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 有关数的倍数的特征的研究论文

有关数的倍数的特征的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有关数的倍数的特征的研究论文

9的倍数的特征是数字和是9的倍数。如:18,1+8=9,数字和9是9的倍数,所以18是9的倍数27,2+7=9,数字和9是9的倍数,所以18是9的倍数4545,4+5+4+5=18,数字和18是9的倍数,,所以4545是9的倍数

2的倍数特征:整数末尾是0、2、4、6、8、……的数。3的倍数特征:整数各个位数字和是3的倍数。例如:3、6、9、12、15、18……、156……4的倍数特征:整数末两位被4整除。例如:124、764、1148……5的倍数特征:整数的末尾是0或5的数。7的倍数特征:整数末三位与前几位的差是7的倍数。8的倍数特征:整数末三位是8的倍数。9的倍数特征:整数各个位数字和是9的倍数。11的倍数特征:1、整数末三位与前几位的差是11的倍数。2、整数奇数位数字之和与偶数位数字之和的差是11的倍数。13的倍数特征:整数末三位与前几位的差是13的倍数。25的倍数特征:整数末两位是25的倍数。125的倍数特征:整数末三位是125的倍数。

课堂上张老师详细 解了2、3、5倍数的特征,并给我们安排了关于4、9倍数的特征的论文,下面试着根据老师和课本上的方法进行研究:一、4的倍数特征的研究我们用列举的方法来研究:4X1=4 4X2=8 4X3=12 4X4=164X5=20 4X6=24 4X7=32 4X9=36......我发现,个位为4、8时,十位上为偶数;个位为2、6时,十位上是奇数当符合以上的特点时,它就是4的倍数。验证:812个位为2,十位为奇数,是4的倍数,812/4=403,正确。 二、9的倍数特征的研究我们也用列举的方法来研究:9X1=9 9X2=18 9X3=27 9X4=369X4=35 9X6=54 9X7=63 9X8=72......我发现,一个数的各个数位的数加起来是9的倍数,这个数就是9的倍数。验证:882各个数位上的数加起来是18,是9的倍数。882/9=98,正确。

一、教师眼中的“倍” 从众多发表的文章中,我们可以发现,多数教师把“倍”看成是刻画两个量之间关系的一种表达方式,其数学核心思想是:用一个量去刻画另一个量。“倍”代表着两个数量间的比较关系,它产生的前提和基础是两者比较,而关键是要把其中一方以另一方为标准,分成相同的几份。[1]“倍”是学生在刻画两个量之间关系的时候,第一次从绝对数量的比多少,到相对数量的关系的转变。对于中高年级即将接触到的“分数”“百分数”“比”甚至以后的函数等内容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还有教师认为:“倍”是刻画两个量之间关系的众多表达方式中的一种,和其他的刻画方式属于同等位置,应该和众多的刻画方式建立起联系,并将“倍”的刻画方式准确地纳入到表达关系这一知识体系当中。 目前,从研究现状来看,多数一线教师对“倍”的理解到了“关系”的层面,北京教育学院刘加霞老师认为“倍”是从加法结构到乘法结构的转折点。小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主要是加法结构和乘法结构,而乘法结构是在加法结构基础上产生的高层次的数学认知结构。乘法结构不是指单一的认识乘法,而是一个概念体系,基本概念是乘法与除法,与之相关的倍、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运算律甚至面积、体积、表面积、速度等概念和定律。[2]从现状来看,从乘法结构的角度去进一步研究“倍”未必不是一个新的研究方向,我们既可以从乘法结构聚焦到“倍的认识”,也可以从“倍的认识”辐射到乘法结构。 二、教师在教学时关注到了什么 (一)学生学习的基础 美国著名认知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如果我不得不将教育心理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进行教学。”一线教师在“倍”的教学时,能从学生的已有认知出发,帮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教材中“倍”的概念是依据乘除法知识中“几个几”“份”的概念扩展而来的,通过两个数量的比较,由“份”引出“倍”,使学生初步认识“倍”的含义,这就是学生已经具备了的认识“倍”的基础。[3]针对“倍”的意义理解,就是要让学生对乘法意义中的“几个几”与新知“几倍”形成关联。教师应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经验来认识概念的本质,建立新旧概念间的联系,以促进知识的有效迁移。 (二)教学情境 北师大版教科书以快乐的动物为情境,通过问题串一步步引导学生对不同动物的只数进行比较,从而认识“倍”的概念。人教版教科书则是让学生在用小棒拼摆图形的过程中建立“倍”的概念。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进一步把它转换成了各种各样有趣的情境,有的以猜数游戏开始,有的先利用拍手歌激趣,有的是先动手摆不同颜色的图片再发现数量关系的问题,有的是比较不同事物的数量关系,有的是比较物体的长度关系,有的创设挑战三个卡通人物带来的数学问题的情境,等等。无论什么样的问题情境,目的都是让学生在其感兴趣的情境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在感受数学的魅力的同时掌握“倍”的概念。 (三)从关系入手,理解“倍”的意义 前文中提到,多数教师把“倍”看成是刻画两个量关系的一种表达方式。因此教师往往从研究关系入手,来理解“倍”的意义。例如北京海淀教研室的郭丽军老师在教学时先出示3个红圆片、3个黄圆片,问两种圆片的数量有怎样的关系?然后增加3个黄圆片,再让学生说一说3个红圆片和6个黄圆片又有怎样的关系。学生最先会发现多少的关系,然后教师慢慢地引导学生从多少的关系过渡到倍的关系,也就是让学生的思维从加法结构上升到乘法结构。 (四)注重动手操作,利用画图表征,促进“倍”的理解 教师一般通过引导学生画一画、比一比等操作活动,引发、激活学生头脑中的原有认知,并使之外显;然后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从“几个几”的角度初步认识“倍”的含义。认知心理学认为,概念形成其实可以概括为两个阶段,即从完整表象上升为抽象概念,实现抽象概念在思维过程中的具体再现。在这两次必备转换过程中形成完整表象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但由于低年级学生表达能力的欠缺,让学生通过画图表征来表达出自己构建的概念表象就显得尤为重要。画图表征在实物操作与抽象思维之间架起了桥梁,让学生在圈一圈、画一画中初步建立“倍” 的表象,有利于学生有效表达自己构建的概念表象。 (五)在不断对比与抽象中, 逐步理解“倍”的意义 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一切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通过画图等手段初步认识了“倍”后,如何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倍” 的概念呢?这就需要在不断对比与抽象中,舍弃各种非本质的特征,在变化中抓住“不变”, 而这“不变” 就是它们的量性特征,就是“倍” 的本质。许多教师会设计多个比较的环节,例如:一份数不变,几份数在变,倍数也随之变化;一份数在变,几份数也在变,倍数却不变。通过比较,引导学生逐步明晰和把握概念的本质,使认知和理解走向深入。 三、“倍”的认识的新思考 虽然我们认识了“倍”的本质,虽然我们了解了学生的学习基础,但是对于“倍”的理解,学生还是有一定困难的,虽然学生能够说出谁是谁的几倍,也能借助乘法进行计算,但这并不表示学生真正认识、理解了“倍”,在运用时仍然会出现许多困难。这首先受到儿童自身的认知结构水平的影响,从加法结构到乘法结构,学生认知结构需要发生一定程度“质”的变化。倍的学习是发生质的变化的第一次机会,学生学习“倍”都要经历从加法结构到乘法结构的转变,认知结构的转变是学生学习的最大困难。[4]其次是因为该知识点本身的难度,“倍”不是单一的乘法结构,它是乘法意义的拓展延伸,但同时也包含对除法意义的理解,这无疑会对初次理解“倍”的概念的学生造成一定的困难。 学校最近开展了“课堂观察”研究,通过教师和学生一对一的课堂细致观察,我们还发现了学生在学习“倍”的过程中有如下三个问题。 (一)学生对“关系”不理解 “关系”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态。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用到这个词,感觉理解起来很简单,但孩子对于用在数学背景中的“关系”一词并不是很理解,大多数学生听到教师提出的问题“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时表现出了听不懂的状态,所以教师在这时不妨停一停,可以举个例子来进一步说明,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继续下面的学习。 (二)理解“倍”的概念不能只通过观察 通过对文献的梳理,我们发现许多一线教师都是让学生直接通过观察静止的事物来找数量之间的关系,例如黑板上摆好的教具或画好的简单图形。当教师在黑板上摆出6个红色圆片和3个白色圆片时,学生会很快说出6比3多3或者3比6少3,但很难想到6里面有2个3,或者是6是3的2倍,这也恰恰说明了儿童的认知从加法结构上升到乘法结构是十分困难的。怎样能让学生自然地过渡呢?通过尝试,我们发现“动手操作”是一个可行的办法。课前为学生准备一些可以摆动的学具,例如最简单的小圆纸片,学生在摆一摆学具的过程中,会非常自然的产生分堆的想法(如下图),他们会把3个白纸片摆成1堆,把6个红纸片摆成两堆,这里的“一堆”就是“1份”或者叫作“1倍量”最好的形体展示,这样学生从形上更自然地想到6里面有2个3,这就是学生脑子中最初的“倍”。 许多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倍”,看清数量之间的关教师一上课就让学生去圈一圈,然后直接引出了“倍”的概念。笔者认为这样做也许有点太快了,“倍”的认识需要一个时间的等待,我们不妨放慢脚步,在学生初步建立“倍”的概念时,能通过教师的引导动手摆一摆,其实摆出的“1堆”和圈出的“1份”能达到异曲同工之妙,而动手摆一摆会让学生对“倍”的认识更加深刻。 (三)“倍”难于表达 学生能够说出谁是谁的几倍,也能借助乘法进行计算,但在描述时仍然会出现许多困难。认识“倍”就要求学生能够理解“倍”的含义并学会表达“倍”。在表达“倍”时,我们不要急于给学生标准的表达形式,而要等待。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生的理解能力前于学生的表达能力,所以我们认为学生表达不清楚是正常的。在表达“倍”的时候,我们可以尝试用画图的方式进行多个角度的表达以加深理解。 “倍的认识”一课不是一节新课,但是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们需要有把它看成一节新课去研究的意识,我们更需要有站在前辈的肩膀上去思考、去研究、去创新的精神。

九的倍数的特征研究数学小论文

任何正整数的9倍,其各位数字之和是9的倍数,如果继续将各位数字连加最后必然会等于9。

比如

4*9=36

3+6=9

11*9=99

9+9=18

1+8=9

扩展资料:

9的倍数

若一个整数的数字和能被9整除,则这个整数能被9整除。

11的倍数

若一个整数的奇位数字之和与偶位数字之和的差能被11整除,则这个数能被11整除。如264、3080和95949392、2+4-6=11×0,3+8-0-0=11×1,9×4-(5+4+3+2)=11×2,264、308和95949392都能被11整除。

11的倍数检验法也可用上述检查7的「割尾法」处理。过程唯一不同的是:倍数不是2而是1。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倍数

