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 世界精神病学杂志最新研究论文

世界精神病学杂志最新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世界精神病学杂志最新研究论文

有些人会产生幻觉,听到声音,与周围的世界失去联系——但他们的生活似乎过得很好。其他人也有类似的经历,但他们是如此的虚弱,以至于这些人在没有临床帮助的情况下很难度过他们的日子。

为什么不同?英国的一项新研究表明,答案可能在于人们如何解读自己的精神病。这种个人解释可能有助于确定某人的幻觉或妄想是否占据了他们的生活。

精神病发作,或一个人与现实失去联系的情况并不罕见。2009年发表在《心理医学》杂志上的一项荟萃分析显示,大约每20人中就有1人在一生中至少会经历轻微的精神病。[关于安慰剂的11个令人惊讶的事实]

在12月出版的《柳叶刀精神病学》杂志上发表的这项新研究中,研究人员让近260人模拟精神病患者的经历,并检查他们对这些事件的反应。

84名参与者是临床上的精神病患者,症状严重到需要医疗护理的人。92名参与者是“非临床”的,这些人的精神病症状与临床组的症状一样严重,但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没有常规的医疗护理。(研究人员报告说,他们发现这些人使用了“专家资源,如用于心理和灵性活动的在线论坛、媒介,还有其他一些特殊的兴趣。”)

剩下的83个人没有可检测到的精神病症状,被分为一个对照组。

为了观察参与者对所谓精神病症状的反应,研究人员为每个人表演了一系列魔术:纸牌游戏为了在玩家手中进行转换,研究人员似乎能够读懂参与者思想的记忆游戏,以及一种专注的游戏,在这种游戏中,说话者似乎可以在自己的头脑中呼唤参与者的名字。

这个程序可能会让任何人怀疑他们与现实的联系,但研究人员在研究中指出,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不让参与者感到太痛苦。

表演结束后,研究人员在长时间的访谈中对参与者进行了提问,旨在用严格的数字来说明个体是如何解释他们的经历的。

有趣的是,非临床组-那些能够自己控制症状的人-比临床组更容易将精神病症状识别为精神病。这表明,认识到一个声音或奇怪的事件不是“真实的”似乎不是避免被它干扰的一个重要策略。

相反,这组人倾向于将奇怪的事件解释为比临床组更良性和非威胁性的事件。研究人员报告说,他们更常说“这是因为人类大脑的工作方式,仅仅是人类正常经验的一部分”来解释这些事件,或者将这些奇怪的现象归因于灵魂。

临床患者倾向于在声音和事件的背后看到更暗的东西,与非临床组和对照组相比。”研究人员发现,有人在跟我说话,“他们会说,或者说”有人在幕后参与了这件事“。

这些病人经常把这件事解释为阴谋的一部分,让他们难堪。他们发表了这样的声明:“这是故意欺我或让我看起来很愚蠢,”或“这意味着我有问题。”

研究人员指出,他们的许多非临床研究对象找到了虚假妄想的精神解释。但是因为很多人泰德在这项研究中已经更倾向于用精神的术语来解释这个世界,研究人员无法弄清楚这是否只是他们这个群体的一个不寻常的特征,科学家们说。

这篇论文确实强烈地暗示了,然而,精神病最严重的影响并不是来自最强烈的错觉,但更可能以令人不安和危险的方式解释它们。

最初发表在《生命科学》杂志上。

精神病是指一个人在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方面有着明显的障碍,从而表现出与正常人不一样的行为。这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精神病学术论文的内容,供大家参考!

摘 要:本文从精神病的症状表现中,以及从精神 分析 的角度列举了一个对精神病的 临床 心理 治疗 的个案,探讨了对精神病的心理治疗的可能性。同时分析了对于精神病患者来说如何来读破、拆散他的精神病性的逻辑的欲望世界。精神分析学家和精神病专家经常发现在妄想狂中存在在父性和父子关系的主题。拉康认为某些能唤起主体的父性的情况是导致精神病发作的催化剂,此时主体遇到的是一个空洞、一个空白。

关键词:精神病;精神分析;心理治疗

一、精神病症状和表现

精神病是指在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方面有明显障碍,致使患者歪曲地反映现实,不能适应正常的生活,具有危害自身和 社会 的行为者, 医学上又称重性精神障碍。患者一般不能正确认识疾病,缺乏现实批判能力。在国外一般医学字典上认为精神病应包括脑器质性精神障碍综合症和“功能性”精神病,而功能性精神病又包括精神分裂、心境障碍、偏执性精神障碍、精神病性抑郁等。精神活动是大脑生理功能的具体表现,当大脑功能异常时,临床上表现为异常的精神活动,精神症状是异常的精神活动。由于人的个体差异很大,至今还没有特异的实验室检查精神活动异常的生物学指标。通常判断精神活动是否正常,需要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进行比较,同时还要分析是否由客观原因造成等各种愿意进行评估。因此临床上患者的精神症状常常是一症状群、综合征的形式出现。综合征是指一组症状或特征,可在疾病的某一阶段表现出来,是精神病临床 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常见的综合征有幻觉妄想综合征、情感综合征、紧张综合征、遗忘综合征、易人综合征、虚无妄想综合征和Ganser综合征等。症状是患者求助的主观体验,如心慌等;体征是客观存在的外在表现。综合征是疾病所特有的一组症状和体征的组合。发现精神症状后,应判断此精神症状是原发的还是继发的,而从心 理学 角度,原发症状直接与精神病理过程有关,继发的症状是对原发症状的一个反应。所以,在对精神病症状和表现进行评估之后,在临床工作中可以在药物的治疗基础之上,对精神病心理分析工作的可能性进行探讨,从而使患者可以在真实的世界里发现其缺失的意义,下面从一个个案来对精神病进行精神分析的可能性的探讨。

二、

弗洛伊德在阅读斯瑞伯《一个精神病的回忆》一文中,提出了力比多的投注和精神病的关系。并在《自恋 问题 引论》中,分析了自恋型力比多的投注和现实的问题。1942年,弗洛伊德在《精神官能症和精神错乱中的现实的丧失》中,指出问题不是现实的丧失,而是取代了现实的那个力量。但是,拉康却在弗洛伊德成就的宫殿里,对此提出了疑问,从而从结构和逻辑的层面上提出了《论精神错论的一切可能疗法的一个先决问题》。在那里,根本没有父亲的名字。弗洛伊德曾在许多场合指出,肯定存在一种偏执狂所特有的压抑和自我克制。拉康从弗洛伊德的著作中借用了一个术语来命名这种机制:排斥,它表明了对所涉及元素的彻底排斥。因此,这个元素就只能在真实中而不是在符号中返回了,例如,以幻觉的形式。拉康指出,在精神病中,存在在一种对父亲名字的排斥:它不是因为受到压制,而是完全抹杀了——某些能唤起主体的父姓观念的情况是导致精神病发作的催化剂。例如。当一个女人分娩之后从别人手里接过婴儿,还有一个男人成为父亲等,这些情况都会向父姓象征的领域发出呼唤,然而不幸的是那里一无所有,主题遇到的是一个空洞、一个空白。于是,精神病早期常有的“世界末日”之感也就随之产生了。主体面临的是能指的缺乏,即父亲名字的缺乏,随之而来的是意义的缺乏。按照拉康的说法,精神妄想症的患者试图在由于父亲名字的缺位而形成的空洞指出填补上丢失的意义。也就是说,要给世界赋予意义。例如,精神病患者会认为“今天是阴天,是一个外星人密谋控制天气”,换句话说,妄想症患者认为世界之所以充满危险,恰恰是因为缺乏一些基础的意义来使之规范条理。分析 经验 的真理表明,向主体提出的问题并不是体现为他在自我中引起的焦虑,这是他的伴随物中的一个成分。这个问题是个表达清楚的问题:“我在那里是什么?”这个问题关系到他的性别以及他在存在中的偶然性,也就是说,一方面他是男的,或可能是女的:另一方面,他可以不失,两者演化其奥秘,把它系结在生殖和死亡的象征中。存在的问题包含了主体,支撑着主体,侵入了主体,甚至将主体撕碎,在分析中遇到的紧张、悬念、幻想等都表明这个情况,然而正是这些现象是 组织在这个话语中,它们才确定了症状,才可被解读,才能在被解读之后得到解决。三、对一个爱僵尸的精神病少女的精神 分析

