般都把本层次的中心内容昭然其上;也有的用数码,仅标明“一、二、三”等的顺序,起承上启下的作用。需要注重的是:无论采用哪种形式,都要紧扣所属层次的内容,以及上文与下文的联系紧密性。目录一般说来,篇幅较长的毕业论文,都没有分标题。设置分标题的论文,因其内容的层次较多,整个理论体系较庞大、复杂,故通常设目录。设置目录的目的主要是:1.使读者能够在阅读该论文之前对全文的内容、结构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以便读者决定是读还是不读,是精读还是略读等。2.为读者选读论文中的某个分论点时提供方便。长篇论文,除中心论点外,还有许多分论点。当读者需要进一步了解某个分论点时,就可以依靠目录而节省时间。目录一般放置在论文正文的前面,因而是论文的导读图。要使目录真正起到导读图的作用,必须注重:1.准确。目录必须与全文的纲目相一致。也就是说,本文的标题、分标题与目录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2.清楚无误。目录应逐一标注该行目录在正文中的页码。标注页码必须清楚无误。3.完整。目录既然是论文的导读图,因而必然要求具有完整性。也就是要求文章的各项内容,都应在目录中反映出来,不得遗漏。目录有两种基本类型:1.用文字表示的目录。2.用数码表示的目录。这种目录较少见。但长篇大论,便于读者阅读,也有采用这种方式的。内容提要内容提要是全文内容的缩影。在这里,作者以极经济的笔墨,勾画出全文的整体面目;提出主要论点、揭示论文的研究成果、简要叙述全文的框架结构。内容提要是正文的附属部分,一般放置在论文的篇首。写作内容提要的目的在于:1.为了使指导老师在未审阅论文全文时,先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大体上的了解,知道研究所取得的主要成果,研究的主要逻辑顺序。2.为了使其他读者通过阅读内容提要,就能大略了解作者所研究的问题,假如产生共鸣,则再进一步阅读全文。在这里,内容提要成了把论文推荐给众多读者的“广告”。因此,内容提要应把论文的主要观点提示出来,便于读者一看就能了解论文内容的要点。论文提要要求写得简明而又全面,不要啰哩啰嗦抓不住要点或者只是干巴巴的几条筋,缺乏说明观点的材料。内容提要可分为报道性提要和指示性提要。报道性提要,主要介绍研究的主要方法与成果以及成果分析等,对文章内容的提示较全面。指示性提要,只简要地叙述研究的成果(数据、看法、意见、结论等),对研究手段、方法、过程等均不涉及。毕业论文一般使用指示性提要。关键词关键词是标示文献关键主题内容,但未经规范处理的主题词。它是为了文献标引工作,从论文中选取出来,用以表示全文主要内容信息款目的单词或术语。一篇论文可选取3~8个词作为关键词。正文一般来说,学术论文主题的内容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事实根据(通过本人实际考察所得到的语言、文化、文学、教育、社会、思想等事例或现象)。提出的事实根据要客观、真实,必要时要注明出处;2.前人的相关论述(包括前人的考察方法、考察过程、所得结论等)。理论分析中,应将他人的意见、观点与本人的意见、观点明确区分。无论是直接引用还是间接引用他人的成果,都应该注明出处;3.本人的分析、论述和结论等。做到使事实根据、前人的成果和本人的分析论述有机地结合,注意其间的逻辑关系。结论结论应是毕业论文的最终的、总体的结论,换句话说,结论应是整篇论文的结局、是整篇论文的归宿,而不是某一局部问题或某一分支问题的结论,也不是正文中各段的小结的简单重复。结论是该论文结论应当体现作者更深层的认识,且是从全篇论文的全部材料出发,经过推理、判断、归纳等逻辑分析过程而得到的新的学术总观念、总见解。结论可采“结论”等字样,要求精炼、准确地阐述自己的创造性工作或新的见解及其意义和作用,还可提出需要进一步讨论的问题和建议。结论应该准确、完整、明确、精练。

