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 小学语文导入激活型策略研究论文

小学语文导入激活型策略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小学语文导入激活型策略研究论文

论文摘要: 本文从学生的角度,探讨了适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问题,这些策略包括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策略,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策略,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运用各种形式学习的策略等,并提出一些具体实施的办法和途径。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 正文部分: 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教育的发展已进入了素质教育的关键时期,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同时又避免以往的课堂教学中 "填鸭式"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全过程,是当前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从学生的角度,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论述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希望对第一线的语文教育工作者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所帮助。 一、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策略 学生学习积极性指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有浓厚的兴趣,主动、自觉地进行学习内容的探索。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越高,课堂教学效率就越高。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詹姆士曾用实验证明,通过激发兴趣,人的积极性甚至可以增加3~4倍。有人推出了这样一个描绘性公式:学生的学习成绩=能力×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是点燃渴望知识火药的导火索。设置悬念,激发兴趣,这确实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秘方。 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开端引趣就是其中的一种。上课一开始以趣引入,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题的引入,教师要把课堂教学变成一种向知识奥秘探索的活动,甚至是神秘的探究活动,一开课就要把学生的兴趣勾起来。有位老师讲授《五彩池》,在解题之后问道:"五彩池在哪里?谁能说出五彩池有哪些彩?谁能说说为什么池水是五彩的呢?"学生急于到文中寻找答案。这样的学习活动就使学生学得自觉、主动。这个引言为这堂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学生学得轻松自如,学得兴趣盎然。开端引趣的方式"设疑"以外,还有"谜语引趣"、"悬念引趣"、"故事引趣"、"小品引趣"等。一节课的开端实在太重要了,它如同在战斗中选择一个突破口一样,辉煌的战果就是从这里开始的。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重视开端时的趣味性。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参与竞争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措施。棋迷、球迷们为什么会"迷"呢?因为这里有竞争。如果直接参与竞争更能入迷,"迷"即是高度"兴趣"之意。竞争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因而能调动积极性。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之中参加竞争。如果你仔细观察,学生在竞争中是非常活跃的,连后进生都不甘示弱。在教生字时让学生比一比,谁认得快,记得牢,谁组的词多;在朗读课文时,让学生比一比,谁读得有感情,谁领会地深刻;在总结课文时,比一比谁的发言有创意。比赛的形式可以是以学生个体为竞争对手,也可以是以小组为单位成为竞争对手等等。 刻意求新,同样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喜新是人的共同心理,好奇更是青少年突出的心理特征。我们的学生最烦教师教得千篇一律,语文课每次是作者介绍、时代背景、划分段落、归纳中心、总结写作特点等等。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就要结合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求新求奇。一位老教育工作者说:必须使你的每一节课有点新东西——哪怕只是一个新词汇。抓住学生求新心理,不断在学生面前展现那个灿烂的知识新天地,你就会受到欢迎。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教学的方式方法要尽量多一些,活一些。讲述、读书、讨论交替进行,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有新意,有新意就能兴奋起来。只有兴奋性脑力劳动,才会使学习过程本身出现美妙的境界,就好象步入百花盛开的花园到处能够闻到芳香,又好象是品尝了醇香的美酒,充满了醉意。学习的这种境界能使学习者产生无穷乐趣。教师要想方设法使每一堂课都有"新意"。讲戏剧未尝不可以演一演;讲诗歌不妨举行个朗诵会;范读时不妨放一段录音……新的方式可以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联系生活实际,激趣的效果也是相当明显的。有一次,我刚要讲课,外面忽然雷声大作,大雨夹着冰雹从天而降,学生都往外看。我看到大家无心听课,灵机一动,就干脆请同学们站起来,趴在窗户上看雨景,随即我说:"同学们,谁能一边看雨景,一边说出一些贴切的描写雨景的词句?"学生们高兴极了,看看说说,边看便说,课堂上妙语连珠,什么电闪雷鸣、乌云压顶、倾盆大雨、雷声隆隆……几分钟上了一堂精彩的口头作文课。这样即使学生的好奇心理得到了满足,又激起了他的表达欲望,口头能力的培养水到渠成。 学生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就能喜欢学习,上课能积极参与,精力集中,在学习过程中能自觉学习,能提出各种疑难问题,勤于请教;能积极参加学习小组的讨论研究,设法解决有一定难度的题目,并且主动地寻找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他们的学习目标已不是为了分数,而是切切实实地掌握和运用知识。 二、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策略 学生是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即以学生为本,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学生是课堂学习中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实践过程,教师的作用则是隐性的,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 在课堂教学中,应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引导学生自我发展的教育是中国教育转型时期对教育模式的一种探索,它以引导学生主体逐步按照社会方向学会自已教育自已、自己发展自已为核心。它的最终目的是引导学生自我发展成为马克思所说的具有人的类本质——"自由自觉的活动",它将建立起把服务祖国人民与实现自身价值相统一的教育机制。二是当前教学的主流是强调学生的"主动发展"。"主动发展"的内涵是学生具有较强的学习主体意识,有较高的成就动机;热爱学习,求知欲强,能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学会学习,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能主动地规划自己的学习任务和发展方向。三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育对象是学生,是能思考、能活动的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学生学得好坏取决于他们的主观努力和能动作用。教育者的种种努力,都是为使受教育者知道应该怎么学,都是为了使学生愿意学、喜欢学、主动学。 怎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呢? 第一,教师亲和学生,学生争做主人。在课堂教学活动的起始,教师首先必须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以真挚的情感,真诚的语言创设情景,激发唤起学生强烈的主人意识,让学生明白这节课的学习内容是什么,让学生一起订一个所要达到的目标。当学生认识到自己既是学习活动中的一员,更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时,他就会把自己的学习行为与整个课堂教学活动联系起来,把课堂教学活动看成是自己应积极参与的活动。学生主人意识越强,他的学习参与意识也就越强,越能克服种种障碍和阻力,去实现确定的目标,变"要我这样学"为"我要这样学",学生由被动变成主动,教育的可接受性也就越大。 第二,教师解放学生,学生勇于实践。要让学生成为主体,就要真正地解放学生,而不要用考试、作业压学生,逼得学生在教师定下的框框里不敢出来。课堂内活而不乱,活而有序。有时看起来很乱,但那是在讨论问题,而不是打闹。有时很安静,那是在听讲,是在做题。教师管理井井有条,既有民主又有集中,该活的时候活得起来,该静的时候控制得住。我们都知道,学习是一种由外在活动到内部吸收的过程。学习中的外化过程,是学生动口的过程,更是一个动手动脑的过程。学生把所学的知识,经过头脑的加工,然后说出来、写出来、画出来、演出来、做出来,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实践"。学生通过实践,借助一定的操作技能,使主观见之于客观物质世界,使之在实践中完成学习过程。有的教师总结出"五让教学法":书本让学生读,见解让学生讲,"三点"(重点、难点、疑点)让学生议,规律让学生找,总结让学生写。这是值得可取的。 第三,教师妙用非智,学生激活课堂。非智力因素是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心理特征的总称。如果说,智力因素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工作系统,那么非智力因素就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动力系统。在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动力作用对于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智力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教学策略把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即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内在驱动力放在首位,重点培养学生较高的学习动机,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养成顽强的学习意志和良好的学习习惯。首先,妙用肯定和奖励的评价方法,能使课堂"活"起来。因为奖励具有促进的力量,促进学生努力向前,让学生发现自己学习上的进步,不断获得学习预期的满足。其次,妙用竞争方法,也能使课堂教学"活"起来。因为适度的竞争有助于激发学习热情。竞赛可以采取自己和自己竞赛的方法,即争取今天的学习要比昨天好,不必和别人比,只求自己的进步;也可以暗中选某一同学为目标,在学习上同他比赛;还可以采取集体竞争的方法,组成班与班、组与组的竞争,在竞争中激发互帮互学的团结协作精神,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竞争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再次,妙用情感因素,同样能使课堂"活"起来。我们应该建立互尊互爱、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学校是满足学生需要的最主要场所,学生到学校里学习和生活,主要的需要是自尊和归属。(见裴姊娜:《发展性教学论》)。因此,教师要真诚地爱每一个学生,更不能歧视差生,班级要形成关心理解的亲密和谐的关系,让学生在班集体彼此尊重、共享快乐,从而真正满足主体的最大需要。 第四,教师运用策略,学生实现目标。活动性策略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也是常用的策略。所谓活动性策略就是在教学活动中,充分挖掘教学中的活动因素,创设学生积极主动、自觉参与的课堂环境,开放的课外发展环境,使学生在充分的活动中主动参与、主动思考、积极探索。它是促使学生认知、情感、行为目标的统一协调、主动发展的教学策略,其核心是努力创设一种有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实现教学目标。具体实施的方法有:组织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交流、辩论、竞赛等,达成教学目标;组织学生通过实验、制作、动手操作活动,尝试错误和成功,进而完成学习任务;指导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认知活动,创新活动,各种内容的实践活动,培养并发展个性特长。 三、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运用各种形式学习的策略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认识内化成行为的具体表现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主动参与,即主体参与认识的行为实践不是被强制的、勉强的、被动的,而是自觉的、积极的、主动的。如果学生主动性越明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越大,越表明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因此,我们应创设情景给学生以主动施展才能的平台,促成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所以,我们教师应该精心组织学生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 首先,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勤思多问。"学以思为贵"。爱因斯坦说:"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学习方法成为科学家的。"牛顿说:"如果说我对世界有些微贡献的话,那不是由于别的,而只是由于我的辛勤耐久的思索所致。"可以说,一切有成就的人都善于思索,都有好思的习惯。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时一定要注意多启发,多反问,不要包办代替,要鼓励他们想问题、提问题、钻研问题。现在有些学生不但手懒,脑子也懒,有一点难题就想问,总想依赖别人。学生一看题目较难尚未好好琢磨就去问老师,这时候如果老师鼓鼓劲,学生仔细一分析,可能就想出来了。如果鼓劲还不行,老师可以给学生指思路。要根据学生所提的问题教给学生思维方法。 学问学问,又学又问。问是读书的钥匙,是思考的起点,是深钻的体现。宋代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明人陈献章说:"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凡是学生都善于提问题,而学习差的同学往往提不出什么问题,他们对学习不精心,囫囵吞枣,即使发问也不愿深入的思考,因此往往似懂非懂。当然好问也应有一定方法,也是需要培养的,好问不等于胡问瞎问。好问首先要问自己,要多给自己提几个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不要盲从,别人的答案究竟对不对,还要经过自己思考、鉴别。将别人的答案同自己原先的想法对比一下,想一想自己与别人的差别,从而发现自己思维的毛病,学习人家思维的方法。只有学生自己会思、会问、会学的基础上,才有可能与别人合作交流,也只有在学生个体的潜力得到发挥时,课堂教学才变得有效。 其次,提倡学生合作学习,取长补短。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遇到新问题需要解决,当学生独立思考后还是解决不了,是知难而退,是指望老师讲解,还是有意识地寻找伙伴,共同合作解决,这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合作学习"把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放手在小组内讨论,寻找解决策略,教师所做的正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工作。在小组合作学习、交流中,学生要发言,要听取同学的意见,在评价中要当小老师,这样,学生参与的量和质都得到了提高,主体地位更加突出。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的时机是很多的,可以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展开"合作学习"。不少新知识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后,大部分能解决问题,只要让学生同桌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教师稍加点拨即可,节约大量时间,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发展。对于实践性较强的内容,要强调学生动手操作,而且要引导学生在相互合作下进行,使学生互相帮助、促进、检查。教师要投入到小组中,以一名探索者的身份出现,提高学生积极性。教师也可以在练习的过程中展开"合作学习"。小学生的思维比较单一,题目形式稍有变化往往会影响解决问题方法的选择,甚至失误。设计一题多想,同一问题多种解决等,在学生独立解决的基础上,然后组织小组讨论、辨别、交流,有利于解决问题,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第三、引导学生探究学习,不断完善。作为教师就是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大组的交互影响中使自己的个性的优势得到充分发展。在共同的学习活动中,学生能用优势去克服劣势,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现在列举几种例子: 例一,发现别人,互相学习。一次做完课堂练习,我有意识地让同学们互相学习,发现别人的优势。我让同学们下位子互相参观试卷,然后写出你认为练习做得最好的同学的名字。由于优势原则被同学们理解了,发生了可喜的现象:学习差的学生写了优生的名字;学习优的学生竟写了差生的名字。他们都在找别人的闪光点。这样的学习形式有利于同学之间的互相学习。 例二,组内合作,组间竞争。在组织学生小组学习的基础上,提倡组内合作,组间竞争,效果明显优于单纯的竞争。因为学生不仅要完成自己的任务,同时要与其他组员密切合作,只有这样才能超过别的组。比如同一个问题,看哪一组先解决,解决的方法多,找到了最佳解决办法,这样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例三,互改作业,重新认识。作业批改过去由教师一手包办,学生的参与性不够。其实我们应重视动员学生之间作业批改,发挥学生在评价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小组中的批改往往特别认真负责,要求特别严格,对于分歧的地方还会争论得面红耳赤,这样,学生对所学知识作了再一次的认识,并逐步锻炼了学生的评判能力,提高了认识水平,使课堂学习显得更加丰满和完善。当然,组织学生批改,内容要选择,如果是开放性题目,会更有价值。当然教师要加强批改指导,逐步提高批改要求。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影响课堂教学的因素也有很多,如教师的因素,学生的因素,教材的因素,以及课堂环境的因素等等,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必须以教学理论作指导,经过自己的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完善和创新,熟练地运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 参考文献: 1,《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教材》2003年 2,《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策略与方法》 3,中国和平出版社出版的《教育部中小学教师综合素质培训专家指导汇编》总主编 刘芳 4,嘉兴市小学教师优秀教育科研成果 《教学改革与创新》主编阮望兴、朱建人 5,《人民教师手册》浙江教育出版社 主编 刘凤梧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课堂是演绎师生智慧的舞台。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小学语文课堂论文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小学语文课堂论文篇1:《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 近些年,基础 教育 课程改革在中小学教育阶段不断深入。对传统课程教学方式和理念的纠偏以及新课标下新的教学要求的提出,不仅对整个基础教育课程教学理念具有突破意义,而且对教学过程中的两大主体――教师和学生也设立了新的“角色定位”。课堂教学,尤其是语文教学,一直处于师讲生听的封闭状态。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只是在课堂上完成学习和掌握具体知识的任务,其创新意识和主观能动性很难得到发挥。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课堂教学的实施往往过分强化了教师的“教”,而学生的学习活动则以服从教师的教学设计为基本方式进行着,两者的既定角色主次分明,更不用说“教”与“学”深层意义上的交流与沟通了。 按照《新课程教学设计》所阐述的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概念,“课堂教学中的互动包括师生互动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其中师生互动是课堂人际互动的重要表现形式”,“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就是指在课堂教学这一时空内,师生之间发生的一切交互作用和影响”,“师生互动动态地表现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和相互理解,是一个连续的、双向的过程。在互动中,教师和学生均为具有独立人格的自由主体,都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由此可见,互动式课堂教学首先就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意识到自身也是这一学习活动中的主体,自己的主观动性能充分发挥到课堂学习活动中。其次,它还要求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度展开,用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将文本内容与现实生活相互联系,从而对教材和教学内容进行重新建构。 一、师生互动运行之理论因素 1.课堂教学开放性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有活力的。封闭的语文课程把学生的视野紧紧束缚在规定的教科书和课堂中,这样使得学生的 语文学习 脱离了丰富的语文生活,也使得所学 语文知识 无法有效投映到学生的生活需要中,课堂互动更无从体现。“开放的语文课程以学生的语文生活为依托,强调沟通课内外,开发课程资源,把教材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师生与课程文本的互动,强调师生对课程的建构,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课堂教学的开放性,具体讲,应该主要包括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开放性。教师在教某一课时,针对学生而设定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不能仅局限于这一课所包含的内容范围,而应该在此基础上扩展知识内容、联系相关话题对学生进行更为广泛的知识给予。教学方式的开放性主要体现于对学生课堂知识引导方式的开放性上,不应局限于传统的师问生答,而要让学生充分意识到自己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让学生有自己思考的时间,允许学生提出自己独立的见解,鼓励学生提问、质疑。只有引导学生自主地将语文课延伸至课外,才能收到较好的学习效果,这样的课堂才能让教师和学生实现充分的互动,让教学目的在师生互动中得以实现。 2.课堂教学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特别是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兴趣和情绪往往占据主导因素。作为人文学科,语文是最能发掘和培养人的审美情趣与内在情感的。这在语文教学中,尤其在确立教学目标时,语文的这一内在功能已作为“情感目标”得以明确。 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掌握 语文教材 上的知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就需要让语文课堂呈现一定的趣味性,尽力做到课堂教学形式、教学内容新颖有趣、生动活泼。而这一趣味性对师生互动课堂效果的生成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发掘和设计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了兴趣,那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就会得到提高。教师的积极引导和讲解,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探索,这都是课堂师生互动得以运行的重要条件。 此外,在提高课堂趣味性时教师必须注意:无论是教学形式还是教学内容,在增强其趣味性的同时,教师必须“因材施教”,面对不同年龄阶层和感官特征的学生,其所设计的趣味性必须与之相符或相适。这样才能从多种类、多层次、多角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更好地实现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师生互动。 3.提高学生主体性 要体现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就必须让教师和学生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在这一教学活动中所处的位置和应发挥的作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是与语文知识传承、语文文字训练和语文教学管理融为一体的,它的活动形成与有效运行不仅依靠教师优秀的教育 方法 、适当的知识指导以及有效的学习监督,同时也依赖于学生作为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另一主体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主动性,乐于学习,勤于思考,勇于自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活动的接受主体,教师为学生的认识和发展提供种种可以促成的条件,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和工具让学生自己思考和明白“应该学”和“怎么学”,使其从愿意学逐渐转向喜欢学、能够学。 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不仅教师和学生都要有所意识,更重要的是要给予重视,尤其是学生的主体性,应不断强调并促成其不断发展。充分引导和鼓励学生的“动”,启发他们以所学知识为基点,扩大自己的阅读空间和思考空间,使语文课堂教学成为其获得多方面、多层次知识的重要活动。 二、师生互动运行之行为因素 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师生互动除了前面所论述的总体理论性因素外,具体来讲,还包括言语互动行为和非言语互动行为。自文明时代开始,人类的沟通和合作一直是以语言作为媒介的。作为现实生活中的课堂教学更是以语言为媒介,由教师向学生传送知识和培养学习能力。无论哪一门学科的教学,大多都是将教学内容转化为言语并以此为媒介而进行的,也就是说,教师将教学内容外化为学生能接受和感知的显性语言,并通过一系列的言语活动,让学生明确其所获得的知识,而学生也是通过言语活动向教师或他人反馈其所接受的教育信息。可见,言语互动行为是课堂教学活动中最常见的、也是最容易观察到的互动行为。 但言语互动行为并非实现课堂教学活动师生互动的唯一途径,眼神和手势等一些非言语互动行为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也具有重要作用。因为语言的外显性并不能很精确地反映内心要表达的意思,有时甚至会与真实意图不一致,而眼神和手段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过程中能起到很好的辅助理解作用。有时,师生任何一方一个不经意的眼神或不自主的手势,都有可能给予对方重要的信息,引发强烈的共鸣。另外,现代科技的蓬勃发展也为学校课堂教学更好地开展筑起了一个师生交流和互动的平台。目前,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常运用PowerPoint、Flash动画等辅助工具,教师通过播放演示文稿和动感影像资料既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其学习兴趣,又可以使学生更直观、更透彻地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同时,教师在语言和运用辅助工具上需要做到配合得当、张弛有度,这不仅能为整个课堂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氛围,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加愉快地投入学习活动中,大大提高教学质量,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师生互动是师生间双向交互的影响,而不是教师对学生或学生对教师的单向线性影响。师生双方都应处于一种积极的思维状态,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和特长,重视和发掘学生的主体性,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把课堂变成师生活动主体间交往互动的空间,让知识在倾听与对话中生成,在沟通与交流中得以传递。让师生互动这一课堂教学效果得以正常且高效运行的重要条件和因素便成为我们必须认真探究和合理运用的重要的语文教学内容。 参考文献: 黄珊珊.追求情境之乐,感悟探究之美: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J].考试周刊,2015(94). 小学语文课堂论文篇2:《浅议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 【摘 要】小学阶段的语文课程对学生的成长尤为重要,语文的学习是学生开启知识大门的宝贵钥匙,也是学生学习其他课程的重要基础,而此阶段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较弱,因此非常需要教师的指导。本文意图对如何更有效的进行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进行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情感体验 新课改要求小学语文的教学要更加注重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关注,在此基础上,构建一个比较开放且具有活力的课堂。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应紧紧围绕着这些理念,发挥才智对学生进行更好的培养。笔者认为,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可以帮助教师更好的进行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 一、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情感体验主要指用感性带动心理的体验活动,小学阶段的学生处于对知识拥有无尽好奇心的阶段,此阶段教师的行为范式对他们的潜移默化影响巨大,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避免呆板的进行知识讲解,而应将学生的情绪带入到课堂中来。 例如,在学习《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徘岢荆�客舍青青柳舍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首唐诗时,教师除了为学生梳理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诗词内容和艺术特色外,还应创设情境,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以期加深学生对这首送别诗的感悟。例如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王维在送别友人元常时所作,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选取两位学生扮演这两位古人,对送别场景进行情景表演,这能让学生深刻体验诗人折柳送别友人的依依难舍之情,而后教师可对此进行延伸,让学生分享自己送别友人的 故事 。用此种方法能够比较有效的寓教于乐,让学生尽情的想象和分享 经验 ,深化学生的情感体验。进一步将能使学生对古代的送别诗产生亲近之感,更加理解友人相送的悲伤之情,这将使学生逐渐体会到诗歌之美,语文之美。 在讲授一些课文时,小学语文教师也应当注重灌注情感,使学生身临 文章 之境,体会作者在写作时的感悟和思想,通过自己的情感体验来推己及人。比如在学习《小抄写员》这篇课文时,除了引导学生理解叙利奥为了减轻父亲的家庭负担所做的努力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讲述一些与父亲之间难忘的事情,教会学生体会子女与父亲之间的亲情是宝贵的。语文的教学不仅仅是教会学生读书写字,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成为有责任感,有爱心的可造之材,这才是教育的真正目的。因此教师在进行语文课堂教学时,不可以忽视这一点。 二、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 读写能力是学生学好语文的重要基础之一,小学阶段的学生正是 记忆力 较为出众的时期,在这个阶段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往往是十分有成效的。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应注意这一点。 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需要加强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阅读是汲取知识的最好方式。众所周知,阅读不仅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也是写作的基础,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就要求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注意对学生的默读和朗读进行重点考察,同时教师要注重训练学生阅读的速度和关注学生的阅读质量。训练学生的阅读速度有利于学生在阅读时对课文内容进行取舍,对重要的课文内容进行概括归纳。这种方法将有效的缩短学生的阅读时间,为课堂教学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同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关注学生的阅读质量意味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的阅读内容进行选择与精简,教师应挑选适合学生的内容让学生阅读,因此这些阅读的文章不能够太过困难也不能太过简单。这样能够比较有效的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从而增强学生对语文学习的自信。 除了加强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外,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还应注意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读与写是不能够分开的两个重要部分,因此在对学生进行阅读能力的培养时,教师还应着重加强对学生的写作能力进行培养。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要求教师在讲授课文后,训练学生进行 读后感 的写作。例如在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后,教师在课堂上应要求学生写出自己对于这篇文章的感想,无论是对于小女孩贫困的同情,或是想要对小女孩施以援手,还是对于当时社会的不满,学生都可以通过自己写作的读后感抒发出来。长期的写作练习,能让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更进一步,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同情心,使学生的语库和写作角度得到拓宽。因此,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是十分有必要的,这有利于增强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运用语文的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 三、因材施教,求同存异 新课改要求教师在教学时注重“以人为本”,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要牢记以学生为主体。学生的学习能力有高有低,成绩有好有坏,教师不应当因为某位学生的成绩不好而歧视学生,亦不应因为某位学生的成绩优良而过分优待。对于学习水平高低不同的学生,教师要因材施教,求同存异。 首先,因材施教,求同存异,意味着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的提问活动不应只针对成绩好的同学,对于成绩不好的同学,教师也应一视同仁的进行提问。学生若知道答案或答得较好,教师要及时的进行夸奖赞扬;学生若不知道答案或答得较差,教师也应进行鼓励并指出错误,以期学生能够得到进步。 其次,因材施教,意味着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对于不同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例如一篇诗歌,有些学生可能朗诵的有感情,有些学生可能背诵的比较快,有些学生可能背诵的好却默写不出来,还有些学生可能会默写但是错字较多等。面对这些不同的情况,教师要及时的进行指导,让学生们相互学习,背得不好的学生就多背诵几遍,容易写错字的学生就将错字誊写几遍,多看多写。如此一来,学生们的薄弱环节就能够得到补充。其他类似的一些学习问题教师也可适当的依照这种方法进行教学,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 最后,因材施教,求同存异要求教师对于学习进度不同的学生要有包容心。一个班级里,往往有些学生学习的较快,一些学生学得较慢,遇到这种情况,教师不应慌乱,而要耐心的指导,允许学生出现学习进度快慢不同的情况,教师要有耐心,能够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帮助。通过因材施教,求同存异的教学,学生对于语文的学习兴趣就会得到有效提高。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需要教师注重对学生情感体验的培养,同时还要加强对学生读写能力的培养,最后教师还应当以学生为主体,因材施教,拥有求同存异的教学态度。这将十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为全面培养学生奠定坚实的基础。 小学语文课堂论文篇3:《试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 【摘 要】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对 其它 各门功课的学习起着一定的奠基作用。教学是每个语文教师教学上的重点,课堂教学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课堂是引领孩子走向智慧的主阵地。 【关键词】情境教学;课堂教学;激发兴趣;扮演角色;多媒体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对其它各门功课的学习起着一定的奠基作用。教学是每个语文教师教学上的重点,课堂教学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课堂是引领孩子走向智慧的主阵地。如果,我们一味地让孩子的思维在课堂上如此“沉睡”下去,可以想像,后果是不堪设想的。情境教学成为丰富 儿童 语汇、发展儿童语言的极好途径。因此,这种方法广泛运用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并能通过一定的途径,把学生带到作者笔下的那个情境中去。 一、情境教学策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及作用 情境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材内容,促使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只有美好和谐的语文课堂心境,才能让课堂充满创造,充满生命的活力 小学语文教学中,情境教学的运用,使整个课堂充满了勃勃生机。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词汇,锻炼了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情境的生动、形象、有趣,激起学生的情绪,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即情境能体现教材的特点,突出教材重点,突破教材难点,从而促进儿童知识的、能力的、智力的、情感意志的尽可能大的发展。 情境教学,是在对社会和生活进一步提炼和加工后才影响于学生的。诸如榜样作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课内游戏、角色扮演、诗歌朗诵、绘画、 体操 、 音乐欣赏 、旅游观光等等,都是寓教学内容于具体形象的情境之中,其中也就必然存在着潜移默化的暗示作用。 二、情境教学策略在语文课堂中的应用 1、创设融洽,和谐的教学环境。 美国教育学家罗斯福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详的课堂气氛,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亲其师而信其道。学生是教育活动中的参与者,专制、压抑的课堂氛围抑制了学生的创造意识,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则有助于保护学生的创造灵感。 从步入教室的那时起,就要把微笑带入课堂,把对孩子们的激励带入课堂,教师的每一个眼神、表情、话语、举动都充满着一颗爱心,用爱心去对待学生,以和善的面孔去面对学生,学生自然会跟着友好的人一起走进知识的海洋,从而可以轻松,愉快的学习,进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佳境。 2、激发兴趣,创设情境。 作为低年级的学生,自控力相对比较差,注意力很容易分散。那么,作为教师,就应该考虑这一点,注意从这一点出发,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充满信心去学习。 我在教学生学习拼音时,就采用了“拼一拼”“找一找”的方法,使学生掌握了三个复韵母的拼读方法,达到了教学目的,当我出示音节卡片时,学生们轻声拼读h-u-ang-huang,随着我抽动卡片,同学们一会儿拍手,一会儿摆头,主动积极的学习着,一张张音节卡片,一个个实物形象,一次次的演示动作,创设了极佳的教学环境,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扮演角色体会情境。 课堂上学生扮演角色,学生站在该角色的立场上,深入课文讲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学生的心理位置换成了课文中人物的心理位置,这样不仅能将教材形象展现,同时还能理解课文,扮演的越真,就越感到亲切。越感到愉快、越感到轻松。 在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两只小狮子》,这篇课文就有几处对话,是一篇要求分角色朗读的课文。为了让学生上好这节课,我做了些头饰,还在黑板上画了棵小树,作为背景,让朗读的孩子戴上头饰上台表演,同学们又高兴,又激动,人人都锻炼了自己的能力,而且每个学生都读得非常投入,很有感情,在这快乐的教学气氛中,不仅加强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为学生提供交流的机会,缩小了同学之间的距离,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教学情境的创设,大大提高教学效率。教师恰当地运用各种情境创设 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提高他们的智力水平,使学生乐于学习。 4、语言形象生动、创设情境。 语言是一切活动的基础,缺少了语言人类将无法沟通,无法进行交流,语言已经成为人类沟通的工具,是人类传播语言的媒介,在创设情境中,可以为学生提供表达心声的场所,从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语言对语文教师而言,是极好的煽情、启智工具,语文教师要依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优化教学语言,使教学语言更凝练,更优美,更富有艺术性和感染利,从而最大限度地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语文是基础,是铺路石,学好语文是关键,语文课堂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一定能提高教学效果,帮助孩子们学好语文。 三、情境教学策略在语文课堂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语文课程标准》:语文教学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学生的思想品质、道德修养和审美情感。因此,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贯彻新课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核心理念,不遗余力地探索和运用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方法等,为传统教学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使新课改的实验进一步走向深入。由于一些教师对语文新课标理解不够到位,对新教材的挖掘不够深刻,在语文课堂教学的情境创设上出现了一些误区,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现象。 1、对“情境教学”的内涵和外延不够清楚,不考虑课文内容和学生实际,盲目创设情境,对学生学习缺乏正确引导。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而情境教学则是通过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让语文教学进入情感领域,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凭借情境,把知识的教学、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以及道德情操的陶冶,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2、单纯为了课堂形式“活”而创设情境,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创设情境,不考虑课文内容所传达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语文教学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 3、有活动没体验。课堂上,学生一会儿忙活这,一会儿忙活那,教室里乱糟糟、闹哄哄,却称之为“动中学”这种活动是外在多于内在,动手与动脑相脱节,目的性差,为活动而活动,没有 反思 。 4、多媒体课堂形式单一化。多媒体教学虽有生动直观的一面,但是如果一味的依赖就又会使课堂成为变相的满堂灌,只是把教师的单一讲解变成了机械的放映。曾听一位老师的多媒体课,这位老师整堂课就坐在电脑前一个幻灯片接着一个幻灯片放映,学生只是观看根本没有参与这节课的讨论,像这样的课,学生久而久之就会厌烦。对此,我们还需在多媒体课堂教学方法的多样化上反思,使其真正的服务于课堂,成为有效的辅助教学手段。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因斯坦也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一方面要从自己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多 渠道 多角度的创设教学情境,全方位的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入手,另一方面应从培养学生的 学习方法 入手,使他们在感兴趣的基础上由被动地学转变为主动地学,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赢得兴趣,在师生互动的良好氛围中学得知识。 猜你喜欢: 1. 语文课堂教学心得体会 2. 小学语文高效课堂心得体会 3. 浅谈小学语文的魅力课堂 4. 小学语文教学毕业论文完整范文 5. 小学语文教育相关论文