患者是一个16岁的女孩,现在读高一, 学习 较好。精神病学的诊断是精神分裂症。该女孩在初中开始就怀疑自己的心事自己没有说就被别人知道了。后来她发现身边的男性都在用恶毒的眼神在看她,并且要伤害她。在入院前一天,她早上骑车上学,发现街上的男性都在盯着她看,并知道了她的心事,要伤害她,她飞速骑到学校并且大哭,同学们都说她是疯子,所以她非常惊恐,父母决定入院 治疗 。其家庭 教育 严格,父母和睦,9岁前父亲在外地当兵。

在治疗中,我和她谈梦、幻想以及她的胶泥作品。在最初的谈话中,她喜欢做胶泥,她的作品里活跃着死亡、生殖以及暴力的元素:拿着镰刀的女性死神,俊美的黑衣僵尸,可爱的月老等人物。而这几个人物的手中都有一个共同的工具:手杖。在谈她的作品时,她说母亲是很暴力的,脾气很坏;自己爱僵尸,因为僵尸都对爱情很忠贞。在 工作过几次之后,她不再做这些泥人,但是她很焦虑地说她最近总是做恶梦。她 报告 了她的一个梦,在梦中:我去火车站接周杰伦,想让他签名,但是没有笔……我不知不觉又到了一个墓地,结过婚的人死了合葬在一起,不会变成恶鬼,而没结婚的人就是没有坟,是恶鬼。突然一个坟从中间裂开了,从里面出来一个恶鬼要吃她……”这个梦通过隐喻的形式,表达了主体的性化的焦虑,以及在生与死的象征关系的位置。她询问她在那里是什么,她的父母又是什么,她无法性化她已成熟的身体,因为从哪里来她又要回哪里去。但是,究竟是什么,让她的主体在被害妄想中给与这样一个不同的解释:那些男人要害她,因为他们知道了她是“狈”,所以那些男人要成为“狼”,只有这样她们才能狼狈为奸。这个梦打开了她的幻想之门,在一次分析中,她突然停止言说,并且很惊恐地看着我。我问她“你突然停下了,你在想什么”,她停顿了一会说:“我想摸你。”在后面的言说中,她记得儿时的一次和同性的性接触,以及父母对待她的性方式……现在,她混乱了,一方面她对女性有了兴趣,另一方面,她渴望又害怕男性,如她不敢坐男生坐过的椅子,怕怀孕,另一方面又认为男生很暴力,就如她的父亲让她的母亲怀孕生出她,并说小的时候对粪便很有兴趣,有的时候在上厕所的时候,一边吃馒头,一边解手,有的时候要一个多小时。从这里我们似乎可以想象到她对客体小a的享乐,而同样是生与死的拷问。在一次治疗结束的时候她说:“以前认为 心理医生之所以成为医生,是因为他们想 问题 想多了,现在自己发现是想问题想多了就成了疯子。”

在治疗的过程中,她恢复了一些 社会 功能,可以上街,见到男生也不会逃避,焦虑的情绪有所缓解。在这个个案中,充斥着悖论,这个患者有父亲,但是却没有经历父姓的阉割,有母亲却成为母亲的一个享乐的客体,从一出生便掉入到这个注定将来要疯狂的洞里,那里没有规范,但是她必须去建立一个规范,去面对青春期性化的问题,询问祖先的问题。这也许是为什么青春期是精神病的高发期。为了很好地分析这个个案,那么有必要回到俄底普斯情节当中去,在那里母亲给了父亲一个什么样的位置。在上面的个案中,那个女孩的梦中的鬼要吃掉她,和她在厕所里边吃边解手的习惯,使我们回到前俄底普斯阶段,那里的生殖 文化 和俄第普斯阶段的父亲的隐喻。所以,你不需要一个能指才能成为父亲,或才死去,但是如果没有能指,没人会知道这两个状态的事。恰如这个女孩,因为没有父姓的阉割,所以问题关系到她的性别以及她在存在种的偶然性,也就是说。一方面她是男的,或可能是女的;另一方面,她可以不是,两者演化其奥秘,把它系结在生殖和死亡的象征中,而她在青春期开始成熟的时候。用妄想的形式给世界一个解释:男孩要害她是有原因的,因为她是一个“狈”,所以男人才会成为“狼”。

当然,对精神病人的心理治疗的可能性一直是倍受争议的,但是在拉康那里,以及 临床的心理治疗的 经验中似乎都在说明这个可能性。

【摘要】自杀是有意或故意伤害自己生命的行为,自杀对于社会、家庭、个人都带来了巨大的破坏。精神病人的自杀是精神疾病病人常见的死亡原因,且精神病人自杀平均年龄较一般人群年轻并有越来越年轻化的趋势。更糟糕的是很多人都忽视了精神病人这个弱势群体,对他们的行为置之不理,这无疑给我们社会的发展埋下了巨大的隐患。为此我们将要对此走进精神病人的世界,去了解他们的心理,自杀原因,以及针对精神病人自杀的防范 措施 。

【关键词】自杀;原因;防范措施

一、精神病的种类和表现

(一)精神疾病的种类

精神疾病分为多种类型:对于精神病分类各国的标准不同,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精神病的分类逐渐系统化,目前我国对精神疾病的习惯分为十三种:

