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 新课程倡导的评价观论文

新课程倡导的评价观论文

发布时间:

新课程倡导的评价观论文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课堂评价语是重要的部分,我们不能忽略。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语论文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语论文篇1:《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课堂评价语策略》 摘 要:语言的丰富性决定了评价作用的发挥,课堂上教师的评价语言不但要准确得体、生动丰富,而且要诙谐幽默、机智巧妙,更要独特创新。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师;课堂;评价语策略 课堂教学环节包括备、教、辅、改、评,其中评就是指对课堂的评价,包括课外评价和课堂评价。语文课堂评价指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在学习中所表现出现的 学习态度 ,所达到的学习效果以及学习过程中的信心等方面客观的、公正的评价。对于 总结 教学效果,改进 教学 方法 是大有裨益的。但是,当前课堂评价却存在着一定的缺失现象。课堂评价功能的缺失主要还是教师没有认识到评价的重要性,没有将新课程理念落实到课堂中,如果问“我们为什么而评价?”许多老师会是一头雾水,仅仅是为了评价而评价。随着新课程理念的日益深入,老师们也日益感到评价的重要,正努力走出传统的为评价而评价的怪圈。巧妙运用评价,发挥评价本身,特别是小学语文课堂评价语言的作用,从而使评价为课堂添彩。口头评价是课堂评价最主要的方式,因此语言的丰富性决定了评价作用的发挥,课堂上教师的评价语言不但要准确得体、生动丰富,而且要诙谐幽默、机智巧妙,更要独特创新。 一、评价语要有热切的激励性 《小学语文新课标》强调“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心理学告诉我们激励性的语言可以点燃孩子们智慧的火花,使他们获得满足,产生学习的兴趣。老师们在学生有良好的表现时给予鼓励一般是不成问题的,但对于困难生表现不理想时如何及时送上激励语,这就需要老师有机智巧妙的评价语言,需要老师有一双“锐利”的眼睛,更需要老师有一颗宽容的心,懂得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充分肯定学生的发言。如笔者所在班级的一位男生,上课很少举手,注意力也很难集中。那天,他破天荒地举起了手,我马上以极大的热情让他发表自己的见解,可是他站起来什么也说不清,我耐着性子,不停地在边上打气:“别急,慢慢来,老师相信你一定能说好的。”那男孩憋红了脸,在不断鼓励与提示下,他终于说出了他想要表达的意思,全班同学不约而同地为他鼓起了掌,让那位获得了自信,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当然,评价语言的激励性并不是说当学生理解不到位,甚至出错时,教师还一味肯定或故意视而不见,应该机智地加以处理。如某教师在教学《夏天》一课时,请学生朗读蜻蜓报信的一段话,学生读得很慢,教师幽默地说:“你是急话慢说呢。”这短短的几个字既巧妙地以幽默的语言指出了学生的不足之处,又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同时其他同学也深受启发,纷纷读出了蜻蜓急切、快速的语气。这样的评价真正强化了学生的自信、自尊、自持的信念,增强了成就动机,激发了学习积极主动性,不但使评价促进了学生的发展,还使评价成了课堂的一个亮点。 二、评价语要有科学的导行性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师应该时时重视课程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例如我要求学生用“一边……一边……”说句话。一位学生说“丁丁一边看电视,一边吃饭。”我连忙问:“丁丁看电视、吃饭同时进行,这样好吗?请你加上评价语言,使 句子 意思更加完整”。学生想了想说:“丁丁一边看电视,一边吃饭,这不是一个好习惯,既影响了吃饭又不能好好地看电视。”学生的第一次发言从语法上讲是正确的,但对边看电视边吃饭这样做对不对没有明确的认识。因此教师提醒这样做好不好,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使他们既会运用“一边……一边……” 造句 ,又明白边看电视边吃饭不是好习惯。 三、评价语要有真挚的情感性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在评价过程中,要注意融入情感,做到心诚意切,对学生负责。教书育人工作本身就要以情动人,不但语言要感人,而且语气要亲切,语调、语速等都有讲究,都能透出教师真实的 心语 。教师对学生应给予不同的鼓励:一要赞誉鞭策优秀生,二要肯定、鼓励中等生,三要宽容激励后进生。在表扬激励的同时,用其可能接受的方式指出他的不足,而又不挫伤他的自尊心。学生在发现自身不足的同时,感受到了浓浓的师爱, 更得到了向上的力量。教师的评价,变成一种赏识、变成一种启发、一种帮助、一种激励、一种人文关怀。下面这些课堂中常用的评价语言就是教师心声的传递:1、我真为你取得的成绩而自豪!2、别着急,再想一想。3、只要你肯动脑筋,一定会变得更聪明!4、你不用伤心,我会支持你的! 这些真诚的评价,不但使学生获得精神上的支持,也获得了情感上的满足。同时也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唤起他们的学习激情,产生莫大的兴趣和动力。相反,那种虚情假意,表里不一,没有“真心”的评价语,不仅激发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有可能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对学习失去信心。 课堂评价有时还需隐性评价语。隐性评价语言主要指评价者的体态评价语、特殊情境和特殊符号评价语。如,示意学生的眼神;表扬学生时竖拇指、摸头、拍肩;表示不满意时的皱眉、摇头;对学生做“画勾”的动作,打“×”及“OK”的手势;课件中卡通人物的“笑脸”与“哭脸”。隐性评价语具有含蓄、幽默的特点,看其形、观其境,就明义。例如:当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或独立作业时,我会在巡视过程中,时不时低下身子关切地看一看,用抚摸一下头表示赞同,用手指一指表示提醒;当小朋友精彩的回答出乎老师的意料之外时,我会情不自禁地与他握手,为他竖起大拇指;当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回答不够正确,不够完整,并随时改正时,老师轻轻地点点头,报以一个会心的微笑……教师的一举手一投足,都点燃了孩子们学习的火花,使学生品尝到学习的愉悦,师生之间产生了一种心心相印的情绪体验,有助于教学过程的推进,有助于良好教学氛围的营造。 参考文献: [1] 梁志萍.略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语言的魅力[J].小学教学研究.2011(26). [2] 李 娜.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评价语言[J].学周刊,2011(8).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语论文篇2:《小学语文课堂评价语的有效性》 摘 要:课堂评价语是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对课堂教学的组织起着调控作用。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课堂即时评价已得到空前的重视,老师们都通过这种评价来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语是否得当,往往直接影响和决定教学效果。 关键词:小学语文;评价语;有效评价 课堂评价语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科学的评价语对学生具有激励表扬、解惑释疑、点拨导向等功能。新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重视评价语的激励与改进功能,使评价真正为了促进被评价者的发展,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语是否得当,往往直接影响和决定教学效果。 一、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语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课堂教学评价语,是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表现作出评价的语言。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有的教师忽略使用课堂教学评价语,他们或是对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没有给予及时恰当的点评,或是一味的激励性评价,或是只注重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忽略对非学业情况的评价,这些都无疑会影响 教育 教学效果,课堂教学评价语使用上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一味表扬鼓励 “好极了”、“你真聪明”、“你真棒”、“你真了不起”等既含糊又夸张的表扬声在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十分盛行,每当学生答对了问题,老师们都慷慨拿出了赏识教育的法宝,一味地为学生叫好。一位语文教师在执教《秋天的雨》时提了一个简单的问题:“现在我们这儿是什么季节?”(当时是秋天),并指名学生回答,该生答对了,教师不加思索地表扬学生“你真聪明”,其余学生听了全是一脸不屑一顾的神色,有的学生甚至在小声嘀咕“这么简单,我也会”。听到伙伴们的议论,该生的脸红了。的确,如果我们教师总是用那种口头禅式的浮泛空洞的语言来评价学生,或者让学生轻而易举地得到奖励,学生就会觉得索然无味,就会对教师的评价与奖励产生淡漠感,达不到应有的激励效果。 (二)信口开河,回避错误 在一次课上,教师指名一学生朗读诗歌,学生断错了句子,还漏掉了一个字,不知是老师没认真听还是不了解朗读评价的标准,竟然表扬该生说:“读得真好!”全场一片哗然!连最起码“读得正确”的要求都没达到,真不知该生读得好在何处。上述案例就是典型的“信口开河式”评价,对学生回答不认真倾听或者说根本是在回避学生的错误胡乱加以评价,看似尊重学生的发言,实则是一种极大的不尊重。如果我们教师这样不加辨别地一味叫好,往深处说是对错误的肯定,而这种肯定,可能会使学生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三)含糊偏离文本 一位教师在教学《放小鸟》这篇课文时,教师根据课文内容设疑:“我抬头看去,原来窗外也有一只鸟在叫唤,那声音听起来多焦急呀!窗外那只鸟在叫什么呢?”一学生不假思索地说:“在 唱歌 。”老师说:“好!”示意该生坐下,接着让其他学生继续发言,老师也没有给予单独的评价。最后,老师说:“大家说得都很好,讨论就到这里。”好在哪里呢?教师根本没有说清楚,十分含糊。如果教师对学生的思考成果、发言不置可否、不作诊断、不予以导向,学生就难以从老师的评价信息中澄清是非、分辨优劣、明确方向。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尊重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解读,是无可厚非的。然而,教师如果在评价中脱离文本的价值观,对学生的回答顺其自然,结果反而弄得学生无所适从。 (四)主体单一,流于形式 现在许多语文课堂评价主体单一,几乎是教师一统天下,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没有得到真正改变。课堂中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师生互评等十分少见,评价主体多元化未能得到普遍落实。同时,评价缺少层次性,有的教师对班中不同层次的学生给予的评价是相同的。评价时,一些教师往往关注知识评价,而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学习方式、学习习惯的评价,这说明老师还没有真正从关注知识为本的教学观向关注学生发展为本的育人观转变。 还有一些课堂,反复出现学生鼓掌这种评价形式,师生之间就像一种条件反射一样,有的评价形式令人眼花缭乱:有奖励小玩具,有的奖励五角星并贴到学生的胸前等。是的,这样的教学评价,学生注意力是被吸引住了,但接下来学生再也无法集中注意力听刺激性不太强烈的学习内容,很难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二、语文教学中有效课堂评价语的运用 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不仅要关注结果,更要关注过程;不仅要关注共性,更要关注个性;不仅要关注学业成就,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带动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一)评价语要自然真诚,耐人回味 教育需要赏识。通常我们多采取赞赏、激励性的评价,教师真诚的语言、亲切的语调、鼓励的言辞、友善的微笑,会让学生品尝到被人尊重的喜悦,感受到期待的幸福。例如在指导《鲜花和星星》这篇课文时,老师先让一个学生来朗读,读完后老师声情并茂地说:“听了你的朗读,大家仿佛闻到了花香,看到了满地的鲜花,仿佛睡到了草地上,欣赏到了那亮晶晶的星星。”教师生动而又充满深情的评价语,既包含了对学生的欣赏,又激发了其他学生学习的热情。 同时,教师评价语言应该灵活多样,随机应变,让学生爱听、想听、百听不厌。在教学《海底世界》时,教师让学生朗读一段写海底小动物“窃窃私语”的文字,一个学生用非常平直、响亮的声音大声朗读,于是那位老师微笑着悄悄地对该生说:“噢,你这样读,小动物们会被你吓跑的。”这种善意的评价很幽默,同时学生也知道自己该怎么读了。在小组讨论中,对表现好的小组,我常借用电视上的 广告 词“你们真是黄金搭档”。许多名师就非常注重锤炼的课堂教学评价语,他们的评价语往往是妙语连珠,妙趣横生,让学生在受到赞誉的同时,又学习了知识,懂得了道理。 (二)评价要敢于批评,指明方向 语文课堂教学评价应该遵循一个基本标准:在尊重学生这一主体的独特体验时,切记文本是语文教学价值观之根本;在尊重文本主流价值观时,照顾到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主观体验。所以,当学生的见解不够完整时,应不厌其烦地进行点击;当学生的认识出现偏颇时,就应不漠视,不袒护地加以引导。教师的评价要做到表扬与批评相结合,鼓励优秀,指出不足,激励后进。如“你课文读得正确、通顺、流利、有感情,如能声音响亮些就更好了。”“你写字有了很大进步,但你如果能注意正确的姿势就更好了!”等,这样的教学评价语,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对他们提出的更高的要求,激励学生向着更高的层次迈进,学生一定能在课堂评价中不断成长。 (三)评价语要关注个体差异,创新多变 对学生的评价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但也要求要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于那些学习习惯不好、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每当他们表现出一点进步的迹象,哪怕是微不足道的。如,坐得端正,听讲认真,答对了一个简单问题等,都应该大力表扬,帮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对于那些思维敏捷、学习基础好的优生,则慎表扬,要让他们“跳一跳,摘到果子”时予以赞赏,这样才能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对于表现平平的中等生,教师应以敏锐的目光发掘他们的闪光点适时予以肯定,唯有如此,教师的表扬才能显得“物有所值”,学生也才能加倍珍惜。 除语言评价外,情感激励和动作行为评价也是一种重要的激励方式。一个充满希望的眼神,一个赞许的点头,一个鼓励的微笑,拍一拍学生的肩膀等,都不仅仅传达了一份关爱,还表达了一种尊重、信任和激励。这种润物细无声的评价方式更具亲和力,一定能大大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爱和认真学习的热情。 (四)评价要共同参与,多元发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教学评价应包括学生评价和教师评价两方面,而我们往往偏重教师评价。要改变这一现象,教学中应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评价,评价学习过程,评价同学对知识掌握和运用,评价自身的长处与不足等。在学生评价的过程中,教师则采取延时评价的策略,使学生的思维趋向活跃,然后引导学生互评,在互评中产生智慧的火花和积极的情感。此外,引导 学生 自我评价 也是一种好方式。现代教学理论认为,自我评价能够消除被评者本身的对立情绪和疑虑,调动参与评价的积极性。如一个学生读课文后,我要求他自我评价,他说:“我读得很有感情,但声音太轻了。””那能不能改进一下?”他又读了一遍,既响亮又富有感情,全班都鼓掌表示祝贺。实践证明:自我评价能引导学生以批判的眼光剖析自己,在反省中不断地完善自我,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总之,课堂评价语不应该拘泥于一种形式,它应当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课而异,因发生的情况而异,只要我们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探索,在课堂教学中全身心投入,创造性地对学生进行评价,就一定能为教育教学创造一方和谐、融洽的真情空间,为新课程三维目标的实现起到导航、护航的重要作用。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语论文篇3:《小学语文课堂评价语存在的弊端》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对学生日常的 语文学习 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综观现今的语文课堂教学,很多教师学习新课标以后,在“平等对话”精神的感召下,激励用语贯穿始终,处处做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课堂上洋溢着活力和魅力。但在小学语文教学实际中,我们也不难发现语文课堂教学评价存在的问题。本文结合教育实习的所见所闻以及资料的查阅,总结出目前小学语文教学评价语存在 一、激励性的奖品过多,鼓励性的语言过于单调 在课堂中,教师为了营造一种积极的课堂气氛,奖品泛滥,对学生的发言给予不假思索,无所用心的单调评价,不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 案例一: 讲台上放着一只魔箱,教师像 魔术 师一样,一会儿就拿出小红花,奖励给上课表现好的小朋友。开始还很奏效,小朋友们做的规规矩矩,小脸绷得红红的,小手举得高高的,回答问题也很积极。教师满心的欢喜,将那一朵朵小红花不断地飘到小朋友的头上。得到小红花的小朋友,小手摆弄着奖品,转脸向别人炫耀,哪里还听得进别人的声音。不一会儿,小红花“飘”光了,没得到小红花的小朋友发出失望的叹息,刚刚发动起的那股劲儿一下子泄光了,或是无精打采,或嬉笑打闹。一会儿教师又从魔箱里拿出几片枫叶贴在黑板上,说:“小朋友,这些风叶的背面藏着字宝宝,谁能把这些字宝宝读准了,这片枫叶就送给谁了!”小朋友一看黑板上只有几片小枫叶,都一窝蜂似的冲到前面,你争我夺,谁也不让谁,课堂顿时失去了控制,教师也急得满头大汗。 案例二: 教师说:“下面请小朋友读读课文,看谁读得好!”学生纷纷起来读书,教师总是说:“你真棒!”“我们来鼓励一下这位小朋友!”小朋友机械地拍拍手,齐声喊道:“棒!棒!棒!你真棒!”一节课下来,这样的“掌声”、“喊声”不绝于耳。如果哪个学生读的让老师稍不满意,便说:”哪个同学比他读的更好一点!”当然,教师也没有忘记组织学生互评,但是小朋友只会说“有感情!”或“没有感情!”教师也只是随声应和。 奖品过多的现象多出现在小学的一二年级阶段,这样的教育很容易使教育走向一个误区,发展成一种物质诱惑,学生注重的只是教师的奖品而不是学习的内容。语文课堂表面上热热闹闹,但这只是一种表象,奖品过多过滥,学生也会渐渐变得麻木、无所谓、不稀罕。从案例二中我们发现,老师在教学中除了“真好!”“你真棒!”“真了不起”,似乎就再也没有其他的语言了。为了让课堂的气氛活跃,再加上小朋友整齐划一的动作 口号 ,显得机械单调,小朋友对同伴的鼓励已不是发自内心的,而只是应付一下,甚至是极不情愿的。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语言过于单调,这样的评价语会让学生体会不到教师对自己的鼓励,甚至会让学生感到迷茫,只知道自己好,但是却不知道自己到底是哪里好。久而久之,会让学生对自身的学习情况不了解,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副作用。 二、尊重个体思维偏激,盲目的“积极评价”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的确,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激发学生展开个性想象是正确的,但有些教师却将此发展到“极致”,造成相反的效果。 案例三: 语文课上,某教师教授《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时,有位学生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人的生命是何等的宝贵,邱少云完全可以保住自己生命,却被活活的烧死,死得不值,我觉得他很傻。”教师居然赞许:“你真了不起,有自己的理解与感受!” 语文课堂是师生 想象力 任意挥洒,个性自由驰骋的领域,案例中,这位老师很尊重学生对文本的独特体验,却忽视了语文教育的基本特点:“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重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 案例四: 师:“同学们,究竟蜜蜂有没有辨别方向的能力呢?你是怎样推断出来的?” 生1:“我觉得蜜蜂是有辨别方向的能力,我是从作者的试验结果推断出来的,因为‘我’带出去的20只蜜蜂有17只准确无误地回到了家。” 师:“哦,你说。” 生2:“我也认为蜜蜂有辨别方向的能力,而且我还知道它回到家不是靠超常的 记忆力 ,而是一种本能。” 师:“哦,好的。” 生3:“老师,我觉得法布尔太粗心了,课文中说‘我’带出去的蜜蜂有20只,可只飞回来17只,那还有3只去了哪儿?竟然没有提到。我想它们是迷路了,我认为法布尔的实验结果不一定正确!” 师:“哦,你是这样认为的。” 老师这样草草的结束了讨论,可是问题的答案到底是什么呢?对于学生的回答,老师说:“好!”那么好在哪里呢?老师没有做出及时的评价。课堂评价语是要求我们及时对课堂是出现的状况以及对学生的表现做出评价,以达到调动学生积极性和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可是案例中教师对于学生的回答只是给予“好”的评价,却没有说出哪里好,甚至连总结语都没有,这样模糊的评价是对学生的思考成果、发言不置可否、不论高下、不做诊断、不予以导向,让学生难以从教师的评价信息当中澄清是否、分清优劣、明确方向、领悟方法,更不会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评价语言过火,夸大其辞 这里的夸大其词和过火包含着两层的意思。一种是夸奖学生不切实际,一种是对学生批评的时候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心理,而造成了学生心理上的伤害。 案例五: 一位老师发现一个平时 作文 一般的同学进步很大,于是对他说:“你写的太棒了,你富有创造力,我愿做你的第一位读者。继续努力下去,你以后一定是个文豪,希望在多年以后,老师可以自豪的对人们说:‘我的学生是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大文学家’……” 一篇作文的进步就能够当大文豪吗?就一定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吗?是否有些好高骛远?其他比他写的更好的孩子怎么表扬?其他暂时未进步的孩子又该怎么办?老师在盛赞这位同学之余,是否有意无意的忽视了其他孩子呢?小小的进步给予如此奢侈的夸奖,一下子抬得那么高,是否会造成学生心理上的浮夸?下一次他进步更大又该怎么办呢?我们的教学评价追求的是暂时刺激,还是长效发展?在阅读教学中,盲目崇尚而出现的“好好先生”屡见不鲜――有些回答或朗读并不怎么样,偏要夸大其词说:“太棒了!”“你真聪明!”…… 以上例子我们可以看出,评价语言,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都不能过火,否则的话不仅不能给学生带来激励作用,还会造成负面影响。 猜你喜欢: 1. 小学语文评课用语大全 2. 小学语文教学心得体会 3. 小学语文学科评语 4. 小学语文教学公开课听课心得体会 5. 小学语文教师听课心得

