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 颈动脉血管论文参考文献

颈动脉血管论文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颈动脉血管论文参考文献

颈椎病是骨科常见病、多发病[1]。目前对该病的治疗 方法 多种多样,包括保守治疗(手法推拿、牵引、中西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等,而多以保守治疗为主。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颈椎病护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生活方式的改变,颈椎病逐渐升高的发病率和向年轻化发展,使得青年人就开始出现了颈椎病的症状,如果不加以注意,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控制,会给人们带来很大的危害,其病程长,疗效慢,易复发,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正常工作和生活质量。

关键词:颈椎病;中医;临床护理

1 颈椎病的定义

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征,是颈椎骨关节炎、增生性颈椎炎、颈神经根综合征、颈椎间盘脱出症的总称,是一种以退行性病理改变为基础的疾患。主要由于颈椎长期劳损、骨质增生,或椎间盘脱出、韧带增厚,致使颈椎脊髓、神经根或椎动脉受压,出现一系列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表现为颈椎间盘退变本身及其继发性的一系列病理改变,如椎节失稳、松动;髓核突出或脱出;骨刺形成;韧带肥厚和继发的椎管狭窄等,刺激或压迫了邻近的神经根、脊髓、椎动脉及颈部交感神经等组织,引起一系列症状和体征。属中医学"痹证"范畴。

2 颈椎病的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为颈肩痛、头晕头痛、上肢麻木、肌肉萎缩、恶心、呕吐、严重者双下肢痉挛、行走困难,甚至视物模糊,心动过速,吞咽困难,四肢麻痹,大小便障碍,出现瘫痪等。颈椎病的临床症状与病变部位、组织受累程度及个体差异有一定关系。

3 颈椎病的辨证分型

颈型颈椎病、神经根型颈椎病、脊髓型颈椎病、椎动脉型颈椎病、交感神经型颈椎病、食管压迫型颈椎病。

4 颈椎病的中医临床护理

4.1 情志护理 要详细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尤其是对长期患病或有心理恐惧的患者,要让其放下思想包袱,主动积极地配合治疗,才能够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4.2 饮食调护 加强营养,适当食用甲鱼,猪腰及核桃,腰果等坚果类食物。按照中医证型配合中药饮食调理食膳。气滞血瘀证:症见头颈部不能俯仰转侧,压痛拒按,或痛连肩背、胀痛,或痛有定处,日轻夜重,痛如针刺,舌质有瘀斑瘀点,脉弦紧或涩,治宜活血行气,通络止痛,食清淡,易消化食物,新鲜蔬菜瓜果等还可食田七青蛙汤,木耳,金针菇,蒸瘦肉;寒湿证:食温热祛风寒食品,瘦肉,猪牛蹄筋,羊肉炖生姜,当归等;湿热证:症见颈部关节或肌肉僵硬,疼痛,口渴不欲饮,溲赤,头晕头沉,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治宜清热利湿,通经活络,食清淡食品,如薏仁,冬瓜粥,卧床休息期间防止腹胀和便秘,以免加重病痛。寒湿痹阻型:见颈部关节或肌肉僵硬,疼痛,遇冷痛增,得热痛减,舌质淡胖,苔白腻,脉弦紧或弦缓,宜温经散寒,祛湿通络。阴虚型:食绿豆,百合,沙参,冰糖炖银耳或海参,白鸽,甲鱼,蜂房等滋阴补肾,强筋壮骨。肾虚痰瘀痹阻,症见颈部关节或肌肉僵硬、疼痛,难以屈伸,伴腰膝酸软,舌质暗淡,苔白腻,脉细弱或细涩,治宜补肾化痰,活血通络,食海带,淡菜,猪肾等补肾化痰。

4.3功能锻炼 各型颈椎病症状基本缓解或呈慢性状态时,可开始做医疗 体操 以促进症状的进一步消除及巩固疗效。症状急性发作期宜局部休息,不宜增加运动刺激。有较明显或进行性脊髓受压症状时禁忌运动,特别是颈椎后仰运动应禁忌。椎动脉型颈椎病颈部旋转运动宜轻柔缓慢,幅度要适当控制。锻炼原则是循序渐进,以患者耐受为宜。

4.3.1左右旋转 取坐位或是站位。双手叉腰,头轮流向左、右旋转。动作要缓慢。当旋转到最大限度时,停留3~5min。使肌肉和韧带等组织受到充分的牵拉,左右各旋转10次。

4.3.2 提颈缩颈 取站位,肩部自然向上提,同时颈部向下缩,停留3~5s,再自行放松,重复10次。

4.3.3 环绕颈项 取站位,颈放松,呼吸自然,缓慢转动头部,顺时针与逆进针方向交替进行重复10次。患者站位,两手叉腰,头部向左侧偏,再向右侧偏,动作要缓慢,幅度勿过大,重复20次。

4.3.4前后活动颈部 取站位,两手叉腰,头尽量向前屈,低头看地。在仰头看天,头尽量后仰,动作缓慢

4.3.5体操方法 双手侧平举,像钟表指向9点15分一样,然后两臂向上抬,举到10点10分处,连续做100~200次。注意全身挺拔、双臂像飞鸟的翅膀一样上下扇动,手臂尽量向后贴每天做一组。

4.4用药指导 中药汤剂宜温服1剂/d,分2次口服,间隔4~6h,服药期间忌生冷及寒凉食物,同时外避风寒,以免加重病情,随时观察用药后的效果及不良反应。

4.5 康复指导

4.5.1注意颈肩部保暖,避免头颈负重物,避免过度疲劳,坐车时不要打瞌睡或低头玩手机。

4.5.2饮食宜补益肝肾,气血之品,如:黄芪煲鸡汤,参芪龙眼粥,参枣粥等,忌食生冷瓜果之品,中药汤剂宜温服。

4.5.3按摩颈肩疼痛部位,加强颈肩部肌肉的锻炼,在工作空闲时,做头及双上肢的前屈、后伸及旋转运动,既可缓解疲劳,又能使肌肉发达,韧度增强,从而有利于颈段脊柱的稳定性,增强颈肩顺应颈部突然变化的能力。

4.5.4树立正确的心态,掌握用科学的手段防治疾病,配合医生治疗,减少复发。

4.5.5纠正不良姿势和习惯,避免高枕睡眠,不要偏头耸肩、谈话、看书时要正面注视。要保持脊柱的正直。

4.5.6及早彻底治疗颈肩、背软组织劳损,防止其发展为颈椎病。

4.5.7劳动或走路时要避免挫伤,避免急刹车时头颈受伤,避免跌倒。

4.6自我治疗及预防

4.6.1摇动上肢: 肩部放松,左肩画圈摆动、右肩也画圈摆动。次数一般为20次。

4.6.2抓空练指: 两手臂向前平伸,双手五指做屈伸作用,次数可50次。

4.6.3提揉两耳: 用手提拉耳朵,然后进行按摩、揉搓,直至耳部发热。

4.6.4局部按摩: 在颈部、大椎骨、风池穴附近寻找压痛点、硬结点或肌肉绷紧处,对这些部位进行按揉。 4.6.5颈部运动: 颈部运动主要包括头部前仰、后仰、左倾、右倾,四个方向慢慢的转动颈部。颈部转动,可在短时间内缓解颈部的酸痛。

4.6.6远道点穴: 在手背、足背、小臀前外侧、小腿外侧寻找压痛点。然后对其进行按揉。

4.6.7掐捏踝筋: 两手变替掐捏足踝后大筋。

4.6.8预防 措施

4.6.8.1告知患者卧低枕休息,侧卧时颈部与躯干成一条直线,尽量减少颈部活动。

4.6.8.2戒烟限酒,避免风寒潮湿。避免在入睡前洗头,或午夜、凌晨洗澡。避免头发未干就入睡,否则会使潮湿入侵颈部,诱发颈部疾病。此外,还要特别注意对颈部保暖,温暖的颈部环境对防止颈椎病复发很重要。

4.6.8.3避免头颈部负重及过度疲劳,减少刺激有利于颈椎病的恢复,保持情绪稳定,积极向上,开朗乐观,正确对待颈椎病。

4.6.8.4纠正生活中不良姿势,生活中的坐、卧,看电视的不良姿势是形成慢性劳损的主要原因,当工作或其他劳动需要持续低头或仰头1~2h的时候,一定要抽空适度活动颈部,以放松颈部肌肉,减轻肌肉的持续紧张度和颈椎的疲劳。避免做颈部过伸或过屈活动。

4.6.8.5选择合适的枕头。人一生1/3的时间都是在睡眠中度过,挑选适合自己的枕头,对防止颈椎病的发生是非常重要的。枕头不宜过高或过低,枕头高度以一拳为宜。在日常生活中注意饮食的调节,多摄取一些强筋壮骨的食物。如深绿色蔬菜、西兰花、牛奶等都含有丰富的维生素D,有助于骨骼营养。大蒜、洋葱、芦笋和鸡蛋等食品中都含有丰富的硫,硫有助于骨骼、软骨和结缔组织的修补和重建。

5 结论

我科根据中医辨证原理采用中药熏蒸,微波,隔物灸,氦氖激光等物理治疗,可以达到舒筋活血,祛风止痛的作用,通过中药的渗透作用起到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加速组织修复的作用,同时对其进行情志护理,合理指导饮食,正确的功能锻炼,缓解患者局部肌肉紧张,改善局部血液循环,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持之以恒,还能够强健筋骨,使疾病长期得以缓解,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夏治平.中国推拿全书[M].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0.68.