关于一战二战的论文主题

2007-01-11 10:49:日本首相安倍晋三10日继续欧洲之行,与德国总理默克尔会面。默克尔向安倍保证,她支持欧洲联盟维持对中国军售禁令的立场不变。有分析指出,刚刚接任欧盟轮值主席国的德国如果坚持对华军售禁令,有可能影响中德关系。 安倍此次出访欧洲,积极寻求主要欧盟会员国就维持对中国军售禁令提出保证。他说:“我认为中国的成长,对全世界来说是个机会,我曾于去年10月走访中国,同意与他们建立符合相互利益的战略伙伴关系。但另一方面,中国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国防预算快速成长,却欠缺透明性。” 安倍还说:“我向默克尔总理说明日本的关切,也即欧盟若解除对中国军售禁令,可能会影响到东亚(安全)。” 默克尔则说,德国无意解除对华武器禁运的立场没变。她还说,将继续与中国进行法制国家对话,而“促进中国保护知识产权,同样也是德国与日本的共同立场”。 德国刚刚于2007年1月1日担任欧盟轮值主席国。按照惯例,轮值主席国有权对欧盟半年内的大政方针提出自己的建议,能够对欧盟决策施加重要影响,这将使德国处于非常有利的地位,可以为推动欧盟军售解禁发挥关键作用。有分析指出,如果默克尔总理在推动欧盟解禁问题上发挥积极影响,将为中德战略伙伴关系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而如果德国以轮值主席国的身份继续对军售解禁问题消极回避,那么中德关系的发展将不可避免遭受挫折。 另有分析指出,对华军售解禁问题事关中国与欧盟关系的政治基础。欧盟一再表示愿与中国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但同时却迟迟不愿意解除这一政治决定,表明欧盟尚并将中国作为真正平等的伙伴看待,即中欧关系在政治上并不平等。在这样具有歧视性的政治基础上,中德之间是很难发展具有全球责任的伙伴关系的。 据了解,欧盟维持对华军售禁令已达17年之久。2004年12月,在布鲁塞尔举行的欧盟首脑会议正式决定将解除对华军售禁令纳入欧盟的议事日程。自那时以来,欧盟多次再重申继续致力于解除对华军售禁令的“政治意愿”。 有分析指出,虽然欧盟内部要求解禁呼声越来越高,但至今拖而不决。主要原因是来自美国的阻力。据媒体披露,自从中国要求欧盟取消对华军售禁令之后,华盛顿利用各种场合和渠道做欧盟国家的工作并打预防针。 美国的反对态度主要基于两点考虑:其一,欧盟重新对华军售将导致“台湾海峡军力失衡”,美国扶植台湾、保持两岸力量均衡的战略将受到严重挑战。其二,欧盟的军事科技将有助于缩小美、中之间的军力差距,将对美国国家安全“构成威胁”。根据美国五角大楼的战略,美国应对它的“潜在竞争对手”保持10年到20年的领先优势,因此,欧盟解禁将可能使美国逐渐丧失这种优势。 中国方面则认为,武器禁运政策是“冷战时期的遗产”,而且废除此项政策的政治宣示意味将大于其军事上所代表的意义。在中国已经成为欧盟的重要经贸伙伴,而且共享一些国际政治的地缘战略价值之后,废除禁运政策才能真正落实欧盟与中国的战略伙伴关系。 在欧盟内部,法国的立场与德国相近。法国方面认为,解除禁运政策将无实质军事上的立即效应,因为法国自1992年至2001年对中国的武器销售只有7千万欧元,而对赛浦路斯则达亿欧元,对马来西亚也达7亿欧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延续吗?既是也不是。这两次世界大战都是一个国家想在欧洲夺取统治地位,从而普升为世界大国的最后尝试。 如果没有希特勒,二战会爆发吗?不会的可能性非常大,而且肯定不会在1939年爆发。可以认为,1939年德国在没有希特勒的情况下也会成为欧洲大陆最重要的国家,并取代法国的主宰地位。这是否会导致战争,我们不得而知。我们只是认为这样的欧洲战争发展成为世界大战是不大可能的。 德国是否注定要统治欧洲?希特勒肯定相信这一点,他能说服大多数德国民众。这是德国国防军和工业界在与力量非常强大的世界大国进行对抗的6年战争中取得不俗战绩的原因。没有德国人民,希特勒是无法做到这一点的。不过,如果没有希特勒,在这6年里保持一定程度的全国团结和纪律也是不可想象的。 1914年与1939年的两次世界大战的第一个重大区别是:即使是威廉二世的坚决反对者也不会说只有这位德国皇帝一人应对1914年的战争负责。但要对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负责的只有希特勒一人。由于他缘故,对二战爆发原因的理解要比一战容易。 从1933年到1939年,希特勒取得了很大的成就。1939年,德国是欧洲实力最强的国家,比俾斯麦的德意志第二帝国更强大、疆域更宽广。与俾斯麦不同的是,希特勒甚至是在没有打仗的情况下做到这一点的。但是,希特勒的野心在继续膨胀,他要取消波兰的独立。波兰人奋起反抗??结果是二战的爆发。 1939年9月1日,德国进攻波兰。两天后英国和法国向德国宣战。但对一战骇人听闻的血腥屠杀还记忆犹心的欧洲人民很少有、甚至根本没有父辈们1914年参战时的热情。简言之,1939年大多数欧洲人民都害怕战争,希特勒却不怕。德国国防军凭借进行战争的新战略战术占领了波兰。