论新课程背景下对学生互评与自评的评价 【论文关键词】 体育教学学生自评学生互评 【论文摘 要】 目前,在体育教学中对运动参与、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多种形式与方法的评价,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由于缺乏可操作性而难以推广,由于三者融入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而教学中学生的自评与互评也与教学过程形影不离,实践发现通过对学习过程的互评与自评的评价,能很好地促进三者的发展并能对三者进行有效的评价,使其可操作,效果佳,宜推广。 一、“运动参与、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评价观点的提出 目前,大家对“运动参与、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目标,如何进行科学有效的评价还没有达成共识,观点各异,主要是因为分割三者而进行评价,这使我们一线教师在教学时很迷惘。参照高校专家的研究,如孙有平等同志的评价系统,对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的评价权重过大,操作复杂;而唐时虎的评价有了改进,“由教师根据学生在课中表现出的乐观程度、情结控制与调节能力、克服困难的勇气,以及道德和合作态度等情况给予评价,通常情况,学生没有明显的心理疾病或心理障碍可给予9分。”这种方法一是因为大家相差不大,没有区分出学生的真实情况;二也不能更好地对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能力进行有效的指导与培养。三是教师对全体学生这三方面的评价是个别的片断或总体印象而不是全过程,因此不全面也不理想。 笔者认为,运动参与、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目标的评价,可以转化为对学生评价(自评与互评)能力进行评价,因为通过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自评与互评再评价,而使三者的评价有了交集,更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因为如果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能不断地进行自评与互评,说明他在主动参与而不是被动参加,使运动参与有了广度也达到了一定的深度;如果学生评价准确而又中肯同样也会反映出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否;学生的互评能被对方接受的程度同样也能反映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水平。 二、学生评价能力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学生的评价能力现状 在体育教学实践中,由于学生评价的出发点与目的不同,评价的水平能力,评价的态度、结果等都不尽如人意。表现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我们面临的问题是学生不会评价,学生或不着边际地乱说一气,或只言片语不中要害,或支支吾吾不知所云,或以自我为中心,自我夸大,或类群效应,或私人关系,或附和权威,或以偏概全等等。语言是心灵之窗,这也能反映出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 (二)原因分析 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笔者认为最关键的原因有以下四点:①没有培养学生积极的评价态度。态度决定一切,体育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的`评价态度,引导、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评价,大胆进行评价。②对进行的评价未有达成共识的标准。评价要做到言之有据,言之有物,好在何处,差在何方,怎样帮其解决,不能过偏,不负责任的评价,对不足之处定要言之有物、有度,实事求是,语言委婉、中肯。③没有建立自我、同学和教师三维的评价修正制约机制。④教师不善于传授给学生另一种神态与体态评判语言的评价。如一个手势、一个眼神、一种表情、一个微笑、一个点头等神态与体态语言。只有与上述的语言的评价相互补充,多从正面引导、鼓励,善于发现学生学习、评价过程的闪光点,让真情、亲情融于教学与评价的全过程,才能让掌声、笑声充满课堂,喜悦、自信、收获成功写在脸上。 三、要教会学生评价的技术策略 1.正反对比策略。明确技术的评价标准,现在体育模块教学中,是以学会一定的技术为载体的,其中的知识、学习态度、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健康行为、社会适应等都是围绕技术的学习展开的。因此学生只有明白了技术的评价标准,把自己、同学的学习与之比较,才能开展评价,教师通过正确的技术与学生在学习时易出现的错误技术对比让学生深入理解技术评价标准,建立学习评价的出发点与平台。 2.范评引路策略。即通过教师示范的评价指导学生评价的方面、体能、知识与技能、学习态度、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健康行为等五个方面,使学生的评价与教师的评价对照并逐步使学生的评价水平提高,从学法指导的角度来看,范评指导这一过程也是一个运用教法渗透进行指导的过程。通过教师的范评可以引导学生把握评价的时机与不同情况下的评价方法,给学生以评价的标准,培养学生在评价过程中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从而做到以教师范评为基础,让学生明确自我发展的目标和发展的需要,从而为学生实现主动性的评价和创造性的评价提供可能。 3.评价点拨结合策略。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很大程度上就表现为教师的相机诱导及点拨,同样,在指导学生评价的过程中,也应该有意识地由教师或学生对学生的评价进行及时的点拨和评价。具体操作中可指定一学生进行评价作例,引导学生指点,及时引导学生思考:现在应该如何评价呢?让学生根据这一学生的评价进行合理的分析,指出存在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参与评价的热情。在这里,“点”充分建立在学生的实际基础上,“点”的过程,也就是引导学生及时补正、完善,并逐渐趋向完美的过程。所以评与点的结合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能帮助学生进行合理建构,协助学生自主学习,从而培养学生评价的全面性,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4.自评习惯策略。通过评价发展学生的反省思维,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自我控制能力和积极情感等习惯,引导学生常问自己,我学到了什么?还能学更多、更好吗?与同学的差距在什么地方,怎样改进?今后自己朝哪个方面努力等,让学生通过自评进一步认识和了解自我。 5.互评尝试策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安排学生进行评价尝试,让所有的学生都有机会进行尝试,使同伴的评价与自己的评价对照,都有修正、完善、补充参与表达的机会,进而在小组中进行评价,最后到全班发言的途径进行评价。这样有利于使全班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消除一些学生在评价时的胆怯心理。由两人互评到小组的评价,在互评中就可以培养学生评价的准确性以及语言的流畅性,增加学生评价的勇气,培养学生评价的兴趣。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 6.评价考核策略。每一节课把运动参与、心理健康、社会适应都作为评价内容是不可能做到的,也是没有必要的。在经过对学生进行评价培训后,把定性评价进行量化体现,即对每个学习模块都要根据具体内容选择一定的典型的正误技术动作,让所有学生进行评价,并以书面的形式出现,作为对学生运动参与、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的评价。 四、学生评价能力的提高与“运动参与、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相互促进良性发展 经过教师的指导、培养与训练,学生的评价能力逐渐得到提高与发展,运动参与的广度与深度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逐步提高;社会适应能力逐步增强。而学生的自评与互评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评价的过程一方面是检测被评价者学习效果的过程,另一方面其实也是检测评价者学习效果的过程,因此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参与评价不仅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更能让全体学生在这个动态评价系统中朝着良性的方向科学地发展。因此,我们应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科学、合理、客观地进行评价,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以便对学生进行运动参与、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的评价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孙有平,罗达勇,陈 宏.普通高校新体育课程成绩综合评价系统的建立与使用[J].体育学刊,2004,11(2):104-106. [2]唐时虎.对普通高校新体育课程成绩综合评价系统的再思考——兼与孙有平等同志商榷[J].体育学刊,2006(4). 相关论文查阅: 大学生论文 、 工商财务论文 、 经济论文 、 教育论文 热门毕业论文 ;