4的倍数特征是能被2整除,9的倍数特征是能被3整除。望采纳,谢谢

数学日记------“9”的倍数的特征数学课上,老师讲了自然数“2”、“3”、“5”各数倍数的特征。我想,那“9”的倍数的特征是什么呢?正巧数学老师说可以写数学日记,语文老师又布置了一篇作文,我就借此写一篇数学日记来探讨这个问题。要想找出特征,得先揪出几个“9”的倍数来。可这范围太大了,1---∞中有∞个这样的自然数。老师说过;可以缩小范围,于是我就在1---100里找。通过乘法口诀,我拎出了这么11个“9”的孩子:9、18、27、36、45、54、63、72、81、90、99。我看了看,发现每九个相邻的自然数中就会有一个“9”的倍数。找好数,下面就该提出猜测了。“2”的倍数个位上都是偶数,难不成“9”的倍数个位上全是奇数?咦,事情可没这么简单!那些数个位上的数字一直是“9876543210”这样的循环,“奇偶奇偶”的。算什么特征!“3”的倍数特征为“所有数位上的数字加在一起,是3的倍数”,“9”是“3”的倍数,那些数难道能被“9”、“3”整除?这回总算猜对了!1+8=9,,2+7=9,3+6=9,4+5=9,5+4=9,6+3=9,7+2=9,8+1=9,9+0=9。光这么下定论还不行,通不了验证这关,都是梁山泊军事---无用。“9”是“3”的倍数,一个数能被“9”整除,自然也能被“3”整除。所以只用试“9”就好了。开始验证了!9=1+3+3+2,1332÷9=148---通过。18=2+4+5+1+6+0+0,2451600÷9=272400---通过。 18=9+3+1+2+3,93123÷9=10347---通过!举了三个例子,全都成功!因此,我的想法是正确的!结论:各数位上相加的和是“9”、“3”倍数的自然数,是“9”的倍数。这次小探索,仅仅只是数学海域的一点儿水。但它让我明白了,有付出才有收获!

课堂上张老师详细 解了2、3、5倍数的特征,并给我们安排了关于4、9倍数的特征的论文,下面试着根据老师和课本上的方法进行研究:一、4的倍数特征的研究我们用列举的方法来研究:4X1=4 4X2=8 4X3=12 4X4=164X5=20 4X6=24 4X7=32 4X9=36......我发现,个位为4、8时,十位上为偶数;个位为2、6时,十位上是奇数当符合以上的特点时,它就是4的倍数。验证:812个位为2,十位为奇数,是4的倍数,812/4=403,正确。 二、9的倍数特征的研究我们也用列举的方法来研究:9X1=9 9X2=18 9X3=27 9X4=369X4=35 9X6=54 9X7=63 9X8=72......我发现,一个数的各个数位的数加起来是9的倍数,这个数就是9的倍数。验证:882各个数位上的数加起来是18,是9的倍数。882/9=98,正确。

数字媒体艺术的传播特征研究论文

数字媒体艺术表现特性分析

在创作数字媒体艺术的过程中,必须遵循相关的规律与原则,可以优化利用其虚拟性特点,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呈现思维的具象化,为观众呈现出更加多彩的虚拟世界。下面我带来数字媒体艺术表现特性分析,欢迎阅读!

摘要:

在数字技术日益发展的浪潮中,0.1已成为社会传播的基础性代码,标志着人类迈进崭新的时代。数字媒体平台艺术表现形式日渐多样化,数字媒体艺术创作持续进行。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数字媒体艺术渗透了多门学科知识,比如,自然、社会,呈现了不同学科理念。需要多层次、多角度分析数字媒体艺术的表现特性,不断促使它走上健康持续发展的道路。

关键词:

数字媒体;艺术;表现特性;分析

随着时代不断演变,以计算机技术、数字技术为核心的数字媒体艺术飞速发展,优化了媒体艺术的处理形式,不再受到传统艺术手段复制性、随意性的束缚。和其它类型的媒体相比,数字媒体的表现特性显而易见,扮演着关键性角色,不断推动着我国新时期数字媒体艺术向前发展,为我国高校相关专业教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不断促进我国教学事业向前发展。

一、数字媒体艺术概述

随着媒体艺术飞速发展,传统图像、音乐等发生了质的转变,逐渐朝着数字化方向发展,和人们的工作、生活、学习紧密相连。在数字技术广泛应用的过程中,传统艺术有了新的媒介、发展动力。数字媒体艺术属于一种全新的艺术形式,建立在数字技术、传媒技术基础上,实现了人类理性思考、艺术思维的相互融合。通常情况下,数字媒体艺术以计算机技术、数字技术为基点,重新表现传统艺术。从某种角度来说,新兴的数字媒体艺术在传承传统艺术的同时,也在衍生、发展传统艺术,具有多样化的特点,比如,较强的技术性,应用网络化、交互性。此外,数字媒体艺术的飞速发展不断丰富了社会文化,比如,虚拟文化、艺术娱乐文化,包含着多样化的文化内涵,比如,善良与丑陋、创作与恶搞、本土文化与世界各地文化。很多文化作品、符号都和数字技术有着某种联系,受到数字化、艺术文化氛围的巨大冲击。

二、数字媒体艺术的表现特性

1、虚拟性

从某种意义上说,数字媒体艺术的实现是在计算机技术作用下,实现虚拟的客观世界。或者说具象化客观世界中不存在的物质,构建虚拟的世界,其展示效果严重受到信息处理的影响。简单来说,虚拟性是数字媒体艺术显著的特点。以大型3D科幻片《阿凡达》为例在计算机信息技术作用下,虚拟出具有数字化特点的人类,并作为整个影片视角,在虚拟的世界中展开一系列情节,吸引了观众的眼球。可见,在发挥效能的时候,数字媒体艺术不会受到任何因素的限制,经过构想之后,便能运用虚拟化的形式把它具象化。

2、奇幻性

在计算机技术作用下,那些客观世界不存在的事物已被呈现出来,特别新奇,给人一种空前的视觉盛宴,这便是数字媒体艺术的奇幻性。在电影影视作品中,奇幻类型的影片大都和灾难、魔幻等题材相关,影片中有大量奇幻性的场面,深受社会大众的喜爱,特别是学生一族。

3、交互性

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数字媒体艺术融合了多种现代化技术,比如,通信技术、网络技术。在各种软件作用下,可以实现多样化的处理,比如,图像、声音,使抽象、复杂化的数字信息更加形象、生动,成为一种可以感知、管理、交互的新型技术。在此基础上,数字媒体艺术还具有一定的互动性,社会大众纷纷参与到艺术创作中,标志着我国艺术事业步入了新的阶段,观众也能融入到艺术殿堂中,转变了观众在艺术世界中的角色。更为重要的是,观众可以稍加改动作品的效果,也可以在作品中融入新的元素,比如,《征途》、《传奇》。在游戏中,游戏者可以扮演自己喜欢的任何角色,甚至可以转变性别,观众可以在一种虚拟的真实情景中进行一系列活动,比如,赚取货币、交易商品,感知生活中无法实现的角色,充满了魔力。

4、可变性、融合性

数字媒体艺术远远优于传统艺术,具有鲜明的编辑性。在创作艺术的过程中,视频、文字等都被数字化,以0、1的形成呈现出来,可以进行不同形式的编辑操作,在减少创作成本的同时,工作效率与质量得到了极大地提高。以绘画艺术为例,通常情况下,绘画艺术的创作是不能出现大范围的重复,否则将失去本身的价值。同时,数字媒体艺术不用受到时间限制,多次尝试,可以激发创作者的创作灵感。以传统电视节目声音采集为例,在采集过程中,会出现不同类型的噪音,音质较差,在后期调整的时候,制作人员仅仅依靠已有的经验,进行模拟、调音,但效果并不好,严重影响影片的质量。但在应用数字艺术后,利用音频处理,合理调整直观形式的调取声音波形,影视作品依然可以达到应有的效果。就融合性而言,在创作数字媒体艺术的时候,需要充分利用计算机平台,并借助专业化的软件进行一系列的创作。这种创作形式使不同形式的艺术制作相互融合,共同发挥作用。数字媒体艺术创作主要是利用多样化的数字工具,可以多次复制,传播范围非常广泛。以舞台效果为例,在传统形式的文艺演出中融入现代化的数字媒体艺术,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给人一种全新的感觉。

三、数字媒体艺术表现特性给予的启示

在创作数字媒体艺术的过程中,必须遵循相关的规律与原则,可以优化利用其虚拟性特点,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呈现思维的具象化,为观众呈现出更加多彩的虚拟世界。在创作中,可以优化利用数字媒体艺术的交互性,增加和观众间的互动交流,善于听取观众的意见、建议,并巧妙地融入到作品创作中,满足观众各种心理需求,为他们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抓住数字媒体艺术的奇幻性,为观众营造一种奇幻情境,更好地呈现未知的世界,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利用其具有的变化性,在满足艺术需求的基础上,有效管理、控制对应的艺术元素,为全新技术表现形式的出现奠定坚实的基础。此外,还需要对数字媒体艺术具有的融合性引起高度的重视,不断丰富其具有的形式,形成一种全新的网络结构体系,为该艺术的健康发展营造一种良好的环境。由于数字媒体艺术具有多样化的表现特性,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采取适宜的创作形式,更好地呈现艺术作品。

四、结语

总而远之,在数字媒体艺术飞速发展的浪潮中,需要多角度、多层次分析其具有的表现特征,不断拓宽它的创作渠道,不断优化创作形式。结合数字媒体艺术表现特性给予我们的启示,有效解决存在的问题,不断促进数字媒体艺术的健康发展,创造出更多优秀的作品。

参考文献

[1]李春阳.数字媒体艺术的表现特性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14,15:73.

[2]叶嘉玮.数字媒体艺术的表现特性研究[J].亚太教育,2015,10:281.

[3]张静.数字媒体艺术的表现特性研究[J].艺术科技,2015,06:152.

[4]张丽丽.数字媒体艺术的表现特性研究[J].亚太教育,2015,26:182.

