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 我国教育机会均等研究论文

我国教育机会均等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我国教育机会均等研究论文

(一)主要著作刘宝存著:为未来培养领袖: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生教育重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刘宝存主编:创新型国家建设与中国高等教育改革。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刘宝存著:守望大学的精神家园。安徽教育出版社,2009年。王英杰、刘宝存主编:中国教育改革30年:高等教育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王英杰、刘宝存等著:世界一流大学的形成与发展。山西教育出版社,2008年。王英杰、刘宝存等著:国际视野中的大学创新教育。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年。刘宝存著:大学理念的传统与变革。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二)主要学术论文刘宝存:深化改革 稳步提升本科人才培养质量。《中国高等教育》2012年第19期。刘宝存、庄腾腾:加州高等教育总体规划50年回顾与展望。 《比较教育研究》2012年第2期。刘宝存:高等教育强国建设与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政策走向.《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年第1期。郭洁、刘宝存。全面风险管理: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实践与启示。《全球教育展望》2011年第11期。刘宝存:继往开来,再创辉煌,不断谱写中国比较教育新篇章。《比较教育研究》2011年第10期。刘宝存、何倩:新世纪美国薄弱学校改造的政策变迁。《比较教育研究》2011年第8期。刘宝存、李润华:我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与日本创建大学卓越研究中心政策比较研究。《外国教育研究》2011年第8期。刘宝存:高等教育:学习化社会的重要推动力量——评《学习化社会高等教育的使命》。《 比较教育研究》2011年第3期。刘宝存、张永军:论比较教育的开放性及其限度。《比较教育研究》2011年第4期。刘宝存:国际视野下我国大学创新力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比较教育研究》2011年第1期。刘宝存:《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的挑战和改革趋势》。《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与动向》,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中国综合研究中心,2010年1月15日。刘宝存:欧美大学实施跨学科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7月1日B15版。刘宝存、张安梅:国外高校青年教师科研导师制探析 。《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10年第6期。刘宝存、罗媛:面向21世纪的美国高中教育改革探析。《比较教育研究》 2010年第6期。刘宝存:确立创新创业教育理念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中国高等教育》2010年第12期。刘宝存、张永军:比较教育研究与教育科学的发展。《外国教育研究》2010年第2期。王晓阳、刘宝存、李婧:世界一流大学的定义、评价与研究。《比较教育研究》2010年第1期。刘宝存:世界主要国家高等学校创新人才培养比较研究。《中国教育政策评论》2009年。刘宝存:博洛尼亚进程的最新进展与未来走向。《比较教育研究》2009年第10期。刘宝存、李婧:博洛尼亚进程:历程、进展与未来。《大学·研究与评价》2009年第5期。刘宝存:当代中国重点大学建设的回顾与前瞻。《河北学刊》2009年第4期。刘宝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回顾与前瞻。《复旦教育论坛》2009年第1期。李婧、刘宝存:伦敦公报。《大学·研究与评价》2008年第6期。刘宝存:中国大陆高等教育之学校领导体制的发展与省思。《教育资料集刊》2008年第3期。刘宝存:提高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的重大举措。(高思)《中国大学教学》2007年第2期。陈何芳、刘宝存、任洪舜: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生教育培养目标的演进。《外国教育研究》2007年第5期。刘宝存:世界一流大学发展模式的个性化选择。《比较教育研究》2007年第6期。刘宝存:建设高水平教学团队,提高本科生教学质量。《中国高等教育》2007年第5期。刘宝存:提高质量的关键是创新培养模式。《中国教育报》2007年3月9日第7版。胡宁、刘宝存:中国古典大学的理念及其现代意义。《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刘宝存、李慧清:2005年卡内基高等学校分类法述评。《比较教育研究》2006年第12期。刘宝存:发达国家研究生教育的战略选择。《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年第7期。刘宝存: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生教育重建:进展·问题·走向。《外国教育研究》2006年第6期。刘宝存:理性主义与功利主义大学理念的冲突与融合。《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年第3期。刘宝存:国外大学学科组织的改革与发展趋势。《教育科学》2006年第2期。刘宝存:关于我国大学本科生教育改革的几点断想。《高教发展与评估》2006年第2期。刘宝存:美国研究型大学教育创新的基本经验与教训。《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刘宝存:国外大学学科组织的历史演进。《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6年第1期。刘宝存、李敏:发达国家研究生教育管理模式探析。《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年第1期。刘宝存:走出“半人时代”:关于大学培养目标的几点思考。《学术界》2006年第1期。刘宝存:大学对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个案研究。《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5年第6期。刘宝存:美国大学的创新人才培养与本科生科研。《外国教育研究》2005年第12期。刘宝存、王维、马存根:美国高等学校的服务性学习。《比较教育研究》2005年第11期。刘宝存: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本科生教育。《中国大学教学》2005年第10期。刘宝存:国外的大学制度文化(下)。《教育》2005年8月号。刘宝存:国外的大学制度文化(上)。《教育》2005年7月号。刘宝存: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战略选择。《江苏高教》2005年第4期。刘宝存:技术异化时代的大学校长。《科学中国人》2005年第5期。刘宝存、杨秀治:西方国家的择校制度及其对教育公平的影响。《教育科学》2005年第2期。刘宝存:发达国家研究生教育的理念基础。《中国高教研究》2005年第4期。刘宝存:美国研究型大学一年级习明纳尔课程。《外国教育研究》2005年第3期。刘宝存:美国研究型大学服务性学习的基本模式。《复旦教育论坛》2005年第2期。刘宝存:在国际比较视野中把握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规律。《中国高等教育》2005 年第1期。刘宝存: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大学理念的冲突与融合。《学术界》2005年第1期。刘宝存:大学的创新与保守:哈佛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之路径分析。《比较教育研究》2005年第1期。刘宝存:美国研究型大学的产生与发展。《高教探索》2005年第1期。刘宝存:《大学,“大”在哪里》。《中国教育报》2004年3月19日第6版。刘宝存: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科研的基本类型与模式。《教育发展研究》2004年第11期。刘宝存:美国研究型大学的高峰体验课程。《中国大学教学》2004年第11期。刘宝存: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科研的组织与管理。《江苏高教》2004年第6期。刘宝存:大学的真谛。《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4年第5期。刘宝存:美国研究型大学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中国高教研究》2004年第10期。刘宝存:创新人才培养与大学教学思想的变革:国际比较的视角。《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年第5期。刘宝存:全人教育思潮的兴起与教育目标的转变。《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第9期。刘宝存:中世纪的大学理念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复旦教育论坛》2004年第4期。刘宝存: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思潮与大学教学思想的更新。《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刘宝存、肖甦:罗马尼亚教育的转型改革与发展趋势。《当代教育科学》2004年第5期。刘宝存:牛津大学办学理念探析。《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第2期。刘宝存:大学精神的失落与重塑。《学术界》2004年第1期。刘宝存、杨秀治:国际视野中的校本培训。《中小学教师培训》2003年第12期。刘宝存:威斯康星理念与大学的社会服务职能。《理工高教研究》2003年第5期。刘宝存:纽曼大学理念述评。《复旦教育论坛》2003年第6期。刘宝存:加入WTO对我国教育的影响与对策。《中国博士后》2003年第3期。刘宝存:国际视野下的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年第3期。刘宝存:梅贻琦大学教育理念探析。《高等理科教育》2003年第5期。刘宝存:不合时宜的真理:赫钦斯大学理念述评。《比较教育研究》2003年第10期。刘宝存:蔡元培大学教育理念述评。《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3年第3期。刘宝存:雅斯贝尔斯大学教育理念述评。《外国教育研究》2003年第8期。刘宝存:哈佛大学办学理念探析。《外国教育研究》2003年第1期。刘宝存:创新人才理念的国际比较。《比较教育研究》2003年第5期。刘宝存:何谓大学:西方大学概念透视。《比较教育研究》2003年第4期。刘宝存:如何创建研究型大学:牛津大学和哈佛大学的经验。《教育发展研究》2003年第2期。刘宝存:美国肯定性行动计划:发展·争论·未来走向。《新疆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年第4期。刘宝存:构建全方位的文化素质教育模式。《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2年第2 期。杨秀治、刘宝存:中小学生学习负担的比较研究。《上海教育科研》2002年第4期。刘宝存:借鉴国际经验,强化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研究。《中国高等教育》2002年第13/14期。刘宝存:科尔大学理念述评。《比较教育研究》2002年第10期。刘宝存:弗莱克斯纳大学理念述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2年第5期。刘宝存:论大学精神及其在大学发展中的作用。《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年第2期。刘宝存:美国公立高等学校董事会制度评析。《高教探索》2002年第1期。刘宝存:美国肯定性行动计划与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的发展。《外国教育研究》2002年第7期。刘宝存:洪堡大学理念述评。《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年第1期。刘宝存:美国大学如何确认学术欺诈行为。《科学时报》2001年4月12日。刘宝存:美国大学掀起合并浪潮。《科学时报》2001年7月26日。刘宝存:守望大学精神。《科学时报》2001年7月19日。刘宝存:美国卡内基高等学校分类新方法评介。《世界教育信息》2001年第10期。刘宝存:美国大学校长遴选的四大趋势。《世界教育信息》2001年第5期。刘宝存:美国公、私立高等学校董事会制度比较。《吉林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1年第6期。刘宝存:美国研究型大学:历史·问题·改革。《江苏高教》2001年第6期。刘宝存:校本管理:当代西方中小学管理的新模式。《比较教育研究》2001年第12期。刘宝存:何谓大学精神。《高教探索》2001年第3期。刘宝存:“肯定性行动计划”论争与美国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的未来走向。《西北民族研究》2001年第3期。刘宝存:美国少数民族高等教育:进展·问题·改革。《比较教育研究》2001年第7期。刘宝存:美国少数民族高等教育政策的历史演变和未来走向。《中国民族教育》2001年第3期。刘宝存:加入WTO对我国高等教育管理的挑战及对策。《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 年第3期。刘宝存:小学生学业负担比较研究。《外国中小学教育》2001年第2期。刘宝存:大众教育与英才教育应并重。《教育发展研究》2001年第4期。刘宝存、马忠虎:关于构建研究生教育学科理论体系的思考。《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0年第6期。刘宝存:美国私立高等学校董事会制度评析。《比较教育研究》2000年第5期。刘宝存:世界高等教育个性化趋势述评。《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年第4期。刘宝存:从知识价值观的演进看我国高等学校的文化素质教育。《山东大学学报》(哲社版)1999年增刊。刘宝存、杨秀治:试论我国现阶段的教育机会均等。《山东大学学报》(哲社版)1998年第3期。刘宝存、杨秀治:当代国外成人教学方法。《中国成人教育》1996年第6期。刘宝存:教育市场说质疑。《山东大学学报》(哲社版)1995年第1期。刘宝存、杨秀治:未来成人教育的特点。《中国成人教育》1995年第1期。刘宝存:试论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教育观念的转变。《山东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1994年第2期。刘宝存:高等教育不能产业化。《山东大学学报》(哲社版)1993年第4期。刘宝存、杨秀治:杜威的大职业教育观及其现实意义。《山东大学学报》(哲社版)1991年第4期。刘宝存:六十年代美国的科学政策与大学科研。《外国教育研究》1989年第2期。刘宝存:六十年代美国高等教育改革初探。《外国教育研究》1988年第2期。刘宝存:战后美国高等教育的全球性政策剖析。《外国教育动态》1988年第2期。(三) 获奖情况《为未来培养领袖: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生教育重建》获得第六届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创新型国家建设与中国高等教育改革》获北京市第十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12年。《世界一流大学的形成与发展》获第六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奖优秀奖,2012年。《世界一流大学的形成与发展》获第四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011年。《世界一流大学的形成与发展》获北京市第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10年。《大学理念的传统与变革》获第五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奖优秀奖,2007年。《大学理念的传统与变革》获北京市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06年。