语文课程评价论文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课堂评价语是重要的部分,我们不能忽略。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语论文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语论文篇1:《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课堂评价语策略》 摘 要:语言的丰富性决定了评价作用的发挥,课堂上教师的评价语言不但要准确得体、生动丰富,而且要诙谐幽默、机智巧妙,更要独特创新。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师;课堂;评价语策略 课堂教学环节包括备、教、辅、改、评,其中评就是指对课堂的评价,包括课外评价和课堂评价。语文课堂评价指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在学习中所表现出现的 学习态度 ,所达到的学习效果以及学习过程中的信心等方面客观的、公正的评价。对于 总结 教学效果,改进 教学 方法 是大有裨益的。但是,当前课堂评价却存在着一定的缺失现象。课堂评价功能的缺失主要还是教师没有认识到评价的重要性,没有将新课程理念落实到课堂中,如果问“我们为什么而评价?”许多老师会是一头雾水,仅仅是为了评价而评价。随着新课程理念的日益深入,老师们也日益感到评价的重要,正努力走出传统的为评价而评价的怪圈。巧妙运用评价,发挥评价本身,特别是小学语文课堂评价语言的作用,从而使评价为课堂添彩。口头评价是课堂评价最主要的方式,因此语言的丰富性决定了评价作用的发挥,课堂上教师的评价语言不但要准确得体、生动丰富,而且要诙谐幽默、机智巧妙,更要独特创新。 一、评价语要有热切的激励性 《小学语文新课标》强调“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心理学告诉我们激励性的语言可以点燃孩子们智慧的火花,使他们获得满足,产生学习的兴趣。老师们在学生有良好的表现时给予鼓励一般是不成问题的,但对于困难生表现不理想时如何及时送上激励语,这就需要老师有机智巧妙的评价语言,需要老师有一双“锐利”的眼睛,更需要老师有一颗宽容的心,懂得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充分肯定学生的发言。如笔者所在班级的一位男生,上课很少举手,注意力也很难集中。那天,他破天荒地举起了手,我马上以极大的热情让他发表自己的见解,可是他站起来什么也说不清,我耐着性子,不停地在边上打气:“别急,慢慢来,老师相信你一定能说好的。”那男孩憋红了脸,在不断鼓励与提示下,他终于说出了他想要表达的意思,全班同学不约而同地为他鼓起了掌,让那位获得了自信,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当然,评价语言的激励性并不是说当学生理解不到位,甚至出错时,教师还一味肯定或故意视而不见,应该机智地加以处理。如某教师在教学《夏天》一课时,请学生朗读蜻蜓报信的一段话,学生读得很慢,教师幽默地说:“你是急话慢说呢。”这短短的几个字既巧妙地以幽默的语言指出了学生的不足之处,又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同时其他同学也深受启发,纷纷读出了蜻蜓急切、快速的语气。这样的评价真正强化了学生的自信、自尊、自持的信念,增强了成就动机,激发了学习积极主动性,不但使评价促进了学生的发展,还使评价成了课堂的一个亮点。 二、评价语要有科学的导行性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师应该时时重视课程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例如我要求学生用“一边……一边……”说句话。一位学生说“丁丁一边看电视,一边吃饭。”我连忙问:“丁丁看电视、吃饭同时进行,这样好吗?请你加上评价语言,使 句子 意思更加完整”。学生想了想说:“丁丁一边看电视,一边吃饭,这不是一个好习惯,既影响了吃饭又不能好好地看电视。”学生的第一次发言从语法上讲是正确的,但对边看电视边吃饭这样做对不对没有明确的认识。因此教师提醒这样做好不好,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使他们既会运用“一边……一边……” 造句 ,又明白边看电视边吃饭不是好习惯。 三、评价语要有真挚的情感性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在评价过程中,要注意融入情感,做到心诚意切,对学生负责。教书育人工作本身就要以情动人,不但语言要感人,而且语气要亲切,语调、语速等都有讲究,都能透出教师真实的 心语 。教师对学生应给予不同的鼓励:一要赞誉鞭策优秀生,二要肯定、鼓励中等生,三要宽容激励后进生。在表扬激励的同时,用其可能接受的方式指出他的不足,而又不挫伤他的自尊心。学生在发现自身不足的同时,感受到了浓浓的师爱, 更得到了向上的力量。教师的评价,变成一种赏识、变成一种启发、一种帮助、一种激励、一种人文关怀。下面这些课堂中常用的评价语言就是教师心声的传递:1、我真为你取得的成绩而自豪!2、别着急,再想一想。3、只要你肯动脑筋,一定会变得更聪明!4、你不用伤心,我会支持你的! 这些真诚的评价,不但使学生获得精神上的支持,也获得了情感上的满足。同时也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唤起他们的学习激情,产生莫大的兴趣和动力。相反,那种虚情假意,表里不一,没有“真心”的评价语,不仅激发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有可能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对学习失去信心。 课堂评价有时还需隐性评价语。隐性评价语言主要指评价者的体态评价语、特殊情境和特殊符号评价语。如,示意学生的眼神;表扬学生时竖拇指、摸头、拍肩;表示不满意时的皱眉、摇头;对学生做“画勾”的动作,打“×”及“OK”的手势;课件中卡通人物的“笑脸”与“哭脸”。隐性评价语具有含蓄、幽默的特点,看其形、观其境,就明义。例如:当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或独立作业时,我会在巡视过程中,时不时低下身子关切地看一看,用抚摸一下头表示赞同,用手指一指表示提醒;当小朋友精彩的回答出乎老师的意料之外时,我会情不自禁地与他握手,为他竖起大拇指;当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回答不够正确,不够完整,并随时改正时,老师轻轻地点点头,报以一个会心的微笑……教师的一举手一投足,都点燃了孩子们学习的火花,使学生品尝到学习的愉悦,师生之间产生了一种心心相印的情绪体验,有助于教学过程的推进,有助于良好教学氛围的营造。 参考文献: [1] 梁志萍.略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语言的魅力[J].小学教学研究.2011(26). [2] 李 娜.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评价语言[J].学周刊,2011(8).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语论文篇2:《小学语文课堂评价语的有效性》 摘 要:课堂评价语是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对课堂教学的组织起着调控作用。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课堂即时评价已得到空前的重视,老师们都通过这种评价来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语是否得当,往往直接影响和决定教学效果。 关键词:小学语文;评价语;有效评价 课堂评价语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科学的评价语对学生具有激励表扬、解惑释疑、点拨导向等功能。新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重视评价语的激励与改进功能,使评价真正为了促进被评价者的发展,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语是否得当,往往直接影响和决定教学效果。 一、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语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课堂教学评价语,是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表现作出评价的语言。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有的教师忽略使用课堂教学评价语,他们或是对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没有给予及时恰当的点评,或是一味的激励性评价,或是只注重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忽略对非学业情况的评价,这些都无疑会影响 教育 教学效果,课堂教学评价语使用上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一味表扬鼓励 “好极了”、“你真聪明”、“你真棒”、“你真了不起”等既含糊又夸张的表扬声在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十分盛行,每当学生答对了问题,老师们都慷慨拿出了赏识教育的法宝,一味地为学生叫好。一位语文教师在执教《秋天的雨》时提了一个简单的问题:“现在我们这儿是什么季节?”(当时是秋天),并指名学生回答,该生答对了,教师不加思索地表扬学生“你真聪明”,其余学生听了全是一脸不屑一顾的神色,有的学生甚至在小声嘀咕“这么简单,我也会”。听到伙伴们的议论,该生的脸红了。的确,如果我们教师总是用那种口头禅式的浮泛空洞的语言来评价学生,或者让学生轻而易举地得到奖励,学生就会觉得索然无味,就会对教师的评价与奖励产生淡漠感,达不到应有的激励效果。 (二)信口开河,回避错误 在一次课上,教师指名一学生朗读诗歌,学生断错了句子,还漏掉了一个字,不知是老师没认真听还是不了解朗读评价的标准,竟然表扬该生说:“读得真好!”全场一片哗然!连最起码“读得正确”的要求都没达到,真不知该生读得好在何处。上述案例就是典型的“信口开河式”评价,对学生回答不认真倾听或者说根本是在回避学生的错误胡乱加以评价,看似尊重学生的发言,实则是一种极大的不尊重。如果我们教师这样不加辨别地一味叫好,往深处说是对错误的肯定,而这种肯定,可能会使学生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三)含糊偏离文本 一位教师在教学《放小鸟》这篇课文时,教师根据课文内容设疑:“我抬头看去,原来窗外也有一只鸟在叫唤,那声音听起来多焦急呀!窗外那只鸟在叫什么呢?”一学生不假思索地说:“在 唱歌 。”老师说:“好!”示意该生坐下,接着让其他学生继续发言,老师也没有给予单独的评价。最后,老师说:“大家说得都很好,讨论就到这里。”好在哪里呢?教师根本没有说清楚,十分含糊。如果教师对学生的思考成果、发言不置可否、不作诊断、不予以导向,学生就难以从老师的评价信息中澄清是非、分辨优劣、明确方向。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尊重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解读,是无可厚非的。然而,教师如果在评价中脱离文本的价值观,对学生的回答顺其自然,结果反而弄得学生无所适从。 (四)主体单一,流于形式 现在许多语文课堂评价主体单一,几乎是教师一统天下,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没有得到真正改变。课堂中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师生互评等十分少见,评价主体多元化未能得到普遍落实。同时,评价缺少层次性,有的教师对班中不同层次的学生给予的评价是相同的。评价时,一些教师往往关注知识评价,而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学习方式、学习习惯的评价,这说明老师还没有真正从关注知识为本的教学观向关注学生发展为本的育人观转变。 还有一些课堂,反复出现学生鼓掌这种评价形式,师生之间就像一种条件反射一样,有的评价形式令人眼花缭乱:有奖励小玩具,有的奖励五角星并贴到学生的胸前等。是的,这样的教学评价,学生注意力是被吸引住了,但接下来学生再也无法集中注意力听刺激性不太强烈的学习内容,很难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二、语文教学中有效课堂评价语的运用 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不仅要关注结果,更要关注过程;不仅要关注共性,更要关注个性;不仅要关注学业成就,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带动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一)评价语要自然真诚,耐人回味 教育需要赏识。通常我们多采取赞赏、激励性的评价,教师真诚的语言、亲切的语调、鼓励的言辞、友善的微笑,会让学生品尝到被人尊重的喜悦,感受到期待的幸福。例如在指导《鲜花和星星》这篇课文时,老师先让一个学生来朗读,读完后老师声情并茂地说:“听了你的朗读,大家仿佛闻到了花香,看到了满地的鲜花,仿佛睡到了草地上,欣赏到了那亮晶晶的星星。”教师生动而又充满深情的评价语,既包含了对学生的欣赏,又激发了其他学生学习的热情。 同时,教师评价语言应该灵活多样,随机应变,让学生爱听、想听、百听不厌。在教学《海底世界》时,教师让学生朗读一段写海底小动物“窃窃私语”的文字,一个学生用非常平直、响亮的声音大声朗读,于是那位老师微笑着悄悄地对该生说:“噢,你这样读,小动物们会被你吓跑的。”这种善意的评价很幽默,同时学生也知道自己该怎么读了。在小组讨论中,对表现好的小组,我常借用电视上的 广告 词“你们真是黄金搭档”。许多名师就非常注重锤炼的课堂教学评价语,他们的评价语往往是妙语连珠,妙趣横生,让学生在受到赞誉的同时,又学习了知识,懂得了道理。 (二)评价要敢于批评,指明方向 语文课堂教学评价应该遵循一个基本标准:在尊重学生这一主体的独特体验时,切记文本是语文教学价值观之根本;在尊重文本主流价值观时,照顾到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主观体验。所以,当学生的见解不够完整时,应不厌其烦地进行点击;当学生的认识出现偏颇时,就应不漠视,不袒护地加以引导。教师的评价要做到表扬与批评相结合,鼓励优秀,指出不足,激励后进。如“你课文读得正确、通顺、流利、有感情,如能声音响亮些就更好了。”“你写字有了很大进步,但你如果能注意正确的姿势就更好了!”等,这样的教学评价语,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对他们提出的更高的要求,激励学生向着更高的层次迈进,学生一定能在课堂评价中不断成长。 (三)评价语要关注个体差异,创新多变 对学生的评价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但也要求要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于那些学习习惯不好、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每当他们表现出一点进步的迹象,哪怕是微不足道的。如,坐得端正,听讲认真,答对了一个简单问题等,都应该大力表扬,帮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对于那些思维敏捷、学习基础好的优生,则慎表扬,要让他们“跳一跳,摘到果子”时予以赞赏,这样才能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对于表现平平的中等生,教师应以敏锐的目光发掘他们的闪光点适时予以肯定,唯有如此,教师的表扬才能显得“物有所值”,学生也才能加倍珍惜。 除语言评价外,情感激励和动作行为评价也是一种重要的激励方式。一个充满希望的眼神,一个赞许的点头,一个鼓励的微笑,拍一拍学生的肩膀等,都不仅仅传达了一份关爱,还表达了一种尊重、信任和激励。这种润物细无声的评价方式更具亲和力,一定能大大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爱和认真学习的热情。 (四)评价要共同参与,多元发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教学评价应包括学生评价和教师评价两方面,而我们往往偏重教师评价。要改变这一现象,教学中应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评价,评价学习过程,评价同学对知识掌握和运用,评价自身的长处与不足等。在学生评价的过程中,教师则采取延时评价的策略,使学生的思维趋向活跃,然后引导学生互评,在互评中产生智慧的火花和积极的情感。此外,引导 学生 自我评价 也是一种好方式。现代教学理论认为,自我评价能够消除被评者本身的对立情绪和疑虑,调动参与评价的积极性。如一个学生读课文后,我要求他自我评价,他说:“我读得很有感情,但声音太轻了。””那能不能改进一下?”他又读了一遍,既响亮又富有感情,全班都鼓掌表示祝贺。实践证明:自我评价能引导学生以批判的眼光剖析自己,在反省中不断地完善自我,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总之,课堂评价语不应该拘泥于一种形式,它应当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课而异,因发生的情况而异,只要我们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探索,在课堂教学中全身心投入,创造性地对学生进行评价,就一定能为教育教学创造一方和谐、融洽的真情空间,为新课程三维目标的实现起到导航、护航的重要作用。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语论文篇3:《小学语文课堂评价语存在的弊端》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对学生日常的 语文学习 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综观现今的语文课堂教学,很多教师学习新课标以后,在“平等对话”精神的感召下,激励用语贯穿始终,处处做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课堂上洋溢着活力和魅力。但在小学语文教学实际中,我们也不难发现语文课堂教学评价存在的问题。本文结合教育实习的所见所闻以及资料的查阅,总结出目前小学语文教学评价语存在 一、激励性的奖品过多,鼓励性的语言过于单调 在课堂中,教师为了营造一种积极的课堂气氛,奖品泛滥,对学生的发言给予不假思索,无所用心的单调评价,不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 案例一: 讲台上放着一只魔箱,教师像 魔术 师一样,一会儿就拿出小红花,奖励给上课表现好的小朋友。开始还很奏效,小朋友们做的规规矩矩,小脸绷得红红的,小手举得高高的,回答问题也很积极。教师满心的欢喜,将那一朵朵小红花不断地飘到小朋友的头上。得到小红花的小朋友,小手摆弄着奖品,转脸向别人炫耀,哪里还听得进别人的声音。不一会儿,小红花“飘”光了,没得到小红花的小朋友发出失望的叹息,刚刚发动起的那股劲儿一下子泄光了,或是无精打采,或嬉笑打闹。一会儿教师又从魔箱里拿出几片枫叶贴在黑板上,说:“小朋友,这些风叶的背面藏着字宝宝,谁能把这些字宝宝读准了,这片枫叶就送给谁了!”小朋友一看黑板上只有几片小枫叶,都一窝蜂似的冲到前面,你争我夺,谁也不让谁,课堂顿时失去了控制,教师也急得满头大汗。 案例二: 教师说:“下面请小朋友读读课文,看谁读得好!”学生纷纷起来读书,教师总是说:“你真棒!”“我们来鼓励一下这位小朋友!”小朋友机械地拍拍手,齐声喊道:“棒!棒!棒!你真棒!”一节课下来,这样的“掌声”、“喊声”不绝于耳。如果哪个学生读的让老师稍不满意,便说:”哪个同学比他读的更好一点!”当然,教师也没有忘记组织学生互评,但是小朋友只会说“有感情!”或“没有感情!”教师也只是随声应和。 奖品过多的现象多出现在小学的一二年级阶段,这样的教育很容易使教育走向一个误区,发展成一种物质诱惑,学生注重的只是教师的奖品而不是学习的内容。语文课堂表面上热热闹闹,但这只是一种表象,奖品过多过滥,学生也会渐渐变得麻木、无所谓、不稀罕。从案例二中我们发现,老师在教学中除了“真好!”“你真棒!”“真了不起”,似乎就再也没有其他的语言了。为了让课堂的气氛活跃,再加上小朋友整齐划一的动作 口号 ,显得机械单调,小朋友对同伴的鼓励已不是发自内心的,而只是应付一下,甚至是极不情愿的。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语言过于单调,这样的评价语会让学生体会不到教师对自己的鼓励,甚至会让学生感到迷茫,只知道自己好,但是却不知道自己到底是哪里好。久而久之,会让学生对自身的学习情况不了解,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副作用。 二、尊重个体思维偏激,盲目的“积极评价”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的确,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激发学生展开个性想象是正确的,但有些教师却将此发展到“极致”,造成相反的效果。 案例三: 语文课上,某教师教授《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时,有位学生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人的生命是何等的宝贵,邱少云完全可以保住自己生命,却被活活的烧死,死得不值,我觉得他很傻。”教师居然赞许:“你真了不起,有自己的理解与感受!” 语文课堂是师生 想象力 任意挥洒,个性自由驰骋的领域,案例中,这位老师很尊重学生对文本的独特体验,却忽视了语文教育的基本特点:“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重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 案例四: 师:“同学们,究竟蜜蜂有没有辨别方向的能力呢?你是怎样推断出来的?” 生1:“我觉得蜜蜂是有辨别方向的能力,我是从作者的试验结果推断出来的,因为‘我’带出去的20只蜜蜂有17只准确无误地回到了家。” 师:“哦,你说。” 生2:“我也认为蜜蜂有辨别方向的能力,而且我还知道它回到家不是靠超常的 记忆力 ,而是一种本能。” 师:“哦,好的。” 生3:“老师,我觉得法布尔太粗心了,课文中说‘我’带出去的蜜蜂有20只,可只飞回来17只,那还有3只去了哪儿?竟然没有提到。我想它们是迷路了,我认为法布尔的实验结果不一定正确!” 师:“哦,你是这样认为的。” 老师这样草草的结束了讨论,可是问题的答案到底是什么呢?对于学生的回答,老师说:“好!”那么好在哪里呢?老师没有做出及时的评价。课堂评价语是要求我们及时对课堂是出现的状况以及对学生的表现做出评价,以达到调动学生积极性和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可是案例中教师对于学生的回答只是给予“好”的评价,却没有说出哪里好,甚至连总结语都没有,这样模糊的评价是对学生的思考成果、发言不置可否、不论高下、不做诊断、不予以导向,让学生难以从教师的评价信息当中澄清是否、分清优劣、明确方向、领悟方法,更不会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评价语言过火,夸大其辞 这里的夸大其词和过火包含着两层的意思。一种是夸奖学生不切实际,一种是对学生批评的时候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心理,而造成了学生心理上的伤害。 案例五: 一位老师发现一个平时 作文 一般的同学进步很大,于是对他说:“你写的太棒了,你富有创造力,我愿做你的第一位读者。继续努力下去,你以后一定是个文豪,希望在多年以后,老师可以自豪的对人们说:‘我的学生是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大文学家’……” 一篇作文的进步就能够当大文豪吗?就一定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吗?是否有些好高骛远?其他比他写的更好的孩子怎么表扬?其他暂时未进步的孩子又该怎么办?老师在盛赞这位同学之余,是否有意无意的忽视了其他孩子呢?小小的进步给予如此奢侈的夸奖,一下子抬得那么高,是否会造成学生心理上的浮夸?下一次他进步更大又该怎么办呢?我们的教学评价追求的是暂时刺激,还是长效发展?在阅读教学中,盲目崇尚而出现的“好好先生”屡见不鲜――有些回答或朗读并不怎么样,偏要夸大其词说:“太棒了!”“你真聪明!”…… 以上例子我们可以看出,评价语言,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都不能过火,否则的话不仅不能给学生带来激励作用,还会造成负面影响。 猜你喜欢: 1. 小学语文评课用语大全 2. 小学语文教学心得体会 3. 小学语文学科评语 4. 小学语文教学公开课听课心得体会 5. 小学语文教师听课心得