[2]罗平,马建,余好.中医辨证施膳在颈椎病患者中的运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1.09(33):164-165.

摘要:目的:探讨和分析综合护理在颈椎病综合康复的应用, 总结 其临床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具有完整临床资料的2012年1月至2012年10月来我院就诊的颈椎病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患者有50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的对症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心理、饮食等综合护理。观察和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种护理方式对颈椎病患者治疗中的临床疗效。

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疗效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综合护理有利于提高患者的舒适程度,促进患者尽快恢复,值得临床借鉴和推广。

关键词:综合护理颈椎病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 文章 编号】1008-1879(2012)12-0267-02

颈椎病是颈椎的一种劳损退变疾患,与长期的屈颈动作有关[1]。主要包括颈椎骨性关节炎、颈神经根综合征和增生性颈椎炎以及颈椎间盘脱出症等。近年来颈椎病的患病率呈现出增长的态势[2]。颈椎病较为严重的患者甚至会压迫神经根导致臂至指尖的酸麻痹痛或眩晕,有的颈椎病甚至会压迫神经中枢-脊髓。临床研究表明,颈椎病的发生原因多是由于颈椎过度劳损,骨质增生以及韧带增厚所引发,有的甚至是由于交通事故所引起的颈椎骨折,导致颈椎脊髓、神经根以及椎动脉受到压迫所致,从而引发多种功能障碍[3]。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手段有牵引,物理治疗以及针灸等,为让患者能够积极配合临床治疗和护理,对患者尽心更有效的护理不仅可以降低治疗风险,还有利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4]。为探讨和分析综合护理在颈椎病综合康复的应用,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具有完整临床资料的2012年1月至2012年10月来我院就诊的颈椎病患者,采用综合康复护理措施取得了较为满意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2年1月至2012年10月来我院具有完整临床资料的颈椎病患者100例,年龄38-63岁,平均年龄53.4岁。随机分为观察组和治疗组两组。观察组50例,男33例,女17例,年龄在38-63岁,平均年龄为53.6岁,对照组50例,男32例,女18例,年龄在39-62岁,平均年龄53.2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的发病部位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和护理方法。对照在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措施,主要包括:注重观察注意患者的呼吸、心率、血压、脉搏等,观察患者有无并发症以及诱发因素等。协助患者完成相关检查,在无相关禁忌证等。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取综合护理措施,主要包括:

(1)心理护理:颈椎病属心身疾病范畴,本病病程长,症状复杂,诱发闲素多,难以根治,给患者造成了严重的心理障碍,因此,应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并将心理护理贯穿患者在院期间各项治疗及护理操作的始终,医务人员的服务态度是患者的首选。入院时因为身体的不适、接触陌生的人和环境,患者易发生紧张、焦虑、恐惧等心理反应,发生角色缺失。护理人员应做到主动热情地接诊患者,妥善安置好患者的床位。详细介绍病区的环境及主管医生、护士等人员配备情况,以及住院期间的有关注意事项,使其产生良好的第一印象,全面仔细地了解、评估患者病情、家庭情况和心理顾虑等,采取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并对其讲解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例举已经成功治愈的病例,使其放松心情,消除恐惧心理。同时与家属、单位等社会支持系统进行协调,避免患者因为治疗费用产生压力。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从各方面使患者增加安全感,增强对护理人员的信任感,使患者能够正确对待疾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提高患者对治疗和护理的依从性,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2)饮食护理:合理的饮食可以保证机体的营养供应,使脏腑功能旺盛,气血充实,抗病能力增强。指导患者进食低盐、低胆固醇饮食,进食宜清淡、易消化、不食油炸食物以及溶氧仪引起腹胀的食物,可采取少食多餐的方式。多食富含纤维的食物和水果。

(3)康复指导,指导颈椎病患者进行康复锻炼,可以使颈部相应的神经肌肉得到有规律的牵拉,有助于恢复颈部功能。锻炼颈部肌肉功能时,先长收缩练习,增加肌肉力量,再进行颈 保健操 练习,做操时要全身放松,循序渐进;出院后可以适当进行 太极拳 等运动以调和气血,修身养性。

(4)加强宣传 教育 应积极教育和指导患者对颈椎病的认识,教育患者对自身疼痛的判断和描述以利于了解病情情况。通过提高患者对颈椎病的认识,有利于治疗时提高患者的顺应性。

1.3疗效评价标准。为评价护理效果,患者的满意程度分为满意、基本满意和不满意进行分类,依此评价不同护理方法在颈椎病患者的应用效果。

1.4统计学处理方法。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对统计学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对统计学数据进行X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照组满意15例,基本满意20例,不满意15例,满意度为70%。观察组满意20例,基本满意25例,不满意5例,满意度为90%。经X2检验,观察组与对照组护理满意程度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具体情况见下表。

综上所述,随着现代护理科学的发展,护理人员应更注重“以人为本”的护理观念[5]。综合护理已经成为目前护理工作的重要方向。本文通过综合护理有利于提高患者的舒适程度,促进患者尽快恢复,值得临床借鉴和推广。

参考文献

[1]任科梅.颈椎病病人综合护理干预效果观察[J].全科护理,2010,2(8):382-383

[2]施子珍.综合性护理对颈椎病手术患者的影响观察与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1.14(18):119-120

[3]赵晓萍,宋玉萍.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综合护理[J].河北中医,2010,8(32):1249-1250

[4]姜淑波.颈椎病的康复指导及护理[J].中外妇儿健康,2011,7(19):332-333

近日,由广东省中医药学会络病专业委员会主办的“慢病(络病)防治中国行-广东省第十一届络病学术年会”在广州举行,来自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陶军教授介绍了由中国工程院张运院士领衔的1212例通心络干预颈动脉斑块循证医学研究结果,研究发现通心络胶囊可安全有效地减小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斑块面积和血管重构指数,从而减小心绞痛、心梗、脑梗塞等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 颈动脉是反映人体血管 健康 的“窗口” 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仍处于上升阶段,患病人数约为2.9亿,给 社会 和家庭造成沉重的负担。实际上,心脑血管病完全可以通过综合防治措施来预防治疗,而有效防治的关键就是干预动脉硬化斑块。 据陶军教授介绍,血管是人体的一个大系统,最近医学界提出了“泛血管”的概念,一个区域的病变往往反映出整个血管系统的不 健康 。颈动脉是反映人体血管 健康 的“窗口”,位置表浅且固定,检测正确性高。现在体检查颈动脉超声价值非常大,如果颈动脉出现硬化斑块、管腔变窄等病变,就意味着其他位置的血管也已经发生了同样的病变,特别是心脑血管病变,早期干预动脉硬化、抑制斑块形成、缩小斑块对于心脑血管病的防治意义重大。 中药制剂可有效干预斑块 由中国工程院张运院士牵头,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为组长单位,联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华中 科技 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等国内35家综合性三甲医院,开展了通心络胶囊干预颈动脉斑块循证医学研究,这是我国开展的第一个中药制剂干预颈动脉斑块的大样本、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的多中心临床研究。该研究在世界卫生组织国际临床试验注册平台一级注册机构进行注册,在全国18个省内筛选出1212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临床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通心络胶囊,观测用药2年后双侧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斑块面积和血管重构指数等指标的变化,这让该研究成为国际上样本量最大的中成药干预颈动脉斑块循证医学研究。 循证研究得出了一系列令人振奋的结果,证实在亚临床动脉硬化患者中,应用通心络能够安全有效地减小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斑块面积和血管重构指数,接受通心络治疗的患者主要心血管事件显著减少,特别是减少不稳定心绞痛的发生率。这意味着通心络胶囊不仅能稳定斑块,抑制斑块形成,而且能逆转斑块对血管带来的不良影响,减少心绞痛、心梗、脑梗塞等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循证研究论文获国际权威期刊认可 通心络干预颈动脉斑块的循证研究论文今年3月14日在国际权威 科技 期刊《自然》子刊《科学报告》上发表。《自然》是国际公认的享有最高学术声誉的期刊,其发表的文章都是由世界范围内知名专家层层审读把关的高水平论文,尤其发表关于复方中药研究的论文非常少见。 正是由于拥有降脂抗凝、稳定斑块、保护微血管等的确切疗效,通心络获得了国内外临床专家和患者的高度认可。其相关研究先后获得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国家 科技 进步二等奖,通心络成为国家基本药物,先后被列入《冠心病合理用药指南2018》《慢性脑缺血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等多项指南共识,并被《中西医结合内科学》教材列为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的常用中药制剂。

