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 天赋与差别的伦理学研究论文

天赋与差别的伦理学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天赋与差别的伦理学研究论文

你要道德方面的论文干吗?下载后自己在家中面对着忏悔吗?

浅谈中小学教师的道德人格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推出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特别是教育界的有识之士对《纲要》的重要性、先进性、及时性已达成共识,现在问题的关键是如何有效地实施《纲要》,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使其真正地发挥作用。在中小学教育的问题中,我认为最为重要的应是道德教育问题,而道德教育的关键是中小学教师自身道德水平的问题,全面提高中小学教师的道德水准,特别是道德人格乃是全社会进行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环节,这也是我们必须把中小学教师的道德人格作为研究课题的重要原因。� 人格问题乃“做人之道”。心理学认为,人格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内在组织,它包括人的思想、态度、兴趣、气质、潜能、人生哲学以及体格和生理特点等心理物理个体性的多面综合,简单地说,就是指个体的差异,也可以叫人格的个性特征。如果我们完全从伦理或道德的语境中谈人格,就是指人的品格,是指一个人道德品质的高低,也可以称人格的品质特征。所以,无论是从心理学还是从伦理学的视角分析人格问题,都很难区分开人格的个性特征和品格特征。这与过去的教学理论研究只重视物质世界问题的研究,不重视人的问题的研究,在有关人的问题上大多偏重对学生问题的探究,却常常忽视对教师本身的研究。 心理学上的人格解释至少在两个方面是与伦理问题相沟通的。第一,道德人格是人格的组成部分。能够正视环境与个人的责任,因而对自身、别人或所居处的环境,能够正确适应的所谓“健全人格”,如从伦理学的角度看,亦可认定是一种道德人格。第二,人格的动力特征与道德问题相沟通,以某种行为方式行动或能以某种特定结构组合一系列外在行为表现的整合能力。所以,人格的心理学与伦理学的解释是沟通的,人格与道德问题有相关性,讨论人格建构不可不讨论道德教育,尤其是道德人格的建构。而道德人格的建构有外部和内核两个层面,前者指一系列的道德行为规范组成的外在系统的建设,后者指道德观念、情感、信念等内在系统的建构。由于中小学教师职业的特殊性,更应着力关注对自身的道德观念、情感、信念等的内在系统的建构,加强人格修养。 我们之所以要将中小学教师的人格修养作为一个重大课题来研究,是因为在每个人人格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社会媒体是学习的源泉,有很大的社会化力量,在青少年生活的不同时期,这些社会媒体都有各自突出的作用,并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施加不同的影响,特别是中学教师的人格修养,甚至影响着学生们的终身,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带有社会责任,对学生人格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从学校教育来看,教师的人格,体现着教师之间的个性差异,诸如健康的情感、坚强的意志、稳重的态度、积极的兴趣、刚毅的性格和良好的品性等,这些因素在不同的教师身上的外在表现是不同的,具体反映在教师个体为人处事的道德风尚上,体现在不同的教学风格中,也表现在不同的德育环境里,而这些反映与表现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师德。可见,教师的人格与师德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切师德都基于教师的人格,因为师德的魅力主要从人格特征中显示出来,历代教育家提出“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等,既是师德的规范,又是教师良好人格特征的体现。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是社会的规范、道德的化身、人类的楷模、父母的替身。学生都把师德高尚的教师作为学习的榜样,模仿其态度、情趣、品行,乃至行为举止、音容笑貌、板书笔迹等,由此可见教师人格的力量。学生往往从教师的言谈举止中发展其性格,从教师的品行中形成其品德,从教师的威望中完善其人格的全部含义。 我们应该特别强调在理想的教师人格中,道德的纯洁性如雪一样洁白。不管有人还是无人,行动都是表里如一,不管面对什么样的学生,都能赋予公正的爱,这样的人格才是真正有魅力的人格。慈爱和权威是为师的特质,因而也是人格感化的根本动力。而慈爱和权威决不是对抗的二元的东西,而是由同一根源——教师高尚的人格涌现出的。没有爱就没有真正的威信,没有威信就没有真正的爱。金子般的人格,能给学生们带来足够享用一生的“热量”,能还给教育一个更加深刻的内涵,既使父母给予孩子们足够的爱,青少年的身心也并不一定能够健康成长,来自师长的爱是无声的,但却是最有份量的,学生们在学校里最渴望的就是来自教师给予他们的那种发自内心的爱。 在学校道德教育中,要实现学生道德人格的提升就必须重视建构合乎时代的道德理想人格;道德理想人格的塑造要在神化人格与现实人格之间保持张力、取得平衡,使之既有现实性,又有一定的神圣性;理想人格追求在教育或修养中的具体落实应通过榜样人格——具有优秀人格魅力的教师作为中介去完成,对每一个个体而言,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既要以理想人格作最高参照系,又要以榜样人格作最切近的参照。所以,我们不仅要把教师当作教育目的和教育目标的执行者、知识的传播者,而且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更应该突现教师的道德人格魅力。在学校,教师是学生最依赖的人,是学生的人格榜样,学生在教师那里获得信心和力量,学到高尚的思想品德。教师是学生情操的陶冶者,心灵的哺育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学生处在成长的过程中,他们还很不成熟,其成长不是自发的,教师要按照教育发展规律,在言传身教中去影响和指导学生健康成长,实现他们的理想人格。社会在发展,人们的观念也在迅速地发生着变化,学生对教师的要求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目前对教师特别是中学教师而言,最重要的问题是什么样的核心人格才是真正有魅力的人格呢? 教育规律告诉我们,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新的教育氛围对中学教师首先提出更高的道德要求。教师必须具备极强的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愿意为教育事业而献身,为此,他们应该不断地钻研业务,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认真负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凡是学生尊敬和爱戴的教师,都是有着较强业务能力的教师。教师要有渊博的知识并且善于把必要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发展学生的智力,在教师的服务中,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掌握知识的乐趣与教师的人格力量。为了实现教师对学生的真正的爱,教师要具有较好的心理素质和思想素质,表现为有理想、有道德,善于处理人际关系,能够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一言一行能成为学生的表率。教育是双边活动的过程,只有学生对教师道德人格的认可,师生关系融洽才能使教育取得成功。 创造性、创造精神是中小学教师人格魅力的重要内容。创造精神是和保守、守旧思想相对立的,一个具有创造精神的人在这样一个信息瞬息万变的社会中,对信息的捕捉、吸收、筛选和运用,都需要有新的思维方式。这就要求每位教师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准确的判断力,去捕捉新的有价值的信息,并会对庞杂的信息进行筛选、分析和整理,从中找出主要的问题,据此做出决策,指导行动,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在对信息的处理上,不仅会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做定性分析,还会利用数学及其他科学手段做定量分析,把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很好地结合起来,加强思维的精确性。一个具有创造精神的人,一定是敢想、敢干,有勇气独辟蹊径,有能力开拓新的领域,敢于创新,想前人所未想、做前人所未做的事。关于这一点,目前同仁们还有不同的看法,争论的焦点是中小学教师到底该不该从事一定的科研活动,教师们应该是只依据教学大纲传授知识,还是在具备一定的教学能力的同时也要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承担一些课题研究;教师的科研能力是否会对其正常教学有帮助的问题。我认为,开放思想是时代对人的素质提出的要求。在人们的思维方式上,也应该有新的转变,要改变思维的参照系,扩大思维的空间范围,从过去那种狭隘的、封闭型中解放出来,变为宽广的开放型。要使人们的思维在更广阔的领域中驰骋,以发展人们的创造精神,中小学教师也不例外。低水准、低素质的教师既使能够完成教学任务,也很难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但高水准、高素质的教师通过言传身教就一定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而且其先进的、甚至是超前的思维方式会使所有的学生受用终身。 独立的人格才是真正的人格。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品德高尚的教师应该具有能够摆脱物质诱惑、耐得住寂寞、淡薄名利、喜欢独处和隐静的品质。赖以指导教师人生目标的是他们所具有的价值观和情感,对待那些能引起人们混乱的事情常常能保持超然、平静、泰然自若的态度。他们很容易找到自我克制的方法,以及找到使自己保持平静和安详的方法;因而教师能做到在处理个人名利、灾祸时不像一般人那样反应强烈。他们能做到在有失尊严的情境中也有能力保持自己的尊严。这种自我克制是根本不同于严厉和冷漠的。由于教师的独立自主,因此总能不受环境的约束,比依赖外部世界更多地依赖自己的内心世界。他们呈现出一种清新不逊的鉴赏力,以敬畏的、惊奇的和愉快的心情体验其一生中遇到的各种事件。由于内心世界的纯洁,使他们对每个学生或每次日出都像第一次见到那样感到美丽和令人激动。他们表现出对自己、对别人以及对整个自然的最大的认可,他们所能做的就是让这个世界更加美丽。 自然、朴实、纯真、向上是值得我们崇尚的美德,这些美德通过教师的言行,表现在学生们面前,教师的人格就具有人格魅力。教师的人格修养应该是与其自身的事业和生命相伴而行。在学生面前,真实地表现自己的感情,沿着自己选择的目标前进。在教学过程中,展示自己的天赋,承担着“教书育人”的义务,懂得真实自我与理想自我之间存在的差异,懂得自我评价与别人对自己评价之间存在的差异,在影响和教育学生的同时,也不断地修正和追求自己的理想人格,教师的人格魅力应该是具有生命力的,因为具有生命力的教育事业是他们的终身选择。 教师们,在我们为了职称不得不忙于学习外语、学习计算机的时候,为了升学率而不得不一头钻进无边无际的题海中苦思瞑想的时候,千万别忘了道德人格乃是支撑我们之所以为人师的真正灵魂。