语文课程改革与发展趋势论文

一、高职院校语文课程改革对策

加大高职院校语文课程重视力度

要想实现高职院校语文课程的改革,就必须加大高职院校语文课程重视力度,从上级的教育部门到下面的高职院校与教师都应该重视语文课程的改革。探讨社会需要什么样的文化素质与语文能力的人才,语文教学就朝着什么方向发展。以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文化素质与个人修养为高职院校语文课程改革的指导目标,培养学生的语文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高职院校语文课程改革是一个系统而漫长的过程,随着时代的不断变化,语文课程改革也需要不断地变化与创新。

加大高职院校语文教学内容改革力度

我国高职院校语文教学内容主要有古代文学作品、现代文学作品以及外国文学作品赏析、书面表达训练、语文常识等几个部分,都是比较全面的书面写作部分,忽视了学生语文学习的表达能务与实际应用能力的教学。高职语文教学能否发挥其作用主要取决于高职院校语文教学内容。改革的高职院校语文课程应根据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学科进行考虑,对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学科的语文教学要求与目标也不相同。根据已改版的北大版高职院校语文教材,取长补短,择优而用,呈现全新的高职院校语文教材。

加大高职院校语文教学方法改革力度

传统的高职院校语文教学方法无法适应现代高职院校语文教学的需求,语文教学方法改革是现代教学方法改革的必然趋势,应在高职院校语文课程内容改革中体现出来。传统的高职院校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注重板书,让学生自主学习,课后也不布置作业,或者布置作业也不知是何人所写,导致学生的语文写作都是纸上谈兵,没有教学效果。改革后的教学方法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写作能力,在教师的监督与指导下完成写作,课后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相应的点评进计入平时成绩当中,这样才能使得语文教学发挥出其实际效果。例如可以通过案例分析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去分析研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还可以利用网络多媒体教学,以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将专题性强的图片引进课堂,达到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目的。

加大高职院校语文教学考试制度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语文考试制度仍然采用传统闭卷方式,学生的成绩分为平时与考试两部分,且大多数高职院校语文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比例较小。高职院校语文考核的方法有许多种,例如分组讨论,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对讨论结果进行发言分析总结。或者让学生以论文的方式,检查学生对文学作品分析与思考能力。考试只是检验语文教学的一种方式,只要把握好考试的内容,将考试题目灵活变通,全方面体现学生的文化素质。

二、高职院校语文课程改革发展趋势

传统高职院校语文课程已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唯有实行高职院校语文课程的改革,才有发展的空间。传统的高职院校语文教学理念已不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对于培养技术型人才的高职院校来说,高职院校的语文课程应适应发展的需求,重新进行定位与思考,建立现代化语文教学理念与课程,这样高职院校语文课程改革才会发挥出其作用。

构建高职语文课程自主学习体系

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开展与学生未来就业相关的新式课程,让学生通过实际应用掌握语文学习的技能,提高学生的书面写作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从而推进高职院校语文课程改革。高职院校语文课程改革在文化学作品上,让学生自己领悟文学作品的内涵,丰富学生的个人的精神素养,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高职院校语文课程在改革过程中,应逐渐构建学生语文课程自主学习体系。在未来社会的发展中,知识会越来越丰富,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渴望也会越来越强烈。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承担着教学的责任,还肩负着知识传递的.作用,所以教师应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与改善教学方法,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同时,细化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问题,让学生在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广泛阅读课外知识,并通过灵活的语文课程进行学习内容的交流与讨论,从而引导学生走向知识的殿堂,建立起一个学生自方学习的语文教学体系。

充分利用网络学习资源

高职院校语文课程应在传统高职院校语文课程的基础上进行改革,拓展新的语文教学课程,完善高职院校语文课程教学体系,注重学生就业能力与文化素质的培养,使每一位高职院校的学生在获得就业能力时,个人文化素质也能得到很好的提高。而随着时代不断发展,网络资源的普及,网络已逐渐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要方式。高职院校可以利用网络丰富的学习资源与便利的学习条件,将语文课程教学应用到网络当中,引导学生网上学习。使学生充分意识到,单纯只靠书本上的知识提高语文素养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通过多种途径大量地学习课外知识,充分利用网络丰富的学习资源,不断地提取营养,丰富自己的语言与情感,从而丰富自身的语文文化素养。

开展高校语文课程评价体系

开展高职院校语文课程评价体系,是高职院校语文课程改革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可以有效促进高职院校语文课程教学的发展。目前,现有的高职院校语文课程评价体系过于单一,不具有科学性与系统性,只是针对教学结果做出一些评价,缺少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学习过程的评价。因此,改革后的高职院校语文课程评价体系,要将现代的教学理念与管理理念相融合,开展科学的、系统的、动态的语文评价体系,以综合评价学生语文素质为目标,在进行语文教学改革的同时,全面关注学生的事业、情感以及个人素质的发展,使语文课程评价体系与学生的学习与成长过程相融合。

三、结语

语文课程是学生人文素质与精神素质的产物,承担着知识传承与交际工具的重要作用,也是体现一个现代人才的个人素质与修养的重要标准。高职院校语文承担着培养现代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与探索能力等,也是提高学生文化素质的重要途径。因此,高职院校语文课程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现代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

语文学科的主体地位是不言而喻的。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语文教学就是语言运用的教学。接下来我为你整理了语文学科分析论文,一起来看看吧。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呢?我认为必须将解读文本与感受人文自然合一,尽量减少运用非语文的手段,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努力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这样,才能体现语文课程的基本学科本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语文的两大属性。“工具性”是基础,人文性是核心。两者相辅相成,不可机械割裂。有学者认为工具性是语文学科的第一属性,人文性是第二属性。比如南京外国语学校语文组的徐有祥老师的文章《工具性是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中阐明:“语文学科的第一属性工具性和第二属性人文性,决定语文教育最初目标是语言教育,而最终目标是人文教育。”我认为无论是“工具性”还是“人文性”都应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为根本。语文教学传授学生知识,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归根到底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当然,语文课不是政治课也不是哲学课,离开语言文字的运用,人文教育就成了空洞的说教。同样,忽视人文精神的语文教学,便成为没有灵魂的文字游戏。注入了人文精神的语文才会成为最具生命活力的学科;在读写听说训练中渗透人文教育,方能起到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不可偏废,而应有机结合,使之相得益彰。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呢?下面我结合教学实际谈谈一些认识。

一、将课文阅读教学融入课堂,解读文本与感受人文自然合一。

“读”最传统的阅读教学的手段,在现代教学中仍然是最重要的最基本的学习语言的途径。读书是最重要的语文实践,课标里有一段话说得非常精辟:“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这就是讲的多读。语文教学,不能没有语,没有文。不能因为强调了人文性,就淹没了工具性,忽略了语言文字训练。事实上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情感态度价值观寓于语言文字的学习之中,而不是游离于语言文字的学习之外。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内化,又要经历一个主体自我体验、自我建构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触摸语言,充分地读,才能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使人文性凸显出来。

新课程的教育理念,使人们认识到“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人们的视野开放了,观念更新了,从书本延伸到书外,从学校拓展到社会,学生的阅读范围,也不仅仅限于教科书,课外书、报纸、杂志都是学习语言的材料。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鼓励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传授阅读方法和阅读技巧,比如:速读、诵读、默读等,提高阅读效率,强化阅读效果,要求学生用心感受,体味文中的思想内涵。鼓励他们多读报纸、文学作品,开阔视野,丰富知识。

吕叔湘老师曾指出:“语文教学的弊病就是读书作文不是为了增长知识,发表思想,抒发情感,而是为了应付考试。”目前阅读课堂教学的过多的提问、细碎的分析、脱离文章整体内容的所谓“训练”,还有充斥于课堂中的各种形式主义,压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阅读教学耗时费力而低效,使学生厌学,教师难教。如何克服这些弊端呢?最基本的方法是少提问、分析,多读想、感悟。

当前,在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读书不充分的现象。学生读了书,但并没有时间将课文所表达的形象、意象、情境、意境在头脑里“活”起来,没有足够的时间“过电影”,更没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静下来涵泳品味,就匆匆让学生谈感受。比如,有的教师在上新课文时,在学生初读课文后,教师马上就问学生心里有什么感受?然后继续引导至课前预设的问题,这样,感知课文的匆忙,必然导致抽象概括的突兀。这样的定向引导,首先使学生对文章内涵的把握出现了偏颇,并且没有起到训练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作用,甚至有影响学生个性化阅读的嫌疑。

在教学中,我们首先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只有通过充分的读,学生才能与作者进行心与心的对话,从而理解文本内容,感悟文本思想,体会文本情感,认识文本所描述的事物和所阐述的道理。所有这些唯读为重。因为读是对文本情感体验和表达的最直接手段,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最形象最具活力的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能有效加深理解,促进感悟,并反之以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形式把这种理解和感悟表达出来。我在讲授《鸿门宴》时,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樊哙闯帐这一部分,然后让他们说出各自角色的性格,以及身处其中的对其他角色的理解,比提问式效果要好得多。

二、突出学科特点,增加语文味,在听说读写中进行语文实践。

叶圣陶先生指出:“凡是一种能力或者习惯,不靠学习者自己运用心力去实践,去尝试,是无论怎样也难以养成的。”《汉书・贾谊传》云:“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培养这种能力,主要途径是语文实践。由于形式主义和浮躁现象的干扰,语文教学出现了不少背离教学目标的华而不实的情况。特别是在很多公开课、观摩课上,大家都强调课堂气氛活跃,为求得“活跃”而将表演、游戏、吹拉弹唱画等手段,都在课堂上加以运用。于是课堂上只见热闹,不见沉思;只有热烈,不见有序。这样的课堂教学看上去热热闹闹、手段多样,其实是背离教学目标的,华而不实的。

语文学习中,最重要、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语文实践”就是读书,因此读书就成了解决语文问题的最有效的手段。只有学生在语言文字中感悟到人文力量,才能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多读,有情趣地读,熟读成诵,在读中体会课文的美妙之处。教授《再别康桥》一单元时,让学生举行朗读比赛,在进行《记梁任公的一次演讲》时让学生用语言描述出演讲时的活灵活现,在学习《荆轲刺秦王》时让学生查阅史料分析评价荆轲其人及其行为的价值,撰写小论文在班里交流,让学生体验学习的成就,培养语文学习兴趣。 作文课,除了要读要说之外,还要有语文的情怀,比如想象,想象体会到课文中语言文字的恰当与描述的情景给我们带来的欢愉欣喜之情抑或是悲叹伤怀之思,就是更好。这最突出地表现在诗歌教学中。在讲授《念奴娇・赤壁怀古》时,其中有描写周瑜“遥想公瑾当年,小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这里我要求学生想象苏轼的早生华发功业无成,再对比周瑜的年轻有为,英俊潇洒,诗文中要表达的情感自然不言而喻。

这并不是说语文课不需要活动手段,一些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课文的手段还是要适当运用的,但要有序,要少而精。之后,再引导学生用口语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借以进行口语训练,有时会使课堂教学显得更扎实有效。

三、语文课堂要以学生为主体,简简单单教语文。

叶圣陶先生的“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提出正是基于学生的今后发展,学生的终身发展的教育思想正是关注人的发展的具体体现。传统课堂中,教师的地位明显带有“文化霸权主义”和“知识权威主义”特征,总是以教师为中心,滔滔不绝地“满堂灌”,让学生跟着自己走,想自己之所想、答自己之所问,导致课堂上师问生答、师讲生记、师令生从,师生关系畸形异化,课堂活动匮乏,学生智慧与个性压抑乃至衰减。因此,一些教师感觉:语文教学,难于上青天。

如今的语文教学,出现了形式大于内容,华丽多于朴实的现状,出现了不少背离教学目标的华而不实的情况。往往“得意而忘言”,一味注重内容理解、人文感悟,忽视语言的理解和运用,总是想尽办法分析,衍生很多“高深”的东西,比如思想含义、知识要点,等等。给人感觉太深奥、太高不可攀,使学生不由长叹:语文太难了。

这些失衡的做法,不仅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且长此以往会把语文掏空。因此,很多知名专家、学者都提出:简简单单教语文。什么叫“简简单单教语文”呢?就是简化课堂教学步骤,给学生留有空间,让学生有时间读书、思考、探究,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才能体现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学科特点。必须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即:要把课堂教学建立在一个全新的基点上,这就是要以生为本,始终关爱学生的生命发展,在课堂教学中体现素质教育的本真。

《课标》说:“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说简单一点,这句话就是说:“要在语文实践的过程中培养语文实践的能力。”笔者认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将解读文本与感受人文自然合一,尽量以“语文的手段”解决语文的问题,减少非语文手段的运用,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努力倡导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的理念,才能体现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我们这个社会,做领导、规划等工作的人数要远远少于做具体实施工作的人数。也就是说,社会分工中,需要“动手”的“蓝领”站绝大多数。但现在肩负为社会培养劳动者的我国教育却没有适应社会的这个特点,重文轻理,重知识轻能力。这已影响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不能满足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例如:现在的就业形势,两个大学生竞争一个岗位,而一个中等技术学校毕业生有三个岗位可以选择,足见合格的具体实施人员之缺乏。我国航天技术优势主要在系统组合设计上,我们的原材料质量不及美、日、德等工业发达国家,甚至不及印度;在许多高新技术领域,我国的科技人员能设计出图纸,但我们的工人却制造不出产品。这又说明我国的工人总体素质不高。就算是科技人员,也是理论基础扎实、而操作和创新能力不足。

百年树人,动手实践能力也要从娃娃抓起。为给国家培养更多的高水平的建设者,重视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就是在基础教育阶段必然的课改方向,语文教学也责无旁贷。所以语文教学也不应是动嘴皮摇笔杆、动口不动手的模式,而应多加入操作成分。即在语文教学中也注重实践,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达到语言素养、操作能力双丰收。