教育公平,是指人们在享有接受教育的机会、共享教育的资源、享受教育的成果等方面具有相对均等的条件和公平的待遇,它包括教育起点公平、教育过程公平和教育结果公平。教育起点的公平是指:每个人受教育的权利平等和机会均等。它可以为不同的受教育者提供公平竞争的环境,划定一条统一的起跑线。它与受教育者的先天条件、家庭背景、贫富状况、社会地位以及所在区域没有关系。教育过程的公平是指:分配教育资源的机制或手段是公平的;不同人的竞争规则是相同的;同时还要避免暗箱操作和作弊现象。教育结果的公平包括:教育资源分配的结果是公平的;接受教育的结果是公平的;同时还要关注弱势群体,通过对他们的救助和补偿,尽量提高他们的受教育程度,以缩小差别。教育属于公共领域,具有公益性质,是社会公平的基础,也是实现社会公平的手段。倡导教育公平理念,实现教育公平价值,是教育公共属性的基本要求,也是促进社会公平发展与完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情景诉求和必然选择。其中教学公平是教育公平的一个重要方面,是针对当前学校课堂教学公平状况展开的研究。教学公平是指教学主体在教学态度、教学参与机会、教学资源配置、教学方法选用、教学评价等方面所采取的合理性行为。教学公平作为教育公平的要求与体现,是教学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教学有效性的客观要求。一、课堂教学公平的意义1.教学公平确保教师责任的履行。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是教师义不容辞的国家责任、社会责任与岗位责任。教师是学生的“重要他人”,其行为会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社会、家长、学校以及学生对教师都有很高的期待,教师的志向直接影响甚至决定着学生的志向。因此教师不但应该有追求公平的志向,还应坚持公平信念,在教学中践行公平原则,促使学生逐渐掌握公平的要义。这是教学教育性的重要体现,也是教学效益的体现。如果教师无法承担教学公平的重担,教学公平就永远不可能变成现实。2.教学公平保证教学和谐。首先,教学公平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教学和谐。教学公平能使教师民主、平等地对待学生,学生之间友好相处,减少教学中的冲突与不和谐因素,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促成和谐的教学环境。其次,教学公平有利于活跃教学氛围,有利于教学和谐发展:第一,教学公平能使更多学生获得自主和自由,教师的一视同仁和因材施教以及丰富的活动形式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第二,教学公平有利于教学主体间的互相理解和谅解,提高彼此的包容度;第三,教学公平能保障教学资源分配和使用的公平以及教师对学生态度的公平。所有这些都能促成良好教学氛围的产生,为有效教学提供环境保障。3.教学公平保证教学资源利用的合理性。教学资源公平利用是教学公平的重要内容。首先,教学资源公平利用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对维持学生的积极性起到正向作用,对其不公平利用会使学生产生不满情绪,甚至形成与教师的对立冲突,严重影响教学有效性。其次,有利于教学资源利用的广泛性与充分性。广泛性是教学资源利用的共时性特点,它是对全体学生利用教学资源的状态描述。充分性是教学资源利用的历时性特点,是每个学生利用教学资源的度。这两方面都决定着教学资源利用的有效性程度,学生的积极参与决定了教学资源使用的充分性,而公平则解决了教学资源使用的广泛性。只有充分性与广泛性有机结合,才能真正确保教学资源使用的有效性。4.教学公平有利于实现学生合理的发展。教学公平关注学生合理的发展。第一,合理的发展是关注学生需要的发展,教学公平能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教学公平营造了民主平等的氛围,教师给予学生及时鼓励,每个学生都获得自主参与及表现的机会,满足了自身各层次需要,实现了发展。第二,合理的发展是一种个性发展,教学公平能确保学生个性发展。每个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是教学公平的基本要求。差异教学就是为了体现教学公平,保护与发展每个学生的个性。第三,合理的发展必然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发展,公平能促使学生自主发展。教学公平重视学生参与,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保障他们的个性化和自主学习,这是保证教学有效性的前提之一。二、课堂教学存在的不公平问题1.课堂教学中人格尊严不平等。教育是一种“成人”的教育,人之所以为人,在于人的尊严,人格尊严的平等性是课堂教学公平最基本的前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尊重每个学生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和发展的机会,平等地对待每位学生。然而在现实的班级授课制的课堂教学中,由于过于强调标准化、统一化、效率化与规模化,学生得不到应有的尊重;片面强调智力的发展,忽视了学生的情感、心理及其个性的健康发展;经常违反纪律的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则更是受到忽视和“专制”;后进生在教学活动中受到了冷落;教师常常会因为晕轮效应而夸大优生的优点、忽视了他们的缺点,同时又会扩大后进生的缺点、无视他们身上的闪光点。由于学校、教师、家庭以及社会片面地追求教学的工具效益,有许多边缘学生在教学中成为另一些人的阶梯而被文明的教学所抛弃。2.教学资源分配的不公平。生活在同一课堂的不同学生,无论其具有何种家庭背景、个人禀赋、人格特点和智力水平,都应该公平地分享课堂教学资源。公平分配教学资源不是平均或平等分配份额。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追求教学资源分配的“绝对平均”,用“标准化”、“统一化”、“同步化”的策略来实施所谓的“公平教学”,这种公平教学是用表面的公平掩盖了实质上的不公平。在课堂师生互动中,教师对学业成就高、家庭背景好、在班级中担任较高职务、性格外向开朗的学生会表现出较高的互动频率,师生交往也多在这些学生中进行,课堂甚至成了这些学生个人表现的舞台,他们成了课堂的“主角”;而那些成绩相对较差、家庭背景一般、在班级中表现平平、被教师认为愚笨倔拗的学生则成了课堂教学的“看客”,甚至被人遗忘。还有部分教师为追逐个人私利,为那些家庭背景优越而且能为自身带来更多的“回报”的学生施以优先对待,因材施教原则已开始蜕变成因“财”施教。教师对这些学生的偏爱实质上就意味着教学资源分配的不公平。 3.课堂教学管理的不公正。现行课堂教学的管理过分强调指令性、统一性。这种严密控制具有鲜明的强制色彩,致使课堂组织结构中的绝大多数成员都处于服从状态下,使民主平等的课堂教学流于形式。课堂教学中的奖惩也有失公正。中小学教师普遍认为奖惩应该与成绩挂钩,有些教师甚至将学生划分等级,对成绩好的学生过度表扬和奖励、一味包容,即使学生犯了比较严重的错误也往往手下留情、“法外开恩”;对成绩差的学生就用非常挑剔与苛刻的眼光去看待和评价他们,对这些学生取得的进步视而不见,对这些同学所犯的错误要么置之不理要么严格“依法办事”要么“从重处理”。这种做法严重违背了教育的基本理念,使学习成绩好的学生骄傲自满,不能正确评价自己的行为,甚至变成学习成绩好但品德素养低下者;使学习成绩差的学生一蹶不振,甚至“破罐破摔”。4.学生学业评价有失公平。在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中,教师是否完成了预定的教学目标即认知目标,是一节课好坏的重要甚至唯一指标。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一般只关注知识传递的有效性而不去顾及学生其他方面发展的需要,对学生个性化的要求和创造性的见解也往往采取扼杀的态度。以分数论“英雄”的现行评价机制成为衡量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师水平的唯一标准,而以言语――语言、逻辑――数理智力为核心的学科考试过分强调死记硬背的书本知识,缺乏对学生理解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客观评价,难以真实准确地反映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生产及创造出各种精神产品、物质产品的基本能力。三、课堂教学不公平的成因分析产生课堂教学不公平问题的原因有很多,既有教师的主观原因,也有社会和教育自身的客观原因。研究认为:在尊重学生方面,存在着漠视学生、侵犯学生及剥夺学生学习权等问题;在同等对待学生方面,存在着互动机会、情感分配不平等等问题;在有差别对待学生方面,存在着优生优待、差生差待等不足。因此,整体而言,当前我国课堂教学公平状况并不乐观,尚有很大的改进空间。四、促进课堂教学公平的策略1.转变课堂教学观念。课堂教学观念是教师课堂行为的指导思想,要建构公平的课堂就必须转变课堂教学的观念。由“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到“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是现代教育观念的重大转变。推进课堂教学公平,需要确立“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树立“人人都有才,人人都可以成才,人人又都不是全才”的新观念。每个学生都是拥有独立人格的个体,都具有极大的可塑性,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教师不应人为地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并给予差别对待,不应低估那些暂时成绩落后学生的发展可能性。课堂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而非部分“精英”学生的。学生之间学业的差异不是构成严格的学业等级的条件,而是相互竞争、彼此制衡的“资本”。每一个学生都有其“闪光点”,学生之间并不试图通过某一方面的比较来建立严格的等级格局,而是关注对方的优点,学习对方的长处,把对方看成是课堂学习的一种资源。2.加强师德建设。教师在实现教育公平这一社会理想的过程中影响很大,承担着多重角色。教师既是教育公平程度的主要体现者,又是教育公平的重要感受者和体会者,还是教育教学过程中某些不公平现象的引发者,同时也是实现教育公平理想最直接的践行者。因此,教师在教学公平的构建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要做到公平、公正,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地对待每位学生,不能采取学而优则宠、学而困则弃的做法。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要不断肯定学生取得的成绩。课堂中的奖惩应公正合理,无论是成绩好的学生还是成绩差的学生,无论是家庭有背景的学生还是无背景的学生,一律平等。3.加大教育投入,促进班级规模小型化。要公平配置有限的教育资源,关注贫困落后地区和边缘群体。各级政府应立足当地资源的实际,加大教育投入,缩小城乡差别,特别是要加大农村老、少、边、山区等贫困地区的教育投入,从而促进教育的发展,让千差万别的孩子沐浴教育的惠泽,让教育公平的阳光照耀到每个孩子的心灵。要实施班级规模小型化,增加每个学生实际参与课堂教学的机会。教育实践也进一步证明,班级规模会以潜在的方式影响学生的学习与行为,而只有小型化班级才有助于学生成绩的提高,也有助于学生情感的丰富和发展,有助于课堂教学公平的实现。目前,由于班级人数多,在单位工作时间里教师与每个学生的交互频率就会下降,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必要指导也会受影响。4.建立科学的课堂评价体系。建立科学的课堂评价体系,需要注重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指标、评价策略几个方面。(1)要使教师和学生都成为课堂评价的主体,通过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来对学生的表现做出综合性的判断。(2)注重评价内容的全面性,避免从学生的某方面表现来对整个人的发展进行判断。(3)建立综合性的评价指标。评价的公正公平性并不在于对于任何一个学生都使用统一的尺度,要以“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为标准来评价学生;评价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不同特点,把学生所具有的发展倾向均纳入评价的指标体系。(4)要采取多元的评价策略,对学生评价应实现多向激励型评价机制。评价标准应有一定的弹性,教师要了解、分析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客观分析学生的层次,正确地把握各类学生的教学要求,精心安排教学环节,激发各个层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从高等 教育 研究的长远发展的需要来说,多元化研究 方法 的使用是十分重要的。只有解决了这些存在的问题,高等教育才能全面健康的发展。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高等教育研究论文精选,希望大家喜欢!