1.脑器质性精神障碍:由于脑组织直接受到损害而造成的器质性精神病,如:脑外伤、脑出血、颅内肿瘤等因素所致。

2.躯体疾病伴发的精神障碍:这是由于躯体疾病影响了大脑功能而造成的,如:心、肺、肝、肾发生疾病,导致脑供血、供氧不足。

3.酒依赖或酒精中毒性精神障碍:由于长期饮酒形成依赖(成瘾)后逐渐出现精神障碍,或在突然停饮后急剧发作。

4.鸦片类及其他精神活性物质伴发的精神障碍。

5.中毒性精神障碍:某些非依赖物质(如苯中毒、铅中毒、一氧化碳、医学药物中毒等)短期大量或长期少量进入人体,引起急性或慢性中毒后,造成精神障碍。

6.精神分裂症:为较常见的重型精神病之一,多起病于青壮年,常见症状有:精神恍惚、狂躁不安、幻觉妄想、兴奋躁动、打人毁物、抑郁多疑等。

7.偏执型精神病:以系统的妄想为主要症状。

8.情感障碍:为较常见的重性精神疾病之-,以显著而持久的情绪改变为基本临床表现。

9.心因性精神障碍:由严重精神打击或强烈的精神刺激所致。

10.与文化相关的精神障碍:常见症状有:恐缩症即害怕。

11.人格障碍:人格特征明显偏离正常,影响其社会和职业功能,本人精神上感到很痛苦。

12.性心理障碍:指两性行为在心理上偏离正常而导致活动行为上的异常。

13.精神发育迟滞:童年起即表现为全面智力低下和社会适应困难。

(二)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表现

1.性格改变:性格变得与平时不一样了。

2.行为异常:行为作派变化明显或者变得让人不可理解了。

3.语言异常:说话的方式 方法 变得不正常了。

总之,如果一个人现在与过去相比,像是变了一个人,与其他人相比,明显与众不同,那他可能患上了精神疾病。

二、精神病患者的自杀原因

(一)自杀与精神障碍

1.情感障碍:65%以上的自杀患者有情感障碍(主要为抑郁症),是最常见的自杀病因。

2.精神分裂症:精神分裂症自杀率约为5% ~10%。有研究提示自杀与精神病人的自知力有关,即认识到疾病性质,担心今后精神分裂症复发而自杀。

3.酒精中毒与药物滥用:酒精中毒自杀最危险的年龄为40-50岁,其他精神活性物质滥用自杀者多在年龄40岁以下,尤以30岁以下最常见。

4.神经症:抑郁性神经症的住院病人自杀率增高,主要是因为病人有惊恐发作。可能由于受过心理打击,当记忆重现在脑海时,就会造成心理的巨大压力,打击再此重现,于是选择自杀。

(二)精神病人的自杀与社会心理因素

精神病人由于长期疾病的原因,社会功能受损,许多病人存在人格缺损,不完整,并对社会、家庭均构成一定的危害,很难取得社会的理解与同情,与其他社会成员相比,精神病人所面临的社会心理压力就更大,他们面临着来自家庭矛盾的压力,亲人的拒绝,社会的冷落,面临着经济问题,他们期待着与其他人平等的权利,期待着社会的理解与接纳,由于这些社会心理因素所造成的精神病人自杀危险因素也是不容忽视的。

三、精神病患者自杀的手段

(一)精神病患者的自杀方法

精神病患者的自杀方式多种多样,主要方法有以下几种:1、服用大剂量抗精神病药或镇静安眠药或农药;2、自缢(上吊);3、触电;4、用尖锐物品自身伤害;5、撞头;6、溺水;7、跳楼;8、其他自杀方式。

(二)精神病人的自杀工具

精神病人精神失常,随时都可能发病,严重者随时可能做出一些预想不到的害人害己的事情。身边的物品随时都可能成为精神病人的作案和自杀的工具,如水果刀、棍子、锤子、斧头、电插头、绳子、电线等等。因此对日常不起眼的用品,严加看管。

四、精神病人自杀的防范措施

(一)非住院精神病人的防范措施

对有自杀企图的精神病人,家属要保证在24小时内不离人的照顾,要密切关注精神病人的一言一行,多与病人谈心,询问要自杀的原因及方法,好多时候精神病人的自杀主要来自于犯病、他人的歧视,因此作为精神病人的家属一定要加以重视,及早送病人住院治疗,只有住院治疗,才能进一步遏制住病人病情地发展,使其尽早康复。

(二)住院精神病人的防范及护理措施

1.严格监测生命体征

护理人员应仔细观察,及时给医生反映患者的病情变化和产生自杀行为的先兆,及早干预,以便及时调整药物的剂量,控制病情。

2.做好心理护理

与病人建立良好的治疗性人际关系,主动接触,态度和蔼,加强与患者内心世界的交流,使其在心理上得到宣泄,缓解消极的情绪,淡化自杀意念。

3.对有自杀意图者的护理

应床头交接班,将病人放在重点病房,专人护理,形影不离,不让患者单独活动,可让家属陪伴。

4.加强服药监护

每次发药时,应要求患者当场服下并仔细检查口腔,确实咽下方可离开,严防藏药或蓄积后一次性吞服。

5.加强保护性医疗制度

不向外人泄露患者的病情,尊重患者的人格,对患者的合理要求要尽量给予满足,家属探视时不给患者带任何危险物品,并对物品进行认真检查,不得疏漏。

6.严格执行各项安全制度

定期或不定期清查病人的床铺、室内物品,加强环境的安全检查。

7.做好恢复期的防范工作

相当一部分患者的自杀行为发生在恢复期,此时,护理人员应及时对患者加强自知力教育,及时观察患者的情绪变化,针对病情给患者精神上的支持、疏导和鼓励,帮助患者树立自信心,参加各种康复活动,培养生活的情趣,以减少自杀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张明圆:精神科手册,[M]第1版,上海;科学技术由版杆.

[2]周晓航等:浅谈精神分裂症病人自杀相关因素中国医药卫生杂志,2004,7(5).

[3]王丹,施晓霞:《关于精神病患者自杀的相关因素》,2009年版,第9页.

[4]沈鱼.精神病学,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第1028页-第1029页.

手机上瘾是一种精神病

手机上瘾是一种精神病,如果人们在学习或工作中无法抵制电子设备的诱惑,他们可能无法集中精力做事,从而影响他们的日常学习和工作。那么手机上瘾是一种精神病吗?

手机上瘾是一种精神障碍

对许多人来说,智能手机就像身体的延伸,像始终固定在手上的额外器官。醒来第一件事是看手机,睡前最后一件事还是看手机。

许多人每5分钟看一次手机,如果手机丢了或忘在了家,就会感到不安。这种行为,常被大家称为上瘾。用手机社交、网购、游戏都会上瘾。

针对游戏上瘾,世界卫生组织最近有了比较明确的界定:首次在《国际疾病分类》修订本中将“游戏障碍”列入精神和行为障碍。“游戏障碍”患者无法正常生活、工作和社交。不过,世卫组织并未对此提出具体的治疗指导。

需要指出的是,这并不意味着所有参与游戏的人都具有“游戏障碍”。研究表明,在参与数字或视频游戏活动的人中,只有一小部分人受游戏障碍影响。

“大多数玩电子游戏的人不会受这种障碍影响,就像大多数喝酒的人不会受酒精使用障碍影响。但是,在特定情形下,使用过度会导致不良影响。”世卫组织精神卫生和物质滥用司弗拉基米尔·波兹尼亚克博士表示。

大人成瘾更严重

手机成瘾问题最严重的,不是年轻人与儿童,而是中年人和婴儿潮世代。

美国 35-49 岁的族群,差不多属于 1966-1980 年出生的 X 世代,每周使用社交媒体时间,比 18-34 岁的人多 40 分钟,婴儿潮世代更糟糕。X 世代的人花在手机、电脑、平板电脑上的时间,都超过 1980 年后出生的千禧世代。但是边驾驶边看手机的时间没有千禧世代多,但仍然超出该有的水准。

为何中年人特别爱看手机?

分析指出,这个年纪的人也是最需要与外界沟通的阶段,在核心家庭中,X 世代是最重要的中介角色,是来自一家老小讯息的交会点,相较 30 岁以下的人大多喜欢自拍,上传 【I】nstagram 等社交媒体与朋友分享,中年人要与孩子、学校、父母透过他们习惯使用的沟通管道,进行各种讯息来往。

警惕!手机上瘾易使人抑郁

宾厄姆顿大学研究人员调查了182名大学生,根据他们日常使用手机的频率分为“深思熟虑”“经常”“密切”“狂热”和“上瘾”5个等级。

7%的调查对象用手机“上瘾”,12%“狂热”。这两组调查对象都因内心迫切需要手机而遭遇个人、社交和工作问题,且都有抑郁、社交孤立、社交焦虑、冲动和自卑症状。

女性对手机上瘾现象持续增长

如今网购的便捷,加上手机上各式各样的娱乐项目,例如很火的短视频,都在成为女性非常受欢迎的一种娱乐方式

而过度使用手机之所以容易令人抑郁,是因为智能手机能够便捷、快速地令人得到满足,且会缩短注意力持续时间,让人越来越容易感到厌倦。

那么你对手机上瘾吗?

