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 网球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网球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网球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网球是一项美丽而激烈的运动,网球运动的由来和发展可以用四句话来概括:孕育在法国,诞生在英国,开始普及和形成高潮在美国,现在盛行全世界,被称为世界第二大球类运动。网球的前身是14世纪流行于法国宫廷的一种叫"掌球戏"的游戏。规则是两名玩家隔着一条绳子,用手掌将被布包着头发制成的球互相对打。这种游戏经过发展和改良,最后发展成现在的样子. 在网球运动中,手感这个词既是抽象的,但又有其深刻的内涵,着时代的。发展,训练和比赛的印证和启示,它已日益为人们所认识,前已经成为选材的主要条件和训练工作的重要内容。在今天,尽管手感问题已被大多数人所重视,但在科研方面还极少有人间津,我国网球界对手感的训练和研究也还没有科学化、系统化。手感因涉及范围广,使用贯穿于整个运动过程,所以它的科研(理论和训练)方面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我选此题为研究对象,冒昧地拿出自己的初步和肤浅的看法,目的就是想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并引起各位有志从事这方面研究专家们和教练们的争鸣和探讨,以尽 快填补这一领域的空白,为实践所用。 二、研究方法: 1、实践经验总结 2、文献资料研究法 三、研究与讨论 1、手感的定义和其重要意义 手感的定义: 手感分为外在客观反映和内在主观感觉两部分。 (1)外在客观反映:一个运动员在掌握了各个击球动作、调节方法,处理不同来球时(包括不同力量、落点、旋转、节奏的球)都可以合理、准确地将回击到自己所想打的位置上去,这种处理和调节的能力就是手感。 (2)内在主观感觉:即是球感,指运动员在击球时对各种来球的感知程度和对自己击球过程的感知程度,这种感知是具有可控性的,并且这种感觉是与客观实践相符合或相接近的。所谓手感强,就是上述两方面的能力强。 对手感和手感训练重要意义的认识: 手感训练是基础训练的重要的内容之一,训练手感就是要提高运动员在实践中感知、调节和处理球的能力。虽然手感反映在各种旋转球和放小球方面较为突出和明显,但并不能将它仅仅局限在这两方面,运动员在做任何击球动作时,都包含着手感的作用,因此一定不能把基本功训练与手感训练截然分开,更不能将其对立起来,好的手感是又快又好地掌握基本功的有利先决条件;而在基础训练中抓好手感,对迅速掌握提高基本技术以及稳定比赛中技术水平的发挥也是必不可少的。 特别值得强调的是随着当代网球运动技战水平的迅速发展,已从二、三十年代较为简单的攻守,靠力大力小或角度变化发展成为今天多种打法群芳斗艳,各种击球技术间所形成新的合理组合;速度和旋转有机结合;力量、节奏、智慧、战术的多种变化及各种保护和反控制技术日臻完善的局面。在瞬间的变化中,运动员的手感如何,无疑对比赛胜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关于手感的训练问题: (1)放松问题: 放松是培养良好手感的先决条件。如果紧张易引起僵硬,而手臂处在紧张僵硬状态下击球,是不可能有好的手感的。因为运动员挥拍击球时,缠绕在肌纤维外和埋在肌腱内的感觉神经末梢会随着肌肉的运动产生压力刺激而兴奋,这个信号经神经传导系统到大脑皮层的动觉细胞,通过分析综合,来感知击球时身体各部位运动情况,这就是本位感觉。大脑皮层通过本位感觉和视觉、触觉、内感受器的相互作用,才能随环境的变化调节肌肉的动作,实现击球动作的精确和协调。因此击球前越放松,击球时神经末梢受到压力刺激产生的兴奋就越强、越清晰,大脑皮层对此感觉分析才能迅速、准确,对外界变化的敏感度就高,击球时的手上感觉将得到加深。例如:当运动员在运用放小球技术时,只要手放松,即便判断不清,在触球的一瞬还是有所感觉的,并且迅速调节的余地,将球回击过网。反之,手臂紧张,遇到此种情况击出的球就与一般抽击球效果无异了。产生上述情况就在于过分紧张,引起神经末梢兴奋的信号不强、不清晰,大脑皮质在分析综合就会模糊不清,敏感度差,导致击球动作、调节和手感都受到影响。 综上所述,放松是关系到手感好坏的重要问题,结合专项训练,我认为要明确三个问题: ①握拍的放松:击球动作是由手臂、手腕、手指的相互配合发力完成的。握拍的合理放松,手腕、手指的运用才能灵活自如,击球时才有底数。但握拍放松要适度,握拍过松击球时球拍易产生晃动的弊病,同样会影响击球的手感和稳定性,握拍放松是很隐蔽的问题,甚至手指的位置差分毫都会引起紧张,这就需要教练员在观察训练、比赛时细致入微,解决问题时则应根据运动员的特点、手型,因人而异。 ②击球前的放松:击球前的手臂放松对手感起着重要的作用,击球前手臂放松取决于准备动作的协调。步法移动、重心交换及开拍时手后拉不当,都会引起手臂或周身肌肉的紧张,而影响击球的手感,故在击球前一定要保证步法移动合理,重心交换适宜及开拍时手后拉自然放松,整个身体、手臂在击球时的动作才能协调柔和,才能有好的手感。 ③击球后的放松:网球运动击球是连续的过程,击球后的放松是为回击下板球做好准备,它对于击球时的手感同样重要,但掌握起来并不困难。在击球过程中务必要将击球点稳定,动作协调;发力后手臂不宜在前面停留时间过长;切忌横向地只用手臂力量和动作还原,而一定要用重心还原为主带动手臂的还原,以重心还原为主速度度快,有利于手臂在下一次击球时的稳定和放松。 (2)重心与手臂动作的关系: 重心和手臂动作处理得当是增进手感的根本保证和一大要素。打网球是全身性运动,击球动作除步法移动外大致可分为重心交换和手臂动作两大部分。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密切关联,有机结合的。重心交换是指通过腿、髋、腰各部位的协同用力来完成的。手臂动作则是指通过大臂、前臂、手腕和手指部位局部或全部的协同用力和调节来完成击球的挥拍动作,并且击球时还要通过手臂将重心交换的力量作用于击球的动作之中。 因此在分析击球动作时,可以说重心是根,是支点,而手臂动作则是直接的合成参与者。绝大多数击球动作中都包含着重心交换和手臂动作的相互作用,它的一般规律是用重心交换来带动手臂动作。绝不能将两者割裂开来,偏向于哪一方面,都不利于良好手感的建立。 在训练中教练要特别提出两个同一性,即:同一时间向同一方向发力,尽量简化击球动作,将重心交换和手臂动作融为一体,力争使击球动作简明、合理、干净、协调。 (3)借力中发力(合力训练) 当今网球运动发展相当快,随着击球难度的加大,搞好借力中发力对建立良好的手感,稳定技术水平的发挥是至关重要的,掌握借力中发力的技巧,我认为有以下三方面问题需要明确。 ①借力中发力:在一般情况下,对方来球力量越大则球与拍接触时手上的感觉和反映就越强越深(除高压外),这是因为我方受力大,球在拍面上的吃球度就会加深,我方将会敏感地感受到对方来球的力量和旋转,回击时就比较容易。球在上升期前进力最强,这时击球受力是最大的:当球下降期时,前进力就会减弱,这时击球受力就会小一些,这就是借力的根据。 借力中发力就是我方击球时,除借到对方力量外,再加上自身的发力,两个力量合到一起,击球时产生的速度、力量都是很可观的,它不光能增加手感,而且威胁性较强,命中率较高,这个概念明确后,剩下的就是击球时间问题了。②基本的击球时间:使用借力中发力,在上升期后段和最高点击球最为恰当,那是因为在上升期前段击球出手的进间太短,速度过快,不易调节、掌握和稳定,而在下降期击球则球的前进力很小,不易借力,只有靠自身的发力,从速度和手感上都较差:而上升期后段和最高点击球,既能利用球在上升期运行的前进力进行合力,又保证击球时有充分的时间进行调节。因此可以讲在回击一般球时,上升期后段和最高点是较为理想的时间,鉴于在上升期后段和最高点在击球时间占的比重很大,故可以把它们作为基本的击球时间来重点训练。 ③爆发力:击球时前臂、手腕突然集中加速用力,就是击球的爆发力。其特点是突然性强、速度快、手感较好。出手时爆发用力,速度加力量的挥拍可以抵消来球的旋转,控球效果良好。 (4)调节球的问题 在网球技术中击球动作的丝毫差异,都会直接影响击球结果,所以调节球是击球过程的精华,在手感的反映上它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我认为调节球大致可分为:摩擦调节、拍型调节、力量调节等几种。 ①摩擦调节:它是目前多种打法在实践中使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方法。它的要领是:击球前拍型固定,击球时通过前臂、手腕的力量,发力摩擦球的不同部位以制造球的旋转和控制球的运行弧线。它自勺优点是球在拍面上停留时间长,击球的弧线好所以手感较强,准确性高。 ②拍型调节:它的方法视来球的旋转不同,来变换击球前拍型角,以击球的不同部位来击出下旋球、上旋球或平击球。但因拍型变动大,不易控制,在对攻时易失误。 ③力量调节:力量的使用对击球的手感与准确有着直接的关系。力量的使用规律一般以人轻我重和人重我轻为主,在特殊情况下也采用人重我重(对拉)和人轻我轻(反控制)的方法。鉴于中等力量的保险系数高,使用比重大,又具备一定的速度和威胁,因此在力量使用中可将其作为基本力量来重点训练。 对调节球的手感训练是一项艺术性很高的工作,因每人的感觉不同,调节动作正确与否其差异是很徼妙的,甚至肉眼难以发现的。所以训练中教练员要耐心观察、询问、研究,让队员谈出自身的感觉来加以诱导和改进。 (5)其它问题: 网球运动的手感除了受上述主观方面的影响外,也受到诸多客观因素的影响,这些客观因素是不可知的,它们大致有以下一些: ①网球场场地的材质影响球的运行速度,从而影响运动员的手感; ②网球拍材质的日新月异,对手感的提高大有益处; ③比赛时风向、风速的变化将会影响球迷,进而影响运动员的手感: ④建议在乎日训练中让运动员在各种条件下训练,让这些客观因素在运动员头脑中形成动力定型,使之在竞赛中的影响减低到最低程度。 四、结论与建议: 1、结论: (1)通过实践,手感已日益被人们重视,已成为科研、训练和选材等方面的重要课题。 (2)放松是培养好手感的先决条件。 (3)重心和手臂动作处理得当是增进手感的基本保证和一大要素。 (4)掌握借力中发力是建立良好手感到关重要的问题。 (5)调节球是击球过程的精华和手感的集中反映,它起着画龙点晴的作用。 2、建议: (1)今后我国网球界要在手感的科研、训练和选材方面进一步开发挖潜,以快填补这一领域的空白。 (2)良好的手感建立非一日之功,要从小抓起。

网球是一项美丽而激烈的运动,网球运动的由来和发展可以用四句话来概括:孕育在法国,诞生在英国,开始普及和形成高潮在美国,现在盛行全世界,被称为世界第二大球类运动。网球的前身是14世纪流行于法国宫廷的一种叫"掌球戏"的游戏。规则是两名玩家隔着一条绳子,用手掌将被布包着头发制成的球互相对打。这种游戏经过发展和改良,最后发展成现在的样子.在网球运动中,手感这个词既是抽象的,但又有其深刻的内涵,着时代的。发展,训练和比赛的印证和启示,它已日益为人们所认识,前已经成为选材的主要条件和训练工作的重要内容。在今天,尽管手感问题已被大多数人所重视,但在科研方面还极少有人间津,我国网球界对手感的训练和研究也还没有科学化、系统化。手感因涉及范围广,使用贯穿于整个运动过程,所以它的科研(理论和训练)方面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我选此题为研究对象,冒昧地拿出自己的初步和肤浅的看法,目的就是想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并引起各位有志从事这方面研究专家们和教练们的争鸣和探讨,以尽 快填补这一领域的空白,为实践所用。二、研究方法:1、实践经验总结2、文献资料研究法三、研究与讨论1、手感的定义和其重要意义手感的定义:手感分为外在客观反映和内在主观感觉两部分。(1)外在客观反映:一个运动员在掌握了各个击球动作、调节方法,处理不同来球时(包括不同力量、落点、旋转、节奏的球)都可以合理、准确地将回击到自己所想打的位置上去,这种处理和调节的能力就是手感。(2)内在主观感觉:即是球感,指运动员在击球时对各种来球的感知程度和对自己击球过程的感知程度,这种感知是具有可控性的,并且这种感觉是与客观实践相符合或相接近的。所谓手感强,就是上述两方面的能力强。对手感和手感训练重要意义的认识:手感训练是基础训练的重要的内容之一,训练手感就是要提高运动员在实践中感知、调节和处理球的能力。虽然手感反映在各种旋转球和放小球方面较为突出和明显,但并不能将它仅仅局限在这两方面,运动员在做任何击球动作时,都包含着手感的作用,因此一定不能把基本功训练与手感训练截然分开,更不能将其对立起来,好的手感是又快又好地掌握基本功的有利先决条件;而在基础训练中抓好手感,对迅速掌握提高基本技术以及稳定比赛中技术水平的发挥也是必不可少的。特别值得强调的是随着当代网球运动技战水平的迅速发展,已从二、三十年代较为简单的攻守,靠力大力小或角度变化发展成为今天多种打法群芳斗艳,各种击球技术间所形成新的合理组合;速度和旋转有机结合;力量、节奏、智慧、战术的多种变化及各种保护和反控制技术日臻完善的局面。在瞬间的变化中,运动员的手感如何,无疑对比赛胜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关于手感的训练问题:(1)放松问题:放松是培养良好手感的先决条件。如果紧张易引起僵硬,而手臂处在紧张僵硬状态下击球,是不可能有好的手感的。因为运动员挥拍击球时,缠绕在肌纤维外和埋在肌腱内的感觉神经末梢会随着肌肉的运动产生压力刺激而兴奋,这个信号经神经传导系统到大脑皮层的动觉细胞,通过分析综合,来感知击球时身体各部位运动情况,这就是本位感觉。大脑皮层通过本位感觉和视觉、触觉、内感受器的相互作用,才能随环境的变化调节肌肉的动作,实现击球动作的精确和协调。因此击球前越放松,击球时神经末梢受到压力刺激产生的兴奋就越强、越清晰,大脑皮层对此感觉分析才能迅速、准确,对外界变化的敏感度就高,击球时的手上感觉将得到加深。例如:当运动员在运用放小球技术时,只要手放松,即便判断不清,在触球的一瞬还是有所感觉的,并且迅速调节的余地,将球回击过网。反之,手臂紧张,遇到此种情况击出的球就与一般抽击球效果无异了。产生上述情况就在于过分紧张,引起神经末梢兴奋的信号不强、不清晰,大脑皮质在分析综合就会模糊不清,敏感度差,导致击球动作、调节和手感都受到影响。综上所述,放松是关系到手感好坏的重要问题,结合专项训练,我认为要明确三个问题:①握拍的放松:击球动作是由手臂、手腕、手指的相互配合发力完成的。握拍的合理放松,手腕、手指的运用才能灵活自如,击球时才有底数。但握拍放松要适度,握拍过松击球时球拍易产生晃动的弊病,同样会影响击球的手感和稳定性,握拍放松是很隐蔽的问题,甚至手指的位置差分毫都会引起紧张,这就需要教练员在观察训练、比赛时细致入微,解决问题时则应根据运动员的特点、手型,因人而异。②击球前的放松:击球前的手臂放松对手感起着重要的作用,击球前手臂放松取决于准备动作的协调。步法移动、重心交换及开拍时手后拉不当,都会引起手臂或周身肌肉的紧张,而影响击球的手感,故在击球前一定要保证步法移动合理,重心交换适宜及开拍时手后拉自然放松,整个身体、手臂在击球时的动作才能协调柔和,才能有好的手感。③击球后的放松:网球运动击球是连续的过程,击球后的放松是为回击下板球做好准备,它对于击球时的手感同样重要,但掌握起来并不困难。在击球过程中务必要将击球点稳定,动作协调;发力后手臂不宜在前面停留时间过长;切忌横向地只用手臂力量和动作还原,而一定要用重心还原为主带动手臂的还原,以重心还原为主速度度快,有利于手臂在下一次击球时的稳定和放松。(2)重心与手臂动作的关系:重心和手臂动作处理得当是增进手感的根本保证和一大要素。打网球是全身性运动,击球动作除步法移动外大致可分为重心交换和手臂动作两大部分。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密切关联,有机结合的。重心交换是指通过腿、髋、腰各部位的协同用力来完成的。手臂动作则是指通过大臂、前臂、手腕和手指部位局部或全部的协同用力和调节来完成击球的挥拍动作,并且击球时还要通过手臂将重心交换的力量作用于击球的动作之中。因此在分析击球动作时,可以说重心是根,是支点,而手臂动作则是直接的合成参与者。绝大多数击球动作中都包含着重心交换和手臂动作的相互作用,它的一般规律是用重心交换来带动手臂动作。绝不能将两者割裂开来,偏向于哪一方面,都不利于良好手感的建立。在训练中教练要特别提出两个同一性,即:同一时间向同一方向发力,尽量简化击球动作,将重心交换和手臂动作融为一体,力争使击球动作简明、合理、干净、协调。(3)借力中发力(合力训练)当今网球运动发展相当快,随着击球难度的加大,搞好借力中发力对建立良好的手感,稳定技术水平的发挥是至关重要的,掌握借力中发力的技巧,我认为有以下三方面问题需要明确。①借力中发力:在一般情况下,对方来球力量越大则球与拍接触时手上的感觉和反映就越强越深(除高压外),这是因为我方受力大,球在拍面上的吃球度就会加深,我方将会敏感地感受到对方来球的力量和旋转,回击时就比较容易。球在上升期前进力最强,这时击球受力是最大的:当球下降期时,前进力就会减弱,这时击球受力就会小一些,这就是借力的根据。借力中发力就是我方击球时,除借到对方力量外,再加上自身的发力,两个力量合到一起,击球时产生的速度、力量都是很可观的,它不光能增加手感,而且威胁性较强,命中率较高,这个概念明确后,剩下的就是击球时间问题了。②基本的击球时间:使用借力中发力,在上升期后段和最高点击球最为恰当,那是因为在上升期前段击球出手的进间太短,速度过快,不易调节、掌握和稳定,而在下降期击球则球的前进力很小,不易借力,只有靠自身的发力,从速度和手感上都较差:而上升期后段和最高点击球,既能利用球在上升期运行的前进力进行合力,又保证击球时有充分的时间进行调节。因此可以讲在回击一般球时,上升期后段和最高点是较为理想的时间,鉴于在上升期后段和最高点在击球时间占的比重很大,故可以把它们作为基本的击球时间来重点训练。③爆发力:击球时前臂、手腕突然集中加速用力,就是击球的爆发力。其特点是突然性强、速度快、手感较好。出手时爆发用力,速度加力量的挥拍可以抵消来球的旋转,控球效果良好。(4)调节球的问题在网球技术中击球动作的丝毫差异,都会直接影响击球结果,所以调节球是击球过程的精华,在手感的反映上它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我认为调节球大致可分为:摩擦调节、拍型调节、力量调节等几种。①摩擦调节:它是目前多种打法在实践中使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方法。它的要领是:击球前拍型固定,击球时通过前臂、手腕的力量,发力摩擦球的不同部位以制造球的旋转和控制球的运行弧线。它自勺优点是球在拍面上停留时间长,击球的弧线好所以手感较强,准确性高。②拍型调节:它的方法视来球的旋转不同,来变换击球前拍型角,以击球的不同部位来击出下旋球、上旋球或平击球。但因拍型变动大,不易控制,在对攻时易失误。③力量调节:力量的使用对击球的手感与准确有着直接的关系。力量的使用规律一般以人轻我重和人重我轻为主,在特殊情况下也采用人重我重(对拉)和人轻我轻(反控制)的方法。鉴于中等力量的保险系数高,使用比重大,又具备一定的速度和威胁,因此在力量使用中可将其作为基本力量来重点训练。对调节球的手感训练是一项艺术性很高的工作,因每人的感觉不同,调节动作正确与否其差异是很徼妙的,甚至肉眼难以发现的。所以训练中教练员要耐心观察、询问、研究,让队员谈出自身的感觉来加以诱导和改进。(5)其它问题:网球运动的手感除了受上述主观方面的影响外,也受到诸多客观因素的影响,这些客观因素是不可知的,它们大致有以下一些:①网球场场地的材质影响球的运行速度,从而影响运动员的手感;②网球拍材质的日新月异,对手感的提高大有益处;③比赛时风向、风速的变化将会影响球迷,进而影响运动员的手感:④建议在乎日训练中让运动员在各种条件下训练,让这些客观因素在运动员头脑中形成动力定型,使之在竞赛中的影响减低到最低程度。四、结论与建议:1、结论:(1)通过实践,手感已日益被人们重视,已成为科研、训练和选材等方面的重要课题。(2)放松是培养好手感的先决条件。(3)重心和手臂动作处理得当是增进手感的基本保证和一大要素。(4)掌握借力中发力是建立良好手感到关重要的问题。(5)调节球是击球过程的精华和手感的集中反映,它起着画龙点晴的作用。2、建议:(1)今后我国网球界要在手感的科研、训练和选材方面进一步开发挖潜,以快填补这一领域的空白。(2)良好的手感建立非一日之功,要从小抓起。参考文献:1、《跟专家练网球)) 陶志翔著2、《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 体院通用教材

