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 文旅融合毕业论文

文旅融合毕业论文

发布时间:

文旅融合毕业论文

参考文献是旅游 文化 论文的一部分 ,正确地标注以及合理地引用参考文献不仅关系到论文的质量 ,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者的学术态度。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2017年旅游文化论文参考文献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1] 李瑞. 城市旅游意象及其构成要素分析[J].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04)

[2] 查君. 旅游意象规划[J]. 中国园林. 2004(06)

[3] 宋振春,陈方英. 两种类型旅游节事居民感知的比较研究--对泰安泰山国际登山节和东岳庙会的问卷调查[J]. 旅游学刊. 2008(12)

[4] 张微. 试论博物馆作为旅游资源在发展文化产业中的地位和作用--以长春伪满皇宫博物院为例[J]. 博物馆研究. 2011(03)

[5] 方世敏,杨静. 国内旅游演艺研究综述[J]. 旅游论坛. 2011(04

[6] 申葆嘉. 国外旅游研究进展(连载之一)[J]. 旅游学刊. 1996(01)

[7] 付冰,周申立. 我国影视旅游发展与规划探析[J].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5(03)

[8] 李蕾蕾. 旅游点形象定位初探──兼析深圳景点旅游形象[J]. 旅游学刊. 1995(03)

[9] 庄志民. 旅游意象塑造的操作指向论析--旅游文化设计探索[J]. 旅游科学. 2008(05)

[10] 李蕾蕾,张晗,卢嘉杰,文俊,王玺瑞. 旅游表演的文化产业生产模式:深圳华侨城主题公园个案研究[J]. 旅游科学. 2005(06)

[11] 邹积艺,陈谨. 旅游节事项目管理模式初探[J]. 旅游科学. 2005(06)

[12] 庄志民. 如何进行旅游文化资本运作值得深入研究[J]. 旅游学刊. 2005(05)

[13] 黄耀丽,聂磊,李凡. 文化旅游与文化产业互动的研究--以佛山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为例[J]. 热带地理. 2003(04)

[14] 毛端谦,张捷,包浩生. 旅游目的地映象的对应分析--以江西庐山、龙虎山、三清山、井冈山为例[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3(01))

[15] 黎洁,李垣. 历史文化名城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整合创新的目标模式研究--以云南大理为例[J]. 思想战线. 2001(01)

[1] 马勇,陈慧英. 旅游文化产业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1)

[2] 曾亚玲. 博物馆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J]. 中国商贸. 2012(04)

[3] 王九位. 数字时代旅游目的地信息共享研究[D]. 武汉大学 2010

[4] 吴普,葛全胜,席建超,刘浩龙. 影视旅游形成、发展机制研究--以山西乔家大院为例[J]. 旅游学刊. 2007(07)

[5] 庄志民. 论旅游意象属性及其构成[J]. 旅游科学. 2007(03)

[6] 钟晟,张军. 皖南古村落和谐文化主题开发[J]. 华东经济管理. 2007(06)

[7] 杨卫武,陈慧莎. 论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以上海市为例[J]. 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01)

[8] 徐仁立. 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考[J]. 宏观经济管理. 2012(01)

[9] 张薇,钟晟,张晓燕. 1998~2007年全球旅游研究进展--基于SCIES、SCI和A&HCI三大检索文献计量分析[J]. 旅游学刊. 2009(12)

[10] 赵勇. 亲和性城市公共游憩空间的系统建构研究[D]. 武汉大学 2011

[11] 张中华,王岚,张沛. 国外地方理论应用旅游意象研究的空间解构[J]. 现代城市研究. 2009(05)

[12] 李海霞,孙厚琴. 基于城市旅游意象的旅游城市标志物分析[J]. 社会科学家. 2009(04)

[13] 庄志民. 宁波东钱湖旅游度假区旅游意象定位研究--旅游文化设计探索系列[J]. 旅游科学. 2010(03)

[14] 凌莉萍,吴殿廷. 国内外影视旅游研究进展及启示[J]. 旅游学刊. 2010(03)

[15] 韩震. 论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及文化认同--一种基于历史哲学的分析与思考[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1)

[1] 段卫国. 南京下关区城市公共休闲设施规划研究[D]. 南京工业大学 2013

[2] 应吉. 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策略研究[D]. 南京工业大学 2012

[3] 应维佳. 高层住宅景观单方造价影响因素研究[D]. 浙江大学 2014

[4] 夏凤连. 中国传统装饰纹样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 湖南科技大学 2013

[5] 王硕,曾克峰,刘超. 甘肃省A级景区旅游空间结构分析[J].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2013(04)

[6] 银丁山. 视觉识别系统设计在洪江古商城旅游景区开发中的应用研究[D]. 湖南科技大学 2014

[7] 王钰. 大型体育设施与城市空间发展研究[D]. 南京工业大学 2012

[8] 谭玲玲. 意象符号转化视域下的红色文化产品设计研究[D]. 湖南科技大学 2014

[9] 杨勇. 现代城市公共设施候车亭的情感化设计研究[D]. 湖南科技大学 2014

[10] 彭元. 中国书画在服装设计中的运用与创新[D]. 湖南科技大学 2013

[11] 胡哲. 民族文化旅游景区商业步行街开放空间设计研究[D]. 昆明理工大学 2014

[12] 钱忱. 产权式休闲养老社区设计研究[D]. 南京工业大学 2012

[13] 王淑新,王学定. 供需视角下的中国旅游经济发展--一个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 经济问题探索. 2014(01)

[14] 谭志喜,孙根年. 基于“点-轴”理论的湖北省“A”型旅游空间结构分析[J]. 湖北社会科学. 2013(12)

[15] 王兢. 南京城乡统筹工作的思考和优化[D]. 南京工业大学 2012

猜你喜欢:

1. 浅谈旅游文化论文

2. 旅游文化方面的论文

3. 旅游文化的论文免费例文

4. 关于旅游文化的相关论文

5. 有关旅游文化的论文

6. 中国旅游文化论文范文

旅游 文化 是广泛存在于旅游活动中的,由专业人员挖掘或设计出来,满足旅游者特定需要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产品。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有关旅游文化 毕业 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随着OBOR战略的实施,培养高素质的旅游人才便成为当务之急,这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 教育 改革的契机,是实现文化的展示与传承的途径与 方法 。

关键词:旅游文化;特征

现代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旅游文化的繁荣,“一带一路”(以下简称为“OBOR”)是21世纪初中国为了实现“加强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促进世界和平发展、推进沿线各国经济繁荣与区域合作”而提出的战略构想。随着2015年3月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外交部联合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文件,OBOR战略开始付诸行动。OBOR分为陆路与海路。陆路从西安向西,横穿西亚抵达欧洲荷兰的鹿特丹。海路从长三角、珠三角沿东南亚向西,经非洲过黑海最后抵达欧洲的鹿特丹。因此,新世纪下的OBOR一端为日益崛起的中华经济圈,另一端连接着世界上最重要的经济共同体———欧州联盟,中间是经济潜力巨大的西亚、东南亚和非洲。在OBOR战略构想下,经济的发展与文明的对话,必将促进国内外旅游业的发展,研究OBOR战略下的旅游文化特征,对促进旅游、经济、文化、教育、外交等各方面均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OBOR背景下旅游文化特征研究

《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在合作重点中明确指出“加强旅游合作,扩大旅游规模,互办旅游推广周、宣传月等活动,联合打造具有丝绸之路特色的国际精品旅游线路和旅游产品,提高沿线各国游客签证便利化水平。推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邮轮旅游合作。积极开展体育交流活动,支持沿线国家申办重大国际体育赛事。”因此,OBOR战略沿线必将呈现出人类古代文明繁荣的鲜活再现、为欣赏旖旎风光的丝绸之路特色的国际精品线路游、沿线OBOR友好城市互办旅游推广活动游、体育活动交流观光、参与、体验游和“新海上丝绸之路游轮游”等5大特征,相应的文化也呈现出这五大特征。

人类古文明的鲜活再现

丝绸之路是跨越文明、贯穿古今的古代经济发展之路,对丝绸之路的重游是对人类古文明的探索与考察,具有旅游和文化挖掘发现的双重意义。2014年,由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中国三国联合递交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将丝绸之路沿线的人类古文明推向新的历史舞台。透过OBOR,不仅可以探索考察中国自秦、汉至清的灿烂文明与文化,而且还可以探索考察西亚、中亚、欧洲诸国的文明发展史,对比中外历史发展中的文化差异。

博大丰富的汉前文明

OBOR的陆路起点西安,是中华文明的摇篮和发祥地,其历史变迁是华夏文明发展的缩影。以西安为中心辐射出的旅游圈,能充分体现中华古文明。西安早在汉朝以前就具有博大精深的文化,曾是周、秦的都城,同时也是世界历史上的第一座城市。西安高陵杨官寨遗址将人们带回到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秦始皇兵马俑则展现出了大秦帝国的强盛国力。对OBOR起点城市的考察,人们可以领略汉前中华文字的形成变化、陶器制作工艺、古建筑的特征、古代天文体系、别树一帜的中国数学及丝绸文化等等。

影响深远的汉文化

汉代是中华历史上科技与文化发展的一个辉煌时期,从汉代建立到灭亡的四百多年间,汉代王朝与古罗马成为世界上最为强大的两大帝国,汉王朝雄踞东方,开拓了OBOR的丝绸之路,开辟了东西经济文化技术交流的走廊。而且在汉代,西南丝绸之路也在这个时期开辟,从天府之国的四川成都,到缅甸、印度,将汉朝先进的文化技术传播到东南亚。因此,汉代是OBOR战略的起始朝代,考察旅游OBOR的内涵与文化功能在于探索和考证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汉代文化。其中著名的建筑文化,有著名诗歌“秦时明月汉时关”为证,可见汉代的建筑科技已经发展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还有史学瑰宝的《史记》和《汉书》;蔡伦发明的造纸术,如今在成都、西安、安徽宏村、浙江等地还保留着这种比较原始的造纸术,对人们了解汉代科技文化,起着重要的作用;汉代的《九章算术》、《伤寒杂病论》以及地震仪等都对后世影响深远。深入了解和考察探索汉代文化,对OBOR旅游品质的提升、内涵建设、转型升级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辉煌的隋唐文化

隋唐时期是当时世界上最安定最文明的国家,以强大国力为依托,以蓬勃发展的世俗文化为主体,表现出了内容丰富、思想兼容、形式多样的特点,而这种特点大量汲取少数民族文化的同时,更多的表现出对外文化的输入输出,加强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这其中丝绸之路OBOR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桥梁和平台作用。辉煌的隋唐文化繁荣发展的原因之一便是东西文化交流的畅通和频繁。考察OBOR线路,不少历史遗迹和名胜景点都是对唐朝文化的重新认知。就科技而言,隋唐发明了火药,将印刷术发展到雕版印刷,代表作有《金刚经》,建造了辉煌的长安城和赵州桥。唐朝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这个历史时期诗人辈出,影响深远,如初唐的陈子昂、盛唐时期成就最高的李白、杜甫,田园山水诗人王维、孟浩然,边塞诗人高适,晚唐诗人杜牧和李商隐等。OBOR线路考察诗人的出生地、作品等,对认识和发扬古代文化,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并提升了OBOR区域旅游的品质与内涵。位于OBOR线路上的文化旅游景点众多,其中有著名的敦煌莫高窟,集绘画、书法、乐舞于一体,有很高的旅游、考察、研究价值。辉煌的隋唐文化促进了亚洲文明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而隋唐文明遗留至今,保留完好的大多分布在OBOR,因此对OBOR旅游线路的开发,是中国旅游改革发展、转型升级的新领域。

鼎盛的宋朝文化

宋朝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鼎盛时期,是品质旅游和文化旅游的重要内容。宋朝时期,文学、科学、理学、史学等都取得了空前的成就。宋代有大文豪苏轼,还有著名女词人李清照, 散文 家范仲淹等。宋代的四大书法家,对中华后世影响深远。宋代还有无数的著名画家,最能代表中 国画 最高艺术水平的就是宋代 山水画 的博大意境,如今被制作成3D技术重现的《 清明 上河图》等。此外,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司马光编写的《资治通鉴》为代表的史学,陶瓷窑为代表的手工业,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对南北宋时期文化的OBOR综合规划,是旅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提升途径。

文学艺术空前的元、明文化

元、明是中国疆域广阔、国力强盛的时代。元朝进行了大一统,促进了少数民族的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和中外交通发展,各民族取长补短,互通有无,特别是产生了一个新的民族———回族。研究考察元代文化,对当今国家发展战略乃至世界和平共处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因此,重回元朝时代的OBOR线路,在文化、意识形态方面都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明继承元代文化,文学艺术空前繁荣,呈现出平民化与世俗化。在文学方面,中国四大名著中的三部《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均在明朝完成。在明朝,宗教方面,天主教传入中国,出现了西学东渐的萌芽。资本主义开始萌芽,在OBOR的南线,明朝文化深远的影响着东南亚和南亚。随着丝绸文化的不断影响,中国的庭院建筑随之传入西方。

历史巨变中的清代文化

中华民族领先世界文明几千年,而到了清代,由于清王朝的闭关锁国和自大,直接导致了世界第一次工业革命未能影响中国,从而使中国沦为后来的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半殖民半封建社会。为了防止明朝复辟,清关闭了南方的泉州、宁波等重要港口,在北方驻扎重兵,严重影响了丝绸之路东西方文明与科技的交流。清代前期国力强盛,国内安定,因此这一时期的小说、戏剧和绘画都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清代后期逐步落后于世界资本主义强国,反封建思想成为这一时期的主题和特征。神秘的中西亚文化中西亚位于亚非欧三洲的交界地带,素有“五海三洲”之名,是OBOR的重要枢纽和中间连接点,承担着连接亚洲中华经济圈和欧盟两大经济体的作用。中西亚气候干旱、水资源缺乏,但富有石油资源。中西亚还是人类古代文明发源地之一,有辉煌灿烂的古巴比伦,是伊斯兰教、__和犹太教的发源地。研究考察OBOR线路,不仅可以考察探索文明古国中国,还能接触神秘的中西亚文化,最后抵达体验欧洲的近代文明,因此,OBOR是一条古今文明的文化之旅。

精品线路文化兴起

OBOR大战略下,国内旅游将此作为旅游转型升级发展的契机和平台,各地纷纷以OBOR为依托,出台《XXX旅游总体规划纲要》,形成精品线路游,并以精品线路为平台,提升精品线路文化。精品线路将极大的促进旅游文化的发展、丰富旅游文化的内涵,促进文化的交流。随着三部委联合推出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的颁布,建设精品线路的步伐在加快。OBOR是世界最精华的旅游资源带,汇集了世界4/5的文明,古代文明古国中国、印度、巴比伦和古罗马均被OBOR有机的整合在一起,向世人展示人类古文明的历史及进程。据新华网报道,国家旅游局将2015年确定为“OBOR旅游年”,推动了国际旅游的发展。北方线路上,甘肃出台《甘肃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大景区总体规划纲要》,计划至2020年建成20个游客容量为300万人次的大景区,形成华夏寻根线、黄河风情线、民族风情线、中医药养生线、红色旅游线等主题精品品牌线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依靠OBOR战略体系,着眼于优越的旅游资源和天然的区位优势,面向中亚、南亚、西亚及欧洲和非洲开放的最前沿,把丝绸之路做成品牌,形成丝绸之路经济带大旅游概念。此外,湖北、湖南、四川、重庆、陕西、浙江、海南、福建等地均以OBOR发展战略为契机,加快把OBOR线路建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开拓旅游文化发展新境界。

沿线城市文化交流频繁

OBOR战略体系下,国内城市之间,国际城市之间,OBOR线路带城市之间的文化交流更加宽广深入。OBOR战略前提下,形成全新的四大城市文化交流线路体系:

西北方向的新亚欧陆桥城市文化交流

从西安经兰州,通过乌鲁木齐 出国 境线,连接哈萨克及其中亚、西亚、中东欧等国家。乌鲁木齐将利用独特的区位优势和向西开放重要窗口作用,成为丝绸之路城市文化交流的核心城市。西北方向城市间的文化交流内容广泛,涵盖教育、城市交通、宗教信仰、城市文化等,有利于促进城市、区域的共同繁荣。