《转型期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研究》

[摘要]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包括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两个方面,转型时期中国高等教育不公越发明显,政府要树立责任,加强制度创新与教育立法,理论界要构建高等院校教育公平度的指标体系,高等院校要制定相关培养制度和方向,最终实现相对的教育公平。

[关键词]转型时期教育公平应对 措施

自古以来就有许多学者提出了对教育公平追求的相关思想和理念。中国的孔子以及西方思想史上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都提出了朴素的教育民主思想。近些年来,教育公平问题成为我国教育界的一大 热点 问题。党和国家领导人也多次对此问题做过重要指示。

教育部部长周济指出:“教育公平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教育部门要把怎么样处理好教育的快速发展和教育公平之间的统筹和协调,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来抓。”2006年4月23日,温家宝在重庆视察时说:“体现社会公平最主要的就是教育的公平。”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指出:“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促进教育公平。”2007年8月31日,胡锦涛同志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指出:“要把促进教育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④而“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这一判断更是写进了党的十七大 报告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坚持教育公益性质,加大财政对教育投入,规范教育收费,扶持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保障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提高农村教师素质。鼓励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教育。”

随着我国社会发展的加速和不同地区之间、社会阶层之间的差距逐渐拉大,教育公平问题进一步突显,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对教育公平问题的研究显得更加重要。

教育公平的内涵

教育公平的内涵界定不能找到一个共同的认识起点,使得理论界的争议不断。从广义上来说,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包括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两个基本方面。

对于教育权利的平等,在国家相关立法越来越完善的今天,遇到的挑战会较小。原因在于,作为政治、经济权利在教育领域的体现,教育权利的平等可以通过国家立法等手段加以保证。1960年《反对教育歧视公约》对教育权利的平等已经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而对于什么是教育机会的平等,是对教育公平理论理解的争议关键。

通过整理几个有代表性的观点,有助于对这一宽泛概念的理解:一、麦克马洪(Mc Mahon)的三类型说:水平公平(horizontal equity),指相同者受相同对待;垂直公平(vertical equily),指不同者受不同对待;代际公平(inter-generational equity),指确保上一代人的不平等现象不至于全然延续下去。

二、瑞典教育学家胡森对“平等”和“机会”分别进行界说,分析教育面前机会均等的概念,认为因哲学观不同教育平等观念依次经历了保守主义、自由主义和新概念的阶段。胡森指出教育机会均等在三个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涵义:起点均等论,指入学机会均等;过程均等论,指教育条件均等;结果均等论,强调学业成功机会均等。同时形成了效率优先的起点平等论、公平优先的过程平等论和突出个性发展的结果平等论三种理论形态。

三、哈佛大学的哲学大师、自由主义思想家约翰?罗尔斯(John Rawls)独树一帜。他在《正义论》中,提出了两个正义原则,第一正义原则为“平等自由原则”,即平等地对待所有人,是一种横向的、平均性的公平,用于处理公民的政治权利。第二正义原则为“差别原则”和“机会公平原则”,用于处理有关社会和经济利益问题。⑦教育公平需要关注公平特别是机会的公平,也必须针对差异性进行补偿,对弱势群体进行特别的帮助和扶持。

四、帕森斯从社会学角度考察了社会平等问题的含义、内容和趋势,论述了教育在社会平等问题的核心位置。帕森斯发表了《现代社会中的平等与不平等,或社会分层问题再考察》。他认为,在现代社会教育平等的层面,应该致力于最大限度地减少制度化的贵族统治,即通过教育打破传统的阶级社会而转变成真正的民主社会。这可以理解为,让更多的人有权利接受教育,包括高质量的教育,而不是为部分人垄断。帕森斯指出当时美国社会的一个最重要的事实是,对于所有适龄人口来说,能否完成中学教育已经成为一个标准。与收入领域一样,在教育领域同样存在一个“贫困”问题,那些不能或不愿完成中学教育的“掉队者”正在成为“教育穷人”(educational poor]的核心,对这部分人国家应该特别的扶持和关注。

综上所述,作为公平原则在教育领域的延伸,教育机会公平有三层含义:

第一,“公平”。教育公平需要关注公平,既包括入学机会的平等,受教育条件的无差异,也包括就业选择的平等。

第二,“差异”。教育公平是有差异的,是“相对”公平。教育的公平不是“平均分”更不是吃大锅饭,而是在有差异的前提下进行的横向调控,教育公平必须关注不同个体、地区的差异性。

第三,“发展提升”。这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教育公平的最终目的和效果之一应该是保证相对弱势地区、群体的发展,使其能够获得发展提升。

转型时期中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的出现

从高等教育起点上来说,入学机会的平等和差异的补偿,在许多地区并没有很好的实现。近年来,人们对于教育起点的公平问题有更集中的思考。主要体现在对“按省分配名额制度”、“高考试卷是否统一”、“关注少数民族考生的制度如何防止地方的异化”等问题的思考。

第一,各高等院校每年仍然沿袭计划经济 思维方式 向各省级单位分配招生名额,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分配指标的依据、明确的体系标准都值得人们思考。第二,中国自2003年起开始在高考中尝试的“分省命题”不能实现评价标准的一致。考试不能统一,就没有一致的衡量标准。“分省命题”使得不同省份的分数不具有可比性,对来自不同省区的考生无法进行客观的评价。第三,对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高考优惠政策问题背离初衷。这原本是国家照顾和扶持民族地区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但在实际情况中,许多考生高考前不是“少数民族学生”,一参加高考就成了“少数民族学生”,这样的情况对少数民族地区没有达到照顾的本意,对其他地区也产生了不公平的影响。

从教育过程来说,教育质量没有得到保证。由于经费的先天不足,我国的高等教育数量大发展的同时,教育质量被忽略。从上个世纪90年代末开始的中国高校大规模扩招已经进入到了第11个年头,中国高校的入学率已经大大提高。“十一五”期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预计将达到

25%左右,到2020年实现40%的目标。高等学校数量和在校学生人数都迅速增加,但这种发展以低质量和大量专业人才的失业为代价。

教育的地区差异、院校差异加剧,形成了事实意义上的高校“阶级化”和地区“差异化”。教育领域的不公平表现在城乡、区域、学校和不同群体之中,主要由政策偏差导致资源配置失衡、“城市取向”加剧城乡鸿沟、精英教育观念根深蒂固、市场机制的介入挑战教育公平等因素造成。国家实行了“211工程”和“985工程”,力图推进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建设,推动高等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首批985高校教育部所给予经费排行为:1,北京大学、清华大学(18亿);2,浙江大学(7亿);3,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北京师范大学(6亿)

通过上述数据我们发现,清华、北大作为中国高校的领头羊分别获得了18亿的投入,是排第二的浙江大学的两倍以上。在高等教育稀缺的情况下,重点建设几所高校是无可厚非的,但是有的高校的各类型国家扶持经费,甚至高于部分地区许多高校的政府高等教育支出总和,国家的大型项目、课题也成了部分高校、部分专家的专属区域,这种现象表明高校日益“阶级化”,地区教育不公的差异越发明显。

实现教育公平的应对措施

政府要树立责任,加强制度创新与教育立法。“政府有责任投资教育,但却没有必要经营学校。”这是1976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二战后最具影响力的美国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得曼的一贯主张。在弗里德曼看来,政府垄断和竞争不充分是学校办学质量低下的首要原因。对于中国的高校而言,政府责任既包括对高校的政府投入,也包括对高校的不过多干预,政府对于高校而言应该是个宏观调控的角色,而不能也不应该成为经营者。

教育关系到民族的素质和国家的命运,关系到社会公平的实现,关系到和谐社会的建设。政府是提供教育这个公共产品,实现教育公平的“第一责任人”。在以知识经济为特征的信息化高度发展的今天,高等教育的社会需求与日俱增,而公共教育经费支出却已独木难支。考虑到高等教育不同于义务教育阶段的特点,这就要求:

第一,明确政府责任,加大财政投入。政府应该改变多年重视经济发展,忽略教育投入的局面,真正实现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目前,中国大学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GDP的比例一直徘徊在3%左右,大大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政府应该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特别是高等教育的投入和财政扶持,改变过去忽略教育发展的思路。

第二,建立和完善各级各类助学体系。进入公办普通高校的学生中,有20%左右的学生家庭比较贫困,政府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建立起国家助学体系,帮助他们完成学业。应建立以助学贷款为核心的国家助学体系,辅之以各类型奖学金、助学金,关注教育公平。

第三,政府主管部门应该着力调整格局,缩小各级各类高校、各地区教育差异。加大调整教育资源分配力度,逐步调整各级政府对不同地区、不同高校的教育投入。努力缩小地区高等教育发展差异过大的局面,通过政策扶植和财政的投入,加快发展西部地区、东北老工业地区和中部新兴地区的高等教育事业。积极拓宽教育经费来源,使得在政府宏观调控下,能有更多的民间资本进入高等教育事业领域。

第四,通过正确处理政府、市场与学校的关系.确立政府基本职责,规范政府在市场经济环境中的行为。通过正确处理政府、市场与学校的关系,确立教育的公益性、公共性、公正性等基本价值,确立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公共产品,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等基本职责,规范政府在市场经济环境中的行为。在多元利益格局的现实中,建立新的公共政策决策机制。