高校体育教育是学校体育教育的一部分,在终身体育中具有及其重要地位,高校体育教育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健康教育、终身教育”的重任,近几年来,网球作为一项健康、高雅、时尚的运动越来越受到大学生的喜爱,研究高校网球运动与终身体育对于普及和推广网球运动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高校网球运动与终身体育的关系 终身体育的思想来源于终身教育,是人们在一生中所受各种体育教育与培养的总和。[1]终身体育的核心在与使体育教育贯穿于人的一生,使学前体育、学校体育、社会体育紧密衔接,以保持体育教育的统一,完整与连贯,实现一体化。学校体育作为终身体育的中间环节,起着程前启后的“桥梁”作用,特别是学校体育具有显著的“奠基”功能。高校体育是作为具有“奠基”功能的中间环节的学校体育的一部分,通过高校体育教学活动,课外活动和竞赛活动,促使青少年学生接受体育教育,学习并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技能和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使他们在紧张学习生活中身心得到最佳的放松与调节,在各种体育教学活动过程中充分享受青春的活力。 二、高校体育中网球运动的独特优势 网球运动过去一段时间曾被称为贵族运动,随着我过经济的快速增长,特别是我国运动员在一些重大比赛中获得骄人的成绩后带来的网球热,网球运动在我国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学生对某一运动的心理需要,决定了对这一运动的投入程度,良好的学习动机,有利于大学生终身体育思想的形成。 1. 健身功能:网球运动是一项有氧和无氧交替的运动,它可以最大限度的使希望锻炼身体的人得到不同层面的满足。经常系统地、科学地参加网球运动,能促进人体机能的发展,能够改善人体健康水平和提高工作能力。 2. 健心功能:网球运动是一项情趣高雅、健康时尚的运动。它既是一种消遣,是一种减轻思想压力的尚佳方式,是一种促进健康的重要手段,也是一种对艺术的追求和享受。喜欢网球本身就是一种心理作用。文明、优雅地打出一个个好球时,不仅自己感觉兴奋异常,愉快无比,旁观者也会为之击节叫好。大学生通过参与网球运动, 可以陶冶情操、提高自身修养,达到健心的作用。 3. 促进社会交往:体育已成为人类生存的一种有效方式,人们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文明社会的显著标志。它在鼓舞民族士气,愉悦民族精神方面的作用是其他文化形式无可替代的。“小球带动地球”的外交策略,使中国人民受到了鼓舞。打网球可以交流球技,增进友谊,开展社会交往活动。在球场上,球友之间很容易拉进关系,取得信任。球友们在一起不仅能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球技,还能够在其它方面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提升自身的素质。网球运动已被现代作为一个非常便捷的社交途径,这也是网球运动具有很强吸引力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网球运动的终身体育教育特征是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接轨的有效结合点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对人的身体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只有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 才能适合高速度、高强度、高效率的工作, 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主动权。因此,人们对锻炼身体不仅更为自觉, 而且要求作为基础的学校体育能够培养出学生终身从事体育锻炼的志向和能力。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的接轨已成为学校体育改革急需解决的问题。[2]终身体育思想的树立与学校体育有着密切的关系, 学校必须把终身体育作为其主要的教学指导思想,使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接轨, 从而才能实现终身锻炼,终身受益的目标。网球运动具有的普遍性、可调节性、娱乐、观赏性等终身体育教育特征决定了网球运动是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接轨的有效结合点。

篮球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毕业论文参考文献的作用是什么

时间过得真快,大学生活即将结束,大学生们毕业前都要通过最后的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是一种有准备、有计划、比较正规的、比较重要的检验大学学习成果的形式,毕业论文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毕业论文参考文献的作用是什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毕业论文参考文献的作用是什么

论文的参考文献又叫参考书目,它是指学生在撰写毕业论文过程中所査阅参考过的著作和报纸杂志,它应列在毕业论文的末尾,也是学生在进行论文研究中为说明问题、引证论据等目的而直接或间接引用他人的研究成果而做的必要标注,用来表明所引用内容的所有者和出处,可以保护文献作者的知识产权,完整的参考文献是论文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论文一起构成了严满的科学研究过程的完整表达形态。它既体现论文在学术上的承接关系和作者的科学态度和品质,又反映论文本身的内涵和价值,还能为读者的进一步研究指引方向,可避免重复劳动,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情报价值。也表明学生已读过的参考文献运料,提供特定主题的相关资料,方便读者研究。作为一篇毕业论文的研究是否有创新、是否有价值,取决于它对主题研究发展的影响,也取决于国内外同行的反映。

对于一篇完整的毕业论文,参考文献是不可缺少的。归纳起来,参考文献的目的与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如下图):

第一,反映研究者的研究基础。参考文献可以反映论文真实、广泛的研究依据,也反映出该论文的起点和涑度。论文研究工作都有继承性,现有的研究都是在过去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今人的研究成果或研究工作一般都是前人研究成果或研究工作的继续、深化和发展。因此,在论文中涉及研究的背景、理由、目的等的阐述,必然要对过去的工作进行评价。这在一定程度上为论文导师(或答辩老师)、编者和读者评估论文的价值和水平提供了客观依据。

第二,体现研究的区别。参考文献能方便地把毕业论文的成果与前人的成果区别开来。论文的研究成果虽然是学生自己写的,但在阐述和论证过程中免不了要引用前人的成果,包括观点、方法、数据和其他资料,若对引用部分加以标注,则他人的成果将表示得十分清楚。这样不仅体现自己的研究能力,也体现自己的创新和价值。

第三,尊重前人和他人的知识成果。参考文献是前人研究成果的一种表现形式,引用参考文献是论文作者的权利,而着录参考文献则是其法律义务,引用了前人的资料,必须列出参考文献,这不仅表明了论文作者对他人劳动的尊重,而且也免除了抄袭、剽窃他人成果的嫌疑。如果论文中引用了他人的学术观点、数据、材料、结论等,而又没能如实、准确、规范地标注出处,则会被认为作者缺乏学术道德修养,会被认为是抄袭或剽窃行为。

第四,反映科学态度和索引作用。毕业论文引用、参考、借鉴他人的科研成果,都是很正常的,这也是任何一位治学严谨的科研工作者不容回避的。如实、规范地标注参考文献可以说是每一位学生必备的素养,它不仅表明论文作者尊重知识、尊重科学、尊重他人的科学态度和品质,也可为同一研究方向的人提供文献信息,可方便地检索和查找有关图书资料,以对该论文中的引文有更详尽的了解,启发其思维,便于开展进一步的学术研究。

第五,向读者推荐一批经过精选的文献。参考文献能为读者深人探讨某些问题提供有关文献的线索,帮助其査阅原始文献,进一步研读作者引用的内容,以求证自己的观点和解决自己的餺求。

第六,节省论文篇幅。在论文中,作者引用或借鉴别人的方法和观点来佐证自己将要展开的论点等,如果把所涉及的内容全都写下来,有时候容易造成论文内容繁琐、重点不明。正确列出了所引的参考文献,论文中所擗表述的内容凡已有文献所载者不必详述,只需标注参考文献即可解决。这不仅精练了语言,节省了篇幅,而且避免了一般性表述和资料堆积,使论文容易达到篇幅短、内容精的要求。

2、[知识拓展]

1.硕士论文致词

当我从一个默默的湘中小城来到省城长沙,踏入当时的长沙铁道学院时,运气便把我和这片安静的校园紧紧地拴在了一起,一晃便是七年,人生能有多少个七年啊,我很庆幸这段最美妙的青春年华都留在了母校。我爱你,中南大学铁道学院!

在举笔行将实现这篇致谢的时候,我猛然察觉本人即刻将分开校园,人生又将写下新的篇章。在这告别之际,只管恋恋不舍,却很爱护,因为在我的性命中有那么多可亲可敬可恨的人值得感谢。

首先,我要感谢我爱戴的导师——吴小萍教学。从本科毕业设计开端便师从于吴小萍传授,老师给我最大的印象便是待人和颜悦色、治学谨严。在三年的研讨生生活中,很荣幸又得到老师的抬爱,师恩如母,永刻于心。难忘老师漂亮的心灵和身影,难忘老师给予国度重点课题研究的机遇,难忘老师刚强的性情与不屈的意志。做为我的导师,感谢您对我科研学习上的严格与教诲;做为我的长辈,感谢您给予我母亲般的关怀与香甜可口的饭菜;做为我的友人,感谢您对我知心好友般的促膝而谈以及耐烦地倾听我的心声。此刻,仿佛无奈用语言来形容我的感激之情,惟愿师生情义毕生连续。祝贺老师及家人健康快乐,永远幸福!

对我学业最支持确当然是父母,感谢你们竭尽所能地为我供给良好的学习环境,给予了我健康的体格,诚朴正派的品德,这些都是我受益毕生的财产。我敬爱的弟弟,感谢你对哥哥的爱,我很爱你,愿你学习提高,你是我最大的挂念与盼望。感谢爷爷奶奶和所有亲人们给予我成长的关怀,祝你们永远健康安全。

衷心感谢问难委员会的各位老师们,你们百忙之中抽出时光来审视论文,为我指导迷津;感谢王卫东老师和蒲浩老师平时对我的关心与领导,谢谢你们。

感谢刘虹师姐、杨晓宇师兄在我考研时对我的帮助;感谢秦曦青师姐的济困解危,谢谢你在我找工作的时候给予的鼎力帮助;感谢冉冒平、杨舟、李俊芳、郑小燕和陈剑伟多少位师兄师姐,还有李洪旺、李文、苏卿、梅盛四位师弟师妹在学习上的帮助;感谢我的五位同门破国,洪强,松真,小乔,小可恶,恰是因为你们这三年来的陪同,在一起开心玩闹,相互倾听,计划将来,从此我的生活变得多姿多彩,愿我们的友情地久天长;感谢和我朝夕相处的同寝室三年的华仔和中流,能与你们共处一室相处三年也是缘分,谢谢你们在学习上对我的赞助,还有生活上对我的关心,我们相知相惜,毕业也不会使得我们由于分隔两地而显得那么的遥远。

感谢我的本科同窗兼挚友兰玉、陈轶君、赵练横、杨峰、付黎龙、马玉林,谢谢你们平时对我的关怀与辅助;感谢远在德国的挚友谢欢,谢谢你帮找到了须要的参考文献;感谢那群与我在篮球场上一起奔驰的'矫健身影,刘竞、老秦、罗玉、高杰、西岳、友华、阿根、老卢、凳子、朝辉、周峰等等;感谢那些跟我一起骑单车在春天里驰骋的飒爽雄姿,曲曲、祝志恒、胡文军、方薇等等。感激在大学里给予我家个别暖和的一个个搭档们,兄弟们,与你们在一起的日子我毕生难忘,与你们在一起的日子里我的生涯一丝都不孤寂。为了幻想和恋情,我们每个人做出了不同的决定,祝愿咱们都能快活,今后再相聚,我们干杯!