南方的海上丝绸之路城市文化交流

以福建大中城市为核心区,通过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海峡西岸等地区的港口、滨海地带和岛屿共同连接太平洋、印度洋等沿岸国家或地区。南方的海上丝绸之路包括了中国最有活力的长三角和珠三角经济区,连接了日本、韩国等许多大中城市,对东亚的稳定和促进东亚国家之间、城市之间的了解和合作有着重要作用。

西南方向的中国-南亚-西亚城市文化交流

从成都、重庆经云南、广西连接巴基斯坦、印度、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马来西亚、越南、新加坡等国家的城市,促进南亚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

东北方向的中蒙俄城市文化交流

从东三省向东连接绥芬河、海参崴出海口,向西连接俄罗斯赤塔,通过老亚欧大陆桥抵达欧洲。目前,东北方向已开通“津满欧”、“苏满欧”、“粤满欧”、“沈满欧”等“中俄欧”铁路国际货运班列,并基本实现常态化运营。随着OBOR线路高铁的建设运营,东北方向的经济带将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城市间的文化交流、文化推广将出现繁荣鼎盛的新局面。

体育活动文化交流

体育活动文化交流对促进国家之间、城市之间、民族之间的了解和文化交流有着重要作用。20世纪七十年代的中国就曾经以“小球撬动了大球”,通过兵乓球的比赛展开了对美国的外交。如今的国际化体育赛事如NBA、F1、奥运会、洲际运动会、 足球 等,都是国家和民族展示各自文化的平台。OBOR战略体系下,体育活动文化交流是文化交流的先行者,通过开展体育活动文化交流,加深了国家与国家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了解,对实现区域和平稳定共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新海上丝绸之路文化

“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进行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通道,起始于秦代,繁荣于隋唐,鼎盛于明代,以广州为起点,连接日本及东南亚诸国,其中最为著名的郑和下西洋。2013年,国家主席提出了建设“新海上丝绸之路”的构想,从而拉开了建设新的贸易与文化交流通道的序幕。新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交流既包括古代文明的交流,也包括现代文明的交流。新海上丝绸之路文化的交流与合作,对区域经济的交流与合作、区域一体化、区域繁荣稳定有着重要意义,并与亚投行遥相呼应,成为中国走向世界的两大战略举措。

2OBOR旅游文化新内涵及其发展趋势

OBOR战略体系下,随着高铁的建设发展、亚投行的建设运行,OBOR旅游承载着传播古代文明,发扬人类文明,建设现代文明的重任。在体验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的同时,也体验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明文化。OBOR集中了世界4/5的文明,新OBOR旅游呈现出旅游文化互补、国内外旅游文化输入输出平衡发展、中国古文明与现代文化共同发展、文化发展推动社会发展等新内涵与发展趋势。

国内国际旅游文化互补

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精华。目前,旅游文化已经趋于大众化,对旅游文化的研究也进入瓶颈阶段[1]。究其根本原因在于旅游文化的单一和旅游文化的互补性不强。实际上,旅游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的体现,是广泛存在于旅游活动中的[2]。旅游文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旅游目的地对旅游兴趣产品、服务的开发、再生产及营销;(二)不同类型的旅游者特征、体验模式及行为。就这两点而言,只有旅游文化互补,旅游文化才能发展。OBOR线路涉及众多的城市和全世界主要的人类文明和现代文化,因此,出现极强的旅游文化互补,能更好地促进旅游文化的发展。

国内外旅游文化输入输出平衡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旅游蓬勃发展。随着国内外旅游的发展,对外文化输出趋势明显,而对内文化输入、吸收、演变的趋势缓慢,这就呈现出国内外旅游文化输入输出不平衡发展的现象。国内很多景区接待的游客多为境内游客,境外游客较少的现象普遍存在。在出境游方面,出境游甚至超过了经济发展增速[3],远远高于入境游,不仅产生了国际旅游的不平衡发展,也导致了国际旅游文化失衡现象。OBOR战略下,境内境外旅游有机结合,成为系统旅游下的两个有机部分,这两部分各有特色,但又高度统一在OBOR下,因此国内外旅游文化输入输出成为OBOR旅游文化的不可分割的两部分,将出现均衡发展的态势。

中国古文明与现代文化共同发展

OBOR是贯穿古今文明的线路,将中国古文明与现代文化有机结合起来,促进中国古代文明与现代文化共同发展。中国古代文明博大精深、辉煌灿烂,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国5000年的文明中,天文、算术、教育、哲学、科技、学制等,都有着历史意义,与现代文明一起,推动“中国梦”的实现。

文化发展推动社会发展

OBOR战略体系的目的在于促进沿线沿路城市和区域的共同发展,用文化的发展来推动社会的发展。新的文化带来新的旅游消费观念,人们在日益国际化的旅游文化中,逐步提高公民意识,发扬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通过在旅游活动中帮助他人、自觉排队、低碳出行等行为,影响和推动交际文化的发展。为适应OBOR战略体系的发展,教育、外交、建筑、交通等也融合了国际文化内容,这些新的内涵特征一起推动社会的发展,为共同富裕和区域发展创造条件。

3启示

对OBOR旅游文化特征及新特征的研究,可以得到以下的一些启示:

加强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实现文化的交流互鉴

OBOR是实现区域发展和共同富裕的战略举措,必须加强国际间的战略合作,相应的,在文化上也要加强国家间、区域间的交流与合作。在依托亚洲,促进亚非欧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世界文化的交流和发展。目前,中国已同俄罗斯、塔吉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卡塔尔、科威特等多个国家签署了同OBOR建设相关的合作协议,有60多个沿线国家和国际组织对参与OBOR建设表达了积极态度。随着OBOR建设中的互通互联,泛亚洲高铁网的建设,国际间的战略合作将进步一步加强,有利于世界的和平稳定,共同发展主题。

充分利用亚投行的战略平台,加强中华文明的国际影响

亚投行是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简称,缩写为AIIB,总部设在北京,是一个政府间性质的亚洲区域多边开发机构,重点支持基础设施建设,是OBOR支撑的经济战略平台,能为“丝绸之路”基金提供强有力的保证,应充分利用亚投行的战略平台,加强中华文明的国际影响,加快中华文明文化的输出。截止2015年4月,英国、德国、意大利、法国、韩国、俄罗斯、澳大利亚、埃及、瑞典等国先后已同意加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亚投行的成员国已达57个,大多数是OBOR战略体系下国家,这不仅为OBOR产业合作提供强有力的经济基础,还有利于OBOR战略体系下旅游文化的健康发展。应充分利用亚投行的经济战略平台,为旅游提供一体化支付等提供经济便利,在此基础上,尽快完善一体化下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加快落实国家旅游局的全局战略规划行动

2015年,国家旅游局从全局出发,制定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旅游合作发展战略规划》,该规划在组织专家进行3轮讨论后,形成定稿,包括实施重点行动等内容。OBOR核心城市和区域早在OBOR战略提出后,已经做出OBOR的发展布局,以“丝绸之路”为主题的旅游节庆、旅游营销大幅增多。因此,各地加快落实国家旅游局的全局战略规划,有利于国内旅游的健康发展和旅游升级,促进出境入境旅游的平衡发展。

培养高素质的旅游人才,实现文化的展示与传承

随着OBOR战略的实施,培养高素质的旅游人才便成为当务之急,这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教育改革的契机,是实现文化的展示与传承的途径与方法。培养能面对不同文化,不同习俗的旅游者的专门人才,不仅要求具有很好的处理旅游行业的专业综合知识,包括接机、酒店入住、报关、旅游景点导游等素质,而且要求具有很好的一门或者几门外语能力。在此基础上,培养能冷静面对各种问题,灵活机智的解决风俗文化问题,友好周到有耐心的处理导游过程问题等多方面能力素质,是培养高素质的旅游人才的基本要求和内在诉求。

参考文献

1、旅游文化与文化旅游:理论与实践的若干问题徐菊凤旅游学刊2005-07-18

2、神仙世界与泰山文化旅游城的形象策划(CI)陈传康,王新军旅游学刊1996-01-18

摘要:

在旅游产业飞速发展的过程中,相关部门要处理好旅游文化与旅游经济的关系,促进旅游业与世界接轨,逐步走向现代化的发展历程,使我国的旅游文化与旅游经济朝着又好又快的趋势发展。

关键词:旅游文化;现代旅游经济

近年来,中国旅游业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与冲击。中国的旅游业要想与世界旅游发展的潮流相适应,就要创设一条现代旅游经济的道路,将旅游文化与旅游经济的内在关系处理好,促进旅游业朝着更好更快的方向发展。

一、文化与旅游

1、旅游与文化的本质联系。

旅游与文化二者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所谓的旅游,就是人类文明活动的本质特征。而文化在广义上是指人们创造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这也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人只有在物质条件得到了一定的满足后,才能在心理、情感等各个方面得到更深一步的发展,从而创造出丰富的精神文化。文化在狭义上主要是指精神性的文化,这也是文化的内在本质。人类旅游就是通过拓展生存空间这种形式,设法促进自身的精神发展,用文化精神来武装自己。旅游的外在表现,主要是指人的移动,通常是指旅游文化的交流与沟通,这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形式。真正意义上的旅游,就是一种求知与审美,逐步开阔人类的视野,积极改善自身的生存条件,从而逐步提高自己的精神追求。旅游文化就其本质而言,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与感悟。这种活动从广义上来讲,即是一种旅游文化的消费过程,也是一种文化的创造过程。人类在欣赏大自然景观的过程中,将会逐步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审美情趣以及审美能力,这就需要人类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才能发现大自然神秘的生命气息与运动规律。旅游文化是人类对美学的发现与概括,以及对艺术哲学的思考。因此,旅游文化具有陶冶情操的作用,从这种人文角度而言,旅游文化实质上就是一种精神性的文化活动。

2、文化是旅游业的内在灵魂。

旅游业现已逐步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新兴第三产业,这主要是因为旅游业的产生与发展,从古至今都与文化有密切的联系。旅游业始终都是以文化为载体的,是在文化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经济产业。旅游资源可以分为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人文景观就是指文化创造出来的产物,其核心内容就是文化特色。旅游业主要是以某个国家、地区独特的文化吸引游客,以此取得较大的经济效益。旅游经济是一种将文化与经济结合最为密切的活动,是通过一定的文化观念与精神需求,满足游客的观赏愿望,尤其是满足游客精神、文化上的需求。

二、旅游经济文化与旅游文化经济

当代旅游业在发展的过程中,经济与文化是相互整合的。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经营与管理,都是以文化作为基础的。只要有旅游活动在进行,就肯定会有文化因素渗透其中。旅游作为一种文化型的产业,经济与文化保持高度的一体化,这是一种必然的社会趋势。

1、旅游文化是一种独立出来的形态。

旅游文化自身就具备鲜明的文化特征,主要有以下两个特征:第一,综合性与多样性。旅游文化是指与旅游相关的各种文化概况,是旅游产品六大因素的统一,并从整体上构成旅游文化的产业链,同时又能够在旅游产品中显示其自身的文化内涵。但旅游文化必须要适应不同的消费群体,充分体现出产品消费的多样性、广泛性。第二,服务性与经济性。旅游产品所体现出的核心要素就是服务性,优质的旅游服务,可以给游客带来精神上的满足,让游客获得美好的心理体验。同时,旅游文化也展示出自身较强的功利性,通过各种文化功能,以期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实现最大化的经济价值。这两种旅游文化特征,都间接表明旅游文化的形态,展示出自身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

2、旅游文化是一个系统的文化工程。

旅游文化更应该注重内在精神的建设,任何文化都涵盖了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与环境文化。旅游文化也是如此,这就表明精神建设在旅游文化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旅游活动中的精神因素是构成旅游文化的精神文化,对旅游业起着引导与深化作用,也是旅游文化追求的最高目的。旅游本身也是一种经济文化现象,内涵非常丰富,涉及到的范围也非常广,这是旅游文化由自然经济文化向现代经济文化逐步过渡的趋向。因此,旅游业必须要充分结合市场经济的发展,结合国情,研究旅游文化产品的市场。同时,始终坚持旅游文化的原则,把它作为一种系统的文化工程,带动相关的经济发展,并把旅游文化建设落实到实处,增加人力、物力的支出,逐步完善旅游文化产业的内容,丰富旅游文化的精神内涵,促进旅游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

结语

在旅游产业飞速发展的过程中,相关部门要处理好旅游文化与旅游经济的关系,促进旅游业与世界接轨,逐步走向现代化的发展历程,使我国的旅游文化与旅游经济朝着又好又快的趋势发展。

参考文献

1、旅游对目的地社会文化影响研究结构框架刘赵平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02-01

2、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研究张海燕;王忠云;资源开发与市场2010-04-20186 有关旅游文化毕业论文相关 文章 :