考研方向1:艺术设计

专业介绍:

艺术设计是一门独立的艺术学科,主要包含:工艺美术品制作与设计、环境设计、平面设计、多媒体设计等。它的研究内容和服务对象有别于传统的艺术门类;同时,艺术设计也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它涉及到社会、文化、经济、市场、科技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其审美标准也随着这诸多因素的变化而改变。艺术设计,实际上是设计者自身综合素质(如表现能力、感知能力、想象能力)的体现。

培养目标:

艺术设计专业培养具备艺术设计学教学和研究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艺术设计教育、研究、设计、出版和文博等单位从事艺术设计学教学、研究、编辑等方面工作的专门人才

考研方向2:广播电视

专业要求:

广播电视专业学生主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新闻学、广播电视学、以及与广播电视有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受到广播电视新闻采访、写作、编导、播音、节目主持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广播电视节目策划、编辑、采访、管理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培养目标:

广播电视专业培养具有广播电视新闻学基本理论和宽广的文化科学知识,能在广播电视新闻宣传部门,从事编辑、采访、节目主持与管理等工作的新闻传播学高级专门人才。

考研方向3:计算机技术

专业介绍:

计算机技术是(专业硕士)工程下的二级学科专业。计算机技术领域重点研究得是如何扩展计算机系统的功能和发挥计算机系统在各学科、各类工程、人类生活和工作中的作用。计算机技术是信息社会中的核心技术,也是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技术之一。计算机领域包括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的设计、开发以及与其他领域紧密相关的应用系统的研究、开发和应用、涉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理论、技术和方法等等。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基础理论知识,具备计算机及相关设备的维护与维修、行业应用软件、平面图像处理、广告设计制作、动画制作、计算机网络及网站建设与管理、数据库管理与维护等应用能力和操作能力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

拓展阅读:数字传媒艺术专业学些什么

1、数字传媒艺术是一个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综合性学科,集中体现了“科学、艺术和人文”的理念。该领域目前属于交叉学科领域,涉及造型艺术、艺术设计、交互设计、数字图像处理技术、计算机语言、计算机图形学、信息与通信技术等方面的知识。

2、主干学科:动画概论、新媒体概论、数字平面艺术等。

3、主干课程:程序设计语言、素描、动画概论、新媒体概论、数字平面艺术、数字色彩艺术、数字立体艺术、三维图形设计、数字媒体技术及应用、数据结构、图像处理技术、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网络、数据库系统原理、场景设计与表现、软件工程、Windows编程、CAD技术、JAVA语言、景观表现技术、动画运动规律、计算机动画原理与技术、虚拟现实技术、视觉传达设计、游戏程序设计、网页设计、数字媒体后期制作等。

数字传媒艺术专业简介

1、数字传媒艺术专业属于艺术设计传媒大类,专业代码为670318,基本修业年限为三年。

2、培养目标:该专业旨在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以及美术修养,既懂技术又懂艺术,能利用计算机新的媒体设计工具进行艺术作品的设计和创作的复合型应用设计人才,使学生能较好地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熟悉图形图像处理的基本算法,熟练掌握各种数字媒体制作软件,具有较好的美术素养和扎实的编程能力,能应用新的数字媒体创作工具从事平面设计、网络媒体制作、游戏、动画制作、数码视频编辑以及动画、游戏、虚拟现实等领域的应用研发。

3、就业去向:该专业毕业生可在各级电视台、影视动画、传媒广告、网络多媒体、网络游戏、电信移动、房地产和工业产品等热门行业从事数字媒体设计与制作、新闻采编、影视栏目包装、影视后期特效、视频设计、商业广告与mv导演、自由媒体制作等工作。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简介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培养在信息产业从事数字娱乐内容设计、信息资讯系统设计、软件界面设计、数字媒体广告与传播、科学视觉化设计等虚拟设计实践,具备科学精神以及艺术创新能力的交叉型人才;要求学生熟悉新媒体发展现状,具备基于交互平台的数字内容设计以及数字体验设计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具备电子信息、计算机科学、视音频处理、媒体网络与系统、媒体业务信息处理与媒体安全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掌握信息设计的思想和方法。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就业前景

数字媒体专业的就业范围广阔,可从事以计算机图形应用为基础的各种设计,媒体制作和传播等有关的工作,可服务于与IT有关的各个方向,如:广告设计、电子商务网站设计、多媒体远程教育,房地产业的演示动画片制作、室内外装修行业的设计工作、电视电影的特技制作,电子游戏的开发、动漫创作、产品开发及艺术设计等各个行业。

数字媒体在国内是一个方兴未艾的行业,尽管它在国内的应用范围还不是十分广泛,但对这方面的专业人才需求却相当大。可以想象,再过几年,它所能提供给我们的机会将是多么的巨大,但是同时它也给我们这个时代的弄潮儿带来了巨大挑战。作为专业学子,我们在国内是此行业的先驱,没有前人所留下的路可以依循,一切的道路都需要我们自己去开创。同时,我们还肩负着振兴民族动画产业,推动中国科技发展的历史使命。正因为如此,我们拥有无限的机遇,我们可以用自己的双手去开创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我们可以用无限的想象将数字媒体运用到生活中的各个方面。

拓展阅读: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培养目标与要求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以及美术修养、既懂技术又懂艺术、能利用计算机新的媒体设计工具进行艺术作品的设计和创作的复合型应用设计人才。

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具有较扎实的数字媒体艺术操作能力;

掌握数字媒体艺术设计方法技术;

具有独立完成数字媒体艺术设计的基本能力;

了解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动态;

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据业内人士统计,目前我国对数字媒体艺术人才的缺口,大约每年在15万左右。数字媒体行业在中国仅电视卡通业一个分支就存在着200亿元/年的巨大市场,多媒体产业已成为一个发展规模可观的经济产业。另据有关专家介绍,中国传统媒体发展到现在已经很成熟了,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加入,人们对视觉美感的要求越来越高,数字媒体产业将具有巨大的发展前景。

代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数字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为数字媒体技术和艺术的发展带来广阔的空间。传统媒体的数字化、网络化是一个世界性的潮流。尤其是各级电视台的摄、编、播已经数字化网络化,网游戏、卡通动漫、电脑动画、多媒体和数字音乐等已经成为媒体传播的重要形式。同时,人们可以在电脑的帮助下根据真实的场景或任务来进行室内装潢设计、建筑效果图和产品造型设计等为此我国已经将发展数字媒体产业列入“十五”期间国家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重点领域。数字媒体产业是新兴的、复合型的、蒸蒸日上的朝阳行业!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介绍

专业概述本专业的毕业生需要掌握信息与通信领域的基础理论与方法,具备数字媒体制作、传输与处理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该专业旨在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以及美术修养、既懂技术又懂艺术、能利用计算机新的媒体设计工具进行艺术作品的设计和创作的复合型应用设计人才。

该专业旨在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以及美术修养、既懂技术又懂艺术、能利用计算机新的媒体设计工具进行艺术作品的设计和创作的复合型应用设计人才。

使学生能较好地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熟悉图形图像处理的基本算法,熟练掌握各种数字媒体制作软件,具有较好的美术素养和扎实的编程能力,能应用新的数字媒体创作工具从事平面设计、网络媒体制作、游戏、动画制作、数码视频编辑以及动画、游戏、虚拟现实等领域的应用研发。

拓展阅读:数字媒体技术与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区别

学科门类不同

数字媒体技术是工学计算机类的专业,而数字媒体艺术则是艺术学设计学类的专业。两个专业学科门类不同,培养计划、主要课程等就大不相同。

既然是工科专业,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自然离不开数学、计算机科学、信息与通信工程等学科理论知识的学习。同时还会培养学生一定的艺术修养。当你毕业时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数学、自然科学知识以及一定的经济学、管理学知识

2、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等学科的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理解数字媒体技术领域的基本概念、知识结构、典型方法,建立数字化、网络化、交互性等核心专业意识

3、掌握数字媒体领域的核心技术,了解数字媒体创作的基本方法,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一定的艺术修养,能够为数字媒体内容的创作和传播提供基本的技术解决方案,具备设计、开发数字媒体系统的基本能力

4、了解数字媒体技术领域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具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能力,具备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的初步能力

5、具备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外语应用能力,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竞争与合作能力

主干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

主要课程:程序设计、CAD技术,JAVA语言、网络与应用、计算机图形学、数字图像处理、数字视音频处理、计算机动画、计算机视觉、人机交互、虚拟现实技术等。

而艺术类专业数字媒体艺术则更注重数字媒体设计、处理、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方面的能力。你在毕业时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计算机专业方向领域内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2、掌握相关数字媒体专业方向领域内的设计方法和有关技术;

3、具备摄影摄像相关专业方向领域的知识和基本操作能力;

4、熟悉数字媒体设计专业方向领域内的相关方针、政策和法规;

5、了解相关数字媒体设计专业方向领域的前景、需求和发展动态;

6、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具有一定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主干学科:计算机学、传播学、艺术设计学、多媒体技术学。

核心课程:计算机技术基础、通信技术基础、数字信号处理技术、计算机网络、数字图像处理、网页设计、多媒体信息处理与传输、流媒体技术、动画原理与网络游戏设计、视频特技与非线性编辑、虚拟现实、艺术设计概论、设计美学等。