我说一下,公认的成功铁律:天赋+努力+机遇+情商=成功。这里面天赋是基础,但却是最重要的,因为天赋是与生俱来的,无法通过后天增加的。努力和机遇是关键,拥有再好的天赋,如果不努力或者没有好的机遇,也是成功不了的。情商则是成功的润滑剂。天赋是前提,勤奋是助力,天赋与勤奋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天赋是为你选择方向,勤奋是在选择好发现后的努力。如果方向不对,努力等于白费。如果方向对了,不努力,也是不会成功的。天赋就好比是一粒饱满的种子,要想让种子发芽长大,需要辛勤的浇水、施肥、除草,才能健康的成长,才能结出丰硕的果实。因此,天赋虽然重要,但努力更不可缺,有了好的天赋,再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才能够取得辉煌的成就。

简单写了 自己组织下语言吧1、墨子有个得意门生叫耕柱,但他总是被墨子批评,久而久之就产生了不满的情绪,但他并没有消极抵触学习,而是在放学后找墨子沟通。墨子告诉他,正因为他是一块可塑之材,所以才会一再地教导与匡正他。墨子听后,放下了心中的不满,认真求学。2、项羽落得乌江自刎的下场,就是因为他刚愎自用,不与手下沟通。熟谙兵法的韩信只被他用作守帐的,有勇有谋的陈平、张良,只能当个普通将领。3、屠格涅夫与托尔斯泰多次发生争吵。时隔16年,托尔斯泰希望消除隔阂,他主动与屠格涅夫沟通,给屠格涅夫写了一封道歉信。屠格涅夫非常感动,两人冰释前嫌。诶 自己想的 没有错 希望可以帮到你