1. 大学生旅游专业毕业论文

2. 旅游管理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3. 本科毕业论文旅游管理

4. 旅游管理毕业论文

5. 2016旅游管理论文参考

6. 旅游管理本科毕业论文

文旅融合发展论文

成都蜀文化旅游资源评析与开发建议成都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其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是一种无价的旅游资源和宝贵的精神财富。丰富的蜀文化资源是古蜀先民留给我们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珍宝,我们应充分挖掘其文化内涵,将文化优势转化为旅游优势,推进成都文化旅游的纵深发展。一、蜀文化及蜀文化旅游资源的涵义“蜀文化”简而言之即蜀人的文明,是蜀地人民在数千年社会实践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蜀文化”的概念是在20世纪50年代,由徐中舒、蒙文通等老一辈史学家率先提出的,它是以一个族称命名的考古学文化,它包含了三星堆文化、十二桥文化和战国时期的文化(又称青羊宫文化),是继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宝墩文化之后的考古学文化。蜀文化旅游资源是指以蜀文化为支撑,客观存在于“蜀”这个地域空间并因其独特的文化价值而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的旅游吸引物。四川省社会科学院谭继和研究员曾以时间为线索对蜀文化人文旅游资源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江源文明水利工程系列;古蜀文明历史古迹遗址系列;秦汉与三国蜀汉历史文物古迹遗址系列;唐宋至明清四川历史文物古迹、遗址、陵寝系列。二、成都蜀文化旅游资源具有内涵丰富、文化厚重的优势成都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城市文明的起源地之一,有4500年以上的文明发展史。成都早在一万多年前就已成为蜀族先民活动的中心和舞台。成都作为蜀汉政权的首都,处于蜀文化的核心地位。成都的蜀文化旅游资源具有内涵丰富、文化厚重的优势,具体表现在:①以“金沙”为代表的古蜀文化旅游资源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和旅游价值。成都城市是在灿烂的古蜀文化的基础上孕育而成,众多新石器遗址广泛分布于成都平原及岷山区域,金沙遗址、十二桥商周建筑遗址、新都区水观音、羊子山土台、古蜀船棺葬等遗址望帝、丛帝陵等均是古蜀文明具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址,它们神奇、神秘和神妙,令人叹为观止。当然还有有关古蜀的各种传说、文献和民俗,也是蜀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极具浪漫色彩的诗文及传说,同样是具有极大开发利用价值的文化旅游资源。两者组成了一条完整的古蜀文化链条,充分展示了古蜀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具有重大科学研究价值和旅游开发价值。②以武侯祠、南郊公园为代表的三国文化旅游资源蕴涵大量的历史文化典故。三国文化影响深远,遍及欧美等世界各地,成都是蜀汉政权的首都,三国文化积淀在成都地区特别丰厚,在现今的城市中,成都留下了最丰富的三国遗迹。武侯祠是三国文化中最主要的代表,成都武侯祠博物馆是是全国最负盛名的诸葛亮、刘备纪念地和全国最大的三国遗迹博物馆。馆内拥有诸葛亮殿、刘备殿、刘备陵园、鼓楼、桂荷楼、琴亭等重要古迹,以及大量具有珍贵价值的牌匾楹联和馆藏文物。三国文化长期以来已经渗透到成都人生活中的各个层面,在在人们的记忆中、市民的口碑中,都能看到三国文化的影响,除了武侯祠,成都的大街小巷,许多为人熟知的地名皆因三国而来,如九里堤原叫糜枣堰,又称刘公堤、侍郎堤。始建于唐代乾符年间(874~879年),宋代重建,是为了防洪而建。从清代中后期开始,因“蜀人每事好归诸葛亮”,九里堤又称“诸葛堤”。③“诗歌文化”旅游资源展示出成都优雅的人文氛围。灵秀的蜀地山川、古代成都的闲适富庶和神秘的古蜀文化养育和熏陶了中国历史上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古代的“三苏”、扬雄、司马相如、李白、杜甫、苏轼、陆游,再到现代的巴金、郭沫若……,虽然有的并没有出生在成都,但曾经在成都获得更多灵感,迎来他们创作的高峰期,如:我国唐代“诗圣”杜甫在成都西郊浣花溪畔先后居住近四年,留下诗作二百四十余首,其中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夜喜雨》、《蜀相》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成都杜甫草堂因诗名扬天下,借诗圣而后世流芳,被视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圣地”。还有许多中国古代的著名诗人都到过蜀中,在成都留下了一处处风流胜迹,如: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风流佳话而演绎的琴台、文君井等一系列古迹,还有薛涛望江楼、陆游祠、杨升庵桂湖,等等。诗宗文豪的创作活动为成都留下了魅力无穷的诗歌文化宝库,给成都营造出非常优雅的人文氛围和社会生活情调,使成都成为文化旅游的向往之都。④以青城山、青羊宫为代表的道教文化旅游资源是本土宗教的重要载体。道教是在中国古代社会宗教信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宗教,具有民族思想和信仰的特征。中国道教从创教以来,~直道脉不断,成为中国的本土宗教。成都是道教的发源地和发祥地。相传东汉末年,道教创始人张道陵曾在此设坛布道,晋唐以后宫观林立,极盛时达一百余座,称为“第五洞天”,自古为探幽访胜和隐居修炼之地。青城山也成为了道教的祖庭和圣地。青城山列入联合国文化遗产保护区后,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成为了人类共有的文化遗产之地和朝拜、观光的圣地。成都青羊宫则是中国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道观,是中国著名的道教宫观。殿内九米多高的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等像,堪为全国道观一流。青羊宫原名青羊肆。据《道藏辑要》记载,这里曾是老君为关令尹喜真人演法传道之所,后名青羊观,玄中观。唐僖宗中和三年(883年)扩建后改名为青羊宫。⑤以文殊院、昭觉寺、宝光寺为代表的蜀禅文化旅游资源是佛教文化重要载体。佛教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宗教,据考古材料证明,早在东汉时佛教己传入蜀地。成都作为中国佛教文化的重镇,历朝历代高僧大德辈出,对蜀文化的影响极为巨大。入唐以后,佛教禅宗在蜀地发展极盛,产生了一大批杰出人物,如唐代禅宗十大家中就有马祖道一、圭峰宗密等五家是蜀中人,隋唐、两宋时期,蜀中佛教文化更一度冠盖于全国,以至于宋代第一大文豪、大诗人苏东坡曾赞叹道:“成都,西南大都会也,佛事最胜。”蜀中佛教文化的影响深远,至今仍在海内外享有崇高威望。成都著名的寺院有文殊院、昭觉寺、石经寺,宝光寺,灵岩寺等。众多的禅林古刹,既是众多佛教徒朝圣拜祖的圣殿,同时也构成了蜀文化的一大景观。⑥以马镇、平乐古镇为代表的古城古镇旅游资源是蜀地乡土文化最典型、最生动、最直观的写照。距成都郫县县城9公里的古城镇古名“马镇”,又称马街,早在三国时代,蜀汉大将魏延曾在此屯兵养马而得名,20世纪40年代初改称古城。古城内的蜀汉街古韵犹存,唐街古风遗响,宋街、明清街更是阡陌交通,人来车往。街道两旁的仿古建筑,旌旗猎猎,商贾云集,展现的是一派古文化、古街坊、古建筑的韵律。古城还是成都平原上著名的竹编、棕编、草编的“三编”之乡,其编织工艺源于宋代,产品精巧纤丽,远销东亚、东南亚一带,是颇具地方特色的旅游工艺品。古城的武术源远流长,早在三国蜀汉时代就已开展。成都周边有十大著名古镇,各具特色,或历史久远,或文化深厚,或建筑精巧,或依山傍水,或习俗奇异,或地理位置突出。其中,邛崃平乐古镇、大邑安仁古镇、黄龙溪古镇、洛带客家古镇都是成都市古镇代表,具有浓郁的地方风情。邛崃平乐古镇始建于隋代,史为南方丝绸之路第一驿站;安仁古镇秀美清丽;黄龙溪古镇以浪漫水乡表达浓郁的民俗风情;洛带古镇是中国最大的也是唯一的客家古镇。⑦以川菜、川酒、川茶为代表的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品位独特。成都美食源远流长,川菜、火锅、特色小吃闻名遐迩,享有“中国美食之都”的美誉。川菜在我国八大菜系中名列第二位,仅次于北方菜的代表鲁菜,具有干烧、干煸、鱼香、宫保、麻辣、怪味、椒麻、红油八大特色,拥有4000多个菜肴点心品种,原料有江团、岩鲤、雅鱼等珍品以及银耳、竹荪、香菇等土特产。著名的菜点有:宫保鸡盯麻婆豆腐、回锅肉、夫妻肺片、赖汤圆、龙抄手等。醇香浓郁的川酒最能体现四川天府之国精髓,五谷精华和着四川人性格的火辣、善良、辛勤、勇敢、智慧都尽在川酒那醇、香、辣、回味悠长的酒水里被一一体现得淋漓尽致。四川几千年的文化、风俗都溶进了清洌、酣香的酒水里。另外,自古就有“蜀土茶称圣”的说法,唐宋时期,川茶产量居当时各地首位。⑧以成都灯会、花会为代表的民间节庆旅游资源尽显蜀地遗风。每年的节庆盛会都是传承数千年的民俗和民间风情,无疑也是蜀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蜀地民风纯朴,一向为人所称道。蜀地风范和遗风在我国民俗史上占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丰富多彩的传统民俗至今仍保留在大众的生活中,影响着一代代成都人。成都的民俗文化类资源丰富多彩历史悠久,如:正月元宵灯会起于唐时。唐玄宗幸蜀曾在元霄上街现灯,有青羊宫的道灯,昭觉寺的佛灯,大葱寺的水灯,从此形成极富特色的成都灯会。新中国成立后,成都灯会集中到青羊宫举办,一年一次,成为春节期间人们游乐的重要去处。除此之外还有流行于郫县一带的望丛歌会,新津龙舟会,都江堰清明会和放水节等。三、成都蜀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建议①设立以展示蜀文化为主题的旅游标志形象。成都作为一个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底蕴深厚,值得作为标志的形象很多,但确立为旅游标志的形象应该具有独特性和易识别性,具有较强的传播功能,并能彰显文化。几年前,与三星堆考古齐名的金沙遗址震惊中国考古界,其间出土的“太阳神鸟金箔”,更是让人兴奋不已,叹为观止。太阳神鸟金箔图案为十二个火焰组成的圆环,内有镂空的四个“三组鸟”。“太阳神鸟”的形象是古代先民“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体现,作为古蜀人崇拜太阳神的象征,表达了追求光明、团结奋进、和谐包容的精神寓意,不仅是古蜀先民勤劳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风貌的体现。它激情洋溢,轻盈飞扬,极富美感,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并且,它已被确定为中国文化遗产标志,这是成都1060万人民的荣耀,同时,太阳神鸟作为古蜀文明的表现,具有作为成都旅游的标志物形象的特点和优势,能较好的突出成都的特色。②整合蜀文化旅游资源,建设旅游精品线路。成都文化旅游的发展应遵循“文化——商品——品牌——名牌”的轨迹发展,即通过“利用蜀文化优势——创造特色旅游商品——树立旅游品牌——打造精品名牌”来发展旅游市场。以蜀文化为主线,尽快整合现有蜀文化旅游产品,将分散的景点按一定的主题串连起来,根据其分布状况,推出几条精品线路:第一,古蜀文明遗址游:a.金沙遗址——十二桥商周建筑遗址——成都古蜀船棺合葬墓——水井街酒坊遗址。(成都市区内小环形旅游圈);b.新都区水观音——郫县杜宇的杜鹃城——温江区柏灌墓、鱼凫墓——双流县瞿上王城。(成都大环形旅游圈)第二,陵寝文化游:望帝丛帝陵——后蜀和陵——前蜀永陵——武侯祠——明蜀僖王陵。第三,诗歌文化游:杜甫草堂——望江楼薛涛纪念园林——郫县扬雄庐墓园。第四,蜀禅文化游:宝光寺——昭觉寺——文殊院——大慈寺——石经寺。第五,道教文化游:青羊宫——青城山——鹤鸣山——纯阳观。第六,古镇文化游:黄龙溪古镇——平乐古镇——西来古镇。第七,民俗文化游:文殊坊——宽窄巷子——民俗公园。第八,美食文化游:成都名小吃——成都茶馆——川菜——火锅。③加大民间艺术的保护,发展特色旅游商品。成都拥有像川剧、皮影戏、四川木偶戏、杨琴、金钱板、清音、花鼓、车灯等大量民间文艺资源,加大对它们的保护和利用对成都发展文化旅游具有重要意义。此外,成都还有大量的民间制作工艺,且都具有较高的艺术审美价值、历史文化价值、科学研究价值和市场经济价值。如:成都的蜀锦绚丽多彩,美如云霞,是我国织棉工艺中的一朵奇葩,它与云锦、宋锦并誉为中国三大名锦。蜀绣更是驰名世界,它与苏绣、湘绣、和粤绣被称为中国“四大名绣”。此外,漆器久负盛名,金银丝织品、瓷胎竹编闻名遐迩。成都拥有如此丰富的民间艺术资源和制作工艺,因此,探讨如何把文化与经济结合起来,把民间艺术与市场效益结合起来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应进一步保护民族工艺和民间艺术,提高民间工艺品制作水平,尤其是蜀锦、蜀绣、漆器、瓷胎竹编、竹丝画、树皮画等工艺。其次,政府应在财政税收上给予优惠,鼓励根据市场需求及时组织旅游商品生产。此外,还可建立成都蜀文化工艺美术展览馆,一方面,为国内外旅游者充分展示成都民间工艺美术作品;另一方面,为他们提供欣赏、购买的场所。④举办形式多样、文化品位高的旅游节庆活动。旅游节庆活动既是一种专项旅游产品,而且还是一种有效的旅游促销活动,更是旅游娱乐的重要形式。节庆己成为许多城市和地区的文化品牌。节庆旅游可以使旅游者获得知识和精神上的享受,各种节庆活动己经成为人们文化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由于各地历史条件、地理环境的不同,各地的地区文化、民俗等差异性,各地所举办的节庆活动也各不相同。因此,各地应举办极具本土特色的节庆活动,以独特的形象吸引区域内外的游客,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全面发展。节庆活动也为蜀文化的展示提供了有效的平台,如:都江堰的“放水节”就是一个以水为媒,融乡情、文化、经贸于一体,充分展现都江堰千年水文化风采的一个大型节庆活动。另外,蜀文化精品展、武侯三国文化节等活动展示了古蜀和三国文化的厚重;草堂人日吟诗会、“草堂听琴”中秋赏月等活动则体现了唐代诗歌文化的典雅,反映了四川成都的民俗文化特色。蜀文化中可以为旅游开发利用的资源异常丰富,如果将这些文化资源中的民俗风情和旅游结合起来,可以打造出更多、更具吸引力和高品位的旅游产品。如:以“永陵”为载体,依托王建墓24乐伎石刻,复原制作其乐器,创作一台“蜀国弦”或“蜀宫伎乐”,作为永陵博物馆的经常演奏曲目可以恢弘“古代东方世界的音乐之都”的特色;以“金沙”为载体打造精品文化品牌可以展示古蜀文明,成都已推出了具有轰动效应的《金沙》音乐剧和极具特色的《梦回金沙》的4D电影。并于2009年春节开始打造首届金沙太阳节,推广金沙文化和古蜀文明。

旅游业做为新兴的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特别是近几年来,已经成为了一些国家和地区重要的经济支柱。然后,这种新兴的“绿色产业”正在是益陷入极其尴尬的境地。由于一些地方过于追求眼前的经济效益,过度,盲目开发旅游资源,造成了对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使得一些地方的旅游业在迅猛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严重的衰退危机。因为,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是一个旅游界面临的极其迫切的课题了。

而充分发掘“文化旅游资源”可是说是解决这一课题的有效途径之一。

1文化旅游实现旅游资源多元化

文化旅游是对自然景观的人文观照,游客可以对自然物的观赏,从中探寻人类的发展历程。比如,游客在登上泰山之巅时,回首望望那苍茫的齐鲁大地,想想当年,多少帝王泰山封禅,召告天下,那种君临天下的威武,那种一览众山小的气概。体现了中国几千年来的君主专制制度的气势与威严。也会感到,这样一个大国所受的专制的桎梏。从中,加深了对中国历史的体味与感悟。再比如游客去西安秦始皇陵兵马甬,在观看那气势宏伟的石人石马时,那种沙场点兵的古战场仿佛就在眼前。我们在感受气势宏大之时,怎能不慷慨大秦帝国经济的发达与国力的强盛,还有工匠数量之多,技艺之精湛?文化旅游是对旧时生活方式,不同的民族,不同地域文化,风土人情的人文观照。比如,在民族众多的云南省,你会处处感受到不同民族,民俗的风情,不论是婚俗,还是节俗,都会让各地的游客感到新鲜,现在,这种民俗游已经日益成为了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而中国又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回家,在五千年文明发展历程中,各民族形成了各自风格的民族特色文化,从而共同构成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这些,已经是中国旅游得天独厚的优势,也是现代都市人感到好奇和新鲜的旅游点,如果加以合理开发,必然会带来巨大的旅游效益。

2文化资源具有传承性和可持续性旅游资源

按其特点分为自然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自然资源包括可供旅游者游览的植物、动物、矿产、山川地貌及美丽风景等。它最显著的特征是其脆弱性和不可再生性。而人文旅游资源则具有鲜明的历史性、民族性及文化性。与自然资源相比,他的最大的优势就是其传承性和可持续性。特别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史学极其发达的国度,文化的传承从来就没有中断过。无论是文化遗址,还是民风民俗,或是古代建筑,亦或是民间艺术。这些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在中国都得到充分完好的保留。这就为中国的旅游资源注入了新的内容与拓宽开发的空间。

文化旅游资源作为人类文明的载体,它以为丰富的内涵和广阔的外延,给游客带来了无限的文化感染和艺术熏陶。而且,这种文化旅游资源,不会因为游客数量的增加而受到破坏,相反,却会因为游客的`日益增加而丰富他的内涵,同时,通过游客之间的口耳相传,会扩大其辐射范围。如果能对其合理的进行开发与挖掘,这种文化资源会越来越厚重。比如,帝王陵可能会因年久失修而残破甚至倒掉,但其中的故事却会因年代的久远而历久弥新,更具吸引力。因此,这种文化资源的传承性与可持续性应在旅游资源的开发中给以足够的重视。

文化旅游资源的可持续性还表现为文化旅游资源的再创造。历史文化是可以再加工,再创造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旅客的文化需求,每一名旅游人都可以在合理的范围内对原来的历史文化,历史典故进行再加工,进行合理的演义,付以其新的时代内涵。让历史文化真正的鲜活起来,比如可以借鉴《百家讲坛》那样的方式和内容,对原有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新的阐述和理解。从而,提升旅游文化资源的深度与厚度。

3人文旅游资源的差异性

可以提高景点的竞争力和吸引力旅游的本质从某种层面上来讲,就是在一定区域生活的人到另一个区域去感受不同的自然景观与文化差异。因此,旅游的核心就是地域和文化的差异性。这就意味着,只有不同的特色文化才是吸引游客四处奔波浏览的关键。各个景点也只有尽量打造自己的特色文化才能在激烈的旅游市场竞争中争取主动以致胜利。据有关资料统计显示,欧洲各国的入境旅游者,进行文化旅游的占65%;在美国人中,27%的人每年在文化旅游的消费总额达数十亿美元。日本人来华旅游的目的也各不相同:了解中国历史文化、古迹的占49%,体察民俗风情的占22%,观赏文艺美术的占7%,品尝风味佳肴的占,其他占。可见,吸引国际游客的主要是中国独特的文化魅力。从这种意义来讲,如何打造本地特色的文化品牌,是每一个旅游区工作人员好好研究的课题之一。

反观当下的旅游市场在这方面却不尽如人意,不同的旅游景点,文化的趋同越来越明显,有的甚至出现了抄袭的现象。比如,到处都可以见到的有些牵强的“一线天”景点,让旅客越来越觉得旅游文化资源的单一与匮乏。还有那只在有山有水就有的商业味十足的“放生池”已经让游客产生了严重的审美疲劳,如果旅游景点再不能拿出自己的特色,也许真的有一天这些土方就是“门前冷落车马稀”了。