理论界要构建高等院校教育公平度的指标体系。就我国而言,理论界对教育公平缺乏关注。在研究教育公平的专门领域里,主要聚焦在教育公平理论的探讨和问题的呼吁上,对教育公平的评价尤其是综合评价上的专门研究尚未有先例。由于缺乏系统理论的支撑,目前中国高等教育统计指标多呈现相对片面、分散、凌乱等特点。虽然一些项目实际反映了教育公平的一些状况,如按地区、城乡分别统计的学生数量、教育经费等,但仅停留在原始统计数据的呈现上,并且这些信息不系统、不完善,无法为教育政策的公平问题提供信息依据和监控手段。

因此,相关教育主管部门必须尽快制定符合中国国情和教育发展的相对完善和系统的教育公平度的指标体系。这既是真正实现教育公平的逻辑起点,也是制定符合中国国情和社会要求的相关政策的出发点。只有真正建立了适合中国国情的教育公平指标评价体系,才可能实现教育公平。

高等院校要制定适合各行业、各地区实际的相关培养制度和方向。

要改革高考招生录取制度,加大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情况的调研。对于实际情况的调研和理论分析,有助于对高校专业开设、人才培养模式和思路的更新。由于脱离实际的招生,许多以前看上去是热门的专业,却成了就业困难专业。以艺术类专业为例,很多开设了相关专业的院系,培养的学生主要集中在舞蹈、音乐等方向,但对艺术行业链中的艺术经纪人、艺术品鉴定师、画廊经营等方向却鲜有涉及。由于缺乏对艺术行业实际情况的调研,导致一方面大量的艺术专业学生就业难,而另一方面,许多与艺术行业相关的职业却没有合格人才。

学生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完善自我素质。实现教育公平是一个体系严密的互动过程,教育不能脱离受教育个体而运行。在面对教育不公的时候,受教育者应该努力提高和完善自我。近年来,一些高等院校的学生因为缺乏对现实的理性认识和分析,盲目悲观和抱怨,并因此而产生了消极对抗学业甚至是学校和社会的行为,这些显然是不可取的。如果缺乏学生主观改变的愿望和实际行动,政策层面制定再完善,也不可能实现教育公平,这无疑是民族和国家的悲哀。

关于教育公平还有许多方面的工作需要探索和研究,笔者仅就其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不成熟的论述。通过明确各级政府的责任,以及高校对招生专业和培养过程的把关,辅以社会各界对就业问题的重视,通过调动社会各界的力量,实现高校培养、就业和促进社会发展的良性循环,最终实现相对的教育公平。(作者单位:四川外语学院)

注释

(1)教育部部长周济接受人民网记者专访,人民网.2005年2月25日。

②《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06年10月18日。

③胡锦涛主席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新华网,2007年8月31日。

④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新华网,2007年10月24目。

⑤翁丈艳:“教育公平的多元分析”,《教育发展研究》,2001年第3期。

(6)诸诸燕,赵晶:“胡森教育平等思想述评”,《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⑦[美]约翰?罗尔斯著,何怀宏等译:《正义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03页。

⑧中国校友会大学论坛,转引自陈潭,胡晓:“罗尔斯原则与高等教育公平的制度逻辑”,高等教育研究与评估中心网。

⑨弗里德曼著,李茂编译:“竞争将带来更多的好学校”,《中国教师报》,2003年1月1日,A3版。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高等教育研究论文精选

我国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研究论文

首先,公共服务均等化是一个大的题材,是我国十一五十二五计划中缩小城乡差距的一个重要话题。写论文的话,应该从小的方面入手,不如农业灌溉,饮水安全,医疗保险,农业保险等方面,选取一个角度,不要泛泛而谈。其次,你应该选取一个地方,看看当地农村的基本问题,公共服务存在着哪些不足之处。而要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需要从管理层面和制度设计层面有哪些的创新。

财政学专业属于应用经济学科,该专业的论文写作要求严格,在论文选题上不仅要体现出实用性,还要有超前性。下面我给大家带来财政学论文题目与选题有哪些,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财政学论文题目

1、现代财政学的发展历史、现状和趋势

2、国外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的经济学路径

3、中国财政科技投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4、财政社会学源流与我国当代财政学的发展

5、关于中国财政学发展方向的思考

6、中国公共经济学理论体系创新研讨会综述

7、日本的近代地方自治研究综述

8、GPA主要成员政府采购制度和法律规制探析

9、物业税的静态一般均衡影响分析

10、财政学基础理论应该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1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 教育 投入研究

12、农村社会保障研究应关注哪些问题?--我国农村社会保障研究回顾与展望

13、国外及我国港台地区公立医院补偿机制现状研究

14、政府预算的民主性:历史与现实

15、公共产品供给的差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一个原因解析

16、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财政政策选择

17、日本中小企业金融支持模式及特点

18、高等教育财政与管理:世界改革现状 报告

19、日本会爆发主权债务危机吗?

20、中国税收收入高速增长的可持续性分析

21、我国国民收入分配的决定因素分析

22、试论清代内蒙古蒙旗财政的类型与特点

23、转移支付制度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24、和谐社会与公共服务的提供机制

25、近代中国国内公债史研究

26、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思考

27、财政支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政策研究

28、中国农村养老 保险 中的政府责任

29、论教育的双重外部性效应--兼论我国基础教育投资费用财政支付主体的确定

30、我国出口退税政策和制度面临严峻挑战

31、解决农村公共服务困境的治理之道

32、北宋时期的钱荒与政府购买制度

33、政府生命周期模型--对公共政策理论基础的重新阐释

34、我国财政职能观评述

35、清季鸦片厘金税率沿革述略

36、高等教育财政的课题--向保证教育质量的财政转变

37、财政科技资金管理使用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38、财政基建投资效益审计分析评价初探

39、预算会计改革若干问题探讨

40、中国历史上的政府购买制度对农民经济的影响--以唐宋为中心的考察

41、构建政府宏观农业投入机制的思考

42、政府规模和财政分权、集权的适宜度

43、我国电子商务的税收征管研究

44、国外环境税实践及其启示

45、我国水污染费改税:国外 经验 与制度构想

46、环境保护费改税的分析与思考--以江苏省为例

47、我国高等教育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

48、 财税 政策与产业结构调整--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49、资源税改革对新疆地区的影响分析

50、水资源税收制度构想

最新财政学论文题目

1、政府预算管理体制改革研究

2、转型时期我国金融结构优化研究

3、支持 文化 创意产业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

4、我国软件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

5、中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长效供给研究

6、中国义务教育财政投入不均衡问题研究

7、发展文化事业促进文化产业政策研究

8、政府采购政策功能研究

9、中国金融业税收政策研究

10、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政策研究

11、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研究

12、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研究

13、中国地方政府性债务科学化管理研究

14、我国税收立法权配置问题研究

15、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研究

16、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北京市政府投融资研究

17、中国个人所得税制度改革研究

18、我国地方政府债券运行机制研究

19、转型时期中国居民消费分析及宏观政策研究

20、中国个人所得税制度改革研究

21、我国准公共品多元化供给研究

22、云南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证研究

23、中国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研究

24、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研究

25、转型时期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及政策研究

26、实现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公共财政研究

27、中国现行土地财政模式转型研究

28、促进我国二氧化碳减排的碳税政策研究

29、中国均等化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研究

30、环境规制的经济效应研究

31、中国式财政分权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

32、我国老年公寓发展问题研究

33、社会保障筹资机制改革研究

34、公共财政视角下我国农业保险经营模式研究

35、中小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研究

36、城镇基本住房保障体系研究

37、财政信息公开机制研究

38、城乡基础教育均等化供给研究

39、中国财政民生支出规模与结构的优化研究

40、财税政策的环境治理效应研究

41、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研究

42、中等收入阶段中国减贫发展战略与政策选择

43、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积极财政政策的效应分析

44、中国地区间税收与税源非均衡性问题对策研究

45、中国地方政府间税收竞争机理及效应研究

46、中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管理研究

47、促进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财政政策研究

48、中国增值税制度深化改革研究

49、我国不动产课税制度研究

50、中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与政策建议

财政学专业 毕业 论文题目参考

1、支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

2、中国农民社会养老保险公共财政支出水平研究

3、我国财政政法支出绩效评价研究

4、财政扶贫资金绩效管理改革研究

5、公共财政的公共性与透明度问题研究

6、财政分权与完善地方财政体制研究

7、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财政制度变迁

8、支持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

9、中国财政科技投入效率研究

10、中央财政环境保护预算支出政策优化研究

11、财政转移支付法律制度研究

12、中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财政负担水平研究

13、中国地方政府性债务问题研究

14、财政政策促进居民消费的作用机理与影响效应研究

15、旅游业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

16、中国地方政府财政支出效率研究

17、基于新凯恩斯DSGE模型的我国财政政策效应分析

18、中国式财政分权下环境污染问题研究

19、中国财政支出对居民消费影响的实证研究

20、中国均等化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研究

21、中国土地财政问题研究

22、西部地区农业基础设施财政投融资研究

23、农村公共品供给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制度研究

24、经济强县财政农业支出效益研究

25、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

26、促进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

27、财政支持企业科技创新问题研究

28、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积极财政政策的效应分析

29、县级政府财政收支自主性研究

30、日本财政赤字的经济分析

31、财政政策的周期性及有效性研究

32、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时期财政政策研究

33、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改革研究

34、调控型公共财政论

35、我国财政支农政策及其资金效率研究

36、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财政支农绩效评价研究

37、公共财政预算项目评审 方法 研究

38、财政预算支出对我国经济发展影响的实证研究

39、中国式财政分权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

40、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进程中农村财政的预算管理改革研究

41、中国粮食财政直接补贴政策对粮食数量安全的影响评价研究

42、中国民生问题的财政投入研究

43、地方财政科技投入效率评价研究

44、促进基层医疗机构中医药服务发展的财政补偿研究

45、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研究

财政学论文题目与选题相关 文章 :

★ 财政学专业毕业论文题目大全选题

★ 财政学毕业论文题目大全(2)

★ 财政学税收政策论文

★ 财政学专业优秀论文

★ 财政系毕业论文

★ 财政学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 财政论文优秀范文

★ 财政学财政支出论文

★ 财政分析研究论文

无聊。这也拿来问。几分多的话都给我算了。真是的。

我国成人高等教育转型研究论文

试着给你翻译一哈。终身教育体系下我国成人高等教育改革研究Reseach on Chinese adults higher education reform under the lifelong education system