感谢中铁十七局的结拜兄长韦兄,谢谢你始终以来对我的支撑与激励;感谢南海舰队的良知陈巍,谢谢你一路走来的陪伴,愿你我早日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感谢中铁十七局的曹总对我关心与厚爱,谢谢您为我做的所有,愿你及您的家人健康快乐;感谢华南理工的老乡小新每次热忱地招待,让我异乡也感触到故乡般的温暖;感谢铁四院的孙泽兵给予我在实习时的帮助与关心;感谢怀化铁路公司的春晓阿姨对我对于生命以及如何看待生活的教导;感谢当年工作在赣龙铁路线上的工班长黄文化,谢谢你颇有哲理的故事,从此拧亮了我心中的明灯。

2.参考文献书写技巧

把光标放在引用参考文献的地方,在菜单栏上选“插入|脚注和尾注”,弹出的对话框中选择“尾注”,点击“选项”按钮修改编号格式为阿拉伯数字,位置为“文档结尾”,确定后Word就在光标的地方插入了参考文献的编号,并自动跳到文档尾部相应编号处请你键入参考文献的说明,在这里按参考文献著录表的格式添加相应文献。参考文献标注要求用中括号把编号括起来,以word2007为例,可以在插入尾注时先把光标移至需要插入尾注的地方,然后点击 引用-脚注下面的一个小箭头,在出现的对话框中有个自定义,然后输入中括号及数字,然后点插入,然后自动跳转到本节/本文档末端,此时再输入参考文献内容即可。

在文档中需要多次引用同一文献时,在第一次引用此文献时需要制作尾注,再次引用此文献时点“插入|交叉引用”,“引用类型”选“尾注”,引用内容为“尾注编号(带格式)”,然后选择相应的文献,插入即可。

不要以为已经搞定了,我们离成功还差一步。论文格式要求参考文献在正文之后,参考文献后还有发表论文情况说明、附录和致谢,而Word的尾注要么在文档的结尾,要么在“节”的结尾,这两种都不符合我们的要求。解决的方法似乎有点笨拙。首先删除尾注文本中所有的编号(我们不需要它,因为它的格式不对),然后选中所有尾注文本(参考文献说明文本),点“插入|书签”,命名为“参考文献文本”,添加到书签中。这样就把所有的参考文献文本做成了书签。在正文后新建一页,标题为“参考文献”,并设置好格式。光标移到标题下,选“插入|交叉引用”,“引用类型”为“书签”,点“参考文献文本”后插入,这样就把参考文献文本复制了一份。选中刚刚插入的文本,按格式要求修改字体字号等,并用项目编号进行自动编号。

打印文档时,尾注页同样会打印出来,而这几页是我们不需要的。当然,可以通过设置打印页码范围的方法不打印最后几页。这里有另外一种方法,如果你想多学一点东西,请接着往下看。

选中所有的尾注文本,点“格式|字体”,改为“隐藏文字”,切换到普通视图,选择“视图|脚注”,此时所有的尾注出现于窗口的下端,在“尾注”下拉列表框中选择“尾注分割符”,将默认的横线删除。同样的方法删除“尾注延续分割符”和“尾注延续标记”。删除页眉和页脚(包括分隔线),选择“视图|页眉和页脚”,首先删除文字,然后点击页眉页脚工具栏的“页面设置”按钮,在弹出的对话框上点“边框”,在“页面边框”选项卡,边框设置为“无”,应用范围为“本节”;“边框”选项卡的边框设置为“无”,应用范围为“段落”。切换到“页脚”,删除页码。选择“工具|选项”,在“打印”选项卡里确认不打印隐藏文字(Word默认)。

注:以上在word中的处理是比较常用的做法,不过作者需要了解,投稿稿件是word格式或pdf格式或wps格式,但是很多期刊是用方正排版系统排版的,二者不“兼容”。因此,作者的word投稿只是编辑部排版的原稿,排版问题作者无需太过担心;而作者如想要编辑部出刊前最后的电子稿(有些作者着急要清样或已经排版的电子稿)其实也没有太大意义,因为没有方正的软件就无法打开这个电子稿。

[161]王立国. 东北滑雪产业发展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 [162]王晓毅. 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 [163]张国栋. 中华武术现代传承困境研究[D].西南大学,2011. [164]王沂. 我国京津地区城市新建住宅区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 [165]张晓琳. 中美竞技体育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比较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 [166]刘盼盼. 中国体育产业结构的演进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 [167]赵志英. 高等体育院校体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与培养[D].北京体育大学,2011. [168]张辉. 我国布局城市校园足球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 [169]牛奔. 北京奥运会志愿服务对加速构建中国志愿服务体系的影响[D].北京体育大学,2011. [170]张连成. 控制内容及控制方式对运动员自控损耗的影响[D].北京体育大学,2011. [171]吕韶钧. 舞龙习俗与民族文化认同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 [172]薛原. 生命化教育视野下中学体质健康教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 [173]王岩. 我国学校体育伤害事故致因模型及其预防[D].北京体育大学,2011. [174]常志利. 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质量保障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 [175]曲新艺. 学校体育教学问题的教育生态学诊断[D].北京体育大学,2011. [176]王迪迪. 学校体育安全风险管理探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 [177]詹国勇. 中国高尔夫产业竞争力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 [178]任定猛. 五人制足球训练比赛理论体系构建与技战术训练应用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 [179]侯学华. 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价值定位与推广策略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 [180]周桂琴. 振动训练对网球运动员上肢运动能力的影响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 [181]李晨峰. 我国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政策与实践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 [182]胡法信. 中国女子篮球职业联赛运动员体能训练理论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 [183]曾庆涛. 我国体育教师评价体系研究[D].河南大学,2011. [184]吴明华. 长株潭城市群体育产业发展战略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 [185]陈元欣. 综合性大型体育赛事场馆设施供给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 [186]程林林. 新中国体育体制及利益格局演化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8. [187]单曙光. 对篮球比赛技术统计规范和分析评价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7. [188]肖谋文. 我国群众体育政策的历史演进及过程优化[D].北京体育大学,2007. [189]张庆如. 啦啦队运动的文化诠释及体育赛场啦啦队活动的组织运行模式[D].北京体育大学,2009. [190]赵升. 我国城市群众足球运动发展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9. [191]汪流. 我国体育社团改革与发展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8. [192]周文军. 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发展动力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 [193]胡永红. 有效体育教学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 [194]张瑞林. 我国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 [195]温搏. 当代武术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D].福建师范大学,2009. [196]崔秉珍. 论中国武术的国际化发展[D].上海体育学院,2009. [197]李可兴. 生成性体育教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 [198]杨慧馨. 中老年人太极拳健身运动处方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1. [199]王艳. 我国区域优势体育产业选择与培育发展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1. [200]汤立许.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分层评价体系及发展战略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1. [201]邹志春. 上海市青少年体质指标体系的初步建立与应用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1. [202]范冬云. 广州市大众体育公共服务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1. [203]谭朕斌. 篮球运动基本规律及发展特征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0. [204]李艳翎. 经济体制转轨时期中国竞技体育运行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0. [205]李卫. 中国竞技体育区域发展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1. [206]刘爱杰. 耐力性竞速项目专项运动素质的整合[D].北京体育大学,2001. [207]何仲恺. 体质与健康关系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1. [208]陈钧. 中国篮球职业化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1. [209]杨铁黎. 关于职业篮球市场的基本理论和我国职业篮球市场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1. [210]李春雷. 对中国竞技田径运动可持续发展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1. [211]朱琪林. 我国足球运动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1. [212]王斌. 手球运动情境中直觉决策的实验研究与运动直觉理论的初步建构[D].北京体育大学,2002. [213]陶志翔. 持拍隔网对抗项群男子单人项目基本单元竞技过程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2. [214]刘卉. 上肢鞭打动作技术原理的生物力学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2. [215]袁运平. 我国高水平男子百米跑运动员体能训练理论体系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2. [216]梁栋. 可持续发展理论原则与转型期我国足球后备人才培养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2. [217]陈琦. 从终身体育思想审视我国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D].北京体育大学,2002. [218]徐霞. 社会性体格焦虑的测量及其与身体锻炼之间关系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 [219]白喜林. 中国竞技篮球发展战略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3. [220]肖淑红. 中国体育产业价值链管理模式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3. [221]潘迎旭. 我国排球运动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3. [222]王慧琳. 大众传媒体育信息影响我国大学生体育生活的实证与理论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3. [223]刘海元. 中国大学竞技体育的发展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3. [224]肖林鹏. 中国竞技体育资源调控与可持续发展[D].北京体育大学,2003. [225]池建. 美国大学竞技体育管理体系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3. [226]叶庆晖. 体育赛事运作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3. [227]黄亚玲. 论中国体育社团[D].北京体育大学,2003. [228]李士英. 中国武术散打市场化运作模式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3. [229]杨剑. 青少年参与体育活动与心理健康效益互动模式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 [230]倪依克. 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D].华南师范大学,2004. [231]陈作松. 身体锻炼对高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及其心理机制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 [232]王健. 运动技能与体育教学[D].福建师范大学,2004. [233]许永刚. 中国竞技体育制度创新中政府与垄断问题研究[D].苏州大学,2004. [234]曹景伟. 面向2008年奥运会我国优秀皮划艇(静水)运动员科学选材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4. [235]郭永波. 篮球文化的理论框架构建[D].北京体育大学,2004. [236]金宗强. 我国优秀排球运动员专项体能评价体系与诊断方法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4. [237]刘庆山. 体能训练基本理论与我国高水平篮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4. [238]陆作生. 我国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运营模式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4. [239]任弘. 体质研究中人体适应能力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4. [240]宋玉芳. 奥运会志愿者管理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4. [241]王庆伟. 我国职业体育联盟理论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4. [242]张剑利. 职业体育联盟及其相关法律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4. [243]石岩. 我国优势项目高水平运动员参赛风险的识别、评估与应对[D].北京体育大学,2004. [244]王凯珍. 社会转型与中国城市社区体育发展[D].北京体育大学,2004. [245]张晓蓬. 中国乒乓球队战术训练水平定量诊断方法及实践效用[D].北京体育大学,2004. [246]夏祥伟. 研究生体育锻炼与健康问题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 [247]黄爱峰. 体育教师教育专业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 [248]罗林. 休闲体育的认识深化及在我国的发展研究[D].苏州大学,2005. [249]赵晶. 我国篮球训练与竞赛组织系统的优化配置研究[D].苏州大学,2005. [250]张新萍. 对2008北京奥运会后中国体育改革走向的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6. [251]李颍川. 北京2008年奥运会志愿者的组织模式与评价体系的研究[D].苏州大学,2006. [252]张惠红. 体育课程资源系统理论及其在高校体育课程中运用的实证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6. [253]符明秋. 重庆市城市居民生活方式及体质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06. [254]钟志勇. 蒙古族传统体育传承的教育人类学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 [255]崔英锦. 朝鲜族传统游戏传承的教育人类学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 [256]尹博. 运用跨理论模型对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改变的实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 [257]叶乔波. 退役运动员生存与发展理论实践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7. [258]吴华清. 基于DEA的奥运会相关效率评价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7. [259]陈家起. 体育教学的生命解读[D].南京师范大学,2007. [260]张文静. 体育教学价值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 [261]陈晴. 清末民初新式体育的传入与嬗变[D].华中师范大学,2007. [262]龚波. 我国职业足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04. [263]余守文. 体育赛事产业对城市竞争力的影响[D].复旦大学,2007. [264]吴燕丹. 生命关怀视野下调适性体育课程的理论与实践[D].福建师范大学,2007. [265]余道明. 体育现代化理论及其指标体系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 [266]方千华. 竞技运动表演论[D].福建师范大学,2007. [267]张细谦. 体育课程实施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7. [268]程文广. 近代以来中国体育思想及体育教育发展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6. [269]黄莉. 中华体育精神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6. [270]李印东. 武术释义[D].北京体育大学,2006. [271]刘建和. 论运动技术的序列发展与分群演进[D].北京体育大学,2006. [272]刘明胜. 中国竞技女子足球运动可持续发展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6. [273]罗旭. 我国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理论构建与运行机制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6. [274]苗治文. 当代中国体育公共政策分析[D].北京体育大学,2006. [275]曲淑华. 中国青少年田径运动训练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6. [276]唐峰. 中国足球管理体制改革的理论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6. [277]王松涛. 有氧运动对心血管自主神经平衡状态的影响[D].北京体育大学,2006. [278]张庆春. 中国青少年足球训练理念实证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6. [279]张兴林. 我国不同位置优秀排球运动员比赛负荷及专位素质特征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6. [280]郑婕. “体教结合”培养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6. [281]黄俊亚. 竞技性艺术体操成套动作编排理论及应用模式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5. [282]李今亮. 乒乓球运动员接发球判断的思维活动特征[D].北京体育大学,2005. [283]宋会君. 体育教师专业化之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5. [284]王建国. NBA制衡机制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5. [285]王莉. 职业体育联盟的产业组织分析[D].北京体育大学,2005. [286]熊焰. 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参赛变异及其成因与对策[D].北京体育大学,2005. [287]叶伟. 我国徒手格斗项目(散打)优秀男子运动员核心竞技能力评价体系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5. [288]张勇. 现代篮球战术体系的系统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5. [289]钟宇静. 开发中国乒乓球市场的基本理论与实践[D].北京体育大学,2005. [290]陈兰波. 我国优秀篮球运动员的成长与培养[D].苏州大学,2006. [291]刘希佳. 我国高水平单项体育赛事组织结构的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D].河北师范大学,2007. [292]刘燕舞. 论城市发展与体育产业的推进[D].华南师范大学,2007. [293]李红艳. 户外运动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6. [294]何劲鹏. 学校体育课程体系生命化探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 [295]范秦海. 对我国优秀田径教练员知识结构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8. [296]石振国. 基于休闲理论的体育课程建构[D].南京师范大学,2008. [297]刘旻航. 我国现代体育课程改革的文化审视[D].南京师范大学,2008. [298]杨小明. 体育教学中的道德教育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 [299]杨少雄. 传统武术技击模式演进与现代化发展[D].福建师范大学,2008. [300]李捷. 北京市群众体育政策执行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 [301]邢尊明. 我国大型体育赛事优化管理理论与实证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 [302]刘伟. 我国体育可持续发展系统及评价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 [303]林顺英. 论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教学质量保障[D].福建师范大学,2008. [304]全浙平. 河北省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现状之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5. [305]林剑峰. 上海市商业性体育健身俱乐部发展现状及对策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 [306]刘文. 山东省业余网球运动开展状况的调查及前景展望[D].华东师范大学,2006. [307]王成军. 山西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研究[D].山西大学,2005. [308]赵珂刚. 山东省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培养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5. [309]陈铁龙. 论啦啦操的发展[D].湖南师范大学,2006. [310]李遵华. 我国高校啦啦队竞赛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 [311]张红玲. 当今乒乓球运动技战术发展趋势[D].北京体育大学,2006. [312]高守东. 安徽省网球运动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7. [313]钱俊伟. 拓展训练引入高校体育课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6. [314]胡亚斌. 八位世界优秀男子职业网球选手的技战术特征[D].北京体育大学,2005. [315]吴迪. 我国大型体育赛会志愿者发展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 [316]陈安勇. 竞技健美操成套动作中过渡与连接动作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 [317]辛静. 我国 跆拳道 运动发展现状研究[D].西南大学,2008. [318]张丹. 我国竞技篮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08. [319]闫秋霞. 武汉市中学阳光体育运动的社会保障与个人自觉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08. [320]沈柳红. 广西高校竞技啦啦队运动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8. [321]张玲玲. 我国高校啦啦操发展现状及训练内容体系的构建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08. [322]冯加付. 我国青少年网球运动现状调查及发展对策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08. [323]任平. 武汉市健身俱乐部健身私人教练发展现状调查与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8. [324]任朋达. 长春市城区小学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情况的调查与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8. [325]李春艳. 江苏省高校网球运动开展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 [326]唐克己. 山东省高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8. [327]花玲云. 北京市高校开展啦啦操运动现状与对策研究[D].首都体育学院,2009. [328]徐勤荣. 中小学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现状和对策[D].首都体育学院,2009. [329]史明. 核心力量练习对提高普通本科生足球运动员快速力量的实验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9. [330]王艳芳. 大型体育赛事对城市品牌的打造[D].厦门大学,2009. [331]刘冬梅. 美国大型体育场馆经营管理成功 经验 的案例分析及其对我国的启示[D].华中师范大学,2009. [332]曹磊. 我国社区体育俱乐部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与发展阶段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6. [333]张艳辉. 湖北省普通高校网球运动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06. [334]王玲玲. 我国普通高校健美操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的理论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06. [335]徐昱玫. 大型体育赛事的竞赛组织探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 [336]黄松峰. 完善我国竞技体育人才“体教结合”培养模式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6. [337]胡邦晖. 高校体育场馆运营管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 [338]张祥彪. 上海市拓展训练开展现状及高校体育引入拓展训练课程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 [339]赵燕. 规则导向下竞技健美操集体项目成套动作编排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 [340]卢晨曦. 中美竞技啦啦队文化层面的比较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7. [341]于亚南. 我国技巧啦啦队运动的发展趋势与对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 [342]周志辉. 世界优秀 羽毛球 男子单打选手的技战术特征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2. [343]王朋涛. 我国足球后备人才培养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3. [344]毛荣建. 青少年学生锻炼态度—行为九因素模型的建立及检验[D].北京体育大学,2003. [345]张玲. 《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及其开发与利用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3. [346]杨新新. 滨州市广场舞开展现状的调查研究[D].首都体育学院,2014. [347]刘君. 城镇广场舞运动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探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 [348]刘莹. 石家庄市广场舞的开展状况调查与分析[D].河北师范大学,2014. [349]祝菁. 普通高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可持续发展研究[D].山东大学,2009. [350]林莹晓雪. 我国啦啦操运动发展现状及策略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0.