总之,文化旅游,现在已经是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之一。巴蜀文化,荆楚文化,齐鲁文化,这些极具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已经日益显示出了文化旅游的极大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奔向他们的怀抱。还有,近几年正在兴起的红色文化之旅,也都是因为,这种文化资源的独特性,使旅游资源出现了新的增长点。可见,要想让旅游这种“无烟的绿色产业”真正在永葆青春,可持续发展,好好发掘各地的特色文化资源,已经是一种有效的途径了。

4、经济波动与建筑材料价格相关性分析

表1预警指数与建筑材料价格的相关系数计算结果变量相关系数变量相关系数变量相关系数圆钢镀锌管汽油螺纹钢镀锌板电线材普通硅酸盐水泥水中厚板矿渣硅酸盐水泥沪铝薄板柴油沪铜相关性分析(1)根据以上计算结果,不难发现,经济波动与大宗原材料价格的涨跌是有相互关系的。

(2)将不同的建筑材料与预警指数的相关系数值用柱形图表示,见图1。

图1建筑材料价格与预警指数相关系数值对照图我们发现不同的材料与经济波动的相关关系的强弱不同。总体而言,金属类及原油的衍生物与经济波动的相关关系表现的比较强,而水泥与经济波动的相关关系相对比较弱,水、电做为国家宏观经济所控制的材料,伴随着经济的长期趋势发展,也表现出了相当强的相关性,但由于其市场经济程度化不高,故不做详细分析。

(3)在价格波动的过程中,由于生产材料的工厂兴建的时间长短不同,不同材料的上涨幅度与回落方式不一样。在水利工程中钢材及水泥所占的建筑材料总成本最大,故着重分析钢材及水泥的价格走势。就钢材市场而言,当供需矛盾发生,产生供不应求的情况下,由于兴建一个炼钢厂需要1~2 a的时间,所以价格会持续上升,且上升空间大,利润会促使更多炼钢厂的兴建,直至出现市场供过于求的状况,此时钢材价格便会回落,但由于受成本的支撑,钢材价格回落缓慢,表现出了较弱的供给弹性及相当强的需求弹性。而水泥厂的兴建周期很短,180 d即可。当市场上出现供不应求的状况时,水泥价格会急剧上涨,但同样利润会促使更多工厂的兴建,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会导致水泥市场供过于求,价格上升幅度不大而且能迅速回落。

(4)经济的复苏会拉动原材料价格的上升,而原材料价格的下跌则超前于经济的滑落。以钢材为例,我国新一轮的经济增长从2002年8月份复苏,突破前期高点,而钢材价格则到2003年2月份才突破前期高点。2004年4月份钢材价格大幅度下跌,2004年8月经济回落。

[参考文献]

[1]李洁明,祁新娥.经济统计学简明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2]于俊年.计量经济学[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0.

[3]厉以宁.中国经济增长与波动[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3.

[4]丁世昭.建设工程项目管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5]吴翊,李永乐,胡庆军.应用数理统计[M].北京: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

[6]王立九,李振荣.建筑材料学[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7.

[7]李世蓉,邓铁军.工程建设项目管理[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

旅游文化相关的论文算是简单的,如果是专业的论文还是需要专业的合作伙伴,可以搜一下“春泥期刊库”,会给你更多的帮助

文旅融合论文题目

作者 张瑾

乡村“农文旅”融合高地如何建好?不仅仅体现在建的责任,更体现在建的方式方法。什么方式最适当?需要市场和群众当考官

不久前,第二届云南乡村振兴文化 旅游 节在昆明市长虫山麦溪运动公园正式启动。本次文化 旅游 节以“助力乡村振兴,促进文旅融合”为主题,立足于休闲农业和乡村 旅游 ,面向16个州(市)和昆明周边县区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以推进“农文旅”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助力,促进乡村振兴迈出新步伐。

文化是 旅游 的灵魂, 旅游 是文化的载体,农村文化与 旅游 融合,需要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进而更好带动乡村文旅融合长足发展。云南是文化大省, 旅游 资源也极为丰富,再加上云南各地在为“农文旅”积极探路,通过文化 旅游 节等多样载体,推动乡村振兴更具有优势。因此,建好乡村“农文旅”融合发展高地,不仅关系到文旅事业 健康 发展,还关系到云南文旅融合是否能赢得未来。

乡村农文旅融合不是简单做加法,需要乡村的行家奋力“划桨”,需要各部门合力推进文旅项目。文旅部门除了要帮助基层策划符合乡村振兴的农文旅项目,更需要实现管理职能向服务职能转变,这样才能当好推进乡村振兴“农文旅”事业发展中出色的“管家”,才能从政策、财政、规划等层面着手融合,为乡村“农文旅”融合高地建设做好规划设计,确保建设稳步向上,项目活动有条不紊,为农民就业增收添路径增财富。

乡村“农文旅”融合高地如何建好?不仅仅体现在建的责任,更体现在建的方式方法。什么方式最适当?需要市场和群众当考官。在建设中,要提前搭建起“农文旅”融合的综合信息平台,除了将文化和 旅游 的服务整合起来,更要将群众对文旅融合建设的想法整合起来,尤其对群众在建设过程中提出的一些金点子、好做法,进行综合评估,及时利用,才能有效避免“农文旅”融合建设简单做加法的问题,用科学方法找到最有力的点,一起发力才能为高地建设找到最强支撑。

强强联合才能稳操胜券,优势互补更利于融合出效果。要为“农文旅”融合发展的高地建设找到更多支撑,要积极 探索 研究“农文旅”融合核心层面的内容,尤其是乡村文化与 旅游 如何相互渗透的问题。例如昆明周边县区的“农文旅”融合,就是将农耕文化与 旅游 积极融合,实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以此来提升文化内涵、提升 旅游 品质。只有将自然风光与人文底蕴结合以后,才能通过立体化、多层次内容更好地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建设“农文旅”融合发展高地助力乡村振兴,需要对农文旅融合建设进行科学设计,通过正确的方式,在提升品质上扎扎实实,才能更好提升云南“农文旅”融合竞争力,助云岭农民添“金”加“银”,推动乡村振兴的力度更强,为新时代云南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农文旅”力量。

谈旅游文化营销运作模式创新内容摘要:旅游文化营销是发展我国旅游事业,获得旅游经济效益的重要环节。本文通过解析旅游市场的文化需求、旅游产品的文化特征与旅游营销的关系,分析了旅游文化的营销运作基础;然后从文化包装与产品设计、文化传播与广告促销、文化体验与旅游品牌等方面探讨了旅游文化营销的运作模式。关键词:旅游文化营销 运作模式旅游文化营销的运作基础旅游市场的文化需求与旅游营销。旅游购买是一种精神消费,是对旅游产品中文化含量的认同。文化消费对消费主体也有一定的要求,不同的消费者由于内在的素质差异,必然会导致对文化需求的不同层次,这就要求旅游文化营销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必须呈现出层次性,阶梯状展示不同文化消费者的价值观念。旅游文化营销要考虑到消费者的文化消费能力:消费者的认识能力可通过自我的文化修养、知识和经验识别旅游产品所传递的文化价值取向,如果旅游消费者“看不懂”、“听不明”、“瞧不惯”、“赏不了”旅游产品的内涵文化,则旅游文化营销行为无异于起不到营销的效果;消费者的购买能力,即文化消费者必须能够有更高的可支配收入来支付文化对旅游产品的增值部分,毕竟旅游产品的价值实现需要资金的回收来完成。旅游产品的文化特征与旅游营销。旅游产品是满足旅游者需求的提供物,从营销角度对旅游产品进行划分,其可以分为核心产品、实际产品和外延产品。文化作为旅游产品的核心部分,对于实现消费者的满意度起到重要作用,旅游产品中精神性享受成分越高,越是能提升消费者对旅游产品质量的感知度。而旅游产品各要素中的物质形式,则是消费者满足的重要基础。如果说人们的自然需要为开发新旅游产品提供了自然基础的话,那么满足社会文化需要的要求则为新旅游产品的开发提供了社会基础。与自然基础相比,旅游产品开发的社会基础领域更为广阔。旅游产品中的文化内涵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生活方式、生活理想、生活个性、名人名物、民族习俗、宗教信仰、文化怀旧、文化向往和文化缺陷等方面。旅游文化营销的运作(一)文化包装与产品设计文化包装策略是指在旅游产品原有功能的基础上,以文化为主导,使旅游目的地的包装具有较强的文化感染力,蕴涵丰富的文化观念,以满足旅游者的某种心理需求。在包装时,要把文化融入其中,使产品本身注入一种民族的、现代的、健康的文化意识,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品位和文化含量,突出其附加价值,让旅游目的地成为文化的载体。旅游产品文化营销是文化营销的核心,具体表现为设计、造型、生产、包装、使用等方面。旅游景点的文化包装是文化营销的基础,从命名、设计到设施的选择、空间的布局等方面都应充分考虑营销文化渗透。要根据目标旅游者的文化背景和企业营销策略,使旅游产品的文化包装体现出自身的民族地域文化特色,或是异国他乡文化风采。既要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又要创新发展融合时代文化风貌,巧妙地利用文化差异增添旅游产品的魅力。(二)文化传播与广告促销营销传播作为传播的一种,在经济领域有不同层次的多种表现。文化营销传播是营销传播在方式上的现代化体现,它是以系统整合的文化行为为手段达到营销目的的营销传播。文化营销传播是传播文化的系统行为,其评估标准是游客满意度。文化营销传播要通过文化广告和文化促销的方式来实现。文化广告制作的第一步是确定文化广告的目标,这些目标必须符合先前指定的有关目标市场、市场定位和营销组合决策。文化广告关键是令人振奋、明确、直截了当,它应该强调对客户的重要旅游产品特征,语气统一,强调旅游产品或服务及公司的名称,清楚地指出目标市场,并且能够引起足够的重视。文化促销包括各种短期性的刺激工具,用以刺激客户较迅速和大量地购买某一特定的旅游产品或服务。文化促销主要是吸引那些品牌忠诚度不高的客户,因为他们寻找的是低价或赠奖。在运用文化促销时,必须确定目标、选择工具、制定方案、实施和控制方案,并对结果进行评估。(三)文化体验与旅游品牌体验旅游是以体验为主要诉求目标的旅游活动,是旅游者通过活动和感受产生比较大、比较深、比较强烈的心理印象。不同地区、国家、民族、年龄、性别、教育程度及阅历的旅游者,其心理追求差异较大,需要选择不同的角度和切入点,采用不同的方式和手段,在不同层面和水准上,向不同的旅游者提供体验旅游项目。体验旅游是旅游品牌的重要建设部分。在建设旅游品牌时,文化必然渗透和充盈其中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创建旅游品牌就是一个将文化精致而充分的展示过程;在旅游品牌的塑造过程中,文化起着凝聚和催化的作用,使旅游品牌更有内涵;旅游品牌的文化内涵是提升旅游品牌附加值、产品竞争力的源动力。因此,当旅游产品同质化程度越来越高时,旅游品牌文化正好提供了一种解决之道。未来的企业竞争是旅游品牌的竞争,更是旅游品牌文化之间的竞争。参考文献:1.马波.现代旅游文化学.青岛:青岛出版社,20012.程艳.旅游文化营销运作模式研究.华东师范大学

旅游 文化 是广泛存在于旅游活动中的,由专业人员挖掘或设计出来,满足旅游者特定需要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产品。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有关旅游文化 毕业 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随着OBOR战略的实施,培养高素质的旅游人才便成为当务之急,这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 教育 改革的契机,是实现文化的展示与传承的途径与 方法 。

关键词:旅游文化;特征

现代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旅游文化的繁荣,“一带一路”(以下简称为“OBOR”)是21世纪初中国为了实现“加强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促进世界和平发展、推进沿线各国经济繁荣与区域合作”而提出的战略构想。随着2015年3月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外交部联合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文件,OBOR战略开始付诸行动。OBOR分为陆路与海路。陆路从西安向西,横穿西亚抵达欧洲荷兰的鹿特丹。海路从长三角、珠三角沿东南亚向西,经非洲过黑海最后抵达欧洲的鹿特丹。因此,新世纪下的OBOR一端为日益崛起的中华经济圈,另一端连接着世界上最重要的经济共同体———欧州联盟,中间是经济潜力巨大的西亚、东南亚和非洲。在OBOR战略构想下,经济的发展与文明的对话,必将促进国内外旅游业的发展,研究OBOR战略下的旅游文化特征,对促进旅游、经济、文化、教育、外交等各方面均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OBOR背景下旅游文化特征研究

《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在合作重点中明确指出“加强旅游合作,扩大旅游规模,互办旅游推广周、宣传月等活动,联合打造具有丝绸之路特色的国际精品旅游线路和旅游产品,提高沿线各国游客签证便利化水平。推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邮轮旅游合作。积极开展体育交流活动,支持沿线国家申办重大国际体育赛事。”因此,OBOR战略沿线必将呈现出人类古代文明繁荣的鲜活再现、为欣赏旖旎风光的丝绸之路特色的国际精品线路游、沿线OBOR友好城市互办旅游推广活动游、体育活动交流观光、参与、体验游和“新海上丝绸之路游轮游”等5大特征,相应的文化也呈现出这五大特征。

人类古文明的鲜活再现

丝绸之路是跨越文明、贯穿古今的古代经济发展之路,对丝绸之路的重游是对人类古文明的探索与考察,具有旅游和文化挖掘发现的双重意义。2014年,由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中国三国联合递交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将丝绸之路沿线的人类古文明推向新的历史舞台。透过OBOR,不仅可以探索考察中国自秦、汉至清的灿烂文明与文化,而且还可以探索考察西亚、中亚、欧洲诸国的文明发展史,对比中外历史发展中的文化差异。

博大丰富的汉前文明

OBOR的陆路起点西安,是中华文明的摇篮和发祥地,其历史变迁是华夏文明发展的缩影。以西安为中心辐射出的旅游圈,能充分体现中华古文明。西安早在汉朝以前就具有博大精深的文化,曾是周、秦的都城,同时也是世界历史上的第一座城市。西安高陵杨官寨遗址将人们带回到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秦始皇兵马俑则展现出了大秦帝国的强盛国力。对OBOR起点城市的考察,人们可以领略汉前中华文字的形成变化、陶器制作工艺、古建筑的特征、古代天文体系、别树一帜的中国数学及丝绸文化等等。

影响深远的汉文化

汉代是中华历史上科技与文化发展的一个辉煌时期,从汉代建立到灭亡的四百多年间,汉代王朝与古罗马成为世界上最为强大的两大帝国,汉王朝雄踞东方,开拓了OBOR的丝绸之路,开辟了东西经济文化技术交流的走廊。而且在汉代,西南丝绸之路也在这个时期开辟,从天府之国的四川成都,到缅甸、印度,将汉朝先进的文化技术传播到东南亚。因此,汉代是OBOR战略的起始朝代,考察旅游OBOR的内涵与文化功能在于探索和考证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汉代文化。其中著名的建筑文化,有著名诗歌“秦时明月汉时关”为证,可见汉代的建筑科技已经发展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还有史学瑰宝的《史记》和《汉书》;蔡伦发明的造纸术,如今在成都、西安、安徽宏村、浙江等地还保留着这种比较原始的造纸术,对人们了解汉代科技文化,起着重要的作用;汉代的《九章算术》、《伤寒杂病论》以及地震仪等都对后世影响深远。深入了解和考察探索汉代文化,对OBOR旅游品质的提升、内涵建设、转型升级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辉煌的隋唐文化