关于科学与伦理的研究论文

科学伦理:事实上,科学的存在和发展中一个永恒的问题是标准与创新的矛盾。一方面,科学知识的出现必然形成相关的评判正误的标准,另一方面,科学知识出现的过程就是对原有标准突破的过程,因此也必然受到原有标准的限制或压制。这就需要我们更深刻地反思两种科学的悲剧:一种是推行错误的标准所导致的后果;另一种是肆意创新所带来的人道主义灾难。聂文涛面向基层医院适宜技术培训讲演中说:人类推行糖尿病“限制碳水化合物”饮食标准(John rollo标准),到重新执行“高碳水化合物”标准(如北京协和医院标准),这期间无数患者因为错误的糖尿病饮食治疗进一步丧失了健康。医学界要如何面对这样的情况?该讲演引发的强烈震动,正在于他提出了一个深刻的科学伦理问题。 斯蒂芬·茨威格在《异端的权利》原文中的两段话:“(卡斯特里奥与加尔文)在这场战争中,存在着一个范围大得多并且是永恒的生死攸关的问题。”“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时代,每一个有思想的人,都不得不多次确定自由和权力间的界标。因为,如果缺乏权力,自由就会退化为放纵,混乱随之发生;另一方面,除非济以自由,权力就会成为暴政。”这两段话隐藏着这样的意思:(1)应该给所有持异端见解的人证明自己的权利,或者说一切反对异端见解的人必须提供证据;(2)所有持异端见解的人都需要证明自己的正确,而无需在此之前抱怨社会的不理解。(3)所谓科学发展的意义,正在于改变人类原有的认识。因此,选择错误是一种权利,否则就没有科学探索的合理性。 没有标准可能丧失人道;标准本身隐含的错误也能并不人道。因此,科学是一个超越了正确和错误本身的社会问题。

任何一个课题的研究或开发都是有学科基础或技术基础的。综述部分主要阐述选题在相应学科领域中的发展进程和研究方向,特别是近年来的发展趋势和最新成果。通过与中外研究成果的比较和评论,说明自己的选题是符合当前的研究方向并有所进展,或采用了当前的最新技术并有所改进,目的是使读者进一步了解选题的意义。综述部分能反映出毕业设计学生多方面的能力。首先,反映中外文献的阅读能力。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了解同行的研究水平,在工作中和论文中有效地运用文献,这不仅能避免简单的重复研究,而且也能使研究开发工作有一个高起点。其次,还能反映出综合分析的能力。从大量的文献中找到可以借鉴和参考的,这不仅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水平,还要有一定的综合能力。对同行研究成果是否能抓住要点,优缺点的评述是否符合实际,恰到好处,这和一个人的分析理解能力是有关的。值得注意的是,要做好一篇毕业论文,必须阅读一定量(2~3篇)的外文资料,这不仅反映自己的外文阅读能力,而且有助于论文的先进性。 1、论文摘要中应排除本学科领域已成为常识的内容;切忌把应在引言中出现的内容写入摘要;一般也不要对论文内容作诠释和评论(尤其是自我评价)。2、不得简单重复题名中已有的信息。3、结构严谨,表达简明,语义确切。摘要先写什么,后写什么,要按逻辑顺序来安排。句子之间要上下连贯,互相呼应。摘要慎用长句,句型应力求简单。每句话要表意明白,无空泛、笼统、含混之词,但摘要毕竟是一篇完整的短文,电报式的写法亦不足取。摘要不分段。4、用第三人称。建议采用“对……进行了研究”、“报告了……现状”、“进行了……调查”等记述方法标明一次文献的性质和文献主题,不必使用“本文”、“作者”等作为主语。5、要使用规范化的名词术语,不用非公知公用的符号和术语。新术语或尚无合适汉文术语的,可用原文或译出后加括号注明原文。6、除了实在无法变通以外,一般不用数学公式和化学结构式,不出现插图、表格。7、不用引文,除非该文献证实或否定了他人已出版的著作。8、缩略语、略称、代号,除了相邻专业的读者也能清楚理解的以外,在首次出现时必须加以说明。科技论文写作时应注意的其他事项,如采用法定计量单位、正确使用语言文字和标点符号等,也同样适用于摘要的编写。摘要编写中的主要问题有:要素不全,或缺目的,或缺方法;出现引文,无独立性与自明性;繁简失当。9、论文摘要之撰写通常在整篇论文将近完稿期间开始,以期能包括所有之内容。但亦可提早写作,然后视研究之进度作适当修改。有关论文摘要写作时应注意下列事项:10、整理你的材料使其能在最小的空间下提供最大的信息面。11、用简单而直接的句子。避免使用成语、俗语或不必要的技术性用语。12、请多位同僚阅读并就其简洁度与完整性提供意见。13、删除无意义的或不必要的字眼。但亦不要矫枉过正,将应有之字眼过份删除,如在英文中不应删除必要之冠词如a''an''the等。14、尽量少用缩写字。在英文的情况较多,量度单位则应使用标准化者。特殊缩写字使用时应另外加以定义。15、不要将在文章中未提过的数据放在摘要中。16、不要为扩充版面将不重要的叙述放入摘要中,即使摘要仅能以一两句话概括,就让维持这样吧,切勿画蛇添足。17、不要将文中之所有数据大量地列于摘要中,平均值与标准差或其它统计指标仅列其最重要的一项即可。18、不要置放图或表于摘要之中,尽量采用文字叙述。