高志敏,贾凡,“关于成人教育及其学科发展的若干断想—写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即将出台的日子里”,《中国成人教育》(山东),2010年第15期,第5-7页高志敏,贾凡,“成人教育研究新理念与新方法探索”,《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河北),2010年第1期,第73-78页高志敏,高宛芝,陈珂,“深入西方语境 解读“学会生存””,《中国成人教育》(山东),2009年第24期,第12-17页高志敏,“学习型城市的发展愿景与发展目标研究”,《成人教育》(黑龙江),2009年第5期,第4-7页高志敏,崔铭香,“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教育培训考略— 以上海“撤县改区”城区为例”,《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河北),2009年第5期,第106-112页高志敏,“成人教育:再解读与再认知”,《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河北),2008年第11期,第72-85页高志敏,崔铭香,贾凡,“我国成人教育的十大成就、十大问题与十大对策”,《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河北),2008年第3期,第94-102页高志敏,“加强成人教育学科建设,打造成人教育坚强文化”,《高等函授学报》(湖北)2008年第3期,第3-7页高志敏,“创建学习型社会需要人人终身学习”,文汇报(上海) 2008年1月7日高志敏,贾凡,何露露,“失学无业青年与成人教育的社会学思考”,《职教论坛》(江西),2007第7期,第24-29页高志敏,高宛芝,“德国推进终身学习新方略”,《开放教育研究》(上海),2007第2期,第95-99页应方淦,高志敏,“情境学习理论视野中的成人学习”,《开放教育研究》(上海),2007年第3期,第10-13页高志敏.“论社会生产力与成人教育之相关”,《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河北),2007年第1期,第97-103页高志敏,“论学习化社会背景下成人教育研究的新取向”,《成人教育》(黑龙江),2007年第1期,第10-12页高志敏,“成人教育研究的反思与前瞻”,《教育研究》(北京),2006年第9期,第60-65页。高志敏,“党旗下的成人教育”,《中国教育报》,2006年6月28日。高志敏,“一名成人教育研究者经历的自述”,载于《中国教育科学规划回顾与展望——从“六五”到“十五”》大型文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编,教育科学出版,2006年5月。高志敏, “办好成教学术期刊 服务理论与实践发展—专家访谈纪实”,《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河北),2006年第3期,第5-7页。王玉欣,高志敏,“成人情感学习述略—基于德克斯的研究”,《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河北),2006年第3期,第8-11页。高志敏,“反思的觉醒 前瞻的选择—论成人教育研究的纲领与行动”,《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河北),2006年第3期,第89-96页。曾李红,高志敏,“非正式学习与偶发性学习初探—基于马席克与瓦特金斯的研究”,《成人教育》(黑龙江),2006年第3期,第3-7页。何露露,高志敏,“身体亲历学习与叙述性学习述略—基于卡罗琳?克拉克的研究”,《成人教育》(黑龙江),2006年第2期,第3-5页。李洁,高志敏,“‘成人情境学习’探略”,《成人教育》(黑龙江),2006年第1期,第3-7页。高志敏,宋其辉,“成人学习研究考略—基于梅里安的追述”,《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河北),2006年第1期,第5-11页。高志敏,李珺,“转化学习理论及其发展述略—基于莉沙?M?包格纳的研究报告”,《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河北),2005年第4期,第5-9页。高志敏,“成人教育与社会文化关系认知”,《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河北),2005年第4期,第85—89页高志敏,纪军,“在‘成人’与‘教育’之间—成人教育学科发展的回顾与展望”,《教育研究》(北京),2005年第2期,第32—36页高志敏,“成人教育者与社会:成人教师的社会学思考”,《成人教育》(黑龙江),2004年第10期,第6—12页高志敏,“论社会化与继续社会化—兼析继续社会化与成人教育”,《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河北),2004年7月第4期,第71—79页高志敏,吴洪伟,“打开脑科学之门—脑科学研究对终身教育、终身学习与学习化社会理念的理论支撑”,《成人教育》(黑龙江),2004年第4期,第9—13页高志敏,“人力资源开发的培训评估模型及其修正与完善”,《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河南),2004年第3期,第43—47页高志敏,纪军,陆素菊,“中国学习化社会研究的现状综述”,《全球教育展望》(上海),2003年第10期,第19—23页高志敏,纪军,“对话:理论与实践—成人教育研究中理论与实践关系的探讨”,《中国成人教育》(山东),2003年第1期,第4—7页高志敏,“关于终身教育、终身学习与学习化社会理念的思考”,《教育研究》(北京),2003年第1期,第79—85页高志敏,“论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中的培训对应策略”,《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河南),2002年第16期,第12—15页高志敏,“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中的新生概念‘职业生涯’探讨”(上、下),《成人教育》(黑龙江),2002年第10—11期,第5—6页,第6—9页高志敏,“人力资源开发中的学习力构架研究”,《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河北),2002年第6期,第24—29页李远芳、高志敏,“行为主义与人本主义成人教育比较研究”,《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学报》(陕西),2002年第2期,第21—23页高志敏,“论成人教育文化之脆弱——新世纪对成人教育的反思”,《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河北),2002年第1 期,第5—11页高志敏,“关于成人教育科学的认识论问题(续)”,《成人教育》(黑龙江),2001年第6期,第10—12页高志敏,“关于成人教育科学的认识论问题”,《成人教育》(黑龙江),2001年第5期,第9—12页高志敏,“关于终身教育与学习化社会理念的探讨”,《教育研究》(北京),2001年第3期,第52—58页高志敏,“一体化:教师教育发展的大趋势”,《成人高等教育研究》(上海),2001年第2期,第42—44页高志敏,“继续教育概念辨析”,《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河北),2001年第1期,第93—102页 20. 高志敏,“关于“知识”的透析与启迪”,《北京成人教育》(北京),2001年第1期,第8—13页高志敏,“论推进培训者培训之动因”,《成人高等教育研究》(上海),2001年第1期,第1—7页高志敏,“试论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中的培训需求分析”,《新职教》(辽宁),2000年第10期,第4—7页高志敏,“‘成人教育科学’概念浅析(续)”,《成人教育》(黑龙江),2000年8月总第170期,第6—7页高志敏,“‘成人教育科学’概念浅析”,《成人教育》(黑龙江),2000年7月总第169期,第9—12页高志敏,“人力资源开发的系统培训模式及其修正评述”,《外国教育研究》(长春),2000年第6期,第60—64页高志敏,“关于继续教育概念的思考和意见”,《成人高等教育研究》(上海),2000年第3期,第24—29页高志敏,“‘成人教育’概念辨析”,《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西安),2000年3月第17卷第1期,第5—10页高志敏,“走向21世纪成人教育与教学的成功——素质教育背景下对成人教师的社会学思考”,《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湖北),2000年2月第18卷第1期,第24—28页高志敏,“知识经济与成人教育”,《成人教育》(黑龙江),2000年1月总第164期,第4—8页高志敏,“论学会学习—提高学习功效的个人策略(下)”,《工业职业教育》(上海),1999年第3期,第38—43页高志敏,“论学会学习—提高学习功效的个人策略(中)”,《工业职业教育》(上海),1999年第2期,第33—35页,转第48页高志敏,“论学会学习—提高学习功效的个人策略(上)”,《工业职业教育》(上海),1999年第1期,第40—43页高志敏,“未来社会的变化趋势与成人教育的未来”,《外国教育研究》(长春),1998年第6期,第14—18页高志敏,“中国岗位培训制度建设的思考”,《成人教育》(黑龙江),1995年第10期,第1页,转第6—7页高志敏,“‘岗位培训’面临21世纪的挑战”,《成人教育》(黑龙江),1995年第8-9期,第19-20页高志敏,“‘岗位培训’制度与经济体制的关系”,《成人教育》(黑龙江),1995年第7期,第8-10页高志敏,“岗位培训概念的基本涵义”,《成人教育》(黑龙江),1995年第6期,第14-15页高志敏,“论成人教育与社会文化的关系”,《中国成人教育》(北京),1995年第2期,第10-12页高志敏,“关于成人教育体系中团体及团体之间的关系研究”,《高校成人教育研究》(湖北),1995年第1期,第7-10页高志敏,“加拿大中学后教育的研究报告”,《加拿大研究》(上海),1994年第4期,第18-30页高志敏,“论社会结构对成人教育的规定性”,《中国成人教育》(北京),1993年第7期,第11-12页高志敏,“论成人教育的社会功能”,《中国成人教育》(北京),1993年第4期,第8-10页高志敏,“进步主义成人教育理论探析”,《外国教育研究》(长春),1993年第1期,第1-6页高志敏,“终身教育思想从火花闪烁到火焰升腾”,《湖南成人教育》(湖南),1992年第10期,第28-30页高志敏,“成人教育的新成就离不来<决定>的导向”,《上海成人教育》(上海),1992年第6期,第9-10页高志敏,“成人教育文化社会学研究”,《北京成人教育》(北京),1992年第5期,第6-9页高志敏,“几种对成人教师评价的描画”,《成人教育》(黑龙江),1992年第4期,第40页高志敏,“终身教育理论对成人教育意义的若干认定”,《成人教育》(黑龙江),1991年第8-9期,第41-42页高志敏,“成人教育活动中‘需求’及其测定的探索”,《成人教育》(黑龙江),1990年第5期,第25-27页高志敏,“发展和改革我国高中后教育背景浅析”,《成才》(武汉),1990年第4期,第32-35页高志敏,“加拿大中学后教育发展的若干趋势”,《外国教育动态》(长春),1990年第4期,第13-16页高志敏,“当代教育目标研究及其对成人教育的启迪”,《成人高等教育研究》(上海),1990年第4期,第12-16页高志敏,“试析当代世界成人教育发展诸因素”,《外国教育研究》(长春),1990年第3期,第41-47页,转封三高志敏,“加拿大中学后教育发展的若干趋势”,《成人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北京),1990年第2期,第56-59页高志敏,“论成人教育社会化与成人教学方法”,《上海教育(成人教育版)》(上海),1990年第1-2期,第8-10页高志敏,“国外成人学习动机指向研究概述”,《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黑龙江),1990年第1期,第28-31页高志敏,“加拿大中小学教育浅探”,《加拿大研究》(上海),1990年第1期,第23-28页高志敏,“浅议社会流动与成人教育”,《北京成人教育》(北京),1989年第9期,第19-21页,转10页高志敏,“加拿大中学后教育的类型与机构”,《成人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北京),1989年第6期,第42-46页高志敏,“中国加拿大中学后教育的若干比较”,《高教与人才》(武汉),1989年第5期,第59-63页高志敏,“论成人继续社会化与成人教育”,《成人高等教育研究》(上海),1989年第4期,第15-19页高志敏,“国外成人学习理论述评”,《外国教育研究》(长春),1989年第3期,第29-33页高志敏,“成人学习者的心理障碍及其排除方法初探”,《高师函授》(长春),1988年第3期,第43-46页高志敏,“远距离教育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成人高等教育研究》(上海),1988年第1期,第9-13页高志敏,“论‘学习者中心说’的哲学基础及其实践意义”,《上海教育(成人教育版)》(上海),1987年第6期,第17-18页高志敏,“关于‘成人教育学’的争论与思索”,《成人高等教育研究》(上海),1987年第1期,第33-46页李超凡,高志敏,“澳大利亚高等院校的‘校离教育’”,《成人高等教育研究》(上海),1985年第5期,第42-45页高志敏,“五国职工教育管理体制综述”,《外国教育研究》(长春),1985年第1期,第30-35页,转23页高志敏,“空前聚会旨在改革--记成人高等教育理论讨论会”,《大连成人教育》(辽宁),1984年第7期,第19-20页(法)Y.马卓 高志敏译,“法国短期技术教育的演变”,《外国教育动态》(长春),1984年第5期,第13-15页高志敏译,“东德职业教育的地位”,《职业教育研究》(天津),1984年第1期,第43-45页