术后动脉出血文献论文

晚期产后大出血介入治疗的护理观察[摘要]目的:探讨血管介入治疗产后大出血的临床价值及护理方法。方法:总结19例产后大出血患者介入治疗的情况及护理措施。结果:经行髂内动脉栓塞术, 19例产后大出血患者成功止血,术后加强护理,无任何并发症发生,全部治愈出院。结论:术前准备充分,术后绝对卧床24~48 h,穿刺侧下肢制动24 h,严密观察出血情况及加强会阴护理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障。[关键词]产后大出血;介入治疗;护理近年来,随着介入放射医学的发展,选择性动脉造影栓塞术已广泛用于各种出血性疾病的治疗[1-3]。我科自2004年4月至2008年5月应用血管介入术抢救治疗19例晚期产后大出血产妇,临床疗效好,止血速度快,无并发症发生,现将护理观察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19例产后大出血患者中,初产妇13例,经产妇6例,年龄20~36岁,孕(38±9)周, 11例剖宫产后大出血, 8例自然分娩后大出血,出血量2 500~6 000 mL,平均3 000 mL。19例患者均在外医院保守治疗无效后转入我院。1.2治疗方法常规消毒后,经皮股动脉穿刺,分别插管至两侧髂内动脉行动脉血管造影,了解出血部位及出血的动脉分支后,调整导管至出血血管,经导管注入适量胶海绵颗粒栓塞,至血流速度明显减慢到完全停止。术毕,拔除导管,穿刺部位加压包扎并压迫止血15 min以上。1.3结果本组19例患者栓塞成功后,阴道出血立即被控制,血压逐渐回升,生命体征平稳。2例实施机械通气治疗患者,术后1~2 d成功脱离呼吸机,拔除气管导管。经过精心治疗和护理,患者无并发症发生,子宫复旧好,治愈出院。2护理2.1严密观察生命体征产后大出血患者,出血量大,尤其是腹腔内出血伴有小动脉或中动脉出血,来势凶猛,应迅速建立有效的静脉通道,快速补充血容量,保证充足氧供是抢救孕妇生命的关键[4]。而且护理人员要积极配合医生做好抢救物品和药品的准备,严密观察阴道出血量、颜色及子宫收缩情况、尿量、神志的变化,持续监测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每2~4 h监测中心静脉压一次。2.2保持管道的通畅为迅速纠正休克,保证手术顺利进行,开通2~3条静脉通道,插尿管并留置。本组有2例患者从院外转入我科时出现呼吸衰竭,给予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治疗。因此,要牢固固定各类管道,严防管道脱出或发生患者意外拔管,加强人工气道的湿化,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的通畅。2.3心理护理由于阴道持续大量出血,虽经多次治疗但效果不佳,患者出现失血性休克症状,常感到恐惧、焦虑和绝望,对进一步治疗产生怀疑。医护人员应耐心向患者及家属解释病情,讲明介入治疗属微创手术,创伤小,止血快,恢复快,不影响患者生育能力。同时也要讲明手术中可能发生的危险、并发症和后遗症,取得患者和家属的理解、配合。2.4术前准备(1)完善血常规、血气、电解质、出凝血时间等各项检查。(2)穿刺部位皮肤准备:双侧腹股沟及会阴部备皮、清洁,减少局部感染的机会。(3)做好术前碘过敏试验。2.5术后护理2.5.1穿刺部位的护理患者术后要绝对卧床24~48 h。穿刺部位绑带加压包扎并加压沙袋24 h,穿刺侧下肢制动24 h,严密观察穿刺部位有无出血及血肿形成,注意肢体的皮肤颜色、温度、感觉、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如发现下肢有疼痛、感觉迟钝症状,应立即报告医生,进行处理。2.5.2观察出血情况术后观察子宫高度,切忌按压子宫,注意患者血压、脉搏、呼吸的变化及腹部情况,如出现腹胀或腹胀进行性加重、自阴道流出较多鲜血时应考虑可能发生血栓脱落,立即做好剖腹探查的各项准备工作。2.5.3腹痛护理介入治疗产后出血是行髂内动脉或子宫动脉栓塞,术后子宫可能因为供血不足而出现腹痛,护士要观察腹痛性质、程度、持续时间,注意与产后子宫收缩进行区别。认真倾听病人主诉多与病人交流,分散其对疼痛的注意力,以减轻疼痛。2.5.4控制感染由于产后失血,抵抗力低下,产妇存在感染的危险因素,而感染则可诱发血栓脱落、再次大出血或引起感染性休克。遵医嘱准确及时给予抗生素治疗,严密监测体温变化,每2~4 h测量体温一次,观察有无感染征象发生。2.5.5加强会阴护理严密观察恶露量、颜色、气味。保持会阴清洁,勤换会阴垫,每天用0. 5%碘伏擦洗会阴3次,红外线照射会阴3次。3讨论传统治疗产后大出血的方法有保守治疗和外科治疗,保守治疗主要是应用宫缩剂、止血剂、凝血因子、输血输液等对症支持治疗,大部分产后出血患者早期给予以上治疗后可有效止血。对于经保守治疗仍有大量出血的病例,以往多采用子宫次切除术以快速止血。但子宫切除术使年轻妇女丧失生育能力,对其心理和内分泌功能影响是巨大的,经皮髂内动脉造影栓塞目前已成为一种治疗产后大出血的较新方法[5],与其他方法相比该方法简单,安全有效止血迅速,并发症少,手术时间短。尤其对年轻患者,避免子宫切除,保留生育能力,同时使患者避免剖腹手术及麻醉的危险性。我科成功应用此方法抢救了19例患者,护理的重点在于准确提出护理问题,进行对症护理,特别是要加强心理护理,术后防止穿刺部位出血、渗血、导管脱落,合理用药,保证治疗顺利进行。参考文献1马曙明. CPH所致上消化道大出血的双介入检查护理[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护理版), 2007, 3(4): 49-50,50.2孙红,程敏.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出血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护理版), 2006, 2(4): 48-49.3李琴,谢萍.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的护理体会[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护理版), 2008, 4(1): 11-12.4孙华,王鸿志,赵铀.选择性动脉栓塞术在妇科出血性疾病中的应用[J].实用妇科杂志, 2003, 19(2): 124.5刘志杰,赵汝珠,张斌,等.产后大出血介入治疗10例疗效分析[J].中国综合临床, 2002, 18(12): 1132.

先天性心脏病是由于心脏、血管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的障碍所致的心脏、血管形态、结构、功能、代谢的异常。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心脏病护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心脏病护理论文 范文 一: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护理

【摘要】

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护理 措施 与临床效果。 方法 对需行介入治疗的65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进行全面详细的护理,包括术前心理护理与准备、术中护理及术后的护理观察。观察护理效果。结果65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手术成功率为100%,患者3~5d治愈出院。结论严密、细致的术中监测与观察,良好的术后护理是提高护理质量、减少并发症、获得手术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护理

先天性心脏病是威胁患者身心健康的常见病,以前往往采用开胸的手术方法治疗,创伤大,住院时间长。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心血管诊断治疗的进步,先天性心脏病实行介入治疗,根据X线显影,在体外操作各种导管进行治疗,具有创伤小、风险低、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少、安全性高、无手术瘢痕等优点,介入治疗广泛地应用于临床。现将护理体会 总结 报告 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4年3月~2015年3月收治的65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男22例,女43例,年龄7个月~55岁,平均年龄9岁,房间隔缺损23例,室间隔缺损28例,动脉导管未闭12例,其中房室间隔均缺损者2例。15例患者于静脉麻醉下进行,50例患者于局部麻醉下进行。

1.2护理方法

1.2.1心理护理术前患者出现焦虑、担忧心理[1],为解除患者及家属的思想顾虑,护理人员向患者解释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优点、可靠性,介绍与治愈好的患者聊天,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护士热情积极地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沟通,向患者解释手术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消除患者及家属顾虑。

1.2.2术前常规检查术前做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拍胸片、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出凝血时间、乙肝系列检查。术前常规备皮,做药物过敏试验,病情许可酌情沐浴、更衣。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并记录,如体温升高应进行治疗,待体温正常后3d再做手术。同时观察穿刺部远端搏动情况。术前<1岁婴儿、成人术前4h禁食水。静脉麻醉者术前8h禁食水。

1.2.3术中监测患者进入手术室后,使其仰卧于导管床上,吸氧,建立静脉通路,用生理盐水维持通路,连接心电监护、血氧饱和度仪。术中密切观察心率、呼吸、血压、氧饱和度,静脉麻醉者使其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误吸。密切观察心电监护,观察术中心律失常情况,如出现房室传导阻滞等随时通知医生,进行处理[2]。

1.2.4术后护理术后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保持气道通畅,预防误吸引起窒息,吸氧并进行心电监护和血氧饱和度监测,密切观察生命体征情况,密切观察是否有房室传导阻滞和心动过缓,注意有无心包填塞表现。术后观察穿刺部位是否渗血或出血,肢体动脉搏动、颜色、温度、感觉变化情况。穿刺部位用绷带加压包扎,穿刺侧肢体制动12h,术后卧床24h,12h后使穿刺侧腿伸位,平卧位与左侧卧交替,指导家属按摩腰背部和肢体,预防静脉栓塞。如无出血,24h解除加压包扎绷带,下地适当活动。

1.2.5并发症观察与护理如发现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后出现残余分流,若分流量大、流速快、有可能溶血,密切观察有无酱油色尿,化验尿是否有红细胞,若出现溶血迅速报告医生处理。室间隔缺损者术后有可能出现房室传导阻滞,注意心电监护,发现房室传导阻滞及时报告医生处理。房间隔及室间隔缺损术后可发生封堵器脱落,密切观察心脏杂音变化,报告医生检查处理。

1.2.6出院指导术后3个月保持心情愉快,适当休息,逐步增加活动量,遵医嘱出院后1、3、6个月定期到医院检查。继续服用肠溶阿司匹林抗凝,注意用药剂量,定时复查肝功能。观察有无皮肤、牙龈出血,需要时进行凝血功能检查。出院后6~12个月定期复查心脏B超、做胸片。

2结果

65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手术成功率为100%,术后3~5d出院,随访18个月,无封堵器移位、无房室传导阻滞、无溶血现象发生。

3小结

介入疗法是先天性心脏病首选的治疗方法,随着科技的进步,介入治疗方法的提高和器械的改进,逐渐提高先天性心脏病治疗效果,做好心理护理及术前术后护理工作,优化服务态度,提高护理质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是获得手术成功的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

[1]张琴,王丽,高雪萍.冠心病介入前后心理护理.新疆中医药,2014,32(1):37-38.