小学生激励策略研究论文

当下的 教育 更加倡导人性关怀,尊重个体生命,赏识教育和激励教育受到了普遍认可,尤其是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教育,更是得到了许多教师的充分重视和广泛的应用。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激励教育论文,供大家参考。

论文关键词:高职学生心理透视惩罚教育激励教育

论文摘要:分析了高职学生的心理、惩罚教育的弊端,并从理论、心理、现实论述的基础上提出应大力提倡激励教育。

1998年以来,随着高校扩招,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进人快速发展轨道。目前,无论是在校生人数还是院校所数,都已占居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河山,成为我国进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一支强劲生力军。但与之而来的是其生源质量与精英教育阶段相比有较大的落差:录取分数较低,个体心理复杂,前进航向迷离,就业压力频添。因此有人称之为“孤独的一代”、“失落的一代”和“满负压力的一代”。高职学生中确有些自卑自负,甚至自暴自弃;而高职教育工作者中也确有些抱怨责难情绪,甚而施以惩罚教育。面对这一现实,高职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牢固树立以人为本、育人先育心的理念,积极施行激励教育。

一、不堪重负的心灵

了解和剖析一下高职学生的心态,有利于我们选择合适的教育方式。

1.高考留下的阴影

我们的高职学生也曾在千军万马拥过“独木桥”的行程中,熬过春秋,用过心思,流过汗水。但奋斗的结果又是他们及他们的父母不大愿意接受的。从踏进高职院校的那一天,他们有的就似乎笼罩在一层阴影里:觉得低人一等,不情愿或不敢与同学交流,甚至走路也不敢抬头,在学习和生活中经常体验的是徘徊,进退维谷,自卑自负。

2.情感朦胧的困惑

对爱情对性的渴望好奇是高职生的生理已成熟而心理不成熟的特殊表现。高职学生摆脱不了两个困惑:一是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他们既渴望现代的刺激,又突不出传统的制肘,其行为受双重价值的导向:师长、父辈以“学业为重”的教诲和享有爱情愉悦的诱惑;“白头偕老”的信誓和“不求天长地久,只求曾经享有”的牵惹。他们夹在传统与现代裂缝中,处于对青春、爱情、性的欲说还羞、左右为难的处境。二是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校园 顺口溜 中的“我爱的人名花有主,爱我的人惨不忍睹”就是注脚。其实唐代诗人张先的诗就描述了这种差距:“琴棋书画诗酒花,当年件件不离他。如今世事多变更,柴米油盐酱醋茶。”今天的时代虽没有“棒打鸳鸯”,然而面对地域、就业的现实,“劳燕分飞”也屡见不鲜。处在理想与现实,新与旧的夹缝中,高职生的困惑情有可原。

3.思想教育的冷漠

大学阶段是人社会化的重要时期。社会主流 文化 建构人的社会性的核心品质。处于转型期,社会的开放、生活的快节奏、价值观的多元化,高职生们思想、行为更加活跃。但价值观的冲突,价值标准的边界模糊,使公共权威丧失,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多元选择对象上,看不到社会的主流文化及文化的应然趋势,对思想教育课,不少高职生以逃课、睡觉、读英语来示反感,面对无根的仿徨和脱离现实的说教,高职生们体验的是价值真空、行为无序的寻找精神家园的心理疲惫和精神焦虑。

4.社会公正的失望

对社会公正的渴求是各阶层的共同愿望,而高职生群体表现更为强烈。教师苦口婆心说,理想的社会里,老幼无欺,人人平等,但在现实的社会里,有尔虞我诈,贪污腐化。弱势群体失语的困境使来自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有着同样的“重任在肩,舍我其谁?”的社会责任感。在激情燃烧的岁月里,他们装得下“应然”的理想社会,而装不下“实然”的现实社会。当他们矢志于以个人为本位去辐射社会,以强烈的情绪指导自己实践,以某种好恶左右自己的判断时,社会的公正矛盾便成为他们无法释怀的一个结,因而失望,进而悲哀。

5.就业艰难的苦闷

承受着难以扬眉的压抑,高职学生在复杂的心理矛盾冲突中经过几年的学习,渴望走出校门干出一番业绩。当他人的成功咄咄逼人呈现在面前时,其成功动机被迅速催化。在强调自我能力,强调拥有金钱,强调拥有地位的社会,他们甚至比他们的父辈有更为强烈的成功欲望。然而他们的就业又遇上“三峰叠加”时期,现实社会为他们准备的不仅有斑斓的花环,还有严寒的霜雪。市场经济本身的盲目性和不确定性使之对生活的把握度大大降低,就业与择业难让他们提前体验了为生计担忧的滋味。

二、惩罚教育的痛失

面对高职学生心理的郁闷、行为的不范、素质的参差,我们有的高职教育工作者不是去理解他们,不是去贴近他们,更说不上去帮助他们脱困解惑,而是用老祖宗的药方—惩罚教育去医治他们,这无异于淫医治痛。

惩罚教育,在我国可以说源远流长,从孔夫子创立私学开始,它便与学生共存亡。其显著特征就是直接和变相体罚学生。这种方式,在当今的高职院校仍有一些市场。如学生德育不合格,就以劳动来处罚;学生违犯校纪校规,则采取经济处罚。如此种种,并没有如教育者想象的那样能取得如意的效果,相反对高职学生的心理来说是雪上加霜。