教学管理问题的思考论文

一、高校教学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对教学管理的认识不到位,未提起应有的重视

高校教学管理人员对相关的教学管理工作认识不到位,未能从思想上给予应有的重视,以我校为例,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1)错误理解教学管理,将工作重心转移。高校中的某些教学管理相关人员认为教学管理就是一些简单的行政工作,比如调整和排课,及保管学籍档案、平时不定时的检查下课程教学,最后在做好期末或是结业的考试安排。这种认识显然是错误的,这样下去久而久之就会很多教学管理人员在从事教学管理工作时例行公事,流于日常基本工作而不利于高校教学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2)其他工作分散精力,致使对教学管理工作的疏忽。有些高校在发展过程中面临很多在学科和专业建设、行政管理及教学科等方面的重大压力,使得管理人员无法对教学管理投入足够的精力。

教学管理理念落后,管理模式过于单一,未适应当前形势要求

具体来说高校教学管理不能适应当前的形式要求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1)教学管理理念落后陈旧。当前高校教学管理理念还未完全成型,存在着较为常见的一方面积极倡导人本管理,而就实际情况而言却仍然沿用旧的落后的行政管理模式进行教学管理。在实际的教学管理过程中,相关管理人员处理问题仍然凭借自己的固有经验来管理,导致经常出现管理措施与实际脱节的现象较为严重。(2)高校教学管理模式过于单一。就目前的高校教学管理方法而言,过于简单而且单一。各高校几乎都是在用同一套标准来规范在校任课教师和学生的各项日常行为。这样的教学管理模式不管是对任课教师和在校学生都会产生许多不良影响。对任课教师来说,这种教学管理模式会使各任课教师为了避免创新带来的负面影响,而更加循规蹈矩,缺乏创新精神和开拓精神,更不用说结合自身实际,博采众长,形成特有的教学风格。对学生来说就会使他们的思维受到固化,进而产生思维定势,久而久之,创新精神及分析处理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得不到有效的锻炼和提高。课件,过于整齐划一的单调的高校教学管理模式会大大降低任课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并对创新能力的培养产生阻碍,严重者还会对高校的教学效率及整体人才的培养质量造成较大负面影响。

教学管理工作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整体水平有待提升

做好高校的教学管理工作,归根结底还得依靠管理人员。就目前现状而言,我国高校的教学管理工作人员素质表现出参差不齐的现象,整体水平还有待提高。从管理相关人员的学历和专业来说,大多数都不是管理专业毕业,因而在基本管理知识和理论方面比较缺乏。另外,实际的教学管理工作也有很强的变化性,有时候也比较繁琐和复杂,因而要求教学管理人员除了具备较高的管理知识,在实际的教学管理过程中还要求他们在业务和政治上都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最后,大多数高校的教学管理中由于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教学管理人员的精力被分配到各种日常事务和临时事项上较多,对教学管理知识的学习和深究就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久而久之,这也是导致目前高校教学管理很难满足发展要求的一方面原因。

二、改进高校教学管理现状的对策

纠正对高校教学管理的错误认识,加大投入,不断提高整体教学管理水平

针对目前高校教学管理人员认识不到位,重视度不够的现状,各高校应及时纠正对高校教学管理的错误认识,提起重视,并在实际的教学管理工作中加大投入力度,不但提高整体的教学管理水平。具体来说,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教学管理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调动全校师生的积极性,更正对教学管理的错误认识。各高校应充分调动师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积极主动的参与到高校的教学管理当中来。通过一系列的措施使其认识到搞好高校教学管理的重要性,纠正大多数人对教学管理的肤浅认识。(2)对于教学管理人员来说,也应使其认识到教学管理的意义和搞好教学管理的重要作用。在高校的教学管理改革当中,教学管理除了教学来说,对高校不管是生存还是发展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学管理工作在提高教学质量、教学科研及服务教师及学生等方面都有着很大的效能。

转变思想观念,创新高校教学管理模式

针对目前高校教学管理观念陈旧,教学管理模式单一简单的现状,各高校应结合自身实际不断的转变和更新教学管理的思想和观念,并且不断的创新高校的教学管理模式,以更好地适应当前高校教学与发展的新形势。(1)打破传统思想束缚,转变工作态度,激发工作热情。在注重科研醉心学术的同时,各高校也应重视对教学管理工作的肯定,通过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来,转变他们的工作态度,激发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热情。(2)不断推进教学管理改革,创新教学管理模式。各高校应结合自身实际,协调领导和各部门,认真研究教学管理的内容、目标及具体形式,及时淘汰落后陈旧的教学管理模式,不断创新教学管理模式,以适应当前社会不断发展对高校提出的各项新要求。

内部培训与人才引进相结合,不断加强高校教学管理队伍建设

针对目前我国高校教学管理人员队伍素质参差不齐,整体水平不高的现状,各高校在坚持科学、规范、制度的工作原则之下,应从内部人员加强培训与外部人才引进两个方面相结合来不断加强高校教育管理的队伍建设。(1)不断加强内部教学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现有员工的整体管理业务水平。教学管理工作是一项千头万绪的工作,各教学管理人员应具备扎实的管理理论基础做前提,应通过掌握和借鉴现有的优秀的教学管理实际经验作为解决实际管理问题的保障。加强对教学管理人员的培训与考核,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思想政治理论的'培训,提高其管理知识水平。进行实用性管理技能培训,提升教学管理人员的理能力和实际分析和解决教学管理问题的能力。(2)适时的开具便利条件,实施人才引进,不断优化教学管理队伍。各高校可通过提高生活及其他待遇,在职务晋升或职称评定中给予优惠等政策,来吸引更多的具有扎实教学管理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的优秀管理人才从事本高校的教学管理工作。这样做对现有教学管理人员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合理地优化了教学管理工作的人员组成结构,有利于建设高素质的高校教学管理队伍。

三、结语

高校教学管理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着当前高校体制改革能否有序进行与否,更关系着新时期培养的当代大学生的整体素质高低。因而,对高校教学实施科学高校管理极具综合性和全局性。不断完善高校教学管理需要各方的共同协作,教师和学生们都应该积极的参与进来。只有各方密切关注教学管理,人人参与其中,才能形成良好的氛围,从而使教学管理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

作者:戚文波 单位:文山学院

(二)

一、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管理机制问题

成人高等教育学院设置的专业和课程无法培养出社会复合型的人才。社会的发展,技术的不断更新使广大劳动者需要学习新的技能,在一定程度上需要进学校进行再教育,这就为成人高等教育创造了机遇。但是成人高等教育院校完全脱离实际,不会根据社会的需要来调整专业设置,无法适应人们的需求,自然也就无法为社会培养复合型人才。

2.学生生源问题

学生生源问题主要体现在学生的整体质量下降。这是因为现在大多数学校都在将进行降分扩招,以保证自己的学生生源数量。这种保量而不注重保质的行为,就会让那些学习能力弱的学生也能够进入普通高等院校接受教育。这种情况使成人高等教育学校一再降低录取分数线,生源质量越来越差。

3.学生问题

现在社会上高学历的人越来越多,低学历的人无法找到好的工作,就使这些低学历的人不得不接受成人高等教育,这样的学生缺乏自主学习意识,不会主动积极地学习,也就严重影响了他们的毕业率。

4.教师问题

在成人高等教育学校中,教师问题主要体现在教师没有将自己的所有精力和时间投入到教育中。教师是成人高等教育工作的主体,是学生接受教育最直接的传授者。但是大多数的教师在教学的同时,还要进行科研工作,这样就使教师的精力无法集中,而且容易疲劳,影响教学质量。

5.教学管理手段的问题教学管理手段存在的问题主要从以下几点出发。(1)大多数的普通高校在处理普通高校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时,总是将前者放在主要位置,学校大部分的经费都投入到了普通教育教学管理中了,成人高等教育的经费投入却很少。(2)成人高等教育的管理者的管理观念落后,在日常管理中都是采用传统的管理手段,而信息化管理手段却很少。(3)大多数成人高校的信息化管理人员的技术水平不高,无法正确快速的进行信息处理。(4)大多数成人高等教育机构不注重信息化管理手段,技术含量低,软件开发程度不高。

二、提高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管理的对策

1.完善成人高等教育的课程设置

根据社会实际和学生需求来对成人高等教育的课程进行调整设置,确定以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提高国民素质为课程目标,课程开展的方向要与终身教育、素质教育、知识经济教育相融合,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培养出综合素质高的复合型人才。2.加强对学生的政治思想的教育虽然由于学生生源问题,导致成人高等教育招进来的学生的整体素质不高,但是可以加强对其后期的培养。要对这些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让他们能够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习积极性,树立学习信心,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

3.建设一支适合成人高等教育的专业化教师队伍

成人高等教育有着与普通高等教育不同的特征,成人教育有着成人性、职业性、业余性,所以对于教师的要求也不同,进行成人教育的教师必须要比普通高校的教师要更具专业化素质。(1)成人教育教师在对学生的教育时,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可以自行学习自己专业的知识和技术。(2)教师与学生之间应该加强学生交流,将自己的理论与学生的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对学习更加感兴趣,可以学到更多的东西。(3)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利用最新的教学技术设备,转变古板教学模式,采取适应学生需求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率,让成人高等教育能够培养出更多的社会人才。

4.利用最新的教学管理手段加强对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管理

成人高等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形成网络和多媒体教学环境,运用启发式教学方式,并根据教育改革来优化教学内容,改变传统的考试制度,采取客观的考试和评价方式,让学生可以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进一步的加强学习,提高自己的综合实力,让自己能够更好的就业。

三、结语

成人高等教育也是培养社会人才的一个重要基地,是人们接受再教育的重要场所,国家应该加强对成人高等教育的重视,加大财政支持,让成人高等教育机构可以有足够的资金来加强信息化管理技术,解决学生生源和教师问题。机构自身也要加强对成人高等教育的重视,加强对成人教育教学管理,解决管理问题,让学生在这里可以得到更好的教育,培养出更多的人才,进一步促进社会的发展。

作者:霍士磊 单位:天津开发区职业技术学院

(三)

一、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培养优秀人才是教学管理的目标,针对这个目标而进行的一系列的教学活动是教学管理的工作内容。教学管理被赋予的这种人才培养的目标就必定要肩负着制定人才培养的计划、组织实施教学执行计划、检查监督和控制质量的任务以及指挥协调授课及实践环节。可是就我国在教学管理目前的现状而言,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函需解决。