研究人员说,如果有下列任何一种情况,你可能需要专业帮助:

1.你把手机当作逃避问题或者缓解无助感、罪恶感、焦虑和抑郁的途径。

2.你更关注虚拟世界发生的事情,反而忽略现实世界。

3.你经常查看手机,即便它并没有发出提示音。

4.一旦手机不在身边,你就神思不属、度日如年。

据国外媒体报道,对智能手机的问题性使用(或者智能手机成瘾)现在被视为一种精神障碍,平均有23%的儿童和年轻人被发现患有这种疾病。

伦敦国王学院的研究人员对40多项研究进行了整合分析,结果发现,年龄在25岁以下的儿童、青少年和年轻人中,有10%到30%受此影响。这项研究论文11月29日发表在英国医学委员会(BMC)精神病学杂志上。

该论文写道,“智能手机于2011年开始变得普及,通过分析自2011年以来发表的文献,一系列研究表明,10%-30%的儿童和年轻人使用智能手机出现功能失调,这意味着平均有23%的儿童和年轻人存在智能手机问题性使用问题(PSU)。”

“PSU被定义为任何与智能手机相关的具有成瘾特征的行为,比如当无法使用手机时感到恐慌或不安,感觉很难控制在手机上所花费的时间以及使用手机对其它令人愉快活动的.损害。”

对41项研究进行的分析,涵盖4171名儿童和青年。伦敦国王学院的研究人员称,PSU和精神健康问题之间存在着“一致的联系”。

该论文表示,“研究人员还调查了这类智能手机使用与心理健康之间的联系,发现PSU与心理健康指标之间存在持续的关联,包括抑郁情绪、焦虑、压力、睡眠质量差和受教育程度低等。”

“行为成瘾会对心理健康和日常功能产生严重影响,因此有必要对英国智能手机的使用问题进行进一步的调查。”

“我们的审查评估不仅只着眼过度使用手机所产生的影响,而且还评估了智能手机使用出现的功能失调影响,并通过对智能手机的“成瘾”行为模式进行观察,我们已经建立了这种功能失调行为与较差的心理健康结果之间的相关性。”

该论文称,智能手机“上瘾”是一个有争议的学术概念,被列为PSU问题。但是论文得出的结论是,有足够的损害证据证明这是一个临床精神病问题。

“PSU一直与精神健康不良相关,特别是与抑郁、焦虑、压力、睡眠质量差以及受教育程度不高所显示的日常功能障碍有关。”

“研究了不同性格和情绪因素对PSU的影响,发现有些自相矛盾的是,具有更大风险承担特征(如低自我控制、冲动性、情绪不稳定性和开放性),以及与避免冒险相关特征(如完美主义和尽责性),在智能手机有问题性使用的用户中更为常见。不安全的依恋风格、孤独和自卑都与PSU有关。”

该论文的结论是,“迫切需要”需要进一步开发面向PSU的评估工具,以便能够采取适当的干预措施。

针对智能手机上瘾问题,苹果以及其他公司已经表示担心。苹果在iOS 13中推出了Screen Time,让家长能够控制自己孩子使用iPhone的时间。但是,这确实删除或限制了使用“危险”方法访问数据的第三方应用程序,其中一些建议意味着官方的Screen Time API将是理想的解决方案。

为什么会导致网络成瘾?

网络成瘾是一种行为成瘾,其发生可能涉及(但并不限于)以下四种机制:

1.认知行为模型

由于自身原因难以建立现实人际关系,从而更倾向于虚拟环境,在其中获得满足。比如平时不善言辞、不擅交际的人,在学校单位甚至家庭里没有存在感,一旦发现自己在网上发帖引起了关注,或者游戏打得好获得了认同和满足,那这个人肯定就更愿意活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

2.神经心理学模型

每个人都喜欢追求愉悦,逃避痛苦,这是人的天性,而网络的使用可以刺激中枢神经系统,获得愉悦和满足,这种感受可以促使这个人持续地使用网络,一旦成瘾形成,这种感受就会转化为一种习惯状态,从而把上网变成一个固定行为。

3.补偿理论

目前社会上普遍存在学习好=好孩子的单一评价系统,这也就导致许多年轻人需要在网络线上活动中找寻“精神补偿”,通过参与网络活动找寻自尊与自我身份认同。

4.情景因素

网络可以帮助我们逃避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和困境,比如刚经历离婚痛苦的人可能上网寻求帮助,考试失败的学生可能通过游戏寻求安慰。

此外,网络还可以帮我们应对孤独感,比如在家寂寞的老人通过上网找寻热闹或者亲情,比如有人新到一个单位不适应,跟同事不熟悉,下班后就会把时间投入到网上缓解孤独感。

精神病学研究杂志

首先,登录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或者 维普数据库(此为中国三大专业文献数据库)或国外Pubmed/Medline等国外专业数据库,然后搜索相关的文献,写出您的文章。其次,再去以上数据库中搜索相关专业期刊编辑部信息(国家级或是非国家级,核心或者非核心,统计源或者非统计源期刊等等),找到投稿联系方式,这样的方法避免网上很多钓鱼网站,确保您投稿的期刊是合法的。最后,祝好运。欢迎交流。静石医疗,竭诚为您服务。

给您推荐一个自助投稿网站——万维书刊网,上面有最全的期刊大全,并且都有真实的杂志社投稿信息。最重要的是,在该网站上搜您论文的关键词,就可以找出适合您文章的刊物,投稿的话,挑选刊物的余地很大,去看看吧。百度万维书刊就找到了。

《中华精神科杂志》为中华医学会主办的精神病学学术期刊,原名为《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1996起年更名为《中华精神科杂志》。本刊以从事精神疾病预防、医疗和科研的高、中级医药卫生人员为读者对象,刊登对精神病学具有导向性、指导性的评论和文章,报道精神病学领域内领先的科研成果和临床诊疗经验,反映我国精神病学临床科研工作的重大进展,促进国内外精神病学研究的学术交流。本刊为我国精神科领域内最具权威性的核心期刊,被多个权威数据库和检索系统收录。曾获中国科协第二届全国优秀科技期刊二等奖、中华医学会优秀期刊银奖等。影响因子连续多年排在中国科技期刊的前百名中。国内统一刊号:11-3661/R邮发代号:2-69《河北精神卫生》《上海精神医学》,相信对你有用。不懂的可以加我

这个你可以安排医学类的核心期刊。北大核心和南大核心都不错,就是费用也相对要高很多哈。

世界最新医学杂志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杂志退稿吗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杂志可以退稿,但是不好退。《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是部级期刊 ,由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主管,世界图书出版公司、中国医师协会主办的医学类优秀期刊,如果撤稿不好撤,因为由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主管、世界图书出版有限公司主办

不是。世界最新医学杂志是国家级期刊。《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是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中国出版集团主管,列入中国医师协会系列期刊之一。