网球训练学论文参考文献

关于业余网球正手击球教学的研究李逢辉 指导教师 杨海平摘 要:网球是一项激烈的对抗性运动项目,在网球各项基本技术中,正手击球技术是运用最多的一种击球方式。掌握好正手击球技术对业余网球爱好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本文针对业余网球正手击球教学进行对比教学实验,通过熟悉球性及多球练习的方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并提出建议。关键词:正手击球;多球练习;熟悉球性;网球教学前言网球与高尔夫球、保龄球、桌球并称为世界四大绅士运动。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2-13世纪的法国,当时在传教士中流行着一种用手掌击球的游戏,方法是在空地上两人隔一条绳子,用手掌将布包着头发制成的球打来打去。14世纪中叶,这种供贵族消遣的室内运动从法国传入英国,16-17世纪是英法宫廷从事网球活动的兴盛时期,平民无缘涉足,网球被称为“贵族运动”。 1873年,英国人M.温菲尔德把早期的网球打法改进,1874又进一步确定了场地大小和网的高低。1875年,英国板球俱乐部制定了网球比赛规则。1877年7月由全英板球俱乐部在温布尔顿举办了第一届草地网球赛,后来这个组织把网球场地改为长方形(米*米),每局采用15、30、40等记分法,球网的高度为99厘米。1884年,由英国伦敦玛丽勒本板球俱乐部把球网高度改为厘米。从此网球运动冲出宫廷,走向了社会。1912年3月1日,澳大利亚、英国、法国等12国的网协代表,在巴黎召开会议,成立了国际网球联合会,总部设在伦敦。1980年,中国网球协会被接纳为该会正式成员。 15分制的由来 用15分为记分法始于15世纪,它是参照天文学中的六分仪而来。六分仪与1/6个圆一样共有60度,每度分为60分。当时网球比赛每局有4分,4个15分为一度,4个15度构成1/6的圆,采用15为基数来计算每一球的得失。至于45改成40是为了报分发音简便的原因。最初每盘为4局,每局4分。到17世纪初改为每盘6局。现代网球运动的历史一般从1873年开始,英国人温菲尔德将早期的网球打法加以改进,使之成为夏天在草坪上进行的一种体育活动,并取名“草地网球”。同年还出版了一本以《草地网球》为题的小册子,对这种活动进行宣传和推广。1858年英国哈利"格姆在伯明翰建造了世界上第一块草地网球场,1872年又创办了莱明顿网球俱乐部。1874年确定了场地和网球的规格,1875年英国板球俱乐部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网球竞赛规则。1877年英国板球俱乐部更名为全英板球和草地网球俱乐部,首次举办温布尔登男子网球单打比赛。1881年成立全美网球协会。后网球流传世界各地,尤其盛行欧美国家。1896年在雅典举行的现代第一届奥运会上,网球的男子单打与双打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1900年女网被列为奥运正式比赛项目。后来,由于国际奥委会和国际网球联合会在“业余运动员”问题上有分歧,已经进行了连续七届的奥运会网球比赛项目被取消。直到1984年的洛杉矾奥运会上,网球才被列为表演项目。到1988年的汉城奥运会上,网球重新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同时允许职业选手参赛。1913年3月1日,由澳大利亚等12个国家的网球协会代表,在巴黎成立了世界网球的最高组织——国际网球联合会(ITF),协调国际网球活动,安排全年比赛日程表,修订网球规则并监督它的执行。到20世纪末21世纪初,从1998年上海喜力网球公开赛到2004年中国网球公开赛,再到2005年重返上海的大师杯赛,从2004年初郑洁法网进入16强到2006年李娜温网8强,从2004年李婷/孙甜甜雅典奥运夺冠到2006年郑洁/晏紫澳网和温网两度折桂,一系列的国际网球职业大赛和中国网球选手的优秀表现使得东方文明古国——中国掀起了一股网球运动热潮,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兴趣和关注,以北京、上海、广州等地为轴心折射出网球运动在华夏大地已经蓬勃发展起来了。随着学习网球的人越来越多,对于如何使业余网球爱好者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正手击球的动作要领。对于以健身为目的的业余网球爱好者,在网球教学中运用各种球性练习,能使他们尽快入门,从而感受网球运动的乐趣。对现代网球教学内容及功能不断改变与完善,以及教学方法的创新,要求网球教学遵循循序渐进原则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在实践教学中有创新。抓住网球运动的特点,避免业余爱好者盲目学习,少走弯路,掌握网球技术,提高教学质量。1研究对象以肇庆市业余网球爱好者10名学员为研究对象,按自然条件分成两组,每组5人,A组5人为实验组,按实验方法进行教学,B组5人为对照组,按传统方法进行教学,并对两组学员以前参加体育运动情况进行统计。了解业余爱好者身体素质基本情况,及运动喜好。表1 学生基本情况的调查喜爱网球运动 现有基础 选择网球的动机曾接触过网球 未接触过网球 为健身 为追求时尚和社交 为提高运动水平实验组 100% 3% 97% 31% 58% 11%对照组 100% 4% 96% 32% 59% 9%从表1看,实验组、对照组的调查情况基本相同,其共同点是喜爱网球但没有基础,喜爱的原因以浅层次的追求时尚和社交为主,追求身体健康指数高于提高运动水平指数,说明人们追求时尚,追求健康的认识逐渐加强。2 研究方法文献资料调查法查阅有关文献资料,了解到网球正手教学的重点环节并从中检索关于业余网球正手教学的重点的文献资料,根据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阅读了大量文献资料、著作期刊。因此为本文提供了理论和方法方面的依据。采用比较法,分别按事先拟定的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对两组进行为期5周(10课时)的教学实验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教学方法,即从网球运动概述,到几种握拍法的介绍,准备姿势,移动,正手击球的引拍、击球、随挥等。正手击球练习主要从无球挥拍到两人一组对击球练习,间或对墙击球练习(因没有足够的网球墙)。东方式握拍法:东方式握拍法又称为“握手式”握拍法。拍面与地面垂直,手握拍柄好象与人握手一样。具体说,握拍手的虎口对正拍柄右上侧的棱,手掌根与拍柄右上斜面紧贴,五指紧握拍柄,这种握拍能增大正手击球的力量。大陆式握拍法:又称为握锤式握拍法。具体来说是,虎口对正拍柄上棱面。手掌跟抵住拍柄上部的小平面。这种握拍的优点是,无论正手还是反手都能不变握拍法,但对手腕要求较高,力量不足的选手使用这种方法很难打出快速的击球。西方式握拍法:拍面与地面平行,手从拍上面抓住拍柄,手掌跟贴着拍柄右下斜面。这种握法打高球很有威力。实验组采用一套熟悉球性的练习。 第一次课开始进行,但根据学生的情况有所侧重。握拍法不专门进行介绍,学生喜欢怎么握就怎么握,对明显错误者进行纠正,提倡尽量多用半西方握拍法。练习一 结合球和球拍进行必要的准备活动在没有教授学生握拍方法前就让学生用自然的第一感觉的方式握拍。把球放在排面上,用球拍托住球慢跑球场一圈,在跑的过程中,球不能落地。检查学生握拍法对明显错误者进行纠正。练习二 熟悉球性练习方法自抛自接球练习。向上抛球自接,向后抛球自接球,一手抛两球练习等。练习三、两人相距3~4米,一人两臂侧举,两手各拿一球,任意放一球,另一人向落下方向的球跑去,当球弹起时将球接住。15个回合后交换。练习四、颠拍球练习。原地拍颠球,正反拍颠球,颠不同高度的球,原地慢拍、快拍、高拍低拍、左右拉拍、慢跑中拍球等。练习五、一人抛球,一人正手击球。间隔4~5米,一人用手将球抛投过来,另一人等球反弹,用球拍轻打给对方。回球要柔和、准确。然后逐渐拉长距离,10个回合后,交换练习。 实验组采用多球练习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送多球的方法进行。教师连续送出包括定点和移动位置的球,学生在底线或者发球线附近进行练习。对五名实验组学生采用多球练习,由教练负责送球,一名学生底线进行练习,加以巩固提高学生对正手击球动作要领的理解与动作的记忆定型。从而使学生掌握好击球的时间,及手上的控制,体会击球的部位、击球高度、挥拍方式,打出线路分明的正手击球。对照组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不送多球的一般性教学方法进行练习。三实验结果实验结果比较5周后,对两组进行正手对击球测试。为了减少测试结果的偶然性,对每个学生进行十球对打由教练亲自喂球进行测试,取其平均击球数。表2 正手连续击球次数比较组 平均值实验组 18次对照组 6次均差 12次从表2中看出,经过分组教学,实验组与对照组,正手击球次数比较。实验组正手击球次数明显好于对照组。我们不难看出在教学中应用球性练习及多球练习,能显著提高业余网球爱好者正手击球次数。避免业余爱好者盲目学习,少走弯路,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网球基本技术水平提高较快。四分析与讨论熟悉球性要多结合准备活动和放松活动进行熟悉球性要多结合准备活动和放松活动进行,可作为作业的形式让学生回家练习,在其它技术练习的间隙也可以随时练习。另外,必须要求学生课下自觉练习。毕竟呆在网球场的时间非常有限。总之要提高球的利用效率,随时随地多加练习。使学生熟悉球的重量,弹性,旋转及网球运动的特点,从而找到击球的感觉。在选择熟悉球性练习的方法时,要贯彻少而精、由容易到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选择行之效的练习方法,要坚持经常、反复磨练,逐渐增加练习难度。陪养学生的手感,球感。为了让学生增加球感,熟悉球性,提高对球的控制能力,在做颠、拍、抛接球等方式的熟悉球性练习时,应要求学生尽量眼睛盯住球,集中精神,让球落在甜点上,最后达到,运用自如的程度。 多球练习有利于形成正确的动力定型在任何1 项技术动作的学习泛化阶段,都会有肌肉僵硬、不协调、吃力的感觉。在这个阶段,多球练习落点相对固定,单位时间内练习次数多,练习密度大,练习强度大,而且练习者精力集中、情绪高涨,能有效提高身体协调性,缓解肌肉的僵硬现象;在动作的改进和提高阶段,大脑皮层的活动特点是由泛化进入分化,在这个阶段运用多球练习,将球连续不断地送到固定的区域里,使学生在固定的区域里击球,建立正确的肌肉运动概念,较快的掌握正确动作,有利于形成正确的动力定型。如果在以上两个阶段都不采用多球练习进行教学,学生由于单位时间内练习次数不够多,练习密度不够大,练习强度不够大,则对肌肉的刺激相对较小,就不利于形成正确的动力定型或者形成正确的动力定型的时间加长,加上普通高校网球选项课的人数多,场地、器材条件有限等因素的影响,很难有效的提高教学效果。从表2 中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对比数据来看,实验组的学生在相同的时间内,用正确技术动作击打球的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这很好的说明多球练习的作用。 多球练习有利于改进技术动作初学者在技术动作形成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一些错误的动作。如底线击球时易出现引拍过高、引拍不充分等,在单球练习时很难及时有效的纠正;但在多球练习时老师可一边送球、一边观察,发现问题能及时予以提醒和纠正,随着练习次数的增多,学生就能较快地掌握正确的技术,并消除无基础学生产生的错误动作和有基础的学生习惯性的错误动作。教师还可以通过送球力量、速度和弧线的变化,使学生有利于改进技术动作。如在多球练习的初期,送球的力量小、速度慢、弧线较高,使学生容易接受;随着课次增加,逐步过渡到有所变化,如力量加大、速度加快、弧线减低,使学生在多球练习时“集中”的体会细微的变化对技术动作产成的影响,能行之有效的改进技术动作。技术动作越改进就越接近正确,越接近正确击球的成功率就会越高。表l 的数据表明了实验组的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印证了多球练习有利于改进技术动作。多球练习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就是要掌握合理的技术动作,多球练习的优势就在于“时间短,见效快”。它可以使初学者在较短的时间内建立正确的动力定型,并在练习过程中,在老师的提示下,体会动作的每1 个环节,特别注意错误动作的改正,让技术动作合理化,而技术动作的合理化又是提高击球成功率的前提,击球的成功率提高了,反过来又会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练习的次数增多,更能有效的缓解或解决人数多,场地、器材条件有限等因素的影响,教学质量自然又上了1 个台阶。五结论与建议 结论(1)球类运动的球性,主要体现在对球的弹性、旋转、速度、方向、距离等的预判能力上。直接影响击球者的取位、球拍与球接触的准确性。所以,业余网球教学从熟悉球性入手,符合这项运动的规律,值得提倡。(2)多球练习对业余网球爱好者正手击球技术的掌握及改进有明显的提高和帮助作用,是训练手段中不可缺少的有效环节。(3)网球正手击球的教学与其他网球技术的教学相比,既有其相同的地方也有其独特的地方。其中最大的不同是不能把正手击球的教学当作一个一般技术来学习,而要在教学中全面灌输网球理念,传授网球基本知识,培养网球兴趣,了解网球击球的动作结构、原理,掌握击球的时机和对击球点的判断,体会发力感觉,学会网球步法移动的方法,熟悉网球规则,养成良好的习惯,提高网球意识,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建议加强教练员业务能力综合素质的提高网球运动是一项专项技术很强的运动项目,教练员作为运动训练的策划者和组织者,在训练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直接关系的科学训练水平和运动员水平的提高,没有高水平的教练员就不可能培养出高水平的运动员,其次,现代训练是综合科学的知识的运用,掌握多方面的知识并运用到训练、实践中是训练成功的重要因素,教练员学历是显示教练员的知识水平的重要指标,为了加速网球运动水平的提高,应当重视教练员业务能力和知识水平的培养,通过引进高水平教练员,派本地教练员出去进修学习,多渠道创造交流与学习机会,促进网球运动的发展。参考文献参考文献[1]赵振平.著.网球入门练习方法, :p119-120[2]董学琪.编.网球训练“三步教学法”[J].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3]汪俊.著.网球全程点拨[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10)p173-175[4]迟旭东.著.网球一周通[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p54-58[5]王伟明.分析业余网球选手正手抽球动作方式.武汉体育学报2004,11(2)165-168[6]严波涛. 网球发球技术的生物力学分析[J]. 体育科学, 2000 ,5(7)77-81[7] 张学军.著.现代网球运动实用手册[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3, [8] 彭承基.提高网球击球技术的生物力学分析[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0 ,23(2):p181-184[9] 刘卉.网球大力发球技术的运动生物力学分析[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0,23(2)173-180Research about amateur tennis ball forehand batting teachingLi FengHui Instructor Yang HaiPingAbstract: Tennis ball is a fierce one antagonism motion project , that every resembles fundamental technology middle , the forehand batting technology is the way wielding the most one kind of batting in tennis ball. Finishing grasping the forehand batting technology is very important to amateur tennis ball amateur. The contrast teaching experiment the main body of a book is carried out specifically for amateur tennis ball forehand batting teaching , the teaching method by the fact that know ball nature very well and many ball exercise method combines each other, the data carries out analysis on the experiment , come to a conclusion and put forward a : Forehand batting; Much ball exercise; Know ball nature very well; Tennis ball teaching