隋唐时期是当时世界上最安定最文明的国家,以强大国力为依托,以蓬勃发展的世俗文化为主体,表现出了内容丰富、思想兼容、形式多样的特点,而这种特点大量汲取少数民族文化的同时,更多的表现出对外文化的输入输出,加强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这其中丝绸之路OBOR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桥梁和平台作用。辉煌的隋唐文化繁荣发展的原因之一便是东西文化交流的畅通和频繁。考察OBOR线路,不少历史遗迹和名胜景点都是对唐朝文化的重新认知。就科技而言,隋唐发明了火药,将印刷术发展到雕版印刷,代表作有《金刚经》,建造了辉煌的长安城和赵州桥。唐朝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这个历史时期诗人辈出,影响深远,如初唐的陈子昂、盛唐时期成就最高的李白、杜甫,田园山水诗人王维、孟浩然,边塞诗人高适,晚唐诗人杜牧和李商隐等。OBOR线路考察诗人的出生地、作品等,对认识和发扬古代文化,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并提升了OBOR区域旅游的品质与内涵。位于OBOR线路上的文化旅游景点众多,其中有著名的敦煌莫高窟,集绘画、书法、乐舞于一体,有很高的旅游、考察、研究价值。辉煌的隋唐文化促进了亚洲文明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而隋唐文明遗留至今,保留完好的大多分布在OBOR,因此对OBOR旅游线路的开发,是中国旅游改革发展、转型升级的新领域。

鼎盛的宋朝文化

宋朝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鼎盛时期,是品质旅游和文化旅游的重要内容。宋朝时期,文学、科学、理学、史学等都取得了空前的成就。宋代有大文豪苏轼,还有著名女词人李清照, 散文 家范仲淹等。宋代的四大书法家,对中华后世影响深远。宋代还有无数的著名画家,最能代表中 国画 最高艺术水平的就是宋代 山水画 的博大意境,如今被制作成3D技术重现的《 清明 上河图》等。此外,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司马光编写的《资治通鉴》为代表的史学,陶瓷窑为代表的手工业,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对南北宋时期文化的OBOR综合规划,是旅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提升途径。

文学艺术空前的元、明文化

元、明是中国疆域广阔、国力强盛的时代。元朝进行了大一统,促进了少数民族的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和中外交通发展,各民族取长补短,互通有无,特别是产生了一个新的民族———回族。研究考察元代文化,对当今国家发展战略乃至世界和平共处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因此,重回元朝时代的OBOR线路,在文化、意识形态方面都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明继承元代文化,文学艺术空前繁荣,呈现出平民化与世俗化。在文学方面,中国四大名著中的三部《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均在明朝完成。在明朝,宗教方面,天主教传入中国,出现了西学东渐的萌芽。资本主义开始萌芽,在OBOR的南线,明朝文化深远的影响着东南亚和南亚。随着丝绸文化的不断影响,中国的庭院建筑随之传入西方。

历史巨变中的清代文化

中华民族领先世界文明几千年,而到了清代,由于清王朝的闭关锁国和自大,直接导致了世界第一次工业革命未能影响中国,从而使中国沦为后来的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半殖民半封建社会。为了防止明朝复辟,清关闭了南方的泉州、宁波等重要港口,在北方驻扎重兵,严重影响了丝绸之路东西方文明与科技的交流。清代前期国力强盛,国内安定,因此这一时期的小说、戏剧和绘画都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清代后期逐步落后于世界资本主义强国,反封建思想成为这一时期的主题和特征。神秘的中西亚文化中西亚位于亚非欧三洲的交界地带,素有“五海三洲”之名,是OBOR的重要枢纽和中间连接点,承担着连接亚洲中华经济圈和欧盟两大经济体的作用。中西亚气候干旱、水资源缺乏,但富有石油资源。中西亚还是人类古代文明发源地之一,有辉煌灿烂的古巴比伦,是伊斯兰教、__和犹太教的发源地。研究考察OBOR线路,不仅可以考察探索文明古国中国,还能接触神秘的中西亚文化,最后抵达体验欧洲的近代文明,因此,OBOR是一条古今文明的文化之旅。

精品线路文化兴起

OBOR大战略下,国内旅游将此作为旅游转型升级发展的契机和平台,各地纷纷以OBOR为依托,出台《XXX旅游总体规划纲要》,形成精品线路游,并以精品线路为平台,提升精品线路文化。精品线路将极大的促进旅游文化的发展、丰富旅游文化的内涵,促进文化的交流。随着三部委联合推出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的颁布,建设精品线路的步伐在加快。OBOR是世界最精华的旅游资源带,汇集了世界4/5的文明,古代文明古国中国、印度、巴比伦和古罗马均被OBOR有机的整合在一起,向世人展示人类古文明的历史及进程。据新华网报道,国家旅游局将2015年确定为“OBOR旅游年”,推动了国际旅游的发展。北方线路上,甘肃出台《甘肃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大景区总体规划纲要》,计划至2020年建成20个游客容量为300万人次的大景区,形成华夏寻根线、黄河风情线、民族风情线、中医药养生线、红色旅游线等主题精品品牌线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依靠OBOR战略体系,着眼于优越的旅游资源和天然的区位优势,面向中亚、南亚、西亚及欧洲和非洲开放的最前沿,把丝绸之路做成品牌,形成丝绸之路经济带大旅游概念。此外,湖北、湖南、四川、重庆、陕西、浙江、海南、福建等地均以OBOR发展战略为契机,加快把OBOR线路建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开拓旅游文化发展新境界。

沿线城市文化交流频繁

OBOR战略体系下,国内城市之间,国际城市之间,OBOR线路带城市之间的文化交流更加宽广深入。OBOR战略前提下,形成全新的四大城市文化交流线路体系:

西北方向的新亚欧陆桥城市文化交流

从西安经兰州,通过乌鲁木齐 出国 境线,连接哈萨克及其中亚、西亚、中东欧等国家。乌鲁木齐将利用独特的区位优势和向西开放重要窗口作用,成为丝绸之路城市文化交流的核心城市。西北方向城市间的文化交流内容广泛,涵盖教育、城市交通、宗教信仰、城市文化等,有利于促进城市、区域的共同繁荣。

南方的海上丝绸之路城市文化交流

以福建大中城市为核心区,通过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海峡西岸等地区的港口、滨海地带和岛屿共同连接太平洋、印度洋等沿岸国家或地区。南方的海上丝绸之路包括了中国最有活力的长三角和珠三角经济区,连接了日本、韩国等许多大中城市,对东亚的稳定和促进东亚国家之间、城市之间的了解和合作有着重要作用。

西南方向的中国-南亚-西亚城市文化交流

从成都、重庆经云南、广西连接巴基斯坦、印度、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马来西亚、越南、新加坡等国家的城市,促进南亚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

东北方向的中蒙俄城市文化交流

从东三省向东连接绥芬河、海参崴出海口,向西连接俄罗斯赤塔,通过老亚欧大陆桥抵达欧洲。目前,东北方向已开通“津满欧”、“苏满欧”、“粤满欧”、“沈满欧”等“中俄欧”铁路国际货运班列,并基本实现常态化运营。随着OBOR线路高铁的建设运营,东北方向的经济带将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城市间的文化交流、文化推广将出现繁荣鼎盛的新局面。

体育活动文化交流

体育活动文化交流对促进国家之间、城市之间、民族之间的了解和文化交流有着重要作用。20世纪七十年代的中国就曾经以“小球撬动了大球”,通过兵乓球的比赛展开了对美国的外交。如今的国际化体育赛事如NBA、F1、奥运会、洲际运动会、 足球 等,都是国家和民族展示各自文化的平台。OBOR战略体系下,体育活动文化交流是文化交流的先行者,通过开展体育活动文化交流,加深了国家与国家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了解,对实现区域和平稳定共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新海上丝绸之路文化

“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进行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通道,起始于秦代,繁荣于隋唐,鼎盛于明代,以广州为起点,连接日本及东南亚诸国,其中最为著名的郑和下西洋。2013年,国家主席提出了建设“新海上丝绸之路”的构想,从而拉开了建设新的贸易与文化交流通道的序幕。新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交流既包括古代文明的交流,也包括现代文明的交流。新海上丝绸之路文化的交流与合作,对区域经济的交流与合作、区域一体化、区域繁荣稳定有着重要意义,并与亚投行遥相呼应,成为中国走向世界的两大战略举措。

2OBOR旅游文化新内涵及其发展趋势

OBOR战略体系下,随着高铁的建设发展、亚投行的建设运行,OBOR旅游承载着传播古代文明,发扬人类文明,建设现代文明的重任。在体验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的同时,也体验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明文化。OBOR集中了世界4/5的文明,新OBOR旅游呈现出旅游文化互补、国内外旅游文化输入输出平衡发展、中国古文明与现代文化共同发展、文化发展推动社会发展等新内涵与发展趋势。

国内国际旅游文化互补

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精华。目前,旅游文化已经趋于大众化,对旅游文化的研究也进入瓶颈阶段[1]。究其根本原因在于旅游文化的单一和旅游文化的互补性不强。实际上,旅游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的体现,是广泛存在于旅游活动中的[2]。旅游文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旅游目的地对旅游兴趣产品、服务的开发、再生产及营销;(二)不同类型的旅游者特征、体验模式及行为。就这两点而言,只有旅游文化互补,旅游文化才能发展。OBOR线路涉及众多的城市和全世界主要的人类文明和现代文化,因此,出现极强的旅游文化互补,能更好地促进旅游文化的发展。

国内外旅游文化输入输出平衡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旅游蓬勃发展。随着国内外旅游的发展,对外文化输出趋势明显,而对内文化输入、吸收、演变的趋势缓慢,这就呈现出国内外旅游文化输入输出不平衡发展的现象。国内很多景区接待的游客多为境内游客,境外游客较少的现象普遍存在。在出境游方面,出境游甚至超过了经济发展增速[3],远远高于入境游,不仅产生了国际旅游的不平衡发展,也导致了国际旅游文化失衡现象。OBOR战略下,境内境外旅游有机结合,成为系统旅游下的两个有机部分,这两部分各有特色,但又高度统一在OBOR下,因此国内外旅游文化输入输出成为OBOR旅游文化的不可分割的两部分,将出现均衡发展的态势。

中国古文明与现代文化共同发展

OBOR是贯穿古今文明的线路,将中国古文明与现代文化有机结合起来,促进中国古代文明与现代文化共同发展。中国古代文明博大精深、辉煌灿烂,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国5000年的文明中,天文、算术、教育、哲学、科技、学制等,都有着历史意义,与现代文明一起,推动“中国梦”的实现。

文化发展推动社会发展

OBOR战略体系的目的在于促进沿线沿路城市和区域的共同发展,用文化的发展来推动社会的发展。新的文化带来新的旅游消费观念,人们在日益国际化的旅游文化中,逐步提高公民意识,发扬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通过在旅游活动中帮助他人、自觉排队、低碳出行等行为,影响和推动交际文化的发展。为适应OBOR战略体系的发展,教育、外交、建筑、交通等也融合了国际文化内容,这些新的内涵特征一起推动社会的发展,为共同富裕和区域发展创造条件。

3启示

对OBOR旅游文化特征及新特征的研究,可以得到以下的一些启示:

加强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实现文化的交流互鉴

OBOR是实现区域发展和共同富裕的战略举措,必须加强国际间的战略合作,相应的,在文化上也要加强国家间、区域间的交流与合作。在依托亚洲,促进亚非欧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世界文化的交流和发展。目前,中国已同俄罗斯、塔吉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卡塔尔、科威特等多个国家签署了同OBOR建设相关的合作协议,有60多个沿线国家和国际组织对参与OBOR建设表达了积极态度。随着OBOR建设中的互通互联,泛亚洲高铁网的建设,国际间的战略合作将进步一步加强,有利于世界的和平稳定,共同发展主题。

充分利用亚投行的战略平台,加强中华文明的国际影响

亚投行是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简称,缩写为AIIB,总部设在北京,是一个政府间性质的亚洲区域多边开发机构,重点支持基础设施建设,是OBOR支撑的经济战略平台,能为“丝绸之路”基金提供强有力的保证,应充分利用亚投行的战略平台,加强中华文明的国际影响,加快中华文明文化的输出。截止2015年4月,英国、德国、意大利、法国、韩国、俄罗斯、澳大利亚、埃及、瑞典等国先后已同意加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亚投行的成员国已达57个,大多数是OBOR战略体系下国家,这不仅为OBOR产业合作提供强有力的经济基础,还有利于OBOR战略体系下旅游文化的健康发展。应充分利用亚投行的经济战略平台,为旅游提供一体化支付等提供经济便利,在此基础上,尽快完善一体化下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加快落实国家旅游局的全局战略规划行动

2015年,国家旅游局从全局出发,制定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旅游合作发展战略规划》,该规划在组织专家进行3轮讨论后,形成定稿,包括实施重点行动等内容。OBOR核心城市和区域早在OBOR战略提出后,已经做出OBOR的发展布局,以“丝绸之路”为主题的旅游节庆、旅游营销大幅增多。因此,各地加快落实国家旅游局的全局战略规划,有利于国内旅游的健康发展和旅游升级,促进出境入境旅游的平衡发展。

培养高素质的旅游人才,实现文化的展示与传承

随着OBOR战略的实施,培养高素质的旅游人才便成为当务之急,这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教育改革的契机,是实现文化的展示与传承的途径与方法。培养能面对不同文化,不同习俗的旅游者的专门人才,不仅要求具有很好的处理旅游行业的专业综合知识,包括接机、酒店入住、报关、旅游景点导游等素质,而且要求具有很好的一门或者几门外语能力。在此基础上,培养能冷静面对各种问题,灵活机智的解决风俗文化问题,友好周到有耐心的处理导游过程问题等多方面能力素质,是培养高素质的旅游人才的基本要求和内在诉求。

参考文献

1、旅游文化与文化旅游:理论与实践的若干问题徐菊凤旅游学刊2005-07-18

2、神仙世界与泰山文化旅游城的形象策划(CI)陈传康,王新军旅游学刊1996-01-18

摘要:

在旅游产业飞速发展的过程中,相关部门要处理好旅游文化与旅游经济的关系,促进旅游业与世界接轨,逐步走向现代化的发展历程,使我国的旅游文化与旅游经济朝着又好又快的趋势发展。

关键词:旅游文化;现代旅游经济

近年来,中国旅游业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与冲击。中国的旅游业要想与世界旅游发展的潮流相适应,就要创设一条现代旅游经济的道路,将旅游文化与旅游经济的内在关系处理好,促进旅游业朝着更好更快的方向发展。

一、文化与旅游

1、旅游与文化的本质联系。

旅游与文化二者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所谓的旅游,就是人类文明活动的本质特征。而文化在广义上是指人们创造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这也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人只有在物质条件得到了一定的满足后,才能在心理、情感等各个方面得到更深一步的发展,从而创造出丰富的精神文化。文化在狭义上主要是指精神性的文化,这也是文化的内在本质。人类旅游就是通过拓展生存空间这种形式,设法促进自身的精神发展,用文化精神来武装自己。旅游的外在表现,主要是指人的移动,通常是指旅游文化的交流与沟通,这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形式。真正意义上的旅游,就是一种求知与审美,逐步开阔人类的视野,积极改善自身的生存条件,从而逐步提高自己的精神追求。旅游文化就其本质而言,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与感悟。这种活动从广义上来讲,即是一种旅游文化的消费过程,也是一种文化的创造过程。人类在欣赏大自然景观的过程中,将会逐步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审美情趣以及审美能力,这就需要人类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才能发现大自然神秘的生命气息与运动规律。旅游文化是人类对美学的发现与概括,以及对艺术哲学的思考。因此,旅游文化具有陶冶情操的作用,从这种人文角度而言,旅游文化实质上就是一种精神性的文化活动。

2、文化是旅游业的内在灵魂。

旅游业现已逐步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新兴第三产业,这主要是因为旅游业的产生与发展,从古至今都与文化有密切的联系。旅游业始终都是以文化为载体的,是在文化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经济产业。旅游资源可以分为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人文景观就是指文化创造出来的产物,其核心内容就是文化特色。旅游业主要是以某个国家、地区独特的文化吸引游客,以此取得较大的经济效益。旅游经济是一种将文化与经济结合最为密切的活动,是通过一定的文化观念与精神需求,满足游客的观赏愿望,尤其是满足游客精神、文化上的需求。

二、旅游经济文化与旅游文化经济

当代旅游业在发展的过程中,经济与文化是相互整合的。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经营与管理,都是以文化作为基础的。只要有旅游活动在进行,就肯定会有文化因素渗透其中。旅游作为一种文化型的产业,经济与文化保持高度的一体化,这是一种必然的社会趋势。