苏军,写红场或库尔斯克。英军,写大不列颠保卫战。美军,写击落山本五十六。中国,写百团大战。日军,写珍珠港。德军,写闪电战。盟军,写诺曼底登陆。

毕业论文是教学科研过程的一个环节,也是学业成绩考核和评定的一种重要方式。毕业论文的目的在于总结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成果,培养学生具有综合地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的全部专业知识和技能解决较为复杂问题的能力并使他们受到科学研究的基本训练。标题标题是文章的眉目。各类文章的标题,样式繁多,但无论是何种形式,总要以全部或不同的侧面体现作者的写作意图、文章的主旨。毕业论文的标题一般分为总标题、副标题、分标题几种。总标题总标题是文章总体内容的体现。常见的写法有:①揭示课题的实质。这种形式的标题,高度概括全文内容,往往就是文章的中心论点。它具有高度的明确性,便于读者把握全文内容的核心。诸如此类的标题很多,也很普遍。如《关于经济体制的模式问题》、《经济中心论》、《县级行政机构改革之我见》等。②提问式。这类标题用设问句的方式,隐去要回答的内容,实际上作者的观点是十分明确的,只不过语意婉转,需要读者加以思考罢了。这种形式的标题因其观点含蓄,轻易激起读者的注重。如《家庭联产承包制就是单干吗?》、《商品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经济吗?》等。③交代内容范围。这种形式的标题,从其本身的角度看,看不出作者所指的观点,只是对文章内容的范围做出限定。拟定这种标题,一方面是文章的主要论点难以用一句简短的话加以归纳;另一方面,交代文章内容的范围,可引起同仁读者的注重,以求引起共鸣。这种形式的标题也较普遍。如《试论我国农村的双层经营体制》、《正确处理中心和地方、条条与块块的关系》、《战后西方贸易自由化剖析》等。④用判定句式。这种形式的标题给予全文内容的限定,可伸可缩,具有很大的灵活性。文章研究对象是具体的,面较小,但引申的思想又须有很强的概括性,面较宽。这种从小处着眼,大处着手的标题,有利于科学思维和科学研究的拓展。如《从乡镇企业的兴起看中国农村的希望之光》、《科技进步与农业经济》、《从“劳动创造了美”看美的本质》等。⑤用形象化的语句。如《激励人心的治理体制》、《科技史上的曙光》、《普照之光的理论》等。标题的样式还有多种,作者可以在实践中大胆创新。副标题和分标题为了点明论文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目的,对总标题加以补充、解说,有的论文还可以加副标题。非凡是一些商榷性的论文,一般都有一个副标题,如在总标题下方,添上“与××商榷”之类的副标题。另外,为了强调论文所研究的某个侧重面,也可以加副标题。如《如何看待现阶段劳动报酬的差别——也谈按劳分配中的资产阶级权利》、《开发蛋白质资源,提高蛋白质利用效率——探讨解决吃饭问题的一种发展战略》等。设置分标题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清楚地显示文章的层次。有的用文字,一般都把本层次的中心内容昭然其上;也有的用数码,仅标明“一、二、三”等的顺序,起承上启下的作用。需要注重的是:无论采用哪种形式,都要紧扣所属层次的内容,以及上文与下文的联系紧密性。目录一般说来,篇幅较长的毕业论文,都没有分标题。设置分标题的论文,因其内容的层次较多,整个理论体系较庞大、复杂,故通常设目录。设置目录的目的主要是:1.使读者能够在阅读该论文之前对全文的内容、结构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以便读者决定是读还是不读,是精读还是略读等。2.为读者选读论文中的某个分论点时提供方便。长篇论文,除中心论点外,还有许多分论点。当读者需要进一步了解某个分论点时,就可以依靠目录而节省时间。目录一般放置在论文正文的前面,因而是论文的导读图。要使目录真正起到导读图的作用,必须注重:1.准确。目录必须与全文的纲目相一致。也就是说,本文的标题、分标题与目录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2.清楚无误。目录应逐一标注该行目录在正文中的页码。标注页码必须清楚无误。3.完整。目录既然是论文的导读图,因而必然要求具有完整性。也就是要求文章的各项内容,都应在目录中反映出来,不得遗漏。目录有两种基本类型:1.用文字表示的目录。2.用数码表示的目录。这种目录较少见。但长篇大论,便于读者阅读,也有采用这种方式的。内容提要内容提要是全文内容的缩影。在这里,作者以极经济的笔墨,勾画出全文的整体面目;提出主要论点、揭示论文的研究成果、简要叙述全文的框架结构。内容提要是正文的附属部分,一般放置在论文的篇首。写作内容提要的目的在于:1.为了使指导老师在未审阅论文全文时,先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大体上的了解,知道研究所取得的主要成果,研究的主要逻辑顺序。2.为了使其他读者通过阅读内容提要,就能大略了解作者所研究的问题,假如产生共鸣,则再进一步阅读全文。在这里,内容提要成了把论文推荐给众多读者的“广告”。因此,内容提要应把论文的主要观点提示出来,便于读者一看就能了解论文内容的要点。论文提要要求写得简明而又全面,不要啰哩啰嗦抓不住要点或者只是干巴巴的几条筋,缺乏说明观点的材料。内容提要可分为报道性提要和指示性提要。报道性提要,主要介绍研究的主要方法与成果以及成果分析等,对文章内容的提示较全面。指示性提要,只简要地叙述研究的成果(数据、看法、意见、结论等),对研究手段、方法、过程等均不涉及。毕业论文一般使用指示性提要。关键词关键词是标示文献关键主题内容,但未经规范处理的主题词。它是为了文献标引工作,从论文中选取出来,用以表示全文主要内容信息款目的单词或术语。一篇论文可选取3~8个词作为关键词。正文一般来说,学术论文主题的内容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事实根据(通过本人实际考察所得到的语言、文化、文学、教育、社会、思想等事例或现象)。提出的事实根据要客观、真实,必要时要注明出处;2.前人的相关论述(包括前人的考察方法、考察过程、所得结论等)。理论分析中,应将他人的意见、观点与本人的意见、观点明确区分。无论是直接引用还是间接引用他人的成果,都应该注明出处;3.本人的分析、论述和结论等。做到使事实根据、前人的成果和本人的分析论述有机地结合,注意其间的逻辑关系。结论结论应是毕业论文的最终的、总体的结论,换句话说,结论应是整篇论文的结局、是整篇论文的归宿,而不是某一局部问题或某一分支问题的结论,也不是正文中各段的小结的简单重复。结论是该论文结论应当体现作者更深层的认识,且是从全篇论文的全部材料出发,经过推理、判断、归纳等逻辑分析过程而得到的新的学术总观念、总见解。结论可采“结论”等字样,要求精炼、准确地阐述自己的创造性工作或新的见解及其意义和作用,还可提出需要进一步讨论的问题和建议。结论应该准确、完整、明确、精练。