民族学研究与伦理论文

摘要:纵观民族伦理学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到它经历了3个10年,大体可分为3个时期:第1个10年是初步发展期(1978年~1988年),第2个10年是深入发展期(1989年~1998年);第3个10年是趋向成熟期(1999年~2008年)。在景颇族的家庭和社会生活中,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一直为人们所尊崇。图为重阳节期间,参加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老年人运动会的景颇族老人。资料图片改革开放为中国学术研究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也促使了各学科快速发展。民族伦理学作为横跨民族学与伦理学的新兴边缘学科,以研究民族道德为己任,在短短30年中大体经历了起步、发展和趋向成熟3个时期,并在宏观的学科定位等理论研究和各民族伦理思想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回顾与总结30年来民族伦理学所取得的成就,展望其发展趋势,有助于民族伦理学的进一步发展。民族伦理学发展历程纵观民族伦理学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到它经历了3个10年,大体可分为3个时期:第1个10年是初步发展期(1978年~1988年),第2个10年是深入发展期(1989年~1998年);第3个10年是趋向成熟期(1999年~2008年)。民族伦理学的初步发展期从中国历史上看,虽然人们过去为民族伦理学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资料,但并没有把民族伦理学作为一门学科来看待,没有从学科建设的高度进行研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人文社会科学事业迎来了春天,各学科研究开始恢复。民族伦理学这门跨界于民族学和伦理学之间的新兴边缘学科,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萌生出来的。民族伦理学,又称民族道德学、民族道德科学或民族伦理科学。与民族道德有关的所有方面都是民族伦理学研究的对象。其主要任务是研究民族道德的内在客观规律与普遍法则,了解各民族特有的道德伦理规范,加强各民族之间的伦理道德交流,不断丰富和充实民族伦理道德内涵,批判地继承和弘扬优秀道德传统文化,促进人类精神文明的发展与进步。中国境内的各民族,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都为丰富和发展中国的伦理道德文化作出了贡献。在中国各民族伦理道德中,汉族伦理道德是主体。在这一时期,汉族伦理道德研究得到初步恢复与发展,基本上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阵容壮观的学术队伍,陆续推出了一批学术专著,发表了一系列有影响力的学术论文,影响并推进了其他民族伦理道德的研究。在一些民族学研究的核心期刊及各民族地区创办的民族研究类刊物上,学者们陆续发表了一大批研究各民族伦理思想的专题论文,介绍中国少数民族伦理思想研究的状况及发展趋势,探讨中国少数民族伦理道德及其发生作用的社会机制,深化了少数民族伦理道德的研究。在学术组织方面,1987年4月,中国西部伦理学会首届研讨会在西安召开。这次会议是由四川、陕西两省发起组织的。与会学者根据西部地区民族成分众多、民族道德传统文化遗产异常丰富的情况,提出了应重视从民族学和伦理学相结合的角度来研究民族伦理学的设想。这一想法得到了中国西部伦理学会的积极支持,并成为该学会长期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1988年8月,在贵阳召开了中国西部地区第二次伦理学讨论会,学者们对民族伦理学的若干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贵州省伦理学研究会也在会上正式成立。这些会议的成功召开及西部各地方伦理学研究会的成立,为民族伦理学研究和民族伦理学学术交流的开展提供了组织保证。民族伦理学的深入发展期这一时期,除了汉族伦理道德研究稳步发展外,民族伦理研究中的薄弱环节——少数民族伦理思想研究同样有不菲的成绩。1989年10月在昆明举行了中国西部地区第三次伦理学讨论会,并成立了云南省民族伦理学研究会。云南省民族伦理学研究会首届年会于1991年1月在昆明举行,学会成员出版了《中国少数民族道德概览》、《中国西南少数民族道德研究》、《中国少数民族道德史》和《民族伦理学引论》等专著。1993年10月,四川省伦理学会承办的中国西部地区第四次伦理学讨论会在成都召开。以少数民族伦理思想研究为主题的学术会议的召开,有关学术组织的相继成立,为民族伦理学特别是少数民族伦理思想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组织保证和领导保证,这是民族伦理学在此阶段迅速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社会因素。在学术研究方面,《民族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学报》等民族学研究的核心期刊及各民族地区创办的民族研究类刊物上,发表了多篇有关民族伦理学研究的文章;《民族伦理研究》、《中国西南少数民族道德研究》、《贵州省少数民族传统伦理道德研究》、《中国少数民族道德概览》等专著陆续出版发行;《伦理学大辞典》、《中国伦理大辞典》、《中国伦理学百科全书》中收录的少数民族伦理辞条达上百条。1992年10月,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了由中央民族大学施正一教授主编的《广义民族学》,该书把“伦理民族学”(或称“民族伦理学”)作为广义民族学下属的一门分支学科单列为一编。吉林人民出版社于1993年出版的《中国伦理学百科全书·应用伦理学卷》将“民族伦理学”单列,收录辞条20条,这标志着民族伦理学作为民族学、伦理学的一个研究方向、一门分支学科(或边缘、交叉学科)已经开辟出来、建立起来了。此后,从宏观总体上探讨少数民族伦理学结构体系的《民族伦理学》,具体研究各民族伦理思想的《藏族传统道德与现代文明》、《回族传统道德概论》、《白族传统道德与现代文明》等著作陆续问世,这无疑是对民族伦理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化。民族伦理学趋向成熟期这一时期,民族伦理学的发展步入了趋向成熟期并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第一,理论上趋于成熟。我国伦理学界有意识地开展民族伦理学研究是上世纪80年代初期的事情,起步虽晚,但成绩斐然。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民族伦理学原理和结构体系日趋完善并富有时代气息,为普通伦理学原理研究增添了新的养料。