1严重损害了学生的心灵

台湾著名作家柏扬在西安市实验小学说过这么一段发人深省的话,有人问:“柏杨先生,你是否还记得你上小学时候的老师?”柏杨思考须臾道,“总的说来,印象比较模糊,但有一位姓侯的数学老师令我终生难忘。因为他的数学教得非常好,而我的数学老是学不好,所以他总是打我。以致那时便在幼小的心灵里结下了仇恨的种子,就是到了今天,我也不会原谅他。”柏杨现在是否应原谅那位老师我们姑且不论,但那位老师的体罚确实伤害了一颗幼小的心灵,这是沉痛的教训。

2.污辱了学生的人格

笔者曾跟遭过老师谩骂的几位学生交谈过,他们直言不讳地说:“皮肉之苦我们可以吃,精神上的折磨我们受不了,我们高职生也是人,我们也有自己的人格。”

3.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

一份调查问卷的答卷上,一个学生写下了这么几句话:罚款只告诉我们不应该这么做,没指出应该怎么做,搞得我们无所适从,由感到一无是处,到产生“失败者”的压抑心理,失去了前进的动力。采取惩罚教育,不管教育者心多么诚,从眼前看,学生可能被惩罚得老实了,但从长远看,惩罚教育会在学生身上留下永难驱散的“阴影”。 4.塑造扭曲的灵魂

老师用不文明的体罚手段去教育学生,学生就可能用不文明的手段去对待别人,促使了学生报复心理的形成。

三、激励教育应弘扬

当前,教育界很强调以人为本的教育与和谐教育,其实激励教育与之一脉相承。激励教育,是建立在尊重人、尊重人格基础上的教育,它主要采用激励、表扬、诱导等手段去实现目的。

1.激励教育的理论之根

激励教育产生的基础是近现代管理理论中的激励理论。严密地考察所有人类的激励理论,可以发现一个共同的基本原理:人们愿意做那些能够从中得到报尝(物质的、精神的)的事情。激励理论有下述三种类型。

需要理论:认为人们都有身心上的需要,而且他们总要尽力使这些需要得到满足。激励因素是一种推动力,它产生于一个人想使各种需要得到满足的愿望。反之,一种得到满足的需要不能成为激励因素。

强化理论:也称为刺激理论或诱导条件论。这种理论的立论基础是学习原理一后果定律。该理论认为:得到奖励的行为倾向于重复出现,没有得到奖励的行为则倾向于不重复出现。

期望理论:如果说强化理论强调的中心是工作绩效与奖励之间的客观关系,那么期望理论则强调其主客联系—一个人期望得到什么?那些相信自己的努力能够带来出色的工作绩效并预计他们的成就可以获得重大奖励的人会提高自己的工作积极性,并在奖励与他们的期望吻合以后继续保持这种积极性。

以上三种激励理论是根于对人的基本看法,认为人不是“经济人”,不是“工具人”,而是“亲善人”。人能够互相信任,互相平等,人具有微妙性,人与人具有亲善性,说到底也就是以人为本。因此,把激励移植到对学生上,则成激励教育。

2.激励教育的心理之基

激励教育获得成功的原因,心理学做了极好的回答:人们有这样一种普遍心理状态,激励中枢能并愿意接受产生快乐效果的刺激,希望得到他人或社会的赞赏。而且接受外界积极愉快的刺激越多,就越能释放出更多的“热能”。心理学告诉我们让学生在和谐的环境中,成功的氛围里偷快地学习和成长,学习的劲头当然会更大,成绩的提高也在情理之中,成长也会更为顺利。中国也有句古语,“责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对于正在苦学、苦闷的高职生,特别是裹着“差生”外衣的学生,尤其应让他们体会一下成功的喜悦。

3.激励教育的现实之果

激励教育产生的效应比较明显,成功的例子很多。青年作家黄蓓佳在一篇 文章 中说:“我上高中二年级时,写了一篇 作文 ,语文老师在上面圈了98个红圈圈,贴到学校宣传橱窗里。那红圈圈的数目,是一天中午没人注意时我偷偷站在那里数的,一共数了三遍……数完了,又站远一点点看看,看见作文纸上红艳艳一片。当时我心里有一种隐隐约约的预感,觉得我的人生道路也许会从作文开始。"98个“红圈圈”,扬起了黄蓓佳人生的风帆,一直激励着他步入作家之例。

棋圣聂卫平在他的《我的黑白世界》一文中写了这么一件事:“陈伯伯(陈毅元帅)可能看出了我的心情,和我下棋时曾留情让我赢了。这盘棋可以说是我一生的起点。你们看冠军弟弟没能赢陈伯伯,我却赢了!我还是行的呀?”陈毅元帅的“手下留情”,竟使聂卫平一路自信走来,成长为中日 围棋 擂台赛的“抗日英雄”。我们不能不为陈老总的育人“绝招”拍手叫好。

综上所述,我们要实现教育的目的,就应该想方设法让学生体验一次次成功的欢乐和胜利的喜悦,激发他们无休止追求成功的信念和力量,特别是对于高职生中的“后进生”,更应该抓住一些微不足道的“亮点”和“成功点”,诱导他们驱散失败的“阴影”,走向成功之路。

诚然,表扬奖励学生也不宜过勤过滥。过勤,会使学生平淡无味,从而失去激励的作用;过滥,会使学生仅满足于眼前的利益和荣誉,而不从长远出发去端正思想,开显德性,从而失去激励的意义。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新一轮教育改革的推进,教师将会不可避免地遇到许多困难,关于激励教育的实践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作为当代专家型的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应该能够关注到激励教育的重要意义。因此,笔者对于教育过程中的激励教育做进一步的思考。

激励教育一直作为教育心理学的重要内容被广泛研究。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斯滕伯格在他的著作中已经把激励与教育作为重要的方面进行论述。教师的激励是为了强化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动机是指激发和维持人行为的内部状态,动机在人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事实上,在每个人的学习过程中,非智力因素往往比智力因素显得更加重要,而动机又是非智力因素的核心成分,所以在教育心理学领域得到广泛研究。①很多研究致力于把心理学领域关于动机的理论运用到教育领域来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对于学生来说,具有强烈学习动机能够使他们积极的完成学习任务,实现课程内容的内化和吸收,进而有利于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的实现。而对于教师来说,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各种激励的方式和 方法 来促进学生的学习,达到课程的教学目标的实现。既然学习动机在实际的课程与教学过程中如此重要,那么就需要我们进一步去探究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经过分析 总结 发现在教师激励学生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1 激励的方式

激励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学习的常用手段,常常会取得良好的效果。但是,教师在实际的激励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往往只关注显性的结果,而不关注隐性的学生心理的变化。也就是说,作为优秀的教师应该不仅能够通过激励使学生达到学习目标,而且还能够引导学生产生对学科的积极的兴趣和态度。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就是说兴趣是一个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活动的强大动力。然而现实是,很多教师依然只是关注自己教学目标的达成,过分或者变向的激励方式往往会使得学生身心疲惫。这些激励方式的目标指向明显偏向了教学目标和学业成绩,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的培养。新一轮的课程改革非常强调“生本位”的概念,要求注重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发现问题和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励方式的指向性的偏差会导致教学过程中只见物不见人的结果,严重忽视学生的主体性意义的存在,违背了国家倡导的“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2 培养动机的价值取向

心理学上把动机分为内在动机和和外在动机,内在动机是指由学习活动本身的意义和价值所引起的动机,外在动机是指由外部诱因所引起的动机。学生处于上面的何种动机取决于学生自身的动机的价值取向,价值取向规定着动机的性质、强弱和方向。但是并不能说明外在动机比内在动机更好,因为后现代的社会所体现复杂的多元文化表现出来也是价值取向的多样性。我们要提出的观点是,适合的就是最好的。也许在小学、学前阶段大多数的孩子更适合的是外在动机,他们关注更多的是自己的行为能够得到老师家长的表扬和肯定。作为教师,首先应该肯定学生所具备的这种价值取向,这也是一种尊重学生和他们身心发展特点的表现,教师不能强制的要求学生去按照自己的价值取向去规范自己的行为和动机。其次,教师可以在维持他们自身动机取向的同时也引导他们向内在动机的方向发展,可能他们开始不会接受,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 经验 的积累和认知水平的提高,他们会自觉的向教师引导的方向发展,当然也有可能学生坚持自己原有的价值取向,最后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都是以功利性为目的,所以我们认为教师只是发挥引导的作用,学生主要的发展的主动性都是决定于他们自身。就培养学生学习的价值取向来说,教师的引导方向应该是与社会利益整体相一致,与学生个体发展规律相一致,以个性发展为目标,让学生去乐于去学习和会学习。②

3 调节动机的强弱水平

对于动机的强弱水平是否能够影响到个体行为的结果,许多心理学家都有过研究。正如心理学家耶基斯、多德森的研究成果表明,各种活动都存在一种最佳的动机水平,动机不足或者过分强烈都会使工作效率下降。同样对于学生的学习也是一样,教师的教学不断的强化学习动机能让学生过分的紧张,但是完全忽视了学习动机的培养也可能让学生过分的放松,这两种极端都是不利于学生学习和发展的。③也有学者研究表明:动机适中的学生的学习效率最好。这是因为学习动机适中的学生不会更多的去关注失败和外在因素的影响,他们关注更多的是学习任务和学习任务有关的有价值信息。他们通常表现为好奇心强、思维较为灵活、理智反应一直占主导地位。在师生的互动过程中教师的语言、行为、态度都会影响到学生的动机水平,所以教师要时刻注意保持调节学生的动机水平在一个适中的状态。

4 注重学生的积极的成就动机

正如自20 世纪50 年代麦克里兰和阿特金森( Mcclel land & Atkinson) 把成就动机当作研究的主题以来, 这一领域已经吸引了大批心理学家的兴趣,并引发了众多研究。成就动机是驱动个人在社会生活的特定领域追求更高目标, 并力求获得成功的内部力量。研究普遍认为, 成就动机与学生的学业成绩乃至未来成就密切相关, 是其学业与事业成功的关键。④我国研究者从上世纪80 年代末开始, 也陆续展开了对中学生成就动机的研究 。这些研究者得出的主要结果是:首先,成就动机对学生的学习具有激活特性和使动机能,可促使学习者尽快进入学习状态。学生学习自觉性、主动性的程度,正是由这一机能决定的。其次,成就动机具有积极定向和导向机能,可使学生将全部精力集中在学习等必要的活动上而疏离 其它 无关事物,并能有效抵制各种无关刺激的干扰。第三,成就动机具有内隐性特点,它不能决定学生采用何种智力活动方法构建他的知识体系,而只是通过集中注意、准备力量、降低知觉阈值、提高敏感性来促进学习。最后,成就动机的激发能够对学习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会产生巨大影响。对于学生的成就动机的培养,教师常用的 教学方法 和策略有:给学生设置具体的学习目标,在学习过程中设置中等程度的障碍,及时反馈学习成绩信息,组织学习上的竞争活动,引导学生对于学习结果的正确归因等等。

随着终身学习的理念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许多学者已经发现教师的职能已经不应仅仅传授有限的学科知识,而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和积极的情感态度以及自主获取教学资源主动学习的能力。只有教师能够更多的关注学生内在情感的体验,并施以适当的的激励教育,我国的教育改革才能够真正的得到进一步的推进和发展。

注释

①[美]Robert J.Sternberg, wendy M.Williams著.教育心理学[M].张厚粲,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

②丁观夫.中学生成就动机的分析与教育对策[A].山东教育科研,2000.3.