其实课标中有这样的要求——“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那么我们怎样把它落到实处呢?笔者认为,必须更新观念,突破传统语文教育僵化封闭的模式,大胆拓宽语文教育的渠道,从形式到内容进行全面的革新,从生活中汲取营养,精心设计丰富多彩、别开生面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孩子们在积极主动的参与其中,在享受动手快乐的体验中,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一、充分运用教材内实践性强的内容

课堂是我们开展教学活动的主阵地,我们要让课堂活起来、动起来,要充分挖掘、发挥教材中能够锻炼实际能力的因素。

如在《口语交际》的教学中,我们应注重对学生言语的实践。要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注重课中实践,不仅要说一说,还要演一演。如学《我爱家乡的杨梅》,课堂中让学生们用导游的身份赞美家乡。如学《保护有益的动物》,就可让学生们扮演自己了解、喜欢的小动物,举行“动物联欢会”,每人都来介绍自己,了解别人,互相交流。

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教师要尽可能地把时间留给学生,尽量给学生实践的机会,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实践过程中。

课内实践活动的形式很多,如表演、辩论、创编、模拟导游解说,模拟作者采访……,我们要勤于思考,敢于实践,不拘一格地开展有效的语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二、课外延伸 广阔无边

语文课时间是有限的,动手实践能力应与课外结合,使其外延可以无限伸展。

笔者认为语文学科在课外可以做以下操作训练。

(1)搜集资料。即采用查找书籍、杂志、网上搜索、调查问卷、当事人访谈等形式深入了解课文背景、发展过程、现在状况等,既丰富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提高了实践能力。

例如学习《军神》一课,就可以搜集刘伯承元帅的生平、主要功绩的文本、图片、影片;学《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就可以搜集西沙群岛的地图、位置、出产,及我国当前同越南、菲律宾等国图谋南海不法行为的斗争;学了《邮票齿孔的故事》,就搜集邮票,介绍邮票,有兴趣的还开始集邮等等。

并且还可以对搜集到的材料作进一步加工,例如让学生把收集到的材料制作成图表、分析报告、建议书等。

(2)拓展课文内容的表现形式。例如给课文(尤其是写景的)配画、配乐朗读;给《北京的四合院》做个模型;学牛顿也做个风车模型;制作天安门广场的简易沙盘等。

(3)制作道具。为让课堂更形象、丰富多彩,课堂上有时需要表演课文内容。所以可以让学生课下制作简单的头饰、服装等。

(4)实际验证。课文中的内容是否正确呢?如果条件允许应让学生自己验证一下。这既是培养学生的不迷信权威、书本的怀疑精神,也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如学《群鸟学艺》可以让学生用泥巴、杂草、树棍儿搭一搭各种鸟窝;学《两小儿辩日》就让学生制作一个简单装置测量一下到底是早晨的太阳大还是中午的太阳大;学《捞铁牛》就让学生用石块、矿泉水瓶等做做这个实验;学《养花》就真养一养花等等。

(5)布置实践性的作业。学以致用是把知识变成能力的必由之路。所以布置实践性作业也就是非常必要的了。既是布置作业,就不是学生可选择的活动,而是必须完成的。作业可以是给某个店面起个名字;编写爱护花草的标语口号;编手抄报,甚至定期出自己的杂志等,以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知识的做事能力。

(6)开辟课内学生展示时间。因为既然让学生在课外制作、实践了,也就要应该给他们表现自己才智、手艺、成果的机会。课外的实践活动有些会直接在语文课堂中结合教学内容应用。但是不可能把学生的成果全部展现出来,所以可以尝试开辟专门的展示时间。例如在每节自习课、乃至语文课上都留给学生3到5分钟,每次轮流让一两名学生讲述自己课外实践的经过、结果、经验、教训或演示作品。内容最好和当堂课内容有关,也可以无关。这是一个学生们相互交流、观摩、共享快乐与挫折的过程,也是一个相互启发、撞击出智慧火花的过程。

活动中要鼓励学生合作,注意节约资源、废物利用等。学生可能做得比较粗糙幼稚,但这就是在为他们将来建大厦、造巨舰、做精密仪器打基础;不要认为这是偏离了语文教学、“不务正业”,这正是抓住了中国教育的本质目标。

新课程导学杂志能评职称吗

可以评职称

这个单位是教育部下设的机构,是可以作为评职凭证的。

教育部主要职责

一、 研究拟定教育工作的方针、政策;起草有关教育的法律、法规草案。

二、 研究提出教育改革与发展战略和全国教育事业发展规划;拟定教育体制改革的政策以及教育发展的重点、结构、速度,指导并协调实施工作。

三、 统筹管理本部门教育经费;参与拟定筹措教育经费、教育拨款、教育基建投资的方针、政策;监测全国教育经费的筹措和使用情况;按有关规定管理国外对我国的教育援助、教育贷款。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截图四、 研究提出中等和初等教育各类学校的设置标准、教学基本要求、教学基本文件;组织审定中等和初等学校的统编教材;指导中等及中等以下各类教育的教育教学改革;组织对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扫除青壮年文盲工作的督导与评估。

《新课程》杂志是山西出版集团主管,由山西出版集团主办的全国公开发行的教育类期刊是一份教育工作者教育教学的指导刊物和教育课程改革的研究刊物,评职称是可以用的.

开玩笑呢,这是个省级普刊,评副高都不行评高级,得发 核心类,比如北大核心和南大核心,等等不过这些期刊都比较难通过,对论文质量和作者身份都有严格的要求对自己有信心的话,建议自己投稿,没信心或没时间的话也可以去一些网站花钱找人帮忙,不过要小心清雅论文网不错,可以去他们那咨询下,

是的。G4省级学术教育期刊,因此评职称论文发在这个期刊上面单位是承认的。收稿范围:思想政治与德育、教学案例与评析、教学改革与创新、教学设计与策略、教育叙事与反思、课堂教学与研究