第二,民族伦理学的分支学科涌现。随着对民族伦理学研究的深入及普通伦理学的发展,形成了许多民族伦理学的分支学科和应用学科。少数民族经济伦理学、生态伦理学、科学技术伦理学、宗教伦理学和教育伦理学等新兴学科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中华民族经济伦理学、生态伦理学、科学技术伦理学等学科的发展和繁荣,使中华民族迎来了一个应用伦理学大放光华的时代。第三,民族性与普遍性兼备。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族伦理学本质上是中国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的有机结合,是民族性与全球性、历史性与现实性、理论性与实践性的辩证统一。少数民族伦理具备鲜明的民族特色,是中华民族伦理道德思想的宝贵遗产,更是世界伦理道德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挖掘、保护、发展并保持其民族特色,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随着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活动日趋频繁,中国的民族伦理学有一个走向世界和被世界了解认识的问题,同时也有一个吸取世界各民族优秀伦理文化成果以丰富发展自身的问题,这种交流和沟通必将促使跨民族的伦理学和跨文化的民族伦理学产生。中国的民族伦理学在理论旨趣、价值追求和精神风范等方面亦将大大深化伦理全球化的品质和内容,使伦理全球化成为包含着多民族伦理特质和多样化伦理文化的普遍伦理发展运动。民族伦理学主要研究成果我国民族伦理学主要研究成果,从内容上可区分为宏观总体的理论研究和微观具体的各民族伦理思想研究两个方面。宏观的理论研究民族伦理学诞生至今,学者们为构建民族伦理学科学、合理的体系孜孜不倦,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学科界定方面,学者们认为,民族伦理学具有可行性与必要性。民族伦理学是民族学和伦理学相结合的一门学科,是一门介于民族学和伦理学之间的新兴边缘学科,是研究民族道德的学科,具有多元化结构的特点。它综合地、全面地研究民族道德的各种问题。学者们强调,中国民族伦理学应把少数民族伦理思想作为研究重点,这是创建有中国特色的民族伦理学理应具备的重要内容。在研究方法上,学者们认为,民族伦理学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做好积累和搜集资料的基础工作,从宏观和微观研究入手,纵向和横向相结合,吸收各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特别要注意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正确运用。在学科建设方面,成立了有关的学术组织,为民族伦理学研究提供领导和组织保证,并推出了有关专著、学术论文等。在一些民族院校和民族地区,民族伦理学学科建设也在有序地进行,一支具有专业水准的学术队伍正在形成。各民族伦理思想研究少数民族伦理道德是中华民族伦理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具有自身相对独立的性质与特点。近年来,学者们在少数民族伦理思想研究方面硕果累累,藏族、蒙古族、回族等民族伦理思想的研究尤其突出。藏族是一个富有浓厚道德感和道德传统的民族。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近年来藏族传统伦理道德研究不断涌现出新的研究成果,如1993年出版的谢启晃、李双剑、丹珠昂奔等主编的《藏族传统文化辞典》、2003年出版的刘俊哲等著《藏族道德》等。蒙古族传统伦理思想是蒙古族历史上各种伦理思想和道德观念的总称,在蒙古族的历史典籍、史著、史诗及格言、谚语、礼仪礼节等诸多方面均有反映,千百年来在蒙古族群众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中起着规范与准则的作用。郝宜今著《<蒙古秘史>的政治伦理思想》、《再论<蒙古秘史>的社会伦理思想》等论文对《蒙古秘史》的社会伦理思想作了较为深入的阐释与论证,熊坤新、曹冬、张勇著《蒙古族伦理思想概述》则对蒙古族伦理思想作了较为全面的梳理。回族伦理思想是回族文化和回族人民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1998年出版的马绍周、隋玉梅著《回族传统道德概论》对回族道德进行了挖掘、整理,较为准确、深刻地分析了回族传统道德的形成发展与特点等,反映了回族传统道德丰富的内涵。此外,1999年出版的杨国才著《白族传统道德与现代文明》,对白族传统道德与现代文明的关系、传统道德的特征、白族社会公德等进行了全方位的阐述和深入细致的剖析,对传统道德在现代化中的作用和白族地区当前的道德建设进行了探讨。2008年出版的熊坤新、李建军编著的《新疆诸民族伦理思想研究》,对新疆13个世居民族的伦理思想进行了多角度、全方位的论述,并对民族伦理学进行了多层面的探讨。这些著述从不同层面推进和深化了民族伦理学研究,有助于人们全面了解中国少数民族伦理思想的概貌。民族伦理学研究展望相对于中国民族学和伦理学发展的总体状况而言,民族伦理学研究无论在深度还是广度上都与前者存在着明显差距,这也正是加强民族伦理学研究的重要性所在。展望未来,民族伦理学研究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不断完善学科体系,丰富学科内容。民族伦理学的研究对象非常广泛,既包括国内各民族,也包括国外各民族,包含的内容丰富,需建立完善的学科体系。目前,民族伦理学研究存在着重汉文化系统的伦理思想研究,轻少数民族及国外民族传统伦理思想研究的现象。每个民族都有自己悠久的历史和光辉灿烂的文化,在社会活动中形成了既带有人类生活共性又具有各自特点的传统道德观念和道德思想。社会和时代的进步,赋予了各民族伦理道德鲜明的时代特色。传统与现代的结合,民族与世界的交融,必将拓展研究范围,丰富民族伦理学学科体系与内容。提高理论研究水平,向更高层次发展。目前,民族伦理学研究主要以描述性研究为主导,是伦理学原理体系和传统伦理道德体系的简单移植。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民族伦理学应在描述的基础上,加强历史与逻辑、理论与现实的结合,使研究成果具备应用性、时代性与前沿性的特点,从而建立一种借助描述伦理学和分析伦理学来提升研究层次、拓展研究内容的新的规范伦理学。培养一支高水准、专业素质过硬的学科队伍,实现民族伦理学稳步、长远发展。人才是学科形成、发展、体系化的支柱,对于民族伦理学这门新兴学科更是如此。相信在一批中老年学者的带动下,通过扩大招收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等方式,必将形成一支结构合理、阵容壮观的学术队伍