③施良方.学习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很多学生学习都是要老师或者家长来监督的,学习的积极性不高,那么教师要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呢?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教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的对策论文内容,欢迎阅读参考!教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的对策论文篇1:《谈教师如何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摘要】 中学生知识尚浅,感受、领悟能力较差,情感难以形成和调动。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开导学生,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去分析、识别事物,自钻自感,以形成丰富的情感。教师首先让学生认识、了解感知新的内容,采取行之有效的 方法 达到一定的程度,为学生情感的产生夯实基础。要想学生有的,首先必须自己得有。教师应将自己置身于那情那景中,来感染、诱发学生,触及学生心灵,引起关爱、憎恨,从而达到“一花引来万花开”的效果,激发学生的情感。 【关键词】 中学语文 学生情感 教学 方法和过程 教师首先让学生认识、了解感知新的内容,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达到一定的程度,为学生情感的产生夯实基础。要想学生有的,首先必须自己得有。教师应将自己置身于那情那景中,来感染、诱发学生,触及学生心灵,引起关爱、憎恨,从而达到“一花引来万花开”的效果,激发学生的情感。 1.激发情感 中学生知识尚浅,感受、领悟能力较差,情感难以形成和调动。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开导学生,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去分析、识别事物,自钻自感,以形成丰富的情感。多年来的语文教学,使我充分地认识到:语文教师的情感投入更为重要,一定要在备课时千方百计地考虑如何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使他们一上课就进入“角色”,投入到良好语文论文的教学情境之中。 同时还要创设良好的知识情境,问题情境和竞争情境,充分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有新鲜感,时时处于学习的最佳情绪状态,从而产生师生间的情感沟通,使教与学升华为愉悦的情感交流。教学中的情感,往往是因课文的内容而产生的,学生对于这些新的内容大多是局外者,经历少,未能及时产生教师所希望的情感。 为此,教师首先让学生认识、了解感知新的内容,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达到一定的程度,为学生情感的产生夯实基础。要想学生有的,首先必须自己得有。教师应将自己置身于那情那景中,来感染、诱发学生,触及学生心灵,引起关爱、憎恨,从而达到"一花引来万花开"的效果,激发学生的情感。 2.转化情感 情感也有好、坏之分。不是说有情感就能达到目的,就意味着成功。符合理想的、适应客观规律、符合原则的情感,才是高尚的情感。课文中所选取内容大多是名家经典的优秀之作, 文章 渗浸情感是多样的、复杂的:悲、乐、喜、忧……不一而足。这就对情感提出多样化的形式。现在的课文,特别是更高年级的课文对学生的情感要求更多了,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重情感的转化。如: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中,对于勒的悲惨命运,学生们深切同情。一些学生在课堂上读完此文情不自禁地流下了同情的泪水,但我们不能满足把学生置于这悲伤、惋惜的情感之中,必须引导:是谁造成于勒如此悲惨的命运?挖出祸根,转而对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冷漠的那种金钱关系表示无比愤恨;同时还要进一步引导学生,让其感受到社会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那种和谐的人际关系,使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党,勤奋学习,激励学生树雄心,立壮志。这里学生的悲――恨――喜――爱就是情感不断转化的过程。当然情感的转化不是一说就成功的事,关键是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如何激发学生,让学生的心灵经过一次次的碰撞。 3.掀起情感的高潮 激情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教师以饱满的热情参与教学很重要,教师如何抓住作者的情感发展变化投入进去与作者情感融为一体更重要。每篇文章,每个 句子 都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师要细细体会,自己先进入角色,再引导学生进入角色。以文章饱含的真情打动学生,感染学生,从而产生情感共鸣。随着文章高潮的出现,师生情感进入高潮,课堂教学也就自然出现了高潮。定制论文例如:高尔基《海燕》最后一句"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掷地有声,是海燕的战斗宣言,体现一种豪情与力量之美,是全 散文 诗豪壮之美最高点。让学生自身揣摩,如何去读,从读中听出学生的感情是否和作者一样进入高潮,是否蓄积力量以最豪壮的语气,最强烈的感情一字一顿读完这个感情十分强烈的祈使句,并戛然而止,来体会到作品所表达的感情及浓厚的抒情性色彩,在一次次的朗读与感悟中,从而掀起情感的高潮。 4.教师必须挖掘自身潜能,全面提高个体素质 语文不仅是一种技能,同时还是一种 文化 积淀,具有深层次的民族文化背景。应试 教育 下的语文教学,过分强调了教学环节的整齐划一,同样的教师、教材、课本、教室、时间表带来了一个同样的答案语文论文来符合所谓的“标准答案”,这就抹煞了语文人文性学科的特点。素质教育以人为本,目标是实现人的现代化。为实现这一教育目标,必须打破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模式,探讨一些新的、与教学目标相适应的教学模式以体现素质教育的特征。 5.真正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教师要树立与新的教学理念相适应的学生观,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采取多种形式的方法和手段,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发挥,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研究教学与发展的关系,把教学立足点转向学生,不能千篇一律按一个教学模式教。而是通过学习主体本身的活动与实践,培养学生的语言素质和人文素质,而不是在教师的指挥下,家长的压迫下机械从事 语文学习 的应考机器。 6.必须改变传统的 教学方法 一是采用多种方法,营造创造性的学习环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即使简单的知识也难以掌握。教师可以故意设置障碍,诱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二是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给学生以充分的心理安全感和自由的空间,使学生进入敢于说话、敢于争辩的学习状态。三是改变语文学习中非对即错的简单化评价方法,留有创造空间。四是允许不同观点的存在,如果强求统一,就会堵塞思维。 7. 创设情境,使课堂成为语文积累、释放、组合、撞击的舞台 教学情境的创设,应十分重视媒体的中介作用定制论文,如实物、录音、录像、幻灯、电脑等。现代化教学设施的应用,使静止、平面、单一的情境转化为活动、立体、多维的情境,从而给学生以全方位的视听冲击和强烈的心灵震撼,使整个课堂成为一个巨大的教学磁场,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当前的语文教学是死板的,缺少激情,缺少活力。“填鸭式”“封闭式”“强授式”和“分析式”教学,不能真正实现“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学生没有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如果把语文学习与丰富自己的心灵世界联系起来,语文学习才可能是件有意义的事情“学习语文有什么用?”有学生用这种怀疑的口吻问我这个问题。论考试得分,语文远不如数理化那样来得直接。 教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的对策论文篇2:《试论教师在推行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如何调动学生积极性》 摘要: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是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效果的基础,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手段。本文从课堂导入、课堂环境、实践活动、竞争机制、学习评价等方面阐述了在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 措施 ,并对这些措施进行了详细地探究。 关键词;阅读教学;学习积极性;语文教学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改进教学模式,不断丰富教学手段,不断更新科学理念,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和阅读课程课堂效率的提高。本文将从提高课堂导入的趣味性,创造良好的课堂环境,设计丰富的实践活动,充分运用多媒体手段,引入竞争机制,开展激励性评价这几个方面来调动学生对语文阅读的积极性。 一、提高课堂导入的趣味性 语文阅读课堂的教学充的导入分印证着“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句话的正确性。美国著名学者布鲁姆曾说;对学习材料的好奇心,是学生学习的最大动力。语文教师应该将阅读学习文章的过程变为一个探索解谜的过程,运用 谜语 、报道、 传说 、神话等材料进行引入,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圆明园的毁灭》这篇文章的阅读教学过程中,朗诵《圆明园兽头国宝流失海外多年终归国》的新闻报道,通过新闻报道引入圆明园毁灭的主题,提问:“大家对圆明园有怎样的了解?有着天价国宝的圆明园为什么会毁灭呢?”通过报道材料和提问,学生一下就产生了学习的积极性。因此,生动有趣的引入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热情,这样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就对文章的阅读产生了兴趣,求知欲的产生,能促进学生参与课堂积极性。 二、创造良好的阅读课堂环境 阅读课堂环境包括教师教育环境和学生学习的环境,就教育环境而言,一方面,教师要提升自身水平,多学习,多积累,了解当下的社会 热点 和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平时注意加强材料的积攒。将这些材料运用到阅读课堂教学过程中去,使得教学的内容更加生动有趣,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要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针对学习的不同阶段的学生不同的学习特点,依据实际情况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避免课堂内容单调枯燥。从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来说,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为学生搭建小组合作和学习交流的平台。只有教学环境和学习环境都好了,才能让学生爱上语文阅读,爱上语文阅读课堂。 三、设计丰富的实践活动 语文学习是一个学以致用的过程,只有教师架起知识和生活的桥梁,才能达到优化课堂教学,提升学生自主性和积极性的目的。教师要适当组织学习实践活动,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印象。例如,组织学生将课文改编成小短剧,分角色进行表演。用这种活动方式,既能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又能便于学生充分理解作者的情感。再如:组织与阅读教材内容相关的名胜景点的参观活动,要求学生在参观后完成表格,对比作者笔下的景观与自己看到的景观的异同,从而丰富学生的主观感受,便于学生体会到作者要表达的情感。通过多彩的实践活动,达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目的,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充分运用多媒体手段,引入竞争机制 传统教学的缺陷在于,教师一味地讲,学生一味地听,课堂沉闷无趣,教学手段也极为单一,因此学生学习效率低下,主动性不高。通过图片、音乐、电影、等多媒体工具,增加学习的趣味性。例如,在学习《桂林山水》这篇课文时,播放记录片《印象刘三姐》的选段,加深学生对“桂林山水甲天下”隽永的景观的认识,同时也增强了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达到提升课堂效率的目的。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引入竞争机制,教师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生生之间、组组之间进行竞争。例如,在进行阅读学习时,看哪一组能用最少的语言更充分地概括文章的中心内容。在进行问题回答时,看哪一组给出的回答更合理,更贴近作者的意图。以竞赛的方式进行学习,从而鼓励学生相互竞争,共同学习,不断进步。 五、开展激励性评价 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习中遇到难题和挫折也是非常正常的现象。阅读是一项主观性非常强的活动,“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情况时有发生,对句子或段落的有不一样的见解也很正常,教师要对学生发表自己意见的行为进行鼓励,来提升学生学习的信心和积极性。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模式,培养学生的 创新思维 。 例如:学习成绩好,各方面较优异的学生,通常自尊心较强,我们在纠正他们错误的同时,还应该合理地对其进行心理引导,避免一蹶不振的情况的发生。而那些成绩较差,各方面较为落后的学生,常常因为对学习没有什么自信,害怕老师点他回答问题,担心说错了会丢脸,我们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要做到宽容耐心,引导学生战胜自我,正确掌握 学习方法 ,从而提高其学习的能动性。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语文阅读的学习也是一点一滴不断积累不断完善,最后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教师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时,既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也要充分发挥自身在教学活动中引导者和组织者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总结 :只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促进学生积极提问,勤于思索。本文从创造良好的课堂环境,设计丰富的实践活动,充分运用多媒体手段,引入竞争机制,开展激励性评价这五种手段来调动学生对语文阅读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其学习效率和学习能力才会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曲晶.关于小学语文创造性教学的实践[J].中国校外教育(基教版),2013(5). [2]张玲玲.如何提高小学语文学生积极性[J].读写算(教研版),2013,(12). [3]刘柏林.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激发学生积极性的创意[J].神州(下旬刊),2012(12). [4]赵明杰.小学生 作文 积极性培养策略之思考[J].阅读与鉴赏:中旬,2011(11). 教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的对策论文篇3:《浅谈政治教师如何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 [摘要]在政治课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课堂上是否有积极性是衡量教学成功与否的标准之一,也是觉得政治教学质量好坏的因素之一。良好的课堂氛围可以让学生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政治的积极性。本文针对学生上课堂的积极性不高的问题,结合自身教学实践 经验 ,从教师自身、学生以及课堂设计方面探讨调动学生上课积极性的有效办法。 [关键词]教师 学生 课堂 积极性 对于政治教师而言,能否把握课堂的教学氛围,能否有效调动学生积极性,是评价教师是否合格的关键所在,也是衡量学生参与度的重要的评价标准之一。现在的教师不应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是知识的传播者和引导者。如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和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能力,即如何才能有效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这是政治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我结合自己教学心得,从以下几个方面与大家共同探讨: 首先,教师自身要热爱教育教学事业。 俗话说,干一行、爱一行。作为教育工作者,就要热爱教育教学事业,工作上尽心尽责。既然选择了这份职业就要尽力去做,注重师德修养,保持良好的教师形象,这样学生才能从心里认同你,并对你所教的学科感兴趣。教师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学生,爱护学生,关心学生,与学生平等相处,尊重他们的人格,;注意教育教学要严而有格,爱而有度,既反对高高在上威严地苛责学生,也反对为追求高满意率而放松原则的放任自流;遵纪守法,严守工作纪律,不能说你要求学生不迟到,而自己有迟缺现象;另外教师应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关注本学科及教育领域的前沿动向,避免出现太多的“一问三不知”。教师渊博的学识,能赢得学生的信赖和敬佩,从而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这也是所谓"爱屋及乌"的效应。 其次要了解学生,做到因材施教。 众所周知,因材施教,就是根据不同的材质选择不同的裁制方法。一个老师要教好学生,首要的任务该是了解学生,只有对学生有一个客观的,全面的了解才能做到因材施教,学生也才能更好的配合你的教学。而了解学生对一个老师来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选用恰当的方法去了解学生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如是选择了不合适的方法,老师很可能会失去和学生沟通的机会,也很有可能遇到被学生不信任,学生不愿或害怕与之沟通的难题,我认为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了解学生: 1.观察法这是一种在自然条件下,随时随地的对学生的动作、神态、学习情况等进行的有目的的观察。我们可以通过学生的作业情况、听课的状态、学生平时对教师的态度、一言一行等方面观察和了解,做到心中有数,对症下药。 2.提问法这既是一种教学方法,也是了解学生的一条重要途径。有经验的教师,通过课堂提问能够探测到学生诸多方面情况,如本堂课学习内容的预习、掌握情况,知识基础,智力水平, 学习态度 等等,灵活调整课堂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取知识、消化知识。 3.课后交谈这是一种了解学生内心活动的极好方式。它不拘泥于形式,气氛更为轻松融洽,容易缩短师生距离,让学生产生信任感,使其在无拘无束的状态下向对方敞开心扉。教师应有热情、真诚的态度和亲切信任的语言。要尊重学生,把自己摆在与学生平等地位上,消除学生的顾虑;语言诚恳,注意倾听,不指责教训,不随意打断学生的话……,讲究自己的仪表、风度,以给学生尽可能完美的形象,得到学生更多的信任和尊敬。 4.通过与其他教师的交流中了解。作为任课教师对学生的了解没有班主任全面,而学生在任课教师面前可能回展现更多的缺点,所以教师之间的交流也是了解学生的重要方式,这可以让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 反思 ,做到心中有数,实时改进教法。 第三、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 回到最重要的课堂环节,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从根本上讲是要提高老师的教学水平,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调动学生积极性。 1.情景教学法,让学生动起来。在课堂上,改变教师"一言堂"的传统做法,做到师生互动。根据教材的内容,设计一些生活小情景,以小组为单位,团队学习、讨论,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比如在上《政治权利与义务》这一课时,设计了两个个生活小情景,每个小组讨论自己感兴趣情景,然后每组将学习结果派代表上讲台进行展示。通过这样的活动,既提高了他们上课的兴趣又培养了他们合作学习的能力。 2.鼓励学生主动提问,激发学生兴趣。我们要在课堂上应树立“言者无畏”的意识,不管学生所提问题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是幼稚的还是较有深度的,教师都要以积极的态度去倾听,多鼓励、少责难。 3.开展课堂“时事评述”让学生感受政治就在我们身边。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学生获取信息的 渠道 越来越多,他们普遍非常关注社会上的时政热点,国内外大事,并以最先得到信息为自豪。针对学生的这种特点,我在政治课堂上设置了“时事评述”的环节。每节课利用几分钟的时间,学生陈述国内外大事,并加以点评。通过“时事评述”,既巩固了书本知识,又让学生感受到学好政治课可以很好地理解社会事件,充分感受到学习政治能够提高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 4.视频音乐的加入。例如在我的政治课中也尝试课中穿插视频、音乐,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吸引学生注意力,改变学生长期以来对政治课枯燥无聊的看法,调动学生学习政治课的积极性。 最后要关注课堂变化适时做出调整 传统的课堂教学,其主要弊端是过于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知识的呈现――灌输――接受的教学模式依然在很大程度上存在。教师心中想着教案,却没有装着学生。他们对学生的即兴发挥、当堂灵感无动于衷、置之不理。新课程理念下的政治课堂教学,要求我们老师不断捕捉、判断、重组、课堂教学中涌现出来的各种信息,推动教学过程在具体情境中的动态生成。教师并不能预见课的所有细节,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能够巧妙的在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动”。课堂上的不可测因素很多,预设在实施中难免会遇到意外。或者预设超越了学生的知识基础,学生力不从心,或者预设未曾顾及学生的认识特点,学生不感兴趣,或者预设滞后于学生的实际水平,课堂教学缺少张力。在课堂上,不管遇到什么情况,都需要教师对预设进行适时调整,使它更加切合实际,切合课堂,切合学生。促进政治课堂的有效生成。 总之,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到政治教育教学活动中来,即是新课改对我们教师提出的要求,也是提高学生学习政治的积极性的有效方法。抛去传统,更新观念,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才能让他们学有所得,学有所乐,学有所用。 [参考文献] [1]《中学教学参考》李琪.2010.3 [2]《教学研究》李素华.2012.8 [3]《考试周刊》朱慧燕.2013.7 猜你喜欢: 1. 教师的职业道德论文1500字 2. 浅谈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论文 3. 关于激励教育论文 4. 教育教学心得体会