新课改教学评价论文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课堂评价语是重要的部分,我们不能忽略。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语论文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语论文篇1:《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课堂评价语策略》 摘 要:语言的丰富性决定了评价作用的发挥,课堂上教师的评价语言不但要准确得体、生动丰富,而且要诙谐幽默、机智巧妙,更要独特创新。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师;课堂;评价语策略 课堂教学环节包括备、教、辅、改、评,其中评就是指对课堂的评价,包括课外评价和课堂评价。语文课堂评价指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在学习中所表现出现的 学习态度 ,所达到的学习效果以及学习过程中的信心等方面客观的、公正的评价。对于 总结 教学效果,改进 教学 方法 是大有裨益的。但是,当前课堂评价却存在着一定的缺失现象。课堂评价功能的缺失主要还是教师没有认识到评价的重要性,没有将新课程理念落实到课堂中,如果问“我们为什么而评价?”许多老师会是一头雾水,仅仅是为了评价而评价。随着新课程理念的日益深入,老师们也日益感到评价的重要,正努力走出传统的为评价而评价的怪圈。巧妙运用评价,发挥评价本身,特别是小学语文课堂评价语言的作用,从而使评价为课堂添彩。口头评价是课堂评价最主要的方式,因此语言的丰富性决定了评价作用的发挥,课堂上教师的评价语言不但要准确得体、生动丰富,而且要诙谐幽默、机智巧妙,更要独特创新。 一、评价语要有热切的激励性 《小学语文新课标》强调“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心理学告诉我们激励性的语言可以点燃孩子们智慧的火花,使他们获得满足,产生学习的兴趣。老师们在学生有良好的表现时给予鼓励一般是不成问题的,但对于困难生表现不理想时如何及时送上激励语,这就需要老师有机智巧妙的评价语言,需要老师有一双“锐利”的眼睛,更需要老师有一颗宽容的心,懂得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充分肯定学生的发言。如笔者所在班级的一位男生,上课很少举手,注意力也很难集中。那天,他破天荒地举起了手,我马上以极大的热情让他发表自己的见解,可是他站起来什么也说不清,我耐着性子,不停地在边上打气:“别急,慢慢来,老师相信你一定能说好的。”那男孩憋红了脸,在不断鼓励与提示下,他终于说出了他想要表达的意思,全班同学不约而同地为他鼓起了掌,让那位获得了自信,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当然,评价语言的激励性并不是说当学生理解不到位,甚至出错时,教师还一味肯定或故意视而不见,应该机智地加以处理。如某教师在教学《夏天》一课时,请学生朗读蜻蜓报信的一段话,学生读得很慢,教师幽默地说:“你是急话慢说呢。”这短短的几个字既巧妙地以幽默的语言指出了学生的不足之处,又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同时其他同学也深受启发,纷纷读出了蜻蜓急切、快速的语气。这样的评价真正强化了学生的自信、自尊、自持的信念,增强了成就动机,激发了学习积极主动性,不但使评价促进了学生的发展,还使评价成了课堂的一个亮点。 二、评价语要有科学的导行性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师应该时时重视课程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例如我要求学生用“一边……一边……”说句话。一位学生说“丁丁一边看电视,一边吃饭。”我连忙问:“丁丁看电视、吃饭同时进行,这样好吗?请你加上评价语言,使 句子 意思更加完整”。学生想了想说:“丁丁一边看电视,一边吃饭,这不是一个好习惯,既影响了吃饭又不能好好地看电视。”学生的第一次发言从语法上讲是正确的,但对边看电视边吃饭这样做对不对没有明确的认识。因此教师提醒这样做好不好,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使他们既会运用“一边……一边……” 造句 ,又明白边看电视边吃饭不是好习惯。 三、评价语要有真挚的情感性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在评价过程中,要注意融入情感,做到心诚意切,对学生负责。教书育人工作本身就要以情动人,不但语言要感人,而且语气要亲切,语调、语速等都有讲究,都能透出教师真实的 心语 。教师对学生应给予不同的鼓励:一要赞誉鞭策优秀生,二要肯定、鼓励中等生,三要宽容激励后进生。在表扬激励的同时,用其可能接受的方式指出他的不足,而又不挫伤他的自尊心。学生在发现自身不足的同时,感受到了浓浓的师爱, 更得到了向上的力量。教师的评价,变成一种赏识、变成一种启发、一种帮助、一种激励、一种人文关怀。下面这些课堂中常用的评价语言就是教师心声的传递:1、我真为你取得的成绩而自豪!2、别着急,再想一想。3、只要你肯动脑筋,一定会变得更聪明!4、你不用伤心,我会支持你的! 这些真诚的评价,不但使学生获得精神上的支持,也获得了情感上的满足。同时也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唤起他们的学习激情,产生莫大的兴趣和动力。相反,那种虚情假意,表里不一,没有“真心”的评价语,不仅激发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有可能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对学习失去信心。 课堂评价有时还需隐性评价语。隐性评价语言主要指评价者的体态评价语、特殊情境和特殊符号评价语。如,示意学生的眼神;表扬学生时竖拇指、摸头、拍肩;表示不满意时的皱眉、摇头;对学生做“画勾”的动作,打“×”及“OK”的手势;课件中卡通人物的“笑脸”与“哭脸”。隐性评价语具有含蓄、幽默的特点,看其形、观其境,就明义。例如:当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或独立作业时,我会在巡视过程中,时不时低下身子关切地看一看,用抚摸一下头表示赞同,用手指一指表示提醒;当小朋友精彩的回答出乎老师的意料之外时,我会情不自禁地与他握手,为他竖起大拇指;当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回答不够正确,不够完整,并随时改正时,老师轻轻地点点头,报以一个会心的微笑……教师的一举手一投足,都点燃了孩子们学习的火花,使学生品尝到学习的愉悦,师生之间产生了一种心心相印的情绪体验,有助于教学过程的推进,有助于良好教学氛围的营造。 参考文献: [1] 梁志萍.略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语言的魅力[J].小学教学研究.2011(26). [2] 李 娜.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评价语言[J].学周刊,2011(8).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语论文篇2:《小学语文课堂评价语的有效性》 摘 要:课堂评价语是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对课堂教学的组织起着调控作用。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课堂即时评价已得到空前的重视,老师们都通过这种评价来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语是否得当,往往直接影响和决定教学效果。 关键词:小学语文;评价语;有效评价 课堂评价语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科学的评价语对学生具有激励表扬、解惑释疑、点拨导向等功能。新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重视评价语的激励与改进功能,使评价真正为了促进被评价者的发展,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语是否得当,往往直接影响和决定教学效果。 一、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语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课堂教学评价语,是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表现作出评价的语言。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有的教师忽略使用课堂教学评价语,他们或是对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没有给予及时恰当的点评,或是一味的激励性评价,或是只注重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忽略对非学业情况的评价,这些都无疑会影响 教育 教学效果,课堂教学评价语使用上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一味表扬鼓励 “好极了”、“你真聪明”、“你真棒”、“你真了不起”等既含糊又夸张的表扬声在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十分盛行,每当学生答对了问题,老师们都慷慨拿出了赏识教育的法宝,一味地为学生叫好。一位语文教师在执教《秋天的雨》时提了一个简单的问题:“现在我们这儿是什么季节?”(当时是秋天),并指名学生回答,该生答对了,教师不加思索地表扬学生“你真聪明”,其余学生听了全是一脸不屑一顾的神色,有的学生甚至在小声嘀咕“这么简单,我也会”。听到伙伴们的议论,该生的脸红了。的确,如果我们教师总是用那种口头禅式的浮泛空洞的语言来评价学生,或者让学生轻而易举地得到奖励,学生就会觉得索然无味,就会对教师的评价与奖励产生淡漠感,达不到应有的激励效果。 (二)信口开河,回避错误 在一次课上,教师指名一学生朗读诗歌,学生断错了句子,还漏掉了一个字,不知是老师没认真听还是不了解朗读评价的标准,竟然表扬该生说:“读得真好!”全场一片哗然!连最起码“读得正确”的要求都没达到,真不知该生读得好在何处。上述案例就是典型的“信口开河式”评价,对学生回答不认真倾听或者说根本是在回避学生的错误胡乱加以评价,看似尊重学生的发言,实则是一种极大的不尊重。如果我们教师这样不加辨别地一味叫好,往深处说是对错误的肯定,而这种肯定,可能会使学生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三)含糊偏离文本 一位教师在教学《放小鸟》这篇课文时,教师根据课文内容设疑:“我抬头看去,原来窗外也有一只鸟在叫唤,那声音听起来多焦急呀!窗外那只鸟在叫什么呢?”一学生不假思索地说:“在 唱歌 。”老师说:“好!”示意该生坐下,接着让其他学生继续发言,老师也没有给予单独的评价。最后,老师说:“大家说得都很好,讨论就到这里。”好在哪里呢?教师根本没有说清楚,十分含糊。如果教师对学生的思考成果、发言不置可否、不作诊断、不予以导向,学生就难以从老师的评价信息中澄清是非、分辨优劣、明确方向。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尊重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解读,是无可厚非的。然而,教师如果在评价中脱离文本的价值观,对学生的回答顺其自然,结果反而弄得学生无所适从。 (四)主体单一,流于形式 现在许多语文课堂评价主体单一,几乎是教师一统天下,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没有得到真正改变。课堂中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师生互评等十分少见,评价主体多元化未能得到普遍落实。同时,评价缺少层次性,有的教师对班中不同层次的学生给予的评价是相同的。评价时,一些教师往往关注知识评价,而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学习方式、学习习惯的评价,这说明老师还没有真正从关注知识为本的教学观向关注学生发展为本的育人观转变。 还有一些课堂,反复出现学生鼓掌这种评价形式,师生之间就像一种条件反射一样,有的评价形式令人眼花缭乱:有奖励小玩具,有的奖励五角星并贴到学生的胸前等。是的,这样的教学评价,学生注意力是被吸引住了,但接下来学生再也无法集中注意力听刺激性不太强烈的学习内容,很难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二、语文教学中有效课堂评价语的运用 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不仅要关注结果,更要关注过程;不仅要关注共性,更要关注个性;不仅要关注学业成就,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带动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一)评价语要自然真诚,耐人回味 教育需要赏识。通常我们多采取赞赏、激励性的评价,教师真诚的语言、亲切的语调、鼓励的言辞、友善的微笑,会让学生品尝到被人尊重的喜悦,感受到期待的幸福。例如在指导《鲜花和星星》这篇课文时,老师先让一个学生来朗读,读完后老师声情并茂地说:“听了你的朗读,大家仿佛闻到了花香,看到了满地的鲜花,仿佛睡到了草地上,欣赏到了那亮晶晶的星星。”教师生动而又充满深情的评价语,既包含了对学生的欣赏,又激发了其他学生学习的热情。 同时,教师评价语言应该灵活多样,随机应变,让学生爱听、想听、百听不厌。在教学《海底世界》时,教师让学生朗读一段写海底小动物“窃窃私语”的文字,一个学生用非常平直、响亮的声音大声朗读,于是那位老师微笑着悄悄地对该生说:“噢,你这样读,小动物们会被你吓跑的。”这种善意的评价很幽默,同时学生也知道自己该怎么读了。在小组讨论中,对表现好的小组,我常借用电视上的 广告 词“你们真是黄金搭档”。许多名师就非常注重锤炼的课堂教学评价语,他们的评价语往往是妙语连珠,妙趣横生,让学生在受到赞誉的同时,又学习了知识,懂得了道理。 (二)评价要敢于批评,指明方向 语文课堂教学评价应该遵循一个基本标准:在尊重学生这一主体的独特体验时,切记文本是语文教学价值观之根本;在尊重文本主流价值观时,照顾到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主观体验。所以,当学生的见解不够完整时,应不厌其烦地进行点击;当学生的认识出现偏颇时,就应不漠视,不袒护地加以引导。教师的评价要做到表扬与批评相结合,鼓励优秀,指出不足,激励后进。如“你课文读得正确、通顺、流利、有感情,如能声音响亮些就更好了。”“你写字有了很大进步,但你如果能注意正确的姿势就更好了!”等,这样的教学评价语,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对他们提出的更高的要求,激励学生向着更高的层次迈进,学生一定能在课堂评价中不断成长。 (三)评价语要关注个体差异,创新多变 对学生的评价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但也要求要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于那些学习习惯不好、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每当他们表现出一点进步的迹象,哪怕是微不足道的。如,坐得端正,听讲认真,答对了一个简单问题等,都应该大力表扬,帮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对于那些思维敏捷、学习基础好的优生,则慎表扬,要让他们“跳一跳,摘到果子”时予以赞赏,这样才能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对于表现平平的中等生,教师应以敏锐的目光发掘他们的闪光点适时予以肯定,唯有如此,教师的表扬才能显得“物有所值”,学生也才能加倍珍惜。 除语言评价外,情感激励和动作行为评价也是一种重要的激励方式。一个充满希望的眼神,一个赞许的点头,一个鼓励的微笑,拍一拍学生的肩膀等,都不仅仅传达了一份关爱,还表达了一种尊重、信任和激励。这种润物细无声的评价方式更具亲和力,一定能大大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爱和认真学习的热情。 (四)评价要共同参与,多元发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教学评价应包括学生评价和教师评价两方面,而我们往往偏重教师评价。要改变这一现象,教学中应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评价,评价学习过程,评价同学对知识掌握和运用,评价自身的长处与不足等。在学生评价的过程中,教师则采取延时评价的策略,使学生的思维趋向活跃,然后引导学生互评,在互评中产生智慧的火花和积极的情感。此外,引导 学生 自我评价 也是一种好方式。现代教学理论认为,自我评价能够消除被评者本身的对立情绪和疑虑,调动参与评价的积极性。如一个学生读课文后,我要求他自我评价,他说:“我读得很有感情,但声音太轻了。””那能不能改进一下?”他又读了一遍,既响亮又富有感情,全班都鼓掌表示祝贺。实践证明:自我评价能引导学生以批判的眼光剖析自己,在反省中不断地完善自我,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总之,课堂评价语不应该拘泥于一种形式,它应当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课而异,因发生的情况而异,只要我们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探索,在课堂教学中全身心投入,创造性地对学生进行评价,就一定能为教育教学创造一方和谐、融洽的真情空间,为新课程三维目标的实现起到导航、护航的重要作用。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语论文篇3:《小学语文课堂评价语存在的弊端》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对学生日常的 语文学习 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综观现今的语文课堂教学,很多教师学习新课标以后,在“平等对话”精神的感召下,激励用语贯穿始终,处处做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课堂上洋溢着活力和魅力。但在小学语文教学实际中,我们也不难发现语文课堂教学评价存在的问题。本文结合教育实习的所见所闻以及资料的查阅,总结出目前小学语文教学评价语存在 一、激励性的奖品过多,鼓励性的语言过于单调 在课堂中,教师为了营造一种积极的课堂气氛,奖品泛滥,对学生的发言给予不假思索,无所用心的单调评价,不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 案例一: 讲台上放着一只魔箱,教师像 魔术 师一样,一会儿就拿出小红花,奖励给上课表现好的小朋友。开始还很奏效,小朋友们做的规规矩矩,小脸绷得红红的,小手举得高高的,回答问题也很积极。教师满心的欢喜,将那一朵朵小红花不断地飘到小朋友的头上。得到小红花的小朋友,小手摆弄着奖品,转脸向别人炫耀,哪里还听得进别人的声音。不一会儿,小红花“飘”光了,没得到小红花的小朋友发出失望的叹息,刚刚发动起的那股劲儿一下子泄光了,或是无精打采,或嬉笑打闹。一会儿教师又从魔箱里拿出几片枫叶贴在黑板上,说:“小朋友,这些风叶的背面藏着字宝宝,谁能把这些字宝宝读准了,这片枫叶就送给谁了!”小朋友一看黑板上只有几片小枫叶,都一窝蜂似的冲到前面,你争我夺,谁也不让谁,课堂顿时失去了控制,教师也急得满头大汗。 案例二: 教师说:“下面请小朋友读读课文,看谁读得好!”学生纷纷起来读书,教师总是说:“你真棒!”“我们来鼓励一下这位小朋友!”小朋友机械地拍拍手,齐声喊道:“棒!棒!棒!你真棒!”一节课下来,这样的“掌声”、“喊声”不绝于耳。如果哪个学生读的让老师稍不满意,便说:”哪个同学比他读的更好一点!”当然,教师也没有忘记组织学生互评,但是小朋友只会说“有感情!”或“没有感情!”教师也只是随声应和。 奖品过多的现象多出现在小学的一二年级阶段,这样的教育很容易使教育走向一个误区,发展成一种物质诱惑,学生注重的只是教师的奖品而不是学习的内容。语文课堂表面上热热闹闹,但这只是一种表象,奖品过多过滥,学生也会渐渐变得麻木、无所谓、不稀罕。从案例二中我们发现,老师在教学中除了“真好!”“你真棒!”“真了不起”,似乎就再也没有其他的语言了。为了让课堂的气氛活跃,再加上小朋友整齐划一的动作 口号 ,显得机械单调,小朋友对同伴的鼓励已不是发自内心的,而只是应付一下,甚至是极不情愿的。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语言过于单调,这样的评价语会让学生体会不到教师对自己的鼓励,甚至会让学生感到迷茫,只知道自己好,但是却不知道自己到底是哪里好。久而久之,会让学生对自身的学习情况不了解,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副作用。 二、尊重个体思维偏激,盲目的“积极评价”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的确,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激发学生展开个性想象是正确的,但有些教师却将此发展到“极致”,造成相反的效果。 案例三: 语文课上,某教师教授《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时,有位学生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人的生命是何等的宝贵,邱少云完全可以保住自己生命,却被活活的烧死,死得不值,我觉得他很傻。”教师居然赞许:“你真了不起,有自己的理解与感受!” 语文课堂是师生 想象力 任意挥洒,个性自由驰骋的领域,案例中,这位老师很尊重学生对文本的独特体验,却忽视了语文教育的基本特点:“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重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 案例四: 师:“同学们,究竟蜜蜂有没有辨别方向的能力呢?你是怎样推断出来的?” 生1:“我觉得蜜蜂是有辨别方向的能力,我是从作者的试验结果推断出来的,因为‘我’带出去的20只蜜蜂有17只准确无误地回到了家。” 师:“哦,你说。” 生2:“我也认为蜜蜂有辨别方向的能力,而且我还知道它回到家不是靠超常的 记忆力 ,而是一种本能。” 师:“哦,好的。” 生3:“老师,我觉得法布尔太粗心了,课文中说‘我’带出去的蜜蜂有20只,可只飞回来17只,那还有3只去了哪儿?竟然没有提到。我想它们是迷路了,我认为法布尔的实验结果不一定正确!” 师:“哦,你是这样认为的。” 老师这样草草的结束了讨论,可是问题的答案到底是什么呢?对于学生的回答,老师说:“好!”那么好在哪里呢?老师没有做出及时的评价。课堂评价语是要求我们及时对课堂是出现的状况以及对学生的表现做出评价,以达到调动学生积极性和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可是案例中教师对于学生的回答只是给予“好”的评价,却没有说出哪里好,甚至连总结语都没有,这样模糊的评价是对学生的思考成果、发言不置可否、不论高下、不做诊断、不予以导向,让学生难以从教师的评价信息当中澄清是否、分清优劣、明确方向、领悟方法,更不会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评价语言过火,夸大其辞 这里的夸大其词和过火包含着两层的意思。一种是夸奖学生不切实际,一种是对学生批评的时候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心理,而造成了学生心理上的伤害。 案例五: 一位老师发现一个平时 作文 一般的同学进步很大,于是对他说:“你写的太棒了,你富有创造力,我愿做你的第一位读者。继续努力下去,你以后一定是个文豪,希望在多年以后,老师可以自豪的对人们说:‘我的学生是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大文学家’……” 一篇作文的进步就能够当大文豪吗?就一定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吗?是否有些好高骛远?其他比他写的更好的孩子怎么表扬?其他暂时未进步的孩子又该怎么办?老师在盛赞这位同学之余,是否有意无意的忽视了其他孩子呢?小小的进步给予如此奢侈的夸奖,一下子抬得那么高,是否会造成学生心理上的浮夸?下一次他进步更大又该怎么办呢?我们的教学评价追求的是暂时刺激,还是长效发展?在阅读教学中,盲目崇尚而出现的“好好先生”屡见不鲜――有些回答或朗读并不怎么样,偏要夸大其词说:“太棒了!”“你真聪明!”…… 以上例子我们可以看出,评价语言,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都不能过火,否则的话不仅不能给学生带来激励作用,还会造成负面影响。 猜你喜欢: 1. 小学语文评课用语大全 2. 小学语文教学心得体会 3. 小学语文学科评语 4. 小学语文教学公开课听课心得体会 5. 小学语文教师听课心得

关于新课程改革中的初中数学教学的论文

论文摘要: 数学新课程给初中数学教育带来的可喜变化是有目共睹的,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笔者结合课程改革的理论和实践,提出了新课程改革下应注意的几点问题,对深入开展新课程改革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论文关键词: 新课程理念 教学改革 初中数学

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学习的主要方式应由单纯的记忆、模仿和训练转变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新课标》与过去的《教学大纲》相比较,无论是基础理论、知识结构、还是内容安排都有较大的变化。在这种要求下,教师们就需要更加注重在教学实践中体现新的教育理念,并不断为此进行积极的探索。

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经过一系列的教学实践,作者对新课程改革下的初中数学教学颇有心得,写下几点感悟,求教同仁。

在新课程改革中要贯穿新课程理念。首先要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学科思想方法。另外,教学目标要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结合。学生的学习方式要从被动接受学习转向自主探究学习。教师的角色地位要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教师的教学策略要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

一、教学中师生角色的改变

首先,教师要摆脱旧的教育观念。更新教育理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学生观。教师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再也不能把传授知识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和目标。教学应采用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的方式,注重学生的发展和能力的培养,要将自己的定位,从灌输者转变到引导者、合作者的角度上来,以学生为主体。

其次,教师要培养学生能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要能够去发现数学问题,将实际问题归结为数学问题与求解过程。所以,不仅要把数学教学活动搞好,还要将数学课堂教学作为学生发现数学的实践活动课,通过设计与生活实践密切联系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数学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现实生活中充满着无数的数学问题,“数学教学应建立起课内外结合的教育空间体系,突破教材限制,向室外延伸,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实际,帮助学生形成数学问题的初步印象”。

另外,学生要对学习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要为自己而学,要积极主动探知,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获得学习知识的能力,发展自己,充分享受到学习成功的乐趣。

二、新课程改革对初中数学教师的要求

教师应具备整体把握新课程标准的教学能力。初中数学教师必须认真学习新课标,对新课标深刻认识、整体把握,以新课标为指导,构建以学生为本的数学课程体系,积极引导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只有教师尽快把握新课程标准,并将新课程标准贯穿于实际教学中,才能为学生的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教师应具备创新能力,可以灵活运用新课程教材。由于初中数学课程的内容发生了较大的调整,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很强的对新课改的领会能力。在领会新教材意图的基础上,全面了解新旧教材变换之处,根据教材改革的要求及时更新数学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好新教材。只有如此才能够使学生学会分析新教材,用好新教材,才能让学生养成知识发现、探索和创新的能力。 教师应具备对教学行为的反思能力。教师应该定期反思:是否完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如何、学生是否掌握了教学内容以及对教学内容的反馈、是否有遗留问题等。通过研究自己教学中的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以及梳理学生出现的主要问题和解决的方法,来不断积累教学体会和经验。通过观摩课向其他教师学习,取长补短;通过看资料,看案例等,不断充实自己。

三、初中数学新课程改革中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随着国家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依然有部分教师还处在从原来的旧教学理念转变到新教学理念的过渡时期,在教学中也会不可避免地产生困惑,从而制约了新课程的深入改革。笔者认为,要推进初中数学新课程改革,就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教学内容的具体化与抽象化之间的关系。《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该尽量使抽象问题具体化、直观化,使所有学生都可以在不感到困难的情况下,了解数学问题的本质,增加学习的'趣味性。

现代信息技术与教材的关系。《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现代信息技术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改变了教师的授课方式,电脑和网络已经成为教师教学的重要参考工具,甚至超越了传统教学中的黑板粉笔。现代信息技术的进步,表明传统教学方法中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书的时代即将过去。但也不应该走入另一个误区:用多媒体课件完全代替教材。在教学中依然要以教材为主,现代技术教学作为辅助,做到合理利用教学资源,不断提高数学教学实效。

不同等级不同教材的之间的关系。国家、地方课程改革中要求教师是一名课程的实施者,此时教师的职责就是忠诚地执行设计好的课程方案,而在校课程开发中教师还是是课程的研究者、开发者。教师有主动诠释课程,开发课程的能力.处理好实施者、研究者与开发者的关系,是新课程背景下对数学教师提出的新要求。