世界最新医学杂志是护理期刊吗?回答是:世界最新医学杂志就是护理期刊。

精神病的最新研究进展论文

护理心理学是以普通心理学的一般原理为基础,以护理人员和患者的个体心理、心理护理、以及护理人员的心理素质修养为研究重点。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护理心理学1500字论文,希望大家喜欢!护理心理学论文1500字篇一 《护理心理学在门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 [摘要]本文根据护理人员的心理特点,简要阐述了将心理护理的理论运用到护理管理中的目的和 方法 ,使护理人员能以愉悦的心情投入到护理工作中,提高了护理质量和护理工作的管理水平。 [关键词]心理;护理;管理 护理心理学是以普通心理学的一般原理为基础,以护理人员和患者的个体心理、心理护理、以及护理人员的心理素质修养为研究重点。因此运用护理心理学,能够维护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促进护士心理素质的全面发展,增强医疗服务各项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高护理队伍的凝聚力和工作力。门诊护理工作实行院长领导下的护理部主任、科室护士长二级管理体制。搞好护理工作对于提高医疗质量、实施分级管理有着重要的意义[1]。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护理学科的发展,对护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护士要从社会、家庭环境、疾病、心理和精神等方面对患者实施全面的身心护理。医院应积极组织护理人员学习心理学、管理学、伦理学、社会学等边缘学科的知识,将心理护理、护理管理中的理论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提高护理质量和护理工作的管理水平,从而能有效地促进医院的发展和建设。具体做法如下。 1激励护理人员树立自尊自重,克服自卑心理部分护理人员对护理工作缺乏正确的全面的认识,认为护理工作每天给患者打针、发药、三班轮转、工作单调乏味,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为患者翻身、拍背、吸痰、导尿、端便盆等生活又脏又累,社会地位低,不同程度上存在着自卑心理。根据现代管理的基本原理,护理管理者在管理中须根据不同时间、不同情况、不同层次的需要,充分利用物质、精神、信息等动力,不断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树立自尊及自信心,克服自卑心理。激励对于人的行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一切内心要争取实现较好条件,包括希望、愿望等所产生的一种动力[2]。在门诊护理工作中对护理人员运用的最重要的心理护理理论就是激励理论。激励理论就是运用这种内心状态及职工心理需求,激发职工工作动机的一条现代化管理原则。目前管理心理学中的激励理论主要有需要层次论、双因素理论、期望理论及公平理论。具体应做到以下几点。 加强医德医风 教育 通过举行一年一度的庆祝“”国际 护士节 系列活动,如会议、演讲、巡回医疗、观看录像等各种形式,积极宣传党对护理工作的重视,职工家属对搞好护理工作的期望,充分认识护理工作在医疗卫生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增强光荣感、责任感。 开展向先进模范人物学习的活动大力宣传医疗卫生事业中的先进人物、 事迹 ,用白求恩、赵雪芳精神激励同行,同时树立本院护理人员中的先进典型人物,认识到护理工作中的真正价值,增加自信心。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为了防止“高效益、低道德”的现象出现,教育护士长和护理人员,时刻树立“在其位要谋其政,在其岗要负其责”“、今日工作不努力,明日努力找工作”等观念,真正做到“一切为了患者,一切方便患者,一切服务患者”,使全体护理人员的职业道德意识普遍增加。 讲究工作方法管理工作者对待自己的下属,防止用简单、粗暴、训斥的方法去处理工作中的矛盾,在开展批评或指出对方存在问题的同时,也要注意尊重对方,肯定其成绩,赞扬其长处,满足对方的心理需要,使其对批评的改进意见容易接受,不易产生反感,避免逆反心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逐月进行护理质量考核,消除侥幸心理护理 规章制度 是构筑护理 文化 的重要内容,是护理人员价值观、道德行为规范、行为准则、科学管理的重要内容,它以规则和制度的形式,对某一文化加以肯定或否定,明确禁则和允则,它是全体护理人员共同遵守的办事准则和行为规则,是关系到护理工作正常运行的保证性文化和支柱性文化[3]。因此医院要完善护理部门的各项规章制度,才能使护理工作管理有的放矢。另外医院护理部可结合医院的具体情况,制订切实可行的护理质量标准,并不断修订、补充,量化后逐月进行百分制考核;定期组织晨间护理检查和夜间查房;充分发挥院护理质量委员会的作用,每季度对全院的护理质量进行一次大检查,检查结果通报全院并和科室资金挂钩。每个人都有自尊心、集体荣誉感,谁也不愿意因为自己侥幸的不执行标准影响科室,从而消除了侥幸心理。 3定期组织培训学习,促进求知好学心理鼓励科室护理人员积极继续医学教育,定期举行科内护理知识考试、技术考核、成绩优秀者给予奖励,考核不合格者给予批评和再培训。 护理心理学论文1500字篇二 《护理心理学在精神科护理中的运用》 【摘要】 心理护理是整个护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心理学和护理学相结合的新学科。心理护理是一种较为复杂的护理技术,它不同于 其它 的护理方法,尤其对于精神科的患者,护理人员需要根据患者的不同心理特点,采用相应的心理护理方法进行护理,护理人员需要使用中间的语言、表情、态度、姿势去影响或者是改变患者的心理状态,从而减轻患者在治疗中的逆反心理,消除患者的痛苦,使其主动地配合治疗,帮助患者尽快的恢复健康,重新树立良好的心理态度。 【关键词】 心理护理;精神类疾病;精神科 大脑是心理的器官,而心理是人脑的机能,心理是指在客观的现实中的主观能动的反应。在正常的情况下,大脑可以客观的反映现实中事物的内在规律,从而对自身进行调整,使身心的状态可以对社会环境适应,但是在患有精神类疾病的情况下,患者的主客观的统一性、认知能力和知情的协调性、个性的相对稳定性都会发生一定改变[1]。护理心理学是医学心理学的一部分,是一种将心理学和护理学相结合的新学科。护理心理学是指以个体相互作用和护理情景的方面为基础,在护理情景的条件下,个体的心理发展、变化及活动的学科[2]。由于精神类疾病属于特殊性的疾病,所以在精神科的护士在护理的工作中,要将功能性的护理向责任性的护理机制转变,不仅要熟悉正常人的心理活动还要掌握精神患者的心理变化规律,才能更好的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 1 对于新入院的精神患者的心理护理 对于新入院的精神患者,他们的主要心理表现为对医院的一切都很陌生,会出现焦虑、惊恐、猜疑和不安全感等心理的问题,部分患者会受到病态的支配,不承认自己的患病事实,不愿住院接受治疗,从而终日的进行吵闹等。精神科的护理工作人员要针对不同类型的患者心理,使用不同的说话技巧,在适当的情况下,对患者所面临的问题进行解决,同时,护理人员还要主动热情的对待每一位新入院的患者,认真的向他们讲解住院的制度、病房的情况、医院其它的相关工作人员等,让患者可以很快的接受同病房的病友,并鼓励他们相互帮助[3]。护理人员还应经常对患者的需求信息进行收集,对于患者所提出的合理要求要尽量满足,如果是满足不了的,要向患者进行详细的解释,使患者在住院期间可以感觉到重视及温暖,安心的在医院接受治疗。 2 对于病态行为患者的心理护理 精神科不同于其他的综合科室,精神科的患者都是受到病症支配的精神病类患者,所以,在护理的工作中要根据患者的不同特点进行分类护理,对于有攻击、破坏、冲动等行为的患者,护理人员可以在其情绪较为稳定的情况下给予劝解,并且要向患者讲解医院的住院制度,必要时可以向他们说明,精神类患者也需要按照完全责任能力或者是有无责任能力部分对所造成的损伤进行一定的经济赔偿。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患者的自我控制能力,减少其因冲动而引发的破坏性行为。对于有绝食现象的患者,护理人员首先应对其拒绝进食的原因作出分析,按照不同的原因,进行不同的心理护理,对于有严重的自杀倾向的患者,护理人员要做好全面的心理护理工作,帮助患者恢复生活的勇气,重新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念,使患者可以主动的配合治疗,从而做到可以为患者解决实际上的问题,使患者的精神疾病的症状得到有效的缓解。 3 对于康复期的精神患者的心理护理 随着患者的自知能力的恢复,患者往往会回忆起在病中时所发生的事情,因此经常会发生两种极端的心理反应,一种是对病愈后的生活充满希望,对于在未来中可能会受到的失败和挫折等问题不做考虑;另一种则是对未来的生活想象的特别的复杂,对自身的病情持有怀疑,害怕再次的复发,无法重新回归到家庭和社会中,不能适应正常的生活环境,怕家人、亲友、邻居等人的另眼看待,甚至会出现不愿见人的心理,出现严重的消极情绪,引发自杀的倾向。对于第一种表现的患者,护理人员应强调每个人在人生的道路上都会遇到困难,要增强这类患者面对困难的信息和心理准备,对于第二种表现的患者,护理人员应对其讲解精神病类疾病引发的因素,做好精神保健及预防的宣传,降低患者对自身治疗效果不信任的怀疑心理,还要教会患者怎样去处理和看待人际之间的关系,提高自我保护的意识,并帮助患者制定良好的家庭休养的计划,向患者的家属讲解和介绍精神病类患者的护理常识及出院后的注意事项,使患者在出院后可以快速的恢复到正常人的心理[4]。 总而言之,在对精神患者的护理上做到耐心、细心、周到的原则,不断的对患者进行精神状况的观察,做好患者的心理疏导沟通工作,分散患者对不相应人或者是物的注意力,缓解患者在出现幻觉或者是妄想时所发生的症状,并且根据患者不同的病症进行不同的音乐治疗方法或者是娱乐治疗方法,再加以护理和心理上的治疗,使患者的病症得以快速的缓解[5]。在护理的工作中药注意患者的心理特点,根据患者的需要进行不同的心理辅导,在临床的治疗中要给予患者积极的暗示,采用综合的护理方式,使治疗到达理想的效果,护理工作人员要运通心理护理的方式更好对患者进行服务,使患者可以尽早的回归到社会和家庭中去。 