销售激励活动策略研究论文

我自己的毕业论文 给你了 摘 要 本文以家乐福大型连锁超级市场为研究对象。文章在阐述国内外大型超级市场的产生、特征、发展历程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运用市场营销的基本理论对家乐福大型超级市场现有的市场营销环境,包括经济环境、政治法律环境和技术环境进行详细分析,并且对家乐福大型连锁超级市场进行SWOT分析,明确家乐福的优势和劣势,面临的机遇和威胁;通过运用STP理论分析确定家乐福的目标市场和市场定位,从而分析家乐福大型连锁超级市场的营销策略。最后,文章对家乐福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几条建议,希望对家乐福公司的发展有所借鉴与参考,同时也希望对我国民族零售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有所裨益。 关键词:家乐福,大型超级市场,营销策略 第3章 家乐福市场营销环境分析 市场营销环境是指影响企业市场营销活动的各种外部力量,它是企业不能控制的,它既能够给企业带来机会,也会给企业造成威胁。3.1 宏观环境分析 3.1.1经济环境分析 经济环境是指企业的经营活动所面临的社会经济条件及其运行情况和发展趋势。同时经济环境也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环境,因此,企业必须分析和研究其所处的经济环境,充分利用经济环境中的有利因素,规避风险和威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科技进步日益加速,我国零售业态呈现多元化发展的态势。根据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资料,2004年末,我国零售业共有法人企业35.3万个,其中内资企业占99.5%,外资企业占0.5%。从经营业态看,在综合零售中,百货商店占39.3%,超级市场占14.8%,其他综合零售占45.9%,彻底改变了过去经营模式比较单一的状况,形成了多层次、开放式的业态竞争发展新格局。我国的各行各业的迅速发展,将不断出现新的商机与利润增长点。零售业也必将在这种大趋势下出现新一轮的快速成长,而对于身处其中的外资公司更将是发展迅速,在这样的大好形势下,凭借他们先进的管理理念与资本运作能力,成功开拓新的市场空间,在中国市场大显身手是很有可能的。3.1.2政治法律环境分析 政治法律环境指企业市场营销活动的外部政治形势、状况以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变化对市场营销活动带来的或可能带来的影响。在任何社会制度下,企业都是在一定的政治法律环境下运行的,因而企业营销活动必然要受到政治法律因素的规范、强制和约束。在大型超级市场经营管理中大量应用现代科技有利于提高其竞争优势。现代零售业应用的高新技术,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信息、通讯、情报处理技术。其最主要的部分是MIS,它是改善信息收集与分析方式的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系统,其产品是一系列计算机处理过的报告,目的是使企业总部立刻找到问题答案;2.物流系统机电一体化技术。现代化的配送中心有现代化的分检技术、传输技术、堆码技术,形成高效率的现代化配送技术组合;3.自动传感技术。如监控、摄像、报警系统,普遍应用了现代最新科技成果;3.2 家乐福内部环境分析 3.2.1家乐福简介 成立于1599年的法国家乐福集团,总部设在巴黎近郊。经过40 多年的发展,目前已拥有连锁超市9500多家,分布于世界26个国家和地区,员工总数超过40万人,年销售额突破600亿美元。在全球零售行业中国际化程度排名第一,综合实力排名第二位,成为仅次于沃尔玛的全球第二大零售商。家乐福的经营理念是以低廉的价格、卓越的顾客服务和舒适的购物环境为广大消费者提供日常生活所需的各类消费品。商场实行自助式服务,免费停车,超低售价,高效率购物等一系列服务。而且其“开心购物家乐福”和“一站式购物” 等先进经营理念也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所以说,家乐福发展和服务的根本是更好地满足和顺应消费者的购物需求,让利消费者,并将其先进的营业设备和全新的零售经营理念引入世界各地,积极改善人们的消费素质和生活水准,刺激消费需求,促进和推动着当地经济的发展。3.2.2家乐福在中国的发展 1995年,家乐福成功地开设了当时中国规模最大的大型超级市场,并且,家乐福一直保持在华外资零售企业的领先地位,带动了中国的现代零售业的发展。截止到2003年,家乐福在中国26个城市相继开设了60多家商店,拥有员工3万多人。另外家乐福在上海设立了全球采购中国总部,在中国的10个城市成立了全球采购区域代表处,专门采购当地产品出口到海外的连锁店销售。家乐福中国公司经营的商品95%来自本地.2004年,家乐福采购出口额达到32.35亿美元。家乐福不仅在纳税方面为国家及地方经济作贡献,而且经过多年的经营,家乐福还为中国带来了现代大型超级市场经营管理的技能和经验,并对商品采购与管理、营销管理、资产管理、人力资源开发和财务管理等各方面实现现代化和本地化,为当地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地贡献。目前,家乐福的中国籍大卖场总经理以上管理人员人数已占总数的40%,且比例逐年提高。作为中国社会的一员,家乐福还积极参与社区活动和公益事业,以多种形式向受灾地区、希望学校、社会福利机构捐物捐资;积极参与北京申奥等活动:支持中国的环保事业,并积极促进中国有机农场的建设.家乐福在中国连续两年获得在华外资企业最佳“光明公益奖气”。 第4章 家乐福超市营销战略分析 4.1 家乐福超市SWOT分析 4.1.1优势分析 1.家乐福在许多地区作为大型连锁超市的先发者开设新店,获得了先发者利益。先发者作为市场的最初参与者,相对于后发者来说,能掌握更多差异化优势和更多的机会。先发者的规模往往比后发者大,这样先发者通过规模经济,就可以获得商品原价率和销售管理费用的优越性。2.家乐福公司内部富有战略构想力的企业家精神、高超的政治交涉力和战略地位,有效地利用了其在各地市场中的垄断地位及世界零售业中地位所产生的期待购买量,这使得商店的数量急速扩展;3.家乐福的超大规模是其区别于传统零售业的重要特征之一,家乐福却认为大规模自有大规模的优势;大规模销售可以让商家从大规模采购中享受优惠的价格折扣,从而降低进货成本。4.家乐福的本地化策略是其为了快于其他竞争对手占领中国市场,打破了常规集中采购的管理体制,赋予各门店一部分权力,使每家店面都拥有部分采购和销售体系,这样而来物流的成本就很低,这为家乐福赢得了发展的时间;4.1.2劣势分析 1.质量管理存在漏洞当今社会,现代企业不再仅仅是单纯的经济单位,而是处于众多力量相互联系的巨大网络之中.家乐福的“问题猪排”、假LV包、杭州假茅台酒等商品质量问题,引起了大家对于商品质量问题的广泛关注。2.向供应商收取高额入场费家乐福的入场费策略,即家乐福所说的“向上游供应商要利益”。通常一家企业想进入家乐福的渠道,大致需要交纳6大门类的费用,包括特色促销活动、店内旺销位置优先进入权,进入商店的特权、良好营销环境的优先进入权、节假日、开发市场份额等。经推算,各项进场费用最高可达到供货商在家乐福实现营业的36%左右。依靠这样的供应策略,家乐福在世界各地都能以最低廉的价格进货,并且避免了长距离运输的费用和风险。但是,这一战略在中国似乎越来越行不通。4.1.3机会分析 营销机会存在于一个公司通过满足购买者需要并能够盈利的某一领域里,营销机会是以多种形式存在的。1.中国大幅度放宽对外资进入中国的限制,在中国的批发、零售业中,已于2004年12月1日取消了对外资取消了外资出资比例、设店数量和设店地区的限制,这为家乐福进一步发展扩张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2.城市居民收入和消费品支出增加,为家乐福的经营提供了发展的可能性。但是长期来看,我国城市居民的消费规模将保持增长趋势,居民的消费结构己经升级为发展性消费为主的阶段,发展的空间很大。预计未来20年内城乡居民消费需求将继续增长,对经济的贡献仍会增大。4.2 STP战略分析 STP战略分析(Segmentation,Targeting,and Positioning)起初用于产品的营销活动,后来拓展至包括零售行业在内的诸多领域。STP卫战略是零售公司整体营销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顾客喜欢的正是零售公司提供的特殊定位。零售公司也经历了传播定位、产品定位,再到营销要素组合定位的过程。对很多未能实现差异化战略的零售公司来说,定位的简单概念化是重要原因之一。因此,零售公司需要解决定位的选择和如何实现定位的问题。零售公司的市场定位战略是非常重要的,市场定位不清或缺乏可行性会使零售店经营陷入混乱,从而影响其市场表现。4.2.1市场细分和目标市场选择 家乐福大型超级市场的目标市场锁定为大中型城市的中产阶级家庭。家乐福公司在进入中国所作的分析报告中指出,中国今天高收入阶层的消费结构类似于法国20世纪60年代,中国最大的消费群体是新生的中产阶级,人数大约为1.5亿,年收入在1500-3000美元之间,容易接受新产品,这是家乐福发展的顾客基础。家乐福大型超市的目标顾客大多为注重商品和服务价值的家庭主妇,她们不仅关注价格,更关注性能价格比.”4.2.2市场定位 家乐福制定的宣传口号是“开心购物家乐福”,确定的经营理念是:一次购足、超低售价、货品新鲜、自选购物和免费停车。这五个理念中真正比较优势的是超低价格和货品新鲜的集合,其它因素是大型超市的共同特征,所以本文推论家乐福确定的定位点是超低价格和为让顾客获得更大的价值,实现“开心购物家乐福”的目的。 第5章 家乐福营销组合策略分析 5.1 产品策略分析 产品是指能够提供给市场用来满足人们某种需要和欲望的任何东西,包括有形产也包括无形服务。本文主要从有形产品入手来研究分析家乐福的产品策略。5.1.1产品组合 产品组合是一个特定销售者授予购买者的一组产品,它包括所有的产品线和产品项目。“一次购足”是家乐福大型超级市场的经营理念之一,只有高效的产品组合才让广大消费者有更广阔的挑选空间,有了“一次购足”的可能。无论在家乐福的任何分店,都能看到规模不小的集饮食、休闲、娱乐、服务、购物为一体的商业圈、快餐店、理发店、游戏场,在国外甚至还有赌博场。同时备有临时托儿所,胶卷冲洗店,提供银行存款和信用卡支付等一系列服务。同时,家乐福还积极开发自有品牌,来丰富自己的产品组合系列,家乐福的自有品牌是一种由家乐福自己从设计、开发、原料选取、加工、以及到经销全过程控制的产品,主要包括食品、杂货、日用百货以及服装等四大类几百种自有品牌。就是“想尽一切办法让顾客轻松找到便宜货”。5.1.2产品采购 1.家乐福的采购网络家乐福集团为了向消费者提供质优价廉的商品,建立了全球性的采购网络。家乐福全球采购中国总部于2002年9月1日正式落户上海,负责在中国境内寻找有实力的供应商,在互相交换新技术、市场趋势和商业信息的基础上,帮助中国企业按国际市场需求和标准开发产品,推动中国产品纳入家乐福全球销售网络。在过去的数年中,家乐福在中国的采购业务增长迅速。活跃在中国的家乐福采购专家们,凭借丰富的产品知识、专业的供应链管理经验,以及最新的国际市场信息,寻找并培养有国际竞争能力的中国供应商,将越来越多的“中国制造”纳入分布于全球的家乐福大型超级市场中。2.家乐福的本地化策略分析家乐福的产品策略,就不能不谈它的本地化策略。家乐福每进入一个新地方,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仔细调查其他商店里有哪些本地产品出售,哪些产品的流通量很大,然后再去与各类供应商谈判,决定哪些产品应在将来的家乐福店里出现。最简单有效的方法是从当地组织采购本地人熟悉的产品。像家乐福这样,保持配送中心发展速度稍滞后于店铺的发展速度,使配送中心的成本始终处于店铺营业总额可以消化的范围内,从而确保企业在赢利中快速成长。家乐福是在分店数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再采取整合供应商物流系统的方法来解决商品配送问题,进一步节约运营成本。5.2价格策略分析 价格是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重要因素,因而作为大型超级市场与顾客交易的基本手段之一,商品价格与利润直接相关。超低价策略一直是家乐福赖以生存的法宝。家乐福始终有10%左右的低价商品,然而这些商品却带动了其他90%的正常价格商品的销售。家乐福之所以能保证超低价策略的实行,主要得益于以下几个原因:1.大规模经营作为大卖场业态的创始者,家乐福采取大规模经营方式,每个大卖场的面积在5000平方米以上,品项在15000种以上,在这个区间内容易达成规模效应,其商品定价毛利率较高,在14%-25%之间,所以在达到毛利率之前,家乐福的降价空间与同行业其他零售商相比要大,这是家乐福低价策略的保障。2.繁华的商业环境家乐福的大型超级市场一般都是在人口密集、目标客户消费水平较高的商业繁华区,这就为其极低售价策略提供了充分的施展空间。。3.开发自有品牌为了实现低价策略,家乐福努力减少流通环节,降低经营成本。4.本土化采购家乐福在选择商品时一向倾向于本地化,将一部分权力交给分店,所选择的商品会根据不同国家或者地区的风俗习惯、消费心理的不同而相应作出调整。这样,一方面使门店里的商品更能符合消费者的需求,同时由于是本地采购,可以由供应商实现配送,节省了配送运输费用,最终为低价策略的实现打好了基础。5.3地点策略分析 家乐福在选址方面,主要考虑以下几方面因素:(一)当地的人口规模和经济发展水平家乐福在中国主要开设的是大型超级市场,为保证大型超级市场的吞吐量,家乐福首先把发展目标锁定在人口密度高、消费能力强的大中城市,农村地区目前还不在家乐福的考虑范围。 (二)周边的竞争情况家乐福在开业前就把其他商店的劣势了解清楚,以打分的方法发现它们的不足之处,比如环境是否清洁,哪类产品的价格比较高,生鲜产品的新鲜程度如何,然后依据这种精确的调研结果制订自己的竞争战略。5.4促销策略分析 5.4.1家乐福的促销方式 一般以节假日促销为主,日常促销为辅来体现低价形象。1.货架堆头促销。在正常的货架两头有专门为促销产品陈列的M架,每档期分摆不同的促销产品。促销堆头主要有四种:端头货架、地堆、红房子(正常货架的中间区域)和区域集中促销;2.节假日促销:通常以中国重大节假日为主题,如:春节、劳动节、中秋节、国庆节等来举行大型的商品促销活动,选取百余种商品做特价来带动消费;3.日常促销:是一种辅助促销方式,以日常每天为单位,分日期、分时段的通过降低某几个单品的价格来促进商品的销售,其方式灵活、快捷,商品变化性强,且便于操作,有较强的吸引作用,容易培养忠诚消费者。例如:生鲜商品,由于其本身所具有的敏感性和与日常生活的贴近性,故多采取这种方法;4.中心主题促销:家乐福经常利用各种节假日、不同的季节或某一事件为主题开展促销;5.4.2具体的促销内容 1.“棒”系列商品:是标志为“低价就是棒”的商品,其特点为:选择多、超低价。带有该标志的商品有效的突出了在售商品的价格底线,极高的性价比让顾客享受到更超值的享受,同时对于低价形象的树立起到不断巩固的作用。自从家乐福推出“棒”系列产品以来,一走进家乐福卖场,那些红色醒目的或大或小“棒”字纸牌就成了家乐福为顾客准备的醒目的指示牌;2.自有品牌商品:顾名思义就是“家乐福牌,,它是优质低价的完美结合。其特点为:优质保证,实惠超值,选择丰富、品质监控、精诚合作。这类商品在市场上无可比性,在同类产品中价格相对较低,具有较广阔的市场与利润空间,是家乐福打造的又一低价“亮点”;3.优惠活动特价商品:是家乐福主动特价,厂家让利的大优惠商品,通常以两种方式宣传商品:一种商品优惠幅度较大,并经常在周末做“震撼特价”;另一种商品是供货商支持力度较强,“捆绑装”或“买.送.”的赠品战术。 结 论 本文以家乐福大型连锁超级市场为研究对象,从国内外大型超级市场的产生、特征、发展历程和发展趋势入手,明确了主要研究对象及概念。通过市场营销基本理论的运用,对家乐福大型超级市场现有的市场营销环境,包括经济环境、政治法律环境和技术环境进行详细分析,从中发现企业面临的机会与风险,并通过对其内部条件的研究,了解企业所采取的市场营销战略,它们是做好企业营销工作的重要前提和保证。本文通过SW0T分析,明确得出家乐福的优势有大规模经营、本地化策略、商品种类多样化以及良好的购物环境;而家乐福的劣势是其产品管理存在问题,致使其出现一些质量有瑕疵产品,这令消费者对其颇有微词。而家乐福长期向供应商收取高额入场费也令供应商苦不堪言,长此以往,家乐福将大量流失消费者和供应商,这是家乐福目前鱼待解决的问题。家乐福面临的机遇是国内经济和零售业的迅速发展、2004年我国大幅度放宽了对外资进入中国的限度、中国城市居民收入和消费品支出的增加,以上条件都为家乐福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而家乐福面临的威胁则是随着中国零售业的放开,大量外资大型超级市场大量涌入中国,这为家乐福带来了强有力的竞争者;而长期向供应商收取高额入场费也使家乐福与供应商的关系趋于紧张,有流失供应商的可能。明确家乐福的优势和劣势、面临的机会和威胁,有利于确定企业的发展方向及竞争优势。本文通过对家乐福营销组合策略的分析,从而得出家乐福的主要采取品种繁多产品的产品策略、超低售价的价格策略、市区商业中心选址的地点策略和多品种多方式的促销策略。本文通过以上的分析过程,对家乐福的营销现状有了较明确的剖析,希望对家乐福的发展与中国零售业的发展有所裨益。

企业营销人员激励机制研究2007-12-28 来源:《中国市场》 2007年第26期 作者:史宝玉摘要:激励一直是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的主要问题,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对于提高员工满意度,增加企业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从营销人员现行激励机制出发,分析了现行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及成因,针对营销这一特殊职业的激励机制进行了设计。关键词:营销人员 激励 薪酬激励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也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手段。企业建立激励机制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员工的满意度,调整员工的行为,使员工与企业形成利益共同体。作为企业人力资源重要组成部分-营销人员的激励问题,更是企业研究的重点。虽然营销人员的奖酬机制相对于企业其他人员较完善,但并不能否认营销人员激励机制存在问题,以及改进营销人员激励机制的必要性。一、企业营销人员现行激励手段一是物质激励为主,缺乏精神激励。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求分为不同层次,低层次的需求满足后,会有更高层次的需求出现,并且只有在需求满足后,才会产生激励,对于企业的营销人员,目前处于供不应求状态,因此企业采取各种方式、手段争夺营销人才,最主要的措施就是利用高薪吸引营销人才。但对于营销人员来说,他们不但注重个人收入水平,而且同样注重职业发展及自我才能的展示,需要企业为其搭建发展的舞台。二是短期激励为主,缺乏有效的长期激励措施。欺诈行为在经营领域并不罕见,尤其中国发展的现阶段,处于体制转变的复杂时期,机会主义充斥各个领域,当然也包括营销领域,缺乏诚信是商业领域的通病。这样的市场生态环境造成了营销人员的短期行为。虽然国内有些企业实行年薪制或员工持股制度等激励机制,试图建立企业的长期激励机制,但效果并不十分理想。究其原因年薪制未能与股权激励有效结合,员工持股操作有一定的复杂性,并且国内大多数企业也未认识到员工持股所产生的长期激励作用,因此真正实行员工持股(Employee Stock Ownership)的企业很少,缺乏了股权激励的长期激励作用,即使企业实行年薪制,也会产生因追逐高额利润而大肆窜货、盲目承诺、不考虑企业长期利益而影响公司整体营销政策的短期行为。二、企业营销人员激励不足的原因分析一是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思想具有传承性,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制度和农业思想虽然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已由最先进、最伟大的马列主义所取代,但其最本质的“论资排辈”、“官本位”、“不患寡而患不均”等思想依然存在并潜移默化地主导着部分人的思想,使现代激励机制很难发挥作用。“大锅饭”、“官本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依然存在于大多数企业中。传统中薪酬往往是个人在组织中行政地位或行政等级的物质体现。现在,有些企业推崇的所谓“一岗一薪”其实质也是根据岗位本身的价值来确定员工的薪酬待遇,而忽略了不同的员工在同样的岗位上所达到的实际绩效差异。因此员工要想增加收入,必须升到更高职位上。二是现代薪酬管理理念、方法与技术导入不足。就中国目前的营销环境,可以说营销理念可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但营销行为与营销理念严重背离。中国营销人员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是中国长期投机市场磨砺的产物,注重投机而非凭能力比拼,员工较低的素质同先进的营销理念不同步,理念不能指导行为,激励机制自然不能充分发挥作用。与此同时,因为社会缺乏行之有效的评价机制和约束机制,因此未能形成企业和营销人员共同认可并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因此营销人员频繁变换公司,公司也不尽心为员工提供发展机会、为员工规划职业生涯,最终难以形成双赢局面。三、企业营销人员激励机制设计1.建立合理的营销人员薪酬制度。对于大多数企业,用高薪吸引营销人才已使企业工资结构线出现偏离,以致公司的薪酬政策不能体现科学合理性。对于企业首先应确定本企业在行为中的地位,在参考本地区经济水平和发展状况的基础上制订本公司的工资结构线,依据工作岗位及其创造价值的大小支付工资。薪酬的制订要兼顾长期激励和短期激励相结合的原则,薪酬设计可根据企业所处的成长阶段选择相应策略。处于迅速发展阶段的企业可采用高弹性模式,以高奖金促发展;处于正常发展或成熟阶段的企业要增加持股比例,保证企业稳定发展。因此薪酬设计可包括基本薪资、业务奖金、员工持股、保险和福利几部分,根据企业发展阶段调整各部分比例,实现短期激励与长期激励的有机结合。2.制定员工的多通道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社会上有些人认为营销并非正式职业,更有许多营销人员自己也认为从事营销只是想赚取些资本,因此作为临时性的营销职业,很少有个人设计职业生涯,企业也较少投入精力对营销人员进行职业生涯管理。营销人员的成长对企业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企业不仅要为员工提供一份与其贡献相称的报酬,使其分享到自己所创造的财富,而且要充分了解员工的个人需求和职业发展意愿,为其制定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并提供适合营销人员要求的晋升道路。只有当员工能够清楚地看到自己有组织中的发展前景时,他才有动力为企业尽心尽力地贡献自己的力量,与企业结成长期合作、荣辱与共的伙伴关系。利用职业生涯管理理念和方法实施管理,不失为实现营销人员和企业共同目标的一条捷径。3.加大人力资本的投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积累必然导致人力资本专用性增强,客观上也将企业和个人联结为利益共同体。国际许多著名企业特别注重员工软技能的培训,即对员实施企业文化与企业相关内容的培训,而这些知识和技能会随着员工离开企业、环境发生变化而尚失。对于营销人员来说,他们本身也不愿意离开企业,因为自己积累的关于该企业的专用知识将随着自己的离开而失去价值,对营销人员是一损失。同时,营销人员的离职也会因岗位空缺、重新招聘、新员工培训而增加企业成本,也会带来业务直接和潜在的损失。因此加强对营销人员的管理,加大对营销人员培训的投入,提高他们的满意度,是企业应重点考虑问题之一。根据二.八定律我们知道,在企业中往往20%的人创造了80%的效益,这20%的人就是我们称为企业核心人才的人,这当然也包括营销人员,因此在企业资源方面向这部分人适当倾斜也是正常做法,符合优质优价理论。4.构建积极向上的文化,加大情感投入。企业文化是全体员工认同的共同的价值观,它具有较强的凝聚功能,对稳定员工起着重要的作用。企业文化通过一系列管理行为来体现,如企业战略目标的透明性、分配制度的公平性、职业保障的安全性等,都能反映一个企业所倡导的价值观。构建企业文化的目的就是增加员工的归属感,增加企业的凝聚力,最终实现员工与企业的交融。但是企业文化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引导、灌输、示范、融入、传播等一系列过程。有些公司虽然形成了企业文化,但并未很好的传播,使公司文化没能深入分公司或子公司,因此存在下属公司文化与总公司文化不一致现象。还有公司因对营销职业的非正确理解,认为营销工作非正式性和短期性,因此不注意对营销人员进行企业文化的灌输和培养。我们知道,企业文化通过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的灌输,可使企业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缩短公司与员工的距离,并且通过营销人员,把企业文化传输给企业的合作伙伴和顾客,达到文化营销的目的。有效的激励机制是吸引、留住人才的必要条件,它对于企业在竞争激励、变化迅速的全球市场定位中立于不败之地至关重要。企业应在充分考虑营销人员特性的基础上制定科学合理的个性激励机制,尽最大努力迎合员工需求,提高营销人员满意度,调整员工行为,使员工发展目标与企业战略目标相吻合,在实现企业目标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实现员工价值。作者单位:齐齐哈尔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参考文献[1]张体勤.知识团队的绩效管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48-52.[2]张一驰等.策略性股票期权激励设计[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3,4: 26-28.[3]周昌伟,孙厚权.浅谈企业对营销人员的激励与控制[J].市场营销,2004,2:77-79.