初中数学新课程的改革,任重而道远,循序渐进推进课程改革,是目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项艰巨任务,需要不断探索,不断反思,不断总结,不断解决问题。总之.初中数学课程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要在改革中不断反思、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才能真正走进新课程。虽然初中数学的教学很具挑战性,只要我们教师能真正培养起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自学能力,就能极大地提高教学效果,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学好数学,使学生不仅获得数学知识,而且能够培养自学能力,提高综合素质,为以后的学习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以上几点想法是笔者结合课程改革的理论和实践所进行的一些初步思索,还有待研究,希望广大行提出更多更好的想法,共同推进新一轮课程改革实验的发展。

新课程评论杂志

——兼评溧水区高中青年历史教师基本功竞赛

刊载于《溧水教育》2019年第6期“名师视野”栏目。致谢:张映春主编,教研员周红英老师,新同事刘夏亲老师,永远的好助手汪俊老师。

一堂好的历史课标准是什么?一个优秀的历史教师应当具备哪些能力和素养?又如何从称职走向优秀?相信这既是许多同行时常追问和思索的话题,也是孜孜以求的目标,更是外界对中学历史教育界的殷切期望。

在我看来,如此的追问,是一个孟子式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般的生涯追问,包含了一个历史教师通过“术”的练就、提升“基本功”,继而经历“道”的追寻、走进“新境界”。

1962年鲍勃•迪伦21岁,创作了一首歌——《答案在风中飘扬》,此后风靡,这也是他2016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关键作品。歌中唱道:“ 一个人要走过多少路,才能称为真正的男子汉。一只白鸽要飞越过多少片大海,才能在沙滩上得到安眠。” 它从某种角度上颠覆了既有的成功定义,阐释了人生是一趟旅程,也可以此来勉励人们的职业生涯其实是学无止境、不断追求变化和提升的过程。

一、术的练就:提升基本功

关于中学历史教师专业素养的思考,对于我而言,二十多年萦绕在心。时断时续的,有意无意间,或心中反思一回,或对话中追问一番,总未释怀。

读迈克尔•富兰系列教育著作,笔记中依然记着他引用的如下一段建议教师的自我追问 :“我当初为什么选择做教师?教师对我来说意味着什么?能给我的工作带来什么?我希望自己能够留下什么?为了时时提醒自己,不忘记自己的良知,我能够做些什么?” 时时追问和反思,这正是历史学的专业特质,因此,也成了历史教师的职业思维特质。

在中青年教师——主动担当公开课教学或愿意接受听课的——多为学校骨干的——教学过程中,作为听者,我有时思绪游离,有时陷入沉思,感慨他们相比“曾经的我”,要优秀得多,而且更成熟和理性。而在同行的眼中:他们的课堂重视自身形象和亲和力,语言表达清晰,几乎没有知识性或科学性的错误,教学环节完整,课件精美,课堂驾驭能力强。于是,一个词语,不时地跳进我的脑海,频现我眼前:基本功。而对于这些教师的印象,我的第一感受就是:基本功扎实。

什么是中学历史教师的基本功?抑或,中学历史教师的专业素养包括哪些?带着这个时常萦绕脑海的问题,我翻捡了近年的学术期刊,有的认为中学历史教师应当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初步的国际视野和一定的生活文化视野”; 有的建议中学历史老师需要开展“校本研究、专业学习、教师合作互动、参与校本历史课程开发和经常性反思”; 有的提倡中学历史教师必须进行“有思想的阅读和有内涵的备课”; 有的倡导中学历史教师应当“通过教材分析专题报告、通过试题分析研究、开展与教学相关的课题研究、参加教学比赛和组织读书沙龙” 。

基于基本功和中学历史教师专业成长,我也曾数次追问,大体包含如下领域:专业知识结构要“深”、阅读面要“宽”、教学方法要“活”、史学前沿要“观”、现代教育理念和技术要“熟”等。

受众多当代教育理念的启发,抱有引导青年教师成长的殷切期望,区中学历史教研员周红英老师从发展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出发,在区高中青年历史教师基本功竞赛中,设计了三大环节:一是笔试,主要考查选手的教育学、心理学、课程改革理念、学科专业知识、命题和评题;二是通用技能展示,包括粉笔字(板书)、即兴演讲和课件制作,三是专业技能,即教学设计和模拟课堂教学。

“模拟课堂教学”的课题是“罗斯福新政”。这是高中历史教学内容中的经典篇章,改革开放四十年来高中教材各版本均给予高度重视和肯定,并以浓墨重彩呈现之。大体在于,罗斯福“新政”有效化解了威胁美国甚至全球治理的“经济大危机”,是20世纪资本主义改革道路上的成功典范,客观上也使得美国在即将到来的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成为全世界“民主国家的兵工厂”。同时,这一篇章也是近年来高考命题的热点。一线教师对此章节向来关注有加,因而以此来考查“备”与“教”的基本功,顺理成章。

现行课程标准,对于“罗斯福新政”的内容要求,可归纳为三个关键词:内容、特点和作用,即:哪些“政”、“新”在哪和“效”如何?教学中,若以“教教材”立论,围绕三个关键词,次第展开即可。若从“用教材教”计,也即“源于教材,高于教材”,在设计的立意上,就应当提升到罗斯福“其人其事”(人以励志,事在政新),并置之于历史的纵横大背景中,与学生共同探讨其“新”、认知其“政”、体会其“果”和领略其“伟”。纵,就是要把新政置于美国、甚至世界历史的时间框架中,从其理念看,前有自由放任,后有干预主义;从其背景看,恰恰处于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且与其有剪不断、理还乱的纠葛。横,就是要把新政置于与苏联、德国和日本对比的空间框架中,如此的新政则是20世纪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制度的探索和不断改革中的一环,也是西方资本主义世界面对危机、基于本国传统等因素所做出的一种值得后世赞许的选择。如此“纵”“横”的把握,正切合了历史学科关于核心素养的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等要求。基于这样的理解,我个人认为此次竞赛不乏如下亮点:

搭框架,是高手上课的绝活。 就框架设计的纲目之精巧而论,二高中的谢艳老师以“由”、“要”、“新”和“果”等四字统领,即:寻新政之“由”、举新政之“要”、析新政之“新”和论新政之“果”,清晰的线条感,反映出惊人的条理性。

巧预设,是许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惯用的“伎俩”。 多位参赛教师在“新政”一课的模拟教学中,埋下伏笔,追问“谁”的新政、“谁”在主导、“谁”加强干预,引出主角是美国政府,方法是通过立法,从而揭示美国政府从自由主义理论出发,政府从“看不见的手”转化为“或隐或现”的一只手。

打比方,是教师在教学中化解抽象理论或概念问题惯用的招数,但往往也有一个是否贴切的分别。 三高中的金晓影老师借用一套医学常用语言,把“经济大危机”比喻为“美国病了”,把新政比喻为“处方”,评价时将其喻为“良方”,可谓神形俱到。

清概念,则是“功夫到家”的把关教师的绝活。 省溧中的王莉老师强调,面对危机,前任胡佛是“恪守传统”,现任罗斯福倡导“新政”则是从传统出发,虽是“急就章”,其实施却引起了一系列政治、经济和社会变革,在美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迹,对后来资本主义世界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一讲述,条理清晰,层次分明,展现出她头脑清楚,思路敏捷的特质。而新政使美国“走出”低谷,“渡过”危机,却不是“解决”危机的强调,折射出她是一位杰出的把关教师。而对以“没事找事”这样的家常话来形容新政措施中的“以工代赈”,则反映出她幽默的语言风格。相信这样的教师,正是课堂中学生喜欢的类型。

重反思,是所有优秀教师的共同特点。 教而不思则浅,思而不教则空。好教师一定善于思考,一定是位反思者。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叶澜指出: “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的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 省溧中的刘夏亲老师在课后写道:“与传统的自由放任相比,‘新政’‘新’在加强国家干预,突出‘加强’一词,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新时期,促进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到新阶段,强调资本主义民主秩序的新运用,从而抓住罗斯福新政的实质。结尾环节,渗透了当下提倡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鉴于教科书对‘新政’评价主要持肯定态度,为了帮助学生全面认知,尽量接受历史真实,还适当补充了批评‘新政’的材料。”省溧中的王莉老师反思 :“对于教师来说,三年可以熟悉一套教材,六年可以操作一套教材,九年可以驾驭一套教材,十年以上可以做到‘游刃有余’了吧。无他,唯手熟尔!而我便是常常满足于这种‘手熟’。历史深邃而广博,仅仅是历史教材所涉及的知识也浩如烟海,自己知道的可能连沧海一粟都够不上,所以所谓的‘手熟’不过是可笑的夜郎自大,每一次的参赛经历都印证了这一点。不出错的教学充其量是‘手熟’的匠人作品,而有意味的课堂才是充满智慧的灵魂碰撞,是大师的‘艺术’!所以我珍惜每一次的参赛机会,它让我充分认识到自己的浅陋,并有机会聆听真诚的忠告、见识闪光的智慧。”

一个历史教师,在最“原始”的状态下,表现出的最基本素养应当是什么?这是在接到基本功竞赛“即兴演讲”的命题任务后,回想在我脑海的一个追问。多年以前,教育中人经常引用这样一句话来简要回答什么是素质教育中的素质:当你离开了学校,忘记了知识,剩下的就是素质。正所谓,大道至简。作为命题者,我坚持认为,一个中学历史教师的素养涉及诸多领域,但假使抛开一切辅助的技术和外在工具,在最短的时间里即兴地展现出作为一个历史教师的“基本功”,我觉得最简而言之的衡量是: 知人、论事和读书 。于是,参加基本功竞赛的选手根据抽签,分别收到三个“即兴演讲”的题目:请你给大家讲一个历史故事、推荐一本历史专著或介绍一位历史人物。

省溧中的谈娟老师推出了一位历史人物:苏格拉底。这是一位从智者学派的思想中突围的大师,一位影响了柏拉图并促使其形成“理想国”主张的引领者,一位用自己的生命来验证雅典民主政治弊端的智者和勇者,一位在“言必称希腊”的历史回溯中绕不过去的人物,也是在雅斯贝尔斯眼中身处“轴心时代”并与孔子以及释迦牟尼齐名的思想家。

省溧中的刘珩老师介绍了一本奇书:《金枝》,作者詹姆斯•乔治•弗雷泽(1854—1941年)。一本现代人类学的奠基之作,一部阐述巫术和宗教起源的权威之作。据他介绍,本书文笔清丽,义理明畅,对世界各地习俗娓娓道来,如数家珍,加上众多耐人寻味的观点和评论穿行其间,全书处处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而绝少呆滞和陈腐的气息,读来兴味盎然,令人不忍释卷。

二高中的谢艳老师向大家推介:《中国近代史》,此为蒋廷黻(1895—1965年)所著。在介绍中,她特别点明蒋廷黻在此著中不仅论史清晰,而且字里行间呈现出作者对于民族命运的关切,以及溢出深厚的家国情怀,蒋廷黻也被称为“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拓荒者”。

稍显意外的是,有三位选手抽中并呈现的讲一则历史故事,大概是由于题旨过于宽泛,反而没有能够充分展示历史教师会讲故事这一最具底色的基本功,也未能提炼和贡献出独到的启示,故引为憾。

二、道的追问:寻找新境界

“术”,一般指方法、路径,属器物和技术层面,大致可以理解为“基本功”。“道”,则指轨道、规律,万物的根本原理。由“术”而“道”,也就是从方法论到世界观,一个历史教师在掌握了“术”或“基本功”并可游刃有余之时,“道”的追寻自在眼前。此时历史课堂的追求,正是一个历史教师从称职迈向优秀和卓越之路,这就需要从价值观层面思考和探索历史课堂教学的新境界了。

一个历史教师,通过后天自我加压和反复训练,掌握“基本功”,也即教学之“术”,至多可以达到“匠”的层面,可以制造出一节又一节没有毛病的课。那么,一堂没有缺点的课,是不是一堂好课呢?一堂没有争议的课,是不是一堂示范课呢?一堂没有问题的课,是不是一堂完美的课呢?有时发现,在教师出色的引导和帮助之下,学生所有的疑问都在课堂上迎刃而解,赞叹之余,却往往会让听课者产生一种莫名的、怅然的失落感。

多年前,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历史教学》曾经就“一堂好课的标准”约了不少同仁撰写稿件,其用意不在于讨论出好课的“标配”,而是引发大家关注一节好课的元素有哪些?一位优秀历史教师的核心素养是什么?简而言之,主题在于“发现更好的课堂,发现更好的教师”。专治教育哲学思考的教育学者,在这一领域做了更上位的思考。

关于课堂。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叶澜早在《教育研究》1997年第9期就发表题为《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一文,至今依然影响深远并不失其现实意义。在文中,她明确提出 :“课堂教学蕴含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新人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课堂上才有真正的生活。因此,要改变现有课堂教学中常见的见书不见人,人围着书转的局面,必须研究影响课堂教学师生状态的众多因素,研究课堂教学中师生活动的全部丰富性,研究如何开发课堂教学的生命潜力。”

关于良师。他的弟子,李政涛教授在《做有生命感的教育者》一书中,将教师分成匠师、艺师、儒师和哲师等四个类型 。“一是匠师。如果教学被视为一种技术的话,他的技术无缝是圆熟,甚至是高超的。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学’本身,在他那里都是施展手艺的原料和舞台。他要做的工作是日夜打磨自己的技术,并为自己的作品而心醉神迷,如同泥瓦匠面对着他的房子,铁匠面对着自己手中的刀剑。中规中矩的教学策略、学生优良的学习成绩和各种教学大奖赛的奖状,就是匠师的作品。当人们把鲜花献给他的时候,时常还会在内心发出遗憾的叹息,在匠师身上,始终缺两样东西:思想和激情。匠师的技术是没有思想的技术,而我们希望的教育,是有思想的技术和有技术的思想。更要命的还在于他没有那种永无止境地向上的生命激情,他时常会在自己的作品前微笑,继而甜蜜地安眠。”“二是艺师。他不仅充满激情,而且有着丰富的艺术细胞。通过优美的语言、富有表现力的表情、姿态和动作,把教学艺术化,甚至浪漫化了。艺师的课堂始终充满生命活力,学生受到了强烈感染,听起课来兴致盎然。但匠师之所长,恰恰是艺师之所短,艺师的课堂可以很活跃、很生动,但有时会失之于随意和散漫,教学效果不见得比匠师好。”“三是儒师。具备传统知识分子风范是其基本特征。他很有知识分子的责任感、使命感,充满了对教育的热爱和对孩子的温情,且富有奉献精神和牺牲精神。在所任教的学科上,他具有精深的了解,可以称得上是本学科的专家。但他的局限也在于此,他的视野始终是在自己的学科世界里,他对自我的形象定位依然是‘蜡烛’,是奉献者和牺牲者。”“四是哲师。他力图在思考和创造中教学,追求的是有思考深度和理念支撑的教学。哲师不满足于只做一个牺牲者,他更是一个创造者和超越者。永不停留在任何既定的成就面前,永无止境地追求受教育者生命和教育者自我生命的完善,永远在理性和情感的相互交融中进行教育活动和实现对教育行为的反思和重建。”

最理想的教师,是将上述四种类型的教师特征融为一身的教师,这样的教师将从优秀走向卓越。那么,如何走向优秀,继而从优秀走向卓越,一个历史教师的教学,甚至一些课堂的记忆,除了应试和知识教学之外,如何溢出其无形的记忆、印象和影响呢?又或者说,超越了寻常意义的历史课堂教学的精彩在哪里呢?什么样的课能让学生记忆深刻,对学生有可能产生终身、不可磨灭的影响呢?至此,“境界”一词,自然地跃在眼帘。那么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优秀教师的新境界,在哪里?