二战主题小论文

看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这本书,对我有记忆犹新的深刻印象。追溯二战起因,终究是德国、日本、意大利在经济危机的情况下,采取的“自救”行为。为了自己“发展”下去,他们不惜一切地发动战争。 战争,在任何情况下都是那么残酷:泪水、饥饿、鲜血、牺牲,我们对战争充满恐惧。无论是希特勒的铁蹄,还是日本人的刺刀,都给世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无论是战胜国还是战败国,战争带来的都是巨大损失。 不可否认,战争对于科学的某个方面的发展,的确有着一定的推动作用。原子弹之所以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发明出来,二战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我们不能因此对战争持有肯定的态度。大量青壮年走向了战场,从事生产活动的人越来越少;科学家们正忙于研究杀人武器,平时为生产服务的各种研究停止了;大部分工厂在生产军事用品,日用品日渐缺乏。战争带来的“巨大利益”的后面,众多的不良因素日积月累,必然导致人民的不满,就算法西斯政府还想继续打下去,广大受害群众势必会奋起反抗。 二战过后,人们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战争结束的六十多年间,中国的崛起,欧洲的飞速发展与日本经济的腾飞,都渐渐让人们明白:只有拥有和平,才能持续的发展。 的确,在抹去战争的阴影后,人们的生活渐渐步入正轨,在和平环境中,我们的生活一天天好了起来;大家放下了高悬者得心,又重新到生产当中,军队开始大规模的裁军,不仅为生产活动增加了新的劳动力,还为国家节省了大量的军事开支;科学家重新开始了尚未完成的研究课题,加快了新技术、新材料的发明与应用;就连国与国之间也不再是敌对关系,而取而代之的是“合作伙伴”与“战略伙伴”。于是这个世界有了一个新名字——“地球村”。 和平时期也会有一些阻碍发展的问题,但我们不能因此否认和平对于发展的决定性意义。可以这样说:战争也许可以使某些方面得到一定的发展,而和平却可以让社会全面发展。 和平与发展,是两个永恒不变的话题。只有在和平的环境下发展,才能取得真正意义上的发展成果。只要共同努力我们就会拥有美好的未来。