激活非智力因素的策略研究论文

语文教学中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非智力因素主要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近几年来,培养学生非智力心理因素的重要性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至于怎样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非智力心理因素,本文拟在非智力因素的影响机制方面提出一些浅见。 一、情境刺激 非智力因素的最主要因素是情绪、情感,而人的情绪、情感和动机、兴趣的产生受外部世界情境刺激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创设的新异、宜人的情境可以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提高语文教学课堂的兴奋度。 这种情境刺激首先表现在语文教学内容上,其次,是在语文老师教学的方法上。根据刺激物和刺激方式的不同,我们可以将各种情境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实体情境。指有形的、实在的物体、物况情境,如课堂里展现的各种的实物、标本;根据语文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好,组织学生游览自然风光,参观工厂、新村、矿山、街道的各种现场等。这类情境实感性强,易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情。 2.模象情境。指根据相似原理,运用语文教学各种模拟手段栩栩如生地再现事物形象。如模型展示、图画再现、音乐宣染(配乐诗或配音朗读)、分角色表演等,把文字形象化,句子趣味化,学生学习起来便会兴味盎然。 3.语艺情境。指通过语文教师的语言艺术绘形、绘声、绘色地描摹情境,把学生带入意境,以激发学生的情绪、情感和想象、联想。 4.问题情境。指通过语文教师的精心设计、创设问题情境,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和学习语文的热情。如,通过语文教师提出激疑性问题,引起学生产生疑问,然后带着解疑的欲望去学习新课,以激起其对学习的求知欲。 二、活动陶冶 苏联心理学的活动理论认为,活动是心理学的根本概念,活动与意识的统一是基本原理。人的心理在人的活动(包括游戏、学习、社交、劳动等)中形成,在人的活动中表现,又在人的活动中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人的活动在人的心理的形成和发展中起决定作用。这是因为,人的活动过程以及在活动过程中所认识和创造的外部世界影响和制约着人的心理的全部发展过程。人的心理是在个体与外部对象世界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规律,人的个体的内部心理活动是外部对象活动的内化,而外部对象活动又是内部心理活动的外化。智力因素是这样,非智力因素也是这样。所以,我们在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非智力因素的过程中,必须遵循活动原理,坚持在活动中陶冶。 坚持在活动中陶冶,要树立学生主体观。所谓活动,当然是学生主体的活动,不是语文老师“包办”,也不是家长“代劳”,而是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去观察、体验。没有主体的活动,就没有主体的发展。社会上某些怪现象:如爷爷替孙子背书包,奶奶为孙子值日,妈妈为孩子做作业等等。这当然是错误的。正确的作法是贯彻陶行知先生早年提倡的给孩子“六个解放”:解放儿童的头脑,使他们能想;解放儿童的双手,使他们能干;解放儿童的眼睛,使他们能看;解放儿童的嘴,使他们能谈;解放儿童的空间,不能把儿童关在家中,让他们到大自然、到社会上去扩大视野,经受锻炼;解放儿童的时间,不要把时间表排得满满的,要多给儿童空闲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实践、活动、去发展。人的非智力因素只有在主体的各种活动中,在他们对待人、对待事、对待困难、对待成功和失败等各种矛盾中激发热情,磨炼意志,陶冶性格。在这过程中,作为语文教师,最要紧的是创造条件,提供机会,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兴趣活动,让孩子自己去活动和发展。 三、成功体验 成功体验指的是个体在取得的成功所产生的自我满足、积极愉快的情绪感受。心理研究认为,学生学习取得成功或者失败会在心理上引起不同的情绪体验。当学习取得成功,比如获得一种效益,解决一个难题,学会一种技能,或者一次作业的优秀,一次比赛的胜利等等,都可以使学生产生一种满足,快乐自豪等积极的情绪体验,从而增强学习的信心,提高学习兴趣,产生一种“好了还要更好”的自我激励、自我要求心理,成为促使其进一步学好的内部诱因。当学习遭受失败,比如连连答题出错,作业失误,考试落伍等等,都可以引起学生灰心、烦躁、自卑等消极的情绪体验,以致丧失学习信心,挫伤学习热情。无论成功或者失败的情绪体验,都有一种循环反应。苏联教育家索洛维契克在《学习与兴趣》一书中谈到关于学习“魔力圈”的理论,讲的就是如何变学习上的恶性循环的“魔力圈”为良性循环的“魔力圈”。历来,人只认为是兴趣带来成功,殊不知,在幼少期,特别是在儿童时期,在人的成长发展期,更多的是成功带来兴趣,有时甚至某方面的一次成功在自己的成才道路上起关键作用。所以,我们要从各方面采取措施,开展“成功教育”,让学生不断地获得成功的情绪体验,使之进入良好循环的“魔力圈”。 成功体验的关键在于成功。传统的语文教学采取“一律化”、“齐步走”,经常出现上等生“吃不饱”,下等生“吃不了”的现象,教学成功率不高;现代语文教学提倡“异步教学”,就使各类学生都能经常体验到成功的欢乐。“异步教学”有这样几种:一是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异步——把学习过程的自主权交给学生,使各个学生都从独立自学中获得成功。二是作业异步——语文作业布置不“一刀切”,而是根据各类学生的不同情况分层次设计和布置,使上等生潜力得到发展,下等生也能拾级而上,享受到成功的快乐。三是语文教学进度异步——成绩好的可以超前;成绩差的允许先慢些,然后再快些。例如某校引进复式教学,根据学生语文成绩参差不齐等情况,班级里实行分组教学,分上中下三组呈动态结构,定期调整,使各类学生都感受到成功的兴趣,下等生也能抬起头来。 提倡分层次、分类型要求的异步作业。无论哪类学生,都不能使题目太易,题目太易,不仅不会产生成功后的快乐,增强兴趣,反而会引起“没意思”感,挫伤积极性。科学的作法是把教学内容的深度、广度定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给学生一定高的难度,让学生在“跳起摘桃”中感受到成功和胜利的欢乐与自豪。实践证明,凡经过自己奋力取得的成功最能激励人、鼓舞人。语文教学开展“表现教育”。成功和表现是互相联系的。有机会表现,才有机会成功。好表现是孩子的天性,这从本质和主导方面说是个积极因素,引导得好,能发挥大作用。我们要创造条件,给学生提供“表现”的舞台,让学生在课内、课外、作业、活动中得到充分表现的机会,使之在表现中增强兴趣,在表现中优化个性。最近北京东城区开展的“表现——成功——快乐”的三步曲,我认为是较符合语文教学的客观规律的经验。 语文教学重视反馈强化。学生成功体验来源于两方面的因素:一是学生自我获得的知识、技能的价值感的满足,这是内在因素。二是别人表扬、奖励所带来的荣誉感的满足,这是外在因素。我们要多通过肯定评价——特别是在作文批改方面,使学生自我成功的内在体验因语文教师的反馈评价而得到进一步强化。尤其是对差生,更要多给肯定。如果对差生只看到其不足,只会使他们更加退避三舍,造成主体意识低下的恶性循环。在这方面,苏霍姆林斯基的“在学生尚未感受到取得成绩的欢乐之前不打分”、“不给坏分数”的作法很值得借鉴。 语文教学要善于化败为胜。成功体验的核心是要千方百计帮助学生获得成功。但是,成功体验再多,也难免出现某些错误。出现失误怎么办?语文教师要注意优化接触方式,主动理解、关心他们,及时帮助他们转化“失败者”的心态,尽快从克服挫折中获得重新成功的勇气和力量。这样,失败也可转化为胜利。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所调查的一位奥运泳将说,他记忆最深刻的是:当他进入另一年龄组后,每赛皆败,因此萌生放弃之念,但他的父亲对他说:“等你赢了一场再罢休,不要因为输了就放弃。”结果赢了,他也不再想到要退隐。 四、非言语交流 在教学教育工作中,尤其是在语文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交往、沟通总是以言语和非言语行为两种方式进行的。非言语行为在人际交往中的作用是很大的,尤其是在非智力因素中,它总是以潜意识的方式自然地表现出来。所以,学习语文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要特别重视非言语交流的应用。 用系统观点看,非言语行动是人际交往中一个多因素构成的动态系统。国外有的社会心理学家把它概括为三类:动态无声的、静态无声的和有声的。语文教师经常用于教学领域的有以下几种: 1.体态语。指以人身体姿态、动作表示意义的信息传输系统。它包括眼神、面部表情、点头、摇头、手势、动作等。这些在师生之间的交往、理解过程中,尤其是在传递情绪信息的过程中,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和作用,然而这却常常被语文教师所忽视。有的由于传统的“师道尊严”的影响,视和颜悦色为有失尊严,在语文教学中很难给学生宽松感、愉悦感;有的只注意知识讲授中的传情入神,不注意自身体态表情给学生学习情绪上带来的影响。殊不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一个信任的眼神,一个赞赏的微笑,一次肯定的点头,都会给学生带来巨大的精神力量;同样,一个轻蔑的目光,一个冷漠的脸色,也会给学生造成压抑和挫伤。 2.人际距离。霍尔的经典研究认为,人们总是根据某个特定时刻对他人的感情而选定彼此之间的某种距离。人际距离是情感活动的一个变量。日常生活,语文教学中确也证明,人际距离潜在地表现着交流者的情感性质(爱或恨)与情感变量(强或弱)。人际靠近会在对方身上产生深厚的情感效应。据此,我认为,人际距离是影响非智力因素一个不可忽视的变量。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把人际距离的调控作为语文教师对学生“动之以情”的一种重要手段和途径。比如,在语文教学中,有意接近后进生,多给他们帮助和鼓励,使之不产生被忽视、被冷落感,学生精神受挫时,教师有意靠拢他们,使之在感情上得到补偿,等等。 3.语文教学的副语言。又叫辅助语或类语言。主要指在语文教学中的非言语交流的音量、音调、速度、节奏和类似语言的笑声、感叹声等。比如,有的语文教师对学生有偏见,尽管没有通过言语直接表示出来,学生仍可从教师讲话声音的轻重、语调的高低、或者欢笑、叹息中有所觉察,因而也影响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五、氛围优化 语文教学或学生学习语文应进行氛围优化。氛围优化指的是个体所处的周围环境气氛宜人,特别是人际关系和谐优化。 情绪是个体搞好学习语文的首要条件,而周围环境气氛,尤其是人际关系则是影响个体情绪的重要因素。 氛围优化强调环境气氛的暗示作用,它通过建立良好的外部环境氛围,以潜在的方式对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潜意识影响,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语文热情。在日常生活中,优化的氛围如同演戏中的音响、灯光、布景、色彩等因素一样有着强有力的激发情感作用。而人的情绪、情感都具有弥散、泛化的特性。凡愉快、兴奋等积极的情绪可以使大脑皮层各区域处于兴奋状态,干什么都情绪高、效果好;反之,凡恐惧、苦恼等消极的情绪,会使人的大脑皮层各区域处于抑制状态,干什么都情绪低、效果差。 怎样实现氛围优化呢?最根本的是要实现学生生活环境氛围的优化,尽力使学生生活在快乐之中。只有愉快地生活,才能愉快地学习。在精神上要多给学生快乐感、兴奋感;少给他们压抑感、恐惧感。要把“欢乐的童年”还给孩子们,让他们象小燕子一样无忧无虑地展翅在生活的太空。语文学习虽然有紧张的一面,但“主旋律”应该是快乐,这就不能片面宣扬传统的“苦作舟”的信条,而要通过语文教学的各种艺术手段多给学生创造“乐作舟”的氛围,使语文教学在愉快之中进行。语文教学中学生心理因素的诱导 教学过程是教师指导学生接受知识,转变态度的过程。这一过程有三个要素,即教师、学生、教法,其中教师和学生是能动的。教师的能动性表现在课前依据教学目标制订切合实际的最佳教学方案,课上运用一定的教学方法、技巧将教案付诸实施;学生的能动性表现在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态度等方面,这些就是学习的心理因素。教师的能动性最终是为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只有这样,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语文是与学生思想、生活、意志、情趣等联系十分紧密的学科,因此,在教学中更要研究教育的对象,掌握他们的特点,加强心理因素的诱导,以充分调动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一、重视激发动机,调动主体积极性 学习动机是影响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心理因素。叶克斯--多德森(Yerkers Dodson)律向人们揭示了,在一定范围内,动机增强,学习效率也随之增加,动机过弱不能激起学习的积极性。目前,相当一部分中学生不大重视语文学习,认为字会识,书会读,少上几课没关系。有的学习只为应付升学考试而学。在经商潮的影响下,他们认为当作家那是愚人的事,当语文教师那是实现不了自身价值的事,搞文献研究那是老学者的事。学习动机不强是影响当前中学生语文学习的效果的重要原因。我们应从外部和内部两方面来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动机,以推动中学语文教学。从学习的效果来看,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是提高语文学习效果的手段,但从长远的教育目标来看,由于稳定的动机特征是构成个人的人格特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良好的学习动机的形成又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 基于这种认识,我曾组织学生开展《学习获得知识的主要渠道是课堂还是社会实践》的辩论。辩论中正反双方各执一辞,据理力争。一些学生持之有据,可就是辞不达意,结结巴巴。甚至有个别学生表达不出,只得旁观,心急如火。会后大家深感语言能力确实是参加社会活动的第一重要的能力。我抓住机遇,深入引导,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当代社会的信息越来越密集,人际交往越来越广泛,只有较好地掌握语言这个工具,具备较高的语言素质,才有可能在更广阔的领域里完善自己,发展自己,为国家、为社会作出更多的贡献。在语文教学中,模拟是一种值得重视的实践活动,它让学生在扮演某一角色中体验深刻的道理,模拟不仅能增强语文学习的兴趣与内在动机,而且还增进了情感学习,比之抽象空洞的说教,更适合当代中学生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和独立批判性大为增强的现实。为了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动机,我在教《一面》时,抓住作者对鲁迅外貌由远及近的三次描写,讲述人物肖像描写的作用及方法,并迅即引导学生训练,要他们写身边熟悉的人物,可以粗线条勾勒,也可以特写细描。大家积极动脑,写得各有特色,有的寥寥几笔勾出《雨中师生情》、《克尽职守的老门卫》,也有的细细写出《漫不经心的营业员》,《令人捧腹的小调皮》等。紧接着,我又把较为成功的习作作为第二范文讲评,作者们听到老师介绍自己的“成功之作”,心里甜滋滋的,既消除了范文不可攀的神秘心理,又鼓动起大家学习语文的欲望和热情。许多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让学生及时仿作,及时了解自己学习的结果,会产生相当大的激励作用。因为学生及时知道自己学习的成效,在实践中应用知识的成效,可以激起进一步学好的愿望。同时,通过反馈作用又可以及时看到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及时改正,激发起学好语文的上进心。正确的评价,适当的表扬,对学生学习语文的活动进行肯定的强化,能巩固和发展正确的学习动机,促使学生树立起学好语文的信心和勇气。 二、强调自主意识,克服依赖性 自主性是指人们凡事力求自己思考,自己判断,并自己寻求解决的行为方式。语文学习效率不高的另一原因是学生自主精神欠缺,没有形成“人自为学”的生动局面。教什么,就学什么,布置什么作业,就完成什么作业,不懂得自己应是学习的主体。布鲁纳认为: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除了尽可能使学生学到科学知识以外,“还应当尽可能使学生成为自主而自动的思想家”。诱导学生发扬自主精神,从课内到课外,从校内到校外,从教本到多媒体影视文化学习语文,正是我们语文教师的一项重要工作。 首先要适时鼓励,定向诱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例如笔者在汉字规范化教学中,针对社会上错别字多、繁体字滥的现象,要求学生留心观察,认真收集,加以订正。学生积极性很高,学生主动参与的结果比教者单方面讲解罗列好得多。教说明文时,为了让学生学习说明书的写法,我要学生各自找一份新产品说明书,然后交流,归纳写法,在此基础上再练习写作,效果颇佳。同样,教学通讯,我就组织采访;教学新闻,就让学生先看电视,读报纸,听广播。久而久之,学生“自主而自动”的意识就增强了,“要自学,靠自己学”的风气开始形成。 其次,要授之以“法”,学生的自主精神才能持久。强调自主,并非否定教师的引导,尤其在学生“自主而自动”,遇到困难或挫折时,适时授之以法就显得更为重要。如能通过教者的“导”,让学生不断“悟”出学习语文的方法,那么学生的“主体”作用就会发挥得更好,也就会少走弯路,自学的效率也就更高。我在实践中,注意引导学生不断探寻学习语文的方法,曾先后和学生一起归纳出“预习法”、“不同文体分析法”、“课堂笔记法”、“复习法”,“作文素材积累法”等多种方法。实践证明,指导学生探寻科学的方法,能大大增强他们自主学好语文的信心。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种种法则”。我特别重视推广学生中好的学习方法,学生对“土生土长”的方法,倍感亲切,用起来也得心应手。我还适时组织交流,促使他们成为学习中的“胜利者”,学习的主人。学习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学会“自得”的本领,那么学生的依赖性就能真正得到克服,他们就会逐步迈入语文学习的“自由王国”。 三、启发生疑,引导积极思维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生疑”、“质疑”、“释疑”就是积极思维的过程。在语文教学中,教者要积极启发学生生疑,引导他们思维,培养学生善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素质。 笔者在应用文《电报》的教学中,为了讲清电文的基本要求,向学生介绍了一个因电文歧义引起的案例:河南某公司向广州某公司订购一批货,要求春节前运达河南,后因货物未能及时运到,而销售旺季已过,造成货物严重积压。于是河南一方即想退货,打电报征求广州方面的意见,广州方面立即回电:“不要退货”。河南方面接到电报后很满意,迅速将货退回广州,而广州一方拒绝接收退货,引起了一场官司。结果广州一方败诉。案例介绍完,学生产生疑问:广州因何败诉?教者立即启发质疑:法院判广州败诉是不公正的:人家不是明明电告“不要退货”嘛?同学们纷纷参加争论。经争论不难看出:按电文不加标点的要求,河南一方的理解“不要退货”是正确的,广州当然败诉。如广州回电为“不能退货”就不会出现歧义了。经过争辩,大家意见趋于一致,且对电文不加标点这一基本要求留下了深刻印象。当时,我又提出两个问题(1)广州方面败诉,是仅仅因为电文拟得不当吗?(2)河南方面退货的原因也仅仅是因为利用电文的歧义吗?要大家深入进行分析思考。当时同学们的思维更活跃了。有同学说:“购物肯定有合同,广州一方货未及时到,造成货物严重积压,责任本来就该由广州一方承担,这才是广州败诉的根本原因。”也有同学说:“经商也要机智,河南一方就是利用了电文的歧义,进一步赢得了主动权。”质疑讨论把学生从课堂引入“商界”,教者由课本知识的传授到实践知识的介绍,使学生不仅懂得了应用文语言准确明白等基本要求,还懂得了商业经济合同上条款“一字千金”,要运用知识和智慧来维护自身利益。如此启发生疑,帮助学生释疑,有起有伏,就使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积极状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鼓励求异,培养创造性 学习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学习的目的。我们教学的对象是跨世纪的一代新人,他们有责任感,有上进心。教学中我们要倍加爱护,积极引导,尤其要发扬他们的创新精神。为此,我鼓励他们探索,发展学生的求异性思维。 笔者在教小说《项链》,分析主人公路瓦栽夫人性格特点时,学生都不难归纳出主人公爱慕虚荣,追求享受等等,可是有位同学却举手补充说:“小说的第四部分写道:‘路瓦栽夫人懂得穷人的艰难生活了,她一下子显出了英雄气概,毅然决然打定了主意,她要偿还这笔可怕的债务,她就设法偿还。她辞退了女仆,迁移了住所,租赁了一个小阁楼住下。’这段文字反映了主人公能面对现实,有克服困难的勇气。”我不仅肯定其读书认真,善于思考,并且表扬他勇于发表独到见解的创新精神,号召大家向他学习。试想如果根据参考资料提供的答案,去否定该生新的独特的见解,那么,学生的自尊心就会受挫,刚点燃的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就会在瞬间熄灭。 同样,对学生提出的新的思维方法,也应及时肯定。如《口技》一文笔者已讲过多遍,在分析该文首尾呼应技巧时,以往总是说开头的“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和结尾的“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这种首尾呼应,作者反复强调,旨在突出口技艺人的高超技艺。可有一次一位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他认为只要在结尾处写“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就行了,开头可以不写。理由是读者看到具体描写时,会猜测口技艺人用了很多道具,可是读到结尾,才知道原来只有“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会感到惊讶,更敬佩口技艺人的技艺高超,文章也更吸引人。教者对学生的这种见解,立即加以肯定,并且说:“你说的这种写法,就是在前文有意设下悬念,后文再把实情告诉读者……,这是一种很好的写法。”接着又进行引导:“同一内容,有不同的写法,都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象课文开头写,结尾再写,突出道具简单,反衬技艺高超,首尾圆合,结构严谨,当然也是很好的写法。这就叫文无定法,各有千秋。”这位学生露出满意的知容。我进一步鼓励他:“刚才的发言说明,学习语文要活学,在深入领会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可以提出创造性的见解。”这样,学生的独立思维的素质得到肯定,求知欲就更强,这不仅对学生学好语文有积极的影响,而且对他们将来在四化建设中发挥创造性也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础。当然中学生发言有时也不尽如人意,但我们一定要坚持尊重学生,适时加以引导,鼓励求异、求新、求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语文教学是一门科学,注意从心理学角度去改革教法,加强心理因素的诱导,是一定能取得良好的效果的。