参考文献 [1] 何明最新精神病房临床护理技术操作规范与质量安全控制及工作标准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2] 洪威,马冬梅,徐乐乐,等团体辅导在护理心理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J]中华护理教育,2012,09(3):117-119 [3] Yadav BL,Fealy GMIrish psychiatric nurses' self-reported sources of knowledge for practice[J]Journal of psychiatric and mental health nursing,2012,19(1):40-46 [4] 刘晓虹,叶旭春,李峥,等护理心理学[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9):771-772 [5] Koivunen M,Huhtasalo J,Makkonen P,et alNurses' roles in systematic patient education sessions in psychiatric nursing[J]Journal of psychiatric and mental health nursing,2012,19(6):546-554 护理心理学论文1500字篇三 《试论情境教学法在护理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传统的护理心理学 教学方法 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情境教学法在护理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 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就是教师合理地为学生创设情境,并让学生无意识地融入到护理心理学教学情境中,有意识地进行学习。情境教学法和传统教学方法的不同之处就在于,情境教学法注重学生的情感变化,打破了传统教学方法中的条例,在教学中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从科学的角度来分析,人们的右脑用来分析形象事物,左脑用于分析抽象事物,情境教学法就是在心理学以及生理学的基础上应运而生的,学生在课堂上通过情境感受展开想象,增强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这样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大脑,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学情境会和学生的情感交融,进而提高护理心理学课堂教学效率。情境教学法的教学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其中 故事 化是最主要的情境教学方法。 2 情境教学法在护理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对策 情境导入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过于注重护理心理学理论知识的讲解,忽视了护理心理学实践教学的重要性,相关专业的学生实践能力相对较差。情境教学法在护理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也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了动手的机会,进而提高了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在情境教学法下,教师必须做好教学准备,好的开端十分重要,在一节课程开始时,如果教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才能真正参与其中。护理心理学教师可以设置新颖的标题,激起学生想要探索的兴趣。 案例:教师在讲解“现场急救”知识之前,首先为大家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2014年某国家举办动物表演活动,一头狮子在表演中被驯兽师激怒,随后咬伤驯兽师并冲出表演栅栏,咬伤了几位观众,最后逃走。如果你们当时正在观看表演,在120未到现场之前,你们能为伤者做些什么呢?”这个小故事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也引入了教学内容,教师随后又提出问题:“在急救护理中应该先保护伤者哪个部位,为什么?”通过再次提问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心中存在疑问,希望能在课堂中找到答案。在情境教学法下,学生不仅可以学到教材内基础性的知识,还可以开拓眼界,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 创设情境 护理心理学教师要在课程开展之前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需求,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需求合理地进行情境设计,以达到理想的效果。在情境教学法下,教师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教师要合理地选择教学方法。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学生被动地进行学习,学生无法参与到教学中,教学效率低下。情境教学要求学生必须参与到护理心理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还要把 学习方法 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学会自主性学习,而不是被动学习。二是教师要合理地插入案例,创造情境。在护理心理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讲解临床病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临床病例均来源于实际生活,是人们经常遇到的现象,这就把课堂知识和生活紧密连接在一起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适当地举例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复习学习过的知识,也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上,教师也可以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小组成员结合所学内容进行实际表演,并在表演过程中分析自身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以便及时针对存在的问题制定解决方案。在情境教学中,教师要多和学生进行沟通交流,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了解学生的情感变化。 调动积极性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学生先听讲,然后练习,这样不仅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长时间被动的学习,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在情境教学模式下,护理心理学教师需要做好课前准备,搜集教学所需要的材料,设计情境台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前通过网络等途径查找相关资料,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开拓眼界。情境教学法下,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增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意识,进而增强班级凝聚力。护理心理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而相关专业的学生缺乏实践 经验 ,传统的教学模式下,理论教学无法和实践教学结合在一起。情境教学模式下,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教学情境,举例子等方法让学生参与其中,亲身体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学 总结 在护理心理学课程结束之前,教师可以根据思维模式将教学内容绘制成完整的思路图,如果学生 学习态度 认真就可以记住教师所讲解的内容,在教师总结的过程中跟着教师的思路复习所学过的内容。比如:在教师讲解完“微循环病理”知识以后,可以绘制以下思路图,持续缺氧-乳酸增多-血管扩张,血管依旧保持收缩状态。通过以上改变患者的表现体现为以下几点:一是活血量在逐渐减少。二是器官内部供血量逐渐减少。三是器官功能降低。在总结知识的过程中,教师不能一个人进行分析总结,教师要合理地提出问题,并让学生分析,学会独立解决问题。 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护理心理学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对教学效率有很大影响。因此,高职院校必须认识到加强教师培训的重要性,加大教师培训方面的资金投入。教师培训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派遣教师外出学习;另一种是邀请专业人士来院举办座谈会,教师可以相互交流经验,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文化素养。高职院校还必须在教师内部设置奖励机制,对表现优秀的教师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对表现不佳的教师进行适当地惩罚。 3 结语 如今,护理心理学专业的学生相对较多,高职院校又是为社会输出人才的重要场所。因此,高职院校必须认识到护理心理学教学改革的必要性,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才能实现有效教学。情境教学法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在该教学模式下,学生可以积极参与到教学中进行角色扮演,亲身感受,小组合作也可以增强学生直接的交流,增强班级凝聚力。在情境教学模式下,学生是学习的主导,教师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教师要适当地提出问题,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除此之外,高职院校需要加强教师培训,不断提高护理心理学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 猜你喜欢: 1. 大学护理心理论文2000字 2. 心理学论文范文1500字 3. 关于护理心理学论文范文 4. 护理心理学相关论文范文 5. 有关护理心理学论文范文