2007-01-11 10:49:日本首相安倍晋三10日继续欧洲之行,与德国总理默克尔会面。默克尔向安倍保证,她支持欧洲联盟维持对中国军售禁令的立场不变。有分析指出,刚刚接任欧盟轮值主席国的德国如果坚持对华军售禁令,有可能影响中德关系。 安倍此次出访欧洲,积极寻求主要欧盟会员国就维持对中国军售禁令提出保证。他说:“我认为中国的成长,对全世界来说是个机会,我曾于去年10月走访中国,同意与他们建立符合相互利益的战略伙伴关系。但另一方面,中国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国防预算快速成长,却欠缺透明性。” 安倍还说:“我向默克尔总理说明日本的关切,也即欧盟若解除对中国军售禁令,可能会影响到东亚(安全)。” 默克尔则说,德国无意解除对华武器禁运的立场没变。她还说,将继续与中国进行法制国家对话,而“促进中国保护知识产权,同样也是德国与日本的共同立场”。 德国刚刚于2007年1月1日担任欧盟轮值主席国。按照惯例,轮值主席国有权对欧盟半年内的大政方针提出自己的建议,能够对欧盟决策施加重要影响,这将使德国处于非常有利的地位,可以为推动欧盟军售解禁发挥关键作用。有分析指出,如果默克尔总理在推动欧盟解禁问题上发挥积极影响,将为中德战略伙伴关系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而如果德国以轮值主席国的身份继续对军售解禁问题消极回避,那么中德关系的发展将不可避免遭受挫折。 另有分析指出,对华军售解禁问题事关中国与欧盟关系的政治基础。欧盟一再表示愿与中国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但同时却迟迟不愿意解除这一政治决定,表明欧盟尚并将中国作为真正平等的伙伴看待,即中欧关系在政治上并不平等。在这样具有歧视性的政治基础上,中德之间是很难发展具有全球责任的伙伴关系的。 据了解,欧盟维持对华军售禁令已达17年之久。2004年12月,在布鲁塞尔举行的欧盟首脑会议正式决定将解除对华军售禁令纳入欧盟的议事日程。自那时以来,欧盟多次再重申继续致力于解除对华军售禁令的“政治意愿”。 有分析指出,虽然欧盟内部要求解禁呼声越来越高,但至今拖而不决。主要原因是来自美国的阻力。据媒体披露,自从中国要求欧盟取消对华军售禁令之后,华盛顿利用各种场合和渠道做欧盟国家的工作并打预防针。 美国的反对态度主要基于两点考虑:其一,欧盟重新对华军售将导致“台湾海峡军力失衡”,美国扶植台湾、保持两岸力量均衡的战略将受到严重挑战。其二,欧盟的军事科技将有助于缩小美、中之间的军力差距,将对美国国家安全“构成威胁”。根据美国五角大楼的战略,美国应对它的“潜在竞争对手”保持10年到20年的领先优势,因此,欧盟解禁将可能使美国逐渐丧失这种优势。 中国方面则认为,武器禁运政策是“冷战时期的遗产”,而且废除此项政策的政治宣示意味将大于其军事上所代表的意义。在中国已经成为欧盟的重要经贸伙伴,而且共享一些国际政治的地缘战略价值之后,废除禁运政策才能真正落实欧盟与中国的战略伙伴关系。 在欧盟内部,法国的立场与德国相近。法国方面认为,解除禁运政策将无实质军事上的立即效应,因为法国自1992年至2001年对中国的武器销售只有7千万欧元,而对赛浦路斯则达亿欧元,对马来西亚也达7亿欧元。

有关2战什么论文啊? 战役 人物 武器 还是经济?