数字媒体技术论文篇二 数字技术环境下传统媒体发展的再思考 摘 要:文章通过对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对比研究,发现传统媒体虽然在信息形式及信息传播方面面临着新兴媒体的冲击,但在信息内容的质量与易读性方面,传统媒体仍有着自身的优势。为此,传统媒体可通过媒体的构成形态、经营方式以及运作模式的重新调整,来制定符合自身特点的发展策略。最后,文章还指出,电子商务、物流信息链以及网络信息平台等新的服务内容整合,以及资本运作手段的介入是传统媒体发展所面临的新课题。 关键词:数字技术 传统媒体 新兴媒体 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F06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4-010-03 一、引言 从媒体发展所面临的环境来看,以互联网、多媒体制作以及光纤电缆通讯为基础的数字技术已经全面介入新闻传播领域,吸引社会大众利用新技术去共享信息和娱乐休闲;同时,网络远程通信技术的全面升级,也促使数字电视、车载移动电视、互联网媒体以及手机媒体等多种新媒体的出现,这为信息传播以及文化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变化与趋势。而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兴媒体无疑具有其无法比拟的优势;传播信息的快速化、内容的综合化以及主体的多元化都使得传统媒体的消费者在逐年减少,并使得新兴媒体成为大众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 更为严峻地是,随着新兴媒体的全面扩张,传统媒体正面临着以下的连锁窘境:传统媒体消费者规模的缩减,导致传统媒体收益的减少;传统媒体收益的减少,进而导致传统媒体行业人才的流失;传统媒体行业人才的流失,又导致传统媒体传播内容质量的下降;传统媒体传播内容质量的下降,最后再导致传统媒体消费者规模的进一步缩减。与新兴媒体相比,传统媒体虽然有不足之处;但就传播信息的内容质量而言,在文字编排的严谨性与易读性方面,传统媒体也有着自身的优势。因此,传统媒体应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积极地面对新兴媒体的挑战,力争做到与新兴媒体有限竞争与共存发展。 二、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对比研究 为了更好地把握传统媒体面临的现状,以提出可行的发展策略,本文特选取了上海师范大学女子学院于2010年4月所开展的上海都市居民文化消费调研的部分数据,以对比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消费现状,从而发现居民在不同媒体选择上的消费分布,并为数字技术环境下传统媒体的发展提供决策的依据与支持。 本次调研以分布全市徐汇、静安等10个区的上海居民作为调研的对象,通过随机访问的形式完成。本次调研共发放问卷2000份,回收1713份,得到有效问卷1601份。在调研的样本分布上,男女的性别比例、年龄层次、教育程度、职业等级及收入水平等都进行了认真的甄别,并按照各年龄阶层的真实人口分布,以中青年作为调研的主要对象,从而保证了调研的数据结果能够真实地反映当前新兴媒体消费的现状。 (一)调研样本的描述性统计 1.调研群体的性别比例。从此次调研的性别比例来看,男性人数为766,占调研总体的47.8%;女性的比例为835,占调研总体的52.2%。这表明,女性的人数略占优势,但是从整体来看,男女双方比例接近,可保证本调研结论因性别差异而造成的内在误差在可控制的范围之内。具体的男女比例分布结果可见表1-1: 2.调研群体的年龄层次。从此次调研的年龄层次来看,25岁-29岁群体占据样本总体的30%,为人数最多的群体;45岁-49岁群体占据样本总体的18.2%,为人数较多的群体。这表明,在调研的总体年龄分布上,中青年群体成为本调研的主体;一方面,青年人代表着社会消费的主流趋势,另一方面,中年人因社会地位及购买力使得自身群体成为最有可能的实际消费者,这也从侧面保证本调研的对象在年龄层次的分布比较符合社会消费的现状,从而极具参考的价值。具体的年龄层次分布结果见图1-1: 3.调研群体的教育程度。从此次调研的教育程度来看,具有大学本科学历的群体占据总体样本的48.4%,将近调研总体的一半比例;具有大专学历的群体占据总体样本的18.7%,与高中及以下学历水平的群体比例基本持平。这表明,本调研对象的整体教育素质较高,可以保证调研对象对本调研目的及意图的认知水平。具体的教育程度分布结果见图1-2: 4.调研群体的职业等级。从此次调研的职业等级来看,机关事业单位职员、公司或企业普通职员及一般专业技术人员等初级职位群体占据样本总体的53%左右;机关或事业单位干部、企业或公司部门经理及中级专业技术人员等中级职位群体占据样本总体的30%左右。这表明,本调研群体在职业等级的分布上比较全面,各等级层次上的群体都有所涵盖,并比较符合社会现状中的职位等级分布情况。具体的职位等级分布结果见图1-3: 5.调研群体的收入水平。从此次调研的收入水平来看,4000元以下的较低收入群体占据总体样本的40%左右,基本与4000-7999元中等收入群体在总体样本中的比例持平。这表明,在居民收入分配上,上海保持着以中等收入群体为主体的合理消费结构,其在较高层次的媒体文化消费上的现状将具有典型性的代表意义。具体的收入水平分布结果见图1-4: (二)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阅读现状对比分析 在关于阅读“纸质报纸”与“数字报纸”时间的对比研究中,可发现有15.7%的调研者表示每天不会阅读纸质报纸,有17.7%的调研者表示每天会泛读纸质报纸1-10分钟,有42.4%的调研者表示每天会略读纸质报纸10-30分钟,其余的调研者表示每天会精读纸质报纸30分钟以上;同时还可发现有72.9%的调研者表示每天不会阅读数字报纸,有8.3%的调研者表示每天会泛读数字报纸1-10分钟,有12.1%的调研者表示每天会略读数字报纸10-30分钟,其余的调研者表示每天会精读数字报纸30分钟以上。这表明,在即时性信息的传播方面,可能是由于文字编排及易读性的原因,传统媒体比新兴媒体具有更大的阅读优势;同时,在需要对信息进行深入解读时,较多的调研者都会选择传统的报纸作为信息了解的渠道。具体的对比结果可见图2-1: 在关于阅读“纸质杂志”与“电子杂志”时间的对比研究中,可发现有26.1%的调研者表示每天不会阅读纸质杂志,有17.7%的调研者表示每天会泛读纸质杂志1-10分钟,有40.3%的调研者表示每天会略读纸质杂志10-30分钟,其余的调研者表示每天会精读纸质杂志30分钟以上;同时还可发现有64.6%的调研者表示每天不会阅读电子杂志,有5.9%的调研者表示每天会泛读电子杂志1-10分钟,有13.6%的调研者表示每天会略读电子杂志10-30分钟,其余的调研者表示每天会精读电子杂志30分钟以上。这表明,在延时性信息的传播方面,可能由于阅读易读性的原因,传统媒体仍是社会大众主要获取信息的渠道。具体的对比结果可见图2-2: 在关于收看“有线电视”与“网络电视”时间的对比研究中,可发现有16%的调研者表示每天不会收看有线电视,有2.9%的调研者表示每天会收看有线电视1-10分钟,有19%的调研者表示每天会收看有线电视10-30分钟,其余的调研者表示每天会收看有线电视30分钟以上;同时还可发现有51.8%的调研者表示每天不会收看网络电视,有2.4%的调研者表示每天会收看网络电视1-10分钟,有13.9%的调研者表示每天会收看网络电视10-30分钟,其余的调研者表示每天会收看网络电视30分钟以上。这表明,在社会大众工作之余的娱乐休闲方式上,传统的收看电视节目消遣仍是其主要的娱乐休闲方式。具体的对比结果可见图2-3: (三)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消费内因对比分析 在关于不购买“传统图书”和“电子图书”的原因调查上,可发现因图书内容质量问题而不愿意买书的人数占样本总体的10.1%,因价格原因而不愿意买书的人数占样本总体的16.1%,因没有时间阅读而不愿意买书的人数占总体的20%,因网络可以下载的原因而不愿意买书的人数占总体的27.3%;同时还可发现因图书内容质量问题而不愿意买书的人数占样本总体的30.2%,因价格问题而不愿意购买电子图书的人数占样本总体的6.9%,因电子屏幕小而不愿意购买电子图书的人数占样本总体的32.7%,因不了解电子图书而不愿意购买电子图书的人数占样本总体的5.2%,因拥有传统图书而不愿意购买电子图书的人数占样本总体的22.1%。这表明,传统图书在内容质量与易读性方面比电子图书更具优势,而电子图书在价格因素上更为占优。具体的对比结果可见表2-1: 在关于不收看“有线电视”和“手机电视”的原因调查上,可发现因节目质量问题而不愿意收看电视节目的人数占样本总体的62%,因生活忙绿而没有时间收看电视节目的人数占样本总体的9.2%,因个人兴趣而不愿意收看电视节目的人数占样本总体的17.5%;同时还可发现因屏幕问题而不愿意收看手机电视节目的人数占样本总体的36.3%,因价格因素而不愿意收看手机电视节目的人数占样本总体的28.1%,因节目质量问题而不愿意收看手机电视节目的人数占样本总体的16.7%,因信号问题而不愿意收看手机电视节目的人数占样本总体的12.7%。这表明,对于传统的有线电视,社会大众更多的关注于节目的质量因素,而对于新型的手机电视,画面的可视效果是阻碍其发展的主要因素。另外,对于新兴媒体的收费模式,因网络等新技术环境下资源免费的影响,消费者还没有形成良好的付费收看习惯。具体的对比结果可见表2-2: 三、传统媒体的发展策略研究 通过以上的调研分析可以看出,随着新兴媒体的出现,人们的消费习惯开始发生转变,传统媒体在与新兴媒体比较中,传统媒体在信息传播的内容质量、可信度以及易读性方面,明显占据着优势。另外,由于纸质媒体存在的稀缺性,通常情况下,越是稀缺的版面资源,其广告收入越高。因此,在传统媒体发展策略的制定上,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特点,融合新兴媒体互动的多元化、即时性,并结合消费者消费习惯的迁移等特征,寻求在内容和渠道上的创新,以提升传统媒体的竞争力。具体的策略建议如下: 1.媒体的形态应该将传统平媒与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新媒体结合起来。传统平媒是由信息的发布方决定信息的内容及形式,其核心价值在于其背后拥有强大的新闻报道团队,能挖掘新闻背后的信息,这不仅是信息,是知识和智慧。因此,传统媒体应在确保传统阵地不失的同时,利用数字技术力求内容及渠道的创新。 以IPAD这个数字出版平台为例,一线平媒纷纷出版IPAD版。如《时代》周刊的IPAD版,《国家地理》杂志的IPAD版。他们充分利用了IPAD的极具视觉优势的功能,对平媒内容组合进行了创新,这种创新给消费者带来了全新的视觉冲击。同时,平媒内容商和掌握数字技术的渠道商的结合也给内容提供商带去了丰厚的利益。 2.媒体的经营应该将付费化与免费化结合起来。传统媒体的业务模式主要是依靠营运收入及版面收费,与网络环境下免费享受的信息咨询相比,消费者无疑更愿意选择后者;因此,在媒体业务的调整上,传统媒体应大力发展版面收费的模式,并采用DM直投来进行发行,以应对新兴媒体免费模式的冲击。在版面收费模式的制定上,传统媒体应根据自身的定位,来选取是以广告版面的收费为主,还是以内容版面的收费为主;DM直投的发行商,也应根据自身消费者阶层,来选择是在公共场所免费发放,还是选择通过定点直邮或在目的地定点投放的方式去发放。 与此同时,传统媒体业务的部分免费化也不是意味着信息质量的下降,相反应根据现代社会的文化特征,针对自身媒体的受众,传播易于该受众群体接受并认可的“共同生活文化形态理念”。所谓的“共同文化生活形态理念”,不仅涉及到目标受众的性别、年龄及收入等浅层次的社会阶层信息,也应包括其相关的爱好兴趣、价值观念等信息综合形成的地理和信息轮廓;并通过此种“共同文化生活形态理念”的形成,来保持自身受众对媒体的兴趣及忠诚度。 3.媒体的运作应该将职业化与业余化结合起来。传统媒体在信息的采集上主要是依靠职业记者通过专业的设备来完成,而在数字技术环境下,业余人员可以简单地通过数码相机或手机等工具来完成对新闻信息第一手的收集。在信息来源的广度及参与度上,新兴媒体具有更大的优势;因此,在媒体具体的运作上,传统媒体应更多地吸引业余人士作为编外记者,以为其提供第一手的新闻线索,并推动自身向专业的纵深向发展。如传统媒体可设立新闻热线,或者在其网络版中设置上传区域,以为社会大众提供信息传播的平台,同时还将对质量高的信息提供者提供奖励,以激发其参与的兴趣与动机,并最终形成所谓的“肖像部落”。 在此“肖像部落”中,参与信息传播的成员,不限年龄与职业等外在的条件,仅以“有社会正义感与偏爱信息传播”作为肖像特征的最好表征;同时,也通过此种媒体信息来源方式的创新,以引导传统媒体从报道角度到新闻素材、从表达方式到话语形态、从外在形式到内在特征的深刻变革,并最终形成媒体文化的再次整合,以新形成的互动性“平民文化意识”去弥补传统单向性“精英文化意识”的局限性。 四、结语 综上所述,传统媒体的变革及新媒体的冲击带给社会的影响和改变是巨大的;而传统媒体也正在面临着新一轮的产业重组与整合。所谓的重组是指传媒的信息内容生产,读者定位以及运营模式都要更为准确与合理,并在广告投放上也要采取创新的理念,以保证媒体自身内容的独特性,从而保持差异化竞争优势;所谓的整合是指,传媒的发布方在信息的采集、编辑、传播及接受方式上进行重新的组合与再造,从而引发信息采编内容及方式的全新变化,并保证信息互动中主体的多元化,以最大程度地聚集消费者的参与。 尤其值得注意地是,传统媒体的变革,将会让许多既定的社会传统与管理控制体系需要再次的重新建构,而不能简单地采用传统的管理思想和体制去强制和保护传统媒体的发展,因为这很可能会抑制因新媒体的冲击而带给传统媒体的开放性和创造性,并让传统媒体丧失了一次通过产业的重组整合而完成自我调整过程的市场机会。另外,如何利用资本运营的手段将电子商务、物流信息链以及网络信息平台等新兴的服务内容整合进传统媒体的发展中,也是传统媒体产业面临的新课题,这还需要进一步的思考与探索。 (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女子学院 上海 200042) 看了“数字媒体技术论文文献”的人还看: 1. 数字媒体应用技术论文 2. 数字媒体技术论文(2) 3. 浅谈数字媒体技术与数字媒体艺术的融合论文 4. 电子商务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5. 数字电视技术论文3000字