网球是一项美丽而激烈的运动,网球运动的由来和发展可以用四句话来概括:孕育在法国,诞生在英国,开始普及和形成高潮在美国,现在盛行全世界,被称为世界第二大球类运动。网球的前身是14世纪流行于法国宫廷的一种叫"掌球戏"的游戏。规则是两名玩家隔着一条绳子,用手掌将被布包着头发制成的球互相对打。这种游戏经过发展和改良,最后发展成现在的样子.在网球运动中,手感这个词既是抽象的,但又有其深刻的内涵,着时代的。发展,训练和比赛的印证和启示,它已日益为人们所认识,前已经成为选材的主要条件和训练工作的重要内容。在今天,尽管手感问题已被大多数人所重视,但在科研方面还极少有人间津,我国网球界对手感的训练和研究也还没有科学化、系统化。手感因涉及范围广,使用贯穿于整个运动过程,所以它的科研(理论和训练)方面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我选此题为研究对象,冒昧地拿出自己的初步和肤浅的看法,目的就是想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并引起各位有志从事这方面研究专家们和教练们的争鸣和探讨,以尽 快填补这一领域的空白,为实践所用。二、研究方法:1、实践经验总结2、文献资料研究法三、研究与讨论1、手感的定义和其重要意义手感的定义:手感分为外在客观反映和内在主观感觉两部分。(1)外在客观反映:一个运动员在掌握了各个击球动作、调节方法,处理不同来球时(包括不同力量、落点、旋转、节奏的球)都可以合理、准确地将回击到自己所想打的位置上去,这种处理和调节的能力就是手感。(2)内在主观感觉:即是球感,指运动员在击球时对各种来球的感知程度和对自己击球过程的感知程度,这种感知是具有可控性的,并且这种感觉是与客观实践相符合或相接近的。所谓手感强,就是上述两方面的能力强。对手感和手感训练重要意义的认识:手感训练是基础训练的重要的内容之一,训练手感就是要提高运动员在实践中感知、调节和处理球的能力。虽然手感反映在各种旋转球和放小球方面较为突出和明显,但并不能将它仅仅局限在这两方面,运动员在做任何击球动作时,都包含着手感的作用,因此一定不能把基本功训练与手感训练截然分开,更不能将其对立起来,好的手感是又快又好地掌握基本功的有利先决条件;而在基础训练中抓好手感,对迅速掌握提高基本技术以及稳定比赛中技术水平的发挥也是必不可少的。特别值得强调的是随着当代网球运动技战水平的迅速发展,已从二、三十年代较为简单的攻守,靠力大力小或角度变化发展成为今天多种打法群芳斗艳,各种击球技术间所形成新的合理组合;速度和旋转有机结合;力量、节奏、智慧、战术的多种变化及各种保护和反控制技术日臻完善的局面。在瞬间的变化中,运动员的手感如何,无疑对比赛胜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关于手感的训练问题:(1)放松问题:放松是培养良好手感的先决条件。如果紧张易引起僵硬,而手臂处在紧张僵硬状态下击球,是不可能有好的手感的。因为运动员挥拍击球时,缠绕在肌纤维外和埋在肌腱内的感觉神经末梢会随着肌肉的运动产生压力刺激而兴奋,这个信号经神经传导系统到大脑皮层的动觉细胞,通过分析综合,来感知击球时身体各部位运动情况,这就是本位感觉。大脑皮层通过本位感觉和视觉、触觉、内感受器的相互作用,才能随环境的变化调节肌肉的动作,实现击球动作的精确和协调。因此击球前越放松,击球时神经末梢受到压力刺激产生的兴奋就越强、越清晰,大脑皮层对此感觉分析才能迅速、准确,对外界变化的敏感度就高,击球时的手上感觉将得到加深。例如:当运动员在运用放小球技术时,只要手放松,即便判断不清,在触球的一瞬还是有所感觉的,并且迅速调节的余地,将球回击过网。反之,手臂紧张,遇到此种情况击出的球就与一般抽击球效果无异了。产生上述情况就在于过分紧张,引起神经末梢兴奋的信号不强、不清晰,大脑皮质在分析综合就会模糊不清,敏感度差,导致击球动作、调节和手感都受到影响。综上所述,放松是关系到手感好坏的重要问题,结合专项训练,我认为要明确三个问题:①握拍的放松:击球动作是由手臂、手腕、手指的相互配合发力完成的。握拍的合理放松,手腕、手指的运用才能灵活自如,击球时才有底数。但握拍放松要适度,握拍过松击球时球拍易产生晃动的弊病,同样会影响击球的手感和稳定性,握拍放松是很隐蔽的问题,甚至手指的位置差分毫都会引起紧张,这就需要教练员在观察训练、比赛时细致入微,解决问题时则应根据运动员的特点、手型,因人而异。②击球前的放松:击球前的手臂放松对手感起着重要的作用,击球前手臂放松取决于准备动作的协调。步法移动、重心交换及开拍时手后拉不当,都会引起手臂或周身肌肉的紧张,而影响击球的手感,故在击球前一定要保证步法移动合理,重心交换适宜及开拍时手后拉自然放松,整个身体、手臂在击球时的动作才能协调柔和,才能有好的手感。③击球后的放松:网球运动击球是连续的过程,击球后的放松是为回击下板球做好准备,它对于击球时的手感同样重要,但掌握起来并不困难。在击球过程中务必要将击球点稳定,动作协调;发力后手臂不宜在前面停留时间过长;切忌横向地只用手臂力量和动作还原,而一定要用重心还原为主带动手臂的还原,以重心还原为主速度度快,有利于手臂在下一次击球时的稳定和放松。(2)重心与手臂动作的关系:重心和手臂动作处理得当是增进手感的根本保证和一大要素。打网球是全身性运动,击球动作除步法移动外大致可分为重心交换和手臂动作两大部分。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密切关联,有机结合的。重心交换是指通过腿、髋、腰各部位的协同用力来完成的。手臂动作则是指通过大臂、前臂、手腕和手指部位局部或全部的协同用力和调节来完成击球的挥拍动作,并且击球时还要通过手臂将重心交换的力量作用于击球的动作之中。因此在分析击球动作时,可以说重心是根,是支点,而手臂动作则是直接的合成参与者。绝大多数击球动作中都包含着重心交换和手臂动作的相互作用,它的一般规律是用重心交换来带动手臂动作。绝不能将两者割裂开来,偏向于哪一方面,都不利于良好手感的建立。在训练中教练要特别提出两个同一性,即:同一时间向同一方向发力,尽量简化击球动作,将重心交换和手臂动作融为一体,力争使击球动作简明、合理、干净、协调。(3)借力中发力(合力训练)当今网球运动发展相当快,随着击球难度的加大,搞好借力中发力对建立良好的手感,稳定技术水平的发挥是至关重要的,掌握借力中发力的技巧,我认为有以下三方面问题需要明确。①借力中发力:在一般情况下,对方来球力量越大则球与拍接触时手上的感觉和反映就越强越深(除高压外),这是因为我方受力大,球在拍面上的吃球度就会加深,我方将会敏感地感受到对方来球的力量和旋转,回击时就比较容易。球在上升期前进力最强,这时击球受力是最大的:当球下降期时,前进力就会减弱,这时击球受力就会小一些,这就是借力的根据。借力中发力就是我方击球时,除借到对方力量外,再加上自身的发力,两个力量合到一起,击球时产生的速度、力量都是很可观的,它不光能增加手感,而且威胁性较强,命中率较高,这个概念明确后,剩下的就是击球时间问题了。②基本的击球时间:使用借力中发力,在上升期后段和最高点击球最为恰当,那是因为在上升期前段击球出手的进间太短,速度过快,不易调节、掌握和稳定,而在下降期击球则球的前进力很小,不易借力,只有靠自身的发力,从速度和手感上都较差:而上升期后段和最高点击球,既能利用球在上升期运行的前进力进行合力,又保证击球时有充分的时间进行调节。因此可以讲在回击一般球时,上升期后段和最高点是较为理想的时间,鉴于在上升期后段和最高点在击球时间占的比重很大,故可以把它们作为基本的击球时间来重点训练。③爆发力:击球时前臂、手腕突然集中加速用力,就是击球的爆发力。其特点是突然性强、速度快、手感较好。出手时爆发用力,速度加力量的挥拍可以抵消来球的旋转,控球效果良好。(4)调节球的问题在网球技术中击球动作的丝毫差异,都会直接影响击球结果,所以调节球是击球过程的精华,在手感的反映上它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我认为调节球大致可分为:摩擦调节、拍型调节、力量调节等几种。①摩擦调节:它是目前多种打法在实践中使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方法。它的要领是:击球前拍型固定,击球时通过前臂、手腕的力量,发力摩擦球的不同部位以制造球的旋转和控制球的运行弧线。它自勺优点是球在拍面上停留时间长,击球的弧线好所以手感较强,准确性高。②拍型调节:它的方法视来球的旋转不同,来变换击球前拍型角,以击球的不同部位来击出下旋球、上旋球或平击球。但因拍型变动大,不易控制,在对攻时易失误。③力量调节:力量的使用对击球的手感与准确有着直接的关系。力量的使用规律一般以人轻我重和人重我轻为主,在特殊情况下也采用人重我重(对拉)和人轻我轻(反控制)的方法。鉴于中等力量的保险系数高,使用比重大,又具备一定的速度和威胁,因此在力量使用中可将其作为基本力量来重点训练。对调节球的手感训练是一项艺术性很高的工作,因每人的感觉不同,调节动作正确与否其差异是很徼妙的,甚至肉眼难以发现的。所以训练中教练员要耐心观察、询问、研究,让队员谈出自身的感觉来加以诱导和改进。(5)其它问题:网球运动的手感除了受上述主观方面的影响外,也受到诸多客观因素的影响,这些客观因素是不可知的,它们大致有以下一些:①网球场场地的材质影响球的运行速度,从而影响运动员的手感;②网球拍材质的日新月异,对手感的提高大有益处;③比赛时风向、风速的变化将会影响球迷,进而影响运动员的手感:④建议在乎日训练中让运动员在各种条件下训练,让这些客观因素在运动员头脑中形成动力定型,使之在竞赛中的影响减低到最低程度。四、结论与建议:1、结论:(1)通过实践,手感已日益被人们重视,已成为科研、训练和选材等方面的重要课题。(2)放松是培养好手感的先决条件。(3)重心和手臂动作处理得当是增进手感的基本保证和一大要素。(4)掌握借力中发力是建立良好手感到关重要的问题。(5)调节球是击球过程的精华和手感的集中反映,它起着画龙点晴的作用。2、建议:(1)今后我国网球界要在手感的科研、训练和选材方面进一步开发挖潜,以快填补这一领域的空白。(2)良好的手感建立非一日之功,要从小抓起。参考文献:1、《跟专家练网球)) 陶志翔著2、《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 体院通用教材

关于我国现代网球运动损伤研究的状况分析摘要:对国内有关网球运动损伤的研究进行了综述,由此得知网球运动损伤发生率很高,网球运动损伤的好发部位有腕、膝、踝、肘等部位,损伤的类型以肌肉拉伤和关节扭伤为主,针对损伤治疗的研究较多,但是在运动损伤的预防、运动损伤的原因、运动损伤的影响因素以及伤后处理的影响因素这些方面的研究较少或较为简单,很少从训练学的角度对其进行深入的分析。本文旨在找出当前有关网球运动损伤研究的薄弱环节和不足之处,探讨网球运动损伤发生规律,推动相关的研究向更为全面、精细的方向发展。关键词:网球运动;运动损伤;治疗要全文留下信箱,可以给你发过去

从书上抄呀!随便一本网球书就行!!!

地球网格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测绘工程论文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是否规范反映作者论文写作经验和治学态度,下同时也是论文的重要构成部分,也是学术研究过程之中对于所涉及到的所有文献资料的总结与概括。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测绘工程论文参考文献,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于武盛,王守杰,吕锦有等.辽宁省地表水资源分布及成因分析[J].农业科技与装.(2):25-29

[2]李智慧,姜延辉,郁凌峰.辽宁省水资源时空分布特点及对策[J].东北水利水电.2011(11):30-34

[3]赵秀风,弓丨水隧洞洞内消能问题的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郑州:华北水电学院,2006.

[4]袁丹青,陈向阳,白滨等.水力机械空化空蚀问题的研究进展[J]#灌机械,(27):269-272

[5]肖富仁,苏玮,消能工的发展及其在工程中旳应用[J].水电站设计,(1):63-69.

[6]李超,管道内部锥阀水流水力特性及消能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西安:西安理工大学,2008.

[7]王才欢,肖兴斌,底流消能设计研究与应用现状述评[J].四川水力发电,(1):79-85.

[8]张慧丽,王爱华,张力春,底流消能及其在工程上的应用[J].黑龙江水利科技.

[9]方神光,吴保生,南水北调中线干渠闸前变水位运行方式探讨[J].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

[10]李冰,变水头无压输水隧洞洞内消能和稳定输水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郑州.华北水电学院,.

[11]武汉水利电力学院水力学教研室.水力计算手册[M].水利出版社,1980.

[12]SL20~92.水工建筑物测流规范[S].中国:水利电力出版社,1992.

[13]赵昕,赵明登等,水力学[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9.

[14]刘亚坤等.水力学[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8.

[15]李桂芬.水工水力学研究进展与展望[J].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3):183-189

[16]左东启等.模型试验的理论和方法[M],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88.

[17]SL155—95.水工(常规)模型试验规程[S].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5.

[18]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工(专题)模型试验规范(SL156~165-95)[M],水利水电出版社.

[19]电力部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北京研究生部陈肇和等人翻译,泄水建筑物水力计算手册[M],.

[20]刘士和.高速水流[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21]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编,水工模型试验(第二版)[D],水利出版社,1985.

[1]黄杏元,马劲松,汤勤.地理信息系统概论[M].修订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165-171.

[2]《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TD/T1014-2007.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2007.

[3]陈泽民.中国矢量数据交换格式的应用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04,29(5):451-455.

[4]吴文新,史文中.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算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28-29.

[5]Kang-tsungChang著,陈建飞等译.地理信息系统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43-44.

[6]唐原彬,张丰,刘仁义.一种维护线状地物基本单元属性逻辑一致性的平差方法[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11,36(7):853-856.

[7]黄杏元,汤勤.地理信息系统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130-133.

[8]陈先伟,郭仁忠,闫浩文.土地利用数据库综合中图斑拓扑关系的创建和一致性维护[J].武汉大学报信息科学版,2005,30(4):370-373.

[9]毋河海.关于GIS中缓冲区的建立问题[J].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学报[J].1997,22(4):358-364.

[10]张国辉,胡闻达,李慧智.基于GDI+的缓冲区建立及边界描述方法[J].测绘科学技术学报,2010,27(3):292-232.

[11]冯花平,连文娟,卢新明.求缓冲区算法[J].山东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4(3):57-59.

[12]张欣,陈国雄,钟耳顺.优化栅格细化算法的`线状地物提取[J].地球信息科学,2007,9(3):25-27.

[13]潘瑜春,钟耳顺,刘巧芹.土地资源数据库中线状地物面积扣除技术研究[J].资源科学,2001,24(6):12-17.

[14]唐原彬,张丰,刘仁义.一种维护线状地物基本单元属性逻辑一致性的平差方法[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11,36(7):853-856.

[15]尹为华,刘盛庆.ARCGIS在地类面积统计中的应用[J].科技资讯,2012:29.

[16]刘洪江,曹玉香.基于ArcGIS实现地类图斑净面积的计算[J].城市勘测,2012(10)114-116.

[17]边馥苓.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和方法[M].北京:测绘出版社,1996.

[18]任娜,张道军.基于空间推理及语义的图斑扣除线状地物面积关键算法及其在土地调查建库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39(35):22013-22016.

[19]计长飞.土地利用现状图的矢量化方法研究[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1,34(4):159-163.

[20]马欣,吴绍洪,康相武.线状地物的区域影响模型及其在综合评价中的应用[J].地理科学进展,2007,26(1):87-94.

[1]韩绍伟.GPS组合观测值理论及应用.测绘学报,1995,21(2):8-13.

[2]常青等.GPS载波相位组合观测值理论研究.航空学报,1998,5(19):614-616.

[3]王泽民,柳景斌.Galileo卫星定位系统相位组合观测值的模型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03,28(6):723-727.

[4]申俊飞,何海波,郭海荣,王爱兵.三频观测量线性组合在北斗导航中的应用[J].全球定位系统,2012,37(6):690-695.

[5]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发展报告(版)[R].2013,12:3-6.

[6]邢喆,王泽明,伍岳.利用模糊聚类方法筛选GPS载波相位组合观测值[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06,31(1):23-26.

[7]黄令勇,宋力杰,刘先冬.基于自适应聚类算法的GPS三频载波相位组合观测值优化选取[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11,31(4):99-102.

[8]高新波.模糊聚类分析及其应用[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

[9]李征航,黄劲松.GPS测量与数据处理[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10]熊伟,伍岳,孙振冰,王泽民.多频数据组合在周跳探测和修复上的应用[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07,32(4):319-322.

[11]伍岳.第二代导航卫星系统多频数据处理理论及应用[D].武汉大学,2005.

[12]楼晓俊,李隽颖,刘海涛.距离修正的模糊C均值聚类算法[J].计算机应用,2012,32(3):646-648.

[13]徐军,陶庭叶,高飞.GLONASS三种载波频率组合值研究[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13,33(1):86-89.

[14]陶庭叶,高飞,李晓莉.一种高精度GPS卫星钟差预报方法[J].中国空间科学技术,2013-4:56-61.

[15]何伟,陶庭叶,王志平.基于改进FCM的北斗三频组合观测值选取[J].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已录用).

[16]何伟,李明,阚起源.抗差加权非等时距GM(1,1)模型在大型建筑物沉降预测中的应用[J].测绘工程,2014-3,34-37.

[17]徐军,陶庭叶,高飞,张京奎.基于GLONASS三频组合观测值的周跳探测与修复[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13,33(6):45-49.

[18]罗腾,白征东,过静珺.两种周跳探测方法在北斗三频中的应用比较研究[J].测绘通报,2011(4):1-3.

[19]范建军,王飞雪,郭桂蓉.GPS三频非差观测数据周跳的自动探测与改正研究[J].测绘科学,2006,31(5):24-26.

[20]刘旭春,伍岳,黄学斌等.多频组合数据在原始载波观测值预处理中的应用[J].测绘通报,2007(2):14-17.

[21]梁开龙,张玉册.现代化GPS信号的宽巷组合及其求解模糊度研究.测绘通报,2002年第4期:l-3

[22]张成军,许其凤,李作虎.对伪距/相位组合量探测与修复周跳算法的改进[J].测绘学报,2009,38(4):402-407.

[23]刘旭春,伍岳,张正禄.GPS三频数据在周跳和粗差探测与修复中的应用[J].煤炭学报,2006,31(5):334-339.

[24]王帅,高井祥.利用三频组合观测值进行GPS周跳探测与修复[J].测绘科学,2012,37(5):40-42.