难度真大,回答不了

第二次鸦片战争论文

鸦片战争(Sino-British Opium War),中国近代史上一共有两次鸦片战争: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年6月~1842年8月。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年10月~1860年10月。两次鸦片战争使旧中国逐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1840年(道光二十年),英国侵略者向古老封建的中国发动了一次侵略战争。由于这次战争是英殖民主义强行向中国倾销走私鸦片引起的,所以历史上叫做鸦片战争。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由独立的封建国家逐步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中华民族开始了一百多年屈辱、苦难、探索、斗争的历程。 从乾隆后期开始,清朝的统治日趋衰落。清政府仍以“天朝上国”自居,虚骄自大,闭目塞听。而同一时期的欧美帝国主义列强已有长足发展,并把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的中国,作为他们扩大海外市场的目标。而中国自古以来是一个农业国家,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加上保守的“天朝上国”思想,一直以来中国人对外来的产品的需求很小。外国商人为摄取暴利,从华南将大量鸦片走私输入中国,鸦片的输入量由道光即位之初的四千余箱,到道光十八年,即鸦片战争爆发之前,已猛增到四万零二百箱。鸦片的泛滥,影响了民众的身心健康,使吏治败坏导致中国白银外流,政府财政收入短绌。道光延续自雍正以来的禁烟政策,但鸦片走私不但不见收效,反而日益猖獗。事态的发展引起的朝野人士的警觉。道光下令封疆大臣讨论禁烟的看法,朝野对禁烟的看法不一,最终打动道光帝的是当时湖广总督林则徐的禁烟奏折。林则徐一针见血地指出:鸦片不禁,几十年后会弄的国贫民弱“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这种局面显然是道光帝无论如何也不想看到的,“兵”“银”是封建统治的两大死穴。道光十八年十一月(1838)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赴广东查禁鸦片。 英国输入中国的鸦片激增表林则徐1839年3月抵达广州,随即开展禁烟,严查烟贩,整顿水师,晓谕外商呈交鸦片。同年6月3日,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二万余箱(200多万斤)鸦片(他把鸦片集中于虎门的海滩,于高处筑起围栏,挖下长宽各15丈的两个大坑,灌入海水并倒进生石灰,待水沸腾后投下鸦片,使之彻底销毁)。中国的禁烟措施,遭遇英国政府的强烈反对。1840年6月(道光二十年夏),由四十八艘舰船(海军战舰16艘 ;东印度公司武装汽船4艘;运兵船1艘;运输船27艘)和陆军4000人(爱尔兰皇家陆军第十八团;苏格兰步兵第二十六团;步兵第四十九团)海军2~3千人组成的英国远征军封锁了广州珠江口,鸦片战争爆发。清军武备废弛、敌情不明、指挥紊乱,因此屡战屡败。至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英殖民主义军队攻陷镇江,切断京杭大运河南北交通,继而直抵南京城下。清政府已无力再战。1842年7月24日,清政府在英军的炮口下,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这是清政府第一份不平等条约,严重损害中国的主权。他规定中国割让香港岛,赔偿2100万西班牙银元,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个口岸城市对外通商,此外英国还享有协议关税,而由于清政府官员长期以天朝自居,不熟悉国际关系,在随后的《南京条约》两个补充文件谈判中遭受了进一步的利益损失:《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的签订使英国得到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优惠国待遇和开设租界等特权。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划时代的重大事变。中国近代历史就是以此为开端的。鸦片战争为什么爆发?中外史学界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是不一致的,有的西方学者认为这场战争爆发是由于“商务上的误会”,有的认为是导源于“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冲突”。有的说这是一个纯偶然性的事件。鸦片战争的爆发绝非偶然,我们可以在世界历史和中国历史发展、演变中考察一下它的历史背景,也就是战前世界和中国的社会历史概况。鸦片吸食工具鸦片战前,因为中国是一个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的封建帝国,对外国商品的需求量很有限,同时也因为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暂时了限制了对外贸易规模,这给英国商品的向中国输入以顽强的抵抗。英殖民主义输华的商品主要是纺织品、金属制品和从印度运来的棉花,后两种商品能够赚点钱但数量有限。大宗纺织品则亏损。而它又亟需中国的茶叶、生丝等商品。在若干年里,中英正常贸易,中国方面一直保持着出超的地位。直到19世纪30年代初,出超额每年仍在200-300万两白银以上。英国资产阶级跟中国做买卖,目的是要赢利赚钱的,这种贸易格局当然是他们不能容忍的,要想办法找门路改变。他们找到了一件法宝,这就是鸦片贸易。从根本上说是为了适应其殖民侵略的需要,其直接原因就是为了扭转它在对华贸易中的不利地位。 鸦片烟毒的泛滥及其严重后果 鸦片烟毒泛滥19世纪以后,英帝国主义开始将大量鸦片输入中国,它不惜采取贿赂官吏甚至武装走私等卑劣手段。在19世纪的最初20年中,英国从印度输入中国的鸦片每年平均约4000箱。30年代激增,到1839年就达将近40000箱。除了英国以外,这时还有美国商人从土耳其贩来中国鸦片,但为数较少。由于英国对华输入鸦片数量的激增,从19世纪30年代起,在它对华贸易总值中,鸦片就占到1/2以上,到鸦片战争时英国在对华贸易中由入超变为出超通过鸦片贸易英国在对华贸易中变入超为出超,变劣势为优势,中国变出超为入超,变优势为劣势,原来英国在广州贸易中亏损,“1821年英商运至广州的天鹅绒,剪绒、印花布亏本60%以上,1826年增入的棉布也亏本10%左右。东印度公司在广州的整个进口生意中,几乎没有一年不亏本的”。但是鸦片贸易却给东印度公司、英属印度殖民地政府和鸦片贩子带来巨大利益。中英的正常贸易发生了变化。鸦片战争前夕有人估计,在京官中有十分之一、二地方官中有十分之二、三吸食鸦片,至于“刑名,钱谷之幕友,则有十分之五六,长随,胥吏更不可胜计”。正如马克思所说:“浸透了天朝的整个官僚体系和破坏了宗法制度支柱的营私舞弊行为,同鸦片烟箱一起从停泊在黄埔的英国趸船偷偷运进了天朝。”(《马恩选集》第2卷26页)统治者营私舞弊,中饱私囊,任意挥霍,最终必然是加重人民的负担,激化阶级矛盾,这样就更加重了清朝的危机。 损害了中国人的健康 1820年,停泊在中国外伶仃洋的鸦片走私船从上至下吸食鸦片的人日增,鸦片的吸者当中,也不光是统治阶级及其附属者群体所属,也有些下层劳动者。他们本无吸食鸦片的经济条件,然而一失足便不易自拔,染上烟瘾后不但身体受损,甚至完全丧失了劳动能力,而且往往伴随着品质、道德的沦丧。鸦片在当时对中华民族身心的危害是无法计量的。中国被迫同英、美、法等国签订了《南京条约》、《望厦条约》和《黄埔条约》等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使中国社会的性质开始发生根本的变化,开始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 近代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的签订 一、《南京条约》(史称《江宁条约》) 1842年8月29日,耆英、伊里布代表清政府,在英国军舰“皋华利”号上同璞鼎查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江宁条约》即《南京条约》,共有13款,主要内容有: 中英《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示意图1、五口通商 2、割让香港岛 3、勒索赔款 4、协定关税 5、干涉司法 6、自由贸易 二、《五口通商章程及海关税则》 1、领事裁判权 所谓“领事裁判权”,指帝国主义国家侨民不受居留国管辖的非法特权,按照正当的准则和惯例,居留国有权按照本国的法律管理外侨。《虎门条约》破坏了中国的这项正当的权益,规定英人。中华人的交涉词讼,“其英人如何科罪,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发给领事办理。 2、协定海关税则 收海关税率大大降低(出口的61种货物和进口的48种货物税率比鸦片战前降低50%-90%,其他货物皆定为百值抽五的税率)。 三、《五口通商章程附粘善后条款》(虎门条约) 1、片面最惠国待遇 《虎门条约》规定,中国将来如“有新恩施及各国,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后来,中美、中法所订条约也都有同样的规定。列强依此互相援引,共享侵略权益。 2、租界权 3、驻军权 四、《望厦条约》 1、扩大领事裁判权 2、协定关税权 3、税则 4、文化 5、修约 五、《黄埔条约》继美国之后,1844年冬,法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不平等的《黄埔条约》。这个条约使法国享有美国在《望厦条约》中取得的一切特权,同时还规定,允许法国天主教在通商口岸自由传教,修建坟地,清朝地方政府负责保护教堂和坟地。 六、其他 七、葡萄牙强占澳门