[2]戴庆研.先天性心脏病患者介入手术围术期护理.黑龙江医药,2014(6):1505-1506.

心脏病护理论文范文二:肺源性心脏病领域中康复护理 教育 的意义

[摘要]目的探究多种形式康复护理教育对肺源性心脏病患者所产生的影响。方法对该院2013年4月—2015年6月期间收治的180例肺源性心脏病患者进行研究,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以及对照组进行教育护理方法的比较,各组患者为90例。在对照组中需要将常规健康教育模式应用到康复护理中,在观察组中需要将多种形式应用到康复护理中,比较教育之后的康复效果。结果通过研究之后证实,多种形式康复护理后其护理效果以及护理满意度均高于常规护理方法,组间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肺源性心脏病患者采用康复护理教育后,可以有效的提升其自身的保健水平,同时还能够提升患者遵医嘱的行为,减少了患者的恢复时间,提升其治疗依从性。

[关键词]康复护理教育;肺源性心脏病;多种形式

肺源性心脏病是一种常见疾病,同时此病常发生在中老年人群中,此病的病程时间较长,并表现出进行性加重现象[1]。但是由于社会以及经济等相关因素的影响,长时间在院进行治疗对患者而言不具有现实性,所以应对其采用相应的康复护理教育,使得患者充分了解自身疾病的实际状况,在出院之后可以进行自我保健。健康教育为护理中的主要内容,传统教育模式已经不适于护理,同时不能激发患者的积极性。该研究对肺源性心脏病领域中采用康复护理教育的意义极其影响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该院2013年4月—2015年6月期间收治的180例肺源性心脏病患者进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以及对照组,各组患者为90例。在对照组中,男性患者为60例,女性患者为30例,年龄均在42~84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1.5±11.2)岁;在观察组中,男性患者为62例,女性患者为28例,年龄均在43~8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2.1±11.8)岁。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较强的可比性。

1.2方法

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教育模式。观察组研究对象则采用多种形式康复护理教育模式。其教育内容如下。

1.2.1交流指导①普及模式。患有肺源性心脏病的人员会因为反复住院而对自身疾病预后产生焦虑现象,同时还会担心经济状况,加重自身的病情。教育人员需要对其进行相关教育,并讲解在整个康复护理中所应注意的事项以及相关检查的主要目的,并耐心解答研究对象所提出的疑问,从而消除其疑虑。②针对模式。肺源性心脏病具有一定的反复性,同时久治不愈,因此患有此病的人会产生相应的心理问题,例如悲观、焦躁、不安以及不合作等相关不良情绪。所以在对其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应加入相应的心理疏导。③连续模式。患有肺源性心脏病的患者其病情具有反复发作的特点,而大部分患者的心理以及生理主要特质则是由气愤直至认可,同时使病情逐渐有所恢复或者达到恶化现象[2]。患者在过渡期或者认可期过程中,患者会逐渐对教育人员形成一种依赖感,行为会产生被动以及退化表现,而教育人员应通过此时期详细讲解休息的主要意义。在患者的恢复期中,当患者未产生自觉憋喘,可以实行自理。④扩张模式。实行康复护理的过程中,需要扩大教育的范围,对研究对象的家属予以教育,并告知其如何对患者实行照顾。而在日常生活中,指导患有此病的人员形成良好的饮食生活习惯,并指导如何正确的用药、休息、复诊等。此外,还应指导怎样进行呼吸以及戒烟训练。经教育之后,有助于肺功能的缓解,提升其生活质量。⑤小组开会模式。为了防止康复护理教育不充分或者护理实践不足,应将病情存在一致性的进行集中分析,从而对其进行康复护理教育。⑥集体聚会模式。不定期举行联谊会,并耐心解答所提出的问题,当出现特殊情况时可以对其进行相应的义诊以及查体,并对肺源性心脏病和相关保健问题进行沟通以及交流。⑦面对面模式。由于研究对象的病情实际状况、家庭环境、经济状况、 文化 程度以及接受能力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因此在教育时需要和其实行相应的沟通,有助于对病情的观察,从而对其自身的病情予以相应的评估。当产生未解决完的问题时应对其进行再次探究,并找出产生原因,并重新编制护理计划并实行。

1.2.2文字宣传①宣传栏模式。还应组织研究对象及其家属,并介绍肺源性心脏病的有关知识,例如怎样对呼吸进行免疫调节、正确的呼吸训练方法、吸氧的主要目的以及在吸氧过程中所应注意的事项等。②报刊以及手册模式。向发放相关科普性报刊以及手册,对其进行康复护理教育的指导。

1.3观察指标

选择自制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对其进行调查,结果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以及不满意,满分为100分,分数越高说明护理满意度越高。同时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教育效果进行比较,其护理效果内容包含:对 疾病知识 的了解程度、自身心理调节的能力、自身保健能力以及遵医嘱行为[3]。

1.4统计方法

选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此研究中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以及处理,研究最终结果则选择计数资料[n(%)]以及计量资料(x±s)来进行表示,检验则选择χ2以及t值,P<0.05,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研究对象的康复护理教育效果

观察组患者经护理后,其疾病了解程度有所提升的患者例数为88例(97.78%),自身心理调节能力提升的患者例数为85例(94.44%),自身保健能力的提升的患者例数为82例(91.11%),遵医嘱行为提升的患者例数为83例(92.22%),对照组患者经护理后,其疾病了解程度有所提升患者例数为71例(78.89%),自身心理调节的能力提升的患者例数为68例(75.56%),自身保健能力提升的患者例数为72例(80%),遵医嘱行为提升的患者例数为65例(72.22%),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对两组研究对象的护理满意度进行对比

对两组研究对象的护理满意度进行对比,观察组中护理满意度达到非常满意的例数为78例,达到满意的例数为8例,达到不满意的例数为4例,满意度为95.56%;对照组中护理满意度达到非常满意的例数为62例,达到满意的例数为12例,达到不满意的例数为16例,满意度为82.22%,两组患者经对比,以χ2=8.1000,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健康是通过心理、社会-经济以及生物等相关原因和自身的行为所决定的一种态度。当患病时,医务人员仅仅只是协助患者将自身的身体机能进行改善,并不能从根本上将其消除,而康复教育则能够很好地使患者在机体、心理以及情绪等方面获取良好的状态。人们对自身的健康程度有所重视,然而健康教育的主要传播人员则为教育人员。在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时,教育人员需要采用多样性教育方法,并利用患者可以听懂的语言,对患者进行相应的示范以及讲解,从而使得患者能够愉快地配合治疗以及护理,与此同时还充分了解疾病的预防,并将自身不良的生活习惯进行修正,从而提升自身的保健能力水平,逐渐培养患者良好的生活饮食习惯,并实现健康的目的。患者在整个住院的过程中,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模式均贯穿其中[5]。教育人员在合适的时间对患者进行教育,并予以患者相应的帮助,获取了患者对自身的信任,有助于护患以及医患关系的创建,同时还能够改善医患关系,并为医院在无形中积累了一定无形资产。实践则证实,教育的主要内容是效果而非形式。同时教育则是因人而异,在对其进行共性教育的过程中,还应加入个性教育。在对患者进行指导的过程中不单单要为患者提供相关知识方面,同时还应使患者改变自身的不良生活习惯。以改变自身的行为实现自我保护以及控制的目的,以此来达到康复效果。综上所述,对于肺源性心脏病而言,在对其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应加入多种形式康复护理教育模式,恢复效果较好。

[参考文献]

[1]尚艳华.多种形式康复护理教育对肺源性心脏病患者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18):64-65.

[2]刘晓萍,李鸿妍.中医循证护理在肺源性心脏病护理的效果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33):122-123.

[3]曾淑媛.个性化护理在高通量血液透析治疗肺源性心脏病心力衰竭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9(13):234-236.

[4]黄琼霞,邓玉芳,何莉衍,等.氨溴索、酚妥拉明、多巴酚丁胺联合治疗肺源性心脏病顽固性心力衰竭的观察与护理[J].中国医药科学,2012,2(13):121-122.

[5]杨风菊,孟雪.循证护理加中药雾化吸入治疗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急症,2015,24(6):965-966,1035.