关于公布安徽省第五届中学地理优秀教学论文评选结果的通知各市教育局教研室(教科所):各市中学地理教学专业委员会:根据省教科所《关于举办安徽省第五届中学地理教学论文评选活动的通知》(教科研函〔2007〕3号)文件要求,省专家评审委员会对各地推荐的地理教学论文进行了认真评审,共评出获奖论文一等奖 16篇,二等奖 36篇,三等奖71篇。现将评选结果予以公布(见附件),请及时通知有关单位及论文作者。附件:安徽省第五届中学地理优秀教学论文获奖名单 二○○七年十月十九日安徽省教育厅教科所 2007年10月19日印发打印:吴儒敏 校对:吴儒敏 共印30份附件:安徽省第五届中学地理优秀教学论文获奖名单一等奖篇 目 单 位 作者《浅谈地理新课程背景下学生能力的培养》 淮北市教研室 王忠东《做理论与实践的桥梁》 芜湖市教育科学研究室 钱宏瑾《铜陵市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调研报告》 铜陵市教研室 章小明铜陵市第一中学 杨国兵《地理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实践》 安庆市教研室 何陆祎《论地理研究性学习的评价》 阜阳市教研室 陈鹏飞《地方环境教育课程构建的案例分析》 蚌埠市教科所 吴岱峰《透过一次地理评优课谈新课程课堂教学》 滁州市教研室 郭仕荣《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应加强对学生的关注》 颖上县教研室 何长剑《关于高中地理选修课程校本化的几点探讨》 马鞍山市第六中学 林章和《使用新教材的几点体会》 淮南市第三中学 朱元坤《地理空间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 合肥工业大学附中 洪成旗《浅谈新课程下我对地理教学的认识与实践》 黄山市枧忠中学 汪德利《探索课程标下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设计》 贵池二中杨淑萍《浅谈地理课堂教学中的探究》 宿州市第二中学 苗红青《地理探究学习要重视学生的思维品质》 怀远一中 孙尚楼《谈地理教学中学上情商的培养》 六安皋城中学 余 蕊二等奖《梳理经历 整合资源 回归生活——地理教学中课程资源的开发》马鞍山市第二中学 周跃红《谈新课标下的“太阳高度”教学设计》 阜阳市第三中学 马 静《巧用身体语言,提高地理课堂教学艺术》 合肥市第五中学 沈龙海《谈新课程背景下地理学思想和方法的贯彻》 亳州第一中学彭长玉《新课堂教学下教学策略的初探》 芜湖市城南实验中学周慧本《谈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实施地理课堂教学》 淮南实验中学廖惠荣《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学生地理探究能力的培养》 亳州第五中学 王玉龙《地理主体性课堂教学的探究》 淮南市第二十中学 陈 中《用新课程理念引领学生快乐地学习地理知识》 固镇一中李方平《构建科学与人文和谐统一的地理教育》 巢湖市第八中 柳宗柱《如何调动学困生参与地理课堂教学活动》 蚌埠二十六中 宋长军 《新课程背景下的地理自主学习》 郎溪中学 胡燕平《浅谈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的一些误区》 来安中学 董桂山刘 俊《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基本途径和培养策略》 和县二中 夏立军《高考地理复习的“虚”与“实” 》 合肥市第十七中学 黄永红《新课标理念下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探微》 歙县中学钟彩琴《浅谈“问题研究”的作用与教学》 五河一中 刘继英《班级授课制条件下地理分层教学策略初探》 枞阳县浮山中学陈相林《如何从地理图像中分析和提取有效信息》 黄山市黄山区一中崔仲文《加强地理基本概念教学的探讨》 亳州市谯城区大寺完全中学 汪明洁《浅谈Google Earth 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滁州市实验中学 曹 明《“任务分解、自主交流”地理课堂模式的构建与实验》阜阳第十中学 马兴海《改变课堂教学方式 适应高中地理新课程》 安徽省石台中学 姚 萍《新课标下浅谈地理与各学科的经纬结网》 东至县大渡口中学 江美丽《“读图法”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宿州市埇桥区梅庵中学刘玉才《多元智能评价与地理教学》 马鞍山市第一中学 程 刚《农村高中地理新课程课堂教学常见问题及对策》 六安市双河中学 刘全稳《新课程地理课堂主体教学模式的设计与落实》 铜陵市第九中学钱义国《以烈山区为例谈农村高中地理活动课的开展》 淮北七中 吴才华《开展地理实践活动 积极开发地理课程资源》 安徽广德中学 江春芳《选修7课标、教材研读及开课条件分析》 铜陵市第五中学 陈俊群《高中地理课题研究开设的一些设想》 宿松县程集中学 石雅斌《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能力》 淮北市石台镇中学蔡金燕《新课程地理教学中的“敢问”与“会问”》 芜湖县第一中学 王邦忠《浅谈新理念指导下的中学地理教学》 宿州市第八中学张建国《浅谈在地理新课程教学中的“课堂提问”》 淮北市西园中学荣海侠三等奖《高中地理新教材案例教学初探》 来安中学 卢玉斌《地理课堂教学中常见的几种偏离现象 》 阜阳第三中学 吴 强《解读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开放性特点》 和县第一中学 陈晓明《浅谈地理新课程教学反思》 蚌埠包集中学赵东宇《新课程理念下的地理创新学习》 芜湖市田家炳实验中学章 波《浅析高中地理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合肥市五十一中 陈 丽《关于人教版高中地理新教材的几点看法》 阜阳一中 巫祖安《地理课堂互动型教学策略的构建》 马鞍山市第二中学 卢大亮《地理教学中的误区及思考》 宿州埇桥区汴河办事处北十里中学 武 波《新课标下课程资源开发初探》 青阳县木镇中学 方 静《在地理教学中进行环境道德教育的实践》 黄山市屯溪一中 潘胜庭《在地理教学中利用远程资源学生合作学习的探究》 歙县新安学凌文英《地理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安全意识的培养》 祁门一中胡义松《新课程地理课堂教学的思考》 歙县中学吕文英《地理教学中学生想像力的培养》 歙县二中汪明锋《如何看待地理教学中的多媒体技术和网络的作用》 凤台一中李 全《浅谈以学生为主体的地理研究性学习教学》 淮南望锋岗中学廖和喜《兴趣教学模式在高中自然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初探》 淮南一中朱庆龙《合作学习模式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淮南市第五中学孙 峰《合适参照物选择与“地球运动”教学难点的突破》 亳州三中 刘永志《新课程改革下对中学地理教学的几点思考》 利辛县第一中学谢 尧《高一地理新课改教学中的困惑和问题》 涡阳三中 王 娟《谈初中地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 淮北市西园中学孙 凯《充分运用图像进行地理教学》 五河县安淮中学聂 鑫《中学地理教学的美育的层次》 蚌埠十二中马 燕《立足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地理素养》 蚌埠第一中学李云静《让地理教学生活化》 蚌埠市第二十三中学王海燕《新理念下培养地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探索》铜陵市第十三中学戈广兵《教学中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体会》 铜陵县第二中学程纳新《在新课程目标下整合地理课程资源》 铜陵市第十六中学孙大信《高中地理个性化教学初探》 铜陵县第二中学程胜来《思维导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太湖县徐桥高中 李永清《将实验教学引进地理课堂》 宿松县程集中学周文招《生活是地理教学中重要的课程资源》 安庆三中张 军《档案袋评价在高中地理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安徽省太湖中学黄郑尧《如何开展问题研究和活动》 桐城中学段焕荣《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方法探讨》 桐城市天城中学汪 宏《中学地理多媒体教学初探》 滁州市滁州中学 季风勇《探究性学习在教学中的应用》 滁州市滁州中学 孙 成《作图法在地理教学中应用研究》 全椒中学 李 君《新课程实施的理解与体会——丰富地理课堂教学》滁州市第五中学 六振梅《浅谈新课标下地理教学手段的继承与创新》 肥东县梁园中学 周义兵《发挥地理学科优势 培养学生空间智能》 舒城县南港中学 沈龙明《多元评价促进学生地理学习探讨》 芜湖市第二十六中 吴安宁《地理新教材中“案例”教学探讨》 五河二中刘丛兰《在地理社会实践中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发展》 怀远县龙亢中学 朱 英《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芜湖市二十七中学俞 敏《浅谈地理课堂教学中实现学生有效参与的教学策略》 芜湖八中邱玉启《新课程理念下的地理课堂教学探索》 安师大附属外国语学校裘伟东《如何选编以社会热点为背景的地理案例》 蚌埠第四中学刘运良《中学生地理课堂兴趣培养》 六安市三十铺中学 李显静《中学地理信息化教学设计之我见》 马鞍山市第六中学 张 蕙《为地理教学注入新活力——初中地理活动初探》 马鞍山市星光学校 古 莉《现代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整合的认识与实践》 萧县中学常书云《让新课改沐浴和谐之风》 灵璧县师范学校苏 洪《光照图教学中几个问题的探讨》 安徽省砀山中学陈国华《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发展学生个性浅议》 宿州市埇桥区支河中心校李永春《关注学生发展优化地理教学》 安徽省青阳中学张 俊《谈地理新教材“活动”的使用》 石台县崇实中学汪利军《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几点心得》 贵池区杏花村中学程丽萍《浅谈探究学习在地理新课标教学中的应用》 界首市光武中心学校 李 涛《借杜朗口“春风”促地理课鲜活》 阜阳四中 徐玉玲《论中学地理教学中的环境教育问题》 颖上县第四中学 田华利《巧妙点拨开启自主学习之门》 界首一中 王 键《评价共同体在学生地理学习评价中的应用》 淮南市第二十四中学 李 涛《构建师生互动合作共同成长的绿色课堂》南陵县何湾镇中心初中廖必根《信息技术与初中地理整合初探》 宁国市梅林初中 朱铁军《新课程地理课堂教学策略浅析》 六安市徐集中学 张碧松《夯实基础突出主干提高能力应对高考》 东至二中侯 俊《地理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界首市田营镇中心学校 闫 斌《“问题教学法”——把课堂还给学生》宁国市胡乐初级中学 张 文自己百度吧~

几个典型的地球物理学原理论文

在现实的学习、工作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论文吧,论文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那么,怎么去写论文呢?以下是我整理的几个典型的地球物理学原理论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题目:

浅谈几个典型的地球物理学原理

摘要:

地球物理学是以从固体内核至大气圈边界的整个地球为研究对象的地矿类学科,所涉及的基本原理涵盖物理学、地球化学、地质学等多个学科的综合内容,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值计算能力要求很高。本文重点对解决地球物理学问题所必需的几个基本原理进行了总结性的论述。

关键词:

典型;地球物理;原理

从地球物理学的组成来看,主要分两种,其一是研究大尺度和一般原理的,叫理论地球物理学;其二是勘查石油、金属、非金属矿或解决其它地质问题的,叫应用地球物理学。显然,理论地球物理学是实际应用的前提,而有关地球物理学的基本原理则是理论内容最基础的部分。

一、地球形状与重力分布的重力学基本原理

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它有自转和公转运动。通俗说地球形状是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椭球体。对地球形状的研究是大地测量学和固体地球物理学的一个共同课题,其目的是运用几何方法、重力方法和空间技术,确定地球的形状、大小、地面点的位置和重力场的精细结构,地球的形状主要是由地球的引力和自转产生的离心力决定的,且地球非常接近于一个旋转椭球,其长半轴为6378136米,扁率为1∶。严格而言,地球形状应该是指地球表面的几何形状,但是地球自然表面极其复杂,所以从科学上,人们都把平均海水面及其延伸到大陆内部所构成的大地水准面作为地球形状的研究对象,因为大地水准面同地球表面形状十分接近,又具有明显的物理意义。但是大地水准面还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曲面,无法在这样的面上直接进行测量和数据处理。而从力学角度看,如果地球是一个旋转的均质流体,那么其平衡形状应该是一个旋转椭球体。于是人们进一步设想用一个合适的旋转椭球面来逼近大地水准面。要确定这一椭球,只需知道其形状参数(长半轴a,扁率α)和物理参数(地心引力常数GM和旋转角速度ω)即可。同大地水准面最为接近的椭球面称为平均地球椭球面。如果能确定大地水准面与该椭球面之间的偏差,亦即大地水准面与椭球面之间的差距(大地水准面差距N)和倾斜(垂线偏差θ),则大地水准面的形状可完全确定。

地球的重力源于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即宇宙空间任意两质点,彼此相互吸引,其引力大小与他们的质量成积成正比,与他们之间的距离平方成反比。地面点重力近似值980Gal,赤道重力值978Gal,两极重力值983Gal。由于地球的极曲率及周日运动的原因,重力有从赤道向两极增大的'趋势。地球上重力的大小与方向只与被吸引点的位置有关,理论上应该是常数,但重力是随时间变化而变化,即相同的点在不同的时刻所观测到的重力不相同。

二、地震及弹性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规律

地震波是地下传播的震动,必然与岩石的弹性有关,一般都假定岩石是一种完全弹性体。科技小论文在地震波计算中,地球介质可以做为各向同性的完全弹性体来对待。而在地震波理论中,通常把地球介质当作均匀、各向同性和完全弹性介质来处理,只是一种简化的假定。实践证明,这种假定可以使分析大大简单,并且在多数情况下可以得到与观测结果颇为符合的结果。研究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的问题,主要有动力学和运动学两种方法。动力学方法是直接求解波动方程,研究平面波在平界面上的反射、折射,均匀半空间及平行分层空间中的地震面波,以及球对称模型的地球的自由振荡。该方法相对繁琐,本书不做介绍。我们介绍的是第二种方法:运动学方法,就是将波动方程的求解简化成波传播的射线理论,用地震射线这一概念,研究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的运动学特征。

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研究,主要是基于以下几个基本原理,其一是惠更斯原理,即在均匀弹性介质中,点振源产生球面波向周围传播,当距离r趋向无穷大时,球面波前的半径很大,曲率很小,此时球面波蜕变成了平面波;其二是费马原理,即地震波沿射线的旅行时间(传播)与沿其它任何路径的旅行时间相比为最小,换言之,波总是沿所使用旅行时间最少的路径传播,又叫费马最小原理和射线原理。

总结来讲,惠更斯是从波前面的角度来描述波在介质空间中传播的规律,而费马原理则从波射线的角度来描述波的传播规律。

三、地球磁现象和地球电性质

地球磁现象是指地球周围空间分布的磁场。地球磁场近似于一个位于地球中心的磁偶极子的磁场。它的磁南极(S)大致指向地理北极附近,磁北极(N)大致指向地理南极附近。其磁力线分布特点是赤道附近磁场的方向是水平的,两极附近则与地表垂直,地球表面的磁场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随时间发生变化,地磁的南北极与地理上的南北极相反。地磁场包括基本磁场和变化磁场两个部分。基本磁场是地磁场的主要部分,起源于地球内部,比较稳定,属于静磁场部分。变化磁场包括地磁场的各种短期变化,主要起源于地球内部,相对比较微弱。地球变化磁场可分为平静变化和干扰变化两大类型。地磁场强度大约是—高斯。

根据大气电现象的探测,从静电角度来看,地球和大气近似形成一个漏电的球状电容器。由大气电测量表明:接近地球表面的电场是垂直指向地球表面,在晴天情况下,其数值约为E=100V/m,而地球表面上的电荷密度—×10—10C/m2,由此可计算得知,地球表面上携带总负电荷量为×105C,大气的电流密度约为—3×10—12A/m2。总电流约为1350安培,大气中消耗的总电功率P=亿瓦。整个地球由于自转使正负电荷分开,正电荷分布在地核,负电荷分布在地表,进而在外层产生一个环形电流,电流方向自东向西(电流方向与负电荷运动方向相反),由此产生了由南向北的地磁。

四、结语

了解地球物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原理,有助于学生自我知识框架的建立,同时对地球物理学的整体内容有非常好的梳理作用,笔者也建议广大在校学生能够从最基础的内容开始研究,以便于后期在深造上具备一定的优势。

参考文献:

[1]滕吉文.中国地球物理学研究面临的机遇、发展空间和时代的挑战[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7,04:1101-1112.

[2]汤井田,任政勇,化希瑞.地球物理学中的电磁场正演与反演[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7,04:1181-1194.

[3]陈运泰,滕吉文,张中杰.地球物理学的回顾与展望[J].地球科学进展,2001,05:634-642.

[4]霍振华,戴世坤,蒋奇云.地球物理学中的电磁场积分方程正演[J].地球物理学进展,2014,02:742-747.