第一,中学管理中,管理者喜欢用学校的一系列规章制度来约束学生和教师的一些行为。这些规章制度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使教师的工作效率有了一定的提升,但它在很大的程度上束缚了教师的创造性思维,抑制了老师的工作积极性,这样反而更加影响了教学的效果。

第二,学校地处的环境不好。还有些学校本身就处于经济条件比较落后的地区,办学条件差,教学的基础设施不齐全,教学经费有限,阻碍了一些教学活动的开展。没有相对应的物质基础,导致教学管理的水平低下。

第三,一些学校的文化设施落后,没有一个属于自身学校发展和谐的校园文化。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关系不融洽,给教学管理带来了阻碍。

二、针对教学管理中的问题所采取的对策研究

目前我国教学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严重影响到了教学管理质量的提高和教学目标的实现。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必须采取一些相应的措施来改善目前的情况。

明确管理中各个部门的职责

各个部门管理层次的工作人员要明确自己的职责,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做好份内的工作,有计划地管理学生,这样就使得管理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

注重师生之间的关系

一个具有良好氛围的师生关系的教师能够更加有效的管理学生。同时,也能更加深人地了解到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心理状况,对学生的管理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

实施现代化的教学管理

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教学在管理上也不能一成不变,而要跟随社会的脚步进行改革,实施现代化的教学管理模式,可以使教学管理紧随教育的发展而发展。

建设具有学校自身发展特点的校园文化

一个学校是否具有良好的校园风气就取决于这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得如何。

三、总结

教学质量的好坏是体现一个国家能否富裕强盛的重要标准。我们针对教学管理与教学课程设置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进行分析与研究,针对现阶段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提出了一些改变的对策,希望能够通过这些方法使我国的教育水平更上一层楼。

我国教育机构发展研究论文

《高等教育国际化研究》

【摘要】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全球化大背景下的必然趋势,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必然途径。中国矿业大学的“国际化”办学理念以优势专业为中心,在学生国际流动、教师国际流动、教学与课程的国际化、国际合作研究以及合作办学等方面做出了诸多努力,在取得大量成果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关键词】中国矿业大学 国际化 优势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 -0009-02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指一个国家及其高等教育机构为因应全球化背景而在战略上设定国际前沿目标并付诸行动的过程;在实施层面表现为具体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活动及其效果。[1]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本质是按照国际高等教育界通行的理念、准则和规范指导办学,加强国际间的交流和合作,从而提高一国或者一所高等教育机构办学水准,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理解能力的人才的过程。[2]

中国矿业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高校、国家“211工程”和“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建设高校,同时也是教育部与江苏省人民政府、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共建高校。作为一所具有一百多年办学历史、特色鲜明的多科性研究型高水平大学,对我国煤炭能源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引领和支撑作用。[3]近年来,中国矿业大学在对外交流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分别被江苏省授予2013年 “江苏省外国文教专家研究会先进集体”和“江苏省教育国际合作交流先进学校”的称号。本论文集中讨论了具有矿大特色的国际化道路,同时指出了其存在的问题。

一 国际化的办学实践

1.学生的国际流动

中国矿业大学一直本着“走出去,请进来”的原则,积极扩大出国留学学生和来华留学学生的规模,形成了双向流动的合理格局。学生的国际流动是大学国际化的一个重要指标。中国矿业大学的留学生数一直呈现递增的趋势,目前有在校留学生180余人。就留学生的层次分布而言,大部分为学历生(degree-seekers),而非非学历生数(non-degree seekers)。在学历生中,本科生的数量最多,一直占据主体地位。从方向上看,学生流动分为流入(国际留学生)和流出(本国学生接受时间不等的海外学习)两种形式。2013年,国际部会同教务部,设立出国留学奖学金,选拔了126名出国留学预备生。

同时国际部积极推进各个研究生、本科生层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通过中加MBA项目、格里菲斯大学土木工程本科项目、墨尔本皇家理工建环本科项目、俄罗斯奖学金项目、美国全球优秀本科生项目、奥尔登堡大学交换生项目以及其他多个校际交流项目派出学生100多人。在鼓励本校学生短期访学的同时,2013年学校设立了来华留学生奖学金,鼓励更多留学生选择矿大为他们的学校。这一措施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当年招收留学生54人,其它各类学生29人,留学生在校生规模达到170人,较之前有了增长。[4]

2.教师队伍的国际化

中国矿业大学的国际化道路还体现在学校对师资力量国际化的重视。师资力量是衡量大学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它直接影响学校的学科建设和发展方向,也影响着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目标。世界上许多高水平的著名大学,师资力量往往都是高度国际化的。中国矿业大学采取了培养与引进并行的办法来促进教师队伍的国际化。

首先,中国矿业大学国际交流处经常组织教师及行政人员的短期访学工作为便于教职工赴海外进行学术交流,中国矿业大学国际交流处积极主动协调学校相关部门,对学校因公出访审批手续进行了简化,同时推出了《中国矿业大学出国(境)人员管理办法》和《关于进一步加强我校处级以上干部因公临时出国(境)管理的暂行规定》等政策,在严格规范外事管理的同时,为教职工积极开展对外交流提供了政策保障。2013年,学校累计派出111批次因公出访团组,共计296人次赴海外参加国际会议、开展学术交流、合作研究或考察访问,比去年同期增加49%。此外,学校停办多年的管理干部和教师团组海外进修项目也得以重新启动执行,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学校教职工自觉对外交流的主动意识逐渐增强,形成了良好的学术氛围。[5]

其次,中国矿业大学国际交流处加大聘请外籍教师的力度。他们的加入,大大丰富了教师学术背景的多样性,同时提升了教师队伍的国际化水平。通过积极拓展聘请渠道、强化服务措施等举措,学校2013年重点工作之一――聘请15名语言外教的任务顺利完成。这些英语、德语外教分别承担了英德语言专业、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大学公共英语、同时承担了研究生英语及孙越崎学院等的语言教学任务,教学效果良好。此外,2013年,学校还接待了来自美国、德国、澳大利亚、加拿大、俄罗斯、奥地利、英国、丹麦、日本、韩国、南非和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知名专家和学者200余人次来校合作交流。 [6]

在优化本土教师学源背景的同时,学校还采用多种形式,积极引进国外优秀的教育资源和智力资源。学校2007年获批的学科创新引智计划(111计划)项目“煤炭资源开采与环境科学与技术创新引智基地”继续由国家重点资助并实施。2013年,学校聘专引智经费实现360万,其中含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即“111计划”项目3项,引进海外高层次文教专家重点支持计划项目2项,另外今年申报的第四个“111计划”――“深部地下工程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已获批执行。[7]

3. 教学与课程的国际化

一个学校的国际化不但体现在学生和师资的多元化,更重要,更核心的是要实现教学的国际化。1996年,OECD将“课程国际化”(internationalization of curriculum)定义为“一种为国内外学生设计的课程,旨在培养学生能在国际化和多元化的社会工作环境下生存的能力。”西方学者莫里斯哈拉雷(Maurice Harari)认为,课程国际化不仅包含外语训练和国际区域研究学科的发展过程,而且还包含将全球视野引入一般学科的“学科普遍化”过程。[8]

我校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的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稳步推进双语教学。2010年《中澳学院国际化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列为校教学改革项目,与国际接轨的培养方案、教学计划与课程大纲制定并实施,3位外方合作高校教授为中德学院、中澳学院授课,国际化办学取得新进展,每个专业在学生进入大学三年级以后会开设专业英语课。但是和其他项目相比,教学上的改革力度较小,学生英语学习的教材单一,接触不到原版教材,虽然引进了外籍教师,但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教学和课程国际化的问题。

4.国际合作研究

在科研方面,中国矿业大学近年来积极推进本校优势专业的高水平的科研合作:一方面提高教师与学生主持、策划、参与重大国际项目的能力;同时依托国际会议,促进科技和学术成果的国际交流。2010年9月17日,我校校长葛世荣率团出席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举行的2010年世界能源论坛大会并向来自世界各国的700多位与会者发表了题为“中国未来能源与洁净煤技术”的演讲。2010年3月15日至3月22日宋学锋副校长等一行七人于赴德执行考察访问任务,主要是落实“中德共建徐州生态示范区合作推进会”中煤矿安全设备物联网、城市系统物流规划、节能减排、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等四个产业化项目。 [9]

5.国际合作办学

国际合作办学也是中国矿业大学国际化战略的一部分。2010年我校先后与德国杜伊斯堡-埃森大学、奥尔登堡大学、波鸿工业技术大学、德国RWE公司、澳大利亚巴拉瑞特大学、卧龙岗大学、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等合作单位分别签订了教育科技合作协议或合作备忘录。学校积极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不断推进国际化办学。目前,学校同25所世界排名前200强的高校签署了合作协议。创新高等教育国际协同模式,成立了国际学院,建设了中澳矿业研究中心等国际合作平台,联合10多所国外知名高水平大学发起成立了“国际矿业、能源与环境高等教育联盟”。美国南达科塔矿业学院发起成立的全美矿业高等教育联盟拟以团体会员方式加入,联盟的国际影响日益扩大。2013年,学校新签约海外合作高校10所,续签7所。其中,新签约澳洲高校1所、续签4所;亚非高校新签约4所; 欧美合作高校5所、续签3所,布局日趋合理。同时,根据学校要求,结合各单位对外交流实际情况,各学院及重点实验室分别选取了5家合作伙伴作为重点交流对象。目前,各学院及重点实验室基本实现至少与海外2家以上的高校或研究机构建立了实质性合作关系,使得我校国际交流工作更加务实。 [10]

二 中国矿业大学国际化办学的特点及其问题

中国矿业大学国际化办学主要呈现出以下三个特点:第一对外交流与合作的方式不断丰富。从最初的单纯引进少量外国留学生,公派留学生,教师短期访问合作等方式发展成一套全面的,多渠道的,多层级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模式。目前,中国矿业大学已经与国外一批大学建立了合作办学关系,通过联合培养、交换交流学生、国际会议等多种形式,不断拓展面向世界的人才培养和高水平的学术交流。第二,参与主体的层次逐步从研究生向本科生下移。中国矿业大学早期的学生对外交流项目主要针对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近两年,矿大不断推进本科生短期访学交流项目。学校组织人力,物力,推进短期访学项目的进行。第三,中国矿业大学的国际化道路以自己的优势专业为发展中心,这一特点在国际会议的举办和国际合作项目中体现的尤为明显。

虽然中国矿业大学在国际化办学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还存在一系列问题。首先,中国矿业大学还缺乏对于国际留学生的吸引力,国际留学生比例依然偏低。从国际留学生的来源国家来看,中国矿业大学的留学生多集中在亚非欠发达国家,对欧美等发达国家学生的吸引力还不够。其次,对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体制借鉴不够。高校国际化强调的是吸收、借鉴世界各国先进的高等教育办学理念和办学模式,从而达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目前中国矿业大学的多数国际化办学方式都是以项目为中心,以会议为表现形式,缺乏系统教育理念的植入和教育体制方面的真正变革。再次,中国矿业大学的国际化发展在许多方面依然体现出“依附性”的特点,对于其他大学借鉴的多,输出的少。而高等教育国际化要求的是,学校与学校之间的交流应该是双向的,即相互的借鉴,彼此的输出。

总之,中国矿业大学以服务教学、科研、学科和师资队伍建设等学校中心工作为宗旨,以促进学校教育改革发展为重点,探索实践行业特色和国际化办学相融合的发展之路,从学校发展实际出发,探求一个多层次、宽领域、高水平、讲实效的高等教育国际化道路。

参考文献:

[1] [2] [8] 袁本涛,潘一林,高等教育国际化与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清华大学的案例 [J] 高等教育研究,2009,(9):23-28.