研究少数民族特有文化的论文

瑶族文化的传承论文

瑶族人民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也应不断与时俱进,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那么,瑶族文化接下来要如何更好的传承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瑶族文化的传承论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一、前言

中华民族是一个优秀的民族,在中华民族这一个大家庭中,我们56个民族的每一个民族都有着自己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我们的民族文化在形成、发展过程中,不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演绎着自己灿烂的文明史和发展史,瑶族文化也是如此。地处粤北地区的清远市连南瑶族自治县,位于粤北南岭山脉南麓,是瑶族同胞的集中地,瑶族人口在当地占52.6%,在这一带,到处分布的是瑶寨,因此连南被称为“百里瑶山”。这里有极具原始风貌的自然风光和深厚历史的瑶族人文景和其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在这里瑶族历史文化悠久,瑶族风情独特,瑶山风光迷人。

二、连南瑶族文化的特点

民族文化有其深刻的文化内涵,它全面反映了这个民族的历史来源、社会制度、经济生活、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伦理道德、哲学思想和审美观念等,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瑶族人也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

1.建筑文化,种植文化。

独具风情的瑶家山寨,充分展现了瑶族同胞的智慧和勇气,他们一代接一代地开山辟岭,在明清时代修建的寨门、寨墙、石拱桥、石板道和青砖瓦房等,房屋排列整齐,村庄供水设施完善,并且他们千年瑶寨还是一处大“碉堡”。山寨建在易守难攻的半山腰,四处设防,壁垒森严,据说历史上曾多次抵挡住敌方的进攻,同时,他们开垦耕地,营造出一片又一片的梯田和森林,在崇山峻岭中构筑了一幅自给自足的山水田园风光的原始生活图景,令人向往和心旷神怡。

2.传统音乐、舞蹈。

瑶族歌谣其文化艺术源远流长,形式多样,有讲述天地万物起源的创世歌;有记述民族历史的古歌;有狩猎歌和农事季节歌、爱情歌;祭祀歌、革命斗争歌,有“香哩”、“离惯”、“刮架”、“贵金钟”等数十种不同称谓的瑶族传统民歌等等。在民族起源的神话传说中,瑶族崇拜盘古,把盘古看作是开天辟地的人类始祖。其中《盘王歌》是经典歌谣,是瑶族人民的伟大艺术珍品。此外,还有史诗般优美的.传说、故事、谜语、谚语等,充分展示了瑶族人民的思想文化、道德观念和社会生活,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瑶族舞蹈与其民间歌谣一样,是瑶族同胞的生活组成部分。其着名舞蹈如长鼓舞、铜鼓舞,系祭祀盘王、密洛陀的大型舞蹈。民间盛行的舞蹈还有25狮舞、草龙舞、花棍舞、上香舞、求师舞等数十种。现在,瑶族的长鼓舞和铜鼓舞已搬上了舞台,深受广大群众欢迎。清远瑶族耍歌堂、瑶族长鼓舞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此外还有舞马鹿、凤舞、闹花灯、瑶族小长鼓舞、豆腐节、舞被狮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另外歌舞所用的牛角、铜锣、唢呐、芒笛、五月箫、长笛等民族民间乐器,有很强的民族艺术风格和很高的艺术价值。

3.传统民族节日。

瑶寨是歌舞之乡,节庆活动丰富多彩,瑶家有三月三的开耕节,六月六的尝新节,七月七的开唱节,十月十六的盘王节以及耍歌堂等盛大节日。其中,“耍歌堂”已成为连南瑶族自治县传统的民间盛会,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农历十月十六日举行的“耍歌堂”是瑶族最隆重最大规模的传统节日。“耍歌堂”也是瑶族人民传播历史知识和喜庆一年辛勤劳动获得丰收的传统节日。耍歌堂是连南排瑶纪念祖先、追忆历史、喜庆丰收、崇拜英雄、传播知识的隆重活动,同时也是男女青年谈情说爱和人们会亲结友的民间盛会,耍歌堂传诵的瑶经具有很高的民族学、社会学、民俗学的历史研究价值。

4.语言、服饰、宗教、婚俗等生活习俗文化。

瑶族的语言、服饰、婚姻和生活习俗等方面有各自典型的民族文化。如服饰,女着长裙,男着对襟服,皆有头饰、生活用品以及各种装饰品,都有式样多种、精致美观的图案花纹。传统工艺如挑花、织锦、编织、刺绣和蜡染。瑶族男女老幼都能出口成歌,而且歌词精练押韵性强,时逢喜庆佳节歌声遍野,令人神往。很多走出故乡的瑶胞都尽力保存着自己的民族传统文化和习俗。在婚俗上,茶山瑶是传统的男婚女嫁,提倡计划生育;而盘瑶则是“男嫁女招”,提倡多生,注重男女平等;花蓝瑶婚俗更为独特。另外瑶族也保留自己的祖图族谱、碑刻铭文、宗教经书、歌书信歌、医方炙语、契约账据。

三、瑶族文化可持续发展策略

如何将瑶族传统文化和其瑶区独特的地理环境结合起来,建设特色的民族经济,这是连南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1.树立正确的民族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

“民族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指实现民族可持续发展目的的行动计划和纲领。民族可持续发展涉及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生态环境及自然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它的发展战略就是要使民族同与其相关的各方面的发展目标,尤其是社会、经济、文化生态环境及自然生态环境的目标相协调。因此,应始终坚持以瑶族文化保护和瑶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双赢”为目的,瑶族传统文化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策略实施的前提,也是可持续发展策略的最重要策略。

2.开发与保护相结合。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有自己的优势和特色,少数民族的节日礼仪、风俗习惯、宗教仪式等属精神文化因素。我们发展少数民族经济时,必须要做到保存原文化的内在精神时,以防止传统文化形式的内含价值受到扭曲削弱。瑶胞都尽力保存着自己的传统文化,这些既是由民族感情决定的,也是由瑶族民间文化艺术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决定的。同时也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异彩纷程所在,瑶族人民的语言、服饰、婚姻和生活习俗等方面有各自典型的文化特征。比如在服饰上,瑶族服饰极具特色,在婚俗方面,提倡计划生育,注重男女平等,我们都要极力推崇,另外民间工艺历史悠久,如挑花、织锦、编织、刺绣和蜡染传统工艺,式样多种、精致美观的图案花纹,又如服饰、建筑、生活用品以及各种装饰品,都可作为我们中华民族的文明成果保留并遗传下来。在开发过程中,还包括瑶族农村的文化既包括村落的规划、各类建筑、历史遗址;也包括各类民俗、民族语言、生活民居、民间文学、美术、音乐、舞蹈、戏剧、曲艺、杂技、武术、医药和各种传统技艺等等,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都要加以很好的保护。同时,瑶族传统文化只要是有益于社会和人类事业进步的,都应积极的奉献于其他民族和外界,这也是瑶族人民本来就具有的传统美德。我们知道任何民族和国家的发展都离不开对自己和对外界的宣传。一是尊重、保存、运用瑶族人民在长期社会劳动实践中的优秀成果;二是向外宣传,有利于吸引和增加其他民族对瑶族人民了解的欲望和关注,加强联系,吸收、利用其他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吸引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援,以利于更好地继承和发展民族文化,促进瑶族的经济建设。

3.民族性与创造性相结合。

民族性是建造瑶族文化博物馆,依据瑶族传统的文化和传统民居建筑特点而设计的,描述了瑶族悠久的历史、自然资源、生活习俗、宗教信仰、民族服饰、文化艺术、传统体育等部分。这样,该馆不仅可以成为保护瑶族文化的重要场所,并且可以成为清远重要的民族旅游景点。创造性是指人们利用现有的文明成果进行改进创新,使其更加科学、合理的造化。由于历史的原因,建国前瑶民过着迁徙不定的游耕生活。但是瑶族人民勤劳勇敢,适应环境的能力极强,每迁徙到新处都能靠自己的双手创造劳动果实生存下来,具有优秀的民族气节。瑶族人民不但适应环境,更应改变环境。特别是要有创造性地学习运用科学文化知识,尽快适应改革开放的新环境,发展自己的传统文化;既要谋求生存,更要谋求发展。

4.融合性与时代性相结合。

瑶族人民由于居住地理环境所限,发展不快,不注重吸收和运用其他民族和外界的优秀文化和科学技术,长期处于封闭状态。但是,瑶族人民热情好客,内部团结、互助性强,中华民族在人类社会发展往来中不断吸收外来文明成果,瑶族人民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也应不断与时俱进,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让他们不断加强与外界的联系和发展,使其吸收各种民族的长处和优点,不断完善和进步,与汉族、其他民族不断融合和发展,使瑶族传统文化的发展得以巩固和提高。