论文摘要: 本文从学生的角度,探讨了适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问题,这些策略包括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策略,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策略,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运用各种形式学习的策略等,并提出一些具体实施的办法和途径。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 正文部分: 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教育的发展已进入了素质教育的关键时期,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同时又避免以往的课堂教学中 "填鸭式"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全过程,是当前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从学生的角度,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论述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希望对第一线的语文教育工作者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所帮助。 一、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策略 学生学习积极性指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有浓厚的兴趣,主动、自觉地进行学习内容的探索。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越高,课堂教学效率就越高。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詹姆士曾用实验证明,通过激发兴趣,人的积极性甚至可以增加3~4倍。有人推出了这样一个描绘性公式:学生的学习成绩=能力×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是点燃渴望知识火药的导火索。设置悬念,激发兴趣,这确实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秘方。 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开端引趣就是其中的一种。上课一开始以趣引入,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题的引入,教师要把课堂教学变成一种向知识奥秘探索的活动,甚至是神秘的探究活动,一开课就要把学生的兴趣勾起来。有位老师讲授《五彩池》,在解题之后问道:"五彩池在哪里?谁能说出五彩池有哪些彩?谁能说说为什么池水是五彩的呢?"学生急于到文中寻找答案。这样的学习活动就使学生学得自觉、主动。这个引言为这堂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学生学得轻松自如,学得兴趣盎然。开端引趣的方式"设疑"以外,还有"谜语引趣"、"悬念引趣"、"故事引趣"、"小品引趣"等。一节课的开端实在太重要了,它如同在战斗中选择一个突破口一样,辉煌的战果就是从这里开始的。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重视开端时的趣味性。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参与竞争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措施。棋迷、球迷们为什么会"迷"呢?因为这里有竞争。如果直接参与竞争更能入迷,"迷"即是高度"兴趣"之意。竞争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因而能调动积极性。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之中参加竞争。如果你仔细观察,学生在竞争中是非常活跃的,连后进生都不甘示弱。在教生字时让学生比一比,谁认得快,记得牢,谁组的词多;在朗读课文时,让学生比一比,谁读得有感情,谁领会地深刻;在总结课文时,比一比谁的发言有创意。比赛的形式可以是以学生个体为竞争对手,也可以是以小组为单位成为竞争对手等等。 刻意求新,同样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喜新是人的共同心理,好奇更是青少年突出的心理特征。我们的学生最烦教师教得千篇一律,语文课每次是作者介绍、时代背景、划分段落、归纳中心、总结写作特点等等。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就要结合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求新求奇。一位老教育工作者说:必须使你的每一节课有点新东西——哪怕只是一个新词汇。抓住学生求新心理,不断在学生面前展现那个灿烂的知识新天地,你就会受到欢迎。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教学的方式方法要尽量多一些,活一些。讲述、读书、讨论交替进行,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有新意,有新意就能兴奋起来。只有兴奋性脑力劳动,才会使学习过程本身出现美妙的境界,就好象步入百花盛开的花园到处能够闻到芳香,又好象是品尝了醇香的美酒,充满了醉意。学习的这种境界能使学习者产生无穷乐趣。教师要想方设法使每一堂课都有"新意"。讲戏剧未尝不可以演一演;讲诗歌不妨举行个朗诵会;范读时不妨放一段录音……新的方式可以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联系生活实际,激趣的效果也是相当明显的。有一次,我刚要讲课,外面忽然雷声大作,大雨夹着冰雹从天而降,学生都往外看。我看到大家无心听课,灵机一动,就干脆请同学们站起来,趴在窗户上看雨景,随即我说:"同学们,谁能一边看雨景,一边说出一些贴切的描写雨景的词句?"学生们高兴极了,看看说说,边看便说,课堂上妙语连珠,什么电闪雷鸣、乌云压顶、倾盆大雨、雷声隆隆……几分钟上了一堂精彩的口头作文课。这样即使学生的好奇心理得到了满足,又激起了他的表达欲望,口头能力的培养水到渠成。 学生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就能喜欢学习,上课能积极参与,精力集中,在学习过程中能自觉学习,能提出各种疑难问题,勤于请教;能积极参加学习小组的讨论研究,设法解决有一定难度的题目,并且主动地寻找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他们的学习目标已不是为了分数,而是切切实实地掌握和运用知识。 二、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策略 学生是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即以学生为本,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学生是课堂学习中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实践过程,教师的作用则是隐性的,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 在课堂教学中,应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引导学生自我发展的教育是中国教育转型时期对教育模式的一种探索,它以引导学生主体逐步按照社会方向学会自已教育自已、自己发展自已为核心。它的最终目的是引导学生自我发展成为马克思所说的具有人的类本质——"自由自觉的活动",它将建立起把服务祖国人民与实现自身价值相统一的教育机制。二是当前教学的主流是强调学生的"主动发展"。"主动发展"的内涵是学生具有较强的学习主体意识,有较高的成就动机;热爱学习,求知欲强,能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学会学习,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能主动地规划自己的学习任务和发展方向。三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育对象是学生,是能思考、能活动的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学生学得好坏取决于他们的主观努力和能动作用。教育者的种种努力,都是为使受教育者知道应该怎么学,都是为了使学生愿意学、喜欢学、主动学。 怎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呢? 第一,教师亲和学生,学生争做主人。在课堂教学活动的起始,教师首先必须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以真挚的情感,真诚的语言创设情景,激发唤起学生强烈的主人意识,让学生明白这节课的学习内容是什么,让学生一起订一个所要达到的目标。当学生认识到自己既是学习活动中的一员,更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时,他就会把自己的学习行为与整个课堂教学活动联系起来,把课堂教学活动看成是自己应积极参与的活动。学生主人意识越强,他的学习参与意识也就越强,越能克服种种障碍和阻力,去实现确定的目标,变"要我这样学"为"我要这样学",学生由被动变成主动,教育的可接受性也就越大。 第二,教师解放学生,学生勇于实践。要让学生成为主体,就要真正地解放学生,而不要用考试、作业压学生,逼得学生在教师定下的框框里不敢出来。课堂内活而不乱,活而有序。有时看起来很乱,但那是在讨论问题,而不是打闹。有时很安静,那是在听讲,是在做题。教师管理井井有条,既有民主又有集中,该活的时候活得起来,该静的时候控制得住。我们都知道,学习是一种由外在活动到内部吸收的过程。学习中的外化过程,是学生动口的过程,更是一个动手动脑的过程。学生把所学的知识,经过头脑的加工,然后说出来、写出来、画出来、演出来、做出来,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实践"。学生通过实践,借助一定的操作技能,使主观见之于客观物质世界,使之在实践中完成学习过程。有的教师总结出"五让教学法":书本让学生读,见解让学生讲,"三点"(重点、难点、疑点)让学生议,规律让学生找,总结让学生写。这是值得可取的。 第三,教师妙用非智,学生激活课堂。非智力因素是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心理特征的总称。如果说,智力因素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工作系统,那么非智力因素就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动力系统。在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动力作用对于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智力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教学策略把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即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内在驱动力放在首位,重点培养学生较高的学习动机,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养成顽强的学习意志和良好的学习习惯。首先,妙用肯定和奖励的评价方法,能使课堂"活"起来。因为奖励具有促进的力量,促进学生努力向前,让学生发现自己学习上的进步,不断获得学习预期的满足。其次,妙用竞争方法,也能使课堂教学"活"起来。因为适度的竞争有助于激发学习热情。竞赛可以采取自己和自己竞赛的方法,即争取今天的学习要比昨天好,不必和别人比,只求自己的进步;也可以暗中选某一同学为目标,在学习上同他比赛;还可以采取集体竞争的方法,组成班与班、组与组的竞争,在竞争中激发互帮互学的团结协作精神,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竞争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再次,妙用情感因素,同样能使课堂"活"起来。我们应该建立互尊互爱、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学校是满足学生需要的最主要场所,学生到学校里学习和生活,主要的需要是自尊和归属。(见裴姊娜:《发展性教学论》)。因此,教师要真诚地爱每一个学生,更不能歧视差生,班级要形成关心理解的亲密和谐的关系,让学生在班集体彼此尊重、共享快乐,从而真正满足主体的最大需要。 第四,教师运用策略,学生实现目标。活动性策略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也是常用的策略。所谓活动性策略就是在教学活动中,充分挖掘教学中的活动因素,创设学生积极主动、自觉参与的课堂环境,开放的课外发展环境,使学生在充分的活动中主动参与、主动思考、积极探索。它是促使学生认知、情感、行为目标的统一协调、主动发展的教学策略,其核心是努力创设一种有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实现教学目标。具体实施的方法有:组织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交流、辩论、竞赛等,达成教学目标;组织学生通过实验、制作、动手操作活动,尝试错误和成功,进而完成学习任务;指导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认知活动,创新活动,各种内容的实践活动,培养并发展个性特长。 三、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运用各种形式学习的策略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认识内化成行为的具体表现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主动参与,即主体参与认识的行为实践不是被强制的、勉强的、被动的,而是自觉的、积极的、主动的。如果学生主动性越明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越大,越表明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因此,我们应创设情景给学生以主动施展才能的平台,促成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所以,我们教师应该精心组织学生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 首先,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勤思多问。"学以思为贵"。爱因斯坦说:"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学习方法成为科学家的。"牛顿说:"如果说我对世界有些微贡献的话,那不是由于别的,而只是由于我的辛勤耐久的思索所致。"可以说,一切有成就的人都善于思索,都有好思的习惯。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时一定要注意多启发,多反问,不要包办代替,要鼓励他们想问题、提问题、钻研问题。现在有些学生不但手懒,脑子也懒,有一点难题就想问,总想依赖别人。学生一看题目较难尚未好好琢磨就去问老师,这时候如果老师鼓鼓劲,学生仔细一分析,可能就想出来了。如果鼓劲还不行,老师可以给学生指思路。要根据学生所提的问题教给学生思维方法。 学问学问,又学又问。问是读书的钥匙,是思考的起点,是深钻的体现。宋代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明人陈献章说:"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凡是学生都善于提问题,而学习差的同学往往提不出什么问题,他们对学习不精心,囫囵吞枣,即使发问也不愿深入的思考,因此往往似懂非懂。当然好问也应有一定方法,也是需要培养的,好问不等于胡问瞎问。好问首先要问自己,要多给自己提几个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不要盲从,别人的答案究竟对不对,还要经过自己思考、鉴别。将别人的答案同自己原先的想法对比一下,想一想自己与别人的差别,从而发现自己思维的毛病,学习人家思维的方法。只有学生自己会思、会问、会学的基础上,才有可能与别人合作交流,也只有在学生个体的潜力得到发挥时,课堂教学才变得有效。 其次,提倡学生合作学习,取长补短。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遇到新问题需要解决,当学生独立思考后还是解决不了,是知难而退,是指望老师讲解,还是有意识地寻找伙伴,共同合作解决,这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合作学习"把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放手在小组内讨论,寻找解决策略,教师所做的正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工作。在小组合作学习、交流中,学生要发言,要听取同学的意见,在评价中要当小老师,这样,学生参与的量和质都得到了提高,主体地位更加突出。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的时机是很多的,可以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展开"合作学习"。不少新知识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后,大部分能解决问题,只要让学生同桌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教师稍加点拨即可,节约大量时间,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发展。对于实践性较强的内容,要强调学生动手操作,而且要引导学生在相互合作下进行,使学生互相帮助、促进、检查。教师要投入到小组中,以一名探索者的身份出现,提高学生积极性。教师也可以在练习的过程中展开"合作学习"。小学生的思维比较单一,题目形式稍有变化往往会影响解决问题方法的选择,甚至失误。设计一题多想,同一问题多种解决等,在学生独立解决的基础上,然后组织小组讨论、辨别、交流,有利于解决问题,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第三、引导学生探究学习,不断完善。作为教师就是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大组的交互影响中使自己的个性的优势得到充分发展。在共同的学习活动中,学生能用优势去克服劣势,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现在列举几种例子: 例一,发现别人,互相学习。一次做完课堂练习,我有意识地让同学们互相学习,发现别人的优势。我让同学们下位子互相参观试卷,然后写出你认为练习做得最好的同学的名字。由于优势原则被同学们理解了,发生了可喜的现象:学习差的学生写了优生的名字;学习优的学生竟写了差生的名字。他们都在找别人的闪光点。这样的学习形式有利于同学之间的互相学习。 例二,组内合作,组间竞争。在组织学生小组学习的基础上,提倡组内合作,组间竞争,效果明显优于单纯的竞争。因为学生不仅要完成自己的任务,同时要与其他组员密切合作,只有这样才能超过别的组。比如同一个问题,看哪一组先解决,解决的方法多,找到了最佳解决办法,这样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例三,互改作业,重新认识。作业批改过去由教师一手包办,学生的参与性不够。其实我们应重视动员学生之间作业批改,发挥学生在评价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小组中的批改往往特别认真负责,要求特别严格,对于分歧的地方还会争论得面红耳赤,这样,学生对所学知识作了再一次的认识,并逐步锻炼了学生的评判能力,提高了认识水平,使课堂学习显得更加丰满和完善。当然,组织学生批改,内容要选择,如果是开放性题目,会更有价值。当然教师要加强批改指导,逐步提高批改要求。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影响课堂教学的因素也有很多,如教师的因素,学生的因素,教材的因素,以及课堂环境的因素等等,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必须以教学理论作指导,经过自己的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完善和创新,熟练地运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 参考文献: 1,《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教材》2003年 2,《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策略与方法》 3,中国和平出版社出版的《教育部中小学教师综合素质培训专家指导汇编》总主编 刘芳 4,嘉兴市小学教师优秀教育科研成果 《教学改革与创新》主编阮望兴、朱建人 5,《人民教师手册》浙江教育出版社 主编 刘凤梧