1、旅游文化是一种独立出来的形态。

旅游文化自身就具备鲜明的文化特征,主要有以下两个特征:第一,综合性与多样性。旅游文化是指与旅游相关的各种文化概况,是旅游产品六大因素的统一,并从整体上构成旅游文化的产业链,同时又能够在旅游产品中显示其自身的文化内涵。但旅游文化必须要适应不同的消费群体,充分体现出产品消费的多样性、广泛性。第二,服务性与经济性。旅游产品所体现出的核心要素就是服务性,优质的旅游服务,可以给游客带来精神上的满足,让游客获得美好的心理体验。同时,旅游文化也展示出自身较强的功利性,通过各种文化功能,以期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实现最大化的经济价值。这两种旅游文化特征,都间接表明旅游文化的形态,展示出自身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

2、旅游文化是一个系统的文化工程。

旅游文化更应该注重内在精神的建设,任何文化都涵盖了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与环境文化。旅游文化也是如此,这就表明精神建设在旅游文化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旅游活动中的精神因素是构成旅游文化的精神文化,对旅游业起着引导与深化作用,也是旅游文化追求的最高目的。旅游本身也是一种经济文化现象,内涵非常丰富,涉及到的范围也非常广,这是旅游文化由自然经济文化向现代经济文化逐步过渡的趋向。因此,旅游业必须要充分结合市场经济的发展,结合国情,研究旅游文化产品的市场。同时,始终坚持旅游文化的原则,把它作为一种系统的文化工程,带动相关的经济发展,并把旅游文化建设落实到实处,增加人力、物力的支出,逐步完善旅游文化产业的内容,丰富旅游文化的精神内涵,促进旅游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

结语

在旅游产业飞速发展的过程中,相关部门要处理好旅游文化与旅游经济的关系,促进旅游业与世界接轨,逐步走向现代化的发展历程,使我国的旅游文化与旅游经济朝着又好又快的趋势发展。

参考文献

1、旅游对目的地社会文化影响研究结构框架刘赵平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02-01

2、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研究张海燕;王忠云;资源开发与市场2010-04-20186 有关旅游文化毕业论文相关 文章 :

1. 大学生旅游专业毕业论文

2. 旅游管理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3. 本科毕业论文旅游管理

4. 旅游管理毕业论文

5. 2016旅游管理论文参考

6. 旅游管理本科毕业论文

参考《鄂西旅游文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张耀武主编

论文农旅融合开题报告

通过现代农业+城镇,构建产城一体,农旅双链,区域融合发展的农旅综合体——新田园小镇。按城乡统筹,农业农村一体,以特色小镇为统领,以农业产业的规模化,特色化,科技、路径为支撑,以农业休闲旅游方式经济模式为内涵,打造成为新型城镇化典范。中农富通城乡规划设计--院的农业公园的规划建设,建议应以现代农业的发展为基础,将现代农业产业与二、三产业融合,以美丽乡村的建设为载体,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传承民俗历史文化,充分挖掘城市市民的消费需求和趋势,挖掘地域山水资源,规划设计重点亮点项目,通过具体项目建设实施,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创新发展模式。农旅综合体在规划建设中,适宜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创新:1、按照“生产、生态、文化、生活”四位一体融合发展角度出发,构建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形成新型的城乡统筹发展模式。2、通过创建新型的农村生活方式,用现代农业与城镇发展空间充分融合,衔接,打造特色的城乡生态空间。3、按高效,充分尊重生产、生态空间的交通系统,形成对农旅综合体建设基础。4、在绿化、休闲空间、生态配套设施方面进行有效统筹对接。5、构建多元持续的在农旅综合体规划建设实施保障体系。再次: 首先,应结合农业产业基础,镇村体系,镇村职能,进行农业农村一体化规划;打造区域生态资源特色,发挥区域资源联动优势;确定生态农业发展重点;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形成以生态农业产业为支撑,公共配套设施、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生态环境品质的综合性规划要点。中农富通城乡规划设计院的规划设计案例确定把现代农业园区(产业)作为镇、乡、村庄规划的产业支撑,是构建区域绿生态核,经济发展单元。其次,生态农业规划注重产业区域一体化的发展路径,突出地域特色原则,形成绿色产业体系重要一环;最后,在产业布局与城乡生态空间协调方面,突出融合共生区域一体,形成完整的城镇生态服务体系,并结合区域交通环境,产业政策,现状资源情况,在农业产业项目选择上,进行科学准确定位,在农业产业布局上与镇、村进行相衔接统筹规划。总之,生态农业规划是构建区域城乡生态空间的基础,是提升农业产业发展路径的关键技术,以区域统筹,强化城镇功能服务,延伸农业产业链为重点,打造合理的运营路径为保障。

目前国家大力提倡农旅融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一是受地方财力以及环境、土地、产权等条件制约,还存在融资难、用地难等政策瓶颈,投融资体制与发展要求不适应。二是基础设施不完善。传统农业生产基地的水电、交通等基础设施,停车场、住宿、餐饮、娱乐、卫生、路标等旅游配套设施,以及通讯网络、电子商务推介平台等现代设施还不完善。三是精品旅游路线缺乏。休闲农业观光点还处于“盆景”的状态,规模尚小、开发水平低、景区特色不明显、不能串点成线,“过夜经济”尚未形成规模。四是农特旅游商品不够丰富。

一、农旅融合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有哪些?

1、生态资源综合利用不充分。

生态资源是促进农旅融合的先决条件。问题主要体现在:生态产品和服务有效供给不足,增值潜力挖掘不够,市场价值难变现。

2、农村土地利用机制创新不足。

土地利用的相关政策是影响农旅融合发展的核心要素。问题主要体现在:集体建设用地总量有限且供给不均衡,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用于发展旅游相关政策尚不明确,宅基地及农民闲置住宅旅游化利用存在障碍,用地性质动态调整路径不畅。

3、集体经济市场化水平不高。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是让农村资源和资产流动起来的重要主体。问题主要体现在:集体经济发展整体较弱,经营性资产使用效率不高,集体经济发展政策集成度不够,三次产业融合受到限制。

二、农旅融合如何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作用?

1、创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验区。

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提高生态系统质量,加强品牌建设,提升优质生态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编制生态产品清单,科学评估生态产品的价值,加快生态产品交易平台和体制机制建设,进一步完善生态补偿机制。

2、落实农旅融合用地实现机制。

扩大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范围,按照数量有增加、质量有提升、布局集中连片、总体保持稳定的原则,允许合理调整永久基本农田,通过利用集约出来的建设用地,扩大农业配套设施使用范围等措施来发展乡村旅游。创新乡村民宿发展土地供给政策,在充分保障农民宅基地用益物权的前提下,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以出租、合作等方式盘活利用空闲农房资源。

3、创新促进集体经济发展的激励机制。

鼓励镇村党组织领办专业合作社,探索符合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法人治理结构,发挥农村土地资产价值,盘活闲置的会堂、厂房、废弃学校等公共设施,加大涉农财政转移支付和乡村旅游投入,制定资金统筹使用政策,允许适度发展农产品体验式加工、初加工和精深加工,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推进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加强顶层设计,统一搭建农旅融合数字化平台,鼓励各区差异化发展。

四川晟景文旅,专注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以资源价值盘活与开发为导向,以“运营前置”的思维,致力为“文化旅游目的地、生态旅游目的地、农业旅游目的地”提供文旅融合整体解决服务。

农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动因主要来自于两方面。一方面,传统的农业发展方式已不能适应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需要,亟待拓展农业功能、创新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另一方面,现代人的旅游需求日益多样化和个性化,逃离社会生活压力、希望返朴归真的愿望更加强烈,旅游需求的新变化要求新的旅游形式和产品出现。由此,来自供给和需求两方面的动力驱使农业和旅游业寻求融合发展的可能性。

在农业与旅游业的融合过程中,农业向旅游业提供资源,旅游业向农业提供服务。农业的各种资源,比如田园景观、乡村风貌、乡土味道以及农事活动等,因其鲜明特色而成为独具魅力的旅游资源。乡村旅游对农业来说是一种新型的发展方式,在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方面的正面效应显著,其通过市场机制的运行达到供求平衡以及资源合理配置,有利于带动农民就业、帮助农民增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同时,也能够保护和传承乡土文化,改善农村的生态环境。

当前我国农旅融合存在的问题:

1:农旅融合形式单一。

2:农旅融合特色不足。

3:农旅融合水平不高。

4:农旅融合主体不力。

江西省诺德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于文创、文旅、农旅项目领域的综合性服务平台,我们是由文化传承者、青年企业家、影视制作人、资深广告人、地产精英组成的团体。我们立足企业的品牌管理、活动策划、企业形象与环境艺术设计、营销推广及广告创意、设计与制作,发布全方位服务。我们所有的创意,都来源于对自然规律和人性的领悟,这也是诺德独有的企业价值取向。

关于硕士论文的研究背景怎么写

研究背景就是指课题的出发点,主要阐述是在什么环境下产生的研究课题,是新产生的问题还是过去就存在的未解决的问题。这是硕士论文中必须要阐述清楚的内容,那硕士论文的研究背景部分具体该怎么写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关于硕士论文的研究背景怎么写的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一般情况下,此部分需要阐述清楚以下三个问题:

1.交代社会大环境;

2.再交代这个行业的大环境;

3.再交代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研究背景写作的主要内容:

一、选题的意义与价值

本部分是要点出为什么要写本篇论文的问题,也就是写作的意图、缘由。意义与价值如果能区分开,就分开论述;如果不能,就合在一起说明。一般而言,主要从2个大的方面去写。

1. 是理论意义与价值

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

(1)就哲学的高度而言,需要研究的价值意义

(2)就专业或学科角度而言,需要研究的价值意义

(3)就某个理论角度而言,需要研究的价值意义

2. 实践意义与价值

主要包括:

(1)就实际的工作实践活动未来发展趋势、前景而言,需要研究的价值意义

(2)就实际的现在工作的实践活动而言,需要研究的价值意义

(3)就实际的现在工作的实践活动改进而言,需要研究的价值意义

二、研究综述研究

1.综述是梳理前人在本课题相关领域内所做的工作和尚存的知识空白,目的是为了确定自己论文写作的理由。

一般主要是从三个方面进行表述:

1.要写明本课题相关领域内研究对象的简要历史回顾。如历史由来、目前现状、未来发展趋势。

2.要做国内外情况的横向比较。

3.要对这些研究作出自己的评价。

2.综述具有三个基本特征:

1.论述的资料有一定的数量

2.研究所论述的内容相对集中

3.研究的系统而全面性还需要做进一步的整理

三、课题的研究意义与目的

确定自己研究的逻辑起点,也就是要讲明在别人研究的基础上自己将要做的探讨是什么?即为什么写这篇论文以及要解决什么问题。

1.历史性意义

2.实践意义

论文题目:基于RUP的行政事业性单位收费票据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研究背景和意义

随着21世纪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时代的到来,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迅猛发展,自动化的信息处理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并在人们社会活动和生活的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很难想象如果没有“计算机”、没有“软件”,我们的社会、生活将是怎样。面对着各种现实的和潜在的计算机应用需求,研究如何能更快、更多、更方便地开发出各种不同目的的软件,是软件工程技术所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1]。

软件工程,根据IEEE给出的定义为“开发、运行、维护和修复软件的系统方法”,其采用工程的概念、原理、技术和方法来开发与维护软件,核心思想是把软件产品看作一个工程产品来处理,将工程项目中的需求分析、质量监督等引入软件开发中,从而使软件项目能够达到以下几个主要目标:付出较低的开发成本;达到预期的软件功能;获得较好的软件性能;开发的软件易于移植;需要较低的维护费用;能按时完成开发工作,及时交付使用[2] 。

但软件工程又有不同于一般工业工程的一些技术方法。软件工程学定义了软件工程的三个基本要素:方法、工具和过程。其中软件工程方法为软件开发提供了“如何做”的技术,它通常采用某种特殊的语言或图形的表达方法及一套质量保证标准;软件工具为软件工程方法提供了自动的或半自动的软件支撑环境,当一种方法被证明有效后,往往就会随之研制出相应的工具来帮助实现和推行这种方法,提高软件设计效率,减轻劳动强度;软件工程过程将软件工程的方法和工具综合起来以达到合理及时地进行软件开发的`目的,它定义了方法使用的顺序、要求交付的文档资料、为保证质量和适应变化所需要的管理以及软件开发各个阶段完成的里程碑[2]。 所以,如果选择了一种合适的软件工程过程对软件系统的开发进行指导,必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大大有益于提高软件开发的效率、质量和可复用性。

研究现状

软件工程过程

“过程”一词可解释为“为了达到给定目的而执行的一系列活动的集合”,它定义了为了达到某个明确的目的,需要什么人在什么时间以何种方式作何种工作。对于软件工程而言,其目标是构造一个新的软件产品或者完善一个旧的软件产品[3]。那么,软件工程过程则是指项目的状态、阶段、方法、技术以及人们用于开发和维护软件相关产品(计划、文档、模型、代码、测试用例及手册等)的实践集合。如图1-1所示,它是将用户的需求转化为有效的软件解决方案的一系列活动。

软件过程定义了实现软件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的方法,为有效的软件开发和演变提供了指南。它使软件开发中的风险降低,并且提高软件质量,若采用有效的软件过程可以在开发软件时提高生产率。

首先,理解软件是如何开发的有助于做出更明确的决定;

其次,软件过程能标准化投入,提高可重用性、再现性以及项目组之间的一致性;

第三,软件过程为引入代码审查、配置管理、变更控制以及架构建模等良好的产业实践提供了机会;第四,一个已定义的软件过程为更好的一致性和进一步的提高确定了基线[3,4]。

同时,一个已定义的软件过程同样也会在很多方面改进组织的维护和支持工作。因为它定义了:如何管理变更并为软件将来的发布而恰当的分配变更维护,以使得变更过程更有效率;如何使软件平滑的转变为操作和支持,以及操作和支持的工作如何得到实际的执行[5]。 因此,采用软件过程可以说是一种形势的需要。行之有效的软件过程可以提高开发软件组织的生产效率、提高软件质量、降低成本并减少风险。传统的软件过程采用结构化技术,其缺陷对于开发中小规模、结构相对简单的软件而言似乎不明显,但对于规模庞大、结构复杂、软件需求模糊的软件开发项目则容易产生开发人员缺乏交流、缺少共享信息的问题。为弥补这方面的缺陷,适应软件开发的需要,涌现了许多行之有效的软件开发过程,其中应用比较广泛且具有代表性的软件过程主要有RUP、XP、OOSP、DSDM、Catalysis和OPEN Process等几种,本文将对具有较高知名度的RUP统一过程及其应用进行研究。

面向对象的软件过程

面向对象的方法是把分析建立在系统对象以及对象间交互的基础之上,使得我们能以三个最基本的方法框架——对象及其属性、分类结构和集合结构来定义和沟通需求。在面向对象的软件过程领域,主要有三种方法:统一软件过程(Rational Unified Process),OPEN过程(The OPENProcess)和OOSP(The Object-Oriented Software Process)[4,7]。在此,分别简单介绍一下这三种面向对象的软件过程。

1、统一软件过程(RationalUnified Process,RUP) 统一软件过程(RationalUnified Process,RUP)[4,6,8,9,10]是一种具有明确定义和结构的软件工程过程。它采用用例驱动、以架构为中心、迭代增量的软件开发方法。它明确规定了人员的职责、如何完成各项工作以及何时完成各项工作,并提供了软件开发生命周期的结构。

UML作为OO(Object-Oriented)开发的通用工具,己成为业界的事实标准,RUP是UML的过程补充框架,是UML推荐的软件开发过程。它能适应广泛的一类过程,因此,它即能用于传统的瀑布模型,也能适用于一些轻载方法,并且RUP是一种可以定制的软件开发过程。RUP为在开发组织中分配任务和职责提供了一种规范方法,其目标是确保在可预计的时间安排和预算内开发出满足最终用户需求的高品质的软件[6,7]。Rational Unified Process汇集现代软件开发中多方面的最佳经验,为适应各种项目及组织的需要提供了灵活的形式。

2、OPEN过程[7](Object-OrientedProcess,Environment and Notation)

OPEN是面向对象的过程、环境和标记(Object-Oriented Process,Environment andNotation)的首字母缩写,它是由致力于促进和加强使用面向对象技术的非盈利组织OPEN联盟开发的。

OPEN过程具有如下特点:

(1)以过程为中心:OPEN被定义为一个过程框架。这是一个过程元模型,从中可以生成一个特定组织的过程实例。每个过程实例都是由特定的活动、任务和技术以及特定的配置构成。