[3] 网络搜索.

[4][5][6][7][8][9][10]中国矿业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年鉴[R].2013.

作者简介:朱潇潇,中国矿业大学外文学院教师、讲师(江苏徐州 221000)

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中国矿业大学社会科学青年项目B类(2012W57―思维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用的研究)

根据《规划纲要》的要求,今后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任务将定位在以全面提高质量为重点,更加注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增强社会服务能力,特别要求高等教育优化结构办出特色。因为刚才已经说了,2020年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展已经不是重点,最大的重点就是我们将进入发展理念战略性转变和全方位注重教育质量的新阶段。首先,把提高质量作为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为此,《规划纲要》提出了三点要求,一要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从培养造就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出发,深化教学改革,严格教学管理,改进高校教学评估,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这也是第一次提出要创立高等学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大力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二要充分发挥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作用,鼓励高校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国防科技创新和区域创新中作出贡献,对加强高校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以及创新基地平台建设明确了政策方向,特别针对科研领域当中的体制性障碍,要求促进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的科技和教育的资源共享。三要牢固树立高等学校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利用高校人才汇聚、学科综合交叉的能力优势,全方位开展服务,要求进一步推进产学研用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积极参加文化建设,参与决策咨询,充分发挥智囊团、思想库的作用。其次,我们要切实保障高等教育科学发展和教育质量稳步提高,必须优化结构办出特色。因为我们国家现代化对高层次专门人才需求的多样性和区域的差异性是世界上不多见的,很难沿用学术学科评价的单一尺子来衡量所有高校。为此,《规划纲要》的文本也明确要求到2020年我们的高等教育结构更加合理,特色更加鲜明。这里面有两点是需要注意的,一是国家提出要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不仅要继续加快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推进重点学科建设创新,建成一批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的高等学校,这里不光包括本科的大学和学院,也包括高职高专的学院,若干所大学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大学水平。而且要引导其他各类高校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包括支持地方或行业背景高校建设优势重点学科,改进管理模式,引入竞争机制,实行绩效评估,进行动态管理。二是优化学科专业等结构,这也是为了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重点扩大高技能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规模,加快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优化区域布局结构,重点支持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鼓励东部高等教育率先发展,也就是说让高校既能够在学科专业建设方面苦练内功,还要面向现代化建设需求办出特色,这是新世纪新形势下打造高质量的中国高等教育体系的必由之路。

题名又称题目或标题。题名是以最恰当、最简明的词语反映论文中最重要的特定内容的逻辑组合。论文题目是一篇论文给出的涉及论文范围与水平的第一个重要信息,也是必须考虑到有助于选定关键词不达意和编制题录、索引等二次文献可以提供检索的特定实用信息。论文题目十分重要,必须用心斟酌选定。有人描述其重要性,用了下面的一句话:“论文题目是文章的一半”。对论文题目的要求是:准确得体:简短精炼:外延和内涵恰如其分:醒目。(二)作者姓名和单位(Authoranddepartment)这一项属于论文署名问题。署名一是为了表明文责自负,二是记录作用的劳动成果,三是便于读者与作者的联系及文献检索(作者索引)。大致分为二种情形,即:单个作者论文和多作者论文。后者按署名顺序列为第一作者、第二作者……。重要的是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对研究工作与论文撰写实际贡献最大的列为第一作者,贡献次之的,列为第二作者,余类推。注明作者所在单位同样是为了便于读者与作者的联系。(三)摘要(Abstract)论文一般应有摘要,有些为了国际交流,还有外文(多用英文)摘要。它是论文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其他用是不阅读论文全文即能获得必要的信息。摘要应包含以下内容:①从事这一研究的目的和重要性;②研究的主要内容,指明完成了哪些工作;③获得的基本结论和研究成果,突出论文的新见解;④结论或结果的意义。(四)关键词(Keywords)关键词属于主题词中的一类。主题词除关键词外,还包含有单元词、标题词的叙词。主题词是用来描述文献资料主题和给出检索文献资料的一种新型的情报检索语言词汇,正是由于它的出现和发展,才使得情报检索计算机化(计算机检索)成为可能。主题词是指以概念的特性关系来区分事物,用自然语言来表达,并且具有组配功能,用以准确显示词与词之间的语义概念关系的动态性的词或词组。

均值不等式的研究论文

381730511,你好: 作为基本不等式之一的均值不等式在解决高等数学的问题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中最基本的极限lim(1+1/n)^n=e的存在性的证明就用到了均值不等式。 数列 单调有界证法欣赏: 这里写不出来,我把文章发到你邮箱吧。

容易忽略的答案》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在我们数学王国里也有许多有趣的事情。比如,在我现在的第九册的练习册中,有一题思考题是这样说的:“一辆客车从东城开向西城,每小时行45千米,行了小时后停下,这时刚好离东西两城的中点18千米,东西两城相距多少千米?王星与小英在解上面这道题时,计算的方法与结果都不一样。王星算出的千米数比小英算出的千米数少,但是许老师却说两人的结果都对。这是为什么呢?你想出来了没有?你也列式算一下他们两人的计算结果。”其实,这道题我们可以很快速地做出一种方法,就是:45×=(千米),=(千米),×2=261(千米),但仔细推敲看一下,就觉得不对劲。其实,在这里我们忽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就是“这时刚好离东西城的中点18千米”这个条件中所说的“离”字,没说是还没到中点,还是超过了中点。如果是没到中点离中点18千米的话,列式就是前面的那一种,如果是超过中点18千米的话,列式应该就是45×=(千米),=(千米),×2=189(千米)。所以正确答案应该是:45×=(千米),=(千米),×2=261(千米)和45×=(千米),=(千米),×2=189(千米)。两个答案,也就是说王星的答案加上小英的答案才是全面的。 在日常学习中,往往有许多数学题目的答案是多个的,容易在练习或考试中被忽略,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审题,唤醒生活经验,仔细推敲,全面正确理解题意。否则就容易忽略了另外的答案,犯以偏概全的错误。关于“0” 0,可以说是人类最早接触的数了。我们祖先开始只认识没有和有,其中的没有便是0了,那么0是不是没有呢?记得小学里老师曾经说过“任何数减去它本身即等于0,0就表示没有数量。”这样说显然是不正确的。我们都知道,温度计上的0摄氏度表示水的冰点(即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的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其中的0便是水的固态和液态的区分点。而且在汉字里,0作为零表示的意思就更多了,如:1)零碎;小数目的。2)不够一定单位的数量……至此,我们知道了“没有数量是0,但0不仅仅表示没有数量,还表示固态和液态水的区分点等等。” “任何数除以0即为没有意义。”这是小学至中学老师仍在说的一句关于0的“定论”,当时的除法(小学时)就是将一份分成若干份,求每份有多少。一个整体无法分成0份,即“没有意义”。后来我才了解到a/0中的0可以表示以零为极限的变量(一个变量在变化过程中其绝对值永远小于任意小的已定正数),应等于无穷大(一个变量在变化过程中其绝对值永远大于任意大的已定正数)。从中得到关于0的又一个定理“以零为极限的变量,叫做无穷小”。

Easy to overlook the answer"Fact is stranger than fiction, we also have many interesting mathematical kingdom. For example, in the ninth book, I now have a problem in the workbook, education, said: "this is a passenger train to the west, the east from 45 kilometers per hour line, stop, then after hours just what the halfway point of the two cities from 18 km, two things WangXing? How many kilometres from town with the small English in this problem, the calculation method and the results are not the same. XingSuan king of the number of kilometers than small calculates km less, but the results of the two to say. This is why? You want to come? You count them two listed in the results." Actually, this problem is we can very quickly made a kind of method is: 45 x = (km), + 18 = (km), * 2 = 261 (km), but look close scrutiny, he felt something was wrong. Actually, here we overlooked a very important conditions, "this is just what the halfway point of the city from the conditions of 18 kilometers away from" the word ", not to say, or more than halfway point. If it is not from the middle point to 18 kilometre, column type is the front, if is a kind of more than 18 kilometers halfway, column type should is 45 by = (km), = (km), x 2 = 189 (km). So the correct answer is: 45 x = (km), + 18 = (km), * 2 = 261 (km) and 45 x = (km), = (km), x 2 = 189 (km). Two answers, . WangXing answers with the small English answer is the daily learning, often have many problems, aim to answer is more in practice or neglected in the exam, we need to carefully examines the topic is, life experience, close scrutiny,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cet4. Otherwise easily overlooked the mistake, the "0"0, it is the earliest human contact number. Our ancestors started only know no and have no is 0, 0, so did? Remember the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 once said, "any number of minus itself is equal to 0, 0 means without number." That is simply not true. We all know that the 0 degrees centigrade thermometer said the freezing point of water (. a standard under the pressure of the mixture of water temperature), including 0 is solid and liquid water differentiator. But in Chinese characters, 0 means that a zero, such as: 1 more pieces), Decimal purpose. 2) not certain units... Thus, we know that the "no amount is 0, but not without number, 0 solid and liquid said the differentiator, etc.""Any divided by 0." no significance for This is the primary school teacher still talking to a conclusion about the "0", then the division (primary) is divided into several copies will be a, how much each. A whole cannot into a "0" no significance. Then I realized the a / 0 0 0 to limit can be expressed in the variable (a variable in the process of changing its absolute than any small forever is positive), shall be equal to a variable in the infinite (changes in its absolute than any big is positive). Get a theorem about 0 "zero limits of variables, called an infinitesimal".

你好。是正常的。数学不等式均值不等式,又称为平均值不等式、平均不等式,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公式。公式内容为Hn≤Gn≤An≤Qn,即调和平均数不超过几何平均数,几何平均数不超过算术平均数,算术平均数不超过平方平均数。

  • 索引序列
  • 我国教育机会均等研究论文
  • 我国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研究论文
  • 我国成人高等教育转型研究论文
  • 我国教育机构发展研究论文
  • 均值不等式的研究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