我就是布依族的.我认为它已经达到了某种尖端程度

摘要:纵观民族伦理学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到它经历了3个10年,大体可分为3个时期:第1个10年是初步发展期(1978年~1988年),第2个10年是深入发展期(1989年~1998年);第3个10年是趋向成熟期(1999年~2008年)。在景颇族的家庭和社会生活中,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一直为人们所尊崇。图为重阳节期间,参加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老年人运动会的景颇族老人。资料图片改革开放为中国学术研究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也促使了各学科快速发展。民族伦理学作为横跨民族学与伦理学的新兴边缘学科,以研究民族道德为己任,在短短30年中大体经历了起步、发展和趋向成熟3个时期,并在宏观的学科定位等理论研究和各民族伦理思想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回顾与总结30年来民族伦理学所取得的成就,展望其发展趋势,有助于民族伦理学的进一步发展。民族伦理学发展历程纵观民族伦理学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到它经历了3个10年,大体可分为3个时期:第1个10年是初步发展期(1978年~1988年),第2个10年是深入发展期(1989年~1998年);第3个10年是趋向成熟期(1999年~2008年)。民族伦理学的初步发展期从中国历史上看,虽然人们过去为民族伦理学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资料,但并没有把民族伦理学作为一门学科来看待,没有从学科建设的高度进行研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人文社会科学事业迎来了春天,各学科研究开始恢复。民族伦理学这门跨界于民族学和伦理学之间的新兴边缘学科,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萌生出来的。民族伦理学,又称民族道德学、民族道德科学或民族伦理科学。与民族道德有关的所有方面都是民族伦理学研究的对象。其主要任务是研究民族道德的内在客观规律与普遍法则,了解各民族特有的道德伦理规范,加强各民族之间的伦理道德交流,不断丰富和充实民族伦理道德内涵,批判地继承和弘扬优秀道德传统文化,促进人类精神文明的发展与进步。中国境内的各民族,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都为丰富和发展中国的伦理道德文化作出了贡献。在中国各民族伦理道德中,汉族伦理道德是主体。在这一时期,汉族伦理道德研究得到初步恢复与发展,基本上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阵容壮观的学术队伍,陆续推出了一批学术专著,发表了一系列有影响力的学术论文,影响并推进了其他民族伦理道德的研究。在一些民族学研究的核心期刊及各民族地区创办的民族研究类刊物上,学者们陆续发表了一大批研究各民族伦理思想的专题论文,介绍中国少数民族伦理思想研究的状况及发展趋势,探讨中国少数民族伦理道德及其发生作用的社会机制,深化了少数民族伦理道德的研究。在学术组织方面,1987年4月,中国西部伦理学会首届研讨会在西安召开。这次会议是由四川、陕西两省发起组织的。与会学者根据西部地区民族成分众多、民族道德传统文化遗产异常丰富的情况,提出了应重视从民族学和伦理学相结合的角度来研究民族伦理学的设想。这一想法得到了中国西部伦理学会的积极支持,并成为该学会长期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1988年8月,在贵阳召开了中国西部地区第二次伦理学讨论会,学者们对民族伦理学的若干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贵州省伦理学研究会也在会上正式成立。这些会议的成功召开及西部各地方伦理学研究会的成立,为民族伦理学研究和民族伦理学学术交流的开展提供了组织保证。民族伦理学的深入发展期这一时期,除了汉族伦理道德研究稳步发展外,民族伦理研究中的薄弱环节——少数民族伦理思想研究同样有不菲的成绩。1989年10月在昆明举行了中国西部地区第三次伦理学讨论会,并成立了云南省民族伦理学研究会。云南省民族伦理学研究会首届年会于1991年1月在昆明举行,学会成员出版了《中国少数民族道德概览》、《中国西南少数民族道德研究》、《中国少数民族道德史》和《民族伦理学引论》等专著。1993年10月,四川省伦理学会承办的中国西部地区第四次伦理学讨论会在成都召开。以少数民族伦理思想研究为主题的学术会议的召开,有关学术组织的相继成立,为民族伦理学特别是少数民族伦理思想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组织保证和领导保证,这是民族伦理学在此阶段迅速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社会因素。在学术研究方面,《民族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学报》等民族学研究的核心期刊及各民族地区创办的民族研究类刊物上,发表了多篇有关民族伦理学研究的文章;《民族伦理研究》、《中国西南少数民族道德研究》、《贵州省少数民族传统伦理道德研究》、《中国少数民族道德概览》等专著陆续出版发行;《伦理学大辞典》、《中国伦理大辞典》、《中国伦理学百科全书》中收录的少数民族伦理辞条达上百条。1992年10月,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了由中央民族大学施正一教授主编的《广义民族学》,该书把“伦理民族学”(或称“民族伦理学”)作为广义民族学下属的一门分支学科单列为一编。吉林人民出版社于1993年出版的《中国伦理学百科全书·应用伦理学卷》将“民族伦理学”单列,收录辞条20条,这标志着民族伦理学作为民族学、伦理学的一个研究方向、一门分支学科(或边缘、交叉学科)已经开辟出来、建立起来了。此后,从宏观总体上探讨少数民族伦理学结构体系的《民族伦理学》,具体研究各民族伦理思想的《藏族传统道德与现代文明》、《回族传统道德概论》、《白族传统道德与现代文明》等著作陆续问世,这无疑是对民族伦理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化。民族伦理学趋向成熟期这一时期,民族伦理学的发展步入了趋向成熟期并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第一,理论上趋于成熟。我国伦理学界有意识地开展民族伦理学研究是上世纪80年代初期的事情,起步虽晚,但成绩斐然。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民族伦理学原理和结构体系日趋完善并富有时代气息,为普通伦理学原理研究增添了新的养料。第二,民族伦理学的分支学科涌现。随着对民族伦理学研究的深入及普通伦理学的发展,形成了许多民族伦理学的分支学科和应用学科。少数民族经济伦理学、生态伦理学、科学技术伦理学、宗教伦理学和教育伦理学等新兴学科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中华民族经济伦理学、生态伦理学、科学技术伦理学等学科的发展和繁荣,使中华民族迎来了一个应用伦理学大放光华的时代。第三,民族性与普遍性兼备。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族伦理学本质上是中国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的有机结合,是民族性与全球性、历史性与现实性、理论性与实践性的辩证统一。少数民族伦理具备鲜明的民族特色,是中华民族伦理道德思想的宝贵遗产,更是世界伦理道德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挖掘、保护、发展并保持其民族特色,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随着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活动日趋频繁,中国的民族伦理学有一个走向世界和被世界了解认识的问题,同时也有一个吸取世界各民族优秀伦理文化成果以丰富发展自身的问题,这种交流和沟通必将促使跨民族的伦理学和跨文化的民族伦理学产生。中国的民族伦理学在理论旨趣、价值追求和精神风范等方面亦将大大深化伦理全球化的品质和内容,使伦理全球化成为包含着多民族伦理特质和多样化伦理文化的普遍伦理发展运动。民族伦理学主要研究成果我国民族伦理学主要研究成果,从内容上可区分为宏观总体的理论研究和微观具体的各民族伦理思想研究两个方面。宏观的理论研究民族伦理学诞生至今,学者们为构建民族伦理学科学、合理的体系孜孜不倦,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学科界定方面,学者们认为,民族伦理学具有可行性与必要性。民族伦理学是民族学和伦理学相结合的一门学科,是一门介于民族学和伦理学之间的新兴边缘学科,是研究民族道德的学科,具有多元化结构的特点。它综合地、全面地研究民族道德的各种问题。学者们强调,中国民族伦理学应把少数民族伦理思想作为研究重点,这是创建有中国特色的民族伦理学理应具备的重要内容。在研究方法上,学者们认为,民族伦理学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做好积累和搜集资料的基础工作,从宏观和微观研究入手,纵向和横向相结合,吸收各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特别要注意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正确运用。在学科建设方面,成立了有关的学术组织,为民族伦理学研究提供领导和组织保证,并推出了有关专著、学术论文等。在一些民族院校和民族地区,民族伦理学学科建设也在有序地进行,一支具有专业水准的学术队伍正在形成。各民族伦理思想研究少数民族伦理道德是中华民族伦理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具有自身相对独立的性质与特点。近年来,学者们在少数民族伦理思想研究方面硕果累累,藏族、蒙古族、回族等民族伦理思想的研究尤其突出。藏族是一个富有浓厚道德感和道德传统的民族。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近年来藏族传统伦理道德研究不断涌现出新的研究成果,如1993年出版的谢启晃、李双剑、丹珠昂奔等主编的《藏族传统文化辞典》、2003年出版的刘俊哲等著《藏族道德》等。蒙古族传统伦理思想是蒙古族历史上各种伦理思想和道德观念的总称,在蒙古族的历史典籍、史著、史诗及格言、谚语、礼仪礼节等诸多方面均有反映,千百年来在蒙古族群众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中起着规范与准则的作用。郝宜今著《<蒙古秘史>的政治伦理思想》、《再论<蒙古秘史>的社会伦理思想》等论文对《蒙古秘史》的社会伦理思想作了较为深入的阐释与论证,熊坤新、曹冬、张勇著《蒙古族伦理思想概述》则对蒙古族伦理思想作了较为全面的梳理。回族伦理思想是回族文化和回族人民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1998年出版的马绍周、隋玉梅著《回族传统道德概论》对回族道德进行了挖掘、整理,较为准确、深刻地分析了回族传统道德的形成发展与特点等,反映了回族传统道德丰富的内涵。此外,1999年出版的杨国才著《白族传统道德