提要民俗文化是一种重要的文化旅 游资源,开发民俗文化旅游是顺应当今世界旅 游的发展趋势。广西有着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 旅游资源,只有因地制宜,统一规划,合理布 局,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眼光来开发民俗文化 旅游,才能从根本上保证民俗文化与旅游业两 者更好地融合,取得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拉 动广西各民族的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一、民俗文化、民俗旅游的概念、特征 (一)民俗文化与民俗旅游的概念。民俗是 人民群众在长期的社会历程中创造的民间文 化,包括民间习俗、信仰及广泛流传在民间的 一切技术与文艺。民俗文化,则是世间广泛流 传的各种风俗习尚的总称,包括存在于民间的 物质文化、社会组织、意识形态和口头语言等 各种社会习惯、风尚事物。民俗文化内容丰富 多彩,有民俗风情、生活习惯、生产方式、居住 样式、节庆典礼、宗教信仰、传统服饰、民间艺 术、烹调技艺、工艺特产、音乐歌舞等,它以丰 富的文化内涵及特有的民族风情吸引着广大 的海内外游客。 民俗旅游是一种新型的、高层次的文化旅 游类型,它是以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历史文化为 背景,以各种民俗文化事项和民俗活动为资 源,并通过挖掘整理和再现或艺术加工的手 段,为国内外游客提供服务的一种具有鲜明的 民族性和地方特色的社会经济现象。它将成为 现代旅游的主流之一。各民族地区多姿多彩的 风土人情、风韵别致的文物古迹、情趣怏然的 民间文娱活动,吸引着一批又一批国内外游 客。 (二)民俗旅游的特征“。民俗旅游”有着自 身的特征,突出的有以下四点: 1、质朴的民间性。民俗源于民间生活,体 现民间生活,包含着物质的、精神的、社会的与 语言的因素,在现实生活中总显示出浅显不定 的功能作用,成为人们参与社会生活所不可或 缺的基本手段。民俗是伴随着生活的需要而自 然形成,历久传承的文化形态,而非朝廷的、官 府的、寺庙的等上层文化或宗教文化的简单代 表。因此,民俗旅游应取材于民间风俗,才会显 示出其固有的特色。 2、鲜明的民族性和地域性。民俗体现民族 的生活,并因各民族生存空间不同而各有差 异。所“谓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正反映出 民俗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征。民俗旅游的开发 应以本地资源为依托,不应胡乱建设、猎奇,这 样才使旅游产品具有当地特色和民族气息。 广西民俗文化旅游开发 3、情趣的乐观性。民间生活追求向上的、 乐观的,应与悲观绝缘,民俗旅游的开发要以 娱乐、审美、认识、教化等功能的习俗为体裁, 让游客在旅行当中感受到生活与劳动的乐趣 与美感,杜绝以迷信、不健康的内容作为民俗 旅游产品去开发。 4、主体的对外性。民俗源于本地民间生 活,是经过世代相传而存留下来的。因此,民族 地区对自己的民族本身或当地群众没有太大 的吸引力。在文化渊源上讲,与民俗旅游创办 主体的血缘关系越远越是具有吸引力,所以国 外或省外游客就成为民族地区最大的客源。 二、广西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现状 (一)民俗文化村、园。目前,广西建有许多 的民俗文化村(风情园),这是广西最主要的民 俗文化旅游产品。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广西 各地先后建成了融水贝江苗寨、贺州瑶族风情 园、龙脊壮寨、三江侗寨、金秀瑶寨,还有正在 凌云县兴建的凌云土司民俗文化村等旅游项 目,使广西的民俗文化旅游更加丰富,更具吸 引力。游客通过实地的旅游活动,能亲身体会 到广西各族人民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同时 可以间接传播该地的民俗文化,对扩大该地的 旅游知名度,树立品牌形象有一定的积极作 用。 (二)民俗博物馆。民俗博物馆(含民族博 物馆)主要是对民族建筑或民俗实物的展示与 介绍。这类产品以广西民族文物苑为代表,该 苑位于南宁市广西博物馆陈列大楼后面,1988 年建成开放,总投资280万元,占地2.4万平方 米,是以广西民族建筑为主题,苑内有铜鼓巨 雕、镇边大炮,建有壮族“干栏”、瑶家竹楼、苗 家吊脚楼、侗族鼓楼、侗乡风雨桥、毛南族民居 等,还建有榨油、碾米、造纸、制陶、榨糖等民间 手工作坊,均极富有民族乡土气息。另外,靖西 县壮族博物馆、融水苗族自治县苗族博物馆和 金秀瑶族自治县瑶族博物馆,分别展出以介绍 壮族、苗族、瑶族历史和民俗风情为主的实物 和图片,特别的壮锦、苗锦和瑶族蜡染工艺品 更是这些民族民俗文化的精华。值得一提的 是,我国首座白裤瑶生态博物馆已于2004年 11月26日在广西南丹县正式对外开放。 (三)民俗旅游节庆活动。广西有11个少 数民族,几乎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民族节 日,且场面盛大,别具民族风情。如壮族的蚂拐 节、牛魂节,苗族的苗年、芦笙节、补充:节,瑶族的盘王节、达努节,侗族的侗年、花炮 节、冬节,仡佬族的吃虫节、拜树节、春耕节,京 族的哈节,仫佬族的依饭节、牛马节,彝族的跳 公节,毛南族的分龙节等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节 日,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蕴涵着浓厚的文化内 涵。现已开发的南宁国际民歌节、桂林山水历 史文化节、柳州三月三歌节、阳朔的渔火节和 啤酒节、北海的珍珠节、凭祥的边关节等现代 节日活动,映托出浓厚的现代文化氛围,同时 也给人们增添了不少的生活乐趣。 (四)服饰、饮食、建筑文化。民族服饰是民 俗中最直观的东西,能够突出一个民族特有的 习俗,给身临其境的游客深刻强烈的印象。广 西各民族人民着衣多姿多彩,给人耳目一新的补充:感觉。例如,侗族妇女喜欢穿金戴银,其服饰多 为短衣长裙,衣服的各个部位都配上花边和飘 带,白褶裙层层叠,穿戴起来,显得绮丽多姿。 “吃”是旅游活动的六要素之一,也常常被人们 赋予审美、艺术、礼仪、禁忌等文化内涵。广西 物产丰饶,一年四季瓜果飘香,茶酒饭菜风味 独特。壮、侗、苗、瑶居民多为干栏式建筑,一般 以木为原料,穿榫凿卯,很少用钉,却很牢固耐 用,苗族、彝族“的吊脚楼”就颇具特色,侗族的 三江程阳风雨桥和马胖鼓楼就是这种木结构 建筑体系的杰出代表,也是侗族传统文化的重 要标志。 (五)民间歌舞、游艺与民族手工艺品。广 西素“有歌海”之美誉,刘三姐就是壮族民歌的 杰出代表。每年三月三举行的歌圩,场面盛大, 一片歌的海洋。壮族的山歌、扁担舞,瑶族的长补充:鼓舞、瓦鼓舞,侗族大歌、情歌,彝族的阿细跳 月,京族的哈歌、花棍舞、毛南的罗海歌,苗族 的板凳舞,仡佬族的牛筋舞等,都千姿百态,风 情各异。每年的南宁国际民歌节令广西的山歌 走向了国际舞台,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接受和 传唱,从某种程度上推广了广西的民俗文化。 丰富多彩的民间游艺和戏剧给各族人民增添 了不少生活乐趣,侗家斗牛、苗族斗马,紧张激 烈,扣人心弦。广西各民族人民心灵手巧,擅长 织染、刺绣、编织、雕刻。苗族的刺绣、瑶族的挑 绣,手工精巧,图案优美生动。毛南族的编织和 雕刻,独具民族风格,此外,石雕、玉雕、木雕、 贝雕、竹编、藤编、珍珠、绣球等民间工艺品久 负盛名,深受游人喜爱。 三、调整思路,实施民俗文化旅游的整体 开发策略

多模态数据的特征选择的毕业论文

确定选题是撰写论文的首要工作,好比冲锋陷阵的先头部队,俗话说“题好一半文”,就是把选题看作论文写作成功的一半。下面我给大家带来2022优秀英语 毕业 论文题目参考,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点击获取更多"论文"相关内容↓↓↓

英语专业毕业论文题目 ★

★ 英语教学法论文题目 ★

★ 毕业论文答辩发言稿 ★

★ 大学毕业论文评语 ★

优秀英语毕业论文题目

1、输出驱动假设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思考与建议

2、坚持科学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观

3、外语课堂教学中的问题与若干研究课题

4、跨 文化 交际能力在外语教学中如何定位

5、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未来发展方向研究

6、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模式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7、英语类专业实践多元人才观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8、论大学英语教学思辨能力培养模式构建

9、英语类专业创新发展探索

10、国际MOOCs对我国大学英语课程的冲击与重构

11、我国 商务英语 研究十年现状分析

12、基于MOOC的大学英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13、翻译研究中的概念混淆

14、试论我国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回顾与展望

15、大数据时代的慕课与外语教学研究

16、关于学术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17、内容要创造语言要模仿

18、多元语境下英语研究的语用关注

19、一个具有颠覆性的外语教学理念和 方法

20、翻转课堂及其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21、外语教学多模态选择框架探索

22、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全面推进外语类专业教学改革与发展

23、我国高等 教育 内涵式发展背景下英语专业的建设思路

24、英语介词学习与概念迁移

25、大学英语有效课堂环境构建及评价的理论框架

26、高校大学外语教学定位思考

27、基于三维构念的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量表编制与检验

28、商务英语专业人才需求和培养模式调查与启示

29、活动理论框架下的大学 英语学习 动机自我系统模型构建

30、大学 英语写作 反馈方式的对比研究

31、直面挑战“翻转”自我——新教育范式下大学外语教师的机遇与挑战

32、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学习焦虑多维度研究

33、论英语的时间性特质与汉语的空间性特质

34、关于我国外语教育规划与布局的思考

35、高职院校英语教学EOP转向及其影响因素探究

36、基于电子学档的项目式翻转课堂 教学方法 研究

37、关于《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制订的几点思考

38、翻转课堂的学习者满意度影响因子分析

39、莫言英译者葛浩文翻译中的“忠实”与“伪忠实”

40、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要点解读

41、中外作者科技论文英文摘要多维度语步对比研究

42、教育生态视域下的外语教学设计

43、MOOC之于外语教育场域的思考

44、构建师生协同发展的大学英语课堂有效教学理论模式

45、MOOC 热点 研究问题探析

46、台湾成功大学从EGP向ESP转型的启示

47、大学英语面临的挑战与对策:课程论视角

48、读后续写——提高外语学习效率的一种有效方法

49、美国21世纪初外语教育政策述评

50、基于微信的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听说学习诉求的调查研究

51、中国英语专业学生英语 议论文 句法复杂性研究

52、再论外语专业学生的思辨能力:“缺席”还是“在场”

53、论外语教师PCK发展路径

54、外宣翻译的名与实——张健教授访谈录

55、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专门用途英语需求分析

56、英语教师的语言基本功:一个亟待引起重视的问题

57、美国国家外语能力建设模式分析

58、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的模式构建

59、成就目标定向对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影响及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

60、大学英语课堂危机引发的思考及对策研究

英语教育硕士毕业论文题目

1、基础教育国际化进程中混班就读外籍学生的教育图景

2、从“能力本位”到“表现标准本位”

3、大学英语教师个人通识教育信念研究

4、基础教育英语教师教学能力及其发展研究

5、中国聋校英语教育:教学体系的构建

6、多元互动英语教师校本教育模式:理论与实践

7、蒙汉双语教育背景下蒙古族学生英语学习研究

8、大学外语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9、继续教育英语专业学生听说能力培养行动研究

10、面向文化理解的英语专业教育

11、引导智慧生成的大学英语教育研究

12、美国关键语言教育政策的战略演变

13、教育隐喻的文化认知研究

14、教育实习对英语教育硕士教师信念的影响研究

15、英语教育硕士实习生教师自我效能感研究

16、乌鲁木齐市中学少数民族双语班英语教育现状调查研究

17、中学生英语 学习态度 与情感教育研究

18、高中英语教学中人文素养教育现状调查与改进策略

19、英语教育硕士项目的实效及改进策略研究

20、国外MOOC视频在 专业英语 视听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1、英语浸入式环境下学前 儿童 家庭英语教育的实践研究

22、《K-12STEM教育通用评估体系》翻译 报告

23、教育实习对新手教师身份认同的影响

24、初中英语教师对英语教育工具性与人文性双重属性的理解

25、基于岗位导向的英语教学改革研究

26、教育游戏软件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7、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28、初中英语课堂上落实情感教育目标状况的调查研究

29、赏识教育在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30、小学英语教育游戏的设计与应用

31、探析能力本位教育在高职英语教学改革中的应用

32、中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研究

33、英语国际化形势下中国英语教育发展史研究

34、在英语师范教育课程中培养学科教学知识

35、我国大学英语教育功能定位 反思

36、小学英语教育专业英语语音教学个案研究

37、教育游戏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38、通识教育视野下我国大学外语课程改革研究

39、大学英语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有效性研究

40、教育游戏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41、新教传教士与晚清英语教育

42、以合作学习为途径在英语教学中实施国际理解教育的行动研究

43、英美职前教师教育实习之比较研究

44、教育游戏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45、论汉英翻译中的“中式英语”及翻译对策