方孝孺诗云 :“能探风雅无穷意,始是乾坤绝妙词”。 王国维认为, 词以境界论高下 。境界,有些玄妙的美好,既是自我修炼的体现,又是思想觉悟的反映,仿佛是形容一个人,经历了万水千山,遇到了世事沧桑之后,表现出来的一种内在意境和外在修为。省溧中的刘珩老师在“基本功”竞赛后,写下题为“五味杂陈”的感慨:“酸,奔四十的人了,还要参加基本功竞赛。甜,每年一本《五年高考三年模拟》做完,跟学生一起成长,笔试成绩很好。苦,准备基本功竞赛时,作为高三班主任和教师,还要待妻教子,陪伴父母,忙得透不过气来,只能相信功夫在平时。辣,即兴演讲不知所云,模拟课堂,想法与理想落差太大。”省溧中的谈娟老师也反思:“教与学,是一对相辅相成的因素,要想教的更精彩更高明,就必须让素养更深邃,当穷毕生精力去探索和钻研。好比三五年教学,收获了一些业绩,你以为已到达‘山峰’,这个看法太肤浅。其实这‘山峰’是活的,随着年龄和阅历,高度在上升。而接近的唯一途径就是阅读和积累。只顾攀登莫问高,这才是教育者应有的态度。” 作家麦家说:“人生是个圆。有的人走了一辈子也没有走出命运画出的圆圈,他就是不知道,圆上的每一个点都有一条腾飞的线!”这正是以上书写出颇有焦虑和反省之感的优秀青年教师心态的一种注解。

此次参赛的中青年历史教师,业已是单位的骨干,学生的依赖,事业的中坚,家庭的梁柱,一切顺其自然,也无可厚非。然而,若想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突破职业发展的舒适圈,探寻“道”的新境界,就必然寻找到新的支点,重新出发,再起飞。

“术”的练就功德圆满之后,“道”的追寻油然而生,在中学历史教师群体走向优秀、步入新境界的路上,相对于中学历史学科的特点和本质要求,窃以为,应当: 一是多读,读专业之书,读教育之书,读经典之著,读大家之著;二是勤写,写教育叙事,写教学反思,写读书心得,写教学论文;三是常悟,悟课堂本质,悟教育本源,悟历史本来,悟人生意义;四是留白,留课堂时空之白,留疑难答案之白,留对话交锋之白,留未来期待之白。

一堂好的历史课,没有标准,但若课堂中有这样一些元素,哪怕呈现一二,都将有助于追寻历史课堂的最高境界:有思想的张力,有情感的渲泻,有思维的碰撞,有理性的追问,有诗意的流淌,有对话的渴望。美妙还在于,下课之后,师生犹有余音绕梁之感,并期待着下一节课的到来。如此的课堂,即使有些瑕疵或缺憾,又有何妨!如此的师者,哪怕有一些无伤大雅的缺点,也无愧于魅力教师。我期待遇见这样的课堂,享受其间,则为学生所喜,为同行欣慰,为历史教育而幸甚。我期待相逢这样的教师,与其为友,则宁请其为师,共同为中华而教,为文明传承而行,为教育创造而为。

英国教育家怀特海说 :“教育应该向学生揭示伟大的真谛。” 负有历史和文明传承之重要使命的历史教育,则更应如此。从术而道的追寻虽任重而道远,从优秀而卓越的路途虽漫长,但已觉醒,尽管启程,因为过程即是教育的全部意义。

曾经在七年级的语文课上,听到一位教师绘声绘色地讲一篇课文,题为《走一步,再走一步》(作者是美国的莫顿•亨特),有如下片段,至今不忘 :“爸爸强调每次我只需要做一个简单的动作,从来不让我有机会停下来思考下面的路还很长,他一直在告诉我,接下来要做的事情我能做。”

如此问道,仅是序章。

教育名家、华南师大附中原校长吴颖民曾在一次论坛中告诫教育同仁 :“优秀是走向卓越的最大障碍!” 这句话,曾给我很大的警醒,相信也能引起同仁反省,激励大家共同寻找教育的新境界。

【引用文献】

1帕克•帕尔墨语,转引自《变革的力量:深度变革》,迈克尔•富兰,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17页。

2章国好:《高中历史教师专业素养刍议——近几年高考试题引发的思索》,《历史教学》2009年第7期。

3侯雁飞:《中学历史教师专业发展路径探析》,《教师发展》2010年第4期。

4朱可:《浅论中学历史教师专业发展的两大途径:阅读与备课》,《历史教学》2010年第21期。

5刘洪生:《探中学历史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困惑与专业成长》,《中小学教师培训》2015年第5期。

6 叶澜:《新课程评论》2018年第11期。

《新课程》杂志是正规的吗? 《新课程》杂志是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登记注册的正式期刊.(CN14—1324/G4 ISSN1673—2162 邮发代号:22—198)具有国内统一刊号、国际标准刊号和邮发代号,是一份研究与服务课程改革的正式教育期刊。 新课程 杂志怎么样啊? 新课程 省级正规杂志 中国知网刊录的 我和同事去年发的都已经上知网了O(∩_∩)O~~ 当时是找 新课程 蓝编辑发表的 你可以联系一下(*^__^*) 嘻嘻…… 《新课程》杂志怎样发表教师论文?评职称能用吗?认可吗? 新课程是正规双刊号期刊,新闻出版总署可以查到!评职称全国都可以用的!《新课程》杂志是什么级别刊物?新课程杂志怎么样? 这本刊物是省级的,双刊号,刊物还不错,以前同事有发过,邮箱是[email protected] 《新课程》是正式期刊吗 是省级正规刊物。。。。好像有很多版 刊名: 新课程(教师) 新课程(教研版) 新课程(教育学术) 新课程(综合版) 主办: 山西出版集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山西省太原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8开 ISSN: 1673-2162 CN: 14-1324/G4 邮发代号: 22-406 新课程杂志?和新课程学习杂志?正规么? 是的,两本杂志均为省级,中国新闻出版总署可查询;刊发后的文章,中国知网、龙源、万方全文收录;全国各大邮局可订阅。《新课程》为G4纯教育类期刊常《新课程学习》为O1理科综合类,各地区老师都可投稿,没有任何学科限制,只要教育教学类的稿件都可安排。前提文章一定要原创,抄袭率不能达到30% 《新课程》杂志是什么级别刊物? 是由山西出版传媒集团主管,山西三晋报社传媒集团主管的省级期刊! 新课程杂志能评职称吗 如果学校认可就没有问题。之前一个认识的老师在创新教育研究 上发的,学校认可。 《新课程》杂志是什么级别的,如何投稿 朋友你好,直接往要投的报刊、网站或者其他媒体的电子邮箱投稿即可。根据我多年从事文字工作的经验,我认为:如果投稿更有针对性,命中率会更高一些。这就关系到,你是哪里的?干什么的?写的稿件是什么体裁?什么内容?如果说投稿的话,最好投当地的报刊、网络或者是你从事的职业报刊发表,要投哪个媒体首先要研究哪个媒体,看它需要什么内容、什么体裁、什么格式的稿件,“对症下药”,这样会更轻松一些、方便一些,命中率会更高一些。如果你能够告诉我你的具体情况(干什么工作,哪里的,写的小说的大致内容等),我可以给你一些建议。我1993年开始在部队时开始发表各类文章,包括:报告文学、新闻、诗歌、散文、小说、评论等体裁的,到目前,先后在《人民日报》《法制日报》《农民日报》《中国文化报》《法制文萃》《半月谈》《 *** 报》《中国国防报》《中国绿色时报》《中国日报》《中国教育报》《人民公安报》《中国交通报》《中国安全生产报》《中国转业军官》《中国人事》《道路交通管理》等报刊发表的大约5000篇左右吧,有40多篇获奖。另外:投稿时,第一要有信心,第二要投对报刊媒体,这两点非常重要。祝你成功! 新课程这本杂志怎么样啊? 新课程 省级教育类期刊 主管单位:山西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山西出版集团 国内刊号:CN 14-1324/G4 国际刊号:ISSN 1673-2162

这几天一直在阅读《新课程评论》中关于“家风与教育”专题的五篇文章,从中第一次了解到什么是家风。对于福建省厦门英才学校的吕云萍校长来说: “家风就是文化和道德的言传身教,是智慧和处世方略的潜移默化。”[1] 对于山西大学郭三娟教授来说: “家风,是一个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是家庭、家族在长期的生活传承中逐步积淀和形成的生活方式、道德品格和文明风范。家风看似无形,但却力量巨大,它对家族成员的成长进步起着侵润陶冶和潜移默化 的影响作用。”[2] 对于湖南省浏阳市商南花校长来说: “家风,是指家庭或家族世代相传形成的相对比较稳固的家庭风气,一般是指由父母或祖辈在家庭中因长期提倡并身体力行、言传身教后形成的一种用以约束和规范家庭成员的品质。”[3] 从各位教育专家的家风概念理解中,我深深体会到一个家庭能够形成优良的家风,对这个家庭来说,影响与作用是深远的,对每一位家庭成员来说,是成长中的强心剂,催化剂,能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品行。在阅读中,我不仅学到家风的理论基础,同时文章里面的故事更是生动感人,总让我情不自禁地联想到自己,所以尝试借用吕云萍校长的文章格式写写自己。       我出生在东北哈市县下的一个小小村屯,全村不到百户人家,民风淳朴。从记事起,就知道家里过得很辛苦,爸爸外出打工,妈妈操持所有家务,家庭成员除了我们兄妹三人外,还有一直把我哄大的姥姥。在这个六口之家里,处处体现着和睦,勤俭。       因为我是家里最小的,虽然是女孩子,但是家里人没有重男轻女的观念,我深得宠爱。小时候的我曾跟爸爸去哈市玩过过山车、摩天轮,这是村里所有孩子们都没有过的经历。但可惜那时自己太小,根本就不记得,每次听爸爸讲述时,我都满心欢喜。哥哥们更是对我照顾有佳,好吃的都留给我,好玩的都带我玩。妈妈整天忙里忙外,我就跟在姥姥的身后,一会儿让姥姥抱着,一会儿让姥姥背着,黏着姥姥不放,但姥姥从不打我,总是对我充满耐心,呵护备至。       我的姥姥只有三个女儿,妈妈排行老二,自从姥爷去世,姥姥一直呆在我家三十多年,妈妈,爸爸非常孝顺,无论生活多么贫困,总会给姥姥买好吃,每天也必喝一碗鸡蛋白糖水,所以姥姥的身体一直很康健。七十多岁还能给我们做饭,直到八十五岁去世。我的童年在这样一个以孝为先的家庭里成长,心中自然而然也充满着对家人的爱,也更理解爱可以让人感到幸福!     我的少年时代,由于常年的劳累,妈妈生了一场大病,从此家里更加的拮据。哥哥们渐渐长大,开始外出打工。爸爸妈妈也开始为哥哥们娶亲做打算。记得十四五的我就和妈妈扛起家里家外的活计,每天放学后,我都要挖野菜,割草喂养鹅、猪、牛。有时还要去地里干活,刚开始不会用镰刀,手指上全是割破的伤口。虽也有怨言,但却没有停止劳作,因为每当看着妈妈没日没夜的忙碌身影,内心总是不忍,想替其分担。妈妈没有读过书,不会用书本上的大道理教育我们,但她却用自身的言行影响着我们。妈妈是村里出了名的好人,为人和善,有同情心,谁家有事求到她,妈妈从不知道拒绝。但妈妈很少求人,她常说:“做事要靠自己,不能总麻烦别人。”所以做任何事妈妈总会竭尽全力,特别要强,再苦再累,总感觉妈妈活得很有尊严。妈妈更是节俭、整洁,我们穿的衣服总是缝缝补补,但却干干净净,记得我1997年考入师范学校时,依然穿着妈妈给我做的单布鞋,一针针纳得规整的鞋底加上红色的鞋面,一点也不逊色于商店买来的鞋。妈妈是持家好手,对生活充满着期待,用妈妈的话就是“人活着就要有奔头。”这么多年,妈妈为了减轻儿女的负担,常年在外打工,只有进入寒冬才会回到家里。就连查出肝癌后,还在打理家里的菜园,饲养鸡鸭,一刻不停歇。妈妈说:“不干活,就觉得全身不得劲,这就是挨累的命。”妈妈的一生都是那么勤俭,辛劳,无怨无悔地付出着,是妈妈让我不再害怕生活的辛苦。     在我十五岁时,因为庄稼收成不好,村里的人陆续搬家,我家也从哈市的小山村搬迁到齐齐哈尔市富区的一个村子里,这里有上千户的人家,家家都有自行车,种地用四轮车,比起我的老家要发达很多。在这里我完成了初中学业,顺利考入师范学校,但家中一直在偿还大哥结婚时欠下的债务,早已一贫如洗,根本没有钱,当时的我真的有过放弃求学的念头,但爸爸妈妈一直坚持,到处借钱供我上学。三年的学习生活,我都是吃着最便宜的饭菜,有时直接用咸菜拌着米饭吃,营养不良再加上家里种地时出了车祸,赔偿了很多钱,我心里着急上火,十九岁的我就得了乳腺增生的毛病,整宿疼得睡不着觉,还不想告诉爸爸妈妈,以免他们担心。最后难以忍受,自己偷偷去医院就诊,开了一些药,才有所缓解。生活的困苦并没有泯灭我的希望,参加工作后,我一直帮家里偿还债务,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家人与自己能过上不欠债的好日子。但事与愿违,我结婚后,婆家很穷,我和老公借钱买了住房,整整又用了十年的时间才真正走出还债的生活。而爸爸妈妈六十岁才偿还完所有的债务。回想妈妈那坦然的表情,爸爸那欣慰的笑容,我知道那是他们战胜困苦的见证,也是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虽然日子过得艰辛,但我的心中总是记得妈妈的话:“只要你认干,日子总会好的。”是呀!只要我们心存希望,所有的艰难困苦都会随着你的努力烟消云散,会成为你生命中宝贵的精神财富。       已步入40岁的我,一直希望通过努力给自己的人生创造更多的精彩与美好,少留遗憾。凡事自己能做到的总是尽力而为,无论是事业,还是家庭,总想达到更完善,更温情。然而事事难料,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母亲的病故,让我深切体会到失去的痛苦,也更加珍惜身边的亲人,珍惜现在美好的生活。       妈妈临终前,我一直陪在她的身边,她常说:“人死如灯灭”一切都“尘归尘,土归土”,不再计较得失。 六十七年的光阴,妈妈都收获了什么?还有哪些缺憾?有时想想人的一生真是如此的短暂,有多少时间能让我们挥霍呢!生死难料,把握今生,今时,珍视当下,过一个无悔的人生,那该有多好!       家风是一种潜在的、无形的力量,可以引领我们健康的成长。 “家风,如空气,如土壤,如阳光,与每一个生命的成长息息相关。”[4] 在我的家里从未有过关于家风文字的提炼与总结。通过这几篇文章的阅读让我萌发了提炼的意识,结合自己的家庭故事,以及对女儿的殷切希望,想用几个词语鞭策自己,教育孩子:“持之以恒,勤能补拙。善待他人,孝顺父母。知足常乐,以德抱怨。” 参考文献: [1][4]吕云萍.家里再穷,也不能没有书橱    美好家风对我的生命成长的润泽[J].新课程评论,2018(02).16、18页 [2]郭三娟.从《曾国藩家书》看当代家庭教育[J].新课程评论,2018(02).20页 [3]商南花.好家风:好孩子从这里成长[J].新课程评论,2018(02).26页

  • 索引序列
  • 新课程倡导的评价观论文
  • 语文课程评价论文
  • 新课程导学杂志能评职称吗
  • 新课改教学评价论文
  • 新课程评论杂志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