十五个伦理学论文选题:

1、当前中国伦理道德状况及其精神哲学分析。

2、当今中国伦理道德发展的精神哲学规律。

3、当前中国伦理道德的“问题轨迹”及其精神形态。

4、《论语》伦理道德思想的精神哲学诠释。

5、青少年生态伦理道德意识的培育探究。

6、伦理道德,因何期待“精神哲学”。

7、改革开放三十年行政伦理道德法制化问题研究述论。

8、旅游伦理道德判断与结构性分析。

9、科技伦理道德论析。

10、中国少数民族伦理道德的起源和发展规律研究。

11、回归真实需要:食品安全的经济伦理学审读。

12、中小民营企业衰退现象的经济伦理学研究。

13、我国民营企业衰退现象的经济伦理学研究。

14、我国上市公司非公平关联交易的经济伦理学研究。

15、经济伦理学视角下的商业地产开发。

天赋与努力议论文题目

天赋+努力+机遇+情商=成功。这里面天赋是基础,但却是最重要的,因为天赋是与生俱来的,无法通过后天增加的。努力和机遇是关键,拥有再好的天赋,如果不努力或者没有好的机遇,也是成功不了的。情商则是成功的润滑剂。天赋是前提,努力是助力,天赋与努力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天赋是为你选择方向。如果方向不对,努力等于白费。如果方向对了,不努力,也是不会成功的。努力与天赋没有哪个更重要的问题,他们分工不同。如果一定要说哪个更重要,那就勉强算天赋吧