1840年(道光二十年),英国侵略者向古老封建的中国发动了一次侵略战争。由于这次战争是英国强行向中国倾销鸦片引起的,所以历史上叫做鸦片战争。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由独立的封建国家逐步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中华民族开始了一百多年屈辱、苦难、探索、斗争的历程。从乾隆后期开始,清朝的统治日趋衰落。清政府仍以“天朝上国”自居,虚骄自大,闭目塞听。而同一时期的欧美列强已有长足发展,并把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的中国,作为他们扩大海外市场的目标。而中国自古以来是一个农业国家,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加上保守的“天朝上国”思想,一直以来中国人对外来的产品的需求很小。外国商人为摄取暴利,从华南将大量鸦片走私输入中国,鸦片的输入量由道光即位之初的四千余箱,到道光十八年,即鸦片战争爆发之前,已猛增到四万零二百箱。鸦片的泛滥,影响了民众的身心健康,使吏治败坏导致中国白银外流,政府财政收入短绌。道光延续自雍正以来的禁烟政策,但鸦片走私不但不见收效,反而日益猖獗。事态的发展引起的朝野人士的警觉。道光下令封疆大臣讨论禁烟的看法,朝野对禁烟的看法不一,最终打动道光帝的是当时湖广总督林则徐的禁烟奏折。林则徐一针见血地指出:鸦片不禁,几十年后会弄的国贫民弱“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这种局面显然是道光帝无论如何也不想看到的,“兵”“银”是封建统治的两大死穴。道光十八年十一月(1838)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赴广东查禁鸦片。林则徐1839年3月抵达广州,随即开展禁烟,严查烟贩,整顿水师,晓谕外商呈交鸦片。同年6月3日,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二万余箱(200多万斤)鸦片(他把鸦片放在水中泡了七七四十九天,然后把它烧毁,这样鸦片才会彻底被销毁否则还是能吸的)。中国的禁烟措施,遭遇英国政府的强烈反对。1840年6月(道光二十年夏),由四十八艘舰船和四千余名官兵组成的英国远征军封锁了广州珠江口,鸦片战争爆发。清军武备废弛、敌情不明、指挥紊乱,因此屡战屡败。至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英军攻陷镇江,切断京杭大运河南北交通,继而直抵南京城下。清政府已无力再战。1842年七月二十四日,清政府在英军的炮口下,被迫签定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这是清政府第一份不平等条约,严重损害中国的主权。他规定中国割让香港,赔偿二千一百万西班牙银元,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个口岸城市对外通商,此外英国还享有协议关税,而由于清政府官员长期以天朝自居,不熟悉国际关系,在随后的《南京条约》两个补充文件谈判中遭受了进一步的利益损失:《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的签订使英国得到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优惠国待遇和开设租界等特权。鸦片战争的结果是使中华帝国关闭自守的古老大门,从此被英国的尖兵利炮打开。从此再也不能复合,美国总统泰勒随即派全权大使乘军舰到广州,清政府已成惊弓之鸟,急忙跟他签订《望厦条约》。法国军舰开到广州海面示威,宣称将北上攻击舟山群岛,道光帝连忙跟他签了《黄埔条约》。几个中国人听都没听过的西方国家葡萄牙,西班牙,比利时,普鲁士(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荷兰,丹麦,瑞典等等,“一些中国曾经听说过,或从没有听说过的弹丸小国,在过去就是前来进贡也不够资格的,现在排队而来。”(柏杨的《中国人史纲》下卷)他们一一和中国签订了条约,而且均享有和《南京条约》中英国人一样享有的特权。道光二十九年,葡萄牙驱逐中国在澳门的官吏,停付租金,公然强占了澳门。中华帝国顿时陷入半殖民地状态。五千年来,从未受此侮辱。