心脏病护理论文相关 文章 :

1. 免费护理论文范文

2. 冠心病的护理论文

3. 护理专业论文范文

4. 病人心理护理论文

5. 护理专科毕业论文范文

6. 免费护理论文范文下载

深静脉血栓论文的参考文献

【关键词】 门诊患者 心理护理门诊是医院面对病人的主要窗口,也是医疗工作的第一线。由于患者就诊数量大、病情复杂、患者个人素质、经济状况、环境等因素影响,患者的心理反应也不尽相同。随着现代护理模式的转变,护理服务的对象日趋扩大,要做到让每位病人都满意很难,但是病人一旦对服务过程中的某一方面不满,就可能导致他们对整个医疗过程全盘否定,这就要求门诊不仅仅对患者进行病理护理,还要对其做好心理护理和抚慰,把握门诊患者不同心理特征,并根据其不同的心理需要,提供个性化、系统化、规范化和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对提高医护工作质量和效果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是检验门诊护士素质及护理工作绩效的一个重要标志〔1〕。本文针对门诊病人不同的心理特点,在管理方面上做进一步探讨。 1 门诊患者的常见心理特征 1.1 陌生、恐惧的心理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医院的就医条件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善,但门诊患者特别是首次来医院就诊,对医院环境不熟悉,就诊程序不了解,加上对自己的疾病能否治好的担心会产生惧怕心理。 1.2 焦虑、烦躁的心态 病人到医院就医,一般都经过挂号、候诊、诊断、检查、交费、取药、治疗等过程,在这个诊疗过程中,由于医院面积的扩大,科室和专业进一步细化,患者在就诊时,常常要来回多次,“造访”多个部门和诊室,加上求治心切,希望尽快办理就诊手续,希望医护人员尽早明确诊断,或者害怕病情加重,往往对疾病的治疗表现出焦急、烦躁情绪,甚至引起医患关系紧张。 1.3 祈求“神医”心理 在大多数病人的心里,都希望找到医术好的“神医”,尽快详细的检查,及时、准确的诊疗,药到病除;对护士穿刺总希望“一针见血”;对所有检查总希望一次就有了明确诊断。 1.4 心存疑虑的心态 近些年,由于部分医务工作者在诊疗活动中或多或少存在一些不良行为,导致“白衣战士”和“白衣天使”形象在人们心中有所暗淡,病人对医生的信任度有所下降,有些患者就诊时,一方面希望得到医生的治疗,另一方面又对医生的能力表示怀疑,心理表现较为矛盾。 1.5 期待诊疗,祈求安全 患者就诊时期望医生为其进行全面检查,并给予正确诊疗,对自己患病经过的叙述,总担心有遗漏,而误导了医生的诊断,若医生不耐心倾听,便会产生自责和不安心理。尤其是一些有难言之痛的患者,叙述病情遮遮掩掩,而后又叮咛医生保密,希望医生对自己健康提供安全保障。 1.6 消费心理 每个患者经济收入、消费观念、文化素质的差异,对医生诊疗水平、服务质量要求各不相同。有些病人既希望医术高明的医生为自己诊治,但对医生开具的检查和药物不理解,总担心自己被“宰”;有些病人排队挂号、候诊很长时间,总希望医生能做详细检查,甚至主动要求医生给自己做检查,开“好药”,误认为便宜药不管用。 1.7 药到病除、急于求成心态 门诊患者大多都对疗效有一定疑虑,想迫切体验到治疗效果。特别是慢性病患者,病程长,治疗效果差,多次复诊常使他们怀疑医生的诊疗水平,有些病人甚至认为自己的病是治不好的,患者总希望看一次医生就能“立竿见影”。 2 门诊患者的心理护理及管理措施 2.1 营造温馨舒适的就医环境 温馨舒适的就医环境,宽敞的诊区,舒适的候诊椅,清新的空气,清晰的电子呼叫系统和液晶电视等措施,能舒缓病人的紧张情绪,使病人在轻松的氛围中候诊。 2.2 设置明确就诊流程 在各诊区设有鲜明的挂号、就诊、交费、取药指示标牌,当患者初次来医院就诊时,鲜明的指示标牌能缓解病人的恐惧感。 2.3 “以人为本”,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 门诊服务护士是第一时间与病人接触的医务工作者,因此形象十分重要,美观整洁的仪表,亲切的微笑与问候,都能创造出宽松和谐的气氛,对病人焦虑、恐惧心理起到安抚作用,护士在施治过程中要讲究语言的技巧,针对不同患者,不同病情,不同心态使用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如安慰、鼓励、劝说、疏导、解释或指令等,使用暗示性语言,通过积极巧妙的暗示,使治疗发挥最好的效用〔2,3〕。 2.4 提高医护人员心理素质,以优质服务善待病人 门诊医护人员要加强医护心理学的学习,倡导人性化护理,注意察“言”观色,从不同的患者及家属的眼神中读懂他们的疑虑和疾痛,尽最大努力给予满足〔4〕;预测患者的需求,积极主动地提供服务,解决患者的疑问,从患者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反应出发,善待每一位病人。 2.5 灵活安排就诊,缩小医患间心理距离 门诊患者多,流量大,患者的情况也千差万别,合理、灵活的安排就诊秩序,减少就诊环节,缩小医患间的心理距离,增进医-患间、患-患间的情感交流和理解,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2.6 提高医、护技术水平,赢得患者信任 门诊医护人员必须不断加强专业知识学习,掌握医学全科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才能得到患者心理上的信任和行为上的配合〔5〕。总之,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心理护理已成为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门诊医护人员必须通过提高综合业务素质,优化服务态度,掌握不同患者的心理特征,“因人施护”,满足患者心理需要,使患者心情愉快,才能获得最佳治疗效果,才能使医院获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参考文献】 1 王长虹,丛中.临床心理治疗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575-578.2 马彩虹,王香杜,刘哲.门诊患者的心理护理.中国误诊学杂志,2005,5(12):2339-2340.3 莫孙淑冰,廖进芳,刘均娥.与病人沟通的重要技巧.中华护理杂志,2004,39(5):396-398.4 严利,田继书.护士长岗位培训新模式—建立基于网络的护士长学习共同体.中国使用护理杂志,2008,24(5):73-74.5 赵丹.门诊患者的心理护理.中国社区医师,2006,8(144):10.【摘要】 当髋关节因疾病导致破坏,出现关节疼痛、活动障碍,并严重影响日常活动及生活质量而非手术治疗无效时,就需要进行人工髋关节置换。如股骨头坏死、骨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类风湿关节炎所致的髋关节损害,疼痛及功能丧失等均可以进行人工髋关节置换。但随之而来的并发症、翻修等问题使医护人员面临挑战,手术前后的循证护理对如何避免手术并发症和手术翻修有重要意义,能有效地恢复关节功能,解除疼痛,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 【关键词】 人工关节 髋关节置换 手术护理 术前护理 心理护理: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应把心理康复作为机能康复的枢纽,以心理康复促进和推动机能康复。 术前功能锻炼:①训练床上排便:目的是防止术后因体位不习惯而致尿潴留及便秘。②指导下肢肌锻炼方法:等长收缩训练。踝关节背屈,绷紧腿部肌肉10秒后放松,再绷紧→放松,以此循环。等张收缩训练,做直腿抬高、小范围的屈膝屈髋活动、小腿下垂床边的踢腿练习。直腿抬高时要求足跟离床20cm,空中停顿5~10秒后放松。③关节活动训练:指导其健肢、患肢的足趾及踝关节充分活动,患肢屈膝屈髋时,髋关节屈曲度<45°,并避免患髋内收、内旋。④指导正确使用拐杖:准备合适的双杖,使拐杖的高度及中部把手与患者的身高臂长相适宜,拐杖底端配橡胶装置(防滑),拐杖的顶端用软垫包裹(减少对腋窝的直接压力),对术前能行走者训练其掌握使用方法,练习利用双杖和健腿的支撑站立,以及在患肢不负重状态下的行走。 术中配合 全髋关节置换手术要求手术间空气、物面要符合Ⅰ类手术间要求,所有器材用物尽可能采用高压蒸汽灭菌或环氧乙烷灭菌,不能高压蒸汽灭菌或无可能送环氧乙烷灭菌的电池采用福尔马林熏蒸时,要注意电池表面的清洁及干燥,以免影响灭菌效果;手术切口皮肤覆盖皮肤手术薄膜以保护手术切口免受皮肤细菌污染。限制手术间参观人数,监督参观人员,洗手护士及手术医生的无菌操作。 术后护理 病情观察:监测生命体征,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情况,并经常询问病情。高龄、高危患者术后病情变化大,应提高警惕。 体位与制动:保持正确的体位要做到三防。一防:防过度屈曲和伸直,术后在膝关节下垫一软垫;二防:防内旋,术后穿防旋鞋或下肢皮牵引,保持外展30°中立位;三防:防内收,两下肢间放软枕,肢体外展位防健侧肢体近患肢而过度内收。目的防人工假体脱位。 疼痛的观察及处理:术后24小时内患者疼痛较剧,我们及时采用药物止痛措施,防止引起其他病的加重。术后3天仍疼痛较剧者,注意体位的变换和牵引的调整,保持正确舒适的体位,抬高患肢利于静脉血回流,避免患肢肿胀而致的胀痛。 创口负压引流管的护理:术后行创腔持续负压引流,必须保持引流通畅,避免创口内积血而致感染及术后血肿形成,密切观察引流液的量、色,若引流量多且鲜红,引流袋术后10~12小时内持续出血量超过500ml时,应及时通知医生处理,以免发生失血性休克,术后引流量<50ml/日则可拔除引流管。 饮食指导:严格执行饮食医嘱,术后的饮食因人而异,因病制宜。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与病人伤后卧床、患肢制动、血液黏度增高有关。下肢使用长筒弹力袜,抬高床脚,鼓励病人进行患肢的床上早期活动。帮助病人进行肢体的被动活动,同时观察皮温、颜色、肢体肿胀程度等。②术后感染:病室空气清新,作好口腔护理,指导病人深呼吸、有效咳嗽、协助翻身叩背、防止肺部感染;保持床铺干燥、平整,患者皮肤清洁、协助翻身、及时按摩受压部位;有留置导尿者每日更换尿袋,保持会阴部清洁;指导病人多饮水、预防切口感染,保持敷料清洁干燥,观察体温是否升高。③预防髋关节脱位:人工髋关节脱位也是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发生率为0.2%~6.2%,绝大多数发生于手术后1个月。导致髋关节脱位的原因很多,如手术入路、术中假体的放置、患者体位不正确、肢体活动不当或不正确的翻身均可造成髋关节脱位而致手术失败。髋关节脱位最主要原因是外展肌乏力,反对术中做无谓的软组织松解,术后恢复软组织张力是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髋关节脱位最重要的措施。正确搬运,术后穿丁字鞋,保持外展中立位,两腿间夹枕头。侧卧时需保持屈膝,两膝间垫枕头,防止内旋造成髋关节脱位。术后放置便盆时,注意保护患侧髋关节,防止外旋和内收动作。④预防压力性溃疡。 康复训练 功能锻炼可增加肌力,有利于关节稳定。在进行康复训练时,应指导病人循序渐进。术后第1天即指导患者进行足趾及踝关节充分活动,并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训练,定时给予下肢由下往上的按摩,以促进血液循环。术后3~5天可将床头抬高45°~60°练习坐位,4~6次/日,20~30分钟/次,并指导病人进行患肢直腿抬高训练,要求足跟离床20cm,在空中停顿5~10秒再放下,如此反复。根据病情在医生同意后可下床活动,护士必须在旁指导,由健肢先下床,上床时则患肢先上床,注意使患肢始终保持外展中立位,下床后指导患者做髋关节屈伸、外展动作。术后1周在适应下床站立练习后6周内不能负重,3个月后弃拐行走,术后6个月内避免两腿交叉,不能坐低凳和马桶或下蹲,持续坐位不能超过1小时。 讨 论 术前心理护理,消除患者的疑虑和恐惧,为手术顺利进行建立了基础。正确使用拐杖和下肢肌肉锻炼可使术后髋关节脱位减少,髋关节功能恢复快。术后密切病情观察,体位和制动为预防髋关节脱位起重要作用。早期下床防止了下肢深静脉血栓及静脉炎的发生,术后感染的预防及处理也是手术的关键。成功的手术是取得良好疗效的基础。术后的正确护理和病情观察,并发症的预防是手术成功的重要环节。有效的早期康复训练是能否恢复髋关节功能的关键。【参考文献】 1 许卫东,吴岳嵩.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中猝死的原因及机制.中国矫形外科杂志,1999,15(6):15. 2 刘洁珍.高龄患者髋部骨折围手术期护理探讨.实用护理杂志,1999,15(6):15. 3 杜可利,方汉萍,陈海霞.31例人工髋关节置换病人的护理.护理杂志,2000,15(9):532.