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策略的研究论文

数学是一门与实际生活联系密切的学科,最终服务于生活,高效率课堂教学模式的建立首要条件是转变教学观念,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模式。本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论文,欢迎阅读!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论文篇一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进行,小学 教育 的形式与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也得到了继承和发展。数学作为小学基础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形式与教学内容也得到不断的丰富与革新。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仍旧存在一些问题,基于此,本文从小学数学教学的形式、内容等方面展开分析、归纳,探究有效的教学策略,为提高教学效率做好充分准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现状;对策分析 探究课堂教学的状及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对症下药,对顺利推动素质教育的开展,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尽管素质教育渗透的主要途径是课堂,但是,仍然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这些问题显然是和素质教育的要求不符的。因此,本文就这些问题,展开有效策略,目的在于推动教学进程。 1常见的课堂教学现状 1.1忽略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很多数学教师只重视课堂知识的讲解以及学生的解题能力,但是却忽略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只是通过大量的习题让学生巩固和掌握学习的知识,但是,并没有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学生的 创新思维 也没有得到有效锻炼。这样教学显然是违背了素质教育的教学要求的。 1.2课堂情境设计流于形式,缺乏针对性:情境教学可以说是新课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项教学形式,通过情境教学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提高学生的思维活性与参与积极性。但是,现阶段的教师在引入情境教学的过程中,仍旧存在一定的认识误区,造成为了情境而设计情景的教学局面。在设计教学情境时,很多教师盲目地开展活动,制造一些和数学知识不相关的情境,尽管这样的教学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学习气氛,但是,并不能将教学情境和数学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导致了课堂资源的浪费,这样的教学也不能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1.3自主学习变成了放任自流:新课改要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但是并不是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放任学生自己。但是,很多教师对自主学习的认识过于片面,认为自主学习就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教师只要组织了丰富的自主学习的形式,让学生自己进行探究学习就行了,实际上,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并没有给学生制定出一定要求和必要的指导,自主学习活动也过于敷衍,目的性不强,学习目标不明确,这样的教学不仅不能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有时候还浪费了课堂宝贵的时间,降低了课堂的教学效果。 2针对现状对症下药 2.1从简教学,不给学生造成学习难的压力:作为教师的我们首先要把课本“吃透”。所谓“吃透”,既要熟悉相关的知识点,而且还能用学生普遍都能接受的方式表达出来使学生轻松接受。对于课下作业,要遵循着少而精的原则,不能一味地采用多做题的手段来使学生强化记忆。教师也要多联系学生家长,共同谈论学生的学习存在的问题与困惑。和家长配合好,不要让家长一味给学生报补习班增大学生压力。在 学习 方法 ,学习空间与学习理念上尽可能保持一致,传授给学生一些科学的学习方法,尽量少给他们增添心理上的学习负担。 2.2转变教学观念:数学是一门与实际生活联系密切的学科,最终服务于生活,高效率课堂教学模式的建立首要条件是转变教学观念,要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模式,引导学生想学、会学、善学。小学生不能单纯地对数学学习和教学活动进行模拟,更不能依赖教师讲解和习题模拟,在新课改理念背景的引导下,应提倡小学生要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以及合作交流,教师要带领学生走出课堂,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和生活的联系,用数学思维观察周围的实物,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此外,教师还也将具有实际生活意义的教学方式引入到课堂教学当中,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的。 2.3更新教育理念,明确教学目标:时代的快速发展要求学校以培养创新型的素质人才为目标,教育系统、学校、教师都应该深化素质教育的理念。每一位教师首先都要明白自己的责任,在教学的过程中也要主动使用正确的知识结构,在教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注重对学生全方位的培养。例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对学生的情感引导,注重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为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打下坚实的基础。 2.4丰富课堂活动,强化学生能力培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把握住讲课的时间、节奏,严防教学中出现机械的讲解,让学生感到枯燥,被动接受知识的灌输等现象的发生。要主动将新教学模式带进课堂教学中,结合实际课堂教学目标匹配出恰当的教学形式,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不会偏离原有的教学目标,有助于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此外,也能帮助学生提高学生的积极动手能力,让学生都有激情主动探究知识,不至于因为乏味而上课不认真、开小差。 2.5实施合作学习:合作学习可以将学生联系在一起,每个小组在完成任务中,小组成员之间也要相互探讨,彼此分析。在这种环境下,学生的创新思维与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很大程度上都能得到锻炼,团队合作意识也会得到有效发展。合作学习的有效开展还能促使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意识,提高学习成绩。综上所述,数学教师在指导教学中,必须具备完备的数学学科知识以及丰富的教学手段,与时俱进,及时吸收新的教学理念,掌握新的教学思想和方法,不断提高教学水平,结合现状,对症下药,为促进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做好准备。 作者:朱雪松 单位:河北省沧州市盐山县实验小学 参考文献: [1]陈金晶,张国秀.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农村山区小学拼音教学现状分析与对策[J].教育革新2011年12期. [2]孙江波.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教育———小学科学教学现状分析与建议[J].湖南教育(上)2016年01期. [3]李柳英.小学数学“简便计算”教学现状分析与策略研究[J].小学教学参考2014年26期.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论文篇二 摘要:近年来在新课程标准的不断推进中,我国小学数学课堂的 教学方法 一直在创新。其中,对话教学就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对话视角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能够有效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课堂教学的活跃性,同时还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数学 逻辑思维 ,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文章 就从对话视角下分析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模式,并提出几点优化课堂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对话视角;分析;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小学数学是小学教育中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这阶段学生的数学学习情况将直接影响着学生将来的数学发展。但是小学数学教材中蕴含着大量抽象性、难理解的知识,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而对话视角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充分抓住了学生的兴趣点,为学生与教师建立了一个互相平等的沟通平台,在教学中通过师生对话、生生对话、教材对话等开展教学活动。在这种教学环境中,学生有自由的发言权、主动权,从而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一、创设情境,设置悬念 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枯燥,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且在课堂教学中时常会出现跑神的现象,这样的教学模式与教学观念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对此,在对话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问题境为学生设置悬念,引发 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师生间在课堂上的交流。例如,教师在讲到“认识周长”这一教学内容时,讲课前可以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同学们知道‘周’是什么意思吗?”这时学生可能回答“姓氏”“星期”“周围”“一圈儿”等,教师据此可为学生引出教学内容“周长”。在讲课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回答周长是什么意思,以了解学生对周长的理解情况。在学生回答之后,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回答做出 总结 ,并引出周长的概念:“首尾相连的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周长。”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制作出相关动画,如:出示一张长方形的图片,然后用红色的笔标出长方形的周长,并告知学生红色笔标出的长度,就是该长方形的周长。在讲解之后,为了解学生的理解情况,教师可以设置问题:“你能指出我们身边物理表面的周长吗?”从学生的回答中了解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情况,然后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做出有针对性的讲解。通过这种师生对话式的教学方式,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效率。 二、联系生活,激活思维 教育来自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所以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联系生活实际,并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规律,为其做出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通过具体的策略,让学生从数学教材中发现问题,引导学生将自己的生活 经验 与课堂教学知识联系起来,从而激活学生对教材之间的对话,最终使学生通过探究解决问题。例如,在“小数的初步认识”这一节中,事实上,三年级的学生对小数已经不陌生了,如超市物品的价位表都是以小数的形式呈现的,对此,教师可以在课前为学生布置任务:“发现并搜集生活中的小数。”学生在任务的完成过程中,可能会思考小数为什么这样写?然后,教师可以充分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为学生布置自学任务:“预习课本,也可以查阅相关学习资料,讲一讲小数为什么这样写?小数点前、后的数字分别有什么意义?”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增加学生与教材之间的对话,使学生在自习的过程中对生活中常见的一些数学现象有初步的理解,如超市价位表、自己的成绩等。另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一些思考性的问题,如“2.50与2.5的哪个大哪个小”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这时学生在之前的自习中会发现“小数末尾去掉或加上0,小数的大小不变”。由此,学生可以知道2.50与2.5是一样大的。通过这样的方式可将学生的生活与教学相联系,从而有利于学生学以致用。 三、巧设疑问,启发思维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明确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探究性的话题,引导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学习,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为学生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然后引导学生之间互相提问、互相启发,在合作学习与合作探究中提升学生数学学习的有效性。例如,教师在讲到“三角形中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这一知识点时,课前,教师可以将班级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在分组时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性别、性格等将与班级学生相近水平的学生平均分在各组,且尽量保证各组学生男女比例相同、性格互补,以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然后教师可以给每组学生每人准备三根小木棍,并向学生提出问题:“三根不同长度的小木棍可以拼成一个三角形吗?”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一下。这时,有的学生发现可以拼成,而有的学生发现不能拼成。这时教师可以再次提出问题:“这是为什么呢?”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猜想,学生1猜想:两根小木棍的总和等于第三根才可以拼成;学生2猜想:随便两根小木棍的和大于第三根长度才可以拼成。教师可以让学生互相讨论之后,再次通过实验验证猜想,这时学生就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在实验结束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验情况做出总结。通过这样的小组合作实验形式,可以增加学生之间的对话交流。四、设计对话,延伸知识在对话视角下进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教师可设计对话主题进行知识的延伸,构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与创新能力。小学生内心往往充满了对知识的好奇和探索,渴望从学习过程中有所发现和收获,得到教师和学生的肯定与认可。为此,小学数学教师需明确对话主题,让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新知识,以促进其数学能力的提升。比如,在“通分(最小公倍数;通分)”教学实践中,教师可设计这样一个对话主题:3/8-2/7=____,他们在学习通分知识之前,接触到的分数加减法都在分母相同的情况下计算,在遇到这种分母不同的现象时,往往难以着手,不知道该如何计算。要想解决这一习题,小学生需要运用新的数学知识,探究欲望被激发,教师可顺利引出新知识——通分,让他们在遇到此类问题时,可寻求两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从而可以很快得出8和7的最小公倍数是56,然后将3/8转化为21/56,2/7转化为16/56,很快得出计算结果。通过这样的对话教学,可让学生主动回顾旧知识,拓展新能力,主动参与对话,利用探究性的数学练习题还能够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引发小学生建立新旧知识的关联,并构建完善的数学知识体系,使他们的学习思路得以拓展,知识得以延伸。总而言之,对话视角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情景的创设增加师生间的对话;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加强学生与教材之间的对话,然后通过探究问题,加强生生间的对话。同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的对话形式,为学生构建多元化对话平台,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 作者:陈艳 单位:甘肃省山丹县城关小学 参考文献: [1]夏李平.对话视角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分析[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5(24). [2]陈惠芳.小学数学生态课堂“对话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5).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论文篇三 【摘要】讲求教学艺术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教育教学的高效.教师如何把知识“呈现”给学生,其中大有学问,需要不断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小学数学与其他学科相比,显得比较单调和枯燥,这就需要我们数学教师要更加勤奋,深入钻研,用多种多样艺术化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把“知识教育”真正变为“启智教育”.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艺术;激趣;启智 小学生一般都是7—13岁之间的孩子,喜欢游戏、玩耍、娱乐,习惯于形象化、直观化的思维模式.这就需要数学教师要用适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和方法把单调、抽象的数学知识“呈现”给学生,让他们能够乐于接受,趣在其中,美在其中,乐在其中.教师如何把知识“呈现”给学生,其中大有学问,需要不断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小学数学与其他学科相比,显得比较单调和枯燥,这就需要我们数学教师要更加勤奋,深入钻研,用多种多样艺术化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把“知识教育”真正变为“启智教育”. 一、问题设计的趣味化 孔子曰:“学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数学是从问题开始的,是以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现实问题为目的的.有趣的提问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的思维,成为学生积极思考的桥梁.好奇心是孩子的天性,小孩子思维活跃,对新鲜事物特别感兴趣,总想探个究竟,弄懂其中的奥妙所在.尤其是在导入新课的时候,有趣的提问能够勾住学生的魂,让学生如饥似渴地想弄明白其中的道理.比如,我在上《比例尺》一节时,首先向学生提问:同学们,你们谁知道自己的家乡距离首都北京有多远?学生纷纷推断和猜测,但都很不准确.这时我亮出了中国地图,并且说:那就让我们来量一量吧.学生听说在地图上可以量出从家乡到首都北京的距离,都表现得大为惊奇,兴趣盎然.这时我们顺利地进入新课讲解,就能够牢牢地吸引住孩子们的注意力,让他们把老师讲的每一句话都视为金科玉律,并且牢牢地记在心里,印入脑海. 二、情境设计的生活化 有用才是真理,有用才是真知.要想让学生对数学知识感兴趣,就必须让学生感到数学知识有用,能够切实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疑难问题.理论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应用于实践.为此,数学教师在讲授数学知识的时候,要遵循“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唯物辩证法原理,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公式、公理建立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应用之上.比如,我在讲授《圆的周长》一节时,首先向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同学们,六一 儿童 节即将来临,我们学校要开 田径运动 会.你们可知道:如何才能够精确地测量出我们学校操场跑道的长度呢?学生相互讨论,大家一致认为:用米尺实测是最好的办法.接着我又说:操场跑道将分为内外6圈,怎样才能够又快又精确地测量出各圈跑道的精确长度呢?这下子大家都傻眼了,面 面相 觑,不知所云.他们其中有人不得不发出这样的感叹:4个边的直线距离容易丈量,而4个圆角处的跑道长度就很难快速丈量出来.这时我就告诉同学们说:我这里有一种最便捷、最快速的丈量和计算方法,大家愿不愿意学呢?这时同学们都异口同声地回答:愿意!这样学生的兴趣就被充分地调动了起来,注意力高度集中,教学效果必然是最理想的. 三、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长期的、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实践,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比如自主探究法、小组讨论法、拼图法、实践操作法、游戏活动法、情境教学法、多媒体演示法,等等.其实,不同的教学方法就是对不同教学内容的最佳“呈现”方式,是能够最大限度地体现教育效果的方式方法.数学教师要灵活应用各种教学法,把不同类型的数学知识最有效地传授给学生,以锻炼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实践操作能力、观察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等.比如,在教学《2、3、5的倍数的特征》时,我采用了让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在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时,我采用的是拼图法和实践操作法;在教学《三角形的分类》时,我采用的是多媒体演示法.教师所拥有的知识的多少与教学能力是不相同的,教师专业成长需要实践性的量的积累,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什么样的知识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不仅要课前精心预设,而且要观察效果;不仅要进行广泛的实践交流,而且要进行深刻的教学 反思 ,以便总结经验,不断丰富自己的实践性知识.数学课堂应该是丰富多彩的,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借助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数学课堂应该是张弛有度的,既要让学生学到知识,又能够让学生轻松愉快、心情舒畅. 四、施教对象的分层化 由于每一名学生的基础知识不同,智力方面存在着差异,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必然会表现出优劣来.对于相同的问题和作业,优等生早已算出了答案,还有空闲时间,中等学生还在求解之中,而学困生却显得抓耳挠腮,无可奈何.针对学生客观存在的差异,就要采取差别化原则,有针对性地进行分层施教.在授课方面,在对教材内容的学习和领会上,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该有不同的要求,不能千篇一律,整齐划一.对于优等生,要以放为主,鼓励他们独立学习,多元求解,积极进行高难度的拓展练习.对于中等生,应该半扶半放,在教师点拨、合作交流的基础上进行提高性练习.对于学困生,要以扶为主,在师生讨论、小组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巩固练习.教师的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情绪有着很大的影响,在实施分层教学的过程中,评价标准也要有区别,尤其是对学困生,要让他们感到有收获,有成就感,以提高他们的学习信心和参与度. 作者:王晓红 单位:临泽县城关小学

小学数学微课实施策略研究论文

在学习、工作中,大家都写过论文,肯定对各类论文都很熟悉吧,论文是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那么你有了解过论文吗?以下是我整理的小学数学微课实施策略研究论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摘要 :文章首先分析了目前小学数学微课的实施现状,然后提出了小学数学微课实施策略,包括充分结合教学目标和学生学习需求,注重提高微课教学实效性;精心设计微课内容,突出微课主题、明确微课目标;全面认识微课,视内容为微课教学的侧重点;突出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

关键词 :小学数学;微课;主体性;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微课广泛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促进了教学改革创新,拓展了教学内容与形式,同时也为学生搭建了自主学习、认知与探究的平台,有效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然而,由于微课教学时间较短,在小学数学应用过程中难免出现各种各样问题,这就需要我们深入分析小学数学微课教学实施现状,透过表象深挖问题,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对策,以促进问题改进,全面优化微课教学整体效果,满足小学数学教学需求。

一、目前小学数学微课的实施现状

(一)重形式,轻效果

微课教学以服务于教学目标实现和学生学习需求为根本出发点,但是不少教师只注重微课授课形式,忽略教学实效,根本没有切实考虑教学目标和学生学习需求。如讲"物体的体积与容积"一课时,有的教师录制了探究体积与容积关系的微课视频,想通过微课教学突破教学难点,让学生了解掌握体积与容积关系。殊不知,二者关系的探究需要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方能获得真实体验,切实发现二者的关联。所以,教师用微课展示探究过程,使学生失去了自主探究的机会,很难切身感悟到体积与容积关系,降低了教学目标达成度。

(二)微课变成了传统课堂的"精简版"

微课是围绕某一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展开的教学视频,要有突出的主题、明确的教学目标、精心设计的教学内容,它不是传统课堂的"精简版"[1]。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直接照搬教材内容录制微课视频,并未精心组织安排微课内容,这样的微课与传统课堂并没有多大差别。或者,从其他课件中截取一段课例片段直接将其作为微课视频,这样的微课很难摆脱传统课堂的束缚,只不过是传统课堂的"翻版",导致教学质量偏低。如讲"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时,教师直接把板书教学过程录制成教学视频,未利用课外资源进行教学内容扩充。教学中,教师只顾操作课件,很少拓展延伸微课内容,这样的微课课堂完全是传统课堂教学过程的缩影,二者内容上无明显差别,发挥不出微课教学优势。

(三)把教学视频制作片面地当作微课教学实施的侧重点

微课以视频为载体,高清、精美的视频画面是微课教学实施的前提条件,但不是微课教学成功与否的决定性因素。可很多教师没有完全理解微课教学本质,对微课的认识仅仅停留在教学视频这一表象上,把制作画面高清、精美的教学视频当作是微课教学实施的侧重点。很显然,这种认识是片面的、不正确的.,容易使教师忽略微课教学内容设计,降低微课教学效果。如讲"图形的运动"一课时,有的教师设计了画面精美的微课视频,忽略了微课内容的合理设计,导致学生被五彩缤纷的视频特效所吸引,降低了对教学内容的关注度,最终难以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

(四)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体现不明显

在小学数学微课教学中,教师在讲台只顾通过计算机操作微课课件,精力被微课操作所限制,忽视了与学生的交流互动,教师从以往知识讲解者的角色变成了微课课件操作者,并未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发挥得不充分。而学生依然被动听讲,基本没有自主思考与探究的空间,以至于其主观能动性难以发挥,降低了自身的主体性作用。

二、小学数学微课实施策略

(一)充分结合教学目标和学生学习需求,注重提高微课教学实效性

在小学数学微课教学中,教师应改变过去重形式、轻效果的微课运用观念,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学习需求组织安排微课内容,使微课内容符合实际情况,确保教学效果[2]。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师应精心研究数学教材,明确教学目标;了解学情,对学生的学习需求、兴趣点等有一个全面了解。在此基础上,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以学生学习需求为出发点,精心组织安排微课教学内容,提高微课教学效果。

以"物体的体积与容积"为例,笔者基于微课视频创设了问题情境,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自主探究体积与容积之间的关系。微课内容为先播放乌鸦喝水故事的动画视频,告知学生瓶子内的空间代表着瓶子的容积,再呈现一张杯子放置在纸箱中的图片,告知学生杯子在纸箱中所占空间的大小就是石子的体积,最后,设问"同学们知道物体的体积和容积之间的关系吗?"引起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生通过亲身操作体会体积和容积之间的关系。

(二)精心设计微课内容,突出微课主题、明确微课目标

微课内容呈现的是一个教学重点或教学环节的教学过程,这个过程不是传统课堂的"精简版",也不能照搬教材内容,而是要突出内容的新颖性、主题性,明确教学目标。为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挖掘、再加工,创造性地把其运用于微课。同时,根据教学需要优选网络上的教学资源,经剪辑后再应用于微课,以此拓展延伸教材内容,丰富微课内容,使微课呈现出的教学内容具备数学思考的内涵。

以"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为例,笔者借鉴网络上的微课内容,以图片加文字形式呈现了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联,引导学生结合已有的除法知识认识分数,使学生对分数形成初步认识。微课内容如下:笔者先用图片展示3个月饼,预计分给小明、小红、小芳。通过3÷3可知每人分得一个月饼。但是小明没有来,剩下一个月饼,切割两半,小红、小芳各得一半。用除法表示,则是1÷2=1/2.

(三)全面认识微课,视内容为微课教学的侧重点

微课只是一种教学辅助工作,高清、精美的画面仅是微课教学成功的前提,而不是教学成功的重点。因此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全面认识微课教学本质,不过分依赖微课,也不过度追求视频效果,把微课和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借助微课这一形式呈现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效果。

以"图形的运动"为例,笔者以图形加文字形式展示了图形旋转前后的变化,没有使用缤纷的色彩和添加多余的视频,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清楚看到图形旋前后形状、大小都没有变化,只是位置发生了改变。

(四)突出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

微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要符合新课程标准,突出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构建积极交流互动的师生关系[3]。为做到这一点,教师需树立生本理念,围绕着学生组织设计微课教学过程,开展探究性的学习活动,提供给学生独立自主学习与探究的机会,体现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而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还要扮演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助推学生的探究学习。

以"观察物体"为例,笔者通过微课视频在课堂上呈现了正方体、长方体、圆体、锥形体等各种形状的物体。然后,让学生分组观看微课视频,鼓励学生组内讨论,通过自身的亲身实践而获得知识。

三、结语

微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符合新课程改革要求,顺应现代教育发展方向,是小学数学教学方式的发展趋势。因此,我们要持续探究小学数学微课教学策略,充分发挥微课教学作用,促进小学数学教师教学水平全面提高。

四、参考文献

[1]程时秋.构建互联网+小学数学微课教学的研究[J].数学大世界(中旬版),2017,23(7):50.

[2]白亮,宋维华.小学数学微课教学设计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8,4(9):124.

[3]李环宇.将微课融入数学课堂:小学数学微课教学应用探讨[J].都市家教(上半月),2016,16(12):76.

  • 索引序列
  • 小学语文导入激活型策略研究论文
  • 小学生激励策略研究论文
  • 销售激励活动策略研究论文
  • 激活非智力因素的策略研究论文
  • 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策略的研究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