综合视角下大学生的抑郁成因治疗及启示 【摘要】“核心自我评价”与“领悟社会支持”都可对大学生的抑郁起中介作用,两者的切入角度不同在于前者侧重自我认知理论,后者则侧重素质—压力理论。两者都从各自角度入手通过实验数据,证明了各自论点,并推动了其领域与抑郁相关的应用心理学发展,但抑郁症是内外部因素的综合及循环影响的结果,处于青少年晚期向成人早期的过渡阶段的大学生,作为抑郁的主体,只有明确地知其自我抑郁的原因及相应的治疗,才能提高自我的生活质量与幸福感。 【关键词】核心自我评价  领悟社会支持  综合视角  解释风格治疗法  健康传播理论 【导语】抑郁又称抑郁障碍,是指个体在生物、心理、社会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下,产生的一种以抑郁心境自我体验为中心的临床症状态。它会导致个体心境低落,自卑抑郁,孤独焦虑,甚至悲观厌世,严重时便会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企图自杀的行为。大学生处于青少年的晚期,其心智、能力处于发展完善的阶段,在面对学习、就业、恋爱人际关系等方面,如果没有很好的受挫能力或者抗压能力,便很容易出现抑郁问题。目前,抑郁症是世界第四大疾病,但预计到2020年将成为第二大疾病,因此对于抑郁对当代大学生的困扰不容小觑,深入探析当代大学生的抑郁原因及治疗方法是当务之急。本文主要运用客观全面的综合视角,对最新心理学领域针对抑郁提出来的“核心自我评价法”、“社会领悟支持法”进行对比解读,并从中分析抑郁的真正原因、治疗方法及生活启示。一、抑郁的原因:抑郁心境与负性思维的双重性及循环性 对于抑郁的原因,学术界持不同理论。其中较有影响力的是认知理论、素质—压力理论、归因方式理论等。抑郁认知理论的依据之一在于遗传,即某些个体在出生时,便受遗传因素的影响,天生的负性思维导致后天的抑郁心境。在《核心自我评价对大学生的抑郁影响:应对方式和人际关系的困扰的链接中介作用》一文中,论者所持的“核心自我评价”观点便与认知理论相吻合。“素质—压力”理论则侧重于外部环境的刺激,其依据在于具有社会属性的个体在长期面临巨大压力难堪处境时会不可避免地产生抑郁情绪,从而使抑郁心境导致负性思维,最新研究报告《压力对大学生的影响机制:领悟社会支持与应对方式的中介作用》中“领悟社会支持”便从这样的角度对抑郁做出了阐述。那么到底是抑郁心境导致负性思维,还是负性思维导致抑郁心境呢? 负性体验与负性思维、抑郁心境三者之间存在密切的循环关系。正如在《社会心理学》一书中第三章所提及的,我们的心境会影响我们的思维方式。如果我们遇到正性事件,我们就会感到快乐时,那么我们的思维就会处于积极状态,我们看见的和回应的行为也会非常积极,反之则不然。著名心理学研究者莱文森及其同事便认为,我们的归因和期望会由一种负性体验引发恶性循环,并由负性体验催生处一种极大地改变人们思维和行为方式的抑郁心境,抑郁心境又进一步激发之后的负性体验、自责、和负性思维。具体过程如下: 通过比较探析上述两篇论文,前者侧重应对方式和人际关系困扰在核心自我评价对大学生抑郁的影响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后者侧重领悟社会支持、积极应对方式、消极应对方式会在压力与大学生抑郁之间起中介作用。两者之间的一个最大不同在于出发点的不同,一个是在“核心自我评价”的基础上,一个是在“压力”实施下“领悟社会支持”下。“核心自我评价”是个体对自我能力和价值所持有的最基本的评价和估计, 是个体对自身最广泛和一般的认知。“领悟社会支持” 是指个体与他人交往时对被支持、被理解的一种情感体验, 以及对被尊重的满意程度。显然,前者从内部(核心自我评价)部探析了影响大学生抑郁原因及应对方式的变化,后者则从外部(领悟社会支持)。那么抑郁的真正原因到底是什么呢?笔者认为是内外部因素的综合及循环影响。在抑郁症的分类历史上,抑郁症最早被分为“外源性”和“内源性”两大类,但内因性抑郁可以由外部刺激诱发,外因性抑郁也可以引起抑郁有内因性(生理学方面)的症状,早期的抑郁症分类过于简单化。因此后期抑郁症便拓展出“原发性抑郁症”和“继发性抑郁症”等各种各样的精细分类。就整体而言,这些精细的分类也逃脱不出内外部的原因,它们存在一定交集。正如上述的思维导图一样,抑郁心境与负性思维相互影响,它们之间具有双重性和循环性,所以对于大学生抑郁的因素来说,可包括外部因素:家庭环境、人际关系、社会压力等,内部因素:个体人格因素,个人认知因素等等。 二、抑郁的治疗:自我认知的改变及社会影响的结合 抑郁是消极体验、消极模式思维和自我挫败行为所形成的恶性循环结果,在任何一个环节打破这种恶性循环都能有利于治疗。从内部来看,我们可以转变自我认知,即作为抑郁的主体,我们要明确认识到个人抑郁的原因,并转变自己的认知,去积极配合治疗,其次还要克服害怕尝试的心理,不少抑郁症患者会过度地自我意识及过度地担心他人的想法,类似于害羞、焦虑等症状,把情境过分个人化,甚至怀疑我们在社会情境中的能力,失去自信。这时我们需要对我们的“核心自我评价”做出一个基本的估评,不合理的认知会导致消极行为,合理的认知会影响积极行为,所以我们要对自我能力和价值做出一个中肯的估评。能力的缺失虽可由外界引起,但是否拥有这种能力,可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也即拥有相信自己的意识,并用这种意识指导我们勇于尝试。 在吹毛求疵的朋友和家人的指责中,抑郁者会相信自己不具备良好的社交技能。对于这些人,我们可以通过“解释风格治疗法”,帮助抑郁者转变对于自己和未来的消极信念。解释风格又称归因风格,是指个体在长期的归因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归因倾向。具体来说,是指个体对事件发生的原因习惯上倾向于作怎样的解释,具有个性的特点,通过个体对多个事件发生的原因进行判断来评定。我们可以使其归因风格产生变化,倾向于积极,并通过对成功做内在归因维持,这样的方式有利于抑郁者改变负性思维,拥有积极的认知方式与行为。 治疗是一种社会交往的过程,社会心理学专家认为,我们可以将社会心理学的原则整合到现有的治疗技术中去。从外部来看, 我们可以打破消极体验这一循环环节,如通过外部环境或外显行为引发内在改变。而上文所提到的“领悟社会支持”便是从外部社会影响来改变自我。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于1952年提出了社会学习理论,其内容为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之间存在交互作用会对人类行为产生影响。此外,班杜拉还认为,人的行为,特别是人的复杂行为主要是后天习得的。生理因素的影响和后天经验的影响在决定行为上微妙地交织在一起。如果我们将健康传播的四层次论运用到治疗中,那么对于大学生抑郁的症状具有良好的治愈作用。健康传播属于传播学的分支,Jackson于1992年首先提出了这一概念。健康传播主要包括自我个体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四个层次。因此对于大学生的抑郁,我们可以通过接受和消化健康信息、与人们建立相互关系和沟通交流、获取社会组织的帮助,利用网络传播培养健康信念、扩大个体受众范围等方式治疗。 三、抑郁与生活:负性事件与正性事件的双重性 负性事件是指对人产生消极影响的事件,正性事件则反之。近年来, 研究者开始关注生活事件对抑郁的影响。胡朋利、张仲明等发现生活事件和心理一致感对大学生抑郁水平有预测作用, 心理一致感可以缓冲生活事件所导致的抑郁情绪的不良影响。杨会芹、刘晖、李瑗研究得出生活事件对抑郁的直接影响作用不显著, 可经由自尊和归因方式为中介影响抑郁的发生。最新心理学研究则明确表明个体所经历的负性生活事件的数量以及事件的严重性是导致抑郁的重要影响因素  , 即个体经历的负性生活事件越多, 越容易激活其消极的自我认知, 出现抑郁的可能性越大。因为负性事件容易使人产生挫折感,个体的抗挫折能力如果很薄弱,则很容易导致抑郁。 抑郁与生活质量成反相关,抑郁检出率越高,生活质量越差,抑郁检出率越低,生活质量越高。作为大学生,我们虽然处于青少年晚期向成人早期的过渡阶段, 面临着学业、人际关系、就业等诸多变化和挑战,许多的负性事件看似在潜集,但我们也要看到负性事件与正性事件的双重性,即负性事件和正性事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因此对于大学生抑郁者,要明确自我抑郁的原因,并从原因入手找到自我治疗的最佳方法,必要之余,我们甚至可以通过应用社会心理学,通过对现实社会问题的解释,借助社会的力量,发挥其对社会的干预功能,以改善和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 【结语】近年来,抑郁在大学生中呈现增长的趋势, 其发展现状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大学生的抑郁是多方面的,整体而言我们要从内外部入手,调整大学生的“核心自我评价”或“领悟社会支持”,改变他们的认识或给予他们社会中的支持理解等,从而使抑郁症患者以积极的应对方式处理负性事件,提高自我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雷希.王敬群.张苑.叶宝娟.刘翠翠.核心自我评价对大学生的抑郁影响:应对方式和人际关系的困扰的链接中介作用,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J].2018,26(4)808-810 【2】沈友田.胡笑羽.叶宝娟.压力对大学生的影响机制:领悟社会支持与应对方式的中介作用,心理学探新,[J].2018,38(3),267-272 【3】曾艺.大学生抑郁问题的健康传播理论与对策探析,中国健康教育,[J].2016,32(6),567-570 【4】和红.罗月.北京高校大学生抑郁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现代预防医学.[J].2015,42(7):1261-1299 【5】张文悦.郭天蔚.郭卓.大学生的抑郁状态及生存质量.与人格特质的关系.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J] .2015, 29(8): 635-640 【6】方鸿志.崔汶.范会勇.抗挫事件、抗挫能力与大学生抑郁的关系,中国健康心理杂志,[J].2017,25(7):1089-1092