大学体育网球论文参考文献

关于高校网球运动的分析: 网球运动历史悠久,是世界上开展的十分广泛且深受人们喜爱的一项体育运动。我国高校网球运动正处在初级阶段,对高校网球运动的场地建设、学科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要全方位、立体试的发展网球运动,运用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方法对影响我国普通高校网球运动的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应当从组织管理部门入手,加强对高校网球运动的重视、投入和调动,加强各高校间网球运动的交流,不断提高和加强网球教师的业务能力,才能使高校网球运动得到健康、快速、全面发展。1、前言 网球运动是一项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高雅的属性和适宜人们追求时尚、关注健康需求的运动项目。随着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的不断发展,网球运动在我国也开花结果,网球运动在整个体育运动中的地位愈加明显,继标志着世界男子网坛最高水平的ATP大师总决赛落户上海滩后,中国网球公开赛作为ATP这一大师杯重要赛事之一也落户长城脚下。 近年来,我国的网球运动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特别是女选手,奥运会夺冠,各种公开赛的问鼎,特别是最近出现我国女运动员包揽单打前两名的优异表现。这些因素都促进了网球运动的开展,特别是在高校,追求时尚和高雅的驱动力加速了高校网球的开展。各高校根据自身情况配备师资及场地、器材。经过这十几年的发展已经在高校扎根发芽,也必将如雨后春笋般开展起来。本文以校园网球开展情况为主题进行研究,旨在调查高校网球开展过程中的特点,为高校开展网球运动提供一点借鉴。2、研究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 从各高校中随机抽取三十所学校作为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 查阅了有关高校网球开展情况的相关文章,全面了解本领域的研究现状。问卷调查法 对抽取的三十所高校,共发放各类问卷330份,回收317份有效问卷309份,回收率和有效回收率为和,符合社会调查研究需要。 访谈调查法 走访和电话采访了部分学校的管理人员、网球教师、学生,就有关网球运动在高校的开展情况进行了咨询和调研。数理统计法 对调查问卷中获得的数据进行了常规统计处理和分析。3、结果与分析高校网球设施的调查网球场的数量和质量的现状 场地的质量和数量直接影响着网球开展的规模和质量。经过调查显示:拥有8个场地以上的学校只占20%;大部分学校拥有3——7个场地,占到总数的45%;而拥有15个场地以上的为零,场地最多的也仅仅达到12个;更有的学校根本没有场地。从调查的学校来看,重点大学的情况远远好于普通高等学校,经济发达地区要好于经济欠发达地区。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目前高校在完备篮球、足球等普及性较高项目场地建设的前提下,随着高校体育教育改革发展和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不断扩展迁移,各高校对一些新兴体育项目设施的引进和建设力度不断加强,场地建设的投资不断增加,场地建设的档次也在不断提高,有的高校网球场建设规模甚至超过其他基础体育项目,体现出国家和学校对体育教育效益的日渐认同和重视,也充分体现出网球运动的魅力和教育价值。但是从学生人均使用场地的比例来计算的话,目前高校的网球场地虽然在不断增加,还是满足不了广大师生的活动。因此,高校为了培养和促进大学生网球锻炼的积极性,应当在合理组织管理网球活动资源的前提下,进一步加强网球辅助设施和网球其他项目的建设引进,例如增设网球练习墙、简易场地等,不断扩展增加网球活动的空间和有效利用辅助设施,促进高校网球运动的开展。 学生拥有网球及球拍的情况 网球及网球拍的价格都十分昂贵,这对于求学阶段的学生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销,目前学生使用的球拍的价格大部分在一百至三百元之间,也有一部分学生使用学校提供的公共网球拍。对于网球,绝大部分都使用学校提供的,学生个人拥有网球数量还相对较少,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网球水平的提高。学校场地的收费 在调查的学校中网球场的开放情况大体育有三种情况:一完全免费开放:二除上课外均收费;三分时段开放。这三种情况所占比例相差不大,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越是在网球开放情况交好的学校收费情况越多,这就对网球运动的开展设制了一个不小的障埃。高校网球师资情况 网球任课教师的数量和专业业务情况是高校网球教学规模和质量的重要保证之一,通过调查显示在开设网球课的学校里,有35%的配备1——2名专业网球教师,有58%的学校配备3—名专职教师,有7%的学校配备六名以上的专职教师,并且专职教师上课工作量相当饱满。网球专职教师的缺乏将呈上升的态势。从这些网球教师的专业业务情况来看,有90%以上的网球专业教师是通过自学、参加短训班学习或参加体育院系选修课来完成和提高业务能力,通过体育院系修网球专业的教师较少。根据调查,只有北体、上体、武体、南体、山体等高校开设网球专业,比起田径,篮球,足球等专业的教师可谓是风毛麟角。这反映出我国高校网球专职教师的专业业务能力和层次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和深化。出现上述情况的原因是由于许多高校对网球运动开展的认识和重视不够,教师进修和提高的途径较少,体育专业院系网球硬件建设相对较薄弱,高层次师资的培养的数量和质量达不到一定规模和层次;此外还有中小学网球教育的开展和普及不够,限制了网球教育的发展和提高。 学生对网球运动的认识网球的健康价值 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提出“凡是学校所有的课程,都没有与美育无关的”论断,特别是在体育与美育密切相关的教育思想和“健、力、美”高度统一的现代体育标志被公认的今天,我们完全可以理直气壮的说网球就有这方面的独有特制,网球是世界上最流行的用动项目之一,网球的优点在于不仅可使运动者消耗多余热量,而且还可以使运动者获得极大的乐趣。网球运动可以锻炼人的判断力、反映速度、动作敏捷、协调性、耐力。它对改善人的心血管脑血管机能,增强体育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网球运动能磨练意志,培养竞争意识,以“球”会友,增进友谊,有利学业。网球运动对运动者的身体条件没有特殊要求,作为初学者,不用担心自己不够强壮,也不用担心自己是否太胖,拥有运动员的体魄并不意味着很快就能学好网球,网球运动更需要的是技术和用力方法。网球的美在于它允许不同水平和级别的人参与这项运动。 网球运动的独特魅力 网球的击球动作舒展、优美、大方、给人以美的享受。人们可以从一场比赛精彩的网球比赛中欣赏运动员优美、巧妙的击球动作,尤其是那么多变的战术中所体现出的双方智慧的较量更使人兴趣盎然,回味无穷。网球比赛具有很高的娱乐性和观赏性。网球服装都潇洒大方,特别是一身白色的网球服给人以高雅的感觉。网球运动中有很多的礼仪,使观众和运动员更能愉快地享受网球运动的乐趣,显得文明高雅,能陶冶情操,提高修养。网球运动能促进个体社会化,提高人际交往能力个体社会化即人的社会化,是一个人学习他所属的社会中的人们必须掌握的生活技能、行为规范和价值体系。以取得社会生活适应性的过程。网球运动实际上就是控制与反控制。考虑如何将自己掌握的技术与拿手的打法运用于比赛之中,如何在比赛中足智多谋、随机应变、发挥自己的特长,以己之长克彼之短。控制战局,这必须通过学习、交流,逐步掌握知识、技术、态度、感情和行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之中就培养了其交流能力。例如在双打比赛和训练中,两个人没有交流总结,都各自按照自己想法去打,是不可能成功的。这就看出交流是成功的保证。我们不仅在课中交流,在课下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够交流自己的感受,讨论一下这对个人网球水平的提高很有帮助。

[161]王立国. 东北滑雪产业发展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 [162]王晓毅. 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 [163]张国栋. 中华武术现代传承困境研究[D].西南大学,2011. [164]王沂. 我国京津地区城市新建住宅区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 [165]张晓琳. 中美竞技体育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比较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 [166]刘盼盼. 中国体育产业结构的演进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 [167]赵志英. 高等体育院校体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与培养[D].北京体育大学,2011. [168]张辉. 我国布局城市校园足球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 [169]牛奔. 北京奥运会志愿服务对加速构建中国志愿服务体系的影响[D].北京体育大学,2011. [170]张连成. 控制内容及控制方式对运动员自控损耗的影响[D].北京体育大学,2011. [171]吕韶钧. 舞龙习俗与民族文化认同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 [172]薛原. 生命化教育视野下中学体质健康教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 [173]王岩. 我国学校体育伤害事故致因模型及其预防[D].北京体育大学,2011. [174]常志利. 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质量保障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 [175]曲新艺. 学校体育教学问题的教育生态学诊断[D].北京体育大学,2011. [176]王迪迪. 学校体育安全风险管理探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 [177]詹国勇. 中国高尔夫产业竞争力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 [178]任定猛. 五人制足球训练比赛理论体系构建与技战术训练应用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 [179]侯学华. 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价值定位与推广策略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 [180]周桂琴. 振动训练对网球运动员上肢运动能力的影响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 [181]李晨峰. 我国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政策与实践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 [182]胡法信. 中国女子篮球职业联赛运动员体能训练理论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 [183]曾庆涛. 我国体育教师评价体系研究[D].河南大学,2011. [184]吴明华. 长株潭城市群体育产业发展战略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 [185]陈元欣. 综合性大型体育赛事场馆设施供给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 [186]程林林. 新中国体育体制及利益格局演化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8. [187]单曙光. 对篮球比赛技术统计规范和分析评价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7. [188]肖谋文. 我国群众体育政策的历史演进及过程优化[D].北京体育大学,2007. [189]张庆如. 啦啦队运动的文化诠释及体育赛场啦啦队活动的组织运行模式[D].北京体育大学,2009. [190]赵升. 我国城市群众足球运动发展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9. [191]汪流. 我国体育社团改革与发展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8. [192]周文军. 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发展动力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 [193]胡永红. 有效体育教学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 [194]张瑞林. 我国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 [195]温搏. 当代武术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D].福建师范大学,2009. [196]崔秉珍. 论中国武术的国际化发展[D].上海体育学院,2009. [197]李可兴. 生成性体育教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 [198]杨慧馨. 中老年人太极拳健身运动处方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1. [199]王艳. 我国区域优势体育产业选择与培育发展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1. [200]汤立许.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分层评价体系及发展战略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1. [201]邹志春. 上海市青少年体质指标体系的初步建立与应用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1. [202]范冬云. 广州市大众体育公共服务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1. [203]谭朕斌. 篮球运动基本规律及发展特征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0. [204]李艳翎. 经济体制转轨时期中国竞技体育运行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0. [205]李卫. 中国竞技体育区域发展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1. [206]刘爱杰. 耐力性竞速项目专项运动素质的整合[D].北京体育大学,2001. [207]何仲恺. 体质与健康关系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1. [208]陈钧. 中国篮球职业化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1. [209]杨铁黎. 关于职业篮球市场的基本理论和我国职业篮球市场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1. [210]李春雷. 对中国竞技田径运动可持续发展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1. [211]朱琪林. 我国足球运动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1. [212]王斌. 手球运动情境中直觉决策的实验研究与运动直觉理论的初步建构[D].北京体育大学,2002. [213]陶志翔. 持拍隔网对抗项群男子单人项目基本单元竞技过程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2. [214]刘卉. 上肢鞭打动作技术原理的生物力学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2. [215]袁运平. 我国高水平男子百米跑运动员体能训练理论体系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2. [216]梁栋. 可持续发展理论原则与转型期我国足球后备人才培养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2. [217]陈琦. 从终身体育思想审视我国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D].北京体育大学,2002. [218]徐霞. 社会性体格焦虑的测量及其与身体锻炼之间关系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 [219]白喜林. 中国竞技篮球发展战略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3. [220]肖淑红. 中国体育产业价值链管理模式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3. [221]潘迎旭. 我国排球运动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3. [222]王慧琳. 大众传媒体育信息影响我国大学生体育生活的实证与理论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3. [223]刘海元. 中国大学竞技体育的发展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3. [224]肖林鹏. 中国竞技体育资源调控与可持续发展[D].北京体育大学,2003. [225]池建. 美国大学竞技体育管理体系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3. [226]叶庆晖. 体育赛事运作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3. [227]黄亚玲. 论中国体育社团[D].北京体育大学,2003. [228]李士英. 中国武术散打市场化运作模式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3. [229]杨剑. 青少年参与体育活动与心理健康效益互动模式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 [230]倪依克. 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D].华南师范大学,2004. [231]陈作松. 身体锻炼对高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及其心理机制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 [232]王健. 运动技能与体育教学[D].福建师范大学,2004. [233]许永刚. 中国竞技体育制度创新中政府与垄断问题研究[D].苏州大学,2004. [234]曹景伟. 面向2008年奥运会我国优秀皮划艇(静水)运动员科学选材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4. [235]郭永波. 篮球文化的理论框架构建[D].北京体育大学,2004. [236]金宗强. 我国优秀排球运动员专项体能评价体系与诊断方法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4. [237]刘庆山. 体能训练基本理论与我国高水平篮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4. [238]陆作生. 我国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运营模式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4. [239]任弘. 体质研究中人体适应能力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4. [240]宋玉芳. 奥运会志愿者管理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4. [241]王庆伟. 我国职业体育联盟理论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4. [242]张剑利. 职业体育联盟及其相关法律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4. [243]石岩. 我国优势项目高水平运动员参赛风险的识别、评估与应对[D].北京体育大学,2004. [244]王凯珍. 社会转型与中国城市社区体育发展[D].北京体育大学,2004. [245]张晓蓬. 中国乒乓球队战术训练水平定量诊断方法及实践效用[D].北京体育大学,2004. [246]夏祥伟. 研究生体育锻炼与健康问题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 [247]黄爱峰. 体育教师教育专业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 [248]罗林. 休闲体育的认识深化及在我国的发展研究[D].苏州大学,2005. [249]赵晶. 我国篮球训练与竞赛组织系统的优化配置研究[D].苏州大学,2005. [250]张新萍. 对2008北京奥运会后中国体育改革走向的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6. [251]李颍川. 北京2008年奥运会志愿者的组织模式与评价体系的研究[D].苏州大学,2006. [252]张惠红. 体育课程资源系统理论及其在高校体育课程中运用的实证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6. [253]符明秋. 重庆市城市居民生活方式及体质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06. [254]钟志勇. 蒙古族传统体育传承的教育人类学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 [255]崔英锦. 朝鲜族传统游戏传承的教育人类学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 [256]尹博. 运用跨理论模型对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改变的实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 [257]叶乔波. 退役运动员生存与发展理论实践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7. [258]吴华清. 基于DEA的奥运会相关效率评价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7. [259]陈家起. 体育教学的生命解读[D].南京师范大学,2007. [260]张文静. 体育教学价值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 [261]陈晴. 清末民初新式体育的传入与嬗变[D].华中师范大学,2007. [262]龚波. 我国职业足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04. [263]余守文. 体育赛事产业对城市竞争力的影响[D].复旦大学,2007. [264]吴燕丹. 生命关怀视野下调适性体育课程的理论与实践[D].福建师范大学,2007. [265]余道明. 体育现代化理论及其指标体系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 [266]方千华. 竞技运动表演论[D].福建师范大学,2007. [267]张细谦. 体育课程实施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7. [268]程文广. 近代以来中国体育思想及体育教育发展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6. [269]黄莉. 中华体育精神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6. [270]李印东. 武术释义[D].北京体育大学,2006. [271]刘建和. 论运动技术的序列发展与分群演进[D].北京体育大学,2006. [272]刘明胜. 中国竞技女子足球运动可持续发展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6. [273]罗旭. 我国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理论构建与运行机制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6. [274]苗治文. 当代中国体育公共政策分析[D].北京体育大学,2006. [275]曲淑华. 中国青少年田径运动训练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6. [276]唐峰. 中国足球管理体制改革的理论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6. [277]王松涛. 有氧运动对心血管自主神经平衡状态的影响[D].北京体育大学,2006. [278]张庆春. 中国青少年足球训练理念实证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6. [279]张兴林. 我国不同位置优秀排球运动员比赛负荷及专位素质特征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6. [280]郑婕. “体教结合”培养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6. [281]黄俊亚. 竞技性艺术体操成套动作编排理论及应用模式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5. [282]李今亮. 乒乓球运动员接发球判断的思维活动特征[D].北京体育大学,2005. [283]宋会君. 体育教师专业化之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5. [284]王建国. NBA制衡机制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5. [285]王莉. 职业体育联盟的产业组织分析[D].北京体育大学,2005. [286]熊焰. 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参赛变异及其成因与对策[D].北京体育大学,2005. [287]叶伟. 我国徒手格斗项目(散打)优秀男子运动员核心竞技能力评价体系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5. [288]张勇. 现代篮球战术体系的系统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5. [289]钟宇静. 开发中国乒乓球市场的基本理论与实践[D].北京体育大学,2005. [290]陈兰波. 我国优秀篮球运动员的成长与培养[D].苏州大学,2006. [291]刘希佳. 我国高水平单项体育赛事组织结构的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D].河北师范大学,2007. [292]刘燕舞. 论城市发展与体育产业的推进[D].华南师范大学,2007. [293]李红艳. 户外运动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6. [294]何劲鹏. 学校体育课程体系生命化探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 [295]范秦海. 对我国优秀田径教练员知识结构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8. [296]石振国. 基于休闲理论的体育课程建构[D].南京师范大学,2008. [297]刘旻航. 我国现代体育课程改革的文化审视[D].南京师范大学,2008. [298]杨小明. 体育教学中的道德教育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 [299]杨少雄. 传统武术技击模式演进与现代化发展[D].福建师范大学,2008. [300]李捷. 北京市群众体育政策执行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 [301]邢尊明. 我国大型体育赛事优化管理理论与实证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 [302]刘伟. 我国体育可持续发展系统及评价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 [303]林顺英. 论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教学质量保障[D].福建师范大学,2008. [304]全浙平. 河北省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现状之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5. [305]林剑峰. 上海市商业性体育健身俱乐部发展现状及对策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 [306]刘文. 山东省业余网球运动开展状况的调查及前景展望[D].华东师范大学,2006. [307]王成军. 山西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研究[D].山西大学,2005. [308]赵珂刚. 山东省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培养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5. [309]陈铁龙. 论啦啦操的发展[D].湖南师范大学,2006. [310]李遵华. 我国高校啦啦队竞赛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 [311]张红玲. 当今乒乓球运动技战术发展趋势[D].北京体育大学,2006. [312]高守东. 安徽省网球运动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7. [313]钱俊伟. 拓展训练引入高校体育课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6. [314]胡亚斌. 八位世界优秀男子职业网球选手的技战术特征[D].北京体育大学,2005. [315]吴迪. 我国大型体育赛会志愿者发展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 [316]陈安勇. 竞技健美操成套动作中过渡与连接动作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 [317]辛静. 我国 跆拳道 运动发展现状研究[D].西南大学,2008. [318]张丹. 我国竞技篮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08. [319]闫秋霞. 武汉市中学阳光体育运动的社会保障与个人自觉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08. [320]沈柳红. 广西高校竞技啦啦队运动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8. [321]张玲玲. 我国高校啦啦操发展现状及训练内容体系的构建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08. [322]冯加付. 我国青少年网球运动现状调查及发展对策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08. [323]任平. 武汉市健身俱乐部健身私人教练发展现状调查与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8. [324]任朋达. 长春市城区小学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情况的调查与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8. [325]李春艳. 江苏省高校网球运动开展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 [326]唐克己. 山东省高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8. [327]花玲云. 北京市高校开展啦啦操运动现状与对策研究[D].首都体育学院,2009. [328]徐勤荣. 中小学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现状和对策[D].首都体育学院,2009. [329]史明. 核心力量练习对提高普通本科生足球运动员快速力量的实验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9. [330]王艳芳. 大型体育赛事对城市品牌的打造[D].厦门大学,2009. [331]刘冬梅. 美国大型体育场馆经营管理成功 经验 的案例分析及其对我国的启示[D].华中师范大学,2009. [332]曹磊. 我国社区体育俱乐部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与发展阶段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6. [333]张艳辉. 湖北省普通高校网球运动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06. [334]王玲玲. 我国普通高校健美操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的理论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06. [335]徐昱玫. 大型体育赛事的竞赛组织探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 [336]黄松峰. 完善我国竞技体育人才“体教结合”培养模式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6. [337]胡邦晖. 高校体育场馆运营管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 [338]张祥彪. 上海市拓展训练开展现状及高校体育引入拓展训练课程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 [339]赵燕. 规则导向下竞技健美操集体项目成套动作编排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 [340]卢晨曦. 中美竞技啦啦队文化层面的比较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7. [341]于亚南. 我国技巧啦啦队运动的发展趋势与对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 [342]周志辉. 世界优秀 羽毛球 男子单打选手的技战术特征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2. [343]王朋涛. 我国足球后备人才培养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3. [344]毛荣建. 青少年学生锻炼态度—行为九因素模型的建立及检验[D].北京体育大学,2003. [345]张玲. 《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及其开发与利用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3. [346]杨新新. 滨州市广场舞开展现状的调查研究[D].首都体育学院,2014. [347]刘君. 城镇广场舞运动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探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 [348]刘莹. 石家庄市广场舞的开展状况调查与分析[D].河北师范大学,2014. [349]祝菁. 普通高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可持续发展研究[D].山东大学,2009. [350]林莹晓雪. 我国啦啦操运动发展现状及策略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0.