46、情感教育理论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47、贵州农村地区中学英语教育观察

48、大学英语通识教育化探索

49、从批评话语分析视角分析中美媒体对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报道

50、养成教育中学习习惯的培养对英语学习的影响

英语教育毕业论文题目

1、英语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耦合关系分析

2、谈如何有效做好中小学英语教育衔接

3、浅谈高职公共英语现状及基于通识教育理念的对策

4、中小学英文教育方法浅析

5、传统茶文化在我国英语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6、茶文化交流对英语教育的影响

7、基于自主学习的外语信息资源优化整合方案探析

8、试论高校英语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

9、基于经济发展为导向的高校英语教育人才培养探究

10、基础教育改革中城乡课程公平问题及对策--基于中小学英语课程改革的视角

11、高校英语教师培训的内容设计与特色研究

12、网络课程视角下的高校英语教育考核机制新探

13、略论大学英语教育的通识化

14、“一带一路”背景下英语教育面临的新问题与解决途径

15、新建本科院校英语教育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制约因素

16、英语教育中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策略--评《跨文化视角下的大学英语教育探索》

17、小学英语课堂中的生命化教育

18、解析高职学生的英语实践能力:构成,特征及教育建议

19、语块 记忆方法 对 英语听力 能力发展的有效性分析

20、浅谈大学英语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21、从英语的经济价值看我国高校英语跨文化教育

22、中西方远程网络教育下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研究

23、慕课视阈下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24、“互联网+”下高校英语专业教育与人才培养的思路探析

25、语言经济学视角下民族地区英语教育发展研究

26、大学英语教育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研究

27、在生活中收获知识--浅谈小学英语教育生活化

28、学前教育专业英语学习现状及解决策略

29、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的大学英语自主学习

30、幼小英语教育衔接的现状及问题

31、语料库语言学视阈下的大学英语教材词汇研究

32、基础英语教育的学科育人价值探究

33、试论大学英语教育要着眼于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

34、论高校英语教育实用功能的强化--以资源优化理论为视角

35、新形势下我国大学英语教育之困境及改革发展之路

36、核心素养视野下的小学英语绘本阅读教育

37、“一带一路”背景下高职院校外语教育策略

38、高校英语教育中文化意识培养策略与实践

39、大学英语教育教学改革实践路径分析--以河北经贸大学为例

40、大学英语教育在传媒信息时代发展的新策略

41、谈以爱国主义文化认同教育为宗旨的英语教育文化导入

42、大学英语教育改革之我见

43、大数据对英语教育的影响分析--论在英语教学中大数据的运用

44、传媒信息时代下的大学英语教育创新探究

45、生成观视域下的英语教育分析

46、从文化变迁看高校英语教育的“中国文化失语”

47、日本小学英语教育研究及启示

48、对我国幼儿英语教育可行性及开展策略的思考

49、大学英语教育中母语文化缺失问题与回归方式探索

50、我国英语教育中的母语安全研究

51、基于微课堂的英语教育改革方法探析

52、分类卓越--新形势下大学英语教育的发展策略

53、DBAE理论视域下的高职英语教育研究

54、语言经济学视角下的一个中国式家庭英语教育的投入与产出--以安徽省为例

55、语言经济学视域下的我国英语教育产业化

56、21世纪日本小学英语教育研究

57、五年一贯制高职英语教育现状及教学方法探讨

58、核心素养课改下的基础英语教育回顾与展望

59、内蒙古自治区牧区小学英语教育改进策略探究

60、论大学英语教育中本土文化的缺乏及其对策

优秀英语毕业论文题目参考相关 文章 :