医学论文是科技论文的一个分支学科,是报道自然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创新性工作成果的论说 文章 ,是阐述原始研究结果并公开发表的书面 报告 。医学论文格式由以下6部分组成:论文题目;作者署名、工作单位和邮编;摘要(目的、 方法 、结果、结论);关健词;正文(资料与方法、结果、结论)参考文献。

[摘要] 静脉留置针其操作简单,安全方便,既解决了患者反复穿刺的痛苦,保护了静脉,又减轻了护士的护理工作量,适合于老年人患者及无自主意识的患者,特别是危重患者,可随时打开静脉通道及早用药,提高抢救成功率。

[关键词] 静脉留置针;操作方法;封管技术;护理

1临床资料

2005年1月至2005年12月,我科共对68例患者采用了静脉留置针,年龄48岁~84岁,肺气肿34例,肺心病28例,哮喘6例。均取得了满意效果。

2操作方法

2.1穿刺方法

穿刺前先将输液器空气排至过滤器,检查并打开留置针,然后将输液器针头直接插入留置针肝素帽内,再次排尽空气。常规消毒穿刺部位皮肤,操作者右手持留置针与皮肤呈15°~30°刺入皮下血管内,见回血后压低角度(约5°~15°)再进0.2 cm,左手退出针芯少许,右手将外套管送入血管内,要边退针芯边置入外套管,这样避免了针芯触及血管壁,外套管对针芯有支撑作用,可顺利通过皮肤,提高穿刺成功率。

2.2血管及留置针型号的选择

对使用静脉留置针的患者宜选用相对粗直、有弹性、血流丰富无静脉瓣、避开关节且易于固定的血管。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是上肢静脉的3倍,一般情况应用上肢静脉,在不影响输液速度的前提下应选细短的留置针,相对小号的留置针进入血管后漂浮在血管中,减少机械磨擦对血管内壁的损伤,从而降低机械性静脉炎及血栓静脉炎的发生。

3封管技术

封管是留置针成功的关键,封管液浓度配置合理,封管方法得当可延长置管时间。

3.1封管液的选择

留置针封管液主要有稀释的肝素钠盐水及生理盐水,目前认为肝素钠盐水优于生理盐水。肝素钠盐水封管液的配置方法是:用0.9%的生理盐水250 ml联合肝素钠1.25 U。

3.2封管方法

输液完毕,用注射器抽取肝素钠配制液3 ml,常规消毒肝素帽,将注射器针头刺入肝素帽内3 mm~5 mm,缓慢推注,边推边退,推注2 mm~2.5 mm,余0.5 mm~1 mm即全部拔出针头,完成封管。封管后再启用时必须先抽回血,见回血后才能接上补液,不可用注射器用力将血凝块推入血管内,以免发生堵塞。 4留置针留置时间

留置针在无静脉炎发生时,5 d作为常规留置[3]。每2 d更换1次留置针护贴,进针处用碘伏擦拭消毒。如护贴内有渗液、渗血、出汗、空气等即予更换,操作时注意各环节的严格无菌,提高穿刺成功率。输液对血管的刺激性较强的药物前后应用生理盐水冲管,这样可减少静脉炎的发生,延长置管时间。

5护理

5.1在行留置针前应对患者和家属说明置管的目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做好解释工作,取得患者合作。在留置针使用期间,翻身、活动时要注意保护好留置针,保持穿刺部位清洁、干燥、防止脱出、污染或液体渗漏等。

5.2操作技术要熟练,穿刺前检查好套管针,正确选择血管,输液器每日更换1次。每次注药、输液应严格无菌操作,液体滴完后要及时封管,并关好留置针小调节夹,以防引起空气栓塞,肝素帽应用无菌纱布包裹,并用胶布固定好。封管液只能当天配制使用,封管注射器1人1具。

5.3凡放置留置针的患者应及时巡视,进行床头交接班,注意观察患者体温有无变化,穿刺点有无红肿或青紫等现象。询问患者有无不适,如有异常疼痛及时拔管,拔管后应用干棉签压迫5 min,无出血后方可离去。

5.4封管后注意观察管腔内有无回血,若有回血且量较多者,可用注入生理盐水10 ml,再用肝素钠稀释液封管,以免管腔阻塞。

5.5留置针放置时间最好不超过7 d,以防药液长期刺激血管造成静脉炎。若出现穿刺部位红、肿、热、痛则表示有静脉炎发生,应立即拔出留置针,并给予50%硫酸镁持续热敷24 h~36 h,局部涂抗生素软膏。

5.6输液完毕后,应妥善固定留置针,避免脱出。为了更好地将留置针应用于临床,实施于患者,我们要不断地探索、不断 总结 工作 经验 ,为患者提供安全舒适的护理,从而提高护纚临床医学 静脉留置针的临床应用与护理_临床医学论文(2)欢迎您访问范,文,家}硇?屎椭柿俊�

参考文献:

[1]代莉莉.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进展[J].实用护理杂志,2002,18(2):55.

[2]饶庆华,等.小儿静脉留置针封管效果的观察[J].中华护理杂志,2000,35(10):624.

[3]李小燕,刘洋.套管针常规留置时间的探讨[J].中华护理杂志,2000,35(5):300?301.

深静脉血栓的护理论文参考文献

医学论文是科技论文的一个分支学科,是报道自然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创新性工作成果的论说 文章 ,是阐述原始研究结果并公开发表的书面 报告 。医学论文格式由以下6部分组成:论文题目;作者署名、工作单位和邮编;摘要(目的、 方法 、结果、结论);关健词;正文(资料与方法、结果、结论)参考文献。

[摘要] 静脉留置针其操作简单,安全方便,既解决了患者反复穿刺的痛苦,保护了静脉,又减轻了护士的护理工作量,适合于老年人患者及无自主意识的患者,特别是危重患者,可随时打开静脉通道及早用药,提高抢救成功率。

[关键词] 静脉留置针;操作方法;封管技术;护理

1临床资料

2005年1月至2005年12月,我科共对68例患者采用了静脉留置针,年龄48岁~84岁,肺气肿34例,肺心病28例,哮喘6例。均取得了满意效果。

2操作方法

2.1穿刺方法

穿刺前先将输液器空气排至过滤器,检查并打开留置针,然后将输液器针头直接插入留置针肝素帽内,再次排尽空气。常规消毒穿刺部位皮肤,操作者右手持留置针与皮肤呈15°~30°刺入皮下血管内,见回血后压低角度(约5°~15°)再进0.2 cm,左手退出针芯少许,右手将外套管送入血管内,要边退针芯边置入外套管,这样避免了针芯触及血管壁,外套管对针芯有支撑作用,可顺利通过皮肤,提高穿刺成功率。

2.2血管及留置针型号的选择

对使用静脉留置针的患者宜选用相对粗直、有弹性、血流丰富无静脉瓣、避开关节且易于固定的血管。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是上肢静脉的3倍,一般情况应用上肢静脉,在不影响输液速度的前提下应选细短的留置针,相对小号的留置针进入血管后漂浮在血管中,减少机械磨擦对血管内壁的损伤,从而降低机械性静脉炎及血栓静脉炎的发生。

3封管技术

封管是留置针成功的关键,封管液浓度配置合理,封管方法得当可延长置管时间。

3.1封管液的选择

留置针封管液主要有稀释的肝素钠盐水及生理盐水,目前认为肝素钠盐水优于生理盐水。肝素钠盐水封管液的配置方法是:用0.9%的生理盐水250 ml联合肝素钠1.25 U。