鸦片战争(Sino-British Opium War),中国近代史上一共有两次鸦片战争: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年6月~1842年8月。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年10月~1860年10月。两次鸦片战争使旧中国逐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另有相关电影和书籍。

意义: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其性质是英国发动的一场侵略中国的战争。 鸦片战争的后果是使中国领土和主权开始遭到破坏,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鸦片战争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苦难。 鸦片战争的客观后果,首先打破清朝闭关锁国局面,使中国由闭关逐步走向开放,走向近代化;其次是加速中国社会内部变革,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旧制度的解体。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封建经济开始瓦解,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思想上,先进的知识分子兴起“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西学东渐的局面开始形成。 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主观目的是在于把中国变成它的产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供应地,中国由封闭到逐步向世界开放,逐步走向近代化,是鸦片战争带来的客观后果。但总而言之,鸦片战争带给中国最大的后果是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影响: 一、中英《南京条约》 1.中英《南京条约》 2.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 二、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 1.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 2.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3.中国革命任务的变化 鸦片战争结束后,中国被迫签订了中英《南京条约》、《南京条约》附件、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构成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批不平等条约。根据这些条约的规定,英美法等外国资本主义国家得以“合法”地侵略中国。中国的领土、关税、领海、司法等方面的主权遭到破坏,中国社会随之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中国的社会性质,由独立的封建国家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主要表现为,政治上丧失部分主权,开始成为半殖民地,而经济上自然经济遭到破坏,开始沦为半封建的经济,"半殖民地"和"半封建"都有政治,经济的内涵。中国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和农民的矛盾,变为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前者成为主要矛盾;中国人民的革命任务变为反帝反封建的双重使命。

  • 索引序列
  • 一战二战思考小论文模板图片
  • 一战二战小论文模板
  • 关于一战二战的论文主题
  • 二战主题小论文
  • 第二次鸦片战争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