(2)具有灵活性:OPEN过程是基于元模型的框架,项目或组织可以根据自己的环境对该框架进行裁剪,生成一个适合项目或组织需要的过程。OPEN不仅支持用例驱动的方法,而且还支持责任驱动的方法、数据驱动的方法等等。在对建模语言的支持上,OPEN可以支持UML(统一建模语言)、OML(对象建模语言)以及任何其他OO(面向对象)的符号来文档化OPEN过程产生工作产品。

(3)提供完整的生命周期支持:OPEN不仅包含生命周期的软件部分,而且还有商业和用户方面。OPEN内含一个项目管理和复用框架,支持多项目开发。

3、OOSP过程[7](TheObject-Oriented Software Process)OOSP(TheObject-Oriented Software Process),面向对象的软件过程是由Scott W. Ambler在他的《过程模式》一书中提出来的。OOSP是一个过程模式的集合,这些过程模式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管理大规模面向对象软件开发项目的技术总结。OOSP主要针对中到大型组织,它提供了一个框架,目的是用对象技术成功地开发大型应用软件,开发易维护和增强的软件,并对项目进行管理,保证开发具有较高的质量。

OOSP具有如下特点:

(1)它是一个软件过程的全面方法,考虑了较完整的生命周期。

(2)它准确地刻画了大规模的关键软件,在大的方向上是顺序的,而在小的方面是迭代的。

(3)它明确支持整体规划——基础设施过程,可得到大规模的复用及有效地管理软件项目集合。

(4)OOSP明确包括了避免失败的过程,如使组织的工作泛化以便复用、执行风险管理、执行质量保证,以及软件交付时评估项目和项目组。

根据评估软件能力与成熟度的标准的能力成熟度模型(Capability Maturity Model,CMM),OPEN、OOSP与RUP均能支持CMM关键过程域的2级到3级标准。OPEN和OOSP与RUP相比,优势在于它们都覆盖了完整的软件工程过程,而不仅仅是开发过程,RUP中缺少维护、软件操作与支持、组织与管理等方面的内容;OPEN与OOSP都支持多项目,而RUP集中于单一项目。但OPEN和OOSP共同的缺点在于它们在市场营销方面做得不够,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而RUP在推向市场后,凭借Rational公司和现在IBM公司的强大实力的支持,以其与UML的良好集成、有多种CASE工具的支持、不断的升级与维护等特点,迅速得到业界广泛的认同,市场竞争力上的巨大优势是RUP被广泛地用作软件开发的指导的最重要的原因[7,27,28]。

因此,本文选取的课题,希望对 RUP 方法及其应用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并以行政事业性单位收费票据系统的实际开发为例,按照RUP安排该软件系统的开发过程,用UML来描述系统分析和设计的成果,这样从需求分析开始,到最终系统的实现,便成功地完成了该项目的整个开发过程。

硕士学位论文的研究背景一般是指课题研究的出发点,主要阐述是在什么环境下产生的研究课题。

研究背景一般需要阐述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国家有战略、社会有需求、研究有必要等。

1. 国家新战略(计划、政策等)、时代新思路(新目标)、发展新趋势(新动态)等

阐述课题研究是当下国家所关注的话题,国家或行业有这方面的计划、政策、战略支撑;或选题体现着未来这方面发展的新思路(新理论);或选题体现着未来这方面发展的新态势。体现课题研究是围绕重要的政策、战略、目标或思路、趋势和学科前沿等问题展开的。

2. 社会有需求

阐述课题研究是当下或未来社会需要的。体现学位论文紧密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需求。

3. 研究有必要

说明课题的现今相关情况,指出课题核心内容目前有哪些值得思考的话题,或有哪些不足、乱象,或有哪些困惑,或存在哪些问题等等;或者对前人的研究成果有何异议,或是有何更深入的观点,或有哪些不足值得你再加以研究等;阐述课题研究的必要性。

4. 研究新方法(新视角、理论)

说明课题研究的一般切入视角的相关情况,指出在当下通过这一新方法或新视角、新路径等去思考,可以解决、探究现今的问题、困惑等,提出创新思路、方案、策略等。

上述背景的正文撰写,要符合学位论文正文写作的基本要求(是什么、为什么、点题……。是什么、为什么的顺序根据论述需求确定)。同时要结合选题的研究对象或研究范围做一定的呼应。

这里的点题一般是回复这个国家战略的意义是什么,或者这个社会需求问题的解决将产生的效应或影响是什么,或者这个研究的作用是什么。

例如:陈玲同学的硕士论文《苏南地区休闲农业特色小镇规划策略研究》,其研究背景可以从以下几方面阐述:

(1)(国家有战略)城乡统筹驱动农旅产业融合

(2)(社会有需求)休闲需求引导农业转型升级

(3)(研究有必要)休闲农业推进特色小镇培育

例如:李霞辉同学的硕士论文《张家港市沙上地区乡村聚落形态研究》,其研究背景可以从以下几方面阐述:

(1)(国家有战略)留住“乡愁”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战略思想

(2)(社会有需求)乡村聚落是乡土文化的重要载体

(3)(研究有必要)快速城镇化背景下乡村聚落被“城市化”了

(4)(研究有必要)张家港市沙上地区的乡村聚落地域特征鲜明

例如:过琰林同学的硕士论文《安徽省龙亢农场创建国家现代农业庄园规划策略研究》,其研究背景可以从以下几方面阐述:

(1)(国家有战略)乡村振兴驱动农垦新发展

(2)(社会有需求)农旅融合拓展农场新业态

(3)(研究有必要)创建国家现代农业庄园培育农场新功能

例如:王畅同学的硕士论文《被撤并镇有机更新规划策略研究——以张家港市港口小城镇为例》,其研究背景可以从以下几方面阐述:

(1)(国家有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

(2)(社会有需求)全面小康目标推动被撤并镇提档升级

(3)(研究有必要)被撤并镇发展的边缘化现象亟待重视

(4)(视角有新意)有机更新理念指导被撤并镇再生发展

例如:毛玮同学的硕士论文《基于乡土文化保护的“镇中村”整治规划策略研究——以张家港市西徐市村庄为例》,其研究背景可以从以下几方面阐述:

(1)(国家有战略)乡土文化保护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

(2)(社会有需求)镇中村的乡土文化是城镇发展的特色资源

(3)(研究有必要)镇中村的整治规划应传承和发展乡土文化

山西文旅产业融合研究的论文

旅游 文化 是广泛存在于旅游活动中的,由专业人员挖掘或设计出来,满足旅游者特定需要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产品。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有关旅游文化 毕业 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随着OBOR战略的实施,培养高素质的旅游人才便成为当务之急,这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 教育 改革的契机,是实现文化的展示与传承的途径与 方法 。

关键词:旅游文化;特征

现代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旅游文化的繁荣,“一带一路”(以下简称为“OBOR”)是21世纪初中国为了实现“加强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促进世界和平发展、推进沿线各国经济繁荣与区域合作”而提出的战略构想。随着2015年3月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外交部联合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文件,OBOR战略开始付诸行动。OBOR分为陆路与海路。陆路从西安向西,横穿西亚抵达欧洲荷兰的鹿特丹。海路从长三角、珠三角沿东南亚向西,经非洲过黑海最后抵达欧洲的鹿特丹。因此,新世纪下的OBOR一端为日益崛起的中华经济圈,另一端连接着世界上最重要的经济共同体———欧州联盟,中间是经济潜力巨大的西亚、东南亚和非洲。在OBOR战略构想下,经济的发展与文明的对话,必将促进国内外旅游业的发展,研究OBOR战略下的旅游文化特征,对促进旅游、经济、文化、教育、外交等各方面均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OBOR背景下旅游文化特征研究

《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在合作重点中明确指出“加强旅游合作,扩大旅游规模,互办旅游推广周、宣传月等活动,联合打造具有丝绸之路特色的国际精品旅游线路和旅游产品,提高沿线各国游客签证便利化水平。推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邮轮旅游合作。积极开展体育交流活动,支持沿线国家申办重大国际体育赛事。”因此,OBOR战略沿线必将呈现出人类古代文明繁荣的鲜活再现、为欣赏旖旎风光的丝绸之路特色的国际精品线路游、沿线OBOR友好城市互办旅游推广活动游、体育活动交流观光、参与、体验游和“新海上丝绸之路游轮游”等5大特征,相应的文化也呈现出这五大特征。

人类古文明的鲜活再现

丝绸之路是跨越文明、贯穿古今的古代经济发展之路,对丝绸之路的重游是对人类古文明的探索与考察,具有旅游和文化挖掘发现的双重意义。2014年,由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中国三国联合递交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将丝绸之路沿线的人类古文明推向新的历史舞台。透过OBOR,不仅可以探索考察中国自秦、汉至清的灿烂文明与文化,而且还可以探索考察西亚、中亚、欧洲诸国的文明发展史,对比中外历史发展中的文化差异。

博大丰富的汉前文明

OBOR的陆路起点西安,是中华文明的摇篮和发祥地,其历史变迁是华夏文明发展的缩影。以西安为中心辐射出的旅游圈,能充分体现中华古文明。西安早在汉朝以前就具有博大精深的文化,曾是周、秦的都城,同时也是世界历史上的第一座城市。西安高陵杨官寨遗址将人们带回到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秦始皇兵马俑则展现出了大秦帝国的强盛国力。对OBOR起点城市的考察,人们可以领略汉前中华文字的形成变化、陶器制作工艺、古建筑的特征、古代天文体系、别树一帜的中国数学及丝绸文化等等。

影响深远的汉文化

汉代是中华历史上科技与文化发展的一个辉煌时期,从汉代建立到灭亡的四百多年间,汉代王朝与古罗马成为世界上最为强大的两大帝国,汉王朝雄踞东方,开拓了OBOR的丝绸之路,开辟了东西经济文化技术交流的走廊。而且在汉代,西南丝绸之路也在这个时期开辟,从天府之国的四川成都,到缅甸、印度,将汉朝先进的文化技术传播到东南亚。因此,汉代是OBOR战略的起始朝代,考察旅游OBOR的内涵与文化功能在于探索和考证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汉代文化。其中著名的建筑文化,有著名诗歌“秦时明月汉时关”为证,可见汉代的建筑科技已经发展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还有史学瑰宝的《史记》和《汉书》;蔡伦发明的造纸术,如今在成都、西安、安徽宏村、浙江等地还保留着这种比较原始的造纸术,对人们了解汉代科技文化,起着重要的作用;汉代的《九章算术》、《伤寒杂病论》以及地震仪等都对后世影响深远。深入了解和考察探索汉代文化,对OBOR旅游品质的提升、内涵建设、转型升级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辉煌的隋唐文化

隋唐时期是当时世界上最安定最文明的国家,以强大国力为依托,以蓬勃发展的世俗文化为主体,表现出了内容丰富、思想兼容、形式多样的特点,而这种特点大量汲取少数民族文化的同时,更多的表现出对外文化的输入输出,加强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这其中丝绸之路OBOR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桥梁和平台作用。辉煌的隋唐文化繁荣发展的原因之一便是东西文化交流的畅通和频繁。考察OBOR线路,不少历史遗迹和名胜景点都是对唐朝文化的重新认知。就科技而言,隋唐发明了火药,将印刷术发展到雕版印刷,代表作有《金刚经》,建造了辉煌的长安城和赵州桥。唐朝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这个历史时期诗人辈出,影响深远,如初唐的陈子昂、盛唐时期成就最高的李白、杜甫,田园山水诗人王维、孟浩然,边塞诗人高适,晚唐诗人杜牧和李商隐等。OBOR线路考察诗人的出生地、作品等,对认识和发扬古代文化,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并提升了OBOR区域旅游的品质与内涵。位于OBOR线路上的文化旅游景点众多,其中有著名的敦煌莫高窟,集绘画、书法、乐舞于一体,有很高的旅游、考察、研究价值。辉煌的隋唐文化促进了亚洲文明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而隋唐文明遗留至今,保留完好的大多分布在OBOR,因此对OBOR旅游线路的开发,是中国旅游改革发展、转型升级的新领域。

鼎盛的宋朝文化

宋朝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鼎盛时期,是品质旅游和文化旅游的重要内容。宋朝时期,文学、科学、理学、史学等都取得了空前的成就。宋代有大文豪苏轼,还有著名女词人李清照, 散文 家范仲淹等。宋代的四大书法家,对中华后世影响深远。宋代还有无数的著名画家,最能代表中 国画 最高艺术水平的就是宋代 山水画 的博大意境,如今被制作成3D技术重现的《 清明 上河图》等。此外,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司马光编写的《资治通鉴》为代表的史学,陶瓷窑为代表的手工业,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对南北宋时期文化的OBOR综合规划,是旅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提升途径。

文学艺术空前的元、明文化

元、明是中国疆域广阔、国力强盛的时代。元朝进行了大一统,促进了少数民族的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和中外交通发展,各民族取长补短,互通有无,特别是产生了一个新的民族———回族。研究考察元代文化,对当今国家发展战略乃至世界和平共处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因此,重回元朝时代的OBOR线路,在文化、意识形态方面都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明继承元代文化,文学艺术空前繁荣,呈现出平民化与世俗化。在文学方面,中国四大名著中的三部《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均在明朝完成。在明朝,宗教方面,天主教传入中国,出现了西学东渐的萌芽。资本主义开始萌芽,在OBOR的南线,明朝文化深远的影响着东南亚和南亚。随着丝绸文化的不断影响,中国的庭院建筑随之传入西方。

历史巨变中的清代文化

中华民族领先世界文明几千年,而到了清代,由于清王朝的闭关锁国和自大,直接导致了世界第一次工业革命未能影响中国,从而使中国沦为后来的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半殖民半封建社会。为了防止明朝复辟,清关闭了南方的泉州、宁波等重要港口,在北方驻扎重兵,严重影响了丝绸之路东西方文明与科技的交流。清代前期国力强盛,国内安定,因此这一时期的小说、戏剧和绘画都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清代后期逐步落后于世界资本主义强国,反封建思想成为这一时期的主题和特征。神秘的中西亚文化中西亚位于亚非欧三洲的交界地带,素有“五海三洲”之名,是OBOR的重要枢纽和中间连接点,承担着连接亚洲中华经济圈和欧盟两大经济体的作用。中西亚气候干旱、水资源缺乏,但富有石油资源。中西亚还是人类古代文明发源地之一,有辉煌灿烂的古巴比伦,是伊斯兰教、__和犹太教的发源地。研究考察OBOR线路,不仅可以考察探索文明古国中国,还能接触神秘的中西亚文化,最后抵达体验欧洲的近代文明,因此,OBOR是一条古今文明的文化之旅。

精品线路文化兴起

OBOR大战略下,国内旅游将此作为旅游转型升级发展的契机和平台,各地纷纷以OBOR为依托,出台《XXX旅游总体规划纲要》,形成精品线路游,并以精品线路为平台,提升精品线路文化。精品线路将极大的促进旅游文化的发展、丰富旅游文化的内涵,促进文化的交流。随着三部委联合推出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的颁布,建设精品线路的步伐在加快。OBOR是世界最精华的旅游资源带,汇集了世界4/5的文明,古代文明古国中国、印度、巴比伦和古罗马均被OBOR有机的整合在一起,向世人展示人类古文明的历史及进程。据新华网报道,国家旅游局将2015年确定为“OBOR旅游年”,推动了国际旅游的发展。北方线路上,甘肃出台《甘肃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大景区总体规划纲要》,计划至2020年建成20个游客容量为300万人次的大景区,形成华夏寻根线、黄河风情线、民族风情线、中医药养生线、红色旅游线等主题精品品牌线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依靠OBOR战略体系,着眼于优越的旅游资源和天然的区位优势,面向中亚、南亚、西亚及欧洲和非洲开放的最前沿,把丝绸之路做成品牌,形成丝绸之路经济带大旅游概念。此外,湖北、湖南、四川、重庆、陕西、浙江、海南、福建等地均以OBOR发展战略为契机,加快把OBOR线路建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开拓旅游文化发展新境界。

沿线城市文化交流频繁

OBOR战略体系下,国内城市之间,国际城市之间,OBOR线路带城市之间的文化交流更加宽广深入。OBOR战略前提下,形成全新的四大城市文化交流线路体系:

西北方向的新亚欧陆桥城市文化交流

从西安经兰州,通过乌鲁木齐 出国 境线,连接哈萨克及其中亚、西亚、中东欧等国家。乌鲁木齐将利用独特的区位优势和向西开放重要窗口作用,成为丝绸之路城市文化交流的核心城市。西北方向城市间的文化交流内容广泛,涵盖教育、城市交通、宗教信仰、城市文化等,有利于促进城市、区域的共同繁荣。