3.2封管方法

输液完毕,用注射器抽取肝素钠配制液3 ml,常规消毒肝素帽,将注射器针头刺入肝素帽内3 mm~5 mm,缓慢推注,边推边退,推注2 mm~2.5 mm,余0.5 mm~1 mm即全部拔出针头,完成封管。封管后再启用时必须先抽回血,见回血后才能接上补液,不可用注射器用力将血凝块推入血管内,以免发生堵塞。 4留置针留置时间

留置针在无静脉炎发生时,5 d作为常规留置[3]。每2 d更换1次留置针护贴,进针处用碘伏擦拭消毒。如护贴内有渗液、渗血、出汗、空气等即予更换,操作时注意各环节的严格无菌,提高穿刺成功率。输液对血管的刺激性较强的药物前后应用生理盐水冲管,这样可减少静脉炎的发生,延长置管时间。

5护理

5.1在行留置针前应对患者和家属说明置管的目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做好解释工作,取得患者合作。在留置针使用期间,翻身、活动时要注意保护好留置针,保持穿刺部位清洁、干燥、防止脱出、污染或液体渗漏等。

5.2操作技术要熟练,穿刺前检查好套管针,正确选择血管,输液器每日更换1次。每次注药、输液应严格无菌操作,液体滴完后要及时封管,并关好留置针小调节夹,以防引起空气栓塞,肝素帽应用无菌纱布包裹,并用胶布固定好。封管液只能当天配制使用,封管注射器1人1具。

5.3凡放置留置针的患者应及时巡视,进行床头交接班,注意观察患者体温有无变化,穿刺点有无红肿或青紫等现象。询问患者有无不适,如有异常疼痛及时拔管,拔管后应用干棉签压迫5 min,无出血后方可离去。

5.4封管后注意观察管腔内有无回血,若有回血且量较多者,可用注入生理盐水10 ml,再用肝素钠稀释液封管,以免管腔阻塞。

5.5留置针放置时间最好不超过7 d,以防药液长期刺激血管造成静脉炎。若出现穿刺部位红、肿、热、痛则表示有静脉炎发生,应立即拔出留置针,并给予50%硫酸镁持续热敷24 h~36 h,局部涂抗生素软膏。

5.6输液完毕后,应妥善固定留置针,避免脱出。为了更好地将留置针应用于临床,实施于患者,我们要不断地探索、不断 总结 工作 经验 ,为患者提供安全舒适的护理,从而提高护纚临床医学 静脉留置针的临床应用与护理_临床医学论文(2)欢迎您访问范,文,家}硇?屎椭柿俊�

参考文献:

[1]代莉莉.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进展[J].实用护理杂志,2002,18(2):55.

[2]饶庆华,等.小儿静脉留置针封管效果的观察[J].中华护理杂志,2000,35(10):624.

[3]李小燕,刘洋.套管针常规留置时间的探讨[J].中华护理杂志,2000,35(5):300?301.

【关键词】 门诊患者 心理护理门诊是医院面对病人的主要窗口,也是医疗工作的第一线。由于患者就诊数量大、病情复杂、患者个人素质、经济状况、环境等因素影响,患者的心理反应也不尽相同。随着现代护理模式的转变,护理服务的对象日趋扩大,要做到让每位病人都满意很难,但是病人一旦对服务过程中的某一方面不满,就可能导致他们对整个医疗过程全盘否定,这就要求门诊不仅仅对患者进行病理护理,还要对其做好心理护理和抚慰,把握门诊患者不同心理特征,并根据其不同的心理需要,提供个性化、系统化、规范化和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对提高医护工作质量和效果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是检验门诊护士素质及护理工作绩效的一个重要标志〔1〕。本文针对门诊病人不同的心理特点,在管理方面上做进一步探讨。 1 门诊患者的常见心理特征 1.1 陌生、恐惧的心理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医院的就医条件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善,但门诊患者特别是首次来医院就诊,对医院环境不熟悉,就诊程序不了解,加上对自己的疾病能否治好的担心会产生惧怕心理。 1.2 焦虑、烦躁的心态 病人到医院就医,一般都经过挂号、候诊、诊断、检查、交费、取药、治疗等过程,在这个诊疗过程中,由于医院面积的扩大,科室和专业进一步细化,患者在就诊时,常常要来回多次,“造访”多个部门和诊室,加上求治心切,希望尽快办理就诊手续,希望医护人员尽早明确诊断,或者害怕病情加重,往往对疾病的治疗表现出焦急、烦躁情绪,甚至引起医患关系紧张。 1.3 祈求“神医”心理 在大多数病人的心里,都希望找到医术好的“神医”,尽快详细的检查,及时、准确的诊疗,药到病除;对护士穿刺总希望“一针见血”;对所有检查总希望一次就有了明确诊断。 1.4 心存疑虑的心态 近些年,由于部分医务工作者在诊疗活动中或多或少存在一些不良行为,导致“白衣战士”和“白衣天使”形象在人们心中有所暗淡,病人对医生的信任度有所下降,有些患者就诊时,一方面希望得到医生的治疗,另一方面又对医生的能力表示怀疑,心理表现较为矛盾。 1.5 期待诊疗,祈求安全 患者就诊时期望医生为其进行全面检查,并给予正确诊疗,对自己患病经过的叙述,总担心有遗漏,而误导了医生的诊断,若医生不耐心倾听,便会产生自责和不安心理。尤其是一些有难言之痛的患者,叙述病情遮遮掩掩,而后又叮咛医生保密,希望医生对自己健康提供安全保障。 1.6 消费心理 每个患者经济收入、消费观念、文化素质的差异,对医生诊疗水平、服务质量要求各不相同。有些病人既希望医术高明的医生为自己诊治,但对医生开具的检查和药物不理解,总担心自己被“宰”;有些病人排队挂号、候诊很长时间,总希望医生能做详细检查,甚至主动要求医生给自己做检查,开“好药”,误认为便宜药不管用。 1.7 药到病除、急于求成心态 门诊患者大多都对疗效有一定疑虑,想迫切体验到治疗效果。特别是慢性病患者,病程长,治疗效果差,多次复诊常使他们怀疑医生的诊疗水平,有些病人甚至认为自己的病是治不好的,患者总希望看一次医生就能“立竿见影”。 2 门诊患者的心理护理及管理措施 2.1 营造温馨舒适的就医环境 温馨舒适的就医环境,宽敞的诊区,舒适的候诊椅,清新的空气,清晰的电子呼叫系统和液晶电视等措施,能舒缓病人的紧张情绪,使病人在轻松的氛围中候诊。 2.2 设置明确就诊流程 在各诊区设有鲜明的挂号、就诊、交费、取药指示标牌,当患者初次来医院就诊时,鲜明的指示标牌能缓解病人的恐惧感。 2.3 “以人为本”,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 门诊服务护士是第一时间与病人接触的医务工作者,因此形象十分重要,美观整洁的仪表,亲切的微笑与问候,都能创造出宽松和谐的气氛,对病人焦虑、恐惧心理起到安抚作用,护士在施治过程中要讲究语言的技巧,针对不同患者,不同病情,不同心态使用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如安慰、鼓励、劝说、疏导、解释或指令等,使用暗示性语言,通过积极巧妙的暗示,使治疗发挥最好的效用〔2,3〕。 2.4 提高医护人员心理素质,以优质服务善待病人 门诊医护人员要加强医护心理学的学习,倡导人性化护理,注意察“言”观色,从不同的患者及家属的眼神中读懂他们的疑虑和疾痛,尽最大努力给予满足〔4〕;预测患者的需求,积极主动地提供服务,解决患者的疑问,从患者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反应出发,善待每一位病人。 2.5 灵活安排就诊,缩小医患间心理距离 门诊患者多,流量大,患者的情况也千差万别,合理、灵活的安排就诊秩序,减少就诊环节,缩小医患间的心理距离,增进医-患间、患-患间的情感交流和理解,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2.6 提高医、护技术水平,赢得患者信任 门诊医护人员必须不断加强专业知识学习,掌握医学全科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才能得到患者心理上的信任和行为上的配合〔5〕。总之,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心理护理已成为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门诊医护人员必须通过提高综合业务素质,优化服务态度,掌握不同患者的心理特征,“因人施护”,满足患者心理需要,使患者心情愉快,才能获得最佳治疗效果,才能使医院获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参考文献】 1 王长虹,丛中.临床心理治疗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575-578.2 马彩虹,王香杜,刘哲.门诊患者的心理护理.中国误诊学杂志,2005,5(12):2339-2340.3 莫孙淑冰,廖进芳,刘均娥.与病人沟通的重要技巧.中华护理杂志,2004,39(5):396-398.4 严利,田继书.护士长岗位培训新模式—建立基于网络的护士长学习共同体.中国使用护理杂志,2008,24(5):73-74.5 赵丹.门诊患者的心理护理.中国社区医师,2006,8(144):10.【摘要】 当髋关节因疾病导致破坏,出现关节疼痛、活动障碍,并严重影响日常活动及生活质量而非手术治疗无效时,就需要进行人工髋关节置换。如股骨头坏死、骨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类风湿关节炎所致的髋关节损害,疼痛及功能丧失等均可以进行人工髋关节置换。但随之而来的并发症、翻修等问题使医护人员面临挑战,手术前后的循证护理对如何避免手术并发症和手术翻修有重要意义,能有效地恢复关节功能,解除疼痛,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 【关键词】 人工关节 髋关节置换 手术护理 术前护理 心理护理: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应把心理康复作为机能康复的枢纽,以心理康复促进和推动机能康复。 术前功能锻炼:①训练床上排便:目的是防止术后因体位不习惯而致尿潴留及便秘。②指导下肢肌锻炼方法:等长收缩训练。踝关节背屈,绷紧腿部肌肉10秒后放松,再绷紧→放松,以此循环。等张收缩训练,做直腿抬高、小范围的屈膝屈髋活动、小腿下垂床边的踢腿练习。直腿抬高时要求足跟离床20cm,空中停顿5~10秒后放松。③关节活动训练:指导其健肢、患肢的足趾及踝关节充分活动,患肢屈膝屈髋时,髋关节屈曲度<45°,并避免患髋内收、内旋。④指导正确使用拐杖:准备合适的双杖,使拐杖的高度及中部把手与患者的身高臂长相适宜,拐杖底端配橡胶装置(防滑),拐杖的顶端用软垫包裹(减少对腋窝的直接压力),对术前能行走者训练其掌握使用方法,练习利用双杖和健腿的支撑站立,以及在患肢不负重状态下的行走。 术中配合 全髋关节置换手术要求手术间空气、物面要符合Ⅰ类手术间要求,所有器材用物尽可能采用高压蒸汽灭菌或环氧乙烷灭菌,不能高压蒸汽灭菌或无可能送环氧乙烷灭菌的电池采用福尔马林熏蒸时,要注意电池表面的清洁及干燥,以免影响灭菌效果;手术切口皮肤覆盖皮肤手术薄膜以保护手术切口免受皮肤细菌污染。限制手术间参观人数,监督参观人员,洗手护士及手术医生的无菌操作。 术后护理 病情观察:监测生命体征,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情况,并经常询问病情。高龄、高危患者术后病情变化大,应提高警惕。 体位与制动:保持正确的体位要做到三防。一防:防过度屈曲和伸直,术后在膝关节下垫一软垫;二防:防内旋,术后穿防旋鞋或下肢皮牵引,保持外展30°中立位;三防:防内收,两下肢间放软枕,肢体外展位防健侧肢体近患肢而过度内收。目的防人工假体脱位。 疼痛的观察及处理:术后24小时内患者疼痛较剧,我们及时采用药物止痛措施,防止引起其他病的加重。术后3天仍疼痛较剧者,注意体位的变换和牵引的调整,保持正确舒适的体位,抬高患肢利于静脉血回流,避免患肢肿胀而致的胀痛。 创口负压引流管的护理:术后行创腔持续负压引流,必须保持引流通畅,避免创口内积血而致感染及术后血肿形成,密切观察引流液的量、色,若引流量多且鲜红,引流袋术后10~12小时内持续出血量超过500ml时,应及时通知医生处理,以免发生失血性休克,术后引流量<50ml/日则可拔除引流管。 饮食指导:严格执行饮食医嘱,术后的饮食因人而异,因病制宜。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与病人伤后卧床、患肢制动、血液黏度增高有关。下肢使用长筒弹力袜,抬高床脚,鼓励病人进行患肢的床上早期活动。帮助病人进行肢体的被动活动,同时观察皮温、颜色、肢体肿胀程度等。②术后感染:病室空气清新,作好口腔护理,指导病人深呼吸、有效咳嗽、协助翻身叩背、防止肺部感染;保持床铺干燥、平整,患者皮肤清洁、协助翻身、及时按摩受压部位;有留置导尿者每日更换尿袋,保持会阴部清洁;指导病人多饮水、预防切口感染,保持敷料清洁干燥,观察体温是否升高。③预防髋关节脱位:人工髋关节脱位也是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发生率为0.2%~6.2%,绝大多数发生于手术后1个月。导致髋关节脱位的原因很多,如手术入路、术中假体的放置、患者体位不正确、肢体活动不当或不正确的翻身均可造成髋关节脱位而致手术失败。髋关节脱位最主要原因是外展肌乏力,反对术中做无谓的软组织松解,术后恢复软组织张力是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髋关节脱位最重要的措施。正确搬运,术后穿丁字鞋,保持外展中立位,两腿间夹枕头。侧卧时需保持屈膝,两膝间垫枕头,防止内旋造成髋关节脱位。术后放置便盆时,注意保护患侧髋关节,防止外旋和内收动作。④预防压力性溃疡。 康复训练 功能锻炼可增加肌力,有利于关节稳定。在进行康复训练时,应指导病人循序渐进。术后第1天即指导患者进行足趾及踝关节充分活动,并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训练,定时给予下肢由下往上的按摩,以促进血液循环。术后3~5天可将床头抬高45°~60°练习坐位,4~6次/日,20~30分钟/次,并指导病人进行患肢直腿抬高训练,要求足跟离床20cm,在空中停顿5~10秒再放下,如此反复。根据病情在医生同意后可下床活动,护士必须在旁指导,由健肢先下床,上床时则患肢先上床,注意使患肢始终保持外展中立位,下床后指导患者做髋关节屈伸、外展动作。术后1周在适应下床站立练习后6周内不能负重,3个月后弃拐行走,术后6个月内避免两腿交叉,不能坐低凳和马桶或下蹲,持续坐位不能超过1小时。 讨 论 术前心理护理,消除患者的疑虑和恐惧,为手术顺利进行建立了基础。正确使用拐杖和下肢肌肉锻炼可使术后髋关节脱位减少,髋关节功能恢复快。术后密切病情观察,体位和制动为预防髋关节脱位起重要作用。早期下床防止了下肢深静脉血栓及静脉炎的发生,术后感染的预防及处理也是手术的关键。成功的手术是取得良好疗效的基础。术后的正确护理和病情观察,并发症的预防是手术成功的重要环节。有效的早期康复训练是能否恢复髋关节功能的关键。【参考文献】 1 许卫东,吴岳嵩.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中猝死的原因及机制.中国矫形外科杂志,1999,15(6):15. 2 刘洁珍.高龄患者髋部骨折围手术期护理探讨.实用护理杂志,1999,15(6):15. 3 杜可利,方汉萍,陈海霞.31例人工髋关节置换病人的护理.护理杂志,2000,15(9):532.