有些人会产生幻觉,听到声音,与周围的世界失去联系——但他们的生活似乎过得很好。其他人也有类似的经历,但他们是如此的虚弱,以至于这些人在没有临床帮助的情况下很难度过他们的日子。

为什么不同?英国的一项新研究表明,答案可能在于人们如何解读自己的精神病。这种个人解释可能有助于确定某人的幻觉或妄想是否占据了他们的生活。

精神病发作,或一个人与现实失去联系的情况并不罕见。2009年发表在《心理医学》杂志上的一项荟萃分析显示,大约每20人中就有1人在一生中至少会经历轻微的精神病。[关于安慰剂的11个令人惊讶的事实]

在12月出版的《柳叶刀精神病学》杂志上发表的这项新研究中,研究人员让近260人模拟精神病患者的经历,并检查他们对这些事件的反应。

84名参与者是临床上的精神病患者,症状严重到需要医疗护理的人。92名参与者是“非临床”的,这些人的精神病症状与临床组的症状一样严重,但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没有常规的医疗护理。(研究人员报告说,他们发现这些人使用了“专家资源,如用于心理和灵性活动的在线论坛、媒介,还有其他一些特殊的兴趣。”)

剩下的83个人没有可检测到的精神病症状,被分为一个对照组。

为了观察参与者对所谓精神病症状的反应,研究人员为每个人表演了一系列魔术:纸牌游戏为了在玩家手中进行转换,研究人员似乎能够读懂参与者思想的记忆游戏,以及一种专注的游戏,在这种游戏中,说话者似乎可以在自己的头脑中呼唤参与者的名字。

这个程序可能会让任何人怀疑他们与现实的联系,但研究人员在研究中指出,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不让参与者感到太痛苦。

表演结束后,研究人员在长时间的访谈中对参与者进行了提问,旨在用严格的数字来说明个体是如何解释他们的经历的。

有趣的是,非临床组-那些能够自己控制症状的人-比临床组更容易将精神病症状识别为精神病。这表明,认识到一个声音或奇怪的事件不是“真实的”似乎不是避免被它干扰的一个重要策略。

相反,这组人倾向于将奇怪的事件解释为比临床组更良性和非威胁性的事件。研究人员报告说,他们更常说“这是因为人类大脑的工作方式,仅仅是人类正常经验的一部分”来解释这些事件,或者将这些奇怪的现象归因于灵魂。

临床患者倾向于在声音和事件的背后看到更暗的东西,与非临床组和对照组相比。”研究人员发现,有人在跟我说话,“他们会说,或者说”有人在幕后参与了这件事“。

这些病人经常把这件事解释为阴谋的一部分,让他们难堪。他们发表了这样的声明:“这是故意欺我或让我看起来很愚蠢,”或“这意味着我有问题。”

研究人员指出,他们的许多非临床研究对象找到了虚假妄想的精神解释。但是因为很多人泰德在这项研究中已经更倾向于用精神的术语来解释这个世界,研究人员无法弄清楚这是否只是他们这个群体的一个不寻常的特征,科学家们说。

这篇论文确实强烈地暗示了,然而,精神病最严重的影响并不是来自最强烈的错觉,但更可能以令人不安和危险的方式解释它们。

最初发表在《生命科学》杂志上。

世界最新医学文摘杂志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杂志退稿吗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杂志可以退稿,但是不好退。《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是部级期刊 ,由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主管,世界图书出版公司、中国医师协会主办的医学类优秀期刊,如果撤稿不好撤,因为由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主管、世界图书出版有限公司主办

北京市海淀区车道沟。《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连续性电子期刊,其出版社地址位于北京市海淀区车道沟,是中国出版集团公司主管,世界图书出版公司主办、中国医师协会系列国家级期刊。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不是核心期刊。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是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中国出版集团主管,中国医师协会系列主办系列期刊,科技部与卫生部指导,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世界图书出版公司、世图音像电子出版社联合主办的中央级国内外公开出版发行的国家级优秀医学连续型电子期刊。

扩展资料:

综合性医药卫生类核心期刊名单如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目录

  • 索引序列
  • 世界精神病学杂志最新研究论文
  • 精神病学研究杂志
  • 世界最新医学杂志
  • 精神病的最新研究进展论文
  • 世界最新医学文摘杂志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