勤能补拙,这个词可以看出勤奋的作用!所以我认为勤奋重要!正如仲永,小时多有天赋啊,到最后怎么了啊:“泯然众人矣。” 所以可见勤奋比天赋重要

伦理的研究论文

科学伦理:事实上,科学的存在和发展中一个永恒的问题是标准与创新的矛盾。一方面,科学知识的出现必然形成相关的评判正误的标准,另一方面,科学知识出现的过程就是对原有标准突破的过程,因此也必然受到原有标准的限制或压制。这就需要我们更深刻地反思两种科学的悲剧:一种是推行错误的标准所导致的后果;另一种是肆意创新所带来的人道主义灾难。聂文涛面向基层医院适宜技术培训讲演中说:人类推行糖尿病“限制碳水化合物”饮食标准(John rollo标准),到重新执行“高碳水化合物”标准(如北京协和医院标准),这期间无数患者因为错误的糖尿病饮食治疗进一步丧失了健康。医学界要如何面对这样的情况?该讲演引发的强烈震动,正在于他提出了一个深刻的科学伦理问题。 斯蒂芬·茨威格在《异端的权利》原文中的两段话:“(卡斯特里奥与加尔文)在这场战争中,存在着一个范围大得多并且是永恒的生死攸关的问题。”“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时代,每一个有思想的人,都不得不多次确定自由和权力间的界标。因为,如果缺乏权力,自由就会退化为放纵,混乱随之发生;另一方面,除非济以自由,权力就会成为暴政。”这两段话隐藏着这样的意思:(1)应该给所有持异端见解的人证明自己的权利,或者说一切反对异端见解的人必须提供证据;(2)所有持异端见解的人都需要证明自己的正确,而无需在此之前抱怨社会的不理解。(3)所谓科学发展的意义,正在于改变人类原有的认识。因此,选择错误是一种权利,否则就没有科学探索的合理性。 没有标准可能丧失人道;标准本身隐含的错误也能并不人道。因此,科学是一个超越了正确和错误本身的社会问题。

[1]杨利伟.道德教育的德性回归[D].吉林大学,2020.

[2]王雪.迈克尔·斯洛特的“以行为者为基础”的美德伦理学[D].武汉大学,2020.

[3]谷霞.内在价值何以可能[D].南开大学,2020.

[4]吕振.阿格妮丝·赫勒伦理学研究[D].黑龙江大学,2020.

[5]陈嘉睿.卡森·麦卡勒斯小说中的性别伦理[D].黑龙江大学,2020.

[6]曲凤.顺应论视角下《进化论与伦理学》译本对比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20.

[7]高光明.《论出于人类之爱而说谎的所谓法权》与康德伦理学[D].山东大学,2020.

[8]边开昊.强迫行动与道德责任[D].山东大学,2020.

[9]梁智慧.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的《生命伦理学中正义与良性道义论的可能性》英汉翻译实践报告[D].山东大学,2020.

[10]张彤彤.维贝克的非人本技术伦理学思想研究[D].山西大学,2020.

[11]高官菊.从文学伦理学批评视角解读《天佑孩童》[D].河南大学,2020.

[12]董晶晶.共塑土地共同体[D].辽宁师范大学,2020.

[13]郝怡君.进化伦理学视域下的道德规范与先天问题[D].山西大学,2020.

[14]庞丽娜.文学伦理学批评视角下《大地三部曲》解读[D].哈尔滨师范大学,2020.

[15]罗可蔓.文学伦理学视角下的田纳西·威廉斯戏剧中“边缘人”形象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20.

[16]张薄.E·伯恩施坦的伦理学转向研究[D].西南大学,2020.

[17]彭曦葶.论《尼各马可伦理学》中的勇德[D].吉首大学,2020.

[18]张彤.学术文本中说明性信息的翻译[D].大连外国语大学,2020.

[19]李子一.边缘人物“班”的悲剧成因[D].辽宁师范大学,2020.

[20]张慧雪.美德伦理学具有道德客观性吗?[D].吉林大学,2020.

[21]黄瑾慧依.文学伦理学视角下的萨布里·穆萨小说《处处堕落》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20.

[22]陈茜.文学伦理学批评视阈下的契诃夫作品研究[D].长江大学,2020.

[23]李嘉文.《宠儿》的生态伦理学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20.

[24]冯哲璞.成长与觉醒[D].桂林理工大学,2020.

[25]章贝妮.为理性美德伦理学解读孟子一辩[D].华东师范大学,2020.

[26]张翮.文学伦理学批评视角下的美国大萧条文学与次贷危机文学对比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20.

[27]李小歌.文学伦理学批评视阈下邓恩世界观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20.

[28]焦婷.从文学伦理学角度解读《福尔赛世家》[D].河北师范大学,2020.

[29]郑加.托尼·莫里森《上帝救助孩子》的文学伦理学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20.

[30]马诗雯.合成生物学的伦理学反思[D].大连理工大学,2020.

你要道德方面的论文干吗?下载后自己在家中面对着忏悔吗?

  • 索引序列
  • 天赋与差别的伦理学研究论文
  • 关于科学与伦理的研究论文
  • 民族学研究与伦理论文
  • 天赋与努力议论文题目
  • 伦理的研究论文
  • 返回顶部