关于业余网球正手击球教学的研究李逢辉 指导教师 杨海平摘 要:网球是一项激烈的对抗性运动项目,在网球各项基本技术中,正手击球技术是运用最多的一种击球方式。掌握好正手击球技术对业余网球爱好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本文针对业余网球正手击球教学进行对比教学实验,通过熟悉球性及多球练习的方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并提出建议。关键词:正手击球;多球练习;熟悉球性;网球教学前言网球与高尔夫球、保龄球、桌球并称为世界四大绅士运动。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2-13世纪的法国,当时在传教士中流行着一种用手掌击球的游戏,方法是在空地上两人隔一条绳子,用手掌将布包着头发制成的球打来打去。14世纪中叶,这种供贵族消遣的室内运动从法国传入英国,16-17世纪是英法宫廷从事网球活动的兴盛时期,平民无缘涉足,网球被称为“贵族运动”。 1873年,英国人M.温菲尔德把早期的网球打法改进,1874又进一步确定了场地大小和网的高低。1875年,英国板球俱乐部制定了网球比赛规则。1877年7月由全英板球俱乐部在温布尔顿举办了第一届草地网球赛,后来这个组织把网球场地改为长方形(米*米),每局采用15、30、40等记分法,球网的高度为99厘米。1884年,由英国伦敦玛丽勒本板球俱乐部把球网高度改为厘米。从此网球运动冲出宫廷,走向了社会。1912年3月1日,澳大利亚、英国、法国等12国的网协代表,在巴黎召开会议,成立了国际网球联合会,总部设在伦敦。1980年,中国网球协会被接纳为该会正式成员。 15分制的由来 用15分为记分法始于15世纪,它是参照天文学中的六分仪而来。六分仪与1/6个圆一样共有60度,每度分为60分。当时网球比赛每局有4分,4个15分为一度,4个15度构成1/6的圆,采用15为基数来计算每一球的得失。至于45改成40是为了报分发音简便的原因。最初每盘为4局,每局4分。到17世纪初改为每盘6局。现代网球运动的历史一般从1873年开始,英国人温菲尔德将早期的网球打法加以改进,使之成为夏天在草坪上进行的一种体育活动,并取名“草地网球”。同年还出版了一本以《草地网球》为题的小册子,对这种活动进行宣传和推广。1858年英国哈利"格姆在伯明翰建造了世界上第一块草地网球场,1872年又创办了莱明顿网球俱乐部。1874年确定了场地和网球的规格,1875年英国板球俱乐部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网球竞赛规则。1877年英国板球俱乐部更名为全英板球和草地网球俱乐部,首次举办温布尔登男子网球单打比赛。1881年成立全美网球协会。后网球流传世界各地,尤其盛行欧美国家。1896年在雅典举行的现代第一届奥运会上,网球的男子单打与双打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1900年女网被列为奥运正式比赛项目。后来,由于国际奥委会和国际网球联合会在“业余运动员”问题上有分歧,已经进行了连续七届的奥运会网球比赛项目被取消。直到1984年的洛杉矾奥运会上,网球才被列为表演项目。到1988年的汉城奥运会上,网球重新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同时允许职业选手参赛。1913年3月1日,由澳大利亚等12个国家的网球协会代表,在巴黎成立了世界网球的最高组织——国际网球联合会(ITF),协调国际网球活动,安排全年比赛日程表,修订网球规则并监督它的执行。到20世纪末21世纪初,从1998年上海喜力网球公开赛到2004年中国网球公开赛,再到2005年重返上海的大师杯赛,从2004年初郑洁法网进入16强到2006年李娜温网8强,从2004年李婷/孙甜甜雅典奥运夺冠到2006年郑洁/晏紫澳网和温网两度折桂,一系列的国际网球职业大赛和中国网球选手的优秀表现使得东方文明古国——中国掀起了一股网球运动热潮,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兴趣和关注,以北京、上海、广州等地为轴心折射出网球运动在华夏大地已经蓬勃发展起来了。随着学习网球的人越来越多,对于如何使业余网球爱好者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正手击球的动作要领。对于以健身为目的的业余网球爱好者,在网球教学中运用各种球性练习,能使他们尽快入门,从而感受网球运动的乐趣。对现代网球教学内容及功能不断改变与完善,以及教学方法的创新,要求网球教学遵循循序渐进原则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在实践教学中有创新。抓住网球运动的特点,避免业余爱好者盲目学习,少走弯路,掌握网球技术,提高教学质量。1研究对象以肇庆市业余网球爱好者10名学员为研究对象,按自然条件分成两组,每组5人,A组5人为实验组,按实验方法进行教学,B组5人为对照组,按传统方法进行教学,并对两组学员以前参加体育运动情况进行统计。了解业余爱好者身体素质基本情况,及运动喜好。表1 学生基本情况的调查喜爱网球运动 现有基础 选择网球的动机曾接触过网球 未接触过网球 为健身 为追求时尚和社交 为提高运动水平实验组 100% 3% 97% 31% 58% 11%对照组 100% 4% 96% 32% 59% 9%从表1看,实验组、对照组的调查情况基本相同,其共同点是喜爱网球但没有基础,喜爱的原因以浅层次的追求时尚和社交为主,追求身体健康指数高于提高运动水平指数,说明人们追求时尚,追求健康的认识逐渐加强。2 研究方法文献资料调查法查阅有关文献资料,了解到网球正手教学的重点环节并从中检索关于业余网球正手教学的重点的文献资料,根据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阅读了大量文献资料、著作期刊。因此为本文提供了理论和方法方面的依据。采用比较法,分别按事先拟定的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对两组进行为期5周(10课时)的教学实验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教学方法,即从网球运动概述,到几种握拍法的介绍,准备姿势,移动,正手击球的引拍、击球、随挥等。正手击球练习主要从无球挥拍到两人一组对击球练习,间或对墙击球练习(因没有足够的网球墙)。东方式握拍法:东方式握拍法又称为“握手式”握拍法。拍面与地面垂直,手握拍柄好象与人握手一样。具体说,握拍手的虎口对正拍柄右上侧的棱,手掌根与拍柄右上斜面紧贴,五指紧握拍柄,这种握拍能增大正手击球的力量。大陆式握拍法:又称为握锤式握拍法。具体来说是,虎口对正拍柄上棱面。手掌跟抵住拍柄上部的小平面。这种握拍的优点是,无论正手还是反手都能不变握拍法,但对手腕要求较高,力量不足的选手使用这种方法很难打出快速的击球。西方式握拍法:拍面与地面平行,手从拍上面抓住拍柄,手掌跟贴着拍柄右下斜面。这种握法打高球很有威力。实验组采用一套熟悉球性的练习。 第一次课开始进行,但根据学生的情况有所侧重。握拍法不专门进行介绍,学生喜欢怎么握就怎么握,对明显错误者进行纠正,提倡尽量多用半西方握拍法。练习一 结合球和球拍进行必要的准备活动在没有教授学生握拍方法前就让学生用自然的第一感觉的方式握拍。把球放在排面上,用球拍托住球慢跑球场一圈,在跑的过程中,球不能落地。检查学生握拍法对明显错误者进行纠正。练习二 熟悉球性练习方法自抛自接球练习。向上抛球自接,向后抛球自接球,一手抛两球练习等。练习三、两人相距3~4米,一人两臂侧举,两手各拿一球,任意放一球,另一人向落下方向的球跑去,当球弹起时将球接住。15个回合后交换。练习四、颠拍球练习。原地拍颠球,正反拍颠球,颠不同高度的球,原地慢拍、快拍、高拍低拍、左右拉拍、慢跑中拍球等。练习五、一人抛球,一人正手击球。间隔4~5米,一人用手将球抛投过来,另一人等球反弹,用球拍轻打给对方。回球要柔和、准确。然后逐渐拉长距离,10个回合后,交换练习。 实验组采用多球练习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送多球的方法进行。教师连续送出包括定点和移动位置的球,学生在底线或者发球线附近进行练习。对五名实验组学生采用多球练习,由教练负责送球,一名学生底线进行练习,加以巩固提高学生对正手击球动作要领的理解与动作的记忆定型。从而使学生掌握好击球的时间,及手上的控制,体会击球的部位、击球高度、挥拍方式,打出线路分明的正手击球。对照组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不送多球的一般性教学方法进行练习。三实验结果实验结果比较5周后,对两组进行正手对击球测试。为了减少测试结果的偶然性,对每个学生进行十球对打由教练亲自喂球进行测试,取其平均击球数。表2 正手连续击球次数比较组 平均值实验组 18次对照组 6次均差 12次从表2中看出,经过分组教学,实验组与对照组,正手击球次数比较。实验组正手击球次数明显好于对照组。我们不难看出在教学中应用球性练习及多球练习,能显著提高业余网球爱好者正手击球次数。避免业余爱好者盲目学习,少走弯路,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网球基本技术水平提高较快。四分析与讨论熟悉球性要多结合准备活动和放松活动进行熟悉球性要多结合准备活动和放松活动进行,可作为作业的形式让学生回家练习,在其它技术练习的间隙也可以随时练习。另外,必须要求学生课下自觉练习。毕竟呆在网球场的时间非常有限。总之要提高球的利用效率,随时随地多加练习。使学生熟悉球的重量,弹性,旋转及网球运动的特点,从而找到击球的感觉。在选择熟悉球性练习的方法时,要贯彻少而精、由容易到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选择行之效的练习方法,要坚持经常、反复磨练,逐渐增加练习难度。陪养学生的手感,球感。为了让学生增加球感,熟悉球性,提高对球的控制能力,在做颠、拍、抛接球等方式的熟悉球性练习时,应要求学生尽量眼睛盯住球,集中精神,让球落在甜点上,最后达到,运用自如的程度。 多球练习有利于形成正确的动力定型在任何1 项技术动作的学习泛化阶段,都会有肌肉僵硬、不协调、吃力的感觉。在这个阶段,多球练习落点相对固定,单位时间内练习次数多,练习密度大,练习强度大,而且练习者精力集中、情绪高涨,能有效提高身体协调性,缓解肌肉的僵硬现象;在动作的改进和提高阶段,大脑皮层的活动特点是由泛化进入分化,在这个阶段运用多球练习,将球连续不断地送到固定的区域里,使学生在固定的区域里击球,建立正确的肌肉运动概念,较快的掌握正确动作,有利于形成正确的动力定型。如果在以上两个阶段都不采用多球练习进行教学,学生由于单位时间内练习次数不够多,练习密度不够大,练习强度不够大,则对肌肉的刺激相对较小,就不利于形成正确的动力定型或者形成正确的动力定型的时间加长,加上普通高校网球选项课的人数多,场地、器材条件有限等因素的影响,很难有效的提高教学效果。从表2 中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对比数据来看,实验组的学生在相同的时间内,用正确技术动作击打球的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这很好的说明多球练习的作用。 多球练习有利于改进技术动作初学者在技术动作形成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一些错误的动作。如底线击球时易出现引拍过高、引拍不充分等,在单球练习时很难及时有效的纠正;但在多球练习时老师可一边送球、一边观察,发现问题能及时予以提醒和纠正,随着练习次数的增多,学生就能较快地掌握正确的技术,并消除无基础学生产生的错误动作和有基础的学生习惯性的错误动作。教师还可以通过送球力量、速度和弧线的变化,使学生有利于改进技术动作。如在多球练习的初期,送球的力量小、速度慢、弧线较高,使学生容易接受;随着课次增加,逐步过渡到有所变化,如力量加大、速度加快、弧线减低,使学生在多球练习时“集中”的体会细微的变化对技术动作产成的影响,能行之有效的改进技术动作。技术动作越改进就越接近正确,越接近正确击球的成功率就会越高。表l 的数据表明了实验组的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印证了多球练习有利于改进技术动作。多球练习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就是要掌握合理的技术动作,多球练习的优势就在于“时间短,见效快”。它可以使初学者在较短的时间内建立正确的动力定型,并在练习过程中,在老师的提示下,体会动作的每1 个环节,特别注意错误动作的改正,让技术动作合理化,而技术动作的合理化又是提高击球成功率的前提,击球的成功率提高了,反过来又会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练习的次数增多,更能有效的缓解或解决人数多,场地、器材条件有限等因素的影响,教学质量自然又上了1 个台阶。五结论与建议 结论(1)球类运动的球性,主要体现在对球的弹性、旋转、速度、方向、距离等的预判能力上。直接影响击球者的取位、球拍与球接触的准确性。所以,业余网球教学从熟悉球性入手,符合这项运动的规律,值得提倡。(2)多球练习对业余网球爱好者正手击球技术的掌握及改进有明显的提高和帮助作用,是训练手段中不可缺少的有效环节。(3)网球正手击球的教学与其他网球技术的教学相比,既有其相同的地方也有其独特的地方。其中最大的不同是不能把正手击球的教学当作一个一般技术来学习,而要在教学中全面灌输网球理念,传授网球基本知识,培养网球兴趣,了解网球击球的动作结构、原理,掌握击球的时机和对击球点的判断,体会发力感觉,学会网球步法移动的方法,熟悉网球规则,养成良好的习惯,提高网球意识,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建议加强教练员业务能力综合素质的提高网球运动是一项专项技术很强的运动项目,教练员作为运动训练的策划者和组织者,在训练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直接关系的科学训练水平和运动员水平的提高,没有高水平的教练员就不可能培养出高水平的运动员,其次,现代训练是综合科学的知识的运用,掌握多方面的知识并运用到训练、实践中是训练成功的重要因素,教练员学历是显示教练员的知识水平的重要指标,为了加速网球运动水平的提高,应当重视教练员业务能力和知识水平的培养,通过引进高水平教练员,派本地教练员出去进修学习,多渠道创造交流与学习机会,促进网球运动的发展。参考文献参考文献[1]赵振平.著.网球入门练习方法, :p119-120[2]董学琪.编.网球训练“三步教学法”[J].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3]汪俊.著.网球全程点拨[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10)p173-175[4]迟旭东.著.网球一周通[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p54-58[5]王伟明.分析业余网球选手正手抽球动作方式.武汉体育学报2004,11(2)165-168[6]严波涛. 网球发球技术的生物力学分析[J]. 体育科学, 2000 ,5(7)77-81[7] 张学军.著.现代网球运动实用手册[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3, [8] 彭承基.提高网球击球技术的生物力学分析[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0 ,23(2):p181-184[9] 刘卉.网球大力发球技术的运动生物力学分析[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0,23(2)173-180Research about amateur tennis ball forehand batting teachingLi FengHui Instructor Yang HaiPingAbstract: Tennis ball is a fierce one antagonism motion project , that every resembles fundamental technology middle , the forehand batting technology is the way wielding the most one kind of batting in tennis ball. Finishing grasping the forehand batting technology is very important to amateur tennis ball amateur. The contrast teaching experiment the main body of a book is carried out specifically for amateur tennis ball forehand batting teaching , the teaching method by the fact that know ball nature very well and many ball exercise method combines each other, the data carries out analysis on the experiment , come to a conclusion and put forward a : Forehand batting; Much ball exercise; Know ball nature very well; Tennis ball teaching

  • 索引序列
  • 网球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 篮球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 网球训练学论文参考文献
  • 地球网格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大学体育网球论文参考文献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