★ 优秀英语毕业论文题目参考

★ 英语专业优秀论文题目

★ 英语教学论文题目选题参考整理

★ 本科英语专业毕业论文题目

英语语言学毕业论文题目参考选题大全

★ 英语专业毕业论文选题文化

★ 本科英语专业毕业论文题目选题

★ 英语专业不同方向的毕业论文题目

★ 英语专业文化类方面毕业论文题目选题

★ 最新英语教学法论文题目免费参考

数据准备: New_HOI New_verb New_objectPaper reading: Title: VideoBERT: A Joint Model for Videoand Language Representation Learning Author: Chen Sun, Austin Myers, CarlVondrick, Kevin Murphy, and Cordelia Schmid 摘要: Self-supervised learning has becomeincreasingly important to leverage the abundance of  unlabeled data available on platforms likeYouTube. Whereas most existing approaches learn low-level representations, wepropose a joint visual-linguistic model to learn high-level features withoutany explicit supervision. In particular, inspired by its recent success inlanguage modeling, we build upon the BERT model to learn bidirectional jointdistributions over sequences of visual and linguistic tokens, derived fromvector quantization of video data and off-the-shelf speech recognition outputs,respectively. We use VideoBERT in numerous tasks, including actionclassification and video captioning. We show that it can be applied directly toopenvocabulary classification, and confirm that large amounts of training dataand cross-modal information are critical to performance. Furthermore, weoutperform the state-of-theart on video captioning, and quantitative resultsverify that the model learns high-level semantic features. 为了利用YouTube等平台上大量未标记的数据,自我监督学习变得越来越重要。现有的方法大多是学习低层表示,而我们提出了一种联合的视觉语言模型来学习高层特征,不需要任何明确的监督。特别是,受其最近在语言建模方面的成功启发,我们在BERT模型的基础上,学习了视觉和语言标记序列上的双向联合分布,它们分别来自视频数据的矢量量化和现成的语音识别输出。我们在许多任务中使用VideoBERT,包括动作分类和视频字幕。我们证明它可以直接应用于开放词汇表分类,并证实大量的训练数据和跨模式信息对性能至关重要。此外,我们在视频字幕方面的表现也超过了现有的技术水平,定量结果验证了该模型能够学习高级语义特征。要点 摘要: 1. Youtube上存在大量的视频数据,没有标记,给自监督学习提供了大量的数据来源。(视频有语音) 2. 目前存在的方法都是低层次的特征表示。本文提出的视频-语义联合模型在没有显式监督的情况下学习到了高层次的特征信息。 3. 在BERT的基础上,学习视觉-语义的标记序列的双向联合分布,序列分别来自视频数据的向量量化,和现成的语音识别输出。 4. 这个VideoBERT模型用于动作分类和视频字幕。 5. 可以直接用于开放词汇表分类 6. 实验证实了大量的训练数据和多模态对性能至关重要。数据越多效果越好,用了多模态比不是多模态的要好 7. VideoBERT在视频字幕任务上超过了state-of-the-art. 8. 定量结果验证了该模型能够学习高级语义特征。Introduction: 1. 深度学习可以从标记数据中学习到内容,但标记数据很难大规模获取。 2. 这些方法大多侧重于低层次的特征(如纹理)和短时间尺度(如持续时间不超过一秒的运动模式)。 3. 我们感兴趣的是发现高层次的语义特征,这些特征对应于在更长的时间尺度(如分钟)内展开的动作和事件,因为这样的表示对于各种视频理解任务是有用的。 4. 特别地,我们提出了一种简单的方法来建模视觉域和语言域之间的关系,结合三种现成的方法:自动语音识别系统(ASR)将语音转换成文本;矢量量化(VQ)在低水平时空视觉特征中的应用以及最近提出的用于学习离散标记序列上联合分布的BERT模型。 5. 我们可以执行 文本 - 视频 的预测,它可以用来自动演示一组指令(比如菜谱),如图1和图2的顶部示例所示。 6. 我们还可以执行更传统的 视频 - 文本 的任务,即对[10]进行密集的视频字幕,如图6所示。 7. 我们的视频字幕方法在YouCook II数据集上达到state-of-the-art 8. 该模型可以在比其他深度生成模型更高的抽象级别上生成可信的猜测,它倾向于预测场景低层次方面的细微变化,比如少量对象的位置或姿态。 9. 我们在这篇论文的主要贡献是一个简单的方法来学习 高层次的视频表示 ,捕获语义上有意义和长时间序列结构。Related Work 1. 有监督学习:有很多视频表征学习的方法利用已有大量的标记数据集训练卷积神经网络达到视频分类的目的。但是这些方法需要大量的数据;数据集涉及动词和名词范围很小;目前的方法被设计出来用于表示短的视频序列,典型的就只有几秒钟。 2. 相比之下,提出的方法可以关注更长的时间序列;同时不需要利用手工标记 3. 无监督学习:RNN,VAE-style loss, GAN-style loss, SV2P, SVGLP, SAVP, MoCoGAN. 基于gan的方法。 4. 我们与无监督学习的不同之处在于,我们使用BERT模型,没有任何显式的随机潜在变量,应用于从视频中导出的视觉标记。 5. 我们的模型不是像素的生成模型,而是像素衍生出来的特征的生成模型 6. 自监督学习: 避免学习的困难联合模型p (x1: T),它已成为流行的学习条件的模型形式p (xt + 1: T jx1: T) 我们的信号分割成两个或多个块,如灰度、颜色、或前一帧和下一个帧 7. 我们的方法是类似的,除了我们使用 量化的视觉文字 而不是像素。 8. 此外,虽然我们学习了一个 集合条件分布 ,我们的模型是一个适当的 联合生成模型 Cross-modal learning. 9. 视频的多模态特性也成为监督学习视频表示的广泛来源,我们的论文就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 10. 由于大多数视频包含同步的音频和视觉信号,这两种模式可以互相监督,以学习强大的自我监督视频表示。 11. 在这项工作中,我们使用语音(由ASR提供接口把声音转成文字)而不是低层次声音作为跨模态监控的来源。 Natural language models 12. 我们以最近在NLP社区的进展为基础,在那里,大型语言模型如ELMO[22]和BERT[6]已经为各种NLP任务显示了最先进的结果,包括单词级(例如词性标记)和句子级(例如语义分类)。 13. 然后将BERT模型扩展到多语言数据的预训练 14. 我们的论文建立在BERT模型的基础上,以捕获语言和视觉领域的结构。 Image and video captioning. 15. 最近有很多关于图像字幕的工作(例如,[11,8,15]),这是一个形式p(y|x)的模型,其中y是手动提供的字幕,x是图像。 16. 也有一些工作在视频字幕,使用手动提供的时间分割或估计分段 17. 我们用关节p(x|y)建模并将其应用于视频字幕,并达到最先进的结果 Instructional videos. 18. 各种各样的论文(例如,[16,2,10,38,39])都训练了模型来分析教学视频,比如烹饪。 19. 我们不同于这项工作,我们不使用任何手动标记,我们学习了一个大规模生成模型的文字和(离散化)视觉信号。Model 1. 为了获取语序信息,我们可以给每个单词加上它在句子中的位置。 2. BERT模型学习每个单词标记和这些标记的嵌入,然后对嵌入向量求和,以获得每个标记的连续表示。 3. 在实践中,我们可以通过采样位置和训练语句随机优化logloss(根据f函数预测的softmax计算) 4. 我们通常不仅简单地建模扩展序列,而且对两个句子之间的关系(是连续的,还是随机选择的两个句子) 5. 通过将两个句子连接在一起,BERT可以被扩展成两个句子的模型。 6. 对应的关节模型可表示为p(x;y;c),其中x是第一个句子,y是第二个句子,c = {0,1}是一个标签,指示源文档中的句子是独立的还是连续的。 7. 为了与原文保持一致,我们还在序列的末尾添加了一个[SEP]标记,尽管它并不是严格需要的。 8. 本例中对应的类标签是c = 1,表示x和y是连续的。 The VideoBERT model 1. 为了将BERT扩展到视频,我们仍然可以利用预先训练好的语言模型和可扩展的实现来进行推理和学习,我们决定进行最小的更改,并将原始的可视数据转换为离散的令牌序列。 2. 为此,我们建议使用一个预先训练的模型,对来自视频的特征应用分层向量量化来生成一个“视觉词汇”序列。 3. 除了简单之外,这种方法还鼓励模型在视频中关注高级语义和更长期的时间动态。 4. 这与大多数现有的视频表示学习的自我监督方法形成了对比,后者学习低水平的属性,如局部纹理和动作 5. 我们可以将语言语句(来自ASR视频)与视觉语句结合起来生成数据 6. 虽然这个完形填空任务很自然地扩展到语言和视觉标记序列,但是应用下一个句子预测任务(如BERT所使用的)就不那么直接了。 7. 我们提出了一个语言-视觉对齐任务,其中我们使用[CLS]标记的最终隐藏状态来预测语言句子是否与视觉句子在时间上对齐。 8. 请注意,这是语义关联的一个嘈杂指标,因为即使在教学视频中,说话者可能指的是一些视觉上不存在的东西。 9.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将相邻的句子随机连接成一个长句子,这样即使两个句子在时间上没有很好的对齐,模型也可以学习语义对应。 10. 其次,因为即使是相同的动作,不同视频之间的状态转换速度也会有很大的差异,所以我们对视频标记随机选取1到5步的次采样率。 11. 这不仅有助于模型对视频速度的变化更加健壮,而且还允许模型捕获更大时间范围内的时间动态,并学习更长期的状态转换。 12. 我们把对视频和文本结合的其他方式的研究留给未来的工作。 13. 总的来说,我们有三种对应于不同输入数据模式的训练机制:纯文本、纯视频和纯视频文本。 14. 对于纯文本和纯视频,标准的掩码完成目标用于训练模型。 15. 对于文本-视频,我们使用前面描述的语言-视觉对齐分类目标。 16. 总体培训目标是个体目标的加权和。 17. 文本目标迫使VideoBERT做好语言建模;视频目标迫使其学习“视频语言模型”,该模型可用于学习动态和预测;而文本-视频的客观要求它学习这两个领域之间的对应关系。 18. 一旦我们训练了这个模型,我们就可以在各种下游任务中使用它,在这项工作中,我们定量地评估两个应用程序。 19. 在第一个应用程序中,我们将其视为概率模型,并要求它预测或输入被掩盖的符号。 20. 我们在4.4节中对此进行了说明,在这里我们执行“零镜头”分类。 21. 在第二个应用程序中,我们提取了[CLS]令牌的预测表示(来自模型的内部激活),并使用该密集向量表示整个输入。 22. 这可以与其他特征相结合,这些特征来自于下游监督学习任务的输入。Experiments and Analysis   1. 在语言和视觉领域的深度学习模型,在不断增长的大型数据集中,一直显示出显著的性能提升。 2. 例如,“大”BERT模型(我们使用的)是在BooksCorpus(8亿字)和英语维基百科(2500亿字)的连接上预先训练的。 3. wefocus on cooking videos specifically 4. 不幸的是,这样的数据集相对较小,所以 我们转向 YouTube 来收集大规模的视频数据集 进行训练。 5. 我们使用YouTube视频注释系统从YouTube上提取了一组公开的烹饪视频,检索与“烹饪”和“食谱”相关的主题的视频。 6. 收集的视频中,删除了15分钟以上视频。最终得到213K个视频。该数据集的总持续时间为23186小时,大约966天。已有YouCook II 要大两个数量级,YouCook II 是由2K个视频组成,总时长为176个小时 7. 为了从视频中获取文本,我们使用YouTube Data API[1]提供的YouTube自动语音识别(ASR)工具包来检索带有时间戳的语音信息。API返回单词序列和预测的语言类型。在312K的视频中,有180K是可以通过API检索到的ASR,预计有120K是英文的。在我们的实验中,虽然我们将 所有的视频都用于纯 - 视频目的 ,但我们只将来自 英语 ASR 的文本用于 VideoBERT 的纯 - 文本和视频 - 文本目的 。 8. 我们在YouCook II数据集[38]上评估了VideoBERT,它包含了2000个YouTube视频,平均时长5.26分钟,总共176个小时。 9. 我们使用提供的数据集分割,其中1333个视频用于培训,457个用于验证。 Video and Language Preprocessing 1. 对于每个输入的视频,我们以每秒20帧的速度采样,并在视频上创建30帧(1.5秒)不重叠窗口的剪辑。 2. 对于每个30帧的剪辑,我们应用一个预先训练的视频卷积网络来提取其特征。 3. 在这项工作中,我们使用了S3D[34],它将可分离的时域卷积添加到Inception网络[25]骨干网中。 4. 我们在最终的线性分类器之前进行特征激活,然后应用3D平均池得到一个1024维的特征向量。 5. 我们在动力学[9]数据集上对S3D网络进行了预培训,该数据集涵盖了来自YouTube视频的广泛操作,并作为每个单独片段的通用表示。 6. 我们用层次知识表示视觉特征。我们通过可视化地检查集群的一致性和代表性来调整层次级别d的数量和每级别k的集群数量。我们设置d=4, k = 12,得到124 = 20736个簇。图4说明了这个“矢量量化”过程的结果 7. 对于每个ASR单词序列,我们使用一个现成的基于lstm的语言模型添加标点符号,从而将单词流分解为句子。对于每个句子,我们遵循BERT[6]中的标准文本预处理步骤,并将文本标记为单词[33]。我们使用BERT的作者提供的相同词汇表,其中包含30,000个令牌 8. 不像语言可以自然地分解成句子,它不清楚如何将视频分解成语义连贯的片段。我们使用一个简单的启发式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当一个ASR语句可用时,它与开始和结束时间戳相关联,并且我们将属于那个时间段的视频标记作为一个片段。当ASR不可用时,我们简单地将16个令牌视为一个段。 Model Pre-training 1. 我们从文本预先训练的checkpoint 初始化BERT权重。具体来说,我们使用由[6]的作者发布的BERTLARGE模型,使用相同的主干架构:它有24层Transformer块,每个Transformer块有1024个隐藏单元和16个self-attention head。 2. 我们为每个新的“可视单词”在单词嵌入查找表中添加了20736个条目,从而增加了对视频标记的支持。我们使用S3D特性从相应的簇中心初始化这些条目。输入嵌入在训练前被冻结。 3. 我们的模型训练过程在很大程度上遵循BERT的设置:我们在Pod配置中使用了4个Cloud TPUs,总批处理大小为128,我们训练了50万个迭代,或大约8个epoch的模型。我们使用Adam优化器,初始学习率为1e-5,线性衰减学习率计划。培训过程大约需要2天。 Zero-shot action classification 1. 一旦pretrained, VideoBERT模型可以用于“zero-shot”分类新数据集,如YouCook II(通过“zero-shot”我们指的是模型不是对准YouCook II具有相同标签的数据也没有本体用于YouCook II)。更确切地说,我们要计算p (y|x)其中x是视觉符号序列,y是一个序列的单词。由于模型被训练来预测句子,我们将y定义为固定的句子,“现在让我向您展示如何[屏蔽][屏蔽]”,并分别从第一个和第二个屏蔽槽中预测的标记中提取动词和名词标签。 2. 为了进行定量评估,我们使用了YouCook II数据集。在[37]中,作者为YouCook II的验证集收集了63个最常见对象的ground truth边界框。然而,对于行为没有ground truth标签,许多其他常见对象也没有标签。因此,我们收集来自ground truth标题的动作和对象标签来解决这个缺点。我们在ground truth标题上运行一个现成的词性标记来检索100个最常见的名词和45个最常见的动词,并使用它们来派生ground truth标签。虽然VideoBERT的词块词汇表为它提供了有效执行开放词汇表分类的能力,但它因此更有可能做出语义上正确的预测,而这些预测并不完全符合更有限的ground true。因此,我们报告了排名前1和前5的分类准确性指标,后者旨在缓解这个问题,我们将更复杂的评估技术留给未来的工作。最后,如果有一个以上的动词或名词与一个视频片段相关联,我们认为预测是正确的,如果它符合其中任何一个。我们报告了YouCook II验证集的性能 3. 我们也使用来自文本BERT模型的先验语言,这在烹饪视频中没有得到很好的调整。我们可以看到VideoBERT比两个基线都好得多。正如所料,VideoBERT的语言先验适用于烹饪句子,并且优于vanilla BERT模型。 4. 然后,我们与使用YouCook II的训练分割训练的完全监督分类器进行比较。我们使用预先计算好的S3D特性(与VideoBERT的输入相同),随着时间的推移应用平均池,然后使用线性分类器。表1显示了结果。正如我们所看到的,supervised framework在动词准确性方面超过了VideoBERT,这并不奇怪,因为VideoBERT拥有一个非常开放的词汇表。(有关操作标签的模糊性,请参见图5。)然而,排名前5的精度指标显示,VideoBERT在没有使用任何来自YouCook II的监督的情况下,实现了与完全监督的S3D基线相当的性能,这表明该模型能够在这种“0次学习”设置下进行竞争。 Benefits of large training sets 1. 我们还研究了训练前数据集大小的影响。在这个实验中,我们从训练前的视频集中随机选取10K、50K和100K的子集,使用与上面相同的设置,对相同的epoch进行训练前的VideoBERT。表2显示了性能。我们可以看到, 准确性随着数据量的增加而单调增加,没有饱和的迹象 。这表明VideoBERT可能会受益于更大的训练前数据集。 Transfer learning for captioning 1. 我们进一步证明了VideoBERT作为特征提取器的有效性。 2. 我们使用与他们相同的模型,即变压器编码器-解码器,但我们将编码器的输入替换为上面描述的VideoBERT派生的特性。 3. 我们还将视频沙漠功能与平均汇集的S3D功能连接起来;作为基准,我们也考虑只使用S3D功能而不使用VideoBERT。 4. 我们设置transformer层数为2,隐藏单元大小为128,dropout rate为0.4。我们在训练分割上使用5倍交叉验证来设置超参数,并在验证集上报告性能。我们训练了批大小为128的40K迭代的模型。我们使用相同的亚当优化在VideoBERT前训练,并设置初始学习率为1e-3与线性衰减时间表。 Discussion and conclusion 1. 使用空间细粒度的视觉表示非常重要,而不是只在框架或剪辑级别工作,这样我们就可以区分单个对象及其属性。 2. 我们计划在其他视频理解任务和烹饪之外的其他领域评估我们的方法。

  • 索引序列
  • 有关数的倍数的特征的研究论文
  • 九的倍数的特征研究数学小论文
  • 数字媒体艺术的传播特征研究论文
  • 研究少数民族特有文化的论文
  • 多模态数据的特征选择的毕业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