南方的海上丝绸之路城市文化交流

以福建大中城市为核心区,通过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海峡西岸等地区的港口、滨海地带和岛屿共同连接太平洋、印度洋等沿岸国家或地区。南方的海上丝绸之路包括了中国最有活力的长三角和珠三角经济区,连接了日本、韩国等许多大中城市,对东亚的稳定和促进东亚国家之间、城市之间的了解和合作有着重要作用。

西南方向的中国-南亚-西亚城市文化交流

从成都、重庆经云南、广西连接巴基斯坦、印度、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马来西亚、越南、新加坡等国家的城市,促进南亚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

东北方向的中蒙俄城市文化交流

从东三省向东连接绥芬河、海参崴出海口,向西连接俄罗斯赤塔,通过老亚欧大陆桥抵达欧洲。目前,东北方向已开通“津满欧”、“苏满欧”、“粤满欧”、“沈满欧”等“中俄欧”铁路国际货运班列,并基本实现常态化运营。随着OBOR线路高铁的建设运营,东北方向的经济带将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城市间的文化交流、文化推广将出现繁荣鼎盛的新局面。

体育活动文化交流

体育活动文化交流对促进国家之间、城市之间、民族之间的了解和文化交流有着重要作用。20世纪七十年代的中国就曾经以“小球撬动了大球”,通过兵乓球的比赛展开了对美国的外交。如今的国际化体育赛事如NBA、F1、奥运会、洲际运动会、 足球 等,都是国家和民族展示各自文化的平台。OBOR战略体系下,体育活动文化交流是文化交流的先行者,通过开展体育活动文化交流,加深了国家与国家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了解,对实现区域和平稳定共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新海上丝绸之路文化

“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进行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通道,起始于秦代,繁荣于隋唐,鼎盛于明代,以广州为起点,连接日本及东南亚诸国,其中最为著名的郑和下西洋。2013年,国家主席提出了建设“新海上丝绸之路”的构想,从而拉开了建设新的贸易与文化交流通道的序幕。新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交流既包括古代文明的交流,也包括现代文明的交流。新海上丝绸之路文化的交流与合作,对区域经济的交流与合作、区域一体化、区域繁荣稳定有着重要意义,并与亚投行遥相呼应,成为中国走向世界的两大战略举措。

2OBOR旅游文化新内涵及其发展趋势

OBOR战略体系下,随着高铁的建设发展、亚投行的建设运行,OBOR旅游承载着传播古代文明,发扬人类文明,建设现代文明的重任。在体验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的同时,也体验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明文化。OBOR集中了世界4/5的文明,新OBOR旅游呈现出旅游文化互补、国内外旅游文化输入输出平衡发展、中国古文明与现代文化共同发展、文化发展推动社会发展等新内涵与发展趋势。

国内国际旅游文化互补

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精华。目前,旅游文化已经趋于大众化,对旅游文化的研究也进入瓶颈阶段[1]。究其根本原因在于旅游文化的单一和旅游文化的互补性不强。实际上,旅游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的体现,是广泛存在于旅游活动中的[2]。旅游文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旅游目的地对旅游兴趣产品、服务的开发、再生产及营销;(二)不同类型的旅游者特征、体验模式及行为。就这两点而言,只有旅游文化互补,旅游文化才能发展。OBOR线路涉及众多的城市和全世界主要的人类文明和现代文化,因此,出现极强的旅游文化互补,能更好地促进旅游文化的发展。

国内外旅游文化输入输出平衡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旅游蓬勃发展。随着国内外旅游的发展,对外文化输出趋势明显,而对内文化输入、吸收、演变的趋势缓慢,这就呈现出国内外旅游文化输入输出不平衡发展的现象。国内很多景区接待的游客多为境内游客,境外游客较少的现象普遍存在。在出境游方面,出境游甚至超过了经济发展增速[3],远远高于入境游,不仅产生了国际旅游的不平衡发展,也导致了国际旅游文化失衡现象。OBOR战略下,境内境外旅游有机结合,成为系统旅游下的两个有机部分,这两部分各有特色,但又高度统一在OBOR下,因此国内外旅游文化输入输出成为OBOR旅游文化的不可分割的两部分,将出现均衡发展的态势。

中国古文明与现代文化共同发展

OBOR是贯穿古今文明的线路,将中国古文明与现代文化有机结合起来,促进中国古代文明与现代文化共同发展。中国古代文明博大精深、辉煌灿烂,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国5000年的文明中,天文、算术、教育、哲学、科技、学制等,都有着历史意义,与现代文明一起,推动“中国梦”的实现。

文化发展推动社会发展

OBOR战略体系的目的在于促进沿线沿路城市和区域的共同发展,用文化的发展来推动社会的发展。新的文化带来新的旅游消费观念,人们在日益国际化的旅游文化中,逐步提高公民意识,发扬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通过在旅游活动中帮助他人、自觉排队、低碳出行等行为,影响和推动交际文化的发展。为适应OBOR战略体系的发展,教育、外交、建筑、交通等也融合了国际文化内容,这些新的内涵特征一起推动社会的发展,为共同富裕和区域发展创造条件。

3启示

对OBOR旅游文化特征及新特征的研究,可以得到以下的一些启示:

加强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实现文化的交流互鉴

OBOR是实现区域发展和共同富裕的战略举措,必须加强国际间的战略合作,相应的,在文化上也要加强国家间、区域间的交流与合作。在依托亚洲,促进亚非欧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世界文化的交流和发展。目前,中国已同俄罗斯、塔吉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卡塔尔、科威特等多个国家签署了同OBOR建设相关的合作协议,有60多个沿线国家和国际组织对参与OBOR建设表达了积极态度。随着OBOR建设中的互通互联,泛亚洲高铁网的建设,国际间的战略合作将进步一步加强,有利于世界的和平稳定,共同发展主题。

充分利用亚投行的战略平台,加强中华文明的国际影响

亚投行是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简称,缩写为AIIB,总部设在北京,是一个政府间性质的亚洲区域多边开发机构,重点支持基础设施建设,是OBOR支撑的经济战略平台,能为“丝绸之路”基金提供强有力的保证,应充分利用亚投行的战略平台,加强中华文明的国际影响,加快中华文明文化的输出。截止2015年4月,英国、德国、意大利、法国、韩国、俄罗斯、澳大利亚、埃及、瑞典等国先后已同意加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亚投行的成员国已达57个,大多数是OBOR战略体系下国家,这不仅为OBOR产业合作提供强有力的经济基础,还有利于OBOR战略体系下旅游文化的健康发展。应充分利用亚投行的经济战略平台,为旅游提供一体化支付等提供经济便利,在此基础上,尽快完善一体化下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加快落实国家旅游局的全局战略规划行动

2015年,国家旅游局从全局出发,制定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旅游合作发展战略规划》,该规划在组织专家进行3轮讨论后,形成定稿,包括实施重点行动等内容。OBOR核心城市和区域早在OBOR战略提出后,已经做出OBOR的发展布局,以“丝绸之路”为主题的旅游节庆、旅游营销大幅增多。因此,各地加快落实国家旅游局的全局战略规划,有利于国内旅游的健康发展和旅游升级,促进出境入境旅游的平衡发展。

培养高素质的旅游人才,实现文化的展示与传承

随着OBOR战略的实施,培养高素质的旅游人才便成为当务之急,这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教育改革的契机,是实现文化的展示与传承的途径与方法。培养能面对不同文化,不同习俗的旅游者的专门人才,不仅要求具有很好的处理旅游行业的专业综合知识,包括接机、酒店入住、报关、旅游景点导游等素质,而且要求具有很好的一门或者几门外语能力。在此基础上,培养能冷静面对各种问题,灵活机智的解决风俗文化问题,友好周到有耐心的处理导游过程问题等多方面能力素质,是培养高素质的旅游人才的基本要求和内在诉求。

参考文献

1、旅游文化与文化旅游:理论与实践的若干问题徐菊凤旅游学刊2005-07-18

2、神仙世界与泰山文化旅游城的形象策划(CI)陈传康,王新军旅游学刊1996-01-18

摘要:

在旅游产业飞速发展的过程中,相关部门要处理好旅游文化与旅游经济的关系,促进旅游业与世界接轨,逐步走向现代化的发展历程,使我国的旅游文化与旅游经济朝着又好又快的趋势发展。

关键词:旅游文化;现代旅游经济

近年来,中国旅游业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与冲击。中国的旅游业要想与世界旅游发展的潮流相适应,就要创设一条现代旅游经济的道路,将旅游文化与旅游经济的内在关系处理好,促进旅游业朝着更好更快的方向发展。

一、文化与旅游

1、旅游与文化的本质联系。

旅游与文化二者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所谓的旅游,就是人类文明活动的本质特征。而文化在广义上是指人们创造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这也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人只有在物质条件得到了一定的满足后,才能在心理、情感等各个方面得到更深一步的发展,从而创造出丰富的精神文化。文化在狭义上主要是指精神性的文化,这也是文化的内在本质。人类旅游就是通过拓展生存空间这种形式,设法促进自身的精神发展,用文化精神来武装自己。旅游的外在表现,主要是指人的移动,通常是指旅游文化的交流与沟通,这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形式。真正意义上的旅游,就是一种求知与审美,逐步开阔人类的视野,积极改善自身的生存条件,从而逐步提高自己的精神追求。旅游文化就其本质而言,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与感悟。这种活动从广义上来讲,即是一种旅游文化的消费过程,也是一种文化的创造过程。人类在欣赏大自然景观的过程中,将会逐步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审美情趣以及审美能力,这就需要人类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才能发现大自然神秘的生命气息与运动规律。旅游文化是人类对美学的发现与概括,以及对艺术哲学的思考。因此,旅游文化具有陶冶情操的作用,从这种人文角度而言,旅游文化实质上就是一种精神性的文化活动。

2、文化是旅游业的内在灵魂。

旅游业现已逐步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新兴第三产业,这主要是因为旅游业的产生与发展,从古至今都与文化有密切的联系。旅游业始终都是以文化为载体的,是在文化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经济产业。旅游资源可以分为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人文景观就是指文化创造出来的产物,其核心内容就是文化特色。旅游业主要是以某个国家、地区独特的文化吸引游客,以此取得较大的经济效益。旅游经济是一种将文化与经济结合最为密切的活动,是通过一定的文化观念与精神需求,满足游客的观赏愿望,尤其是满足游客精神、文化上的需求。

二、旅游经济文化与旅游文化经济

当代旅游业在发展的过程中,经济与文化是相互整合的。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经营与管理,都是以文化作为基础的。只要有旅游活动在进行,就肯定会有文化因素渗透其中。旅游作为一种文化型的产业,经济与文化保持高度的一体化,这是一种必然的社会趋势。

1、旅游文化是一种独立出来的形态。

旅游文化自身就具备鲜明的文化特征,主要有以下两个特征:第一,综合性与多样性。旅游文化是指与旅游相关的各种文化概况,是旅游产品六大因素的统一,并从整体上构成旅游文化的产业链,同时又能够在旅游产品中显示其自身的文化内涵。但旅游文化必须要适应不同的消费群体,充分体现出产品消费的多样性、广泛性。第二,服务性与经济性。旅游产品所体现出的核心要素就是服务性,优质的旅游服务,可以给游客带来精神上的满足,让游客获得美好的心理体验。同时,旅游文化也展示出自身较强的功利性,通过各种文化功能,以期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实现最大化的经济价值。这两种旅游文化特征,都间接表明旅游文化的形态,展示出自身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

2、旅游文化是一个系统的文化工程。

旅游文化更应该注重内在精神的建设,任何文化都涵盖了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与环境文化。旅游文化也是如此,这就表明精神建设在旅游文化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旅游活动中的精神因素是构成旅游文化的精神文化,对旅游业起着引导与深化作用,也是旅游文化追求的最高目的。旅游本身也是一种经济文化现象,内涵非常丰富,涉及到的范围也非常广,这是旅游文化由自然经济文化向现代经济文化逐步过渡的趋向。因此,旅游业必须要充分结合市场经济的发展,结合国情,研究旅游文化产品的市场。同时,始终坚持旅游文化的原则,把它作为一种系统的文化工程,带动相关的经济发展,并把旅游文化建设落实到实处,增加人力、物力的支出,逐步完善旅游文化产业的内容,丰富旅游文化的精神内涵,促进旅游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

结语

在旅游产业飞速发展的过程中,相关部门要处理好旅游文化与旅游经济的关系,促进旅游业与世界接轨,逐步走向现代化的发展历程,使我国的旅游文化与旅游经济朝着又好又快的趋势发展。

参考文献

1、旅游对目的地社会文化影响研究结构框架刘赵平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02-01

2、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研究张海燕;王忠云;资源开发与市场2010-04-20186 有关旅游文化毕业论文相关 文章 :

1. 大学生旅游专业毕业论文

2. 旅游管理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3. 本科毕业论文旅游管理

4. 旅游管理毕业论文

5. 2016旅游管理论文参考

6. 旅游管理本科毕业论文

虎年开春,文化和 旅游 行业翘首以盼的复苏之风扑面而来。 2月1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文化和 旅游 部等14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促进服务业领域困难行业恢复发展的若干政策》(简称《若干政策》)。《若干政策》提出服务业普惠性纾困扶持、针对性纾困扶持以及精准实施疫情防控等方面的43项具体政策措施。其中,对 旅游 业提出7条纾困措施,为文旅市场的复苏和振兴注入了信心。 山西省 社会 科学院助理研究员、山西省 旅游 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邵琦认为,与两年前出台的纾困政策相比,《若干政策》措施既延续和涵盖了过去常提到的减税降费、稳岗返还、房租减免等普惠性政策,同时聚焦实际困难,针对性提出一揽子专项帮扶措施。这些政策措施坚持减压力和增活力相结合,统筹降本和增效,兼顾当前纾困和长远发展,将为缓解 旅游 企业当前困难、增强广大从业者信心、助力行业恢复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若干政策》让广大 旅游 从业者看到了政府助企纾困的坚强决心,也为消费增长和产业创新注入了坚定信心。”山西省太平洋国旅副总经理刘锋认为,此次纾困政策覆盖的范围更广,从之前的旅行社行业扩大到了酒店业、 旅游 度假区、 旅游 景区、 旅游 演艺业等受疫情冲击较严重的多个细分领域,几乎涵盖了 旅游 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尤其是对旅行社继续保持暂退80% 旅游 服务质量保证金、税收优惠、社保基金部分优惠等政策,对缓解 旅游 企业的资金压力将起到直接支撑作用。他希望,通过政策合力,助力更多的 旅游 企业进一步缓解资金和经营压力。 众所周知, 旅游 业是遭受疫情影响较大的行业之一。故宫文创平遥礼物店是一家以“文化+创意”为核心产品的品牌店,疫情对线下经济造成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波及其线下零售业务。“《若干政策》将对事关 旅游 产业发展的零售、餐饮、交通等行业一并重点帮扶,推出一系列针对性纾困扶持政策。这样容易形成政策集成效应和协同作用,不仅有助于帮扶相关行业,还能营造出有利于游客出行的良好 旅游 环境,助力 旅游 业恢复发展。尤其是对文化创新企业给予大力支持,让我们更有信心去发展线下业务。”平遥古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彭春龙说。 “ 旅游 业是综合性产业,涉及吃、住、行等各个方面,与餐饮、零售、交通等行业更是息息相关。”泽州县大阳古镇副总经理张小强表示,《若干政策》不仅有助于帮扶 旅游 相关行业应对疫情影响,还有助于增强 旅游 相关要素的供给能力和吸引力。接下来,大阳古镇景区将结合景区特色,以市场为导向,不断延伸 旅游 产业链,以创新激发内生动力,促进多产业融合发展,共同推动 旅游 业高质量发展。

文旅融合古镇旅游研究背景:文旅特色小镇是以文化旅游融合为依托,以文化基因和文化元素提炼为核心,以创意和再生设计为手段,对属地特色自然、人文、产业等关联性资源进行一体化深度整合后,以系统化的特色文化标识为指向而构建的文化、生态、生活、产业有机融合的生态型空间体系。

  • 索引序列
  • 文旅融合毕业论文
  • 文旅融合发展论文
  • 文旅融合论文题目
  • 论文农旅融合开题报告
  • 山西文旅产业融合研究的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