脑卒中颈动脉彩超的最新论文研究

近日,由广东省中医药学会络病专业委员会主办的“慢病(络病)防治中国行-广东省第十一届络病学术年会”在广州举行,来自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陶军教授介绍了由中国工程院张运院士领衔的1212例通心络干预颈动脉斑块循证医学研究结果,研究发现通心络胶囊可安全有效地减小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斑块面积和血管重构指数,从而减小心绞痛、心梗、脑梗塞等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 颈动脉是反映人体血管 健康 的“窗口” 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仍处于上升阶段,患病人数约为2.9亿,给 社会 和家庭造成沉重的负担。实际上,心脑血管病完全可以通过综合防治措施来预防治疗,而有效防治的关键就是干预动脉硬化斑块。 据陶军教授介绍,血管是人体的一个大系统,最近医学界提出了“泛血管”的概念,一个区域的病变往往反映出整个血管系统的不 健康 。颈动脉是反映人体血管 健康 的“窗口”,位置表浅且固定,检测正确性高。现在体检查颈动脉超声价值非常大,如果颈动脉出现硬化斑块、管腔变窄等病变,就意味着其他位置的血管也已经发生了同样的病变,特别是心脑血管病变,早期干预动脉硬化、抑制斑块形成、缩小斑块对于心脑血管病的防治意义重大。 中药制剂可有效干预斑块 由中国工程院张运院士牵头,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为组长单位,联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华中 科技 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等国内35家综合性三甲医院,开展了通心络胶囊干预颈动脉斑块循证医学研究,这是我国开展的第一个中药制剂干预颈动脉斑块的大样本、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的多中心临床研究。该研究在世界卫生组织国际临床试验注册平台一级注册机构进行注册,在全国18个省内筛选出1212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临床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通心络胶囊,观测用药2年后双侧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斑块面积和血管重构指数等指标的变化,这让该研究成为国际上样本量最大的中成药干预颈动脉斑块循证医学研究。 循证研究得出了一系列令人振奋的结果,证实在亚临床动脉硬化患者中,应用通心络能够安全有效地减小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斑块面积和血管重构指数,接受通心络治疗的患者主要心血管事件显著减少,特别是减少不稳定心绞痛的发生率。这意味着通心络胶囊不仅能稳定斑块,抑制斑块形成,而且能逆转斑块对血管带来的不良影响,减少心绞痛、心梗、脑梗塞等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循证研究论文获国际权威期刊认可 通心络干预颈动脉斑块的循证研究论文今年3月14日在国际权威 科技 期刊《自然》子刊《科学报告》上发表。《自然》是国际公认的享有最高学术声誉的期刊,其发表的文章都是由世界范围内知名专家层层审读把关的高水平论文,尤其发表关于复方中药研究的论文非常少见。 正是由于拥有降脂抗凝、稳定斑块、保护微血管等的确切疗效,通心络获得了国内外临床专家和患者的高度认可。其相关研究先后获得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国家 科技 进步二等奖,通心络成为国家基本药物,先后被列入《冠心病合理用药指南2018》《慢性脑缺血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等多项指南共识,并被《中西医结合内科学》教材列为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的常用中药制剂。

  • 索引序列
  • 颈动脉血管论文参考文献
  • 术后动脉出血文献论文
  • 深静脉血栓论文的参考文献
  • 深静脉血栓的护理论文参考文献
  • 脑卒中颈动脉彩超的最新论文研究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